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瀝陳球案倭約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瀝陳球案倭約疏
作者:陳寶琛 1880年
本作品收錄於《道咸同光四朝奏議

  日講起居注官右春坊右庶子臣陳寶琛跪奏,為俄事垂定,球案不宜遽結,倭約不宜輕許,勿墮狡謀而開流弊,恭摺瀝陳,仰祈聖鑒事。

  臣聞日本使臣,近因俄約未定,乘間請結琉球一案,啗我以南島,而不許存中山之祀,復欲改約二條,總署惑於聯倭防俄之說,辦理已有成議。臣聞之,且疑且愕,以為分琉球,一誤也。因分琉球而改舊約,又一誤也。分島之誤,近於商於六里之誑,因分島而改約之誤,近於從井救人之愚,中國受其實害,而琉球並不能有其虛名。五尺童子,猶不肯墮其術中,堂堂大朝,奈何出此?竊謂俄倭沓至,總署當持以鎮定,朝廷當示以權衡;俄強國也,倭弱國也;馭俄人宜剛柔互用,而倭則可剛不可柔。處俄事已不能過緩,而倭則宜緩不宜急。敢抉其利弊,權其情勢,為我皇太后、皇上縷析陳之。日本既與我立約通商,無故擅滅琉球,虜其王,縣其地,中國屢與講論,則創為兩屬之說,橫相抵制,彼即以沃腴歸我,而中國意在興滅繼絕,尚未可義始而利終。況所割南島,皆不毛之地,置為甌脫,則歸如不歸,若用以分封尚氏苗裔,則貧不能存,險無可守,他日必仍為倭人所吞併。此分割琉球之說斷不可從者也。琉球中北諸島,日本既全據之,若為持平之論,日本應聽我擇有利於中無損於東之事,加入約內,以相償抵。而今所改之約,則大不然。道路傳聞,謂止改約兩條。一曰利益均霑,一曰舊約與加約有礙,照加約行。其居心叵測,無非欲與歐洲諸國,深入內地,蠅聚蚋嘬,以竭中國脂膏。況此外又有管轄商民,酌加稅則,俟與他國定議後,再與中國定議等語。則是二條之外,又增二條。且故為簡括含混之詞,留一了而不了之局,以為他日刁難地步。此酌改條約之說,斷不可從者也。論者謂速結琉球之案,即可聯倭以拒俄。臣愚殊不謂然。夫中國所慮於日本者,接濟俄船煤米耳。以長崎借俄屯兵耳。然倭人畏俄如虎,中國之力,終不能禁日本之通俄,日本之親我與否,亦視我之強弱而已。中國而強於俄,則日本不招而自來。中國而弱於俄,雖甘言厚賂,與立互相保護之約,一旦中俄有釁,日本之勢,必折而入於俄。萬一中國為俄所挫,倭人見隙可乘,又必背盟而趨利便,皆勢之所必至也。夫利害所關,形勢所迫,雖信義之國,不能保其必守盟約,而況貪狡齷齪如日本者乎?使日本而能守約,則昔歲無臺灣之師,近年無琉球之役矣。何也?此二事皆顯背條約者也。然則琉球一案,與日本之和不和何涉;日本之和不和,又與俄事之輕重利害何涉。而目論之士,動謂結琉案即以聯倭交,聯倭交即以分俄勢,可謂懵於事理者矣。況極其流弊,琉球案結,則禍延於朝鮮。日本改約,則勢蔓於巴西諸國。何以言之?俄人遣海部、派師船,麕集於長崎,蟻屯於海參崴,成師而出,必不虛歸。若我為弦高阻秦之舉,則俄必為孟明滅滑之謀。朝鮮之永興灣,久為俄人所垂涎。猶冀中俄盟成,朝鮮為我屬國,彼時可令與各國立約通商,藉以解紛排難,而俄亦鑑於中國力庇琉球,貪謀或戢。昔布以宗人王羅馬,首敗巴黎期約,各國置若罔聞。於是俄始問津黑海,英人責之,俄反詰英,何以恕布仇俄,英人語塞。今我若輕結琉球之案,則俄人有例可援,中國無詞可措,以俄兵取高麗,如湯沃雪,而其勢與關東日偪,非徒脣齒之患,實為腹心之憂。禍延於朝鮮,而中國之邊事更亟矣。自道咸以來,中國為西人所侮,屢為城下之盟,所定條約,挾制欺陵,大都出地球公法之外。惟日本、巴西等國,定約在無事之時,亦值中國稍明外事,曾國藩主之於前,李鴻章爭之於後,始將均霑一條駮去,既藉此以為嚆矢,未嘗不思乘機伺便,由弱國以及強國,潛移默轉於無形也。今日本首決藩籬,巴西諸國必且圜視而起,中國將何以應之,勢蔓於巴西諸國,而中國之財力更竭矣。就日本近事而論,政府薩長二黨不和,民黨又倡國會之議,以與政府相抗。廣張匿名揭帖,欲伺外釁而動。其君臣惴惴,朝不謀夕,內事之亂如此;通國經制之兵,纔數萬人,分布六鎮,數益單薄,以之彈壓亂萌,尚且不足,兵力之絀如此。比年借民債三千餘萬圓,借英債二千餘萬圓,近又以關稅鐵路抵借洋債三百萬圓,不能驟得,財力之匱又如此。結之不足以助我禦俄,絕之亦不足以助俄攻我。若我中國大勢,內政清明,將相輯睦,與倭霄壤,固不待言。即論兵力、財力,以之拒俄,或當全力支拄,以之拒倭,實為恢恢有餘。見因俄事籌防,南北洋徵軍調將,所費不貲。既欲與俄乘便轉圜,即可留以為防倭之用。是我失諸俄而猶得諸倭也。雖目下鐵艦衝船,尚未購齊,水師未成,沙線未習,猶未能張皇六師,以規復琉球,為取威定霸之舉。而我不能往,寇亦不敢來,莫如暫用羈縻推宕之法。彼去年以此法待我矣,今我不急與議,彼又何辭。而我則專意俄事,俟定約後,擁未撤之防兵,待將成之戰艦,先聲後實,與倭相持,如倭人度德量力,願復琉球,守舊約,是不戰而屈人也。如其不應,則閉關絕市以困之。倭商以海鮮為大宗,專售中國,歲食其利,若中國禁其互市,勢必坐困。華商在東亦停貿易,則彼榷稅頓絀,紙鈔不銷,且慮華商蜂聚煽變,內顧不暇,必急求成。如此猶不應,則仗義進討以創之,三、五年後,我兵益精,我器益備,以恢復琉球為名,宣示中外,沿海各鎮,分路並進,抵隙攻瑕,師數出而倭必舉。此中國自強之權輿,而洋務轉捩之關鍵也。不然,案一結則琉球之宗社斬矣。約一改則中國之隄防潰矣。俄以一伊犁餌吾改約,日本又以一荒島餌吾改約,是我結倭驩以防俄,而重受其紿;倭乘俄釁以挾我,而坐享其利也。一月之內,既辱於北,復蹙於東,國勢何以支,國威何以振?臣所由拊膺扼腕,而不能不痛切上陳者也。伏祈一面敕下總理衙門,與日本使臣暫緩定議,一面將臣疏,密寄李鴻章、左宗棠等詳議以聞。是否有當,伏乞聖鑑。

  ↑返回頂部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