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瀋故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瀋故  (清)楊同桂 輯

  ●目錄

  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瀋故序

  瀋故四卷吾友楊伯馨所著伯馨故有盛京疆域考此則以畸零筆之者也夫周人歌詠或邠或岐比頌鎬洛為至何者夫鎬洛盛矣就其盛而張皇之固以見詩人忠愛之意由其盛而追溯之詩人所以述古昔詔來茲其意不尤深且遠耶我太祖高皇帝所嘗著履曰靰□聞藏盛京大內而後為帝所製未成之履與所御女紅具亦俱藏焉嗚呼是雖郟鄏之鼎兌之弓和之矢未足雲寶蓋保世滋大垂勳無窮夫齊民者家之將興也莫不由於儉勤其衰也莫不由於驕侈方天命之世豈不能備物而高皇帝高皇后之儉之勤若此此亦瀋故伯馨之書所識類瀋陽故實書因以名雲謂體製雖異猶周人歌詠乎邠岐非緣其旨耶雖然伯馨既學優而仕矣甄綜宜且輟取所牧又安之然後書其和親康樂安平以獻而吉林又周之有邰即釐為正羨屬之大司馬抑可賦薄伐玁狁之詩也上元顧雲

  ●瀋故卷一

  通州楊同桂伯馨輯

  永陵神樹   滿洲八大姓   八塔山   與京師相去里數   較京師偏東度數   去北極度數   寧遠產煤   鳳凰山   金銀鐵礦   文溯閣書籍   大通溝   輿圖錯誤   細鱗魚   明時城堡墩臺   旗籍名目   古叟石   戶部匾額   本朝開科之始   高麗墓碑   明之馬市   骨灰窖   米價極賤   岫巖石   柳河溝   碑紋   水東瓜木   亮木   兵額   取鵰   請安之始   行太僕苑馬   楊博疏論練兵   撫近門蝙蝠   桑由南來   寧遠石坊   溫泉   神竿   景祐宮   牛馬稅魚稅   葫蘆中音樂   九龍口   俗語所本   民食所尚   硝磺   煤窰之數   九獮府   地氣之寒   永陵攔水壩   牧羣   八駿所經   行臺   御甲

  ○永陵神樹

  永陵啟運殿後珠丘之前有榆一株高數十丈蔭庇數畝枝幹詰屈狀若神龍樹腰有癭數百土人云每逢國忌癭則隕其一同治七年樹被風吹倒今倒樹上又生小樹一株直立如旗生生不已於以卜億萬年有道之長矣相傳京師西山潭柘寺有帝王樹一株每一帝即位樹必生嫩枝 【 純廟有御製永陵神樹賦見皇朝通志】

  ○滿洲八大姓

  世傳以瓜爾佳氏鈕鈷祿氏舒穆祿氏納蘭女 【 即納喇】 董鄂氏 【 即棟鄂】 輝發氏烏喇氏伊爾根覺羅氏馬佳氏為滿洲八大家按瓜爾佳鈕鈷祿舒穆祿為金之舊姓俱見金史董鄂輝發烏喇馬佳乃以地為氏董鄂在今興京境烏喇在今吉林境輝發在今海龍吉林交界處而哈達烏喇輝發三國其先又均姓納蘭 【 即納喇】 唯伊爾根覺羅未詳所始又鐵冶亭尚書即董鄂大姓也據稱其先為宋英宗越王裔後為金人置之董鄂遂以地為氏可見滿洲世家中亦多係中原舊族雲

  ○八塔山

  八塔山在寧遠西南上有八小塔

  ○與京師相去里數

  京師與盛京相去之里數京師距地北極五十度五分為一邊盛京距地北極四十八度九分為一邊偏度七度一十五分為所夾之角兩邊相並九十八度一十四分為總弧餘弦一四二二兩邊相減一度五十六分為存弧餘弦九九九四二併之一零一三七四折半五零六八七與角之矢八零零相乘為實半徑十萬為法除之四零五為對弧存弧兩矢較以較加存弧矢五八為四六三即所求對弧矢以矢減半徑為餘弦九九五三七查表五度三十一分以五度三十一分化里得一千三百八十里為盛京距京師衺望之實里數考驛程一千四百四十五里蓋或徑或紆故多六十五里也

  ○較京師偏東度數

  盛京較京師偏東七度十五分凡偏東一度遲時之四分共遲一刻十四分

  ○去北極度數

  京師北極高三十九度五十五分盛京北極高四十一度五十一分以緯度絜之盛京去北極較京師近三百八十六里

  ○寧遠產煤

  寧遠一帶山多產煤乾隆十年和其衷奏請開採 【 前漢地誌豫章郡出石可燃為薪東坡集有石炭行即今之煤也】

  ○鳳凰山

  在鳳凰城南十里四面陡絕從口入其內極平坦古松成林禾黍彌望周約三二十里可供萬人食土人相傳唐蓋蘇文屯兵處

  ○金銀鐵礦

  盛京倚山面海物產殷阜如遼陽之黃波羅峪開原之牧養正錦州之大悲嶺寬甸之小花石海龍之大荒溝蛟河等處均有金銀鐵礦雍正五年將軍噶爾弼疏請封禁不僅為培養土脈起見也然與其私採徒飽奸民曷若因勢利導於餉需不無裨益

  ○文溯閣書籍

  文溯閣在大內西偏與文淵文瀾等閣均仿范氏天一閣之製四庫全書並圖書集成五千二百卷在焉下一層儲圖書集成及四庫書之經部中層儲史部上層儲子集部其目錄亦安設下層檢閱之法有分架圖極為簡便經部二十架九百六十函史部三十三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子部二十二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集部二十八架二千十六函共三千四百七十部七萬五千八百九十六卷俱係寫本

  ○大通溝

  今之通化縣俗所稱大通溝也百餘年來為奸宄逋逃藪官吏視為甌脫無復過而問者自光緒元年用兵後鋤其非種今已為耕蓻之鄉大通溝即古沸流谷

  ○輿圖錯誤

  胡文忠公一統輿圖夙推詳核而盛京東邊以外至鴨綠江岸開方不過二百里則未能盡合蓋自國家定鼎燕京盛京東表地遂廢為甌脫雖帽兒山等處曾設台兵住瞭而道里鮮有知者今帽兒山分司東 【 東:西】 出至柳邊且五百餘里其北境羣峰聳峙人跡罕通且偪近江岸與朝鮮鄰明季毛文龍由鴨綠江泝流直上窺我東鄙曾至輝發境然則屯戍之設在前聖固有深慮存也

  ○細鱗魚

  詩義疏魴廣而薄肥恬而少力細鱗魚之美者遼東梁水魴特肥而厚尤美於中國魴故其鄉語曰居就糧梁水魴按梁水即今之太子河魴即俗稱細鱗白者也

  ○明時城堡墩臺

  武備志載遼東城堡二百七十九座空心敵臺三十一座邊腹敵臺九十座墩臺二千七百一十座其布置非不周密也其如在德不在險何

  ○旗籍名目

  盛京所屬旗籍名目繁多滿蒙漢八旗內務府以外有巴爾虎有錫伯有卦勒察有索倫有達瑚爾又有隸戶部者隸禮部者隸工部者皆不膺披甲之役而邊台驛站三項不準考試居官

  ○古叟石

  海城東南柝木城即古柝木縣有大石孤立高逾數丈上方而闊四無倚傍土人名曰古叟石不知何據

  ○戶部匾額

  盛京戶部衙門匾額題大金天聰六年所立撫近門 【 即大東門】 磚額鐘樓上石碑均大金年號至今仍之

  ○本朝開科之始

  天聰八年四月取通滿洲蒙古漢文文義者剛林等十六人為舉人此國朝開科之始

  ○高麗墓碑 【 碑高今尺十五尺五寸每行四十一字在懷仁縣通溝口】

  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基也出自北夫餘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出生子有聖 【 德鄒牟王奉母】 命駕巡車南下路由夫餘奄利大水王臨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鄒牟王為木連??斥攵?浮龜應聲即為連??斥攵?浮龜然後造渡於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永樂世位天遣黃龍來下匝王王於忽本東??山黃龍負昇天顧命世子儒留王以道輿治大朱留王紹承基業四傳至十七世孫國??止上 【 上:土】 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二九登祚號為永樂太王恩澤洽於皇天威武?木西兒?被四海掃除□□庶寧其業國富民殷五穀豐熟昊天不弔卅有九宴駕棄國以甲寅年九月廿九日乙酉遷就山陵於是立碑銘記勳績以永後世焉其詞曰 【 維昔】 永樂五年歲在乙未王以石?果麗不貢 【 整】 旅躬率往討叵富山 【 迎石?果負山】 至鹽水上破其丘部彳?各六七百獲牛馬兼羊不可稱數於是旋駕因過加??平道東來即 【 自城】 力城北 【 □王獲豐五???旗貊】 遊觀土境田獵而還百殘新羅舊是屬民由來朝貢而倭以辛卯年來渡海破百殘 【 隨破新】 羅以為臣民以六年丙申王躬率水軍討利殘國軍 【 以到】 首攻取壹八城臼模盧城谷上利 【 城餘韓弓利城利】 城閤彌城牟盧城彌沙城 【 古】 舍蔦城阿旦城古利城 【 困】 利城雜彌城奧利城勾牟城古須龍羅城頁 【 負山城味】 城 【 家古】 龍羅城易城 【 就谷】 城 【 禹山城沙水】 城 【 古八船沸】 以上南面利城彌鄒城也利城太山韓城掃加城 【 巴奴城輔】 呂城 【 農】 賣城 【 新散】 城 【 餘】 城 【 □松】 城細城牟婁城 【 ?婁】 城蘇灰城燕婁城析支利城巖門至城林城 【 □□】 盛婁城婁利城 【 南蘇】 城就鄒城奴 【 利拔】 城古牟婁城古牟婁城抄本作忍城那旦城閏奴城貫奴城?穰城炅 【 舍盧城交城鴨】 岑城仇夫城 【 豆奴城】 其國城賊不服氣敢出交戰王威赫怒渡師被水遣夾??迫城橫攻 【 賊退急圍其□□□使國】 城百殘王困 【 遣使獻逼獻】 男女生白一千人細布千匹歸王自誓從今以後永為奴客太王恩赦 【 始】 迷之衘錄其後順之誠於是拔五十八城村七百將殘王弟並大臣十人旋師還都八年戊戌教遣偏師觀□幀土谷因便抄得莫新羅城加太羅谷男女三百餘人自此以來朝貢謹事九年己亥百殘違誓與倭和通王巡下平穰而新羅遣使白王雲倭人滿其國境潰破城池以奴客為民歸王請命太王 【 前恩】 後 【 稱□】 其忠 【 遣】 遣 【 遣:衍文】 新羅使還 【 國太王】 於十年庚子教遣步騎五萬往救新羅從男居城至新羅城倭滿其中官兵方至倭賊退官兵由新羅躡踵追來 【 奮疾背息】 追至 【 古龍任那】 加羅從拔城城即歸復安羅人戍兵拔新羅城盡城倭滿潰城大肆殺戮盡人請救官兵復追倭倭敗死者十九盡臣 【 順尖 大】 安羅人戍兵 【 城復盡城掃其煙塵林木燒燬無餘】 以上西面 【 官兵移師百殘圍其城百殘王懼復遣使獻五尺珊瑚樹二株紅石筆牀一他倍前質其子勾挐太王率步騎還國】 安羅人戍兵昔新羅安錦未有自來朝貢 【 感國??止土】 廣開土境好太王 【 救拔恩安羅王隨自僕】 勾 【 親來獻物】 朝貢十四年甲辰而倭不軌侵入帶方界 【 太王率兵自石城島】 連 【 船渡海迅抵帶方倭退追】 至勾 【 滿城然後】 相遇王 【 □自葳□要截】 盪夾??倭寇潰敗斬殺無數十七年丁未教遣步騎五萬 【 掃盪倭寇官兵追過】 平穰 【 直至舍獸】 斬殺蕩盡所獲鎧鉀一萬餘領軍資器械不可稱數還破沙澕城婁城還住 【 東就城淨掃餘寇】 師 【 旋還 城】 廿年庚戌東夫餘舊是鄒牟王屬民中叛不貢王躬率往討軍到餘城而餘城國駢皆歸 【 服王赦宥均追念】 王恩普慶於是旋還又其慕化隨官來者味仇婁鴨盧 【 單早】 斯【 戚麻】 鴨盧 【 辣斯□立】 婁鴨盧肅斯涻 【 遠近率服太】 王著凡所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守基人煙戶賣句余民國煙二看煙 【 五三】 東海賈國煙三看煙五 【 韓敦】 城十四家盡為看煙?城一家為看煙碑利城二家為國煙平穰城民國煙一看煙十呰連三家為看煙住婁人國煙一看煙冊三忽谷二家為看煙 【 忍梁】 城二家為看煙安失連廿韓二家為看煙改谷三家為看煙新城三家為看煙南蘇城一家為國煙新來韓穢沙水城國煙一看煙一牟婁城二家為看煙 【 弖比】 鴨岑韓五家為看煙勾牟客頭二家為看煙朮民韓一家為看煙舍蔦城韓穢國煙三看煙廿一家古龍羅城一家為看煙旲古城國煙一看煙三客賢韓一家為看煙阿旦城雜珍城合七家為看煙巴奴城韓九家為看煙若模盧城四家為看煙古模盧城二家為看煙牟水城三家為看煙輔呂利城國煙一看煙五彌沙城國煙一看煙以上北面一□□□七□利城三家為看煙豆奴城國煙一看煙二奧利城國煙二看煙八須鄒城國煙二看煙五百殘南居韓國煙一看煙五太山韓城六家為看煙農賣城國煙一看煙一閏奴城國煙二都 【 都:看】 煙廿二古牟婁城國煙二看煙八瑒城國煙一看煙八味城六家為看煙就谷城五家為看煙?穰城廿四家為看煙散那城一家為國煙那旦城一家為看煙勾牟城一家為看煙於利城八家為看煙比利城三家為看煙細城三家為看煙國??止土廣開土境好太王存時教言祖王先王但教取遠近舊民守墓灑埽吾慮舊民轉當羸劣若吾萬年之後安守基者但取吾躬率所略來韓穢令備灑埽言教如此是以如教令取韓穢二百廿家慮其不知法則復取舊民一百十家合新舊守墓戶國煙卅看煙三百都合三百卅家自上祖先王以來墓上不安石碑致使守墓人煙戶羌錯維國??止土廣開土境好太王盡為祖先王墓上立碑銘其煙戶不令羌錯又制守墓人自今以後不得更相轉賣雖有富足之者亦不得擅買其有違令賣者刑之買人制令守墓人以上東面  【 凡照鈔本補注者列右照石刻形似補注者列左】   按高勾驪自後漢書始有傳然陳壽著三國志在范蔚宗先碑所稱天帝之子一段陳志不載裴松之引魏略注於夫餘傳後作豪離國之子至范書乃入夫餘傳正文第皆作東明事迨魏收北魏書令狐德棻周書始載入高勾驪傳為朱矇事矣李延壽北史既於高勾驪傳作朱蒙又於百濟傳引後漢書東明一段不知是固一人一事朱蒙東明特音譯沿訛耳如三國志之施掩水後漢書之掩??虒水北史之掩滯水碑作淹利水史之如栗碑作儒留史之莫來碑作大朱留似當以碑為正唯朱留以下十七世碑既不詳史亦脫略今參考諸史列表以補所缺 又此碑以史推之當係王安之墓且碑文國岡土一句前後三見惟前一段好太王三字上有平安二字則平安當是王名國岡土廣開土境云云當是彼時尊號至碑之百殘疑係百濟或以戕害王釗之故惡而改之如高勾驪之改下勾驪歟考次其系如左   王朱蒙北魏書至紇升骨城號曰高勾驪因以為氏朱蒙死子閭達立閭達死子如栗立 【 與碑不合必係傳聞之誤】 唐總章二年伐高麗祕記不及九百年有八十大將滅高氏自漢有國今九百年云云以此推之朱蒙當興於漢初 【 東藩紀要以為元年即漢元帝建昭二年者非】   王如栗北史朱蒙死子如栗立 【 朝鮮史略朱蒙子類利與碑之儒留皆音之轉】   王莫來北魏書如栗死子莫來立周書莫來漸盛擊夫餘而臣之 【 史略作太神武王名無恤琉璃王太子】   王某漢書武帝滅朝鮮置四郡以高勾驪為玄菟郡屬縣   王某文獻通考昭帝賜以衣幘從玄菟郡受之   王某   王某   王騶後漢書王莽初發勾驪兵以伐匈奴其人不欲行莽將嚴尤誘勾驪侯騶斬之莽更高勾驪王為下勾驪侯 【 三國志騶作騊】   王某 【 紀要曰慕本王名解憂大神武太子元年即漢光武建武二十四年戊申】   王宮文獻通考和帝時寇遼東耿夔擊破之三國志後漢殤安之間宮數寇遼東後漢書建光元年宮率馬韓穢貊圍玄菟夫餘王子與州郡討破之是歲宮死子遂成立 【 紀要曰太祖王為琉璃王之孫元年即光武二十九年癸丑在位九十二年】   王遂成後漢書姚光上言欲因其喪伐之以陳忠言乃遣弔問建 【 建:延】 光二 【 二:元】 年詣玄菟降遂成死子伯固立三國志北史無遂成一代 【 紀要曰次大王為太祖王之弟元年即質帝本初元年丙戌】   王伯固後漢書伯固立後穢貊率服東陲少事順帝陽嘉元年置玄菟郡屯田六部三國志熹平中乞屬玄菟公孫度時助度擊富山賊北史但固死子伊夷模立 【 紀要曰新大王為次大王之弟元年即桓帝延熹八年乞巳】   王伊夷模北史建安中公孫康擊之破其國乃更作新國 【 即丸都】 夷伊模死子位宮立   王位宮三國志北史雲似其曾祖宮故名 【 據此不列遂成一代】 魏景初二年位宮助公孫淵正始五年毋邱儉討位宮大戰於沸流敗之登丸都六年儉復討之位宮奔沃沮 【 六年梁書作嘉平五年】   王某通典百濟新羅魏以後分三韓地當在此王時 【 紀要曰中川王名然弗東川王太子元年即漢後帝延熙十一年戊辰】   王某 【 紀要曰西川王名藥盧中川王二子元年即晉武帝秦始六年庚寅】   王某 【 紀要曰烽上王名相夫西川王太子元年即晉惠帝元康二年壬子】   王乙弗利梁書北史位宮玄孫乙弗利頻寇遼東慕容廆不能制弗利死子釗立 【 紀要曰美川王名乙弗烽上王之姪】   王釗梁書作劉訛隋書稱昭烈帝梁書晉康帝建元元年 【 北史作成帝咸康七年】 慕榮皝伐之大破釗軍追至丸都毀其城晉武帝太元十年勾麗攻遼東釗後為百濟所殺 【 紀要曰故國原王元年即晉成帝咸和六年辛卯以下尚有小獸林王故國壤王二代共二十一年與史不合故不取】   王安梁書北史後燕慕容垂死子寶立以勾驪王安為平州牧按寶立只一年而亡在晉太元二十一年之際則釗後即為王安無疑又按寶立之年係屬丙申與碑中之六年支幹相合且自莫來之後至此不過四百餘年則十七世之數亦不相遠以碑之歲月與史相證則安當立於太元十六年辛未當卒於義熙八年壬子又文獻通考宋昇明二年倭人表稱昔祖禰東征西服渡平海北各國累葉朝宗道逕百濟裝飾船舫而勾驪無道掠抄邊吏虔劉不已云云自昇明前溯義熙六十餘年表所言渡平各國當即碑中倭渡海破百濟隨破新羅以為臣民事

  ○明之馬市

  明成祖永樂三年因福餘衞部內屬設遼東開原 【 一在其南一在其東】 廣寧馬市各去城四十里正統間已罷其二惟開原之南關市獨存至成化十四年因巡撫陳鉞言復開立馬市三處曰鎮北關曰撫順關曰白土廠關廣輿記稱一設開原城南一設撫順一設廣寧古城堡嘉靖間改慶雲堡

  ○骨灰窖

  省城大東邊門外近為車軌軋露骨灰數窖殆皆天命六年三月之戰故明壯士骼也

  ○米價極賤

  雍正七年盛京將軍奏小米一斗價三分豆一斗價一分二釐伊古以來所罕有也

  ○岫巖石

  岫巖石可以製器五色俱備錦州府舊亦產石質極明透有山川草木紋今則罕見爾雅醫巫閭珣玗琪或即此物

  ○柳河溝

  柳河溝源出敖漢旗由彰武台邊門西入邊在新民廳西二十里轉徙無常大為行旅居民害推原其故蓋下游地勢甚高不能直入於海二百年來竟無人議及疏瀹何哉

  ○碑紋

  福陵聖德碑背面石紋作觀世音菩薩像左手持柳枝斜垂於右昭陵聖德碑背面石紋作漢壽亭侯立像並神氣如活天地鍾毓之靈為興王特開其奇非偶然也又海城南古耀州廟內有古碑二其一碑石紋作韋馱像

  ○水東瓜木

  水東瓜木即柜柳堅實可為硯曾作井架者尤佳

  ○亮木

  圍場中多古木其朽者夜放光如螢火然遇雨益明土人呼為亮木

  ○兵額

  盛京將軍所屬協佐至領催凡額設馬兵一萬三千餘名步兵一千五百七十餘名水師五百四十名以之禦侮折衝足供調遣果一切如初制則滿萬不可敵今豈不如古乎

  ○取鵰

  金州廳旅順口一帶有鵰廠數十座取供京師以備羽扇箭翎之用其取之之法養馴鵰名為繇鵰飛極高繇見之輒呼叫鵰盤旋空中久之始下恐人之有機心也取鵰者置繇於側蹲伏土穴中伺其下而舉網焉百不失一其品色黑者曰皂鵰黑而花者曰虎斑鵰黑白相間者曰接白鵰其黑點如灑淡墨者曰芝蔴鵰品之尤貴者曰海東青海東青身小而俊其白者故又名玉爪駿雲海青一種向出女真遼時歲徵其貢每春巴納於鴨子河濼望有天鵝處舉旗馳報遠泊鳴鼓鵝驚騰起左右圍騎皆舉幟麾之乃放海青擒鵝得頭鵝以薦寢廟當時海青用以取鵝然遼以徵貢釀釁可見此物之不易得也今每歲所獲不過一二故一扇之費需數十金

  ○請安之始

  後漢書高勾驪傳拜曳一腳以為體即今日請安之濫觴

  ○行太僕苑馬

  歸有光馬政志遼東山西陝西有行太僕遼東陝西又有苑馬遼東苑馬則有永寧監清河苑深河苑按續文獻通考言弘治十六年修遼東復州苑馬寺於開原撫順二處各立馬廠從巡撫張鼎言也

  ○楊博疏論練兵

  明雷禮列卿紀楊博嘉靖中總督薊遼疏論練主兵為根本調客兵為權宜兵不在增而在練馬不在加而在養乞督邊臣以圖實效云云可為洞達事機之論不僅邊臣所當圖也 【 淵鑑類函一百八卷所引】

  ○撫近門蝙蝠

  省城撫近門內棲蝙蝠以千萬計而他處則無亦一奇也

  ○桑由南來

  後燕錄初皝之遷於龍城也植松為社主及秦滅燕大風吹折後數年社忽有桑二根生焉先是遼川無桑及廆通於晉求種江南故遼川之桑悉由吳來

  ○寧遠石坊

  寧遠城內南街有石碑坊二上鐫五世元戎少傅六大字而歷敘祖大弼祖大樂等祖孫父子勛閥

  ○溫泉

  遼陽東南之湯溝小甸子海城北之湯岡子寧遠城東十里之某處蓋平城南之鶯哥嶺均有溫泉唯海城寧遠二處築室其上沐浴者絡繹不絕或雲坐湯可以卻病

  ○神竿

  滿洲旗人門內皆豎神竿長丈餘頂冠錫盤有竿頂作圓月形者十數家雲係天聰年間送瑪哈噶喇佛前來因而留此者故自為區別今實勝寺所奉即其佛也 【 或雲蒙古族皆然】

  ○景祐宮

  今省城景祐宮即明監軍道張泰宇先生 【 春】 挺節訓徒處范忠貞寧文成皆出其門國人稱張夫子

  ○牛馬稅魚稅

  各州縣皆有牛馬牲畜稅務盛京省城係五部侍郎相代監收按年請旨簡派至魚稅唯省城有之係肅邸收取自國初至今相沿不改

  ○葫蘆中音樂

  康熙中禮邸莊頭某家結一巨葫蘆中有音樂聲舁至京師隨獻於仁廟聞此物已殉景陵見嘯亭雜錄

  ○九龍口

  海龍城東北二里許山名九龍口山間古塚一自廳屬未墾之先盜已發之跡其規制似是王侯今所存者斷瓦零磚刻劃極細緻予得掛磚一小方作垂雲花樣

  ○俗語所本

  盛京俗語亦有所本者以迅速為鯽溜見田汝成委卷叢談以勇健為操剌 【 操音如查呵切】 見五代史漢本紀此都軍甚操剌以伏雞曰抱雞 【 按抱韓詩作菢薦孟郊詩隺翎不天生變化在啄菢】 見方言北燕朝鮮冽水之間謂伏雞曰抱也以無用為不中見禮記王制不好曰不濟見周語民所曹好鮮其不濟也不可曰不中見左傳成二年無能為役注作事曰勾當見唐書第五琦傳勾當江淮租庸不做聲不做氣見朱子語錄稱人名字上加老字見東坡詩老可能為竹寫真曾使老謙名不朽是也

  ○民食所尚

  民食所尚曰高粱曰秫米然實名蜀黍非粱與秫也廣志所稱遼東赤粱者今不知為何物今所食者即齊民要術所謂薥秫春月種宜用下土莖高丈餘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熟時收刈成束攢而立之其子作米可食其莖可作洗帚稭稈可以織箔網席夾籬供爨者也又有玉蜀米即本草綱目所謂六七月開花成穗如秕麥狀苗心別出一苞如梭魚形苞上出白鬚垂久則苞拆子出攢簇如椶子黃白色可煠炒食之者

  ○硝磺

  當今尚火器硝磺為火藥要需硝可隨處掃取然唯省城設官硝局磺則岫嚴山間有之可以燒煉 【 地名窟瓏山】

  ○煤窰之數

  煤窰共六十二座在遼陽州境者二十九復州境十五錦州府境十八

  ○九獮府

  明成化年間用兵征建州敕朝朝王助兵朝鮮遣將康純統眾萬餘渡鴨綠潑豬二江攻破九獮府諸寨九獮之名前史所無當在今興京海龍一帶

  ○地氣之寒

  金史食貨志上京遼東等處地寒稼穡遲熟夏稅限以七月今天道北行蓺穫之節與燕齊不甚相遠然極寒時地仍裂為深縫人面一凍如被湯火成紫泡古人隳指裂膚之說不為過也惟民無蓋藏一遇偏災若汲汲不可終日而海龍一帶又不得仰邀蠲緩之澤 【 原議以本地所出供本地所需】 關心民瘼者宜亟變通也

  ○永陵攔水壩

  永陵前攔水灞乃福建總督高其倬審視定議平郡王等奉旨所修每年夏初必派旗民地方官會同工部司員保護秋後稟覆有無沖刷應修情形

  ○牧羣

  盛京所屬牧羣二蘇魯克 【 即養息牧廠】 所牧者牛羊也大淩河所牧者馬匹也其馬計三十四羣 【 騮馬十羣騍馬二十四羣每三年大均羣一次】 每羣馬四百匹共一萬三千餘匹足備折衝之用前聖人之慮深且遠矣

  ○八駿所經

  山海經大荒北經不咸山條下雲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國釐姓黍食按穆天子傳周歷四荒曾東升大人之堂是今盛京亦八駿所經矣

  ○行臺

  金太祖七年置中書省樞密院於廣寧天會初始移置平州此金立行臺之始

  ○御甲

  太祖太宗所御之甲儲藏陪都者長如今人一身有半令今人極長者立交椅上比試猶下與地齊也   瀋故卷一

  ●瀋故卷二

  通州楊同桂伯馨輯

  望海堝之戰   盜賊之原   五靈脂   明時條陳高麗事宜   鵲居鳩巢   恭送玉牒實錄冊寶   轉蓬   王杲城   建州四境   田賦之目   爬犁   鴉片   松榛有禁   旅順水師   冬青   疊冰如城   廷試遼人之始   樺木樺皮   呈進遺書   鄉會中額   天橋   環海口岸   北鎮廟   海運口在寧遠   山蠶   輝發城   楊檉木廠   老農語   陳夢雷   遼東佟氏   石塔   老民給銀米   國王碑   峭王   如意菜   內府貢菜   馬韓書院   一家村   楛矢之利   錦縣四圍廢堵   燒鍋   將軍石   炮手   古鐵嶺   奉天學額   熱洛河   畫犁   燒荒   煙突   冠婚喪祭之禮   父子繼任   廣寧石坊

  ○望海堝之戰

  明劉江 【 即劉榮】 於永樂十五六年間充總兵官鎮遼東海賊數擾海上北抵遼南迄浙閩瀕海郡邑多被害江度形勢請於金綫島西北望海堝築城堡設烽堠嚴兵以待十七年六月瞭者言東南海島中舉火江急引兵赴堝上賊三十餘舟至泊馬雄島登岸奔望海堝江依山設伏別遣將斷其歸路以步卒迎戰佯怯賊入伏中礮舉伏起自辰至酉大破賊賊走櫻桃園空堡中江開西壁縱之走復分兩路夾擊盡覆之斬首千餘級生擒百三十人自是賊大創不敢再擾

  ○盜賊之原

  盜之原由於博奉省賭風大熾甚至明目張膽於城市開設吏役受其賄者即不復過問名色至不一所最為人害者花會其尤也花會其門三十六贏者利倍三十故趨之如騖往往敗產傾生而不悔其蹤跡詭密多在空山無人處為之綫索者曰跑封每開場時鎗礮如林圍護甚密又復廣布耳目一有動靜輒先知是非布人於局中而託為往賭者未易成禽也

  ○五靈脂

  五靈脂即號寒雀糞東邊一帶山中皆有之一名獨舂一名號寒蟲在詩曰盍旦夜鳴求旦之鳥也鳴聲似舂形似雞五色冬無毛赤倮晝夜鳴不息人謂其夏之鳴曰鳳凰不如我冬夜嚴寒則曰天明壘箇窩天明徼暖則曰得過且過尋聲會意即物警人以盛京編氓之眾土地之廣一年耕耨之入僅備終歲之需稍有贏餘則盡數賣之不復知三年九年之蓄數千里之中求其家有蓋藏者不數數靚而所謂常平義社諸倉又復無人議及聆得過且過之聲能勿為之深長思乎

  ○明時條陳高麗事宜

  朝鮮為盛京屏障唇嚴則齒固保朝鮮即以衞盛京明時有條陳高麗七事一練兵士高麗人鷙悍耐寒苦而長衫大袖訓練無方宜以束伍之法教之一守衝要朝鮮三面距海釜山與對馬相望巨齊次之宜各守以重兵並尉山開山等處皆宜戍守一修險隘王京北倚叢山南環滄海忠州左右鳥竹二嶺羊賜繞曲有一夫當關之險今營壘遺址尚存亟宜修葺一建城池朝鮮八道十九無城平壤西北鴉浿二江俱南通海皆應修築屯聚一造器械以船制重大不利攻擊今准福唬造百十艘為奇兵並添造神機百子大箭一訪異材朝鮮貴世官賤世役一切禁錮宜破格搜採一修內治國家東南臨海以登旅為門戶鎮江為咽喉應援之兵不宜盡撤我自固亦所以固朝鮮也按此策乃朝鮮亂定以後之議雖今昔情形不同要當及時通變者也

  ○鵲居鳩巢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以鵲靈而鳩拙也乃盛京東北各路則鵲不能巢而奪鳩之居余見之頗以為異豈地氣然歟抑偶然歟

  ○恭送玉牒實錄冊寶

  凡恭上列聖列後冊寶必齎送盛京大內尊藏實錄玉牒修竟亦如之向列俱係單行其實錄冊寶併為一次自咸豐三年始同治六年光緒六年實錄玉牒聖容皆併為一次恭送矣 【 咸豐三年併行之舉係御史李鶴年密奏允行】

  ○轉蓬

  陳長方步里客談曰古人多用轉蓬竟不知何物林公使遼見蓬花枝葉相屬團圞在地遇風即轉問之雲轉蓬也按蓬草到處有之邊地土淺風高每狂風輒拔草根出隨風旋轉故觀者尤易興感 【 遼時有榛蓬蓬歌每扣鼓和榛蓬蓬之音為節而舞人多喜而效之劉子京詩云自古黃沙埋皓齒不堪重唱蓬蓬歌則上蓬字實作去聲今市井淫調有□跰□者殆沿古名而轉音歟】

  ○王杲城

  明黃石齋先生博物典彙雲我顯祖宣皇帝有膽略直建州都指揮王杲誘殺明清河守將裴承祖等屢為邊患總兵李成梁不能制乃乞宣皇帝率兵討杲往返八日擒之成梁相宣皇帝狀貌不類常人詭請臨視火攻陰設反機致宣皇帝遇害時高皇帝方四歲成梁不能掩宣皇帝之功哭之盡哀迎高皇帝及帝弟厚致餼養高皇帝稍長讀書有謀略十六歲始出之建地此即俗傳高皇帝育於李氏所由來也按今開原東南九十里清河溝平岡上有舊城址土人猶呼為王杲城

  ○建州四境

  又雲建州二面臨河一面阻山以磚石包砌重城其地界南臨朝鮮義州西鄰長甸永甸寬甸新甸靉陽孤山一堵牆瑪哈丹撫安柴河清河撫順北有白石山混同江黑龍江此可見龍興之初幅員已廣按鄭曉今言以今興京為張其哈喇甸子

  ○田賦之目

  盛京田賦之目內倉內務府所收皆公田也莊頭交納者王產也旗人民人恆產各由該管分徵若新民廣寧義州錦縣寧遠遼陽海城蓋平復州金州岫巖興京鳳凰等處是也東邊新設之安東寬甸懷仁通化等處本無旗圈地故徵賦一歸於州縣昌圖府所屬之懷德等縣則借佃蒙古之田故徵賦歸於蒙古唯海龍廳亦無旗圈而徵賦則旗員主之

  ○爬犁

  爬犁之制如車而不施輪轂駕以牛馬行雪地甚速冬日以之運糧極為捷便聞吉林以北有駕犬者閒檢元劉郁西使記雲至麻阿中以馬牽拖牀遞舖負重而行疾或曰乞里乞四易馬以犬云云乃知其制由來已久元史志載黃龍府以北設狗站八十餘所殆亦此物也

  ○鴉片

  自鴉片入中國朱提之流入外洋不可以數計奉省東邊一帶霜降最早種植五穀每不如鸎粟之豐收有司往往懸為厲禁愚以為斬絞之例既不可行則以中土所出仍供中土之用朱提外流庶少節乎

  ○松榛有禁

  明初法令嚴酷雖松榛亦不得入邊洪武三十年七月以郭駙馬使遼回私帶榛子三十扛沿途擅用驛夫遞送事覺令自備鈔貫給還役人工食仍飭兵部於山海關旅順口等處榜示凡公差人員不得以松榛等物進口渡海違者一二斤三五兩俱分屍所過官司縱容者一體治罪

  ○旅順水師

  旅順之設水師蓋自明萬曆三十年始撫臣趙楫言金復海蓋為全遼之心腹復州參將金州守備原為海防而設惟黃骨島旅順二衞海口設兵單弱請以山東游擊統水師千餘留駐旅順國朝自康熙五十年奏設由金州招安民壯內挑選四百七十名編為兵丁又由投降海盜陳尚義張可達等挑選熟諳水性掌舵者三十名作為教習由登州撥戰船十隻

  ○冬青

  冬青生不擇樹而榆柳為尤多且有一樹至十數者遠望之如鵲巢纍纍山陵省會穠郁青蔥王氣所鍾非偶然也其葉如石榴如棗無筋膜且加厚焉子如槐實具紅黃二色或雲即女貞子者非是說見欽定續通志

  ○疊冰如城

  元太尉納克楚侵明遼陽復越蓋州趨金州不克而還以蓋州有備不敢經其城乃由城南十里沿柞河歸時指揮葉旺策其將退移兵河上天方寒雪旺自連雲島至窟駝塞十餘處緣河疊冰為城以水淋之經宿皆凝沍隱然為城又預藏釘板於山中設陷馬阱於平地伏兵以待命老弱捲旗登山戒以聞警即豎之已而納克楚至砲響伏兵四起賊避旗幟不敢犯奪路走皆陷入阱中遂大潰納克楚僅以身免

  ○廷試遼人之始

  順治十年六月廷試歸旗遼人柯汝芝等六十九名上上卷授知縣上卷通判此蓋漢軍廷試之始

  ○樺木樺皮

  興京樺木皮堪為爉皮上有黑紫花勻者以裹鞍鐙及弓把謂之煖皮其木可作箭桿其癭可製器尤為華美白樺皮可揭至十餘層薄如通草可以代紙

  ○呈進遺書

  乾隆三十七年令直省督撫學政搜訪遺書於是開四庫全書館計內務府所藏暨各省所進十六萬八千餘冊以浙江兩淮所進為最多奉天府尹採進者祇東易問春秋管見二種皆魏樞所撰樞字又弼一字慎齋承德人雍正庚戌進士官永平府學教授乾隆元年薦舉博學鴻詞未及試而卒國朝兩次特科盛京膺薦者祇此一人盛京通志即樞所修

  ○鄉會中額

  金之府會試蓋即今鄉試上京咸平路均試於遼陽十人取一今盛京鄉試中額八名自光緒五年己卯科始其先本四名也按明時遼東屬山東布政司統轄中額附於山左自嘉靖甲午改附順天是年應試者即中至九人其南宮一榜按元史皇慶三年遼東省取中者蒙古人五色目人二漢人二明成化乙未中至五人天啟丙辰且中至七人亦可雲極盛矣

  ○天橋

  天橋廠在錦縣西南七十里切近海岸為海艘市易之所去岸十餘里為小島每潮落現沙隄一道直達於岸可通往來潮長則沒地名天橋殆指此也

  ○環海口岸

  盛京環海口岸可泊大船者在寧遠境曰止錨灣曰趙家嘴子曰鵰翎嘴子曰長山寺曰釣魚臺在錦縣境曰馬蹏溝曰天橋廠在廣寧境曰狼窖曰小旗杆子曰五潮溝門在海城境曰田莊臺臺口擁塞改沒溝營在蓋平境曰三道溝曰西河口曰臺子山曰兔兒島在復州境曰娘娘宮曰五湖嘴子在金州境曰三道灣曰裴家屯曰黑石曰八隻船曰雙島曰羊頭窪曰旅順口曰龍王塘曰小平島曰青泥窪曰柳樹屯曰大孤山曰石槽曰金廠曰猴石曰皮子窩其餘小口不計其數

  ○北鎮廟

  周禮職方氏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巫閭隋開皇十四年詔以為北鎮北鎮廟之名始於此

  ○海運口在寧遠

  明末征遼海運糧舶皆於寧遠登岸今州南猶存海防五城即屯糧之所

  ○山蠶

  蠶桑為生民大利今盛京惟金復海蓋等城尚知養蠶地無桑柘以橡葉楓葉飼之故其絲粗硬新唐書載沃州之綿龍州之紬蓋其由來遠矣

  ○輝發城

  輝發城在今海龍廳東九十里城在山上山高十餘丈懸崖陡絕西面臨輝發江通志稱輝發城有三然考滿名臣楊古利傳雲征輝發多璧城城阻大水眾難之揚古利率先逕渡云云則此城即多璧城蓋其國都也輝發江元明一統志俱作灰扒江築城之山開國方略名呼爾奇山

  ○楊檉木廠

  楊檉木牧廠在彰武臺邊門外本漢遼東郡地明初置廣寧後屯衞永樂間徙衞治義州遂廢為邊外地東西距一百五十里西 【 西:南】 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至科爾沁左翼前旗界 【 今為康平縣境】 九十里西至吐默特左翼界 【 今承德府朝陽縣界】 六十里南至彰武臺邊門五十里北至科爾沁左翼前旗二百里其中可墾之地約一百四五十萬畝今隴畝縱橫大半為樹蓺地既寬廣民又繁滋無人焉以治理之甚非策也若仿昌圖海龍呼蘭之例奏請升科於馬政既屬無妨於蒙古亦有裨益

  ○老農語

  積畝為頃地之名也奉省則曰日 【 以六畝計之】 曰天 【 以十畝計之】 其種之物以高粱穀子黃豆為大宗曰大田若小豆綠豆大麥糜子稗子粳子則間種而已近道邊多種蔴防牲畜之蹂躪也其種之節則有正杈迎杈重杈之別焉今歲豆明歲粟三歲穀周而復始地乃不傷故曰正杈也今歲粟明歲豆三歲復粟此謂迎杈今歲粟明歲又粟此謂重杈二者既竭地力故所穫每不豐而農之功則逸甚剗之 【 以鋤去草也】 鏜之 【 以犁鬆土也】 次不過三蓋地厚而腴不似他省之勞也隴之間荒之隔既寬且廣不甚惜也而農之器則簡甚一犁一鋤一瓠種一碌碡一竹杷木杷鐮刀而外無所謂耰與耖勞與撻也旱澇聽之天無事灌溉民何幸而生斯樂土哉

  ○陳夢雷

  省齋閩人耿逆之亂被脅賊平謫戍尚陽堡才敏妙能通國書公卿子弟多從之學聖祖東巡獻詩釋回命編古今圖書集成亦流寓之不可不紀者 【 尚陽堡在開原東清河溝】

  ○遼東佟氏

  北燕時遼東佟萬以文章知名至國朝而忠烈公養正隸滿洲旗養甲隸漢軍旗亦可雲不忝其宗

  ○石塔

  開原縣南門內大街有小塔一高約丈餘矗立街心頗礙行者土人云下有海眼其信然歟

  ○老民給銀米

  康熙三十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恩詔軍民七十以上許一丁侍養免徭役八十以上者給絹一疋綿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倍之計各直省所上百歲以上者十六人九十歲以上者九千九百九十六人其中奉天僅止五人

  ○國王碑

  地名在錦縣境為元木華黎國王之後乃馬代追封其父兀斯和爾所建又廣寧境有地名四通碑為明都指揮同知王某墓也

  ○峭王

  三國志漢末遼東屬國烏丸大人蘇僕延眾千餘落自稱峭王其名甚奇創

  ○如意菜

  如意菜即蕨菜其初生如小兒拳又如如意故名每歲入貢聞元旦作饆饠進膳取吉語也

  ○內府貢菜

  內務府每歲呈進有王瓜壺蘆茄子蕨菜豇豆等乾每束以紅綠絨約之盛以木匣以供祭祀以充玉食崇尚儉約且示不忘本雲

  ○馬韓書院

  復州書院名曰馬韓考三韓在今朝鮮東南境彼人士習而安之不知考正何其傎也

  ○一家村

  海龍通化一帶多就山起屋故不能比閭而居往往自築數椽四無隣舍殆如杜少陵詩之所謂一家村者盜賊水火守助無人意外之虞更無從防範經畫之始何其不三思乎

  ○楛矢之利

  我國家以武功定天下威弧利矢不借材於異地後漢書載小水貊居西安平縣北出好弓又武王滅紂肅慎來獻石砮楛矢攷西安平在今安東縣肅慎為今吉林境是弓矢之良自古已然然宋有巨弩名神臂弓亦名克敵弓立於地而踏其機可三百步命中貫鐵甲宋軍拒金多倚此為利器軍法不得遺失一具或敗不能攜則自毀之防敵之得而仿製也元世祖滅宋得其式曾用以制勝至明乃失其傳紀文達校永樂大典載有圖說唯機輪一事一圖但有短長寬窄之度與其牝牡凸凹之形無一全圖欲鉤摹其樣使西洋人料理以劉文正公之言而止恐西人之祕其法反不為我利也今同文館機器局靈心孤詣不減歐洲若於永樂大典內檢圖繪出益求精詳不愈於專恃火器乎

  ○錦縣四圍廢堵

  錦縣城外四圍縱橫儼若廢堵傳聞係祖大壽等守城時所築以禦戎馬者此語似乎近之

  ○燒鍋

  今合省燒鍋不下四百歲鹿?糸米每燒鍋以二百石計之約八九萬石民以食為天乃所耗如此良可惜哉夫方望溪禁酒之議固滯礙而不可行若定以限制未始非酌中之一道也

  ○將軍石

  廣寧西北有石如柱高數百丈石之北面勢若人立而軍裝者明成化間都督王某借立石碣

  ○炮手

  炮手以打牲為業每出山時肩火槍履靰鞡臀後繫貛皮一張裹糧入山深處數人四面合圍名曰趕障以械敲林木口囉囉然獸驚起炮手者伺便乃發其發無虛遇乏火藥時以蜣螂曝乾為末調以鹿血曝乾以代藥但較硝磺力少弱耳鉛丸誤入人骨肉者以水銀自創口灌之其鉛自化為水隨水銀出矣

  ○古鐵嶺

  明一統志雲古鐵嶺在鐵嶺治東南五百里接高麗界洪武即彼地為衞尋徙於此以今計之其通化懷仁境內歟

  ○奉天學額

  縣學之制於古無可考金時遼陽三十人咸平廣寧各二十人至昭代滿字號原設文十一名武五六人取進一名咸豐五年因捐輸加文武各二名九年又加文武各三名同治六年因西安將軍多隆阿攻克賊巢銀充餉請廣東三省滿蒙文學額十名內分撥五名為武額現共文學額二十一名武學額十名合字號原設文八名武五六人取進一名咸豐五年因捐輸加文武各四名九年又加文武各四名現共文學額十六名武學額八名奉天府學文學額六名武學額一名承德縣原設文武各七名咸豐五年因捐輸加文武各六名九年又加文武各一名光緒十一年撥歸新民廳文額一名現共文學額十三名武學額十四名遼陽州原設文武各五名咸豐九年因捐輸加文武各一名現共文武學額各六名海城縣原設文武各五名咸豐五年因捐輸加文武各二名九年又加文武各二名現共文武學額各九名蓋平縣原設文武各三名咸豐五年因捐輸加文武各一名九年又加文武各一名現共文武學額各五名復州文武學額各五名金州廳舊為寧海縣原設文武各四名道光二十四年改為廳學定額鐵嶺縣原設文武各二名咸豐九年因捐輸加文武各一名現共文武學額各三名開原縣原設文武各二名咸豐五年因捐輸加文武各二名現共文武學額各四名海龍廳光緒八年設文學額二名武學額一名新民廳初附考承德廣寧兩縣光緒十一年設文武各四名由承德縣撥歸文一名由廣寧縣撥歸武一名現共文武學額各五名以上由軍糧同知府考錄送學院昌圖府於同治六年設廳學文武各二名七年加文二名光緒三年升府又加文武各二名現共文學額六名武學額四名奉化縣懷德縣均光緒三年康平縣係光緒十一年各設文武學額各二名興京廳光緒四年設文學額三名武學額二名通化縣懷仁縣各設文學額二名武學額一名鳳凰廳光緒四年設文二名武一名由岫巖州分撥文武各一名現共文學額三名武學額二名岫巖州原於同治九年設廳學文四名武二名十三年加文三名武二名光緒四年撥入鳳凰廳文武各一名現共文學額六名武學額三名寬甸縣光緒四年設文學額二名武學額一名安東縣光緒四年設文學額二名武學額一名以上各州縣均由所管府廳府考錄送學院隨省棚院考錦州府原設文學額九名武學額四名錦縣原設文武各七名咸豐五年因捐輸加文武各二名現共文武學額各九名寧遠州原說文武各五名咸豐五年因捐輸加文武各一名現共文武學額各六名廣寧縣原設文武各三名豐 【 豐:咸】 咸 【 咸:豐】 九年因捐輸加文武各一名光緒十一年撥歸新民廳武一名現共文學額四名武學額三名義州原設文武各四名咸豐九年因捐輸加文武各一名現共文武學額各五名以上四州縣由錦府府考錄送錦府考棚院試滿合號隨所住地方學官管束承德海龍廳未設學官附奉府學管束通化縣懷仁縣未設學官歸興京學管束寬甸縣安東縣未設學官歸鳳凰學管束此盛京學校之大凡也

  ○熱洛河

  盧氏雜說明皇射鹿取血煎酪賜哥舒翰及安祿山謂之熱洺河王阮亭先生以為今蕎麥麵食名河洛之所本愚以為此仍阮翁所駁健兒名曳落河以字音相近而傳會也按明皇所賜之物今市中血酡 【 以豬血合麵而成又名碗酡盛京各處多有之】 似乎近是

  ○畫犁

  農家每於立春日以紅土畫犁具於牆初不知其所本豈即齊民要術排比農具之遺乎

  ○燒荒

  古者守邊將士每至秋月草枯出塞縱火謂之燒荒唐書契丹每入冠幽薊劉仁恭藏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馬多死其法自七國時已有之戰國策公孫衍謂義渠君曰中國無事於秦則秦且燒炳獲之君是也今奉天東北邊一帶秋深風烈平原草枯忽爾紅光照夜詢之則燒荒也土人云野草之燒不盡明歲之苗不旺是意也可以通諸用人

  ○煙突

  奉省煙突最高矗立牆山如雙塔然每當炊時煙氣彌漫遠而望之僅剩雲中城闕而已永陵南六十里有煙筩山不第形似也霖雨將作靉靆生焉儼然一煙突也

  ○冠婚喪祭之禮

  冠婚喪祭之禮自天子達於庶人然冠禮久矣不行而婚喪與祭之儀亦各省微異初聘曰插戴曰下定以如意庚帖等物納之女家也而奉省則有掛鉤之說其儀夫之父母姻族以耳鉗耳墜至女家女子裝飾拜於堂上畢則序尊卑次第以煙草為敬而夫之父母姻族咸以錢鈔予之至納采之期曰過禮而奉省曰下茶嫁娶之儀省會又與外城不同沿海風俗近於山東夫壻親迎猶有古意其家貧而肩輿不備者乃易以車車之上覆以紅毛?瞿毛?俞鼓吹前導抵壻門門之外設馬鞍一火盆一壻對輿持弓發三矢乃下輿交拜其以煙草遍及於夫之父母姻族與掛鉤時同喪禮當易簀時子跪於煙突旁呼某某西行者其禮似古之復其成服也男或用白氈帽女則辮髮以白布加額第三日親友臨弔咸以紙車馬贈者似古之賵喪家糊紙袋實以紙錠凡有服之親族署名其下每人各一孝子詣送於所近廟宇親友咸隨曰送行曰接三亦曰送盤川焚奠已畢孝子乃舉哀而歸送葬之禮惟開原尚沿古制靈輀繫長布孝子負而發車?引焉即古所謂紼也祈禳之祭有事於天祖則請親友食胙肉一遵滿洲舊俗食畢而出不謝主人又婚禮貧家無力嫁女有向夫家索貲者名曰羊錢即古所謂賄婚又有妻而另娶者其名曰兩頭大此二端實陋俗也

  ○父子繼任

  遼陽知縣陳達德故其部民趙廉靜等求以達德子瞻遠繼父官昂拜章京葉克書為請於部部議遼陽初設達德為首招眾出關俾為縣令今百姓願戴其子應如所請從之

  ○廣寧石坊

  廣寧城內亦有石牌坊一較寧遠坊微小李成梁立

  瀋故卷二

  ●瀋故卷三

  通州楊同桂伯馨輯

  女真小字碑   猴頭蘑   堤塔   哈什馬   商人衣冠   葠園   盛京賦   一省三京   萬柳堂   希姓   遼海衞   耕犁   鼎甲   範文肅公   短陌錢   兩大山   通志   十六邊門   篆寶   遼太祖陵   五部設漢員   行宮   營口砲臺   驛站   銅杓鐵鑊   鹿角塵角   瀋陽城隍廟碑   高麗通商   烽火臺   三寶   遼陽海神傳   古石刻   開原銀佛   五榆歌   開礦   漢人得諡   紀遼事書籍   古印   建州   老古洞   海龍城   錦縣牧場   永寧菴碑   同名郡縣   鄉試   龍興   元寶   明邊   銅礮   承德令

  ○女真小字碑

  海龍廳西百里山城子鎮正南小城子山上有磨崖書一段方高周尺三尺八寸餘寬三尺共字七行前五行行十三四字不一後二行距前五行尺許每行約四五字其筆勢頗古勁然結字甚奇好古家莫能識也嗣讀金石萃編內有金國書碑其中□□□等子皆與碑同知為金之國書按金史太祖命完顏希尹製大字於天輔三年頒 【 錢大昕雲□□□□係女直字金初所鑄錢】 熙宗天眷元年又頒小字 【 翁樹培古泉彙考載有金都統郎君修乾陵記每字以兩三字合成有如琴譜又一碑字體稍異伏□日月升光等字近是】 據麟見亭河帥鴻雪因緣宴臺訪碑以□□□□□□□□□□□□為女真小字則此碑亦為小字無疑字既剝蝕搨手又劣有無訛脫尚當詳考   □□□□□□□□□□□□□□□□□□□□□□□□□□□□□□□□□□□□□□□□□□□□□□□□□□□□□□□□□□□□□□□□□□□□□□□□王 □□月

  ○猴頭蘑

  蘑菇菌之類其種甚多有榆蘑榛蘑黃蘑白蘑等名東邊深山內又有猴頭蘑毛茸茸然絕似猴頭故名

  ○堤塔

  由瀋陽至興京有山路數處如蜀中棧道然土人名曰堤塔

  ○哈什馬

  哈什馬形似田雞腹有油如粉條有子如鮮蟹黃取以作羹味極肥美然惟興京一帶有之滿洲人用以祀祖取其潔也

  ○商人衣冠

  道咸間凡商人遇慶弔事夏冠草笠冬冠高簷黑氈冠衣則冬夏皆著褐衫 【 即雨衣】 蓋以此為禮服也今則冠服炫華望之與士紳無異此亦觚不觚之一事也

  ○葠園

  通化縣山內葠園極多連畦布子灌溉如菜蔬夏則張蘆席以障炎日八九年後則擷而市諸肆俗稱秧葠者是

  ○盛京賦

  御製盛京賦計三千三百餘言前有序後有鄂爾泰等十二人題跋並為之注大內所藏有四體書賦帖其真書為勵宗萬草書為梁詩正隸書為張若靄篆書為汪由敦冊高二寸許筆細如髮真寶物也

  ○一省三京

  盛京一省有三京焉興京 【 初名赫圖阿喇】 則天命以前所都東京 【 在遼陽城東】 則則 【 則:衍文】 天命六年四月所遷陪京則天命十年三月所遷也

  ○萬柳堂

  盛京亦有萬柳堂在省城南三里許

  ○希姓

  所見希姓有傘麼唱邸仈智民要賢回緒信修老線侍

  ○遼海衞

  昌圖府廨前有一石上鐫遼海衞三大宇蓋明初置衞時昌圖亦指揮治也其後則入於蒙古耳

  ○耕犁

  桓寬鹽鐵論雲遼東耕犁轅長四尺迴轉相妨今耕犁較他省特長殆自古已然

  ○鼎甲

  說者謂盛京自開國以來未有中鼎甲者惟乾隆中遼陽王爾烈以傳臚顯不知文僖公麻勒吉固開國時滿榜狀元也

  ○範文肅公

  開國文臣以範文肅公 【 文程】 為首滿漢名臣傳闕而不載

  ○短陌錢

  盛京行使短陌錢以一百六十四文為一貫不知始於何時鄰省惟直隸永平府境亦然大抵明之末季兵餉支絀為此變通之計習而相安遂至今日耳按高江邨天祿識餘謂京師以三十三文為一百此國初京師錢法今盛京行用之數則又半之矣

  ○兩大山

  東北名山除長白外以醫巫閭及千山為最大千山在遼陽南周二十餘里 【 有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無量觀玉皇閣萬佛閣五佛頂羅漢洞石洞振衣岡濯纓泉鉢孟松石屏松門雙井西湖井歇涼臺仙人臺仙人奕碁石坪諸名勝】 閭山其山掩抱六重又名六山在廣寧北長數百里 【 有觀音閣古佛龕呂公巖補天石桃花洞仙人影會仙亨道隱谷雲巢松聖水盆蝌蚪碑風井諸名勝】 千山隱而秀閭山雄而奇 【 金蔡珪詩幽州北鎮高且雄倚天萬仞蟠天東又雲伹在林梢看鳥背不知身到碧雲中】

  ○通志

  各直省之有志書所以考獻徵文導揚風化也陪都重地涵濡教澤二百餘年自康熙二十年間府尹董秉忠等創修志書三十二卷乾隆初又經府尹宋筠王河等續修為四十八卷規模粗具然疏陋不堪純廟設局重為編次為卷百二十為目四十曰聖制 【 一卷】 典謨 【 八卷】 天章 【 八卷】 京城 【 一卷】 壇廟 【 一卷】 宮殿 【 一卷】 山陵 【 一卷】 星土 【 一卷】 沿革 【 一卷】 形勝 【 一卷】 山川 【 四卷】 城池 【 四卷】 疆域 【 □卷】 關隘 【 □卷驛站附】 津梁 【 □卷】 田賦 【 □卷】 戶口 【 □卷】 職官 【 □卷】 廨署 【 □卷】 學校 【 □卷】 選舉 【 □卷】 兵防 【 二卷】 名宦 【 一卷】 歷代人物 【 □卷】 國朝宗室八旗 【 □卷】 國朝人物 【 □卷】 忠節 【 □卷】 孝義 【 一卷】 文學 【 □卷】 隱逸 【 一卷】 流寓 【 一卷】 方伎 【 一卷】 仙釋 【 一卷】 列女 【 四卷】 祠祀 【 三卷】 古蹟 【 五卷】 風俗 【 一卷】 物產 【 二卷】 歷代藝文 【 四卷】 國朝藝文 【 四卷】 雜志 【 二卷】 唯此本自修定後並未通行故坊肄仍行舊本板存書院漫漶頗多咸豐中雷藿郊督學刓補一次後遂無議其事者夫以蕞爾小邑咸有簿錄之書豐鎬舊邦乃竟無人續輯此非賢士大夫之責乎

  ○十六邊門

  柳條邊自山海關以東之鳴水塘門起東北至吉林之發忒哈門止凡邊門十四曰鳴水塘至山海關邊城八十二里又百二十九里曰白石咀又七十里曰梨樹溝又六十五里曰新臺又一百四十里曰松嶺子又一百里曰九關台又一百九十八里曰清河又八十里曰白土廠又一百六十二里曰彰武臺又一百三十里曰法庫 【 兩邊之間有葉茂台門不在數內】 曰佈爾圖庫曰赫爾蘇曰伊通曰發忒哈此四門屬吉林省境自法庫門之東一百五十餘里直趨東南曰威遠堡 【 兩邊之間有馬千總台門不在數內現為昌圖府至省通衢】 又二百十里曰英額 【 英額北六十里有土口子不在數內為海龍至省通衢】 又二百里曰旺清又二百九十五里曰堿廠又一百七十里曰靉陽又二百三十里曰鳳凰又一百五十里至海岸在盛京境共十六邊門

  ○篆寶

  每列聖列後加尊號則遣翰林二員來盛京篆寶嘉慶中武進張皋文先生曾膺是差言於當事者自京師等上上玉刻成遣使奉往其舊寶不得磨治並言翰林官乃皇帝侍從奉命篆寶係大典禮宜奏請馳驛不得由部給火牌當事甚以為然以格於例不果奏

  ○遼太祖陵

  遼太祖陵在廣寧城北閭山之麓金時即已平毀土人耕於此者往往得舊瓦以之為硯不減銅雀也

  ○五部設漢員

  王麓臺曾請於盛京五部增設漢員以備體制部議不果行

  ○行宮

  陪都重地陵寢在焉禋祀巡狩翠華時臨若循歷代之制行宮別館不知凡幾今惟興京廣寧建有行宮二所且茅茨土階僅避風雨大禹之卑宮室不得專美於前矣

  ○營口砲臺

  大遼河入海埠頭初設於牛莊繼乃遷於沒溝營至今外省商販仍名曰牛莊海口光緒八年建砲臺於東岸當海船入口處臺牆周二百六十餘丈前面隨河灣轉作扇面形中間築大砲臺一座兩傍平砲臺二座以取迎頭環擊之勢牆下有暗炮洞八處以備伺便平擊之用軍械庫火藥庫即在臺下後面中間營門二兩傍營門二水洞二內築兵房庫房二百餘間水塘兩處臺前有長壕一道圍牆兩傍又築牆十餘里翼蔽左右其大略也

  ○驛站

  盛京驛站屬於兵部東路三曰噶布花林沙兒滸穆奇以通興京西路十二曰舊邊巨流河白旗堡二道井小黑山廣寧十三山小淩河高橋寧遠東關涼水河以達山海關南路八曰十里河迎水寺浪子山甜水站連山關通遠堡薛禮站鳳凰城以達高麗北路三曰懿路高麗站開原以達吉林唯摺奏暨大事用之州縣文報另設鋪司遞送唯東邊道所屬並海龍廳均用馬撥光緒十年又經改定凡鋪司處所均令捕盜兵兼送

  ○銅杓鐵鑊

  海龍人耕地得銅杓一鐵鑊一杓以鐵為柄重七觔餘鑊形如三禮圖所繪中可容米斗許按周禮饔人有羊鑊豕鑊皆烹飪器也

  ○鹿角塵角

  古以四月為鹿角解十一月為麋角解自乾隆戊子純廟改定時憲書以十一月為麈角解始闢沿訛之陋蓋以木蘭之鹿角吉林之麋角皆解於夏惟塵則解於冬故特正其舛以示後按麋之為物東人俗呼馬鹿其角實與鹿同惟麋大於鹿兩角間頂骨微寬用之於藥則較鹿為遜東坡雲鹿陽獸見陰而角解麋陰獸見陽而角解亦格物之未至者

  ○瀋陽城隍廟碑

  元至正十二年建立碑文半泐其陰面題名曰昭信校尉瀋陽等路高麗軍民總管府判官 【 名闕】 奉政大夫同知瀋陽等路高麗軍民總管府事瀋陽等路軍民總管府提控□□耶律順禮宣武將軍總管高麗女直漢軍都萬戶兼管瀋陽等路安撫使高麗軍民總管王□中順大夫瀋陽等路安撫使高麗軍民總管洪□將仕郎瀋陽等路軍民總管府知事王道□懷遠大將軍瀋陽等路安撫使高麗軍民總管□□□□□從仕郎瀋陽等路軍民總管府經歷張子中□□將軍總管高麗女直漢軍都萬戶府副萬戶路□□總管高麗女直漢軍都萬戶府經歷鉢可台宣武將軍總管高麗女直漢軍都萬戶府都萬戶洪進 【 義】 □□瀋陽等路高麗軍民總管府鎮□□懷遠大將軍總管高麗女直漢軍都萬戶府達魯花赤□忠顯校尉總管高麗女直漢軍都萬戶府鎮撫□

  ○高麗通商

  盛京與高麗僅隔一鴨綠江故疆禁極嚴彼此不得私越貿易互市只鳳凰城一隅向於春秋二仲月開門始許來往其榷稅之事則於中江設文武章京二員領之 【 文章京由五部司員內派委武章京由將軍屬之防禦等官派充一年為期即行更換】 俗呼曰中江臺官自光緒十年定議准高麗與各外國一律通商遂弛海禁撤臺官一切事宜胥歸之東邊道而互市於鎮江城 【 俗名九連城】 續文獻通考雲元世祖中統中於高麗鴨綠江西立互市其地與今不甚相遠

  ○烽火臺

  物類相感志雲遼東西北有太宗烽火臺去臺五里間有火穴彼謂為煻煨池夜望明如晝常如燒或有物去池三十步無巨細脅入池中莫能記數深淺焉

  ○三寶

  天津王雪菴先生名柘於咸豐年間任遼陽吏目年僅四十而卒著作甚富今所傳者只閱莒草堂詩四卷耳內有詠人參貂皮烏拉草詩三首人葠曰瑤光星采散紫氣蟠縹緲嗁聲出土中千歲嬰兒小背陽三椏排向陰五葉裊紅實隨圓勻黃鬚挺夭嬌叢叢山巖幽森森椴樹老裹糧事尋搜攜鑱費剔挑採同隱士芝護抵仙人棗先之熱湯煮繼以活火熇 【 補註初我朝與明互市明以人參不能持久故抑其值我朝恐其腐敗也每賤價售太祖乃教以製熟之法】 製成去瘢垢輸入官局早 【 補註每年放葠票一千七百五十二張每票收葠五分共收葠八百七十六兩內貢九十六兩咸豐三年奉旨停止】 將軍選絕品封題馳貢表上獻蓬萊宮天子長壽考分頒諸候王賚錫師傅保是物補丹田功用稱再造上黨古所貴並論覺纖杪元葠既體虛丹參況力少苦參性味偏沙參膚澤槁豈若遼東產 【 補註宋許亢宗行程錄雲自咸州九十里至同州東望大山虜人云此新羅山其間出人參按同州為今開原東境據此則遼東產參殆已久矣】 一花飛五鳥 【 原註錢起紫葠歌序五葩蓮萼狀飛禽羽舉俗名五鳥花】 高山羣參中輩行都壓倒我朝昔開基王氣孕靈草隣市過折價乃用彰天討聲罪朝鮮城受降瓊華島 【 原註國朝初貿參高麗價十兩一觔高麗人詭稱明朝不售九折價給後捕獲偷掘者知其詐起兵征服之】 蒙古諸部落相偕隸旗旐疆宇日恢廓明兵或肆擾彼眾每雲集我戰輒電掃千斤定歲餽答禮宜修好 【 原注崇德七年與明議和每歲輸黃金萬兩白金百萬我餽人葠千斤貂皮千張歲為例】 故事二百年東人尚諳曉是真國家瑞非特天地寶中原鼎久定故都視豐鎬野多黃鬚翁室有白頭媼非關服食力食且邁商皓思我堂上親雲舍感懷抱扶衰需上藥艱難入關道 【 原註山海關禁參最嚴】 貂鼠曰鼠類陰且微惟貂出班行臨鬢映飛蟬珥冠偕金璫蕭條黑津山羣眾嬉大荒日餐松柏實紫毛爛生光夜宿銜樹枝自謂難我傷豈料見圖者設伏機潛張遺矢下觸機機發洞弩鋩可憐剝膚慘非汝能周防販入五都市短竈仍薰將續斥狗尾賤集等狐腋良百金購一裘價視荒山昂 【 原注紫貂出黑津山出荒山者則色黃價遠不逮也】 國初制未嚴僭服皆揚揚宜興任待御作奏陳天閶老較漢官儀三品有定章遂同猞猁猻邦憲著為常翰詹及科道待漏寒莫當滿朝怨葵尊諧語傳漁洋我為貂鼠篇篇終意慨慷竊聞古大夫清節存羔羊寄語三貂人退食宜思量烏拉草曰三寶出關東諺語遼人傳人參貂鼠皮此草參其間初疑小草微未必若是班庸知功在民乃實非等閒其生不擇地山陸皆彌漫最佳為紅根莖細色渥丹次為塔頭纓千百莖相攢春茁采及秋曝向烈日乾捶之復揉之入手蓬團團 【 補注每至秋末冬初見人盤坐於地手持木棰而聲鼕鼕者即售此者也】 牛革為烏拉草在其中蟠赤足著之去雪地隨往還輕同蒲鞋踏堅抵木履穿暖逾吉莫靴軟比兜羅綿 【 補注近人有絮為褥者雲勝吉貝】 陽春有腳來不慮行蹣跚我曾試之效稱奇發長歎葠以壽富人貧者不獲餐貂以榮貴人賤者不敢寇惟此草一束貧賤得禦寒較彼葠與貂為用且更寬固宜以寶名珠玉莫能攀太祖有烏拉至今藏金鑾 【 補注每年六九月大內抖晾陳設曾經恭覩約一尺有餘】 遺留示後王王業成艱難天之使是獨神秀鍾三韓上媲孔陵蓍下視九畹蘭

  ○遼陽海神傳

  明林屋山人蔡羽著遼陽海神傳敘述神異有類寓言然記遇合之歲月與夫傳說之人似又非羌無故實者

  ○古石刻

  盛京古石刻傳於今者甚稀據寰宇訪碑錄遼有奉國寺石幢記開泰二年立 【 在今義州】 有大廣濟寺塔記清寧三年立 【 在今錦縣】 金有奉國寺續裝兩洞賢聖題記張劭撰劉永錫書明昌三年正月立 【 在今義州】 元有重修奉國寺碑盧懋撰王遂書大德七年九月立 【 在今義州】 考欽定續通志遼金三碑俱不載元時石刻則自奉國一碑外尚有遼陽路香巖寺雪菴塔碑陳景元撰史弼書皇慶二年立 【 在今遼陽】 奉國寺莊田記杜克中撰至正十五年立 【 在今義州】 明有修補奉國寺聖像記住持某撰嘉靖十五年立重修奉國禪寺碑記梁廷登撰白應台書萬歷三十一年立重修倒座觀音記孫世捷撰王悅祖書萬歷三十一年立 【 俱在今義州】 幅巾?員數千里內諒不止此惜無能細訪而著為一錄者

  ○開原銀佛

  開原銀佛寺內銀佛一尊高尺餘光緒初年為賊竊去先是咸豐年間賊竊佛一指即迷罔不能出寺遂被擒謂非有靈不能如是今全體被??篡其無靈也耶抑有數存雖佛亦無如何也僧人或曰飛去矣

  ○五榆歌

  兵部署有鐵冶亭尚書 【 保】 所書五榆歌一幅詩字俱臻神詣其弟閬峰 【 玉保】 侍郎來蒞斯任為和歌亦懸於壁兄弟先後為陪京司馬亦佳話也

  ○開礦

  太祖己亥年 【 明萬曆二十七年】 三月始開金銀礦鐵冶 【 按是時太祖尚居赫圖阿喇則此礦當在今興京百里內】

  ○漢人得諡

  盛京土著自開國以來半隸漢軍易名之典不可勝紀漢人得諡者惟秦聚奎 【 蓋平人直隸大順廣道】 諡剛烈陳克讓 【 承德人江安督糧道】 諡忠節二人而已

  ○紀遼事書籍

  紀載遼事者自古寥寥國朝有官撰之滿洲源流考楊賓之柳邊紀略林本裕之遼載高士奇之扈從東巡日錄近人林壽圖有啟東錄

  ○古印

  農民墾田往往得古銅印以予所見者八方曰行六部尚書曰莫溫河衞指揮使司印曰右阿速衞親軍都指揮使司百戶印曰都統所印曰宣撫副使印曰行軍萬戶之印曰正先行官印曰廣豐倉記按六部尚書見於金史然其篆文八疊規模全與都統所同都統所始於遼則六部尚書亦遼印也莫溫河衞即永樂間所設一百八十四衞之一印背鐫釋文並永樂二年六月禮部造共三行右阿速衞名見元史惟速作蘇 【 按遼史阿蘇亦作阿速蓋音字亦相通】 其文不可識殆即八思麻帝師所製之蒙古字也背鐫字二行一行釋文一行紀年月字漫漶不可識矣宣撫司始於趙宋行軍萬戶則元印也惟正先行官之名不見於史廣豐倉記方僅寸許背鐫正隆二年然金史百官志所載諸倉並無此名或偶置即廢未可知也以諸印觀之諸史之漏略亦多矣哉

  ○建州

  雙槐歲抄載建州女直金之後也洪武初降附永樂中設奴兒干都司統建州等衞所二百有四世受官賞為不侵不叛之臣初建州海西兀者等衞夷人先居斡木河與七姓野人有讐投奔朝鮮復為所戕乃復歸附朝廷處之遼陽迤東蘇子河一帶遞年往來朝貢成化丙戌背義搶掠人畜數萬天威震怒將元惡董山等二百五十餘人俱留廣寧監禁致死乃調大軍抵巢征勦未有成功己亥九月賊首刺達等猶為邊患巡撫都御史陳鉞總兵歐信從饅頭山鹻口等處攻之斬獲賊首二百餘級全軍而還復分兵於遼陽迤東五堡北接撫順城南連鳳凰山林木稠密處按伏以守之己亥賊首伏當加糾三衞入寇命撫寧侯朱永總兵中官汪直監其軍陳鉞贊畫往討破其營五百餘所焚廬舍二千餘間獲馬及軍械倍之永由是進封保國公然其後讐我大邦益肆猖獗女直自此叛矣

  ○老古洞

  興京東舊名老虎洞在懸崖下洞口如戶可容二人內為石室壁石隱然有罏瓶狀西通十餘步東可里許復露天光有如懸鏡前有河流亂石多具鳥獸禽魚形

  ○海龍城

  海龍之名於史志皆無考恭讀純廟御製詩集乃知為海蘭之譌也按海蘭霍吞詩序雲海蘭霍吞者漢言榆城也遵槎爾筏嶺而西旁見舊城之基焉雉堞無存土疊尚有昔年征戰之時各築堡以自守遺老既盡無能道其事者以其生榆樹焉則謂之榆城而已按詩集次序先經輝發故城即過海蘭至花園入英峩門今輝發在海龍東花園在海龍西是海蘭即海龍已

  ○錦縣牧場

  順治五年以中前所後屯衞中後所地分給八旗為牧場康熙二年令錦縣大淩河牧場東至右屯衞西至鴨子廠南至海北至黃山堡留為牧馬地乾隆十三年裁減馬羣於西界截出十里給官兵耕種後截齊東至杏山北濠溝西至鴨子廠南至七里河北至金廠堡為界

  ○永寧菴碑

  鐵嶺城南三十里汎河堡永寧菴有古碑一係尼僧普會重修是廟者也文甚鄙俗不堪寓目其紀元處但云大金歲次乙丑據文內不料戊午三韓竟沈之語則此大金殆非完顏氏也完顏之世歷戊午者二均無兵革惟國朝天命二年戊午克明撫順等城文殆指此是崇德丙子未號大清以前國號原建大金也

  ○同名郡縣

  盛京府廳州縣有與各省同名者承德京縣與直隸府名同鳳凰直隸廳與湖南廳名同寧遠州與四川府名山西廳名湖南永州府下縣名甘肅鞏昌府下縣名俱同廣寧縣與廣東肇慶府下縣名同奉化縣與浙江寧波府下縣名同懷仁縣與山西大同府下縣名同

  ○鄉試

  每鄉科合滿合夾號所中不下二三十人似可仿照貴州 【 貴州小省每試額中三十人】 特建試院於奉天省統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滿漢赴試人數酌定解額士習文風或當進而益上考金史凡府試策論進士上京海蘭率賓呼爾哈 【 均今吉林地】 扶餘東北招討司 【 均今吉林黑龍江地】 等路則赴會寧府試咸平隆州博索東京蓋州懿州則赴咸平府試詞賦經義進士上京東京咸平府均試於遼陽府 【 策論詞賦經義金時分兩科】 其試官詞賦三員策論二員酌古準今是有司與都人士之責也

  ○龍興

  兩般秋雨菴載南昌張曼胥 【 儲】 大學士張位之弟醫卜堪輿風鑑之術靡不通曉萬曆間遊遼東歸語人云吾觀王氣在遼左又觀人家葬地三十年後皆當大富貴閭巷兒童走卒往往多王侯將相天下其多事乎人以為狂既而果一一皆驗乃知真龍之興非偶然也

  ○元寶

  銀錠名元寶起於元至元三年每重五十兩輟耕錄雲十四年者重四十九兩十五年者重四十八兩遼陽元寶乃至元二十三四然征遼東所得銀子而鑄者

  ○明邊

  柳邊紀略雲盛京西六十里有土牆基號曰老邊疑前明失遼後邊牆按明季曾於三叉河適中之地設立鎮城遼河上游 【 自廣寧以東開原以西其南至三叉河】 全行置於邊外自廣寧至瀋陽須由遼陽繞行則此老邊蓋尤在前也

  ○銅礮

  光緒辛卯朝陽教匪為亂奉軍赴援於義州邊外得銅礮二長二尺餘腹巨口斂上鑄字曰嘉靖甲辰兵仗局造破虜一千三百三十五號其一款識同其號則一千七百六十三號也按明志明置兵仗軍器二局分造火器凡數十種正德嘉靖間造最多又稱嘉靖初御史邱養浩請多鑄火器給沿邊州縣云云考破虜之名史志不載然已鑄至數千可見當時火器之多然其後任用匪人遼事日壞堅甲利兵蓋不足恃矣

  ○承德令

  湖南衡永道施道生籍江左父以乙科令承德縣縣旱荒施請賑適歲國有大慶枋國者忌以偏災勞聖慮陪都卿尹希其旨牘上三駁施憤極曰余為一邑主豈惜以一身救萬民遂盡發倉穀上牘自劾卿尹怒飛章題參以侵蝕擬大辟庾死獄中道生流落遼瀋轉徙入都為酒家傭時災黎之後咸思報施德方羣然訪施後竟遇道生肆中為沐浴易衣俾更業讀迄弗成有官御史者援之入方略館充供事得官旋從軍楚南薦升觀察後遂為承德人以施之慈惠邑人之厚報循吏義民宜不朽於後乃不數十年泯無傳焉甚可怪也事載近人小說 【 名坐落誌果】 說又載邑人為施建祠今亦無考

  瀋故卷三

  ●瀋故卷四

  通州楊同桂伯馨輯

  堂子   學校原附永平   九門   蒙古   衞兵   大佛寺   遼河城   黃龍府蓋牟城   搖車   玄菟山   白貂   白豕   老邊   奚車   線電   旅順石刻   香水梨   神穴   鰾膠   吹城   義州   世襲王   古今鹽務   高麗王   察院行臺   跳神   鎖甲   護臘   韓州古鏡   漕運   省城之西即古遼澤   得魏晉遺書   三王一公   專祠   虹螺山影   聖像   火炕   契丹小兒讀書   中庸衍義   顏魯公祭姪稿石刻   大淩河道旁磨崖字   管公屯   看花樓   普濟寺碑   巡撫總兵   明時額兵   任宏嘉   大內尊藏   金王寂拙軒集   北盟會編所載人物   元遺山集所載人物

  ○堂子

  省城大東邊門內有廟焉為設竿祭天神之所名曰堂子即俗所呼鄧大人廟也蓋其中有上神亭祀明將鄧子龍位鄧與太祖有舊故附祀

  ○學校原附永平

  順治元年八月順天督學御史曹學溶請將遼東等十五學改附永平府設教官三員分司教導擇遼地經明行修之士充其任其拔貢廩給事宜仍與各州縣同從之五年閏四月命陝西設遼陽教官一每科中舉人二名歲貢二名改永平府寓學為遼學裁教官一每科中舉人三名歲貢三名以吳三桂移鎮陝西故也

  ○九門

  省城兩北門間俗呼為九門勢亦似曾有門者然志不載

  ○蒙古

  元至元十二年三月遣官往遼東僉揀蒙古達嚕噶齊千戶百戶等官子弟出軍按元史百官志遼東設官較各省尚略乃至特遣官員揀其子弟不可解也

  ○衞兵

  明時瀋陽隸山東布政使司而瀋陽中屯衞兵則統於北京後軍都督府

  ○大佛寺

  在義州城內佛像三俱高三丈餘殿約四丈數十里外即望見之洵奇觀矣

  ○遼河城

  扈從東巡日記雲遼河一名勾驪河上有小城名開城本朝初定遼時所築

  ○黃龍府蓋牟城

  以開原為黃龍府蓋平為蓋牟城沿誤已數百年矣不知黃龍府即今吉林之隆安城 【 其誤蓋由開原曾名扶餘路】 蓋牟則今承德縣界也 【 以一蓋字沿誤】

  ○搖車

  吳振臣寧古塔紀略雲生子滿月下搖車如吾鄉之搖籃小兒哭不已則搖之口念巴不力如吾鄉之嗄喏喏也按搖車今只東三省有之小兒繈裹其中仰面而睡故枕骨皆平一望而知為三省人

  ○玄菟山

  玄中記雲玄菟北有山山有花人取紡績為布按今之海龍圍場地即玄菟故郡也惜無有仿而為之者

  ○白貂

  今之銀鼠即昔之白貂五代史耶律德光脫白貂以衣晉高祖是也

  ○白豕

  遼東白豕語出朱浮與彭寵書

  ○老邊

  奉化縣東北土阜蜿蜒由懷德縣西南入界至小城子過龍王廟至老壕屯長數十里高丈餘土人名之曰老邊岡殆明初遼東都司之北鄙也

  ○奚車

  雜志吳文肅奎使遼詩云奚車一牛駕 【 按今昌圖府即昔之奚境有奚王嶺土人名曰蒙古兒陀羅海】 朝馬兩人騎北人長於騎自古已然兩人同騎三尺童子皆能之餘嘗議以為練步兵萬不如練騎兵千亦用其所長之意也

  ○線電

  盛京電線之設自光緒十一年始初設南路通營口經錦縣以達於山海關至津入京繼設南路通旅順東南路通鳳凰城以達朝鮮再設北路以通吉林其線南北各二條東南一條每百里約線杆七百根其設局之處曰省城曰營口曰鳳凰城曰旅順曰山海關其報分四等頭等曰公報督撫將帥之奏牘公文也二等曰局報局員互相詢問之公務也三等四等皆商報也

  ○旅順石刻

  旅順水師營中有石刻一長約今尺一尺二寸寬半之字三行其文曰勑持節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共二十八字其字結體頗似柳城石刻考舊書渤海靺鞨傳睿宗先天二年遣郎將崔訢往冊拜祚榮為驍衞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云云與碑文只隔一年殆即是也惟史名訢碑作忻稍不同耳

  ○香水梨

  新唐書渤海傳九都之李樂游之梨樂游於今無地可考今奉省之佳者以遼陽香水梨為最他省所無也 【 此梨按年進呈曝乾為薄餅名梨乾實妙品也】

  ○神穴

  懷仁縣東七十里亂山重疊中有穴焉土人名曰仙人洞殆即後漢書高麗傳之所謂大穴名襚神者也口極狹入者須匍匐蛇行再進百餘步乃能傴僂四壁皆石作龍鳳獅象種種形狀再進則臨陡崖越而下如擊鼓聲蓋中空也再進則有石七級每級皆如羅列花盆之狀大小方圓曲邪其勢不一每盆皆有水泓然其盆齊其深各三寸餘盆沿又皆有捲雲花樣亦異矣哉再進則地愈寬其高處穴鱗次如千門萬戶然而兩洞相距處皆有天然飛梯可通來往天地之生物真不可以理測矣再進則水前阻勢如井如鍋其深不見底從旁繞行乃可下再進十餘步則泉聲琅琅由此穴注彼穴也至此蓋已三里餘矣欲再進則氣候頓異燭不復光凝目遠望尚隱隱有房櫳人亦不敢深入故莫得窮其境焉內有蝙蝠一大尺餘

  ○鰾膠

  陳繼儒曰呵膠出虜中可以羽箭呵噓隨融故曰呵膠陸子履詩云此膠出自遼水魚白羽補綴隨呵噓又嘉祐雜志契丹鴨子水牛魚鰾製為魚形贈遺婦人貼面花今遼東鰾膠並不甚著唯愛琿所出瓜鰾形製不一光潔可愛以上各說蓋指此雲

  ○吹城

  省城每年春秋二仲月自朔日起至望日止軍士持畫角乘城而鳴 【 土人名之曰催錢糧】 蓋整軍經武之遺意也

  ○義州

  國初以義州賜察哈爾康熙十五年乃設官

  ○世襲王

  天眷東顧肇造丕基一時命世之英罔非天潢之冑故今日河山帶礪俱是懿親雖非劉氏不王然皆立功所致也按會典除開國三詔以前凡世襲者俱不罔替而親郡王中世襲罔替者凡八曰禮親王 【 太祖二子改號曰康後復號】 曰睿親王 【 太祖十四子追削後復封】 曰豫親王 【 太祖十五子改號信後復】 曰肅親王 【 太宗一子改號顯後復】 曰莊親王 【 太宗五子初曰承澤後復】 曰鄭親王 【 顯祖子舒爾哈齊六子改號簡後複】 曰克勤郡王 【 太祖子禮親王代善一子又封曰衍福後復】 曰順承郡王 【 代善子禮親王薩哈璘三子】 皆順治元年以前所封因而盛京均有邸第今禮邸在灰市睿邸在木行西邊豫邸在木行東邊肅邸在西華門西莊邸在龍王廟後鄭邸在小南門裏克勤郡邸在將軍署後順承郡邸在莊邸北大紅袍

  ○古今鹽務

  據漢書遼東郡平郭下注有鹽官是奉省之榷鹽當自武帝後始 【 元狩四年置鹽鐵官】 其征榷之制史文缺略莫得而詳歷晉至宋割隸與國遼金以下乃可考見遼志曰遼東新附地不榷酤而鹽麯之禁亦弛馮延休韓紹勳相繼商利慾與燕地平山例加繩約其民病之又曰五京及長春等州置鹽鐵轉運想見當時自有定製惜乎史無明文然遼紀又稱聖宗統和四年南京留守奏百姓歲輸三司鹽鐵錢折絹不如直詔增之則彼時固有折絹之制也至金始造其詳無聞世宗大定二年詔粱肅措置治邊兵食肇州北京廣寧鹽場許民以米易鹽二十年併遼東等路鹽場為兩鹽司其時山東斤三百為袋袋二十有五為大套鈔引公據三者俱備然後聽鬻小套以石計遼東大套之石十皆套一鈔石一引零鹽積十石亦一鈔而十引二十五年十月帝聞遼東食鹽無引目者即以私治罪因罷鹽使司二十九年後置以十三萬為額承安三年後定鹽課舊課歲入十三萬一千五百七十二貫八百七十文增為三十七萬六千九百七十貫二百五十六文此金時之大較也元太宋九年始立遼陽鹽課命北京路徵收所以大鹽濼硬鹽立隨車隨引載鹽之法每一石價銀七錢半帶納匠人米五升世宗至元四年立開原等路運司武宗至大元年增鹽課而遼東仍舊順帝至元十年罷遼陽濱海民煎熬野鹽蓋遼東一省在元時土人甚少故官制亦疏其鹽法亦不甚留意也明代則海州衞場一大片嶺關場一蓋州衞場一梁房口場一復州衞場二金州衞場一廣寧中屯衞場二右屯衞場一前屯衞場一寧遠衞場二其引課之數史志不載據茅元儀武備志稱原額鹽十四萬一千五百四十八引現額鹽引一十一萬一千四百二引二十斤該銀三萬九千七十六兩五分其稱原額者洪武之初現額者萬曆初年也又明史食貨志載成祖時罷遼東鹽場不設官軍餘煎辦召商易票以給軍凡大引小引之制如內地蓋亦有有廢置雲至我朝康熙十八年召募商人呂進寅等領引行鹽二十年因戶部侍郎達都言鹽價昂貴將及二倍民人難以資生乃停止奉天銷引聽民人自行貿易直至同治六年奏准試辦每鹽一石捐東錢一弔文以八成歸公光緒三年加至二吊四百文十年又加至四吊八目文亦均以八成歸公其設局抽釐之處曰營口 【 為總局】 曰望海甸 【 寧遠西】 曰常家屯 【 廣寧東近田莊臺】 曰馬帳房 【 廣寧南七十里】 曰天橋廠 【 錦縣東南】 曰三道溝 【 蓋平西六十里】 曰熊岳曰白旗口 【 復州九十里】 曰高家心子 【 金州西南一百八十里】 曰涼水灣 【 岫巖西南一百八十里】 又分卡二曰安東縣曰大孤山

  ○高麗王

  近人東瀋紀要雲高麗昭休王 【 橘】 宣文王子王后張氏生於瀋蓋自崇德丁丑高麗臣服我朝時宣文王 【 ??日矢?】 以質子入瀋也外瀋之王生於中國亦可謂佳話也

  ○察院行臺

  遼陽州鐵嶺縣廣寧縣國初皆有察院行臺今之將軍衙門乃開國時吏部公署

  ○跳神

  薩瑪有男女土人深信之以為能治病也必延請乃至至則索香花牲醴之類 【 無准價視家之有無】 滿其欲乃請神腰著裙幅綴以鈴手執大鼓 【 即俗稱太平鼓者】 聲蓬蓬然目或瞠或閉身搖搖如欲傾口刺刺有詞如劇如謠不辨其何語謂有神助不自知也神之姓非胡即黃一入病者居無論何疾皆目以祟遇神與祟鬬則有上刀山 【 用鍘刀數十積為山巫赤足履其上】 開天門 【 用利刃自劈其額】 穿紅鞋 【 用耕犁鐵鏵燒盡赤而赤足著之】 之戲往往傷生又跳神處觀者不禁故男女雜沓圍若堵牆然官役至紛紛駭散薩瑪雖正跳舞亦兔脫矣

  ○鎖甲

  西陽雜俎載遼東有鎖甲高麗言前燕時自天而落

  ○護臘

  事物原始遼東軍人著靴名曰護臘今東三省之靰革?刺蓋音相沿而訛也

  ○韓州古鏡

  道光初元吉林將軍文誠公富俊在昌圖八面城得出土古鏡一周圍篆書內清析 【 析:斯】 外昭明光輝象天 【 天:夫】 日月心忽揚而顧照雖塞而不泄長毋相忘見日之光三十一字背面楷書韓州刺史四字按今八面城即遼金時之韓州治見余盛京疆域考中

  ○漕運

  金史武都傳由海道漕遼東粟賑山東按此為元人海運之漸

  ○省城之西即古遼澤

  崇德三年修治自瀋陽至遼河大路高三丈 【 一本作尺】 廣十丈路旁濬濠以睿親王饒餘貝勒董其役唐書太宗征高麗至遼澤泥淖二百餘里人馬不可通長孫無忌等率萬人斬樵築道聯車為梁者即此嗣康熙五十八年雍正六年復修治之然一經雨水猶不可行唐時征高麗即此一端亦可見其不易矣

  ○得魏晉遺書

  孫盛著魏晉春秋桓溫見而大怒謂盛子曰枋頭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其子遽拜請刪定諸子號泣請為百口計盛怒不許諸子自改定之盛乃書兩本寄於慕容雋太元中孝武帝博求異聞始於遼東得之以相參校多有不同

  ○三王一公

  開國時期之降將封王者四封公者一除定南王孔有德為山東人餘皆籍盛京吳三桂錦縣人其祖墓在中後所之抱河嶺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茂俱海城縣人續順公沈志祥岫巖州人

  ○專祠

  省城賢王祠為怡賢親王 【 允祥】 也三公祠為文忠公 【 文祥】 文勤公 【 崇實】 清愨公 【 都興阿】 也僧王祠為科爾沁親王 【 僧格林沁】 也陳公祠為陳忠節公 【 克讓】 也昌圖亦有僧王祠及海公祠 【 海盛成都駐防舉人前昌圖通判】 慶 徐三公祠 【 徐棠順天人前梨樹城照磨】 興京有劉公祠 【 劉景醇江蘇舉人前署興京通判】 以上三祠皆同治初年死馬賊之難者也錦縣關帝廟前殿有周忠武公 【 遇吉】 三代像 【 母中坐夫婦侍坐子女立侍】 寧遠州龍王廟有劉松嵐方伯 【 大觀曾任知州】 小像鐵嶺銀岡書院有郝冰滌中丞 【 浴 【 浴:滌】 為吳三桂所劾謫戌 【 戌:戍】 鐵嶺後以講學地施為書院】 栗主海城有尚王家祠

  ○虹螺山影

  山距錦縣數十里每夕陽時山影入縣城外小淩河中其理殊不可解

  ○聖像

  海城縣南門外有廟一楹內塑孔子仲子二像夫子坐子路捧劍而侍蓋未修文廟以前所立者

  ○火炕

  燕書曰公孫鳳隱昌黎九城寢於土牀此土牀即今之炕又舊唐書高麗傳冬月皆作長炕下然熅火以取煖可見東省之炕自古已然事物原會雲北方煖牀曰炕而未詳所始失之眉睫矣

  ○契丹小兒讀書

  夷堅丙志契丹小兒初讀書先以俗語顛倒其文句而習之至有一字用兩三字者頃奉使金國時接伴副使祕書少監王補每為予言以為笑如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兩句其讀時則曰月明裏和尚門子打水底裏樹上老鴉坐大率如此補錦州人亦一契丹也

  ○中庸衍義

  夏良勝江西南城人正德戊辰進士世宗時以議大禮下獄論杖謫戍遼東三萬衞踰五年卒於戍所在戍著中庸衍義十七卷自性道教達德九經之屬援據古今推廣衍釋意在格君之心

  ○顏魯公祭姪稿石刻

  此帖後有陳深陳繹曾文徵明三跋據書畫舫所記殆即停雲館本也唯帖後多嘉靖庚戌羅洪先一跋國朝鄧秉恆一跋又均稱聶雙江家所藏墨蹟則不但非停雲亦非餘清戲鴻也帖尾有翁覃谿先生附刻一行此所謂聶雙江本也念庵跋則後於停雲之刻九年矣亦足備考云云而亦未詳此本所刻源流似為覃翁刻矣道光間復州漁人於海濱網得此石以塞豚柵士人某見有字跡移置於家遂漸摹榻尚不知其可寶也嗣士人家中落稱貸於州少牧趙君石乃歸趙夫以希世之珍既落遼海土人不能守而遊宦得之甚可惜也

  ○大淩河道旁磨崖字

  大淩河店西四里許路旁有石巍然面平處勒畫如碑式道出其下惜高三丈餘不能摸讀且石為風雨泐損字形全失僅末行有路聲聞三字尚遙遙可辨雲

  ○管公屯

  輿地之學必須有據如通志雲海城西北五十五里管公屯乃幼安依公孫度時所止按史稱幼安等遊遼東度虛館以候之既至廬於山谷時避亂者多居郡南而幼安獨居郡北示無還意漢遼東故郡在今遼陽西北則通志所考似屬非是

  ○看花樓

  鐵嶺東門外有堵牆如傑閣俗傳為李氏 【 成梁】 看花樓高處有門形上嵌石額橫尺許從倍之質素而文黝現天然梅花一枝

  ○普濟寺碑

  碑立於順治四年內敘太祖高皇帝天命十年本京南關內建崇德八年多羅愛習喇額只革王機二漢郎 【 蓋即鄭親王積爾哈朗】 云云蓋修建時碑也又一碑係領藏經時所立其後結銜有兵部理事官馬汝鯨都察院啟心郎蔣國柱吏部啟心郎盧興祖禮部啟心郎陽河道副使陳弘業山海副使楊茂魁戶部侍郎馬鳴佩刑部侍郎馬汝龍 【 下刻男馬雲程】 工部侍郎盧登科 【 下刻男盧顯祖揚祖】 巡漕監察御史張仲元巡按監察御史蔡應桂居士馬應元陳仲元江南傅敭赤書

  ○巡撫總兵

  明陸容菽園雜記雲各處巡撫銜名不同遼東曰贊理軍務各處總兵印文亦不同遼東曰征虜前將軍

  ○明時額兵

  萬曆三十五年巡按御史蕭□言往時遼兵十萬稱雄九邊自萬曆十九年閱視科臣侯克先查汰缺伍定為經制兵僅八萬餉亦如之今全遼大營堪戰者少為今之計莫急於補先年之額兵且以原設之餉補原額之兵庶進戰退守不借援而裕按是時遼兵日壞其後尚書李化龍又言邊兵止七萬餘除老弱外其精壯不過二萬有奇而散布於三大營兩協七參將十二遊擊二十五守備之間單弱已甚緩急何濟宜復其舊額召募勇敢屯據要害嗣按臣熊廷弼議募有馬壯軍萬人以備開原皆未克行蓋額兵無用徒縻餉??胥且一官食數十百兵之餉不必私為剋扣已費不貲故權緩急當識時務僅雲足額而不精練仍與無兵同也

  ○任宏嘉

  任葵尊通政督學奉天革生童納金之陋習仁廟知之戲示百官曰是蚩蚩者乃不識錢

  ○大內尊藏

  敬典閣上層供奉十代聖容凡十箱行樂圖四箱每春秋二分由陪京大臣恭晾太廟供奉冊寶凡六十四分敬典閣中層尊藏玉牒黃檔紅檔凡二百四十包寶十顆敬典閣下層尊藏玉牒黃檔紅檔凡一百包崇謨閣尊藏實錄一千五百十三包聖訓三百八十包實錄圖一匣老檔十四包又恭存列祖列宗所遺御用鞍轡弓箭腰刀鎗劍櫜鍵

  ○金王寂拙軒集

  王寂字元老蘇州玉田縣人登天德二年進士歷中都路轉運使卒諡文肅金史不為立傳以寂所著拙軒集考之父礎亦進士歷奉聖州市判海州析木令定州唐縣令等官寂於大定十五年嘗奉使白霫治獄 【 殆即定州今義州邊外】 其往還所著有柳城西聞蟬有感詩曰坡老放歸舟繫汴驚聽騾鐸鳴北岸文公嶺外得京官照蠍壁間猶喜見我今薄宦天一角適以平反叨使傳柳城西路忽聞蟬駐馬久之增感歎臨歧淒咽固有意似對鄉人論牛面吾廬環水夏陰合聒耳長嘶吾每倦安東地冷無此物所以相逢眷還眷晚風晨露汝易足何苦叨叨聲不斷商胡遷客淚橫臆落日窮途方寸亂朱門砧杵快新涼乞汝秋天從叫喚有宿錦州廣濟寺僧房臥屏一幅畫一綸巾羽服隱几胡牀命短童汲水澆花若有所待者相望一翁桶帽涼衫倚杖於溪橋之上意其眷戀風景而緩其行也迺賦二首詩云垂柳陰陰晝日長野人無事自清涼祇應冷笑黃塵裏為米癡兒有底忙溪橋泉石想佳哉欲去遲遲首重回不道西莊閒處士胡牀虛左待君來有題懿州寶巖寺壁雨竹詩云寧為強項侯不作折腰吏羞對桃李顏傷春泣紅淚有自東營來廣寧道出牽馬嶺西去路幾半里松檜鬱然桃李間發問之雲利器梁侯之先塋也其櫬尚附淺土遂命酒哭奠而去公初待我以國士雖晚意少疏而恩禮未易忘也詩云九仞終虧一簣功想知銜憤泣幽宮死生怒臂屈伸頃得失奕碁翻覆中只有松杉全晚節不隨桃李嫁春風門生故吏知多少誰敢生芻奠此翁有覺華島並引雲予自少時即聞遼東覺華島為人間佳絕處凡道經海上未嘗不駐鞍極望久不能去第簡書有期不得一到為恨大定乙未之秋仲月十有四日予自白霫審理冤獄歸投宿龍宮下院謀諸老宿期一往焉老宿曰今秋風勁波浪淘湧雖柁工篙子往來其間亦不免縮頸汗背當俟隆冬冰合如履平地然後可以著鞭耳予竟不聽明日登舟行未及半風濤掀簸舟人為之變色於是收帆弭檝維石於此渡予歎曰此而不濟則命也迺割牲釃酒投詩以禱之遂復鼓枻以進已而風停浪靜天水湛然極目萬里恍然如坐大圓鏡中指顧之間已登彼岸舟僧詢大德者謂予曰正直動山鬼詩句起墊龍者信不誣矣予笑曰如二公者千古仰之猶太山北斗豈庸人末士所可擬哉是必憐其勤而報以誠也不然則劉昆所謂反風滅火蝗不入境者皆偶然耳雖然此一段奇亦不可不紀也詩云宮亭湖神感且通往來送客能分風廣德王祠禱輒應重樓翠阜浮霜空我行擬上覺華島香火遍走青蓮宮中流未濟成齟齬船頭西向旗角東雲奔霧湧白浪捲一葉掀舞洪濤中平生行止類如此憑仗願有信與忠嘗聞主海尊位置顧豈變化難為功指呼蛟蜃掃陰翳天水萬里磨青銅解維轉柁飽帆腹雙槳不舉追驚鴻茲遊政要償素願勿使坐歎詩人窮投文再拜瀝微懇為我寄語白龍翁又有賦高晦之李仲佐二詩敘其高敘雲天德辛未家君守官白霫僕是歲登上第交遊飲博皆一時豪俊於今二十六年矣適以審刑復來留數日故人高晦之以舊見訪問當時所與遊者往往鬼錄高本富家今貧甚僕向最年少今老矣感歎久之為賦詩以自遣贈李敘雲李仲佐遼東之豪士也初識於大元帥席上怪其議論英發坐客盡傾至於通練世務商較人物雖博學老儒或有所不及僕喜其為人臨分以二詩贈行且將以為定交之劵也皆足補金史之缺而備遼東山川人物之掌故也

  ○北盟會編所載人物

  侍從梁球廣寧府人石琚榜下及第亮時為戶部尚書葛王立復為戶部尚書極有才張恭愈字師韓廣寧府人狀元孫用康榜第二人及第張汝霖字仲澤遼陽人太師浩之子亮時特賜及第尋復正奏名及第亮時在翰林院葛王立遷吏部尚書兄汝為字仲宣浩之長子石琚榜及第葛王立貶為庶人次年復官除戶部侍郎張景仁字壽寧廣寧人劉仲淵榜別試及第久在翰苑葛王立除翰林侍讀學士楊伯雄咸平府人狀元劉仲淵榜及第葛王立除翰林直學士

  ○元遺山集所載人物

  王黃華碑庭筠三十二代祖烈漢末居遼東子孫散處東夷十七代孫文林仕高麗為西部將歿於王事又八世曰樂德居渤海以孝聞東丹王都遼陽樂德曾孫繼遠仕為翰林學士因家遼陽繼遠孫中作使咸飭避大林延 【 案應作大延琳】 之難遷漁陽孫六宅使恩州刺史遷白霫生永壽居韓州遼天慶中遷蓋州之熊岳縣遂占籍焉胡公景崧碑同知遼東路轉運使事本路稅額以牛頭徵者數積百萬石多有名無實無所從出而重為主典者之累公躬自閱實無有欺抑者凡椿配之數悉從蠲貸所在倉官坐傷耗而礙銓調者率以新官代之內翰馮公碑調遼濱主簿縣有和糴粟之未給價者十萬餘斛散貯民居而以富戶掌之有腐敗者則責償於民歲既久官吏囊橐為姦民殊以為苦公白於漕司即日還之一境稱快順安令趙公碑遷懿州順安令過廣寧愛其山水清美姑留寓焉贊皇夫人姓梁氏廣寧人曾大父忭遼祕書監弟援某朝宰相世為閭山甲族耶律公思忠辦才東丹八世孫考履明昌初尚書右丞兩代三人均葬義州弘政縣東南恆州刺史馬君慶祥出於花門貴種遷遼東因家焉京兆推官康公碑遼制罷文資之注酒使副者純用任子且增內廷供奉臺儤直之目凡歷監當久及課最者得他遷謂之出職康德璋世為遼陽人曾祖某澄州刺史祖斌天會中進士咸平路轉運副使完顏懷德碑父習捏驃騎尉上將軍義州節度副使葬宏政之宏山劉光謙字達卿瀋州人泰和三年進士

  瀋故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