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玉海 (四庫全書本)/卷0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八 玉海 卷十九 卷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十九
  宋 王應麟 撰
  地理
  州鎮
  漢八鎮
  揚雄𫝊校獵賦戲八鎮而開闗注應劭曰四方四隅為八鎮如淳曰不言九者一鎮在中天子居之故也
  三國重鎮
  通典魏氏有州十二有郡國六十八東自廣陵壽春合肥沔口西陽襄陽重兵以備吳西自隴西南安祈山漢陽陳倉重兵以備蜀蜀置益梁二州有郡二十二以漢中興勢今洋川白帝為重鎮吳置交廣荊郢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五州有郡四十三以建平今巴東西陵樂鄉南郡巴丘夏口武昌皖城牛渚圻今採石濡須塢為重鎮其後得沔口邾城廣陵邾城赤烏四年陸遜常以三萬兵戍之東晉以合肥淮隂壽陽泗口角城為重鎮泗口劉遐鎮守今淮隂郡宿遷縣界角城義熙中置亦在宿遷界大抵上明上明今江陵郡松滋縣江陵夏口武昌合肥壽陽淮隂常為晉氏鎮守宗預曰東益巴丘之戍西増白帝之守皆事埶宜然南鄭襄陽懸瓠彭城歴城東陽皆為宋藩扞齊南鄭樊城襄陽義陽壽春淮陽角城漣口朐山為重鎮梁雍州下溠戍夏口白茍堆硤石城合州即合肥鍾離淮隂朐山為重鎮 諸葛亮𫝊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㑹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髙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 周瑜𫝊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據襄陽以䠞操北方可圗也 魏王基𫝊孫權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後全琮出廬江朱然冦襄陽皆無功而還 宋志三國鼎跱吳得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荊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猶得九焉吳又分交為廣魏末平蜀又分益為梁 宋何承天曰曹孫之霸才均智侔江淮之間不居者數百里魏捨合肥退保新城吳城江陵移入南岸濡須之戍家停羨溪及襄陽之屯民居星散晉宣王謂宜徙沔南以實水北曹爽不用果亡沮中 胡氏曰當孫氏時上流欲爭襄陽而不得故以良將守南郡與夷陵下流欲爭淮南而不得故以大衆築東興與皖口中流欲爭安陸而不得故以三萬勁卒戍邾城洪邁曰自荊襄訖丹陽皆晉所經畧為荊州者必都督八州為南徐者必加督兗豫事力雄盛兵將相習一州有缺非中外宿望不輕得處陶侃桓沖為荊州溫嶠庾亮為江州皆終其身不它徙故能以再造之國而屹然與北方爭雄
  吳十鎮
  元和郡縣志吳黃武元年陸遜大破蜀於夷陵遂改夷陵為西陵陸抗疏曰西陵國之西門雖易得亦易失如有不虞當傾家爭之即此處也謹按孫氏自鼎足後自黃武初破蜀先主後得之天紀四年晉軍沿流來伐守將吳彥請増兵不從即今巴東郡也建安二十四年西蜀將闗羽北討魏將于禁等於襄陽陸遜為宜都守鎮此黃武初蜀來伐遜大破之後步闡陸抗並鎮焉即今夷陵郡也吳建衡三年陸抗所築樂鄉城後朱然修之戍焉晉王濬攻樂鄉獲水軍督陸景平西將軍施洪以城降在江陵郡松滋縣東自建安末尅闗羽後蜀麋芳來降遂得之鳳凰元年將張咸天紀末伍延並守之晉軍平吳杜元凱赴於此即今江陵郡也建安十九年魯肅寳鼎元年萬彧並鎮守即今巴陵郡也建安十三年孫權征黃祖剋之後將軍胡奮赴於此即今江夏郡也甘露元年城武昌陸遜諸葛恪滕收皆鎮守及晉平吳將軍王戎赴此即今江夏郡也建安十九年權征皖音患尅之赤烏四年諸葛恪屯此即今同安郡也天紀末何植鎮守晉平吳大將王渾赴於此即今宣城郡當塗縣採石也建安十七年築塢後曹公頻來攻不尅今在歴陽縣西南八十里右十鎮並為重鎮 陸抗𫝊永安二年都督西陵建衡二年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治樂鄉西陵建平國之蕃表既處下流受敵二境若敵汎舟順流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懸也 周瑜𫝊出備牛渚屯據江陵晉氏南遷以揚州為京畿糓帛所資皆出焉以荊江為重鎮甲兵所聚盡在焉三州戸口居江南之半 庾翼𫝊八年春上表請據樂鄉廣農稸糓以伺二冦之釁南史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二州戸口居江南之半江左以來揚州為根本委荊州以閫外
  晉江東鎮戍
  列傳王述歴庾氷征虜長史時庾翼鎮武昌欲移鎮述與庾氷牋曰安西欲移鎮樂鄉彼去武昌千有餘里數萬之衆造創移徙興立城壁公私勞擾又江州當泝流數千供繼軍府力役増倍且武昌實是江東鎮戍之中非但扞禦上流而已急緩赴告駿奔不難若移樂鄉逺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方嶽重將當居要害之地為內外形勢使闚𨵦之心不知所向翼遂不移鎮桓沖欲移阻江南上疏曰自中興以來荊州所鎮隨
  宜迴轉溫經畧中原因江陵路便即而鎮之事與時遷勢無常定今宜全重江南輕戍江北於是移鎮上明蔡謨成帝時庾亮以石勒新死欲移鎮石城為滅賊之漸事下公卿謨議曰沔水之險不及大江大江不能禦蘇峻而以沔水禦季龍以我所短擊彼所長懼非廟勝之筭亮不果移鎮 庾亮上疏曰襄陽北接宛許南阻漢水其險足固其土足食臣宜移鎮襄陽之石城遣諸軍羅布江沔比及數年戎士習練乗釁齊進以臨河洛庾翼欲率衆北伐上疏移鎮安陸至夏口復上表曰
  襄陽荊楚之舊西接益梁與闗隴咫尺北去洛河不盈千里土沃田良方城險峻水路流通轉運無滯進可以掃盪秦趙退可以保據上流輒量宜入沔徙鎮襄陽陶侃以江陵偏逺移鎮巴陵詔都督江州因移鎮武昌遂平襄陽議者以武昌北岸有邾城宜分兵鎮之侃曰我所以設險而禦冦正以長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內無所倚外接羣夷必引冦虜且吳時此城乃三萬兵守今縱有兵守之亦無益於江南 何充曰荊楚國之西門戸口百萬北帶彊胡西隣勁蜀經略險阻周旋萬里得賢則中原可定勢弱則社稷同憂 禇裒假節鎮京口即日戒嚴直指泗口率衆三萬徑進彭城 溫嶠為江州刺史鎮武昌陳豫章十郡之要宜以刺史居之尋陽濱江都督應鎮其地今以州帖府進退不便且古鎮將多不領州皆以文武形勢不同故也宜選單車刺史別撫豫章専理黎庶詔不許 王羲之論時事曰願令殷浩荀羨還據合肥廣陵許昌譙郡梁彭城諸軍皆還保淮為不可勝之基須根立勢舉謀之未晚
  元魏六鎮
  見城類 魏蘭根說李崇宜改鎮立州分置郡縣崇奏聞不報 見於史者懷荒沃野武川懷朔髙平薄骨律 通典靈州懷逺漢富平縣也後置六鎮三戍在此縣界北 北史正光五年八月丙申改鎮為州太和十八年八月丁未幸懷朔武川撫㝠柔元等四鎮通典又有御夷鎮 六鎮並在今馬邑雲中單于界正始中源思禮以跋野置鎮居南與六鎮不齊更立三戍亦在馬邑等郡界
  唐河曲六州
  黙啜𫝊求六州降戸初突厥內屬者分處豐勝靈夏朔代間謂之河曲六州降人納言姚璹等建請與之 紀貞觀三年是嵗中國人歸自塞外及開四夷為州縣者百二十餘萬人六年是嵗諸羌內屬者三十萬人
  唐四鎮
  龜茲傳太宗以阿史那社尒為崑丘道大總管率安西都䕶郭孝恪等討之執焉耆王阿那支龜茲大恐社尒破五大城諭降小城七百餘西域震懼初孝恪之擊焉耆也龜茲有浮屠善數歎曰唐家終有西域不數年吾國亦亡帝受俘紫薇殿貞觀二十三年始徙安西都䕶於其都統于闐碎葉疏勒號四鎮儀鳳時吐蕃攻焉耆以西四鎮皆沒咸亨元年四月二十二日罷四鎮 紀四月癸夘廢長壽元年十月丙戌武威道總管王孝傑破吐蕃復四鎮地置安西都䕶府於龜茲十一月一日以兵三萬鎮守於是沙磧荒絶民供貲糧苦甚議者請棄之武后不聴 吐蕃𫝊議者請廢四鎮勿有也右史崔融獻議曰太宗踐漢舊跡並南山抵蔥嶺剖裂府鎮煙火相望吐蕃不敢內侮髙宗時棄四鎮不能有而吐蕃遂張入焉耆之西今孝傑一舉而取四鎮還先帝舊封若又棄之是自毀成功也四鎮無守胡兵必臨西域西域震則威憺南羌南羌連衡河西必危議乃格咸亨元年入殘羈縻十八州率于闐取龜茲撥換城於是安西四鎮並廢 狄仁傑𫝊時發兵戍疏勒四鎮仁傑諌曰右戌四鎮左屯安東轉輸不絶若捐四鎮肥中國省軍費於逺方並甲兵於要塞邊州之備豐矣不納 郭元振𫝊武后時吐蕃大將論欽陵請罷四鎮兵披十姓之地元振上疏宜以䇿緩之神龍中以御史呂守素處置四鎮 焉耆𫝊長安時以過使客不堪其勞詔四鎮經畧使禁止開元七年十姓可汗請居碎葉安西節度使湯嘉惠表以焉耆備四鎮詔焉耆龜茲䟽勒于闐征西域賈各食其征 于闐𫝊乾元三年以葉䕶曜為同四鎮節度副使李嗣業為䟽勒鎮使劉沔為振武節度開成三年築都䕶府西北四壘 㑹要蘇氏記曰咸亨元年四月罷是龜茲于闐焉耆䟽勒長壽二年十一月復四鎮是龜茲于闐䟽勒碎葉兩敕四鎮不同開元六年三月湯嘉惠除四鎮節度經畧使二十一年十二月王斛斯除安西四鎮節度開元十二年已後或稱磧西或稱四鎮節度十五年三月分伊西北庭為兩節度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屬四鎮節度又分為兩道天寶十二載三月始以安西四鎮節度封常清兼伊西北庭節度通鑑自吐蕃陷河隴伊西北庭節度使李元忠四鎮留後郭昕閉境拒守志隴右道四鎮都督府州三十四咸亨元年吐蕃陷安西罷四鎮長夀
  二年復置龜茲都督府領州九貞觀二十年平龜茲置毗沙都督府本于闐國領州十貞觀二十二年內附初置州五高宗上元二年置府析州為十焉耆都督府貞觀十八年滅焉耆置有碎葉城調露元年都䕶王方翼築䟽勒都督府貞觀九年內附置領州十五𨽻安西都䕶府 六典磧西節度使其統有安西䟽勒于闐焉耆為四鎮經畧使 通鑑開元三年郭䖍瓘兼安西大都䕶四鎮經畧大使 㑹昌三年三月議復河湟四鎮十八州以給事中劉濛為循邊使通典鎮西節度使統龜茲焉耆于闐䟽勒國
  唐節度
  㑹要景雲二年四月賀拔延嗣除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自此始有節度之號 通鑑景雲元年以幽州鎮守經畧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通典十節度六典八節度賈耽十道錄二十一節度
  宋朝節鎮
  節度 州  郡名
  鎮鎮東 紹興 㑹稽 柬粵稽山
  鎮南 隆興 豫章 洪都南昌洪井
  鎮江 潤  丹陽 京口南徐朱方北固
  鎮西 麟  新秦 銀城麟府麟城
  鎮安 陳  淮寧 淮陽宛丘
  鎮潼 華  華陰 桃塞潼關
  鎮洮 熈  臨洮 洮河狄道
  鎮寧 澶開徳 澶淵 澶水北輔
  鎮海 青  北海 營丘青社
  安安德 閬  閬中 閬水巴西閬川
  安逺 德安 安陸 鄖國溳水
  安化 密  高密 東武 元祐三年改臨海軍
  安武 兾  信都 中兾冀方
  安國 邢信徳 鉅鹿 邢臺襄國
  安慶 安慶 同安 舒城龍舒皖城
  遂安 嚴  新定 嚴陵嚴瀬舊曰建徳軍
  普安 隆慶普安 劒門陰平劒水
  昭昭慶 安吉 吳興 苕水苕川霅川
  昭化 金  安康 淯陽洵水洵陽淯水洵城漢陰媯汭
  昭信 贛  南康 贛川章貢
  昭德 潞  上黨 潞國壼關 靖國元年改隆徳府
  武武安 潭  長沙 星沙昭潭
  武昌 鄂  江夏 夏汭鄂渚
  武當 均  武當 鄖鄉鄖城均陽
  武信 遂寧 遂寧 蓬溪
  武康 洋  洋川 駱谷洋水興勢
  武泰 紹慶黔中 彭江彭水黔江
  武成 滑  靈河 滑臺 本名義成
  武勝 鄧  南陽
  武寧 徐  彭城 徐方徐土西楚
  威武 福  長樂 閩山七閩
  雄武 秦  天水 成紀秦川函秦
  保保康 房  房陵 上庸防渚庸郡
  保信 廬  廬江 淝水合肥
  保寧 婺  東陽 金華星婺
  保靜 宿  符離
  保大 鄜  洛交 鄜畤鄜城洛川
  保平 陜  陜  陜津芳津召南
  保順 洮  臨洮 洮河洮陽洮水
  保慶 拱  襄邑 東輔拱輔
  保成 府建炎元  府谷 舊年改   曰永安軍
  寧寧武 利  益川 昌綿谷葭萌嘉川利川
  寧江 䕫  雲安 巴東䕫國
  寧逺 容  普寧 容管容江
  寧國 宣  宣城 宛陵
  寧海 臨安 餘杭 武林錢唐
  奉寧 鄭  滎陽 新鄭圃田滎澤
  泰寧 兗襲慶 魯郡 曲阜嶧陽
  興寧 寧  彭原 寧陽北地
  慶慶逺 宜  龍水 宜城宜水宜陽
  慶陽 慶  安化
  肇慶 端  高要 端溪
  集慶 亳  譙郡 譙城景亳亳社𫎇城
  崇慶 蜀  唐安 晉原江源
  重慶 渝  南平 渝水巴郡三巴巴渝
  嘉慶 嘉定 犍為 漢嘉
  永慶 康德慶 晉康 瀧水
  慶源 趙德源府趙郡 趙城欒城邯鄲
  建建康 建康 江寧 建鄴金陵秣陵
  建寧 建  建安 富沙建陽
  建武 邕  永寧 邕管樂昌邕郊
  建雄 晉  平陽 霍邑臨汾
  定定江 江  潯陽 九江湓浦
  定國 同  馮翊 左輔韓原
  定武 定中山 博陵
  平平海 泉  清源 泉山晉江溫陵
  平江 平江 吳郡 姑蘇
  平川 濬  黎陽 通利軍 初為濬川軍節度
  天平 鄆  東平 鄆城
  平涼 渭  隴西 渭水隴坻
  忠忠武 壽  潁昌 許昌南輔潁川許田
  忠正 壽春 壽陽 下蔡
  靜靜海 瓊  瓊山 瓊管
  靜江 靜江 始安 桂林灕水桂筦桂部八桂
  靜難 邠  新平 邠郊邠水豳原
  永永興 京兆 長安
  清清逺 融  融水 土融
  清海 廣  南海 畨禺羊城
  彰彰武 延安 延安 延水延川
  彰化 涇  安定 涇陽涇水
  彰信 興仁濟陰 曹南
  彰德 相  鄴郡 安陽相臺鄴都雄臺
  國奉國 明  奉化 鄞水甬東鄞川鄮山
  䕶國 河中蒲州河東 蒲津蒲闗中條
  順順昌 潁  汝陰 汝水潁隂
  海陸海 汝  臨汝 襄城
  橫海 滄  景城
  瀛海 河間瀛   候井
  臨海 宻  見上
  德常德 常德 武陵 桃源
  感德 耀  華原 沮水
  成德 真定 常山
  興德 齊  濟南 臨菑營丘
  嚮德 湟樂    湟水州    邈川
  賔德 鄯  西平 西寧州
  宣德
  嘉嘉興 秀  檇李 嘉禾禾興秀水
  崇崇信 隨  漢東 隨陽隨國
  河河東 太原 晉陽 大鹵並門參墟
  河陽三城 孟  濟源 盟津踐土河橋
  淮淮南 揚  廣陵 江都南兗淮海
  淮康 蔡  汝南 上蔡
  山山南東 襄陽 襄陽 峴首南雍古峴
  山南西 興元 漢中 南鄭漢川
  光山 光  弋陽 浮光 一曰寧淮軍
  川劔南東川 潼川 梓潼 梓部
  劔南西川 成都 蜀郡 華陽
  瀘川 瀘  瀘川 綿水江陽
  荊南 江陵 南郡 荊渚郢都
  岳陽 岳  巴陵 羅水 紹興中改華容後復
  鳳翔 鳳翔 扶風 右輔好畤岐陽
  境外 節度 州  郡名  節度 州  郡名朔方 靈  靈武  河西 涼  武威振武 朔  馬邑  盧龍 幽  范陽
  永清 燕山     威行 涿  涿水鎮逺 檀  漁陽  撫寧 平  遼西
  昌化 謹     威塞 新  河東路歸義 沙  燉煌  彰國 應  金城歸化 𤓰  平昌  定難 夏  朔方天德 豐  九原  大同 雲  雲中
  懷逺 琳      靜海 安南都䕶
  凡初除節度使必先歴境外
  節鎮詩括
  京東八 營丘鎮海青高密安化名元祐中改臨海濟南為興德曲阜曰泰寧保慶古襄邑武寧昔彭城濟陰號彰信東平惟天平
  京西十四 山南襄陽鎮崇信漢東鄉陸海乃臨汝武勝實南陽三城為踐土忠武今潁昌淯陽號昭化房陵名保康靈河曰武成鄖鄉曰武當鎮安宛丘域淮康汝南邦奉寧滎陽地順昌潁河疆
  陜西十九 京兆為永興扶風名鳳翔馮翊號定國陜津名保平䕶國河中郡彰武延安屯雄武天水秦靜難新平邠保大古鄜畤鎮潼今華陰感德華原耀彰化安定涇安化曰慶陽彭原曰興寧鎮洮熙河域保順洮陽城平涼渭水郡賔德鄯州垠邈川為嚮德十九郡星分河東五 河東晉陽城建雄平陽國新秦名鎮西上黨維昭德永安改保成其地在府谷
  河北十 定武為中山鎮寧乃澶淵安武信都兾橫海景城堧鉅鹿曰安國欒城名慶源河間號瀛海黎陽惟平川彰德安陽郡成德常山邊大名天雄軍建北京貝州永清軍降為刺史州兩淛九 餘杭寧海鎮東粵鎮東區吳郡平為號丹陽鎮作都吳興昭慶望新定遂安居嘉興檇李域奉國四明隅東陽保寧節九鎮列輿圖溫州政和中升應道軍建炎初廢江東西五 金陵陪京為建康九江尋陽為定江宣城寧國贛昭信鎮南洪都古豫章
  淮東西七 廣陵為淮南亳都名集慶弋陽號光山紹興中改寧淮後復舊符離維保靜保信合肥邦安慶同安郡壽春下蔡西厥鎮名忠正
  福建三 威武長樂今閩山建寧建陽平海泉
  四川十四 成都梓部劒西東山南西道古漢中遂寧始建武信號江陽自與瀘川通武康寧江洋䕫域安德武泰閬黔中寧武益昌綿谷阻普安劒門潛藩雄南平古渝曰重慶犍為唐安嘉與崇景定三年瀘川降軍事
  廣南九 畨禺號清海桂林為靜江慶逺龍水鎮肇慶端溪邦建武維邕管永慶維晉康寧逺容江域靜海瓊山疆融水名清逺九鎮列南荒
  湖南北六 長沙號武安江陵為荊南武昌鄂渚鎮常德武陵源岳陽巴陵郡安逺安陸鄖
  大觀格節鎮自成德以下凡六十七小鎮自昭化以下凡二十二
  文臣建節政和七年六月戊辰改留後為承宣使二年九月詔節度使以下不帶持節等中興後宰相特拜者
  呂頤浩鎮南開府醴泉 少傅鎮南定江判建康辭免定江 張浚崇信萬壽觀使少師保信判福州 趙鼎檢校少傅奉國知紹興府 虞允文少保武安四川
  安撫 史浩檢校少傅保寧紹興 崇信開府福州 少傅保寧醴泉侍讀判建康趙雄寧武開府江陵 葛邲保信開府 喬行簡保寧 鄭清之奉國 趙葵少保寧逺節京湖宣撫判江陵辭不拜
  兩鎮
  元豐三年文彥博河東永興 治平四年韓琦鎮安武勝紹興八年呂頤浩鎮南定江 三人皆辭不拜彥博元祐五年再辭䕶國山南西 紹定六年史彌逺以兩鎮致仕保寧昭信
  宰相建節自趙普之後不輕授始於天聖初馮拯
  宗室
  兩鎮
  熙寧初允弼允良 慶元初伯圭
  武臣
  兩鎮建炎三年韓世忠始
  韓世忠武勝昭慶 張俊 岳飛 劉光世 楊存中吳璘 呂文德
  三鎮始於紹興六年四月甲子韓世忠加橫海武寧安化
  韓世忠鎮南武安寧國 張俊靜江寧武靜海  劉光世䕶國寧武保靜
  樞密使領節度 曹彬忠武 知樞密院加節度 張浚定國帶節鉞致仕 富弼 文彥博 呂頤浩
  舊制奉朝請必改他官趙普為太子少保張永德向拱為環衛 至明道中錢惟演始以保大節為景靈宮使治平中李端願以武康節為醴泉使
  舊制以移鎮為恩寵今一定而不易
  亷車超授節鉞 紹興十年劉錡順昌之功 三十一年李寶膠西之捷 紹熙五年郭杲扈衛之勞
  節度大使 景祐二年荊王元儼荊南淮南唐親王遙領方鎮其在鎮者雲副大使知節度事
  潛藩不除 紹興八年趙鼎忠武改奉國 淳熙十六年郭師禹興德改保大
  潛藩 丹陵若水之舊 代邸 潞宮 泗亭 唐氏晉陽之制 魏文譙邑之遊 勒啓聖之圖表潛龍之館唐上黨宮頌堯建丹陵之地漢表南陽之都
  理宗寳慶 順慶紹慶 同慶
  帥藩宋中興後
  臨安安撫使八州 浙西
  西界浙河東奄左海 左江右湖 根柢萬㝢視古京兆 郡國之首四方觀政 輦轂先彈壓 京邑翼翼四方是則 天子千里之畿京師諸夏之本控吳越帶江山統千里之封畿冠四方之岳牧 缿筩弗設桴鼓希鳴 前代尹京多用經術之士 居百郡之首 翼翼為極 象日之封 乾道七年皇太子領尹制曰考南衙之故實新大尹之多儀 紹興六年呂頤浩少保浙西大使兼臨安 淳熙王佐兼侍讀 紹定三年袁詔以資政淛西安撫制置使兼臨安
  平江許浦水軍都統制
  三吳奧區地迫都輦 姑蘇奧壤任切關河 吳有三江之阻 吳門價藩枕江連海 睠惟中吳密拱行闕旁連湖海外控江淮 據要衝於海道為屏蔽於京畿 鯨波萬里鷁首千艘 唐王仲舒政成為天下守之最隄松江路 范仲淹為守 紹興二年仇悆為沿海制置使置司平江之許浦鎮兼領福建兩淛淮東諸路十年平江守梁汝嘉兼淛西沿海制置使紹興末淛西副總管李寳以膠西之捷為靖海節
  度淛西通泰海州沿海制置使
  鎮江都統制
  丹陽 北固 晉南徐州 北府 朱方 京口兵可用 外控大江內䕶行闕 西𤓰歩北廣陵 晉為重鎮 東通吳㑹南接江湖 控江流之㑹西接漢沔北距淮泗 因山為壘緣江為境 浙西門戶長江千里險過金湯 內蔽日畿莫重南徐之鎮
  外連天塹尤雄北府之兵 北固名邦近畿奧壤睠北固之地雄控長江之天險 睠京口金湯之固接石頭形勢之雄 晉祖逖居京口懷振復之志渡江中流擊楫誓清中原 褚裒都督徐兗假節鎮京口除征討大都督徑進彭城 謝安督徐兗 唐韓滉以舟師由海門大閱至申浦 李德裕 范仲淹為守 建炎三年資政大學士呂頤浩為江淛制置使兼守鎮江 其後周望張俊韓世忠劉錡皆為制置使 建炎四年劉光世為浙西安撫大使兼守嘉熙三年吳潛為浙西制置使
  紹興安撫七州浙東
  㑹稽 東粵 禹㑹 於越 中興馮翊今之豐沛提封七州兵籍賦輿莫不兼總 襟海帶江為東南都㑹 千岩萬壑 山川之美 禹穴神臯地埒分陜 今之㑹稽昔之關中 西界淛河東奄左海㑹稽鉅鎮東越奧區 武帝賜嚴助書㑹稽東接於海南近諸越北枕大江 願奉三年計最 嚴朱守㑹稽劉寵 萬壑千岩俱䕶鬱蔥之氣右扶左翊宻陪衆大之都 趙抃范仲淹趙鼎為守趙鼎檢校少傅奉國節為大使 史浩以舊弼出牧
  君陳命汝尹茲東郊 令德孝恭 茲率厥常惟民其乂 命畢公保釐東郊 澤潤生民惟既厥心慎厥事 微子之命庸建爾於上公尹茲東夏往敷乃訓慎乃服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律乃有民永綏厥位萬邦作式 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式遄其歸賦政於外四方爰發 賜履東至於海 五侯九伯女實征之夾輔周室 自陜而東周公主之自陜而西召公主之 畢公分東郊 申伯式南國 召伯憇南國而教明畢公釐東郊而道洽皆藉大臣之望用形九牧之風 十國為連千里曰甸 名聯侍從之列身寄鬥牛之間 如周洛師如漢馮翊謀帥加重異乎他邦 總帥七州提封八縣
  慶元沿海制置使紹興初置
  東至於鄞 甬東 鄞水 東漸巨海東南要㑹海澄萬里之波 藩屏王畿控制海道 以表東
  海 肅清海道 陟禹跡至於海表 據㑹稽之東枕山臂江 負溟渤控扶桑 密拱吳㑹隃控瀚海宏開四履逺控三韓 有蛟門虎蹲天設之險
  迺睠鄞江近扼海道 欲壯股肱之郡必求方面之材威望聳則風颿浪舶之無虞恩信著則椎結卉裳之來慕 天設海門之險雲屯水戰之師 瀚海澄波京師𫎇福 東海之得翁歸 潛藩控溟渤之衝漢東粵傳上遣橫海將軍韓說出勾章浮海從東
  方往 紹興三年以歩軍都指揮使武泰節度郭仲荀為守兼制置使罷軍職加檢校少保十年仇悆兼沿海制置使隆興元年子潚兼 范成大為制使上曰付卿以海道
  建康安撫九郡留守沿江制垣都統制 江東
  金陵 秣陵 陪京 建業 帝王州 長江天塹 鍾山龍磻石頭虎踞 王者之宅吳以來經營四方以為根本 黃旗紫蓋常見東南 倚山帶江舊為帝里 天塹當十萬之師 北望中原 九
  州天險六代帝都 西陵至江都俱切風寒之䕶建鄴控天塹每嚴王氣之占 管籥畀麟符之竒藩籬張虎踞之雄 睠金陵之畫壤控天塹以建都 紫蓋黃旗接帝城之蔥鬱玉符金鑰閟輦路之森嚴虎踞之邦 龍韜之畧 留臺 蕭何以信謹守管籥 剸屬任關中事 任蕭何於關中無西顧憂委以別京之重 處居留之任 守宮鑰之謹嚴掌北門之管 留鎮居守 保釐 元帥領十連之重別宮備萬乗之臨 玉麟分左 睠建業之名都總別都之留務龍蟠虎踞山川鍾王氣之靈鳥革翬飛觀闕視神京之麗 虎踞龍蟠規摹猶昔魚麗鶴列勝筭方新惟江陵武昌之相望暨合肥蕪城之對峙首尾聯絡輔車因依 掌籥居留 王氣龍盤地形繡錯 施君陳東郊之政 分正東郊 畢命保釐鄼侯謹信 營江滸以告成 式辟四方徹我疆土江漢湯湯武夫洸洸經營四方告成於王 中興
  呂頤浩張浚趙鼎陳俊卿為帥頤浩為安撫大使張浚在此無北顧之憂 乾道三年史正志為帥總建康至鄂渚舟師王欽若自江寧再相 開禧中葉適以建康守兼沿江制置使續改兼江淮制使措置屯田丘崈為江淮制置大使兼建康守
  池州都統制
  秋浦 池陽重鎮江左要衝 江山千里襟帶六朝唐李芃請以秋浦置州扼衿要 建炎四年呂頤
  浩為安撫大使兼知池州 紹興十二年始分屯大軍 都統制紹興李顯忠乾道吳總
  太平州提領茶鹽
  當塗 江津之要 姑孰在大江之南左天門右牛渚鐡甕直其東石頭枕其北 襟帶秦淮自吳汔陳常為鉅屏 民安俗阜 當塗樂土江左雄藩 俗媺民淳 周瑜備牛渚 桓沖自京口遷鎮姑孰
  寧國
  宛陵 宣城 作藩南夏據吳上游 阻山帶江顏謝流風 雙溪疊嶂
  隆興安撫十一州今移九江 江西
  南昌 洪都 洪井 豫章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江帶湖控荊引粵 十郡之要 屏翰江右 龍潛舊服物衆地大 據百粵之上游為三楚之重輔天開翼軫之疆地扼江湖之國 鍾陵奧區楚澤
  全壤 南接五嶺北帶九江咽扼荊淮翼蔽吳粵為一都㑹 淮海帶襟 扼甌閩交廣之吭 十一州五十六縣皆受約束 令修庭戶之間人自得於江山之外王仲舒 潛藩分閫是為翼軫之區連帥選才無越台衡之舊 召伯教明南國 韋丹功被八州 於江西八州無遺便 獨孤及為洪州刺史張鎬頌雲家有膏雨戶有陽春 中興李綱趙鼎周必大㑹府之雄 中興牧伯半用政塗之舊 紹興三年趙鼎江西大使兼洪州
  江州安撫使沿江制副都統制
  尋陽 九江 湓城 晉置州初治豫章後治於此中流襟帶常為重鎮 國之南藩要害之地 舟車衝要 湓江帶其右廬阜居其前 彈壓九派襟帶上流 控西江之要地宿南渡之重師 據大江為中流宿勁兵為重鎮 西挹武昌東引京口 陸通五嶺江行岷漢亦一都㑹 南北以長江為限東西以中流為防 漢盧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守 晉桓沖曰尋陽西連荊郢 陶侃溫嶠庾亮褚裒為刺史 中興朱勝非安撫大使兼守 岳飛以江西制置使駐江州備南康興國江西飛兼制置舒蘄荊南鄂岳黃復漢陽德安上流要地中興置都統以廣屯備
  揚州制垣九郡安撫使兩淮制置大使 淮南
  廣陵 鬥牛之分 江都 淮海 枕江臂淮 重江複關之奧 四㑹五達之莊 江左大鎮 以揚州為根本 長淮都㑹南躡鉅海之滸北壓長淮之流 俯江湄瞰京口 淬蘭錡之戎械増堅金之外郛 江漢匪安匪舒淮夷來鋪 常武整我六師以脩我戎戒我師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處三事就緒 鋪淮濆執醜虜截彼淮浦王師之所 牧臣司揚 魏文見江濤以為天限南北 吳自西陵至江都五千七百里道里甚逺必爭之地不過數四猶人有八尺之軀䕶風寒亦數處耳 魏淮南北有四萬人且田且守 晉祖逖屯於淮陰尅譙城 黃河以南盡為晉土 謝安出鎮 詔求文武良將鎮禦北方以謝𤣥為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 郗鑒都督青兗二州鎮此 晉末以廣陵控扼三齊故青兗同鎮 宋文帝兼置南兗州 唐李吉甫德裕 宋朝韓琦 韓世忠宣撫 門戶嚴則謝𤣥無後顧之憂藩籬固則祖逖有前進之勢
  廬州制置副使安撫使九郡強勇軍都統制 淮西
  廬江 古廬子國 合肥 為淮西根本 一道都㑹地大以要 江北脣齒淮右衿喉 南臨江湖北聯壽春 腹巢湖控渦潁膺濡須枕𤄵皖為用武之郊 淮甸沃壤 長淮帶城 中嚴王旅之屯外倚帥垣之重 魏為重鎮張遼守之以八百人破孫權十萬衆明帝曰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敵來輙破地有所必爭 築新城 武帝軍合肥開芍陂屯田 劉馥鎮合肥廣屯田脩戰守之備興陂堨懷流民 魏滿寵鎮此曰合肥城南臨江湖北逺壽春吳屯廬江皖口 晉謝𤣥扼肥水敗秦師 戴淵
  屯守 若昔濡須之築芍陂之屯郾城士飽馬騰淝水風聲鶴唳欲追往躅宅牧良難 訖天誅於洄曲但畏合肥有韋虎 紹興七年九月劉錡為守兼
  營田使淮西制副 嘉定十二年善湘為制副
  濠州招撫使
  濠梁 鍾離郡 臨濠 阻淮帶山 荊山在西濠水合流 南北朝為重鎮 鄧艾屯田自鍾離以南置營 張萬福為刺史江淮草木知威名
  黃州制副
  齊安 黃岡 中襄鄂昇揚而立首尾聯絡 內繕諸關外嚴列戍 東望夏口前介大江 通接巴蜀襟帶湘漢介淮楚之交 地連雲夢城倚大江 濵江帶山 烏林赤壁 五關之險惟江表之藩籬在淮壖之屏翰 邾城名郡淮甸要衝 陸遜以三萬兵戍邾城 吳戍此城用三萬兵
  光州武定軍都統制本雄淮軍嘉定元年
  光山 弋陽 浮光 襟帶長淮控扼潁蔡 期思舊封 面山負野限淮為圻
  淮安安撫
  山陽 東楚 淮陰 淮水湯湯 至於海邦淮夷來同 晉以淮陰為重鎮 祖逖為豫州刺史屯淮陰起冶鑄兵器克譙城遂鎮雍丘勸課農桑撫納新附 荀羨北鎮淮陰屯田石鼈 唐於楚州古射陽湖置洪澤屯 韓世忠為宣撫使屯山陽 嘉定中賈渉知楚州淮東制使兼京東河北路節制使又兼鎮撫節制大使
  壽春安撫
  壽陽 下蔡 淮南要衝壽陽重鎮劉仁贍之備禦英烈如存鄧士載之經營宏規可想 鄧艾令淮北屯二萬人且田且守 平淮西碑曰文通汝守壽紹興中李光壽春等州宣撫使
  江陵京湖制垣安撫使十六郡都統制正在鄂副在襄 湖北
  荊渚 南郡 荊南 南楚 鶉尾之分 荊南為吳蜀門戶 楚之郢都 南夏劇鎮據江湖之㑹控扼巴蜀襟帶吳粵 北繞潁泗南通五嶺 西通巫巴東接雲夢 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 三湘七澤 荊州上游 北連鄧許西極瀟湘 眷荊楚之西門實江漢之南紀 大別之南江漢合而東流詩䟽重湖三楚 地控上游兵屯重鎮 控巴夔之要
  路接襄漢之上流 指作要衝昔分吳蜀列為一道今扼荊襄 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於疆於理至於南海 來旬來宣經營四方 采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方叔率止執訊獲醜征伐玁狁蠻荊來威 裒荊之旅有截其所 荊楚居國南鄉 烈烈征師召伯成之 王命卿士大師皇父整我六師以脩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國 召公之教明南國申伯之德揉萬邦 吳與蜀分荊州 吳晉重鎮 江左大鎮莫過荊揚有西陜之號 諸葛孔明曰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㑹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又謂先主曰命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何充曰荊楚國之西門得人則中原可定周瑜屯據江陵 晉陶侃鎮荊州楚郢士女相慶自南陵迄於白帝數千里中路不拾遺 桓溫經畧中原即而鎮之 庾翼為南郡太守鎮江陵 唐自至德以來處方面數十人呂諲最有名威惠兩行 穆昭嗣對太祖曰荊南即西川江南廣南都㑹也今已克此則水陸皆可趨蜀 呂餘慶自江陵為參政 趙雄寧武節開府判江陵 劉錡以太尉知荊南兼都統牧臣司荊
  鄂州安撫都統制
  武昌 江夏 夏汭 夏口兵衝要地宜得其人地接荊峴 江漢合流 鄂渚 扼束江湖 襟帶吳楚 逺控湖湘旁帶漢沔 夏口在荊江之中通接梁雍實為衝要 一江天險萬騎雲屯 孫吳都之常為重鎮 置督將於此 周瑜為江夏守請得精兵數萬人進夏口破曹操 呂岱屯武昌與陸遜共領荊州同心協規南土稱之 晉陶侃為守兼督江州移鎮武昌 庾翼修軍器積榖 溫嶠鎮武昌有惠政 王述曰武昌江東鎮戍之中非但扞禦上流而已方嶽重將當居要害之地為內外形勢 桓沖曰夏口江沔衝要 唐柳公綽陳師鞠旅古名將無以加 建炎四年鄂州置安撫大使紹興四年馬廣為江西沿江制副屯武昌紹興元年春分八郡為湖東路安撫置司於鄂隆興二年沈介為守兼鄂岳江黃漢陽沿江制置
  使 嘉定十四年李𡌴以沿江制置副使兼守
  常德府
  武陵 桃源 建炎四年程昌禹為鼎澧鎮撫使紹興元年春分鼎澧辰沅靖等九郡為湖西路安撫置司於鼎昌禹兼 寳祐三年常德守湖北安撫兼五郡鎮撫使
  潭州安撫使九郡 湖南
  長沙 星沙 熊湘壽沙 翼軫為楚分旁一小星為長沙星謂之南楚 南五嶺北洞庭控湖湘上游控交廣之戶牖扼吳蜀之咽喉翼張四隅襟束萬
  里 長沙鉅屏南紀上游 湘川之奧人豐土闢南通嶺嶠 襟帶重湖 領湖南之地二千里 潭府淳古 湘水行春 地狹不足囘旋右夏汭左荊門控百粵包九疑 山川秀麗稱衡湘 地勢廣長
  接青草洞庭之匯民情勁悍狃綠林新市之風 星沙於外藩最佚 勿謂湖湘之逺在予庭戶之間甘棠召伯之教明南國 申伯王纉之事南國是式登是南邦世執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我圖
  爾居莫如南土 錫爾介圭 戎有良翰 文武是憲 柔惠且直揉此萬邦聞於四國 常武整師脩戎 惠此南國 吳芮之忠著甲令 賈誼為長沙傅 晉元帝曰湘州控上流之勢據三江之㑹脣齒荊雍 皇祐中狄青湖南北宣撫使經制廣南 紹興二年李綱湖廣宣撫使兼潭州制雲位均分陜四年席益湖南安撫制置大使五年呂頤浩以鎮南節開府為之 周必大少保判 李椿朱熹劉珙真德秀為帥孫沔為湖南江西安撫使得以便宜從事 重湖
  通川陜之氣脈九郡扼蠻猺之衿喉中興以來見謂重鎮如綱如益如頤浩如珙皆繇政路出殿是邦
  襄陽京西南安撫使七郡制垣
  南雍 古峴 峴首 榖城 翼軫之分 控制上流 西控蜀漢東帶吳楚 右視湖湘左顧川陜下瞰京洛 帶襟漢水屏蔽全吳 去江陵歩道五百里埶同脣齒 北接宛洛跨對楚沔為鄢郢北門名楚蜀之上游 玉節臨南雍 方城為城漢水為池 天設金湯雲屯貔虎 魏為荊州治西極梁州南包臨沮北接陰鄧 吳周瑜曰據襄陽以䠞操北方可圖也 魯肅曰外帶江漢金城之固沃壄千里魏明帝曰南守襄陽敵來輙破地有所必爭 司
  馬宣王雲襄陽水陸之衝禦寇要地不可失也 晉羊祜率營兵出鎮南夏綏懷逺近甚得江漢之心戍邏減半分以墾田八百餘頃大獲其利有十年之積以所統諸軍在漢東江夏者皆以益祜祜在軍常輕裘緩帶進據險要開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増脩德信以懷柔初附繕甲訓卒廣為戎備江衢如砥襁袂同歸 杜預督荊州繕甲兵簡精銳勤於講武江漢懷德化被萬里錯置屯營分據要害之地通零桂之漕刻石紀勲立峴山之上 周訪務農訓卒 劉𢎞勸課農桑漢沔肅清 庾亮雲北接宛許南阻漢水其險足固其土足食 晉庾翼䟽襄陽荊楚之舊西接益梁與關隴咫尺北去河洛不盈千里土沃田良方城險峻進可以盪秦趙退可以保上流翼謀北伐鎮於此 桓宣招懷初附勸課農桑撫綏有績 唐樊澤威惠著襄漢裴度為節度 曹王臯勤儉
  峽州安撫副使始於寶祐二年
  巴峽 月峽 吳漢留夷陵泝江而上 陸遜言夷陵要害國之關限失之則荊州可憂又以為西陵國之西門 陸抗都督西陵國之蕃表若敵汎舟順流非可恃援他部 陸遜為宜都守鎮此後陸抗鎮焉元和郡縣志 建平歸州 陸抗曰西陵建平國之蕃表胡安國曰湖北十有四州其要㑹在荊峽劉表時
  則軍資寓江陵先主時則重兵屯油口關羽孫權則併力爭南郡陸抗父子則協規守宜都晉大司馬溫及其弟沖則保據渚宮與上明皆荊峽之封境也荊南諸邑在江北者三在江南者四峽州大都險要皆在南岸 欲保江左必都建康欲守建康必有荊峽
  重慶四川制置移治
  古渝 巴渝 渝水 渝南 在岷山之北 西控僰道北接漢中 承三江之㑹 晉王濬為巴郡守
  成都四川制置總三十六郡 安撫使十六郡
  坤維 井絡 靈關玉壘 岷山之精上為井絡帶二江之雙流抗峩眉之重阻 魚鳬蠺叢之國參旗井鉞 歴井捫參 華陽黑水 蜀道青天華陽西極黑水南流 井絡輝其上岷嶓鎮其域華山表其陽汶江出其徼 外負銅梁緣以劒閣 地稱天府 止錦江之沸清玉壘之塵 鼎峙三分之地坤維半壁之天 文翁倡其教 文翁之文武侯之武 一方之寄非親賢勿居 蕭何以丞相留收巴蜀租填撫諭告使給軍食 王尊為忠臣叱馭作中和樂職之詩 孫寳著名西州 朱輔宣示漢德威懷逺夷 孔明謂先主曰身率益州之衆出秦川則霸業可成又曰益州險塞沃野千里 高崇文曰西川乃宰相囘翔之地 韋臯治蜀二十一年撫諸蠻有威惠製紀功碑褒賜之蜀道易 武元衡外分兵符中佩相印 李德裕籌邊樓按西南道之圖張詠恩威並用 呂餘慶以參政守成都 趙抃為政簡易自政府復往 程戡善撫逺人還當以二府處之 文彥博立訓練之法 張方平 善政前有胡世將後有蕭振 張燾以帥臣行四川民事 席益以制置大使兼守紹興五年 汝愚始以同姓守蜀
  興元利東安撫使都統制
  漢中 梁州 南鄭 為巴蜀障蔽 顧瞻南鄭屛蔽西陲 牧臣司梁 漢王都南鄭蕭何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大王王漢中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韓信曰三秦可傳檄而定決䇿東向 有拜將壇 楊洪曰漢中益州咽喉若無漢中則無蜀先主曰我必有漢川矣 蜀以魏延蔣琬屯守為重鎮 孔明率諸軍北駐漢中以圖中原上出師表誦武侯出師之章審漢將登壇之䇿 唐鄭餘慶鎮興元 紹興中楊政以經畧安撫守興元 嘉定中安丙以制置大使治興元 紹興即蜀北境分置二帥東治漢中西治葭萌
  利州利西安撫副都統制
  益昌 葭萌 綿谷 咽喉要路 秦自劒道伐蜀即此路 劒門銘雲右師逾利州左師出於劒門攻出九地上披重雲 右逾岷山左直劒門 建炎四年利州路置帥後耿興宗守興元兼利州安撫由是帥移興元紹興十四年分利路為東西乾道四年合為一興元兼領淳熙二年復分三年又合五年復分開禧三年復合嘉定十二年丁焴守沔而義分
  䕫州夔路安撫使十五郡 宣撫使
  䕫子國 雲安 白帝城 ⿳䒑⿲止自匕⿱兒夂 -- 夔門 控荊楚上游為巴蜀要郡 居瞿唐上游 楚蜀衿吭水陸衝要全蜀之口 介於巴楚 咽喉巴峽 朝發白帝暮至江陵 荊益之衝南控百蠻西南四道之咽喉吳楚萬里之襟帶 䕫府 蜀西増白帝之守 孔明八陳圖在永安宮南平沙上 唐李孝恭為總管
  潼川安撫今在瀘州 寳祐六年詔移司敘州
  梓部 東川 左蜀 左帶涪水右挾中江居水陸衝要 東控瀘敘西扼綿茂江山形勝為劒外一都㑹 西接二江南連三峽 表裏巴庸咽喉褒漢髙崇文為節度
  金州都統制
  洵城 淯陽 姚墟 安康 洵陽 洵水南入沔郡臨漢江 蜀以申儀為西城太守 王彥始除
  金房開達州都統 郭浩 王彥
  沔州安撫利西路都統制吳璘
  沔水 順政 武興 武都 嘉陵水 興城關城外有壘三面周匝 地當衝要 劉備自陽平關南渡沔水 孔明奬率三軍北定中原遂行屯沔北陽平傳雲屯沔陽 蔣琬欲乘漢沔東下襲魏興上庸
  瀘州潼川路安撫使十五郡
  瀘川 江陽 瀘南 控扼六詔為重鎮西連僰道東接巴渝 古巴子之國 枕帶雙流 地兼夷漢江帶梓䕫 地聯戎僰境接巴黔 地控雲南之六詔疆連井絡之三巴 孔明五月渡瀘定南方平南中七縱七禽 太祖召瀘州守錢文敏曰瀘近蠻尤宜綏撫 乾道升領東川一道十五州為邊隅重地趙雄以舊弼為守 景定三年二月改江安州降
  軍事
  水經注若水至僰道又謂之馬湖江 唐地理志戎州有馬湖鎮兵 後漢志犍為郡僰道注華陽國志曰治馬湖江㑹水通越巂舊本有僰人 九域志羈縻州商馴浪川騁州在馬湖江𨽻戎州 唐乾符二年髙駢脩復卭崍關大度河諸城柵又築城於戎州馬湖鎮號平夷軍築城於沭源川皆蠻入蜀之要道各置兵數千戍之自是蠻不復入寇
  福州安撫使八郡西外宗正
  閩中 三山 七閩重地百粵故區 東帶滄溟南望交廣 眷全閩之督府奠長樂之奧區 惟南閩之都㑹有東魯之文風 襟山帶海控廣聨吳 任重十連威臨八郡 閩粵地肥衍 八郡支分封圻廣袤三山鼎峙形勢尊雄 常袞優儒生之禮丕變文風崇重學校海濵㡬及洙泗以文詞進民皆化之蔡襄為守 張浚為大使條畫海道舟船利害
  陳俊卿以舊弼再守 唐有長樂郡經畧使以防海寇管兵千五百人
  泉州南外宗正
  清源 朱買臣雲發兵浮海直指泉山陳舟列兵蔡襄再守
  建寧
  建安 建水 建溪 富沙 武夷 閩之上游東閩劇地 襟山束水 碧水丹山 潛龍之邸家有詩書 自朱熹倡道東南為道義之鄉 陳俊卿王淮梁克家以舊弼為守
  廣州經畧 安撫使十四郡 唐五府經畧使
  南海 畨禺 羊城 扶胥黃木 交阯蒼梧 服領以南 帝命南伯 嶺南節度為大府 鎮海敵其陽五嶺峙其北 祝融之宅 古南粵之地 嶺表 地控百粵境接羣蠻 殿南服 江漢之詩曰於疆於理至於南海 眷南粵之封垂宅畨禺之都㑹 海山控帶夙稱形勢之雄民蜑雜居尤頼撫綏之畧 選帥重於他鎮有文武威風知大體 嶺南帥得其人則一邊盡治 盡牧南海之民 總五筦之政教建三軍之鼔旗 五筦之民 分五羊而作牧 旂𣄢葢海 龍戶馬人 陶侃運甓之志 唐經畧使以計度為上考 宋璟 李勉亷潔 孔戣正直方嚴 海嶺之陬既足既濡 河間王孝恭安輯嶺表號令暢南海 馬總抗節畨禺 治廣無出王方慶之右賜瑞錦以彰善政 向敏中亷清 崔與之自廣州除參政
  靜江經畧安撫二十五郡寶祐五年命制置大使
  桂林 八桂 桂管 襟蠻帶海為㑹府 五筦之地桂為大 西控龍編東連鯨海 地控諸蠻疆連五嶺 地連五嶺川束三江 左控荊衡東接嶺海為一都㑹 脩戎兵用逷蠻方 疆分五嶺 疆分五筦連江山篸帶之雄戶雜羣蠻有鱗介衣裳之俗撫御之宜有赤子龍蛇之別牧伯之任在嚴師父
  母之間 宣威丹徼 領郡二十五羈縻州七十二控制雄劇 銅柱之邦戈船之道 羈縻七十州封畛四千里風氣清淑東接嶺海右控蠻荒 晉陶侃鎮江陵都督交廣忠順勤勞 唐李靖平嶺南為嶺南撫慰大使桂州總管 王晙為都督築城務農 唐經畧之地甚重 專西南一面之寄 幕府無南鄉之慮 曹克明始置溪洞司而兼領之 陸詵嶺外處畫無不當者 余靖奏團結訓練土丁以備邊經制五筦恩信著嶺外 張栻范成大 援著安交趾之績固陳靖日南之方 祖宗之制不以武人為大帥專制一道必以文臣為經畧以總制之
  尹 真定 太原 京兆 鳳翔 河中 江陵
  成都 興元 江寜
  大都督 徐 兗 陜 潞 揚 福 杭 越都督  安 延 洪 鄂 䕫 廣 夏
  文茵暢轂 雕戈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盾 赤旂金節 朱芾蔥珩豹尾神旗 旃旌綪茷 淑旂綏章 貝胄朱綅茸纛騂旄 渠門赤旂 夀甲琱戈 鏚鉞琱戈犀甲熊旂 鸞旂鵰綬 隼旟鷩冕 𤣥纛青旌龍旂四牡 長轂千旟 龍節蜺旌 牙璋犀節









  玉海卷十九
<子部,類書類,玉海>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