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 (四庫全書本)/卷130
玉海 巻一百三十 |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巻一百三十
宋 王應麟 撰
官制
宗戚 〈訓皇族 宗官〉
古之待同姓為宗法以綂之宗其繼太祖者為大宗宗其繼高祖者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為氏族以別之自太祖為正姓高祖為庶姓庶姓別於上而戚單於下則分之以氏合之以族 自古後族能以德禮進退全宗保名者葢鮮矣明哲之君知驕侈之易滿榮辱之難保授任各當其才祿位不過其量告之以天命不易誡之以大義滅親使居無過之地永享不貲之福與國終始不失其所親也
黃帝二十五宗
見前
堯九族
堯典以親九族九族既睦注睦高祖𤣥孫之親疏上自高祖下至𤣥孫
周封建 文昭武穆 導訓諸侯 二十六國
左傳僖二十四年富辰諫曰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魯衛毛𥅆郜雍曹滕畢原鄷郇文之昭也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𦙍也〈疏雲一十六國武王克商之後下及成康之世乃封建畢昭九年𫝊曰文武成康建母弟則康王之世尚有封國非獨周公時也〉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曰常棣之華鄂不𩋾𩋾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其四章曰兄弟䦧於牆外禦其侮〈周語周文公之詩日外禦其侮 曹文昭晉武穆而曹為伯甸武王母弟八人三列公卿而五叔無官魯衛晉皆叔而文武成康之伯不獲是分蔡叔康叔之兄而衛先蔡則於昭穆長幼之中以賢否為進退功過為先後有尚德勸能之意五等之侯兩社之輔三等之采六遂之邑有封畛土略以處之彛器分物以昭之祝宗卜史以秩之宗氏分族以維之〉昭二十六年王子朝曰武王成康並建母弟以蕃屏周亦曰吾無專享文武之功二十八年成鱄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 定四年子魚曰成王選建明德以蕃屏周 襄二十九年叔侯曰虞虢焦滑霍韓魏皆姬姓也 隱六年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僖五年宮之竒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荀子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周之子
孫茍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 史記表文武成康所封數百周同姓五十二 周語宣王欲任國子之能導訓諸侯者樊穆仲曰魯侯孝乃命魯孝公於夷宮〈賈侍中雲國子諸侯之嗣子欲使訓導諸侯子也先儒謂孝公之為公子也嘗入京師為國子以此觀之雖羣公子亦多入成均也漢楚王遣子郢客入都受業〉
周庶子官〈詳見上〉
康誥矧惟外庶子訓人 文王世子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愛明父子之義長幼之序〈注庶子司馬之屬掌國子之倅為政於公族者〉其朝於公內朝則東面北上臣有貴者以齒其在外朝則以官司士為之其在宗廟之中則如外朝之位宗人授事以爵以官其登餕獻受爵則以上嗣庶子治之〈治公族之禮也〉雖有三命不踰父兄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國有倫衆鄉方矣 禮夏官諸子掌國子之倅〈下大夫二人中士四人注王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 燕禮獻庶子於阼階上如獻士之禮注庶子掌正六牲之體及舞位使國子修德學道庶子之官也 燕義周天子有庶子官〈庶子者訓公族之官即今之宗正也〉春官內宗凡內女之有爵者外宗凡外女之有爵者都宗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家宗人如都宗人之數 詩采蘋宗室牖下注太宗之廟也箋祖廟既毀教於宗室〈昏義注宗子之家也〉 湛露厭厭夜飲在宗載考注夜飲必於宗室箋雲夜飲之禮在宗室同姓諸侯則成之於庶姓其讓之則止
周宗盟 宗正 宗官〈見宗伯〉
左𫝊隱十一年周之宗盟異姓為後正義服䖍以宗盟為同宗之盟周人貴親先敘同姓以其篤於宗族謂之宗盟魯人為此言見其重宗之義異姓為後謂王官之伯降臨諸侯以王命而盟者春秋之世狎主齊盟者則不復先姬姓也踐土之盟其載書雲王若曰晉重魯申是用王命而盟也召陵之㑹劉子在焉故祝佗引踐土為比為有王官故也宋之盟楚屈建先於趙武若姬姓常先則楚不得競也且言周之宗盟是唯周乃然故釋例曰用周而言指謂王官之宰臨盟者也餘雜盟未必皆然覲禮曰諸侯前朝皆受舎於朝同姓西面北上異姓東面北上朝覲就爵同之中先同姓後異姓若盟則爵雖不同先同姓也 司儀土揖庶姓〈無親者〉時揖異姓〈昏姻者〉天揖同姓 宋百官春秋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選宗室之長而董正之謂之宗正成王時彤伯嘗為是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別以辨親疏其正室謂之門子注
三族謂父子孫人屬之正名記曰親親以三為五以五為九正室適子也將代父當門者疏以父親祖以子親孫以三為五也以祖親曾高以孫親曾𤣥以五為九也漢百官表宗正注應劭曰周成王時彤伯入為宗正
師古曰彤伯為宗伯不謂之宗正
晉公族
左傳宣三年晉成公即位乃官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又官其餘子亦為餘子庶子為公行晉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正義公族之官掌教公之子弟 晉語晉選公族大夫必以端惠者教之文敏者道之果敢者諗之鎮靜者修之蓋膏梁之性難正也
魯宗司 宗人〈見官制六卿〉
左傳哀公欲立夫人使宗人釁夏獻其禮公曰汝為宗司〈又夏父弗忌為宗人〉 魯語宗人夏父展注宗伯也 又曰宗室之謀不過宗人注宗人用同姓若漢宗正用諸劉〈揚雄宗正箴禮有攸訓屬有攸籍各有育子世以不錯〉 文王世子宗人授事以官尊賢也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國有倫衆鄉方矣〈宗人典禮者虞曰秩宗商曰太宗周曰宗伯其義一也〉
漢宗正官
高紀七年二月置宗正官以序九族 百官表宗正秦官掌親屬有丞元始四年更名宗伯屬官有都司空令丞內官長丞又諸公主家令門尉皆屬焉〈莽並其官於秩宗〉高后二年上邳侯郢客景元年平陸侯禮三年德侯通元狩四年沈猷侯受為宗正坐聽請不具宗室始元二年光祿大夫辟彊元鳳元年大中大夫德初元元年諫大夫更生竟寧元年陽城侯慶忌元始四年宗正容更為宗伯 永平三年劉平建初二年般永元十三年愷為宗正建初中劉軼〈梁孝王之裔〉為宗正遂世掌焉〈矩寵祐〉 雄箴伯臣司宗 唐六典漢宗正之官不以他族楚元王子郢客辟彊德等遞為之〈又劉德劉茂為丞〉 晉志宗正二星在帝座東南宗大夫也宗人四星在宗正東主錄親疏享祀族人有序則如綺文而明正宗星二在候星東宗室之象 魏以皇族晉兼用庶姓 東平王蒼曰自漢興以來宗室子弟無得在公卿位者 宗室不宜典三河〈劉歆〉王國人不宜在京師〈彭宣〉王國人不得宿衛〈龔勝彭宣〉王舅不宜備九卿〈馮野王馮立馮參竟寧中以王舅出〉
漢啟九國 廣宗室
諸侯王表漢初懲亡秦孤立之弊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史記九國之數有淮陽徐廣並淮陽為九長沙異姓不與焉荊絶乃封吳〉自鴈門以東盡遼陽為燕代常山以南太行左轉度河濟漸於海為齊趙穀泗以往奄有龜𫎇為梁楚東帶江湖薄㑹稽為荊呉北界淮瀕略廬衡為淮南波漢之陽亘九嶷為長沙諸侯比境周帀三垂外接胡越天子自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京師內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頗邑其中而藩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 呉王濞𫝊晁錯說景帝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呉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賈誼傳高皇帝擇良日立諸子雒陽上東門之外畢以為王而天下安注師古曰諸侯國在闗東故於東門外立之 史記表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唯長沙異姓注徐廣曰齊楚荊淮南燕趙梁代淮陽荊絶乃封呉 史呂后紀劉氏所立九王 唐世系表漢鑒秦務廣宗室世其國地〈史記激秦之無尺土封故大封同姓以鎮萬民之心諸侯王廣封連城犬牙相錯為磐石宗 高皇帝規土連城布王子孫是以支葉扶疏異姓不得間也〉 黃圖漢儀冊封諸王必於祖廟冊命之示不敢専也
漢屬籍 諸王世譜 宗室名籍
文紀四年五月復諸劉有屬籍家無所與 宣紀有詔掖廷養視上屬籍宗正地節元年夏六月詔曰朕惟念宗室屬未盡而以罪絕若有賢材改行勸善其復屬使得自新 元紀初元元年夏四月賜宗室有屬籍者馬一匹至二駟五年四月賜宗室子有屬籍馬一匹至二駟 成紀建始元年二月賜宗室有屬籍者錢帛各有差 哀紀綏和二年四月丙午帝即位賜宗室王子有屬者馬各一駟 平紀元始元年正月詔宗室屬未盡而以罪絶者復其屬 田蚡傳蚡為太尉舉擿諸竇宗室無行者除其屬籍 安紀元興元年四月庚午大赦天下改元宗室以罪絶者悉復屬籍 順紀永建元年正月甲寅詔朕奉承大業與人更始宗室以罪絶者皆復屬籍 馬後紀其外親美車服不軌法度者使絶屬籍遣歸田裡 鄧後紀後從兄康以太后久臨朝託病不朝太后遂免康官絶屬籍 續百官志宗正卿一人中二千石掌序錄王國嫡庶之次及諸宗室親屬遠近郡國歳因計上宗室名籍注胡廣曰又一歳治諸王世譜差序秩第隋志漢初得世本而漢又有帝王年譜秦衛鞅變法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
漢諸王傅
表諸侯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綂衆官羣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中五年改丞相曰相武帝損郎中令秩千石改太僕曰僕〈千石〉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更令相治民〈太傅但曰𫝊〉 景紀中二年詔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䇿 為太傅者韋孟唐生於楚賈誼於梁夏侯始昌於昌邑轅固於清河師丹彭宣慶普於東平韓嬰於常山伏理於高密戴德於信都丁姓於中山鄧彭祖於真定衛綰於河澗杜林於東海〈彊封東海王重選官屬以林為傅時諸王傅或多交㳺惟林有召必至〉何敞於濟南〈永元初〉 為相者曹參石慶於齊董仲舒於江都膠西張敞於膠東王尊於東平禇大於梁孔霸於高密 內史則梁之韓安國楚之何武中尉則昌邑之王吉淮陽之韋𤣥成 王式為昌邑王師以三百五篇諫〈吳王濞傳有太子師傅〉 河澗獻王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 高帝時諸侯得除內史以下〈漢獨為置丞相 梁孝王以至親故得自置相二千石 傅寛為齊右丞相或者侯國亦有兩相乎武作左官之律〉 漢興諸王侯皆自治民聘賢〈楚王聘龔舎為常侍 東〉
〈平憲王辟林撫為西曹掾尋以為師友〉 宋志前漢王國置文學〈六典注魏氏諸王始有文學員〉 晉志王置師友文學各一人〈景帝諱改師為傅 友者因文王仲尼四友之名 改大守為內史省相及僕有郎中令中尉大農為三卿 晉孔安國領東海王師 廣陵王以劉實為師〉 齊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梁武帝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等並游焉號曰八友〈梁皇弟皇子友各一人〉
采庶子之春華忘家丞之秋實〈庶子劉公幹家丞邢顒〉平臺逸響南皮高韻
漢戚里 外戚箴
石奮傳徙其家長安中戚里以姊為美人故也注於上有姻戚者居之故名戚里〈長安記戚里在城內〉 外戚恩澤侯表薄昭竇嬰上官衛霍之徒以功爵其餘後父據春秋褒紀之義帝舅緣大雅申伯之意寖廣博矣 崔駰曰漢興以後迄於哀平外家二十保族全身四人而已〈漢二十四帝惟孝文光武明帝不重外戚皆保其宗〉 崔琦作外戚箴 潘岳西征賦窺七貴於漢廷疇一姓之或在〈呂霍上官丁趙傅王〉 前史賛曰外戚興者許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將窮貴極富見其位矣未見其人也
漢侯邑列位 推恩令
武紀元朔二年春正月詔曰梁王城陽王親慈同生願以邑分弟其許之諸侯王請與子弟邑者朕將親覽使有列位焉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 諸侯王表文帝采賈生之議分齊趙景帝用晁錯之計削呉楚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戸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自此以來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為三〈齊城陽濟北濟陽菑川膠西膠東趙平原真定中山廣川河間梁濟川濟東山陽濟隂淮南衡山廬江〉皇子始立者大國不過十餘城長沙燕代雖有舊名皆無南北邊矣〈史記表齊趙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納於漢〉 王子侯表大哉聖祖之建業也後嗣承序以廣親親至於孝武以諸侯王畺土過制或僣差失軌而子弟為匹夫輕重不相準於是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自是支庶畢侯矣〈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表始於元光五年五月壬子茲侯明終於祝茲侯元光侯者七元朔侯者一百二十七元狩侯者二十五元鼎侯者三〉
自元朔二年以後始於張梁侯仁龍丘侯代劇原侯錯懷昌侯高遂平望侯賞繼以臨衆侯始昌葛魁侯寛益都侯胡平的侯強劇魁侯黒終於揤裴侯道澎侯屈釐此侯邑之號名也有封於五月之乙巳甲戌者有封於六月之甲午者三年十月之癸酉者推而析之以至於元鼎元封訖於征和二年三月丁巳此始封之位次也通計表中自元朔二年後封者百六十五人其封之年月先後皆具亦有不得其封年者先是元光五年六年與元朔之元嘗封十三人茲侯明至淮陵侯定國 菑川城陽濟北高後也梁代諸王文昭也魯中山廣川河間長沙膠東景穆也 高帝封諸王其子孫無與漢俱存亡者文帝封梁城陽菑川景帝封河間長沙中山常山武昭帝封廣陽廣陵高密數國至莽而廢
賈誼𫝊欲天下治安莫若衆建諸侯而少其力割地定製今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及燕梁他國皆然云云 主父偃𫝊偃説上曰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得所願上以德施十分其國必稍自銷弱矣於是上從其計 後紀建武二年十二月戊午詔宗室列侯為王莽所廢並復故國若已沒上子孫見名尚書封拜
漢封立三王
史記世家元狩六年大司馬臣去病上疏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至今無號位師傅官願詔有司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三月乙亥奏未央宮制曰下御史臣青翟臣湯等請所立國名制曰更議以列侯家之列侯臣嬰齊中二千石臣賀博士臣安等議曰陛下奉承天統明開聖緒續蕭文終侯之後於鄼褒厲羣臣平津侯等昭六親之序明天施之屬使諸侯王封君得推私恩分子弟戸邑錫號尊建百有餘國而家皇子為列侯則尊卑相踰列位失序不可以垂統萬世制曰康叔親屬有十而獨尊者褒有德也周公祭天於郊故魯有白牡騂剛之牲羣公不毛賢不肖差也朕甚慕焉四月戊寅青翟等奏昔周爵五等春秋三等因時而序尊卑高帝封建諸侯爵位二等皇子或在襁褓立為諸侯王為萬世法不可易竊與列侯臣壽成等二十七人議皆曰高帝王子孫廣支輔所以宣至尊也請令史官擇吉日具禮儀上御史奏輿地圖他皆如前故事制曰可四月丙申奏未央宮太僕賀行御史大夫事言太常臣充言二十八日乙巳可立諸侯王臣昧死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禮儀別奏制曰立皇子閎齊王旦燕王胥廣陵王太史公曰封立三王天子恭讓羣臣守義
漢諸侯王子弟邑號名
見推恩令係武帝元朔二年正月 高祖羮頡侯信等三人高后朱虛侯章等三人孝文管共侯罷軍等十四人景帝平陸侯禮等七人武帝一百七十八人元朔元年前十三人茲侯明等至淮陵侯定國元朔二年後一百六十五人梁共王子〈張梁侯仁一人〉菑川懿王子〈龍丘侯代等十二人又諸王子元侯何等四人〉城陽共王子〈雷侯一人子東莞侯吉等十二人又頃王子麥昌侯等二十人〉趙敬肅王子〈尉文節侯丙等十八人又六人不得封年〉中山靖王子〈廣望節侯忠等二十人〉廣川惠王子〈蒲領侯嘉等四人又二人不得封年又繆王子甘井侯光等二人〉河間獻王子〈平城侯禮等十人又一人不得封年〉濟北貞王子〈安陽侯樂等七人又式王子四人〉代共王子〈離石侯綰等九人〉齊孝王子〈博陽侯就等十人又一人不得封年〉魯共王子〈寧陽節侯恬等五人〉長沙定王子〈路陵侯童等十一人〉衡山王子〈一人〉膠東康王子〈臯虞侯建等三人〉 後傳東平王蒼上疏曰自漢興以來宗室子弟無得在公卿位者
漢宗師
平紀元始五年正月祫祭明堂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餘人徵助祭禮畢封孝宣曾孫信等三十六人為列侯餘益戸賜爵金帛補吏各有差詔曰惟宗室子皆太祖高皇帝子孫及兄弟呉頃楚元之後漢元至今十有餘萬人莫能相紏或陷入刑罪其為宗室自太上皇以來族親各以世氏郡國置宗師以紏之致教訓焉二千石選有德義者為宗師〈李守為莽宗卿師〉後傳盧植獻書竇武曰宜依古禮置諸子之官召王
侯愛子宗室賢才崇訓導之義簡其良能隨用爵之強幹弱枝之道也
漢外屬圖五宗
竇融傳建武五年夏遣長史劉鈞奉書隗囂反融與五郡太守共砥礪兵馬上疏請師期帝深嘉美之乃賜融以外屬圖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傳詔報曰每追念外屬孝景皇帝出自竇氏定王景帝之子朕之所祖昔魏其一言繼統以正長君少君尊奉師傅修成叔德施及子孫此皇太后神靈上天祐漢也注景帝子十三人為王而母五人同母者為一宗故曰五宗景十三王𫝊景帝十四男王皇后生武帝栗姬生臨江閔王榮河間獻王德臨江哀王閼程姬生魯共王餘江都易王非膠西於王端賈夫人生趙敬肅王彭祖中山靖王勝唐姬生長沙定王發王夫人生廣川惠王越膠東康王寄清河哀王乗常山憲王舜〈其後漢益封其支子為六安泗水王〉史記自呉楚後五宗王世漢為置二千石去丞相曰
相銀印諸侯獨得食租稅
漢建武封皇子 司空輿地圖
光武紀建武十五年初巴蜀既平大司馬呉漢上書請封皇子不許重奏連歳三月乃詔羣臣議大司空融固始侯通膠東侯復高密侯禹太常登等奏議曰古者封建諸侯以藩屏京師周封八百同姓諸姬並為建國高祖聖德光啟天下封立兄弟諸子不忘舊章陛下興復宗統功臣宗室咸𫎇封爵多受廣地或連屬縣今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宜因盛夏吉時定號位以廣藩輔臣請大司空上輿地圖太常擇吉日具禮儀制曰可夏四月戊申以太牢告祠宗廟丁巳使大司空融告廟封皇子輔為右翊公英為楚公陽為東海公康為濟南公蒼為東平公延為淮陽公荊為山陽公衡為臨淮公焉為左翊公京為琅邪公十六年冬十月辛巳進右翊公輔為中山王食常山郡其餘九國公皆即舊封進爵為王〈十九年彊為東海王二十八年就國優以大封兼食魯郡合二十九縣永平二年以五縣益東平國 光武十子胙土分王沛獻尊節東平好善東海謙遜琅邪好學明帝諸子之封裁令半楚淮陽諸國曰我子不當與先帝子等〉
漢建武封宗室
紀建武十三年二月丙辰詔曰長沙王興真定王得河間王邵中山王茂皆襲爵為王不應經義其以興為臨湘侯得為真定侯邵為樂成侯茂為單父侯其宗室及絕國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人丁巳降趙王良為趙公太原王章為齊公魯王興為魯公 劉般傳建武九年封菑丘侯奉孝王祀使就國十九年幸沛問郡中諸侯行能太守薦般束修至行為諸侯師二十年從還洛留為侍祠侯永平十年還為朝侯
漢列侯印
東平憲王蒼傳永平十一年正月蒼與諸王朝京師還國帝乃遣使手詔賜國中傅曰日者問東平王處家何等最樂王言為善最樂其言甚大今送列侯印十九枚諸王子年五歳以上能趍拜者皆令帶之十五年春三月帝幸東平以所作光武本紀示蒼蒼因上光武受命中興頌〈十五年帝東巡狩召廣陵侯元壽兄弟㑹東平宮班賜御服又取皇子輿馬悉與之〉 唐王珪為魏王泰師泰問所習珪曰東平王蒼稱為善最樂願王志之帝聞喜曰兒可以無過矣
漢宗正著錄
後百官志注臣昭曰高祖謀深慮久封建子弟蕃維盤固齊代淮楚皆為外重哀平之際劉氏徧於四海宗正著錄遂以萬數後漢循前跡光武十子並列畿外近郡孝明八國不能開庇遠民國近則不可以大不大則不足為彊本支之援終以少固漢氏得之微猶能四百載魏氏失之甚不滿數十年晉世矯枉太過非簡賢之授無愚智之辨〈漢伍被傳吳王賜號為劉氏祭酒受几杖而不朝 綏和二年六月詔曰河間王良為宗室儀表益封萬戸 後漢肅宗時宋意上疏濟南王康中山王焉先帝昆弟比年朝見久留京師崇以叔父之尊問之家人之禮車入殿門即席不拜分甘損膳賞賜優渥衍食它縣男女少長並受爵邑云云 盧植説竇武曰同宗相後披圖按牒以次建之何勲之有魏東阿王植上疏曰權之所在雖疏必重埶之所去雖親必輕蓋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
漢四姓
見小侯學 樊郭隂馬 漢官儀曰皇后父兄率為特進侯朝㑹位次三公故章帝啟馬太后曰漢典舅氏之封侯猶皇子之王功臣四姓為朝侯侍祠侯皆在五校下 馬鉅為常從小侯 東海王卒詔京師親戚四姓小侯皆㑹葬 賛曰樊氏世篤隂亦戒侈恂恂苗裔𫝊龜襲紫〈公侯皆紫綬金印龜鈕〉 庾元規曰西京七族東京六姓〈二竇鄧閻梁何〉 柔惠且直景周之申明戒好謙師漢之宏
晉泰始封諸王
武紀泰始元年十二月丁卯封皇叔祖父孚為安平王皇叔父幹為平原王亮為扶風王伷為東莞王駿為汝隂王彤為梁王倫為琅邪王皇弟攸為齊王鑒為樂安王幾為燕王皇從伯父望為義陽王皇從叔父輔為渤海王〈渤海至陳王斌凡十四人〉皇從父兄洪為河間王皇從父弟楙為東平王 地理志泰始元年封諸王以郡為國邑二萬戸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兵五千人邑萬戸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人邑五千戸為小國置一軍兵千五百人王不之國官於京師 陸機傳機以聖王經國義在封建因著五等論 河間王顒傳非親親不得都督闗中顒於諸王為疎特以賢舉 武十三王傳泰始之受終也乃憲章往昔廣誓山河大開藩屏文昭武穆方駕於魯衛應韓磐石犬牙連衡於呉楚齊代
晉宗師 宗正圖譜
武帝紀咸寧三年春正月丙子朔詔曰召穆公紏合兄弟而賦常棣之詩此姬氏所以本支百世也今以衛將軍扶風王亮為宗師所當施行皆諮之 汝南王亮傳晉宗室盛無以統攝以亮為宗師訓導觀察有不遵禮法小者正以義方大者隨事聞奏〈梁王彤亦為宗師彭城王紘領大宗師東晉省〉 職官志宗正統皇族宗人圖諜哀帝省並太常元魏天賜元年十一月命宗室置宗師〈八國州郡各置師以辨宗〉
〈黨舉才行如魏晉中正之職〉太和二十二年以彭城王勰為宗師有不遵教典隨事以聞西魏廣陵王欣為大宗師 後周有宗師中大夫
元魏宗誡
北史西魏御憑雲觀引諸王敘家人禮為宗誡十條賜之
唐宗師
舊紀武德二年二月丙戌十六日詔天下諸宗姓任官者在同列之上無職任者不在徭役之限每州置宗師一人以相統攝 志武德二年置宗師一人後省 鄴侯傳曰李勉宗室儀表也古有父師又西魏廣陵王欣為大宗師望陛下特寵異之以為宗師上曰善因令領都宗正之務可也
唐武德封皇子
舊紀武德三年六月丙午封皇子元景為趙王元昌為魯王元亨為酆王〈高祖二十二子〉皇孫承宗為太原王承道為安陸王承乾為常山王恪為長沙王泰為宜都王〈四年三月泰進封魏王四月甲寅封子元方周元禮鄭元嘉宋元則荊元茂越王十二月壬申元嘉徙封徐六年四月壬申封元璹蜀元慶漢王八年十一月辛丑徙封元璹呉元慶陳王〉 傳武德五年元景與魯酆二王同封四年元方與鄭宋荊滕四王同封六年元軌與幽漢二王同封
唐武德廣支蕃
膠東郡王道彥傳初武德五年同封者孝詧為高密王孝同淄川王孝慈廣平王孝友河間王孝節清河王孝義膠西王〈通鑑雲武徳五年十一月乙酉封宗室畧陽公道宗等十八人為郡王道宗道元從父弟也〉於是唐始興務廣支蕃鎮天下故從昆弟子自勝衣以上皆爵郡王太宗即位舉屬籍問大臣曰盡王宗子於天下可乎封德彛曰漢所封唯帝子若親昆弟其屬遠非大功不王如周郇滕漢賈澤尚不得𦭘土所以別親疎也於是疏屬王者皆降為公唯嘗有功者不降故道彥等並降封公〈紀武德九年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非有功者為縣公〉賛曰始唐興疏屬畢王至太宗稍降封時天下已定帝與名臣蕭瑀等喟然講封建事〈貞觀三年十二月十六日〉欲與三代比隆而魏徴李百藥皆謂不然徵以民人始復生業遽起而𤓰分之故有五不可之説百藥舉春秋二百四十六年之禍亟於哀平桓靈詆曹元首陸士衡之言以為謬悠而顔師古獨議建諸侯當少其力與州縣雜治以相維持然天下由是罷不復議至名儒劉秩目武氏之禍至謂郡縣可以少寧不可以久安大抵與曹陸相上下而杜佑栁宗元深探其本據古騐今而反覆焉 江夏王道宗傳弟道興武徳初爵廣陵郡王以屬疏降封縣公道立嗣封髙平王後降封縣公〈襄邑王神符子七人並爵郡王襄武郡王琛子儉河間王孝恭子崇義皆襲王例降為公〉 景元子孫乘運而奮至河間之功江夏之畧可謂宗室標的
㑹要武德元年六月封宗室子孝基永安王道元淮陽叔良長平神通永康神符襄邑德良長樂道素竟陵博乂隴西奉慈渤海王十月封皇從弟琛襄武爰廬江王〈淮安靖王神通十一子得王者七人〉
唐諸王世封刺史
太宗紀貞觀十一年六月己未六日以諸王為世封刺史戊辰十五日以功臣為世封刺史十三年二月庚子停世封刺史 荊王元景傳貞觀十一年詔荊州都督荊王元景梁州都督漢王元昌徐州都督徐王元禮潞州都督韓王元嘉遂州都督彭王元則鄭州刺史鄭王元懿絳州刺史霍王元軌虢州刺史虢王元鳳豫州刺史道王元慶鄧州刺史鄧王元裕壽州刺史舒王元名幽州都督燕王靈䕫蘇州刺史許王元祥安州都督呉王恪相州都督魏王泰齊州都督齊王祐益州都督蜀王愔襄州刺史蔣王惲州都督越王正并州都督晉王治泰州都督紀王謹所任州刺史並功臣令世襲〈㑹要六月六日詔元景等地居旦奭望乃間平宜冠藩垣胙以休命〉㑹長孫無忌等固辭遂廢不行 蕭瑀傳帝問瑀朕欲長保社稷奈何瑀曰三代有天下長久者類封建諸侯以為藩屏秦置守令二世而絕漢分王子弟享國四百魏晉廢之亡不旋踵帝納之始議封建〈左庶子于志寧以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爭之竟從志寧議〉 李百藥傳太宗時議裂土與子弟功臣百藥上封建論理據詳切帝納其言而止〈百藥推天命乃臆論也〉
唐宗室世系 〈宗室四十一房 宗室宰相 屬籍〉
宗室世系表宗室四十一房一曰定州刺史三十九曰惠宣太子蜀王房又有隴西渤海二房定著三十九房終唐之世有宰相十一人郇王房有林甫回鄭王房有程石福小鄭王房有勉夷簡宗閔常山王房有適之呉王房有峴惠宣太子房有知柔〈自𤣥宗以後諸王不出閤不分房 宗室宰相傳賛唐宰相以宗室進相者九人唐親王宰相四人秦齊平雍〉 六典宗正卿掌皇九族六親之屬籍以別昭穆之序〈志同〉紀親疏之列九廟子孫其族五十有九〈志凡親有五等先定於司封〉光皇帝一族〈定州刺史乞豆〉景帝之族六〈譙蔡畢雍郇鄭〉元帝之族三〈梁蜀漢〉高祖之族二十有一〈隱太子衛巢楚荊漢鄷周徐韓彭鄭霍虢道鄧舒魯江密膝〉大宗之族十有三〈常山楚呉濮齊蜀蔣越紀代江趙曹〉高宗之族六〈梁許澤郇孝敬章懐〉中宗之族四〈懿德庶人節閔殤帝〉睿宗之族五〈寧王惠莊惠文惠宣隋王〉 張説文高祖太宗作藩帝家用建王國二十一族堯之昭也十有一宗文之穆也〈志卿從三品少卿從四品知圖譜官玉牒官一人注龍朔二年改司宗光宅元年曰司屬寺 峴齊物思訓崇義道堅祗道古神通神符為卿涵為少卿 李百藥亦為卿〉 㑹要永徽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問宗正卿李博乂曰諸親有除屬者曰屬疏故除總三百餘人上曰服屬雖疏理不可降宜依舊編入屬籍天寶元年七月二十三日詔涼武昭王四公子孫並編入屬籍〈武德初李襲志及子弟豫宗正屬籍李勣賜姓附宗正屬籍 景龍二年閏九月敕皇宗祖廟雖毀其子孫皆於宗正附籍開元二十五年五月辛丑命有司選宗子有才者授以臺省及法官京縣官〉
唐五王宅 十王宅 百孫院 維城庫 崇仁禮院
見院及宅類
唐王府官
志王府官傅一人〈從三品〉掌輔正過失諮議一人〈正五品上〉掌訏謀議事友一人〈從五品下〉掌侍游處規諷道義侍讀無定員文學一人〈從六品上〉掌校經籍侍從文章東西閣祭酒各一人〈從七品上〉掌禮賢良導賓客〈自祭酒以上為王官〉武德中置師一人〈王珪以禮書兼魏王泰師王見之為先拜問以忠孝 蓋文達為蜀王師〉常侍二人侍郎二人皆掌表啟書疏賛相禮儀舎人四人謁者二人景雲二年改師曰傅開元二年廢尋復置廢常侍侍郎謁者舎人開成元年改諸王侍讀曰奉諸王講讀〈李石奏改〉大中初復舊長史司馬〈從四品〉掌統府僚紀綱職務掾屬〈正六品上〉主簿記室〈從六品上〉錄事功倉戸兵騎法士曹又有參軍事行參軍典韱二人掌傳教令〈自典籤以上為府官〉武德初改書佐曰參軍事貞觀中廢鎧田水三曹
侍讀 袁承序晉王友兼徐齊𣆀潞王文學沛王侍讀齊𣆀侍讀四王之邸袁利正周王侍讀徐岱貞元初太子諸王侍讀
𫝊 陸德明以經授中山王狄兼謨為益王傅文宗將立魯王為太子慎選師傅庾敬休以戸侍兼王傅友 王𢎞直為荊王友郎餘令授霍王府參軍從父知年為王友元軌為二賢入府
祭酒 馬嘉運貞觀初越王東閣祭酒韋陟溫王府東閣祭酒任敬臣以孝行為越王西閣祭酒許王文學
諮議 張復嗣為燕王諮議
典韱 裴耀卿為相王府典韱與掾丘悅文學韋利器更直備顧問府中號學直唐休璟為吳王府典韱司馬 劉禕之拜相王府司馬帝曰朕子賴卿以師矩
錄事參軍 蘇瓌擢豫王府錄事參軍
修撰 沛王召王勃為府修撰次平臺秘畧
秦王有友〈于志寧〉諮議〈竇綸蕭璟〉記室〈房𤣥齡虞世南唐皎顔思魯〉文學〈姚思亷禇亮〉兵曹〈杜如晦〉鎧曹〈禇遂良〉士曹〈戴胄閻立德〉參軍事〈薛元敬蔡允恭〉主簿〈薛收李道元〉典韱〈蘇幹〉 高宗中宗時相王府長史以宰相兼之〈姚崇以鳳閣侍郎韋安石以中書今兼〉魏雍衛王府以尚書兼之徐韓二王為刺史府官同外官資望愈下永淳以前王未出閤則不開府𤣥宗諸子名不出閤王官益輕而員亦減 天授二年置皇孫府官 申白入楚鄒枚游梁申穆重名應徐洪藻 清切藩房〈謝朓牋〉
唐幸十六宅
實錄太和四年七月賜十六宅諸王綾絹二萬疋以內庫充開成二年五月壬申幸十六宅宴諸王三年四月甲午亦如之頒賜有差四年六月庚申幸十六宅宴樂賜錢〈開元後子孫皆生長深宮太和七年八月庚寅冊太子制諸王以今年出閤授刺史上佐〉
唐諸王善惡錄
見錄類
唐維城典訓
藝文志儒家武后維城典訓二十卷列藩正論三十卷〈凡武后書皆元萬頃等撰〉裴光庭維城前軌一卷
唐戚苑纂要
藝文志劉名戚苑纂要十卷戚苑英華十卷〈袁説重修〉
唐女則要錄
藝文志女訓十七家二十四部三百八十三卷始於劉向列女傳終於鳳樓新誡王方慶以下不著錄五家唐長孫後女則要錄十卷〈後采古婦人之事著女則十篇又為論斥馬後不能檢抑外家帝曰此書可以垂後〉 後漢皇甫規女師箴煌煌后妃𤣥紞是閑穆穆夫人爰採潔繁奉上惟敬撫下惟慈怨豈在明患生不思 崔琦外戚箴無恃常好色有歇微無怙常幸愛有陵遲日不常中月盈有虧履道者固仗埶者危 晉張華女史箴懽不可以瀆寵不可以專專實生慢愛極則遷 裴頠女史箴緑衣雖多無貴於色邪徑雖利無尚於直春華雖羙期於秋實冰璧雖澤期於見日 王廙婦徳箴在昧無愧幽不改䖍 唐桓彥範戒中宗曰詩以闗雎為始言后妃者人倫之本治亂之端也故舜之興以皇英周之興以任姒桀奔南巢禍階末嬉魯桓滅國惑始齊姜〈書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易曰無攸遂在中饋〉
太平興國諸王府侍講 咸平南北宅教授〈祥符諸院入學〉
太平興國四年九月丁亥楊可法為皇子侍講〈一作侍讀〉八年三月己巳王遹為王府諮議戴元翊善可法姚坦等為皇子翊善邢昺諸王府侍講〈先是詔丞郎給諌以上舉年五十以上通經者備宮寮 初置是官以遹等十人為之後不置諮議而翊善記室或止一員 仁宗封昇王始置友及諮議記室參軍〉雍熙二年五月辛未命王龜從畢士安等四人為王府記室上諭曰諸子生長深宮資良士賛導為善使日聞忠孝之道至道元年正月皇姪皇孫以教授為名孫蠙為之〈三年八月孫奭為諸王府侍講〉咸平元年正月癸酉始令諸王府記室翊善侍讀等兼南北宅教授〈雍王記室朱昻兼南宅翊善張蔚兼北宅教授南北宅始此 是年十一月賜南宮伴讀李文益緋不知始於何時 四年四月曹國公元儼出閤親擇張㢲為翊善景德二年十月以曹國公翊善戚維迂儒不能規戒命崔昈代之召對賜紫〉咸平四年九月壬午劉士元為南宮侍教〈南宮北宅有侍教自此始〉祥符二年五月丁卯以講書終篇宴廣平公德彛等及侍教時大雅於北宅三年七月壬寅詔南宮北宅大將軍已下各赴書院講讀經史〈諸院十歳以上並入學日受經學書至午後罷 北宅伴讀咸平五年正月李坦三月王成象為之 祥符二年二月李頌南宮時大雅北宅侍教〉天聖三年上曰教授非止講經宜選履行端慤者七月以張維翰為允弼宅教授〈四年四月北宅教授王式為諸王府侍講十二日馬程為北宅教授〉慶厯五年二月戊子朔大宗正司請置翊善記室侍講詔楊中和為侍講三月己未詔大宗正司曰朕建置宗官開敞居第臨遣儒士往授經訓宜令睦親南北宅諸院教授具聽習經典文辭書翰功課以聞〈嘉祐三年十二月甲寅詔同 嘉祐八年淮陽郡王府置翊善記室侍講各一人九月王陶為翊善孫思恭侍講韓維記室參軍治平元年六月二十四日並兼東陽王府二年正月邵亢穎王府翊善八月陳薦諸王府記室十月孫永孫固侍講四年七月詔諸宮教授舉恬靜有經行者熙寧闕年正月王異岐王府翊善李育記室元祐元年闕 月王府翊善王汾記室鄭雍以久任遷秩〉元豐三年二月七日辛丑改諸王宮侍講為講書〈八年有侍講虞太熙當攷〉元祐五年喬執中徐王府侍講八年二月六日詔皇弟大寧郡王以下出就外學於親王舊第置學舎置諸王説書二員三月二十三日賜九經孟荀子崇寧四年改教授為博士〈大觀元年十二月八日置京兆高密郡王翊善侍講記室蔡宗山等為之二年二月詔翊善侍讀如王友例令王答拜政和三年二月記室去參軍字〉政和七年八月甲申改諸王府侍讀侍講為賛讀直講紹興三十年三月二十八日建王府置賛讀直講〈以卿監郎官兼〉小學教授〈以館職兼〉三十二年九月四日鄧王以劉度賛讀何俌直講慶王以陳良祐賛讀唐堯封直講恭王以程大昌賛讀林栗直講乾道七年二月八日魏王封寧國府十六日置長史司馬記室
太平興國封諸王
七年七月十三日甲午封皇子衛王廣平郡王同日拜平章事八年十月戊戌改皇子名己酉封元佐楚元僖陳真宗韓元份冀元傑益〈上作戒子銘及詩賜之〉十一月甲寅詔宰相序立在親王上〈以諸王年幼欲知謙損之道〉端拱元年二月二十三日封元偓等國公邑一千戸淳化五年二月二十七日翰學張洎言益王以潤建社為呉王居大都督之任豈宜加長史之號至道二年二月七日越王以杭州大都督兼領壽春始去長史之號咸平二年十一月三日詔親王領大都督節鎮者勿兼長史治平二年五月十七日中丞賈黯請皇子及宗室卑屬除檢校三司官者隨其遷序改授三公 元豐七年二月十一日封宗暉嗣濮王三月十七日御史臺言舊合班儀嗣王在郡國之上宗姓又在同列之上
咸平宗正寺
見玉牒 開寶六年正月以千牛衛將軍趙崇濟為少卿景德二年命趙湘趙稹同判宗正寺祥符九年趙安仁兼卿世長知寺事二月王旦請命丞郎已上兼卿給舎以下兼少卿郎中以上兼丞京官兼主簿以為永制天禧元年趙鼎為主簿 慶厯四年七月辛巳趙槩判宗正寺元豐六年九月十一日詔除長貳外自今不專用國姓〈志大宗正司統皇族故寺長貳不專以國姓 分案二設吏六〉建炎三年四月省〈以常少兼〉紹興二年十二月復置少卿四年以命范沖
祥符宗室坐右銘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封諸王上作戒子銘及詩以賜之真宗撰五箴以自儆判宗正寺趙湘請著箴誡之文
以訓厲宗室使知孝悌恭儉禮節上悅祥符三年九月丁亥十二日作宗室坐右銘並注賜寧王元偓以下併及湘且諭之曰卿宗姓也故有是賜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允寧等誦易終篇習虞世南書頗有楷法帝悅其向學作七言詩賜之
祥符宗室班圖 景祐南班
九年正月己巳宗室德文子承顯準詔赴班起居請在惟忠子從恪之上時從恪雖姪行而拜職在前遂詔宗正寺定宗室班圖以聞宗正言按公式令朝參行立職事同者先爵爵又同者先齒今請宗子官同而兄叔次弟姪者並一位而立德文又言爵同先齒之制當敘尊卑為等列上曰朝廷班制以授官先後為次不可易也〈九族辨尊卑五宗紀逺近 初祥符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詔在班及十八年者具名聞 至和初取明堂覃恩後十三年者進官〉 志景祐二年始以皇親諸司使以下一百三十餘員為南班官〈今南班八等副率至上將軍〉 實錄景祐二年十一月乙未祀圓丘三聖並侑制詔宗室並轉官自諸司使以下至殿直並換西班官〈正史同 百官表稱南班當考〉丙午宗室諸司使領刺史者十二人換諸衛大將軍領團練使諸司使十九人換諸衛大將軍領刺史諸司副使十九人換諸衛大將軍內殿承制宗望以下百三十三人並為將軍率府率副率〈用乙未赦書也 先是宗子無遷官法及郊祀侑三聖上表乞推恩故為此制舊自借職十遷乃至諸司副使今副率四遷即遙領刺史八遷即為節度使 周官以同姓衛王宮〉熙寧二年十一月甲戌十一日中書密院議宣祖太祖太宗之子皆擇其後一人為宗世世封公補環衛以奉祭祀祖宗袒免親將軍以下願出官者聽應舉者依外官條例其非袒免親更不賜名授官從之五年九月癸丑以令鑠為職方員外郎宗室試換文資自令鑠始
祥符嘉慶院
九年五月二日乙巳詔曰宗親吉禮備展令儀以新昌坊第一區為皇親禮㑹院名曰嘉慶〈本符彥卿舊第唐開元中供悵崇仁禮院即此類也舊唐書開元中置禮㑹院於崇仁里〉景祐三年九月庚寅以潞王舊宅為嘉慶院
祥符賜諸王詩
見御詩類
祥符彤管懿範
元年修君臣事跡詔王欽若集婦人事別為一書〈與元修書官總綴之〉八年閏六月庚辰欽若上后妃事跡七十七卷凡六部百四十門有總序大約如冊府元龜賜名彤管懿範命欽若為序九月丙寅欽若上所撰序詔褒之〈詩注古者後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事無大小記以成法 則天內範要畧十卷〉
天禧皇族授官制
元年二月十三日壬午宗正寺議皇族初命授官定製請以宣祖太祖太宗孫初䕃授諸衛將軍會孫授右侍禁𤣥孫授右班殿直父爵髙者從髙䕃特恩者不以為例先是帝謂輔臣曰皇族多而授官未有定製令宗正寺以房院次第詳定至是上議詔中書密院參定而行之太宗朝參政李至承詔攷述周漢訖唐皇親爵秩恩禮品式事跡為皇親故事二卷 紹興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大宗正丞謝伋與令畤條畫五事曰舉賢才以強本支更法制以除煩苛擇官師以專訓導繼封爵以謹𫝊襲修圖諜以定親疏
景祐睦親宅 宴宗室 慶厯廣親宅
咸平四年四月庚申幸諸王邸第又臨視曹國公元儼新宮祥符八年七月諸王各賜第於外庚戌分置內臣管當都監之職丙寅幸相王元偓新宮賚襲衣金帶鞍馬又遣使賜城南諸王宮緡帛八月辛丑幸端王元儼新宮〈賜予如之〉還幸元偓宮景祐二年九月己酉二十九日詔以藩親蕃衍邸第散處作睦親宅以聚皇族〈以舊玉清昭應宮地修建潞王等宮院命三司使程琳總其事內臣閻文應張永和王克基典領工作 列次有倫在宗相睦〉三年九月庚辰宅成帝臨幸賜宗室器幣有差遂宴宗室及從官於都㕔時儒臣多為賦頌以獻〈富弼有頌㑹要八月成移吳王等九宮院入宅 初三司欲以昭應宮地為御苑上曰吾奉先帝苑囿猶以為廣何用以此資游觀之侈哉 是年置大宗正司〉乙未以王宗道楊中和為睦親宅講書張揆為諸王府侍講十二月戊午詔宗道中和兼赴北宅講書〈邸有太宗神御殿四年五月壬戌芝生殿楹仁德之應也〉慶厯六年八月二日孫復為諸王侍講睦親宅講書〈先是祥符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増修懷逺驛為南宅九月二十八日南宮帷正等諸院移居新修西宅〉 北宅在宣德門西道北祥符七年置管當南宮北宅所慶厯七年九月癸巳
二十七日賜北宅名廣親宅〈秦悼王之第 時秦王宗子蕃衍而所居隘陿乃命以王欽若第增修徐國公承簡願得美名至是賜之 承簡言上崇愛宗室無疏近之間〉十月甲子帝臨幸謁太祖太宗神御殿遂徧至諸院燕宗室賜器幣有差〈祥符之觀書龍圖閣寶元慶厯之賜燕太清〉 熙寧三年五月十八日詔管當睦親廣親提舉郡縣主宅所併歸太宗正司景祐大宗正司〈治平聞義堂 端平屬籍閣〉
景祐三年丙子七月十九日乙未初置大宗正司〈漢宗正用諸劉〉以寧江節度濮王知大宗正事彰化軍留後守節同知大宗正事錫器幣金帶鞍馬時諸王子孫衆多聚居大第故於祖宗後各擇一人使司訓導紏違失凡宗族政令皆掌之奏事毋得先達先委詳酌而後聞八月庚戌知大宗正事請宗室毎朝罷各就聽讀從之寶元二年七月二十一日允弼同知大宗正事至和二年〈當考〉六月戊子朔增允良同知未幾罷九日以知大宗正濮王為判同知允弼為同判治平元年六月丁未十三日增置同知大宗正事一員以宗惠為之〈又增學官為二十七員祖宗厚倫之意愈密矣 治平中宗室四千餘人〉宗惠即所居築堂曰聞義與學士大夫講肄以身倡率宗屬〈淄王世雄名堂曰樂善〉熙寧三年二月丙寅十二日詔大宗正司置丞三人以張稚圭李德芻為之上曰或言丞不當用庶姓王安石錄春秋公族大夫等事以進〈丞於芳林園置治所〉元豐之制以宗室團練使以上有德望者為長而一人貳之若位高屬尊則為判〈志元豐五年二月十五日宗惠封江夏郡王知大宗正宗晟貳之大宗正歳與子若孫推恩及十年則加褒賞由是宗子屢有登進士第者人自矜飾以勸學焉〉徽宗時仲忽判大宗正立宗司法式上賜之甲第建親賢懋功之閣以示寵〈賜玉帶金魚〉紹興十年二月七日詔兩宗官各薦宗室二人二十六年三月二十八日詔大宗正司薦忠義孝友文行亷謹政事剛明者以備顧問〈從今矜之言也〉二十三年編類大宗正司條令成十一月上閲之甲辰諭輔臣頒行〈建炎紹興初大宗正權於䖍廣二州置司紹興二年正月十四日移於行在詔仲湜兼判士㒟同知十七年九月十七日詔增修治事之所〉嘉定以嗣秀王兼總大宗正十二年八月議者謂紏合宗盟宜擇老成更練之人端平元年八月甲子重建大宗正司成上書屬籍之閣四字 古者以廟序宗廟曰宗廟室曰宗室器曰宗彛祀曰宗事姓曰宗盟而掌禮者由虞周以來皆曰宗下及都家皆有宗人天子之元子為大宗以繼太祖諸侯之元子又為一國之大宗以繼太祖別子不得襧其先王先公繼別者亦謂之大宗所以別小宗大夫之次子為貳宗所以副小宗 古者官之長必曰司曰正而周之宗官獨稱伯所以重正體嚴宗祧也或曰彤伯嘗為宗正顔䕶軍辨其不然矣秦始以宗正列九卿掌親屬而宗廟之事屬之奉常失古人敬宗之意昭陵念宗子無所統壹始於宗正寺之外為大宗正司以皇族掌之以承寧弗協紏過愆違是司之設先教法而後治法最得先王治親之意
慶厯封宗室
四年七月戊寅制封德文東平郡王濮王汝南允弼北海允良華原郡王從藹潁國公〈八月壬辰更命守㢲〉從昫安國公宗説祁國公宗保建安郡公宗達恩平郡公宗望清源郡公辛巳詔德文等十人並列本班之上少前 自燕王薨祖宗之後未有封王爵者富弼建議遂次第封拜〈即河北守禦䇿之一建宗戚以自承助 德文屬尊且賢方漢東平王蒼故封東平八月丙午拜德文侍中及汝南郡王等四人丁未又遷承簡至克臻等官〉熙寧元年八月二日詔王太祖之後九月辛未舒國公從式封安定郡王〈進彰化軍留後 熙寧二年十一月十一日詔宣祖太祖太宗之子擇其後一人為宗令世世封公〉紹興元年正月庚申二十三日復封七月二十九日封令話
皇祐治原 宗室寶戒
皇祐五年六月壬午〈十四日〉右屯衛大將軍宗諤上治原十五卷上謂輔臣曰采實祖宗事為書意在規諌宗室之良也詔奬之八月丁未〈十一日〉又上宗室善惡寶戒〈一作寶箴今從㑹要〉詔遷右神武大將軍
皇祐朱邸恩華錄
五年七月十四日左屯衛大將軍世永上三卷詔奬之
至和太平盤維錄
元年十二月丙辰〈二十七日〉皇姪睦州團練使宗諤纂歴代宗屬事跡為六卷上之詔褒諭〈上下二帙總六卷分十二門〉
宗朝宗室六箴 富貴箴
仁宗時呉充為呉王宮教授方正清謹嘗於宗司闢聽事設講席作宗室六箴以獻曰視曰聽曰好曰學曰進德曰崇儉命錄賜南北宮搢紳榮之英宗在睦親宅書之屏風視以為戒神宗時孫覺為昌王府記室覺為陳諸侯之孝作富貴箴
治平睦親廣親北宅 紹興睦親宅
治平元年六月辛亥〈十五日〉詔建睦親廣親北宅於芳林園以舊睦親廣親宅為東宅初睦親宅密州觀察宗旦等五位廣親宅原州團練克戒等二位子孫多而居第狹遂命以故玉清昭應宮地為七位以宗旦等五位為睦親東宅克戒等二位為廣親東宅時天章待制王獵建言取私屋廣兩宅既遣戸部副使張燾按視上以騷擾不許然以皇族蕃衍遂作宅於此園徙宗旦等居之〈其後有求徙者又廣宅以居之〉熙寧二年十二月十三日賜宗愈睦親北宅地建第 紹興三年五月辛酉〈㑹要二年六月二十一日〉詔築第百間以居南班宗室十二月甲辰仍以睦親宅為名是冬始成〈睦親宅南班赴朝參者十七員〉五年八月十九日錢觀復等請就睦親宅附近增廣學舎〈諸王宮大小學在睦親宅之右〉
治平諸王宮大小學 增宮院學官 學頌
元年六月己亥〈五日〉詔曰一祖之後諸宗之支嘗著令於前命官以訓或兼職他邸備位終年詔近臣薦能者使成童而上講誦經書小學之居通達名數朝夕勸善日月計能居常謹修戒在中止內有懿親之表率外有明師之切劘其子弟不率教者俾教授及尊長具名申大宗正司戒責教授不能勉厲宗司察訪以聞〈上諭韓琦曰為學尤戒中止諸宗之幼者須尊長率厲〉英宗以本支之盛自率府副率以上八百餘人其奉朝請者四百餘人而教學之官六員而已因命增置凡宗室年三十以上者百十三人置講書四員年十五以上者三百九人增置教授五員年十四以上下者別置小學教授十三員以分教之並舊凡二十七員〈正史以為從質所請〉六月十三日丁未詔曰夫明德以親九族正家而刑萬邦念其性本仁厚宜廣學以勤修顧其日益衆多必增員而統理故外詔儒學各選經師內擇親賢共司屬籍以正為率惟善是從上既增宮院學官以宗正事繁增置同知大宗正事一員選宗惠為之九月二十五日判宗允弼等詳定聽書等賞罰規式〈宗子世符獻三學頌以美盛德 元絳集雲治平初詔增置諸王宮大小學分爵齒以肄業精選文學之士以職教授華腴之習一變誦〉熙寧元年五月九日有司言西漢以博士不通政事者補諸侯王傅今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宜命兩制舉純朴行誼年五十以上者〈志大宗正司記室一人典箋奏講書教授十有二人分位講教兼領小學之事自熙寧初置丞省記室講授員増給以祿〉元豐二年正月丁亥詔以經義論試宗室〈宗子屢有中第者〉元祐六年十月范百祿請申飭諸宮院教授修職業勤教導十歳以上每日聽讀〈是月建諸宮院小學〉崇寧三年五月置睦親宅北宅廣親宅大學小學各一員廣親北宅睦親西宅周王宮大學兼領小學各二員〈餘見學校類〉乾道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臨軒唱進士第汝愚第一以有官居次仍賜第一人恩例斆誦於瞽宗詔論說於東序觀道德扵成均攷中失於王闈無一時而非學也習射於澤助祭於廟燕毛扵寢友之以俊士造士行之扵公族公路無一事而非學也綂之以宗法則分有制序之以廟室則親有等系之以姓氏則族自別處之以國邑則才有試莫非教也又必使之朝夕有觀動息有養則其生斯世也不為十六才子周召毛原有不可得矣 菁莪豐芑之積常華棣鄂之感有衍未艾
治平出閤進封
英宗即位嘉祐八年九月辛亥皇子光國公為淮陽郡王改賜名十二月乙亥出閤治平元年六月己亥進封潁王〈唐開元四年正月丙午鄫陜二王皆不出閣遙領節度自此始十五年五月癸酉悉以諸子領使〉元祐親賢宅 元符懿親宅 政和蕃衍宅
元豐六年五月十五日詔雍王顥荊王頵請建外第章數十上入侍寶慈宮非便數諭止之確請不已宜從之命有司度地以聞〈制曰列第環宮彌聳開元之觀側門通禁永承長樂之顔〉工部請以城北馬軍教場建第詔可元祐元年三月詔修建荊二王外第各賜銀器供帳二十二日癸酉輔臣奏二王請遷外第威顔咫尺時奉朝謁與密邇宮禁無異二十四日詔二王外第名親賢宅〈二十八日詔就第日宗室正任以上自府門送至第〉四月十二日錫銀綵緡錢五月六日己巳二王遷外第上及太皇太后臨幸〈十四日王二子荊王七子皆進一秩制曰先帝篤兄弟之好以恩勝義不許二叔出居於外蓋武王待周召之意太皇太后嚴朝廷之禮以義制恩始從其請得孔子逺其子之意二聖不同同歸於道耳以為萬世法〉紹聖三年二月二十二日將作監上修建皇弟遂寧大寧郡王等五位外第地圖〈詔如親賢宅之制〉元符元年二月十三日詔咸寧普寧二王於三月出閤三月三日申王等請居外第八日詔五王外第名懿親宅〈其遷入也宗室正任以上送至第就賜御筵賚銀幣二十一日幸申王府翌日幸端王府 後又改為棣華〉政和八年八月二十日嘉王請居蕃衍外第宣和元年三月七日臨幸二十三日幸蕃衍宅景王位東宮故事宗室子皆築大舍聚居之太祖太宗九王後曰睦親秦王後曰廣親英宗二王曰親賢神宗五王曰棣華徽宗諸王曰蕃衍渡江後宗子始散居郡邑惟親賢子孫為近屬則聚居之紹興十一年四月以大小學教授范雩兼親賢宅講書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詔親賢宅居廣等九人遷一官
元祐中宮懿範
七年議納後六禮范祖禹言宜先知者有四一曰族姓二曰女德三曰隆禮四曰博議四月十日王巖叟取歴代皇后事跡可以為法者編成一書號中宮懿範上之〈巖叟言於太皇曰內助則賴賢后正家須在皇帝聖人言正家而天下定當謹之於始〉 紹興十三年閏四月二十一日蔡直方撰椒房通覽二冊詔免解十四年九月丁巳置皇后宅教授員
崇寧外宗正司 睦宗院
崇寧元年十一月十二日詔西京南京置敦宗院〈淳熙十六年改睦宗院〉於兩京置宗正司擇宗室之賢者一人領之於通判職官選二人領丞簿〈講議司請非袒免親以下兩世分於兩京居止〉大觀三年三月二十三日詔曰比置院別都增學宮邸云云就學者寡其罷敦宗院政和二年七月甲子〈八日〉復置宣和三年六月二十七日增置教授〈有親睦倉庫〉 中興唯雎雒二都宗室得全紹興元年西外移司湖州南外置司泉州〈建炎三年十二月移司〉九月十九日仲湜請權以西南外併為一司議寢二年閏四月二十日南外依西外置教授五年閏二月知西外宗正士樽置司福州〈移司年月未詳〉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上曰宗官得人則宗室循理宜謹擇之三十一年三月六日己卯詔三省選用文臣宗室之廉正者庚寅命士礽知西外子游知南外自是兩宗官率多用文臣〈溫陵長樂循二京之舊各有司存以紏合天支訓飭同姓〉 紹興三十年三月丙午恩平郡王璩除判大宗正事置司㑹稽乾道七年五月虞允文奏㑹稽密邇行都不必置司宗上曰可移於蜀十月十六日併紹興府大宗正行司於行在璩改判西外宗正事
宋朝宗室齒序圖
書目二卷編列聖諸王公主以下為長譜 自元祐初子湜始見於進士題名至紹興十五年伯攄登甲科漢宗正有郡國歳計上籍之文劉向以高材進對 唐宗正寺嵗送進士二十人與國子監京兆府相比李程李肱皆為舉首
紹興出閤進封
紹興十二年正月庚戌詔建國公就外第討論故事二月丁丒保慶軍節度使建國公為檢校少保進封普安郡王時年十六三月乙未詔朝朔望壬寅王出閤就外第命宗室正任以上悉送之〈庚子趙衛錢周材為王府教授〉
紹興舉宗室
二十七年正月戊子詔侍從各舉宗室京朝官材識行治者二人特與召對用刑侍張礿請也
為郎始於元豐之令鑠為侍從始於紹興之子晝直禁林始於淳熙之彥中 明道二年十一月癸亥朔增宗室奉
紹興戚里元龜
十六年八月辛酉〈二十四日〉御史王鎡上戚里元龜三卷鎡初為皇后宅教授上命采歴代戚里故事可為法則監戒者論次成帙至是上之詔遷秩〈建炎二年正月十八日詔後族不任侍從著為令甲〉
後父母 春秋褒紀為侯 圖功臣雲臺不及馬援魏開陽安城當陽之封 鄧和熹後母為新野君 竇親有安成之封王族有博平之號
後父重於帝舅 摯疇之國由大任杞鄫由大姒齊許申呂由大姜陳由大姬皆能內利親親者也〈國語富辰雲〉 蜀塗莘摯
後兄弟 漢帝無私於廣國元規功遜於中書
長君少君選長者之有節行者與居不敢以富貴驕人 隂識讓封 隂興止足鄧隲忠勞 長孫無忌以佐命為元功 長孫無忌之功武平一之識呉漵之忠弗緣內寵
帝舅 不顯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憲路車乘馬錫爾介圭王餞於郿 柔惠且直蹈申伯之風退遜不驕秉竇君之節 文公如存之感 緣大雅申伯之意魏明帝築渭陽之館於甄氏 名里曰渭陽 禮
待隂郭每事必均 封樊宏壽張侯戒富貴盈溢
帝外祖 封許嘉為平恩侯奉戴侯後封外祖母為博平君〈宣帝〉
樊靡卿之父子竇廣國之弟兄隂興之守約戒奢史丹之掩惡善 本朝茅土之封始於元豐命曹佾 欽聖居中宮而父經生不擁節旄宣仁稱制臨朝而猶子止於兩使留後
淳熙皇族登科題名
一卷大宗正士輵丞耿延年編淳熙二年成書始於元祐三年李常寧牓子湜令馡 皇祐初叔韶進所為文召試學士院文中等賜進士及第遷右領軍將軍入謝仁宗曰宗子好學無幾爾獨以文得進士第前此蓋未有也朕欲天下知屬籍有賢者宜勿忘所學又出九經賜之〈詳見科舉〉 仁宗御太清樓召宗室試書
紹興內治聖鑒
五年正月右史彭龜年直前奏事且進內治聖鑒二十卷奏以祖宗家法集為此書光宗曰祖宗家法最善漢唐所不及待外戚尤嚴龜年曰此書宦官女子之防尤嚴恐不得進御光宗曰不至是其目則略循㑹要之舊其事則多本長編之書名臣奏議亦錄間有所見又為論著
古之教國子者以什伍之法寓於道藝之間以羨卒之法行於游倅之列及其有事則用之故在軍則守公禰在國則守公宮〈文王世子説〉 聨跗齊潁接萼均芳以蕃以牧燭代輝梁 分土而開者九國當髙祖之初同日而立者三王在孝武之世 周建五十三國 漢封連數十城 沛獻矜嚴東平智惠周位卿士以同姓唐列宗室於輔臣 古者親
親尊賢並行而不相悖堯親九族必先明俊德而後九族睦周封同姓必庸康叔蔡仲而後王室強 授桐貽緒訓梓垂芳 稟潤天潢承暉日觀 雅道貴於東平文蓺高於北海楚詩蚤習沛易先通 齊衡兩獻比跡二南龍種異氣鳳毛秀色 周公族多聨三事唐台司亦用九人旦奭兼師保之任勉石稱宰輔之賢 宗室有人邦家之光社稷之衛也 周卿士皆周召毛原漢間平之德歆向之文唐之宗室武畧如道宗孝恭文章如白賀而至宰相者九人 八才兩獻 髙後欲王諸呂王陵廷爭孝景將侯王氏條侯犯色 連輝椒掖同氣蘭閨 塗山在夏靡與卨稷同驅姒氏居周不與燕齊等列聖人慮逺殊有㫖哉〈晉史〉 清漢表靈曾沙膺慶 坤則順成星軒潤餙 班政蘭閨宣禮椒屋 玉牀之連後星金波之合羲璧 祥雲覆戸吉夢捫天 超任邈姒翼夏生商 易基乾坤詩首闗雎書美釐降 二妃光舜三母翼周 脩詩賁道稱圖照言 夏之興以塗山殷之興以有娀有㜪周之興以姜嫄大任大姒 在漢則明德和熹著稱於前在唐則文德懿安垂紀於後
玉海卷一百三十
<子部,類書類,玉海>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4年 (提及)
- 前186年 (提及)
- 前119年 (提及)
- 前85年 (提及)
- 前80年 (提及)
- 前48年 (提及)
- 前33年 (提及)
- 101年 (提及)
- 前69年 (提及)
- 前7年 (提及)
- 1年 (提及)
- 前8年 (提及)
- 前127年 (提及)
- 前130年 (提及)
- 前91年 (提及)
- 前117年 (提及)
- 前128年 (提及)
- 5年 (提及)
- 39年 (提及)
- 67年 (提及)
- 68年 (提及)
- 498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620年 (提及)
- 622年 (提及)
- 626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662年 (提及)
- 684年 (提及)
- 651年 (提及)
- 708年 (提及)
- 737年 (提及)
- 711年 (提及)
- 714年 (提及)
- 836年 (提及)
- 837年 (提及)
- 979年 (提及)
- 985年 (提及)
- 995年 (提及)
- 998年 (提及)
- 1005年 (提及)
- 1001年 (提及)
- 1002年 (提及)
- 1025年 (提及)
- 1058年 (提及)
- 1063年 (提及)
- 1086年 (提及)
- 1090年 (提及)
- 1105年 (提及)
- 1107年 (提及)
- 1113年 (提及)
- 1117年 (提及)
- 1160年 (提及)
- 1171年 (提及)
- 988年 (提及)
- 994年 (提及)
- 996年 (提及)
- 999年 (提及)
- 1084年 (提及)
- 973年 (提及)
- 1083年 (提及)
- 1129年 (提及)
- 983年 (提及)
- 1035年 (提及)
- 1069年 (提及)
- 1036年 (提及)
- 1070年 (提及)
- 1039年 (提及)
- 1055年 (提及)
- 1234年 (提及)
- 1068年 (提及)
- 1053年 (提及)
- 1091年 (提及)
- 1104年 (提及)
- 716年 (提及)
- 1096年 (提及)
- 1098年 (提及)
- 1118年 (提及)
- 1102年 (提及)
- 1189年 (提及)
- 1109年 (提及)
- 1112年 (提及)
- 1145年 (提及)
- 1128年 (提及)
- 1175年 (提及)
- 1088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