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瘍醫大全/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論神燈照法[編輯]

程山齡曰∶凡腫在頭面以上者,不宜艾灸,恐引火氣上攻,宜用神燈照法,神乎其神。用火照散安紙捻中,以麻油浸點,每用神火三枝,離毒半寸許照之,自外而內,俾藥氣透入,皮色紫滯者,立轉紅活;瘡勢平塌者,立轉高聳。仍須不時照之,則毒瓦斯頓解,轉陰為陽,以收全功。且此法不止施於頭面,即如發背等毒,亦宜用之。此癰疽門之寶筏,宜互相參考,以神其用也。(《十法》)

火照門主方[編輯]

火照散(即神燈照法,《正宗》)

硃砂 血竭 沒藥(各三錢) 麝香(五分) 明雄(三錢)

共為細末,用綿紙條長寸許,每條裹藥三分,真麻油浸點,自外而內,周遭照之,瘡毒隨藥氣解散,自不內侵臟腑。初用三條,漸加至五七條,瘡勢漸平,又漸減之。熏罷隨上紅升丹,粘貼膏藥。若腫勢漫延周遭,用藥敷之,如再熏,須洗去末藥。其貼膏藥處,藥油可不必洗。

熏發背對口神方(盛旦明)此二種瘡,初起先用絲瓜葉,煎水洗之;如無,熱水洗之。後用兒茶、血竭、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一錢,研勻。捲入草紙內成條,浸在麻油內浸透,點着照瘡頭熏之。一點露水相似,其毒自散。如知覺遲,已腫不可當,亦要熏過,最效。

論艾灸法[編輯]

李東垣曰∶夫疽則宜灸不宜烙,癰則宜烙不宜灸。丹瘤腫毒,宜 漬之,腫皮光軟,則針開之,以泄其毒。治瘡之手法,殆不過此,而各有所宜。故《聖惠方》論曰∶認是疽瘡,便宜灸之一二百壯,如綠豆許,火灸後覺似 痛,經一宿,乃是火氣下徹,腫內熱氣被火導之,隨火而出,所以然也。若其瘡癢,宜隔豉餅子灸之,其餅須以椒、姜、鹽、蔥相和搗爛,捏作餅子,濃薄如疊三錢為率,當瘡頭豉餅子上灸之,若覺太熱即抬起,又安其上,餅子若干,更換新者尤佳。若其瘡痛,即須急灸,壯數多為妙。若其膿已成者,慎不可灸,即便針開之,即得瘥也。若諸瘡經久不瘥,變成漏者,宜用硫黃灸法灸之。其法∶硫黃一塊,看瘡大小,口上安之,別取硫黃少許,放火上燒,用釵尖挑起,點硫黃令着三五遍,取膿水干差為度。若發背初生,即宜上餅灸法灸之;初覺背上有瘡,疼癢頗異,認是發背,即取淨土水和捻作餅子,徑一寸,濃二分貼着瘡上,以艾炷灸之,一炷一易餅子。其瘡粟米大時,可灸七七壯;其瘡如錢許大,日夜不住灸,以差為度。已上數方,並根據本方,一一親驗,所以載之。愚謂瘡醫自幼至老,凡所經驗,必須寫之。嘗記疳 、惡瘡,諸醫不驗者,取蠐螬剪去兩頭,安瘡口上,以艾灸之,七壯一易,不過一枚,無不效者。

又法∶用乞火婆蟲灸之同前法,累驗之神效,人皆秘之,往往父子不傳。又法∶赤皮蒜搗爛捏作餅子,一如豆豉餅子灸法灸之,彌佳。(《十書精義》)

蔣示吉曰∶凡瘡初起,不論陰陽,俱用灸火灸之,是開門逐賊法也。(《說約》)

又曰∶試瘡頭在何處,好於瘡頂灸法。先以濕紙覆瘡上,立視其紙先干處,乃瘡結頭處也。

又曰∶初起一二日,灸可立愈;三四日,十愈六七;若過七日之關,內膿將成,則不可灸矣。

程山齡曰∶隔蒜艾灸,灸法勝於刀針。書雲∶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痛時。凡治癰疽,疔毒流注,及一切無名腫毒,以大蒜切片安瘡頂上,用陳艾炷安蒜上,香點灸之。其艾炷大小,看瘡毒大小取裁。若癰疽之大者,以蒜搗餅敷上,必須不痛者灸至大痛而止,疼痛者,灸至不知痛而後止。若灸不透,反能為害。若內已有膿,則不須灸矣。(《十法》)

陳實功曰∶癰疽發背怎生醫,不論陰陽先灸之,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痛時。(《正宗》)

又曰∶考之方書,凡頭上瘡面疔毒、腎俞發,俱禁艾火。以頭為諸陽之首,又乃純陽無陰之位,生瘡俱是亢陽熱極,如再加艾火,使毒瓦斯熾甚,隨後必加大腫,最能引動內痰,發之必死。又有面瘡為陽毒,腎俞發多因房勞素虧,腎水枯竭,真陰銷爍其源,必致內外乾涸,多成黑陷,昏悶而死。又有病患元氣素虛,肢體倦怠,精神昏憒,瘡形平塌,脈來微散空虛,及素畏艾火者,俱不可灸。灸之恐生昏暈,且無真氣抵擋火力,有損無益,誠至言也。

又曰∶如陰瘡數多者,艾炷不及其事,以蒜搗爛,鋪於瘡上,再以艾又鋪蒜上,點火灸之。必知痛甚為效,此為火氣方得入里知痛,深處方是好肉,蓋艾火撥引郁毒,透通瘡竅,使內毒有路而外發,誠為瘡科首節第一法也。貴在早灸為佳。

陳文治曰∶疔毒藥力不能速到,非艾火不解,惟艾火功效甚捷。

周文采曰∶初起陰塌不起,便可用艾多灸,或隔蒜灸之,如痛灸至癢,如癢灸至痛,此最妙法也。若疽瘡已成,亦可用火針烙開瘡口,則易治也。(《集驗》)

又曰∶癰疽初發小點,一二日間,急以大蒜頭橫切如錢,放頂上,頓小艾炷灸之,五壯而止。若形狀稍大,以黃棉紙蘸酒全貼腫上,先於干處為筋腳,於先干處灸之,或兩處先干,皆灸,但五七壯而止。又法∶屈指從四圍按之,過痛處是根,就是重按深入,自覺輕快,即此灸之,更於別處灸;若或大腫,即搗蒜為餅,焙乾蘸醋灸熱,更換頻罨,或以熨斗火於蒜餅上熨之,更換熱餅頻熨。如覺患處走散,即以綿帛蓋覆,勿令氣泄,俟少間敷藥。凡癰疽展大如龜之形,且看頭向上下,先灸其前兩腳,次灸其尾,或紅筋走緊而長,從盡處灸之,須留頭並後兩腳勿灸。若盡灸之,不惟火氣壅聚,使毒無從解散,又攻入里也。若辨認不明,以香白芷三分,漢椒、桑白皮各一分,連葉蔥白十根,新水煎湯,入酸醋半盞,淋洗少頃,其筋自現,可以辨驗頭尾。

朱丹溪曰∶頭面患毒,如純陰平塌頑麻,非艾灸無功,但艾炷宜小,如麥粒樣式,以神其用也。

竇漢卿曰∶凡灸於患上頭聚處,切蒜片如錢濃,放患處置艾壯於上,以火燃之。若蒜皮枯焦,再易之。待將畢,三五壯着貼肉上灸為佳,至少者以二十一壯為期。頭頂上五壯七壯為期。艾炷只可如豆大,但面心為陽中之陽,禁灸。其陽證不可灸者何?恐火氣內侵,勢益昌大,以火濟火,故戒之。惟陰證可灸,鬱氣、濕熱、積毒,借火以拔之,然以火濟水,自有相生之妙。臨灸畢,用口吹火致滅。其火功借氣得以入內。其瘡易散。設或灸不能即散者,灸遲之故也。雖不能全散,大能解毒,易潰膿,易斂口,功難盡述。惟髒毒、坐馬癰,以蚯蚓泥作餅,代蒜片艾灸之,以熱為度,易之如前,共十四壯為期。若附骨疽,癰毒入骨髓,擇天氣晴朗和暖,尻神不犯吉日,午時灸至申時止,徐問病者骨中熱否,若果骨中熱方效。凡灸不拘壯數,忽然爆起者,是病根脫矣,即止之。凡灸須飲食半飽,並飲好酒以通經絡,以和氣血;再令善笑談者,以亂其痛,亦妙方也。體虛者禁灸。(《經驗全書》)

薛立齋曰∶余按瘡瘍之證,有諸內必形諸外,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內者疏而下之,苟或毒瓦斯鬱結,瘀血凝滯,輕者藥可解散,重者藥無全功,是以灼艾之功為大。

凡灸法,未潰則拔引郁毒,已潰則補接陽氣,每治四肢患瘡,氣血無虧者,灸之皆愈。頭乃諸陽之首,及腎俞一穴在於兩腰脊旁,並弱甚之人,內無真氣抵擋火氣,數證禁灸,當慎察之。

王肯堂曰∶灸,乃從治之意,惟頭為諸陽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少陽分野,尤不可灸,灸之多至不救,亦有因灸而死者。蓋虛甚孤陽將絕,其脈必浮數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無以抵擋火氣,宜其危也。

汪省之曰∶夫瘡有膿水惡物,漸漬根深者,用面、硫黃、蒜三物,一處搗爛,看瘡大小,捻作餅子,濃三分,安瘡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壯,一壯一易矣。後四五日,用翠霞錠子 入瘡內,使歹肉盡去,好肉長平,然後貼收斂之藥,內服補接之劑,調理則瘥矣。

《元戎》曰∶瘡瘍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內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內,內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經雲∶陷者灸之,灸而不痛,痛而後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其潰所以不痛,其灸而痛者,先及其未潰所以痛,而次及將潰,所以不痛也。

《精要》曰∶腦為諸陽所會,頸項近咽喉,腎俞皆致命之所,俱不可灼艾。

劉河間灸刺法謂∶凡瘡瘍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 穴遠近,從背出者,當從太陽五穴,選用至陰(在足小指外鍘,去爪甲角如韭葉大。)通谷(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委中(在 中央、約紋中動脈。)從鬢出者,當從少陽五穴,選用竅陰(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中。)臨泣(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陽輔(在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從髭出者,當從陽明五穴,選用厲兌(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葉。)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陷谷(在足大指次指間,本節後陷中。)沖陽(在足趺上五寸,骨間動脈,去陷骨三寸。)解谷(在沖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從腦出者,則唯絕骨一穴,(在外踝上三寸,動脈中。)詳見《癰疽灸經》。

劉宗濃曰∶此謂癰疽初發,宜灸之也。然諸瘡患久成漏者,常有膿水不絕,其膿不臭,內無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濃兩三分,於瘡上着艾灸之,仍服內托之藥,隔二三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長滿矣。至有膿水惡物,漸漬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面、硫黃、大蒜三物,一處搗爛,看瘡大小,捻作餅子,濃約三分,於瘡上用艾炷灸二十一粒,一灸一易。後隔四五日,方用翠霞錠子並信效錠子,互換用之。插入瘡內,歹肉盡去,好肉長平,然後貼收斂之藥,內服應病之劑調理,即瘥矣。蓋不止宜灸於瘡之始發也。大抵始發宜灸,要汗下補養之藥對證,至灸冷瘡,亦須內托之藥切當,設反逆不唯不愈,恐致轉生他病之患也。

經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營衛,以會大氣。邪溢氣壅,脈熱肉敗,營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鎖骨髓,外破大 ,留於節腠,必將為敗。積寒留舍,營衛不養,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大寒,留於溪谷也。此用附子灸者,蓋此義也。(灸漏瘡論)

李氏雲∶治疽之法,灼艾之功勝於用藥,蓋使毒瓦斯外泄,譬諸盜入人家,當開門逐之,不然則入室為害矣。凡瘡初發一二日,須用大顆獨蒜,切片三分濃,貼疽頂,以艾隔蒜灸之,每三壯一易蒜,瘡潰則貼神異膏,如此則瘡不開,大肉不壞,瘡口易斂,一舉三得。此法之妙,人所罕知。若頭頂見疽,則不可用此法。(《五府極觀碑》載)

伍氏曰∶凡用蒜餅灸者。蓋蒜味辛溫有毒,主散癰疽,假火勢以行藥力也。有只用艾柱灸者,此可施於頑疽痼發之類,凡赤腫紫黑,毒甚者,須以蒜艾同灸為妙。

張景岳曰∶癰疽為患,無非血氣壅滯,留結不行之所致。凡大結大滯者,最不宜散,必欲散之,非藉火力不能速也,所以極宜用灸。然又有孫道人神仙熏照方,其法尤精尤妙。若毒邪稍緩,邪深經遠,而氣有不達,灸之為良;若毒邪熾盛,其勢猛急而垂危者,則宜用熏照方,更勝於灸也。

馮魯瞻曰∶瘡毒潰後,風寒侵襲作腫痛者,用韭菜杵爛炙熱,敷患上,冷則易之;或搗成餅放患上,艾圓灸之,使熱氣入內。(《錦囊》)

張仲景曰∶凡人一見背有瘡口外現者,不可小視之,急用蒜切片一分濃,貼在瘡口上,用艾火燒之。痛者燒之不痛,不痛者燒之知痛而止,且不可不痛而止也。此法最妙,世人不識,而我特表而出之,以治發背之初起者。蓋一經灸之,則毒雖火化,以火攻火,又何疑焉?願世醫留意。

《心法》雲∶灸乃開結破硬之法,倘有一點白粒如粟米起,四圍微腫如錢,盒飯於米粒上,着艾火十四五壯。三日內灸者,只灸成瘡而散;三日外者,其腫漸少,宜多灸之;或灸火着處,則結熱可伸,灸處先潰,則毒勢分減,庶免展開,不致下陷,及壞筋骨,傷氣血也。所謂灸至不痛者,謂着皮肉未壞處則痛,火至着毒處則不痛,必令火氣至着毒處方止;所謂灸至痛者,謂初着毒處不痛,至好肉則痛,必令火氣至好肉方止。畏灸者,或用獨蒜瓣,或豆豉餅,或椒、姜、鹽搗爛,捏作餅子,如當三錢濃,鋪艾灸之,熱則易新餅,亦可散也。

艾灸門主方[編輯]

陳艾圓此法因瘡毒純陰,平塌頑麻,非艾灸無功。每歲端午日蓄蘄艾一二斤,愈久愈良。用時取葉為炷,或加麝香末、木香末、雄黃末,搓成圓,安蒜上灸之。灸一切無名大毒。胡桃劈開去仁取殼,用極干人糞填滿,合腫處,以艾火灸之,殼穿則易。已成即流稠黃水,未成即消散也。

艾火灸成瘡。春用柳絮,夏用竹膜,冬用壁喜窩,秋用新棉貼之。

制艾法(胡公弼) 須在伏天取真正蘄艾,不拘多少,撿淨,以篩子中揉擦,再將細篩又揉,篩眼中漏下者方成。艾茸或以粗布包搓亦可,再於烈日中曬極干收貯。灸瘡最妙。

騎竹馬灸法(《準繩》) 治一切瘡瘍,無有不愈。令病患以肘憑几,伸臂腕要直,用蔑一條,自臂腕中曲處橫紋,男左女右,貼肉量起,直至中指尖盡處,截斷為則,不量指甲。卻用竹槓一條,令病患脫衣,正身騎定,前後用兩人扛起,令病者腳不着地,又令兩人扶之,勿令傴僂,卻將前所量臂篾,從竹槓坐處尾 骨盡處,直貼脊背量至篾盡處為則,用墨筆點定,此只是取中,非灸穴也。卻用薄篾作則子,量病人中指節相去兩橫紋為則。男左女右,截為一則,就前所點記處兩邊,各量一則,盡處即是灸穴。兩穴各灸五七壯,疽發於左則灸右,疽發於右,則灸左。甚者左右皆灸。蓋此二穴心脈所過之處,凡癰疽皆心火留滯之毒,灸此則心火流通而毒散矣。起死回生之功,屢試屢驗。

豆豉餅(《理例》) 此法專灸一切癰疽對口,頑瘡惡毒,腫硬不潰及潰而不斂。用江西豆豉為末,唾津和作餅如錢大,濃如三文錢,覆患處,以艾鋪餅上灸之,以患者寬快為度。未成者即消,已成者雖不全消,其毒頓減,大有奇功。

桃殼灸法(《畢驛承集》) 大核桃劈開,去肉、殼背鑽一孔,內填溏雞屎令滿,將有屎一面合毒頂上,孔外以艾灸之。不論壯數,惟取患者寬快,殼熱另換一殼。如法灸之,其毒立好,真奇方也。

蠟灸法(《秘方集驗》) 凡患發背對口,一切無名腫毒,及久近 瘡。先看所患腫處,用生面水調作圈,根據腫處大小圍之,圈高寸余,實貼皮上,勿令滲泄圈外,密施布帛數重,防火氣侵余肉。患者安身勿動,圈內鋪極好黃蠟片屑,上以炭火灸至黃蠟溶化。毒淺者,皮上覺熱痛不受灸便止;毒深者,全不覺熱痛,再下蠟,隨化隨添至圈滿,仍前熱火灸至蠟沸。初覺癢,後覺痛,久之不要忍,乃去火,以少水微澆滾蠟上,俟冷揭去蠟,近皮者俱帶青黑色,此毒隨蠟拔去。淺者一二灸便內消,深者三四灸,亦膿去腫消立愈。灸畢外搽生肌玉紅膏,此百治百驗法也。

灸身上諸毒。獨蒜一個,加雄黃不拘多少,共搗成餅粘貼,將艾放餅上,灸一壯即愈。

論針烙法[編輯]

李東垣曰∶夫瘡疽之候,證候不一,針烙之法,實非小端。蓋有淺有深,有遲有速,宜與不宜,不可不辨。蓋疽腫皮濃口小,腫多膿水出不快者,宜用針烙,癤皮薄,惟用針以決其膿血,不可烙也。如有未成膿以前,不可以諸藥貼 , 漬救療,以待自消。久久不消,內潰成膿,即當棄藥,從其針烙。當用火針,如似火筋,磨令頭尖,如棗核樣圓滿,用燈焰燒須臾,作炬數溫油,燒令赤,於瘡頭近下烙之。一烙不透,即須再烙令透,要在膿水易出,不假按抑。近代良醫,倉卒之際,但以金銀鐵錠其樣如針者可通用之,實在泄其毒也。或只以木炭熟火,猛燒通赤,蘸油烙之尤妙。烙後實者捻發為 ,虛者以紙為 ,上蘸藥 之,上以帛攤,溫熱軟粘膏藥貼之。常令滋潤,勿令燥也。夫瘡疽既作,毒熱聚攻,蝕其膏膜,肌肉腐爛,若不針烙,毒氣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過時不烙,反攻其內,內即消散,欲望其生,豈可得乎!嗟乎!此疾針烙取差,實為當理,然忌太早,亦忌稍遲。嘗見粗工,不審其證淺深,妄施針烙之法,或瘡深針淺烙,毒瓦斯不得泄,以致內潰。或瘡淺烙深,誤傷良肉,筋骨腐爛;或抑擦掀動,益加煩痛;或針之不當,別處作頭;或實時無膿,經灸方潰,遂使痛中加痛,真氣轉傷,詳其所由,不遇良醫也。以此推之,凡用醫者,不可不擇,縱常醫療之得痊者,幸矣。(《十書》)

蔣示吉曰∶又有烙法,膿已成而皮濃肉深難潰,若不用針烙,使腐肉挾毒熱之氣,久留肉腠間,將好肉亦化為膿血,此烙法所以有功於潰瘍也。若根淺而皮薄者,又何必假此以賣弄乎!由此觀之,皮薄者用白降丹,皮稍濃者,則用針,皮極濃而毒附骨者,非烙不可。其法看瘡頭最大者,即是膿竅,用熟鐵五六寸長大針,下半截用竹箸劈開,夾針在內,以意消息。用半寸即露針尖半寸於外。用一寸即露針尖一寸於外。以線紮緊,庶深淺不致有誤也。將針於麻油燈火上燒令紅透,量瘡深淺及所生之處,深淺虛實,插入一寸或至二三寸,若未有膿,臨時以紙捻 入,候次日取出。

膿色黃白即愈,赤黑防出鮮血。若在虛處,及筋骨節縫處。不得亂行針烙。針烙入肉,猶宜稍斜,恐透內膜也。烙遲固為不佳,太早亦生變證,膿深針淺,內膿不出,外血反泄,瘡淺針深,內膿雖出,好肉受傷,此用針烙之難也。(《說約》)

申斗垣曰∶頑癤瘡瘤妒其膿,半載醫治不得愈者,當用烙法,烙之易愈也。

周文采曰∶夫頑癤瘡瘤妒其膿,半載整年不得愈者,何也?蓋於男婦不慎房欲,故多有之,小兒亦因吮其欲乳,更是一理也。亦有因跌撞妒其膿血,未及將愈,又跌之,故此成其頑癤。不能得愈,百藥不效,當用銀錢、銀匙燒赤,於癤上烙之,不數日而痊,先勿令知之。此真良法也。如無銀錢,以銅錢代之,亦可。

胡公弼曰∶凡火烙針圓如箸,大如葦,挺頭圓平長六七寸,一樣二枚,蘸香油於炭火中燒紅,看瘡頭形處烙之,宜斜入向軟處一烙,不透再烙,必得膿。非其時所出皆生血,當其時所出黃膿瘀肉。不假按抑,仍以紙捻 之,勿令口合。

又曰∶凡瘡毒發在虛處,及筋脈骨節之處、斷不可亂行針烙,即用針烙法,宜稍斜防透膜也。

論刀針砭石法[編輯]

《素問》曰∶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通評虛實論》曰∶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

《靈樞》曰∶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

李東垣曰∶夫上古制砭石大小者,隨病所宜也。《內經》謂針石、砭石、 針,其實一也。今時用鐮者,從《聖濟總錄》丹毒論曰∶法用鐮割出血,明不可緩也。合扁鵲雲∶病在血脈者,治之以砭石。此舉《素問》血實宜決之。又《氣血形志論》曰∶形樂志樂,病生於內,治之以砭石。蓋砭石者,亦東方來,為其東方之民,其病多瘡瘍,其法宜砭石。砭石之用,自有證候,非止丹瘤也。但見腫起色赤,遊走不定,宜急鐮之,先以生油塗赤上,以鐮鐮之,要在決泄其毒。然而此法不可輕用,忌其太深。《內經》所刺皮無傷肉,以其九針之用,而各有所宜也。砭鐮之法,雖治瘡疽、不可輕用也。(砭鐮論)

周文采曰∶如針砭傷其經絡,白膿赤汁逗流不止,宜服內托黃 圓∶生黃 去蘆焙銼八兩,當歸洗焙三兩,木香、沉香、肉桂去粗皮,不見火,乳香別研,各一兩。諸香忌見火,共為細末,用綠豆粉四兩,生薑自然汁煮糊為丸,桐子大。不拘時溫湯送下,四五十丸。(《集驗》)

又曰∶古人用砭石、 針、刀鐮,乃決瘡毒之器械也。所謂瘡毒之宜出血,可急去之意,不可延緩,恐毒勢變走。《內經》雲∶病在血脈;決之於針石也。岐伯五治論雲∶砭針,乃磁石鋒芒利快,決毒甚便,乃東方之民,善於此,用於瘡癤、丹瘤,塗生油於赤腫之上,砭之出血。妙在合宜,亦不可過之耳。

薛立齋曰∶若元氣虛弱,誤服克伐,患處不痛,或肉將死,急溫補脾胃,亦有生者,後須純補之藥,庶可收斂。若妄用刀針,刺肉出血,則氣無所根據附,氣血愈虛,元氣愈傷矣。何以生肌收斂乎!

陳實功曰∶凡瘡十日以後,自當腐潰為膿,如期不作膿腐,仍然堅硬者,此屬陰陽相半之證,瘡根必多深固,若不將針當頭點入寸許,開竅發泄,使毒瓦斯無門而出,必致內攻也。倘內有膿又便易出,此為開戶逐賊之意。如十日外瘡雖不腐潰,形尚紅活, 熱腫痛,此雖膿遲,後必有出,此又不必針之。蓋由元氣不能充足,或失用補托藥,又誤用寒涼,或蓋覆未暖,多致膿遲。有此證者,宜用補中健脾,大托補藥,以得膿為效。又以十五日至二十一日為期,過此外者縱有稀膿,但元氣被毒相拒日久,必致耗散,誠難歸結也。(《正宗》)

又曰∶如瘡半月後,仍不腐潰,不作膿者,毒必內陷,急用鈹針品字樣,當原頂寸許點開三孔,隨瘡之深淺,一寸、二寸,皆可入之,入之不痛,再深入不妨,隨將藥筒預先煮熱,對孔竅合之。良久,候溫取下,如拔出之物,血要紅而微紫,膿要黃而帶鮮,此為血氣營運活瘡;如拔出瘀血紫黑,色敗氣穢,稀水無膿者,此為氣血內敗死瘡。

程山齡曰∶凡毒有脹痛緊急,膿已成熟,無暇待灼艾火照者,即宜用刀法開之。

但刀法須在的確膿熟之時,又須要深淺合度,以左手按腫處,先看膿之成否,如按下軟而不痛,隨手起者,膿已成也;按下硬而痛,或凹陷不起者,膿未成也。已成膿者宜刺,未成膿者宜姑待之。若脾虛氣弱者,宜托補之。又須看其膿之深淺,以手指按下軟肉深者,其膿必深;軟肉淺者,其膿必淺。若膿淺刀深,恐傷好肉;膿深刀淺,恐毒不出而內敗,最宜斟酌。更有伏骨之疽,膿腐於內,皮色不變,宜以刀刺入深處,放出瘀膿,或灸開大口放出之,不得姑息因循,俾毒瓦斯越爛越深也。其下刀須利刃,勿令病者見,恐驚彼耳。砭法施於頭面及耳之前後,因其漫腫無頭,急用此法,以瀉其毒。取上細磁鋒,用竹箸夾定緊扎,放出鋒約半分許,對患處,另以箸敲之,偏刺腫處,俾紫血多出者為善。刺畢以精肉貼片時,再用雞蛋清調乳香末潤之。蓋此地不宜成膿,因頭內中空,耳前後更多曲折,提膿拔毒,恆多未便,故砭法斷宜早施。(《十法》)

薛立齋曰∶若患於背髀之間,凡人背近脊處,並髀皮里有筋一層,患此處者,外皮雖破,其筋難潰,以致內膿不出,令人脹痛苦楚,氣血轉虛,變證百出,若待自潰多致不救。必須開之引之,兼以托里,常治此證,以利刀剪之,尚不能去,似此堅物,待其自潰,不反甚乎!此非氣血壯實者,未見其能自潰也。

又曰∶瘡瘍膿成,而及時針之,不數日即愈矣。常見患者,皆畏針痛而不肯用,又有恐傷肉而不肯用。殊不知瘡雖發於肉薄之所,若其膿成,必腫高寸余,瘡皮又濃分許,用針深不過二分。若發於背,必腫高二三寸,入針止寸許,況患處肉既已壞,何痛之有,何傷之慮?凡怯弱之人,或患附骨等疽,待膿自通,以致大潰不能收斂,氣血瀝盡而已者,多矣。

又曰∶凡瘡既成膿,皮膚不得疏泄,昧者待其自穿,殊不知少壯而充實者,或能自解,若老弱之人,氣血枯槁,或兼攻伐太過,不行針刺,膿毒乘虛內攻,穿腸腐膜,鮮不誤事。若毒結四肢,砭刺少緩,則腐潰深大,亦難收斂。毒結頰、項、胸、腹緊要之處,不問壯弱,急宜針刺,否則難治。大抵瘡瘍之證,感有輕重,發有深淺。淺者腫高而軟,發於血脈;深者腫下而堅,發於筋骨。然又有發於骨髓者,則皮肉不變,故古人製法,淺宜砭而深宜刺,使瘀血去於毒聚之始,則易消。若膿成之時,氣血壯實者自出,怯弱者,不行針刺,鮮有不誤。凡瘡瘍透膜,十無一生,雖以大補藥治之,亦不能救,此可為待膿自出之戒也。

《心法》曰∶上古有砭石之制。《內經》有九針之別,制雖不同,而去病之意則一也。其瘡瘍一科,用針為貴。用針之際,雖雲量其潰之淺深,尤當隨其肉之濃薄,若皮薄針深,則反傷良肉,益增其潰,肉濃針淺,則膿毒不出,反益其痛,用針者可不慎哉!至於附骨疽、氣毒流注及有經久不消,內潰不痛者,宜燔針開之;若治咽喉之患,當用三棱針;若丹瘤及癰毒,四畔 赤,疼痛如灼,宜用砭石去血,以泄其毒,則重者減,輕者消。如洪氏室患腹癰,膿脹悶瞀,以臥針刺出膿即蘇。一人患囊癰,膿熟腫脹,小便不利,幾殆。急針之,膿水大泄,氣通而愈。大抵用針之法,迎而奪之,順而取之,所謂不治已成治未成,正此意也。今之患者,或畏針而不用,醫者又徇患者之意而不針,遂至膿已成而不得潰,或得潰而所傷已深矣。卒之夭亡者,十常八九,亦可悲矣。

張景岳曰∶經雲∶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溢,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澀,而衛氣沉,是以因天時而調血脈也。故凡遇天寒水冰,或陰氣凝滯之時,欲行針刺,則先當溫衣覆蓋,或以艾葉炒熱,或熱鹽、熱衣類先熨其處,務令血脈溫和而後刺之,則血瀉氣行,其病立已。若血寒脈澀,遽爾用針,則邪毒不瀉,徒傷良肉,反以益其病也。

薛立齋曰∶凡元氣虛弱者,必當補助脾胃,禁用刀針,若妄用之,而去肉去血,使陽隨陰散,是速其危也。

孫真人曰∶針灸血出不止,用人屎燒灰,敷上立止。

神農所置九宮尻神[編輯]

坤(外踝) 震(牙口) 巽(頭、口、乳) 中宮(肩、尻) 干(背、面、目) 兌(手膊) 艮(腰、項) 離(膝、肋) 坎(肚、腳、肘) 一歲起坤,二歲震,三歲巽,四歲中宮,五歲干,六歲兌,七歲艮,八歲離,九歲坎,十歲又是坤。逐年順行,周而復始,如患人行年到處,則忌針灸。慎勿泛用,免變他病。

四季人神

春(左脅) 夏(在臍) 秋(右脅) 冬(在腰)

九部人神(一歲為始,起於臍。一年行一位,周而復始。)

臍(一) 心(二) 肘(三) 咽(四) 口(五) 頭(六) 脊(七) 腰(八) 足(九)

十二部人神(一歲為始,起於心。一年行一位,周而復始。)

心(一) 喉(二) 頭(三) 肩(四) 背(五) 腰(六) 腹(七) 項(八) 足(九)

膝(十) 陰(十一) 股(十二)

十干日忌用針灸

甲(頭) 乙(耳、喉) 丙(肩) 丁(背、心) 戊(腹、脾) 己(腹、脾) 庚(腰、肺)

辛(膝) 壬(腎、足、脛) 癸(手、足)

十二支日人神所在忌針灸

子(目) 丑(腰、耳) 寅(胸) 卯(脾、鼻) 辰(腰、膝) 巳(手) 午(心) 未(頭、手) 申(頭、脊) 酉(背) 戌(面頭) 亥(頭項)

逐月血忌日

正月(丑) 二月(未) 三月(寅) 四月(申) 五月(卯) 六月(酉) 七月(辰) 八月(戌) 九月(巳)

十月(亥) 十一月(午) 十二月(子)

逐日人神所犯忌用針灸

初一、十一、二十一日(大拇指、鼻柱、手小拇指) 初二、十二、二十二日(外踝、髮際)

初三、十三、二十三(股內、牙齒、足、股、肘) 初四、十四、二十四日(腰間、胃氣、手陽明) 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口、舌、遍身、足陽明) 初六、十六、二十六日(手掌、胸前) 初七、十七、二十七日(內踝、氣沖、膝) 初八、十八、二十八日(手腕、股內、陰) 初九、十九、二十九日(尻、足、膝、脛) 初十、二十、三十日(腰、背、內踝、足趺)

人神所犯十二時辰忌用針灸

子(踝) 丑(腰) 寅(目) 卯(面) 辰(頭) 巳(手)

午(胸) 未(腹) 申(心) 酉(背) 戌(頭) 亥(股)

男忌日

壬辰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辛未 除日

女忌日

甲寅 乙卯 乙酉 乙巳 丁巳 辛未 破日

男女忌日

白虎 黑道 血支 血忌 月厭 月殺 月害 月刑 獨火

針灸吉日

丁亥 丁卯 丁丑 甲辰 甲申 甲戌 丙子 丙午 丙申 丙辰 壬子 壬戌 壬午 庚午 辛巳 戊戌 戊申 己亥 己未

針灸凶日

每月初八 十五 十八 廿三 廿四 廿八 廿九

論瘡瘍用針灸勿忌尻神[編輯]

薛立齋曰∶夫針灸之法,有太乙人神、周身血忌、逐年尻神、逐日人神,而其穴有禁針禁灸之論,犯之者,其病難瘳,理固然也。但瘡瘍氣血已傷,肌肉已壞,宜迎而奪之,順而取之,非平人可比之,此何忌之有?《外科精義》雲∶瘡瘍之證,毒瓦斯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反攻於內,內既消敗,欲望其生,豈可得乎?危惡之發於致命之所,禍在反掌,腹癰,囊癰,二便不通,胸腹脹悶,唇疔喉痹,咽喉腫塞,其禍尤速,患者審之。

論敷藥法[編輯]

李東垣曰∶夫瘡腫生於外者,由熱毒之氣蘊結於內也。蓋腫於外有生頭者,有漫腫者,有皮濃者,有皮薄者,有毒瓦斯深者,有毒瓦斯淺者,有宜用溫藥貼 者,有用涼藥貼 者,有可以干換其藥者,有可以濕換其藥者,深淺不同,用藥有異,是以不可不辨也。若瘡腫初生,似有頭者,即當貼溫藥,引出其熱毒,乃火就燥之義也。

於四畔赤 處,搗生寒藥貼 之,折伏其熱勢,驅逐其邪惡,撲火之義也。夫生寒藥勢氣之精全,性味雄健,或有療者,不本物理,皆用藥草膏之類,有勢力微,欲使瘠者,敵其勇夫,不亦難乎!又有粗工不審逆從,便用寒藥敷貼,趁逐邪毒,復入於內,歸於心肝,十死八九矣。大抵敷貼之法,欲消腫散,每血脈疏通,寒氣逆從,斷其去就焉。慎不可執方無權,安能散其鬱結,不成膿乎!其腫皮濃者,以軟布或以棉花紙塗藥貼 之,待其藥干換;腫皮薄者,即用疏紗或薄紙塗藥貼 之,其藥未乾,即當換之。若至膿潰之後,即貼溫肌生肉膏藥,要在逐臭腐,排惡汁,取死肌,生良肉,全藉溫熱膏劑之力也。切勿用寒涼之藥,水調貼之,夫血脈喜溫而惡寒,若着冷氣透里,即血滯難瘥矣。(《十書·貼 法》)

朱丹溪曰∶夫外施敷貼,正與發表之意同。經曰∶發表不遠熱,大凡氣得熱則散,冷則斂,不可不知。

又曰∶敷藥之藥,此可應酬輕小熱證,若不辨陰陽之所由分,妄敷涼藥,其禍不小,此誠不易之論。

戴院使曰∶有不敷藥時大痛,敷即不痛,有不敷藥不痛,敷之則痛,蓋寒熱風濕,並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不禁,敷藥拔出之,故不痛也。死血陰毒在中,愈伏愈深,愈不覺痛,藥發之於外,故反痛也。

汪省之曰∶外施敷藥,正是發表之意。經曰∶發表不遠熱,大凡氣得熱則散,得冷則凝,庸工敷貼冷藥,豈理也哉!

周文采曰∶敷者,化也,散也,乃化散其毒,不令壅滯也。然瘡之緩急,毒之冷熱,則用藥亦有寒熱之異,如赤腫 甚者,當用寒性藥敷之;肉色不變而腫勢深暗者,當用溫性藥敷之;如不熱不涼者,當以沖和膏敷之;根腳走散者,當用鐵箍、鐵桶等膏敷之。庶毒不走,易於消散,膿亦易熟也。

蔣示吉曰∶敷藥止可圍瘡之四旁,中空,瘡頭用白降丹點上,以拔其毒,自無倒陷之誤。(《說約》)

又曰∶潰後若根腳漸大,紅腫不散,惡證也。宜用鐵箍膏箍之,膿潰猶痛,必有筋隔住,內膿不得出,用針挑引出之,癰疽膿熟,勢盈欲溢,用白降丹點上,半日自潰。

又曰∶制敷圍之藥,第一要研的極細,敷之則不痛,調敷藥之法,必須用抿腳攪至千餘下,敷之方不脫。

臨敷之時,敷藥必隔水頓溫,庶藥力易達,敷時中留一孔透氣,使毒瓦斯易泄,不可不知此法。

又曰∶寒涼敷藥,如芙蓉散、大黃膏,其患最大。氣脈得寒則不行,瘀血得寒則不散,瘀肉得寒則不潰,新肉得寒則不生。

竇漢卿曰∶凡制圍藥,宜絕細,則不痛,和圍藥多加工夫,攪千餘下,其藥自稠,則用輕手圍之,留孔須如鵝卵形狀,敷藥之外,須用薄紙貼之,務要扯碎粘貼,免崩裂疼痛之苦。待圍藥略干,再用調藥余汁潤之,以助藥力,況藥干不能入肌肉,借濕以通竅耳,宜深詳之。

齊·馬嗣明治楊遵彥發背,取白麥飯石(即粗理黃石,堪作碓碾,即磨刀粗石,用釅醋淬,猛火赤淬之,令屑落醋中者良。)為末。醋熬為糊,濃塗立愈。本草曰∶大凡石類多主癰疽,此石治發背神良。

程山齡曰∶書雲∶用膏藥貼頂,敷藥四邊圍,凡腫毒之大者,將已成膿,用白降丹或烏金膏貼瘡頭上,然後用萬全膏蓋之,四旁以鐵箍、鐵桶、芙蓉等膏敷之,貼膏處取其出膿,敷藥處取其消散,並能箍束根腳,不令展開,共作三層敷圍法。第一層用白降丹,或烏金膏貼瘡正頂,若漫腫無頭,以濕紙粘貼,先干處是頭也;第二層萬全膏貼之;第三層以敷藥圍之。桑皮紙扯碎蓋上,如蜜調敷藥,則頻以蜜水潤之,如醋調敷藥,則頻以醋汁潤之。不特添助藥力,亦且敷藥不致干憔,然予嘗用萬全膏遍覆腫處,連根腳一齊箍住,其中消處自消,潰時自潰,竟收全功,可見此膏之妙也。

《集驗》雲∶癰疽無頭起者,用神豸膏、靈龜膏、拔毒膏、鐵箍散貼,即令消退。潰膿者,用靈龜膏貼之,或用追毒膏去膿,或用筒子吸膿。有頭疽瘡,每於洗後視赤暈闊狹,用涼水調大鐵箍散成膏,隆冬用溫水調如人肉溫,貼之;腫赤盛、用生地黃自然汁調,圍貼之法,從四畔紅暈處圍貼,用桑皮紙掩上,瘡有旋生白粒,散漫如米、如豆者,用銀簪腳撥去瘡眼,用老皮散敷之,再換新藥敷上。凡熱多則赤, 腫散漫,熱甚則紫黑,外寒郁亦紫,血虛兼寒則青白,大鐵箍散、正鐵箍散,乃常用之藥。或因風寒熱及穢氣厭觸等證,四時寒熱不同,又宜從權設法。熱者,宜三黃散;熱甚,宜三消散;有風者,加羌活、防風;氣滯者,加木香;寒郁者,加桂;穢氣觸者,宜加香藥熏之;腫處脆嫩者,去白芨。去敷藥時,看毛下竅中,當有汗珠,此則血脈疏通,熱毒消散,赤暈漸縮,膿潰痛止,變逆為順。皮毛潤活,要作良肉。但疽頂有些少腐開,不用刀剪。如藥下不生汗珠,腐敗必闊必多也。膿後圍貼,則收散漫遺毒,盡隨膿出,瘡口貼拔毒膏藥;如膿出不順,用追毒膏;惡肉不去,用金寶膏。敗肉去後,圍貼則氣血易活,新肉易長,瘡口用長肉膏敷貼之,藥與淋洗並行,同功。

郭氏法雲∶如是有頭瘡疽,就便用硃砂備急膏一丸如黃豆大,安於瘡頭上,卻用軟粘膏藥蓋護之。其瘡必破。如瘡暈紫黑色,外用宣毒散,周遭敷住毒瓦斯。如瘡暈赤紅色,用水澄膏敷之,次日用堅峻碧雲錠子開了瘡口,次用緊緩碧霞錠子去其歹肉,稍淨,卻用緩慢碧玉錠子生肌,總名青金錠子。不拘日數,直待歹肉去淨,單用膏藥貼之。候膿水盡,肌肉平,方許貼生肌斂口之藥。若根據此法,免教人受刀剪針烙之苦。如是無頭癰腫,待膿成用針刺破,方以法收功也。

癰疽敷藥門主方[編輯]

鐵箍散(吳丹垣) 陽瘡腫瘍,根腳散漫。

五倍子(一兩,微炒) 生大黃(四錢) 秋芙蓉葉(六錢)

醋一盅入杓內熬滾,投藥末攪勻敷患上留頂,以紙蓋之,干則以醋掃之。一方照原方加寒食麵五錢。

陰疽以及皮色不變,漫腫無頭者不可敷。

如意金黃散(《正宗》) 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扑損傷,濕痰流注,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乾濕香港腳,婦女乳癰,小兒丹毒。凡外科一切諸般頑惡腫毒,隨手用之,無不應效,誠為瘡家良便方也。

天花粉(上白,十斤) 黃柏(色深者) 大黃 薑黃 白芷(各五斤) 陳皮 天南星 蒼朮紫濃朴 甘草(各二斤) 共為咀片,曬極乾燥,用大驢磨連磨三次,方用密絹羅篩出,瓷器收貯,勿令泄氣。凡遇紅赤腫痛發熱,未成膿者,及夏月火令時,俱用茶湯同蜜調敷。如微熱微腫,及大瘡已成,欲作膿者,俱用蔥汁同蜜調敷。如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濕痰流毒,附骨癰疽,鶴膝風等病,俱用蔥酒調敷。如風熱惡毒所生患,必皮膚亢熱,紅色光亮,形狀遊走不定,俱用蜜水調敷。如天泡火丹、赤游丹、黃水漆瘡、惡血攻注等證,俱用大藍根葉或水芭蕉根葉搗汁調敷,加蜜亦可。湯潑火燒,皮膚破爛,麻油調敷。具此諸引,理取寒熱溫涼制之,又在臨用之際,順合天時,洞窺病勢,使引為當也。

四虎散(《正宗》)

天南星 草烏 半夏(生用) 野狼毒(等分)

上為細末,豬腦同搗,遍覆瘡上,留正頂出氣。凡癰疽腫硬,濃如牛領之皮,不作膿腐者,宜用。

鐵桶膏(《正宗》) 發發背將潰已潰時,根腳走散不收束者。

五倍子(微炒,一兩) 明礬(四錢) 膽礬(三錢) 銅綠 白芨(各五錢) 輕粉 鬱金(各二錢) 麝香(三分)

上為極細末,用陳米醋一碗,杓內慢火熬至一小杯,候起金色黃泡為度。待溫,用上藥一錢,攪入膏內,每用頓溫以新筆塗膏瘡根上,以綿紙蓋其瘡根,自生皺紋,漸收漸小,再不開大為效。凡敷藥宜極細,若粗則作痛,不可不知。

一切根腳走散,不能收束者用之,收根束毒,功效非輕。

治對口腦疽,不必洗去舊藥,逐日添藥,恐動瘡口惹風也。

芙蓉膏陽瘡紅 ,收根束毒。

芙蓉葉(秋采,六錢) 榆面(二兩) 生大黃(五錢) 皮硝(一兩)

研細,蔥汁童便調敷留頂,初起敷之可消,不特收束根腳。

敷大毒二法 茅廁垢濃敷四圍,中空出氣,自消。或用赤小豆、紫蘇同研,敷上立消。

敷一切大毒消腫吸毒法 川貝母研末,同白檳榔汁敷之,有病之處即起白泡,無病之處則起紅點如瘡。

遠志膏(程山齡)

凡一切癰疽腫毒,初起之時,隨用遠志肉二三兩去心,清油煮,搗爛如泥敷患處,用油紙隔布扎,越一宿其毒自消,屢試屢驗,其效如神。

芙蓉菊花膏

赤小豆 芙蓉葉 香附 白芨 菊花葉(各四兩)

研細。每末一兩加麝香一分,米醋調塗,圍住根腳,或雞子清調亦可。

敷藥方

紫花地丁(去筋揉碎,一兩) 白糖(一撮) 米飯(一團) 搗爛敷四圍留頂。

又方

鮮鯽魚(一尾) 山藥(一段) 明礬(一錢)

搗爛敷留頭,片時發癢,癢定自消。(一方無明礬)

又方

乳香 沒藥 麝香(各三分) 大蚰蜒(二條)

搗敷患上留頭,自消。

又方

當歸 黃柏皮 羌活

研細。以生金銀花汁調敷四圍,空中。

又方

生大黃(一兩) 白芨(三錢) 穿山甲(三錢) 麝香(一分)

醋調敷露頂,或黃蜜、蔥汁敷之更妙。此藥敷上,便能立時止痛。

又方(《正宗》)

車前草(連根葉) 草 五龍草 金銀花(各等分)

上四味鮮草一處搗爛,加三年陳米粉,即常用糨衣小粉漿。初起仍加飛鹽末二三分,共打為稠糊,遍敷瘡上,中留一頂,以膏蓋貼,避風,自然拔出膿毒。若冬月草無鮮者,預采蓄下陰乾為末,用陳米醋調敷,亦如前法並效。今恐前敷藥內用五龍草,隨地或有缺少,不便合用,預常熏後頂,以膏蓋周遭腫上,以如意金黃散代敷之。

又方

蕎麥麵 硫黃末(各二兩)

研末。井花水和作餅,曬乾,每用一餅,水磨敷之,痛令不痛,不痛自痛。

又方 用活泥鰍以手捉定頭尾,放 赤癰疽根盤上,大則以數條圍之,其鰍即吸緊拔其毒瓦斯。

又方

木香 乳香(去油) 榆皮面(各等分)

滴醋熬稠調敷。

真君妙貼散(《正宗》) 治癰疽諸毒,及異形異類,頑硬大惡歹瘡,走散不作膿者,宜用此藥,不痛者即痛,痛甚者即止。

蕎麥麵 白面(各五斤) 明淨硫黃(十斤,研細)

共一處用清水微拌,乾濕得宜,木箱內曬成面片,單紙包裹,風中陰乾收用。臨時再研極細,用新汲水調敷。如皮破血流,濕爛疼痛等證,麻油調搽。天泡火丹,肺風,酒刺,染布青汁調搽並效。

回陽玉龍膏(《正宗》) 背疽陰病,不腫高,不 痛,不發熱,不作膿,及寒濕流注,鼓風久損,冷痛痹風,諸濕香港腳,手足頑麻,筋骨疼痛,及一切皮色不變,漫腫無頭,鶴膝風,但無皮紅肌熱者,用之俱有功效。此方乃救陰疽之外施良法。

草烏(炒) 軍姜(煨,各三兩) 赤芍(炒) 天南星(煨) 白芷(各一兩) 肉桂(五錢)

制畢,共為細末,熱酒調敷。此藥軍姜、肉桂熱血生血,既生既熱,恐不能散而為害。故有草烏、南星可以破惡氣,祛風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結塊,回陽氣。

又有赤芍、白芷足以散滯血,住痛苦,加以酒行藥性,功通氣血,雖十分冷證,未有不愈,誠為寒灰之焰,枯木之春。大抵病冷則肌肉陰爛,不知痛癢,其有痛者,又多附骨之痛,設若不除,則寒根透髓,尋常之藥,固莫能及矣。

沖和膏(《正宗》) 癰疽發背,陰陽不和,冷熱不明。

紫荊皮(即紅內消。炒,五兩) 獨活(炒,三兩) 赤芍藥(炒,二兩) 白芷(一兩) 石菖蒲(即望見消,又名陽春雪,又名木蠟,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蔥湯熱酒俱可調敷。藥中紫荊皮乃木之精,能破氣逐血消腫;獨活乃土之精,能動盪凝滯血脈,散骨中冷痛,去麻痹濕;石菖蒲乃水之精,善破堅硬,生血止痛,去風消腫;白芷乃金之精,能去風生肌定痛;赤芍藥乃火之精,能生血活血,散瘀除痛。蓋血生則肌肉不死,血動則經絡流通,故肌活不致潰爛,經通不致壅腫,此為散風行氣、活血消腫、去冷軟堅之良藥也。其中五行相配,用者再無不效之理,如流毒骨疽冷證,用之尤效。故云∶風消血自散,氣通硬自除。

本方加乳香、沒藥,治流注筋不能伸。

神應丹(《說約》) 治氣血不和,壅遏為瘡,高腫赤痛,兼痰兼郁,兼寒兼濕,並效。

小雄鯽魚(七尾) 鮮山藥(四兩) 連須大蔥頭(廿一個)

共搗爛,加千年陳鍛石半斤,天南星、半夏、白芨、赤芍藥研末各一兩,和勻陰乾,再研細末,臨用以蜜調敷四圍,外以皮紙蓋之。

敷瘡頭凹者。 蕎麥麵炒黃研細,水和敷之。

化腐紫霞膏(《正宗》) 癰疽發背,瘀肉不腐,並不作膿者,又諸惡瘡,內有膿而外肉不穿潰者。

萆麻仁(研) 輕粉(各三錢) 巴豆仁(五錢) 螺螄肉 潮腦(各一錢) 金頂砒( ,五分)

血竭(二錢)

共為末。瓷瓶收貯,臨時用麻油調搽,頑硬肉上至頑者,不過兩次即軟。

秘傳敷毒法獨核肥皂去核一個,萆麻仁二十九粒,搗爛敷,留頂透氣,已成自潰,初起自消。

鐵箍散敷諸般腫毒。

草烏 知母 天花粉 半夏 天南星 五倍子(炒) 芙蓉葉(各等分)

上為末。蜜醋頓熱,調敷四圍,中留一孔透氣。

烏龍膏敷一切腫毒。入小粉漿,炒黑研細,用滴醋調敷,或加生大黃、天南星更炒。

倍子散敷一切腫毒,並乳癰初起。五倍子不拘多少,打碎炒黑為末,醋調敷,或井水調敷亦可。

立消散

雄黃(二錢二分) 穿山甲(三錢) 生大黃(錦紋者良) 芙蓉葉 倍子(炒,各五錢)

共研極細末。滴醋調敷,中留一孔透氣。如干,又搽,不過十次自消。

清涼膏(山東東昌府聊城縣南普陀寺僧神授方)

敷癰疽發背腫毒。先用白面調成,圍圈患外。蔥根搗泥,平鋪瘡上,用豬膽汁一枚,黃蜜二兩,傾瓷器內和勻,茶匙挑膽汁於內,一時即消。

敷毒 大五倍子蜜炙九次,研末,醋調敷。

敷毒 老桑蟲屎研末,醋調敷留頂,三四次即消。

毒瘡未出膿,敷此即有頭。

牙皂 京墨( 過) 乾薑(各等分)

研末。醋調敷。

敷藥神功散

川烏(炮) 黃柏(炙、各等分)

研細,滴醋調。無頭漫敷,有頭敷四圍留頂。

周氏曰∶用唾津調成膏敷。如干用米泔水潤濕,聽其流膿,不可手擠。

敷發背 松香半斤,將水煮一炷香,蔥五十根,連根須研如泥,量瘡大小,紅絹攤貼。

敷毒並敷痘毒 紫花地丁草搗敷神效。

回生丹敷癰疽發背諸毒,一切惡瘡等證,敷之消散,起死回生神方。五倍子整個大者,去一角,入上好銀硃不拘多少,再用銀箔糊住角口,放銅勺內,微火慢慢焙之,煙絕為度。研細末,放地下出火氣,用雄雞蛋(尖頭者是)取蛋清調末,務要多摟勻濃,其藥稍干,即以雞翎或硬筆蘸藥敷瘡,自腫處由外往裡周遭敷之,留瘡口,一連三四次,住痛消腫如神,破後敷之亦效。

敷發背如神 熟鐵鏽刮為細末,雞蛋清調濃,用新筆圈紅暈腫處,自外向內漸漸圈盡,一日三次,其瘡自然收小。

代針散凡惡瘡腫毒,日久不出頭,用此即穿。

木鱉子 川烏

水磨以鵝翎掃刷瘡上,留豆大一處出膿,如藥水干,再刷上,不過一時即穿。

敷一切腫毒疔瘡。

豬牙皂(火煨再炒) 羌活 大黃 防風 白芷 天南星 白芨 白蘞 連翹(各一錢) 乳香(去油五分) 沒藥(去油五分) 貝母(三分)

上研細,用蛋清同蜜調敷患處,未成形者即消,已成出頭者,其效亦速。

敷一切大毒疔瘡。

五倍子(微火焙) 白芷(各四兩) 陳小粉(十年者佳,慢火炒黑黃色,一斤) 川烏 黃柏 草烏野狼毒 天南星 半夏 粉甘草(各一兩)

研細。未破者,用滴醋調敷四圍;已潰者,用蜜調敷,俱放滾水內頓,勻敷。

奇驗金箍散(《錦囊》)

五倍子 白芨 白蘞(各四錢) 生大黃(六錢) 芙蓉葉(白花者良,陰乾不經霜者佳。二兩)

研細。用蛋清些少,同醋調敷,如干以蔥頭酒潤之,已有頭者,露出頭敷四圍。

消毒圍藥 白糯米炒焦色,研細末,醋調敷患處,無膿即消,有膿即潰。

敷癰疽發背奇方(鎮江招隱寺浣塵和尚)先用陳金墨磨濃,塗四圍紅暈處,再以豬膽汁、生薑自然汁各等分,不得多寡和勻,有頂露頂,無頂一概用雞翎掃上。干則又掃,未成即消,已成即潰,百發百中。

麥飯石膏(一名鹿角膏。《醫燈續焰》)

白麥飯石(此石顏色黃白,類麥飯糰,生粒點,若無此石,當以舊磨麵磨子近齒處石代用,取其有麥性故也,屢試得效,此石醫家有時無處買,今欲用之,但於溪中尋有白石粒如豆、如米大者,即是也。但其石大小不同,或如拳,如鵝卵,如碗大,略如握聚一團麥飯焉。用炭火 紅,以好米醋淬之,如此 煉十次,研令極細,二兩,研得不極細,塗之極痛,若細而嫩,大能止痛,排膿收口) 白蘞(研細,二兩) 鹿角(不用自脫者,必取生帶腦骨者,去腦骨燒灰,截二三寸長,炭火 令煙盡,研細,四兩)

凡用時量藥末多寡,用經年好米醋入銀石器內,煎令魚眼沸,卻旋旋入前三味藥末內,用竹篦子不住手攪熬一二時久,令稀稠合宜,取出瓷盆內候冷,以紙蓋固,勿令着塵灰。每用時,先以豬蹄湯洗去癰疽膿血至淨,以舊綿挹干,用鵝翎掃敷四圍,凡有赤處盡塗之。但留中心一口如錢大,以出膿血,使熱毒之氣隨出。如瘡未潰,能令內消;如已潰則排膿如淌水,則逐日見瘡收斂;如患瘡久,肌肉腐爛,筋骨出露,用舊布片塗藥以貼瘡上;如內膜才穿,亦能取安。洗瘡勿以手觸動嫩肉,仍不可以口氣吹着瘡,更忌有腋氣之人,及行經婦女,或有孕人,見合藥亦宜禁忌。外取好米醋一大碗,收瓷器,候逐日用藥於瘡上,久則其藥干,常用鵝翎蘸醋掃上,可令其藥常潤也。初用一日一洗一換藥,十日後兩日一換藥。

水澄膏(《集驗》) 敷熱毒腫痛,紅赤神效,皮膚白色者勿用。

大黃 黃柏 鬱金 白芨 朴硝 天南星 黃蜀葵花(各一兩)

研細末。每用新汲水一盞半,稱藥末二錢攪,調勻候澄底者,去浮水,敷於腫處,貼之如乾燥,唾津潤之。

烏龍膏(《集驗》) 敷腫毒癰疽,收赤暈。

木鱉子(去殼) 半夏(各二兩) 小粉漿(四兩) 草烏(五錢)

共入鐵銚內,慢火炒焦研細,出火毒,再研細,用水調敷四圍,中留頂出毒瓦斯,或用醋調。

宣毒散敷初起及灸後,腫消暈聚。

露蜂房(炒焦三兩) 天南星 赤小豆(各一兩) 小米(一合) 生草烏(一錢) 生白礬(五分)

研細末,淡醋調塗四畔,干即再上。

清涼膏(《啟玄》) 敷癰腫 痛。生大黃(研末) 醋調敷。

金蟾膏(《啟玄》) 敷發背疔毒。活蛤蟆一個去骨,搗如膏,敷患上留頭;如無頭,都敷上,大有神效。一二日揭去,不過換敷二個全好。

火龍膏(《啟玄》) 敷陰發背,出黑水不知痛。新火姜六月六日曬乾研末,瓷瓶收貯,每用以鮮豬膽汁調敷周遭,皮紙遮蓋,干則熱水潤之。知痛時黑水自出為妙,如不知痛,雖出黑水難治。

隔皮取膿散(竇太師)

驢蹄(細末) 五倍子(各一兩) 白鹽(五錢) 草烏(去皮,四錢) 蕎麥麵(炒,二兩)

共研,水調作餅,慢火炙黃,去火毒,研細醋調成膏攤貼,其腫漸退。

鐵箍散(《青囊》)

芙蓉葉 生大黃 牛蒡子 白芨 雄黃(各等分)

共研細。看瘡勢大小,或稱三錢或五錢,以雞翎攪入雞蛋清內調敷四圍,束毒不致走散開大。

神草膏專敷發背對口,一切無名腫毒,立時消散。蜈蚣節草一大把,入鹽少許,搗爛如膏敷患上。(胡公弼曰∶按蜈蚣節草乃柔草也。其色青白,節節生細葉,沿漫田墁,如蜈蚣形,二三月採取陰乾備用,恐夏時草深難尋)

寸金散患癰疽腫毒。

天花粉(三兩) 赤芍 白芷 薑黃 白芨 芙蓉葉(各一兩)

上研細,每用薑汁三分,涼茶七分,未破敷頭,已破敷四傍留頂,經驗神效。

黃蓉散(胡言爵) 敷手足腫毒,已成未成並效。

生大黃(五錢) 芙蓉葉(一兩)

研細,苦茶調敷。

蝸牛涎敷癰疽解毒止痛 蝸牛一百個,納瓶內,入新汲水一盞浸之,封至次早,將蝸牛放去,其水如涎,入蛤粉調稀,雞翎掃瘡上,日十餘次。

乳香止痛散一切癰疽 痛,搽之立止。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各二錢) 寒水石( ) 滑石(各四錢) 冰片(五厘)

上為末。以蔥汁調搽,其痛立即止矣。

烏龍膏

臭小粉 五倍子(各等分)

同炒黑研細,醋調敷,干則以醋調潤之,消毒甚效。

止痛麻藥

川烏尖 草烏尖 生南星 生半夏 蓽茇 胡椒(各五錢) 蟾酥(一錢五分)

上為末。用魚膠烊化,入藥拌勻,陰乾,臨用水磨塗於肉上,藥力麻住刀割不痛。

赤小豆散治一切無名大毒,敷之初起即消,已成立潰。赤小豆一斗,略焙磨細,用黃蜜調敷,或蔥汁、好醋、酒、菊花根葉搗汁、靛汁,俱可調敷,中留一孔透氣。

敷一切無名大毒(孫真君)生豬腦攤紙上貼之,一日三換。

癰疽提膿(孫真君)飛面以人乳調敷,一宿膿出。

發背初起(孫真君)新鹿角燒灰,研細,醋調敷之,一日四五次,以消為度。

癰疽久不收口(孫真君)老鼠皮燒灰,敷口上即收。

敷腫毒(《劉秘》)鼻涕蟲同銀硃搗敷留頂,立消。

一切白色陰毒以及對口初起者。(錢青掄)

活鯽魚(一尾) 生山藥(一段,與魚一般長) 白洋糖(二錢)

同搗極爛,敷上立消即去。更治瘰 如神。如婦人乳癰,初起用蠟、糟同搗敷上,立散。

冬瓜癰及四肢癰毒腫滿 新鍛石先以水一潤,即用醋一碗化開敷上,再加醋調敷上,立消。惟身上腫毒忌用。

發背初起未成(《醫林集效》)用活蟾一隻,繫於瘡上半日必昏憒,置水中救其命。

再易一隻必踉蹌,再易其蟾如舊,則毒散矣,屢試極效。

又方(《靈秘丹藥》)凡患癰疽瘡毒者,用土中大蛤蟆一個,剝全身癩皮,蓋貼瘡口,於蟆皮上以針將皮刺數孔以出毒瓦斯,自覺安靜,且能抓住瘡口,不令長大,又可免蜈蚣聞膿味來侵,神妙。

癰疽初起。(申一齋)

乾薑(一兩,泡,炒紫色。)

研末。醋調敷四圍留頭,愈。

腫毒(抄本)凡毒初起及經十日以上,熱腫疼痛,用雞蛋一個打開,入新狗糞如蛋大攪勻,微火熬令稀稠得所,捻作餅子,於腫頭上貼之,以帛包抹,時時看視,覺餅熱則易,勿令轉動及歇氣,經一宿自愈。如日多者一日一易。至瘥乃止。一切諸方皆不及此。

鐵箍散(《醫方解》)一切初起腫毒,敷之立消,已成毒不走散。未潰有膿即潰,已潰膿即追出。

九月九日取芙蓉葉(陰乾) 五倍子 白芨 白蘞 薑黃(各五錢) 大黃(一兩) 陳小粉(炒黑、二兩) 蟹殼(五個) 研細末。醋調敷。

腫毒及指上癰腫。(《衛生備要》)獨蒜一顆,百合數瓣,臘糟同搗爛敷。

定痛散(單方)

山藥(一兩) 白糖霜 大黃(各四錢)

搗爛敷上,即止疼。

或手搭發背破爛者,只用糖霜、山藥搗爛,塞入毒內不臭,爛肉自去,新肉自生。初時日換三次,三日後每日換一次,換時以甘草煎湯或豬蹄湯洗用,軟鵝毛數根扎之,洗去再敷,待肉長滿方止。

消毒神方(周惠南) 凡初起一切腫毒,用杏核半邊,入干人糞填滿,合瘡頂上扎之。如毒盛其核即炸碎,另換一核填糞合上,至重不過易二三核,自消。

敷方

天南星 生大黃(各等分)

研細,燒酒調塗,露頂即消。

又方 尿缸底刮下,研細,濃敷四圍露頂,干則再敷再潤,即消,極效。

又方 芙蓉葉或根皮或花,或生搗或干研,和白蜜調敷四圍,中留一孔透氣,干則頻易,初起者消,已成者膿出易斂。加赤小豆末,其效更速。

又方 連須蔥同白蜜搗極爛敷之露頂,如重換敷二三次即消。如已有膿將破,不可用此法。

又方 芥菜子研末,同扁柏葉搗敷,即消。

一筆描(周鶴仙) 治一切腫毒神效。四月間于田中收取蝌蚪數升,濾干水,裝入瓦罐內,加入冰片三四分,緊封罐口,再用泥糊,勿令泄氣,埋於不見天日土內六十四天,取出盡成水矣。凡遇無名腫毒之人,以筆蘸水在於患處畫一大圈圍之,逐漸收小,中間留頭,其毒即散,神驗。

敷腫毒一切惡瘡。(黃洞陽)

糯米 稷米 米(各二升)

五月五日上午時將米入於壇內,用滾水沖入,要通過米,浸至次年六月六日磨成漿,再將原水和入,曬乾收貯,臨用時取粉一兩,加明雄末二錢和勻,醋調如稀糊樣,周遭敷掃,中留一孔透氣,如干以醋潤之,每用藥不過一錢二三分為率。

劉氏敷藥秘方

人中黃( ,乃多年糞坑內者是人中黃,馬桶內者亦是) 土子(即無名異) 生大黃 白芨 五倍子(生研) 榆皮面(各四兩)

上磨細。用雞蛋清或蔥汁、黃蜜、醋調敷,俱可。

金箍散(丁振宇)

膽礬 硼砂 水銀 明雄 黑鉛(各二錢)

端午日修合,敷一切大毒。研為細末,火酒調敷,如不粘,加飛面六錢。

敷一切毒 五爪龍藤熬稠膏敷之。

又方(吳魯南)香肥皂一圓,毒大用三圓,同生山藥搗化敷上,中留一孔透氣,未成即消,已成自潰。

治發背癰疽,不問已潰未潰,並杖瘡諸蛇傷 白鳳仙花連根、莖、葉搗爛聽用,先以陳米醋洗淨,然後敷上,一日一換。如冬月無鮮的,秋間採取,陰乾為末,水調敷之,立消,止痛如神。瘡將好,用桑葉醋煮,一滾即撈起,貼瘡上,便能生肌收口。

水雲膏(闡傳) 治發背

皂角(炙,去皮弦) 五倍子(炒) 川芎 乾薑(各一兩) 乳香 兒茶 沒藥(各三錢) 枯礬槐花(各一錢)

上研細末,犍豬膽汁調塗,神效。

敷癰疽 五倍子醋炙為末。瘡在左用豬左腦,瘡在右用豬右腦,同搗勻敷。

芙蓉膏(張秀峰) 發背癰疽,痛如錐挖不可忍者,立時止痛。

芙蓉葉 黃荊子(各等分)

研細末。雞子清調搽,四圍留頂。中間如煙霧起,立效。用於未潰之先,將潰之際並效。

消腫止痛散

芙蓉葉(一兩) 陳小粉(一兩五錢) 五倍子 生南星 生半夏 生草烏(各三錢)

共研末。醋調敷。

腫毒皮色不變,敷上實時紅腫。

陳小粉(四兩) 蔥白(一兩)

同炒黑,研末,醋調敷。

龍虎膏敷一切無名癰疽大毒。

陳小粉(一斤) 土木鱉(連殼整炒,二兩) 川草烏 乾薑 白芨 花椒(各五錢)

共研細末。凡瘡未成者,漫頭敷,已成者,中留一孔,已潰爛者,敷於四圍,俱以醋調燉溫敷上,外用綿紙貼,干則溫醋雞毛掃上。

鐵箍丹(何龍泉) 敷一切腫毒。

五倍子(炒枯黑,四兩) 陳小粉(炒黃) 赤小豆(炒,各二兩) 乳香(五錢)

研細末。醋調敷四圍。

神仙驅毒一掃丹專治大小男婦一切癰疽發背,無名腫毒,赤紫丹瘤,纏喉風證。初起掃之即消,已潰掃之即愈。

雄黃 硃砂(各二錢) 牛黃 麝香(各二分)

共研極細,用豬膽汁調敷毒上,其毒自散,疼痛即止,外用桐油紙捻點着,近毒處照之,須令冷氣透出毒外,自愈。

神仙敷毒失笑餅初起一切癰疽大毒。

黃泥(一大塊,煨熟) 連須蔥(一大把) 蜂蜜(一盅) 雄黃(三分)

共杵爛,作一餅,乘熱敷毒上,如幹了再敷,一二次自愈。

鐵箍散癰疽發背疔毒初起。

雄黃 熊膽 硃砂(各二錢) 京墨(五錢) 麝香(三分)

共研細,醋調敷。已成只用京墨磨汁調敷四圍。

金箍散(吳近宸) 敷一切火毒及無名腫毒,癰疽初起者即消,已成者即輕。

生大黃 三柰 生南星 薑黃 生半夏(各四兩) 白芨 人中白 白芷 天花粉(各三兩)

草河車(一兩)

共為細末。用黃蜜調敷,如紅白色者,用米醋調敷。

白敷藥(吳近宸) 敷一切流痰濕痰,寒痰喉痰,腮癰腋癰,及婦人乳癰乳疽乳吹,瘰 等證,如神。

陳小粉 白蘞 生半夏 白芷 生南星 白芨 五倍子 三親 人中白(各三兩)

共為細末,瓷瓶密貯。火痰用黃蜜調;流痰、濕痰用雞蛋清調;瘰 、腮癰、腋癰、喉痰用米醋調。惟乳證用活鯽魚一尾,搗爛去骨,和藥末搗敷。

敷發背

車前草 草 巴山虎草 金銀花(各等分)

共研細末。陳小粉漿打糊調敷。

鐵箍散

芙蓉葉(陰乾) 薑黃 五倍子(炒去蟲) 白蘞 白芨 蟹殼(各五錢) 生大黃 陳小粉(各一兩)

共研細末。用熱米醋調如稀糊,敷圍中留一孔透氣。

麻藥此藥敷於毒上,麻木任割不痛。

川烏尖 草烏尖 生半夏 生南星(各五錢) 胡椒(一兩) 蟾酥(四錢)

研細末。燒酒調敷。(一方加蓽茇五錢。一方加細辛一兩。)

瘡口冷難收口 乾薑研末摻之,患處攪熱如烘,生肌最速。

消腫毒 土三七根搗爛,醋調敷,留頂出氣,敷之立消。如膿已熟,敷之立潰。

一筆勾

蚰蜒蟲(三四十條) 冰片(四分)

同入罐內,即化為水,入麻油半斤,封口收藏,勿令泄氣。初起用筆圈塗毒外,四圍頻頻圈之,即消。已成敷滿留頂透氣。

敷腫毒未成即消,已成即潰。

黃狗下頦(一具, ) 白蘞 蠶豆(各一兩)

研細末。醋調敷,留頂透氣。

消對口 白牽牛莖葉一把,生薑三片,同搗敷,留頂透氣。

敷諸腫毒並瘰 棒瘡。

川倍子(八兩炒黑色,取末四兩) 川貝母(去心,五錢) 海粉(要綠色者四兩,炒黑色,約有二兩重)

生半夏 川烏(甘草煮過) 生南星 草烏(各一錢)

各研極細末,和為一處。凡用以熟蜜茶汁和勻,貼患上,油紙護之。瘰 初起,以熟蜜茶汁調敷,如久成硬核者,單用陳米醋調敷,亦消。

論瘡瘍忌圍寒涼之藥[編輯]

薛立齋曰∶《內經》雲∶五臟不和,九竅不通,六腑不和,留結為癰。又雲∶形傷痛,氣傷腫,此則臟腑不和,瘡發於外也,明矣。塗貼寒涼,豈能調和臟腑,宣通氣血耶?設使腫痛熱渴,脈滑數而有力,屬純陽,宜內用濟陰丹,外用益陽散,則熱毒自解,瘀滯自散。若似腫而非腫,似痛而非痛,似潰不潰,似赤非赤,脈洪數而無力,屬半陽半陰,宜內用沖和丸,外用陰陽散,則氣血自和,瘀滯自消。若微腫微痛,或色黯不痛,或堅硬不潰,脈洪大,按之微細軟弱,屬純陰,宜內服回陽湯,外敷抑陰散,則脾胃自健,陽氣自回。丹溪雲∶敷貼之劑,應酬小熱證耳,若不辨其陰證陽證之所由分,而妄敷寒涼之劑迷塞腠理,凝滯氣血,毒反內攻而肉反死矣。況運氣得寒而不健,瘀血得寒而不散,瘀肉得寒而不潰,新肉得寒而不生,治者審焉。

李世英曰∶疽不熱不痛,屬陰,切不可用冷藥敷貼,恐逼毒瓦斯入內。

澄曰∶冬月不拘蔥汁、黃蜜、酒醋、敷藥,必須隔湯燉熱,然後敷圍,不可冷敷。

若冷敷,俟肌肉溫暖,一時何能,且冰伏毒瓦斯內攻之害,不可草率誤事。

論漬法[編輯]

王肯堂曰∶腫瘍宜紫葛湯一日五七次洗之,每洗後拭乾,視瘡頂上有白粒如米大者,以五灰膏點破之,瘡眼敷老皮散,次用水調大鐵箍散,圍貼四邊紅腫處,用正鐵箍散水調貼瘡口,再洗則先去舊藥,每一次洗換新藥如前。潰瘍用豬蹄湯,一日一二次洗之;仍用大鐵箍散如前圍貼瘡口,上用追毒、拔毒等膏貼之,敗肉去後,間二三日一洗之,可換長肉膏貼之。淋洗之功,癰疽初發,洗之則宜拔邪氣,可使消退;已成洗之則疏導腠理,調和血脈,深引熱毒從內達外,易深為淺,縮大為小;紅腫蔓延,洗之則收斂;紫黯黑,洗之則紅活;逐惡風,祛風邪,除舊生新,如瘡口冷滯不收者,濃煎北艾湯洗,燒松香兔毛熏之,淋洗之藥,可與鐵箍散並行同功。

李東垣曰∶夫 法者,宣通行表,發散邪氣,使瘡內消也。蓋湯水有蕩滌之功。

古人有論,瘡腫初生一二日不退,即須用湯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 漬之;其在腰背者,淋射之∶其在下部委曲者,浴漬之,此謂疏導腠理,通調血脈,使之無凝滯也。且如藥二兩,用水二升為則,煎取一升半,以淨帛或新綿蘸藥水稍熱 其患處,漸漸喜 淋浴之,稍涼則急令再換,慎勿冷用,夫血氣得寒則凝澀,得熱則淖澤,日用五七次,痛甚者,日夜不住,或十數次,腫消痛止為驗。此治瘡腫神良之法也。(《十書》)

又曰∶凡治瘡腫初起,一二日間,宜藥煎湯洗浴熏蒸,不過取其開通腠理,血脈調和,使無凝滯之意,免其痛苦,亦消毒耳。如已潰洗之,令瘡淨而無膿,隔畔疙疤作痛之意也,杖瘡亦然。近時楊梅瘡生於谷道,各治不愈,以五根煎湯入婦人淨桶內,先熏後洗,不數次而愈,諸瘡更妙,何但於梅毒乎!

蔣示吉曰∶瘡毒初生,古人用藥湯淋射,蓋氣血凝滯則為癰腫,得熱則腠理通,經絡暢,誠至理也。其法以藥煎濃湯,瘡在四肢者,則 漬之,在腰腹者,則淋射之,下部者,則浴漬之,仍以淨布蘸水, 其患處,水涼再換,必數易而熱始透也。

漬門主方[編輯]

木香 腫湯治癰疽始發腫 ,憎寒熱痛。

地黃汁(五合,如無,用生地黃五兩以代之) 犀角 木香 升麻 射干 梔子仁 大黃黃柏 黃芩 黃連 白蘞 炙甘草 朴硝 紫檀 羚羊角(各一兩)

切碎和勻,每用藥五兩,水一斗,煎七升,入麝香五分,淨帛蘸藥,熱 腫上,日兩三度,冷即更換。

升麻 腫湯

升麻 黃 防風 生地黃 川芎 細辛(各等分)

咀,用藥二兩,水二升,煎十沸,稍熱淋 ,內消如神。

腫升麻湯(《總錄》)

升麻 漏蘆 梔子仁 蒴 芒硝 黃芩(各等分)

每用二兩,水三升,煎十沸,帛蘸藥 潰腫處。

豬蹄湯(《聖惠方》)

升麻 甘草 芍藥 蒴 (各等分)

每用四兩,水一斗,豬蹄一對,煮蹄軟取出,次下藥,再煎十沸,帛蘸淋之。

腫湯

木香 犀角 升麻 大黃 黃芩 黃連 射干 黃柏 白蘞 甘草 朴硝 檀香 山梔 生地羚羊角(各等分)

每用五兩,以水一斗,煎七升,入麝香一錢,淨綿蘸藥,熱 腫上,一日兩三度,冷則再換。

論熏消法[編輯]

澄曰∶癰疽發背,初起已成,有用熏法,可令未成即消,已成自潰,潰而易斂,秘而不傳,留心訪求,始獲其方,用之頗驗。

癰疽門熏藥主方[編輯]

千金神草熏藥方(袁聖伯) 發背對口已成,腫痛勢甚,或未潰已潰。

千金草(一握,按千金草六月間高二三尺,葉似桃葉,頂上開紫花一叢,如紫瑞香花一般)

搗爛,入小口砂鍋內熬滾,將病患仰臥於有洞板門上,毒露洞中,以砂鍋對洞熏之,少傾瘡口毒水如涎流出,病患快意為度,即將搽敷患處縛住,次日另熬又熏,三次毒水流儘自愈。

神驗熏藥方(吳羹相)

如意草(即犁頭草) 金銀花(各五錢) 桑葉(三錢) 三角峰(又名爬壁蜈蚣,系楓樹上藤,其藤系三個葉兒。一兩)

上入大砂鍋內,入水煎滾,紙封罐口,以棉花將病患好肉包蓋,再取門板量毒大小上下,開一洞,對毒熏之,藥氣直透毒內,自有惡水流出必多,如此三熏,毒散自愈。如未愈,再熏一次;如已潰爛,亦宜此法熏之。若攻出數頭,以蔥頭煎洗,有腐肉或瘡口燥,用豬蹄湯洗之,以膏蓋之。此乃奇效之法,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