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異典述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皇明異典述
作者:王世貞 
本作品收錄於《弇山堂別集 (四庫全書本)

[編輯]

夫國之有典也,則號令慶罰皆在焉。其曰典者何?誌常也。曰異典者何?誌非常也。諸創國者皆不為常者也。其業可大而法可久,習之則為常,是故曰典也。自古有天下之盛者,莫過唐、虞、三代。唐有天下,舉畝{畝厶}之鰥民而委之政,既得政則絏天子之所,任嶽牧侯伯而僇之。既僇之而復峻用其子,其後輒舉祖宗之人民社稷而付之。商有天下,舉五就之遁臣而委之政,既託孤而廢其主,廢而旋復焉,尊之曰阿衡,而待之以不臣。周借其國,付渭川之釣叟,使埒父稱而師事之,又以其幼子托之於介弟,使據君位而朝諸侯。其歿也,又崇以天子之禮樂。典而異者孰並哉!及其衰也,以定王卻楚之晉文尚能守空名之隧,而不肯予以九合諸侯之齊桓,其相國尚能守陪臣之分而不敢渝。非衰主之賢而創主之易也,其勢殊也。明興,高帝取天下於腥穢之虜,勢不得不有所更革,天造草昧,事取意裁,及未討論,至末年而始截如矣,其始不能無異也。雖然異而非異也,易世而後,或革或因,乘時變通,加以潤色,固無論已。其它或不無一時之好而有所登進,或不考於甲令之舊而有所抵迕,或飾喜出於燕昵而少折衷,或疑功歸之惟重而未為衡,或假無方之立而不必公,或取政府之狥而不必當,或言路啟於新進而不暇詳,或曹局迫於奉行而不暇執。主之者快,而旁睹者駭;授之者以為常,而受之者以為異也。餘故識而述之。其有抑斥者,亦附焉。凡十卷,以從異日稗官之後。


卷一[編輯]

○再上祖宗號

嘉靖十八年,改上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尊號為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加上皇考恭睿淵仁寬穆純聖獻皇帝尊號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按:世宗欲罷太宗之配天,而宗祀獻皇於明堂以配上帝,故有所更置耳。

○天子別號

正德五年,上自號大慶法王西天覺道圓明自在大定慧佛,特給黃金印、白玉軸頭誥命。嘉靖三十五年,恩封睿宗為三大金闕無上玉堂都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聖尊開真仁化大帝,獻皇后為三天金闕無上玉堂總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聖母慈化天後孝烈方皇后為九天金闕玉堂輔聖天後掌仙妙化元君,上初封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玄真君,加封九天弘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真人元虛玄應開化伏魔忠孝帝君,再加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三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萬壽帝君。自是至四十五年,又不可勝紀矣。

○天子爵封

離皇帝初渡江下太平,稱行中書省馬步水軍大元帥,下建業,稱江南等處行中書省中書右丞相、吳國公,尋進吳王。皆諸將推,而以宋龍鳳主命行之也。

正德十三年七月,司禮監太監蕭敬傳奉聖旨:「近年以來,虜酋犯順,屢害四方,兵戎廢弛。其遼東、宣府、大同、延綏、陝西、寧夏、甘肅,尤為要任。今特命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統率六師,分布人馬,或攻或守,即寫各地方制敕與之,使其必掃腥膻,靖安民物。至於河南、山西東、北直隸,倘有小寇,亦各與敕書,使率各路人馬剪削。」朱壽者,上所自命名也。尋如內閣、九卿、科道官於左順門諭旨,皆泣諫,弗納。八月,手敕吏部:「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統領六師,掃除邊患,累建奇功,特加封鎮國公,歲支祿米五千石。吏部如敕諭奉行。」該尚書陸完等執奏,不聽,仍批註於後軍都督府帶俸。十四年正月,手敕吏部:「鎮國公朱壽特加太師。」又傳旨諭吏部:「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太師、鎮國公朱壽,今往南北兩直隸、山東泰安州等處尊奉聖像,供獻香帛,祈福安民。」內閣、部院、科道、部屬官極諫,不聽。八月,傳旨:「寧王宸濠,悖逆天道,謀為不軌,擅殺巡撫等官,燒毀府、縣,荼毒生靈。傳聞已至湖口,將犯南京。即令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後軍都督府、太師、鎮國公朱壽,親統各鎮官軍征剿。」又傳旨:「聯親率六師,春天征討,仍托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鎮國公名號,還寫制敕,便於行事。」

○三祖爵封

高皇帝之曾祖四九公,宋龍鳳九年贈資德大夫、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上護軍、司空、吳國公,是曰懿祖,配侯氏贈公夫人;祖初一公,贈光祿大夫、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司徒、吳國公,是曰熙祖,配王氏贈公夫人;父五四公,諱世珍,贈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太尉、吳國公,是曰仁祖,配陳氏贈公夫人。豈諸將臣上之而以宋龍鳳之制行之耶?抑龍鳳主來見策也?

○兩宮並尊

憲宗初,嫡母錢上徽號曰慈懿皇太后,生母周曰皇太后。錢太后崩,周太后始有聖慈仁壽之號。

正德中,母後張已上徽號曰慈壽皇太后矣。嘉靖初加尊號曰昭聖慈壽皇太后,稱皇伯母,而聖母將稱聖章皇太后。三年,加張太后尊號曰昭聖康惠慈壽,而蔣太后亦加號曰章聖慈仁,然尚有二字異也。十五年,昭聖加「恭安」二字於「康惠」上,而「章聖」加「康靖貞壽」於「慈仁下,遂並加八字,無別矣。

隆慶六年,今上即位,上嫡母陳號曰仁聖皇太后,生母李號曰慈聖皇太后。而萬曆六年加「懿安」於「仁聖」上,加「昭文」於「慈聖」上。十一年,仁聖復加「康靖」二字,慈聖亦加「明肅」二字。蓋不惟等重無別,而字義之微亦微軒輊矣。

○親王賜道號

世宗末,賜徽王厚爝號忠孝□一真人,遼王憲節號□一真人,黃金印大於國寶。後皆追奪。

○親王將兵

國初,皇侄文正以總兵鎮洪都,諸將悉聽節制。後秦王征西虜,晉王、燕王征北虜,楚王、湘王征五開洞蠻,俱領敕為大將統兵,公侯皆聽節制,有功。永樂元年初下京師,製高陽郡王高煦充征虜副將軍,北平、開原諸衛及從征官軍悉聽節制。

○親王授官

國初,皇侄文正初為同僉書樞密院事,特拜大都督府大都督,秦王為宗人令,晉王、燕王為左右宗人正,周王、楚王為左右宗人,俱正一品。

○諸王公主初定歲祿

九年,定諸王、公主歲供之數。親王歲支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一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一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茶一千斤,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靖江王府歲米二萬石,鈔一萬貫,餘比親王減半,馬匹草料月支二十匹。公主,未受封者,歲支紵絲一十匹,紗一十匹,羅一十匹,絹三十匹,夏布三十匹,木棉布三十匹,綿二百兩;已受封者,莊田一所,歲收糧一千五百石,鈔二千貫。親王子男夫受封者,歲支紵絲、羅絹、冬、夏布、綿同公主,女半之;男已封郡王者,歲米六千石,鈔二千八百貫,錦十匹,紵絲五十匹,羅二十五匹,紗二十五匹,絹一百匹,夏布一百匹,木棉布一百匹,綿五百兩,鹽五十引,茶三百斤,馬匹草料月支十匹;女已受封及嫁者,歲米一千石,鈔一千四百貫。親王世子歲賜同郡王。郡王之子襲封者,比始封郡王減半,郡王女、縣主已嫁者,歲米五百石,鈔五百貫。後至二十二年,以物力不給,更定為今制。自初封十王之外,未有沾被者。

○親王歲祿之異

親五歲祿萬石。考宣德元年,周王歲祿加至二萬石,以太宗母弟也。漢、趙二王又加至各三萬石,以太宗親子也。若代王六千石,唐王五千石,韓王三千石,伊王、遼王二千石,岷王一千五百石,肅王一千石,則以邊餉之不繼,或多賜莊田、草場以益之,非有隆殺也。

○親王功賞之厚

宗王以賢德維藩,不當有戰功,而高帝則獨重之。洪武中,秦、晉、燕數北征有功,賞最重,楚、湘次之。其可考者,晉、燕二府賜鈔各一百萬錠;楚王征雲南阿魯禿等處,賜秦馬三千匹,黃牛二千頭,犛牛一千頭,羊九千隻。

永樂賞穀王穗金川門功,樂七奏,衛士三百,金銀大劍,金三百兩,銀三千兩,鈔三萬錠,彩幣三百匹,良馬四匹,金籠鞍轡二副;又馬二十四匹,金鞍二副,銀五百兩,鈔四萬六千錠,錦十匹,紵絲綾羅各六十匹,絹百九十匹,又銀千兩、鈔三萬錠,袍衣三襲,絹五百匹,白A16羅綿一條,西洋布三十匹、檀香三百斤,降真香五百斤,胡椒、蘇木各千斤,良馬十匹,羊百空,酒五百瓶,椰子三百,火者百人。賞蜀王椿發穀府反謀功,黃金二百兩,銀千兩,鈔四萬錠,玉帶一,金織袞龍紵絲紗羅衣九襲,紵絲紗羅各五十匹,絨錦十匹,彩絹千匹,A16羅綿十條,高麗布一百匹,白米千石,胡椒千斤,良馬十匹、金鞍二副;又銀四千五百兩、鈔十萬錠、米萬石,紵絲五百匹,紗羅各二百五十匹,絹一千匹,A16羅綿六十條,蘇木五千斤,胡椒三千斤,珍珠一百九十二兩,馬一百五匹,金鞍二副,火者百人。洪熙賞趙王高燧山陵功,白金三千兩,鈔三萬貫,彩幣二百表裏,馬十匹。

○親王誕辰特頒

永樂初,周定王橚誕辰,賜冠一,通天犀帶一,彩幣三十匹,金香爐合各一,玉觀音、金銅佛各一,鈔八千錠,羊十腔,酒百瓶。立春,賜彩幣三十匹,珠翠春花各四十枝,酒千瓶,羊百牽,馬十匹,金鞍二副。按:我朝諸王於此二節例無慶賜,獨定王以同毋弟得之,至王薨而後已。蓋特恩也。

○親王封國改建

洪武初,封吳王橚,改封周王;封豫王桂,改封代王;封漢王楧,改封肅王;封衛王植,改封遼王。

○親王降封

永樂中,徐王允熙降封甌寧王,奉懿文皇太子祀。

○郡王同親王

高皇之世,皇侄文正以大都督總製南昌,摧陳友諒,後雖用驕僭致殞,而念親念勳,上實不忘。故其子守謙雖封郡王,冠止七旒,祿止二千石,而特設內外承奉、長史等官,宮城莊田宗社之類,皆與親王等。

○宗王獻詩將賞

洪熙元年,韓王衝或、襄陵王衝秋、樂平王衝烋各獻詩頌,上歎而嘉之,賜敕獎諭,比之東平、河間。仍齎韓王白金五百兩,鈔六千錠,錦六匹,紵絲二十表裏,紗羅各二十匹;二王各白金二百五十兩,鈔四千錠,錦三匹,紵絲十表裏,紗羅各十匹。仍令戶部加支本色祿米有差。祖宗朝親親右文,其隆渥如此。

○夷王如親王

西虜如忠義王,北虜如太平王、如和寧王,皆待之以王號,取羈縻而已。獨永樂哈密忠順王築城池,賜金印,復設長史、紀善、衛經歷,以中國庶僚周安、劉行、韋思誠充之,則儼然親王矣。哈密累建累廢,後為土魯番所並。雖以詔旨還王及印,微弱不振,終難復也。

○異姓追封王

國朝推劉氏白馬之約,於勳戚大臣無生封王者,惟贈典則有之,今記於左:

滁陽王郭子興以舊帥追封。楊王陳公以外大父追封,徐王馬公以外父追封,俱無名。外高祖大王、外曾祖高王,俱無姓。隴西王李貞以姊夫及子文忠功追封。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歧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黔寧王沐英、定遠王沐晟、河間王張玉,定興王張輔、東平王朱能、宣平王朱永,以功追封。平陰王朱勇以死難追封。寧陽王張懋、定襄王朱希忠,以恩舊追封。

以上廟像用七旒冠皮弁及誥命用寶軸金冊。寧陽、定襄後以言者追論非例見褫。

又洪武三年,大封勳臣,所謂生封公、死封王者,凡六人。其後李韓公善長、馮宋公勝皆以罪不得封。而封王者湯信公和、沐西平英也,沐定遠晟、朱宣平永已不能無異議矣。朱平陰之死敗績,與丘淇公同,而得封王爵。至李隴西貞、張寧陽懋、朱定襄希忠,抑又異矣。

○異姓封王

永樂末年,也先土幹來歸,賜姓名金忠,封忠勇王,奉朝請,其祿俸傔從,在公之下侯之上。然累加太保、太子太保等官,又在京及典兵出征,非四夷封爵比也。

○贈三代王

洪武三年追封鄂國公遇春為開平王,十六年曹國公文忠為歧陽王,十八年魏國公達為中山王,二十五年西平侯英為黔寧王;俱追封其三代曾祖、祖、父為王。鄂、魏、曹以勳,西平兼以戚也。洪熙初,追封東平、河間亦三代王,後無之。

○再進公號

吳元年,封中書左相國李善長宣國公,右相國徐達信國公。時上尚為吳王也。洪武三年,左丞相宣國公善長進封韓國公,祿四千石;右丞相信國公達進封魏國公,祿五千石。

○再易侯號預章侯胡廷瑞改封臨川侯。

○父子易封

甲令襲封仍故號。常忠武遇春封鄂國公,薨,子茂襲,改封鄭國公;茂得罪,弟昇改封開國公。鄧武順愈封衛國公,子鎮襲,改封申國公。納哈出降附,封海西侯,子察罕襲,改封沈陽侯。濮英贈金山侯,子璵改封西涼侯。

○遙授國公

廖平章永安為張士誠所獲,不屈,被囚,遙封楚國公。卒後改封鄖,以避王封也。

○恩澤公

高帝最重公封,下於王一等。其時獨李曹公貞以尚主由恩親侯進封,然與其子文忠同爵,不甚異也。至二十三年,都督僉事胡顯以皇充妃從子侍楚王征蠻洞,功甚微,進封梁國,則甚異矣。永樂初,徐定公增壽以皇后弟輸款被禍封,遂世襲。嘉靖初,張昌公鶴齡以太后兄推恩、郭翊公勳以督工進封,真闊異之典也。然昌、翊二國是流爵,非世襲。

○襲爵公侯贈王公

襲爵公、侯、伯,非有奇功異能沒不得追封王公侯,亦令甲也。寧陽王為英國公懋,平陰王為成國公勇,定襄王為成國公希忠。康蘄春鐸之封蘄國,陳泰寧瀛之封寧國,宋西寧瑛之封鄆國,吳恭順瑾之封涼國,孫會昌繼宗之封剡國,李忠憲賢之封豐國,蔣敏毅琬之封涼國,皆襲爵。內朱、陳、宋、吳四人,皆以死事,則寧陽、定襄,誠為曠典。而嗣侯得之,亦為異恩矣。

○文臣封爵

按《大明律》:「文臣不許封公、侯。」又云:「其生前出將入相,能除大患盡忠報國者,同開國元勳一體封侯諡公,不拘此例。」「諡」當作「贈」,疑誤也。按:稱「封侯諡公」,又雲「不拘此例」,則侯似可封;然所謂生前云云,恐亦追封也。國初自李韓公後不復見,成化中欲進封王越,亦以此例而止。

封公者,中書左丞相韓國公李善長以開國輔政功封。

封伯者,右丞相忠勤伯汪廣洋以輔政封,御史中丞城意伯劉其以籌策封,廣東左布政使東莞伯何真以降附封。

已上太祖時封,階勳尚二品,而何公不言階勳,顧歲祿至千五百石,已在一品上矣。兵部尚書忠誠伯茹常以迎附封。已上太宗時封,勳階皆正一品矣。

兵部尚書靖遠伯王驥以平麓川封,禮部尚書興濟伯楊善、華蓋殿大學士武功伯徐有貞以奪門封。已上英宗時封。都察院左都御史威寧伯王越以破虜封。

已上憲宗時封。

南京兵部尚書新建伯王守仁以擒叛王封,真人恭誠伯陶仲文以修藥餌封。已上世宗時封。

汪、劉、陶不世襲。劉卒後,其孫推恩封一輩,至曾孫於嘉靖中復封;何、楊傳一代廢;茹、徐傳世指揮使,隨革。今得世襲者,基、驥、寧仁而已。

嘉靖初,修定策功,內閣大學士楊廷和、蔣冕、毛紀封伯爵,子孫世襲,固辭,而許廷和子孫世襲在京四品文職,冕等五品,俱不就。

文臣支伯爵俸者:嘉靖中真人陶仲文以祈雨,少師嵩年八十加恩:隆慶初,少師徐階十八年考滿加恩,辭;萬曆中,少師張居正十五年滿加恩,辭。按:嵩之伯爵俸,定議千二百石,又本色八分,折色二分,所以為優。若千石,則在正一品下,比之舊支正一品兼支尚書俸更薄矣。

○錄軍國重事

洪武元年,李宣公善長、徐信公達、常鄂公遇春,於階勳下帶錄軍國重事,若因元之舊耳。三年,宣公進封韓,信公進封魏,改帶參軍國事;而同封李曹公文忠為同知軍國事,馮宋公勝、鄧衛公愈為同參軍國事,蓋不無少軒輊也。十年,信公湯和加設知軍國事,頗重,以後不入銜。

○文職冒武號

國初,公、侯為「輔運」,伯為「翊運」,武為「宣力」,而文為「守正」。汪忠勤廣洋、劉誠意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而無「推誠」字,蓋殺其禮也;茹忠誠常因之。其後王靖遠驥號止」「推誠宣力」,楊興濟善有「奉天翊衛」八字,然俱稱武臣,雖秩隆於前三伯,而文職冒武號,不自覺其誤矣。後徐武功有貞自為誥券,始復改正。而靖遠、興濟遂援以請,亦得稱文臣。洪武中,公有「光祿左柱國」、「榮祿右柱國」,皆帶特進,而侯止「榮祿柱國」、伯止「資善大夫護軍」,靖遠以後乃俱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雖伯階已進次通侯,然職典章者亦不為不誤也。

○文武勳號之優

勳號,在洪武者曰「開國輔運」,在永樂者曰「奉天靖難」,久之則曰「奉天翊衛」。或以祖勳而封後人者曰「欽承祖業」、其武職則曰「推誠宣力」,文職則曰「推誠守正」而已。惟張英公輔,初以「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為新城侯,洪熙給誥,以上公故特加「輔運」二字;《正統實錄》成,加「佐理」二字,共得十二字。朱宣平永加「佐理」,與徐武功有貞加「奉天翊運推誠宣力守正」,得十字,而王靖遠、楊光濟因之;後王威寧、王新建亦因之。蓋奄有文武之美,非故典也。嘉靖中,封常、李、鄧、湯後四侯,誠意一伯,給本身誥券,隻當稱「欽承祖業」,不可言「開國」也。

○文臣贈爵

贈公者:江西行省參政、姑熟郡公陶安,太子少師、榮國公姚廣孝。

贈侯者:知處州府、太原郡侯王道同,知南昌府、南陽郡侯葉琛,左司郎中、高陽郡侯許瑗。尚書、靖遠侯王驥,興濟侯楊善,新建侯王守仁。

贈伯者:吳王府參軍、左司郎中、縉雲伯胡深,中書參議、西河伯毛麟,臨江同知、天水伯趙天麒,太子太師、湯陰伯郭資,少師、茌平伯吳中,太子太保、沐陽伯金濂。

贈男者:中書都事、丹陽縣男孫炎,中書郎中、當塗縣男王愷。

○公世子

令典:親王子曰「世子」,禮服視郡王;郡王子曰「長子」,禮服視鎮國將軍。公、侯子應襲者,授勳衛及帶刀舍人,不當言世子也。惟湯信公和子輗已為前軍都督僉事,二品矣,卒而贈世子。又高帝御撰《中山王神道碑》曰「世子輝祖襲」。想國初之制如此,但不知品秩何如。

○上柱國

《會典》稱正一品階勳云加授贈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疑止為贈設耳。李韓公、徐魏公、常鄂公初俱帶「上柱國」,然階不過銀青榮祿大夫。蓋因元之舊,官未定也。後常公物故,二公俱改「左柱國」。近夏少師言獨得「上柱」,為一時曠典。然在隋初為從一品勳,而唐則四,實不為異也。乙丑年,加嚴嵩,辭以人臣無「上」,則夏公此官,固驂乘之禍耳。乙丑,少師徐階以十五年滿加,固辭。辛巳,少師張居正亦以十五年滿加,亦辭,後卒以為贈。今按:「上柱國」一人,夏言;曾「上柱國」一人,張居正。

○左柱國

左右柱國不見《會典》。洪武三年始封李、徐二公,加「左柱國」,自李曹公而下,俱「右柱國」,文臣則絕無及者。正德初,劉文靖健以顧命大臣得「左柱國」,繼之者李文正東陽、楊文忠廷和、梁文康儲、楊文襄一清,大概皆異典也。萬曆時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俱以九年滿加「左柱」,共八人。正德末年,梁文康以次輔與楊文忠同得「左柱」,尤奇。今少師時行以六年滿得之,俱奇。

洪武三年大封,唯太師李韓公、太傅徐魏公稱「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而已,常鄭公茂、馮宋公勝、李曹公文忠、鄧衛公愈皆以「榮祿右柱國」封,見 「左」之不易得也。湯信公和由中山侯進封,得「光祿左柱」,而胡梁公顯以王親,亦濫竽焉。若傅穎公、藍涼公之大勳,亦仍「榮祿右柱」而已。永樂初,李曹公景隆以降附加祿千石,為「光祿左柱」,而元勳如丘淇公福、朱成公能,下安南如張英公輔、沐黔公晟,皆「榮祿右柱」。至洪、宣中,英公以國史完,始進「光祿左柱」。成化末,太師張英公懋進「光祿左柱」,而朱保公永封國時,亦止以「光祿兼右柱」耳。以後如朱太師希忠之崇貴,亦止「特進柱國」。然則「左柱國」亦非人臣所易當也。

○左柱國不兼特進

階以「特進」為重,而勳尤以「左柱國」為崇。「特進」而止「柱國」者有之,未有「左柱國」而不帶「特進」者也。嘉靖十五年,加武定侯「太師、左柱國」而不帶「特進」,似不可曉。萬曆初,吏部擬加少師、江陵公亦如之,尋辭。

○文臣特進

文臣非伯爵而階「特進光祿大夫」者,亦不易得。今按:無「左柱國」者,劉文穆吉、嚴分宜嵩、徐文貞階;帶「左柱」者,劉文靖、李文正、楊文忠、楊文襄、梁文康、張江陵及申少師;帶「上柱」者,夏文湣。前後十一人而已。


卷二[編輯]

○文臣加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曰三公。

高帝時,李韓公善長為太師,而徐魏公達為太傅,常開平遇春贈太保。已後絕不輕授,其重惜之意可知。仁宗始加張英公為太師。嗣後武臣得之不以為異。嘉靖祿,楊少師廷和一品十二年,又以辭伯爵,有進階二級詔旨,特拜太傅,四辭而止。萬曆初,張文忠居正一加太傅,三辭而止,辛巳始拜命。壬午張進太師,十日卒。今按:太師二人,李善長、張居正;太傅一人,即張公。二公後皆削。

○勳臣太師

三公雖並經邦,而太師尤重,非人臣所敢當。以徐中山之勳德,而加止太傅。去韓公幾五十年,而有英國公張輔、嗣公張懋、保國公朱永、昌國公張鶴齡、定國公徐光祚、翊國公郭勳、成國公朱希忠,並韓公凡八人。郭加太師時尚侯爵,尤為異也。

○公孤真任

洪武十三年廢中書省後,有上疏請設三公府,俾之坐論燮理。上欲從之,而未定也。考宣德三年,敕太師、英國公張輔,少師、吏部尚書蹇義,少傅、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少保、太子少傅、戶部尚書夏原吉,太子少傅、工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楊榮。按:義等敕云:「卿等祗事祖宗,多曆年所,嘉謨讜議,積勳勤誠。聯嗣統以來,尤深讚輔,夙夜在念,圖善始終。蓋以卿春秋高,尚典繁劇,優老待賢,禮非攸當。況師保之重,寅亮為職,不煩庶政,乃副倚毗,可輟所務,朝夕在朕左右,相與討論至理,共寧邦家,職名俸祿悉如舊。卿其專精神,審思慮,益致嘉猷,用稱朕眷注老成至意。欽哉。」其輔敕云:「卿以親以賢,祗事祖宗,多曆年所,忠存社稷,功著國家。逮朕纘承大統,勤誠輔弼,元勳厚德,巋然於今。方當注倚之時,矧居燮理之任,不煩以政,乃理攸宜。可輟中軍都督府事,職名傣祿悉如舊。朝夕在朕左右,相與究論軍國重務,共安家邦。卿其專精神,明道德,益弘啟沃之功,用臻治平之效。」蓋真領公孤之職也。十年上崩,蹇、夏後先卒,而二楊還領閣務,尋復為虛銜,蓋迄今云。又,永樂中,姚廣孝以立東宮,自僧錄左善世進太子少師,而無他兼職。又有敕云:卿資性篤實,學行老成,事朕藩邸,積有年歲。朕靖難之初,卿侍左右,謨謀弼讚,裨益良多。今建儲嗣,簡求良輔,以卿舊人,特授太子少師。夫太子,天下之本也,必賴啟迪良正。輔成德器。仰尚勉盡厥職,副朕眷倚之重。欽哉。」以此考之,不兼它官,不領他職,亦真任也。

○四夷三公

永樂中,也先土幹來歸,賜名金忠,洪熙元年加太子太保,宣德六年加太保,俱二俸兼支。又,永樂賜阿魯台太師、中書右丞相、和寧王誥命,然亦因故號而稱之耳。

○三孤兼東宮卑秩

按:師、保兼東宮官,或帶本秩,如少師兼太子太師之類;或以小兼大,如少保兼太子太傅之類,無大兼小者。唯宣德初,夏忠靖原吉以少保仍兼太子少傅,欲優以二俸故也。嘉靖初,楊文襄一清以少師兼太子太傅,亦官制一變也。席文襄公書嘗言宜釐正,不報。

○公孤自相兼

嘉靖中,京山侯崔元已加太傅,左都督陸炳已加太保,二公俱兼太子太傅。太保正一品階矣。後以聖誕,前後元加少師、炳加少傅。元後同大學士嵩辭,得免;炳至終身稱太保兼少傅。上時亦不安於心,有御劄云「以公兼孤亦可」。

○公兼三孤及侯兼東宮三少

國公自加三公外,有東宮三太而無三孤。萬曆,英國公張溶加少保,再加少傅。侯、伯兼公孤外,其於東宮有三太而無三少。天順中,廣寧侯劉安加兼太子少傅;隆慶中,恭順侯吳繼爵加兼太子少保。若洪武初李韓公兼太子少師、徐信公兼太子少傅、常鄂公太子少保,其時官制亦未定也。

○三少相兼

嘉靖中,真人、禮部尚書陶仲文兼少師、少傅、少保。古今所未有。

○三品兼三少

東宮三少以上,舊制惟尚書、左右都御史得兼之。洪熙初推恩,大學士楊士奇以禮部左侍郎加少保,楊榮以太常卿加太子少傅,金幼孜以戶部右侍郎加太子少保,無何,俱進尚書。景泰間,備署宮官,且以易儲故推恩,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江淵、禮部左侍郎兼學士王一寧、戶部左侍郎兼學士蕭鎡兼太子少師,吏部左侍郎俞山、太子少傅兵部右侍郎俞綱、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羅通、大理卿蕭維禎、通政使李錫俱太子少保。前後所無。

○孤卿兼宮官

洪熙中,少師蹇義、少傅楊士奇、少保黃淮,例不兼宮臣。其自東宮三太、三少而進三孤者,則削其舊銜,如太子少傅楊榮、太子太傅胡濙、太子太保王直進少傅是也。故景泰以前,當以孤卿兼宮秩為異,少保兼太子少傅、戶部尚書夏原吉,僅一人。

○孤卿不兼宮官

自景泰備東宮三太,而三孤俱有兩職。然成化初猶有不兼者,曰少保李賢、彭時。彭公沒,絕響矣。故成化而後,當以不兼宮秩為異,曰少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張璁,亦僅一人。

○南部三孤

南京大臣以三孤兼者,獨少保、參讚機務、南京戶部尚書黃福一人而已。若太子太保,則有四人:兵部喬宇、秦金,吏部王用賓,戶部周經。

○節鎮三孤

弘治王襄敏越總製陝西三邊,以少保兼太子太傅。嘉靖楊文襄一清總製西三邊,以少傅兼太子太傅。正德陳金總督兩廣、胡宗憲總督浙、直、江西、福建,俱以少保兼太子太保。凡四人。若太子太保,則景泰兩廣王翱,成化宣大王越、俞子俊,正德四川洪鍾、彭澤,嘉靖三邊王憲、王瓊、王以旂、劉天和,征倭趙文華,隆慶宣大王崇古,萬曆宣大方逄時、張佳胤、鄭洛。

○尚書一品

建文初,特崇加六部尚書皆正一品。於是,吏部尚書張紞,戶部尚書王鈍,禮部尚書陳迪、鄭賜,兵部尚書齊泰、茹常、鐵鉉,刑部尚書侯泰、暴昭,工部尚書嚴震直,皆階特進榮祿大夫,每部增設侍中,正二品。

○四輔官分四時

高皇帝設四輔官,均職四季,以上中下三旬,人各司之,驗雨暘。春三月,李佑司皆中旬十日,龔斅司皆下旬十日;夏三月,杜斅司皆上旬十日,吳源司皆中旬十日,趙民望司皆下旬十日。秋、冬亦如之。各兼太子賓客,班列公、侯、都督之次、尚書之上。又有四輔遊東苑倡和詩,不載。

○一佩九印

太宗初幸北京,官不必備,或以事譴,有一官署二三印者,惟夏忠靖原吉兼掌九卿印,各曹俱於朝房取裁,為一時盛事云。

○六卿兩銜

洪武二十四年,太子少保詹徽以吏部尚書正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嘉靖十四年,太子太保汪鋐以吏部尚書正兼兵部尚書。二公俱綰二綬,更日治事。詹公同在洪武初以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承旨,亦兩綬二職,以其俱三品也,故附記之。

○吏部尚書掌別部

正德初,起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屠公滽以舊銜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院事;隆慶末,起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楊公博以舊銜掌兵部事,然不預本部職任;十五年,起吏部尚書嚴清掌兵部,未上。

○別部尚書署吏兵部

永樂以前無論已。宣德間,戶部尚書師逵署吏部終身,輟本部事;工部尚書吳中署吏部,不輟本部事;嘉靖間,刑部尚書鄭曉署兵部;萬曆間,兵部尚書方逢時署吏部。俱以候尚書未至也。又刑部尚書嚴清署吏部。

○六卿外署

建文中,兵部尚書茹常署河南布政司,刑部尚書暴昭署平燕布政司。永樂中,戶部尚書郭資署北平布政司,工部尚書黃福、兵部尚書陳洽總署交阯布、按二司,刑部尚書雒僉掌真定府,刑部左侍郎楊勉署山東布政司。

○吏部尚書外遷

洪武十三年以前,吏部尚書遷行省參政者,皆為遷也,蓋尚書三品,而參政從二品耳。又有吏部尚書王興福為西安知府,周時中為鎮江知府,陳修為濟南知府,李仁為青州知府,陳敬為禮部員外郎,崔善為宣化典史。

○吏部尚書改別部

吏部自建文而後益重矣。其改兵部者,茹忠誠常;南本部者,崔莊敏恭;南禮部者,耿文恪裕;南兵部者,劉機;改兵部總督者,王恭襄瓊;改刑書者,李康惠承勳。

○尚書兼九列

王驥、程信以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石璞、趙榮以工部,王來以南京工部,兼亦如之。蓋皆用軍功也。按:理官非若宮秩可兼,又於品為三,無足榮者,蓋二俸並支,優以歲祿耳。自程後絕不復有此加。又,洪熙初,禮部尚書呂震為太常寺卿,則兼事與祿也。

○南兼北銜

正德初,王公軾以南大司徒兼北院副都,總師征蜀;嘉靖中,王公守仁以南大司馬兼北院左都,討岑猛;張公經以南大司馬兼北院右都,平倭;至王公用賓以南太宰伯兼翰院學士。蓋優禮儒臣之典也。

○北銜理南務

嘉靖中,李默、王材;萬曆中,屠羲英,俱以太常寺卿掌南京國子監祭酒事。萬曆初,萬士和以禮左侍管南禮右侍事,尋以左侍掌國子監;翁大立以兵左侍前後管南吏、刑二部右侍事。此皆以北銜理南務也。

○戶部事祿之異

宣德中,夏忠靖原吉為少保、太子少傅、戶部尚書,然不治部事,而兼支尚書俸;郭忠襄資以太子太師起掌部事,然不帶尚書銜。一時事也。

○一部二尚書

洪武初製,每一部二尚書,如吏部詹同、李守道,戶部李泰、周肅,同日命下。後雖革,亦往往有之。吏部,宣德蹇義、郭進,景泰王直、何文淵,又王直、王翱;戶部,永樂鬱新、夏原吉,宣德夏原吉、郭資;禮部,永樂呂震、趙羾,景泰胡濙、楊寧;兵部,建文茹常、齊泰,永樂金忠、方賓,正統王驥、徐晞,又徐晞、鄺野,景泰於謙、儀銘,又於謙、石璞,嘉靖張瓚、樊繼祖;工部,永樂趙羾、宋禮,又吳中、趙羾,宣德吳中、李友直,嘉靖林廷昂、甘為霖,又溫仁和、甘為霖,又歐陽必進、雷禮,萬曆楊兆、何起鳴、石星、曾同亨;兩左都,景泰陳鎰、王文,正德陳金、王璟;三左都,景泰陳鎰、王文、王翱。

○參讚團營非兵部

參讚守備機務非南京兵部者:戶部尚書黃福、張鳳,吏部尚書崔恭,察院右都御史張純、王恕。南兵部而非尚書者:右侍郎徐琦。

團營非兵部者:都察院左都御史王越、馬文升,右都御史鄭曉,右僉都御史李燧;若王廷相、汪鋐,雖以掌院兼之,然帶兵部尚書銜

○蘇松江浙人戶部帶銜

高皇帝制:直隸蘇、松二郡人不得官戶部。永樂中,皇太子監國,請以江西人給事中王高為戶部侍郎,不許。正統末,吉水周忱拜戶部尚書,僅數日,而改工部。以後雖巡撫銜亦避之。惟內閣學士不論,如永嘉黃公淮、廬陵陳公循、淳安商公輅、長洲王公鏊、餘姚謝公遷、慈谿袁公煒、吾郡申公時行、鄞縣餘公有丁是也。又吾郡滕思勉、顧禮,衢州徐恢,皆實拜戶部。蓋洪武中未定之制也。

○尊官掌九列

成化末,三品以下九卿,多以尊官掌之。通政司張文質、太常寺劉岌、鴻臚寺施純,俱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大理寺杜銘,工部尚書;光祿寺艾福、國子監丘濬、欽天監康永韶,皆禮部侍郎;太醫院蔣宗武,通政使;上林苑監李孜省,左通政。蓋多以傳奉得之故也。然未有如景泰時楊善之異,善以左右都御史加太子太保,俱仍掌鴻臚寺。

○內閣次序互異

內閣五品時,不過文淵、翰林諸學士、庶子、諭德、中允為序耳。其諸殿次第,自正統時定,兼部銜次第自天順始定。如楊榮以太子少傅、謹身位少保黃淮武英下;陳山無兼官,以謹身位少保黃淮、太子少保金幼孜武英下;少保黃淮、太子少保金幼孜,以戶部尚書位少傅、兵部楊士奇下,金幼孜又以戶部;楊溥無兼官,以禮部位工部楊榮下;王文以少保、吏部位戶部陳循、工部高穀少保、太子太傅下。皆取所兼保、傅為次序也。張瑛以禮部、華蓋殿位戶部、謹身陳山下。此則以部分為次序也。

○掌文淵閣

閣臣入閣,止云直文淵及辨事而已。惟徐有貞以武功伯兼華蓋殿學,敕掌文淵閣事,遂以掌文淵閣入銜。武功敗,李賢以右侍郎復拜吏書兼學士,奉旨亦掌文淵閣,然不入銜。

○閣臣不預事

宣德初,謹身殿大學士陳山改專教內璫,華蓋殿大學士張瑛出理南部,俱不得預閣事。而吏部蹇義、戶部夏原吉,俱輟部務,以師、保入備顧問,計議朝政,即家條旨草制敕,然不入內閣。亦一時異事也。

○大學士非內閣

洪武中,華蓋等殿大學士劉仲質、邵質、餘思誠、鮑恂、餘銓、張長年、吳伯宗、朱善、宋訥、吳沈,其時原無內閣也。若洪熙時,文華殿大學士權謹及陳山教內豎,後皆非內閣臣矣。

○內閣兼掌部院

正德初,大學士焦芳入閣,後又專銓柄,乞於閹入瑾,兼掌吏部。嘉靖中,大學士張璁兼掌都察院,方獻夫兼長吏部。嚴嵩以上眷注及徐公階以候尚書德,俱兼掌禮部。李公本出掌吏部。乙丑,大學士嚴公訥由吏部入,以候尚書樸,仍暫掌部事。隆慶庚午,大學士高公拱起掌吏部,趙公貞吉出兼掌都察院,俱免奏事承旨。內璁奉敕肅清百僚本事畢,恩獎加少保、武英殿學;拱綰綬曆年,兩司內外考察,至居首揆,尚握銓柄,出而啟事,入而條旨,尤為異聞。

○內閣司考察

嘉靖三十五年,吏部尚書李默得罪,內閣大學士李公本掌部事,分別尚書以下九卿、大小巡撫都御史作三等,其上、中等擬留,下等取上裁;復考察科道官應留、應去者以聞。天順元年,特命大學士徐有貞考布政黃輿、高寅、王亮等,知府白仲賢、萬安等,俱冠帶閑住。

○南部入閣

內閣由南部入者凡三人:楊文忠廷和,以南京戶部;梁文康儲、張文隱治,以南京吏部。俱尚書入。

○內閣出為六卿

景泰六年,太子少師、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江淵為工部尚書,掌部事。嘉靖四年,少傅、大學士楊一清,起改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總督三邊;十八年,禮部尚書、大學士翟鑾,起改兵部尚書、右都御史閱九邊,充行邊使。

○內閣出理南部

宣德四年,華蓋殿大學士張瑛以原官掌南京禮部,其官稱禮部尚書,蓋是時北為行在故也。

○致仕丁憂部臣入內閣

萬曆十年,致仕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潘晟起家武英殿大學士;十二年,給假丁憂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王錫爵起家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祖宗朝所未有也。

○閣臣外任

永樂中,解學士縉為交阯參議,胡侍讀儼為國子祭酒。天順中,嶽修撰正為欽州同知,後復官止於翰林供事,再出知興化府;徐武功有貞為廣東、李尚書賢為福建、許禮侍彬為陝西,俱參政。賢尋復入為吏部右侍郎。又,宣德中太常卿兼學士楊溥,景泰中翰林院侍讀彭時,俱以內閣丁憂服除守本官,後二公俱再入內閣。

○輔宰臣督工

閣臣於興造工役規畫則有之,未有躬履其事者,若史、禮二部臣則絕不之及矣。惟嘉靖九年建南北郊大工,少傅、大學士張孚敬知建造;少保、大學士桂萼,大學士翟鑾,同知建造。十四年,少師、大學士孚敬,少保、大學士李時知建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汪鋐,少保、禮部尚書夏言,同知建造。於工部為侵官,於閣臣為失職。

○內閣公侯審錄

今三法司囚犯,每五年熱審,奏請矜疑辨問及減等發落。自正統初遣司禮監太監金英始遂為定製,必以巨璫之首為之。張傘蓋,列騶騎,既至大理寺,則據高坐南向,尚書、都御史皆傍坐,而御史、郎中以下官,引囚廷審,殊不為雅。惟嘉靖十六年三月,不用中官,特以勳臣勳及二輔理之,第勳倚貴自用,所釋減幾大半,囹圄為空。皇帝敕諭太師兼太子太師、武定侯郭勳,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李時,少傅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夏言:「朕惟刑獄重事,民命所關,近來法官多不習律,比任情出入,以致冤濫滋甚。及今會審應辨問者,又拘執成案,不與開釋。朕每念及此,惻然軫懷。茲特命卿等會同三法司官,將見監死罪重囚,逐一面加勘鞫,務得真情。中間事有虧枉、情可矜疑者,奏來定奪。朕以卿等勳輔重臣,故茲簡托。卿等宜仰體朕心,殫誠竭慮,往恭厥事。卿等其欽哉,欽哉!」

○內閣不由翰林

內閣不由翰林凡八人:王毅湣文,以左都御史;楊文襄一清、劉鈞州宇、許文簡讃,以吏部尚書;薛文清瑄,以大理寺卿;俞綱,以兵部右侍郎;李文達賢,以吏部侍郎;曹元,以兵部尚書。

其初不由翰林而後改翰林入閣者:解縉初為御史,黃淮初為中書舍人,楊士奇初為吳府審理副,胡儼初為桐城知縣,金幼孜初為給事中,陳山、張瑛初為教官、給事中,袁宗皋初為長史,桂萼初為邢部主事,張孚敬初為南刑部主事,方獻夫初為吏部員外郎,夏言初為行人、給事中。

王毅湣、薛文清外,亦有異者,如江淵以刑部右侍郎,尹直以兵部左侍郎,徐有貞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許彬以太常卿。雖常為翰林,而所進階序,亦未相應。

○殿閣二銜

景泰中,修《寰宇通志》,陳少保循以華蓋殿大學士兼文淵閣大學士,高少保穀、王少保文,俱以謹身殿大學士兼東閣大學士,亦一時異制也。

○學士二銜

弘文館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危素,文淵閣大學士兼翰林院學士胡廣、楊榮、金幼孜,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學士解縉、胡廣、商輅,左春坊大學士兼侍讀學士曾棨、楊廷和、彭時,右春坊大學士兼侍讀學士王英、劉儼、呂原。楊公以弘治末年加坊學,不設五十年矣。自楊公後八十餘年,絕不復設。

○內閣首臣復居次

永樂四年,解縉罷,黃文簡淮以右坊學居首,二歲而庶子胡文穆以學士兼左坊,淮遂居次。楊文敏榮,永樂十六年以文淵閣學居首,二十二年楊文貞為華蓋,榮遂以謹身居次。梁文康儲正德九年居首,累遷至華蓋,十三年故相楊文忠復入,銜位同,而入閣在前,儲遂居次。嘉靖二十三年,嚴分宜居首,累遷至謹身,二十五年,夏文湣以華蓋復入,嵩遂居次。

○內閣兼官之異

大學士五品也,然多以尚書兼之。洪熙元年,楊文貞以禮左侍兼華蓋,金文靖以戶右侍兼武英。宣德元年,陳山以戶左侍兼謹身,張瑛以禮左侍兼華蓋,後絕無之。至嘉靖中,李公本以吏右侍兼東閣。隆慶初,江陵張公居正以吏左侍兼文淵閣。萬曆中,吾吳申公時行、大同王公家屏,以吏左侍兼東閣,俱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以太常卿兼者,楊榮;武英殿大學士以通政使兼者,黃淮。蓋加官也。學士以刑部右侍郎兼者,江淵;以國子祭酒兼者,蕭鎡;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者,徐有貞。由兼官進故也。江、蕭、徐俱不數日而改。

○學士兼官之異

正德中,學士靳貴左兼光祿寺卿。天順復辟,凡景泰中東宮官左右春坊大學士呂原、倪謙,左庶子劉定之改通政司左右參議;左右庶子林文、李紹俱改尚寶司卿,仍兼講讀;諭德錢溥、洗馬柯潛俱改尚寶司少卿;左右中允黃諫、萬安、李泰改尚寶司丞,仍兼史官。亦時製之一變也。

洪武,孔克表、王僎以翰林修撰兼編修;天順,孔公恂以詹事府少詹事兼諭德。近乎疊床架屋矣。

○閣臣出使

內閣若楊文襄之督三邊,翟文懿之巡九鎮,皆起自家,俱改兼部職。楊文敏三使寧夏、甘肅,與寧遠、西寧謀軍務。其時閣體未重。至景泰中,王毅湣文勘南直隸事情,高文義穀以祭告江海,二公皆兼賑濟。江少師淵督察四川軍情,理糧餉,則事體異矣。弘治末,闕裏告完,李文正東陽以次輔致祭,兼撰碑,蓋重其事也。

○閣臣扈從

永樂北征凡四:其前二,則胡文穆廣以文淵閣學與楊文獻榮、金文靖幼孜扈從;其後二,則楊、金二公俱以文淵閣學扈從。宣德征漢庶人一,楊少傅士奇、楊宮傅榮、金宮保幼孜、楊學士溥從巡;邊二,其一則三楊與金,其一獨三楊從。正統北征,曹學士鼐、張學士益從。正德征寧庶人,梁文康儲、蔣文定冕從。嘉靖南幸承天,夏文湣言從。惟征漢庶人,有敕與蹇少師、夏少保同參預機務。

○贈官內閭吏部銜

大臣歿,有贈官,獨內閣大學士及吏部尚書不以加贈。如梁武之於朱異,宋神宗之於韓琦,非破例不可。惟景泰中贈侍郎曹鼐,嘉靖初贈左長史張景明,俱文淵閣大學士;贈左都御史宋景為太子少保、吏部尚書。

○各部尚書兼學士

六部尚書非內閣而帶學士者,惟禮部有之,然亦自桂、方二文襄起。蓋上以「議禮」褒寵之,且示為入相之地耳,後遂為定製。今按:以吏部尚書帶者,桂公萼、方公獻夫、李公默、郭公樸、嚴公訥;以戶部尚書帶者,李公廷相;以工部尚書帶者,溫公仁和、董公份。自嘉靖丙戌後,禮部尚書不兼學士銜者,惟萬公士和及今徐公學謨而已。

○二尚書任國子

洪武中,起致仕刑部尚書李敬為國子祭酒,致仕試吏部尚書劉崧為司業。今人但知劉而不知李也。劉居官月餘卒,李後坐事抵罪。成化初,亦以此例起禮部左侍郎李紹、少詹事兼學士柯潛。潛以喪服辭,與李俱不及任而卒。


卷三[編輯]

○文臣監修國史

國朝修《實錄》,例以內閣大臣總裁,而無勳上公一人監修。獨高廟《實錄》初以曹國公李景隆監修,戶部尚書夏原吉副之;中用太子少師姚廣孝及夏公;至嘉靖中,修《睿宗實錄》,復用禮部尚書席公書、吏部尚書廖公紀。蓋特典也。

○文臣知經筵

故事,勳臣一人知經筵,內閣臣俱同知經筵。後至李文達賢,始以內閣首臣與勳臣俱知經筵。而劉文穆、劉文靖、楊文忠、徐文貞、張江陵及今申少師俱因之矣。夏貴溪、嚴分宜雖極貴寵,而上不禦經筵,遂成闕事。

○勳臣從祀孔廟

萬曆中,詔以新建伯王守仁從祀孔廟,時布衣胡居仁亦與焉,真非常之遇也。

○文臣配享

高廟配享,不及文臣。洪熙中,以太子少師、贈少師姚恭靖公廣孝配文皇帝。嘉靖中,以御史中丞、贈太師劉文成公基配高皇帝。姚至嘉靖中革,賜祀於大興隆寺。

○藉田孤卿五推

天子耕藉田,三公五推,九卿九推。今例以公侯兼三太者充之。張江陵以少師與五推,蓋特恩,以為加太傅張本也。

○文職世文蔭

嘉靖元年,楊太師廷和、蔣少傅冕、毛少保紀以辭伯爵,費少保宏以辭蔭錦衣指揮使,改蔭錦衣指揮千戶等官,復固辟。以兵部尚書彭澤言,蔭楊公四品在京文職,蔣、毛五品,費七品,皆世襲。固辭,復不許。然四公迄無拜。

○侍郎非本曹

嘉靖中,董吳興份以工部尚書管吏部左侍郎事。正德中,儲文懿瓘以戶部左侍郎起管右侍郎事。又嘉靖初,兵部左侍郎陶諧、黎爽俱管右侍郎事。萬曆中,右都御史吳兌、張佳胤管兵部左侍郎事。又兵部左侍郎王遴起管右侍郎事,則以左侍無見缺故也。萬曆中,萬宜興士和以禮部左侍郎管南京禮部右侍郎事。翁餘姚大立以兵部左侍郎管南京刑部右侍郎事,尋以原官管南史部右侍郎事。胡永昌執禮以兵部左侍郎管南京兵部右侍郎事,則以南部無左侍故也。按:儲文懿瓘後復以戶部左侍郎起南京左。嘉靖初,胡端敏世寧以兵左侍告南改吏左,非謂南必無左。有左不設右,有右不設左,乃故事也。吳興一轉,尤為異典。

○巡撫非部院

永樂間,大理寺卿胡槩、參政葉春同撫南直隸,太常寺少卿周訥撫湖廣,大理寺丞郭瑄撫廣東,大理寺丞孫時撫山西,通政司參議朱侃撫廣西。正統間,大理寺卿蔡錫撫湖廣,大理少卿張驥撫浙江,大理寺丞孔公恂撫直隸。景泰初,大理寺丞王振撫貴州,大理寺卿孔文英鎮紫荊,通政司參議鄒文學鎮保定,大理寺丞羅綺讚理甘肅軍務,李奎撫保定。成化間,大理少卿吳道宏撫鄖陽。又,正統,巡撫山西河南侍郎於謙降大理寺少卿;嘉靖,巡撫順天僉都御史張阯降寺丞。俱仍巡撫。

○大將軍

國朝將軍掛印者,事權甚重,可以生殺人,而大將軍為尤重。洪武元年,以徐中山達為征虜大將軍,至十七年卒。雖以常開平、李岐陽之才,且貴重,然不過副將軍。而其他有徵南、征北、征西、征戎之專寄,亦不過將軍而已。傅潁公之平雲南、鎮北邊,張英公之三下交阯,統眾多者至八十萬,少亦三十萬,然皆不得掛大將軍印也。餘所知者十六人。征虜大將軍徐達、馮勝、藍玉、丘福。平虜大將軍李景隆、柳溥、朱永、朱暉、杭雄、仇鸞。鎮朔大將軍薛祿、譚廣、楊洪、石亨。

按:譚、杭以都督得之,尤為異典。余嘗見仇鸞銜位云「平虜大將軍、總督京營戎政、統領各路人馬、太傅、太子太師、咸寧侯」,可為寒心。然未幾死,事敗,僇及妻子。正德中,有稱「威武大將軍朱壽」者,上也,而許泰則為副將軍。迨南狩,上自稱「總督軍務」,而太監張永與彬曰「提督讚畫機密軍務」,張忠及泰曰「提督軍務」。一時各邊稱「總督」 者,俱改「總製」及「提督」。世廟幸承天,以太師、翊國公郭勳為都護大將軍,太子太傅、成國公朱希忠為副將軍。

○掛兩將軍印

永樂中,征南將軍沐晟、征蠻將軍韓觀,先後掛征夷副將軍印。嘉靖中,征蠻將軍柳珣亦掛征夷副將軍印。俱有安南之師故也。

○副副將軍

洪武四年,徐魏公達北討,李曹公文忠、馮宋公勝為左右副將軍,鄧衛公愈、湯中山和為左右副副將軍。按:唐諸鎮征黃巢,四面行營各設都統,而王晉公鐸以上相臨之為都都統。事相反而相類。

○外任下遷翰林

外任左遷而得翰林者,洪武中時有之。若永樂庚寅,許州知州潘文奎以事當降,為有文學,改左春坊司直郎。乙未,湖廣按察僉事言蘄州同知桂宗儒柔懦當黜,以任淺,送都察院問刑三載,改翰林院修撰。宣德丙午,吏部言四川按察使陳璉不諳憲法,改通政使,掌國子監祭酒。因謫而遷清近,誠為異事。壬子,大學士楊士奇等言交阯南靈州革任知州黎恬有文學,改右春坊右諭德。又,山東左參政俞士吉考滿,升詹事府詹事。亦可謂非望之典。最後如雲南布政使陳文之入為詹事,浙江布政使李默之入為太常寺卿掌南京國子監祭酒事,皆視若登仙矣。

○翰林兼諫官

洪武中,夏公原吉、范公顯祖,以太子賓客兼治書侍御史。永樂丁未,李公準以太子賓客兼吏科都給事中。嘉靖庚戌,趙公貞吉以左春坊左諭德兼河南道御史,宣諭行營。己丑,夏公言以翰林院侍講學士兼吏科都給事中。李以三品兼七品,尤異。國初,治書侍御史階正四品,蓋今僉都御史官也。

○翰林改給事中

正統中,大學士金幼孜子翰林檢討達改給事中。成化中,翰林檢討李昊改南京禮科給事中。昊,忻王教授,王薨故也。

○翰林改御史

洪武中,翰林院編修馬亮、任敬、王璉、王輝、陳敏、張惟;洪熙元年,翰林院侍講李時勉、羅汝敬。俱敗監察御史。仍限李、羅一日言一事,凡三日而下獄。正統己巳,徐公呈以翰林院侍讀改浙江道御史,募兵彰德;楊公鼎以右春坊右中允改河南道御史,募兵兗州;檢討王玉改江西道御史,募兵濟南。俱事完復故宮。

○翰林改教授

永樂乙未進士第二人李貞、第三人陳景著,俱以翰林院編修九年A17當遷,改鄉官便養。貞得高州府,景著得福州府,俱教授。遂以此官終其身。景著及第時僅十八,尤可惜也。又有錢唐王羽者,由太常少卿請便養,亦得杭州教授。正德中,援此例以授興化養親御史陳茂烈,固辭。

○狀元謫任

狀元授官以後謫為他官者:羅倫、舒芬俱自修撰謫市舶司副提舉,呂柟自修撰謫解州判官,張昇自左庶子謫工部員外郎,俱以言事;陳謹自修撰謫廣州府推官,以公誤;範應期以修撰謫南京太理寺評事,以被論。

○進士徑授編檢

洪武十八年乙丑,授進士馬京等為編修,吳文為檢討;建文庚辰,進士吳溥、楊榮、楊溥俱為編修。蓋官制未定也。若正統己未,進士錢溥教內使,徑授檢討。正德三年,徑授二甲第一人焦黃中、三甲第一人胡纘宗為檢討。蓋中人瑾變亂成法,且俗私其門客及鄉人故也。

○首甲不授翰林

洪武四年初開科,狀元吳伯宗授禮部員外郎,第二、第三人郭翀、吳公達俱吏部主事,而會元俞友仁中三甲,為縣丞。蓋官制未定也。丁丑,狀元陳安阝、第三人劉鍔戍謫,補鴻臚寺司賓署丞,尹昌隆授禮部主事。以人言考官私南人故也。嘉靖壬辰,第二人孔天胤授陝西按察僉事,以王親故也。

○給事御史互改

洪武中,給事中宋善、萬徵、彭通、王惟言、王漸,改監察御史;李爌以御史改工科給事中兼齊王府錄事。若永樂江西道御史汪俊民改刑科給事中,山東道御史文鬱改工科給事中,吏科右給事中羅亨信、工科給事中周岐、正統給事中朱良暹、李運,俱改監察御史。又,給事中金達、王庾暫改御史募兵;正德兵科都給事中王翊、刑科給事中張禴、工科都給事中段豸,俱改御史查盤。凡五六見。若王肅敏廷相以庶吉士授兵科給事中,降亳州判官,升高淳知縣,入為監察御史;邇來徐貞明以給事中謫按察照磨,升推官、兵部主事、尚寶司丞,再以尚寶卿兼御史,治水利。尤異。

○布衣總裁國史

永樂詔重修高廟《實錄》,布衣陳濟與學士解縉等為總裁,而禮部尚書李至剛及講讀以下僅為纂修官。

○布衣考試

洪武四年京畿試,前元貢士鮑恂與學士宋濂等同為考試官。

○三布衣優禮

國朝優禮處士與處士所以自處者,毋過於陳靜誠遇、吳康齋與弼、武學士周文而已。陳在高帝初應聘,與參帷幄大計,再授翰林院學士,辭;授禮部侍郎、尚書,以至尚書、左丞,又辭,竟以處士卒,遣中官諭祭,官為賻葬。有子枋,以遇故特擢,累官至尚書。武在文廟初,以藩邸講讀之舊,驛召至京,賜襲衣、銀帶、鞍馬,以為翰林院侍講學士,固辭,聽以學士致仕,賜敕及白金文幣酒飠氣,馳驛歸。吳在英廟時,遣行人齎敕及金幣驛召引見,授左春坊左諭德,賜宴文華殿,內閣學士李賢侍,再賜金幣羊酒,三辭,俱溫音慰留。最後賜敕及銀幣,給月米,遣行人護歸。其初聘敕曰:「朕承祖宗求賢圖治,亦有年矣。永惟勞於求賢,然後成無為之治;樂於忘勢,乃能致難進之賢。聞爾與弼,潛心經史,博洽古今,蘊經國之遠猷,抱致君之宏略。爾乃嘉遯丘園,不求聞達。朕眷懷高誼,思訪高賢,渴望來儀,以資啟沃。今特遣行人曹隆往詣所居,征爾赴闕,仍賜禮幣,以表至懷。爾其惠然就道,以副朕翹待之意。」賜歸敕曰:「朕惟自古英君誼辟,莫不好求賢士,以臻治理。故服位以來,深思先務,莫急於此。聞爾與弼懷材抱道,嘉遯林泉。特遣行人齎捧書幣,造廬徵聘。爾乃惠然肯來,深慰朕懷。欲煩輔導東宮,特授春坊諭德,爾以衰老固辭,朕堅意不允。留之數月,病勢不已,乃知本心非不欲仕,第以不能供職故耳。於是,特允所辭,且以嘉猷勖朕,足見忠愛之誠。仍遣行人送還故里,賜以銀幣,用表至懷。復命有司月給米二石,以資供膳。爾其優遊桑梓,安身樂道,以度遐齡。倘精力未衰,尚其無忘纂述,以繼前賢輔教垂世之意。」其初授官、賜銀幣辭疏,旨曰:「朝廷久聞高義,特用徵聘。今惠遠來,朕深嘉悅。然幣以將誠,官以命德,禮非過也。不允所辭。」面見,諭曰:「重卿學行,特授官僚,煩輔太子。」再辭疏,旨曰:「朕知乃心不幹仕進,故不煩以冗務。特處以宮僚之職,不必再辭。」三疏辭,旨曰:「固辭雖得難進之義,揆之中道,無乃過乎?欲觀秘書,可勉就職。」觀此二敕三旨一諭,雖內閣輔臣,其優禮遠不能過也。

○編修主會試

洪武戊辰,國史編修蘇伯衡、李叔荊主會試。

○編修主鄉試

永樂癸未編修王達,戊子檢討王洪,甲午編修周述,正統丁卯檢討錢溥,成化乙酉編修彭華。俱主應天試。

○司直修撰主會試

永樂己丑左司直郎徐善述,乙未翰林院修撰梁潛、王洪,景泰辛未修撰林文。主會試。

○待詔典籍紀善主會試

洪武乙丑,翰林院待詔朱善、前翰林院典籍聶鉉,丁丑,吉府紀善白信蹈。主會試。

○致仕官主試

洪武乙丑,命前翰林院典籍聶鉉主考會試。宣德癸丑,前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黃淮主考會試。聶,待選吏部;黃,以謝恩適至京敵也。然聶以卑官得之,其同試,乃有講讀以上者,尤為奇矣。

○非翰林官主試

洪武三年主鄉試者,御史中丞劉基、治書侍御史秦裕伯;丁丑主會試者,吉府紀善白信蹈;革除中,太常寺少卿高巽誌主己卯、庚辰鄉、會試。

○同考官尊於主考

洪武丁丑,紀善白信蹈主會試,而同考則侍讀張信、侍講戴彝;正德丙辰,侍講學士陳循主會試,而同考則太常少卿魏驥;景泰辛未,修撰林文主會試,而同考則侍講劉儼、廣東參政羅宗本。

○三伯讀卷

廷試讀卷官,當以內閣及九卿、詹事、翰林學士為之。惟天順丁丑,徐有貞以武功伯掌內閣,王驥以靖遠伯掌兵部,楊善以興濟伯掌鴻臚寺,讀卷居諸公首,亦時製之變也。成化中,王越以威寧伯兼宮保掌都察院,亦預讀。

○異途官讀卷

又,正統中,左都御史楊善以守城生員,戶部左侍郎掌光祿寺事柰亨以吏員,太常少卿程南雲以習字生讀卷,尤為奇事。亨序列內閣戶部右侍郎兼學士陳循上。

○特賜出身

宋制,大臣或有不由科第者,特賜於某人榜出身,或用累舉恩賜第。國朝無之。唯永樂間,曲阜孔諤以舉人至京中副榜第一人。諤,宣聖後。皇太子召見,特賜進士出身,授左春坊左中允,侍講讀。

鄉試不第而特許會試者,景泰中陳瑛、王倫也。會試不第而特賜廷試者,洪武中韓克忠等一榜進士也。會試不第,免廷試,特賜進士出身者,孔諤也。

○贈進士

天順七年,貢院災,會試舉人死於火者九十人。事聞,俱贈進士出身。

○一歲兩狀元

洪武丁丑廷試,賜陳安阝、劉鍔、尹昌隆及第。後以舉人訴,復試,復取韓克忠、王恕、焦勝及第。凡二榜兩狀元,而二公官俱不顯。

○連歲狀元

永樂辛卯,始廷試寄監中式舉人陳遂等,賜蕭時中、苗衷,黃暘及第。明年,復廷試中式舉人林誌等,賜馬鐸、林誌、王鈺及第。連歲二狀元,而皆不顯。

○會試四主考

天順癸未,禮部左侍郎學士陳文、尚寶少卿兼修撰柯潛為考試官。貢院災,以次年,改太常少卿學士彭時、侍讀學士錢溥。

○丞相知貢舉

洪武三年應天鄉試,特進右丞相汪廣洋、左丞相胡惟庸知貢舉,御史中丞劉基、治書侍御史秦裕伯主試,同考則侍讀學士詹同、弘文館學士睢稼、起居注樂韶鳳、尚寶丞吳潛、國史編修宋濂。四年,仍鄉試,主試兵部尚書吳琳、國子監司業宋濂。尋會試,知貢舉仍廣洋、惟庸。又設主文官,為禮部尚書陶凱、前翰林侍講學士潘廷堅。考試,翰林侍讀學士詹同、國子監司業宋濂等。

○知貢舉官讀卷

禮部尚書知貢舉,不得為讀卷官。唯永樂中特詔尚書呂震,嘉靖中特詔書嚴嵩讀卷。皆異數也。

○典史中會試

曹文襄鼐,以太和典史運糧至京,乞會試,得第二人,廷試復為第一人,不十年遂登相位。後有刑部吏南昱、松陵驛丞鄭溫,然位不甚顯。考《蘇州志》,常熟黃鉞叔楊亦以典史中會試。

○朱書黃榜

永樂甲辰,上臨軒策士,初以孫曰恭為第一,邢寬為第二。既而曰:「『孫暴』不如邢寬。」遂擢寬第一,曰恭第三,仍朱書黃榜。一時以為盛事。

○同考試官作試錄序

洪武三年,《京畿鄉試錄序》出於國史院編修宋濂。四年,《京畿鄉試錄序》復出於濂。俱國子司業。是秋《會試錄序》復出於濂。俱同考試官最後者,蓋濂以文學見重故耳。嘉靖甲辰,主考禮部尚書學士張潮卒於試院,同考翰林修撰茅瓚為後序。甲子,應天主考中允孫世芳卒於試院,同考吏部蔡國珍為後序。

○一歲兩考庶吉士

永樂甲申,擇二甲文學優長者,楊相等五十一名,及善書湯流等十人,俱為翰林庶吉士進學。五月,擢庶吉士杜欽、王惟正、節慶為戶科給事中,周玉、羅亨信、張侗為工科給事中。明年正月,始復選楊相、劉子欽、彭汝器、王英、王直、餘鼎、章敞、王訓、柴廣敬、王道、熊直、陳敬宗、沈升、洪順、章樸、俞學夔、羅汝敬、盧翰、湯流、李時勉、段民悅、吳紳、楊勉及首甲修撰曾棨、編修周述、周孟簡二十六人於文淵閣肄業。所謂二十八宿者,而周忱陳請與焉。司禮監月給筆墨紙,光祿寺日給酒饌,禮部月給膏燭,工部人給第舍。按:今人但知二十八人,不知其先取六十一人也。宣德癸丑,選年少質美者尹昌、黃瓚、趙智、陳雲、傅綱、黃回六人為庶吉士,令王直教習。十一月,復選徐呈、賴世隆、吳節、李紹、薑洪、虞瑛、潘洪、王玉、陳金、劉實、鄭建、方熙、何瑄為庶吉士,並令王直教習。今人但知徐呈即有貞為首,不知其有尹昌等六人也。蓋一榜有前後兩庶吉士矣。若嘉靖壬辰,初取錢亮、許檖、閔如霖、衛元確、段承恩。韓勖、扈永通、呂光洵、謝九儀、劉光文、黃獻可、劉士達、劉思唐、閻樸、胡守中、錢籍、王梅、雷禮、邊涔、李大魁、郭希顏進呈矣,上閱卷,見彌封有不固者,寢之。尋詔復選,得呂懷、範瑟、錢亮、黃應中、秦鳴夏、邊沆、閔如霖、王珩、衛元確、浦應麒、遊居敬、趙汝濂、劉思唐、閻樸、胡守中、李本、趙維垣、何城、王梅、李大魁、郭希顏。蓋以後選為重也。

○冠帶舉人

永樂甲申,翰林院試下第舉人張鉉等六十一人,俱賜冠帶,於國子監進學,以俟後科。丙戌,廷試乙榜舉人周翰等二人,俱賜冠帶,於國子監進學,餘除教官。己丑,國子監試下第舉人熊概、金庠等十餘人,並會試中式舉人陳遂等,俱寄國子監,不給冠帶。宣德癸丑,試乙榜龍文、章瑾等二十四人,如張鉉例,給訓導俸。考諸冠帶舉人登第者十不下六七,而名世之臣不與焉。

○史官教庶吉士

教習庶吉士,多用學士以上官,亦間有及講讀者。惟正統乙丑,初用編修趙恢,後用修撰王振。

○藩臬兼任

成化中,湖廣右布政使陶魯兼廣東按察副使;正德中,江西右布政使吳廷舉兼本省按察副使;嘉靖中,山西右參政王輪兼按察僉事,山西右參政李蓁、江西右參政張景賢、浙江右參劉濤,俱兼按察副使。蓋皆為兵備地方,有年勞或功賞故也。以吾吳兵備言之,山東右參政任環、湖廣右參政王叔杲,俱兼按察僉事;湖廣右參政湯賓兼按察副使。凡三人。近年以來,不可勝紀。襄陽兵備楊一魁則升右參政,無兼秩;吾蘇松兵備馮叔吉、徐節、蹇達,則直為湖廣按察使。萬曆十五年,有致《縉紳錄》至者,閱之,為駭然。因記於此,亦時製一大變也。

以按察使飭兵者,湖廣蘄州李琦、河南汝南胡緒、山西冀北王緘、陝西寧夏戴光啟、固原李廷儀、甘州刑玠、山東齊山曹子朝、四川下川南蔡國珍、廣東海南陳瑛、雲南騰衝薑忻、清軍邊維垣、廣西賓州陳洙。

以右參政飭兵備者,北直隸永平葉夢熊、密雲郭四維、紫荊張修吉、宣府王學書、遼東海蓋郝傑、山西冀寧許雲濤、陝西莊浪茹宗舜、靖邊李春光、岷州郭汝、河州張思忠、臨鞏石櫃、隴右趙焞。

以右布政使掌按察司者,河南王體復。

○特蒞鄉土

永樂中,西安人楊恭,自刑科給事中擢陝西右布政使;開封人許廓,以工部左侍郎、彰德人王彰以右都御史,俱巡撫河南;兗州人樊敬以右通政兼行軍司馬鎮濟寧。

吳人陸公完,以逐流賊至吳,提督軍務,撫臣俱聽節制;閩人彭公澤,以平蜀寇,由關中進兵,後處置哈密事,復總甘肅諸鎮軍務;楚人陳公金,以姚源賊兼總七鎮;浙人趙文華,以征倭提督;閔人張經、徽人胡宗憲,俱以備倭總督;山西人則少師太宰楊公博、少保大司馬王公崇古,天津人右都御史劉公濤,真定人大司馬梁公夢龍,俱以總督禦虜;吾吳少司馬劉公畿,亦以總督討徽寇。俱蒞本土。

○節制各省

弘治以前,雖有大征,而文臣多係參讚;即有重寄,多是本省節制及隨行官軍而已。正德中,陸司馬完、彭中丞澤,破山東、河南大盜,兼督二省、南北直隸、湖廣;陳尚書金破東鄉、姚源盜,總製江西、浙江、福建、湖廣、南直隸等處;洪尚書鍾破藍、鄢盜,總製湖廣鄖陽、陝西、河南、四川等處。嘉靖中,平田州亂,王新建伯守仁總督廣東、廣西、江西、湖廣諸處;拒北虜,翟尚書鵬總督宣大、遼薊、北直隸、山西、河南等處;平江西寇,胡尚書宗憲總督兩浙、南直隸、江西、福建諸處。俱聽便宜行事,鎮、巡等官俱聽節制。

○兩京文臣總督

京營兵馬,例以公、侯、伯總督,而文臣或提督,或協理。南京守備,例亦用公、侯、伯,而文臣稱參讚。其奏疏行移坐次,皆出其下。惟景泰初,於肅湣謙以少保、大司馬,稱總督軍務,列武靖侯石亨上;王忠毅以靖遠伯、大司馬,稱總督機務,坐守備寧遠伯任禮左。蓋以二公望重,故優寄之,後不爾也。

○勳臣巡撫

文臣稱巡撫,而武臣、內臣稱鎮守,例也。獨宣德中,少師隆平侯張信巡撫陝西,而嗣後都御史陳鎰、王文,侍郎耿九疇,卻稱鎮守。

○給事中巡撫

永樂十九年,遣給事中馬俊等同尚書蹇義、金純等巡行天下,撫安軍民。俊往南直隸,葛紹祖往四川,王勵往河南,李瑒往陝西,許能往浙江,章雲往江西,徐初往福建,陶衎往北直隸,劉渙往山東,劉藎往湖廣,艾廣往廣東,蕭奇往山西,楊春往廣西。正統十四年,命吏科都給事中張固往河南裕州,兵科都給事葉盛往陳州等處,敕其招撫流移,耕種生理。仍提督各衛所操練軍馬,固守城池。如有賊寇生發,相機剿捕,毋致滋蔓。

錦衣一品

錦衣典親軍,其後寄以虥察之柄,體勢日重,然本非尊官也。故雖紀綱、門達、逯杲之寵寄橫肆,然綱、達不過都指揮僉事,杲僅指揮同知而已。袁彬自都指揮出僉都府,方晉橫玉。正德初,指揮高得材緣從父鳳柄司禮,傳升右都督,終以非例,於五府帶俸。錢寧繼踵此官,雖貴盛之極,而意猶歉之,請以都指揮理事。下兵部議,曲為諛解,遂成不疑,沿流至於陸、朱極矣。今考太保兼少傅者一人,陸炳。太保兼太子太傅一人,朱希孝。太子太傅一人,劉守有。左都督一人,錢寧。右都督一人,陳寅。都督同知一人,餘蔭。已上皆掌衛督行事官校者也。右都督一人,錢安。都督同知三人,袁天章、孫鈺、楊俊士。已上同掌衛督捕者也。其它恩蔭管事左右都督,如麥祥、高恕、黃浦之類,不可勝紀矣。


卷四[編輯]

○勳臣總省府台

洪武中,詔太師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總理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事。後命韓公專理台事,曹公亦出鎮。

○勳戚理文職

永樂初,以北京行部尚書缺,請特詔駙馬都尉李讓兼領,再命讓領北平布政司事。又,洪武中,命汝南侯梅思祖掌雲南布政司事,駙馬都尉王恭兼福建行省參政。

○勳戚理太學

洪武中,上以公侯子弟在大學者,多驕慢不習訓,詔曹國公李文忠提督國子監。又,二十九年,署國子監學正吳啟言:「國子師生,例以太學優劣分隸六堂。邇來皆無顓別,高下不分,無以激勸。宜考第如例。」上命魏國公徐輝祖率禮部、翰林院官詣監,考試諸生等第,吏部以次錄用。

○文臣掛將軍印

正統中,王靖遠驥以兵部尚書征湖貴苗,充征蠻將軍。成化中,王威寧越以左都御史出征,充平胡將軍;守大同,充征西前將軍;改鎮延綏,充靖虜副將軍。俱掛印。

○文武二銜

洪武初,張彪以統兵元帥兼知全州,王玉以副元帥兼州同知。呂兼明以義兵元帥兼知永康縣。陳從貴以帳前總管兼知東陽縣。王道同兼知永康縣。胡深以右司郎中兼吳王府參軍,總處州兵。汪廣洋以左司郎中兼驍騎衛指揮。馮勝以右都督兼詹事府詹事。中書省參政鄧愈兼僉行樞密院,又以征戍將軍兼左諭德。征西將軍湯和兼左諭德。華雲龍以都督同知兼北平行省參政。丁玉以廣西行省參政兼本衛指揮使。耿炳文以陝西行省參政兼秦王府武傅。曹興才以山西行省參政兼領太原衛指揮事。郭雲以南陽衛指揮使兼知南陽府。呂文燧以永康翼左副元帥兼知縣。

勳戚、公、侯以下帶師、傅,不可言文武二銜也。若都督雖帶銜,亦宜附紀。景泰中,太子太保、都督僉事張;成化中,太子太保、左都督趙勝;嘉靖中,太保、太子太傅、征西將軍、大同總兵官周尚文,太子太保、征西將軍、左都督、大同總兵官梁震,太保兼少傅、左都督掌錦衣衛陸炳,太保兼太子太傅、左都督掌錦衣衛朱希孝。蓋祖宗朝,都督有勞,寧封流伯,而不加保、傅。典制一變也。後累加遼東總兵官、左都督李成梁太保兼太子太保,薊鎮總兵官、左都督戚繼光少保兼太子太保,錦衣衛掌衛事、左都督劉守有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

武臣贈官得師、傅者尤少。嘉靖中,梁震贈太保,嶽懋贈少師,李淶、殷尚質、楊照、王治道贈少保;隆慶初,周尚文贈太傅。皆總兵也。萬曆初,朱希孝贈太傅,則錦衣也。

○文臣理武職

天順中,楊善以禮部尚書改掌左軍都督府;成化中,王威寧越以左都御史改掌前軍都督府,仍總五軍營兵,提督團營操練。俱帶伯爵。

○武臣理文職

洪武中,大將軍徐達以衛鎮撫吳勉權大都路知府。又起用致仕百戶楊山署掌芒部軍民府。

○武臣改文

洪武,帳前總管王道同為義烏知縣,荊州衛指揮使蔡仟為廣西行省參政,元帥單安仁為按察副使,再以瑞州守禦千戶為將作卿,管軍鎮撫薛祥進都漕運使。十四年,起致仕鎮撫張真拜兩淮都轉運鹽使司運使。按:張真者,錦衣衛鎮撫,後調太倉。餘於其家得禦寶勘合驗之,則山東布政使司左布政也。其制亦與今憑文不同。十五年,起致仕南陽右衛百戶吳權為福建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濟寧左衛鎮撫胡溥為山東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濟川衛百戶周景為左參議,永平衛百戶範誠為右參議;宣武衛百戶張端為山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永清右衛千戶王福為參議,永平衛百戶劉清為右參議;龍驤衛百戶張林為廣東布政使司左參政,南昌衛所鎮撫江崇為右參議;羽林左衛百戶龍德為浙江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周先為四川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徽州守禦所百戶周良為陝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又以散騎舍人耿瑄為尚寶司卿。十八年,改陝西都指揮楊貴為河南左布政使;天策衛所鎮撫歐陽相佐為四川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水軍衛所鎮撫馮翼為右布政使;致仕水軍左衛鎮撫張貞為湖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處州衛所鎮撫陳蠡為右布政使;廣武衛所鎮撫左傑為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府軍前衛百戶周良為山東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武德衛鎮撫馬淵為福建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羽林右衛鎮撫蔣彝為廣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又,宣武衛鎮撫徐麟為河南府同知,以戰功進知府。又,以韃靼指揮使安童為刑部尚書,元降將瑣納兒加為治書侍御史,咬住為左副都御史,忽哥赤為工部右侍郎。

永樂,百戶劉泰改建寧府通判,至禮部員外郎。

成化中,錦衣衛百戶何瑾為尚寶司丞,府軍前衛副千戶於冕改兵部員外郎。

○文臣改武

洪武中,中書左丞吳宏左遷親軍指揮使,中書右丞兼右詹事趙庸、江淮參政傅友德,俱升同知大都督府,行省平章李文忠改左都督,江西行省參政汪興祖升都督僉事,左司郎中單安仁改守禦千戶,大都督府斷事脫列伯升驍騎右衛指揮僉事,太僕寺卿商暠為中府都督僉事,子敬復以太僕卿為大同衛指揮僉事,九江知府丁玉升都衛都指揮,溧水知縣郭雲升南陽衛指揮僉事,燕府左相費愚為中護衛指揮使,尚寶司丞楊能升都指揮使,尚寶卿耿瑄仍升前軍都督僉事,尚寶卿徐膺緒升大同衛指揮僉事,雲南鶴慶府知府董賜為雲南前衛指揮僉事。

永樂初,燕府紀善李賢升都指揮僉事,保定府同知朱真升中衛指揮同知,雜造局大使宋得升羽林前衛指揮僉事,陵川訓導劉泰升百戶。

洪熙中,鴻臚少卿哈的升錦衣衛,光祿寺署丞馬成升金吾右衛,俱指揮僉事。尚寶卿朱琇升金吾左衛指揮使。

宣德初,光祿寺卿胡榮、鴻臚序班孫愚,升都督僉事。兵部左侍郎張信改錦衣衛世襲指揮同知,後至四川都司都指揮使。鴻臚寺丞何敏升錦衣衛指揮僉事。

正統工部主事吳賢改錦衣衛,世襲百戶,後升千戶。

天順中,太常寺奉祀劉謙升錦衣衛正千戶,翰林院典籍馮負升錦衣衛副千戶,廣西右參政岑瑛升本省都司都指揮使。

成化十一年,升文思院副使王綱、高明錦衣衛所鎮撫。十六年,升鴻臚寺序班許暘、通政司經歷何璋俱所鎮撫。又,文思院大使毛祥、營繕所副沈智、姚興俱錦衣衛所副千戶。所副盛能、所丞陳全、文思院副使周貴、周六一、劉榮、馮宇俱錦衣衛所百戶。十八年,升文思院副使顧羊保、孟林俱錦衣衛所百戶。十九年,升文思院副使李聰等五人俱錦衣衛所鎮撫。又升通政司知事張禮錦衣衛世襲副千戶,文思院副使張旺、段撫理錦衣衛所百戶。二十年,升文思院副使葛信、王貴、顧珙錦衣衛所鎮撫。二十一年,升禮部司務李宗義、文思院副使高清俱錦衣衛所百戶,鴻臚寺序班姚通錦衣衛所鎮撫。又,升文思院大使郭成、姚安等錦衣衛所百戶,徐綱、陳謙所鎮撫。又,改上林苑錄事汪憲錦衣衛試百戶。按:憲實改衙門,餘俱帶銜於文華、武英、仁智三殿及御用監供事者也。

弘治中,鴻臚寺卿張巒為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中書舍人袁熹襲錦衣衛都指揮僉事,進士梅純襲孝陵衛指揮使,升中都副留守。又田州府知府岑猛降福建平海守左所百戶。

正德中,兩浙鹽運司同知劉瑄升錦衣衛指揮僉事,平穀縣知縣楊棋升錦衣衛所百戶,文思院副使方景升錦衣衛所百戶。

嘉靖初,鴻臚寺卿陳萬言升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湖廣右布政使掌永順宣慰彭世麒升都指揮使,崇明知縣吳大本仍襲原衛指揮使。隆慶中,兩淮鹽運司判官鄭崇孝仍襲錦衣衛左所正千戶。

萬曆中,文思院副使王偉升錦衣衛指揮使,又州判官金丹升所鎮撫,仕至都指揮僉事,世襲指揮同知。

○文臣國戚

高帝時太常司卿、前吏部尚書呂本女為懿文皇太子繼妃。英宗女重慶公主下嫁鴻臚寺卿周顒璟;憲宗女仁和公主下嫁尚寶卿齊佑子世英。顒、佑遷一官,帶俸,不任事。

○文武臣掌中外兵

國朝之制,總禁兵者不得預外兵。惟嘉靖中,虜入寇,都御史楊恪湣公守謙自保定、咸寧侯,仇鸞自大同各入援,詔守謙提督中外諸軍。已,鸞至,拜總督亦如之。又命文職三品、武職都督已下,悉聽軍法從事。楊僅數日遇禍,仇聲勢殊烜灼,而禍尤慘。又,倭事起,南京兵部尚書張公經不妨參替機務,仍總督南直隸、浙江等處軍務事,權亦類之,尋以明年下獄。

○勳戚大臣為指揮使

洪武中,駙馬都尉王克恭領福州衛指揮使,黃琛領淮安衛指揮使,靖海侯吳禎出領定遼衛指揮使。建文初,起在閑越雋侯俞通淵領豹韜衛指揮使。

○駙馬伯二品

國初,駙馬都尉黃琛、王克恭《誥》稱「鎮國上將軍」,忠勤伯汪廣洋、誠意伯劉基《誥》稱「資善大夫、護軍。」以階勳考之,蓋正二品也。琛、克恭所尚主於上從姊,例當裁為儀賓,上不忍,故仍其號而下其階。誠意歲祿二百四十石,僅視四品,所不可曉。

○指揮掛將軍印

洪武二十八年,命蘄州衛指揮僉事胡冕為征虜前將軍,六安衛指揮同知宋晨,武昌、荊州二衛指揮僉事徐越、榮鑄副之,討郴、桂山賊。又於二年命潭州衛指揮同知丘廣為總兵官,寶慶衛指揮僉事胡海、廣西衛指揮僉事左君弼為左、右副總兵,討左江上思州蠻。三十年,命湖廣都指揮使齊讓為平羌將軍,蘄州衛指揮僉事胡冕、六安衛指揮僉事宋晨為左、右副總兵,討古州蠻。按:齊讓係都指揮,而丘廣不掛印,差少異耳。然司衛官任大將,亦後代所無之典。

○駙馬封侯

洪武中,李貞封恩親侯,以恩澤。建文中,駙馬都尉李堅封灤城侯,以破燕功。永樂初,王寧封永春侯,以納款功;袁容封廣平侯、李讓封富陽侯,以靖難功。嘉靖初。崔元封京山侯,以迎駕功。贈侯者,景泰初,井源以土木死事,贈鉅鹿侯。

○駙馬加公孤

嘉靖中,崔元加太子太傅,再加少師、太保太傅;蔡震、謝詔俱加太子太保。

○駙馬坐府典兵

永樂間,駙馬李讓、袁容俱鎮守北京,仍理行府都督事。王寧鎮雲南。沐昕初同襄城伯李隆守備南京,至正統間革,猶與趙輝俱掌南京都督府。自後所掌,惟宗人府及領侍衛將軍,力士而已。又,宋琥、宋瑛相次掛平羌將軍印,鎮甘肅。

○駙馬提學

洪武十九年,敕駙馬都尉梅殷提督山東學校,兼理地方事務。「朕觀古之帝王,必賴賢才輔佐,以成治功。賢才之在天下,必待明師教育以成器。用爾駙馬都尉梅殷,幼承家教,長能篤學,精通經史,頗有才華。雖乃武臣之裔,堪為文儒之宗。今特命汝提督山東學校,作養人才,兼理地方等處事務。汝惟欽承朕命,勿負所託。」

○外戚握兵政

國朝自成祖而後,后妃不選公侯家。正統初,太皇太后下詔,裁彭城伯張昶、左都督張昇不得與議朝政。自後雖爵至公、侯,位為師、傅,亦優遊食祿奉朝請而已。惟會昌侯孫繼宗,以元舅總團營兵馬,監修國史,知經筵,迨八十告老,猶掌後軍都督府事。此亦政體一大變也。夫以張壽寧兄弟之寵,方安平後父之重,李武清外祖之尊,而皆不得預。此千古所當法也。

○勳戚武臣直廬應製

國家應製對易攵之作,惟屬之詞林,近臣雖九列不與。而嘉靖中顧獨賜直廬,以居諸貴,往往勳戚武弁亦得參之。如醮詞、門聯以至表、啟、歌頌之類,手無停筆,賞無虛日。今可紀者,勳臣:太師、太子太師、翊國公郭勳,太師兼太子太師、成國公朱希忠,太傅、太子太師、咸寧侯仇鸞;親臣:太傅兼太子太傅、駙馬都尉、京山侯崔元,駙馬都尉鄔景和,少保、太子太保、安平伯方承裕;武臣:太保兼少傅、左都督、掌錦衣衛陸炳,太保兼太子太傅、左都督掌錦衣衛朱希孝。後勳、鸞以它事敗,景和不能其事,罷直。

○錦衣指揮侍經筵

故事,以勳臣極尊一人知經筵,以次尊一人侍經筵。正統末,特詔錦衣指揮同知王山侍經筵。以太監振弟故也。

○武臣兼總團營廠衛

正德十四年,左都督、平虜伯朱彬以提督團營總兵官兼督東廠及錦衣衛官校辦事。團營,太監張永、穀大用主之。東廠,張銳主之。錦衣,朱寧主之。彬兼綰三務,中外大柄悉歸之矣。彬扈行稱提督讚畫機密軍務總兵官,仍督辦事官校。不久亦敗。

○內臣任文銜

洪武置定遠牧監,屬太僕,以中官李善為監副,胡清、董良為禦良。又,光祿寺卿而下用士人、內官、庖役相兼,散官照本行給授。永樂,命上林苑監署正至丞簿,悉內官文臣兼任。若外臣任內職,則前江彬督東廠也。

○外臣任內政官

洪武初,杜安道以帶刀宿衛授尚冠郎,遷御用監,令供奉司。今皆內臣職也。最後遷光祿寺卿。

○番將握兵

祖宗時,番將有功,雖累封至侯、伯,不得掌五府、都司、衛所印及總兵鎮守。或入奉朝請,或於各鎮住牧。惟有徵行,則遴所部精騎以從,或別將,則副大帥耳。天順初,以恭順侯吳瑾掌右軍都督府,瑾故恭順伯允誠即把都帖木兒孫也。廣義伯吳琮鎮寧夏,琮亦把都帖木兒孫也。東寧伯焦壽鎮薊州及甘肅,故指揮八思台孫也。右都督芮成鎮四川,指揮孛羅子也。史以為番將握兵之始。自是而後,不可勝紀矣。

○土官升府部大臣

洪武,土官宣慰使鄭彥文升工部左侍郎。永樂,交州府知府阮均為刑部左侍郎,建昌府知府同彥翊、演州府同知黎思凱為刑部右侍郎。景泰,守禦潯陽都指揮同知黃宏為左軍都督府同知,管府事。

○內閣制敕兩房極品

制敕二房官,其職雖司典籍,具內外製草及謄寫,然不過為大學士供筆硯役人而已,間取科甲一二充之。然外製之重者,別舉翰林講讀以下司其事,固不得與也。故兼官至九列,其在科目者,則出而為卿佐。以藝選者,不過加服俸而已。惟武、世二廟,稍有逾等。至穆廟而始,復為限量。其至尚書者三人:禮部張駿,工部周惠疇,張文憲;至左侍郎者一人:禮部張電;右侍郎者二人:工部談相、王槐。文憲官侍郎時,大學士李公本為少詹事;官尚書時,李公為侍郎。然供事如初。

○五孝子舉

洪武中,布衣李德成以孝子舉為光祿寺署丞,遷陝西右參政,至右布政使。永樂中,權謹舉官亦如之,遷文華殿大學士、通政司右參議。洪武末,張信舉為尚寶司丞,遷少卿,至卿以終。永樂八年,總旗張法保圭刂肝療祖母,旌擢如信。武寧人張仲賢圭刂肝療祖母,旌如法保,擢鴻臚寺司儀署丞。

○尚書待詔

嘉靖中,盛端明以太子少保、顧可學以太子太保,俱曆禮、工二部尚書,食祿優饒,錫賚蕃庶。顧上疏乞奉朝請陪祭,遂獲遣拜內殿三皇、五帝、先師孔子,復獲撰《題名記》。

○題名記非翰林臣撰

《進士題名記》,例以內閣大臣曆年請撰者。惟嘉靖末,六記俱撰自內閣嚴公、李公,禮部徐公,詹府孫公外,上以命吏部左侍郎李公默。李非翰林臣,上意蓋有深屬也。而帶俸尚書顧可學遂為《丁未題名記》,尤可駭。

○非二品銀印

武職:都督府、都指揮使司。文職:六部、都察院。凡二品以上,用三疊篆;掛印將軍,柳葉篆,皆銀印。獨漕運總兵印同將軍。順、應天二府尹三品,得用銀印。文淵閣五品,用銀印,而差小,玉箸篆。

○二品麟玉

衍聖公正二品,誥命例用犀軸,常服鶴袍犀帶。宣德請給玉軸誥命,景泰賜麟袍玉帶。自是以為常。其大朝會宴享,在左班一品之上。

○非翰林官諡文

諡典,自建文尹諡王文節公褘,前後垂五十年,文臣無賜諡者。有之,自永樂中姚恭靖廣孝、胡文穆廣始。胡以內閣得諡,「文」遂為翰林所擅,他曹莫敢與矣。其亦有非翰林而諡「文」者:御史中丞、誠意伯劉文成公基,行部左侍郎馮文簡公京,吏部尚書姚文敏公夔、唐文襄公龍、左侍郎葉文莊公盛,南京吏部尚書魏文靖公驥、左侍郎儲文懿公瓘,南京戶部尚書王文莊公鴻儒,禮部尚書鄭文安公賜、左侍郎儀文簡公智,南京禮部尚書楊文恪公廉、邵文莊公寶,大理少卿李文通公奎,刑部尚書何文肅公喬新,工部尚書周文襄公忱,南京工部左侍郎何文簡公孟春、右侍郎黃文毅公孔昭,都察院左都御史蕭文昭公維禎、左副都御史吳文恪公訥,新建伯王文成公守仁。王公以武勳得之,尤為奇偉。諡又與劉誠意同,然劉嘗為弘文館學士。內王文莊曾為國子祭酒,周文襄曾預庶吉士,所謂挨宿者也。

○翰林不諡文

翰林臣不諡「文」者:謹身殿大學士王毅湣公文,文淵閣大學士陳莊靖公文,文淵閣大學士袁榮襄公宗皋,侍講劉忠湣公球,戶部尚書、前中允、侍講楊莊敏公鼎,禮部尚書、前庶子、侍講盛榮簡公端明,南京吏部尚書、前學士朱恭靖公希周。內劉重死事,袁由長史遷,盛以藥餌召,陳、王以避名,朱以避父諱,楊公不知所以。

○諡不避名

諡不避名者:金尚書忠諡忠襄,徐蔡公忠諡忠烈,於先王尊名之典不盡合也。林侍郎文俊諡文修,程侍郎文德諡文簡,張太師居正父文明,今諡文忠,皆以不偏諱故。

○四品以下官得諡

諡法,非三品以上兩京大臣不得與。然而亦有得之者,如楊恭惠信民以僉都御史,劉文恭鉉以少詹事,宋文恪訥、李忠文時勉、陳文定敬宗、鄒文莊守益以國子祭酒,李文通奎、劉文介儼以太常少卿,俱四品。朱文肅善、胡文穆廣、呂文懿原以翰林學士,張文僖益以侍讀學士,楊忠湣繼盛以兵部員外郎,朱忠定復、張恭僖景明以長史,俱五品。徐文肅善述以春坊中允,王文靖以讚善,王忠文禕以翰林待制,劉忠湣球以侍講,羅文毅倫、舒文節芬俱以修撰,羅文恭洪先以讚善,蔣恭靖用文以太醫院判,俱六品。鍾恭湣同以御史,七品。陳恭湣選以布政,毛忠襄吉、周節湣憲、馮恪湣傑、許忠節逵以憲副,嶽文肅正以知府,鄧恭毅顒以知縣,皆藩臬郡守外臣。諸公或禁近碩德,或封疆殉義,無愧賜名者。獨蔣以技藝小臣獲之,殊為幸耳。楊豫孫所著《諡篡》有日南知州何忠諡忠節,上蔡知縣霍恩諡湣節,當是祠額,非諡也。又有太醫院使袁宏諡襄敏,考正史,有祭葬而無諡。

○改諡

建文初,諡湘戾王柏,後改諡獻。臨潼惠簡王公銘追封秦王,改諡安。和僖王誠源追封秦王,改諡莊。新化端和王知節追封晉王,改諡康。肅安和世子真淤追封肅王,改諡靖。靈川榮懿王銓鑠追封沈王,改諡安。福山恭和王勳氵壯追封沈王,改諡靖。

建文贈翰林待制王禕學士,諡文節,後改忠文,國子祭酒李時勉初諡文毅,亦改忠文。榮國公張玉初諡忠顯,改忠武。會昌侯孫忠初諡康靖,改恭憲。保國公朱永初諡武襄。以同父號旋改武毅。內閣學士曹鼐初諡文襄,改文忠。石負初諡文隱,改文介。張治初諡文隱,改文毅。

○四字諡

真人、禮部尚書邵元節卒,特賜諡曰「文康榮靖。」真人陶仲文卒,又特諡「榮康惠肅」。古稱「貞惠文子」,有三字者,今乃有四字,亦無前曠典。按:「邵初死,內閣擬二諡,禦批俱用耳。見顧文康、夏桂洲諸公碑誌可據。後至仲文,亦用邵例。至隆慶初,俱追奪。

○追諡三代

開平王常遇春卒,上追贈其曾祖四三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中書平章政事,諡莊簡;祖重五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少保、中書平章政事,諡安穆;父六六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諡靖懿。自唐、宋以來,未有諡及三代者,蓋上是時念王功高,因循元制,故有此舉耳。然諡以尊名,名尚未有,何所取尊?

○夫妻贈諡異典

永樂十四年,保聖賢順夫人馮氏夫王忠贈左都督,諡恭靖;洪熙元年,衛聖夫人楊氏夫蔣廷珪追封保昌伯,諡莊靖。此皆因妻而得封爵贈諡也。洪武中,黔國吳威毅公復妾楊氏封淑人,諡貞烈;正統中,晉憲王妾孫氏、石氏封夫人,諡貞節,以死義故。此皆因夫而得贈諡者也。其王妃之以節特諡者,凡十三人,不悉載。

○公主賜諡

公主故無賜諡,惟仁廟以第四女早夭,而最鍾愛,特諡德安公主。世宗朝,太師、翊國公郭勳承恩請追諡高祖母永嘉大長公主,特賜諡曰貞懿。

○夷狄賜諡

夷王得諡者:日本王源道義諡恭獻,高麗王王顓諡恭湣、李旦諡康獻、李芳遠諡恭定、李向諡恭順、李娎諡康靖,浡泥國王麻邪惹加那乃諡恭順,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諡恭定,古麻剌朗國王幹剌義亦敦奔諡康靖。

○與推升加秩

弘治十三年,少保、太子太傅、兵部尚書馬文升首推吏部,不點,特加少傅。正德六年,太子少保、吏部尚書楊一清首推內閣,不點,加少保、太子太保,仍蔭子錦衣衛世襲千戶。

○轉官加宮秩

秦司空金轉南兵部,加太子太保;倪宗伯嶽、梁太宰儲、吳宗伯一鵬轉南吏部,胡司寇世寧轉左都,李太宰承勳改司寇,陶司空琰、江司徒東轉南兵部,俱加太子太保。或以北之南似左,或以部分稍亞,故為加秩,慰籍之耳。李司寇承勳改兵書左,都理團營,特加太子太保,胡司寇世寧轉兵書,亦加太子太保;趙文華自工部侍郎進尚書,特加太子太保;郭吏侍樸、袁吏侍煒由吏部侍郎進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蓋殊寵也。袁以禮書入閣,又特加太子太保。易戶部,遽得秘殿,不一而足,尤為卓異。近馬公自強由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入閣,亦加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太學士。

○駙馬錄文蔭

駙馬都尉裔孫人監讀書者;李琦孫禎,成化二十三年送監;尹清孫衡,弘治十年送監;沐昕曾孫琚,弘治十一年送監。右皆乞恩得者。嗣後,兩宮徽號詔赦內有錄用一條,不可勝紀矣。

○乳母錄文蔭

翊聖夫人劉氏男季通,天順八年送翰林院習字,授中書舍人,累升太僕寺少卿。恭聖夫人男胡恭,成化二年送中書習字,授中書舍人,累升尚寶司卿。


卷五[編輯]

○文臣異途

國朝文臣入仕正途,惟有進士、鄉科、歲貢、選貢而已。其任子及國初賢良方正、人材舉薦亦次之。其有不由是途而登大位者,略紀於是:

太子少師、贈少師、榮國公姚廣孝,左布政使吳印、華克勤,俱以僧。其翰林應奉李願證輩亦然。

禮部尚書蔣守約、李希安、崔誌端,工部尚書陳道瀛、徐可成,禮部左侍郎丁永中、金贇仁、師宗記,以太常神樂觀道士,然皆不由太常寺。

太子太保、禮部尚書、贈少保許紳,禮部左侍郎蔣宗武,通政使司通政使掌太醫院事施欽、仲蘭、李宗周、張鑾、徐偉,俱以醫。兵部尚書、贈少師金忠,以卜。

太常寺丞、贈少卿袁珙,子尚寶司少卿忠徹,以相。

太常寺卿丘玄清,以全真道人。玄清嘗為監察御史,以二宮人賜之,遂自宮。禮部左侍郎湯序、右侍郎康永韶,以天文生。

禮部尚書邵元節,少師、少傅、少保、尚書陶仲文,禮部左侍郎掌通政司事李孜省,太堂寺卿鄧常恩、趙玉芝、淩中,以方術。太子少保、工部尚書萬祺,以推命。

太常卿顧羾,以巫師。兵部尚書單安仁,左布政使張真等,以武弁。

工部尚書徐杲,蔭一子至錦衣衛指揮,一子營繕所正,以官生。賜玉帶,食正一品俸。上有密旨及徐少師階,欲以崔誌端例加太子太保,徐公雖力止之,然不知誌端原無加太保也。又,工部左侍郎蒯義,右侍郎蒯鋼、蔡信、郭文英,俱以木工。

工部左侍郎陸祥,以石工。

工部左侍郎吳復,以知印,正統末,由倉官主簿累遷也。陶文仲亦以知印授倉官,後不復由資曆矣。

吏部尚書張度,戶部徐輝,邢部李友直,兵部滕德懋、徐晞,工部李質、萬祺吏部左、右侍郎李信、王春,戶部左侍郎掌光祿寺李亨,禮部右侍郎掌光祿寺蔚能,刑部右侍郎劉敏、王詔,太理寺卿汪懋、楊時習,陝西左參政平思忠,俱以吏。又,蘇州府知府況鍾,泉州熊尚初,西安賈信,亦吏也,俱有政聲,加正三品俸。

都御史中丞塗節,吏部尚書郎本中,侍郎汪河,以省掾。南京通政使張苗,以承差。工部尚書嚴震直,禮部尚書鄭沂,以稅戶人材。通政使欒惲,以輸粟貢。

禮部左侍郎李嘉,以奉祠所禮生。禮部左侍郎張俊,以諳書寫人。太常寺卿杜安道、洪尚觀,以櫛工。光祿寺卿徐光祖、井泉,以廚役。

布政使蔡春、王興宗,以皂隸。

太子太保、左都御史楊善,太子賓客、戶部尚書劉中敷,太僕寺卿崔文奎,以守城諸生。

太理寺卿朱奎,太常寺卿任道遜、林章,工部左侍郎謝宇,俱以幼童薦直內閣。林散官至從一品。

工部尚書趙榮,太子少保、兵部左侍郎俞綱,禮部尚書張天駿,工部尚書周惠疇,禮部左侍郎張電,工部右侍郎談相、王槐,翰林院學士沈度,大理寺少卿沈粲,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淩晏如,皆以習字選。榮、綱、晏如皆真拜,而綱嘗奉旨入內閣,度實為學士,晏如掌風憲,又嘗為吏科都給事中,尤奇。

邢部尚書安童,工部侍郎也先帖木兒、忽哥赤,治書侍御史瑣納兒加,右副都御史咬住,四川左參政閆乃馬反,以番虜。

按察副使裴叔耆、潘季佑,太僕寺卿趙煜,以安南國歸順人。季佑,偽太保也,後以參政掌,乂安府事。

工部尚書黎澄、子侍郎叔林,以俘夷。澄即偽虞大皇黎蒼弟,在本國官為推誠守正翊讚弘化功臣、雲屯鎮兼歸化等鎮諸軍節度大使、姚江管內觀察處置等使、雲屯歸化嘉興等鎮諸軍事、領東路天長等路大都督、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入內檢校、左相國、平章軍國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衛國大王。澄倖免於僇,而以善造神槍,父子至八座,祿食者近五十年,年八十餘,子亦近八十,可謂遇矣。

○任子大位

國朝重科目一途,任子多不得大位。獨燕府左長史朱忠定公復蔭子榮願公浚至北京行部尚書。禮部左侍郎儀文簡公智蔭子忠襄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學士呂文懿公原蔭子常至南京太常寺卿。少詹事劉文恭公鉉蔭子棨至太常寺卿、掌尚寶司。浙江按察副使陶公成蔭子魯至湖廣右布政使。工部右侍郎黃文毅公孔昭蔭孫綰至禮部尚書。江西按察副使許忠節公逵蔭子現至錦衣衛指揮使。管衛事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忠烈公遂蔭子堪至都督僉事,又蔭孫鈺至都督同知。皆品秩過其所自。

工部尚書黎公澄蔭子叔林至工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陳公壽蔭子常戶部右侍郎、督倉場,凡十七年。少保、兵部尚書於肅湣公謙蔭子冕至順天府尹。少師、大學士劉公吉蔭子銳,少師、大學士徐文貞公階蔭子璠,俱至太常寺卿,三品。少師、大學士嚴嵩蔭子世蕃,至工部左侍郎,加正二品服俸。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劉莊襄公天和蔭孫守有至左都督。太子太傅、兵部尚書餘肅敏公子俊蔭魯孫蔭至都督同知。少師、吏部尚書楊襄毅公博蔭子俊卿至都督同知。俱掌錦衣衛事。

○任子清華之秩

北京行部尚書朱公濬子紹祖蔭通政司左參議。國子監祭酒宋公訥子復祖蔭國子司業。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公鼐子恩蔭翰林院編修。文淵閣大學士胡公廣子穜、尚書金公忠子達,蔭俱翰林院檢討,達改給事中,至兵科都給事中。禮部尚書呂公震子熊,侍郎儀公智子銘、銘子泰,兵部尚書劉公儁子奎,陳公洽子樞,吏部侍郎俞公山子誥,蔭俱給事中。以非常典,紀之如右。

○王國超封

秦鎮國中尉懷埢襲王,是為宣王。周鎮國將軍睦審襲王,是為恭王。肅輔國將軍縉貴襲王,是為今王。按:周王超二等,肅王超三等,秦王超五等,尤為奇絕。

○超封公侯

二品超封公者,洪武二十二年,都督僉事胡顯封梁國公。三十五年,都督僉事丘福封淇國公,朱能封成國公。

超封侯者,洪武三年二十八侯,內中書省左丞周德興江夏侯,右丞薛顯永城侯,趙庸南雄侯,梅思祖汝南侯,都督僉事郭子興鞏昌侯,吳良江陰侯,費聚平涼侯,陳德臨江侯,都督副使顧時濟寧侯,燕府左相華雲龍淮安侯,秦府左相耿炳文長興侯,吳府左相吳禎靖海侯,俱正二品;行省參政傅友德潁川侯,黃彬宜春侯,陸聚河南侯,俱從二品;平陽衛指揮使王誌六安侯,正三品;朔州衛指揮副使鄭遇春滎陽侯,正四品。自四年以後,安慶侯仇成,永昌侯藍玉,永平侯謝成,鳳翔侯張龍,安陸侯吳復宣德侯金朝興,懷遠侯曹興,靖寧侯葉升,景川侯曹震,會寧侯張溫,雄武侯周武,定遠侯王弼,普定侯陳桓,東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鶴慶侯張翼,崇山侯李新,航海侯張赫,舳艫侯朱壽,全寧侯孫恪,越雋侯俞通淵,永寧侯張銓,皆以都督僉事二品封;其以都督同知封者,僅沐西平英而已。三十五年,靖難功,封都督僉事張武成陽侯,陳珪參寧侯,鄭亨武安侯,孟善保定侯,火直同安侯,王忠靖安侯,徐忠永康侯,張信隆平侯,李遠安平侯,郭亮成安侯,李彬豐城侯,房寬思恩侯,徐理武康伯,陳旭雲陽伯,劉才廣恩伯,陳瑄平江伯,都指揮使王聰武成侯,徐祥興安伯,趙彝忻城伯,陳賢榮昌伯,都指揮同知李浚襄城伯,張輔信安伯,王友清遠伯,張興安鄉伯,陳誌遂安伯,都指揮僉事孫嚴應城伯,房勝富昌伯。六年,安南功,封都督僉事柳升安遠伯。蓋是時伯階勳始定,在侯之下、一品之上故也。自後無超封者矣。

○峻加

勳武大臣三公,凡太師八人,太傅八人,太保十九人。其不以漸而超加者,韓國李公善長以太子少師加太師,魏國徐公達以太子少傅加太傅,英國張公輔加太師,黔國沐公晟加太傅,寧陽陳侯懋、會昌孫侯繼宗、慶雲周侯壽、長寧伯彧、瑞安王侯源、壽寧張侯鶴齡、建昌伯延齡、惠安張伯偉、會昌孫侯銘加太保。洪熙,禮部左侍郎楊士奇加少保,遂進少傅,通政使黃淮加少保,太常卿楊榮加太子少傅,戶部右侍郎金幼孜加太子少保。景泰,侍郎江淵、王一寧、蕭鎡加太子少師,俞山加太子少傅,俞綱及副都御史羅通、大理卿蕭維禎、通政使李錫加太子少保。正德,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王鏊,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劉忠,俱加少傅、太子太傅。

○超遷

洪武初,左右丞相正一品,平章政事、左右御史大夫從一品,左右御史,中丞正二品,參政從二品,尚書正三品。其超遷者,廣東行省參政汪廣洋為御史臺左御史大夫,通政司參議李素為中書右丞,重慶府知府殷哲為左丞,起居注吳琳、邵武府知府周時中、常州府知府張度、中書省郎中王敏、兵部郎中陳銘俱為吏部尚書,河南府知府卞博、前按察僉事李泰、大都督府經歷俞溥、中書省郎中海淵、戶部郎中程昱、呂熙契斯、邢部郎中顏希哲俱為戶部尚書,起居注楊訓文、翰林應奉陶凱、北平按察司僉事呂本、禮部員外郎張籌、主事牛諒俱為禮部尚書,紹興府知府唐鐸、萊州府知府董俊、行省左司郎中滕德懋、劉誠、兵部郎中趙本、給事中安統俱為兵部尚書,御史臺經歷劉希魯、荊州分省讚理劉大昕、磨勘司令端水復初、吳雲、讚善大夫馮冕、刑部員外郎李宗藝、主事陳璿俱為刑部尚書,明州府知府餘文昇為工部尚書,儀鸞司大使葉茂為福建布政使,起居注魏觀為太常寺卿。

上元縣知縣孫克義為江西,都事趙輝為湖廣,給事中李擴為四川,秦府伴讀魏肅為北平,晉府伴讀王鐸為浙江,司文監丞王璉為山西,燕府伴讀李浚文,吳府伴讀張裏仁為江西,俱行省參政。是時,參政從二品,多以尚書遷。其體稍重,故附記之。

洪武十三年以後,升六部尚書正二品,侍郎正三品。改行省為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從二品。其超遷者,通政司參議餘熂為吏部;太常司少卿阮夋,戶部郎中{山日},左諭德趙瑁,左讚善門克新,監察御史任昂,翰林院典籍劉仲質為禮部,太原府同知溫飛卿,考功監令李徵為兵部;審刑司左審刑王惠迪為刑部,嘉興府知府薛祥為工部,俱尚書。儒學訓導陳敬試吏部,禮部郎中高信,御史李原明試禮部;左參軍劉逵,邢部郎中胡禎,前國子監助教開濟俱試刑部;右參軍麥至德試工部,俱尚書。戶部郎中範敏署本部尚書。御史嚴震直為都察院右都御史。承直郎劉逢吉,吏部主事翟善為吏部左;給事中侯庸、張迪、龍川知縣陳敬、中書舍人蹇義為吏部右。磨勘司令王道亨,岳州府知府封益,宗人府經歷卓敬,戶部員外郎聶震,御史陳宗理為戶部左;吏科庶吉士楊靖,北平部郎中鬱新,戶部員外郎莫禮、李彪,主事夏原吉,給事中陳潤,教諭石璞為戶部右。翰林院檢討程性善為禮部左;禮部員外郎李冕為本部右。兵部郎中齊泰,工部主事沈溍,御史彭祥為兵部左;兵部主事劉雋為本部右。審邢司左詳議葛循,邢部郎中任勵,員外郎侯泰,御史嚴震直,蕪湖縣知縣李行素,進士高鐸為刑部左;刑部主事黃紹祖,刑科給事中張思恭,刑部司務祈著、暴昭為刑部右。工部員外郎周誼,主事李文仲,大理寺右評事王俊,給事中冀凱,御史馮彬,龍江衛經歷黃福,羽林衛經歷邊彝,進士秦逵,鞍轡局大使黃立恭為工部右。俱侍郎。承敕郎劉逄吉,戶部主事王克己試吏部右。戶部郎中徐輝,禮部郎中杜思進試戶部左;禮部郎中杜思進,工部郎中李端,前按察僉事郭桓,戶部主事傅友文,右正言田友信,給事中蔡昇,大同衛知事朱安仁試戶部右。夷陵州學正張習試禮部左;司封員外郎朱同試禮部右。署兵部員外郎劉述,兵部主事王暹,襄陽衛知事賈勵試兵部右。總部郎中閆育,都督府經歷商英,給事中徐文顯,庶吉士楊靖試刑部右。刑部主事宋性,署刑部右虞部郎中韓鐸試工部左;都給事中冀凱,署工部左給事中卓敬,司務王昇,署工部右,俱侍郎。職方司郎中趙彝為通政使司通政使。祥符縣縣丞鄒俊為太理寺卿。刑部員外郎吳斌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按察僉事解敏,御史唐鐸、淩漢為右副都御史。三十日,漢超右都御史。戶部主事郭資,御史嚴德瑉、桂滿,懷慶府通判戴莊,都司副斷事高翼為左僉都御史;御史範俊、常榷、邵質,靜寧州判官元善,雩阝縣教諭張紳,南豐縣典史馮堅為右僉都。御史詹徽試左僉都御史。御史袁著,羅山縣縣丞袁泰試右僉都御史。御史景清、劉觀、司中署左僉都御史;刑部主事鄧大鏗署右僉都御史。職方司員外郎向寶,刑部員外郎寇徽為應天府府尹。右至靈王得一為太常寺卿。兵科給事中張泌為光祿寺卿。景州學正胡季安試國子監祭酒。國子助教趙新為山西左布政使。

右王雋以奏事不實當問罪,上謂其年少有才,特赦而擢之。趙彝、向寶俱以九年考滿,功過俱有奏請,亦特超擢之。有可紀也。其鎮撫、千百戶超授布政使等官,已見《武弁改文職》中,不復贅。

建文,兵部郎中盧淵為本部左侍郎;兵部郎中古樸、蘇州府通判徐垕為右侍郎。山東按察司僉事鬍子昭為刑部左侍郎。翰林院修撰練子寧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秦府長史茅大方為右副都御史。

永樂,左善世姚廣孝為太子少師。左通政朱浚,保定府知府雒僉,為北京行部尚書。交州府知府阮均,布政司左參議李友直,北平參議許思溫,北平按察僉事馬京安,嶽縣知縣康汝楫為行部左侍郎;臨江府知府劉翼南,河間府知府崔衍,建昌府知府同彥翊,演州府同知黎思凱,戶部郎中李昶為右侍郎。文選郎中陳洽為吏部右。湖廣左參政郝鵬為戶部左;浙江右參政張春,江西右參政蔚綬,通政司參議李文鬱,行部郎中王鍾,邵武府通判王禮為戶部右。浙江左參議易英,禮科都給事中胡鍨,為禮部左;陝西右參政戚存心,河南左參政郭敦、右參政王彰,刑部員外郎宋禮為禮部右。兵部郎中方賓,審理正喬穩為兵部左;北平按察副使墨麟為兵部右。浙江右參政趙羾、左參議左獻,前北平右參議盧祥,紹興府知府李慶,刑部郎中楊勉為刑部右。江西右參政張本,福建右參政房安為工部左;山東左參政郭進,山西左參政鄭剛,開封府知府任毅,處州府知府劉兼,工部主事藺芳,行在吏科給事中楊和,刑科都給事中張信,御史甄庸為工部右。俱侍郎。御史俞士吉、張純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戶部郎中李暹,營繕司主事賀銀為通政使。工科給事中戴希文為太常卿。祿州判官湯宗為大理右寺丞。長沙府同知甄儀為順天府府尹。威清衛經歷劉禮,興州前屯衛經歷王煥為湖廣左、右布政使。洱海衛經歷沈仕溫為浙江,行人蔣廷瓚為貴州,俱右布政使。天津左衛經歷王平為福建左參政。行人聞良輔為廣東按察使。

洪熙,鳳陽府照磨李準為太子賓客。詹事府府丞黃宗載為吏部,大理寺右寺丞鄒希賢為禮部,大理寺寺丞孫時為兵部,雲南按察僉事吳廷用,御史金庠為刑部,工部郎中蘇瓚、易州同知裴璉為工部,俱右侍郎。湖廣左參政李素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鹽運司判官向缶為右僉都御史,即日進右都御史。鴻臚寺右寺丞楊善為本寺卿。

宣德,吏部郎中鄭誠、趙新,為本部左、右,兵部郎中趙倫,參政劉璉,吏科給事中王佐為戶部右。參政段民為南戶部右。禮科左給事中李琦為禮部左;參政王十嘉、吾紳,禮部員外郎吳政為禮部右。長沙知府李鬱,兵部郎中柴車,御史於謙為兵部右。參政葉春,邢部郎中丁鉉,員外郎曹弘為刑部右。按察副使成均為南刑部右。越府長史周忱,工部郎中黎澄,御史羅汝敬為工部右。刑部郎中段民署戶部右。按察副使魏源署刑部右。俱侍郎。御史李浚、吳訥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按察司知事李嘉為通政使。

正統,吏部郎中曹義為本部。戶部郎中王淪、沈翼,吏科都給事中張睿、孟鑒為戶部。禮部郎中楊寧為本部。兵部郎中侯璉為本部。溫州府知府何文淵,刑部郎中李棠,御史馬昂為刑部。武昌府知府邰旻,武選司主事王佑,工科給事中張敏、王永和,御史王永壽為工部。御史齊韶為南京刑部。武庫司郎中徐晞試兵部。俱右侍郎。按察副使陳鎰、朱與言,建昌府知府陳鼎為右副都御史。福建僉事魯穆,浙江僉事張楷,御史王翱、羅亨信、段俊為右僉都御史。

景泰,翰林院侍講洪璵為吏部。吏部文選司郎中李賢,翰林院侍講楊鼎、侍讀儲A18,兵科給事中劉清為戶部,翰林院侍講王一寧、編修陸琦,禮科都給事中章瑾、李實,吏科給事中姚夔為禮部。翰林院侍講杜寧為南京禮部。兵部郎中項文曜、王韋、鄒幹為本部。翰林院侍講江淵為刑部。工科給事中張敏為工部。俱右侍郎。兵部郎中羅通,兵科給事中孫祥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刑部郎中陸矩,鞏昌府知府韓昱,兵科給事中王竑,御史任寧、段信為右僉都御史。中書舍人王榮為太理寺右少卿。

天順,吏部驗封司郎中張用瀚為本部。戶部浙江司員外郎劉本道為本部。禮部祠祭司郎中蕭璁,欽天監中官正湯序為禮部。吏部驗封司郎中赫璜,戶部江西司郎中陳汝言為兵部。太僕寺少卿黃仕俊為刑部。大同府掌府事參政霍瑄為工部。俱右侍郎。又,太僕寺丞孫弘為工部左侍郎。戶部郎中薛遠,禮部郎中章綸,刑部郎中周瑄,各本部右侍郎。御史滕昭,國子監學正林聰俱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成化,御史章璠、屠滽,按察司僉事汪浩,翰林院修撰張頤俱為右僉都御史。璠撫陝西,滽協理院事,浩督四川軍務,頤撫宣府。自是而後,部院位日益重,而郎署以下日益輕矣。

弘治,南寧府知府楊守隨為應天府府尹。鶴慶府知府張海為順天府府尹。

正德,光祿寺卿張駿、周惠疇為禮部尚書。又,尚寶司丞周惠疇為光祿寺卿。大理寺評事楊立為太僕寺卿。河南按察僉事王鼎為順天府府尹。

嘉靖中,巡按御史胡守中以扈駕勞,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兼詹事府丞。先人以御史按順天,與浙江巡按御史胡宗憲俱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工部右侍郎趙文華以論李太宰,升太子太保、工部尚書。主事桂萼、張璁、霍韜,員外郎方獻夫,以議禮,萼、璁為學士,韜、獻夫為侍講學士。御史王大任、薑敬以訪遷,升翰林院侍讀學士。

○光學超遷

翰林以光學士為重,若講讀以下得超遷者,誠為異典。今按:以侍讀遷者,曹文忠鼎、商文毅輅、萬文康安、倪文毅嶽及今嚴太保訥;以修撰遷者,李太師春芳;以尚寶丞遷者,黃諫;以右中允遷者,董宗伯份。又,彭文憲時以侍讀,楊文忠和以左中允,俱遷左春坊大學士。又,國初助教宋訥拜翰林院學士,翰林院編修羅復仁拜弘文館學士,典籍李羾拜侍講學士。

洪武,以翰林院待詔朱善為文淵閣大學士,典籍吳沈為東閣大學士。洪熙,以光祿署丞權謹為文華殿大學士。權之此遷,蓋尤異也。

○布政遷尚書

高帝之時,藩司與六部均重,以故少遷入者。建文時,雲南左布政使張紞入為吏部尚書,右布政使陳迪入為禮部尚書,山東左布政使鐵鉉進兵部尚書。其時尚書秩正一品。永樂時,北平布政使郭資為刑部尚書。正統時,陝西按察使陳智為掌院右都御史,布政使劉中敷為戶部尚書,石璞為工部尚書,蕭亙、石瑁為禮部尚書,張惠為南京禮部尚書,陸瑜為刑部尚書。陸之後,絕響矣。永樂、宣德間,左、右侍郎、副都御史轉布政使,如魏源、弋謙之類。而布政使遷侍郎、都御史,必食從二品祿。

○文臣從龍遷秩

洪熙宮臣輔監國者,吏部尚書蹇義加少保,左春坊大學士楊士奇為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前右春坊大學士黃淮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司經局洗馬楊溥、正字金問為翰林院學士。

宣德宮臣,左庶子陳山為戶部右侍郎,尋進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右庶子張瑛為禮部左侍郎,尋進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右讚善王讓為吏部右侍郎。洗馬戴綸為行在兵部右侍郎。其他若詹事府府丞艾良、鄭焯,左春坊左中允張宗璉,僅為大理寺左右寺丞。右春坊右中允徐永達為鴻臚寺左少卿。林長懋至出為鬱林州知州。右司直郎蔣先為尚寶司丞,張景良為四川順慶府通判。清紀郎韓岫為刑科給事中。左司諫林宗儒、王永錫為鴻臚寺司賓、司儀署丞。右司諫吳顒為國子監助教。司經局校書馮景浩為禮科給事中。正字陶永成為國子監學正。其不出外局者,獨左讚善藺從善,左司直蔣驥、高穀,得翰林侍講而已。豈其時宮臣之設未幾,又多不由科第進者耶?而鬱林、順慶之除文何也?綸尋出鎮交阯,以舊嫌逮下獄死,並諸父河南知府賢、太僕寺卿希文,百口俱籍沒。希文幼子下蠶室,至太監。

景帝自郕邸即位,郕府左長史儀銘為禮部左侍郎,審理正俞綱為太僕寺少卿,伴讀章文為太常寺丞,楊輿為戶部郎中,俞山為鴻臚寺左寺丞,良醫陸子才、忻克敬為太醫院判、審理副等官。季亨等二十三員為州同知,致仕右長史楊翥為致仕禮部左侍郎。銘至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山、綱至吏、兵二部侍郎,俱加太子少傅、少保。文亦進尚書,輿進侍郎。

世宗由興邸入紹,故左長史張景明贈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右長史袁宗皋超為吏部左侍郎兼學士,遂為禮部掌文淵閣大學士。紀善周詔為少詹事兼侍讀,至太常卿。審理正高嵩太僕少卿。伴讀吳大田太常寺丞。典寶黎民右副都事。典儀正王錦、典儀副周璧鴻臚左、右丞。良醫副楊立、太醫院判趙銘等復升寺丞等官。大田後至工部左侍郎,高嵩、趙銘俱太常寺卿。

穆宗由裕邸入紹,前授書侍讀高公拱加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左陳公以勤為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右侍郎張公居正為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侍講學士殷公士儋為禮部右侍郎。待詔等官王凝、劉奮庸俱加尚寶卿少等官有差。閑住右諭德唐汝楫升太常寺少卿,致仕。

○布衣超擢

太祖自立國時,省台要地,俱以勳舊充之。其所聘用如劉誠意、宋文憲輩,雖禮寄優崇,而頗循資序。自胡、陳之後,群臣鮮當意者,法網嚴密,誅斥相繼,而學士大夫亦多所引避。於是,不愛高爵,越資以收天下之賢俊,而有朝徒步暮金紫者。永樂中,亦間行之。其可紀者,儒士王本、杜佑、龔斅、杜斅、趙民望、吳源為四輔官兼太子賓客,位尚書上。賢良郭允道,秀才範敏、曾泰為戶部尚書。稅戶人才義門鄭沂為禮部尚書。儒士趙翥為工部尚書。武英堂紀事監生黃義為湖廣行省參政。儒士張子源試禮部右侍郎,張宗德試兵部右侍郎。耆儒劉堉、關賢為諫院左右司諫兼左右春坊左右庶子,趙肅、何顯周為左右正言兼左右諭德。儒土藍子貞、張伯益為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陳玄為右僉都御史。明經張文通、阮仲誌試左右僉都御史。人才赫從道試大理寺右少卿。孝廉李德為南京應天府府尹。儒士吳翥為國子祭酒。稅戶義門鄭濟、王勤為春坊左右庶子。賢良孟性賢為廣西左參政。文學宋亮為福建左參政。儒士邢浩為河南,盧友常為山東,齊瞻為四川,俱左布政使;金良佐為廣東,吳昭為山西,陳宗顏為陝西,俱右布政使。又,鄒伯源等十一人為各布政司參政、參議。又,儒士張遂為陝西左布政使;安處善為湖廣,徐子民為山東,曹岱為浙江,梁泊與為河南,彭友信為北平,韓宜可為山西,李宜之為江西,俱右布政使。又,國子監生劉政、鄧誌和為福建左右,顏鈍、申逵為北平左右,周振、張璉為河南左右,王允、陳嘉為山西左右,薛鬱、董倫為陝西左右,俱布政使;楊允為浙江,楊鏞為山東,方溫為湖廣,俱右布政使。龍鐔為浙江,阮友章為福建,王禮為北平,李皓為山西,曲能為山東,俱按察使。蕭禮敬等二十五人為左、右參政、參議。朱源等二十一人為副使、僉事。其一時銓補乃爾。豈空印事發,藩臬諸臣俱得罪耶?又,以留守中衛指揮僉事陳爚子信試四川左參議,鳳陽留守中衛指揮僉事韓春子恕試右參政,則官舍也。驍騎右衛千戶俞清弟立試廣東左參政,府軍左衛千戶陳亨弟貞試右參政,則軍餘也。抑又異矣。

又,人材董從先、魯昉、楊仲禮署浙江,王守政、蔡均美、謝直方、王秉彝署福建,俱布政司,而不言何官。

永樂中,人材馬麟為湖廣,盛儀為浙江,俞景周為山東,周克敬為廣西,俱左布政使;孫豫為山西,江潤為河南,艾瑛為浙江,俱右布政使。吳衡等六人為參政、參議。自是而後,始絕響矣。布衣躋方面,可謂奇遇。然二朝諸公宋亮以下,俱無登八座者。

洪武中,耆儒鮑恂、餘銓、張長年,同日拜文華殿大學士,以老固辭,賜宴遣歸。永樂中,以儒士武周文為翰林侍講學士,以老致仕。天順中,以布衣吳與弼為左春坊左諭德,不就。


卷六[編輯]

○宣德後許親王入朝

自宣德初,止漢、趙二邸入臨大行,以後親王無入朝者。惟襄憲王為英宗叔父,遘於金符之嫌,賴上仁明不為動。而王於景泰中,疏奏皇太后問上起居,及勸景帝朝上於南城,俱留中。上見之大感悅,特許入朝,陛見後,躬至內殿,行家人禮,宴賚加渥,親送至大明門而別,再朝復如之。為《峴山漢水賦》寓思,特置一護衛衛王。護衛時不置久矣。又詔王春秋高,歲時得遊觀田獵,不為例。今所存御書,婉敬剴篤,雖漢肅之於東平,不能擬其萬一也。「侄奉書叔父襄王,承諭具悉。尊意所以惡之僭分,而喜侄之復位。及曩有陳言慰安章,初未當達皇太后所,蓋為之所蔽匿也。今已於宮檢而得之,侄親覽之再三,深見叔父忠愛之誠,發於讜論,抑邪扶正,防微杜漸,無非為宗廟社稷計。惟叔父之心,即周公之心也。叔父二章,亦即《金縢》之書之比也。皇太后聞之,感歎不已。承異彩雲捧日玉帶,謹以領訖,叔父云『欲親行朝見』,本不敢煩遠來,第念先帝同氣至親惟叔父,宗室至賢亦惟叔父,於情於誼,不可不重得一見,以篤親也。今遣太監夏時齊奉敕符及書迎請,即時氣候清和,叔父宜從容就道。宮眷世子郡王,宜留藩邸。其當從行之人,亦隨尊意帶來。佇俟其至,惟叔父亮之。」

○皇貴妃冊室

故事,皇后金冊金寶,皇貴妃而下有冊而無寶。獨宣德元年,以貴妃孫氏有容德,請於皇太后,製金寶賜之,且命太師、英國公張輔為正使,少師、吏部尚書蹇義為副使。二公,元臣也。蓋未幾而貴妃有子,冊東駕,軒龍亦易位矣。自是,貴妃授寶,遂為故事。

○東宮送公主入邸

寶慶公主者,高帝幼女也。文皇既定京師,俾仁孝皇后女之十九歸駙馬都尉趙輝,資班比諸公主特厚。時仁廟在東宮,特令送之至邸,亦殊典也。輝父趙和,以千戶征安南,戰歿,輝襲職守金川門。上見其貌偉麗而悅之,遂令尚公主。時永樂之十一年也。輝曆掌南京兩都督、宗人府、主孝陵祀。至成化十二年乃卒,為駙馬者六十五年。母孫氏守節被旌,壽亦至八十餘。夫婦以忠節顯,而輝極富貴,壽康之隆,可謂希世之遘矣。

○賜印記

高皇帝賜懿文太子白玉印,方一寸二分,曰「大本堂記」;賜中宮皇后白玉印,方亦如之,曰「厚載之記」。文皇帝賜仁廟玉押,曰「人主中正」。仁廟即位時,宣廟方為皇太孫,復舉以授之,命印識章奏。

國朝惟仁、宣二廟優禮大臣,賜銀圖書,以示褒美,後亦有嗣行之者。按:仁宗朝,蹇義、夏元吉、楊士奇、黃淮、楊榮、金幼孜俱被賜,其文曰「繩愆糾繆」。而義又有「蹇忠貞」、士奇「楊貞一」之印。宣宗賜義曰「忠厚寬弘」,厚吉曰「含弘貞靜」,士奇曰「清方貞一」,榮曰「方直剛正」,胡鍨曰「清和恭靖」,又「文恭世家」,吳中曰「和敏詳達」。

景泰賜少傅胡鍨曰「忠貞惟篤」,少保王文曰「忠誠匪懈。衍聖公孔弘緒曰「謹禮崇德」。按:是時王少傅直,陳循、高穀、於謙三少保當亦有之,特以景廟賜,不敢登之志傳耳。世宗朝,與賜者楊一清、張孚敬、桂萼、李時、費宏、夏言、顧鼎臣、翟鑾、方獻夫、嚴嵩、郭勳、仇鸞,楊曰「耆德忠正」,又「繩愆糾違」。張曰「忠良貞一」,又「繩衍弼違」,又別記「永嘉張茂恭」。桂曰「忠誠靜慎」,又「繩衍匡違」。李曰「忠敏安慎」,方曰「忠誠直諒」,費曰「舊輔元臣」,夏曰「學博才優」,顧曰「經幃首選」,翟曰「清謹學士」,又「繩衍輔德」,嚴曰「忠勤敏達」,勳未考,仇曰「翔卿」,又曰「朕所重惟卿一人」。今人以少師張居正乞歸葬,範銀為圖書以賜之,俾得馳傳密封言事。其文曰「帝賚忠良」。

憲廟特賜方士李孜省銀圖書二:曰「妙悟通玄」,曰「忠貞和直」,得密封言事。又鄧常恩圖書一:曰「橐侖陰陽」。蕭崇一圖書二:曰「至真玄妙」,曰 「丹霞歲月」。世廟賜真人邵元節白玉印,文曰「闡教護國」,烏玉印文曰「太和子」。真人陶仲文白玉印,文曰「淩虛子」,烏玉印文曰「林隱」,銀記曰「秉一保國」。宣廟賜太監金英、範弘各銀記,其文不傳。又賜王瑾御用銀記四:曰「忠肝義膽」,曰「金貂貴客」,曰「忠誠自勵」,曰「心跡雙清」。憲廟賜覃司禮昌牙記二:曰「忠誠不怠」,曰「謙亨忠敬」,銀記一:曰「才華明敏」,石記一:曰「補袞宣化」。世廟賜張司禮佐銀記四:曰「集謀補德」,曰「端忠誠慎」,曰「輔忠」,曰「勵忠」。麥司禮福銀記一:曰「恭勤端慎」。其他未能悉數。蓋中貴官得之不難,若大臣則為異典耳。

○特賜黃金牙刻關防

國朝文武臣領敕行事者,俱給關防,以銅為之,其模製大小,雖相臣行邊,與部屬無異。獨正德間,太監張永征安化王及再督三關,用金鑄,見楊文襄一清所撰《墓誌》。文襄與永同事,所紀當不謬。嘉靖間,大學士顧公鼎臣居守,用牙刻關防賜之,皆特恩也。

○文臣賜第

文臣賜第京師,若高帝時有之。以後蹇忠定、夏忠靖、楊文貞、楊文敏、胡忠安、吳榮襄,至翰林臣曾棨、王英,在宣廟俱有賜,文貞力辭而止。於肅湣、陳芳洲、高文義、王顏湣、商文毅,在景廟亦有之。袁彬所請,則文毅賜第也。天順李文達、王忠肅、馬恭襄俱有賜第;又,為忠肅造第原籍鹽山。嘉靖間,張文忠治第京師,上聞,以銀幣羊酒落之。今人不考,遂以為賜第,非也。其原籍始以書院請,特命有司給夫價資營造,後夏文湣亦繼之,然不名言賜也。萬曆元年,今江陵築第故里,上特輟御前白金千兩,遣官齎送。

嘉靖中,既為真人、尚書邵元節、陶仲文治顯靈宮於內開法局,而宮外復起大第。其盛尚書端明、顧尚書可學俱有賜第。乃至通妙梁散人、方士段瘸子亦有之。不足為異也。

○特賜額號

高帝以魏國公達,勳業非常,於居第左右特各建一坊,榜曰「大功」,又特署八字於德慶侯廖永忠門,曰「功超群將,智邁雄師」以旌異之。後襄陽任亨泰為禮部尚書,得幸,敕於原籍立狀元坊,不為例。又親書「孝義門」三字署於浦江鄭氏之門,皆非有司所請也。

世宗時,因張文忠請立書院,仍親定名曰「貞義堂」、曰「抱忠樓」、曰「寶綸」。及京師居第成,賜以獻皇帝御書「榮恩堂」字,識其端曰「皇考手澤」,又賜銀印,篆刻所賜孚敬字及白金四鎰,彩帛四束、羊酒餚饌等物,諭曰:「前聞卿自為堂曰『榮恩』,所謂榮,得君恩也。朕思皇考嘗手書三字,朕恭裝軸,茲並銀印一枚及采帛等物,以為吾君臣相慶之意,庶見朕意雲耳。」後楊文襄樓曰「寶翰」,夏文湣書院曰「忠禮堂」,曰「璦恩樓」,曰「寶澤」,李文康樓曰「珍謨」,汪榮和樓曰「昭恩」,其少保樓曰「尊恩」。嚴分宜、高新鄭亦各沾賜,分宜堂額曰「忠弼」、樓曰「璦翰流輝」、供玄像閣曰 「敕賜延恩之閣」、京師堂曰「忠正南昌樓」、曰「寶翰堂」、曰「耆德」;新鄭樓曰「寶謨堂」、曰「鑒忠陶秉」,一原籍書樓曰「聖翰璦光」。今上為張江陵賜堂額,曰「純忠」,其左匾曰「社稷之臣」,右匾曰「股肱之佐」,堂對曰「誌秉純忠正氣垂之萬世。功昭捧日休光播於百年」,樓額曰「捧日」,皆御筆。

○賜號旌獎

金鄉忠壯侯王真以死難,洪熙初進封寧國公,加賜號曰「效忠」。少師蹇義、少傅楊士奇以輔導功,洪熙初賜蹇號曰「蹇忠貞」,楊曰「楊貞一」。都督僉事楊俊以擒喜寧功,景泰中進左都督,特賜號曰「忠能」。又,真人劉淵然,洪武初至京,特賜號曰「高道」。

○賜宴華蓋殿

文皇帝時,友愛諸弟,每來朝,賜宴於華蓋殿,辭亦如之。世子郡王,則皇太子宴於文華殿。獨宴尚師哈立麻亦華蓋殿,蓋以親王例賓之也。十九年,特宴兵部尚書趙羾於華蓋殿,以尚書夏厚吉九年滿,上親宴之武英殿。一時咸以為榮。

○輔臣三載考績宴禮部

永樂間,尚書滿九載,如趙羾、夏原吉、蹇義、方賓,左副都御史李慶,賜宴華蓋等殿。後內閣一品九載,亦有宴。獨萬曆十三年,少傅申公滿三載,特賜宴禮部,九卿三品皆陪列。蓋無前之典也。又,三年,以少師滿。復如之,上疏辭,賜折宴白金五十兩、文綺四端。

○賜禁苑乘輿

宣宗時,張太師輔、蹇少師義、楊少傅士奇、夏少保原吉、楊宮傅榮、金宮保幼孜於西苑燕遊,俱騎而從。時致仕少保黃淮以謝恩至京,亦得從,因病瘵,特給肩輿。嘉靖中,勳輔郭太師勳、夏少師言等前後以入直西城,賜乘馬;夏公及翟少傅鑾乃私以小輿,使人腰之而行。上聞不善也。最後,分宜以老,特許乘腰輿,年八十加恩賜肩輿。俱禁中古今所未有之典。

○賜禁苑直舍

上在西城,因賜諸入直大臣廬於無逸殿之左右廂,然頗隘而受日。至丁已,特建一舍於殿東官道之左,以居分宜,廳事皆南向,別館庖廚皆具。又出百金以製一切器用。分宜逐,遂以居華亭公。亦我朝希曠之典。

○車駕東宮迎送功臣

洪武三年,征虜大將軍信國公徐達,左副將軍李文忠等討虜師還,上自出勞於江上。二年,征南將軍廖永忠,副將軍朱亮祖等師自廣西還,上遣皇太子率百官迎勞於龍灣。既陛見,皇太子送還第。十五年,命征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副將軍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等討雲南,永樂五年,征夷將軍成國公朱能,副將軍新城候張輔等討安南,俱上親餞之龍江。正德中,太監張永討寧夏叛王往回,上迎送於東安門外。

○天子臨吊

高帝聞中山王訃至,被髮徒步往哭。又親至龍江迎祭常開平、鄧寧河。國初優禮大臣固已如此,後惟武宗臨祭張英公懋,每一奠酒,其家進五百金,凡九奠。南巡幸靳文僖第,令胡僧辶堯座懺悔。

○行幸大臣

高帝於魏、曹二公及大勳臣第,往往臨幸以為常。宣宗皇帝嘗夜幸楊文貞第,又幸英國公輔第,留飲,賜金帛。又與中宮幸會昌伯孫忠第,宴賚尤厚。武宗南巡,幸致仕楊相一清家,飲宴三日,賦詩酬和,楊大出珍寶為壽。至淮安,幸總後官鎮遠侯顧仕隆第。

○皇太后賜見

宣德六年,上奉皇太后謁二陵,召少師蹇義、少傅楊士奇、太子少傅楊榮、太子少保金幼孜、太常卿楊溥於幄殿,面加慰諭,賜白金、采幣、酒饌。萬曆六年,江陵還自葬父入謁,仁聖、慈聖俱加慰諭,宴賚尤厚。

○御製神道碑

國初,文武大臣薨逝例請於上,命翰林儒臣製文立碑,以後漸不請。惟中山王、姚恭靖乃二聖御筆。弘治中,昌國公先塋亦然。若永嘉侯壙誌之類,則上偶為之,非以為榮重也。

○御製紀功文

高帝時,滅元、滅陳、滅張,最為宏鉅之績,而未有如椽之筆以紀之。至平夏明氏,獨以劉文成上頌,不自居而歸功於臣下,然亦傅潁川、廖德慶之殊遇也。謹錄如左:

「洪武四年九月三十日,朕親紀征蜀二道總兵官功之低昂,以旌忠勇有智之將,又張無謀鈍兵之徒爾。基再作《平蜀頌》一章,為傅將軍、廖將軍千萬年不朽之功。朕聞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此蓋上古聖君臨御,恩及海內,故賢者讚揚,若非聖君,安敢受此美稱善揚者也。朕本淮民,因元失政,豪傑忿爭,吾承人後,偶獲多兵訓練,為我調用。有時命將四出,有時親征一方,十五六年間,群雄斂跡。惟西蜀一隅限山阻險,是有戴壽者,假明之童孩,負固不伏,陰生詭計,說誘諸洞蠻夷為我邊民患。於是,發兵二道,命將分討。三年冬,平章楊璟、德慶侯廖永忠率舟師抵瞿塘,戴壽以全蜀軍民與之決戰,平章楊璟兵敗收兵,僅能與之對壘。當年冬,潁川侯傅友德將兵由西番道經階、文,逾月而抵綿、漢,蜀兵莫敢當鋒。其戴壽者,恃瞿塘之險,選老弱守之,西行與潁川侯一戰,戴壽披靡;再戰,困逼成都。其攻瞿關,舟師總兵者尚未盡知,將軍潁川侯木牌書其戰勝次第,順川江而放流,德慶侯獲之,連壘而進,搗機破關,而至偽京師。幼主明昇銜璧請降,戴壽為傅將軍生擒於成都。於是,中國清寧。論將之功,傅一廖二,低昂定焉。

天佑我邦,師出以律,將忿揚揚,馬嘶蹄蹈,畫角聲張。惟我潁侯,智勇難量,羌人稽首,壺漿道傍,勞我軍行,綿漢是行。蠢爾戴壽,率眾來當,一戰披靡,拒城且藏,旬日困逼,詣軍請降。傅將功就,再歌瞿塘。天生廖將,與傅成雙,江風浩浩,起我旌幢。泊舟連捷,直破瞿關,生俘偽主,市肆無干,遣使飛捷,一刻數關。天產名將,兵出農間,非朕有能,實由天監。有臣在南,家居括蒼,生而能文,舉筆何難。謂我采擇,黼之班班。」

誦此,則主帥湯中山愧汗無地,而楊平章者不知死所矣。然後六年,中山進封公,而潁川以平雲南始亦進封,然傅竟不得與中山同贈王,而德慶亦不獲與平章同贈公。事固不可量也。

○賜調甘露漿

洪武六年正月丙午,上御武樓,召御史中丞陳寧、太子讚善大夫宋濂,賜坐,談嘉祥之應,敕中使入取所儲甘露於宮中,盛以翠罌,玉潔珠圓,世所未睹。已而,舁爨器至,用金灼煉水二升,火勢既勻,水湧成波。上起自龍帳中,親啟罌以投。須臾,融化與水為一。上取罌傾瀉,二內侍舉幕承之,渣滓已盡,重漉以絳紗囊。上飲一爵,而分賜寧與濂,曰:「此天地至和所凝也。卿等服之,去沉屙,延遐齡矣」。寧等飲畢,奠爵於幾,頓首而退,賦詩以記其榮。又一日,與濂飲,濂素不勝杯杓,舉觴即辭,上強之,至三觴,面如赭,行不成步。上歡笑,親禦翰墨,賦《楚詞》一章以賜,仍命群臣賦《醉學士歌》,且曰:「令後世知吾君臣同樂如此也。」復以濂乏騎乘,敕皇太子選良馬以賜。上親作《馬歌》,命近臣咸和之,俾濂藏之為家寶。

○君臣同遊

嘉靖十年,上召大學士張孚敬、尚書李時於西苑視蠶壇地,賜酒飯珍餌。御製《西苑視穀祗先蠶壇位賦》,手授孚敬,曰:「朕適有作,卿等刪潤。」因命和,以寓警戒之意。孚敬請上手書各賜,以為子孫世寶,許之。明日,二臣進和賦,上亦各賜手書御製賦如所請。後數日,並裝成帙,名曰《詠和錄》,賜之。已,復諭璁曰:「朕惟君臣之際,固不可不嚴,此在朝廷當慎,他處則猶家禮然。且漢文之召見賈生,同語久,而文帝為之前席,今亦稱美。故君臣不交,治功安成?況朕在衝昧,世事未經,無一識見。卿之於朕,無異周公愛成王,首以孝訓於朕,他特餘事耳。卿夙夜在公,敬君盡禮,昨見退遜太過,恐非輔臣之於君者。夫何謂輔導大臣?與他諸臣不同,故曰導之教訓。傅以德義,保其身體,此則不可以在朝之制相與明矣。今後凡會議,或卿有所以奏,無拘時而來,面相計處。俾交修朕之性誌有定,方可廣接他人,庶有所酌別賢否耳。朕又欲於今春奉兩宮春遊後,與卿輩一遊,以仰遵我聖祖丕訓,亦以見幼孫之率由祖道。當有宴樂,預與卿言之。」十五年端陽節,賜文武百官宴於奉天殿,宴畢,上幸西苑,預命侯郭勳、大學士李時、尚書夏言候於崇智殿,遣中官齎賜艾虎花絛百索牙扇等物。上至,勳等致辭謝,上曰:「今日之宴,一以賞節,一以酬前月山中扈從之勞。」勳等頓首謝。至水次,上御龍舟,召勳等各乘舟,給酒饌,命楫夫槳三臣舟近龍舟而行,自蕉園迤辶裏至澄碧亭登岸,復宴無逸殿,勳等各稱觴上壽,盡歡而罷。

○宴坐超本列

永樂中,北征還,大宴群臣,第功,時大學士楊榮、金幼孜以五品特敕與兵部尚書方賓同列而坐。嘉靖中,恩榮宴於禮部,讀卷官少詹事兼學士李本秩第四品,以內閣故,特奉旨班尚書末。久之,復舉恩榮宴,巡綽官、太保、左都督陸炳亦奉旨班尚書末。蓋少詹、都督,故事當東西向坐耳。萬曆初,內閣吏侍申時行亦班坐尚書末,用本例也。

○賜大臣父母

文皇既宴尚書趙羾於華蓋殿,輟御前酒饌,悉以賜其母。又,以元宵節宴群臣,知尚書夏原吉母觀燈,賜酒食鈔二百錠。今上嘗以大紅蟒紗衣一襲、銀錢二十兩賜張江陵父,以聖母命,玉花墜七件、彩衣紗六匹賜其母,尋父封少師。文明卒後,奉母入京,上及三宮俱有賜。上賜金嵌寶首飾一副、銀八寶一百兩、青紅蟒衣四匹、裏絹四匹、甜食盒二副;仁聖太后金首飾一副、紵絲六表裏、食盒八副;慈聖太后金嵌一副、珍珠環一雙、青紅蟒衣二套、銀八寶五十兩、食盒八副。

○二品賜玉帶

玉帶為一品常係服色,大臣品未及而特賜者許係。今人不知,往往以為玉帶非賜不得係,誤也。其未至一品而賜玉者:洪武中,弘文館學士羅復仁。天順中,尚書王翱、馬昂、大學士李賢。成化中,尚書白圭。弘治中,大學士李東陽、謝遷、翱、賢、東陽,遷旋加至一品。正德則太學士王鏊、費宏、楊一清、靳貴,尚書曾鑒、許進、顧佐、劉璣、孫交、石玠、楊潭、李傑、張彩、劉機、曹元、王敞、白鉞、李遜學、王鑒之、毛澄,右都御史王鼎,內鏊、宏、一清、貴旋加至一品。嘉靖中,非一品而賜者:大學士袁宗皋,尚書邵元節、陶仲文、郭文英也。元節以下皆異流,圭、鉞父子俱官太子少保,而沾此賜,尤奇。

○賜坐

洪武中,大臣如魏國公達等不時賜宴預坐,及學士承旨宋濂等隅坐講論。至仁宗亦然,正統以後廢矣。雖孝宗之敬禮閣臣,世宗之寵眷張、夏,叩頭長跪,不聞坐論也。嘉靖末,分宜賜坐一次,惟真人陶仲文召對坐無算。乃至陶南西向,上北東向;以陶坐繡墩,上亦坐墩,不設御坐。入則迎於廷,出則送至門,握手乃別。

○手劄不名

高帝嘗與劉誠意、宋承旨書:「禦諱頓首復伯溫老先生及景濂先生。」是時為國公也。世宗手劄貴溪為公謹,分宜為惟中,然不過三四而已。餘見永嘉奉御劄百餘道,內二十餘道稱元輔張羅峰,或大學士張羅峰,或張少師羅峰,又面呼羅山,遂有御劄稱少師張羅山,最後一劄稱茂恭。當時楊石淙、桂安豐應亦有之,而餘未之見。今上御書與江陵,自萬曆元年十一月以後,皆不名,內聖諭:「先生啟沃朕心,平治天下,功已在社稷。茲當六年考滿,特於例外加賜銀一百兩,蟒衣、鬥牛各一襲。少示優眷,不必辭。」又諭:「朕聞先生父母俱存,年各古稀,康健榮享,朕心嘉悅。特賜大紅蟒衣一襲、銀錢二十兩,又玉花墜七件、彩衣紗六匹,乃奉聖母恩賜,咸欽承旨家僮往齎之。外銀錢二十兩是先生的」。又手諭:「白燕、蓮花俱進獻,聖母甚是嘉悅,卻獨產翰林院中,先開於密勿之地,上天正假此以見先生為社稷祥瑞、花中君子。朕賴先生啟沃,固不敢顛縱,何德之有。」又御筆敕諭元輔張少師:「朕以幼衝嗣位,賴先生匡弼啟沃,四方治安,九邊寧靜。我祖宗列聖亦鑒知先生之功,就加顯爵不為過。乃屢辭恩命,惟一誠輔國,自古忠臣如先生者罕。朕今知先生實心,不復強。特賜坐蟒衣一襲、銀錢五十兩,以示優眷,用成先生美德。其欽承之。故諭。」以後辭禮益鄭重,不可枚舉。江陵歿,凡有諭蒲阪、吳縣,亦多不名。

○詔敕不名

吳元年,上諭諸將,謂:「張氏既滅,惟大將軍於貨寶無所取,婦女無所近。其深謀遠略,蓋謂中原未平,民未休息,豈可遽恃為安乎?爾等當如大將軍所存,共圖大勳,康濟宇內。」洪武三年,議賞將士,詔稱:「大將軍等運謀竭忠,六師用命,遂致強殞弱伏,疆宇奠安,諸番入貢,華夷一統。」四年,命左右丞相詔稱:「大將軍左右:解甲於武備之庫,息馬家庭。從善樂遊,功名兩全。古何過哉!」皆謂中山王也。十八年,王沒,詔一,敕三,俱稱中山武寧王、開平忠武王,而皆不名。至永樂,戒諭勳戚大臣皆稱「我中山武寧王」,而不及開平矣。蓋中山以先朝元勳,且有椒房之重故也。萬曆初,江陵尤被隆禮,凡內閣敕諭、部疏禦批,俱稱元輔或張先生而不名。其聞喪以後,尤委曲敦至,敕諭中外:「凡大事待張先生還朝而行。」又,以遼左報捷,諭內閣:「歸功元輔平日加意運籌,候疏上,卿等一錄封此諭,著兵部差人星夜馬上前去與張先生看。」隱然文終、宣成之不名矣。

○行人齎旨取尚書

自弘治以後,內閣輔臣體重。故取復位者,必遣行人,以示優異,若尚書雖吏部亦不復爾。惟嘉靖初,取總製三邊尚書王瓊回京別用,自原籍取吏部尚書方獻夫別用,俱遣行人。瓊入京補吏部,獻夫入京進內閣。而其時自原籍召大學士桂萼,卻不遣行人,同官張璁為之請,亦不許。隆慶中,自原籍召大學士高拱,亦不遣行人。不知爾時事體云何?聞高頗以是不樂其同事諸公。

○宴賞下僚

洪武中,特宴勞吳山縣主簿隨贇於別殿,賜白金五百兩、文綺及帛各百匹,升知縣,以奮義平賊也。贇後至按察使,有聲。

○大臣面呼先生

英宗自李文達獨見則稱先生,其稱王忠肅多曰「老王」。孝宗自丁巳後召見劉文靖等,必稱「先生」;馬端肅、劉忠宣則稱「老尚書」。見《天順日錄》、《燕對錄》可證。萬曆初元,上敬禮江陵,稱先生,雖宮中亦稱「張先生」。嘉靖末,命宮中不得名華亭公,稱「徐閣老」,皆異數也。

○大臣賜衛士

天順陳汝言,弘治馬端肅文升,俱以兵部尚書為怨家所中,詔特給衛騎護之:陳五十人,馬十二人。嘉靖給兵百人為大學士楊文忠廷和、夏文湣言直宿,出入衛從。

○賜禁衣

嘉靖庚申,上敕南京織閃黃補麒麟仙鶴紗衣各一副,賜分宜。閃黃色惟上得用之。甲子,賜華亭教子升天蟒衣一件,上手擇有珠者。萬曆甲戌,上以江陵辭功賞,特賜坐蟒,已後賜皆如之;而最後武靖侯李偉以太后父沽焉。坐蟒者,惟司禮大璫掌印久為上所重者得此賜,然累代不數人,即勳舊所不與也。

○賜衣文武互異

嘉靖中,內閣嚴、徐、李皆賜服麒麟。麒麟,公侯服也。而成國公朱希忠、京山侯崔元、左都督陸炳等,以玄壇供事,特賜服仙鶴。仙鶴,文臣一品服也。成化以後,文臣賜麟不為異,而公、侯、伯武臣賜鶴則異矣。六公出入朝行,殆不可復辨。

○五品鶴袍

嘉靖中,學士嚴訥、李春芳、董份,以五品撰玄詞,特賜仙鶴袍。既而,上悔之,下諭謂「玄壇供事可用鶴,餘則不可」。意蓋為三臣也。而尚書皆自疑,不敢衣鶴,亟市錦雞為飾,而三學士之衣鶴自若也。

○賜土官服色

正德中,賜播州宣慰司楊斌麒麟衣一襲,升四川按察使。後以宣慰致仕,復賜麒麟衣一襲,最後賜蟒衣、玉帶。以貢物厚故也。賜永順宣慰使致仕彭世麒大紅蟒衣三襲,升都指揮使;其子宣慰明輔大紅飛魚服三襲,給正三品散官誥命。以進大木故也。嘉靖末,復以進大木賜致仕宣慰彭明輔蟒衣,進湖廣都指揮使,致仕;子宣慰翼南飛魚衣一襲,進雲南右布政使。正德賜日本使臣宋素卿大紅飛魚服一襲。中人瑾受其黃金故也。素卿,閩人,至嘉靖中,始以爭貢事論死。

○賜尚師儀仗

今公、侯前導,止藤杖一對,鞍籠馬杌一對而已。考之國初,有公、侯儀仗戶,當不止此。永樂中,賜尚師法王哈立麻牙杖二、金爪二、骨朵二、幡幢二十四對、銀香爐盒二、拂子二、銀手爐三、對紅紗燈籠一對、鮀燈二對、傘二、銀交椅一、銀腳踏一、銀水罐銀盆一、誕馬四、鞍籠二、銀杌一、青圓扇一、紅圓扇一、帳房一、紅紵絲拜褥一、玉印誥命、織金珠袈裟、金銀器皿。成化中,法王劄巴堅參賜儀仗亦如之,特許用棕轎,前後皆以錦衣校卒供應,見者皆以為親王。


卷七[編輯]

○勳臣超贈勳臣贈爵超逾本階者,實出一時特恩,皆記之。侯超贈王者:西平侯沐英為黔寧王。

一品超贈國公者:中書平章政事俞通海為虢國公,都督同知康茂才為蘄國公。

二品以下超贈國公者:親軍都指揮使馮國用為呈阝國公,江浙行省參政胡大海為越國公,樞密僉院趙德勝為梁國公,張德勝為蔡國公,指揮使丁德興為濟國公。

三品以下封郡公者:樞密院判耿再成為高陽公,元帥俞廷玉為河間公,武德衛指揮副使茅成為東海公,海寧衛指揮副使嚴德為天水公,樞密僉院丁普郎為濟陽公。封郡侯者:樞密院判花雲為東丘侯,都指揮使韓成為高陽侯,樞密院判李繼先為隴西侯,左副指揮劉齊為彭城侯,統軍元帥許圭為高陽侯,左副元帥趙國昭為天水侯,左副元帥呂文貴為汝南侯,左副元帥餘泉為下邳侯,統軍元帥宋貴為京兆侯,右副元帥王勝為太原侯,太平興國翼元帥陳兆先為潁上侯,秦淮翼右副元帥李信為隴西侯,行樞密院判官張誌雄為清河侯,水軍元帥同知李誌高為隴西侯,金鬥翼右副元帥徐公輔為東海侯,水軍右副元帥劉義為彭城侯,金鬥翼右副元帥陳弼為潁川侯。又,鄉人布衣劉繼祖為義惠侯。

右其時稱郡公、郡侯者,尚因元制,不為極品,第視本秩則超等矣。文臣封爵,已見前,故不復贅。

又,都督副使孫興祖為燕山侯,靖江王相蔡仙為安遠侯,指揮桑世傑為永義侯,燕府左傅丘廣為昌樂侯,都督僉事王簡為霍山侯,高顯為汝陰侯,何德為廬江侯,孫世為富春侯,陳清為合浦侯,陳文為東海侯,於顯為英山侯,廣西都指揮使王真為臨沂侯。指揮副使孫虎為廣安伯,虎賁衛指揮潘毅為榮陽伯,行省參政戴德為譙郡伯。

按:自二年以後,侯爵重矣,伯亦次之,故兼紀焉。然自都督以至同知,俱無贈。而贈者,獨都督僉事。又不可曉也。

永樂初,以靖難陣亡,贈都指揮同知張玉為榮國公,都督僉事陳亨為涇國公。指揮同知譚淵為崇安侯,右護衛百戶王真為金鄉侯。下安南陣亡,贈都督僉事高士文為建平伯,世襲。又,都督僉事張欽為新泰伯,孫榮為萊陽伯,程寬為保昌伯,金玉為惠安伯。

○公孤超贈

故事,文臣少師、少傅、少保贈太師、太傅、太保,東宮三太贈三少,東宮三少贈東宮三太。然亦有不及等者,有超等者。今記其超等者於左。

少保夏原吉、少保楊溥、少保李賢、少保彭時、太子太保儀銘、太子太保王恕、弘文館學士劉基,俱贈太師,劉雖封伯,尚二品也。太子太保靳貴、吏部左侍郎曹鼐,俱太傅。尚書胡鍨、王直、高穀、尹旻,俱太保。尚書金忠、學士胡廣,俱少師。尚書苗衷、侍郎馬京,俱少傅。太子少保尹直、尚書陳洽、鄺野、王佐、侍郎墨麟,俱少保。侍郎王一寧、太子太師侍郎王鍾、儀智,俱太子太保。少詹事鄒濟、左讚善徐善述、興府長史張景明,俱太子少保。右讚善王汝玉太子賓客。

燕府長史朱復,北京行部尚書。行太僕少卿孫瑜,戶部尚書。北平布政司參議成璡,吏部左侍郎。

按:儀忠襄、王端毅遂超八等,而為三公首,曹文襄以三品遂得三公。尤為異也。胡、王、高、尹,雖嘗為師、傅等官,後皆辭削,其歿也,實以尚書請。

○累贈官

洪武贈平章廖永安楚國公,再贈鄖國公。俞通海豫國公,再贈虢國公。贈僉都督濮英金山侯,再贈樂浪郡公。贈舍人張子明為千戶,再贈忠節侯。贈樞密院判耿再成高陽郡公,再贈泗國公。贈指揮使丁德興都指揮使,再贈濟國公。永樂贈都指揮張玉榮國公,洪熙再贈河間王。贈左都督徐增壽武陽侯,再贈定國公。贈百戶王真金鄉侯,洪熙再贈寧國公。贈太子少師姚廣孝榮國公,洪熙再贈少師。贈文淵閣大學士胡廣為禮部尚書,洪熙再贈少師。贈北平布政司參議成璡吏部左侍郎,洪熙再贈兵部尚書。洪熙贈少詹事鄒濟太子少保,成化再贈太子太保。景泰贈會昌伯孫忠為侯,天順再贈太傅安國公,成化三贈太師。景泰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為少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天順再贈太傅。正德贈右都御史史琳太子少保,再贈太子太保。贈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馬文升特進、榮祿大夫、太傅,嘉靖再贈左柱國、太師。贈江西按察司副使許逵左副都御史,再贈禮部尚書。萬曆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楊博贈太傅,少師、大學士張四維,俱再贈特進。

○致仕給祿

致仕官給全俸:洪武中,兵部尚書單安仁、唐鐸;嘉靖中,少保、禮部尚書席書。給半俸者:永樂初吏部尚書張紞、戶部尚書王鈍;宣德中,戶部尚書郭資、太僕寺卿趙昱。

○辭官加秩

弘治中,成國公朱儀辭南京守備,魏國公徐俌辭掌南京中軍都督府,請專奉孝陵祀。不允辭,加太子太傅。嘉靖初,魏國公徐鵬舉復辭南京守備及府任,請專奉孝陵祀。不允辭,加太子太保。

○致仕加級

成化中,致仕太子少保、大學士商輅,進少保。南京吏部尚書陳俊、戶部尚書翁世資,加太子少保。弘治中,上隆禮大臣,尚書致仕,有兼官者多加從一品宮臣;無兼官者多加從一品散官。如白宮保昂、徐宮保貫,加太子太傅;徐尚書瓊、周尚書經、王尚書軾,俱加太子太保。蓋援商公例也。正德初,閔莊懿珪,以宮保加少保。劉忠宣大夏、張尚書昇、屠尚書勳、閻尚書仲宇、何尚書鑒、田尚書景賢,俱加太子太保。嘉靖初,彭宮保澤加少保。孫尚書交、林尚書俊、陶尚書琰,俱加太子太保。吾太倉毛尚書澄加太子太傅。已後恩典絕少。惟嘉靖五年,少保、禮部尚書席公書,以目疾乞致仕,特加武英殿大學士,給全俸,賜第京師,仍許不時言事。大學士從來不為加官,而全俸亦百五十年所闕之典也。蓋以議禮加厚耳。然命下三日而卒,竟不得沾恩。隆慶四年,大學士陳公以勤致仕,加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蔭錫郵護最隆。萬曆二年,工部尚書朱公衡,三年,左都御史葛公守禮乞休,俱以九六年滿,朱加太子太保,葛太子少保。十五年,南京吏部尚書袁洪愈加太子少保。南京大臣加秩自袁始也。勳臣如太子太保鎮遠侯顧寰辭府事,特加少保,尤為殊典。後南禮部薑寶、兵部傅希贄,俱加太子少保。

○致仕後加官

景泰中,致仕右長史楊翥,以潛邸恩進禮部左侍郎,來朝再進尚書。正德中,致仕國子祭酒章懋遷南太常卿、南禮部侍郎,不赴;嘉靖初,以舊德褒進尚書。致仕南京給事中史後,以曾言事進光祿少卿;以助賑荒,再加四品服色。嘉靖初,致仕戶部尚書韓文,以守正褒進柱國、太子太保。柱國,三年滿始得之,於致仕後加,尤為希曠之典。提學副使潘府,初加太僕少卿,再以薦改太常少卿,俱致仕後。萬曆中,養病吏部尚書嚴清、禮部尚書陸樹聲,俱加太子少保。又,嘉靖中,閑住右通政呂希周,以倭功遷通政使。閑住吏部主事史際,以倭功遷尚寶卿,再遷太僕少卿。閑住應天府丞朱隆禧,以進藥餌遷太常卿、禮部左侍郎。隆慶初,閑住右諭德唐汝楫,以宮臣加太常少卿,俱仍致仕。於乎,均一異恩也。

○致仕任事

洪武末,兵部尚書唐鐸以致仕尚書起參讚征南夷軍務,竣事歸裏。鐸凡三為兵部,一兼詹事,一兼賓客,一兼太子少保。卒後,上親為祭文,賜葬。恩禮之渥,一時莫比。

○今職古銜

世廟好用古官名,又最重典禮,故於貴溪、分宜、鉛山、華亭、泰和、常熟、興化諸公,往往傳旨稱大宗伯、太宰。又於少保胡公宗憲總督江西福建軍務,旨云:「大司馬兼院右正。」題少師、大學士費公宏《詠春同德錄》曰:「內閣掌參機政輔導首臣費宏。」尤為新奇。

○用給事御史

高帝時,給事中品秩不甚崇,而所選皆正途。至永樂中,不無猥雜,其他以國子生蔭恩得者所不道。姑記之,則貴州清遠衛軍羅義上建文尹請與燕講和,下獄。文皇下京師,即日破械出之,拜戶科給事中,明年遷左參議。復以長史司吏楊勉為給事中,後遷都給事中。又,永樂中淮安山陽縣民訟師丁玨,誣告裡中富人妖言惑眾,坐死者十餘人。法司薦其忠直,特拜刑科給事中。

御史除授:正統四年,以刑部照磨陳嶷,司務楊恕、李儼、陸瓛,行人司副劉克產,序班王盛,正字沈寅,孔目劉烈,審理副郭鉦,按察司經歷計珩,副斷事楊綱,監井提舉邵盤,縣丞安珝、趙瑜,試御史。五年,以序班張鏞、孫睿、趙倫,斷事張文昌,知事康榮,照磨張禮,判官胡信,縣丞鄺傑,教授上官民瞻,教諭韓楊、鄭顒,訓導鄭觀、曹泰、成規、齊韶、王巍、陸儔、唐震,實授御史。自後始專以進士、行人、中書舍人、博士、推官、知縣、國子監官,而雜職不與矣。然猶有國子監生,天順後始革。

○郎中坐法改御史

正德四年,戶部郎中劉繹以公事罰運遼東米千石,又賠補浥爛草束。舉家囚係,本身杖,比百日不能償。上疏哀懇,乞充齋膳徒夫,或炒鐵煎鹽。下都察院查,釋前罪,降級外任,送吏部。尚書張彩言:「其素有才守,改降監察御史,清理兩浙鹽法。」因禍得福,亦一時極異之典也。

○立中宮加恩內閣

萬曆六年,立中宮王氏,加恩輔臣。少師張居正以守製不支祿,故辭。少保呂調陽進少傅,尚書張四維進太子太保,俱蔭一子中書舍人。至七年,居正服闋,進太傅,加歲祿百石,蔭一子尚寶司丞,辭太傅。六年以前,中宮立,無加恩故事,蓋異典也。

○皇子生推恩內閣司禮

萬曆十年,皇第一子生,恭妃王氏出也,下詔赦天下。尊上兩宮徽號:仁聖懿安皇太后為仁聖懿安康靜皇太后,慈聖昭文皇太后為慈聖昭文明肅皇太后。推恩慈聖父武清伯李偉進封武清侯,兄弟都指揮李文全、指揮李文貴俱升左都督,千戶李文松升指揮使,俱給應得誥命。仁聖父固安伯陳景行歲加祿米一百石,蔭二子,俱錦衣衛百戶。前母莊皇后兄李鶴,歲加祿米六十石。又內閣輔臣張四維加少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其太子太師如故。申時行加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其太子太保如故。各蔭一子尚寶司丞。餘有丁加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其尚書如故,蔭一子中書舍人。俱各給應得誥命。又司禮監馮保蔭弟侄都督僉事,張宏蔭指揮使,孫隆、張鯨蔭指揮僉事,何進、李佑、張朝蔭正千戶,俱錦衣衛。按:皇子生,例不推恩。徽號推恩,止皇親而已。此異典也。

○邊功加恩內閣

正德五年,寧夏平,加恩內閣: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加特進、左柱國,仍蔭子尚寶司丞;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廷和少傅、太子太傅,仍蔭子中書舍人;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劉忠加少傅、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還各賞銀一百兩、紵絲四表裏。太子少保、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梁儲改武英殿大學士。邊功未有及內閣者,有之,自茲歲始。八年,以山東、河南賊平,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楊廷和、梁儲、費宏,各蔭子錦衣世襲正千戶,辭。乃詔東陽兼支尚書俸,廷和加少師、太子太師、華蓋殿太學士,儲加少傅、太子太傅、謹身殿太學士,宏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已上二條,蓋內臣欲大有封殖,而以是餌閣臣也。自是,閣臣不與軍功者幾三十年。至嘉靖十九年,陝西大捷,詔復夏言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少師、太子太師仍兼,進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翟鑾加少保。此則夏公以忤旨鐫秩,急欲光復故也。自是不已,而議搜河套希大封拜,得罪死。三十年,獲叛虜哈舟兒等,輔臣嚴嵩升了世蕃工部右侍郎,仍蔭一子錦衣衛千戶。東閣大學士李本進禮部尚書。而撰文尚書徐階加少保,蔭一子入監。公朱希忠加太子太師。都督陸炳加太子太保。尚書孫承恩加太子少保。此則讚玄例也。三十三年,以拒虜功,輔臣嚴嵩蔭子尚寶司丞。徐階、李本蔭子中書舍人。而伯陶仲文增祿百石。公朱希忠、都督陸炳增祿五十石。伯承裕加太子太保。亦讚玄例也。自是,復不與邊功者,將二十年。而為隆慶以遼左功,輔臣高拱加柱國、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加少師兼太子太師,俱蔭一子錦衣衛千戶。殷士儋加少保,與原輔臣趙貞吉俱蔭子中書舍人。萬曆中,數以遼東戰功,輔臣張居正、呂調陽、張四維加蔭賞從厚。最後,居正遂自太傅進太師,子錦衣衛指揮僉事簡修升同知,世襲,仍歲加祿米百石。張四維加兼太子太師,蔭子錦衣所鎮撫,世襲。申時行加太子太保而極矣。十二年,雲南大捷,大學士時行加少師、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餘有丁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許國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

○更定舊官國初官制後革者,記之以備考,而人亦附焉。

中書令不設,左右丞相正一品,平章政事從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參政從二品,參議正四品。上初下建康,立中書省。上以中書省右丞相總省事,李善長、宋思顏為參議,李夢祥、郭景祥為左右司郎中,侯原善、楊原杲、陶安、阮弘道為員外郎,孔克仁、陳養吾、王愷為都事,王疇為照磨,欒鳳為管勾,夏煜、韓子魯為博士。善長進參政,徐達為右丞,邵榮、俞通海為平章政事。上即吳王位,善長為右相國改左,徐達為左相國改右,常遇春為平章,張昶、楊憲為參政。上即大位,善長為左丞相,達為右丞相,遇春為平章軍國重事,湯和、廖永忠、李伯昇、李思齊、王溥為平章,不治事。汪廣洋自參政為右丞,謫。楊憲為右丞,遷左丞,誅。汪廣洋再為右丞相,謫。胡惟庸由參政為左丞,進右丞相,遷左丞相。廣洋復為右丞相。汰平章參政等官。十三年,惟庸族,廣洋賜死,罷中書省,散其職六部。尋置四輔官,告太廟,以耆儒王本、杜祐、龔斅為春官,杜斅、趙民望、吳源為夏官。敕之曰:「昔之耕莘者為宰,杜永安;築岩者在朝,君仁民康。二臣繼出於殷商,致君六百年之大業。是賢者雖處同出異,其忠君濟民之道則一。朕今召爾等來朝,命為四輔官,兼太子賓客,位列公、侯、都督之次。必欲德合天人,均調四時,以臻至治。其敬慎之。」居三日,復敕,謂「人主以一身統御天下,不可無輔臣,而輔臣必擇乎正士。堯、舜以得賢而昌,辛、受以棄賢而亡。卿等受斯重任,宜體朕懷。心常格神,行常履道,佐理讚化,以安生民。且卿等昨為庶民,今輔朕以掌民命,出類拔萃,顯揚先親,天人交慶於戲盛哉!」又十日,敕本等曰: 「自胡惟庸不法之後,特召天下賢才。而有司又從泛舉,尚書範敏獨能薦卿等以輔朕。朕視卿等皆高年篤厚,故九月告於太廟,議立四輔。以王本、杜祐、龔斅為春官,杜斅、趙民望、吳源為夏官。惟秋、冬官缺,以本等攝之。邇年自春徂秋,天災疊見,維秋之暮,天氣尚暄。嘗諭本等沐浴致齋,精勤國務,以均調四時。本等奉命且誠,逮立冬,朔風釀寒,以成冬令。嗚呼,天其兆吉人乎!感應之機,如響斯答。古者三公、四輔,論道經邦,理陰陽,順四時,其或有乖戾,則曰公輔失職。蓋人事有不齊,則天應之有如此者!卿等尚當竭忠誠以勤厥職,庶幾感格天心。」御集中又有與本等同遊唱和詩,多不載。明年,命刑官議獄,送四輔及諫院給事中覆覈,無礙,奏行之;有疑讞,四輔官封駁之。尋召左御史中丞安然為四輔官,襲斅致仕,復起為國子司業。尋以星變,敕諭王本等,本尋坐法磔於市。又明年,罷,不復設置。大宗正院改為宗人府,置宗人令,左右宗人正,左右宗人,以秦、晉、燕、周、齊五王為之,俱正一品。後存府,以駙馬都尉領之。置皇太子左右率府,都督同知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王府事,僉事吳禎、耿炳文兼左右副使。置諫議大夫,以唐鐸為之。置諫院,左右司諫以耆儒劉堉、關賢為之,左右正方以耆儒趙肅、何顯周為之。置執法議理司,以前元工部尚書濂為之,乃李韓公之女弟婿也。置審刑司,左右審刑正六品,左右詳議正七品。凡大理寺平允法司囚犯,皆得詳駁之。置考功、承敕、司文三監,每監設令一人正六品,丞二人從六品,監察御史馬亮、張迥等五十六人為之。命中書省、兵部,定給武官誥敕之制,其特授升除者,大都督府同承敕監官以上旨附籍。其初入仕者,具年籍父祖己身功跡;其已入仕及升除者,具所曆功過年籍。大都督府諮於中書省,送兵部覆奏貼黃,考功監參考同奏附籍。部擬散官,移交翰林院撰文,付司文監校勘,奏付中書舍人書寫,署名用印,轉付承敕、考功二監,並還本部,以次署名用印齎赴省、府、台官署名,仍付司文監對同,署名用印,方付各部,給授。如襲職降用者,大都督府勘驗,具年籍祖父功跡;降用者具其罪名,奏旨處分,承敕監官附籍,具諮省送部覆奏貼黃,參考對同,擬官撰文,署名用印,給授如前。置平駁諸司,命翰林院編檢以下、春坊司直以下讚讀考駁諸司奏啟,如平允,則署其銜曰「翰林院兼平駁諸事某官某押。」置磨勘司,令以太子伴讀高暉為之。置內正司,司正一員正七品,司副一員從七品,專糾內臣之失儀者。尋改曰典禮司,又改曰典禮紀察司,升正六品,尋止稱紀察司,以李彬言等為之。置繩頑司,令、丞各一員。置稽疑司,正一員正六品,左右丞各一員從六品。屬官曰司筮,無品。署東宮通事司,令一員從八品,丞一員正九品,榮鉉、鄭肅為之。署東宮文學,趙晉為之。置城門都尉一員,以死事指揮劉廣子景為之。君子衛,居文官子姓;舍人衛,居武官子姓。以指揮使李謙安子忠領之。置侍儀引進使,正五品;閣門使,從五品。以故誠意伯劉基子仲璟為之。置尚賓大使、儒學提舉、提舉司校理、侍禮郎、奉天門待詔,俱革。

易名而職如故,或品有上下者:樞密院為大都督府,又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使知院,從一品,為左右都督,升正一品;副使同知院,正二品,為都督同知,從一品;簽院從二品,判官從三品,今為僉事,正二品。上初下太平,自稱太平興國翼大元帥。下建康,立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廖永安為大元帥,常遇春尋為行中書省馬步水軍都督大元帥。尋設江南行樞密院,湯和同僉院事徐達、廖永安為同知院事。改院為大都督府,朱文正為大都督,品如知院。李善長兼府司馬,宋思顏兼參軍。後以李文忠、湯和為左都督,馮勝、鄧愈為右都督。永樂以後,五府職名如故,而權悉歸兵部矣。有副使在僉事之上,尋革,復置大都督。參議一員正三品,戶部尚書樊思民為之。又置掌判官,品同參議,吏部尚書陳銘為之。五斷事司下,各設稽仁、稽義、稽禮、稽智、稽信,今俱革,而其職為經歷都事。御史臺,左右御史大夫從一品,中丞正二品,侍御史從二品,治書侍御史正三品,殿中侍御史正五品。上為吳王,始創台,以湯和、鄧愈為左右大夫,劉基、章溢為中丞,文原吉為治書,安然為中丞,基實幹台事。復省治書、殿中不置,而汪廣洋自左大夫入中書,陳寧代之,安然為右大夫。中丞塗節告變,而台以中丞為長官,安然任之。後改為都察院,都御史僅七品,御史九品。尋復升正三品,俄以左右都御史代大夫,為正二品。副都代中丞,為正三品。僉都代侍御,為正四品。與六部頡頑矣。翰林院,初設學士正三品,講讀學士正四品,直學士正五品,待制從五品,應奉正七品。尋設學士承旨正三品,學士從三品。承旨則詹同、宋濂為之,學士則陶安、朱升為之,直學士陳桱、範常為之,待制秦裕伯、王禕為之,應奉趙震、殷哲為之。後罷承旨、直學士、待制、應奉不設,而降學士為正五品,講讀學士為從五品。建文初,改講讀學士為文學博士,方孝孺任之,參預機務如內相。復置檢閱一員從九品。

洪武末,設華蓋殿、謹身、文華、武英、文淵、東閣諸大學士,俱正五品。華蓋以劉仲質,邵質,文華以全思誠、鮑恂、餘銓、張長年,武英以吳伯宗,文淵以朱善、宋訥,東閣以吳沈為之,而無所領,惟從容備顧問而已。其後罷不設。建文中,革大學士,止設學士,而以謹身為正心,然亦竟無授官。永樂始以胡廣、楊榮、金幼孜為文淵閣大學士,領閣務。洪熙進楊士奇華蓋,楊榮兼謹身,黃淮、金幼孜兼武英,獨以光祿署丞權謹為文華殿大學士,無兼官,亦不預閣務。謹去後,文華至今不設大學士。得非以皇太子講讀之所故耶?此殊不可曉。嘉靖末,以華蓋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首以徐階、袁煒充建極殿大學士,而中極自隆慶初始補李春芳。

洪武初,設弘文館學士,不言品秩,劉基、危素、雎稼、胡鉉、王大中、羅復仁為之,尋革。至洪熙元年,章皇帝復建弘文閣於思善門右,以儲經史,備顧問,翰林學士楊溥掌閣印,帝手授之。侍讀王璡、五經博士陳繼、吏科給事中王榮參其事。不久,亻並閣務入文淵閣,溥亦辦文淵閣事。

左右春坊大學士,與正學士同品,洪武中無任之者,當亦以為衍耳。建文,以任董倫。永樂,立東宮,李至剛為左,解縉、胡廣、楊士奇因之;解縉為右,黃淮因之。洪熙,曾棨為左,王英為右。景泰,商輅為左,彭時,呂原、倪謙因之;劉儼為右,劉定之因之。逾五十年,而弘治癸亥,《會典》成,以左坊學兼讀學遷中允楊廷和,上疑而問之,內閣具實對,乃已。廷和竟遷,不設。讚善大夫正五品,宋濂嘗為之,後止為讚善,從六品,司直以下亦不常設。置將作卿,正三品,單安仁為之,後並入其事工部,而名尚存,後改為營繕正。置司農卿,正三品,楊思義為之,後入戶部。置京畿都漕運使,正四品,專治京師軍儲,單安仁、薛祥為之。置宣徽院,使正三品,阮崇禮為之,後為光祿司卿徐光祖為之,最後為光祿寺從三品。置太史院,使正三品,劉基為之。改院為監,使為令、通判、僉事各一員,後為司天監,定為欽天監正五品,有正、副等官。置回回監,正副以下同欽天監,後革。置醫藥提舉司,改太醫監,正三品,少監正四品,孫守貞為之,後改為太醫院,使正五品,院判正六品。置滁陽牧監,從三品,後為太僕寺。置儀禮司正、副,後為鴻臚寺卿、少卿。置信寶提舉司,從五品,後為尚寶司,正五品。置營田使,專董墾近畿田,大都督府副使康茂才為之;至嘉靖中,設三都御史清屯,尋革。置帳前總製親軍都指揮使,馮國用、國勝為都指揮使,朱文忠、康茂才為左右副都指揮。又置金吾侍衛軍都護。又置都鎮撫司,孫養浩為鎮撫。又置□□都尉府,正三品,蓋即今錦衣旗手衛也。又置兵馬司都指揮使、副都指揮等官,後改文職,降至六品,而猶冒故銜。

初置江南行中書省,以後平浙江、湖廣、江西、河南、山東等處,俱設行省,其品秩一如內省,惟不設丞相,有袁國公歐普祥者,因偽漢故官而已。後改行省為布政使司,布政使視平章,為從二品;左右參政,從三品;參議,從四品。行樞密院為都司,都指揮使正二品,同知從二品,僉事正三品。初下太平,太平興國翼大元帥李善長為都事,潘庭堅為教授,汪廣洋為令史。下建康諸路,廖永安、徐達、常遇春、湯和、俞通海、鄧愈、邵榮、耿炳文為大元帥,後改翼為衛,置指揮使、同知、僉事等官,事實品祿如故。置詹事院,詹事則右都督馮勝領,同知則平章胡廷瑞、廖永忠、李伯昇領之,副詹事則左右丞趙庸、王溥領之,後並為少詹事。署諸王府左右相各一員正二品,左右傅各一員從二品,以鄭九成、王克復、汪河、文原吉、朱復為相,桂彥良、熊鼎為傅,而別設長史官為正五品,若相屬官者。尋以耿炳文、吳良、謝成等為武相、傅,位居文臣上,其後革相、傅、亻並入長史,見任者皆降秩五品。而武相、傅事亦入護衛。十八年,命進士觀政六科、承敕、考功諸監者,曰庶吉士,取庶常吉士之義也,以楊靖、沈溍等為之。二十八年,改六科給事中曰元士,以見在人數,正得八十一也,復改曰源士,以政源所自出也。

○建文官制後革

建文元年,更定官制:六部尚書升正一品,增左、右侍中正二品,侍郎如故。省戶部十四司為民部、度支部、金帛部、倉庾部;邢部十四司為詳憲部、比議部、職門部、都官部。諸司俱去清吏二字。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去『左、右』二字,後改御史府,都御史為御史大夫。通政司為寺,使為卿,通政參議為少卿、丞,增其屬左、右補闕、拾遺各二員。與大理寺卿,止稱通政大理卿,左、右寺正為都評事,副為副都評事,司務為都典簿。太常、光祿、太僕、鴻臚、尚寶俱止稱卿,其少卿、丞分左、右。祠祭署之稱,天壇者曰南郊,泗州者曰泗濱,宿州者曰新豐,增鍾山祠餘署及司圃所。光祿少卿升從四品,太僕增少卿、丞各一員及典廄、典牧二署,驌驦十五群,遂生三群,分隸之。詹事府詹事曰詹事卿,少詹事曰少卿,增賓客二員。增設資德院,資德一員,資善二員,其屬讚讀、讚書、著作郎各二員,掌籍、典簿各一員。國子監增司業為二員,省博士、學正、學錄,增助教為十七員。翰林院增承旨一員,文學博士一員,省講讀學士。置文翰、文史二館,文翰設侍書,革中書舍人,職歸之文史館,修撰以下如故。殿閣學士俱去「大」字,謹身殿大學為正心殿學士。六科省左右給事中。五城兵馬指揮曰兵馬、副兵馬。布政使升為正二品,止一員,去「左右」字。提刑按察司曰肅政按察司。升廣東鹽課司為都轉運鹽使司。革五府斷事及稽仁、稽義等官。親王府增賓輔二員,正三品,左、右長史上增長史一員,正四品,增伴講、伴讀、伴書各一員,審理、典膳、奉祠、良醫、典寶各正去「正」字;郡王賓友二員,正四品,教授一員,記室二員,直史一員,左、右史各一員,吏目一員,典印、典祠、典禮三署各一員,典饌、典藥二署各二員,引禮舍人二員,儀仗司吏目一員。凡賓輔、三伴、賓友、教授,進對侍坐,稱名不稱臣。至永樂初,俱改正,從洪武之舊。

更定勳階:尚書曰特進資政上卿,侍中曰資政卿,二品如之;侍郎曰資政亞卿,三品如之;郎中曰資政中大夫,員外郎曰資政大夫。給事中曰嘉政中士。又遣戶部左侍郎夏原吉、給事中徐思勉等二十四人充采訪使,分巡天下,問民疾苦,旌廉斥貪,得以便宜行事。

○永樂官制

永樂初,以北平為北京,置行部尚書二員,侍郎四員,所屬吏、戶、禮、兵、刑、工六曹,郎中、員外郎、主事,品秩如京師,而其職則布、按二司也。末年置六部,始革。置行後軍都督府以代都司,後置五府,其事歸焉。


卷八[編輯]

○召故相敕劄

我朝超用內閣大臣,未有如張永嘉之篤者,真所謂家人父子也。按:嘉靖十五年,致仕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張孚敬表啟問安,仍疏賀冊嬪。上優詔答之,遣錦衣衛副千戶劉昂視孚敬於家,賜之敕,曰:「卿以內閣元輔,朕所倚毗。頃因有疾,懇乞歸休。朕察卿有不獲已之情,乃特俞允,送卿還卿。茲得卿來疏奏問並賀,省覽之餘,具悉忠愛,特遣錦衣衛副千戶劉昂齎敕往視卿疾。如既愈,即便來京,勿負朕望;果未除,則當善自保攝,用副朕眷思之懷。」復以手敕付昂,曰:「敕舊輔孚敬,卿比以疾乞還,允切朕思。昨得奏賀,朕躬平吉,聖母康泰。及擇原選淑女內曰曹、王二氏,朕禦而各有喜,斯將近,已先冊封為端、昭二嬪,並河南李氏、京選王氏,補為敬、靜二嬪。又,朕於春三月,躬行謁陵禮,奉慈車率后妃,禮成後,又於四月之吉,命工恭飾新七陵增造等項。朕自作幽宮於長陵左之陽翠嶺,改小山一名平台山,以尊皇祖太宗嘗禦之地。前次並往金山拜皇高祖妣章皇后、皇曾叔祖景皇帝二陵,奉聖母舟回京。今朕命使昂往視卿於家。卿如果疾未痊,便不煩以見;如小可,即星夜以行,急來見朕,副切思情,勿自負自棄,以致朕懷無已。卿其承之。」

○致仕守正大臣敕諭

世宗初政,群臣論薦大學士劉健、謝遷、戶部尚書韓文皆以論劾逆瑾守正被害,後雖復官,而旌典不及。於是,特遣行人齎敕。謹錄之,以見一時之盛。

皇帝敕諭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劉健:「朕惟人臣之事君,得志行道,樹功烈於當時者,固難;而名遂身退,康寧壽考,始終一節,足以係天下之望,尤為不易。卿資稟醇正,器識恢宏,粵自早年,究心理學,上探河洛之傳,登名賢科,蜚聲藝苑。勞勤懋著,聞望彌隆。遂以碩德長才受知於我孝宗皇帝,簡自聖心,擢居政府,朝夕獻替,不詭不隨,培植人才,愛惜善類,宣達民隱,慎守彝章。延訪於便殿,賜問於平台,危言讜論,裨益弘多。是以致弘治十有八年之間,政事清明,實惟卿與二三大臣佐理之功。至於顧命之際,推誠付託,至切至專。卿感激知遇,益切勞瘁。故當武宗皇帝改元之初,隨事納忠,曲為匡救。其毅然不可回之氣,往往形於辭色。釐革宿弊,斥逐群小,直道難容,告老而歸。高風大節,播在天下。中遭權奸,橫加讒抑。旋復昭雪,人皆欽仰之不置。乃今年近九旬,體履康泰,全名盛福,求之當代,實鮮其倫。惟昔宋之名賢如司馬光、文彥博輩,皆卿鄉哲。揆其始終進退之大義,抑亦不多讓焉。朕嗣承大統,圖新治理,顧茲尊賢優老之典,誠不可緩。惟卿累朝舊德,實軫朕懷,矧大公論明揚,至再至三,亦可見卿之賢於人遠矣。茲特遣行人齎敕至家存問,仍賜羊酒,命有司月饋官稟八石,歲給輿隸十名,用表異數。卿其體朕至意,順養天和,茂膺壽祉,用表儀於天下,非特卿一鄉一邑之光而已。朕又聞老臣體國,義不忘君。卿有嘉謨至計,尚無所隱,以輔朕之不逮,期於海內乂安,共享太平之福,而卿亦有令譽於無窮矣。欽哉!故諭。」時正德十六年之五月戊午也。

皇帝敕諭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謝遷:「朕惟人臣立朝得行其志,建功立業者,固難;而退處其鄉,壽考康寧,完名全節,足以係天下之望,尤為不易。卿性資端方,器識宏遠,粵自早年,潛心正學,遂以文章大魁天下,蜚聲翰苑,譽望彌重。逮孝宗皇帝簡注有素,爰自宮端,擢居內閣,朝夕獻替,不激不隨。當時政化清美,實惟卿二三大臣佐理之功。暨聞末命,付託諄切,益感知遇,誓竭誠悃,故當武宗皇帝改元之初,隨事納忠,協心匡弼,釐革宿弊,斥逐群小。直道難容,告老而歸,高風大節,播在天下。乃今年逾七衰,體履安康,子姓蕃茂,全德盛名,求之前代亦不多見焉。朕嗣承天序,圖新治理,顧茲尊賢優老之典,誠不可緩。惟卿累朝耆舊,實軫朕懷。茲遣行人齎敕存問,仍賜羊酒,命有司月饋官稟八石,歲給輿隸十名,用表異數。卿其體朕至意,順養天和,茂膺壽祉。行將起卿於家,得聞猷告,以輔朕之不逮。惟國有無窮之休,而卿亦有無窮之問矣。故諭。」

皇帝敕諭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戶部尚書韓文:「卿以宏遠之才,清慎之操,易攵曆中外,多閱歲年。晚貳銓衡,晉司邦討,勞績茂著,為時名臣。越在先朝,首倡論劾,除革群奸。遭讒去官,退居田裡,凜然風概,天下想聞。乃能懋修靡懈,德望愈隆,壽考康寧,年逾八衰,完名盛福,求諸今日蓋僅見焉。朕初嗣位,念卿一時耆碩,人望攸歸,已有旨起用。茲特先遣行人齎敕存問,並賜羊酒,仍令有司月給食米四石,歲撥人夫六名,以示優眷。行將起卿於家,來覲闕廷,以為班行之光。卿其頤養天和,益邵乃德,康乃身,用副朕寤寐老成至意。抑《書》有之曰『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卿有嘉猷嘉謀未展書於平素者,尚無所隱,以裨朕之不逮。卿其敬念之哉!故諭。」時俱十六年六月之壬子也。

是時,劉公年八十九,韓公年八十二,謝亦七十三矣。韓以尚書得之,尤為異數。後四年韓卒,壽八十六。五年,劉卒,壽九十四。七年,謝復召,明年復歸,又二年卒,壽八十二。自是,五公鏊、楊公一清、劉公忠三少傅,皆有司援例為請,得慰諭存問,而名壽俱不能及也。

○致仕輔臣壽考恩典

以禮,致仕內閣大學士八十、尚書九十,賜存問,起自嘉靖初載,實帝王隆禮耆碩至典。內閣大學士凡四見,而萬曆九年為盛。嘉靖元年,少師、大學士劉公健九十,河南左布政使閔楷等以聞,詔以「健累朝舊德,禮宜優厚。著本處巡撫都御史備彩幣、羊酒,親詣其家,宜諭眷念至意。」二十一年,少保、大學士毛公紀八十,山東撫按以聞,詔以「紀輔弼舊臣,年登八十,德壽並懋。其賜以羊酒,撫按官及門存問。仍月給食米四石,歲給人夫六名應役,以示優眷。」二十二年,大學士賈詠八十,守臣以聞,詔以「詠耆舊重臣,年躋八衰,齒德並茂。其賜以羊酒,命撫按官及門存問。仍月給米四石,歲給人夫六名應役,以示優眷。」蓋毛公以八年定禮削官及夫、米,後官雖復,而夫、米不復;賈公則致仕時,原無給夫、米故也。萬曆十年,少師、大學士徐公階八十,太傅居正等為請,詔以「階輔佐皇祖,翼戴先帝,忠勤端亮,茂著勞勳,今年登八十,足稱榮壽。準卿等奏,寫敕差官存問。仍賜白金五十兩、大紅紵絲蟒衣一襲、彩緞四表裏,以示優禮耆碩至意。」賜敕,一異也;遣使,二異也;賜金帛,三異也;賜蟒衣,四異也;閣臣題請,五異也。不給夫米者,先有故耳。

○賜八十九十大臣敕諭

成化七年八月,以南京吏部尚書致仕魏驥年九十八,特遣行人賜敕存問。其辭曰:「卿以醇篤之資,正大之學,曆事累朝,官登八座。歸安田裡,壽屆百齡,進退從容,體履康豫,緬惟風采,嘉歎不忘。茲特遣行人齎敕存問,並賜羊酒,令有司月給食米三石,優贍終身。卿宜倍加調攝,益隆壽祉。佇聞讜論,用慰渴思。卿其體朕至懷。」萬曆九年五月,以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徐階八十,遣行人賜敕諭存問,曰:「朕聞古者公孤在朝,則坐而論道;更老在學,則憲而乞言。惟尊賢尚齒之儀,實褒德勸功之典,眷言耆碩著有勳,庸世咸仰為達尊,朕豈靳於殊數?卿才優王佐,學擅儒宗,早馳譽於清華,曆試功於盤錯。簡知皇祖,晉陟台司,履忠順以事一人,持兼靖而先百辟。當憸壬之既黜,更治化以維新。懲貪汙而仕路肅清,獎忠直而真材彙進。申明典制,多安邊裕國之籌;默運樞機,有尊主庇民之略。定拜本於危疑之際,宣上德於彌留之中。翼我先皇,嗣基圖而撫方夏;保予衝子,升儲貳以奉宗礻兆。方倚重於黃扉,遽乞閑於綠野。後先多績,朝廷資其典刑;終始完名,寰寓想其風采。自天純佑,俾爾壽康,屆茲八旬,斂時五福。匪直先民之楷式,實惟盛世之禎祥。朕祗遹先猷,追惟舊德,粵稽功載,申鍚寵章。茲特遣行人塗時相齎敕存問。仍賜銀五十兩、大紅紵絲蟒衣一襲、彩幣四表裏,以示朕眷。於戲!衛武雖在耄勤,箴儆不忘於國,晉公已解機務,安危猶係其身。惟我宗工不殊前哲,其茂綏蕃祉,慎保修齡,尚謀黃髮之詢,用慰蒼生之望。欽哉!」

○考滿非常恩賜

永樂中,尚書凡三年滿,有賜羊一牽、酒十瓶、鈔千貫者;九年滿,有賜敕獎諭、賜宴內殿者。其後獎諭、賜宴,惟內閣大臣一品九年滿有之。而六年滿,於羊酒鈔錠之外,又有加賜白金五十兩、大紅麒麟緞衣一襲衣酒饌一桌者,則自張永嘉始,夏貴溪、嚴分宜、徐華亭俱有之。張江陵九年滿,於羊酒、鈔錠外,及銀兩、表裏,俱以為常賜,復加賜白金二百兩、坐蟒蟒衣各一襲、彩緞八表裏,升左柱國、太傅,予三代誥命,蔭子尚寶司丞,錫宴禮部,辭太傅而已。最後十二年滿,上為召吏、禮部傳諭:「元輔居正,受先帝顧命,夙夜在公,任事任怨。雖稱十二年考滿,實在閣辦事十五年,忠勳與常不同,應得恩蔭等項,著從厚會議來看。」尋遣司禮監太監張誠賜銀三百兩、蟒衣一襲、紵絲四十表裏、羊十隻、酒六十瓶、鈔十萬貫、酒飯五卓、雞十隻、鵝五隻、豬肉一百五十斤、湯五品、白麵一百二十斤、香油三百二十斤、白糖一百斤、黑糖一百四十斤、蜜二十五斤、燭一百對、柴三百扛、蓮肉二十斤、荔枝十斤、圓眼十斤、膠棗紅棗各二十斤、栗子三十斤、冬筍二十斤、蘑菇香菌花椒胡椒各五斤。尋敕諭:「元輔卿親受先帝遣囑,輔朕十年,四海昇平,四夷賓服,實賴卿匡弼之功。精忠大勳,朕言不能述,官不能酬。茲曆十五年考績,特於常典之外,賜銀二百兩,坐蟒蟒衣各一襲,歲加祿米二百石。薄示褒眷,先生其欽承之。」該吏、禮二部疏上,加上柱國、太傅,支伯爵俸,蔭子尚寶司丞,給四代誥命。仍賜敕獎諭,錫宴禮部。疏辭上柱國、伯爵俸而已。

○勳臣致仕恩典

凡勳戚不任事,即食祿,奉朝請,或以病免朝參,未有致仕者。正德中,張英公懋乞骸,特賜敕獎諭,賜金幣、輿卒二十人,免朝,給祿視輔臣,恩禮有加,可謂纓弁之極榮矣。初,朱成公希忠辭府事,獎賜亦如之,而加輿卒為三十人,仍舊知經筵及監修國史。

中貴亦無致仕。嘉靖中,司禮監太監蕭敬、張佐就閑,敬賜歲夫十名,佐夫五名,月廩俱十石。萬曆十三年,司禮監太監張宏以病乞閑,賜月廩二十石,歲夫三十名,尤重。然命下之次日而卒。

○八十恩數

嘉靖三十八年正月,少師、大學士嚴嵩八十,同官徐階等上聞,詔苑直出入得乘肩輿,歲支伯爵祿,賜白金百兩、彩幣八表裏、寶鈔羊酒,錫宴禮部。其年六月,諭禮部:「秉一真人、恭誠伯陶仲文,職掌玄教,屢盡忠誠。在告年逾八十,其降敕遣錦衣衛千戶一人往存問。賜白金一百兩、彩幣四表裏、寶鈔羊酒,以示眷懷。」按:二臣所遘,殊為隆渥。特以名德不昌,終從削奪,故不足道也。

嚴辭伯爵祿,不許,聽辭舊支正一品尚書二俸。按:伯爵祿千二百石,今定本色八百石,每石折銀七錢,折鈔四百石。正一品俸千七十石,尚書俸七百三十四石,則當為千八百四石矣,是反奪其俸六百石也。豈一二品俱止二分本色,以是為厚薄耶?或前二俸不住支也。

○丁憂恩典

洪武中,布政使魏鑒、臧哲、徐中,知府李亨,丁憂家居。俱念其居官勤慎,各賜敕獎諭。鑒、哲賜米六十石,鈔二十五錠;中、亨米五十石,鈔二十錠。仍令其恪恭以孝,服滿來朝,分理庶務,為生民福。永樂末,戶部尚書夏原吉,自係所赦,復職,以母喪乞歸守製,仁廟慰諭之,謂「卿有喪服,我無喪服乎?」遂留讚輔。賜米十石、鈔一萬錠、胡椒一百斤,遣家屬護喪歸,兵部給驛舟,有司治葬。又楊庶子榮,丁父憂奔喪,賜鈔千貫,葬畢復任;丁母憂,以邊事留,明年始奔喪。復賜鈔千貫,奉御宋成護行,葬畢復任。成化二年,李少保賢,丁父憂,賜賻如例。奔喪,賜素食品,備途中用,太監林興輔行。十六年,劉閣學吉,丁父憂,賜四表裏、銀五十兩、米十石、鈔十塊、羊四空、酒十瓶,差少監送至其家。正德十年,楊少師廷和奔喪,行人呂律護送,賜敕書,給驛,禮部郎中祝鑾諭祭,工部郎中王孝忠治喪。既抵家,遣司禮監少監秦用催取。萬曆五年,張少師居正聞父喪,上及兩宮賜白金共一千五百兩、鈔三萬貫、彩幣三十表裏、白米六十石、麻布百五十匹、香油柴炭稱是。留輔政,辭,不許,遣司禮監太監同子編修嗣修代治喪,禮部主事曹誥等官司祭葬,請辭常祿,許之。仍日給酒飯,月給白米十石、香油二百斤、燭二百枝、茶三十斤、鹽一百斤、柴炭稱是。大婚後,許奔喪,上及慈聖各賜白金五百兩、彩幣八表裏,仁聖白金三百兩、彩幣六表裏。瀕行,賜白金八寶六十兩,尚寶少卿鄭欽、錦衣指揮史繼書護送,往回馳驛,撫按官以起程日期星夜馳奏。既葬,復命錦衣指揮翟汝義敦召之,限十日抵其地。朝辭,賜白金、彩幣、酒饌,以重其行。服除,賜白玉帶一條、大紅坐蟒蟒衣各一襲、金執壺一把、金台盞一副,慈慶賜白金五十兩、紵絲四表裏,慈寧賜膳九品、金執壺一把、金台盞一副、金箱牙筋一雙、白金五十兩、彩緞四表裏、葷素食八盒、甜食四盒、酒十瓶,仍設宴管侍。十一年,張少師四維聞父喪,守製,賜齋米八十一包、布十五筒、鈔三千五百貫、銀三百兩、彩幣六表裏,兩宮賜銀二百兩、彩幣四表裏。陛辭,賜白金一百兩、彩幣六表裏,行人護行。按:蒲州賜比江陵僅三之一,視他輔臣則倍屣矣。嘉靖末,呂少傅本丁母憂,無所賜。

○大臣歿後儀典

洪武二年六月,故征虜左副將軍、中書平章軍國重事鄂國公常遇春卒於軍,訃聞,上命禮部議舉哀。喪至龍江,上親出祭之,敕葬鍾山之陰,給明器九十事,納之墓,贈開平王,諡忠武,仍王其三代。後中山武寧王卒,禮如遇春。蓋以二王為開國諸功臣冠故也。自後,內客首輔卒於任者,如贈太師楊士奇、楊溥、李賢、彭時,贈太保費宏、太傅李時,恩禮最號隆重。然祭不過九壇,齋糧、麻布五十石匹而已。萬曆十年六月,故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卒於位,上賜齋壇、麻布五十筒、筒十匹、米二百石、香燭油薪稱是。又與仁聖、慈聖兩宮、潞王共賻白金二千三百兩,兩宮復賜齋糧、米、麻布二百匹、香燭油薪有差,祭九壇,外加七壇,大約視親王及國公之加師傅者,贈上柱國,諡文忠。遣官會布政司營葬,仍命京堂四品官、錦衣堂上官各一員護喪。其子編修等辭謝疏,上批答:「朕念先生承先帝顧命,鞠躬盡瘁,歿而後已,忠勞可憫。他還有高年之母在京,著差司禮監太監陳政護送還鄉,馳驛前去。」然未幾奪其官,並追一切恩典。

○居守賜敕

國朝六飛在狩,必有居守。如文皇幸北京,皇太子監國,尚書蹇義、金忠,諭德楊士奇輔。北伐虜,皇太孫居守,尚書夏原吉輔。宣德征漢庶人,鄭王、襄王居守,廣平侯袁容,武安侯鄭亨,都督山雲、張升,尚書黃淮、黃福、李友直輔。正統己巳,上北征,郕王居守,駙馬都尉,尚書王直、胡鍨,內閣學士陳循、高穀輔。此皆重在居守,諸臣無專敕。正德,上南征寧庶人,是時無監國者,內則司禮監太監蕭敬等,太學士楊廷和、毛紀,外則五府會昌侯孫銘等,六部尚書陸完等,廠衛太監張銳等,專營太監穀大用,兵部尚書王瓊等,皆有敕。是時,權在中人,故敕中人重,而內閣輕。嘉靖,上幸承天,皇太子監國,宣城伯衛錞,遂安伯陳鏸留守,太學士顧鼎臣,尚書張瓚同留守。是時,上注意內閣,故顧有特敕為重,而諸大臣輕。今按:正德內閣敕可考者,皇帝敕諭大學士楊廷和等:「朕今親統六師,奉行天討,剿除反逆,以安宗社。尚念根本重大,居守無人,一應合行事務,恐致廢馳。特命爾等照依內閣舊規,同寅協恭,勤慎供事。每日司禮監發下在京在外各衙門題奏本,俱要一一用心看詳,擬旨封進,奏請施行。其奏有軍機緊急重大事情,合用軍馬錢糧器械關防符驗之類,尤要詳加審處,擬旨封進,聽司禮監一面奏聞定奪,一面發各衙門依擬議處,毋致遲滯誤事。爾等受茲重託,尤須盡心竭力,維持公道,不詐徇私執拗。如違,責有所歸。爾等其欽承之。」皇帝敕諭少保、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顧鼎臣:「朕茲巡幸承天府,恭視顯陵,車駕往回,動曆數月。昨已冊立東宮,命之監國,特留卿讚輔,協同文武重臣居守。內自禁掖,外而都城,遠及邊郵,並大小百司庶務,悉以付卿。卿宜遵承朕命,應啟請者,擬請令旨施行;應聞奏者,馳奏行在定奪。其在密切緊重事情,宜用欽賜印記來聞。卿講幄重臣,久懷經濟,朕茲重寄,宜欽承之。」

○在京尚書都御史特敕

故事,臣僚奉特旨者有敕,若部院大臣,拜命履任而已。獨宣德中,於兵部尚書許廓有敕,謂「前尚書張本,能體朕心。上汲汲於國事。下忄卷忄卷於兵民。專意畢慮,夙夜不懈,剗弊舉廢,各有條理。其卒也,朕念之不忘,眷求賢能以繼其任。爾廓久任於朝,諳練政務,特升兵部尚書。膺茲重寄,惟秉忠瀝誠,勤以蒞事,廉以率下,審察必明,謀慮必固。如政有不通,弊有當革,利有當建者,毋憚面陳,朕將擇而行之。毋怠,毋忽。」又敕都察院右都御史顧佐,謂「爾佐剛直廉正,簡在朕心。今特畀茲任,其竭誠盡力,必公必明,恪恭夙夜,毋憚勤勞。彈劾愆謬,毋避權要,毋枉良善,毋縱奸究。其各道見任御史宜審擇之,凡廉謹公正、老成惇厚者,俱留在職;其不達政體、不諳文移、貪淫無恥及犯贓罪者,悉送吏部降黜。公差給假丁憂者,亦如之。務盡至公之道。所闕御史,即行吏部慎選,自今不許濫授。爾其欽哉!」正德敕左都御史劉宇等,令其 「持廉秉公,正己率屬。各道御史,務令奉職守法,清白自律,夙夜匪懈。一應政務,悉依《諸司職掌》及憲綱施行。言事必存大體,治事必循舊章。凡有章奏,必先呈稟,爾等指實奏聞,黜幽陟明,舊典具在。仍行南京都察院一體施行」。嘉靖敕兵部左侍郎兼學士署掌都察院張璁,謂「御史論事,不知大體,責人不究虛實,望風捕影,往往失真。」一倡眾和,期於必勝。巡按在外又不能正己律下,惟知以聲勢加人。激揚官屬,則以喜怒為取捨;鞠問刑獄,則任己情為出入。如山西馬錄惑於朋言,欲陷一家無罪之人於死地,勘官轉相附會,釀成大獄。一省如此,他處可知。爾張璁宜宣揚朕意,昭示各官,痛自懲創,勉圖修省。事君以不欺為主,律下以正己為先。論事必明大體而抑細故,論人必伸君子而抑小人。鞠獄惟平惟允,勿憚五過之疵;當官惟慎惟勤,勿忘三事之訓。勿矯抗以要名,勿偏私以玩法。庶幾不愧風紀之任,不忝耳目之官。仍行南京都察院一體施行」。後列款凡五條。

○洪熙特旌大臣三敕

敕太子少傅兼謹身殿大學士楊榮:「茲為胡虜梗化,久犯邊疆,我皇考太宗文皇帝為宗社子孫天下臣民長久之計,不得已躬擐甲冑,親率六師,往行天討。豈期醜虜畏威遠遁,班師之際,不幸皇考上賓。六軍在外,朕又遠違膝下,及斯崩殂,兒孫亦莫能知。惟卿盡忠為國,報先皇帝恩德,獨為果斷,致有今日。家國寧謐,宗社奠安。今辰奏告,忽思至此,實感不已,卿當重賚。曩者哀悼倉皇之際,報卿甚微,今追前勳加賜白金五十兩、彩幣表裏各十、寶鈔二萬貫、白米二十石。特升卿為工部尚書,前官如故,三俸俱支,全支尚書本色。卿當領受,以慰朕懷。」又敕少師兼吏部尚書蹇義:「曩朕監國之時,卿以先朝舊臣擢兼詹事,日侍左右。時肇建兩京,政務方殷,隨事籌畫,適中惟艱。卿以善翊君,以義殉國,勞心焦思,不遑身家,載曆艱虞,未嘗有諮嗟之意。及朕嗣承大統,讚襄治理,用濟斯民。喻朕於道,不懈益恭,二十餘年,夷險一節,朕篤不忘。茲以己意創製 『蹇忠貞印』一枚賜卿,用藏於家,傳之後世。俾爾子孫知前人顯榮於國者,良不易致,宜加保守。朕之子孫亦知卿弼予於艱,體朕愛卿之心,以保爾子孫。庶幾上下相安,與國咸休。《書》曰『惟後非賢不乂,惟賢非後不食。』自古君臣相遇難矣。往績惟茂,永終是圖。欽哉!」又敕少傅、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太學士楊士奇: 「往者,國家肇建兩京,政務方殷,朕膺監國之命,卿以翰林親臣兼職春坊,留侍左右,讚助庶務,敷答章奏,籌畫之際,適中惟艱,朕恆以為慮。尚賴卿一二臣僚,合心同德,徇國忘身,屢曆艱虞,曾不易誌。及朕嗣位以來,嘉謀嘉猷,入告於內,期予於治,以憂黎元。正固無二,簡在朕心。茲以己意創製『楊貞一印』一枚賜卿,用藏於家,傳之後世。庶卿子孫由是知卿克致顯榮不易惟艱,思保守之。惟朕子孫亦由是知卿弼朕之功,以保全爾子孫,與國咸休,與世無斁。《詩》曰 『無言不酬,無德不報。』又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尚克交修,以成明良之譽。欽哉!」按:此皆洪熙元年所賜者,前一敕報榆木功,後二敕報監國功。其精切懇至,當非後世可擬,故特誌之。

○太后還宮賜敕

今上將大婚,慈聖太后還慈寧宮,特以上付託少師張居正,仍賜坐蟒蟒衣各一襲、彩緞八表裏、白金二百兩。其敕辭云:「皇帝大婚禮在邇,我當還本宮,不得如前時常常守著看管。恐皇帝不似前向學勤政,有累聖德,為此深慮。先生親受先帝付託,有師保之責,比別不同。今特申諭,交與先生,務要朝夕納誨,以輔其德。用終先帝付託重義,庶社稷蒼生永有賴焉。先生其敬承之。故諭,外賜坐蟒蟒衣各一襲、彩鍛八表裏,銀二百兩,示惓惓懇切至意。」

○賜敕獎言事

高廟以右司諫石時中、左判錄夏守中言事,各賜鈔十錠。巡按陝西御史淩漢言事,賜其子鈔二百錠、綺衣一襲。文廟以鎮守湖廣總兵官、鎮遠侯顧成言事,賜鈔五千貫、文綺帛八匹、彩絹八匹;再以言事,賜鈔一萬貫、銀二百兩、綺絹如前。又,以軍人張貞言事,賜鈔千貫、帛衣一襲。仁廟以大學士楊士奇言事,賜白米十石、彩幣二表裏、鈔二千貫。又,以學士楊溥言事,賜彩幣一雙、鈔千貫。二公及鎮遠皆有敕獎諭。

若洪武中超擢典史馮堅、衛經歷黃福、邊彝,又擢祁門知縣何敏中為徽州知府,則皆以小臣言事者也。嘉靖中,刑科都給事中高時劾翊國公勳,加俸一級;御史鄒應龍劾少師嵩,升通政司右參議;右中允趙貞吉以論兵升右諭德。

○手敕問大臣疾

洪武十八年,太傅魏國公徐達瘡愈,帝賜敕曰:「方今九夷八蠻,大者畏力,小者懷德,非將軍忠誠耿耿,以勞為逸,何由臻茲。將軍功昭上下,澤及兵農,而於人慾之私,秋毫無犯。此其明智者乎!邇者,將軍有瘡疾,朕初聞之,於心恐焉。今喜疾愈,特遣將軍子持至意,將軍其悅且安,故勞。」正統七年,少師、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有疾,又以子稷犯法在告,帝賜敕曰:「卿曆事祖宗以及朕躬,啟沃弼讚,勞勳實多。比卿以疾違朕者數月,朕心拳拳。惟卿子乖家訓,幹國紀,朕不敢私。卿其以理自處,勉進藥食,早圖康復,以副注望。」景泰六年,少保、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於謙有疾,帝賜敕曰:「昨聞卿偶膺重疾,朕心惕然。念卿夙膺重託,旦夕不可或無。已令近臣攜醫往視。茲復賜卿白金五十兩為湯藥費,並賜羊酒白米,卿其勉扶病體,副朕惓惓之意。」嘉靖十三年,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張孚敬有疾,上手紥諭「昨少保時特為卿陳病苦之情,朕惟近古之君,有剪須療其臣之疾者,今朕每自取數味合以飲,或時亦效。茲手揀數味清心寧神驅火保肺之藥為一服,卿亦如常煎而服之,服時用蜜一大茶匙。倘得病減,庶慰朕念。雖非剪須者之切,亦見朕意。服後一二日可告朕何如。」四十四年,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徐階有疾,上遣禦醫徐偉視疾,中涓賜豬、羊、甜醬瓜、茄、酒、米如例。已,復出尚方珍劑二瓿,命司禮貴臣王本齎手紥諭公:「痰火一疾,惟須自慎。既不可用寒劑,又不宜名降火。又有謂痰隨氣降,此非治法也。但仍以涼平性品用之,便消順耳。又青州白丸子,真者亦效,非其本地合者無益。至於牽扯背肩痛,當以祛風順氣之劑,間服之,亦少資云。」萬曆十年,諭太師張太嶽:「朕自衝齡登極,賴先生啟沃佐理,心無所不盡,迄今十載,四海昇平。朕垂拱受成,先生真足以光先帝顧命。朕方切永賴,先生屢次辭,忍離朕耶?朕知先生竭力國事,致此勞瘁,然不妨在京調理。閣務且總大綱,著次輔協理,先生專養精神,省思慮,自然康復,慰朕朝夕惓惓至意。」按:大臣有疾,賜米及羊、豬、醬瓜、茄,遣醫診視,此恆典也。徐、楊於三公獲敕諭已為優禮;而永嘉、華亭獨拜手和之藥,辭旨眷眷,逾於骨肉;江陵至以三公署別號稱先生,真殊典哉?特非上意耳。

○行人敕免真人朝

嘉靖十七年,皇帝敕諭正一嗣教大真人張彥頨:「朕惟我皇祖之制,天下大小衙門官員,凡三歲一朝覲,卿亦在與焉,重其教也。今年又當其期,朕念卿晚年方得一子,矧在繈褓,或難遠離。特遣行人黃如桂往諭,今次特暫免卿一來,俾卿得專守視,見朕保重爾嗣之意。卿其欽承之哉。故諭。」按:免朝,傳奉一旨足穎。今至廑敕諭遣行人,稱卿而恤其子幼,即勳戚宰輔所不能及也。亦異矣。

○敕獎郡邑下僚

洪武中勞緣事,丹徒知縣胡孟通,縣丞郭伯高、廣德州知州楊翰、金壇縣丞李思進,俱留復任,為耆老奏保也。勞建陽知縣郭伯大、縣丞陸鎰,伯大升泉州府同知,鎰福州通判。勞盱眙知縣方素易,升金華府知府,以政績也。勞常熟知縣成{艸曳}奇,以執府悍吏也。勞崇德知縣畢輝、縣丞齊搏,以治奸頑也。勞蘇州府知府王觀,以捶死奸吏也。勞平陽知縣張礎,以具奏金鄉衛官也。已上俱遣行人勞。勞主簿王復春,仍升常州府同知。已上遣吏科庶吉士楊靖,皆有敕諭,上尊之賜,礎加鈔三十錠,素易有鈔錠幣帛。勞景東府知府俄陶,以不從亂也。有敕諭,仍賜白金五百兩、文綺二十匹。永樂中,賜敕獎汶上知縣史誠,上賜織金紗衣一襲、鈔千貫,仍升濟寧知州掌縣事,以縣事治也。昌樂縣丞於子仁,以緣事奏保,賜金幣,升知縣,後復以緣事奏保,賜金幣,升知府。尤為異常。

○賜敕褒致仕官

高皇帝敕諭秦府致仕左長史文原告,謂其「昔在秦府終其任,而國賴以安,民樂田裡。一旦致政而歸,國凶而民擾。所以然者,由群小憸邪導其為非。於是忠良奸宄,昭然可見。使朕念卿,夙夜不忘。特遣中使齎白金二錠、楮幣百錠、文綺帛三十匹賜卿,以養高年,至可領之。」原吉初以治書侍御史執政,遷秦左相,秩正二品。後罷相,以左長史行相事,秩五品。而致士後,恩禮同宰輔大臣,固不以品秩高下為軒輊也。

○賜夫人敕

洪武二十一年,賜信國公湯和夫人胡氏黃金二百兩、白金一千兩、鈔五百錠、彩緞三十表裏,仍賜敕曰:「婦之道,專內政而無妒,勤勞啟家,夫婦同心。若此古有之,今之人少見。惟朕臣湯和與爾夫人同朕鄉里,當天下大亂之時,人各挈家避難,皈依豪雄,所在如之。獨爾信國,立勳業於大廷。今也功成名遂,攜長幼而歸故鄉。嗚呼,昔爾夫婦墨發而來,今歸故鄉,皆蒼顏皓首。夫人淑德,命婦如之鮮矣。特賜助和之功,啟家之勞如數,夫人領之。」永樂八年,遣行人餘炅敕涼州都督吳允誠妻曰:「比韃寇以兵協爾夫妻為叛,爾夫及子從朕征討,而爾能守節勵志,與子管者謀執叛者戮之。以婦人而秉丈夫之節,忠以報國,智以脫患,朕甚嘉焉。今賜爾彩幣十表裏、米百石、鈔四千貫、羊百空,用示褒嘉。」


卷九[編輯]

○天子賜名

高帝時,靖江王鐵柱賜名煒,再賜名守謙。鄧衛公友德賜名愈。李曹公保兒賜名文忠。楊左丞畢賜名憲。陳御史大夫亮賜名寧。江陰吳侯初為指揮名國興,賜名良。魏國公徐允恭既嗣爵,賜名輝祖;及諸弟增壽、添福、膺緒,皆賜名。又賜署令汪名文。蹇忠定初名容,帝親書「義」字賜之。齊尚書初名德,賜名泰。鐵尚書鉉以都督斷事奏對稱旨,上為字之曰鼎有。胡文穆初名廣,建文君易之曰靖,後文皇命仍故名。永樂時,楊文敏子榮入閣,上為改之曰榮。故魏國公徐輝祖子釋迦保襲爵,特賜名欽。李狀元初名馬,開榜日上親書「其」字於旁,遂名騏。河南護衛軍俺丁三發周王反謀,升錦衣指揮僉事,賜姓名趙誠。洪熙元年,賜魏國公徐長孫名顯宗。夏太常昶既第入中秘,宣廟一日視其名曰:「日可從旁乎?」改置上曰昶。王毅湣初名強,改賜曰文。沐黔公初名儼,改賜曰斌。成化中,有虜患,上改布政使胡德勝名曰德盛。會昌侯孫鎮以名犯英廟諱,上為改曰銘。世宗朝,少傅張文忠璁以嫌名請,上為改曰孚敬,仍賜字曰茂恭。恭誠伯陶仲文,上為字曰載道,賜號曰林隱,又曰淩虛子。

○賜國姓

太祖有義子數人,如李曹國文忠、沐西平英、都督何文輝、徐司馬及元帥文剛、文遜等,皆賜朱姓。正德五年,義子武德,七年,都督錢寧、錢安、許國,賜朱姓。又賜都督朱福、朱剛,都指揮朱謙、朱春、朱翥、朱增、朱斌、朱政、朱海、朱嶽、朱升、朱晟、朱彪、朱鏞、朱鈁、指揮朱欽等,千百戶、鎮撫旗舍朱欽等百二十人姓。十二年,賜舍人朱山、朱淮、朱容、朱淮、朱渭、朱義、朱大爵、朱印、朱珂姓,俱錦衣衛食糧。尋詔都督江彬、許泰、劉暉、張洪、神周、李琮,指揮焦睿,俱賜朱姓。又改指揮楊瑄曰璋,焦椿曰棕,桂曰松,張天祐曰海,廷鸞曰璧,馬定曰靖,俱賜朱姓。

○賜降虜姓名

賜降虜姓名:忠勤伯醜驢曰李賢,同安侯火裏火真曰火真,順義伯阿魯哥失裏曰羅秉忠,恭順伯把都帖木兒曰吳允誠,忠勇王也先土幹曰金忠,安順侯脫火赤曰薛貴,永順伯脫歡曰薛斌,清平侯買驢曰吳成,忠勇伯把台曰蔣信、子也兒孛思曰蔣善,恭順侯也都帖木兒曰吳克忠,都督、都指揮、指揮等官麻子帖木兒曰王麒,完者帖木兒曰吳良,論都兒灰曰柴秉誠,把敦杭曰吳守義,曲倫台曰夏貴,北斗曰戚斌,觀音保曰李觀,把住曰楊效誠,朵兒隻曰馬惟良,鐵柱曰柴克恭,滿束兒灰曰柴誌誠,脫脫孛羅曰脫順,又脫脫索羅曰和愛,阿兒剌台曰楊汝誠,伯帖木兒曰柴誌敬,猛哥曰安汝敬,脫脫曰楊必敬,隻蘭曰吳克誠,朵列幹曰吳存敬,克羅俄領占曰羅秉忠,火失穀曰韓以謙,白鬥奴曰白忠,阿的納曰王義,阿剌帖木兒曰穆義,頂住驢曰丁順季,百家奴曰季安祖,住不花曰柴永謙,額裏孛羅曰高禮,那罕赤曰莫清,把禿曰趙忠美,伯容帖木兒曰宋一誠,哈剌你敦曰張隆善,演隻不花曰王懋忠,撒兒桃曰劉允信,釋家奴曰李顯忠,昝卜曰張誌義,阿剌失曰李從善,可捏曰郭以誠,苦木帖木兒曰柴永正,達冊曰安汝堅,把的曰平以正,迷南失加曰安思謙,乃馬歹曰王存禮,阿討剌曰曰瑜,恰恰曰陳守忠,皮兒馬黑麻曰馬克順,伯顏達裏曰於忠,那海曰海榮,五十六曰陸忠,醜醜曰田義,虎三曰王彪,黑漢曰陳玄,伯家驢曰白毅,饒五十曰姚智,歹都曰郭美,牙失納曰芮剛,採住兒曰失采,脫火赤曰朱靜,澣即兒曰朱滿,都忽曰朱恩,卜刁罕曰朱窺。又編修火你赤曰霍丘。

○賜免死詔

文臣非封侯、伯給券而有身免二死或一死詔者,太宗於光祿卿張泌,仁宗於光祿少卿李灝。此可據者也,灝免三死。內臣如金英、範弘輩,俱有之。據小說云,蹇、夏、二楊皆有賜,不可考矣。

○親撰祭文

高皇帝諭祭群臣文,多出御筆,或有所感觸即為之,然不以示恩禮也。若繼體之世有之則曠特矣。嘉靖中,上為少保、禮部席尚書書,太子太保、兵部李尚書承勳,親禦翰墨作祭文,皆極諄懇,示不及入相及拜太宰意。

○賜群臣詩

高帝聖質天縱,其賜群臣詩文,不以貴近,觸意即發,多不可紀。若承平之世,人主所賜內閣元老及禁林侍臣亦多,若尤異而可紀者:宣宗賜少傅、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楊榮詩:「武夷巍峨青插天,丹山碧水相連延。扶輿旁礴之所產,往昔奮起多名賢。隻合繼續揚華芬,漢清白吏有遠孫,明經策第多詞垣。皇祖承天禦天下,竭職論思靡餘暇。懷忠秉誠履堅貞,臨事果達智識明。禁中頗牧才草犖,風雲驥足千里輕。顧予菲德忝嗣位,旰食宵衣急圖治。普天之下率土之濱,安危休戚翳餘一人。大廈之興藉梁棟,為邦必資輔弼重。卿事太宗兼仁考,曆年固多身未老,方茲倚重傅與保。士有大抱負,堯舜其君民。勖哉!弼違補闕輔吾仁,齊芳昔賢輝千春。」世宗賜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費宏:「古昔賢王勤聖賢,必資賢哲為股肱。君臣上下俱一德,庶政惟和洪業成。顧餘<耳少>末德寡昧,欽承眷命曆數膺。宵旰兢兢勉圖治,日禦經幄延儒英。每從古訓尋治理,歌詠研磨陶性情。詩成朕意或未愜,中侍傳宣出紫清。補兗卿作仲山甫,為朕藻潤皆精明。眷茲忠良一以賴,舜、皋仿佛康哉賡。朕所望者獨卿重,廟堂論道迓熙平。虞廷盛治須百揆,商諮伊傅周兩卿。朕纘大服履昌運,天休滋至卿其承。帝賚良弼匡吾政,協恭左右持鈞衡。大旱須卿作霖雨,淫潦亦賴旋開晴。沃心輔德期匪懈,未讓前賢專令名。」右皆七言歌行。又賜少師、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一清:「邇年西陲擾,起卿督邊方。三辭乃承命,開心副予望。才兼文與武,內外資安攘。寬朕西顧憂;遂使吾民康。公勤既昭著,夙名滿華羌。敕使往宣召,復來坐岩廊。黃扉典政本,據誠以匡襄。餘奉祖宗緒,誌欲宣重光。深恐德弗類,倚毗賴卿良。展其平生誌,佐朕張皇綱。股肱職補袞,伊、周並昭彰。助成嘉靖治,青史常流芳。」又賜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太學士石負「黃閣古政府,輔導須才良。朕自即祚始,求賢日皇皇。卿以廷薦入,性資特剛方。在木類松柏,在玉如珪璋。可否每獻替,忠實無他腸。聖學朕所勉,煥乎慕堯章。機暇有著作,忠懷庶宣揚。賴卿善補袞,繪繡衣與裳。竭誠乃賡載,彩鳳鳴高岡。化成在人文,熙皞期虞、唐。地天既交泰,民物咸平康。述此酬卿勞,盛事傳無疆。」賜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賈詠:「殿廷暑氣薄,薰風灑然生。萬幾有清暇,書史陶吾情。日與聖賢伍,外誘難相嬰。對時或感物,興到句還成。豁然融心性,豈止諧音聲。資卿為藻潤,朕志益開明。卿本中州俊,簡在登台衡。君臣際良難,所貴德業並。詩章本餘事,治理須持平。朕固諒卿誌,夙夜懷忠貞。喜起協舜樂,交修和商{羔火}。《卷阿》有遺響,終聽鳳凰鳴。」又永樂五年,授交阯明經甘潤祖等十一人為諒江等府同知,賜敕慰勉,仍賦詩一章各送之。宣德五年,命行在工部左侍郎許廓巡撫河南,仍賜之詩,曰:「河南百州縣,七郡所分治。前歲農事缺,始旱澇復繼。衣食既無資,民生曷由遂。顧予位民上,日夕懷憂愧。爾有敦厚資,其往勤撫字。徙者必綏輯,饑者必賑濟。諮詢必周曆,毋憚躬勞勩。虛文徒瑣碎,所至見實惠。勉A19磬乃誠,庶用副予意。」又命陽武侯薛祿等率師築赤城等處,賜之詩,有「出車命南仲,城齊維山甫」句。祿不曉南仲、山甫,以問少傅楊士奇,具言之,且曰:「上以古之賢將待爾也。」祿乃拊心感泣。又,肅廟以禮部尚書席書病目,賜詩問之,期以弼亮。以刑部尚書趙鑒致仕,賜詩送之,嘉其止足。皆龍箋禦墨,天書煥爛,真傳家之至寶,耀世之盛事也。又,宣宗賜太醫院使徐叔拱省墓:「雲間秀毓人中英,襟懷磊落水壺清。群書博覽析理明,青囊、金匱尤研精。濟人利物心秉誠,江南江北馳芳聲。峨冠博帶屬老成,軺車應召來我京。醫人醫國咸見稱,回生起死知通靈。掄材特授官品榮,蒼顏皓首延遐齡。錫爾鳳誥彰爾能,追封仍顯爾所生。謁來孝思攄衷情,懇告祭奠歸先塋。朔風獵獵征帆輕,長江萬里煙波平。故鄉晝錦光熒熒,壺觴親舊歡相迎。私恩公義當並行,北轅宜早登回程。兩全忠孝惟在卿,汗簡千載留清名。」又賜還鄉:「太醫老卿八十餘,胸蟠千古岐黃書。鬢含白雪面紅玉,長紆錦綬鳴矞琚。光華近侍今三朝,致恭和保功業高。五花鸞誥寵先世,南望飛雲心孔勞。歸榮遂爾追遠情,吳松江水清泠泠。春風花開景明麗,待爾重來朝闕廷。」

右叔拱以供奉庶僚得此,其獎予期注之隆,有公卿大臣所不敢望者。叔拱歸鄉時,天子賜二宮人、二小璫,使扶侍朝夕,後從葬於墓所。尤為異典。餘與叔拱之後益孫善,出家乘見示,後考之宣廟御集、邑誌,皆合,因錄於此。

○勝國臣特旌

自古忠臣殉國,亦有幸見旌於新朝者,如堯君素、劉仁贍之類。要亦創業之主,欲以風萬後代,偶一為之而已。然未有我明之於御史大夫福壽者。高帝下建業,福壽以城破戰歿,非若君素,仁贍之百折不撓也。高帝略其吠堯,錫以崇祠,著之祀典,與開國元勳並列。其平章政事與衛國公之位號、忠肅之諡,一仍元舊,不少貶損。有子陳龔福,仕為中書宣使,遷海州同知,坐法當戍邊,上曰:「是福壽子,忠臣之後耶!」宥之,擢為太僕少卿,賜鈔百錠。後二年,擢兩浙都轉運鹽使,復坐為宣使時與胡丞相黨事,既坐,減戍雲南矣。上復曰:「此故元忠臣子。」改命於西平侯沐英處聽用,仍敕侯善遇之。噫,可謂幸矣!彼慶童、也先帖木兒、陳友定者,獨非忠臣也耶?上自取江東,以至即位,每遣使齎幣問候元大將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輒被留,後雖定天下,而保保遁沙漠,數犯邊,上猶冊其妹為秦王妃,冊文稱太傅、中書右丞相、河南王保保之妹。洪武八年,保保卒,始冊衛國公鄧愈女為次妃。

○賞功異典

國朝大功,無過於取元都、定中原;而立功之臣,無過魏公達、鄂公遇春。然前賞止白金五百兩,文幣十表裏;後賞止文幣一百表裏而已。豈其時庫藏尚未充足耶?獨二十一年捕魚兒海之捷,大將軍永昌侯玉賞銀二千兩、文綺五十匹、鈔一千錠,左參將定遠侯王弼白金一千兩、鈔八百錠、文綺四十匹,左右副將軍延安侯唐勝宗、武英侯郭英白金各一千兩、鈔四百錠、文綺三十匹,右參將都督孫恪白金五百兩、鈔三百錠、文綺十五匹,乃至部卒以獲寶功,百戶池裕賞黃金一百兩、白金三百兩、彩緞六表裏,總旗施文等各賞黃金一百兩、彩緞二表裏,各進官四級。二十二年,平九溪諸峒,擒賊首夏得忠功,靖寧候葉昇賜黃金二百兩、白金三千兩、鈔一千錠、文綺三十匹,普定侯陳桓、東川侯胡海等次之。九溪之功,又下於捕魚兒海矣。而賞若此,所不可曉也。

初平安南,英國公張輔賜冠服、白金四百兩、鈔一千錠、彩幣四十表裏,黔國公沐晟冠服、白金、鈔同、幣殺其二,豐城侯李彬等有差。再下安南功,張輔、沐晟各賜白金五百兩、鈔二萬錠、彩幣五十表裏。正德五年,太監張永以平安化、發劉瑾功,賞白金五百兩、彩幣三十表裏。此繼世以後,賞功之極盛者也。

國朝黃金不以賞功,而自葉昇、池裕外,正統中,三殿工完,賞太監阮安,曾保各金五十兩、銀一百兩、彩緞八表裏、鈔一萬貫。景泰中,以參將楊俊獲喜寧功,並總兵官朱謙,各賞金三十兩、銀六十兩,加賞俊金二十兩、銀三十兩、彩幣三表裏。又以立東宮,賞大學士陳循、高穀、江淵、蕭鎡、商輅各黃金五十兩。賜黃金凡五見。

○勳臣歸鄉賞賜

洪武二十一年,信國公湯和還鄉,賜黃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鈔三千錠、彩緞四十表裏;又賜其夫人胡氏黃金二百兩、白金一千兩、鈔五百錠、彩緞三十表裏。二十三年,魏國公徐輝祖、開國公常昇、曹國公李景隆、宋國公馮勝、申國公鄧鎮、穎國公傅友德還鄉,各賜黃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鈔三千錠、文綺三十匹、綾十匹。明年,涼國公藍玉賜如之,加鈔五百錠。江夏、長興、永平、南雄、崇山、懷遠、鳳翔、定遠、安慶、武定、鞏昌、鶴慶、東川、靖寧、宣寧、普定、景川諸侯,俱黃金二百兩、白金二千兩、鈔千錠、文綺三十匹。西平侯沐英來朝,賜黃金二百兩、白金五千兩、鈔五千錠、文綺一百匹。按:鈔一錠為五貫,貫直白金一兩。五千錠則為白金二萬五千兩。

○賞告密功

洪武,太原衛軍林旺、韓五兒以發劉原利叛,升百戶,各賞白金三斤、文綺帛十六匹。千戶張豫發莊成黨逆,賞白金二百兩、鈔四百錠、衣一襲、良馬金帶一,升陝西都指揮,加賞白金二百兩、鈔二百錠、彩緞十表裏、牛馬各六。永樂,總旗靖西、京驢告叛,升百戶,白金各五十兩、鈔百錠、彩幣二表裏,衣一襲。寧夏都指揮韓誠預言叛虜謀,賞鈔三百錠、羊十空、酒五十瓶。百戶王釒文業曆城侯盛庸罪,升指揮同知,賞銀一百兩、鈔四百錠。都督許成發譚深,趙曦謀殺梅殷,封永新伯。其後,御史李濬告漢王反,不過轉僉都御史。而蕭淮等發寧王謀,僅一轉光祿少卿。又不足言矣。

○軍民一事之賞

高帝不測之賞,雖戍卒田父,一善所不遺。如民人王升遺書誨其子平涼知縣瑱以廉儉,事聞,赦瑱它罪,賜白金百兩、川椒、附子各五斤,仍賜敕獎諭。蓋以升家書要二藥,令其起稅寄來故也。又以軍人王二隨征,獲馬入官,賞白金百五十兩、鈔五十錠。民蔣公玉、剛甫,獲蘭秀山盜,各賞白金一百二十兩。黃再文獲長陽盜,賞白金一百五十兩。軍章不花執偽右丞燕海雅,賞白金三百兩。

○尚師之賞

永樂初,尚師哈立麻初見,賜黃金百兩、白金千五百兩、鈔二萬貫、彩幣四十五表裏及法器、裀褥、鞍馬、香果、米、茶等物,徒眾白金彩幣。靈穀寺為高皇帝後資福,事竣,賜黃金百兩、白金千兩、鈔二千錠、彩幣百二十表裏、馬九匹,灌頂大國師哈思巴囉等各白金二百兩、鈔二百綻、彩幣十馬三匹。五台山為仁孝皇后資福,事竣,賜白金一千兩、彩紗羅絹布二百六十匹。

○真人之賞

嘉靖前後,賜真人陶仲文銀十餘萬兩、大紅、金彩、繡織、蟒龍、鬥牛、雲鶴、麒麟、飛魚、孔雀、緞羅紗絹無慮數百襲,獅蠻玉帶、白玉帶五圍,金帶一圍,玉印二,金嵌寶冠、渾金冠、累絲冠、如意七寶簪、金嵌寶石、金銀水盂、金盤、銀盤各十餘副。

○諸降虜重賞

諸降虜之賞,無重於洪武之納哈出、永樂之金忠者。納哈出,封海西侯,賜玉帶一、金箱香帶一、白金一千兩、文綺帛各四十匹、鈔一千貫,又加賜文綺帛各十匹、白金二百五十兩、錦衣一襲;妻子衣靴襪線,米五百石;宗王平章國公觀童等十人,各文綺帛二匹、銀二十五兩,諸部將金帶一百、花素銀帶七百、紗帽八百、銀鈔有差。又發鈔三十萬錠、織金文綺二千匹、布十七萬六千七百十六匹、綿襖二萬七千五百五十二領、冬衣及色絹衣三萬二千二百四十襲。也先土幹,即金忠,封忠勇王,賜金印、朝服、公服、玉帶、織金文綺衣,黃金一百兩、白金四百兩、鈔二千錠、紵絲五十表裏、紗羅綾各二十匹、鞍馬二匹副、牛百頭、羊百頭,居第床褥器用薪芻咸備;別賜妻黃金五十兩、白金百兩、紵絲二十表裏、紗羅綾各十匹、鈔一千錠、冠服一副、女衣一襲;其甥都督把台罕並都指揮察卜等八員,各白金五十兩,鈔七百錠、織金文綺衣一襲、紵絲六表裏、線、布三十匹;指揮卜答帖木兒等三十一員,各白金三十兩、鈔五百錠、織金文綺衣一襲、紵線五表裏、棉布二十五匹;千戶昂克土列兒等十八員,各白金二十兩、鈔四百錠、織金文綺衣一襲、紵絲四表裏、棉布二十匹;百戶所鎮撫格幹帖木兒二十五員,各白金十五兩、織金文綺衣一襲、紵絲三表裏、棉布十五匹、冠帶、鞍馬、牛羊、薪芻、居室器皿,照等第給賜。

○北虜之賞

賜北虜之厚,無過於正統時瓦刺不花王太師也先者,蓋其時虜勢方盛故也。按:四年賜脫脫不花王可汗織金四爪蟒龍膝襴八寶衣一、織金胸背麒麟青紅彩緞六、五色緞八、絹二十五、金嵌寶石絨氈帽一頂、金鈒大鵬厭纓事件全、伽藍香間珊瑚帽珠一串、寶金彩繡紵絲衣六、金繡纏身蟒龍直領一、青暗花井口對襟曳撒一、織金胸背麒麟並四寶四季花衤比甲各一、織金虎並圈金寶相花雲肩通袖膝襴各一、金相犀甲麒麟係腰一、紅甸皮描金花包二、減銀折鐵刀並鞘一、銅線虎尾三、尖雲頭套靴一、雙秋水面烏木裹琶琶一、花梨木火撥思一、鞭鼓喇吧號笛各一、黃身勇字魚肚旗一、魚尾號帶飛虎招旗二;妃及丞相、知院、大夫以下各有差。賜淮王也先如可汗。自是,歲歲有加。十四年,賜可汗織金蟒龍文綺彩絹一百八十四匹、金銀各五錠、塔納珠一千六百顆、金銀箱木碗各二、織金九龍蟒龍渾金文綺三十八匹、繡金衣五件、靴襪樂器帳房藥材等物;可汗二妃織金文綺彩絹三十二匹、各錦袍一襲、織金衣三件、靴襪針線脂粉絲絨具全。賜也先亦如之。未幾,而有土木之變,尚賜可汗及也先各金百兩、銀二百兩、托珠十、托珍珠百顆、織衣九,龍紵絲五匹,織金蟒龍紵絲五匹、織金胸背紵絲十匹、渾織金花紵絲五匹、素花紵絲二十匹並琵琶箏、胡琴、器皿等物。未幾,太上還,可汗為也先所滅,賞卻從薄矣。

○戎王來朝之賞

永樂破安南之後,西南夷王來朝者凡四五見。國家亦以其近世希曠,禮賜優渥,蓋有令甲所不載者。按:永樂六年,浡泥國王麻邪惹加那乃來朝,賜王儀仗、交椅、水罐、水盆,俱用銀,傘扇俱銷金白羅,金裝鞍馬二匹,織金文綺紗羅綾絹衣十襲;王妃、弟妹、陪臣各有差。王尋病卒,棺殮皆資尚方,葬安德門外,親為樹碑。賜其子嗣王遐旺金箱玉帶一、金百兩、銀三千兩,及錢、鈔、錦綺、紗羅、衾褥、帳幔、器皿;王母以下有差。十一年,遐旺來朝,賜黃金百兩、白金五百兩、鈔三千錠、錢百五十萬、文錦四、緞綺帛紗羅八十匹、金織錦繡文綺衣各一襲,並器皿、衾褥、帷幔等物;王母及叔以下有差。又九年,滿剌加國王拜裏迷蘇剌來朝,賜金龍衣二襲、麒麟衣一襲及金銀器皿、帷幔、裀褥。朝辭,賜金箱玉帶一、儀仗一副、鞍馬二匹、黃金百兩、白金五百兩、鈔四十萬貫、銅錢二百六十萬、錦繡紗羅三百匹、絹千匹、渾金文綺二、織金通袖膝襴二;王妃冠服一副、白金二百兩、鈔五千貫、錦綺紗羅絹六十匹、織金文綺紗羅衣四襲;王子侄陪臣賜各有差。十五年,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西王麻哈剌吒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來朝,各賜金箱玉帶一、黃金百兩、白金三千兩、羅錦文綺二百匹、絹三百匹、鈔一萬錠、錢三百萬、文金繡蟒龍文綺麒麟衣各一襲;隨從頭目賜各有差。東王卒德州,賜葬,立碑,留其妃及弟守墓三年乃歸。十九年,古麻剌郎國王斡剌義亦敦奔來朝,賜如蘇祿東王。其年還至福州卒,賜葬,亦如東王。

○夷王賞功之優

永樂三年,以日本國王源道義捕倭寇獻俘,賜九章冕服、鈔五千錠、錢一百五十萬、織金文綺紗羅絹三百七十八疋。明年,又賜白金千兩、織金諸色彩幣二百匹、綺繡衣十六件、銀茶壺三、執銀盆及綺繡紗帳、衾褥、枕席、器皿諸物、海舟一艘。又賜白金千兩、錢一千五百萬、錦紵絲紗羅絹四百十三匹、僧衣十二襲、帷帳、衾褥、器皿若干事;王妃白金二百五十兩、錢五百萬、錦紵絲紗羅絹八十四匹。四年,占城請夾攻安南,賜鍍金銀印、紗帽、金帶、黃金百兩、白金五百兩、金織文綺衣二襲、錦綺紗羅有差。六年,以夾攻安南功,賜金印、黃金百兩、白金五百兩、錦綺紗羅五十匹、彩絹百匹。四年,以朝鮮世子李禔朝,賜御製詩、白金、錦綺、書籍。其王芳遠白金千兩、絨錦綺羅百二十匹。十五年,以獻馬功,賜敕及白金二千兩、文綺表裏二百匹、紗羅絨錦五十匹、馬二十四匹;妃文綺表裏八十匹。

○賜百官食

洪武中,視朝畢,上御奉天門或華蓋殿、武英等殿,公侯一品官侍坐門內,二品至四品及翰林院坐門外,五品以下官於丹墀內讚拜叩頭就坐。光祿司進膳,各設饌,食畢,叩頭而退,日以為常。二十八年始罷之。


卷十[編輯]

○降仕降級

永樂初,吏部尚書張紞、啟部尚書王鈍,以中奉大夫、左布政使致仕,降一級,然賜獎諭。非從斥典,或亦不絕其祿耳。

○勳臣奪公孤

永樂,曹國公李景隆以罪奪特進、左柱國、太子太師,以公歸第。宣德,成山侯王通奪太子太保及侯,下獄,降為都督僉事。正統,寧陽侯陳懋以劾奪太保,尋復;景泰加兼太子太師;天順復辭兼職。同時辭太子太師者武清侯石亨,尋進封忠國公。辭太子太保者都督張,尋進封文安伯。安遠侯柳溥以劾奪太傅。弘治,平江伯陳銳奪太保、太子太傅。正德,惠安伯張偉奪太保及伯,下獄,復爵,至嘉靖加太子太傅。伏羌伯毛銳奪太子太傅,後亦復。嘉靖,昌國公張鶴齡奪太師及公,以南京錦衣衛都指揮閑住。武定侯郭勳奪太保、太子太傅,後復,進至太師、太子太師、翊國公,尋下獄,奪官死。恭誠伯陶仲文辭所兼少師、少傅、少保。玉田伯蔣輪以不敬奪太子太保。咸寧侯仇鸞自甘肅逮還,赦之,落太子太保,起鎮大同,復。

○孤卿左削

景泰中,戶部尚書金濂落太子太保,為工部尚書,尋復。天順初,禮部尚書胡鍨、吏部尚書王直落少傅、太子太師、謹身殿大學士。高穀落少保、太子太傅,尋致仕。吏部尚書王翱落太子太保,尋加太子少保,後復故。兵部尚書石璞落太子太保,為南院左都御史。兵部左侍郎俞綱落太子少保。都察院左都御史蕭維禎、右都御史羅通落太子少保,仍故官。成化,吏部尚書李秉落太子少保,致仕。兵部尚書俞子俊落太子太保,為左都御史,仍致仕,後復太保、尚書。南京兵部尚書王恕落太子少保,致仕;弘治,起為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尹旻落太子太傅,為太子少保,尋落少保,致仕。戶部尚書劉昭落太子少保,致仕。正德,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曹元並落尚書。嘉靖中,大學士桂萼落少保、太子太傅,致仕,尋復。吏部尚書歐陽必進落少保、太子太保,尋致仕。禮部尚書兼學士溫仁和被論,落太子少保。刑部尚書聞淵落太子少保,尋加太子太保,為吏部尚書。少師、大學士高拱削官職閑住。刑部尚書潘季馴削太子少保,為民,後起右都御史,仍落宮保。其致仕後削官者:正德中,大學士劉健、大學士焦芳,俱落少師、太子少師。大學士謝遷、劉宇,俱落少傅、太子太傅。大學士楊廷和、蔣冕、毛紀,尚書喬宇、彭澤,盡落其少師、少傅、少保並尚書、大學士銜。嘉靖中,大學士賈詠以迎駕誤朝,落少保、太子太保,後年至八十復之。工部尚書朱衡以山陵事,落太子太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潘晟起兼武英殿大學士,尋致仕,再削官閑住。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淩雲翼一落宮保、尚書,閑住。其累降累復者:嘉靖,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少師、太子少師、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夏言致仕,至灣召入,落階勳及少師、太子太師為少傅、太子太傅,尋悉復之,進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復賜歸,未行,落少師、華蓋殿為少傅、太子太師、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滿九載悉復之,仍落階勳官職閑住;久之,以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致仕;召用,仍悉復故官,再落階勳師殿銜,以吏部尚書致仕,逮下獄論死;後復故官。

○死後追削生前公孤宮秩

嘉靖八年,以謬議大禮,追削毛澄太子太傅、林俊太子太保。萬曆十一年,以執政怙肆,追削張居正太師兼太子太師。

○死後削公孤贈及諡

太子太保、工部尚書李鐩,贈太保,諡恭敏;以行履不稱且太學士楊一清私與削。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榮簡盛端明,太子太保、禮部尚書、贈少保、諡榮僖顧可學,禮部尚書贈少師、諡文康榮靖邵元節,恭誠伯、諡榮康惠肅陶仲文,俱以隆慶初元削。張居正上柱國,以萬曆十年削;其削文忠諡,以十一年。

○訪仙進秩

永樂中,胡忠安公鍨,以訪仙人張三豐不值,由都諫超為少宗伯。嘉靖中,王大任、薑儆,以訪仙及符篆秘方,超為侍讀學士。其後榮悴之頓殊者,忠安蓋別有托也。

○中貴歲米

中貴人雖尊重用事,而太監品不過正四,計日止廩米升半及衣帽靴料而已。高帝時,既定監局職名,後中書省請量增歲祿至十二石,不許。其後有以軍功加者,如吉祥、劉永誠之類,蓋以十二石為一級也,然多不過三十六石而止。惟成化中,御馬監太監汪直,初以緝事功加歲米二十四石,以建州功加三十六石,以威寧海功加四十八石,以黑石崖功加三百石,後累至四百八十石。正德中,司禮監太監張永,初以恩加歲米十二石,以平寧夏、逆瑾功加四十八石,以獲妖人功加一百二十石,後累至三百餘石。東廠太監張忠,以獲妖賊功加歲米二百二十石,前後緝賊及應州等功亦累至三百餘石。大約米至七十二石則當為正一品,而兼從衣料亦累增益,不可勝計。蓋又王振、劉瑾之所無也。嘉靖,司禮太監張佐,累加至二百四十二石。麥福,加至三百七十石。黃錦,加至五百餘石。

○三廠

永樂十八年立東廠,命內官一人主,撥錦衣衛官校剌虥大小事情。成化十二年,增立西廠,命御馬監太監汪直主之,權出東廠上。正德三年,東廠有太監丘聚,西廠太監穀大用矣。復以榮府舊倉地為內行廠,司禮太監劉瑾自領之,得虥察一切及二廠不法事。

○中貴家屬勳封

昭武伯曹欽,司禮監太監吉祥從子為後者也,亦自以戰功從吉祥奪門封,後誅。成化,寧晉伯劉聚,御馬監太監永誠從子為後者也,從永誠積戰功至左都督,自以破西虜功封襲。正德中,泰安伯張富,司禮監太監永兄也;安定伯容,永兄也;高平伯穀大寬,提督團營太監大用兄也;永清伯大亮,大用弟也;鎮安伯魏英,司禮監太監彬弟也;平涼伯馬山,提督東廠太監永成侄也;鎮平伯陸永,監槍太監誾侄地。皆冒永等恩澤封,後俱革。馬山雖貴,衣蟒圍玉,為永成汲水澆花,調馬於庭。他亦往往類是。

○內臣封父

太監四品,其官又不可以封其父者,或推恩其兄弟至都督等官,因而貤及耳。正德初,穀大用之父奉、張永之父友,特封錦衣衛指揮使。丘聚、魏彬、馬永成之父贈如之。明年,奉、友俱進都督同知,劉瑾緣以贈三代皆為都督同知。而後遂為故典矣。

○中貴與實錄恩

嘉靖五年六月,大學士費宏等言:「皇考《實錄》成,其於聖謨睿德,紀載頗為詳實,然臣等不敢自以為功也。蓋累朝《實錄》皆有章奏可據。若今獻皇帝三十餘年事,臣等所賴以考據者,則有司禮監太監張佐、黃英、戴永原編《實錄》一冊,載獻皇睿製序文及各年章奏為詳,功當首論。後又得司設太監楊保、陳清,錦衣正千戶翟裕、陸松所纂之助,功當並論。」有旨,佐蔭弟侄指揮僉事,黃英、戴永俱正千戶,楊保百戶,陳清總旗,俱錦衣衛世襲;翟裕、陸松升指揮僉事。

○內臣賜祠

天順初,復司禮監太監王振官,立祠,賜額曰「旌忠」。成化初,賜御馬監太監劉永誠特祠,額曰「褒功」。成化初,賜司禮監太監懷恩特祠,額曰「顯忠」。史言恩之後有覃昌,其賢亦相等。自是請乞日繁,不可勝紀。按:永誠以功,恩以德。若振,罪魁也,此祀為不經矣。

○特賜蔣山寺廣薦佛會

翰林學士宋濂《記略》:洪武四年冬十有二月,詔征江南高僧十人,欽天監擇日於蔣山太平興國禪寺建廣薦法會,上宿齋室,卻葷肉弗禦者一月。復敕中書右丞相汪廣洋、左丞相胡惟庸移書城社之神,具宣上意,俾達諸冥期以畢集。明年春正月辛酉昧爽,上服皮弁,臨奉天殿,群臣朝衣左右侍。尚寶卿梁子忠啟禦撰章奏,識以「皇帝之寶」。上再拜,燎香於爐;復再拜,躬視疏。已,授禮部尚書陶凱,凱捧從黃道出午門,置龍輿中。備法仗鼓吹,導至蔣山天界,總持萬金及蔣山主僧行容率僧伽千人持香華出迎,取疏入大雄殿。用梵法從事,白而焚之,退閱三藏諸文。自辛酉至癸亥止。當癸亥日時加申,詣浮屠行祠事已,上法駕臨幸。雲中雨五色子如豆,或謂娑羅子,或謂天華墜地所變。上服皮弁搢玉圭上殿禮佛,北向立,群臣各衣法服以從,和聲即舉麾,奏悅佛之樂,首曰《善世曲》上再拜迎,群臣亦再拜;再奏《昭信曲》,上跪進薰薌奠幣,復再拜;樂三奏《延慈曲》,相以悅佛之舞,舞人十其手,各有所執,或香,或燈,或珠玉明水,或青蓮花冰桃暨名荈衣食之物,勢皆低昂應以節。上行初獻禮,跪進清淨饌,史冊祝復再拜。亞終二獻同,其殊異者不用冊。光祿寺卿徐興祖進饌,樂四奏,曰《法喜曲》五奏,曰《禪悅曲》,舞同。三獻已,上還大次,群臣退,諸僧旋繞佛座演咒梵罵三周,以寓攀注之意。初,屬刂山石地成六十坎,漫以堊。至是,令軍卒五百負湯實之,湯蒸氣成雲,諸僧速幽爽入浴,焚象衣,使其更以彩幢。法樂引至三解脫門,每門內五十步築方壇,高四尺。上升壇,東向坐,侍儀使浦博西向跪,受詔而出,集幽爽而戒飭之。詔已,引入殿,致三佛之禮,聽法於徑山禪師宗泐,受毗尼戒於天竺法師慧日。復引而出,命軌範師飯摩伽陀斛法食,凡四十九飯。已,夜將半,上復上殿,群臣從如初。樂六奏《偏應曲》,執事者徹豆,上再拜,群臣從拜。七奏《妙濟曲》,上拜送者再,群臣復從拜。八奏《善成曲》,上至望位燎,已,還大次,解嚴,群臣趨出。濂復《跋》:十四日甲午大風晦,雨雪交作,至午忽開霽,上悅,敕近臣於秦淮河燃水燈萬枝。十五日夜過半,竣事,還宮,隨有佛光五道從東北貫月燭天,良久乃已。書之見高帝之於釋門典禮之異如此。

○番僧封爵之異

永樂三年,封四僧尚師哈立麻為萬行具足十方最勝圓覺妙智慧善普應祐國演教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領天下釋教事,賜玉印、誥命。十年,封其徒尚師毗澤思巴為萬行圓融妙法最勝真如慧智弘慈廣澤護國宣教正覺太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剛普應大光明佛,餘如前。成化中,封西僧尚師劄巴堅參為萬行莊嚴功德最勝智慧圓明能仁感應顯國光教弘妙大悟法王、西天至善金剛普濟大智慧佛,領天下釋教事。尚師即帝師,史諱之也。按:元時贈帝師有「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其稱尤異。然不云佛而云佛子,又其他銜名亦小簡。

○道教封爵之異

洪武中,封張正常為正一教主嗣漢四十二代天師護國闡祖通誠崇道弘德大真人,領天下道教事。宣德,封高道劉淵然為衝虛至道玄妙無為光範衍教莊靖普濟長春大真人。嘉靖,封邵元節為清微妙濟守靜修真凝玄衍範誌默秉誠致一真人、禮部尚書,兼管朝天、顯靈、靈濟三宮,總領道教事;封陶仲文為神霄紫府闡範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教秉一真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恭誠伯,兼管三宮,總領道教事。時徽王厚爝、遼王憲節亦自乞封真人,授黃金印,其印特大於國封之寶。

○真人得內閣恩典

真人陶仲文以少師一品考六年滿,加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兼支大學士俸,蔭一子尚寶司丞。

○夷王封號之異

永樂,封安南國王陳天平,降其僭王胡曰順化郡公。宣德,敕安南黎利其銜曰權署國事。正德,朝鮮王傳位其弟普城君懌,敕封以國王體統行事。嘉靖,安南莫登庸,命降為安南都統,從二品,銀印。

○殉葬宮妃之典

英宗遺命止宮妃殉葬。此誠千古帝王之盛節。而未有能考累朝從殉之人與事者,故略記之。高皇帝殉葬宮人,係建文中追封,不可考。獨有所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者,初以錦衣衛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為本所千戶百戶。永樂初,議革建文升授官員,上曰:「他每這幾家都是好職事,不動。通調孝陵衛帶俸世襲。」至今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太宗殉葬諸妃,考《仁廟錄》,不見贈諡,當是誤遺之耳。

洪熙元年七月,追諡皇庶母仁宗貴妃郭氏曰恭肅淑妃,王氏曰貞惠鹿妃,王氏曰惠安順妃,譚氏曰恭僖充妃,黃氏曰恭靖。內郭氏、二王氏即二十二年十月所冊立者也。

宣德十年八月,追贈皇庶母宣宗惠妃何氏為貴妃,諡端靜;趙氏為賢妃,諡純靜;吳氏為惠妃,諡貞順;焦氏為淑妃,諡莊靜;曹氏為敬妃,諡莊順;徐氏為順妃,諡貞惠;袁氏為麗妃,諡恭定;諸氏為恭妃,諡貞靜;李氏為充妃,諡恭順;何氏為成妃,諡肅僖。其冊辭曰:「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又考正統四年六月,周憲王有敦薨,無子,乙酉,上貽書王弟祥符王有爵,令其自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各遣歸其家。又,十日乙未,憲王府以王正室鞏氏等死殉事聞,賜諡貞烈,贈夫人;施氏、歐氏、韓氏、陳氏、張氏、李氏俱賜諡貞順,贈夫人,予祭及葬用一品禮。未及聞上命故也。當是時,帝甫十三,而有此書,其止殉張本哉。至成化四年,遼王豪墭上言嫡長子恩鏋夭亡,子欲以其婦馮氏、妾曹氏殉,上貽書切責之,令移其婦妾於宮中供養如法,毋使失所。然二十二年,寧河康僖王卒,宮人王氏、楊氏、張氏、段氏俱自盡,俱贈夫人,賜祭及葬。蓋上以其節烈而旌之,不知其亦從殉也。嗚呼,英廟之仁澤遠且大矣。

○誅公侯二特詔

國朝誅勳臣大將如藍玉輩,俱無詔示天下。其頒詔者,僅忠國公石亨、太傅咸寧侯仇鸞而已。今記於後。天順四年二月初四日詔曰:「朕惟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罰。此古昔帝王馭世之要道,我祖宗垂統之成法也。朕遵之而豈敢有私?且如犯人石亨,援自下僚,薦曆封爵,暨朕順天應人以復大位,而亨適逄其會,掩以為功。朕於時信之不疑,爵以上公,寵以甲第,金帛之賚莫與為比,崇報之厚,亦已極矣。豈期石亨貌若忠厚,心實狡險,作威作福,黷貨無厭,欺壓諸司,賣官鬻獄。縱侄石彪肆為離逆,暗結人心,圖謀鎮守,法司論亨罪當連坐。朕念其微勞,累次寬宥,特令閑住以保全之。亨乃不知感悟,怨謗多端,包藏禍心,潛謀不軌。幸而天地不容,事乃發露,文武大臣僉謂石亨罪大惡極,不可再赦。朕不得已,置之於法。書不云乎「自作孽,不可活。」朕雖欲曲為保全,豈可得哉!爾文武群臣,繼今以後,宜用為戒,母怙恩以違大義。然石亨所犯,乃其自取,於眾無預。除將親識情熟之人發遣外,其餘頭目人等曾出入門下者,悉置免究。爾等尚其同心同德,勉輔我邦家。欽哉。故諭。」

嘉靖三十一年九月初四日詔曰:「朕嗣守丕基,法祖圖治。比因醜虜侵擾,邊境靡寧,思欲選將練兵,以為攘外安內之計。二十九年,虜入犯京畿,賊臣仇鸞自大同擁兵入衛,要以為功。朕非不識,姑試用之,付以京營戎政之任,假之寵異,冀其感恩改善,為朕討虜。詎意此逆懷蓄異志,欺誑朕躬,背叛朝廷,通虜結好,求箭纛為號,臨陣不與廝殺。二年之間,一卒不練。跡其所為,惟欲合謀乘釁,誌圖匪細,大逆不道,罪深惡極,天地不容,神人共憤。彼身先殛死,事尋敗露。已將通虜人犯勾引情跡,鞫審得實。逆鸞仍劈棺提屍斬首,九邊梟示,並各犯家屬人等,明正典刑。朕思此逆外假忠名,中藏禍心。非朕燭其險詐,伐其逆謀,幾何不蹈宋巨奸之所為者!惟上天賜佑,宗社有靈,滅此禍本,以安邦家。即擇吉遣官恭行奏謝南北郊,告謝太廟社稷先聖帝王,特茲詔示。於戲,癉惡伐罪,國家之憲典具存;福善禍淫,天道之鑒臨不爽。播告天下,咸使聞知。」

○罷輔臣特敕

國朝內閣輔臣罷任,多以禮待。其重而削奪者,亦不過於批旨內行遣而已。嘉靖中,寵任之極,無過於張、夏。而二公罷相,皆有敕諭群臣。

八年八月十五日諭:「朕本藩服,以我皇兄武宗毅皇帝青宮未建,上賓之日,遺詔命朕入繼大統,以奉天地社稷之祀,君主臣民。當是時,楊廷和等懷貪天之功,襲用宋濮安懿王之陋事,以朕比擬英宗,毒離父子之親,敗亂天倫之正。朕方在衝年蒙昧,致彼愈為欺侮。其時幸賴皇天垂鑒,祖宗默佑,以今輔臣張璁首倡正議,忘身損命,不下鋒鏑之間。後遂致人倫潰而復敘,父子散而復完,厥功具載,莫可泯遠。朕念璁等忠王事,授以重職,擢居輔導,欲其全君臣始終之義之美。奈何璁等自居官以來,不思圖終之難,頓忘謹始之志。自用自恣,負君負國。所為事端,昭然眾見。而桂萼尤甚。近以言官屢劾,朕不敢私。論法本當置諸刑典,特從寬貸,璁令還家愴悟,以資後用;萼奪其散官並學士職銜,回籍致仕;其餘黨分別區處。庶幾仁之中義之公兩盡焉。又照給事中孫應奎、王準、陸粲,居言官之列,有耳目之寄。既知大臣若斯,卻乃坐觀,至此方行舉劾,實非忠愛之本心,亦負朝廷之委任者也。應奎首為進言,姑免究。陸粲已究外,王準也著法司提了問。茲特諭爾文武群臣,庶令咸知朕意。其璁等既已處置了,他每罪固不可掩,而功尤不可掩。內外大小官員軍民人等,不許乘此挾私仇奏擾,敢有違的決行重治不宥。尚賴文武群臣協力同心,匡朕不逮。凡近日所行事務有未當者,都著條奏更正;可行的,不許一概混開,勿得罔上縱私效仿為事。事或敗露,法典具在,必罪治之。爾禮部便轉行都察院刻布天下,悉使知之。故諭。」

十年□月□日敕諭三法司:「薛侃以猖狂之性,發不諱之言。據其言,似忠謀遠慮,但朕非宋仁宗向暮之年。原其心,實懷欺罔,忍於言君終無建嗣之期。妄生異議,致惹事端,法司擬罪來看。彭澤質非有用,性本無良。小人狡詐之資,奸邪譎詭之行,往來構禍,搬弄是非。致薛侃招稱有幹宗室,傷朕親親之情,俾輔臣急於攻擊,害朕君臣之義。罪犯深重,法當處死。姑從寬宥,發邊遠地面充軍。輔臣張孚敬,初以建言大禮,朕特不次進用。既而,被人彈劾,有旨令其省改。卻乃不慎於思,罔悛於性。朕心腹是托,奚止股肱而已。望以伊、傅之任,豈惟待遇是隆。乃昧休休有容之量,犯戚戚冒嫉之科。殊非朕所倚賴。專於忌惡,甚失丞弼之任。難以優從,著致仕去。夏言既於斯事無干,不合拍案喧罵。匪徒失儀,跡涉爭報。念其被害所激,赦而不問。孫應奎、曹汴,職在糾舉,豈責彼言?但其時,事未明白,遽斥輔臣,跡涉回護。故朕並令拿問。今念係言官,亦從赦放。其餘見監人犯,悉宥之。此事既經區處,爾在朝大小官員,宜思革除私忿,務為盡忠。效古人事君同寅協恭之心,守聖人事君不貳不欺之訓。匡朕不逮,以臻至化。庶不負其君、忝其親,永有譽聞。」

二十一年六月朔之次日,手敕諭都察院:「近日人事愆違,天垂仁愛,雨澤方至,禾茂民康,今雨下竟朝矣。丞弼之臣,宜忠敬清亮者居之,故曰燮理調和之職也。朕承皇天眷命,以神王二道裁理天下,非求仙用夷荒昧之為,止是一早朝終始不一耳。然君逸臣勞,務本抑末,失小顧大,先賢用之。朕雖失此早一臨門視多命,攝愛此身,僉是父母遺我者。宗禮帝神,加誌天下,不曾色荒色迷於不省人事之地,無一時不思天下付民,上賴為人君之職所當懼者。奈何世降人浮,求一人才夾輔,卒不可得!昨夏言測東宮遷移,無故稱改慈慶為東宮府。夫廢母後備製以縱奉子,朕必不為。言前稱朕意為正,駁郭勳為非,今何一用勳言?若今謂為忠正,前亦忠正,前謂為非,則今亦非也。夫嫉人賢己,必欲美皆己出,惡亦無歸,夫何謂郭勳以不領敕下獄矣?猶千羅百織,如何自擬君旨謂不必用敕?言官係朝廷耳目,一犬不如,專一聽受主使,逆君沽譽,傾人取位,以奉所悅。或戕人一家,以代報復。籲!是人為乎?又,凡工作,例有內官監官。昨撰大享殿興工,何無高忠敕稿?前歲忠代言進玉器祝壽,朕已疑其與彼同計矣。今果通泄朕言,不具敕稿,果無例耶?果不通謀耶?昨又聞乘轎苑中,次日,朕以香葉束發巾,用皮帛鞋,以便跪起,彼謂不可。夫無賜而自乘,擅也;有命而抗違,非禮也。且朕不早朝,彼亦不入內閣,軍國重事,徑自私家而專裁之。王言要密,豈宜人臣視如戲具?如此大事,言官豈無一人知見?不聞一言片疏糾發,徒知欺謗君主,美法舞文,排擠忠直,貪生媚灶。今日神鬼皆怒,雨甚傷禾,卿等布諭,俾中外知之。」時言待罪於家。又十五日,降口宣召入,拜皇考諱辰禦,仍直候內蒼,禮成,言具疏謝罪,留中。至七月朔,始奉御批:「言始因朕諭孚敬,令上疏論郊禮,漸階寵用,出群臣之首。累次放恣欺慢,全無驚懼。面諛退誹,深負朕恩遇優禮之甚。囑當日食太重,正坐下慢上之咎。令革職閑住。」已,乃降敕諭禮部曰:「今日仰天心下眷,本朕不才,累及太陽。正坐臣子欺逼君父、外陰侵犯內陽之咎。夫天子者,有臣道焉,豈可居母位以匹夫?是一失。厥當退處本位。夏言以臣欺淩君上,作威作福,不下郭勳之罪。但卿五六人累年供事內苑,讚誠左右,獨因此切軫朕心,故免死去之,用仰承天戒。是二失,中華陽,外夷陰,今夷犯華,若蹈荒原,可見此時內外臣工,通不愛民如身,視國如家。是三失。若是三咎,厥災甚大。伏荷皇天降示,朕丕感弗勝。即於明日為始,修省三日,初五日躬祗告於玄極殿。內外大小百工,宜各洗淨乃心,修舉乃職。目即戎務為急,司其事者盡心圖濟,用保吾民。禮部刊刻,頒布天下。敬哉,敬哉!」

詳夏之得罪,每以偃蹇傲惰見咎,而迄不知省,以至敗僇。如十八年五月己巳,先是上幸大峪山閱視陵工,內閣以居守敕稿,進覽遲緩,上不悅,因責輔臣夏言欺慢狀。言具疏引罪,上大怒,曰:「言自微官,朕命張孚敬示令建讚郊禮之儀,遂不次進官。其所倚任,皆朝廷恩眷,自當益勵公勤,盡忠事主,乃每每怠慢不恭。昨所選擬宮僚,多不稱用。密疏既不遵式,卻借封皮以便私情。既不遵奉,原賜印記並曆年禦帖,可即進繳。御前雖無稿,其數尚可查考,無得隱匿取罪。宜痛自省改,以供職業。」言復自陳:「臣一介凡庸,遭逢聖明在上,追惟郊禮之議,雖小有論讚,實首發自淵衷,成以睿斷。臣實何知何能,遂蒙顯援,不次進用?臣非犬馬草木,敢不思感恩圖報於萬一。昨扈從南巡,偶以疾昏迷,時典禮方殷,因勉強赴閣供事。至於錄進舊文,並撰居守敕稿,既失稽遲,而密疏之陳又屢違欽式。不意聖度優弘,勉之省改,使得自新。臣於此惟有感激流涕、痛自悔省而已。復欽奉聖諭,令以原賜印記並曆年諭帖進繳,臣於恐懼待罪之餘,尚有意外祈恩之望。蓋印記之文,乃特賜嘉獎;聖諭諸帖,皆親灑宸翰,比隆於典謨訓誥。已編之御集,當傳之萬世。惟是臣之家藏,實臣一時遭際之榮,為子孫百世之寶。今一旦追取,臣忍舍之?伏望重加矜念,仍以賜臣,或別加罰治,則臣死且不朽矣。」疏入,上曰:「言既寶君命手澤,可見其實。有旨追取,數日不繳,必有殘壞。禮部即取進繳。姑念昔日讚議郊典,革其勳階少師官職,其以少保兼尚書、學士致仕。」言乃檢手敕諭帖,自嘉靖九年起至十八年,共四百餘道,為十二匣,銀印記一顆,具疏上之。上諭吏部閣臣:「夏言初出朕簡用,首因奉示建讚北郊,茲典至大,言知之真正,克讚成之。朕嘗曰『昔孚敬為綱常立論,正吾父子之名;言不忌禍患,能讚吾復皇祖初禮。二臣於我有助。』不意言以惰慢之資,超進丞弼之任。身居是位,猶不警勵,昨已令去之。然朕復念言建助大儀,力讚陵議,復他少傅兼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還閣辦事,讚終喪禮,宜省思盡忠,未可怨尤君上也。即日任事。」初,言既罷政,將行,詣闕辭,上遣司禮官止之,命還家候旨,隨降是諭。言即進閣上疏謝,上報曰:「覽卿已起閣,朕知悅已。卿宜益勵初忠,盡心輔政事,秉公持正。不惟副朕任,亦免眾忿也。卿其思之。」言復疏謝,且言:「自處不敢後於他人,一誌孤立,為眾所忌。」上覽之不悅,隨詰責之,並硃塗疏中洗改字數處。言乃惶恐引罪,得旨,報聞。亡何,上以奉先殿雷震,召大學士夏言、顧鼎臣往視。時晷已移辰矣,而言等尚未入政府,上不悅,曰:「輔臣,朕所憑倚,恣逸若是,何以表率群工!」命禮部劾之。言等請罪,上曰:「朕每寬言過,非為言,為左右義重也。言乃滋傲惰成性,蔑不知儆,其何以表率百僚?鼎臣亦相效,既已知罪,姑宥之。自後諸司敢踵過蹈非者,禮部、都察院參奏;相黨護者,連坐。」

十九年五月,始給還進繳御劄四百三道、銀記一刻手敕一道。

二十年八月,言久疾在告,上以慈壽晏駕皇太子服制議示言具疏對,誤寫字號,被旨切責,令從實陳狀。言引咎謝罪,並乞假還鄉治疾。上怒,曰:「言初以言職,朕命孚敬傳示令上言郊禮,自是異擢崇遷,眷出群臣上。何肆意放恣一至於此!茲方廟災修省之初,皇伯母大喪之際,邊圉未靖,屬主憂之時,乃罔思體念,居出任意;病已將平,敢於求逸,大負倚注。本當遣問,第念往勞,落職令致仕去。」因盡削其階勳職秩,止令以禮書帶武英殿學而已。言初測知上怒,奏備虜事宜,上答曰:「言既蘊忠謀,何乃堅於自愛,負朕眷倚。姑不究。」又五日,為九月朔,諭禮部:「今古異時,縱孔子生,未必不與我同。朕自十三年受病,重咳六十日餘。昨冬復得奇疾,非熱非寒,臥三旬乃起,早朝遂廢。百司盡怠,不知君父本心,非放恣聲色。大抵生長南方多脆,非比地比。奈夏言首輔先懈,群臣效尤,姑令罷去。今在位者務思忠勞之實,勿慢天欺君,曠職自肆。」又六日壬辰,言入,詣迎和門辭,賜酒饌無逸殿,仍令還私宅調理,以俟後命。至九月丁卯,一月餘,乃詔以少傅、太子太師、禮部尚書、武英大學士赴閣,仍賜假調理,令於十一月廷謝履任。至壬寅之詔,凡三褫矣。

戊申,兵部議三邊侍郎曾銑復河套疏上,上以言主議銜之,下問內閣,露意,大學士嚴嵩遂攻言。上批謂「言於銑疏初至時,乃密疏稱人臣未有如銑忠者,朕已燭其私。但知肆其所為,不顧國安危、民生死,惟殉曾銑之欲」云云。言懼自辨,上批答:「爾等朝廷倚政之本,百爾自宜先以邦民為心,如何專殉私情,強君協眾?昔密奏未允,乃詐稱上意必行,茲所奏又無引罪詞,吏、禮二部會都察院參看以聞。」部院參言事惟任意,跡涉強君。上曰:「爾等奉旨議奏,猶謂跡涉,此非媚即畏,是何臣體?姑不究。夏言削奪餘官,以尚書致仕。」尋捕曾銑子淳及言婦翁下獄,得其交通事狀,詔「夏言著錦衣衛差官校逮係來京問。」三法司謂「言法固當斬。以直侍多年,效有勞勩,據律有『議能、議貴』之條,請自上裁。」上怒曰:「爾等任曰執法,豈不知恩威當自上出,乃敢借意朋護!朕視言為腹心,言則視君為何?方銑疏上時,即密奏強君,朕何嘗一言諭答,敢動稱有密諭主行?及事敗,止令致仕,又不知引罪,故作怨語,曰『前去因不帶香巾,為朝廷計,非以身家。』是人臣禮歟?彼正以西內二三月直候,不得見蘇綱為辭,爾等又為言直侍內苑,堅恣朋護之私,是何法理?其更擬奏。」遂同銑原坐交結近侍官員紊亂朝政律斬,妻子流三千里。及秋竟不免。

隆慶六年六月□日,皇后懿旨、皇貴妃令旨、皇帝聖旨:「說與內閣、五府、六部等衙門官員,大行皇帝賓天先一日,召內閣三臣在禦榻前同我母子三人親受遺囑。說東宮年小,要你們輔佐。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朝廷威福都強奪自專,通不許皇帝主管,不知他要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高拱便著回籍閑住,不許停留。你每大臣受國家厚恩,當思竭忠報主,如何隻阿附權臣,蔑視幼主?姑且不究。今後都要洗心滌慮,用心辦事。如再有這等的,處以典刑。」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