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中藏萬寶 重在利用好
煤中藏萬寶 重在利用好
——鞍鋼化工總廠開展綜合利用的調查報告 |
|
遵照毛主席關於綜合利用的偉大指示,鞍鋼化工總廠革委會在駐廠解放軍支左人員的幫助下,帶領廣大工人、革命幹部和革命技術人員,高舉「鞍鋼憲法」的偉大旗幟,徹底批判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大破資產階級唯心論和形而上學觀點,不斷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積極開展煤的綜合利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幾年來,這個廠的革命和生產穩步前進,冶金焦年年完成國家生產計劃,化學產品的回收、精製能力不斷提高,焦化產品的品種增加很快。到一九七○年年底,這個廠生產和試製的焦化產品已達一百種以上。從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七○年,三年中試製和生產出的新產品共計五十種,其中有十六種填補了我國焦化產品的空白,有些產品趕上和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
一業為主 全面發展
[編輯]煤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煤煉成焦炭後,是鋼鐵生產的重要原料。煤在煉焦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化學產品,是國防工業、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需用的合成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化肥、農藥、醫藥、塗料、染料等產品的基本原料。因此,好好研究煤的綜合利用問題,合理地利用煤的資源,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鞍鋼化工總廠是一個具有五十多年歷史、以生產焦炭為主的冶金焦化廠,也是我國較大的焦化廠之一。長期以來,在要不要搞煤的綜合利用問題上,一直存在着兩種思想、兩條路線的激烈鬥爭。
過去,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及其在冶金部門的代理人,照搬蘇修「馬鋼憲法」,在冶金焦化廠推行一條「重焦輕化」、「多焦少化」、「只焦不化」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在這條路線的干擾下,這個廠長期以來只發展焦炭生產,不注意化學產品的回收利用,白白浪費了大量的寶貴焦化產品。而生產中產生的「三廢」(即:殘渣、廢液、廢氣),只好當成「垃圾」消極處理,或者焚於爐膛,或者任其流入水道、飄向天空,直接危害着工農業生產和人們身體健康。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滾滾洪流,衝垮了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使這個老焦化廠煥發出了革命的青春。一九六八年春,這個廠的革委會一成立,就帶領廣大工人、革命幹部和革命技術人員,認真學習了毛主席關於綜合利用的一系列教導,徹底清算了劉少奇一伙人破壞焦化工業全面發展的罪惡行徑。通過學習和批判,大家認識到:搞不搞煤的綜合利用,是生產、技術領域裡兩種思想、兩條路線的鬥爭。廠革委會領導成員分別深入生產現場,進行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工人群眾的意見。廠革委會立足於「備戰、備荒、為人民」的需要,群策群力制訂了開展煤的綜合利用的規劃,在全廠掀起了一個群眾性的綜合利用熱潮。
綜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這個廠在開展綜合利用過程中,堅持一業為主、全面發展的原則,加強對煉焦、回收、精製等系統的管理,在不斷提高焦炭產量和質量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化學產品的回收、精製能力,使化學產品的生產有了大幅度的增長。與此同時,他們還廣開生產門路,向「三廢」進軍,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收到了顯著的效果。這個廠的酚殘渣,過去同各種殘渣一起被扔在大坑裡,形成了一片「油海」。現在,工人們自己動手建起了一套加工酚殘渣的設備,每年可從中回收各種酚類產品近二百噸。幾年來,這個廠僅從酚殘渣、吡啶殘渣和喹啉殘渣中,就加工提取出十五種焦化產品,其中大部分都是國家急需的稀缺產品。工人們高興地說:「毛澤東思想來領航,兩條路線分得清;一顆紅心兩隻手,定叫煤焦多獻寶。」
這個廠廣大工人群眾和幹部,想的是革命,為的是人民,自覺地急國家之所急,干國家之所需,使綜合利用沿着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一九六九年初,這個廠先後接到上海、瀋陽等地的來信,要求提供一種口服避孕藥品的主要原料。當時,該廠革命和生產任務繁重,加上這種產品一直是我國焦化產品的空白,因此,究竟接不接受這個任務,在廣大工人群眾和幹部中產生了不同的意見。廠革委會組織大家反覆學習了毛主席的有關教導,認識到:國家的急需,就是最好的計劃;填補國家科學技術的空白,就是光榮的任務。工人群眾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戰三九,抗嚴寒,連續奮戰三十七天,終於建成了我國第一套提取這種產品的生產裝置,及時生產出合格產品。
這個廠還打破常規,從過去坐等用戶「求援到家」,改變為主動尋訪用戶「送貨上門」。去年,這個廠先後向有關兄弟單位發出數十封信件,同時,又數次派人外出,向社會作調查,主動承擔生產任務。這樣做,一方面解決了兄弟單位的急需,另一方面又明確了新產品試製和生產的方向,推動了綜合利用的發展。
科研、試製與生產相結合
[編輯]開展煤的綜合利用需要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工作。在這項工作中,是依靠少數資產階級「專家」、「權威」,還是依靠廣大工人群眾?一直是開展綜合利用中兩種思想、兩條路線鬥爭的一個突出問題。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在劉少奇「專家治廠」、「技術第一」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影響下,這個廠有些工程技術人員,滿腦子資產階級名利思想。他們整天坐在實驗樓里,翻看外國資料,擺弄瓶瓶罐罐,炮製實驗報告,為個人名利而奮鬥。人們對當時的實驗室的寫照是:「工程師支嘴出專題,技術員坐着寫方案,工人只管照着干,幹部高興看一看。」由於脫離政治,脫離群眾,脫離生產,有的技術人員蹲在實驗室十幾年一事無成。有的儘管也搞出一點新產品,也只不過是他們成名成家的敲門磚。而搞出的新產品,只是寫在報告上,裝在小瓶里,很少成批投入生產。
廠革委會成立後,遵照毛主席親自製定的「鞍鋼憲法」的基本原則,建立了一個以工人為主體、有革命幹部和革命技術人員參加的「三結合」技術革新小組。在這個小組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成員來自工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工人。工人階級的主導作用,打破了舊實驗室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一統天下」,為開展煤的綜合利用鋪平了道路。
「三結合」技術革新小組成立後,遵照毛主席關於「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的偉大教導,狠批了劉少奇「專家治廠」、「技術第一」等黑貨,認真總結舊實驗室「三脫離」的教訓,提高了大家執行毛主席科研路線的自覺性。大家一致表示:要堅持科研「三面向」,邊研究、邊試製、邊生產,當好綜合利用的「先行官」。
為了使科研更好地為生產發展服務,他們走出實驗大樓,自己動手,建起了一座能提取多種焦化產品的高溫精餾塔,作為全廠綜合利用的工業實驗基地,把科研、試製、生產三者結合起來。這樣做的好處是:
(一)把實驗室里小瓶小罐的研究成果,通過工業實驗(試製)加以完善,為新產品的成批生產提供了技術資料。(二)實驗室研究出來的新產品,通過工業實驗,試製出小批量產品投入社會,一方面滿足國家急需,另一方面通過徵求使用單位的意見,將科研、生產和使用三者結合起來,防止成批投入生產的盲目性。(三)試製產品投入社會,回收了資金,為進一步開展科研活動提供了經費;去年,這個組就試製出近五噸的產品,回收資金十幾萬元。(四)科研人員又能搞研究,又能搞生產,促進了自身思想革命化。
去年年初,「三結合」技術革新小組接受了一項製造一種彩色電影膠片的重要呈色劑原料的任務。他們在一無資料、二無經驗的情況下,刻苦鑽研,反覆試驗,提取出這種產品;接着,又因陋就簡,土法上馬,搞成了土提純裝置,及時地成批生產出合格產品,為拍攝革命樣板戲彩色影片作出了貢獻。
在注意發揮「三結合」專業技術革新小組作用的同時,這個廠還建立了一支群眾性的技術隊伍。各車間、工段,都成立了自己的「三結合」群眾技術革新小組,堅持一邊搞生產,一邊搞綜合利用。這樣,就把專業技術隊伍和大搞群眾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九六九年初,專業技術革新小組主動配合群眾技術革新小組開展了對各種殘渣的綜合利用。在試驗中,他們從酚殘渣中提取出一種國家急需的新產品。廠革委會決定在精酚車間建一套生產裝置,使新產品成批投入生產。精酚車間的群眾技術革新小組參考了專業技術革新小組研究、試製過程中所提供的技術資料,結合生產的實際需要,搞出了簡單易懂、行之有效的設計草圖。在施工中,富有實踐經驗的老工人和革命幹部一起指揮戰鬥,很快地建成了成套的生產裝置,使這種新產品很快地投入生產。可是,在生產實際操作中,又出現了實驗室和工業實驗中預想不到的情況。群眾技術革新小組的同志們憑着現場生產經驗,反覆研究,反覆實踐,終於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關,成批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有一個參加這項工程的老技術人員深有感觸地說:「過去搞綜合利用是只靠少數人,結果冷冷清清,半途而廢;現在是專業隊伍和群眾運動相結合,使綜合利用步步深入,處處開花結果。」
進行設備和工藝改革
[編輯]遵照毛主席關於「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業發展道路」的偉大教導,這個廠在開展綜合利用的過程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於在大、洋設備上鬧革命,改造舊設備,改革舊工藝;敢於打破洋框框,土法上馬,從土到洋,土洋結合,創造新設備、新工藝。
酚、吡啶洗滌工序,是這個廠焦油綜合加工的咽喉。過去,這道工序的設備和工藝是因襲國外三、四十年代的,效率低、質量差、浪費大。工人們斥之為「傻、大、黑、粗」,給它總結出「五多」、「一少」的特點。「五多」,即:槽、罐、管線多,操作程序多,酸鹼消耗多,廢酸廢液多,泡、冒、滴、漏多;「一少」,即:綜合利用產品少。進入偉大七十年代第一春,這個廠的革命工人打響了改造酚、吡啶洗滌工藝的戰鬥,決心在大、洋設備的心臟開刀。在改造洗滌工藝的過程中,工人群眾本着「節約鬧革命」的原則,整個工程需要的設備和材料幾乎全部是以舊代新、加工改制的,為國家節約了近十萬元的投資。經過改造的酚、吡啶洗滌工序,打破了國外的洋設計,砍掉了八個油槽、四台泵和三分之二的管線,創造出適應綜合利用發展需要的新設備、新工藝,實現了生產連續化,洗滌不耗酸,分解不用鹼,提高了綜合加工能力。
隨着綜合利用的深入發展,需要不斷增加一定的設備。對此,有人認為,要增加設備,就得大點、洋點,否則就是「沒有時代精神」。廣大工人群眾不同意這種意見,他們說:盲目追求「大、洋、全」,實質就是劉少奇一夥鼓吹的「洋奴哲學」、「爬行主義」的翻版,是擺闊氣、講排場的資產階級大少爺作風的表現。工人群眾主張多搞些「小、土、群」。
這個廠的技術革新小組有一個小焦爐,是全廠配煤、煉焦的試驗爐。在開展綜合利用的過程中,他們在吉林油脂廠「三口大鍋鬧革命」精神的啟發下,自己動手在小焦爐旁建起了土蒸餾塔,進行二蒽油及瀝青的蒸餾。經過大膽嘗試,打破了過去資產階級技術「權威」斷言的「瀝青無寶」的謬論,闖進了瀝青蒸餾的「禁區」。
土法上馬的革命精神,帶動了全廠,一件件土設備、一套套土辦法、一座座土爐土塔,到處湧現,新設備、新工藝之花滿園盛開。一九六八年以來,這個廠共搞成比較大的綜合利用工程項目十二項,大都是邊實踐,邊改進,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搞起來的。工人們高興地說:「貪大求洋,必然少慢差費,越走路越窄;土法上馬,從土到洋,土洋結合,才能多快好省,越走道路越寬廣!」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