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永樂大典/卷1095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一萬九百四十九 永樂大典
卷之一萬九百五十
卷之一萬九百九十八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百五十撫  六姥

坊巷撫州府志在城四隅坊巷街名。 東隅。 文昌門。 迎恩坊。 阜民坊。 

興讓坊。 崇教坊。 七勝街。 福民街。 白塔坊。 威德街。 大臣巷。興魯巷。 黃華巷。 水陸巷。 雙井巷。 興賢巷。 木黃井巷。

老龍巷。籠子巷。 南禪巷。 南陽里。 南隅。 順花門。太平街。 山貨街。 孝義巷。 九曲巷。 牛磨巷。 清路巷。

陶家井巷。 中和巷。 魚巷。 構欄巷。 上飯巷。 續家巷。 廂院前街。 西隅。 武安門。 感化坊。 十字街。 桐林嶺街。 景雲街。

大寧福地街。 威德街。 新路巷。 因果巷。 棋子巷。 董家巷。 桐林巷。 捍巷。 夏井巷。 黃霞巷。 後圡巷。 雲路巷。 景雲巷。 三原

巷。 卜針巷。 仁孝巷。 大營巷。 提舉司巷。 牛皮巷。 常清巷。 福神巷。 蕭家嶺。 豊安街。 古城嶺。 北隅。 進賢門。 通教坊。 宣德

坊。 至善坊。 進賢坊。 仁化坊。 四保坊。 武安坊。 雙桂坊。 義節坊。 武安街。 新路巷。 游巷。 蓮花巷。 謝家巷。 鐵爐巷。 野

塘巷。 五福巷。 陸水橋。 外東廂。 港東廂。 外南廂。 外北廂。 臨川志誦曾南豐管弦三市。煙雨五峯之句。郡城風物之㮣。井邑之凡。煥

然在目矣可不䟽列而詳記之。 招賢坊。分東西占城西南隅。以蔡賢良居此而名。紹定間。太守樓公治爲孟氏立雍睦坊。於西坊之中。 仁孝坊。

接招賢之北。或謂因舉八行吳剛中而得名。 慶延坊。接仁孝坊之北。由西陲而逹於北陲。以省元裴煜在具慶下而得名。淳熈間。太守趙公燁。爲

王神童克勤。立瑞童坊。嘉定初。太守陳公蕃孫又以黃氏兄弟同年登第。立雙桂坊。景定中。提舉史公繩祖又爲危氏立野塘坊。皆在慶延坊之中

也。 具慶坊。在城東北隅。以省元汪革在具慶下而名。淳祐初。太守吳公叔告爲吳榜眼文薦立亞魁坊。景定中。提舉史公繩祖爲聶氏立忠義坊。

又爲吳氏立清潤坊。皆在具慶坊之中也。 感化坊。自城上東隅而接招賢之東。或謂因王祥叩氷而名。 文公坊。在招賢仁孝興魯之間。以王荊

國居此而名。景定中。提舉史公繩祖於其間。爲晏氏立舊學坊。 興魯坊。在慶延具慶文公三坊之間。舊名臨汝。以曾丞相兄弟寓此讀書。紹聖元

年改今名。寳祐初。提舉楊公修之於其間䑓治東西立思濟坊。    府治

撫州府志府治在郡城西北隅。東建譙樓叄間。上署撫州府牌額。置銅壺以占時刻。譙鼔五面以警晨昏。明更㸃其下。中通往來。兩榜甃以磚石。第

二重爲正門。第三重爲儀門。甬道直入。舊有戒石亭。府治叄間傍兩間。兩廡設六房。府治後直捨入後堂叄間。耳房兩間。 推官㕔。在府之東。 經

歴司。在儀門之東。臨川志。州治地位崇高。都山川之奇勝。雄壓四野。是以自中和以來。幾五百載㤗山四維。根基鞏固。豈惟規模建置。皆不改其舊。

當時之梁棟猶有存者。其西爲西園。前則郊原廣行。西南之景萃焉。其東爲東園。前則城市欝蔥。東北之景在馬。東園自紹定以後廢。西園則至今

無恙。願相與扶植而新美之。以著不動而𡸁無窮。設㕔唐中和五年乙巳。是年四月改光啓。危全諷。自今城之西徒子城。草創郡廨。至大順元年

庚戍。三扄三㕔。大寢小寢始備。三扄者。即今臺門東向。中門儀門南向。三㕔者。設㕔。西㕔。即今治事㕔。東㕔。今魯公堂。三寢者。今平心堂。仁壽堂。

見張保和移州城記。自唐末迄今。雖屢更修。其址不移。又嘗重建設㕔。舊脊梁刻字。及全諷自爲記。梓本見存。乃唐天祐元年。𡻕次甲子七月甲子

朔。十三日丙子重建。至宋朝嘉祐三年。郡守裴公材撤舊更新。治平二年郡守錢公暄又增葺之。南城王公無咎記。紹定六年郡守黃公炳重建。規

模柱石。視昔益宏壯。郡守李公桄記。 治事㕔。寳慶二年。郡守薛公師旦重建。規置不苟。冝黃宰楊寅翁記。餘見前。 僉㕔。在治事㕔之南。 臺門。

嘉定十五年郡守王公槐重建。規置頗壯。餘見前。 儀門。中門。嘉定六年郡守江公公亮重建。中門。則舊規也。 譙樓。在臺門之左。其地則中和之

舊。其屋則𡻕月不可考。詳見景定四年。郡守家戶部坤翁羊角山記。 頒春亭。在臺門前之左。 宣詔亭。在臺門前之右。 平心堂。在設㕔後。嘉定

十一年。郡守趙公師夏重建。淳祐十二年。郡守徐公霖。改曰思政。寳祐二年郡守程公士龍。復其舊。 後堂。在平心堂後。乃舊規也。近𡻕嘗扁曰。敬

齋。扁今不復存。仁壽堂。在治事㕔後。嘉定十六年。郡守王公槐撤舊屋鼎建。寧宗皇帝。賜以奎畫。曰仁壽堂。危公積記。 守節軒。乃平心堂後。堂

之北舫齋也。紹興間。郡守王公秬書立有序。近𡻕嘗扁曰。虛舟。所扁皆不存。 留客亭。在舫齋後。近𡻕嘗改名燕凝。扁今不存。 拙齋。舊名秋聲。在

治事㕔後。今仁壽堂之西偏叢竹間。淳熈二年。郡守趙公燁重修。易其名曰。拙齋。晦庵朱公爲之記。今廢不存。 魯公堂。在設㕔左。玉茗。舊在堂前。

政和二年郡守彭公休築臺爲堂面之。楹柱刻字雲。玉茗花。舊爲惡木十餘株。旁近奪其地力。故𡻕月雖乆。而根本不大。又以其獨也。花時數剪以

送遺。故枝葉亦不茂。因盡去郡木之害。築臺以面之。尋常與客翫之而不剪。庶幾由此盛而不衰也。其近本三枝。亦余至而生也。堂於壬辰政和二

年八月晦日修。川彭休記。紹興十二年。郡守張公滉改爲忠孝。繪唐顔魯公晉王太傅像。而龕諸左右。淳熈二年。郡守趙公燁改名魯公堂。嘉定七

年。郡守陳公廣壽改名五峯。𡻕乆復圮。景定三年。郡守家戶部坤翁重修。復名魯公堂。有記魯公祠。至和二年郡守聶公厚載始立祠於郡之東

園。南豐魯公爲之記。紹興十二年。郡守張公滉以地僻室陋。即圃之地。相其高阜。徙置祠宇。辛公道宗爲之記。祠後徙古木亦壞。老根僅存。在今魯

公堂左。與忠孝名堂。實同其時。淳熈二年郡守趙公燁因其基而新之。南軒張公爲之記。後圮。嘉定十二年。郡守王公松別建祠宇於公使庫之側。

紹定三年郡守材公孝。遷魯公像於丘峯堂。越二年郡守黃公炳。以祠堂改爲公使醋庫。端平二年郡守樓公治。謂魯公像在堂中迫近郡正寢。

議遷無其處。時黃公炳以修城浚濠之功。立祠朝京門。乃徙之萸澤廟左廡以祠堂奉魯公像。皆有記。明潤閣。在魯公堂後。即民爲心齋。楚望臺。

故址廢爲度閣。以實戎器。景定四年郡守家戶部坤翁別置庫。重加補葺扁曰明澗。蓋摭諸晉志。因文昌星之義。有記。 民爲心齋。在魯公堂之後。

嘉定間。郡守陳公廣壽。改名本惠。今廢。明潤閣即其故址。 楚望䑓。在民爲心齋之後於湖張公孝祥所創。今廢。明潤閣即其故址。 懷謝亭。在郡

之東園。紹興間。郡守張公滉改名晞顔。後改爲康樂。至嘉定間郡守林公岊改名王謝。今廢。糯米倉即其故址。 觀風亭。在懷謝亭之東。政和中。郡

守留公祐立。今廢。 熈春亭。在觀風亭之南。今廢。 母不敬齋。在治事㕔之右。嘉定問郡守陳公廣壽。改名師廉。至寳慶間。郡守薛公師且。復舊名。

五峯堂。在治事㕔前之西偏。舊名逺山。後名見山。黃公次山爲之記。淳熈三年郡守趙公燁重建。後廢爲造酒庫至景定四年。郡守家戶部坤翁重

加修剨。改今名。有記。 玉茗亭。淳熈三年郡守趙公燁。自東偏移玉茗於見山堂之西。乘高結亭。扁曰玉茗亭。後廢爲麯庫。郡守家戶部坤翁既修

見山堂。改曰五峯。遂重修此亭。有記。 橫秋閣。在玉茗亭之北。舊名清虛。大順元年危全諷立。宋朝康定二年郡守呂公務簡重修。至崇寧五年。郡

守田公登一新之。其後爲榭。至寳祐四年郡守謝公奕楙因舊榭之址。創喜雨軒。 金柅園。乃郡西園名。南唐徐鉉李建勲。宋朝黃夢錫。晏元獻。王

荊公皆見於詩詠自昔英名其爲何義景定四年。郡守家戶部坤翁摭易遇卦之初六發。其㫖見金玉䑓記。 瀛洲在金柅園之西。其景爲一郡之

冠舊有亭。嘉定三年郡守林公岊再創。規摹畧具。自爲記。紹定元年郡守林公睪之始柘爲臺改創亭。視舊宏壯。幾倍危公積記。景定四年。郡守家

戶部坤翁嘗發其義記之。 金玉臺。在瀛洲亭之北。金石玉石兩臺。在其前寳慶元年郡守薛公師旦所建。舊名繁緑。至景定四年亭圮。郡守家戶

部坤翁重建民改名金玉臺。有記。 愛梅亭。在池上。舊名碧浄。淳祐九年。郡守趙公時煥改名愛梅。 春草亭。在橫秋閣下。嘉定十四年。郡守留公丙

建 芙蓉池亭。在金柅園之南臨池。嘉熈三年。郡守趙公師郡建。 交花亭。舊在芙蓉池前。嘉熈三年。郡守趙公師郡建。景定元年。郡守朱公文炳

移置園之北。兩池之間。 見山堂在金柅園北。寳慶元年郡守薛公師旦建。名饒光。景定三年郡守家戶部坤翁。既改見山爲五峯。乃移見山舊扁。

揚之堂上。公廨。知府公廨一所。在府治後。同知一所在左。通判一所在右。經歴及吏。在府治西。推官知事照磨。在府治東。按圖可見。提刑按察分

司。在府治之右。司獄司。在譙樓之南。公館。在府治之南。守禦千戶所。正㕔。後堂。 兩廊。 門屋。 臨川志。自長吏及僚佐。各有廨舍。綱羅記載。非

懼其放佚也。將以一日必葺之義而望來者。 通判㕔。㕔在州治之東。皇祐元年建。淳祐四年。通判趙公冝重修。 見山閣。嘉祐五年通判施公邈

立。王荊公作記。通判趙公冝遷於㕔之北。 思軒。至和元年通判林公慥建。魯南豐作序。淳祐四年通判趙公冝重建。 十以齋。慶元三年通判周

公綸立刻。益公所作十以箴於石。 風月堂。淳祐四年通判趙公冝重建。近民堂。通判趙公冝建在見山閣下。 古香亭。寳慶二年通判范公茲

建。 泛錦亭嘉定九年通判趙公時通建。 添差通判㕔。㕔在子城內。州治之宋。乃舊晝錦驛也。嘉熈間通判薛公光始就此治事。淳祐十二年通

判趙公潗重修。綵侍堂通判趙公潗建。志隱軒。通判趙公潗建。 教授㕔。㕔在州學之東。今廢僦民居。 增差教授㕔。㕔未建僦民居。 軍事

判官㕔。㕔在州治之東。 軍事推官㕔。㕔在判官㕔之右。紹定壬辰蕭公㤗來重建。録事參軍㕔。㕔在子城曰。州治之南。州院。在㕔之西。 司理

參軍㕔。㕔在州院之右。司理院。在㕔之南。 司戶參軍㕔。㕔在知録㕔之東。 司法參軍㕔。㕔在正通判㕔之東。 添差江西兵馬副都監㕔。㕔未

建。寓報恩寺。 犴獄南斗所臨。文昌所直。蓋禮樂所自興。刑政抑末也。然獄戶者。命所繫。敘而志之。使吾吏及閒暇之時。明其政刑。 州院。州院

在州治之南。録事㕔之右。㕔乃慶元己未重建。獄無記可考。今獄㕔三間。牢戶七。獄囚合給食者。官給之日兩飯。每囚米二升。鹽菜錢會於四文中

半。冬則自十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給薪炭。凡六次。其錢米。並逐料申州請給。 司理院。司理院在州院之南。司理㕔之右。院剏於南唐淳熈丁

未。郡守錢公象祖修之。嘉定戊辰司理叚宗文重建。郡人鄒公非熊記。獄㕔三間。牢戶八。其因糧薪炭。視州院。

綂屬撫州府志永豐倉。在千戶所之左。 臨川志。洪範八政。食貨賔師皆預焉。

凡倉廩府庫者。倉貨賔師之資儲也。安不記。 都倉。在州北。慶延坊面東。內分南北倉。 常平倉。在南倉之西。 廣儲倉附都倉。 東倉在文昌橋

東。近孔家渡。嘉熈三年郡守江公湛易民田剏建。元八廒。淳祐十一年。郡守葉公夢得增本廒。治餫順便。 糯米倉。在州衙內東園。萌潤樓側。 西

倉在迎惠門外之西津。今廢。 鹽倉舊在州學南。後廢。紹定間置大通倉於感化坊。端平廢爲贍學房廊。 常平義倉平糶。咸豐則增價以糶。𡻕歉

則減價以糶。此常平也。秋熟則隨租而入。夏饑則發廩以濟。此義倉也。今郡縣義倉之入。自有定額。若常平則未額增減。每𡻕不同。舊無定額。今有

定則若平糶。則又常平之輔。條例於後。 常平米糴本錢。其歛散出納。並屬倉臺。 義倉米。嘉定志載逓年收數。已各不同。令𡻕額計七千五百五

石有畸。淳祐二年聖㫖。提舉並以義倉常平繫銜。其幹官亦以義倉繫銜。則常平義倉屬之庾臺。不屬之郡矣。 平糶倉。淳祐十二年。郡守徐公儼

夫。籍吏貲議立。社倉申朝省未報。會庾使葉公夣鼎又以所籍吏貲議。與郡共建平糶倉。合五萬緍爲糴本。收米一萬四千石。名曰提舉撫州平糶

倉。每𡻕自春迄夏旬兩發糶。所以平市直也。事聞於朝。寳祐甲寅庾使楊修之。增糴三千石。其事悉隷倉司。有記。冨有庫。在府治南。行用庫。在西街

東。 臨川志。軍資庫。在州衙內。紹興十一年張侯滉重立。 甲仗庫。在州衙內。元符二年秋侯明逺建。 常平庫在州南。 公使錢酒庫。舊在州衙

正東。淳熈四年。郡守趙公折酒庫於州衙西。 効士庫。在見山閣西。 架庫。在州閣庫。在州衙門樓上西北。 雜務庫。在州衙樓上正南。 戶部瞻軍酒庫。

舊在州南。今併入都酒務。 都醋庫。在臨汝驛前。 南醋庫。在奉明門內。 經緫副庫。在東通判㕔。 檢察錢物庫。在東通判㕔。 茶鹽錢物庫。在

通判西㕔。 本州抵當庫。舊附都稅務文廢。紹定中。郡守黃公炳兼庾節創於倉臺右。名以修城抵當。後權郡李公元鍇捐庫。息市民居。移就稅務

西。提督屬民曹。 提舉司抵當庫在倉䑓右。即本州抵當庫舊屋馮吏部始以錢本實之。 臨汝書院抵當庫。在感化坊之東淳祐十二年創。 提

舉司濟民庫。寳祐初楊公修之。以本錢附臨汝書院庫。寳祐二年趙公時煥別設屋於推官㕔之南。又增撥本錢。稅課司。在西街東。雜造局。在七勝

街。 臨川志。鰥寡孤獨疲癃殘疾。皆得所。民病甦矣。雖然。惠及困窮。易。澤及枯骨難。今撫之五邑。藥有局。米有廩。居有室。而生得以養。葬有冡。停有

庵。𢊃有園。而死得以蔵。仁之至。義之盡矣。故書。惠民藥局。在西街東。 臨川志庾䑓。置以幹官主之脩合。局在本司發賣。局凡四。並在城內。每遇春

秋之交。天氣欝蒸。小民易以生疾。則或命官吏散施之。郡雖無局。亦有時而然。 延安館。嘉㤗中瘐使張公震置在寳應寺。以養老羸癃疾者舊管。

租東早晚一千七百七十六郷。斗租錢二貫二百六十足。今錢米並附入慈㓜幼司。 慈㓜院。慶元間。庾。使梁公季珌建。在城南順化門外。買田立莊。

𡻕可活童指千數。紹定間。庾使魏公大。有遷於豐安門外。南湖之濵。 居養院。在朝京門外庾䑓置以養鰥寡無告者。𡻕月未詳。 安壽堂。嘉㤗中。

庾。使張公震建於港東廂。以待過客之疾病者。舊委正覺寺僧主之。今廢。漏澤園。在順化門外。郡凖令置。以瘞死無主者。 廣澤庵。城西城南各

一。郡守張公孝祥建。傍有隙地。収瘞遺骸。庵以僧居守。月給常平錢米。寳慶元年。郡守薛公師旦以修文昌橋餘貲葺治增廣之。義冡。淳熈中庾。

使傳公汶於廣澤庵側爲之。庾。使王公顧問增闢。周以修廊。中爲叢冡。每三𡻕。或間𡻕。則官給錢令僧取棺之無主名者。如釋氏法。寳祐甲寅庾。使

楊公修之。又於其側及西塔寺之西。各創一所。 昔之亭驛。於今多廢。幸其名之存。則其實如在夫子存告朔之餼羊。殆此意也。 臨汝驛。在正通

判衙之東。舊名行衙。太守費公埏建。後因廢子城之晝錦驛。添爲倅衙。遂移舊名扁於此。 晝錦驛。在子城東。舊名臨汝驛。今爲添倅衙。詳見公廨

門。 朝京驛。在朝京門外。文昌橋東。太守趙公時煥建。禮賔亭。在迎恩門外連樊橋東。 青蓮驛。在河東。 楊梅塘驛。在東路六十里。 東塘罔

驛。在東路一百零二十里。 文珠驛。在西路六十里。 合同場。屬判官㕔。抽分竹木場。在城東。隷知録㕔。 都酒稅務。在州東南。 樓店務屬司戶

㕔。 提舉寓治倉䑓。寄治初。置於洪。建炎中。移於𡊮。紹興四年。始移吾州。權以廣壽寺爲治所。二十一年。劉公伯莢於廣壽寳應兩寺間。鼎創䑓治。

在州治東南。地勢亢𠁊。是爲一郡之中。 正㕔在紹興二十一年建。 僉㕔。在中門外之左。忠勤堂。寳慶二年。倉使公彌悆重建。皇華堂。舊名光

華堂。倉。使范公應鈴易名斑衣。倉。使楊公脩之。易名思濟。倉使趙公時煥。復名光華。倉。使史公繩祖易名皇華。 尊五羙堂。倉。使楊公修之。易名平

齋。今復舊名。日三省齋。寳祐三年。倉。使趙公時煥建。扶春亭。嘉定五年倉。使𡊮公爕建。 明逺樓。淳祐五年倉。使鄭公逢辰建。壽安亭。淳祐五

年倉使鄭公逢辰建。 清友亭。寳祐二年倉。使楊公修之建。 濯清亭。寳祐三年倉。使趙公時煥建。 生香亭。寳祐三年倉。使趙公時煥建。 常平

幹辦㕔。㕔在寳應寺之西。 茶鹽幹辦㕔。㕔在寳應寺後。元六祖院基。主管帳司㕔。㕔未建。見僦民居。

廟祠撫州府志三皇廟。在七勝街。臨川縣之西。約計百餘步。臨堦作三𣠄星門。

內門五。中爲開天之殿。祠三皇四神。東西兩廡。祠醫家之。從祀。後爲講堂𣠄星之東有門署曰。醫學。內設教授㕔。 城隍廟。在廟治之北。進賢門之

右。外門三間。內門五間。城隍殿伍間。以舊神像爲泥。塗正中璧。以粉飾之。畫以雲山。前置紅漆木椅。及黑漆書按。書撫州府城隍之神。東西列兩廡。

殿後直舎三間。後殿三間。廟之東西設左右二司。內設三㕔。中一㕔。設三椅。並如制。臨川志。神稱顯忠輔德王。按隆興府城隍神。南唐封爲輔德王。

宋政和四年號顯忠廟。撫蓋因龍之封。併廟額以爲禰。相傳爲漢。頴陰侯灌嬰也。按豫章職方乘雲。隆興城隍神乃灌嬰。高帝六年使嬰略定江南。

故祀爲神。臨川本豫章之境。同祀頴陰冝也。南唐保大十三年。太守刁彥能立。至嘉定凡立修。趙希憺記。後屢修之。旗纛廟。在千戶所後庭。神廚。宰

牲房。洗牲池。如制。臨川志。傳曰。諸侯祭土。今郡縣視古諸侯。郡則爲侯伯。縣則爲子男。城隍。土神也。爲祀首。外此則山川之神。水旱癘疫之菑。則榮

焉。日月星辰之神。雪霜風雨不時。則榮焉。暨有大功烈於民者。宜在祀典。乃若用物精多而爲神。民從而祀之。雖典所不載。苟無大害於社稷可無

亢也。故序次如左。臨川志東嶽行廟。在子城之東。崇寧四年建堂殿門廡。揔三百楹。神像七十四位。皆以岱嶽規制爲稽。吳可記。郡守狄公明逺立。

記見集文仰山孚惠行廟。其初附於興聖院內。曰仰山堂。紹熈甲寅䑓郡禱雨暘有應。廼剏專祠。慶元乙卯增闢之。丙辰𡻕提舉王公客爲之碑。樞

宻聶公嘗獲應夣。亦記其事。淳祐丁巳厄於火。今復鼎新。 關將軍廟。舊來在興聖院之東偏。紹興初。有㓂犯城。神威顯著。是時通守張光。自外邑

率保伍戰城下。賊望塔頂有戎服而髯者。執旗如指麾狀。遂懼而潰。郡人祠之益䖍。寺僧若慤。嘗於荊門玉泉得漢壽亭侯印圖形。遂摹刻諸祠下。

郡人南雄守黃兊記。淳祐丁巳厄於火今院復一新祠亦不廢。今忠節武雄兩營間及港東廂正覺院皆有祠。祠山烈行廟。在報恩禪寺之左廡。郡

以雨暘禱。其荅如響 五顯靈順行廟。在鹽步門之內祠徽州婺源五顯王。亦邦人徼福之所。 英澤廟在朝京門之內。初廟在樂安縣之天授郷。

靈異有記。記詳邑志。嘉定庚辰。郡守李公大原致神禱雨響應。遂祠焉。神有三。今所祠乃介冑持劒而立者。姓章諱甫。累封嘉顯孚濟廣利侯。寳祐

戊午。加封順應二字廟有紹興丙寅郡守洪公楫。禱雨感應記。又白玉蟾作廟記。載神嘗售馬於岳王飛。露旗幟於南江之上。淳祐乙巳通守趙公

冝祝文所紀神異有石刻。 蜀三王行廟。在朝京門之內。英澤廟側。神之姓。曰張。曰孛。曰陸。顯跡於蜀之梓潼。封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灌口。封聖

烈文昭宣靈忠仁王。射洪。封忠聖文德靈應仁濟王。梓潼射洪二神。皆職貢籍司文衡。淳祐戊申。憲使姚公希得剏建功未既。寳祐癸丑庾。使楊公

脩之竟其事。春秋祀典。郡主之。栁州守李公景初記。楊庾。使給田入廟爲香火黃。庾。使史公繩祖復撥田。及庫本付祠收掌。自鳴山孚惠行廟。在今

祥符。觀眞君院之側。神祖禪師結庵處也。鄒度支請上源義泉院額徙此。崇寧元年。勒石記其事。蛩之下祠馬祖。獵師。三平和尚三像。神運倉。滴油

巖。遺跡今亡。有捨身石。石之頂有舎利塔。庵曰眞牧。亭曰潺湲。紹定庚寅燬於㓂。淳祐戊申重建。 后土皇地祗廟。在郡治南。寳應寺側。南唐保大

中。郡守刁彥能重修有記。至道二年。邑人吳文徽感異夣而重建。黃夣錫記之。後殿鼎新。 交枝廟。在郡城迎恩門之內。世傳謂此邦土地神也。郡

侯謂廟亦與其一。 唐土地廟。在郡城中之古城嶺扁曰唐土地廟。 器械廟。在郡城常清觀之西。 軍山廟。曾文昭公軍山廟碑雲舊傳吳芮嘗

攻南粵駐軍此山。其將梅鋗祭焉。禮成若有士騎麾甲之狀爾。上因號軍山。邦人祀之。蓋自此始。唐開元中復見靈跡。廼大建祠宇。承事益䖍後其

廟屢徙。今其旴水之陽者南唐昇元三年之遺址也。祈禳輙應元符三年詔下封神爲嘉惠侯廟。曰靈感軍山廟。方輿勝覧顔魯公祠在郡圃曾子

固記雲。初公以忤國忠斥爲平原太守。策安祿山必反爲之備。祿山既舉兵。公與常山太守杲𡖖伐其後。賊之不能直窺潼關以公與杲𡖖撓其勢

也。在肅宗時。數正言宰相不恱斥去之。又爲御史唐旻所搆連輙斥李輔國遷太上皇。居西宮。公首率百官請問起居。又輙斥。代宗特與元載爭論

是非。載欲有所壅蔽。公極論之。又輙斥。楊炎盧杞既相德宗。益惡公所爲。連斥之。偤不滿意。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慙其言。後卒

縊公死是時公年七十有七矣。公歿𡸁三十年。小人繼續任政。天下日入於弊。大盜繼起。天子輙出避之。唐之在朝臣多畏怯觀望。能居其間一忤

於其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於再三忤於世。失所而不自悔者。蓋未有也。至於起且仆以至於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則天下一人而已。若公

是也。臨川志。至和二年。太守聶公厚載建祠於郡國。紹興初趙侯墷復新之。張南軒續記。端平初郡守樓公治遷祠於朝京門。天澤廟之左。詳見郡

治亭館門二記。並見集文。寳應寺亦有祠。臨川志王文公祠在文公坊之鹽步嶺。崇寧五年郡守田公登。因公舊宅剏祠。淳熈中丞相錢公象祖守

郡重修。陸象山記。見集文。元一統志。王安石。本臨川人。按紀勝雲。在城內文公坊。本文公舊宅也。陸九淵作記。元一統志顔康樂祠。按勝覧雲。撫

州郡治。舊有此祠。忠孝祠。郡守張公晃立繪。晉太傳王祥。及唐刺史顔魯公之像於中而祠之。

壇壝臨川志臨汝不見兵革。踰三百年。㴠濡天休。與𡻕俱深。社稷人民。與國家

同其乆長。崇高之壇壝。崢嶸之城邑。與宗社同其鞏固。后土后稷。其歆明德者。乃所以福生民也。吾民所以致敬於社稷者。即所以尊君親上也。乃

若雨暘燠寒風之時。又吾君肅乂哲謀聖之時。神之賜。實君之德。吾民飲食。必祝斯無窮焉。撫州府志社稷舊壇。在外南廂。

本朝於城西郊建壇。南立石主。別立神牌貳。以木爲之。臨祭時迎於壇上。並北向。春秋祈報祭祀。東西南北置四門。皆如𣠄星門之制。並以朱油飾之。

圍以周墻神廚神井。宰牲房。洗牲池。庫房。文武官致齋之室浴堂。並如制。仍以重墻圍繞。命僧守之。臨川志。州社。在州西南。社稷壇二。風雨雷師壇三。

榮以周垣。爲門立。望視之位。爲屋三楹。淳祐間。太守萬公逮寳祐初太守程公士龍重修。風雲雷雨山川壇一所。在南關外。立風雲雷雨之神木主

一。山川之神木主一。春秋二祭之時。迎木主共壇祀之。外圍以周墻東西南北開四門。其門亦如社稷之制。神廚神井。洗牲池。庫房文武官致齋之

室。並如制。無祀鬼神壇。在北門外。周圍以墻。其南爲門。以北爲壇別立僧道誦經之堂。及廚房宰牲之所。

官制國朝本府知府。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推官。正七品經歴司經

歴。正八品。知事。正九品。照磨所照磨。從九品。檢校。未入流。司獄司司獄從九品。儒學教授。從九品。訓導。未入流。 僧綱司都綱。從九品。副都綱未入流

道紀司都紀。從九品。副都紀。未入流。陰陽學正術。從九品。醫學正科。從九品。永豐倉大使。從九品副使。未入流。稅課司大使。從九品。臨川逓運所大

使。未入流。冨有庫。守禦千戶所。 千戶三員。百戶三十員。鎮撫四員。 吏目一員。臨川

志州中文武五邑令佐。率循舊制。未之有改。惟添差通判教授主學副都監。則創自近𡻕。 郡官知軍州事一員。兼管內勸農營田事。淳祐八年三

月凖樞宻院劄子。以節制軍馬繫銜。通判軍州事一員。兼管內勸農營田事。諸州置通判。自建隆四年始。 添差通判軍州事一員。兼管內勸農

營田事。自乾道六年鞏湘始創後省。寳慶元年嘗除范計院應鈴不赴。至端平三年復置。州學教授一員。增差教授一員。 初政和間。嘗置後省。

景定三年復置。經賦各一。軍事判官一員。 軍事推官一員。 録事叅軍一員。 司理叅軍一員。 司戶叅軍一員。 司法叅軍一員。 添差江南西

路兵馬副都監一員。撫州駐劄。淳祐七年憲倉兩司申請於朝。乞省罷幹辦。綱馬驛程官一員。監在城酒稅一員。剏置令省。 兵馬都監一員。 兵馬

監押一員。 添差兵馬監押一員。 監在城酒稅二員。 淳祐七年省罷一員。散祗候使臣二員。廵轄斥堠馬逓鋪一員。係撫州建昌軍通置臨川縣。

兵防臨川志易戒不虞。書稱有備。兵不可去也尚矣。撫在東南爲樂土。非險要

之地。故無重屯。舊籍忠節武雄兩指揮曰。禁軍効勇。壯城牢城。三指揮曰。廂軍其創招馬步旗軍。則自紹定庚寅始。此外則尉廵弓手寨兵耳。列營以居之。

拍試以訓之。衣糧以廩給之。總統各有官。而又置路將焉。守臣節制。體統正。事權一。氣色精明。保障千里。壯矣哉。節制事始。初置旗軍郡實總之。以

郡境接廣昌雩都。時有㓂警。不可無以彈壓。淳祐八年。太守趙公特煥上其事於朝。被㫖劄下。並聽守臣節制。是年四月。始以節制軍馬繫銜。兵官。詳見職

守條。州兵。忠節第二十六指揮營在西南。額四百一十人。將校。月糧米料錢春冬衣不等。兵級。月糧米一石二斗。錢三百文。春衣絹二疋。錢一貫七百文。冬衣。

絹二疋半。紬半疋。綿十五兩。錢八百五十文。武雄第十四。指揮營在州西南。額五百一十人。將校。月糧米料錢春冬衣不等。兵級。月糧米一石五斗。錢

二百五十文。春衣絹二疋。錢一貫七百文。冬衣絹二疋半。紬半疋綿十五兩。錢八百五十文。効勇第九。指揮營在州西南。額四百一十人。將校。月糧

米一石八斗。料錢春冬衣不等。兵級。月糧米一石二斗。料錢無。春衣絹二疋。錢一貫五十文。冬衣絹二疋。紬半疋。綿。二兩。錢八百五十文。牢城第四。指揮又

名保節。營在州西南。額四百一十人。將校。月糧米一石八斗。料錢春冬衣不等。兵級。月糧米一石二斗。錢二百四十五文。春冬衣各絹二疋。錢一貫

二百八文。壯城指揮續置無營寨兵級。額一百人。月糧米一石二斗。料錢無。春衣絹二疋。錢一貫一十文。冬衣絹二疋。紬半疋。綿十二兩。錢八百五

十文。寧節指揮以處㨂汰養老。將校無營寨。亦無額。本州舊有駐泊營三。其二在州南。其一在州西。屯駐營四。並在州西南。保節營二。並在州南。水

軍營二。並在州東北。牢城營四。並在州南。其後皆廢。獨牢城併而爲一。 馬旗軍寨。在州東北舊水軍營前。見管一百四人將校。月糧米九斗。料錢。

添支錢米並不等。兵級。月糧米九斗。料錢六貫省。馬伍十六疋。月請榖一石五斗。步旗軍寨在州北教場後。見管二百一十人。將校。月糧米一石五

斗。料錢不等。春衣絹二疋。錢一貫七百文。冬衣絹二疋二丈。紬二丈。綿十五兩。錢八百五十文。兵級。月糧米一石五斗。料錢二百五十文。春衣絹二

疋。錢一貫七百文。冬衣絹二疋二丈。紬二丈。綿十五兩。錢八百五十文。馬一疋。月請榖一石五斗。右馬步旗軍兩寨。紹定庚寅郡守黃公炳創置。

作院軍匠。額三十人。月糧米一石二斗。春衣絹二疋。錢一貫一十文省。冬衣絹二疋。紬半疋。綿十二兩。錢八百五十文省。皷角匠額三十人。月糧米

一石二斗。春衣絹二疋。錢一貫一十文省。冬衣絹二疋。紬半疋。綿十二兩。錢八百五十文省。歸正北軍。淳熈改元。郡守魏公汝功置驛三。東驛在州

學前。西驛在曹家巷。北驛在州衙北。分隷歸明北軍。嘉定圖志。紀載元額九十二人。存者僅十六。今又亡矣。諸縣弓手額。每月庸錢不等。係就

各縣支。臨川縣一百十六人。 崇仁縣九十五人。 宜黃縣七十五人。金谿縣七十五人。樂安縣八十人。諸縣寨兵額。 城南寨。在順化門

外五里許。兵額一百人。月糧米一石五斗。錢三百文。春衣絹二疋。錢一貫七百文。冬衣絹二疋半。紬半疋。綿十五兩。錢八百五十文。樂安縣寨。在縣

門之左。紹興十九年剏縣時置。兵額一百人。月糧米一石五斗。錢三百文。春衣絹二疋。錢一貫七百文。冬衣絹二疋半。紬半疋。綿十五兩。錢八百五

十文。曾田寨。舊在崇仁縣蘇村。紹興十九年置樂安縣。始徙於縣之西南曾田市。兵額一百三十人。月糧米一石五斗。錢三百文。春衣絹二疋。錢一

貫七百文。冬衣絹二疋半。紬半疋。綿十五兩。錢八百五十文。湖坪寨。在冝黃縣境。紹定三年㓂平之後。郡守黃公炳剏置。兵額一百五十三人。月糧

米一石二斗。錢三百文。春衣絹二疋。錢一貫一百七十文。冬衣絹二疋。紬半疋。綿十兩。錢八百五十文。招攜寨。在樂安縣境。紹定三年㓂平之後。郡

守黃公炳剏置。兵額一百十七人。月糧米一石二斗。錢三百文。春衣絹二疋。錢一貫一百七十文。冬衣絹二疋。紬半疋。綿十兩。錢八百五十文。杯山

寨。在樂安界上。紹興二十五年置。以新塗樂安豐城廵檢爲名。兵額一百人。月糧料錢春冬衣。係本州與隆興臨江三郡輪支。盧溪寨。在建昌軍境。

本州金谿有公事。則牒追捕。兵額原缺 人。月糧料錢不等。並屬建昌軍。民兵。鄧傳二社屬金谿縣。南渡初。宻院張公慤請募民。聮什伍以抗。

吳公頥浩爲江淮制使。仍請立社。得㫖。令宻院下路諸帥臣。俾州邑部伍民兵防拓。命下。金谿有鄧傳二社應命。鄧社首名雱。傳社首名安潛。皆勇

而。好義。散家財以給郷丁。王世雄犯郡城。二社率所部赴援。敗之於南湖。兩家子孫世襲其職。紹定庚寅有驅㓂功。開慶己未原缺透渡。哨至豫章

之境。破臨瑞二郡。吾州澒洞檄二社來衛城。民心乃安。 州教場。 都教場在進賢門內都倉南內有閲武亭 衙教場在州治門內之西 小教

場。在兵馬司後。今廢。 屯駐大兵教場。元在逍遙嶺之南。今廢爲民居。俗猶呼爲南營。縣教場。 臨川縣。附州。崇仁縣教場。在尉㕔之東。 宜黃

縣教場。在縣之東。顯陽寺後。其地乆爲民居所侵。淳祐庚戌陳尉宩釐正復舊立亭。曰振旅。 金谿縣教場。在尉㕔之右亭。名飲歸。南豐曾公爲之

記。象山陸文安公。又爲李尉曼卿書扁。 樂安縣諸寨兵教場。在縣之東。尉司弓手教場。在尉㕔之北。 逓鋪內。地無烽燧而有斥堠。置郵傳命。取

其速也。抱鼓不鳴。赤白囊不馳。四境晏然無事。惟傳布寬大詔書。不其幸歟。本州爲四逹之衢。鋪凡二十有九。兵級凢三百三十有八。條列於後。

東路十二鋪。 精橋。六人。涌橋。十三人。延橋。六人。坪塘。十三人。楊梅塘。六人。越塘。十三人。墓岡。六人。長林。十三人。鐵坑。六人。小漿。十三人。七節橋。六

人。白竿。十三人。南路四鋪。 二十五里。十四人。磚䃭。十四人。基橋。十四人。界山。十四人。西路八鋪。城下。三十一人。西津。六人。石井。十七人。戰坪。六

人。樟源。十三人。嶺下。六人。坎頭。十三人。楊塘。六人。北路五鋪。 赤塘。十四人。塘門。十四人。青逺。十四人。吳家市。十四人。壕塘。十四人。斥堠。月糧米一

石六斗。料錢三百八十文。食錢一貫五百文。春衣絹二疋。錢一貫三百二十文冬衣絹二疋。綿十兩錢一貫三百二十文。急逓。月糧米一石五斗。料

錢三百八十文。春衣絹二疋。錢一貫三百二十文。冬衣絹二疋。綿十兩。錢一貫三百二十文。步逓。月糧米一石二斗。料錢二百八十七文。春衣絹二

疋。錢一貫一百七十文。冬衣絹二疋。錢一貫一百七十文。供申。月糧米九斗。料食錢一貫九百五十文。春冬衣絹各一疋。錢各三百二十文。

風俗撫州府志撫州之境。山川清麗其俗風流儒雅。道教隆洽。地之肥瘠不等

其民勤於耕桑以自足。其士樂讀書好文詞。尚氣節。畏清議。淳厖信厚。其天性則然。名儒鉅公。彬彬軰出牛羊牧於山谷者不收。五榖滿於郊野者

不垣。晏然不知枹皷之警也。郡縣志臨川俗同豫章。曾鞏擬峴䑓記雲撫非通道。故貴人蓄賈之遊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蛑之菑少。謝無逸臨川

集雲。臨川在江西雖小邦。然瀕汝水爲城。而靈谷銅陵諸峯環列如屏嶂。四顧可挹。昔有王右軍。謝康樂。顔魯公之爲太守。故其俗風流儒雅。喜事

而尚氣。有晏元獻王文公之爲。郷人皆知尊禮搢紳。輿地紀勝麾震揖巽。朝辛附癸。前臨川志雲。中和五年。刺史危全諷始遷今治。麾震揖巽。朝辛

附癸。壯溪山複疊之勢。而無舊治卑偏之陋。地大人庶。冠冕一路。而人物盛多。亦異他邦。周益公進士題辭曰此邦非特地大人庶。冠冕一路。而人

若晏元獻之進賢好善。王文公之文學行誼。曾南豐之主盟斯文。汪公革以奇材冠南省。陳公孺以扳援遜大魁。皆後東所當思齊者。五峯三市。臨

川志雲。臨川城中有五峯三市。五峯或謂即青雲嶺。逍遙嶺。鹽步嶺。蕭家嶺。與夫慶嶺而五。分竹南州。梁簡文帝與蕭臨川書。應分竹南州。剖符千

里。地參閩蜑。人本輕清。權載之集。臨川志郷賢謝無逸之說曰。臨川之俗。風流儒雅。其民樂讀書而好文詞。或㮣以揚州疑之。曰江南之氣燥勁。厥

性輕揚。二說並馳。吾請以是邦之先賢而訂之。樂晏王曾陸五氏謂之曰儒雅。曰樂讀書。好文詞。則有之矣。謂之曰輕揚燥勁。其然。豈其然乎。吳中

之俗。君子尚禮庸庶淳厖。故風俗澄清。而道教隆洽。豫章之俗。頗類吳中。其君子善居室。小人勤稼穡。謝溪堂在日。與郷里諸君子。每月一集。各舉

古人寬厚一事。退而録於冊。號寬厚録。且序之曰。口談寬厚。而心實刻薄。在外寬厚。而居家刻薄。非所敢望於諸君子也。予爲令臨川愛其山川風

俗之微。又曰臨川之民。秀而能文。剛而不屈。黃勉齋志黃仲修墓。及諭俗文。金谿青田陸氏。來自吳郡。其四世曰賀。字道卿。篤於義方。酌先儒冠昏

䘮祭之禮。行於家。家道之整。著聞州里。生六子。以子貴贈宣教郎素無田蔬畦不盈十畆。而食指千餘。長九思緫家務。欠九敘治藥寮。次九皋授徒

家塾。以束脩之饋補不足。率其弟九韶。九齡。九淵。相與講學。彬彬乎儒門也。淳祐二年州縣以其事聞給降勑牒。有曰金谿青田陸氏。代有名儒。德

在謚典。聚族踰三千指合爨將二百年。異時流別籍之𥝠。存學者齊家之道。奉勑。宜賜旌表門閭。孟氏自澶淵徙居臨川。世雍睦爲義居。置義田。同

堂合食郡守秋房樓公治以雍睦名其坊元一統志翠幕管弦三市晚畫堂煙雨五峯秋出曾開詩集雲    

古跡撫州府志五峯。即五老峯。在郡城之南。舊城因峯築基。今城毀而峯嶺。猶

存。東南一峯最高。名青雲第一峯。又按州城地脈。自青雲峯。逍遙峯。蕭家嶺。鹽步嶺。天慶嶺。迤邐而北爲府治。此亦謂五峯。是五老峯。爲府治之案

山也。後所楠五峯。則府治之地脈。 五峯堂。在郡治西南。前對城上五老峯下俯城市間之五峯。寺觀塔廟。重樓疊閣。井屋闤闠。林木森錯。粲然在

目。爲郡城逰覧之地。昔曾南豐有詩曰。翠幕管弦三市晚。畫堂煙雨五峯秋。堂乆已毀。今爲公舘。近於堂構小亭。 橫秋閣。在郡治之西。一名清虛。

大順元年危全諷立。其後累磚石甃砌若䑓。其上爲兩軒。西挹銅陵翠幕巴山華蓋諸峯。𡻕乆閣壞。今尚存其遺基。 羊角石山。在郡治譙樓前。嘉

定圖志雲。昔人有自蜀青城來者。扣石致書。石暫爲開。邦人遂指爲仙家巖穴。因名羊角洞。天秘丞林史君嗜奇恠。嘗命工掘之未數尺而大風起

遂止。今創亭四楹以覆其上。臨川志。昔人固有周㳺歴覧。収拾古今之絶蹤偉觀。以爲文章者矣。臨汝之上。壤地雖偏。豈無古今所存勝絶之處。可

以洞心駭目。而發揮斯文者。況名賢之與遊。仙釋之與居。俛仰之間。已爲塵跡。又安可不搜覧而備録之。石所以名其義不傳。舊詩有云。羊角山

高吹盡角。虎頭洲畔釣靈鼇。蓋譙樓實臨其上。紹興中。太守王公秬立小亭以覆之。復從而爲之詩曰。羊角洞開風浩蕩。蓋紀其實。𡻕月乆弗治。瓦

礫埃𡏖。充塞其上。景定癸亥。郡守家修撤其舊。充而大之。繞以墻。欄以石。創亭三楹以嚴翼其所。氣象煥然一新。重修記。見集文。 元一統志。石

高三尺餘。周逥丈餘。平地突出。形如羊角山。郡人扣石雲。青城山有書。石忽開。有受書而入者。石復合。持書人亦亡所在。羊腳石。一名羊尾。在郡城

東北隅。蓮花寺門閾下。寺廢。其石橫出猶可覩。舊志雲。形如羊腳。唐末刺史危全諷嘗遣人鋤觀。石熱如火。人不可近遂止。又雲舊有壁記。宋守家

坤翁雲。羊角石與羊腳石。同一地脈。郡治高爲陽。故羊角出馬。寺之地爲陰。故羊腳見爲。元一統志。地上長三尺。王右軍故宅在郡治東三里。按荀伯

子臨川記。王羲之嘗爲臨川內史。置宅於郡城東。角名曰新城。乃古龍興觀地也。天復初。刺史危全諷立文宣王廟於上。今爲郡學。郡縣志。城東

有地。隠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曰羲之墨池。義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令猶存其地。𠁊𤧸山川如畫。每重陽

日。郡守多遊於此。因立亭曰茱萸亭墨池之上今爲州學舎曾鞏有墨池記。 臨川志後燬於巢㓂 元一統志。旁臨廽溪特㩀層阜。唐末以其地

爲夫子廟。宋以爲學內有墨池朱井存焉。今府學是也。洗墨池。在郡學大成殿前。嘉定圖志雲。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今郡學。乃右軍

故宅。以其嘗於此學書。故有墨池。曾南豐先生爲之記。輿地紀勝。荊公送劉和甫奉使江南詩。爲我聊尋逸少池。公郷里。故云爲我。 方輿勝覧。教

授王君書石軍墨池以揭之。此爲其故跡。豈信然耶。咸平間。御史黃公符詩。徃徃吐烏雲。依依如皂蓋。 臨川志。謝㓜槃詩云。張芝學書池水黑。章

草如芝古無敵。右軍睥睨難抗衡。恨不臨池作書癖。詳見集詠。紫微韓公駒雜抄雲池中忽時水黑。輙有物如蜴蜥之狀。隠然自水底而出。謂之

墨龍士之試於有司者。每謂此物現。則得人多。徃徃皆驗。淳熈甲午墨池現。明年羅文恭公亞大廷。見重修貢院記。又見集文。擬峴䑓。在郡城東南。

面對靈谷諸峯。正接巽江之水。即所謂汝水也。嘉祐間。郡守裴公材因其高阜而築此䑓。曾南豐爲之記曰以山溪之形勝。擬乎峴山也。故曰擬峴。

國朝葉指揮守禦是邦。修築城池。以擬峴䑓。正當郡城之東南。從新創造。棟宇雄偉。爲一城之壯觀。方輿勝覧曾子固記。尚書司門員外郎晉國裴君

治撫州之二年。因城之東隅作䑓以遊。而命之曰。擬峴䑓。數。與其屬。與州之寄客者遊。而間獨求記於秦。初州之東。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

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連山高陵。野林荒墟。逺近高下。壯大宏闊。壯奇可喜之觀。環現之東南者。可坐而見也。然而雨隳潦毀。蓋蔵委棄於榛叢茀

草之間。未有即而愛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甓其土。易其破缺。去榛與草。發其亢𠁊。繚以橫檻。覆以高甍。因而爲臺以脫埃氛。絶煩囂。出雲氣而臨

風雨。然後溪之平沙漫流。微風逺響。與夫浪波淘湧。破山㧞木之奔。放至於高桅勁艣。沙禽水獸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山之蒼顔秀色。

巔崖㧞出。挾光景而薄星辰。至於平岡長陸。虎豹踞而龍蛇走。與夫荒蹊聚落。樹陰晻暖。逰人行旅。隠見而斷續者。皆出乎祍席之內。若夫雲煙開

散。日光出沒。四時朝暮。雨暘明晦。變化之不同。則雖覧之不厭。而雖有智者。亦不能窮其狀也。或飲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靚觀微步。旁惶倚徙。則得

於耳目。與得之於心者雖所寓之樂有殊。而亦各適其適也。撫非通遒。故貴人蓄賈之遊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𧑞之菑少。其民樂於耕桑以自足。

故牛馬之牧於山谷者不收。五榖之積於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桴鼔之警。發召之役也。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簡靜。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

樂於此州人士女樂其安且治。而人得遊觀之羙。亦將同其樂也。故予爲之記其成也。王介甫詩云。君作新䑓擬峴山。羊公千載得追攀。歌鍾隠地登

臨處。花未移春指顧間。城似大隄來宛宛。溪如清漢落潺潺。時平不比征吳日。緩帶尤冝向此閑。 臨川恚。政和初。郡守狄公明逺葺而新之。謝溪

堂記。名公多留題。見集詠。 景定癸亥郡守家戶部坤翁重修有記。記見集文。青雲亭。在郡城南。縣學之東。舊在青雲第一峯上。山川城郭。一覧而

盡。宋張即之書五大字曰。青雲第一峯。其西北爲縣學。元一統志。乃郡城五峯結頂處。蘬然獨立。上有此亭。宋時邑令趙必莢以爲名。咸淳六年。郡

守繆元德環以欄檻。玉茗亭。以花得名在郡治東。舊傳有山茶一本。衆雲白華。前代名人多賦詠之。其花縈㓗白如積雪。五瓣黃心緑萼每𡻕正月

末。開花清香馥郁。其葉青翠。經冬不落。或雲。宛若瓊花差大爾。又后土祠。亦有此花。傳者以爲揚州瓊花。撫州玉茗。近因兵燹遂枯。 法眼泉亭。在

天寧寺寢堂下。本法眼禪師道場。 龍會山。在郡西四十里。雙峯聳立。山上有曾眞君仙壇。中有四穴如馬跡。其泉清冽。人呼爲馬跡泉。故老相傳

雙峯。其一高者爲陽。迤邐而南。五里有溫湯。其一抵者爲陰。迤邐而北。五里有冷水。四時不竭。臥氷池。王祥臥氷池。在郡城東孝義寺。俗傳寺本

祥故宅。有塑像在焉。宋淳化中。邦人蔡爲善作記雲。祥撫州臨川人。考晉書祥乃琅琊臨沂人。今臨沂亦有臥氷池。陳後山叢談雲。世談祥臥氷求

魚以養母。至今沂水𡻕寒氷厚。獨祥臥䖏闕而不合。二說疑信。相傳或謂祥避地廬江時曾經此。因成遺跡。故張右丞詩有雖贋猶堪貴。前賢況可

師之句。元一統志。祥繼母朱氏。常欲生魚。時天寒氷凍。祥解衣將剖氷求之。氷忽自觧。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初不言池及臥與扣也。臨川舊亦有氷

泮之異。賢者所至。有益於風教如此。輿地紀勝峨峯書堂。李石林謫臨川。嘗營峨峯書堂。李注荊公閑居遣興詩。慘慘秋陰緑樹昏。荒城高䖏閉柴

門之句。有雲此必未去臨川時作。公年尚少也。公故居在一城之最高處。與余峩峯書堂相近。 忠孝堂。在郡治。繪王太傅祥顔魯公像於中。郡有

王祥扣水池。故也。 魯公堂。顔眞𡖖爲撫州刺史。故祠之。 見山閣。在通判㕔。王荊公見山閣記。通判撫州太常愽士施侯爲閣於其舎之原缺偏。既

成。與客升以飲。而爲之名曰見山閣。 清風閣在州宅。介甫詩飛甍孤起下州墻。勝勢崢嶸壓四方。逺引江山來控帶平看鷹隼去飛翔高蟬感耳

何妨靜。赤日焦心不廢涼。況是。使君無一事日陪賔從此傾觴。 思軒臨汝志雲。軒在撫州倅治倅林慥所立。荊公寄題思軒詩。名郎此地昔徘徊。

天誘良孫接踵來。萬屋尚歌餘澤在。一軒還向舊堂開。所謂名郎指慥之祖水部也。水部當太宗時。嘗通判此州下雲良孫則指慥。 恭軒。陳軾。字

君式。居於撫州黃土橋。荊公有陳君式大夫恭軒詩。曾子固亦爲賦詩。東坡名其園。曰中隠。堂曰老圃。公詩云。恭軒靜對此堂深。新斸檀欒一畆陰。

膝下往來前日事。眼前封殖去年心。陳手植緑竹一叢於所居側。四時蔥蒨。後其子開一軒對之。命曰恭舒。王曾公兄弟來歸里閈。必游息賞翫而

去。 籜龍軒。在正覺寺下。荊公題正覺相上人籜龍軒詩云。風玉簫簫數畆秋。籜龍名爲道人留。不須乞米供高士。但與開軒作勝遊。此地七賢誰

笑傲。何時六逸自賡酬。侵尋衰境心無着。尚有家風似子猷。又詩云。北軒名字經平子。愛此吾能爲賦詩。山雨江風一披拂。籜龍還自有吟時。方與

勝覧拙齋郡守趙景明建。朱元晦記雲。便坐之北。循廡而西入叢竹間。得前人所爲秋聲齋者。老屋數掾。人跡罕至。嘆曰。是室之陋。非予之拙。則孰

宜居之。乃更其榜曰。拙齋。抑嘗聞之。天下之事。不可勝窮。其理則一而已矣。君子之學。所以窮是理。而守之也。其窮之也。欲其通於一。其守之也。欲

其安以固。以其一而固也。是以近於拙。蓋無所用其巧智之𥝠。而惟理之從。極其言。則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亦拙而已矣。 金柅

園。郡舊有金柅園。晏同詩。臨川樓上柅園中。十五年前此會同。一曲清歌滿樽酒。人生何䖏不相逢。 王荊公故宅。在鹽步門。即公所居。今有

荊公祠堂。荊公過山即事詩。鹽步庭闈眼欲穿之句。墨龍。韓子蒼雜記雲。黑龍。在大成殿前池中。忽時水黑。有物出鳴蜥。謂之黑龍。此物每見士之

試於有司者。得人必多。卒以此爲驗。咸平間。御史黃公符詩云。往往吐烏雲。依依如皂蓋。臨川志謝康樂繙經臺。在郡城北四里寳應寺。宋書雲。謝

靈運爲臨川內史時。於此繙譯𣵀槃經。因以爲號。大暦己酉。顔魯公爲之記。咸平壬寅重刻見集文。元一統志王荊公詩有云。內史文章只廢臺。謂此是

也。寳應白鹿泉。在郡城寳應寺之經蔵院。世傳靈運翻經時。有白鹿踣地泉湧。遂成一井。中間湮沒。陸公游持節之日。復浚治之。其泉澄澈甘寒。比

他水味尤勝。 唐戒壇。在郡城寳應寺之戒壇院。宋踵唐制。𡻕以聖節開場爲沙彌度二百五十戒祠部。給牒凢天下壇七十有二。惟此壇尚唐舊

址顔魯公記猶存。見集文神恠。凡山川幽阻則多詭異。所謂山林神奸也。臨汝地平夷氣明秀故其事不多見傳奇志恠無補於世。存而勿論可也。

赤龍神尹用不知何許人。出語輕狂。人呼尹風子。唐天祐中至撫州。有村民斃一牛犢尹夫婦得肉十餘斤頓食之而卒。吏以菅席瘞於路左。

一旦於北市見尹之夫婦。唱江南詞。丐於道相見懽甚登酒樓共飲。吏醉臥。尹夫婦高唱出城。題道觀殿後壁雲。主南方赤龍神尹用。詩曰。日月祥

開瑞氣纏。儂家應作大神僊。毫端森灑風雷力。劒鋏裁成造化權。肆闢中華新禮樂。靜驅胡虜罷烽煙。列僊功業只如此。便上三清第一天。及吏醉

醒。懷中得紫金十兩。後人開其墓。惟菅席二。爛牛肉十餘斤。翰府名談作尹昌。 石神徐三誨。爲撫州録參。左右有黃魯者。月一告歸。旬日即復至。

後踰月不返。三誨遣隷督之。其家雲乆不歸矣。尋訪踰月。乃在深山中。挾彈遊走。欲執之不能募人伏草莾間。伺之數日乃獲。問其故曰山有石氏

家如王公。納我爲婿。留數日。復逸去。又得之山中如是者三。後遂不復見。此山乃臨川採石之所。石氏豈山之鬼神耶。淳熈志。巨人跡。撫州村落間。

一夕雷雨。民聞空中數百人。同時大笑。明日大木一本連根皆㧞。出旁泥中印巨人跡。長三尺。闊稱之。疑有神㧞木。遇滑而蹷。故衆笑之。 樞宻告

身。繆夫人羅刑書春伯之母。紹熈五年夢春伯乘轎還郷。而衣衰服。方大駭而從者持一合來啓之。得樞宻告身一軸。春伯易公裳出見客。母大喜

問人曰。尚書今轉何官。曰樞宻相公也。覺來以告家人。喜懼居半。至六月壽皇遺詔至。始驗衰之兆。越兩月。入樞宻府未幾薨。悉符所夣。 吝財關

繫陰騭劉涉。撫郡人。數領薦夣至官舎一吏雲。此陰府也閲籍。汝本有微祿。而陰德虧。不可復望矣。誥之吏雲。汝弟官逋莫償。汝有餘不少助致

懼罪死。荅曰。涉與弟異財。彼不自保。吾何罪。史曰。路人猶相恤。何況同氣。獨不聞郷人朱軾事耶。涉覺而詢之其鄰朱軾家貧。教小學𡻕暮。纔得東

脩三緍歸。道一刑餘悲哀。甚叩之。則曰。負常平錢兩貫伍伯無以償。惟有自盡耳。軾輟其數遺之。人無知者。其後遂大事。此雖甚㣲開繫陰騭。夣五

言七言詩。慶元乙卯長沙鍾公震赴南宮。道經臨川。謁王荊圖祠。黙然有禱焉。夜夣公教以詩。五言起。七言結。覺來惟追誦一聮雲。君今如鴻鵠。萬

里去勇決。明年登第歸。刻石以傳。文公祠有石刻。李洞鄒度。支極晚好方士。客有李洞上謁嗜酒。一日乘醉求臥。授珊瑚枕碎之。公不恱。翌日復至。

索破枕粘以膠。復完如故。又索酒。公令獨酌。洞曰。有客無主何以酒爲。強公飲不覺竟日夜。樽未嘗益。而酌之不竭。夜分乃去明日酒甕不動而自

竭者三。已恠之。洞復。來邀同遊曹黃二山。公不欲往。洞於照壁畫樓閣。叱之戶開洞躍入不見。畫亦不存。後二年公卒。洞至公影堂指公像曰。向時

招公同遊。今乃爾耶咄咄不已。公之子不能堪聞於官杖之失洞所在惟見公庭古桐流血若受杖者。祥瑞。易曰。視履考祥。其旋元吉。蓋考祥於

天。不若視履於身。旋者。反復修省之意也。郡縣長吏能反復修省。施諸有政。使人尊仰之。如景星慶雲。其爲瑞也。不亦多乎。歴代祥瑞晉孝武帝

太元十八年。臨川東興令惠欣之言。縣東南溪傍有白銀木芳靈木李木並連理。宋書符瑞志。宋孝武帝。孝建三年。臨川冝黃縣民。田中得銅鍾七

口。內史傳徽以獻。是年龍見臨川郡。江州刺史東海王以聞。又是年白鹿見臨川西豐縣。南齊永明三年。白雀見臨汝縣。南齊史祥瑞志唐天寳初。

臨川郡人李嘉嗣所居柱上生芝草。肖天尊像。太守張景佚截柱獻之。太平廣記。宋朝淳化中。撫州進金谿縣生金山子一座。重三百七十五兩。嘉

祐七年。上幸天章閣。召群臣觀瑞物十三種。內有金山重二十餘斤。見宋朝會要。本郡有奬諭詔書石刻雲。郡守王公周得之臨川盡安郷。 祥符

六年。撫州天慶觀修聖祖殿。枉木中有文成雲物峰巒狀。又有人像衣冠悉具。嘉定志。天禧五年。撫州言臨川縣有古溫泉一穴。積𡻕堙涸。今忽流

湧。民沐浴者。有疾皆愈。嘉定志。紹興二年。知郡高衛言甘露降於州之祥符觀。且爲圖上之。係年録。十五年郡守晁謙之言。臨川禾登九穗。足爲瑞

應。乞宣付史館。同前樂要未創邑。前雲蓋郷。有楊氏得恠石於田間。濯於溪有一道士呼曰。瑞石。不當用草履磨滌。冝用葛布。言說不見。遂如其

言。其石瑩徹中有觀音像寳蔵之家台以裕不敢祕。獻於朝鰲溪志拾遺。  古器

臨川志岐陽之鼔。牛礪其角。至寳湮淪於山崖墟莾間由。好古者少也。吾州𥿄營古鬵。以牛觸岸得之。或者爲三代器。噫。世無歐陽公。一其所。好集

古録。將無傳歟。 𥿄營大鬵。撫州南鄙石師嶺下。地名𥿄營。建炎末。村民爲陳氏牧牛。觸岸壞。怖而走。民視之。似一銅器。往白陳氏陳命僕發而得

之。張右丞澂。時寓踈山。訪之謂此。蓋古鬵也。耳高六寸。足七寸有半。身一尺三寸五分。從耳至趾。適高二尺六寸。腹縱徑尺有八寸橫。贏二寸。歴年

乆爲土氣薄蝕礦戾𥁞去。唯存精華。張公謂自劉原父先秦古器記。李伯時呂與叔考古圖。趙德夫纂古金石刻吳儀圖。所蔵三代器。未有如此之

大者。張澹巖文集。臨川磬石。臨川寳應寺上弘和尚碑。其趺石甚奇異。扣之琅然清韻可愛。識者謂以之作磬當大佳。西山蔡元定道過吾州。見之

甚恱。貽書晦翁。託寓士曾景建轉致之。開元。觀銅鍾開元觀銅鍾一所鑄於永㤗元年之十月。而成於二年之七月。用銅一千三百斤。勸之者道

士張法椿。而施之者則刺史李鏞而下凢八人。臨川寺觀之鍾固多。而銅鍾之巨者此爲最。近世記此鍾者。以爲其金青其狀古。誠百世不杇之物

雲。今爲天慶觀鍾。郡學編鍾。臨川郡學頃賜編鍾。散亡無幾。張右丞澂嘗感而作詩。詳見題詠。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百五十







重録總校官侍郎臣高 拱

      學士臣胡正蒙

   分校官編修臣孫 鋌

    書寫儒士臣倪 琩

    圈㸃監生臣林民表

        臣翁嘉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