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濳研堂文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三十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三十八 濳研堂文集 卷第三十九
清 錢大昕 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嘉慶丙寅刊本
卷第四十

濳研堂文集卷三十九

              嘉定錢大昕

  傳

   惠先生

惠先生棟字定宇號松厓侍讀學士士奇之次子初爲

吳江學生員復改歸元和籍自幼篤志向學家多藏書

日夜講誦自經史諸子百家雜說釋道二藏靡不津逮

父友臨川李公紱一見奇之曰仲孺有子矣學士視學

粵東先生從之任所粵中高才生蘇珥羅天尺何夢瑤

陳海六時稱惠門四子常入署講論文藝與先生爲莫

逆交至於學問該洽則四子皆自以遠不逮也及學士

毀家修城先生往來京口飢寒困頓甚於寒素遭兩喪

不以貧廢禮中年課徒自給陋巷屢空處之坦如雅愛

典籍得一善本傾囊弗惜或借讀手鈔校勘精審於古

書之眞僞瞭然若辨黑白乾隆十五年

詔舉經明行修之士總督尹文端公黃文襄公交章論

薦有博通經史學有淵源之稱然先生於兩公非有半

面識也年五十後專心經術尤𮟏於易謂宣尼作十翼

其微言大義七十子之徒相傳至漢猶有存者自王弻

興而漢學亡倖存其略於李氏集解中精揅三十年引

伸觸類始得貫通其旨乃𢰅次周易述一編專宗虞仲

翔參以荀鄭諸家之義約其旨爲注演其說爲䟽漢學

之絶者千有五百餘年至是而粲然復章矣書垂成而

疾革遂闕革至未濟十五卦及序卦雜卦二篇然先生

之緒言具在好學深思之士因其義例推而演之闕者

尙可補也孔氏正義據馬融陸績說以爻辭爲周公所

作與鄭學異其所執者明夷六五雲箕子升六四雲王

用享岐山皆文王後事也先生獨能辨之於明夷之五

曰箕子當從古文作其子其古音亥亦作萁劉向雲今

易萁子作荄茲荀爽據以爲說讀萁子爲荄茲其與亥

子與茲文異而音義同三統術雲該閡於亥孳萌於子

該荄亦同物也五本坤也坤終於亥乾出於子用晦而

明明不可息故云其子之明夷馬融俗儒不識七十子

傳易之大義讀其爲箕葢涉彖傳而譌五爲天位箕子

臣也而當君位乖於易例甚矣謬種流傳兆於西漢博

士施讎讀其爲箕蜀人趙賓述孟氏之學以爲箕子明

夷陰陽氣無箕子萁子者萬物方荄茲也賓據古義以

難諸儒諸儒皆屈於是施讎梁邱賀皆嫉之孟喜與讎

賀同事田王孫喜未貴而學獨高喜所傳易家𠊱陰陽

災變書得自王孫而賀惡之謂無此事語聞於上宣帝

遂以喜爲改師法中梁邱之𧮂也讎賀嫉喜而並及賓

班固作喜傳亦用讎賀之單詞皆非實錄劉向別錄猶

循孟學故馬融俗說荀爽獨知其非復用賓古義而晉

人鄒湛以漫衍無經譏之葢魏晉以後經師道喪王肅

詆鄭氏而禘郊之義乖袁準毀蔡服而明堂之制亡鄒

湛譏荀諝而周易之學晦郢書燕說一倡百和何尤乎

後世之紛紜也於升之四曰文王爻辭皆據夏商之制

春秋傳引夏書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服䖍雲

堯居冀州虞夏因之禹貢冀州治梁及岐爾雅雲梁山

晉望也諸矦三望天子四望梁山爲晉望明梁岐皆冀

州之望此王謂夏后氏受命告祭非文王也其說乾之

四德曰元者天地之始說文元從一道立於一造分天

地化生萬物乾之初九積善在下陽氣始生東方爲仁

故云善之長陰陽交而後亨乾之九二當上升坤五爲

天子故文言再言君德經凡言亨者皆謂乾坤交也乾

六爻二四上匪正坤六爻初三五匪正乾變坤化六爻

皆正成兩旣濟故云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和卽利正卽

貞也經凡言利貞者皆爻當位或變之正或剛柔相易

惟旣濟一卦六爻皆正故云剛柔正而位當雜卦篇所

謂旣濟定也卦具四德者七乾坤變化而成兩旣濟屯

三爻變革四爻變皆成旣濟隨三四易位成旣濟無妄

三四易位上爻又變而成旣濟臨二升居五位三爻又

變而成旣濟故皆言元亨利貞也其論占筮之法曰易

稱天下之動貞夫一故卦爻之動一則正兩則惑京氏

筮法一爻變者爲九六二爻以上變爲八晉公子得貞

屯悔豫皆八乃三爻變不稱屯之豫而稱八穆姜遇艮

之八乃五爻變不稱艮之隨而稱八所謂貞夫一也七

者蓍之數八者卦之數蓍圓而神卦方以知神以知來

知以藏往知來爲卦之未成者藏往爲卦之已成者故

不曰七而曰八春秋內外傳無筮得某卦之七者以七

爲蓍之數未成卦也又因學易而悟明堂之法𢰅明堂

大道錄八卷禘說二卷大略謂說卦帝出乎震帝者五

帝也在太微之中五德相次以成四時聖人法之立明

堂爲治天下之大法明堂有五室四堂室以祭天堂以

布政王者承天統物各於其方以聽事謂之明堂月令


今所傳月令是也古之聖人生有配天之德沒有配天

之祭故太皥以下歴代所禘太皥以木德炎帝以火德


黃帝以土德少皥以金德顓頊以水德王者行大享之

禮於明堂謂之禘祖宗其郊則行之南郊禘郊祖宗四

大祭而總謂之禘者禘其祖之所自出故也鄭注大傳

不王不禘及詩長發大禘箋皆云郊祀天是郊稱禘也

周頌雝序雲禘太祖也鄭箋雲太祖謂文王是祖稱禘

也劉歆雲大禘則終王是宗稱禘也董子曰天地者先

祖之所出也禘者禘其祖之所自出故四大祭皆𫎇禘

名禘禮上遡遠祖㫄及毀廟下逮功臣聖人居天子之

位行配天之祭推人道以接天而天神降地示出人鬼

格夫然而陰陽和風雨時五穀熟草木茂羣生咸遂物

無疵厲所謂旣濟定也先儒皆以明堂上有靈臺下有

辟雍四門有太學穎容春秋釋例雲太廟有八名肅然

淸靜謂之淸廟行禘祫序昭穆謂之太廟告朔行政謂

之明堂行饗射養國老謂之辟雍占雲物望氣祥謂之

靈臺其四門之學謂之太學其中室謂之太室總謂之

宮盧植注禮記亦云明堂卽太廟與靈臺辟雍古法皆

同一處近世殊異分爲三耳而晉時袁準著論非之昧

於古制矣王者覲諸矦或巡守四岳則有方明方明者

放乎明堂之制也亦謂之明堂荀子所謂築明堂於塞

外以朝諸矦戰國時齊有泰山明堂卽方明也周書朝

諸矦則於明堂儀禮覲諸矦則設方明故虞禋六宗而

覲四岳羣牧周禮方明而覲公矦伯子男六宗方明卽

明堂六天之神鄭氏謂天之司盟非也自明堂之制不

詳而禘禮亦廢鄭氏知圜丘方澤之爲禘而不知爲明

堂六帝王肅又誤據魯禘改禘爲宗廟之祭無配天之

事故魏明帝謂漢氏四百餘年廢無禘祀也禘行於明

堂明堂之法本於易中庸言至誠可以贊化育與天地

參此明堂配天之義也又有易漢學七卷易例二卷皆

推演古義鍼砭俗說有益於學者於書有古文尙書攷

二卷謂孔壁中古文得多十六篇內有九共九篇析之

爲二十四鄭康成所傳之二十四篇卽孔壁眞古文東

晉晚出之二十五篇與漢書不合可決其僞唐人詆鄭

所傳爲張霸僞造者妄也今文太誓三篇其略見於太

史公書史公從安國問故其載當可信唐人尊信晚出

之太誓而以今文太誓爲僞亦非也於春秋有左傳補

注六卷自序雲嘗見鄭康成之周禮韋宏嗣之國語純

采先儒之說末乃下以已意令學者審其異同杜元凱

春秋集解雖根本前修而不著其說又其持論閒與諸

儒相違於是樂遜序義劉炫規過之書出焉今刺取經

傳附以先世遺聞宗韋鄭之遺前修不揜效樂劉之意

有失必規而於古今文之同異辨之尤悉雲其注秦穆

姬屬賈君用唐尙書說以賈君爲申生妃令尹蔿艾獵

用世木說爲叔敖之兄同盟於亳城北用服𧆛本證亳

爲京之譌塹防門而守之廣里用續漢書及京相璠說

以防門廣里爲地名吳句餘用服䖍說以爲吳子餘祭

萬者二人用吳仁傑說二人當爲二八臧文仲廢六關

訓廢爲置讀如公羊廢其有聲者之廢皆前人所未及

道也又言公羊有嚴顏二家蔡邕石經所定者嚴氏春

秋也何邵公所注者顏氏春秋也石經公羊末雲桓公

二年顏氏有所見異辭云云僖公三十年顏氏言君出

則已入今何本皆有之又雲顏氏無伐而不言圍者非

取邑之辭也今何本亦無之以此知何所注者顏氏本

也鄭康成注三禮引隱二年放於此乎隱三年登戾之

桓十一年遷鄭焉而鄙留皆與何氏異與石經同葢鄭

所據者嚴氏本也又雲應邵風俗通稱穀梁爲子夏門

人楊士勛謂受經於子夏案桓譚新論雲左氏傳世遭

戰國寢藏後百餘年魯穀梁赤爲春秋殘略多所違失

然則穀梁子非親受經於子夏矣古人親受業者稱弟

子轉相援者稱門人則穀梁於子夏猶孟子之於子思

故魏麋信注穀梁以爲與秦孝公同時也楊士勛言穀

梁作傳傳孫卿卿傳魯人申公申公傳博士江翁案孫

卿齊湣襄時人當秦之惠王則在其後卿所著書言天

子廟數及⿰貝專贈襚含之義述春秋善胥命而言盟詛不

及三王諸矦相見仁者居守皆本穀梁說其言傳孫卿

信矣隱元年傳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僖廿二年傳過

而不改是謂之過廿三年傳以不教民戰則是棄其師

今皆在論語中傳所載與儀禮二記合者尤多故鄭康

成雲穀梁善於經也其論論語曰宣尼言述而不作於

魯論見之鄕黨一書半是禮經堯曰數章全書訓典論

君臣則人言不廢譏無恆則南國有言於善人爲邦

曰誠哉是言於隱居行義則曰吾聞其語素絢唐棣逸

詩可頌百官冢宰古典可稽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

大祭此胥臣多聞之所述也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

所安此文王官人之所記也克已復禮左氏以爲古志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管子以爲古語見小問篇參分天下而

有其二周志之遺文也今逸周書卽周志也在程典篇陳力就列不能

者止周任之遺言也推此言之聖人豈空作哉其論爾

雅曰釋詁釋訓乃周公所作以教成王故詩稱古訓是

式漢時謂之故訓又謂之詁訓詁訓者雅言也周之古

訓仲山式之子之雅言門人記之爾雅以觀於古故又

謂之爾雅俗儒不信爾雅而仲山之古訓夫子之雅言

皆不存矣又𢰅九經古義十六卷討論古字古言以博

異聞正俗學益都李進士文藻見其書而善之爲鋟板

粵中李與先生亦素不相識也予嘗論宋元以來說經

之書盈屋充棟高者蔑棄古訓自誇心得下者勦襲人

言以爲已有儒林之名徒爲空䟽藏拙之地獨惠氏世

守古學而先生所得尤深擬諸漢儒當在何邵公服子

愼之閒馬融趙岐輩不能及也先生少時已好𢰅述有

王文簡公精華錄訓纂二十四卷盛行於世論者以爲

過於任淵之注山谷李壁之注荊公焉有太上感應篇

注二卷證其爲魏晉人所作亦經好事刋刻又有後漢

書補注十五卷九曜齋筆記二卷松厓筆記二卷予皆

見之其周易本義辯證五卷松厓文鈔二卷及諸史會

最竹南漫錄則未之見也其弟子知名者江聲余蕭客

皆布衣通經學江於尙書用功尤專雲先生卒於戊寅

五月年六十有二

   江先生

江先生永字愼修婺源人少就外傅與里中兒治世俗

學一日見邱濬大學衍義補書中多徵引周禮奇之求

諸積書家得寫周禮正文晨夕諷誦爲諸生數十年楗

戸授徒束修所入盡以購書遂博通古今尤專心於十

三經註疏自壯至老丹黃不去手嘗一游京師同郡程

編修恂延主其邸桐城方侍郞苞素以三禮自負聞先

生名願一見見則以所疑士冠禮士昏禮中數事爲問

先生從容置答乃大折服剕溪吳編修紱於儀禮功深

及交先生質以三禮中疑義往復辯難歎日先生非常

人也休寧戴震少不譽於鄉曲先生獨重之引爲忘年

交震之學得諸先生爲多乾隆壬午歲三月十三日卒

年八十有二所著有周禮疑義舉要六卷禮記訓義擇

言六卷深衣考誤一卷禮經綱目八十八卷律呂闡微

十一卷春秋地理考寔四卷鄉黨圖攷十一卷讀書隨

筆十二卷古韻標準六卷四聲切韻表四卷音學辯微

一卷推步法解五卷七政衍金水二星發微冬至權度

恆氣注歴辨歲實消長辯歴學補論中西合法擬草各

一卷近思錄集注十四卷讀書好深思長於比勘於步


算鍾律聲韻尤明其論歲實消長曰日平行於黃道是

爲恆氣恆歲實因有本輪均輪高衝之差而生盈縮謂


之視行視行者日之實體所至而平行者本輪之心也


以視行加減平行故定氣時刻多寡不同高衝爲縮末

盈初之端歲有推移故定氣時刻之多寡且歲歲不同


而恆氣恆歲實終古無增損也當以恆者爲率隨其時


之高衝以算定氣而歲實消長可勿論猶之步月行者


先有平朔平望之䇿以求定朔定䇿而此月與彼月多

於朔䇿幾何少於朔䇿幾何不必計也其論黃鍾之宮

曰呂氏春秋稱伶倫作律先爲黃鍾之宮次制十二筒

以別十二律黃鍾之宮者黃鍾半律後世所謂黃鍾淸

聲也唐時風雅十二詩譜以淸黃起調畢曲琴家正宮

調黃鍾不在大絃而在第三絃合於古者黃鍾宮爲律

本之意聲律自然古今不異也國語伶州鳩論七律而

及武王之四樂夷則無射曰上宮黃鍾太簇曰下宮葢

律長者用其淸聲律短者用其濁聲古樂用均之法雖

亡而因端可推韓子外儲篇曰瑟以小絃爲大聲大絃

爲小聲雖詭辭以諷然因是知古者調瑟之法黃鍾大

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㽔賓用半而居小絃林鐘夷則

南呂無射應鍾用全而居大絃也管子書五聲徵羽宮

商角之序亦如此其論古韻曰考古音者昉於吳才老

崑山顧氏援證益精博然顧氏攷古之功多審音之功

淺顧氏分古音爲十部猶未密也眞諄以下十四韻當

析爲二部而先韻半屬眞諄半屬元寒攷之三百篇用

韻畫然矦之正音近幽當別爲一部虞模部之隅渝驅

婁等字蕭豪部之蕭寥炰好等字皆矦幽之𩔖與本部

源流各別三百篇亦畫然侵覃以下九韻亦當以侈斂

分爲二部而覃鹽半屬侵半屬嚴𣸸葢平上去三聲皆

當爲十三部入聲當爲八部而三代以上之音始有條

不紊也論今韻曰平上去三聲多者六十部少亦五十

餘部惟入聲祇三十四部或謂支至咍蕭至麻尤至幽

無入聲崑山顧氏古音表又反其說於是舊有者無舊

無者有皆拘於一偏葢入聲有二三韻而同一入者如

東尤侯同以屋爲入眞脂同以質爲入文微同以物爲

入寒桓歌戈同以曷末爲入之𩔖按其呼等察其偏㫄

參以古音乃無憾也其說易卦變曰卦變之義言人人

殊當於反卦取之否反爲泰泰反爲否故曰小往大來

曰大往小來是其例也彖傳言來言下言反者自反卦

之外卦來居內卦也言往言上言進言升者自反卦之

內卦往居外卦也其論春秋軍制雲儒者多稱井田廢

而兵農始分攷春秋之世兵農固已分矣管仲參國伍

鄙之法齊三軍出之士鄉十有五公與國子高子分率

之而鄙處之農不與也爲農者治田SKchar稅不以隸於師

旅也鄕田但有兵賦無田稅似後世之軍田屯田此外

更無養兵之費晉之始惟一軍旣而作二軍作三軍作

五軍旣舍二軍旋作六軍後爲四軍以新軍無帥而復

三軍其旣增又損也葢除其軍籍使之歸農若軍盡出

於農則農民固在安用屢易軍制乎隨武子曰楚國荊

屍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此農不從軍之證也魯之

作三軍也季氏取其乘之父兄子弟盡征之孟氏取半

焉以其半歸公叔孫氏臣其子弟而以其父兄歸公所

謂子弟者兵之壯者也父兄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軍

籍隸之卒乘者非通國之父兄子弟也其後舍中軍季

氏擇二二子各一皆盡征之而貢之於公若民之爲農

者出田稅自仍然歸之君故哀公曰二吾猶不足三家

雖專亦惟食其采邑豈嘗使通國之農盡屬已哉陽虎

壬辰戒都車令癸已至此近都之民爲兵之證其野處

之農固不爲兵也其論深衣之制曰後儒爲深衣圖考

者數十家大率踵裳交解十二幅之譌而續衽鉤邊致

滋異說攷玉藻篇言衽當㫄則非前後之正幅矣鄭氏

注云衽謂裳幅所交裂也則在㫄名衽者交裂而餘幅

不交裂也續衽者裳之左㫄連合其衽鉤邊者裳之右

㫄別用布一幅斜裁之綴於後衽之上使鉤曲而前以

揜裳際漢時謂之曲裾故鄭注云鉤邊若今曲裾也其

解論語攝齊升堂曰古者諸矦三朝外朝治朝皆有位

而無堂古之朝儀甚簡日出視朝君與卿大夫士相揖

而朝事畢君反乎路寢卿以下各就治事之所君召與

圖事乃入內朝內朝有堂有寢孔子攝齊升堂謂內朝

非治朝也路門爲君乘車出入之地故考工記雲路門

不容乘車之五個治朝在路門外若治朝有堂礙於車

行矣禮記言雨霑服失容則廢朝此亦治朝無堂之證

先生於經傳制度名物考稽精審多𩔖此歿後一年

詔修音韻述微尙書秦文恭公請於

朝令江南督臣檄取先生所著韻書三種進

呈貯館以備采擇丙午江南鄕試以鄕黨篇命題士子

主先生說者皆得中式由是海內益重其學

   戴先生

戴先生震字東原休寧人少從婺源江愼修游講貫禮

經制度名物及推歩天𧰼皆洞徹其原本旣乃研精漢

儒傳注及方言說文諸書由聲音文字以求訓詁由訓

詁以尋義理寔事求是不偏主一家亦不過騁其辯以

排擊前賢嘗謂今人讀書尙未識字輙薄訓詁之學夫

文字之未能通妄謂通其語言語言之未能通妄謂通

其心志此惑之甚者也論者又曰有漢儒之經學有宋

儒之經學一主於訓詁一主於義理此愚之大不解者

夫使義理可以舍經而求將人人鑿空得之奚取乎經

學惟空憑胸臆之無當於義理然後求之古經求之古

經而遺文垂絶今古縣隔然後求之詁訓訓詁明則古

經明而我心所同然之義理乃因之而明古聖賢之義

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是也昧者乃岐訓詁義理而

二之是訓詁非以明義理而訓詁胡爲義理不存乎典

章制度勢必流入於異端曲說而不自知矣又嘗與友

人書雲僕數十年來得於行事者立身則曰不茍待人

則曰無憾事事不茍猶未能遠恥辱也念念求無憾猶

未能免怨尤也其得於學者不以人蔽已不以已自蔽

不爲一時之名亦不期後世之名凡求名之弊有二非

掊擊前人以自表襮卽依𠊓昔儒以附驥尾二者不同

而鄙吝之心同是以君子務在聞道也今之博雅能文

章善考核者徒株守先儒而篤信之如唐人所譏寧言

周孔誤不道鄭服非此非志乎聞道者也其私智穿鑿

者卽不自表襮而學不師古積非成是惑以終身無鄙

吝之心而先與之等其於道亦遠矣講明正道修辭立

誠以俟後學其或聽或否或傳或墜或尊信或非議所

不計也性介特多與物忤落落不自得年三十餘䇿蹇

至京師困於逆旅饘粥幾不繼人皆目爲狂生一日攜

其所著書過予齋談論竟日旣去予目送之歎曰天下

奇才也時金匱秦文恭公蕙田兼理算學求精於推步

者予輙舉先生名秦公大喜卽日命駕訪之延主其邸

與講觀𧰼授時之旨以爲聞所未聞秦公𢰅五禮通攷

往往采其說焉高郵王文肅公安國亦延致先生家塾

令其子念孫師之一時館閣通人河間紀太史昀嘉定

王編修鳴盛靑浦王舍人昶大興朱太史筠先後與先

生定交於是海內皆知有戴先生矣乾隆壬午中江南

鄕試明年試禮部不第薄游汾晉間會汾州修郡志朱

方伯珪請先生任其事乃博稽史籍駮正舊志之譌謂

汾陽於漢爲茲氏縣戰國時屬趙不屬魏漢時屬太原

郡不屬西河郡後魏太和八年改六壁鎭置西河郡治

茲氏城而西河之名移於此酈道元注水經以武矦浮

西河事繫之夏陽子夏陵及廟室繫之郃陽而於謁泉

山及文水絕不渉及子夏設教事張守節李吉甫輩始

指爲魏之西河子夏退老居此皆非其寔吉甫又謂黃

初二年於漢茲氏縣置西河郡卽今州理不知魏晉之

西河皆治離石非茲氏吉甫又謂周宣帝於此置汾州

大業三年廢汾州不知周隋之汾州皆非西河郡境吉

甫元和郡縣志敘述最有法而猶有舛謬甚矣地理之

不易言也癸已歲

天子開四庫館妙𨕖校讎之職總裁諸公疏薦先生以

鄕貢士入館充纂修官

特命與會試中式者同赴

廷對乙未夏授翰林院庶吉士先生起自單寒獨以文

學爲

天子所知出入著作之庭館中有奇文疑義輙就咨訪

先生爲攷究顚末各得其意以去先生亦思勤修其職

以稱塞

明詔經進圖籍論次精審晨夕披檢靡間寒暑竟以積

勞致疾丁酉夏卒於官年五十有五平生無他嗜好惟

專於讀書雖詞義鉤𣗥難曉者一再讀之輙已渙然冰

解㫄觀皆驚爲㝛悟要由精誠所致其學長於攷辯每

立一義初若剏𫉬及參互攷之果不可易後儒多言易

亂於費直先生以漢書證之曰蓺文志易經十二篇施

孟梁邱三家十二篇者經上下二篇十翼十篇此三家

所同也儒林傳雲費直易無章句徒以彖𧰼繫辭十篇

之言解說上下經葢費氏不自立章句其解說經卽用

十篇之言而十二篇之目未嘗改也劉向以中古文易

校施孟梁邱經或脫去無咎悔亡惟費氏經與古文同

初不言篇題與諸家異後人誤讀儒林傳輒咎費氏改

經不察之甚也周禮大馭右祭兩軹祭軌注云故書軹

爲𨊻杜子春雲𨊻當爲軹軹謂兩轊或讀𨊻爲簪笄之

笄先生辨之曰𨊻當從或讀如笄杜君改爲軹與輢內

之軹二名混淆非也以轊釋轂端之𨊻亦非也軹者車

軨𨊻者轂末轊者軸末後代字書並𨊻字無之矣祭軓

字刋本多譌爲軌毛公釋濟盈不濡軌雲自輈以上爲

軌陸德明依說文別之以軌從九車轍也軌從凡軍式

前也依傳意宜音犯若音犯則字當作䡄以韻攷之又

不合疑漢時軌軓二字相溷毛君殆誤併二字爲一與

其述明堂之制曰明堂五室十二堂故曰明堂月令中

央曰太室正室也一室而四堂東堂曰靑陽太廟南堂

曰明堂太廟西堂曰總章太廟北堂曰元堂太廟四隅

之室夾室也四室而八堂東北隅之室元堂之右夾靑

陽之左夾也其北堂曰元堂右個東堂曰靑陽左個東

南隅之室靑陽之右夾明堂之左夾也其東堂曰靑陽

右個南堂曰明堂左個西南隅之室明堂之右夾總章

之左夾也其南堂曰明堂右個西堂曰總章左個西北

隅之室總章之右夾元堂之左夾也其西堂曰總章右

個北堂曰元堂左個凡夾室前堂或謂之箱或謂之個

左氏傳寘饋於個杜雲個東西箱是也個者兩㫄之名

也古者宮室之制前堂後室有夾有個有房惟南嚮一

面明堂四面闓達亦前堂後室有夾有個而無房禮婦

人在房明堂非婦人所得至也四正之堂皆曰太廟曰

正之室共一太室故曰太廟太室世之言明堂者有室

無堂不分個夾失其傳矣春秋昭二十二年十月王子

猛卒而其夏秋已兩書王猛說者莫得其解先生曰王

猛與鄭忽皆以國氏者也王者諸矦目王畿之辭非天

王之號春秋凡書王猶列國之書其國書天王猶列國

之書爵故王人與列國書人同爲微者王猛與鄭忽同

爲以國氏忽未卽位而出奔歸不得書爵書世子正其

復國也王子猛未卽位稱王故卒稱王子若先正其號

曰王不得復稱王子矣周髀言北極璿璣四游又言正

北極樞璿璣之中後人多疑其說先生解之曰正北極

者魯論之北辰今人所謂赤道極也北極璿璣者今人

所謂黃道極也正北極者左旋之樞北極璿璣每晝夜

環之而成規冬至夜半在正北極下是爲北游所極日

加卯之時在正北極左是爲東游所極日加午之時在

正北極上是爲南遊所極日加酉之時在正北極右是

爲西遊所極此璿璣之一日四游所極也冬至夜半起

正北子位晝夜左旋一周而又過一度漸進至四分周

之一則春分夜半爲東游所極又進至夏至夜半爲南

游所極又進至秋分夜半爲西遊所極此璿璣之一歲

四游所極也虞夏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葢設璿璣

以擬黃道極後世失其傳也今人所用三角八線之法

本出於句股而尊信西術者輒雲句股不能御三角先

生折之曰周髀雲圜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

十一三角中無直角則不應乎矩無例可比矣必以法

御之使成句股而止八線比例之術皆句股法也嘗謂

儒者治經宜自爾雅始世所傳郭注已刪節不全邢疏

又多疏漏如釋言桄充也六經無桄字鄭注樂記孔子

閒居皆訓橫爲充橫桄古通用書光被四表漢書引作

橫被今孔傳猶訓光爲充文譌而義不殊也釋言庥廕

也卽詩不可休思之休釋木桑柳醜條卽詩蠶月條桑

之條莊子云已而爲之者已而不知其然當從釋詁解

已爲此其攷證通悟多如此水經注譌舛久矣王伯厚

引經文四事其三事皆注之溷於經者則經注之淆南

宋時已然先生獨尋其義例區而別之雲經文每一水

雲某水出某郡縣此下不更舉水名注則兼及所納羣

川故須重舉經雲過某縣者統一縣而言注則詳言所

逕委曲故有一縣而再三見者經據當時縣治善長作

注時縣邑流移是以多稱故城經無言故城者也經例

雲過注例雲逕以是推之經注之淆者可正也閻百詩

顧景范胡朏明雖善讀古書猶未悟斯失先生始釐正

之同時頗有狂而不信者予深贊成其說今

武英殿所刋用先生校本海內始復見此書之眞面目

焉先生在書局校定五經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等

書皆官爲板行其所𢰅述有毛鄭詩考正四卷考工記

圖二卷孟子字義說三卷方言疏證十三卷原善三卷

原𧰼一卷句股割圜記三卷䇿算一卷聲韻攷四卷聲

𩔖表九卷屈原賦注九卷文集十卷則曲阜孔戸部繼

涵爲刋行之

   漑亭別傳

漑亭姓錢氏名塘字學淵一字禹美世居嘉定之望仙

橋曾大父惟亮廩膳生與先奉政公爲從祖昆弟生太

學生衡臣有三子彥昭早卒彥輝永輝皆太學生漑亭

爲永輝長子甫在抱而彥輝撫以爲後始就傅習舉業

出語便不凡旣補博土弟子與諸澱䑳汪䋚靑王鶴谿

王耿仲唱和爲古今體詩卽爲王西莊光祿王蘭泉侍

郞激賞然漑亭意慊然猶未足不欲以詞人自命及𨕖

拔入成均試

闕下歸益肆力於經史之學乾隆四十五年舉江南鄕

試對筞爲通場第一明年成進士需次當得縣宰而漑

亭自以不習吏事呈吏部願就教職𨕖授江寧府學教

授公務多暇益刻苦𢰅述於聲音文字律呂推歩之學

尤有神解體素羸弱夏月常畏寒擁絮而攷辯精到議

論風生不假公明三斗酒也春秋五十有六終於江寧

官𪠘漑亭著律呂古義六卷自序雲古之律傳而尺不

傳律法待尺以爲用尺不傳則律不傳矣自荀勗以劉

歆銅斛尺爲周尺載於史志莫有知其非者予得慮俿

尺知勗所謂周尺之卽漢尺復得周尺知漢尺之非周

尺因周尺以求律尺得今車工尺之八寸一分葢周本

八寸尺不可以制律律必用十寸尺卽昔人所云夏尺

者然則周不能自用其尺制律後人顧必曰周尺哉古

律當無異度周必因乎夏商夏商必因唐虞十寸尺之

爲二帝三王時律尺明矣周尺傳而律尺傳律尺傳而

古律已無不傳其愈於用漢尺也不遠乎然予之爲此

書非徒傳古尺而已兼以明律法焉夫累黍尺之千二

百不能實八百十分之管也攷律之不必千二百黍也

徑三分之積不盈八百十分也周鬴之非兼用八寸十

寸尺也後周玉律至隋而失其本數也雅樂燕樂之調

法不同也中管調器之非律呂元聲也校律之用尺積

也今權之用何度也皆律家所當知者也不知實管之

宜異黍則容受必不符不知攷律之用方龠則黃鐘必

非八百十分不知徑三分之積六百四十分則必以方

徑爲員徑不知周鬴止用十寸尺則聲不能中黃鐘之

宮不知玉律之積數增多則隋志錯誤之故不明不知

雅樂燕樂異調則郊廟與房中無別不知中管之非元

聲則八音俱乖本律不知校律用尺再乗方則得數必

舛不知今權所應之度則不能審古物之應律與否如

是而律不可通矣夫言律必求其實用律之數寓於度

量權衡而其聲應乎金石絲竹律本無不通故以是數

物爲其用通則有法焉卽黃鐘之律是也故曰爲萬事

根本其明算篇曰算莫難於算圜圜周者圜冪之本也

以方容圜徑同而周異圜周之有圜冪若方周之有方

冪故周異則冪亦異倍其徑者四其冪則初以爲周者

繼以爲冪矣以方周除圜周而十之亦卽圜之冪也由

是定爲方圜之率任所得之爲方爲圜無不可以推知

其所未得而術有古今䟽密之不同古術方周四則圜

周三是冪亦方四而圜三也至劉徽注九章推得圜周

三一四有奇而去其餘數故徽術算冪亦方四而圜三

一四也後人知古術之䟽以徽術爲密依而用之雖間

有修改要不離此率自予觀之亦未見其密也試度取

一物之徑命之爲一則周且至三一六以上矣夫古術

泥於陽奇陰偶之說其䟽固宜徽術則本之割圜割圜

之術有觚有弧矢其算之也有半徑與弦半徑常爲大

弦而迭爲句股以求其小弦半徑爲小弦所截成弧矢

有弧矢則半徑不盡半徑不盡則小弦不盡而割圜之

以爲弧者卽小弦弦直而弧曲合之以爲周非其𩔖

矣周之爲物如環無端割而爲觚必且無盡而割圜不

能無盡也斯則名爲周而實非周也而又不能無所棄

始之開方以求大股也可開而至於無盡也旣以其不

能盡而棄之後之開方以求小弦也亦可開而至於無

盡也復以共不能盡而棄之有所棄則非全數矣徽之

割圜也止於九十六觚其於股於矢於小弦固皆曰餘

分棄之是以二尺爲方之圜周尙以六分半有奇爲小

弦夫以如環之圜而以六分以上之小弦九十六之以

爲周謂其與圜合體也其孰能信之是故求圜周者可

無割圜也度之亦略近矣度法絲豪以下常無𧰼而不

可以名則有一術焉更密於度周而可以相代者曰十

倍其徑冪以爲周冪而已我葢得之於方方之徑冪卽

圜之徑冪也方之周冪猶圜之周冪也唯以十六爲十

是已數皆以十成而權衡獨以十六卽其理也是故徑

冪一則方周冪十六而圜周冪十徑冪十則方周冪百

六十而圜周冪百是爲周徑之冪異位而同名夫如是

則圜冪至十倍卽周爲徑而十倍其徑以爲周矣是反

覆不衰之術也舊術周冪不足徑冪之十倍故反覆之

則必衰衰不衰何足深論顧如方之容圜有舒促何容

圜無舒促則無如此術矣是術也可不用比例而得周

徑與方圜不出乎乗除進退以開方而巳矣求周徑者

徑自乗而十乗之卽周之自乗周自乗而十除之卽徑

之自乗求方圜者方自乗而十六除之復十乗之卽圜

之自乗圜自乗而十六乗之復十除之卽方之自乗所

得皆平方開之也舊唯周徑有冪今則方圜之冪又有

冪然皆因數以立術非爲術以設數也然則其數幾何

曰術在數可不言也以徑一爲例則徑冪百周冪千而

方冪之冪十萬圜冪之冪六千二百五十是爲徑一則

周三一六有奇而方百者圜七九零也立圜立方何如

日亦不過三一六爲圜則六爲方而已矣其較度篇曰

晉志列十五等尺以晉前尺爲主謂之周尺玉海列六

等尺以司馬公所摹高若訥漢泉尺爲主謂之周尺共

時漢尺之外實未見周尺也今曲阜孔氏所藏漢慮俿

銅尺建初六年八月造當今工匠尺七寸四分與晉志

雲晉前尺卽劉歆鍾律尺建武銅尺者正同卽司馬公

家周尺亦無不同也周尺今藏曲阜顏氏以今匠尺校

之長六寸四分八釐昔人以漢尺爲周尺者非也周有

八寸十寸尺以顏氏尺四分加一得今匠尺之八寸一

分是爲古十寸尺昔人謂之夏尺別於周也商尺蔡邕

言長九寸鄭樵言長一尺二寸半按攷工記夏后氏世

室度以步殷人重屋度以尋步長六尺十寸尺也尋長

八尺八寸尺也殷制用尋明別無殷尺矣葢二尺三代

同用也蔡說出自臆𢰅鄭樵則據三司尺言之三司尺

范景仁謂之黃帝時尺雖未可信要非宋始有之以漢

尺推算當長一尺三寸五分卽今匠尺也三司尺之八

寸一分卽古十寸尺十寸尺制律三代當同愈於用漢

尺遠矣又著史記三書釋疑於律秝天官家言皆究其

原本而以它書疏通證明之律書上九商八羽七角六

宮五徵九數語注家皆不能曉小司馬疑其數錯漑亭

據淮南子太元經證之始信其確不可易又以淮南天

文訓一篇多周官馮相保章遺法高氏注頗闕略罕所

證明作補注三卷以闡其旨晚年讀春秋左氏經傳精

心有得作古義若干卷以補杜氏之闕且糾其謬其所

作古文曰述古編四卷詩曰  齋吟稿皆刊刻行世

漑亭少時執經於先君子予長於漑亭七歲相與共學

予入都以後漑亭與其弟坫及予弟大昭相切磋爲實

事求是之學蘄至於古人而止比予歸田而漑亭學已

大成每相見輒互證其所得吾邑言好學者稱錢氏而

漑亭尤羣從之白眉也惜其未及中壽而𢰅述或不盡

傳因仿魏晉人別傳之例述其事日如石




濳研堂文集卷三十九   門人吳嘉泰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