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57
浙江通志 卷五十七 |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五十七
水利〈六〉
紹興府〈山隂會稽二縣附郭〉
府河 在府東一里跨山會界河之在市其縱者自江橋南至殖利門北至昌安水門其橫者自都泗門至西郭門中間支河甚多皆通舟楫萬厯紹興府志府河為市民所侵漸淤隘嘉靖四年知府南大吉疏闢之後知縣張鑑濬學河民亦便之山隂縣志崇禎癸酉邑人御史金蘭相視淤淺白於有司捐資倡諸紳士分董其役踰月而水道悉通舟楫無阻
國朝康熙五十二年知府俞卿令民開濬深必三尺廣必及兩岸始於各城門鱗次遞進以一里為程不一月工竣五十四年又令盡撤城中水閣恐久而漸弛乃琢石碑二一立於府儀門下一立於江橋張神祠
山隂縣〈城外河道〉
西小江 在縣西四十五里今為河萬厯紹興府志明正統十二年詔從山隂人王信奏命蕭山山隂兩縣起役濬之天順元年知府彭誼建白馬山閘以遏三江口之潮閘東盡漲為田自是江水不通於海
運河 在府西一里自西興抵曹娥江亘二百餘里厯三縣界逕府城中嘉泰會稽志晉司徒賀循臨郡鑿此以溉田𢎞治紹興府志宋嘉定十四年郡守汪綱開濬萬厯會稽縣志明嘉靖四年知府南大吉濬之
新河 在府城西北二里唐書地理志元和十年觀察使孟簡開
鏡湖 在府城南三里一名長湖又名大湖亦名鑑湖沿湖開水門六十九所溉田萬頃跨山會兩縣周三百五十八里總納兩縣三十六源之水通典漢永和五年太守馬臻始築塘界湖為二溉田九千餘頃紹興府志宋祥符後民漸盜為田二湖合為一〈南湖屬山隂境東湖屬會稽境〉熙寧中廬州觀察推官江衍被遣至越不能建議復湖乃立牌於水以牌內之湖聽民入租為田至郡守王仲嶷又並牌外者盡田之〈占湖為田者二千四百餘頃〉今則皆為起科之田湖盡廢俗呼白塔洋為鏡湖長十五里葢其一處耳〈謹按山隂諸湖見萬厯府志者一十五而廢者有十鏡湖之𩔖是也鏡湖開自漢以來為會稽一郡水利攸闗自唐迄宋日侵月削廢為田者屢矣曾鞏有鑑湖序王十朋有鑑湖三説徐次鐸有復湖議及宋史河渠志會稽志皆欲復湖以為瀦水之區明里人張元忭雲曾王徐三公之議非不鑿鑿然昔之為湖特以瀦水葢山會蕭三縣之水直㵼於海而無渟蓄故也今既設三江閘則鏡湖之瀦水溉田直可稍緩古今異勢緩急異宜畧載興廢之由以偹考證其曾王徐三公之文具蛓藝文志中〉
菱塘湖 在縣西五十里嘉靖山隂縣志湖多菱葑故名廣三千七百餘畝洪武中築隄建閘溉田一萬八千餘畝近被侵佔為田水不甚蓄
官塘〈跨山會兩縣在山隂者為南塘西自廣陵斗門東抵曹娥江百六十里即古鏡湖塘也束漢太守馬臻築以瀦水水髙於田田髙於海各丈餘旱則泄湖之水以溉田潦則泄田之水以入海沿塘置斗門堰閘以時啟閉有十一堰五閘今堰閘或通或塞或為橋往往為居民填佔明嘉靖十七年知府湯紹恩改築水滸東西橫亙百餘里遂為通衢〉 中塘〈即運道塘自迎恩門起至蕭山唐元和十年觀察使孟簡開宋嘉定十四年郡守汪綱増築之明𢎞治間知縣李良重修甃以石萬厯間主事孫如法捐資修築十餘里亦甃以石國朝康熙間邑庠生余國瑞同僧集忠捐資倡修逺近樂翰萬餘金閲八年而功成〉 界塘〈在府城西五十里唐垂拱二年始築與蕭山縣分界〉古塘〈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晉太守謝輶築〉 昌安塘〈在昌安門外直抵三江海〉
〈口三十里明洪武二十年築〉 西小江塘〈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宋嘉定間太守趙彥倓築〉 大江隄〈在府城西南一百餘里〉
〈謹按山隂之堰大率皆在鏡湖今湖廢堰亦不存且具載徐次鐸復湖議中已見藝文此不録〉
麻溪壩〈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明成化間知府戴琥築於天樂鄉四十一都之地以捍外水之入而山會蕭三縣水患始息萬厯十六年蕭山知縣劉會加石重建下開霪洞廣四尺每旱則引水以溉田後霪洞淤塞邑紳余煌廣大之國朝康熙二十一年壩毀於潮福建總督姚啟聖修築改洞為三各廣六尺後復圯五十六年知府俞卿重修〉 臨浦壩〈在縣南三十里半屬蕭山明宣徳中築以斷西江之水正徳以來商舟欲取便乃開壩建閘甚為害嘉靖十三年知縣王聘塞之〉
三江應宿閘〈在三江所城西門外明嘉靖十六年知府湯紹恩建凡二十八洞亘堤百餘丈蓄山會蕭三縣之水三縣共徴銀若干兩為啟閉費其上有張大帝祠後為湯侯生祠陶諧建三江應宿閘記紹興屬邑有八惟山隂會稽蕭山之田最下霖雨浸霪則陸地成淵民甚苦之昔之賢守置玉山扁拖二閘以泄其水水潦盛日又設䇿決捍海塘岸數道以疏其流其為水慮悉矣然二閘之口石硤如亹水卻行自瀦出浸數百里而田卒汙萊決岸則激湍漂駛決齧流移而田亦淪沒其功未全也嘉靖丙申屬篤齋湯公紹恩守茲土相厥地形直走三江江之滸山嘴突然下有石巉然其西北山之址亦有石隠然起者公掘地取驗下及數尺餘果有石如甬道橫亙數十丈公曰兩山對峙石脈中聨則閘可基矣遂白其事於巡按御史周公汝員暨諸藩臬長貳僉如議公於是祭告海神又書土方屬賦役規堰瀦授之吏而訪諸同寅孫君全周君表朱君侃陳君讓復命三邑尹方廷璽牛斗暨丞尉等慮財用簡夫數屬工義民百餘十人量事期仭厚薄陳畚挶分任効勞命石工伐石於山且授以方畧牝牡相銜煮秫和灰固之其石激水則剡其首使不與水爭其下有檻其上有梁中授障水之板板橫側掩之石刻水平之凖使啟閉維時堤築以土其淖莫測先投以鐵繼用箘簵發北山石投之兩旁甃石彌縫峭格周施隄厚且堅水不得復循故道其近閘罄折參伍之使水循涯以行其財用出於田畝每畝科四釐許計三邑得貲六千餘兩其丁夫起於編氓更番事事部序既定興工方始月夕向晦有神燈數十往來於隄若為指示區盡之狀既役工隄再潰決復有豚魚百餘比次上浮衆疑且懼奔告於公適錢公煥在坐曰是易之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之義也閘其成矣乎衆心始定經始於丙申秋七月六易朔而告成洞凡二十有八以應天之經宿塘始於丁酉春三月五易朔而告成以丈計長四百丈有竒廣四十丈有竒仍立廟以祀元㝠計其費數千餘兩有贏羨又於塘閘之內置小閘曰涇漊曰撞塘曰平水以節水流以旱乾雲 萬厯十二年知府蕭良榦增石修之改其近岸旁四洞為常平閘用洩漲水又置沙田九十二畝草蕩一區徴其租銀於府備異日修治張元忭重修三江應宿閘記前太守富順湯侯之閘三江也葢舉三邑之水而節宣之其為利甚大至今五十年無以苦潦告者水日夜震盪石漸泐水益走罅中且就圯民始苦旱萬厯癸未蕭侯良幹以戶部郎來守越忭以閘告侯舉狀白兩臺報可遂以通判楊君莊董其事而佐以縣丞鄭日輝千戸陶邦發銀千三百兩有竒始築堰以障水乃視舊甃所罅泐沃以錫令固其內已又發巨石凹凸其兩巔凸以當上流令殺水怒凹以銜舊甃令水不得內攻石每方丈自下而上以次裒之又竅石及其底悉為牝牡相鈎連令水不得外撼又覆石其上令平衍可馳葢視湯侯所建如車益輔如齒益脣倍壯且久總其費費於築堰者十之六於石若工者十之四凡與直毫髪必躬吏不得有所侵三閱月而事成蕭良幹三江閘見行事宜一閘之啟閉以中田為凖定立水則於三江平瀾處以金木水火土為則如水至金字腳各洞盡開至木字腳開十六洞至水字腳開八洞夏至火字頭築冬至土字頭築閘夫照則啟閉不許稽延時刻仍建水則於府治東佑聖觀並老則水牌上下相同以防欺蔽一閘務俱屬三江巡檢帶管遇水消長即驗則督令閘夫以期啟閉一閘兩旁兩洞向雖設不開葢二十四洞自足洩水近岸善壞故也今築為常平閘兩邊各二洞以水當蓄處為凖水過則任其流庶有雨而水不漲一閘夫山隂八名會稽三名每名工食三兩遇閏加銀二錢五分水洩後閉閘用土築塞每築一洞工食銀八錢凡放閘務到底不許留板凡築閘務堅宻不許滲漏違者扣其工食仍究治一漁戶往時率通同閘夫暗起閘板致洩水利及爭執洞口致有磕損今定漁戶籍名在官止許於大閘裏河扳罾不許近閘口磕損及暗開作弊逮者漁戸閘夫並治罪仍責令修理漁戶定有名籍每名輸銀一錢五分貯司以備整修葢板之用一附閘沙田一百二畝三分三釐九毫坐落山隂四十四都二啚才字號除撥十畝與湯祠僧種收食用外餘俱與閘夫佃種每年納租二十五兩三錢七分五釐三毫於內納糧差八兩外淨銀一十七兩三錢七分五釐三毫又草蕩一所每年納租五兩其銀二十二兩三錢七分五釐三毫徵收府庫另貯一匣以備異日修閘之費積有多餘止供塘閘取用不許別支 崇禎六年知府黃絅重修〉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福建總督姚啟聖重修姜希轍有記二十四年知府胡以渙置田三十畝以嵗入修補閘板鐵環後議改修不果而閘座至今無患〉 山西小閘〈在郡城北五十里明萬厯間知府蕭良榦既修三江閘復於山西設閘為三洞以殺上流水勢補三江之所不足〉
〈國朝康熙二十九年大水知府李鐸増立二洞共前五洞復置田二十九畝以資嵗修後為怒潮所激毀其西二洞五十三年知府俞卿遵舊制修葺三洞洞底曳巨石鞏護屹然如金城前後捐銀五百兩五十四年六月告竣設閘夫四名以司啟閉山隂三名蕭山一名〉 玉山陡門閘〈在府城東北三十三里唐貞元元年觀察使皇甫政建明𢎞治間郡守曾䡵重修〉
〈國朝康熙六十一年知府俞卿重建髙輝重建玉山陡門閘記玉山陡門閘跨南北中分為二左三洞右四洞納山會蕭三縣之水以時啟閉而達於海自明太守湯公建應宿閘於三江而陡門之啟閉廢舟楫通行呼曰老閘老閘為三江咽喉上控諸河下趨巨壑故址卑狹民船上下稍不戒輒觸壞嵗壬寅郡守俞公議令陞老閘左右各髙三尺復去右四洞中一柱合為三以寛水道增葺其壞且缺者俾可永久經始於六月下旬越六月而工竣〉 扁拖閘〈在府城北三十里小江之北其閘有二北閘三洞明成化十三年知府戴琥建南閘五洞正徳六年知縣張煥建蔣誼建扁拖閘記山隂會稽蕭山良田千萬頃一遇霪雨則溪水橫流勢若建瓴浮梁戴君廷節以御史出守茲土深恤民患以為小江決不可復開磧堰決不可再築故於山隂新竈柘林各置一閘以泄江南之水又於扁拖甲篷各置一閘以泄江北之水復於蕭山之龕山山隂之新河各置一閘以泄湘湖及麻溪之水而後水有所歸三縣之田可以望秋成矣〉 涇漊閘〈在玉山閘北正德六年知縣張煥建〉 撞塘閘〈在玉山閘東明嘉靖十七年建〉 平水閘〈在三江城西門之南明嘉靖十七年建〉 茅山閘〈在麻溪壩外三里先是天樂四都田截出壩外嵗被江潮淹沒明成化間知府戴琥於茅山之西築閘二洞以節宣江潮久之閘圯水患如故崇禎十六年邑紳劉宗周重建劉宗周築茅山閘記自麻溪築壩而溋湖數萬畝之田遂為甌脫天鄉諸山之水既不得越壩以分其漲而小江之水復挾江潮循茅山以入溋湖汪然巨浸矣賢者憂之於茅山之口建一水門山洪並發則啟以洩之潮汐驟沖則扄而拒之遇嵗旱乾溪流枯竭則又節宣湖汐以為數萬畝桔橰地又自茅山至鄭家嘴築大塘使江流不得橫溢必逶迤曲折由閘以入而後茅山一閘始屹然孤峙有砥柱之勢天鄉命脈懸於一絲此誠地方一大闗鍵嵗久傾圯塘水潰決天鄉之無收數十年於茲矣余向者著天鄉水利議及茅山閘議惓惓於移壩改壩實足為三縣興永利有志未逮嵗癸未太史余公煌及各長吏走麻溪疏導水源因改修舊壩而廣其霪復顧茅山而謂余曰天樂水利向者先生建三䇿今不能如其上姑用其中乎請先閘茅山潦則洩旱則灌使三邑之民曉然知茅山之為利而不願麻溪之有壩然後漸開麻溪以興永利不亦可乎余應曰唯唯於是令曰舊置水門二今改開其一皆以尋為度髙視舊増四之一而以石甃其上半內外皆設霪門中設板幹務在雄壯是閘也舊通舟楫諸商人惟取便利不顧節宣以致溋湖江海連為一壑今增而髙即遇狂潦不致闌入半甃以石使不容船増闢水門則消長迅速然後天郷之水利興而民無昏墊之苦矣〉
〈謹按越州古澤國也山會蕭三邑萬壑爭流會於三江設應宿閘以導之乃水利之最大者故詳録修建之由使後有所考其餘諸閘不過分洩水勢以佐三江之所不及其已廢者見於縣志茲不具録〉
會稽縣〈城外河道〉
曹娥江 在縣東南九十二里即錢塘江上流〈詳見山川〉東小江 在縣東南九十里亦名小舜江〈詳見山川〉樊江 在縣東四十里
上竈溪 在府城東南二十里萬厯紹興府志嘉靖初知府南大吉嘗濬之沿溪田甚獲其利〈沈𢎞道濬上竈溪記萬峯之瀑交注於上竈之川既㵼而為石堰又㵼而環禹穴其濱則皆稼穡之地沙塞岸地舟楫莫通桔橰無功正徳間耆民趙澄聞於上每輟不為嘉靖三載南侯浚城河浚運渠浚堰浚浦遂㵸川二百餘里懼其將復堙塞乃立累年修理之規且勒石垂之經久焉〉
官塘〈自五雲門外東至曹娥亘九十二里餘詳山隂〉
曹娥壩〈在縣東南七十二里曹娥江舊有開又有斗門宋曾公亮宰邑時所置今斗門廢而為壩〉樹潭砩 保砩〈俱在二十一都〉 烏口砩 長砩 黃檀砩范家砩 大砩〈俱在二十七都〉 上馮砩 花巖砩 袁村砩 官佩砩 黃鶯砩 王昻砩 青衣潭砩楊村砩 安家嶺砩 葉村砩 花檀砩 清水砩〈俱在二十八都〉 遂安砩 清水砩 石�砩〈俱在二十九都〉葉家磹砩 仙公石砩 長潭砩 若耶溪砩木橋砩 泉井潭砩 長灘砩〈俱在三十都〉
〈謹按會稽水利大半藉乎山隂小半藉於境內利在山隂者應宿玉山是也利在境內者海塘運河是也海塘另為一門運河附見山隂不更録〉
蕭山縣
運河 起自西興至錢清鎮宋史河渠志西興鎮通江兩牐近為江沙壅塞舟楫不通乾道三年守臣言募人自西興至大江疏沙河二十里並濬牐裏運河十三里通便綱運民旅皆利復恐湖水不定復有填淤且通江六堰綱運至多宜差注指揮一人専以開撩西興沙河繋銜及發捍江兵士五十名專充開撩沙浦不得雜役仍從本府起立營屋居之嘉靖蕭山縣志嘉定間江綱知紹興府以蕭山舊有運河西通錢塘東達台寧沙漲二十餘里舟行苦膠乃開浚八十餘丈復創牐江口使江潮不得入河水不得洩淤塗則盡甃以達城闉
湘湖 在縣西二里周八十里溉田數千頃𢎞治紹興府志宋楊龜山宰是邑以民苦旱乃經始為湖南曰上湘北曰下湘嘉泰會稽志初崇化由化夏孝昭明長興安養新義來蘓八鄉皆仰食湖利乾道中知縣顧沖以許賢一鄉距湖水雖差邈亦可溉及乃合舊約益以許賢為九鄉均其利刻石示衆曰均水約束嘉靖蕭山縣志明永樂間奸民多以近山地墾田起科以妨水利宣徳中魏文靖公驥白於有司盡革之著水利事述𢎞治初御史何舜賓率耆民清理湖地被奸民搆䧟死十三年其子庠生何競奏聞先後差法司覈實盡行改正正徳十五年湖民吳瓚等佔種湘湖田時巡撫許光庭委副使丁沂勘議邑人都御史張嵿備言興廢改正之由遂榜禁之
國朝康熙二十八年湖民孫凱臣等乗湘湖乾涸私自築堤架橋南自柴嶺北至湖嶺約三里許僧人萃𢎞以便商旅往來為稱邑令劉儼督令折毀勒石永禁
西江塘〈在縣西三十里橫亙五十里塘外為富陽江受金衢嚴徽四府之水其丄源髙勢若建瓴蕭山在其下流賴此一帶之塘捍之明正徳十四年鄉官錢玹發倉粟募民修築嘉靖三十八年塘壞山會蕭大困邑人黃九皋以書上巡按傅鳯翔大興塘役山會二邑協力築之基闊七丈收頂三丈髙二丈有竒南起𫝊家山嘴北盡四都半爿山橫亙二十餘里自是邑人始免水患崇禎十五年江水泛溢道府及山會二縣清勘塘缺督修國朝順治十一年塘壞甚多知縣韓昌先集議分段修築十七年修西江塘自大門臼上落埠至幹家池止康熙四年大修江塘十三年項家缺圮周之冕督建凡塘有缺狹處盡行修葺十五年義坍共計一百三十餘丈隨即建築二十年二十一年相繼塘圮福建總督姚啟聖捐貲興工命弟姚鳯督役閲四月工成二十五年西江之張家堰坍毀一百二十餘丈知縣劉儼捐貲修築山會二縣協力助修三十一年三縣各出費築備塘一帶五十五年十一月知府俞卿自大門臼小門臼張家嘴朱前墩聞家堰共築塘四百二十六丈計銀三千五百十四兩山會協助三分之一五十六年十二月工竣〉 湘湖塘〈在縣西二里十七處皆設塘長看守先是湫口洩水未經設閘明崇禎間邑人蔡三樂捐貲建閘又助修西北二塘〉 黃竹塘〈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橫亙三里〉
〈國朝康熙九年邑令鄒勒修築易土以石〉 橫塘〈在縣西三里〉 柳塘〈在縣西四里二塘俱屬湘湖塘內〉 白露塘〈在縣南二十里〉 荻涇塘 周家湖塘〈俱在縣南二十里〉 橫塘〈在縣南五十里〉 蘆㢀河塘〈在縣北七里貼近海塘〉
章家堰〈在縣東三里〉 孫家堰〈在縣東二十里〉 楊新堰〈在縣東二十五里〉 沈家堰 衙前堰〈俱在縣東三十里〉 石湫堰 蔡家堰 季家堰〈俱在縣東四十里〉 單家堰〈在縣東南十五里〉邱家堰〈在縣南二十五里明萬厯十四年邑令劉會修築〉 湊堰〈在縣東一里〉大堰 磧堰〈在縣南三十里〉 王家堰〈在縣西一里〉 股堰
〈在縣西十里元至正間邑人楊伯逺築堰輒潰其妻王氏割股投江遂沙漲而堰成〉 大堰〈在縣西十里明萬厯十五年邑令劉會改建永興閘〉 汪家堰 聞家堰吳家堰 方家堰 周老堰〈以上六堰俱沿西江塘〉 塘子堰〈在縣西十五里〉 石巖堰〈在縣南十五里〉 秦家堰 河墅堰陳家堰〈俱在縣南〉
錢清壩〈在縣東四十里廢〉 倪家壩 義橋壩 新壩〈俱在縣南二十五里〉 盛文壩〈即東壩俗名新壩在縣東五里明萬厯四十四年令陳如松於霪頭閘橫築一壩以防潮患開雙河堘通運河以便舟楫〉
新河閘〈在縣東三里〉 澇湖閘〈在縣東十里〉 麻車閘〈在縣東二十里〉許家閘〈在縣東三十五里〉 徐家閘〈在縣東南十二里元邑人韯成之建〉
〈明景泰間縣丞王瑾重修今改橋〉 螺山閘〈在縣東南二十里明天順間知縣梁昉重建以禦小江之水〉 林家閘〈在縣西四百步兩岸多為居民填廣舟不能通明𢎞治十四年屯田僉事張鸞開浚萬厯十一年邑紳張試重建橋稍廣之〉 村口閘〈在縣西五里〉 資福閘〈在縣西八里〉 永興閘〈在縣西十里俗名龍口閘閘故大堰明萬歴十五年令劉會因石塘工畢以羨銀改堰為閘二以洩諸鄉水澇〉 吳家閘〈在縣南四十里〉 霪頭閘〈在縣北十五里〉 長山閘〈在縣東北十里明成化間知府戴琥建〉 龕山閘〈在縣東北三十里成化問知府戴琥建吳寛建龕山閘記紹興地介於江海之間潮至則海沙漸壅而水不可通故霪雨則江流暴漲而田皆湮沒嘗攷郡志有漁浦有磧堰足以障之入海水利莫大於是自堰之廢農人始以為病浮梁戴侯由御史出知紹興二年既相山隂境內置五閘以洩江南北之水他日行蕭山縣令陳瑤以苦水告遂指龕山斷處置閘閘之制為門二中施橫木旁立石柱上架石樑起於成化十一年之四月告成於是年之十二月〉黃公閘〈在縣南六十里邑人俞種捐貲置閘民受其利又闕家閘謝薦閘俱俞種建〉鳯堰閘〈在縣東四百步明𢎞治七年邑人任邦瑞重修髙潤重建鳯堰閘記蕭山襟花溪磧堰西帶錢塘北濱大海霪雨浹旬遂致泛溢髙亢彌月即為赤地民多病之宋楊龜山先生來宰因鑿湘湖為瀦蓄之所其溝潢運河皆為堰閘而因時啟閉焉鳯堰閘其一也是堰傾圯田禾湮沒邑士任邦瑞出私幣白於縣以甃治之令助以夫力厥功告成〉 牆裏童閘
〈國朝順治十年建〉
諸暨縣
縣湖 在城內又名學湖紹興府志宋淳熙中知縣何喬重浚置二閘嘉靖中知縣徐履祥復浚於西築一堤
浣江 在縣南門外經野規畧吞婺剡萬溪之水繞城北流
東江 在縣東
下西江 從縣南浣江分流七十餘里與東江合𢎞治紹興府志元天厯間州同知阿爾斯蘭迪延開浚俗稱新江
黃白川 在縣南十里許劉光復會義橋記上受寳婺萬山之水而通浣江
泌湖 在縣北五十里萬厯紹興府志舊以蓄水不田故不陞科後沿湖居民漸據為田
白塔湖 在東江下六十里通瀝山湖
瀝山湖 在縣北六十里紫巖鄉
朱公湖 在下西江三十五里
髙湖 在下東江二十里
大侶湖 在縣東五里
七十二湖 其名不一並湖之田皆稱湖田
家公堤〈在長官橋邊宋縣令家坤翁築〉
湖塘〈在縣東二里唐天寳中令郭宻之築溉田二十餘頃〉
楊栁堰〈在二十五都黃瑩建〉 呂浦堰〈在孝義溪〉 巖頭堰 孫村堰〈俱在開化溪〉 街亭堰 王村堰〈在洪浦江〉 鴨子堰〈在義烏溪〉 牿牛堰 石砩堰 𭰁村堰 永昌上堰〈在楓溪〉 永昌下堰 鐵石堰 丁家堰 宣村堰黃甽堰〈俱在楓溪〉 仕堂堰〈在二十七都橫家山下黃畿廷立〉 魚籠堰 石壁堰 黃沙堰〈俱在千溪〉 石蟹堰 王堰石井堰 祝橋堰 跨湖堰〈俱在五洩溪〉 蔣家堰〈在真如庵前〉 便堰〈在概浦溪〉 考溪堰 張家堰〈在雙溪〉
萬定埂 七家埂 上塘郎埂 下塘郎埂 廟後埂 官塘埂 前山埂 包家埂 廟前埂 丁家埂 麻園埂 大園埂 黃家井埂 金村埂霪口沙塘埂 杜家埂 中湖水埂 下湖
水埂 吳郎莊埂 墳塔埂 霍家埂 橋頭湖埂〈以上皆上江東岸〉 柘湖埂 前湖埂 白塘湖埂宣家湖埂 上莊湖埂 下莊湖埂 安家湖埂茲橋湖埂 五湖埂 薴蘿下首埂 道士湖
埂〈以上皆上江西岸〉 二十七都小港門前埂 祖宅門前埂 闗全湖埂 上洋湖埂 下洋湖埂 趙郎湖埂 毛村湖埂 蔣村埂〈以上皆雙江河岸〉 婁家埂 陳村埂 翁家荷花埂 張村埂 孫家橫埂 大樟樹埂 大路埂 丁橋埂 廟前碑亭半爿埂 上網廟陶家埂〈以上街亭河岸〉 水磨堰埂黃蘭畈埂 石井畈埂 缷湖埂 西景湖埂留仁荒湖埂 徐家湖埂〈以上山後河東岸〉 牌畈芝麻埂 金家湖埂 沙塔湖埂 黃家湖埂 新湖埂 楊家湖埂 馬塔湖埂 月塘湖埂 朱俞二湖埂 合家湖埂〈以上山後河西岸〉 霪口塘埂 黃家墩埂 髙湖埂 湯家湖埂 巉頭湖埂 章家趙家湖埂 落星湖埂 夀文四十八新湖埂上竹月湖埂 下竹月湖埂 木陳湖埂 吳
墅湖埂 婁家湖埂 新大圩埂 山後湖埂孤山湖埂 下東埂 石米橫埂 草湖埂 新湖埂 金竹唐湖埂 馬塘湖埂 白塔湖埂西安鄉埂 紫巖鄉埂 華家巖埂 歴山湖埂蔣湖忽覩湖埂 橫山湖埂 吳湖埂 上金
湖埂 下金湖埂 新塘裏埂 新湖埂 吳家櫃埂 下湖埂〈以上東江東岸〉 廟嘴埂 北園埂 源滙埂 和尚灘埂 張家新湖埂 戚家湖埂夀家滙湖埂 東橫塘湖埂 朱家湖埂 東黃家湖埂 東京塘湖埂 泥湖埂 東大兆湖埂霰漁湖埂 西施湖埂 魯家湖埂〈以上東江西岸〉
沙埭埂 余村埂 大侶湖周村埂 楮木湖埂西橫塘湖埂 西朱家湖埂 西上黃家湖埂西下黃家湖埂 西京塘湖埂 何家湖埂
西大兆湖埂 黃潭湖埂〈以上西江東岸〉 北莊畈埂張家畈埂 邵家湖埂 酈家小湖埂 東大湖埂 道士湖埂 新亭湖埂 黃官人湖埂 廟前湖埂 陳家湖埂 上蒼湖埂 下蒼湖埂象湖埂 黃湖埂 郭家湖埂 和尚湖埂 秀才湖埂 潭湖埂 車湖埂 張麻湖埂 朱公湖埂 上浦埂 貫莊湖埂 橋裏湖埂 連塘湖埂 江西湖埂 浦球湖埂 湄池湖埂 南湖埂 下坂湖埂 楓山湖埂 神堂湖埂〈以上西江西岸經野規畧諸暨上山來水下流萬派水由磧𥔌一處甚窄兼潮水灌突易於泛漲倘不力救未有不潰敗者救埂之法埂內須多釘牛眠樁埂外護以竹簟草薦低處遇水則閘以門板有漏洞缺口則下草皮或用舊袋或鹽蒲包盛泥塞其口洞方可止水埂倒多在夜間故水發時當令圩長率田戶終夜巡視防救始可無虞〉
南門閘〈在南門外〉 縣湖閘 馬湖閘 茆渚埠閘洋湖閘 闗全湖閘 黃公閘 南湖斗門閘 了山上閘 了山下閘 五浦閘〈在大侶湖以下五閘皆明萬厯間縣令劉光復建〉 廟嘴埂閘 白塔湖埂閘 朱公湖埂閘 髙湖埂閘
餘姚縣
餘姚江 在縣南十步許又名舜江於越新編濱江田皆賴以灌溉若澇則諸鄉之水咸放而直入於江
東橫河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萬厯紹興府志明嘉靖十五年縣丞金韶浚深之
燭溪湖 在縣東北十八里嘉泰會稽志俗號淡水海周一百五十里深二丈溉田千餘頃東西各有石閘其西閘易為土門旋廢宋慶元五年知縣施宿始復其舊更鑿山闢令廣每放湖水勢不柅人皆便之萬厯紹興府志明成化十三年於湖中築塘分湖為兩自梅墺湖航渡西山以東俱屬上原塘以西屬下原嘉靖十四年重修
新海湖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𢎞治紹興府志洪武二十二年築臨山衛城塞汝仇湖為教塲至二十七年耆民黃原敬上言從湖北濱海地築塘瀦水為湖以溉田
汝仇湖 在縣西北四十里紹興府志南距山又距喻格堰孟家塘北距海堤周九百七十一頃最為大今為民佃不能半矣
〈謹按餘姚陂湖三十一所俱蓄水灌田今或存或廢詳見山川茲不複載〉
大江口壩〈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雲樓鄉〉
運河新閘〈在雲樓鄉一都萬厯丙申里人陳有年周思宸請於守道吳獻台立〉 李家閘〈在通徳鄉三都廢〉 周家埠閘〈在通徳鄉三都〉 石堰閘 南湫閘 東橫河閘〈俱在龍泉一都〉 匡堰閘 水霪閘〈俱在梅川鄉二都廢〉 白石堰閘〈在上林鄉一都〉 雙河閘 洋浦閘〈俱在上林鄉二都唐景龍元年創二閘於漾塘南曰雙河北曰洋浦宋乾道慶元間皆修治之明永樂初復為石閘今廢〉 礶山閘〈在燭溪郷三都〉 白元閘〈在梅川郷二都徐岳徐靈捐資倡建民咸賴之〉
菁江斗門〈在燭溪郷〉 廟山斗門〈在梅川鄉〉 諸郎斗門 孫家斗門〈俱在治山鄉〉 黃莊斗門〈在鳯亭郷〉 眉山斗門〈在雲柯鄉〉 橫河斗門〈在雲樓郷〉 孫家斗門 焦家斗門孟家斗門〈俱在上林鄉〉 仁風斗門〈在孝義溪〉 沙河斗門〈在龍泉鄉〉
上虞縣
運河 在縣治前通衢之南東接通明堰西距梁湖壩綿亘三十里宋史河渠志紹興初髙宗次越以上虞縣梁湖堰東運河淺澀令發六千五百餘工委本縣令佐監督濬治萬厯紹興府志舊有則水牌二一在九獅橋側一在姜家橋南今皆湮沒城內河向為居民所侵明嘉靖三年知縣楊紹芳歸河南侵地為牽路約廣六尺自通明門抵晝錦門自後往來舟皆由城內頗稱便十四年知縣張光祖復歸河北地自通濟橋至水館亭約長五十丈廣八尺連南者共二丈九尺
新河 在縣東北十里萬厯紹興府志明永樂九年鄞人郟度以通明江七里灘阻塞不便上言將縣後舊溝開濬名後新河置西黃浦橋直抵鄭監山堰復舊通明壩又開十八里河直抵江口壩官民船皆由之路雖不甚便然免𠉀潮之難嘉靖三年知縣楊紹芳拆西黃浦橋作凳橋舟復由城中行而黃浦橋東至十八里河則仍郟度跡不改
西溪湖 在縣西南二里湖周七里上虞縣志宋令戴延興為堤七里以障之又名七里湖可溉田二千餘頃後漸廢元至正間縣尹林希元有復湖議明仍元舊陞稅為田者久之萬厯間縣令朱維藩修濬諸港湖得稍復猶未能還其故址也
夏葢湖 在縣西北四十里北枕大海周一百五里萬厯紹興府志湖有三十六溝引灌五鄉十三萬畝兼有菱芡芙蕖魚蝦之利俗謂日産黃金方寸宋熙寧中縣尉張漸廢為田元祐四年吏部郎中章楶奏復之政和中又廢為田建炎四年傅崧卿守郡餘姚陳槖上書陳利便〈陳索上傅崧卿論夏葢湖書上虞餘姚所管陂湖三十餘所而夏葢湖最大周回一百五里自來䕃註上虞縣新興等五鄉及餘姚縣蘭風鄉此六郷皆瀕海土平而水易洩田以畝計無慮數十萬惟藉一湖灌溉之利今既涸之為田若雨不時降則拱手以視禾稼之焦枯耳其他諸湖所灌注皆不下數百頃在餘姚若汝仇牟山燭溪上林餘支千金漁浦黃山樂安等湖所灌田動以數百頃值利人戶倚以為命而乃盡奪之一遇旱暵非惟赤子饑餓僵踣道路而計司常賦虧失尤多雖盡得湖田租課十不滿其三四又況每遇旱嵗湖田亦隨例申訴官中檢放與民田等昨見上虞丞言曾䝉上司差委相度湖田利害因對靖康元年建炎元年湖田租課除檢放外兩年共納五千四百餘石而民田縁失陂湖之利無處不旱兩年計檢放秋米二萬二千五百餘石只上虞一縣如此以此論之其得失豈不較然民間所損又可見矣但當時以湖田租課歸御前與省計自分兩家雖得湖田百斛而常賦虧萬斛嬖佞之臣猶將曰此百斛者御前所得也不剏湖田何以有此省計虧羨我何知哉今湖田租課既充經費則漕臺郡守固當計其得失之多寡而辨其利害夫公上之於民一體也有損於公有益於民猶當為之況公私俱受其害可不思所以革之耶槖見建炎二年春邑民常訴湖田之害於撫諭使者使者下其狀於州縣上虞令陳休錫遂悉罷境內之湖田翟帥以未得朝廷指揮數窘之陳不為變是嵗越境大旱如諸暨新嵊赤地數百里農夫無事於銍艾獨上虞大熟餘姚次之其冬新嵊之民糴於上虞餘姚者屬路不絶向使陳令行之不果則邑民救死不暇況他境乎夫以一縣令尚能為之槖之所望於左右宜何如〉嘉㤗會稽志紹興二年上虞縣令趙不搖言湖為田不便吏部尚書李光奏一方利害無甚於湖自政和以來以湖為田者乞復為湖萬厯紹興府志嘉熙元年或獻於福王府民張康等爭之得免元元貞間傍湖之民輒於髙處填為田至數十畝至正十二年縣尹林希元定墾田數餘悉為湖十六年或乗間竊種尹李睿復之十八年或獻於長鎗軍縣尹韓諫言於督軍郎中劉仁本已之其水灌上虞之新興等五鄉之田而陳倉堰閘之水則灌餘姚之蘭風一都四五七九十保之田後上虞不肯與餘姚同利明洪武六年知府唐鐸悉復古規令教授王儼作記志其本末
〈謹按上虞陂湖甚多惟夏葢則為湖甚廣為利甚大為一邑水利之最餘雖資以䕃田其名已見山川茲不複載〉
孔堰 奚家堰〈俱在二都〉 石堰 驛亭堰 小越堰河清溝堰 蔣家堰 皂角堰 俞植堰 兩貫珠堰 五乂堰〈俱在三都〉 橫山堰 施家堰 楊湖堰 夾堰 徐林堰 徐少堰 杜兼堰 柯山堰〈俱在四都〉 徐滸堰 王婆堰 丁家堰 陳倉堰李監堰 中堰 西䃮堰〈俱在五都〉 思湖堰〈在六都〉花公堰 梅林堰 竇堰〈俱在七都〉 黃家堰〈在八都〉茭葑堰〈在九都〉 炭堰 柯莊堰 新建堰 百
官堰〈舊名龍山堰〉 穰草堰〈俱在十都〉
中壩〈又名新通明壩在縣東十里鄭監山下宋時在急遞舖側名通明北堰明洪武初鄞人郟度建言開浚移鄭監山下嘉靖間有奸民私置幽窪洩水知縣楊紹芳鳩工堅築焉〉 通明壩〈在縣東三里二都宋嘉泰元年置〉 梁湖壩〈在十都曹娥江東岸風濤衝激遷徙不常元至元庚辰遷曹娥驛西邑簿馬合麻重建明洪武初設官掌之嘉靖間江潮西徙漲沙約七里縣令鄭芸浚為河移壩江邊以通舟楫〉 蒿壩〈在十一都近蒿山〉 橫涇壩〈一在南門外明萬歴五年縣丞濮陽傅重修甃以石此附郭水利之最要者也二十五年縣令胡思伸剏為斗門時其蓄洩一在東門外新安閘南胡思伸造閘仍增拓其址〉 屈家壩〈在十都〉池湖壩〈在十四都〉
張家閘〈在一都〉 孔家閘〈在一都〉 西陡門閘 石堰閘小越閘〈俱在三都〉 橫山閘〈在四都〉 夏葢山閘 陳
倉堰閘〈俱在五都明洪武二年置〉 穰草堰閘 洪山湖閘陡門閘 孔涇閘〈俱在十都即孔堰牐元至正庚子改堰為之〉 嵩陡門閘 小陡門閘〈俱在十一都與會稽接壤〉 龍山陡門閘〈在十四都閘坐江口截定流水灌田一千餘畝閘廢民甚苦旱明萬歴三十三年縣令徐待聘建〉虞家港閘 湖頭閘 龍舌閘 鄭家閘〈俱在二十一都上二閘俱朱維藩建〉 清水閘〈在二十二都宋嘉泰元年尉錢績修建孫應時復清水閘記上虞運渠貫邑而西二十五里屬於曹江其堰曰梁湖地勢髙邑東十二里屬於姚江其堰曰通明地勢下水容於兩堤間髙於田丈餘而夾堤皆深浦故渠數決為患不小嘉泰之元吳越錢君績為尉詢其故或曰上管有釃水之道曰清水閘渠漲則北洩之於浦今廢數十年而故址則存錢君行視信然乃上創石橋下甃斗門啟閉以時一追舊規又繕治近堤廣五十丈袤二千尺土石堅宻渠得不決 後圯府史王永修之〉 孟宅閘〈在縣東二十二都宋嘉泰初縣尉錢績修後圯府史王永以舊閘小窄不足防水就故址更加深廣〉 四水閘〈在縣東南二十二都宋縣令袁君儒建〉 清河坊閘〈在二十二都〉 永濟閘〈在二十三都〉新安閘〈在縣東五里包村港明萬厯二十四年縣令胡思伸建凡三洞每洞闊一丈餘〉
〈兩岸皆甃以石置田以資修理定閘夫六名以司啟閉胡思伸新安閘記萬厯丙申子出令於虞考虞疆西截姚江舊滙為沙湖導自運河中通皂李成巨浸可一舍而抵縣治治南水發源自百雲巽溪澌流灌於城內分流而為玉溪郊外舊有橫壩閘以障其流而迴波轉注焉久皆湮沒無存矣運河而東則由治直達通明去治東半里向南有孟宅閘閘下之水盤旋至包村港實巽水所滙處為江潮之咽喉水口之闗鎖而地勢髙仰苦瀉直走姚江寧惟一方旱澇是虞實四境風氣攸闗則莫如閘包村是急余乃次第經營既為修築沙湖蓄一邑之水源又為更新橫壩濬玉溪之壅閼而尤注意於包村僉謂茲水之灌田者畝可萬計不閘時苦旱不登閘則嵗可倍收化瘠為今第量其承灌之淺深為輸錢之多寡分為三則則無踰二錢於是卜日興工任事者協心悉力殆無遺計而閘事始竣自閘事竣與前二閘鼎峙而後虞之水利可謂大備已閘名新安余新安産也民識不忘倘亦鄭渠蘇隄之比乎〉 柯家閘〈在鎮都又名長壩〉 韓家閘〈在鎮都明洪武七年置宋濂建柯家韓家二閘記上虞有湖名夏葢渠之下流建二石閘湖並於海鹵水或乘潮而入舊嘗造堤捍其衝至是暴潰洪武辛亥冬臨淮唐侯鐸出守會稽上虞侯視決堤與民共約度田次會粟因口以賦庸鑿石為堤自蓮花池至纂風合萬有三千尺始與故堤屬堤幸成會侯召入為卿太常遂命僚屬集事其柯家閘廣二十有四尺深如廣之數而嬴其一其韓家閘廣減前閘之半深比廣倍之始事於甲寅七月訖於十有二月〉
嵊縣
新河 在縣東北三里萬厯紹興府志往昔剡溪由西而北環城出艇湖及後水漲溪南徙不由故道古溪遺址尚存明隆慶六年知縣朱一栢自東門外引河流迤北入古溪兩岸築以石堤邑人立石題曰朱公河萬𠩵四年夏知縣譚禮議濬署縣教諭王天和縣丞林濟卿主簿鄭輅協力治之嵊縣志萬厯七年提學副使喬因阜檄縣重濬今復淤
何家塘〈在縣東十里崇信鄉七都〉 任帡塘〈在縣東二十五里八九十都〉 嬭烏塘〈在縣東四十里十四都〉 西山塘〈在縣東五十里十五都〉 清隠塘〈在縣東七十里十六都〉 愛湖塘〈在縣南七里一都〉 黃塘〈在縣南八里二都〉 洌潔塘〈在縣南二十里五十三都〉 麗湖塘 古跡坑〈俱在縣西南十五里五十一都〉 道塘 貴家堰〈俱在縣西二十五里四十六都〉新塘 東湖塘 西湖塘〈俱在縣西三十里四十八都〉 官
塘〈在縣西四十里三十六都〉 普惠塘〈在縣西五十里四十二都〉 蘆塘〈在縣西五十里三十七都〉 沃塘〈在縣西五十里二十都〉 廣利塘〈在縣西北二十里界十九二十都二十五都〉 漢塘〈在縣西北二十里二十五都〉 俞家塘〈在縣北十九里二十都久圮國朝康熙間縣丞胡玒修濬諸塘民享其利〉
陳塘砩〈在二都〉 桃花砩 吳家砩〈俱在三都萬厯三年修築今塞〉大巖砩〈在五都〉 守山砩 臨安砩 縱枝砩 前花砩〈即東郭砩今圯〉 桃花砩〈俱在六都〉 黃濟渠砩 賴石砩 黃澤砩 巖頭砩 大淺砩〈俱在八九十都〉 許宅砩 任泉砩〈俱在十三都〉 梅林砩〈在十五都〉 於浦砩曹娥砩〈俱在二十二都〉 油草砩 道士砩〈俱在二十三都〉 秋頭砩 黃城砩 澄溏砩〈俱在二十六都〉 相家砩 黃巖砩 黃石官砩 青水砩〈俱在二十八都〉 油草砩〈在二十九都明崇禎間湮廢國朝康熙間縣丞胡玒督濬〉 胡洋砩〈在二十九都〉 下黃坂砩 様頭砩 秋緑砩〈俱在三十一都〉 城後砩 黃家塘砩〈俱在三十二都〉 下齊砩〈在三十三都〉 苦竹大砩〈在三十四都〉 苦竹砩〈在三十五都〉 鐺黃砩〈在三十六都〉 新石砩 石𪿪砩〈俱在三十七都〉 八畝砩 白肚砩 橫溪砩〈俱在三十八都〉 古砩〈在三十九都〉 沿巖砩〈在四十都〉 前田砩 石古砩 苦竹砩〈俱在四十一都〉 通渠砩 胡家砩 菖蒲砩〈俱在四十二都〉 泉砩 沈郎砩 史鐡砩〈俱在四十三都〉 皂角砩 新橋砩〈俱在四十四都〉 宋家砩〈在四十五都〉 康郎砩〈在四十六都〉 俞家砩 卑溪砩 新石砩〈俱在四十七都〉 碑石砩 戚家砩〈俱在四十九都〉 浩江大砩 石鼓砩〈俱在五十都明崇禎間鄉民李嘉夀倡築〉
〈國朝康熙間典史毛鼎督濬〉 陳村砩〈在五十一都〉 深林砩 潭遏砩 胡塍砩〈俱在五十三都〉 源通砩 益通砩〈俱在五十四都明萬厯間為洪水衝坍邑人趙明峯修治之〉 陳大砩〈五十五都〉
新昌縣
東溪 在縣東一里其正派從北流過縣後西北流為三溪出嵊縣為剡溪嘉泰會稽志其源東南來自天台石橋瀑布水支派入縣南流西溉田一萬二千畝
東堤〈綿亘三里以捍溪潦宋知縣林安宅所築寶𠩵間知縣趙時佺咸淳間知縣吳均佐重修厯二百年又圯明成化十二年知縣李楫修築𢎞治間知縣唐䕫築大堤邑紳尚書何鑑時為御史實持其議未幾復壞於水知縣楊琛累石重修増築子堤髙廣視昔三倍李傑文重修東堤記縣治東南接天姥諸大山溪澗衆水奔注百餘里滙為東溪環於縣東而北折為剡溪一遇霖雨山水暴至則東溪泛溢洶湧勢不可禦宋紹興間水決覆船山壞民田衝縣治時閩人林安宅知縣事築大堤捍之起自小東門逾北門而止又築子堤於外以殺水勢正統間水決虎隊嶺成化丁酉為患彌甚𢎞治癸丑縣令唐夔築大堤起自龍山接於舊堤計一百六十餘文丙辰夏水潰所築數十文縣令楊君琛累石塞之增築子堤其長視大堤三分之二廣三分之一𢎞治十三年記 嘉靖間水復決推官陳讓知縣吳希孟董役因舊址增築知縣萬鵬成之隆慶間知縣蕭敏道捐金募工修築〉後溪堤〈在縣西十里明萬厯間知縣田琯令典史朱琳督工修築以捍水患〉
孝行砩〈在縣南一里宋知縣林安宅所開長十餘里溉田一萬三千畝民賴其利後知縣凃相宋賢相繼修理之後因水利不均民莫肯修明萬𠩵三年嵗旱知縣田琯視之得其故乃諭民協力修濬五年復募民増修沿砩加土堅築甃以石板於大佛橋洩水之處設巨石以防旱澇立均水牌以均灌溉〉 醴泉砩 青山砩 鼓泉砩〈俱在四都〉 青泉砩〈在五都〉 谷陳砩〈在五六都〉 梅渚砩〈在七都〉 下意砩龜巖砩 左於砩〈俱在八九都〉 左過砩 穿巖砩
〈俱在十都〉 津溪砩 染口砩 大用砩 磕山砩〈俱在十二都〉 練使砩〈在十三都〉 長照砩 �嵔砩〈俱在二十都〉竒巖砩〈在二十四都〉 中溪砩 三坑砩〈俱在二十七都〉 新澤砩〈在二十九都〉 丹坑砩 香林砩 小溪砩〈俱在三十三都〉 支淺砩 螺螄砩 馬郎砩 茹葫砩〈俱在三十八九都〉
〈謹按新昌在萬山中地勢欹仄故鮮陂湖溝澮止溪流三派引以溉田其利害所闗則惟在東堤與諸砩而已〉
浙江通志卷五十七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1525年 (提及)
- 1713年 (提及)
- 1447年 (提及)
- 1221年 (提及)
- 1538年 (提及)
- 686年 (提及)
- 1387年 (提及)
- 1682年 (提及)
- 1534年 (提及)
- 1537年 (提及)
- 1633年 (提及)
- 1690年 (提及)
- 1722年 (提及)
- 1477年 (提及)
- 1643年 (提及)
- 1167年 (提及)
- 1520年 (提及)
- 1689年 (提及)
- 1519年 (提及)
- 1559年 (提及)
- 1642年 (提及)
- 1654年 (提及)
- 1665年 (提及)
- 1670年 (提及)
- 1475年 (提及)
- 1653年 (提及)
- 1536年 (提及)
- 1199年 (提及)
- 1535年 (提及)
- 1389年 (提及)
- 707年 (提及)
- 1524年 (提及)
- 1411年 (提及)
- 1089年 (提及)
- 1130年 (提及)
- 1126年 (提及)
- 1127年 (提及)
- 1128年 (提及)
- 1237年 (提及)
- 1352年 (提及)
- 1373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1374年 (提及)
- 1572年 (提及)
- 1476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