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本意見已於2023年1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省政府規範性文件清理結果的決定》(豫政〔2023〕7號)宣布失效。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
豫政〔2016〕57號
制定機關: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6年8月29日
本作品收錄於《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報/2016年/第24號

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17號)和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精神,推動我省文物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現結合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做好文物工作的重要意義[編輯]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是國家的「金色名片」,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實物見證。我省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歷史上長期處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化遺存豐富,是全國重要的文物資源大省。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擴大中原文化影響力、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省文物事業快速發展,全社會保護文物的意識進一步增強,文物保護基礎工作不斷夯實,資源狀況基本摸清,保護經費和保護力量持續增長,保護狀況明顯改善,博物館建設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穩步提高,文物利用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文物事業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同時也應看到,隨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文物保護與城鄉建設的矛盾日益突出;隨着文物數量大幅度增加,文物保護的任務日益繁重,文物工作面臨着一些新的困難和問題。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戰略部署,切實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本着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度,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進一步加強新時期的文物工作。

二、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編輯]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深入挖掘和系統闡發文物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努力為建設文化強省和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主要目標。到2020年,文物資源狀況全面摸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要安全設施齊全、運行良好,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存狀況明顯改善,尚未公布為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措施得到落實;文物保護的科技含量顯著提高,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博物館藏品保存環境進一步改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館體系日臻完善,館藏文物利用效率明顯提升;文博創意產業持續發展,向公眾開放文物保護單位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和社會教育作用進一步彰顯;文物行業人才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專業水平明顯提升;文物安全執法督察體系基本建立,執法力量得到加強,安全責任體系更加健全,安全形勢明顯好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格局基本形成,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文物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三、加強文物保護管理[編輯]

(一)做好全省文物登錄工作。根據國家文物局制定的文物認定標準,規範文物調查、申報、登記、定級、公布程序。結合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和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建立完善文物資源總目錄和數據資源庫,全面掌握文物保存狀況和保護需求,實現文物資源動態管理,推進信息資源社會共享。

(二)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對存在重大險情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時開展搶救性保護;組織實施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和示範意義的文物保護重點項目;開展文物日常養護巡查和監測保護,提高管理水平,注重與周邊環境協調,重視歲修,減少大修,防止因維修不當造成破壞。加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開放,推進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建設,構建科學有效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推進我省境內的楚長城、趙長城、魏長城總體保護規劃編制,加強長城本體保護及安全巡護。注重革命文物本體保護維修,提升陳展開放水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對尚未公布為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管理。積極推進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開放,啟動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三)加強基本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做好基本建設中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搞好配合,提高時效。不得擅自遷移、拆除不可移動文物,因建設工程確需遷移、拆除的,應當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律、法規規定辦理相關手續。涉及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及地下文物埋藏區的建設項目,應當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律、法規規定辦理建設工程文物保護和考古許可手續。高度重視城市改造和新農村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加強歷史文化名城、村鎮、街區和傳統村落整體格局和歷史風貌保護,防止拆真建假、拆舊建新等建設性破壞行為。

(四)加強文物保護規劃編制實施。要將文物行政部門作為城鄉規劃協調決策機製成員單位,按照「多規合一」要求將文物保護規劃相關內容納入城鄉規劃。各級政府要及時核定本行政區域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依法劃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並通過政務信息平台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五)加強可移動文物保護。全面開展館藏文物保存狀況調查,搶救修復瀕危珍貴文物。紮實推進文物庫房標準化建設。完善文物收藏單位的文物監測和調控設施。支持實施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征藏工程。加強與科技領域、製造領域融合,進一步提高我省文物裝備科技水平。

(六)加強法治建設。推進《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修訂工作,不斷完善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規章,健全法治保障體系。加強省級文物行政部門執法督察力量。實施層級監督,依法督察各地履行文物保護職責情況。建立文物安全約談制度,對影響惡劣的案件發生地政府負責人進行約談。進一步加強文物行政執法工作,明確執法主體及責任,加大執法力度,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四、推動文物合理利用[編輯]

(一)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完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將更多的博物館納入財政支持的免費開放範圍。建立博物館免費開放運行績效評估管理體系。推進二里頭夏朝遺址博物館、中原考古博物院等重點項目建設,鼓勵有條件的文物資源大縣建設專題博物館。實施智慧博物館項目,推廣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建設。支持博物館和文物開放單位服務提升工程建設,推出一批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陳列展覽、文物影視節目和圖書等。鼓勵博物館加強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建立中小學生定期參觀博物館制度。創新文物資源合理利用形式,促進文物與旅遊融合發展。有序推進文物保護單位向社會開放,發揮文物資源在文化傳承、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二)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產業。鼓勵文物博物館單位先行試點,在履行公益服務職能、保護國家文物、做強主業的前提下,與社會力量合作,設計生產高品位的文化創意產品,擴大引導文化消費,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培育一批文化創意領軍單位和產品品牌。鼓勵企業通過限量複製、加盟製造、委託代理等形式參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努力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

(三)進一步擴大文物對外交流合作。配合國家和我省對外開放工作大局,深化文物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圍繞「一帶一路」戰略,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物保護領域的實質性合作。積極參與中華文明走出去工程等國家項目,增加和擴大文物對外展覽的數量和規模,宣傳展示光輝燦爛的華夏歷史文明,提升中原文化影響力。加強文物行政部門與外事僑務、文化、旅遊等部門溝通銜接,提升文物對外交流合作實效。

(四)堅持合理適度利用。任何文物利用都要以有利於文物保護為前提,以服務公眾為目的,以彰顯文物歷史文化價值為導向,以不違背法律和社會公德為底線。文物景區景點要合理確定遊客承載量;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不得轉讓、抵押,不得作為企業資產經營;不得將闢為參觀遊覽場所的國有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管理機構整體交由企業管理,國有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關係和用途不得擅自改變。

五、築牢文物安全底線[編輯]

(一)堅持屬地管理。依法落實各級政府文物保護管理職責,加強對文物安全工作的組織領導,強化文物安全保障。各級文物行政部門要嚴格履行文物安全監管職責,加強安全檢查和行政執法督察。以文物保護單位為重點,逐處明確安全責任單位及責任人,建立文物安全責任人社會公告公示制度。堅持責任追究,嚴厲追究因決策失誤、玩忽職守、失職瀆職造成文物破壞、被盜或流失的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二)強化協作機制。公安、海關、工商、交通運輸、水利、文物等單位要密切配合,保持對盜竊、盜掘、倒賣、走私文物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高壓態勢,健全嚴防、嚴管、嚴打、嚴治的長效機制。各級公安部門要以完善打防長效機制為重點,以掛牌督辦重特大文物案件為抓手,嚴厲打擊各類文物犯罪活動。省公安部門要重點對盜掘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盜竊珍貴文物,倒賣國家禁止經營文物等案件進行掛牌督辦。加強文物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建立文物行政部門和公安部門、司法機關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制度。司法、海關、工商等單位要依法及時移交沒收的文物。

(三)實施平安工程。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重點,明確防護要求,編制方案計劃,落實保護措施,推進文物安防、消防、防雷等設施建設,切實降低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風險。夯實基層文物安全管理基礎,健全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文物安全管理網絡;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作用,完善文物保護員制度。推行政府購買文物保護服務,逐處落實文物安全責任單位或責任人。文物保護單位由非專門文物保護機構管理和使用的,使用單位要建立完善的保護管理制度,自覺接受文物行政部門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培育以文物保護為宗旨的社會組織,發揮文物保護志願者作用。

六、強化保障措施[編輯]

(一)明確工作職責。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文物保護主體責任,將文物工作納入責任目標考核體系,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建立由主管領導牽頭的文物工作協調機制。建立健全文物保護責任評估機制,每年對本行政區域的文物保存狀況進行一次檢查評估,發現問題及時整改。要建立文物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嚴格責任追究。各級文物行政部門要深化管理體制改革,轉變職能,強化監管,守土盡責,敢於擔當。建立完善文化、公安、工商、住房城鄉建設、國土資源、環保、旅遊、宗教、交通運輸、水利、文物等部門行政執法聯動機制,適時開展聯合檢查和整治行動,加強文物保護管理。

(二)強化隊伍建設。支持文物行政部門依法履行職責,加強機構建設,優化職能配置。加強縣級文物隊伍建設,配齊配強文物資源大縣和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文物管理機構。推進縣級文物保護管理所標準化建設。合理確定國有文物博物館單位機構編制,滿足業務發展狀況及社會服務需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要指定專人負責管理。文物資源密集、安全形勢嚴峻的地方及重要的文物開放單位要組建專門警務室。距離公安消防隊較遠、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群的管理單位,要建立專職消防隊伍。加快文物保護修復、展覽策劃、法律政策研究等緊缺人才培養,加大縣級文物行政執法、保護修復等急需人才和非國有博物館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培訓力度,完善文物保護專業技術人員評價制度。

(三)保障經費投入。縣級以上政府要把文物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省財政要統籌安排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市、縣級財政要加大對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的投入。加強經費績效管理和監督審計,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探索對文物資源密集區的財政支持方式,在土地置換、容積率補償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創新文物保護體制和機制,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拓寬社會資金進入文物保護利用領域的渠道。自願投入資金保護修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組織或個人,在不改變文物保護單位所有權的前提下,可以享有一定期限的使用權。利用公益性基金平台,採取社會募集等方式籌措資金,推進產權屬於私人的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維修工作。

(四)加強普法宣傳。要將文物保護法的學習宣傳納入普法教育規劃,納入各級行政學院教學內容。文化、新聞出版廣電等部門要做好文物保護法的宣傳普及工作。各級文物行政部門要將文物保護法的宣傳普及作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切實增強全民文物保護意識。在依託傳統媒體和文化遺產日等重要節日開展宣傳的同時,充分藉助和融入「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傳播弘揚形式,提高傳播弘揚效果,為全省文物事業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6年8月29日


本作品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規範性文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