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 作者:張伯端 北宋 |
簡稱《金華秘文》。注意,本版本與《正統道藏》中的《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不相同。 |
紫陽真人張伯端撰
遠師真人王邦叔授
東和希古漁人劉元一受
序
[編輯]遠師真人正邦叔,不知何許人也。時年十九,侍紫陽真人為弟子。見九年,不知大道之自然,亦不請問。
一日侍師至羅浮觀,先生曰:「子之從我,不為不久。於金丹之訣,略不顧及,然而從我何為?」
邦叔再拜,曰;「非不顧世,自揣玄微,必無此分。」
先生曰:「善!自太極既分之後,一點靈光,人人有之。賢者不加多,愚者不減少。似子所言,是蔽其明也。籲!可哀也哉!」
邦叔不覺涕泗交頤,頓首百拜,悲不能起。先生曰:「子去靜室中,思吾此語,有所覺則急來。」
邦叔拜辭,逐去幽房靜室中靜思。
至夜,紫陽先生再詣其室坐處,叩寢門。邦叔聞之,移而出迎。先生微笑曰:「吾一尋汝,便見頭目。爾兩日尋他,不得其有然。」遂滅所執之燭煬而退。
邦叔大窘,坐五鼓,大悟,通體汗流。待旦以頌呈先生:「月照長江風浪息,魚龍遁跡水太平。個中誰唱真仙子,聲滿座空萬籟清。」
先生覽之,問曰:「誰唱難聽?」
都叔遂答以詩曰:「莫問誰,莫問誰。一聲高了一聲低。阿誰唱,阿誰聽。橫豎大千說不盡。先生有意度迷徒,急撞靈台安寶鏡。鏡明澄靜萬緣空,百萬絲條處處通。斗轉星移人睡定,覺來紅日正當中。」
先生逐出金丹圖傳與邦叔,遂止羅浮,後十三年坐化。
又十年,眉山大偽和尚沈志靜遇封山,自稱王邦叔,今居蓬萊望海樓也。
表奏
[編輯]不避雷鉞之誅,輒伸卑瀆念。
臣處世多慮,無有所為,為必顛躓。年邁三旬,獨於大道有緣焉。回思穹蒼,昔日使我無成者,正祜今日之有成也。感恩至重,銘心戴德,今者切見。嘉爾下民,孰無道器?奔勞塵境,戕伐一元。愈降愈下,棄人就物。就物思人,則不可得而返之矣。物不能修,終乎異類。哀哉!
臣之身自弗能度,反憐及此,固無異泥中蛙,而哂籬上雞也。唯某昨傳受青華真人《玉清金笥長生度世金寶內煉丹訣》,簡而易行,詳而不雜。身裹分陰陽之主,壺中立四象之樞。三中常守以為機,一定不離而作用。用中無用,靜裹常存。哲人秀士,一覽無遺,造化在掌中矣。
今欲齋沐精思,著為圖論。毫髮無隱,直泄至真之奧首。擇其可傳者而傳之,得接續心燈,流傳萬世,顧美事也。然始傳之際,誓語至嚴。蒙師至囑,輕泄犯刑。數欲作而踟躕,勿記其幾矣。
伏惟太上好生,度人為重。是用俯伏塵埃,冥心上界。欲望天慈鑒臣之意,若不允而立彰玄遣。如或諒容,俾臣安靜,庶幾敢踐斯言,複陳天陛:臣無任誠惶誠恐,頓首百拜,懷恩之至。
臣邇者表奏天廷,欲將青華真人《玉清金笥長生度世金寶內煉丹決》秘旨畫圖立論,傳諸緣士。俯伏茅廬,恭伺天罰,逾三旬焉。今不至,始敢齋沐焚香,精思著述。三日而成,秘諸法笥,以待賢者。謹錄上奏,伏望天慈俯垂赦宥,伏冀人人依此煉成金寶,超出塵埃。世世相傳,無有泄慢。臣無任誠惶誠恐,頓首百拜以聞。
金丹圖論序
[編輯]吾自識金丹秘訣之後,累獲罪於天而不自悛。又為玄書,並《悟真篇》等行於世,自心為至矣。忽有客至訪,餘怪其狀貌非凡,靜肅待之。
或問曰:「子於金丹之道,訓人亦至矣。但首尾未明,機關尚隱,後學何以為識?」
「餘自此亦不得已矣!天機至重,玄律至嚴。子固美言,某敢不奉。」
曰:「子但著為一書,盡底洩露,苟有譴焉,某當其責。」
餘再拜敬服,遂失所在。餘思此語,故著是書。
天機泄則泄矣!傳之者,當以至寶拜受,以有玄律焉。
泄慢墮地獄,禍及七祖翁。
心為君論
[編輯]心者,神之舍也。心者衆妙之理,而宰萬物。性在乎是,命在乎是。若夫學道之上,先須了得這一個字,其餘皆後段事矣。故為之傳。
張子野人,身披百衲。自成都歸於故山,築室於山青水綠之中。萬物罄然,而怡怡然若有所得。
客傳於市曰:「遭貶張平叔,歸於山矣。」
從游之士,叢然而至。立於庭,且泣且拜曰:「先生固無恙乎?且夫奔涉山川,逾越險阻者,於茲十年。面貌不少衰、形不少疲者,其有術乎?」
張子曰:「籲!吾與汝言。人之所以憔悴枯槁者,誰使之然?心也。百事集之,一念末已,一念續之。盡日之中,全無頃暇。宵之寐也,則亦若無心焉,但神不存矣。吾本無他術焉,為能定心。故夫神鬼之所以測度者,吾心之有念耳,心無念,則神之靈不可得而知也。豈神不知吾心,吾亦自不知其為心,乃定之根本也。」
弟子曰:「然則金丹之士,其靜心乎?勿靜心乎?」
曰:「靜之一字,能靜,則金丹可坐而致也,但難耳!」
曰:「夫子之言,其誤後學多矣!」
張子矍然而請其旨。
曰:「夫子與人言金丹之道,常使人心中生意。心意為造化之主,心其能靜乎?」
曰:「子見偏耳,非吾言之所誤也。君尋其平日用心,為何而動?寂然不動,感而逐通,乃吾心之用也。奔役天涯,了無居止,子之用心也。
「夫斗極之北辰,固未始動。其所以為動者,拱辰之星耳。然拱辰之星,故不能不動。其所以動者,辰為之樞而運之耳。
「唯其不動之中,而有所謂動者,丹士之用心也。唯其動之中,而存不動者,仁者之用心也。於不動之中,終於不動者,土木之類也。
「心居於中,而兩目屬之、兩腎屬之、三竅屬之,皆未可盡其妙用。其所以為妙用者,但神服其令,氣服其竅,精從其召。神服其令者,心勿馳於外,則神反藏於內。氣服其竅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盛喜怒而氣逆者,喜怒生乎心也。精從其召者,如男女媾形而精蕩,亦心使之然也。心清即念清,念清則精止。籲!心惟靜則不外馳,心惟靜則和,心惟靜則清。一言以蔽之,曰:靜,精、氣、神始得而用矣。
「精、氣、神之所以為用者,心靜極則生動也。非平昔之所謂動也,用精、氣、神於內之動也。精固精,氣固氣,神亦可謂性之基也。
「性則性,而基言之,何也?蓋心靜則神全,神全則性現。又一言以蔽之,曰:靜。
「其所以為靜者,蓋亦有理。順水行舟,滔滔騰拔。欲往海島,不日勞形。一旦回家,思鄉安靜。急駕歸帆,求民逆返。還家固靜之道,但久違而始複,久失而始尋,一旦欲靜其可得乎?當思歸靜之由,然後能靜。此悟昨非,當求今是。非固常為,是在何處?」
詩曰:自下金梯墮碧崖,回思閻苑幾花開。向來大道今何在?野草不除荊棘堆。
口訣:但於—念妄生之際,思平日心不得靜者,此為便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則自靜矣。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裏回思,則不怒;喜中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豈獨坐時?然平日提百萬強兵,但事至則理,退則休,亦可為靜之本。以此靜心應接事物,誰雲誤事?實自靈耳。故曰,以事煉心,情無他用。鏡能察形,不差毫髮,形去而鏡自鏡。蓋事至而應之,事去而心自心也。
口訣中口訣:心不留事。一靜可期。此便是覓靜底路.
又詩曰:得路欲歸休問遠,看看信步莫煩心。雲收將放金烏見,一點靈光眼內明。
心之所以不能靜者,不可純謂之心。蓋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而慾念生焉。心求靜,必先制服。眼者,神遊之宅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則心靜而神亦靜矣。目不亂視,神返於心。神返於心,乃靜之本。
神為主論
[編輯]心為君者,喻乎人君之在位。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秦皇、漢武為之,則四海瘡痍。堯、舜、禹、湯為之,則天下安逸,民歌太平者。何也?聖人以無為而治天下,則天下安肅。庸人以有為而治天下,則天下擾亂。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慾念之性耳。有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為返乎無為,然後以無為而蒞正事,金丹之入門也。
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氣質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返之,則天地之性存焉。自為氣質之性,所蔽之後,如雲掩月。氣質之性雖定,先天之性則無有。然元性微而質性彰,如人君之不明,而小人用事以蠹國也。且父母媾形,而氣質具於我矣。將生之際,而元性始人。父母以情而育我體,故氣質之性每逾物而生情焉。今則徐徐剷除。主於氣質盡,而本元始見。本元見,而後可以用事。無他,百姓日用,乃氣質之性勝本元之性。善返之,則本元之性勝氣質之性。以氣質之性而用之,則氣亦後天之氣也,以本元性而用之,則氣乃先天之氣也。氣質之性本微,自生以來,日長日盛。則日用常行,無非氣質。一旦返之矣,自今以往,先天之氣純熟。日月常行。無非本體矣。此得先天制後天,而為之用也。(餘見神室圖論)
氣為用說
[編輯]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如癡如醉,忘寢失寐。籲!元神見,則元氣生。蓋自太極既分,稟得這一點靈光,乃元性也。元性是何物為之?亦氣凝而性靈耳。故元性複而元氣生,相感之理也。
元氣之生,周流乎身,而獨於腎府采而用之者,何也?夫腎府路徑,直達氣穴黃庭者,一也。腎為精府,精至,直引精華而用之,二也。周流於他處則難覓,至精府而可識,三也。心氣透腎,意下則直至,采之者易為力,四也。此四者,故采真陽於腎府。
精從氣說
[編輯]神有元神,氣有元氣,精得無元精乎?蓋精依氣生。精實腎宮,而氣融之,故隨氣而升陽為鉛者,此也。精失而元氣不生,元陽不見,何益於我哉?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
意為媒說
[編輯]意者豈特為媒而已?金丹之道,自始至終,作用不可離也。意生於心。然心勿馳於意,則可;心馳於意,則未矣。
坎離說
[編輯]飲者,腎官也。離者,心田也。坎靜屬水,乃☵也。動屬火,乃⚊也。離動為火,乃☲也。靜屬水,乃⚋也。交會之際,心田靜而腎府動,得非真陽在下而真陰在上乎?況意生乎心,而直下腎府乎?陽生於腎,而直升於黃庭乎?故曰,坎離顛倒。若不顛倒而順行,則心火動而不靜,大地火坑之意明矣。
下手功夫
[編輯]持心論於前,然後參下手功夫於後。
益心始欲靜,而慾念未息。慾念者,氣之性所為也。此性役真性,常切於耳,目次之。修丹之士,心既無事,則彼固無由而役之矣。其所以役神者,以外物誘之耳。靜坐之際,先行閉息之道。閉息者,夫人之息,一息未際,而一息續之。今則一息既生,而抑後息。後息受抑,故續之緩緩焉,久而息定。抑息千萬不可動心,動心則逐於息,息未止而心已動矣。
言未既,有笑於旁者曰:「迂哉!此叟教人無法。抑息而又不動心,得非以千鈞之物,責負於人,使之不用力,可乎?」
曰:「於且聽。吾雖閉息,而又存心,則心不動,而息亦息矣。」
又,「此固閉息之道,安保慾念不生乎?」
曰:「至於生,則末矣。念之生也,感物而動耳。定中覺目有所睹,則神役於目矣,急收而返視。耳有所聽,神役於耳矣,急收而內聽。其他皆然。」
問者曰:「聞一如二,吾並知此理矣。吾雖收神,而又存心,則神收而心本靜矣。」
曰:「存心者,養性也。性之始見,不存心則無所養。無所養,則終乎不見矣。存心實自收心始,所謂收神者,蓋收心之餘用耳。行之至久,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形心相忘,合乎至道,則元性彰露而元氣生矣。」
精神論
[編輯]神者,元性也。餘前所說神為主論,蓋亦盡之矣。今念夫修丹者,多昧凝神之法。凝神之法,不在乎速,故又為之論。而後畫種室圖,並論於後。
凝者,以神凝於精氣之內。精氣本相依,而神亦戀之。今獨重於神。何也?神者,精氣之主。丹士交會採取,至於行火,無非以神而用氣精。苟先以神凝於氣之中,則氣未可安,神亦未肯戀氣,而反害藥物矣。且神,元性也。性方尋見尚未定,搖搖颺颺,進退存亡。而子使凝之,性豈能自凝?其所以凝之者,亦氣質之性而凝之也。初雲質性而尋本性,是以質性而逐本性,可乎哉!
今之為學者,多為凝神所誤,何也?蓋神仙有下手先凝神之說,故妄引以盲衆。豈知其所謂凝神者,蓋息念而返神於心之道。神歸於心,則性之全體見。全體見而用之,無非神用。念念不離金丹,故丹成而神自歸之,何凝之有?故曰,凝神者,神融於精氣也。精、氣、神合而為一,而陽神產矣。到此際此身,乃始為無用之物也。誰曰不然?吾聞於度師,度師聞於遠師,遠師聞於天。
幻丹說
[編輯]幻丹者,未靜心田,遽采一陽。故斯時也,一陽奕生,非真陽也。氣非元氣,乃呼吸之氣也。精亦非元精,乃淫泆之精也。神亦非元神,乃情慾之念也。夫人方學道,更欲為仙,得非慾念乎?以慾念而交會陽生,此幻丹之所以有也。
精在腎府,而若采之升至於臍上,又無安頃處,故逐氣而息於氣穴之右。臍生於腎之縷,與氣交結而止。即自曰丹。既自曰丹矣,而精、氣、神用著,便是後天底物。先天之物,果安在哉?謂之黃庭、內爐、外爐、泥丸等竅,皆先天立之後始見。當此時在何處?實未之有也。傍風捉影,入海尋蟾,守株待兔,緣木求魚,一旦敗露,精蕩然而去,先天又無所主。嗚呼!非長生之丹,乃促命之法也。
又有采氣而上遇心血,氣血凝而為物,亦曰幻丹。若此者衆,故舉以辨惑。
捉丹法
[編輯]「金丹居內,亦有走失者乎?」
曰:「有」
「有可捉之道乎?」
曰:「有。然而非丹之走失也,門戶不堅,而被其出也。幻丹則有走失,金丹安有此患?」
曰:「金丹之出,何以知之?」
曰:「丹在鼎中,備五行之正氣,吾身五行之氣迫爐,則相感而動。一旦覺氣升鼎外,而內無相感,乃丹不存也。急須放下,一場大靜,並所謂爐鼎,丹之在不在,俱付之無何有。或一日,或一夜,始覺其在何處。或在心,或在肝,或在牌與腎。身中百竅,皆可藏之。知其在彼處,遂綿綿若存而守之,勿使之再去他處。又一日之久,始以意采之,則直降於陽宮。又就陽官,如採取之時。用意,遂從舊逕直升陽於鼎矣。造化玄微,至此誰曰不然?苟有云云者,吾之師也。」
神水華池說
[編輯]神水者,即木液之謂也。華池者,臍中氣穴之下,兩腎中間一竅。絕肖黃庭,穀氣就此而生精,醫家所謂精穴者是也。斯竅也,少壯之士,陽盛氣融,則神水華池,不過澆灌爐鼎、洗滌脾胃,周流潤澤氣穴而已。元氣衰微,精元枯竭者,皆藉此以為丹本。元氣既衰,非元氣之衰也,乃氣質之氣斷喪已甚。邪欲之性,念念不已,先天既不得見,後天亦不足為用,嬴矹之根,殆起於此。華池之竅,乃生精而降於腎者也。氣壯則精多,精多則華盛,用之如有餘。氣凋之士,精元槁矣。穀氣所臨,不過產一等欷欷之水,流歸腎府耳。然我既靜矣,元氣本無增減,但華池無矣。大藥三品,而欠其一。
故陽生之際,未值采之時,以意斡歸尾閭,自夾脊直透至泥丸。故就精穴用精,自然隨氣而升至午宮,遇衆陽融之則精始可用。然後降至於心,就心取汞,依然下至黃庭。即落乎其中。卻用一意封固,即綿綿若存以養之。二者就其中自相吞啖而丹始成。
近有浙西一派,雖少壯之士,亦用此法而結丹。但道在邇,求諸遠耳。然各執其是而已。
百竅說
[編輯]人之一身,毛竅八萬四千,氣宮三百八十四。毛竅散屬氣宮.臍中氣穴又為三百八十四宮之主,降於陽宮,皆為精。心為中田,頂為上田。舌下為玄膺,目中有銀海,額之中,眉之間,口鼻之衡,耳目之畔,咽喉左側,腰脅中皆竅也。餘所謂丹之出者,若此竅皆可藏也。豈曰人身止有一二竅也。此一二竅,衆之樞紐也,豈曰止乎斯而已矣。此其體也,用,別著說於後。
採取圖論
[編輯]采者,求真陽於腎府,取者,取真汞於心田。可以采則采,采之必得其用。非其時而來之,則龍不降,虎不升。惟見血氣賓士,衝衝來往,迷者以為交媾矣。抑不知離坎陰中之真陽,陽中之真陰,自兀然耳。至於氣脈為一念所止,則氣疾人脈絡之中,離坎之內,反有傷於鉛汞。雖曰養氣。要之於終,實所以喪元氣也。失元氣之在人,至靜始見,是先天之氣也。後天之氣,時刻迴圈。但人汨於欲而不知詳審耳。至於略定之際,心無他用,則方知其氣之上下,遂錯采以為先天,致返加害。所以近世之學道者,常有奇疾,蓋為此也。夫人之疾病,但氣脈為梗耳。氣本自調,而若役之、使之,升則傷牌、胃、肺、肝、耳、目、口、鼻,降則如決水、如長堤,銳然而下趨,沛乎其不可禦也。至真之物,其能存乎?
餘憫此等言丹之士,故畫採取圖為第一。雖直泄天機,但人有志於金丹,而反戕其性命,餘救之以正理,太上好生,必不我罪。故此篇盡以刀圭、玄黃、嬰兒、奼女、……諸般譬設,盡掃而退三舍,使賢者見之而參同,愚者見之泮然水釋。分分朗朗,如寶鑒之察形,洞見毫髮矣。
金丹之士,先修明德,以盡人事。然後持前心論,則大藥產而圖形見矣。
採取之法生於心。心者,萬化綱維、樞紐,必須志之,而始覓之。忘老,妄心也,覓者,真心也。但於忘中生一覓意,即真心也。恍恍之中,始見真心。
真心既見,就此真心生一真意,加以反光內照,庶百竅備陳,元精吐華矣,要在乎無中生有,有中生無。到這境界,並真心俱忘而棄之也。我以無而待已,則真息綿綿。真息綿綿之時,後天之氣以定。後天隱則先天之氣見,故陽生焉。
陽生者,先天之氣自氣穴中流出,而至於腎中○,如噴泡然。蓋兩腎中間,有一縷透氣穴,乃父母交媾之後,始生脈絡也。故先天之氣遊之,既覺如斯,則一身百脈,盡若春生。春意融而漸長,此時先天之體始立,先天立而後天愈退藏矣,然後可以微動採取之意。
意者,以目垂觀於心,卻以心放下送入陽宮。徐收而又縱,則陽起矣。(余見一陽論)○采之之意,生於心,心生於目。故老子曰,吾嘗觀心,得道亦至靈。夫真息既定,內光乃神光,此心乃真心。真心生意,神光燭心。故常為之說曰,目機心,心生意.意采鉛。若陽生未融盛,而遽采之,則一念住,采意既萌,後天複起。故曰,了命實關於性地。
性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無著相,則虛妄除而真理顯矣。真理方明而一念生,豈非複為虛妄之相乎?故伺陽長而始采,則勃然而升。先天氣盛,而後天伏不暇矣。采之升也,實有異焉。醺然而上,至於臍而稍上,徐止臍之上,則息方凝。名曰:鉛。鉛,金也。金生水,故汞產於心。雲從龍,風從虎之理兆矣。風平而雨降,自然鉛汞相投,相吞相啖。金生水,水生木,水又生火。木愛金而金戀水,乃交會之道也。夫金克木,反有愛戀之意焉,蓋金木之本性耳。吾以本然之性,亦不過譬喻耳。○乃先天也。五行在何處?但不如是,則不能達其理。採取之道既明,交會之理複露。
再有叮囑:採取不可太緩,太緩則老而不可用,而後天之氣雜矣。學人以交會圖參看,則思過半矣。
詩曰:醺醺和氣釀春風,一點陽生恍惚中。無自有生無勝有,色從空裏色還空。升於臍上鉛情見,產自心源汞性通。定裏見真真裏定,坎離交會兩濛濛。木為龍芍金為虎,坎戶生男引離女。要知造化有根源,不離真火生於子。
(圖片)
交會圖論
[編輯]恍兮恍兮中有象,杳兮冥兮中有物。古先哲常特此以警學者。蓋恍惚杳冥,定之象也。惟定可以煉丹,不定而陽不生。陽生之後,不定而丹不結。故才以意采鉛,而遽止其意。止有時,而升有刻。蓋始生無過一氣耳,升於臍則為鉛,故止斯意而無用矣。鉛自能引汞,汞自能尋鉛。恍惚杳冥之中,交媾之理畢矣。
我得師之口訣並泄之,宜秘宜秘。默而視之,念勿出聲。若有知道之士,宿有善緣,逢此玄機至寶之道,凡遇口訣,記而勿書,書而勿見,則某實戴其德。余從師一十年,凡有所得,盡底陳露,願與同志之士共寶之。此乃《玉清金笥東極青華長生度世上品內煉金丹寶訣》,玄律至嚴,某不識避忌,就撰為此書。前三句,表奉天庭。繼得報應,始敢吐露下筆。下筆之時,心惴惴然而汗落於紙,涕泣交零,但願志士得之,幸勿相累。同成勝果,共征仙階。
籲!知我者,為我心優。不知我者,為我何求。幸心心相照,某不勝禱告之至。諸仙幸鑒!
採取交會口訣
[編輯]忘裏覓,覓裏忘,忘中見,見中忘,陽生矣。忘中采,采中忘,忘裏升,升裏見,見裏變,鉛成矣。定中起,意中升,忘中用鉛引汞矣。鉛合汞於內,精會神於外,交會矣。鉛汞精神合而為一,卻將一念使之,落黃庭歸鼎矣。
口訣中口訣:打合鉛汞,須用一意。動采一陽,須用以靜而生定。
…………
或問:「孰為交媾?」曰:「採取圖心下一竅,乃交會之地。不可以有形求,不可以無形取。但鉛升之際,陽氣上為∪。夫自氣穴降,為一陽官○,我采以意○。汞降之際,會氣降為∩。蓋汞鉛生,鉛升於臍上,為精光所燭,故曰鉛。鉛猶表也,汞猶影也。表動影隨,故汞降亦如之。陽鉛之升,不可謂之純陽。中含精光為鉛,蓋亦屬陰。陰汞之降,不可謂之純陰。心生汞,心為神舍。汞遇神光而後可用,蓋亦屬陽。陽中有明,陰中有陽。二氣交感,凝結不散,遂成玄珠○如黍米。」
或問:「鉛乃一陽,一陽乃先天一氣耳。汞,何物為之?」曰:「鉛與汞皆先天之物,鉛乃先天氣,汞乃先天靈。此氣乃命之母,此靈乃性之子。可以曰鉛汞、可以曰性命。諸得道之宗師,誰肯直泄至此?」
又問曰:「心下一竅,何竅也?」混沌神房者,此也,乃精光、目光之氣。幻而為之,精光華騰為∪,目光垂為 。精雖元精,然無日用之精,則元精不見。又如不信,譬如有水,則潮與白氣,未聞白氣興於地也。水乃精也,白氣乃華也。神雖元神,然日用之神而不役,然後元神見。譬之皓月當天,雲收而光始下燭。清淨即無雲也,垂光即照臨也。精雖屬陰,而精華屬陽。目光屬陽而照於內,則亦屬陰。光華相遇而成一竅,以氣感氣,使二物會於其中。⊙物之成也,有精氣焉,有元氣焉。工夫周足,遂為真人。蓋生生之意,寓於此矣。所以能靈兩神者,此也。」
或曰:「然則交會之後,安得此珠落於黃庭、歸於鼎內?」曰:「二物聚時情性合,五行全矣。虎歸於山,龍歸於淵,目光還而精氣複。此⊙落於黃庭,歸於鼎內,會 關捩了麼?恍恍惚惚,萬孔生春,⊙秘、秘、秘。此數言,非正經原有,乃學者有所得之謂也。」
或問;「陽生於上,遽止其意,安保不復降?」曰:「大哉問!黃庭之下,有一丹室之門戶也。意生則上,故陽升,意止則一,故陽則不可得而降矣。爐鼎則在乎一之內,正屬士。故○備五行之正氣,成天地之全形也。
或問爐鼎之法。曰:「黃庭之在人身如此,至一陽上升如此,珠落於其中之候 如此,即護鼎也,黃庭同屬土也。至於中之中,蓋屬土中之土也。故落於其中,而成鼎器。五行各厚其基,何謂厚其基?夫母求子,子戀母,丹之法也,皆取其本然之性。既歸於鼎而各歸之,如子之戀母。故靜坐之中,神光下垂,則歸於鼎。精華上升,亦如之。至於行住坐臥,如龍養球,如雞抱卵,而氣各歸之。一身之脈絡皆為之,務在乎勿忘而勿助長耳。學道之士,然乎,其不然乎?在某之丹法,若是而已矣。」
詩曰:何勞奼女與嬰兒,透徹分明說與伊。身裏乾仰顛倒處,壺中日月運行時。要知一者為陽用,須識一中作氣機。天使紫陽來說盡,後來何必更尋師。
直泄天機圖
[編輯]到這田地,知這道理。且莫歡喜,咄!未知如何想。
寶劍沉埋古獄邊,虹光夜夜上沖天。虎龍戰罷三田靜,何處求他汞與鉛。
嘎嘎嘎,嘻嘻嘻,且休認鹿為馬,一個玄珠在泥底。牛女橋邊路不通,河車遠去杳無蹤。憑誰問得真消息,吹徹重失籍巽風。
(圖片)
直泄天機圖論
[編輯]金丹之圖既成,慮天機之猶秘,且論五行之顛倒,述水火之流行,明藥材之進退,體日月之迴圈,餘前所著三篇之文盡矣。今慮夫學者未明,故為此書。
此書者,直地天機,動見毫髮;化頑石而成金,點瓦礫而成玉。不啻過也!
夫兩目為役神之舍,顧瞻視聽,神常不得離之。兩耳為送神之地,蓋百里之音聞於耳,而神隨之而去。兩鼻為勞神之位,隨感而辯薰蕕。辯之者誰?神也。使耳、目、口、鼻皆如眉,則神豈不安而全之?夫如是,則不為後天也。亦不勞修煉也。大抵忘於目,則神歸於鼎,而燭於內。蓋綿綿若存之時,目垂而下顧也。忘於耳,則神歸於鼎,而聞於內。蓋綿綿若存之時,耳內聽於下也。忘於鼻,則神歸於鼎,而吸於內。蓋真息既定之時,氣歸元海之理。合而言之,俱忘而俱歸於鼎,而合於內矣。
口訣:雞能抱卵心常聽。
或問金丹之道。耳、目、口、鼻固亦得聞之矣,心固不言可知也。肝、膽、脾、胃、肺、腎,無用之物也。還亦無用之中,而有功者也?予答之曰,此固已到而後加其理,但餘誓以無隱,夫何隱之有?吾初從師,亦叩矣,師贈我以詩曰:
五湖風景闊漫漫,鷺立沙灘宇宙寬。
畫出枉勞君指點,異時遊到盡堪看。
余初未達此理,後到此田地,始信師言之不我欺也。
今以師不言之旨並言之:
夫五行之用,不可缺一。故綿綿若存之頃,脾氣與胃氣相接,而歸於心縷。肝氣與膽氣相接,從大小腸接於腎縷。肺氣伏心氣,而通於鼻。是氣也,腎脾定之餘,元氣周流,自東而西,自南而北之氣也。而南乃氣之會也,氣合而歸於此。卻自夾脊,直透上、中丹田,而降於腎腑。兩腎中間,有治命橋一帶。故寒山子曰:「上有犧神窟,橫安治命橋」者,此也。氣降至於此,陽氣盛而上沖,與此氣相接於一,則固圍於鼎器之外。日用之,則日增經營之力。故鄞鄂之成,肇於此也。忽然有一物,超然而出,不內不外,金丹之事,不言可知矣。一半玄之,又玄一半者,何也?曰,金丹之上,到此則一半矣。○超然而出者,乃玄關一竅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有形之中也,○無形之中也。先就有形之中,尋無形之中,乃因命而見性也。就無形之中,尋有形之中,乃因性而見命也。先性故難,生命則有下手處。譬之萬里雖遠,有路可通。先性則如水中捉月,然及其成功,一也。先性者,或有勝焉。彼以性制命,我以命制性,故也未容輕議。用力到者至,知其然也。未見,不必存之以有,恐至著相。
或又曰:「子畫圖中多有竅,何也?」曰:「斯竅也,非採取交會圖之竅也。蓋一陰一陽之謂道,往來不可窮。用之,則充塞於一身之中,是此物之作用。不用,則歸藏於心田之一,了無形像。然則何物耳?○○,意之主耳。左屬陽,右屬陰。到這裏,方是返太極處。曰,返太易者,自太極。返太極者,自太和。致太和者,自陰陽始。故曰,陰陽和而風雨時,嘉禾生者。譬之若此。大衍五十,天數一,地數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陽奇陰偶。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合而為五十有五。大衍之數五十,去五以象五行者,後之鼎內外(圖片)是也。又就其中克一,象太極之不動,其用四十有九。又就其中克一,以為鄞鄂,其用四十有八。學人行爐鼎用火之法,以四卦為主,以六十卦為用,存乾坤坎離也。又以大衍圖求其象,則迴圈之理明矣,周天之法泄矣。如或未明,更請看爐鼎圖論雲。」
(圖片)
蟾光論
[編輯]太虛廖廓,皓月燦然。雪浪翻騰,金蟆吐耀。人見月之所以明,而曰金格盛,則月明焉。孰知金之所以生者,自月而產也。人見金之產於月,而不知月之明,本出於日也。
月者喻元性也。水,喻坎官也。金蟆者,喻一點真陽之竅也。元性喻月,性之用也。
性之初見如星大,園陀陀、光爍爍,未足以見性。但氣質之性稍息,而無性略見。如雲開則月見,頃合則亦然耳。至於不時時存之,則可沒,與見未見時無以也。
故金丹之士,才見此物分明,便是元氣產矣。遂以而用之,譬之見賊便捉,毋使再逸。然以之收於鼎器之中,而一點元氣之真,終不可得出矣。
以丹田為目,以心動中元性為月,目光自返照月。蓋交會之後,寶體乃生金也。
月受日氣,故初三生一陽者。丹既居鼎。覺一點靈光,自心常照而無晝夜。一陽生,於月之八日,而二陽產矣。二陽者,丹之金氣少旺,而元性又少現。自二陽生,於 望,而三陽純矣。三陽純者,是所謂元性盡現,即前謂無形之中也。一陽純生時,但覺吾身有一物,或明或隱。二陽生時,則遍體生明矣。三陽生者,則光不在內、不在外,但覺此身如在虛空。亦無身,亦無虛空,亦無日,亦無月,常能如此則禪定也。但丹士若生於有,而不能采真空,而以無為用也。
既至於此,而金丹且半,何也?且元神見矣,而未歸丹於鼎,混精氣而為一,所以為半矣。更說他後一半底道理。月既望矣,十六而一陰生。一陰者,性歸於命之始也。自一陰生,至於月之二十三而二陰產矣。二陰者,乃性歸於命三之二也。自二陰生於月之三十日,而三陰全矣,三陰乃性盡歸於命也。性之全體見,綿綿若存之時,則性反乎命內矣。方其始也,以命而取性,性全矣。又以性安命,此是性命天機括處。所謂性命雙修者,此之謂也。
天機至密,無盡泄矣,到此際則金丹之全世。始於火候,凡一日用度,則一日養之。百日之功,而嬰兒產矣,故吾以月為之喻,取其交會相照之理也。月明實本於金,金之性實出於月。百煉愈堅,萬劫不壞。蓋金,日也。月性也。火,日氣。金入火而複於元性之真,可以煉成至寶,號為金液還丹。故修丹者,始焉取金。為金生水,交合之理顯,而籍土以成之。故城廓基址,元始非托真金藥,而固濟提防之。煉成純金,故曰金丹。
爐鼎圖論
[編輯]鼎之為器,非金非鐵。爐之為具,非玉非石。黃庭為鼎,氣穴為爐。黃庭正在氣穴上,縷絡相連,是為爐鼎。陰陽為炭,以烹以煉。
夫黃庭之在身上,交會之頃,乃元氣立之際。此時正開,而丹落於其中,逐固之。所謂水銀實葫蘆裡,閉塞其口,置深水者也。水銀,鉛汞也。葫蘆,黃庭也.深水者,水猶氣也。閉塞黃庭,隱藏丹母,而置於氣會之地,達者審之,得其趣也。虎嘯風生,龍吟雲起。蟋蟀吟秋,蜉蝣顯陰。萬氣歸鼎,而封固愈密,烹煉愈堅,此爐鼎之所以有也。
萬卷丹經要旨,圖畫立象,本使人得象忘言。後之學者,皆泥象尋真,各求詭論。豈知夫至道不繁,樞紐陰陽而已矣。如以天一生水云云之數而言者,此亦不過明水火之流行耳。如以四時八節而言者,此亦不過喻天地、陰陽消長耳。秘其母而言其子,故知之者鮮矣。
用成今所以著為此書者,皆棄枝葉,而言本根。本根有而枝葉自芳。蓋古人不欲言,而餘言之。道中君子,宜體此意,毋以小道觀焉。依此而行,神仙可立躋也。
或問,爐鼎之體明類,爐鼎之用,亦願聞焉。天地間百卉、草木,萬類散殊。冬至之後,陽動於下。則枯水重榮,百草萌芽。蟄蟲奮發,萬類熙怡。造化豈有心而生萬物?萬物亦何心而望造化?蓋一氣之動,萬類感而然耳。天何心哉?物何心哉?至於百卉,花開結實之際,正藥物迴圈之時。落葉凋芳之際,正藥物歸根複命之時。可喻古人警藥物產、降而成丹,莫有出於此者。但不可泥於無心,使其自浮自沉。亦不可泥於有心,而驅馳逐火。但綿綿若存,知其無,守其有。知其白,守其黑。靜中行火候,定裏結還丹。贈之以中。
神室圖論
[編輯]神室者,元神所居之室,鄞鄂是也。人知立鄞鄂之造化,顯然彰露矣。仰不知有室而無主人,何取其為室哉?然主人雖無,
而主人之胎,亦在乎一室之中矣。如懷孕然,十月之間,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但氣未足耳。氣足而形完,一點靈光人於其中,則攸然而生。啼哭鏘然,純乎其人矣。此乃鄞鄂成,而神歸於室之時也。神歸其室,則所謂得其一,萬事畢矣。
蓋交媾之後,神光垂,而燭乎玄珠矣。精華升,而產於玄珠矣。真鉛則元氣矣。精、氣、神亦先有胚胎在其中矣。火足氣充,則元精、元氣、元神盡合而為一,故嬰兒產矣。嬰兒豈自產焉?火爍盡群陰,而胎始脫,到此方是產嬰兒。
吾嘗謂古人畫煉丹之圖像⊙,○固鄞鄂也,●此一點安,逐不知安一點於中之道。暫結終散,猛火空燒,而離坎逸矣。夫此一點產於外,而順於後天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皆從此。常人為之,志士反焉。逆之而產於內,則長生久視之道存矣。
豈非歸根複命乎?命複歸根之由,深根固蒂也。深根固蒂之道,自澄心、遣欲。澄心之理,屏視去聽。如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此便是真實道理。但德教欲行於世、用於時,故以禮為之防。
所為安心者,喜、怒、哀、樂各等耳。忠、恕、慈、順、恤、恭、敬、謹,則為真心。修丹之士,則以真心亦為妄心。混然返其初,而原其始。卻就無妄心中,生一真心。奮天地有為,而終則至於無為也。若釋氏之所謂真心,則又異焉。放下六情,了無一念。性地廓然,真元自見。一見之傾,來往自在。蓋靜之極,至於極之極,故見太極。則須用一言半句之間,如死一場,再生相似。然後可以造化至機,而為不生不死之根本,豈易窺其門戶耶?
火候圖論
[編輯]《易》之為書,三百八十四交。火之為數,三百八十四銖。故舍乾坤以為鼎器,坎離為藥物。
之外,初一、用屯、蒙。初二、用需、訟。初三、用師、比。初四、用小畜、履。初五、用泰、否。初六、用同人、大有。初七、用謙、豫。初八、用隨、蠱。而金計半斤。初九、用臨、觀。初十、用噬嗑、賁。十一、用剝、複。十二、用無妄、大畜。十三、用頤、大過。十四、用鹹、恆。十五、用遁、大壯。十六、用晉、明夷。十七、用家人、睽。十八、用蹇、解。十九、用損、益。二十、用夬、垢。二十一、用萃、升。二十二、用困、井。二十三、用革、鼎。而水半斤。二十四、用震、艮。二十五、用漸、歸妹。二十六、用豐、旅。二十七、用巽、兌。二十八、用渙、節。二十九、用中孚、小過。三十、用既濟、未濟。頃刻而周,周而復始。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倒造化,翻乾坤。竊宇宙,盜陰陽。達天地之至道,始可與言此也。
或問乾、坤、坎、離之體。
曰:「周天火候之時,坎離交矣。坎離交,則乾坤交會矣。夫天道下降,地氣上升,乃乾坤之用也。坎者,乾交坤也。離者,坤交乾也。其他卦象,不過設體耳。亦不可泥象尋爻,而火候之法始見。」
又曰;「似子言之,不過範圍天地,運行日月而已。而爐鼎圖又列八卦於鼎中,火侯圖又升五位於泥丸,布平橋於卯酉,何也?」
「天機固不容泄言,既至此,隱之何為?且河出圖,洛出書。天尚自泄,況千人乎?」
客曰:「止。余聞泄天機而殃及九祖。」
「獨不聞度一人,而福及九祖乎?吾以吾之丹法,盡底無隱,而傳於有緣之士。苟有信士,一人為仙,某豈無功乎?」
客曰:「子之用心,非某能知及之。」
曰:「是爐也,是鼎也,乃進火,進水之理耳。水、火無過一氣耳。氣之升也,吾以心接之,即火也。氣之降也,吾以靜待之,即水也。此綿綿若存之時,子午進用之功也。斯時也,方是偃月爐具之時。夫性見則氣生,氣生則金生,金生則氣多,氣多則金愈旺。此二者交相為用也。金旺於中,燭破浮雲。露出一勾真性,如月之明,乃偃月爐也。存養之義,則金氣盛而全盡,燭見一輪明月,乃全性也。既見全性,又返金性,則吾身皆真性、命為之主。此用火之時也,蓋二者未融為一,而用火煉之,煉作純金也。包含性命,通體皆陽。浮沉自在,愛日戀月,好遊頂門,時至道成。奮厲而脫,霹靂一聲,身非我有。籲嘻!人人可以如此而成功。人而自棄之,若是可哀也哉!余見總篇,方其九轉既周,沐浴已竟。火力終焉,一星不滅。故動 ,一風以吹之。巽風者,鼎下之片縷耳。闔則為乾,辟則為巽,闔則為噓,辟則為吸。何以能開闢?亦無非一意使之然。」
或曰:「巽,西方之位。以子所言,巽乃中宮。毋乃反乎?」
曰;「西方者,巽之用也。中宮者,巽之體也。吾自心生一意,而降於巽位,其象始辟,則吾言實兼體用而訓也。繼之以乾。乾:金。而火乃金精,故遇而炎火張設。須坎以抑之,抑之而不能止,則有反攻於下之患。故止以良,而又噓以巽。巽上一畫屬陽,止火非陽不行。故遇震而稍焰,遇離而複炎。又止以坤。坤,水也。火從水起,如遇其兌。兌,又西方之卦也。故自尾閭,徐徐升上,而至泥丸。頂為天門,為正午之地。午屬火,遂加煌。又接之以心。心,火也。接者,神也,乃神火也。又加煌。至卯酉,若直下則刑德臨門,危其大哉!故一立而各為二道。今日之卯酉,昔日之坤、艮也。火,氣也。氣降而複升之理,故歸於腎府,化為真水而用之。蓋文火性柔而難化,遇卯木必克土。遂以火克木,則土不受克矣。武火性強而易化,降自酉。酉屬金,金生水,歸於鼎。」
曰:「何謂文,何謂武?」
曰:「文火自三關上至於天矣,武火是午宮與心火也。大凡火侯,只此一場,大有危險。丹士宜一戰而勝,則天下定矣。平日周天火候,切不可以為則也。然此亦不可執著,彼亦不可執著。」
慶雲開盡現鴻蒙,仿佛空中見祖宗。
風定七星還在水,依稀殘韻上飄空。
陰盡圖論
[編輯]張子一日坐於幽室,形忘氣化。倏然兩耳風生,始如秋蟬鳴隔岸之翠柳,終焉若聞九天之簫。韶韻恍然,有一人立於旁,耳、目、口、鼻與張子無異。指張子而罵曰;「吾自太易以來,為子所役,略不瞬甯,何罪於汝?」
張子不覺失笑而無聲,默謂之曰:「來,吾與爾言。汝言固是,但爾為我苦邪?我為爾苦邪?姑坐以敘。」
曰:「我先以來,本無事。與子同居之後,寤寐亦相持。移像累劫,而不自如。置我沙漠、風霜之地,既令我歸東,又令我歸西。種種相魔。自頃以來始蒙慧以室廬,養以調息。美則美矣,但晚也。」
張曰:「非吾之過也,乃六欲之賊使之然也。子微而隱,彼顯而彰。否知有彼,而不知有此。譬之瞽者坐舟,但知舟之日去千里,而不知撐者實勞也。使不欲舟行,則撐者暇矣。」
似張者欣然曰:「幾失君!吾有百煉之堅刀,可同剿此賊,而去其根後,同入規中時,然後行,獨步金闕。」
張子曰:「唯唯。」
見黃光四進,五色煥然。觀者聽其言曰:「去賊之道不宜急,急則反受其敵。」
始然力不勝,其禍乃可必。縱放任餘心,守之常將息。或作狡詐形,視之常無爾。一戰定三清,萬魔俱屏跡。
總論金丹之要
[編輯]夫人之身,大而則可以取象天地,包容萬匯,變化莫測,靈通玄妙。百姓日用而不知,故金丹之道鮮矣。
夫金丹之道,貴乎藥物。藥物在乎精、氣、神。神,始用神光,精,始用精華,氣即用元氣。精非氣不盈,神非氣不充。精因氣融,氣憑精用。氣因神見,神憑氣用。
且以吾身之天地言之,自太極既分,兩儀判矣。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立,而天、地、人之道備矣。天以動為體,地以靜為體。天地之氣,往來不息,而日月行乎其中。蓋父母媾形育我之後,始生脈絡也。自形完之後,始生縷絡。反若元性之虛無,穀道筋條,殆似草茅之鬱茂。此乃之先天氣,為先天之道,此金寶之至言也。
宜守之以中,則庶乎道路通暢。蓋人受天地之中氣以生,所謂命也。得天地之中氣以生,遂可為人。我以身為天地,亦宜執其中,而為造化之樞紐。中者,有三中:心中意、臍中鼎,腎中爐。三中之至切者,心中意。臍中鼎次之,腎中爐又次之。此三者,自金丹之始至終,不可須臾離也。
大凡金丹之道,學者尋五行。其末矣,當知夫交會之際,恍惚杳冥,癢生毛竅。金之本情也。逸像和暢,肢體柔順,本之本性也。鉛本火體而金情,汞本水體而木性。無他,水火者,鋁汞之體也。金木者,鉛汞之用也。鉛汞凝結,光華會合者,意也,意屬土。五行既全於鼎器之中,物以類聚。五行又壞列於鼎器之外,內外相感而丹始成。形狀黍米相似,非青、非黃、非黑、非白,不可得而名狀也。到此際,又綿綿若存,清淨無為,自然現出百般妙用景象。腎水合精水,目玄膺流下,謂之華池、神水。虛無之中,白雪生而黃芽長。只綿綿若存之頃,亦悉歸於鼎器之內。是大藥不離精、氣、神,要認始用藥材。
又精、氣、神之所產也,非便用精氣神也。今有一等旁門,自作自是,而精、氣、神受役之不暇,奚能產藥也?
精、氣、神三者,孰為重?
曰,神為重。金丹之道,始然以神而用精、氣也。故曰:神
為重。神者,性之別名也。至靜之餘,元氣方產之際,神亦欲出,急用定以待之。不然,是散而無體之體也。苟誇出入,必為大道,則難不可為?夫神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師言曰,神之妙用無方而有限。若得其道,可以出入,切不可縱為良深。蓋收於內則可,豈宜縱於外也?夫神出而依林木以成形,陰未盡也。將出之際,多異景。日光燁然,從目出也。鼻氣或吸,從鼻出也。耳聞清音,從耳出也。獨不可從口出入者,何也?夫口,五臟之氣所會也。神棄精氣而竊出,避氣盛之地也。神、氣、精常相戀,神一出,二者無依焉。故神之出也,有害無益。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丹士逆之為用,順而為火。
夫火迴圈,九轉中九轉。九轉初生,旺於第一轉。伺氣盡,又 第二轉。餘亦如之。至於九轉周足,遂迫於鼎。故用前進火工夫,謂之真陽而戰群陰。請明言之:
人一身皆屬陰,惟有一點陽耳。我以一點之陽,自遠之近,轉之又轉。戰退群陰,則陽道日長,陰道日消。故《易》曰:「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至於陰盡陽純,而丹始能升於泥丸。決然奮厲,真人於斯而始見矣。金丹之道如此而已。更有言不盡底。」
丹之初成也,交會之際,未免借陰陽二以成之,後則漸以陽火煉成純陽之體。故自強不息,乾道也。丹成矣,故凝神以成軀而成仙。丹之初成也,籍五行以成其用,後則漸以真金養成純金之體,故通體之光金色也。金變日色,故光。金象日,性故剛。故曰金丹,又曰金仙。
幻體雖假合之物,修丹之士須籍以養丹基。譬之地也,城池固,則外邪不能人。故綿綿若存之頃,脾、胃合為一脈,而圍丹穴之左。肺、肝合為一脈,而圍丹穴之右。真氣微至,則環手脈絡之中。故近丹,而氣可得之以化至寶。
舉其一,可知二。然亦無為自然始,舉是以明矣。夫無為,無有力也。夫人之一氣在身,由念而動。譬之握拳,念欲開而五指伸,了無掛礙。學人達此,於采先天一氣之時,行一真念,采一真氣。按圖觀象,落在黃庭,其理一也。窮冬調剝,必得陰陽交泰之後,乃生萬象。學人達此,當知交會之後,不期藥物之產而自產矣。
金之在水,其耀奪目。金之在上,土能藏之。蓋產於幽處,而隱其明處也。丹之居鼎,猶人君之在位,百官稱職,其國自安。火侯藥物,各得其宜。
第一轉,產藥於東,而降於西。以心為斗柄,斡旋其機。故行二十度而魄滿,又斡之二十度而魂滿。則火之魂,而水之魄立,而神用大矣。他轉如之,舉其要以明學者。言曰:
斗極建四時,八節無不順。斗極實兀然,魁杓自移動。只要兩眼皎,上下交相用。須向靜中行,莫就忙裏送。
要無形圖與他看,一氣周流歸故宅。金丹何事卻成功?
至道本不繁,庸人自生事。我本遇師傳,三囑令深秘。
何故盡圖並立論,毫釐說盡鬼神驚。咄!地獄不囚傳道者,教存經籍度三師。
次第秘訣
[編輯]坐靜打頑空,抑息,守己生時。
聞命氣沖和,待氣動,方可如下行。
存歸 ,然後就上二竅,直沖五星。候見地,則放靜,又觀心。放下了一段,候再見明,一陽真氣產矣。
採取交媾,綿綿若存。小光透,用機出入,開道一回,然後方行子午。大光透,用機出入,破頂一回。
此是後上前下,此後並系尾閭五星。於三十日見,用機出入。
上弦十五日足見機。大凡三遭望、七十日左右見機。下弦日數足,只下明鼎,內晦用機,再朝天徑。
乙太和返太極。以太極返無極。
否 泰
動靜之機,氣盛則仰之以靜,氣弱則助之以意。
火候秘訣
[編輯]丹居鼎內,上水下火。心動屬火,靜屬水,乃水鼎也。○靜屬水,動屬火,乃火鼎也。
陽在鼎下,曰水鼎。升於鼎上,則火鼎也。陽火是外爐,外爐起火,存於氣穴。黃庭正在氣穴之上,氣穴乃內爐也。內爐有火,近鼎常烹,此綿綿若存也。火長進於下,則不可坐。至於子午二時,午進火,於進水。陽生,不以心憂,接之以意,斡歸於右,轉降於左,存入 ,反是則進火。
或曰:「敢問九轉之功。」
曰:「三月火候乃九轉。」
「第一轉: 初自脅邊左右,存為火道。自陽宮起,自右邊,到肩橫過正中凝住,卻自左邊送下。逐綿綿若存,宜靜不宜動,宜徐不宜急。曰,扇火急則傷丹。此每日子時之功也。」
「第二轉: 自肋邊進一寸二分,目前法。此丑時之用功也。」
「第三轉: 白肋邊進五分,用法如前法。此寅時之用功也。」
「沐浴: 卯時火起,取丹計四寸,有縷二條,止為火道。脈透鼎中,故火起不用目,不用心,以意斡之右轉。取橫與鼎齊,正縷地也。遂大靜火,遂為水而歸於鼎。丹逐沐浴,綿綿若存。」
「第四轉: 進一寸,用法如前。此辰時之用也。」
「第五轉: 進五分,用法如前。此巳時之用功也。」
「第六轉抽添: 進五分,火自下與午時心火頂火俱旺,故陽生,小抑之,抽也。再生,則火微矣。直上於左而橫過,恰值心。遂逢心火而共降於右,若下火不抽。上逢心火。」
「第七轉: 過五分,用如前法。此未時之用功也。」
「第八轉: 行左降右,取丹方一寸。未時之火道,皆是陰之道也。火力過而衰,值申道,亦陰道。無他,心上道,陽道也。心下道,陰道也。二時火皆從陰過,至酉而始。金旺。故靜以待之,火為金液而歸於鼎,丹遂沐浴。卯沐浴乃益汞,酉沐浴乃益鉛。」
「第九轉: 取金丹五分而已,頃刻用而即定以待。」
「第十轉: 用巽風起火,行運火之法,見火候之圖。」
後跋
[編輯]托秋毫之末,大宇宙之總者,神也。運一元之母,成萬物之形者,氣也。本靈源之液,潤八荒之津者,精也。三元混而回生轉殺,一極立而返本還元者,天君之妙也。天君者,心之謂矣。玉清金笥寶篆金寶內煉丹決之書,此青華君之神文、《悟真篇》之扃鑰、張紫陽剖玄露妙之心傳。誦之者,得之於心,忘其心,得之於神,忘其神,得之於太虛。誠三光之領、五氣之綱。能死能生,能無能有。含赤子之德,宰萬化之宜。先天先地之妙,於是存焉。是妙也,志不遷於物 ,形不老於人間。超生死無干之地,了鬼神莫知之機。斯文之要哉!故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