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皇朝通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皇朝通志 全覽1 全覽2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總目
  氏族畧凡十卷
  卷一卷十
  六書畧凡三卷
  卷十一巻十三
  七音畧凡四卷
  卷十四巻十七
  天文畧凡六巻
  卷十八卷二十三
  地理畧凡八卷
  卷二十四卷三十一
  都邑畧凡四巻
  卷三十二巻三十五
  禮畧凡十二卷
  卷三十六卷四十七
  諡法畧凡八卷
  卷四十八卷五十五
  器服畧凡六巻
  巻五十六巻六十一
  樂畧凡二巻
  巻六十二卷六十三
  職官畧凡八巻
  卷六十四巻七十一
  選舉畧凡三卷
  卷七十二卷七十四
  刑法畧凡六巻
  卷七十五卷八十
  食貨畧凡十六卷
  卷八十一巻九十六
  藝文畧凡八卷
  卷九十七巻一百四
  校讐畧凡八巻
  卷一百五卷一百十二
  圖譜畧凡二卷
  卷一百十三巻一百十四
  金石畧凡七巻
  卷一百十五巻一百二十一
  災祥畧凡三巻
  巻一百二十二巻一百二十四
  昆蟲草木畧凡二巻
  巻一百二十五巻一百二十六
  等謹按
  皇朝通志一百二十六巻乾隆三十二年奉勅撰二十畧之目亦與鄭樵原本同而紀傳年譜
  則從省葢
  實録
  國史尊藏金匱與考求前代刪述舊文義例固不侔也至二十畧中有原本繁而今汰者三都邑畧中樵兼載四裔所居非但約畧傳聞地多無據且外邦與帝京並列義亦未安今惟恭錄
  興京
  盛京
  京師城闕之制以統於尊諡畧中樵分三等二百十品多所臆定今惟恭錄
  尊諡賜諡以昭其慎金石畧中樵所採頗雜今惟恭
  錄
  列聖寶墨
  皇上奎章兼及
  御定三希堂帖淳化軒帖蘭亭八柱帖並諸臣奉勅上石諸墨刻有原本疎而今補者二天文畧中
  樵惟載步天歌今則敬遵
  聖祖仁皇帝御製儀象考成靈臺儀象志
  皇上御製儀象考成後編㑹通中西之法以究象緯之運行地理畧中樵以四瀆統諸水而州縣郡道以水為別今則於其不入四瀆者大河以北如
  盛京
  京畿諸水大江以南如浙閩甌粵諸水以及滇南漠北諸水自入南北海者並一一補載而河有重源今經
  聖製考訂恭録以示來茲有原本冗𤨏而今刪併者三藝文畧中樵所列既多舛訛校讐畧中樵所舉亦未精確圖譜畧中樵分記有記無二類而記無多至二十門如繫桐試馬鬭羊對雉諸圖尢猥雜無取今並以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為斷以折其衷有原本之所
  未聞者三六書畧中以
  國書十二字頭清篆三十二體括形聲之變化究波磔之源流併以
  欽定西域同文志臚列䝉古西畨托忒囘部諸字絲牽珠貫音義畢該非樵之穿鑿偏旁所知也七音畧中以
  國書合聲之法為翻切之總鑰而兩合三合之中有上下連書有左右並書有重聲大書有輕聲細書以
  欽定同文韻統為華梵之通津以天竺五十字母配合成一千二百十二音又以西畨三十字母別配合成四百三十四音而各釋以漢音漢音不具則取以合聲非樵株守等韻所知也昆蟲草木畧中樵分八類五朝續通志已為補漏訂訛至於中國所無而産於遐方前代所無而出於今日如金蓮花夜亮木之類見於
  欽定廣羣芳譜普盤櫻額堪達罕秦達罕之類見於聖祖仁皇帝幾暇格物編北天竺烏沙爾齊火鷄箬
  漠𩺵知時草之類見於
  御製詩集如竒石蜜食鷟鸑爾之類見於
  欽定西域圖志尤非樵之抱殘守匱所知矣葢創始之作考校易疎論定之餘體裁益密皆縁遭遇
  昌期仰承
  聖訓得以蒐羅宏富辨證精詳以成一代巨觀則
  樵之瞠乎莫逮亦良有由也






  皇朝通志總目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凡例
  一鄭樵通志倣歴代史例有本紀有列傳又有年譜其自序以唐書五代史皆本朝大臣所修㣲臣所不敢議故紀傳與年譜並訖隋而止續通志於唐五代及宋遼金元各増輯紀傳至明代事蹟具見明史即從鄭氏不載唐五代紀傳之例不加添纂若我
  國家
  列聖相承文徳武功臚具
  實錄者藏諸金匱石室至於臣工事實自有
  國史列傳及宗室王公功績表傳諸書為之敘述茲編亦仍鄭氏之例不復載入
  一通志二十畧其氏族六書七音諡法校讐圖譜金石昆蟲草木諸畧皆鄭氏自出新意非前史所有不専繫於一時一代其餘各門與杜氏馬氏二
  書互有詳畧如通志禮樂職官選舉刑法之目通典通考皆有之通志之食貨則通典有之而通考析為田賦錢幣戶口征𣙜市糴國用諸門者也通志之都邑地理即通典之州郡邊防通考之輿地四裔也通志之天文即通考之象緯藝文即通考之經籍災祥即通考之物異也通志之器服則又與通典之嘉禮通考之王禮互見者也大抵通典主乎簡要通考主於周詳通志則取材舊史自加斷制故其自序謂雖本前人之典亦非諸史之文今倣鄭氏之體行文敘事與通典通考兩書實互相發明
  一通志氏族畧分三十二類頗稱賅洽其遼金元氏族之見於前史者已纂入續通志若
  本朝八旗氏族通譜於各族得姓所始表之以地系之以名釐然具備今並依類臚次
  一通志六書畧於源流正變臚列綦詳遼金元各有國書已畧述於續通志我
  朝國書十二字頭整齊該括變化不窮若夫
  大文彌耀清篆三十二體尤足握形聲之總究文字之
  源至於
  聖化逺布重譯來同凡諸部諸國之各有文字者靡不
  達自象胥藏於秘閣
  皇上御定西域同文志於䝉古西畨托忒囘部之字悉皆以次綴書音義畢貫實為前史所未有謹詳載以表
  大同之化
  一通志七音畧以三十六字母為主備列內轉外轉諸圖我
  朝國書合聲切音之法有三合四合之妙皆出於人聲之自然而無所勉強
  聖祖仁皇帝欽定音韻闡㣲一書實抉翻切之秘奧皇上御定同文韻統以梵音合
  國書切韻復以
  國書切韻葉華音字母於是字無遁音書皆備韻近復將遼金元明諸史之傳訛者攷正改譯
  親加詳定至於畨部輿圖釋家梵典一經繙譯並得凖聲洵足正千秋之謬誤而表天地之元音今並詳列於篇
  一通志天文畧祇載隋丹元子步天歌而未及推算之法我
  聖祖仁皇帝奉若天道洞悉精㣲改造六儀輯靈臺儀象
  志用法簡當所司奉以測驗
  御製儀象考成其理則揆天察紀其法則明時正度即數可以窮理即理可以定法合中西為一揆
  皇上復加増輯
  御製儀象考成後編並按六儀新法參渾儀舊式製為璣衡撫辰儀兼考天官家諸星紀之缺者補之紊者正之勒為儀象考成於是步天定時之道益為
  精密敬謹登載以補前書之漏畧
  一通志地理畧先載四瀆而以諸水入於江河淮濟者分條具列自序謂地理以水為主郡縣州道皆由水以別惟是宇內之水不入四瀆者尚多如大河以北則有
  盛京
  京畿諸水大江以南則有浙江閩江粵江皆自入於海他若雲南西藏諸水多入於南海如雲南之瀾滄江潞江西藏之雅魯藏布江岡噶江漠北諸水多入於北海如額爾齊斯河色楞格河至於河有重源所謂合流入蒲昌海潛行出於積石者今並列在輿圖紀以
  宸翰鉅製鴻篇親為考定徴信萬古皆前志所未經収載今悉依鄭氏之例臚列於前其細流支派之不闗於地理者無庸濫入
  一通志都邑畧凡帝王侯國之都分代具列我
  朝肇基東土自
  肇祖原皇帝及
  興祖直皇帝
  景祖翼皇帝
  顯祖宣皇帝皆都
  興京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都於
  盛京
  世祖章皇帝定鼎
  京師今宜將城郭之制敬謹臚載而宮室苑囿即附見焉至鄭氏附紀四夷之都自以為能逺探遐搜然考其所載如琉球居海島之中大秦居大海之西亦祇約畧言之未能確指其建國之地且以外國所都與京邑並列未免部分失當今擬從刪一通志諡畧凡二百有十品分為三等此乃鄭氏意為増損非時王現行之制若
  本朝錫諡之典悉出
  上裁自諸王以及內外大臣之例得請諡者高下予奪各如其分飾終之禮至為隆重此外有以文臣品學而追諡者如湯斌陸隴其韓菼王士正以監司殉難而得諡者如葉暎榴陳啟泰陳丹赤皆非常典我
  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初即下所司定勝國甲申諸臣之諡皇上表彰忠烈復
  特頒諭㫖凡明季死事諸臣各加褒奬
  賜以令諡尤為從古未有之曠典今並據實敘載一通志校讐圖譜二畧與藝文畧相為表裏以編書必先明類例故有校讐畧以圖為經而書為緯有書不可無圖故有圖譜畧我
  朝文治光昭圖書明備
  皇上右文典學
  特詔裒輯永樂大典所載並蒐訪天下遺籍勒成四庫全書每書各繫以提要編以目録於是譌者以正闕者以全校讐之法至為精審而圖譜之流傳者益復粲然大備敬謹詳列以彰觀文化成之盛一通志金石畧分載泉幣鼎彛之款識而於諸家碑刻復按時代列之亦云博矣我
  列聖天縱多能
  寶墨流傳照耀海內
  皇上㡬餘㳺藝
  奎翰日新故
  御帖刋於內府
  穹碑勒在遐陬煌乎莫與並矣至古來金石之留遺者若三希堂淳化軒諸石刻裒集最為美富敬謹彚列用示來茲
  一通志昆蟲草木畧分為八類已稱該備顧品彚之繁搜羅難盡有內地所無而産於外域者有前代未顯而稱於後世者我
  聖祖仁皇帝御製㡬暇格物編所載如普盤櫻額堪達罕秦達罕之類
  名別種攷證精詳
  皇上順時亭育具有化工凡塞外之産為邊內所罕見
  如北天竺烏沙爾齊火雞箬漢𩺵之類
  睿題留詠共識嘉名至於新疆式廓以來異果珍禽列於圖志如竒石蜜食鷟鸑爾之類皆爾雅埤雅諸書所未及登載謹廣為蒐輯非惟供多識之資實以徴茂育之化








  皇朝通志凡例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巻一
  氏族畧
  等謹按鄭志氏族畧以三十二類敘得姓受氏之原附以四聲綴以總論旁羅古今綦辨且博雖炫多聞而廣附會在所不免然伊古姓氏已備見於此矣恭惟我
  國家肇興東土受姓自
  天
  帝統既尊
  皇支益衍謹誌
  國姓於卷首以昭億萬年之鴻業至
  國初時攀龍附鳯之衆奔走後先或舊屬編氓或舉族內附首編滿洲八旗次列𫎇古八旗建師設長制度釐然有條不紊迨
  皇上御極之初軫念族姓日繁不有成書將無以知世徳所自爰
  命廷臣編輯八旗氏族通譜表以地系以名官階勲績與八旗列傳相為表裏於是名位世系昭然可考今以通譜所載考諸徃史滿洲氏族見於金史者什之三䝉古氏族見於元史者什之一葢閲世既逺以姓為氏者或數典未忘而以地為氏者徃徃混淆莫辨故通譜於𤓰爾佳氏載某與某同族凡二十餘條於納喇氏著別族之有三於佟佳氏聯漢軍而為一謹嚴詳晰茲皆甄載篇中若夫記載之體前纂五朝續志於遼金元分部姓二條今通譜中之以地以姓著者多寡懸殊難以分載爰仍通譜次序編分卷帙約存其畧其部姓之見於金元者加案聲明繼以滿洲旗分內高麗尼堪臺尼堪撫順尼堪等姓其漢人希姓依五朝氏族例續補
  昭代人名而以總論綴於其末凡
  賜氏改氏等分為八類以仍前志之例伏讀
  聖製八旗氏族通譜序諄諄訓迪有雲前之人既以忠實勤勞覆幬其後嗣凡茲食舊徳而服先疇者其何以無隳厥緒大哉
  王言益曉然於氏族之書闗係世徳淳風者非淺鮮也
  謹臚載大畧以彰我
  朝之族望以備一代之典章為書凡十捲雲
  國姓
  愛新覺羅氏
  
  朝先世發祥於長白山山之東有布庫哩山下有池曰布勒瑚里相傳有天女三浴於池浴畢有神鵲銜朱果置季女衣季女取而吞之遂有身尋産一男生而能言體貎竒異及長母告之故命曰汝以愛新覺羅為姓天生汝以定亂國其徃治之汝順流徃即其地也與小舠乘之母凌空去子乘舠順流至河步登㟁端坐其上時有三姓爭雄長日搆兵讐殺有取水河步者見而異之歸語衆衆走視問所自語姓名如母命且曰我天女所生定汝等之亂者衆驚曰此天生聖人也乃交手舁之歸三姓遂以女妻之奉為國主其亂遂定於是居長白山東鄂多理城國號滿洲傳至
  肇祖原皇帝居呼蘭哈達山下赫圖阿拉地二傳至興祖直皇帝子六傳位四子
  景祖翼皇帝居赫圖阿拉地稱寧古塔貝勒子五傳位顯祖宣皇帝為第四子初
  景祖才智過人兼長子禮敦英勇盡收五嶺東蘇克蘇瑚河西二百里內諸部由此遂盛再傳至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聖聖相承創建帝業垂億萬年無疆之統雲
  等謹按愛新覺羅氏
  國語以金為愛新覺羅乃姓也滿洲係滿珠之轉音亦稱曼珠我
  朝龍興東土每嵗西藏獻丹書稱
  曼珠師利大皇帝曼珠華言妙吉祥也當時滿珠之鴻號萬里同符矣至朱果發祥早膺
  天眷而
  肇祖光復以後寖熾寖昌歴
  興祖
  景祖
  顯祖以及
  太祖高皇帝瓜綿椒衍本支實蕃逮
  太宗文皇帝天聰八年
  詔宗人自
  興祖直皇帝出者為
  六祖後免其徭役九年
  
  太祖庶子稱阿哥
  天潢宗派以
  顯祖宣皇帝本支為宗室繫黃帶
  六祖子孫俱稱覺羅繫紅帶以別之乾隆四十七年九月
  
  諭宗室王公之子孫均照例恩給官爵其餘閒散一概
  給與四品頂帶四十八年正月
  賜宴乾清宮宗室與宴者共二千人
  御製乾清宮大宴宗室聯句詩紀其盛焉敬惟
  太祖子孫至現在禇英支下之
  賜名奉福奉夀凡十一世
  興祖而下至現在覺羅卑幼凡十四世
  天潢蕃衍無疆惟庥凡
  皇上古稀平格五代一堂洵亙古莫與比隆矣宗室覺羅之外有民覺羅氏其族屬之衆者冠以地名如伊爾根舒舒西林通顔之類散處者上加民字以不同於
  國姓也民覺羅各氏並見後巻若夫
  聖祖
  神宗
  鴻謨大烈舉世共仰
  日月之光華而宗室王公之賢者勲緒自具
  國史宗支別見
  帝系茲不備載雲







  皇朝通志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二
  氏族畧
  滿洲八旗姓
  等謹按鄭樵通志氏族畧祗詳受姓原始而不臚載人名葢統古初以迄唐宋勢不能備書也茲恭纂
  皇朝氏族自應倣八旗氏族通譜之例每姓俱係以人
  惟是我
  國家數百年來休養生息人才蔚起支族繁衍其間名登仕籍者不勝臚列謹擬於
  國姓而下凡
  後族尚主開國戰功及位躋一品爵列五等者咸為登載外此不及格者不能徧録其以勲績賢能特予諡法名入祀典者雖平等官職自應採入若僅襲世職膺髙位而別無事功或罹罪譴雖洊歴貴顯亦從刪節此又微寓變通之義而非盡以名位拘也至姓氏前後次序悉照八旗氏族通譜恭載其有滿洲䝉古姓氏通譜未載而見於八旗通志及各旗檔冊者並為附載另立一卷所載之人無多名位不以格拘庶氏因人著人因氏存二者並行不廢雲
  𤓰爾佳氏散處蘇完葉赫訥殷蜚悠城安禇拉庫尼瑪察瓦爾喀費徳里哈逹烏拉呼爾哈嘉通阿等地方索爾果鑲黃旗人原係蘇完部長有子十人其族最盛費英東其次子也 國初隨父率五百戶首先來歸   太祖高皇帝嘉之授一等大臣以孫女降焉征瓦爾喀國取噶家路悉收降人以歸又征安禇拉庫路取屯寨二十餘處值烏拉國發兵萬人要諸路復大敗其衆又取撫順縣明兵來援督諸軍大破之後從征烏拉及業赫皆克其城授一等子任都統崇徳中追封直義公配享   太廟順治中定為開創第一功臣加世職三等公雍正中加封號信勇公納海費英東次子授備禦駐防千山地方有追亡殺賊之功後在旅順口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其子顧素襲職從征錦州敗松山援兵又連敗洪承疇十三萬衆征福建破海寇鄭成功兵敘功授三等男索海費英東第六子任刑部尚書圖賴費英東第七子由廢員從征錦州擊卻寧逺援兵又征北京連破明總兵滿桂兵授騎都尉後取大凌河敗明監軍道張春兵征山東擊敗呉三桂八千餘衆連克四城授三等男   定鼎時以步戰破賊李自成營復追至慶都敗之封三等公又攻拔太平府城擒福王晉封一等公後征福建擊黃鳴駿等於仙霞闗十五戰皆捷下泉州府等十城殺唐王朱聿釗及方國安等降其衆八千餘人以病卒於軍諡昭勲配享   太廟其子頗爾噴襲爵任領侍衛內大臣圖賴之曾孫瑪爾泰由都統任陜甘總督瑪爾薩任內大臣授㕘贊大臣征準噶爾陣亡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其子敦住襲職署建寧鎮總兵官從征金川有功後在木克什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並祀昭忠祠又費英東元孫兆徳襲三等公任都統其弟哈逹漢任都統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兵部尚書郎格費英東第七弟任尚書議政大臣衛齊費英東第九弟授騎都尉征呼爾哈收獲五百戶又攻克遵化州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預十六大臣之列任八門總管諡端勤卓普特衛齊次子由佐領征黑龍江有功授雲騎尉後圍錦州敗松山杏山兵又從征杭州海寧平湖松江等處後征湖廣克王公嶺敘功授三等男加二等男任都統鼇拜衛齊第三子由佐領從征錦州有功後由大同入邊克得勝堡大兵征皮島鼇拜鼔勇先登克之授三等男賜巴圖魯號圍錦州洪承疇率吳三桂等十三萬衆來援   太宗文皇帝親統大軍往禦鼇拜等益奮勇進擊大破之呉三桂等夜遁鼇拜復追殺其馬步兵過半敘功授三等子晉封一等侯統兵駐防大同總兵姜瓖叛督官兵破其營斬獲殆盡晉封二等公加少保受   世祖章皇帝顧命為輔政大臣   特賜一等公加太師其軍功所得二等公令其子納穆福承襲任領侍衛內大臣後鼇拜縁事獲罪   聖祖仁皇帝追賜一等男以其親弟巴哈之孫蘇赫承襲   世宗憲皇帝復賞還一等公爵又加封超武公令其孫逹福承襲隨征準噶爾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巴哈由頭等侍衛從征陜西湖廣四川等處及追殺流寇有功授一等輕車都尉晉一等男任內大臣其次子蘇爾達任領侍衛內大臣諡恪僖第七子訥爾都係和碩額駙第八子卦勒察任領侍衛內大臣揚善鑲白旗人費英東之姪授騎都尉擢置十六大臣之列取大凌河時以軍功授三等輕車都尉其曾孫穆賽任都統元孫邁祿任都統宜蓀揚善次弟以軍功擢置十六大臣之列任兵部尚書諡襄壯吉蓀揚善第三弟任禮部尚書其子蘇丹由䕶軍㕘領從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孫邁圖由雲騎尉從征吳逆擊敗偽都督郭應福等兵後征廣東陣亡贈騎都尉元孫伊成額由騎都尉從征準噶爾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並祀昭忠祠烏賴鑲黃旗人亦費英東之姪由廢員從征山東連敗太監馮永盛兵又擊敗流賊二十萬衆授二等輕車都尉晉二等男任都統其孫布爾賽任都統從孫南太由佐領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車克鑲白旗人費英東同族由前鋒侍衛圍錦州連敗洪承疇兵又擊敗流賊二十萬衆授一等輕車都尉任戶部尚書擢內秘書院大學士加少師諡文端其弟色克任都統郭邁鑲黃旗人費英東同族任內大臣烏巴海正黃旗人國初來歸授騎都尉征瓦爾喀俘獲多人征烏扎拉及阿庫里尼滿等處獲其戸口以歸授一等輕車都尉又以征額赫庫掄有功授三等男後率寜古塔兵追獲叛亡授三等子任寧古塔將軍嘉隆阿正白旗人授雲騎尉於延安府追擊流賊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其從孫瑪賴授二等男邁堪正藍旗人授一等輕車都尉任散秩大臣諡勤順其姪富逹理任三等侍衛贈一等輕車都尉諡忠貞常鼐正藍旗人邁堪同族任吏部尚書倭赫正藍旗人邁堪同族 國初來歸任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丹岱正藍旗人邁堪同族任杭州將軍鄂泰正白旗人 國初來歸由廢員從征有功   賜巴圖魯號征江西攻克九江府征陜西招撫王輔臣有功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任副都統海音布正黃旗人 國初來歸由閒散從征薊州克之   賜巴圖魯號授二等輕車都尉任城守尉永貴正黃旗人由騎都尉從征福建陣亡贈一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阿拉穆正黃旗人國初來歸由佐領從征松花江俘獲多人後追擊流寇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其子安珠瑚襲
  職從征浙江舟山有功授二等輕車都尉任寧古塔副都統擢奉天將軍瑪爾圖正黃旗人阿拉穆同族任戶部尚書其弟瑪爾吉順治壬辰進士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任兩江總督尋調刑部侍郎奉   命征廣西招撫呉逆之偽總兵等五十五員後奉   㫖在步軍統領上行走其姪賡額任兵部尚書巴林鑲黃旗人 國初來歸由閒散攻深州城奮勇先登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逹蘭正黃旗人 國初來歸由閒散攻克永平府城授雲騎尉後征朝鮮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武魯理由䕶軍校從征貴州囘兵時遇海寇鄭成功兵擊敗之授雲騎尉後征湖廣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達色正黃旗人任都統領侍衛內大臣烏巴海正白旗人 國初來歸授前鋒校從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石國柱正白旗人太祖高皇帝取廣寧國柱偕弟天柱廷柱舉城迎降授輕車都尉屢從征伐有功授三等男擢工部尚書其孫賽音逹禮任都統石廷柱以獻城功授三等輕車都尉取囊弩格時奮勇克敵授三等男從征察哈爾及旅順口有功又擊敗松山杏山兵招撫昌平懷來等州縣太原等府累授至一等子晉三等伯後圍大同敗澤州賊兵三千又攻克渾源州汾州府等五城晉一等伯任兵部尚書京口鎮海將軍加少保贈少傅諡忠勇其子華善係和碩額駙任內大臣定南將軍石琳任兩廣總督孫石文炳任福州將軍石文晟任湖廣總督石文英石文昌俱任都統石文焯任禮部尚書曾孫穆赫麟觀音保俱任都統扎爾泰正白旗人任都統諾倫鑲黃旗人任綏逺城將軍勞薩鑲紅旗人世居安禇拉庫地方 國初來歸由閒散攻克遼東授三等輕車都尉取大凌河屢擒敵哨征錦州擊敗明監軍道張春兵授三等男   賜碩翁科洛巴圖魯號圍錦州擊敗松山兵又破明兵八千餘衆授二等男後擊洪承疇陣亡贈三等子諡忠毅其子程尼襲三等子晉封一等伯授議政大臣後征湖南陣亡加贈一雲騎尉諡誠介並祀昭忠祠羅璧勞薩之弟由佐領圍錦州屢敗杏山松山兵又破洪承疇三營兵   定鼎時擊敗流賊二十萬衆招撫鳯翔等五府加授一等輕車都尉晉封二等公授議政大臣加少保其元孫欽拜任綏逺大將軍諡肅敏額洛圖欽拜之姪任奉天將軍殷泰鑲紅旗人任川陜總督諡清端尼唐阿鑲藍旗人世居尼瑪察地方 國初率兄弟同里來歸設佐領使統之其弟尼努授騎都尉其子根特襲職   定鼎時敗流賊二十萬衆加一等輕車都尉征山西攻克芮城縣又敗李建泰郭宗傑等二萬餘衆續征湖南敗孫可望兵於分山路口敘功授三等男征浙江恢復舟山授一等男任都統議政大臣諡襄壯祀賢良祠常綬鑲藍旗人任禮部尚書扎爾赳鑲藍旗人世居瓦爾喀地方原係本處部長 國初率百戶來歸編佐領令其子顔布理統之並授騎都尉從征瀋陽陣亡贈二等輕車都尉其曾孫葛逹渾由佐領從征陜西在平涼府擊王輔臣兵陣亡贈雲騎尉並祀昭忠祠新泰鑲紅旗人扎爾赳同族任都統吉哈理鑲白旗人由前鋒侍衛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格思特鑲白旗人由前鋒㕘領從征浙江舟山有功後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贈雲騎尉加副都統職銜祀昭忠祠俄孟額鑲藍旗人世居瓦爾喀地方 國初率族衆來歸設佐領使統之預十六大臣之列授二等輕車都尉其元孫法喀任都統諡勤恪其從弟滿福任都統征沙喇斯瑪呼斯陣亡諡勤毅祀昭忠祠額爾必赫正白旗人國初來歸由閒散從征大同攻左衛首先登城力戰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阿士喜鑲紅旗人世居長白山地方任兩江總督托木星阿正白旗人由䕶軍㕘領從征福建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扈圖正白旗人世居蜚悠城地方 國初來歸由䕶軍校從征福建克汾水闗後征湖廣敗楊勇等兵三千餘衆又攻曹縣首先登城克之授雲騎尉䕶軍統領其子竒爾薩襲職任都統徳福鑲紅旗人由前鋒侍衛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巴山鑲黃旗人世居哈逹地方由佐領從征山東敗太監馮永盛兵梯攻鉅鹿縣克其城加一雲騎尉又擊敗流賊兵授三等輕車都尉加至三等男後駐防江寧以防守功授二等男其子舒恕襲職從征陜西擊敗王輔臣兵續征雲南有功授一等男其從弟布克沙由㕘領從征皮島首先進擊圍錦州敗松山杏山援兵奪其纛又破洪承疇三營兵征山東取䝉隂沂水二縣後追騰吉斯敗土謝圖汗及碩羅汗兵授一等輕車都尉任戶部侍郎副都統其子貴福由二等侍衛從征雲南攻沅江府克其城後征江西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葉成額鑲白旗人世居葉赫地方任刑部尚書蘇已泰正黃旗人由閒散從征山東攻濟南府首先登城克之   賜已圖魯號授騎都尉圍錦州擊敗松山杏山援兵加至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明愛正藍旗人 國初來歸由閒散從征大同攻左衛首先登城力戰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其子尚吉圖襲職從征四川屢敗賊張獻忠馬步兵征山西江西湖廣等處均有功授二等輕車都尉任副都統滿都理鑲黃旗人世居烏拉地方由䕶軍從征朝鮮奪船有功圍錦州敗洪承疇十三萬衆授二等輕車都尉任內大臣其姪三泰任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議政大臣諡文恭多鼐鑲白旗人 國初來歸設佐領使統之以從征哈達功授二等輕車都尉擢置十六大臣之列其姪索渾任都統額黑瑪庫正白旗人由三等侍衛從征福建擊海寇於廈門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其姪珠滿襲職從征江西續征雲南均有功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任荊州將軍巴喀正紅旗人由前鋒㕘領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圖赫特正藍旗人由三等輕車都尉從征湖廣陣亡贈二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齋山正白旗人世居訥殷地方由二等輕車都尉從征福建陣亡贈一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海蘭正白旗人任都統葉楚鑲黃旗人任內大臣烏理戡正白旗人世居費徳里地方 國初來歸授卡倫章京值葉赫等九部來侵奉   命往探形勢我兵進擊大獲全勝   太祖高皇帝嘉其績設佐領使統之後巡哨呼蘭地方遇明總兵李如栢兵率二十人擊敗其衆授副將銜其長子吳拜襲佐領預十六大臣之列從征遼東及董夔寜逺囊弩克屢著軍功授三等男縁事削職後以敗流賊功授一等子晉封二等伯縁事削革尋授內大臣復軍功所得一等子諡壯果其子郎垣襲職任都統領侍衛內大臣昭武將軍其子拉馨襲職任都統蘇拜烏理戡次子由佐領征北京敗太監馮永盛兵又屢敗松山杏山兵圍錦州擊敗洪承疇三營兵又攻克樂安昌邑二縣授三等輕車都尉   定鼎時敗流賊二十萬衆又連破李自成營獲其金印征四川屢敗張獻忠兵授二等子縁事革職尋復授一等男世職任領侍衛內大臣諡勤僖沙爾呼逹鑲藍旗人世居呼爾哈地方由佐領征錦州敗明監軍道張春兵授三等輕車都尉破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處又征江西有功授三等男加一等男任前鋒統領贈太子太保諡襄壯其子巴海襲職授寧古塔將軍其孫安泰任杭州將軍阿球正藍旗人世居沙津穆爾濟地方 國初率族衆來歸攻安州先登克其城   賜巴圖魯號編佐領使統之其族弟敦拜任吏部尚書僧錫正藍旗人世居沾地方 國初來歸由領催攻順義縣首先登城克之   賜巴圖魯號授騎都尉後征朝鮮陣亡贈一雲騎尉祀昭忠祠堪塔罕正白旗人世居呼爾哈地方 國初來歸由䕶軍㕘領從征山東陣亡贈雲騎尉其子葢思海襲職從征浙江舟山獲船十八隻授騎都尉後攻永興縣陣亡加贈一雲騎尉並祀昭忠祠錫伯正藍旗人世居嘉通阿地方任寜夏將軍加太子少保世襲騎都尉諡襄壯泰錫鑲藍旗人世居福新徳喜莽堪地方 國初率子弟來歸授為扎爾固齊其曾孫巴錫任雲貴總督瓦濟瑪正白旗人世居雅爾呼地方由㕘領從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庫爾訥鑲藍旗人世居尚陽堡地方任吏部尚書卓布泰鑲黃旗人任都統授二等男諡襄武端濟布鑲黃旗人贈都統諡壯節觀音保正藍旗人任䕶軍統領授領隊大臣從征緬甸陣亡贈二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羅沙正藍旗人任議政大臣贈一等伯呉逹善正紅旗人任陜甘總督諡勤毅祀賢良祠努三正黃旗人任都統領侍衛內大臣諡恪靖
  等謹按𤓰爾佳本金部名見金史以部為氏車克曽𫎇
  太宗文皇帝賜姓覺羅石國柱因父名石翰遂以石為氏今並列於總論各條下與此互載以資稽考鈕祜祿氏散處長白山英額𤓰爾佳琿春地方額亦都鑲黃旗人世居長白山地方幼從太祖高皇帝征討所向皆捷攻取巴爾逹城又敗葉赫等九部來犯之兵   賜巴圖魯
  號旋以和碩公主降焉授左翼總兵官一等大臣天命中追封𢎞毅公配享   太廟額亦都第三子車爾格任都統從征朝鮮及錦州有功晉戶部尚書授三等輕車都尉其子拉哈達襲擢工部尚書授寧海將軍征福建恢復府州縣城三十餘處平定漳州府屬十州縣其孫海常任京口將軍又車爾格之子辰㤗由䕶軍㕘領從征錦州及朝鮮有功授騎都尉征山東攻克東阿汶上寧陽三縣又敗流賊二十萬衆征湖廣福建斬獲招撫甚衆授二等男又征湖廣有功授一等子任都統晉國史院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諡忠襄額亦都第八子圖爾格由廢員從征山東有功授騎都尉圍
  錦州屢敗松山杏山兵授三等子後圍松山敵兵夜犯   御營圖爾格發矢連殪二人偕衆退敵晉封三等公預十六大臣之列任都統吏部尚書順治中追封忠義公配享   太廟額亦都
  第十子宜爾登由廢員從征北京擊敗明總兵祖大夀等又敗洪承疇十三萬衆敘功授三等男晉二等伯任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諡忠直其孫噶都襲爵任領侍衛內大臣其子唐保住任奉天將軍額亦都第十三子綽哈爾任兵部侍郎議政大臣後攻錦州陣亡贈二等輕車都尉諡壯果祀昭忠祠其子額赫理襲職從征湖廣福建等處招撫二縣一百五十三寨授一等男縁事降三等男任工部尚書其子英素襲職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二等男其孫郎保襲從征準噶爾陣亡祀昭忠祠額亦都第十六子遏必隆為和碩公主所出初襲一等子後從征山東湖廣有功晉封一等公任鑾儀衛掌儀事內大臣加少保順治十八年受顧命為輔政大臣加太師諡恪僖為孝昭仁皇后之父康熙中奉   特㫖令其家立廟祀之其長子法喀襲一等公任 御前大
  臣內大臣䕶軍統領第四子尹徳襲一等子任都統雍正中承襲公爵授領侍衛內大臣諡慤敬祀賢良祠第五子阿靈阿承襲一等公爵任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理藩院尚書法喀之子薩穆哈任領侍衛內大臣授㕘贊大臣掌威武大將軍印諡慤勤尹徳長子䇿楞任西路定邊將軍征阿睦爾撒納陣亡祀昭忠祠第五子阿里袞襲封果毅公任戶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授定邊右副將軍諡襄壯祀賢良祠其子豊昇額封果毅繼勇公任戸部尚書授副將軍諡誠武阿靈阿之次子阿爾松阿任領侍衛內大臣刑部尚書第四子逹爾當阿任定西右副將軍尚書協辦大學士又額亦都之孫瓦岱任都統議政大臣逹逹海任鑾儀衛掌儀事內大臣額亦都之姪孫凌柱任四品典儀內大臣為   孝聖憲皇后之父晉封一等公諡良榮祖額宜騰父吳祿俱追封公爵賴盧渾都督鑲紅旗人世居英額地方 國初率衆來歸編佐領令其孫庫爾禪統之任𢎞文院大學士庫爾禪之姪商堅由一等輕車都尉   定鼎時敗流賊二十萬衆授二等男任副都統商堅之姪旺古理任都統阿哈碩色由二等輕車都尉從征準噶爾陣亡追贈一雲騎尉祀昭忠祠那爾察鑲黃旗人賴盧渾都督同族世居安圖𤓰爾佳地方 國初來歸授騎都尉征明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任副都統預十六大臣之列後攻沙嶺陣亡諡端壯祀昭忠祠其子瑚沙襲職從征大同及察哈爾有功加一雲騎尉   定鼎時敗流賊二十萬衆征四川屢敗張獻忠兵加至二等男任都統其弟烏舎由䕶軍㕘領破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處屢著戰功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後征福建廈門陣亡贈一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格爾古徳鑲藍旗人任直隷巡撫諡文清常鼐鑲紅旗人世居瓦爾喀地方任都統兌克納正藍旗人世居琿春地方任 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諡文端郭丕正白旗人世居佛阿拉地方任杭州將軍素爾納正紅旗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兼都統富昌鑲紅旗人任綏逺城將軍
  等謹按鈕祜祿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舒穆祿氏散處庫爾喀琿春珠舎哩等地方揚古利正黃旗人係庫爾喀部長郎柱長子郎柱翼戴   太祖高皇帝服事惟謹太祖厚遇之   命其子揚古利入侍以公主降焉從征輝發取訥殷及珠舎哩安禇拉庫赫席黑穆諸路又隨征哈逹生擒孟格布魯貝勒又擊敗明兵取鐵嶺瀋陽遼陽俱有功   太祖命位次貝勒八人下統左翼兵授一等子後隨太宗文皇帝征明擊敗滿桂兵又敗明兵於錦州授三等公晉超品公與多羅英郡王阿濟格等
  征明克昌平等十二城敗敵者五十八次生擒總兵巢丕昌等俘獲十八萬人後征朝鮮陣亡追封武勲王配享   太廟雍正中加世爵封號英誠公其子塔瞻襲爵任領侍衛內大臣授定西將軍征雲南獲桂王加太子太保諡敬康其子富善襲爵任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諡恭懿並祀賢良祠其子海金襲爵任領侍衛內大臣其子豐盛額襲爵任都統其子豐安襲爵任荊州將軍楞格理揚古利次弟由佐領授三等輕車都尉率八十人往逹岱蘇巴爾罕界遇䝉古百餘人追逐殱之入其壘俘獲七百人殺三塔布囊晉一等男又往䝉古界俘四營七千人又征朝鮮攻克義州授一等子任刑部尚書兼都統諡武襄其子穆成額襲一等子任兵部侍郎其子穆赫琳襲一等子加一等伯任掌鑾儀衛事內大臣其子四格襲爵任掌鑾儀衛事內大臣兼䕶軍統領又楞格理元孫吉黨阿任歸化城都統訥木泰揚古利第三弟任兵部尚書尋授都統征大凌河及征大同有功又敗平魯衛兵授三等男譚布亦揚古利之弟由佐領授騎都尉征黒龍江及圍錦州有功又敗流賊二十萬衆征四川敗賊張獻忠兵又於平陽太原等處招降二州十一縣授三等男任工部尚書其子喀岱襲職任都統議政大臣伊爾徳揚古利族姪隨揚古利來歸征北京敗薊州兵取大凌河擊明監軍道張春兵一人執弓當   御前伊爾徳馳斬之授騎都尉入闗時下定興縣攻昌平州敗巢丕昌等兵授一等男又平定河南江南降一州四縣征福建江西降一府十三縣加至三等侯縁事罷職尋授鎮海大將軍恢復舟山敘功復原職晉一等侯任都統議政大臣諡襄敏其孫巴渾徳襲爵任領侍衛內大臣諡恭恪又伊爾徳曾孫綽爾多任西安將軍諡質慤又揚古利族姪額爾濟赫由騎都尉取錦州有功後攻薊州陣亡贈一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其子色爾弼襲職加至一等男其姪舒楞額任吏部侍郎兼副都統征北路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赫綬正黃旗人世居庫爾喀地方任理藩院尚書其姪席特庫任都統阿爾錫鑲藍旗人世居琿春地方任都統圖拉正黃旗人由主事授騎都尉從征浙江舟山有功加一雲騎尉任杭州將軍瑪照鑲黃旗人由㕘領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葉臣正白旗人世居珠舎哩地方 國初率族衆來歸   太祖高皇帝以妹妻之稱為瑚勒額駙其族叔岳朗額悖叛葉臣據實奏   聞斬之岳朗額之弟竒朗額復領兵來戰葉臣殺逆賊杭阿逹額託二人生擒竒托竒朗額阿喀等三人   太祖重加賞賚令移居瑚勒地方後征哈逹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其親弟之孫坡理襲職從征雲南有功加一雲騎尉授為三等男又葉臣族孫佛倫任 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托倫任都統布噶正藍旗人世居吉陽地方 國初率同里來歸編佐領使統之時拜常阿吳和車票藍布冷等四村叛逆布噶擒斬之又征明有功授二等輕車都尉後征瀋陽陣亡祀昭忠祠其孫艾圖襲□加至二等男扎齊巴鑲黃旗人世居哈爾敏地方國初率族衆來歸授佐領征烏拉破遼東有功加三等輕車都尉授為扎爾固齊其族孫常武由䕶軍㕘領從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徐元夢正白旗人世居琿春都瑪呼村地方任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贈太傅諡文定其孫舒赫徳任 武英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贈太保諡文襄並祀賢良祠富僧阿正黃旗人任西安將軍
  等謹按舒穆祿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馬佳氏散處綏芬馬佳穆丹寧古塔等地方瑚石正黃旗人世居綏芬地方 國初來歸其曾孫彰屯由佐領從征朝鮮及圍錦州屢敗賊兵授騎都尉加三等輕車都尉其子圖勒慎襲職定鼎時擊敗流賊二十萬衆授二等輕車都尉其兄羅托襲職加至三等男從征江西及浙江
  舟山均克獲有功授二等男瑚石元孫保定任齊齊哈爾將軍領侍衛內大臣四世孫馬尼任都統圖海瑚石曾孫任𢎞文院大學士管理刑部尚書事加太子太保縁事罷退康熙初授都統為定西將軍征湖廣勦滅流寇郝揺旗劉汝魁李來亨等敘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後奉   命為副將軍征察哈爾布爾尼屢敗賊衆招撫察哈爾民一千三百餘戶授一等男復奉   命為撫逺大將軍統兵抵平涼克虎山墩王輔臣率衆來降封三等公授 中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加太子太傅諡文襄追贈少保配享   太廟加封號忠逹公   命建特祠春秋致祭其子諾敏襲三等公任都統刑部尚書其子馬禮善襲一等公任都統刑部尚書布丹正白旗人任工部侍郎贈太子少保赫東額鑲黃旗人世居馬佳地方 國初率衆來歸授為扎爾固齊從征哈逹輝發烏拉等處毎戰皆捷授一等男其長子雅希善授騎都尉擢扎爾固齊從征界凡破其大營又克遼東有功授三等男諡敏果其子訥爾特由騎都尉征錦州屢敗杏山松山兵征大同克小石城擢副都統刑部侍郎征山東克武定城後擊呉三桂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其從孫哈岱任都統郎塞鑲黃旗人 國初來歸授騎都尉從征烏拉有功授二等輕車都尉其子新泰襲職加至三等男任副都統又郎塞曾孫阿魯任寧夏將軍諡果達和起正黃旗人任寧夏將軍征準噶爾陣亡贈一等伯諡武烈祀賢良祠並祀昭忠祠其子和隆武襲爵任吉林將軍以征金川功晉封果勇侯諡壯毅威赫徳正黃旗人世居穆丹地方由一等輕車都尉征湖南敗孫可望兵征浙江舟山有功又征福建破海寇鄭成功於廈門征察哈爾布爾尼奮勇破賊敘功授二等男其弟瑚什穆任都統席柱任工部尚書從姪佟智任歸化城都統兵部尚書恆文任雲貴總督烏納漢正藍旗人世居寧古塔地方由䕶軍㕘領從征四川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明福正黃旗人任 盛京將軍
  等謹按馬佳係地名以地為氏八旗氏族通譜內滿洲𫎇古兩見今併入滿洲姓內以後凡滿洲䝉古兩見者倣此仍鄭志不重載之例雲又考䝉古馬佳氏世居扎嚕特及科爾沁地方
  棟鄂氏世居棟鄂地方和和理正紅旗人原係棟鄂部長 國初率部屬來歸尚長公主授頭等大臣征扎庫塔取烏拉授三等子諡溫順雍正中進封勇勤公子和碩圖襲爵授都統征北京擊敗馬蘭峪兵晉封三等公諡端恪其孫袞布襲爵加一等公其弟鵬春襲爵任都統又和和理之子都壘任都統敗流賊二十萬衆授騎都尉晉一等男加至二等伯其孫齊什任都統又和碩圖之子瑚什布任都統魯克素正白旗人和和理同族國初率衆來歸本名倫布   太祖高皇帝賜名魯克素編佐領令伊次子席爾泰統之席爾泰由佐領晉十六大臣之列授逰擊世職賜人丁千戶後征瀋陽陣亡其長子拉都由閒散征錦州擊敗杏山兵後征寜逺陣亡贈雲騎尉其弟巴都襲職敗流賊二十萬衆授二等輕車都尉征陜西延安綏徳等處屢著戰功又擊敗賊魁一隻虎征湖廣江西福建均有功後於羅源縣擊賊陣亡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又魯克素長子席漢由騎都尉從征朝鮮攻靉陽城克之進攻三塔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並祀昭忠祠其次子鄂碩襲職圍錦州敗松山杏山兵征山東擊敗吳三桂等又於山海闗擊流賊大破之授三等男又征江南浙江均有功加至三等子鄂碩係孝獻皇后之父晉封三等伯任內大臣諡剛毅其子費揚古襲爵任領侍衛內大臣授撫逺大將軍征噶爾丹凱旋晉一等公諡襄壯祀賢良祠又魯克素之孫鄂爾多任吏部尚書諡敏恪五世孫永興任都統永常任安西提督定邊右副將軍克齊巴顔鑲紅旗人和和理同族 國初率部屬來歸編佐領令伊第三子噶爾呼機統之噶爾呼機授三等輕車都尉從征錦州陣亡贈二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克齊巴顔次子永順由革職㕘將從征旅順口首先登城克之又征黒龍江有功授二等輕車都尉加至二等男任都統曾孫錫爾逹任四川陜西總督元孫烏理布任黒龍江將軍托賴任刑部尚書從孫卓爾海任內大臣阿格巴顔克齊巴顔之弟率瓦爾喀什部屬來歸其長子阿蘭珠授扎爾固齊管佐領從征烏拉陣亡贈三等男諡順毅其子布蘭珠襲職攻錦州時擊寧逺兵陣亡贈雲騎尉並祀昭忠祠又阿格巴顔之孫赫葉任安西將軍郎格阿格巴顔之姪由佐領以軍功授騎都尉從征瀋陽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其子和托任副都統吏部侍郎擊流賊有功又征山東計擒趙應元恢復青州授三等輕車都尉其姪碩色納襲職加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併為三等子征湖廣廣東有功晉二等子郎格曾姪孫蓀柱任 文淵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伊竒納正黃旗人和和理同族任都統其姪舒禮渾由一等輕車都尉在延安府數敗流賊又追騰吉斯及土謝圖汗碩羅汗兵敗之又圍大同征雲南貴州屢著軍績授三等男任副都統拉布敦正黃旗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殉節西藏贈一等伯諡壯果祀昭忠祠常塞禮正白旗人任西安將軍三格正白旗人任副都統諡剛勇
  等謹按棟鄂係地名以地為氏
  赫舎哩氏㪚處都英額和多穆哈連齊谷哈逹葉赫黒龍江等地方碩色正黃旗人世居都英額地方 國初偕其弟希福來歸   太祖高皇帝甚嘉之以碩色兼通滿漢蒙古文字賜名巴克什   命在文館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滿漢䝉古文字   命在文館辦事
  亦   賜名巴克什授騎都尉隨大兵征討所向有功征錦州以二十餘人破明兵千餘攻永平府克其城征察哈爾於大同地方率家丁敗賊獨取阜臺寨敘功授三等男加至一等伯任內大臣後受   世祖章皇帝顧命為輔政大臣晉一等公諡文忠長子噶布拉任領侍衛內大臣係孝誠仁皇后之父封一等公加太子少保諡恪僖其子常泰襲一等公任領侍衛內大臣縁事
  罷退後奉   特㫖復其爵希福兼通滿漢𫎇古文字   賜名巴克什奉使䝉古諸國綏撫招徠承   命弗辱大兵征董夔時往來科爾沁國衝圍犯難著有勞績取大凌河擊錦州等處屢敗敵衆授三等輕車都尉任內𢎞文院大學士順治初縁事免官尋復職授三等男加至三等子贈太保諡文簡其子帥顔保任漕運總督值呉耿二逆之叛往江西督餉有功授禮部尚書其子赫奕任工部尚書其子嵩夀承襲三等子任禮部侍郎額爾徳尼正黃旗人 國初來歸原姓納喇氏奉   太宗文皇帝諭㫖入碩色族中賜姓赫舎哩氏因兼通滿漢䝉古文字當
  太祖高皇帝時即以文字侍從招降納款著有勞績授副將世職   命與噶葢扎爾固齊編輯國書順治中追諡文成拜音逹理正紅旗人世居和多穆哈連地方 國初率百戶來歸設佐領
  使統之其長子布顔任議政大臣䕶軍統領烏巴海正紅旗人拜音逹理叔祖 國初來歸任佐領其子瑚理布由前鋒㕘領擊流賊有功授前鋒統領後為副將軍征四川陣亡贈太子太師祀昭忠祠烏巴海之孫扎拉克圖任歸化城都統烏巴海之姪錫來由驍騎尉破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處屢著戰功後攻崑山縣陣亡贈雲騎尉又烏巴海之姪布逹理由䕶軍㕘領破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處屢著戰功授騎都尉又追騰吉斯率前鋒敗之後從征江西陣亡贈一雲騎尉並祀昭忠祠宜巴理正藍旗人世居齋谷地方國初來歸授副將擢議政大臣預十六大臣之列其次弟宜拜由雲騎尉征錦州敗杏山松山援兵又敗流賊二十萬衆征山西時招安十一府三十二州一百七十一縣授三等輕車都尉加至三等男任都統議政大臣贈太子太保諡勤直庫爾禪宜巴理第四弟由雲騎尉征黒龍江及錦州有功又敗流賊二十萬衆平定河南江南俱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加至三等男任副都統其孫䝉古爾岱由佐領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綽竒鑲白旗人宜巴理同族任工部尚書嵩祝鑲藍旗人世居哈逹地方任 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加太子太傅阿里瑪正黃旗人由㕘領從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常鼐正白旗人任兩江總督烏納哈鑲黃旗人世居葉赫地方任江寧將軍諡簡慤能格正黃旗人由前鋒侍衛從征大同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常保鑲藍旗人由前鋒侍衛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定受正黃旗人世居黒龍江穆理哈村地方由副都統征準噶爾授為將軍征阿勒台地方有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後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其孫扎拉豐阿襲職征伊犁陣亡諡昭節祀旌勇祠布顔鑲紅旗人世居長白山地方任禮部尚書常祿保鑲藍旗人任髙廉鎮總兵征金川陣亡祀昭忠祠
  等謹按赫舎哩本金部名見金史以部為氏又考八旗氏族通譜滿洲𫎇古兩見今併列滿洲姓內又考䝉古赫舎哩氏世居庫昆地方
  塔塔喇氏㪚處扎庫木安禇拉庫寜古塔訥殷江等地方岱圖庫哈理正白旗人世居扎庫木地方 國初率族衆來歸編佐領使其次子諾裔謨多之孫英俄爾岱統之英俄爾岱係多羅額駙時界凡人來犯疆圉擊敗之攻開原斬降明之䝉古勇將阿爾布大破其衆復於鐵嶺敗宰賽兵取遼陽下其城授二等輕車都尉擢戶部尚書兼都統授三等男   定鼎時克錦州松山等處又敗流賊二十萬衆加至二等公其子伊圖襲任內大臣又岱圖庫哈理之長子拖博為多羅額駙其孫蘇納海任 國史院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加太子少保諡襄愍岱圖庫哈理之姪達音布授騎都尉於哈逹地方擊敗𫎇古兵又屢為大兵前哨先衆克敵授三等輕車都尉後取昻阿陣亡贈一等子祀昭忠初其子阿濟格尼堪襲職平定朝鮮征山東及錦州寜逺屢著戰功加一雲騎尉又敗流賊二十萬衆授一等男又滅福王克揚州府城及金華府城征湖廣生擒何騰蛟加授二等伯諡武敏其子伊禮布襲職加一等伯任都統後於巖山嶺陣亡諡武壯又逹音布之子戴袞由侍衛平定朝鮮著有軍功圍錦州時陣亡贈騎都尉並祀昭忠祠逹音布之孫阿宻逹任領侍衛內大臣珠魯錫爾哈岱圖庫哈理同族 國初率衆來歸編佐領令其長子都統阿敦之子譚拜統之譚拜授騎都尉攻取大凌河及察哈爾等處又征山東屢著軍功授二等輕車都尉任兵部尚書後征四川屢敗張獻忠兵授二等男任都統其子瑪爾賽襲爵征貴州由水路囘兵遇海寇鄭成功連敗其衆授一等子任戶部尚書兼都統又珠魯錫爾哈次子布山任都統薩弼圖正白旗人岱圖庫哈理同族 國初率衆來歸編佐領使統之徵黑龍江及杏山松山有功又征陜西擊敗流賊授一等輕車都尉加二等男任副都統其子國禮襲爵從征雲南陣亡孫博柱任頭等侍衛從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並祀昭忠祠鼐格鑲白旗人岱圖庫哈理同族 國初率衆來歸其曾孫烏巴海由佐領授騎都尉征瓦爾喀圍錦州屢著戰功又於潼闗大敗流賊兵招服一府三州十二縣後駐防蘇州時連戰十一日敗賊二十三次敘功授一等輕車都尉任步軍統領副都統其孫希福襲職從征江西湖廣屢著戰功於新口地方陣亡追贈一雲騎尉祀昭忠祠逹都鑲紅旗人任奉天將軍其姪孫都敏由章京撃敗流寇又攻雲陽府督衆登城克之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後征貴州屢著戰功授二等輕車都尉任西安副都統其從姪塞爾圖任刑部尚書巴泰正白旗人任工部尚書尼雅漢鑲藍旗人任西安將軍薩充阿正黃旗人由䕶軍㕘領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長綬正白旗人任江寧將軍羅屯正紅旗人世居安禇扣庫地方 國初辛八百戶來歸擢置五大臣之列其孫漢楚哈由騎都尉從征騰吉斯陣亡贈三等輕辛都尉祀昭忠祠納林正黃旗人世居訥殷江地方天聰時率衆來歸編佐領使統之授騎都尉敗流賊二十萬衆加一雲騎尉其曾孫岱林布任江寜將軍額森格鑲黃旗人任杭州將軍
  伊爾根覺羅氏散處穆溪葉赫嘉穆呼興堪薩爾滸呼訥赫雅爾呼烏拉瓦爾喀松花江阿庫里佛阿拉哈達汪秦訥殷江斡琿鄂謨等地方阿爾塔什正藍旗人世居穆溪地方 國初率七村戶口來歸   太祖高皇帝以宗室女妻之設佐領令其子阿山統焉阿山克遼東有功又收錫袋部落授三等男後攻義州永平府有功又取皮島時率舟師渡海克之又敗松山兵征大同克取二城又敗流賊二十萬衆加至三等公任都統阿爾塔什次子阿達海原係扎爾固齊預十六大臣之列第三子濟爾海任都統孫夸察尚公主封為額駙曾孫方格由一等輕車都尉從征察哈爾布爾尼破賊有功授三等男任副都統元孫延布為和碩額駙阿勒津阿爾塔什之姪由廢員圍錦州敗松山兵又追洪承疇兵斬副將都司各一員授三等輕車都尉征黑龍江勦取二村招服三村   定鼎時敗流賊二十萬衆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處有功征四川屢敗張獻忠兵授三等男加至一等子任都統諡端果延遜正藍旗人任內大臣巴雅爾圖正黃旗人世居葉赫地方 國初來歸授騎都尉取遼東奪橋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後攻寜逺城陣亡祀昭忠祠其子額色襲職平定淮安攻克永城縣授一等輕車都尉加三等男莽鵠立鑲黃旗人巴雅爾圖同族任都統署工部尚書諡勤敏糾渾住鑲黃旗人由驍騎校從征四川於朝天闗等處屢著戰功後從征秦州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金泰正藍旗人任禮部尚書其次子哈瞻任禮部尚書第三子海達理由七品官從征浙江福建有功後於海澄縣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棟克正白旗人由㕘領從征廣東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噶哈善哈思瑚鑲白旗人世居嘉穆呼地方原係本處部長 國初率屬來歸尚占河公主封為額駙從征諾宻達有功後征馬爾屯山寨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拉薩理鑲黃旗人任禮部尚書科爾坤鑲黃旗人任戶部尚書珠瑚達正藍旗人世居興堪地方原係本處部長 國初率衆來歸授備禦編佐領使統之其孫和理曾孫滿丕俱任都統四世孫蘇昌任浙閩總督諡慤勤喀凱正黃旗人世居薩爾滸地方由閒散從征廣寧有功授騎都尉攻克定興縣城擊敗松山兵又敗流賊二十萬衆授一等輕車都尉加二等男任通政司通政使兼佐領拉哈墨爾根正黃旗人喀凱同族任內大臣兼佐領格善鑲白旗人喀凱同族由佐領從征瓦爾喀及錦州有功後破流賊滅福王敘功授雲騎尉又征舟山有功加一雲騎尉後征福建擊海寇鄭成功陣亡贈二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噶葢鑲紅旗人世居呼訥赫地方 國初來歸授為扎爾固齊奉太祖高皇帝命同額爾徳尼編輯 國書其子武善任工部尚書其姪夸瞻任都統謨絡正紅旗
  人任刑部尚書加 武英殿大學士銜授為經畧征四川至陜西值王輔臣之亂兵變陣亡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諡忠愍祀昭忠祠杭愛正白旗人謨絡同族任戶部尚書哈爾巴正白旗人世居雅爾呼地方由䕶軍校追騰吉斯擊敗碩羅汗兵從征江西攻克九江府城   賜巴圖魯號授一等輕車都尉從征福建擊海寇鄭成功兵敗之後攻海澄縣陣亡贈一雲騎尉祀昭忠祠其親弟滿都襲職從征舟山敘功授三等男瑚巴克泰正白旗人世居烏拉地方由閒散破流賊滅福王平定江南河南等處屢著戰功又攻克松江府城賜巴圖魯號授騎都尉後征貴州囘兵時擊敗海寇鄭成功兵十餘萬衆敘功授一等輕車都尉任寜古塔副都統扣樓正黃旗人任都統赫臣正黃旗人世居瓦爾喀地方 國初率族衆來歸奉命往羅多羅和部落招降其衆時葉赫抗命復奉   命往撫為葉赫所拘不屈死天命中葉赫既平   太祖高皇帝追憫赫臣前勲令其子克福管佐領事克福從征錦州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其孫凱音布襲職任戶部尚書議政大臣其子喀爾吉善任浙閩總督加太子太保諡莊恪祀賢良祠又赫臣四世孫定長任湖廣總督伊桑阿正黃旗人赫臣同族任 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諡文端祀賢良祠其孫福增額係和碩額駙任廣州將軍顧八代鑲黃旗人世居松花江地方任禮部尚書贈太傅諡文端祀賢良祠其姪孫顧琮任漕運總督瑚世霸鑲紅旗人世居阿庫里地方由二等輕車都尉從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一等輕車都尉任都統其弟瑚世圖任都統滿都鑲藍旗人瑚世霸同族任工部尚書其姪孫鶴年任兩廣總督加太子太保諡文勤祀賢良祠其子桂林任兩廣總督諡莊敏格伯庫正白旗人世居扎庫木地方 國初來歸由䕶軍㕘領入山海闗敗流賊二十萬衆授騎都尉後征四川擊張獻忠陣亡贈一雲騎尉其子威赫襲職從征舟山有功後征湖廣陣亡贈二等輕車都尉並祀昭忠祠舒祿鑲白旗人世居道開地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傅拉塔鑲黃旗人世居訥殷地方任兩江總督贈太子太保諡清端祀賢良祠尹逹瑚齊正白旗人世居斡琿鄂謨地方天聰時來歸由廢員屢著軍功後攻遵化州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安珠琥正紅旗人世居索勒和必漢地方由三等輕車都尉從征大同及征貴州屢著軍功征四川於槐樹驛陣亡贈二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賽住正藍旗人世居額爾景地方由四品典儀從征浙江福建有功又敗逆賊耿精忠海賊鄭錦等於大溪潭及黑龍江等處後於海澄縣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布爾哈正黃旗人世居訥殷江地方由雲騎尉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赫逹色鑲藍旗人世居呼爾哈地方由副䕶軍㕘領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沙納哈正黃旗人世居賴布村地方由閒散圍大同首先登城克之又從征舟山有功   賜巴圖魯號授騎都尉任都統薩哈岱正黃旗人任福州將軍徳福正白旗人任刑部尚書諡勤肅三寶正紅旗人任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諡文敬舒舒覺羅氏散處葉赫哈逹伊爾哈來碧村訥殷江尼雅木尼雅庫城等地方圖魯什鑲黃旗人世居葉赫地方 國初來歸授騎都尉征大安口城克之擊敗滿桂等兵四萬餘衆征大凌河擊敗錦州兵明監軍道張春率兵來援八旗為所阻圖魯什獨率兩纛衝入大破之敘功授三等男擢前鋒統領後征大同陣亡贈三等子復追賜碩翁科洛巴圖魯號諡忠宣祀昭忠祠其長子巴世奉襲職任侍衛班領加封三等侯其子桑格承襲任內大臣管鑾儀衛事費揚古圖魯什之弟由佐領授二等輕車都尉以牧馬勞績授三等男任內大臣刑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法都鑲藍旗人世居訥殷江地方 國初率族衆來歸守呼蘭哈逹時有賊來犯擊敗之從征哈逹輝發葉赫等處屢著勞績授佐領任城守尉其子介山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征福建屢著戰功又恢復廣東二府一州二十一縣後留鎮漳州擢刑部尚書
  西林覺羅氏散處汪秦尼瑪察寜古塔哈達長白山等地方屯台鑲藍旗人世居汪秦地方 國初率族屬來歸   太祖高皇帝甚愛重之以屯台女弟為巴圖魯郡王禮敦妃以覺羅叔瓦爾喀女弟妻之設佐領使統焉長子圖們襲職從征大凌河首先破敵明監軍道張春率兵數萬來援力戰陣亡給備禦世職祀昭忠祠曾孫鄂爾泰任雲貴總督授西北兩路經畧擢 保和殿大學士三等伯加太保諡文端配享   太廟其弟鄂爾竒任戶兵兩部尚書鄂爾泰長子鄂容安任兵部尚書征伊犁有功值阿睦爾撒納叛逆殉節贈襄勤伯諡剛烈次子鄂實由三等侍衛授前鋒統領在葉爾羌陣亡諡果壯並祀昭忠祠三子鄂弼任四川總督諡勤肅祀賢良祠四子鄂寧任雲貴總督雅爾納鑲白旗人世居尼瑪察地方 國初率屬來歸授騎都尉以克遼東功授二等輕車都尉加至三等男布顔正白旗人世居長白山地方 國初同族衆來歸擢置五大臣之列凱音布布顔同族任兵部尚書都統兼步軍統領諡肅敏
  通顔覺羅氏世居雅爾呼地方茂海鑲藍旗人國初來歸授騎都尉時有賊兵來犯耀州力戰敗之後圍錦州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其子科爾昆襲職加至三等男阿顔覺羅氏散處葉赫額爾敏赫圖阿拉福齊希美佛赫費雅朗阿等地方輝蘭鑲藍旗人世居葉赫烏蘇村地方由閒散從征大凌河擊敗明監軍道張春兵又征大同圍錦州有功後擊洪承疇三營兵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碩色正藍旗人世居瓦湖木地方天聰時來歸授佐領其子綽克托任刑部尚書巴什正白旗人世居赫圖阿拉地方由䕶軍校從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呼倫覺羅氏散處黑龍江葉赫等地方玉三保鑲紅旗人世居黑龍江地方由前鋒校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贈尉祀昭忠祠
  阿哈覺羅氏散處薩克蘇和羅佛阿拉哈達等地方阿爾達世鑲黃旗人世居薩克蘇和羅地方來歸年分無考任兵部侍郎
  察喇覺羅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佟佳氏散處瑪察雅爾呼加哈哈逹佟佳等地方巴篤理正白旗人世居瑪察地方 國初率五百戸來歸設佐領使統之預十紮爾固齊之列從征旅順口克之敗毛文龍兵於薩爾滸又攻克遵化州授二等輕車都尉擢禮部尚書兼都統議政大臣後征大同陣亡贈三等男諡壯敏祀昭忠祠其子卓洛襲爵征山東擊敗太監馮永盛總兵侯世祿等兵又擊敗松山兵   定鼎時敗流賊二十萬衆敘功授一等男任副都統征湖廣敗賊一隻虎於荊州攻克寶慶府城授三等子擢禮部尚書兼都統議政大臣征雲南攻取沅江府城晉封二等伯諡忠襄其孫舒敏襲爵任都統瑪哈達任都統元孫伊勒慎襲二等伯任都統領侍衛內大臣諡肅靖䝉阿圖巴篤理次弟授佐領預十六大臣之列任工部尚書逹哈塔巴篤理之姪任吏部尚書雅西塔正白旗人巴篤理同族 國初率衆來歸設佐領使統之任䕶軍統領其子穆福由䕶軍㕘領攻前屯衛克其城又敗流賊二十萬衆授騎都尉加一雲騎尉征江西攻九江府屢著戰功取南昌府招服南豐縣攻克九江府城授一等輕車都尉任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少傅諡襄壯海祿渾正白旗人巴篤理同族由䕶軍校從征浙江舟山擊敗阮思兵數萬餘衆於海上又擊敗張徳洪等兵三萬餘衆授雲騎尉從征福建擊海寇鄭成功陣亡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祀昭忠祠羅多理正白旗人巴篤理同族由防禦圍錦州首先登城破流賊滅福王屢著戰功征福建攻延平府克其城後攻大同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拜正白旗人巴篤理同族 國初來歸從征瓦爾喀力戰敗賊授雲騎尉任副都統縁事革職後由廢員従征大同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扈爾漢正白旗人世居雅爾呼地方 國初來歸授一等大臣居五大臣之列有費約城長䇿穆特黑請內附扈爾漢奉   命往遷其家口以三百兵破烏拉萬人征東海兀集部取赫席黒等處又征滹野路悉降所部以歸   賜逹爾漢侍衛號征扎庫塔克其城附近諸路盡招撫之徵東海薩哈連部取河南北三十六寨復渡江取江北十一寨又招降諸路部長四十人後明兵四路來侵擊敗之盡殪劉綎兵又擊敗明逰擊喬一竒兵擒一竒敘功加三等子第四子準塔由佐領授騎都尉從征皮島克之擢授三等男   賜巴圖魯號征山東擊敗太監馮永盛總兵侯世祿等兵又敗流賊二十萬衆平定淮安屢著戰功授三等子征四川斬賊張獻忠又征遵義夔州等處敘功授一等子任都統諡襄毅其子阿拉宻襲職任內大臣薩木什喀扈爾漢第三弟征董夔及旅順口有功又攻克皮島授二等男任工部尚書雅賴扈爾漢第七弟從征烏拉擊敗䝉古兵征董夔及旅順口屢敗賊兵授騎都尉又破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處有功授三等男加一等男兼一雲騎尉七十五扈爾漢姪孫任刑部尚書阿納海正紅旗人由騎都尉從征流寇追至九江府敗之徵四川屢敗張獻忠何進等兵後圍大同陣亡贈三等男祀昭忠祠其弟巴漢襲職從征貴州囘兵時擊敗海寇鄭成功征廣東廣西雲南等處屢著戰功授一等男總噶爾正黃旗人由䕶軍校從征福建浙江及雲南均有功授雲騎尉後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哈克山正藍旗人世居加哈地方由䕶軍統領授㕘贊大臣征湖廣及察哈爾布爾尼屢敗賊衆授三等輕車都尉後攻永興陣亡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諡武毅祀昭忠祠瑚宻色鑲黃旗人由佐領從征昌平通州等處屢敗賊兵又擊敗松山杏山兵   定鼎時大破流賊於山海闗外敘功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後從征浙江陣亡贈二等輕車都尉其弟哈爾漢由章京從征錦州敗松山兵又破流賊二十萬衆後駐守延安府擊賊陣亡贈騎都尉並祀昭忠祠希佛正藍旗人任刑部尚書佟養正鑲黃旗人世居佟佳地方 國初率族衆來歸從征遼陽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尋奉   命駐守朝鮮界之鎮江城時中軍陳良䇿叛投明將毛文龍執養正不屈死雍正中追贈一等公加贈太師諡忠烈祀昭忠祠其子佟圖賴襲職從征大凌河擊敗明監軍道張春兵圍錦州取白官兒屯台又取金塔口三臺攻克塔山杏山二城授一等輕車都尉又取前屯衛中後所二城攻克太原招降全晉破流賊滅福王攻揚州嘉興等城皆克之擢授二等男尋授定南將軍恢復寶慶下全州加一等子任兵部尚書兼都統加太子太保諡勤襄係   孝康章皇后之父加封一等公加贈太師祀賢良祠長子佟國細襲爵任內大臣兼都統康熙中察哈爾布爾尼作亂奉   命授為安北將軍率兵往鎮宣府後厄魯特噶爾丹蠢動   命與其弟國維㕘贊軍務至烏蘭布通地方進擊陣亡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諡忠勇加贈太傅祀昭忠祠其次子法海任兵部尚書三子夸岱任工部尚書孫補熙任綏逺城將軍諡溫僖納穆圖任領侍衛內大臣兼都統佟國維佟圖賴次子任內大臣係孝懿仁皇后之父封一等公征厄魯特噶爾丹至烏蘭布通地方其兄國綱戰沒國維親冐矢石衝入賊陣遂敗其衆贈太傅諡端純其三子隆科多任吏部尚書孫順阿顔係和碩額駙任領侍衛內大臣佟養性佟養正之弟 國初來歸太祖高皇帝以孫女降焉授三等男徙征遼東有功加二等子其子六十襲職晉三等伯任都
  統諡勤惠其子佟國瑤襲爵任福建將軍諡忠慤又佟養性曾孫佟世功由佐領從征陜西於髙長坡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又佟養正姪孫佟國印由騎都尉圍錦州擊敗洪承疇兵又攻克塔山杏山二城加一雲騎尉後征山東囘兵取邊臺七座擊牆子嶺兵敗之又克中後所前屯衛二城加至三等男任工部侍郎佟鎮國佟養正同族 國初來歸授三等輕車都尉因擒獲賫送廣寧偽書之人超授三等男席特庫佟養正同族由騎都尉從征大凌河寜逺慶安等處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征山東敗牆子嶺兵圍錦州破洪承疇三營兵又擊敗流賊追至安肅縣斬獲甚衆又於絳州渡口大敗流寇追騰吉斯擊敗土謝圖汗及碩羅汗兵加至三等男任副都統蘭拜佟養正同族由閒㪚從征黑龍江有功授騎都尉圍錦州破洪承疇三營兵又敗流賊二十萬衆授三等輕車都尉後征湖廣屢著戰功加至二等男任吏部尚書兼都統加太子太保其姪倭赫任四川陜西總督佟山佟養正同族任兵部尚書其子屯岱由佐領圍錦州破洪承疇三營兵攻取塔山杏山二城授雲騎尉攻中後所前屯衛克其城又於延安府屢敗流賊征湖廣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任浙閩總督兵部尚書其子佟徽年任湖南提督又佟山之姪佟養甲任兩廣總督姪孫佟壯年任都統碩鼐鑲藍旗人由騎都尉征雲南貴州等處屢著戰功授二等輕車都尉任都統托時正黃旗人任漕運總督烏納哈賴正紅旗人世居長白山地方由䕶軍㕘領圍錦州大敗松山兵又敗流賊二十萬衆授騎都尉又破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處屢著戰功後攻江隂縣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邁圖正白旗人世居哈達地方由二等侍衛從征山東浙江福建等處均克獲有功授雲騎尉任副都統議政大臣後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諡忠毅介福鑲黃旗人任禮部侍郎兼副都統加都統銜瑪爾泰正白旗人任將軍長生鑲藍旗人任都統臣等謹按佟佳係地名以地為氏又考八旗氏族通譜載達爾漢侍衛扈爾漢曽𫎇
  太祖高皇帝賜姓覺羅今倣五朝氏族之例統歸總論賜氏一門於本氏下概不重註又佟養正之祖因貿易遷寓闗東其子姓遂以佟為氏與鄭志之省言一類今並敘於佟佳氏而仍於總論附列之
  那木都魯氏散處那木都魯綏芬琿春長白山等地方康武理正白旗人世居那木都魯地方原係本處部長 國初率族衆來歸尚公主封為額駙授三等子預十六大臣之列任戶部尚書其子賴塔由廢員圍錦州敗松山杏山兵又征山東有功授前鋒侍衛破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處屢著戰功征福建攻克汀州府城征廣東恢復三府二州十八縣授三等男尋授平南將軍征興化府連破二十六營平定辰州等十九處海寇授征南大將軍征雲南大破賊兵於石門坎黃草壩地方未敘功而卒追贈一等男加封一等褒績公諡襄毅祀賢良祠其弟喀克都理任都統其從孫海夀任刑部尚書蘇滿任都統逹都正白旗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成根柱正白旗人由䕶軍㕘領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明安圖巴顔鑲紅旗人世居綏芬地方原係本處部長 國初率衆來歸編二佐領令其子哈哈納與綽和納分統之哈哈納由副將從征烏拉及遼東有功又於昌平等處大敗敵衆擢置十六大臣之列綽和納授逰擊職預十六大臣之列從征遼東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後取大凌河擊明監軍道張春兵陣亡贈一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其子福喀禪襲職加至一等男授西安將軍征甘州克其城招撫河州涼州二郡征四川湖廣等處生擒賊首郝揺旗袁宗第敘功授三等子達理善正黃旗人明安圖巴顔同族由閒散從征山東攻克濟南府城   腸巴圖魯號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圍錦州敗洪承疇三營兵征江西大破金聲桓七萬餘衆續征雲南於沅江府敗賊有功授三等男諡武毅阿爾修正黃旗人明安圖巴顔同族由騎都尉從征山東攻濟南府有功加一雲騎尉後從征黑龍江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其姪塔克圖由領催從征山東攻克濟南府城   賜巴圖魯號授一等輕車都尉其子塔爾納襲職加至三等男法喇正白旗人任都統珠瑪喇正白旗人世居琿春地方由騎都尉從征額倫鑰色生庫勒額赫庫掄地方有功加一雲騎尉征山東攻諸城縣克之圍錦州敗松山兵又敗流賊二十萬衆加至一等男任副都統其姪能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喀喇鑲紅旗人由閒散從征冠縣首先登城陣亡贈騎都尉其孫凱泰襲職從征準噶爾陣亡贈一雲騎尉並祀昭忠祠喀爾圖正白旗人世居長白山地方任刑部尚書其姪武逹禪任都統議政大臣諡襄敏
  等謹按那木都魯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





  皇朝通志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三
  氏族畧
  滿洲八旗姓
  納喇氏散處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張城費徳里等地方金台石正黃旗人原係葉赫東城貝勒   太祖髙皇帝征服葉赫時授其子徳爾格爾為三等男其子鄂色襲爵任內大臣其弟武丹任建威將軍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又金台石曾孫穆占任征南將軍揆敘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諡文端揆芳係和碩額駙四世孫曕岱任甘肅提督諡恭勤又金台石姪孫岱穆由二等侍衛從征福建擊海寇於廈門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布揚古正紅旗人金台石之姪原係葉赫西城貝勒   太祖髙皇帝征服葉赫時授其弟布爾杭武為三等男其子葛巴庫襲爵加一等男其弟珠孔額襲三等男任副都統議政大臣其姪富拉塔任刑部尚書蘇納正白旗人金台石同族 國初來歸尚公主封為額駙征葉赫及錦州察哈爾有功授䕶軍統領擢兵部尚書取大凌河及征錦州屢敗敵兵授三等輕車都尉征北京於雕窩城長安嶺昌平州等處敗敵五十六次征朝鮮擊敗寧邊城李元帥兵生擒李元帥後縁事削職尋復三等輕車都尉其子蘇克薩哈襲併為三等男征湖廣時擊敗劉文秀盧明臣等六萬餘衆降其副將等四十餘員晉二等子任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順治中授為輔政大臣縁事獲罪   聖祖仁皇帝特恩賞還世職今其子蘇常綬承襲又蘇納額駙之子孔固濟係多羅額駙孫扎克丹任領侍衛內大臣又蘇納額駙之弟巴逹納係額駙揚吉努貝勒正白旗人金台石同族 國初率衆來歸係   孝慈髙皇后之父其子阿什逹爾漢任理藩院尚書以平定朝鮮功授三等男後縁事降為騎都尉其子席逹理襲從征大凌河察哈爾屢敗敵兵征山東擊敗太監馮永盛兵授一等輕車都尉任理藩院侍郎贈太子少保諡僖敬伯爾赫圖正白旗人金台石同族 國初來歸由前鋒㕘領擊敗松山杏山兵又破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處屢著軍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征福建湖廣雲南有功又兩敗賊首一隻虎兵又入緬甸至阿窪城獲桂王敘功授一等男任前鋒統領縁事獲罪後察其寃給還世職諡忠勇其子伯爾肯襲職加至三等子伯爾肯之子博清額任都統又伯爾赫圖長子色赫由䕶軍㕘領從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瑚錫布鑲藍旗人任都統固山泰鑲藍旗人任都統哈雅爾圖正黃旗人任理藩院尚書議政大臣瓦爾逹正白旗人任都統拉瑪鑲藍旗人任都統其姪額赫納任都統諾穆圖正紅旗人金台石同族係多羅額駙任都統諡慤僖其姪郭思海任兵部尚書喀山鑲藍旗人 國初來歸授騎都尉從征遼東有功又擊敗毛文龍兵授三等男加至二等子諡敏壯其子納海由佐領屢敗松山杏山兵又敗洪承疇三營兵授三等輕車都尉後承襲伊父之二等子併為二等伯古魯格楚瑚爾正白旗人國初率衆來歸編佐領使統之授三等子任都統其子錫喇普阿爾納孫古睦徳俱任都統其叔祖之孫丹津任都統授三等子諡壯敏鄂謨克圖正藍旗人 國初來歸由䕶軍校從征大同攻保安城克之   賜巴圖魯號授三等輕車都尉征山東敗大監馮永盛兵圍錦州屢敗松山杏山兵又追流賊至安肅慶都等縣屢敗之從征四川擊敗賊張獻忠兵加至一等男任副都統諡襄壯和托鑲紅旗人由䕶軍校從征山東過北京於豐潤縣擊敗敵兵又攻深州博平縣俱克其城圍錦州擊敗松山杏山兵又敗洪承疇三營兵   定鼎時敗流賊二十萬衆授一等輕車都尉加一雲騎尉其子科普索襲職加至二等男從征湖廣在茅麓山陣亡贈一等男祀昭忠祠楞柱正白旗人任都統其姪莽吉祿由二等輕車都尉從征廣東屢敗李定國兵數萬衆授一等輕車都尉任荊州將軍博屯正黃旗人 國初來歸授扎爾固齊其子滿逹理從征遼東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安逹理正紅旗人 國初來歸駐防牛莊追殺䝉古叛人攻永平奮勇登城授騎都尉擊敗松山杏山兵又破洪承疇三營兵加一雲騎尉任副都統其子阿濟賚襲職入山海闗擊敗流寇又克太原府征湖廣有功授一等輕車都尉任副都統額塞鑲白旗人 國初來歸由閒散從征山東過北京攻呉橋縣克之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圍錦州擊敗松山兵平定淮安破流賊四萬餘衆征江西擊敗王得仁焉步兵七千餘衆敘功授二等輕車都尉任䕶軍㕘領後征湖廣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鍾貴正藍旗人由通政使司㕘議從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布瞻泰正白旗人原係烏拉貝勒   太祖髙皇帝以公主降焉其弟阿布㤗尚和碩公主任都統其姪拜音㤗柱由頭等侍衛從征皮島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又阿布泰之姪尼堪任理藩院侍郎授二等輕車都尉後破流賊滅福王屢著戰功追騰吉斯於圖拉河地方兩敗賊兵又擊敗土謝圖汗兵敘功授三等男加至二等子諡勤慤其弟阿穆爾圖襲三等輕車都尉從征廣東擊敗李定國兵數萬餘衆征雲南貴州屢敗賊兵授二等輕車都尉任奉天將軍諡襄壯其姪瑪拉任工部尚書安西將軍諡敏恪又布瞻泰從弟羅薩鑲紅旗人由騎都尉從征錦州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其姪秉圖由䕶軍㕘領從征皮島陣亡贈騎都尉並祀昭忠祠又布曕泰從弟禪布鑲白旗人係多羅額駙其弟章泰由閒散從征山東過北京梯攻獻縣首先登城克之授雲騎尉創發身故其孫色思特由䕶軍校從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並祀昭忠祠其子查郎阿任吏部尚書署川陜總督尋署寧逺大將軍率兵征討準噶爾有功授 文華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議政大臣又布瞻泰從姪穆丹鑲白旗人任戶部尚書其姪清保正白旗人任都統孟庫魯鑲紅旗人由副都統征山東攻慶都縣克其城出邊之日擊敗髙太監等兵後圍錦州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其子拜音逺襲職擊敗流賊有功加一雲騎尉又平定江南河南屢著戰功征福建攻克汀州府加授二等輕車都尉任禮部侍郎副都統其從弟拜音布由七品官從征察哈爾布爾尼及厄魯特噶爾丹屢著戰功授騎都尉任荊州將軍班第正白旗人由䕶軍㕘領從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雲騎尉任都統其孫興徳襲職係和碩額駙又班第之弟阿爾那由七品官從征浙江福建有功授雲騎尉任都統費揚古正黃旗人由三等侍衛從征朝鮮及大淩河錦州俱著軍功追騰吉斯擊敗土謝圖汗及碩羅汗等兵又征鄂爾多斯及察哈爾大同等處屢著勞績陞授正一品步軍統領內大臣係   孝敬憲皇后之父追封一等公其子五格襲一等公任㪚秩大臣孫雅親任都統三赫鑲白旗人任內大臣工部侍郎諡恪慎珠魯訥鑲白旗人任副都統授㕘贊征緬甸陣亡祀昭忠祠希佛訥鑲藍旗人任戶部尚書喀喇正白旗人 國初來歸奉   命編輯國書賜巴克什號授騎都尉烏爾瑚逹鑲黃旗人世居哈逹地方 國初率部屬來歸   太祖髙皇帝以公主降焉又以郡主妻其子額森徳禮烏爾瑚逹姪孫盛安任都統刑部侍郎瑪緝鑲白旗人任都統鎮安將軍其姪常賚由刑部侍郎授鎮安將軍征準噶爾有功授副將軍內大臣噶達渾正紅旗人由䕶軍㕘領從征錦州屢敗松山兵入山海闗敗流賊二十萬衆又敗流賊於綏徳州延安府等處征四川屢敗張獻忠兵授三等男圍大同擊敗楊進位兵攻渾源州克其城加二等男任兵部尚書兼都統贈太子太保諡敏壯其子噶爾漢襲職任荊州將軍其姪孫袞泰任內大臣荊州將軍滿達爾漢正黃旗人由廢員從征大同攻王家莊克之授二等輕車都尉任禮部尚書諡敬敏其第十子阿哈丹襲職尋以頭等侍衛從征福建陣亡贈三等男祀昭忠祠滿逹爾漢第四子鄂謨克托任內大臣授二等男其孫班岱襲職從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一等男任副都統滿逹爾漢第五子多謨克托任都統內大臣征逆將軍第七子鄂訥任都統內大臣征南將軍又滿逹爾漢之孫鄂克濟哈任振武將軍議政大臣又滿逹爾漢之姪常雲任都統又滿達爾漢之弟瑪福塔任戶部尚書其子瑪希納任吏部尚書孫蘇爾法任都統尼堪鑲黃旗人由閒散從征山東有功授雲騎尉加至一等男任理藩院侍郎竒徹伯正藍旗人任禮部尚書通貴鑲紅旗人世居輝發地方 國初率族衆來歸授騎都尉編佐領使統之其弟康喀拉授騎都尉入山海闗擊敗流賊二十萬衆攻通州城克之又招撫三縣敘功授三等輕車都尉任刑部侍郎副都統其姪孫佟嘉由三等輕車都尉從征山東及察哈爾布爾尼屢著戰功授二等輕車都尉任都統其從弟禮固由驍騎校從征浙江舟山負創奪船有功授雲騎尉尋署䕶軍統領征陜西屢敗王輔臣兵後征湖廣擊呉國貴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烏逹禮正藍旗人任吏部尚書其姪鼐格係和碩額駙伊爾國由䕶軍㕘領從征福建陣亡贈騎都尉哈爾弼由頭等䕶衛從征福建陣亡贈雲騎尉並祀昭忠祠又烏逹禮之叔瑚實由閒㪚從征旅順口及朝鮮俱有功後征皮島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其子瑚扎祿襲職擊敗松山杏山兵又平定江南河南屢著戰功加一等輕車都尉任副都統其子孟保從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又烏逹禮從弟雅賴任副都統征江西屢敗黃浩兵後在新口費圖地方陣亡贈騎都尉諡襄壯祀昭忠祠其弟揚岱任都統科爾澗岱鑲黃旗人任兵部尚書碩色烏巴什正藍旗人 國初來歸奉   命招降察哈爾國拘繫三年不屈潛謀遁歸   太祖髙皇帝嘉悅給戶口牛馬膳養之又奉   敕招諭巴克貝勒有昻阿貝勒者以兵三百邀諸路挺身前進大敗之   太祖賞賚甚優授騎都尉任   陵寢總管恩格徳正藍旗人任禮部尚書其子納敏任都統額爾徳赫鑲紅旗人任鎮海將軍其子噶爾弼任奉天將軍巴竒蘭鑲紅旗人世居伊巴丹地方 國初率族衆來歸授三等輕車都尉攻沙嶺城領纛先入征寧逺擊敗覺華島兵又征旅順口克其城敘功授三等男後以征黑龍江功擢置十六大臣之列贈三等子其子拜山襲職加至一等子任議政大臣魯錫鑲黃旗人世居張城地方由閒㪚從征山東攻克兗州府城   賜巴圖魯號授三等輕車都尉又敗流賊二十萬衆加至三等男後於延安府敗賊首一隻虎兵並俘獲李自成妻子征四川擊敗賊張獻忠兵征貴州敗羅大順兵三萬餘衆授副都統征湖廣在洞庭湖擊賊陣亡贈一等男兼一雲騎尉祀昭忠祠其子布納海襲職從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三等子齊蘇勒正白旗人任河道總督加太子太傅諡勤恪祀賢良祠能圖正紅旗人任刑部尚書其姪孫朗圖任都統瑚什塔鑲黃旗人由䕶軍㕘領從征四川有功後至泰州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其姪孫七十六由䕶軍校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並祀昭忠祠塔拜鑲紅旗人任杭州將軍敖賽正黃旗人任內大臣授二等男諡勤僖那延泰正白旗人任青州將軍額爾克圖鑲黃旗人世居費徳里地方由刑部唘心郎授騎都尉加至三等男從孫鄂善任川陜總督額爾景額鑲黃旗人任䕶軍統領都統㕘贊大臣征雲南陣亡祀昭忠祠諡勤毅烏爾納正黃旗人任延綏鎮總兵征金川陣亡祀昭忠祠
  等謹按納喇為金時著姓具見金史嗣後他族如葉赫之金台石烏拉之達爾漢輝發之通貴三支子姓百餘年來日加繁衍幾居納喇氏之半又髙麗那氏䝉
  恩賜姓納喇是一氏而四分其族與遼金之納喇氏同而實異又考䝉古納喇氏世居阿巴噶及科爾沁等地方
  富察氏㪚處沙濟葉赫額宜湖扎庫塔賽音訥殷額赫庫掄訥殷江輝發吉林烏拉長白山等地方旺吉努鑲黃旗人世居沙濟地方 國初率族衆來歸編佐領使統之其長孫哈錫屯任內大臣加太子太保封一等公諡恪僖其子密思翰任戶部尚書議政大臣諡敏果並祀賢良祠密思翰長子馬思喀任內大臣昭武將軍諡襄貞密思翰次子馬齊任 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封二等伯贈太傅諡文穆祀賢良祠密思翰第三子馬武任領侍衛內大臣諡勤恪其子保祝任古北口提督諡恭簡密思翰第四子李榮保承襲一等男係  孝賢皇后之父追封一等公諡莊慤其子傅清任都統徇節西藏贈一等伯諡襄烈祀雙忠祠傅恆任 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一等忠勇公加太保諡文忠祀賢良祠孫明瑞任兵部尚書內大臣授雲貴總督征緬甸陣亡贈一等誠嘉毅勇公諡果烈祀旌勇祠福靈安係多羅額駙任副都統署雲南永北鎮總兵官福隆安尚公主襲一等忠勇公任兵部尚書諡勤恪又密思翰從孫託庸任吏部尚書太子太保諡誠毅尼滿鑲黃旗人旺吉努同族任刑部尚書本科理正黃旗人旺吉努同族 國初來歸時有珠舍哩十三部長尤楞額等梗化不服奉   命往勦克服其衆賜蘇赫巴圖魯號編佐領使統焉其子敦拜授騎都尉圍錦州敗松山杏山兵   定鼎時敗流賊二十萬衆又平定河南江南等處屢著戰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征江西擊敗金聲桓等七萬餘衆恢復一府四縣授三等男征廣東廣西屢敗李定國兵恢復廣東三府三州十八縣廣西二州四縣授一等子任奉天將軍加太子太保諡襄壯其弟濟錫哈由佐領征博穆博果爾及錦州有功又破流賊二十萬衆授三等輕車都尉征浙江屢敗方國安等加至一等男任刑部尚書兼都統諡勇壯其弟費雅思哈由䕶軍㕘領征山東有功又破流賊二十萬衆征四川敗賊張獻忠兵又從征大同擊敗楊進位兵征雲南入緬甸至阿窪城獲桂王敘功授三等男任議政大臣䕶軍統領諡僖恪其孫蘇圖襲二等輕車都尉授寧夏副都統征準噶爾陣亡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併為三等男祀昭忠祠又費雅思哈之子蘇丹因征勦逆寇羅卜藏丹津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任西安將軍議政大臣又本科理曾孫貝和諾任雲貴總督禮部尚書元孫馬臘任工部尚書兼都統新柱鑲黃旗人任 盛京將軍諡勤肅廣成鑲黃旗人任都統諡溫勤阿哈尼堪鑲黃旗人世居葉赫地方由佐領從征黑龍江及錦州有功又敗流賊二十萬衆平定河南江南等處累著勞績追騰吉斯擊敗土謝圖汗及碩羅汗等兵敘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加至一等男任禮部尚書其子丹巴襲職加授三等子布丹正紅旗人 國初來歸由閒㪚從征大同攻左衛首先登城克之授雲騎尉又敗松山杏山兵入山海闗敗流賊二十萬衆加一等輕車都尉任副都統其子丹岱襲職加授三等子莽義祿正白旗人由騎都尉從征廣東擊敗李定國兵授一等輕車都尉任荊州將軍阿爾都山鑲白旗人世居額宜湖地方 國初時率族衆攻取薩齊庫城斬其部長喀穆蘇尼堪招撫三百餘人來歸編佐領令其長子哈寜阿統焉後征北京擊敗袁崇煥兵圖錦州敗松山兵征黑龍江擒獲甚衆又敗流賊二十萬衆授三等輕車都尉又於綏徳州等處屢敗流寇征四川敗賊張獻忠兵授一等輕車都尉任䕶軍統領其子蘇瓦顔襲職加至二等男其姪伊勒慎任都統又阿爾都山曾孫噶布拉由䕶軍㕘領授騎都尉從征山西擊敗姜揚順兵二萬餘衆征鄂爾多斯擊多爾濟席圖穆等大破之徵福建擊敗海寇鄭成功兵於廈門後於葢峙山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薩穆哈鑲白旗人阿爾都山同族任禮部尚書拉珠鑲白旗人世居扎庫塔地方由一等輕車都尉從征福建擊敗海寇鄭成功於廈門征湖廣屢敗李來亨兵敘功授三等男逹佳鑲紅旗人世居蜚悠城地方任江寜將軍孟古慎郭和鑲白旗人世居訥殷地方 國初同弟莽吉圖率族衆來歸授佐領其孫郭布任都統佟濟由前鋒㕘領從征福建擊敗海寇鄭成功得偽印一顆後於蓋峙山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孟古慎郭和曾孫圖什錫希爾根俱任都統福敏任 武英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加太保諡文端祀賢良祠莽吉圖之孫額色赫任 保和殿大學士加少師諡文恪祀賢良祠曾孫塞色赫任兵部尚書元孫福鼐任兵部尚書兼都統碩占正紅旗人 國初來歸由騎部尉從征朝鮮攻克岡華島征山東攻禹城隆平兩縣俱克其城授三等輕車都尉後破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處屢著軍功加至一等男任戶部侍郎副都統其孫逹色襲二等輕車都尉從征福建擊敗吳肅等於浦塘後於海澄縣擊劉國軒陣亡贈一雲騎尉祀昭忠祠其弟發色襲職併為一等男其子明保襲職定藏有功授為三等子雅喇正白旗人由䕶軍㕘領入山海闗敗流賊二十萬衆又平定河南江西等處屢著戰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又追騰吉斯擊敗土謝圖汗兵授三等男鄂克遜鑲黃旗人授騎都尉時值逆藩呉三桂宻遣偽將黃吉等潛寓都城鼔樓西街以舉火為號將謀不軌鄂克遜因火熾往救見有賊兵遂馳告兵部尚書明珠都統拉哈逹等率兵圍其屋鄂克遜以短甲䕶身奮勇衝入手刃三十九人生擒賊將黃吉餘黨悉平後隨征吳逆屢著戰功授三等輕車都尉任江寜將軍諡武襄赫錫亨鑲黃旗人國初來歸由驍騎校從征浙江擊敗馬九裕等續征福建敗海賊鄭錦等兵三萬餘衆後擊趙得勝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錫哈納鑲白旗人任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哈三鑲紅旗人任刑部尚書其子富明安任湖廣總督贈太子太保諡恭恪尼雅哈鑲白旗人任都統福祿正白旗人任領侍衛內大臣西安將軍噶爾圖鑲白旗人世居訥殷江地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阿蘭㤗鑲藍旗人世居賽音訥殷地方任 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少保諡文清其姪富寜安由都統授靖逆將軍征準噶爾有功封一等侯任 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贈太子太傅諡文恭並祀賢良祠鄂備鑲紅旗人世居輝發地方天聰時來歸由佐領擊敗流賊二十萬衆授雲騎尉平定江南河南屢著戰功攻南安縣克其城又擊敗李定國等兵四萬餘衆恢復廣東三府三州十八縣廣西二州四縣敘功加至一等輕車都尉任副都統其長子阿爾琥由副都綂征湖廣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諡敏壯阿爾琥之叔墨勒由佐領從征四川屢敗石存禮等後於秦州擊王屏藩陣亡贈騎都尉並祀昭忠祠薩普蘇鑲黃旗人世居岳克通鄂城地方任黑龍江將軍其姪常徳任寧古塔將軍塞爾圖鑲紅旗人任青州將軍
  完顔氏散處完顔訥圖等地方葉臣鑲紅旗人世居完顔地方 國初來歸由閒㪚征遼東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又攻克永平府城又征皮島克之斬其守島總兵沈世魁敘功授一等子任都統其子車爾布襲職入山海闗敗流賊二十萬衆征陜西又連敗流寇加至三等伯後征浙江舟山擊敗毛光祚兵斬王長樹及阮思等十六人生擒林徳等一百餘人恢復舟山晉一等伯任都統其子莽喀襲三等伯任都統又葉臣之孫車訥福任都統博爾晉鑲紅旗人葉臣同族 國初率屬來歸授佐領從征扎嚕特昻阿貝勒以三十人大敗之降其衆征東海呼爾哈降其五百戶而歸擢置十紮爾固齊之列授都統又招降䝉古瓦爾喀衆都落授一等男諡忠直其子特晉由騎都尉圍松山敗洪承疇兵又敗流賊二十萬衆授三等輕車都尉征四川擊賊張獻忠等兵屢敗之又恢復湖廣一府三州十縣三衛招降貴州九府五州十四縣十一衛敘功加至二等男任都統諡襄壯又博爾晉元孫旺常任綏逺城建威將軍噶爾璽任天津都統查弼納正黃旗人葉臣同族任兵部尚書授為副將軍征準噶爾陣亡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祀昭忠祠完顔偉鑲黃旗人葉臣同族任河東河道總督西喇巴鑲紅旗人 固初率部屬來歸預五大臣之列隨   太祖髙皇帝征傅爾佳齊有哈逹西特庫射叔貝勒西喇巴以身當之中傷而歿贈三等輕車都尉追諡順壯祀昭忠祠其子瑪拉希襲職擊敗流賊二十萬衆又平定河南江南屢著戰功攻克崑山常熟二縣敘功授三等子任都統格什圖鑲紅旗人由騎都尉從征浙江舟山有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後承襲伊叔雅量阿三等輕車都尉併為一等男從征浙江在溫州府陣亡贈一雲騎尉祀昭忠祠鄂特渾鑲藍旗人任都統議政大臣兆山正白旗人世居訥圖地方由一等輕車都尉從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三等男征湖廣敗洪富等兵圍秦州敗四川平涼援兵進兵雲南胡國秉等率兵拒戰大破之敘功授二等男任都統杭奕祿鑲紅旗人世居拉哈地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瑚錫鑲紅旗人杭奕祿同族由䕶軍校從征山東擊蔣金剛等屢敗之徵江西連敗李茂著等兵數萬餘衆後攻長沙府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瓦爾喀鑲紅旗人任西安將軍諡襄敏𫝊第䝉古正藍旗人任黑龍江將軍臣等謹按納喇富察完顔皆部名蓋以部為氏者而完顔為金國姓納喇乃遼舊部考八旗氏族通譜滿洲䝉古姓內納喇完顔兩見是金後入元編於䝉古非有二氏也今併載於滿洲姓內又考䝉古完顔氏世居喀喇沁地方
  叩徳氏世居葉赫地方武訥赫正白旗人 國初來歸授佐領以從征烏拉功授三等男又攻寜逺遵化州大安口皆克之晉三等公任都統其子廣泰襲職任都統縁事降為一等男令其兄齊墨克圖承襲從征寜逺黒龍江等處屢敗賊兵又破流賊二十萬衆加一騎都尉授為三等子任副都統
  烏雅氏㪚處哈逹徳爾吉穆湖等地方額布根正黃旗人世居哈逹地方 國初來歸其長子額森任內大臣從征朝鮮有功授男爵諡恪慎其長子威武任䕶軍㕘領係   孝恭仁皇后之父雍正中三代俱追封一等公又額布根從孫佛表任都統海望任戶部尚書內大臣加太子少保諡恪勤官保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諡文勤兆恵任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太保授定邊將軍一等武毅謀勇公諡文襄祀賢良祠開㤗任川陜總督又額布根從姪薩木哈任工部尚書碩色任湖廣總督諡恭勤瑚仲布祿正藍旗人 國初來歸由閒散攻遵化州克之又擊敗流賊二十萬衆授二等輕車都尉後追騰吉斯擊土謝圖汗及碩羅汗等兵敗之徵浙江舟山敗阮思等兵三萬餘衆加一雲騎尉駐防江寧時擊海寇鄭成功陣亡贈三等男其子愛音察襲職從征呉逆陣亡贈二等男並祀昭忠祠
  戴佳氏㪚處杭佳葉赫等地方穆克譚鑲藍旗人世居杭佳地方 國初率衆來歸以軍功授三等男擢置十六大臣之列後征大凌河陣亡贈一等男追諡忠勇祀昭忠祠其子愛音塔木襲職征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及征湖廣廣東等處屢立戰功授一等子兼一雲騎尉其子公圖襲職從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三等伯海青鑲黃旗人穆克譚同族任副都統加太子太保贈一品大臣諡果毅其長子來文任鎮江將軍次子佛倫任領侍衛內大臣五子戴鶴由副都統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又海青之弟道禪由長史奉   命出使噶爾丹以不屈被害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其子那蘇圖襲職任浙閩總督加太子太傅諡慤勤祀賢良祠
  烏扎喇氏㪚處烏拉薩哈爾察黑龍江呼爾哈𤓰爾佳等地方鄂謨克圖正白旗人世居烏拉地方由前鋒侍衛平定河南江南等處屢著軍績授三等輕車都尉任 盛京副都統諡勤壯中吉逹鑲黃旗人世居薩哈爾察地方由一等輕車都尉從征江西敗金聲桓等兵進勦廣東大破李定國等兵授二等男任副都統其子逹爾占襲職征廣東廣西雲南等處屢立軍功授一等男任荊州將軍又中吉逹之弟和約爾圖任都統額楚鑲黃旗人由閒㪚從征陜西攻克西平縣授雲騎尉後征貴州回兵時遇海寇鄭成功來犯江寜屢敗其衆授二等輕車都尉任江寧將軍多羅岱鑲白旗人世居黑龍江地方由閒㪚從征霸州首先登城陣亡贈騎都尉其姪薩賴襲職從征湖南屢敗孫可望等兵又戰於洞庭湖陣亡加一等輕車都尉並祀昭忠祠齊克納正藍旗人由騎都尉從征湖廣山東等處屢敗賊兵後從征湖南陣亡贈一等輕車都尉其姪孫觀音保由騎都尉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並祀昭忠祠博卓羅正藍旗人由閒散從征大同取渾源州有功授雲騎尉征雲南貴州擊李定國等破之進勦四川在秦州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色勒布正紅旗人世居呼爾哈地方由騎都尉征流寇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屢立戰功後攻漳隂縣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其子額色襲職從征湖南敗孫可望兵進勦四川屢敗石存禮王屏藩等馬步兵授二等男妻正額正黃旗人世居瓦丹地方任內大臣
  等謹按烏扎喇氏考八旗氏族通譜滿洲䝉古兩見今併列於滿洲姓內又考䝉古烏扎喇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兆佳氏㪚處瑚普察額爾敏訥殷江烏拉等地方莽依圖鑲白旗人世居瑚普察地方任鎮南將軍諡襄壯祀賢良祠殷特布正紅旗人莽依圖同族任禮部尚書瑪爾漢正白旗人世居額爾敏地方任吏部尚書議政大臣贈太子太傅諡恭勤祀賢良祠其姪塞爾弼任都統威拉正藍旗人任都統徳成鑲紅旗人任都統逹珠瑚正藍旗人世居訥殷江地方 國初來歸以軍功授三等男諡襄敏子翁阿岱襲職圍錦州陣亡贈一等男祀昭忠祠逹珠瑚姪孫蘇赫任吏部尚書臣等謹按兆佳係地名以地為氏
  郭囉羅氏㪚處沾河白河訥殷等地方福拉克塔鑲白旗人世居沾河地方任都統入山海闗擊敗流賊二十萬衆征福建攻處州府克其城又於南昌府獲賊糧二百餘船贈一等輕車都尉揚舒正藍旗人福拉克塔之叔   太祖髙皇帝以女弟降焉封為和碩額駙預四大臣之列其子逹爾漢尚公主為和碩額駙任都統預五大臣之列又揚舒之孫鄂羅色臣以軍功授二等子任都統諡果敏其子鄂特渾任都統格思特鑲黃旗人福拉克塔同族任川陜總督
  等謹按郭囉羅係地名以地為氏
  顔扎氏㪚處雅蘭西楞葉赫長白山等地方喀爾吉善正黃旗人世居雅蘭西楞地方任內大臣其姪南岱由藍翎侍衛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安逹理正黃旗人世居葉赫地方 國初來歸授騎都尉贈三等男諡忠介其子賴圖襲職以敗流寇功加至一等子任內大臣弼嚕氏㪚處葉赫松花江烏拉等地方珠瑪拉鑲白旗人世居葉赫地方 國初來歸由廢員從征錦州攻破廣寧山寨又敗流賊二十萬衆攻克昌黎縣及旅順口授騎都尉擢兵部侍郎率兵駐防杭州敗方國安等征福建江西屢敗賊寇招降一府五縣敘功加三等男任都統授為靖南將軍征廣東大敗李定國兵七萬餘衆恢復三府三州十八縣授三等子諡襄敏其孫果色由䕶軍統領從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李佳氏㪚處扎庫木李佳和羅徳爾吉色欽等地方覺善正紅旗人世居扎庫木地方由佐領從征葉赫遼東大凌河屢著戰功授三等輕車都尉加至三等男征山東擒斬賊渠掃地王於恩縣屢敗流寇一隻虎於荊州進兵江西討金聲桓王得仁引兵來薄我營擊敗之繼抵信豐縣攻克其城   賜巴圖魯號加三等子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其姪吉爾塔布任兵部尚書兼都統逹珠瑚鑲紅旗人世居李佳和羅地方 國初率李佳等七村人來歸授副將征瓦爾喀卦勒察有功預十六大臣之列
  黃佳氏㪚處貝琿山㤗等地方永福正黃旗人世居貝琿山泰地方任內大臣蓋桑阿鑲白旗人由七品官從征江西湖廣屢著戰功後征廣東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杭愛鑲白旗人任四川巡撫諡勤襄海明正藍旗人任湖廣總督諡勤恪
  等謹按李佳黃佳二氏考八旗氏族通譜滿洲䝉古兩見今併列於滿洲姓內又考䝉古李佳氏世居扎嚕特及土黙特地方䝉古黃佳氏世居大凌河地方
  烏扎庫氏㪚處噶哈里綏芬等地方洪尼雅喀鑲紅旗人世居噶哈里地方 國初率族衆來歸授騎都尉征明有功授二等輕車都尉任工部尚書議政大臣其子武拉禪襲職擊敗流賊二十萬衆又征浙江舟山敗陳御陸阮思等三萬餘衆授一等男任刑部侍郎議政大臣又洪尼雅喀次弟薩蘇喀由閒散從征廣寧大淩河寧逺大同等處屢立戰功又擊敗流賊二十萬衆敘功授三等輕車都尉任禮部侍郎議政大臣其子墨齊納襲職任江寧將軍又洪尼雅喀之曾孫烏赫圖任涼州將軍多爾濟正白旗人世居綏芬地方由閒散攻遵化州克之授雲騎尉從征大同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錫克特哩氏㪚處卦勒察松花江等地方伊納克正黃旗人世居卦勒察地方 國初來歸授雲騎尉其子渾襲職圍錦州敗洪承疇兵又松山兵闖我營壘渾獨當營門力戰被傷不退賜巴圖魯號授一等男又伊納克之孫阿喀尼由頭等侍衛從征江西湖廣屢著軍績後在
  騾子山擊賊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黨阿賴鑲紅旗人世居卦勒察地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噶爾都正黃旗人世居松花江地方由一等輕車都尉從征湖廣陣亡贈三等男祀昭忠祠庫雅拉氏散處興堪村等地方克徹尼正白旗人世居興堪村地方 國初來歸從征灰地方收獲三百餘戶又因三村戶口梗化攻服之授騎都尉又招撫額赫庫掄及阿庫里尼滿等處又以追獲阿逹海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其子額克任訥襲職征山東路經密雲縣明兵截戰擊敗之又攻克新城縣敘功加至一等男又克徹尼之孫佛衣保由佐領從征福建擊敗海寇鄭成功兵後征陜西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薩克達氏㪚處薩克逹寜古塔那木都魯徳里倭赫哈逹葉赫烏拉赫圖阿拉黑龍江等地方舒賽鑲藍旗人世居薩克達地方 國初率族衆來歸編佐領使統之從征商顔哈逹及瓦爾喀什屢著軍績又攻克瓦爾喀什附近等處敘功授三等男擢置十六大臣之列諡壯敏其孫西特庫襲職入山海闗敗流賊二十萬衆又於太原府延安府等處擊賊有功授二等男其子桑格襲職加授一等男察哈泰鑲紅旗人世居寧古塔地方任䕶軍統領加太子少保其姪常鼐由䕶軍㕘領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阿岱鑲黃旗人任都統葉古徳鑲紅旗人世居那木都魯地方任都統其子希佛由雲騎尉從征四川有功授二等輕車都尉任都統其子科爾昆襲職任副都統征雲南貴州等處敗李定國等兵數萬餘衆後征陜西陣亡贈三等男祀昭忠祠蘇穆岱正藍旗人世居徳里倭赫地方任副將鎮守樂清縣城逆賊耿精忠駕船來犯堅志不屈力戰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安祿布正白旗人世居赫圖阿拉地方任刑部尚書塔爾瑪善正白旗人世居黑龍江地方任都統哈喇正黃旗人授二等輕車都尉諡恭襄伊柱正白旗人征準噶爾有功授副都統後征雲南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阿思哈鑲黃旗人任漕運總督諡莊恪
  等謹按薩克達係地名以地為氏
  賽密哷氏㪚處薩哈爾察黑龍江等地方巴爾都禪鑲黃旗人世居薩哈爾察地方由閒散征山東攻兗州府首先登城克之授一等輕車都尉又破流賊二十萬衆加一雲騎尉其兄多諾襲職加至一等男海拉布鑲白旗人世居黑龍江地方由三等輕車都尉從征湖南擊敗孫可望兵續攻浙江舟山陣亡贈二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羅多渾鑲白旗人由䕶軍校從征雲南入緬甸至阿窪城獲桂王續征湖廣擊呉應竒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等謹按賽密呼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精竒哩氏散處精竒哩烏拉黑龍江等地方薩克慎正白旗人世居精竒哩烏拉地方係和碩額駙敖岱正白旗人任都統
  扎庫塔氏㪚處瓦爾喀薩齊庫哈逹噶哈里必漢額里村等地方瑚鈕正黃旗人世居瓦爾喀地方由閒散攻定興縣首先登城克之賜巴圖魯號授騎都尉後征湖廣陣亡贈一雲騎尉其弟舒寧阿由驍騎校攻欒城縣克其城後擊陸軍門兵陣亡贈騎都尉其姪伊爾格徳由佐領擊流賊有功授騎都尉征湖廣江西屢著軍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後征河南陣亡贈三等男並祀昭忠祠努山正黃旗人世居噶哈里必漢額里村地方由前鋒統領征山東錦州等處屢著戰功授二等男任內大臣其弟吉山由佐領破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處屢著戰功授副都統於蘇州府擊賊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彬筆正白旗人世居薩齊庫哈逹地方由一等輕車都尉從征江西陣亡贈三等男祀昭忠祠羅多鑲白旗人彬筆同族任川陜總督烏庫理鑲白旗人世居和克通吉地方任奉天將軍瑪爾齊鑲黃旗人世居噶哈里地方任副都統征準噶爾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烏蘇氏散處瓦爾喀訥殷海蘭烏拉長白山等地方穆森鑲白旗人世居瓦爾喀地方任都統齊充格鑲白旗人穆森同族 國初來歸任𢎞文院大學士赫碩色鑲白旗人穆森同族任都統諡敏恪敦拜正藍旗人世居長白山地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徳敏鑲白旗人任荊州將軍諡溫慤博清額鑲白旗人任陜西巡撫諡清獻
  等謹按烏蘇本部名見金史以部為氏
  巴雅拉氏散處松花江呼爾哈卦勒察庫穆努等地方敬古爾達正白旗人世居松花江地方由騎都尉從征扎庫塔及烏爾古宸遼東等處屢著軍功授三等輕車都尉加至二等男諡忠直巴薩哈鑲黃旗人世居呼爾哈地方由一等輕車都尉從征湖廣敗賊一隻虎兵征廣東擊敗李定國兵四萬餘衆敘功授三等男博吉正白旗人世居穆楞地方任廣州將軍
  輝和氏散處長白山尼瑪察等地方道喇正紅旗人世居長白山地方由前鋒㕘領擊敗松山杏山兵入山海闗擊敗流賊復追至安肅縣大敗之授騎都尉後征湖廣江西等處屢著戰功授一等輕車都尉任都統加太子少傅諡勤襄其姪瑚巴任都統明徳正紅旗人道喇同族任雲貴總督察哈那鑲紅旗人世居尼瑪察地方由五品官從征陜西四川等處屢著軍功後在羅門鎮擊王屏藩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等謹按輝和係部名以部為氏
  魯布哩氏散處葉赫烏拉等地方遜逹理鑲白旗人世居葉赫地方由閒散從征山東攻濟南府首先登城克之   賜巴圖魯號授一等輕車都尉加二等男任䕶軍統領加太子少傅諡果壯
  尼瑪察氏散處尼瑪察滹野等地方艾博鑲紅旗人世居尼瑪察地方 國初東歸由閒散從   太祖髙皇帝田獵遇野彘突出隻身格殺之   賜巴圖魯號後率二十人奪取石山站城又攻義州同四十人殺入克之授三等輕車都尉其孫阿賴襲職從征江西屢敗賊兵征雲南敗何繼祖等又敗胡國秉等於雲南城下敘功授三等男
  等謹按尼瑪察本元姓見元史以姓為氏伊爾庫勒氏㪚處諾羅呼爾哈等地方花色鑲白旗人世居諾羅地方由一等輕車都尉從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三等男瑚寳鑲白旗人任湖廣總督諡恭恪
  章佳氏散處費雅郎阿馬爾墩章佳宜漢阿拉輝發等地方喀爾塔喇鑲白旗人世居費雅郎阿地方由䕶軍㕘領入山海闗擊敗流賊二十萬衆又連敗流賊於懐慶府承天府等處授騎都尉續征江西屢敗賊兵又擊敗金聲桓王得仁等兵七萬餘衆攻饒州府克其城授一等輕車都尉任䕶軍統領後征湖南陣亡贈三等男諡忠壯其子赫特赫襲職從征福建屢敗黃昌等於海上後攻海寇鄭成功陣亡贈騎都尉並祀昭忠祠逹蘇鑲黃旗人由䕶軍㕘領從征皮島錦州黑龍江等處屢著戰功又敗流賊二十萬衆授騎都尉後圍太原屢敗賊兵征四川擊敗賊張獻忠兵敘功授一等輕車都尉任內大臣阿克敦正白旗人任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加太子太保諡文勤哈逹鑲黃旗人世居馬爾墩章佳地方任領侍衛內大臣尹泰鑲黃旗人世居宜漢阿拉地方任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加太子少傅諡文恪其子尹繼善任 文華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加太保諡文端祀賢良祠
  等謹按章佳係地名以地為氏八旗氏族通譜內滿洲䝉古兩見今併入滿洲姓內又考䝉古章佳氏世居扎嚕特及歸化城土黙特地方
  寧古塔氏散處寧古塔綏芬訥殷江和佟吉等地方多尼喀鑲白旗人世居寧古塔地方由閒散從征山東攻萊陽縣首先登城克之賜巴圖魯號授騎都尉加一雲騎尉弟齊爾格順襲加三等男伊爾哈岱正黃旗人世居綏芬地方任都統弟賴都任禮部尚書
  等謹按寧古塔係地名以地為氏
  薩哈爾察氏散處伊蘭費爾塔哈村烏拉等地方喀喀穆鑲黃旗人世居伊蘭費爾塔哈村地方由騎都尉署副都統加授三等男任江寧將軍
  嵩佳氏㪚處棟鄂瓦爾喀等地方蘇爾邁正藍旗人世居棟鄂地方由閒㪚攻旅順口義州永平府皆克之   賜巴圖魯號授一等輕車都尉加至三等男任兵部侍郎諡勤勇其姪鄂羅順任江寜將軍又蘇爾邁之弟圖法任㕘領從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其孫瑪寜阿任協領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並祀昭忠祠
  宜特墨氏世居葉赫地方伊山正藍旗人由一等輕車都尉從征湖廣擊敗馬寳范齋韓等兵二萬餘衆征雲南敗何繼祖王洪勲等兵二萬餘衆授三等男巴揚阿正紅旗人由䕶軍校從征流寇屢著戰功後征四川擊賊張獻忠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烏瑪琥鑲白旗人任奉天將軍扎思瑚哩氏散處卦勒察和倫吉林烏拉等地方珍柱肯正白旗人世居卦勒察和倫地方 國初率衆來歸授騎都尉從征黑龍江及錦州山東有功又擊敗流賊二十萬衆授二等輕車都尉加至三等男其子科耀爾圖襲職任都統
  瑚錫哈哩氏散處瑚錫哈哩卦勒察伊蘭費爾塔哈村等地方賴逹哈鑲白旗人從征奔博果爾及錦州山東俱有功   賜巴圖魯號授二等輕車都尉加至三等男遼丹鑲黃旗人世居伊蘭費爾塔哈村地方任吏部尚書喀岱正黃旗人世居卦勒察地方任兵部尚書臣等謹按瑚錫哈哩係地名以地為氏
  喜塔喇氏㪚處尼雅滿山長白山蓋吉等地方碩岱正白旗人世居尼雅滿山地方任副都統議政大臣征山東雲貴及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內大臣其從孫邁柱鑲藍旗人任 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諡文恭來保正白旗人碩岱同族任 武英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贈太保諡文端祀賢良祠穆和鑲藍旗人碩岱同族任戶部尚書庫禮正白旗人任戶部侍郎諡僖恪泰楚嚕氏世居琿春及音楚地方介石正藍旗人世居琿春地方 國初來歸由二等輕車都尉從征雲南於石門坎桂花寺等處力戰破賊又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加一雲騎尉贈三等男其子卓鼐襲職任西安將軍
  性佳氏散處貝琿山泰性佳村等地方倭內正黃旗人世居貝琿山秦地方從征山東福建俱有功   賜巴圖魯號授一等輕車都尉任奉天將軍巴都理鑲黃旗人倭內同族世居性佳村地方 國初來歸授英額闗口章京從征黑龍江有功任都統議政大臣
  等謹按性佳係地名以地為氏
  穆爾察氏散處綏芬瓦爾喀等地方
  費摩氏㪚處蜚悠城布爾哈圖長白山等地方溫逹鑲紅旗人世居布爾哈圖地方任 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諡文簡其孫溫福授定邊將軍征金川陣亡祀昭忠祠郭瑮鑲紅旗人任雲貴總督諡勤恪其子國多歡任黑龍江將軍郭瑮之弟法喀任都統金山正黃旗人任禮部尚書諡端簡
  索佳氏散處鄂爾坤烏爾呼界凡等地方葉陳正黃旗人世居烏爾呼地方由䕶軍校從征雲南貴州屢立軍功後征四川陣亡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祀昭忠祠蘇克準鑲白旗人葉陳同族任都統
  薩瑪爾吉氏散處呼爾哈河布爾哈村松花江等地方噶普碩鑲藍旗人世居呼爾哈河布爾哈村地方由閒散從征山東攻靈夀縣首先登城力戰陣亡贈騎都尉其弟西竒納襲破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屢著戰功後擊土賊中箭陣亡贈一雲騎尉其姪敦逹理由七品官從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並祀昭忠祠
  齊佳氏世居葉赫及齊佳等地方
  格濟勒氏㪚處雅蘭綏芬寧古塔等地方武逹禪正紅旗人世居綏芬地方由三等輕車都尉從征福建屢敗賊兵後在廈門陣亡贈一雲騎尉加二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梅和訥正白旗人世居雅蘭地方由二等侍衛從征湖廣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烏什泰正白旗人世居黑龍江地方任都統
  哲爾齊氏世居尼瑪察及吉林烏拉等地方
  索綽囉氏散處輝發吉林等地方桑阿布鑲紅旗人世居輝發地方由主事從征四川值王輔臣兵變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瑚尼雅鑲白旗人世居吉林地方由䕶軍㕘領從征湖廣陣亡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其弟納密逹由閒散從征皮島陣亡贈騎都尉並祀昭忠祠臣等謹按索綽囉係地名以地為氏
  鄂卓氏散處葉赫輝發黑龍江等地方綽竒正紅旗人世居葉赫地方任都統其叔穆舒由副都統征湖廣擊敗杜慧等兵二萬餘衆後攻湘隂縣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哈爾松阿正藍旗人世居輝發地方 國初來歸由廢員從征大同及遣往土黙特部俱有功授騎都尉圍錦州敗松山杏山兵又敗洪承疇三營兵加至二等輕車都尉其子桑圖襲職從征湖廣陣亡贈一雲騎尉祀昭忠祠
  鈕赫哷氏散處沙濟安禇拉庫英額等地方布爾哈正紅旗人世居安禇拉庫地方由䕶軍校從征雲南貴州擊敗李成蛟李定國等後征四川擊石存禮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常鼐鑲紅旗人世居英額地方任都統
  鄂濟氏散處葉赫哈達松花江烏拉等地方哲爾懇正白旗人世居哈逹地方任兵部尚書鄂彌逹正白旗人世居烏拉地方任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諡文恭逹拜正白旗人世居葉赫地方任杭州將軍
  裕瑚嚕氏散處裕瑚嚕呼爾哈等地方庫喀徳正白旗人世居呼爾哈地方由協領從征雲南貴州擊敗李成蛟等九千餘衆李定國率兵萬餘迎戰後擊敗之後征浙江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等謹按裕瑚嚕係地名以地為氏
  布爾察氏世居阿庫里及呼爾哈等地方圖爾伯紳正黃旗人任杭州將軍諡敏果伊拉哩氏散處烏拉葉赫輝發訥殷等地方阿山鑲藍旗人世居烏拉地方任江南江西總督刑部尚書丹岱鑲黃旗人世居葉赫地方由佐領攻取邊城又攻安肅縣城克之又敗松山杏山兵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後擊洪承疇陣亡贈一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其子逹哈塔襲職加至二等男任理藩院侍郎沙納海鑲黃旗人任黑龍江將軍索諾和正藍旗人世居訥殷地方任兵部尚書阿囊阿鑲紅旗人世居蜚悠城地方由佐領入山海闗敗流賊二十萬衆追騰吉斯擊敗土謝圖汗及碩羅汗等兵授雲騎尉後於東昌府擊土寇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呼爾哈氏㪚處呼爾哈新逹謨城錫伯等地方康喀賚鑲藍旗人世居新逹謨城地方國初率族衆來歸授扎爾同齊預十六大臣之列任工部尚書其曽孫瑚林任都統
  等謹按呼爾哈係地名以地為氏
  蘇佳氏散處葉赫尼雅滿等地方歸穆臣正紅旗人世居葉赫地方由閒散攻郯城縣首先登城力戰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其從孫阿揚阿任天津都統武喀逹鑲紅旗人世居尼雅滿地方由䕶軍校從征察哈爾布爾尼屢敗賊衆後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溫徹亨氏世居烏拉及葉赫地方
  哲爾徳氏散處界凡烏拉等地方顧山正黃旗人世居界凡地方由佐領從征山東屢著勞績後征朝鮮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溫察氏散處葉赫輝發等地方謨絡渾正紅旗人世居葉赫地方由員外郎從征福建屢敗賊兵後在廈門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皇朝通志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四
  氏族畧
  滿洲八旗姓
  額蘇哩氏散處黑龍江瑪察等地方
  等謹按額蘇哩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烏嚕氏散處烏拉葉赫等地方布舒庫正黃旗人世居烏拉地方任副都統謚剛壯覺禪氏散處烏蘇哩佛阿拉等地方
  科竒哩氏散處瓦爾喀徳爾吉阿里庫村等地方索爾和諾鑲紅旗人世居瓦爾喀地方國初來歸從征河間府有功   賜巴圖魯號後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子佛尼勒襲職任
  西安將軍征吳逆恢復朝天關生擒偽總兵一員斬偽總兵四員身經八十餘戰俱獲全勝尋卒於軍諡恭靖祀賢良祠其次子額楞特由佐領從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騎都尉任湖廣總督署西安將軍出征哈喇烏蘇猝遇賊兵力戰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謚忠勇祀昭忠祠三子托栁任黑龍江將軍又索爾和諾曾孫紀三任都統武吉正紅旗人任都統理藩院尚書布特穆慎鑲紅旗人世居徳爾吉阿里庫村地方 國初來歸由閒散從征山東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巴爾達氏世居巴爾達及蜚悠城地方
  尼沙氏世居尼沙及那木都魯地方
  等謹按尼沙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
  托和羅氏散處黑龍江呼爾哈等地方寧古里正藍旗人世居呼爾哈地方任戶部尚書諡勤敏
  阿穆嚕氏世居伊爾費爾塔哈村及黑龍江等地方
  索爾多氏世居烏拉博爾濟城地方
  裕爾庫哷氏散處諾羅松花江黑龍江等地方
  滿扎氏世居庫察及葉赫地方
  烏色氏散處葉赫長白山等地方
  佑祐魯氏散處英額佑祜魯等地方
  圖色哩氏散處黒龍江薩哈爾察瀋陽等地方赫圖正黃旗人世居黒龍江地方由閒散從征滕縣首先登城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徹圖訥正黃旗人世居薩哈爾察地方由䕶軍校從征四川屢立軍功後在野狐嶺陣亡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祀昭忠祠
  溫特赫氏散處珠舍哩吉陽等地方音布鑲藍旗人世居珠舍哩地方由䕶軍校從征雲南貴州屢立戰功後於秦州陣亡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祀昭忠祠
  等謹按溫特赫本金部名見金史以部為氏梅勒氏世居葉赫及哈達地方
  博和哩氏散處黒龍江琿春等地方塔爾岱鑲白旗人世居薩哈連烏拉地方任都統謚勇壯
  等謹按博和哩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鈕顔氏世居葉赫地方烏達訥鑲黃旗人由䕶軍㕘領從征寶坻縣克其城後在薊州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烏爾古宸氏散處穆楞訥殷等地方和托諾鑲黃旗人世居穆楞地方 國初來歸以招降阿庫里尼滿有功編佐領使統之後征大同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聶勒庫正紅旗人世居訥殷地方由御史從征山西陣亡贈雲騎尉其姪孫福善由䕶軍校從征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並祀昭忠祠
  扎拉哩氏散處瓦爾喀那木都魯等地方西特庫正藍旗人由䕶軍㕘領圍錦州擊敗洪承疇三營兵授雲騎尉後征四川擊賊張獻忠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溫都氏散處訥殷江綏芬等地方鄂海鑲白旗人世居訥殷江地方任四川陜西總督其從孫烏林泰由佐領從征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寶金泰正黃旗人係和碩額駙薩爾泰正藍旗人 國初來歸由佐領從征江西湖廣屢立戰功後駐防江寧擊海寇鄭成功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等謹按溫都本部名見金史以部為氏
  蒙古爾濟氏世居葉赫地方
  等謹按蒙古爾濟氏考八旗氏族通譜滿洲蒙古兩見今併列於滿洲姓內又考蒙古之蒙古爾濟氏世居科爾沁地方
  阿禮哈氏散處和通吉鄂思屯等地方
  蘇都哩氏散處黑龍江蘇佳村等地方
  竒塔喇氏散處松花江雅爾呼等地方轄穆達鑲黃旗人世居松花江地方由䕶軍校從征福建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鄂托氏散處赫圖阿拉葉赫等地方賽音達理正紅旗人世居赫圖阿拉地方 國初來歸由佐領從征羅察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洪吉哩氏世居烏拉地方
  墨勒哲哷氏世居松花江地方諾理爾達鑲黃旗人由二等侍衛從征西藏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貝和鑲黃旗人由三等侍衛從征西路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索齊哷氏散處吉林烏拉等地方敦多輝正藍旗人世居吉林烏拉地方任內宏文院大學士其姪尼雅哈由六品包衣大從征浙江福建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托謨氏散處伊巴丹塔山哈逹等地方
  唐古氏世居哈達地方瓦爾達正白旗人由䕶軍校從征江西有功後攻長沙府首先登城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都拉喇氏散處吉林烏拉黑龍江等地方扎魯察正白旗人世居吉林烏拉地方由藍翎侍衛從征西藏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達爾達哈正白旗人扎魯察同族由藍翎侍衛從征昭定藏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墨勒迪哷氏散處黑龍江寧古塔等地方
  喀勒達蘇氏散處烏拉黑龍江等地方
  赫舒哩氏散處哈達松花江等地方登庫鑲黃旗人世居哈達地方由驍騎校從征雲南有功後征廣東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輝羅氏散處松花江等地方
  等謹按輝羅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
  濟禮氏世居長白山地方烏珠克圖正黃旗人由閒散從征山東攻泗水縣首先登城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烏爾漢氏世居遼河地方
  赫宜氏散處舒勒赫錦州等地方
  扎蘇哩氏世居卦勒察伯都訥等地方
  拜都氏世居葉赫地方布蘭泰正白旗人任山西巡撫古北口提督諡慤僖其孫永貴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謚文勤
  賴布氏世居扎庫木佛阿拉等地方碩幹正黃旗人世居佛阿拉地方任漕運總督布賽氏散處輝發薩哈爾察葉赫等地方賽喀那鑲白旗人世居葉赫地方 國初來歸由䕶軍㕘領從征察哈爾布爾尼破賊有功授雲騎尉任副都統其子納齊哈任湖北巡撫諡勤恪噶努氏世居噶碩克村及噶努山地方鄂爾布正白旗人世居噶碩克村地方由前鋒校從征蓋峙山陣亡贈雲騎尉其子烏喀訥襲從征湖廣陣亡贈騎都尉並祀昭忠祠
  等謹按噶努係地名以地為氏
  烏蘇占氏世居瓦爾喀什海蘭河地方
  等謹按烏蘇占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尼竒哩氏散處烏拉琿春等地方阿思瑚正紅旗人世居烏拉地方任都察院副都御史縁事降四品官從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鄂謨拖氏世居尼瑪察地方錫住鑲黃旗人由䕶軍校從征浙江有功授雲騎尉後征雲南屢著軍績任西安將軍
  棟佳氏散處嘉穆瑚嘉哈等地方薩海鑲黃旗人世居嘉哈地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阿克占氏散處哈達葉赫等地方
  等謹按阿克占本金部名見金史以部為氏葉穆氏散處葉赫赫爾蘇等地方
  喀爾拉氏散處遼河葉赫等地方圖錫巴鑲紅旗人由八品官從征江西湖廣屢敗賊兵後於來龍山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薩克察氏散處綏芬尼瑪察等地方
  烏爾達氏散處葉赫吉林烏拉等地方翁愛鑲白旗人世居吉林烏拉地方由䕶軍校從征貴州有功後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圖克坦氏散處吉林烏拉等地方
  等謹按圖克坦本金部名見金史以部為氏郭爾佳氏散處長白山嫩河等地方
  洪鄂春氏散處宜漢阿拉屯齊村雅蘭等地方
  額爾圖氏散處敦達敦黑龍江等地方
  彰錦氏散處費雅郎阿沾河等地方特克慎正藍旗人世居費雅郎阿地方任廣州將軍聶格哩氏世居葉赫輝發等地方
  揚佳氏散處尼瑪察佛阿拉等地方
  洪鄂氏散處長白山哈達吉林等地方瑚圖鑲白旗人世居吉林地方任杭州將軍謚敏恪圖納鑲白旗人世居哈達地方任刑部尚書諡文恪
  等謹按洪鄂係地名以地為氏
  賢達禪氏世居松花江賢達禪等地方槐色正黃旗人世居松花江地方由閒散從征浙江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等謹按賢達禪係地名以地為氏
  赫錫赫哩氏散處烏拉尼瑪察等地方
  庫穆圖氏散處倭濟愛滿那木都魯等地方
  康儀哩氏世居費爾塔哈村地方阿爾賽鑲黃旗人由䕶軍㕘領從征江西有功後征貴州陣亡贈雲騎尉照副都統例議卹諡壯愍祀昭忠祠
  額爾吉氏世居薩哈爾察地方
  舒墨哩氏世居沾河及烏拉地方
  錫克濟拉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徳敦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珠格氏世居烏拉地方
  等謹按珠格本金部名見金史以部為氏卦勒察氏散處長白山烏拉等地方徳明鑲黃旗人世居長白山地方任戶部尚書諡端勤
  等謹按卦勒察係地名以地為氏
  多爾袞氏世居愛琿城及索倫地方楞格正黃旗人世居愛琿城地方由頭等侍衛從征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洪佳氏世居烏拉及長白山地方
  盟佳氏散處郭爾羅斯伊巴丹等地方
  克音氏世居黑龍江地方錫爾璊正白旗人任將軍
  明安氏世居界凡地方
  烏禮蘇氏散處齊齊哈爾黑龍江等地方烏爾登正白旗人任都統
  薩哈勒濟氏世居葉赫及伯都訥地方
  尼珠琿氏世居長白山地方甘篤正黃旗人 國初來歸授佐領從征寧逺執纛先入征北京遇明兵擊敗之擢兵部侍郎兼副都統征蠡縣克其城又敗洪承疇三營兵   定鼎時擊敗流賊二十萬衆平定江南攻克崑山縣城授二等男其弟巴爾賽襲加至一等男綽拜鑲白旗人授一等子
  烏爾格齊氏世居葉赫地方
  瑚玉魯氏世居烏拉地方
  和和齊氏世居尼瑪察地方
  塔穆察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誇爾達氏世居哈達地方
  徳都哷氏世居徳都哷地方們岱正黃旗人由䕶軍㕘領從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愷顔氏世居愷顔地方
  珠爾蘇氏世居安褚拉庫地方
  綽爾秦氏世居綽克秦地方
  安達拉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愛琿氏世居愛琿地方
  海拉蘇氏世居海拉蘇台地方
  烏靈阿氏世居巴林地方
  圖們氏世居烏拉地方
  等謹按圖們本金部名又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
  勒第氏世居黑龍江地方額宜圖鑲黃旗人由前鋒校從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其姪徳明由二等侍衛從征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並祀昭忠祠
  克爾徳氏世居烏拉地方
  哲伯氏世居漢楚地方薩哈塔由八品官從征陜西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圖布蘇氏世居葉赫地方
  等謹按圖布蘇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托勒佳氏世居齊齊哈爾地方
  格格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罕扎氏世居巴顔和羅地方台弼圖鑲藍旗人由花馬池副將征王輔臣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穆察氏世居那木都魯地方
  多囉氏世居葉赫地方沙色由雲騎尉從征凖噶爾陣亡加贈騎都尉祀昭忠祠楚庫勒氏世居楚庫勒地方伊禮布正藍旗人由驍騎校從征浙江有功後在海澄縣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等謹按楚庫勒係地名以地為氏
  武聶氏世居薩哈爾察地方
  郭勒本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圖克敦氏世居達呼爾地方徹爾圖鑲藍旗人由䕶軍㕘領從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葉庫哩氏世居呼爾哈地方
  哲哩氏世居哈達地方喀錫啟鑲黃旗人由五品官從征陜西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組佳氏世居鐡嶺地方
  唐達氏世居科爾沁地方
  卓克佳氏世居雅爾呼地方
  崇果嚕氏世居崇果嚕地方
  墨勒齊氏世居烏拉地方
  瓦哩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蔡佳氏世居費爾察哈村地方
  克葉哷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赫楞泰鑲白旗人由䕶軍㕘領從征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富勒庫嚕氏世居松花江地方安竒鑲黃旗人由䕶軍㕘領從征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萬琉哈氏世居清河地方
  穆顔氏世居琿春地方
  都善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拜格氏世居拜格地方
  等謹按拜格本金部名見金史以部為氏阿圖拉墨氏世居雅爾呼地方
  賽音薩爾圖氏世居扎嚕特地方
  穆和林氏世居穆和林地方
  蒙鄂索氏散處瓦面河沾河等地方
  薩察氏世居瓦爾喀琿春等地方額孟格鑲黃旗人世居琿春地方 國初來歸擢置十六大臣之列   定鼎時從征山東河南有功授佐領世職加二等輕車都尉
  等謹按薩察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
  錫墨埒氏散處琿春庫爾喀等地方
  留佳氏散處李佳和羅等地方
  等謹按留佳氏考八旗氏族通譜滿洲蒙古兩見今併列於滿洲姓內又考蒙古留佳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果爾吉氏散處郭囉羅河等地方
  武佳氏散處烏拉索倫等地方
  佟鄂囉氏散處扎庫塔巴顔烏拉等地方
  郭佳氏散處蘇完蓋州等地方
  梅赫哩氏世居那木都魯地方
  瑚錫哩氏散處葉赫和多穆哈連等地方
  蒙古楚氏散處烏拉蒙古楚山等地方
  崇吉喇氏散處烏拉呼爾哈瓦爾喀訥殷等地方
  額勒赫氏散處綏芬尼爾吉黑龍江愛琿等地方
  布雅穆齊氏散處黑龍江噶哈里等地方
  都哩氏散處瑪察徳都里等地方
  倭哷氏散處齊齊哈爾烏拉等地方
  尼揚尼雅氏世居費達木村及黑龍江地方
  専塔氏世居尼瑪察地方
  布達喇氏世居松花江地方
  葉赫勒氏散處雅哈遼河葉赫等地方
  珠佳氏散處崇果濟巴布葉赫等地方
  等謹按珠佳本部名見金史以部為氏又八旗氏族通譜內滿洲蒙古兩見今併入滿洲姓內又考蒙古珠佳氏世居土黙特地方
  瑚雅拉氏散處烏拉烏蘇理瀋陽等地方
  鄂蘇爾瑚氏散處穆魯卓秦索倫等地方
  羅佳氏世居西克屯及哈達地方
  敖拉氏世居烏拉及黒龍江地方
  瓦色氏世居呼爾哈烏拉及索赫地方
  珠爾根氏世居索倫及黑龍江地方
  等謹按珠爾根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哈爾察氏散處尼瑪察海蘭葉赫等地方
  布尼氏散處佛訥赫村等地方
  髙佳氏世居遼陽蓋州及吉林烏拉等地方髙斌鑲黃旗人世居遼陽地方任 文華殿大學士江南河道總督加太子太傅諡文定其姪髙晉任 文華殿大學士兩江總督加太子太傅謚文端並祀賢良祠
  葉赫氏世居葉赫地方
  等謹按葉赫本河名蒙古之星根達爾漢滅扈倫之納喇部併其民人遷於葉赫河岸為葉赫部因以部為氏又八旗氏族通譜內滿洲蒙古兩見今併入滿洲姓內又考蒙古葉赫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巴哩氏世居哲魯地方
  孫佳氏散處費雅郎阿長白山等地方
  喀喇沁氏世居烏拉及葉赫地方
  等謹按喀喇沁係地名以地為氏
  翰顔氏散處嫩河赫林台等地方
  烏蘇哩氏散處徳爾吉色欽訥殷輝發等地方
  等謹按烏蘇哩係地名以地為氏
  尼佳氏散處瀋陽烏爾錫河等地方
  書瑪哩氏散處呼爾哈萬邊屯海蘭等地方
  卓津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等謹按卓津本遼部名元時為姓見元史以姓為氏
  色木竒哩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廣佳喇氏世居葉赫及吉林烏拉地方
  等謹按廣佳喇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烏察喇氏世居安褚拉庫及烏拉黑龍江地方
  蒼瑪爾紀氏世居黑龍江及必新地方
  赫書氏世居葉赫及吉林烏拉地方
  等謹按赫書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
  慷傑達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吉嚕氏世居烏拉及吉林地方
  都嚕氏世居長白山及黑龍江地方
  沙拉氏世居瓦爾喀地方
  鄂木綽氏世居佛訥赫村地方
  培佳氏世居東古村地方
  舒穆哩氏世居海蘭木及薩爾必圖村地方
  鄂勒綽囉氏世居蘇完及卦勒察地方
  徐吉氏世居徐吉和羅地方
  達爾充阿氏世居吉陽及黑龍江地方
  烏爾瑚濟氏世居松花江及烏蘇理地方
  顔濟哩氏世居瀋陽及伯都訥地方
  卓竒氏世居黑龍江及界凡地方
  鄂索囉氏世居竒爾撒及吉林地方
  鈕瑚特氏世居琿春庫雅拉地方
  盛佳氏世居長白山色欽地方
  倭徹赫氏世居哈達地方
  索察氏世居烏拉哈達地方
  赫葉哷氏世居瀋陽地方
  祿葉哷氏世居黑龍江及三姓地方阿爾素訥正黃旗人世居三姓地方任副都統征金川陣亡祀昭忠祠
  拜津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烏雅察氏世居吉林烏拉及鄂雲屯地方
  穆克圖氏世居葉赫地方
  扎拉氏世居葉赫及輝發地方
  等謹按扎拉本遼時部名見遼史以部為氏傅佳氏世居輝發及福寧額地方
  郭琿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尼錫哩氏世居寧古塔及巴顔和羅地方
  赫佳氏世居雅蘭及訥殷地方
  強恰哩氏世居耀州地方
  等謹按包衣強效之後皆以強字冠名與漢姓省言一類另列總論中
  鍾吉氏世居葉赫及撫順地方
  梅楞氏世居葉赫地方
  舒祿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琨都勒氏世居紅山地方
  額色氏世居棟鄂及薩哈爾察地方
  富勒哈氏世居佛阿拉地方
  覺佳氏世居章圖哩及佛阿拉地方
  瑚雅氏世居訥迪村及呼訥赫地方
  都佳氏世居輝發及索倫地方
  謨克拖氏世居鳳凰城及葉赫地方
  虞佳氏世居鄂克敦城及裕發地方
  必喇氏世居和攸及長白山地方
  伊庫魯氏世居諾羅地方
  多羅宏氏世居那木都魯地方
  鈕赫氏世居佛阿拉瑪爾敦及內河地方
  翁鈕囉氏世居葉赫及大淩河地方
  吉布褚氏世居葉赫地方
  金佳氏世居訥殷江及瓦爾喀地方
  石穆魯氏世居琿春地方
  瑪察氏世居賽音及索倫地方
  赫濟哩氏世居輝發地方
  蒙鄂囉氏世居呼爾哈及阿賴地方
  郭囉氏世居長白山及沾河哈達地方
  納塔氏世居尼瑪察地方
  等謹按納塔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
  佟塞哷氏世居薩哈爾察及嫩河地方










  皇朝通志卷四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五
  氏族畧
  滿洲八旗姓
  精吉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薩爾都氏世居哈達地方
  和岳囉氏世居呼爾哈地方
  舍顔氏世居費雅郎阿地方
  必魯哷氏世居蘇完地方
  瑚克錫哷氏世居伊蘭費爾塔哈地方
  順布嚕氏世居哈爾敏地方
  舒發察氏世居綏芬地方
  音佳氏世居嘉穆呼地方
  圖爾敦氏世居墨爾根城地方
  慶格哩氏世居黒龍江地方
  蘇拉喇氏世居黒龍江地方
  阿爾拉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等謹按阿爾拉本元部名見元史以部為氏墨哷氏世居葉赫地方
  巴爾拉氏世居遼河地方
  敖拉托欣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拜英格哩氏世居墨爾根城地方
  穆雅氏世居齊齊哈爾地方
  攸囉庫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鄂囉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嘉布塔喇氏世居輝發地方
  富森氏世居開原地方
  瑚遜氏世居五姓莊地方
  佟啓氏世居佛阿拉地方
  格爾克氏世居格爾欽地方
  圖佳氏世居松花江地方
  古爾吉氏世居廣寧正安堡地方
  傅錫哩氏世居特依芬地方
  墨佳氏世居遼陽地方
  伊拉齊氏世居阿庫哩地方
  額爾格濟氏世居廣寧正安堡地方
  倭赫氏世居界凡地方
  烏聶齊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都克達氏世居留福村地方
  等謹按都克達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赫爾濟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錫爾弼氏世居葉赫地方
  拜佳氏世居佛阿拉地方
  等謹按拜佳氏考八旗氏族通譜滿洲𫎇古兩見今列於滿洲姓內其䝉古拜佳氏併入又考䝉古拜佳氏世居烏嚕特及察哈爾地方
  塔喇氏世居訥殷江地方
  宏義氏世居洪揚子溝地方
  溫屯氏世居烏拉地方
  富色哷氏世居屯昂阿地方
  倭徹庫氏世居葉赫地方
  凱隆氏世居齊齊哈爾城地方
  玉克墨氏世居尼雅滿地方
  伊喇氏世居三姓地方
  等謹按伊喇本遼部名入金為姓見金史以部為氏
  克依克哷氏世居三姓地方
  甘佳氏世居吉陽地方
  齊達哷氏世居葉赫地方
  泰瑚特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墨爾迪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貴岳哩氏世居伯都訥地方
  公吉哩氏世居費達木村地方
  珠赫哷氏世居烏拉地方
  博爾袞氏世居那木都魯地方
  阿嚕氏世居索倫地方
  敖佳氏世居瑪察地方
  瑚錫喀氏世居黒龍江地方
  珠錫哩氏世居蜚悠城地方
  珠雅拉氏世居烏拉地方
  阿爾布氏世居烏拉地方
  齊克騰氏世居烏拉地方
  烏濟佳喇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文達氏世居葉赫地方
  楞布爾勤氏世居索倫地方
  都克塔哩氏世居努克特勒地方
  阿拉邊遷氏世居索倫地方
  圖爾塔拉氏世居黒龍江地方
  錫克徳氏世居卦勒察地方
  羅察氏世居索倫地方
  伊穆氏世居紅雲堡地方
  墨克廷氏世居黒龍江地方
  瑪爾丹氏世居扎庫木地方
  額爾格圖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色哷哩氏世居琿春地方
  烏庫登吉氏世居齊齊哈爾地方
  章齊氏世居那木都魯地方
  嘉佳氏世居烏拉地方
  都雅爾氏世居琿湖理努克特勒地方
  亨竒勒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格晉氏世居佛阿拉地方
  希薩爾氏世居輝發地方
  鄂通氏世居鄂通地方
  公鄂哩氏世居松花江地方
  穆魯氏世居索倫地方
  扎哈瑪氏世居尼瑪察地方
  墨克勒氏世居葉赫地方
  謨勒齊哩氏世居噶哈地方
  伊勒爾濟氏世居吉陽地方
  都爾勒氏世居黑龍江庫魯穆圖村地方
  罕楚哈氏世居綏芬地方
  舒爾都氏世居葉赫地方
  等謹按舒爾都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敘察氏世居葢州城鄂爾多地方
  福塔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竒徳哩氏世居葉赫地方
  瑚呼氏世居呼爾哈烏拉地方
  宗佳氏世居輝和地方
  訥迪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瓦勒佳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尼格勒氏世居黑龍江富爾呼村地方
  準齊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翁尼哩氏世居烏拉地方
  珠爾克氏世居索倫地方
  通阿拉氏世居倭濟地方
  穆勒徳氏世居大凌河地方
  烏扎勒瑚氏世居琿春地方
  特濟氏世居扎庫塔地方
  塔坦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等謹按塔坦舊係𫎇古姓見元史以姓為氏猷格哩氏世居葉赫地方
  哈爾吉氏世居哈達地方
  穆齊氏世居額木赫索囉地方
  恰喇氏世居寧古塔地方
  姜佳氏世居寧古塔地方
  博和羅氏世居薩哈祿地方
  唐尼氏世居十方寺地方
  烏拉氏世居鄭家堡地方
  洪達哩氏世居嘉拉庫地方
  瑪爾屯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兆壘氏世居瑪察地方
  等謹按兆壘本元部名見元史以部為氏玉爾庫氏世居尼瑪察地方
  陳佳氏世居張當地方
  莽吉綽氏世居葉赫地方
  墨爾吉氏世居葉赫地方
  穆色辰氏世居佛阿拉地方
  塞楞吉氏世居塞楞吉石赫寨地方
  尼瑪哈氏世居遼陽地方
  等謹按尼瑪哈本金部名見金史以部為氏茂儀氏世居英額地方
  安佳氏世居普塞屯村地方
  羅岳氏世居葉赫地方
  鄂濟哩氏世居卦勒察地方
  翁果特氏世居翁科地方
  康錫哩氏世居伊巴丹地方
  蘇克察氏世居葉赫地方
  扎穆秦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都瓦爾佳氏世居章集堡地方
  諾羅氏世居舍楞阿河地方
  田佳氏世居瀋陽地方
  林佳氏世居蜚悠城地方
  秋佳氏世居杏山地方
  多錦氏世居黒龍江索多理村地方
  努爾漢氏世居努爾漢地方
  錫勒爾吉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嘉哈瑪氏世居黒深堡地方
  瑚錫氏世居輝發地方
  瓦爾吉氏世居色欽地方
  達瑚哩氏世居烏呼哩地方
  屈佳氏世居輝發地方
  普佳氏世居杏山地方
  蔣佳氏世居葢州地方
  龎佳氏世居清城子地方
  䝉果資氏世居綏芬地方
  舒克都哩氏世居綏芬地方
  費佳氏世居訥殷江地方
  阿塔穆氏世居葉赫地方
  西法齊氏世居綏芬地方
  孔尼喇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宻扎氏世居尼瑪察地方
  倭徹埓氏世居葉赫地方
  多興氏世居訥殷地方
  博都哩氏世居索倫地方
  赫齊拉氏世居雅蘭地方
  雅佳氏世居輝發地方
  桓泰氏世居雅蘭地方
  喀爾庫氏世居烏拉地方
  福錫氏世居福山地方
  莽果氏世居烏拉地方
  等謹按莽果本元部名見元史以部為氏崆果囉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葉祿氏世居葉赫地方
  飄佳氏世居薩穆占地方
  扎克塔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綽囉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索濟雅喇氏世居大凌河地方
  瓦爾喀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鄂綽囉氏世居瓦爾喀地方
  瑚爾哈蘇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恆吉哩氏世居楝鄂地方
  索徹哩氏世居烏拉地方
  錫強氏世居鄂勒歡地方
  申穆哩氏世居珠舍哩地方
  杭佳氏世居哈達地方
  巴雅爾齊氏世居諾羅地方
  阿賚氏世居翁鄂羅城地方
  伊勒穆氏世居哈達地方
  錫瑪喇氏世居額楚地方
  瑚爾泰氏世居輝發地方
  喀克錫哩氏世居陽石木地方
  索囉恰氏世居雅爾呼地方
  沙達喇氏世居輝發地方
  等謹按沙達喇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范佳氏世居輝發地方
  努嚕氏世居輝發地方
  額哲氏世居蘭河山地方
  蘇爾佳氏世居松花堡地方
  申佳氏世居烏拉地方
  謨岳囉氏世居舒穆祿村地方
  玉圖墨氏世居哈達地方
  洪果竒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周成氏世居周齊理地方
  哈巴氏世居哈達地方
  嘉穆呼氏世居輝發地方
  良佳氏世居瀋陽地方
  舒佳氏世居黑龍江法喀堡子地方
  䝉果氏原籍無考
  努爾哈拉氏原籍無考
  圖爾佳氏原籍無考
  洪袞氏世居薩哈爾察地方
  拜嘉喇氏世居呼爾哈地方
  納哈塔氏世居郭囉羅溝地方
  等謹按納哈塔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尼庸特氏世居法穆納哈達地方
  哈爾拉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瑚塔氏世居科爾沁地方
  博爾濟氏世居東城地方
  等謹按博爾濟氏考八旗氏族通譜滿洲𫎇古兩見今併入滿洲姓內又考䝉古博爾濟氏世居扎賚特及錫喇穆楞地方
  定吉哩氏世居西域地方
  拉顔氏世居界凡地方
  琿達竒氏世居訥殷地方
  托和爾秦氏世居齊齊哈爾地方
  色勒傑氏世居伊蘭費爾塔哈村地方
  伊穆圖氏原籍無考
  格佳喇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富蘇瑚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博勒卓克氏世居烏拉地方
  佛多錫墨哩氏世居珠舍哩地方
  喀喇氏世居錫伯哩城地方
  等謹按喀喇本元部名見元史以部為氏周延氏世居訥殷江地方
  唐顔氏世居訥殷江地方
  陶佳氏世居伊蘇地方
  等謹按陶佳氏考八旗氏族通譜滿洲䝉古兩見今併入滿洲姓內又考𫎇古陶佳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鄭佳氏世居瀋陽地方
  瑚鼎氏世居和羅山秦地方
  格爾齊氏世居尼瑪察地方
  珠嚕氏世居赫舍哩河地方
  等謹按珠嚕本金部名見金史以部為氏喀爾拉哈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玉嚕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占尼氏世居瑪察地方
  崔穆魯氏世居瑪察地方
  梅佳氏世居綏芬地方
  巴顔氏世居齊齊哈爾地方
  等謹按巴顔遼屬國金部名後為姓以部為氏䝉古列傳有巴顔氏今併入又考䝉古巴顔氏世居敖漢地方
  瞻楚琿氏世居卦勒察地方
  扎雅扎喇氏世居雅蘭地方
  石富察氏世居倭濟地方
  達普圖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多拉爾氏世居黒龍江地方
  多爾塔拉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孟克伊哷氏世居蜚悠城地方
  克哷氏世居尼雅滿地方
  等謹按克哷本元部名見元史以部為氏嘉瞻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圖薩喇氏世居葉赫地方
  棟阿氏世居那木都魯地方
  額宜蘇氏世居墨爾根村地方
  多秦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阿喇氏世居烏拉地方
  圖勒哩氏世居索倫地方
  遜綽爾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烏顔齊氏世居烏拉呼達里村地方
  揚額哩氏世居伯都訥地方
  瑚佳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等謹按瑚佳氏考八旗氏族通譜滿洲𫎇古兩見今併入又考䝉古瑚佳氏世居烏喇特地方雅爾薩喇氏世居黑龍江雅爾庫哩村地方
  保佳氏世居安禇拉庫地方
  喀爾佳氏世居索倫地方
  方佳氏世居瀋陽地方
  富珠哩氏世居富珠哩地方
  等謹按富珠哩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瑚圖哩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濟拉喇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布希氏世居葉赫地方
  等謹按布希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
  留濟哩氏世居黒龍江地方
  錫爾馨氏世居赫圖阿拉地方
  等謹按錫爾馨本元姓見元史以姓為氏希卜蘇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全佳氏世居葢州地方
  莽佳氏世居葢州地方
  豐佳氏世居長白山瑪克丹地方
  瑚圖氏世居葉赫地方
  崔佳氏世居哈達地方
  伊蘇氏世居蘇瓦顔溝地方
  尼音圖氏世居哈達地方
  鈕圖氏世居哈達地方
  罕楚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農吉勒氏世居哈達地方
  阿勒巴齊氏世居扎滿和羅地方
  成尼氏世居遼陽地方
  穆達齊氏世居瓦爾納哈地方
  揚那氏世居揚察地方
  塞赫哩氏世居諾羅村地方
  玉庫哷氏世居洪艾地方
  那克塔氏世居郭囉羅地方
  烏魯哩氏世居沾地方
  穆佳氏世居額木赫索囉地方
  布薩氏世居瓦爾喀地方
  等謹按布薩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
  猷格氏世居寧古塔地方
  愛義氏世居愛琿地方
  徹葉哷氏世居寧古塔地方
  烏錫氏世居赫徹木地方
  額珠氏世居舒舒地方
  瑚爾佳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瑚爾哈喇氏世居伯都訥地方
  烏庫哩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黑赫穆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訥哷氏世居黒龍江地方
  敷辰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秋舒哩氏世居扎庫木地方
  耀佳氏世居葉赫地方
  烏勒錫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吳努齊氏世居蜚悠城地方
  溫登額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烏努氏世居都白城村地方
  烏什拉氏世居扎庫木地方
  等謹按烏什拉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顔珠氏世居雅達琿春村地方
  弼爾雅氏世居愛琿地方
  珠爾竒氏世居薩爾哈占地方
  邊佳氏世居輝發地方
  恭佳氏世居哈達地方
  錫爾圖氏世居伯都訥地方
  墨呼哩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哈蘇哩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哈薩喇氏世居伯都訥地方
  等謹按哈薩喇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墨爾赫氏世居哈達察漢地方
  哈斯呼哩氏世居伯都訥地方
  伊伯氏世居寧古塔地方
  瑚徳哷氏世居烏拉地方
  烏勒哩氏世居葉赫地方
  成佳氏世居蘇完地方
  寧佳氏世居寧古塔地方
  布爾尼氏世居尼瑪察地方
  瑚嚕氏世居烏拉地方
  文扎氏世居長白山地方
  索多哩氏原籍無考
  薩木錫爾氏世居索倫地方
  通果蘇氏世居老寨子地方
  卓顯氏世居雅爾渾費顔地方
  那木圖氏世居渾都和色地方
  哈斯呼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富斯庫氏世居墨絡古地方
  赫爾蘇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烏裕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官佳氏原籍無考
  扣岱氏世居哈達地方
  修墨哩氏世居呼爾哈地方
  額木特理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松吉氏世居汪秦地方
  葉墨勒氏世居葉赫地方
  拜察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岳察氏世居胡什塔地方
  尼珠氏世居哈達地方
  賡音氏世居黑龍江地方
  持佳氏世居哈達地方
  石佳氏世居葉赫烏蘇河地方
  都勒氏世居額爾赫村地方
  南福祿氏世居呼爾哈地方
  郎佳氏世居遼陽地方
  仁佳氏世居司旺堡地方
  休佳氏世居烏拉瑪地方
  赫哲氏原籍無考
  唐佳氏原籍無考
  文徳氏世居塔克什城地方
  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烏拉地方
  等謹按前卷滿洲姓氏內間有一姓下俱非及格之人即不載入此卷自精吉氏以下名位均未顯著概不登載







  皇朝通志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巻六
  氏族畧
  䝉古八旗姓
  博爾濟吉特氏散處錫喇穆楞烏嚕特扎嚕特克嚕倫察哈爾呼倫貝爾克什克騰阿巴噶巴岳特等地方恩格徳爾正黃旗人世居錫喇穆楞地方 國初率部屬來歸授三等子尚公主封為額駙諡端順其長子囊努克任內大臣授二等輕車都尉四子額爾克戴青係公主所出襲三等子任內大臣晉一等侯累封至二等公諡勤良其子費揚古襲三等公任內大臣其子拉爾泰襲三等公任散秩大臣其姪噶爾薩襲一等侯晉三等公加封號為奉義公任散秩大臣兼佐領又恩格徳爾曾孫扎克丹由三等輕車都尉征準噶爾有功任都統內大臣諡敏恪又恩格徳爾之弟莽果爾岱授三等子以破流賊功晉一等伯其姪巴特瑪襲任內大臣古爾布什鑲黃旗人恩格徳爾同族 國初率部屬來歸授三等子尚公主封為額駙   賜清卓哩克圖號後圍錦州有功累授一等子任兵部尚書諡襄敏其子鄂齊爾任內大臣副都統巴拜鑲白旗人恩格徳爾同族國初率部屬來歸授三等子諡僖順其次子阿玉什襲加二等子明安正黃旗人世居烏嚕特地
  方 國初率族衆來歸授三等子晉二等伯諡忠順其孫巴圖襲任內大臣其姪博倫岱襲一等侯任散秩大臣又明安長子帛坤由三等輕車都尉從征囊努克及扎嚕特有功又擊敗大凌河兵敘功授三等男   賜達爾漢和碩齊號其子鄂濟理襲職累授一等男明安次子多爾濟由騎都尉從征扎嚕特及克什克騰屢敗賊兵取大凌河首先破賊入錦州境先薄城下斬二十二人城內賊兵悉出拒戰大敗之敘功授一等男加至三等子其弟綽爾濟襲任內大臣明安第五子納穆僧格由頭等侍衛從征福建撃海冦鄭成功陣亡贈騎都尉加三等子諡直勇祀昭忠祠索諾木正藍旗人明安同族 國初率部屬來歸授二等子諡順良其子噶爾瑪僧格襲加至三等伯巴朗正藍旗人明安同族由二等輕車都尉從征山東撃敗檯頭營馬步兵破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屢著戰功征福建招撫一府三縣又攻南安縣首先奪門克其城累授二等男任都察院副都御史其子拉普齊襲職從征雲南屢敗何繼祖胡國秉等敘功授一等男任䕶軍㕘領其子旒相襲一等男任刑部侍郎拜音岱正紅旗人明安同族 國初率部屬來歸授二等輕車都尉其子綽爾濟襲累加至三等男其弟色辰扣襲從征江西陣亡贈一等男祀昭忠祠又拜音岱之姪諤勒哲由三等輕車都尉入山海闗敗流賊兵二十萬衆又平定河南江南屢著戰功加至三等男其子巴拜襲從征雲南敗何繼祖胡國秉等加二等男布彥岱鑲紅旗人明安同族 國初來歸授一等輕車都尉從征寧逺有功授二等男   定鼎時撃敗流賊二十萬衆加一雲騎尉任都統禮部尚書其子鄂穆布襲加一等男又布彥岱曽孫伊倫竒係和碩額駙任副都統達賴鑲藍旗人明安同族 國初率部屬來歸授二等輕車都尉其孫巴莽襲職加至三等男任䕶軍㕘領其子諸神保襲職從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布當正藍旗人明安同族 國初率部屬來歸授二等輕車都尉從征遵化州撃敗賊兵授三等男任刑部侍郎其子和爾渾襲職加至一等男又布當之弟塞凌由三等輕車都尉圍錦州撃敗松山杏山兵破流賊滅福王平定河南江南屢著戰功追騰吉斯連敗土謝圖汗碩羅汗等兵敘功加至三等男其子嘉穆揚任杭州將軍諡敏恪又塞凌之孫宗扎普任西安將軍巴克貝勒鑲黃旗人世居扎嚕特地方 國初率部屬來歸授其子鄂齊里桑徳赫馬為騎都尉擢內大臣征董夔有功授三等男其子楚輅襲加授二等男又巴克貝勒長子多爾濟第三子滿齊漢俱任內大臣哈喇巴拜鑲黃旗人巴克貝勒同族 國初來歸授其長子拉什喜布為頭等大臣孫阿爾善任都統刑部尚書曽孫阿爾鼐任都統理藩院尚書元孫阿齊圖任內大臣步軍統領古穆鑲黃旗人巴克貝勒同族任都統噶爾瑪葉爾登正黃旗人世居克嚕倫地方 國初率衆來歸授三等子其從弟竒塔特衛徵 國初率部屬來歸從征大凌河撃錦州兵陣亡贈三等男祀昭忠祠其孫諾木齊襲職加至一等男乂竒塔特衛徵之姪錫喇布由一等輕車都尉從征廣東擊敗李定國兵五萬餘衆敘功授三等男特穆登從征錦州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又喀蘭圖竒塔特衛徴之弟由頭等侍衛授一等輕車都尉擢理藩院尚書內大臣諡敏壯其子察渾襲職加授三等男後從征江西陣亡贈二等男祀昭忠祠寨桑鑲藍旗人噶爾瑪葉爾登同族 國初率族衆來歸   賜達爾漢和碩齊號授三等男其子博什喜襲以破流賊功授一等男寨桑之姪巴特瑪授三等輕車都尉圍錦州敗松山兵又撃敗流賊二十萬衆追至慶都縣又大敗之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其子班達爾沙襲職併授為一等子塞凌正白旗人噶爾瑪葉爾登同族國初率衆來歸授三等輕車都尉其子富爾丹襲職加至三等男其子巴扎爾襲從征湖廣陣亡贈二等男祀昭忠祠又塞凌之弟諾爾布由二等輕車都尉從征雲南擊敗馬秉忠等後征江西陣亡贈三等男祀昭忠祠納木鑲白旗人噶爾瑪葉爾登同族 國初率部屬來歸   定鼎時䕶隨和碩肅親王有功授二等輕車都尉其子扎木蘇襲職加至三等男其從弟錫達襲從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二等男拜思瑚朗正白旗人世居巴岳特地方由二等侍衛從征浙江福建連敗楊祿等兵二萬餘衆後在烏龍江撃海冦鄭錦陣亡贈騎都尉其弟薩圖由䕶軍㕘領從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並祀昭忠祠圖爾濟葉爾登鑲白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 國初率部屬來歸授三等男其子古祿襲圍錦州撃敗松山兵又敗流賊二十萬衆敘功累加至三等子巴爾巴圖魯圖爾濟葉爾登同族 國初來歸授三等男其次子諾們達賴襲加至一等男第三子邁蘭由䕶軍㕘領從征江西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昂坤都稜正黃旗人國初來歸授三等男寨桑正藍旗人世居呼倫貝爾地方 國初率部屬來歸授三等男其子扎住襲加至一等男烏巴什鑲藍旗人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國初來歸授二等男其從弟阿納達襲加至一等子從征江西陣亡贈一雲騎尉祀昭忠祠科爾沁貝勒莽古思為   孝端文皇后之父科爾沁貝勒寨桑為   孝莊文皇后之父科爾沁多羅貝勒綽爾濟為   孝惠章皇后之父阿祿哈鑲黃旗人世居科爾沁地方 國初來歸任領侍衛內大臣授一等男諡勤僖鄂克綽特巴正藍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由一等輕車都尉從征湖南陣亡贈三等男祀昭忠祠噶爾瑪索諾木正黃旗人世居阿巴噶地方 國初來歸尚公主封為額駙其子寨桑授三等子任散秩大臣武納格正白旗人授三等公必里克圖正藍旗人任都統加太子少師諡恪僖沙里布任都統從征陣亡任騎都尉諡襄壯祀昭忠祠巴扎爾授三等男從征陣亡祀昭忠祠滿韜授三等男舒木布鑲藍旗人世居烏葉爾拜柴地方任江南江西總督其從孫碩瞻係和碩額駙安泰正白旗人任都統色克慎正白旗人任直𨽻總督荊州將軍臣等謹按博爾濟吉特氏為元太祖之裔其見於八旗𫎇古者皆編入滿洲旗分之姓至科爾沁貝勒莽古思寨桑綽爾濟乃
  孝端
  孝莊
  孝惠三後之所鍾祥為我
  朝戚畹貴族謹録其官爵名號於氏內若內扎薩克之扎賚特都爾伯特郭爾羅斯喀喇沁土黙特敖漢奈曼巴林扎嚕特阿嚕科爾沁翁牛特克什克騰喀爾喀左翼喀爾喀右翼烏珠穆沁浩齊特蘇尼特阿巴噶阿巴哈納爾四子部落茂明安烏喇特鄂爾多斯外扎薩克之喀爾喀土謝圖汗部車
  臣汗部扎薩克圖汗部賽音諾顔部阿拉善厄魯特部青海之和碩特諸部同為元裔而分族別氏皆八旗氏族通譜所未載以非編入旗分故從畧也今遵通譜例闕之而附著其畧於此
  薩爾圖氏世居葉赫及扎嚕特地方噶賴正紅旗人世居扎嚕特地方由三等䕶衛從征福建陣亡贈雲騎尉其從孫兆住由驍騎校從征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並祀昭忠祠又噶賴叔祖禇庫年十七從   太宗文皇帝圍大凌河賊驍將車濟格突出跴陣禇庫獨迎戰生擒之續征大同攻左衛城先登擊賊賊傷其後頸猶扶額力戰遂克其城   賜巴圖魯號授騎都尉任副都統後征四川擊賊張獻忠大敗之徵福建在烏龍江擊敗賊艘二百餘隻敘功授一等輕車都尉諡襄壯祀賢良祠
  鼐竒特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郭爾羅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布顔塔布囊正黃旗人 國初來歸授騎都尉從征董夔及錦州松山屢著戰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加授三等男其姪茂竒塔特襲職從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二等男
  和爾氏世居塔布諾特地方楝阿賴鑲白旗人國初來歸由䕶軍㕘領從征山東擊敗吳三桂兵圍錦州屢敗塔山松山寧逺兵征黑龍江圍博和理城扼其汲道四日降之招服哈爾塔遜等四村後圍中前所乗夜奪門克之授雲騎尉定鼎時破流賊二十萬衆征湖廣敗賊一隻虎於荊州府征福建屢敗傅國用等兵攻克建寧府及同安等十五縣又招服一州七縣授一等輕車都尉任副都統兼都察院副都御史
  實寶禪氏世居哈喇烏蘇齊巴漢台地方
  塔塔爾氏世居察哈爾地方索寧正黃旗人由閒散從征黒龍江斬獲甚衆征山東攻萊蕪縣首先登城克之   賜巴圖魯號授騎都尉後征大同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其子巴圖襲從征湖廣陣亡贈二等輕車都尉並祀昭忠祠唐喀祿正藍旗人任理藩院侍郎副都統征西路陣亡祀昭忠祠
  舒嚕氏世居科爾沁地方金柱鑲藍旗人由三等輕車都尉從征福建陣亡贈二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
  岳諾特氏世居扎嚕特地方
  赫嚕克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彰扎爾氏世居科爾沁地方
  郭爾羅斯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等謹按今內扎薩克有郭爾羅斯部以部為氏翁阿哩氏世居阿巴噶地方
  公吉喇特氏散處阿喇克綽特等地方
  烏新氏世居錫喇穆楞地方
  巴岳特氏散處阿巴噶巴岳特等地方永國正黃旗人世居阿巴噶地方任禮部侍郎征凖噶爾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巴爾宻特鑲黃旗人世居巴岳特地方任都統衆佛保鑲藍旗人任都統
  等謹按巴岳特係地名以地為氏
  科本氏世居厄魯特地方巴朗正黃旗人 國初來歸由䕶軍校從征山東四川有功後在蟠龍山遇王屏藩等率衆水陸來戰奮勇進撃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地方圖爾噶圖鑲藍旗人 國初來歸由閒散從征山東攻登州首先登城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阿穆尼布塔斯氏世居蓀尼喀扎哩地方阿海正黃旗人 國初來歸由閒散從征遵化州首先登城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布嚕特氏世居喀爾喀地方
  烏濟吉特氏世居巴顔喀喇及克什克騰地方烏巴什正藍旗人世居巴顔喀喇地方由䕶軍校從征四川陣亡贈雲騎尉其孫扎穆素襲從征雲南屢敗何繼祖胡國秉等兵後在武磨山擊馬寳等陣亡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並祀昭忠祠
  翁科特氏世居錫喇穆楞及烏嚕特地方
  烏齊喜特氏世居烏嚕特地方博囉達漢鑲紅旗人由驍騎校從征雲南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烏嚕特氏散處巴岳特及錫喇穆楞等地方
  等謹按烏嚕特係地名以地為氏
  庫布特氏世居錫喇穆楞地方碩色鑲白旗人由章京從征雲南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公吉爾氏散處烏嚕特察哈爾等地方巴特瑪鑲黃旗人世居烏嚕特地方由佐領從征江西有功在洞庭橋等處連敗賊耿精忠等四萬五千餘衆又在饒州府等處屢敗賊水陸三萬餘衆後在韶州府遵花山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布勒哈齊氏世居烏嚕特地方阿岱鑲黃旗人由防禦從征雲南貴州屢撃敗李定國等兵二萬餘衆後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伊圖黙氏世居科爾沁地方諾穆渾鑲黃旗人由䕶軍校從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鄂卓氏世居葉赫地方穆騰額鑲紅旗人由䕶軍校從征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穆舒正紅旗人任副都統從征陣亡祀昭忠祠
  威古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綽世啟正黃旗人由驍騎校從征陜西撃敗髙定等兵後圍秦州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吹霍克親氏世居察哈爾地方達蘭正紅旗人由三等䕶衛從征福建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鄂爾圖特氏世居烏拉地方永順正黃旗人由䕶軍校從征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等謹按鄂爾圖特氏本元姓見元史以姓為氏海佳氏世居科爾沁地方海潮龍鑲藍旗人 國初來歸任將軍
  扣懇氏世居喀喇沁及烏嚕特地方
  烏梁海氏世居喀喇沁及烏嚕特地方
  等謹按烏梁海本元部名見元史以部為氏又內扎薩克之喀喇沁土黙特左翼都統皆烏梁海氏元臣濟拉瑪之裔
  扎拉爾氏世居烏嚕特及察哈爾地方
  等謹按扎拉爾本元部名見元史以部為氏寶濟氏世居科爾沁及察哈爾地方
  滿津氏世居錫喇穆楞地方
  博爾濟斯氏散處烏嚕特及克什克騰察哈爾等地方
  巴雅喇氏散處察哈爾喀喇沁等地方
  博碩氏散處鄂爾多斯喀喇沁等地方
  塞克圖氏世居土黙特及科爾沁等地方
  卓特氏散處錫喇塔拉義州巴林等地方渾津正藍旗人任副都統以軍功授一等子諡壯勤阿濟拜正藍旗人授男爵諡勤僖
  等謹按卓特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
  納賴氏世居烏喇特地方
  耨埒特氏世居錫喇塔拉及扎嚕特地方
  烏蘭氏世居呼倫貝爾地方
  鄂勒濟斯氏世居科爾沁及察哈爾地方
  博爾濟克氏世居扎嚕特及科爾沁地方
  等謹按博爾濟克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兆佳氏世居扎嚕特及察哈爾地方
  博囉氏世居扎嚕特及阿嚕科爾沁地方
  齊穆克氏世居烏嚕特及克什克騰等地方
  煌古台氏世居歸化城土黙特及喀喇沁地方
  阿拉克塔氏世居哈喇烏蘇齊巴漢台地方
  布楞都爾本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沙喇圖嚕騰氏世居克嚕倫地方
  奈曼氏世居敖漢及烏嚕特地方
  等謹按奈曼本遼部名見元史今內扎薩克有奈曼部以部為氏
  唐古爾氏世居科爾沁及毛家屯地方
  竒壘氏世居科爾沁及察哈爾地方
  巴雅克氏世居錫喇塔拉地方
  烏哩津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阿魯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察哈爾氏世居察哈爾及布爾噶蘇台地方
  等謹按察哈爾係部名以部為氏
  克爾徳氏世居科爾沁地方
  錫訥楚克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達喇明安氏世居鄂嫩果爾地方
  鄂宻特氏世居錫喇塔拉及上都河地方
  洽特氏世居錫喇塔拉地方
  錫訥特氏世居錫喇塔拉地方
  烏喇特氏世居翁克都濟訥爾及哈達地方
  等謹按烏喇特係部名以部為氏
  雅蘇氏世居巴岳特及烏嚕特地方
  墨爾濟吉特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吉禮圖氏世居錫喇塔拉地方
  墨爾竒特氏世居扎嚕特地方
  泰錫納喇氏世居扎嚕特地方
  瑪爾吉特氏世居扎嚕特地方
  翁濟勒金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納雅氏世居扎嚕特地方
  等謹按納雅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
  瑚岳囉氏世居扎嚕特地方
  錫璘氏世居巴延烏拉地方
  等謹按錫璘本元姓見元史以姓為氏
  達囉克氏世居扎嚕特地方
  烏哩特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扎哈蘇沁氏世居扎嚕特地方
  克勒徳氏世居巴延烏拉地方
  錫爾哈氏世居阿喇克綽特地方
  齊布齊努特氏世居巴爾呼地方
  兆巴爾氏世居扎嚕特地方
  薩勒珠特氏世居敖漢巴林地方
  旺扎布氏世居科爾沁地方
  瑪朗阿氏世居科爾沁地方
  扎哈拉氏世居阿巴噶地方
  克哩特氏世居阿里瑪圖地方
  章圖哩氏世居土黙特地方
  克穆齊特氏世居鄂爾謨克地方
  烏爾漢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鐘吉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通塞理氏世居薩哈爾察地方
  卓爾和沁氏世居克嚕倫地方
  扎穆爾氏世居大凌河地方
  博爾竒濟斯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塔爾瑚努特氏世居克嚕倫地方
  博第斯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博爾蘇特氏世居錫喇穆楞地方
  喀爾努克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赫錫特氏世居克嚕倫地方
  裕爾氏世居阿嚕科爾沁地方
  扎嚕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等謹按扎嚕特係地名以地為氏
  索諾圖氏世居喀喇沁地方
  伍堯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舍爾諾囉雅蘇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烏齊熙哩氏世居白玉圖地方
  巴哩氏世居科爾沁地方
  烏納特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翰佳氏世居錫喇穆楞地方
  沙岳特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伯蘇氏世居喀喇沁地方
  猷佳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艾耀施氏世居科爾沁地方
  冬果爾氏世居科爾沁地方
  瑪喇拉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蘇穆察氏世居鄂爾多斯地方
  旺吉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哈勒圖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竒塔特車爾貝國初來歸授總兵世職順治初以軍功加一等子
  赫爾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章穆氏世居科爾沁地方
  哈納克氏世居錫喇塔拉地方
  布蘇克氏世居錫喇塔拉地方
  齊布齊特氏世居錫喇塔拉地方
  達魯特氏世居錫喇塔拉地方
  阿蘇特氏世居錫喇塔拉地方
  等謹按阿蘇特本元部名見元史以部為氏哈哩特氏世居錫喇塔拉地方
  卓啓斯氏世居哈達地方
  䝉古氏世居土黙特地方
  等謹按䝉古本部名金時有𫎇古呼喇䝉古滿都諸人葢以部為氏至元太祖入居此部後創大業以之賜姓䝉古遂為元之總部而𫎇古氏為大族考元史列傳中有稱䝉古氏者此本部人以部為氏者也有稱䝉古某氏者此別部人來降編入𫎇古軍因而賜姓者也今䝉古中尚有此氏葢即金元之遺族為䝉古諸族中之一姓雲
  烏喇特哈克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巴顔圖氏世居克嚕倫地方
  阿嚕羅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額哲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齊布樵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杭津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唐古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伊爾佳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扎穆雅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常佳氏世居巴林地方
  魯布哩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佳吉哩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瑚爾漢氏世居大凌河地方
  巴濟哩氏世居鴨緑江地方
  瑪吉特氏世居土黙特地方
  卓爾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科爾沁氏世居塔濵格爾地方
  操佳氏世居大凌河地方
  來黙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蘇尼特氏世居巴顔鄂隆地方
  等謹按蘇尼特氏本元姓見元史以姓為氏扎賴氏世居錫喇塔拉地方
  翁舍占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烏朗哈特氏世居巴顔鄂隆地方
  卓多穆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等謹按卓多穆氏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掦吉氏世居喀喇沁地方
  珠爾吉特鄂謨克氏世居錫喇塔拉地方
  功格喇布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濟喇敏鄂瑪特氏世居錫喇塔拉地方
  鄂拉本氏世居巴顔鄂隆地方
  庫布克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等謹按庫布克氏本元姓見元史以姓為氏色徹氏世居科爾沁地方
  克穆楚特氏世居烏嚕特地方
  瑪扎克氏世居錫喇塔拉地方
  鄂喇坤氏世居巴顔鄂隆地方
  瑚爾琿氏世居錫喇塔拉地方
  鄂謨克氏世居巴顔和羅地方
  超穆特氏世居布爾噶蘇台地方
  納伊氏世居呼倫貝爾地方
  墨爾齊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博爾齊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濟魯特氏世居科爾沁地方
  烏佳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江吉氏世居布爾哈圖城地方
  鴻果囉氏世居科爾沁地方
  瑚嚕克氏世居巴林地方
  旺扎爾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拜達爾氏世居蘇尼特地方
  瑚勒庫爾氏世居科爾沁地方
  齊布楚特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博和羅克氏世居科爾沁地方
  沙查海氏世居克嚕倫地方
  赫哷氏世居巴林地方
  謨錫哷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額勒輝額哲特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精吉集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托羅特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等謹按托羅特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實埒氏世居烏葉爾拜柴地方
  公吉特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舒穆爾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兆囉特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音齋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岳羅沁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博羅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遜尼耀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漕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徹穆袞氏世居喀喇沁地方
  等謹按徹穆袞本金姓見金史以姓為氏催珠克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理塔哩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侯佳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索羅噶爾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葉古祿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正訥魯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土黙特氏世居中衛地方
  等謹按土黙特係部名以部為氏今內扎薩克有土黙特部
  拜禪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旺舒特氏世居中衛地方
  旺古爾沁氏世居中衛地方
  兆達爾漢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掦藹氏世居喀喇沁地方
  布古魯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遜津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克穆楚氏世居庫坤果爾地方
  布爾圖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錫喇圖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伊扎爾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扎穆懇氏世居克什克騰地方
  髙達瑪氏世居鄂爾多斯地方
  佟尼耀特氏世居察哈爾地方















  皇朝通志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七
  氏族畧
  附載滿洲八旗姓
  等謹按滿洲𫎇古姓氏具載八旗氏族通譜前卷已倣照編列今考八旗通志內名臣勲臣忠烈各傳及行查八旗檔冊所載姓氏有八旗氏族通譜所未見者謹另載一卷以備稽覽至所載之人無多不能以官職崇卑為區別悉照本傳及原冊録入其原籍無考者概不登載雲
  洪羅氏拖色鑲黃旗人世居松阿里烏拉地方從征耿吳二逆敘功授騎都尉鄂岳氏五格鑲黃旗人世居錫伯哩城哈達地方從征吳逆及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騎都尉英資鑲紅旗人世居葉赫地方康熙中從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顔濟氏伊騰鑲白旗人世居葉赫地方從征浙江雲南有功授雲騎尉
  費雅氏吞珠祜鑲白旗人世居輝發地方從征吳逆有功授雲騎尉
  額托氏薩音達哩正紅旗人世居長白山地方順治中從征俄羅斯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其子席錦泰襲職從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加授騎都尉
  老溝氏金泰正紅旗人世居老溝地方雍正中由前鋒校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等謹按老溝係地名以地為氏
  托里氏簡泰鑲白旗人世居薩哈連烏拉地方順治中從征雲南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松顔氏烏噶達鑲紅旗人世居尼雅滿地方康熙中從征吳逆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倉佳氏噶布碩鑲藍旗人世居松阿里河地方崇徳中從征明陣亡贈佐領其弟西竒納襲職順治中從征山東陣亡加贈雲騎尉並祀昭忠祠
  商佳氏海保鑲藍旗人世居鄂和地方康熙中從征陜西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鄂諾氏西宻賴鑲黃旗人世居薩哈連烏拉地方任副都統雍正中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修和哩氏齊拉布正白旗人康熙中從征江西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博爾津氏巴扎爾正白旗人世居阿巴噶克嚕倫地方從征吳逆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扎嚕察氏索倫正白旗人世居杜賢地方康熙中由藍翎侍衛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郭齊里氏特穆深鑲紅旗人世居徳爾吉阿庫哩地方崇徳中從征山東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鈕旺堅氏烏達納鑲藍旗人世居輝發地方崇徳中從征明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覺爾察氏達海正藍旗人世居覺爾察地方通滿漢文 國初直 內廷専司滿文翻譯漢書天聰中   賜巴克什號授遊撃世職諡文成辛泰正白旗人任三等輕車都尉䕶軍統領從征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錫爾根正白旗人任內大臣加太子太保其孫珍泰任齊齊哈爾將軍牛鈕鑲紅旗人從征耿逆及𠞰海冦屢著軍功任副都統
  等謹按覺爾察係地名以地為氏
  伯蘇特氏廣東鑲藍旗人世居佛阿拉地方以從征吳逆功授雲騎尉
  薩瑪喇氏花色鑲黃旗人世居寧古塔地方康熙中從征四川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諤爾格氏徳福鑲黃旗人世居薩哈連烏拉諤爾格村地方雍正中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拉庫勒氏卓爾泰鑲黃旗人世居穆楞扎古喇地方雍正中以征西藏功授騎都尉精格哩氏薩哈連正黃旗人世居烏拉地方崇徳中從征錦州有功又敗流賊敘功授騎都尉
  烏雅拉氏科爾堪正黃旗人世居薩哈連烏拉地方崇徳中從征山東有功授騎都尉
  定鼎時以敗流賊功加二等輕車都尉

  扎特黑氏海都正黃旗人世居額木赫索囉地方以征吳逆及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
  鼐齊哩氏希岱正藍旗人世居克什克騰地方國初從征山東有功   賜巴圖魯號授騎都尉順治中從征廣東敘功加一等輕車都尉兼雲騎尉
  索察喇氏郭濟正藍旗人世居吉林烏拉地方以從征吳逆功授騎都尉塔勒滿鑲藍旗人以從征耿逆及平海寇功授雲騎尉
  索爾濟氏塔那喀鑲藍旗人世居烏拉地方以從征耿逆及厄魯特噶爾丹功授騎都尉布吉爾根氏扎克丹正藍旗人世居額勒敏地方順治中從征福建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塔察覺爾察氏班布哩正黃旗人天命中侍直內廷勤慎機警有馬爾屯人名穆起者逆謀迎宴力阻勿往   太祖髙皇帝命五人代往盡為所害   太祖嘉其忠直賞賚甚優卒贈騎都尉世職
  阿顔塔塔爾氏喜佛鑲白旗人授一等輕車都尉
  吉朗吉瓦爾喀氏發爾那正白旗人世居長白山地方   定鼎時撃破流賊又從征浙江江西貴州屢著戰功授三等輕車都尉
  噶爾噶斯氏鄂爾竒逹遜正黃旗人任副都統授三等勤敬伯
  大佳氏色海鑲黃旗人世居杭間地方從征大同及征流賊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
    附載䝉古八旗姓
  揆龍氏阿什岱鑲黃旗人世居克什克騰地方天聰時從征明有功   賜巴圖魯號授雲騎尉平定河南及征貴州敘功累加至三等男
  烏宻氏巴賴都爾莽鼐正黃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崇徳中來歸從征錦州陣亡贈三等子祀昭忠祠其子哈岱襲職以征浙江海冦功加授一等子任內大臣其子阿喇納襲職康熙中以征吐魯番功授都統晉封三等伯諡僖恪
  錫喇氏克什圖鑲黃旗人世居科爾沁地方崇徳中從征明有功授騎都尉又以追流賊功加一雲騎尉
  巴林氏那親鑲紅旗人任都統代通鑲紅旗人任副都統授三等男
  等謹按今內扎薩克有巴林部以部為氏齊墨氏徳根鑲黃旗人世居義州地方順治中從征江西廣東敘功授騎都尉加一雲騎尉卓克氏諤勒哲圖正紅旗人世居浩齊特地方崇徳中從征山東有功贈雲騎尉坦開氏托克托瑚正紅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順治中以破流賊及征浙江功授雲騎尉加騎都尉
  烏璘氏滿都祜鑲白旗人世居科爾沁地方順治中從征浙江有功授騎都尉加二等輕車都尉
  鄂秦氏鄂爾和岱鑲白旗人世居葉赫地方從征吳逆有功贈雲騎尉
  濟特氏海色鑲紅旗人從征雲南有功授雲騎尉烏爾占鑲紅旗人康熙中從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雲騎尉
  科特氏訥爾徳正藍旗人世居葉赫地方順治中以破流賊及征浙江功授雲騎尉加騎都尉
  鈕掄氏額爾吉圖正藍旗人世居巴林地方順治中以敗流賊及征四川有功授雲騎尉加三等輕車都尉
  台楚氏托克托囉鑲藍旗人世居巴林地方天命中從征囊努克有功授備禦世職定鼎時以敗流賊功加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
  表特氏格對正藍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康熙中從征湖廣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巴遜氏布徳正藍旗人世居克什克騰地方康熙中從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祀昭忠祠莽那特氏阿賴正黃旗人世居喀爾喀圖呼爾扎地方 國初來歸以軍功   賜名庫魯克逹爾漢授一等㕘將世職順治中駐防漢中以克復忻州功加二等男任都統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諡襄敏
  鄂爾沁氏羅理正黃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天聰中來歸授一等輕車都尉崇徳中從征明錦州陣亡贈副都統祀昭忠祠
  烏梁海濟勒黙氏噶爾圖鑲白旗人世居遼河地方順治初以敗流賊功授騎都尉
  阿勒坦鄂謨克氏阿都賴正藍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順治中從征江南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又撃敗海寇敘功加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
  卓巴魯特氏巴拜正藍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順治中從征浙江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錫爾徳特氏賽色岱正藍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順治中從征貴州旋師至江南撃敗海寇有功授雲騎尉康熙中從征吳逆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博爾和羅氏海三岱鑲藍旗人世居巴岳特地方授騎都尉後從征福建攻廈門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
  薩拉塔克氏戴啟鑲藍旗人世居克什克騰地方從征吳逆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烏爾杭阿氏瑪第鑲紅旗人世居鄂謨倫地方康熙中以員外郎奉差至哈宻被漢都等屬下所害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珠爾齊特氏羅里正黃旗人授三等男
  喀爾諾特氏多鼐正藍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順治中從征廣東廣西旋師至江寧撃海寇鄭成功陣亡贈騎都尉又加一雲騎尉祀昭忠祠綽爾們正藍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崇徳時來歸順治初以軍功授一等男後從征陣亡祀昭忠祠
  伊克明安氏青海輝特部扎薩克圖汗部之厄魯特一旗皆伊克明安氏扎哈齊特氏拜音圖正白旗人順治中從征江西有功授雲騎尉加騎都尉阿喇克球氏阿必達正白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從征耿吳二逆及噶爾丹有功授騎都尉
  竒爾果特氏嘉穆蘇正紅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崇徳中從征山東濵州有功賜巴圖魯號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
  徳特齊特氏諾們鑲白旗人世居英郭和羅地方天聰中授騎都尉加一雲騎尉烏訥穆爾氏阿齊圖鑲白旗人世居薩喇穆魯地方順治初以從征山西四川功授雲騎尉後征廣東敘功加二等輕車都尉
  鄂恩濟特氏喀喇岱鑲紅旗人世居巴林地方天聰中授騎都尉順治中以撃流賊功加三等輕車都尉
  竇里吉特氏羅邦鑲紅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順治初以撃流賊征陜西有功授雲騎尉
  烏濟竒特氏噶爾瑪正藍旗人世居克什克騰地方從征吳逆有功授雲騎尉瑚拉巴斯氏叟色鑲藍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國初從征明有功   賜巴圖魯號授佐領
  圖羅魯特氏圖薩圖正藍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從征吳逆有功授雲騎尉噶必齊克氏烏巴里沙津鑲藍旗人係喀喇沁貝勒 國初來歸從征張家口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
  齊爾博蘇氏特穆里鑲藍旗人世居圖們地方以征殺虎口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其姪布達襲順治中從征湖廣荊州有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加至三等男
  阿爾塔斯氏沙雅鑲藍旗人世居敖漢地方順治中從征雲南有功授雲騎尉哈爾吉努氏烏遜岱正黃旗人世居喀爾喀地方從征吳逆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齊木克圖氏蘇巴什達正紅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從征吳逆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莽格努特氏瑪尼鑲白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從征吳逆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洪鄂羅特氏索羅岱鑲紅旗人世居克什克騰地方崇徳中從征山東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薩爾圖克氏色楞鑲紅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康熙中從征四川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吉爾必斯氏孟額圖正藍旗人任一等輕車都尉
  鄂爾果諾特氏阿岱正黃旗人世居喀爾喀地方國初來歸授三等輕車都尉從征朝鮮屢著戰功加二等輕車都尉任都統其孫巴朗襲職以撃敗李定國兵敘功加至二等男塔本努圖克氏充固正白旗人世居阿勒台杭愛地方崇徳中從征明有功賜巴圖魯號順治中以軍功加一等輕車都尉後從征湖廣陣亡贈三等男祀昭忠祠圖克齊納喇氏庫色鑲黃旗人世居羅和郭爾地方崇徳中從征明有功授雲騎尉加三等輕車都尉
  哈勒齊塔特氏薩拜正紅旗人世居瓦爾喀葉赫地方順治中撃賊有功授騎都尉卓齊布楚特氏圖爾孟克鑲白旗人世居洪果和碩地方順治中従征貴州旋師至江寧敗海冦鄭成功授雲騎尉後從征吳逆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哈爾濟諾特氏巴雅魯鑲白旗人世居薩喇穆魯地方崇徳中從征明有功又撃敗流賊授騎都尉
  布爾哈齊特氏噶爾扎鑲藍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康熙中因差往烏嚕特至哈察被漢都屬下所害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齊岳噶穆特氏威徴正黃旗人世居科爾沁地方天聰時來歸任副都統以軍功授二等輕車都尉順治中征湖廣陣亡贈一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
  阿穆哈爾努氏昻阿正黃旗人世居巴林地方崇徳中來歸從征朝鮮及征明有功授騎都尉
  塔喇巴齊克氏察罕岱鑲藍旗人世居土黙特地方從征吳逆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
  額爾格特恩氏巴圖吉爾嘎勒正黃旗人任副都統內大臣
  圖伯特氏拉錫正白旗人任領侍衛內大臣其子旺扎爾任都統兼領侍衛內大臣理藩院侍郎諡恪慎那穆扎爾任都統靖邊將軍贈一等伯追封三等義烈公諡武毅謨爾琿正白旗人任都統
  綽囉斯氏外扎薩克之都爾伯特部賽音諾顔部之厄魯特二旗皆綽囉斯氏圖爾格氏阿敏道鑲紅旗人任副都統因招降兩和卓為逆回誘害祀昭忠祠伊布齊特氏阿蘭泰正白旗人任都統
  翁果特氏阿哈齊鑲藍旗人世居葉赫地方康熙中從征厄魯特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卓爾古特氏翁愛鑲黃旗人世居科爾沁地方任佐領順治初以敗流賊功加一等輕車都尉
  錫納明安氏都爾瑪占鑲黃旗人世居庫魯黙博爾地方崇徳中從征錦州敗松山杏山兵授三等輕車都尉任議政大臣加二等子諡忠直其子沙吉襲職任內大臣富永鑲藍旗人任都統
  鄂爾克特氏布尼雅錫哩鑲黃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順治中以敗流賊及征四川山西有功授騎都尉加二等輕車都尉加太子少保諡壯果
  博爾吉津氏徳㕘濟旺正黃旗人世居阿巴噶地方天聰中來歸順治中從征騰吉斯敗土謝圖汗兵又敗碩羅汗兵授都統
  索龍古斯氏古魯古正白旗人世居鄂爾多斯地方順治中授騎都尉從征浙江又征雲南緬甸獲桂王敘功加一等輕車都尉阿木古郎正白旗人授二等輕車都尉
  喬噶木克氏文程正黃旗人世居科爾沁地方國初來歸授副都統從征錦州有功授二等輕車都尉其子武程襲任副都統從征陣亡加贈一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
  克什克騰氏海色鑲黃旗人世居巴岳特地方從征明有功   賜巴圖魯號授騎都尉順治初以敗流賊功加一雲騎尉
  等謹按克什克騰係地名以地為氏
  薩喇特卓氏明安鑲黃旗人世居烏嚕特地方崇徳中從征山東有功授雲騎尉加三等輕車都尉
  博古羅特氏錫喇扣鑲黃旗人世居揚什木地方康熙中從征雲南有功授雲騎尉薩爾屯氏琿錦鑲黃旗人世居敖漢地方崇徳中來歸授騎都尉順治中從征山西四川有功加一等輕車都尉
  吉喇特氏班第三珠卜鑲黃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 國初來歸以敗流賊功及征四川廣東敘功授二等子
  格哷勒氏䇿稜色辰鑲白旗人世居伊克濟勒地方崇徳中來歸任戶部㕘政順治中以敗流賊功授二等男加至一等男兼一雲騎尉
  席魯特氏明安逹哩正白旗人世居科爾沁地方任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授二等子諡敏果博貝圖正白旗人任兵部侍郎憲徳正白旗人任工部尚書其子夢麟任戶部侍郎臣等謹按席魯特係地名以地為氏
  崆克禮氏博爾和對正白旗人世居克什克騰地方順治中從征湖廣及貴州有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康熙中擢察哈爾提督授為㕘贊大臣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加贈一雲騎尉諡襄慤祀昭忠祠
  多羅科氏蘇班岱鑲黃旗人世居義州地方崇徳中以圍錦州功授三等輕車都尉順治初擊敗流賊敘功累加至三等男
  泰楚特氏滿篤鑲黃旗人世居哈布塔該哈什拉克地方順治中以敗流賊及征浙江有功授雲騎尉加三等輕車都尉
  杭噶坦氏卓爾斌鑲黃旗人世居羅和邁蘭地方順治中以征江西功   賜巴圖魯號授騎都尉加二等輕車都尉
  和爾欽氏弼勒卓海鑲黃旗人世居揚什木地方以從征耿逆功授雲騎尉扎哩特氏鎖柱鑲黃旗人世居烏喇特地方以從征耿吳二逆有功授雲騎尉薩嚕特氏色楞正紅旗人世居巴林地方從征耿吳二逆有功授騎都尉
  博希特氏博託和鑲白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以從征耿逆有功授騎都尉烏努呼氏哲僧鑲紅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以從征耿逆有功授騎都尉
  都爾哈氏楚布果爾鑲紅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順治中從征貴州及敗海冦鄭成功有功授雲騎尉
  岱齊特氏岳遜岱鑲紅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以従征吳逆功授雲騎尉
  齊哩克氏蘇珠克圖鑲紅旗人世居巴林地方以從征吳逆功授雲騎尉
  博羅特氏班第鑲黃旗人授定北將軍征伊犁有功封一等誠勇公後征西域殉節祀昭忠祠
  翁尼特氏阿濟蘇鑲紅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康熙中從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雲騎尉
  巴嚕特氏拜材正藍旗人以征吳逆功授一等男徳福正藍旗人任雲南鶴麗鎮總兵征緬甸陣亡祀旌勇祠
  竒墨斯氏瑚班正藍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崇徳中從征山東有功授雲騎尉加三等輕車都尉
  博多特氏扎錫轄正藍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從征耿吳二逆敘功授雲騎尉額玉特氏必禮克圖正藍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康熙中從征雲南有功授雲騎尉伊勒們氏穆奎正藍旗人世居敖漢地方康熙中以從征厄魯特噶爾丹功授雲騎尉阿勒特氏叟色鑲藍旗人世居塔巴克哈喇地方崇徳中以征錦州及杏山松山功授騎都尉
  翁吉特氏哈喇爾岱鑲藍旗人世居巴林地方授騎都尉   定鼎時以破流賊有功加授一雲騎尉
  伯克圖氏善丹正藍旗人世居鄂爾多斯地方任都統諡敏壯
  達爾坤氏納穆什希鑲藍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從征吳逆敘功授騎都尉墨爾秦氏巴爾斯巴達爾鑲藍旗人世居台罕地方從征耿逆敘功授騎都尉努特倫氏綽特畢鑲藍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從征吳逆有功授雲騎尉
  珠格德氏巴爾都鑲藍旗人世居克什克騰地方從征吳逆有功授雲騎尉錫魯克氏留實鑲藍旗人世居巴林地方康熙中從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雲騎尉克哷特氏三金鑲黃旗人世居錫喇穆楞地方崇徳中以征山東功授騎都尉順治中由貴州旋師至江寧撃敗海冦鄭成功加一雲騎尉
  科爾遜氏額布根鑲黃旗人世居錫喇穆楞地方從征流賊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錫喇徳氏喀爾珠鑲黃旗人世居揚什木地方康熙中從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額珠特氏和託正黃旗人世居浩齊特地方康熙中從征四川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翁牛特氏克什正黃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康熙中從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贈七品官祀昭忠祠
  等謹按今內扎薩克有翁牛特部以部為氏喀楚特氏納穆僧格正紅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從征吳逆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阿蘇克氏博爾濟正紅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從征吳逆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臣等謹按阿蘇克係地名以地為氏
  翁郭里氏古英鑲白旗人世居寧袞郭羅地方從征吳逆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寧佳特氏博爾博遜鑲白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從征吳逆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鄂濟特氏拜星果勒鑲紅旗人世居巴林地方從征吳逆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烏楚肯氏阿里瑪鑲紅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雍正中以員外郎從征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兆齊特氏舍利保鑲紅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雍正中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博爾克氏宜穆圖正藍旗人世居敖漢地方順治初以擊流賊功授騎都尉後征湖廣陣亡贈一等輕車都尉
  蘇宻爾氏碩蘭泰正藍旗人世居黃山地方由騎都尉從征福建海寇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祀昭忠祠
  巴岳圖氏巴圖禮正藍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順治中征浙江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諾勒特氏烏拉海正藍旗人世居巴林地方從征吳逆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薩喇圖氏阿海正藍旗人世居葉赫地方從征耿逆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囊嘉特氏烏拉岱正藍旗人世居科爾沁地方由䕶軍校從征吳逆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鄂禮克氏達賴鑲藍旗人世居察哈爾地方順治中從征河南江南有功後征甘州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鄂爾敦氏和濟格爾鑲藍旗人世居敖漢地方從征吳逆陣亡贈雲騎尉祀 昭忠祠齊黙特氏羅布希鑲黃旗人以軍功授二等輕車都尉後征吳逆陣亡贈三等男祀昭忠祠
  瑪古思氏班第正黃旗人任都統三等男
  和托果特氏薩喇勒正黃旗人任副都統二等超勇伯











  皇朝通志卷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八
  氏族畧
  等謹按漢人姓氏鄭志氏族畧內俱經編録自無庸重見至滿洲旗分內之高麗尼堪臺尼堪撫順尼堪等姓氏仍應倣照八旗氏族通譜之例另為編載附於滿洲䝉古之後惟名位及格者無多每姓附録數人不以官職崇卑為區別雲
  滿洲旗分內高麗姓
  金氏散處易州蓋州得州等地方新達理正黃旗包衣人世居易州地方天聰中率子弟來歸授為通事官時有新附高麗人登納米恩尼比往來高麗潛蓄異志新達理亷得其情奏   聞皆置於法崇徳中從征高麗遇伏兵以計敗之太宗文皇帝以俘獲高麗人戶編佐領使統之又從征松山有功任內務府三旗火器營總管其孫常明任 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贈太子太保諡慤勤新達理第三弟通事官三達理之曽孫金輝任兵部侍郎又新達理第四弟季達理由䕶軍校從征福建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幾蚌伊鑲黃旗包衣人由司庫從征察哈爾布爾尼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韓氏散居易州開城府等地方韓雲正紅旗人世居易州地方 國初同弟韓尼來歸授二等輕車都尉從征錦州擊松山兵敗之入山海關擊敗流賊二十萬衆敘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其子韓基襲職加至二等男韓尼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其第三子傑都由䕶軍㕘領從征福建擊海冦鄭成功舟師敗之徵四川擊敗施存禮等兵一萬七千餘衆後擊王屏藩陣亡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祀昭忠祠韓尼第四子那秦任黑龍江副都統
  李氏散處黃河套平安道等地方騰那弼鑲藍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其孫滿達由䕶軍校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朴氏散處易州平壤等地方東安鑲白旗包衣人世居易州地方天聰時來歸任內大臣張氏散處易州望京等地方坦濟尼正藍旗人世居易州地方其孫雅圖任都統傅氏原籍無考三蘓正黃旗人其孫額依圖任副都統
  柏氏世居易州地方柏雲正黃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其孫海錫尼由䕶軍校從征耿逆擊敗之又奪洛陽橋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洪氏散處南大門易州開城府等地方牟易金正白旗人 國初來歸任頭等侍衛崔氏散處易州𤓰克山等地方江那米正紅旗人世居易州地方 國初來歸其長子四通阿任御史曾孫新鼐任御史
  劉氏散處安法博川郡等地方薩穆吉正黃旗包衣人世居安法地方任藍翎侍衛黃氏散處易州開州等地方伊勒穆蘇正白旗包衣人世居開州地方其子吉圖任䕶軍㕘領孫輝色任郎中
  岡氏散處易州望京等地方茂思鑲藍旗包衣人世居易州地方 國初來歸其子拉揚阿任三等䕶衛
  楊氏世居輝寧地方傑漢尼正黃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其孫黃茂七十八曾孫徳平俱任通事官
  吳氏散處易州海州等地方那海鑲白旗包衣人世居海州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元孫珠隆阿任三等䕶衛
  陳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顏鑲藍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其曾孫二達色任䕶軍
  文氏世居嘉山堡地方文瑞鑲白旗包衣人 國初來歸任八品通事官其孫三格任頭等䕶衛
  孫氏世居望京地方玉蘭鑲藍旗包衣人 國初來歸其子謝秘任郎中孫杭愛任頭等䕶衛丁氏世居恩山縣地方古爾瑪渾正紅旗包衣人 國初來歸任通事官
  任氏世居易州地方外朗鑲白旗包衣人國初來歸其子申珠納任頭等䕶衛伊氏原籍無考朋楚尼正黃旗人 國初來歸其孫哈達任䕶軍校
  宋氏原籍無考仲格正黃旗人 國初來歸其子都爾都任驍騎校
  徐氏世居噶山地方徐大勇鑲白旗包衣人 國初來歸其曾孫徐宗順任八品通事官徐宗孟任六品通事官
  車氏世居平陽地方調亥正黃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任通事官其元孫巴格任䕶軍㕘領萬氏世居平陽地方滿春尼正黃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其元孫鼎柱任三等侍衛江氏世居得州地方桂羲正黃旗色衣人天聰時來歸其曽孫七十任主事
  邊氏世居易州地方邊南正黃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任通事官
  何氏世居平安道地方何龍普正黃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其子常綬任通事官閔氏世居易州地方鐡令義鑲白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其子雅圖任包衣大
  林氏原籍無考林尚禮鑲藍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其孫雅圖任五品典儀
  佟氏世居開州地方佟佐正白旗包衣人其孫佟英舉任知府元孫六格任郎中㕘領兼佐領四世孫安保任員外郎
  瓦氏世居易州地方濟禮正白旗包衣人任通事官
  耿氏世居博川郡地方耿世尼正藍旗包衣人來歸年分無考其孫赫伸任㕘領馬氏世居𤓰克山地方高理鑲藍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
  鄭氏世居得州地方鄭義南正黃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
  曹氏世居建常地方曹基正紅旗包衣人 國初來歸曹國相正紅旗人來歸年分無考其孫傅森額係前鋒
  郭氏世居易州地方登納宻正黃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
  沈氏世居得州地方傑林壁正黃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
  方氏世居得州地方徳克什正黃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
  秦氏世居得州地方囊弼資正黃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
  孟氏世居易州地方羅岱鑲白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
  田氏世居平壤地方興尼壁鑲白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
  辛氏原籍無考星嘉那宻正白旗包衣人來歸年分無考
  滿洲旗分內尼堪姓
  張氏張良弼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國初來歸由閒散隨征克遼東授佐領圍錦州擊敗洪承疇兵授二等輕車都尉其子張時薦襲職加至三等男張文興鑲黃旗人世居開平衛地方任甘肅巡撫張滋徳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遼陽地方任山西巡撫
  李氏偏圖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由都司從征山西有功任都統李鍈貴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遼陽地方任戶部侍郎李懋功正白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任雲南永順鎮總兵官四十六鑲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任雲南鶴麗鎮總兵官李瀚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任江西巡撫
  髙氏地藏保鑲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由遊擊從征浙江福建於永寧衛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布達理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雷氏雷宏華鑲白旗包衣人世居遼陽地方任鑾儀衛鑾儀使其孫浩善由副將從征陜西恢復豐縣等五城有功授雲騎尉後征四川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雷繼宗雷繼尊俱任都統陳氏陳達正黃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任陜西永固副將遇賊阿喇奈等犯邊迎擊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周氏周天成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宏文院學士
  胡氏胡海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遼陽地方 國初來歸授三等男
  董氏董徳貴正黃旗包衣人世居撫順地方任佐領入山海關擊敗流賊二十萬衆授二等輕車都尉其姪浩春任湖廣沅州鎮總兵官其姪董玉象任副都統
  黃氏黃世仁正白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天聰時來歸授二等輕車都尉
  鈕氏鈕成憲鑲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遼陽地方由佐領從征大同陣亡贈騎都尉祀昭忠祠
  吳氏吳興祚正紅旗包衣人世居鐵嶺地方任福建巡撫平定海冦有功擢兩廣總督尚氏尚志立正白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由副將從征洞庭湖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韓氏韓大任鑲黃旗包衣旗鼔人世居中後所地方由員外郎從征厄魯特噶爾丹陣亡贈雲騎尉祀昭忠祠
  馬氏僧格正白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吏部尚書其弟費雅達任陜西潼闗鎮總兵官王氏性桂正藍旗人世居義州地方任吏部尚書
  曹氏曹璽正白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工部尚書
  丁氏丁皂保正黃旗包衣人世居遼陽地方任內務府總管食一品俸諡溫慤
  魏氏五十一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內務府總管
  呂氏呂猶龍正紅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鐵嶺地方任浙江巡撫
  鄭氏鄭彬正黃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任江蘇巡撫
  羅氏定柱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大理寺卿
  白氏博赫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撫順地方任武備院卿
  劉氏劉明世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三韓地方任知府
  徐氏四格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頭等侍衛徐岱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㕘將
  崔氏崔昇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遼陽地方任寧夏道
  楊氏陶色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遼陽地方天聰時來歸任內管領
  孫氏孫天保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撫順地方任䕶軍㕘領
  趙氏趙崔忠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知府
  胡氏胡來象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三韓地方任太常寺少卿其子胡祝任御史胡朝賓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山東兵備道
  金氏金朝昇正黃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任遊擊
  許氏許兆麟鑲黃旗包衣人世居撫順地方任員外郎
  郭氏郭永慶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員外郎
  佟氏佟田猷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松山地方任四品官
  何氏何誠正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 國初來歸任驍騎校
  鄧氏鄧安明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驍騎校其孫鄧廣乾曽孫鄧智宗俱任郎中
  姚氏姚承徳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 陽地方任副將其姪孫永泰任員外蕭氏四格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三等侍衛
  謝氏謝承宗正黃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任驍騎校
  俞氏俞耀龍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知府其子俞恵任知府俞龍門正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遼陽地方任湖北糧道其姪孫俞昌宗任浙江溫處道
  田氏闗保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撫順地方任員外郎
  康氏羅敏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任牧長烏什泰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任郎中
  汪氏汪繼圖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員外郎兼佐領其姪四格任員外郎兼佐領田格任三等侍衛永保任郎中兼佐領汪國弼鑲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鐵嶺地方任內閣侍讀學士
  閻氏閻成儒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任知州其子雅思泰任副將羅氏羅世泰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任郎中
  姜氏玉山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任鴻臚寺卿
  戴氏齊克騰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三等侍衛
  梁氏梁忠正紅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鐵嶺地方任江蘇按察使
  孟氏富保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副驍騎校
  顧氏薩靈阿正黃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任䕶軍㕘領
  朱氏滿色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長白山地方任員外郎其子來住亦任員外郎杜氏杜天成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知縣
  蘇氏蘇有徳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遼陽地方任廏長其子納爾泰任郎中孫定柱任三等侍衛
  程氏程武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郎中兼佐領
  尤氏尤裕正黃旗包衣人世居遼陽地方任筆帖式
  任氏六格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長白山地方任三等侍衛
  石氏石應舉正黃旗包衣人世居遼陽地方任䕶軍㕘領
  宋氏安達理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鐵嶺地方任牧長
  潘氏方和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鐵嶺地方任牧長
  祁氏祁澄敘正黃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任湖廣兵偹道
  聞氏黃英正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牧長
  紀氏莫爾泰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長白山地方任內副管領
  袁氏袁繼功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同知
  于氏於麟角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主事於志祥鑲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孫於二格任七品官
  侯氏俊才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六格任永定河道國柱任員外郎拜思呼朗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 國初來歸任司胙官
  裴氏裴登舉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其曽孫浩善任員外郎
  方氏方義文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七格任內管領常碩任二等侍衛馮氏馮士勇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六世孫英亷任刑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譚氏譚俞正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員外郎其子克什圖任整儀尉孔氏孔世圖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把總孔文遵鑲紅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其曾孫孔泰任翰林院侍讀學士
  夏氏夏官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子街地方任同知其曽孫夏登雲任員外郎秦氏秦世徳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長白山地方其曾孫老格任主事
  倪氏倪圖善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寧古塔地方其子倪禇任備箭首領
  沈氏沈奪正黃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元孫秉功任河南兵備道四世孫沈瑜任內閣侍讀學士兼佐領沈文煥鑲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天聰時來歸任驍騎校其子沈偉任副將宗氏宗起勝正黃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子宗哲孔任員外郎
  龍氏龍永陞正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其曾孫龍光裕任同知
  林氏林尚忠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撫順地方其曾孫常在任三等侍衛
  邊氏邊周正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子邊啓心任主事
  傅氏傅天貴正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三等侍衛
  薛氏永清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任指揮
  葉氏葉永泉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葉成額任內副管領
  閔氏閔國瑞正黃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其曾孫閔柴舉任驍騎校
  衡氏衡久榮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當色任內管領曽孫金福善任員外郎
  錢氏錢景春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爛泥河地方其子錢齊資任庫掌
  剛氏達色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遼陽地方任牧長
  柴氏柴鳳鳴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柴廷用任牧副
  史氏史紀由鑲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國初來歸其子史索兒任二等䕶衛強氏強於義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遼陽地方任浙江鹽法道其子強國泰任二等侍衛強國忠任員外郎孫海明亦任員外郎
  蔣氏蔣國祚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明徳任員外郎
  彭氏彭選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五格任二等侍衛
  耿氏耿世龍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其曽孫耿六格任二等侍衛
  商氏商桂庭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四品官
  勞氏勞聖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遼陽地方其孫費揚古任員外郎
  鄒氏鄒永明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其曾孫鄒定升任員外郎
  司氏司天普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撫順地方其孫勒克任䕶軍㕘領
  賈氏賈祿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子賈資善任䕶軍㕘領
  喬氏商阿哈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遼陽地方其孫雅圖任內副管領
  龔氏喜普蘇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其曽孫瑪瑚任內管領
  靳氏靳可增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楊樹溝地方其子靳天喜任內副管領朴氏朴文孝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久色任䕶軍校
  陸氏陸受萬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錦州地方其子陸國英任牧長
  牛氏牛國敏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子柱兒任廏長
  辛氏辛鑑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錦州地方其四世孫辛逺理任筆帖式
  穆氏穆森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子穆化麟任筆帖式
  屈氏屈英明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子屈三科任把總
  盧氏盧湯枝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遼陽地方其元孫蘇楞額任頭等侍衛陶氏陶登雲正黃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其曾孫陶三格任二等侍衛
  鍾氏鍾成管正黃旗包衣人世居遼陽地方任員外郎其子鍾國璽孫鍾瑞曾孫穆克登額俱任員外郎
  松氏松選正黃旗包衣人世居遼陽地方係生員其子松宏道任同知
  宣氏宣有福正黃旗包衣人世居遼陽地方其孫宣韓英任三等侍衛
  甯氏甯徳友正黃旗人世居牛莊地方其曾孫達色任䕶軍㕘領
  邢氏邢華源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三塊石地方其子邢雅圖任內副管領顔氏顔廣仙正黃旗包衣人世居王內署地方其曾孫顔啟瑞任䕶軍校
  岳氏岳蘇金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子永艾任筆帖式
  曲氏曲三梅正黃旗包衣人世居遼陽地方其子曲玉書任筆帖式
  屠氏屠必元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鐵嶺地方其子屠朗任川東道孫屠應泰任江西按察使
  宜氏宜大明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遼陽地方任㕘將
  唐氏唐應祖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其曾孫唐英任員外郎兼佐領梅氏梅良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梅世倬任知州
  鄢氏鄢紹勲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鄢國用任驍騎校
  段氏段成良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段宏義任驍騎校
  查氏查美倫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子查守用任牧長
  費氏永亷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徳住任牧長
  鐵氏鐡邦有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其曾孫八達色任廏長
  章氏章茂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大凌河地方任庫掌
  井氏井計珠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巨流河地方其孫保祝任筆帖式
  鞏氏鞏天成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鞏布係𣙜總
  焦氏滿塞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撫順地方其孫索桂係筆帖式
  萬氏達節正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特松額任二等侍衛
  苖氏苗成倉正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元孫田保住任二等䕶衛
  郝氏郝應選正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其曾孫郝占英任六品包衣大
  戚氏戚達正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松愛任六品包衣大
  時氏時文紳正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元孫時寛任䕶軍校
  尹氏尹侍安鑲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尹國楝任頭等侍衛
  秋氏秋必成鑲藍旗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秋之龍任三等䕶衛
  蔡氏蔡國明鑲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子蔡竒功任包衣大受氏受得貴鑲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子受有量任七品官洪氏洪化民鑲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元孫雙喜任八品官
  魯氏魯耀權鑲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天聰時來歸任八品官
  滿洲旗分內臺尼堪姓
  沈氏豐庫正黃旗人世居遼東地方其孫綽爾岱任吏部侍郎僧額勒任編修
  張氏張詵正黃旗人世居遼陽地方 國初來歸其孫偏圖任副都統舒敏正藍旗人世居大凌河地方任御史
  王氏王文華鑲黃旗包衣人世居臺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孫四保任員外郎
  劉氏福拉納正黃旗人世居葢州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孫費揚古任信礮章京
  孫氏猷尚正黃旗人世居葢州地方 國初來歸其孫夢柯任三等侍衛觀音保鑲白旗人世居遼陽地方任遊擊
  唐氏拉巴正黃旗人世居瀋陽地方天聰時來歸任䕶軍校
  楊氏楊綬宗鑲白旗人世居遼陽地方天聰時來歸其曽孫九十佟保俱任䕶軍㕘領李氏陶色正黃旗人世居瀋陽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孫額錫圖任佐領
  秋氏秋乾正白旗人世居遼陽地方其元孫綽欣任䕶軍㕘領四世孫明善任員外郎宋氏宋成義鑲白旗人世居牛莊地方其孫倭赫任主事曾孫蘇相齡任太僕寺少卿聖保鑲白旗人任員外郎
  圖氏圖進正黃旗人世居六臺地方 國初來歸其孫薩穆哈任太常寺少卿
  雅氏雅尚正黃旗人世居吉林烏拉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元孫保平任頭等侍衛馬氏馬健徳正黃旗人世居遼陽地方國初來歸其元孫色倫秦任郎中
  賴氏托色正黃旗人世居瀋陽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孫額普圖任佐領
  鄧氏留住正黃旗人世居葢州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元孫思久任防禦
  莫氏莫官憲正黃旗人世居遼陽地方國初來歸其子常綬任驍騎校
  江氏猷恭正黃旗人世居三臺地方 國初來歸其元孫三陽泰任驍騎校
  龎氏龎方正黃旗人世居葢州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元孫雅爾布任䕶軍校
  俞氏俞柱正黃旗人世居章羅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元孫額亷任驍騎校
  黃氏西成額正黃旗人世居牛莊地方其元孫多鼐任驍騎校
  羅氏錫圖正黃旗人世居吉林烏拉地方天聰時來歸任䕶軍校其曽孫吉祿係舉人郭氏觀齊肯正黃旗人世居蓋州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元孫常保任䕶軍校
  吳氏吳世虎鑲白旗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子五十任員外郎
  尤氏宣柱鑲白旗人世居沾河地方其孫阿爾圖任三等䕶衛
  盧氏英魁鑲白旗人世居綬山地方其孫羅和理任驍騎校
  坡氏噶爾瑪鑲白旗人世居鐡嶺地方其四世孫富魁任驍騎校
  陳氏陳達鑲白旗人世居遼陽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元孫占住任贊禮郎
  孟氏孟承祖鑲白旗人世居匣塔子地方國初來歸其子孟懇任䕶軍校
  聶氏聶勝公鑲白旗人世居遼陽地方國初來歸其孫聶受髙任䕶軍校
  趙氏三泰鑲白旗人世居沾河地方其曾孫七什任䕶軍校
  髙氏髙國正鑲白旗人世居遼陽地方其孫福助任典儀
  周氏烏穆通鑲白旗包衣人世居遼東地方其曽孫常保任筆帖式
  向氏百綬鑲白旗人世居匣塔子地方其元孫六十一係生員
  徐氏徐成義正藍旗人世居撫順地方其孫長齡任員外郎
  朱氏朱成功正藍旗人世居大凌河地方任䕶軍校其子查克丹任員外郎
  史氏達成正藍旗人世居撫順地方其孫赫揚額任驍騎校
  宗氏宗武正藍旗人世居大凌河地方其子宗有理任䕶軍校
  顔氏博恭正藍旗人世居大凌河地方其元孫噶哈理任䕶軍校
  滿洲旗分內撫順尼堪姓
  趙氏常武鑲藍旗人其元孫哲克任工部侍郎四世孫臺柱任御史臺敏任同知周氏周文華鑲紅旗人 國初來歸任甘肅巡撫
  劉氏劉世威正藍旗包衣人其子劉國正任山西兵備道劉芳陞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任知府李氏李偉滋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任二等䕶衛
  王氏王達明正紅旗包衣管領下人任主事天祥鑲紅旗包衣人任副將
  張氏張邦祺正藍旗包衣人任蕪湖道
  鍾氏鍾雲祿正白旗包衣人世居碩托地方任員外郎
  曹氏曹忠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任寧台道曹志修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任知府
  馬氏馬雲龍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佐領
  范氏范繼生正紅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主事
  盧氏訥勒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三等䕶衛
  袁氏徳和正紅旗包衣管領下人任驍騎校
  杜氏杜望元正藍旗包衣人任知府其孫神保任二等䕶衛
  高氏高成美正藍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遼陽地方任淮揚道
  金氏倭色鑲藍旗包衣人任三等䕶衛
  吳氏吳均塏正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八品官
  孔氏孔宗順鑲黃旗包衣人任副將
  陳氏陳英琦正紅旗包衣人任副將
  蘇氏蘇敏善正紅旗包衣人任佐領
  康氏康達色正紅旗包衣旗鼓人任八品官
  姬氏明瞻鑲黃旗包衣人 國初來歸任直𨽻兵備道
  徐氏徐良佐鑲紅旗包衣人任遊擊
  魏氏魏顯徳鑲紅旗包衣人任三等䕶衛
  胡氏胡名徳鑲紅旗包衣人任六品包衣大
  郎氏郎喜華鑲紅旗包衣人世居三堡地方任知縣
  任氏任宏徳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啓心郎其弟任宏亮任郎中蔡氏蔡義興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世居塔山堡地方任知縣
  馮氏馮爾章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遊擊
  林氏林超正藍旗包衣人任員外郎
  于氏於世保正藍旗包衣人任佐領其子外三孫法寶俱任佐領
  房氏房克成正藍旗包衣管領下人任佐領
  姚氏姚制義正藍旗包衣人任佐領
  湯氏他庫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二等䕶衛
  謝氏西林布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任䕶軍校
  邱氏拜唐阿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六品典儀
  施氏珠隆阿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䕶軍校
  洪氏洪世英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䕶軍校
  沈氏沈世泰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驍騎校
  嚴氏嚴三格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地方任司庫
  梁氏梁恭偉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世居鐵嶺地方任縣丞
  韓氏韓克祿鑲藍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任郎中韓景恵韓文彬俱任㕘將田氏田修鑲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任佐領
  佟氏徳明鑲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其孫四格任八品典儀
  肖氏多和倫鑲藍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孫雅竒任三等䕶衛宋氏宋時午鑲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孫宋二任六品官
  談氏談元徳鑲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子塔四任驍騎校
  晉氏晉天受鑲藍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天聰時來歸其孫吉爾占任䕶軍校許氏許秉文鑲藍旗包衣人世居瀋陽地方其曾孫許六兒任八品官






  皇朝通志卷八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九
  氏族畧
  漢希姓
  等謹按漢人著姓源流具見鄭志惟希姓頗多遺漏五朝氏族已將可攷者補入今四方希姓難以枚舉惟就
  國朝題名碑及各直省選舉志職官志暨昭忠祠檔冊等書所有仍按四聲續載以備稽覽其人名位不以格拘惟因人以存姓至希姓之無冊可據者槩不列入焉
  平聲
  公氏公直任昌樂縣教諭公守垣任把總祀昭忠祠
  工氏工長年康熙庚戌進士
  同氏同化麟順治甲午舉人
  仝氏仝宗魁乾隆辛未進士
  崇氏崇士錦乾隆庚辰進士
  蒙氏蒙國相康熙癸夘舉人䝉浚乾隆辛未進士
  隆氏隆於禮任永春州吏目
  農氏農賡雍正壬子舉人
  雍氏雍元聰任太倉州學正
  容氏容而舒康熙甲子舉人
  支氏支邑康熙丁丑進士
  資氏資家禮任宜興縣巡檢
  司氏司世教順治己亥進士
  儀氏儀於庭康熙戊戌進士
  慈氏慈國璋乾隆戊戌進士
  峗氏峗開𤼵乾隆庚辰舉人
  隨氏隨人龍任鄒平縣教諭
  怡氏怡心海雍正丙午武舉人
  祈氏祈聖年任永寧州學正
  衣氏衣璟如順治己丑進士
  渠氏渠源博任撫寧縣訓導
  璩氏璩廷佑康熙辛丑進士
  俱氏俱日吉康熙己亥武舉人
  辜氏辜文麟康熙庚辰進士
  呼氏呼華國乾隆己未進士
  扶氏扶道宏雍正癸丑進士
  湖氏湖騰蛟任溫州府教授
  犀氏犀大魁任縣丞祀昭忠祠
  崖氏崖葑任新寧州訓導
  才氏才瑞任邯鄲縣教諭
  開氏開仕任連城縣巡檢
  催氏催堯龍任百總
  邰氏邰祈任平南縣知縣
  銀氏銀文昭乾隆庚辰進士
  騫氏騫穏順治甲午武舉人
  旃氏旃兆鵬任兩淮鹽大使
  招氏招昌韶仕廣東陽江縣教諭
  鐃氏鐃崇秩任夀寜縣知縣
  多氏多象謙順治丙戌進士
  庹氏庹正國乾隆戊午副榜
  咼氏咼正儀順治戊戌進士
  那氏那甲任把總祀昭忠祠
  萇氏萇孕秀順治乙未進士
  昌氏昌天錦康熙乙未進士昌新運任守備祀昭忠祠
  昻氏昻紹善康熙丁未進士
  剛氏剛志徳正白旗漢軍仕庫大使
  衡氏衡虞衡順治己亥進士
  承氏承祖烈康熙甲午舉人
  卿氏卿悅康熙戊戌進士
  刑氏刑雲龍任藁城縣訓導
  經氏經騰鳯順治丁酉舉人
  騰氏騰雲輝任千總祀昭忠祠
  猶氏猶法賢任鎮逺縣教諭
  裒氏裒嘉言任廣東香山縣縣丞
  緱氏緱山鶴乾隆甲戌進士
  尋氏尋紹舞雍正癸丑進士
  諶氏諶紹洪康熙甲辰進士
  覃氏覃石長懐集人擊虎救母賔氏覃維楚任鄖西縣巡檢
  粘氏粘克昇乾隆戊戌進士
  憨氏憨意誠任新安縣教諭
  咸氏咸爾澤任博山縣訓導
  上聲
  拱氏拱翊勛乾隆丁丑進士
  仕氏仕秉哲乾隆辛未進士
  以氏以肚行任左州學正
  佀氏佀鸞舉順治己亥進士
  巨氏巨文彬任河南確山縣教諭
  仵氏仵魁乾隆壬辰進士
  俎氏俎如蕙順治辛丑進士
  補氏補艾任西寜副將
  邸氏邸宗武順治丙戌進士
  買氏買國良任㕘將祀昭忠祠
  改氏改謙六康熙戊午武舉人
  每氏毎可薦順治乙酉舉人
  簡氏簡逄善任守備祀昭忠祠
  茒氏茒薦罄康熙己未進士
  保氏保兆炳乾隆癸未進士
  火氏火繼宗任江蘇呉縣縣丞
  乜氏乜承聖任奉天府治中
  噶氏噶羣任把總祀昭忠祠
  冶氏冶大雄任貴州提督
  哈氏哈元生任貴州提督
  賞氏賞我侯任崇信縣訓導
  幸氏幸洪詔乾隆壬戌進士
  靖氏靖道謨康熙丙戌進士
  受氏受有量鑲藍旗漢軍任七品官
  昝氏昝茹類康熙壬辰進士
  閃氏閃煜龍任藍翎侍衛
  橄氏橄夢元任沁源縣訓導
  去聲
  用氏用世榜任典史祀昭忠祠
  類氏類象升任山東鄆城縣訓導
  侍氏侍朝乾隆庚辰進士
  利氏利緯任崇義縣典史
  荔氏荔濬任淳化縣訓導
  秘氏秘丕笈康熙癸丑進士
  貴氏貴逄甲乾隆壬辰進士
  蔚氏蔚柱任河陽知縣蔚之煥任經厯祀昭忠祠
  閉氏閉啟運任息縣教諭
  拜氏拜恩哈任貴州副將
  賽氏賽枝大任恩安知縣賽清柱任把總祀昭忠祠
  佴氏佴傑任直𨽻知縣
  晉氏晉淑載順治丙戌進士晉見龍任逰擊祀昭忠祠
  陣氏陣大輦任臺灣道
  運氏運萬良任貴州副將
  寸氏寸珩任白鹽井訓導
  宦氏宦儒章乾隆壬申進士
  禪氏禪國榮任蕭縣主簿
  線氏線國安任廣西提督
  肖氏肖雅竒鑲黃旗漢軍任三等䕶衛
  較氏較無恭任舞陽縣教論較孝乾隆丁巳進士
  兆氏兆海桃任髙雷㢘道庫大使
  化氏化嘉誥任守備祀昭忠祠
  厙氏厙諶任鐡嶺縣訓導
  望氏望君録雍正癸夘進士
  壯氏壯純康熙辛丑進士
  正氏正振其任山西興縣教諭
  定氏定世勲雍正己酉武舉人
  勝氏勝國祥任遊擊祀昭忠祠
  但氏但開元任石首縣教諭
  淡氏淡如水任䝉城縣知縣
  淦氏淦良繪乾隆壬戌進士
  入聲
  竹氏竹綠猗順治乙未進士
  祿氏祿天錫康熙辛酉武舉人
  速氏速秉植任平樂縣知縣
  續氏續五美任醴泉縣典史
  竺氏竺華邦任滄州吏目
  沃氏沃洲乾隆丁丑進士
  粟氏粟千鍾康熙乙未進士
  出氏出科聯乾隆己未進士
  栗氏栗芳林康熙癸丑進士
  乞氏直隸南宮有乞姓
  闕氏闕文乾隆丁巳進士
  脫氏脫海龍鎮原人為賊所殺妻趙氏投崖死
  忽氏怱轉泰康熙辛酉武舉人
  頡氏頡際元任監利縣巡檢
  雀氏雀雲卿雍正間恩貢任知府
  赫氏赫皎任獲嘉縣教諭
  職氏職金丹仕新野縣教諭
  植氏植廷紀康熙庚子舉人
  國氏國涵任夀光縣訓導
  直氏首民者架聘妻直額康熙間以烈女旌
  黒氏黑天池康熙己丑進士
  弋氏弋照乾隆丁巳進士
  勒氏勒之道康熙壬子舉人
  合氏合揆雍正丁未進士
  答氏答思表順治丙戌進士
  塔氏塔新䇿任貴州總兵
  郟氏郟錦乾隆乙未進士













  皇朝通志卷九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十
  氏族畧
  總論
  賜氏
  覺羅氏吳拜官內大臣兼佐領封二等伯諡果壯本姓𤓰爾佳氏納木泰官兵部尚書封三等男本姓舒穆祿氏扈爾漢官一等大臣封三等子本姓佟佳氏卓納任牛錄本姓納喇氏滿平阿本姓兆佳氏皆   太祖髙皇帝賜姓覺羅氏車克官秘書院大學士加少師兼太子太師諡文端本姓𤓰爾佳氏帶翰本姓劉氏皆太宗文皇帝賜姓覺羅氏
  赫舎哩氏額爾徳尼授副將世職因編輯 國書諡文成本姓納喇氏   太宗文皇帝賜姓赫舎哩氏翁金官翰林院侍讀學士係員外郎渾金養子原籍江西本姓無考   聖祖仁皇帝命編入滿洲賜姓赫舎哩氏
  烏嚕氏布恕庫官副都統本姓溫徹亨氏太宗文皇帝賜姓烏嚕氏
  納喇氏準泰官廣東巡撫本高麗那姓奉  㫖賜姓滿洲之納喇氏
  勵氏勵杜納官禮部尚書諡文恪本姓厲氏   聖祖仁皇帝賜姓勵氏
  改氏
  䝉鄂囉氏本姓伊爾根覺羅氏族其繁分居東西二寨西寨改為䝉鄂囉氏巴雅喇氏本姓伊爾根覺羅氏東寨改為巴雅喇氏瑚什布本姓無考為莽愛養子承襲雲騎尉改姓巴雅喇氏
  納喇氏星根達爾漢䝉古人本姓土黙特因滅納喇姓部據其地改姓納喇氏昂古里星古里輝發人本姓伊克達哩後依呼蘭人噶揚噶土墨圖姓納喇氏遂改姓納喇氏
  赫舎哩氏富明阿任雲騎尉本姓薩克達氏世祖章皇帝命承襲伊舅烏爾丹世職因改姓赫舎哩氏
  富察氏烏魯理本姓烏蘓氏   世宗憲皇帝命繼其舅 武英殿大學士一等公富寧安為嗣因改姓富察氏
  庫雅拉氏敏森本姓那木都魯氏   世祖章皇帝命承襲其妻之外祖糾納世職雲騎尉因改姓庫雅拉氏
  博爾濟吉特氏顔達色為輕車都尉班濟養子本姓無考班濟無嗣   世宗憲皇帝命其承襲因改姓博爾濟吉特氏
  伊拉哩氏額禮懇本姓納喇氏其祖圖魯倫遷居伊罕阿林城改姓伊拉哩氏烏爾達氏嘉渾本姓烏靈阿氏後移居觀音屯改姓烏爾達氏
  烏蘇氏額爾登布本姓無考為穆成額養子奉特恩命其承襲雲騎尉因改姓烏蘇氏塔塔爾氏伊常阿本姓實寳禪氏其舅祖寨楞無嗣奉  特思命其承襲雲騎尉因改姓塔塔爾氏
  伊爾根覺羅氏騰起本姓兆佳氏改姓伊爾根覺羅氏
  邱氏雍正元年   世宗憲皇帝特㫖命漢人姓與 至聖諱同者俱加邑旁改為邱氏敬氏敬華南官翰林院編修本姓茍氏改姓敬氏
  等謹按茍氏文氏皆本敬姓宋時以避翼祖諱改為二氏今華南之改敬亦可雲復姓也
  以部為氏
  𤓰爾佳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鈕鈷祿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赫舎哩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納喇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科爾沁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察哈爾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輝和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葉赫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土黙特氏見元史國語解
  巴顔氏見遼史國語解
  完顔氏見金史國語解
  富察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烏蘇氏見遼史國語解
  克哷氏見元史國語解
  溫特赫氏見金史國語解
  尼瑪察氏見金史國語解
  溫都氏見金史國語解
  烏梁海氏見元史國語解
  哈蘇特氏見元史國語解
  阿克占氏見金史國語解
  阿爾拉氏見元史國語解
  圖克坦氏見金史國語解
  珠格氏見金史國語解
  圖們氏見元史國語解
  拜格氏見金史國語解
  珠佳氏見元史國語解
  珠嚕氏見金史國語解
  卓津氏見遼史國語解
  伊喇氏見元史國語解
  喀喇氏見元史國語解
  兆壘氏見元史國語解
  尼瑪哈氏見元史國語解
  莽果氏見元史國語解
  郭爾羅斯氏見 國史內扎薩克傳
  翁牛特氏見 國史內扎薩克傳
  烏喇特氏見 國史內扎薩克傳
  扎拉氏見元史國語解
  巴林氏見元史國語解
  柰曼氏見元史國語解
  䝉古氏見金史國語解
  等謹按鄭志以國為氏以部為氏分列為二今考滿洲𫎇古如葉赫科爾沁土黙特察哈爾等姓自我
  國家肇興東土
  聖徳逺敷凡屬外藩咸歸部落統列以部為氏以昭景従
  之盛雲
  以地為氏
  馬佳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棟鄂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郭囉羅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兆佳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章佳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薩克達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瓦爾喀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寧古塔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瑚錫哈哩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佟佳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性佳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齊佳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索綽囉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裕瑚嚕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呼爾哈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噶努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卦勒察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洪鄂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烏蘇哩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徐吉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愷顔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愛琿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巴爾達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喀喇沁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賢達禪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徳都勒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綽克秦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海拉蘇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禇庫爾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崇果嚕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穆和林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蒙古楚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扎嚕特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巴岳特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烏嚕特氏見八旗氏族通譜
  覺爾察氏見八旗通志列傳
  老溝氏見八旗通志列傳
  席魯特氏見八旗通志列傳
  阿蘇克氏見八旗通志列傳
  克什克騰氏見八旗通志列傳
  以姓為氏
  鈕鈷祿氏本金姓見金史
  舒穆祿氏本金姓見金史
  那木都魯氏本金姓見金史
  賽宻勒氏本金姓見金史
  尼沙氏本金姓見金史
  博和哩氏本金姓見金史
  輝羅氏本金姓見金史
  烏蘇占氏本金姓見金史
  圖們氏本金部名又金姓見金史
  薩察氏本金姓見金史
  珠爾根氏本金姓見金史
  額蘇哩氏本金姓見金史
  廣佳喇氏本金姓見金史
  赫書氏本金姓見金史
  納塔氏本金姓見金史
  都克達氏本金姓見金史
  伊喇氏本遼部名金時為姓見金史
  舒爾都氏本金姓見金史
  塔坦氏本元姓見元史
  沙達喇氏本元姓見元史
  納哈塔氏本金姓見金史
  富珠哩氏本金姓見金史
  錫爾馨氏本元姓見元史
  布薩氏本金姓見金史
  烏什拉氏本金姓見金史
  哈薩喇氏本金姓見金史
  鄂爾圖特氏本元姓見元史
  卓特氏本金姓見金史
  博爾濟克氏本金姓見金史
  錫璘氏本元姓見元史
  蘇尼特氏本元姓見元史
  卓多穆氏本金姓見金史
  庫布克氏本元姓見元史
  托羅特氏本金姓見金史
  徹穆袞氏本金姓見金史
  以名為氏
  石氏石國柱官工部尚書封三等男本姓𤓰爾佳氏父石翰居遼東因名有石字遂以為氏顧氏顧八代官禮部尚書諡文端本姓伊爾根覺羅氏自八代始子孫以顧為氏鄂氏鄂拜官國子監祭酒本姓西林覺羅氏自拜始子孫以鄂為氏
  省言
  佟氏佟養正之祖本姓佟佳氏因貿易闋東其子姓皆以佟為氏
  強氏包衣強効本姓強恰哩氏自効始其子皆以強為氏
  同族異氏
  伊爾根覺羅氏其別支為䝉鄂囉氏巴雅喇氏
  烏靈阿氏其別支為烏爾達氏
  𤓰爾佳氏其別支為石氏
  佟佳氏其別支為佟氏
  等謹按鄭志尚有別族同氏一條今考滿洲䝉古各姓氏中其別族同氏者即卷內所載
  賜氏改氏諸條皆是也已見前文不復複述雲













  皇朝通志卷十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十一
  六書畧
  等謹按周官六書之義康成所釋前志載之詳矣顧其源流條貫足以證古今誦習之同而未足罄乾坤槖籥之妙欽惟我
  國家肇造區夏
  列聖天亶神靈剏制文字用垂久逺實得天地之中聲其理根於律呂損益還宮之法故其用實總乎音韻之全
  聖祖仁皇帝考文制度既已定為清文鑑一書復以音韻
  闡微與康熙字典實相表裏
  頒示訓行薄海暨訖一掃諸家之陋俾陽開隂闔洞啓機緘五均七始互相樞紐葢漢文之言六書者至於魏晉而始有聲類南北朝而始有切韻後遂執所謂切韻者以上檢六經旁覈百氏究未得其要領
  國書則諧韻生聲探源星宿於是聲之所在而形成焉洪纎鉅細無不指之事疾徐俯仰無不㑹之意十二字頭生生不已以聲為轉注也人名地名間用對音以聲為假借也錯綜變化之中實於六書之義無不賅備此真恃源而往之道也至於篆降而隸隸降而楷偏旁穿鑿不免影響依附我
  皇上沿流溯源定為
  清篆三十二體符璽印章昭回雲漢其餘各體並薈萃於
  御製盛京賦蟲魚鳥獸草木山川陶鎔萬象歸於一治又直追古皇仰觀俯察之心以神而明之則
  國書為諧聲之祖何嘗非象形之祖與外如䝉古舊語天竺梵音以及西番譯語回準方言莫不並蓄兼收登於䇿府按之
  欽定西域同文志同文韻統三合清文鑑五譯合璧集要諸書譬之百川赴壑趨海朝宗列宿經天向辰拱極等謹將
  國書首載簡端次列
  清篆用昭
  皇朝製作之盛其䝉古西畨回準各部亦依次登載餘如塞垣別部海島名藩言不雅馴無闗訂證均畧而不載焉
  國書
  太祖初命額爾徳尼巴克什同噶蓋扎爾固齊將𫎇古字創立滿文
  等謹按此創立滿文之始所云
  無圏㸃檔案是也誠萬世臣民所當遵守者
  太宗命達海巴克什等繙譯書籍庫爾禪等記注政事諭達海増加圏㸃
  等謹按此即今所遵用
  國書如    之 字即加㸃之始   之字即加圏之始大抵十二字頭率以三字或二
  字蟬聯成句自加圏㸃而 不至混於  奴僕戶口之戶不至混於  泥土  魚之土  剌不至混於男子之類朗若列眉於是字無遁聲聲無遺字
  於文字通行信為明晰

  等謹按十二字頭實為
  國書生生不已之母而第一字頭又為十一字頭之母至此六字則更為第一字頭之母阿讀如六麻韻平聲讀伊怡宜義義字平聲讀平聲讀烏伍武務渥伍字以下俱平聲讀平聲讀隂陽闔闢上本律元以下合音切韻諸法詳見七音畧餘倣此

  等謹按此第二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 字成音如阿加依呼成愛餘倣此

  等謹按此第三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 字應以哷字帶音餘倣此

  等謹按此第四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 字成音如阿加安成安餘倣此

  等謹按此第五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 字成音如阿加昻成昻餘倣此

  等謹按此第六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 字其音之屬從隂則加一 字以克字帶音餘倣此

  等謹按此第七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 字以斯字帶音餘倣此

  等謹按此第八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 字以特字帶音餘倣此

  等謹按此第九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 字以補字帶音餘倣此

  等謹按此第十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 字成音如阿加傲成敖餘倣此

  等謹按此第十一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 字以勒字帶音有向用爾字對音者仍通用爾字餘倣此

  等謹按此第十二字頭就第一字頭加一 字以穆字帶音有應讀作第四字頭之音者仍照第四字頭對音餘倣此
  十二字頭正字之外増添外字
  等謹按増添外字以補十二字頭之未備如
  □       之類為外單字如    之類為外聯字
  兩字連冩切成一字
  等謹按切音清字用漢字一字對音如   為聶  為年之類其一字未能切當用漢字二字對音如  為尼雅  為費揚之類
  太祖欲以䝉古字製為國語頒行國中令額爾徳尼巴克什與噶葢扎爾固齊酌定之二人辭曰䝉古文字臣等習而知之相傳久矣未能更製也
  太祖諭曰漢人讀漢文凡習漢字與未習漢字者皆知之𫎇古人讀䝉古文雖未習䝉古字者亦皆知之今我國之語必譯為𫎇古語讀之則未習䝉古語者不能知也如何以我國之語製字為難反以習他國之語為易耶額爾徳尼巴克什與噶葢扎爾固齊同對曰以我國語製字最善但更製之法臣等未明故難耳
  太祖因諭之曰阿字下合一麻字非阿麻乎額字下合一墨字非額墨乎吾籌此已悉爾等試書之何為不可額爾
  徳尼巴克什遂與噶葢扎爾固齊遵
  諭將䝉古字編輯連冩製為成語創立滿文頒行通用滿文傳布自此始今所用滿文數字連為一字者皆額爾徳尼巴克什與噶葢扎爾固齊擬製奉
  太祖欽定俾國人習之者也
  等謹按滿文製字之法以十二字頭為樞紐因而有外字又因而有切音單字切音雙字至為簡易顧操至約以馭至繁要以聨字一法為凖今恭繹
  太祖阿麻額墨之訓已示聯字之大凡當時承
  㫖編輯踵事加詳如之字在聯字內作  字在聯字內作  字在聯字內作 之類則聮字變體之在首者如 字聫字內在首則變體作 在中則變體作 在下則變體作之之類則聫字變體之分上中下者以下諸字皆倣此如第二字頭之 字在聫字內則改作 之類則字體之全變者以下諸字頭皆倣此㕘伍錯綜擬議變化而規矩謹嚴毫髮不爽聯字之法因以大備至於結體之分合用筆之後先如 字 字之  字之  字之牙 圏   㸃   尾之類心手瞭然纎悉必較上自
  祝版
  內廷宮殿門榜以及諸司章奏必以     楷書為主則尤與心正筆正之㫖為脗合焉
  命分別滿文語氣
  等謹按滿文演繹字求實義解證虛神往往有漢文所不能疏通者證以滿文而脈絡分明神理畢
  現則尤在助語虛字輕重之別如     三字上用 則下用  上用 則下用  上用則下用 等字以韻相從此則語氣之未然者
  也         六字上用 則下用上用 則下用  上 下 上  下 上 卞等字亦以韻相從此則語氣之已然者也如同
  一 字上用 則為令詞上用 則為被詞同一上用  則為可字上用 則為為字之類此
  則語氣之以承應而異者也如 之上必用
  之下必用      之上必用
  之上必用  之類此則語氣之以承應而全者
  也外如      等字則又有單用聫用之分提冩不提冩之別諸如此類不可枚舉絲聫繩貫洵為細入無間矣
  康熙八年
  聖祖諭達海巴克什通滿漢文字於滿書加添圏㸃俾得分明又照漢字増造字様於今賴之
  十二年
  聖祖特諭傅達禮曰滿漢文義照字繙譯可通用者甚多後生子弟漸致差謬爾任翰林院掌院可將滿語照漢文字彚發明某字應如何用某字當某處用集成一書
  使有益於後學此書不必太急宜詳慎為之務期永逺可傳其書斟酌周詳後二十餘年始脫稿刊行即今清
  文鑑也
  等謹按滿文字畫辨析微芒製為
  國語其中有可相通者有不可相通者不容稍混如同中之異則同一夀字而  福夀之夀與  夀數之夀異同一恩字而  恩澤之恩與  施恩之恩異同一氣字而  人生之氣與  氣血之氣異同一火字而無焰之火與  水火之火異他如  顔色之色之異於彩色  是非之色  之是之異於  是之也無論已如異中之同則  為南而亦可觧為前字  為北而亦可解為後字  為東而亦可解為上字為西而亦可解為下字他如   甲乙之甲又解為青色之青甲乙之乙又解為淺緑色以下為十干而五方之色亦如
  之  子時之子  丑時之丑又觧為䑕  又解為牛以下為十二支而十二相亦如之無論已故語之不得不分者如之與  亦解  母為父之與  亦解為母
  利益之利之與 元亨利   造貞之利   次之與   緩急之類是也語之不妨於合者如  為方而亦可為面  為視而亦可為火  為智而亦可為精能之精賢才之賢  為義而亦可為行次之行部院之部之類是也實字之可以虛用者如誠  理之類是也虛字之可以實用者如 為疑問之詞而又解為兄弟之弟  為使令之詞而又解為車轅橫木之類是也虛字之疑似而不容不辨者如 之與   之與  之與之類是也實語之疑似而不容不辨者如
  之與  作事    節省之始    之節之與   奢儉
  之    不儉    和
之與   不    清睦之與明   約之與   之類是也至於語
  解精㣲義藴奧妙又有觸處旁通而愈研愈出者即如五經之字均為對音今改為   易  書詩  春  禮秋  記按之各經本義洵為確切
  不移其餘清文鑑中續入新定
  國語五千餘句以此類推咸歸諦當我
  皇上因
  列祖之剏垂逺宗近守益昭大備
  國書之制不更如揭日月而行哉
  清語改音不改字
  等謹按運筆貴乎清晰語音貴乎瀏亮此翻切諸字緩讀本有二音急讀則成一字也
  國書成語讀法如     六字於聯字清語內從無用在句之中間者間有讀阿字者皆係字讀額字者皆係 字讀伊字者皆係 字讀鄂字者皆係 字讀烏字者皆係 字又
  字頭下用 字讀作呢   字頭下用 字在別字頭下用 字仍作衣之類  字頭下聫用  字俱作啊   字俱作窩
  字俱作烏 字作哦 字作伊之類聫話清語內遇  字俱作傲   字俱作哈   字俱作豁之類又如  衆兄之 字讀作匝   之  字讀作則疊字句內如  讀作薩匝金線讀作塞則之類以上諸字單字原讀本音
  聯字必須改讀庶幾施之應對曲折如意斯又善學者所宜究心者矣
  乾隆三十七年
  命清漢對音字式
  等謹按滿漢文義凡句櫛字比上下承應之法斷不能同是以有繙譯以通之至對音之無義可尋誠如
  聖諭漢文天字以
  國書合音字當雲梯煙決不得援謬解以立義從來以字義之優劣強為分別軒輊如金史書烏珠為兀朮貝勒為勃極烈或為孛堇又同一𫎇古人名於膺世爵者則書羅卜藏於隸讞牘者則書羅卜贓實與䝉古語鄂博而以鄂為嵯峨之峨博為軷祭之軷皆為強作解説卒之求其義而不得遂並其音而失之故向來對音字式訛誤相沿我
  皇上特命依國書十二字頭酌定對音自一字至數字不等以備行文酌用於對譯之法更歸簡易謹畧述梗槩用昭法守焉








  皇朝通志卷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十二
  六書畧
  清篆
  乾隆十三年
  諭我朝國書音韻合乎元聲體製本乎
  聖作分合繁簡悉協自然惟篆體雖舊有之而未詳備寳璽印章尚用本字朕稽古之暇指授臣工肇為各體篆文儒臣廣搜載籍援據古法成三十二類且請以朕製盛京賦繕成清漢篆文既廣國書併傳古篆足以昭示來許著允所請即以傅恆汪由敦充總裁官阿克敦蔣溥充副總裁官慎簡校對繕寫人員速竣厥事
  等謹按清字篆文傳自
  太宗文皇帝時是清篆原與
  國書先後並出特以各體未備傳習尚稀我
  皇上本原
  聖作製為三十二體
  命繕寫
  御製盛京賦以昭覲揚
  光烈傳示無疆之意六書之道尤為深切著眀今據各體標目依類登載併分系縁起於每條之下資考鏡焉


  玉筯篆舒元輿雲李斯變倉頡史籀文為之體尚太古葢小篆外別剏一家也或即以小篆為玉筯其説見於唐元度論書十體然豐坊言小篆變而為玉筯則固各自為書後李陽冰最善其體


  芝英篆書纂漢武帝有靈芝三本植殿前乃歌芝
  房曲又命陳遵作是書亦曰靈芝按六國時已有芝英書用之符信則遵葢有所仿章俊卿所謂析六國芝英之派也體用小篆而岐其首尾若芝初生狀


  上方大篆未知出於何人按䝉恬筆經李斯刪取其文為小篆則秦以前早有之韋續又言程邈所述後人飾之以為法祝素先並謂邈飾斯之法當是斯改定古人邈又潤色之也體與填書畧同


  小篆書斷雲李斯改省籀文作衛恆論四體書勢有謂程邈作於雲陽獄中非也但按斯以前已有小篆韋續書纂謂漢武得周時汾隂鼎即其文又宣和譜論秦穆時詛楚文熊朋來論黃帝刀布已皆是小篆字體或傳自古人斯更為改定遂獨擅其名耶亦曰八分小篆者比籀文十存其八也


  鐘鼎篆墨藪雲大禹象鐘鼎形作按熊朋來謂古禮器頫為鐘仰為鼎自皇祐間命太常摹歴代鐘鼎欵為圖宣和以後此書遂廣薛尚功所集鐘鼎欵識多三代時篆刻也


  垂露篆僧夢英雲漢曹喜作以書章奏字如縣鍼而不纎若濃露之垂故名章帝甞重此書比之金盤瀉珠風篁雜雨蔡邕所謂建初稱善者也


  栁葉篆僧夢英雲晉衛瓘作筆勢眀勁莫得而學按衛氏三世攻書善師模古字上古以竹挺㸃漆書畫不能行故頭粗尾漸細瓘以筆墨擬之復頭尾俱細真妙於脫胎者


  殳篆撰人無考書纂雲伯氏所職文記笏武記殳葢君有命則書其上後人因法其書為殳篆非形象殳也漢印中丁欽私印及李狀等刻皆可玩何雪漁文三橋甞仿之


  縣鍼篆書纂漢曹喜作後世多以題五經篇目河洛遺誥雲小篆為質垂露為紀題署五經印其三史者即此也
  等謹按明史禮志諸司印信俱用九疊篆文惟監察御史八疊篆征西等將軍栁葉篆我
  皇上乾隆十三年初製清篆自玉筯芝英以下文武官司印信一律改鐫左清篆右漢篆皆以品秩為序文職一二品尚方大篆內三品外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提督學政小篆內四五品外三四品鐘鼎篆內六品外五品以下垂露篆武職一二品栁葉篆三四品殳篆四五品以下縣鍼篆其為體凡九文武有別大小有章謹臚列於前以昭億萬年之法守凡
  御製
  上諭有闗符寳印章足以信今傳後以及諸司議定章
  程亦依次具載焉
  御題交泰殿寳譜序後曰寳譜成於乾隆十一年丙寅越三年戊辰始指授儒臣為清文各篆體書因思向之國寳官印漢文用篆書而清文則用本字者以國書篆體未備也今既定為篆法當施之寳印以昭畫一按譜內青玉皇帝之寳本清字篆文傳自
  太宗文皇帝時自是而上四寳均
  先代相承傳為世守者不敢輕易其檀香皇帝之寳以下二十有一則朝儀綸綍所常用宜從新製因勅所司一律改鐫與漢篆文相配並紀之寳譜序後雲
  皇太后金寳用玉筯篆
  皇后金寳制與
  皇太后同
  皇貴妃金寳制與
  皇后同
  貴妃金寳制與
  皇貴妃同
  妃金印製與
  貴妃同
  皇太子金寳用玉筯篆和碩親王金寳芝英篆親王世子金寳芝英篆多羅郡王飾金銀印芝英篆朝鮮國王金印芝英篆琉球國王安南國王暹羅國王俱飾金銀印尚方大篆公侯伯俱銀印栁葉篆衍聖公銀印尚方大篆
  十四年禮部奏理藩院堂印𫎇古字應否仍照本文鐫刻奉
  㫖理藩院印文之䝉古字不必篆書外藩扎薩克盟長喇嘛並䝉古西藏一應滿洲𫎇古唐古特文亦不必
  篆書其在京扎薩克大喇嘛印滿文俱篆書䝉古文不必篆書
  更鑄經畧大將軍印
  諭曰近用新定清文篆書鑄造各衙門印信所司檢閲庫中所藏經畧大將軍將軍諸印凡百餘顆皆前此因事頒給經用繳還未經銷燬者㑹典復有命將出師請㫖將庫中印信頒給之文遂至濫觴朕思虎符鵲紐用之軍旅所以昭信無取繁多庫中所藏其中振揚威武建立膚功者具載
  歴朝實録班班可考今擇其克捷奏凱底定迅速者經畧印一大將軍將軍印各七分匣收貯稽其事跡始末刻諸文笥足以傳示奕禩即仍其清漢舊文而配以今製清文篆書如數重造遇有應用具奏請㫖頒給一併藏之皇史宬其餘悉交該部銷燬此後若遇請自皇史宬而用者蕆事仍歸之皇史宬若遇因一事特行頒給印信者事完交部銷燬將此載入㑹典等謹按以上二項印文一則俯從舊俗重譯㑹同之至意一則光昭
  聖武不忘功臣之盛心至於首玉筯以眀
  九五之尊次芝英以定王侯之辨而尚方栁葉以下無
  不階級秩然永垂典則斯誠我
  聖朝製作眀備之隆規萬世臣民讀
  皇上御製序文徳足重寳而寳以愈重之言於聖人緝熙宥宻之學庶幾得以仰窺萬一矣


  龍篆書纂庖犧氏獲景龍之瑞命臣飛龍氏造六書其文乍踈乍宻趨長形短亦有夭矯空際之狀


  穗書韋續墨藪神農氏因上黨生嘉禾八穗乃倣其形作書以頒時令體如穗之纍纍欲墜故名


  鳥跡篆書纂雲倉頡作論者以其體如鳥足歩塵纎悉畢見故名但據蔡邕篆勢雲字畫之始因於鳥跡梁武帝雲倉頡觀鳥跡之意則當日或實有所見而仿者書斷即以此為古文按孔壁中科斗書亦曰古文是古文不獨此一種郭忠恕所謂鳥跡科斗皆是也若六國傳信鳥跡書則又非此


  垂雲篆書纂黃帝時卿雲常見乃作是書晉衛恆善之論者謂筆動若飛字張如雲


  鸞鳯篆書纂少昊時作鳳鳥適至爰象其體以成書古人作事往往有所兆輒志之故官以鳥記


  科斗書吾衍字原謂倉頡意度為之韋續則言不知何代釋適之金壺記言髙陽氏狀科斗形然按衛恆篆論漢武時得孔壁書人已無能知者徒以形似科斗遂名之則併科斗名亦後人所加矣故費氏亦但言書有二十法科斗是其一並不著撰人名氏晉汲冢竹書南齊楚冡攷工記皆是此體


  龜書墨藪雲陶唐氏因軒轅靈龜負圖乃作是書按龜圖在軒轅時何以至堯始制字其亦如周初有二鳥祥迨史佚而仿為鳥書耶


  倒薤篆論書十體雲務光作光辭湯隱清泠陂植薤為食時清風歘至葉交偃成文乃象為此書寫太上紫經三卷遂逺去時人偶得其書亦謂之薤葉篆


  鳥書論書十體周文王有赤雀武王有丹烏用作此體以書幡信韋續但言寫二鳥祥不載撰人名氏唐元度則雲史佚作也體與鳥跡不同彼仿其跡此象其形


  墳書祝素先雲周媒氏配合男女令各書以為證按媒氏又有填篆亦用之婚姻字頗不同葢填以表信此則其作證者


  大篆呂氏春秋雲倉頡作按漢藝文志史籀著大篆書斷亦言籀損益頡文為大篆則係籀作無疑至其字體周越趙宦光等謂即石鼓文而書斷又謂石鼓乃籀篆虞世南書㫖述並有大篆即籀篆之語諸說各相牴牾意籀所作原有此數種以石鼓籀篆為即大篆者均誤也漢書藝文志凡十五篇建武時已亡六篇


  麟書書纂魯西狩獲麟仲尼感焉弟子申為作是書墨藪又雲紀瑞也


  轉宿篆書纂宋景公時熒惑守心公有徳言三遂徙三舍司星子韋仿其退縮象作是書每字首用三星墨藪所謂蓮花未開形即此


  雕蟲篆書纂雲即戰筆書按夢英載魯秋胡宦遊其妻桑時浣蠶作體遒律屈曲如蟲故亦名蟲書或又雲蟲鳥書張表臣非之謂蟲鳥各自為書不相混也晉郭巨山最善之


  刻符篆書纂李斯趙髙並善用之按秦廢古文定八體此其一也文用栁葉小篆雙鈎成字俗呼為飛白誤矣


  金錯篆書纂雲古錢文也周泉府漢銖兩刀布所製皆是胡正言摹秦漢印章每於用筆注頭處作兩丫形葢本此


  鵠頭篆亦名鶴頭撰人無考韋續雲詔版所用漢家尺一之簡是也起筆輕如鳥喙繼筆重如鵠頭論者此之逺帆無波秋水一抹


  飛白書書纂蔡邕作時方飾理鴻都門邕適撰聖皇篇待詔門下見役人以堊帚成字歸而作是書後王子猷父子並造其極又梁武帝謂蕭子雲曰獻之書飛而不白卿書白而不飛可為斟酌之子雲乃以篆文為之極精妙歐陽詢得其傳


  龍𤓰篆夢英雲王右軍逰天台還至㑹稽適風月清朗夕上桐亭偶題柱作一飛字形若龍𤓰遂以為名後王僧䖍仿其意加以稜角為虎𤓰書亦著名


  竒字甄豐六體書之一張懐瓘書斷雲即籀篆也其跡有石鼓文在焉蕭子良又謂豐定大篆為竒字葢豐有六體原改定古書而成當時或本大篆籀篆而稍變其體故與籀篆既異於大篆亦不甚同也揚雄最好之劉棻從學焉其傳遂廣


  纓絡篆僧夢英雲漢劉伯升夜觀星象作存古之梗概變隸之規矩體類科斗而不真勢同回鸞而較逸後漢儒士多學之


  剪刀篆韋誕作其形似剪故名僧夢英雲剪刀亦名金錯書按二書不同體此當是誕又從金錯中悟出也


  碧落篆段成式謂碑有碧落字故名李肇董逌則謂碑在絳州龍興宮本舊碧落觀故名按歐陽修集古錄龍興宮有碧落尊像篆文即刻其背宋濓潛溪志唐韓王元嘉子訓為其母造此尊像爰有是碑但不知何人書李璿之玉京宮記曰陳惟玉李漢黃公記曰李訓弟撰洛中記異乃謂有二鴿仙來刻者皆不可強為之説要其字法到秦漢人深處李陽冰見之寢處其下數日不能去
  等謹按各體
  清篆攷古証今文章炳燦彧彧皇皇允垂極軌昔唐李陽冰之論古篆謂得方圓流峙之形於天地山川得經緯昭回之度於日月星辰得霏布滋蔓之容於雲霞艸木得屈伸飛動之理於魚蟲禽獸隨手萬變任心所成通三才之氣象備萬物之情狀我
  皇上聖神天縱囊括圖書
  新模既廣古篆益昭洵足稱
  考文敷典之鉅觀垂法無疆之盛遘矣


  皇朝通志卷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十三
  六書畧
  西域各部字體
  乾隆四十四年
  欽定滿洲䝉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鑑
  等謹按是書以
  國語與䝉古語漢語通貫為一使互相音釋凡國語一句必兼載䝉古語漢語以明其義併各以𫎇古字漢字對音以定其聲其聲為漢字所無者則三合以取之為䝉古字所無者則分各種讀法寫法以取之自有譯語以來無如是之經緯詳眀舉一即可知三者至䝉古字母考元史世祖中統元年命製新字其字僅千餘其母凡四十有一其相闗紐而成字者則有韻闗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則有語韻之法而大要以諧聲為宗今考館書存目所載元朱宗文又稱朱巴顔撰䝉古字韻二卷首列各本誤字及重入漢字次列總括變化之圖次字母三十六字次篆字母九十八字次則以各𫎇古字分韻排列宗文生於至正年間自謂能通音譯附㑹推尋實多不能脗合即如陶宗儀輟耕録載元國字以可侯字為首而是書又依韻㑹以見經堅 字為首其字母已不相合而元史既稱有二合三合四合之法此書乃用直對而不用切音甚至累數字以釋一音清濁輕重毫無分別其他錯互大概可知轉不若眀金尼閣所撰西儒耳目資足以自伸其説第西儒耳目資殘缺頗多列音韻譜惟存第一攝至十七攝自十八攝至五十攝皆佚已非完書而䝉古字韻又蹖駮過甚不足據為典要故均從畧雲
  御製西域同文志序雲嵗庚午既定同文韻統序而行之蓋以梵音合國書切韻復以國書切韻葉華音字母於是字無遁音書皆備韻微特支𨚗呪語窔奧可探而且寰㝢方言拘墟盡釋茲者西域既平不可無方畧之書然準語回文非纂輯文臣所曉是宜示之綱領有所遵循俾無蹖駮舛訛之虞因以天山北路天山南路準部回部並西藏青海等地名人名諸門舉凡提要始以國書繼以對音漢文復繼以漢字三合切音其䝉古西畨托忒回字以次綴書又於漢文下詳註其或為準語或為回語於是兀格蟀自之言不須譯鞮象寄而凡識漢字者莫不通其文解其意瞭若列眉易若指掌書既成名之曰西域同文志同文雲者仍闡韻統之義而特加以各部方言用明西域記載之實期家喻戶曉而無魚魯毫釐之失焉然嘗思之天髙地下人位乎其中是所謂實也至於文蓋其名耳實無不同文則或有殊矣今以漢語指天則曰天以國語指天則曰阿卜喀以䝉古語準語指天則曰騰格里以西畨語指天則曰那木喀以回語指天則曰阿思滿令回人指天以告漢人曰此阿思滿漢人必以為非漢人指天以告回人曰北天則回人亦必以為非此亦一非也彼亦一非也庸詎知孰之為是乎然仰首以望昭昭之在上者漢人以為天而敬之回人以為阿思滿而敬之是即其大同也實既同名亦無不同焉逹者契淵源於一是昧者滯名象於紛殊是志也將以納方俗於㑹極祛羣疑之分畛舉一例凡豹䑕易辨即世道人心豈雲無禆益哉等謹按切韻字母之學興於西域流傳中土夾漈鄭氏所謂雖重百譯之逺而音義可傳顧其論華梵書曰梵書左旋其勢向右華書右旋其勢向左華以正錯成文梵以偏纒成體要之鄭氏究未能洞悉原委故於聲經音緯之道雖得其大畧而不能備晰夫梵音之傳布藉繙譯以行由天竺而西畨由西畨而震旦唐吐畨相阿努親受天竺字法而仍譯以唐古特之字輾轉紆迴其勢然也前代輿圖未擴凡我
  朝重譯來同之地皆當日聲教所不通故晉唐以還經僧伽婆羅沙門不空諸人之傳譯而緇流持誦逈非西僧梵韻譬之嚼飯與人重増嘔噦斯言良為不謬
  皇朝統一函夏疆索周環䝉古諸藩盡列版圖迄西陲平定凡回準各部落逺至二萬餘里擊壤鼔腹同於幾席
  皇上既命纂䝉古清文鑑一書頒示中外又
  特立唐古特托忒回回諸學俾之通習流傳乾大坤廣
  乆已示規模於無外今將
  御製西域同文志序恭載卷首其餘𫎇古西畨托忒回回諸字即按地山水人四門撮其要者綴書其下不特舉一例餘顛末畧具即按之同文韻統之㫖亦無不同條共貫所謂櫛之於髮績之於絲雖細且多而不亂者矣

  居天山北舊隸版圖西鄰準界故以為天山北路之首回語巴有庫池也城北有池故名轉音為巴里坤





  此天山北路地名之首

  哈宻在天山之南舊隸版圖西接回部故以為天山南路之首回語哈之轉音哈瞭望之謂宻墩臺也地有瞭臺故名
  三合哈宻切音阿伊




  此天山南路地名之首

  汗騰格哩敖拉準語汗稱其君之詞騰格哩䝉古語準語謂天也敖拉準語謂山蓋天山之主峰也
  三合切音□□歌哩阿㻝額伊傲阿




  此天山之主峰

  回語滙水之區淖為山南衆水所滙故名古泑澤一名鹽澤一名蒲昌海





  此即蒲昌海自蔥嶺以東和闐葉爾𦍑諸水皆注焉

  博汗此綽羅斯始祖也自博汗至䇿旺多濟那共十八世相襲稱汗





  此天山北路準噶爾部人名之首

  青吉汗回部之汗為第一世按回教相傳始墨克墨徳那諸國今天山南路𣲖噶一支其的傳也青吉汗族又為舊君其國者因首敘焉





  此天山南路回部人名之首

  庫克淖䝉古語庫克青色淖水聚滙處即青海也以水名亦稱庫庫淖音之轉也





  此青海地名之首

  坦敖拉𫎇古語阿坦金也山色如金故名





  此青海山名之首

  已見青海地名
  此青海水名之首

  古實汗圖魯拜呼準噶和碩哈尼諾雅洪郭之子封遵文行義敏慧古實汗按古實汗舊居青海以全境來歸為青海諸王公受封之始故首紀之





  此青海人名之首

  拉薩西畨語謂佛地也畨俗尚佛故名





  此西畨衛屬地名之首

  扎實倫博西畨語吉祥山也地以山名





  此西畨藏屬地名之首

  西畨語茂林也地多林木故名





  此西畨喀屬地名之首

  實德總西畨語實德和平之謂總城也蓋美其城風俗之詞





  此西畨阿里屬地名之首

  總噶拉西畨語噶白色拉嶺也嶺石色白下有舊城故名





  此西畨衛屬山名之首

  搏博拉西畨語搏博髙也嶺形髙峻故名





  此西畨藏屬山名之首

  多實拉西畨語多謂石實四數拉嶺也嶺有四石峰故名





  此西畨喀屬山名之首

  袞博哩西畨語哩袞博謂文殊觀音及手持金剛也哩山也舊曽示現於此故名





  此西畨阿里屬山名之首

  臧博楚西畨語臧博清浄之謂楚水也河也取清浄無垢之義以名河其上流即藏地崖嚕臧博楚也





  此西畨衛屬水名之首

  崖嚕臧博楚西畨語崖嚕謂西境藏在衛西與衛屬之臧博楚本一河此其西流也





  此西畨藏屬水名之首

  楚西畨語沙水聲水流湍急有聲故名





  此西畨喀屬水名之首

  斡康舂西畨語康空甸也河濱多狐旁有空甸故名





  此西畨阿里屬水名之首

  總喀巴羅藏扎巴衛地始興黃教之祖生於東總喀至衛建噶丹寺闡揚法教衣鉢開先一支八葉相傳為曼殊師利之呼必勒汗雲





  此西畨喇嘛之首
  等又按東鶼西鰈風尚所同北轍南轅㑹歸有極欽惟我
  朝膺
  天眷命覆載之內悉主悉臣凡雕題漆齒之偕徠實疏仡循蜚所未有似宜附登卷末於以誌盛事於梯航
  闡遺經於山海第考館書存目所收如四譯館考八紘譯史二書要不過廣採異聞以資博覽間亦涉於鄒衍談天齊諧志怪之流考核之道槩乎未有聞焉至琉球國志一書曽經使臣周煌恭纂進
  御顧其所載琉球各字僅附之風俗門不過存什一於千百其餘四譯館中尚有存館雜字如暹羅緬甸百譯蘇祿八百回回西畨髙昌南掌西天凡十國零星錯雜其所載西天西畨回回諸字考之
  欽定西域同文志五譯合壁集要諸書總未能窺其奧窔實則牴牾孔多恐各國諸字亦未免承訛襲謬之弊蓋羣言必衷諸
  聖館中所存皆未經
  欽定之書似未足以信今傳後毋寧闕而不録雲


  皇朝通志卷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十四
  七音畧
  等謹按宮商角徴羽五音之外益以半徵半商謂之七音葢釋神珙以等韻列為三十六字母縱為四聲橫為七音聲調日繁而翻切之學日著然四聲切韻盛自齊梁特李登呂靜周顒沈約所述之書不顯於後隋陸法言作切韻言韻學者代有増損講求該洽愈精愈宻顧中華之字與西域逈殊即用切韻之法比類呼之音亦不偹梅膺祚作韻圗以明翻切之法其有音無字者乃為空圏以附之則七音亦偏而不全矣我
  國家文明啟運
  列祖天亶神靈剏為
  國書以十二字頭括宇宙之大文闡古今之袐妙極廣大精微之用探隂陽清濁之源至變而莫能淆至賾而不可紊此天地之元音涵今茹古無以復加者也
  聖祖仁皇帝考文制度
  御定清文鑑康熙字典音韻闡㣲諸書
  頒示中外凡清字漢字之音切殊途同歸而按之國書十二字頭各有旋相樞紐之妙我
  皇上欽定増訂清文鑑由二合而三合四合合聲切字字無遁音辨析㣲芒益臻美備他如大藏經典西畨梵音以及䝉古唐古特回部準部
  聲教所訖方言異尚義類各殊
  欽定同文韻統西域同文志五譯合璧集要諸書明華梵之同源合清漢以互證既條分而縷析亦璧合而珠聨若
  欽定叶韻彚輯音韻述㣲則又専究華音
  嘉恵藝苑莫不折衷至當纎悉無遺洵乎音韻之大成
  也至於
  本朝諸臣講求音韻之書如顧炎武之古音表唐韻正音論易音詩本音毛竒齡之古今通韻紀容舒之孫氏唐韻考江永之古韻標準曽䝉
  採入四庫全書亦皆矩矱秩然考核醇備等謹將國書十二字頭首載簡端及經典梵音以至遐方別部與
  國書音韻互為援證者次及華音次及諸臣著述提綱舉要綴其大凡用以徵前古未備之音以昭
  同文之盛其字體字義別詳六書畧門至樂律宮商歴
  
  諭㫖並恭載樂考茲不具述
  太祖髙皇帝始制國書創為十二字頭
  等謹按
  太祖命額爾徳尼巴克什噶蓋扎爾固齊承
  㫖編輯聨綴成文是
  國書固首重諧聲者也
  第一字頭阿額伊鄂烏諤
  等謹按阿額伊鄂烏諤音韻之字也□□以下則為配合翻切之字而字母韻母皆不能出此六字之範圍□至□二十四字□至□二十一字□至□二十一字□至□二十四字□至□二十三字□至□十一字分晰之而聲悉諧叅錯之而母共貫十一字頭皆以此為不易之體例也
  第二字頭□□□□□□
  等謹按□□□□□□為第二字頭之綱以下則依第一字頭相生之序而轉韻於衣相葉以成音
  第三字頭□□□□□□
  等謹按哷字為華音之所無蓋以阿額伊鄂烏諤等字收聲於哷連讀以成音
  第四字頭□□□□□□
  等謹按□□□□□□為第四字頭之綱而用安恩因安恩恩六字相葉以成音
  第五字頭□□□□□□
  等謹按□□□□□□為第五字頭之綱而用昻鞥英昻鞥鞥六字相葉以成音
  第六字頭□□□□□□
  等謹按此以阿額伊鄂烏諤等字收聲於克字相配成音
  第七字頭□□□□□□
  等謹按斯字亦為華音之所無而以阿額伊鄂烏諤等字收聲於斯連讀以成音
  第八字頭□□□□□□
  等謹按此以阿額伊鄂烏諤等字收聲於特相配成音與第六字頭同
  第九字頭□□□□□□
  等謹按此收聲於補字相配以成音與前同
  第十字頭□□□□□□
  等謹按□□□□□□為第十字頭之綱而用傲歐優傲歐歐六字相葉以成音則與二四五字頭同也
  第十一字頭□□□□□□
  等謹按勒字亦為華音之所無而以阿額伊鄂烏諤等字收聲於勒連讀以成音與三七字頭同
  第十二字頭□□□□□□
  等謹按此收聲於穆字相配以成音與收聲於克補同此十二字頭生聲之次序相協之元音也
  聖祖仁皇帝御製清文鑑
  等謹按清文鑑用
  國語蒐輯成書自天文地理以及鳥獸蟲魚廣大精㣲貫串該洽有兼綜之義無不協之音
  皇上欽定同文韻統以西畨字母㕘考天竺字母貫合
  異同而以阿字為元音以傳真諦
  等謹按
  國書以阿字為元音謂諸字皆生於阿也舉華音之所未備者皆以阿字統之辨隂陽清濁於希㣲杳渺之間因以各得其元音之所在矣
  國書有隂陽清濁相生之義
  等謹按宮商角徵羽半徴半商為七音喉宮音也兼牙音為宮帶角齒頭商音也正齒為次商半齒為半商而兼牙音亦為半商牙角音也舌徴音也半舌為半徵而兼喉音亦為半徵重唇羽音也輕脣為次羽脣齒合則為羽合商此所以分隂陽而辨清濁各得其元音者也
  國書聲以切字字無遁音阿額伊為喉音而□則為半喉半齒薩匝為齒音沙為正齒而□則半齒半喉卡為牙音嘠則𦂳而噶則緩□塔為舌頭音訥為捲舌拉禮為半舌逹舌之緩者而□則半舌半喉喇哷哩為彈舌此則轉注之所不能眀翻切之所不能協者矣琵瑪重脣音也法為輕脣伯則𦂳而巴則緩□字頭則為輕脣縮舌音□字頭為彈舌音□字頭則為輕脣捲舌音□字頭則為重脣鼻音其為輕脣舌根音輕唇牙音輕脣舌頭音重脣音者則□□□□等字頭也□字頭則為撮脣喉音□□字頭則為重舌根帶喉音為重脣合口音葢以華梵合譜而以
  國書為指南則半清半濁可隂可陽既堪逐字而求聲亦克尋聲而考字矣
  御製増訂清文鑑序曰朕志切紹
  聞指授館臣詳加𣙜覈每門首著國語旁附漢字對音或一字或二合或三合切音俾等量者不爽苖髮而字之淆於不得其音者尠矣
  等謹按聲本一元音生三合阿額伊鄂烏諤音之所由生也十二字頭皆本此六字㕘伍錯綜以諧其音□□□□□□以下皆發聲於阿額伊鄂烏諤而以之為母者也□□□□□□□□□□
  □□□□□□□□□□□□□□則發聲於本字而以阿額伊鄂烏諤為翻切者也□□□□□□則皆發聲於阿額伊鄂烏諤而以哷克特補勒穆為收聲者也故必二合而其音始諧二合成音者□以下第一字頭皆然各字頭之首六字亦然□□□□□□則生聲於□□□□□□而以衣為轉音故必三合而其音始析□□□□□□則又生聲於□□□□□□而以安恩因安恩恩六字為轉音第五第十字頭亦然此音必以三合然後發韻收聲辨於疑似㣲芒之際而得天地之中聲也
  御製清文鑑序又曰字之不得其音者如眀安之為猛安穆昆之為謀克猶雲對字未葉耳甚者乃因字法以寓褒譏如金史書烏珠為兀朮貝勒為勃極烈或為孛堇者是也
  等謹按
  國書有可對之音而徃籍多相沿之謬拉喇莫辨墨穆無分以阿珠為阿術以巴延為伯顔以博囉為孛羅雅克特穆爾之為燕帖木兒特們徳爾之為鐵木迭兒觸類紛紜盡成訛謬逞支離之見為穿鑿之談固已音無的據而義多牽合矣至若以竒爾為乞兒以穆蘇為馬赤鄂端諾爾星宿海也而以為阿敦腦兒騰格哩哈達崑崙山也而以為騰乞里塔自我
  皇上有遼金元國語解之
  命及
  欽定西域同文志而凡人名地名之沿訛襲舛者以國書之音為權衡無不釐然允協矣
  國朝十二字頭括宇宙之大文合聲切字字無遁音華音之所未備者合聲無不悉具亦無不吻合
  等謹按梯煙之為天枯斡之為𤓰漢音之所有者
  國書固無不葉其音而□□三合而成音□□四合而成音□□五合而成音皆韻書之空圏影附者而神㑹於脣吻之間妙契於呼調之際確然有字之可據誠所謂櫛之如髪績之如絲雖細且多而條理不亂者也然則
  國書集音韻之大成而尋流討源允足昭
  聖世同文之治矣








  皇朝通志卷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十五
  七音畧
  天竺字母説
  象教之興原於天竺即厄□□大藏一十二部原未嘗立定法門以何語言文字設為教品但就竺土大衆同曉之語言聲韻為之唱説其間義以音宣音由呼出音呼相繫韻切從生天竺字母有自來矣中土士庶不能盡識梵書沙門神珙製為華音等韻字母以為誦持標式特其字多空列音無的據縱使呼調得法終亦華梵殊歸夫天竺字母經咒諸字之淵源也西畨即唐□字母經咒諸字之脈絡也考其法五十字母之內有十六音韻字三十四翻切字唐貞觀初吐畨相阿努嘗親受天竺字法悉得其奧於是依其本音譯以唐□之字以為西域傳布經咒之用至𨚗哷唐羅雜斡復從阿努所譯五十字內考訂天竺原規為之唱演夾漈鄭氏所謂雖重百譯之逺一字不通之地而音義可傳者也今以天竺等韻字母列於簡端即於行下注以唐□之字次列國書對音次列漢文對音由此而進之此五十字實為翻譯經咒之源也
  天竺字母譜
  音韻十六字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五>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五>









  天竺字母譜後説
  文殊問經金剛頂經師利問經三部內俱有此天竺字母五十字而所用漢字各有不同於三經內擇其與本字音韻相合者取用之其音韻不合者於
  欽定國書十二字頭漢字內取用天竺字皆清平聲其無清平字者用濁平字無平聲字者用仄聲字其本字呼聲應長者將本字疊書而下一字微小合為一字其本字下帯別音者即於本字下將別音字細書合為一字其漢字內有音無字者將所切二字並書合為一字其一字有二音者將分數多之字正書分數少之字細書合為一字照
  國書合聲切法急讀之即成一音俱將反切及喉齒唇舌等音註於其下其字音相近而呼法不同者如嘠噶□匝雜□查楂□答達□巴㧞□十五字皆各三字相近而嘠匝查答巴五字𦂳讀噶雜楂達㧞五字緩讀帯哈字者帯喉音讀分別註明由此字母所生之字俱照此例庶梵字本韻皆瞭然矣
  等謹按
  欽定同文韻統著天竺字母譜以天竺字唐古特字與國書漢文比類成章實為華梵共證之大源也因文字之區分得義理之妙合而總本於
  國書以為之凖
  國書十二字頭以阿額伊鄂烏諤六字展轉相生成第一部字頭又以第一部字頭配字合聲成後十一部字頭雖無字母之名而六字為第一部字頭之母第一部字頭為十一部字頭之母一皆本於天地之元音易簡宏通周流不滯由是而推之西畨天竺皆可殊途而同歸也此譜系以前後二説互相發明凖
  國書以定字母之權衡標梵字而注以漢文之翻切旁通無閡義類得宗非特括音韻之大全益足以昭
  聲教之無外也已
  天竺音韻翻切配合字譜説
  譯義之用通乎經文譯音之用宜於咒語阿努所譯天竺字母字雖唐□之字而音則實悉天竺之音然則欲得天竺字之本音舍唐□之字其奚從歟今將唐□所譯天竺音韻翻切配合所生諸字依其配合之法用中土之字對譯成譜其字母五十字內阿□等十六字梵言為阿禮華言為音韻字嘠喀等三十四字梵言為嘠禮華言為翻切字以翻切三十四字配合音韻十六字除配阿字仍得本音外毎字各成十五字共成五百一十字又以翻切三十四字除末一字不用外餘三十三字各繫以鴉喇拉斡四字配合成一百三十二字又以翻切三十四字疊書成三十四字又以翻切三十四字除末九字不用外餘二十五字為五類將毎類末一字加於前四字之上疊書成二十字又於翻切五類二十五字之上各加拉沙卡薩四字疊書成一百字又於翻切三十四字之上各加喇字疊書成三十四字又舉鍋字為例加 巴魯達一記號呼長三分者則於字旁加一圏成一字又加巴魯達三記號呼長九分者則於字旁加三圏成一字又於嘠喀二字上各加 扎嘛嚕記號應帯阿字發聲者則於字上各加阿字疊書成二字又於巴葩二字上各加 烏巴達嘛記號此記號有反正二寫法其用並同應帯阿字發聲者亦於字上加阿字疊書成二字又舉數字疊書為例成二十六字又以音韻字內阿伊烏厄鄂五字及翻切三十四字並三十四字配合伊烏厄鄂四字所生之一百三十六字共一百七十五字毎字配合以納字以 哈蘭答記號聫之即成焉因字收聲又毎字配合以迎阿字以哈蘭答記號聫之即成陽英字收聲各成一百七十五字以上共成一千二百一十二字皆以唐□之字按照天竺字例排寫而成今各用漢字音註分列成譜其中惟 一字三譜重見並存以備體例
  天竺音韻翻切配合十二譜
  第一譜翻切三十四字配合音韻十六字除配阿字仍得本音外每字各成十五字共成五百一十字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五>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五>
  第二譜翻切三十四字除末一字不用外餘三十三字各繫以鴉喇拉斡四字成一百三十二字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五>



  第三譜翻切三十四字疊書成三十四字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五>






  第四譜翻切三十四字除末九字不用外餘二十五字為五類毎類末一字加於前四字之上成二十字




















  第五譜五類二十五字之上各加拉沙卡薩四字成一百字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五>







  第六譜翻切三十四字之上各加喇字成三十四字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五>










  第七譜舉鍋字為例加巴魯達記號成二字


  第八譜嘠喀二字上加扎嘛嚕記號成二字


  第九譜巴葩二字上加烏巴達嘛記號成二字


  第十譜舉數字疊書為例成二十六字


























  第十一譜音韻字內阿伊烏厄鄂五字及翻切三十四字並三十四字配合伊烏厄鄂四字所生之一百三十六字共一百七十五字毎字配合以納字以哈蘭答記號聫之即成焉因字收聲之一百七十五字焉字收聲者為陽如安干之類因字收聲者為陰如因金之類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五>






  第十二譜音韻字內阿伊烏厄鄂五字及翻切三十四字並三十四字配合伊烏厄鄂四字所生之一百三十六字共一百七十五字毎字配合以□字以哈蘭答記號聫之即成□字收聲之一百七十五字陽字收聲者為陽如昂岡之類英字收聲者為陰如英京之類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五>














  天竺音韻翻切配合字譜後説
  天竺字母音韻十六字惟阿伊烏唎利厄鄂七字為單字其七字之下又細書一字者即七字之長聲昂字即阿字合英字收聲□即阿字帯斯字收聲故十六字之中止七字為單字然唎利二字以翻切字配之仍係各字之下帯本字音不能另成一字故七字之內又止阿伊烏厄鄂五字為單字皆收聲於本字之喉音與
  國書第一字頭之阿厄伊鄂烏五字相對其轉韻所成之字皆從此五字而生而伊烏厄鄂四字又皆根於阿字故阿字為元聲翻切三十四字皆收聲於阿字故以翻切三十四字配阿字仍得本字不能另成一音此阿字所以成始而成終也其第一譜配合所生之字毎字各成十五字亦惟配伊烏厄鄂四字所生之字各成單字其配昂字所生者即本字合昂字安字或帯嘛字收聲而昂字安字皆同生於阿字故亦能成單字其配□字所生者即本字帯斯字收聲其餘皆成雙字即係本字之下各帯一音要皆子不離母故音韻十六字翻切三十四字皆朱書配合所生之字皆墨書其第二譜至第十譜皆以翻切本字或繫字於下或加字於上或疊書二字或疊書數字其繫字於下者即收聲帯別音其加字於上者即發聲帯別音其二字疊書者即一字帯二音其數字疊書者即一字帯數音皆係合書成字非由字母配合而生故皆墨書惟第二譜內翻切字下繫以斡字者亦成單字葢以翻切三十四字皆收聲於阿字而斡字音獨輕清與阿字尤近故能另成一字然其譜內皆繫字所成不列子母故亦用墨書其第十一譜第十六譜皆以音韻字內阿伊烏厄鄂五字及翻切三十四字並第一譜內翻切三十四字配伊烏厄鄂四字所生之一百三十六字共一百七十五字毎字配以納字即成□字收聲與安恩因字頭之音相對毎字配以□字即成□字收聲與昂鞥英字頭之音相對其原有之一百七十五字皆朱書配合所成之各一百七十五字皆墨書其中有重見之字則以字母既同而配合轉韻又同故仍用本字以偹體例此外毎單字之下各繫以喇字則成□□□字頭之音毎字繫以噶字則成□□□字頭之音毎字繫以薩字則成□□□字頭之音毎字繫以達字則成□□□字頭之音每字繫以㧞字則成□□□字頭之音毎字繫以拉字則成□□□字頭之音毎字繫以嘛字則成□□□字頭之音惟無□字收聲⿰字收聲之字如用□字收聲之字則於翻切字下加 鴉□記號即作□字收聲讀與埃額□字頭之音相對如用𤱔字收聲之字則於長呼字上加 納囉 □住記號於繫 斡□記號字上加 吉固 徴卜記號並加雙納囉記號之字隨宜分配即作𤱔字收聲讀
  與敖歐優字頭之音相對以上諸音皆係前譜字下各繫一字即成一音故不另列譜
  等謹按
  欽定同文韻統既著為天竺字母譜復將唐古特所譯天竺音韻翻切配合所生諸字依其配合之法用漢字對譯成諸共一千二百一十二字皆以唐古特字按照天竺字例排寫而成以漢字為之注系以前後兩説體備韻全皆與
  國書字頭音韻相符由是展轉環生妙用不竭既以得天竺之全音並以見唐古特字之大要矣






  皇朝通志卷十五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巻十六
  七音畧
  華梵字譜
  等謹按反切之學自西域入中國至齊梁間盛行第今所存廣韻集韻古今韻㑹諸書皆止華言並無梵韻所以轉梵為華之故稽考實難我
  朝文徳覃敷化行無外天竺西番字母皆得洞悉周知因以逐字尋聲因聲考字聲經音緯洞若發𫎇葢韻分六部呼分四等至於輕重清濁之辨平聲之字甚顯仄聲之字差微就平聲之字按韻尋呼按呼求字則每韻皆有四字收聲每呼各得諧聲一字其音之宮商清濁無不脗合將華嚴三十六字母列於前舊傳三十字及近世字母列於後牙齒喉舌各注本條又取梵音三十六字為華音字母所從出者列於上各按音韻呼法展轉求之則華之某字出於梵之某字與其用華之仄不如用梵之平顯然共見謹據同文韻統各譜具著於篇
  華梵字母合璧譜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華梵合璧諧韻生聲十二譜
  第一譜阿厄伊烏俞五字為諧韻生聲之元














  第二譜歌基姑居四呼收聲於厄伊烏俞四字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第五譜干堅官涓四呼收聲於安焉彎淵四字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第七譜岡薑光□四呼收聲於昂央汪□四字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第八譜庚京公扄四呼收聲於鞥英翁雍四字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第九譜該皆乖□四呼收聲於埃厓歪□四字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第十譜裓□規□四呼收聲於額□威□四字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第十一譜髙驕□□四呼收聲於敖麼□□四字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第十二譜鉤鳩□□四呼收聲於歐由□□四字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六>















  皇朝通志卷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十七
  七音畧
  康熙字典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曰古文篆隸隨世遞變至漢許氏始有説文然重義而畧於音故世謂漢儒識文字而不識子母江左之儒識四聲而不識七音七音之傳肇自西域以三十六字為母從為四聲橫為七音而後天下之聲總於是焉嘗考管子之書所載五方之民其聲之清濁髙下各象其川原泉壤淺深廣狹而生故於五音必有所偏得則能全備七音者鮮矣此歴代相傳取音者所以不能較若畫一也
  又曰經傳至博音義繁賾據一人之見守一家之説未必能㑹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舊籍次第排纂切音解義一本説文玉篇兼用廣韻集韻韻㑹正韻其餘字書一音一義之可採者靡有遺逸至諸書引證未備者
  則自經史百子以及漢晉唐宋元明以來詩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羅博證使有依據然後古今形體之辨方言聲氣之殊部分班列開卷瞭然無一義之不詳一音之不備矣
  九音
  見溪羣疑牙音   端透定泥舌頭音
  知徹澄孃舌上音  幫滂並明重脣音
  非敷奉㣲輕唇音  精清從心邪齒頭音
  照穿床審禪正齒音 影曉喻匣喉音
  來日半舌半齒音
  十二攝
  迦  結  岡  庚  裓  髙
  該  傀  根  干  鈎  歌
  等韻切音
  果假二攝     梗曽通三攝
  止蟹遇三攝    山咸二攝
  深臻二攝     江宕二攝
  一攝      流一攝
  等謹按天地之元音發於人聲人聲之象形寄於㸃畫前聖作書江從工河從可霜從相䨮從彗即韻之萌芽古人命物日者實月者缺水者準準古音之水切火者毀火古音虎偉切亦韻之寄寓自古韻失傳正字通率用音和而於字母淵源茫然未解以致幫滂莫辨曉匣不分貽誤後學為害匪淺我
  聖祖仁皇帝以字學並闗切要
  特命纂集字典一書所用翻切悉依唐韻廣韻集韻韻㑹正韻為主同則合見異則分載其或此數書中所無則參以玉篇類篇五音集韻等書又或韻書所無而經傳史漢老莊諸書音釋所有者亦行采入如字有兼數音則先詳正音次列轉音再次列以叶音或某字通及某字同者無不臚陳訓義辨析微芒集古今切韻之大成合天地中和之元氣後之言音切者莫能出乎範圍己
  音韻闡微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曰聲音之道微矣天地有自然之聲人聲有自然之節古之聖人得其節之自然者而為之依永和聲至於八音諧而神人和胥是道也文字之作無不講求音韻顧南北異其風土古今殊其轉變喉舌唇齒清濁輕重之分辨在毫釐動多訛舛樊然淆混不可究極自西域梵僧定字母為三十六分五音以總天下之聲而翻切之學興儒者司馬光鄭樵皆宗之其法有音和類隔互用借聲類例不一後人苦其委曲繁重難以驟曉往往以類隔互用之切改從音和而終莫能得其原也我
  聖祖仁皇帝亶聰首出天地萬物之奧律厯象數之秘靡不心解神㑹洞徹本原以國書合聲之法出於自然足以盡括漢文翻切之要妙也
  又曰唐僧守溫以牙舌脣齒喉定三十六字母括天下之音然尚有音和類隔互用借聲設例繁難得音非易
  聖祖仁皇帝欽定音韻闡微依國書合聲之法上一字取能生本音下一字取能收本韻二字合讀便得本音簡易精妙為從來翻切家所莫及
  十二字頭對音
  歌麻支微齊魚虞收本字喉音  阿額伊一部對佳灰與支微齊同收聲衣字   愛□□一部對蕭肴豪尤與魚虞同收聲烏字  傲歐優一部對東冬江陽庚青蒸收鼻音  昻鞥英一部對真文元寒刪先收舌齒音   安恩音一部對
  侵覃鹽咸收唇音     穆字收聲對屋沃覺藥陌錫職收鼻音  克字收聲對質物月曷黠屑收聲舌齒   特字收聲對
  緝合葉洽收脣音     補字收聲對十二字頭之收聲於勒於斯於哷者其音為漢文所無則不對
  古今部分隨韻異音
  江韻音古與東冬近今與陽近
  殷韻音唐與真同用宋後與文同用
  古今部分隨母異音
  知徹澄古音與端透定相近今音與照穿床相近
  泥孃非敷古音異讀今音同讀
  南北部分隨母異音
  疑微喻南音各異北音相同
  合聲切音
  公舊古紅切今姑翁切 巾舊居銀切今基因切 牽舊苦堅切今欺煙切舊蘇彫切今西腰切
  同母異韻翻切但換下一字音
  公姑翁切 歸姑威切 闗姑灣切 光姑汪切
  基因切 堅基煙切 驕基腰切 鳩基優切
  同韻異母翻切但換上一字音
  堅基煙切 牽欺煙切 天梯煙切 邊卑煙切
  竒延切 纒池延切 綿彌延切 錢齊延切
  等謹按
  御製音韻闡微一書平上去各分六部而入分三部皆與國書十二字頭之部分相對韻中同音之字每音第一字註明其音將舊翻切列於前所擬合聲切列於後其有係以今用二字者因本母本呼於支微魚虞數韻中無字者則借仄聲或別部之字以代之但開齊合撮之類不使相淆遇本韻影喻二母無字者則借本韻旁近之字以代之於清母濁母之分不使或紊其取音比舊稍近也有再借鄰韻影喻二母中字以協其聲者則係以協用二字有雖借鄰韻並非影喻二母中字其聲為近而亦不甚協者則係以借用二字葢漢文有音無字者多又支微魚虞數韻並各韻影喻二母皆單音之字不能合聲欲得正音必婉轉以求其相近至於按韻分音在於字母三十六母內有一十三母重列者故縱分二十三行橫分四等平上去入以聲相符唇喉齒舌以類相從凡經史韻書中有音有字者皆足以包之各省風土之殊古今音韻之變亦有以界之
  聖人之所以和順於道徳而理於義豈僅為漢文審音之
  樞要哉
  叶韻彚輯
  皇上御製叶韻彚輯序曰叶韻非古也而即古也有今韻而後有叶韻叶韻者以古韻而協之於今故曰非古然以今視之則用葉以合異以古視之則非葉而本同故曰即古
  又曰三代而上言律呂言諧聲言書名其於音韻當必審清濁別唇齒喉舌有一定之部分勒之簡䇿與律度量衡象魏之法同為當世所遵守而惜其世逺而不傳也好古之士欲忖而求之其道無由宋吳棫本易詩史漢諸書為韻補子朱子嘗取以釋毛詩楚辭
  明楊慎廣之為古音號稱淵博及證之羣籍其疎略不備者則已多矣因於幾暇指授儒臣博考經史諸子以及唐宋大家之文所用古韻舉而列之疏其所出次於今韻之後臨文索句就考焉可以恢見聞可以益思致
  諧聲不拘字義如詩以不知徳行何用不臧是用去聲敬韻之行作杭音與陽韻行列之行迥別
  四聲通用而律以今韻必變音以葉如喜起南風行露蔓草皆是
  彼此互葉如周易艮其限危薰心也艮其身止諸躬也或讀心為思容切以葉躬或讀躬為姑宏切以葉心毛詩其命匪諶鮮克有終或讀諶為市隆切以葉終或讀終為諸深切以葉諶
  一字兩葉如毛詩於嗟乎騶虞一讀虞為牛加切以葉葭豝一讀虞為五紅切以葉蓬豵
  等謹按
  欽定叶韻彚輯用吳棫韻補例専論叶音但廣韻集韻等書字數多於今韻逺甚如一東內有蟊窽衆梵等字江韻牕降等字集韻亦直列東韻內此等既係本韻則無待於通更不必列為轉葉是書悉以佩文詩韻為斷凡屬佩文詩韻所不收者總次於轉葉之列入聲緝合葉洽四韻本通必須轉讀始葉惟洽部併入業韻一部遂覺音韻聱牙有礙通轉按廣韻以二十六緝二十七合二十八盍二十九葉三十帖三十一洽三十二狎三十三業乏同用三十四乏為序集韻及禮部韻畧皆以二十九葉韻畧與帖業通三十帖三十一業三十二洽韻畧與狎乏通三十三狎三十四乏為序至韻㑹依平水韻併通用之韻乃以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為序而業與帖同併葉韻佩文詩韻亦依廣韻序次併業於洽是書本集韻韻畧及韻㑹通併次第將洽韻中業韻一部提入緝葉韻內以便轉通更覺界限截然其餘改正舊本小誤者如晨風之詩云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吳棫韻補櫟字葉藥韻注乃引作旣見君子云何不樂邵長蘅古今韻畧亦然韻補境字葉敬韻注引三國志楊戲季漢輔臣贊以魏文長為李正方端字葉陽韻注又以李正方為秦子敕之類有刪去舊本大誤者如漢郊祀歌雲精建日月星辰度理隂陽五行周而復始本是四言四句兩用紙韻邵長蘅韻畧乃引作六言兩句雲精建日月星辰度理隂陽五行而増注於真先叶韻內行字之下陳琳大暑賦雲氣變志遷韻補讀遷為雌人切以葉真文韻而書遷作隸體□字邵長蘅誤認作興遂改陳賦為氣變志興而増一興字作雌人切以葉真文韻甚至於巧字葉有韻注引司馬遷傳亦書作司馬興之類有似誤而疑有別本姑仍其舊者如仲長統詩請用從火與㳺心海左叶韻補乃作請用從大而以大字葉哿韻太元出險登邱莫之伐也與道不得也叶韻補乃作莫之代也而以代字葉職韻史記滑稽傳漆城蕩蕩楊慎轉注古音畧乃作漆城光光而以光字葉深韻劉向九歎捐林薄而菀死本與上文美夷為韻夷讀為雉轉注古音畧乃引作菀菀而以菀字葉下文赴淵隠山之類其餘轉葉之韻必引韻語或古書正文先儒音讀為證通葉之例彼此不能一律原本舊聞以為引證俾讀者於通韻自可類推於叶韻亦無嫌闕畧酌古準今昭然明備一洗從來通葉支離之説於數百年講古韻者誠為獨酌其中矣
  音韻述微
  皇上御製序曰國書以阿字為首梵經亦謂阿字能括天下之音其生生之序出於自然今以人之始生證之雖各國各地殊語至其孩啼音皆出於阿則阿字之為諸方聲韻之源綜其異而得其同從可知矣字母既源出西域則國書之阿字實㑹通梵華字母之樞紐以立義所以得天地之元聲不獨梵音藉國書而明即華音之字母亦因國書而愈明也
  又曰從來韻書主音字書主義二者不能兼賅而審音與分韻又岐而為兩夫輕重清濁音也平上去入韻也韻顯而易明音微而難察詩賦家所用惟韻可不必審音至詩餘詞曲則兼辨音而於平上去韻轉得通用此唐宋及今音韻之大畧也是書翻切悉遵
  闡微凡古今音韻之奧華梵㑹歸之故以國書為樞紐無不一以貫之而於古人韻書義訓未詳者則加推廣發明焉其訓釋古無今有者量加増訂期於字義明而字音悉協四聲準而等韻貫通皆即
  皇祖宣暢中聲嘉惠藝林之意纘述而引伸之
  元音
  阿烏椏切
  等謹按阿字古讀若娿而開口呼之即為本音其音在喉而清乃天地之中聲古來韻書未有拈出者
  國書字母以此為首與歌韻屋韻義並異考古音麻韻中字皆與魚虞相從如𣗪本作荼與虞韻之荼各自為音蒩柤並收虞韻䶥又收語韻等類自字母入中國始有麻韻一呼遂不能不增此一韻
  聖天子聲律身度於繩
  武之中寓考文之治真萬世音學之極也
  古音表
  等謹按古音表二卷
  國朝顧炎武撰音學五書之一也其書凡分十部以東冬鍾江為第一支脂之㣲齊佳皆灰咍為第二魚虞模侯為第三真諄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刪山先仙為第四蕭宵肴豪幽為第五歌戈麻為第六陽唐為第七耕清青為第八蒸登為第九侵覃談鹽添咸銜凡為第十皆以平聲為部首而三聲隨之其移入之字與割併之部即附見其中考以古
  法多相脗合惟入聲割裂分配其説甚辨而論者終不能無異議焉
  唐韻正
  等謹按唐韻正二十卷亦即顧炎武所撰音學五書中之一也是編大㫖凡韻中之字其有今音與古音同者即不復注其不同者乃韻補相傳之誤則注云古音某並引經傳之文以正之其一韻皆同而中有數字之誤則止就數字注之一東是也一韻皆誤則每字注之四江是也同者半不同者半則同者注其畧不同者注其詳且明其本二韻而誤併為一五支是也一韻皆同無誤則不注二冬三鍾是也餘如此例其考訂頗精審亦足以有禆於音學也
  音論
  等謹按五方之音有遲疾輕重之不同淮南子云輕土多利重土多遲清水音小濁水音大陸法言切韻序曰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約而言之一人之身而出詞吐氣先後之間已有不能齊者其重其疾則為入為去其輕其遲則為平遲之又久則一字而為二字茨為蒺藜椎為終葵是也故注家多有疾言徐言之解而劉勰文心雕龍謂疾呼中宮徐呼中徵夫一字而可以疾呼徐呼此一字兩音三音之所由昉也
  國朝顧炎武著音論三卷亦音學五書之一上卷三篇一古曰音今曰韻二韻書之始三唐宋韻譜異同中卷六篇一古人韻緩不煩改字二古詩無叶音三四聲之始四古人四聲一貫五入為閏聲六近代入聲之誤下卷分六篇一六書轉注之解二先儒兩聲各義之説不盡然三反切之始四南北朝反語五反切之名六讀若共十五篇皆引據古人之説以相證驗中惟所論入聲變亂舊法未為甚確餘皆源源本本足以訂俗學之訛蓋五書之綱領也
  易音
  等謹按是書亦顧炎武所著音學五書之一炎武嘗考正三代以上之音注易為易音三卷蓋即周易以求古音上卷為彖辭爻辭中卷為彖傳象傳下卷為繋辭文言説卦其音往往與詩不同又或往往不韻故炎武所注凡與詩音不同者皆以為偶用方言而不韻者則闕其論以古者卜筮之書多用音和以便人之玩誦雖夏商之易不傳於世然意其不始於文王也易彖文王所作其用音止此必欲連比象占牽合上下以就其音則聖人之意荒矣論極堅卓一洗訓詁家附㑹穿鑿之病詩本音
  等謹按是書亦顧炎武所著音學五書之一炎武嘗自述曰三百五篇古人之音書魏晉而降去古日逺至宋周顒梁沈約始有四聲之譜然秦漢之文其音已漸戾於古至東京益甚休文作譜不能上據雅南旁摭騷子以成不刊之典而僅按班張以下諸人之賦曹劉以下諸人之詩所用之音撰為定本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亡為音學之一變其所著詩本音十卷大抵主陳第詩無叶音之説即本經所用之音互相㕘考證以他書明古音原作是讀非由遷就故曰本音第有求之太過反生葛藤如一章平上去入各用韻或兩部相近之音各用韻率謂通為一韻恐亦非古人之意
  古今通韻
  等謹按古今通韻
  國朝毛竒齡撰韻中字概本禮部韻亦有禮部韻所無而増以廣韻字者如同增桐公増蚣崇増饛通増蓪之類有今本禮部韻所無而仍增以舊禮部諸韻字者如風之渢翁之螉籠之蘢崇之娀之類隨音收入不注出處惟夢字衆字類在去送韻皆舊禮部所無而禮韻續降與毛晃禮部韻増入之者在唐律既未嘗用而古韻又三聲通轉竟從刪例至韻中有數音者各以一字領之如東韻中有東同終蟲等音而以東字為凍蝀之首同字為桐童之首所謂領音亦謂音紐今有刪去韻名及音紐者如灰韻咍字東韻㟅字之類並補之東部舊三十四紐毛晃禮部韻増一濃紐按濃字本屬鍾部唐律雖有押入東部者要是偶然惟宗農二紐在唐人東韻甚多故有疑是東部字者然三唐出韻詩比比皆有觀平聲三十韻盡然豈必偶刪此二字耶若中終皆照母風豐皆非母公宮皆見母自可併紐而隋陸法言作切韻時早已分列其中有禮部改紐與舊本互異仍依禮部本為主音紐下原有翻切昔人謂切韻以翻切得名者是也若五音集韻毎部首皆加切音竟稱徳紅東第一都宗冬第二未免過當考舊韻有懸頭字如枇杷之枇徘徊之徘有截腳字如徚之為行逕之為走有兩形字如戎之古為𢦦悤之俗為忩有兩音字如侗列同音又列通音潨列終音又列叢音有希見字如東之有⿰支之有SKchar2有轉見字如夢之列䝉頌之列容是書皆不録而於兩音之字如茲有龜茲竒有數竒音義並殊仍為各出兩形之字如同一筒字而有吹筩有郵筒同一同字而有鄭同有盧仝則亦擇其出處稍異者兩存之以備用者之採擇至於本字有義如同為酒尊通為樂器之類皆節録以為通押之用其他宋米元章謂韻有五聲沈隠侯求宮商而不得於是分平聲為二徐景安著樂書直曰宮為上平商為下平角為入徵為上羽為去即本晉呂靜五音之説然而五音集韻分卷又有中平未知中屬何音程元初律古曲韻通雲上平者以其聲氣從咢上出下平者以其聲氣從舌上出按咢與舌為商角之分與上下平聲諸部相校殊為不合至舉要所載七音韻鑑上平以東為首山為末謂日出於東而沒於山下平以先為首凡為末謂先輩傳於後輩一切影響不經之説概置弗道其作書大㫖在排斥顧炎武音學五書而㕘取諸家蒐採極博可與炎武之書並資考證
  唐韻考
  等謹按
  國朝紀容舒作唐韻考一書據徐鉉校定説文本所載翻切以存唐韻之梗概自隋陸法言撰切韻唐天寶中孫愐增定其書名曰唐韻後宋陳彭年等重修廣韻丁度等又作禮部韻畧為一代場屋程式而孫氏之書遂微考古韻者謂廣韻之二百六部即陸法言所定部分之舊然魏了翁已疑其前後㕘差今據夏竦古文四聲韻所列部分與廣韻小異則二百六部未可信為法言之舊本也容舒以徐鉉於雍熙三年校定説文在大中祥符重修廣韻以前所用翻切一從唐韻見於鉉等進書表乃取説文所載唐韻翻切排比分析各歸其類其部分則仍廣韻之舊所收之字有唐韻收而廣韻不收者如東部詷字㒻字㤨字之類是也有唐韻在此部而廣韻在彼部者如賨字廣韻作蔵宗切在冬部唐韻作徂紅切則在東部瓏字廣韻作盧紅切在東部唐韻作力鍾切則在鍾部之類是也其餘㕘互離合時有異同比覈精審議論俱有根據將使人由廣韻以証唐韻由唐韻以考古音則音聲遞變之故可得其大要焉
  古韻標準
  等謹按
  國朝江永撰古韻標準一書平上去三聲分十二部入聲分八部每部首先列韻目一韻岐分兩部者曰分某韻韻本不通而有字當入此部者曰別收某韻四聲異者曰別收某聲某韻大率本顧炎武採明陳第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謂古無叶音之説詩之韻即是本音此説始於焦竑陳氏闡明之焦氏為之序其書列五百字以詩為本證他書為旁證是編即從此例以詩為主經傳騷子為證詩未用而古今韻異者采他書附益之於陳氏説之善者則多采録有舛誤處亦間摘一二其於古韻無書則借今韻離合以求古音今韻有隋唐相傳二百六部之韻顧炎武所著音學五書悉以唐韻為準是編本之而於音變源流及詩外之字亦多採顧説第顧氏詩本音欲改正舊葉之誤而有求之太過反生葛藤如一章平上去入各用韻或兩部相近之音各用韻率謂通為一韻恐非古人之意小戎二章以合軜邑葉驂以念字葉合軜邑尤失之甚者不得不為辨正若朱子取吳棫韻補釋詩以便學者誦讀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晝爾於茅宵爾索綯其桐其椅其實離離豈弟君子莫不令儀此類今音可讀即不復加叶音其意在辨古音凡吳氏之叶音集傳從之而不安者亦行改正審其流變晰其是非自詡識斷精審此外尚有四聲切韻表細區今韻歸之字母音等及詩韻舉例一卷均有功於音學者








  皇朝通志卷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十八
  天文畧
  等謹按易曰仰以觀乎天文日月星辰之麗乎上天之文也聖人觀之察之欽若敬授以前民用三代以前尚已漢晉而還觀象者言徵應推步者失實測史家分天文律書為二門司馬遷天官書僅載垣宮列宿吳太史令陳卓引巫咸甘石之書増益其數後之言天者咸奉以為標準焉鄭樵著天文畧屏去誕妄之言祗録隋丹元子步天歌取其句中有圖言下見象使人仰觀焉而即得其論卓矣然不言推步而仍涉禨祥休咎則未免自相矛盾夫觀象體也推步用也體用不偏廢斯聖人欽若敬授之本㫖洪惟
  聖祖仁皇帝亶聰作後學貫天人考驗西法最善俾専司時憲時監官南懷仁等畢智竭能創制儀器最稱精宻我
  皇上敬
  天勤民事惟法
  祖申命監臣釐正璣衡以期脗合於是恆星增減較舊測而加詳參宿後先改距星而順序凡茲垂象訂自
  宸謨休乎哉
  聖代之新規直協虞廷之遺意也間考西法之善理竒而正者數事一曰天圓而地亦圓如卵裹黃與渾天之説合一曰天有九重最逺則恆星天次土次木次火次金水次日最近者為月天其外則宗動天與楚詞之説合一曰惟宗動天行有常度恆星天亦右行此即歴代嵗差之説一曰日月五星各有天行皆有輪如珠逐盤所以有盈縮遲疾一曰月與五星有本輪以從天有次輪以法日蓋日尊天月五星尊天又尊日也一曰金水與日同天其兩輪包日故不與日相距一曰月有倍離五星一合日而遲疾一周月一合日而遲疾再周五星之小輪跨本輪之內外月之小輪切本輪之邊其法皆以實測而得至於南極之紀星座天漢之周尾宮為中國所未見者西人皆於浮海測之此其事初若創見然或符於古經或軌於自然之理洵乎確實而不可易有非唐一行郭守敬之所能企及耳今據
  欽定考成協紀諸書纂述天文約分十目曰兩儀曰恆星曰天漢其經也曰日月曰五星曰月五星凌犯曰中星曰北極髙度其緯也曰儀象曰弧線其器與法也為書凡六卷於鄭志之外補所闕遺廣所未及溯觀象之端倪賅推步之體要世之學者有以知
  聖朝憲
  天立政察紀明時昭昭乎有目之能窺無㣲而不顯又豈步天歌之句圖言象所可同日語耶若夫測算細
  㣲至詳且宻具有成書茲撮其大畧俾言天者毋涉空詮雲爾
  兩儀
  等謹按西法謂地居天中其體渾圓與天度相應即渾天家卵黃之説人居其中各隨所在皆戴天而履地居赤道北者北極見南極隠居赤道南者南極見北極隠近極則見極髙逺極則見極低東方日中西方夜半南方日中北方夜半周天三百六十度日月星辰旋繞其間而人目力所極適與地平止一百八十度昔人局於地平測算而不知地如卵圓故多疎舛今首列兩儀以為恆星七曜運行之準而西法之與前代逈殊於斯具見天象
  虞書堯典曰欽若昊天厯象日月星辰楚詞天問曰圜則九重孰營度之後世専家謂天有十二重非天實有如許重數蓋言日月星辰運轉於天各有所行之道即楚詞所謂圜也欲明諸圜之理必詳諸圜之動欲考諸圜之動必以至靜不動者準之然後得其盈縮蓋天道靜専者也天行動直者也至靜者自有一天與地相為表裏故羣動者運於其間而不息若無至靜者以驗至動則聖人亦無所成其能矣人恆在地面測天而七政之行無不可得者正為以靜驗動故也十二重天最外者為至靜不動次為宗動南北極赤道所由分也次為南北嵗差次為東西嵗差此二重天其動甚微専家姑置之而不論焉次為三垣二十八宿經星行焉次為填星所行次為嵗星所行次為熒惑所行次則太陽所行黃道是也次為太白所行次為辰星所行最內者則太隂所行白道是也要以去地之逺近而為諸天之內外然所以知去地之逺近者則又從諸曜之掩食及行度之遲疾而得之蓋凡為所掩食者必在上而掩之食之者必在下月體能蔽日光而日為之食是日逺月近之徵也月能掩食五星而月與五星又能掩食恆星是五星髙於月而卑於恆星也五星又能互相掩食是五星各有逺近也又宗動天以渾灝之氣挈諸天左旋其行甚速故近宗動天者左旋速而右移之度遲漸逺宗動天則左旋較遲而右移之度轉速今右移之度惟恆星最遲土木次之火又次之日金水較速而月最速是又以次而近之徵也是故恆星與宗動相較而嵗差生焉太陽與恆星相㑹而嵗實生焉黃道與赤道出入而節氣生焉太陽與太隂循環而朔望盈虛生焉黃道與白道交錯而薄蝕生焉五星與太陽離合而遲疾順逆生焉地心與諸圜心之不同而盈縮生焉歴代専家多方測量立法布算積久愈詳已得其大體其間或有毫芒之差諸説不無同異者葢因儀器仰側穹蒼失之纎微年久則著雖有聖人莫能預定惟立窮源竟委之法隨時實測取其精宻附近之數折中用之毎數十年而一修正斯為治厯之通術而古聖欽若之道庶可復於今日矣
  地體
  欲明天道之流行先達地球之圓體日月星辰每日出入地平一次而天下大地必非同時出入居東方者先見居西方者後見東西相距萬八千里則東方人見日為午正者西方人見日為邜正也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當地上二百里是故推驗大地經緯度分皆與天應測緯度者用午正日晷或測南北二極測經度則必於月蝕取之蓋月蝕與日蝕異日之食限分數隨地不同月之食限分數天下皆同但入限有晝夜人有見不見耳此處食甚於子者處其東三十度必食甚於丑處其西三十度必食甚於亥是故相去九十度則此見食於子而彼見食於酉相去百八十度則此見食於子而彼當食於午雖食而不可見矣
  黃道赤道
  天包地外圜轉不息南北兩極為運行之樞紐地居天中體圓而靜人環地面以居隨其所至適見天體之半中華之地面近北故北極常現南極常隠平分兩極之中橫帶天腰者為赤道赤道距天頂之度即北極出地之度也赤道以北為內為隂以南為外為陽斜交赤道而半出其南半出其北者為黃道乃太陽一嵗所躔之軌跡也黃赤道相交之兩界為春秋分距赤道南二十三度半為冬至距赤道北二十三度半為夏至七政所行之道紛然不齊惟將黃赤二道以為推測之本蓋太陽循黃道東行而出入於赤道之南北太隂與五星各循本道東行而又出入於黃道之南北故黃赤二道之位定則晝夜永短寒暑進退以及晦朔弦望薄蝕朏朒皆從此可稽矣
  經緯度
  恆星七政各有經緯度蓋天周弧線縱橫交加即如布帛之經緯然以東西為經南北為緯然有在天之經緯有隨地之經緯在天則為赤道為黃道隨地則為地平赤道均分三百六十度平分之為半周各一百八十度四分之為象限各九十度六分之為紀限各六十度十二分之為宮為時各三十度是為赤經從經度出弧線與赤道十字相交各引長之㑹於南北極皆成全圜亦分為三百六十度兩極相距各一百八十度兩極距赤道俱九十度是為赤緯依緯度作圜與赤道平行名距等圜此圜大小不一距赤道近則大距赤道逺則小其度亦三百六十俱與赤道之度相應也赤道之用有動有靜動者隨天左旋與黃道相交日躔之南北於是乎限靜者太虛之位亙古不移晝夜之時刻於是乎紀焉黃道之宮度並如赤道其與赤道相交之兩㸃為春秋分相距皆半周平分兩交之中為冬夏至距兩交各一象限六分象限為節氣各十五度是為黃經從經度出弧線與黃道十字相交各引長之周於天體即成全圜其各圜相湊之處不在赤道之南北兩極而別有其樞心是為黃極黃極之距赤極即兩道相距之度其距黃道亦皆九十度是為黃緯而月與五星出入黃道之南北者悉於是而辨焉故凡南北圜過赤道極者必與赤道成直角而不能與黃道成直角其過黃道極者必與黃道成直角而不能與赤道成直角惟過黃赤兩極之圜其過黃赤道也必當冬夏二至之度所以並成直角名為極至交圜又若赤道度為主而以黃道度準之則互形大小何也渾圓之體當腰之度最寛漸近兩端則漸狹距等圜之度也二至時黃道以腰度當赤道距等圜之度故黃道一度當赤道一度有餘二分時兩道雖皆腰度然赤道平而黃道斜故黃道一度當赤道一度不足也此所謂同升之差而七政升降之斜正伏見之先後皆由是而推焉至於地平經緯則以各人所居之天頂為極蓋人所居之地不同故天頂各異而經緯從而變焉地在天中體圓而小隨人所立凡目力所極適得大圓之一半則地雖圓而與平體無異故謂之地平乃諸曜出沒之界晝夜晦明之交也地平亦分三百六十度四分之為四方子午卯酉各相距九十度二十四分之為二十四向各十五度是為地平經從經度出弧線上㑹於天頂並皆九十度從地平下至天頂之衝亦九十度是為地平緯又名髙弧髙弧從地平正午上㑹天頂者其全圜必過赤道南北兩極名為子午圜乃諸曜出入地平適中之界而北極之髙下晷影之長短中星之推移皆由是而測焉是故經緯相求黃赤互變因黃赤而求地平或因地平而求黃赤乃専家之要務推測之所準也
  等謹按天文之有黃赤經緯由宗動天而分為恆星七曜之所轉旋因列於天象地體之後又古法以日行命天周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然為畸零之度而不能合於日行西法與囘囘同以周天為整度就三百六十為起數之宗經緯通為一法賅括萬殊斜側縱橫周通環應得以整御零為法倍易可謂最善者矣
  恆星
  恆星總紀
  恆星即經星也以其有常不易故名經星史記天官書紫宮房心權衡咸池虛危列宿部星此天之五宮坐位也為經不移徙大小有差濶狹有常經星又各有經緯度故別之曰恆星其星官名數古今不同漢書天文志經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晉志載吳太史令陳卓始列甘石巫咸三家星官著於圖錄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今皆不見原本隋丹元子步天歌與陳卓數合後此言天官者皆以步天歌為準康熙十三年監臣南懷仁修儀象志星名與古同者總二百五十九座一千一百二十九星比步天歌少二十四座三百三十五星又於有名常數之外増五百九十七星又多近南極星二十三座一百五十星近年以來累加測驗星官度數儀象志尚多未合又星之次第多不順序亦宜釐正於是逐星測量推其度數觀其形象序其次第著之於圖計三垣二十八宿星名與古同者總二百七十七座一千三百一十九星比儀象志多十八座一百九十星與步天歌為近其尤與古合者二十八宿次舎自古皆觜宿在前參宿在後其以何星作距古無明文唐書雲古以參右肩為距失之太逺文獻通考載宋兩朝天文志雲觜三星距西南星參十星距中星西第一星西法觜宿距中上星參宿亦距中西一星今按觜宿中上星在西南星前僅六分餘而西南星小中上星大則以中上星作距可也若參宿以中西一星作距星則觜宿之黃道度巳在參宿後一度餘即赤道度亦在參宿後三十一分餘今依次順序以參宿中三星之東一星作距星則觜宿黃道度恆在參前一度弱與觜前參後之序合其餘諸座之星皆以次順序無凌躐顛倒之弊又於有名常數之外増一千六百一十四星近某座者即名某座増星依次分註方位以備稽考其近南極星二十三座一百五十星中國所不見仍依西測之舊共計恆星三百座三千八十三星編為總紀一卷庶星官名數古今不同及黃道赤道所屬宮次皆展卷瞭然矣
  等謹按丹元子步天歌先二十八宿後三垣蓋箕風畢雨織女牽牛見於詩書者皆列宿星座而宋兩朝天文志所載垣星俱入列宿度分是列宿星名最古也三垣多取周秦之國與官名知始於甘石之徒然史記天官書首列紫宮殆以北極為尊猶振衣之挈領今西測次序仍之
  紫微垣
  北極五星一曰太子二曰帝三曰庶子増星三四曰後宮増星一五曰天樞黃道在午未宮赤道在夘辰宮 四輔四星増星一黃道在未宮赤道在巳午宮 勾陳六星増星十黃道在未申宮赤道在丑寅夘戌亥宮 天皇大帝一星黃道在申宮赤道在亥宮 天柱五星増星六黃道在申酉宮赤道在子丑宮 御女四星増星一黃道在未申酉宮赤道在丑寅宮 女史一星増星一黃道在未宮赤道在寅宮 柱史一星増星二黃道在申宮赤道在丑宮 尚書五星増星二黃道在辰巳午宮赤道在寅宮 天牀六星増星一黃道在巳午宮赤道在寅夘宮 大理二星増星一黃道在未宮赤道在辰巳宮 隂徳二星増星一黃道在未宮赤道在巳宮 六甲六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未申宮 五帝內座五星増星二黃道在申宮赤道在酉戌宮 華蓋七星黃道在酉宮赤道在戌宮 槓九星附華蓋為一座増星一黃道在申酉宮赤道在酉戌宮 右垣牆七星一曰右樞二曰少尉増星二三曰上輔増星二四曰少輔増星一五曰上衛増星三六曰少衛増星一七曰上丞増星三黃道在巳午未申宮赤道在辰巳午未申酉宮左垣牆八星一曰左樞二曰上宰三曰少宰四曰上弼五曰少弼六曰上衛増星三七曰少衛増星八八曰少丞増星一黃道在辰巳酉宮赤道在戌亥子丑寅卯宮 天乙一星黃道在巳宮赤道在辰宮 太乙一星黃道在午宮赤道在辰宮 內廚二星増星二黃道在午宮赤道在辰宮 北斗七星一曰天樞増星三二曰天璇増星八三曰天機四曰天權増星三五曰玉衡六曰開陽増星二七曰揺光黃道在巳午宮赤道在辰巳宮 輔一星附北斗為一座増星三黃道在巳宮赤道在辰宮 天槍三星増星四黃道在巳宮赤道在卯宮 元戈一星増星二黃道在辰宮赤道在卯宮 三公三星黃道在巳宮赤道在辰宮 相一星増星三黃道在巳宮赤道在辰宮 天理四星増星一黃道在午宮赤道在巳宮 太陽守一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巳宮 太尊一星黃道在午宮赤道在巳宮 天牢六星増星二黃道在巳午宮赤道在巳宮 勢四星増星十六黃道在午宮赤道在巳宮文星六星増星八黃道在午未宮赤道在午宮內階六星増星十黃道在未宮赤道在午宮
  三師三星増星一黃道在未宮赤道在午宮 八穀八星増星三十四黃赤道俱在申宮 傳舎九星増星四黃道在申酉宮赤道在酉戌亥宮 天廚六星増星二黃道在戌宮赤道在子丑宮 天棓五星増星十黃赤道俱在寅宮
  右共三十七座一百六十三星外増一百七十七星
  太微垣
  五帝座五星増星三黃赤道俱在巳宮 太子一星黃赤道俱在巳宮 從官一星黃赤道俱在巳宮 幸臣一星黃赤道俱在巳宮 五諸侯五星増星七黃道在辰巳宮赤道在辰宮 九卿三星増星九黃赤道俱在辰宮 三宮三星黃赤道俱在辰宮 內屏四星増星六黃赤道俱在巳宮右垣牆五星一曰右執法二曰上將三曰次將四曰次相増星三五曰上相増星二黃赤道俱在巳宮 左垣牆五星一曰左執法増星一二曰上相三曰次相増星一四曰次將增星三五曰上將増星二黃赤道俱在辰宮 郎將一星増星二黃道在巳宮赤道在辰宮 郎位十五星増星三黃道在巳宮赤道在辰巳宮 常陳七星増星六黃道在巳宮赤道在辰巳宮 三台六星一曰上台二星増星七二曰中台二星増星三三曰下台二星増星二黃道在巳午未宮赤道在巳午宮 虎賁一星黃赤道俱在巳宮 少微四星増星八黃道在巳午宮赤道在巳宮 長垣四星増星九黃道在巳午宮赤道在巳宮 靈臺三星増星八黃赤道俱在巳宮 明堂三星増星六黃赤道俱在巳宮 謁者一星増星二黃道在巳宮赤道在辰宮右共二十座七十八星外増九十三星
  天市垣
  帝座一星黃赤道俱在寅宮 侯一星増星五黃赤道俱在寅宮 宦者四星增星五黃赤道俱在寅宮 斗五星増星十四黃道在寅夘宮赤道在寅宮 斛四星増星三黃赤道俱在寅宮 列肆二星増星四黃道在寅卯宮赤道在寅宮 車肆二星増星二黃赤道俱在寅宮 市樓六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寅宮 宗正二星増星三黃赤道俱在寅宮 宗人四星増星四黃赤道俱在寅宮宗二星黃赤道俱在丑宮 帛度二星増星三
  黃赤道俱在寅宮 屠肆二星増星三黃赤道俱在丑寅宮 右垣牆十一星一曰河中二曰河間増星一三曰晉増星三四曰鄭五曰周増星十四六曰秦増星一七曰蜀増星二八曰巴増星四九曰梁十曰楚十一曰韓黃赤道俱在寅卯宮 左垣牆十一星一曰魏増星八二曰趙増星三三曰九河増星一四曰中山増星七五曰齊増星八六曰吳越増星七七曰徐増星四八曰東海増星四九曰燕十曰南海十一曰宋増星二黃赤道俱在丑寅宮 天紀九星増星十四黃道在寅卯宮赤道在寅宮 女牀三星黃赤道俱在寅宮 貫索九星増星十三黃赤道俱在卯宮 七公七星増星十六黃道在卯辰宮赤道在寅卯宮
  右共十九座八十七星外増一百五十九星









  皇朝通志卷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十九
  天文畧
  恆星
  角宿
  角二星増星十五黃赤道俱在辰宮 平道二星黃赤道俱在辰宮 天田二星増星六黃赤道俱在辰宮 周鼎三星黃道在辰巳宮赤道在辰官進賢一星増星九黃赤道俱在辰宮 天門二
  星増星十一黃赤道俱在辰宮 平二星増星三黃道在卯辰宮赤道在辰宮 庫樓十星増星十一黃赤道俱在夘辰宮 柱十一星黃赤道俱在夘辰宮 衡四星黃道在夘宮赤道在辰宮 南門二星増星二黃道在卯宮赤道在夘辰宮右共十一座四十一星外増四十七星按步天歌柱十五星今少四
  亢宿
  亢四星増星十二黃道在卯宮赤道在夘辰宮大角一星増星一黃道在辰宮赤道在夘宮 右攝提三星増星三黃赤道俱在辰宮 左攝提三星増星三黃道在夘辰宮赤道在夘宮 折威七星増星六黃赤道俱在卯宮 頓頑二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夘宮 陽門二星黃赤道俱在卯宮右共七座二十二星外増二十六星
  氐宿
  氐四星増星二十九黃赤道俱在夘宮 亢池四星黃道在辰宮赤道在夘辰宮 帝座三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辰宮 梗河三星増星五黃道在夘辰宮赤道在卯宮 招揺一星黃道在辰宮赤道在夘宮 天乳一星増星三黃赤道俱在卯宮 天輻二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夘宮 陣車三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夘宮 騎官十星黃赤道俱在夘宮 車騎三星黃赤道俱在卯宮將軍一星黃赤道俱在夘宮
  右共十一座三十五星外増四十一星按步天歌亢池六星今少二騎官二十七星今少十七
  房宿
  房四星増星六黃赤道俱在夘宮 鈎鈐二星附房宿為一座黃道在寅宮赤道在夘宮 鍵閉一星黃道在卯宮赤道在寅宮 罰三星増星三黃道在卯宮赤道在寅夘宮 西咸四星増星二黃赤道俱在卯宮 東咸四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寅宮日一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卯宮 從官二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夘宮
  右共七座二十一星外増十四星
  心宿
  心三星増星八黃赤道俱在寅宮 積卒二星黃道在寅宮赤道在夘宮
  右共二座五星外増八星按步天歌積卒十二星今少十
  尾宿
  尾九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寅宮 神宮一星附尾宿為一座黃赤道俱在寅宮 天江四星増星十一黃赤道俱在寅宮 傅説一星黃赤道俱在寅宮魚一星黃赤道俱在寅宮 龜五星黃赤道俱在寅宮
  右共五座二十一星外増十二星
  箕宿
  箕四星黃赤道俱在丑寅宮 糠一星黃赤道俱在寅宮 杵三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寅宮右共三座八星外増一星
  斗宿
  斗六星増星四黃赤道俱在丑寅宮 天籥八星増星四黃赤道俱在寅宮 天弁九星増星五黃赤道俱在丑宮 建六星増星八黃赤道俱在丑宮 天雞二星増星三黃赤道俱在丑宮 狗二星増星六黃赤道俱在丑宮 天淵三星黃赤道俱在丑宮 農丈人一星黃赤道俱在丑宮 鼈十一星黃赤道俱在丑宮
  右共十座五十二星外増三十星按步天歌天淵十星今少七鼈十四星今少三
  牛宿
  牛六星増星九黃赤道俱在子丑宮 天桴四星増星二黃赤道俱在子丑宮 河鼓三星増星九黃赤道俱在丑宮 右旗九星増星十二黃赤道俱在丑宮 左旗九星増星二十九黃赤道俱在子丑宮 織女三星増星四黃赤道俱在丑宮漸臺四星増星六黃赤道俱在丑宮 輦道五星増星九黃道在子丑宮赤道在丑宮 羅堰三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子宮 天田四星黃赤道俱在子宮 九坎四星黃赤道俱在子宮
  右共十一座五十四星外増八十一星按步天歌天田九星今少五九坎九星今少五
  女宿
  女四星増星五黃赤道俱在子宮 離珠四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子宮 敗瓜五星増星三黃赤道俱在子宮 瓠瓜五星増星五黃赤道俱在子宮 天津九星増星三十八黃道在亥子宮赤道在子丑宮 奚仲四星増星七黃道在子宮赤道在丑宮 扶筐七星増星四黃道在子丑宮赤道在丑宮 十二國十六星一曰周二星二曰秦二星三曰代二星増星二四曰趙二星五曰越六曰齊七曰楚八曰鄭九曰魏十曰韓十一曰晉十二曰燕皆一星黃赤道俱在子宮
  右共八座五十四星外増六十五星按步天歌離珠五星今少一
  虛宿
  虛二星増星八黃赤道俱在子宮 司命二星黃赤道俱在子宮 司祿二星増星二黃赤道俱在子宮 司危二星黃赤道俱在子宮 司非二星増星二黃赤道俱在子宮 哭二星増星四黃赤道俱在子宮 泣二星増星二黃道在亥子宮赤道在亥宮 離瑜三星増星三黃赤道俱在子宮天壘城十三星黃赤道俱在子宮 敗臼四星
  増星一黃道在子宮赤道在亥子宮
  右共十座三十四星外増二十二星
  危宿
  危三星増星十一黃道在亥子宮赤道在子宮墳墓四星附危宿為一座増星四黃赤道俱在亥宮 葢屋二星黃赤道俱在子宮 虛梁四星黃赤道俱在亥宮 天錢五星増星四黃赤道俱在子宮人四星増星四黃道在亥子宮赤道在子宮 杵三星増星二黃道在亥宮赤道在亥子宮 臼四星増星五黃道在亥宮赤道在亥子宮 車府七星増星十九黃道在戌亥宮赤道在亥子宮 造父五星増星五黃道在戌宮赤道在亥子宮 天鈎九星増星十六黃道在酉戌宮赤道在亥子宮右共十座五十星外増七十星按步天歌天錢十星今少五人五星今少一
  室宿
  室二星増星七黃赤道俱在亥宮 離宮六星附室宿為一座増星八黃赤道俱在亥宮 螣蛇二十二星増星十四黃道在戌亥宮赤道在亥子宮 雷電六星増星八黃赤道俱在亥宮 土公吏二星黃赤道俱在亥宮 壘壁陣十二星増星七黃赤道俱在亥子宮 羽林軍四十五星黃赤道俱在亥子宮 天綱一星黃道在子宮赤道在亥宮 北落師門一星黃赤道俱在亥宮 鈇鉞三星増星二黃赤道俱在亥宮 八魁六星黃道在亥宮赤道在戌亥宮
  右共十座一百零六星外増四十六星按步天歌八魁九星今少三
  壁宿
  壁二星増星二十三黃道在戌宮赤道在戌亥宮天廐三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戌宮 土公二
  星増星十一黃道在戌宮赤道在戌亥宮 霹𮦷五星増星八黃赤道俱在亥宮 雲雨四星増星九黃赤道俱在亥宮 鈇鑕五星黃赤道俱在戌宮
  右共六座二十一星外増五十二星按步天歌天廐十星今少七
  奎宿
  奎十六星増星二十二黃赤道俱在戌宮 王良五星増星五黃道在酉宮赤道在戌亥宮 策一星黃道在酉宮赤道在戌宮 附路一星黃道在酉宮赤道在戌宮 軍南門一星黃道在酉宮赤道在戌宮 閣道六星増星五黃赤道俱在酉戌宮 外屏七星増星十五黃赤道俱在戌宮 天溷四星増星六黃赤道俱在戌宮 土司空一星黃道在亥宮赤道在戌宮
  右共九座四十二星外増五十三星按步天歌天溷七星今少三
  婁宿
  婁三星増星十五黃道在酉戌宮赤道在酉宮天大將軍十一星増星十六黃道在酉宮赤道在酉戌宮 右更五星増星五黃赤道俱在戌宮左更五星増星七黃赤道俱在酉宮 天倉六星増星十八黃道在戌亥宮赤道在戌宮 天庾三星増星三黃道在戌宮赤道在酉戌宮
  右共六座三十三星外増六十四星
  胃宿
  胃三星増星五黃赤道俱在酉宮 大陵八星増星二十黃赤道俱在酉宮 積屍一星黃赤道俱在酉宮 天船九星増星九黃道在申酉宮赤道在酉宮 積水一星増星一黃道在申宮赤道在酉宮 天廩四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酉宮 天囷十三星増星二十黃赤道俱在酉戌宮
  右共七座三十九星外増五十七星
  昴宿
  昴七星増星九黃赤道俱在酉宮 天阿一星黃赤道俱在酉宮 月一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酉宮 捲舌六星増星六黃道在申酉宮赤道在酉宮 天讒一星黃赤道俱在酉宮 礪石四星黃道在申宮赤道在申酉宮 天隂五星増星四黃赤道俱在酉宮 蒭藁六星増星五黃道在戌宮赤道在酉宮 天苑十六星増星十六黃道在酉戌宮赤道在酉宮
  右共九座四十七星外増三十七星
  畢宿
  畢八星増星十三黃赤道俱在申酉宮 附耳一星附畢宿為一座増星一黃赤道俱在申宮 天街二星増星四黃赤道俱在申宮 天髙四星増星四黃赤道俱在申宮 諸王六星増星四黃赤道俱在申宮 五車五星増星十八黃赤道俱在申宮柱九星黃赤道俱在申宮 咸池三星黃赤道俱在申宮 天潢五星増星二黃赤道俱在申宮天闗一星増星六黃赤道俱在申宮 天節八星黃赤道俱在申宮 九州殊口六星増星十黃赤道俱在申酉宮 參旗九星増星十一黃赤道俱在申宮 九斿九星増星五黃赤道俱在申宮天園十三星増星六黃道在酉戌亥宮赤道在申酉戌宮
  右共十四座八十九星外増八十四星按歩天歌九州殊口九星今少三
  觜宿
  觜三星黃赤道俱在申宮 司怪四星増星六黃赤道俱在申宮 座旗九星増星十一黃赤道俱在未宮
  右共三座十六星外増十七星
  參宿
  參七星増星三十七黃赤道俱在申宮 伐三星附參宿為一座増星二黃赤道俱在申宮 玉井四星増星二黃赤道俱在申宮 軍井四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申宮 屏二星黃赤道俱在申宮 厠四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申宮 屎一星黃赤道俱在申宮
  右共六座二十五星外増四十九星
  井宿
  井八星増星十七黃赤道俱在未宮 鉞一星附井宿為一座増星一黃赤道俱在申宮 水府四星増星八黃赤道俱在未申宮 天罇三星増星九黃赤道俱在未宮 五諸侯五星増星五黃赤道俱在未宮 北河三星増星四黃赤道俱在未宮 積水一星黃赤道俱在未宮 積薪一星増星三黃赤道俱在未宮 水位四星増星十一黃赤道俱在未宮 南河三星増星十黃赤道俱在未宮四瀆四星増星六黃赤道俱在未宮 闕邱二星増星七黃赤道俱在未宮 軍市六星増星五黃赤道俱在未宮 野雞一星黃赤道俱在未宮天狼一星増星五黃赤道俱在未宮 丈人二星黃赤道俱在申宮 子二星増星一黃赤道俱在申宮 孫二星増星四黃赤道俱在未申宮 老人一星増星四黃赤道俱在未宮 弧矢九星増星二十四黃道在午未宮赤道在未宮
  右共十九座六十三星外増一百二十四星按步天歌軍市十三星今少七
  鬼宿
  鬼四星増星十八黃赤道俱在午宮 積屍氣一星増星三黃赤道俱在午宮 爟四星増星十一黃赤道俱在未宮 外廚六星増星十七黃赤道俱在午宮 天記一星増星二黃道在巳宮赤道在午宮 天狗七星黃道在巳午宮赤道在午宮天社六星増星五黃道在辰巳午宮赤道在午
  
  右共六座二十九星外増五十七星
  栁宿
  栁八星増星十黃赤道俱在午宮 酒旗三星増星五黃赤道俱在午宮
  右共二座十一星外増十五星
  星宿
  星七星増星十五黃赤道俱在午宮 天相三星増星十二黃道在巳宮赤道在巳午宮 軒轅十七星増星五十七黃赤道俱在巳午宮 內平四星増星十一黃道在午宮赤道在巳午宮
  右共四座三十一星外増九十五星按歩天歌有天稷五星今無
  張宿
  張六星増星四黃赤道俱在巳午宮
  右一座六星外増四星按歩天歌有天廟十四星今無
  翼宿
  翼二十二星増星七黃道在辰巳宮赤道在巳宮右一座二十二星外増七星按歩天歌有東甌五星今無
  軫宿
  軫四星増星五黃道在辰宮赤道在巳宮 右轄一星附軫宿為一座黃道在辰宮赤道在巳宮 左轄一星附軫宿為一座黃赤道俱在辰宮 長沙一星附軫宿為一座黃赤道俱在辰宮 青邱七星増星三黃道在辰宮赤道在巳宮
  右共二座十四星外増八星按歩天歌有軍門二星土司空四星器府三十二星今俱無
  近南極星
  海山六星増星二黃道在夘辰宮赤道在巳宮十字四星黃道在夘宮赤道在辰宮 馬尾三星黃道在辰宮赤道在辰巳宮 馬腹三星黃道在夘宮赤道在辰宮 蜜蜂四星黃道在夘宮赤道在辰宮 三角形三星増星四黃道在寅宮赤道在寅夘宮 異雀九星黃道在寅宮赤道在寅夘辰宮 孔雀十一星増星四黃道在丑寅宮赤道在子丑寅宮 波斯十一星黃赤道俱在子丑宮蛇尾四星黃道在丑宮赤道在戌亥子宮 蛇
  腹四星黃道在亥子宮赤道在酉戌宮 蛇首二星黃道在亥宮赤道在酉戌宮 鳥啄七星増星一黃道在子宮赤道在戌亥宮 鶴十二星増星二黃道在子宮赤道在亥宮 火鳥十星増星一黃道在亥子宮赤道在戌亥宮 水委三星黃道在亥宮赤道在戌宮 附白二星黃道在子宮赤道在酉宮 夾白二星黃道在戌亥宮赤道在申酉宮 金魚五星増星一黃道在寅酉戌宮赤道在未申宮 海石五星増星三黃道在辰巳宮赤道在午宮 飛魚六星黃道在夘辰宮赤道在午未宮 南船五星増星一黃道在夘辰宮赤道在巳午宮 小斗九星増星一黃道在寅夘宮赤道在辰巳午未宮
  右共二十三座一百三十星外増二十星古無
  等謹按徐文靖管城碩記載泰西測騐可見可狀之星凡四十八象在黃道中十二象與囘囘同曰白羊曰金牛曰雙兄回回作隂陽曰巨蟹曰獅子曰烈女回回作雙女曰天稱曰天蠍曰人馬曰磨蝎曰寳瓶曰雙魚即自戌至亥十二宮星三百四十六在黃道北二十一象曰小熊曰大熊曰龍曰皇帝曰守熊人曰北冕旒曰熊人曰琵琶曰雁鵝曰岳母曰大將軍曰御車曰醫生曰逐蛇曰毒蛇曰箭曰日鳥曰魚將軍曰駒曰飛馬曰公主曰三角形星三百六十在黃道南十五象曰獸海曰獵戸曰天河曰天兔曰天犬曰小犬曰船曰小蛇曰酒瓶曰烏鵶曰半人牛星三百一十有六此葢西測之舊而非南懷仁所増五百九十七星也附録以備稽覽
  恆星東行
  恆星行即古嵗差也古謂恆星不動而黃道西移今謂黃道不動而恆星東行蓋使恆星不動而黃道西移則恆星之黃道經緯度宜毎嵗不同赤道經緯度宜終古不變今測恆星之黃道經度毎嵗東行而緯度不變至於赤道經度則逐嵗不同而緯度尤甚自星紀至鶉首六宮星在赤道南者緯度古多而今漸少在赤道北者緯度古少而今漸多自鶉首至星紀六宮星在赤道南者緯度古少而今漸多在赤道北者緯度古多而今漸少凡距赤道二十三度半以內之星在赤道北者皆可以過赤道南在赤道南者亦可以過赤道北則恆星循黃道東行而非黃道之西移明矣新書載西人第谷以前恆星東行之數或雲百歲而行一度或雲七十餘年而行一度或雲六十餘年而行一度隨時修改與古累改歲差之意同迨第谷定恆星毎嵗東行五十秒約七十年有餘而行一度元郭守敬所定亦為近之至今一百四十餘年騐之於天雖無差忒但星行㣲渺必歴多年其差乃見然則第谷所定之數亦未可泥為定準惟隨時測騐依天行以推其數可也
  測恆星
  恆星東行既依黃道則測定一年之黃道經緯度而逐年之黃道經緯度皆視此矣然欲測諸恆星必以一星作距而欲測黃道經緯度必以赤道經緯度為宗葢諸曜隨天左旋惟赤極不動其經緯既與黃道相當又與地平相應時刻之早晩於是乎紀太陽之躔次於是乎辨非赤道則黃道無從而稽也其法測恆星之大者測其方中時刻及正午髙弧乃以本時太陽赤道經度與太陽距午正赤道經度相加即星之赤道經度又以正午髙弧與赤道髙度相減即星之赤道緯度既得赤道經緯度則用弧三角法推得黃道經緯度既得一星黃赤經緯度即以此一星作距或用黃道赤道諸儀測其相距之經緯或用地平象限諸儀測其偏度及髙度而諸星之黃赤經緯度皆可得矣要之測恆星之法先測一星為準而此星經度必取定於太陽倘於時刻差四分則於天行差一度故須㕘互考騐方得宻合或用太隂及太白比測者然皆有視差不如用太陽之確準也
  恆星出入地平
  恆星隨宗動天東出西入旋轉有常因節氣有冬夏晝夜有永短人居有南北故所見恆星出入地平之時刻因時各異隨地不同也夫逐時皆有出入地平之恆星逐星皆有出入地平之時刻可以測候而得亦可以推步而知其法用本地北極髙度及本星赤道經緯度求得本星與赤道同出入地平之度乃與本時太陽赤道經度相減即得本星出入地平之時刻也
  恆星黃赤經緯度
  恆星布列周天古有去極入宿度數入宿即經度也去極即緯度也然黃道度與赤道度不同嵗差亦異蓋黃道以黃極為樞赤道以赤極為樞兩道兩極各相距二十三度半故星在兩極之間者黃道屬未宮赤道則屬丑宮星在兩道之間者黃道屬緯南赤道則屬緯北此黃赤道不同之極致也恆星循黃道東行毎年五十一秒緯度終古不改而經度之差有常赤道與黃道斜交分至前後南北逺近其差不等兩極之間在黃道為差而東在赤道為差而西兩交之際黃道南者差而入赤道北黃道北者差而出赤道南此嵗差不同之極致也今以乾隆九年甲子恆星黃赤經緯度依黃道次序列恆星黃道經緯度表而以赤道經緯附之依赤道次序列恆星赤道經緯度表而以黃道經緯附之各將赤道歲差列於其下黃道以便推算赤道以便測量觀象之用於斯備矣
  乾隆九年甲子測二十八宿宮度
  角宿辰宮二十度一十六分
  亢宿卯宮初度五十六分
  氐宿卯宮十一度三十二分
  房宿卯宮二十九度二十二分
  心宿寅宮四度十四分
  尾宿寅宮十度二十九分
  箕宿寅宮二十七度四十一分
  斗宿丑宮六度三十六分
  牛宿子宮初度二十九分
  女宿子宮八度九分
  虛宿子宮十九度四十九分
  危宿子宮二十九度四十七分
  室宿亥宮十九度五十四分
  壁宿戌宮五度三十五分
  奎宿戌宮十八度五十一分
  婁宿酉宮初度二十三分
  胃宿酉宮十三度二十一分
  昴宿酉宮二十五度五十分
  畢宿申宮四度五十三分
  觜宿申宮二十度七分
  參宿申宮二十一度七分
  井宿未宮一度四十三分
  鬼宿午宮二度十分
  栁宿午宮六度四十四分
  星宿午宮二十三度四十三分
  張宿巳宮二度九分
  翼宿巳宮二十度二十一分
  軫宿辰宮七度十一分
  増附各曜小星黃赤經緯度
  仰觀普天之星象所不能圖不能測者限於目力而不能別識其繁多也往昔嘗法製廣大之窺筒內安玻璃鏡而兩目並用窺天則一目而用雙玻璃逺鏡所視極其分明故以之觀列宿天之衆星較平時不啻多數十倍而且界限甚明即如昴宿傳雲七星而實則三十六星鬼宿中積屍氣相傳為白氣如雲用鏡窺之則又三十五星歴歴可數他如牛宿中南星尾宿東魚星𫝊説星觜宿南星皆在六等之外所稱㣲茫難見者用鏡窺之則衆星列次之逺皆一一見焉若天漢相傳為白氣其實皆無數之小星從古天文家大都以可見可測之星求其形似連合而為象因象而命之名以為識別然名星之左右上下雖有可見之小星而其象㣲光不甚顯難以準測其度分次第惟以相近名星之比例可推而定焉今照法另列黃赤二道經緯表而屬之以相近之星座又以其次第別之亦可以備夫渾儀之作法而衆星之全象具昭於斯安有不快足乎窺天者之心目哉
  天漢
  等謹按李光地雲二十八宿分四方者以雲漢之升降定之雲漢隂氣也列宿天中也雲漢之氣與列宿始交於申勢極於亥降交於寅沉化於巳潛明於午隂氣循環於是為著故四維之限因以定焉隂氣之升為西為北隂氣之降為東為南天之道也其説與天漢在第八重列宿之天相發明
  天漢在第八重列宿之天而其運動則正第八重之運動焉以廣面為界旁過二極斜絡於天體猶之黃赤等大圏平分之為二若論其體乃天體內無數之㣲星耳星因㣲小其光不能映射人目如諸大星又因其稠宻故覺所見之㣲光或成白道或如白河之象雲爾
  天漢黃道經緯度
  晉書天文志雲天漢起東方經箕尾之間謂之漢津乃分為二道其南經傅説魚天籥天弁河鼓其北經龜貫箕下次絡南斗魁左旗至天津下而合南道乃西南行又分夾瓠瓜絡人星杵造父螣蛇王良附路閣道北端大陵天船捲舌而南行絡五車經北河之南入東井水位而東南行絡南河闕邱天狗天記天稷至七星南而沒明史天文志雲近年浮海之人至赤道以南見雲漢過天狗之墟抵天社海石之南踰南船帶海山貫十字架蜜蜂傍馬腹經南門絡三角龜杵而屬於尾宿是為帶天一周靈臺儀象志天漢經緯度分列黃道南北赤道南北四表與明史合但不按宮次或分二界或分三界或分四界逐度列表其分合曲折之處尚有未詳今亦分黃赤南北四表而各按宮次分南界北界南之北界北之南界各列四層其分合既為明晰至其曲折之處經緯或有不同又於毎度之間細分列表按數圖之庶合懸象雲
  等謹按天社海石等星即所謂近南極者也為中國之所不見自西人浮海測之始知仍屬尾宿而為帶天一周唐一行創兩戒山河之説以雲漢經天而為分野區域失之鑿矣










  皇朝通志卷十九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巻二十
  天文畧
  日月
  七政宿度
  日月五星皆有宿度古以十二宮定於二十八宿故宿度逐嵗不同者經度亦因而不同今以二十八宿歴於十二宮故宿度逐嵗有差而經度終古不變其法以嵗差五十一杪按嵗積之與各宿第一星黃道經度相加為本年黃道宿鈐而於七政黃道經度內減去相當黃道宿度餘即七政黃道宿度蓋七政恆星皆宗黃道故宿度亦以黃道推也至於日月交食則並用赤道宿因其闗於天行最著故於推算獨詳然各宿赤道經緯度逐嵗不同須用推恆星赤道經度法求得本年各宿第一星赤道經度為本年赤道宿鈐乃於太陽太隂赤道經緯內減去相當赤道宿度餘即太陽太隂赤道宿度
  太陽行度
  太陽行天每嵗一周萬古不忒宜其每日平行而無有盈縮乃徴之實測則春分至秋分行天半周而歴日多秋分至春分行天半周而歴日少其在半天所行之度原均而人居地上所見時日不同今即其不平行之數求其所以然之故則惟有本天髙卑之説能盡之本天髙卑之法有二一為不同心天蓋天包地外以地為心太陽本天亦包乎地外而不以地為心因其有兩心之差而髙卑判焉自春分歴夏至以至秋分太陽行本天之大半周故歴日多而自地心立算止行黃道之半周故為行縮自秋分歴冬至以至春分太陽行本天之小半周故歴日少而自地心立算亦行黃道之半周故為行盈夫日在本天原自平行因自地心立算而不以太陽本天心立算遂有髙卑盈縮之異故髙卑為盈縮之原而兩心之差又髙卑之所由生也一為本輪蓋本天與地同心而本天之周又有一本輪本輪心循本天周向東而行日在本輪之周向西而行兩行之度相等太陽在本輪之下半周去地近為卑則順輪心行故見其速於平行在本輪之上半周去地逺為髙則背輪心行故見其遲於平行在本輪之左右去地不逺不近為髙卑中故名中距其行與平行等本輪循本天東行為平行度太陽循本輪西行由下而左而上而右而復於下為自行度如太陽在本輪之下去地心最近是為最卑太陽在本輪之上去地心最逺是為最髙最髙最卑之㸃皆對本輪心與地心成一直線其平行實行同度故為盈縮起算之端如太陽由本輪下向左順輪心行能益東行之度故較平行度為盈至半象限後所益漸少迨輪心行一象限太陽亦行輪周一象限即無所益而復於平行是為中距然而積盈之多正在中距蓋從地心立算為盈差之極大也從中距而後太陽行本輪之上半周背輪心行故實行漸縮然因有積盈之度方以次漸消其實行仍在平行前迨行滿一象限至最髙為極縮而積盈之度始消盡無餘其實行與平行乃合為一線故自最卑至最髙半周俱為盈也如太陽由本輪上向右背輪心行能損東行之度故較平行度為縮至半象限後所損漸少迨輪心行一象限太陽亦行輪周一象限即無所損而復於平行是為中距然而積縮之多亦在中距蓋從地心立算為縮差之極大也從中距而後太陽行本輪之下半周順輪心行故實行漸盈然因有積縮之度方以次相補其實行仍在平行後迨行滿一象限至最卑為極盈而積縮之度始補足無缺其實行與平行乃合為一線故自最髙至最卑半周俱為縮也求得兩心之差而本輪之徑自見明於本輪之故而盈縮之理益彰其理相近其用相輔可以㕘稽而互證也
  等謹按第谷立為本天髙卑本輪均輪諸説用三角形推算乾隆初西人刻白爾噶西尼等更相推考又以本天為撱圓均分其面積為平行度與舊法逈殊然法雖巧合而其理則猶是本天髙卑之説詳見考成後編
  太陰行度
  太陰行度有九而隨天西轉之行不與焉一曰平行蓋太陰之本天帶一本輪本輪心循本天自西而東每日平行一十三度有竒二十七日有餘而行天一周即白道經度也二曰自行蓋本輪心循白道行自西而東即平行經度太陰復依本輪周行自東而西每日亦行一十三度有竒微不及本輪心行而與本輪心之行順逆㕘錯人目視之遂生遲疾故名自行以別之授時厯名為轉周滿一周為轉終其所生之遲疾差名為初均數也三曰均輪行西人第谷言用一本輪以齊太陰之行往往與實測未合因將本輪半徑三分之存其二分為本輪半徑用其一分為均輪半徑均輪循本輪周行自東而西即自行轉周度太陰復依均輪周行自西而東每日行二十六度有竒為輪心行之倍度均輪心行一度月行均輪周二度也其所生之遲疾差即今所用之初均數也四曰次輪行蓋用本輪均輪推得遲疾之最大差為四度有竒於朔望時測之其數恰合而於上下弦時測之則不合其大差至七度有竒故又於均輪之周復設一輪循均輪周行命為次輪次輪心自西而東太隂復依次輪周亦自西而東每日行二十四度有竒為本輪心距太陽行之倍度本輪心距太陽行一度月行次輪周二度名為倍離倍離所生之遲疾差名為次均數也五曰次均輪行蓋有初均次均以步朔望以定兩弦則既合矣而於兩弦前後測之又多不合爰思次輪之上必更有一輪以消息乎次均之數今命之曰次輪均其心循次輪周自西而東行倍離之度而太陰則循此輪之周自西而東亦行倍離之度用其所生之差以加減次均數即與太陰兩弦前後所行恰合也六曰交行蓋太陰行白道出入於黃道之內大距五度有竒其自黃道南過黃道北之㸃名曰正交即如春分自赤道南過赤道北自黃道北過黃道南之㸃名曰中交即如秋分自赤道北過赤道南每交之終不能復依原次而不及一度有餘逐日計之退行三分有餘命為兩交左旋之度自東而西也亦名羅計行度也正交曰羅㬋中交曰計都七曰最髙行最髙者本輪之上半最逺地心之處而最髙行者平行與自行相較之分也均輪心從最髙左旋微不及於平行每日六分有竒即命為最髙左旋之度亦名月孛行度也八曰距日行於每日平行度內減去太陽之行為每日太陰距太陽行二十九日有竒而復與日㑹是為朔䇿九曰距交行以每日平行度與每日交行相加得每日太陰距交度二十七日有竒而行交一周名為交周也
  太陰行度用四輪推之而四輪之法皆係實測而得非意設也西人第谷以前步月離惟用本輪次輪蓋因朔望之行有遲疾故知其有本輪而兩弦之行不同於朔望故知其有次輪其法次輪與本輪兩周相切之㸃故云朔望時太陰循本輪周行而兩弦時太陰則從兩周相切之㸃行次輪半周距本輪心最逺故次輪全徑為兩弦時大於朔望時平行實行之極大差第谷遵其法用之因不能宻合太陰之行故於本輪上復加一均輪且因兩弦前後之行又不同於兩弦故又加一次均輪蓋用本輪推朔望時平行實行之極大差為本輪半徑得四度五十八分有餘而徴之實測惟自行三宮九宮初度之一㸃為合在最髙前後兩象限則失之小最卑前後兩象限則失之大故第谷將本輪半徑三分之存其二分為本輪半徑取其一分為均輪半徑用求平行實行之差為初均數乃宻合於天至於兩弦時平行實行之極大差七度二十五分有餘雖為新本輪半徑併均輪半徑仍加次輪全徑之數然即舊本輪半徑與次輪全徑相併之數也其次均輪行於次輪即如初均輪之行於本輪但所行之度不同耳初均輪行為引數之度次均輪行為倍離之度要之本輪者推本天之髙卑均輪者所以消息本輪之行度次輪者定朔望兩弦之逺近次均輪者又所以分別朔望兩弦前後之加減故本輪行度合初均輪之倍引而生均數分髙卑左右而為朔望之加減差也次輪行度合次均輪之倍離而生二三均數分逺近上下而為兩弦前後之加減差也是故非驗實測無以知四輪之妙而明於四輪之用則於太陰遲疾之故思過半矣
  等謹按刻白爾創為撱圓之法專主不同心天而不同心之兩心差及太陰諸行又皆以日行與日天消息自一平均以迄交角皆實測之數而要不離乎第谷用本天髙卑中距四限與朔望兩弦前後㕘互比較之法説詳考成後編
  日躔用數
  康熈二十三年甲子天正冬至為數元
  周天三百六十度
  周日一萬分
  周嵗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一八七五
  紀法六十
  宿法二十八
  太陽每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小餘三三○五一六九
  最卑每嵗平行六十一秒小餘一六六六六最卑每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六七四六九太陽本天半徑一千萬
  太陽本輪半徑二十六萬八千八百一十二太陽均輪半徑八萬九千六百零四
  氣應七日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
  宿應五日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
  最卑應七度一十分一十秒一十微
  日躔星紀宮初度冬至日出辰初一刻十分日入申正二刻五分晝三十六刻十分夜五十九刻五分日躔星紀宮十五度小寒日出辰初一刻七分日入申正二刻八分晝三十七刻一分夜五十八刻十四分
  日躔元枵宮初度大寒日出辰初初刻十二分日入申正三刻三分晝三十八刻六分夜五十七刻九分
  日躔元枵宮十五度立春日出夘正三刻十二分日入酉初初刻三分晝四十刻六分夜五十五刻九分
  日躔娵訾宮初度雨水日出夘正二刻九分日入酉初一刻六分晝四十二刻十二分夜五十三刻三分
  日躔娵訾宮十五度驚蟄日出夘正一刻五分日入酉初二刻十分晝四十五刻五分夜五十刻十分
  日躔降婁宮初度春分日出夘正初刻日入酉正初刻晝四十八刻夜四十八刻
  日躔降婁宮十五度清明日出夘初二刻十分日入酉正一刻五分晝五十刻十分夜四十五刻五分
  日躔大梁宮初度穀雨日出夘初一刻六分日入酉正二刻九分晝五十三刻三分夜四十二刻十二分
  日躔大梁宮十五度立夏日出夘初初刻三分日入酉正三刻十二分晝五十五刻九分夜四十刻六分
  日躔實沈宮初度小滿日出寅正三刻三分日入戌初初刻十二分晝五十七刻九分夜三十八刻六分
  日躔實沈宮十五度芒種日出寅正二刻八分日入戌初一刻七分晝五十八刻十四分夜三十七刻一分
  日躔鶉首宮初度夏至日出寅正二刻五分日入戌初一刻十分晝五十九刻五分夜三十六刻十分
  日躔鶉首宮十五度小暑日出寅正二刻八分日入戌初一刻七分晝五十八刻十四分夜三十七刻一分
  日躔鶉火宮初度大暑日出寅正三刻三分日入戌初初刻十二分晝五十七刻九分夜三十八刻六分
  日躔鶉火宮十五度立秋日出夘初初刻三分日入酉正三刻十二分晝五十五刻九分夜四十刻六分
  日躔鶉尾宮初度處暑日出夘初一刻六分日入酉正二刻九分晝五十三刻三分夜四十二刻十二分
  日躔鶉尾宮十五度白露日出夘初二刻十分日入酉正一刻五分晝五十刻十分夜四十五刻五分
  日躔夀星宮初度秋分日出夘正初刻日入酉正初刻晝四十八刻夜四十八刻
  日躔夀星宮十五度寒露日出夘正一刻五分日入酉初二刻十分晝四十五刻五分夜五十刻十分
  日躔大火宮初度霜降日出夘正二刻九分日入酉初一刻六分晝四十二刻十二分夜五十三刻三分
  日躔大火宮十五度立冬日出夘正三刻十二分日入酉初初刻三分晝四十刻六分夜五十五刻九分
  日躔析木宮初度小雪日出辰初初刻十二分日入申正三刻三分晝三十八刻六分夜五十七刻九分
  日躔析木宮十五度大雪日出辰初一刻七分日入申正二刻八分晝三十七刻一分夜五十八刻十四分
  雍正元年癸卯天正冬至為元
  周天三百六十度
  周日一萬分
  周嵗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三三四四二
  紀法六十
  宿法二十八
  太陽每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小餘三二九零八九七
  最卑毎嵗平行六十二秒小餘九九七五
  最卑每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七二四八
  太陽本天大半徑一千萬小半徑九百九十九萬八千五百七十一小餘八五
  兩心差十六萬九千
  氣應三十二日一二二五四
  宿應二十七日一二二五四
  最卑應八度七分三十二秒二十二㣲
  等謹按考成下編載日躔及五星用數皆康熙甲子所推後編又載雍正元年癸夘所推用數但有日月而無五星今併録於此
  月離用數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天正冬至為數元
  周天三百六十度
  周日一萬分
  周嵗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一八七五
  紀法六十
  宿法二十八
  太陰毎日平行四萬七千四百三十五秒小餘○二一一七七
  太陰一小時平行一千九百七十六秒小餘四五九二一五七
  月孛毎日平行四百零一秒小餘○七七四七七正交毎日平行一百九十秒小餘六四
  太隂本天半徑一千萬
  太隂本輪半徑五十八萬
  太隂均輪半徑二十九萬
  太隂負圏半徑七十九萬七千
  次輪半徑二十一萬七千
  次均輪半徑一十一萬七千五百
  朔望黃白大距四度五十八分三十秒
  兩弦黃白大距五度一十七分三十秒
  黃白大距中數五度零八分
  黃白大距半較九分三十秒
  氣應七日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
  平行應一宮零八度四十五分五十七秒一十六微
  月孛應三宮零四度四十九分五十四秒零九微正交應六宮二十七度一十三分三十七秒四十八微
  月離元枵宮十五度至大梁宮十五度為正升月離大梁宮十五度至鶉首宮初度為斜升月離鶉首宮初度至析木宮十五度為橫升月離析木宮十五度至星紀宮初度為斜升雍正元年癸卯天正冬至為元
  周天三百六十度
  周日一萬分
  周嵗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三三四四二
  紀法六十
  太陰每日平行四萬七千四百三十五秒小餘○二三四○八六
  最髙每日平行四百零一秒小餘○七○二二六正交每日平行一百九十秒小餘六三八六三太陽最大均數一度五十六分一十三秒
  太陰最大平均一十一分五十秒
  最髙最大平均一十九分五十六秒
  正髙最大平均九分三十秒
  太陽最髙立方積一○五一五六二
  太陽髙卑立方較一○一四一○
  太陽在最髙太陰最大二平均三分三十四秒太陽在最卑太陰最大二平均三分五十六秒太陰最大三平均四十七秒
  太陰本天撱圓大半徑一千萬
  最大兩心差六六七八二○
  最小兩心差四三三一九○
  最髙本輪半徑五五○五○五
  最髙均輪半徑一一七三一五
  太陽在最髙太陰最大二均三十三分一十四秒太陽在最卑太陰最大二均三十七分一十一秒太陰最大三均二分二十五秒
  兩最髙相距一十度兩弦最大末均六十一秒以下從省文祗書相距末均四字相距二十度末均六十七秒相距三十度末均七十六秒相距四十度末均八十八秒相距五十度末均一百零三秒相距六十度末均一百二十秒相距七十度末均一百三十九秒相距八十度末均一百五十九秒相距九十度末均一百八十秒正交本輪半徑五十七分半
  正交均輪半徑一分半
  最大黃白大距五度一十七分二十秒
  最小黃白大距四度五十九分三十五秒
  黃白大距中數五度八分二十七秒三十微黃白大距半較八分五十二秒三十微
  最大交角加分一十七分四十五秒
  最大距日加分二分四十三秒
  氣應三十二日一二二五四
  太隂平行應五宮二十六度二十七分四十八秒五十三微
  最髙應八宮一度十五分四十五秒三十八微正交應五宮二十二度五十七分三十七秒三十三微
  等謹按雍正元年日月用數較康熙時周詳加倍蓋至是而推步益宻雖不載及五星而其法可以概見也
  朔望平實
  日月相㑹為朔相對為望朔望又有平實之殊平朔望者日月之平行度相㑹相對也實朔望者日月之實行度相㑹相對也故平朔望與實朔望相距之時刻以兩實行相距之度為準蓋兩實行相距之度以兩均數相加減而得而兩朔望相距之時刻則以兩實行相距之度變為時刻以加減平朔望而得實朔望故兩實行相距無定數則兩朔望相距亦無定時也
  晦朔弦
  太陰之晦朔弦望雖無闗乎自行之遲疾而自行之遲疾實由於朔望兩弦而得知其二十七日有竒而一周者太陰之自行也其二十九日半強而與太陽相㑹者朔䇿也其間猶有望與上下兩弦之分焉蓋太陰之體頼太陽而生光其向太陽之面恆明背太陽之面恆晦而其行則甚速於太陽當其與太陽相㑹之時人在地上正見其背故謂之朔後漸逺太陽人可漸見其面其光漸長至距朔七日有竒其距太陽九十度人可見其半面太陽在後太陰在前其光向西其魄向東故名上弦弦以後距太陽愈逺其光漸滿至一百八十度正與太陽相望人居其間正見其面故謂之望自望之後又漸近太陽人不能正見其面其光漸虧其魄漸生至距望七日有竒其距太陽亦距九十度則又止見其半面太陽在前太陰在後其光向東其魄向西故名下弦弦以後距太陽愈近其光漸消至復與太陽相㑹其光全晦復為朔矣
  太陰隠見遲疾
  合朔之後恆以三日月見於西方故尚書註月之三日為哉生明然有朔後二日即見者更有晦日之晨月見東方朔日之夕月見西方者唐厯家遂為進朔之法致日食乃在晦宗元史已辨其非而未明其故蓋月之隠見遲疾固有一定之理可按數而推殆因乎天行由於地度毋庸轉移遷就也至於漢魏厯家未明盈縮遲疾之差以平朔著厯故有晦而月見東方朔而月見西方者此則推步之疎不可以隠見遲疾論也隠見之遲疾一因黃赤道之升降有斜正也蓋春分前後各三宮由星紀至實沈六宮黃道斜升而正降月離此六宮則朔後疾見秋分前後各三宮由鶉首至析木六宮黃道正升而斜降月離此六宮則朔後遲見如日躔降婁初度月離降婁一十五度為正降日入時月在地平上髙一十四度餘即可見蓋入地遲而見早也日躔夀星初度月離夀星一十五度為斜降日入時月在地平上髙六度餘即不可見蓋入地疾而見遲也若晦前月離正升六宮則隠遲斜升六宮則隠早其理亦同一因月距黃緯有南北也蓋月距黃道北則朔後見早距黃道南則朔後見遲如日躔降婁初度月離降婁一十五度而月距黃道北則月距地平之度多入地遲而見早月距黃道南則月距地平之度少入地疾而見遲也若晦前距黃道北則隠遲距黃道南則隠早其理亦同一因月自行度有遲疾也蓋月自行遲則朔後見遲晦前隠遲自行疾則朔後見早晦前隠早也夫月離正降宮度距日一十五度即可見以每日平行一十二度有竒計之則朔後一日有餘即見生明於西是故合朔如在甲日亥子之間月離正升宮度距黃道北而又行遲則甲日太陽未出亦見東方月離正降宮度距黃道北而又行疾則乙日太陽已入亦見西方矣
  地半徑差
  凡求七曜出地之髙度必用測量乃測量所得之數往往不合蓋推步所得者七曜距地心之髙度而測量所得者七曜距地面之髙度也距地心之髙度為真髙距地面之髙度為視髙人在地面不在地心故視髙必小於真髙以有地半徑之差也或有大於真髙者則清𫎇氣所為也蓋七曜恆星雖皆麗於天而其髙下又各不等惟恆星天為最髙其距地最逺地半徑甚微故有視髙真髙之差若夫七曜諸天則皆有地半徑差
  噶西尼等謂日天半徑甚逺無地半徑差而測量所係只在秒微又有𫎇氣雜乎其內最為難定因思日月星之在天惟恆星無地半徑差若以日與恆星相較可得其準而日星不能兩見是測日不如測五星也土木二星在日上去地尤逺地半徑差愈微金水二星雖有時在日下而其行繞日逼近日光均為難測惟火繞日而亦繞地能與太陽衝故夜半時火星正當子午線於南北兩處測之同與一恆星相較其距恆星若相等則是無地半徑差若相距不等即為有地半徑差其不等之數即兩處半徑差之較且火星衝太陽時其距地較太陽為近則太陽地半徑差必更小如火星地半徑差也噶西尼用此法推得火星在地平上最大地半徑差為二十五秒比例得太陽在中距時地平上最大地半徑差為一十秒驗之交食果為脗合近日西法並宗其説
  地影半徑
  太陽照地而生地影太陰遇影而生薄蝕凡食分之淺深食時之久暫皆視地影半徑之大小其所係固非輕也但地影半徑之大小隨時變易其故有二一縁太陽距地有逺近距地逺者影巨而長距地近者影細而短此由太陽而變易者也一縁地影為尖圓體近地粗而逺地細太陰行最卑距地近則過影之粗處其徑大行最髙距地逺則過影之細處其徑小此由太陰而變易也
  舊説謂太陽有光分能侵地影使小今説謂地周有䝉氣能障地影使大此亦極不同之致然最大影半徑舊為四十六分四十八秒今為四十六分五十一秒相差不過三秒最小影半徑舊為四十二分三十八秒今為三十分二十八秒相差四分有餘葢地影之大小固由於太陽距地之逺近及太陰距地之髙卑而太陰所闗為尤重最卑太陰距地今昔相差不過百分地半徑之九十五最髙太陰距地則相差至百分地半徑之五百六十一夫月之距地既因兩心差而不同則月徑與影徑遂亦因之而各異要皆據一時之所測設法推步以求合而非為臆説也
  日月實徑與地徑
  日最大地次之月最小新法厯書載日徑為地徑之五倍有餘月徑為地徑之百分之二十七強今依其法用日月髙卑兩限各數推之所得實徑之數日徑為地徑之五倍又百分之七月徑為地徑之百分之二十七弱皆與舊數大制相符足徴其説之有據而非誣也等謹按西法以日實徑為地徑之五倍有餘近西人用逺鏡儀測日實徑為地徑之九十六倍餘月實徑為地徑百分之二十七零是月實徑與舊大致相符而日實徑差至十九倍説詳考成後編物理小識雲影瘦光肥斯言得之矣
  清䝉氣差
  清𫎇氣差從古未聞明萬厯間西人第谷始發之其言曰清䝉氣者地中遊氣時時上騰其質輕微不能隔礙人目卻能暎小為大升卑為髙故日月在地平上比於中天則大星座在地平上比於中天則廣此暎小為大也定望時地在日月之間人在地面無兩見之理而恆得兩見或日未西沒而已見月食於東日已東出而尚見月食於西此升卑為髙也又曰清䝉之氣有厚薄有髙下氣盛則厚而髙氣㣲則薄而下而升象之髙下亦因之而殊其所以有厚薄有髙下者地勢殊也若海或江湖水氣多則清𫎇氣必厚且髙也故欲定七政之緯宜先定本地之清䝉差第谷言其國北極出地五十五度有竒測得地平上最大之差三十四分自地平以上其差漸少至四十五度其差五秒更髙則無差此即新法厯書所用之表也近日西人又言於北極出地四十八度之地測得太陽髙四十五度時䝉氣差尚有一分餘自地平至天頂皆有𫎇氣差即此觀之益見䝉氣差之隨地不同而第谷為不妄矣
  第谷所定地平䝉氣差噶西尼謂𫎇氣繞乎地球之周日月星照乎䝉氣之外人在地面為䝉氣所暎必能視之使髙而日月星之光線入乎𫎇氣之中必反折之使下故光線與視線在䝉氣之內則合而為一䝉氣之外則岐而為二此二線所交之角即為𫎇氣差角第谷已悟其理然猶未有算法今反覆精求視線與光線所岐雖有不同而相合則有定處自地心過所合處作線抵圜周則此線即為䝉氣之割線視線與割線成一角光線與割線亦成一角二角相減即得䝉氣差角爰在北極出地髙四十四度處屢加精測得地平最大差為三十二分二十九秒𫎇氣之厚為地半徑千萬分之六千零九十五視線角與光線角正弦之比例常如一千萬與一千萬零二千八百四十一用是以推逐度之𫎇氣差至八十九度尚有一秒驗諸實測較第谷為宻近日西法並宗之
  曚影刻分
  曚影者古所謂晨昏分也太陽未出之光已入之後距地平一十八度皆有光故以一十八度為曚影限然北極出地有髙下太陽距赤道有南北故曚影刻分隨時隨地不同其隨時不同者二分之刻分少二至之刻分多隨地不同者愈北則刻分愈多愈南則刻分愈少也若夫北極出地五十度則夏至之夜半猶有光愈髙則漸不夜矣南至赤道下則二分之刻分極少而二至之刻分相等赤道以南反是
  交食總論
  日月相㑹為朔相對為望朔而同度同道則月掩日而日為之食望而同度同道則月亢日而月為之食朔望日月皆東西同度而南北不皆同道同道則食顧推步之法月食猶易而日食最難以月在日下人在地面隨時隨處所見常不同也自大衍以至授時其法寖備我朝用西法推驗尤精考成上編言之詳矣近日西人噶西尼等益復精求立為新表其理不越乎昔人之範圍而其用意細宻又有出於昔人所未及者如求實朔實望用前後二時日月實行為比例昔人用平朔平望實距弧者未之及也日月兩心相距最近為食甚兩周初切為初虧初離為復圓皆用兩徑斜距為比例昔之用月距日實行者未之及也日食周圖算月之視行不與白道平行帶食日在地平視差即圓之半徑月之視距即見食之淺深昔之言視差者亦未之及也雖其數所差無多而其法實屬可取其他或因屢測而小有變更或因屢算而益求簡捷則又考驗之常規而推步所當從也
  等謹按天文推步向分二門而七政之在天成象與恆星不同舍推步則象無可紀今備列宿度至交食凡十三條撮其大綱言理而不及數挈觀象之端緒亦測驗之要凡也若夫交食推求例繁數宻具有成書茲不嫌於簡畧雲













  皇朝通志卷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二十一
  天文畧
  五星
  五星伏見留退遲疾順逆
  等謹案五星之伏見留退遲疾順逆莫明晰於晉志而元史術益加詳惟繁簡踈宻或有不同我
  朝用西法推步凡頒來嵗之朔經緯躔度預載全書騐無差忒茲據乾隆九年以後七政時憲約舉其綱領雲
  五星近太陽則伏逺大陽則見星體大黃道正升正降緯度在北則速見遲伏星體小黃道斜升斜降緯度在南則遲見速伏
  五星之體金星最大木水二星次之土星又次之火星最小星體大則太陽在地平下之度少即可見星體小則太陽在地平下之度多方可見土星當地平太陽在地平下十一度可見木星水星當地平太陽在地平下十度可見火星當地平太陽在地平下十一度三十分可見金星當地平太陽在地平下五度可見
  五星行上弧順輪心行自西而東為順為疾行下弧逆輪心行自東而西為退為逆
  五星距地有逺近次輪有大小上弧之度多於下弧其多少又各不同土木二星輪小而距地逺上下弧不甚懸殊土星上弧一百九十二度有餘下弧一百六十七度有餘木星上弧二百度有餘下弧一百五十九度有餘火金水三星輪大而距地近上弧之度愈多下弧之度愈少火星上弧二百八九十度下弧七八十度金星上弧二百七十度下弧九十度水星上弧二百二十二度下弧一百三十八度
  五星與太陽同度太陽在星與地之間星為太陽所掩伏而不見是為合伏土木火三星能距太陽半周地在星與太陽之間星與太陽正相對照如月之望是為衝金水二星常繞太陽行不能相距半周星在太陽與地之間於次輪下半退行正當太陽之下如月之朔是為退伏土木火三星合伏後漸逺太陽則晨見順行先疾後遲遲極而留為留退初退行先遲後疾距太陽一百八十度為退衝旋夕見退行先疾後遲遲極而留為留順初順行先遲後疾漸近合伏則夕不見金水二星合伏後漸逺太陽則夕見順行先疾後遲遲極而留為留退初退行先遲後疾漸近太陽則夕不見復與太陽同度為合退伏漸逺太陽則晨見退行先疾後遲遲極而留為留順初順行先遲後疾漸近合伏則不見
  土星合伏後約踰二十五日移三度餘晨見東方順行約踰一百日移七度餘為留退初退行約踰六十日移四度餘為退衝次日夕見約踰七十日移四度餘為留順初順行約踰一百日移九度餘夕不見約踰十五日移二度餘復為合伏
  木星合伏後約踰十五日移四度餘晨見東方順行約踰一百十日移十七度餘為留退初退行約踰五十五日移五度餘為退衝次日夕見約踰六十日移五度餘為留順初順行約踰一百十日移十五度餘夕不見約踰十五日移四度餘復為合伏
  火星合伏後約踰三十七日移二十餘度晨見東方順行約踰二百七十日移一百四十餘度為留退初退行約踰二十五日移五度餘為退衝次日夕見約踰三十日移六度餘為留順初順行約踰三百三十日移二百八十餘度夕不見約踰四十七日移三十餘度復為合伏
  金星合伏後約踰二十五日移三十餘度夕見西方順行約踰二百四十日移七度餘夕不見次日移一度為合退伏又次日移一度晨見東方約踰二十日移七度餘為留順初順行約踰二百二十日移二百六十餘度晨不見約踰二十日移二十八度餘復為合伏
  水星合伏後約踰十二日移二十餘度夕見西方順行約踰二十八日移二十餘度為留退初退行約踰二日移一度夕不見約踰四日移三度餘為合退伏約踰六日移四度餘晨見東方約踰七日移二度餘為留順初順行約踰二十日移二十餘度晨不見約踰十五日移二十餘度復為合伏等謹案物理小識雲西國近以望逺鏡測太白則有時晦有時光滿有時為上下弦計太白附日而行逺時僅得象限之半與月異理因悟時在日上故光滿而體微時在日下則晦在旁故為上下弦也辰星體小去日更近難見其晦明而其運行不異太白度亦與之同理或問熒惑嵗填去日逺近曰熒惑在嵗填內在日外蓋為其行黃道速於二星遲於日也木星在火外以其行黃道速於土遲於火填星在木外其行黃道最遲也恆星無視差七政皆有視差且以此斷以上語簡而理明錄之以備稽覽
  五星用數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天正冬至為數元
  周天三百六十度入算化作一百二十九萬六千秒
  周日一萬分
  周嵗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一八七五
  紀法六十以上五節五星所同後不重錄
  土星毎日平行一百二十秒小餘六○二二五五一土星最高毎日平行十分秒之二又一九五八○三土星正交毎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一四六七二八
  土星本天半徑一千萬
  土星本輪半徑八十六萬五千五百八十七土星均輪半徑二十九萬六千四百一十三土星次輪半徑一百零四萬二千六百
  土星本道與黃道交角二度三十一分
  氣應七日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
  土星平行應七宮二十三度一十九分四十四秒五十五微
  土星最高應十一宮二十八度二十六分零六秒零五微
  土星正交應六宮二十一度二十分五十七秒二十四微
  木星毎日平行二百九十九秒小餘二八五二九六八木星最高毎平行十八秒之一又五八四三三木星正交毎日平行百分秒之三又七二三五五七木星本天半徑一千萬
  木星本輪半徑七十萬五千三百二十
  木星均輪半徑二十四萬七千九百八十
  木星次輪半徑一百九十二萬九千四百八十木星本道與黃道交角一度一十九分四十秒氣應七日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
  木星平行應八宮零九度一十三分一十三秒一十一微
  木星最高應九宮零九度五十一分五十九秒二十七微
  木星正交應六宮零七度二十一分四十九秒三十五微
  火星毎日平行一千八百八十六秒小餘六七○○三五八
  火星最高毎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八三四三九九
  火星正交毎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四四九七二三
  火星本天半徑一千萬
  火星本輪半徑一百四十八萬四千
  火星均輪半徑三十七萬一千
  火星最小次輪半徑六百三十萬二千七百五十本天高卑大差二十五萬八千五百
  太陽高卑大差二十三萬五千
  火星本道與黃道交角一度五十分
  氣應七日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
  火星平行應二宮一十三度三十九分五十二秒一十五微
  火星最高應八宮初度三十三分一十一秒五十四微
  火星正交應四宮一十七度五十一分五十四秒零七微
  金星毎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小餘三三○五一六九與太陽平行同
  金星最高毎日平行十分秒之二又二七一○五九
  金星伏見毎日平行二千二百一十九秒小餘四三一一八八六
  金星本天半徑一千萬
  金星本輪半徑二十三萬一千九百六十二金星均輪半徑八萬八千八百五十二
  金星次輪半徑七百二十二萬四千八百五十金星次輪面與黃道交角三度二十九分
  氣應七日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
  金星平行應二十分一十九秒一十八微與數元甲子年天正冬至次日子正初刻太陽平行度同
  金星最高應六宮零一度三十三分三十一秒零四微
  金星伏見應初宮一十八度三十八分一十三秒零六微
  水星毎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小餘三三○五一六九與太陽平行同
  水星最高毎日平行十分秒之二又八八一一九三水星伏見毎日平行一萬一千一百八十四秒小餘一一六五二四八
  水星本天半徑一千萬
  水星本輪半徑五十六萬七千五百二十三水星均輪半徑一十一萬四千六百三十二水星次輪半徑三百八十五萬
  水星次輪心在大距與黃道交角五度四十分水星次輪心在正交當黃道北交角五度零五分一十秒其與大距交角較三十四分五十秒水星次輪心在中交當黃道北交角六度一十六分五十秒其與大距交角較三十六分五十秒水星次輪心在正交當黃道南交角六度三十一分零二秒其與大距交角較五十一分零二秒水星次輪心在中交當黃道南交角四度五十五分三十二秒其與大距交角較四十四分二十八秒
  氣應七日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
  水星平行應二十分一十九秒一十八微與數元甲子年天正冬至次日子正初刻太陽平行度同
  水星最高應十一宮零三度零三分五十四秒五十四微
  水星伏見應十宮零一度一十三分一十一秒一十七微
  月五星凌犯
  等謹案月五星凌犯亦猶日月薄蝕自有常度可推歴來史傳多著占應甚無取焉西法於月星相距之度分為之預算皆由行度遲速經緯逺近得之則談天家無庸侈為罕見異聞矣茲備列月五星恆星之常度於左
  太陰與五星恆星相距十七分以內曰凌十八分以外曰犯兩緯同度曰掩
  以本日太陰經度在星前次日太陰經度在星後為入限緯度在北為上在南為下如同在黃道北逺者為在上近者為在下同在黃道南近者為在上逺者為在下太陰在上者以三度為距限太陰在下者以一度為距限
  五星自相距及與恆星相距三分以內曰凌四分以外曰犯兩緯同度曰掩
  以本日此星經度在彼星前次日此星經度在彼星後為入限緯度無論在上在下皆以一度為距限五星自相距以行速者為凌犯之星行遲者為受凌犯之星如遲速相同而一順一逆則以順行者為凌犯之星逆行者為受凌犯之星
  太陰與五星皆循黃道右旋皆得相距
  太陰行黃道南北不過六度填星行黃道南北不過三度嵗星行黃道南北不過二度熒惑行黃道南北不過五度太白行黃道南北不過十度辰星行黃道南北不過四度故太隂毎凌犯五星五星毎自相凌犯
  恆星在黃道南北三度以內者太陰五星皆得與相距四度以內者太陰填熒惑太白辰得與相距五度以內者太陰熒惑太白辰得與相距六度以內者太陰熒惑太白得與相距七度以內者太陰太白得與相距十度以內者太白得與相距
  紫㣲垣諸星皆在黃道北二十度外太陰五星莫得犯之
  太微垣右執法右上將左執法左上相長垣第三第四星靈臺三星明堂第一第二星在黃道南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長垣第一星在黃道北四度內太陰填熒惑太白辰得犯之內屏第二星謁者在黃道北五度內太陰熒惑太白辰得犯之內屏第一第三星右次將長垣第二星明堂第三星在黃道南北六度內太陰熒惑太白得犯之五帝座第五星三公第一第三星內屏第四星右次相左次相在黃道北十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北十度外無犯焉
  天市垣惟左垣墻宋星在黃道北十度內太白得犯之
  角宿角第一星平道二星進賢二星在黃道南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天門第二星在黃道南六度內太陰熒惑太白得犯之角第二星天門第一星在黃道南北十度內太白得犯之
  亢宿亢第一第四星在黃道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折威第六第七星在黃道南七度內太陰太白得犯之亢第二星折威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星在黃道南北十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北十一度外無犯焉
  氐宿氐第一第二星在黃道南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第三星在黃道北五度內太陰熒惑太白辰得犯之第四星天輻二星在黃道南北十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北十度外無犯焉
  房宿房第三第四星鍵閉星鈎鈐二星東咸第三第四星日星在黃道南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罰第三星西咸第三第四星東咸第二星在黃道北四度內太陰填熒惑太白辰得犯之房第一星在黃道南五度內太陰熒惑太白辰得犯之東咸第一星在黃道北六度內太陰熒惑太白得犯之西咸第二星在黃道北七度內太陰太白得犯之房第二星罰第二星在黃道南北八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北十三度外無犯焉
  心宿心第一第二星在黃道南四度內太陰填熒惑太白辰得犯之第三星在黃道南六度內太陰熒惑太白得犯之積卒二星在黃道南十二度外無犯焉
  尾宿天江第三第四星在黃道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第二星在黃道南四度內太陰填熒惑太白辰得犯之第一星在黃道南五度內太陰熒惑太白辰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十一度外無犯焉
  箕宿箕第一第二星糠星在黃道南六度內太陰熒惑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十一度外無犯焉
  斗宿南斗第二第三星天籥第一至第六星建第一至第三星天雞第三星狗第二星在黃道南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南斗第四星天籥第七星建第四星狗第一星在黃道南北四度內太陰填熒惑太白辰得犯之南斗第一第五星天籥第八星建第五星在黃道南北五度內太陰熒惑太白辰得犯之天雞第一星狗國第一第二星在黃道南北六度內太陰熒惑太白得犯之南斗第六星建第六星狗國第三第四星在黃道南北七度內太陰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北十二度外無犯焉
  牛宿牽牛第四第五第六星羅堰第二星在黃道北二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羅堰第一第三星在黃道南北四度內太陰填熒惑太白辰得犯之牽牛第一星在黃道北五度內太隂熒惑太白辰得犯之牽牛第二星天田第四星在黃道南北七度內太陰太白得犯之牽牛第三星天田第二星在黃道南北九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北十一度外無犯焉
  女宿周二星秦二星代第一星越星鄭星在黃道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趙二星在黃道南四度內太陰填熒惑太白辰得犯之齊星楚星在黃道南五度內太陰熒惑太白辰得犯之代第二星魏星韓星在黃道南六度內太陰熒惑太白得犯之晉星燕星在黃道南七度內太陰太白得犯之婺女第一第二星在黃道北九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北十一度外無犯焉
  虛宿哭二星泣二星天壘城第四至第七星在黃道南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天壘城第二第三第八第九星在黃道北四度內太陰填熒惑太白辰得犯之第十第十三星在黃道北五度內太陰熒惑太白辰得犯之第十一十二星在黃道北六度內太陰熒惑太白得犯之虛第一星在黃道北九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北十三度外無犯焉
  危宿虛梁第四星在黃道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第三星在黃道北四度內太陰填熒惑太白辰得犯之第一第二星在黃道北五度內太陰熒惑太白辰得犯之墳墓第一至第三星在黃道北九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北十度外無犯焉
  室宿壘壁陣第一至第十星羽林軍第十七至第二十二星第四十至第四十三星在黃道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壘壁陣第一第二星羽林軍第一第十六第二十三二十四第三十七至三十九星在黃道南五度內太陰熒惑太白辰得犯之壘壁陣第十一十二星羽林軍第二第十五第二十五星在黃道南六度內太陰熒惑太白辰得犯之羽林軍第三第十三十四第二十六二十七第三十六星在黃道南十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北十度外無犯焉
  壁宿雲雨第二第三星在黃道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第一第四星土公第二星在黃道北四度內太陰填熒惑太白辰得犯之霹靂第二第四第五星土公第一星在黃道北七度內太陰太白得犯之霹靂第一第三星在黃道北九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北十二度外無犯焉
  奎宿外屏第一至第四星在黃道南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第五星在黃道南五度內太陰熒惑太白辰得犯之第六第七星在黃道南九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北十二度外無犯焉
  婁宿右更第三第四星左更第三至第五星在黃道南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右更第二第五星左更第二星在黃道北五度內太陰熒惑太白辰得犯之婁第二星左更第一星在黃道北七度內太陰太白得犯之婁第一第三星右更第一星天倉第一星在黃道南北十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北十五度外無犯焉
  胃宿天囷第五星在黃道南五度內太陰熒惑太
  白辰得犯之第四第六星天廩第一星在黃道南六度內太陰熒惑太白得犯之天廩第二星在黃道南七度內太陰太白得犯之天廩第三第四星天囷第三第七星在黃道南十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北十度外無犯焉
  昴宿月星天隂第一第三第四星在黃道南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礪石第三星天陰第二第五星在黃道北四度內太陰填熒惑太白辰得犯之昴七星礪石第二星在黃道北五度內太陰熒惑太白辰得犯之礪石第四星在黃道北七度內太陰太白得犯之天阿第一星礪石第一星在黃道北九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北十一度外無犯焉
  畢宿畢第一第二星天街二星天高四星諸王第二至第六星天關星在黃道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畢第三星諸王第一星在黃道南北四度內太陰填熒惑太白辰得犯之畢第四至第七星附耳星五車第五星在黃道南北六度內太陰熒惑太白得犯之天節第一至第三星在黃道南七度內太陰太白得犯之畢第八星柱第七至第九星天潢第三星天節第四至第六星參旗第一第二星在黃道南北十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北十度外無犯焉
  觜宿司怪第一第二星在黃道南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第三第四星在黃道南四度內太陰填熒惑太白辰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北十三度外無犯焉
  參宿諸星皆在黃道南十六度外太陰五星莫得犯之
  井宿東井第一第二第五至第七星鉞星天罇三星積薪星水位第四星在黃道南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東井第八星五諸侯第三至第五星北河第三星水位第三星在黃道南北六度內太陰熒惑太白得犯之東井第三星水府第三第四星在黃道南七度內太隂太白得犯之水府第一第二星五諸侯第二星北河第一星水位第一星在黃道南北十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北十度外無犯焉
  鬼宿輿鬼第一第二第四星積屍氣星在黃道南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輿鬼第三星爟第二星在黃道北四度內太陰填熒惑太白辰得犯之爟第一星在黃道北六度內太陰熒惑太白得犯之爟第三第四星在黃道北九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十七度外無犯焉
  栁宿酒旗第一第二星在黃道南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第三星在黃道南六度內太陰熒惑太白得犯之其栁八星在黃道十一度外無犯焉星宿軒轅第十四至第十七星在黃道南北三度內太陰五星皆得犯之第十三星在黃道北六度內太陰熒惑太白得犯之第八第九第十二星在黃道北九度內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黃道南北十二度外無犯焉
  張翼軫三宿諸星皆在黃道南十度外太陰五星莫得犯之
  中星
  嵗差
  嵗差者太陽毎嵗與恆星相距之分也如今年冬至太陽躔某宿度至明年冬至時不能復躔原宿度而有不及之分但其差甚㣲古人初未之覺至晉虞喜始知之因立嵗差法歴代推驗者宗焉而所定之數各家不同喜以五十年差一度劉宋何承天以百年差一度祖沖之以四十五年差一度隋劉焯以七十五年差一度唐傅仁均以五十五年差一度僧一行以八十二年差一度惟宋楊忠輔以六十七年差一度以周天三百六十度毎度六十分毎分六十秒約之得毎年差五十二秒半元郭守敬因之較諸家為宻今新法實測晷影騐之中星得七十年有餘而差一度毎年差五十一秒此所差之數在古法為冬至西移之度新法為恆星東行之度徴之天象恆星原有動移則新法之理長
  求中星
  用恆星赤道經緯度表察各星赤道經度又用恆星赤道經緯度嵗差表察各星經度嵗差與各星經度相加減為本年各星赤道經度乃察本年某星赤道經度與本時正午赤道經度相同即為某星方中如經度不相同則察其相近者與本時正午赤道經度相減餘為偏東偏西之度凡星之赤道經度大於正午赤道經度者為偏東小於正午赤道經度者為偏西
  立春日在婺女昏昴中旦氐中酉正二刻十分昴第一星偏西五度十八分夘初一刻五分氐第一星偏東一度四十三分
  雨水日在虛昏參中旦氐中酉正三刻十一分參第七星偏西三十一分夘初初刻四分氐第四星偏西二度十八分
  驚蟄日在危昏東井中旦房中戌初初刻十四分東井第一星偏西二度五十分寅正三刻一分房第一星偏西一度四十八分
  春分日在營室昏北河中旦尾中戌初二刻五分北河第三星偏西一度二十分寅正一刻十分尾第一星偏東一度二十五分
  清明日在東壁昏七星中旦帝座中戌初三刻十三分七星第一星偏東五度二十八分寅正初刻二分帝座星偏東二度十二分
  榖雨日在奎昏軒轅中旦箕中戌正一刻七分軒轅第十四星偏西四度四十四分寅初二刻八分箕第一星偏東四度三十一分
  立夏日在胃昏五帝座中旦箕中戌正三刻二分五帝座第一星偏西十八分寅初初刻十三分箕第一星偏西三度五十一分
  小滿日在昴昏角中旦斗中亥初初刻十分角第一星偏東二度三十七分丑正三刻五分斗第一星偏西二度五十一分
  芒種日在畢昏氐中旦河鼓中亥初一刻十二分氐第一星偏東三度四十四分丑正二刻三分河鼓第二星偏東二度三十四分
  夏至日在參昏房中旦婺女中亥初二刻四分房第一星偏東二度二十四分丑正一刻十一分婺女第一星偏東一度五十八分
  小暑日在東井昏尾中旦危中亥初一刻十二分尾第一星偏西二十二分丑正二刻三分危第一星偏東三度三十九分
  大暑日在東井昏帝座中旦營室中亥初初刻十分帝座星偏西三度十二分丑正三刻五分營室第一星偏西一度四十二分
  立秋日在栁昏箕中旦土司空中戌正三刻二分箕第一星偏西二度十九分寅初初刻十三分土司空星偏東一度五十四分
  處暑日在七星昏南斗中旦婁中戌正一刻七分斗第一星偏西九分寅初二刻八分婁第一星偏西一度三十一分
  白露日在張昏斗中旦天囷中戌初三刻十三分斗第一星偏西八度十五分寅正初刻二分天囷第一星偏西四度二十七分
  秋分日在翼昏河鼔中旦畢中戌初二刻五分河鼔第二星偏東四十七分寅正一刻十分畢第一星偏西二度五十一分
  寒露日在軫昏牽牛中旦參中戌初初刻十四分牽牛第一星偏西三十八分寅正三刻一分參第四星偏東二分
  霜降日在角昏婺女中旦天狼中酉正三刻十一分婺女第一星偏西三度二十六分夘初初刻四分天狼星偏西五度二十五分
  立冬日在氐昏虛中旦輿鬼中酉正二刻十分虛第一星偏西三度八分夘初一刻五分輿鬼第一星偏東一度四十三分
  小雪日在氐昏北落師門中旦七星中酉正一刻十三分北落師門星偏東五度五十六分夘初二刻二分七星第一星偏西二度二分
  大雪日在尾昏營室中旦翼中酉正一刻五分營室第一星偏西五度四十三分夘初二刻十分翼第一星偏東三度九分
  冬至日在箕昏土司空中旦五帝座中酉正一刻二分土司空星偏東三度二十三分夘初二刻十三分五帝座第一星偏西一度四十七分
  小寒日在南斗昏婁中旦角中酉正一刻五分婁第一星偏東三度四十八分夘初二刻十分角第一星偏東六度三十八分
  大寒日在南斗昏胃中旦亢中酉正一刻十三分胃第一星偏西二度五分夘初二刻二分亢第一星偏東四度三十三分
  等謹案測驗中星所以覽七政之躔度而知嵗差之實也堯典僅舉四仲呂覽分十二月明季西人李天經湯若望所推備著二十四氣其法益詳且宻然宋史謂冬至之日堯時躔虛三代躔女春秋在牛後漢永平在斗至宋開禧在箕較堯時退四十餘度嵗差之數由是可徴我
  朝康熙初用西法測驗以昏旦時或無正中之星取中前中後之大星定之爰有偏東偏西之別則推步更不爽毫忽矣









  皇朝通志卷二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二十二
  天文畧
  北極
  北極髙度
  北極為天之樞紐居其所而不移其出地有髙下者因人所居之地南北之不同也是故寒暑之進退晝夜之永短因之而各異焉葢厯法以日躔出入赤道之度定諸節氣而北極出入之度即赤道距天頂之度倘推測不精髙度差至一分則春秋分必差一時而冬夏至必差一二日日躔既差則月離五星之經緯無不謬矣故測北極出地之髙下最宜精宻不容或畧也
  京師北極髙三十九度五十五分晝夜刻分節氣宮度詳見日月行道
  等謹按北極髙偏易地殊觀周天三百六十度在地下者為一百八十度天頂距地極距赤道皆九十度黃道出入赤道南北各二十三度九分
  京師北極出地三十九度五十五分則天頂距極五十度五分而赤道距天頂亦三十九度五十五分自京而北二百里而極髙一度自京而南二百里而極低一度而日月星之出入晝夜之長短因之而異是為南北里差自京而東一度而時遲四分自京而西一度而時早四分而交節之後先日月之早晚因之而殊是為東西里差此由人居地面隨在所見不同者也明史天文志雖列北極髙度偏度然兩京及江西廣東之外皆據圖約計不能實測則能得真正度分者鮮矣我
  朝於各省及䝉古囘部金川皆實測以推晝夜節氣時刻亦從古所罕也爰備列之
  各直省北極髙度偏度
  盛京北極髙四十一度五十一分偏東七度十五分夏至晝長六十刻四分夜三十五刻十一分冬至反是節氣時刻遲二十九分以下冬至反是四字省
  等謹按西法分毎時八刻晝夜共九十六刻與古人百刻之法殊蓋亦以整御零也李光地以為得易之真數八卦六爻互相乗兩四十八而為九十六矣推以餘卦頗合
  尼布楚北極髙五十一度四十八分偏西十七分夏至晝長六十五刻十三分夜三十刻二分節氣時刻早一分
  黑龍江北極髙五十度一分偏東十度五十八分夏至晝長六十四刻十分夜三十一刻五分節氣時刻遲四十四分
  三姓北極髙四十七度二十分偏東十三度二十分夏至晝長六十二刻十四分夜三十三刻一分節氣時刻遲五十三分
  白都訥北極髙四十五度十五分偏東八度三十七分夏至晝長六十一刻十三分夜三十四刻二分節氣時刻遲二十四分
  吉林北極髙四十三度四十七分偏東十度二十七分夏至晝長六十一刻一分夜三十四刻十四分節氣時刻遲四十二分
  山西北極髙三十七度五十三分三十秒偏西三度五十七分四十二秒夏至晝長五十八刻八分夜三十七刻七分節氣時刻早十六分
  朝鮮北極髙三十七度三十九分十五秒偏東十度三十分夏至晝長五十八刻六分夜三十七刻九分節氣時刻同吉林
  山東北極髙三十六度四十五分二十四秒偏東一度四十分夏至晝長五十八刻二分夜三十七刻十三分節氣時刻遲三分
  甘肅北極髙三十六度八分偏西十二度三十六分夏至晝長五十七刻十三分夜三十八刻二分節氣時刻早四十九分
  河南北極髙三十四度五十二分三十六秒偏西一度五十六分夏至晝長五十七刻七分夜三十八刻八分節氣時刻早八分
  陜西北極髙三十四度十六分偏西七度三十三分四十秒夏至晝長五十七刻三分夜三十八刻十二分節氣時刻早三十分
  江南北極髙三十二度四分偏東二度十八分夏至晝長五十六刻六分夜三十九刻九分節氣時刻遲九分
  四川北極髙三十度四十一分偏西十二度十六分夏至晝長五十六刻夜四十刻節氣時刻早四十九分
  安徽北極高三十度三十七分偏東三十四分夏至晝長五十六刻夜四十刻節氣時刻遲三分湖北北極髙三十度三十四分四十八秒偏西二度十七分夏至晝長五十六刻夜四十刻節氣時刻早九分
  湖南北極髙二十八度十三分偏西三度四十二分夏至晝長五十五刻五分夜四十刻十分節氣時刻早十五分
  浙江北極髙三十度十八分二十秒偏東三度四十一分二十四秒夏至晝長五十五刻十三分夜四十刻二分節氣時刻遲十五分
  江西北極髙二十八度三十七分十二秒偏西三十七分夏至晝長五十五刻五分夜四十刻十分節氣時刻早二分
  貴州北極髙二十六度三十分二十秒偏西九度五十二分四十秒夏至晝長五十四刻十分夜四十一刻五分節氣時刻早四十分
  福建北極髙二十六度二分二十四秒偏東二度五十九分夏至晝長五十四刻八分夜四十一刻七分節氣時刻遲十二分
  廣西北極髙二十五度十三分七秒偏西六度十四分夏至晝長五十四刻四分夜四十一刻十一分節氣時刻早二十五分
  雲南北極髙二十五度六分偏西十三度三十七分晝夜刻分同廣西節氣時刻早五十四分廣東北極髙二十三度十分偏西三度三十三分十五秒夏至晝長五十三刻十一分夜四十二刻四分節氣時刻早十四分
  各䝉古囘部北極髙度偏度
  阿勒坦淖爾烏梁海北極髙五十三度三十分偏西二十八度四十分夏至晝長六十七刻三分夜二十八刻十二分節氣時刻早一百十五分汗山哈屯河北極髙五十一度十分偏西二十九度夏至晝長六十五刻三分夜三十刻十二分節氣時刻早一百十四分
  唐努山烏梁海北極髙五十度四十分偏西二十四度二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九十八分
  布嚨堪布爾噶蘇台北極髙四十九度二十八分偏西十一度二十二分夏至晝長六十四刻夜三十二刻節氣時刻早四十五分
  額格色楞額北極髙四十九度二十七分偏西十二度二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五十分
  烏蘭固木杜爾伯特北極髙四十九度二十分偏西二十五度四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零四分
  桑錦達賚北極髙四十九度十二分偏西十六度二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六十五分額爾齊斯河北極髙四十九度二十分偏西二十五度四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分
  齋桑淖爾北極髙四十八度三十五分偏西三十八度二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分
  肯特山北極髙四十八度三十三分偏西七度三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二十八分
  阿勒台山烏梁海北極髙四十八度三十分偏西二十八度三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十六分
  阿勒輝山北極髙四十八度二十分偏西三十六度五十分夏至晝長六十三刻三分夜三十二刻十二分節氣時刻早一百四十七分
  克嚕倫巴爾城北極髙四十八度五分三十秒偏西二度五十二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十一分
  圖拉河汗山北極髙四十七度五十七分十秒偏西二度十二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三十七分
  科布多城北極髙四十八度二分偏西二十七度二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零九分烏里雅蘇台城北極髙四十七度四十八分偏西二十二度四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九十分
  喀爾喀河克勒和碩北極髙四十七度三十四分三十秒偏東二度四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遲十一分
  哈薩克北極髙四十七度三十分偏西三十四度五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九分
  杜爾伯特北極髙四十七度十五分偏東六度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遲二十五分塔爾巴哈台北極髙四十七度偏西三十度夏至晝長六十二刻十分夜三十三刻五分節氣時刻早一百二十分
  布勒罕河土爾扈特北極髙四十七度偏西二十八度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十三分
  巴爾噶什淖爾北極髙四十七度偏西三十八度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五十三分烏隴古河北極髙四十六度四十分偏西二十九度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十七分
  赫色勒巴斯淖爾北極髙四十六度四十分偏西二十九度十五分晝夜刻分節氣同上
  和博克薩哩土爾扈特北極髙四十六度四十分偏西三十一度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十分
  鄂爾坤河額爾徳尼昭北極髙四十六度五十八分十五秒偏西十三度五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五十二分
  崆格扎布堪北極髙四十六度四十二分偏西二十度十二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八十一分
  扎賚特北極髙四十六度三十分偏東七度四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遲三十一分扎哈沁北極髙四十六度三十分偏西二十三度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九十二分推河北極髙四十六度二十九分二十秒偏西十五度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六十一分
  科爾沁北極髙四十六度十七分偏東四度三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遲十八分
  齋爾土爾扈特北極髙四十五度三十分偏西三十一度夏至晝長六十二刻夜三十四刻節氣時刻早一百二十四分
  郭爾羅斯北極髙四十五度三十分偏東八度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遲三十三分
  阿嚕科爾沁北極髙四十五度三十分偏東三度五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遲十五分翁吉北極髙四十五度三十分偏西十一度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四十四分
  薩克薩克圖古哩克北極髙四十五度二十三分四十五秒偏西十九度三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七十八分
  哈布塔克北極髙四十五度偏西二十四度二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九十八分烏珠穆沁北極髙四十四度四十五分偏東一度十分夏至晝長六十一刻七分夜三十四刻八分節氣時刻遲五分
  拜達克北極髙四十四度四十三分偏西二十五度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分
  晶河土爾扈特北極髙四十四度三十五分偏西三十三度三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四分
  博囉塔拉北極髙四十四度五十分偏西三十三度三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四分
  吹河北極髙四十四度五十分偏西四十二度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六十七分
  庫爾喀喇烏蘇土爾扈特北極髙四十四度三十分偏西三十一度五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二十八分
  安濟海北極髙四十四度十三分偏西三十度五十四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二十四分
  哈什北極髙四十四度八分偏西三十三度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二分
  浩齊特北極髙四十四度六分偏東三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遲二分
  伊犁北極髙四十三度五十六分偏西三十四度二十分夏至晝長六十一刻一分夜三十四刻十四分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七分
  塔拉斯河北極髙四十三度五十分偏西四十四度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三分固爾班賽堪北極髙四十三度四十八分偏西十一度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四十四分巴林北極髙四十三度三十六分偏東二度十四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遲九分
  穆壘北極髙四十三度四十五分偏西二十五度三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二分濟木薩北極髙四十三度四十分偏西二十六度五十二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分巴里坤北極髙四十三度三十九分偏西二十三度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九十二分
  崆吉斯北極髙四十三度三十三分偏西三十三度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二十八分扎嚕特北極髙四十三度三十分偏東五度夏至晝長六十刻十四分夜三十五刻一分節氣時刻遲二十分
  烏嚕木齊北極髙四十三度二十七分偏西二十七度五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十二分
  阿巴哈納爾北極髙四十三度二十三分偏東二十八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遲二分
  珠勒都斯北極髙四十三度十七分偏西三十度五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二十三分
  柰曼北極髙四十三度十五分偏東五度夏至晝長六十刻十二分夜三十五刻三分節氣時刻遲二十分
  吐魯番北極髙四十三度四分偏西二十六度四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分塔什干北極髙四十三度三分偏西四十七度四十三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九十一分
  和碩特北極髙四十三度偏西三十一度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二十四分
  那林山北極髙四十三度偏西四十五度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八分
  克什克騰北極髙四十三度偏東一度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遲五分
  蘇尼特北極髙四十三度偏西一度二十八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六分
  哈宻北極髙四十二度五十三分偏西二十二度三十二分夏至晝長六十刻八分夜三十五刻七分節氣時刻早十九分
  特穆爾圖淖爾北極髙四十二度五十分偏西三十九度二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五十七分
  魯克沁北極髙四十二度四十八分偏西二十六度十一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五分翁牛特北極髙四十二度三十分偏東二度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遲八分
  烏沙克塔勒北極髙四十二度十六分偏西二十八度二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十四分
  敖漢北極髙四十二度十五分偏東四度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遲十六分
  喀喇沙爾北極髙四十二度七分偏西二十九度十七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十二分喀爾喀北極髙四十一度四十四分偏西五度五十五分夏至晝長六十刻二分夜三十五刻十三分節氣時刻早二十四分
  庫爾勒北極髙四十一度四十六分偏西二十九度五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二十分
  布古爾北極髙四十一度四十四分偏西三十二度七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二十八分
  四子部落北極髙四十一度四十一分偏西四度二十二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十七分賽哩木北極髙四十一度四十一分偏西三十四度四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九分
  納木干北極髙四十一度三十八分偏西四十五度四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八十三分
  庫車北極髙四十一度三十七分偏西三十三度三十二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四分
  喀喇沁北極髙四十一度三十分偏東二度夏至晝長六十刻夜三十六刻節氣時刻遲八分布嚕特北極髙四十一度二十八分偏西四十四度三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五分
  安集延北極髙四十一度二十三分偏西四十四度三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八分
  霍罕北極髙四十一度偏西四十五度五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八十四分茂明安北極髙四十一度十五分偏西六度九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二十五分
  阿克蘇北極髙四十一度九分偏西三十七度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四十九分烏什北極髙四十一度九分偏西三十八度二十七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五十四分烏喇特北極髙四十度五十二分偏西六度三十分夏至晝長五十九刻九分夜三十六刻六分節氣時刻早二十六分
  歸化城土黙特北極髙四十度四十九分偏西四度四十八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十九分鄂什北極髙四十度十九分偏西四十二度五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一分鄂爾多斯北極髙三十九度三十分偏西八度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三十二分
  喀什噶爾北極髙三十九度二十五分偏西四十二度二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分
  巴爾楚克北極髙三十九度十五分偏西三十九度三十五分夏至晝長五十八刻十分夜三十七刻五分節氣時刻早一百五十八分
  英吉沙爾北極髙三十八度四十七分偏西四十一度五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六十七分
  阿拉善北極髙三十八度四十九分偏西十二度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四十八分
  葉爾𦍑北極髙三十八度十九分偏西四十度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六十一分斡罕北極髙四十八度偏西四十五度九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八十一分
  色哷庫勒北極髙三十七度四十八分偏西四十二度二十四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分
  喀楚特北極髙三十七度十一分偏西四十二度三十二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分
  哈喇哈什北極髙三十七度十分偏西三十六度十四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四十五分
  克里雅北極髙三十七度偏西三十五度五十二分夏至晝長五十八刻二分夜三十七刻十三分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四分
  和闐北極髙三十七度偏西三十五度五十二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四十三分伊里齊北極髙三十七度偏西三十五度五十二分晝夜節氣同上
  博羅爾北極髙三十七度偏西四十三度三十八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五分三珠北極髙三十六度五十八分偏西三十七度四十七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五十一分
  玉隴哈什北極髙三十六度五十二分偏西三十五度三十七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四十二分
  鄂囉善北極髙三十六度四十九分偏西四十五度二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八十二分
  什克南北極髙三十六度四十七分偏西四十四度四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九分
  巴達克山北極髙三十六度二十三分偏西四十三度五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五分
  金川北極髙度偏度
  三雜谷北極髙三十二度偏西十三度五十五分夏至晝長五十六刻六分夜三十九刻九分節氣時刻早五十六分
  黨壩北極髙三十一度五十四分偏西十四度二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五十八分淖斯甲布北極髙三十一度五十五分偏西十四度五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五十九分金川勒烏圍北極髙三十一度三十分偏西十四度二十分夏至晝長五十六刻四分夜三十九刻十一分節氣時刻早五十八分
  金川噶拉依北極髙三十一度十九分偏西十四度二十八分夏至晝長五十六刻二分夜三十九刻十三分節氣時刻早五十八分
  瓦寺北極髙三十一度二十分偏西十三度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五十二分
  革布什咱北極髙三十一度十四分偏西十四度四十四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六十分布拉克底北極髙三十一度十分偏西十四度三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五十七分小金川美諾北極髙三十一度偏西十四度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五十六分
  巴旺北極髙三十一度偏西十四度四十分夏至晝長五十六刻夜四十刻節氣時刻早五十八分沃克什北極髙三十一度偏西十三度四十四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五十五分
  明正北極髙三十度四十分偏西十四度四十分夏至晝長五十五刻十三分夜四十刻二分節氣時刻早五十九分
  木坪北極髙三十度二十五分偏西十三度五十分晝夜刻分同前節氣時刻早五十四分
  等謹按北極髙度各隨其地而測偏度與節氣皆以
  京師為準而測其東西推其遲早焉
  又按星土之文見於周禮雜出於內外傳諸書其説茫昧不可究窮伏讀
  御製毛晃禹貢圖詩註中已斥其謬鄭樵襲舊史載入
  畧內殊失精當今備列
  京師各直省及𫎇古囘部金川所測量北極髙偏以推晝夜長短節氣早遲則我
  國家東漸西被數萬里版圖瞭如指掌豈區區分野所能盡耶









  皇朝通志卷二十二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二十三
  天文畧
  儀象
  等謹按靈臺儀象志所載南懷仁新製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儀地平緯儀即象限儀紀限儀天體儀又儀象考成所載戴進賢新製
  錫名璣衡撫辰儀皆法天體渾然之象互相考測不差累黍具詳載於器服畧內然天文非推步不詳而推步非儀器不密今恭録
  御製儀象考成序及南懷仁戴進賢序說與弧三角形以闡明推步之理數另為一卷列於象緯之後庶考察者得以因理求器因器知象天文之學於斯備矣
  御製儀象考成序
  上古占天之事詳於虞典書稱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後世渾天諸儀所為權輿也歴代以來遞推迭究益就精密所傳六合三辰四逰儀之制本朝初年猶用之我
  皇祖聖祖仁皇帝奉若天道研極理數嘗用監臣南懷仁言改造六儀輯靈臺儀象志所司奉以測騐其用法簡當如定周天度數為三百六十周日刻數為九十有六分黃赤道以備儀制減地平環以清儀象創制精密尤有非前代所及者顧星辰循黃道行每七十年差一度黃赤二道之相距亦數十年差一分所當隨時釐訂以期脗合而六儀之改創也占候雖精體制究未協於古赤道一儀又無遊環以應合天度志載星象亦間有漏略躐次者我
  皇祖精明步天定時之道使用六儀度至今必早有以隨時更正矣予小子法
  祖敬
  天雖切於衷而推測協紀之方實未夙習茲因監臣之請按六儀新法參渾儀舊式製為璣衡撫辰儀繪圗著說
  以禆測候考天官家諸星紀數之闕者補之序之紊者正之勒為一書名曰儀象考成縱於斯之未信期允當之可循由是儀器正天象著而推算之法大備夫制器尚象以前民用莫不當求其至精至密矧其為授時所本熙績所闗尤不容有秒忽差者折衷損益彰往察來以要諸盡善奉時修紀之道敢弗慎諸至乃基命宥密所為夙夜孜孜監於成憲者又自有在是為序
  南懷仁靈臺儀象志序
  夫古帝王憲天出治未有不以欽若敬授為兢兢也皇古以前可不論已若夫堯典置閏餘而定四時紀七政而明天度必在璿璣玉衡以齊之者誠以授時有理與象與數而儀器即在所首重也夫儀也者授時之理由此得精焉授時之法由此得密焉度數之學實範圍於此而莫可外焉矣聞之古人毎遇交食分至及五緯凌犯諸變異乃始靜悟於心繼必詳録於䇿而猶恐考騐之無憑也乃復法象而製為器以其次年之所測較勘於前年之所騐者推而廣之接續成書精確不刋以貽來世使後之學者師其意而不泥其跡則凡授時諸數靡不可因之而有所考究焉且授時之法欲其歴世而常新也夫歴世愈逺則其理愈精而其為法乃愈密然非器之有合乎法又烏從闡㣲抉奧使法極其密而理極其精乎且夫天距地之逺者幾何日月五星各列本天而各天有上下層次及逺近相距一定之度列宿諸行之細微與夫七曜各有本道而諸道各有南北不同之兩極又各有本道所行各與地逺近與其行最低最髙之處皆各有定期又皆各有本體一定之度分五緯各有遲疾順逆諸行之不同亦有留而不行之定日凡此象數萬端難以測量之際要皆恃儀象而為之準則焉故授時者舎測候之儀而欲求法之明效大騐蔑由也是以稽時者必以儀為依據明時者必以儀為紀録失推者必以儀而改正算合者必以儀而參互較之者非儀無由而信從學之者非儀無由而啟悟良法得之以見其長敝法對之而形其短甚哉儀象之為用大也仁自受
  命以來夙夜祗懼畢智竭能務求精乎儀象之有利於用而以密測天行貽為典則此愚分之所矢素心自盡者也雖然儀象之作葢以定永逺之明徵而使後世有以私智自用者無所騁其臆說則其事可易言也哉是何也夫諸儀有作之法有安之法有用之法三法備而後諸法可次第舉也況夫測天之儀貴恰肖乎天本然之象故其造法亦必以天象為準但廣大莫如天也覆冒無外輕清莫如天也健駛難形堅固㣲妙莫如天也運行終古而無虧經緯秩然而不紊使非㑹通而得其全乃漫雲吾以制器也則必得此而失彼掛一而漏萬竊恐廣大輕清堅固㣲妙之四者未有能兼備而無遺
  者矣説者曰儀之體製鉅則合天為易固已然所謂鉅者其徑線長週面濶也則度數易分而分秒之微亦易見然其體鉅則勢必不能輕巧而若少用其銅亦作徑長面濶之形則又必薄弱而不適於宜矣故特舉輕重學之數法並五金堅固之理以詳其用焉然諸儀應天道之度分南北兩樞又列春秋二分冬夏二至先後皆有常期黃赤二道地平天頂子午過極過至過分諸圈彼此相交於一㸃細微之內而各道各圈之中心又必同歸於一天體之中心而不使其毫髪之或謬斯已也但儀為小天之形未免拘限要能符合天象無所過差此其作儀之難者一也今諸儀已成界線布星固稱詳密矣然又使安置無法則窺測不靈而儀亦歸於無用矣此其安儀之難者二也且古來皆重正南之向然或稍偏東西則何所取以為定如勝國所營觀象臺在當時作者以為諸儀正對之規模萬向之標的由今察之其正面方向正南北線已多乖違何論東西與上下左右哉葢儀中各道各圈各極各經緯之度分在天固有相應之元道元圈元極元經緯之度分也彼此互相照應者也假有一端之不應則測候即有不合者矣然安定正對之法既得矣茍用之未能通變反誣良法有不合天者此其用儀之難者三也仁今之所闡者亦惟明夫諸儀之用法以及於推測之所施葢欲使學者由器而徵象由象而考數由數而悟理有所依據而盡心焉用以歴久逺而世禆夫羲和恢恢乎其有餘矣嗟乎自漢迄元改易者七十餘次而創法者十有三家其間剏造儀象者指不多屈焉不可以見其難也哉仁不敏深懼授時之學不明於世而敬於
  昭代新創之諸儀逐節伸明演為觧說精粗兼舉細大不捐而復圗之以互相引喻總以期乎理精法密不愧傳流以無負
  聖天子欽若敬授垂憲無窮之至意予小臣敢自多其力
  與謹序
  南懷仁新制六儀説
  夫儀者時憲之法合天與不合天之明徵也故測騐天行儀愈多愈精而測騐乃愈密葢凡天上一星所歴時刻雖躔有一定之度分然以儀相對而測之則必與天上東西南北之各道有上下左右逺近之分焉故測騐其星所躔之度分必依各道之經緯度分而推測之始無所戾是則欲為密合天行之法而非有備具密合天行各道之儀厥道無由也如康熙己酉八年正月初三日是日立春內院大學士圗海李霨諸鉅公名卿奉
  旨同視測騐立春一節於本日午正仁測得太陽依象限儀在地平上三十三度四十二分依紀限大儀離天頂正南五十六度十八分依黃道經緯儀在黃
  道線正中在冬至後四十五度零六分在春分前四十四度五十四分依赤道經緯儀在冬至後四十七度三十四分在春分前四十二度二十六分在赤道南十六度二十一分依天體儀於立春度分所立直表則表對太陽而全無影依地平所立八尺零五寸表則太陽之影長一丈三尺七寸四分五釐六儀並用而參互之而立春一節皆合於預推定各儀之度分如此則凡所推之節氣其合於天行無疑矣然非藉有合法之儀又何從測而得之夫所謂儀之合法者抑豈憑臆說而強就之也哉要皆法其本然之象耳葢渾天之體原有赤道有黃道而居乎渾天之半者曰地平經緯分焉故因其本然之象崇而效之制有三規一曰黃道經緯儀一曰地平經緯儀地平儀又分為二一曰經儀一曰緯儀即象限儀便用故也凡日月五星二十八宿之行以及所躔之度分總於此三規而推定焉四儀之外又有百㳺之紀限儀旋轉盡變以對乎天凡有或正交或斜交於三規錯綜之行以定諸星東西南北相離逺近之度分不差累黍總之天行七政於本圗所列之經緯各道之宮次度分諸星先後相連之序與夫東西南北相距之逺近皆從天體而見瞭如指掌焉故制六尺徑之天體儀以為諸儀之統且此六儀相須並用則凡礙之於彼者而有此以通之則亦何求不得哉故欲密測以求分秒無差則必六儀互用相參要以製器精良安置如式測騐得法而無有不合者矣其有不合者則即推其所以不合之端何在而更為釐正之使釐正之後測復參差則於諸儀中擇其所測之同者而用之如此而不密合乎天行者未之有也使止據一儀以求盡乎天如舊法之簡儀是何可信其為必然也哉葢舊法黃赤儀膠柱而不運動況止可謂赤道儀無黃極無緯圈無黃表無測黃道經緯之正法其天頂立圈太近於地平其窺表不能測在地平相近之星夫天球而既無星距無黃道等圏無宮次之分其地平無度數則器總歸於無用矣考古圭表之法其圭原偏而向地平其表更偏而離天頂又離正南北之線故仁以勾股之法修正之庶㡬可免夫乖舛也已
  戴進賢璣衡撫辰儀説
  虞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孔頴逹疏曰璣衡者王者正天文之器漢世以來謂之渾天儀者是也馬融雲渾天儀可旋轉故曰璣衡其橫簫所以視星宿也蔡邕雲璣長八尺孔徑一寸下端望之以視星辰葢懸璣以象天而橫望之轉璣窺衡以知星宿是其說也上天之體不可得知測天之事見於經者惟此璿璣玉衡一事而已揚子法言云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幾乎幾乎莫之能違也閎與妄人武帝時人宣帝時司農中丞耿壽昌始鑄銅為之象史官施用焉江南宋元嘉年太史丞錢樂陳氏師凱曰錢樂本名樂之孔疏脫之字鑄銅作渾天儀傳於齊梁周平江陵遷於長安尚書蔡注曰宋錢樂鑄銅作渾天儀衡長八尺孔徑一寸璣徑八尺圎周二丈五尺強轉而望之以知日月星辰之所在即璿璣玉衡之遺法也歴代以來其法漸密本朝因之為儀三重其在外者曰六合儀平置黒單環上刻十二辰八干四隅在地之位以準地面而定四方側立黒雙環背刻去極度數以中分天脊直跨地平使其半入地下而結於其子午以為天經斜倚赤單環背刻赤道度數以平分天腹橫繞天經亦使半出地上半入地下而結於其夘酉以為天緯三環表裏相結不動其天經之環則南北二極皆為圎軸虛中而內向以挈三辰四㳺之環以其上下四方於是可考故曰六合次其內曰三辰儀側立黒雙環亦刻去極度數外貫天經之軸內挈黃赤二道其赤道則為赤單環外依天緯亦刻宿度而結於黒雙環之卯酉其黃道則為黃單環亦刻宿度而又斜倚於赤道之腹以交結於卯酉而半入其內以為春分後之日軌半出其外以為秋分後之日軌又為白單環以承其交使不傾墊以其日月星辰於是可考故曰三辰其最在內者曰四㳺儀亦為黒雙環如三辰儀之制以貫天經之軸其環之內則兩面當中各施直距外指兩軸而當其要中之內面又為小窽以受玉衡要中之小軸使衡既得隨環東西運轉又可隨䖏南北低昂以待占候者之仰窺焉以其東西南北無不周徧故曰四㳺此其法之大畧也今考前史漢初落下閎造渾天儀本無黃道或雲賈逵所加或雲李淳風所加或雲一行所加而宋錢樂之渾天儀制雖有黃道並無黃道經圈其四㳺圈亦不貫於黃極則亦未盡黃道之用元郭守敬作簡儀乃分渾儀而變其制則設立運圈以測地平經緯度而不設黃道圏葢黃道與黃極經圈成經緯設黃道又設經圈則圈多而不便於測候故不用黃道而専用赤道圈明正統三年鑄銅渾儀簡儀於北京即宋元遺法也我
  朝康熙八年監臣南懷仁新製六儀赤道黃道分為二器皆不用地平圈而地平象限天體諸儀則地平之經緯與黃赤之錯綜皆已畢具康熙五十二年監臣紀利安製地平經緯儀合地平象限二儀而為一其用尤便製作之妙於斯極矣我
  皇上敬
  天法
  祖齊政勤民
  親蒞靈臺徧觀儀象以渾天制最近古而時度信宜從今觀其㑹通斯成鉅典於是用今之數目合古之型模
  御製璣衡撫辰儀用禆測候誠唐虞之遺意昭代之新規也儀制三重其在外者即古之六合儀而不用地平圈其正立雙環為子午圈兩面皆刻周天三百六十度自南北極起初度至中要九十度是為天經斜倚單環為天常赤道圈兩面皆刻周日十二時以子正午正當子午雙環中空之半而結於其中要是為天緯其南北二極皆設圎軸軸本實於子午雙環中空之間而軸內向以貫內二重之環其下承以雲座仰面正中開雙槽以受雙環東面正中開雲窩以受垂球下面置十字架施螺旋以取平架之東西兩端各植龍柱龍口銜珠開孔以承天常赤道卯酉之兩軸依觀象臺測定南北正線將座架安定則平面之四方正又依京師北極出地三十九度五十五分自北極而上五十度五分即上應天頂自南極而下五十度五分即下對地心而應天頂之衝於天頂施小釘懸垂線而垂適當地心又適切於雙環之面不即不離則上下正立面之四方亦正而地平已在其中故不用地平圈也次其內即古之三辰儀而不用黃道圏其貫於二極之雙環為赤極經圈兩極各設軸孔以受天經之軸兩面皆刻周天三百六十度結於赤極經圏之中要與天常赤道平運者為游旋赤道圈兩面皆刻周天三百六十度與天之赤道旋轉相應自經圈之南極作兩象限弧以承之使不傾墊測得三辰之赤道經緯度則黃道經緯可推且黃道與赤道之相距古逺今近縱或日久有差而儀器無庸改制故不用黃道圏也其在內者即古之四遊儀貫於二極之雙環為四遊圈兩面皆刻三百六十度定於逰圏之兩極者為直距綰於直距之中心者為窺衡遊圏中要設直表以指經度及時窺衡右旁設直表以指緯度此古今所同無容置議者也是故體制倣乎渾天之舊而時度尤為整齊運量同於赤道新儀而重環更能合應至於借表窺測則上下左右無不宜焉夫羲和遺制不可考已漢世以來或作而不傳或傳而不久葢制器尚象若斯之難也而稽古宜今至我
  朝乃臻盡善易繫傳雲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詎不信乎
  弧線
  弧三角形
  弧三角形者球面弧線所成也古専家有黃赤相準之率大約就渾儀度之僅得大概未能形諸算術惟元郭守敬以弧矢命算黃赤相承始有定率視古為密但其法用三乗方取數甚雜自西人利瑪竇湯若望等繙譯算書始有曲線三角形之法三弧度相交成三角形其三弧三角各有相應之八線弧與弧相交即線與線相遇而勾股比例焉於是乎有黃道可以知赤道有赤道可以知黃道有經可以知緯有緯可以知經觀象之法至此而備勾股之用至此而極矣
  正弧三角形
  正弧三角形必有一直角者葢因南北二極為赤道之樞紐皆距赤道九十度葢凡過南北二極經圈與赤道相交所成之角俱為直角其相當之弧皆九十度又凡有一圈即有兩極其過兩極經圈與本圏相交亦必為直角其所成三角形必皆為正弧三角形夫正弧三角形所知之三件弧角相對者用弧角之八線所成勾股為比例而弧角不相對者則用次形葢以弧角之八線所成勾股比例不生於本形而生於次形而次形者乃以本形與象限相減之餘度所成故用本形之餘弦餘切即用次形之正弦正切也其法可易弧為角易角為弧若斜弧三角形可易大形為小形易大邊為小邊鈍角為銳角邊與角雖不相對可易為相對且知三角即可以求邊其理實一以貫之也
  斜弧三角形
  弧三角之有斜弧形猶直線三角之有鋭鈍形也但直線三角之鋭鈍形惟二種一種三角俱鋭一種一鈍兩銳而斜弧形則不然或三角俱鋭或三角俱鈍或兩鋭一鈍或兩鈍一鋭其三邊或俱大過於九十度或俱小不及九十度或兩大一小或兩小一大參錯成形為類甚多而新法數書所載推算之法益復繁雜難稽葢三角三邊各有八線但線與線之比例相當即可相求是故或同步一星或同推一數而所用之法彼此互異遂使學者莫知所從茲約以三法求之無論角之銳鈍邊之大小並視先所知之三件為斷其一先知之三件有相對之邊角又有對所求之邊角則用邊角比例法其一先知之三件有相對之邊角而無對所求之邊角或求角而無對角之邊或求邊而無對邊之角則用垂弧法其一先知之三件無相對之邊角或三邊求角或有兩邊一角而角在所知兩邊之間或三角求邊或有兩角一邊而邊在所知兩角之間則用總較法明此三法則斜弧之用已備而七政之升降出沒經緯之縱橫交加無不可推測而知矣
  等謹按考成上編所載弧三角形備列綱領條目圗説相求比例總較之法誠以恆星七政皆藉是以推步也茲録總論及正斜形各一篇附於儀象之後學天文者因器求線神而明之簡易之妙不外斯雲






  皇朝通志卷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二十四
  地理畧
  疆域
  等謹按鄭樵通志地理畧首列水道一門次載歴代封畛葢以水道係鄭樵所創撰歴代封畛則悉仍通典原文而唐以後不與焉故其先後之序如此竊惟疆域建置為一代之定製宜列於卷首水道亙古不易其所由殊者實因州縣之異名是府州縣應列為經水道應附為緯今纂
  皇朝疆域四卷敘於地理畧之首而水道次之恭惟我聖朝輿圖式廓疆理無外自
  國初定製以來省㑹之建設府州㕔縣之創置裁併因時立法宏綱鉅維逹於海宇茲謹條載現在經制凡為
  國初所釐定至今不改者不復加注其自康熙年間以來增建移屬之蹟逐一詳注於各州縣之下以資叅考至若
  聖蹟龍飛
  興京鼎建俄朶里城為發祥重地吉林黑龍江為統轄要區則謹遵
  皇輿表成式載於
  盛京篇中各䝉古藩屬翊戴
  天家世守勿替自
  國初附屬之內扎薩克為舊藩康熈間撫順之喀爾喀雍正間底定之青海厄魯特為新藩既已建官分屬久𨽻職司我
  皇上聖武丕昭蕩平伊犂回部二萬餘里平定兩金川革心歸化若巴勒庫勒烏魯木齊已設鎮西府迪化州𨽻於甘肅省金川亦設美諾㕔阿爾古㕔𨽻於四川省其天山南北伊犂諸路回部諸城分土開屯授職制貢不異赤縣黃圖是用稽考冊籍列
  於直省之後並遵
  欽定一統志條例依次甄載大矣哉東踰瀛海西越流沙北超絶漠南迄南荒版圖燦而職守彰碁布星陳羣汪翔乎
  徳化越考黃帝方制萬國虞夏迭建州域成周列服職
  方未有若我
  朝之中外一家廣輪四逹者至於鄭志所述漢十三部唐十五道又豈可提衡而並論也歟
  京師順天府領京縣二州五縣十有七 大興京縣宛平京縣 通州 昌平州 涿州 霸州 薊州良鄉 固安 永清 東安 香河 三河
  武清 寳坻 順義 宻雲 懐柔 房山 文安 大城 保定 平谷 寧河雍正元年
  盛京奉天府順治十四年領州二縣六 承徳附郭康熙三年遼陽州天命九年建都於此號曰 東京十年由此徙都 盛京又於此設遼海衛順
  治十年改遼陽府附府為遼陽縣十四年罷府以縣屬奉天府康熙三年升為州 復州雍正十二年 海城天命十年設海州順治十年改海城縣 葢平天命十年設葢州康熙三年改葢平縣 寧海天命十年設金州雍正十二年改寧海縣 開原康熙三年 鐵嶺天命十年設鐵嶺衛康熙三年設縣
  錦州府康熙四年領州二縣二 錦縣附郭天命十年設錦州康熙元年改錦縣屬奉天府四年於縣設錦州府以縣為附郭治 寧逺州康熙三年設屬廣寧府四年屬錦州府 義州雍正十二年 廣寧康熙三年設廣寧府廣寧縣四年罷府以縣屬錦州府
  興京在 盛京東南三百里 國初   肇祖築城以居   太祖髙皇帝龍興於此崇徳八年升為興京
  俄朶里城在 興京東一千三百里 本朝逺祖建都於此實萬萬世發祥重地寧古塔將軍境駐吉林烏喇城在 盛京東北八百一十八里
  黒龍江將軍境駐齊齊哈爾城在 盛京東北一千七百餘里
  直𨽻省兼管順天府所屬府十直𨽻州六
  保定府省㑹領州二縣十五 清苑附郭 祁州安州 滿城 安肅 定興 新城 唐 博野望都初名慶都乾隆十一年 容城 完 蠡 雄 束
  鹿 髙陽 新安
  永平府領州一縣六 盧龍附郭 灤州 遷安撫寧 昌黎 樂亭 臨榆初為山海衛乾隆二年置縣河間府領州一縣十 河間附郭 景州 獻 阜城 肅寧 任邱 交河 寧津 吳橋 故城東光
  天津府初為天津衛雍正二年改直𨽻州九年升府領州一縣六 天津附郭雍正九年 滄州初屬河間府雍正三年升直𨽻州領南皮鹽山慶雲三縣九年改屬府 青 靜海二縣初屬河間府雍正二年屬州九年屬府 南皮 鹽山 慶雲三縣初屬河間府雍正三年𨽻滄州九年屬府
  正定府領州一縣十三 正定附郭 晉州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無極藁城二縣十二年仍為屬州與二縣均屬府 獲鹿 井陘 阜平 欒城 行唐 靈夀 平山 元氏 贊皇無極 藁城二縣雍正二年屬晉州十二年仍屬府 新樂
  順徳府領縣九 邢臺附郭 沙河 南和 平鄉廣宗 鉅鹿 唐山 內邱 任
  廣平府領州一縣九 永年附郭 磁州初屬河南省雍正三年改屬府 曲周 肥鄉 雞澤 廣平 邯鄲 成安 威 清河
  大名府領州一縣六 大名 元城附郭二縣 開州南樂 清豐 東明 長垣
  宣化府舊為宣化鎮𨽻山西省康熙三十二年改府來屬領州三縣七宣化附郭 蔚州初屬山西省雍正四年屬府 延慶州 保安州 赤城 萬全 龍門 懐來 西寧 懐安以上三州七縣並康熙三十二年由衛改設
  承徳府雍正元年設熱河㕔十一年改為承徳州乾隆七年罷州仍設㕔四十三年改設承徳府領州一縣五 平泉州雍正八年設八溝㕔乾隆四十三年設州灤平乾隆七年設喀喇河屯㕔四十三年設縣 豐寧乾隆元年設四旗㕔四十三年設縣 赤峯乾隆三十九年設烏蘭哈逹㕔四十三年設縣 建昌乾隆三年設塔子溝㕔四十三年設縣 朝陽乾隆三十九年設三座塔㕔四十三年設縣遵化州初為遵化縣屬順天府康熙十五年升為州乾隆八年改直𨽻州領縣二玉田 豐潤二縣初屬順天府雍正四年改屬永平府乾隆八年屬州
  易州初屬保定府雍正十一年升直𨽻州領縣二 淶水初屬保定府雍正十一年屬州 廣昌初屬山西大同府雍正十一年改屬州
  冀州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五 南宮 新河棗強 武邑 衡水五縣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屬州
  趙州建設與冀州同領縣五 柏鄉 隆平 髙邑 臨城 寧晉五縣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屬州
  深州建設與冀州同領縣三 武強 饒陽 安平三縣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屬州
  定州建設與冀州同領縣二 曲陽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屬州 深澤初屬保定府雍正十二年屬州
  山東省所屬府十州二
  濟南府省㑹領州一縣十五 歴城附郭 徳州章邱 鄒平 淄川 長山 新城 齊河 齊東 濟陽 徳平 禹城 臨邑 平原 陵長清初屬府雍正二年屬東平州十三年仍屬府
  泰安府初為州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長清新泰萊蕪三縣十三年升府領州一縣六 泰安附郭雍正十三年 東平州初屬兗州府雍正八年升直𨽻州領東阿平隂陽穀夀張四縣十三年改屬泰安府 東阿 平隂二縣初屬兗州府雍正八年屬東平州十三年屬府 新泰 萊蕪二縣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屬泰安州十三年屬府 肥城初屬濟南府雍正十三年屬府
  武定府初為武定州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陽信海豐樂陵三縣十二年升府領州一縣九 恵民附郭雍正十二年 濵州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十二年改屬府 陽信 海豐 樂陵三縣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屬州十二年屬府 利津 霑化 蒲臺三縣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屬濵州十二年改屬府 青城 商河二縣初屬濟南府雍正十二年改屬府兗州府領縣十 滋陽附郭 曲阜 寧陽 鄒泗水 滕 嶧 陽榖初屬府雍正八年屬東平州十三年仍屬府汶上 夀張初屬府雍正八年屬東平州十三年仍屬府
  沂州府初為沂州屬兗州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十二年升府領州一縣六蘭山附郭雍正十二年 莒州初屬青州府雍正八年升直𨽻州領沂水䝉隂
  日照三縣十二年屬府 郯城 費二縣初屬兗州府雍正二年屬州十二年屬府沂水 𫎇隂 日照三縣初屬青州府雍正八年屬莒州十二年屬府
  曹州府初為曹州屬兗州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十三年升府領州一縣十菏澤附郭雍正十三年 濮州初屬東昌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范觀城朝
  城三縣十三年屬府 曹 定陶二縣初屬兗州府雍正二年屬州十三年屬府范 觀城 朝城三縣初屬東昌府雍正二年屬濮州十三年屬府 鄆城 單 城武三縣初屬兗州府雍正十三年屬府 鉅野初屬兗州府雍正二年屬濟寧州八年屬曹州十三年屬府
  東昌府領州一縣九 聊城附郭 髙唐州 堂邑博平 茌平 清平 莘 冠 館陶 恩
  青州府領縣十一 益都附郭 博山雍正十二年 臨淄 博興 髙苑 樂安 夀光 昌樂 臨朐安邱 諸城
  登州府領州一縣九 蓬萊附郭 寧海州 黃福山 棲霞 招逺 萊陽 文登 榮城 海陽二縣雍正十二年
  萊州府領州二縣五 掖附郭 平度州 膠州濰 昌邑 髙宻 即墨
  濟寧州初屬兗州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鉅野嘉祥二縣八年改屬兗州府乾隆三十九年仍升直𨽻州領縣三 金鄉初屬兗州府乾隆三十九年屬州 嘉祥初屬兗州府雍正二年屬州八年屬曹州乾隆三十九年屬州 魚臺初屬兗州府乾隆三十九年屬州
  臨清州初屬東昌府乾隆三十九年升直𨽻州領縣三 武城 夏津 邱三縣初屬東昌府乾隆三十九年屬州
  山西省所屬府九直𨽻州十
  太原府省㑹領州一縣十 陽曲附郭 岢嵐州太原 榆次 太谷 祁 徐溝 交城 文水嵐 興雍正二年屬保徳州七年仍屬太原府
  平陽府領州一縣十 臨汾附郭 吉州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鄉寜蒲二縣乾隆三十五年仍屬府 洪洞 浮山 岳陽 曲沃 翼城 太平 襄陵二縣雍正二年屬絳州七年仍屬府 汾西雍正二年屬隰州九年仍屬府 鄉寧初屬府雍正二年屬吉州乾隆三十五年仍屬府
  蒲州府初為蒲州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七年升府領縣六 永濟附郭雍正七年 臨晉 榮河 萬泉 猗氏四縣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屬州七年屬府 虞鄉雍正七年
  潞安府領縣七 長治附郭 長子 屯留 襄垣潞城 壺闗 黎城
  汾州府領州一縣七 汾陽附郭 永寧州 孝義平遙 介休 石樓 臨 寧鄉
  大同府領州二縣七 大同附郭 渾源州 應州懐仁 山隂 陽髙雍正二年 天鎮雍正三年
  廣靈 靈邱
  澤州府初為直𨽻州雍正七年升府領縣五 鳳臺附郭雍正七年髙平 陽城 陵川 沁水四縣初屬州雍正七年屬府
  寧武府舊為寧武營雍正三年設府領縣四 寧武附郭 偏關神池 五寨四縣皆雍正三年由衛改設
  朔平府雍正三年於大同府地右玉營分設領州一縣四 右玉附郭雍正三年 朔州初屬大同府雍正三年屬府 左雲雍正三年平魯雍正三年 馬邑初屬大同府雍正三年屬府
  沁州領縣二 沁源 武鄉
  遼州領縣二 和順 榆社
  平定州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三 樂平 盂夀陽三縣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屬州
  忻州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二 定襄 靜樂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屬州
  代州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三 五臺 崞 繁畤三縣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屬州
  保徳州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一 河曲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屬州
  霍州初屬平陽府乾隆三十五年升直𨽻州領縣二 趙城 靈石二縣初屬平陽府乾隆三十五年屬州
  解州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四 安邑 夏 平陸 芮城四縣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屬州
  絳州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五 垣曲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屬解州七年屬州 聞喜初屬平陽府雍正七年屬州 絳 稷山河津三縣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屬州
  隰州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三 大寧 永和二縣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屬州 蒲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屬吉州九年屬州












  皇朝通志卷二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二十五
  地理畧
  疆域
  河南省所屬府九直𨽻州四
  開封府省會領州二縣十四㕔一 祥符附郭 鄭州初屬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滎陽滎澤河隂汜水四縣十二年改屬府河隂後省 禹州初屬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宻新鄭二縣十二年改屬許州府乾隆六年屬府 陳留 杞 通許 尉氏 洧川 鄢陵 中牟蘭陽 滎陽 滎澤 汜水三縣初屬府雍正二年屬鄭州十二年仍屬府 密 新鄭二縣初屬府雍正二年屬禹州十二年屬許州府乾隆六年仍屬府儀封㕔初為縣乾隆四十九年改㕔
  陳州府初為州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十二年升府領縣七 淮寧附郭雍正十二年 商水初屬開封府雍正十二年屬府 西華 項城沈邱 太康四縣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屬州十二年屬府 扶溝初屬
  開封府雍正十二年屬府
  歸徳府領州一縣七 商邱附郭 睢州 寧陵鹿邑 夏邑 永城 虞城 柘城
  彰徳府領縣七 安陽附郭 湯隂 臨漳 林內黃初屬直𨽻大名府雍正三年改屬府 武安 涉
  衛輝府領縣十 汲附郭 新鄉 獲嘉 淇 輝延津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改屬府 濬 滑二縣初屬直𨽻大名府雍正二
  年改屬府 考城初屬歸徳府乾隆四十八年改屬府 封邱初屬開封府乾隆四十八年改屬府
  懷慶府領縣八 河內附郭 濟源 原武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改屬府 修武 武陟 孟 溫 陽武初屬開封府乾隆四十八年改屬府
  河南府領縣十 洛陽附郭 偃師 鞏 孟津宜陽 登封 永寧 新安 澠池 嵩
  南陽府領州二縣十一 南陽附郭 南召附郭順治十六年雍正十二年復設 鄧州 裕州 鎮平 唐 泌陽桐柏 內鄉 新野 淅川 舞陽 葉
  汝寧府領州一縣八 汝陽附郭 信陽州 正陽上蔡 新蔡 西平 遂平 確山 羅山
  陜州初屬河南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三 靈寳 閿鄉二縣初屬河南府雍正二年屬州 盧氏初屬河南府雍正十二年屬州
  汝州領縣四 魯山 郟 寳豐 伊陽
  許州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十二年升府乾隆六年仍改直𨽻州領縣四臨潁 襄城 郾城 長葛四縣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屬州十
  二年屬府乾隆六年仍屬州
  光州初屬汝寧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四 光山 固始息 商城四縣初屬汝寧府雍正二年屬州
  江南江蘇省初為江南省康熙元年分設安徽巡撫六年定為江蘇安徽二省所屬府八直𨽻州三㕔一
  江寧府省會領縣七 上元 江寧附郭二縣 句容溧水 江浦 六合 高淳
  蘇州府領縣九 吳 長洲 元和附郭三縣雍正二年析吳長洲地置元和 崑山 新陽與崑山同城雍正二年析置 常熟昭文與常熟同城雍正二年析置 吳江 震澤與吳江同城雍正二年折置
  松江府領縣七 華亭附郭 婁附郭順治十三年 奉賢金山二縣雍正二年 上海 南滙雍正二年 青浦
  雍正二年分設福泉縣旋併入青浦
  常州府領縣八 武進附郭 陽湖附郭雍正二年 無錫 金匱與無錫同城雍正二年析置 江隂 宜興 荊溪與宜興同城雍正二年析置 靖江
  鎮江府領縣四 丹徒附郭 丹陽 金壇 溧陽初屬江寧府雍正二年改屬府
  淮安府領縣六 山陽附郭 阜寧雍正九年 鹽城清河 安東 桃源
  揚州府領州二縣六 江都附郭 甘泉附郭雍正九年高郵州 泰州 儀徴 興化 寳應 東臺
  乾隆四十年
  徐州府初為直𨽻州雍正十一年升府領州一縣七 銅山附郭雍正十一年 邳州初屬淮安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十一年屬府 蕭 碭山豐 沛四縣初屬州雍正十一年屬府 宿遷 睢寧二縣初屬淮安
  雍正二年屬邳州十一年改屬府
  太倉州初屬蘇州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四 鎮洋與太倉州同城分治雍正二年 崇明 嘉定二縣初屬蘇州府雍正二年屬州 寳山雍正二年
  海州初屬淮安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二 贛榆 沭陽二縣初屬淮安府雍正二年屬州
  通州初屬揚州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二 如臯 泰興二縣初屬揚州府雍正二年屬州
  海門㕔初為海門縣屬揚州府雍正二年屬通州乾隆四十年特設為㕔
  江南安徽省初為江南省康熙元年分設安徽巡撫六年定為安徽省所屬府八直𨽻州五
  安慶府省會領縣六 懷寧附郭 桐城 潛山太湖 宿松 望江
  徽州府領縣六 歙附郭 休寧 𭒀源 祁門黟 績溪
  寧國府領縣六 宣城附郭 寧國 涇 太平旌徳 南陵
  池州府領縣六 貴池附郭 青陽 銅陵 石埭建徳 東流
  太平府領縣三 當塗附郭 蕪湖 繁昌
  廬州府領州一縣四 合肥附郭 無為州 廬江舒城 巢
  鳯陽府領州二縣五 鳯陽附郭 夀州 宿州懷逺 定逺 鳯臺雍正十一年 靈壁
  潁州府初為州屬鳯陽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十三年升府領州一縣五阜陽附郭雍正十三年 亳州初屬鳯陽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十三年屬府潁上 霍邱二縣初屬鳯陽府雍正二年屬州十三年屬府 太和 䝉城二縣初屬鳯陽府雍正二年屬亳州十三年屬府
  和州領縣一 含山
  滁州領縣二 全椒 來安
  廣徳州領縣一 建平
  六安州初屬廬州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二 英山 霍山二縣初屬廬州府雍正二年屬州
  泗州初屬鳯陽府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三 旴𣅿 天長五河三縣初屬鳯陽府雍正二年屬州
  江西省所屬府十有三直𨽻州一
  南昌府省會領州一縣七 南昌 新建附郭二縣寧州 進賢 奉新 靖安 武寧 豐城饒州府領縣七 鄱陽附郭 餘干 樂平 浮梁徳興 安仁 萬年
  廣信府領縣七 上饒附郭 玉山 弋陽 貴溪鉛山 廣豐 興安
  南康府領縣四 星子附郭 都昌 建昌 安義九江府領縣五 徳化附郭 徳安 瑞昌 湖口彭澤
  建昌府領縣五 南城附郭 新城 南豐 廣昌瀘溪
  撫州府領縣六 臨川附郭 金溪 崇仁 宜黃樂安 東鄉
  臨江府領縣四 清江附郭 新淦 新喻 峽江吉安府領縣九㕔一 廬陵附郭 泰和 吉水永豐 安福 龍泉 萬安 永新 永寧 蓮花㕔
  瑞州府領縣三 高安附郭 新昌 上高
  袁州府領縣四 宜春附郭 分宜 萍鄉 萬載贛州府領縣八㕔一 贛附郭 雩都 信豐 興國 會昌 安逺 長寧 龍南 定南㕔南安府領縣四 大庾附郭 南康 上猶 崇義寧都州初為寧都縣屬贛州府乾隆二十年升直𨽻州領縣二 瑞金石城二縣初屬贛州府乾隆二十年屬州
  福建省所屬府十直𨽻州二
  福州府省會領縣十 閩 侯官附郭二縣 古田閩清 屏南雍正十二年 長樂 連江 羅源 永福 福清
  泉州府領縣五 晉江附郭 南安 恵安 安溪同安
  建寧府領縣七 建安 甌寧附郭二縣 建陽 崇安 浦城 政和 松溪
  延平府領縣六 南平附郭 將樂 沙 尤溪順昌 永安
  汀州府領縣八 長汀附郭 寧化 上杭 武平清流 連城 歸化 永定
  興化府領縣二 莆田附郭 仙遊
  邵武府領縣四 邵武附郭 光澤 泰寧 建寧漳州府領縣七 龍溪附郭 漳浦 南靖 長泰平和 詔安 海澄
  福寧府初為直𨽻州雍正十二年升府領縣五 霞浦附郭雍正十二年福鼎乾隆三年 福安 寧徳二縣初屬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夀寧初屬建寧府雍正十二年屬府
  臺灣府康熙二十四年領縣四 臺灣附郭 鳯山 諸羅三縣康熙二十四年 彰化雍正三年
  永春州初為縣屬泉州府雍正十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二 徳化初屬泉州府雍正十二年屬州 大田初屬延平府雍正十二年屬州
  龍巖州初為縣屬漳州府雍正十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二 漳平 寧洋二縣初屬漳州府雍正十二年屬州
  浙江省所屬府十有一
  杭州府省會領州一縣八 錢塘 仁和附郭二縣海寧州初為縣乾隆三十八年昇州 富陽 餘杭 臨安於潛 新城 昌化
  嘉興府領縣七 嘉興 秀水附郭二縣 嘉善 海鹽 石門初為崇徳縣康熙元年 平湖 桐鄉
  湖州府領縣七 烏程 歸安附郭二縣 長興 徳清 武康 安吉初為州乾隆三十八年改縣 孝豐
  寧波府領縣六 鄞附郭 慈谿 奉化 鎮海初為定海縣康熙二十六年 定海康熙二十六年由舟山衛改設 象山紹興府領縣八 山陰 會稽附郭二縣 蕭山 諸暨 餘姚 上虞 嵊 新昌
  台州府領縣六 臨海附郭 黃巖 天台 仙居寧海 太平
  金華府領縣八 金華附郭 蘭谿 東陽 義烏永康 武義 浦江 湯溪
  衢州府領縣五 西安附郭 龍游 江山 常山開化
  嚴州府領縣六 建徳附郭 淳安 桐廬 遂安夀昌 分水
  溫州府領縣五 永嘉附郭 瑞安 樂清 平陽泰順
  處州府領縣十 麗水附郭 青田 縉雲 松陽遂昌 龍泉 慶元 雲和 宣平 景寧
  皇朝通志卷二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二十六
  地理畧
  疆域
  湖廣湖北省初為湖廣省康熙三年分設為湖北湖南二省所屬府十武昌府省會領州一縣九 江夏附郭 興國州武昌 嘉魚 蒲圻 咸寧 崇陽 通城 大冶 通山
  漢陽府領州一縣四 漢陽附郭 沔陽州初屬安陸府乾隆二十七年屬府 漢川 孝感初屬徳安府雍正七年屬府 黃陂初屬黃州府雍正七年屬府
  安陸府舊名承天府順治二年改今名領州一縣五 鍾祥附郭荊門州 京山 潛江 天門初為景陵縣雍正四年改今名當陽
  襄陽府領州一縣六 襄陽附郭 均州 宜城南漳 棗陽 榖城 光化
  鄖陽府領縣六 鄖附郭 房 竹山 竹谿 保康 鄖西
  徳安府領州一縣四 安陸附郭 隨州 雲夢應城 應山
  黃州府領州一縣七 黃岡附郭 蘄州 黃安蘄水 羅田 麻城 廣濟 黃梅
  荊州府領縣八 江陵附郭 公安 石首 監利松滋 枝江 宜都 逺安
  宜昌府初為彞陵州屬荊州府雍正十三年設府領州二縣五 東湖附郭雍正十三年 歸州初屬荊州府雍正六年升直𨽻州領長陽恩施二縣十三年屬府 鶴峯州雍正十三年以容美土司改設 長陽初屬荊州府雍正六年屬歸州十三年屬府 興山 巴東二縣初屬荊州府雍正十三年屬府 長樂雍正十三年
  施南府雍正十三年領縣六 恩施附郭初為土司雍正六年設縣屬歸州十三年於縣置府為附郭縣 宣恩 來鳯 咸豐 利川四縣並雍正十三年以土司改設 建始初屬四川夔州府乾隆元年改屬
  湖廣湖南省初為湖廣省康熙三年分為湖北湖南二省所屬府九直𨽻州四
  長沙府省會領州一縣十一 長沙 善化附郭二縣茶陵州 湘潭 湘隂 寧鄉 瀏陽 醴陵益陽 湘鄉 攸 安化
  岳州府領縣四 巴陵附郭 臨湘 華容 平江寳慶府領州一縣四 邵陽附郭 武岡州 新化城步 新寧
  衡州府領縣七 衡陽附郭 清泉附郭乾隆二十一年衡山 耒陽 常寧 安仁 酃
  常徳府領縣四 武陵附郭 桃源 龍陽 沅江辰州府領縣四 沅陵附郭 瀘溪 辰谿 漵浦沅州府初為州屬辰州府雍正八年升直𨽻州領黔陽麻陽二縣乾隆二年升府領縣三 芷江附郭乾隆二年 黔陽 麻陽二縣初屬辰州府雍正八年屬州乾隆二年屬府
  永州府領州一縣七 零陵附郭 道州 祁陽東安 寧逺 永明 江華 新田
  永順府雍正七年以土司改設領縣四 永順附郭 龍山保靖 桑植四縣皆雍正七年
  靖州領縣三 㑹同 通道 綏寧
  郴州領縣五 永興 宜章 興寧 桂陽 桂東
  澧州初屬岳州府雍正七年升直𨽻州領縣五 石門 安鄉慈利三縣初屬岳州府雍正七年屬州 永定雍正十三年 安福雍正七年
  桂陽州初屬衡州府雍正十年升直𨽻州領縣三 臨武 藍山嘉禾三縣初屬衡州府雍正十年屬州
  陜西省初合甘肅為一省康熙二年以右布政使司分駐鞏昌五年定為陜西甘肅二省所屬府七直𨽻州五
  西安府省會領州一縣十五 長安 咸寧附郭二縣耀州雍正二年升直𨽻州十三年仍屬府 咸陽 興平 臨潼高陵 鄠 藍田 涇陽 三原 盩厔 渭
  南 富平 醴泉 同官雍正二年屬耀州十三年仍屬府同州府初為州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直𨽻州十三年升府領州一縣八㕔一 大荔附郭雍正十三年 華州初為直𨽻州雍正十三年改屬府朝邑 郃陽 澄城 韓城四縣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屬州十三年屬府 白水初屬西安府雍正二年屬耀州十三年屬府 華隂初屬華州雍正十三年屬府 蒲城初屬西安府雍正十三年屬府 潼闗㕔雍正四年設潼闗縣屬華州十三年屬府乾隆十二年改為㕔仍屬府
  鳯翔府領州一縣七 鳯翔附郭 隴州 岐山寳雞 扶風 郿 麟遊 汧陽
  漢中府領州一縣八㕔一 南鄭附郭 寧羌州褒城 城固 洋 西鄉 鳯 沔 畧陽 留覇㕔乾隆十五年
  延安府領縣十 膚施附郭 安寨 甘泉 保安安定 宜川 延長 延川 定邊 靖邊二縣
  雍正八年設屬榆林府乾隆元年改屬府
  興安府初為直𨽻州乾隆四十八年升府領縣六 安康附郭乾隆四十八年以初屬州之漢隂縣改設 平利 洵陽 白河 紫陽石泉五縣初屬州乾隆四十八年屬府
  榆林府雍正八年以衛改設領州一縣四 榆林附郭雍正八年葭州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升直𨽻州乾隆元年屬府 神木 府谷
  二縣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屬葭州乾隆元年屬府 懷逺雍正八年
  商州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直𨽻州領縣四 鎮安 雒南山陽 商南四縣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屬州
  乾州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直𨽻州領縣二 武功 永夀二縣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屬州
  邠州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直𨽻州領縣三 三水 淳化長武三縣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屬州
  鄜州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升直𨽻州領縣三 洛川 中部宜君三縣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屬州
  綏徳州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升直𨽻州領縣三 清澗 米脂二縣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屬州 吳堡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屬葭州乾隆元年改屬州
  甘肅省初為陜西省康熙二年以右布政使司分駐鞏昌五年移駐蘭州定為陜西甘肅二省所屬府九直𨽻州六
  蘭州府省會初為蘭州屬臨洮府乾隆三年裁臨洮府昇州為府領州二縣四 臯蘭附郭乾隆三年 狄道州初為縣屬臨洮府乾隆三年昇州屬府 河州初屬臨洮府乾隆三年屬府 金 渭源二縣初屬臨洮府乾隆三年屬府 靖逺雍正八年設屬鞏昌府乾隆三年屬府
  平涼府領州二縣三 平涼附郭 固原州 靜寧州 華亭 隆徳
  鞏昌府領州一縣八㕔一 隴西附郭 岷州雍正八年 安定 會寧 通渭 漳 寧逺 伏羌西和 洮州㕔乾隆十三年
  慶陽府領州一縣四 安化附郭 寧州 合水環 正寧
  寧夏府雍正二年以寧夏衛改設領州一縣四 寧夏附郭 靈州 寧朔 平羅 中衛一州四縣並雍正二年由衛改設西寧府雍正二年以西寧衛改設領縣三 西寧附郭 碾伯二縣並雍正二年 大通乾隆二十四年
  涼州府雍正二年以涼州衛改設領縣五 武威附郭 鎮番永昌 古浪 平番五縣皆雍正二年
  甘州府雍正二年以甘州衛改設領縣二 張掖附郭 山丹二縣並雍正二年
  鎮西府乾隆三十八年於巴勒庫勒設領縣二 宜禾附郭 竒台二縣並乾隆三十八年
  涇州初屬平涼府雍正三年升直𨽻州領縣三 崇信 靈臺鎮原三縣初屬平涼府雍正三年屬州
  階州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升直𨽻州領縣二 文 成二縣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屬州
  秦州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升直𨽻州領縣五 秦安 清水禮 徽初為州屬鞏昌府雍正七年改州為縣屬州 兩當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屬州
  肅州雍正七年領縣一 高臺雍正二年設屬甘州府七年屬州安西州乾隆二十四年以安西鎮設府三十八年改直𨽻州領縣二 燉煌玉門二縣並乾隆二十四年設屬府三十八年屬州又有淵泉縣三十八年裁
  迪化州乾隆三十八年於烏魯木齊設領縣三 昌吉 阜康綏來三縣並乾隆三十八年於新疆設
  四川省所屬府十有一直𨽻州九㕔六
  成都府省會領州三縣十三 成都附郭 華陽附郭康熙九年雍正五年復置 簡州 崇慶州 漢州 雙流康熙元年雍正六年復置 溫江 新繁 金堂 新都郫 灌 彭康熙七年雍正六年復置 新津 崇寧康熙七年雍正七年復置 什邡
  寧逺府雍正五年以建昌衛改設領州一縣三㕔一 西昌附郭雍正五年 會理州康熙九年設屬會川衛雍正六年省㑹川衛以州屬府冕寧 鹽源二縣並雍正五年 越雋㕔初為衛雍正六年改㕔保寧府領州二縣七 閬中附郭 巴州 劒州蒼溪 南部 廣元 昭化 通江 南江順慶府領州二縣八 南充附郭 蓬州 廣安州西充 營山 儀隴 渠 大竹 鄰水 岳
  康熙七年裁六十年復置
  敘州府領縣十一㕔二 宜賔附郭 慶符 富順南溪 長寧 高 筠連 珙 興文 隆昌屏山初屬馬湖府治雍正五年裁馬湖府以縣屬府 馬邊㕔初為營乾隆二
  十九年改㕔 雷波㕔初為土司雍正六年改置衛乾隆二十六年改㕔重慶府領州二縣十一 巴附郭 合州 涪州江津 長夀 永川 榮昌 綦江 南川 銅梁康熙元年裁六十年復置 大足康熙元年雍正六年復置 定逺康熙八年雍正六年復置 璧山康熙元年雍正六年復置
  夔州府領縣六 奉節附郭 巫山 雲陽 萬開 大寧康熙六年雍正九年復置
  龍安府領縣四 平武附郭 江油 石泉 彰明初屬成都府順治十六年雍正六年復置九年改屬府
  潼川府初為直𨽻州雍正十二年升府領縣八 三臺附郭雍正十二年射洪 鹽亭 中江 遂寧 蓬溪 樂至六縣
  初屬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安岳初屬州康熙元年雍正七年復置仍屬州十二年改屬府
  嘉定府初為直𨽻州雍正十二年升府領縣七 樂山附郭雍正十二年洪雅 夾江 犍為 榮四縣初屬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威
  康熙六年雍正六年復設屬州十二年屬府 峩眉初屬州雍正十二年屬府雅州府初為直𨽻州雍正七年升府領州一縣五 雅安附郭雍正七年 天全州雍正七年 名山 榮經 蘆山三縣本屬州雍正七年屬府 清溪雍正八年
  眉州領縣三 丹稜 彭山康熙元年裁併眉州雍正七年重設青神康熙六年裁併眉州雍正七年重設
  卭州領縣二 大邑 蒲江
  瀘州領縣三 納溪 合江 江安
  資州初為縣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升直𨽻州領縣四 仁夀 資陽井研 內江四縣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屬州
  綿州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升直𨽻州領縣四 徳陽 安 綿竹三縣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屬州 梓潼初屬保寧府雍正五年屬州茂州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升直𨽻州領縣二 汶川 保二縣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屬州
  酉陽州乾隆元年領縣三 秀山乾隆元年 黔山彭水二縣初屬重慶府乾隆元年屬州
  忠州初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升直𨽻州領縣三 酆都 墊江二縣初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屬州 梁山初屬夔州府雍正十二年屬州
  達州初屬夔州府雍正五年升直𨽻州領縣三 東鄉 太平二縣初屬夔州府雍正五年屬州 新寧初屬夔州府康熙七年雍正七年復置仍屬府十二年改屬州
  敘永㕔雍正七年領縣一 永寧康熙二十六年設𨽻貴州威寧府雍正七年改屬㕔
  松潘㕔雍正九年由松潘衛改設
  雜谷㕔乾隆十七年由土司改設
  石砫㕔乾隆二十七年由土司改設
  阿爾古㕔乾隆四十一年以金川地設
  美諾㕔乾隆四十一年以小金川地設
  皇朝通志卷二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二十七
  地理畧
  疆域
  廣東省所屬府十直𨽻州三
  廣州府省會領縣十四 南海 番禺附郭二縣 順徳 東莞 從化 龍門 新寧 增城 香山新會 三水 清逺 新安康熙五年裁八年復設 花
  康熙二十四年
  韶州府領縣六 曲江附郭 樂昌 仁化 乳源翁源 英徳
  南雄府領縣二 保昌附郭 始興
  惠州府領州一縣九 歸善附郭 連平州 博羅長寧 永安 海豐 陸豐雍正九年 龍川
  河源 和平
  潮州府領縣九 海陽附郭 豐順乾隆二年 潮陽揭陽 饒平 惠來 大埔 澄海康熙五年裁八年復
   普寧
  肇慶府領州一縣十二 髙要附郭 徳慶州 四會 新興 陽春 陽江 髙明 恩平 廣寧開平順治十年 鶴山雍正九年 封川 開建
  髙州府領州一縣五 茂名附郭 化州 電白信宜 吳川 石城
  㢘州府領州一縣二 合浦附郭 欽州 靈山雷州府領縣三 海康附郭 遂溪 徐聞
  瓊州府領州三縣十 瓊山附郭 儋州 萬州崖州 澄邁 定安 文昌 㑹同 樂會 臨髙 昌化 陵水 感恩
  羅定州領縣二 東安 西寧
  連州初屬廣州府雍正五年升直𨽻州領縣二 陽山 連山二縣初屬廣州府雍正五年屬州
  嘉應州初為程鄉縣屬潮州府雍正十一年升直𨽻州領縣四 長樂興寧二縣初屬惠州府雍正十一年屬州 平逺 鎮平二縣初屬潮州府雍正十一年屬州
  廣西省所屬府十有一直𨽻州一
  桂林府省會領州二縣七 臨桂附郭 永寧州全州 興安 靈川 陽朔 永福 義寧 灌陽
  柳州府領州一縣七 馬平附郭 象州 雒容羅城 柳城 懷逺 來賔初屬府雍正三年屬賔州十二年仍屬府
  慶逺府領州四縣四 宜山附郭 河池州 東蘭州 南丹州土州 那地州土州 天河 思恩 忻城土縣
  思恩府領州三縣三 武緣 賔州初屬栁州府雍正三年升直𨽻州領來賔遷江上林武宣四縣十二年改屬府 田州土州 陽萬分州土州 遷江 上林二縣初屬栁州府雍正三年屬賔州十二年屬府泗城府雍正五年領州一縣二 凌雲附郭乾隆三年西隆州康熙五年設屬思思府雍正五年升直𨽻州八年屬府 西林康熙五年設屬思恩府雍正五年屬西隆州八年屬府
  平樂府領州一縣七 平樂附郭 永安州 恭城富川 賀 荔浦 修仁 昭平
  梧州府領縣五 蒼梧附郭 藤 容 岑溪 懷集
  潯州府領縣四 桂平附郭 平南 貴 武宣初屬柳州府雍正三年屬賔州七年屬府
  南寧府領州六縣三 宣化附郭 新寧州 橫州上思州 歸徳州土州 果化州土州 忠州土州
  隆安 永淳
  太平府領州十八縣二 崇善附郭 養利州 左州 永康州 寧明州雍正十年 萬承州 思陵州 憑祥州 太平州 安平州 茗盈州 結安州 佶倫州 龍英州 都結州 龍州 江州 思州 上下凍州自萬承州以下皆土州 羅陽土縣鎮安府雍正七年領州五縣一 大保附郭乾隆三年奉議州 歸順州二州舊係土州屬思恩府雍正十年改流屬鎮安府 下雷州 向武州 都康州三州皆土州
  鬱林州初屬梧州府雍正三年升直𨽻州領縣四 博白 北流陸川 興業四縣初屬梧州府雍正三年屬州
  雲南省所屬府十有四直𨽻州四㕔三
  雲南府省會領州四縣七 昆明附郭 嵩明州晉寧州 安寧州 昆陽州 富民 宜良 呈貢 羅次 祿豐 易門
  大理府領州四縣三 太和附郭 趙州 鄧川州賔川州 雲龍州 雲南 浪穹
  臨安府領州三縣五 建水附郭初為州乾隆三十五年改縣石屏州 阿迷州 寧州 通海 河西 嶍峨䝉自
  楚雄府領州三縣四 楚雄附郭 南安州 鎮南州 姚州初屬姚安府乾隆三十五年裁姚安府屬府 定逺 廣通大姚初屬姚安府乾隆三十五年屬府
  澂江府領州二縣二 河陽附郭 新興州 路南州 江川
  順寧府領州一縣一 順寧附郭乾隆三十五年 雲州曲靖府領州六縣二 南寧附郭 霑益州 陸涼州 羅平州 馬龍州 尋甸州初為府康熙八年改州屬府宣威州雍正五年設屬鎮沅府乾隆三十五年屬府 平彞康熙三十四年
  
  麗江府領州二縣一 麗江附郭乾隆三十五年 鶴慶州初為府乾隆三十五年改州屬府 劔川州初屬鶴慶府乾隆三十五年屬府普洱府雍正七年領縣一 寧洱附郭雍正十三年
  永昌府領州一縣二 保山附郭 騰越州 永平廣南府領縣一 寶寧附郭乾隆元年
  開化府康熙六年領縣一 文山附郭雍正七年
  東川府康熙三十八年設東川府𨽻四川省雍正四年改𨽻雲南領縣一 會澤附郭雍正五年
  昭通府初為烏䝉土府屬四川省雍正三年改𨽻雲南省九年改名昭通府領州一縣二 恩安附郭雍正六年 鎮雄州初為軍民府𨽻四川省雍正六年改州來屬 永善雍正六年
  廣西州初為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直𨽻州領縣二 師宗 彌勒二縣初為州屬府乾隆三十五年屬州
  武定州初為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直𨽻州領縣二 元謀初屬府乾隆三十五年屬州 祿勸初為州屬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縣屬州
  元江州初為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直𨽻州領縣一 新平初屬臨安府雍正十年屬州
  鎮沅州雍正五年以土司設鎮沅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直𨽻州領縣一 恩樂雍正五年乾隆三十五年屬州
  𫎇化㕔初為土府乾隆三十五年改㕔
  永北㕔初為永北府乾隆三十五年改㕔
  景東㕔初為土府乾隆三十五年改㕔
  貴州省所屬府十有三㕔一
  貴陽府省會領州三縣四 貴築附郭 開州 定番州 廣順州 龍里康熙十一年 貴定 修文康熙二十六年
  思州府領縣二 玉屏 青溪二縣雍正五年
  思南府領縣三 安化附郭 婺川 印江
  鎮逺府領縣三 鎮逺附郭 施秉 天柱初屬湖南靖州雍正五年改屬黎平府十一年屬府
  石阡府領縣一 龍泉
  銅仁府領縣一 銅仁附郭
  黎平府領縣三 開泰附郭 錦屏雍正五年 永從安順府領州二縣三 普定附郭康熙十年 鎮寧州永寧州 清鎮 安平二縣康熙二十六年
  南籠府雍正五年領州二縣二 永豐州雍正五年普安州 普安順治十八年 安南康熙二十六年設一州二縣初屬安順府雍正五年屬府
  都勻府領州二縣三 都勻附郭康熙十年 麻哈州獨山州 清平康熙七年裁十一年復置 荔波初屬廣西慶逺府雍
  正十年屬府
  平越府領州一縣四 平越附郭康熙十年 黃平州甕安 湄潭 餘慶
  大定府康熙五年設二十六年改州屬威寧府雍正七年仍改府領州三縣一平逺州 黔西州二州初為府康熙二十二年改州屬府二十六年改屬威
  寧府雍正七年仍屬府 威寧州康熙五年設為府雍正七年改州屬府 畢節康熙二十六年設屬威寧府雍正七年屬府
  遵義府舊𨽻四川省雍正六年改屬領州一縣三 遵義附郭正安州 桐梓 綏陽
  仁懷㕔乾隆四十一年由遵義府所屬之仁懷縣改設
  舊藩䝉古內扎薩克二十五部五十一旗東至盛京黑龍江界西至賀蘭山厄魯特界南至長城北踰絶漠袤延萬餘里 國初歸附定為四十九旗後增設二旗共五十一旗
  科爾沁六旗 扎賴特一旗 都爾伯特一旗 郭爾羅斯二旗 敖漢一旗 柰曼一旗 翁牛特二旗 巴林二旗扎嚕特二旗 喀爾喀左翼一旗 阿嚕科爾沁一旗克什克騰一旗 土黙特二旗 喀拉沁二旗康熙四十四年
  增設一旗 烏珠穆親二旗 阿巴噶二旗 霍薺特二旗蘇尼特二旗 阿巴哈那爾二旗 四子部落一旗 喀爾喀右翼一旗 烏喇特三旗 毛明安一旗 鄂爾多斯六旗雍正九年増設一旗 歸化城土黙特二旗乾隆二十一年增設一旗二十三年裁
  八旗游牧察哈爾東至克什克騰界西至歸化城土黙特界南至太僕寺牧厰及山西邊界北至蘇尼特及四子部落界袤延千有餘里 國初定為八旗
  新藩𫎇古喀爾喀四部八十二旗東至黑龍江界西至阿勒坦山伊犂東北路界南至內扎薩克界北至俄儸斯界延袤八千餘里康熙二十八年歸附三十年編審旗分定為後部東部西部共三十七旗後遞増設四十五旗又設賽因諾顔部共四部合八十二旗後部土謝圖汗初轄旗十有七康熙三十二年雍正十年增設二十一旗尋分二十旗屬於賽因諾顔部乾隆元年以後復増二旗共為二十旗
  東部車臣汗初轄旗十有二康熙三十五年乾隆二十二年遞増設十一旗今為二十三旗
  西部扎薩克圖汗初轄旗八康熙三十三年乾隆二十二年遞增設九旗今為十有七旗
  賽因諾顔部雍正十年於土謝圖汗部內分轄二十旗別為一部乾隆元年以後復増二旗共為二十二旗
  䝉古青海四部二十九旗東至甘肅河州界西至西藏界南至四川界北至甘肅安西州界延袤二千餘里康熙三十六年歸附受封雍正元年誘衆犯邊大兵討平之編審旗分定為四部二十八旗後増設一旗共四部二十九旗
  厄魯特部初二十旗乾隆十一年増設一旗 喀爾喀部一旗 土爾古特部四旗 回特部三旗
  賀蘭山厄魯特駐賀蘭山隂一旗康熙三十八年受封又有喀爾喀河厄魯特二旗達拉爾河厄魯特一旗皆康熙三十八年受封乾隆二十六年遷屬喀爾喀之賽因諾顔部管轄其駐牧即在賽因諾顔部內
  西藏東至四川界西至大沙海南至雲南界北至青海及回部界延袤六千餘里其地有四曰衛曰藏曰喀木曰阿里共轄六十餘城互市在四川西徼打箭爐之地 國初崇徳七年畨僧遣使歸誠順治十年受封其國稱圖伯特即唐古忒最尊者曰逹賴喇嘛班禪喇嘛代喇嘛理事者曰第巴又有汗則青海䝉古部長為之康熙三十二年有第巴潛通厄魯特為亂拉藏汗誅之   詔遣使安撫其地五十三年準噶爾策妄阿喇布坦興師侵藏滅壞喇嘛戕拉藏汗   詔遣大兵討平之此後不復設汗雍正五年噶卜倫阿爾布巴等搆亂後藏噶卜倫頗羅鼐走避以聞遣兵進勦阿爾布巴等伏誅頗羅鼐由台吉封多羅貝勒總理衛藏噶卜倫事務乾隆四年晉封多羅郡王子珠爾黙特納木扎勒嗣尋隂謀叛逆駐藏都統傅清左都御史拉布敦誅之十六年設噶卜倫四岱賁五第巴三堪布一分理藏務均受駐藏大臣及逹賴喇嘛統轄
  衛地居諸藏之中亦名中藏 藏地在衛西南 喀木地在衛東南阿里地在藏地極西
  新疆伊犂東至喀爾喀界西至藩部哈薩克界南至天山回部界北至俄儸斯界延袤萬餘里舊為準噶爾部乾隆二十年大兵進討二十四鄂拓克二十一昂吉九集賽爭先迎降伊犂平阿睦爾𪮫納尋叛二十二年分南北路進討平之伊犂復定設立伊犂將軍統轄天山南北諸路及參贊大臣辦事大臣等員設立駐防屯田兵丁分東南路西北路二境其東南之烏魯木齊已新設迪化州𨽻於甘肅省
  伊犂東南路 伊犂西北路 庫爾喀喇烏蘇塔爾巴哈台
  回部東至甘肅省安西州界西至蔥嶺南至沙海接西藏界北至天山接伊犂界延袤萬餘里初羈屬於準噶爾乾隆二十年伊犂平始內附二十一年逆回波羅泥都霍集占以諸城叛大兵討平之二十四年回部悉定仍立回部伯克等官設駐劄大臣侍衛等官以統轄之其哈密及闢展吐魯畨二城舊先歸附以俱係回人併紀於回部中
  哈密康熙三十五年歸附受封 闢展 吐魯畨二城雍正四年率衆內附移駐內地之肅州安西州境乾隆二十四年以西域底定仍歸故土 喀喇沙爾乾隆二十一年內附二十三年叛附逆回尋討平之 庫車乾隆二十三年 沙雅爾乾隆二十三年 賽喇木 拜 阿克蘇三城為逆回霍集占舊部地乾隆二十三年大兵進討逆回遁走庫車諸伯克以城降 烏什乾隆二十三年 喀什噶爾為逆回波羅泥都舊部乾隆二十四年逆回遁其舊伯克以城降葉爾羌乾隆二十四年大兵進討逆回二酋由葉爾羌踰山遁旋授首其舊伯克以城
   和闐乾隆二十三年






  皇朝通志卷二十七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二十八
  地理畧
  水道
  等謹案鄭樵志地理首列水道一門其說以為州縣之設有時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貢分州必以山川定經界使兗州可移而濟河之兗不能移梁州可遷而華陽黒水之梁不能遷其說當矣顧所述止於四瀆未足以包括域內水道之全勢又其言四瀆也諸水㕘用舊名州縣間循舊號如褒文旬淯諸水止列水名而不疏證其所經之地江源河源僅仍舊説而不能加以㫁制之詞是尚未足以稱綜核也恭惟
  聖朝輿圖廣博建置精詳東瀛西濛均入版圖疆理之盛固非前代所可幾及而紀地之圖書則有
  欽定輿地全圖
  欽定大清一統志凡域內之一山一水無不斟綜辨析瞭如指掌至如灤河熱河之原委塔思哈河之對音黃河之真源濟淮之故蹟前人所靡能定說者我
  皇上御製詩文洞悉源流炳耀千古猗歟盛已茲謹稟承纂載用鄭氏例而增益其所未備首列
  京畿諸水尊
  宸極也次敘
  盛京及黒龍江諸水重
  肇基也次河水及入河諸水而西域回部青海甘肅陜西山西河南江南山東之水凡涉於河者以次載焉次淮水及入淮諸水次大清河諸水而河南江南山東之入淮入濟及自入海者以次載焉次運河自山東之汶水而北至
  京師南至江淮復踰江而迄於浙重漕渠也次大江及入江諸水而西藏四川陜西湖南湖北雲南貴
  州江西安徽江蘇之水以次載焉次太湖浙江閩江粵江滇江諸水而水之在南紀者皆悉著矣次新疆伊犂諸水著
  偉績也於是域內之經流巨川詳晰臚載府縣盡循今名疆域悉遵新制無敢循舊説以為假借傅㑹之文志慎重也謹釐為四卷列於地理疆域之後
  京畿諸水
  玉河源出宛平縣玉泉山滙為昆明湖東南經長春麥莊二橋過廣源閘至髙梁橋分流經徳勝門入西水關滙為積水潭入
  皇城為太液池環繞
  紫禁經金水橋出玉河橋達正陽門東水闗至東便門東水關下注大通河東南流設五閘瀦水濟運至通州髙麗莊入白河自大通河以下亦名通恵河
  白河即古沽水源出赤城縣東邊外西南流入邊城有獨石水自赤城縣南龍門水自龍門縣南來㑹又東出邊外又東南入邊南流經宻雲縣西有潮河來㑹潮河見後西南流經懐柔縣南又經順義縣東又南至通州東北有沙河來㑹沙河出昌平州之居庸闗即溼餘水亦曰榆河經大興縣北合清河水又東南入於白河稍南玉河水來㑹玉河見前南經張家灣東有涼水河來㑹涼水河出右安門西南鳳泉東流經萬泉寺分為二支一自南經草橋一自北經廣恩寺皆曲折東注至永勝橋復合東南流循南苑繚垣而東至小紅門西入苑牆東南流經沙底橋折而南厯頭牐至二牐一畝泉之水自西來㑹又南而東至鹿圏村三海子以上之水自西南來㑹又東南流至五空橋出苑牆經馬駒橋迤東至張家灣來入白河經舊漷縣北折東北經香河縣東又東南經武清縣東南又東南至天津府西北之西沽永定河永定河見後合拒馬易水及子牙河皆㑹拒馬河易水子牙河並見後又東南運河合漳水漳水見後滹沱河滹沱河見後來㑹乂東南至大沽北入於海潮河即古鮑邱水源出古北口外西北
  御馬厰地東南入邊在古北口之西經南臺西南至宻雲縣東北又西南經縣城東又西㑹白河永定河即桑乾河古曰溼水亦曰渾河康熈三十七年
  賜名永定河源出山西朔平府馬邑縣西北東南流有灰河自朔州來㑹東北流經山隂縣北又東北經應州北有渾河自渾源州經應州來㑹又東北經大同府南有武州川自左衛西南衞河自大同北邊合而來㑹又東北經渾源州陽髙天鎮廣靈蔚州境入直𨽻界經懐安縣南又東北經保安州南又東北有東洋河合西洋河清水河經宣化府西南保安州東北來㑹經懐來縣有媯河自延慶州來㑹東南流入邉城經昌平州及宛平縣西境出盧
  溝橋下又東南經良鄉縣東固安縣北又東南經永清縣北霸州東北東安縣南玉帶河自西南來㑹玉帶河見後東流過三角淀經武清縣東子牙河自南來㑹又東至西沽南白河自北來㑹又東南運河自西南來㑹所謂丁字沽也東流經天津府北至大沽北入扵海
  玉帶河即清水河亦曰㑹同河西南自任邱趙北口泊東北流至保定縣北霸州南由苑家口東北經永清東安之南㑹永定河以入海即拒馬易水滱水諸川之委滙也 拒馬河即淶水古名桃水源出山西代州及易州廣昌縣北山經長城北東流至紫荊闗入長城東北經易州山中折東南經淶水縣東北又東南經涿州城有胡良河自房山縣來㑹琉璃河即古聖水自良鄉縣來㑹又南經固安縣西南新城縣東南又南有北易水亦名白溝河有中易水並自易州合窮獨山所出之濡水來㑹濡水為三易上源之一乾隆二十六年特加疏濬
  賜名安河東南流經定興縣南境又經雄縣西南至趙北口入泊 長流河即古南易水一名雹水一名鮑河源出易州西南山東南流經安肅縣北容城縣西至新安縣西南有徐河自易州西南經滿城縣北清苑縣北安州西北來㑹東入於泊豬龍河即唐河古名滱水源出山西渾源州南㑹溫泉水嘔夷水經靈邱縣城南又東南經廣昌縣境入直𨽻界又東南經唐縣及曲陽縣北又經定州北祁州南有沙河滋河來㑹沙河即古恆水亦名派河源出山西繁峙縣東入長城經阜平縣東南曲陽縣西南又南經行唐縣東北新樂縣南又東經定州南無極縣北深澤縣北又東至祁州東南㑹滋河入於唐河滋河即古資水源出山西五臺縣東穿長城入直𨽻平山縣西北經靈夀縣北行唐縣南又經真定府北無極縣南東北流經晉州西北深澤縣北又東北至祁州東南合沙河㑹唐河為豬龍河經博野縣蠡縣南又經肅寧縣北髙陽縣南至安州東南入泊
  滹沱河源出山西繁峙縣東北曰青龍泉經代州東南崞縣城東又南經忻縣經定襄縣西北有雲中河牧馬河來㑹又經五臺縣南有清水河自五臺山來㑹又經盂縣東北入長城至直𨽻界有冶河即古綿蔓水自井陘縣來㑹又經靈夀縣南獲鹿縣北真定府城南又經藁城縣北晉州南又東南至束鹿縣入大陸澤自澤東南流經冀州北衡水縣西北武邑縣北武強縣南又經交河縣西至獻縣南分為二派一經滄州西與漳河合一經河間府東至天津府青縣境又北經子牙汛曰子牙河又北經靜海縣㑹清水河
  北泊即大陸澤亦曰鉅鹿曰廣阿西受槐河西南受滏陽南泊水南受漳水支津北受滹沱河至冀州北東北流經衡水武強北又至獻縣南分二派以㑹於直沽洵巨澤也 槐河即古泜水亦名沮水源出贊皇縣西南東經元氏縣南髙邑縣北欒城縣南趙州南柏鄉縣北又東南經寧晉縣南入泊 滏陽河即滏水源出磁州西東北流經邯鄲縣東南又經廣平府城東肥鄉縣北曲周縣東南雞澤縣東平鄉縣東又北至鉅鹿縣西南有南泊水自順徳府城邢臺縣來㑹又經鉅鹿縣西隆平縣東入北泊
  漳河有二源曰清漳曰濁漳清漳源出山西樂平縣西經和順縣至遼州南有長城鎮水來㑹又東南入河南涉縣界又西南至林縣之交漳口㑹濁漳水濁漳源出山西長子縣東北流至潞安府北境又經屯留縣東潞城縣西有絳河潞河來㑹又北至襄垣縣南有沁州水合銅鞮水來㑹至黎城縣東北有榆社水合武鄉水來㑹又東入河南林縣西北界又東㑹清漳水東經彰徳府安陽縣北入直𨽻廣平府磁州界經成安縣南仍與河南臨漳縣分界又經廣平縣西南分二派一東流經魏縣元城縣又東北入山東冠縣界合衞河至臨清州入運河一東北流經廣平縣肥鄉縣入山東邱縣南又分二派一東北流入直𨽻威縣南境經清河故城棗強縣東又經景州武邑阜城交河縣境又至滄州西㑹滹沱河一西北流至直𨽻界龍堂鄉經廣宗鉅鹿新河縣北流入北泊㑹滹沱河至天津入海
  衞河源出山西潞安府南經澤州東南入河南懐慶府北入於沁水其分一支經溫縣北武陟縣北修武縣東南又東北經獲嘉縣北有五峪水自山西陵川縣東南入河南輝縣西來會又東北有百泉水來㑹又經新鄉縣北衛輝府西南至淇縣東南有淇水來㑹淇水源出山西平順縣南陵川縣東有浙水壅水盈盈水來㑹入河南林縣南境經淇縣西北有淇泉來注又東南與衞河㑹東流經滑縣西南濬縣西又經湯隂縣東有湯河來㑹又東北經安陽縣東南內黃縣北入大名縣南南樂縣北又經元城縣東北境入山東冠縣西界有漳河支流來㑹又經館陶縣臨清州入運河北至天津㑹白河諸水入海
  灤河即古濡水一名難河源出獨石口外東北一百餘里名都爾本諾爾西北流入多倫諾爾㕔界又北經上都河屯名上都河又東南至大河口又南經鴈北灘入承徳府豐寧縣界又南經西屯庫有奇勒河亦名小灤河自北來㑹自此名灤河至郭家屯入承徳府本境東南經灤平縣界繞喀喇河屯
  行宮有伊遜河發源木蘭
  圍場自北來㑹東南流經承徳府東南境鳳凰嶺下熱河自東北來㑹熱河見後折南流有白河老牛河栁河車河皆來㑹又東南經喜峯口之西入邊經遷安縣界有龍井闗河自遵化州邊外來㑹又東南至永平府西北盧龍縣界有青龍河即古瀘水自邊外來㑹經灤州城東樂亭縣城西分二港一東南入海一南經齊家莊入海
  熱河即古武列水源出承徳府北境之察罕陀羅海經固都爾呼嶺名固都爾呼河西南至中闗東茅溝河水自玳瑁溝西南流來㑹又南賽音河自霍爾霍克嶺曲折流來㑹沿
  避暑山莊行宮東北厯錘峯下
  行宮內有溫泉流出滙之遂名熱河南流折東南入於灤河
  等謹案灤河熱河發源邊逺紀載多舛在今為
  秋巡駐蹕重地恭讀
  皇上御製熱河考灤河濡水源考證
  指示酈道元水經注及諸志之是非離合至詳且悉如濡水正源為都爾本諾爾道元誤以三道河當之白檀要陽為今宻雲縣地道元誤雲灤水經白檀北歐陽修言灤水出炭山為今邊外之黒老山明統志誤指為萬全縣之炭山金蓮川在今上都河屯為灤水所經元史誤以為灤水出金蓮川熱河三源西源先合中源次合東源道元則互紊東藏川中藏川㑹合之序良由未克親履其地晰其支派故未免舛誤相踵伏承
  聖製昭陳燦如指掌始得稟承紀載無誤無惑雲薊運河即古泃水亦曰沽河源出遵化州東北有沙河出州北邊城外合馬蘭河來㑹西流有淋河自邊外來㑹又西經薊州南有盤山東水來㑹又西南有平谷縣水玉田縣水來㑹又東南經豐潤縣西有還鄉河即古巨梁水來㑹又東南入海
  盛京諸水
  鴨緑江一名益州江亦名靉江即古馬訾水源出長白山南麓有小白山水來注南流左受朝鮮北境諸水折西北凡長白以西諸水自十二道溝至頭道溝皆來注折東南屈曲流納諸小水佟家江自西北來㑹佟家江見後又屈曲流有愛哈河亦名阿布河出愛哈邊門外合諸水自鳳凰城來㑹又南流分三派而合經義州西又西有哈連河來㑹又西南為鴨緑口入於海
  佟家江亦名通吉雅江即古鹽難水源出衣爾雅哈範山之南西南流有哈爾敏河來㑹又西南有甲爾圖庫河來㑹又西南有王清河自王清邊門外來會又西南有拉哈河源出
  興京南栁邊外山東南流來㑹又東南㑹大沽小沽二水又東南㑹唐石河入鴨緑江
  大遼河一名句驪河亦名巨流河即潢河古稱饒樂水濫真水托紇臣水吐䕶真水有二源西源出古北口外克什克騰部界內今䝉古稱曰西喇木倫東北流經巴林南有黒水河自巴林境來㑹經阿嚕科爾沁翁牛特境有白狼河來㑹白狼河亦曰狼水曰土河曰老河源出喀拉沁右翼南東北流經敖漢部西㑹翁牛特之英金河經翁牛特左翼南入潢河又東北至札嚕特界柰曼界又經喀爾喀左翼界經科爾沁左翼境有東源來㑹東源名黒爾蘇河源出吉林西南邊內西北流有鴉哈河來㑹又西北流出栁邉經科爾沁境轉西南流將至栁邊而㑹遂名遼河又東南入
  盛京開原縣西有哈達河來㑹又南經鐵嶺縣西有大清河來㑹又西南有養息牧河亦名楊檉木河自彰武臺門邊外經廣寧縣境來㑹又西南至遼陽州小遼河來㑹小遼河見後經海城縣有海州河來㑹又西南入扵海
  小遼河亦曰渾河源出長白山納嚕窩集名納嚕河西流入英莪門㑹噶桑阿河是為渾河名瑚努瑚河又經
  興京界有碩賔河蘇子河即蘇克蘇呼河西北流來㑹經薩爾滸城北營盤城南西南流經
  盛京城東有瀋河一名萬泉河自承徳縣南流來㑹又西南至遼陽州有塔思哈河即古大梁水源出
  興京西南屈曲流來㑹又西南合大遼河為三汊河行六百餘里入海
  等謹案塔思哈河舊訛為太子河乾隆四十八年
  皇上東巡輿蹕所經
  指示改正為塔思哈河並
  命館臣遵
  㫖考訂載入
  大清一統志中
  大淩河即古㕘栁水源出栁邊外喀拉沁左翼境東北流經土黙特界入邊經義州城西至錦州府東南入海
  小淩河源出栁邊外土黙特右翼境入邊經錦州府西南入海
  黒龍江諸水
  黒龍江即古漠北之黒水亦曰完水曰室建河上源曰敖嫩河出喀爾喀界內之小肯忒山西流經大肯忒山北麓折東北流有河自大興安山東南流來㑹又東北數百里始名黒龍江有尼布楚河合諸水來㑹又東入內地黒龍江界經尼布楚城南又東北經界碑南克魯倫河來㑹克魯倫河見後東北流經雅克薩城南折東南流有呼馬拉河東流來㑹又東南屈曲流有錦衣里江自俄羅斯國來㑹又東南流經額爾徳尼城東又東南有牛滿河來㑹又東南行兩山中五百里出山東流松花江㑹嫩泥江寧古塔河來㑹松花江嫩泥江寧古塔河見後東流有烏蘇里江來㑹烏蘇里江見後又東北分二派流復合有格林河來㑹又東北有亨滾河自松林來㑹又東北入於海
  克魯倫河即臚朐河源出大肯忒山東南西南流經拖諾山南麓
  聖祖御製碑前康熙三十五年
  親征噶爾丹時駐蹕於此
  賜名飲馬河折東北流有塔拉思河來㑹又東北流瀦為枯倫泊即古俱倫泊亦曰濶灤海子自泊東北分二支流出復合東北流經黒龍江索倫界入於黒龍江
  松花江名松阿哩江古粟末水源出長白山北之支峯曰松嘎里烏喇西北流有厄赫諾引河來㑹又有雅哈河羅庫河那爾混河來㑹又北㑹混同江即鴨子河亦曰吉林烏拉出黒山之西麓西北
  流有富爾虎河來㑹又西南曰哈屯河折西北流㑹松花江北流折西北有土門河出
  興京東北栁邊外之吉林哈達合諸水經輝發城東北流來㑹又北至吉林哈達城南又北分二派而合又西北出栁條邊門之西又西北有義屯河來㑹又西北嫩泥江水來㑹折東北曰松噶里烏蘇有呼輪河來㑹又東南有呼拉哈河自寧古塔來㑹呼拉哈河見後又東北流㑹於黒龍江
  嫩泥江一名那河亦曰嫩江諾尼江古名難水源出黒龍江將軍境內衣克呼里山東南流有哈羅里河中科河來㑹又東南有東塼庫里河來㑹又東南有活魯里河來㑹又西南有納莫里河諾民河來㑹又西南有雅里河綽爾河來㑹又東南有洮兒河自科爾沁部來㑹又東南㑹於松花江寧古塔河一名呼拉哈河即金源也源出長白山北北流㑹諸水滙為澤曰必爾滕湖自東北口流出經㑹寧城北又東北經寧古塔城西南有漢度城水來㑹又東北有米占河來㑹又北有五河嶺河來㑹又西北有五思呼河來㑹又北入松花江烏蘇里江源出西噶塔山北流經朱爾根城南又西北有胡雅河來㑹又北有枯勒母河來㑹又北有松阿産河南自新開湖滙諸水北流來㑹新開湖即興凱湖古曰鏡泊西北流有穆倫河來㑹又東北始曰烏蘇里烏喇又北有諾羅河來㑹又東北有活洛河來㑹又北水分二派先後入於黒龍江





  皇朝通志卷二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二十九
  地理畧
  水道二
  黃河
  黃河源出崑崙山在今回部極西境有三源一為喀什噶爾河出喀什噶爾城極西之哈喇庫勒迤北兩水合流南注東㑹支河經城東流計千餘里一為葉爾羌河出葉爾羌城西南山內紆折出山分流經城左右復合亦千餘里㑹喀什噶爾河一為和闐河出南山二源分流名玉隴哈什河哈喇哈什河夾額里齊城而北合流數百里與喀什噶爾河葉爾羌河㑹東流有阿克蘇河源出北山名托什干河經烏什城北迤南至阿克蘇城南又南流來㑹遂名塔里木河東流有木素爾河源出北山西南流又東過拜城又東過賽刺木城合庫車之赫色勒河過沙雅爾城北來㑹又東流有海都河源出北山之裕勒都斯經哈喇沙爾城西滙為博斯騰淖爾自淖爾流出經庫隴勒境來㑹又東滙於羅布淖爾而伏即古所謂鹽澤蒲昌海也河水伏流千餘里東南有孔道斜直青海之西境重發於巴顔喀喇山噶達素齊老之上涌為天池水色獨黃流為阿勒坦河三百餘里入扵鄂郭淖爾即元史所謂星宿海也東南流出注於札楞淖爾又東南注於鄂楞淖爾又折東南流始名黃河又東南流經阿木奈瑪勒占木遜山之南亦名大雪山即禹貢導河之積石也其南有三昆都倫河一曰得特昆都倫一曰多木達都昆都倫一曰道喇昆都倫三河先後來注之折而轉西北流繞大雪山之北又折東流經庫庫淖爾之南庫庫淖爾即青海也有恰克圖河魁屯西里河碩爾渾河來㑹又東北入甘肅河州歸徳所邉
  等謹案古言河出崑崙莫詳其地史記漢書言張騫窮河源河出蔥嶺一源出于闐伏於鹽澤重出於積石酈道元水經注因之但言之未能詳盡論者疑為荒邈不經元篤什窮源得之於星宿海反以今大雪山為崑崙而以河源為在崑崙之西仍訛踵謬習傳不察乾隆四十七年
  皇上命使告祭河神務窮真源始知河之重源在星宿海西三百餘里噶達素齊老之上天池濆湧水色獨黃流為阿勒坦河為黃河重發之明證而崑崙在回部極西在今實為版圖之內故喀什噶爾葉爾羌之西巨嶺綿亘千有餘里即古之蔥嶺二源交發所謂河出蔥嶺也和闐即于闐所謂一源出于闐也蔥嶺及和闐南山岡巒橫接實崑崙之支體即爾雅所云河出崑崙墟也羅布淖爾之伏阿勒坦河之重見稽圖勘蹟瞭如指掌元人誤以大雪山為崑崙者以河經其地有三昆都倫河來入因字音之近而妄指之其舛甚矣伏讀
  聖製河源詩讀宋史河渠志文河源簡明語
  切指前古相傳之誤並
  命儒臣纂輯河源紀畧
  諭㫖煌煌原委秩然大河靈蹟至
  聖代而始論定謹稟承載述一洗從前各志之舛畧雲黃河入河州有青海南境諸水來㑹過小積石山經蘭州府西有大夏河即古灕水來㑹又東有洮河來㑹洮河見後又東有湟水來㑹湟水見後又東有莊浪河來㑹又東循長城經金縣境有浩尾河來㑹又北有㑹寧安定二縣水來㑹出長城又東南流入折東北有清水河自固原州來㑹又經靈州北東北經寧夏府境又東北出邉經河套鄂爾多斯部地分流復合折東南經烏喇特部境又東南有黒河自歸化城境來㑹南流入山西平魯縣邉界自此而南出河套東岸為山西境西岸為陜西境經河曲縣西府谷縣東又經保徳州東岢嵐州西又經神木縣東興縣西有蔚汾水自嵐縣經興縣來㑹又經葭州東臨縣西過孟門鎮又經永寕州西吳堡縣東有白泉河即古離石水自永寧州合寧鄉縣諸水來㑹折西南經清澗縣東有榆林水合米脂縣綏徳州諸水及奢延川來㑹又經石樓縣西延川縣東又經永和縣西延長縣東有延水自延安府來㑹又南經大寧縣西有昕川合隰州蒲縣大寧縣諸水來㑹又南經宜川縣東吉州西其南為壺口山又南有汾川水合銀川丹陽諸水來㑹又東南經鄉寧縣西韓城縣東其東岸為河津縣之龍門山西南流有汾水來㑹汾水見後又經郃陽縣東臨晉縣西又經朝邑縣東蒲州永濟縣西有涑水自絳縣聞喜縣合安邑解州猗氏臨晉諸水來㑹又南經朝邑縣南有洛河來㑹洛河見後又經華隂縣東有渭水來㑹渭水見後折東流至潼闗南岸入河南閿鄉縣境又東經芮城縣南又經靈寳縣北有宏農河來㑹又經陜州北平陸縣南又東過底柱山經澠池縣北垣曲縣南有清水出絳縣沇水出王屋山來㑹又東北岸亦入河南界經新安縣北濟源縣南又經孟津縣北孟縣南又經鞏縣北有濟水自北來㑹濟水見後又經溫縣南鞏縣北又經汜水縣北有洛水來㑹洛水見後又東北有豬龍河來㑹豬龍河見後又東南有沁水來㑹沁水見後又經滎陽縣北又東經滎澤縣北原武縣南鄭州北又經陽武縣南中牟縣北又經延津縣南祥符縣北封邱縣南陳留縣北又東南經南陽考城縣北又東入山東界經曹縣南又東經單縣南又東南流入江南界經碭山縣北豐縣南蕭縣北沛縣南又東南經徐州府城北又經邳州南睢寧縣北又東經宿遷縣南桃源縣北又東南至清河縣南即清口淮水洪澤湖水來㑹淮水見後東北流經山陽縣之清江浦北經阜寧縣北安東縣南又東北過雲梯闗入於海
  等謹案禹貢舊河道自積石以下至今滎澤縣與今水道並同滎澤以下自原武縣北東逕陽武延津二縣北新鄉汲縣南又東北至濬縣西南大伾山在焉折北行經內黃湯隂安陽㑹漳水經臨漳大名成安肥鄉曲州平鄉廣宗至鉅鹿古大陸澤在焉又北經南宮新河冀州束鹿深州衡水武邑武強阜城獻縣交河青縣靜海大城寳坻至天津直沽口入於渤海
  入河諸水
  洮河源出洮州㕔西南邉外之西傾山東麓入邊經洮州㕔南岷州西北又東北經舊臨洮府南又北有三岔河自邊外來㑹西北流至蘭州府西境入黃河
  湟水即洛都水源出西寧府西北邉外當青海之東東流入西寧邊有北川河即古破羌水南川河即古六穀水並㑹東南流經碾伯縣至大通縣與大通河㑹大通河即古浩亹水源出青海之西北境包青海而東合甘州府之滿楚客河東南流經大通縣來㑹又東南入黃河
  汾水源出靜樂縣北管涔山南流合碾河又南有嵐河自嵐縣來㑹東南流經太原府陽曲縣西又經太原縣西有晉祠水來㑹又南有榆次縣水來㑹經徐溝縣北有洞渦水自樂平縣合夀陽縣平定州徐溝縣諸水來㑹經交城縣南有祁縣水來㑹又西南有文水來㑹又西經平遙縣西汾州府汾陽縣東又經孝義縣東又西南經介休縣北有中都水自遙平縣來㑹經靈石縣南又西南經汾西縣東折東南經霍州西又經趙城縣西有彘水霍水自霍山來㑹又經洪洞縣西又經平陽府臨汾縣西北分二𣲖一經襄陵縣南一經縣西屈曲復合又西南經太平縣東曲沃縣北又經絳州城南有澮河自翼城曲沃縣來㑹又經稷山縣南河津縣南又西南至榮河縣北入黃河
  北洛水即古漆沮源出慶陽府安化縣北境東南流經保安縣西南曰洛河又東南經安塞縣南甘泉縣北又南經鄜州東折西南經洛川縣西又南經中部縣東有華池河自合水縣合清水河來㑹又南有沮水自中部縣來㑹經宜君縣北又經白水縣東澄城縣西有白水大浴河來㑹又經蒲城縣東朝邑縣南入黃河
  渭水源出渭源縣西鳥鼠山東南流經鞏昌府隴西縣北又經寧逺縣北有漳河來㑹又東北有桃花山水自通渭縣來㑹經伏羌縣北有華川水來㑹經秦安縣西南秦州北有羅玊河自靜寕州來㑹又東南有秦州河來㑹經清水縣南又東經隴州南境又東經寳雞縣西又東經鳳翔府鳳翔縣南境有汧陽河即古汧水自隴州來㑹經岐山縣南扶風縣西又經郿縣北武功縣南又經盩厔縣北有黒水來㑹其北岸有鳳翔岐山扶風諸縣水來㑹稍東有赤水自終南山來㑹經興平縣南鄠縣北咸陽縣東有豐水自鄠縣合滈水潏水東北流來㑹經西安府長安縣北咸寕縣北髙陵縣南有涇水來㑹涇水見後稍東有灞水自藍田縣滻水自髙陵縣來㑹又經臨潼縣北有淳化河清峪河自淳化縣經涇陽三原髙陵諸縣合耀州之沮水宜君縣之漆水過富平縣來㑹又經渭南縣北又東經華州西北又東北經同州府大荔縣南華隂縣北有水自太華山來㑹又東北入黃河
  涇水源出平涼府西北笄頭山經府城北又經華亭縣東北崇信縣北有汭水自隴山來㑹又東北有鎮原縣水來㑹經長武縣北有盤口河自涇州來㑹稍南有馬連河自慶陽府合環縣合水寧州正寧諸水來㑹又南有黒水河自靈臺縣來㑹經邠州北有溫涼河來㑹經永夀縣東北有大谷鎮水來㑹經淳化縣西又經醴泉縣東北有水自乾州來㑹經涇陽縣南又經高陵縣南㑹渭水洛水即豫州川源出陜西商州雒南縣西冡領山經縣北東入河南界經盧氏縣南熊耳山北又經永寕縣南宜陽縣北又東北經河南府洛陽縣西南有澗水合榖水自澠池新安縣來㑹又東經府城南有𤄊水自北來㑹又經孟津縣偃師縣南有伊水自盧氏縣經嵩縣伊陽宜陽洛陽諸境來㑹又東北經鞏縣汜水縣入黃河
  濟瀆源出懐慶府濟源縣西北與山西垣曲陽城接界之王屋山即禹貢沇水也經濟源縣北分二𣲖一經鞏縣西北境入河一東流為豬龍河經府城南又經溫縣北又經武陟縣南入黃河其南岸為滎澤東為滎陽即禹貢溢為滎地自西漢末不復溢為滎也
  沁水源出山西沁州沁源縣北之綿山東南流經縣南又南經屯留縣西嶽陽縣東又南經沁水縣東有海河來㑹又東南經澤州府城西北陽城縣東有澤河來㑹又南入河南界經懐慶府北境有廣濟河支津來㑹又北有大丹河水自潞安府經髙平陵川鳳臺諸縣合諸水來㑹又東經溫縣北至武陟縣東入黃河
  淮水
  淮水出河南南陽府桐栢縣西南之桐栢山東南流經湖北隨州北界又折而北經桐栢縣東折東流經信陽州北正陽縣南羅山縣北有溮河自信陽州來㑹經息縣南有小黃河自羅山縣來㑹又東分二𣲖合於光州西北又東經固始縣西北有南汝水來㑹南汝水見後南有光山縣水來㑹又東北有曲河自商城縣史河自固始縣來㑹又東北入江南界經潁州府阜陽縣南南汝水支津來㑹東南流經霍邱縣北潁上縣南有澧河來㑹又東南有淠河自霍山縣經六安州來㑹折東北經夀州西有沙河合汝水潁水來㑹沙河汝水潁水見後又東北有東肥河來㑹又東北有芍陂沿河水來㑹又東北有廬州府北水來㑹經懐逺縣南有渦河亦名西肥河自河南太康縣鹿邑縣經江南亳州分二支一經太和縣潁上縣至夀州來㑹一經柘城縣鹿邑縣過亳州䝉城縣懐逺縣來㑹又東北有北肥河自宿州來㑹又東有龍子河自鳯陽府鳯陽縣來㑹又東經鳯陽府北又經五河縣南有澮河水自河南永城縣分支經宿州來㑹又東有沱河自羊城湖來㑹分二支一東北為潼河一東流復合有池河自定逺縣來㑹又東經旴𣅿縣北泗州南東北滙為洪澤湖湖之西北有睢河自碭山蕭縣宿州靈璧睢寧來注之其西北為桃源縣境南岸迤西北為髙家堰北岸為清河縣境為全湖之委北流至清口黃河自西來㑹東北並流入於海等謹案淮源出桐栢其中峰曰胎簪山絶頂有大石盤陀廣十餘畝凹處成潭泉從石間出或伏或見即禹貢導淮之桐栢也詳
  御製淮源記謹識以見考古之精覈焉
  入淮諸水
  南汝水源出遂平縣西南境之洪山龍陂東北流經縣城南又東經上蔡縣南汝陽縣北又東南有小沙河自確山縣來㑹又東南有呉寨河自泌陽縣經確山正陽縣來㑹又東南經新蔡縣東有洪河自西平上蔡縣來㑹經固始縣西北入於淮其分一支經江南潁州府界亦入於淮
  沙河即古滍水源出魯山縣西境東流經縣南又東經寳豐縣南葉縣北有輝河來㑹經舞陽縣東北有汝水來㑹汝水見後又東有濃河自舞陽縣經葉縣郾城來㑹又東經上蔡縣北又東至商水縣西北有潁水滎陽水來㑹穎水滎陽水見後折東南流至陳州府南分二支一南流為項城北沈邱南之渦河有汾河自西北經項城縣來㑹又東南入江南界經太和縣西潁州府北㑹北支一為沈邱北之沙河東北流入太和縣西北折東南至潁州府北有茨河來㑹又東南與渦河合又東南經潁上縣北又東南入於淮水
  汝水源出嵩縣西南南陽府北界山東流經縣南之伏牛山即天息山又東北經伊陽縣南又東北經汝州城南又東南經寳豐縣北郟縣南又東南經襄城縣西南又東南㑹沙河
  潁水源出登封縣北少室山南流經縣西折東南經宻縣南禹州北分二𣲖一東北流經新鄭長葛縣過許州至臨潁縣一東南流經襄城縣過許州至臨潁縣而合又東南有渚河自汝州經襄城臨潁縣來㑹又東流至商水縣西北㑹沙河
  滎陽水源出鞏縣汜水縣南東北流經滎陽縣東折而東曰索河又東有京河來㑹經滎澤縣南鄭州北有東京河來㑹又東南有磨河來㑹名小賈魯河又東南經中牟縣北又東南經開封府西南又南經通許縣西尉氏縣東又東南至扶溝縣北有雙泊河自宻縣經禹州新鄭長葛鄢陵諸境來㑹又東南經西華縣北又南至商水縣㑹沙河山東諸水
  大清河自東平州東之戴村壩西分洩汶河之水合沙河西北流經州城西南有水自城北來㑹經東阿縣西東北流經平隂縣西北又東北經長清縣北又經齊河縣東南有玉符河自厯城縣來㑹又東至濟南府城北有趵突泉水即古濼水自府西南來㑹又東經濟陽縣東又東北有繡江河自章邱縣來㑹又東北經齊東縣西又經青城縣北又經濵州南蒲臺縣北又東北經利津縣東南入於海
  小清河源出章邱縣東南北流有水自鄒平縣來㑹折東北經滸山泊曰小清河經新城縣西北有孝婦河自萊蕪臨淄長山縣來㑹又東經髙苑縣南又經博興縣南有烏河即古時水自臨淄新城髙苑來㑹又經樂安縣北又東北入於海
  等謹案大清河小清河即古濟水故道濟水勁疾往往穴地伏流濆湧四出即遷徙分合亦復不定然經流大概及其迭隠迭見之性則千古未有異也今考河南濟源縣之濟瀆即濟水發源之始惟以既入於河而自漢以後不復見其溢而為滎之跡故列扵入河巨川之內至今大清河所厯皆古濟水所經而小清河入海之口正禹貢入海故道世儒疑伏見之説為難信而以濟水為絶流已久不知濟水之所以別於他水者正因伏見不常故蹤跡靡定而經流所在自行入海故蹟仍自顯然伏讀
  御製濟水考辨眀濟瀆之本性指示禹貢之恆道四瀆之一始可證其原委今謹載二清河現在實跡古道之離合蓋可考見焉
  汶水源出萊蕪縣東北西流經縣城西北有牟汶水來㑹又西有㑹河諸水來㑹又西遶泰山支麓經泰安府南有泮河水自濟南府來㑹折南流有汶河自新泰𫎇隂經泰安縣來㑹經寧陽縣北又經汶上縣北有浄泉水自東平州來㑹又西南至汶上西南境之南旺分流南北置二閘南並蜀山湖北貫馬踏湖為運河水脊運河見後
  泗水源出泗水縣東西流經縣城北折西南至曲阜縣東北有嶮河來㑹又西南至兗州府東北分二支一穿府城至濟寧州入運河一經城東有雩河出尼山下經曲阜縣城來㑹西南流有白馬河自鄒縣來㑹又西南入於運河
  沂河源出沂水縣西北經縣城西折而西南有東汶河自䝉隂縣來㑹南流至沂州府東北有祊河自費縣來㑹又南有涑河亦自費縣來㑹又西南經郯城縣西又西南入江南邳州界有涑河支津來㑹又西南分三𣲖其二支先入運河一支滙為駱馬湖於湖之南入運河
  淄水源出淄川縣西南東北流經臨淄縣東又北經樂安縣東南又東北入清水泊有北陽河自青州府治益都縣經夀光縣西至樂安縣東南入清水泊由泊東北入海
  瀰河即古巨洋水源出臨胊縣南北流經益都縣東南有陸康河季家河來㑹又東北有南洋河自青州府來㑹經夀光縣東南有大丹河小丹河自臨朐縣昌樂縣來㑹又東北入海
  於河即虞水出昌樂縣東南經濰縣西有小於河來㑹又東北有白狼支津來㑹又東貫長泊而北入於海
  白狼河源出昌樂縣南東北流經濰縣東分二支一㑹於河一東流有東於河來㑹又東北經長泊南入於海
  濰水俗曰東淮河源出莒州北東南流至諸城縣西又東有福山水來㑹折西北有大浯河小浯河來㑹經安邱縣東有東汶河自沂水縣來㑹經濰縣東至昌邑縣東南又東北入於海
  北膠河源出膠州西北經髙宻縣東入百胍湖有分水嶺北水來㑹北流有藥石河自平度州來㑹又西北至昌樂縣東又北入於海
  南膠河出髙宻縣分水嶺南東流有白沙河自平度州來㑹折東南經膠州北有大沽河合小沽河來㑹又南入於海
  運河
  等謹案運河以汶水南旺為上源北至天津南至黃淮近地水泉無數無不引為便漕之用茲謹敘載河道經由之州縣及所引之諸水用誌大畧而江南運河亦以次類著焉
  運河自山東汶上縣南旺北流經鄆城縣東北東平州西南境西北流有魏河自直𨽻開州經清豐縣入山東濮州經范縣夀張縣來㑹西北流經夀張縣東陽榖縣西北流經聊城縣南又北經東昌府城東又北經堂邑縣東北又經博平縣西北清平縣西又北經臨清州城有衛河來㑹河勢始盛自此以下不復置閘衛河見前卷北流經夏津縣西直𨽻清河縣東東北流經武城縣西南又東北經直𨽻景州東境又經東光縣西又北經南皮縣西又東北經滄州西北又東北滹沱河合漳河來㑹滹沱河漳河見前卷北流經青縣東靜海縣西又東北至天津府城北白河與桑乾諸水來㑹白河桑乾河見前卷又東南至大沽入海漕舟至天津即溯白河以達於
  京師
  運河自南旺南流並蜀山湖隄經嘉祥縣東北境又南至濟寧州西南有府河即泗水支流自兗州府合汶上縣之光河來㑹又東南泗水來㑹泗水見前經魚臺縣東北並昭陽湖隄有界河自滕縣來㑹經滕縣西有荊溝河來㑹又東南有漷河來㑹又東南經江南沛縣東北界又東經沛湖口有玉花河來㑹又東經山東嶧縣西界有盤龍河來㑹又東南經微山湖口北又東經嶧縣南境有巨龍河自費縣來㑹又東南入江南邳州西北界有泇河自費縣來會又南有沂河支津二來㑹又東南沂河東𣲖滙駱馬湖來㑹沂河見前又經宿遷縣東北其東分一𣲖為鹽河經沭陽縣入碩項湖至海州入於海運河經桃源縣北又經清河縣北其東又分一派經安東縣北㑹碩項湖入於海運河即於清河縣東南入黃河其西南即清口黃河淮水交㑹之處東入於海運河分淮水一支東流折東北經清江浦前東南流經淮安府城西其東岸洩水支河口為澗河為射陽湖又南流東岸為涇河為廣洋湖又南經寳應湖北口東岸有洩水支河入廣洋湖又經寳應縣西西岸濵寳應湖東岸皆有洩水支河又南經髙郵湖東又南經髙郵州城西又南經邵伯湖東又南東岸並有洩水支河折西南經揚州府城東分二派一南流又分支津先後由𤓰洲入江一西南流經儀徴縣東北又經城南西南流入於江
  運河自鎮江府丹徒縣西北之京口經府城西南有支港入於大江又東南經練湖東經丹陽縣西北分繞城之左右而南分一支入於大江又南有南運河自溧陽金壇合長蕩湖支津及太平府來㑹又南有丁義河白鶴溪自金壇縣來㑹又東南分一支曰孟河入大江至常州府西北分二支曰橋河曰新園河入大江有長蕩湖支津自宜興縣來㑹分一支經江隂縣入於大江又東分一支曰曹港河通江隂常熟崐山太倉諸境運河經無錫縣西北分一支經江隂㑹諸水入大江又南有湖埭鎮水自溧陽宜興金壇來㑹經無錫縣城又南分一支為二𣲖通常熟崑山諸境又南經滸墅闗有光福河自太湖來㑹又東南至蘇州府城分絡左右而南有木瀆河自太湖合石湖諸渠來㑹城東南北三面支港縱橫屬縣並達經吳江縣北而東貫吳淞江又東南有松江府河來㑹又南有溪河即湖州府運道東北流來㑹入浙江界經秀水縣北有水自烏鎮南通桐鄉西通湖州府來㑹其東有支渠達嘉善縣及松江府又南至嘉興府城北分絡左右而南有支渠通屬縣境經桐鄉縣東南有長水塘接海寧海鹽二縣又西南有桐鄉河來㑹經石門縣城南有河自德清縣來㑹又西南至長安鎮有支河通海鹽平湖嘉善達於杭州又經徳清縣東境至仁和縣北而海寧徳清餘杭諸水皆㑹過北新闗至杭州府城之北











  皇朝通志卷二十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