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生產的規律定能掌握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漁業生產的規律定能掌握

——斥「靠天吃飯論」
上海市水產局工人業餘寫作組
1971年1月2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在海洋漁業生產中,有這樣一種論調:「捕魚和別的工作不同:水是流的,魚是游的。我們只能放網起網,魚多魚少誰能吃得准啊!」在這些人看來,產量高不高,「要碰額角頭」,「運氣」好就產量高,否則只能自認倒霉。一句話,我們的漁業生產,只能「靠天吃飯」!

這種「靠天吃飯」的思想,是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餘毒的表現。過去,有的走資派就曾經大肆鼓吹唯心主義的「不可知論」,公開宣揚:「我們打魚,就象海里撈針,得靠天老爺幫忙!」有了這種思想,就不是積極地通過實踐去認識和掌握大自然的規律,而是聽天由命,等待大自然的「恩賜」,使漁業生產的發展受到阻礙。

的確,水是流的,魚是游的,但人是活的。「人定勝天!」漁業工人說得好:「我們是海洋的主人!」只要我們遵照毛主席的光輝哲學思想,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總結,海水流動和魚群洄游的規律是完全可以認識和掌握的。正如偉大領袖毛主席所教導的那樣:「人們為着要在自然界裡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自然里得到自由。」廣大漁業工人用鐵一般的事實,批判了只能「靠天吃飯」的錯誤思想。

比如,過去一直認為大潮水時捕不到魚。但是,漁業工人們大膽探索,不斷總結,在實踐中掌握了大潮水來時魚群活動的規律:這時水流急,魚群往往偏開漁場,向水深處游去。於是,他們就趁着大潮水,「跟蹤追擊」,創造了大潮水中奪高產的新紀錄。

再比如,他們在大風季節的生產中,改變了過去「提前回港避風,風過方才出海」的老習慣,苦幹加巧幹,發現強風到來之前,魚群為適應氣候變化,往往集結行動;強風過後,魚群為尋覓食物又往往浮上水面。因此,他們「搶風頭、追風尾」,創造了既保證安全,又奪得高產的經驗。

毛主席教導我們:「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正是由於廣大的漁業工人在實踐中活學活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根據水流、水溫、風向等各種情況,不斷探索和總結,逐步掌握了魚群的洄游規律,克服了盲目性,增強了自覺性,變被動為主動,保證了漁業生產的穩產高產。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