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清至民國石羊河流域聚落數據集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清至民國石羊河流域聚落數據集
作者:羅聰 張萍
2018年8月19日
本作品收錄於《中國科學數據
羅聰, 張萍. 清至民國石羊河流域聚落數據集[J/OL]. 中國科學數據, 2018, 3(3). (2018-08-14). DOI: 10.11922/csdata.2018.0014.zh.


摘要&關鍵詞

[編輯]

摘要:石羊河流域地處河西乾旱區,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流域內聚落的變化對乾旱地區社會與生態環境變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因此石羊河流域聚落數據集,不僅是研究乾旱區生態環境變遷的重要數據,也是絲綢之路研究的基礎數據。本數據集合方志、地理調查表、地圖資料提取了清至民國流域內的聚落信息。通過詳細地考證,確定古聚落的現今位置以及存在的時間範圍,並完成對聚落的空間定位和分類,建立起清至民國石羊河流域的聚落數據集。

關鍵詞:清至民國;石羊河流域;聚落;地理信息系統

Abstract & Keywords

[編輯]

Abstract: Located in arid Hexi Regio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is an unavoidable node along the Silk Road. The changes of human settlements along the basin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udies in arid regions. This dateset is hence not only important for research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arid regions, but also essential to Silk Road studies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s. The dateset is an assemblage of human settlement information along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extracted from local records, geographical surveys, and historical maps. Through detailed textual research, the spatial location and time periods of these human settlement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y wer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settlement types to build the dateset of human settlements along Shiyang River basin in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Keywords: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Shiyang River; human settlemen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數據庫(集)基本信息簡介

[編輯]
數據庫(集)名稱 清至民國石羊河流域聚落數據集
數據作者 羅聰、張萍
數據通信作者 張萍(zhangping029@126.com)
數據時間範圍 1644–1949年
地理區域 地理範圍包括北緯37°06′–39°27′,東經101°22–104°04′。其中包括:石羊河流域。地理區域範圍涉及到的地區包括金昌市,武威市、永昌縣、民勤縣、古浪縣及天祝縣的北部地區。
數據量 2.48 MB
數據格式 *.shp, *.dbf, *.prj, *.sbn, *.sbx, *.shx
數據服務系統網址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586
基金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4ZDB031)
數據庫(集)組成 數據集由4個shapefile文件組成,分別是以1657年、1749年、1934年和1939年為剖面組成的聚落數據集。其中每一個shapefile包含6個文件,分別為*.shp, *.dbf, *.prj, *.sbn, *.sbx, *.shx文件。

Dataset Profile

[編輯]
Title A dataset of human settlements along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in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Dat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Ping (Zhangping029@126.com)
Data authors Luo Cong, Zhang Ping
Time range 1644–1949
Geographical scope 37°06′N–39°27′N, 101°22′E–104°04′E; specific areas include Jinchang City, Wuwei City, Yongchang County, Minqin County, Gulang County, and northern Tianzhu County.
Data volume 2.48 MB
Data format *.shp, *.dbf, *.prj, *.sbn, *.sbx, , *.shx
Data service system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586>
Source of funding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of China (14ZDB031)
Dataset composition The dataset is composed of 4 shapefiles on human settlements in 1657, 1749, 1934 and 1939. Each shapefile consists of 6 files: *.shp, *.dbf, *.prj, *.sbn, *.sbx, *.shx.


引 言

[編輯]

絲綢之路是連接東西方的要道,絲路沿線大大小小的聚落便成為了重要的交通節點,也因此成為了絲路研究必要的內容之一[1]。在歷史時期,聚落髮展演變的過程,不僅蘊含着社會文化的變遷,在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石羊河流域,聚落地點的演變對環境也有指示作用。所以,對於聚落演變的研究成為了學術界關注的重點。

依照現代聚落地理學的劃分,聚落大體可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傳統研究城市聚落與鄉村聚落的方法大多為文字敘述,但近些年隨着地理信息系統在歷史學的廣泛運用,新的研究方法也逐漸走入學者們的視線。城鎮的用地面積開始被估算[2],開啟了城鎮研究的新思路。同時,在新方法的推動下,利用的資料也日趨多元化。對於歷史時期城市地名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除了傳統的文獻史料以外,地圖也成為了提取地名信息的重要參考資料[3]。聚落數據不僅為我們研究歷史時期聚落演變提供了腳本,同時也是研究環境變化重要的參考資料。尤其在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地區,通過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到聚落的地點、規模、層級等相關指數與環境關係[4]。因此,聚落數據的整理便顯得尤為重要。清至民國時期,資料雖相對豐富,但石羊河流域情況卻不盡然。清代以來,石羊河流域生態環境變化較大,聚落也因此變遷極為頻繁,傳統文獻資料無法詳細地展示清至民國時期流域內聚落的變化。本研究試圖結合方志、地理調查表提取聚落信息,並且利用GIS提取民國時期地圖中的聚落信息,填補流域內部分時段聚落信息的空白。通過對清至民國石羊河流域聚落數據的整理,為研究流域內聚落演變、生態變化以及乾旱區社會變遷、環境變化提供數據支持。

1 數據採集和處理方法

[編輯]

1.1 數據來源

[編輯]

古聚落數據依靠方志、地理調查表以及地圖來收集。

(1) 方志資料是聚落數據的重要來源。成書於順治14年(1657年)的《重刊涼鎮志》,乾隆14年(1749年)的《五涼全志》,宣統時期《鎮番縣誌》,民國時期的《古浪縣誌》中所載的聚落信息,包括聚落名稱,與縣城的距離、方位以及數量,成為了重建清至民國石羊河流域數據信息的首要來源。

(2) 地理調查表是指宣統時期的《甘肅省地理調查表》。該調查表是宣統年間清政府對全國除西藏以外的地區進行大規模地理調查所得。《甘肅省地理調查表》現存於甘肅省圖書館中,包括65個縣及縣級以上單位,該調查以城市、鄉村為經,方向、里數、戶口、人口和附記五項為緯[5],記錄了宣統時期甘肅省的地理信息,是提取流域內聚落信息重要的資料。缺陷在於覆蓋面不廣,石羊河流域的地理調查表只有古浪縣和永昌縣,民勤縣和武威縣的地理調查表尚未發現。

(3) 地圖是指《甘肅省縣總分圖》。該圖是成書於民國25年(1936年)的《甘肅通志稿》的附圖,民國23年時該圖由北平大北印書局單獨出版,包含甘肅寧夏青海各縣地圖81張,此外還有總圖3張,共84張。該圖優點明顯,首先空間覆蓋性較好,石羊河流域各縣聚落均在其內;其次該圖是民國時期的實測地圖。各縣大小不一,比例尺也不盡相同。永昌縣為80萬分之一,古浪縣為34萬分之一,民勤為58萬分之一,武威為40萬分之一,這成為利用該地圖的重要參考。這份地圖中所提供的聚落信息是重建清至民國聚落數據集重要的補充資料。

1.2 數據採集與處理

[編輯]

本數據集所要提取的是清至民國石羊河流域的聚落。數據中所指的「聚落」是廣義上的聚落,指人類各種形式的居住場所[6],包括了清代民國府縣城、鄉村,滿城以及堡寨聚落。時間範圍是清至民國(1644–1949年)。本研究利用上述資料,提取流域內的聚落地名、方位,與縣城距離等,並將其作為基礎信息存儲在Excel中。

古今聚落的對應是本數據處理的重點所在。在清至民國305年的時間裡,流域內的聚落興起衰落,脆弱的生態環境又加速了這一過程。因此對於聚落的考證顯得尤為重要。本數據在對每個聚落進行逐條考證之後,將古今聚落的對應分為以下3種情況:

(1) 古今聚落地名一致。這種情況是結合聚落位於縣城的方位,以及與縣城之間的距離,可以判定古今聚落是否地理位置也一致,從而確定古聚落的地點。

(2) 古聚落名稱改變,但聚落依舊存在的。這一類的聚落是根據《武威縣地名資料匯編》《永昌縣地名資料》《古浪縣地名資料》《中國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甘肅省》以及相關文史資料來查找古聚落現今的名稱,確定地理位置。

(3) 古聚落已經廢棄。這一類聚落是通過今人的考察或考證來查找出經緯度信息。通過上述的方式,完成古今聚落對應,確定古聚落的現今位置。

聚落的存廢時間是本數據處理的又一難點。首先是聚落的起始年。因為聚落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同時也因清初的堡寨聚落與治城皆是承襲明代而來,所以成書於順治14年(1657)的《重刊涼鎮志》中所記載的聚落起始時間皆為1644年。其餘文獻中的聚落,當文獻中有聚落明確的記載時間時,以該時間為聚落的起始年;當文獻中沒有記載明確的聚落時間時,以所載聚落第一次出現的文獻的成書年為起始年。其次是聚落的截止時間,若古聚落今日依舊存在的,則以本數據的截止時間1949年為終止年。若古聚落今日已經廢棄的,且無廢棄時間的,則以最後一次記載該聚落的文獻的成書年為終止年。將上述得出的信息存儲在Excel中,完善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在對古聚落地名進行空間定位時將Google Earth視為現今地理位置的參考,將所有數據保存為kml格式。在ArcGIS 10.2平台下用Arctoolbox工具將這些數據轉化為shapefile文件,規定地理參考係為GCS_WGS_1984坐標系,從而建立起清至民國石羊河流域聚落數據集。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圖片

圖1 清至民國石羊河流域聚落生成流程圖


2 數據樣本描述

[編輯]

2.1 數據的分類

[編輯]

這一數據集是清至民國石羊河流域聚落變化的數據集。根據聚落名稱所指代的地理實體,將聚落劃分為治城、堡寨、鄉村3大類(表1)。其中治城為府縣城池,有武威、古浪、民勤、永昌這4個府縣城池。堡寨類為**性聚落,除了堡寨本身以外,還包括城、營,滿城。鄉村則是屬於一般性聚落。這樣劃分,是以聚落的功能為原則進行的劃分。


表1 清代民國石羊河流域聚落分類體系

分類 class 分類編碼
治城 City A011000
堡寨 Fortress B011000
鄉村 Countryside C011000


2.2 數據樣本描述

[編輯]

在shapefile文件中,屬性表中字段「ancient_c」表示古聚落所在的縣,「ancient_s」指古聚落的名稱。「present_c」表示古聚落現今所在的縣,「present_s」指古聚落所對應現今村落的名稱,其中已經消失的古聚落在這一字段下為「廢」。「distance」表示該聚落與縣城之間的距離,單位為「里」,同時需要指的是這是清代民國的「里」,若是地圖中提取出的聚落信息,則沒有相應的里數,此時「distance」下字段為「0」。字段「begin_year」表示聚落的起始年;「end_year」表示聚落的終止時間。字段「references」表示參考文獻,表明了每一條數據的文獻來源。本數據集可通過查詢得出1644–1949年內任何一年石羊河流域的聚落信息。

為了展示本數據,特選取了1657年、1749年、1934年、1939年這4個斷面,分別如圖2、圖3、圖4、圖5所示。通過文獻資料和地圖資料,提取這四個時段內聚落信息,進行空間定位,並在ArcGIS 10.2下,分別繪製出這四個斷面下的聚落分布。


圖片

圖2 1657年石羊河流域聚落分布圖


圖片

圖3 1749年石羊河流域聚落分布圖


圖片

圖4 1934年石羊河流域聚落分布圖


圖片

圖5 1939年石羊河流域聚落分布圖


3 數據質量控制和評估

[編輯]

本數據集為聚落數據集,從三個方面控制產生的誤差。首先是從基礎數據的來源上,石羊河流域地處西北,所存清代民國方志資料雖不多,但是本數據收集齊全了方志資料,並且利用民國時期的地理調查表和地圖補充了方志中聚落信息,全面地收集了清至民國時期石羊河流域的聚落資料,保證了基礎數據的詳細性。其次,在古聚落的考證上,本數據利用了大量的地名資料、文史資料、學術著作,考證文章,確保了古今地名的對應關係,保證了基礎數據的可靠性。最後,本數據在ArcGIS 10.2中利用拓撲工具進行檢查和修復,保證了基礎數據的精確性和科學性。通過上述措施,保證了數據的質量。

4 數據使用方法和建議

[編輯]

本數據為標準shapefile文件,主流的GIS軟件均可讀寫數據。本數據集為清至民國石羊河流域聚落的數據集,其數據來源覆蓋了方志、地理調查表、地圖資料,詳細地呈現了從1644–1949年間石羊河流域聚落信息,並截取了4個斷面作為展示。本數據通過查詢可以展示時間段內任何一年石羊河流域聚落的分布情況及相關信息,為研究清至民國時期石羊河流域聚落變遷、社會變化、生態環境演變等方面的內容提供了基礎數據。

參考文獻

[編輯]
  1. 張萍. 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的構想及其價值與意義[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45(1): 10.
  2. 何凡能, 葛全勝, 鄭景雲. 中國清代城鎮用地面積估算及其比較[J]. 地理學報, 2002, 57(6): 709-716.
  3. 劉玉軒, 於丙辰, 徐海洋, 陳剛. 1909年、1927年、1937年南京城市歷史地名數據集[J]. 中國科學數據, 2018, 3(1). (2018-02-05). DOI: 10.11922/csdata.2017.0001.zh.
  4. 韓茂莉. 史前時期西遼河流域聚落與環境研究[J]. 考古學報, 2010 (1): 1-20.
  5. 路偉東. 清末民初西北地區的城市與城市化水平——一項基於6920個聚落戶口數據的研究[J]. 歷史地理, 2015, 32: 150-151.
  6. 王嗣均. 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人文地理學[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4: 181.

數據引用格式

[編輯]

羅聰, 張萍. 清至民國石羊河流域聚落數據集[DB/OL]. Science Data Bank, 2018. (2018-05-13). DOI: 10.11922/sciencedb.586.


本作品在「知識共享-署名 4.0 國際」協議下發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