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湖廣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巻二 湖廣通志 巻三 巻四

  欽定四庫全書
  湖廣通志巻三
  沿革志
  荊州列於禹貢居五州之後至周之職方揚為首而荊次之豈不以幅𢄙之廣闢歟
  本朝統一寰宇全楚為川陸通塗歴代紛紜建置今則
  綱舉目張規模畫一矣
  聖天子盛徳大業光被四表凡有血氣莫不尊親苗人
  藉其土地求隸版圖
  詔㫖念其誠悃爰許設官置吏土宇版章增其式廓自古武功之所僅得今誕敷文徳自然率服拓地寧人盛矣哉古未有也至於歸州澧州之改直隸黃陂孝感之改屬漢陽施州衞之改為恩施縣永定九溪二衞改為安福縣其改撥貴州者靖州之天柱縣及五開銅鼓二衛皆度地制宜之大者故備著之
  全省
  禹貢荊州之域商稱荊楚周文化行江漢為周南周禮職方東南曰揚兼得楚與南越之交波溠為豫又屬漢東秦韓之分荊居正南山曰衡山藪曰雲夢川曰江漢浸曰潁湛春秋戰國時楚都郢後遷夀春曰郢楚兼有吳越曰越楚其地延袤六千里西黔中巫郡東夏州海陽南洞庭蒼梧北陘塞郇陽秦始郡縣天下為南郡長沙黔中屬古荊州而揚則九江豫則南陽之東北界連與南郡之北境參隸焉漢初楚析為四項羽自王西楚而番君吳芮王衡山英布王九江共敖都江陵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是稱三楚漢髙殄秦併楚郡國雜治武帝置十三州荊及揚豫各相繫屬更置牂牁五溪光武因舊荊理南陽南郡江夏桂陽武陵零陵長沙六郡一國其豫揚稍屬焉三國蜀漢始領七郡旋屬孫吳魏守沔口及於宜城吳始都鄂後據江南不過荊郢荊理南郡郢理江夏以建平西陵樂都南郡巴丘夏口武昌命為重鎮尋得沔口邾城蜀漢以後荊州並建魏以南陽名荊吳以江陵名荊西晉平吳分置州郡十九於荊則江夏南郡襄陽南陽順陽義陽新城魏興上庸建平宜都南平武陵天門長沙衡陽湘東零陵邵陵桂陽武昌安城於豫則弋陽更益西陽竟陵東晉自元至成退屯榖城淮漢以北悉陷苻堅堅敗再復未幾荊河司州陷於姚興梁益陷於譙縱進兵屯戍不越襄漢而鎮守之地止於上明江陵夏口武昌義熙移宋荊理南郡郢理江夏湘理臨湘雍理襄陽司理義陽後魏南侵取其西境蕭齊奄有沔北諸郡梁大通間克夀春復漢中及侯景亂江北之地悉陷於齊漢東之地吞於西魏太抵雍州下溠戍夏口乃其重鎮梁亡𧦴立江陵南陳境限長江太建中盡復淮南之地後沒於周魏孝文渡沔乃及樊城宣武遣兵遂拔義陽至孝武分東西魏髙氏據有河北襄汝迨陳師侵軼亡其南境宇文後平江陵西迄於江東南盡於長沙隋廓定江表始析中省分部刺史州郡唐開元設十五道採訪使始以山南東道理襄陽轄江陵等九郡江南西道領長沙等八郡黔中道領潭陽等十三郡安陸分屬淮南道連山分屬嶺南道方鎮以後各置為軍朱溫南有荊吳馬殷稱王於湘髙季興節度荊南其後髙氏僅保江陵馬氏居湖南兼理潭鼎石晉時自江而南二十一州為南唐自湖南北十州為楚而荊歸峽三州為南平太平興國分為江南淮南咸平時分為荊湖南北路北治江陵南治潭州而思黔施播諸州則隸蜀之䕫路興國軍隸江西路建炎京西南路皆屬金惟存襄均隨棗陽光化五郡而荊湖南北二路則仍宋版後岳飛復襄陽迄元乃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及江南湖北道又置荊湖北道川南江北道湖南道及嶺北湖南道明初仍置行省尋改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三武昌黃州荊州常徳永州寳慶辰州長沙衡州襄陽岳州漢陽徳安州四安陸沔陽郴靖置都指揮使司領衛二十八守禦千戶所五後割川湖雲南地為貴州布政司成化間析襄陽府四縣建鄖陽府嘉靖七年又以安陸沔陽二州併荊州之荊門當陽潛江為承天府共府十有五州二縣一百有九衛三十二所四十三宣慰二宣撫四安撫九長官司二十八
  皇清因之順治二年改承天府為安陸府十三年併上津縣入鄖西康熙三年湖南北分設布政司北仍治武昌轄八府南治長沙轄七府二州置都使司管理各衛所雍正二年裁以衛所分隸南北布政司五年析天柱縣入貴州六年陞歸州為直隸州改施州衛為恩施縣七年陞澧州為直隸州改永順司為永順府九溪永定二衛為安福縣保靖司為保靖縣桑植司為桑植縣現在共領府十六直隸州四州十二縣一百一十二撥清浪平溪五開銅鼔等衛歸黔省現在共衛十所一
  武昌府
  禹貢荊州之域天文翼軫分野周夷王時地屬楚東周因之秦屬南郡漢屬江夏郡三國時吳分江夏更置武昌郡治武昌縣徙都焉晉以武昌隸江州江夏隸荊州東晉僑置汝南郡劉宋於江夏縣置江夏郡轄以郢州梁分置北新州隋改置鄂州大業初為江夏郡唐復為鄂州天寳初改江夏郡乾元初復為鄂州屬江南西道元和初陞武昌軍節度五代梁後唐時為吳楊氏鄂州地晉漢周時為南唐李氏鄂州地宋以鄂州屬荊湖北路元至元中置鄂州路大徳中改武昌路明洪武初改武昌府
  皇清因之領州一縣九
  武昌府沿革表
  總部   郡   州縣
  唐虞   荊
  三代   荊
  春秋   楚
  秦   南郡       鄂
  漢   荊州   江夏郡  沙羨 下雋 下雉 鄂
  鍾武 鄳
  東漢   荊州   江夏郡  鄳 沙羨 下雉 鄂
  三國吳      武昌郡  武昌 陽新 沙羨 蒲圻晉   荊州   江夏郡  沙羡 武昌 沙陽 鄂江州   武昌郡  陽新 蒲圻 鄳 鍾武
  東晉       汝南郡  汝南
  南北朝宋 郢州   江夏郡  汝南 沙陽 蒲圻 武昌
  武昌郡  陽新 鄂
  南齊   郢州   江夏郡  汝南 沙陽 蒲圻 武昌
  武昌郡  陽新 鄂
  梁    郢州   武昌郡
  北新州  江夏郡
  上雋郡  蒲圻
  隋         鄂 州 江夏 武昌 蒲圻 永興
  江夏郡  富川
  唐   江南西道 鄂 州  江夏 永興 武昌 蒲圻
  江夏郡  唐年
  五代南唐      鄂 州 嘉魚 永安 唐年 大冶
  蒲圻
  宋   荊湖北路 鄂 州   江夏 崇陽 武昌 蒲圻
  咸寧 通城 嘉魚 興國軍
  永興 大冶 通山
  元   湖廣行中書省 鄂州路  江夏 咸寧 嘉魚 蒲圻
  武昌路   崇陽 通城 武昌 興國
  永興 大冶 通山
  明   湖廣布政使司 武昌府 江夏 武昌 嘉魚 咸寧
  蒲圻 崇陽 通城 興國州
  大冶 通山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武昌府 江夏 武昌 嘉魚 咸寧
  蒲圻 崇陽 通城 興國州
  大冶 通山
  附考漢江夏郡明一統志舊通志武昌府志皆云治沙羨今考後漢書郡國志雲凡縣名先書者郡所治也兩漢書江夏郡先書西陵最後乃書沙羨可見漢江夏郡治西陵非治沙羨也然則宋書言江夏太守治安陸何居是晉制也觀晉書江夏郡首安陸可知矣漢陽府志又謂漢江夏郡首安陸亦失考
  西陵有二吳孫權改夷陵為西陵漢屬南郡漢江夏郡治之西陵今雲夢漢陽黃陂麻城黃岡等縣地是 夏口一曰沔口見水經注在江北夏口城乃孫吳所築水經注云對岸則入沔津故城以夏口名可見在江南武昌府志沿革一條有雲今之武昌古為鄂渚一名夏口是謂夏口在江南矣不可不辨 楚熊渠封中子紅為鄂王在今武昌縣漢名鄂縣吳改為武昌縣武昌府志紀江夏縣沿革混入熊渠偽封事非是
  武昌府屬州縣沿革
  江夏縣附郭
  沙羡縣地三國吳屬武昌郡後省復置沙羡縣屬江夏郡後改汝南縣南北朝汝南縣移江夏郡治此改江夏唐 宋 元 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六十二里舊編戶六十三里順治三年併下鸚二里歸上鸚里
  武昌縣
  秦鄂縣因之三國吳武昌縣因之又別立鄂縣南北朝俱仍舊省鄂縣入武昌因之陞夀昌軍為武昌縣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七里
  附考武昌縣稱鄂自熊渠封中子紅始至隋唐宋置鄂州轄諸縣唐宋又有鄂岳觀察制置等使鄂乃不専屬武昌縣矣輿地記雲雲夢之南號鄂渚泛辭也 鄂有二玉篇南陽有西鄂稱西所以別於東鄂也東鄂武昌也
  嘉魚縣
  漢沙羡縣地分置沙陽縣南北朝梁置沙州尋廢併入蒲圻縣後置鮎瀆鎮五代南唐改為塲保大中陞嘉魚縣宋 元 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二里
  蒲圻縣
  沙羡縣地三國吳置蒲圻縣屬武昌右部屬長沙郡南北朝宋齊俱屬江夏郡梁屬上雋郡屬鄂州唐 宋 元 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里
  咸寧縣
  江夏縣地永安鎮五代揚吳改為塲南唐陞永安縣改咸寧縣元 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六里
  崇陽縣
  長沙下雋地南北朝梁上雋郡陳改雋州併入蒲圻唐年縣屬鄂州五代南唐復為唐年改崇陽縣元 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一里
  通城縣
  下雋縣地唐年縣地屬鄂州元和中置通城鎮陞為縣元 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五里
  興國州
  鄂及下雉地三國吳析置陽新縣改富川縣又改永興縣因之永興軍尋改興國軍興國路舊隸江西至元中改屬湖廣初改興國府尋降為州省永興入並大冶通山隸武昌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里
  大冶縣
  武昌縣地大冶夀山塲院五代南唐大冶縣宋 元 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五里
  通山縣
  永興縣地因之五代吳置羊山鎮南唐始置通山鎮陞為縣元 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六里
  漢陽府
  禹貢荊州之域天文翼軫分野周鄖國地後屬楚秦屬南郡漢為江夏郡安陸縣地三國屬魏後屬吳皆為重鎮晉立沌陽縣為江夏郡治後郡移治安陸宋齊並屬江夏郡梁分江夏郡地置梁安郡西魏改梁安郡為魏安郡尋改汊川郡北周為復州地隋初仍舊大業間為沔陽郡地唐置沔州治漢陽縣天寳初改漢陽郡乾元初復為沔州寳厯初廢沔州為鄂州地屬江南西道周世宗平淮南以漢陽縣置軍宋熙寧中廢為縣紹興中復置軍元至元中陞為漢陽府屬湖廣行省明初裁後復置
  皇清因之舊領縣二雍正七年撥黃州府之黃陂徳安府之孝感縣來屬領縣四
  漢陽府沿革表
  總部  郡   縣
  唐虞  荊州域
  三代  荊
  春秋  鄖國地
  戰國  楚地
  秦   南郡地
  漢   荊州  江夏郡 安陵 西陵
  東漢  荊州  江夏郡 安陸 西陵
  三國   先屬魏後屬吳 江夏郡 魯山
  晉   荊州   江夏郡 沌陽
  南北朝宋 郢州  江夏郡 沌陽 灄陽
  南齊  郢州   江夏郡 沌陽 灄陽
  梁        江夏郡
  梁安郡
  西魏       魏安郡 江州
  汊川郡
  北周       復 州  甑山
  隋        沔陽郡  漢陽 甑山唐   江南西道 漢陽郡  漢陽 汊
  五代周      漢陽軍
  宋   荊湖北路 漢陽軍  漢陽 漢川元   湖廣行中書省 漢陽府 漢陽 漢川明   湖廣布政使司 漢陽府 漢陽 漢川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漢陽府 漢陽 漢川 黃陂 孝感附考按舊通志及明一統志廣輿記皆載漢陽即古沌陽或以今府治在沌水之北古何以稱沌陽遂疑沌陽別一地不知古人稱謂與今不同春秋穀梁魯僖二十八年傳雲水北為陽沌北為沌陽與此傳合然則古沌陽即今漢陽奚疑
  漢陽府屬縣沿革
  漢陽縣
  安陸縣地屬江夏郡東漢因之初置沌陽縣於臨嶂山屬江夏郡尋廢入安陸南北朝宋齊俱為沌陽灄陽二縣梁屬梁安郡開皇末置漢津縣屬復州大業初改漢陽屬沔陽郡漢陽縣屬沔州後廢州以縣入鄂五代周世宗平淮南以漢陽縣置軍廢軍為縣紹興中復置軍元 明俱仍為縣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九里
  漢川縣
  屬江夏郡南北朝西魏置江州後周置甑山縣廢江州沔析漢陽置汊川縣屬鄂州五代周屬安州初改義川縣後改曰漢川屬漢陽軍熙寧中併入漢陽縣元祐初復置元 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
  黃陂縣
  西陵屬江夏郡西陵屬弋陽郡南北朝後齊黃陂縣屬南司州後  州黃陂縣南司州武德中置後改縣屬黃州宋 元 明俱仍舊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屬漢陽府編戶四十里
  孝感縣
  漢安陸縣地南北朝劉宋改孝昌縣西魏置岳州岳山郡後周置澴岳郡屬安州澴州並置澴陽縣後復為孝昌五代改為孝感縣宋 元俱仍舊洪武九年改為州後復為縣屬徳安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屬漢陽府編戶二十九里黃州府
  禹貢荊州之域天文翼軫分野春秋黃弦國地後屬楚楚徙邾君於此曰邾城秦屬南郡漢曰西陵屬江夏郡三國魏為重鎮後屬吳晉曰弋陽劉宋曰西陽南齊曰齊安隋開皇間改為黃州又分蘄州為蘄春郡大業間改永安郡唐復置黃州屬淮南道宋初屬淮南西路南宋隸沿江制置副使司元為黃州路屬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明曰黃州府添置黃安縣
  皇清因之舊領州一縣八雍正七年撥黃陂入漢陽府領州一縣七
  黃州府沿革表
  總部  郡   州縣
  唐虞   荊州域
  三代   荊
  春秋
  秦   南郡地
  漢   荊州  江夏郡 西陵 蘄春 邾
  東漢   荊州  江夏郡 西陵 西陽
  三國   先屬魏後    蘄春
  晉   豫   弋陽郡 西陽 蘄春 邾 西陵
  新蔡郡 蘄陽 永興
  南北朝宋 郢州  西陽郡 西陽 蘄陽 蘄水 浠水南齊   郢州  西陽郡 西陽 蘄陽 蘄水 浠水
  齊安郡 齊安 蘄水 浠水 南安
  隋       黃 州 黃岡 黃陂 木蘭 麻城
  蘄春郡 蘄春 浠水 蘄水 黃梅
  永安郡 羅田 新蔡 黃陂
  唐   淮南道  黃 州 黃岡 麻城 蘄州 蘄春
  永安郡 黃梅 廣濟 蘄水 南司州
  宋   淮南道  黃 州 黃岡 麻城 蘄州 蘄春
  沿江制置副使     廣濟 蘄水 羅田 黃陂
  元   河南江北行省 黃州路 黃岡 麻城 蘄春 蘄水
  廣濟 黃梅 羅田  蘄州
  黃陂
  明   湖廣布政使司 黃州府 黃岡 蘄水 羅田 麻城
  黃安 蘄州 廣濟 黃梅
  黃陂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黃州府 黃岡 蘄水 羅田 麻城
  黃安 蘄州 廣濟 黃梅
  附考楚宣王滅邾徙邾君於黃故黃州有邾城舊通志封建條載魯僖公十二年黃人不修楚貢楚遂滅黃徙邾君按魯僖與楚宣相去數百年滅黃與徙邾自是兩時兩事舊志頗混 漢吳芮初封邾稱衡山王其後北齊北周置衡州於此蓋襲其號也今之衡州則以禹貢衡陽得名
  黃州府屬州縣沿革
  黃岡縣附郭
  西陵地東漢西陽因之南北朝南齊南安北齊巴州黃岡木蘭省木蘭五代 宋 元 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八十二里
  蘄水縣
  蘄春地屬江夏郡蘄春地屬弋陽郡南北朝宋浠水梁析置蘄水蘄春又為浠水蘄水蘄春蘄水武徳初改蘄水為蘭溪縣天寳初復宋 元俱仍舊蘄水縣
  皇清因之編戶五十八里
  羅田縣
  蘄春地三國因之屬弋陽郡羅田屬蘄春郡省入蘄水復置元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五里
  麻城縣
  西陵屬弋陽郡南北朝梁信安北齊西陽陳定州北周改亭州麻城屬永安郡亭州陽城後復為麻陽宋 元 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七十四里
  黃安縣
  嘉靖末以地多盜割黃岡之上中和麻城之太平仙居黃陂之仙源鄉置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七里
  蘄州
  蘄春地東漢蘄春國三國吳改蘄春郡蘄春縣東晉蘄陽南北朝宋齊俱屬西陽郡北齊置齊昌郡後州改蘄州蘄春郡蘄州仍舊景定初移治龍磯改蘄州路初改蘄州府領蘄春蘄水黃梅廣濟羅田五縣洪武十二年罷蘄春撥蘄水羅田屬黃州府仍以蘄州領黃梅廣濟並隸焉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八里
  附考隋書地理志雲蘄春郡統縣五又廬江郡襄安縣梁曰蘄又彭城郡有蘄縣今考廬江郡之襄安兩漢晉宋無名蘄者惟梁以蘄名彭城郡蘄縣漢屬沛郡陳涉起此蘄春郡在漢為蘄春侯國今之蘄州也
  廣濟縣
  漢蘄春地因之南北朝周廣濟因之宋 元 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里
  黃梅縣
  蘄春地置新蔡郡及永興縣開皇初改新蔡縣後改黃梅黃梅後改南晉州黃梅嘉熙間中州黃梅復舊治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二里
  安陸府
  禹貢荊州之域天文翼軫分野春秋戰國屬楚秦屬南郡兩漢屬江夏郡晉初因之元康問置竟陵郡宋齊因之梁為南司北新二州及梁寧郡之境西魏改置溫州北周分置石城郡兼置郢州隋廢溫州入安陸郡廢郢州入竟陵郡唐復置郢州治長夀置溫州治京山貞觀初廢郢州以長夀縣隸鄀州尋復置郢州以溫鄀二州省入後改富水郡乾元初復為郢州宋為郢州富水郡元為安陸府隸河南行省明洪武中改為州直隸湖北布政使司嘉靖十年以潛藩陞承天府
  皇清仍改安陸府領州二縣五
  安陸府沿革表
  總部  郡   州縣
  唐   荊州域
  虞   荊州域
  夏   荊州域
  商   荊州域
  周   荊州域
  春秋  楚郊郢地
  戰國  楚郢地      竟陵
  秦   南郡地
  漢        江夏郡 江陵 竟陵 安陸 雲杜
  東漢       江夏郡 江陵 當陽 竟陵 雲杜
  新市
  三國       江夏郡 雲杜 竟陵 當陽
  晉        江夏郡 雲杜 竟陵 長夀 當陽
  竟陵郡 新市 霄城 新陽
  南北朝宋 郢州  竟陵郡 長夀 竟陵 新市 霄城南齊   郢州  竟陵郡 新陽 雲杜
  梁   北新州 梁寧郡 長夀
  南司州
  西魏      溫 州 角陵 富水 盤陂 建興
  北周      石城郡
  隋       安陸郡 長夀 京山 富水 沔陽
  竟陵郡  竟陵 當陽
  唐       郢 州  長富 京山 富水
  富水郡
  五代          竟陵
  宋   京西南路 郢 州  長夀 京山 潛江 竟陵
  富水郡 荊門軍 長林 當陽
  元   河南行省 安陸府 長夀 京山 潛江 竟陵
  荊門州 長林 當陽
  明   湖廣布政使司 安陸州 京山
  承天府   鍾祥 京山 潛江 沔陽州
  竟陵 荊門州 當陽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安陸府 鍾祥 京山 潛江 沔陽州
  天門雍正年改荊門州 當陽
  附考元志雲郢城在安陸州乃古之郊郢按郊郢即左傳所謂君次於郊郢以禦四邑者是也亦謂之郢中宋玉所謂客有歌於郢中者是也又三國志雲魏黃初元年三月以荊揚江表八郡為荊州孫權領牧故也荊州江北諸郡為郢州九月孫權復叛復郢州為荊州按魏主疆理南土迄無成局黃初郢州之名舊志不載今亦從略又按歴代所置郢州不同劉宋郢州治江夏轄郡者也唐宋郢州在今府治郡所轄者也
  安陸府屬州縣沿革
  鍾祥縣附 郭
  雲杜竟陵地屬江夏郡東漢新市縣地三國因之元康初立長夀縣屬竟陵郡南北朝宋齊俱因之梁置梁寧郡後周置石城郡廢石城郡以長夀縣為竟陵郡治隸郢州五代 宋俱因之屬安陸府初改安陸州省長夀入嘉靖十年陞承天府置今縣為府治所十八年割荊門州馬梁望鄉等鄉益焉
  皇清屬安陸府編戶二十一里
  京山縣
  雲杜安陸地屬江夏郡東漢雲杜新市二縣地三國因之雲杜縣地南北朝南齊置新陽縣梁置北新州西魏改角陵富水二縣又置盤陀縣置京山縣隸安州安陸郡武徳間以京山富水二縣置溫州後州廢改屬郢州五代因之省富水入京山縣京山縣屬安陸州嘉靖十年屬承天府
  皇清屬安陸府編戶三十一里
  潛江縣
  江陵縣地屬南郡東漢 三國 晉 唐 五代俱因之乾道初陞白伏巡為潛江縣屬江陵府屬中興路屬荊州府嘉靖十年改屬承天府
  皇清屬安陸府編戶二十三里
  沔陽州
  為江夏竟陵縣地東漢 三國俱因之雲杜縣地屬江夏郡南北朝梁置沔陽郡西魏置建興縣開皇初為復州大業初改為沔陽州又為沔陽縣仍為復州沔陽縣五代晉改竟陵初屬竟陵郡後並竟陵屬復州為復州路又改為沔陽府屬河南洪武九年降為州隸湖廣嘉靖十年改屬承天府
  皇清屬安陸府編戶三十六里
  天門縣
  荊州地又鄖子國戰國竟陵因之屬江夏郡東漢 三國 晉俱因之南北朝齊置建安郡西魏置日光川為竟陵縣仍為竟陵屬復州五代晉改竟為景屬復州屬沔陽府屬沔陽州嘉靖十年改屬承天府
  皇清屬安陸府雍正四年改為天門縣編戶二十四里
  荊門州
  古荊州地臨沮當陽編鄀四縣地俱屬南郡三國魏分臨沮屬襄陽府仍編鄀地南北朝宋齊臨沮編地屬南郡為長林縣武徳中仍為長林縣貞元中析置荊門縣為荊門軍長林當陽自江陵來隸為荊門州初屬荊州府嘉靖十年改屬承天府
  皇清屬安陸府編戶五十九里
  當陽縣
  荊州地又權國當陽縣屬南郡東漢因之三國吳改長陵縣後廢屬南郡南北朝後周置平州領安逺漳州二郡開皇中改王州又改為昭丘人改曰荊臺尋廢為當陽初置平州又改玉州尋為當陽屬江陵府五代髙氏置荊門軍為當陽縣屬荊門軍屬荊門州初屬荊州府改屬荊門州洪武十年省入荊門州十三年復置仍屬川嘉靖十年改屬承天府
  皇清屬安陸府編戶四里原編戶八里新並四里
  徳安府
  禹貢荊州之域天文翼軫分野周職方氏荊州澤藪曰雲夢即此地春秋為鄖子國戰國楚地秦屬南郡漢晉俱屬江夏郡劉宋置安陸郡梁兼置南司州尋廢西魏置安州北周改為溳州隋初郡廢大業初州廢復為郡唐改安州尋為安陸郡乾元初復為安州貞元中置安黃節度觀察使治安州五代梁置宣威軍後唐改安逺軍宋因之隸京西路宣和初陞為徳安府後徙治漢陽元還舊治隸湖北道宣慰司尋改隸鄂州行省後隸黃州路至治中改屬中興路明洪武初復為徳安府
  皇清因之舊領州一縣五雍正七年撥孝感縣屬漢陽府領州一縣四
  徳安府沿革表
  總部  郡   州縣
  唐   荊州域
  虞   荊州域
  周   雲夢荊州澤
  春秋  隋鄖國地
  戰國  楚地
  秦   南郡
  漢   荊州  江夏郡 安陸 西陵 隨東漢  荊州  江夏郡 安陸 西陵 隨晉   荊州  江夏郡 安陸 隨
  南北朝宋 郢州 安陸郡 安陸 應城 隨 永陽
  司州      平靖 雲夢
  西魏       安 州 吉陽 應安 孝昌
  北周       溳 州 安陸 吉陽 應陽
  隋        安陸郡 雲夢 應山 隨  孝昌唐   淮南道  安 州 安陸 雲夢 應城 孝昌
  安陸郡 應山 禮山 吉陽 隨州
  隨  澴州 澴陽
  五代       安逺軍 應城 孝感
  宋   荊湖北路 安逺軍 安陸 雲夢 應城 應山
  徳安府隨州 隨 孝感
  元   荊湖北道 徳安府   安陸 雲夢 應城 隨州
  隨  孝感 應山
  明   湖廣布政使司 徳安府 安陸 雲夢 應城 隨州
  應山 孝感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徳安府 安陸 雲夢 應城 隨州
  應山
  附考謹按宋神宗初署安州觀察使封安國公宣和元年升安州為徳安府以神宗潛藩故也明廖道南楚紀雲徳安舊為鄖子之國亦一都㑹也神宗潛邸於此蓋偶然耳然漆沮興周芒碭啟漢哲王既往嘉名猶炫蓋存乎其人耳
  徳安府屬州縣沿革
  安陸縣
  安陸縣屬江夏郡江夏郡治南北朝安陸郡治安陸縣省吉陽入焉復置吉陽縣徳安府治開寳中吉陽縣廢因之洪武九年改府為州縣省八十三年復置
  皇清因之編戶十里
  附考縣志雲周夷王時屬越章王執疵史記雲楚熊渠封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熊渠擅封信矣其分地則史記未有明文今亦不敢質言
  雲夢縣
  秦南郡地西陵安陸二縣地屬江夏郡南北朝西魏於雲夢古城置縣隋唐俱因之雲夢鎮省入安陸元祐初復置縣元 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六里
  應城縣
  唐虞蒲騷春秋鄖子近邑安陸縣地南北朝南齊為應城縣西魏又置城陽郡改應陽縣武徳初復為應城五代 宋 元俱因之洪武十年併入雲夢十二年仍復
  皇清因之編戶十里
  隨州
  虞夏荊豫二州境春秋厲國戰國隨國地屬南陽郡隨縣屬南陽郡屬義陽郡南北朝齊隨郡梁置西陵郡漢東郡改置隨州天寳中改漢東郡乾元初復為隨州乾徳五年置崇義軍開寳中改為崇信軍紹興初復為隨州仍舊洪武初改縣十三年復為州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九里
  應山縣
  隨縣地因之南北朝梁置永陽縣西魏置平靖縣為應山縣省平靖入焉屬安陸郡武徳初置應州並析置禮山縣後州廢省禮山復為應山屬徳安府屬隨州洪武九年省入隨縣十三年復置屬隨州並隸徳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里
  荊州府
  禹貢荊州之域天文翼軫分野春秋時楚郢都秦拔郢置南郡漢初改臨江郡尋復三國初歸蜀漢後屬吳晉改新郡尋復曰南郡為荊州刺史治所東晉為重鎮南北朝宋齊俱仍南郡梁元帝都此隋沿西魏為江陵總管府又曰南郡唐初復為荊州天寳初改江陵府上元初號南都宋為荊湖北路治所淳熙初改荊南府尋復為江陵府元改江陵路天厯初改中興路明洪武初改荊州府
  皇清因之舊領州二縣十一雍正六年陞歸州為直隸州以興山巴東長陽隸焉今領州一縣八
  荊州府沿革表
  總部  郡   州縣
  唐   荊州
  虞   荊州
  商   荊楚
  周  楚國
  春秋  郢都
  渚宮
  秦  南郡      郢 夷陵
  漢  荊州  南 郡  江陵 孱陵 臨沮
  臨江國  夷道 華容 枝江
  夷陵 髙成
  東漢  荊州  南 郡  江陵 孱陵 華容 臨沮
  枝江 夷道 夷陵
  三國  荊州  南 郡  江陵 公安 枝江 監利
  西陵 夷道
  晉  荊州       江陵 孱陵 江安 石首
  枝江 監利 松滋 夷道
  夷陵 髙安
  南北朝宋 荊州  南 郡  江陵 監利 松滋 枝江
  南齊          宜州 拓州 硤州 夷陵
  夷道 宜昌
  西魏   江陵總督府
  隋       南 郡  江陵 公安 監利 宜昌
  枝江 松滋 安興 夷陵
  夷道 逺安
  唐   山南東道 江陵府 江陵 公安 枝江 石首
  南 都  監利 松滋 長寧 峽州
  夷陵 宜都 逺安
  五代   荊南  江陵府  峽州
  南平
  宋   荊湖北路 江陵府  江陵 公安 監利 松滋
  荊南府  石首 建寧 枝江 峽州
  夷陵 宜都 逺安
  元  荊湖北道 上路總管府 江陵 公安 石首 監利
  中興路  松滋 枝江 峽州 夷陵
  宜都 逺安
  明   湖廣布政使司 荊州府 江陵 公安 石首 監利
  松滋 枝江 夷陵 宜都
  逺安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荊州府 江陵 公安 石首 監利
  松滋 枝江 夷陵 宜都
  逺安
  附考按宋書雲荊州刺史漢治武陵漢夀齊書雲漢靈帝時荊州刺史王叡治江陵足正宋書之疎又宋書雲魏晉治江陵王敦治武昌陶侃前治沔陽後治武昌王廙治江陵庾亮治武昌庾翼進襄陽復還夏口桓溫治江陵桓沖治上明王忱還江陵此後遂治江陵王忱以前不常厥治要之所部皆荊疆域遼逺不必南郡江陵也今荊州府太守所理與古荊州異疆域因之矣 荊州緣荊山得名或曰荊強也警也皆失之鑿
  荊州府屬州縣沿革
  江陵縣附郭
  春秋楚郢都郢縣屬南郡江陵屬南郡東漢 晉 南北朝隋俱仍舊省安興入江陵屬中興路屬荊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二十五里
  附考按史記楚熊渠立長子康為句亶王張瑩雲在今江陵又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至春秋時楚大城陳蔡不羮踵熊渠而起也亦僣矣然左國載東遷後事句亶無稱焉其後楚熊貲都郢郢亦江陵也句亶國除可知矣史記又雲熊渠畏厲王伐楚亦去其王後為熊母康徐廣雲即渠之長子然則句亶非帶礪當與鄂越章並刪
  公安縣
  漢孱陵屬武陵郡東漢因之三國屬漢公安孱陵江安屬南平郡南北朝宋因之陳置荊州公安開皇𥘉省孱陵入唐 五代俱仍舊公安軍後為公安縣元 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二里
  石首縣
  華容地屬南郡東漢 三國俱因之石首以山為名南北朝因之石首縣屬荊州五代因之石首縣熙寧中又置建寜縣石首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一里
  監利縣
  華容地東漢因之三國吳置監利縣又改華容縣因之南北朝宋監利屬巴陵郡屬沔州屬復州五代屬江陵府仍舊屬中興路屬荊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三里
  松滋縣
  唐虞鳩茲地鄖地髙城縣屬南郡松滋縣南北朝宋因之齊屬河東郡屬南郡屬江陵府宋 元俱仍舊屬荊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五里
  枝江縣
  楚遷羅國於此後其地復為楚併戰國秦破楚將屈匄取丹陽於此南郡地始置縣以蜀江至此分枝為諸洲故名晉 隋俱因之屬南郡長寧枝江後省長寧入仍舊省入松滋尋復屬荊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
  夷陵州
  春秋楚地伐楚燒夷陵即此屬南郡三國魏置臨江郡蜀改宜都郡吳改西陵縣太康改夷陵縣南北朝梁置宜州魏改拓州後周改硤州夷陵郡改峽州因之改為路洪武初置峽州府九年復改夷陵州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半新編五里
  宜都縣
  漢夷道縣屬南郡三國蜀改置宜都郡因之南北朝劉宋析置宜昌縣宜昌縣屬南郡宜都置江州又置東松州貞觀中州廢改屬峽州宋 元俱仍舊屬夷陵州
  皇清併隸荊州府編戶八里半
  逺安縣
  臨沮地屬南郡髙安縣南北朝周改逺安屬夷陵郡屬峽州五代宋 元俱仍舊屬夷陵州
  皇清併隸荊州府編戶八里
  襄陽府
  禹貢荊豫二州之域天文翼軫分野周為榖鄧樊鄾盧羅鄀之地春秋屬楚秦為南郡南陽郡地漢因之東漢末劉表為荊州刺史徙治襄陽縣三國魏始置襄陽郡治宜城以地在襄水之陽故名晉亦為荊州治所東晉於襄陽僑置雍州梁置南雍州西魏改曰襄州隋初郡廢州存立山南道行臺並總管府煬帝時州府並罷復置襄陽郡治襄陽縣唐初復置襄州山南東道治此復為襄陽郡又為襄陽府復為襄州五代梁唐置忠義軍宋改襄州宣和初復為襄陽府元改為襄陽路明復為襄陽府成化中置鄖陽府割鄖縣竹山房縣上津隸焉
  皇清因之領州一縣六
  襄陽府沿革表
  總部   郡   州縣
  唐    荊豫二州域
  
  周   榖鄧樊鄾盧羅
  春秋  楚
  秦   南郡
  漢   荊州  南 郡 襄陽 宜城 邔 臨沮
  南陽郡 中廬 筑陽 武當 舂陵
  蔡陽 隂 鄼
  東漢  荊州  南 郡 襄陽 宜城 邔 中廬
  南陽郡  臨沮 蔡陽 襄鄉 隂
  鄼 章陵 筑陽 武當
  三國魏  荊州  襄陽郡  襄陽 樊城 宜城 臨沮
  中廬 邔 山都 筑陽
  武當
  晉   荊州  襄陽郡  宜城 中廬 臨沮 邔
  襄陽 山都 鄧城 鄾
  筑陽 武當
  南北朝宋 雍州   襄陽公相 襄陽 中廬 邔 宜城
  鄀 上黃
  西魏  襄州       率道 義清 南漳 隂城
  安養 重陽 沮州 思安
  昌州 南荊州
  隋       襄陽郡  襄陽 安陽 率道 榖城
  義清 南漳 棗陽 光化
  唐  山南東道 襄州襄陽郡 襄陽 臨漢 鄧城 率道
  宜城 義清 南漳 榖城
  光化 棗陽 武當 均州
  五代   山南東道 忠義軍
  宋   京西南路 襄陽府 襄陽 鄧城 宜城 南漳
  中廬 榖城 棗陽 均州
  武當 光化 乾徳
  元   京湖北道 襄陽路 襄陽 宜城 南漳 棗陽
  榖城 光化 均州 武當
  明   湖廣布政使司 襄陽府 襄陽 宜城 南漳 棗陽
  榖城 光化 均州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襄陽府 襄陽 宜城 南漳 棗陽
  榖城 光化 均州
  襄陽府屬州縣沿革
  襄陽縣附郭
  樊城鄾鄧地春秋屬楚襄陽縣屬南郡東漢因之三國魏屬襄陽郡為襄陽鄧城二縣南北朝宋齊俱為襄陽縣西魏改安養縣置河南郡後周廢樊城山都二縣入焉為襄陽安養二縣地為襄陽臨漢二縣貞元中改臨漢五代復為鄧城忠義軍為襄陽鄧城二縣地襄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五里
  宜城縣
  陽縣仍舊豫地鄀國春秋又為鄢國屬楚邔縣屬南郡惠帝三年東漢三國更名宜城俱因之宜城縣南北朝又為邔縣宋僑立畧陽縣梁
  改率道縣率道天寳宋 元 明中改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六里
  附考謹按宜城古鄀國即楚之鄢都楚昭王避吳患徙此命曰郢然史記六國表載楚頃襄二十年秦拔鄢二十年秦拔郢王亡走陳鄢仍舊名楚是時已弗都鄢也郢破走陳以國都破故走陳也意昭王時暫徙鄢而後復歸郢歟羅泌路史亦云然徴諸史記益信
  南漳縣
  春秋盧戎南郡地臨沮中廬二縣地屬南郡東漢 三國俱因之為中廬山都臨沮三縣地屬襄陽郡又析為穰屬義陽郡南北朝西魏置重陽縣北周置沮州又改思安縣為南漳義清二縣地唐 五代俱因之為南漳中廬二縣紹興中省中盧入焉元 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九都
  棗陽縣
  豫地春秋謝國地為棘陽蔡陽舂陵三縣地屬南陽郡東漢分立襄鄊縣光武改舂陵為章陵改安昌縣南北朝後魏置南荊州齊改建安郡西魏改昌州北周置廣昌改棗陽縣屬舂陵郡開元中析置唐城縣屬隋州漢東郡為棗陽軍改屬襄陽路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二里半
  榖城縣
  春秋榖國地筑陽縣屬南陽郡東漢 三國俱因之為筑陽縣屬順陽郡南北朝梁改義城郡西魏改為酇城郡開皇中改榖城縣榖城縣置鄼州後州廢又省隂城入焉五代因之榖城縣元 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九里
  光化縣
  豫地春秋亦榖國地隂鄼地屬南陽郡鄼侯國鄼縣屬順陽郡南北朝西魏置隂城縣為光化縣屬漢東郡屬隋州漢東郡五代因之改光化軍置乾徳縣後復為光化尋復為乾徳為光化縣屬襄陽路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三里
  均州
  豫雍地春秋麇國地為武當縣屬南陽郡漢 東漢 三國俱因之武當縣屬順陽郡南北朝後魏置武當郡南齊屬始平郡又改齊興郡復改興州北周改豊州為均陽屬淅陽郡改均州又為武當郡乾元初復為均州改武當軍至元中復為均州均州省武當縣入焉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鄖陽府
  禹貢雍梁荊三州之域天文參翼軫分野古麇庸地春秋曰鍚穴戰國屬楚秦置漢中郡漢始置鍚縣隸焉東漢置房陵上庸庸縣屬益州刺史部三國魏置魏興新城上庸三郡晉又置北上洛郡南北朝宋無上洛餘悉因之齊更置齊興郡西魏置光遷國北周置遷州隋為房陵郡唐屬均房二州宋屬保康武當二軍元屬襄陽路明初仍舊成化十二年分置為府隸湖廣布政使司領縣七
  皇清因之順治十六年併上津入鄖西領縣六
  鄖陽府沿革表
  總部  郡   州縣
  唐   雍州地
  虞   雍州地
  周   麇庸國地
  戰國  楚地
  秦   屬漢中郡
  漢   益州地  漢中郡 房陵 上庸 鍚 西城東漢  益州地  漢中郡 鍚 上庸 房陵
  三國魏     新城郡 房陵
  上庸郡 上庸
  魏興郡 鍚
  晉   荊州   新城郡  房陵
  上庸郡  上庸
  魏興郡  西城 鍚
  南北朝宋 梁州  新城郡  房陵
  上庸郡  上庸
  魏興郡  西城 鍚
  齊       南新城郡 房陵
  齊興郡  上庸 房陵 安城
  魏興郡 西城
  西魏        光遷國
  北周        遷 州
  隋        房陵郡 光遷 永清 竹山 上庸唐   山南東道  房 州 房陵 竹山 上庸 鄖縣宋   京西南路  保康軍 鄖鄉 房陵 竹山
  元            房州 竹山    房陵明   湖廣布政使司 鄖陽府 鄖  房  竹山 上津
  竹谿 鄖西 保康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鄖陽府 鄖 房 竹山 竹谿
  鄖西 保康
  鄖陽府屬各縣沿革
  鄖縣附郭
  麇國地春秋鍚穴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東漢 三國 晉俱因之南北朝劉宋鄖縣又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鄖鄊屬淅陽郡因之屬均州仍舊屬襄陽路初隸襄陽府後分置鄖陽府以鄖縣為附邑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九里
  房縣
  麇庸二國地春秋房子國戰國楚地房陵縣屬漢中郡漢 東漢俱仍舊三國屬新城郡晉 南北朝俱因之光遷屬房陵郡屬房州屬保康軍屬襄陽路房縣初屬襄陽府後改屬鄖陽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五里
  附考明一統志雲舜封堯子丹朱於房即此地此誤也秦徙趙王遷於房陵唐武后徙廬陵王於房州地處僻逺事同幽廢豈帝舜之所以待虞賔乎考南陽府內鄉縣有丹水有丹朱塜漢志雲堯處子朱於丹淵為諸侯此為近理房縣之為古房國爵姓無考不得以虞賔實之
  竹山縣
  古庸國地戰國楚地上庸地漢 東漢俱因之三國魏上庸郡地因之南北朝梁安城縣魏置羅州竹山仍舊武徳初析置武陵縣後省入屬保康軍屬襄陽路初屬襄陽後來屬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二里
  竹谿縣
  成化十二年割竹山尹店社置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
  鄖西縣
  成化十二年割鄖之武陽上津之津陽置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七里
  附考謹按西魏置上津縣明成化十二年置鄖西縣順治十三年省上津入鄖西其地在春秋時屬晉是謂晉隂前漢地理志𢎞農郡商縣注云秦相衛鞅邑後漢州郡志京兆商縣注引帝王世紀雲契所封也並是此地然南宋紹興間金人求商州乃割其半與之而上津仍在則舊上津特商之一隅今商州自在陜西西安府
  保康縣
  明𢎞治十一年割房縣之修文宜陽二里置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直隸歸州
  禹貢荊州之域天文翼軫分野周為䕫子國地戰國屬楚秦漢屬南郡三國吳屬建平郡晉劉宋俱因之南齊屬巴州北周置秭歸郡治長寧縣隋初郡廢改縣屬巴東郡唐置歸州天寳初改巴東郡乾元初復為歸州宋屬荊湖北路建炎中屬䕫州路元至元中陞歸州路㝷降為州明洪武九年廢州為秭歸縣屬夷陵州後復為歸州轄興巴二縣尋屬荊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六年陞為直隸州領縣四
  直隸歸州沿革表
  總部  郡   縣
  唐    荊州
  虞    荊州
  商    荊楚
  周    楚
  春秋  䕫國
  戰國  楚
  秦   南郡      巫
  漢       南 郡 秭歸 佷山 巫
  東漢      南 郡 秭歸 佷山 巫
  三國      建平郡 秭歸 巫 沙渠
  晉       建平郡 秭歸 佷山 興山 巫
  夜郎
  南北朝齊    巴 州 長寧 佷山巫  信陵
  北周      秭歸郡 歸鄉 樂鄉清江
  隋          秭歸 長陽 睦州 巴東
  施州
  唐   山南東道 歸 州 秭歸 長陽 興山 巴東
  巴東郡 施州
  宋   荊湖北路 歸 州 秭歸 長陽 興山 巴東
  巴東郡 施州
  元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歸州路  秭歸 長陽 興山 巴東
  施州
  明   湖廣布政使司  荊州府  歸州 長陽 興山 巴東
  施州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歸 州  長陽 興山 巴東 恩施歸州屬縣沿革
  長陽縣
  漢佷山縣屬武陵郡東漢屬南郡屬宜都郡南北朝宋齊俱因之長陽縣屬南郡開皇中置睦州後州廢武徳初置巴山鹽水二縣後省鹽水以長陽巴山隸東松州州廢隸峽州天寳初省巴山宋 元入焉俱因之屬夷
  皇清併隸荊州府改屬歸州編戶六里
  興山縣
  漢陵州秭歸地興山縣屬建平郡武徳三年析秭歸復置興山縣屬歸州巴五代宋東郡俱因之屬歸州路正統七年併入歸州𢎞治二年復置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巴東縣
  䕫子國戰國屬楚巫縣地屬南郡因之巫縣屬建平郡南北朝宋因之梁置信陵郡又為歸鄉樂鄉二縣地巴東縣屬巴東郡為歸州巴東郡宋 元俱因之巴東縣洪武九年屬夷陵州後仍屬歸州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半
  恩施縣
  春秋巴國戰國楚巫郡地屬黔中郡南郡地三國吳為沙渠縣屬建平郡夜郎屬建平郡南北朝周置亭施二州及清江郡郡廢州存大業初改庸州冶清江縣尋改清江郡 寧初改為施州隸江南道開元間改清江郡天寳初改清化郡乾元初復為施州因之屬䕫洪武初置施州衛屬夔州府二十三年改衛置軍民指揮使司左右中三所屬湖廣都司
  皇清因之改置守備雍正六年改恩施縣編戶三里




  湖廣通志巻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湖廣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