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 (四庫全書本)/卷119
玉海 卷一百十九 |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一百十九
宋 王應麟 撰
官制
官名
論語撰考雲黃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伏羲已前雖有三名未必具立官位至黃帝名位乃具
黃帝官名
史記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 左傳文八年注縉雲黃帝時官名
少皥氏官名 炎帝太皥氏 顓頊官名
左𫝊昭十七年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叔孫〉問焉曰少皥氏以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黃帝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注黃帝姬姓之祖也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百官師長皆以雲名號縉雲氏蓋一官也 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故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黒雲中官為黃雲正義服䖍注同 張晏曰黃帝有景雲之應 史記正義黃帝置五官見後〉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注炎帝神農氏姜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紀事名百官 應劭曰春官為大火夏官為鶉火秋官為西火冬官為北火中官為中火服䖍注同 張晏曰有火星之瑞〉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注共工以諸侯覇有九州在神農前太皥後受水瑞以水名官服䖍曰春官為東水夏南秋西冬北中官為中水〉大皥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注大皥伏羲氏風姓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命官應劭曰春官為青龍夏官為赤龍秋官為白龍冬官為黒龍中官為黃龍服䖍注同 張晏曰神龍負圖而至春秋正義曰此皆虛而不經 少皥不以五方名官焉知彼四代皆以四時五方名官焉〉我髙祖
少皥摯之立也鳯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鳯鳥氏厯正也〈注鳯鳥知天時故以名厯正之官正義厯正主治厯數主天時之官〉𤣥鳥氏司分者也〈𤣥鳥燕也以春分來秋分去〉伯趙氏司至者也〈伯趙伯勞也以夏至鳴冬至止〉青鳥氏司啟者也〈青鳥鶬鷃也以立春鳴立夏止〉丹鳥氏司閉者也〈丹鳥鶩雉也以立秋來立冬去入大水為蜃上四鳥皆厯正之屬官正義分至啟閉立四官使主之鳯皇氏為之長〉祝鳩氏司徒也〈祝鳩䳡鳩也䳡鳩孝故為司徒主教民〉瞗鳩氏司馬也〈瞗鳩王鳩也鷙而有別故為司馬主法制〉鳲鳩氏司空也〈鳲鳩鴶鵴也鳲鳩平均故為司空平水土〉爽鳩氏司寇也〈注爽鳩鷹也鷙故為司寇主盜賊昭二十年齊晏子曰昔爽鳩氏始居此地〉鶻鳩氏司事也〈注鶻鳩鶻鵰也春來冬去故為司事正義司事謂營造之事〉五鳩鳩民者也〈注鳩聚也治民上聚故以鳩為名 五官之名與曲禮同但司士為司事〉五雉為五工正〈注五雉雉有五種西方曰鷷雉東方曰鶅雉南方曰翟雉北方曰鵗雉伊洛之南曰翬雉正義賈逵雲鷷雉攻木之工鶅雉搏埴之工翟雉攻金之工鵗雉攻皮之工翬雉設五色之工〉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雉夷也夷平也〉九扈為九農正〈注扈有九種也春扈鳻鶞夏扈竊𤣥秋扈竊藍冬扈竊黃棘扈竊丹行扈唶唶宵扈嘖嘖桑扈竊脂老扈鷃匕以九扈為九農之號各隨其宜以教民事 晏子春秋曰爽鳩氏始封此少昊氏之農正也〉扈民無淫者也〈注扈止也止使不淫放〉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逺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注於是仲尼年二十八聖人無常師正義厯正及司徒司空工農之屬皆以後代之官所掌之事託言之言如今之此官也〉
汲冡周書黃帝乃命少昊請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周禮疏易通卦驗雲天地成位君臣道生君有五期
輔有三名注三名公卿大夫政教君臣起自人皇之世至伏羲因之故文耀鈎雲伏羲作易名官者也論語撰考云云雲 左傳服䖍注春官為木正夏官為火正秋官為金正冬官為水正中官為土正髙辛氏因之 唐氏系表少昊氏以烏鳥名官以世功命氏〈烏氏〉
堯官名 六官
周禮疏堯舜官號稍改堯典乃命羲和注云堯育重黎之後羲和氏之子使掌舊職天地之官亦紀於近命以民事其時官名蓋曰稷司徒是天官稷也地官司徒也又雲命羲和仲叔使分主四方注仲叔亦羲和之子堯既分隂陽四時又命四子為之官掌四時者字曰仲叔則掌天地者其曰伯乎是有六官分命仲叔注云官名蓋春為秩宗夏為司馬秋為士冬為共工通稷與司徒是六官之名鄭𤣥分隂陽為四時者分髙辛時重黎之天地官使兼主四時耳共工注水官也堯天官為稷又司徒士此三官是堯時事舜述前功秩宗舜時官也唯無夏官之名夏𫝊雲司馬在前則羲叔為夏官是司馬也鄭雲初堯冬官為共工舜舉禹治水堯知其必成功故改命司空以官名寵異之非常官也至禹登百揆之任捨司空之職為共工與虞垂益是也始羲和之時主四岳者謂之四伯後分至八伯堯初天官為稷至試舜謂之百揆舜命禹為之即天官也〈以稷為天官羲叔為夏官共為六官〉通典舜為六官以主天地四時注崔靈恩曰重黎世掌天地號羲和堯置天地四時之官復羲和職掌天地又命仲叔使主四時為六卿舜改地官曰司徒秋官為士冬官為司空春官為秩宗
唐虞建官 設官分職
書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夏商官倍疏百揆為羣官之首立一人四岳內典四時之政外主方岳之事立四人牧一州之長侯伯五國之長各監所部之國外內置官各有所掌百揆四岳象天之有五行少昊立五鳩氏顓頊已來立五行之官其數亦有五 魏志王肅上疏唐虞設官分職申命公卿各以其事惟龍為納言猶今尚書也
周定官分職
禮設官分職疏設天地四時之官官各有主 漢地理志周既克商監於二代而損益之定官分職 後百官志周公作周官分職著名法度相持 周官正義周禮每官言人之員數及職掌立其定法授之成王立三公九卿是設官也各言所掌是分職也 書召詔王先服殷御事比介於我有周御事注有周治事之臣
左𫝊襄十五年春官師從單靖公逆王后於齊注官師劉夏也天子官師非卿也 楚語伍舉曰天子以公侯為官正以伯子男為師旅 詩鹿鳴箋周行周之列位也 左𫝊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衛大夫各居其列所謂周行也
周秩官
禮司闗凡四方賔客敂闗則為之告注鄭司農説以國語曰周之秩官有之曰敵國賔至闗尹以告行理以節逆之 周語單襄公吿定王曰周之秩官有之曰敵國賔至闗尹以告行理〈小行人〉以節逆之候人為導卿出郊勞門尹〈司門〉除門宗祝〈宗祝大祝〉執祀司里授館司徒具徒司空視塗司寇詰姦虞人入材甸人積薪火師監燎水師監濯膳宰致餐廩人獻餼司馬陳芻工人展車百官官以物至賔入如歸其貴國之賔至則以班加一等益䖍至於王使則皆官正涖事上卿監之若王廵守則君親監之注秩官周常官篇名〈又引夏令時儆周制先王之令〉 亢倉子政道篇周之秩官雲人強勝天注周書篇 小宰官府六敘注敘秩次也謂先尊後卑 典命注命謂王遷秩羣臣之書
晉文公作執秩正其官〈主爵秩之官也〉 鄭子産曰文公之為盟主也司空以時平易道路圬人以時塓館宮室諸侯賔至甸設庭燎僕人巡宮車馬有所賔從有代巾車脂轄𨽻人牧圉各瞻其事百官之屬各展其物 師服曰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𨽻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 衛武公位寧有官師之典
周官政
史記周公世家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周公作周官別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
周官政法
隋志漢時有李氏得周官周官蓋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於河間獻王 文選王融策秀才文周官三百漢位兼倍注漢書曰秦立百官漢因循不革自佐史至丞相十二萬三百八十五人今雲兼倍略言之耳
漢中六年官名
史記景帝紀中六年四月更命廷尉為大理將作少府為大匠主爵中尉為都尉長信詹事為長信少府將行為大長秋大行為行人奉常為太常典客為大行治粟內史為大農〈表在後元年〉以大內為二千石置左右內官屬大內〈漢百官表中六年太祝更名祠祀〉 漢書景紀中六年十二月改諸官名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紀又雲中二年春二月有大鴻臚大行顔師古注以為表誤雲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劉原父以為追舉最後官名〉 百官公卿表景帝初更衛尉為中大夫令二年令內史置左右中二年更郡守尉曰太守都尉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後元年復衛尉之名治粟內史更名大農令〈餘同史記〉
史記禮書髙祖襲秦故自天子稱號下至佐僚及官室官名少所變改 賈誼𫝊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未皇也
漢太初官名
武帝紀太初元年夏五月正厯定官名〈劉歆議武帝建封禪殊官號存周後〉 表更祠祀曰廟祀郎中令曰光祿勲中大夫為光祿大夫家馬為挏馬大行令為大鴻臚行人為大行令大農令為大司農考功室為考功左弋為佽飛〈韓非子衛人有佐弋者〉居室為保宮甘泉居室為昆臺永巷為掖庭中尉為執金吾東園主章為木工右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左馮翊主爵中尉為右扶風〈諸侯王大僕改曰僕〉初置則太常之太卜光祿之羽林〈建章營騎〉太僕之路軨鴻臚之別火建元二年省太尉明年置期門又明年復廷尉自是増益若五經博士大司馬司直諌大夫水衡部刺史三輔都尉其後置司𨽻遣直指曰屬國搜粟農奉車駙馬以命都尉之官曰中壘屯騎歩兵越胡騎長水射聲虎賁䕶羌以命校尉之官〈大事記曰入校尉奉車駙馬農都尉皆武帝初置不載年〉
漢復官名 漢官威儀
光武紀光武行司𨽻校尉時三輔吏士東迎更始見諸將過皆冠幘而服婦人之衣諸於綉镼莫不笑之及見司𨽻僚屬皆歡喜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由是識者皆屬心焉光武持節北渡河鎮慰州郡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輒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復漢官名吏人喜悅爭持牛酒遺勞 前百官表〈兼王莽𫝊〉秦立百官之職漢因循不改明簡易隨時宜也王莽慕從古官而吏民弗安〈元始四年冬更公卿大夫八十一元士官名位次〉改太常曰秩宗廷尉曰作士並宗正於秩宗改少府曰共工水衡曰予虞改大農曰羲和後更為納言大鴻臚曰典樂光祿曰司中太僕曰太馭衛尉曰大衛執金吾曰奮武中尉曰軍正改郡太守曰大尹都尉曰大尉縣令長曰宰御史曰執法後又置卒正連率 耿純𫝊謁光武於邯鄲退見官屬將兵法度不與他將同遂自結納 郎顗𫝊陽嘉二年顗言七事漢興以來三百三十九嵗官名稱號輿服器械宜有所更
漢百官簿 置官本末
百官志班固著百官公卿表記漢承秦置官本末訖於王莽差有條貫然皆漢武奢廣之事又職分未悉世祖節約之制宜為常憲故依其官簿粗注職分以為百官志注曰百官簿 劉昭補志序司馬續書總為八志律厯之篇仍乎洪邕所作車服之本即依董蔡所立儀祀得於往記百官就乎故簿 安帝紀延光元年八月己亥詔三公中二千石舉刺史令長相視事一嵗以上至十嵗清白愛利能敕身率下者無拘官簿注謂不拘常牒也 翟方進𫝊陳咸逢信官簿皆在方進之右及御史大夫缺而方進得之
漢官多襲秦舊上自三公九卿內則中尉將作詹事將行典屬國主爵䕶軍博士僕射與侍中等之加官外則爵二十級監御史郡守尉闗都尉縣令長與游徼嗇夫之小吏皆秦置漢因者也官名改於景帝之六年増置於建元之後定於太初之元司直以佐丞相司𨽻以察中都五經博士諫大夫大卜路軨別火列於九卿之屬水衡捜粟奉車駙馬三輔農屬國列於都尉之職期門營騎之設八校直指之置大司馬之冠將軍內史主爵之更三輔監御史之改十三部刺史廷平都䕶肇於地節戊己校尉尚書五人昉於初元建始或以太師太保冠司馬將軍或以司徒司空易丞相御史皆西都初置者也太傅師保之法乎古司𨽻內史將軍之仍乎周
漢五曹官制
前志隂陽家五曹官制五篇漢制似賈誼所條 賈誼傳以為漢興二十餘年宜定官名興禮樂廼草具其儀法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謙遜未皇也 丙吉傳召東曹案邊長吏瑣科條其人張晏注瑣録也
漢官篇 舊制儀品
隋志漢官解詁三篇漢新汲令王隆撰胡廣注〈唐志三卷〉後百官志世祖中興務從節約並官省職故新汲令王隆作小學漢官篇諸文倜説較畧不究注按胡廣注隆此篇其論之注曰前安帝時越騎校尉劉千秋校書東觀樊長孫與書曰宜撰次依擬周禮定位分職劉君甚然其言與郎中張平子參議未定㑹劉君遷為宗正衛尉平子為尚書郎太史令各務其職未暇恤也至順帝時平子為侍中典校書方作周官解説乃欲以漢次述漢事㑹遷河間相遂莫能立顧見新汲令王文山小學漢官篇畧道公卿內外之職旁及四夷博物條暢足知舊制儀品聊集所宜為作詁解各隨其下綴續其事〈隆馮翊人建武中著詩賦銘書凡二十六篇〉
漢官儀
應劭𫝊建安二年時遷都於許舊章湮沒劭乃綴緝所聞著漢官禮儀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又論當時行事著中漢輯序撰風俗通以辨物類名號釋時俗嫌疑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詳見禮制〉 隋志應劭漢官儀十卷〈唐志同〉又有應劭注漢官五卷韋昭官儀職訓一卷亡〈漢志注多引漢官儀又有漢書目録〉 中興書目一卷載光武以來三公百官名氏爵里 今漢官儀存一卷李𡌴補續一卷
漢官典儀
唐志蔡質漢官典儀一卷 隋志漢官典職儀式選用二卷漢衛尉蔡質撰 蔡邕𫝊注質字子文著漢職儀邕之叔父 唐志丁孚漢官儀式選用一卷
漢永元置官
和帝紀永元二年二月己亥復置西河上郡屬國都尉官三年十二月復置西域都䕶騎都尉戊己校尉官九年十二月己丑復置若盧獄官十年九月庚戌復置廩犧官十一年四月己巳復置右校尉官〈在西河鵠澤〉十四年五月丁未初置象林將兵長史官是嵗初復郡國上計補郎官十五年七月丙寅復置涿郡故安鐵官十六年十二月復置遼東西部都尉官
漢官列職
續志注臣昭曰凡漢官所載列職人數今悉以注雖頗為繁蓋周禮列官陳人役於前宏模不可闕也 始於太傅次太尉司徒司空次將軍九卿自太常至少府次執金吾太子太傅少傅大長秋將作大匠城門校尉北軍中候司𨽻校尉河南尹三輔州郡縣郡亭里匈奴中郎將烏桓校尉䕶羌校尉次王國宋衛國列侯闗內侯四夷國終於百官奉〈凡五卷〉漢宮所載太常以下員吏之數〈見九卿類〉官數〈見省官類〉
漢官名秩簿
前百官表注師古曰漢官名秩簿雲斗食月奉十一斛佐史月奉八斛 後禮志注漢官名秩曰賜司徒司空帛四十匹九卿十五匹又曰大將軍三公臘賜云云 官志注引應劭漢官名秩丞皆選孝㢘郎又引晉公卿禮秩荀綽晉百官表注
漢百官典式
見官儀
漢百官表 晉百官表注
中興書目東漢百官表一卷不知作者紀建武至建安三公百官罷免月日 隋志晉荀綽百官表注十六卷〈後漢志注多引之〉
魏官儀 魏晉官品令 齊職儀 梁職官要録
隋志梁有荀攸魏官儀一卷〈南齊志今有魏氏官儀魚豢中外官名〉徐宣瑜晉官品一卷晉百官儀服録五卷大興二年定官品事五卷百官品九卷亡 晉志案魏晉官品令又有禁防禦史第七品 隋志齊職儀五十卷長水校尉王珪之撰〈永明九年其子顥上之詔付祕閣〉宋職官記九卷〈亡〉 書目梁陶彥藻撰職官要録隋唐志皆云三十卷今殘缺後求得七卷又有補遺十八卷與前七卷首尾互見〈唐志三十六卷〉郎楚之隋官序録十二卷 魏咸熙元年七月晉文王奏尚書僕射裴秀議官制大保鄭沖總裁始建五等爵秀𫝊雲改官制議五等之爵 漢百官志注引劉劭爵制
晉百官名
隋志魏晉百官名五卷晉百官名三十卷 唐志陸機晉百官名三卷晉官屬名四卷晉過江人士目一卷六典注引元康百官名 文選注引晉百官名 世説注引晉東宮官名
晉官品令
後魏禮志案晉官品令所制九品皆正無從故以第八品凖古下士今皇朝官令皆有正從〈劉芳議〉 晉志魏晉官品令又有禁防禦史第七品
元魏職員令
後魏書太和十五年十一月乙亥定官品十七年六月乙巳作職員令二十一卷行之十九年十二月乙未朔見羣臣於光極堂宣下品令為大選之始〈唐志魏官品令一卷〉通典後周酌周禮建六官 隋書大業三年始行新令有三臺五省五監十二衛十六府 唐志有隋所有而唐廢之者謁者臺內謁者局諸衛察非掾都督府典籖之屬有隋所廢而唐復置者三師左右司郎散騎常侍殿內侍御史詹事府之類
唐武徳官名定令
舊職官志髙祖發跡太原官名皆依隋舊〈元年改納言殿中置諌議廢越騎歩兵二年置宗師三年改侍中中書省四年改祕書少監著作局太史局五年改左右衛等〉武徳七年〈通鑑三月〉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尚書中書門下祕書殿中內侍為六省次御史臺次太常至太府為九寺次將作監次國子學次天䇿上將府次左右衛左右驍騎左右領軍左右武候左右監門左右屯左右府為十四衛府東宮置三師三少詹事府門下典書兩坊次內坊次家令率更僕三寺次左右衛率府至左右內率府為十率府王公以下置府佐國官公主置邑司並為京職事官〈通鑑云云〉州縣鎮戍岳瀆闗津為外職事官又以開府儀同至將仕郎二十八階為文散官驃騎大將軍至陪戎校尉三十一階為武散官上柱國至武騎尉十二等為勲官輔國至游擊十將軍為散號將軍以加武士之無職事者九年〈六月乙酉〉罷天䇿上將軍府武徳九年頒令定用上柱國至武騎尉凡十二等起正二品至從七品十二轉〈武徳七年正月置大中正二月戊午改大總管為大都督府〉武徳令唯有公侯伯子男爵貞觀十一年加封國之稱又武徳令禮部次吏部兵部次之民部次之武徳令御史中丞從五品吏部郎中正五品上諸司郎中正五品上祕書丞正五品諸陵令從七品萬年長安令從五品中下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從四品上上州別駕正五品上門下省武徳定令侍郎正三品中書門下侍郎同尚書侍郎正四品給事郎曰給事中左散騎常侍為加官
唐貞觀改定官名令
唐志貞觀元年改國子學為國子監分將作監為少府監通為三監十一年改令置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其三公以下六省一臺九寺三監十二衛東宮諸司並從舊令又改以光祿大夫為從二品云云至朝散大夫為五品下其六品下惟通議郎為奉議更置驃騎大將軍為從一品又置昭武振威致果翊麾宣節禦武仁勇陪戎八校尉為六品已下武散官又貞觀令以職事髙者為守卑者為行 五代㑹要雲唐初定官品令
唐官著令 唐官定製
志太宗省內外官定製為七百三十員曰吾以此待天下賢才足矣然是時已有員外置其後又有特置同正員至於檢校兼守判知之類皆非本制又有置使之名或因事而置事已則罷或遂置而不廢其名類繁多莫能徧舉 通典貞觀六年大省內官凡文武定員六百四十有三而已 通鑑上謂房𤣥齡曰官在得人不在員多命𤣥齡併省留文武總六百四十三員 曹確𫝊咸通中優人李可及為威衛將軍確曰太宗著令文武官六百四十三謂房𤣥齡曰朕設此待天下賢士工商雜流拔出等夷止當厚給以財不可假以官與賢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見政要〉 舊史曹確𫝊確執奏曰臣覽貞觀故事太宗初定官品令文武官共六百四十三員貞觀政要元年量定員位所置文武總六百四十員㑹要貞觀中太宗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
唐龍朔官名
紀龍朔二年二月甲子大易官名 志龍朔二年改尚書省曰中臺廢尚書令尚書曰太常伯侍郎曰少常伯左右僕射曰左右匡政龍朔元年改左右丞曰左右肅機郎中曰左右承務諸司郎中曰大夫改吏部曰司列主爵曰司封考功曰司績〈㑹要作二年〉司勲郎中為司勲大夫二年改戶部為司元度支為司度金部為司珍倉部為司庾禮部曰司禮祠部曰司禋膳部曰司膳〈㑹要主客曰司蕃志無〉兵部曰司戎職方曰司城駕部曰司輿庫部曰司庫刑部曰司刑都官曰司僕比部曰司計司門曰司闗工部曰司平屯田曰司田虞部曰司虞水部曰司川門下省曰東臺侍中曰左相黃門侍郎曰東臺侍郎左右散騎常侍曰左右侍極諫議大夫曰正諫大夫起居郎舍人曰左右史元年改中書省曰西臺中書令曰內史〈㑹要中書侍郎曰西臺侍郎並作二年志無改侍郎事〉元年置監察御史裏行二年改祕書省曰蘭臺監曰太史少監曰侍郎丞曰大夫祕書郎曰蘭臺郎著作局曰司文局著作郎曰郎中佐郎曰司文郎太史局曰祕書閣局令曰祕書閣郎中殿中省曰中御府監曰大監丞曰大夫尚食局曰奉膳尚藥局曰奉醫局尚衣局曰奉冕局尚舍局曰奉扆局尚乘局曰奉駕局尚輦局曰奉轝局內侍監曰內侍省〈內官置贊徳承閨宣儀承㫖至侍中〉御史臺曰憲臺大夫曰大司憲中丞曰司憲大夫太常寺曰奉常寺九卿皆曰正卿少卿曰大夫光祿寺曰司宰衛尉寺曰司衛宗正寺曰司宗太僕寺曰司馭〈大僕事志作永徽中㑹要雲龍朔〉大理寺曰詳刑鴻臚寺曰同文〈㑹要曰司賔〉司農寺曰司稼大府寺曰外府國子監曰司成館祭酒曰大司成司業曰少司成博士曰宣業少府監曰內府監將作監曰繕工監大匠曰大監少匠曰少監都水監曰司津監使者曰監左右衛府驍騎府武衛府皆省府字左右威衛曰左右武威衛左右領軍曰左右戎衛左右侯衛曰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府曰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府曰左右奉宸衛後又曰左右千牛衛詹事府曰端尹府詹事曰端尹少詹事曰少尹門下坊曰左春坊左庶子曰左中䕶中允曰左賛善大夫司議郎分左右置左右諭徳各一人改司經局曰桂坊〈改司經局志作三年〉典膳監曰內直監曰內直郎副監曰丞齋帥局曰典設局齋帥曰郎典書坊曰右春坊右庶子曰右中䕶中舍人曰右賛善大夫舍人曰司議郎家令寺曰宮府寺家令曰大夫率更寺曰司更寺令曰司更大夫僕寺曰馭僕寺僕曰大夫左右衛率府曰左右典戎衛左右宗衛率府曰左右司率府左右虞候率府曰清道衛內率府曰奉裕衛監門率府曰崇掖衛 帝之初即位也改民部為戶部治書侍御史曰中丞治禮郎曰奉禮郎永徽三年改中郎將曰旅賁郎郎將曰翊軍郎又廢諸衛長史而置司馬改太子中允曰內允中舍人曰內舍人兩都尹為長史顯慶二年分散騎常侍為左右改青城宮監為東都苑監三年廢書律筭學五年改左右府曰左右千牛府逮於龍朔之元乃改左右肅機承務及大夫之名又更司列司封司績及西臺內史之號置監察御史裏行之職 舊紀龍朔二年二月甲子改京諸司及百官名又改六宮內職名 尚書門下曰中臺東臺其屬則有匡政常伯左相侍極正諌左史之稱御史祕書曰憲臺蘭臺其屬則有大司憲大夫太史司文祕書之號司元司度司珍司庾禮禋膳蕃戍城輿庫刑僕計闗平田虞川而諸司之名改焉奉常司宰司衛司宗司馭詳刑司文司稼迄於外府而九寺之名改焉自奉膳至奉輿是為中御府之屬自賛徳至侍巾是為內官之級監則內府繕工司津而司成館有司成宣業之名衛則左右驍武威戎金吾而又増監門奉宸之職端尹春坊中䕶賛善諭徳之有其官左右司議內直典設之有其職宮府至馭僕司更寺典戎至崇掖為十率又所以易儲官之名也 紀咸亨元年十一月庚寅復官名而營繕監領軍衛又是嵗之所改〈咸亨元年改繕工曰營繕戎衛曰領軍〉 武后紀光宅元年九月甲寅大易官名〈志文明元年即光宅元年〉 尚書省曰文昌臺而易天地春夏秋冬之官侍中曰納言而又更鳯閣內史之號御史曰肅政臺分左右而置殿中裏行之職司禮司膳司衛司屬司僕司刑司賔司府以易九寺之名武威〈驍〉鷹〈武〉豹韜〈威〉玉鈐〈領軍〉以易諸衛之名太史局曰渾天監詹事府曰宮尹府至於左史符寳郎改於天授延載元年習藝館之改太史局之復保章正靈臺郎中臺之改又見於如意之元及長安之二年三年先是垂拱元年改都臺鸞臺麟臺司宮臺之名成均水衡尚方監之職司封珍羞之號〈在光宅後〉
唐開元刋定職次 開元格令
通典開元二十五年刋定職次著為格令蓋尚書省以統㑹衆務舉持繩目門下省以侍從獻替規駁非宜中書省以獻納制冊敷宣勞祕書省以監録圖書殿中省以供修膳服內侍省以承㫖奉引〈凡六省〉御史臺以肅清僚庶九寺五監以分理羣司六軍十二衛〈左右衛驍衛威衛領軍金吾監門千牛為十六衛〉以嚴其禁禦一詹事府二春坊三寺十率俾乂儲宮牧守督䕶分臨畿服設官以經之置使以緯之自六品以下率由選曹居官者以五嵗為限於是百司具舉庶績咸理亦一代之制焉注此格皆武徳貞觀之舊制永徽初已詳定之至開元二十五年再刋定焉二十一年又省文武六品以下三百餘員 舊志侍中中書令吏部尚書舊班在左相上開元令移在下太子賔客舊兼無品開元令定入官品御史大夫舊班在祕書監九卿下開元令移在上大都䕶府副都䕶舊正四品上開元令加入從三品黃門侍郎中書侍郎舊正四品下開元令加入上階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舊正六品上開元令改從五品下下牧丞武徳令正
八品開元前令有沙苑丞 通鑑開元五年九
月復舊官名令史官隨宰相入侍羣臣對仗奏
事
唐官制名號祿秩 品爵勲階
志唐之官制名號祿秩雖因時増損而大抵皆沿隋故其官司之別曰省曰臺曰寺曰監曰衛曰府各統其屬以分職定位其辨貴賤敘勞能則有品有爵有勲有階以時考覈而升降之所以任羣才治百事其為法則精而宻其施於事則簡而易行由職有常守而位有常員也唐之盛時其制如此 陸贄𫝊贄曰按甲令有職事官有散官有勲官有爵號其賦事受俸者惟職事一官以敘才能以位勲徳所謂施實恵而寓虛名也勲散爵號止於服色資䕃以馭崈貴以甄功勞所謂假虛名而佐實利者也逆羯亂中原遣戍嵗増䇿勲日廣財賦不足供賜而職官之賞興職員不足容功而散試之號行
唐官名増損
志唐之官制名號祿秩雖因時増損而大抵皆沿隋雲以官名之更易言之若侍內為納言殿中監為殿中省殿內侍御史曰殿中將作令少曰大匠少匠鷹郎將曰軍頭又改驃騎將軍鷹擊曰府副又改車騎將軍功義良曹曰親勲翊衛太守曰刺史賛治丞曰治中別駕州主簿曰録事參軍縣書佐曰尉九減宮有監則武徳初元也諸司郎中員外之改禮部主客工部之更納言為侍中〈紀三月庚午〉給事郎為給事中內書省曰中書省內史令曰中書令內充管記曰中舍人舍人則三年也通事謁者曰舍人祕書少令曰少監著作曹太史監曰局長秋監曰內侍監內承奉承直曰內常侍給事選部曰吏部及左右驍威領軍三率中郎將等之改則四年五年七年也功曹司功以下書佐曰參軍修文館曰𢎞文則武徳中及九年也中允河隄謁者改於正觀初國子監改於二年互市都水監弩甲坊改於六年折衝果毅都尉改於十年民部為戶部治禮為奉禮治中別駕為司馬為長史改於髙宗之初〈龍朔咸亨見上〉神龍元年二年館有昭文修文之名景雲二年監復渾儀之號又改左春坊諸王傅之稱祕書省復於太極元年胄曹復於延和元年丞相黃門紫微監令〈紀十二月庚寅〉符寳珍羞兩都尹司録改於開元元年中書門下侍中復於五年九月壬寅𢎞文館復於七年太史監改於二年至十四年而復為局翰林有供奉至二十六年而改為學士天寳元年復僕射太史監之官而左右相門下侍郎太守皆改於舊〈紀二月丙申〉十一載改八部名十三載改內侍曰少監乾元元年改黃門侍郎司天臺觀察處置使之名大厯二年五年復門下中書侍郎之名開成元年改奉諸王講讀之名乃若太子正書曰正字司府令曰家令宮門衛曰監門率皆不載其年 以官名之増置言之若諫議大夫詹事府武器百工監經學博士助教雍州牧邊要地總管則武徳初元所置也州之宗師十二軍之將軍門下之修文館典儀門僕八百人畨上大中正則二年四年五年七年所置也諸王師及常侍侍郎舍人諮議友文學祭酒則武徳中所置也十〈原闕三字〉中散騎常侍少府監吏部侍郎書學史館起居郎置於貞觀元年二年三年律學博士舟楫令三師三公司議郎王府侍講𢎞文講經博士京城留守置於六年十一年十八年左右常侍之分洛州司馬賛善大夫詳正學士之置則顯慶二年儀鳯四年漆園監上州別駕之置則上元一年左右遺補諸衛長史兵曹之置則垂拱聖厯之元年司階中𠉀司戈執㦸置於天授二年挈壺正內供奉置於長安二年員外郎復置於永昌元年〈神龍元年省員外郎二年後置〉掌書記修文館大學士司田參軍置於景龍元二三年諭徳至贊善之復置景雲二年也御史右臺之復置延和元年也景雲元年置龍武將軍二年又置都督二十四開元三年置軍器監五年六年又置乾元院使刋正官麗正修書使學士以至七年置𢎞文校書郎八年加修撰校理復置十道按察使十一年置麗正修書學士太原尹少尹十三年置集賢侍講學士而太公廟令十五道采訪使崇𤣥學神武軍置於十九年二十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崇𤣥博士助教學士廣文館內侍監置於天寳元二九載十三載集賢大學士置於至徳二年五官監候禮生正副團練守捉使置於乾元元年十六衛於貞元二年而置上將軍諌議於四年而分左右集賢院於八年而置校書正字六軍統軍行營副都統置於興元元年兩輔六雄十望十𦂳州別駕置於太和元年以官名之廢省言之武徳初廢少府都水越騎歩兵四年廢謁者臺七年省吏部侍郎太史監候九年置天䇿府二年置十二軍六年而廢八年復置焉七年廢軍器監八年復置九年又廢焉衣冠局令起居舍人廢於貞觀元年三年寺觀監百工監司農二倉督諸王府鎧田水曹廢於貞觀中津尉廢於永徽中諸衛司馬太史副監及丞廢於聖厯元年長安一年修文館學士員數御史右臺省於景雲元年三年王傅常侍侍郎行軍參謀廢於開元二年十二年殿中天藏府沙苑等監太廟令舟楫令廢於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六年進馬別駕天寳八載省之兵馬元帥大厯八年罷之集賢崇𤣥大學士貞元四年罷之八年罷校理元和二年復置而罷校書正字六年廢中下州文學至是東都留臺中丞省於元和之後詳正學士講經博士罷於長慶三年 通典唐內外文武官員凡萬八千八百五文官萬四千七百七十四武官四千三十一內官二千六百二十外官萬六千一百八十五
唐改尚書省八部名
紀天寳十一載三月乙巳改尚書省八部名 志十一載改吏部曰文部金倉部曰司金司儲兵部曰武部駕部曰司駕刑部曰憲部比部曰司計虞水部曰司虞司水 舊志十載正月改又改庫祠膳部曰司庫司禋司膳〈文武憲駕庫金儲計禋膳虞水〉改將作大小匠曰監〈㑹要十一載二月二十七日〉㑹要至徳二載十二月十五日復文部曰吏部 紀
至徳二載十二月戊午〈通監十二月〉復諸州及官名
唐官品令〈又見前〉
王彥威𫝊文宗時以僕射上事儀注前後不定中丞李漢奏定朝議未以為允中書門下奏請依元和七年已前儀注左右僕射上日請受諸司四品六品丞郎以下拜彥威奏曰按開元禮凡受冊官並與卑官答拜國朝官品令三師三公正一品尚書令正二品並是冊拜授官上之日亦無受朝官再拜之文僕射班次三公請依無和七年敕為定雖不從其議論者稱之〈舊唐書〉
唐職官十九家
六典史類六曰職官以紀班序品秩漢官解詁等二十部三百三十六卷 蓺文志史録七曰職官十九家二十六部二百六十二卷〈失姓名十家〉始於王隆漢官解詁次以應劭漢官以官儀名者有應劭蔡質丁孚荀攸王珪之及干寳之司徒儀注以官名為書者有陸機晉百官名晉官屬名梁百官人名及晉過江人士目衛禹晉永嘉流士官簿則登城三戰簿徐勉梁選簿陳將軍簿大建百官簿狀官品則范𣋌荀欽明百官階次魏官品令沈約梁官品百官春秋則宋六卷王道秀十三卷百官注職官要録則郭演十卷陶彥藻三十六卷故事則有𫝊暢之公卿禮秩故事及職員舊事王方慶官卿舊事不著録二十九家二百八十卷自六典至楊鉅學士院規〈舊志歴代職官二十一家〉 隋志職官二十七部三百三十六卷周官冡宰總六卿之屬以治其政御史掌其在位名數先後之次漢書百官表列衆職之事紀在位之次古之制也漢末王隆應劭等作解詁官儀等書是後相因正史表志無復百僚在官之名矣或取官曹官品之書撰録別行於世宋齊已後其書益繁 中興書目二十三家一百九十一卷續目八家一百二十四卷
唐百司舉要
蓺文志職官類李吉甫元和百司舉要一卷八年二月上〈集唐興以來百官名品 舊史雲纂六典諸職為百司舉要一卷〉
唐職該
書目唐京兆杜英師撰一卷採周禮六典具員唐職儀漢官志官品令等撮其員數品秩掌𨽻職局勲爵散試歴代沿革著於篇今缺其序目別本首尾卷秩皆備題曰職源乃其全書
唐職儀
舊史韋述撰唐職儀三十卷 梁周興嗣撰職儀 南齊志臺府郎令史職吏以下具見長水校尉王珪之職儀三公長史以下干寳撰立官府職儀已具 蔚宗選簿欽明階次
開寳班簿 天聖班簿
開寳七年閏七月詔除授京官依朝官例降敕御史臺寫班簿十日一上中書〈太宗閲班簿擇近臣舉官〉 咸平三年七月命宰臣録內外庶官歴任功過編冊以進其該恩復用者別編以備觀覽 景徳四年十月乙巳親閲班簿擇朝臣得翰林學士晁逈等五十人令各舉大籓守臣二人 天聖元年四月乙未詔諸行郎中至京官以出身歴任功過具為班簿進內 李淑上時政十議議擇官曰興國初文武朝官班簿才二百人至咸平初四百人天聖元年已踰千人 慶厯六年四月壬子中丞張方平言臣在翰林為學士見天聖中具員兩制兩省不及三十員今五十餘員及領御史中丞見本臺天聖班簿京朝官不及二千員今二千七百餘員又領三班院見景祐中使臣不及四千員今六千餘員又領流內銓約在銓選人僅以萬計 皇祐元年包拯言景徳祥符中文武官總九千七百八十五員今內外官一萬七千三百餘員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縣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縣職有定額不過五六千員則有餘矣今乃三倍其多 龍圖直學士李柬之請更定選舉補䕃之法科塲取士以皇祐四年進士限四百人諸科毋得過其數治平中中丞賈黯言今京朝官至卿監凡二千八百
餘員吏部奏舉磨勘選人未引見者至三百五十餘人治平班簿〈見後〉 熙寧元年六月中書門下言御史臺
季進班簿多差誤請徧令所屬以職位名氏報臺庶班簿整齊從之三年六月十八日命密院毎季進使相至閣門祗候以上班簿 真宗時宗室吏員受祿者九千七百八十七寳元以後萬五千四百四十三治平視皇祐增十之三 宋祁上疏曰一官未缺十人競逐紆朱滿路襲紫成林州縣之地不廣於前而官五倍於舊
咸平職林 元祐職官分紀
咸平中諫議大夫楊侃撰二十卷集歴代沿革自三公至東宮官善惡成敗各編其事為一百五十二門明道中校書郎胡昉又采唐事七百四十五條附於末 書目職官分紀五十卷元祐中孫逢吉撰編類前代至本朝百官沿革故事僅一千門〈逢吉字彥同〉
熙寧百官公卿表
晁氏志百官公卿表一百四十二卷司馬光等撰〈卷數多當攷光行狀雲六卷〉熙寧中光建議欲據國史旁采異聞敘宋興以來百官除拜效漢書作表以便御覽詔許之光請宋敏求同修敏求卒請趙彥若繼之歴十二年書成 熈寧二年十一月甲子朔翰林學士史館修撰司馬光言欲據正史實録所載旁采異聞敘宋興以來迄今百官沿革公卿除拜倣漢書舊法作大宋百官公卿表以備奏御便省覽從之詔所用文字委檢討官檢閲是月命知制誥宋敏求同修〈敏求卒元豐二年五月己巳集賢校理趙彥若代之〉元豐四年八月辛巳〈二十七日〉光彥若上所修六卷〈盡治平二年㑹要雲十卷國史雲六卷〉自建隆元年至治平四年依司馬遷法記大事於上方書成詔附於國史〈一雲後續修至十五卷〉 書目百官公卿表十五卷彥若又自撰宗室世表三卷詔進入並送編修院賜銀帛有差
元豐新定官制 正官名 寄祿新格 祿令
元豐二年五月乙丑〈二十二日〉右正言知制誥李清臣言官制踵襲前代官與職不相凖差遣與官職不相凖其他勲爵食邑實封章服品秩俸給班位各為輕重後先皆不相凖願詔有司講求釐正以成一代之法三年六月丙午詔中書置局詳定官制命張璪張誠一領之王陟臣李徳芻為檢討文字七月戊辰又以何洵直兼檢討八月己未〈十五日〉詔中書曰朕嘉成周以事建官以爵制祿分職率屬萬國條理國家受命百年而官政尚愧前聞今將推本製作董正之原若稽祖述憲章之意參稽損益趨時之宜使臺省寺監之官實典職事領空名者一切罷去而易之以階因以制祿凡厥恩數悉如舊章九月乙亥〈十六日〉詳定官制所上以階易官寄祿新格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為開府儀同三司左右僕射為特進吏部尚書為金紫光祿大夫五曹尚書為銀青光祿大夫左右丞為光祿大夫六曹侍郎為正議大夫給事中為通議大夫〈以上無磨勘法〉左右諌議為太中大夫〈待制以上六年遷兩官至大中止〉祕書監為中大夫光祿卿至少府監為中散大夫太常至司農少卿為朝議大夫〈以七十員為額〉六曹前中後行郎中為朝散朝請朝奉大夫凡三等員外郎為朝散朝請朝奉郎凡三等起居舍人為朝散郎左司諌為朝奉郎正言太常國子博士為承議郎太常祕書殿中丞著作為奉議郎太子中允賛善中舍洗馬為通直郎著作大理丞為宣徳郎〈後改宣教郎〉光祿衛尉將作丞為宣義郎評事為承事郎太常寺太祝奉禮郎為承奉郎校書正字將作監簿為承務郎〈以上四年遷一官 寄祿階隋唐二十有九而今二十有五 元祐四年寄祿官分左右紹聖三年罷之〉其祿令並以職事官俸祿賜料舊數與今新定官擬定從之〈四年七月戊申二十三日命蘇頌司詳定官制〉五年四月癸酉〈二十三日一本雲四月甲戌〉官製成詔以五月辛巳朔頒行御文徳殿視朝新除職事官立班七月壬午尚書省奏自五月一日行官制 指揮條制集為二冊〈一本雲五年五月新制行舍人曽鞏專令命告 四月丙子鞏除舍人〉 元豐正名凡文階官之等二十有五武選官之等五十有六而幕職州縣官之等七總為品十有八〈九品正從〉 畢仲游曰昔之官品難於進今之階秩易為高又降七品為八五品為六三品為四章服之令降五為六降三為四以遷就新品之失〈淳熙元年三月戊子階官去左右先是紹興行元祐之法〉
職官志神宗即位謂中書政事之本首開制置中書條例司設五房檢正官以清中書之務又置制置三司條例司以理天下之財置諸路提舉常平廣恵農田水利差役官𨽻於司農以修農政簡樞密武選而置審官西院創民兵保甲法以歸兵部作軍器監以除戎器新大理寺以省滯獄増國子監太學官以大興庠序復將作監以董百工然名未正也熙寧末上欲正官名始命館閣校唐六典元豐三年以摹本賜羣臣遂下詔命官置局以議製作上自考求故實間下手詔或親臨決以定其論凡百官庶務皆以類別有正而治之者有旁而治之者有統而治之者省曹寺監以長治屬正而治之者也故其法詳御史非其長而以察為官旁而治之者也故其法畧都省無所不總統而治之者也故其法當考其成於是長吏察月御史察季都省察嵗四年十一月丁酉開天章閣對輔臣呈官制除目五年三省六曹御史臺祕書省九寺五監之法成即宮城之西營新省省成上親臨幸召問以職事而訓誡之省官遷秩有差自是繼有増損唯倉庫百司武臣外官未暇釐正 崇寧二年九月鄧洵武奏改選人七階政和二年九月二十九日易武選官稱 元祐三年二月癸未詔三光䘵正議中散朝議大夫六階各分左右 大觀初改左光䘵為宣奉右光䘵為正奉右正議為通奉左中散為中奉右朝議為奉直 元符二年六月廿四日劉賡請以官制敇令格式藏館閣從之
元豐備選具員
元豐六年八月吏部尚書李清臣編承務郎以上鄉貫出身歴任功過為備選具員十冊上之壬午令依本録上中書上謂於官使人才有助 備選具員總目一事目一別録一冊聖訓及吏部人才之辨編次承務郎以上出身歴任功過以備選擇
元祐修官制
元祐八年十二月二日乙巳〈本紀甲寅〉左僕射呂大防言乞倣唐六典置局修官制一書以為國朝大典詔於祕書省置局令范祖禹王欽臣編修宋匪躬晁補之檢討〈紹聖元年五月詔罷之〉崇寧元年六月二十九日癸丑詔史院以神宗所定官制依唐六典修成一書政和三年八月修參照官制格目凡九百餘冊又修中書門下省官制格初天僖二年正月庚戌中丞趙安仁請修國朝六典不就嘉祐三年十二月學士韓絳言官制未立宜加裁定正其名體倣周禮唐六典著為一書辛亥劉敞胡宿同詳定敞奏先條數事送中書門下參詳可否然後刪定詔許焉明年三月絳再奏趣之敞曰本朝隨事建官有司奉法守職可矣茍不能爾雖成書且復廢宇文之周官唐六典是也書卒不成
紹興祖宗官制舊典
三卷紹興間蔡元道纂以元豐改制號為名正爵位浸輕品流淆雜故著是書每官先述舊典而後及新官得失以存祖宗制官之意又有官制正誤補蔡氏所不及仍正其誤官制沿革黃琮撰職官記張演撰〈趙𣋌萃三書為三卷〉中興百官題名五十卷紹熙間監察御史何異編
紹興續皇朝公卿百官表
二十九年七月戊戌翰林學士修國史周麟之言知雙流縣李燾著續皇朝公卿百官表九十卷詔給札録付史館燾以司馬光百官表未有繼者乃徧求正史實録旁求家集野史増廣門類起建隆迄靖康合新舊官制踵而成書其後續通鑑長編蓋始於此
國朝新舊官制通考
曽三異十卷引證詳説為通釋三卷
國朝兩朝志有官有職有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差遣以治內外之事其次又有階有勲有爵士人以登臺閣陞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勲爵邑有無為輕重
惟王建國惟典命官上葉星象下符川嶽
玉海卷一百十九
<子部,類書類,玉海>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4年 (提及)
- 133年 (提及)
- 122年 (提及)
- 197年 (提及)
- 491年 (提及)
- 264年 (提及)
- 607年 (提及)
- 624年 (提及)
- 626年 (提及)
- 662年 (提及)
- 661年 (提及)
- 652年 (提及)
- 657年 (提及)
- 670年 (提及)
- 684年 (提及)
- 694年 (提及)
- 685年 (提及)
- 737年 (提及)
- 717年 (提及)
- 711年 (提及)
- 712年 (提及)
- 713年 (提及)
- 836年 (提及)
- 702年 (提及)
- 710年 (提及)
- 715年 (提及)
- 784年 (提及)
- 714年 (提及)
- 823年 (提及)
- 757年 (提及)
- 1000年 (提及)
- 1007年 (提及)
- 1023年 (提及)
- 1049年 (提及)
- 1052年 (提及)
- 1068年 (提及)
- 1069年 (提及)
- 960年 (提及)
- 1089年 (提及)
- 1096年 (提及)
- 1174年 (提及)
- 1103年 (提及)
- 1112年 (提及)
- 1088年 (提及)
- 1099年 (提及)
- 1083年 (提及)
- 1093年 (提及)
- 1094年 (提及)
- 1102年 (提及)
- 1113年 (提及)
- 1058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