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瘍醫大全/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十五 \ 腿膝部[編輯]

自胯至腿膝彎止,一切癰疽、疔毒,皆匯於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骨痿瘡門主論[編輯]

申斗垣曰∶骨痿瘡,乃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其瘡生於兩胯,骨上漸大,筋骨俱痛,蔭開流水,水盡則死。如胯間相對生瘡者,十無一生,用大馬屁勃墊睡,莫令磨着,內服補中益氣湯。(《啟玄》)

腿游風門主論[編輯]

腿游風(圖缺)

王肯堂曰∶腿游風,腿股忽然赤腫,風熱相搏,屬足太陽經,宜砭去惡血。(《準繩》)

《心法》曰∶腿游風在兩腿,忽里忽外,忽上忽下不定,紅色形如堆雲 痛,由榮衛風熱相搏結滯而成。凡遇此證,先施砭石,砭去惡血,外貼牛肉片以拔風甚效。

肚門癰門主論[編輯]

《心法》曰∶肚門癰生於大腿肚,屬足太陽膀胱經所主。

上水魚門主論[編輯]

《心法》曰∶上水魚生委中折紋兩梢,腫如高埂,長若魚形,色紫作痛,由血熱遇外寒稽留,則血瘀凝結而成。外宜向腫埂上砭出惡血,用二黃散(即顛倒散)香油調敷,甚效。

黃鰍癰門主論[編輯]

申斗垣曰∶黃鰍癰,生於大腿外側連臀處,有一條如鰍形,深陷窄長,或不見紅腫,堅硬如石,約長七八寸,大者為頭,小者為尾。鰍頭向上者防毒內攻小腹,難治;鰍頭向下,毒雖凶不傷命,名為順證。

凡醫必尋其頭,用三棱針先針住鰍肚,次針鰍尾,再用小針針住鰍頭兩邊,當用艾灸三十壯,左右轉針,先起尾針,視鰍形不動,是鰍已死。如動再根據前法灸之。內服內托流氣飲,或真人活命飲,外以薑汁豬膽汁好醋同調,鐵箍散敷之。(《啟玄》)

《心法》曰∶黃鰍癰生小腿肚裡側硬腫,長有數寸,形如泥鰍,其色微紅,由肝脾二經濕熱凝結而成。如期潰出稠膿者吉,如潰流污水敗漿者凶,治同癰疽。(《金鑒》)

王肯堂曰∶腔陰疽,又名黃鰍癰。生足小肚內側,微紅微腫,堅硬如石,三四寸許,痛楚難禁,足太陰與足厥陰二經濕熱,又積憤所致。若過時潰出清水,虛火上升,嘔吐不食者,不治。(《準繩》)

大腿癰門主論[編輯]

陳遠公曰∶有腿上忽腫一塊,其色如常不疼,人以為癰疽也,誰知氣虛之故乎!夫癰成於腫,未有腫而不變為癰者,予謂氣虛非癰,人誰識之。嗟乎!氣所以行血者也,氣行則血行,總有邪氣,斷難成腫,彼邪氣之盛,每成於氣血之衰,其腫為癰,每每作痛,色必變紅赤也。今即不疼,色又不變,是有腫之名,無腫之實,全是氣虛血無以養,非邪盛而氣不能鼓也。治法補氣以扶正,不必化毒以祛邪,用補中益氣湯∶人參五錢,白朮一兩,生黃 一兩,當歸五錢,柴胡一錢,升麻五分,陳皮一錢,生甘草二錢,半夏二錢,茯苓三錢。水煎服。十劑腫消,此方益氣聖藥,非消毒之劑,何以用之消腫耶?蓋真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真氣既虛,邪氣益盛,不用補氣,氣何以行,腫何以化耶!此方補氣即所以消腫也,況益以化痰去濕之品,故更易收功耳。(《冰鑒》)

馮魯瞻曰∶腿癰者,發於內側,屬肝脾二經,發於外側,屬膽胃二經。平陷堅硬者為氣虛,當用內補黃 湯;勢 腫痛者,當用內托柴胡湯,外用蒜灸。(《錦囊》)

申斗垣曰∶陰包毒,在大腿內,是足厥陰肝經風熱之毒,宜黃 柴胡湯,此湯治腿內近股癰疽,大有神功。(《啟玄》)

竇漢卿曰∶肫疽在腿內側,腫高而硬,俗言此疽堅硬無膿,殊不知內膿已成,一時不能透出皮膚,須用內托方潰,膿急宜針。

馮魯瞻曰∶腿前廉為陽明,白芷、升麻為引;後廉太陽,羌活、防風為引;外廉少陽,柴胡為引;內廉厥陰,青皮、吳萸為引;內前廉太陰,蒼朮、白芷為引。治無遺法矣。

附骨疽門主論[編輯]

陳實功曰∶附骨疽,乃陰寒入骨之病,凡受者皆由體虛之人,夏秋露臥,寒濕內襲,或房欲之後,蓋覆單薄,寒氣乘虛入里。初起寒熱交作,狀似風邪,隨後臀腿筋骨作痛,不熱不紅,疼至徹骨,甚者曲伸不能轉側,日久陰變為陽,寒化為熱,熱甚則腐肉為膿,此疽已成也。初起萬靈丹發汗散寒,通行經絡;次以大防風湯行經活血,滲濕補虛;如生於尻臀部位,漫腫作痛者,內托羌活湯;腿內近膝股漫腫木痛者,內托 柴湯;腿外側者內托酒煎湯;虛者十全大補湯加羌活、牛膝、防風、防己;如已成欲作膿者,附子八珍湯;膿成脹痛者針之,切不可誤用損脾泄氣敗毒等藥。外忌寒涼敷搽,誤治必致冰凝氣血,內肉瘀腐,日久化為污水敗膿,流而不禁,大腿漸漸腫如東瓜,上過胯腹,下連足底,牽連漫腫,皮色不紅,日久潰膿,色白腥穢,腫仍不消,痛仍不減,元氣日衰,身體縮小,唇舌干焦,二便枯秘,飲食不進者,終為不吉。(《正宗》)

馮魯瞻曰∶如環跳穴即胯眼,及腳跟徹痛不已,外皮如故,脈沉數或滑者,防生附骨疽。乃三陰經虛,寒濕流注,毒瓦斯附着於骨而成。究竟有何毒瓦斯,乃腎經陽和之氣不足,故腎部隧道骨縫之間,氣不宣行,陰血凝滯,內郁濕熱,為潰為膿,所以有久服八味丸,令人無骨疽之語,謂骨暖氣行血無壅滯,毒何生焉。(《錦囊》)

又曰∶凡一切附骨癰疽,皆起於腎,腎主骨,治宜溫補腎氣,骨得陽和則腫硬自能冰解矣。

李東垣曰∶附骨疽者,以其毒瓦斯深沉附着於骨也,此疾與賊風相類而不同,人能辨此,庶無誤焉。蓋附骨疽者,由秋夏露臥,為冷折之,風熱伏結,附骨成疽。賊風之候,由風邪之氣搏於骨節,故其痛深徹骨髓,遇寒則痛甚,附骨疽痛而不能轉側,初按之應骨,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狀是也。其賊風,皮骨不甚熱,而索索惡寒,時復汗出,常欲熱熨痛處,即得少寬;其附骨疽,初時但痛無時,乍寒乍熱而無汗者,經久不消,極陰生陽,寒化為熱而潰也。賊風不治,久而變為攣曲偏枯,所以不同也。

竇漢卿曰∶附骨疽,又名貼骨疽。初起用箸頭按患處,極痛是穴,以墨點定灸百壯為率,不拘壯數,總以艾壯爆起,乃其驗也,可不必多灸矣。大法初宜灸之,方可保命,若待膿成,然後火針刺之,百人之中,能生幾何?

又曰∶骨疽之發,皆由血凝氣滯,徹骨酸疼,或房事過勞,或乘虛入水感風合寒,或風毒邪熱侵乎榮衛,或憂鬱傷於心、肝、膽、腎,或醇酒炙 ,是以腫痛,日久成膿。初起宜灸百壯,以骨熱為度,久則宜用銀針破之,血膿乃元氣盛易愈,白膿乃氣弱難愈。治法以獨活寄生湯,兼服十全大補湯倍加茅蒼朮、新昌白朮及肉桂、乾薑、人參、黃 、當歸為先鋒之要劑,治之無不愈者。外用肉桂、乾薑、白芷、防風、蒼朮、烏藥、龜版酥炙、五倍子、陳小粉各等分,為末,加麝香少許和勻,老薑汁五合,醋三合,蔥半斤,蜜一兩,同搗取汁,火上熬滾,乘熱調藥搽患處四向,空中出毒瓦斯,時用余汁煎熱潤之,以助藥力,少勞戒氣,絕欲除想,十旬方愈。若病患不遵從醫師之訓,任一己之見,恣情傲物,憂慮萬端,不能制六氣七情之私,雖天醫院靈官,亦不能治,何況中醫乎!

胡公弼曰∶貼骨癰,即附骨疽,生大腿外側骨上,高不見高,腫不見紅,痛深至骨者是也。(《青囊》)

陳實功曰∶初起通用人參敗毒散加木瓜、牛膝、蘇木、紅花;虛者十全大補湯加羌活、防己、牛膝;已成欲作膿者,附子八珍湯;膿成針之,體實膿黃,十全大補湯;體弱膿清,保元大成湯。

又曰∶又有風濕相乘之證,初起寒熱交作,次傳腿腫作痛,其形光亮微紅,發熱腫痛,按之如泥不便起者,宜當歸拈痛湯。

又曰∶又有房欲傷寒受熱互變,氣血乖違,經脈橫解,受病日深,此等證候,皆由元氣不足中來,切不可誤用寒涼。

胡公弼曰∶附骨疽,皮色不變,熱不高阜,微覺痛癢,經久不潰,又無膿血者,發於骨髓,腎主骨,腎經虛憊,寒邪易入,入則骨氣冷而患成疽毒,緊附骨而外無形證,是疽之根原起於腎也。宜用八味丸,多加附子以溫腎氣,更以十全大補湯助之,腎氣一溫,骨不寒而毒勢外出,則疽不附骨,病者自得生機矣。(《青囊》)

汪省之曰∶附骨疽,乃流注之敗證也。如用涼藥,則內傷其脾,外冰其血,脾主肌肉,脾氣受傷,飲食必減,肌肉不生,血為脈絡,血既受冰,則血氣不旺而愈滯,宜用甘溫大理脾氣,脾氣一健則中州不寒,而生機暢達,肌肉自長,氣血自營運矣。(《理例》)

按∶《準繩》等書咸雲,傷寒汗後余邪成流注,流注之壞證成附骨疽。夫汗後流注易愈,惟失治乃為壞證不能復生,似不能變成附骨疽。況附骨疽系調治可愈之證,若果數變之後,則壞而又壞矣,又豈能復有成功乎!是流注壞證變成附骨疽之說,存而不論可也。

附骨疽門主方[編輯]

雷火神針治風寒濕毒襲於經絡為患,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筋骨疼痛,起坐艱難,不得安臥者,用此針之。

蘄艾(三錢) 丁香(五分) 麝香(二分)

藥與蘄艾揉和,先將夾紙筒如指拇大,用艾藥疊實收用,臨用以蕭山紙七層,平放患上,將針點着一頭,對患向紙捺實,待不痛方起針,病甚者再復一次,七日後火瘡大發,自取功效矣。

追風逐濕膏治風寒暑濕相傷,以致骨節疼痛,筋攣不能步履,或麻木濕痹等證,並效。

草 川烏 天南星 羌活 萆麻子(打碎) 半夏 海風藤 草烏 真桂枝 麻黃(各三兩) 茅蒼朮 獨活 當歸 白芷 大黃(各一兩) 北細辛(一兩)

以上藥咀片,用蔥汁、薑汁各二碗拌藥,先浸一宿,次日用香油半斤,同藥入鍋內慢火煎至蔥姜二汁將干不爆時,再下香油十斤,方與藥相煎渣枯為度。細絹濾清,每油一斤,下飛過炒黃丹十兩為準配用;再將前油入鍋內煎滾,以油滴水成珠不散,方下黃丹,徐徐攪入其膏;已成再下研淨松香末一斤四兩,再同熬化,取下鍋來,以盆頓穩;再下乳香、木香、胡椒、輕粉各二兩,白芥子末四兩,漸入攪和極勻,傾入缽內收貯。旋用熱湯頓化,綾緞攤貼,七日後諸病可痊,百發百中。附骨癰將成,用此法即散。其法急掘地坑,以火 紅,沃以童便,赤體坐其上,以被席圍抱下截,使熱氣熏蒸,腠理開,氣血暢,毒瓦斯解而自愈。

洗寒濕腿痛。

真川椒(一錢) 蘄艾(四兩) 透骨草(一兩)

煎湯洗。

附骨疽。

古銅錢(刮末,三分) 黃蠟(三錢) 油核桃肉(六個)

搗碎和勻,軟豆腐衣包好。用酒空心送下。

貼骨癰疽並寒濕氣疼痛。

川烏(河水換煮七次) 草烏(河水換煮七次) 甘草 羊角尖(炙研) 番木鱉(用麻黃五錢煎湯泡一宿,去毛,切片,土拌炒脆) 土木鱉(去殼,淨肉切片,香油炒脆,各一兩)

共為細末,用赤沙糖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錢,無灰酒送下。

鶴膝筋骨腫痛。

熟附子(一兩) 全蠍 黑豆(各四十九粒) 八角川烏(一個) 蚯蚓(劈開繃新瓦上曬乾,一兩)

研細末,糕糊為丸。每服一錢,溫酒送下。

多骨疽門主論[編輯]

陳遠公曰∶有大腿邊旁長強穴間忽疼痛高腫,變成癰疽,久則肉中生骨,以鐵箝取出,已而又生,人以為多骨癰也,誰知是濕熱毒所化乎!夫多骨癰之生,因人多食瓜果,濕熱所成者也,早治,一二劑便可解散,無如因循失治,以至濕壅添熱,熱盛而化骨,日久遷延,臥床不能起也。說者謂初起時未嘗有骨,可以內散,既生骨後,必須爛骨,外取未可全恃,解散誰知不然,蓋多骨證無形所化,非肉中真生骨也,似骨而非骨耳。真骨難化,似骨又何難化之有,治法利濕清熱,而主之補氣血之藥,骨自消矣。五神湯∶茯苓一兩,金銀花三兩,牛膝五錢,紫花地丁一兩,車前子一兩。水煎服。二劑輕,三劑骨消,四劑瘡口平,五劑痊癒。此以車前、茯苓利水,地丁清熱,牛膝、銀花補中散毒,安得不奏功哉。(《冰鑒》)

王肯堂曰∶多骨疽,又名曰剩骨,又名朽骨。生足脛上,生疽既潰甚久而不愈,腐爛出骨者是。蓋因毒瓦斯壅盛,結成此骨,非正骨也。此疽因未潰之前,補劑太過,故結毒而不散也。(《準繩》)

岐天師曰∶多骨疽,乃生於大腿之中,多生一骨者是,乃濕熱而生者也,治之得法,則易易耳。否則變生可畏,治以化骨至神丹即愈。苟或失治,即長一骨,橫插於皮間作痛,必須取出此骨始愈,以鐵鋏鉗出之,外以生肌膏貼之。此方妙在用白芍,蓋白芍能平肝木,又能活筋。多骨疽者非骨也,筋變為骨,似骨而非骨也。白芍不特平肝木之火,兼能散肝木之邪,邪去則筋舒,筋舒則似骨非骨者盡化,又加金銀花,原能去毒,此二味之所以相濟也。(《秘錄》)

雷真君曰∶大凡毒生環跳之穴,即多骨疽也。

張仲景曰∶多骨之生也,雖生於濕熱,而成之不由濕熱也。必平時喜飲涼水,好食果品而成之,初起宜消毒散敷之。

陳實功曰∶多骨疽者,由瘡潰後久不收口,乃氣血不能營運至此,骨無榮養所致,細骨由毒瓦斯結聚化成,大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而結,日後必成此疽也。但腎主骨,宜服腎氣丸、十全大補湯,先補脾腎,次用艾附餅灸之,令溫暖腐毒,朽骨自然脫盡,生肌斂口而愈。(《正宗》)

汪省之曰∶多骨疽,患一二年不愈,常落出骨一片,或細骨或有蛀蝕眼,或三五個月,落骨一片,此骨非營氣不從而生,乃母受孕復感精氣而成。(《理例》)

《心法》曰∶多骨疽毋論老小,皆有生者,多在腮 、牙床、眼胞、頦下、手足、腿膊等處。有因腎虛之人,生瘡久硬不消,口不收斂,外被寒邪襲入,與膿毒凝結於中,借人之氣血化成多骨者。又有初生落草,肌肉之中按之如有脆骨,由胎元受之,精血交錯而致。迨其人長大後,必於脆骨之處,突然發腫而生疽,及潰後多骨脫出,其口方收。亦有多骨出之不休者,名曰骨脹,難愈。以上二因,治法皆同,俱用隔附子並艾灸之,以宣寒凝,令骨速脫。蓋骨屬腎,遇寒則凝,故從熱治也。

多骨疽門主方[編輯]

固本養榮湯治骨疽已成,骨不吐出,或既出不能收斂,由氣血之虛,脾胃弱也,宜服之。骨不出者自出,口不斂者自斂。

大熟地 當歸 白芍藥 川芎 牡丹皮 人參 山萸肉 白朮 懷山藥 黃 (蜜炙,各一錢) 北五味 炙甘草 肉桂(各五分)

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生肌散治腐骨脫出,肌肉生遲,不能收斂者。

石膏 赤石脂 輕粉(各一兩) 滴乳香(去油,一錢) 潮腦 瓜兒竭 龍骨(各三錢)

上乳極細末,先用當歸、白芷、甘草各一錢,煎湯洗淨患上,用此干摻,軟油紙蓋扎,二日一洗一換。

化骨至神丹(岐天師)

金銀花 當歸 白芍藥(各一兩) 茵陳 龍膽草 白朮 生甘草(各三錢) 柴胡(一錢)水煎服。

消毒散(張仲景)。治多骨疽初起,並敷一切癰疽癤毒,無論有骨無骨,用之神效。

凡疽生於環跳之間,不用此圍藥,多成多骨前疽,用此藥則可免多骨之患。

芙蓉葉(曬乾) 大黃 五倍子(各一兩) 藤黃 生明礬(各三錢) 冰片 麝香(各三分)

各為末。米醋調成如濃糊,塗於多骨疽之左右四邊,以藥圍其皮肉,中留一頂如豆大;外以醋用鵝翎不時掃之。若不掃,任藥干,圍則無益矣。一日夜即內消。

內消神方(雷真君)。

人參 天花粉(各三錢) 大黃(五錢) 蒲公英(一兩) 金銀花(二兩) 薏苡仁(三兩)

先用水六碗煎薏苡仁,取汁三碗,投藥再煎三碗,分作二次服,一日服兩劑即消,神效。

咬骨疽門主論[編輯]

陳實功曰∶咬骨疽,發在大腿內股,不腫不紅,痛徹骨髓,初宜雷火針針之,內用萬靈丹以酒調服之。(《正宗》)

箕門癰門主論[編輯]

汪省之曰∶箕門癰生於股內近膝,乃足太陰脾經濕毒所生。(《理例》)

又曰∶骨毒滯瘡,又名腿發。乃足太陰脾經,生於腿上箕門穴。如痛可治;不痛難治。十二日可刺,如膿黃赤色可治;青稀腐臭者不治。其瘡赤白色,是骨毒瓦斯發於外,十日內未膿,必死。

箕門癰(圖缺)

肉蜈蜂門主論[編輯]

申斗垣曰∶肉蜈蜂生大腿外面,皮膚不覺紅腫,內里疼痛難忍。治斯證者,切不可輕用刀刺,若誤犯之,毒瓦斯直透心胸,疼痛不止,多致不救。治當用白降丹摻膏藥上貼,三日後取下,敗肉如蜂之狀,再用生肌等藥收功。(《啟玄》)

胡公弼曰∶肉蜈蜂所生之處,乃足厥陰肝經部位,風濕鬱積,氣血阻滯,注久而成此毒。一犯刀刺,蜂毒直入心胸,母傳子受,肆毒無忌,直犯君主,故多不救。(《青囊》)

玄疽門主論[編輯]

陳實功曰∶玄疽生於左腿夾縫之下三寸,漫腫連陰,疼及大腿。(《正宗》)

陰疽門主論[編輯]

陳實功曰∶陰疽生於右腿夾縫之下三寸,痛連腎子,小腹亦痛。(《正宗》)

膝蓋癰門主論[編輯]

《心法》曰∶膝癰生膝蓋,色紅 腫疼痛,屬氣血實, 疽亦生在膝蓋,腫大如癰,其色不變,寒熱往來,屬氣血虛,和軟為順,堅硬如石者逆。經雲∶肉之小會為溪,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凡脾病在溪,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腰,凡筋病皆屬於節,筋乃肝之餘,故又屬肝,是以溪會有病,皆從脾腎肝三經邪氣乘之也,惟兩膝俱生,屬敗證,不可治也。

膝眼毒門主論[編輯]

申斗垣曰∶膝眼毒,先必膝眼酸痛,乃成此證,乃腎經感受風邪,寒濕相侵而成。(《啟玄》)

汪省之曰∶膝外癰是足少陽膽經,膝內癰是足太陰脾經,俱多氣少血,乃膝間樞紐,骨節行動之處,宜仔細治之,免成廢疾。(《理例》)

王肯堂曰∶托疽生於膝傍腿側,乃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陽關穴、陽陵泉穴腫作痛,半月有膿可治;如不痛出鮮血,或出青黑膿,及長出頭漸多,或腫無定處者,不治。(《準繩》)

《靈樞》雲∶發於膝名曰 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之,石之者死。

須其柔乃石之者生。(堅如石者,用生樟六根擦之效。)書曰∶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劉涓子云∶應者內發透外也。)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陽謂諸節之背。)發於陰者,三十日死。(陰謂諸節之 間。)

膝眼風門主論[編輯]

《心法》曰∶膝眼風生於膝眼穴,(又名鬼眼穴,在膝蓋之下,左右兩骨空陷中。)由下焦素虛,外邪易於侵襲,先從膝眼隱隱作痛,如風勝則其痛走注不定,寒勝則痛如錐刺,濕勝則胖腫曲不能伸,其病在筋,伸不能曲,其病在骨,動移不遂,沉寒錮冷之候也。惟在臨證詳辨∶單膝生者輕,雙膝生者重。若左膝方愈,復病右膝;右膝方愈,復病左膝者,名過膝風,屬險。

鶴膝風門主論[編輯]

鶴膝風(圖缺)

王肯堂曰∶兩膝腫痛,股漸小,曰鶴膝風,一名鼓槌風。起於中濕,或因痢後腳弱緩,痛不能行履,名曰痢風。或傷寒餘毒,不能發散,風寒濕氣結於經絡,血脈不流以致筋愈縮而股愈細,屬足少陽、足陽明經。(《準繩》)

又曰∶膝上腫痛,此非一端,須要辨明,若兩膝內外皆腫,痛如虎咬之狀,寒熱間作,股漸細小,膝愈腫大,名鶴膝風。急宜隔蒜灸,服大防風湯倍加乳香以住痛舒筋。但一膝痛引上下,不甚腫而微紅,名膝游風。膝之兩旁腫痛,憎寒壯熱,晝夜偏劇,腫處手不可近,為膝眼毒。膝蓋上腫痛者,為膝癰。(《準繩》)

又曰∶膝內 近折紋之處,結核腫痛,但核形長如魚之狀,名上水魚。

陳實功曰∶鶴膝風乃三陰虧損不足之證,上下腿細,惟膝眼腫大,狀如仙鶴膝行。初起寒熱交作,亦宜汗解,如汗後腫痛仍不見消,此陰寒深伏,以大防風湯溫暖經絡,重者兼灸膝眼二穴,敷以琥珀膏,亦可漸漸收功。如以上諸法治之不效,終成痼疾,不必勉強消之,只宜先天大造丸、史國公藥酒常常服之,或可轉重就輕,移步行履,尚可圖也。(《正宗》)

岐天師曰∶此乃因濕而戰,立而行房,水氣襲衣,故成此疾。(《秘錄》)

李子永曰∶鶴膝風,古人多用大防風湯,內氣血藥並用,以病在下焦陰分故也。如岐天師除去血藥,想用宜於初起之時,如病久古方恐不可廢。

馮魯瞻曰∶膝間腫痛不消,防成鶴膝風,以膝腫如鶴足脛細,脈多弦緊是也。乃三陰經虛寒濕流注為患,人多誤為濕熱,乃至膿成,氣血大虧,已不可救矣。不知此證與附骨疽俱腎虛者多患之。因真氣衰弱,邪氣得以深襲,前人用附子者,以溫補腎經,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故體虛之人,為冷氣所襲,經久不消,極陰生陽,寒化為熱而潰也。若誤用寒涼,必成廢疾,或攣曲偏枯,或痿弱不起,或堅硬如石為石疽,或日久始潰,皮肉俱腐為緩疽,下部道遠,非桂附不能下達也,況腎主骨,而臀以下俱屬腎,非桂附不能入其經而宣行也。(《錦囊》)

《可法良規》雲∶鼓槌鶴膝起於中濕,蓋足膝屬肝,肝有風寒濕氣,則血脈阻滯不能流行,注膝成病,下股之血脈有去而無返,是以愈瘦愈冷而筋愈縮,上腿之血脈有積而無散,是以愈腫愈熱而肌愈削,其源若起於流注,則肉凝者必爛,爛則冷毒腐骨,腐骨一出,神仙無術,遂成難治廢疾。當皮膚未破之時,則肌肉尚未死,急以玉龍膏熱酒調敷膝之上腿,回接陽氣以住骨痛,又以沖和膏敷上腿冷處,引其氣血,使流動而下通貫血脈。又以玉龍膏敷骨膠處,以接引所引之血脈,以驅散所積之陰氣,內服追風丸倍加乳沒,則無有不愈者矣。

又雲∶一切濕痰濕熱,或死血凝滯等證,患在關節,流注不行,非用辛溫開發腠理,流通隧道,使氣行血和,焉能得效。人畏附子有毒,多不肯服,若用童便炮製,何毒之有,況中病即已,又不常服,何足為慮。經曰∶有是病用是藥者此也。故大防風湯、活絡丹,治香港腳、鶴膝風證多效。

張真人曰∶此病乃立而行房,風濕侵於兩膝,故成此疾。然治法絕不治腎,止治氣而自愈,亦不必治風濕也。(《良方補遺》)

《心法》曰∶鶴膝風一名游膝風,又名鼓槌風。痢後得者為痢風。單生者輕,雙生者最重,潰後如出白漿,浮皮腫痛仍前,不可用蝕藥,只宜用芙蓉葉、菊花葉各五錢研末,大麥米飲拌勻貼之,亦可止痛,或豆腐渣蒸熱捏作餅,貼之亦可,此證系外證中之敗證,收功甚難。

鶴膝風門主方[編輯]

神方(岐天師)

黃 (八兩) 薏苡仁(四兩) 白朮 白茯苓(各二兩) 防風(五錢) 上肉桂(三錢)

水十餘碗,煎二碗,分作二服。上午一服,臨睡一服,服後以濃被蓋之,必出大汗,不可輕去其被,令汗自干,即愈。一服可也,不必再服。(此方妙在用黃 以補氣,蓋兩足之所以能動而舉步者,氣以行之也。今鶴膝之病,則人之氣虛不能周到,行步自然艱難,今用黃 半斤,則氣旺極矣,又佐之肉桂以通其氣,又佐之防風以散邪,始相惡而相濟,又佐之白朮、薏苡仁以去其寒濕之氣,邪氣去則正氣自固,此功之所以速成也。若以為人不能受,畏而不用,則反害之矣。)

又方

黃 (四兩) 薏苡仁(二兩) 防風 川萆 (各三錢) 牛膝(二兩) 上肉桂(一錢) 秦艽(一錢五分)

水八大碗,煎四碗,作早中晚三次服,不必蓋汗,服下自有汗出,閉坐房中,不可見風,俟汗干再出房門。

又方

懷生地 牛膝(各三錢) 炙黃 白朮(土炒) 赤芍藥 防己 川續斷 薑黃 獨活(各一錢) 當歸 白茯苓(各一錢五分) 紅花 上肉桂(各六分)

加姜二片,棗二枚,煎服,如浸藥酒,照方十倍,用木瓜酒二十斤,龍眼肉四兩浸飲。

又方

生薑 蔥(去須,各三斤)

共搗汁,入酒糟半盅,熬一盅聽用,先以酒調麝香分許,塗手內擦兩膝眼上紅赤令透,再用陳油紙攤前膏貼患處,其熱如蒸,拔出大小孔如針眼,其腿即可伸縮行動矣。

兩膝風。

當歸 五加皮 生地 薏苡仁 木瓜(各一兩) 牛膝(焙,八錢) 防己(二錢) 廣皮 半夏(各三錢) 嫩桑葉(炒,二兩) 秦艽 續斷(各五錢) 火酒八斤浸飲。

鶴膝風。

無名異(五錢) 地骨皮(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五分) 麝香(一分)

研勻,用車前草搗汁,入老酒調敷之,五日愈。

張真人神方

生黃 (一斤) 釵石斛(四兩) 遠志肉(此味最能健膝) 懷牛膝(各三兩)

用水十碗,煎二碗,再入金銀花一兩,煎一碗,一氣服之,服後覺兩足如火之熱,教病患睡了,以濃被蓋之,汗出至湧泉,始可去被,否則斷斷不可去也。一服病去大半,再服痊癒,不分久暫,俱可如法治之。

鶴膝風。(鎮江何仁源。)

當歸(二錢) 粟殼 獨活 羌活 蒿本 蔓荊子 川芎 半夏 甘草(各一錢) 明天麻(一錢二分) 白茯苓(八分) 防風(七分) 漢防己(六分)

生薑三片,水二盅,煎服。

鶴膝風 真蘄艾每次半斤煎湯,乘熱熏洗,洗一次漸消,一日洗數次消盡。

鶴膝風。

番木鱉(四兩,酒泡蒸去皮,用麻油四兩熬枯浮起為度,再用陳壁土炒干研細,只用二兩) 大楓子(淨仁二兩,燈心同水煮過,研細去油,只用一兩) 穿山甲(洗淨土炒研細,一兩。) 西附子(二兩,大者童便煮過,去皮臍,切片焙乾,研細用,一兩)

以上四味,共五兩,和勻收貯瓷瓶中,每服七分,空心溫酒調服,極醉出汗,七服除根。

小兒鶴膝門主論[編輯]

馮魯瞻曰∶小兒鶴膝如鶴之膝,又名鶴節。因稟受腎虛,血氣不充,以致肌肉瘦削,形如鶴膝,外色不變,膝內作痛,屈伸艱難。若 赤壅腫而作膿者,為外因可治;若腫硬色白不作膿者,是屬本性難療。屬外因者,以荊防為主,佐以益氣養榮;屬本性者,以六味加鹿茸補其精血,仍須調補脾胃,以助生化之源。(《錦囊》)

人面瘡門主論[編輯]

人面瘡(圖缺)

陳實功曰∶人面瘡,瘡象全似人面,眼鼻俱全,多生膝上,亦有臂上患者。據古書云∶積冤所致,先須清心告解,改過自新,內服流氣飲,外用貝母為末敷之,乃聚眉閉口,次用生肌斂口,兼服調理藥。(《正宗》)

岐天師曰∶人生人面瘡,有口鼻雙眼之全,與之肉且能食,豈非怪病乎!世人有以貝母末敷之,而即愁眉閉口,人以為冤家債主也,而余以為不然。蓋亦有祟憑焉,用輕雷丸其效甚捷。蓋雷丸最能去毒而逐邪,加入輕粉深入骨髓,邪將何隱,用茯苓不過去其水濕之氣耳。(《秘錄》)

又曰∶如有人臂上忽生頭一個,眼耳口鼻俱全,且能呼人姓名,此乃債主索負之鬼,結成此奇病也。此證初起之時,必然臂痛發癢,以手搔之,漸漸長大,久則漸漸露形,大如茶盅,但無頭髮鬚眉而已。

如用刀割之,立刻死亡不救,宜服解冤神丹,服後亦宜懺經念佛為妙。

申斗垣曰∶此瘡似人而有口鼻眼,多生肘膝。一種活者能食,口眼能動;一種死者,口眼不能動。(《啟玄》)

人面瘡門主方[編輯]

輕雷丸(岐天師)

輕粉 白茯苓(各一錢) 雷丸(三錢)

研細,敷上即消。

解冤神丹(岐天師)

人參(八兩) 白朮(五兩) 川貝母 白芥子 白茯苓 生甘草 青鹽(各三兩) 半夏 白礬(各二兩)

共為末,米飲為丸。每早晚白湯各送下五錢,自然漸縮小而愈。病雖奇而方更神也。

治人面瘡痛甚者 精豬肉切片貼之。

又方 川貝母研末小蘆筒灌瘡口,數日愈。

治死人面瘡法(《啟玄》)。 雖瘡有口眼,人面俱全,不能動,不能食,故名曰死人面瘡也。須俟人家有死人裝棺材煞釘時,斧頭敲釘一下,用手指將瘡單擊,男人患瘡用女人手按,女人患瘡用男人手按,單擊問患人一聲「瘡好了?」患人即答應一聲「好了,好了。」待敲釘聲止則止,即愈。

骨槽疽門主論[編輯]

申斗垣曰∶骨槽疽生於膝蓋上並腳跗上,腕痛如刀割,癢似蟲鑽,急用艾灸疽上三五壯,治同附骨疽。(《啟玄》)。

伏兔疽門主論[編輯]

《心法》曰∶伏兔疽乃胃經穴道,在膝蓋之上六寸正中,用力大如手掌一堆高肉處是也。患疽禁用針灸,如發寒熱交作,疼痛徹心,由胃火毒滯而成,潰後最難收斂。

下石疽門主論[編輯]

《心法》曰∶下石疽生於膝間,毋論膝蓋及左右俱可生,堅硬如石,牽筋疼痛,腫如雞卵,皮色不變,並無 熱,難消難潰難斂。但此證腫潰俱涼,若能涼化為熱,見諸善證者始吉,否則難痊。

腿膝緩疽門主論[編輯]

王肯堂曰∶緩疽其患熱緩慢,積日不潰,久乃赤紫黯色,皮肉俱壞,故名緩疽。

是寒氣深伏腿膝骨間而成,治宜溫補。(《準繩》)

《心法》曰∶緩疽由外寒深襲,血瘀凝滯而成。生於兩膝上,或生於兩膝傍,腫硬如饅,木痛日增,其色紫黯,積日不潰。證之情形與下石疽相似,惟多 熱,腫久則腐爛肌肉皮膚,治與癰疽門法同。

下HT門主論[編輯]

申斗垣曰∶下 HT 又名膝彎癰,乃腎經感受寒濕,攻注膀胱,血凝氣滯,風寒不散,遂成此證。治當千金內托散加木通、車前子、何首烏、淡竹葉。(《啟玄》)

委中毒門主論[編輯]

委中毒(圖缺)

王肯堂曰∶委中毒在膝後折紋,即膝後 內約紋中,堅硬如石,微紅微腫,屬少陽膽經。由臟腑積熱流入膀胱,治之稍遲,則筋縮必成廢疾。(《準繩》)

申斗垣曰∶委中毒生於膝彎內,乃腎經氣血阻滯而成。(《啟玄》)

《心法》曰∶委中毒生委中穴。(穴在膝後 中央約紋陷中即是。約紋者,折紋也,又名血 穴,屬膀胱經,俗名腿凹。)經曰∶ 中由膽經積熱流入膀胱,壅遏不行而成。木硬腫痛微紅,屈伸艱難,治宜速用活血化瘀,逐下惡血為效;緩則筋縮而成廢疾。諸書皆云∶兼刺委中穴血出自消,然刺穴,必兼有腰痛不能轉移者,方可刺之,即出血亦不可過多,多則令人身撲,面色脫色。亦有 痛色赤潰速者,由濕熱凝結所致故耳。

四彎風門主論[編輯]

《心法》曰∶四彎風,生於兩腿彎及兩腳拗,每月一發,形如風癬,乃風邪襲入腠理而成。其癢無度,搔破津水形如濕癬,治當大麥一升熬湯,先熏後洗,搽三妙散滲濕殺蟲之藥,其癢自止,緩緩取效。(《金鑒》)

流火門主論[編輯]

凡腿上或頭面紅赤腫熱,流散無定,以鹼水掃上旋起白霜者,此流火也。 流火兩腳紅腫光亮,其熱如火者是。

駱潛庵曰∶腿腳紅腫名火延丹。

流火門主方[編輯]

貼骨火 天茄子搗爛,醋調敷之。

諸般火。

黃柏 草烏(各等分)

研細末,用水口中漱過吐出調藥,鵝毛掃數次。

腳下火 煤炭研細,陳醋調敷。

流火(《衛生備要》)。野辣芥子五錢,研細醋調敷。

腳上流火 廣煤用紅糖醋磨敷。

流火。

當歸 生地 防己 川牛膝 知母(各三錢)

生薑汁半杯,水煎。臨晚服,服後再吃晚飯。不可過飽,一劑自好。

流火。

蘇薄荷 黃柏 豬苓 赤芍 木瓜 甘草 陳皮 川芎 蒼朮 川牛膝 羌活 薏苡仁 天花粉

蔥姜引服一二劑,加當歸、澤瀉、木通,引換姜棗自愈。

敷流火。

雄黃 百草霜 食鹽(各等分) 蚯蚓糞塊煤炭(加倍) 醋調敷。

流火 馬前子水磨濃汁,雞翎掃紅腫上,一日五七次,其疼即止,紅自退,兩三日腫全消。

流火腿腳通紅 用炭三斤燒紅,以水一盆,將紅炭淬入水內,其水必熱,將紅處洗之,即消。

流火香港腳 取活大蛤蟆肚子合足底,以絹帛縛好,看蛤蟆眼睛紅即解下放去,另換一個再縛之,自愈。

火延丹 白海蜇皮洗淨拭乾,包紮腫處一伏時,揭開看,如蜇皮黃枯,即另換一張包裹,如此者三四張,即能消散矣。

腓部[編輯]

自三里穴起至腓 止,一切癰疽瘡毒,皆匯於此部,以便檢閱參治。

三里發門主論[編輯]

《鬼遺方》雲∶三里兩處起癰疽名三里發。初發如牛眼睛,青黑五七日,破穴出黑血汁膿,腫攻膀肚連腿里,拘急冷痛,此因傷筋氣勞力所成,宜用湯藥注射,其外毒自平息矣。

《心法》曰∶三里發生膝眼下三寸外側前廉兩筋間。初腫形如牛眼,拘急冷痛,由勞力致傷筋骨,鬱熱凝結而成,漸增腫痛,其色青黑,潰出紫血,次出稀膿,治同癰疽。(《金鑒》)

合陽疽門主論[編輯]

汪省之曰∶合陽疽,乃足太陽膀胱經濕熱之毒,在膝下腿外側。(《理例》)

香港腳瘡門主論[編輯]

《心法》曰∶香港腳瘡生於膝之下,足之上,腿脛腫胖癢痛,破津黃水上結黃痂,皆由濕熱內搏,滯於膚腠,外為風乘,不得宣通,形類黃水瘡,惟身體壯熱,心神煩躁,經久難瘥為異。(《金鑒》)

瘡門主論[編輯]

陳實功曰∶ 瘡乃風熱濕毒相聚而成也。外 多服四生丸,內 多服腎氣丸。(《正宗》)

馮魯瞻曰∶婦人兩 生瘡,或胎產調理失宜,傷損脾胃,或憂思郁怒,虧損肝脾,以致濕熱下注。外 屬足三陽易治,內 屬三陰難痊。若初起發腫赤痛,屬濕毒所乘,人參敗毒散。若漫腫作痛,或不腫不痛,屬脾虛濕熱下注,補中益氣湯,或八珍湯加萆 、銀花之類。若膿水淋瀝,體倦少食,內熱口乾,屬脾氣虛弱,補中益氣湯加白茯苓、酒炒白芍。若午後發熱體倦,屬血虛,前湯加川芎、熟地,或六味地黃丸。若肢體畏寒,飲食少思,脾腎虛寒,十全大補湯、八味地黃丸。色赤屬熱毒易治,色黯屬虛寒難治。(《錦囊》)

瘡(圖缺)

周文采曰∶夫 瘡者,皆由腎臟虛寒,風邪毒瓦斯外攻三里之旁,灌於陰交之側,風熱毒瓦斯流注兩腳生瘡,腫爛疼痛臭穢,步履艱難。此瘡生於 骨為重,以其骨上肉少皮薄,故難易愈也。(《集驗》)

申斗垣曰∶里 是足厥陰肝經,外 是足陽明胃經主之。(《啟玄》)

又曰∶裙邊瘡是受裙邊風所致,不戒房事,故久久不瘥。

又曰∶腿 生瘡,最忌房事,犯之則漸漸開張腐臭,故有傷守瘡之名,言其不守禁忌也。今人因其搔癢,遂疑瘡中惹指甲鋒,名之曰傷手瘡,實非也。

又曰∶裙邊瘡,即褲口風瘡。

又曰∶褲口毒,生踝骨之上者是也。

《明醫集》雲∶一女子患 瘡,百藥罔效,每月醫治新肉長滿,忽瘡中流血,三日漸止,別無他苦,眾醫不識,或一醫問曰∶月經如期否?女曰∶已一年不至矣。醫遂用引血歸經藥服之月余,外以生肌膏丹收口而愈。此乃抑鬱損傷肝脾,錯經之證,所以引血歸經,歸故道而瘡自愈矣。

《心法》曰∶外 屬足三陽經,濕熱結聚而成,早治易於見效。內 屬足三陰經,濕兼血分虛熱而成,且 骨皮肉澆薄,難得見效,極其纏綿。(《金鑒》)

蔣示吉曰∶ 瘡紅者多熱,腫者多濕,癢者多風,痛者屬實,早寬而暮腫者屬氣虛下陷。初起者風熱濕毒為多,日久者下陷濕熱為勝。(《說約》)

瘡門主方[編輯]

驗方

陳燭油(熬去渣,淨四兩) 白蠟 黃蠟(各五錢)

共入鍋內熬數滾,入研細銅綠三錢,熬一滾,傾入瓷瓶內,退火氣,取陳油紙一塊,銀針多戳小孔,照瘡大小,將藥攤上,不可見火,再用戳孔油紙一塊,蓋上縫合聽用。先將花椒蔥煎湯洗瘡,絹片拭乾,粘貼軟袱縛緊,一晝夜揭開,又洗拭淨,將膏翻貼,戒房事、發物。

又方

白蠟(五錢) 真銀粉(二錢) 冰片(五分) 蘆甘石(一兩,火 兩個時辰,黃白色,用黃連一錢煎水拌勻,曬乾。)

研細,用麻油調勻攤油紙上,照瘡大小煎成,以下米水洗瘡,拭乾粘貼,一膏可貼三日。

又方

石決明(一個, ) 赤石脂(一錢, ) 蘆甘石(童便浸 ,一兩五錢) 冰片(四分) 麝香(二分)

研細,犍豬油調搽。

又方

茵陳(二兩) 白鮮皮 蒼朮(各五錢)

煎湯洗。再用陳鍛石,黃柏末各等分,研細篩於患上,包紮數日即愈。

又方 黃蠟化攤冬青葉上貼,縛定一伏時,換一葉,七日換七葉愈。

又方 溏雞屎敷之。

又方 黃蠟熔化,油紙攤成膏十二張,半日一換,換者以先貼者加於上,不待盡而愈矣。

又方 韭菜地上蚯蚓糞,干為末,入輕粉末,清油調搽。

白珏膏

銀粉 密陀僧 黃蠟(各二兩)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象皮 白蠟(各五錢) 輕粉(四錢)

除黃白蠟不研,余俱另研細末聽用。以真桐油一斤,放鍋內熬滾去沫,油清入密陀僧末攪勻取起,入二蠟熔化攪勻,待油稍溫,方入乳、沒、象、輕末攪二百餘遍,以大棉紙攤上陰乾,隨瘡大小圓長煎貼。初貼時瘡中毒水流出,膏藥變黑,再換新者貼之。

又方 先用蠟豬油一兩,黃蠟六錢熔化,入研細鉛粉二兩,輕粉三錢攪勻,加冰片一分,任搽之。

又方 黃蠟八錢,香油一兩熬化,入銅青一錢,冷定敷之。

又方

天花粉(五錢) 熟石膏(八錢)

研勻,麻油調搽。

又方 大片黃柏,用犍豬膽汁浸透曬乾,又浸又曬,如是七日,研細,仍用豬膽汁調搽,或干摻。先以花椒湯洗,拭乾搽之,住癢止水。

又方

白蠟(八錢) 黃蠟(五錢) 川椒(二錢) 銅青(三錢)

先將麻油四兩,同黃白蠟入銅杓內熔化,次下川椒、銅青末收之,以油紙作夾紙膏,用銀針戳眼數百孔,先以蔥椒湯洗淨貼之,日換三次,四五日自痊癒。

又方 冬青葉不拘多少,入香油內煎成膏,攤帛上貼之。

又方 甘蔗渣曬乾,炒極燥,為細末,桐油調敷,裹腳纏好,三日後方可開看,先用蔥椒湯洗。

夾紙膏

川黃連 黃柏(各二兩) 大黃 黃丹(各一兩) 牡蠣 鬱金(各五錢) 沒藥(四錢) 乳香(三錢) 血竭(二錢五分) 麝香(一錢五分) 輕粉(三十貼)

共為細末。清油調勻,攤油紙上,每一個貼三日,先用豆腐漿水洗三次,後貼膏藥,膏藥亦翻轉三次,兩層夾紙,以針刺眼透藥,臨用旋攤。

隔紙膏(胡公弼。)

無名異(洗淨微炒,一兩) 龍骨 血竭 乳香 沒藥 雄黃 牛黃 阿膠 海螵蛸(各二錢) 赤石脂 鬱金 黃柏 黃丹(各五錢) 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香油調,用黑傘紙刺孔作隔紙膏,先用鹽蔥花椒湯洗淨,拭乾貼之,三日一換。

潰成潭(方長平)。 白菊花不拘多少,預收曬乾,去蒂研末。先以米泔水溫洗瘡淨拭乾,將花末填滿瘡中,用指按實,有水浮起,添末又按,按至瘡干無水,再以草紙包好,軟絹扎,少頃開看,如紙濕添末,又按實包起,過夜即結疤,不必開看,亦不可剝動,五日痊癒。

年久 瘡疼痛不堪。(《濟生》)

老松香(如琥珀者,一兩) 血竭 輕粉 枯礬 赤石脂(各二錢) 銅綠(八厘) 真麝香 冰片(各二分)

上將各藥稱准,乳缽內不換手順研極細,瓷瓶盛封固。如用每次二錢,真桐油調勻,油紙攤成隔紙膏,兩邊不可戳孔,用濃茶洗患處膿淨粘貼,每膏一張,兩邊各貼一日,第三日須另換新者,半月可愈。

千槌膏治頑 久不收口

輕粉 銀硃 銀粉(各等分)

同犍豬脊髓千槌成膏,攤隔紙膏,貼之。

又方 此由腎臟虛寒,風熱毒瓦斯流注兩腿。

水銀 當歸(各五錢) 川芎 貝母(各二錢五分) 乳香 沒藥(各五錢) 真麻油(五兩) 黃丹(二兩五錢)

除黃丹、水銀外,先將群藥同麻油熬黑色,去渣下黃丹、水銀,又煎黑色,用桃柳枝攪成膏,以油紙攤貼。

瘡血瘋,臭不可聞,痛不可忍者。地瀝青桐油入鍋內熬,以老嫩得宜,取傘紙攤勻,照瘡大小剪就,針戳密眼貼之,或用陳油紙亦可攤貼。

白玉膏治多年頑 ,兼治大毒刀瘡,久不收口。

白蠟二兩,豬板油四兩,熔化濾清,入潮腦六錢研勻,冷定加輕粉三錢,冰片二錢和勻,抿腳挑塗油紙蓋上。

瘡並治乳癰。

桑白皮(取在土中根不見天日者,去外面白皮,又去內里筋骨,只用白皮槌極爛如棉絮者) 陳鍛石(各等分)

研勻,同生桐油搗爛敷之。

瘡,並治血瘋瘡。

白蠟 黃蠟(各一兩) 頭髮(面洗去油,罐內 灰) 螵朱(各三錢) 金頭蜈蚣(十條, )

上用麻油四兩,熬滾中調攪勻,以陳油紙或舊氈攤勻,聽用。先將患上用五皮湯,或甘草湯、蘄艾湯、蔥湯、童便俱可淋洗,洗去瘡上黑腐穢物,絹帕拭乾,用黃蠟貼患上,拔去惡水,務須勤洗勤換為主,俟惡水去盡,約十日外,後用此膏貼之。腐肉自脫,新肉漸生,再上玉紅膏收口。

傷守瘡。(江以言。)

廣炭(燒紅透,悶熄) 松花粉(各等分)

研極細。先將瘡用冷米泔水洗淨拭乾,將藥干摻,絹片紮好,每日一換,數次即愈。

裙邊瘡(《啟玄》)

大楓子(一百粒) 川椒 輕粉(各一錢) 枯礬(五分)

研細,以真地瀝青調搽。

瘡數年爛腿(錢青掄) 白蘆甘石 淬醋內七次,研極細,麻油調敷,日換取效。

又方(呂蜀生)

嫩松香 鉛粉(各二錢) 蔥白(七寸) 豬板油(一兩)

同搗成膏,貼之。

腿瘡年久不愈 罐口泥,研細摻上,立愈。

濕毒 瘡(章子試)。桐油二兩,加川椒三十粒,煎枯椒為度,去椒不用;加研細輕粉二錢,白蠟一兩收成膏,用棉紙拖成膏藥,先用苦參洗淨瘡上貼之,兩日一換,三次愈。

又方 醋浸冬青葉,飯上蒸透,拭乾貼之。

又方 韭菜邊葉淨水洗過,入滾水煎數沸,取湯洗 瘡,拭乾以渣槌爛敷瘡口紮緊,一日一換,數日自愈。

裙邊瘡(《心鏡傳》)。嫩長桑根白皮,刮去粗皮,用不落水豬油搗勻,敷即愈。

又方 梨葉百斤,豬油二兩,將葉在鍋內炒拌,次下研碎上好白蠟二兩,拌在葉內,令化在葉上,又下蠟一兩,亦拌在內,但宜用微火燒,不可使藥炒焦,取起冷定,貼之神效。

又方 小蒜地上蚯蚓糞焙研,麻油調搽。

治腳上一切瘡。(抄本。)

珍珠 琥珀 輕粉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石膏 黃丹(各一錢) 壁上蝸牛殼(四錢)

乳細末搽。

瘡五六年者 鉛一兩打極薄片剪碎,和水銀三錢,加去膜豬板油研爛,攤油紙上,外以川椒二兩煎湯洗淨,貼之。

又方 黃牛屎尖用陰陽水各一碗,和勻化開濾去渣,加醋一碗,大冬青葉四十九片,砂罐內用文武火煮干,留水醋半盞浸在內,每日以葉貼瘡,一天換三次,葉盡即愈矣。永不發。

瘡潰爛。(《心岐傳》)

川椒 松香 黃蠟(各一錢四分)

共研。忌鐵器,用連根蔥白十四段,共搗爛做夾紙膏,攤貼。

抓傷腿 傷水腫痛難忍者,(鄭師甫雲∶予嘗病此,一丐傳此方遂愈。)耳垢封之,一夕水盡出,痊癒。

不拘遠近 瘡(周鶴仙)。 舊爛牛皮鞋掌子,取下砍碎,陰陽瓦 存性為末,麻油調敷,神驗之極。

又方 油麵 子一兩,把蔥白五六根同搗極爛,將瘡洗淨敷上,用布紮緊即愈,神效無比,切切不可忽視。

瘡棒瘡腫毒生肌收口可做隔紙膏貼。(劉長隨)

黃連 黃芩 黃柏 銀硃 紅花 紫草(各二錢) 苦參 當歸(各五錢) 大黃(三錢)

研為細末。先用臘月豬油一斤,切碎隔水煮出油來,去渣再入藥加羊膽二三個,或牛膽一個,煮半炷香,又濾去渣,又加∶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血竭 兒茶 明雄(各二錢) 潮腦(五錢) 冰片(一錢) 黃蠟(切片,三兩)

乳細,入內攪勻,再煮半炷香,傾入瓷瓶內,不可泄氣。凡一切大毒,敷之如神,棒瘡貼一二張即好,如有腐爛不盡之肉,少摻輕粉,腐去肌生,如不收口,用南北鉛霜一錢,加紅升藥四分,細細篩瘡上,一二次即愈。

瘡(吳魯南)。鮮桑樹白皮搗爛,同粽子再搗,照瘡大小做成餅粘貼,不過七枚痊癒。

又方 線香研細桐油調,將油紙以針刺孔,攤夾紙膏貼。

又方 鳳尾草搗爛作餅敷之。

又方(劉太和)。

萆麻仁(研爛) 黃丹 乳香 沒藥 百草霜 松香(各等分)

香油調,或陳燭油調攤油紙上貼,外以筍殼布條扎住,三日一換,換時以蔥根五七莖煎洗之。

又方 烏 樹葉入醋內浸一宿,貼患處,不時換之。

瘡並治杖瘡 桐油一半,香油一半,入槐花一合,熬枯去渣,入松香五錢,煎一沸濾去渣,又入黃蠟五錢,熬至滴水不散為度;再入乳細陳鍛石、枯礬各二錢,乳香、沒藥、血竭各一錢五分;再熬黑,單油紙攤膏,先用蔥白、防風煎湯洗淨,膏貼患處。候瘡好皮老,再去膏藥。

又方 犍豬膽汁四兩,嫩松香八兩,共搗千槌,再入土地黃根一寸搗膏,用六安茶簍上箬葉,水浸軟,以針刺孔,將膏攤貼。

又方(金元立)。先用石膏豆腐同桐油拌勻,作餅如瘡口大粘貼,用油紙蓋住,一日一換,連換七日,再用川黃柏細末同濃茶和成餅粘貼,絹片紮好,每日揭去餅,俱用自己小便洗淨,再用龍骨二兩, ,乳香、沒藥俱用箬葉焙去油。鳳凰衣新瓦焙乾,血竭、兒茶各二錢,共乳細末。以竹筒用紗幔作篩,篩藥於瘡口自愈。戒房事,忌發物,此法並治驢眼瘡,一切腳下毒瘡。

又方 大蒜瓣子燒灰,麻油調搽。

又方 柿葉燒灰存性,同川椒末搽。

積年爛腿 新鮮白蘿蔔陰乾一兩日,其皮剝下粘貼,干則再換,數次愈。

瘡風濕膏藥(張念亭)。糧船上北蔥三十六根,先將麻油一斤半熬入蔥一根,熬枯取起,又熬一根,如法將蔥熬完濾清,熬至滴水成珠,入炒杭粉一斤,和勻成膏攤貼。

頑 (汪七來)。 犍豬脊髓五條熬油,入銅綠三錢,乳香、沒藥各二錢,成膏攤貼,收口時去銅綠,另熬一料貼之。

瘡並諸瘡不收口 青石上白筋,以刀刮下乳細,同荔枝肉搗成餅貼。

又方

五倍子(焙) 百草霜(各等分)

研細。入黃蠟化勻,攤隔紙膏貼。

又方 黃柏、輕粉,研細,豬膽汁調。用濃茶洗淨,粘貼絹包好,一旬一換。

又方 桑樹裏白嫩皮,槐樹裏白嫩皮,搗膏做餅,以生桐油浸之,粘貼疼痛漸止,三日收口。

又方 牛蹄甲油拌燒灰敷。

又方 白蘿蔔搗爛,罨一晝夜,每日一換,數日效。

又方 豆腐皮為末,人乳調敷。

又方 海螵蛸研極細末,搽之。

又方 不見水豆腐渣做餅粘貼,毒水拔出,然後用藥。

又方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研細搽之,定痛。

血瘋瘡門主論[編輯]

血瘋瘡(圖缺)

陳實功曰∶血瘋瘡,乃風熱濕熱,血熱交感而成也。初起瘙癢無度,破流脂水,日漸沿開,形同針眼,外搽解毒雄黃散,如意金黃散俱可。如年久紫黑堅硬,氣血不行者,用磁鋒砭去惡血,再以神燈照法熏之,以解郁毒。(《正宗》)

馮魯瞻曰∶婦人血瘋瘡,因肝脾二經風熱鬱火血燥所致。其外證身發疙瘩,癢痛非常,搔破成瘡,膿水淋漓;內證月經無定,小便不調,夜熱盜汗,惡寒憎熱,倦怠懶食。宜先用加味逍遙散,或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多加胡麻子,後以歸脾湯加熟地去木香,此乃遍身所發血瘋瘡治法,非單指足下血瘋瘡也。(《錦囊》)

申斗垣曰∶血瘋瘡多在兩小腿里外 ,上至膝,下至踝骨,乃血分受風邪而生也。多癢,抓破出黃水成瘡,況內有蟲。(《啟玄》)

血瘋瘡門主方[編輯]

驗方

白螺殼(叮東壁土牆上者, ) 密陀僧 竹蛀蟲糞(各等分)

研細。將瘡用五皮湯,或甘草湯洗,干摻之。

又方 田中蚯蚓糞,瓦焙末,醋調粘貼即癢,不痛但癢,定即長肉矣。

又方 龜殼一個,燒存性,桐油調搽。

又方 密陀僧研末,多年陳竹燈掛燒瀝下油,調搽。

又方

輕粉 銀粉 舊皮靴底(糠煨,各等分)

共研細干摻。

又方

土黃連(一兩) 花椒(七粒) 食鹽(二錢) 胡椒

陳醋浸搽。

又方 茵陳不拘多少,煎濃汁洗。

又方

土茯苓(一兩) 犍豬油(一塊) 威靈仙 白朮 紅花 蒼朮 金銀花 生地黃 白僵蠶 荊芥 豬苓 澤瀉(各一錢)

水二盅,煎一半,早晚各服半盞。

又方

白蠟(五錢) 松香(二錢) 生蔥(一根) 豬油(一塊) 蜜糖(半杯)

共搗爛,攤隔紙膏貼。

又方 烏藥切碎,以屋上陰陽瓦焙為末,醋調以雞翎掃上,慢慢的半日功夫,一二次即好。

又方 先看腿上瘡大小,買紅油紙照瘡略大一分剪如式,將鍋燒熱,以紙鋪鍋內炙熱,用黃蠟在紅紙上摩遍,取起冷片刻,又放鍋內炙熱,加輕粉末一二指甲,掃勻粘貼,奇效。

又方

男子頭垢(不拘多少) 破舊棉網巾(燒灰,一錢)

真香油煎熟調勻,入真輕粉五分,作膏貼之,七日痊癒。

又方(《濟生》)

人指甲(三錢) 血餘(二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 輕粉 白蠟(各五錢) 冰片(五分) 水銀(二錢,同鉛二錢, 死)

同桐油一盅,先將血餘、指甲熬至指甲枯,血餘化,取出研細。俟油滴水不散離火,下群藥,惟冰片待冷方入,攤貼。

潮腦膏(《啟玄》)

黃連(一兩) 白芷(五錢) 輕粉 川椒(各三錢) 潮腦(二錢)

共為細末。用熟菜子油調稠,攤在一個大碗底上倒合,將瓦高墊,用艾四兩揉作十團,燒煙熏碗底上藥,如油干再添油拌再熏,必待艾盡,乘熱搽在患上,外用油紙草紙包之,次日即消,不過三宿全好。

血瘋 瘡 先將溫茶將瘡痂潤透,再以熱湯熏洗,使痂自落,再用染坊靛花浮沫,鵝翎掃上,堆為度,將膏貼之;如作癢以手撲之,切勿抓破;如有潰陷之處,用銅店極薄銅片,照瘡大小剪貼,吸盡毒水,自然新生矣。

血瘋瘡及腳面瘡,窠形如針孔,黃水淋漓,隨流隨化。先用豆渣敷,拔去水,再用棉花燒灰,冷定研細,干則生桐油調搽,濕則干摻。

血瘋瘡並治疥瘡。

煙膠(三錢) 黃丹(一錢五分)

研細。香油或地瀝青調搽。

血瘋瘡、牛皮癬三日見效除根。

輕粉 黃蠟(各一錢)

真麻油半盅煎化調勻,用油紙攤膏粘貼,將布紮緊,不可輕動,自有功效。

血瘋 瘡隔紙膏 麻油半斤文武火熬,入白蠟一兩,黃蠟二兩又熬,離火下飛丹二兩攪勻,入乳細蘆甘石、乳香、沒藥、血竭、兒茶各五錢,輕粉三錢,冰片一錢,作隔紙膏貼之。

血瘋瘡

馬齒莧(焙乾淨末,五錢) 黃丹(飛) 黃柏 兒茶 枯礬(各三錢) 輕粉(一錢)

共為末。生桐油調,攤紙上。先用蔥椒湯洗淨,貼之。

血瘋瘡並治癬瘡、蟲瘡、坐板瘡、疥癩瘡。

大楓肉 蛇床子(各五錢) 水銀(二錢) 枯礬 白錫(各一錢)

為末。先將錫化開,次入水銀,再入末藥地瀝青,共搗勻。搽瘡宜幹些,臘豬油亦可用。

血瘋頑 。(揚州房揚文。)

蘆甘石(用黃連、黃芩、黃柏各一錢煎湯,將石火 淬湯中七次,如有餘汁煮干) 象牙末(微炒) 銀硃(各三錢) 黃蠟 白蠟(各五錢) 輕粉(一錢五分) 官粉(煉黃色,一兩) 冰片(三分)

豬板油四兩,先熬去渣,入二蠟化開離火,即下細藥攪勻,用連四紙七張,層層攤勻,將瘡先用蔥湯洗淨貼之;三日揭去貼肉一張即好,七張重疊一齊粘貼;三日揭去,揭完痊癒。

血瘋瘡。(張太和)。野芹菜搗爛敷五七分濃,油紙裹緊,兩次愈。

年久生瘡,孔如蜂窩,及膿水瘡、血瘋瘡。如意草搗爛敷,或陰乾微炒研末,雞蛋清調搽。

血瘋瘡流水作癢 煮雞蛋黃熬油,和黃丹再加輕粉少許搽。

又方

飛丹 輕粉(各一錢) 冰片(一分)

共乳細。先用防風、荊芥、銀花、甘草煎湯洗淨,再搽,紙包好。

又方

枯礬 海螵蛸 黃蠟 銅綠 輕粉(各一錢)

研細。入麻油熬成膏敷。

血槽風門主論[編輯]

申斗垣曰∶血槽風生小腿實處可治,毒瓦斯多流腳面,如腳發背。(《啟玄》)

濕腫門主論[編輯]

陳實功曰∶濕腫者胸膈不寬,小水不利,而目浮腫,漸至遍身,此乃土傷不能主化之故也。有飲食後驟受風寒,有饑渴時誤餐生冷,寒積於中,食不克化,皆能致之。治當疏通稼土,溫養脾元,則小水自利,浮腫自消,二蛟散主之。(《正宗》)

濕腫門主方[編輯]

敷水腫

干黃土(四兩) 朴硝(一兩) 生大黃(二兩)

研細。蔥汁調敷。

腎臟風瘡門主論[編輯]

王肯堂曰∶腎臟風屬腎,虛風邪乘於 脛,以致皮膚如癬,或漸延上腿,久則延及遍身,外證則瘙癢成瘡,膿水淋漓,眼目昏花,內證則口燥舌干,腰腿倦怠,吐痰發熱,盜汗體疲,治當用六味地黃丸。(《準繩》)

《心法》曰∶腎氣游風多生於腎虛之人,腿肚紅腫,形如雲片,遊走不定,痛如火烘,此由腎熱內蘊,外受風邪,膀胱氣滯而成。

腎臟風瘡門主方[編輯]

腎氣游風紅腫痛疼如烘 豆腐研調,黃柏末敷之。

黃蠟膏

龍骨( ) 赤石脂( ) 血竭(各三錢)

共研細末。用香油一兩,入血餘栗子大一團,炸枯去渣。再入黃蠟一兩,白膠香三錢熔化離火,再入前三味末攪勻,候冷瓷罐盛之,用時捏作薄片貼瘡上,絹帛縛定,三日後翻轉貼之。

濕毒流注門主論[編輯]

王肯堂曰∶濕毒流注生足脛之間,生瘡狀如牛眼,或紫或黑,膿水淋漓,止處即潰爛,久而不斂,乃暴風疾雨,寒濕暑氣侵入腠理而成。(《準繩》)

又曰∶下注瘡又名濕毒瘡。生腳膝間,膿水不絕,連年不愈,因脾胃虧虛,濕熱下注,以致肌肉不仁而成瘡也。在外屬足太陽少陽經,在內屬足厥陰太陰經。(女貞葉貼之效。)

胡公弼曰∶皮如針眼,淌水腥臭,腿腳延蔓者是也。拖紙膏主之。(《青囊》)

申斗垣曰∶兩腿腐爛,臭氣難聞者是也。乃濕熱為患,宜清濕熱。(《啟玄》)

凡濕毒所生之瘡,皆在兩足脛、足踝、足背、足跟。初起微癢,水出久而不愈,內服補中益氣湯合二妙散,外搽制柏散為主。(《良規》)

《心法》曰∶此症生於腿脛,流行不定,或發一二處,瘡口形似牛眼,根腳漫腫。輕則色紫,重則色黑,潰破膿水浸損好肉,破爛日久不斂,乃暴風疾雨,寒濕暑火,侵入肌膚而成也。初覺急服荊防通聖散加木瓜、牛膝、防己、蒼朮消之;若腿脛至晚發熱者,宜服當歸拈痛湯加牛膝腫痛全消,再搽輕粉散斂之。(《金鑒》)

濕毒流注門主方[編輯]

制柏散濃黃柏數斤,入糞坑內浸一百日取出,入黃土內埋三日,取出曬乾,研細末。如瘡有水干摻,干則以蜜調搽之。

分濕消毒丹

黃丹(二兩) 鉛粉(炒) 白蠟(各一兩)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兒茶 潮腦 松香(各三錢)輕粉(一錢) 血竭(五錢) 冰片 麝香(各五分) 銅綠(三分) 蚯蚓糞(韭菜地上者二兩,炒干一兩五錢)

共為絕細末。先用蔥湯洗,濕之時摻在瘡口之上,必然癢不可當,但不可用手抓其癢,少頃必流黃水如金汁者數碗,再用蔥湯洗之,又摻又流又摻,如是者三次,則水漸少而痛漸止矣。明日用前膏藥以濃皮紙攤膏,仍入此藥二錢,任其水出,倘癢之極,外以鶴翎掃之,則不癢。

分濕內化湯

薏苡仁(二兩) 金銀花 白茯苓(各一兩) 牛膝 半夏 甘草 川萆 (各五錢) 肉桂(五分) 水煎服。

拖紙膏(吳丹垣)。麻油半斤,入廣膠一條熬化,再下黃蠟二兩熔化,傾碗內,入血丹、玄明粉各二錢五分,皮紙攤貼,數次即干。

輕粉散

輕粉(一錢五分) 黃丹 黃柏 密陀僧 茶葉 乳香(去油,各三錢) 麝香(三分)

研細密貯。先用蔥熬湯洗淨,再搽。

爛腿瘡。(懷德堂。)

百草霜 乳香(去油) 窯煤(各三分) 沒藥(去油,一分五厘) 血竭 龍骨 輕粉(各一分)生芝麻(一撮,研)

生雞子調,做隔紙膏貼。

兩腳俱是青疙瘩腫痛骨疼 獨蒜切片約三個錢濃,放青處艾灸三炷,換蒜又灸至愈。若患處大,搗蒜餅鋪上,聚艾灸之。

腿上濕瘡成片出水,時痛時癢。

黃柏(一兩) 乳香(三錢) 如癢加∶潮腦(二錢)

共為末干摻。如瘡干豬油調搽。

三妙散

生蒼朮 檳榔 生黃柏(各等分)

研細搽之,滲濕止癢,如濕癬用蘇合油調搽。

螵蛸散(張景岳)。 治濕熱破爛,毒水淋漓等瘡,或下部腎囊足股腫痛,下疳諸瘡,無不神效。

海螵蛸(不必浸淡) 人中白(或人中黃亦可,各等分)

上為細末。先以百草多煎濃湯,乘熱熏洗,後以此藥摻之,如干者以麻油或熟豬油蜜水俱可調搽。如腫而痛甚者,加冰片少許更妙,若濕瘡膿水甚者,加密陀僧等分,或 過官粉亦可,或 蘆甘石更佳。

飛丹散寒濕風濕腳腿等瘡,先用百草煎湯,乘熱熏洗。

飛丹 人中黃(白更妙) 輕粉 水粉(各等分)

為末干摻。外以油紙包紮,若干陷者以豬骨髓或豬油調貼之。

附陰疽門主論[編輯]

附陰疽(圖缺)

陳實功曰∶附陰疽生在內踝上三寸,初生小泡,漸生赤腫,破流血水,痛亦徹骨,不能步履者是。(《正宗》)

《心法》曰∶附陰疽生內踝上三寸,初如紅粟,疼痛日增,堅硬赤腫,漸如雞卵,系三陰交會,濕熱積聚而成,治同癰疽。但三陰交系純陰之穴,收斂遲緩,調理不可不慎。(《金鑒》)

瓜藤纏門主論[編輯]

王肯堂曰∶瓜藤纏生於足股,生核數枚腫痛,久之潰爛不已,屬足太陽經,由臟腑之濕熱流注下部所致。(《準繩》)

《心法》曰∶若濕熱下注,繞脛而髮結核數枚,日久腫痛,腐爛不已,名曰瓜藤纏。(《金鑒》)

接骨發門主論[編輯]

《鬼遺方》雲∶兩腳接骨近上膀肚下一處起丹疽,如胡桃大,硬如物打磕之狀,不苦痛,但腫急脹,慮其損筋,亦須早出膿毒,可保平安。

《心法》曰∶接骨發生於腿肚之下,脛骨與足後跟骨相接處,故名之。此屬膀胱濕熱凝結而成。初如核桃,其硬如物打磕碰之狀,急脹微疼,色紅漫腫,膿宜速潰,遲則膿毒損筋,筋脈既傷,腿缺踵行,踵行者不能全足踏地,惟恃足指着力而行也。治同癰疽門法。(《金鑒》)

黃鰍癰門主論[編輯]

《心法》曰∶黃鰍癰生於小腿肚裡側,疼痛硬腫,長有數寸,形如泥鰍,其色微紅,由肝脾二經濕熱凝結而成。破出稠膿者吉,潰出污水者危,治同癰疽門法。

鱔漏門主論[編輯]

《心法》曰∶鱔漏緣濕熱而成。初起頗類濕瘡,生於腿肚,痛癢相乘,破流黃水,綿綿不已,其孔深如鑽眼,復受寒氣侵入瘡口,以致瘡寒肌冷,宜每日用艾葉老蔥熬湯先熏後洗,俟瘡口發熱覺癢時,貼黃蠟膏收斂而愈。(《金鑒》)

青蛇便門主論[編輯]

《鬼遺方》雲∶青蛇便生足肚之下,結塊長二三寸許,寒熱大作,飲食不進,屬足少陰與足太陽二經,由腎經虛損,濕熱下注所致。頭向上者難治,頭向下者刺出惡血,如老弱之人嘔吐腹脹,神昏脈躁者,必死。

王肯堂曰∶青蛇便生足小膀上下,頭生望上攻走入腹者不可治,頭生向下尾在上即為順,可治也。(《準繩》)

申斗垣曰∶青蛇便即青蛇癰,生小腿上,有一條如蛇,大者為頭,小者為尾,初起宜表汗。(《啟玄》)

《心法》曰∶青蛇毒即青蛇便,生於小腿肚之下,形長二三寸,結腫紫塊僵硬,頭大尾小,憎寒壯熱,火痛不食,皆由腎經素虛,膀胱濕熱下注而成。蛇頭向下者毒輕而淺,急刺蛇頭半寸,出紫黑血,隨針孔搽拔疔散,外敷離宮錠,內服仙方活命飲加黃柏、牛膝、木瓜,亦有蛇頭向上者,毒深而惡,急刺蛇頭一二寸,出紫黑血,針孔用白降丹細條插入五六分,外貼太乙膏,敷紫金錠,若毒入腹嘔吐,腹脹神昏脈躁,俱為逆證。(《金鑒》)

脛疽門主論[編輯]

《靈樞》曰∶發於脛名曰兔齧,其狀如赤豆,至骨,急治之,不急治害人也。

魚肚癰門主論[編輯]

申斗垣曰∶魚肚癰生小腿肚上,多因幼小坐臥濕地,引入風邪寒濕,透入骨間遂成此證。半月不治。毒瓦斯攻心則死。(《啟玄》)

腓疽門主論[編輯]

王肯堂曰∶腓 疽生足小肚,寒熱煩躁,屬足少陰腎經,由腎水不足積熱所致,古雲不治,潰出血膿者生,潰出清水者死。(《準繩》)

又曰∶風疽生腳 及曲 中癢,搔則黃汁出。(《準繩》)

《心法》曰∶腓 即小腿肚也。由腎虛膀胱積熱凝結而成,古方悉雲不治。若赤高腫疼痛,潰出正膿而兼血者為順,如漫腫下塌,紫暗 痛,潰出清水者為凶。初服仙方活命飲,潰後八珍湯,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下虛者用八味地黃丸補之。(《金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