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 (四庫全書本)/卷131
玉海 卷一百三十一 |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一百三十一
宋 王應麟 撰
官制
諸侯官制
周官施典於邦國而建其牧立其監設其參傅其伍陳其殷置其輔謂諸侯之國
魯四代官
明堂位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商二百周三百凡四代之官魯兼用之注周三百六十官此雲三百者記時冬官亡矣有虞官宜六十夏宜百二十殷宜二百四十〈周官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注禹湯建官二百〉正義魯是諸侯按大宰職諸侯惟有三卿五大夫故公羊傳司徒司空之下各有二小卿司馬之下一小卿是三卿五大夫也成王褒魯四代官中雜存官職名號使魯有之非謂盡備其數但記者盛美於魯 左傳昭四年杜洩曰夫子〈叔孫〉聘於王王賜之路復命而致之君使三官書之吾子〈季孫〉為司徒實書名夫子〈叔孫〉為司馬與工正書服孟孫為司空以書勲〈夏父弗忌為宗伯 羽父求大宰 臧氏為司㓂 孔子以司㓂相魯 公鉏為左宰 昭十三年司鐸射注魯大夫司歴〉 禮太宰施典邦國設其參傅其伍注卿三人大夫三人〈以三卿之屬大夫兼大宰司㓂之事〉 酒誥正義圻父農父宏父諸侯三卿大史內史康叔國大夫 立政司徒司馬司空亞旅注三卿及次卿衆大夫舉文武之初為法則
魯博士
史記循吏傳公儀休者魯愽士也以髙第為魯相
魯史官
漢藝文志仲尼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云云丘明論本事而作傳
晉職官五正 六官 六正 執秩
左傳隠六年翼九宗五正 定四年祝佗曰分唐叔懷姓九宗〈唐之餘民〉職官五正注九宗一姓為九族五正五官之長正義殷時為五行官長 成二年司馬司空輿帥𠉀正亞旅十八年二月乙酉悼公即位使魏相士魴魏頡趙武為卿荀家荀㑹欒黶韓無忌為公族大夫士渥濁為太傅右行辛為司空弁糾御戎荀賔為右卿無共御立軍尉攝之祁奚為中軍尉〈國語雲元尉〉羊舌職佐之魏絳為司馬張老為𠉀奄〈國語雲元𠉀 襄十九年輿帥𠉀奄〉鐸遏㓂為上軍尉〈國語雲輿尉〉籍偃為司馬程鄭為乗馬御〈國語雲贊僕〉六官之長皆民譽也〈注晉置六卿為軍帥〉 襄二十五年自六正〈三軍之六卿〉五吏〈丈職〉三十帥〈武職皆軍卿之屬官〉 僖二十七年冬文公大蒐示之禮作執秩以正其官〈注主爵秩之官 國語隨㑹修執秩為晉法〉二十八年士榮為大士 太傅陽子太師賈陀士㑹為太傅〈疏雲天子太傅三公之官也諸侯太傅孤卿之官也〉 晉語趙宣子召軍吏戒樂正
齊三宰
齊語臣立三宰〈三卿也〉工立三族市立三鄉澤立三虞山立三衡 管子王言篇相三月請論百官隰朋進退閑習立為大行甯戚蓻粟盡地利立為大司田王子城父為大司馬賓胥無為大理東郭牙為大諫之官〈外紀同傳天子之二守國髙 呂氏春秋甯遬為大田東郭牙為大諫臣章為大理注楚有箴尹之官亦諫臣〉
齊列大夫
劉向荀子目録方齊宣威王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尊寵之若鄒衍田駢淳于髠之屬甚衆號曰列大夫咸作書刺世是時荀卿年十五始來游學至齊襄王時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
衛泠官
左傳鍾儀曰泠人也疏詩簡兮序衛之賢者仕於泠官鄭𤣥雲泠官樂官也泠氏世掌樂官而善焉故後世多號樂官為泠官呂氏春秋黃帝使泠倫取竹斷兩節而吹之昭二十一年傳景王鑄無射泠州鳩非之是泠氏世掌樂官周語雲泠人魯語雲泠簫詠歌及鹿鳴之三
楚五官
戰國䇿楚昭王反郢五官失法𫎇榖獻典五官得法〈注離坎之典也〉 箴尹〈宣四年克黃 襄十五年公子追舒〉
諸侯國史
後漢班彪傳諸侯國自有史注魯季孫召外史衛史華龍滑曰我太史也楚有左史倚相
漢諸侯官
相統衆事〈孝惠元年除諸侯相國法更為丞相 景中五年八月更名諸侯丞相為相抑之令異於漢朝 相在郡守上秩直二千石元帝初元三年春令位在郡守下〉大傅輔王〈衛綰石奮賈誼董仲舒王吉貢禹為傅相漢之擇人如此 成帝改太傅但曰傅〉內史治國民〈景帝令內史治民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丞相方進司空武奏雲制以內史為中尉〉中尉掌武職〈昌邑王吉淮陽韋𤣥成〉御史大夫〈景中三年十一月罷〉郎中令〈武帝損其䄮千石昌邑龔遂〉大夫〈景中五年大夫謁者郎皆損其員〉太中大夫〈薄昭〉中大夫〈賁赫〉中郎〈伍被〉侍郎〈王尊傳〉郎中〈趙田叔〉衛士長〈昌邑王傳〉大僕〈武帝改曰僕秩亦千石〉廏長〈王尊傳〉廷尉少府宗正愽士〈景中五年省〉大倉令〈齊淳于公〉私府長〈廣陽路溫舒〉中御府長〈太倉公傳〉中謁者〈東平王傳〉黃門郎〈師丹傳〉大官令〈燕王旦傳〉食官長〈梁王襄傳〉尚食監〈髙袪〉醫工長〈燕王旦傳 建武二十七年第五倫補淮陽國醫工長〉太醫侍醫〈倉公傳〉尚方〈欒火主藥方〉博士〈河間獻王立毛氏詩左氏春秋愽士〉常侍〈楚王騁龔舍為之〉長史〈馬宮遷楚長史〉治書〈本尚書更名比六百石〉 太史公曰髙帝時諸侯得自除內史以下 髙五王贊時諸侯得自除御史大夫羣卿以下衆官如漢朝漢獨為置丞相 梁孝王得自置相二千石 齊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 表羣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中五年令天子為置吏都官長丞皆損其員武帝改漢內史中尉郎中令王國如故 劉歆議孝武定諸侯之制永無逆爭之心
牧守 〈令長附〉
髙宗聖訓曰牧守本也令長末也若牧守得其人則令長又何患有不稱之職哉
黃帝四監 左右大監〈見古官名〉 舜十二牧 五長 八伯 夏九牧
通典黃帝立四監以治萬國〈史記雲黃帝置左右大監二伯之職肇端於此〉唐有九州舜置十二州有牧夏為九州牧 書覲四岳羣牧咨十有二牧州十有二師外薄四海咸建五長〈舜以五長綏四國周以十連率諸侯〉唐虞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 左傳夏貢金九牧〈史周紀武王召九牧之君〉 王制疏虞稱牧亦稱伯書傳雲四岳八伯〈又見上〉
堯四伯
見古官名類
夏王官伯
商頌長發相土烈烈箋雲相土居夏後之世承契之業入為王官之伯出長諸侯疏王肅雲相土在夏為司馬之職掌征伐
殷二伯 八伯 周二伯
王制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注殷之州長曰伯虞夏及周皆曰牧伯帥正長皆因賢侯為之疏鄭答張逸問雲畿內之州不置伯有鄉遂之吏主之書盤庚雲邦伯師長〉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老謂上公〉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文王為西伯 注周禮九命作伯春秋傳曰自陜以東周公主之自陜以西召公主之〉 曲禮九州之長曰牧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注職主也謂為三公者是伯分主東西者也 大宗伯八命作牧九命作伯注謂上公有功徳者加命為二伯〈伯尊於牧牧主一州伯中分天下各主一方〉 書顧命正義公羊傳言周召分主謂成王即位之初康王之誥正義二公率領諸侯知其為二伯王肅雲畢公代周公為東伯故率東方諸侯則畢公太師也太保領宰相王室任重故先言西方〈太保召公為西伯〉 康誥孟侯疏孟長也五侯之長謂方伯使康叔為之長者即州牧也虞夏及周既有牧又離騷雲伯昌作牧殷亦有牧伯鄭依略說以太子十八為孟侯而呼成王禮制無文 國語昆吾為夏伯矣大彭豕韋為商伯矣 大司徒注諸侯為牧正帥長及有徳者乃有附庸
周牧監 長伯 九牧 九采
禮天官大宰乃施典於邦國而建其牧立其監注牧謂八命作牧者以侯伯有功徳者加命作州長謂之牧〈疏曲禮雲州牧於外曰侯殷使大夫三人為三監至周使伯佐牧不使大夫詩旄丘序雲責衛伯也鄭雲康叔封爵稱侯今曰伯者時為州伯也周之法使伯佐牧即五侯九伯五侯是州牧九伯是牧下之伯〉監謂公侯伯子男各監一國書曰王啓監厥亂為民 春官宗伯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秋官掌交諭九牧之維注九州之牧 書立政立民長伯 周官六卿率屬以倡九牧 左傳五侯九伯〈鄭志雲太公為王官伯分主自陜以東故稱五侯八州有八伯畿內有一伯故為九伯 衛侯爵而為州伯伯之賢者亦可進為牧周禮八命作牧〉 明堂位九采之國應門之外北面東上注九采九州之牧典貢職者正門謂之應門二伯率諸侯而入牧居外糾察之〈孔氏曰畿外邦國有牧畿內不置鄭注曲禮雲二王之後不為牧王制正義周於牧下置二伯亦或因殷使大夫為三監 周召為東西伯分陜而主之太公受五侯九伯專征之命畢公太保率東西諸侯君陳畢公迭居東郊宣王中興此制未泯韓侯在韓召虎在淮申伯在齊方叔在荊 連帥特見於詩序〉
漢郡守〈箴〉
表郡守秦官〈通典秦置守丞尉各一人〉掌治其郡邊郡有長史掌兵馬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諸侯王國置內史治國民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王莽改太守曰大尹〉通典宣帝每拜刺史守相輒親見問後漢亦重其任或以尚書令僕射出為郡守鍾離意黃香桓榮胡廣是也或自郡守入為三公虞延第五倫桓虞鮑昱是也 漢諸侯太傅初徐之官大行奏策蕭育為南郡太守入殿受策此䇿拜之制也文帝就加魏尚為雲中守成帝即拜班伯定襄守哀帝即拜龔舍為泰山守此即拜之制也〈即拜者便道之官 唐開元三年正月壬申制於京官簡都督刺史外藩有狀量授京官使出入常均〉漢汲黯以諸侯相秩居淮陽馮野王為大鴻臚以秩出為上郡太守此秩尊於守也京房守魏郡以八百石居黃霸守潁川以比二千石居官後歸潁川故官以八百石居郡此秩卑於守也〈元帝建昭二年益三河大郡太守秩〉 劉騊駼郡太守箴守臣司境〈文選李善注引劉騊駼郡太守箴曰大漢遵周化洽九區又蓺文類聚引劉騊駼郡太守箴〉 秦置郡丞漢因之〈黃霸河東路溫舒右扶風趙溫京兆桓寛廬江孔奮武都 建武十四年罷邊郡太守丞長史領丞職 辛慶忌金城長史蓋勲漢陽長史〉 晉咸康七年省〈惟丹楊丞不省〉宋元嘉四年復置
漢部刺史 州牧 外臺
武紀元封五年夏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注師古曰漢舊儀雲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綬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為駕四封乗傳到所部郡國各遣一史迎之界上所察六條〈六條見戒吏類〉 地理志武帝攘郤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阯北至朔方之州〈注師古曰胡廣記雲漢既定南越之地置交阯刺史別於諸州令持節治蒼梧分雍州置朔方刺史愚按雍州即漢涼州也以廣之言考之則涼州疆界濶逺分朔方諸郡別置刺史察之是涼州有兩刺史也平當傳師古注曰武帝置朔方別令刺史監之不在十三州之限後漢郭伋傳建武十一年省朔方刺史屬并州乃調伋為并州牧紀雲省朔方牧〉兼徐梁幽并
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新置交州並司𨽻 征和以前司𨽻所統亦有刺史察之〉 百官表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戰國策安邑之御史則六國時已遣御史監郡矣通典謂之監察史 髙紀秦泗州監平注文穎曰秦時御史監郡若今刺史如淳曰三十六郡置守尉監 蕭何傳秦御史監郡〉漢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漢初未置刺史相國下諸侯王御史執法下郡守相國主國御史主郡〉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成帝綏和元年〈十二月〉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刺史元壽二年復為牧注師古曰漢官典職儀雲刺史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則不省 朱博傳初何武為大司空與丞相方進奏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二州之統選第大吏所薦位髙至九卿所惡立退任重職大春秋之義用貴治賤不以卑臨尊刺史位下大夫而臨二千石輕重不相凖臣請罷刺史置州牧奏可及博奏言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國故事居部九嵗舉為守相其有異材功效著者輒登擢秩卑而賞厚咸勸功樂進請罷州牧置刺史如故奏可 續官志孝武初置刺史十三人〈注古今注曰常以春分行部郡國各遣一吏迎界上〉成帝更名牧建武十八年復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屬司𨽻校尉諸州常以八月廵行所部郡國録囚徒考殿最初嵗盡詣京師奏事〈注胡廣曰所察有條應䋲異者輒覆問之不茹柔吐剛也嵗盡齎所狀納京師名奏事差其逺近各有常㑹 何武傳為揚州刺史每奏事至京師注師古曰刺史每嵗盡則入奏事於京師又京房傳〉中興但因計史〈注胡廣曰不復自詣京師東觀書曰和帝初張酺上言王者法天熒惑奏事太㣲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問知外事者也數十年以來時止勿奏遂因為故事臣愚以為刺史視事滿嵗可令奏事如舊典韓詩外傳曰王者必立牧方三人所以使關逺牧衆也逺方之民聞皆曰我居之辟見我之近也我居之幽見我之明也可欺乎哉 紀建武十一年初斷州牧自還奏事〉司𨽻部郡國七〈河南至扶風〉豫州部六〈潁川至魯國〉冀州部九〈魏郡至渤海〉兗州部八〈陳留至濟隂〉徐州部五〈東海至下邳〉青州部六〈濟南至齊國〉荊州部七〈南陽至長沙〉州部六〈九江至豫章〉益州部十二〈漢中至犍為〉涼州部十二〈隴西至居延〉并州部九〈上黨至朔方〉幽州部十一〈涿郡至遼東〉交州部七〈南海至日南〉凡九十八〈司𨽻不在數〉其二十七王國相其七十一郡太守注臣昭曰孝武始置刺史監糾非法不過六條傳車周流匪有定鎮〈恐誤刺史有常治所故朱愽曰欲言二千石者還詣治所〉秩裁數百威望輕寡得有察舉之勤未生陵犯之釁成帝改牧其萌始大世祖中興監乎政本復約其職還遵舊制因茲以降彌於嵗年母后當朝綱維撓毀而諸侯莫敢入伐豈非彊榦弱枝控制素重之所致乎 郡國志司𨽻治河南豫治譙冀治髙邑兗治昌邑徐治郯青治臨淄荊治漢壽益治雒涼治隴治歴陽並治晉陽幽治薊交治廣信 光武紀建武十八年罷州牧置刺史注王莽變革至建武元年復置牧 通典漢興加置郡國其後開越攘胡改雍曰涼梁曰益又置徐州復禹舊號置交阯北有朔方郡〈朔方復禹并州〉凡十三部刺史而不常所理〈司𨽻並荊兗豫冀幽青徐益交涼〉後漢亦為十三州部云云靈帝中平五年改刺史置牧劉焉劉虞自九卿領之州牧之任自此重矣
司𨽻 蓋寛饒諸葛豐〈上節〉王尊駿孫寶宣永昱宣秉牟融李膺宋均張霸虞詡陳禪王龔
豫州 張敞楊秉周景王允鮑宣為牧
冀州 張敞陳咸朱博孫寳蕭育賈琮蘇章朱穆羊陟竇融為牧
兗州 何武蔣詡王渙李恂張禹鮑永為牧
徐州 王尊楊秉王景
青州 雋不疑馬宮蕭育魯丕法雄李膺王龔房鳯為牧
荊州 李固郭賀謝夷吾楊震度尚韋康
州 魏相黃霸何武劉祜張禹樊曄為牧
益州 王陽尊襄孫寳朱輔種暠張喬
涼州 杜鄴貢禹祝良種暠竇融為牧
并州 朱博趙岐祝良郭丹郭伋再為牧
幽州 王駿朱浮為牧
交阯 張喬賈琮〈琮為十三州最〉朱雋周乗夏方周敞張津朔方 蕭育翟方進平當
光武拜郭伋雍州牧
薛宣傳為中丞外總部刺史 何武傳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 朱博傳刺史不察黃綬〈唐李景伯議曰漢刺史掌察墨綏已上其黃綬已下則不察所以行不擾之政〉 謝夷吾傳第五倫薦夷吾曰尋功簡能為外臺之表 魏賈逵為豫州刺史時天下初復州郡多不攝逵曰州本以御史出監諸郡以六條詔書察長吏二千石已下故其狀皆言嚴能鷹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靜寛仁有愷悌之徳也 晉太康之初詔曰諸州無事者罷其兵刺史分職皆如漢氏故事出頒詔條入奏事京城二千石專治民之重監司清峻於上此經久之體也其便省州牧〈宋志刺言參覘也寫書亦謂之刺漢制不得刺尚書事是也刺史班行六條詔書前漢出乗傳周行郡國無適所治後漢始有定處止八月行部 魏志秦時無刺史但有郡守漢刺史奏六條而已刺史稱傳車其吏言從事居無常治吏不成臣詳具上文〉
漢都尉 三輔都尉〈見內〉 西部都尉府 玉門關候
表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景帝中二年〈七月〉更名都尉〈元帝建昭三年夏令三輔大郡都尉秩皆二千石〉諸侯王國中尉掌武職成帝綏和元年令如郡都尉〈漢儀注邊郡置都尉及千人司馬皆不治民〉 地理志京兆華隂京輔都尉治〈趙廣漢王尊蕭由建武初張宗 元鼎四年置三輔都尉丞各一人〉左馮翊髙陵左輔都尉治〈蕭由〉右扶風郿右輔都尉治〈尹賞 東方朔傳建元三年後丞相御史使右輔都尉徼循長楊以東 馬武傳右輔都尉陳訢〉太原廣武〈蕭由〉東郡東阿〈吾丘壽王為之不復置太守〉陳留外黃汝南汝隂〈杜詩〉南陽鄧〈翟義〉南郡夷陵九江歴陽〈滕撫〉山陽單父沛郡蘄〈杜詩毋將隆 沛南部索渙〉魏郡魏鉅鹿下曲陽常山南行唐清河貝丘〈馮浚〉涿郡安平勃海髙成平原樂陵千乗蓼城濟南於陵〈甯成〉泰山盧琅邪姑幕東海費〈甯乗〉臨淮盱眙皆有都尉治㑹稽〈顔駟〉錢塘西部都尉治〈任延〉又囘浦南部都尉治〈順帝紀陽嘉元年㑹稽有東部都尉〉丹陽歙〈何比於〉豫章新淦〈毋將永鄧宏〉漢中褒中廣漢綿竹皆有都尉治又隂平道有北部都尉治〈馮緄〉犍為漢陽越巂定莋牂柯夜郎皆有都尉治又進桑有南部都尉治〈安帝永初元年正月戊寅分犍為南部為屬國都尉〉巴郡魚服江關都尉治隴西臨洮〈酈商爰盎〉南部都尉治天水勇士〈竇融〉屬國都尉治又豲道騎都尉治武威休屠都尉治熊水障北部都尉治休屠城張掖日勒〈史苞郭忠〉都尉治又畨和農都尉治又居延都尉治酒泉㑹水北部都尉治𣹐水障東部都尉治東部障又乾齊西部都尉治〈竺曾〉敦煌郡敦煌縣中部都尉治又廣至宜禾都尉治〈明帝永平十六年取伊吾盧地置宜禾都尉〉又龍勒有陽關玉門關皆都尉治〈辛彤〉安定參䜌主騎都尉治〈傅燮〉又三水屬國都尉治〈劉歆張奐〉北地富平〈韓安國〉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渾懐都尉治塞外渾懐障上郡匃歸都尉治塞外匃歸障又髙望有北部都尉治又龜茲有屬國都尉治又望松有北部都尉治西河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龍埤是〈班況馮參皆為上河農都尉註上河在西河富平〉又美稷有屬國都尉治〈班穉〉又增山有北部都尉治又虎猛有西部都尉治朔方西部都尉治窳渾又渠搜有中部都尉治又廣牧有東部都尉治五原東部都尉治稒陽又蒲澤有屬國都尉治又成宜有中部都尉治原髙西部都尉治田辟雲中陶林東部都尉治又楨陵西部都尉治又北輿中部都尉治定襄武進西部都尉治又武臯中部都尉治又武要東部都尉治鴈門沃陽西部都尉治又平城東部都尉治代郡髙柳西部都尉治又馬城東部都尉治又且如中部都尉治上谷寧〈杜緩陽並〉西部都尉治又女祁東部都尉治漁陽〈郭伋〉要陽右北平薋皆有都尉治𨖚西柳城西部都尉治又交黎東部都尉治𨖚東〈涉何〉無慮西部都尉治又𠉀城中部都尉治又武次東部都尉治樂浪〈薛宣為都尉丞〉昭明南部都尉治又不而東部都尉治鬱林領方交阯麊泠合浦朱盧九真〈魏明為之〉無切亦皆有都尉治〈又大河都尉韋𤣥成淮陽都尉尹齊廬江都尉劉敞河南都尉田廣明歐陽歙張宗𢎞農都尉尹翁歸河東都尉樊曄趙護廣平都尉王溫舒武陵都尉溫序上黨都尉杜業志皆不載治所又武帝太初四年徙𢎞農都尉治武關然志𢎞農無都尉當考〉
樊噲傳攻圉都尉則秦已有都尉矣〈又酈商傳沛公為漢王商以將軍為隴西都尉髙後功臣表醴陵侯越為河內都尉〉劉氏刋誤曰圉縣名有尉無都尉又郡都尉至景帝方加蓋衍一都字 天下郡國百有三置都尉者九十山西自三輔而外郡纔十有三而置都尉三十其餘郡國八十七置都尉止六十其不置者蓋四十有三也〈後漢志章懐注云秦毎郡有尉一人今按地理志未必皆有也〉
後官志每屬國置都尉一人比二千石丞一人本注郡國舉孝廉郡口二十萬舉一人典兵禁備盜賊景帝更名都尉武帝又置三輔都尉各一人譏出入邊郡置農都尉主屯田殖穀置屬國都尉主蠻夷降者中興建武六年〈古今注六年八月〉省諸郡都尉並職太守無都試之役省關都尉惟邊郡往往置都尉及屬國都尉稍有分縣治民比郡安常復置右扶風都尉京兆虎牙都尉〈安帝元初三年春置京兆虎牙都尉於長安右扶風都尉於雍如西京京輔都尉故事耿溥為京兆虎牙皇甫旗為扶風〉後紀和帝永元十六年十二月復置遼東西部都尉官順帝陽嘉二年四月復置隴西南部都尉官〈注武帝元朔四年初置〉桓帝永壽元年七月初置泰山琅邪都尉官 後東夷傳武帝以沃沮為縣屬樂浪東部都尉光武罷都尉官封渠帥為沃沮侯〈昭帝始元五年置樂浪東部都尉分領東七縣〉 莋都夷傳元鼎六年為沈黎郡天漢四年並屬為西部置兩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漢人永平時郡尉府舍皆雕飾畫山神海靈竒禽異獸以耀之夷人益畏〈宣帝地節元年省汶山並蜀郡為北部都尉光武建武元年班彪言舊制益州部置蠻夷騎都尉 志廣漢屬國都尉故北部都尉屬蜀郡安帝置別領三城〉延光二年春旄牛夷叛攻靈關益州刺史張喬與西部都尉擊之於是分置蜀郡屬國都尉領四城如太守〈志元年置靈帝以為漢嘉郡犍為屬國故郡南部永初元年置都尉別領二城〉 趙充國傳神爵元年引兵西至西部都尉府〈孟康曰在金城〉初䍐開豪使弟來告都尉 和帝紀永元十四年二月乙卯繕修故西海郡徙金城西部都尉以戍之〈拜曹鳯為都尉屯龍耆〉 古今注曰永平十年置益州西部都尉〈治巂唐鎮尉哀牢人楪榆蠻夷〉 西南夷傳永平十二年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西部都尉所領六縣為郡〈先是西部都尉鄭純化行夷貊〉 西羌傳建初二年夏馬防築索西城徙隴西南部都尉戍之 南匈奴傳班彪奏宣帝敇邊守尉曰匈奴多詐交接得其情則郤敵折衝 續志注安帝時張掖屬國都尉別領五城張掖居延屬國都尉別領一郡〈賈友居延都尉見西羌傳〉遼東屬國都尉〈故邯鄉西部〉別領六城〈叚紀明為之詳見後屬國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金城長史上官鴻開屯田辛慶忌為金城長史〉 漢儀注邊郡置部都尉〈有東西南北中〉千人司馬𠉀皆不治民 雄傳東南一尉西北一𠉀注㑹稽東部都尉敦煌玉門關𠉀也 厯志酒泉𠉀宜君注師古曰官號所謂西北一𠉀 趙充國傳酒泉𠉀奉世將婼月氏兵四千人〈又雲中𠉀董恭五原屬國𠉀劉茂敦煌魚澤障𠉀唐林〉 後西域傳陽嘉四年夏北匈奴侵車師後部乃令玉門關𠉀伊吾司馬合六千三百騎救之 司馬金城陳立天水田廣明馮譚伊吾毛愷〈永建二年屯田置伊吾司馬一人〉 丞薛宣為樂浪都尉丞華龍漢中〈表郡尉有丞秩皆六百石〉 關都尉〈見前 中平元年三月戊申諸關並置都尉〉 護漕都尉〈朱愽并州刺史護漕都尉〉 受降都尉〈田廣明傳〉 伊循都尉〈見屯田 呉陸遜為海昌屯田都尉〉 扇水都尉〈見鹽鐵論〉 典農都尉〈建武中梁騰為酒泉典農都尉〉 伊闕都尉〈張承〉 胡廣邉都尉箴巍巍上聖光被八垠矧惟內面罔不來賓威威猛將是攘是闢殷宗周宣用顯其績大漢龍興云云守撫其民尉典其戎五材並用文武程功〈見御覽〉
漢中興良吏
循吏傳序宣帝每拜刺史守相輒親見問二千石有治理效輒以璽書勉厲增秩賜金〈黃霸蕭咸王尊馮野王孫寳陳立〉或爵至關內侯公卿缺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漢世良吏於是為盛稱中興焉若趙廣漢韓延壽尹翁歸嚴延年張敞之屬皆稱其位王成黃霸朱邑龔遂鄭𢎞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見思〈循吏傳六人而五人出於宣帝 黃霸為潁川八年張敞為京兆九嵗〉
漢牧守
丈中子事君篇三代之興邦家有社稷焉兩漢之盛牧守有子孫焉
漢河南尹〈壁贊〉
百官志河南尹一人主京部特奉朝請〈又雲京師置尹一人丞一人〉郡國志河南尹注秦三川郡髙祖更名河南〈河南太守王莽〉
〈改為大尹〉世祖都雒陽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章綬服秩與京兆同〉應劭漢官曰郡府聽事壁諸尹畵贊肇自建武訖於陽嘉注其清濁進退所謂不隠過不虛譽甚得述事之實後人是瞻足以勸懼雖春秋采毫毛之善貶纎介之惡不避王公無以過此凡二十一城永和五年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萬八百二十七雒陽周時號成周河南周公所城雒邑也春秋時謂之王城〈河南尹袁安嚴明郭賀清靜應順公清宋嵩節㮣范遷清節召馴徳行田歆薦舉又楊秉橋元李膺劉祜 魏司馬芝晉𫝊嘏為河南尹〉 崔駰有箴曰商邑翼翼四方是營〈選蜀都賦注崔駰河南尹箴曰唐虞商周河洛是居成王命君陳尹東郊〉
漢留守
列傳隂識光武每廵郡國識常留鎮守京師〈留守周君陳似其任也〉 伏湛行大司徒事車駕每出征伐常留鎮守〈車駕征張歩留湛居守〉 李通光武征討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師鎮撫百姓 張禹和帝南廵祠園廟禹以太尉留守北宮元魏平陽公丕廣陵王羽留守京師並加使持節 唐貞觀十七年征遼房𤣥齡為京師留守〈李大亮為副〉詔曰公當蕭何之任〈蕭何以信謹守管籥〉無西顧之憂又以蕭瑀為東都留守髙宗召李勣授洛陽宮留守咸亨二年正月七日幸洛陽以李晦為西京留守其後車駕發京都則置之神龍元年蘇瓌充京留守𤣥宗將幸東都以宋璟為西京留守開元十一年太原以尹為留守謂之三都留守東都留守儀鳯元年韋𢎞機開元三年薛謙光舊制
賜旗甲同方鎮元和九年十月戊辰呂元膺為留守不賜〈裴度亦為之〉 晉天福七年勅留守降麻制同將相 周顯徳三年征淮以王朴為東京副留守四年再征淮以朴留守京師 宋朝建隆元年五月征潞呉廷祚為東京留守十月征太宗為大內都總管廷祚留守開寶三年征太原太宗為之九年三月幸西京瀋義倫為之咸平二年幸河北宰臣李沆為之景徳元年幸澶淵王旦為之祥符封泰山祀汾隂向敏中以舊徳再為之建炎元年宗澤為京城留守兼開封尹紹興四年參政孟庾為行宮留守
漢雒陽令
續志注漢官曰雒陽令秩千石丞三人孝亷左右尉秩四百石〈橋𤣥為左尉 王渙公正任峻威風祝廉得百姓心董宣亷潔 六典注洛陽置尉東南西北部晉置六部尉 西漢義縱尹賞朱博薛宣為長安令〉又曰三邊始孝武皇帝所開縣戶數百而或為令荊江南七郡唯有臨湘南昌呉三令爾及南陽穰中土沃民稠四五萬戶而為長〈表縣令長皆秦官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一百石〉 西漢循吏不載縣令者郡守得以自辟而郡亦自課之也〈六典注齊晉雲大夫魯衛雲宰楚為令尹秦曰令長通典周官有縣正四百里為縣〉東都循吏載於傳者十二人而令長居其二〈雒陽令王渙須昌長童恢宻中牟之兩令潁川之四長元和二年春詔曰安靜之吏悃愊無華襄城令劉方吏民同聲謂之不煩〉 顔師古注曰漢律近塞郡皆置尉百里一人士史尉史各二人〈鴈門尉史行徼〉通典主簿漢有之〈繆彤仇覽〉晉制不經宰縣不得入為臺
郎唐縣有赤〈三府共六縣〉畿〈八十二〉望〈七十八〉緊〈百十一〉上〈四百四十六〉中〈二百九十六〉下〈五百五十四〉六等之差凡一千五百七十三縣令各一人
漢洛陽寺
和紀永元六年七月京師旱丁巳幸洛陽寺〈官舍也〉録囚徒舉寃獄未及還宮而雨
唐臨軒冊刺史〈賜刺史詩〉
通典〈兼㑹要〉魏晉刺史任重者為使持節都督輕者為持節〈銅印墨綬進賢兩梁冠絳朝服領兵者武冠庶姓為州無將軍者謂之單車刺史〉隋開皇三年罷郡以州充縣大業初罷州置郡〈司𨽻臺大夫一人察畿內刺史十四人察畿外諸郡亦有六條之制〉唐武徳元年六月十九日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而雍州置牧天寳元年正月二十日改州為郡刺史為太守至徳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 通鑑〈兼紀傳〉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治人之本莫重刺史故錄姓名於屛風武后天授二年正月出繡袍賜新除都督刺史𤣥宗因張九齡言詔擇京官為刺史嵗十月按察使校殿最自第一至第五校考使及戶部長官總覈為升降〈凡官不歴州縣不擬臺省〉開元十二年以山東旱選臺閣名臣補刺史六月壬午王丘崔沔韓休等五人出為刺史十三年二月自擇刺史十一人賜詩十韻十四年六月壬戌詔州傳長官言事二十四年十月甲子次華州賜刺史縣令中上考天寳元年正月丁未詔京文武官材堪刺史者自舉 㑹要元和三年正月詔刺史於宣政門謝訖進辭之任舊制凡命都督刺史皆臨軒冊命近嵗雖無冊拜而牧守受命後便殿召對賜衣服時河南尹裴復求速之任李吉甫為奏請遂有是命非舊制也〈開元時已辭仍請側門𠉀進止所以光寵守臣〉
唐岳牧舉
舊紀調露元年十一月甲寅臨軒試應岳牧舉人〈員半千舉岳牧髙宗御武成殿問兵家三陣對策擢髙第〉
唐宣政殿策縣令 舉縣令〈詳見詮選〉
〈闕二字〉開元四年五月𤣥宗召縣令策於廷問所以安人者對凡二百人惟鄄城令韋濟居第一擢醴泉令考下第者罷之侍郎盧從願李朝𨼆下遷〈坐擬選失實 志雲悉集新除縣令宣政殿臨問以治人之䇿 通鑑雲二百餘人不入第且令之官四十五人放歸學問 元稹詩謂長官清平由姚宋之作相〉 紀〈兼實録傳等〉大厯八年正月甲辰詔京官三品以上及郎官御史嵗舉刺史縣令一人貞元三年柳渾為相帝嘗親擇吏宰畿邑政有狀宰相賀得人渾不賀曰此代尹擇令非陛下所宜四年正月庚戌制舉刺史縣令當親策試十月召京兆諸縣令對延英殿訪人疾苦各賜衣一襲 薛珏傳時詔舉堪刺史縣令者且百人延問人間疾苦吏得失取尤通達者什二宰相欲校以文詞珏曰求良吏不可責文學宜以上愛人之本為心鄭珣瑜傳貞元初詔擇十省郎治畿赤 會要開元
四年十一月勅縣令戶口增益界內豐稔清勤著稱賦役均平者先與上考天寳九載三月十二日勅選司取縣令必限書判文學政事本自異科古來良宰豈必文人今後郎官御史先於縣令三考已上有政績中取元和二年正月勅江淮大縣委三省御史臺諸司長官節度觀察使各舉堪任縣令四年正月依平選人例分入三銓注擬停四時集 宋朝寶元元年十一月乙卯復奏舉縣令紹興五年四月壬子詔館職正字已上專舉縣令二十八年七月辛未左正言何溥言望用建隆天聖故事擇大縣闕為堂除仍借五品服優其廩給俟終更甄擢之上曰縣令末也監司郡守本也
唐牧宰政術 令縣新戒〈見御製〉
藝文志雜家類蕭佚牧宰政術二卷〈耒陽令〉魯人初〈不著姓〉公侯政術十卷 漢循吏𫝊六人而五人出於
宣帝唐循吏𫝊十五人而出於武徳貞觀之時者半
祥符府牧
祥符八年二月丙寅楚王元佐天策上將軍行興元牧府牧自此始天禧元年元佐領雍州牧州牧自此始二年加興元牧其雍州牧如故兼州府兩牧自此始景祐二年荊王元儼為荊南淮南節度大使行荊州州牧二州牧自此始淳熙四年四月五日魏王授江陵尹五年閏六月授雍州牧〈親王帶牧隨本鎮〉 虞十二州則十二牧夏九牧周九州則九伯而王制言八州八伯則王畿之內不建伯焉鄭𤣥以為殷制畿內王所自治故不設伯明堂位謂九采左氏𫝊謂九牧 唐百官志京兆河
南牧皆親王遙領兩府之政以尹主之
戒吏
劉勰曰戒勅為文實詔之切者戒者慎也禹稱戒之用休
漢六條 九條〈詳見律令〉
表武帝元封五年夏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郡注師古曰漢官典職雲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寃獄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條彊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彊凌弱以衆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歛為姦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訞詳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託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彊通行貨賂割損正令也〈以秋分行部到郡國各遣一史迎之界上所察六條〉 漢舊儀雲惠帝三年〈一雲六年〉相國奏遣御史監察三輔郡所察者九條監者二嵗一更常以十一月奏事
晉五條詔書 刺史六條制 宋二十四條梁五條〈見元㑹〉 西魏六條 後周九條 唐六條四十八條
晉紀武帝泰始四年十二月班五條詔書於郡國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撫孤寡四曰厚本息末五曰去人事〈隋志班五條詔十卷 晉刺史六條制一卷 咸熙六條見律令類〉 宋文帝元嘉三年遣使廵行天下班宣二十四條詔書 魏丞相泰欲彊國富民度支尚書蘇綽為六條詔書一曰清心二曰厚教化三曰盡地利四曰擢賢良五曰恤刑獄六曰均賦役泰常置座右又令百司習誦其牧守令長非通六條及計帳者不得居官〈崇文目職官類蘇綽六條一卷〉 後周宣政元年八月制九條宣下州郡 唐貞觀二十年正月丁丑遣使二十二人以六條黜陟天下〈見後〉監察御史以六條察十道〈見御史臺〉武后永昌元年正月戊午布政明堂頒九條訓百官長安三年分命使者以六條察州縣 韋方質刪定四十八條察州縣 五術八計〈陸䞇傳見考課類〉
晉勅戒百官
文心雕龍周穆命鄧父受勅憲及晉武勅戒備告百官勅都督以兵要戒州牧以董司警郡守以恤隠勤牙門以禦衛有訓典焉 宋禮志晉武太始四年詔刺史二千石長吏
唐百寮新誡 令長新戒
元萬頃傳武后諷帝召諸儒論撰禁中萬頃與范履氷等與選凡撰列女傳臣軌百寮新誡樂書等九千餘篇〈志百竂新誡五卷舊志四卷〉 通鑑𤣥宗深於治道開元十三年二月自擇刺史賜詩十一月封泰山庚申還至宋州宴從官於樓上刺史㓂泚預焉上謂張說曰曏屢遣使臣分廵諸道察吏善惡今封禪歴諸州乃知使臣負我多矣又言王丘崔沔裴耀卿皆良吏以㓂泚不借譽於左右舉酒賜之〈丘沔耀卿皆遷官先是四年五月集縣令二百人於宣政殿廷試以理人策韋濟為第一〉二十三年十月採訪使以陜洛等十二州刺史崔希逸等治狀異績陸渾及諸道二十六縣令李常等政號循良皆璽書奬飭刺史賜絹八十匹縣令五十匹二十四年二月甲寅宴新除縣令於朝堂上作令長新戒一篇賜天下縣令 處分語〈見地理〉
太平興國淳化祥符天聖戒諭辭
興國八年四月丁未〈二十三日〉上作戒諭辭二付閤門一戒京朝司〈有深刻聚歛避事偷安之戒〉一戒幕職州縣官〈有正身幹事之訓貪慢殘民之戒〉朝辭曰舍人宣示之〈聖訓曰大臣又欲剛柔相濟是嵗賜王顯軍誡〉淳化五年五月戊寅又出戒勵辭雲公務刑政惠愛臨民奉法除奸方為勞績書印紙之前以示知審官院錢若水呂祐之厥後咸平二年二月己酉之詔戒其堅操業祥符元年正月己卯之詔戒其崇匪懈四月丁酉又賜京朝幕職州縣官戒詞俾協大中之道布清靜之風至天聖元年五月令閤門口宣戒諭又有修身勵節之訓寶元元年十月丙寅戒以釣名慶厯四年十一月己巳訓以清靜至和二年五月戊寅戒其邀榮嘉祐五年七月庚戌戒其浮競六年七月癸巳戒其厚行實
祥符文武七條 手札十六條
祥符二年〈己酉〉十一月丙辰〈稽古録雲乙卯作七條〉上謂宰輔曰先帝以儒行篇賜羣臣今當摹印以賜文臣申諭先帝之㫖且漢制刺史以六條問事齊有五條晉有六條武臣有諸葛亮七戒但前世令長未覩訓勉之辭今當諭以舉政經急民病為本乃御製文臣武臣七條文臣一清心〈平心待物〉二奉公〈公直潔已〉三修徳〈以徳化人〉四責實〈勿競虛譽〉五明察〈勤察民情〉六勸課〈勸孝悌農桑〉七革弊〈求民疾苦〉以賜京朝官任提刑轉運知府軍監通判知縣者〈序曰羣臣受命奉法居先〉武臣一修身〈使士卒有法則〉二守職〈不侵撓民政〉三公平〈均撫士卒〉四訓習〈教訓武藝〉五簡閱〈識勤惰勇怯〉六存恤〈甘苦皆同〉七威嚴〈制御士卒〉以賜牧伯洎諸司使而下任外郡鈐轄知州軍縣監押駐洎廵檢者〈序曰禮存九法傳載七徳〉又以禮記儒行篇賜親民釐務官〈仍別勅戒諭〉三年五月乙未賜輔臣御注文武七條八年六月辛未䕫漕臧奎請令諸道州府軍監縣以所賜七條刻石或書公宇之㕔壁從之仁宗慶厯四年十二月丁酉以官吏不遵守先朝文武七條下詔申儆曰先帝親著七條垂戒百執辭去之日並令拜賜亦有刋石題門書屛示座自今以後務革前失以聖考七條更相誨勵使美績嵗茂善狀日聞元祐四年九月辛卯文彥博請舉行此法命監司遍牒遵守紹興十年十一月辛亥班文武七條十六年四月己酉令鏤板於㕔事〈從王循友之請也〉 祥符三年九月甲辰內出手札十二條〈實録雲十六條〉示輔臣頒下江淮安撫使諭以綏撫之道
治平戒諸路帥十四條
四年十二月壬子樞宻院言西事方興用兵有漸預戒諸路帥凡十四條
紹興戒石銘
二年六月癸巳頒黃庭堅書太宗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於郡縣十年十一月十一日臣僚奏成湯制官刑以儆有位成王作周官以訓厥官我朝戒石之銘戒勅之辭及文武七條雖成湯成王用心不是過也
紹興戒諭詔書
二十九年六月十日癸巳下詔戒諭官吏驕怠十四日丁酉詔崇尚清白禁止賂遺七月十四日知臨安府於潚請以二詔刻石聽事出入觀省為四方郡縣之倡二十四日乙巳右僕射思退等請以崇尚清白詔書刻石置政事堂以墨本分頒中外臣僚奏可〈一雲乞以上親書二詔立石尚書省以墨本頒中外〉
乾道淳熙戒飭詔
見詔令類
淳熙戒諭將帥御書
十二年四月七日御書戒諭賜建康副都統制閻仲仍刋石賜殿帥郭棣已下其文曰將帥之敝在蔽功忌能尊已自用故下有沉抑之歎上無勝算之助昔許歴進北山之策而趙奢卒敗秦師卿當以奢為法毋蹈前敝
玉海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類書類,玉海>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前46年 (提及)
- 前8年 (提及)
- 51年 (提及)
- 715年 (提及)
- 前37年 (提及)
- 341年 (提及)
- 427年 (提及)
- 前106年 (提及)
- 前1年 (提及)
- 42年 (提及)
- 188年 (提及)
- 前36年 (提及)
- 前113年 (提及)
- 132年 (提及)
- 73年 (提及)
- 116年 (提及)
- 104年 (提及)
- 133年 (提及)
- 前125年 (提及)
- 前82年 (提及)
- 前111年 (提及)
- 前97年 (提及)
- 前69年 (提及)
- 123年 (提及)
- 前61年 (提及)
- 102年 (提及)
- 67年 (提及)
- 69年 (提及)
- 135年 (提及)
- 184年 (提及)
- 39年 (提及)
- 643年 (提及)
- 671年 (提及)
- 723年 (提及)
- 960年 (提及)
- 970年 (提及)
- 999年 (提及)
- 1004年 (提及)
- 1127年 (提及)
- 94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724年 (提及)
- 679年 (提及)
- 716年 (提及)
- 1038年 (提及)
- 1035年 (提及)
- 1177年 (提及)
- 578年 (提及)
- 646年 (提及)
- 703年 (提及)
- 前93年 (提及)
- 725年 (提及)
- 994年 (提及)
- 1023年 (提及)
- 1055年 (提及)
- 1060年 (提及)
- 1089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