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永樂大典/卷143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一萬四千三百八十四 永樂大典
卷之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五
卷之一萬四千四百六十一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五 四霽

冀州二

宋薛季宣地理叢考堯典。申命和仲。宅朔方曰幽都。注朔方。北方也。山海經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今雲中西北七百里契丹慶州之北有黑山黑

水出虜中。尊其神視岱嶽。蓋幽都雲。禹貢。冀州九河同為逆河入海。島夷皮服之貢自夾右碣石入河。爾雅燕曰幽州。藪昭餘祁。又東至孤竹謂之

四荒。職方幽州山醫巫閭。藪奚養。川浸河泲淄。時并州山恆。藪昭餘祁。川浸虖沱。嘔夷淶易。啇之幽州。地包幽并。東漸碣石。周分冀兗東界達於肅

慎。肅慎。中朝時女其國。舊韎鞨也。以為幽州淶易以南入并州矣。詩稱梁山。韓侯受命。奄受此國。因以為伯。然則韓候幽伯也。漢幽州部。周之亳。燕

朝鮮故地。并州西部。得朔方之境。孟自大河恆水以北。周嘔夷。漢𣻎水也。魏分東部置平州。而慕容氏資以造燕并州西部。自漢末入匈奴晉末索

頭虜入幽州益強大。為後魏。唐立平盧。安東。盧龍。幽。大同。雲。振武。單于。天德軍節度。得漢幽并州地。而義武軍亦頗得其南土。易。幽都之境。自秦漢

魏為匈奴烏丸之境。晉魏而下。為奚契丹。唐衰。契丹取平盧。及營平州地。至晉。盡以盧龍大同等軍予之。迄於中朝。為契丹南境。而我之河北東路

亦頗得易水以北為淶水西。肅慎西二圖繪左地入契丹。未能詳盡者。尚當考見之雲。

幽州。契丹燕京。薊。有髙梁水。清泉河。落馬水也。唐立僑順州。又沃州僑治迴城。又有漢雍奴城。陰鄉城。石勒所置君子城。訛曰箕子。幽都。薊北桃花

山在北。唐僑燕州治。廣州。曠平地。永清。清泉河。南漢平谷城在北。安樂城在西北。昌平。有九度水。廣僑帶州軍都城芹城。居庸關。亦名古北口。良鄉。

有大防山。清淀迴城水。古聖水也。廣陽城。唐僑順州。歸義州。瑞州。夷賓州。黎州治。石窟堡。僑威州治。東閭城。僑師州治。都鄉城。僑慎州治。武清。雍奴

地。有泉州城。潞。唐觧州。僑治故潞城。香河。安次西。安次。有常道城。唐昌州僑治。有易京。易州。易固安西北有九山。窮獨山。大夤嶺。送荊。陘兼。丘。水南

易水。雹水也。中易水。南易水也。安國河。易水也。有簡馬臺。金臺。荊鄉城。漸離城。范陽城。加夷城。長安城。漢刺史孝宣築。為妻范陽公主封邑。通城。唐

為淶水縣。五公城。唐五回縣移故治。故治五囬山東麓在西。滿城。別在易南。契丹常置泰州。故北平地。涿州。范陽。實涿有涿水臨地城。唐僑凜城

州。玄州。信州。青山州。祁溝關。在西南。新昌。方城地。固安。實方城。唐初自章信城移置。新城。涿南有督亢陂。歸義。涿東北。平塞軍。實武遂。可汗州。唐媯

州。懷戎。實潘城移東治清夷軍。媯水逕故城中。古涿鹿水也。有阪泉涿鹿山。歷山。大翮山。小翮山。羹頡山。古軒轅丘也。鷄鳴山。磨筓山也。有涿鹿城。

小寗城。鐵門關。居庸塞。在東北。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大行常行蓋。古上。谷郡地。唐自居庸以北。皆沒於契丹。而臨沮。且居等縣。悉為懷戎地矣。蔚州。

靈丘別在𣻎上。飛狐。寔廣昌到剌山在西北。又有磨筓山。郎山。淶谷。飛狐關。代城興唐。雊瞀地。到剌山在東。朔州。鄯陽。實馬邑。有武周山。黃河在

西。句注山在東。南有陰館城。鄯無城。神武。館陰地。馬邑。馬邑東。大同軍治有桑乾泉。奉聖州。唐新州。雁門西。永興。礬石。龍門。懷安。雲州。契

丹雲中府。建西京。雲中。平城西有白登山。火山。紇眞山。東安陽。班氏。髙柳。參合。當城。永固。桑乾。道人。且如。馬城。平邑。昌平城。西北故塞外有單于臺。

薊州。漁陽。有沽水潞水。三河。潞地。玉田。實無終有徐無城。無終山燕山符家塞口。烏河在東。檀州。宻雲。實虎奚有沽河。鮑丘水。龍莒溪。桑溪

三城水。桃花山。赤城鎮。逺軍治。黑城川。德勝口塞在縣東北。有古北口。望雲。實禦夷領泠陘山在西北。亦曰炭山。其東南有九十九泉。古九泉水也。

泉西北。即儒州西奉聖州。非上谷東。九十九泉。順州。懷柔。滑鹽西南。其東北有漢城。契丹耶律氏所起。古滑鹽城也。北安州。燕樂。實安州有灤

水。柳水。白檀城。安樂城。粟陽城。古北口在西。松亭關在東。北灤水西二路皆入中京。平州。盧龍。實肥如有灤河。盧水。沮水。潤水。龍鮮水。黃洛水。陽

洛水也。上谷塞口在北。古盧龍鎮在西北。營州。契丹興中府。柳城。有龍山。馬首山。鹿首山。古白狼山也。州東南有鮮卑山。燕慕容氏所起也。山西北

棘城。髙陽氏之墟。其東塞外亦有鮮卑山。漢遼西郡城在郡東南。徒河城在東北。彭盧水自徒河入海。古平盧水也。亦曰唐龍水。有白狼水。鷄鳴山。

黃龍城。唐置信州。昌黎城。置崇州。昌州。徒河東有青山。置青山州。師州。鮮州。帶州。地入契丹。並不復見。冝州。唐燕州。遼西。實汝羅南有營丘城。魏輿

圖風地記雲舜營州也。未詳。慕容氏徙徒河縣治。立營丘郡。灤州。土垠新平令支地。義豐。幽州東五百里。平州西南二百里。灤河。肥如南。灤水東。灤

水。難水之訛也。董革唐書音雲出奚國都。山逕平州城東。未詳。馬城。實海陽。石城。州西實臨榆有驪城。紫城臨榆關在東南。渤海。昌城地。有泥姑海

口。沽河口也。望都。定喜。二縣僑立。寰州。寰清。劇陽。在南陶地西陘。應州。金城。武周劇陽地。黃河在西。沃陽城。桐過城。混源。武進地。有混波

川。白道川。紫河一曰金河。古白渠也。有涼城。定襄城。武進城。振武軍。單于府。金河。實盛樂唐勝州。併入鄯陽嶺。長城在北古定襄塞也。有金河泊。沙

陵湖也。上承紫河。與濛川合入河。濛水。古芒於也。有雲中城。魏河頭殿在北。其北陰山北有李陵臺。陽原城西北青冢。草色常青。府至磧口七百里

有燕然山。故勝州。榆林縣在河南。古沙陵地。東有榆林關。河北有楨陵城。南有君子津。富昌城。古西河郡也。天德軍。安北府治永清稱。隋大同城也。

西受降城。實臨河東至府。百八十里。東北四十里。有單于臺。唐置燕然都護府。又二百六十里至磧口。又西北一十五百里至回鶻牙。中受降城。九

原地治拂雲堆北四十里。有敬本城。周萬八百七十二步。壕塹深峻。賈耽以為九原郡城也。西北至軍二百里。北至磧口五百里。南渡河至麟州四

百里。東受降城。實咸陽。北距磧口七百里。儒州。縉山。禦夷鎮西。雁門東。西北九十九泉。距幽州十餘里。歸化州。唐武州。文德。雁門北。右唐故地。

渝州。是臨榆關東北。海州西北招延州。招延州。北澤州。澤州。松亭關北。大定府。契丹中京滑鹽地。耶律氏所起。漢城也。東營州。西儒州。東南建州。

西北饒州。建州。南渝州。東北霸州。西南小凌河。石城水也。利州。東北建州。南小凌河。蘭州。利州西南。海州。榆州東北。潤州。西渝州。遷州。西潤州。東來

州。東北五里榆關。渝水入海於此。來州。歸德軍。東隰州。隰州。東南距海。自渝州以東皆距海郡路。北入建州。宜州。實汝羅西霸州。南錦州。西北白川

州。東遼水。白川州。東黔州。西南霸州。霸州。東錦州。南嚴州。錦州。臨海軍營丘地。東渡遼。至顯州西南。嚴州南距海。嚴州。南距海。東北錦州。海北州。東

錦州。南距海。瀋州。東小遼水。北雙州。南安東府。安東府。契丹東京。實安市東。小遼水西十三山。又西大遼水。西北岩州。東南鴨緑水。西南錦州。西北

顯州。岩州。古白岩城。東女貞界。南集州。北雲山縣。同州。東女貞。西安東。西南集州。西北雙州。耀州。東鴨緑江。南石城。西大遼水。北安東。開州。開逺軍

東南石城。髙麗國界。西來逺城。又西保州。西南吉州。吉州。東石城。西南鴨緑江。又南鹽州。西距海。保州。東鴨緑江。東南宣化軍。南距海。北有大陵河。

鹽州。東保州。西南距海。北小鹽州。小鹽州。西距海南鹽州。西遼州。治遼隧縣。號始平軍。東北暨巫閭山。東乾州。西北度遼至宜州。南距海。乾州。北醫

巫閭山。東北七里至顯州。顯州。故渤海國都。漢無慮縣地。近省康州。集州。併入東遼州。遼州。實遼陽西。南安東。雙州。保安軍東臨逆流河。大梁水也。

西南遼州。南瀋州。北榆河州。銀州。東臨逆流河。女貞國界。至雙州北渤州。貴州。州城漢公孫康築。雲康所據城非也。西瀋州。東女貞。信州。唐青山州。

東南北三面女貞界。西逆流水。西黃龍府。北黑水。東南長春州。韓州。東北女貞。西渡遼水。至惠州。南通州。近省三河。榆河州。併入隱測。其地古襄平

縣也。黃龍州。東南長春府。西北龍化州。南徽州。西南新州。西鴨子河。長春府。韻陽軍。西北黃龍府。龍化州。契丹東樓東泉州。西南降聖州。南遂州。西

南新州。北夢送河。通州。夫餘府。三韓故地。北韓州。降聖州。北龍化州。東遼水。南暉州。暉州。東宗州。西紫濛川。西酒糟河。北潢水。祿州。東曼頭山。西南

暉州。北夢送河。穆州。北酒糟河。東南渡河。至醫巫閭山。西中京。宗州。治熊山。縣在石熊山之陽。東渡遼。南入顯州。北潢水。奚人謂之吐護眞河。雲黃

河別源。蓋紫濛川在潢水北。西南入河。潢水蓋濛川支流。謂之則源可也。紫濛川。今白馬淀。恩州。南中京。西馬孟山。西北渡潢至曼頭山。入宜坤州。

北髙州。髙州。治三韓僑縣。東南恩州。西北饒州。惠州。東新州。西南中京。南建州。北渡潢水石橋至髙州。宜坤州。啓聖軍西南上京。東有長泊周二百

里。南距中京四日程。撻虜河經州北。東合長泊至曼頭山。北合鴨子河。永州。在木葉山之陽。潢水北。西北上京。撻虜河出木葉山。烏州。契丹烏素部

落。北鴨子河。東北遂州。東南群鹿山。遂州。鴨子河北。徽州。長春州。西南黃龍府南。臨潢府。契丹上京。唐松漢府。西南饒州。南潢水。祖州。天成軍。黑水

北。祖山南。東北上京。饒州。唐饒樂府。南潢水。石橋在東西。南平地。松林北㸰河黑水至祖州。慶州。黑山南。潢水北。東曼頭山。東南上京。北室韋國。西

韃靼國。黑水出黑水。懷州。奉陵軍北潢水至上京。東南中京。西平地。松林西北韃靼國。右胡地。近世建置郡縣。雷方。

平壤府。實朝詳。國內城。實九都。右髙簾國。雄州。歸信。易西南易水。南唐瓦橋關也。巨馬河在北。周僑立歸義縣。容

城。故城在西北。有巨馬水。易水。火泥淀。小泥淀。渾泥城。漢容侯盧他國也。南有三臺。燕魏舊界。信安軍。歸義。南新鎮地。廣信軍。遂城。易水南

北新城地。有武遂津送荊陘遂城山在西。實龍山。安肅軍。安肅。實梁門。唐宥戎鎮。周置梁門口寨。右河北路。雄州信安東路。廣信安肅西路。

古國。蚩尤氏。孤竹。周國。薊。燕。無終。亦曰山戎。朝鮮。肥。肥如。肅慎氏。代。漢國。燕。髙句驟。朝鮮。

續談助冀州。舜有十二牧。禹貢九州。則其一也。安晉志舜以冀州南北闊火。分衛以西為并州。燕以北為幽州。周人因焉。春秋時為晉東陽地。三家

分晉。屬趙蓁屬鉅鹿郡。漢置十三部刺史。冀州部郡國九。魏鉅鹿。常山。清河。趙廣平。眞定。中山。信都。信都國。縣十七。案信都國髙帝置。景帝二年為

廣川國。宣帝甘露一年復。應劭曰。明帝更名安。安帝改曰安平。見前後漢志。注溪未兼置冀州。見通典。後漢亦郡國九。案光武至下傳城西。有白

衣父指曰努力。信都郡為長安守。光武即馳赴之。信都太守任光出迎。即今州下慱在慱水之下。故城在𣹞州靜安縣南。一雲太山有慱縣。故此加

下。魏鉅鹿。常山。中山。安平。河間清河。趙勃海。安平。國十三城。州治髙邑。𡊮曹。為州治。鄞。魏時州治。信都。晉郡國十三。安平國縣八。初治信都。又治厭

次。後魏郡四。長幾郡縣八。案通典後魏為長樂郡。兼置冀州。北齊後周因之。復治信都。隋間皇初。郡廢。大業初。置信都郡。唐武德四年。改為冀州。本

年置總管府。徙治下慱縣。正觀元年府廢。州復治信都。龍朔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更為魏州都督府。咸亨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復故名。天寳元年為

信都郡。乾元元年復為冀州。案冀州堯所都。虞及三代同為冀州。魏文黃初中以鄴為王都。始移冀州治信都。石趙慕客垂或治鄴。或治冀州。皇朝

慶曆八年閏正月三日升為武安軍。案周禮河內曰冀州。韋昭王肅漢書雲東西南北皆有河故曰河內。爾雅雲兩河間曰冀州。郭璞公自東河至

西河。李巡曰。兩河間。其氣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道也。淮南於雲正中冀州曰中土。注云。冀大也。風俗。漢志雲趙地。文夫相聚游戲。悲歌慨慷

多弄物為倡優。女子彈弦跕躧。跕。音它。頰。躧。與履同。跕。謂輕攝之也。大率精急髙氣。執輕為姦。前代稱冀幽之士鈍如椎。按十三州志雲冀州之地。

蓋古京也。人患剽悍。故語曰。仕官不偶值要都。人物。嘯父。冀州人。少在曲周市上補履。梁思得其掌火法。臨上三亮山。與母別。數十火而登仙。

見列仙傳。山堂先生群書考索今信安。保定。瀛。莫。深。洺。磁。相。西南盡河之地。屬河東。河北東西路在漢。冀得司隷幽并等州十郡國之地。冀參幽州

得司隷幽冀等州二十郡。在晉即幽司冀平等州。列郡在唐。冀為河東道冀參古幽。為河北道。

文獻通考周亡。宋受命。太宗以太平興國四年平劉繼元。盡得河東之地。宋承唐制。冀州之境為河北河東兩路。其後又分河北為東西二路。宣

和間遣使約女真夾攻遼。取石晉所沒之地十六州。遼既亡。金人止以薊景檀順涿易六州。二十四縣來歸。遼將張又以平州來降繼。復為金所

取。靖康後。冀地盡沒於金。宋時為州四十七。縣一百七十四。縣名已見各州條下。此不重具。

真定府九縣。相州六縣。邢州八縣。定州八縣。懷州五縣。磁州四縣。深州五縣。瀛州四縣。雄州二縣。霸州三縣。

莫州四縣。祁州三縣。冀州七縣。趙州七縣。保州一縣。安肅軍一縣。廣信軍一縣。乾寧軍一縣。順安軍一縣。永定軍一縣。

信安軍一縣。保定軍一縣。承大軍一縣。太原府十縣。潞州八縣。晉州十縣。代州四縣。絳州七縣。河中府五縣。解州三縣。

慶成軍一縣。澤州六縣。汾州五縣。忻州二縣。隰州六縣。慈州三縣。遼州四縣。憲州一縣。嵐州三縣。威勝軍四縣。

平定軍二縣。寧化軍一縣。岢嵐軍一縣。火山軍一縣。保德軍一縣。大通監一縣。永利監一縣。

真定府。春秋時鮮虞國之地。左傳晉伐鮮虞。注中山新市縣。戰國時屬趙。趙之東。恆山邑也。秦屬鉅鹿郡。漢髙祖置恆山郡。後避文帝諱。改曰常

山郡。亦屬真定國。後漢屬常山國。晉復為常山郡。後魏因之。後周置恆州。領常山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常山郡。唐乾元中。杜祐通典雲乾

元元年。復為恆州或為常山郡。天寳中。杜祐通典雲天寳十五年。改為平山郡。元和中改為鎮州。又為成德軍節度。屬河北道。宋同。領縣九。真定。

鹿泉。井陘。靈壽。九門。槁城。石邑。房山。行唐。後唐為北都真定府。俄罷都。復為成德軍。晉改為常州順國軍。漢復為成德軍真

定府。後以趙州之元氏欒城二縣來屬宋。開寳間廢九門石邑二縣。端拱初以鼓城隷祁州。淳化初以東鹿隷深州。慶曆八年置眞定府路安撫使。

統真定磁相邢趙洺六州。宋祖宗時以河北為天下根本。以真定為河北根本。所以扼賊之衝。為國門戶。當時募集鄉兵大修武備。有河漕以豐邊

用。有啇賈以集芻粟。三關置方田水耨。胡騎既有限隔。又屯重兵與定州相掎角捍禦。寳為重鎮。靖康末䧟於金。貢羅領縣九。治眞定。眞定。漢縣。

有滹沱河。滋水。槁城。隋縣。晉䧟虜。周復。獲鹿。唐縣。有井陘關。井陘。漢縣。燕趙謂山眷曰陘。下視如井。漢書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熈寧中省升陘

人獲鹿平山。八年復治。井陘縣徙治天威軍。即縣治軍。軍使隷府。有二寨。金人為威州。平山。唐縣有十五寨。白馬關。靈壽。本中山國之都。漢縣衛水

在西。有二寨。熈寧中省為鎮。入行唐。元祐初復之。元氏。漢縣常山郡故城。光武征彭寵。生明帝於此。欒城。漢縣有汦水。汶水。

相州。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後屬趙秦為邯戰郡地。兩漢為魏郡。魏武王建都於此。魏都在鄴縣。晉亦為魏郡。後

趙石虎前燕慕容雋並都之。杜祐通典皆都於鄴。冉閔為慕容雋所滅。慕容暐為符堅所滅也。太平御覧。晉書初童謡雲。古在左。月在右。讓去言。

或入口。古在左。月在右。胡字也。讓去言。為襄也。或入口。國也。尋為石勒所都。後魏道武置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乂。東魏靜帝初遷都於此。改置魏

尹。及置司州牧。北齊又都焉。改為清都郡置尹。後周置相州。及魏郡。自故鄴移治安陽城。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魏郡。自北齊之滅。衣冠士人

多遷關內。唯𠆸巧啇販。及樂戶移實郡郭。由是人情險詖。至今。好訟。唐為相州。或為鄴郡。屬河北道。宋冋。領縣十一。安陽。堯城。洹水。滏陽。

臨河。成安。鄴。內黃。湯陰。林慮。臨漳。梁為昭德軍節度。後唐降為軍事。晉為彰德節度。後以內黃城安洹水三縣屬大名府。宋因之。靖

康二年䧟於金。貢暗花。牡丹花。紗知母。胡粉絹。領縣六。治安陽。安陽。即紂都之地。隋縣有銅爵臺。西河洹水。鄴。漢縣。東魏北齊所都。有漳水。紫

陌橋。西門梁。三臺。鳳陽門。熈寧五年省為鎮。入臨漳。湯陰。古羑里城。文王被囚之所。漢湯陰縣有羑水蕩水。宣和初以縣隷濬州。尋復之。永定。唐縣。

梁改長平。後唐復。臨漳。西門豹為令。造十二渠。決漳水溉民田。東魏縣。林慮。後魏縣有隆慮山。洹水。漳水。

邢州。古祖乙遷於邢。即此地。亦邢國也。春秋時魏滅邢。魯僖公時晉伐衛取邢。其地遂屬晉。七國時屬趙。秦為鉅鹿邯鄲二郡地。項羽分趙立張

耳為常山王。居信都。更名信都曰襄國。即其地也。漢屬鉅鹿常山二郡。及趙廣平二國地。後漢因之。晉為鉅鹿趙二國石。勒都於此。張賓誢曰。襄國

因山險。形勝之國。可都之。後魏為鉅鹿郡。隋置邢州。煬帝初置襄國郡。唐為邢州。或為鉅鹿郡。屬河北道。宋同。領縣九。龍岡。堯山。南和。平鄉。

鉅鹿。青山。沙河。內黃。任。梁保乂軍節度。後唐改安國軍。宋因之。宣和初陞為信德府。建炎二年䧟於金。貢絹。白磁盞。觧玉砂。領縣八。

治龍岡。龍岡。即秦信都縣。隋初改名縣。北有夷儀嶺。左傳邢遷夷儀。即其地。有蓼水。渦水。宣和初改為邢臺。沙河。隋縣。南和。漢縣。後周置南和郡。

任。漢張縣地。唐縣有任水。溹水。熈寧五年省為鎮。入南和。元祐初復。平鄉。古大鹿之野。有沙丘之臺。紂所築。即始皇死處。晉為縣。熈寧間省為鎮鉅

鹿。元祐初復之。鉅鹿。漢南樂縣。隋為縣。有廣澤河。堯山。唐縣。有泜水。熈寧初省為鎮。入內丘。元祐初復。內丘。隋縣。有礪溝水。龍騰水。

定州。帝堯始封唐國之地。戰國初為中山國。後為魏所並。後又屬趙。秦為上谷鉅鹿二郡。漢髙帝置中山郡。中山記曰。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景帝

改為中山國。後漢因之。晉亦不改。後燕慕容垂移都於此。都中山。置中山君。至慕容寳。為後魏所䧟。北嶽常山在焉。後魏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

帝改為定州。後周置總管府。領鮮虞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博陵郡。後改為髙陽郡。唐為定州。或為博陵郡又為義武軍節度。屬河北。宋同。領縣十

一。安喜。義豐。北平。鼓城。深澤。恆陽。望都。唐昌。無極。陘邑。新維。後周以深州博野屬。宋建隆初以易州北平屬。太年興國初

改定武軍。雍熈間以博野置寧邊軍。景德初以蒲陰置祁州。以祁州無極慶曆八年始置定州路安撫使。統定保深祁廣信安肅順安永寧八州軍。

政和三年陞為中山府。建炎初金人分兵據兩河。唯中山慶源保莫邢洺冀磁絳相州皆能堅守。中山自靖康末受圍。至建炎二年三月凡三歲。糧

竭人困。始䧟。貢羅大花綾。領縣八。治安喜。安喜。古中山鮮虞地。漢盧奴縣。有盧水常黑曰盧。下流曰奴。因以名為縣焉。無極。漢舊縣。曲陽。漢縣。

有北嶽恆山。常水所出。陘邑。唐縣。望都。唐縣。堯始封於此。有堯母慶都山。唐水。於水。博水。金人改為慶都縣。唐。漢苦陘縣。新樂。春秋鮮虞國。隋縣有

派水。常水。北平。漢縣。慶曆二年以北軍寨建州。即縣治置軍使隷州。懷州。禹貢覃懷之地。杜祐通典禹貢曰。覃懷底績。太行山在焉。周為畿

內。及衛邘雍三國。邘音於。春秋時又屬晉。左傳襄王賜文公陽樊隰原攢茆之田。晉於是始啓南陽。杜注云。晉山之南。河之北。故曰南陽也。又雲。武

王克啇。蘇忿生以溫為司寇。其田有隤懷是也。隤。徒回反。戰國時為魏衛二國之境。秦始皇滅衛。其居角徙居野王。阻其山保之。胡亥廢角為庶人。

以其地屬三川郡。項羽立司馬印為殷王王河內。漢髙帝初為殷國。尋更名河內郡。後漢因之。晉為河內汲二郡地。後魏置懷州。兼置河內郡。隋初

郡廢。而懷州如故。煬帝初州廢。復置河內郡。唐因之。亦為東畿內之郡。屬河北道。宋同。領縣五。宋同。為河內郡團練。俄為防禦。建炎後。䧟於金。金隷

河東南路。貢牛膝皂角。縣五。治河內。河內。隋縣有太行山。沁水。丹水。大會寨。杜祐通與漢野王縣有沁水。自河南府濟源界流入。德。周蘇

忿生之邑。唐縣熈寧間省為鎮。入河內。元祐初復。修武。啇寗邑。漢縣。熈寧間省為鎮入武陟。元祐初復。武陟。即魏文帝封漢獻帝居獨原之地。唐縣。

獲嘉。漢武帝幸緱氏。至汲縣。得南越相呂嘉首。因以名其縣有清水。衛州。殷之舊都。周既滅殷。以殷餘人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之間故啇

墟也。其後衛為翟人所滅。齊桓更封衛於河南楚丘。而河內殷墟復屬於晉。戰國時屬衛。秦並天下。為東郡三川二郡之地。二漢為河內魏二郡地。

魏置朝歌郡。晉改置汲郡。後魏亦為汲郡東郡。置義州。後周為衛州。又分置修武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為汲河內二郡地。唐為汲郡。屬河北

道。宋同。領縣五。汲。共城。衛。新鄉。黎陽。晉以黎陽隷滑州。宋為汲郡防禦。靖康後䧟於金。貢綿絹。領縣四。治汲。汲。即牧野之地。紂都

近郊。有比比墓。漢縣。新鄉。隋縣。熈寧間廢為鎮。入汲。元祐初復。衛。隋縣。有蘇門山。鹿臺。槽丘。酒池。枋頭城。熈寧間廢為鎮。入黎陽。元祐初復。共城。古

共伯國。隋縣有鹿門陂。磁州。本相州洺州之地。唐武德元年。以相州之滏陽臨水成安置。貞觀

元年州廢。還其縣。相州。永泰元年。復以相州之滏陽洺州之邯鄲武安置。天祐三年。以磁慈聲一。更名惠州。屬河北道。宋同。後唐復名磁州。宋為滏

陽郡防禦。建炎後䧟於金。貢磁石。領縣四。治滏陽。滏陽。後周縣。有鼓山。漳水。滏水。佛圖澄墓。武安。漢縣。有四寨。及沼水。邯鄲。戰國時趙所都漢

漢有趙王如意溫明殿。昭德。唐昭義縣。熈寧中省為鎮。入滏陽。洺州。禹貢。覃懷底績。至于衡漳。衡漳。在今郡南肥鄉縣界。春秋時赤狄

之地。晉荀林史敗赤狄於曲梁。即此。其後屬晉。七國時趙所都。秦屬邯鄲郡。漢初置廣平國。武帝改為平於國。宣帝復為廣平。後漢省入鉅鹿郡。後

為魏郡之西部。魏改為廣平郡。晉後魏因之。後周置洺州。隋置武安郡。唐初劉黑闥都之。剋平。置洺州。或為廣平郡。屬河北道。宋同。領縣六。宋同。宋

為廣平郡防禦。隋國經雲今趙氏數百家。有祭祀別設客位。祀公孫杵臼程嬰。靖康後䧟於金。貢紬領縣六。治永年。永年。漢曲梁縣。隋改名。有

洺水。鷄澤縣。唐縣。有沙河。曲周。漢縣。有紂鉅橋倉。熈寧間省為鎮。入鷄澤。元祐初復。平恩。漢縣。肥鄉。隋縣。列入城。平原君墓。臨洺。漢縣。熈寧間省為

鎮。入永年。元祐初復。深州。戰國時屬趙。秦為上谷鉅鹿二郡地。漢為涿州地。後漢屬安平國。

桓帝以後為博陵郡。晉為博陵國。後魏為郡。北齊同。隋廢郡。置深州。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間二郡。唐復置深州。或為饒陽郡。屬河北道。

宋同。領縣四。饒陽。鹿城。陸澤。安平。周以博野屬定州。以冀州武強來屬。宋雍熈四年。廢陸澤。淳化初以眞定府束鹿來屬。至道初以樂壽隷

瀛州。為饒陽郡防禦。靖康後䧟於金。貢絹。領縣五。治靜安。靜安。有衡漳水。大陸澤。漢下博縣。周以為軍。雍熈後廢軍。還屬。武強。唐縣。安平。漢縣。

有沙水。滹沱河。束鹿。唐縣。饒陽。漢舊縣。有蕪婁亭。漳水。瀛州。春秋時屬晉。七國時屬趙。秦上谷郡之地漢屬涿郡。後漢為河間

國晉因之。後魏為河間郡上隋初廢郡。置瀛州。煬帝初州廢。復為河間郡。唐因之。屬河北道。宋同。領縣六。河間。樂壽。博野。髙陽。平舒。東

城。晉髙祖。賂契丹。周世宗復取之以大城屬霸州。宋至道三年以髙陽隷順安軍。以新州樂壽來屬。為瀛海軍節度使。舊名關南。慶曆八年始置

髙陽關路安撫使。統瀛莫雄具冀滄永靜保定乾寧信安一十州。大觀二年陞為河間府。建炎初䧟於金。金人以交河鎮肅寧寨增為二縣。貢絹。領

縣四。治河間。河間。漢州鄉縣。武帝得鈎弋夫人於此。隋改今名。雍熈中於縣西置平虜寨。樂壽。漢樂城縣。有徒駭河。房淵。漢又曰中水縣。居兩河

之間。故名金入為獻州。景城。隋縣有平虜寨。熈寧中省為鎮。入樂壽。束城。後魏置東州。隋為縣。熈寧間省為鎮。入河間。元祐初復。

雄州。本唐涿州瓦橋關。在易水之東。當九河之末。其地控扼幽薊。晉䧟契丹。周兗復建為州。置歸義縣。以易州容城來屬。自周世宗以來。西河之

之地置三關。霸州益津關。雄州瓦橋關。瀛州髙陽關。分置重兵。與真定府定州相犄角。政和三年賜郡名曰易陽。為易陽那防禦。屬河北道。靖康後。沒

於金。貢紬。領縣二。治歸信。歸信。唐歸義縣。隷涿州。周置於瓦橋關。太平興國初改。有拒馬河。容城。唐縣。州廢。建隆初復。

霸州。本唐幽州永清縣地。後置益津關。普䧟契丹。周復以其地置霸州。以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來屬。古上谷郡地瀕海。皆斥鹵沮洳。東北近

三百里。野無所掠。非入冠之逕。何承矩曰。自陶河至泥姑口。屈曲九百里。天設險阻。真地利也。譸習水戰之具大為要害。政和間為永清防禦。屬河

北道。靖康間䧟於金。金人屬中都大興府路。以信安軍為縣來屬。貢絹領縣三。治永清。永清。唐縣。文安。漢縣。宋置八寨。大城。魏平舒縣周改。上

有濘沱河。莫州。其地本屬瀛州。杜祐遒典雲其地歷代所屬。與瀛州周。唐景雲二

年。分瀛州置鄚州。開元十三年改為莫州。其後或為文安郡。屬河北道。宋同。領縣六。鄚。文安。長豐。任丘。唐興。清苑。晉初䧟契丹。周

世宗復取之。以文安為霸州。後又廢。宋太平興國間以清逺置保州。政和間為文安郡防禦。其地外捍海道。如易水之在鄚。滹沱之在任安文安。所

謂九十九淀不可具名。舊屯萬人以護塘泊。且多立城寨以守之。靖康初䧟於金。貢綿。領縣三。治莫。莫。漢縣。有易水。流水。熈寧間皆入任丘。任

丘。唐縣。有髙陽城。建寨二。長豐。唐縣。熈寧間省為鎮。祁州。本唐定州地。分建祁州。宋端拱初以鎮州皷城來屬。景德初移治

於定州。蒲陰以無極隷定州。為蒲陰郡團練。屬河北道。靖康䧟於金。紹興初金遷其民。以其城為元帥府。九年復。十年金人舉國中之兵集此。貢

花絁。領縣三。治蒲陰。蒲陰。唐義封縣。太平興國初改。有塘河。沙河。皷城。春秋皷子國。隋為縣。深澤。唐縣。熈寧間省為鎮。入皷城。元祐初復。

冀州。古冀兗二州之域。禹導河。自太岯山北遏洚水至於大陸。案地理志洚水南自清河郡。經城縣界入當郡南宮縣界。又東北入信都縣界。水

經雲洚故瀆。又東北經辟陽亭北。人經信都域東。散入澤渚。按辟陽亭在今都理東南三十五里。今縣乃漢信都國城。則郡理東入兗州之域。郡理

西入冀州之域焉。春秋時晉地。戰國時屬趙。太平御覧。李公緒趙記曰。趙孝成王造壇臺之宮。為趙都朝請俟。故曰信都。史記曰。秦時有客說張

耳曰。兩君羈旅。難以獨立。立趙後狄義。可以就功。乃求趙歇。立為趙王。居信都。秦為鉅鹿郡地。漢髙祖置為信都國。景帝改為廣川國。宣帝復為信

都國。後漢明帝更名樂成國。安帝更名安平國。漢末兼置冀州。領郡國九。治於此。晉亦然。後魏為長樂郡。兼置冀州。北齊後周皆因之。隋初郡廢。而

冀州如故。煬帝初州廢。復置信都郡。唐為冀州。龍朔二年改為魏州。咸亨三年復舊。程公說分記雲。咸亨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復為冀州。或為信都

郡。屬河北道。宋同。領縣九。信都。南宮。武強。下博。阜城。武邑。棗強。衡水。堂陽。晉以堂陽屬眞定府。周以武強隷深州。以堂陽

還屬。宋淳化初以阜城屬永靜軍。宣和間為安武軍節度。建炎二年䧟於金。貢絹。領縣七。治信都。信都。唐縣。有胡盧河。南宮。漢舊縣。上有洚水。

枯瀆。濁漳河。呂後封張敖子偃為南宮俟。。漢縣。有觀津城。堂陽。隋縣。晉改蒲澤。漢復。元豐間省為鎮。棗強。漢縣。有廣武城。衡水。隋縣。有衡漳故瀆。

武邑。隋縣。有洚渠。趙州。春秋時晉地。戰國時屬趙。秦為邯鄲鉅鹿二郡地。後漢屬常山國

鉅鹿郡地。兼置冀州。領郡國九。治鄗。今髙邑縣。晉為趙國。亦置冀州。領郡國十三。治房子。後魏為趙郡。明帝兼置殷州。北齊改殷州。為趙州郡仍舊。

隋改置欒州。煬帝改為趙州。尋復為趙郡。唐為趙州。或為趙郡。屬河北道。宋同。領縣九。平棘。寧晉。元氏。欒城。髙邑。臨城。昭慶。栢

鄉。賛皇。後以元氏欒城二縣隷真定府。宋為慶源軍節度。宣和初陞為慶源府。靖康後䧟於金。金人為沃州。貢綿絹。領縣七。治平棘。平棘。

漢縣。有次山。槐水。寧晉。唐縣。有廮陶城。髙邑。漢鄗縣。光武即位之地。熈寧省。元祐復。栢鄉。隋縣。有鄗壇。熈寧省。元祐復。臨城。唐縣。有敫與山。泜水。彭

水。賛皇。隋縣。有賛皇山。四望山。熈寧省。元祐復。隆平。唐昭慶縣。開寳五年改為大陸澤。隋國經雲大陸。大鹿。大阿。一澤異名。又按爾雅雲四無山阜。

曠然平地。杜佑李卞甫以邢。趙。深。三州為大陸。保州。本唐莫州清逺縣。其地漢為樂鄉。漢髙祖封樂毅。後樂巨叔於此。

宋初置保塞軍。太平興國間建為州。屬河北道。政和間名清苑郡。自州之西皆無塘水。惟廣植林木以限胡騎。靖康後䧟於金。金僞隷中都大興府

路。置蒲城縣。貢絹。領縣一。保塞。後魏清苑縣。太平興國六年。改析易州。蒲城縣之南境入馬。有沉逺可浪山寨。今復為清苑縣。

安肅軍。本唐易州遂城縣地。後唐置宥戎鎮。周為梁門口寨。宋太平興國六年建為靜戎軍。析易州遂城縣三鄉置靜戎縣隷焉。景德元年並縣。

改屬河北道。國初以梁門遂城二縣為女肅保信軍。所謂銅梁門鐵遂城者也。自童貫蔡攸既得燕山。謂安肅保信在內地皆廢為縣。移軍營。廢樓

櫓。宣和水始詔復為軍。而金寇已大入。遂䧟金。隷中都大興府路。貢素紽。領縣一。安肅。中有易水。漕河。

廣信軍。本唐易州遂城縣。宋太平興國六年。以其地建威虜軍。景德元年改屬河北道。靖康後䧟於金。金為遂州。隷中都大興府路。貢紬栗子。

領縣一。遂城。隋縣有遂城山。徐河鮑河。永定軍。本唐定州博野縣。宋雍熈間建為寧邊軍。景德元年改屬河北

道。宣和七年廢為博野縣。靖康後䧟於金。金人為蠡州。貢紬。領縣一。博野。後魏縣。有滹沱水。

乾寧軍。本唐幽州盧臺軍之地。石晉䧟虜周平三關置永安縣。屬滄州。宋太平興國七年置軍。改縣曰乾寧。隷焉。屬河北道。大觀二年升為清州。

賜郡名曰乾寧。靖康後䧟於金。貢紬。領縣一。乾寧。周縣。有獨流寨。順安軍。本唐瀛州髙陽縣地。宋太平興國七年。因故唐興縣置唐興寨。

淳化中建為軍。至道三年以瀛州髙陽來屬。屬河北路。靖康後䧟於金。金人為安州。隷中都大興路。置葛城縣。貢絹。領縣一。髙陽。漢縣。淳化中

間易河。引水東注。至海東西三百餘里。南北五十七里。悉為稻田也。蒲蚌蛤。民受其利。

信安軍。本霸州游口寨。太平興國六年建。破虜軍。景德二年改。有雁頭口。黎陽渦。喜駝口。鹿角。周河口。田家。狼城口。七寨。屬河北道。靖康後䧟於

金。保定軍。本涿州新鎮。太平興國六年建平戎軍。景德元年改屬河北道。

靖康後䧟於金。承天軍。本鎮州娘子關。建隆元年為軍。仍隷鎮州河北道。靖康後䧟於

金。并州。古之并州。蓋舜分冀州為之。置十二牧則其一也。以其地在兩谷

之間。故為并州。亦曰在衛水常水之間。常水。在今博陵郡。衛水。在令常山郡。注已具上。周禮職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曰常。藪曰昭餘祁。常山在今

博陵郡常陽縣界。昭餘祁。在今西河郡介休縣界。川曰虖池。嘔夷。虖池。發源在今雁門郡繁峙界。嘔夷。在今安邊郡靈丘縣界。。音呼。池。音沱。寖曰

洡易。洡水。在今安邊郡飛狐縣界。易水發源。在今上谷郡易縣界。其利布帛。人二男三女。畜宜五擾。牛馬羊犬豕。榖宜五種。秦並天下。為太原郡。漢

武帝置十三州。此為并州。領郡九。兼得雍州之域。今上都以比。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銀川之地。後漢並因之。理於晉陽。今府。靈帝時。羌胡大擾。定襄

雲中等郡並流徙分散。獻帝時省入冀州。魏文帝復置并州。自陘嶺以北並棄之。今雁門郡。及以北之地。悉棄之。至晉亦置并州。領郡國六。理晉陽。

惠帝時。并州之地盡為劉元海所有。其後劉曜徙都長安。自平陽。今平陽縣。以東地盡入石勒。及符堅。姚興。赫連勃。並於河東郡置并州。姚興又分

河東為並冀二州。及後魏以後。分析不可詳也。今之并州。為太原府。古唐國也。昔帝竟為唐俟所封之國。按今博陵郡界有堯城。為堯始封之國。當

時徙於此也。後遷平陽。及夏禹所都之地。禹都。或為令太原。武在今年陽。或在今河東郡安邑。或在今河南府陽瞿也。亦髙辛氏子實沉。及金天氏

子臺駘之所居焉。左傳曰帝邊髙辛氏於實沉於大夏主參。金天氏之裔曰允格臺駘。以處太原。注云大夏。太原晉陽縣也。周成王又封弟太叔虞

於此。成王滅唐而封太叔。故參為晉星是也。叔虞子𤓖改為晉侯。唐有晉水。故改為晉。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大鹵。晉荀吳敗狄子大鹵。即太原晉陽

縣也。晉。大鹵。太原。大夏。夏靈。晉陽。六名其實一也。春秋時為晉國。後為趙邑。智伯與韓魏圍晉陽歲餘。引汾水灌城。不沒者三版。晉滅。屬趙。秦置太

原郡。二漢因之。兼置并州。領郡九。理於此。曹公圍𡊮尚於鄴。時𡊮紹外甥髙幹為并州刺史。牽招記幹曰。并州左有恆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圍。北有

強胡。速迎尚並方觀變。幹不能用之。魏改為太原國。并州仍舊。晉因之。領郡國六。理於此。後魏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齊後周皆因之。隋初廢郡。置

并州。又改為太原郡。唐為并州。髙祖臣隋室起義兵於長壽。元年置北都。後復為并州。開元十一年改為太原府。天寳元年加號為北京。屬河東道。

宋同。又為河東節度。領縣十三。太原。晉陽。文水。陽曲。樂平。清源。太簽。祈。榆次。盂。壽陽。廣陽。交城。後唐為西京。又

為北京。周太祖即位。劉旻據河東稱帝。都其地。宋太平興國四年。平劉繼元。降為緊州軍事。毀其城。移治於榆次縣。又廢太原縣。以平定樂平二縣

屬。平定軍交城屬太遼監。七年移治唐明鎮。寳元二年以大通監交城縣隷州。嘉祐四年。復為太原府河東節度。使領河東路經略安撫使。大觀元

年陞大都督府。劉安世曰。河東。晉地也。昔髙辛氏遷閼伯於商丘。主參。今應天是也。遷實沉於大夏。主啇。今太原是也。且參啇不相能乆矣。物不兩

大。故國初但曰并州。不加府號。有深意也。又本朝下河東。在戊寅三年重午日。實火土旺日。此參水神所忌。故克之。時宋受命已十九年矣。而晉始

服。且太祖太宗嘗新征而得太原。正以其地控扼二虜。下瞰長安纔數百里。棄太原。則長安京城不可都矣。靖康元年五月。李綱為宣撫使督諸軍

救太原。九月九日。太原䧟。晉之地。屬本朝纔一百四十九年。郡城。故老傳晉并州刺史劉琨所築。其中又有三城。一曰大明城。董安於所築。又一城。

東魏靜帝置晉陽宮於此。隋更名新城。又一城。開皇十六年築。今名倉城。貢大銅鑒。甘草。人參。礬石。領縣十。治陽曲。陽曲。唐縣。有汾水。羊腸坂。

黃阿千里一曲。此當其陽。有天門關。赤塘關。及二寨。太谷。隋縣。有蔣谷水。大谷山。榆次。春秋石言魏榆之地。隋縣。壽陽。晉舊縣。孟。古仇猶圖之地。隋

縣。交城。有少陽山。狐突山。汾水。文水。文水。漢大陵縣。有文水。大陵城。祁。晉大夫祁奚之邑。漢縣有胡甲水。清源。隋縣。有清源水。平晉。隋晉陽縣。太平

興國中改。有介山。晉水。晉祠。潛丘。潞州。春秋時初為黎國。後狄人奪其地。晉伯宗數狄罪。曰奪黎氏地。赤

狄潞子嬰兒為晉所滅。其地盡屬焉。戰國初為韓之別都。以逺韓近趙。後卒降趙。秦置上黨郡。上黨者。言其地極髙。與天為黨。漢魏晉後魏不改。後

周置潞州。隋置韓州煬帝初復置上黨郡。唐為潞州。或為上黨郡。後以為大都督府昭義軍節度。屬河東道。宋同。領縣十。上黨。長子。屯留。

潞成。壺關。襄垣。銅鍉。武鄉。黎城。涉。梁改正義軍。後唐改安義軍。俄復為昭義軍。宋太平興國初改昭德軍。二年以銅鍉武鄉二縣

屬威勝軍。後領河東路兵馬鈐轄。兼提舉澤絳州威勝軍。屯駐駐泊本城兵馬巡檢事。建中靖國初。陞為隆德府。靖康後䧟於金。貢人參。蜜墨。領

縣八。治上黨。上黨。隋縣。有大行。羊頭山。藍水。鷄鳴水。濁漢。靖康時兩河之民多保聚太行。長子。周文辛甲所封之地。隋縣。有鹿谷山。發鳩山。神農

井。羊頭山。長平關。潞城。古潞子國。漢舊縣。屯留。漢縣。有三峻水。絳水。壺關。漢縣。以山形似壺。嘗置關。有抱犢山。羊腸坂。襄垣。趙襄子所築。漢縣。有銅

鍉水。黎城。古黎俠國。隋縣。有白巖山。故壺口關。涉。春秋涉侯國。隋縣。晉州。古堯舜之都。所謂平陽也。春秋時屬晉。戰國屬魏。秦為河東郡地。

二漢因之。魏分置平陽郡。晉因之。劉淵稱漢僣位。建都於此。後魏為平陽郡。兼置唐州。後改為晉州。置總管府。東魏北齊皆為重鎮隋初改平陽為

乎河群。尋廢。煬帝初置臨汾郡。唐為晉州。或為平陽郡。屬河東道。宋同。領縣九。臨汾。洪洞。襄陵。趙城。霍邑。神山。汾西。岳陽。冀

氏。梁為定昌軍節度。後唐改建雄軍。宋太平興國六年廢沁州。以和川來屬。為建雄軍節度。政和六年陞為平陽府。靖康後䧟於金。金隷河東南路。

文公朱熹曰。太行山之極髙處。平陽晉州蒲坂山之盡頭堯舜所都也。其地磽瘠。人民樸陋儉嗇。惟堯舜能都之。後世泰侈。不能都矣。貢蜜。蠟燭。

翎縣十。治臨汾。臨汾。漢平陽縣。有姑射山。又有故堯城縣。潏。汾。沁。平。灣。五水。洪洞。晉大夫羊舌盻邑。隋縣。有霍山。霍水。裏陵。晉襄公之陵。又有趙

襄子墓。因以為名。宋建二寨。神山。唐縣。霍邑。漢彘縣。周人流厲王於此。有霍山。即職方氏冀州之鎮。禹貢所謂岳陽。有彘水。隋縣。趙城。古造父之邑。

有姑射山。女媧墓。政和二年以趙氏封姤之地。又四面阻險。升為慶源。汾西。後魏置郡。隋為縣。宋置五寨。冀氏。後魏縣。有三交水。岳陽。隋為千畝縣

晉侯千畆之戰即此也。後改岳陽。和川。隋縣。代州。古唐國之地。春秋時晉有之。及三卿分晉。其地屬趙。趙襄子後代

王。而取其地。趙武靈王破樓煩。而置雲中雁門代郡。後北境屬燕。秦為太原雁門二郡之境。漢魏晉因之。後魏置梁城繁峙二郡。後周置肆州。隋文

帝時為代州。煬帝初州廢。置雁門郡。唐為代州。或為雁門郡。郡城。後魏所置。郡南三十里有東陘關。甚險固。屬河東道。宋同。領縣五。雁門。唐林。

五臺。繁峙。崞。宋景德二年省唐林縣。以郡為雁門郡防禦。其地三面臨邊。自古匈奴入寇之路。最號要害。與忻州相應援。置十三寨守之。靖

康後䧟於金。金隷河東北路。貢麝香。青碌。領縣四。治雁門。雁門。漢廣武縣。有夏屋山。趙襄子殺代王之地。又有龍泉水。參合陂。東陘關。五臺。隋

縣。有五臺山。慮水。渾河。崞。隋縣。其城石門關。繁峙。隋縣。其城三面枕澗。東接峻坂。極為險固。滹沱河源出焉。

絳州。春秋時為普國。即故絳興新田之都也。戰國時地屬魏。秦屬河東郡。秦末。其地屬魏豹。漢定魏地。還屬河東郡。後漢因之。魏晉屬河東平陽

二郡地。後魏置東雍州。其龍門。萬泉。即屬秦州。西魏後周以為重鎮。後周改曰絳州。兼置正平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廢州。復置絳郡。唐為絳州。或為

絳郡。屬河東道。宋同。領縣七。宋同。後唐以河中府稷山來屬。宋為絳郡防禦。貢防風。蠟燭。墨領縣七。治正平。正平。隋縣。有汾水。澮水。龍谷水。晉

祁宮。曲沃。春秋時晉所都新田之地。隋縣有絳山。臺駘祠。陘庭地。太平後魏縣。有汾水關。翼城。春秋晉翼邑。隋縣。有古熒庭城。稷山。隋縣。有玉璧

城。為後周重鎮。齊神武再攻圍不克。絳。春秋晉武公自曲沃徙此。後魏縣有絳水。宋置三寨。垣。隋縣有古皋洛城。即周召分陝之地。今縣界東北六

十里有邵原廟。與古棠木。西魏於此置召郡以備東魏。河中府。唐虞所都。蒲坂地。春秋時地屬魏。晉獻公滅魏。以封大夫畢萬。

萬。畢公髙之後。魏犨祖父也。畢萬之後十代。至文公列為諸侯。與韓趙三分晉地。屬魏。至惠王。以安邑近秦。乃從都大梁。秦為河東郡。歷兩漢不改。

傳物志雲有山澤近鹽。沃土之人不才。漢興。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代皆襄絶。魏晉亦然。後魏以為河東郡。兼置雍州。及屬秦州。後周改為蒲州。亦兼

置河東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河東郡。唐初為蒲州。開無九年五月置中都。改為河中府。尋罷如舊。杜祐通典時楊州功曾恭軍兼。正殿學

士韓覃上疏曰。臣聞禮記月令曰。孟春之月無起土功。無聚大衆。昔魯夏城中丘。春秋書之。垂為後城。今建國都。乃長乆之大業也。犯天地之大禁。

襲春秋之所書。奪人盛農之時。愚臣竊以為甚不可也。至若兩都舊制。分官衆多。費耗用度尚以為損。豈況更建中都乎。夫河東者。圃之股然郡也。

勁銳強兵盡出於是。其地隘狹。今又豐都。使十萬之戶將安投乎。且陋東都而幸函都。自西都而造中都。取樂一君之欲。以遺萬人之患。務在都國

之侈。不䘏危亡之變。恱在游幸之麗。不固兆庶之困。非所以深根固蒂。不㧞之長策矣。昔漢帝威鍾離之言。息事德陽之殿。趙主采續咸之諫。止造

鄴郡之宮。臣愚誠願下明詔。罷中都。則福履無疆。天下幸甚。至六月三日。詔停。乾元元年復為府。為河中節度。屬河東道。杜祐通典雲或為蒲州。或

為河中郡。領縣八。宋同。後漢以聞喜安邑觧三縣屬觧州。宋改護國軍節度。大中祥符四年。以寳鼎為慶成軍。又以府兼提舉解州慶成軍兵馬巡

檢事。屬陝西路。建炎元年沒於金。金屬河東南路。貢五味子。龍骨。領縣八。治河東。河東。漢蒲坂縣。春秋秦晉戰於河曲。即其地。有蒲津關。後魏

大統四年造浮橋。九年築城為防。唐開元十二年。兩岸開東西門。各造鐵牛四。鐵人四。其牛下並鐵柱連腹。入地丈餘。並前後鐵柱十六。媯汭水今

有舜廟在焉。其廟周宇文護所造。又有雷首山。夷齊居其陽。所謂首陽山也。有風陵堆與潼關相對。桑泉。有三疑山。漢解縣故城。今縣東西。猗氏。舊

漢縣。猗頓所居。古郇國也。有古今孤城。左傳晉文公從晉反國。濟河圖今孤即此。安邑。堯舜舊都。今縣西有鳴條陌。湯與桀戰於此。有鹽池。與觧為

兩池。觧。隋虞鄉縣。武德初改。有鹽池。及紫泉監。虞鄉。漢觧縣地。後於虞鄉城置解縣。吏於解西五十里別置虞鄉縣。寳鼎。漢汾陰縣。有后土祠。湯廟。

永樂。武德初分芮城縣置。解州。五代。漢以河中府解縣置州。又以安邑聞喜二縣來屬。宋為防禦

郡。屬陝西。永興軍路。其地即夏桀鳴條之野。有沃鹽之利。建炎以朱州民郡興力戰。終不能守。遂沒於金。金隷河東南路。又割陝之平陸夏芮城三

縣來隷。貢鹽花。領縣三。治解。詳見河中府。慶成軍。本河中府寳鼎縣。本中祥符四年建為軍。隷河中府。七年直屬

京師。領縣一。滎河。即寳鼎縣。大中祥符時改詳見河中府。慈州。春秋時晉之屈邑。獻。公子夷吾所居。禹貢。壺口之山在焉。戰國時

為魏地。秦及二漢屬河東郡。魏晉屬平陽郡。東魏置定陽郡。及南汾州。北齊改南汾州。為西汾州。後周改為汾州隋初郡廢。置耿州。居耿吉城。後復

為汾州。煬帝初州廢。置文成郡。唐為慈州。或為文城郡。屬河東道。宋同。領縣五。吉昌。吉寧。呂香。大城。仵城。周廢仵城呂香二縣。宋為

團練州。熈寧五年廢州。以古鄉隷隰州。即縣治置言鄉軍使。仍省文城為鎮隷焉。又以鄉寧隷晉州襄陵縣。元祐元年復吉鄉軍為慈州。靖康後䧟

於金。金為耿州。尋又改為吉州。貢柴胡。領縣三。治吉鄉。吉鄉。漢北屈縣。左傳屈産之桑是其地。唐改名。有壺口山。文城。有孟門山輿龍門相對。

龍門之上古龍門禹所鑿。漢北屈縣。鄉寧。後魏昌寧縣。後唐改。隰州。春秋時晉之蒲城也。七國時屬魏秦。二漢為河東郡地。魏晉屬平

陽郡。後魏北齊為沁州。後周置沁州及龍泉郡。隋初郡廢。後復置西汾州。尋又改為隰州。煬帝初州廢。置龍泉郡。唐為隰州。或為大寧郡。屬河東道。

宋同。領縣六。宋同。宋為團練。熈寧五年。廢慈州。以吉鄉縣隷州。即縣治置吉鄉軍使仍省文城縣為鎮隷焉。元祐元年。復慈州。十年。以州之上平永

寧兩關俯逼西界。以州為次邊。靖康沒於金。金隷河東南路。貢蜜。蠟。領縣六。治隰川。隰川。漢蒲子縣。春秋時滿城。晉重耳所居。蒲。後周縣。有五

鹿山。滿谷川水。溫泉。唐縣。有湯泉。並關。置三寨。永和。隋縣。有索陁谷。永和關。石樓。隋縣有百井谷。屈産泉。建二寨。大寧。唐北屈縣地。

忻州。戰國時屬趙。秦為太原郡地。二漢因之。後魏置肆州。後周徙肆州於雁門郡。隋初置新興郡。及雲州。後改新興郡為忻州。四忻口為名。煬帝

初廢雲州。及忻州。以其地屬樓煩定襄二郡。唐復分置忻州。以忻州水為名。或為定襄郡。漢有定襄郡。在今馬邑郡地。屬河東路。宋同。領縣二。宋同。

宋為團練。靖康後沒於金。金隷河東北路。貢解玉砂。麝。領縣二治秀容。秀容。隋縣。有雲母山。忻川水。藍水肆。盧川水。有石嶺關。宋建四寨。定襄。

漢陽曲縣。唐改。有石嶺關。甚險固。汾州。春秋時晉地。六國時屬趙。秦屬太原郡。二漢屬太原河西二郡地。

魏因之。晉屬太原郡西河國地。後魏又為西河郡兼置汾州。北齊置南朔州。後周改曰介州。隋置西河郡。唐為汾州。或為西河郡。屬河東道。領縣五。

溫城。平遙。介休。孝義。靈石。宋因之。靖康後沒於金。金隷河北東路。貢土絁。石膏。領縣五。治西河。西河。唐縣。有偈泉山。汾水。中陽。唐

孝義縣。宋改。有勝水。平遙。後魏縣。有鹿臺山。嬰澗水。介休。漢縣。有崔鼠谷。及介之推祠。靈石。隋縣。東南有髙壁嶺。汾水關。皆險固之處。

澤州。春秋時屬晉。後屬韓。其後屬趙。至秦破趙。於長平。坑卒四十萬。即此地也。秦為上黨郡地。漢屬河東上黨二郡地。後漢因之。魏晉亦同。後魏

以其地置建州。及髙都。長平。安平三郡。北齊亦為建州。及置平陽髙都二郡。後周並二郡為髙平郡。隋初郡廢。置澤州。因濩澤為名。煬帝初州廢。置

長平郡。唐為澤州。或為髙平郡。屬河東道。宋同。領縣六。宋同。宋因之。禹貢底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皆在州境。是全有太行之險固。靖康後沒於金。

金隷河北東路。貢白石英。禹餘糧。人參。領縣六。治晉城。晉城。唐縣。有太行山。丹水。白天。天井關。髙平。漢泫氏縣。西北有泫谷水。故名。有頭顱山。

秦白起坑趙辛。築臺於壘中。因山為臺。故光根城。白起築。陽城。汲濩澤縣。有鳴嶢山。濩澤水。析城山。禹貢所謂底柱析城也。端氏。韓趙魏分晉。封晉

君於此。漢為縣。陵川。漢泫氏縣地。隋為縣。沁水。隋縣。有沁水鹿臺山。焉邑城。

遼州。春秋時屬晉。戰國初屬韓。後屬趙秦。為上黨郡。二漢因之。晉為樂平郡。後魏為遼陽郡。隋屬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分并州地置遼州。八年改

為箕州。先天元年改為儀州。或為樂平郡。屬河東道。宋同。領縣四。宋同。梁改為遼州。宋因之。熈寧七年二月州廢。省平城和順二縣為鎮。入遼山縣。

隷平定郡。省榆社縣為鎮。入威勝軍武鄉縣。元豐八年復置州。縣並復。靖康後沒於金。金隷河東南路。貢人參。領縣四。治遼山。遼山。漢垣縣地。

隋為縣。有箕山。青谷山。遼陽山。遼陽水。榆社。晉置武鄉縣。石勒生於此。有漚麻池。和順。即韓之閼與邑。隋縣也。干城。隋縣。

憲州。本樓煩藍。牧嵐州。刺史領之。唐貞元十五年。別置監牧使。龍紀元年李克用表置州。領樓煩玄池天池三縣治。樓煩屬河東道。宋同。宋咸平

五年。以州卑隘。多水潦。移治靜樂軍之靜樂縣遂廢軍又廢天池玄池二縣入靜樂樓煩改隷嵐州熈寧三年廢憲州以靜樂隷嵐州十年復其州

仍領靜樂。政和五年。賜郡名汾源。靖康末。太原義士張橫。有衆二千。徃來嵐憲間。紹興五年九月。敗金人於憲州。後卒䧟於金。貢麝香。領縣一

靜樂。漢汾陽縣地。有隋煬帝汾陽宮。有管岑山。劉曜敗處。汾術所出。嵐州。春秋晉國之分。晉滅之後。為胡地。有樓煩王居焉。趙惠文王破樓

煩而取其地其後北境屬燕秦二漢為太原郡地晉末䧟於劉淵及魏末於其地。置嵐州隋煬帝置樓煩郡。唐為嵐州。或為樓煩郡。屬河東道。宋同。

領縣四。宜芳。合河。嵐谷。靜樂。宋太平興國五年。以嵐谷隷岢嵐軍。咸平二年。以靜樂隷靜樂軍。五年以憲州樓煩來屬。故郡城魏置岢嵐

鎮。又置軍。為突厥之要衝。靖康後。䧟於金。金隷河東北路。貢麝香。領縣三。治宜芳宜芳。有古秀容城。即漢汾陰縣。屬太原郡。積寒所在。謂之羊

腸倉。石蹬縈委。若羊腸焉。合河。唐縣。以蔚汾二水。西與黃河合。因以為名。樓煩。

石州。戰國初。趙之離石邑。後為秦魏二國之境。秦本紀雲秦昭王伐趙取離石是也。秦為太原郡地。二漢屬西河郡。南單于庭。即左國城。晉屬西

河國。劉淵起事於此。後石勒置永石郡。北齊置懷政郡。後改為離石郡。兼置西汾州。後周改西汾為石州。隋初郡廢。而石州如故。煬帝初州廢。置石

郡。唐為石州。或為昌化郡。屬河東道。米同。領縣五。宋同。宋因之。元豐五年。置葭蘆吳堡二寨。隷州。舊帶嵐石隰三州都巡檢使。是年置葭蘆吳堡寨。

緣邊都巡檢使。遂令三州各帶沿邊都巡檢使。元符二年陞葭蘆寨為晉寧軍。以州之臨泉縣隷焉。大觀三年。復以定胡隷晉。晉寧軍武經邊防雲。

嵐石隰三州西北置黃河。置城戍關。度河外人麟州路。扞夏國界。嘗合三州為一路。又石州為治。所置州兵。及遣戍外。又領蕃捉生一千六百二人。

紹興九年。太行忠義人王忠值。取石州等十二郡。次年復䧟金。金隷河東北路。割隰之溫泉來屬。貢宻。蠟。翎縣五。治離石。離石。漢舊縣。後南崥

於庭。左國城在此。有離石水。一名赤洪水。髙歡大破爾米兆於赤洪嶺。蓋近此。臨泉。唐縣。有臨泉水。平夷。後周縣。有寧鄉水。方山。隋縣。有赤洪水。定

胡。隋置孟門關。其地險固。唐為縣。宋有三寨。滅勝軍。本唐沁州之地。春秋時屬晉。後屬韓。又屬趙秦。二漢為上黨郡

地。魏晉亦同。魏後屬義寧郡。隋初置沁州。煬帝廢為沁源縣。屬上黨郡。唐復為沁州。或為陽城郡。屬河東路。領縣三。沁源。綿上。和川。宋太平興

國二年。於潞州銅鍉縣界亂柳石園中建為軍。以銅鍉武鄉二縣來屬六年廢沁州。以沁源縣隷焉。寳元二年以大通監綿上縣來隷。屬河來路。靖

康後沒於金。金為沁州。隷河東路。貢土絶。領縣四。治銅鍉。銅鍉。齊秋晉羊舌赤之邑漢縣。有銅鍉山。銅鍉水。武鄉。唐縣。有涅霍山。沁水。心源。後

魏縣。有霍山。沁水。綿上。介子推隱所。中有沁水。平定軍。宋太平興國二年。以鎮州廣陽寨建為軍。四年以并州平定樂

平二縣來屬。屬河東路。靖康後沒於金。金人為州。隷河東北路。貢絹。領縣二。治平定。平定。唐廣陽縣。宋改有二寨。樂平。晉縣。有荊山。皋落山。漳

水。一出樂平縣小山。名清漳。一出今路州長子縣發鳩山。名濁漳。寧化軍。本嵐州地。劉崇置固軍。太平興國四年。徙軍城。稍南改為寧化

縣。五年置軍。屬河東路。靖州後沒於金。貢絹。領縣一。寧化。有雪山。建四寨。

岢嵐軍。宋太平興國五年。以嵐州嵐谷縣建為軍。景德中。築長城於草城川口。以為控扼。其草城川。峨婆谷。洪谷。朝谷。四路皆契丹界。靖康後䧟

於金金為州。隷河東北路。貢絹。翎縣一。嵐谷。唐縣。有岢嵐山。雪山。岢嵐水。

火山軍。本嵐州地。劉崇置雄勇鎮。宋太平興國七年。建為軍。徙治鎮。西三十里。有雄勇偏頭。董家。橫谷。桔杆。護水。六寨。屬河東道。貢柴胡。

保德軍。宋淳化四年。析憲州地。置定羌軍。景德元年。改屬河東道。貢絹。

大通監。宋太年興國四年。以并州交城縣鐵冶建為監。六年廢沁州。以綿上縣來屬。屬河東路。舊領交城綿上二縣。天聖元年。改交城監。寳元二

年復。是年以監及交城縣隷太原府。綿上縣隷威勝軍。靖康後沒於金。永利監。宋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徙鹽務於平晉縣。本鹵縣也。咸平四

年。建為監屬河東路。寳元二年。以隷太原府。靖康後沒於金。營州。殷時為孤竹國地。漢徙河縣之青山。在郡城東百九十里棘城。即

顓頊之墟。在郡城東南一百七十里。春秋時地屬山戎。戰國時屬燕。秦並天下。屬遼西郡。二漢及晉皆因之。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所謂福

德之地也。乃營制宮廟。改柳城為龍城。遂遷都龍城。號新宮。曰和龍宮。既時有黑龍白龍各一。關龍山。皝車屬僚觀之。祭以太宇。二龍交首嬉戲。

觧角而去。既大恱。號曰和龍宮。後燕慕容寳。北燕馮跋。相繼都之。至慕容寳。為馮跋所滅。至馮弘。為後魏所滅也。後魏置營州。後周武帝平齊。其地

猶為髙寳寧所據。隋文帝時討平。寳寧復以其地為營州。煬帝初州廢。置遼西郡。唐復為營州。或為柳城。萬歲通天元年。為契丹所䧟。聖曆二年僑

治漁陽。開元五年又還治柳城。置平盧軍。東有鎮安軍。本燕郡守捉城。貞元二年為軍。城西有五守捉城。屬河北道。唐末。劉仁恭以道契丹。後唐莊

宗滅仁恭而取其地。既滅梁復䧟契丹。迄晉漢周。及宋。皆不能取。宋宣和末。契丹沒於金。唐貢人參。麝香。豹尾。骨𩨸。領縣一。柳城。有龍山。鮮卑

山。在縣東北二百里棘城之東塞外。亦有鮮卑山在遼西之北一百里。未詳孰是。青山。石門山。白狼山。白狼水。又有漢扶黎縣故城。在東南。其龍山。

即慕容皝祭龍所也。有饒樂水。故徙河縣。和龍城。室韋。靺鞨。諸部並在東北。逺者六十里。近者二千里餘。西北與奚接。北與契丹相接。

平州。殷時孤竹國。春秋時山戎肥子二國地也。今盧龍縣。有古孤竹城。伯夷叔齊之國也。戰國時屬燕。秦為右北平。及遼西。二郡之境。二漢因之。

晉屬遼西郡。後魏同。隋初置平州。煬帝初州廢。置北平郡。唐因之。屬河北道。唐末。劉仁恭從遺契丹。後唐莊宗取之。後復䧟契丹。契丹改平州為遼

興府。以榮灤二州隷之。號為平州路。迄晉漢周。及宋。皆不能取。宋宣和末。契丹將亡。其將張瑴以郡來降。隨沒於金。唐貢熊。蔓荊實。人參。領縣

三。治盧龍。盧龍。漢肥如縣。有碣石山碣然而自主。在海旁。故名之。晉太康地誌同築長城所起自碣石。在今髙麗舊界。非此碣石也。漢遼為界。臨

輸關在縣城東二百八十里。盧龍塞在城北西二夏里。石城。漢舊縣。馬城。古海陽城。

檀州。春秋及戰國並為燕地。秦漢並屬漁陽郡。後魏置宻雲郡。兼置安州。後周改安州為玄州。隋徙玄州於漁陽。今漁陽郡。尋復於今郡。置檀州。

煬帝初改置安樂郡。唐為檀州。或為宻雲郡。屬河北道。後晉髙祖初起。從遺契丹。迄漢周及宋皆不能取。宋宣和時與金合兵攻契丹。五年金人以

州來歸。七年金入寇。首取其地。唐貢人參。麝香。領縣二。治宻雲。宻雲。有潞水。自塞外流入。燕樂。後魏置廣陽郡。有長城。

蘇州。戰國時屬燕。秦置漁陽郡。二漢因之。隋文帝徙玄州於此。並立總管府。煬帝初廢。置漁陽郡。唐屬幽州。開元十八年析幽州置蘇州或為漁

陽郡屬河北道後晉沒於契丹迄漢周及宋皆不能取。宣和間與金合兵攻破契丹。五年金人以州地來歸。七年復沒於金。唐貢白膠。領縣三。治

漁陽。漁陽。漢舊縣。有鮑丘水。又名潞水。古北戎無修予國也。一名山戎。凡三名。七國時屬燕。燕後以為右北平縣。神龍中。開平虜梁。滂海穿漕以

避海難。又其北漲水為溝。以拒契丹。三河。玉田。古無終縣。幽州。古之幽州。蓋舜分冀州為之。置十二牧。則其一也。言北方太陰。故

從幽冥為號。幽州。因幽都山以為名也。山海經有幽都山。今列北荒矣。昔顓頊都於帝丘。其地北至幽陵即此。殷復省幽州入冀州。周禮職方曰。東

北曰幽州。其山曰醫無閭。唐在遼東。於柳城郡東置祠。遙禮。藪曰貕養。貕養澤。在東萊郡昌陽縣界。川曰河泲。河在今郡無■縣界。舊泲合在令北

為郡博昌縣界。今無泲即濟水。寖曰菑時。菑在今淄川郡淄川縣界。時在今北海郡臨淄縣界。其利漁鹽。民一男三女。畜置四擾。馬。牛。羊。豕也。榖宜

三種。稷。黍。稻。初武王定殷。封召公奭於燕。及秦滅燕。以其地為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漢髙帝分上谷郡置涿郡。武帝置十三州。此為幽

州。領郡國十。其後開東邊。置玄菟樂浪等郡。亦皆屬焉。玄菟樂浪等郡。並今遼水之東。宜在禹貢青州之域。後改燕國曰廣陽郡。後漢置幽州。並因

前代。理於薊。今縣。晉亦置幽州。領郡國七。理於涿。今范陽縣。晉亂。䧟於石勒。慕容雋。符堅。後入於魏。其後分割不可詳也。今之幽州。謂范陽郡。古涿

鹿也。應邵曰。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是也。即燕國之都焉。謂之渤碣之間。亦一都會也。薊縣。燕之所都。渤。渤海。碣。碣石也。秦為上谷郡之地。漢髙帝

分置燕國。後又分燕置涿郡。及廣陽國。有獨鹿鳴澤。獨鹿。山名。鳴澤。澤名。皆在於此。後漢為涿廣陽二郡地。魏更名范陽郡。晉為燕范陽二國。兼置

幽州。領郡國七。理於此。慕容雋常都之。後魏置幽州。北齊置東北道行臺。後周置燕范陽二郡。隋初並廢。煬帝初並置涿郡。唐為幽州。或為范陽郡。

又為大都督府。後唐為盧龍節度。石晉初。沒於契丹。至宋僅得水清縣。置霸州。得盧臺軍地。置乾寧軍。餘悉為契丹所有。契丹改為燕山府。建為燕

京。以轄檀。順。景。薊。涿。易。六郡。號為燕京路。宣和間與金合兵攻契丹。五年從其地來歸。七年金入寇。郭藥師以燕山叛降之。遂沒於金。紹興二十年。

金主亮徙都之。改為大興府。號中都。唐貢綾。綿。絹。角弓。人參。栗。領縣九。治薊。薊。燕國都碣石。前漢為薊縣。舊制燕都有桑乾水。慕容雋都為此

地。幽都。本薊地。隋於管州之境汝羅故城置遼西郡。以處粟朱靺鞨絳人。武德元年曰燕州。領三縣遼西。虜河。懷逺。土貢豹尾。是省瀘河。六年自

營州遷於幽州城中。以首領世襲刺史。貞觀元年省懷逺。開元二十五年徙治幽州北挑各山。天寳元年曰韙德郡。建中二年為朱滔所據因廢為

縣。廣平。天寳元年。折薊置三載省。至德後復置。潞。漢舊縣。有潞河漢平谷故城在今縣北。又漢樂安縣古城在西北。武清。本雍奴。天寳初更名。永清。

舊會昌縣。天寳初更名。安次。舊漢縣。良鄉。漢舊縣。唐初名曰國節。神龍初更。昌平。漢舊縣。古居庸關在縣西。淮南子云天下九關塞。居庸是其一也。

舊置東燕州。有狼山。涿州。本幽州地。唐大曆四年。節度使朱希彩表柝幽州之范陽韙義固

安置屬河北道。石晉初沒於契丹。漢周俱不能取。至宋僅得歸義一縣以置雍州。又得新鎮地以置保定軍。餘悉沒契丹。至宣和間與金人夾攻契

丹。契丹將郭藥師以州來降。七年金入寇。䧟於金。唐置縣五。治范陽。范陽。漢涿縣。在范水之陽。有督亢陂。溉田膏腴。荊軻所獻圖千秦。即此地。

歸義。漢易縣。公孫於此築城。臨易河道遼海。唐武德間宋時有雍州。固安。漢方城縣地。新昌。大曆四年。析固安置。新城。太和六年。以故督亢地置。

順州。在范陽郡城。唐天寳初置。尋又改為順義歸化二郡。屬河北道。石晉初沒於契丹。宋宣和時與金夾攻契丹。五年金以州地來歸。七年金入

寇。復取其地。唐領縣二。賓義。屬順義郡。懷柔。在順州之北境。屬歸德郡。

媯州。春秋戰國並屬燕。秦為上谷郡地。二漢因之。晉屬廣寗郡。後魏孝明帝廢。北齊置北燕部。杜初通典作北燕郡。隋屬涿郡。唐武德七年討平

髙開道。後置北燕州。貞觀八年。改為媯州。其後或為媯川郡。屬河北道。石晉沒於契丹。契丹改為可汗州。宋宣和末。金滅遼。取其地。唐貢樺皮。胡

祿。甲榆。𩩉矣。麝。領縣二。懷戎。漢潘縣地。漢卜谷郡城在此。有涿泉山。及蚩尤城。陂泉池。及涿水。有磨筭山。趙睘子姊自殺在其地。有祠。北九十里

有長城。開元中張讒所築。有居塞。鐵門關。媯川。蔚州。周禮并州川曰嘔夷。浸曰淶易。嘔夷水。在靈丘縣界。來水。在飛狐

縣界。戰國初屬趙。後又屬燕。秦漢晉屬代郡。後魏置懷荒御夷二鎮。東魏置北靈丘郡。後周置蔚州。隋置上谷郡。唐初沒突厥。武德六年置州。並置

靈丘飛狐二縣。僑治陽曲。七年僑治繁峙。八年僑治秀容。故北恆州城貞觀五年破突厥。復故地。還治靈丘。開元初。徙治安邊。至德二載。更為安邊

郡。石晉時䧟契丹。宋宣和五年。契丹守將陳翊以州來降。六年金攻翊。殺之。復取其地。唐貢熊鞹。豹尾。松實。領縣三。靈丘。漢舊縣。有趙武靈王

陵。飛狐。漢廣昌地。飛狐口在縣北。即漢之飛孤道。與媯川郡山相逺。隋置今縣。安邊。開元時改為興唐縣。

朔州。戰國屬燕。秦屬代雁門二郡地。漢為定襄雁門二郡地。後漢屬雲中雁門二郡。漢末因亂。又置新興郡。漢末太亂。匈奴侵邊。自定襄以西盡

雲中雁門之間遂空。逺安中魏武王集荒郡之人。生新興郡。晉懷帝時。劉琨表以鮮卑猗盧為大單于。封代公。徙馬邑。即其地也。其後為拓跋魏。建

都於今郡北。兼置懷朔鎮。及遷洛。後遂於郡北三百餘里置朔州。葛榮之亂。又廢。北齊復置朔州。隋初置總管府。煬帝初府廢。置代郡。尋屬馬邑郡。

後魏初。雲中在今郡北三百餘里。定襄故城。北齊置朔州。在故都西南新城。一名平城也。後移於馬邑。即今郡城也。唐初為朔州。或為馬邑郡。建中

中節度使馬燧徙治馬邑。後復故治。後唐為振武軍。石晉初沒於契丹。宋宣和五年。契丹守將韓正以州采降。尋為金人所逐。西取其地。唐貢白

雕羽。豹尾。甘草。領縣二。善陽。有定馬邑城。武州塞。此地亦漢定襄縣地。後魏桑乾郡。北齊廣安郡。有紫河。發源於此。馬邑。漢舊縣。開元中析善陽

於大同軍城置。雲州。戰國屬趙。秦置雲中郡。二漢因之。晉屬新興郡。後魏道武帝自雲

中徙都平城。即此。雲中。今馬邑北郡平城。即今郡。隋吃內縣。常安鎮也。置代尹。自天興元年。都平城。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遷洛陽。後改代尹為萬

年尹。隋初屬馬邑郡。唐貞元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縣。永淳元年。為默啜所破。徙其民於朔州。開元十八年。復置。後為天同軍節度。杜

祐通與雲大唐置冥州。或為雲中郡。屬河東道。石晉時沒契丹。契丹號為西京。宣和末。金滅契丹。取其地。唐貢舞牛尾。鷼羽。領縣一。雲中。漢舊

縣。青白雲自縣白登山白登臺漢髙祖被圍於此。有故髙柳城。參合陂。後魏盛樂縣。並在今郡界。箄於臺。在今縣西北百餘里。武帝元封元年。勤兵

十八萬騎出長城。北登箄於臺。易州。春秋至戰國屬燕秦置上谷郡。晉書曰。在谷之上頭。故曰上谷。二

漢屬涿郡。晉為范陽國。後魏亦為上谷郡。隋初置昌黎郡。後兼置易州。煬帝初州廢置上谷郡。唐因之。屬河北道。宋惟得遂城。置安肅廣信二軍。得

蒲城南境以益保州。餘地悉以雍熈四年。䧟於契丹。武經邊防雲。易州石晉割洛北虜。按五代史。易州不在十六州域。職方考亦稱五代俱有易州。

武經誤也。宣和四年契丹將髙鳳以郡來降。宣和末沒於金。唐貢紬。綿。墨。領縣六。易。有淶易二水。有燕臺。昭王求付處。又有道範陽縣故城

在縣東西。容城。漢舊縣。遂城。古遂武也。秦築長城之所起。沫水。漢道縣。蒲城。舊永樂縣。五回。開元中。析易置並。置樓亭。板城。二縣。天寳後省。

應州。唐末置。復唐天成七年。升彰國軍節度。石晉時。沒於契丹。宋宣和五年。應州守將蘇京以州來降京。尋為女眞所逐。復取應州。領縣二。金

城。後唐明宗。其縣人也。故以彰國軍。而以金城為望縣。混源。新州。唐末置。後唐同光二年。升威勝軍節度屬河東道。石晉時沒於契

丹。改為奉聖州。其地在雲中府之東。領縣四。永興。石。龍門。懷安。

儒州。唐末置。石晉時沒於契丹。領縣一。縉山。武州。唐末置。屬河東道。後唐改為毅州。石晉時沒於契丹。契丹改為歸

化州。南至新州七十里。宣和五年來歸。六年築固疆堡。尋復為女真所取。領縣一。文德。

箄於大都督府。戰國屬趙。秦漢雲中郡地。唐龍朔三年。置雲中都護府。又移瀚海都護府於磧北。潮海都護。舊曰燕然都護府。二府以磧為界。麟

德元年。改雲中都護府為箄於大都護府。領縣一。金河縣。有長城。有金河。上承紫河。及像水。又南流入河。李陵臺。王昭君臺。

藝文類聚漢班彪冀州賦曰。夫何事於冀州聊記公以游居。歷九州而觀風。亦哲人之所娛。望常山之峨峨。登北嶽而髙游。建封壇於岱宗。瘞玄玉

於此丘。遍五嶽與四瀆。觀滄海以周流。漢楊雄冀州箴曰。洋洋冀州。鴻原大陸。嶽陽是都。島夷皮服。潺湲河流。表以碣石。三後攸降。列為侯伯。隆

周之末。趙魏是宅。冀土麋沸。炫法如湯。更盛更衰。載從載橫。漢興定製。改列藩王。故治不忘亂。安不忘危。牧臣司冀。敢告在階。

真定府冀州。圖經志書沿革本禹貢冀兗二州之域。說者以為城之東入兗。而西入冀。理或然也。春秋時為晉東陽地。三家分晉。始屬趙。秦屬鉅

鹿郡。漢髙帝六年。分趙鉅鹿立清河信都恆山等郡。尋改信都為國。景帝二年。改廣川國。後漢初。復為郡。又改為長安國。永平十五年。更名樂成。延

光初。又更名安平。漢末。置冀州。晉太康五年。改為長樂國。後魏改為長樂郡。兼置冀州。北齊後周因之。隋開皇三年。郡省而冀州如故。煬帝初。州省。

復為信都郡。唐武德四年。復為冀州。六年置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府。貞觀元年。省都督府。復移州治於信都。龍朔二年。改為魏州。天寳元年。仍為

信都郡。乾元初。復為冀州。五代因之。宋慶歷八年。升安武軍節度。又為信都郡。金天會七年。仍為武安軍。隷河北東路。元復為冀州。屬真定路。洪武

元年十月內附。仍為冀州。隷真定府。二年省信都縣入於州。今領縣四。棗強。南宮。武邑。新河。詳眞定府下。

冀縣西漢書地理志冀縣名屬天水郡。注禹貢米圖。在縣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師古曰。續漢郡國志雲。有緹群山落門聚圗。讀

與圉同。

冀氏千家姓宮音。渤海。元和姓纂左傳冀國。今晉州冀氏是也。又晉大夫郄芮。食采冀邑。亦為冀氏。芮生缺。唐侍御史冀元珪。太

原人。子仲輔。職方郎中。姓氏急就篇後周冀雋。唐冀君。武仲甫。冀重。古今姓氏辯證太原冀休光。梁節度觀察留後。弟休復。梁觀察使。光六世孫德

榮。宋有都官郎中。冀榮膺。司理參軍冀式。進士出身。冀隨。啓札責錢角音氏族畧左傳冀國。今晉州冀氏縣也。子孫以國為氏。晉滅冀為郤氏食邑。

冀芮之子孫以邑為氏。宋朝冀膺。登進士第。并州人。望出渤海。羅泌路史陶唐氏紀其分。於冀者。為冀氏。

冀儁周書列傳。冀俊。字僧俊。太原陽邑人也。性沉謹。善隷書。特工模寫。魏太昌初。為賀㧞岳墨曹參軍。及岳被害。太祖引為記室。時

俟莫陳悅阻兵隴右。太祖志在平之。乃令俊僞為魏帝勑書。與費也頭。令將兵助太祖討悅。俊依舊勑摸寫。及代舍人主書等署。與真無異。太祖大

悅。費也頭已曾得魏帝勑書。及見此勑。不以為疑。遂遣步騎一千。授太祖節度。大統初。除丞相府城局參軍。封長安縣男。邑二百戶。從復弘農戰沙

苑。進爵為子。出為華州中正十三年。遷襄樂郡守。尋徵教世宗。及宋獻公等隷書。時俗入書學者。亦行東修之禮。謂之謝章。俊以書字所興起自蒼

頡。若同常俗。未為合禮。遂啓太祖。釋奠蒼頡。及先聖先師。除黃門侍郎本州大中正。遷撫軍將軍右金紫光祿大夫都督通直散騎常侍車騎大

將軍儀同三司。世宗二年。以本官為大使巡歷州郡。察風俗。理冤滯。還拜小御正。尋出為湖州刺史。性靜退。每以清約自處。前後所歷。頗有聲稱。尋

加驃騎大將軍開府緣同三司。改封昌樂縣伯。又進爵為俟。增邑並前一千六百戶。後以疾卒。

冀禹錫中州己集禹錫。字京父。龍山人。崇寧二年進士。調沉丘簿。與縣令者不相能。及今以贜敗。疑京父發之。乃賂遺權貴。

誣京父以賓客依託之事。坐廢十年。朝臣薦其才者積數十人。終為銓曹所礙。居襄邑。部使者起之。攝旁近諸縣。所至有父母之愛。農司治許昌。乆

為主事。區處饋餉。上下千餘里。不露聲跡。而條畫次第。皆具。雖鱗雜米鹽若不足經意者。問之。即應如指諸掌。一時吏如康伯祿。李欽止。諸人多自

以為不及也。正大中。當路諸公極力辨其被誣。乃得以常調守扶風丞。召補省掾不就。歸德奏充知事。及城被攻。京父為經歷官守禦之策。一府𠋣

重之。車駕至。授左右司都事。兼應奉翰林文字。官奴之變。家人勸京父嬴服免禍。不從。人有自外至者。京父問賊入禁中否。曰。禁中賊滿矣。乃自投

水中。在京師時。希顔。仲澤。欽叔。京父相得甚歡。升堂拜親。有昆弟之義。而不肖徒以文字之故。得幸諸公間。希長予六歲。澤長四歲。欽與京少子二

歲。希歿於正大辛卯之八月。年四十八。澤歿於明年之七月。年四十七。欽歿於其年十一月。年四十一歲。京歿於又明年之三月。年四十二。蓋不二

三年。而五八者。唯不肖不在耳。今日録諸君子詩。感念平昔。不覺流涕之被面也。歸潛志冀禹鍚。京父。惠州龍山人。㓜聦敏絶倫。年十九。擢大興魁。

入太學有聲。弱冠登髙第。時雷希顔。宋飛卿。皆同榜。號為得人。京父入仕以能稱。遇事風生。老吏莫及。初主沈丘簿。以年少。喜交遊飲酒。遂為其令

所乘。坐廢。再調考柘二城。皆主簿。又以治聞。由前過。終不得京官。朝士屢薦之。為當途者所沮。居閑。日與諸公宴遊。蒙昭雪。得扶風丞。因客雖陽。為

行樞宻院辟為都事。末帝東遷。擢為應奉翰林文字。充尚書省都事。蒲察官奴之變。與宰相李蹊同見殺。年四十三。京父少年作詩。鍛煉甚工。寫畫

亦勁健可喜。其贈先子詩有云。忠策萬年憂國獻。好詩千首課兒抄。又哭先子云。大才自古無髙位。吾道何人主後盟。又醉鄉廣大寬留地。仕路崎

嶇小作程。聞誅髙琪詔下。寄聶元吉雲。開函喜讀故人書。四海窮愁一豁無。見說帝庭新殛鯀。逆知天意欲亡胡。兩宮日月開明詔。萬國衣冠入坦

途。莫向新亭共囚泣。中興豈止一夷吾。散文亦精緻。嘗作余先子哀詞。雷文希顔善之。元遺山詩冀京父先公藻鑒識終童。會㧞崑山玉一峯。不

見連城沽白璧。蚤間烈火燎黃琮。重圍急變紛紛口。九地忠魂耿耿胸。欲弔雲南無覓處。士林能不泣相逢。

赤冀官名。羅泌路史炎帝神農氏命赤冀創捄鐵為杵臼。作耝耨錢鏄楫井竈以濟萬民。爑䀁刳鏳以蒸以老。民始播食而不勝。

注赤冀。即赤糞。赤糞若也。一作赤制。炎帝之臣。與攝提。諸稽。元囂。皆十二支神。作糞者誤。按易傳九事。非必盡黃帝堯舜時。呂春秋雲。赤糞作杵臼。

而新論以杵臼為伏羲作。黃帝內傳以為黃帝作鉏鎒鏳鬴之類。事始等。始各不同。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五

重録緫校字侍郎臣秦鳴雷

學士臣王大任

分校官編修臣張四維

書寫儒士臣張棟

圈點監生臣傳道立

臣許汝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