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集要頌經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法集要頌經四卷


西土聖賢撰集 法集要頌經四卷 尊者法救集宋西天三藏天息災奉詔譯


  

法集要頌經卷第一 有為品第一   能覺悟煩惱  宜發歡喜心   今聽我所集  佛所宣法頌   如是佛世尊  一切智中師   慈悲為有情  廣說真實語   一切行非常  皆是興衰法   夫生輒還終  寂滅最安樂   如燭熾焰時  擲物在暗處   不使智燈尋  恆為煩惱覆   人身有形器  棄散在諸方   骸骨如鴿色  觀斯有何樂   譬如人初夜  識托住母胎   日涉多遷變  逝而定不還   晨朝睹好事  夜至則不現   昨所瞻視者  今夕則或無   榮富焰熾盛  無常無時節   不揀擇貴賤  常被死王降   或有在胎殞  或初誕亦亡   盛壯不免死  老耄甘心受   若老或少年  及與中年者   恆被死來侵  云何不懷怖   命如果自熟  常恐會零落   生已必有終  誰能免斯者   譬如陶家師  埏埴作坯器   諸有悉破壞  人命亦如是   如人彈琴瑟  具足眾妙音   弦斷無少聲  人命亦如是   如囚被系縛  拘牽詣都市   動則向死路  壽命亦如是   如河急駛流  往而悉不還   人生亦如是  逝者皆不回   諸患集成身  生多眾苦惱   人命亦如是  為老死所伺   所造成功勞  永世獲安樂   如杖擊急水  暫開還卻合   如人操杖行  牧牛飲飼者   人命亦如是  亦即養命去   夫人慾立德  晝夜勿空過   既獲得人身  一心思命盡   不寐覺夜長  疲倦道路長   愚迷生死長  希聞於妙法   有子兼有財  慳惜遇散壞   愚夫不自觀  何恃有財子   百千非算數  族姓富男女   積聚多財產  無不皆衰滅   富貴非聖財  恆為無常伺   猶如盲眼人  不能自觀察   聚集還散壞  崇高必墜落   生者皆盡終  有情亦如是   行惡入地獄  修善則生天   若能修善者  漏盡得涅槃   諸佛與菩薩  緣覺及聲聞   尚舍有為身  何況諸有情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窟間   無有地方所  脫止不受死   若住現在世  過去及未來   一切有為事  終歸於盡壞   智者能離系  恆正念觀察   常思無漏道  是名真智者   如囚被系縛  所欲無能益   亦如朽故車  不久見破壞   色變為老耄  戀家如在獄   不覺死來侵  愚夫不能知   雖壽滿百歲  亦被死相隨   為老病所逼  患終至後際   老至苦纏身  晝夜多痛惱   辛楚有千般  如魚入灰火   江河無停止  駛流去不回   保惜膿漏軀  雖戀不能住   四大聚集身  無常詎久留   地種散壞時  神識空何用   此身多障惱  膿漏恆疾患   愚迷貪愛着  不厭求寂滅   今歲雖雲在  冬夏不久停   凡夫貪世樂  中間不驚怖   父母與兄弟  妻子並眷屬   無常來牽引  無能救濟者   如是諸有情  舉動貪榮樂   無常老病侵  不覺生苦惱   剃髮為苾芻  宜應修止觀   魔羅不能伺  度生到彼岸 愛欲品第二   欲我知汝根  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惟汝  則汝欲不有   因欲生煩惱  因欲生怖畏   離欲得解脫  無怖無煩惱   從愛生煩惱  從愛生怖畏   離愛得解脫  無怖無煩惱   果先甜後苦  愛欲亦如斯   後受地獄苦  燒煮無數劫   愚迷貪愛欲  戀着於妻子   為愛染纏縛  堅固難出離   賢聖示愛欲  莊嚴諸眷屬   遠離於妻子  堅固能利益   貪慾難解脫  離欲真出家   不貪受快樂  智者無所欲   世間貪慾人  種種非思惟   若能調伏者  是名真離欲   若人恆貪慾  處縛難解脫   唯慧能分別  煩惱斷不生   正念常興起  寂靜欲易除   自製以法戒  不犯善增長   常行貪慾人  愚者共狎習   念定不放逸  次第獲無漏   剎那修止觀  能離諸罪垢   我慢自消除  解脫獲安樂   若人不斷欲  如皮入火燒   剎那見燋壞  受罪無央數   苾芻慎欲樂  放逸多憂愁   若離於愛欲  正念受快樂   無厭有何足  不足何有樂   無樂有何憂  有愛有何樂   寂靜智慧足  能長無漏道   貪愛若不足  非法受中夭   見色心迷惑  不自觀無常   愚以為美善  不知其非真   愚以貪自縛  不求度彼岸   貪財為愛欲  害人亦自縛   世容眾妙欲  此欲最味少   若比天上樂  迦哩灑跛拏   眾山盡為金  猶如鐵圍山   此猶無厭足  正覺盡能知   世間苦果報  皆因於貪慾   智者善調伏  應依此中學 貪品第三   極貪善顯現  有情懷疑慮   若復增貪意  自作堅固縛   離貪善觀察  疑慮得消除   棄捨彼貪愛  堅固縛自壞   以欲網自弊  以愛蓋自覆   愚情自恣縛  如魚入釣手   死命恆來逼  如犢逐愛母   貪着放逸者  如猿逢果樹   貪意甚堅牢  趣而還復趣   夫貪愛潤澤  思想為滋蔓   貪慾深無底  老死是用增   貪慾多虛誑  貪慾懷吝惜   若以慧分別  正觀獲安樂   由貪受生死  奔波樂向前   群生無慧眼  不能自觀察   愚迷貪所執  沉淪豈覺知   若修瑜伽行  魔王不能伺   貪垢難消釋  如犢戀愛母   離貪免沉淪  離貪得解脫   因貪增喧諍  因愛饒毀謗   苾芻修止觀  證得寂靜果   貪意如良田  遇風雨增長   若遠離貪愛  煩惱不能侵   貪慾若薄劣  如水滴蓮上   彼煩惱易除  可說為智者   伐樹不伐根  雖伐猶增長   拔貪不盡根  雖伐還復生   貪慾如種田  耕之去雜穢   愛苗若不耘  善果不堅貞   貪心與愛心  分別本不二   造惡俱苦受  云何不生悔   貪性初為種  愛性受胞胎   有情戀不息  往來難出離   諸天及人民  依愛而止住   愛往眾結隨  剎那亦不停   時過復生憂  入獄方自覺   緣流愛不住  欲網覆瘡根   枝蔓增饑渴  數數增苦受   譬如自造箭  還自傷其體   內箭亦如是  愛箭傷有情   能覺知是者  愛苦共生有   無欲無有想  苾芻真度世 放逸品第四   戒為甘露道  放逸為死徑   不貪則不死  失道乃自喪   智者守道勝  終不為迷醉   不貪致喜樂  從是得聖道   恆思修善法  自守常堅固   智者求寂靜  吉祥無有上   迷醉如自禁  能去之為賢   已升智慧堂  去危乃獲安   智者觀愚人  譬如山與地   當念舍憍慢  智者習明慧   發行不放逸  約己調伏心   能善作智燈  黑闇自破壞   正念常興起  意靜易滅除   自製以法命  不犯善名稱   專意莫放逸  習意牟尼戒   不親卑漏法  不與放逸會   不種邪見根  不於世增惡   正見增上道  世俗智所察   歷於百千生  終不墮地獄   修習放逸人  愚人所狎習   止觀不散亂  如財主守藏   莫貪樂斗諍  亦勿嗜欲樂   思念不放逸  可以獲大安   不為時自恣  能制漏得盡   放逸魔得便  如師子搏鹿   放逸有四事  好犯他人婦   初獄二鮮福  毀三睡眠四   無福利墮惡  畏而畏樂寡   王法加重罪  身死入地獄   本情不自造  情知不自為   不慮邪徑路  愚者念力求   智者喻明燈  闇者從得燭   示導世間人  如目將無目   若所作不善  如彼無目人   涉道甚艱難  路險懷恐怖   善法若增長  魔羅不得便   漏盡證寂滅  可獲真實果   惡法若增長  魔羅常伺便   失彼寂滅道  受苦無窮盡   所謂持法者  不必多誦習   若少有所聞  具足法身行   雖誦習多義  放逸不從正   如牧數他牛  難獲沙門果   若聞惡而忍  說行人讚嘆   消除貪嗔痴  彼獲沙門性   讚嘆不放逸  毀彼放逸人   恆獲人天報  最上為殊勝   若人不放逸  智者所讚嘆   所作善增長  能生諸善法   若行放逸者  現法無能益   安情如不動  爾乃說為智   苾芻懷謹慎  放逸多憂愆   如象拔淤泥  難救深海苦   苾芻懷謹慎  放逸多憂愆   抖擻諸罪塵  如風飄落葉   苾芻懷謹慎  放逸多憂愆   結使深纏縛  如火焚枯薪   苾芻懷謹慎  放逸多憂愆   各各順次第  得盡諸結使   苾芻懷謹慎  放逸多憂愆   義解分別句  寂靜永安寧   苾芻懷謹慎  放逸多憂愆   煩惱若消除  能得涅槃樂   放逸不發起  善法應須修   今世至後世  得行法快樂   放逸不發起  煩惱自然伏   善法堅習學  決定得涅槃   長行於放逸  剎那無暫息   命終入地獄  剎那亦無歇   放逸不憶念  亦不習威儀   耽睡不相應  此是戒障礙   常離不相應  使不壞其念   猶念恆調伏  塵垢得消除   苾芻懷謹慎  持戒勿破壞   善守護自心  今世及後世   苾芻勿放逸  舍家順佛教   抖擻無常軍  如象出蓮池   依此毗尼法  不懷放逸行   消除生死輪  永得盡苦惱 愛樂品第五   愛處生憂愁  愛處生怖畏   若無所愛樂  何愁何怖畏   由愛生憂愁  由愛生怖畏   若遠離念愛  遂舍狂亂終   夫人懷憂愁  世苦無數量   斯由念恩愛  無念則無愁   是故不生念  念者是惡累   彼則無諸縛  無念無不念   念為求方便  非義不設權   權慧致大義  自致第一尊   莫與愛念會  亦莫不念俱   念愛不見苦  不愛念憂戚   於中生愁戚  消滅人善根   愛念就後世  朋友多親眷   長夜憂愁恨  念離為甚苦   念色金色容  天身而別住   樂極而害至  為死王所錄   若人處晝夜  消滅念愛色   自掘深根源  不越死徑路   不善形善色  愛色言非愛   若謂樂着色  放逸之所使   夫自念欲者  不與惡共居   此則難獲得  樂為惡根本   夫欲自念者  宜自善守護   如防護邊城  乃牢固牆塹   夫欲自念者  藏己仍堅密   猶如防邊城  內外悉牢固   當自善防護  後剎那虛悔   時過則生憂  須臾墮地獄   遍於諸方求  令心中間察   頗有斯等類  不愛乃愛彼   以己喻彼命  是故不害人   一切皆懼死  莫不畏刀杖   恕己可為喻  勿殺勿行杖   譬如久行人  從遠吉卻還   親厚亦安和  歸來懷慶悅   好福行善者  從此達於彼   自受多福祚  如親厚來喜   起從至聖教  禁制不善心   近者則見愛  離道莫親愛   近者與不近  所往皆有異   近道則生天  不近墮地獄   樂法戒成就  成信樂而習   能誡自身者  為人所愛敬   為人所敬故  皆由己所造   現世得名譽  後生於天上   教習使稟受  制止非法行   善者之所念  惡者當遠離   善與不善者  此二俱不別   善者生天上  不善墮地獄 持戒品第六   智者能護戒  福致三種報   現名聞得利  終後生天上   當見持戒者  護之為明智   得成真正見  彼獲世安靜   持戒得快樂  令身無煩惱   夜睡眠恬淡  寤則長喜悅   戒終老死安  戒善止亦寧   慧為人之寶  福德賊難脫   何法終為善  何法善安止   何法為人寶  何盜不能取   戒法終為安  戒法善安止   慧為人之寶  唯福不能盜   修戒行布施  作福為良田   從是至彼岸  常到安樂處   苾芻立戒德  守護諸根門   飲食知節量  寤寐意相應   意常生覺悟  晝夜精勤學   漏盡心明解  可致圓寂道   智者立禁戒  專心習智慧   苾芻無熱惱  盡果諸苦除   以戒常伏心  守護正定意   內學修止觀  無忘為正智   蠲除諸罪垢  盡慢勿生疑   終身求法戒  勿遠離聖念   戒定慧解脫  應當善觀察   彼已離塵垢  盡煩惱不生   集白淨解脫  無智皆以盡   超越魔羅界  如日光明照   我慢及迷醉  苾芻應外避   戒定慧三行  求滿勿遠離   既不放自恣  諸有勿想念   是故舍陰蓋  不生如是障   苾芻防禁戒  恆見學此者   直趣涅槃路  速得淨如是   花香不逆風  芙蓉栴檀香   德香逆風薰  德人遍聞香   烏缽嚩哩史  多誐羅栴檀   如是等花香  勿比於戒香   若人能持戒  清淨不放逸   正智得解脫  是名安樂處   此道無有上  消除禪定魔   賢聖德難量  得達八正路 善行品第七   守護身惡行  自正護身行   守護身惡者  常修身善行   守護口惡行  自正護口行   守護口惡者  常修口善行   守護意惡行  自正護意行   守護意惡者  恆修意善行   身當棄惡行  及棄口惡行   意亦棄惡行  及諸穢惡法   身當修善行  修口善亦然   及修意善者  無欲盡諸漏   身當修善行  修口意亦爾   今世及後世  永得生善處   慈仁行不殺  常能善攝身   彼得無盡位  所適皆無患   不行殺為仁  常能慎過言   彼得無盡位  所適皆無患   過去身惡業  應當自悔恨   今身不放逸  智生罪除滅   過去口惡業  應當自悔恨   今若不妄語  智生罪除滅   過去意惡業  應當自悔恨   今意常清淨  智生罪除滅   慎身為勇捍  慎口捍亦然   慎意為勇捍  一切結亦然   此處名不死  所適無憂患   護身為善哉  護口善亦然   護意為善哉  護一切亦然   苾芻護一切  能盡諸苦際   護口意清淨  身終不為惡   能淨此三業  是道大仙說 語言品第八   妄語入地獄  作之言不作   二罪後俱受  是行自牽去   恆懷暴惡人  斧在口中出   所以自傷身  由其出惡言   說法自悅人  口出無量義   使我懷妊身  不慚此儀式   譽惡惡還譽  是二俱為惡   好以口快斗  彼後皆無安   爭為微少利  如掩失財寶   從彼致斗諍  合意向惡道   百千尼羅浮  三十六五獄   誹謗賢聖者  口意發惡願   無道墮惡道  自增地獄苦   遠愚修忍意  念諦則無犯   若倚內寶藏  依賢聖活命   愚者墮惡道  猶願邪見作   以失今良會  更立誓願求   終不見聖諦  況欲見究竟   竹蘆生實幹  還害其自軀   若吐言當善  不演惡法教   從善得解脫  為惡不得解   善解者為賢  是為脫惡趣   聖賢解不然  如彼愚得解   苾芻挹損意  不躁言得忠   義說如法說  所語言柔軟   善說賢聖教  法說如法二   念說如念三  諦說如諦四   是以言語者  必使心無患   亦不克有情  是為能善言   言使投意可  亦令得歡喜   不使至惡意  出言眾悉可   至誠甘露說  說法無有上   諦說義如法  是為立道本   如說佛言者  是吉得滅度   為能斷苦際  是謂言中上 業品第九   應遠離一法  所謂妄語人   無惡不經歷  不免後世苦   寧吞熱鐵丸  渴飲洋銅汁   不以無戒身  食人信施物   犯戒放逸人  國中如肉團   無慚不畏罪  後受地獄殃   若人畏苦報  亦不樂行苦   勿造諸惡行  念尋生變悔   至誠為諸惡  自作教他作   不免於苦報  欲避有何益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莫能於此處  避免宿惡殃   眾生有苦惱  不免於老死   唯有仁智者  能免纏縛罪   妄語求賄賂  自所行不正   怨譖良善人  以枉治善士   罪纏斯等人  沒溺深險坑   夫士為行者  好之與暴惡   各自為己身  終以不敗亡   動轉屈身形  唯影恆親附   或起或往來  不離其形影   不但影隨形  形亦自隨影   猶行善惡行  終不離自身   遂貪食毒味  不從吾往言   為毒之所害  後乃自覺悟   愚心不開悟  習惡不從吾   受地獄苦痛  後方悟其教   戲笑為其惡  已作身自受   號泣受罪報  隨行而罪至   惡不即時受  如[(殼-一)/牛]牛湩汁   罪在於陰伺  譬如灰覆火   惡不即時受  如彼鋒利劍   不慮於後世  當受其苦報   惡為惡所縛  為惡不自覺   至惡知惡至  受惡惡根源   如鐵生翳垢  反食其自身   惡生於自心  還當壞其體 正信品第十   信慚戒布施  上士譽此法   斯道明智說  得生於天界   愚不修天行  亦不贊布施   正直隨喜施  彼得後世樂   信者真人長  念法所安住   近者應得上  智壽中中賢   人業何者上  何行致歡樂   何要出要者  何壽壽中上   信者真人長  念法所安住   實者意得上  智壽壽中賢   信財乃得道  自致法滅度   善聞從慧得  得脫一切縛   信之與戒法  慧意則能行   健夫度恚怒  從是得脫淵   信使戒成就  亦獲壽及慧   在在則能行  處處見供養   施共與斗集  此業智不處   施時非斗時  速施何疑慮   此方出世利  慧信為智母   是財出世寶  家產則非常   欲見諸真者  樂聽聞法教   能舍慳垢心  此乃為上信   信能渡有河  其福難侵奪   能禁止竊盜  閒靜沙門樂   沙門恆來至  智者所見樂   及余篤信者  聞則生歡喜   若人懷懊惱  貪他人衣食   彼人晝夜寐  不獲三摩地   若人能斷貪  如截多羅樹   彼人則晝夜  及獲三摩地   無信不修行  好剝正言說   如掘取清泉  掘泉揚其泥   智者習信行  樂仰清淨流   如善取泉水  思冷不擾濁   信智不染他  惟智與賢仁   非好則遠之  可好則近學   樂信與不樂  寂默自應思   遠離無信者  信仁應行之   無常及欲貪  放逸與愛樂   戒善行語言  業信為第十 沙門品第十一   斷漏降伏他  離欲名梵行   不犯牟尼戒  無一願不滿   行力若緩慢  作善與不善   梵行不清淨  不獲於大果   所有緩慢業  劣意盡除之   修習清淨行  獲果盡無餘   譬如執利劍  執緩則傷手   沙門不禁制  地獄縛牽引   又如執利劍  執緊不傷手   沙門禁制戒  漸近涅槃路   難曉則難了  沙門少智慧   諸想多擾亂  愚者致苦惱   沙門為何行  如意不自禁   步步數黏着  但隨思想走   學難捨罪難  居在家亦難   會止同利難  艱難不過是   袈裟在肩披  為惡不捐棄   常念行惡者  斯則墮惡道   畏罪懷驚懼  假名為沙門   身披僧伽胝  如刳娑羅皮   所謂長老者  不必以耆年   形熟鬢髮白  愚蠢不知罪   能知罪福者  身淨修梵行   明遠純清潔  是名為長老   所謂沙門者  不必剃鬚發   妄語多貪愛  有欲如凡夫   世稱名沙門  汝亦言沙門   形服似沙門  譬如鶴伺魚   如離實不離  袈裟除不除   持缽實不持  非俗非沙門   所言沙門者  消除窣兔羅   守護微細愆  是名真梵行   所言沙門者  息心滅意想   穢垢盡消除  故說為出家 法集要頌經卷第二 正道品第十二   正道四聖諦  智慧所觀察   破壞愛輪迴  如風吹塵散   能見聖諦者  寂靜應觀察   滅除煩惱見  如雨灑微塵   八正最上道  四諦為法跡   是道名無為  智燈照愚暗   道為八真妙  聖諦四句上   無欲法之最  明眼善觀察   智為出世長  快樂證無為   知受正教者  永盡生老死   一切行無常  如慧所觀察   若能覺此苦  行道淨其跡   一切諸行苦  如慧之所見   若能覺此苦  行道淨其跡   一切諸行空  如慧之所見   若能覺此苦  行道淨其跡   一切法無我  如慧之所見   若能覺此苦  行道淨其跡   吾已說道跡  愛箭而為射   宜以自勖勵  諦受如來言   吾已說道跡  拔愛堅固刺   宜以自勖勵  諦受如來言   此道無別法  見諦之所淨   趣向滅眾苦  能壞魔羅軍   此道無有餘  見諦能證果   趣向滅眾苦  能破魔羅軍   是道更無過  一趣如淵流   如能仁入定  在眾頻演道   一入見生死  得道為祐助   此道度當度  截流至彼岸   究竟道清淨  已盡生死源   辯才無邊界  明見宣說道   可趣服甘露  前未聞法輪   轉為哀眾生  禮拜奉事者   化之度三有  三念可念善   三念當離惡  從念而有行   滅之為正斷  三觀為轉念   逮獲無上道  得三除三窟   無量修念待  能除三有垢   攝定用縛意  智慧禪定力   已定攝外亂  世間生滅法   一一彼無邊  覺道獲解脫   快樂無窮盡  積善得善行   讚嘆得名譽  逮賢聖八品   修道甘露果 利養品第十三   芭蕉以實死  竹蘆實亦然   駏驉坐妊終  人為貪利喪   如是貪無利  當知從痴生   愚為此害賢  首落分於地   貪利不善性  苾芻勿羨之   住處多愛戀  希望他供養   在家及出家  族姓諸愚迷   貪利興嫉心  我為降伏彼   愚為愚計想  欲慢日夜增   異哉得利養  圓寂趣不同   能論知足者  苾芻真佛子   不貪著名譽  喜悅是智人   不愛着一切  不諂於他人   不依他活命  當自守法行   自利尚無貪  豈貴他名譽   百味如膏車  支形得行道   苾芻貪利養  不得三摩地   知足常寂靜  止觀可成就   苾芻遠利譽  常足不貪求   但三衣飲食  真活命快樂   苾芻不舍利  如毒蛇同室   坐臥睡寐畏  皆由貪活命   苾芻不舍利  下劣中劣喜   一法應觀察  少智難得脫   謹慎常依戒  無貪智者贊   淨行正根力  應當自思惟   具足得三明  解脫獲無漏   寡智鮮識人  無所憶念知   其於諸飲食  依於他人得   而有惡法生  由利養憎嫉   自利多結怨  徒服三法衣   但望美飲食  不奉諸佛教   當知是過失  利養為大怖   少智不審慮  苾芻應釋心   苾芻說出家  三業應調伏   不邪命自活  心善常思惟   微細病難忍  利養最難離   供養心不動  天龍致禮拜 怨家品第十四   不怨而興怨  不謗而造業   愚迷受輪迴  今世及後世   先自作漏業  然後害他人   彼此相興害  如鳥墮羅網   破他還自破  冤家遇冤家   毀他還自毀  嗔他還自嗔   斯何沙門行  不知正法本   壽既獲短促  舍冤復結冤   眾相共毀謗  各發恚怒聲   歡心平等忍  此忍最無比   斷骨而命終  牛馬死財失   國界則喪亂  聚集還復得   汝等不興惡  此法得離怨   他怨能忍受  說之名為智   若知此說勝  愚迷求快樂   現在無怨意  未來亦無恨   不可怨以怨  終已得快樂   行忍怨自息  此名如來法   若人致毀罵  彼勝我不勝   快樂從意者  怨終得休息   若人親善友  共游於世間   不積有冤余  專念同其意   設不得善友  獨游無伴侶   應觀諸國土  獨善不造惡   學無同伴侶  又不得親友   寧獨守善行  不與愚人偕   樂戒學法行  奚用伴侶為   如龍好深淵  如象樂曠野 憶念品第十五   入息出息念  具滿諦思惟   常依次第行  按如佛所說   是則照世間  如雲開月現   起止覺思惟  坐臥不廢忘   苾芻立是念  現利未來勝   始得終最勝  逝不睹生死   若見身所住  六觸以為最   苾芻常一心  便自知圓寂   以有是諸念  自身恆逮行   若其不如是  終不得意行   是隨本行者  如是度愛勞   若能寤意念  一心定歡喜   若能寤意念  解脫一心樂   應時等法行  得度生死地   苾芻寤意念  當令念相應   生死煩惱斷  獲得圓寂果   常當聽妙法  自覺寤其意   能覺之為賢  終始無怖畏   以覺意得應  晝夜慕習學   解脫甘露要  決定得無漏   若人得善利  而來自歸佛   是故當晝夜  一心常念佛   若人得善利  而來自歸法   是故當晝夜  一心常念法   若人得善利  而來自歸僧   是故當晝夜  一心常念僧   善知自覺者  是瞿曇聲聞   應當於晝夜  一心恆念佛   善知自覺者  是瞿曇聲聞   應當於晝夜  一心恆念法   善知自覺者  是瞿曇聲聞   應當於晝夜  一心恆念僧   善知自覺者  是能仁弟子   應當於晝夜  一心恆念戒   善知自覺者  是能仁弟子   應當於晝夜  一心恆念施   善知自覺者  是能仁弟子   應當於晝夜  一心恆念天   善知自覺者  是能仁弟子   應當於晝夜  一心恆念身   善知自覺者  是能仁弟子   應當於晝夜  一心念靜慮   善知自覺者  是能仁弟子   應當於晝夜  一心念不殺   善知自覺者  是能仁弟子   應當於晝夜  一心念不盜   善知自覺者  是能仁弟子   應當於晝夜  一心常念空   善知自覺者  是能仁弟子   應當於晝夜  一心念無相   善知自覺者  是能仁弟子   應當於晝夜  一心念無願   善知自覺者  是能仁弟子   應當於晝夜  一心念出世   善知自覺者  是能仁弟子   應當於晝夜  一心念意樂   善知自覺者  是能仁弟子   應當於晝夜  一心念圓寂 清淨品第十六   當念自覺悟  作時勿虛妄   行要修亦安  所造時真實   人當求方便  自致獲財寶   彼自觀亦然  意願即果之   坐臥求方便  發起於精進   如工煉真金  除其塵垢冥   不為闇所蔽  永離老死患   不羞而反羞  反羞而不羞   不畏而現畏  畏現而不畏   生為人邪見  死定入地獄   人先為放逸  後止而不犯   是光照世間  如月現雲消   人先為放逸  後止而不犯   以善而滅之  是光照世間   若人為罪惡  修善而能除   世間由樂着  而空念其義   少年而出家  求佛深妙法   是光照世間  如月晃雲散   現世不施害  死而無憂戚   彼見道無畏  離苦獲安隱   現世不施害  死而無憂戚   彼見道無畏  眷屬中最勝   除斷濁黑業  惟修白淨行   度愛得清淨  棄捨穢惡行   持戒常清淨  清淨晡沙他   三業恆清淨  清淨名出家   愛欲意為田  淫怒痴為種   故施度世者  得福無有量   猶如穢惡田  嗔恚滋蔓生   是故當離恚  施報無有量   猶如穢惡田  愚痴滋蔓生   是故當離愚  獲報無有量   猶如穢惡田  憍慢滋蔓生   是故當離慢  獲報無有量   猶如穢惡田  慳吝滋蔓生   是故當離慳  獲報無有量   猶如穢惡田  愛樂滋蔓生   是故當離愛  獲報無有量   六識王為主  愛染為眷屬   無染則離愛  染着是愚痴   骨幹以為城  肉血而塗飾   門根盡開張  結賊得縱逸   有緣則增苦  觀彼二因緣   滅之由賢眾  不從外愚除 水喻品第十七   淨心常憶念  無所有貪愛   已度愚痴淵  如鵝守枯池   彼心既棄捨  翱翔升虛空   修行出世間  能破魔羅眾   少不修梵行  至老不積財   愚痴樂睡眠  由己不修善   少不修梵行  至老不積財   鴛鴦守空池  守故有何益   莫輕小惡罪  以為無殃報   水滴雖極微  漸盈於大器   惡業漸漸增  纖毫成廣大   莫輕小善業  以為無福報   水滴雖極微  漸盈於大器   善業漸漸增  纖毫成廣大   猶如人渡河  縳筏而牢固   彼謂度不度  聰睿乃謂度   佛世尊已度  梵志度當度   苾芻入淵池  聲聞縛牢固   是泉而何用  水恆而停滿   拔愛根本除  復欲何所望   水工調舟船  弓師能調角   巧匠樂調木  智者能調身   猶如深淨泉  表里甚清徹   聞法得清淨  智者生歡喜   猶如深淨泉  表里甚清徹   智者聞妙法  歡喜無窮盡   忍心如大地  不動如虛空   聞法喻金剛  獲味免輪迴 華喻品第十八   何人能擇地  舍地獄取天   惟說善法句  如采善妙華   學人能擇地  舍地獄取天   善說妙法句  能采眾妙華   截林勿截樹  因林生怖畏   截林而滅已  苾芻得圓寂   截林不斷根  因林生怖畏   未斷分毫間  令意生纏縛   截林勿斷根  因林生怖畏   心纏最難離  如犢戀愛母   當自斷愛戀  猶如枯蓮池   息跡受正教  佛說圓寂樂   猶如可意華  色好而無香   巧言華如是  無果不獲報   猶如可意華  色好而香潔   巧言善如是  必獲其好報   猶如蜂采華  不壞色與香   但取味飛去  苾芻入聚然   不違他好惡  勿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如田糞穢溝  而近於大道   其中生蓮華  香潔甚可悅   有生必有終  凡夫樂處邊   慧人愛出離  真是佛聲聞   多集眾妙華  結鬘為步搖   有情積善根  後世轉殊勝   如末哩妙華  末拘羅清淨   貪慾嗔若除  苾芻淨香潔   如人采妙華  專意不散亂   因眠遇水漂  俄被死王降   如人采妙華  專意不散亂   欲意無厭足  常為窮所困   如人采妙華  專意不散亂   未獲真財寶  長為窮所困   若不見死王  慧照如淨華   苾芻到彼岸  如蛇脫故皮   貪嗔痴若斷  如棄毒華根   苾芻到彼岸  如蛇脫故皮   貪根若除斷  如華水上浮   苾芻到彼岸  如蛇脫故皮   恚根若除斷  如華水上浮   苾芻到彼岸  如蛇脫故皮   痴根若除斷  如華水上浮   苾芻到彼岸  如蛇脫故皮   如人結花鬘  意樂貪無足   不盡現世毒  三根常纏縛   觀身如壞器  幻法如野馬   斷魔華開敷  不睹死王路   是身如聚沫  知此幻化法   斷魔華開敷  不睹死王路   我慢根除斷  如華水上浮   苾芻到彼岸  如蛇脫故皮   慳吝根若斷  如華水上浮   苾芻到彼岸  如蛇脫故皮   愛支根若斷  如華水上浮   苾芻到彼岸  如蛇脫故皮   若無煩惱根  獲報善因果   苾芻到彼岸  如蛇脫故皮 馬喻品第十九   譬馬調能軟  隨意如所行   信戒及精進  定法要具足   獲法第一義  利用故無窮   一心行和忍  得免輪迴苦   忍和意得定  能斷諸苦惱   從是得住定  如馬善調御   斷恚獲無漏  如馬能自調   棄惡至平坦  後受生天樂   不恣在放恣  於眠多覺悟   如羸馬比良  棄惡乃為賢   若人有慚愧  智慧可成就   是故易誘進  如策於良馬   譬馬若調平  可堪王乘騎   能調為人賢  乃受誠信語   雖為常調伏  如彼新馳馬   亦如善龍象  不如自調者   彼人不能乘  人所亦不至   惟自調伏者  乃到調方所   彼人不能乘  人所亦不至   惟自調伏者  乃滅一切苦   彼人不能乘  人所亦不至   惟自調伏者  得至圓寂路   應常自調伏  亦如止奔馬   能自防制者  念度苦原際   如馬可王乘  彼地希有生   苾芻善調伏  解脫一切苦   惟自調伏者  善意如良馬   亦如大象龍  自調最為上   如王乘智馬  國中所希有   苾芻善調伏  能斷於纏縛   惟自調伏者  此善最無比   亦如善象龍  意念到彼岸   自師自衛護  自歸求自度   是故躬謹慎  如商賈智馬 嗔恚品第二十   除嗔去我慢  遠離諸煩惱   不染彼名色  冤家無有伴   除恚得善眠  恚盡不懷憂   恚為毒根本  苾芻為甘甜   賢聖悉能除  斷彼善眠睡   人興恚怒心  作諸不善業   後恚若得除  智火漸熾盛   無慚復無愧  復好生嗔怒   為嗔所纏縛  如闇失明燈   彼力非為力  以恚為力者   恚為凡朽法  不知善響應   有力近猛軍  無力退怯弱   能忍為上將  宜當忍勿羸   舉眾共輕之  有力名為忍   能忍最為上  宜當懷忍羸   自我與彼人  大畏不可救   如知彼嗔恚  宜滅己中瑕   二俱行其義  我與彼亦然   如知彼嗔恚  宜忍彼中瑕   俱行於二義  我忍彼亦然   愚謂我無力  觀法亦復爾   若愚勝於智  粗言及惡語   欲常得勝者  於言宜寂默   常習智者教  不與愚人集   能忍穢陋言  故說忍中上   恚者不發言  處眾若屏處   人恚以熾然  終己不自覺   諦說不嗔恚  乞者念以施   三分有定處  自然處天宮   息意何有恚  自撿壽中明   等智定解脫  知已無有恚   若為惡意者  怒有怒果報   怒不報其怒  勝其彼斗負   忍辱勝於怨  善勝不善者   勝者能施善  真誠勝欺善   無恚亦不害  恆念真實行   愚者自生恚  結冤常存在   恚能自制斷  如止奔走車   是為善調御  去冥入光明   沙門及正道  利養怨憶念   清淨水兼華  馬恚為第十 如來品第二十一   自獲正覺最無等  一染世間一切法   具一切智力無畏  自然無師亦無證   自獲正覺最無等  不染一切世間法   具一切智力無畏  自然無師無保證   善逝獨證無等倫  應現世間成正道   如來諸天世中尊  一切神通智圓滿   我為佛世尊  斷漏無淫慾   諸天及世人  一切從吾心   我既無師保  亦獨無伴侶   積諸行得佛  自然通聖道   己勝不受惡  一切世間勝   睿智廓無邊  誘蒙吾為勝   今往波羅奈  欲擊甘露鼓   當轉於法輪  未曾有轉者   智人不處愚  觀世而隨化   說於無垢跡  永息無有上   勇猛師子吼  正法名如來   法說及義說  覺者永安寧   勇健立靜慮  出家日夜滅   諸天常衛護  為佛所稱記   於彼天人中  嘆說正等覺   速修而自覺  最後離胎身   說諸過去佛  及以當來者   現在正等覺  多除群生憂   盡皆尊重法  已敬今敬者   若當生恭敬  是謂佛法要   若欲自求要  正身最第一   信敬於正法  憶念佛教戒   諸有不信佛  如此群盲類   當墮於惡道  如商遇羅剎   船師能度水  精進為橋梁   人以種姓系  度者為勇健   如來無等倫  愛盡無所積   解脫心無漏  恩慧天世人   思惟二觀行  善觀二閒靜   除冥超神仙  善獲得自在   譬人立山頂  遍見村落人   審觀法如是  如登樓觀園   若人恆觀察  煩惱永不生   降甘露法雨  連注無窮盡 多聞品第二十二   多聞善能行  修善無煩惱   所行業障消  沙門獲妙果   愚迷不覺知  好行不死法   善解知法者  病如芭焦樹   猶如蓋屋密  闇冥無所見   雖有眾妙色  有目不見明   猶如有一人  智達廣博學   不聞則不知  善法及惡法   譬如執明燭  悉見諸色相   聞已盡能知  善惡之所趣   雖稱為多聞  禁戒不具足   為法律所彈  所聞便有闕   行人雖少聞  禁戒悉具足   於法律所稱  於聞便有闕   雖少多有聞  持戒不完具   二俱被呵責  所願而皆失   多聞能持固  奉法為垣牆   精進難毀譽  從是三學成   多聞能奉法  智慧常定意   如彼閻浮金  孰能說有瑕   智博為多聞  持戒悉完具   二俱得稱譽  所聞而盡獲   多聞如寶鏡  照法盡無餘   自照兼照他  二俱生喜悅   多聞如瓔珞  自身先嚴飾   有情生喜悅  愛樂無窮盡   諸有稱己色  有嘆說名德   斯皆諸貪慾  然自不覺知   聞為知法律  解疑亦見正   從聞舍非法  行到不死處   內無人自知  外無人所見   內不見其果  便隨聲而住   內既而知之  外無人所見   二果俱已成  便隨聲而住   內有而所知  外有而所見   彼有其明智  不隨聲而住   耳識多所聞  眼識多所見   聞見不牢固  事由義析理   智牢善說快  聞知定意快   彼不用智定  速行放逸者   賢聖樂於法  所行應於口   以忍思惟空  聞意則牢固 己身品第二十三   常習善語言  沙門思坐起   一坐而所樂  欲求於息心   一坐而一臥  獨步而無伴   當自降伏心  自樂居山林   千千而為敵  一夫能勝之   莫若自伏心  便為戰中勝   自勝而為上  如彼眾生心   自降為大士  眾行則具足   非天彥達嚩  非魔及梵天   棄勝最為上  如智慧苾芻   先自而正己  然後正他人   若自而正者  乃謂之上士   先自而正己  然後正他人   若自而正者  不侵名真智   當自而修克  隨其教訓之   己不被教訓  焉能教訓他   念自而修克  使彼而信解   我己意專心  智者所習學   為己或為彼  多有不成就   其有學此者  自正兼訓彼   身全得存道  爾時豈容彼   己以被降伏  智者演其義   自己心為師  不隨他為師   自己為師者  獲真智人法   自己心為師  不依他為師   自己為師者  得譽獲利樂   自己心為師  不依他為師   自己為師者  獲智為天人   自己心為師  不依他為師   自己為師者  久受生天樂   自己心為師  不依他為師   自己為師者  親族中最勝   自己心為師  不依他為師   自己為師者  煩惱中無憂   自己心為師  不依他為師   自己為師者  斷除一切縛   自己心為師  不依他為師   自己為師者  能破諸惡趣   自己心為師  不依他為師   自己為師者  長作真智師   自己心為師  不依他為師   自己為師者  解脫一切苦   自己心為師  不依他為師   自己為師者  速證圓寂果 法集要頌經卷第三 廣說品第二十四   雖說百伽陀  句義不周正   不如解一句  聞乃得解脫   雖說百伽陀  不明有何益   不如解一義  聞乃得止息   雖解多伽陀  不行無所益   不如行一句  習行可得道   若人壽百歲  毀戒意不息   不如一日中  供養持戒人   若人壽百歲  懈怠劣精進   不如一日中  勇猛行精進   若人壽百歲  不觀生滅法   不如一日中  而解生滅法   若人壽百歲  不觀成敗事   不如一日中  睹微知所忌   若人壽百歲  不見無漏句   不如一日中  得見無漏道   若人壽百歲  不見無動句   不如一日中  得見無動道   若人壽百歲  不睹難見句   不如一日中  得見微妙道   若人壽百歲  不見無生句   不如一日中  得見無生道   若人壽百歲  不見無作句   不如一日中  得見無作道   若人壽百歲  不見最上句   不如一日中  得見最上道   若人壽百歲  不見寂滅句   不如一日中  得見寂滅道   若人壽百歲  不見甘露句   不如一日中  得服甘露味   若人壽百歲  不見無垢句   不如一日中  得見清淨道   若人壽百歲  不見離垢句   不如一日中  離垢得解脫   雖復壽百歲  山林祭火神   不如須臾間  觀身而積行   雖復百歲中  山林祭火神   不如須臾間  正見得解脫   從月至於月  愚者用飲食   彼人不信佛  十六不獲一   若人禱神祀  經歲望其福   彼於四分中  亦不獲其一   從月至於月  愚者用飲食   不生慈愍心  十六不及一   從月至於月  愚者用飲食   彼不知法數  十六不及一   從月至於月  常行平等會   彼人不信佛  十六不及一   從月至於月  常行平等會   彼人不信法  十六不及一   從月至於月  常行平等會   彼人不信僧  十六不及一   月月常千祀  恆施於平等   彼無慈愍心  十六不及一   月月常千祀  恆施於平等   彼不恤蠕動  十六不及一   月月常千祀  恆施於平等   若無悲念心  十六不及一   月月常千祀  恆施於平等   彼懷怨恨心  十六不及一   月月常千祀  恆施於平等   不見擇滅法  十六不及一   月月常千祀  終身而不輟   不如須臾間  一心念真法   一念福無邊  勝彼終身祀   雖終百歲壽  奉事祀火神   不如須臾間  供養佛法僧   一念供養福  勝彼終身祀 善友品第二十五   無信懷憎嫉  斗亂彼此人   智者所棄嫌  愚習以為樂   有信無憎嫉  精進信多聞   智者所敬待  賢聖以為樂   不親惡知識  不與非法會   親近善知識  恆與正法會   行路念防慮  持戒多聞人   思慮無量境  聞彼善言教   各各知差別  近惡自陷溺   習善致名稱  妙者恆自妙   此由身真正  善者終以善   斯由親近善  智慧為最上   持戒永寂滅   如魚湊臭爛  人貪競取之   意者不覺臭  習惡亦如是   多誐波羅葉  眾生往採取   葉薰香遠布  習善亦如是   親近惡知識  罪垢日夜增   如豬身不淨  自污兼污他   己自不習惡  親近習惡者   為人所輕笑  惡名日夜熾   觀習而習之  知近而親近   毒箭在其束  淨者被其污   勇夫能除污  去惡不為伴   是故知果報  智人悉分別   非親慎莫習  習當近於賢   苾芻修行道  忍苦盡諸漏   愚人盡形壽  承事明智人   亦不知真法  如杓斟酌食   智若須臾間  承事賢聖人   一一知真法  如舌了眾味   智者尋一句  演出無量義   愚者誦千句  不解一句義   一句義成就  智者所修學   愚者好遠離  真佛之所說   怨憎有智勝  不隨親友義   愚者訓非道  漸趣地獄徑   愚者自稱愚  當知善黠慧   愚人自稱智  是謂愚中甚   若復嘆譽愚  毀訾智者身   毀智猶有勝  嘆愚不為上   莫見愚聞聲  亦莫與愚居   與愚同居難  猶如怨同處   莫見愚聞聲  亦莫與愚居   與愚同居難  猶如怨同處   當選擇共居  如與親親會   是故事多聞  並及持戒者   如是人中上  如月在眾星 圓寂品第二十六   如龜藏其六  苾芻攝意想   無倚無害彼  圓寂無言說   忍辱第一道  佛說圓寂最   不以懷煩熱  害彼為沙門   言當莫粗獷  所說應辯才   少聞其論難  反受彼屈伏   數自興煩惱  猶彼器敗壞   生死數流轉  長沒無出期   若不自煩惱  猶器完牢具   如是至圓寂  永無諸塵翳   無病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知親第一友  圓寂第一樂   飢為第一患  行為第一苦   如實知此者  圓寂第一樂   最妙聖言教  流布無窮際   世共傳習者  實無有厭時   如是無等倫  所說善言教   身苦所逼迫  何過飢患苦   趣善之徒少  趣惡之徒多   如實知此者  速求於圓寂   有緣生善處  有緣生惡趣   有緣般涅槃  如斯皆有緣   鹿歸于田野  鳥歸於虛空   義歸於分別  真人歸寂滅   不以懈怠意  怯弱有所至   欲求於圓寂  焚燒諸縛着   苾芻速杼船  以杼便當輕   求斷貪慾情  然後至圓寂   我有本以無  本有我今無   非無亦非有  如今不可獲   難見諦不動  善觀而不動   當察愛盡源  是謂名業際   斷愛除其欲  竭河無流兆   能明此愛本  是謂名苦際   無身滅其想  諸痛得清涼   眾行永止息  識想不復興   如實知此者  是謂名苦際   住動虛則靜  非近非有樂   無動得輕安  靜乃獲圓寂   亦不由往來  往來絕生滅   老死煩惱除  斷苦獲圓寂   吾已無往來  不去而不來   不沒不復生  此際名圓寂   智生之本末  有為知無為   生死所纏縛  縛者而難制   如是四大身  五蘊苦惱集   安住觀實苦  盡苦獲圓寂   諸法無往來  往來恒生滅   老病死遷流  無漏獲圓寂   苾芻有世生  有造無作行   有無生無有  無作無所行   苾芻吾已知  無復諸地入   無有虛空入  無諸入用入   無想非想入  無今世後世   亦無日月想  無往亦無來   從食因緣有  從食致憂樂   而此要滅者  諸苦法已盡   非食命不濟  孰能不搏食   夫立食為先  然後乃至道   地種及水火  是時風無吹   光焰所不照  亦不見其實   非月非有光  非日非有照   審諦觀此者  乃應真圓寂   端正色縱容  得脫一切苦   非色非無色  得脫第一苦   究竟不恐懼  越縛無狐疑   未斷有欲刺  豈知身為患   所謂究竟者  圓寂為第一   盡斷諸想着  文句不錯謬   知節不知節  最勝舍有行   內自思惟行  如卵壞其膜   眾施法施勝  眾樂法樂上   眾力忍力最  愛盡圓寂樂 觀察品第二十七   善觀己瑕隙  使己不露外   彼彼自有隙  如彼飛輕塵   若己稱無瑕  罪福俱並至   但見他人隙  恆懷無明想   知慚壽中上  焉以貪牽縛   力士無畏忌  斯等命短促   知漸不盡壽  恆求清淨行   威儀不缺漏  當觀真淨壽   世間普盲冥  智眼鮮鮮耳   群鳥墮羅網  生天不足言   觀世衰耗法  但見眾色變   愚者自系縛  為闇所纏繞   亦不見於行  觀而無所有   眾生皆有我  為彼而生患   一一不相見  不睹邪見刺   觀此刺因緣  眾生多染着   我造彼非有  彼造非我有   眾生為慢纏  染着於憍慢   為見所迷惑  不免生死際   已得與當得  二俱受塵垢   習於病根本  及覺諸所學   觀諸持戒者  梵行清淨人   瞻侍病瘦者  是謂至邊際   當觀水上泡  亦觀幻野馬   如是不觀身  亦不見死至   當觀水上泡  亦觀幻野馬   如是不觀世  亦不見死王   如是當觀身  如王雜色車   愚者所染着  善求遠離彼   如是當觀身  如王雜色車   愚者所染着  智者遠離之   如是當觀身  眾病之所因   病與愚合會  焉能可恃怙   當觀畫形像  摩尼紺青發   愚者以為緣  不求越彼岸   當觀畫形像  摩尼紺青發   愚者以為緣  智者所厭患   強以彩畫形  莊嚴丑穢身   愚者以為緣  亦不求丐度   爪發為八分  雙部眼耳璫   愚者所染着  亦不求自度   着欲染於欲  不究結使緣   不以生結使  當度欲有流   非園脫於園  脫園復就園   當復觀此人  脫縛復就縛   今舍天王位  不造生死本   求離地獄苦  願說圓寂樂   青衣白蓋身  御者御一輪   觀彼未斷垢  求便斷縛着   人多求自歸  山川樹木神   園觀及神祀  望免苦患難   此非自歸上  亦非有吉利   如有自歸者  不脫一切苦   若有自歸佛  及法苾芻僧   修習聖四諦  如慧之所見   苦因緣苦生  當越此苦本   賢聖八品道  滅盡甘露際   是為自歸上  非不有吉利   如有自歸者  得脫一切苦   觀已觀當觀  不觀亦當觀   觀而復重觀  觀而不復觀   觀而復重觀  分別彼性本   計晝以為夜  寶身壞不久   觀而不重觀  雖見亦不見   如見而不見  觀而亦不見   云何見不見  何說見不見   因何見不見  因為出何見   猶若不觀苦  常當深自觀   以解苦根原  是為明妙觀   誰令凡夫人  不觀眾行本   因彼而觀察  去冥見大明 罪障品第二十八   諸惡業莫作  諸善業奉行   自淨其意行  是名諸佛教   惠施獲福報  不藏恚怒懷   以善滅其惡  欲怒痴無餘   獨行勿逐愚  欲群當逐智   智者滅其惡  如鶴擇乳飲   觀世若干變  知法起滅跡   賢聖不樂世  愚者不處賢   解知念待味  思惟休息義   無熱無飢想  當服於法味   人不損其心  亦不毀其意   以善永滅惡  不憂隨惡道   人慾煉其神  要當數修琢   智者易雕飾  乃名世之雄   能親近彼者  安隱無憂惱   永息無過者  柔和不卒暴   吹棄諸惡法  如風落其葉   無故畏彼人  謗毀清淨者   尋惡獲其力  煙雲風所吹   人之為善惡  各各自知之   修善得善果  為惡隨惡趣   達己淨不淨  何慮他人淨   愚者不自煉  如鐵鑽鈍鋼   若眼見非邪  黠人求方便   智者善壽世  亦不為眾惡   商人在路懼  伴少而貨多   經過險難處  然有折軸憂   有身無瘡疣  不為毒所害   毒無奈瘡何  無惡無所造   多有行眾惡  必為身作累   施善布恩德  此事甚為難   善哉修善者  傷哉為甚惡   惡惡自為易  惡人為善難   愚者自謂正  猶惡不成熟   惡已成熟滿  諸苦亦復熟   賢者見於惡  不為惡所熟   如惡以不熟  惡者觀其惡   賢者觀其惡  乃至賢不熟   設以賢熟者  賢賢自相觀   人雖為惡行  亦不數數行   於彼意不樂  知惡之為苦   人能作其福  亦當數數造   於彼意願樂  善愛其福報   先當制善心  攝持惡根本   由是興福業  心由樂於惡   為惡雖復少  後世受苦深   當獲無邊福  如毒在心腹   為福雖微少  後受大福德   當獲大果報  如種獲真實   無過而強輕  無恚而強侵   當於十品處  便當趣於彼   痛癢語粗獷  此形必壞敗   眾病所逼切  心亂而不定   宗族別離散  財貨費耗盡   為賊所劫掠  所願不從意   或復無數變  為火所焚燒   身壞無智慧  亦趣於十品   作惡勿言無  人作言無罪   屏隈言無罪  斯皆有證驗   作惡言有憂  久作亦言憂   憂屏隈亦言  憂彼報亦憂   此憂彼亦憂  惡行二俱憂   彼憂彼受報  見行乃審知   此喜彼亦喜  福行二俱喜   彼行彼受報  見行自清淨   此煮彼亦煮  罪行二俱煮   彼煮彼受報  見行自有驗   作福不作惡  皆由宿行法   終不畏死徑  如船截流渡 相應品第二十九   夜光照於冥  至日未出間   日光布大明  夜光便黤黮   察者布光明  如來未出頃   佛出放大明  無察無聲聞   不堅起堅想  堅起不堅想   後不至于堅  由起邪見故   堅而知堅者  不堅知不堅   被人求于堅  正治以為本   愚者以為堅  反被九結縛   如鳥墮羅網  斯由愛深固   諸有懷狐疑  今世及後世   禪定盡能滅  無惱修梵行   無塵離於塵  能持此服者   無御無所至   此不應法服  若能除垢穢   修戒等慧定  彼應思惟業   此應服袈裟  不以柔和言   名稱有所至  人有善顏色   乃懷巧偽心  有能斷是者   永拔其根本   智者除諸穢  乃名為善色   不以色縱容  暫睹知人意   世多違行人  遊蕩在世界   如彼虛偽鋀  其中純有銅   獨游無畏忌  內穢外不淨   貪餮不自節  三轉隨時行   如圈被養豬  數數受胞胎   人能專其意  於食知止足   趣欲支其形  養壽守其道   觀淨而自淨  諸根不具足   於食無厭足  斯等凡品行   轉增於欲意  如屋壞穿漏   當觀不淨行  諸根無缺漏   於食知止足  有信執精進   不恣於欲意  如風吹泰山   空閒甚可樂  然人不樂彼   無欲常居之  非欲之所處   難移難可動  如彼重雪山   非賢則不現  猶夜射冥室   賢者有千數  智者在叢林   義理極深邃  智者所分別   多有眾生類  非射而不值   今觀此義理  無戒人所恥   觀有知恐怖  變易知有無   是故不樂有  當念遠離有   無信無反覆  穿牆而盜竊   斷彼希望思  是名為勇士   除其父母緣  王家及二種   遍滅其境界  無垢為梵行   若人無所依  知彼所貴食   空及無相願  思惟以為行   鳥飛於虛空  而無足跡現   如彼行行人  言說無所趣   諸能斷有本  不依於未然   空及無相願  思惟以為行   希有諸眾生  多不順其性   有度不度者  為滅甚為難   諸有平等說  法法共相觀   盡斷諸結使  無復有熱惱   行路無復憂  終日得解脫   一切結使盡  無復有眾惱   如鳥飛虛空  而無有所礙   彼人獲無漏  空無相願定   如鳥飛虛空  而無有所礙   行人到彼岸  空無相願定   無造無有造  造者受煩惱   非造非無造  前憂後亦憂   造者為善妙  以作不懷憂   造而樂而造  生天受歡樂   虛空無轍跡  沙門無外意   眾人盡樂惡  唯佛淨無穢   虛空無轍跡  沙門無外意   世間皆無常  佛無我所有   諸天及世人  一切行相應   得脫一切苦  離愛免輪迴   諸天及世人  一切行相應   能遠諸惡業  不墮於惡趣   亦復不知論  賢愚無差別   若復知論義  所說無垢跡   說應法議論  當豎仙人幢   法幢為仙人  仙人為法幢   或有寂然罵  或有在眾罵   或有未聲罵  世無不罵者   一毀及一譽  但利養其名   非有亦非有  則亦不可知   智人所稱譽  若好兼及丑   智人無缺漏  慧定得解脫   如紫磨真金  內外徹清淨   猶如安明山  不為風所動   智人亦如是  不為毀譽動   如樹無有根  無枝況有葉   健者以解縛  誰能毀其德   無垢無有住  身塹種苦子   最勝無有愛  天世人不知   猶如網叢林  無愛況有餘   佛有無量行  無跡誰跡將   若有不欲生  以生不受有   佛有無量行  無跡誰跡將   若欲滅其想  內外無諸因   亦無過色想  四應不受生   舍前及舍後  舍間越於有   一切盡皆舍  不復受生老 法集要頌經卷第四 樂品第三十   忍勝則怨賊  自負則自鄙   息意則快樂  無勝無負心   若人擾亂彼  自求安樂世   遂成其怨憎  終不得解脫   善樂於愛欲  以杖加群生   於中自求安  後世不得樂   人慾得歡樂  杖不加群生   於中自求樂  後世亦得樂   樂法樂學行  慎莫行惡法   能善行法者  今世後世樂   護法行法者  修法獲善報   此應法律教  行法不趣惡   護法行法者  如蓋覆其形   此應法律教  行法不趣惡   惡行入地獄  所生墮惡道   非法自陷溺  如手把蚖蛇   不以法非法  二事俱同報   非法入地獄  正法生於天   施與戰同處  此德智不譽   施時亦戰時  此事二俱等   人遭百千變  等除憍慢怨   時施清淨心  健夫最為勝   忍少得勝多  戒勝懈怠多   有信慧施者  後身受善報   快樂施福報  所願皆全成   速得第一滅  漸入無為際   若彼求方便  賢聖智慧施   盡其苦原本  當知獲大報   愛法善安隱  心意潔清淨   賢聖所說法  智者所娛樂   若人心樂禪  亦復樂不起   亦樂四意止  並及七覺意   及彼四神足  賢聖八品道   善樂於摶食  善樂攝法服   善樂於經行  樂處於山藪   已逮安樂處  現法而無為   已越諸恐懼  超世諸染着   善樂於念持  善觀於諸法   善哉世無害  養育眾生類   世無欲愛樂  越諸染着意   能滅己憍慢  此名第一樂   耆年持戒樂  有信成就樂   分別義趣樂  不造眾惡業   世有父母樂  眾集和亦樂   世有沙門樂  靜志樂亦然   諸佛出興樂  說法堪受樂   眾僧和合樂  和則常有安   持戒完具樂  多聞廣知樂   睹見真人樂  解脫行跡樂   德水清涼樂  法財自集快   得智明慧快  滅慢無邪快   得睹諸賢樂  同會亦復樂   不與愚從事  畢固永已樂   不與愚從事  經歷無數日   與愚同居難  如與怨憎會   與智同處易  如共親親會   人智甚難遇  終不虛托生   設當托生處  彼家必蒙慶   一切得安隱  梵志取滅度   不為欲所染  盡脫於諸處   盡斷不祥結  降伏內煩惱   永息得睡眠  心識得清徹   慎莫着於樂  當就護來行   當念舍於世  觀於快樂事   如世欲歡樂  及彼天上樂   此名為愛極  十六未獲一   欲舍於重擔  更不造重業   重擔世之苦  能舍最快樂   盡斷諸愛欲  及滅一切行   並滅五蘊本  更不受三有   義聚則有樂  朋友食福樂   彼滅寂然樂  展轉普及人   苦以樂為本  猶彼焰火爐   赫焰而熾然  漸漸而還滅   不知所湊處  如是等見人   免於愛欲泥  去亦無處所   以獲無動樂  中間無有恚   有變易不停  除憂無有愁   寂然觀世有  有樂無有惱   正法而多聞  設見有所損   人人貪於色  無結世善壽   大法知結源  人當明結瑕   人人心縛着  亦縛於色本   一切受辱苦  一切任己樂   勝負自然興  竟不有所獲   諸欲得樂壽  能忍彼輕報   忍者忍於人  不忍處諸有   諸欲得樂壽  於惑而無惑   惑者惑於人  我斯無有惑   諸欲得樂壽  終己無結者   當食於念食  如彼光音天   恆以念為食  意身無所燒   眾生見苦樂  聖法無損壞   雖值觸樂跡  無跡焉有觸   如苾芻在定  不着一切垢   眾生遭苦樂  而不能覺知   如來與多聞  己身廣善友   圓寂觀罪障  相應樂第十 護心品第三十一   心輕難調伏  為欲所居懷   降心則為善  以降便輕安   如魚在旱地  以離於深淵   心識極惶懼  魔眾而奔馳   心走非一處  猶如日光明   智者所能制  如鈎止惡象   今我論此心  無堅不可見   我今欲訓誨  慎莫生瑕隙   汝心莫遊行  恣意而放逸   我今還攝汝  如御暴逸象   生死無有量  往來無端緒   求於屋舍者  數數受胞胎   以觀此居屋  更不造諸舍   梁棧看已壞  台閣則摧折   心已離諸行  中間是己心   心多為輕躁  難持難調護   智者能自正  如匠搦箭直   有恚則知恚  有恚知有恚   是意皆自造  非干父母為   除邪就正定  為福勿回復   蓋屋若不密  天雨則常漏   人不思惟行  恆歷淫怒痴   蓋屋若不密  天雨則常漏   人自思惟行  永無淫怒痴   心為諸法本  心尊是心使   心若念惡行  即言即惡行   罪苦自追隨  車轢終於轍   心為諸法本  心尊是心使   心若念善行  即言即善行   福慶自追隨  如影隨其形   不以不淨意  亦及嗔怒人   欲得知法者  正等覺所說   諸有除貢高  心意極清淨   能舍傷害懷  乃得聞正法   心不住止息  亦不知善法   迷於出世事  無有正知見   三十六使流  並及心意漏   數數有邪見  依於欲想結   舍意放其根  人隨意迴轉   為少滅名稱  如鳥舍空林   在靜自修學  慎勿逐欲跡   莫吞熱鐵丸  嗥哭受其報   應修而不修  恃力不精勤   自陷人形卑  懈怠不解慧   亂觀及正觀  皆由意所生   能覺知心觀  愚心數數亂   智者如是觀  念者專為行   咄嗟意無著  惟佛能滅此   觀身如空瓶  安心如丘城   以慧與魔戰  守勝勿復失   觀身如聚沫  如陽焰野馬   以慧與魔戰  守勝勿復失   心念七覺意  等意不差違   當舍愚惑意  樂於不起忍   盡漏無有漏  於世取滅度   當自護其意  若氂牛護尾   有施於一切  終不離其樂   一龍出眾龍  龍中六牙者   心心自平等  獨樂於曠野   不以能害心  盡為一切人   慈心為眾生  彼無有怨恨   慈心為一人  便護諸善本   盡當為一切  賢聖福稱上   普慈於一切  愍念眾生類   修行於慈心  後受無極樂   若以踴躍意  歡喜不懈怠   修於諸善法  獲致安隱處   自則致歡喜  身口意相應   以得等解脫  苾芻息意快   一切諸結盡  無復有塵勞   正使五音樂  不能悅人意   不如一正心  向於平等法   最勝得善眼  亦不計有我   諸有心樂禪  不樂於欲意   最勝踴躍意  亦不見有我   諸有心樂禪  不樂於欲意   諸結永已盡  如山不可動   於染無所染  於恚不起恚   諸有如此心  焉知苦蹤跡   無害無所染  具足於戒律   於食知止足  及諸床臥具   修意求方便  是謂諸佛教   行人觀心相  分別念待意   以得入禪定  便獲喜安樂   護意自莊嚴  嫉彼而營己   遭憂不患苦  智者審諦住   人不守護心  為邪見所害   兼懷掉戲意  斯等就死徑   是故當護心  等修清淨行   正見恆在前  分別起滅法   苾芻降睡眠  盡苦更不造   降心復於樂  護心勿復調   有情心所誤  盡受地獄苦   降心則致樂  護心勿復調   護心勿復調  心為眾妙門   護而不漏失  便在圓寂道 苾芻品第三十二   苾芻若乞食  以得勿積聚   天人所嘆譽  生淨無瑕穢   苾芻為慈愍  愛敬於佛教   深入妙止觀  滅穢行乃安   苾芻諸愛盡  舍愛去貢高   無我去吾我  此義孰不親   當知是法行  身之出要徑   如象御強敵  苾芻恆習行   人不壽劫盡  內與自心諍   護身念道諦  苾芻惟淨安   念親同朋友  正命無雜糅   施知應所施  亦合威儀具   苾芻備眾行  乃能盡苦際   樂法意欲法  思惟安隱法   苾芻依法行  正而勿廢忘   當學入空定  苾芻常安靜   愛樂非人處  觀察平等法   當制於五蘊  服意如水流   清淨恆和悅  為飲甘露味   如彼極峻山  不為風所動   苾芻盡愚痴  所在不傾動   一切諸名色  非有莫生惑   不近則不愛  乃名真苾芻   苾芻非剃髮  慢誕無戒律   舍貪思惟道  乃應真苾芻   息心非剃髮  放逸無志信   能滅眾苦惱  為勝大沙門   苾芻得慈定  承受諸佛教   極得滅盡跡  無親慎莫睹   心喜極歡悅  加以受念者   苾芻多熙怡  盡空無根源   息身而息意  攝口亦乃善   舍世為苾芻  度苦無有礙   無禪則無智  無智則無禪   道從禪智生  得近圓寂路   禪行無放逸  莫為欲亂心   無吞洋銅汁  自惱燋形軀   能自護身口  護意無有惡   後獲禁戒法  故號為苾芻   諸有修善法  七覺意為本   此名為妙法  故名定苾芻   如今現所說  自知苦盡源   此名為善本  是無漏苾芻   不以持戒力  及以多聞義   正使得定意  不着於文飾   苾芻有所倚  盡於無漏行   當觀正覺樂  勿近於凡夫   觀此現世事  分別於五蘊   修行勿作惡  必強自製心   舍家而得解  意猶復染着   習行懈緩者  勞意勿除之   非淨則梵行  焉致大財寶   心得永休息  苾芻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便脫魔羅縛   心已得永寂  苾芻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復受有   以斷於愛相  苾芻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復受有   無有結使心  苾芻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復受有   不能斷有根  苾芻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復受有   能斷三毒根  苾芻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復受有   以脫於魔界  以勝叢林刺   及除罵詈者  猶憑妙高山   苾芻不受苦  不念今後世   觀世如幻夢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能斷愛根本   盡竭欲深泉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能斷於五欲   斷於欲根本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能斷於五結   拔於愛欲刺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諸有無家業   又斷不善根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諸有不熱惱   又斷不善根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斷欲無遺余   如拔不牢固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愛生如流溢   猶蛇含毒藥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諸有斷相觀   內不造其心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貪根若斷盡   是名真苾芻  降伏魔羅軍   得盡苦輪迴  嗔根若斷盡   是名真苾芻  解脫諸煩惱   得盡苦輪迴  痴根若斷盡   是名真苾芻  遠離於纏縛   得盡苦輪迴  慢根若斷盡   是名真苾芻  能離於愛染   得盡苦輪迴  慳吝若斷盡   是名真苾芻  信樂於正覺   得盡苦輪迴  貪心聚落刺   苾芻應思惟  若能遠離彼   佛說真苾芻  嗔心聚落刺   苾芻應思惟  能離於嗔恚   佛說真苾芻  痴心聚落刺   苾芻應思惟  若離於愚痴   佛說真苾芻  慢心聚落刺   苾芻應思惟  若能離憍慢   佛說真苾芻  慳吝聚落刺   苾芻應思惟  若能離慳吝   佛說真苾芻  調伏貪愛念   如藥解蛇毒  苾芻能破壞   如蛇脫故皮  調伏嗔恚念   如藥解蛇毒  苾芻能破壞   如蛇脫故皮  調伏愚痴念   如藥解蛇毒  苾芻能遠離   如蛇脫故皮  調伏憍慢念   如藥解蛇毒  苾芻能遠離   如蛇脫故皮  調伏慳吝念   如藥解蛇毒  苾芻能遠離   如蛇脫故皮  貪慾彼若發   斷截如蘆葦  煩惱如海深   苾芻應精進  嗔恚彼若發   斷截如蘆葦  煩惱深如海   苾芻應精進  愚痴彼若發   斷截如蘆葦  煩惱如海深   苾芻應精進  憍慢彼若發   斷截如蘆葦  煩惱深如海   苾芻應精進  慳吝彼若發   斷截如蘆葦  煩惱如海深   苾芻應精進  持戒謂苾芻   有空乃行禪  行空究其源   無為最為樂  苾芻忍所憂   分別床臥具  當習無放逸   斷有愛無餘 梵志品第三十三   所謂梵志者  不但在裸形   居險臥荊棘  而名為梵志   棄身無依倚  不誦異法言   惡法而盡除  是名為梵志   今世行淨因  後世無穢果   無習諸惡法  是名為梵志   若倚於愛欲  心無所貪着   已舍已得正  是名滅終苦   諸有無所倚  恆習於正見   常念盡有漏  是名為梵志   愚者受猥發  並及床臥具   內懷貪着意  文飾外何求   被服弊惡衣  躬稟善法行   閒居自思惟  是名為梵志   見凡愚往來  墮塹受苦惱   欲獨度彼岸  不好他言說   惟滅惡不起  是名為梵志   截流而已渡  無欲如梵天   智行以盡漏  是名為梵志   不以水清淨  多有人沐浴   能除弊惡法  是名為梵志   非剃為沙門  稱吉為梵行   若能滅眾惡  是則為道人   彼以不二行  清淨無瑕穢   諸欲斷縛着  是名為梵志   出家為梵行  入正為沙門   棄捨眾穢行  是則名舍家   人無幻惑意  無慢無疑惑   無貪無我想  是名為梵志   我不說梵志  托父母生者   彼多眾瑕穢  滅則為梵志   身口及與意  清淨無過失   能攝三種行  是名為梵志   見罵見相擊  默受不生怒   有大忍辱力  是名為梵志   若見相侵欺  但念守戒行   端身自調伏  是名為梵志   世所稱善惡  修短及巨細   無取若無與  是名為梵志   身為善行本  口意應無犯   能辨三妙處  是名為梵志   來不作歡悅  去亦無憂愁   於聚應遠聚  是名為梵志   以斷於恩愛  離家無愛欲   愛欲若已盡  是名為梵志   適彼則無彼  彼彼適亦無   舍離於貪慾  是名為梵志   適彼則無彼  彼彼適則虛   不染三惡處  是名為梵志   能舍於家業  拔於愛欲本   無貪能知足  是名為梵志   如今盡所知  究其苦源際   無復欲愛心  是名為梵志   於罪並與福  兩行應永除   無憂無有塵  是名為梵志   於罪並與福  兩行應永除   三處無染着  是名為梵志   猶如眾華葉  以針貫芥子   不為欲所染  是名為梵志   心喜無塵垢  如月盛圓滿   謗毀以盡除  是名為梵志   如月清明朗  懸處於虛空   不染於愛欲  是名為梵志   避諍而不諍  犯而不慍怒   惡來以善待  是名為梵志   深解微妙慧  辯道不正道   體解無上義  是名為梵志   諸在世間人  乞索而自濟   無我若無著  不失梵志行   說智無涯際  是名為梵志   若能棄欲愛  去家舍諸受   以斷於欲漏  是名為梵志   慈愍於有情  使不生恐懼   不害有益善  是名為梵志   避怨則無怨  無所於傷損   志其邪僻見  是名為梵志   於前及於後  及中則無有   無操無舍行  是名為梵志   去其淫怒痴  憍慢諸惡行   針貫於芥子  是名為梵志   城以塹為固  來往受其苦   欲適度彼岸  不宜受他語   惟能滅不起  是名為梵志   人能斷愛欲  今世及後世   有愛應已盡  是名為梵志   有情無希望  今世及後世   以無所希望  是名為梵志   自己識不知  天人彥達嚩   能知無量觀  是名為梵志   歸命人中尊  歸命人中上   不審今世尊  為因何等禪   惟願天中天  敷演其教戒   自識於宿命  得見天人道   知生盡苦原  智心永寂滅   自知心解脫  脫欲無所著   三明已成就  是名為梵志   自識於宿命  知有情因緣   如來覺無著  是名為梵志   盡斷一切結  亦不有熱惱   如來覺無著  是名為梵志   仙人龍中上  大仙最為尊   無數佛沐浴  是名為梵志   所有煩惱盡  度流而無漏   從此越彼岸  是名為梵志   苾芻塳間衣  觀於欲非真   坐樹空閒處  是名為梵志   人若無識知  無語無言說   體冷無溫暖  是名為梵志   棄緣舍居家  出家無所畏   能服甘露味  是名為梵志   斷絕於世事  口無粗獷言   八正道審諦  是名為梵志   遠逝獨遊行  隱藏無形影   難降能自調  是名為梵志   無形不可見  此亦不可見   解知此句者  念則有所由   覺知結使盡  是名為梵志   能斷生死河  能忍超度世   自覺出苦塹  是名為梵志   當求截流度  梵志無有欲   內自觀諸情  是名為梵志   能知如是者  乃名為梵志   學先去其母  率君及二臣   盡勝諸境界  是名為梵志   諸有知深法  不問老以少   審諦守戒信  猶祀火梵志   於己法在外  梵志為最上   一切諸有漏  皆盡皆無餘   或復觀於法  皆盡皆無餘   或復觀合會  皆盡皆無餘   或復觀因緣  皆盡皆無餘   猶如內法本  梵志為在表   若使共床褥  如彼薄俱羅   猶如內法本  梵志為在表   知生知老病  轉知於死徑   日照照於晝  月照照於夜   甲兵照於軍  禪照於道人   佛出照天下  能照一切冥   梵志無有是  有憂無憂念   如如意所轉  彼彼滅狐疑   出生諸深法  梵志習入禪   能解狐疑網  身知其苦痛   出生諸深法  梵志習入禪   遍照一切世  猶日在虛空   出生諸深法  梵志習入禪   能御魔羅敵  如佛脫眾垢   護心及苾芻  梵志品在末   依次品而說  具足三十二   聖尊者法救集諸佛法頌偈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