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1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百二十二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
卷一百二十三 徽宗皇帝
卷一百二十四 

編類元符章疏

[編輯]

元符二年三月,先是中書舍人曾肇入對言:「以舜繼堯,所守一道,然猶明四目、達四聰,及禹繼舜,亦拜昌言。在漢宣帝始親政事,詔臣民上書,去其副封,以防壅蔽;唐太宗初即位,孫伏伽以小事諫,太宗厚賜勉之,以誘言者。至於本朝,可謂平治,而祖宗以來,數詔百官,使以次對,神宗舉而行之,於熙寧之初,以興起事功為後世法。臣願陛下遠觀舜禹漢唐之所行,近跡神考之故事,修轉對之制,下不諱之令,明詔百官,下及民庶,使得極言時政,無有所隱,然後陛下擇其善者而從之,且報之以賞,大則加之爵秩,小則賜之金帛,其言不足采、若狂誑牴牾者,一切置之,不以為罪,庶以鼓動天下敢言之氣,紓發鬱抑堙塞之情。當今先務,無易此者,惟陛下亟行之。」是日詔送三省。辛卯,詔曰:「朕以眇身,始承大序,任大責重,罔知攸濟。永惟四海之遠,萬幾之煩,豈予一人所能遍察,必賴百辟卿士,下及庶民,敷奏以言,輔予不逮。矧太史前告,天將動威,日有食之,期在正陽之月,變異甚鉅,殆不虛生。夙夜以思,未燭厥理,將以彌綸初政,消弭天災,自非藥石之規,孰開朕聽?況今周行之內,人有所懷,芻蕘之中,言亦可采。凡朕躬之闕失,或左右之忠邪、政令之否臧、風俗之美惡、朝廷之德澤有不下究,閭閻之疾苦有不上聞,咸聽直言,毋有忌諱。朕方開讜正之路,消壅蔽之風,其於鯁論嘉謀,惟恐不聞,而行之,惟恐不及。其言可用,朕則有賞;言而失中,朕不加罪。朕言惟信,非事空文,尚悉乃心,毋悼後害。應中外臣寮,以至民庶,各許實封言事,在京於合屬處投進,在外於所在州軍附遞以聞。佈告邇遐,咸知朕意。」中書舍人曾肇之詞也。

四月癸丑,先是中書舍人曾肇言:「伏思上書之人所言不一,其泛論大體,指陳利害,事干有司者,即乞降付政府,委官看詳,有可施行,旋具奏聞。如此則聖詔之出,不為空文,施之國家,固非小補,惟陛下留聽。」是日以奉議郎鄭敦義為承議郎,左班殿直高士育為承務郎,韶州仁化縣令鹿敏求為承事郎。賜太學上捨生何大正同進士出身,及開封府進士呂彥祖並為初等官 —— 大正:眞州司法參軍;彥祖:淄州司戶參軍。敦義、士育、敏求仍令閤門引見上殿。皆以應詔上書可采,故賞之也。

崇寧元年八月乙丑,臣僚上言:「臣聞『爵人於朝,與士共之;刑人於市,與眾棄之』,二帝三王之御天下,不易此道。伏見前日詆訕先朝,動搖法度,罪不容誅之人,比者追貶而顯黜之,皆板鏤所陳章疏,且頒降手詔,著所以罪之之由,俾中外洞知本末,此真與眾棄之之美意也。臣愚尚以為陛下踐祚之始,淵默不言,嘗開獻書之路,而以書獻者,有自布衣取甲科以令百里,或加秩一等,或解武弁而寄寺監丞簿之祿,天下之士,不知彼所論列為何等語言,往往懷疑,迄今不釋。欲望出其所上封事,布之四方,果其言有補國是,則至公之議,帖然自厭。脫或志在覬望,幸倖僥名器,無忠嘉一定之論,有姦憸兩可之語,附下罔上,累先烈而害初政,則於此時豈可以置而不問?如以臣言可采,望早賜施行。」詔:「除鄭敦義、江緷外,鹿敏求追所授承事郎,降充簿尉;高士育追所授官,依舊左班殿直;呂彥祖追所授官;何大正追所賜出身及所授官,並不得應舉。」【《實錄》無此。元符三年四月十七日,敏求自仁化令特改承事郎;士育以左班殿直特換承務郎;大正以太學上捨生特與賜同進士出身,為眞州司法參軍;彥祖亦補初等官為福州司法參軍。士育、敏求仍召對】

九月癸巳,降授朝議郎、提點淮南東路刑獄鍾正甫,為金部員外郎。正甫於元符末應詔上書,第為正上第一人,故擢用之。【《實錄》載正甫除金部外,他書不載。正上乃檢《會要》增入,或削去】是月乙未,詔中書省開具元符臣僚章疏姓名如後 ——

正上:鍾世美、喬世材、何彥正、黃古俊、鄧洵武、李積中
正中:耿毅、宗雨、李申、俞賚、蔣靜、葉承、張景仁、馮澥、孫覽、張撝、蕭拱辰、張彥逸、劉涇 十三人
正下:許奉世、宇文邦彥、吳珪、李籍、廖彥正、單暐、曾仁、王寧、李景直、王瑜、黃适、鄒子濟、李彥遠、尹復溱、辛之武、陳南夫、祝向、曾讜、王景行、陳之立、周熊、范峒 二十二人
邪上尤甚:范柔中、鄧考甫、封覺民、李新、吳朋、衡鈞、胡端修、趙令畤、周誼、安信之、孫琮、高公應、郭執中、王察、趙峋、李傑、李賁、石芳、吳安遜、朱紱、周永徽、楊琳、金極、張集、呂諒卿蘇炳、鮮于綽、黃策、高漸、王吉、張夙、王貫、葛茂宗、曹蓋、趙天佐、袞公適、洪羽、柴袞、劉謂 三十九人
邪上:梁寬、曹興宗、謝潛、許安修、羅鼎臣、于肇、黃遷、劉吉甫、王公彥、莫仲正、楊朏、許堯輔、胡良、李修、黃安期、梅君俞、沈千、張居、黃才、寇宗顏、曹盥、林膚、葛輝、逢純熙、王交、張溥、胡潛、劉勃、陳唐、董祥、陳師錫、王守、蔣津、高遵恪、王陽、張裕、王極、侯顯道、周遵道、宋壽岳、扈充 四十一人
邪中:趙越、朱光裔、王忠恕、劉質夫、鄧允中、王岐、謝悰、蘇處厚、高公湜、吳偉、江詢、劉沖、蕭刓、劉戣、宋勛年、吳文規、張琮、狄瑾、郭畤、楊令、劉憲、張寀、任寶賢、任伯雨、蘇大本、沈 、王箴、陳師錫、王發、呂陶、李浩、黃履、陳師道、上官公裕、劉天啟、張耒、史彭年、梁俊民、黃谹、李賡、李昇、楊植、薛逢、梁景初、李霔、張湜、耿毅、劉渙、李平、劉廓、李孝迪、陳中夫、張永弼、張戭、李良翰、竇誦、黃安期、孫大臨、張恕、宋寀、馬衷、高定、唐耜、富開、鮮于綽、韓英、范鍔、陳象古、王天常、甯祖武、李幹、翁升、邵伯溫、張上行、韓安岳、商師中、宇文譓、李知遠、吳瓌、潘見素、蘇之悌、張蘇、李閎、衡石、祁彭年、陳喆、葉世美、孫琮、毛隨、楊敦仁、檀固、許廣淵、李雲從、夏侯景仁、唐廣仁、許劭、高徽、楊明、郭簡修、黎延、孫秉善、陳昇、朱曾、陳琰、段察、武仲荀、姚諷、王望之、李由頤、蘇迥、段黌、馮伯藥、陳良能、王迥、趙孝立、宋之珍、楚興宗、陳𢒺、李晉裕、馮千里、高士戩、韓晞、王彥升、張確、劉奕、王中師、范埴、賀昌辰、張及、張鐸、鞠鐸、鞠嗣復、賈公裕、裴迪祖、王祐、梁安國、晁說之、王奧之、劉經國、倪直孺、王夷約、楊天惠、劉覺、陳策、李處仁、朱恪、路昌衡、周鼎、李圭、陳縝 一百五十人
邪下:王革、張諟、朱肱、錢升、楊忠信、王收、李賡、劉端彥、梁兌、張叡、傅耆、王偉、趙茂曾、楊致祥、董丕、竹璟、鄭綱、黨鈞、任日新、趙齊賢、蘇堯臣、高復、任仲奇、閭丘升、陳 、 陳皋、成彭年、梁薿、陳琳、王腴、喬天錫、丁執善、何宗翰、卞京、李知章、范子修、李援、徐瑛、王覬、毛叔度、吳倚、方适、林定、譚極、黃同、傅希寵、王彥弼、王師正、劉知止、劉寀、李程、馬牧、任廱、竇護、黃汝方、宋適、張譽、杜之邵、王時、馬恕、孫發、李彥弼、倪直孺、楊韶、王箴、鄧安正、黃正一、吳光美、李公夤、徐公亶、楊直、聶敏修、吳昺、崔陟、徐詵、謝愔、周邠、高臨、李志忞、蕭景修、徐俯、季孝常、范百億、何權、宇文輝、俞次契、甯宗傑、魏鏜、李羲叟、蘇之、時君陳、張照、李茂、安潭、魏介、章諷、江楶、陳雝、林崇旦、陳京、陸渙、張保淳、程之才、余卞、呂蕡、魏富、陸彥述、支詠、劉勃、費勉中、馬永逸、董乂、辛春卿、毛撝、黃叔靖、陳𢗞、楊洵、鄭子淵、傅烈、蓋士宏、耿居正、毛完、薛睿、黃諷、聶思孝、楊明、甯鳳、舒洪中、洪芻、武仲詢、向湜、徐愈、王驥、陳力、閻建、孟道、張友、劉跂、汪忱、李壽、邵秬、胡盤、熊俊民、崔鶠、向詢、黃應求、劉仲昕、司馬宏、黃熙、孟完旦、張元矩、唐嘉問、曾嶧、范子丹、江汝言、馮正卿、王濤、劉思、徐大經、呂元中、吳文規、杜穎、柴羲、卞議、歐陽旻、尹翊、胡沔、孫大臨、葛敏修、葉薿、錢大中、燕景賢、任唐愨、張碩、陳誨、李庭堅、史唐陳、楊居、陳升、黃子甯、趙晞、張沆、王彥、富純、江洵、劉溥、吳環、史保躬、趙丕遠、王漣、姜蹈中、朱繪、西門聿、趙襄、馬洙、張濟、朱恪、李黯、文嘉謨、上官彝、孫曾、潘琮、黃權、胡庶、程俱、馬待問、李翦、周希尹、燕默、蕭拱辰、傅甯、鄭少微、王知常、郝宗臣、林駢、鄭語、劉寬、楊容之、施邁、高公從、陳師錫、何景甫、范塤、張庭玉、唐靖、張朴、趙衡、王適、曾繹、劉蒙、毛求、蓋薦、李敦常、張直、楊瓌寶、李處誨、晁詠之、宋由正、陳中、逢純熙、張珙、史彭年、李機、楊禾、梁鼎、高公傑、趙子渙、家願、王箴、陸表民、楊傑、白鎮、袞公適、蘇象先、高漸、趙岯、郭永年、楊傅、朱行中、王注、滕友、侯晉卿、周鍔、毛直友、范世文、苗蓁、趙渥、王景行、謝學廉、李世基、陳愨、竇卞、孟長民、周种、閻崇、郭奉世、薛及、任有功、徐商美、宇文湛、劉文美、上官均、張沔、王公彥、賈休復、宋直方、喬甫、高士丕、江偉、劉鼎臣、常徽猷、何爽、韓升卿、何大受、陳修已、賀霖、張彥逸、俞唐、馬希道、蒲俊、劉爽、秦憲、蔣琳、方鼎、胡慎修、馮正雅、張元、句居體 三百一十二人

庚子,贈宣德郎鍾世美為右諫議大夫,錄其子為郊社齋郎。世美元符末任福建路提舉常平,因日食應詔上書,乞復熙寧、紹聖政事以銷天變,至是追贈。【詔旨載世美書甚備。按癸巳先書降授朝請郎鍾正甫為金部員外,以元符末上書第為正上第一,注云或削去,與此何如】

十一月甲辰,詔曰:「元符之末,下詔求直言,蓋欲廣朕聞見,裨益政治。比以所上章疏,付之有司,考其言邪正,今具名來上,其間昌言讜議,指陳闕失,皆有所嘉納,不能釋手,至其言當於理,又茲陳父子兄弟繼述友恭之義者四十一人,悉加精擢,用勸多士。內有附會奸慝,誣毀先帝政事者,總百四十人,然言有淺深,罪有輕重,取其詆譏謗斥,言之尤甚者三十八人,覽之流涕,弗忍再觀,得罪宗廟,朕不敢貸,可責逐遠方。次等者四十一人,其言亦多詆譏,各與等第降官,責遠小處監當,以戒為臣之不忠者。」勘會邪上尤甚,係范柔中等三十八人,內郭執中已除名勒停,吳朋、王古已身亡,朱紘致仕老疾;邪上次等,係梁寬等四十一人,內陳唐、扈充、許安修已身亡,劉吉甫係承務郎致仕。詔-:「范柔中等並特勒停,永不收敘,朱紘免羈管外,餘分送逐處羈管。」——

范柔中,雷州;鄧考甫,筠州;封覺民,簡州;李新,遂州;衡鈞,淄州;胡端修,廣安軍;趙令畤,蔡州; 周誼,郴州;安信之,同州;孫琮,荊門軍;高公應,隨州;郭執中,成州;王察,深州;趙峋,處州;李傑,唐州;李賁,單州;石芳,曹州;吳安遜,濮州;周永徽,眉州;金極,廬州;張集,濰州;呂諒卿,亳州;鮮于綽,河陽;黃策,登州;高漸,撫州;張夙,廣濟軍;王貫,棣州
梁寬、曹興宗、陳師錫、劉勃、黃安期、沈千、羅鼎臣、高遵恪,各降兩官,寬等六人,並添差監當,鼎臣、遵恪仍致仕。
于肇、黃遷、莫仲正、許堯輔、楊朏、胡良、李修、梅君俞、張居、黃才、寇宗顏、曹盥、林膚、葛輝、逢純熙、王交、張溥、胡潛、董祥、蔣津、王守、王陽、張裕、王拯、侯顧道、周遵道、宋壽岳、謝潛、王公彥二十九人並衝替,係私事理重,仍不得改官。

【《實錄》無此段,此據詔旨及《宣和錄》二年九月十三日可考。陳唐,崇寧二年九月二十四日、五年正月十七日當考;許安修,崇寧五年正月十七日】

二年九月庚寅,詔:「應上書邪等人知縣已上資序,並與宮觀嶽廟,選人不得改官及不得注縣令。」丙申,詔:「建中靖國元年及元符末姦黨並合焚毀文字等,併依元祐。」已下見元祐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