永樂大典/卷10949
卷之一萬九百三十五 ◄ | 永樂大典 卷之一萬九百四十九 |
► 卷之一萬九百五十 |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百四十九 〈六姥〉
撫
撫州府〈舊路 親領縣五 臨川 崇仁冝黃 樂安 金谿〉
〈目録沿革 分野〉
〈彊界 城池至到 坊巷〉
〈府治 綂屬廟祠 壇壝〉
〈官制 兵防風俗 古跡〉
〈學校 書院寺觀 土産〉
〈戶口 賦稅人物 名宦 題名 封建 牧守表〉
〈科第 忠臣孝義 文章〉
〈建置沿革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書禹貢掦州之域。星紀斗分。周春秋時吳地。戰國時屬楚。〉
〈秦屬九江郡。漢高帝。六年分九江置豫章郡所統縣十八。南城居其一。東漢和帝永元八年分南城之北境爲臨汝縣。屬豫章郡。三國。吳太平二〉
〈年。以豫章東部置臨川郡。領臨汝南城三縣。又增置冝黃永城等八縣。隷揚州。晉惠帝元康元年割豫章臨川等郡隷江州改西平爲西豐西城爲〉
〈西寧宋省西寧。齊固之。以臨川郡徙治南城。梁復治臨汝縣。領臨汝。南城。冝黃。安浦。西豐。南豐。永城。又析臨汝爲定川縣。凡領縣八。隋罷臨川郡爲〉
〈撫州。隷洪州都督府。開皇九年廢巴山郡併新建西寧等六縣。置崇仁縣。屬撫州。又併西豐定川入臨汝。改爲臨川縣。廢南豐永城入南城。大業三〉
〈年。復改撫州爲臨川郡。唐武德五年。復置撫州。領臨川。南城。邵武等八縣。七年省東與。永城。將樂三縣。又割邵武屬建州。八年省冝黃。貞觀元年。以〉
〈撫州隷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以撫州隷江南西道。天寳元年。復改爲臨川郡。乾元元年復爲撫州。領臨川等四縣。五代。梁龍德元年。吳楊溥陞爲〉
〈昭武軍節度。宋開寳四年降爲軍州事。隷江南西道。領縣四。建炎四年隷江南東路。紹興四年復隷江南西路。元至元十四年。陞爲撫州路。〉
〈國朝爲撫州府。屬江西布政司。撫州府志按舊志。周秦以前。撫之地爲荊揚二州分野。更吳越楚三國。至秦分天下爲郡。地屬九江。漢初改九江曰淮〉
〈南。後分淮西。至豫章東部爲臨川郡。領臨汝南城二縣。臨汝。本二水名。臨水由西南而來。自崇仁縣巴山發源。巴山。謂之臨川山。合冝黃水至西津。〉
〈故曰臨川汝水。自旴江旴母山發源。自南城由石門而下。至郡之東南。抱城而西。北流合臨川之水。或謂汝字從水從女。以旴爲母。汝爲女。故曰汝〉
〈水。舊置郡嘗合二水之名。故曰臨汝。吳及晉宋爲臨川郡。亦治臨汝。齊徙治南城。至隋平陳時。緫管楊武通奉使安撫臨川。因改臨川爲撫州治。在〉
〈西津之赤岡。唐寳應中。太守王圓遷於西陲。即西津也。五代時。危全諷遷於香楠山。即今治也。自唐至宋末。相沿爲撫州。歸附於前元。改爲撫州路〉
〈總管府。戊戍五月監郡完者帖木兕。以城降於陳氏。辛丑十一月聖朝緫兵官鄧愈。綂率大軍至。守臣張子高降。改臨川府。後又立爲撫州府。〉
〈輿地紀勝臨川郡軍事。九域志。禹貢。揚州之境。元和郡縣志。於天文爲星紀之分野。臨川志引漢地理志雲。豫章吳地。斗分野。次爲星紀。辰在丑。晉〉
〈天文志雲。豫章入斗十度。臨川屬豫章。則爲斗分野明矣。春秋時爲吳境寰宇記。晏公類要。及宋朝郡縣志。並以爲屬吳。而輿地廣記。則以爲春秋〉
〈爲百越之地。大抵。𡊮吉䖏撫四州之地。諸書皆以爲屬吳。惟輿地廣記。則端以爲百越之地。池亦無所考㩀。卻於䖏州下引吳起相楚悼王南平百〉
〈越。於是屬楚。然考之地里。䖏吉二州包地綿逺。與廣爲隣。介嶺表以立郡。指以爲越。尚或可㩀。至若𡊮撫二州。皆內地也。不應例指以爲百越之地。〉
〈故𡊮州新編圖經於百越之地。及越星分。皆削而不取雲。越滅吳。左傳。哀公二十三年。其地屬越。越既滅吳。地當屬楚。戰國時。楚敗越。其地屬楚。輿〉
〈地廣記。以爲戰國屬楚。他書皆無所指定。然通鑑周顯王三十五年楚敗越。盡取吳故地。則其地亦當屬楚。秦併天下屬九江郡。在漢爲豫章郡之〉
〈南城縣地。漢高帝六年。分九江置豫章郡。今按漢志豫章郡所綂十八縣。南城預焉。後漢和帝。分南城北境爲臨汝縣。寰宇記。續漢書郡國志雲。臨〉
〈汝屬豫章。寰宇記。三國時。吳主孫亮分豫章之東部南城。今屬建昌軍。臨汝今屬撫州。二縣。置臨川郡。沈約宋志載在太平二年。自晉以來。諸縣廢〉
〈置不一。東晉又於境內立巴山郡。陳封文帝爲臨川王。隋平陳。罷郡爲州。時緫管楊武通奉。使安撫。即以撫州爲名。因廢巴山郡爲崇仁縣屬撫州。〉
〈又改臨汝爲臨川縣。並在開皇九年。煬帝改撫州爲臨川郡。大業三年。唐平林士洪復置撫州。領臨川。南城。邵武。冝黃。崇仁。永城。東興。將樂八縣。寰〉
〈宇記在武德五年。尋省東興。永城。將樂三縣。又割邵武屬建州。寰宇記在武德七年。又省冝黃縣。武德八年。隷江南西路。開元二十二年。改臨川郡。〉
〈天寳元年。復爲撫州。乾元元年。五代僞吳升爲昭武軍節度。順義九年。南唐李氏因之。又割南城縣。置建武軍。旴江志。載在開寳二年。九域志雲。開〉
〈寳三年。以冝黃場爲縣。宋朝平江南。降爲軍州事。宋朝會要雲。僞吳爲昭武軍節度。開寳八年降爲軍州事。中興以來。隷江南西路。紀年録雲。紹興〉
〈四年七月。詔撫州建昌軍。依舊隷江南西路。今領縣五治臨川。寰宇記。元領縣四。今五。臨川。崇仁。南豐。冝黃。金谿。臨川志昔者公劉度夕陽而荒豳〉
〈都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廼陟南岡。乃觀於京。蓋度夕陽之西。去源泉之卑。而就溥原之高。岡出乎原之上。兩京又出乎岡之上。所以居高明也。夷〉
〈攷吾州。若昔興創。殆亦類是。異時成周卜宅而依澗𤁄。晉人議遷而嚮汾澮。今吾州介乎臨汝之中。又其遺意皆所以據二水之會。納風氣之全。奠〉
〈民生之安也。淳熈嘉定志。寳應中太守王圓以地勢卑。非道路之會。因徒於西陲。然虛右擁左。形亦未葉。中和五年。危全諷始遷今治麾震揖巽。朝〉
〈辛附癸。納溪山複疊之勢。無舊治卑偏之陋也。舊志州治所紀。唐刺史舊宅。乾符中。爲巨㓂黃巢。將桞彥璋所焚。中和五年。危全諷徙今治。披榛草〉
〈創。越十四年。漸就摧朽。乾寧五年。全諷再拓基址。建㕔堂門廡廚庫畢備。舊志城池紀述唐中和五年。刺史危全諷新制羅城。周廽一十五里三十〉
〈六步。高一丈二尺。下闊二丈五尺。子城周廽一里二百二十二步元一統志梁復臨汝。分新建西寧置巴山郡。又置巴山。大豐。新安三縣。及取廬陵〉
〈之興平。豫章之豐城以益之。凡領縣七開皇九年廢大豐新安二縣。入豐城。割豐城還洪州。廢南豐。永城。入南城。大業三年復改撫州爲臨川郡。領〉
〈臨川。南城。崇仁。邵武四縣。十四年。䧟入林士弘賊。唐武德五年平士弘。而以興平之地還吉州。今永豐縣是也。景雲二年。復置南豐。開元二十一年。〉
〈分十五道采訪。使。以撫州隷江南西道。天寳元年。復改爲臨川郡。乾元元年復爲撫州置治於臨川舊城西津之西赤岡。宋乾德六年。僞唐李煜復〉
〈置冝黃縣。淳化二年。以南豐屬建昌軍。五年以金谿場。置金谿縣。依舊領縣四。十九年。割崇仁縣天授忠義樂安三鄉。併吉州永豐縣雲蓋卿增置〉
〈樂安縣。領縣五。元朝至元十二年收附之初。仍爲撫州。十四年陞爲撫州。路緫管府。領一司五縣。隷江西等䖏行省。録事司。舊爲本州在城地。宋〉
〈設三廂領之。元朝至元十四年。剏設録事司。領在城民事。分野〉
〈臨川志質之史冊。區別。其分野。則吳揚爲鬥牛女爲星紀。考之舊經。吾州又文昌之所臨照。夫上通於辰次。各著其。分野者。天下之所同。上通於天〉
〈垣。正應於文昌者。吾州之所獨。星土之占。其證則有休咎。所不可得而常乃若斯文在天地間。則歴終古而光景若一。不寧惟是。人文化成。天象葉〉
〈應。庶證有不若者乎。然則文星昭明。則不占有孚。分野當蒙其福矣。 天文志。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吳楚之疆。候熒惑。丙楚戍吳。地理志。吳地〉
〈斗分野。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雲安臨淮盡吳分。 鬥牛女星紀丑。東北也。天文志以戍爲吳。西北也。西漢以前。其說亦未定信。如西〉
〈漢地里志所述。則今之江淮所皆吳分。豫章特其一耳況豫章所隷諸郡臨汝又特其一乎。此不可執一而強爲之說。且吳楚候熒惑。則可以南方〉
〈言。世人謂南斗爲東南。吳揚之分。故曰南。非也。何以不曰東耶南北二斗。皆曰斗者。其星各有四成斗之象。北斗位乎北。居太㣲垣之北。近天中。杓〉
〈轉而魁不改其䖏。故曰北斗。南斗。爲北方七宿。東行左旋。與二十八宿周流於天。何以曰南。蓋二星俱名爲斗。北斗不離乎太㣲之北。既以北名南〉
〈斗。爲北方七。宿之首。自北而南。故以南名。春秋元命包牽牛流爲揚州者言其。宿之行。應於揚州之野。山谷江西道院賦。曰勾吳之區。維斗所直。何〉
〈耶。十二地支位於地。其精氣行乎天。地支東北。丑之精氣爲鬥牛女周行於天。名曰星紀之次。其所。應之分野。則在東南。吳揚未嘗相直也。蓋直之〉
〈爲言。亦主也。非但謂其相直。南斗之所主者。吳也。然豫章介於荊揚。故王勃滕王閣記。亦指爲翼軫。乃星紀鶉尾之交。荊揚之分野。詳見疆域門。〉
〈後漢律暦志。蔡邕月。令章句雲。自斗六度至須女二度。謂之星紀之次。越之分野。郡國志。帝王世紀雲。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曰星紀之次。其〉
〈辰在丑。斗建在子。吳越分野。晉天文志。魏太史令陳卓。言郡國所入。宿度。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爲星紀。於辰在丑。吳越之分野。屬揚州賞〉
〈直雲。起斗十度。諸郡𨇠次。陳卓。范蠡。鬼谷。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衡。並雲豫章入斗十度。隋地理志。揚州爲禹貢淮海之地。在天官。自斗十二〉
〈度至須女七度爲星紀。於辰在丑。吳越得其分野。天圓地方。圓者氣動而行。方者形靜而止。形則可以方所而推。氣則難以界限而別。是以二十〉
〈八舎。分十二次。或盈或縮。其說不齊。以星紀言之。范史自爲異同。有斗六度至女二度之說。有斗十一度至女七度之說。晉書。隋書。復有斗十度至〉
〈女七度之說。唐書復有起斗九度中二十四度。終女四度之說。氣之動而圓者難明。故也。然鬥牛女星紀之分野。乃揚州吳越之所共。臨汝豫章地〉
〈也。諸家言豫章入斗十度。此爲切近。 唐書。南斗牽牛星紀之次也。丑初起斗九度中斗二十四度。終女四度。其分野自廬江九江負淮水之南。盡〉
〈臨淮廣陵至東海。又逾南河。得漢丹陽會稽豫章郡。西濵彭蠡。南涉越州。盡蒼梧南海。古吳越及東南百越之國。皆星紀分也。南斗在雲漢殷淮海〉
〈之間爲吳分。牽牛在南河浸逺。故其分野。自豫章東逹會稽。南逾嶺徼爲越分。皆係乎揚國。十二辰次。縱橫交錯。以主十二州之野。十二國之分。〉
〈此氣化之變。不可以一定之理而求。亦由三垣中外官周天之星象。其名義之所自起。豈得而盡推哉。上哲與天爲一。黙通其秘。後人因之。莫窮其〉
〈㫖近世有因唐書南河之雲而爲之說。以地之江河。象天之雲漢。謂地氣升天氣降必在子。子月雲漢漸降。星紀丑位得其下流。吳越居江之下流。〉
〈猶丑之當天漢下流。此說愚甚惑焉。地支之位。著乎地者爲丑。丑之精氣行乎天者。爲星紀之次。爲鬥牛女之舎。占天者。以其氣之行乎天。推其所〉
〈主之分野。非以其位之著乎地者。而推之也。辟之人焉。其室廬雖各有所止。而其人則周流乎四方。凡天文圖說。以分野附之於地支者。明此位之〉
〈精氣。爲某次某舎。其。應在某分野也。蓋以天之氣化。而主地之分野。非以地之支位。而主地之分野也。今以雲漢降於子。而丑居其下流。當應於江〉
〈之下流其然乎。且天氣以子月降者。乃地氣上升。而天氣下交也。況十二辰次。同一氣化。此說但可施之星紀。豈曰粹論耶。 文昌星。淳熈志臨〉
〈川有文昌堰。舊經雲。上直文昌星。史記天官書斗魁戴太祖廟諱。六星。曰文昌宮。索隠曰。文耀鉤雲。文者精所聚。昌者揚天紀。輔拂並居。以成天象。〉
〈故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 前漢天文志。斗魁戴六星。曰文昌宮。晉灼曰似。故曰戴。一曰〉
〈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祿。六曰司災。晉隋天文志。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主集計天道。一曰。上。將大將軍建威〉
〈武。二曰。次。將尚書正左右。三曰。貴相太常理文緒。四曰。司祿司中司隷掌功進。五曰。司命司恠太史主滅咎。六曰。司㓂大理佐理寳。所謂一者起北〉
〈斗魁前。近內階者也。明潤大小。齊天瑞臻。 唐天文志。唐開元九年。一行受詔。改治新歴。欲知黃道進退。而太史無黃道儀。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
〈以木爲㳺儀。一行是之。乃奏黃道㳺儀。云云其所測與古異者。舊經。文昌二星在輿鬼。四星在東井。北斗樞在星一度。璇在張二度。機在翼二度。權〉
〈在翼八度。𢖍在軫八度。開陽在角七度。杓在亢四度。今測文昌四星在桞。一星在輿鬼。一星在東井。北斗樞在張十三度。璇在張十二度半。機在翼〉
〈十三度。權在翼十七度。太衡在軫十度半。開陽在角四度少。杓在角十二度少。文昌天之六司。旁考尚書令唐虞官也。是謂文昌天府。晉百官表〉
〈注尚書萬機實爲政本。是以八座比於文昌。劉洎䟽。文昌制戴之位。羅。將相而枕三台。張衡天象賦。詳觀諸史志文昌所主者。不但斯文而已。將。〉
〈相貴臣之象。其星凡六。號六府。又六卿之象。北斗在太微垣之上。文昌又在斗魁之前。斗魁從而戴之。此又高明光大之象。史以戴𥭲言者。其星如〉
〈筥與斗魁皆以象取斗與其器不能相離。自然之象。星居天庭。與十二辰次殊。所占在上。將上相。及六司貴臣。故諸史。未嘗言其所臨照之分〉
〈野。舊經雲。是邦上直其宮者。莫識其爲何義。世之星圖。或踈或宻。難於盡據。唐志所述文昌諸星。在井鬼桞星之度。乃西南也。與吾州若無與焉。然〉
〈嘗觀諸史志惟西漢史近古。於天文度數惟言其大率。不若後世之迫切求詳。而流於支離也。漢天文志所述孝成建始元年九月。有流星出文昌。〉
〈詘折委曲貫紫宮。在斗西北子亥間。如環志凡言流星之行。必曰起某所。至某所。或入某所。犯某所。經某所掃某所。皆動也惟此占。但言出貫又言〉
〈環又言在子亥間。文昌與斗魁在太微北。皆迫近紫宮垣。流星環之者不動故也星出文昌。在子亥間而不動。則文昌亦在子亥間矣。子亥與巳午〉
〈相直。巳午東南也。上直文昌宮之說。庶幾在此。又按晉志北斗魁四星。杓三星。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吳。五主燕。六主趙。七主齊。七政星明其〉
〈國昌。四。文曲也臨汝。吳分也。舊經所云。上直文昌。此亦一義併記之疆界〉
〈臨川志臨汝。在上世爲荊揚外荒服。至太伯始有吳。遂爲禮遜之國太伯三以天下遜。豈有意於君長遐裔耶。仁人所之從者如歸市。蓋與太王居〉
〈岐。後先一轍。荊人義而立之者。則國家興仁興遜之天理。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固其所冝。居是邦。欲成德善俗。闢土聚民當以太伯之心〉
〈爲心。自體察其仁遜厚薄可也。疆域廣狹。不與存焉。然天下郡縣星分棊布。名字沿革不一。封境分合各殊。又不可以無述䟽而別之。使人知所以〉
〈異。敘而通之。使人知所以同。雖然。封疆關乎地勢。則有古今之殊。仁遜存乎人心。則無古今之間。可不念諸。 周爲荊揚州楚吳越國史記吳世家。〉
〈太伯奔荊蠻號勾吳。荊蠻義之。立爲吳太伯。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已君吳。因封之。越世家。越王勾踐滅吳。時越兵橫行江淮。考六國〉
〈表時。爲周元王四年。及楚威王興兵伐越大敗之。盡取吳地。 商世地爲荊。太伯來奔。始分爲吳。按禹貢淮海彭蠡三江爲揚。荊衡江漢九江爲荊。〉
〈今豫章本秦九江郡。彭蠡。則鄱陽湖也。郡當啇周世。介居荊揚間。太伯始奔猶爲荊。及建國遂爲吳。王勃滕王閣記雲。星分翼軫。蓋豫章亦屬荊。不〉
〈但屬揚。禹貢江漢爲荊。江淮爲揚。太伯之興。荊。分爲吳。勾踐之興。揚州吳地。皆爲越。及楚敗越。荊揚江漢江淮。皆爲楚矣。 秦爲郡。漢爲兩縣。隷揚〉
〈州九江豫章郡。九江淮南國。秦滅楚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爲三十六郡以揚州置鄣會稽九江三郡。輿地廣記雲。秦屬九江郡。漢高祖。元年正月〉
〈項羽立黥布爲九江王。四年改九江曰淮南。以布爲淮南王。六年分淮南。置豫章屬揚州。領縣十八有南城。前漢地理志。元和郡國志。漢分豫章郡。〉
〈立南城縣。十一年封子長爲淮南王王布故地。十二年封劉濞爲吳王。分豫章屬吳國。諸侯王表。後漢豫章郡屬揚州。和帝。永元八年置臨汝縣唐〉
〈元和郡國志雲。析南城爲臨汝。周秦以前。地爲荊揚二州。更吳越楚三國至秦分天下爲郡地。屬九江。漢初改九江曰淮南。後分淮南置豫章。始立〉
〈南城縣。至後漢又分南城立臨汝縣。大率太伯以前地尚爲荊太伯有國以後地爲吳。周秦以前但爲州。秦併天下。始爲郡漢有天下始立縣此其〉
〈大畧。自秦訖漢。郡縣有沿革其爲揚州則不改太平御覧雲高帝六年。命灌嬰立洪州。分洪州立南城以其地在郡城之南故曰南城洪州之名。漢〉
〈書所不詳。南城在洪州之南。則有之矣。 吳爲揚州立臨川郡。領十縣吳志吳主孫亮。太平二年。以豫章東部爲臨川郡。領臨汝南城二縣。治臨汝。〉
〈晉地理志。吳揚州郡十四臨川其一。宋志雲。臨川領縣西豐。西豐吳曰西平新建永城宜黃南豐。東興。安浦皆吳所立。寰宇記雲。吳增置凡八縣。又〉
〈有西城 唐元和郡國志雲。吳太平二年。分臨汝爲新建。分南城爲南豐。以宋志及寰宇志證之則所分者。不特新建南豐而已也。蓋皆臨汝南城〉
〈地。其名則有所增。其地則無所闢也。詳見於後。晉爲江州臨川郡。領縣十。晉地理志惠帝元康元年有司奏荊揚疆土曠逺。統理尤難。割揚州七〉
〈郡。荊州三郡。置江州。臨川郡隷焉。領縣臨汝。西豐。南城。東興。南豐。永城。宜黃。安浦。西寧。改吳西城。新建凡十。宋志雲。晉武帝太康元年。更西豐。曰〉
〈西平。又更南城。曰新南城。江左復舊。寰宇記雲。晉改西城爲西寧。名則有改。實無所增也。 宋齊爲江州領縣九。宋志臨川郡。屬江州。領縣九。臨汝。〉
〈西豐。新建永城。冝黃南城。南豐。東興。安浦。省西寧。齊志臨川郡屬江州。徙治南城領縣九南城。臨汝。新建。永城宜黃南豐。東興。安浦。西豐。 宋齊二〉
〈代所領縣。率循吳晉之舊。志所列獨無西寧。豈宋齊廢之耶。 梁陳分臨川郡。立巴山郡。各領縣八。元和郡縣志。梁普通三年。改新建爲巴縣。寰宇〉
〈記。梁分新建西寧兩縣。立巴山縣。又分臨汝置定川縣。隷臨川郡。隋志梁置巴山郡。領大豐。新安。巴山。新建。興平。豐城。西寧七縣。又雲陳初廢西寧〉
〈新安。巴山郡猶管五縣。非臨川所領臨汝。南城。冝黃。安浦。西豐南豐。永城。析臨汝爲定川。凡八縣。齊以前。又有東興縣。梁封鄭紹叔。東封沈恪裴忌。〉
〈不知何年廢。唐復置。陳割新淦縣。屬巴山郡。巴山郡城。在今崇仁西南三十一里。梁末。周敷周迪㩀臨川。黃法𣰰熊曇朗㨿巴山。迪爲臨川內史。割〉
〈江西四郡爲高州。以法𣰰爲刺史領巴山。曇朗爲巴山太守。 西寧之名。不著於宋齊。至梁。乃復見於史傳。吳晉宋齊四代。臨川郡所領縣雖多。而〉
〈地實無所增。至梁分臨川郡地。創巴山郡。於是割豫章之豐城。廬陵之興平永豐縣地。來隷。大豐新安。皆豐城地也。至陳又割豫章之新淦矣。蓋自〉
〈梁陳以前。地無所增梁陳而後。分爲二郡。於是始割豫章廬陵之地。以附益之。隋初省巴山郡爲撫州。併兩郡所分創縣。惟存其四。後復爲郡。隷〉
〈洪州。舊唐書地理志。元和郡國志。寰宇記。隋平陳時。緫管楊武通奉。使安撫。因以撫爲名。改臨川郡爲撫州。屬洪州緫管府。開皇九年廢巴山郡。及〉
〈所領大豐。新安。巴山。新建。興平。豐城。西寧縣。置崇仁縣。考舊志。臨川郡之宜黃安浦二縣地。併入崇仁後以新淦歸吉州。併西豐。定川。入臨汝。改臨〉
〈川縣省南豐永城入南城十二年復以豐城廢縣歸豫章郡開皇十二年置邵武縣。大業三年復臨川郡。領縣四。臨川。南城。崇仁。邵武。 隋平陳。以〉
〈撫名州。屬洪州督府。昔與豫章同爲郡。今同爲州而受督焉。遂省南豐入南城。省巴山郡。置崇仁。併西豐定川入臨汝。今建昌軍。則南城地也。今豐〉
〈城。永豐。舊興平。皆崇仁地也。是時新淦尚存。古今州境。莫廣於此。其後雖以新淦還廬陵。豐城還豫章。尋復以建之邵武來隷矣。名曰四縣。其數視〉
〈六朝雖若簡寡。語其地則增大矣。吳晉間。所領十縣。臨汝。南城存。新建。西寧。南豐。西豐廢。惟東興。永城。冝黃。安浦不著。以唐書證之。蓋皆廢矣。州本〉
〈漢豫章郡之南城。臨汝縣地也。至隋與洪並爲州。而隷於洪。尚兩漢之舊。 唐初爲撫州領縣八。後爲臨川郡領縣四。後復爲撫州。新舊唐書列傳〉
〈地理志。會要。隋大業十二年。林士弘㩀豫章臨川豪傑殺隋守令以附。唐武德五年討平士弘。置撫州析南城。置永城。東興。析崇仁。置冝黃。是旹撫〉
〈州。領臨川。南城。邵武。冝黃。崇仁。永城。東興。將樂八縣。七年以興平之地還吉州。今永豐。省東興永城將樂三縣。以邵武隷建州。八年省宜黃領縣三。〉
〈臨川南城崇仁。景雲二年析南城置南豐。先天二年省。開元八年復置。天寳元年改臨川郡。領縣四。臨川南城崇仁南豐。乾元元年復爲撫州。元和〉
〈六年陞上州。方鎮表地理志。太宗元年。分天下爲十道。撫隷江南。開元二十一年。分江南爲東西。置十五采訪使。撫隷西道。乾元元年。置洪吉都〉
〈防禦團練觀察䖏置。使。領洪吉䖍撫𡊮五州。廣德二年改江南西道。咸通六年陞鎮南軍。乾符元年。復爲江西觀察。龍紀元年復爲鎮南軍。撫皆隷〉
〈焉。六朝所置永城。東興。宜黃。安浦。四縣。至隋蓋皆已廢。至唐復永城東興宜黃。惟安浦則未嘗復。又置將樂凡領縣八。尋廢永城東興冝黃將樂。〉
〈又以興平歸于吉。邵武歸於建。所領縣。惟臨川崇仁南城。後析南城爲南豐。凡四縣。蓋自六朝以來。所領縣雖分合沿革。紛然不齊。然二漢南城臨〉
〈汝舊地所析置者。則名殊而實不改。其自旁郡割隷者。如豐城興平今永興。邵武將樂新淦。則旋各還本矣。此係地勢。非但隨時之冝也。地在秦。隷〉
〈九江在漢爲縣。吳爲郡皆隷揚州。晉宋而下。隷江州。隋改郡爲州。隷洪州。唐爲州。亦嘗爲郡。初隷江南道。後隷江南西道。置洪吉防團等使。則隷〉
〈洪吉。置江西觀察。則隷江西。陞鎮南軍。則隷鎮南。名雖殊實則一也。五代潛竊割㩀。置昭武軍。又折爲建武軍。唐乾符中。鍾傳㩀撫州。中和二年。鍾〉
〈傳㩀洪。危全諷㩀撫州。梁開平三年全諷攻洪州。淮南楊隆演。遣周本將兵敗之於象牙潭執全諷。地入於吳。全諷㨿撫。自中和至開平。凡二十八年。〉
〈僞吳順義九年。陞爲昭武軍節度寰宇記。晉天福二年。李昇取吳地屬南唐。五代史。南唐年譜。周顯德五年。南唐置金谿場。寰宇記。宋朝乾德六年。〉
〈李煜割崇仁三郷。立冝黃場。寰宇記。以爲縣非。開寳元年。煜以場爲縣。宋朝會要。二年南唐以南城縣。置建武軍。寰宇記。地不加多也。當二漢時爲〉
〈縣。至六朝而下。遂爲郡。至南唐遂析爲兩軍鎮。名雖侈。地則狹。金谿宜黃初名爲場。後皆爲縣。蓋始於南唐。宋朝復爲撫州。初領縣四。後爲五。隷〉
〈江南東西路。開寳八年。王師下江南。得郡十九。改爲軍州。時領縣凡四。臨川。崇仁。南豐。宜黃。晏元獻公類要記。撫州曰龍川軍事。攷之前後紀載。皆〉
〈無此名。楊氏嘗陞爲昭武軍。所謂龍川軍者。莫詳其所自。豈臨川訛傳爲龍川耶。晏公撫州人。其言必不妄矣。太平興國四年。改建武爲建昌軍。宋〉
〈朝會要。淳化二年。割南豐縣隷建昌。五年以金谿場。置金谿縣。領縣亦四。紹興十九年。分崇仁縣吉州吉水縣地。置樂安縣。舊志雲。乃古之永豐雲〉
〈蓋一郷。蓋永豐縣。本吉水縣地。又雲分臨川隷秀惠安兩鄉。歸崇仁。領縣凡五。太平興國元年。分江南東西路。復併爲一。天禧四年。復分二路。州隷〉
〈西路。紹興元年。以州隷東路。四年復隷西路。梁分臨川郡。爲巴山郡。嫌其地狹。自是遂割豫章廬陵之地。以開廣之。及隋初廢巴山。自是所割兩〉
〈郡地。各還其舊。州境所存者二漢兩縣之舊地。及邵武而已。及唐初歸邵武於建。訖唐之季。疆理遂定。南唐既以撫爲軍。復分南城爲軍。蓋梁析巴〉
〈山郡之故智疆土則無所增。孫吳初立。南豐本析南城地。隋合之。唐復分之。南唐以南城爲軍。至宋朝併以南豐割隷。自是撫州之境。大率多漢臨〉
〈汝縣地。建昌軍之境。大率皆漢南城縣地。南度分崇仁縣。及吉州地。置樂安。今州境大率漢臨汝縣之舊。畧禆以廬陵之餘地爾。宋朝江南東西路〉
〈或分或合。州之隷於東西蓋亦仿於唐。諸縣撮要。自吳訖宋朝諸縣。或分或合。如前所列。嘗隷於郡者。其名凡二十有二。厥後崇仁。則併巴山。梁〉
〈爲郡故城。已見於前。西寧故城在崇仁縣南六十二里。新建故城在崇仁縣西南九十五里。安浦其地後復分爲樂安故城。在天授郷三十二都。去〉
〈縣六十里。里名安浦。凡四縣。臨川則併定川。故城在臨川縣北五十二里。耆老相傳。今新陂母城是。西豐故城在臨川縣西南五十里。凡兩縣。宜黃〉
〈則廢爲崇仁。而復置樂安。則又從崇仁而分。與金谿合成五。今爲州境。興平則併于吉。後以永豐之雲蓋一郷隷樂安。即興平地也。南城則併永城〉
〈東興兩縣。與南豐俱爲建昌軍境。豐城則併大豐新安兩縣爲隆興府境新淦今爲臨江軍境。邵武則爲邵武軍。將樂則歸於南劒州矣。〉
〈城池撫州府志郡城舊宋有九門。北門。東津門。大東門。鹽步門。下市門。上市門。〉
〈南門。赤南門。西門。前元塞鹽步門。止存八門。本朝只開四門。東曰文昌。南曰順化。西曰武安。北曰進賢皆重樓疊栱高廣〉
〈雄壯。各門外又爲外城廽護。其城門上亦有樓。南西北有吊橋。夜則懸起。朝則放下。唯東門有文昌橋。遂不置吊橋。城下有路。可馳馬臨壕環繞。皆〉
〈種樹稠宻。城周圍一千七百九十八丈四尺。垜頭二千九百七十四箇。樓鋪亭臺一百四十五座。城高約二丈五尺。臨川志。郡國居內地者無敵。同〉
〈外患城池多廢闕。昔者聖人作城郭以衛民。豈惟設險守國而已。重門撃拆。以待暴客。蓋取諸豫。備豫之道。無內外逺近之間。歴觀碑誌。吾州自昔〉
〈大率必因搶攘。乃旋議城築。曷若清平之日。先事豫防歟。乃盡取五邑之境。古今諸城。興廢之跡。廣記備録。使主民社者。舂容覧之。常爲謹固封守〉
〈之計。以逆防四郊之多疊。閒暇之日。可以觀政。膠轕之際。以保民也。臨川志古城。在西津外赤岡。詳見州治沿革門。今城。唐寳。應間。刺史王圓遷。詳〉
〈見州治沿革門。至中和末。刺史危全諷興築。址廣三尋。高兩尋。長十五里二十六步。有全諷修城記。南唐昇元間。太守周弘祚修之闢之。建十三門。〉
〈門各有樓。加長五里。濠深及丈者三。廣則六倍有奇。有弘作修城記。建炎初。太守王公仲山補葺之。紹興中張公滉重修。僅存九門。紹定庚寅汀邵〉
〈㓂。相挻犯境。詳見郡境事跡。太守黃公炳。再加浚築。城之高廣。如全諷弘祚。濠之深闊。則視昔不啻數倍。蓋自中和以來所未有。甫三十載。城日就〉
〈頽圮。景定癸亥。太守家戶部坤翁補葺城與門之壞者。有修城記。州城九門。東朝京。舊名通逺。直文昌橋。東南清風。俗謂鹽步門。乃水門卸鹽〉
〈之也。王荊公舊居在焉。詩有鹽步庭闈眼欲穿之句。出吳虎臣謾録。東南奉明。濠有橋。東南金谿。濠有橋。南順化。濠有橋越橋。耆老相傳。爲葫蘆城〉
〈舊址。蓋此乃郡山來脈。而濠不容深。故築此以護城。西南豐安。濠有橋。西迎恩。濠有橋。北進賢。濠有橋。東北安仁。直東津渡已上。門各有樓。 子城。〉
〈刺史危全諷。自郡城之西陲徙於此。周一里二百五十步。有全諷及張保和所爲記。詳見州治沿革門。太守張公滉修之。仍建門三。亦各有樓。太〉
〈守家戶部坤翁重修。子城三門。子城。臨川城西。故無西門。東承春。與譙樓相直。南通教。以其通諸營也。北望雲。以其地勢高也。放生池。 山川〉
〈之鳥獸魚鼈。䑓沼之麀鹿白鳥。夏後文王。豈區區然求以全育之。天地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也。況臨汝介居山澤間。距王畿千里而近。有生之類。〉
〈在郡國如在郊甸處江湖如在池沼。所居之地則殊。所蒙之潤則一雖然池沼之微。豈足以盡聖人之仁是乃聖人仁民愛物之端也。懿哉。 唐放〉
〈生池。因汝水爲之。古今詩話。載唐末邕州蔡大夫遷撫州刺史。年月無考。故題名不載。禁汝水放生池禁採捕。忽有人乘小舟垂釣其中捕之。釣者〉
〈爲口號雲。投卻長竿捲卻絲。手攜簔笠賦新詩。臨川太守清如鏡。不是漁人下釣時。以年月無考。故郡太守題名不載。天聖二年。郡侯太常愽士〉
〈朱正辭始即吳陂左之南塘爲之。今南湖是也。其後復浚之置斗門。以均蓄洩之量。宋朝放生池。天禧初。詔諸路興舊放生池。無者近城上下各五〉
〈里禁採捕。天聖二年又詔未置者。許濬池於附郭五里。郡守朱公正辭。即豐安門外南湖爲之。中廢於兵。紹興中。郡守晁公謙之作芙蓉堂於湖上。〉
〈乾道中。郡守藍公師稷重修。郡人陳公孺記。今放生池。在擬峴臺之前溪。復汝水之舊也。井巽乎水而上水爲井。汝水自巽來。趍放坎。會衆〉
〈流於下。而州城位乎其上。是以城雖盤踞丘垤。地勢崇高。而井泉則有餘者。木上有水之理氣然也。故不待斗升以汲西江。而波臣之轍常潤。 朱〉
〈井。在郡學夫子殿西廡。有泉清冷。丹井。在天慶。觀聖祖殿前。臨汝驛前井。易涸。臨汝驛巷口井。 東津門內井。 舒家井。已上並具慶坊。祥符。觀前〉
〈井。鳴山行祠相對。法眼泉三井。在報恩光孝寺。一方丈。一庫下。一廚東。廚井有樓。天禧三年。進士危言記。泉深。汝泉井。舊在孫氏園內。有泉脈後廢。〉
〈今園外渠上井覆以亭。而易涸者非是。水陸寺前井。 臣巷內井。 東通判衙前井。 紫府觀門井。 沙井巷井。易涸。木黃井。井以黃木爲底。今存。〉
〈寳應寺前井。 白鹿泉井。寳應寺經藏院。今在倉䑓花園。詳見古蹟條。提舉司䑓下井。已上並興魯坊。大小兩義井。鹽步嶺下。大者不涸。小者。易涸〉
〈陶家井。 蕭家嶺橋北井。 下井巷井。 興聖寺前井。 桐林嶺上井。已上並文公坊。新巷尾義井。成化坊。上門塔下義井。 八角井。深七丈。闊一〉
〈丈。石底。土地巷口井。已上併招賢東。縣城隍廟前井。 李齊王井。南營項大卿門前。深五丈。危王井。菜營巷孟氏園內。深七丈。護福廢寺前井。已上〉
〈並招賢西坊。石井。一名危王井。西街管大卿門外。或有金錢上浮之異。寳慶泉井。西街口。季運。使門外。陳正字巷井。董提管門外泉清。武雄忠節營〉
〈前井。 大營巷內井。 大營巷口井。已上並仁孝坊。野塘巷口井。易涸。瑞童坊井。 西通判衙前井。已上並慶延坊。已上並見郡城內。丹井。在魏壇。〉
〈觀經蔵側。已上見郡城外。 至到〉
〈撫州府志東至江西廣信府貴溪縣。諸盧坊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江西臨江府清江縣清風橋界。二百一十里。南至江西建昌府南城縣界山〉
〈界八十里。北至江西南昌府進賢縣界牌界六十里。 東到江西廣信府治四百五十里。西到江西臨江府治。二百八十里。 南到江西建昌〉
〈府治。一百二十里。 北到江西南昌府治。二百四十里。 東南到江西建昌府南城縣石家塘界。一百七十里。 西南到江西建昌府南城縣芙蓉〉
〈山界二百里。 東北到江西饒州府餘干縣石坑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楊塘界六十里。九域志。東京二千七百二十里。〉
〈東至本州界二百六十里。自界首至饒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本州界二百一十八里。自界首至吉州三百六里。 南至本州界八十九里。自界首〉
〈至建昌軍五十五里。 北至本州界五十四里。自界首至洪州九十三里。東南至本州界一百四十七里。自界首至建昌軍五十五里。 西南至〉
〈本州界二百四十四里。自界首至吉州二百一十二里。 東北至本州界一百六十三里。自界首至龍州二百六十二里。 西北至本州界八十三〉
〈里。自界首至洪州一百五十七里。 寰宇記 東西四百七十八里。 南北六百三十七里。 西北至東京二千一百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五百〉
〈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三百五里。 取隨州路二千九百二十五里。 東至饒州餘干縣三百二十里。南至虔州一千一十里。 西至吉州四百二〉
〈十五里。 北至洪州二百四十里。東南至建州八百三十七里。 西南至吉州四百五十里。西北至洪州四百五十里。 東北至饒州四百二〉
〈十里。 郡縣志。南北六百三十六里。 臨汝志雲。二百三十里。 東京一千七百五十里。 東至饒州五百七十里。西至吉州五百二十五里。〉
〈南至建昌軍一百四十四里。 西南至吉州四百五十六里。 北至隆興府。一百四十七里。東北至饒州四百二十四里。 東南至建昌軍二百〉
〈二里。 西北至隆興府二百四十里。 臨川志。周禮職方氏。王畿外。方五百里曰侯服。而以合方氏掌逹天下之道路者繼之。豈限於一郡一邑自〉
〈私其智歟。五州曰達之康莊也。舊志所列。乃盡四境而止。今州自京師而部。自郡而路。自路而天下會同。漢京貫通。遐邇藩籬既撒。八荒洞然。吾儕〉
〈對之。可以不出戶庭。周知天下。趍京之路。淳熈志。歴鏡之安仁。信之弋陽。入信州歴衢之常山。入衢州取嚴之祠廬至富陽。入臨安府爲一千八〉
〈十里。 嘉定志。自本州至行在所。一千八十里。已上併舊志所紀。與今有異。詳列於後。自本州至饒州安仁縣。爲一百六十里。自安仁縣至信州〉
〈弋陽縣。爲一百一十里。自信州至玉山縣爲九十里自玉山縣至衢州常山縣。爲七十里。自常山縣至衢州爲七十里。自衢州至嚴州壽昌縣爲一〉
〈百一十里。自壽昌縣至州桐廬縣。爲一百八十里。自桐廬縣至臨安府新城縣。爲四十五里。自新城縣至臨安府富陽縣。爲四十五里。自冨陽縣〉
〈至行在所。爲九十里。已上係自本州陸路至行在所。共爲一千八十里自衢州常山縣舟行自衢州爲七十里自衢州至龍㳺縣爲七十里。自龍〉
〈游縣至婺州蘭溪縣爲九十里。自蘭溪縣至嚴州爲九十里。自嚴州至桐廬縣爲九十里。自桐廬縣至臨安府冨陽縣爲九十里。自冨陽縣至行在〉
〈所爲九十里。已上係自衢州常山縣。舟行水路至行在所。共爲五百九十里。 樂侍郎太平寰宇記。東至饒州餘干縣三百二十里。南至䖍州一千〉
〈一十里。西至吉州四百二十五里。北至洪州一百四十里。東南至建州八百三十七里。西南至吉州四百五十里。西北至洪州四百五十里。東北至〉
〈饒州四百二十里。晏元獻公類要。東饒二百六十里。西吉二百二十八里。南建昌軍八十九里。北洪一百四十七里。東南吉二百四十四里。東北〉
〈饒一百六十三里。西北洪六十三里。 淳熈志。東至饒州餘干縣界。里二百六十。西至吉州界。里二百一十八。南至建昌軍界。里八十九。北至洪州〉
〈界。里一百四十七。東南至建昌軍界。里八十九。西南至吉州界。里二百四十四。東北至饒州界。里一百六十三。西北至洪州豐城界。里六十三。 嘉〉
〈定志。東至饒州餘十縣界。二百六十里。西至洪州界。二百一十八里。南至建昌軍界。七十五里。北至隆興府進賢縣界。五十五里。東南至建昌軍界。〉
〈八十九里。西南至吉州界。二百四十四里。東北至饒州界。一百六十三里。西北至隆興府豐城縣界。六十里。已上諸書所記。蓋皆昔年之舊。今之道〉
〈里列於後。 東至饒州安仁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臨江軍新淦縣界。二百一十八里。南至建昌軍南城縣界。七十五里。北至隆興府進賢縣界。五〉
〈十五里。東南主建昌軍南城縣界。九十里。西南至吉州永豐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饒州安仁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隆興府豐城縣界。六十〉
〈里。 江西諸郡。舊志無所紀。今詳列於後。 自本州至隆興府進賢縣。一百二十里。至隆興府一百二十里。至南康軍建昌縣。一百二十里。至江州〉
〈德安縣。一百二十里。至江州六十里。至興國軍一百八十里。 自本州至隆興府豐城縣。一百六十里。至樟樹鎮八十里。至臨江軍四十里。至臨江〉
〈軍新淦縣六十里。至吉州吉水縣一百八十里。至吉州四十里。至吉州太和縣八十里。至吉州萬安縣一百里。至贛州二百二十里。至南安軍南康〉
〈縣八十里至南安軍一百九十里。自豐城縣至瑞州。一百二十里。自臨江軍至新喻縣一百二十里。至𡊮州分宜縣。八十里。至𡊮州七十里。自本州〉
〈至建昌軍。一百二十里。 它路鄰郡。舊志無所紀。今詳於後。 自本州至信州並衢州。見趍京路。自本州至饒州安仁縣。一百六十里。至饒州餘干〉
〈縣一百五十里。至饒州一百一十里。 自本州至建昌軍一百二十里。至邵武軍光澤縣二百二十里。至邵武軍六十里。 自本州至江州五百六〉
〈十里。至南康軍一百八十里。 諸路藩帥府。舊志無所紀。今詳於後。 自本州至衢州六百一十里。至衢州龍游縣七十里。至婺州一百一十里。至〉
〈婺州義烏縣九十里。至紹興府諸曁縣九十里。至紹興一百二十里。 自本州至行在所。一千八十里。至嘉興府一百八十里。至平江府一百八十〉
〈里。 自本州至饒州四百二十里。至饒州建德縣二百八十里。至池州二百里。至池州青陽縣七十五里。至寧國府南陵縣一百三十五里。至太平〉
〈州蕪湖縣六十里。至太平州六十里。至建康府一百三十五里。至鎮江府一百八十里。至瓜州四十五里。至揚州五十五里。 自太平州至米石二〉
〈十五里。至和州六十里。至廬州一百六十里。 自本州至𡊮州五百五十里。至𡊮州萍郷縣一百四十里。至潭州醴陵縣九十里。至櫧洲市九十里。〉
〈至潭州九十里。自櫧洲市至𢖍州一百八十里。至永州二百七十里。至全州二百七十里。至靜江府興安縣九十里。至靜江府靈川縣九十里。至〉
〈靜江府九十里。 自本州至興國軍七百八十里。至壽昌軍一百二十里至鄂州一百二十里。至岳州三百六十里。至藕池一百二十里。至江陵府〉
〈公安縣一百二十里。至沙市七十五里。至江陵府一十五里。至襄陽府三百六十里。自本州至南安軍一千二百里。至大庾嶺梅關二十里。至南〉
〈雄州七十里。至韶州二百四十里。至英德府二百四十里。至廣州三百里 自本州至邵武軍四百里。至建寧府嘉禾縣一百二十里。至建寧府二〉
〈百八十里。至南劒州一百八十里。至福州水口鎮一百二十里。至福州懷安縣一百二十里。至福州四十里。 本州至諸縣。 臨川縣。在郡治南二〉
〈里。崇仁縣一百二十里。宜黃縣一百二十里。金谿縣一百二十里。樂安縣二百四十四里。 元一統志 北至上都。五千一百四十五里。 北至大〉
〈都。四千三百八十五里。東至饒州路安仁縣一百二十里 西至冨州界牌六十里。 南至南城縣界山七十五里。 北至進賢縣界牌五十五〉
〈里。 東到信州路三百八十里。 西到臨江路二百八十里 南到建昌路一百二十里。 北到龍興路二百一十里。 東南到邵武路六百七十〉
〈里。 西南到吉州路四百五十六里。東北到饒州路四百二十四里。西北到瑞州路二百八十里。〉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百四十九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