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河防通議/卷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原序 河防通議卷上
作者:贍思 
卷下

河議第一

[編輯]

古今河患

[編輯]

漢谷永以為︰「河,中國之經瀆也,聖王興則出圖書,王道廢則竭絶。今潰溢橫流,漂沒陵阜,異之大者也。脩政以應之,災變自除。」是時李尋、解光亦言「隂氣順,按︰《前漢書》原文作「隂氣盛」,「順」字疑悞。則水為之長,江河滿溢,所謂水不潤下,明天道有故而作也」。又田蚡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強塞,未必應天。」按︰《前漢書》原文作「未易以人力強塞,強塞之未必應天」。此處蓋有脫文。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愚稽考前書,三、五之世,非無失徳之君,而河不為患者,豈禹跡之存歟?沈立汴本。

隄埽利病

[編輯]

《易》曰︰「水流濕,火就燥。」《洪範》曰︰「水潤下,火炎上。」此聖人言水火之本性也。昔大禹治水,導河自積石,至於大陸,播為九河,而歸於海。蓋順物性而治之也。由是功施三代,民無昬墊之憂。及乎戰國,各利其地,不能復禹故跡,而務興隄防。至於漢世,決溢之患作矣。當是之時,議復禹跡者言甚懇至,而卒不能用,乃以竹楗、石葘善塞為利。殊不知逆性而為利,則賈讓所謂「猶止兒啼而塞其口,豈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烏可為邪?晉、魏而下,逮乎隋、唐,用事者往往極言水利,至於河事,則亦無著聞於時者。我國家奄有天下,自龍門至於渤海,為埽岸以拒水者,凡且百數,而薪芻之費,歲不下數百萬緡,兵夫之役,歲不下千萬功,備禦河患,不為不至矣。而自開寶之後,潰溢愈甚,議者謂必決之勢有二,而完固之𡚁有三,不敢支蔓。其說粗別,白而言之,夫戰國之時,作隄去河,猶二十五里,雖屢移徙,而不為患。及乎漢世尚然,近者百歩,逺者數里。以今驗之,則郡邑民房皆在舊日古隄之間耳,又安得不為患也?然觀河水向著之處,𦂳刷隄腳,吞伏勢緊,渲入埽下。蓋由河隄太狹,一川不能兼受數河之任,雖増髙隄防,勞費百倍,而亦不能救潰決之患耳。此必決之勢一也。又河水一石,而其泥六斗,既而河道久不移徙,其易為淤澱也可知矣。今隄外民田在河水之下,幾已數尺,故塞而復決。此必決之勢二也。又監埽使臣與都水修䕶官及本州知通同兼管轄,凡有繕治,必候協謀方聽,令於省轉取朝㫖而後行。其有可行之事,為一人所沮,則遂為之罷;有不可興之功,為一人所主,則或為之行。上下相制,因循敗事。此完固之𡚁一也。又逐埽所積薪芻之備,其退無涯,不可按驗。謂卷埽所用之物無磨勘也。由是緣而侵盜,鮮能禁止。退背之地,任其朽敗,至於向著之處,居常闕乏。危急之際,無所救䕶,坐待潰決。此完固之𡚁二也。又每埽所屯河清軍,多是差撥。上綱及諸處占役有河上功料,卻自京東西、淮南發卒為之,各離本管,貧𡚁困苦,逃死大半,兩失制置。河清諳熟河役,卻令上綱雜役;客軍去營三二千里,逃死者十四五,故謂兩失制置。此完固之𡚁三也。今以必決之勢,不究三𡚁,而欲殄河患,雖使神禹復生,恐未能也。救𡚁之急,莫若先擇使領之兵,不令他役,然後商胡北決水復金隄故道,則勞費自減其半矣,隄防可責完固矣。若然,則河患或幾乎息歟?汴本。

河事集序

[編輯]

河為中國患逺矣。故國朝嘉祐中,內置都水監以總之。元豐中,外復分南北丞以行之。其如分職置吏,辟舉繇役,官兵謹隄防,植材木,頒廩賜,以至賞罰推劾之類,有司號令之文,皆有成書,閲而可考。至若河之源流、古今決塞,與夫治水之成敗、建官之因革,區區案局,或未遍知。俊竊役水司,行將二紀矣;耳目見聞,蓋亦多矣。今不揆𢢁愚,輙用採集,庻我水局同於吏道者或賜觀覽焉,雖無取於毫分,恐有補於萬一。時建炎二年秋望日,銅臺本司進義副尉北丞司㸃檢文字周俊集。汴本。

治水

[編輯]

堯之時,洪水淊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昬墊二十年間。四岳舉鯀治水,九年而水害不息,功用不成,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而死。舜舉禹,使續鯀之業。堯崩,舜命禹為司空,平水土。禹傷其父之功不成而受誅,乃勞力焦思,居外十三年,過門不入。陸行車載,水行舟載,泥行乘橇,按:《尚書》蔡沈《集傳》作「泥乘輴」。《史記》作「橇」。《前漢書》作「毳」,注孟康曰︰「毳行如箕,擿行泥上。」師古曰︰「毳讀如本字。」山行則梮。按︰《尚書》蔡沈《集傳》作「山乘樏」。《史記》作「檋」。《前漢書》作「梮」,注︰「居足反。」以別九州,隨山濬川,任土作貢。導河自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隂,東過洛汭,至於大伾。於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髙,其水湍悍,難以成功。於平地遂疏九渠,以引其河,同為逆河,入於渤海。三代千餘年享其利。逮《春秋》二百四十年,不書河患,以禹所為之功未易泛溢也。自周定王五年,河始小徙。而秦復決以灌魏。陵夷至於戰國,其法壞而隄防作矣。戰國之地,惟齊與趙、魏以河為境界。齊居河之東,而趙、魏居河之西。趙、魏依山而髙,齊居平地而卑。於是齊始去河二十五里為隄焉。自是河流東抵而不得縱橫,遂泛溢於西,而趙、魏亦二十五里為之隄以防之。河勢自此蹙,然未至於甚者,中間猶得二十五里之濶,而河之流尚得優游而不至於廹也。其後邊河之民因水之去,則耕牧其中也,又為室廬聚落以居焉。及水之來也,捐室廬聚落,實有所廹之也。古之善治河者,常空數百里之地以待之,豈以咫尺之地為吝,而卒使民受其害也?《河事集》。

辨信漲二水

[編輯]

信水者,上源自西夷逺國來。三月間凌消,其水渾冷,當河有黑花浪沫,乃信水也,又謂之上源信水,亦名黑凌。 漲水者,係六月臨秋生發,過常無定,上有浮柴困魚,其水腥渾,驗是礬山逺水也,又水兼深濃。或曰紅濃。 監本。

十二月水名

[編輯]

正月解凌 二月信水 三月桃花 四月麥黃 五月瓜蔓 六月礬山 七月荻苖 八月豆花 九月霜降 十月伏漕 十一月噎凌 十二月蹙凌監本。

河水平安月分

[編輯]

正月 二月 三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釋十二月水名

[編輯]

黃河自仲春迄秋季,有漲溢。春以桃花為候,蓋冰泮水積,按︰《宋史‧河渠志》作「冰泮雨積」。川流猥集,波瀾盛長,二月、三月,謂之桃花水。按︰《宋史‧河渠志》信水、桃花水下,載「春末,蕪菁開花,謂之菜花水」。此處疑有脫文。四月,隴麥結秀,為之變色,故謂之麥黃水。五月,瓜實延蔓,故謂之瓜蔓水。朔方之地,深山窮谷,固隂沍寒,冰堅晚泮,逮於盛夏,消釋方盡。而沃蕩山石,水帶𥖎腥,按︰原本作「浩蕩山石,山帶𥖎腥」,疑有悞。今從《宋史‧河渠志》所引文改正。併流入河。六月,謂之𥖎山水。今土人常候夏秋之交,有浮柴死魚者,謂之𥖎山水,非也。七月、八月,菼薍花出,謂之荻苖水。按︰《宋史‧河渠志》作「七月,菽豆方秀,謂之豆華水」。九月,以重陽紀候,謂之登髙水。十月,水落安流,復故漕道,謂之復漕水。十一月、十二月,斷凌雜流,乗寒復結,謂之蹙凌水。立春之後,東風解凍,故正月謂之解凌水。水信有常,率以為準。汴本與監本少,異故兩存之。

浪名以辨河事。 監本。

[編輯]

馬穩波深。 破頭浪深。 鶻鷀浪 斜歛浪深。 截河浪 納漕浪係角土有阿,岸下兩流相擊,故謂納漕浪。深旋。 汗心浪淺。 秋河窟臀若上口有阿,不愁下口。 夏河口若下口有阿,上口亦有阿。 南風灘頭浪淺。 北風浪裏河 東風看赤是河。 西風看白是河。亦名逆流浪。 逺觀花浪深。 近作腳深。 灘頭歛髙。 河北歛深。 西流緣大河正流,或左右一處,岸子陡髙,擗水向下,與其餘生河水相聚,作西流。又有瀼底西流,係岸下水深,或正西流,左右岸陡髙,二水相擊,作拔底西流。

辨土脈

[編輯]

夫治水者,必知地理形勢之便,川源通塞之由,功徒多少之限,土壤疏厚之性,然後可以言水事矣。且水害中國者,惟河為甚。禹跡既亡,自漢而下垂千餘年,言水事者不可勝記,而未聞有成功者,不其難乎!今列土性與色於後︰

膠土 花淤 牛頭 沫淤 柴土 揑塑膠若先見雜草榮茂,多生蘆茭,其下必有膠土。 減土 帶沙青 帶沙紫 帶沙黃 帶沙白 帶沙黑此係舊河底死土,或多年諸雜糞土,經一紀以上變成者。 沙土 活沙 流沙 走沙此三等活動走流,難以成功。 黃沙 死沙 細沙一雲膩沙。

河防令

[編輯]

一、每歲選舊部官一貟詣河上下,兼行戶、工部事,督令分治都水監及京府州縣守漲部夫官從實規措,脩固堤岸。如所行事務有可久為例者,即關移本部。仍候安流,就便檢覆次年春工物料訖,即行還職。

一、分治都水監官道勾當河防事務,並馳驛。

一、州縣提舉管勾河防官,每六月一日至八月終,各輪一貟守漲,九月一日還職。

一、 沿河兼帶河防州縣官,雖非漲月,亦相輪上提控。

一、應沿河州縣官,若規措有方,能禦大患,及守䕶不謹,以致堤岸疎虞者,具以聞奏。

一、河橋埽兵遇天壽聖節及元日、清明、冬至、立春,各給假一日;祖父母、父母吉凶二事,並自身㛰娶,各給假三日;妻子吉凶二事者,止給假二日;其河水平安月分,每月朔各給假一日。若河勢危急,不用此令。

一、沿河州府遇防危急之際,若兵力不足,勸率於擬水手人戶,協濟救䕶。至有幹濟或難迭辦,須合時暫差夫役者,州府提控官與都水監及廵河官同為計度,移下司縣,以近逺量數差遣。

一、河防軍夫疾疫須當醫治者,都水監移文近京州縣,約量差取。所須用藥物,並從官給。

一、河埽堤岸遇霖雨漲水作發暴變時,分都水監與都廵河官往來提控官兵多方用心固䕶,無致為害,仍每月具河埽平安申覆尚書工部呈省。

一、除滹沱、漳、沁等河,以其各有埽兵守䕶。其餘為害諸河,如有臥著衝刷危急等事,並仰所管官司約量差夫作急救䕶。其蘆溝河行流去處,每遇泛漲,當該縣官與崇福埽官司一同葉濟固䕶,差官一貟係監勾之職或提控廵檢,每歲守漲。此令係金時所著,並見監本。

制度第二

[編輯]

開河

[編輯]

自古但遇開河,宜先於上流相視地形,審度水性,測望斜髙,於冬月記料,至次年春興役開挑。仍於上口存留隔堰,必須漲月以前終畢,待漲水洪發隨勢去,隔堰水入新河,乘勢順下,可以成功。開河之法,非止一端,又須審勢疏導。假若河勢丁字,正撞堤岸,剪灘截觜,撩淺開挑,費功不便,但可解目前之急,亦有久而成河者。如相地形取直開挑,先須鈐下口,謂上下平岸口也。望分水勢,以解堤岸之危。若全要奪大勢,更於對岸拋下樹石脩刺,刺音七。於刺影水勢漸以樹石鈐固河口,因復填實,損而復脩,遂至堅固不摧塌,則新河迤邐行流,舊河自然淤塞矣。汴本。

閉河

[編輯]

先行檢視舊河岸口,兩岸植立表杆,次繫影水浮橋,使役夫得於兩岸通過,兼蔽影河流𦂳勢。於上口難前處,下撒星樁,拋下樹石,鎮壓狂瀾。然後兩岸各進草絍三道,土絍兩道,又於中心拋下席袋、土包子。若兩岸進絍至近合龍門時,得用手持土袋、土包,多廣拋下,鳴鑼皷以戰河勢。此亦呉人以萬弩射潮之意。既閉後,於絍前捲攔頭壓埽,又於絍上脩壓口堤。若絍眼水出,再以膠土填塞牢固,仍設邊撿以防滲漏。汴本。

定平

[編輯]

定平之制,既正四方,據其位置,於四角各立一表,當心安置水平。其制長二尺四寸,廣二寸五分,髙二寸。先施立樁在下,髙四尺,安纂在內,樁上橫坐水平,兩頭各開小池,方一寸七分,深一寸三分,注水於中以取平。或中心又開池者,方深同,身內開槽子,廣深各五分,令水通過,於兩頭池子內,各用水浮子一枚。用三池者,水浮亦用三枚。水浮子方一寸五分,髙一寸二分,刻上頭,令側薄,其厚一分。浮於池內,望兩頭水浮之首參直遙對立表處,於表身畫記,即知地形髙下。二本同。

修砌石岸

[編輯]

凡脩砌石岸,先開掘檻子嵌坑。若用濶二尺,深二丈,開與地平。順河先鋪線道板一片,次立簽樁八條,各長二丈,內打釘五尺入地,外有一丈五尺。於簽樁上安跨塌木板六片,每留三片,每片鑿孔兩箇,中間撒子木六條,於撒子木上用稈草一束勻鋪。先用整石脩砌脩,及一丈後,用荒石再砌一丈一,例髙五尺。第二層除就舊簽樁外,依前鋪塌木板、撒子、木稈草,再用石叚脩砌,髙五尺。第三層亦就舊分例,於上脩砌,髙一丈。功就,三層通髙二丈。二本皆同。

捲埽

[編輯]

埽之制非古也,蓋近世人創之耳。觀其製作,亦椎輪於竹楗、石菑也。今則布薪芻而捲之,環竹絙以固之,絆木以係之,掛石以墜之。舉其一工以稱之,則曰𡘝。按︰𡘝音混。《字書》,大束也。𡘝既下,又以薪芻填之,謂之盤簟。兩𡘝之交,或不相接,則以網子索包之,實以梢草塞之,謂之孔塞盤簟。孔塞之費有過於埽𡘝者,蓋隨水去者大半故也。其𡘝最下者,謂之撲崖埽,又謂之入水埽。𡘝之最居上者,謂之爭髙埽。河勢向著,恐難固䕶,先於堤下掘坑捲埽以備之,謂之䧟埽。疊二三四五而捲者,蓋河堧皆沙壤疎惡,近水即潰,必借埽力以捍之也。下埽𡘝既朽,則水刷而去。上𡘝壓下,謂之實墊,於上又捲新埽以壓之,俟定而後止。凡埽去水近者,謂之向著;去水逺者,謂之退背;水入埽下者,謂之𦂳刷。向著之埽,積𡘝有長三二百步,或至千步者。埽𡘝之髙,自十尺,有至四十尺者。其𡘝之長,不過二十步,故一埽稍墊,動為三二十𡘝。計其薪芻、竹石、兵土之費,已三二萬緡。官得其人,則可省三之一。官不得其人,則費加倍。若暴水泛溢,走流埽𡘝,下埽既去,上埽搖動,謂之埽喘,大危矣。汴本。

築城此非河事,但以近河城郭間若水圯,亦或用之。 物料附。

[編輯]

凡城髙四十尺,則厚加髙二十尺,其上斜收,減髙之半。若髙増一尺,則其下厚亦加一尺,上收亦減其半。若髙減則亦減之。開池深五尺,其廣隨城之厚。每身一十五步,栽永定柱一條,長視城,髙徑一尺至一尺二寸。夜義各二條,每築髙五尺,橫用絍木一根,甕城至馬面之類準此。每欂椽三尺,用草葽一條,木橛一箇。監本。

料例第三

[編輯]

脩砌石岸每步兩縫合用物料二本同。

[編輯]

簽樁八條,各長二丈,徑三寸八分。撒子木一十八條,各長二丈,徑六寸。扎縫草三束,各一十五斤。線道板一片,長五寸,濶一尺,厚三寸。石叚一千三百三十三塊三分,各長一尺五寸,厚濶各一尺,荒整各半。塌木板一十八片,各長一丈三尺,濶九寸,厚三寸。打攀樁一條,橛三條,竹索二條。

安置壩閘一座物料汴本。

[編輯]

廂板八十片,擗土板八十片,底板四十片,四擺手板六十片。以上計二百六十片,各長一丈五尺,濶一尺,厚二寸。截河板六十片,長六尺,濶一尺,厚二寸。刺水板二十片,各長七尺,濶一尺,厚二寸。吐水板二十四片,各長一丈六尺,濶一尺,厚二寸。板橛四十八箇,各長六尺,方三寸。立貼木一十二條,各長一丈五尺,濶六寸,厚四寸。臥貼木三十條,各長六尺,濶六寸,厚四寸。金口立貼木四條,各長一丈五尺,濶七寸,厚五寸。壓板地栿九條,各長二丈四尺,濶五寸,厚二寸。轆頰木八條,各長一丈,濶一尺,厚五寸。順水地栿二條,各長三丈二尺,濶一尺,厚七寸。過水地栿二條,各長三丈,濶一尺,厚七寸。排搓木柱二十條,各長二丈一尺,濶一尺二寸,厚六寸。角柱四條,各長二丈一尺五寸,濶一尺五寸,厚一寸。金口柱二條,各長二丈一尺五寸,濶一尺五寸,厚一尺。襯板地栿一十二條,各長二丈四尺,濶一尺,厚八寸吐水地栿五條,各長三丈,濶一尺,厚六寸。刺水地栿二條,各長二丈五尺,濶一尺,厚六寸。涎衣梁四條,各長一丈六尺,濶一尺二寸,厚七寸。門渠栿一條,長二丈四尺,濶一尺,厚六寸。攀面拽後橛八條,長一丈七尺,徑九寸。腳板二片,長一丈五尺,濶一尺四寸,厚六寸。閘板八片,長二丈三尺,濶一尺四寸,厚六寸。地丁五十八條,各長六尺,徑六寸。吐水樁三十條,各長七尺,徑七寸。鳯翅樁二十條,各長二丈,徑八寸。𠲜口木四條,各長二丈五尺,徑九寸。永定柱五十二條,各長二丈,徑七寸。拽後木五十二條,各長一丈七尺,徑四寸。轉軸四條,各長七尺,徑八寸。上下水攔口樁一百六十條,各長七尺,徑七寸。丁鐵梁頭計三千八百七十八箇。平蓋五寸丁三千一百一十二箇,候頭一尺,丁三百四箇。梁頭𨨠五十二道,長一尺五寸,濶一寸,厚三分。釘梁頭三寸丁三百一十二箇,每首六箇。板釵股三十二箇,長二尺,徑四分。起板鈎索三十二條,各長四尺,每股徑六分。打板索上鈎鐶二副,鈎長五寸,鐶徑四分。掛板鈎撘三十二箇,鈎長八寸,腳四寸。雜用物料︰好麻索四條,二條長三十尺,徑三寸。二條長二丈五尺,徑二寸半。油八十斤,石灰二百四十斤。三斤和油一斤為劑,固縫使用。

四擺手合脩盤木岸各八步合用物料例毎三尺六寸,使梢草一束,簽樁一條,梢草中停填埽坑同。

[編輯]

梢六百九十束,草六百九十束,簽樁三十條,什物席一十片,栲栳二十箇,檐索二十條。各長二丈。

捲埽物色有梢草,有竹索,有樁,有橛。

[編輯]

山梢,出河隂諸山,埽軍採斫,舟運而下,分置諸埽塲,以其堅直可久,故用之。雜梢,即沿河採斫榆栁。雜梢或誘民輸納者。心索,大小皆百尺。此索在埽心橫捲,兩係之。底摟索,在上曰搭摟索。束腰索,單使令多。箍頭索,兩端用之。箍音孤。芟索,捲埽宻排用之,亦名綽葽。斯綯索,長三十尺,小竹索也,以弔墜石。網子索,以竹索交結如網,置兩埽之交,以實盤簟。簽樁,長一丈八尺。埽上以雲梯籰下之,以貫下埽。枵橛,長二尺,首端安橫牙,故云枵橛。擗橛,長五尺,即榼橛,盤簟即用之。小橛,長一尺五寸,以接索頭。墜石。大小規模類碓觜,以斯綯索貫其竅。

捲埽器具

[編輯]

制腳木,用大木枋先置埽臺上,以襯鋪埽,使其勢不滯也。制木,以枋為之。先置埽下,以制綿葽。三腳拒馬,亦用拒埽,使不退。有進木,往往不用。進木,以圓木作轉軸,按類而推之,每捲埽即用五七枚於𡘝下,使埽𡘝不退。長木籰,以圓木為之,四出樞廓,方木為之,如籰之狀,恃以下樁。短木籰,,大石籰,小石籰,皆同上。卓鈎,以鐵為鈎,貫木柄,用鋪埽,勻梢草。推梯,以大木徑尺許者為之,每二尺鑿一竅,以橫木貫之。捲埽用數百人拱其橫木堆埽𡘝。又有大橫梯、蜈蚣梯,其制一也,但大小不同。雲梯,以木為之如梯,橫跨樁首,人立以持籰打樁。卓斧,拍把,櫟木杪棒,三稜木,草牛,土牛,捧頭,綿索,通河索。皆雜用。已上並汴本。

捲埽𡘝髙一丈,長二十步,合用物料

[編輯]

計用三千八百五十條:束梢一千一百束,六百八十七束半鋪埽,四百一十二束半盤簟。草二千六百二十五束,若捲牛子梢,倍草數。二千一百七十束捲埽,一千三百五十六束二分半鋪埽,八百一十三束七分半盤簟。四百五十五束打綿葽,有芟盡用。簽樁九條,簟埽用二丈,壓埽用二丈,或三丈。擗橛七條,亦名榼橛,用簟埽。拽後橛六十條,竹索四十九條,綿葽三百五十條,小橛料索計數。此其大畧也,但取見用以為凖,臨時損益,則在其人。監本。

造船物料監本。

[編輯]

船毎一百料長四十尺,面濶一丈二尺,底濶八尺五寸,斜深三尺。計用板木二百四十二條,片底板二十四片,長一丈,濶一尺四寸,厚一寸半。逺板四片,長一丈四尺,闊一尺一寸,厚二寸半。幇板二十二片,長一丈三尺,闊一尺一寸,厚一寸半。艨板八片,長一丈二尺,闊一尺,厚一寸半。巾頭板二片,長七尺七寸,闊一尺,厚二寸。平漫板一片,長七尺,闊一尺,厚一寸半。側嵓板一片,長七尺,闊一尺一寸,厚二寸。壓查板一片,長七尺,闊一尺一寸,厚二寸。照水板二片,長八尺,闊一尺,厚一寸半。上下連溏板二片,長八尺,闊一尺二寸,厚二寸。二條,長一丈,闊八寸,厚四寸。二條,長九尺五寸,闊八寸,厚四寸。堵板一十二片,並闊一尺,厚一寸半,四片長一丈一尺,八片一丈二尺。腰梁一十二條,長一丈二尺,闊四寸,厚三寸。地極木二十條,長九尺,闊四寸,厚三寸。壁柱二十四條,長三尺,闊四寸,厚三寸。熟柱二十六條,長三尺,方三寸。攀面梁二條,長一丈四尺,闊五寸,厚四寸。金口木一條,長四尺,闊一尺,厚八寸。順身梁二條,長一丈四尺,闊五寸,厚四寸。鋪襯板三十六片,𦨹杆一條,長一尺,或尺二寸,徑四寸。𦨹軸四條,長一丈二尺,闊四寸,厚三寸。艬板一十片,長三尺五寸,闊一尺,厚一寸。𦨹牙一條,長七尺五寸,闊四寸,厚三寸。轉軸一條,長七尺中,徑四寸。丁𨨠三千六百八十五箇,丁三千六百十一箇,鐶𨨠七十四箇。拐丁二千四百九十七箇,匙頭丁二十箇,長二寸。六寸平蓋丁二百二十一箇,四寸六百四十三箇,十二箇重一斤。三寸一百八十四箇,梁頭丁四十六箇,汗環一十四副,各重四兩。馬𨨠六十箇,雜用油五十三斤一十五兩,石灰一百六十一斤一十三兩,例三斤灰,用一斤油和。麻搗八斤攬索一條,竹白一秤,竹梢半秤,稈草半秤,起湊窪子柴四十秤,什物橰六條,各長二丈五尺,徑二寸。棹二張,棹頭板。𦨹管一,長二丈二尺,徑五寸。橛一條,繫攬用長一丈,徑三寸半。鞴一扇,頭板長一丈,闊四寸半,厚二寸。鞴蹉長九尺五,徑四寸半。竹檀一合長三百五十尺,用八破竹五竿,縛纒麻一斤半。大小麻索九條計重三十斤,檾索一條,麻索八條。檾纜索一條,八檀麻索一條,長三丈五尺,徑七分重。 按︰「重」字下,原本脫去斤數。風縴索一條,汗索六條,長六十尺,徑三分,重五斤。帆幔一合,縫幔線好麻一十四兩,橰纂六箇,各重一斤半。釘纂丁六箇,各寸半。平蓋丁一十八箇,橛纂一箇,釘纂丁八箇。

竹葦諸索

[編輯]

捲埽竹索,長一百尺,用八破竹,陜西竹二十五竿,懐州竹三十一竿。小較索,長四十尺。圍一寸半,用竹四竿;圍二寸半,用竹六竿。手索,長七十五尺,用竹二十竿。定石索,長二百尺,用竹二十五竿。綻索,長七十五尺,圍四寸,用八破竹二十五竿。通河索,長二百五十尺,圍一尺二寸,用八破竹四百五十竿。欄杆索。長二百五十尺,圍二寸,用八破竹二十三竿。葦索,每條長一百尺,合用葦數不等。圍一尺二寸,用一十二束;每束重十五斤。圍一尺,用八束三分三釐;圍九寸,用六束七分五釐;圍七寸,用四束八分。

綿荊葽

[編輯]

綿葽,長七十五尺,徑三寸。使草一束三分,長四十八尺;使草八分三釐。荊葽。長七十五尺,圍三寸。使濕荊一十二斤。每束重三十斤,打葽二條平。又按:脩木岸常例,荊二十五斤,打葽三條。

明昌七年定到打造捲埽竹索法

[編輯]

嵩州元納到八破竹,自後監造竹索官辨驗,得竹細小,各有長一二分,准充七破竹,每條用二十四竿。懐州竹破不等,十破竹用一十六竿,九破竹用一十八竿,八破竹用二十竿,七破竹用二十八竿,梢尺短少。衛州竹數不等,二寸竹四十二竿,三寸半竹二十八竿,四寸竹二十一竿,元二十四竿,梢尺短少。隨埽使用。竹索制不用白。小較索每條用八破竹二竿,不用白,止用青篾子兩股合成,長二丈,圍二寸半。秤製得剩下白重二斤四兩,梢根重六兩。手索每條用八破竹二十一竿,用篾子三股合成,長七十五尺,圍四寸,得竹白二十二斤。捲埽大索每條用八破竹二十一竿,用竹篾纒裹竹白三股合成,長一百尺,圍六寸,所剩竹根二十一箇,重六十三兩。

河橋司使用竹索

[編輯]

拋定索毎條用八破竹八十竿,不用白,止用青篾子三股合成,長二百尺,圍五寸,剝下竹白五十七斤一十二兩二分,竹根八十箇,重一十五斤三兩二分。綻索用八破竹二十五竿,用青篾子三股合成,長七十五尺,圍四寸,剝下竹白一十八斤五兩,竹根二十五箇,重四斤一十二兩。

  ↑返回頂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