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平二州地名記 (四庫全書本)
營平二州地名記 |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營平二州地名記 地理類七〈古蹟之屬〉提要
〈臣〉等謹案營平二州地名記一巻
國朝顧炎武撰炎武有春秋杜解補正已著錄按爾雅營州孫炎注以為殷制孔頴達尚書疏謂舜十二州有營州殷本虞制分青州地為之凡在遼水東者東至朝鮮之境皆古營州地也平州即今永平府在虞時亦為營州地秦時為右北平遼西地後漢洎晉皆為遼西地後漢末公孫度自號平州牧於是平州之名始見於史炎武遊永平時郡人以志屬之炎武未應其求因摭古來營平二州故實纂為六巻付之題曰營平二州史事今其書不存此本出自恵棟紅豆齋惟載二州古地名至五代而止又僅一巻意其為六巻之一也其中卑耳之谿一條既引管子最後一葉又載俞兒一事全文當是隨筆雜鈔失於刪削不但非其完書並為未定之稿本矣然炎武嫻於地理所纂述多可依據書雖殘缺要於考證之學不為無補焉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營平二州地名記
崑山顧炎武撰
唐
碣石 書夾右碣石入於河〈傳曰碣石海畔山疏曰碣石在右北平驪城縣西南史記索隱曰地理志雲碣石山在北平驪城縣西南太康地理志雲樂浪遂城縣有碣石山長城所起又水〉
〈經雲在遼西臨榆縣南水中蓋碣石山有二此雲夾右碣石入於河當非北平之碣石〉
商
孤竹國 爾雅孤竹北戸 史記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正義引括地誌雲孤竹古城在盧龍縣南十二里殷時諸侯孤竹國〉漢書令支有孤竹城〈應劭曰故伯夷國〉魏書肥如有孤竹山祠 水經註𤣥水又西南逕孤竹城北西入濡水〈案水經註言祠在山上城在山側肥如縣南十二里水之會也今孤竹城巳無遺跡而祠在府城之西北二十里灤河之左洞山之隂夾河有孤竹君三冡豈魏之肥如治尚在其東北耶 又案孤竹始封於此北即令支南即黃雒儉於百里而遼史雲興中府本古孤竹國漢柳城之地則又在今祠東北五百餘里幅貟之廣幾方千里矣豈殷末諸侯兼併而致之歟隋裴矩又言高麗本孤竹國周以封箕子則恐逢君之指而為是説耳〉
首陽山 論語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 説文首陽山在遼西〈論語注馬融曰首陽山在河東蒲坂華山之河北曲之中史記正義引曹大家註幽通賦雲在隴西戴延之西征記雲雒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今在偃師縣西北並引説文此語歴代祀典並在河東蒲坂為証蓋從馬融之説〉
黃雒城 遼史灤州古黃雒城
周
山戎 春秋莊公三十年冬齊人伐山戎〈註曰山戎北狄〉史記齊世家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 匈奴傳山戎越燕而伐齊齊釐公與戰於齊郊其後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胡三省通鑑註曰自漢北平無終白狼以北皆大山重谷諸戎居之春秋謂之山戎 郭造卿曰山戎北戎是二種自燕東北以外為遼西北以外為代遼後分為東西無非北戎地代後截為上谷無非山戎地而北戎為尤大故必平山戎而同許男以伐之〉
令支 國語桓公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來歸海濵諸夷莫不率服 史記齊世家北伐山戎離枝孤竹〈集解曰地理志曰令支縣有孤竹城疑離枝即令支也令離聲相近應劭曰令音鈴鈴離聲亦相近管子亦作離字 索隱曰離枝孤竹皆古國名秦以離支為縣又案周書王會曰不令支者令支也〉
卑耳山 國語懸車束馬踰太行與辟耳之谿枸夏〈韋昭曰太行辟耳山名枸夏辟耳之谿也三者皆山險谿谷鉤懸其車偪束其馬以度也〉史記齊世家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正義曰卑音壁〉管子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谿十里〈案卑耳與太行連屬為文據二書皆云西伐而管子則雲征孤竹或以此地為太行東北之極境亦可通〉
燕
碣石 史記蘇秦傳説燕文侯曰南有碣石鴈門之饒長城 史記匈奴傳七國時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長燕築長城自造陽至㐮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秦
碣石 史記始皇紀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壞城郭決通隄防其辭曰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為逆滅息武殄暴逆文復無罪庻心咸服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恩肥土域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庻無繇天下咸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産久並來田莫不安所羣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 二世元年東行郡縣到碣石並海南至㑹稽而盡列始皇所立石刻石旁著大臣從者名
長城 史記匈奴傳始皇帝使䝉恬將十萬之衆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雲陽因邊山險壍谿谷可繕者治之起臨洮至遼東萬餘里〈正義曰括地誌雲秦隴西郡臨洮縣即今岷州城本秦長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萬餘里東入遼水案秦長城當在今大寧界內〉
漢
右北平郡 漢書秦置莽曰北順 水經註魏氏土地記曰薊城東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後漢書章懷太子註營州西南有右北平郡故城括地誌漁陽郡東南七十里有右北平城案史記匈奴傳燕置右北平郡不始於秦史但自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言之耳〉
平剛〈右北平治〉魏志田疇傳舊北平郡治在平剛道出盧龍達於柳城〈通鑑註前漢右北平郡治平剛縣後漢省平剛縣改治土垠縣〉
石城〈見水經註〉
廷陵 漢書莽曰鋪武
薋 漢書都尉治莽曰裒睦〈師古曰薋才私反〉
字 漢書榆水出東
白狼 漢書莽曰伏狄〈師古曰有白狼山故以名縣〉魏志太祖紀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登白狼山 水經註遼水北屈逕白鹿山西即白狼山
夕陽 漢書有鐵官莽曰夕隂 晉書慕容雲載記封夕陽公
驪成 漢書大揭石山在縣西南莽曰揭石〈師古曰揭音桀〉廣成 漢書莽曰平虜 晉書慕容皝載記石虎進陷廣成
聚陽 漢書莽曰篤睦
平明 漢書莽曰平陽
遼西郡 漢書秦置〈杜佑曰漢遼西郡故城在盧龍城東〉
且慮 漢書有高廟莽曰鉏慮〈師古曰且子余反慮音廬〉
海陽 漢書龍解水東入封大水封大水緩虛水皆南入海有鹽官 史記功臣表海陽侯搖母餘 水經註魏土地記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陽城
新安平 漢書夷水東入塞外
柳城〈遼西之縣〉漢書馬首山在西南參栁水北入海西部都尉治 後漢書趙苞傳遣使迎母及妻子將至郡道經栁城〈註故城在今營州南案後漢遼西郡治陽樂而苞母自甘陵來不當經栁城未詳〉公孫瓉傳瓉深入無繼反為丘力居等所圍扵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糧盡衆潰士卒死者什五六虜亦飢困還走栁城
令支 漢書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應劭曰故伯夷國令音鈴孟康曰支音祗〉
肥如 漢書𤣥水東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陽又有盧水南入𤣥莽曰肥而〈應劭曰晉滅肥肥子奔燕燕封於此〉史記功臣表肥如侯葵寅 荊燕世家燕王定國殺肥如令郢人
賔徒 漢書莽曰勉武
交黎 漢書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東部都尉治莽曰禽虜〈應劭曰今昌黎師古曰渝音喻〉
陽樂 水經注魏氏土地記曰海陽城西南有陽樂城狐蘇 漢書唐就水至徒河入海
徒河 漢書莽曰河福
文成 漢書莽曰言虜
臨渝 漢書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又有侯水北入渝莽曰馮德〈師古曰馮讀曰憑〉
絫 漢書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揭石水賔水皆南入官莽曰選武〈師古曰絫力追反〉
碣石 漢書武帝紀元封元年夏上東巡海上至碣石自遼西歴北邊九原歸於甘泉〈文頴曰碣石在遼西絫縣絫縣今罷屬臨渝此石著海旁〉
後漢
遼西郡 後漢志雒陽東北三千三百里
陽樂
海陽
令支
肥如 後漢書和帝紀永元九年秋八月鮮卑冦肥如〈注故城在今平州〉劉虞傳前中山相張純等反衆至十餘萬屯肥如
臨渝 後漢志山海經曰碣石之山編水出焉其上有玉其下有青碧水經曰在縣南郭璞曰或曰在右北平驪城縣海邊山也
盧龍塞 三國志魏太祖紀建安十二年春北征烏桓夏五月至無終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為鄉導公從之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絶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餘里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衆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衆大崩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田疇傳隨軍次無終時方夏水雨而濵海洿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溪要軍不得進太祖患之以問疇疇曰此道秋夏毎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舊北平郡治在平剛道出盧龍達於栁城自建武以來陷壊㫁絶垂二百載而尚有餘徑可從今虜將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若嘿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之首可不戰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軍還而署大朩表扵水側路旁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虜候騎見之誠以為大軍去也太祖令疇將其衆為鄉導上徐無山出盧龍歴平剛登白狼堆去栁城二百餘里虜乃驚覺單于身自臨陣太祖與交戰遂大斬獲追奔逐北至柳城〈通鑑註曰前漢右北平郡治平剛縣後漢省平剛縣改治土垠縣杜佑曰盧龍縣在今平州城西北二百里 又曰此時鮮卑庭已在右北平郡界葢慕容廆之先也〉
水經注濡水又東南逕盧龍塞塞道自無終東出渡濡水向林蘭陘東至清陘盧龍之險峻坂縈折故有九爭之名矣燕景昭元璽三年遣將軍歩渾治盧龍道焚山刋石令通方軌刻石嶺上以記事功其銘尚存按盧龍東越青陘至凡城二百里許自凡城東北出趨平剛故城百八十里向黃龍則五百里
盧龍城 水經注濡水又東南逕盧龍故城東漢建安十二年魏武征蹋頓所築也
魏
碣石 晉書宣帝紀魏明帝景初二年討公孫淵進師經孤竹越碣石次於遼水
晉
遼西郡 晉書惠帝紀太安二年封鮮卑段勿塵為遼西公 段匹磾傳自務勿塵以後值晉䘮亂自稱位號據有遼西之地而臣御晉人其地西盡幽州東界遼水所統胡晉可三萬餘家控可四五萬騎 慕容皝載記前軍師慕容評敗石虎將
石成等於遼西 通鑑晉成帝咸康五年趙王
虎以遼西廹近燕境數遭攻襲乃悉徙其民於冀州之南
陽樂 通鑑晉愍帝建興元年廆遣慕容翰攻段氏取徒河新城至陽樂翰因留鎮徒河壁青山〈註賢曰陽樂在今平州東〉
肥如 晉書慕容廆載記帝遣幽州諸軍討廆戰於肥如廆衆大敗 慕容熙載記大城肥如及宿軍以尚書劉木為鎮南大將軍冀州刺史鎮肥如 地理志髙雲以幽冀二州牧鎮肥如 魏書馮𢎞傳黜世子崇鎮肥如
海陽 通鑑海陽令平翰
令支 晉書慕容廆載記段末波初統其國而不修備廆遣皝襲之入令支収其名馬寳物而還〈通鑑注令支縣漢為遼西郡晉省段氏據之為國都杜佑曰今北平郡盧龍縣即其地〉通鑑晉明帝太寕三年慕容廆與段氏方睦為段牙謀使之徙都牙從之即去令支 慕容皝載記石虎至徐無段遼奔雲山虎進入令支 石虎載記以李農為使持節監遼西北平諸軍事征東將軍營州牧鎮令支〈通鑑注趙置營州統遼西北平二郡〉通鑑晉康帝建元元年趙王虎命段蘭帥所從鮮卑二千人屯令支 慕容垂載記餘巖叛據令支 慕容農攻克令支 慕容盛載記李朗留其子飬守令支躬迎魏師於北平李旱候知之襲克令支遣廣威將軍孟廣平率騎追朗及於無終斬之 慕容熙載記以上庸公懿為鎮西將軍幽史刺史鎮令支 魏書太祖紀慕容熙遣將冦遼西虎威將軍宿沓乾等拒戰不利棄令支而還幽州〈即令支〉晉書慕容盛載記魏襲幽州執刺史盧溥而去 魏書太宗紀命驍騎將軍延普自幽州北趨遼西漂渝津 晉書石虎載記以桃豹為橫海將軍王華為度遼將軍統舟師十萬出漂渝津伐段遼
安樂城 晉書石虎載記石季龍將討慕容皝具船萬艘自河通海運穀豆千一百萬斛於安樂城 通鑑晉穆帝永和元年趙王虎使征東將軍鄧恆將兵數萬屯樂安治攻具為取燕之計 水經注濡水東南過遼西海陽縣又經牧城南分為二水北水謂之小濡水東逕樂安亭北東南入海濡水東南流逕樂安亭南東與新河故瀆合魏太祖征蹋頓所導也
三陘 通鑑晉穆帝永和六年慕容霸軍至三陘魏徵東將軍鄧恆惶怖焚倉庫棄樂安遁去〈註魏收地形志海陽縣有橫山蓋即三陘之地〉
蹋頓城 晉書石虎載記虎謀伐昌黎遣曹伏將青州之衆渡海戌蹋頓城無水而還因戌於海島運穀三百萬斛以給之 隋書煬帝紀右第七軍可蹋頓道臨渝 通鑑晉安帝義熈十年燕王䟦之宗族猶在長樂河間人褚匡請往迎之䟦曰道路數千里復隔異國如何可致匡曰章武郡臨海舟楫可通出於遼西臨渝不為難也䟦許之以匡為逰擊將軍中書侍郎厚資遣之匡與䟦從兄買從弟睹自長樂帥五千餘戸歸扵和龍
盧溥鎭 晉書地理志自幽州至扵盧溥鎭以南地入於魏〈案魏書太祖紀范陽人盧溥聚衆海濵稱使持節征北大將軍幽州刺史攻掠郡縣殺幽州刺史封沓干於此或其遺址也〉
平岡 晉書成帝紀咸康四年二月石虎帥衆七萬擊段遼扵遼西遼奔於平岡 慕容皝載記遣揚威將軍淑虞攻烏丸悉羅侯於平堈
盧龍塞 晉書慕容儁載記儁率諸軍南伐出自盧龍次扵無終 魏書慕容儁傳鑿山除道入自盧龍克薊城而都之 通鑑晉穆帝永和五年趙王虎卒國內大亂慕容霸上書燕主儁請伐趙儁曰鄴中雖亂鄧恆據樂安兵彊糧足今若伐趙東道不可通也當由盧龍盧龍山徑險狹虜乗高斷要首尾為患將若之何霸曰恆雖欲為石氏拒守其將士顧家人懐歸志若大軍臨之自然瓦觧臣請為殿下前驅東出徒河潛趨令支出其不意彼必震駭上不過閉門自守下不免棄城逃潰然則殿下可以安步而前無留難矣儁從之 六年二月燕主使慕容霸將兵一萬自東道出徒河慕輿於自西道出蠮螉塞自中道出盧龍塞以伐趙命慕輿埿槎山通道 水經註燕景昭元璽二年遣將軍步渾治盧龍道焚山刋石令通方軌刻石嶺上以紀事功 通鑑晉孝武太元二十一年清河王會使征南將軍庫傉官偉建威將軍崇將兵五千為前鋒偉等屯盧龍近百日〈註遼東新昌縣有盧龍縣唐為平州盧龍縣慕容令所謂守肥如之險即其地也此遼東新昌後人置於漢遼西郡界非漢舊郡縣地也〉
蠮螉塞 晉書慕容皝將圖石氏從容謂諸將曰石虎自以安樂諸城守防𫿞重城之南北必不設備今若詭路出不意冀之北境盡可破也於是率騎二萬出蠮螉塞長驅至於薊城〈通鑑註自龍城取西道入蠮螉塞〉通鑑晉孝武太元十年燕主垂遣慕容農出蠮螉塞歴凡城趙龍城討餘巖
平州 晉書地理志後漢末公孫度自號平州牧及其子康康子淵並擅據遼東東夷九種皆服事焉魏置東夷校尉居㐮平而分遼東昌黎𤣥菟帶方樂浪五郡為平州後還合為幽州及淵滅後有䕶東夷校尉居襄平咸寕二年十月分昌黎遼東𤣥菟帶方樂浪等郡國五置平州 平州初置以慕容廆為刺史永嘉之亂廆為衆所推及其孫儁移都於薊其後慕容垂子寶徙平州昌黎郡 晉書漢屬遼東屬國都尉魏置郡統縣二〈通鑑註昌黎漢交黎縣屬遼西郡後漢屬遼東屬國都尉魏正始五年鮮卑內附復置遼東屬國立昌黎縣以居之後立昌黎郡〉武帝紀太康二年十月慕容廆冦昌黎 二年三月安北將軍嚴詢敗慕容廆於昌黎 康帝紀建元二年二月慕容皝及鮮卑帥宇文歸戰於昌黎歸衆大敗奔扵漠北 慕容廆載記元帝承制拜廆散騎常侍都督遼左雜夷流人諸軍事龍𩦪將軍大單于昌黎公慕容皝載記皝將乗海討仁乃率三軍從昌黎踐凌
而進後徙昌黎郡
昌黎
賔徒 晉書吳王晏傳貶為賔徒縣王 慕容垂載記苻堅以為冠軍將軍討賔都侯〈通鑑作賔徒〉
紫䝉川 晉書慕容廆載記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於紫䝉之野
棘城 晉書慕容廆載記曾祖莫䕶䟦魏初率其諸部入居遼西從宣帝伐公孫氏有功拜率義王始建國於棘城之北〈通鑑註棘城在昌黎縣界是後慕容氏置棘城縣元魏太平真君八年併棘城入昌黎郡龍城縣杜佑曰棘城在營州城東南一百七十里〉廆以大棘城即帝顓頊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 大素延率衆十萬圍棘城平州刺史崔毖隂結高句驪及宇文段國等共攻棘城連營三十里 慕容皝載記石虎進軍至棘城戍卒數十萬四面進攻
文昌殿 晉書慕容皝載記起文昌殿
朝陽門 晉書慕容皝載記立籍田扵朝陽門東〈案當在棘城〉
徒河 晉書慕容廆載記太康十年廆遷於徒河之青山〈通鑑註徒河縣漢屬遼西後漢屬遼東屬國魏晉省併入昌黎郡後慕容氏復置徒河縣魏太平真君八年併徒河入昌黎郡廣興縣杜佑曰徒河青山在營州城東百九十里〉慕容皝載記段遼冦徒河皝將張萌逆擊敗之 慕容垂載記石虎遣將鄧恆率衆數萬屯于樂安營攻取之備垂戌徒河與恆相持
柳城 晉書慕容皝載記段遼弟蘭與翰冦柳城都尉石琮擊敗之句餘蘭翰復圍柳城皝遣寜逺將軍慕容汗及封奕等救之為蘭所敗蘭復攻柳城為飛梯地道圍守二旬石琮躬勒將士出擊敗之蘭乃遁歸
龍城 晉書慕容皝載記使陽裕唐柱等築龍城構宮廟改柳城為龍城縣 通鑑晉成帝咸康七年正月燕王皝使唐國內史陽裕等築城扵柳城之北龍山之西立宗廟宮室命曰龍城〈慕容廆居徒河之青山後徙棘城今自棘城徙都龍城杜佑曰營州柳城郡古孤竹國也春秋為山戎肥子二國地慕容氏龍城在其北柳城縣有白狼山白狼水又有黎扶縣縣故城在東南其龍山即慕容皝余龍所也有饒樂水漢徒河縣城〉 八年十月燕王皝遷都龍城其時有黑龍白龍各一見於龍山皝親率遼屬覘之去龍二百餘步祭以太牢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悅還宮赦其境內號新宮曰和龍立龍翔佛寺扵山上 慕容暐載記慕容桓率鮮卑五千退保和龍 苻堅載記遣後將軍俱難與鄧羌等率步騎二十萬東出和龍討代王涉翼犍 苻雒率衆七萬發和龍 使石越率騎一萬自東萊出石逕襲和龍海行四百餘里 慕容垂載記慕容農還屯龍城 通鑑晉孝武太元十年燕主垂以農為使持節都督幽平二州北狄諸軍事幽州牧鎭龍城 晉書慕容垂載記建留臺於龍城以高陽王隆録留臺尚書事 慕容寶載記垂之伐魏以龍城舊都宗廟所在復使寶庻子清河公會鎭幽州委以東北之重 寶率百數騎馳如龍城 慕容盛載記慕容奇引軍至橫溝去龍城十里 魏書世祖紀延和元年車駕至和龍臨其城發民三萬人穿圍塹以守之 二年遣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尚書左僕射安原督諸軍討和龍健三年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建司空汝隂公長孫道生侍中古弼督諸軍討和龍 太延元年詔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等五將率騎四萬伐和龍
正陽殿 晉書慕容儁載記燕巢扵儁正陽殿之西椒新昌殿 晉書慕容盛載記宴其羣臣扵新昌殿承華殿 晉書慕容熈載記為苻氏起承華殿高承光一倍負土於北門土與穀同價
𢎞光門 晉書慕容熈載記擬鄴之鳳陽門作𢎞光門累級三層 通鑑晉安帝義熈三年馮跋等與左衛將軍張興及苻進餘黨作亂推夕陽公雲為主跋弟乳陳等帥衆攻𢎞光門鼓譟而進 五年離班桃仁等弒燕主雲馮跋升洪光門以觀變〈案當作𢎞光門〉
龍騰苑 晉書慕容熈載記大築龍騰苑廣袤十餘里役徒二萬人起景雲山於苑內基廣五百步峯高十七丈又起逍遙宮甘露殿連房數百觀閤相交鑿天河渠引水入宮又為其昭儀苻氏鑿曲光海清涼池 熈至龍城攻北門不克遂敗走入龍騰苑㣲服隱於林中景雲山 逍遙宮 甘露殿 天河渠 曲光海 清涼池〈並見上〉
白雀園 晉書慕容盛載記有雀素身綠首集於端門翩翔東園二旬而去改東園為白雀園
大單于臺 晉書慕容熈載記改北燕臺為大單于臺社 晉書慕容寶載記皝之遷扵龍城也植松為社主及秦滅燕大風吹拔之後數年社處忽有桑二根生焉先是遼川無桑及廆通於晉求種江南平州桑悉由吳來廆終而垂以吳王中興寶之將敗大風又㧞其一龍陵 通鑑晉穆帝昇平四年燕葬烈祖於龍陵〈慕容儁號烈祖〉
宣平陵 通鑑晉孝武太元二十一年燕章武王宙泰世祖及成哀段後之䘮葬於龍城宣平陵〈慕容垂號世祖〉徽平陵 晉書慕容熈載記苻氏死制公卿以下至於百姓率戸營墓費殫府藏下固三泉周輪百里內則圖畫尚書八坐之象號曰徽平陵
長谷陵 魏書馮跋傳跋父安東徙昌黎家於長谷通鑑宋文帝元嘉七年燕塟太祖於長谷陵〈馮䟦號太祖〉凡城 晉書石虎載記平北將軍尹農攻燕凡城不克而還 慕容皝載記遣子恪擊敗石虎乗勝追之斬獲三萬餘級築戌凡城而還 虎又使石成入攻凡城不克進陷廣城 慕容儁載記徙代郡人於凡城 凡城獻異鳥五色成章 地理志慕容熈以并州刺史鎮凡城 魏書世祖紀延和二年將軍樓勃將五千騎圍凡城守將封羽以城降收其民三千餘家
白狼 晉書石虎載記自幽州東至白狼大興屯田〈通鑑註白狼縣漢屬北平郡後漢晉省魏收地形志太平真君八年置建德郡注白狼城其地在唐營州柳城縣界〉慕容皝載記皝遣其司馬封奕攻鮮卑朩堤於白狼慕容盛載記蘭汗二子魯公和陳公楊分屯令支白狼地理志高雲以并州刺史鎮白狼〈通鑑作并州牧〉通鑑晉安
帝義熈六年燕廣川公萬泥上谷公乳陳據白狼叛通鑑宋文帝元嘉十三年魏人攻燕白狼城克之宿軍晉書地理志慕容熈以營州刺史鎭宿軍〈通鑑註宿軍城在龍〉
〈城東北〉慕容熈載記大城肥如及宿軍以仇尼倪為鎭東將軍營州刺史鎭宿軍 通鑑晉安帝元興元年高句麗攻宿軍平州刺史慕容歸棄城走〈案當作營州〉魏書馮𢎞傳宿軍地然一夕而滅
新城 晉書慕容熈以青州刺史鎭新城
乙連城 晉書慕容皝載記材官劉佩攻乙連不克〈通鑑註乙連城段國之東境也在曲水之西〉築好城於乙連東使將軍蘭勃戌之以逼乙連又城曲水以為勃援 通鑑晉成帝咸康三年段連以車數千兩輸乙連粟蘭勃擊而取之 慕容寶載記寶發龍城以步騎三萬次於乙連 慕容盛載記慕容奇擊滅蘭汗兄子全進屯乙連 通鑑晉安帝義熈十四年魏長孫道生等拔乙連城進攻和龍建安 通鑑晉安帝隆安二年燕主寶北行至建安抵民張曹家〈註建安城在令支之北乙連之南〉晉書慕容盛載記慕容奇聚衆於建安 遼西太守家朗叛遣輔國將軍李旱率騎討之師次建安召旱旋師
北平郡 通鑑晉孝武太元十六年北平人吳柱聚衆千餘立沙門灋長為天子破北平郡轉冦廣都入白狼城高陽王隆遣安昌侯進將百餘騎赴白狼城柱衆潰窮捕斬之〈註魏收地形志廣都縣屬建德郡在漢右北平白狼縣 隋省入遼西石城縣〉石城郡〈見下〉
石城縣 通鑑晉安帝隆安元年燕主寶帥數百騎二百里晡時至龍城㑹遣騎追至石城不及〈註石城縣漢屬北平郡後魏屬建德郡隋併入柳城縣〉晉書慕容熈載記石城令高和
建德郡 魏書世祖紀馮𢎞石城太守李崇建德太守王融十餘郡來降 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攻建德拔之
冀陽郡 晉書慕容廆載記時二京傾覆幽冀淪陥廆刑政脩明虛懐引納流亡士庻多襁負歸之廆乃立郡以統流人冀州人為冀陽郡〈通鑑註當置於漢右北平平剛縣界〉豫州人為成周郡青州人為營丘郡并州人為唐國郡 通鑑晉成帝咸康四年冀陽流寓之士共殺太守宋燭以降趙 魏書世祖紀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攻冀陽拔之營丘郡 通鑑晉成帝咸和四年營丘內史鮮于屈遣使降趙 晉書載記韓恆傳遷營丘太守 皇甫真傳守遼東營丘二郡太守 魏書世祖紀徙營丘成周遼東樂浪帶方𤣥菟六郡民三萬家於幽州 水經注渝水又南逕營丘城西
成周郡 通鑑成周內史崔燾
唐國郡 通鑑唐國內史陽裕
遼東郡 晉書慕容廆載記廆率騎討鮮卑素連朩津大敗斬之二部悉降徙之棘城立遼東郡而歸
樂浪郡 通鑑晉成帝咸和四年樂浪太守鞠彭以境內皆叛選鄉里壯士二百餘人共還棘城〈註樂浪非漢古郡地也慕容廆所置以五代志攷之樂浪冀陽營丘郡朝鮮武寜等縣當盡在隋遼西郡柳城縣界〉
𤣥莵郡 通鑑𤣥莵太守劉佩
興集縣 寜集縣 興平縣 育黎縣 吳縣 晉書慕容皝載記罷成周冀陽營丘等郡以勃海人為興集縣河間人為寜集縣廣平魏郡人為興平縣東萊北海人為育黎縣吳人為吳縣悉𨽻燕國
武原縣 通鑑武原令常霸
武寜縣 通鑑武寜令孫興
朝鮮縣 通鑑朝鮮令孫泳
新昌縣 晉書載記韓恆傳出為新昌令
和陽縣 武次縣 西樂縣 晉書慕容皝載記斬仁所置守宰分徙遼東大姓於棘城置和陽武次西樂三縣而歸
榼盧城 通鑑晉成帝咸康五年燕王皝以榼盧城人悅綰為禦難將軍授兵一千使守凡城〈註即水經註榼倫水也〉榆隂城 安晉城 晉書慕容皝載記宇文乞得歸為其別部逸豆歸所逐奔死於外皝率騎討之逸豆歸懼而請和遂築榆隂安晉二城而還〈通鑑註榆隂城蓋在大榆河之隂安晉城在威德城西南〉宇文歸入冦安晉〈又見曲水亭下〉
威德城 晉書慕容皝載記改涉奕干城為威德城通鑑晉海西公太和五年慕容令帥謫戌士東襲威德城
廣安 通鑑晉成帝咸和八年慕容皝引兵討宇文乞得歸軍於廣安〈註廣安在棘城之北〉
武興 晉書慕容皝載記段遼遣其將李詠夜襲武興遇雨引還
興國〈見五官水下〉
臨川 通鑑宋文帝元嘉十三年高麗屯於臨川〈註臨川在和龍城東〉
曲水亭 晉書慕容皝載記段蘭擁衆數萬屯於曲水亭將攻栁城宇文歸入冦安晉為蘭聲援皝以步騎五萬擊之師次栁城蘭歸皆遁遣封奕率輕騎逰擊敗之收其軍實館穀二旬而還謂諸將曰二虜恥無功而歸必復重至宜於栁城左右設伏以待之遣封奕率騎潛於馬兠山諸道俄而遼騎果至奕夾擊大敗之斬其將榮保〈又見乙連下〉
馬兠山〈見曲水亭下〉
遏陘山 晉書冉閔載記閔既至龍城斬於遏陘山山左右七里草朩悉枯
九城山 晉書隱逸傳公孫鳳隱於昌黎之九城山谷青嶺 晉書慕容熈載記苻後好㳺田熈從之北登白鹿山東過青嶺南臨滄海士卒為豺狼所害及凍死者五千餘人
牛尾谷 通鑑晉成帝咸和九年慕容汗與段蘭遇於牛尾谷汗兵大敗
黃榆谷 晉書慕容寶載記寶奔於廣都黃榆谷索莫汗陘 通鑑晉安帝隆安二年燕主寶至索莫汗陘去龍城四十里
饒樂水 後漢書鮮卑傳以季春月大㑹於饒樂水上〈註水在今營州北〉
澆水 通鑑晉明帝太寜三年宇文乞得歸據澆水以拒皝〈註澆水即澆雒水也〉
渾水 晉書慕容皝載記涉奕干率騎追戰於渾水敗之
五官水 晉書慕容皝載記段遼遣將屈雲攻興國與皝將慕容遵大戰於五官水上雲敗斬之
羌胡固 魏書世祖紀馮𢎞尚書高紹率萬餘家保羌胡固車駕討紹斬之
魏
平州 魏書晉置治肥如城 肅宗紀熈平二年九月城平州所治肥如
遼西郡 魏書世祖紀延和元年馮𢎞長樂公崇及其母弟朗朗弟邈以遼西內屬𢎞遣將封羽圍遼西 二年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督諸軍救遼西
肥如 魏書二漢晉屬有孤竹山祠掲石武王祠令支城黃山濡河
陽樂 魏書二漢晉屬太平真君七年併令支合資屬焉有武歴山覆舟山林榆山太平真山〈合資二字未詳漢右北平有薋縣疑即薋字之誤〉
海陽 魏書二漢晉屬有橫山新婦山清水
北平郡 魏書世祖紀慕容渇悉隣反於北平攻破郡治太守與守將擊敗之
朝鮮 魏書二漢晉屬樂浪後罷延和元年徙朝鮮民於肥如復置屬焉
新昌 魏書前漢屬涿後漢晉屬遼東後屬有盧龍山〈案前漢涿郡有新昌去遼東絶逺後漢志遼東郡新昌下亦不言故屬涿蓋名同而地異魏史誤也〉黃山 魏書高宗紀太安三年十月詔太宰常英起行宮於遼西黃山 四年正月東巡平州庚午至於遼西黃山宮游宴數日親對高年勞問疾苦 常英傳英之徴也夢日墜其所居黃山下水中
碣石山 魏書高宗紀太安四年二月丙子登碣石山覘滄海大饗羣臣於山下班賞進爵各有差改碣石山為樂逰山築壇記行於海濵 世宗紀自碣石至於劒閣東西七千里置二十二都尉〈又見濡水下水經註〉
濡水 魏書太宗紀泰常元年庫傉官斌先降後復叛歸馮跋驍騎將軍延普渡濡水討擊大破之 世祖紀延和元年車駕伐和龍至濡水 水經註濡水出禦夷鎭東南其水二源雙引夾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 又西北逕禦夷故城東鎭北百四十里北流左道則連泉水注之出故城東西北流逕故城南又西北逕淥水池南其水潭而不流其水又西屈而北流又東逕故城北連結兩池沼謂之連泉浦又東北注難河難河右則汗水入焉水出東塢南西北流逕沙野南北人名之曰沙鎭東北二百三十里西北入難河濡難聲相近狄俗語訛耳水又北逕沙野西又北逕箕安山東屈而東北流逕沙野北東北流逕林山北水北有池潭而不流濡水又東北流逕孤山南東北流呂泉水注之水出呂泉塢西東南流屈而東逕塢南東北流三泉水注之其源三泉鴈次合為一水鎭東北四百里東南注呂泉水呂泉水又東逕孤山北又東北逆流水注之水出東南導泉西流右屈而東北注木林山水會之水出山南東注逆水亂流東北注濡河濡河又東盤泉入焉水自西北東南流注濡河濡河又東南水流逥曲謂之曲河鎭東北三百里又東出峽入安州界東南流逕漁陽白檀縣故城又東南流右與要水合水出塞外三川並導謂之大要水東南流逕要陽縣故城東又東南流逕白檀縣東南流入於濡濡水又東而南索頭水注之水北流南逕廣陽僑郡西魏分右北平置今安州治又南流注於濡濡水又東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山川派合西源右為溪水亦曰西藏水東南流出溪與蟠泉水合泉發州東十五里東流九十里東注西藏水西藏水又西南流東藏水注之水出東溪一日東藏水西南流出谷與中藏水合水導中溪南流出谷南注東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曰三藏水東藏水又南右入西藏水亂流右㑹龍泉水水出東山下淵深不測其水西南流注於三藏水三藏水又西南流與龍蒭水合兩出於龍蒭之溪東流入藏水又東南流逕列溪謂之武列水東南歴石□下左層巒之上有孤石雲舉臨崖危峻可高百餘仭其水東合流入濡濡水又東南五渡水注之水北出安樂縣丁原山南流逕其縣故城西本三會城也其水南入五渡塘又南流注於濡濡水又與高石水合水東出安樂縣東山西流歴川三會城南西入五渡川下注濡水濡水又東南逕盧龍塞塞道自無終東縣出渡濡水向林蘭陘東至清陘盧龍之嶮峻坂縈折故有九崢之名矣濡水又東南逕盧龍故城東又南黃洛水注之水北出盧龍山南流入於濡濡水又東南水名合焉水出盧龍塞西南流注濡水又合屈而注得去潤水又會敖水二水並自盧龍西注濡水又東南流逕令支縣故城魏氏王地記曰肥如城西十里有濡水南流注逕孤竹城西右合𤣥內也謂之小濡水非也水出肥如東北𤣥溪西南流逕其縣東東屈南轉西迴逕肥如縣故城南俗又謂肥如水非也西南流右會盧水水出縣東北沮溪南流謂之大沮水又南左合陽樂水水出東北陽樂縣又西南入於沮水謂之陽日沮水又西南小沮水注之發冷溪世謂之冷池又南得溫泉水口注之東出北溫溪自溪西南流入於小沮水小沮水又南流與大沮水合而為盧水也盧水有二渠號小沮大沮合而入於𤣥盧水又南與溫水合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於𤣥水地理志曰盧水又南入𤣥水𤣥水又西南逕孤竹城北西入濡水故地理志曰𤣥水東入濡蓋自東而注也濡水自孤竹城東南逕主鄉北瓠溝水溝注之出城東南東流注濡水濡水又逕牧城南分為二水北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也東逕樂安亭北東南入海濡水東南流逕樂安亭東南與新河故瀆合自雍奴縣承鮑丘水東城謂之鹽關口魏太祖征蹋頓與洵口俱導也世謂新河矣陳夀魏志以通河海也新河又東北絶庾水又東北出逕右北平絶泃渠之水又東北逕昌城又東為二水枝凟東南八海新河自板渠東出合封大水謂之交流合水出新平縣西南流逕新平縣故城西〈當作新安平〉又東南流龍鮮水注之水出縣西北世謂之馬頭山二源俱導南合一川東流注封大水地理志曰龍鮮水東入封大水者也亂流南㑹新河南流於海地理志曰封大水於海陽縣南入海新河又東出海陽縣與緩靈水會水出新平縣東北世謂之大籠山東南流逕令支城西西南流與新河合南流注於海地理志曰緩靈水與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又東與素河會謂之白水口出令支縣之廬山南合新河又東南入海新河又東至九遇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東逕海陽縣故城南又東與清水會水出海陽縣東南流逕海陽城東又南合新河又南流一十許里西入九遇注海新河東絶清水又東本究水出焉南入海新河又東左迤為北陽孤淀名又絶新河南海注新河又東會於濡濡水又東南至絫縣碣石山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驪城縣西南漢武帝甞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於此今枕海有石如埇道數十里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於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狀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也濡水於此南入海
盧龍塞 魏書常景傳杜雒周反於燕州以景兼尚書為行臺與幽州都督平北將軍元譚禦之景表求勒幽州諸縣悉入古城山路有通城之處權發兵夫隨宜置戌以為防遏肅宗從之別勑譚西至軍都關北從盧龍塞據此二嶮以杜賊出入之路又詔景山中嶮路之處悉令捍塞
營州 魏書治和龍城太延二年為鎮太平真君五年改置永安末陷天平初復 肅宗紀熈平二年九月城營州所治和龍昌黎郡 魏書晉分遼東置太平真君八年併冀陽屬焉
城龍 魏書太平真君八年併栁城昌黎棘城屬焉有堯祠榆頓城狼水
廣興 魏書太平真君八年併徒河永樂燕昌屬焉有鷄鳴山石城大栁城
定荒 魏書正光末置有鹿頭山柗山
建德郡 魏書太平真君八年置治白狼城
石城 魏書前漢屬右北平後屬太平真君八年併遼陽路大樂屬焉有白鹿山祠
廣都 魏書太平真君八年併白狼建德望平屬焉有紫金城
陽武 魏書正光末置有三合城
冀陽郡 魏書太平真君八年併昌黎武定五年復平剛
柳城
營丘城 魏書正光末置
冨平 魏書正光末置
永安 魏書正光末置
長城 魏書長孫陳傳為羽林郎征和龍賊自西門出將犯外圍陳擊退之追斬至長城下
渝水 白狼水 水經註遼水又右會白狼水 出右北平白狼縣東南廣成縣北流西北屈逕廣成縣故城南俗謂之廣都城又西北石城川水注之水出西南城石山東流逕石城縣故城南北屈逕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又東北入廣成縣東注白狼水白狼水北逕白狼縣城東又東方城川水注之水發川西南山下流北屈逕故城西世謂之雀目城東屈逕方城北東入白狼水白狼水又東北逕昌黎縣故城西高平川水注之水出西北平川東流逕倭城北又東南逕乳樓城北蓋逕戎鄉邑兼夷稱之又東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東北自魯水注之導西北逺山東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東北逕龍山西燕慕容晃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地也使陽裕築龍城改栁城為龍城縣白狼水又北逕黃龍城東十三州志曰遼東屬國都尉治昌黎道有黃龍亭者也魏營州刺史治魏氏土地記曰黃龍城西南有白狼河東北流附城東北下即是也又東北濫真水出西北塞外東南歴重山東南入白狼水白狼水又東北出東流為二水右水疑即渝水也地理志曰渝水首受白狼水西南巡山逕一故城以為河連城疑是臨渝縣之故城渝水南流東屈與一水會世名之曰榼倫水疑即地理所謂侯水北入渝者也十三州志曰侯水南入渝地理志言蓋自北而南也又西南流注於渝渝水又東南逕一故城東俗曰女羅城又東逕營丘城西其水東南入海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南入海一水東北出塞為白狼水又東南流至房縣至於遼魏氏土地記曰白狼水下入遼也
思燕佛圖 魏書后妃傳立思燕佛圖於龍城刋石立碑
隋
北平郡 隋書舊置平州
盧龍 隋書舊置北平郡領新昌朝鮮二縣後齊省朝鮮入新昌又省遼西郡並所領海陽縣入肥如開皇六年又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名盧龍大業初置北平郡有長城有關宮有臨渝宮有覆舟山有碣石有𤣥水盧水涅水閏水龍鮮水臣梁水有海
遼西柳 隋書舊置營州開皇初置總管府大業初廢府
柳城 隋書後魏置營州於和龍城領建德冀陽昌黎遼東樂浪營丘等郡龍城大興永樂帶方定荒石城廣都陽武㐮平新昌平剛柳城富平等縣後齊惟留建德冀陽二郡永樂帶方龍城大興等縣其餘並廢開皇元年唯留建德一郡龍城一縣其餘並廢尋又廢郡改縣為龍山十八年改為柳城大業初置遼西郡有帶方山禿黎山鷄鳴山松山有渝水白狼水 王世勣傳遼東之役與漢王並為行軍元帥至柳城遇疾疫而還 虞綽傳行宮次於柳城縣之臨海頓 李景傳景在北平為高開道所圍獨守孤城外無聲援遼西太守鄧暠率兵救之遂歸柳城 靺鞨傳渠帥度地稽率其部來降拜為右光祿大夫居之柳城
臨渝宮 隋書煬帝紀大業十年三月癸亥次臨渝宮親御戎服禡祭黃帝斬叛軍者以釁鼓
盧龍塞 隋書隂夀傳開皇初高寶寜引突厥攻圍北平令夀率步騎數萬出盧龍塞以討之 梁文謙傳領武賁郎將為盧龍道軍副
臨渝鎭 隋書突厥傳營州刺史高寶寜作亂沙鉢略與之合軍攻陷臨渝鎭
渝關 隋書高祖紀開皇三年二月癸亥城榆關〈通鑑註臨渝關在平州盧龍縣東一百八十里新唐書營州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關守捉五代史雲幽州北七百里有渝関下有渝水通海循海有道狹處纔數尺是所謂臨渝関也宋白續通典曰漢石城舊縣取碣立如城以名之唐貞觀十五年於故臨渝縣城置臨渝縣萬嵗通天二年改為石城今史文多誤作榆〉賀婁子幹傳高祖以子幹曉習邊事授榆關總管十鎭諸軍事高麗傳漢王諒討高麗餽運不繼師出臨渝関復遇疾疫王師不振
瀘河鎮 通鑑大業七年帝將討高麗發民夫運米積於瀘河懐逺二鎮〈註新唐志曰隋於營州之境汝羅故城置遼西郡領遼西瀘河懐逺三縣〉隋書觀王雄傳出遼道次瀘河鎭
懷逺鎮 隋書薛世雄傳帝至栁城以世雄為東北道大使行燕郡太守鎮懐逺 高麗傳高麗遣使乞降帝許之頓於懐逺鎮受其降欵 唐書高祖紀煬帝征遼東遣高祖督運糧於懐逺鎭
臨海頓 隋書觀王雄傳帝令綝於臨海頓別有所督望海頓 通鑑大業八年勑運黎陽雒口太原等倉穀於望海頓〈註望海頓當在遼西界〉
黃龍 隋書高祖紀開皇三年行軍總管隂夀破高寶寜於黃龍 赦黃龍死罪以下 長孫晟車騎將軍出黃龍道齎幣賜奚霫契丹等
白狼塞 隋書于仲文傳詔仲文率兵屯白狼塞以備胡
唐
平州 北平郡 唐書地理志平州北平郡下初治臨渝武德元年徙盧龍土貢熊鞹蔓荊實人葠 有府一曰盧龍有盧龍軍天寶二年置又有柳城軍永泰元年置有溫溝白望西硤石東硤石淥疇米磚長楊黃花紫䝉白狼昌黎遼西等十二戌受川周愛二鎮城東北有明□関鶻湖城牛尾城
盧龍 唐書地理志中本肥如武德二年更名又置撫寜縣七年省
石城 唐書地理志中本臨渝武德七年省貞𮗚十五年復置萬嵗通天二年更名有臨渝関一名臨閭関有大海関有碣石山有溫昌鎮
馬城 唐書地理志中古海陽城也開元二十八年置以通水運東北有千金冶城東有茂鄉鎮城
碣石 唐書唐休璟傳休璟以儒者號知兵自碣石踰四鎮其間緜地幾萬里山川夷坦障塞之要皆能言之故行師料敵未嘗敗
渝關 唐書高麗傳帝總飛騎入臨渝關皇太子迎道左 郭英傑傳與禆將吳克勤烏知義羅守忠帥萬騎及奚衆討契丹屯渝關契丹酋長可突干拒戰都山下官軍不利知義守忠引麾下遁去英傑克勤力戰死契丹傳營州都督許欽澹以州甲五百合奚君長李大酺兵共攻可突干不勝欽澹懼徙軍入渝關 奚傳契丹可突干反脅奚衆並附突厥魯蘇不能制奔渝關李忠臣傳攻長楊戰獨山襲渝關北平 通鑑後梁均王乾化三年初幽州七百里有渝關下有渝水通海自關東北循海有道道狹處纔數尺旁皆亂山高峻不可越北至進午口舊置八防禦軍募土兵予之田租皆供軍食不入於薊幽州嵗致繒纊以供戰士衣每嵗早穫清野堅壁以待契丹契丹至輒閉壁不戰俟其去選驍勇據隘邀之契丹常失利土兵皆自為田園力戰有功則賜勲加賞由是契丹不敢輕入冦及周德威為盧龍節度使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渝関之險契丹每芻牧於營平之間 五代史渝關東臨海北有兎耳覆舟山山皆斗絶並海東北有路狹僅通車其旁地可耕植唐時置東硤石西硤石淥疇米磚長楊黃花紫䝉白狼城以扼之 宋白續通典渝関関城下有渝水入大海其関東臨海北有兎耳山覆舟山山皆斗峻山下循海岸東北行狹處纔通一軌三面皆海北連陸関西亂山至進牛柵凡六口柵戍相接此天所限內外也〈通鑑註引金國節要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関昌平縣之西乃居庸関順州之地乃古北口景州之東北乃松亭関平州之東乃渝關渝關之東即金人來路也此數關皆天造地設以分蕃漢之限一夫守之可以當百本朝復燕之役若得諸関門則燕山之境可保然関內之地平灤營三州自後唐陷於安巴堅改平州為遼興府以營灤二州𨽻之號為平州路至石晉之初耶律徳光又得燕山檀順景薊涿易諸州建燕山為燕京以轄六郡號燕京路而與平州自成兩路海上議割地但云燕雲兩路而已初謂燕山路盡得関內之地殊不知燕山平州盡在関內而異路也破遼之後金人復得平州路據之故斡里雅布後由平州入冦乃當時議燕雲不明地理之故又金國行程雲灤州故無之唐末安巴堅攻陷平營劉守光據幽州暴虐民多亡入敵中築乃此城營州古柳城郡舜所築也乃殷之孤竹國漢唐遼西地其城外多大山高下皆石不産草木地當營室故以為名自營州東至渝関並無保障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岡複嶺中有五関唯渝関居庸可以通餉饋松亭金坡古北口止通人馬不可行車其山之南則五穀百果良材美本無所不有出関未數里則地皆瘠鹵豈天設此以限內外乎〉漢武臺 唐書太宗紀貞觀十九年九月戊午次漢武臺刻石紀功
西硤石 唐書契丹傳諸將戰西硤石黃麞谷王師敗績
東硤石 唐書王孝傑傳軍至東硤石谷與賊接道隘虜衆孝傑率鋭兵先驅出谷整陣與賊戰而後軍總管蘇宏暉以其軍退援不至為虜所乗軍潰孝傑隨令死士相蹂且盡 契丹傳武后更詔夏官尚書王孝傑羽林衛將軍蘇宏暉率兵十七萬討契丹戰東硤石師敗孝傑死之
營州 柳城郡 唐書地理志營州柳城郡上都督府本遼西郡萬嵗通天元年為契丹所陷聖厯二年僑治漁陽開元五年又還治柳城天寶元年更名土貢人葠麝香豹尾骨𩨸 有平盧軍開元初置東有鎮安軍本燕郡守捉城貞元二年為軍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関守捉城又有汝羅懐逺巫関㐮平四守捉城 唐書宋慶禮傳初營州都督府治柳城扼制奚契丹武后時趙文失兩國情攻殘其府更治東冶陽城𤣥宗時奚契丹欵附帝欲復治故城宋璟固爭不可獨慶禮執處其利乃詔輿人子詹平姜師度左驍衛將軍邵宏等為使築裁三旬畢俄兼營州都督開屯田八十餘所追拔漁陽淄青沒戸還舊田宅又集商胡立邸肆不數年倉廥充居人蕃輯
柳城 唐書地理志中西北接奚北接契丹有東北鎮醫巫閭山祠又東有碣石山
都山 唐書契丹傳可突干盜邊幽州長史薛楚王等率萬騎及奚擊之戰都山下
摘星山 唐書契丹傳欽德入冦幽州劉仁恭窮師踰摘星山討之〈通鑑作摘星嶺〉
白狼河 唐書奚傳其地東北接契丹西突厥南白狼河北霫吐䕶真河 安祿山傳率河東兵討契丹至吐䕶真河晝夜行三百里次天門嶺〈通鑑註自雄武軍東北度灤河有古盧龍鎮有斗陘嶺自古盧龍北經九荊嶺受米城張洪隘度石嶺至奚王帳六百里又東北傍吐護真河五百里至奚契丹牙帳乂出檀州燕樂縣東北百八十五里至長城口又北八百里有吐護真河奚王牙帳也〉紫䝉川 通鑑𤣥宗開元二十二年張守珪出師紫䝉川大閲以鎮撫之〈註據晉書載記秦漢之間東胡邑於紫䝉之野唐書地理志平州有紫䝉白狼昌黎等戍蓋平州之北境契丹之南界也〉
伐孤竹
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谿十里闟然正瞠然視援弓將射引而未敢發也謂左右曰見是前人乎左右對曰不見也公曰事其不濟乎寡人大惑豈有人若此者乎管仲對曰臣聞登山之神有俞兒者長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興而登山神見且走馬前疾道也袪衣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從右方涉也至卑耳之谿有賛水者曰從左方涉其深及冠從右方涉其深至膝若右涉其大濟桓公立拜管仲於馬前曰仲父之聖至若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管仲對曰夷吾聞之聖人先知無形今也有形而後知之臣非聖也善承教也
營平二州地名記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1781年 (提及)
- 207年 (提及)
- 前110年 (提及)
- 97年 (提及)
- 354年 (提及)
- 238年 (提及)
- 339年 (提及)
- 338年 (提及)
- 353年 (提及)
- 396年 (提及)
- 385年 (提及)
- 281年 (提及)
- 447年 (提及)
- 289年 (提及)
- 341年 (提及)
- 435年 (提及)
- 430年 (提及)
- 436年 (提及)
- 337年 (提及)
- 398年 (提及)
- 391年 (提及)
- 397年 (提及)
- 517年 (提及)
- 446年 (提及)
- 416年 (提及)
- 444年 (提及)
- 547年 (提及)
- 586年 (提及)
- 581年 (提及)
- 614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641年 (提及)
- 611年 (提及)
- 612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624年 (提及)
- 740年 (提及)
- 913年 (提及)
- 645年 (提及)
- 717年 (提及)
- 734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