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法書要錄/卷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法書要錄
◀上一卷 卷六 全書終

○《述書賦》下我巨唐之膺休,一六合而闡幽。武功定,文德修。高祖運龍爪,陳睿謀。自我雄其神貌,冠梁代之徽猷。[1]太宗則備集王書,聖鑑旁啟。雖躡閭井,未登階陛。質詎勝文,貌能全體。兼風骨,總法禮。[2]武後君臨,藻翰時欽。順天經而永保先業,從人慾而不顧兼金。[3]睿宗垂文,規模尚古。飛五雲而在天,運三光以窺戶。[4]開元應乾,神武聰明。風骨巨麗,碑版崢嶸。思如泉而吐鳳,筆為海而吞鯨。諸子多藝,天寶之際。跡且師於翰林,嗟源淺而波細。[5]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6]惠文靡倦,博好敦勸。恨夫有始無終,灰燼成空。苟懼存而投閣,徒榮沒而升宮。尚可謂梁園筆壯,樂府文雄。累聖重光之盛業,六書一藝之精工。非所以抑至人之徇己,服勇士以彫蟲。責繁聲於韶《音》,征豔色於蒼穹者也。[7]爰有懷琳,厥跡疏壯。假他人之姓字,作自己之形狀。高風甚少,俗態憂多。吠聲之輩,或浸餘波。[8]若乃出自三公,一家面首。歐陽在焉,不顧偏丑。《幽頁》翹縮爽,了梟黝糾。如地隔華戎,屋殊戶牖。學有大小夏侯,書有大小歐陽。父掌邦禮,子居廟堂。隨運變化,為龍為光。[9]永興超出,下筆如神。不落疏慢,無慚世珍。然則壯文幾而老成,與貞白而德鄰。如層台緩步,高謝風塵。纂煥嗣聖,體多拘撿。如彼武,亂其琬琰。[10]河南專精,克儉克勤。伏膺《告誓》,銳思猗文。恐無成於畫虎,將有類於效顰。雖價重衣冠,名高內外。澆漓後學,而得無罪乎![11]柬之效虞,疏薄不逮。少保師褚,菁華卻倍。超石鼠之效能,愧隋珠之掩[12]房文昭則雅而能和,穩而不訛。精神乏氣,胸臆餘波。若蘋萍異品,共泛中河。[13]殷公、王公,兼正兼署。大乃有則,小非無據。騏ら將騰,鸞鳳欲翥。題二榜而跡在,嘆百川而身去。[14]王秘監則首未全貞,尊道重德。或終紙而結字,或重模而足[15]墨。落風規,雄壯氣力。播清譽而祖述,屢見賞於有識。如曲圃鴻飛,芳園桂植。[16]虔禮凡草,閭閻之風。千紙一類,一字萬同。如見疑於冰冷,甘沒齒於夏蟲。[17]張長史則酒酣不羈,逸軌神澄。回眸而壁無全粉,揮筆而氣有餘興。若遺能於學知,遂獨荷其顛稱。[18]雖宜官售酒,子敬運帚。遐想邇觀,莫能假手。拘素屏及黃卷,則多勝而寡負。猶莊周之寓言,於從政乎何有。[19]湖山降禮,狂客風流。落筆精絕,芳詞寡儔。如春林之絢彩,實一望而寫憂。邕容省闥,高逸豁達。解朝服而歸鄉,斂霓裳而辭闕。[20]廣平之子,令范之首。婭奼鍾門,逶迤王后。武都先覺,翰墨泉藪。子敬、元常,得門窺牖。侍中、簡穆,異代同友。於孔門而升堂,惜顏子之不壽。[21]韓常侍則八分中興,伯喈如在。光和之美,古今遠代。昭刻石而成名,類神都之冠蓋。[22]赫赫許昌,翰苑文房。征前賢而少對,當聖代而難方。[23]衛包、蔡鄰,功夫亦到。出於人意,乃近天造。[24]滎陽昆弟,內外光華。揮毫美麗,自是一家。幼弟曰逾,丹青大誇。信斫玉而剖石,即揀金而披砂。[25]溫良之德,書畫兼美。誠依仁以遊藝,同上善之若水。[26]詩興入神,畫筆雄精。李將軍世稱高絕,淵微已過;薛少保時許美潤,合極不如。[27]史侍御惟則,心優世業。階乎籀篆,古今折衷。大小應變,如因高而矚遠,俯川陸而必見。[28]通家世業,趙郡李君。嶧山並鶩,宣父同群。洞於字學,古今通文。家傳孝義,意感風雲。[29]延安君則快速不滯,若懸流得勢;三原君則婉媚巧密,似垂楊應律。[30]宋儋、李ギ,擅美中州。李師王而意淺,宋祖鍾而體流。[31]員外蕭公,名成於薛。安西變體,光潤愉悅。[32]張氏四龍,名揚海內。中有季弟,功夫少對。右軍風規,下筆斯在。[33]呂公歐、鍾相雜,自是一調。雖則筋骨幹枯,終是精神險峭。其於小楷,尤更巧妙。[34]吾兄則書包雜體,首冠眾賢。手關目瞥,瞬息彌年。比夫得道家之深旨,習閬風而欲仙。[35]馬家劉氏,臨效逼斥。安西蘭亭,貌奪真跡。如宓妃遺形於巧素,再見如在之古昔。[36]押署縫尾,則僧權似長松掛劍,滿騫如盤石臥虎。[37]繁多乃懷充、懷珍,稀少乃延祖、胤祖。[38]熾文時有,何妥近睹。雖正姓名,美其傲古。恨連書於至寶,無尺牘之行伍。[39]印驗則玉斫胡書,[40]金鐫篆字。少能全一,多不越四。國署年名,家標望地。獨行龜益,[41]並設竇 Н。[42]貞觀開元,文止於二。[43]陶安、東海,徐、李所秘。[44]萬言方寸,[45]翰囿攸類。[46]張氏永保,[47]任氏言事。[48]古小雌文,東朝周ダ。[49]審定竇蒙,[50]亭侯襲貴。[51]猗歟劉鄭,[52]門承貂珥。義仰彭城,[53]鄴周印異。[54]或有慚於稽古,諒無乏於雅緻。宋虞表聞於明皇帝,齊簡穆書答於竟陵王。表稱委盡,書乃備詳。[55]藻鑑則梁高祖巧而未博,[56]邵陵王博而未至。[57]庾中庶失品格,拘以文華,[58]傅五兵比亡年,廣於職位。[59]名錄編於司馬,[60]善狀集於散騎。[61]李亞相著藻飾之繁,[62]張兵曹粗習玩之利。[63]考數公之著稱,多約傳而立記。余不敏於登高,豈虛言而求備。敢直筆於親睹,非偏譽於所嗜也。我小司空,韋公曰述。職該藝府,才同史筆。茂族挺生,聖朝間出。若乃闡異聞之旨,接片善之勤。則必忘疲吐握,不間風塵。所談而改觀成市,所寶而增價為珍。小擅聲於自我,大推美於其人。彼凡百而馳名既往,遇此公而其德唯新。可謂千載一時,孤標絕倫矣。[64]及乎驗德力之工拙,知古今之優劣。余稽古而玩能,因假能而有說。匪徒姓名記錄,面首超越。相質披文,虛空歲月者矣。是用相如慕藺,撫新跡而忘懷;豈甘賜也望回,抱遐心而結舌。終冀乘時出處,備展名節。其或萃傅岩[65]而會潁川,[66]歸右史[67]而入補闕。[68]祭酒、[69]翰林之尋繹,[70]烏台、[71]粉署之敦閱。[72]欣給事之道弘,[73]仰議郎之區別。[74]韓生委輸,[75]滕子擁決。[76]張氏旁求,[77]陸家胥悅。[78]釋フ超彼岸,[79]梅仙行無轍。[80]溫播金聲,[81]崔含冰潔。[82]若驚陳、趙,[83]賈勇徐、薛。[84]關、郭雙奮飛,[85]潘、袁兩傾竭。[86]簪纓布素,申道間設。既輻輳而川流,並觀光於後哲。速珠玉之無脛,可得略而言曰。長安則穆聿、[87]王昌[88]導其源,葉豐、[89]田穎[90]委其軀。必拾遺市駿,懷寶飛鳧。洛陽則杜福、[91]劉翌[92]窮彌固,齊光、[93]趙晏[94]樂忘劬。[95]皆誇目動利,實繁有若無。詩不雲乎「匪斧」,語有之曰「反隅」。若或征數子之運用,甘千里之殊途。則我雞犬而無來無往,子衣裳而不曳不裾。成一家之憬彼,睽四海之友於。[96]事符道因,心與日親。幾變灰律,涉歷冬春。互為賓主,往返周秦。左翊吾兄,業窮幽遠。[97]龍興張揖,道契貞淳。[98]雅興閉關以隨扣,古風開卷以襲人。不然者,何窮獨而恣怡悅,何市朝而貪隱淪。[99]眾矣森然,往哲來賢。一朝而星羅入眼,百代而雲披及肩。身已沒兮若休,跡遺芳而可傳。彼金印玉璽,豐碑貨泉。蟲篆制而八分間矣正隸興而稿草行焉。不可量乎所睹,又何極乎備宣。若乃流譽前代,效績當年。錄軍機而羽括鷹隼,述國命而發揮貂蟬。通親友以感節,啟諮謀以聞天。接武波委,嗣芳鱗連。則余不讓於賦頌,敢分媸而別妍。恃乎幼好而晚知之,乃至熟也;曲察而直言之,而無愧者。將拭目而眾利輕言入掌而百憂俱寫。其藤苔縑谷,側理蜀幅。花麻黃絢,緇赭紺綠。淪壓而邇蠹亡文,[100]保持而遠完緘卷。[101]上智所以懸解,[102]中庸所以交戰。[103]取迷伊他貽笑鄙賤。則有烏系縹首,紫璽露面。好丹時更,悲素色變。狀玄豹之霧隱,規雕虎之風扇。雖置水彌旬,移裝屢遍。益深沉於直質,乃容易於覽見。嗟乎!舍不疑於古疏,[104]取憑假於俗眩。[105]誘淺情於末興,肆凡賞而雷盼。何其妄哉!寧知立法而虧真,作德而還淳。忘情是悅,代有其人。[106]必也易背以時,[107]受彩無欺。敏洽和之妙道,得潤軟之成規。[108]疏密苦樂,殊形異宜。[109]上約下豐,始增末裨。[110]沽將實名,位充合離。[111]或附卷均端,足使其夷。[112]或鳴砧妥帖,然後呈姿。[113]探尋源流,志逸肥遁。緝合剪截,躬勞不悶。明齊短長,結分寸。誠忽忽於或躁,祛忄良忄良之遺恨。至如虹縈繫帶,鸞舞錦衤票。青間綾文,出之衣表。檀心{辟黽}首,金映銀絡。舒囊貌妍,撫卷香作。多此飾類,又難詳備。[114]若乃見稀意欲,雖可棄而崑山片玉。玩久壓充,雖可寶而紈扇秋風。競舍茲而易彼,誇視審而聽聰。或芟穢於匿跡,或喪真於矜工。夥哉耳誤,鮮矣目窮。因既原乎識量,遂懸別其淹通。已分流而茲在,徒並鶩而爭雄。[115]假使作偽心勞,亂真首出。昧目童幼,摧殘紙筆。終令君子棄瑕以拔材,壯士斷腕以全質。期補勞於得喪,勵采葑於始卒。子猷之竹在焉,曷可無其一日。[116]夫喻大始於事卑,方崇極於類聚。況物著公器,賞推善主。異清白而非弓裘,豈孫謀而紹宗祖。仰如堯禪舜,舜命禹。道必貴乎聲同,天無親而德輔。歸可保於授受,靡自私而禦侮。故知乖其趨者,則密戚而心捐;合其軌者,則舉儲而掌傳。亮玉帛之利末,望吾徒之義先。[117]至其罷琴閒堂,散衤失虛牖。閱新連之捲軸,傾舊滿之樽酒。暢懷古而遺形,荷逢時以濡首。炎涼所寄,偃仰無咎。煙積孤松,春過五柳。想薜蘿而在眼,狎鸞鳳而盈手。善鄰得朋,知我益友。暗遺名利,臥度卯酉。遂志願兮苟若斯,生可憑兮死不朽。雖金翠溢目,陶匏聒耳。徒潤色於多歡,實無階於競美。賢賢易色,勿藥有喜。茅居食貧,陋巷飲水。誓將敦素業而畢矣,振清風而何已。亂曰:資樂道兮善莫大,佐玄覽兮寄所賴。芝蘭滿室兮遺美芳,朋友忘言兮古人會。想賢玩跡儼如在,史冊悠悠幾千載。大曆四年七月點發行朱,尋繹精嚴,痛摧心骨。其人已往,其跡今存。追想容輝,涕淚嗚咽。

○《述書賦》語例字格[118]

吾第四弟尚輦君字靈長,翰墨廁張、王,文章凌班、馬。詞藻雄贍,草、隸精深。平生著碑誌、詩篇、賦頌、章表凡十餘萬言,較其巨麗者,有天寶所獻《大同賦》、《三殿蹴リ賦》,以諷興諫諍為宗,以匡君救時為本。帝乃咨爾,可編書,中使王人,榮曜戚裡,龍章鳳篆,寵錫儒門。及乎晚年,又著《述書賦》,總七千六百四十言精窮旨要,詳辨秘義,無深不討,無細不因,征五典、三墳、九丘、八索、《詩》、《騷》、《禮》、《易》、《文選》、《詞林》,猶不盡所知。故別結語立言,曲申幽奧,一字一句,數義旁通。尚輦君學究天人,才通詁訓,註解分析,皆憑史傳。注有未盡,在此例中;意有未窮,出此格上。凡古今時哲,正文呼字,尊貴長老,各言其親。或取便引官,或因言稱爵,句則兩字、三字,五言、四言。而於其以之間,或六或八;改時革命之際,舉一相從。慮學者致疑,仍施朱點發此。則語之理例,別有字格存焉。凡一百二十言,並注二百四十句,且褒且貶,還同謚法。披文感切,撫己崩摧。手跡宛然,如向來之放筆;天才卓爾,成千載之分襟。孝義銘心,言笑在目。一枝先折,痛貫肝腸;一眼先枯,哀纏骨髓。

──右語例述書賦[119]

不倫[120] 枯槁[121]

忘情[122] 天然[123]

質樸[124] 礱斫[125]

體裁[126] 意態[127]

專成[128] 有意[129]

[130][131]

[132][133]

[134][135]

[136][137]

[138][139]

[140][141]

[142][143]

[144][145]

[146][147]

[148][149]

[150][151]

[152][153]

[154][155]

[156][157]

[158][159]

[160][161]

[162][163]

[164][165]

[166][167]

[168][169]

[170][171]

[172][173]

[174][175]

[176][177]

[178][179]

[180][181]

[182][183]

[184][185]

[186][187]

[188][189]

[190][191]

[192][193]

[194][195]

[196][197]

[198] [199]

[200][201]

[202][203]

[204][205]

[206][207]

[208][209]

──右字格大曆十年龍集乙卯二月乙丑,陝州大都督府夏縣尉竇士初校,檢校國子司業、太原縣令竇蒙甫校。

○《述書賦》附論朝代自周至唐一十三代。

論工書史籀等一百九十八人。

論署證徐僧權等八人。

論印記太平公主等十一家。

論徵求保玩韋述等二十六人。

論利通貨易穆聿等八人。

註釋

[編輯]
  1. 神堯皇帝隴西李氏諱淵,仕隋,官至殿內少監、右驍衛將軍、大丞相,封唐王。及受禪即位,革隋為唐。又王右軍書柱作爪形,時觀者號為龍爪書。高祖師王褒得妙,故有梁朝風格焉。
  2. 文武皇帝諱世民,神堯子,當貞觀年中,鳩集二王真跡,徵求天下,並充御府。
  3. 則天皇后,沛國武氏士女,臨朝稱尊號曰「大周金輪皇帝」。時鳳閣侍郎石泉王公方慶,即晉朝丞相導十世孫,有累代祖父書跡,保傳於家,凡二十八人,緝成一十一卷。後墨制問方慶,方慶因而獻焉。後不欲奪志,遂盡模寫留內,其本加寶飾錦繢,歸還王氏。人到於今稱之。右史崔融撰《王氏寶章集序》,具紀其事。
  4. 睿宗皇帝,天皇第四子,性淳和,好書史,尚古質,書法正體,不樂浮華。
  5. 開元天寶皇帝,仁孝慈和,兼負英斷,好圖畫,少工八分書及章草,殊異英特。自諸王殿下已下,多效吳嗣、李塗,雖有工夫,不能高遠。開元中,八分書北京義堂、西嶽華山、東嶽封禪碑,雖有當時院中學士共相摹勤,然其風格大體,皆出自聖心。
  6. 漢王元昌,文皇帝弟。
  7. 岐王元范,追冊惠文太子,開元皇帝弟,時天府圖書為張昌宗竊換,張氏誅後,歸薛稷,稷歿,為王所得,初不聞奏,後慮焉,乃盡焚之。言樂府文雄者,王多能好事,有文詞,特為歌者所唱。
  8. 李懷琳,洛陽人,國初時好為偽跡。其《大急就》稱王書,及七賢書假雲薛道衡作敘,及竹林敘事,並衛夫人「咄咄逼人」,嵇康絕交書,並懷琳之偽跡也。有姓謝名道士者,能為繭紙,嘗書《大急就》兩本,各十紙,言詞鄙下,跋尾分明,徐、唐、沈、范,蹤跡ピ赫。勞茹裝背,持以質錢。貞觀中,敕頻搜尋,彼之錢主封以詣闕,太宗殊喜,賜縑二百疋。懷琳乃上別本,因得待詔文林館。故在內之本,有貞觀印焉。頃年在右相林甫家,後本在張懷瓘處,尋轉易與李起居。
  9. 歐陽詢,長沙人,紇之子,幼孤,陳中書令江總收養。書出於北齊三公郎中劉玟,官至率更令,太常少卿。子通,亦能繼美。拜訥言封渤海公。
  10. 虞世南,會稽人,荔之子,跡居四公之上,官至秘書監,贈禮部尚書,封永興公。子纂,孫煥,皆能繼世。煥授武官,在仗宿衛。初,隋有猛將來護兒子恆濟,皆負才學,入唐繼登三仕,故陸元方所云:「來護兒兒把筆,虞世南兒帶刀。」言物極則反,一至於此也。
  11. 諸遂良,河南人,兼愛子,尚書左僕射、河南公。兼愛,名亮,東都人。
  12. 陸柬之,吳郡人,仁公子,虞氏之出,官為著作郎。薛稷,河東人,太子少保。
  13. 房喬,字玄齡,清河人,彥謙子,官至司空,贈太尉、文昭公。
  14. 殷仲容,陳郡人,不害之孫,令名之子,奕世工書,憂善書額,官至禮部郎中。書汴州安業寺額,京師裒義、開業、資聖寺、東京太僕寺、靈州神馬觀,額皆精妙曠古。王知敬太原人,門傳孝義,工正、行,善署書,與殷同工而異曲,兼草書。弟知慎,工圖畫。兄官至秘書少監,當時雙絕,與仲容齊肩。天后詔一人署一寺額,仲容題資聖,知敬題清禪,俱為獨絕。洛川長史德政二賈碑在修行寺東南角,即知敬之跡,極峻利豐秀。清禪、資聖寺,至今路人識者,駐馬往觀。普濟度寺,即父令名手蹤,皆為後代程式。
  15. 遵句反
  16. 王紹宗,琅琊人,修禮子,官至秘書少監。
  17. 孫過庭,字虔禮,富陽人,右衛胄曹參軍。
  18. 張旭,吳郡人,左率府長史,俗號張顛。
  19. 後漢師宜官工書嗜酒,每遇酒肆,輒書於壁。顧觀,酒因大售,計價賞足而減之。王子敬以帚泥書壁,觀者如市。已上皆言旭之可比。
  20. 賀知章,字維摩,會稽永興人,太子洗馬,德仁之孫,少以文詞知名,工草、隸書,進士及第,歷官太常少卿、禮部侍郎、集賢學士、太子右庶子、兼皇太子侍讀、簡較工部侍郎,遷秘書監、太子賓客、慶王侍讀。知章性放善謔,晚年尤縱,無復規檢。年八十六,自號「四明狂客」。每興酣命筆,好書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詩筆唯命,問有幾紙,報十紙,紙盡,語亦盡;二十紙,三十紙,紙盡,語亦盡。忽有好處,與造化相爭,非人工所到也。天寶二年,以老年上表,請入道,歸鄉里,特詔許之。重令入閣,諸皇以下拜辭,上親制詩序,令所司供帳、百寮餞送,賜詩敘別。知章表謝,手詔答曰:「卿儒才舊業,德著老成。方欲乞言以光東序,而乃高蹈世表,歸心妙門。雖雅意難違,良深耿嘆。眷言離祖,是用贈詩。宜保松喬,慎行李也。兒子等常明執經,故令親別。尊師之義,何以謝焉?仍拜其子典設郎曾子為朝散大夫、本郡司馬,以伸侍養。」知章以羸老,乘輿而往,到會稽,無幾老終。元年冬十一月詔曰:「故越州千秋觀道士賀知章,神清志逸,學富才雄。挺會稽之美箭,蘊昆岡之良玉。故飛名仙省,待詔龍樓。願追二老之奇蹤,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協初志,脫落朝衣。駕青牛而不還,狎白鷗而長往。舟壑靡息,人琴兩忘。推舊之懷,有深追悼。宜加縟禮,式展哀榮。可贈兵部尚書者也。」
  21. 徐嶠之,東海人,廣平太守。子浩,中書舍人,國子祭酒。李造,隴西人,武都公。言「侍中、簡穆」,即子雲、僧虔。
  22. 韓擇木,昌黎人。工部尚書,歷右散騎常侍。
  23. 田琦,雁門人,德平之孫,工八分、小篆、署書,圖畫寫洪崖子張氳雲樓並雪木行於世,官歷陝令、豫、蘄、許等州刺史。兼裝背。有孫棲梧,尤妙其事。德平,武德功臣,拜兵部尚書。
  24. 衛包,京兆人,工八分、小篆,通字學,兼象緯之術。官至尚書郎。蔡有鄰,濟陽人,善八分,本拙弱,至天寶之間,遂至精妙。相衛中多其跡。
  25. 鄭遷及弟邁、遇並工八分。崔氏出,中書令之甥,遷官至浚儀尉。季弟逾,善山水,天寶中知名梁宋。
  26. 皇室李權,工八分;弟樞,工小篆;侄平鈞,亦善小篆,兼妙山水,並冠絕一時。淮安王神通曾孫權,官歷金州刺史、樞侍御史。平鈞富詞學,江陵掾。
  27. 右丞王維,字摩詰,琅琊人,詩通大雅之作,山水之妙,勝於李思訓。弟太原少尹縉,文筆泉藪,善草、隸書,功超薛稷。二公名望,首冠一時,時議論詩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曰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預焉。幼弟糹冗,有兩兄之風,閨門之內,友愛之極。
  28. 史惟則,廣陵人,殿中侍御史,即諫議大夫,白之子。白善飛白。
  29. 李陽冰,趙郡人,父雍門湖城令,家世住雲陽,承白門作尉。冰兄弟五人,皆負詞學,工於小篆,初師李斯《嶧山碑》,後見仲尼《吳季札墓誌》,便變化開闔,如虎如龍,勁利豪爽,風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識者謂之蒼頡後身。子騰,冰子騰,並詞場高第。幼子曰廣,勤學孝義,以通家之故,皆同子弟也。
  30. 吾舅諱繪,彭城人也,延安都督。姨兄明若,山西平原人,京兆三原縣尉、大理評事。
  31. 宋儋,字藏諸,廣平人,高尚不仕,戶部侍郎宇文融薦授秘書省校書郎。作鍾體而側戾放蹤,跡不副名。開元末,舉場中後輩多師之。李ギ,隴西人,御史大夫傑之兄子,性速達,輕財重義,筆路緊媚,亦有聲於代,為狄宇清、李漸所師。
  32. 蕭公名誠,蘭陵人,梁之後,起家奉禮郎。開元初,時尚褚、薛,公為之最。拜右司員外郎。善造班石文紙,用西山野麻及虢州土谷,五色光滑,殊勝。子彭。
  33. 張從申,長史,文場擢第。弟從師,監察御史。從儀,灼然有才。從申,志業精絕,工正、行書。握管用筆,其於結密,近古所少。恨於歷覽不多,聞見遂寡。右軍之外,一步不窺。意多拓書,闕其真跡妙也。
  34. 呂向,東平人,開元初,上《美人賦》,忤上。時張說作相,諫曰:「夫鬻拳脅君愛君也。陛下縱不能用,容可殺之乎?使陛下後代有愎諫之名,而向得敢諫之直,與小子為便耳。不如釋之。」於是承恩特拜補闕,賜彩百段,衣服銀章朱紱,翰林待詔。頻上賦頌,皆在諷諫。兼皇太子文章及書官,至給事中、中書舍人、刑部侍郎。文詞學業,當代莫比。有子曰廣,聰利俊秀,有吏才,拜監察御史。
  35. 家兄蒙,字子全,司議郎、南安都護。
  36. 翰林書人劉秦妹,歸馬氏。
  37. 徐僧權,中山人。滿騫,富陽人。
  38. 唐懷充,晉昌人。姚懷珍,武康人。陳延祖,長城人。范胤祖,順陽人。
  39. 沈熾文,武康人。何妥,外國人。翊子,梁中書侍郎,名作當時書證。
  40. 三藐毋馱太平公主武氏家玉印有四胡書今多墨塗,存者蓋寡。梵雲「三藐毋馱」四字也。
  41. 龜益即魏王恭家印。
  42. 、范陽功曹竇Н書印。
  43. 貞觀開元太宗、玄宗所用印。
  44. 陶安東海徐祭酒嶠之印,李起居造印。
  45. 萬言方寸未詳。
  46. 軌飛出出出出延王友竇永書印。
  47. 張氏永保張懷瑰印。
  48. 任氏言事未詳。
  49. 周ダ東晉僕射周ダ印。
  50. 竇蒙審定議郎竇蒙書印。
  51. 安國寧侯未詳。
  52. 猗歟劉鄭未詳。
  53. 彭城侯書畫印金部郎中劉繹書印。
  54. 鄴侯圖書刻章周相國鄴侯李泌印,宣州長史周印。
  55. 宋中書侍郎虞上明皇帝表,論古今妙跡,正、行、草、楷,紙色、標軸,真偽、卷數,無不畢備。表本行於世,真跡故起居舍人李造得之,齊司空、簡穆公琅琊王僧虔答景陵王子良書,序古善書人,評議無不至當,本行於世,其真跡今御史大夫黎翰得之。
  56. 武帝時撰《書評》。
  57. 蕭綸亦撰《書評》。
  58. 梁庾肩吾撰《書品論》。
  59. 梁傅昭撰《書法目錄》。
  60. 隋蜀王府司馬姚最撰《名書錄》。
  61. 左散騎常侍姚思廉集《善書人名狀》。
  62. 右御史大夫李嗣真撰《書品》。
  63. 率府兵曹、鄂州長史張懷瓘撰《十體書斷》上、中、下。
  64. 韋述,京兆人,尚書工部侍郎。
  65. 鍾紹京,南康人,中書令,光祿大夫。聚寶捐金,川流海納。
  66. 家伯諱瓚,王司馬,耽玩達旨,固求不匱。
  67. 李造拂鏡旁通,傾心善價。
  68. 席巽,安定人,右補闕。心專務得,家業或遺。
  69. 徐浩法則道存,徵求非利。
  70. 張懷瓘兄弟懷瑰,盛王府司馬,並翰林待詔,俱好無厭,亦能臆斷。
  71. 潘履慎,滎陽人,監察御史。克遵能事,采玩芳猷。
  72. 蔡希寂,濟陽人,金部郎中。習學潤身,假借盈愜。
  73. 族兄紹,給事中,志弘雅道,不倦虛求。
  74. 家兄銳思窮源,增輝改觀。
  75. ,潁川人,給事中,委質慮遠,推誠道博。
  76. 滕升,歙州婺源縣令。取捨若流,通利泉藪。
  77. 懷瓘,海陵人,皇鄂州司馬,利無推斥,道在專精。
  78. 陸曜,吳郡人,卷緝余芳,事窮前志。
  79. 東京福先寺僧良フ,新羅人,俗姓林氏,遇捐衣缽,逸冠儕流。
  80. 高志直,渤海人,同官尉。氣合古風,利加能事。
  81. 溫晁,太原人,國子簿。悉心景慕,徒眾博求。
  82. 崔曼倩,清河人,縣尉。浩汗經營,見如不及。
  83. 陳閎,潁川人,陳王府長史。趙微明,天水人。或志敦習學,或自悅古能,習玩之無ル也。
  84. 徐守行,東海人,監察御史。薛邕,河東人,郎中。或推古招致,或究能ㄣ拔,並求之不已。
  85. 關偽,隴西人郭暉,太原人。或規規耽好,或楚楚傳寫。
  86. 潘淑,會稽人。袁明,陳郡人。或披尋洽道,或耽藉樂貧。
  87. 聿,咸陽隴右人少以販書為業,後至德中,因告訐征搜古蹟,並強括石泉公家則天皇后所還書功,白身受金吾長史,改名祥,乘危射利。
  88. 遼東人,詞荒智役。
  89. 括州人,貌恭性僻。
  90. 長安人,志凡識滯。
  91. 河南人,論熟行巧。
  92. 洛陽人,節苦心廉。
  93. 河南人,道寡業微。
  94. 河內人,智專別識。
  95. 此四人者,洛陽販書者。
  96. 言通貨利。
  97. 名錫,同州別駕。
  98. 與潘淑獻書,拜官,今任龍興縣尉。
  99. 言尚往來。
  100. 蓄非其人,雖邇朝亦朽蠹。
  101. 處之得地,雖遠古亦完全。
  102. 直曉。
  103. 疑之。
  104. 高聳。
  105. 眩惑。
  106. 言定是非。
  107. 時在正夏。
  108. 用面調適,候陰以成。
  109. 厚薄完蠹。
  110. 接上下前後例。
  111. 改榜署榜餘地。
  112. 薄而蠹者。
  113. 厚而完者。
  114. 並言檢討裝背也。
  115. 言申博易。
  116. 言務弘道。
  117. 先言傳付,後總樂成以終也。
  118. 竇蒙
  119. 凡七十四首六十言,並注二百四十句。
  120. 前濃後薄,半敗半成。
  121. 欲北還南,氣脈斷絕。
  122. 鵬鶚向風,自成騫翥。
  123. 鴛鴻出水,更好儀容。
  124. 天仙玉女,粉黛何施。
  125. 錯綜雕文,方申巧妙。
  126. 一舉一措,盡有憑據。
  127. 迴翔動靜,厥趣相隨。
  128. 直師一家,今古不雜。
  129. 志立乃就,非工不精。
  130. 衣冠踏拖,若正若行。
  131. 劍履趨鏘,如步如驟。
  132. 電掣雷奔,龍蛇出沒。
  133. 草中楷古蹴踏擺行。
  134. 非意所到,可以識知。
  135. 理絕名言,潛以意得。
  136. 經天緯地,可大可久。
  137. 回戈挽弩,拉虎豹。
  138. 千種風流曰能。
  139. 百般滋味曰妙。
  140. 功業雙極曰精。
  141. 除去常情曰古。
  142. 縱任無方曰逸。
  143. 超然出眾曰高。
  144. 精彩照射曰偉。
  145. 無心自達曰老。
  146. 超能越妙曰喇。
  147. 力不副心曰嫩。
  148. 闕於圓備曰薄。
  149. 筋力露見曰強。
  150. 結構平正曰穩。
  151. 興趣不停曰快。
  152. 深而意遠曰沉。
  153. 團合密緻曰緊。
  154. 舉思閒詳曰慢。
  155. 若無所歸曰浮。
  156. 間不容髮曰密。
  157. 涉於俗流曰淺。
  158. 筆墨相副曰豐。
  159. 字外精多曰茂。
  160. 氣感風雲曰實。
  161. 筆道流便曰輕。
  162. 瘦而有力曰瘠。
  163. 違犯陰陽曰疏。
  164. 不依致巧曰拙。
  165. 質勝於文曰重。
  166. 文過於質曰纖。
  167. 骨清神正曰貞。
  168. 少古多今曰豔。
  169. 頓挫穎達曰峻。
  170. 旨趣調暢曰潤。
  171. 不期而然曰險。
  172. 下筆不猛曰怯。
  173. 無端羞澀曰畏。
  174. 逶迤並行曰妍。
  175. 意居形外曰媚。
  176. 藏鋒隱跡曰訛。
  177. 運用精深曰細。
  178. 過猶不及曰熟。
  179. 別負英威曰雄。
  180. 氣候不足曰雌。
  181. 若滅若沒曰飛。
  182. 肅穆飄然曰爽。
  183. 如欲奔飛曰動。
  184. 一家體度曰成。
  185. 動合典章曰禮。
  186. 宣佈周備曰法。
  187. 從師約法曰典。
  188. 可以傳授曰則。
  189. 唯守一門曰偏。
  190. 無復光輝曰干。
  191. 遂乏風彩曰滑。
  192. 波瀾驚絕曰
  193. 孤雲生遠曰閒。
  194. 輕駕超殊曰拔。
  195. 流浪不窮曰放。
  196. 勝勢鋒起曰郁。
  197. 翔集難名曰秀。
  198. 興致不弘曰束。
  199. 五味皆足曰
  200. 峻中勁利曰峭。
  201. 有初無終曰散。
  202. 自少妖妍曰質。
  203. 本宗淡泊曰魯。
  204. 龜臨洞穴,沒而有餘。
  205. 鶴立喬松,長而不足。
  206. 力在意先曰壯。
  207. 疏散無檢曰寬。
  208. 體外有餘曰麗。
  209. 裁製絕壯曰宏。
 上一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