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057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七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七
[編輯]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七
如是已說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我今當說。總嗢拕南曰。
- 體顯現初 門差別後
問何等為處。答於彼彼事理無相違。問何等非處。答於彼彼事理有相違。是名處非處體。
問何故世尊顯示處非處善巧耶。答為欲顯示染污清淨正方便智無失壞故。
問應以幾門觀察處非處耶。答四。由佛世尊但以四門宣說一切處非處故。何等為四。一成辦門。二合會門。三證得門。四現行門。問何緣以此四門說處非處。答為欲示現遍一切種差別門故。云何一切種差別。謂依初成辦門。彼所不攝餘差別相。我當顯示。當知此差別略說有三種。一諸根越所作故。二大種越所作故。三資生越所作故。諸根越所作者。謂無處無位。眼能聞聲嗅香甞味覺諸觸等必無是處。能見諸色斯有是處。如眼根如是。所餘色根一一相望。越用差別如應當知。大種越所作者。謂無處無位。地能造作水火風用必無是處。能作地用斯有是處。如是所餘大種展轉相望。越用差別如應當知。資生越所作者。謂無處無位。從餘類種餘類芽生必無是處。唯自種類斯有是處。無處無位搆牛角等而出於乳。必無是處。搆彼乳房斯有是處。無處無位。鑽搖水瓶而出生酥必無是處。鑽搖於酪斯有是處。無處無位。壓沙出油必無是處。壓苣蕂等斯有是處。無處無位。鑽濕木等而出於火。必無是處。鑽於乾木斯有是處。如是等類應當觀察初處非處門差別之相。云何第二處非處門差別。謂無處無位。光明黑闇一時合會無有是處。若有一處無第二生斯有是處。無處無位。麁分水火一時合會無有是處。隨有一種斯有是處。無處無位。二麁色聚同據一處無有是處。若一極微斯有是處。無處無位。同一種類二心心法俱時合會無有是處。一一而生斯有是處。無處無位。同一種類。若善不善。若善無記不善無記。若苦若樂俱時合會無有是處。隨有一種斯有是處。無處無位。愛非愛果俱時合會無有是處。若隨有一斯有是處。如是等類應當觀察第二處非處門差別之相。云何第三處非處門差別。謂無處無位。石女生兒無有是處若非石女斯有是處。無處無位。生半擇迦能生男女無有是處。若諸丈夫斯有是處。無處無位。盲眼見色聾耳聞聲。鼻舌壞者嗅香甞味無有是處。諸根不壞斯有是處。無處無位。未具資糧於現法中證學無學究竟解脫。無有是處。已具資糧斯有是處。無處無位。未得聖道能證涅槃。及證聲聞獨覺菩提。若證無上正等菩提無有是處。已得聖道斯有是處。無處無位。人趣有情以傍生趣草等飲食以充節會。若諸天眾食人飲食。色無色界食諸段食無有是處。與此相違斯有是處。無處無位。不捨那落迦所有身形而得人身。如是不捨所餘身形而得餘身無有是處。捨已方得斯有是處。如是等類應當觀察第三處非處門差別之相。云何第四處非處門差別。謂無處無位。地捨自相成餘界相無有是處。不捨自相斯有是處。如地如是餘大種如應當知。無處無位。生長欲界不得天眼見諸天色無有是處。見人中色斯有是處。如是餘根如應當知。無處無位。有貪愛者貪愛覆蔽。貪愛未斷而於財利心離染著無有是處。如是瞋癡隨應當知。無處無位。不斷貪等一切煩惱隨煩惱纏修四念住。無有是處。與此相違斯有是處。如修念住如是。所餘菩提分法當知亦爾。無處無位。於如來所不捨諍見諍欲諍心。若不開許而能正面覩於如來無有是處。若捨若許斯有是處。無處無位。一切智者一切見者有所知境而不了知。或復失念作非一切智者所作無有是處。與此相違斯有是處。無處無位。已入大地諸菩薩等於諸有情起故害心。或菩提心當有退轉無有是處。與此相違斯有是處。如是等類應當觀察第四處非處門差別之相。
復次略有四處四非處。依前所說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應正觀察。若於如是所說道理不相違背。示現宣說。是名為處。若此相違示現宣說。是名非處。如是四處並前所說。合成八種處非處善巧。
問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何差別。答唯於因果生起道理正智顯了。名緣起善巧。若於一切無顛倒理正智顯了。名處非處善巧。所餘處非處善巧決擇文不復現。如是已說處非處善巧。
根善巧我今當說。總嗢拕南曰。
- 初義意建立 廣分別為後
問何等是根義。答增上義是根義。問為顯何義。答為顯於彼彼事彼彼法最勝義。
云何建立二十二根。謂能取境增上義故建立六根。安立家族相續不斷增上義故建立二根。為活性命事業方便增上義故建立一根。受用業果增上義故建立五根。世間清淨增上義故建立五根。出世清淨增上義故建立三根。
復次受用顯境增上義故建立六根。受用隱境增上義故建立二根。受用境界時分邊際增上義故建立一根。受用境界發生雜染增上義故建立五根。安立清淨增上義故建立八根。復次顯於內門受用境界增上義故建立六根。顯於外門受用境界增上義故建立二根。受用內身增上義故建立一根。受用外境及與內身發生雜染增上義故建立五根。對治雜染安立清淨增上義故建立八根。復次依止端嚴增上義故建立五根。能令依止隨自在轉增上義故建立一根。依止安住增上義故建立一根。依止出生增上義故建立二根。依止損益增上義故建立五根。依止解脫增上義故建立八根。
復次顯有情事增上義故建立六根。生有情事增上義故建立二根。令有情事若住若沒增上義故建立一根。顯諸有情受用境界增上義故建立五根。顯諸有情勝生方便增上義故建立五根。顯諸有情定勝方便增上義故建立三根。
復次顯有情事增上義故建立六根。顯了有情增長增上義故建立二根。顯了有情壽漸損減增上義故建立一根顯了有情興盛衰損增上義故建立五根。顯了有情功德過失增上義故建立八根。
復次依如是名建立六根。依如是種如是姓建立二根。依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建立五根。依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建立一根。當知此諸根依在家品施設建立。依如是信如是精進。乃至如是慧如是向如是果。建立八根。當知此諸根依出家品施設建立。復次依修行者防護根門增上義故建立六根。堪得出家證沙門果增上義故建立二根。積集善品增上義故建立一根。正知而行增上義故建立五根。證沙門果諸方便道增上義故建立五根。證沙門果增上義故建立三根。
中嗢拕南曰。
- 隨境界轉等 由顯及內門
- 莊嚴二有情 假設防護等
問眼根作何等業。答於諸色境已見今見當見為業。如是耳根乃至意根所有作業如應當知。問男根女根作何等業。答父母妻子親戚眷屬互相攝受顯現為業。問命根作何等業。答令諸有情墮在存活住持數中為業。問受所攝根作何等業。答令諸有情領納一切興盛衰損為業。問信等諸根作何等業。答能生善趣及能圓滿涅槃資糧為業。問最後三根作何等業。答能於現法趣證涅槃為業。問如是諸根幾是實有幾非實有。答十六實有。餘非實有。
問幾色所攝。答七。問幾心所攝答一三少分。問幾心法所攝。答十三少分。問幾心不相應行所攝。答一。問幾有為所攝。答一切是有為。無有根是無為。問男女二根何等根分。答是身根分。問最後三根何等根分。答是九根分。所謂意根信等五根樂喜捨根。問命根何等根分。答此無所屬。依先業所引時量決定而建立故唯說假有。
問幾善。答或八或五及六少分。問幾不善。答六少分。問幾無記。答八五少分。問幾有異熟。答一十少分。問幾無異熟。答十一十少分。問幾有異熟助伴。答最後三能助有可愛異熟法令轉明盛。能感決定人天異熟。問幾是異熟。答一九少分。問幾有種子異熟。答一切皆有。問幾非異熟。答十二九少分。問幾是異熟生。答亦一切種子所攝異熟所生故。
問幾欲界繫。答四十五少分。問幾色界繫。答十五少分。問幾無色界繫。答八少分。問幾不繫。答三九少分。
問未至地幾可得。答十一。問若未至地有喜根者。何故不如初靜慮地建立喜耶。答由於彼地喜可動故。問喜於彼有何教為證。答如世尊言。如是苾芻離生喜樂滋潤其身。周遍滋潤遍流遍悅。無有少分不充不滿。如是名為離生喜樂。此中初門說未至位。後門說根本位。問初靜慮地幾根可得。答十八。第二靜慮地亦爾。問第三靜慮地幾根可得。答十七。問第四靜慮地幾根可得。答十六。問空無邊處地幾根可得。答十一。如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應知亦爾。問非想非非想處地幾根可得。答八。問初靜慮地所攝諸根當言有漏。當言無漏。答當言二種。如初靜慮所攝諸根。乃至無所有處地所攝諸根當知亦爾。非想非非想處地所攝諸根。當言有漏。此約種類。若約相續當言二種。又由煩惱解脫故。令彼諸根成無漏性。如有漏無漏如是。應斷不應斷世間出世間。當知亦爾。
問若生欲界當言成就幾根。答容有一切。問生那落迦成就幾根。答八。現行種子皆得成就。除三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三約現行不成就。約種子或成就。謂般涅槃法。或不成就。謂不般涅槃法。餘三現行故不成就。種子故成就。如生那落迦趣於一向。苦傍生餓鬼當知亦爾。若苦樂雜受處。後三種亦現行成就。問若生人趣成就幾根。答容有一切。如生人中生天亦爾。問諸缺根者成就幾根。答除五容有餘。問諸具根者成就幾根。答容有一切。問諸半擇迦。成就幾根。答除五容有餘。問女成就幾根。答容有二十一。問男成就幾根。答亦容有二十一。問諸二形者成就幾根。答容有十九。問斷善根者成就幾根。答除八容有餘。問不斷善根者成就幾根。答容有一切。問諸異生成就幾根。答十九除後三。問諸見諦者成就幾根。答容有一切。問有學成就幾根。答容有二十一。問無學成就幾根。答容有十九。問預流果向成就幾根。答容有二十。問預流果成就幾根。答亦容有二十。如預流果一來果向。一來果不還果向當知亦爾。問不還果成就幾根。答容有十九。如不還果阿羅漢向亦爾。問阿羅漢果成就幾根。答容有十九。問若生色界成就幾根。答容有十八。問生無色界成就幾根。答容有十一。
問若欲界沒欲界生時。當言捨幾根得幾根。答且約色根容有而說。或捨缺諸根得缺諸根。或捨缺諸根得具諸根。或捨具諸根得具諸根。或捨具諸根得缺諸根。或捨劣諸根得劣諸根。或捨劣諸根得勝諸根。或捨勝諸根得劣諸根。或捨勝諸根得勝諸根。意根命根勝劣得捨當知亦爾。若諸受根勝劣得捨。隨其所應亦爾。此約異熟果故有差別。若諸善根約等流果。捨前前劣得後後勝。非由生故捨勝得劣。後邪方便乃有斯義。最後三根於一切位與生相違。是故不說。問從欲界沒色界生時。捨幾根得幾根。答容捨下地一切。容得上地一切。如欲界沒色界生時。從欲界沒無色生時。從色界沒無色生時。當知亦爾。
最後三根由證沙門果方便而得不由沒生。先修習力所任持故。後等流果轉盛而生。又能為緣生異熟果令轉明盛。
中嗢拕南曰。
- 業實有色等 善等異熟等
- 若界若諸地 及死生得捨
問幾根由境界義名有義幾非耶。答二十一名有義。一非。問幾於非色助伴義轉。答七色根。問幾色非色為助伴耶。答餘有義根。問五色根何義。答色等五各別境。問第六根何義。答一切法。問男女根何義。答因欲相應即觸所攝。問五受根何義。答隨順苦樂憂喜捨處。即六根義。問信根何義。答應得應捨所有境界。問精進根何義。答即於二種若得若捨俱無所憚。問念根何義。答於聞思修憶持不忘。問定根何義。答奢摩他毘鉢舍那。問慧根何義。答所知真實。問未知欲知根何義。答修諦現觀者從善法欲已去。於一切方便道中即彼五根義。當知是此義。問已知根何義。答從預流果乃至金剛喻定。即彼五根義當知是此義。問具知根何義。答從初無學道乃至無餘涅槃界。即彼五根義當知是此義。
問幾有色有色為義。答七。問幾無色。有色無色為義。答除命根餘一切。問幾非有色非無色。非有色非無色為義。答即此命根是假法故。問幾有見。有見為義。答一切非有見。一有色以有見為義。及餘非有色一分問幾有對。有對為義。答七有色及餘無色無對一分。
問幾有漏。有漏為義。答唯七。除最後二及苦憂根。餘有漏無漏以有漏無漏為義。當知苦根。有漏無漏以有漏為義憂根。有漏以有漏無漏為義未知欲知根。若遠沙門果世間行所攝是有漏。若近沙門果出世行所攝是無漏。
問幾有為。有為為義。答一切是有為。八有為為義。餘有為。無為為義。
問幾有諍。有諍為義。答如說有漏。當知此亦爾。如說有諍。當知有愛味依耽嗜世間出世間等亦爾。
問幾過去。過去為義。答除有色根及苦根。餘有義一分。若有色根及苦根在過去。非過去為義。問幾過去現在為義。答即如所說一分。當知即此在過去。以未來為義。又即此在現在以過去未來為義。問幾現在。現在為義。答一切有色根及苦根。並前所說一分。又此一分在未來。以過去未來現在為義。若諸色根在未來。非未來為義。苦根亦爾。
問幾欲界繫。欲界繫為義。答四。二欲色界繫。欲界繫為義。三欲色界繫。欲色界繫為義。二欲色界繫及不繫。欲色無色界繫及不繫為義。七欲色無色界繫及不繫彼義亦爾。一色界繫及不繫。一切繫不繫為義。二不繫一切繫。不繫為義。
問幾善。善為義。答八唯善。善不善無記為義。五善不善無記。善不善無記為義。一善不善。善不善無記為義。五無記。無記為義。二無記。善不善無記為義。
問幾學。學為義。如是等。答九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以三種為義。七非學非無學。即以此為義。一通三種。非學非無學為義。一學非學非無學。以三種為義。二學。以三種為義。一無學。以三種為義。
問幾見所斷。見所斷為義。如是等。答十四一分見所斷。一分修所斷。十二一分修所斷。一分非所斷。謂即十四中六及餘六餘二非所斷。此中有色諸根見修所斷為義。無色諸根三種為義。謂見修所斷非所斷義。
問幾根於義雜染捨所顯。答除諸善根。以諸善根於義清淨捨所顯故。
問幾根顛倒義。答除諸善根。所有六根義。問幾根顛倒所依。答七色根。問幾根顛倒自性。答六少分。問幾根顛倒對治。答八物。
問幾根觀義過失。答或八或五或一。問若彼諸行亦有四德相應可得。云何唯觀為過失耶。何者四德。一堅住德。謂如一蘊住經百年。若正將御或有過者。二勢力德。謂能生樂及現清淨。三轉變德。謂牽引修治受用棄捨自在轉故。四可樂德。謂依彼處生種種著故。是名諸行有四德相。答雖有世間於彼諸法取為功德。然彼一切皆諸過失之所隨逐。問何等名為諸過失耶。答雖少時住非究竟故。愛變無常現可得故。死沒無常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初功德。又能發生種種苦惱現可得故。種種不淨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第二德。又於老病死等不隨所欲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第三德。又諸糞蟲及豬犬等亦極樂著糞穢不淨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第四德。由彼諸行離諸功德。是故一切過失相應。故應觀彼具諸過失。
問眼根誰所依處。答見色依處。問乃至意根誰所依處。答各取自境之所依處。問男女二根誰所依處。答習欲依處。問命根誰所依處。答乃至死有為前時有之所依處。問諸受根誰所依處。答於諸境界可意不可意。若愛若恚等之所依處。問信根誰所依處。答趣入善法之所依處。問精進根誰所依處。答已入善法恆常修習之所依處。問念根誰所依處。答正知而行之所依處。問定根誰所依處。答智見清淨之所依處。問慧根誰所依處。答煩惱永斷之所依處。問未知欲知根誰所依處。答證初第二第三沙門果之所依處。問已知根誰所依處。答乃至金剛喻定無學沙門果證之所依處。問具知根誰所依處。答無間煩惱永斷作證現法樂住所依永滅之所依處。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此身有色麁滓所成。四大所造。父母不淨和合所生。種種飲食之所長養。常假覆蔽沐浴按摩。斷截。破壞散滅之法。答依七色根作如是說。當知此中略說欲界有色諸根。初句說彼共相。第二句說彼自相。次有三句說彼因相。所謂依因生因生已增長因。次有三句說彼轉變相。謂寒所作熱所作勞倦所作。後有四句說彼變壞相。謂初二句活位逼損所作。後二句死後所作。他故自然故變壞應知。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遠行及濁行無身寢於窟耶。答依意根處。由於前際無始時故。遍緣一切所知境故。名為遠行。諸心相續一一轉故。無主宰故。名為獨行。無色無見亦無對故。名為無身。依止色故。名寢於窟。
問依何根處說如是言。由八處所男為女縛。謂舞歌笑睇美顏妙觸祇奉成禮。答依男女二根。於遊戲時由四處縛。於受用時亦由四處。於遊戲時。身語面門眼目舒悅。於受用時。妍容軟滑恭事童分。
問依何根處說如是言。眾生存活住持安隱。答依命根說。有諸氣息故名眾生。思慮相應故名存活。等餘而住故名為住。增上而轉故說名持。無有病惱故名安隱。
問依何根處說如是言。平正受受所攝。答依喜樂根說。望所餘受自相共相依止相所顯故。如平正等如是。不平正等非平正非不平正等。如應當知。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於如來所淨信深固根生建立。一切世間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無有如法能引脫者。答依信根說。此顯其信於聞思修勝解堅固義。又此堅固隨所信解方便顯示。謂智生主淨最勝之者尚不能動。何況凡流。又堅固義復有差別。謂其信深固。由世間善決定勝解為出世勝解根本故。又由出世清淨勝解所建立故。當知最初是標句。後二是釋句。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
- 住有勢有勤 有勇健堅猛
- 於諸善法中 常不捨善軛
答依精進根說。此精進根略顯其相差別有五。謂被甲精進。方便精進。不下精進。無動精進。無喜足精進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
- 念等念隨念 別念不忘念
- 心明記無失 無忘無失法
答依念根說此差別義。如攝異門分應知。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
- 令心住等住 安住與近住
- 調寂靜寂止 一趣等持性
答依定根說此差別義。如聲聞地應知。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
- 簡擇法 極簡擇 遍尋求 遍伺察
答依慧根說此差別義。亦如聲聞地應知。所餘善根信等攝故。其差別義無復可得。
問於幾根處立身念住。答七。問於幾根處立受念住。答五。問於幾根處立心念住。答一。問於幾根處立法念住。答最後八及命根。
問幾根最勝苦諦依處。答九。問幾根最勝集諦依處。答五。問幾根滅諦依處。答一切。問幾根道諦依處。答最後八。問依幾根處善思所思。答九。問依幾根處善說所說。答十。問依幾根處善作所作。答十六。如是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如應當知問幾根最勝惑業依處。答九。問依幾根處起煩惱業。答五。問依幾根處斷煩惱業。答最後八。
問由幾根故領納一切世出世間所有吉祥。答除二。問由幾根故領納一切吉祥敗壞。答十一。問幾根能引所有吉祥。答最後八。復次如世尊言。諸受欲者略有五種作吉祥法。謂忍辱。柔和。觀人而捨。行賢善行。及不放逸。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若別分別乃有十種。一已受怨害忍。二現前怨害忍。三慮恐怨害忍。四饒益怨憎忍。五損害親友忍。六一切怨害忍。七一切因怨害忍。八受教怨害忍。九擇力怨害忍。十自性怨害忍。如是一切總說名為耐違害忍。云何柔和。謂性賢善。由身語意將護於他令無惱害。若他所有無罪喜樂未生令生。生已隨護。有罪憂苦若未生者遮令不生。若已生者方便令脫。此中忍辱耐他違害。柔和於他不作違損。如是名為二種差別。當知觀人二時差別。一攝受時。二處置時。於攝受時應以五相觀察其人然後攝受。一由歸誠。二由技能。三由智慧。四由行跡。五由廉儉。於處置時亦以五相觀察其人然後處置。一堪處事業置事業中。二堪處思業置思業中。三堪處和業置和業中。四堪處護身財業置護身財業中。五堪處法業置法業中。捨略有五。一田地捨。二財物捨。三隨宜捨。四飲食捨。五最勝捨。此中捨相捨具名捨。賢善行者。為性於他無所違負。無所欺誑無所違負。復有五種。一無顛倒違負。二無委信違負。三無承事違負。四無契約違負。五無他方便違負。不放逸者。謂修習諸善法。防護不善心。因果相屬故俱應為彼相。此復有五種應知。一求財不放逸。二守財不放逸。三護身不放逸。四護名不放逸。五行法不放逸。如是一切總有五力能生吉祥。一善尸羅力。二善朋友力。三無弊悋力。四可委信力。五法力。當知吉祥亦有五種。一眾所愛樂。二富貴自在。三怨敵退伏。四饒益所依。五往諸善趣。前四種力總能生起四種吉祥。第五一力能生第五。
問幾根先煩惱業之所感得。答八。問幾根名色為緣。答一。問幾根觸為緣。答五。問幾根策勵為緣。答八。問幾根應防護。答八。問幾根應調靜。答一。問幾根應寂止。答五。問幾根自性調順寂靜寂止。復能調伏寂靜寂止。答八。云何諸根捨。謂同分界地諸根滅餘生起。云何諸根棄。謂不同分界地諸根滅餘生起。云何諸根斷。謂斷彼繫縛一切煩惱。云何諸根退。謂世間興盛若定若生所有失壞。問聲聞獨覺菩薩諸根有何差別。答當知差別略有五種。一品類差別。二任持差別。三羂索差別。四正行差別。五證得差別。品類差別者。諸菩薩根其性上品。聲聞獨覺所有諸根軟品中品。任持差別者。諸菩薩根一切明處善巧任持。聲聞獨覺所有諸根一分明處善巧任持。羂索差別者。諸菩薩根大悲所羂。聲聞獨覺根不如是。正行差別者。諸菩薩根自利利他正行現前。聲聞獨覺所有諸根自利現前。證得差別者。諸菩薩根證得無上大菩提果。聲聞獨覺所有諸根證得下中二菩提果。問若補特伽羅依未至定修諦現觀。彼得果時起初靜慮喜根現前。為不起耶。答有一能起。有一不起。若有利根眾多善本之所資助。彼能現起。非餘。問幾根入初靜慮。答八。後三一分能入。一分不能。如初靜慮第二亦爾。第三亦八。然非即彼第四靜慮及無色定。七根能入。後三有一能入。有一不能。問幾根得預流果。答或一或八或二或九得一來果。憂根雖道所依非道攝故。此中不取。喜根非堅住故此亦不取。若通取者當增其數。問幾根得不還果。答或十一或二憂根道理如前應知。問幾根得阿羅漢果。答或一或十。
如經言。於上解脫希求憂慼。云何希。謂修行者作如是念。是處眾聖能具足住。求云何。謂修行者作如是念。我於是處當具足住。慼云何。謂於下劣不生喜足。憂云何。謂於無上心生思慕。此中預流一來於一切種皆圓滿。故建立憂根。若不還果雖有初二餘二無故。不立憂根。唯善法欲。
問頗有依止喜根能捨喜根憂根捨根耶。答有謂依出離喜根為依止故。捨依耽嗜三根。問頗有依止憂根捨憂根耶。答有。謂依出離為依止故。捨依耽嗜。問頗有依止捨根捨捨根耶。答有。謂依一性捨為依止故。捨依種種性捨。無所依捨為依止故。捨依一性捨。得預流果時未知欲知根。亦滅亦捨。非起而棄非斷非退。得阿羅漢果時已知根道理。應知亦爾。
問幾補特伽羅有練根耶。答一切有學及無學五退思護住堪達種性。非諸獨覺亦非菩薩。性利根故。問若預流者修練根時。既得練根亦證一來果耶。答證。問亦證不還果耶。答不證。對治難得故。所應得義極廣大故。問若不還者修練根時。既得練根亦進離欲耶。答進。問亦證阿羅漢果耶。答不證。由前因故。轉根已後一切皆證。問何故轉根。答於薄少昇進不生喜足故。為植引發勝定力故。為植多聞力故。為植論議決擇力故。為植觀察甚深法忍力故。
問諸菩薩未知欲知等三根云何建立。答於勝解行地建立初根。於淨增上意樂地等立第二根。於如來地立第三根。
問由幾種滿名學滿耶。答由三種滿。一根滿。謂利根。二定滿。謂八解脫定。三果滿。謂不還果。若諸無學得有二滿。一根滿。謂不動法。二定滿。如前應知。一切無學皆由果滿說名為滿。
問如說諸根不調不守不護不防亦不修習。此差別名有何義耶。答略說由四因緣。諸根名不調伏。謂簡擇力為依止故。於諸境界若不應縱諸根之者。便起加行令不縱逸。若應縱者便起加行縱彼諸根。護諸煩惱令不現起。斷對治力為依止故。即於如前所說境界。為性無著為性煩惱不復現行。若無是四調諸根者。當知彼根名不調伏。由不守故不護故不防故不修故。若有是四調諸根者。當知與彼四種相違。名為調伏乃至修習。云何不調伏者能引眾苦。謂能生六種苦故。一擾惱住所生苦。二他所擯黜苦。三他所譏毀苦。四追悔所生苦。五往生惡趣苦。六生等諸苦。若有諸根善調伏者。當知與此相違斷六種苦引諸快樂。問十四種根三聚有情。為十四攝三。三攝十四耶。答三攝十四。非十四攝三。不攝何等。謂外處少分。三聚有情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問五根三受。為五攝三。三攝五耶。答更互相攝。
問五根三十七覺品法。為五攝三十七。三十七攝五耶。答三十七攝五。非五攝三十七。不攝何等。謂語業命喜安捨。如是或六或四彼所不攝。
問五根三根。為五攝三。三攝五耶。答三攝五。非五攝三。不攝何等。謂意樂喜捨根問九遍知幾根攝。答此九遍知斷遍知攝故。非根所攝。何等為九。謂欲繫苦集見所斷斷。是初遍知。色無色繫苦集見所斷斷。第二遍知。欲繫滅見所斷斷。第三遍知。色無色繫滅見所斷斷。第四遍知。欲繫道見所斷斷。第五遍知。色無色繫道見所斷斷。第六遍知。下分結斷。第七遍知。色愛盡第八遍知。無色愛盡第九遍知。當知遍知略由二緣而得建立。一通達諦斷故。二永度界斷故。由相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二遍知。相不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四遍知。永度劣界故立一遍知。永度中界故立一遍知。永度妙界故立一遍知。
問諸相隨好力無畏等不共佛法幾根攝耶。答諸相隨好。舌根及四根依處所攝。何等為四。謂身根。男根。眼根。舌根。諸佛十力。如來身中慧根所攝。及具知根四無所畏。五根所攝。及即此一。如無所畏不護亦爾。三種念住非根所攝。然六根所引無貪無瞋所攝。大悲亦彼所引無瞋無癡所攝。非根所攝。無忘失法如力應知。佛一切種妙智亦爾。永斷習氣非根所攝。然是六根所證煩惱永斷所攝。問諸煩惱品所有麁重。阿羅漢等永斷無餘。復有何品麁重。阿羅漢等所未能斷。由斷此故說名如來永斷習氣。答異熟品麁重。阿羅漢等所未能斷。唯有如來名究竟斷。
問如經言。有四種食皆能長養諸根大種。云何四食。云何長養諸根大種。答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由此四種長養五色根及意根並根所依所有大種。問云何段食。答諸所食噉。若能長養諸根大種。與此相違當知非食。如段食餘食非食應知亦爾。
問段食云何能作食事。乃至識食亦爾。答若諸段食能攝益識令其強盛。由此長養諸根大種亦令強盛。觸能攝受若喜若樂若捨一分。由此復能攝益諸識。由攝益故復能長養諸根大種。意思為欲證得可愛境界相故。依正方便起染不染希望喜根。緣未來境攝益於識。由此長養諸根大種。如是三食攝益其識。由體增盛及緣現在未來生故。識復長養諸根大種故立四食。問云何識與意根為食。答由三資持所任持故。能與後後為增盛因。令彼得生。問何故眠夢梵行等至。皆能長養諸根大種而不立食。答有二種長養。一攝受別義長養。二令無損害長養。眠夢等法於後長養雖能長養。於前即非。是故不立。問何故命根能任持身而不立食。答若離於食彼終不能長養身故。問何等段食名麁。答若非天所食。問何等名細。答諸天所食。由彼食已即於身中便自消化非漸次故。問何等觸意思識食名麁。答若在欲界。問何等名細。答若在色無色界。問何等名為已生有情。答若於現在已生增長。問何等名為求有有情。答若有希求未來諸有。問何等名住。答若無損害長養。問何等名安。答若攝受長養。問已生有情云何由食而得安住。答如前所說道理應知。問求有有情云何由食攝受。答由三門故二種雜染增長。謂業煩惱二種雜染依識而有。由三門雜染資長識故。諸求有者於無間生攝受餘有。問段食何時建立為食。答於變壞時若受用時建立。觸食由彼攝受方得增益。是故段食三處所攝。謂香味觸建立為食。不立色處由彼要至味勢熟等變壞之位方損益故。或有段物於受用時有所損害。於變壞時方能攝益。如苦辛等。或有段物於受用時暫為攝益。於變壞時乃為損害。如有甘美所不宜物。故變壞時方立為食。非受用時。問更有所餘眾多行法住因可得。謂生先業神通因緣合會離障。何故但說此四為食。答以多分故。易覺知故。於諸念住易趣入故。於日日分易資養故。唯此四種應顯為食。那落迦中無有段食。定地諸天亦復如是。諸那落迦多由先業力所任持而得久住。雖有廣大諸根大種損害因緣而不能死。然彼亦有諸微細風。隨入身分以之為食。難可了知。是故不說。問諸根依身轉。亦依境界耶。設依境界者亦依身轉耶。答若根依境界必依身而轉。或有依身轉而不依境界。謂諸有色彼同分根。以諸大種為依止故。說彼依身。問若諸根有所依而轉者。彼一切皆一依耶。答或有一依。謂諸有色彼同分根。或有二依。謂即有色同分諸根。或有三依。所謂意根及餘無色心法諸根在有色界。若於無色即此諸根唯有二依。問諸根是苦者。一切苦相合耶。設苦相合者。一切是苦耶。答或諸根是苦而非苦相合。謂樂根喜根。或有是苦亦苦相合。謂苦根憂根。或有是苦非苦樂相。謂捨根。或有非苦亦非苦相。謂後三根苦對治故。
問諸根是善。彼根引樂耶。設根引樂。彼根是善耶。答或根是善而不引樂謂憂苦俱而修梵行。彼諸善根於現法中。不能引樂。或根引樂而非是善。謂諸無記及不善根。於現法中能引無記及染污樂。或根是善亦能引樂。謂喜樂俱修諸梵行所有善根。於現法中能引其樂。或根非善亦不引樂。謂諸無記及不善根。於現法中能引諸苦。
中嗢柁南曰。
- 義依處證得 攝食由諸句
復次具足攝持一切行義。具足攝持一切行義。是故名蘊。又有別義。常能增長諸業煩惱。常能增長諸業煩惱。是故名蘊。又有別義。常有所為及速滅壞。當有所為及速滅壞。是故名蘊。發起諸法發起諸法。是故名界。是牽引義。能生能廣諸心心法能生能廣諸心心法。是故名處。由眾緣故速壞集起。由眾緣故速壞集起。故名緣起。等起理趣。等起理趣。是故名處。若非理趣說名非處。於見等事自在相應。於見等事自在相應。是故名根。
當知蘊等略由六因而得建立。謂身體建立。彼因建立。身者建立。彼轉方便建立。即於彼轉勝劣方便建立。即彼受用增上建立復略顯示六種善巧。當知為遣六種邪執。何等為六。一依止邪執。二自性自在等不平等因邪執。三能持依止我邪執。四彼死生轉邪執。五彼淨不淨方便邪執。六彼愛非愛境界受用主宰邪執。
問觀幾勝利分別建立。簡擇諸法修習善巧。答略有十種。謂當遍知薩迦耶見分析一合之想。於有法現有諦故住故便不誹謗。自無疑惑善答他問。未信令信已信令增。亦令如來聖教久住。又當悟入緣起道理。能了釋梵世主自性及士夫等非作者無實性。又令慧根增長廣大。於善不善如實了知。廣說乃至緣生差別。又於善不善法廣說乃至緣生差別。當善住念。由有法隨法行故。即以住念為依止為建立。當證善心一境之性。又即以此心一境性為依止為建立。令聖慧根當得生起。依聖慧根永斷顛倒隨證漏盡。由觀如是諸勝利故。分別建立簡擇諸法。修習善巧。
已略決擇五識身地意地。於二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