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瘍科綱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瘍科綱要
作者:張山雷 民國

卷上\第一章·外瘍總論

[編輯]

第一節·論陰證陽證

[編輯]

瘍科辨證,首重陰陽。然陰陽二字,所包者廣,不僅以熱證為陽、寒證為陰,紅腫 起為陽、平塌堅硬為陰也。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儼儼然以癰疽二字判分陰陽,謂高突紅腫者為癰,為陽證;堅塊不紅者為疽,為陰證。世之治外科者多宗之。雖曰藉此字面以示區別尚無不可,然顧其名必思其義。一字之確詁,必須切合訓詁本旨,而後名正言順,可為後學法守。其亦知癰疽二字之本義乎。癰者壅也,疽者沮也,阻也,皆為氣血壅閉,遏止不行之意。本是外瘍籠統之名詞,無所軒輕於其間,何嘗有一陰一陽之辨別。豈可自我作古,強為分析,而謂古人制字,當如吾意,獨具見解。此土豪劣紳,武斷鄉曲之故智,大不可也。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不問陰陽,統稱癰疽,最是通論。凡古書之外瘍名詞,或稱某癰,或稱某疽,皆當認為籠統之辭,斷不可誤信王氏之說,而執癰疽二字妄為分別。惟陰陽二證雖無代表之字面,而未嘗無界限之可言,但取義亦非一端,必須融會貫通,悟徹至理,而後見微知着,直決無疑。

有可以經絡之部位分陰陽者,如頭面為陽、背後為陰,股外為陽、股內為陰之類是也。

有可以人體之向背分陰陽者,如面前及腦腹之部多陽證,腦後及腰背之部多陰證是也。古者聖人南面而立,向陽而治。故面前屬於陽,背後屬於陰,確有至理。

有可以病因之寒熱虛實分陰陽者。如熱病皆陽證,寒病皆陰證;實病多陽證,虛病多陰證是也。有可以病勢之遲速分陰陽者。其來也疾,三日五日而其形已巨者,皆陽證;其來也緩,旬日匝月而無甚變遷者,多陰證是也。有可以病形之淺深分陽陰者。發於膚表之間,不着筋骨而肢體之運動自如者,皆陽證;發於肌肉之理,推筋着骨,而身軀之動作不便者,皆陰證是也。有可以腫勢之堅軟分陰陽者。如其腫堅凝,按之如石者,多陰證;其腫雖巨,按之軟和者,多陽證是也。有可以痛勢之緩急分陰陽者。如暴戾迅速,掣痛猛烈者多陽證;頑木不仁,痛反和緩,或但覺酸楚牽強,意不作痛者,多陰證是也。乃或者必以 赤高腫為陽,漫腫不紅為陰,但就表面言之,似亦未嘗不確。不知瘍患皮膚殷紅者,其病最淺,僅在腠理之間,所以膚表易於變色。如暑月熱癤痱疹癬疥之類,皆非外瘍重要之病。或則肌肉柔軟之部,如 內、腋下、股陰、 中諸處,乃其人之骨小肉脆,肌膚柔白者,生瘍往往發紅。

發紅腫者。如腦疽、背疽,病在太陽寒水之經,脈多細小,舌必白膩,均是陰證之確候,而外形亦或高突發紅。則以此病初起,必先發見黍米一粒,頭白根堅,病即在於肌膚之間,故能皮膚變色。此紅腫不足以概陽證之確據也。若夫瘍發於肌肉之里,去皮毛尚遠,則內縱成膿,而膚表必不改色。或肩背肌膚緻密之處及其人之色蒼皮老者,發瘍雖淺,色亦不變。又何得因其不紅,而概謂之為陰證。要之,見證論證,分別陰陽,務必審察其人之氣體虛實及病源淺深,而始有定論。望色辨脈,兼驗舌苔,能從大處着想,則為陰為陽,屬虛屬實,辨之甚易。若僅以所患之地位為據,已非通人之論。而顧拘拘於方寸間之形色,亦只見其目光之短淺,究竟於病情病理,兩無當也。

第二節·論腫

[編輯]

外瘍情勢皮相者,恆以發腫之大小緩急辨別輕重而已。然其實不可以外形論也。要在視其病源之淺深緩急及部位之虛實險夷為主義。故有發腫甚巨,其勢可畏,而治療得宜,功成反掌者。亦有堅塊尚小,貌若易療,而費盡手續,始終不應者。此非醫家之技術有良莠,誠以受病之源,萬有不齊,切不可以一例觀也。若但以外形論之,大率腫在皮膚之表,肌肉之中,雖有大瘍,尚多易治。若在筋骨之間,大節之界,起病雖微,亦多難療。凡外瘍之淺者,腫必高突而根圍收束,不甚平塌者,最是佳象。若散漫不聚,毫無畔岸者,則多棘手。而其深者,初發時,但酸痛不仁,甚者且微酸而不痛,然皮肉如故,無所謂腫硬堅塊也。至數日而重按之,始覺其中有僵硬之處,然後漸以延開,其勢日巨,而尚無高突形象。其皮膚之色澤如故,其膚表之肌肉亦如故,此附骨大疽發腫之次序,病家恆不自知為瘍證者也。若以腫勢之已發現者言之,則堅腫而四圍分明者,其證順;堅硬而畔岸散漫者,其證重。非毒勢之不聚,即元氣之不充也。若堅腫大痛,按之四圍皆硬,而其中有一點獨軟者,則內已成膿矣。亦有軟腫散漫,杳無邊際,其人但苦其重而不作痛,則氣血大衰,斷非佳狀。此證甚有成膿而始終不痛者,蓋其人正不勝邪,神經之知覺不靈,邪正已不能相爭,所以毫不知痛,最為敗象。又有病起皮膚間,一粒如黍上有白頭(吾吳俗語,謂之毒 子。其形如暑天痱之?

覺?

化,必不甚小,此腦疽、背疽、腹皮癰及疔毒等諸大瘍之腫勢也。若頭面額顱,頤頰口唇間見此黍粒,而或為麻木,或為癢痛者,則尤為疔毒之重候。初起亦不腫,至其漸形腫硬,而大波軒然作矣。若頭面漫腫,無此黍粒,其腫或堅或軟,或亦作痛作癢,頃刻而起,其勢甚速。或有寒熱,或無寒熱,則大頭疫也。此證病家必以為外瘍,而瘍科或且不識,妄用刀針敷藥,誤人最多。實則風邪襲六陽之絡,疏表立驗。古所謂頭面腫為風者,此病是也。又古有腳腫為濕之語,亦是確論。但辨其寒濕與濕熱而已。如其紅腫光亮,皆屬濕火。若但腫而不紅,則濕盛也。果屬寒濕,腫必不堅,脈必遲澀,舌必白膩。古人之治腳氣,恆用溫燥,皆專為寒濕立法。然大江以南,濕與熱並,凡腫處堅硬者,其濕最易化熱,非可與古書作一例論矣。腫瘍大旨,不過如斯。

若至潰後,則膿毒必求其爽利,自然腫處漸消,庶為順境。膿不爽,則腫不能退。若膿已暢達,而腫猶堅硬,則膿水濃濃者,為毒未淨,為實證;膿水清澈者,為正不足,為虛證。辨別治之,無餘蘊也。

第三節·論痛

[編輯]

外瘍之患,最普通者,惟腫與痛二者而已。顧腫之情勢,即各不同。而痛之源流,亦非一致。故泛言之,則外瘍之發,無非氣血之壅滯,古人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其大要也。而細辨之,則種種色色,各有原由。故有先腫而後痛者,有先痛而後腫者;有但痛而不腫者,有但腫而不痛者;有腫漸堅巨而漸覺痛者,有腫常綿軟而不甚痛者;有內欲釀膿而始作痛者,有內已成膿而竟不痛者;有痛發數處,同時並作者;有走痛無定,莫可指認者;有痛在肌肉之間者,有痛在筋骨之里者;有痛勢大劇,片刻不休者;有痛勢和緩,時而間甚者,有隱隱作痛,手掌撫摩,而自覺愉快者,有頻頻作痛,手指按之,而竟如刀刺者;有腫已蔓延甚巨,而其痛僅在一處者;有腫漸散漫廣闊,而腫處無不大痛者;有形塊日久,不甚高突,而堅硬不移,按之酸痛,尚不大痛者;有堅塊既久,初不膨脹,而忽然 發,有時抽掣,?

緩者;有潰後膿流不暢而痛不減者;有腐肉未脫而痛不休者;有膿血太多而痛轉盛者;有腐爛甚巨而始終不大痛者,有腐爛漸久,而先痛忽不痛者。情狀固萬有不齊,證勢即因之大異。或為順,或為逆,或則漸臻佳境,或則陷入危途。或貌視之雖屬可危,而其實易療;或觀其狀似無大害,而其實難瘳。所以有痛勢大熾而應手成功者,亦有痛勢和平而卒歸不治者。蓋病源有深淺,形證有險夷。或病本劇也,而治之如法,尚可轉敗為功;或病似輕也,而根蒂已深,究竟百無一效。苟非識之既確,辨之能詳,所見既多,閱歷有素,奚以見微知着,洞察源流,而先事預防,死機立斷乎?

試就腫痛之各有不同者而分析言之。要皆有理可求,有源可溯,非臆說也。凡先腫後痛者,其病淺。外瘍之常態,而亦外瘍之輕恙也。先痛而後腫者,其病深。非附骨着節之大證(穿骨、穿踝、骨槽,如附骨疽,環跳疽,皆是,)即流痰流注內癰之屬也(癰、肚癰、腸癰等皆 ?

但?

內膿 ?

瘍之正。肉腐成膿,理無不痛也。內已成膿,而竟不痛者,瘍之變。神經已死,多難挽救也。痛發數處,同時並起,或先後相繼,更迭遞傳者,時邪之流注也;痛常走竄,忽彼忽此,或竟無定處,莫能指認者,風勝之行痹也。痛在肌肉之間者,其病必淺,雖有大證,當無大變;痛在筋骨之里者,其患已深,治之不早,必多幻象。痛勢大劇,片刻不休,其膿已成也。痛勢和緩,有時間甚,膿猶未聚也。其隱隱作痛而喜撫摩者,病雖未劇,膿雖未成,然病發於陰,深藏不露,斷非輕恙不可忽視;其頻頻作痛,無時或休,而不可手按者,內已成膿,是宜針之使潰也。凡腫勢漫延而痛在一處者,膿毒有定,其形雖巨,可以冀其聚而不散;若腫勢散漫而無處不痛者,毒邪四散,其勢方張,苟非治療得宜,鮮不毒延四竄矣。形塊日久,不甚高突,堅硬不移,酸而不痛者,瘰 結痰痞積之流,蒂固根深,非可猝拔。若堅塊既久,初不 發,而忽然膨脹時覺掣痛者,乳岩石疽失榮之證;郁之日深,勢且迸裂矣。若?

吉,不痛則凶。此性命呼吸之機也。而昧者反以不痛為苟安,則謬矣。腫勢既束而痛反劇者,毒已成熟,由深而淺,此內膿已聚之徵也。而俗人或以大痛為可駭,則惑矣。潰後膿泄而痛隨緩者,瘍之常,毒已達,勢已衰,浪靜波平,安瀾之朕兆也。潰後膿泄而痛不減者,瘍之變,非手術不精、膿流不暢,即餘毒尚熾、死灰復燃也。潰後毒未盡而痛不衰者,惡毒不脫,新肌不生。

毒重者,化毒為先。正衰者,補正宜亟。潰後膿過多而痛轉盛者,攻孔既巨,調復需時,餘毒未消,則宜清理。正氣若餒,端賴扶持矣。腐爛既巨而始終不甚痛者,惟濕瘍為然。皮膚之病,濕重熱輕,如 瘡之類有之,則宜清燥。而腦背疽之元氣式微者,亦間有之,則非溫補托毒,鮮不敗矣。腐爛漸大,而先痛後不痛者,如其調治得宜,惡腐漸淨,是邪之退,正之充,庶幾順境。抑或腐未去,新未生,而忽然頑木痛癢不知,則為內陷,危殆近矣。

痛,雖若相安無事,而盤踞要害,痼疾難療。乳岩石疽 瘍之屬(其尤厲者),而附骨流痰之倫?

之不當,即手術之粗疏,或外治之藥,不合機宜。此皆醫師之不良,有以貽害。而自然之壞證,尚是無多。操司命之權者,尚其明辨篤行而弗致遺人夭殃,絕人長命,則庶幾矣。

第四節·論癢

[編輯]

外瘍發癢,其最普通者,皮膚病為獨多,如疥癬、游風、濕注、濕 、黃水瘡、血風瘡等。其最着者,而溯其原因,則不外乎風燥與濕熱二者而已。風性善行。襲入肌膚,則走竄四注,故恆遍體癢搔,淫淫然如蟲虱之遊行於肌表。惟風勝則燥,雖搔破血溢,而隨破隨收?

齡痧疹冒風,恆發痧瘡(蘭 土語,謂之麻風疥。痧瘡二字,乃吾吳俗之通稱),頻年累月,不?

濕生熱,蘊熱生蟲,其癢尤烈,而浸淫四竄,黃水頻流,最易蝕腐,且多傳染,此濕淫為病。凡游風、 瘡、黃水膿窠諸瘡,且癢且腐,愈腐而愈癢。此癢之屬於濕熱者,又其一也。若腫瘍則恆無發癢之例。即偶有之,在上部者,必兼風化;在下部者,必兼濕化。帷疔瘡大腫之時毒勢未達,膿猶未成,頗有肌里作癢,淫溢四散者。此則疔毒之走散,最為危候。苟非收束其根圍,透達其膿毒,惟恐毒陷內攻,為禍甚速,是發癢之最忌者。而腦背疽之漫腫無垠,膿不暢達,有時發癢者,為害亦同也。若潰瘍流膿已暢,而四圍余腫未消,亦有時微微作癢。此腫勢漸化、氣血流通之朕兆,是為佳象。亦有腐肉已脫,新肌盎然,皮肉間時作微癢,亦是除舊布新,氣血貫注之故。但必以輕微淡遠隱隱流布,方是漸入佳境。抑或既潰之餘,始尚相安,而忽爾奇癢難忍,則非外風之侵襲,即是濕熱之鬱蒸,腫勢必隨之而更盛。是又當見景生情,隨機應變。必不可固執一見,謂潰瘍之發癢,定當作欲愈觀也。

第五節·論酸楚不痛

[編輯]

外瘍之初,有但覺酸楚而不痛者,大率皆勞力傷經,及寒邪深入。或體質薄弱,血氣俱衰。或驟喪真元,房幃不謹,陰虛受寒,皆陰證也。皆大證之發於骨節,或且傷及內藏者也。勞力傷經者,任重致遠,筋力既疲,因而氣滯血凝,停頓不前,其患多發於手足大節,如肩、肘、腕,膝、 、環跳,跨陰等部。其始則經脈不舒,或酸或掣,治之於早絡應手成功。或更循其經脈,針刺以流通之,為效尤捷。逮遷延日久,酸者作痛,腫勢有加,而為害巨矣(手腕、足踝、環跳諸部之瘍,酸楚尤甚,且有腫形已巨,而仍大酸不痛者,此?

,?

痛。若郁久化熱,則痛多而發矣。體弱者,真陰忒微,陽氣亦餒,臟腑之蓋□既□,營衛之布□難周,或為腰疽,或為腎俞,或為虛損流痰,雖已有形而多不痛。此無他,正不勝邪、無相爭之力耳。蓋瘍之為痛,皆正氣與邪氣搏戰之故。若正氣既不能敵,則逆來順受,痛於何有。凡骨小肉脆者,多有此證。治之及早,能投滋補,或有一線之生機,否則怯瘵之始基、瘡癆之正軌也。甚且有外證未潰,而大命先傾者,復何論其潰後之成績耶。不僅者,閨房戕賊,欲後感寒,腎陰之根本久虛,肌表之衛陽必弱。況當百脈僨張之會,氣血奔馳之時,腠理皆疏,感受外寒,更是易易。而直入經絡,深及骨髓,或為腰膝酸軟,痿弱不仁,或為環跳股陰,經制牽強。馴致經絡短縮,漫腫堅凝。而皆酸楚者多,劇痛者少,亦是正不敵邪,無力爭勝之候。凡附骨、環跳、鶴膝、腰髀等證,酸在骨節間者,苟非其先天之不足,即皆由房室之耗傷也。如其人體質猶強,而及早治療,則溫經宣絡,合以滋養,亦多有效。若素稟不堅,而復遷延漸久,邪勢既張,正氣更憊,則必不治。凡此皆瘍患之多酸少痛者,?

總之皆是重證。往往病者初不介意,不早調治,而淺者視之,又復不能洞燭病情,遷延坐誤,即其後再遇明者,亦終無法外之法,挽此沉 ,殊可慨也。

第六節·論頑木不痛

[編輯]

癰疽為患,痛者其常,不痛者其偶。如皮膚之病,暑熱之瘍,間有不痛者,則本非大證,無害其不作痛也。若夫腫勢猖狂,非不堅巨,而反覺頑木不仁,不痛不癢,則苟非大毒,可以劫制神經,使失知覺,何以致此。所以頑腫木腫之證,其為害必較之大痛者倍而有餘。如疔瘡之猛厲者,始發黍米之粒,而堅腫隨之,頃刻四溢。患者但覺肌膚之呆滯不靈,而無所謂痛也。此帷頭、面、額、顱、耳前、唇、頜諸疔有之。遷延不治,曾不崇朝而毒已內攻,胸滿噁心,神思昏憒。若非急急大劑清解,勢多不救。此頑木不痛之屬於急證者一也。又有頑痼之病,初發堅塊,附筋着骨,並不痛癢,為日雖多,而情勢如故,其在外之肌肉皮色亦如故,甚至有經年累月而不改其常者。在病者且毫不介意,以為相安已久,不復為患。然偶有感觸,而形塊乃巨,於是有始作一抽之痛者,則大證已成,變動乃速。此惟石疽乳岩,有此奇變,而證已不可為矣。此頑木不痛之屬於緩證者又其一也。此外有皮膚之瘍,腐潰日久,時而稍稍收斂,時而漸漸化開,反覆頻仍,幾更寒暑,流水不徹,痛癢俱忘。此則久爛之餘,其肌肉之神經已死,而皮膚之顏色黯然,津液乾枯,有如槁木,則亦頑梗無知,搔爬不覺,雖似習慣自然,不為大患,然而脂膏已耗,痊癒無期。此惟久潰瘡瘍,失於調治,致成壞證。在貧勞勞力之人,往往有之。又梅瘡、結毒治不得法,亦必如此。此皆久腐之餘,調理失宜,遷延歲月,氣血不流,每令四圍未腐,肌膚漸為頑木。則其後雖或治之合宜,幸得收斂,而其肌肉亦必痛癢不關,如非己有;抑且皮色斑駁,按之木強。此即局部神經失其功用,不能恢復使然。要皆久敗之瘡瘍,非尋常之軌範已。

第七節·論腫瘍辨膿之法

[編輯]

腫瘍當成潰之期,肌腠之內,必先蒸釀成膿。其發之最淺者,形塊高聳,根圍收束,不問其膚色之紅與不紅,可一望而知其已成。以針決之,膿泄病去,不三五日而收全功。此有膿無膿之最易辨者,然皆極小極輕之恙。如暑月之熱癤等,縱不醫藥,亦必自愈,不可以癰疽論也。瘍之巨者,其發必深,漫腫無垠,必不高聳,必不變色,內雖有膿,而尚在肌肉之底。如腫勢胖大,若肥人體豐,及股臀肉濃之部位,往往膿成於一二寸之里,而皮里之肌肉仍如故。昧者不察,謬以為猶可消散,則內膿愈攻愈巨,外不達而內潰日深,釀成壞證,以致不可收拾者,所見甚多。皆不能早知其有膿,而貽禍無窮,殊堪浩嘆。辨之之法,漫腫不束,按之皆堅,痛勢未甚者,膿未成也。若按之已痛,而以指端重按一處,其痛最盛者,其中必已成膿,但深在肉里,未便即動刀針,多血多痛。在膏粱之體,柔弱之人,亦且望而生畏,則外必以圍藥束其四周,而內服透達之劑提膿外達。一二日而其腫較高,其膿較淺,再按之而指下已軟,可以奏刀矣。若漫腫堅巨,以指端按之,四圍堅硬,而中有軟陷者,膿成而尚在淺處者也。或腫勢散開,延及盈尺,按之皆堅,而以兩指距離一二寸,彼此迭按,堅腫之下,隱隱軟陷者,亦深處之已成膿者也。若至漫腫 起,皮膚繃急,甚至光亮,則不必 ?

旨 ?

者,惟氣虛發腫為然,必非外瘍。外瘍之腫,堅硬者多,按之必無凹形。若按之隨指陷下,而放手即起,則惟內有多膿,攻孔極巨,而又極淺者為然。即上所謂皮膚光亮,一望可知者,又何取手指下之辨別。若內有大膿,而外面未腐之皮肉尚有三五分濃者,則必按之不陷,亦不隨手而起,何可概以為膿必未成。有謂按之皮膚熱者為有膿,皮膚不熱者為無膿。然肌膚之小癤,其發淺,雖未成膿,而膚亦熱;肉里之大癰,其發深,雖已有膿而膚必不熱。且有謂漫腫無垠,以濕紙貼之,有一處先干,則其處有膿者,皆是痴人說夢,並未親自經驗,而妄作理想之欺人語(壽頤按∶為此說者,其意蓋謂內已成膿,皮膚必熱,故濕紙當先干。

究竟膿之成不成,全不關係於皮之熱不熱,直是生平未嘗見過瘍病,最是可笑。)惟勞力之人,?

不甚高突者,則必以指尖細按,果有一點已軟,即為成膿之證。又有腹部空軟之地,內發腸癰,腫必不高,形亦不巨,內雖成膿,而指下殊難分辨。若重按之則腹部本軟,隨手下陷,是其常態。然即有堅塊,果能以指尖於成塊處,細細體會,自能得心應手。此必臨證漸多,閱歷有得,方能洞見隔垣。初非率爾操觚,心粗氣浮者,所能倉卒論斷。但腹內生癰,辨膿雖難,而尤不可不辨之於早。蓋瘍生臂、 、臀、腿等處堅實部位,膿成三五日而不能早決?

,勢必內潰日甚,不幸而穿腸或破內膜,即為壞證。醫者之決斷少遲,即病患性命出入之界。胡可不慎之又慎,明辨秋毫。總之,胸腹、脅肋、腋下、腰間、背部等之癰疽,苟已有膿,則早一日泄毒,即少一步內攻。若不能決之於先,以致穿膜入內,卒於不治者,無一非醫家耽誤之咎。一念及此,而始知最難辨別之病,即最易殺人之機,是不可畏其難而置之不問者也。又有背疽、腦疽、腹皮癰三大證,初起皮膚一粒,漸以根圍堅腫,而腫處發現幾點白腐,其膿自外釀成,與他證之膿成皮里者,顯然不同。此則內以托毒外出為主,而外敷提膿拔毒,非精良之藥不為功。苟得膿毒透達,即可十全無憾。又頭面之疔毒,亦間有先起一點白粒,膿成自外者,則外治之藥,與腦背疽同。而內服宜重用清解,只求疔頭腐肉,化膿脫落,而大功告成(腹皮癰之治法與疔瘡同,亦以清解為主。與腦背疽之宜用溫經托毒法者大異。)此又同是成膿,而來源去委之別開生面者矣。

第八節·論膿之色澤形質

[編輯]

瘍患成膿,污穢之質,惡臭之氣,好潔者望望然去之,惟恐或浼,似不必形諸楮墨,辨其色相矣。雖然察色辨證,四診之要,惟膿與水,皆血肉所蘊釀,可以驗體質之盛衰,決病情之夷險。閱歷有得,一望可知,又安能置之弗談,顢頇從事。故以膿之形質言之,則宜稠不宜清。稠濃者,其人之元氣必充;淡薄者,其人之本真必弱。惟膿成於內,日久不泄,攻孔深巨,蘊釀多時,則其質多不稠濃。決而去之,如水直流,色澤不晦,氣臭不惡,尚是正宗,未為敗象。其孔深膿多者,中必間以腐肉,累累如豬脂之筋膜,如腐渣之成團,則即其肌肉間之血絡筋膜,腐化不盡,隨流而去也。凡大證潰決之後,二三日間,必常流清淡之膿,甚者亦間有腐肉自出(如腐肉形巨,塞住決口,則膿水不暢,而腫不消,痛不減,必當設法?

盡?

言之,攻孔雖巨,成膿雖多,決潰之餘,痛除毒泄。胃旺能食者,往往不旬日而收全績。其經旬累日而不愈者,多是失治之壞證,未必皆其證之不易治也。)如其乍潰之時,膿本無多,而竟清澈如水,或濁膩晦黯,如黑豆汁,如污泥漿,則必氣血久衰,正氣不敵,無力化膿。參之其人形色,無不形容枯槁,色脫肉消,脈細而微。如其胃氣尚佳,可投滋補,或能冀其轉敗為功。抑或有邪未清,或胃納亦憊,礙難補益,則雖有盧扁,亦難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

濁稠濃,而色澤鮮明者,氣火有餘,宜投清理。即或膿質不稠,色白或黃,純淨瑩潔者,亦必順證。若膿色如青如綠,稀薄不濃者,則蘊之多日,蒸釀而質薄者也。其有膿中兼以瘀血,色紫成塊,則血絡亦腐,血自絡出。積而成瘀也。有膿中雜見鮮血者,即絡中之血與膿俱泄也。若膿血不分,形色不純者,已有正虛邪盛之慮。若膿血不稠,色雜不一,或淡白如粉漿,或污濁如穢水,則正氣不充,不能托毒透泄之象。日久遷延,多有變幻。而甚者則紫黯晦滯,如降香之磨汁,雜以污泥;如腐敗之豬肝,捶為爛醬;或且氣則腥穢惡臭,色則黑白難名,如井底之淤泥,如溝中之積污,是膿是血,是水是漿,不可方物者,則正氣不存,血肉之質,已為異物,皆不治之證也。

第九節·論潰瘍之水

[編輯]

潰瘍流水,凡皮膚之病,皆濕盛也。如疥瘡、天泡瘡、黃水瘡之屬,奇癢異常,皆有水無膿,皆濕熱之淫溢於肌腠者也。其水黃濁而粘,其毒甚熾,最易浸淫四竄,不獨一人之身沾染此水,隨即發粒癢搔,即他人沾之,亦易傳染。而濕盛之人,感觸其氣,亦即同病,此濕疥、天泡瘡等證,所以為流行病之一類。世俗之人,望而卻步,誠非無因,是為瘍瘡水毒之滋蔓者。此外如游風濕注,濕 濕癬,旋耳瘡、燕窩瘡、陰 瘡、腎囊風、坐板瘡諸證,?

膿毒已泄,余腫未消,亦必化水外溢,而後腫勢漸退,則其水不粘,或作淡黃色,或竟清沏如泉,漸漸從瘡口溢出。必俟水盡復見稠膿,而始痊癒。則凡情勢較巨,內攻較深者,無不有此一候。然為日無幾,至多不過四、五日,而新肌漸滿。是潰瘍順境,流水之必不為害者。若潰已有日,其膿清澈不稠,或僅見黃水,或竟流清水,綿延漸久,是其人正氣不充,滋養力薄,必以養胃健脾,助其生化之源,庶乎水盡見膿,肌肉漸能填滿。否則水愈多而正愈傷,殊非佳境。凡普通瘍患,恆以潰膿為順,流水為逆,職是故也。別有足部之瘍,積濕蘊熱,忽發紅腫,情勢堅巨,浮紅光亮,按之隨指陷下,一時不能即起。此證濕火若盛,化腐最易,即是陽發大毒,俗名水疔。宜於未腐之先,以鈹針於光亮之處,刺八、九針或十數針(?

針?

盛之證,臂 手背,亦間有之,惟發於足跗兩脛者最多,故俗有手發背、腳發背之名。

有濕腳氣者,又不時頻發,皆宜針之(此病吾吳俗名流火,濕熱俱盛,每易腐爛,即所謂流水?

為?

久,水色淡黃,日久則為深黃,為青綠,粘稠異常,有如雞卵之白。此水流盡,調治較易。此內潰成水之又一種也。若夫疔毒不聚,有水無膿,及腦疽、背疽,化膿不成,僅有黃水隱隱,則腫必大堅,毒易內陷,是為險證。苟非調治有方,使大毒化膿透達,頗有大命之厄。

余如瘰 頑瘡,時而有膿,時而流水,則亦以見膿為順,見水為逆。流膿可冀成功,流水必難收效。而石疽、失榮、乳癖、乳岩脹裂之後,時而有水,時而有血,以及壞證之敗漿,血水污濁,色晦臭腥者,則皆百無一治。此又瘍患流水者之最惡候也。

第十節·論潰瘍之血

[編輯]

瘡瘍潰後,亦有偶爾見血之證,辨其形色,溯其源流,為因為果,有可得而言者。在刀針初動之時,膿隨血溢,血色鮮明,其血從皮肉之針口而來,非膿中之本兼有鮮血也(此惟初?

,血本易溢,而啼哭則火升氣升,且挾心肝兩經忿怒之火,故其血更多。凡暑天熱癤,小兒最多,用針必須俟其皮薄膿多為佳。早針則血多膿少,未必盡善。)有勞力傷經之瘍,則其絡?

溢,其血較多,是宜罨其針口以止之。蓋本是絡中流動之血,不宜聽其橫溢者也。亦有潰瘍太巨,並其大絡化腐,則一經震動,鮮血直流。泄之不宜,止之不易。此宜令其安睡勿動,而以手術其大絡,則血能止。有潰後膿色不純,與血混合,不白不赤,作桃花色者,則元氣不足,血隨腐溢,最宜清養。若至元氣已敗,則潰後膿不成膿,血不成血,污濁垢膩,是敗漿之不可救藥者也。別有血瘤,不宜妄針。若不知而誤針之,其血不止,最易僨事。亦有潰瘍初本無血,忽然鮮血噴溢者,或則動作過度,震傷大絡,苟能靜攝,亦尚無傷。或則大怒傷肝,血隨氣涌,涼血清肝,亦易有效。此外有血箭,有血痣,有肌衄,有大衄,皆血之無故自溢者,雖非癰疽之類,而皆是外證,治瘍者亦不可不知。要之無故血溢,皆由氣火奔騰,以致血絡迸裂。是宜大劑清心肝之火,鎮而抑之,庶幾龍相安潛,而洶湧波濤,於以大定。誠非杯水車薪,所能救此燎原之禍者也。

第十一節·論瘍科之外感六淫

[編輯]

風火暑濕燥寒,天之氣也。人在氣交之中,強者弗能為害,弱者即留而為病。此五運六氣之交乘,宜乎外感之病為獨多。治內科學人,無不知時病為一大綱,而外瘍亦何莫不然。誠以氣化之偏,時邪之勝,其襲入經絡臟腑者,則為內病,而襲於肌腠筋肉者,即發外瘍。殊途同歸,理無二致。而謂治外瘍者,可不與時推移,先其所因,而伏其所主耶。試以諸瘍之繫於六氣者,約略言之,則頭面瘡瘍,發頤時毒,腮顴頷頰諸癰,牙槽骨槽諸腫,皆風淫所勝也。諸疔暴腫,陽發大癰,咽喉口舌諸疳, 肉翻花諸候,皆火淫所勝也。而長夏鬱蒸,秋陽酷烈,暑濕熱三氣之中,瘍患尤多,則熱淫所勝。流金鑠石之時,血肉之軀蘊毒,成癰釀膿作腐,尤其易易。況乎地氣溽潤,天氣炎 ,濕熱互蒸,瘡痍滿目,比屋皆然,故也。惟燥令既行,氣候凝肅,瘍患獨少。而津枯液耗者,每有肌膚皴揭,血燥風生之患,則又皮膚病之因於燥淫者也。若夫寒淫所勝,氣滯血凝,則又有附着骨節之大疽,及寒襲經絡之腦背疽,皆宜溫經宣絡,以化寒邪者。林屋山人陽和一湯,若為是證而設,最為合轍。獨惜其所着之全生集,乃反以通治乳疽乳岩,骨槽瘰 ,則皆有肝膽經之鬱熱伏藏者。率爾操觚,貽禍巨矣。要之凡治瘍患,苟有六淫為病,必先撤其外淫之邪,而癰腫乃有消散之望。所以瘡瘍大證,時邪流注,多有寒熱纏綿,數日不解,而瘍腫隨以發現者,苟非寒止熱除,不獨已發之癰腫必不能退,亦且繼續而生,糾纏不已。此非深明乎內科理法,泄化其在經絡之感邪,則瘡證全無把握。必至外邪俱解,身熱已清,舌苔不濁,胃納加餐,及不治瘍而瘍亦自已。若專科家惟以外治為能事,則病雖不重,而亦多變幻無窮。此亦瘍患中之最多數,而必不能專治其外瘍者也。迨膿潰之後,其毒已泄,以身熱自止為順。蓋外瘍得膿,猶如傷寒得汗,汗後而熱不已者,是壞傷寒。即膿後而熱不已者,為壞瘍病。於此而補偏救弊,隨證斡旋,則無一不以內證為主,殊非筆墨之所能曲盡其微者矣。

卷上\第二章·外瘍脈狀

[編輯]

第一節·諸脈總論

[編輯]

脈學淵微,非悟徹神化之機,必不能心與神歸,見微知着。初非僅僅於浮、沉、遲、數、大、小、滑、澀之間,辨其跡象而已。可謂盡診察之能事,得脈理之精神者也。然為初學言之,亦不能不先跡象而遽談化境,惟能審其真理,觀其會通,乃有得心應手之妙,而拘拘於古人之成說無當焉。所以古今醫學諸家,據脈辨證,未嘗不極其詳備。形描摹形跡者,有時而失之呆滯;高談玄理者,有時而失之鑿空。且有自古相承,久經定論,而一按其實在之情形,反覺不能切合病機者,則理想之辭,拘泥太甚,而不自知其不適於實用也。如必詳析辨論,求其坐可言而立可行,未免梗塞難終,言之辭費。此非自為專書,不能詳盡。壽頤不揣愚陋,輯有《脈學正義》一篇,尚能闡發一二,以補古人所未及。然大率皆為內科言之,於外瘍不能兼及。茲為瘍科計,則證發於外,而脈見於里,亦自有彼此附應,歷驗不爽之理。姑就各種脈象之切合於外瘍者,詳其形態,溯其源流,以定吉凶,以別疑似。頗覺世傳治瘍諸書,容有未盡明言其底蘊者,雖曰信手拈來,不無掛漏,或有一得之見,即在此中。請舉所知,以告同嗜。

第二節·浮沉之脈

[編輯]

浮沉者,脈之淺深也。脈顯在上,輕手可得,謂之浮。脈隱在下,重手始得,謂之沉。

以稟賦言之,則體質壯盛,氣血充實者,其脈有餘,輕按易得,有似於浮;體質孱弱,氣血衰微者,其脈不及,輕取不見,有似於沉。以形質言之,則瘦人肉少,寸口 瘠者,脈道顯?

者?

之?

之脈皆細軟,必近於沉。以天時言之,則春生夏長,氣泄於外,脈亦為之浮顯;秋收冬藏,氣斂於中,脈亦為之沉着。以人事言之,則勞力奔走,飲醇酒之餘,氣血奮張,其脈無不浮露;而凝默寡言,安居靜坐之候,情志泰然,其脈無不沉靜。此皆恆常之脈象,各隨其人之氣體動靜,而相與推移。竊謂凡二十八種脈象無一不當作如是觀,必不能倉猝下指,而即知其若者主某病,若者主某病者也。即以病脈之屬於浮沉者而言,昔人每謂浮脈主表屬腑屬陽,沉脈主里屬髒屬陰。約略讀之,鮮不謂此以表里內外陰陽,分別論證,必無不妥。抑知浮主表而沉主里,亦尚是理想之論斷,籠統之泛辭,已不能切中病情,確合事理。而浮脈屬陽,沉脈屬陰,浮脈主腑,沉脈主髒,則頗有語病,未可拘執矣。蓋浮脈之可以診得表病者,惟表邪最盛時為然;而外感之輕者,脈必不浮。若夫身熱甚厲之病,脈必洪大滑數,以其熱勢方張,所以亦見浮象。此則氣火俱盛而輕按即得,雖似於浮,實非浮脈之正旨。病此者表里俱熱,必不當以其脈之浮,而只知其為表病也。又風熱之外感者,其脈浮,是為浮脈主表之一證。然肝陽恣肆,為眩暈,為頭痛者,氣火升騰,其脈亦浮。則病本內因,亦非表證矣。若謂浮脈屬陽,而沉脈屬陰,亦只可以論其常。若陰盛於內,陽格於外,則脈且浮大,而重按無根,豈得概謂之陽證。又熱結於里,氣道不通,則脈亦沉着而凝澀不流,豈得概以為陰證。至謂浮主腑病,沉主髒病,則宋金以前本無是說,而自明季以來,編入四言脈訣,幾於無人不讀。(四言脈訣,本宋人崔氏所着,而明人多有改本,浮脈主表屬腑之說,尚非崔氏?

遂?

髒之表。若以全體言之,腑亦深藏於里,安得謬以為在表。豈可誤認此表之一字,而竟謂病在腑者,其脈當浮。假使腑病可作表病,而脈為之浮,則經絡之病,肌肉之病,皮毛之病,其脈又當若何。此理之必不可通,而亦事之萬不能有者。然今之醫者,多讀脈訣,固無不知有浮脈主表,屬腑屬陽之八字,可見俗書誤人真是不小。究之浮脈主表,沉脈主里,尚是含混言之,或無不可,若必謂浮主腑病,沉主髒病,膠執太甚,最是不通。

頤謂古今脈書,所稱某脈主某病者,無不有是有非,得失互見。學人必須自具見解,識透真理,方不為古人所愚。

茲姑就浮沉一條,聊申是說,以為舉一反三之計。只欲藉以糾正世俗通行之誤,非好與古人作無端之辨難也。若以浮沉二脈之屬於外瘍者言之,則腫瘍脈浮,惟上焦風熱諸證有之。如發頤、 腮、耳門牙槽諸癰,病本在表,而又屬風邪熱毒,蘊於上部,其脈無不浮數滑疾。有痰宜泄,有熱宜清,亦不得以其脈浮屬表,而但與疏風解表,反令氣火越浮,瘍患益熾。若時邪襲於經絡而發流注,則寒熱交熾,表邪全盛之時,其脈亦必浮數。此則解表消腫,雙方並進,而表邪得泄,腫瘍自化。若瘍已成膿,其毒全盛而未泄,脈亦應之為浮數,為滑大,則決去其膿毒而脈自靜。若潰後膿泄而脈仍浮者,苟非外感之未盡,即防續發之成膿。若感邪既化,瘍無續發,而尚見脈浮,則正氣散耗,非吉症也。若腫瘍脈沉,則惟附骨大疽、 癖積聚之證,寒凝絡窒、氣血壅塞者偶有之。其毒甚深,其勢固結,而脈為之沉凝不顯,決非輕恙。苟不急與宣通,以疏達其凝結,必不易治。而尋常肌肉之癰腫,經絡之瘡瘍,於脈必無沉法。若夫癰疽既潰,膿毒已泄,氣血疏通,更無脈沉之理。如或有之,則其氣猶結,其血猶凝,亦非佳象。總之,瘍患為肌肉之病,雖曰痛則不通,脈必不宜過於浮露。然壅者不化,結者不開,脈常沉澀不起,而治之不應,其為害又當何如耶。

第三節·遲數之脈

[編輯]

遲數者,脈之緩急也。氣火甚盛,脈來急疾,一息六七至者為數,屬陽屬熱多實證。氣血衰微,脈來怠緩,一息二三至者為遲,屬陰屬寒多虛證。雖間亦有中氣不充,脈形虛數,實積凝結,脈道遲滯者,而以尋常脈理言之,固數主有餘,遲主不及也。是以腫瘍脈數,皆為病邪之有餘,其勢方張,其毒方盛,脈象應之,必兼數疾。或為身熱,則數大而洪,或已釀膿,則緊數而實,脈病相合,是為常態。若在既潰之後,其毒已泄,脈以安靜為吉。如仍數疾不減,則身熱之未淨,餘毒之未化也。初潰得之,尚無大害,化邪解熱,即可向安。若其遷延既久,正氣日餒,邪氣不衰,而脈數不退,或數大而中空,或細數而急疾,形神必憊,真元消亡,斯為壞證矣。腫瘍脈遲,多屬正氣之不及,脈病不符,甚非佳象。此惟於虛弱之體偶見之,而尋常之瘍,所不應有者也。惟附骨環跳諸證,病因虛寒,初起酸疼經縮,脈象應之,沉遲為正。溫養舒經,其毒自化。若腦疽、背疽,寒邪在經,遲脈亦為正應。溫經宣托,收效亦佳。苟非此證,則陽病陰脈,宜求其故矣。若在潰後,邪勢已衰,脈遲雖似相宜,如果形證皆順,養胃調元,是為正治。抑或神疲氣餒,則餘毒未淨,而真元欲漓,脈至無神,亦非吉象。

第四節·大小之脈

[編輯]

(洪細附見)

大小者,脈之形體也。氣血有餘,指下壯盛,是之謂大。大而有力,則謂之洪。氣血不及,指下一線,則謂之小,亦謂之細。(大之與洪,一是形式之粗壯,一是氣勢之勇悍,形神?

能分析為二,故古人皆合為一。)平人之脈,或大或小,大率皆其人之稟賦使然,初不以有病?

瘍氣滯血凝,其病屬實,其脈宜大而不宜小。然所患苟非堅巨,或其人素稟脈小者,則小而有神,亦何往而非佳象。若大而有力,堅硬搏指,洪而氣悍,洶湧奔騰,邪勢太甚,非吉證矣。潰瘍氣泄血耗,其病屬虛,其脈宜小而不宜大。然所耗或尚無多,及其人身軀雄偉者,則大而有神,正是病魔退舍之機,元氣未虧之兆。若脈小形 ,外瘍難斂,尤可慮也。惟腫瘍勢盛之時,而其脈過於小弱不起,則正不勝邪,斯為危候。若大毒既泄之後,而其脈或豁大無根,則元氣已漓,無非敗象。是皆當以形證與脈神參互考訂,而孰吉孰凶,自有定論。

萬不能於指下求其形似,而即以為憑脈辨證之要訣,盡在此中也。

第五節·滑澀之脈

[編輯]

滑澀者,脈之氣勢也。氣旺血旺,其脈流利,是之謂滑。氣少血少,其脈凝滯,是之謂澀。凡癰疽當腫勢堅硬之時,脈多澀滯,則氣有所聚,血有所凝,蒂固根深,蟠結不化,是其征也。而濕邪襲於經絡,及濕痰蒙蔽中州,胃呆腦痞者,其脈無不澀滯。此皆實邪窒塞,氣行因而不利。治以疏通宣泄,則澀脈自起。若瘍已釀膿,則氣血相搏,其勢方張,脈象應之必多滑數。故腫瘍已成未成之機,即可以脈之滑澀決之。澀則內尚無膿,猶可消散;滑則膿已蒸釀,無不外潰矣。若癰疽即潰,則氣結已通,血滯已泄,脈以滑利為順,澀滯為逆。

蓋脈滑者,其正氣之充,清養化邪,調復必易。惟滑而大者,余焰方張,尚非正軌。而脈澀者則血液已耗,神色必疲。滋養扶元,所不可緩。若更澀而小弱,色奪形 ,尤其可慮。

第六節·長短之脈

[編輯]

長短者,脈之部位也。氣血有餘,指下勢盛,尺寸皆溢,是謂之長。氣血不足,指下勢促,尺寸不及,是謂之短。故脈長者,恆兼洪大滑疾;脈短者,恆兼虛弱細微。此多屬於其人稟賦,而憑脈辨證,即隨之以決虛實焉。

長短二脈,合寸關尺三部而言。長者寸尺皆過於本位,短者寸尺皆不及本位,是以關部無所謂長短之象。昔人每謂關不診短,以寸關尺三部,本是一線貫注,不能離異,故有寸不至關為陽絕,尺不至關為陰絕之說。然則關部即不當有短脈,亦必不能以長脈論矣。又陽氣上盛之病,脈長於寸,即短於尺;相火下盛之病,脈長於尺,即短於寸,則所謂上魚入尺之脈。偏盛於上者,必短於下;偏盛於下者,必短於上,與專論長短之合寸尺而言者不同。凡病而得長脈,若非其人之體質素強,則病魔之勢焰方張也,或虛陽之浮露於外也。若更長而不實,長而無神,則形似有餘,而其實不及,非佳兆矣。凡病而得短脈,若非其人之體質素弱,則氣血之俱衰也。否則實邪凝結於中,而氣道不舒也。若復短而無神,形氣俱餒,更難圖矣。故腫瘍脈長,無非陽邪之勢盛;而腫瘍脈短,則為大毒之堅凝。若在潰後,膿毒已泄,氣血已傷,於脈宜斂,則短者似尚合宜,長者必多變幻。苟非毒邪之不減,即其元氣之外浮,所謂證虛脈實,皆當顧慮。惟脈短終是正氣不周,津液既耗,而脈應之。滋液養陰,是為正治。若其短澀無神,則真陰欲竭,亦自可危。

第七節·虛實之脈

[編輯]

虛實者,亦脈學之綱領也。三部九候,力量有餘,皆可謂之實;三部九候,力量不及,皆可謂之虛。則凡言實者,可該弦勁洪緊諸脈;而凡言虛者,可該微弱遲軟諸脈。初非專以虛之與實,指定一種形象之名稱。而昔人每以浮而無力為虛,欲以別於沉而無力之弱脈;以沉而有力為實,欲以別於浮而有力之革脈。細分畛域,雖亦不為無理。壽頤竊謂虛實二字之本義,不當如是。豈中候沉候之無力者,必不可以言虛,而浮按中按之有力者,必不可以言實耶。顧名思義,當亦恍然。所以診得實脈,苟非體質之壯盛,必其病勢之有餘。然堅實太過,搏指不撓,則邪勢方張,已失沖和之性。診得虛脈,或為稟賦之素弱,無非元氣之不充,而虛弱已甚,指下無神,則根本欲漓,幾等尸居餘氣。故腫瘍脈虛雖曰病有餘而脈不及,然苟非大證,而其人形神未餒,則微見虛軟,未必遽為大害。惟瘍患甚巨,而脈來虛弱已甚者,是為脈證相反,必多不治。而腫瘍脈實,雖曰病是實邪,脈證相合,然果堅勁異常,則大毒盤踞,蒂固根深,寧不可慮。潰瘍脈虛,是為氣血乍泄,於法為順。然必風波大定,余浪不興,清養扶持,始登彼岸。如其惡腐未脫,毒焰未衰,而脈已虛軟不起,惟恐正氣難扶,同歸於盡。若潰瘍脈實,必其餘毒尚盛,氣血未和,如膿泄太多,脈反堅實者,必難善後也。

第八節·弦緊革牢之脈

[編輯]

弦者,脈之剛勁有力,端直而長者也,為肝陽之自旺,為痰飲之鬱結。緊者,脈之固定堅直,應指不撓者也,為寒邪之外束,為實邪之內凝。《素問》有脈實堅之說。《傷寒論·平脈篇》∶寒則牢堅。《脈經》引之作寒則緊弦,是緊脈亦可謂之堅脈,皆以形容其指下有力耳。叔和以緊脈為轉索無常,非是。蓋緊即有力不散,亦與虛實之實脈相近。革者,浮候之堅大有力;牢者,沉候之堅大有力。一為孤陽之浮越於外,一為陰寒之凝結於中。脈理主病,適得其反,而情勢之堅固有力則一。此四者,皆脈象之屬於實者也。瘍患得此,無非病勢方張,其毒甚盛,可從上條實脈之例求之。

第九節·軟弱微散之脈

[編輯]

軟弱者,脈之應指無力者也。昔人每謂浮細無力為軟,沉細無力為弱,分為二種。頤謂軟與弱,按其字義本難區別,若即以一浮一沉定為二候,但據脈之部位而言固無不可。然論其所主之病,則固同是氣血之不足耳。似不如渾融言之,較為圓相。《千金翼》始有濡脈一條,而後之言脈者,幾以濡脈軟脈,別為兩類。考《素問·平人氣象論》平肝脈來,軟弱招招,《脈經》引之則作濡軟。蓋濡即軟字變體,最古只有 字,後乃作 ,俗則作之字,漢人隸書亦多從需,二字音讀雖各不同,而字形字義皆近,遂至不可復正。所以《內經》脈 之 ,後人竟作脈濡,實非濡濕濡滯之濡字。壽頤言脈,有 無濡微脈者,即軟之尤甚者也。若更渙散不收,指下似有如無,則為散脈。此四者,皆脈象之屬於虛者。

以言外瘍,則未潰屬實,軟弱之脈,皆非所宜。然在病勢不重,瘍患不巨者,偶見軟弱,亦未必遽呈敗象。若在即潰之後,其正已傷,脈形軟弱,尤為合轍。惟微脈則無力太甚,未免元氣不支。散脈則散漫不收,多是本實之先撥,無論腫瘍潰瘍,都無吉象。是皆當從上條虛脈之例以求之,亦可舉一反三者也。

第十節·緩脈

[編輯]

緩脈,本有二義。一為和緩之緩,則一息四至,胃氣之正,所謂不大不小,不剛不柔,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無病之脈,當如是也。一為怠緩之緩,則濡滯不前,濕阻中州者有之,而濕流關節者亦有之。故瘍病而得和緩之脈,即合中和之氣,無論已潰未潰,無非泰境。而得怠緩之脈者,亦無往而非濕邪之留着也。

第十一節·芤脈

[編輯]

芤者,脈之中空者也,是為失血之候。蓋血液既泄,脈道不充,有如蔥管,凡失血家往往見之,固非昔賢之空言也。

而瘍病在未潰之時,於法當無芤象;如果有之,則其人平時之亡血者也。若在潰後,則膿血大泄,時亦偶一遇之。然苟非大證日久,膿去甚多者,亦不恆有此脈。補養滋填,勢不可緩。

第十二節·動脈

[編輯]

動者,脈之一粒突起,如珠如豆,厥厥動搖者也。於法主痛。蓋痛則氣滯,着而不行,脈道不能條達,因而凝聚一處,如珠動搖。此雖不恆有之脈象,雖閱歷多者,固時一見之。(《素問》謂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是亦氣血初凝,脈行不暢之理。診妊脈者,亦或?

為此。否則痛盛氣結,而脈應之。是皆當從事於宣通疏泄,而求其氣機之條暢者也。

第十三節·伏脈

[編輯]

伏者,脈之沉伏不見者也。輕按不得,必極重按之,而始一應指。苟非病邪之深邃,則陰寒之凝固也。否則大痛氣結,而脈為之阻也。故以外瘍言之,病在肌肉,於脈必不當伏。如果有之,則附骨大疽,盤根錯節,必非一朝一夕之故矣。而大毒釀膿,病勢極熾之時,亦偶一見之,則痛極不通,脈澀已甚,即沉伏不見。如在潰後,則其毒已泄,其氣已通,更不當再有伏藏之脈。尚亦見之,則其毒固結,不以膿成而稍減其勢,其凶何如。

第十四節·促脈

[編輯]

促脈,自叔和編《傷寒論》之辨脈法,及其自着之《脈經》,皆與結脈對待成文,以促為數中之一止,結為遲中之一止。而後之言脈者多宗之。頤謂促字本義,短也,速也。仲師本論言促脈者四條,殊無歇止之意。而於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一條,明明以結脈與代脈對舉。結為無定之歇止,代為有定之歇止,並未言及促脈,則促非歇止,自可於言外得之。高陽生《脈訣》謂促脈並居寸口,蓋獨盛於寸部之脈。主病為上焦有結,故脈為之促,頗與促字短速之義相合。楊仁齋等諸家皆承用是說,以視叔和數中一止之解,較為圓通,且於本論促脈四條,無不可通。蓋惟陽盛於上,結澀不通,於脈應之,短而且速。臨證治驗,確然可征。叔和以其既短且速,急迫之態有似於不能聯屬之象,因以偶然一止引申其義。

似其立說之初,用意亦不甚相遠,但後之讀者,僅知有歇止一層,而忘其短速之象,遂與古人命名本旨,毫釐千里。(乾隆時日本丹波元簡《脈學輯要》亦主此說,引證尚為明晰。)

以內科為病言之,則陽升頭面,氣結胸中,或痰聚上脘者,其脈皆獨盛於寸。促速不舒,是其明證。以外科言之,則上部實熱,壅而為瘍者,亦當有此脈象。丹波氏謂獨盛於寸,與溢出上魚之脈相似,故其《脈學輯要》促脈條中,附以溢上魚際之脈。壽頤則謂上溢者,主陽升巔頂,故脈溢出寸部之上。而促主陽盛上焦,尚在寸脈本部,情勢亦自不同,是當分別觀之。

第十五節·結代之脈

[編輯]

結代皆歇止之脈。結為無定之止,尚是氣血失調,偶然停頓;代為有定之止,竟是髒氣缺陷,習為故常。所以代生結生,顯然有別。然即以內科言之,老人氣血既衰,循行不及,即見代脈,亦未必遽是死征。苟其頤養得宜,尚可綿延歲月。但終是不足之徵兆,殘齡風燭刻刻可虞耳。

以言瘍證,則腫瘍雖皆壅塞不通,惟皮肉經絡之病,苟非大證,必不當有結代之脈。而內癰固結,及痛勢極熾者,偶一見之。是當解結定痛,方能脈復即安。久見結代,必非佳兆。若潰後則閉者已泄,滯者已通,脈道周流當無結塞。如其有之,則真元不續,恐難為力矣

第十六節·上魚入尺

[編輯]

上焦氣火沸騰,脈必應之而上溢,甚者且弦出寸口,直上魚際。此心肝陽盛者有之。其證為眩暈頭痛,直達頂巔,或且衝激腦經,昏瞀無識。而瘍家實火證亦有此脈,頭面疔毒,時一見之。下元相火不藏,脈必應之而下盛,甚者且垂入尺中,搏勁有力。此肝腎火熾者有之。於內證為強陽不痿,為陰挺頑痛,為陰汗濕癢,皆龍相之橫逆莫制者也。於瘍家亦主二陰毒火諸恙,如急性子癰,如濕熱外痔及便毒 疽之勢焰方張時,恆有此垂長之脈。而足水疔,陽發大毒,頃刻化腐者,亦時一見之。

卷上\第三章·治瘍藥劑

[編輯]

第一節·總論

[編輯]

瘍家藥劑,必隨其人之寒熱虛實,七情六淫,氣血痰濕諸證而調劑之。故臨證處方,無論外形如何,要必以內證為之主。此瘍醫之最上乘也。苟能精明乎內科治理,而出其餘緒,以治外瘍,雖有大證,亦多應手得效。試觀近今內科名手,本非治外專家,而偶治外瘍,亦復時有奇效,此事實之有可考者,而亦事理之最可信者,且亦天下之良醫所公認者也。惟是瘍之為病,甚繁賾矣。即其外候之變遷,亦復層出不窮,步驟次序,必不可紊。設非專心致志,研究一番,縱使長於內科,理法深邃,而移以治瘍,即能大致楚楚,然細緘密縷,必有不逮;則按之實際,亦不能按部就班,銖兩悉稱。蓋治瘍大旨,雖無不以內證為權衡,而對於外證,如消毒止痛,去腐生新之類,必須有二三味合宜之藥,為之導引,而後內外各如其分。否則全無關係,又安能收復杯取效之應。況乎所發部位,各有分野;分經論治,尤不可籠統含糊,浮泛不切。而世俗所傳外科各書,且有百病通治之煎方,寧不隱約模糊,長如黑暗地獄。如通行之仙方活命飲、神授衛生湯等方,凡是瘍醫家言,無不列之首簡,謂為能治一切癰疽,退毒定痛,如何神效云云。試為考其實在作用,龐雜無紀,既無法律可言,又安有效驗可望。蓋凡是一病,雖曰自有對病應驗之藥;然同此一病,而溫涼寒熱,虛實輕重,始傳末傳,亦復各各不同,已無預定一方可以通治之理。而乃曰古有成方,且可通治上下大小一切癰疽,未成即消,已成即潰,自治至終,無不合轍。揆之情理,其謬何如。須知見證治證,隨宜加浮蕪雜,無一是處。而乃大張其名,眩人耳目,一則曰仙方,再則曰仙授,自詡神通,適以彰其妄誕而已。今試以仙方活命飲一方論之。藥用乳香、沒藥、赤芍、甘草節、歸尾、穿山甲、皂角刺、銀花、白芷、陳皮、花粉、貝母、防風十三味。乳香、沒藥固世俗所謂止痛之套藥也,其性粘韌,能合金刃創口,外敷止血定痛,最有神驗;又可研敷作外瘍生肌長絞肉子藥。此乳沒兩味之第一功用也。又其氣芳香,能舒肝胃之氣,則內服以治肝心隱痛,亦或有效。古人之用以止痛者如此。然其質是樹膠,一入煎劑,粘稠凝膩,其臭反惡,難於入口,即令勉強吞咽,亦必惹胃泛惡,甚者則吐。古人用此二味,皆入丸散,未見有作湯飲者。《本草綱目》所引諸方,尚皆如此。而後之俗醫,乃以止痛二字亂入煎方。姑無論其有無效力,而令病者飲此濁膠,徒犯腸胃,亦已太酷。蓋俗醫只知人云亦云,並未深明古人用藥有法。若令醫家親啜一匙,吾知其亦必愁眉閉目而不能下咽。甘草能治外瘍,乃甘為土之正味,百毒入土而化,故甘草能消外科之毒。然甘者必膩,若濕病痰病得之,必滿必嘔。古人成方,雖多以甘草調和諸藥,而今人則用之甚少,誠有見於此中弊竇。況在外瘍,濕痰為病最多。故患瘍者,舌苔多濃濁粘膩,甘味皆是禁藥,況大甘大膩如國老乎。又俗醫每謂甘草節專治瘍患,其說不知何本。考李氏瀕湖《本草綱目》引書最博,辨藥極詳,於甘草有梢有頭,而獨無節。可知明代尚無此謬說。今就藥肆中持甘草觀之,長者尺余,兩端如一,其節安在。而俗醫處方,竟大書特書曰甘草節若干,豈非以盲引盲之故態。(或謂甘草?

,故專治瘍。其說頗似有理,然細思之,終覺可哂。)赤芍、歸尾破血活血,惟是血瘀者可用?

在肉里,早用刀針,大是痛苦,不得已而用此二物,使之向外麵皮膚透達,俾得從速用針,可免內攻化巨,亦是避重就輕之法;若內膿未成,猶可消散,而妄用之,適以助其成膿外潰,則小病化大,而大病可危。病者何辜。與醫何仇?而必令其慘痛號呼,膿血橫決,何其忍耶。陳皮、貝母惟上部熱痰為患,如發頤痰核之類宜之。白芷芳香上行,可散頭面之風;防風辛溫,以散寒風,為百藥長,而風熱已大非所宜。若在溫熱濕熱諸病,豈非鴆毒。銀花、花粉則清涼之味,宜於溫熱而寒證所忌。似此溫涼並進,糅雜成方,而曰治一切癰疽,無論陰陽,寧非大謬。又《王氏全生集》有小金丹、醒消丸等方,頗為時俗所尚,然亦無通治百病之理。而近更有所謂六神丸者,以珠黃、腦麝、蟾酥、腰黃六物為方,以百草霜為衣,價值兼金,可為貴重。而按之藥性病情,亦非外瘍有效之藥。乃俗人不察,群認為治瘍必效之神丹,甚至醫林亦推重之,不從效力上着想,而惟以重價為佳,徒耗病家資財。庸陋之尤,更是可笑。壽頤秉師門家法,參以生平閱歷,頗覺一病有一病之方劑,尚必隨其人之氣體,而相與變遷,已非板方所能必效,更安有預備數方,可以泛應曲當之理。但分證言之,亦未嘗無門徑之可尋。用是撮其大旨,分門別類,列舉各法,姑示涯略。雖曰東鱗西爪,必不能曲盡精微,要之門徑既清,則臨時制裁,自能變化。較之從事於古方之渾漠無垠,不分虛實,不辨溫涼者,不啻指南有針,導之覺路矣。至於外治各藥,退毒圍毒,溫散涼散,提毒消毒,止痛止血,收濕止癢,去腐生新諸法咸備,與內服煎劑,各收效果。更不可泛泛不切,敷衍了事。考之古書,成方千萬,可供實用者,竟百不得一,甚者且貽誤無窮。不能照書配用,幸圖一效。要知事倍功半,既不當以臨床為練習之場。如果以藥試人,且不啻借病患作習射之鵠。爰以師門心法暨半生經驗各藥別為一章,並錄於篇。務使一方有一方之效力,俾同學人習此一編,而隨宜施治,綽有餘裕,藉以利濟蒼生,拯其疾苦,鯫生事業,差足自豪。若夫內服煎劑,分證治療,則各有攸宜,不能泛然立方,仍蹈通套之陋。因別采瘍科治案,輯為平議一編。庶幾是是非非,具有經緯;治瘍一門,無餘蘊矣。

第二節·論腫瘍退消之劑

[編輯]

治瘍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於早,雖有大證,而可以消散於無形,病者不以為功,醫者亦可省許多手續。此良醫之用心,而亦治醫之最上乘也。惟是消腫之法,最為細密。

一病有一病之來源,七情六淫,三因各異。若不能於病之本探其源而治之,則斷無消散之希望。而或者乃僅僅於部位上形色上求之,抑末矣。如病本外因,則風寒暑濕之侵淫,既各隨其感觸而成瘍患。如病本內因,則氣血痰郁之壅滯,亦流注於經隧而發大癰。故凡退腫消毒之大法,以治外感,則有風者疏其風,有熱者清其熱,有濕有寒者理其濕、祛其寒。以治內傷,則氣滯者理其氣,血瘀者行其血,痰凝飲積者導其痰、滌其飲。正本清源,無一非退消之良劑。

此外惟有五志之火,七情之郁,其來以漸,結為堅腫。如乳癖、乳岩、失榮、石疽等證,則由來已久,蒂固根深,雖有養液和榮、軟堅流氣之良法,而苟非病者擺脫塵緣,破除煩惱,怡情悅性,頤養太和,則痼疾難療,必無希冀;而其餘諸證,批 導 ,孰不。然必辨之也精,斯識之也確,因端竟委,探本窮源,已非庸耳俗目之頭痛醫頭,腳痛治腳之所能望其項背矣。

第三節·論腫瘍內已成膿之劑

[編輯]

腫瘍治療,總以消散為第一要義。能於消腫各法,隨證分治,縱有大證,亦可衰減其勢。所謂大化為小,小化為無。病者隱受其惠於不知不覺之中,醫者亦有功而不居。仁人之用心,不當如是耶。至不得已而消之不盡,或治之已晚,內已釀膿,勢必不能全退。於斯時也,內服煎劑,亦惟以消散為主;仍須分別病因,根據上條退消各法,隨證用藥。蓋以中雖成膿,而四周之腫猶在,故仍以消腫為急,置其膿成於不問。庶幾余腫既消,即成潰亦必不巨。萬不當早用透達之藥,令其迅速蒸膿,攻孔日大,收斂費時。山甲片、皂角針走竄極迅,透膿極易。未成膿者,早用之即易蒸膿,不能全散。惟陰寒之證,堅塊漫腫,借其流動之勢,亦可消散凝滯。若有膿成肉里,深藏不透,則用此並加川芎,能使腫勢高突,透達於外,提深就淺,亦是一法。惟腫瘍苟非真氣大衰之人,必無用補之法。一投補劑,助桀為虐。俗子不知,誤於張潔古黃 為瘡家聖藥一句,動輒亂投,致令輕證化大者不可枚舉,害人不淺。

而治瘍者皆不知其弊,良可浩嘆。

第四節·論腫瘍行氣之劑

[編輯]

瘍之為病,必腫必痛。其故無他,氣血壅滯,窒塞不能而已。所以消腫止痛,首推行血行氣為必要之法。惟行血不可太猛。破血逐瘀之品,非可輕率亂投,轉滋流弊。而行氣之藥,可以萬全無害。抑且血之壅,即由於氣之滯;苟得大氣斡旋,則氣行者血亦行,尤為一舉而兩得。此則古人治瘍,注重氣分,洵分握要之圖也。宋《李氏集驗》背疽方有五香連翹湯、內補十宣散,《竇氏瘡瘍經驗》有許多流氣飲,雖方藥未免叢雜,而多用氣分之藥,最是古人治瘍正軌。壽頤謂氣為血帥,血隨氣行,天地之大,必以空氣營運化生萬物。而人在氣交之中,動作行為,無一非此大氣流行,為之鼓盪。所以凡治百病,必參以氣分之藥,而後吹噓運用,功效乃神。

古人補血之方,首推四物。地黃濃膩,非得歸芎辛溫運動之力,則呆滯有餘,弊多利少。制方精義,即在利用氣藥。而俗人昧焉,且謂當歸、川芎即是補血之物,於古人用藥真義,未能體會,哪不可怪。況在瘍患,明是氣滯不行為病,苟不振動其氣機,何能有濟。此固治瘍者始終利賴之捷訣,而凡通達經隧,宣絡脈之法,因無一不在行氣二字之中者矣。

第五節·論外瘍治痰之劑

[編輯]

痰者,本非吾人體中應有之物質,而以觀近人病狀,則挾痰之證甚多。豈丹溪所謂東南地土卑濕,由濕生熱,濕熱生痰,果得之於土薄水淺,而非人力之所能為耶。毋亦體質素弱,脾運失司,大氣之斡旋無權,飲食之消化不力,坐令水谷之精,不為津液,以灑陳於五臟,和調於六腑,而徒釀為頑痰濁飲,有以助長病魔耳。古人恆謂肺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者,以肺為呼吸之道路,氣機不利,則氣化為水,而水飲停留;胃為水谷之淵藪,運化不靈,則食即生痰,而濁涎盤踞。此痰飲之潛滋暗長於肺胃中者,尤其淺而易知,顯而可據。若夫經絡肌肉之間,而亦多痰病,則非其肺胃之痰,可以隨氣血流行,以入經隧。蓋亦其人之營運不健,營衛周流,有時偶滯。遂令絡脈中固有之津液,留頓於不知不覺之中。譬彼源泉,本是澄清之故道,而下流既阻,污朽積焉;有如山蹊,初亦行人之快捷方式,而為閒不用,茅草塞焉。此四肢百骸皮里膜外,所以停痰積飲之淵源;而外發癰瘍,亦往往而多痰證。則治瘍者,可不於此加之意乎。惟痰能為瘍,其基礎則本於氣機之阻滯,其成就亦別有感觸之原因。有因外風時熱以激動其痰者,則風性升騰,上行而迅疾,其證多在頸項腮頤,如發頤、腮、項前頜下諸癰,皆本於結痰,而動於外風,成於血熱。則化痰也,而必泄熱疏風。

有因肝膽內熱以熬煉其痰者,則相火郁窒,入絡而貫聯,其證多在耳後項側,如瘰 馬刀連絡成串,皆本於木火而煎爍血液,馴致堅凝。則化痰也,而必舒肝清火。有胃絡之結痰,則乳房之結核是,宜兼泄胃家之實。若夫氣液久虛,痰流經隧,歷久始發之流痰,則非培補不為功。而久郁之痰,有年痼疾,如石疽、乳岩者,則根深蒂固;且其人必滿腹牢騷,又非藥力之可以抒愁解結者,夫豈「化痰」二字所能希冀百一。此雖同是痰病,而淺深大是不侔。

果能分別源流,投機處治,當亦可以十全八九。

又凡瘍患之挾痰者,尚有部位可據,亦必見證分治。則項側耳前後多風火,亦多肝火,宜辨內外之因;脅肋 串有實火,亦有虛火,宜求銖兩之稱。若胸腹、肩背皆是流痰,而四肢之部,則惟兩臂間有流痰發生,而自股以下無之。學人慎弗以股脛之瘍,誤作挾痰論斷,而反以貽笑方家也。

第六節·論外瘍清熱之劑

[編輯]

外瘍為病,外因有四時六淫之感觸,內因有七情六郁之損傷,種種原由無不備具。而以最普通者言之,則熱病其多數也。蓋外感六淫,蘊積無不化熱;內因五志,變動皆有火生。

此則內科百病屬熱者亦必居其大半;況在外瘍,肌膚灼痛,肉腐成膿,謂非熱郁於中,有以消爍之而何。此世俗治瘍所以無不注重於清潤寒涼一途,誠不能不謂其大有適用處也。雖然瘡瘍之屬於熱者固是最多,頤必不敢偏信林屋山人陽和一湯,謂為泛應曲當,而妄加無辜者以炮烙之刑,聽其慘暴哀號,焦肌鑠骨。究之熱病情況,萬有不齊。欲求其分量咸宜,銖兩悉稱,似亦不易。固非如街頭賣藥,市上搖鈴者,記得芩、連、膏、黃、銀花、地丁數味,而可以盡瘍醫之能事者也。

試以瘍病之屬於熱,分別言之。有風熱之證,因風而生熱者,如頭面諸瘍及游風之類是也。雖宜清熱,而必先辛涼疏風,不得早用寒涼之藥。否則熱已退而堅塊猶存,久留不消終為頑證;甚者寒涼直折,反致血滯氣凝,適以助虐。有濕熱之病,因濕而生熱者,如濕癢諸瘡及 瘡流火是也。雖亦必清熱,而尤須淡滲導濕,不得恃芩連等味。否則熱勢漸解,而濕積不化,腫腐難瘳。惟有毒火之證,發為疔瘡,來勢迅疾,易散難聚,熱毒不僅直入血分,且必與心肝二髒有直接關係。所以毒散走黃(毒散而內陷,俗謂之「走黃」。字義極不可解而婦孺皆知有「走黃」二字。以患疔毒死者,或有全體發黃如金色者,實即毒入經絡,不能自化,鬱蒸以成此變,「走黃」之名,蓋由於此)必有神志昏迷,肝火橫逆見證。則治法雖在?

芍均是必需之要。否則變幻異常,捷於奔馬,一擊不中,補救綦難。此瘍科中最為激烈暴戾之證,所當救焚沃焦,重劑急進,不可輕描淡寫,杯水車薪,反致頃刻燎原,不可嚮邇者也。

療毒之易於走黃者,頭面諸疔為甚。腫勢漫溢,堅硬異常,針之無血無水無膿,一至神思恍惚,言語模糊,宜其難療。早用犀、羚可治十九,亦是涼降以平氣火,使之不復上攻耳。所以頭面之疔,易成危候也。又手指亦多疔瘡,用藥亦同此理,但其勢較緩,可治者多。惟紅絲疔一種,自發腫之處生出紅暈一條,現於肌肉之表,從臂上行,漸以及腋,相傳謂此紅暈過腋入胸即為不治。而頤治瘍三十年,尚未見此壞證,或亦古人理想之辭。閬師謂此是心家之熱,藥以瀉心為主,重用芩、連、梔、翹,投之輒效。總之皆清心肝二髒之熱。蓋心肝是君相二火之源,證雖在表,而源本於里,所謂病之輕者,皆在經絡,惟重病則涉及腑臟者也。外瘍之宜於大劑寒涼,而不虞其太過者,惟此一證。足部亦有所謂水疔者,初則紅腫蔓延,大熱大痛,不一二日而腐化甚巨。此其濕火毒邪,亦必犀、羚、芩、連大劑急投,可救危難,而又以淡滲導濕輔之。此是濕火與毒火相合之病,與專治毒火者,尚宜微分門徑。

若夫外瘍潰後,有火宜清,則視其證之險夷,而辨銖兩。苟非陽發水疔(水疔亦稱陽發毒),絕?

量,而惟以清涼解毒四字,作為枕中鴻寶,則瘍患之不死於病而死於藥者多矣。

第七節·論外瘍理濕之劑

[編輯]

普通瘍患,惟濕熱二者最多。偏於熱者,灼痛成膿;偏於濕者,發癢流水。大率痛癢、膿水之分途,即熱毒濕邪之分證也。熱毒為患多發於身半以上,濕毒為患多發於身半以下,是火恆炎上,濕恆潤下之症。且濕瘍浸淫,每在皮膚之表,四肢之末。則濕之積滯,其源由於脾土卑監;(卑監二字,借用《素問》之「土運不及,名曰卑監」,是土德之卑下也。)而脾?

苟非濕與熱蒸,亦不四散走竄;惟與熱交並,乃始流注於肢體,外達於皮毛。所以治瘍之濕,亦必與清熱之劑相助為理。有濕而兼風熱者,如游風之上行於頸項,洋溢於肩背,則清化濕熱,而必佐之以疏風。有濕而兼血熱者,如疥癬之癢搔,則清熱化濕,而必主之以涼血。

有脾胃濕熱而旁行於肌表者,則黃水瘡等之滋水頻仍,宜醒胃快脾,而分利以通之(俗稱天泡瘡者是)。有肝腎濕熱而下流於陰股者,則陰 瘡等之濕癢不已(如前陰之腎囊風,後臀之坐板?

之?

三五日而腐爛盈尺,苟非大劑清熱解毒,急起直追,鮮不誤事。此是燎原之火,救焚手段萬不容緩帶輕裘,從容貽誤者也。若夫濕重熱輕,流入關節則為流注;寒濕互阻滯於經絡,則為痹着;凝於筋骨則為附骨、環跳、鶴膝、委中諸證。脈必澀滯,舌必白膩,是宜於燥濕宣絡,溫經流氣。初起之時,必以溫運入手,苟得氣血流通,投匕輒效。若至遲延淹久,濕郁於中,馴致化熱,內欲蒸膿,已難操十全之勝算矣。

第八節·論外瘍溫養之劑

[編輯]

外瘍非無寒病也。天寒則水澤腹堅,人血凝澀留着不行,壅而為瘍,理有固然,無足怪者。然而瘍病之寒,只是陽凝之氣,襲於絡脈,非臟腑之真寒可比。故治寒之劑,溫經宣絡,疏而通之,一舉手間無餘蘊矣,固無所用其大溫大熱,九牛二虎之力者也。以頤所見外瘍之宜於溫養者言之,大約只有二種證候。一則腦疽、背疽,寒之在於經絡者也。其外形且多紅腫發熱,惟病發腦後,部位屬陰,且太陽寒水之經,外證必惡寒畏風,舌必淡白無華。其濕痰盛者,則多白膩濃膩,尖邊亦必不紅絳。脈必細澀無力,即間有混濁而大者,則毒盛腫盛之故也。然必不能洪數滑實。亦有按之有力者,則毒勢凝聚不化之徵,尤為重證。治之如法,其毒得化,證勢少松,而脈即無力矣。其項背必牽強不利,皆寒邪之確證。於法必溫經宣化,且必升舉大氣,通行經絡(此所謂升舉大氣者,如川芎、羌活,可以透達皮毛,使毒得 ?

解 ?

者足短不伸,動則大痛,而皮膚肌肉尚未腫也。此時亦以溫經散寒,通經宣絡,數付必效。迨遲至數日,內分堅腫,而病狀始着,病根漸深,然脈尚細澀,舌尚白膩,仍用溫化,猶可及也。更逾數日,則寒邪化熱,其腫越堅,其勢越大,脈漸轉數,舌漸轉紅,而內欲釀膿,則用藥頗費斟酌。而淺者只知是證利於溫通,至此猶用一派剛燥,則催其成潰,鮮不久延難斂,漸為瘡勞,則醫者之手續費事,而病者之性命可危矣。

此外則鶴膝、踝疽有寒濕證,有虛寒證,腰疽、腎俞疽多虛寒證,皆可溫養,甚者亦可溫補。流痰、流注有寒濕證,亦有虛寒證;骨槽有寒痰證,皆可相度機宜參用溫化。然熱藥必不可過度,過則寒必化熱,助其成膿,皆藥之咎,非病之變也。

若夫痰核、 串、乳疽、乳岩、失榮、石疽諸頑證,其始堅硬異常,未始非陰寒凝結之象。然此等病源,皆挾鬱火,且多在陰虛之體,和血養陰,猶虞不濟。而論者每謂此是寒凝實證,吾以溫藥和之,則離光普照,冰雪皆消。王洪緒陽和一湯,在彼固說得幾於無病不治,而近人用之,每見其弊,未見其利。慎不可辨證不清,一味盲從。壽頤同研友潘輔臣室人,丙辰冬月,如覺左乳結核,丁巳正月,自服陽和湯十六帖,日漸長大,至三月中延頤延醫,情勢高突,周遭七八寸延至腋下,手不能挾,已不可為矣。其人性情安和,處境尚順,無鬱結證,而乳岩頑病竟迅速異常,至於此極,若非陽和湯必不致此。延至七月以漸脹裂,竟爾慘死,大可憐也。

第九節·論外瘍補益之劑

[編輯]

俗傳瘍科諸書,鮮不謂癰疽大證,利用補托。所以舉世之治瘍者,凡見證候較巨,無不參、術、 、苓,唯補是尚,而素習景岳者無論矣。不知瘡瘍大毒,氣血壅滯,窒而不行,留而不去,一經補托,其象何若。清夜捫心,亦當覺悟。而暑熱之互阻,寒濕之痹着者,蠻補之變,又當何若。壽頤治瘍秉承先師朱氏家學,每謂除虛損流痰、腰疽、腎俞、附骨環跳數者以外,絕少虛證。而世之習於補托者,每引《本草經》黃 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之說,且謂金元以後,皆稱黃 為瘡家聖藥,宜乎一遇瘍證,無論癰腫 赤,風火暑自始至終輒以黃 從事。而腫者越托越高,潰者且補且腐。古人所謂養癰貽害者,真是為此等補藥寫照。而病家醫家彼此不悟,其故安在。蓋即誤讀《本草經》黃 一條之害也。繹《本經》之意,所謂治癰疽之久敗者,黃 是固表實表之主藥。表虛之病,獨擅勝場。凡病癰疽而至於久敗,則膿水淋漓,津液耗竭,其虛在表,惟黃 能補其耗傷,固其元氣。《本經》大旨,極易明曉,非謂大毒乍發,邪勢方張者,而亦必一例用固表法也。不謂淺者讀之,只見其治癰疽云云,而置久敗瘡三字於不問,且更為之申一解曰, 是癰疽聖藥。一若凡是癰疽,不論虛實寒熱,有毒無毒,非用黃 不可者。於是立齋景岳之書盛行,而欲排膿者,越排則膿越多;欲止痛者,越止則痛越劇。教猱升木,為虎附翼。賈生所謂一脛之大幾如腰,一指之大幾如股者,於是實踐其說,而不知即其排膿止痛,有以玉成之。甚矣,古書之不易讀也。壽頤治瘍,非不知自有當補之法,如虛損流痰及腰疽、腎俞、流注等證,皆為氣血俱衰,運化不健,痹着不行。非得補益之力流動其氣機,則留者不行,着者不去。然必非專恃參、 數味,可以幸中。若腦疽、背疽即經腐化而膿毒不暢,惡肉不脫,無非氣血不充,不能托毒外泄,亦非補劑不為功。而老人虛人,尤須溫補。更有瘍毒即潰,膿水較多,而其人頓形 瘠者,亦宜參用補法。然一二劑後,胃納既蘇,精神既振,即當撤去補藥,仍與清理。蓋餘毒未清,終防死灰復燃,補而益熾。亦如治時證者,大勢乍平,必不當驟然蠻補,反以留戀余邪,釀成變幻。總之醫以治病,非以治虛,有病則惟以去病為主,補養二字決非通治百病之法。內外二科,皆此一理。而舉世之習於立齋景岳者不知也,而富貴家之知有虛不知有病者,不悟也。然則補藥療病,殆專為迎合富家心理之作用乎。而醫學從此掃地盡矣。若其人果有虛證必當補養者,則自有內科理法在,非瘍醫界內之事,茲亦不贅。

第十節·論外瘍提膿托毒之劑

[編輯]

外瘍為病,血凝氣滯實證為多,泄之化之消之散之通之行之猶恐不及,初無所用其托里之法也。自淺者誤讀潔古黃 為瘡家聖藥一句,而瘍醫家竟以托里為能事,開口黃 ,動乎參、術,縱能迎合富貴家嗜好,而養癰貽禍之說,於以實踐。豈以其腐爛不巨,不足以顯醫者之絕技,必補之託之使痛苦既深,而痛者之呼號益切,然後託孤寄命而可以邀大功耶。壽頤治瘍,恆謂自腎俞、腰疽、虛損、流痰外無虛證。然即對此虛證,亦必以宣絡行氣為先務,初非全恃蠻補而可有消散之希望。若誤認托里為必要之訣,則外證越巨,而元氣越傷,未有不速其成膿而殞其生命。此補中托毒一層最為頤之所腐心切齒者也。惟附骨大疽膿成於里,不能透達外泄,一時未便奏刀,則不得不投透膿之劑速其外達,庶幾膿毒可泄。不然者內攻益劇,蝕骨腐筋為害越厲。此則皂刺,甲片固亦有時而偶為借重。若漫腫無膿之時,萬萬不敢輕投此物。蓋甲片攻堅,皂刺銳利,皆有釀膿速潰之能力。苟其證尚可消,而輕率用之,則不能內消而令外潰,則無堅不破無孔不穿矣。至如腦疽、背疽兩證,以有膿外達為順,無膿內陷為危,非用透膿之法不可。然不過宣通氣機,疏達腠理而已。川芎歸斷足以了之,非皂刺、穿山之任也。又疔毒為瘍家大證,毒聚膿流,雖困無害;毒敗無膿,雖小必險。則以解毒清熱大劑,消其餘腫而膿毒自回;必不可雜以透膿之藥,而膿自無不透者。凡此皆以透膿為主義,而所以使之得膿者,又各有其理。以此知一證自有一證之治法,必不能執一板方而謂某方可有若何之妙用者也。

第十一節·論潰後養胃之劑

[編輯]

外瘍既潰,膿毒既泄,其勢已衰,用藥之法為清其餘毒、化其餘腫而已。其尤要者,則扶持胃氣,清養胃陰,使納谷旺而正氣自充。雖有大瘍,生新甚速。蓋當膿毒未決之先,痛苦備嘗,其氣已憊,胃納必呆。一旦決之使潰,痛定體輕,如釋重負。果有餘毒未盡,仍以清理為先。如其毒急焰已衰,必以養胃為主。無論如何大證,但得胃氣一調,轉機立見。縱其潰爛綦劇,亦可指日收功。但不可惑於俗書,早投蠻補。須知大勢乍平,火焰雖息而餘燼未泯,一得補益則爐中添炭,未有不死灰復燃者。即曰膿泄已多,正氣須顧,要之精神已餒,濃膩必所不勝,礙胃減食尤多變幻。彼治傷寒大病善後之法,知能清養和胃者必是傷寒名家;而治瘍科潰後調理之時,能守輕清養胃者,亦是瘍醫老手。惟膿去痛定之後,余腫漸消,胃氣既旺,則鮮豬白肉在所不禁。以豬為水畜,味本咸寒,亦有化熱化毒功用。燉取清湯可養胃陰,以助津液。血肉有情,竹破竹補正是瘍家應需妙品,不比傷寒初越,嫌其膩滯,未可遽食也。

第十二節·論瘍科通用丸散

[編輯]

治瘍之有丸散尚矣。《千金外台》已開其例,有舉莫廢,至今沿之,蓋取其服法簡易,用以治尋常之證,可代煎劑之繁瑣耳。然既為普通性質,則泛治百病,必不能絲絲入扣。惟大旨以行氣通絡,活血解毒為主,要亦不背於理。近今俗尚所通行者,以王氏《外科全生集》之醒消丸、小金丹等為最着,而蘇滬市肆之六神丸尤為赫赫有名,幾為婦孺咸知,莫不以為外瘍必需之要藥。實則王林屋所用之方,已是呆笨不靈,實效甚鮮;若所謂六神丸者,則匯集重價之品一陶同治,其值兼金非不寶貴,然試按之性情效力,亦可嘗有切合之影響。縱曰珠黃解毒,腦麝宣通,意亦猶是,究竟一金之值買得幾何。少服則力量甚微,多服則可破中人之產。費而不惠,最是可嗤。

壽頤治瘍,稟承先師朱氏家學,既以煎劑為之主,本無取於秘制丸散欺人炫世。惟輕淺之病授以丸子,亦可有功,則簡而易行,尚不失利物濟人之志;而大證用作輔佐,又可以助煎劑之不逮,交相為用自不可少。茲錄習用之品,公之同好,固各有其實在之效力,非市上之泛而不切者所可等視。惟病情既隨時而變遷,則服法亦必與為推移,量度輕重。必謂製成丸散,呆守板法而可以無投不利,則固理之所必無者也。

第十三節·論外治之藥

[編輯]

瘡瘍為病,發見於外,外治藥物尤為重要。凡輕淺之證,專恃外治,固可以收全功;而危險大瘍,尤必賴外治得宜,交互為用,此瘍醫之學。雖曰理法必本於治內,煎劑是其基礎,而薄貼、末子、洗滌等事,允為專門學術,非研究有素,閱歷深而細心體會者,亦不能悟徹此中神化也。

壽頤讀古今治瘍各書,外治諸法,亦既汗牛充棟,而按其實在之效力未可盡信。於此始知徐洄溪謂治瘍必有秘授之說為不虛。可知此公之於此道,自有家法淵源,獨惜其所着之書引而不發,不肯將此中秘旨宣布一二,以告後學,蓋猶有吝惜之意,足見閉關時代習俗誤人。以此老之學識宏通,而尚有秘之一字在其胸中。

得毋所見猶小,然所學不傳,亦頗為此老惜之。頤嘗謂吾國醫學,未必無出人意表之妙,而向來奉為家秘不肯告人,因而輾轉失傳埋沒不少。此道不揚,亦正坐此。然又嘗謂所學果精,方藥果效,亦何必秘。凡深藏而不露者,即其學問不可告人之處。壽頤承師門之學,經治驗而來,未嘗非世俗之所謂秘授,竊以為可以救人苦難,可以闡揚學識,民胞物與,即在此中。請傾筐倒篋而出之,以與同志共為肄習。藥不必貴而奇,惟在適用而有實效。是固正直蕩平之道,人人之所能知能行者。雖只寥寥無幾,然已足以泛應而有餘。果能神而明之,化而裁之,竊謂向來各家秘鑰,不肯示人者,或亦無以過此。

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編輯]

第一節·退毒丸藥方

[編輯]

治瘍患初起,不論大小各證,陰發陽發。宣通經絡,行氣活血,消散退腫,解毒定痛如神。惟頭面疔毒忌之。

制香附 西羌活 全當歸 川斷肉(各三兩) 生遠志肉(二兩) 明腰黃 白明礬(各一兩) 廣?

滴?

三錢)

以上各為細末和勻,另用真杜蟾酥二兩六錢汾酒浸化,同杵丸如綠豆大,辰砂為衣。小證每服分許,大證須服一錢至一錢五分。如初起酸痛堅腫能飲酒者,用熱黃酒吞丸;不能飲酒者,當歸、木香煎湯送服。須囫圇吞,不可嚼碎。如腫痛已甚,勢欲釀膿者,亦可服,但稍減之;即膿成後,四圍余塊尚堅者亦可服,以消盡堅腫為度。

【方解】 外科之有蟾酥退毒丸舊矣,然其方頗雜,殊未易效。此黃牆朱氏改定之方,壽頤於庚戌八月在滬上治一婦人,腰疽大痛,形已高突,背脊酸楚異常,勢有蒸膿之狀,知是大證可危。授以是丸約三錢許,囑分三服,用熱陳酒吞,每日一服。不意此人並作一次服之,且飲酒不少。黃昏吞藥,至夜半大熱如焚(本有身熱但不甚熾),神志迷濛,幾至不識人事畢即往視之,則熱已大退,神志已清,自說背痛銳減,轉側輕捷。再與宣通煎劑,不勞更方而愈。可見是藥效力之神。藥不瞑眩,厥疾不瘳,是之謂乎。

治風熱痰壅、 腮、發頤、時毒、痰核、瘰 及咽喉腫痛腐爛、肺癰、胃癰咯吐膿血諸證。

象山貝母(六兩) 關西牛黃(五錢) 透明腰黃(二兩)

以上各為極細末,以好黃酒化陳膽星,杵和為丸如大豆,辰砂為衣。密收弗透空氣,弗用鍛石同藏。每服三、五、七丸,細嚼緩咽下。

【方解】 此丸主治各證,無一非風熱結痰,凝聚不化。方中清熱解毒,開泄痰壅,重兼用風藥,反以煽動痰熱助之上揚,必有流弊。此制方之深意,非缺點也。五倍之澀亦以火焰方張,防其四散走竄,丸子之與煎劑所以不同之處亦在此。若以五倍用入煎藥,即是大謬

治療瘡大毒,火焰方張;大便不行者用之。地道一通,其勢自緩。

明雄黃(一兩) 生錦紋(二兩) 巴豆霜(揀取白肉紙色,壓去油塗四兩)

以上三味各為細末,少加飛面五、六錢,米醋同杵為丸如鳳仙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最重證不過十二丸,不可多用。溫開水吞。泄一二次,預備綠豆清湯冷凍飲料數口即止。虛人孕婦勿用。小兒痰食實證,發熱大便不通者,每用二、三丸,杵細飼之,泄一次即愈。

【方解】 疔毒皆實熱證。地道壅塞,是以火焰上凌,其毒益熾。是方即仲景備急丸之,針鋒相對。小兒亦可用之者,惟其大實大壅,故可下奪,且所服無多,不嫌其厲。京都有盛行之保赤散,即是巴霜、硃砂。世皆知其有功,而不識中是何物。若使明告以方,當無不駭為可怪。須知每服不過一厘,自不為害,但不可頻用以傷脾胃耳。近年滬上某兒醫,亦自製有幼科通治之某某丹。頤曾見其藥,色亦微紅,當即是京都之物。某君於幼科頗負時名,經驗已富,而亦用此。當可知是藥之不致貽禍矣。

治脘痛腹痛,痞結堅塊將為肚癰、腸癰者。力能消腫定痛,奏效甚捷。腹痛、腹脹,凡是實證,雖無痞塊者亦佳。

莎根香附子 生玄胡索(弗炒,各一兩五錢) 草烏 廣木香 桃仁(各一兩) 川濃朴陳皮 青皮(各八錢) 乳香 沒藥(去油淨,各六錢) 原麝香(三錢)

各取細末,煎糯米濃漿打和丸,每丸重約錢許,每料作一百大丸,辰砂為衣。每服一、二丸,臨用打碎為小塊,溫陳酒吞服。弗嚼細。不能飲者,砂仁湯下。妊身忌服,小兒酌減

【方解】 脘痛、腹痛以致痞結有形,釀為瘍患,無非氣滯血凝。治之之法,活血行氣病重藥輕,亦復無濟。內服煎劑恆以桃仁承氣為主,時亦有效,而不甚捷,其弊在此。朱氏是方,丸以緩治,能直達下焦,留連以宣通之,所以投之輒應。作為大丸者,欲其久藏而香氣不泄。打作小塊吞咽者,欲其緩緩消化,方能達到腸間,猶有力量以及患所。丸以米飲,取其粘結而不速化。制方之意極精,皆不可忽略看過。

治停寒積飲,肝胃氣痛,痞結脹滿,嘔逆酸水痰涎諸證。亦治寒中霍亂,上吐下瀉,心腹絞痛,厥逆脈微欲絕者。

天台烏藥(六兩) 北細辛(四兩) 淡吳萸(一兩五錢) 川古勇黃連(四錢) 廣新會皮(五兩) 廣木香 廣鬱金 紫降香 制半夏(各三兩) 黑沉香(上重者水磨細末,日干,弗烘,一兩)

各為細末和勻,每服一錢至二錢,開水調吞。

【方解】 肝胃氣痛,而至痞結脹滿,寒痰凝結者為多。即嘔吐清水、酸水,陽無權,飲積不化,於法必當溫運。此與肚癰、腸癰相去亦只一間。但癰多鬱熱,溫藥未可概投;此則以痛為主,非溫辛不能開痹。雖間亦有肝陽鬱結,不利溫燥之證,然大痛之時,每多發冷畏寒,甚者且冷汗淋漓。授以此散,往往桴應。惟當痛勢既定之後,必須峻養肝陰,方為培本正策耳。

〔附〕新方九痛丸

治宿年九種胃痛,如刀如椎,絞結胸腹、腸胃之證,無不神應。

白川椒 公丁香 高良姜 廣木香 明腰黃 江子仁(即巴豆,揀取白仁壓淨油質各一兩) 五靈脂(八錢) 西藏紅花(六錢)

各為極細末,用汾酒泛丸如綠豆大,不可蜜丸。每服七厘,溫汾酒一杯吞服。泄一二次,飲冷粥湯一二口即止。定痛極驗。重者不過三付。有年久恙,可 根株。

【方解】 此吾鄉某氏年施送之藥,遠近來索,都稱捷驗。頤索得其方,溫下以除痼陰則正氣益耗,再發當劇,不可不慮。

治梅毒下疳、淋漓陰 諸證,真陰已虛,不任攻伐者。

老色蘆薈(五錢) 真淨輕粉(三錢) 關西牛黃(二錢) 桃仁 杏仁(去皮各三十粒) 明淨腰雄黃(四錢)

以上為細末,打和丸如綠豆大,壯者每服一錢至二錢,弱者減之。以鮮生地、仙遺糧、銀花三味煎湯送下,即以此三味常服代茶。

【方解】 梅毒一證,非蕩滌不為功,然毒焰囂張,真陰已薄,一路攻削亦所不勝;況

,惟此能祛絡脈之毒,主藥在是。淺者視之,每謂汞是劫毒,最防收入骨髓,轉滋變幻。

清解輔之。二三日間梅瘡盡伏,其效如神;而毒得汞力,伏藏於內,遲之又久,然後發泄,則橫決淫溢不可複製。此方汞尚不多,而牛黃腰黃,即以解此猛烈之毒,更用蘆薈二仁導之使泄,已無伏藏之慮。且又有湯引清利通溲,二陰皆有去路,配合自有法度。朱閬師主治毒門,必以是丸為主,投之輒應,頤見已多。惟效果稍緩,不能克日成功,則王者之師,固不如雜霸之君,必責效於旦夕。試觀東西醫學,於此一科,內服外治無不用汞。又有以白檀香油治淋濁者,亦必每丸中稍稍入三仙丹半厘許,取效亦極敏捷。以此知汞固毒門中之無上神丹也。若服之過度,則齦浮齒痛,即是汞毒發見之證。是宜停藥,而大清其胃。惟此丸則萬無斯弊,不必過慮。若能採得鮮仙遺糧,白色者(紅色者不入藥用)數十百斤杵碎,熬取濃汁如膏,日常代茶,尤多尤妙。毒門聖藥,大有效驗而無流弊。

治淋濁不論新久,皆效。

真川黃柏(研細末) 淨海金砂

二味等分,以鮮豬脊髓,去皮,只用髓質生打和丸,日干,每服二三錢,淡鹽湯吞。

【方解】 赤白濁是精竅病。溲淋結澀疼痛,雖似溺竅病,然血淋膏淋,流血流脂,亦所能,而以豬脊髓和丸,從奇經着想,竹破竹補,大有巧思,宜其投之輒應。

治小兒停痰積熱,發熱不退,大便不爽。亦治溫熱病胃腸實熱、斑疹丹痧,及暑濕痰熱、赤白滯下、實熱便閉、婦女血熱瘀垢、月事不調、瘍科瘰 痰核、時毒發頤、 腮溫毒、實熱咽喉腫爛、乳蛾喉疳、喉痹喉癬、牙疳、舌疳、口糜、重舌、暑天熱癤諸證。

真陳上好膽南星 生錦紋 老色天竺黃 紅芽大戟 千金子霜(去淨油) 生玄胡索 象貝(二兩) 麒麟竭 明淨腰黃 真熊膽(各一兩五錢) 當門麝香 大梅片(各三錢)

以上各為極細末,糯米飲杵為錠。不拘大小,臨用磨服。大人四、五分至一錢,小兒減之,隨證酌量。妊身弗服。腫瘍亦可磨敷。

【方解】 萬應錠者,京師最有名之小兒通用藥也。杵丸如小棗核,金箔為衣,故俗稱?

,生痰生熱,變生百病,苟非久瀉傷脾,無往而不為實證。錢仲陽兒科聖手,試讀其《小兒藥證直訣》百數十方,消導清熱者,十之八九;用巴霜、牽牛、大黃者,不一而足。不明此理,能不駭然。抑知小兒服藥,最是無多,如用尋常草木,則幾微之藥,有何功力。惟猛烈者苟得數厘下咽,已能蕩滌垢穢,消融渣滓。不須再服,而已奏膚功。此正是古人之識力獨到處。此錠清熱解毒,消食導滯,活血行氣,力量雄濃且不用巴霜,尤其穩妥。但原方尚少痰藥,嫌未盡善。甲寅初冬,頤偶向吾師閬仙先生談及,先生謂可合用玉樞丹,法當損為之。因除原方之乳沒,以既有腦麝,則無取乎疊床架屋。且膚庸之藥本無足重,又去自然銅。以金石礦質,太嫌猛厲,幼孩臟腑柔脆不能勝任,且亦非必需之物。加入膽星、竺黃、大戟、毛菇、千金霜、腰黃,以成是方。則小兒實熱無往不宜,抑且解毒化痰。治時邪溫毒,溫熱斑疹,暑熱痧氣,赤白帶下,停食結痰,氣滯滿悶,實熱便閉,女科月水不利諸病,胥可借用;而外科熱毒,咽喉腫爛、乳蛾、舌疳、牙疳、口糜、發頤、時毒、 腮、 耳等證亦?

則疔瘡忌散,內風忌升,議去腦麝而加生牡蠣(自然粉)、生石膏(各三兩)、羚角(水磨,三錢)等潛降之品,別為一料,則完美矣。

第二節·薄貼各方

[編輯]

今之膏藥古稱薄貼。自退毒消腫,以及既潰之後提膿化腐、搜毒生肌,無不惟薄貼是尚。雖另摻末藥,各有分寸,而膏藥本以藥物合成,亦必自有分別,不可溫涼寒熱混為一陶。市肆中物油質不淨,甚且助其化腐,固不可概用。而瘍醫家自製薄貼,亦復只有一種,其意以為但當於末藥中分別療治,已是各合其宜,則薄貼一層,亦可不復注意。黃牆朱氏備有數種,分治寒熱之證,實在至不可少。頤參觀新學,恆謂中醫舊法,太嫌粘膩,苟其腐化已劇,則油紙薄貼不能吸收膿水,殊未盡善,不如新法用脫脂棉紗較為收濕。間嘗採取其法,而別以自制藥末分別用之。雖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俗子見之,不為竊笑於其側者。然自謂執其兩端,而用其中,頗為可取。茲亦並及之,慧眼人當不致以「騎牆派」三字妄生非議也。

治陽發紅腫及潰後膿水未淨者,各以應用末藥,摻上用之。

大生地(切薄片一斤) 全當歸(八兩) 羌活 黃芩 川柏(各三兩) 玄參 苦參 甘草(各四兩) 白芷 赤芍(各二兩) 錦紋大黃(六兩) 木鱉子(一兩)

以上各為片,用真芝麻油二十斤,大鍋煮沸,先入生地、木鱉子熬二十分鐘再入諸藥,俟焦枯離火,用細布漉去滓淨,另入淨鍋文火熬沸,乃以篩細廣丹、篩細定粉(即鉛粉)各兩斤?

以?

離火,預研血竭、腰黃、輕粉、銀珠各一兩五錢(最好再加麝香、梅片不拘多少)同調勻。預以大缸注水,乘膏熱時傾入水中,浸至半涼時,即在水中分作數團,約每團一斤許。另入瓮中清水養之,密封候用。日久不壞,油紙攤貼。

【方解】 此薄貼能消陽發腫塊,清熱解毒,無論已潰未潰俱可通用。潰後並口。瘡瘍小癤即貼此膏,不必另加摻藥,亦無不效。惟潰腐巨大者,油紙攤膏不吸膿水,宜用西法棉紗、棉花、鋅養油膏,再加提膿化腐末子為佳。至新肌已滿膿水不多,覆蓋此膏即易收口。

治陰發大證,形巨腫堅,酸痛徹骨,皮肉如故者;或但骨節酸楚,尚無形塊者,及肚癰腸癰,堅塊深邃等證。凡閃傷、跌扑,風寒濕邪三氣痹着,肢節酸癰,舉動不利等證皆效。

急性子(五兩) 大南星(三兩) 川烏 草烏 乾薑 羌活 獨活(各二兩)

以上各切片,用真麻油十五斤煎沸,先入鳳仙莖熬二十分鐘,俟不暴,再入生地。又熬十餘分鐘,乃入諸藥煎枯漉淨,另入淨鍋,文火熬沸,入篩淨廣丹、篩細定粉約一斤半,柳木棍不住手攪極勻,滴入水中試老嫩。如上法膏成離火,預研細麝香五錢,乳香、沒藥去油各三兩,上安桂末丁香末各二兩調勻,入水成團,藏如上法。

潰瘍多宜清涼,如元氣虛寒,潰久不收之證,亦宜用此膏攤貼。如治跌扑損傷筋骨疼痛及寒濕痹着之證,則另加四溫丹和勻攤貼。市肆中有通行萬應膏尚不及此。搓成丸子捏如餅,亦貼風寒頭痛。如治陰疽大證,亦宜再加四溫丹和勻,攤濃膏藥貼之。

【方解】 唐人已有薄貼之名,知膏藥之發明已久。瘍證半多濕熱,不宜於溫,陰寒凝結之證,則清涼正在所忌。而雜病之經絡筋骨肢節間證,亦有宜於外治者,此溫煦一法,正不可少。瘍科家有加味太乙膏一方,雖可通外瘍,惟於陰寒大證尚不貼切。敝師門朱氏自定此方,專為虛寒及雜病立法,既可宣絡活血,亦能消腫軟堅,適用處正復不少。欲治瘍科亦是不可不備之藥。

凡煎煉薄貼必先煉此油,漉淨另貯,則煎成薄貼,有時嫌老,可以此油隨意加入,如在三冬之月天氣大冷,薄貼攤在紙上即不粘手,貼於患處極易剝落,亦必以此油稍稍和勻攤貼,則膏嫩而粘。又此油可調藥末,敷諸瘡濕爛,比用生麻油為佳。若以此煉成之油如上法調入黃丹、鉛粉即成膏藥,亦可貼一切瘍患。另加應用藥粉,亦可敷衍應酬,但不能及上二方之速效耳。

生地(四兩) 羌活 獨活 當歸 甘草(各三兩) 龜板(八兩)

用麻油二十斤,先入龜板後入生地,又後入諸藥,煮枯去滓候用。

治眼癬漏睛瘡,鼻 、唇疳、乳癬、乳疳、臍瘡、臍漏及肛瘍諸痔,莖疳、陰蝕等證,不能用拔毒去腐三仙等丹者。

川古勇連 川柏皮 玄參(各四兩) 大生地 生龜板(各六兩) 當歸全(三兩)

以上各切片,用麻油五斤,文火先煎生地、龜板二十分鐘,再入諸藥煎枯漉滓淨,再上緩火,入黃蠟二十兩化勻,密收候用。

【方解】 此膏所治諸證,皆在柔嫩肌肉,既不能用拔毒薄貼,然摻以提毒化腐則倍當其痛,且致加劇,故制是方清熱解毒,亦能去腐生新。但必須時常洗滌,挹干毒水用之,始有速效。

治頑瘡久不收口,膿水浸淫,浮皮濕癢,並不深腐之證。若足脛濕 ,久年不愈者此膏真象皮(三兩,無真者則以驢馬剔下之爪甲代之,可用四五兩) 當歸全 壯年人發(洗淨垢,各二兩) 大生地 龜板(各四兩) 真麻油(五斤)

先煎生地、龜板、象皮,後入人發,當歸熬枯去滓,入黃蠟、白礬各六兩,川連汁 制上爐甘石細末半斤,生石膏細末五兩,文火上調勻,弗煎沸,瓷器密收,油紙攤貼,量瘡口大小為度,外以布條輕輕纏之,二日一換。膿水少者;三四日一換。此膏亦可攤於西法之脫脂棉紗上,較用油紙者易於收濕長肉。

【方解】 多年頑瘡,浮皮濕腐以及 瘡,皆最不易速效。尋常去毒化腐,生肌收口之於粘合。此是朱閬師自製之方,用之四十餘年極有奇效。

光緒季年,閬師治一奇證。是蘇州鄉人,年三十餘。初起頭頂堅塊,漸大漸高、不癢不痛亦不頑木,相安無事者五年余,乃浮皮漸腐,稍有膿水,亦不甚痛,而眠食起居諸無所苦。百里內外醫家,幾於遍試,莫識何證,乃詣蘇垣天賜莊美國醫生柏樂文處就醫。柏謂外雖腐而內則大堅,若用割法血出必多,且內是腦蓋,堅塊附着腦蓋骨,割之必有流弊,宜以腐爛之藥漸漸滲之,使蝕去堅塊方可收功。而西法則無腐化之藥。聞中國治瘍家有腐蝕惡肉之法,能不傷好肉,汝可訪求中醫之長於外科者,請其用藥,將滿頭塊硬頑肉漸漸腐脫,則余當以西法為汝收口。其人乃訪得黃牆治瘍素有聲譽,始孥舟來閬師處。則外形幾於頭上另有一頭,高逾二寸,徑三寸有餘,其帽搖搖,不 其發,使登龍山,必效孟生故事。視其腐處確在浮皮,但有滋水,而無膿無血,按之則堅如石亦不做痛,確不能識是何病,抑必不能言其病理若何。初亦只用普通化毒之藥,無甚進退。後病患述柏醫生說,乃摻以枯痔散(此散即?

積半年余,堅硬已盡,露出腦蓋完全光滑乾燥之骨,四圍毫無餘硬,直徑至四寸余。師謂如此光滑,無絲毫肉質,雖無變證,飲食起居俱如無病,潰口亦不流血但微有膿水。蓋骨中合縫如犬牙相錯者,微微按之稍有稀膿,幸毫不痛癢,腦中亦不覺有病。以腦蓋之骨雖不甚濃,而兩面硬骨中夾一層如海絨之質,天然生理,所以保護腦髓者,本極周到,所以外皮蝕盡而腦不受傷,此證之所以終獲安全者亦在此。然收口必難,彼美醫柏氏,既謂蝕去之後彼能收功,姑且令其求治於彼,則西法治外,素以神妙見稱,當必視吾家舊學,較易一籌。於是囑其再往柏處,以踐曩日之約。乃不數日而其人又來,述見柏之後,歷敘一路用藥之法並陳中醫收口必遲,請其施展妙腕,早竟大功。詎柏一見頑肉果盡,俯首沉思,謂中國醫學確有殊功,汝既遇此能手,則渠既有此術蝕盡惡腐,渠亦必有收口妙藥,以成全績,固無待余之越俎代庖,此亦君子不奪人功之意云云,所以復來求治於我公。柏醫之言,婉轉得體,大是善於辭令。閬師乃即以此膏與之,復於四圍接連皮肉處,加用生肌藥末。初則漸漸有新肉絲絲,逐次蔓延骨上,而四旁緩緩收縮,但巔頂光滑之骨如故。積一年許收至闊二寸余,前後尚三寸許,則常貼此膏,而絲絲之新肉,不復上延。更摻生肌藥粉,亦復不應,授以補劑內服,又隔多時,形仍如故。師乃謂此正頂光骨,歷久不收,藥力無效,則欲收全績,殆以難之。而病者必再四相問是否別有法子,雖費稍巨,尚可勉辦。師因憶及古人有天靈蓋入藥一層,意此證部位相合,或能收效。乃告以此證有此一法,但擾及枯骨天良說不過去,理所必不忍為,無已則試以狗骨代之,當能有濟。又閱數日,其人竟持片骨來,請以合藥。乃烘焦,以和入生肌末藥中,囑摻在四周,仍以此膏蓋之,竟漸以漲滿,甫二三月而全功就緒。初則新肌光滑不能生發,遲至年余,乃新發漸布,不復如牛山之濯濯。此人往來於黃牆村上者,前後凡三年余,儼如舊友,頤至師處曾三四見之。厥後病癒而歲時饋問不絕。此是大奇之證,雖不能洞囑病機,幫助真相,而前後治驗確有可傳。此膏之效亦可概見。爰為追述始末,附識簡端。可見吾師家法淵源,固自有加人一等者。黃牆醫學,洵非浪得虛譽云爾。

治大毒巨腐,膿水甚多,及濕 頑瘡,淹久不收等證。

鋅氧粉 凡士林

杵勻成膏,以脫脂棉紗,量瘡口大小,攤膏貼之。棉紗背後,須襯脫脂棉花薄薄一層,膿水多者一日再易。此膏無粘性,須以脫脂棉紗長條輕輕纏之。

【方解】 大毒腐化已劇,舊法薄貼粘力太富,既不能收濕吸膿,而又罨滿瘡口,閉塞?

侵襲,免染菌毒,初無化毒化腐效果。治彼之學人,固無不以此為恆用之品,而萬病一律,太嫌呆板,功效殊不足言。然棉紗棉花吸收膿水,能令瘡口潔淨,不生穢氣,是其所長,可以補舊法薄貼之未逮。頤借用其長,以治腐爛數寸之大瘍,即以舊法應用化毒化腐生肌收口未子量度用之,既能吸盡膿水使瘡口潔淨,而復有化毒去腐之能力,庶幾互濟其美,呈功尤速。惟膏無粘性,不得不用纏扎之法。然纏之不可太濃,扎之不可太緊,方能氣血貫通,生肌迅速。而治彼之學人,只知纏扎嚴密,重量固護,甚者且雜以棉花,包裹豐濃。陽發熱毒,反以助其鬱蒸,腐爛益甚,則有良法而不善用之,適以為害。試觀病患之從醫院出者,患處如被重裘,十人而九用其法而不悟其意,為利為弊,未有不得其反者,是亦可以深長思矣

治游風濕注,黃水瘡,膿窩瘡等,膿水浸淫,癢不可耐者。

鋅氧粉 東丹 凡士林 樟冰(量加)

同杵勻成膏。樟冰份量,須視癢之輕重,酌量成分,太多則痛,太少則病重藥輕,亦復無效。此等證膿水極多,濕熱之毒甚厲。膿水浸淫所及,即令癢瘙蔓延四散分竄,並可傳染他人,不可不洗滌淨盡,挹干膿水,再塗此膏。瘡重者,亦用棉紗輕輕纏之,一日一洗換。

,驗者?

是無投不利,取其修合最便故也。

癢瘡之輕者宜此膏。

鋅氧粉 凡士林 水楊酸

用如上法。

【方解】 水楊酸亦西藥,收濕止癢,蓋亦樟冰同等之性,而無氣臭。較之樟冰則和平而淡泊,輕證可用,癢重者不足恃。

第三節·退毒膏丹

[編輯]

瘍患堅腫,初起可退,雖以內服煎劑為主,而外治藥末必不可少。朱氏成法簡而易行,但分陰陽二證。度量輕重,已是無往不宜。可謂指南之車,金針度世也。

治癰疽初起,不論深淺大小皆可用。

上瑤桂(去粗皮二兩) 北細辛(去淨泥垢一兩) 乾薑(八錢) 公丁香(五錢)

各為細末,小證每用二三分,上用溫煦薄貼蓋之;大證則用三五錢,調入溫煦薄貼料中攤貼,或再加麝香分許。

【方解】 此腫瘍初起形巨塊堅者通用之藥。凡酸痛漫腫,深在肉里,附着骨節者,溫暑天熱癤初起時形塊雖堅者弗用。

治癰瘍高腫將欲成膿,及陽發初起,來勢迅速者。又乳瘍、乳發、胸臂腹皮諸癰,內挾肝膽相火,不能用四溫丹及溫煦薄貼者,宜以此膏粘於清涼薄粘貼用之,未成可消,已成即提膿高腫,易於針潰,捷驗異常。

蓖麻子(去殼取淨白肉一斤) 大天南(臘月牛膽汁制透六錢) 乳香 沒藥(制去油各三兩) 急性子(一兩) 銀硃 血竭(各二兩) 上好麝香(三錢)

以上先以蓖麻子置石臼中捶極細,綿稠如醬,乃入後七味,俱各先研細末,緩緩杵勻,瓷器密收聽用。

【方解】 此方以蓖麻為君,銀硃、急性子等為佐,消腫退毒,捷於影響。陽發瘍患初。古書稱蓖麻能墮胎云云,亦以其流動而過甚言之。然壽頤習用此膏,即孕婦癰瘍皆不避忌,確未有因此墮胎者,以此知古說之未可盡信。亦猶古今本草皆云凡食蓖麻者一生不可食大豆,犯此忌者必脹死;而壽頤在七八齡時,有人贈此種子,雲是外國豆,蒔之後圃,秋收輒數十斤,炒熟之,闔家作為消閒食品者凡六七年,不知是蓖麻子,亦不知忌食豆也,然全家幸未嘗一病。迨弱冠時,始知向之所謂外國豆者,原來即是蓖麻之俗名。又其後研究醫藥,乃見有忌豆之說,於是悟到凡百醫書,大都人云亦云,未必皆為確論。姑附識於此,以見此物之真。後有君子,欲於醫藥中求實在效力,不可不從經驗閱歷四字上,有一番精細工夫。若彼此懵懵,徒於故紙堆中尋生活,亦安往而不誤己誤人也耶。

消堅腫,定酸痛,陰寒之證甚效。

急性子

一味研末,隨證大小酌用,熱陳酒調敷患處,外用溫煦薄貼蓋之,或調入溫煦薄貼作濃膏藥貼亦佳。

【方解】 急性子性最激烈,內服催生墮胎,其效甚迅。以作外治,宜其通經入絡,散腫定痛,捷於影響。此壽頤以意為之,試用頗應,命名「獨聖」,允無愧色。

治暑瘍熱癤,小證初起,能消堅塊止痛。此酒色如醬油,耳食者皆謂西法醬油藥水可以消毒,即此。

碘片(一錢五分) 火酒(四兩)

此藥入酒即化,用時以毛筆蘸酒塗患處,一抹即干。不可頻搽,須隔五六小時再搽一次,肌膚小癤自能消散。如搽之太過,即令外皮腐爛,滋水侵淫,反以貽害。

【方解】 此西法也。西學家亦以為普通用品。然碘片之力極厲,貯入瓷瓶中,如以木?

,自能深入肌腠,以消堅塊。但藥性自外而入,幾如硝鏹性質,頻頻用之,即令肌膚發腐,而內之堅塊如故,所以只能治小小之癤,淺在皮里方能有效。若腫塊稍深,則藥力亦不及病所,縱使外皮腐爛,亦不能消其堅腫。恆見有並以治瘰 痰核,深藏經絡之證,則未見其利,只見其弊,是不知於藥物性質上體會研究者也。

第四節·退毒敷藥

[編輯]

瘍患初起,其有形塊者,但貼退消膏藥,已是適用;而漫腫無垠,不辨根腳者,則薄貼即無所用之。此惟末子敷藥,可以遍塗患處,使之收束,其輕者亦可消散。市肆中有如意金黃散一種,未嘗普通習用之品,瘍醫書中無不載之。然藥味尚未免稍雜,輕證可效,重大者頗嫌不勝其任;且只此一方,而以通治寒熱虛實,總嫌籠統不切。徐洄溪所謂一證有一證切要之藥,非通套方劑,可以奏效云云,固亦有見於此。然必每證各備敷藥亦太繁瑣,此老蓋未免大言欺人。敝師門朱氏分溫涼兩種,如薄貼之例,亦已無施不可。簡而能賅,是可法也

如意金黃散宜於陽熱而不利於陰寒。凡病在筋骨,先酸痛而後堅硬漫腫者,金黃散必不可用。黃牆朱氏數世研究,深知其弊。業師閬仙先生因訂此方,以治附骨、環跳等證初起隱隱痛楚,漸至成塊木腫者,其效最捷。並治跌仆損傷,筋骨掣痛,皆效。

炒香附(四兩) 西羌活 川獨活 上安桂(去枯皮) 生南星 北細辛(各三兩) 粉甘草(四兩) 川烏 草烏 高良姜(各二兩) 公丁香(一兩) 急性子(五兩)

各取極細淨末和勻,臨用時以無灰酒加連根蔥三五莖煎沸調藥,熱敷患處,絹包裹,一日再易。寒甚者,合四溫丹等分用。

此則如意金黃散之變法。金黃散性偏寒涼,惟赤腫大熱者為宜。若初起肌肉腫痛,猶未發赤,雖曰亦是陽證,但氣滯血凝,藥宜疏通,乃可消散。遽以大涼之藥遏郁之,則氣血堅凝,反不可散,是逼其團結,蘊釀成膿,適以助之成潰,伊芳誰之咎。治此者縱不可用溫藥助虐,亦必以通絡泄散為唯一秘訣。閬仙朱先生手訂是方,清涼而不偏於陰寒,散腫軟堅,疏泄鬱熱,以治陽發紅腫 熱,或尚未高腫色赤,乳癰疔毒,漫腫堅硬者,無不應手捷效。其功實在金黃散之上。

羌活 當歸 甘草(各三兩) 陳皮 黃柏 大黃 急性子(各二兩) 南星 白芷 赤芍(各一兩五錢) 馬牙硝 銀硃(各一兩) 綠豆粉(四兩)

以上取細末和勻密收。紅腫 熱者,以忍冬藤杵自然汁調敷。大青葉、芙蓉葉、馬頭、馬齒莧等自然汁皆可用。時毒、發頤用防風三錢,薄荷葉二錢煎湯調敷,或加薄荷油十許?

甘草煎湯乘熱調敷。

第五節·圍毒移毒

[編輯]

凡癰疽大毒,漫腫無垠,根腳四散,其毒不聚,最是惡候。難消難發,遲延日久,必多變幻。故收束瘡根一法,至不可少。又有瘡發於骨節轉側之間,釀膿化腐,恐礙關節,亦宜外敷移毒末子,使其移至一偏,讓開要害,則縱使成膿,可免損及運動。古法此類方藥,亦頗不鮮,而效者寥寥。此是朱氏恆用之藥,較古書成文為效迅速,是收束瘡根必要之品。外科書中別有此名,用芙蓉葉、蒼耳草二物搗塗,只用以治熱癤輕證,非此方可比。

大五倍子(去蛀屑微炒成團,候冷研細,三兩) 杜蟾酥(干研細,五錢) 藤黃(三兩,先以好?

白芨 山慈菇(各三兩) 制南星(一兩)

以上先以後五物用陳米好醋二大碗文火熬濃,絞去滓,乃和入醋煮之藤黃同熬成膏,俟極濃乃和入五倍子、蟾酥、二礬細末。調勻離火,再入上麝香細末三錢,杵勻製成錠子,陰乾收藏。臨用時以醋磨濃,塗瘡根四圍,干則潤之以醋,一日洗去再塗,極效。欲移毒使偏,則如上法塗其一偏,而塗藥處自能退腫,其毒聚於未塗藥之一偏矣。可保骨節不致損害,是即避重就輕之法。

第六節·化腐搜毒收濕止癢諸方

[編輯]

此即升丹,一切潰瘍皆可通用,拔毒提膿最為應驗。凡尋常之證,得此已足。但濕瘡有水無膿及頑證惡腐不脫,或起缸口,或黑腐粘韌,久潰敗瘍,則別有應用藥末,非此可愈。

凡潰瘍近口近目處弗用,乳頭、臍中、陰 、下疳弗用。

水銀 火硝 枯礬(各一兩)

先將硝、礬研細入鍋底按平(用小鐵鍋),中作凹形,坐入水銀,揀一平口渾圓瓷海碗覆之?

,聽碗中微有聲息,知硝礬自溶,看碗口無黃紫氣飛出,方不走爐(一見碗口出煙,汞已外泄?

一?

爐?

(最好要隔一宿,)開看,碗中滿粘鮮紅一片,而鍋底只有白色藥底,最為佳候。

碗中之藥,面上一層,輕浮如粉,先用雞翎掃下別貯。此藥性薄,只有輕證可用。掃盡浮藥,則碗上更有粘住一層。以粘住一層,以刀刮取,濃者成片。此藥力量較足,可治大毒重證。入油缽細細研之,極細乃可用。藥色以鮮紅如朱,明艷如赤霞者,最為火候得中。若不及則色黃,且有淡黃色,即市肆中之所謂黃升藥,力量最薄不可用,且火候未到,汞性未化,多見空氣,則星星可辨,仍是水銀。以之摻入潰爛之處,為禍甚矣。若火候太過,則其色焦紫或如醬色,亦不可用。間有滿碗如暈,一圈鮮紅,一圈深黃,一圈青紫,圈圈異色者,則爐火之作用,古人所謂藥爐中自有神妙不測之理,確是不可多見者,實在功效亦同。如偶遇之,可各色掃開,分別貯之,以資博物。總之顏色以鮮紅明艷為第一,亦偶有晦滯者,是為壞藥。若上火時有煙騰出,則其汞已走,碗中可以一毫不存,不可不慎。炭要預先揀取有聲如銅者,方可合用,劣炭不可用。火候不佳藥力不及,功用必有不逮。市肆中有煉成者,嘗試用之,病者皆嫌作痛,而自製者則不痛,此必有故。俗謂陳久不痛,新煉者則痛,殊不盡然。頤嘗以新煉之丹試用,亦未作痛。但研必極細,用此只用新棉花蘸此藥末,輕輕彈上薄貼,只見薄薄深黃色已足,如多用之則大痛矣。門外人見之,必謂吝惜藥末不肯重用,而不知此丹力量甚濃,必不可多乎。

煉丹時爐中所余白色爐底,亦可研細,和入疥瘡奇癢藥中。但枯礬收濕止癢,重用作痛,宜稍稍用之。

治疔瘡初起一粒,形如粟米,頂白無根,初覺頑木或則微癢,最是惡證。勢必腫散腐開,其毒甚熾,非三仙所能治,則需此散。先用針當頭點破半分許,稍稍見血乃用此藥少許摻於瘡頭上,以清涼薄貼蓋之。一日再換,能束腫提膿,並能提出腐肉一塊,其韌異常,俗謂之疔頭。此腐一脫,大證皆平,是神丹也。腦疽、發背及其他頑瘡,苟有堅韌或粘如筋,或黑而臭,牽連好肉,鑷之不去,皆可以此散輕輕摻在惡肉上,亦能速之使脫。但必預護新肌,弗沾此藥。

斑蝥(七枚,糯米拌炒黃,去米弗用。此米大毒,宜埋土中) 全蠍(漂淡土拌炒干,三枚) 玄參(炒松弗焦,三錢) 爪兒血竭(研細,去粗硬塊,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取淨末) 上梅?

各為細末,和勻密藏。

此方加重斑蝥、全蠍各三倍,另為一料,治代指初起,腫痛無頭。用藥一二分貼於痛處,以膏蓋之,輕者可退,重者提出速成,可不化大。咽喉痛者,以此藥少許,貼於頸外相近痛處,上以膏蓋。一周時揭去,皮有水泡,銀簪挑破泄去毒水,喉痛即瘥。近有刊送咽喉異功散者,即是此方,其應神速。

(此藥名各處通行,然藥各不同。此則朱氏家傳,大有經驗者也。)

治大證頑毒,三仙丹不能治。與拔疔散功相近,而提取膿水,威而不猛。大約腐肉不脫,利於拔疔,並無惡肉,而膿水頻仍,經久不愈則宜此丹。

全蠍(制同上方七枚) 蜈蚣(炙大者七條) 蜘蛛(炙大者七個) 甲片(炙七片) 白僵蠶(炙七條)?霜(淨者五錢)

各為極細末,和勻瓷瓶密貯。每用少許摻瘡口上,以薄貼蓋之。凡虛寒瘍患,潰久不斂及潰後陽虛,惡腐不脫者,亦摻此丹,功在三仙丹之上。

治潰瘍毒盛,非三仙丹所能提毒化腐者。

露蜂房(有子者佳,瓦上 炭) 蟬蛻 蜈蚣(各二錢,炒炭) 全壁虎(十枚炒炭) 三仙丹(五錢) 明腰黃(四錢) 元寸(五分)

研細和勻,用如上法。

【方解】 此亦上方之變法,大毒頑證,必以此二方為主,始能有效。但黑虎丹利於虛寒之證,濕熱病忌之,此方則陽發亦可用,二方微有分別。

治疔毒及腦疽、背疽、腹皮大癰,潰後膿多或腐肉不脫。此藥提膿拔毒,能去惡腐,而不痛不猛,最為王道,且收捷效。

三仙大紅升丹(須自煉者為佳,二兩) 天仙子(六兩,研極細) 五虎拔毒丹(一兩) 上梅片(三錢)

各研極細,和勻密貯。臨用挹盡膿水,須以一百倍石炭酸淋洗淨,棉紙挹干。以此末子細細摻遍瘡口,以膏蓋之,一日兩換,吸盡膿腐,不傷好肉,不覺痛苦,最為穩妥,而收奇效,真是神丹。

【方解】 廣東藥市有所謂天仙子者,其形小圓而扁,其色深黃,光澤滑潤,一得水濕痛苦。惟疔瘡膿多及腦疽、背瘡、腹皮癰等大證,腐化已劇,膿水甚多者,以此提膿吸毒,去腐極易,並不苦痛。考《本草綱目》有莨菪子,一名天仙子,而所載形色性情,實非此藥。或粵省所獨有,未入《本草》之物。頤用之有年,恃為利器。爰合以三仙丹數味配為一種末子,專治大毒大腐,是新方之適宜於實用者,即以粵東之名名是方,以旌其功,允足當佳名而無愧色。

三仙丹提毒化腐,性頗和平,不獨膿毒未清惡腐不脫者賴以化毒去腐,即至膿水淨盡,新肌盎然,亦可稍稍用之,即以生肌收口。但金石之性,藉爐火升煉而成,功最捷而吸力亦富,全在研之極細,摻之極勻。若撲藥太重,即能作痛。恆有病家知是神丹,索藥自摻,往往不知分量,用之太多,反以貽害。又不容靳而不予,致貽吝惜之譏。乃為匯集中正和平之品,俾與三仙並行不悖。既有提膿拔毒之效,復無多用當痛之虞。是亦無法之法,命名「集仙」,以志其實。

大紅三仙升丹(一兩) 明淨腰黃(二兩) 生漂牡蠣粉(一兩) 飛淨生石膏(四兩) 廣丹(一兩) 飛滑石(三兩)

各為細末,和勻聽用,摻入瘡口,不妨略多,持以贈人,庶可聽其自用。

治瘡瘍久潰,流水不已,不能收口者。

生青龍齒 麒麟竭 明腰黃 炙龜板(各一兩) 紅升丹 海碘仿(各五錢)

各自研極細,和勻,加大梅片五錢密貯。

【方解】 海碘仿西名沃度仿漠,乃西藥外瘍通用之藥,色黃而氣惡,有奇臭,俗名黃?

肌收口,計日呈功。

治大瘍潰後,膿毒漸衰,以此搜淨餘毒,即以生新。

明腰黃(五錢) 上血竭(四錢) 真輕粉(二錢) 炒東丹(二錢) 漂牡蠣粉(六錢) 紅升丹(二錢) 元寸(四分) 梅冰(一錢)

各研極細,和勻聽用。

治禿瘡、疥瘡、濕注游風,搔癢水多者,皆效。先洗淨而用之。

蛇床子(炒研一斤) 煙膠(八兩) 白明礬 枯礬(各一兩) 大楓子仁(半斤,白者) 硫黃(二兩) 銅綠(一兩) 雄黃(五兩) 川椒(一兩,去目)

以上各為細末,另研楓子仁,漸漸以諸藥末和之,研極勻,每一兩加樟冰二錢。癢瘡成片者麻油調,干癢者乾擦之。每日洗淨然後敷此。

下疳等證,不能用三仙丹者,此方能拔毒而不痛。

上爐甘石(最細膩者 ,黃連湯淬三四次,揀淨研細水飛漂二兩) 上血竭(五錢) 海螵蛸(去背五錢) 真輕粉(四錢) 烏芋粉(二兩) 漂牡蠣粉(一兩)各研極細,和勻密貯。

治下疳,消毒退腫,長肉生肌。

龍衣(大者兩條,紙吹火燒灰) 龍骨(五錢) 鵝管石 海螵蛸( ) 爐甘石(制、飛各四錢) 烏芋粉(一兩) 冰片(三錢)

各為極細末和勻,雞子黃熬油調塗。

治惡瘡久不收口,及 瘡多年不收者。瘰 久潰,非此不效。

壯人頭髮 豬毛 羊毛 雞毛 鵝毛(各洗淨曬乾。雞毛、鵝毛須去中心硬梗。各淨四兩)麝香(各一錢)

以上先以三種油入龜板五兩,煉二十分鐘,再入諸毛灼焦枯,離火片刻,細絹漉淨滓,文火再煮,入川占、腦麝,以飛淨黃丹六兩調成膏,油紙攤貼。可再加三靈丹摻藥。此油煉成亦可稍稍入鋅氧粉同調,用西法棉花棉紗攤貼治瘡口多水無膿者,更佳。

痔漏惡瘡,頑肉死肌腐不脫者。不去頑肉,不能收口。此方能蝕惡肉而不傷好肉。方見《外科正宗》,但天靈蓋無用,而害及枯骨,必非君子之心。朱氏不用,亦未嘗無捷效也。

砒霜(一兩) 生白礬(二兩) 輕粉(四錢) 蟾酥(二錢)

先以信、礬入鐵鍋,碗蓋密, 二炷香冷定,取藥細研,另研輕粉、蟾酥,和勻用之。

惡瘡頑肉,升丹天仙丹所不能化者,以此摻之,化腐不痛,與上方異曲同工,隨宜擇用巴豆白肉一味燒炭壓去油,加元寸同研。

疔毒最多 肉高突,其痛異常,塞住瘡口反使膿毒不泄,惟此丹能平之如神。方出《毛達可經驗集》。

真烏梅肉(炒炭) 大熟地(燒炭)

研細加上梅冰十分之二。

走馬牙疳外治藥,摻之立刻停腐。

大紅棗去核,每嵌白信石如豆大,炭火 過,存性。 時起濃煙,須避之。如有未化信石則去之,研細加冰片十分之四,輕摻腐處,不可吞入腹。

此西法藥,治瘰 不問已潰未潰皆效。

碘片二錢,先用甘油少許同研化,水銀軟膏五錢,再合碘同研化,加莨菪軟膏四錢,凡士林少許,同研勻塗之,上以涼解薄貼覆蓋。

治湯火傷極效。立能止痛,可免腐潰,極易收功,百試百驗。

風化鍛石,清水浸之,俟澄清,吹去水面上浮衣淨,取清水另貯,每水一杯,加麻油一杯,以筷調之,百匝如糊,即以塗患處。

肛瘍成管,拔之不易,舊有掛線法,未必有效。朱氏兩方,簡而極效,非外間所知。

壁虎尾尖,量管之大小剪取一段,插入管中,拔膿收口極速。有尾之五穀蟲,漂淨炙焙存性,飛面和為條,用之亦佳。

治遠年 瘡神效。

紙錠灰(篩取極細者) 東丹 冰片 豬板油

搗勻攤貼。

疥瘡濕瘡,癢者捷效。

明淨硫黃入鐵鍋,文火熔化,傾入鹽滷中凝定取出,再熔再淬,數十次,俟硫色深紫為度。一味研細,熬雞子黃成油調敷。先須洗滌淨,挹干敷藥,每日一洗再敷。

第七節·洗滌諸方

[編輯]

外瘍既潰,膿水浸淫,必以洗滌潔淨為第一要義。庶幾毒菌不留,方能生新收口;否則惡腐不除,必多滋蔓;而濕癢惡瘡,稠粘毒水尤易四竄,且必傳染及人,為害尤厲。古法洗方不少,治陽證皆用清熱燥濕解毒之藥,治陰證則用流氣活血滋養之品。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所錄諸方,已是盡美盡善用之不竭。惟邇來新學大昌,治瘍最重防腐消毒,於洗滌一門,尤其精神所貫注,可以去腐,可以生新,用藥極簡而條理秩然,較之吾國舊法,既覺便利易行,而能確然有效。但藥方本猛,全在相度輕重恰合分寸,太過則非徒無益,反以有害。茲錄涯略,以為參用西藥之法。

「加波匿」是西語之譯名,東人名石炭酸,石炭即煤,其名為酸者,則華語精華之精也。藥是冰質,遇高熱則融為油。以水化之,每一份冰可化九分水,則為油質;再以水化之,則十二份水,可化油質一份成水。然尚是原料,以洗潰瘍,必以此水加五十倍清水化合,可洗腐瘍,能令惡腐淨盡,不傷好肉,不作大痛。必以脫脂棉紗輕輕洗滌,挹干膿水再貼油膏。其癢瘡濕疥、游風濕注、濕 癢甚者,則三十倍清水亦可用,不可太濃。如不滿三十倍,則痛甚矣。若大證膿水已少,腐肉已淨則用一百倍水及八十倍水可也。如癢瘡滋水結痂成片,粘連不脫,則用脫脂棉紗浸入三十倍藥水中,帶水貼於瘡上一二刻鐘,硬壓即浮,再輕輕洗之。至新肌漸滿,膿水已盡,則不可再用此藥,當用硼酸水洗乃佳。凡用此水洗瘡,一日一度,不可多洗。

此亦西藥,亦能解毒防腐而性和平,潰瘍輕證用之。大證至新肉已生,將收口時亦用之。下疳、陰瘡、乳瘍、乳癬、 瘡、痔瘡、莖疳陰囊諸證,不可用石炭酸者,亦用之。喉舌腐爛、牙疳口瘡皆以此漱口去穢。目赤腫痛,淚流多眵及眼癬濕癢紅腐,硼酸一兩,沸湯十二兩泡化,候冷用之。輕證亦可加倍用水。

第八節·止血諸方

[編輯]

瘍患蝕斷血絡,每易溢出鮮血,及病患肝陽太旺,火毒極熾之時,亦多鮮血自流。不止其血危險實甚。西法必以動脈鉗鉗定動脈,則血溢不多;而習中醫者不能用,則藥物尚矣。又如血箭、血痣、金刃創等,亦不可無急救之法。茲錄簡而效者二方,以備家庭之急。若古人成方,效者亦多,抄不勝抄,無取其多,徒侈篇幅。

治金瘡能止血,及瘡瘍流血不已者。

紫金藤(即降香,五兩) 乳香 沒藥(去油,各二兩) 血竭 五倍子(炒成團,各一兩五錢)

別研極細和勻,每藥末一兩加梅冰三錢,再研勻密藏弗泄。陳久更佳。

止血定痛。

龍眼核剝去黑殼一層,炒研極細,每一兩加冰片二錢,和勻再研密貯。

第九節·生肌諸方

[編輯]

生肌收口,古方多矣。然瘍患當腐盡新生之時,大功告成,其人自有滋養能力,即不用藥,亦無虛其不能收口。惟偶有正氣太薄,不易生肌者,則內服補養而外必以藥力助之,亦是治瘍者不可不備之法。世俗競尚犀黃珍珠,貴則貴矣,無非醫人斂財之計,究之實在效力亦不必金珠瑪瑙。茲錄恆用數則,以與同志揭明真相。惟其效而惟其廉,恐市醫聞之,將搖首咋舌,莫明其妙矣。

大證毒淨非此不能速斂。

西血珀(五錢) 明腰黃(五錢) 漂牡蠣粉(一兩) 雞脛骨 狗脛骨(烘燥,研細,弗焦枯) 綿西 (烘燥研細篩去粗末,各四錢) 青龍齒(生研,五錢) 烏賊骨(六錢) 紅升丹(二錢) 元寸(五分) 大梅片(三錢)

細研和勻。

生肌收口,並治金瘡止血。

真象皮(炒松,細研,五錢) 真輕粉(四錢) 鋅氧粉 黃蠟 白占(各一兩) 血竭(六錢) 紫金藤(即降香細末) 密陀僧(各一兩) 細生花龍骨(飛八錢) 梅冰(三錢)

麻油一斤煮沸,下陀僧末再煮沸,入二蠟溶化離火,入諸藥調勻,刷棉紙上陰乾候用。

用時以沸水壺烘烊貼之,弗令見火。

外瘍毒淨以此收口。

上血竭(五錢) 赤石脂 牡蠣粉(漂淨) 海螵蛸(去背殼研細漂淨) 密陀僧(各一兩)花龍骨(四錢) 上冰片(四錢)

研細和勻輕摻,以清涼薄貼蓋之。

【方解】 世俗治瘍,珠黃之外,血珀、珊瑚號為八寶,無非藉此貴重之名,聊以自高?

其色,不惟其質,未能免俗,聊復爾爾。且此方生肌收口功效昭着,比諸珠玉寶貴,實無愧色,爰錫嘉名,亦旌功之曠典也。

收口藥與上大同。

飛滑石 赤石脂 冰片(少許)

收口宜之,毒未淨不可用。

【方解】 珠粉貴物也,壽頤則謂介屬耳。但用大塊牡蠣,洗淨泥垢杵散,清水漂出細粉,去其粗滓,功與珠粉同,而價則十萬之一耳。名以珠粉,允無愧色,豈俗子能知此中功用耶?

即荸薺,俗名地栗。用老而多渣者,去淨皮搗爛絞汁,其滓和水再研,絞去滓取汁澄淀為粉,清水漂二三次,去甜味,久藏不變。合眼藥、下疳藥,功在爐甘石之上,亦治潰瘍,去腐生肌。單用此粉,專治目赤、翳星、 肉,點入目內極有效力,毫不痛癢。允為實火目病之神丹。

第十節·咽喉口舌諸方

[編輯]

咽喉口舌諸證,本是內科,初非瘍醫界內之事,惟不可無外治之藥為之輔佐。而晚近內科家多不備此藥物,於是此等病家,不得不求治於瘍醫之門。然究非長於內科理法者,必不易治。此邇來喉證,所以日甚一日,幾如疫癘,而喪亡枕藉者,此中亦有其故。況世且有號為專於咽喉一科者,間嘗考其學識,固亦不過云爾者乎。業師朱氏,夙備藥物效驗有素,茲備錄之以廣其傳。是亦先閬師利物濟人之素志。雖仍是普通習用之品,而較之故紙堆中陳陳相因者,臨床治驗或尚能較勝一籌也。

治咽喉痛、腐口疳、舌瘡、牙疳、重舌。

漂人中白(三兩) 老月石(二兩) 薄荷尖(二錢) 梅花冰片(五錢) 明腰黃(一兩)

各為細末和勻,牙疳多血加蒲黃炭、棗信炭臨時和勻。

【方解】 此為尋常咽喉口舌通用之藥。方以漂淨人中白為主,清熱解毒而導,最是喉證無上神丹。古人非不知用此,奈習俗惡其穢氣,燒過用之,則僅存矸質,等於石灰,清涼之性變為燥烈,為利為害,胡可以道里計。茲則研細水飛,取其浮潔淨者,帶水傾出澄淀,換水數十次,其白如粉,無氣無味,豈獨喉證所必需,亦是口舌之要藥。以極賤之物,而用之得宜即為良劑。古語有云臭腐中自有神奇,此物是矣。治藥物學人,胡可人云亦云,不知細心體會耶。

治咽喉腐爛及口疳、牙疳、舌瘡等證。

漂淨人中白(二兩) 西牛黃(五錢) 老月石(二兩) 雞爪川連(一兩) 明雄黃(一兩五錢) 真川貝 廣鬱金(各八錢) 金余炭(即人指甲,洗淨炒松微焦,弗太過研細,六錢)上梅片(四錢)

各為極細末和勻,每用分許點患處極效。

【方解】 錫類散一方,自孟英王氏極推重之,乃風行於世。然方中象牙屑極難如治之不良,則其質甚堅,點入患處,非徒無益;又壁錢亦不易多覓,且此蟲頗毒,似亦非必要之物。先師閬仙先生以意當損,重定是方,用之多年,大有應驗。似原方功力,亦不過如是。但牛黃有數種,關西者其價頗貴,頤亦嘗以廣東來者試用之,效力亦佳,而價則視西產為廉,似乎實在功用,亦未嘗不相等也。耳食者聞此得不 為贗鼎亂真乎。然藥物惟適效而已,本不必專求諸價等連城者。如必以貴是尚,則胡不方方皆用金玉耶。原方本是珍珠,師謂即用中白則珠粉亦未必勝之。如必欲介類潛陽,則牡蠣淨粉,咸寒清熱而質又粘膩,能生新肌,功力亦在珍珠之上。

治喉痛紅腫等證極效,可以加入上兩方中。

西瓜霜

秋涼後預藏西瓜不大不小者,俟過霜降節,擇瓜之不壞者,頂開小孔挖去瓜肉,留薄青瓜皮約一錢濃,弗破,另以提淨朴硝(火硝不用)貯滿瓜中,即以所開之頂蓋上。麻線做絡子絡瓜於中,懸檐下透風不見日曬雨淋之處。瓜下離一二寸,另絡一瓷盆承之。過冬至節瓜皮外結霜極濃,掃下研細吹喉。瓷盆中如有瓜中流出汁水,天寒亦結為霜,亦可取用。瓜中未化出之硝,取出留存明年,仍以納入瓜中,再令成霜。

治風火喉證及口疳、舌瘡。

真小川連(一兩) 條子芩(五錢) 真川柏(五錢) 白僵蠶(炙燥三錢) 漂人中白(一兩)老月石(一兩) 薄荷葉(二錢)

各為極細末和勻。臘月收鮮青魚膽,帶膽汁盛藥末,線扎掛當風處陰乾,去膽皮細研,每一膽傾去膽汁一半,乃入藥末,加指甲炭二錢,明腰黃五錢,西瓜霜一兩,蜒蝣制青梅肉五錢,焙燥研,每藥末一兩,加上梅片一錢和勻密收。紅腫腐爛者皆效。若但紅腫而未腐者,此藥一兩可配枯礬二錢吹之。凡喉證用末藥,須用銅噴筒輕輕噴之。若用細竹管吹之,恐受風病變,不可不慎。

〔附〕制青梅法

鮮青梅子擇肥大者,打碎去核,每梅肉一斤,以食鹽二兩漬之,捕活蜒蝣同漬,不拘多少,多則尤佳。漬四五日,取梅肉曝干,還入原鹵中,再漬再曝,以汁盡為度。去蜒蝣不用,焙燥研末密收。

【方解】 魚膽制咽喉藥,其法舊矣,此方亦閬師改定,清熱滌痰,而加以薄荷之辛涼泄風,兼顧外感,亦是一法。

治陰虛火炎,喉痹、喉疳、喉癬等證。

兒茶(三錢) 川貝(三錢) 牡蠣粉(漂淨八錢) 西血珀(六錢) 漂人中白(五錢) 蒲黃炭(三錢) 西牛黃(二錢) 梅冰片(六分) 麝香(三分)

各研極細和勻密貯。

治陰虛喉癬。

真血餘炭(一錢) 真坎氣(一條漂淨焙炭研) 血珀(五分) 腰黃(二錢) 花龍骨(二錢)

上梅片(四分)

各為細末和勻吹之。壽頤按∶此方亦可加漂人中白。

【方解】 陰虛於下,陽浮於上,氣火泛溢,上凌清竅,每有咽喉燥痛、哽塞、音喑等證。病源與風熱外乘,閉塞喉嗌者絕不相同,而其見證亦大有區別。蓋痛而乾涸,雖哽塞必不腫,亦必不紅,嗌關內外皆作淡紅色,時有紅絲繚繞而已。蒂丁雖亦垂長,望之只見其燥,絕無痰涎盤旋之狀,舌亦不紅不膩不黃,甚者其人必足冷,脈必不浮不大不弦。此必不可以疏風清熱消痰。治者六味都氣,甚則並用附桂(桂宜作丸,八味湯必涼服,)惟外用末藥則亦?

一氣。但終與實熱有別。此二方皆為虛火之法,前方尚是普通喉痛治法,但不用苦寒遏抑及滌痰攻克之品。而加兒茶之粘滯以助真陰,蒲黃之清芬以息浮焰,已與實火證治不同;後方用血餘、坎氣,借血肉有情,同氣相應,顯與實火痰熱者大分徑庭。但血餘炭宜自 為佳,市肄中物與川椒同 者必不可用。

(方見齊有堂醫案)

治急喉風,腫痛悶塞,痰涎粘閉,呼吸欲絕者必效。

明淨腰黃 枯白礬 生藜蘆 豬牙皂角(炒黃弗焦去筋膜各等分)

各為末和勻密收,臨用吹喉。此方可治紅腫,若已腐者不可用枯礬。極痛腫盛欲閉者,涼茶調如糊灌之,漸能入喉,吐出痰即松。

【方解】 急喉風暴腫痰壅,喉關閉塞,呼吸不通,危在頃刻,苟非吐法先開其壅,則源最古,取效最神。頤二十年前見一幼孩,三歲,喉痛猝閉,呼吸不利,痰涎盤旋,欲視其喉,而舌腫已粘上 ,渾合不隙,勢極危急,恐不及救。即以牙皂、明礬為末與之,囑其勉強納入,吐則或有一線生機。乃去後不復來視,已疑其無望矣。後始知其一吐而安,不勞再藥。齊氏此方加腰黃解毒,亦有可取。尤在涇《金匱翼》用白礬、巴豆同煨焦赤,蜜丸芡實大,綿裹納口中近喉處,引吐亦佳。古法有以巴豆油染紙作紙捻,着火吹息納入喉間,令油煙氣引吐痰涎者,其效尤捷。

〔附〕針刺法

喉風閉塞,開關為亟。稀涎散、江子仁油皆是急救之法,而針刺尤為捷效。古法用三棱針刺兩少商出血,而有效有不效;惟內關一穴,刺三分留四五呼旋針補瀉,能使喉塞頓開,可納湯飲,應驗綦捷。又兩合谷毫針深刺,須入一寸五分,使針頭通過手心勞宮穴,頻頻旋轉其針,氣自流通,亦極桴應。此穴取法,在虎口上交叉骨間,令病者側豎其掌,乃以毫針緩緩直下,始則輕輕旋轉,令深入骨縫中間,不可使針頭在掌中透出。多留為上,時時旋轉之,旋之越重則行動極捷,開竅通絡無往不宜。即猝厥暴死,昏不知人,皆能應手出聲,之刻清醒。

第十一節·耳目諸方

[編輯]

治眼赤星翳。

荸薺粉(二兩) 老月石(六錢川連湯制) 細爐甘石(一兩) 冰片(三錢)

各研極細,和勻點眼。

治目赤星翳神效。

烏梅肉(七錢) 鴨嘴膽礬(二錢) 川椒(去目二錢) 明礬(七錢) 青鹽(三錢) 冰片(一錢) 引綿小針(三支)

水十四兩浸一月可用,陳久不壞。

先以核桃肉打油滴入,棉花卷淨入後藥,再滴核桃油二滴。

龍骨 枯礬(各三錢) 黃丹(二錢) 元寸(二分)

各為細末,如耳中流血膿者,單用龍骨末如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