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經集註
高上玉皇本行經集註
經名:高上玉皇本行經集註。簡稱《皇經集註》。明全真道士周玄貞撰。匯集宋金元明諸家《玉皇經》註,並附《玉皇心印經註》。十卷。底本出處:《萬曆續道藏》。
皇經註解卷之一
皇經集註啟讚序
天猷副元帥和應善天尊製
原夫大道無形,妙萬物而資始;至真罔象,攝群心而自歸。機若洪鍾,扣之立應。邈哉上聖,至誠遂通。恭惟《本行經》者,玄皇之秘言,穹昊之樞要。浮黎真境,紀談授道之初;紫微上宮,顯露緘藏之跡。實諸天之隱韻,乃大梵之仙章。八角垂亡,本由於宸翰;千真列衛,普度於人靈。年劫孰究,世數莫知。蓋大地眾生迷謬,喪失真諒,自壞形體,耽惑情慾,不能洗滌,聖文遂隱。今日崑山玉顯,巨海珠分,獲睹瓊文,伏增驚歎。所謂幽囚重繫,慕妙義以薦原;痼疾沉痾,仰德音而頓愈。昏衢惠炬,溟渤舟航,保國寧家,濟生度死。金編玉軸,浩渺難量。非慕真風,曷契斯理?聊敘大要,以化未萌雲耳。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前序
道本無言,諸經皆真聖唾跡,但因言顯道,文亦聖賢之所不廢。自三才分,名教立,理本一致,謬妄者或歧之,歧之非是也。元始坐照於諸劫之先,當時至運會,諸真問玉帝行因,遂說是經。迺法品最尊、靈文第一,自來經書無有及此者。真文隱奧,不事奇麗,梵對而旨自難窮,諸聖所不能言,思議所不能到,此經括盡明若掌。臣張仲事文中古,供職於周,柢承上帝,即聞此經,願終寶持。帝偶較人間功過,録臣仲在忠孝之途,命掌化九天,編輯此經。經中玄蘊,益得飽味。惜世觀經者,不能體聖意,契玄旨,謬刊訛傳,言韻或誤,遂分洞玄、高上二名,各執私見以傳習,大悖說經之意,甚至膠柱。狂誕之徒,或不信此經,或以為因襲他典,或無知強解,皆不知是經之尊,而罪福報應不可逃也?其過何可言。臣仲不忍盛典之失傳,惜塵俗之愚謬,誤犯無知不聞大道。奏承帝命,使仙真解經說義,流傳凡世,作窮經之關鑰,為人道之梯階。庶聖經法航,可濟久溺之流;玄宗妙藥,易醫積沉之病。聞經悟道,永無妄議;應機識真,終免輪沉。三千大千,界界悉太和之域;從劫至劫,代代為樂利之場。求道必得,無願不成。是經功德,斯無負矣。謹序。九天開化文昌梓橦帝君臣張仲頓首百拜。
原道
南極遐齡老人臞仙撰
臞仙曰:稽夫道教之源,昔在混茫始判,人道未備。天命我道祖軒轅黃帝,承九皇之運,秉六龍以御天,代天立極,以定三才。當是時也,天地尚未昭晰,無有文字,結繩以代政;無有房屋,巢居以穴處;無有衣裳,結草以蔽體;無有器用,汗尊而杯飲。我道祖軒轅黃帝,始創製文字,製衣服,作宮室,制器用,而人事始備。今九流之中,三教之內,所用之文字,所服之衣裳,所居之房屋,所用之器皿,皆黃帝之始制,是皆出於吾道家黃帝之教焉。且夫老子謂,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必有所生者,曰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強字之曰大,故曰大道,其教曰道教,世方有道字之名。以是論之,凡言修道、學道者,是皆竊老子之言,以道為名也。豈非老氏之徒乎?又若老子所謂玄之又玄,為眾妙門。玄二字,又皆竊之為名,用之於經者,是皆用老子之言也。又若《莊子》書曰:有大覺而後知聖人。此大覺二字,乃莊子所立之名,徽宗取之而封金仙。其經皆用之,是皆出於吾道家之書,黃帝、老莊之教也。
皇經註緒前序
道之一字,三教同尊稱之。迺妄誕狂流,目道為二乘,是不知道也。玉帝,三同尊事之。盲徒或稱為天主,議其不尊,是不玫玉帝本行根由也。帝修德無量,功成不毀,位至尊,名最勝,統萬天,包三教。御三千大千,歷劫自如。儒家稱為上帝,佛家號曰燃燈,道號玄主,尊貴無倫。睹是經,則知帝妙行,可破千古之疑,萬種之惑。惜不知者,未契經文,猶有妄議,不能了悟,增罪愈深。豈識人生本於道,宰於上帝,明心於聖訓。若輕帝慢天,毀謗經文,皆不明大道,是背本忘親,不達生成之自也。臣嵓慨此已久,故序於經註之首以示戒。純陽警化孚佑帝君臣呂嵓頓首百拜序。
皇經集註再緒前序
道之有經,如天之有日月,國之有典章。睹日月而面墻之弊可免,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則崇信真經,豈非入道之準的乎。況此經元始親傳,玉帝諸神承宣,三教最上品,大聖祕密言,在在宜尊,劫劫當重。但無言之道,此經已作文具,又何用註解哉?然經以文言,自得道者觀之耳。未得入門,正深借於此矣。不然渡河無筏,焉得到岸?嗟嗟,舍經求道,非也;執經為道,亦非也。以心觀經,以經驗心,心融神會,此天寶靈章,固在我性分中。真明,不至泥文矣,奚有二病哉。長春輔化明應真君臣丘處機頓首百拜。
皇經集註前四序
道之大,玉帝之尊,《皇經》聖玄奧,臣震知之已久。世多昧而興妄議,將以道可離,天可褻,聖經可輕耶?豈知道有經,即性有此身;天有帝,即身有天君耳。無幻身,則性無所附,而妙不彰;非天君,則身無主,而形為虛。身心不可無,則帝恩可不報,經功可不信哉?但信經非徒以文,惟神會以心耳,真得不忘,則妙果成矣。雷霆大元帥臣鄧天君頓首百拜恪序。
三讚
臣鄧天君稽首言:
讚 大哉至道,無宗上真。
道 卓爾三教,惟此獨尊。
讚 皇矣玉帝,三教無倫。
帝 沙界浩劫,永皈至尊。
讚 皇經盛典,微妙甚深。
經 三教括盡,法品最尊。
皇經集註初纂前序
宣聖不言神,而袛事上帝;儒者諱談玄,而敦尚心學。上帝固儒家之不敢慢矣,卒無觀道經,會玄旨,融三為一者。豈意專立門耶?抑行道而不暇耶?吁,亦隘矣。事不在於徇名,道惟貴於實益。玄經非矣,何以言道;是矣,又何殊於儒,而可拘拘哉?臣洪先幼習孔訓,嘗及玄典,恍若有得,未敢輒是。迨長捷龍頭,居金鸞坡,得備覽三教書,益知莫尊於道,莫深於玄。三教語莫勝於《皇經》,如菽粟布帛之不可少。奧意難規,諸仙註不可不傳。因寄跡方外。虔輯成卷。惜弱軀日贏,未及刊布。後遇山東濟南隱客,周雲清氏,講玄經,修《道藏》,遂托友人天拙子記愚言以付之。明萬曆十三年冬,前狀元方憶臣江西羅洪先叩序。
皇經集註纂序
道之難言久矣。臣玄貞。蒙爾蠢質,草莽下士,何足知道,而修玄藏,集《皇經編註》耶?以蚊負山,徒見其不勝任已。但大道不遺於卑陋,下學亦可以知言。玉經雖玄,諸仙明懈。適羅太史付愚,不彙入藏,是秘天寶;參入,又於見未安。懼劣質管見,不能聯仙旨,融註意,嚼飯旁付,令人嘔噦,使道味至趣,為某調亂,則罪益甚矣。嗚呼,述者之明,世亦希靚。臣愚陋而潛述者之事,宜無功而取罪也。然志在行道,罪我之議,孔子不辭。愚何人,斯敢避罪而不述已成之論耶?若重道英流,觀某管見而憐之,繼為發明,以宣此經之義,是編為不徒矣。謹序。明萬曆十五年,講修道經臣山東周玄貞百拜。
皇經集註謄錄序
行道揚名,以光先人。世所謂忠以成孝,古今相襲之道也。臣靜粹,幼業儒,雖知天帝之尊,行道不在功名,寔知所未逮矣。後從玄師周雲清修《道藏》,供書務,觀《皇經註》,迺知三教一理,性道無二。此經直指玄要,悟此則道盡。遂僭序卷首以自勉。明萬曆十六年夏京都奉道臣王靜粹叩書。
諸義攷目
道源攷
道本無象無名,孰究其源,奚從而攷。自元始分化,太虛孕妙有,道之秘彰,名因以立。真一含三,三教峙焉。有無終始,不外五行。劫劫相生,聖聖相承,皆道也。縱有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亦不免為成道之人耳。固道之所由顯,道家之名,所自來矣。故尋經源先攷此。
經源攷
經以載道,度世慈航,諸經皆聖真法言,無非至理。但此經演自元始,化本玉帝。元始為三教之首,玉帝為萬法之宗。此經至玄極妙,獨冠三教;又為諸經之王,浩劫常存。演從無始,秘之玄天,韞在玉岌。字非凡品,廣長一丈,光徹無量。天真皇人,應時按筆,書傳世間。此經之所由宣布。故續道源以繼攷。
玉帝萬法教主聖祖玄師出處世系攷
師以度世,破迷拔苦,傳道授經,開來繼往。大道玄師,統三教,包萬法,居天中之天,為聖中之聖,無始無終,本莫窮其自,在萬象之先。但道妙分真,現生光嚴妙樂國中,迺往昔劫中化顯也。世人觀天道陽明,陽主施,其機常張,尊帝曰張大帝。迷徒不達此理,妄以今北直隸真定府行唐張氏族,為玉帝之後。豈知行唐張族,迺張果之支裔,張仙之後也。奚可混作一論哉?此姓氏世族之攷耳。若論世系,玉帝為大道之首分,浩劫之古祖,焉有死生姓名耶?若玉帝聖后、聖子、眷屬,皆化光嚴太子時宮眷。帝復登昇,宮眷悉證道耳。要之,帝后宮眷非實女身,皆天至真。為度群生,顯化女身,經已言之。即佛成道,妻子證聖也。目玉帝為道祖,累劫眾生萬類,皆天地之生意,道脈之支分。孰非玉帝之眷屬統系?若大羅宮眷證道後,皆天真聖身。如文殊掌無垢世界,龍女成道而化男身,義同。今之僧道世人,不觀此理,妄以為玉帝有宮眷,有輪迴,為二乘果。豈知諸天可盡,三清境大羅天無盡;諸天帝輪迴,玉帝不輪迴。蓋玉帝迺道身,道無窮,玉帝豈有窮乎?信乎,玉帝最上一乘諸佛之師,萬天之王,宮眷皆道化之妙矣。玄系之略若此。學者勿妄論,請詳是攷。
刊經功德攷
太古經無紙筆,方策記之。蒙恬、蔡倫造紙筆。載經書後,高士刊板印記,功德又加倍。世之迷徒旁門,不知恬、倫受福於兜率天,以玆二人有地獄之報。二人之遊冥府,從太乙救苦天尊、冥主地藏菩薩,執經入地府,化度邪說罪人耳。二人豈有地獄之苦哉?功德甚大,刊經演教之品也。
持誦施經講註實益攷
持誦講解,心要至誠,一無染眷貪妄,功德如經中語。印經施捨,功德又大,以其廣布法品。若輕經、謗經,污損經典,罪亦深重。勉之、戒之,勿負聖賢之教。
玉帝聖號同異攷
玉帝聖號,崇自浩劫前,中古復尊上,重稱讚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見聞、所皈重。事與時會,功以世顯,隨其彰著,人人共睹聽者,敬上諸神之號,以定稱謂。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漢武帝上太薇垣星主號也;二梵天玉帝,漢宣帝上天市垣帝主號也;三焰華少微玉帝,漢哀帝上先天定位號也;四紫極玉帝,漢光武上後天乾號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號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諸天,永不毀淪,世不詳考,謬謂帝即帝釋,不知玉帝名號,各有不同。其四玉帝,俱屬高上玉帝統御。今言四帝天皇同列者,亦非是玉帝。達天者詳之。
玉帝御蒞推極攷
葛仙翕曰:世界之天,所見皆同。儒家言一天地,一上帝。道教言三十億萬大法界,界有三十六天,天各有帝,俱屬高上玉帝統攝。釋教言三千大千世界,界有三十二天,界各一玉帝。三教之論若殊。然言一天者,天外言太虛,稱其不可窮,言三十億萬。自是之外,亦言不可思議。言三千大千者,自此之外,亦言無盡量。故儒言順帝之則。又曰聖希天。天體無窮,至元會運世,此理亦在。是以上帝為不變遷也。道言高上虛無,真帝不毀;佛言真如自在,永不退轉。是俱言玉帝無毀淪也。故言一天者,非遺大也,舉總名而言之,與玄、釋不二矣。言三十億萬,三千大千,非謬說也。析分數而言,與儒者相同矣。至於釋言各一玉帝,一界各一極也。道言共此玉帝,眾界同一無極也。曰太虛,曰不思議,曰無盡量,皆知道不變,玉帝常在耳。苟以世界分而謂玉帝殊,豈以無極之理有二乎?或以元會遷而上帝段,豈無極之理有壞乎?知道不壞,則玉帝常在。信矣,毋持魔說以謗聖。
玉帝清微天界攷
王重陽曰:清微,天之最上玄微處,即道家所謂種民天,儒家所謂沖漠之表,蒼蒼不毀,釋教所謂不退轉之地。今禪之雜文內,誤言玉帝在須彌山頂,迺日月天四王天,或有毀壞,惟彌勒內院為不退處。又言彌羅垣,又言彌來園,此三箇異名,是道經無上元君分出,即彌羅玄真境玉帝所居清微天也。其日月四王天,蓋太微玉帝之居,非此大天尊高上玉帝也。故道經言:玄谷山頂有帝君,上禮玉皇大天尊。玄谷山,即禪家須彌山,日月天主,管理此天之神。即今帝都京兆尹也。是以釋經言如來說法,帝釋張蓋,即此時狀元及第。金殿傳臚,禮部舉觴,京兆尹張蓋,以示朝廷旌賢之意。邪流遂以張蓋之帝釋為高上玉皇,是以張蓋京兆尹為皇帝也。其謬甚矣,惟訛謬若此。斯雜文中,言崑崙山有八處。不知方向雖有八極,八極總有一西北,西北乾首崑崙,儒家所謂天柱地維,即道之玄谷山、釋之須彌山,豈有八箇之理?世人訛言己久,故因攷清微天界,併言而戒誤論者。
玉帝尊次攷
劉海蟾云: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道家先三清者,先虛無而後妙有,所謂無極、太極,非有尊卑之殊。在釋教即燃燈古佛,顯化釋迦佛身。禪家先佛而後玉帝,即外國尊其主而後中國皇帝之義也。若攷道之尊處,《金輪經》云:玉斗玄命駕,神遊上極,前行五星為使者,後以釋梵作威儀。釋梵,仙佛菩薩也。帝信三清與佛者,顯身度眾生使皈道也。世流妄分乘位,不攷源流,以玉帝為次尊,是世人有大於帝王者矣。甚至以三清、佛尊比太上皇,又悖玉帝先後顯化之意。而以異姓異號擬父子,其罪尤甚。噫,世不能無玉帝,猶生必有宗祖、父母也。謗上帝而別立門戶,是舍宗祖、父母而自尊也。奚可哉?
玉帝號稱利益攷
藍釆和云:人知尊上帝,不稱玉帝寶號。儒者或言誦之非是,不知大孝終身慕父母,非孟子之言乎?慕父母而心誠,則為孝子;稱帝號而心誠,永無過行,豈不為乾坤肖子哉?踐形惟肖,則天地皆歸,利益豈不大乎?
皇經利益攷
張紫陽云:有帝王之興,必有帝王之制,守王制而過者,未之有也。況《皇經》心印,迺道要心宗,體之則為至聖,豈止免過哉?今人不信利益,惟體會誦持未誠耳。智者思之。
帝經校錄功過攷
鍾離子曰:人物之生本於道,皆自天帝而分真。故善則德動天,福自至,即貧賤,而安樂勝於他人,是真福堂。惡則自作孽,天降殃,即富貴而凶咎,是活地獄。禍福有定,隨人善惡;天人交應,捷於影響。迷徒不信,故功格言:真誦《皇經》一部,為千種功德,即升天堂。真誦者,內外總一,言行合道,不在口上念經,惟在心心實善。善乎。王靈官曰:何勞妙手圖吾像,但願君心合我心。能心合上帝,則德福並懋,迺真誦善功。其餘持誦經文,戒口制心。尊信論歲月,雖有福德,因其善之大小而應,是又次矣。過格言:不信此經,墮入邪道,以心不合道,遂作邪人也。又言:毀謗真文,身墮地獄。不信者惟聞經中功德,信之不及,尚為小過;毀謗則廢天章。心作大業,凶咎無邊,淪於陰惡,罪不可活,故墮地獄途。又言:詆帝毀聖,廢神居,裂真經,頑惡無忌,永受業禁,禍及七祖。毀謗則口訕靈章,言冒天威,故罪在自己。詆帝裂經,縱惡不悛,身為不善,遺臭無窮,虧體辱親,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己身罪業,豈有出期;祖親之咎,又何能赦?不然,國家設法,禁罪人可矣,有夷三族、滅九族者,何也?以罪犯過重,故延及親族。惟若此,則為法網雖延,其餘或邪視經典,或誦置不虔,或持念訛慢,或妄意裁度,或是此非彼,或優彼劣此,隨其過之大小,又有一定之報在矣。嗚呼,帝之經當今之法也。不信王法,律有明章;不遵盛典,豈無天條。惜人身難得,至道難聞,父母生我,其勞苦同。有德者福祖親,即今世登甲科,封贈顯親也。有過者禍祖親,即今世子弟犯事,罪坐家長也。人身同而善惡異,親恩同而福業殊,人何不為善而甘作惡,徒遺累親宗哉?經功過格言此,見真經在人心上,純善則經功自有。上智行自合經,不在口誦。中智者因經見道,下愚則語之弗信。上智不常有,下愚亦不多,中人既廣,則教化之功,信不可缺。觀是經者,豈可不體玉帝慈悲度世之意,而視為泛常耶?
皇經集註義略攷
石杏林云:《皇經》言道之真,吾性分固有之,宜不須解。世人多慮,資有高下,偏見者廣,諸仙解是,非能盡說玄旨。姑備後人之折衷耳。
皇經同異攷
張子房云:此經本無二名、高上靈寶之分,後人穿鑒,隨意增減字句,牽合文,殊失本旨。今攷高上靈寶,出自各仙真稱揚語,後人誤執為二。玆據玄都定論,録傳世間。後學鑒此,定志默體,或遇刊寫傳講差處,從公考校。其外添文句字畫,皆訛誤也。達者勿泥執焉。
皇經集註刊傳疏文
大明講道經修玄箴嗣全真弟子山東小兆臣周玄貞,誠惶誠恐,稽首頓首,齋沐百拜,奏:
伏以道妙無為,每因時而著見;人心有覺,宜隨地以積功。臣玄貞一介微質,三才末品,慕妙法以皈玄,本儒行而會道。一睹帝經,勝獲珍異,即逐字以精研,冀因文而了悟。但聖典無註,體認惟難。臣貞用發衷虔,博方解義。緒纂仙聖格言,彙入道藏函部。緣三卷之真文,用集序次;敷五品之祕論,以列篇名。卷編為十,幅計六百,總列一百八章,大略十餘萬言。千聖心法,睹冊昭然,浩劫玄宗,舉目如在。雖未能獨窺上聖之蘊奧,亦庶使眾觀最盛之真文。寸勞既效,良緣若存。涓吉朝而虔刻,資善信以協成。預奏疏詞,上干玄鑒,增君民清浄之
福,赦小兆僭妄之罪。使諸界多方,盡為十七光明之照徹;絕今傾古,悉被三十大願之陶鎔。人物俱登重玄,冥陽永霑法利。庶臣玄貞之誠,少伸萬一矣。謹奏。
經註名義序次攷
經本文有作一卷者,從本傳,象太極也。分三卷者,象三才耳。今註作十卷,象十極之義,道數成於十也。分五品以象五行,合五行、四象、八卦,則得十七。皆太極之分。故帝於十七光明,天以生,地以成。玉帝此經,即地之曲成萬物。地數三十,故帝示三十種功德。帝德超出十極,故具十號。修億萬劫,故周萬德。今註六百幅,象火記六百篇。一百八章,從帝千八百戒。十萬餘言,象帝十萬妙行玄光也。至於所謂《皇經纂》,恐下愚不能全契聖文,舉大要以詔入耳。知此義,又何有不同之旨?
觀誦講授經典戒義
凡觀誦諸經,或講明授受,先齋明整衣,肅容請經置淨几上。端坐定志,善惡兩忘,一乘不立,沖妙虛明。然後從容展卷,或默觀,或持誦,或發明,或教習,與帝終對越,至誠無息,方為守戒。
抄寫經戒
凡抄寫諸經,規儀與觀誦同,心正筆正,非欲字好,即此是道。
經名同異辨
謹按抱朴子云:高上者,種民之上,盡天之極,其高無對,即佛家所謂不退轉之地也。玉皇者,聖中最尊,神中最貴,諸佛聖師,萬天帝主,故尊稱曰玉皇。呂純陽云:道高無倫曰皇。上帝仁孚浩劫,功超列聖,盡善盡美,稱讚難窮。位乎玉清,宣元始之化,迺號玉皇。韓湘云:本行者,述玉帝成聖根本,歷修妙行。集經,集元始五品之妙言合為一經,示後人修行之正路耳。管見云:惟天蓋高,玉帝所居之天,位接玉清,又超諸天,故曰高上。人見玉帝之尊,以為絕德,人終不能及,不知聖道無二,我與至聖齊肩。帝之尊,帝之妙,行成之也。故天樞張上相傳集是經,欲人希聖成真。故明旨云:《玉皇本行集經》欲人觀經了悟,歷考良因,追蹤至聖,以成上真也。其後又稱曰:《太上洞玄靈寶經》蓋言大不可量,高不可極,故曰太上。闡先天道德之秘,為萬世文字之宗,洞明三景,顯露玄機,故曰洞玄。玄靈之蘊,為天人億代法寶,故曰靈寶。要之,經以明道,道屬我身。人能盡性至命,了悟此道,探本躬行,可以入聖矣。
信經論昇沉德業辨
人自太極生化,天堂地獄,經詳言之,世固未信,豈虛語耶?死雖歸空,趣不盡者,魂有執業。伯有為厲,子產信之,夫子不以為非。地獄豈無?清浄還造化舊物,天堂亦有。但福不可徼得,業不可倖免。天堂地獄,惟人心造。若信二說之名而不修德,是自求禍也,雖日言果報,亦何益之有?
凡誦經者,有淨心等諸咒,今不録。因前已教人心同於道,是誦真咒矣,故不載其文。
《皇經》原本首載三十六聖號,從天上三十六之義。今經止載十誥,何也?十號十極,從帝稱用之耳,寔不以繁簡而為去取也。觀者詳之。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註解
此義迺洞玄靈寶對註者,後人勿疑。
長跪禮奉
此經係元始闡玉帝妙行之義,故誦經者長跪,虔誠禮奉。
仰啟三清境,無上三境尊。
知大道之高,三清之尊,按誠企慕,皈身、皈神、皈命,上達真心。仰瞻
啟告於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界,至尊無上。玉清聖境元始,上清真境靈寶,太清仙境道德,三境道祖大天尊。
仰啟大羅天,無上玄穹生。
呂純陽曰:玉帝所居,為三千大千世界天宗,永無退轉。至高無比,故云大羅。玄穹主,穹窿蒼穆,諸天都教主。
仰啟三清界,侍宸諸真眾。
張紫陽曰:侍,旁列也。宸,高玄不可窺見聽聞之界。諸,眾也。諸真眾,先天九宸、後天仙聖,一切神佛、菩薩、阿羅漢、金剛,皆在焉。
妙道難思議,
至妙大道,最上一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難以思議而得。
造入資玄門。
張子房云:造入,由真知力行進入也。資玄門,道義之門。眾妙玄玄難入,漸進悟入資玄。即孟子所謂居之安則資之深,釋經所謂徒聞思修,流入亡所也。
妙經抉音訣玄蘊,
抉,決也,挑出之意。玄蘊,玄奧難測。此妙經自真界中挑出神機,是抉玄蘊。
導引塵迷趣。
元始說妙經,抉玄蘊,導引塵俗迷人,使出苦海,脫其業趣。
臣今浄三業,
臣,看誦經者自稱也。三業,身業、口業,心業也。浄,虔誠,永絕此業也。
口誦及心持。
誦經者自言誦此經真誠。口中詠誦,真心持受也。
惟願大慈悲,開受臣所請。
悲,一本作尊字。悲字為是。誦持此經,惟願元始玉帝諸真垂大慈悲,開慈顏,受臣所祈請。若作尊字,不能承前三啟意。
慈光燭卑賤,聰聽聆音聲。
諸聖大慈光,燭照臣卑賤誠心。神聰聽聆祀誦音聲,
願臣諷誦時,響徹十方界。
願臣諷誦經時,法音響徹十方界,十方聽信大法,即響徹也。
成就一切願,如經所稱述。
願臣悟經修真,成就一切善願。如此經中所稱述玉帝歷劫妙行。
從此漸進修,成道事諸聖。
從此漸次進修,成大道,事諸仙聖人。
至心皈命禮
誠有未至,不為至心,少有追悔,不為皈命。諷此經,永誠不改而參持,故云至心皈命禮。
玉清聖境,
元始尊大無比,天中法王,位冠仙佛,其居永不毀壞,雲玉清聖境。
清微天宮。
解見後。
欝羅蕭臺之中,
景上之極,天中之天,神光芳鬱,蕭然真清。故言鬱羅蕭臺之中。
森羅淨泓音弘,玄深不可窮也之上。
天有萬象羅列,深奧難窮,玉清在諸天上。故言森羅淨泓之上。
現有為之梵相,
元始天尊為三教宗,顯化教人,其妙難窮,是現有為億梵妙相。
具無極之神通。
具無極量大神通。一雲,元始迺無極大道,故云然。前說為是。
敷演真玄,破無有色空之礙;
敷宣廣布,演說發明至真玄宗。破世間無有色空等陣礙。無者,以無為宗;有者徇生;色者執有;空者,不脫無趣。元始說此經,明示真玄,不屬三觀,不落兩際。明言直指,如如見成。故破無有色空之滯礙,使皈道妙。
拯提趣類,絕智愚高下之分。
拯救提拔一切情識業趣諸類出塵,不拘古今聖愚,皆可修道。是絕無智愚高下一切分別,真一不二妙法。
妙用難窺,靈機罔測。
至聖妙用無方,難以窺視,玄靈道機,不可測度。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無量度人,元始天尊。
大悲,憐世心切;大願,願化無窮;大聖,聖中至聖;大慈,濟度無盡。無量度人,無限量也。元始句,解見後。
至心皈命禮
此是言誦看經者,真心頂禮至尊,今人口念此句者,非也。
上清真境,
景上玄清,至真妙境。
禹餘天宮。
自始青而太白,玄光神化妙界,永不毀,高大無比,神運無疆。經言元白禹餘天宮。
紫微瓊臺之中,
妙境難測,永不動毀,故言紫微。非北辰紫微垣。瓊臺上清宮光,萬寶莊嚴,雲瓊臺中。
玄都玉京之上。
上清,在太玄都白玉京之上。一言在高天玉京山之上,亦通。
接元始虛皇之統系,
系,下記切。繫也,繼也。靈寶體元行化,故上接元始虛皇道統世系。
超西那玉國之根苗。
經攷西那玉國在陝西,西方白帝生處,靈寶在諸聖生化之先,故言超出西那玉國根苗。不可以元白作白帝也。一雲,超當作紹,言天尊為西那玉國根苗,非也。
入黍米珠,盡挹真玄之精粹;
天尊入黍米玄珠中。即儒家所謂九弄太極、佛悟正法眼藏也。挹,獨徹此道,如世人握奇珍。飽至味也,故云。盡挹真玄精切華粹。
在香林苑,屢談秘要之筌蹄。
天尊在上清妙香寶林玄苑中,屢次談說玄祕真要之筌蹄。道本無說,經為修行徑路。即取魚之筌、捕兔之蹄,不可終執,故說經為筌蹄。
妙德難思,神通莫擬。
天尊妙德難以思政,神通莫可比擬。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無量度人,
解見前。
靈寶天尊。
始青至太白,元始再彰妙化。居上清,靈運無方,大道法寶,傳之不窮。為靈寶天尊。
至心皈命禮
太清仙境,大赤天宮。
三清境天宮本一,以玄光大著,妙無窮盡,故言太清仙境。元白散霞,赤祥遍覆,永無毀淪,故曰大赤天宮。非專言色之赤紅也。
巍巍金闕之高,渺渺重霄之上。
太上所居巍巍不動,最上至大。無比倫,金光不毀。玄闕之高,渺渺難窮。永居九宸九重九霄上。一雲,冠三十六天重霄上。
降生於無量數劫,
太上歷劫行化,無有量數,不可窮探,大道玄宗,是降生於無量數劫。
說法於萬二千天。
太上歷來化遍三千大千。此言說法萬二千天,太上說法官有萬二千天界也。
五千祕言,融三才之妙道;
道有五千餘祕言,融貫天地人三才妙道。
八十餘度,接六趣之眾生。
八十一化,接引天人魔鬼獄畜六等趣眾生。或雲,接六欲中滯眼、耳、鼻、舌、身、意六趣眾生。又雲接有、無、色、空、能、所六趣。或從拯字,拯救悟道成真,意亦是。六趣難脫,太上垂慈教化,技濟神人鬼物出塵,故亦作拯。
聖德崇高,玄功廣博。
太上聖德,尊崇隆高,玄功普廣博大,深厚莫窮。故言玄功。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無量度人,
解見前。
降生天尊。
太上顯化無量,慈恩莫窮,生生不已,故云降生天尊。
至心皈命禮
妙有真境,彌羅上宮。
上宮,玉帝聖父宮名。
曩音向示現國王之身,
曩,昔時往劫也。昔顯示化現光嚴妙樂國王身。
即根本帝尊之質。
即根本萬天聖帝慈尊之體質。
始相湛寂,
聖父,道化宗始,妙相湛然常清,寂然不動。
實至玄至妙以難言
湛寂始相,實至玄遠,至神妙,而難以言議。
嗣位繼傳,妙無等無倫而相踵。
嗣光嚴國君位,繼國王宗傳,其德無與同等而相倫類者。踵繼先業,德福彌昌,故云妙無等無倫而相踵。
聖父之慈悲父,至尊之最上尊。
玉帝號眾生慈父,位至尊。聖父尊,指玉帝言。光嚴國王生玉帝言聖父之慈悲父,至尊之最上尊。
稱讚難窮,皈依莫盡。
王生玉帝,功德永著,故稱讚難窮,皈依無盡耳。
大悲大願父天尊。大聖大慈,光嚴妙樂國王聖父天尊。
此聖父指光嚴國王,以其生至聖也。
至心皈命禮
妙有真境,彌羅內宮。
內宮,玉帝宮深邃處,聖母居之。故曰內宮。
慈顏烜春日之和,
聖母慈善容顏,烜著光明,如春天日色之太和。
懿範凜秋霜之肅。
懿淑恭美,身範凜烈,似秋日嚴霜之威肅。
純全梵炁,先天地以素存;
全備虛無梵氣,妙體預存於天地先。
化現妙身,歷后妃而示應。
化現聖母妙身,歷光嚴國君后妃,應生帝。
具一炁胚胎之始,
具真一梵氣。顯化胚胎之始,胚,形氣初立;胎,形氣稍著也。
寓帝身生化之殊。
寓寄玉帝道身,生化祥瑞殊異。
萬化祖根,眾生慈母。
聖母誕玉帝,分萬化,統眾生,誠萬化祖根,眾生慈母。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寶月光皇后,聖母元君。
至心皈命禮
紫金金闕,白玉玉京。
紫金闕與黃金,非二說。玉帝京闕,神光妙寶無二,常御者淨土。色尊為黃金,宴息之所。紫金闕也。金玉重文者,讚文自當若此說。
住妙有之境中,〔處玄真之天上〕。
常住妙有無跡真境中,永處太玄至真上天之上。
功成道備,故妙相卓冠於諸天;
普度功成,至真道備,故妙好光相,卓然冠出於三千大界一切諸天。加冠於首曰冠。玉皇萬天教主,故冠諸天。
心廣體胖,故慈光徧燭於三界。
性天廣大,妙體如如,心本廣、體本胖也。人不能,故無光明。玉帝成道,心如太虛之廣,道身自然,斯慈光照諸三界。
位尊而上極無上,
位尊無比,故云上極無上。
道妙而玄之又玄。
玉帝之道,高妙難窮,是玄之又玄。
真聖宗師,天人依仗。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解見別章。
穹蒼聖王,玉皇大天尊。
穹蒼聖主,諸天宗王也。此號讚玉帝之尊。
至心皈命禮
光嚴國內,妙樂土中。
解見後註。
聖母凝神夢於虛無,
聖母夢道君抱嬰兒付已,遂生玉帝。是凝會神異之夢於虛無中。夢本幻中之幻,故云虛無。然祥異特著,故云神夢。
道君授玉質於恍惚。
道君降授玉帝寶玉質付聖母於恍惚渺冥中。
慈愛和遜,
仁感惠愛,溫和謙遜。
弗貪萬乘之尊榮;
萬乘,大國出車萬乘者也。玉帝捨王位,是不貪萬乘君位之尊重榮華。
忍辱仁柔,不憚億劫之修累。
大忍恥辱,仁愛柔弱,不憚億劫之修德累行。憚,畏難也。十萬曰億。
劫解見後。
功高無比,德重難踰。
功行超倫,故高無比;恩德邁種,故重大難踰過。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現無量功德之身,玉皇大天尊。
此號讚玉帝功德之大。
至心皈命禮
尊居帝位,高處天宮。
尊居玉帝位,高處清微大天宮。
徧遊於一切白玉京中,
徧遊周歷一切世界大天宮白玉京也。
普現於十方黃金闕內。
普徧廣現於十方一切大天宮黃金闕也。
定而能應,去來自在以無拘;
大定而能順應。或去或來,妙用自然,得大自在,未嘗拘拘。去來伸屈,翕散始終皆然。
合而可分,變化圓通而莫測。
翕合而可殊分,神變妙化,圓活大通,活潑潑地,莫可測度,變化圓通。即佛雲信手拈來,無不是道,儒家雲左右逢源也。
演清淨解脫之道,
演說真清真浄,大解悟超脫之道。
濟沉迷憂苦之徒。
濟度沉淪迷惑憂悲業苦之徒。
自然而然,非識可識。
帝妙化自然,非人間識性可測識者。或以可識識字作誌字看,非是。或作解識看,亦不是。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現清淨自然之身,玉皇大天尊。
此號讚玉帝聖德之純。
至心皈命禮
昔為王嗣,苦見音現玄功。
昔劫初為光嚴二嗣,苦見無量玄深功化。
三千餘劫之修行,有如一日;
三千二百劫修真行道如一日。
億萬生靈之拯度,廣及十方。
拯拔濟度億萬生靈,廣及十方一切世界。
雖法身由胎臟之胚腪,諒聖體由道原之變化。
玉帝顯化,生自聖母,法身聖體,雖由胎胞臟神之胚基腪生。腪音運,形化之意。諒此聖體,寔大道宗原之變化生成也。
不壞不滅,杳亡杳存。
終不壞,永不滅。杳若亡,寔妙有;杳若存,卻虛無。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現神明堅固不壞,真空無上法身,玉皇大天尊。
此號讚玉帝聖果至真常住也。
長跪懺悔
長跪,俯伏地上,按誠盡恭。或雲屈膝時久為長跪,非也。懺,自陳己過,願永滅此惡;悔,懊恨前非,願自改圖,即罪人自首也。
臣等自從無始劫,
臣等,看誦經者,率同善人而言。自從無始劫數以來,無始劫,世數無窮,不可知其本始也。
無明煩惱覆真心,
人性本明,因事物動心,自己遮蔽,不能反觀內照,起了妄念,故曰無明煩惱。因無明心起,煩亂恨惱,傾喪善心,故曰覆真心。真心常在,雖無喪失,因無明煩惱,遂昏暗蔽錮,如物被覆懞不見也。去了,自露本真。
常行殺盜與邪淫,
常行,不但專行殺生偷盜邪淫的事。凡有殺心、盜念、淫亂之思,不能斷盡意識,是常行惡事了。此身三惡業也。
兩舌妄言並綺音倚語,
或常搬說是非,兩頭弄舌;或無根造端,而妄說言辭;或萎菲售奸,文飾說詞,巧言亂聽,而為綺語,不據實論。
誹謗大乘真正教,
或不聞大道,謬言毀論,誹誦儒、道、釋大乘正教。
鬥亂親朋離間人。
鬥不是相毆,或妄言鼓人爭心,亂親朋情分,離間阻隔人家和氣。此上三句皆口四惡業也。
貪嗔癡暗縱三心,
或欲得無厭,貪求不已,忿怨懊惱,嗔恨不休。或迷惑泥執,癡滯不改。貪、嗔、癡暗縱三心,有以暗字作一病,過去、見在、未來言三心,皆非是。
喜怒愛惡增七慢。
劉朗然云:遂意生歡喜,感觸生忿怒,投中生溺愛,違意而僧惡,連上三心共增為七慢。一慕浮華,不求大道,為狂慢;二恣肆惡念,不信罪福,為悖慢;三沉迷幻妄,不皈正法,為褻慢;四樂縱凡情,不親正人,為傲慢;五匿怨妬橫,不畏法典,為怠慢;六縱情恣慾,不保身體,為惰慢;七厭惡不輟,不登善地,不敬神明,為侮慢。或以喜、怒、哀、懼、愛、惡、慾七情為七慢,皆由喜怒愛惡而增貪嗔癡三心,不可入七慢中。此說不可從,依劉朗然說為是,觀者詳之。
歷劫罪根難記憶,
歷來劫數所造惡業罪根,難以考記憶想。
多生業垢莫能量。
多生世世愆業,歷垢污染,莫能稱量,不知多少。
皈依上聖大慈悲,
皈至誠,永久歸向也。依因依仰、賴仗上聖大慈悲心力,默佑永滅罪過。悲或作尊字,太拘了。
發露真心伸懺悔。
發露真實善心,仰伸懺罪悔過誠意。
萬劫千生諸罪垢,
萬劫千生,略舉數而言歷來諸罪業垢污之孽。
願從懺悔悉消除。
願從懺悔之後,永不造業,夙愆盡消散除去淨。
將此身心奉上真,
將此見具身心永皈奉祇承上聖至真。
惟願罪根悉原宥。
惟願歷來罪根,悉蒙聖真原無知情由,盡為赦宥。
至心發願
以至誠心發大誓願。
願眼常睹玉毫相,
願眼中常睹見聖真白玉毫光妙相,儼然如在。
願耳常聞說法聲,
願耳中常聞聖真說法妙聲,一誠之動有真聞。
願鼻常嗅眾妙香,
願鼻中常嗅聞聖真法身眾妙真香,得洽梵氣。
願舌常讚無上道,
願舌常讚無上妙道,非聖真之法言不敢言。
願身不染邪淫穢,
願生生身清,不染邪淫穢惡,非聖真之法行不敢行。
願意常存正信心。
願我心意常存至正誠信之念,永無邪妄欺覬之私。
發願上報四重恩,
天地蓋載,日月照臨,皇王水土,父母生身,為四重恩。
發願下濟三塗苦,
願濟色累天塗,愛累地塗,貪累水塗,心、神、形,三重苦。
廣運慈悲憐一切,
願廣運我本等慈悲,憐恤一切。一雲,願帝運慈悲。
廣行方便度眾生。
願作如是功德,廣行大方便,化度世間一切眾生。
仰惟玉帝大慈悲,
解見前。
加護願心悉成就。
玉帝加護,使我願心、一切皆得如意,悉能成就。
發願已竟,
完也。
皈依三寶。
道經師。
玄蘊咒
重玄秘蘊,大梵仙咒。
大哉元始,
大哉,大不可量。元始,解見後。
無量度人。
解見前。
演清淨教,
解見後。
登引天真。
登進接引天真。一雲昇座接引,太拘。
玄座說法,
道身常住,光徹十方,座非凡座,凌虛御極。空浮轉法,是玄座說法。
寂然無聲。
玄玄漠漠,寂然無聲。
玉帝放光,
解見後。
喜慶難言。
喜慶難以言語形容。
是為心傳,
是此真經,迺教主至聖傳心要典。
亦曰天根。
此經為天道之玄根,非言地雷復也。
大圓滿咒,
解見後。
瑤章洞文,
碧瑤天章,大洞靈文。
集以成書,
集元始之秘言,諸真之請明,以成玉帝之經書。
敷落神真。
敷布落普神真,以流聖教,語落典章即此意。
臣今東向誦,
東向坐誦此經。
願與天齊並,
願齊天永遠真誦此經。
存亡俱證果,
存亡悉證道果。
永度愛河津。
永出愛河。眾生恩愛最難割,真苦惱之津,誦經令一切永度愛河。
注想尊容,
想玉帝尊容。
稱揚寶號,
稱玉帝寶號。
至心皈命禮太上
註見前。
彌羅無上天,
太虛最上玄沖,彌羅無極,至上之天。
妙有玄真境,
玉帝天宮,有玄象瑞光,非凡象幻假。永不壞,微難窮,雲妙有玄真境。
渺渺紫金闕,
渺渺紫金瑞光玄相之金闕。
太微玉清宮。
太微,非日月天太微垣,迺太上玄微玉清宮,玉帝所居之宮。玄瑞紫炁,金光四十億萬里,巍巍如如,永不毀淪,絕無塵染,諸天不能及,故云太微玉清宮。
無極無上聖,
道高無極,位尊無上,至德大聖。
廓落發光明。
恢廓無際,碧落重玄,發最大無量光明。
寂寂浩無宗,
雖著大光明,沖漠難窮,默默無聲,寂寂不可識,浩浩然無有根宗。
玄範總十方。
道體法身,巍巍蕩蕩,為神明之宗,萬天之主,浩劫聖祖,是玄範總統十方。
湛寂真常道,
湛然寂然,常清常定,真常不易之大道。
恢漠大神通。
恢恢無量,漠漠無朕,最大神通。
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玉皇非一天之尊,萬天之主,三教之宗,最上無極大天尊,玄虛蒼穹高上帝。念此十句聖語,當一句一拜。如不能逐句拜,先一拜,將語全念。後九拜,只念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亦可。禮完,端坐誦經。
大元帥馬靈官云:此經法中王,神人鬼物,無往不利。世間或男或女,不拘貧賤富貴、不識字者,但能敬此經,聞此經,女轉成男,人得福壽。或印造施捨,或勸人持誦,功德無量。但要至誠,不可希望疑怠。此經所在,諸神護之。人聽吾言,神亦永佑。勉之,勿負良緣。
皇經集註卷之一竟
皇經註解卷之二
文昌開化帝君張校
純陽警化帝君呂閱
長春輔化真君丘編
雷霆大元帥鄧天君訂証
皇經集註目錄
本經三卷 一萬二千三十六字。
上卷 中卷 下卷
五品
清微天宮神通品第一 係上卷。
太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咒品第二
玉皇功德品第三 俱中卷。
天真護持品第四
報應神驗品第五 俱下卷。
本經集註十卷 十萬餘言。
首卷 諸真序、前序;附攷義、管見序。
二卷 三卷 四卷 俱上卷註。
五卷 六卷 七卷 俱中卷註。
八卷 九卷 十卷 俱下卷註。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卷上
清微天宮神通品第一
祖天師云:清微天宮,超絕三界,塵染悉淨,虛玄明妙,微不可窮。居三清境,是大天宮,玉帝居也。元始演經,御此妙界,至聖妙用,運化無方,不可測識。經演此義,為最上品,非神智妙慧不能明了,故曰神通品第一。愚按古義云:妙化不測之謂神,周貫無遺之謂通。迺五品之冠,三巷之宗。丹臺契此,全經可曉。
神通品一章
爾時,元始天尊
爾時,者,無極分景之初,太玄開化之始,萬聖良緣妙際,此經將演之時也。元,大也,首也。始,初也。萬聖闡化,肇端於元始。故曰元始天尊。
在清微天中
清微天,解見前。
玉京金闕
紫清白真人云:玉帝所居,白玉為京,黃金為闕,非世金玉,神通妙化,碧天瓊琅,莊嚴官城。故曰玉京金闕。
七寶玄苑
白真人云:七寶者,碧玉、瑤階、琉璃宮、虬文壁、白玉城、丹闕、金色徹照光,迺號七寶。一雲玻瓈、水晶、珍珠、瑪瑙、珊瑚、琥珀、碑磲。玄苑,重玄秘苑也。
玉皇宮殿,陞光明座,
張子房云:元始時臨御玉皇殿,陞大光明玄聖之寶座。
與無鞅數眾,宣說靈寶清淨真一不二法門。
子房云:元始登座,無量真聖來集,故曰與無鞅數眾,宣明玄靈妙寶,清淨無染,至真玄一秘妙,無間無雜,不二之法門。十方集說云:人之元神,性命之宗。是大天尊,清微天界,身固有之。玉京金闕,七寶莊嚴,人人本具,而性命陰陽神氣精又身之七寶。則琅庭玄苑,天人一致。天君泰然,則玉皇光明之座可陞,百體從令,凝神會道,即天尊御座,與無鞅真宣靈寶清淨真一不二之法門也。然道無形跡,了悟明徹,秘臻妙境,若大路然,入之有自矣。故曰法門。
神通品二章
是時
是元始陞座之時。
玉皇尊帝
尊帝,其崇無比,故云然。
與諸天真、飛天大聖、無極神王、靈童玉女九千萬人清齋建節,侍在側焉。
子房云:與,同也。諸,眾也。玉帝同眾天仙真人妙運助化,昇度神通,飛天之大聖、三千大界、無量之外諸天地無極方之神王,少陽梵氣、應感侍啟之靈童,少陰梵氣、宣化傳奏之玉女,大計九千萬之神人。不露神光,歸真元始,清齋持建寶節,侍列於元始光明座之傍。天猷副元帥云:人身有真主元神,靈通不拘。亦有飛天大聖,神氣扶衛一身。無間隙處,亦有無極神王,少陽之玄光,少陰之靈運,亦有靈童玉女。心同於道,則陽剛大數,亦云九千萬,身神朝元。清齋,無貳爾心;建節,身無惰儀。管見云:人與天地一般,當清明不雜。元神御極之時,果如顏子之心齋,如法家之持幢,唱恭無二,則從令天君而道得矣。
神通品三章
於是
於是,就此際會也。
玉帝知時欲至,即於會前,舉六通力,放大光明,遍照諸天無極梵剎,一切境界皆大震動,十方無極一切世界,俱同瑠璃玻瓈,無有隔礙。
梓童云:玉帝知道開玄光,文明將啟,演法傳經之時欲至,即於盛會前,彰舉六通之法力,放普照最大之光明,遍照無量天,無窮極諸天帝神真所居之玄梵官剎、一切神御之境界,皆大震驚而竦動。盡十方無極量一切仙佛之世界,俱同瑠璃玻瓈之寶,光明瑩徹,盡照畢見,無有間隔滯礙不見之處。張紫陽云:六通,視通、聽通、神觸通、神會通、夙神通、預照通,即佛家所謂天眼等六通也。梵剎,仙帝神居,妙麗天上,不依階塵,未嘗毀壞,巍然不拔,凡目難見,故曰梵剎。一切境界,各神所居之境。其境之界,一切世界,不止人間諸界,天境亦謂之世。瑠璃雖有形光,而乘物畢見;玻瓈之寶,無有漏脫,而物無不見。玉帝光明,射盡諸界,幽閤悉輝,豈有隔礙。以如字言者,恐人不省,故比喻而論耳。管見云:人性光明,本無不通,以元神失主,故有隔礙。或聞不見,或見不聞,或知不言,或言不知,或蔽人己,或惑先後,玆不能六通也。若了徹性命,元神時御,則普照天人,表裏洞觸。紫府丹臺,黃庭玄界,身神故址,本有天垣,皆光耀見輝,無有遮滯,盡被光明,豈非玻瓈瑠璃之載物無隱障耶?雖然,道固本明,明之非易,未知不可強,已知不可惑。不先不後,了悟實難。人能如玉帝,觀時至而顯光,復日新而常泰,則大光明終不晦,道其永彰矣。
神通品四章
十方聖眾,並乘五色瓊輪、琅輿碧輦九色玄龍、十絕羽蓋。
雷祖云:十方,四正四隅及上下也。聖眾,十方真聖神眾也。睹玉帝所放光明,並皆乘駕五釆文色瓊玉之輪,琅秀華輿,蒼碧寶筆,九色華光玄龍,十絕無倫之羽蓋。白玉蟾云:五色,青黃赤白黑也。輪,車之兩輪。輿,車也。筆,帝王車駕之總名。九色,青色、赤色、黃色、白色、黑色、紫色、碧色、太玄色、金光明色。玄龍,有龍光象,不見形骸。十絕,十極所無,神奇絕倫,靈鳳祥鸞之羽蓋。道經云:羽蓋,即高柄羽扇。一雲神仙帝真輦行時,有瑞羽法節以為之蓋。後說尤妙。管見云:人秉五行金木水火土之元靈,各有法寶,仙真道成,諸寶擁隨法駕。人能默朝上帝,效法於天,身中神集,正氣呈秀。瓊玉輪、琅玗真、碧寶筆、九氣靈色玄化之神龍、十絕無儔之羽蓋,昔在一身中矣,豈獨天地神聖有哉?噫,惟真得者知之。
神通品五章
麟舞鳳唱,肅歌噹噹,靈妃散花,金童揚煙,讚詠洞章,浮空而來。
虛靜天師云:聖眾駕行,有麒麟導舞,鳴鳳和唱,嘯聲和雅,其歌嗈嗈。天靈妃御,散布瓊花;隨侍金童,輝揚祥煙,讚唱歌詠玄洞寶章,同護神駕,浮凌虛空,而來帝京。十方人云:神帝行駕,有靈童、釆女歌隨,麟舞鳳唱,侍衛童女舞唱,效麟法鳳也。故曰:嘯歌嗈嗈。此說太鑿。神駕行有麟鳳,即今帝乘御看馬之類。況道經有云:天帝行時,龍翔鳳舞。蓋天上太和仙景,自有此意。又雲,龍豹長嘯於山林,則嗈嗈嘯歌。為真麟鳳無疑。不然,舜帝作樂於岐山,何為鳳凰儀而百獸舞耶?觀經味此,當從前說。管見云:人能修道,默順帝則,禮元皇,身中太和,天籟鳴唱,玄脈安適,雅如麒麟之舞,鸞鳳之鳴,嗈嗈可樂。陽精煥彩,陰華呈露,恍見靈妃散花,金童揚煙,秘樂玄韻,即天人讚詠洞章,對越元神。如憑虛御風,是亦聖眾浮空來帝闕也。此人人之同具,惟有志者驗焉。
神通品六章
是時梵天一切金仙、大乘菩薩、四眾八部,承斯光照,皆乘金碧飛雲玉輿,九霞流景,慶霄四會,三辰吐芳,飛香八湊,旋繞道前。雨眾妙花,如雲而下,遍覆會前。
子房云:此時諸梵天,一切大覺金仙、了悟大乘正道之大士、天神魔鬼之四眾、天龍八部,承此光明之照,皆乘金光碧色飛雲寶玉輦輿,所被九霞之服,流散妙景,以慶吉之霄。四眾集會,日月星三辰為之吐芳秀,散飛異香,八埏環奏,眾聖呈此秘妙,旋繞周折於大道之前,雨降奇妙天花,如眾雲之垂下,遍覆蓋盛會之前。麻姑云:梵天,最上寶林瓊宮,凡世未見,隱妙莫窮。故曰梵天。金仙,金剛不壞之仙。大乘菩薩,若觀音大士等。四眾,仙眾、將眾、男神、女神也。或亦分天神魔鬼,俱通。若雲道俗僧尼,非也。蓋天上凡身難至,故不言此四眾。八部,神部、將部、天人天丁部、金剛部、龍王部、夜光女使部、修羅部、夜叉部也。九霞,碧霞、彩霞、紫霞、丹霞、雲霞、煙霞、瑞光霞、景輝霞、普運寶霞。九色玄光,流此異景,蓋衣之光。亦云神之隨形妙好,不專在衣被也。慶霄,雲佳辰,亦云慶覲神霄也。四會,天良會、神吉會、時際會、緣湊會也。不專言四眾之會也。旋繞道前,飛香八湊之旋繞,亦云聖眾旋繞也。如雲而下,遍覆會前,妙花如雲之下,盡覆會前。或專言聖眾如雲而下,太鑿。管見云:人身之神甚多,元神弗御則眾神不呈靈。惟修真之士,默朝真主,萬神恭謁,靈府玄光,諸奇百妙,一一湊顯。元神會前,諸禎列瑞,如祥雲遍覆,我與天上不二矣。
神通品七章
是時帝光遍照諸天,下燭十方無極世界,同玄都境。凡彼人間,上近九天,通接交連,至親至邇。凡彼下方無極世界,山陵坡坂,溝澗溪谷,緬平如掌。六合至邇,三境非遼。天寶臺殿,星羅人間。瓊瑰羅列,朗耀雲衢。七寶欄循,以界道路。玉樹仙花,蒨燦珠寶,景秀丹田,芝草綿覆。
天真皇人云:是時玉帝之光,自此世界三十六天遍照及三千大界之諸天,下照燭盡十方無極量之世界,俱皆光明,同於玉帝所居玄都境界。凡彼各法界人世間,承此光照,無有隔礙,上近於九陽妙化之天。天地人間,通明相接,交互合連,極其親近。凡彼各下方無極世界,高大山陵,崎嶇坡坂,污下之溝澗溪谷,緬然平正,如人手掌。盡上下四方之六合,聯屬至近,三清境界,亦非遼遠。天上珍寶之臺閣殿宇,如星辰明密,羅布於人間,瓊瑤瑰玉,張羅陳列,朗然光耀於雲空衢路。七寶妙成之欄循,以分界道路。玉枝寶樹,仙瑞奇花,蒨燦珠珍之寶,妙景秀輝。丹田瑞芝靈草,綿結覆蔭。石杏林考義云:人王之居曰京都,玉帝之居,妙冠諸天,世所難見,故曰玄都。平時天清地濁,神靈人愚,若不連接,非親邇也。帝光照徹,神機妙聯,故上下連,神人親近也。九天,九上界三十六天,非止九也。山舉高大者而言。陵,丘大阜也。坡,地之失平者。坂,山嶺之崎嶇者也。深長曰溝。山夾水曰澗。水之流注處曰溪。山之大虛曰谷。緬,坦平也。地有山水谷澗,本不平也。帝光覆照,妙意融溢,故盡各世界之地皆平。瓊,美石。瑰,玉類也。紛然並陳曰羅列。雲衢,天端之路。橫曰欄,豎曰楯,即世之排攔也。蒨,華光之顯輝者。珠寶,珠寶之實。丹田,玄都丹陛之田耳。管見云:人身有天地,陰陽之元秘不交,則上下間隔遼異。若元神御光,天輝煥發,則地天泰、上下融,高下曲轉,並親邇妙合矣。身中本有之寶,妙顯神映,與天上何殊?丹田御神之地,奇景秀見,靈孕神芝,綿覆呈瑞已,欄楯仙花,何待遠求。
神通品八章
時彼下方,皆見諸天鈞天妙樂,隨光旋轉,自然振響。又復皆見鸞嘯鳳唱,飛嗚應節,龍戲麟盤,翔舞天端,諸天寶花,零亂散落,徧滿道路。是時凡聖駭異,幽暗開光,天人悅慶,踴躍懽忻。凡夫學士,盡得飛昇,仰觀劫仞寶臺,俯眄紫雲彌羅。是諸世界,一切人民,成臻道炁;白首面皺,皆得化度;紺髮朱顏,少壯幼稚,轉增形容,光澤美好,苦惱痊平,普蒙解脫,安樂快然。天下歌謠,欣國太平。
長生大帝云:當彼帝光遍照之時,各世界下方人民,皆見各天鈞天上秘之妙樂,隨帝光旋轉繞動,自然聲振而音響。又復盡見瑞鸞歌嘯,靈鳳和唱,飛動聲嗚,悉應節奏,玄龍舞戲,祥麟旋盤,翱翔舞動於天端。諸天上珍寶之花,紛零飄亂,布散降落,周遍充滿於諸界道路。此時凡夫聖人,皆震駭驚異,幽隱黑暗,盡開光明。天神民人,並皆豫悅喜慶,踴躍鼓舞,懽暢忻樂。無知凡夫、學道士人,皆得神遊玉京,飛昇天上,仰觀劫仞高隆諸寶之臺,俯眄紫雲覆映彌羅之界。是諸世界,一切諸人兆民,咸皆臻於道炁妙化之域。白頭皺面之老,盡得化度為紺黑之髮,紅朱之顏。少年壯夫,幼小童稚,轉增加華麗,形容光輝,潤澤粹美奇好。眾苦諸惱,痊泰安平。普三千大界老幼,盡蒙悟解超脫,安逸喜樂,心意快然。各天下皆謳歌誦謠,欣樂國運之太平。雷門使者云:鈞天妙樂,金為八音之首。上梵玄韻,不毀之金元。諸韻諧和,無亂無毀,聲律之宗。一雲,不調自勻,世所希聞,故曰鈞天。又雲,大造為洪鈞,道化妙運,自然太和,天樂之妙,是大造之化,故曰鈞天。踴躍懽忻,手舞足蹈而喜也。八尺曰仞。天之寶臺,歷眾劫難毀,非可磨消者,故曰劫仞。仰觀,舉目觀。俯眄,低首顧視也。紫雲彌羅,黃老寶境,非俯視者對寶臺言,若有俯仰之義。紺,深青揚赤色。紺髮,即今言綠鬢。管見云:人有陰陽,身分上下,上炁常清,下氣常濁。惟氣問而不和,則上、妙不見不聞,而衰損弱虛,遂乘以息。人既符大道,會元秘,輝妙景,則真聞秘音,真見玄化,鈞天雅奏、麟鳳龍鸞,悉顯奇矣。瓊花飄瑞,周徹美觀,陰陽氣承佳鬱,神若驚駭。一切幽閤光明,上下和暢,即天人之踴躍懽忻矣。陰消復,妙意昇玄,是凡夫學士盡昇也。上瞻碧寶之臺,俯顧通玄之境,國富民安,氣和神泰,衰者壯,平者泰,不足者有餘,易筋換髓,終保太和,周身順熙,快此妙化。非老者返少,少壯增好,天下歌謠,欣國太平之義哉。吁,此實理也。達者味焉。
神通品九章
當爾之時,神風遐著,萬炁揚津,天震地裂,枯骨更生,沉屍飛魄,皆得復形。酆都鐵圍,長夜九幽,即時破壞,地獄苦魂,化生諸天,三惡道苦,一時解脫。時諸罪眾,以斯光力,得生十方諸大天宮。
魏伯陽云:當天下歌欣太平時,帝德神風,遐遠鼓著,妙有萬炁,揚太和津。乾發生機,陽剛行健,天震玄輿;坤開成運,陰柔效順,地裂靈幽。已枯之骨,更復迴生,沉滯之屍,渙飛之魄,皆得復形,無拘無散。冥府酆都,大鐵圍山,大鐵圍城,冥冥長覆,九幽黑獄,即時破壞,無復暗蔽獄禁。諸地獄中,受苦幽魂,俱化生諸天。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苦,一時解脫,業冤永除。時諸亡獄,受苦罪眾,以斯玉帝玄瑞,道光燭照之力,得生十方世界,玄霄之上,沖漠之表,諸大天官。愚按:鼓萬物者,莫疾乎風。帝化玄通,神神無盡,遍徹法界。蒙受者,不識不知,故曰神風。一氣有景色,無實形,奚雲揚津?炁之所通,帝德默運,太和洋溢,浹洽津濡,故曰揚津。一天震,非言雷,陽德亨也。出乎震以施生。一地裂,非崩裂,地道卑而上行,陰定陽復,露成育之妙,不閉塞,而地藏發泄,故云裂。一桔骨更生,非杇骨再起,心死形稿者。悟道知真,回陽換骨,人中之仙,枯骨再生也。一魄在人身,樂人死,享祭祀,生不明道,塵識染累,神離形死,魂消魄散。或自執,或墮罪獄,渙飛魄精,幻變漂淪,惡孽飛魄。復形,魂靈魄聚,不致漂沉,驚禁罪苦、一切冥業。一酆都鐵圍,嚴固難開,悉由罪魂自障蔽。帝光玄照,一燭罪滅。不見天日,長夜九幽之獄,悉開光明;酆都鐵圍,即時摧壞破盡,獄苦罪眾,得生天上。三惡道苦,亦即解脫。彼時承光罪眾,仗此道力,生十方大天官。夫人之生,神具形全,肖形天地;陰陽五行,性無不備。本太和貫徹,清浄無染,至知誘物化,認假為真,塵勞染著,攀援妄想,一有執恃,牢不可破,欺蔽日久,無復開明,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倏臨驟懼,心無定見,忙忙不止,私慾苦心累身,語之不省,即沉屍飛魄,酆都鐵圍,黑獄幽閉也。若絕欲忘私,使天君泰然,沖和澄徹,鼓巽風,周太和,全浩然,洽道脈,即神風遐著,萬炁揚津,陽施陰受,交泰回陽,消無量之苦,除不盡之塵,破歷劫之迷執,脫暗昧之業趣。即天震地裂,枯骨更生,沉屍飛魄復形,酆都鐵圍九幽即時破壞也。陰消陽長,欲盡理還,易濁為清,精氣化神。脫五苦而融五氣,默朝元官;浄三業而證三元,上登紫府。即地獄苦魂,化生諸天,三惡道苦,一時解脫,罪眾時承光力,得生諸天宮也。生世間者,思之寶之。
神通品十章
爾時,玉帝即分其身,徧於諸大天宮,令諸天宮自然化現,白玉為京,黃金為闕,七寶玄苑大光明殿具光明座,幢節旛蓋,異寶奇花,徧布是處。爾時,玉帝即以所分之身,徧於是處,白玉京中、黃金闕內,七寶玄苑大光明殿光明座上,普為十方演說清淨解脫之道。
鐘離帝君云:彼放大光明時,玉帝即分化法身,遍及於眾大天宮,令各天宮自然化現。白玉京城,黃金闕庭,七寶莊嚴玄苑,皆如玉帝所居。大光明玄殿,備具大光明寶座,玄揮法幢,節旛華蓋,珍異妙寶,奇麗天花,遍布滿各大天宮之處。爾時,玉帝即以妙分之身遍在各大天宮,神化玉京金闕玄苑之中,御大光明殿,陞光明座上,諸神座俱有光。元始玉帝演法寶座,其光尤妙,至大莫量,最神難言,妙勝佛家法王座。故帝化身陞此座上,遍為十方世界演說其真清真淨、悟解超脫之道。演,演明、陳其義也。管見云:人之元神,靈通不拘,無所不到,本同玉帝之妙化;紫府丹臺,本同天上之神宮;瑞芝靈藥,本同天上之寶花。人惟牽於世利,元神失主,遂不能周流徹貫,觸處呈靈,喪我清靜之真,不得解脫之道。若保真合道,默禮神王,則靈運普通,周身遍滿,即玉帝分身遍諸天宮。凡身達妙,至寶呈奇,珠樓、寶殿、瓊宮、瑤臺,即天上金玉京闕七寶玄苑也。神宮丹臺,即光明殿光明座也。氣和脈暢,光動霞揚,即幢節旛蓋。神芝之秀,又同天上奇花也。元神御,宰丹臺,敷靈顯秘,即玉帝以分身遍各天宮,同時登座說法也。吾之真性,歷劫不壞,無二無雜,無拘無間,本清靜不染,脫落自然,大明不昧也。能神御敷靈,則遍一身皆玄化。周三千無拘我,明了因緣,不昧實際,表裏瑩徹,窮神達化,即玉帝演解講明清靜解脫之道,教化各世界也。達者味之,自識此義。
神通品十一章
時化玉帝,各以無量天真大聖、妙行真人、靈妃玉女侍列左右。是諸玉女,顏容妹妙,端麗奇特。天珍異寶,莊嚴身相,言音清徹,眾所樂聞。是諸玉女,其身復出微妙解脫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徧諸天極妙樂土及諸大地一切福處。
王母云:爾時,遍諸天宮化身玉帝,各以無盡量天上諸真神通大聖、靈運變化、妙行莊嚴之真人、靈通仙妃、護聖玉女,侍立分列於左右。此眾玉女,顏面形容,姝美奇妙,端正華麗,神奇特邁,天珍神異之寶,莊嚴身之形相,言語音聲,清明通徹,大眾所樂聽聞。是眾玉女,其身邊復發出玄微神妙、大解脫自然之馨香,此香芬芳鬱馥,周遍充滿於眾天宮、極神妙快樂之淨土,並遍及眾大地世界一切福會之處。考義云:妙行者,人有諸善,不假強為,功德不窮,本於自然而成真人,則神通莫量,故曰妙行。靈妃玉女,陰梵妙氣變化之神,拱衛帝真,凡天上神女皆如是稱。無欲無累,與魔女不同。德功俱備,貴美尊靈,純潔永無間雜,故曰靈妃玉女。非專言帝后。是諸玉女,是此也。顏容姝妙,姝,美也。端,莊正也。麗,華澤也。奇,神妙罕見。特,超絕眾美,世無比倫也。天寶莊嚴身相,天上妃女,玄光神化,妙寶莊嚴,其體其容,世所未見。言音清徹,言,言語。音,音聲。清,聲語分明。徹,通遍周聞也。微妙解脫自然之香:妃女了悟,得大解脫,玄機難窮,神妙莫量,不待造作,自然馨香。且不知其香從何而生,故曰微妙。是香芬馥,芬,香美氣布揚也。馥,鬱然馨香盛著也。周遍諸天極妙樂土,周,悉及也。遍,廣被也。極,甚也。各大天宮,侍衛玉帝化身之玉女,香不止及一處,皆遍及各世界諸天,甚妙無苦樂土。大地,盡山河世界而言。福處,有世界則有生成,故曰福處。或雲恭敬精信,然後得聞異香,各世界承玉帝光,皆生信心,得遇靈妃玉女妙香,故曰福處。此亦通。
六道一切眾生,聞是香者,普蒙開度。所謂天道、人道、魔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若諸天道,ㄧ切天人,或有能聞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消除,轉增天福。若諸人道,王臣、兆庶,或有能聞是此香者,即得人天長壽之樂,身或滅度,乃得脫殼屍解之道。若諸魔道,一切諸魔,或有能聞是此香者,安處天宮,鬥戰之苦,各得休息。若諸地獄道,一切罪魂,或有能聞是此香者,離地獄苦,得淨土樂。若諸餓鬼道,一切餓鬼,或有能聞是此香者,即得飽滿,無飢渴惱。若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聞是此香者,脫畜生苦,得智慧樂。
救苦天尊云:六道中一切眾生,聞是靈妃玉女自然之香者,普皆蒙受開化拔度之惠。六道眾生,所謂各天上人道、世界人天道、諸魔道、冥府地獄道、窮魂餓鬼道、業報畜生道,四種民天下一切諸天界之天人,或有能聞是靈妃玉女自然之香者,五衰四相之苦永得消滅除去,轉增益天福之樂。若大地一切世界諸人道中,帝王臣宰、兆民眾庶,或有能聞是此自然之香者,即得留形住世,享人天長壽之樂。身或入滅超度,即得脫殼無拘、屍解仙化之道。若諸世界各天、諸魔道中,一切魔王、魔民、魔女、諸魔精類,或有得聞是此自然香者,安然附處天界別宮,爭鬥戰伐之苦,各得止休寧息。若諸世界冥途、地獄道中,一切有罪之魂,或有能聞是此自然香者,即能脫離地獄之苦,得生淨土樂地。若諸窮魂餓鬼道中一切餓鬼,或有能聞是此自然香者,即得飽味滿腹,無有飢渴惱恨。若諸畜生道中一切業報畜生,或有能聞是此自然香者,即能脫離畜生之苦,得生智慧聰明之樂。薩真人云:六道,道猶路也,在六般途路中受輪轉,故曰六道。首言天道者,天有三十六稱,最上四天,號曰種民,七寶九宸諸天仙所居,佛家雲不退轉之地。種民之下,有四崇秘天,佛家雲四梵天也。崇秘天下,有四忘象天,佛家雲四禪天,即無色界也。忘象天下,有色界十八天。色界十八天下,有欲界六天。一世界有三十六天,各世界俱同。四種民天,虛無妙有,妙化玄神,永無毀淪,止有上聖真仙御居,並無天人,不在天人道數。四崇秘天,塵染方淨,略化未神,未臻大乘。雖冠人道,大劫亦不能免。無色界、色界、欲界。諸天人,天身高大,形如白銀,不依日月之照,自有光明。日月天天人身高五里,其上漸加,至於百數,由旬之高,由旬四十里。道經云:踰舍也,衣六銖二錢五分重之天衣,頭有自然珠冠,目不舜,頭不俯,立不倚,眼無淚,身無困憊。若不悟大乘,天福受盡之日,珠冠碎,目瞬雨淚,身屈形憊,五般衰弱,四不美相見矣。若承自然之香,精信恭敬,悟其妙香之由,頓契大道,不從外聞此香,遂得了悟,是曰能聞。五衰四相,永得消除。永,終也。終免衰相之苦,轉增天福。轉轉進益,天福無窮,不退盡也。人道不同,有陰陽老少,有貴賤貧富,有聖賢智愚。不得大道,壽算不長,死之甚難,屍不能化。若各世界,帝王宰臣、大小臣僚及兆庶諸民。千萬曰兆。庶,眾也。兆庶盡人民而言,極語其多也。若能承自然香,了悟大道,亦能善聞馨妙,即得人天道無拘礙長壽之樂,縱或滅度,亦祕妙脫軀殼,屍解仙化矣。脫殼,或坐脫立亡,或投胎奪舍。屍解,或此已死、又顯身於世間,屍魂並去;或假死而上昇。若諸魔道,魔類不同。若唃嘶囉與天帝爭衡,鬥亂天官。修羅宄逆等。一切魔途,或好戰爭,或作幻厲,居處不安,常無休息。此魔等若聞自然妙香,能悟道真,則改邪從正,居處安然,守其素位,在天別官,不樂紛爭,鬥亂戰伐之苦,各得罷休止息。鬥戰苦者,鬥亂必傷,戰伐必殺,互勝互敗,交為寇讎,所以雲苦。各得休息,神雖不侵魔,為魔所亂,亦必應變伏魔。今魔聞香悟妙,安處不爭,神亦無事,神魔悉安,故言各得休息。諸世界地獄,不止一名,曰酆都,曰血湖,曰血峽,曰寒冰,曰火車,曰刀山,曰劍樹,曰愛河,曰制心,曰鐵床,曰風刀,曰鐵狗,曰銅蛇,曰鑊湯,曰鋸解,曰磨,曰剝剔,曰泥犁,曰拔舌,以及三十六獄。一切受罪之魂,本難離地獄囚刑之苦。若聞此自然之香,即能了悟,遂得超脫,出離地獄諸苦,得生清淨樂土。諸餓鬼、歷劫窮魂久繫鬼籍,或細頸大腹,或首大腹獈,或咽喉蔽塞,或食炭吞煙,或餐鎔銅,或啖鐵丸,累世不聞漿水,不遇飲食,餓餒渴痛,雖常憂懊。若諸世界,如是餓鬼道中一切餓鬼。聞此自然之香,即能悟道,則道味充腹,即得飽滿,消除飢渴,開明喉咽,永無餓惱。諸畜生道,卯化濕耎蠢動皆是,不專言禽獸也。畜生者,雖畜養於天地之問,無有智慧,業報多苦,雖苦難脫。各世界一切畜生,若聞自然妙香,即能悟道,則得此解脫,業報即盡,脫離畜生之苦,得聰明智慧之樂。畜生非無知,不能言道,不能體道,形異神殊。或豢養乘御,或漁獵殺食,投陷阱,充庖廚,茹毛飲血,皮骨悉盡,最苦難言。聞香即得智慧,皆帝光法力也。管見云:上兩節俱一意。人身元神,總御陰陽,真聖妙行,靈妃王女,皆所有也。神氣精血,太和之中,本有妙香,解脫自然,微妙難窮也。氣之偏正,非狂愚自分,亦有六道,惟天君不泰,則為五行所拘;念頭不斷,紛紛擾擾,為陰陽所制。是亦受六道輪轉者也。睹己身六丁玉女之美,聞太和解脫自然之香,明徹大道,使元神常煥,即睹帝光而仙化者也,永脫塵凡,不為身拘,是亦永脫六道之苦矣。達者味焉,自識兩節之意。
神通品十二章
爾時,諸生天罪眾,既得生是勝天宮已,緣承慈光攝受之故,便得覺悟,各各明了罪福因緣,與諸眷屬,作天伎音計,其倚切。藝也。一本作伎字。之豉切、渠紀切,與也。伎字當從。樂,來詣帝前。是諸眾等,各各含悲,俱發聲言:臣等前後經千劫萬劫,不見三光,常處黑暗,三惡道中,多受苦惱。伏蒙上帝方便放光,愍救我等,皆生天上。是諸惡業,悉皆滅盡,無諸繫滯,皆得往生,仰朝上帝,各到道前。是諸生天一切罪眾說是語已,稽首復位。
葛仙翁云:爾聞香脫化時侯,諸地獄餓鬼等途、一切生天罪眾,既蒙自然妙香,得生是最勝天已,因承玉帝大慈光明攝受之故。攝,接引保持也。受,接引魂神,召之皈真也。帝放慈光,妙化真香,攝受諸罪眾,即便得覺悟大道。覺,知其所以然也。悟,徹通也。罪眾覺悟,脫其三惡道趣,各各明通了徹,深知罪福因緣。風根曰因。有因則有果。由來曰緣。有緣則有業。罪眾既明罪業福德因果緣故,與諸親春屬類。與,同也。罪眾,或魔或鬼,或業畜,各有親黨統屬。既生天明道,與春屬舉作天上伎藝妙樂。天伎,以藝字解者,言其妙無不通耳。來詣帝前,詣,至也。是諸生天罪眾等,各各包含著悲的意思。俱發聲音言說:臣等前前後後經歷大劫小劫,千千萬萬,不見日月星之三光,常處陰黑幽暗之地,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中,多受罪苦悲惱。伏蒙上帝,伏,鞠身俯伏地下也。蒙,承受仰被之意。言伏蒙『,以卑承尊,當作是言耳。後凡言伏蒙,倣此。蒙上帝普行方便,放大光明。方便者,普著道妙,令人得便益,故曰方便。慈光既放,憐愍救拔我等,皆得生於天上。是諸惡苦業報,悉皆除滅了盡,無諸牽繫滯絆,皆得往生諸天,仰朝玉皇上帝。各得到元始至尊大道之前。是諸生天一切罪眾說是言語已畢,稽首復歸原侍立的地位。愚按:人秉陰陽,與天地本來相同,溺於利慾,污陷真心,長惡不悛,以報應轉輪之事為無,是不知罪福因緣。故妙和真意無有,蔽於塵俗之綱,貪嗔癡妬,狂亂悲喜,嗜慾求名,不見了期,是常處黑暗,如地獄、餓鬼、畜生之在三惡道中也。晝夜熬煎,亦與諸罪眾多受苦惱一般。是即惡業不盡,有繫滯不得生天之罪眾也。元神御,天光發,則一身陰氣、雜意惡趣皆復正氣,而昇九陽境界。知善惡凡聖之關,捷於影響,報應昭然。即泄太和之韻,呈靈秘,禮元皇,是即生天罪眾承帝慈光攝受,各明罪福因緣,與諸眷屬作天伎樂,來詣帝前也。陰氣消,雜念忘,惡趣淨,易惡為善,皈神皈命,悔悟懲創,自知作惡不祥。不悟大道,如同面墻坐井,寔無所見。蔽於參三貳二之途,遂多憂懼。惟元神御瓊臺,降真引靈,妙發玄輝,化陰全場,了脫塵凡,永無牽累,心同於道,默朝上帝。是即罪眾含悲,自言累劫憂暗之苦,伏蒙帝光愍救,免惡業,無繫滯,往生朝上帝而到道前也。此本天上至神妙化。近取諸身者,以道本在身,欲人反觀實踐耳。故稽首復位以上四句,不復贅言。達者詳焉。
皇經註解卷之二竟
皇經註解卷三
嗣漢五十代天師大真人張國祥校
狀元方外隱江西吉水羅洪先閱
山東濟南小兆臣周玄貞集
神通品十三章
爾時,玉帝出大妙音,普告十方諸天聖眾:汝等諦聽,此諸罪眾,曠劫以來,縱無明性,造十惡業,六塵徧染,三業縈纏,肆意任心,曾無覺悟,陰罪陽過,日積月深。背道違真,順邪棄正,舉心運念,動結愆尤。遂使命過之後,身落三塗,不得解脫。若非今日,遇是法筵,何由出離?
紫微大帝云:當光明攝受之時,玉帝發出大妙音聲。大妙音者,清徹響明,遍及三千大界,一切皆聞,至妙絕倫。故曰妙音。普告諭十方各世界諸天帝、聖真神眾云:汝等諦聽。汝,爾也。諦,詳審真聽也。玉帝教諸聖眾諦聽己之訓,遂言此諸三惡罪眾曠劫以來。曠,廣遠也。罪眾從歷劫以至此時,縱放無明之性。性本靈明,縱情恣慾,狂惑悖亂,任意想為,不復本然靈覺妙體,故曰無明性。造十惡業障。十惡者,身三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心三惡業,貪、嗔、癡;口四惡業,兩舌、惡罵、綺語、妄言。十惡積愆,遂政業報,故曰惡業。六塵遍染。六塵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淨,謂之六塵。或雲,財、色、名、食、睡、自便私心,共為六塵,亦通。身之內外,皆受塵污,無些清浄,故言遍染。三業縈纏。三業者,身、口、心之三毒惡業。或雲,往因夙業、見在愆業、未來充業,亦通。縈,旋也。纏,約縛之意。積業重累,若繩鎖縛人,不得脫身者,故曰縈纏。肆放意思,不知收斂,任從心志,不知點檢,縱情為惡,曾無知覺悔悟之期。人不見聞,自己獨知,幽隱過惡之陰罪。眾所聞見,不能掩飾,錯誤不改之陽過。日日漸積,月月益深,背了大道,違逆不從真理,順從邪途,棄捨正道。舉起心意,運發念頭,無誠正之功。隨妄動之機,結成僭愆過尤,遂使命終亡過之後,身落地獄、餓鬼、畜生之三塗,不得解悟超脫。若非今日遇此妙法會筵,何因由得出離業苦哉?愚按:人身神氣,分陰陽清濁。任陰趣,縱濁惡,順邪念,棄真意,故釀成愆惡,難脫業苦。積惡之久,不知其業報由來,所以不覺悟也。元神定居,妙意震敷,周身承靈,默契重玄,陽長陰消,謝愆滅罪,與道合真,皆由妙覺大悟,識愆罪之緣因耳。古人以致知為入門,良有見矣。況人性無二說,善惡皆由心。無明性即法性也。故遮蔽為凡,了悟為聖;聖狂之分,間不容髮。人能攝情歸性,命定神靈,達理欲之幾,知塵惡之自,頓脫業苦,默契重玄,即玉帝出妙音告十方縱性造惡之因,業類遇法筵而出離三惡道也。若以無明性為累,離此求真,是分二途,則不得會一達妙矣。學者玩之,自知超凡之要。
神通品十四章
爾時,諸天化身玉帝即以神通,不動其所,移接天人,皆令得至清微天宮玉清聖境元始會下。是諸眾等,不覺不知。是時天尊及會眾等,見是十方玉帝化身,普皆來集天尊會前,如無邊明鏡,照諸影像,互相容入。時諸大眾,稽首瞻仰玉帝化身,聖中最尊,增長清信,益加志樂。心無退轉,起大堅固。
天皇上帝云:爾大慈光明遍攝受之時,各大天宮化身之玉帝即以大神通,巍巍不動。其所攝受神光妙移接引諸天諸人,皆令其得至清微天宮、最上玉清之聖境、元始道祖會下。玉清者,尊貴無比,大清靜虛秘之天。聖□ 境者,至真所御,虛無妙有,諸神未易至,不退轉之地也。元始會下,非大神聖、際良緣者,不得覲承瞻仰。當演經時,諸天人俱至,迺玉帝神移慈接,使令得至耳。是諸天人大眾等,不覺不知其因何自,而幸至元始會下也。是時天尊,乃元始天尊。或以為各天帝,非也。元始當此時,及會下大眾等,見盡十方玉帝化身,普遍皆來集會,在元始盛會之前,顯列不礙,如無邊量眾大明鏡,照諸眾等形影體像,互相含容無礙,攝入無遺。此時諸大眾五體投地,頓顆稽首,瞻視快仰玉帝神化之身,聖真中最尊崇者。玉帝為諸佛聖師,萬天帝主,故曰最尊。增長清潔誠信之心,更益加篤志慕樂,重道皈真,必志不改而後為誠,必真喜樂大道而後為皈奉也。大眾快睹玉帝之妙化,心悅誠服,故曰益加志樂,傾心皈依。無退毀轉移之意,起大堅固服膺之誠。心有退則不堅,心有移則不固,不堅固,非清信志樂矣。惟瞻仰玉帝,心無退轉,則是發起最大堅固不改毀之真志,永皈大道者。愚按:人之神氣,清濁同源,妙化無二。心不同道,雖導引搬轉,終非正途。故神不凝,靈不見,不能秘化呈奇耳。若元神凝真,妙攝眾有,俾默朝真帝,會神玄宮,真如自在,不假作為,即眾化身玉帝神通不動,移接天人,至清微天元始會下也。氣精玄會,默順帝則,不識不知,元神運靈,照身眾妙,不拘不漏,即大眾不知覺,神昇上界。元始及眾見帝化身咸集,如大明鏡,眾光彰照,諸像互相容入也。氣精投神,會秘皈真,無染無偽,快樂自如。一得永得,不毀不淪,即大眾瞻玉帝化身,知其最尊,增清信,加志樂,無退轉心,起大堅固也。學者密體之,自見其妙。
神通品十五章
時,諸天人邇得生天,忽睹天尊勝會道場,清淨第一,無為功德之所莊嚴,踴躍歡喜,一時作禮,歎未曾有。爾時,十方諸化玉帝俱復一體,坐法座中,法筵清眾俱願欲聞玉帝本行修證,未敢議問。
張果云:玉帝化身普集之時,諸天天人近邇得帝慈光,神昇太玄,得生清微天上。忽然睹見玉帝大天尊,最勝良會,大利益道場。勝會者,凡人之聚見曰會。會上有限的利益,則不可言勝會。元始演玉經,玉帝顯慈光,各法界眾等普集,神鬼人物永霑大利。開三教之泰運,揚萬法之玄宗。迺法筵之最良極佳。歷劫諸會,難與比對,功德最上,永無毀淪,故曰勝會。會上元始讚玉帝之德,傳至真之法,最上一乘,普度世間了悟,故曰道場。此勝會道場,絕無塵染,虛潔妙明,是清淨第一。玉帝之妙化,出於自然,普濟永利之玄功,不假作為,沙界蒙恩,永劫被澤。玉帝未嘗有心,元始未嘗著意,萬天讓功,諸佛讓德,良緣妙會,功化普彰,真無為功德之所莊嚴。天人睹此,快樂無極,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踴躍歡喜。一時法會大眾五體投地,作禮稱欺,言自歷劫來,未曾有此妙化勝會道場也。此時十方世界諸化身玉帝,俱還復作一體,坐在大光明法座中。法筵會上清淨之大眾。言清眾者,此時乘帝光,上昇夙塵頓消,絕無染著,故言清眾。大眾見玉帝之化身顯於各大天宮,一切世界,悉被光明。今在元始會前,復為一體,分化不見其不足,一體不見其有餘,倏分倏聚,神妙難窮,不知何因。有此神通,眾等念是,俱願欲聞玉帝根本行持、修真證聖之由,未敢擅議請問。愚按:人之一身,神氣滋衛,脈胳貫串,表裏相附,虛靈妙應,動靜互根;本一分而萬,萬歸一源也。人惟氣拘物蔽,貪圖妄想,則明者昏,靈者滯。間有學道濟世,而小智私仁,矯假功德,恩惠有窮,豈足言道。若善始不善終,善作不善成,或勉以支分,強作把柄,或聚或散,雖若靈通,亦非道妙。果能真知了悟,公溥明通,寂感悉定,並無將迎之擾;靈運默會,不假推運之勞。道機妙存,人心退聽,濁而返清,滯而返靈,獨覺真得,怡然快樂,脫拘蔽,妙日新,即諸天人生天,睹天尊道場清淨迥超,無為功德莊嚴,躍喜作禮,欺未曾有也。斂萬歸一,天君御極,即十方化身玉帝復一體坐法座中也。若清眾願聞帝行,未敢議問,則說經根因,固不可作己身言也。學道者秘會之,則妙理自見矣。
神通品十六章
於是,天尊普告四眾言:往昔有國,名號光嚴妙樂。其國王者名曰淨德。時王有後,名寶月光。其王無嗣,嘗因一日,作是思惟:我或作帝字讀,或作朕字讀。此王自言。不可作帝字。過去前劫。亦未嘗稱朕字。還作我字讀為是。今將老,而無太子。身或崩歿,音木,亡也。社稷九廟委付何人?作是念已,即便敕下,韶諸道眾於諸宮殿,依諸科教,懸諸旛蓋,清淨嚴潔,廣陳供養,六時行道,徧禱真聖。已經半載,不退初心。
星主大帝云:當清眾欲聞玉帝修證妙因之時,於是元始天尊普遍告法會下四眾言,往昔過去浩劫前,有國都,名號稱作光嚴妙樂。其國君王名號淨德,其王有皇后,名號寶月光。其王無繼嗣儲君。嘗因一日間,想念此事,作是思慮圖惟,自言我今將至老死,而無有太子。己身若或崩歿亡去,天子為天下主,不敢言死,稱之曰崩,如山崩大變也。社稷九廟,委託付與何人?社,土神;稷,穀神。國以民為本,民以土谷養生為天。社稷之神迺至重者,故君有天下,必言社稷九廟者。有國必有太廟,始祖、繼始祖傳己支之嫡祖,三傳之祖,繼三傳之祖,太高祖,有天下之高祖,曾祖,祖父。始祖在中,其後左昭、右穆分列,共為九廟。人以宗嗣為重,況國君有天下,又大不同。故王慮無太子,社稷九廟無託。作此想念已竟,即便傳下敕旨,詔諸道門清眾,於各官廟神殿中,遵依道法,祈禳諸科教品,懸諸花旛寶蓋,齋明盛服,肅建壇場。內外始終,恭虔不亂,極清淨威嚴明潔,廣多陳設供養品物。於白日六時辰中,行香演道,遍歷官廟,禱祝仙真神聖。已經及半年之久,王益虔誠,不退悔始初立道場祈禳之心。愚按:人生此身,性得天地之理,形得天地之氣,得父精母血,有此身體。得日月照臨之光以為明,得皇王水土以為生,得聖人之制以為守持,得先知先覺之師友以為進益。有道,則位天地,育萬物,入聖超凡,生死無拘。無道,則萬事瓦裂,遺臭不止,釀成業愆,報復不已。成聖,則身滅理存,與道同久,即子孫相繼,祭祀不輟。為凡,即無子息,絕祖祀也。聖凡之等,相判若此。凡聖之關,相去幾何。人能知身之關係若此其重,知生我不偶,莫負此身,知四恩之當報,識五常之非輕,盡倫理,明庶物,涵養用敬,進學以知,厚重堅固,聞善必行。晝夜點檢,善保始終,不愧屋漏,無息至誠,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俟聖不惑,無一息少懈,生順死安,還造化舊物,身後澤名,彌久彌光,即光嚴國王祈太子,行道不退心也。
神通品十七章
忽從一夜,寶月光皇后夢太上道君與諸至真,金姿音資,態也。玉質、清淨之儔音酬。駕五色龍輿,擁耀景旌,蔭音印,陰覆也。明霞蓋。是時太上道君安坐龍輿,抱一嬰兒,嬰兒當作金容字讀。身諸毛孔放百億光,照諸宮殿,作百寶色,幢節前導,浮空而來。是時皇后心生歡喜,恭敬接禮,長跪道前,白道君言:今王無嗣,願乞此子為社稷主。伏願慈悲,哀愍聽許。爾時,道君答皇后言:願特賜汝。是時皇后禮謝道君,而乃收之。皇后收已,便從夢歸,覺而有娠音辰,姓也。懷胎一年,於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於王宮。
廣生帝君云:光嚴國王祈嗣,不退初心。忽然至一夜間,王妃寶月光皇后夢見太上靈寶大道君與諸至聖真人,金光姿容,玉潤體質,清淨神光之儔侶,乘駕五色龍載之輦輾輿,擁簇光濯妖景旌節,蔭罩明輝霞光寶蓋。是時太上大道君安然坐在五色龍輿中,抱一嬰小神兒,其兒身各毛孔內,放出百億萬祥妙之光,照映王之各官殿,作百寶莊嚴之景色。法幢旌節在前導引,浮凌虛空而來。是時月光皇后見道君抱此神兒,心生歡喜,恭敬迎接,盡禮長跪於道君之前。或作道路前,非也。上白道君言:今臣國王無有繼嗣,願乞求此聖子為本國社稷之主,伏願道君著大慈悲,哀憐愍恤王之無嗣,聽臣之請,許降此子為後。彼時道君答皇后言:願特以此子賜汝。是時皇后盡禮,上謝道君,迺將此子收之。皇后收子已竟,便從夢中歸來,遂覺腹中有孕。懷胎一年,於丙午歲正月初九日午時,誕生玉帝於光嚴妙樂國王官中。愚按:人之生也,有氣質形體,則有倫理性命,身任綱常之重,生負參兩之責,高大光明,靈通自在,身非委形,生非輕易。本金質玉相,清浄不染也。惟暗昧食妄,輕慢天寶,不能會神妙,孕玄靈,漫喪吾家至珍,委此身於無用,縱少知自愛,而見道弗明,用功非實,詐善拚惡。多金質其外,而敗絮其中。遂使一己之身不能自保,天爵良貴,厥美弗彰,何以踐形盡性,使我之真主不頹哉?若悟生死之玄根,契天人之秘要,洞曉陰陽,深達造化,認宗祖,識父母,見生我之在坤,明種我之在乾;融金液,純玉煉,得妙於恍惚,會玄於渺冥,以虛無之神神,孕妙有之真真;結靈胎,產聖子,俾生我者不虛,長我者非徒,金筋玉骨,脫化形神,已枯復榮,永延未艾,即寶月光皇后夢太上道君,與諸真清浄之儔,抱聖兒賜後為社稷主也。夫人一也,悟則仙,不悟則亡。能識月光皇后祈子之義,可以悟道矣。
神通品十八章
當生之時,身寶光燄音焰,充滿王國;色相妙好,觀者無厭。幼而敏慧,長而慈仁。於其國中所有庫藏,一切財寶,盡將散施,窮乏困苦、鰥音官寡孤獨、無所依估、飢饉音謹癃音龍殘,一切眾生。仁愛和遜,歌謠有道,化及遐方,天下仰從,歸仁太子,父王加慶。
無上元君云:當玉帝下生之時,身放百寶光燄,充周遍滿於光嚴王國。容色形相,奇妙美好,觀看者永無厭棄之心。幼而童稚時,聰敏智慧;漸長成時,慈悲仁德。於本國中倉庫府藏所貯一切財物寶貝盡將發散施捨,盡將字意施捨不拘多少,無吝惜心,若將盡散了的一般。如作將財盡捨,是不顧君親國家了。玉帝生知,安行之至聖,豈有此太過之事?讀者詳之。帝施庫藏,非繼富貴者,與那無財力貧窮窘乏之人、幽閉無奈、危困苦楚之輩、無妻之鰥夫、無夫之寡婦、無父之孤子、無子之獨民、無母靡有所依賴者、無父靡有所瞻辜怙者,當谷不熟之飢年,菜不熟之艱饉;或疾病衰癃、傷敗殘廢之等,一切艱難眾生,皆受玉帝賑恤惠濟,且又恩德出於至誠,非徒外為。仁厚慈愛,溫和謙遜,天下被其澤,感其德,皆稱歌誦謠,美其有道。自畿甸達之要荒,功化及於遐遠之方,天下瞻仰景從,歸服仁德之太子。歸,猶與也。《論語》云: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蓋求道即得,效本速大。玉帝生而神異,長大慈仁,天下有不歸心哉?自是帝德既著,四方悅服。他日聖明至治,從今為太子時已見。故其父王不但生帝之時歡悅,觀今日太子有道,心上益加喜慶。愚按:人生天地間,有此身,則有正真生氣,有正真生氣,而後可以為人。此真氣在天地則為妙理,在人身則為浩然。真氣玄靈,光明自在,照徹古今,並包法界。人具此義,本無困苦艱危,取人厭惡也。但降之在天,棄之在人,繼善成性之真,視為泛常不急之務,不能全正理以孕真靈,養妙機以成神化,暗蔽不明,嗔妬不道,貪利圖名,聚斂不已,不慕道德,不恤貧困,傲慢自賢,招集謗毀,是害正氣,餒浩然,自陷於凡愚,不能入聖也。若保全太和,凝融秘意,聖胎露寶光,神嬰發妙景,漸演玄神,靈化無礙,泥塗勢利,塵視寵榮,以我之有餘,助人之不足,濟人利物,惠遍羣生,任劫運之昇沉,而功德無盡,盛德神化,永著仙名,法界浩劫,悉被慈恩。天神人悅,供服至德。迺乾坤肖子,出世奇人,父母亦增光而嘉樂。是即玉帝生成之神異。長而慈惠至仁,天下歸仁。父王加慶也。
神通品十九章
當爾之後,王忽告崩。太子治政,俯念浮生,告敕大臣,嗣位有道。遂捨其國,於普明香嚴山中修道,功成超度。
斗母云:當妙樂國太子有道,天下歸仁之後,國王忽然告崩大行。太子即位,治一國之政事,俯念浮生。俯念,下視己身而思念也。浮生,人生在世,如天上浮雲,水上浮萍,難以常在,故曰浮生。帝既念此,因告命勑諭本國卿相大臣,將大寶傳賢,嗣緒君位於有道者。一云:欲大臣嗣承此位,有道行善。意亦通。託位於賢人,遂棄捨其國,隱於普明香嚴山中修習大道。普明香嚴山,按古史,迺東海石頭山也。他山中玉帝遺遺跡闡教之所,非香嚴山故址。帝既入山修道,行滿功成,超出凡世,度生天上。愚按:人在世間,如過隙白駒,空中雷電,倏有倏無,不能自保。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被龍衣袞,玉食萬方。一捐賓客,盡為幻夢。下此而位極人臣,田連阡陌,又不足言。況富貴希親,貧窮夥然。且醉生夢死,耽迷不悟。所以行道者罕聞,矧作仙人哉。人能悟身猶寄旅,生似蜉蝣,頓出塵障,懇覓重玄,明徹實踐,不求速效,時至自化,行成名仙。先人雖沒,亦藉聖子之至洛,不亡矣。非妙樂太子捨父位修道,功成超度哉?噫,人身有崑崙山,老陽消盡,一陽復生,離種種邊,密修至真,久而仙化,又希仙之意,亦類帝行。當味之。
神通品二十章
過是劫已,歷八百劫,常捨其國,為羣生故,割愛學道。於此後又經八百劫,行藥治病,拯救眾生,令其安樂。此劫盡已,又經八百劫,廣行方便,啟諸道藏,演說靈章,恢弘正化,敷揚神功,助國救人,自幽及顯。過此已後,再歷八百劫,亡身隕命,行忍辱故,捨己血肉。如是修行三千二百劫,始證金仙,號曰清浄自然覺王如來,教諸菩薩,頓悟大乘正宗,漸入虛無妙道。如是修行,又經億劫,始證玉帝。說是語已,法筵清眾異口同聲,歎未曾有。
許真君云:玉帝初拾王位修行,過是劫數已後,經歷八百劫,常作太子。每拾其國,為度化羣生故,割斷六親恩愛,學修道真。劫數有大有小,六十載為微塵劫,五百載貞元會運為羨數劫,三千年為閏置劫;一萬八百年為小劫,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轉輪劫;劫劫延積,經至萬數,迺為大劫。八百劫,莫拘小大,但言其永久,大約八百劫數耳。於此割愛學道,諸劫已後,又經八百劫,施行藥餌,療治病疾,拯拔救濟苦難眾生,令其安康快樂。此劫數盡了,又經八百劫,廣多行大方便,開啟諸道藏法品,演說玄靈寶章,恢擴弘大正教道化,敷布振揚神聖經功,輔助國家,救拔人民,自幽微以至光顯,彌大彌光。一雲自幽及顯,自幽冥及陽世,盡天上、地下、人問悉被其澤。意亦通。過此等劫數已後,再歷八百劫,亡沒其身不敢惜,損殞其命不暇顧,惟行含忍恥辱,不嗔報,大有容之因故,喜拾已之血肉,只是拾財物,人之施財如割血肉。玉帝前劫,忍辱喜拾,拾了家財,雖至貧寒危困,外侮來加,人不堪其憂,帝絕不知覺生退悔,是即亡身頂命,行忍辱,拾血肉矣。亡公,苦人所難苦,而後成人所難成。帝成至聖,拾血肉之事,亦須有之。然聖人化度愚俗,無所不可,分身妙變,體實未嘗毀也。觀者神會,勿泥文辭,則善矣。自八百劫割愛學道,以及行藥治病,說經普度,忍辱喜拾等。如是苦修妙行,已歷三千二百劫,方始位證金仙,成不毀之果,號曰清浄自然妙覺法王如來,教化諸菩薩大士,頓悟大乘正法真宗,漸次入於虛玄真無神妙大道。如來字意,人生有性,萬善備焉,其來也,齊肩仙佛,本廣大光明。暴棄者不能全天之所賦,本來真如,剝蔽已極,遂作凡業。玉帝前修,捨妙樂王位之後,又歷三千二百劫數,功化無邊,永無退轉,不拘不染,大覺法王,範圍天地,曲成民物,不過不遺,視體受歸全者,又迥出萬萬,是雲如來也。如是等大修行,又十萬劫,方證萬天教主玉帝之位。元始天尊說是言語已,法筵會上清淨大眾異口同聲稱歎,言自來未曾有此大聖妙行也。愚按:人之生也,身有陰陽,念有理欲。陰陽互根,迭為消長;理欲貞勝,不容並立,欲動則陰凝,理純則陽盛,盛而達化,妙入神神。惟所措而咸宜,無所施而不可。本純陽為上善,柰怠者之弗能。玉帝憫是,大闡妙義,捨王位不一而足,歷八百劫,為羣生捨其國,割恩愛,學大道,此妙行最大不窮矣。況身之元神,御靈臺,宰五官,役使百執事。六欲七情,恩愛最重。能欲盡理還,攝情歸性,剝盡沿華,獨會玄秘,又天君之棄位學道也。行藥救生,令其安樂。玉帝又歷八百劫度世矣。人之塵勞幻想,鑿喪真意,甘至老死,終不能悟,為世大病。能以元神精氣三品上藥,凝秘結靈,迴陽換骨,生而不罔,死而不亡,又內景行藥救生之義也。演經助國,利益幽顯,帝又歷八百劫矣。人之會玄達秘,妙變陰陽,位上仙,濟鬼物,身亦有默轉真經利冥陽之義也。亡身命,捨血肉,帝歷是又八百劫矣。人之心不動,捐濁質,身亦有殞命忍辱捨血肉之義也。從劫至劫,虔修不改,清淨無染,妙化自然,使人人了悟,功無限量,亦如玉帝從三千餘劫至億劫矣,則未曾有之妙可希。
神通品二十一章
爾時,眾中有一玉女,名曰夜光,從座而起。嚴整衣冠,從容雅步,長跪道前,白天尊言:臣宿或作夙字。昔何幸,仰侍御前,親奉供養,已經億劫。三清境界,金闕玉京,寂淡逍遙,快樂自在,嬉遊聖域,餐音參,吞嘗味也聽法音,未曾見此希有之事。
鬼谷子云:當爾清眾稱歎玉帝之時,侍列眾中,有一玉女,其名曰夜光,從其座中起來,嚴肅端整身上衣冠。座時衣冠雖然潔肅,起來益見其端嚴,故曰嚴整衣冠。從容雅步,動履安恭,長跪於道祖之前,上白元始天尊言:臣夜光宿命昔劫,曾有何因,幸得瞻仰侍列,在天上帝主御前。或以為夜光雲,在三清界,又問玉帝神光之由,當作元始傍玉女。非也。天帝常朝三清界,說經時,玉帝大光不常見。故玉女云然,以是為天帝侍女無疑。玉女侍御前非一次也,親自欽奉供養,已經億劫十萬之久。三清玄境妙界,黃金闕,白玉京,寂然清淡,無事逍遙,快美喜樂,得大自在,嬉喜神遊。至聖界域,養味聽聞妙法音聲。以餐字言者,清微天真聖秘音皆最上一乘妙理,有無窮之味,非易覺明。玉女雖神,初作聖流,豈能明了?故聞法音而詳味之,若吞美食而審味也。是以言養聽、養法音。迺玉女指平昔言,非今日聽元始語也。若作今日看,失文意本旨。夜光夙居聖界,久在御前,大樂然。聽法音,眾妙無不備見,見眾妙無不契悟,如玉帝之普放慈光,變現攝受,聚散自如,生化祥異,浩劫修真,功德無量,教成聖流,了悟最上。博觀歷劫,遐鑒前代,未曾見此希奇無有之事。愚按:人身陰氣,即仙女也。玉質冰骨,光容雅度,本自有者。但塵染濁污,蔽垢已久,正陰梵氣,陷為穢念惡行;六丁陰神,翻做無常餓鬼。思慮種種,終日營營,食息靡定。舉動張皇,不能朝上帝,供玄元。肆意輕馳,食愛華麗,以名利自縛,以塵勞自累,不得逍遙快樂,隨輪迴昇轉,墮凡世無休。不聞正道妙法,日嗜情慾,動有羣魔,□有妙化,政使難逢。若純陽秘變,孚化陰精;皓魄露妙光於無窮,玉質顯神化於不匱;周身所有,悉為至靈;化機從容,妙蘊瑩露,靜禮元始,默朝上帝。性道常明,人心聽命。丹臺紫府之界,七寶五明之宮,寂寂空明,疏逸快樂,神遊玄境,耳味瓊琅,為希世之奇觀,真未有之勝事。即夜光玉女從座起,整衣冠,雅步跪道前,白天尊,問夙因,請明玉帝妙化希有之事也。夫陰陽理氣,人所同有,得道者,陰機作玉女神通,無道者反作業趣,則修真之事,誠不可不明。
神通品二十二章
不審向來光內所現十方諸天,變現聖境,皆有玉帝應化法身,天真大聖、妙行真人、靈妃玉女以為侍衛。是諸玉女,相貌端嚴,形體姝妙,出眾妙香,無與等者。復蒙玉帝神通移接,今皆普集在清微天。未審今此玉女以何因緣,得證如是無上色身?恩惟聖慈,示以未悟。
南華帝君云:夜光玉女自言久居上天,聆玄論,未曾見玉帝妙化。若今日者,遂言不審向來大光明內所現出十方諸天,變化顯現聖真境界。變或作遍字,亦通。皆有玉帝妙應神化法身,諸天神仙真大聖、妙行真人、靈妃玉女以為侍列護德。是諸玉女色相容貌,端正威嚴,形影體質,姝美奇妙,出眾妙神異之香,無復與之等倫者。復蒙玉帝大神通妙移慈接,眾侍衛隨帝光,今皆普遍來集在清微天上。不審今此侍衛玉女以何妙因良緣,得證如是無上色身。無上色身者,玉女妙化色身,超絕一切,無與比對耳。蓋世有六道,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無美色矣。人道色身本為精血之聚,氣散神離,其穢難言。況生也,有衰有老,有病有苦,則美皆夢景。故身曰幻,不可言無上色。外此,魔道一切魔女,雖容顏奇妙,具五通,能變化,業滿報來,終為自患。何以言無上色身?惟此靈妃玉女奇顏勝儀,冠絕三界,天香妙化,不衰不凡,非世所得觀,迺無上色身,寔夜光玉女所不能測其故也。恩惟至聖慈悲示以未悟之義,使夜光得知靈妃玉女體貌端姝香妙之理。愚按:世界福業,一切由心造。心統性情,性無不具,陰陽妙化,人人固有。不脩道,同陰為幽趣,腐屍朽骸,輪業之根;悟道脩真,則陰亦身之正氣,六丁呈妙,靜煥天光。玉女真香,身妙用也。周身玄通,丹臺瓊樓,六陽秘境,真王時御。法體廣化,攝虎御龍;煆玉液於玄宮,列女青於座右;會丹靈之秘寶,浮妃嬪之清香。亦帝光現十方天境。有玉帝應化法身,聖真玉女侍衛,以神通移居清微天耳。夫人人有性,具陰陽,含眾妙,身與天同。靈妃玉女之神通妙範,宜聞見者悉知,何夜光玉女成聖侍帝,尚未悟耶?蓋脩證有品階之崇卑,而聖體由道源之變化,成何品之果,則有何品神通,惟聖知聖,惟賢知賢,一毫不容假借。靈妃玉女以天至真,神化救人,則光範玄顏,正妙真香,宜夜光之未知。夜光未知,以初證聖身、等階不同,非退託故言者。噫,靈妃玉女尚不易知,則帝光神化又豈能測?夜光尚不能知,他人又豈知哉?聖凡一性,人與玉帝比肩。至於知之尚不能,何以成聖耶?人宜思之,勉之。
神通品二十三章
爾時,天尊謂夜光玉女言:汝固初入聖流,雖有智慧,未能明了。此諸玉女乃自往昔無量劫中,修諸妙行,具解脫門,同清淨信,同清淨解,同清淨念,同清淨行,同清淨身,同清淨心,同清淨意,同清淨果,同清淨報;同大慈心,同大悲心;覆護眾生,如母撫念、愛於赤子。奉戒專一,冥心大道,清齋弘誓,千萬劫中,尊奉玉帝。
沖虛帝君云:爾夜光祈聖慈開未悟之時,元始天尊,謂夜光玉女言:汝固初得入於聖流。汝,爾也。聖流,與聖人同行列,作一流類也。既為聖矣,宜無不知。柰初入聖流,雖有睿智聰慧,尚未能大明了徹。此諸侍衛玉帝之玉女,非一旦有此神通也。乃自過去往昔無盡量劫數中,修眾妙行,全具大解悟超脫之門,歷劫無染,永不退正信心。玉帝夙修,常清淨信矣。諸玉女往劫妙行,亦同此清淨信也。不著色象,得大解脫。玉帝夙修,常清浄解矣。諸玉女往劫妙行,亦同此清淨解也。真念無生,脫盡諸趣。玉帝夙修,常清淨念矣。諸玉女往劫妙行,亦同此清淨念也。妙行莊嚴,永無過動。玉帝夙修,常清淨行矣。諸玉女往劫妙行,亦同此清淨行也。道以物身,不染邪穢。玉帝夙修,常清淨身矣。諸玉女往劫妙行,亦同此清淨身也。心即道、道即心,湛然無住。玉帝夙修,常清淨心矣。諸玉女往劫妙行,亦同此清淨心也。無內外,無將迎,絕意忘機。玉帝夙修,常清淨意矣。諸玉女往劫妙行,亦同此清淨意也。位乎上清,永不退轉。玉帝證聖,得清淨果矣。諸玉女往劫妙行,亦同此清淨果也。浩劫推崇,功德莫量。玉帝至尊,得清淨報矣。諸玉女往劫妙行,亦同此清淨報也。仁周沙界,惠孚浩劫。玉帝具大慈心矣。諸玉女妙行,亦同此大慈心也。萬有羣生,悉加矜憐。玉帝具大悲心矣。諸玉女妙行,亦同此大悲心也。玉女大慈悲,心同玉帝。其實云何?覆蓋保護眾生,如慈母撫育惜念,恩愛赤心之幼子;且奉持玄戒,專篤誠一。或雲,欽奉心、嚴戒心,精專純一,故冥心誠皈大道。意更妙。諸玉女皈大道非暫然,清淨齊虔,弘大誓願,千萬劫中,歷來欽奉尊敬玉帝。愚按:人有正信心,自然解悟,念斷行純,身無所染,心清意淨,證果獲報,必得至真。能大慈悲,嚴持妙戒,對越上帝,歷久不回,則上仙可至。世人惑邪見,雜念僻行,身不能修,心擾意亂,果報牽纏,皆以不慈悲、弗信道也。故夜光初入聖流,尚不能悉諸玉女妙行,則與之同行,益難矣。意,道人人有也,善反之,則玉女之妙行在我。
神通品二十四章
此諸玉女非實是女,皆天至真,為度羣生,現玉女身。是故身色神通,智慧隱顯,變化與帝同焉。爾時,夜光聞是說已,心得開悟,稽首歡喜,默然復位。
關尹子云:此侍衛玉帝、往昔無量劫修諸妙行之玉女,非真是女身,皆天仙至真,為化度法界羣生入道,遂化現玉女之身。惟其為至真之化身,身素非女,是故身色、神通、智慧,隱顯變化,非淺鮮也,與玉帝伺焉。凡人莫不有身,色身幻體不能分化,難以與玉帝同身。至於變身之魔鬼,身為矯陣,又不足言。上有天人,或五里,或數里,或一二由旬,或百億萬丈,或在天宮,或見真界,或著人間。一顯於此,不能他化。或著聞見,不能妙度,拘一處,限一時,皆非最上妙化法身。諸玉女化身遍見一切世界,聚散自如,卓絕倫類,是身與玉帝同。有身皆為色,色不妙好,或美而罔終,皆非色於帝同。諸玉女化身妙色,端奇美好,隨在全彰,永無變遷。是色與帝同。天人魔道,皆有神通,神化有限,通非六運,是神通不與帝同矣。諸玉女神化無方,悉且六通,是神通與帝同。神人皆有智慧,有隔礙,未明了,或假體照,不能妙會,非智慧與帝伺。諸玉女徹照無遺,預通無礙,是智慧與帝同。知神通者悉善隱,隱有遺跡,非與帝同也。諸玉女散則還於太虛,不但芥納須彌,是妙隱無跡,隱與帝同。有隱則有顯,顯非大光,未與帝同也諸玉女妙現清微,神見各界,是顯與帝同。有神通智慧隱顯,是能變化。變化若假作為,非與帝同。諸玉女妙變無心,神化自然,是變化與帝同。此時夜光聞元始說諸玉女現化語意已竟,心中便得開明覺悟,知諸玉女妙化因由,稽首作禮,歡悅喜慶,默然忘言,復歸本位。愚按:人身陰陽,非判然二物,自一而二,陰以孕陽,陽以生陰,本至根也。修真成道,六丁陰神化見玉女,妙變。奇機與元神玄靈同功。此陰化呈靈,豈獨坤質,延乾體孕育,陽光梵炁之化耳。況天上神真變化無定,教度眾生,各有權宜。應以男身,即現男形;應以女身,即化女體。劫運甚久,世界紛然。應以女身度者,不可限量。此天上至聖神真化諸玉女以度羣生,其身色、神通、智慧隱顯變化,非神人所及,與玉帝同。夜光雖朝三清境界,夙聞法音,初入聖流。此大神通至真妙行,宜其未知。雖然,聖凡同性,則法身一般,有普濟之心,傚至真之行。諸玉女同帝神妙,在吾身矣。故夜光聞說,了悟歡喜也。達者詳之。
皇經註解卷三竟
皇經註解卷四
嗣漢五十代天師大真人張國祥校
狀元方外隱江西吉水羅洪先閱
山東濟南小兆臣周玄貞集
神通品二十五
爾時,高虛清明天主與諸天眷屬馭八景鸞輿,九光寶蓋,奏玄歌妙樂,詠無量洞章,散天寶花,噴天真香,飛步遊空,來詣道前。承天尊玉帝威神之力,是諸寶花即於空中化一寶蓋,蔭覆大眾,無不周徧。
赤松子云:爾夜光玉女復位之時,高虛清明天帝主與本天諸親春屬類,或作別天主春屬,非也。清明天主與眷屬來時,各駕八景輝明鸞輿,九霞光耀寶蓋。八景,一作八寶妙景,一作八卦神景,一作八色光景。大抵天上神輿,凋八方之景,備八節之和,故云八景。奏太玄歌神妙之樂,詠無量功三洞寶章,遍散天寶奇花,噴著天真妙香,飛步凌虛,遊空而來,敬詣道前,承元始天尊玉帝威德神通之力,此眾寶花,即於虛空中化一寶蓋,蔭庇覆蓋法會大眾,無有不周遍處。愚按:人之修真,朝上帝,禮元皇,默轉真經,清虛神光,後朝玄境時呈秘妙,瓊花結彩,周覆眾妙。皆虛皇秘引,元神慈接。即高虛清明天主後至法筵,呈妙樂,御靈輿,所散天花,仗元始玉帝威力,成寶蓋覆眾無遺也。有志者,觀此典而神會之,則天上景化,一身具之矣。
神通品二十六章
是時,高虛清明天主見此希有,稽首長跪,白天尊玉帝言:賤臣懈怠,後會法筵。今日吉慶,值遇法橋,幽顯聖凡,普霑聖澤,放大光明,現希有相,上照諸天。四梵六慾,一切樂土諸真聖眾,睹此光明,悉皆雲集。下照下方無極世界,同玄都境,近接九天,靈風奏樂,宮商相和,激朗雲庭,皆成洞章。一切眾生,咸臻道化。酆都鐵圍,長夜九幽,一切地獄受苦眾生盡承光力,皆生諸天,得受快樂。今日所散天寶奇花旋結成蓋,徧覆法筵。大會諸眾盡承斯光威神之力。臣等千劫良因,九天運會,皇道蕩蕩,正法興隆,今日大吉,成仰玄功。
火帝真君云:是寶花成蓋、遍覆大眾之時,高虛清明天主見此希有之事,稽首長跪,上白元始天尊、玉皇大帝,自己謙言,卑賤下臣,懈惰怠慢,後期遲會於法筵。今日吉辰慶霄,值遇尊聖慈濟法橋。橋者,世人建之,以濟水津,免徒涉。但凡世橋梁,須木石構成,且所濟有限,易於損壞,如長江大河湖海皆不能濟。至聖經功法力,濟浩劫,周沙界,不假作為、形跡,潛移默轉,秘化神通,使人出愛河,離慾海,免血湖,祛洪災,永久不毀,故曰法橋。幽而冥途,顯而陽界。聖智凡愚,普同霑濡至聖恩澤。玉帝放普照大光明,現希有神妙相,上照各界諸天,四梵六欲等天,一切快樂凈土,諸仙真神聖眾等睹見此大光明,悉皆雲合集會。雲之合也,倏忽滿空,不知何來。聖眾速集如雲,故曰雲集。其光下照下方無極量世界,俱同清微天玄都境界,近邇神接聯九宸上天。光中靈風,奏天妙樂,如宮調商音相和。凡樂宮商等五音,雖分清濁,別五行,天然之妙,或未易有。帝天靈風,妙和自然,不啻凡樂,是宮商相和,激揚朗震於雲庭,皆成三洞寶章。下方諸世界一切眾生,咸臻集大道玄化。酆都獄,鐵圍城,長夜九幽,一切地獄受苦眾生盡仰承玉帝大光明法力,皆生諸天宮,得受快樂。今日臣所散天寶奇花旋繞結成華蓋,徧覆冒法筵大會諸眾,盡仰承天尊玉帝大光威德神力。臣清明天主等,非止一世之幸,遇此希有,千萬劫中,多修良因,又值九天嘉運聚會,皇天至道蕩蕩坦平,重玄正法興行隆盛。一雲,元始開化,演最上法,皇風沕穆,大道平平,時無旁門外道,適正法興隆之際。意亦可。今日慶霄,是大吉辰。諸界神人、一切羣生鹹得仰賴最玄功化。一雲,咸欲仰希玄功,俯陳道要,亦可。愚按:人身雖小,包羅天地,萬有悉具,眾妙渾涵,清虛靈氣,分司六陽,亦有高虛清明天主。若元神失御,玄化未呈,則趣溺恩波,機沉苦海,洪津巨浪,滔滔靡岸,何以免淪沒,拯昏墊也?惟一人浸淫,遂淪胥陷溺,誤己誤他,固不足論。其滯於小乘,惑於旁徑,行潦無源,難免枯涸,又不足道。間或濬靈源,接道脈,浸浸幾化矣。而自屯其膏,恩澤不降,又非大成耳。故有證四梵六慾之果,不達九宸七寶之境,或受人中福報,或作獄主魔王,甚至沉三惡道,淪九幽界,可哀莫大焉。是以靈化不彰,妙韻不露,真經失轉。瓊花無彩,由不作良因,不信正法。玆不能聞蕩蕩平平之道,而仰被玄功也。能凝玄神,泰天君,清虛明妙之靈,後機隨發,則通達曹溪,吸盡西江,融會金液,誕登道岸,苦海業坑,永得消滅,超絕六慾,高出四梵,普會萬神,照徹幽界。靈風鼓真,妙韻絕品,真經默轉以無停,萬有蒙恩於不匱。酆都破圍,九幽開光,地獄化天堂,罪眾生淨土。一身陰濁,悉變陽明;瓊花霞彩,蓋蔭眾妙。實虛皇之靈,元神之力也。非積修素養,正法篤信,何以聆皇道休風,得仰玄功哉?噫,此身之妙真也,視清明天主後至法筵,慶遇法橋。稱聖化,揚玄功,謂道濟天地幽顯者同矣。而修良因,廣妙行,不求速化,妙本自然,又證聖真訣也。學道者味之自得。
神通品二十七章
是時,
是法會聖眾咸仰玄功之時。
高虛清明天主,
解見前。
以偈讚玉帝曰:
清明天主。以偈語讚玉帝曰。
金闕玄穹祖,
祖,一本作主字。攷經意,玉帝為天主,諸佛師,御黃金闕,為玄都穹蒼宗老,故云祖。或作主字,是但以天帝言矣。
高上玉皇尊,
解見前。
妙相冠諸天,
諸天神人。皆有美相,或衰毀有窮,或神通有限,隨各居之天,變化不能相兼,色相容顏,未甚超絕。玉帝隨形妙好,無量無邊,色相奇妙,獨冠諸天。
慈光燭三界。
大慈光明,照徹上天、下地、人問,故云普燭三界。
真聖妙道師,
真一至聖神妙大道玄師。一雲,玉帝之行,真聖玄妙,道宗尊師也。
天人依仗師。
玉帝為天人教主、萬神之君、上天神聖。世間人民皆宗依,仰仗功化,是天人師。
大乘垂法語,
道法三乘,分上、中、下。又有最上一乘,不依階級,高超三品,並包無遺,是為大乘。諸神法語,各隨智見。大乘希聞。玉帝垂教,明示真宗,徹上徹下,該括諸品。羣生蒙誨,悉得超脫,是大乘垂法語
真一指迷途。
玉帝以真宗玄一妙理,指明開悟迷途,此直指單傳,使人不落旁門小法。即指人以大路,使之不陷邪徑也。
功德若虛空,
天下之物,皆有窮盡。惟虛空歷劫若是,再無改移。玉帝大功至德,無量無邊,如同虛空,不可窮極。諸神聖非無功德,或遠或近,或小或大,可以隨分比擬。玉帝功德,無有比倫,故若虛空。
讚揚無窮盡。
玉帝功德如虛空,稱讚難窮,皈依莫盡,讚揚無窮盡,盛德不可名稱矣。黃石公云:高虛清明天主雖後會法筵,真見玉帝妙化,神景奇觀,仰慕不已,遂以妙演愒語,讚揚玉帝。昔宰我、子貢、有若善稱迷推尊孔子,為智足以知聖人。今清明天主稱玉帝功德如虛空,讚揚無窮盡,其他讚再無如是之切盡者,即宰我、子貢、有若之知孔子矣。此偈可以謂之知言。愚按:人身元神,浩劫不改,四體真主,萬有之宗,妙冠六陽,慈護三元,一己真師,神氣攸賴。靈照光通,法音最上,直破迷途,示我周行,妙體玄功。德之所被,與虛空等。讚揚何盡?人不能反觀內照,會此真宗,一身之至德,不識玉帝功德,又豈能知經功利益,無怪其不秘悟實體也。清明天主仰玉帝功德,以妙偈讚,固對揚天休,亦詔人迴光耳。果能契本真,知道力,法天不私,與帝同功,自不惑他岐,弗喪天寶,至聖可希矣。志士勗之。
神通品二十八章
是穹蒼主,浩劫之尊,妙見妙知,無等無倫,湛寂真淨,杳亡杳存,上聖上靈,大神通,光明藏,大丈夫,開化人天,教導無窮,大慈大悲,流煥法輪。為度羣生,是號玉皇,穹蒼真老,妙圓清浄,智慧辯才,至道至尊。開度眾生,故放是光。爾時,高虛清明天主說偈讚已,靜默而坐。
魏伯陽云:高虛清明天主皈揚玉帝功德,不但有十句之讚,言此玉帝,是穹窿蒼穆聖主,浩劫之至尊。凡劫之有數,或億或兆,皆不可言浩。玉帝歷來作萬天教主,經歷劫運,不可數計,廣大深遠,難以尋窮,故云浩劫之尊。其遐照無遺,神通妙見,徹明無礙,大覺妙知,再無與之同等,與之比倫相類者。瑩徹虛明而湛然,巍巍不動而寂然,不二不息,其道至真,無染無淪,其德至浄。杳若亡,非真亡,迺虛無自然;杳若存,非執存,迺妙有無心。杳若存亡,不可明見,難以測論矣。仙佛諸神咸尊玉帝,是聖中最上。萬神靈通,無如玉帝。是最上玄靈,神化六通,超絕一切。誠大神通,普燭久照,光潔不淪,愈出愈有,無滅無晦,真光明藏,藏畜大光明無窮也。至尊莫如道。玉帝法道自然,最大難量,莫有止極。允矣大丈夫,世賢以成身成性,正己物正,範圍天地。為大丈夫玉帝化天地,生民物,不見其始,莫有其終,聖中最尊,神中最大,丈夫孰甚焉。開明孚化諸人諸天,教成啟道,無有窮盡。覆愛萬有,憫念眾生,永無限量。信大慈大悲,轉流煥明法輪,俾不滯不隱。煥或作轉,太拘了。為化度羣生,是以稱號曰玉皇。穹蒼之真元老大尊,神妙圓通,真清真淨,大智大慧,妙辯難窮,才施不匱,至道莫量,至尊無比。今開化拔度眾生,故放是大慈普照光明。彼時高虛清明天主說此偈讚已,寂靜默然復坐。愚按:人身元神即上天玉帝,號曰元皇。又曰真主,又曰玄宗,又曰祖真,又曰天君,又曰性宗,又曰真宗祖,又曰法性,又曰妙明真心,又曰正性,又曰玄靈,又曰真師,又曰玄光,又曰大柱杖,又曰法王,又曰妙寶,又曰真根,又曰佛性,又曰真種,又曰丹元。一身真主,靈妙絕倫,明蘊無窮,開化陰陽,神智莫盡。慈恤眾妙,周應明通。最尊最貴,化機不窮。默融精氣,以孕真靈。故真光時露,妙機生生。善體此者,自產神嬰,與帝同功德,道化無盡矣。契清明天主讚帝之偈,方雲真知實悟耳。不然,真妙弗得,帝化奚識。清明偈語,誦之若夢,何以得經功,獲實益?噫,性道在我,真妙自足。能會妙明真機,是實對揚玉帝休光者。
神通品二十九章
於是,天尊復告四眾云:是帝身即道身也,非常體也;是無量功德之身,是清淨自然之身,是神明堅固、不壞真空、無上法身。威靈恢廓,名聲周遍,無幽不燭,神妙巍巍,難可稱焉。
赤腳大仙云:清明天主偈讚玉帝已,復坐默然。於此時元始天尊復告法會上四眾云:是玉帝妙化之身,即大道身也,非尋常形體也。道本無形,何以言身?蓋道雖虛無,無量無盡,化萬有,成始終,鼓陰陽,無間息,真虛而有實體,非徒空也。玉帝功德若虛空,與道同神,故云帝身即道身,非常體耳。是無盡量大功德之身,是真清真浄自然不拘之身。功有限,德有窮,難言無盡。玉帝化一切世界,亙古不改,何有限量。著色象、有拘滯,非清浄自然。玉帝永無染著,得大逍遙,寧非自然。是神通光明,堅確永固,不損壞之真空,最上無比之妙化法身。天下之有象者悉壞,惟虛空常存。壞者非堅固,非神明。太虛既存,則空迺至真。玉帝之靈通歷世無損,玉帝之玄光浩劫不滅,不但至神至明,而堅不可磨,固不可破,永無毀淪,終久不壞。是常住之真空,不消散之妙體,是無上絕倫妙法身也。其威德靈光,豈易窮探,恢恢至弘,廓然極大,不可思議名號聲稱,洋溢貫徹,周遍十方。光悉塵微,無幽不燭。神通玄妙,巍巍莫量,蕩蕩難名,不可得而稱焉。愚按:人性靈明,神妙自在。三身足,四智完,浩然之氣,真一之精,萬善眾妙,何者不具?藐焉一身,參位責成,無問可息。本非常體,迺道身,無量功德身,清浄自然身,神明堅固、不壞真空、無上法身。何世人恣縱,虛負此身,心累神馳,精耗氣散,性道不明。誰復至命,道要茫然,幻身空盡,枉過此生,存亡若夢,一無所知,何由達化?問有明德盡性,或不終保其成。所以人不能窮神達化,還虛成仙,與道合真。至名不毀,惟玉帝以道為身,功德無量,清浄自然,神明堅固、真空不壞、無上法身。凡初入聖流,一間未達,覷之不破,語之未悟,心思未通乎性命,不知其神之所以神,學術未貫乎天人,不知其化之所以化,委於天道之難知,希覯通玄之上士。元始憐眾生之久迷,言帝德之廣運,盡啟世劫之聾瞶,以證神化之玄功,真大慈深仁,欲眾生入妙,亦恢廓其威靈,周遍其名聲,光徹幽微,神妙巍巍,德難名稱。天尊之大願也。奈世域漂沉,人心陷溺,不能順帝之則,奚承元始之訓?噫,天人一理,聖凡同心,不能希聖希天,道法自然,誠有愧於真經、大道、父母、生身已。有志者也。
神通品三十章
是帝,非有為功德之所熏修。而帝昔雖下生人間,多劫行化,示大神通,而身清淨,未嘗不在金闕分身變化,應現隨方,利濟羣生,超昇道岸,普垂教法,開悟後人,依教奉行,登真成道。以斯功德之所莊嚴,是故光明常充諸天,神智妙達,莫可度量。
妙行真人云:是神妙巍巍、難可盡稱之玉帝,非有作為、勉然功德之所需積修證。是帝往昔劫前,雖下降受生於人間,多劫廣行教化,顯示大神通。行化,如捨王位修行,割愛學道,行藥治病,演道弘化,忍辱喜捨,位證金仙,教度菩薩等劫。故釋藏記生佛之因,言自兜率天乘香象下降於摩耶夫人腹中,遂生文佛。是亦玉帝隨方設教之一化也。他如赴浮黎會,臨寶珠會,化士庶身,化道者身,隨遇著靈,普度不已,為諸天尊王,神通莫量。是多劫行化,顯示大神通,而法身清浄,巍巍不動,未嘗不在黃金闕內。方元始將說玉經,帝放大光,即分身遍十方諸大天宮。一切世界,上天、下地、人間悉睹光明,各獲利益,鹹得快樂,共聞大乘。是分身變化,應現隨方,利濟羣生,超昇道岸。所著功德,非止一時一地,普遍垂示教法,開度覺悟後世之人,若能遵依教典,欽奉帝命,有可以位登上真,成全大道。帝惟以此最大上妙功德之所莊嚴,是故所放光明常充滿諸天,至神大智,靈妙通達,莫可測度思量,神智妙達,則大光明非徒爾,德盛而光妙也。莫可度量,則神智妙達非浮爾,道妙而神彰也。至是益見帝非有為功德之所需修矣。愚按:人之元神,浩劫如故,大神光妙,未易名言,豈有心作為之所成哉?聞見覺知,行住坐臥,食息語默,應感酬醉,雖隨機呈妙,清浄本體,未嘗不御丹闕,即凝玄妙產神嬰,而真真如如,未始他離。千百億化,隨方利濟,誕登道岸,廣宣靈蘊,開化後天。守秘持真,超凡證聖,萬化悉成,無果不就。以此妙行莊嚴,則一露玄光,充周莫禦,性道奇驗,寧可測度量計耶?視玉帝聖德神功,不假修為,難以量度者,不一致乎?惟成性雖均,而暴棄甚眾,使清浄正性為淫惑障蔽,如明鏡塵埋,光明不露,故妍媸不見,而妙意弗彰。果刮垢磨光,日新月盛,應感無心,真如自在。金闕紫府,永住元神。常應常靜,一無所擾。妙察則一以貫萬,顯行則順應無情。慈悲大願,永不退轉,萬妙莊嚴,難以數計。積修無邊,真光自普,功德不思議矣。吁,此道人所固有也,非有為熏修,亦非頑空可能,不有不無。善學者體之。
神通品三十一章
是身光明,皆具妙號。所謂大神通光,大慈悲光,大喜捨光,大忍辱光,大平等光,大柔和光,大自在光,大利益光,大如意光,大智慧光,大吉祥光,大解脫光,大歸依光,大功德光,大圓滿光,大無礙光,無能勝光。
大慧真人云:是玉帝身所放大光明皆具上妙稱號。光號云何?所謂大神通等十七大光。玉帝普垂照攝,妙行積證,有大威神,具六通力,神通光嚴,遍燭一切。此光號第一也。次則帝具大慈,帝具大悲,慈悲無量,光妙弘明。大慈悲光,其二也。再次,則帝真喜捨,喜捨無量,妙光普明,大喜捨光,其三也。帝之累劫,又大忍辱,忍辱無邊,光明莫遏。大忍辱光,其四也。帝之前修,行大平等,平等不已,光明莫禦。大平等光,其五也。帝之往劫,又大柔和,柔弱安和,浩劫不改,普著光明,不可窮盡。大柔和光,其六也。帝德安安,超然自在,恢霽光明,終無窮極。大自在光,是其七也。帝仁浩浩,兼濟永利,利益不窮,法輝普煥,大利益光,是其八也。帝之普身,超證妙覺,清淨自然,法王如來,又億劫始證帝位,則最上功德,妙出無心,神化如意,如意光明,永無極已。大如意光,是其九也。帝有大智,帝有大慧。智慧邁種,光明絕倫。大智慧光,為十種矣。帝本至善,永大吉祥。以是光明,徹燭無息。大吉祥光,迺十一矣。帝夙了悟,得大解脫,脫落自然,金光永煥。大解脫光,迺十二矣。帝同大道,妙法自然,永劫正信,不生退轉。十方後世,悉永欽承,皈神依道,永明不晦。大皈依光,光之十三也。帝普度無量,曲成不遺,功德最大,光昭不匱。大功德光,光之十四也。功圓道備,帝德圓滿,普光久麗,以其成功。大圓滿光,光之十五也。塵染夙浄,妙通圓明,神化無礙,帝光永昭。大無礙光,又十六號矣。神中最貴,聖中最尊,萬天主,諸佛師,浩劫法界一切無如玉帝。是故光明常充諸界,神化莫可度量。無能勝光,非大光明之十七乎?如是十七大光明神妙義,惟玉帝今見之,神通夫豈可量哉?愚按:人生世間,以正性為宗,故仙傳實際,以此為大光明種。但真種悉具,而保真無人,故迷惑場中,須作修洗功緣。是以有一種最上良因,則有一等神妙光明。玉帝積修無數,妙行難窮,不止十七良因,何為十七大光明哉?蓋機多難悟,化繁道晦。帝十七光明,即佛現丈六身,而頂放大祥光也。況帝光上妙,一種超倫,孰能追蹤妙行,識十七大義乎?噫,是難能也,亦可希也。道本在己,怠則晦,精則明,勤修無為,不求速化,道自得之矣。
神通品三十二章
是故,汝等欲見是帝而不可得者,緣以汝等尚於身口,不捨結習,煩惱行業。由是障故,不能得睹是帝慈顏。吾今為汝法會眾等宣示斷障之法,汝等大眾宜各奉行。時諸大眾不勝喜躍,各於至尊凡前稱首作禮,俱欲願聞。
雷師皓翁云:玉帝放十七大光明,神通莫量。是故爾高虛清明天主等,欲真見是玉帝而不可得。所以然者,緣以爾等雖無塵染,證位天帝,上妙大乘未真了徹,尚於身口不捨多劫結習、無明煩惱、凡行愆業,由是遮障之故,不能得睹見玉帝慈顏。結習,情慾塵凡。一切迷累本不可貪,因智慧不足,執想太重,識念一起,漸致染著,物交牽引,愈積愈深,作為結毒,致成習氣。如人以繩鎖挽結,一時難解。熏習舊染,一旦難除,惡種業根,本源未浄,習染物慾,或畜煩惱,或積愆行,或植緣業,煩雜靡定,惱亂未消,累行諸業,夙為障蔽。今雖統御梵天,尚未徹明,弗悉重玄,奚瞻最勝,不能即見玉帝,以是故耳。吾今為爾法會眾等,宣明顯示斷除障滯之法。汝等大眾宜各奉持躬行。時諸大眾,不勝歡喜踴躍,各於元始玉幾前稽首俯悤頁,恭敬作禮,俱欲願聞斷障秘論。吾,元始自謂也。幾,案也。愚按:人之生來,各有夙因。雖元會初開,太和之氣,而往劫修習亦難頓忘。故經以夙含業緣比之積毒,誠有見也。是以有喜緣者,則異域同心,為惡緣者,則對面千里。莫言《道藏》功案、釋教録記,或指為異端之論,即儒書中,晏嬰之沮孔子,先正歸之命。程、蘇大儒,分為蜀、洛之黨,此亦緣之不偶也。而相須之殷,不免於相遇之疏,今古同以為恨。則因緣之說,豈可盡廢哉?用是十識難盡,五蘊難窮,十有三徒,二十五魔種,七假三合,一切機括,誰復易逃。清明天主證帝位為尊神,雖脫塵染,浩劫夙積,未盡超融,境落高虛,號著清明。往昔善因,未脫虛無套矣。虛明妙有如玉帝者,豈能遽見。釋經攷菩薩行,尚有睹面不見釋迦如來,文佛演最上義,菩薩默默以聽,亦此義也。至聖豈易見,身口結習之障豈易消耶?然此理最難看,見帝,非面見;了知帝行,徹契帝德。如在孔子之門,真得宣聖傳授心法者,一機。心若孚,則時異世殊,其揆一也。神交心會,其見迺真。玆聰明顏子,尚未達一間;清明天主不能睹玉帝,又何疑?元始斷陣之法,瑩明夙行,了驗心宗,捍格既融,外有何障,見玉帝矣。所以眾欲樂聞。吁,起障破陣,一切由心。大通無礙,自己元神,對越不怠;口耳粗跡,弗為滯障,大道不在我乎?勉之。
神通品三十三章
天尊言曰:斷障之法,當生大慧,無起疑惑,無起貪瞋,無起媱慾,無起嫉妬,無起殺害,無起凡情,無起凡思,無起昏垢,無起聲色,無起是非,無起憎愛,無起分別,無起高慢,無起執著。
廣成子云:元始天尊因清眾請問無障妙旨,遂言曰:斷除障礙,得睹見玉帝妙化光顏,其道無他,當生神智大慧,篤信正道,無起疑貳惑亂之心。大道至正,真一不二,本無可疑惑。明不足以察具幾,遂至持兩端,無定見,魔知通從。既知大道在我,知明守固,勿貳以二,勿參以三,更何疑焉?不疑則無惑,道可從入。故斷障融凈結習之大慧,必先無起疑惑。求道者不可計功,亦不可以他求,嗔怒忿怨不平之心俱不可有。斷障之次,無起貪嗔,心專於道,其衷自然。滋私長欲,妄念易生,纖毫淫逸嗜慾之意皆大亂真。斷障之三,無起媱慾。道無所不容,賢不肖皆吾之師友。若絲毫忌刻賢能,或厭惡庸愚,皆為大非。斷障之四,無起嫉妬,大道至仁,一不忍傷。若因逆惡,觸萌剪滅之心,背道亦甚。斷障之五,無起殺害。《陰符》雖言殺機,只是說能照伏邪魔,則至真自在。若秋天肅殺,而草木歸根,生機斂人,見天地之仁處,非世所謂殺也。又云:恩生於害。亦復其見天地之心意耳,非世所謂害也。大道無為,情識不用。一動凡意,其謬無窮。斷障之六,無起凡情。大道志機,諸想須淨。一有塵思,其弊無邊。斷障之七,無起凡思。道本貞明,清淨無染。少涉昏昧塵垢,喪我至真矣。斷障之八,無起昏垢。道無聲臭。以聲色求之,去道遠矣。體道者,不惟外面聲色不礙,與世無干,道之影響畔岸,一切不求不執。故斷障之九,無起聲色。道本大同。一是一非,失太玄之本真矣。斷障之十,無起是非。孟子雖云: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大智若愚,又何肯辨是非也。道無取捨。有愛惡則障真矣。十一斷障之目,一視渾忘,無起憎愛。理本無二,用智分別,則非道矣。斷陣十二法,無起分別。見道分明,高出塵外,不屑世故。一生慢心,違道甚矣。十三斷陣之法,無起自高輕慢之念。大道活潑,了不可得。斷前十三障,而道得矣。雖名得道,實無所得。一執任有著,則理障未除,為法縛矣。十四斷障法之終,無起執著。愚按:道之在人,本無障礙。惟世為事理二端所蔽,遂至失道。故元始慈示清眾斷障門品,歷示諸端,欲人奮志邁往,不阻於難。打脫事障,更出法檻,則玉帝光顏,以我之妙,明日與對越,有何不見?雖然,脫二障,人道之門也。了悟神化重玄,又在後論之。
神通品三十四章
凝神澄慮,萬神調伏,心若太虛,內外貞白,無所不容,無所不納。無令外邪亂其至道,牽失真宗,敗其靈根,盜其至寶,致爾萬劫永墮凡流,透入俗網,萬魔來攻,百千萬劫,不聞妙法,鬼神執誅,從生入死。是故汝等應當志心,善護真宗,無令喪失。如前所說,如是諸障,汝等各各當除斷之,身得清淨,超度諸難,是名道寶、持法棟梁。
劉海蟾云:元始示斷障之法,生大慧,絕十四業趣矣。其究維何?障斷蔽除,則神明慮淨。當默住元靈玄始,凝元神,澄徹諸慮,萬神和調而潛伏,心如長空太虛,內外貞固潔白。凡法界羣生萬有,無所不含容,無所不包納。且定見定守,終焉不渝,無令外面回邪,亂其至正大道,牽引喪失真正玄宗,敗其至妙靈根,盜其固有無份不壞至寶,政使爾等延積萬劫,永遠墮在凡流,徹透入於塵俗之網,種陰魔相接來攻伐。爾百千萬劫惑於魔業,不聞最上至真妙法,鬼神乘機得以執持誅戮,從生途而入死地。是故汝法會眾等應當專志誠心,善自護持本來真宗,無令捐喪亡失,如前面所說。疑惑等諸多障礙,汝眾等各各當除滅斷絕之。諸障十四障,外邪生死等一段事意俱在內。既除斷諸障,身得真清真淨,超出昇度三界輪轉業罪災厄諸多艱苦厄難。是斷障之法,名道之至寶,扶持正法之大棟梁。樓閣塔廟殿宇門舍,非棟梁則難構建。修道成真,入聖超凡,非斷障則難了脫。斷諸障則終免毀淪,正法大行。故天尊以斷障為持法棟梁。愚按:人之正性元神,清淨無染,萬劫不毀,好靜怡怡,未始不靈明,與聖真不二。若明明不已,玉帝神化妙光豈不親睹?惟諸慮嬰心,相襲不改。少知道者又冀速效,所以結習難盡,煩惱不捨,帝光難見也。若真明玄通,至健果決,知性命之為真,識萬有之悉假,始見道而忘物,繼行道而忘人,繼得道而忘我,繼成道而忘心,繼樂道而忘趣。再忘忘以忘真,事理雙融,真假悉遣,不落聖凡相際,何須五位主賓。得之無得,守之不守,空而不空,不神而神,則夙習瑩淨,積業絕塵,細染盡滅,超入最上。不叉默朝上帝,與帝同神;不鈴法道自然,而與道合真,何有於三乘,何有於諸品,聖中至尊,功德無倫?人皆可為,但根塵之淨,功玄而行妙,無作而無問。矯假者固不能脫;融之未至,化之未神,猶為入聖不優,若玄中地仙、釋教菩薩、儒家大賢以上者。今人求道,尚法至聖,毋以大乘為已足。
神通品三十五章
更當修奉是此經典,如近是帝,生尊重心,注想尊容,稱揚尊號,然後汝等得睹慈顏,咸蒙護度,普聞妙法,親奉供養,永無輪轉。
東華木公云:元始示大眾斷障之法,既雲是名道寶、持法棟梁矣,又以持久服膺之義示眾曰:爾等清眾聞今正法,更當修持崇奉是此《玉皇本行經》文典章。親誦此經,如近玉皇尊帝,生尊敬保重之心。知尊經則不褻天道,知重經則不輕天寶,永久尊重,則終無悖慢,大道自得。即《論語》所謂畏天命,畏聖人之言也。如近是帝,固非真睹玉帝;一時不能對越,則一時不能尊重矣。注意恪想玉帝尊容妙相,此道非徒專在於想像也,儼然如在,昭事上帝,斯與天地合德,而為至聖耳。稱頌宣揚帝之至尊徽號,然後汝大眾等得睹見玉帝大慈光顏,咸皆蒙受帝之護持拔度,普遍聞夫無上至真妙法,得以身親祗奉,供養是帝是經,永無輪滅轉移之失。一雲,見此經典,聞此妙法,睹是帝顏,能親懇崇奉供養,則永出塵凡,不受輪迴轉生之苦。一說心永無退轉,兼探之更通。考疑云:儒書雲,神不可以思致。道經雲,神化無心任自然。佛經雲,若以色求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今言注想尊容,稱揚尊號,然後汝等得睹慈顏。元始玄祖斯言豈欺我哉!此言不是意想思存,滯跡口耳。合德於天,孚神於帝,渾化相忘。故古人云,天威不違顏咫尺。敬恭而化,不覺讚揚之至。即儒書所謂言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佛家所謂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道經所謂神與道合,則道與身一也。惟如此,然後聞妙法,奉供養,無輪轉。若徒心存想,口稱揚,不能皈身、皈神命,冥心會道,則不可言真供養,焉得無輪轉?至無毀淪、不遷轉,則注想、稱揚、供養,非世俗之謂可知。愚按:人生性命於天,無不具,惟陷於俗流,故況於輪轉。若經綸天下之大經,能盡其性,是真修奉玉帝經典;能對越在天,即如近是帝。小心翼翼,祗事不違,是生尊重心。身代天工,口代天言,法天不私,帝真時御。是想玉帝容,稱帝號,得緒帝顏也。德惟一,動罔不吉,盡己、盡人、盡物,參贊化育,皈命投誠,踐形惟肖,至誠無息,悠久無疆,是咸蒙護度,普聞妙法,親奉供養,永無輪轉也。噫,人之有道,須突不離。道之有經,如行之有路,踐彼周行,行道者弗全不由此道何哉?此孔子有何莫由道之欺。元始言凡流不能見帝也。果味是經有得焉,自與玉帝齊肩矣。
神通品三十六章
是時,四眾聞是說已,歡喜踴躍,歎未曾有。
天官大帝云:是說玉經時,法會四眾人等,聞元始道祖說《玉皇本行集經□清微天宮神通品》卷分已竟。聞帝生長之奇異,多世之修因,變化之無量,功德之難窮,神應之自然,法之最大。侍衛玉女,化自天真。沙界浩劫,悉賴經法。明罪福之緣由,聆斷障之妙旨。十七大光明,洞之有基;億萬劫修真,述之有要。取法自在,入聖無難。慶塵業之已脫,幸七所之易入。悉皆歡悅喜樂,忻騰踴躍,同聲稱歎。今遇法會,良緣最勝,奇逢非偶。此會此聞,是帝是經,玆時玆訓,歷劫以來未曾有也。或雲,聞是說已,專指斷陣之法言,太拘了。元始道祖說經時,《神通品》說已竟,非是說了後又說。雖分三卷五品,因慈訓隨示品類,故天真演經列三卷耳。若將終卷稱歎意同他歎言看,似為未詳。所以聞是說已,當兼承上說。看經者詳之。愚按:人身精神氣血聽命天君,妙心洞然,天籟發聲,怡然理順,油然太和,手舞足蹈,快樂無方,得道忘機,舉世莫尚。身亦有四眾聞說,歡喜踴躍,欺未曾有之義也。但世溺利慾,了悟無人,入聖成真,不數見耳。若聞經默會,身具太和,心融神化,帝功不在我乎?
上卷分章攷義
元始天尊說《玉皇本行集經》,諸天真請問帝化根由,語雖不同,皆在一時,如何首卷分三十六章?說經固在一時,因問以答,各有不同。後不能明經旨趣,洞至聖玄訓,故諸天帝神真、五老帝君校録於前,天猷繼輯於後。文昌帝君、天樞上相各乘時有攷議評正,以首分繫曰《清微天宮神通品第一》,不分他品,以帝神通無倫,其居無上。元始此訓,諸仙佛不能言也。漢魏伯陽、唐呂純陽、元丘長春、明羅念菴議之甚詳,分為章註。首卷《神通品》得三十六章。非輕析真語,故使支分,從三十六天之義以立章。且截處有旨,意相統承,不至渙散。觀誦者能澄心滌慮,以體至聖說經之意,上真分章之趣,務使神與聖真相孚。會經血脈貫串,則三十六章又何分?說經之旨又豈不可得哉?但泥文者多,默識不厭者寡,或以經為無益,或得一句以為奇,或執一字以為病,別靈寶、高上之名,無心聆神會之妙,則因經不能悟道,反為文字障執,又惑之甚者也。噫,諸經至語,皆為心印。因文見道,得道忘言。玄穹祕論,悉我固有經綸,又何疑其難入,至於輕謗,一得輒幸哉?贅此首末,學者戒之。
皇經註解卷之四 上卷三十六章終
皇經集註卷五
嗣漢五十代天師大真人張國祥校
狀元方外隱江西吉水羅洪先閱
山東濟南小兆臣周玄貞集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卷中
右上卷《神通品》至聖天官妙化。三教聖真皆不易及,故列第一,見傳此真經神化之自。
此巷首列《神咒品》,以經中秘法語。能度人録仙、制星、制魔、制水、鎮五方、濟法界,故曰神咒。有神通而法語秘文,若是利益,斯繼神通而第二雲。
太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咒品第二
神咒品第一章
爾時,天地始祖,五老上帝,稽首長跪,白天尊言:伏聞高上玉皇,慈念蒼生,普放神光,照燭法界,六凡四聖,普叨道蔭。竊以凡夫短景,劫運將終,正道宜行,以濟兆民,使修真之子,有期輕舉,末代烝民俱獲壽考。
爾時,,當元始天尊說盡《神通品》之時。天地開始之祖,五方五靈五老上帝。叩拜稽首,俯伏長跪,上白元始天尊言:伏聞高上玉皇大慈,憫念世間蒼生,普遍放出大神通無量真光,照燭三千大千、諸天諸地、一切法界。天、人、魔、獄、餓鬼、畜生等六樣凡品,以至最上一乘,與夫上、中、下乘四等,仙真、佛、神、志士之四聖,普遍叨蒙大道慈光蔭庇。竊以凡夫不壽,世景短促,法界劫運,將次告終;仙真正道,宜當傳行;以濟億兆之民,使希仙修真之子有了脫之期,得以輕身沖舉,末代烝民無有夭折,俱獲壽考。夫人生世間,命有定數,三教聖人皆蛻骨塵世。顏子大賢,三十二歲而卒。《皇經》雖有利益,豈能違大造之數,而使人長生哉?是不然。人之身可死,人之生理不死。道理不明,雖生世上,其心已死,偷生苟免,何足言壽?若明了道理,悟徹行成,還虛脫化,則朝聞夕死,無復遺恨,即是長生。故《道德經》云:死而不亡者壽。孔子云:人之生也直。又曰:仁者壽。釋經云:若人了證涅槃,即見如來,是名金剛不壞。三教至人,不以死為死,以不明道為死;不以生為生,以了道為生。造化之數,雖生死難逃,可拘常人,而不可拘聖人。《玉皇尊經》演自元始,最上一乘妙法,三教之真宗,萬法之玄訣,法界之慈航,生死之要關,成住壞空之秘旨,傾劫之機括,超證坦途,度世妙品,解結拔罪之津梁也。至尊若為慈演經文,烝民一蒙聖恩,承神光力,皆得皈依正法,不落邪徑,生死無愧,能令短命眾生而得長壽,是經神功有若此者。
蔭音印。烝與蒸同。末代將終之劫。
神咒品二章
自昔《元始洞玄靈寶赤書玉篇真文》生於元始之先、空洞之中,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無祖無宗,無氣無象,無色無名,無形無緒,無音無聲,混沌太無,靈文案醃音捻,不明也藹於蓋切,乍存乍亡;靈圖開化,玄象推遷,結氣浮空,乘機應會。玉帝真誥、靈寶祕篆、無上大不可思議神咒於是存焉。
天地始祖五老上帝言玉帝尊經之正道,能令末代烝民獲壽考,因何有此大功效。自昔《元始洞玄靈寶大赤天書》碧玉琅篇之真文,生於未立法界、元始本初之先,大空洞虛之中,兩儀不曾分,太極無極之先,天地未立根基,陰陽水火不曾肇孕,未有日月光明。混混茫茫,何所分別,幽幽冥冥而已。萬象未生,孰為之先,不見造化之元,是無祖無宗,玄虛太空,不見其氣,無有形象,無著見之色,無字稱之名,無形影,無端緒,無影響,沖然漠然,眾音何有,眾聲何有,無音無聲也。無涯無際,混沌太無。《元始洞玄靈寶赤書玉篇》之真文,靈秘文光,晻然雖不明見,藹然又著端倪,乍存乍亡,非有也,非無也,非有有無無,有而未常有,無而未嘗無也。元始靈運玄圖。開張萬化,玄元妙化之象,推轉運遷,結妙梵之氣,遍浮虛空,乘玄運之機,應天人叨蔭正道宜行之會。玉帝寶誥、靈寶秘密天篆無上功德,不可稱量,大不可思議神咒於是顯秘著象,而妙法存焉。
赤書,玉帝真經、妙有之文,皆諸天太初梵氣結成,字文廣長一丈,色光赤煥,為丹天大赤金書玉篇。九天之上,皆碧瑤之篇,元始洞玄靈寶之文。寶霞玉潤,故云玉篇。生於元始之先,迺天地本初之先,非元始天尊之先。天地未根,非天地無生化之根,天地生於虛無。元始真文在三千大界未立之前,浩劫之先,故未見天地肇分之根,乍存乍亡,存而不可定其象,亡而未嘗滅其真。玉帝真語、皇經妙典,慈濟無窮,歷浩劫而無量,遍三千大千而莫盡。諸天奉行,三教遵依,是傾劫法界之語命也。靈寶秘篆,天書雲篆,非易聞見,不可思議,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言莫量也。於是存焉。玉經真文在浩劫先,非自今日存也,未乘機應會時。道涵太虛,夫有何形,孰從而見,雖存而莫知其存也。今正道宜行,靈文彰秘,神通光明,於昭炳顯。故云於是存焉。真經妙法之存,乘機應會,是難遇之時也。在斯會者,肯自負而不求法誨乎?
神咒品三章
故天地得之而分判,三景得之而發光,靈文鬱秀,洞映上清,發乎始青之天,而色無定方,文勢曲折,難可尋詳。元始鍊之於洞陽之館,冶之於流火之庭,鮮音先其正文,瑩發光芒,洞陽氣赤,故號赤書。靈圖既煥,五帝朝真,飛空步虛,旋行上宮,燒香散花,口詠靈章。是時天啟十二玄瑞,地發二十四應,上慶九天之靈奧,讚三天之寶明。神風既鼓,皇道咸暢。元始登命,太真按筆,玉妃拂筵,鑄金為簡,刻玉為書,五老掌録,祕於九天靈都之館。玉女典香,太華執巾,金童侍衛,玉陛朝軒,九天玉書,非鬼神所聞。
惟玉經真文、靈寶祕篆於是存焉。故太極生兩儀,清浮為乾,濁凝為坤,天地得之而分判。日曜輝,月呈華,星列張,三景得之而發光。真經靈文,鬱然浮其瑞光秀氣,洞然光映上清境界,發乎始青最上之天,而色無拘定方所。靈文光曜之勢,充周曲折,難可尋究測詳。元始天尊鍊此真文於洞陽重玄之館,鎔冶此經於流火大梵之庭,鮮其正文,光耀無方。鮮其大正妙有之文,瑩然騰發光芒。洞陽妙氣,溢丹流光,純然大赤,故號赤書。靈運玄圖,既煥光明,五帝朝元,至真乘雲御瑞,飛空步虛,旋繞行朝最上宮闕,燒清淨自然真香,布散天花,口中讚詠靈文寶章。是時天不愛道,元辰獻祥,天啟十二玄瑞;地不愛寶,二十四氣,粹顯隹禎,地發二十四應。上慶九天之靈文奧旨,讚揚三天之寶章,昭明妙典,神通風教。既鼓度世之機,皇道咸暢,大法普惠一切。元始登座錫命,太真上仙按筆以書,玉女靈妃拂蕩法筵,鑄不毀之金光,以為玄策秘簡;刻碧玉之玄霞,以為丹書。五方五靈五老職掌騰録,秘藏於九天太靈玄都之館,玉女則典司天香,太華真人則執持玄巾,金童侍側,周衛瑤堦,玉陛朝軒。九天玉字丹書。非一切鬼神所能聞。
有天地而後有文字,傳諸經。今言《皇經》存而後天地分判。人聞此語,多疑惑不省。蓋道之自然,相循不息,迺為真文;道之不壞,迺為真經。元始在浩劫先,皇經之理已在。真文無字,妙化不窮。故天地自此判,三光自此開景也。此是實理,又何疑?文勢曲折。有以文字作支字者,非是。鮮其正文。有以鮮字作解字者,非是。瑩音盈,或作巽字、信字讀者,非是。玄經無象,何雲金簡?玄光妙象,傾劫不毀,故云金簡玉書。玄文光瑞,潤麗尊嚴,故云玉書。
非鬼神所聞。皇經玄祕,鬼神不識,非常聞,非易聞、非凡聞能知者。
神咒品四章
故天寶之以致清,地秘之以致寧,五帝掌之以得靈,三光乘之以高明,上聖奉之以致神,高靈尊之以致真,五嶽從之以得鎮,天子得之以致治,國祚賴之以致平。實靈寶之妙德,乃天地之玄根。威靈恢廓,普加無窮,蕩蕩大化,為神明之宗。其量莫測,巍巍乎太空。是時元始革運,玄象開圖,靈文鬱秀,神表五方,分判天地,開化萬靈。此玄宗之寶,可得暫披於靈韞乎。加,益也。
九天玉書皇經,非鬼神所聞。妙法難聞若此,故天位乎上也,寶重此真經,得真一以致常清。地位乎下也,秘持此真經,得真一以致常寧。五方五帝掌此秘文,以得神通而成五靈。日月星三光乘此真經妙法,以崇高懸象著明。上聖至人奉持此真經,以至於聖不可知而神高靈。神部尊崇此真經,以至真聖之位。五嶽名山聖帝從此真經之力,而不崩壞,以得安鎮。君天下之天子得此真經妙法,以致四海無虞之治。國家祚業賴此真經,以政安平。實靈寶真宗之妙德,乃天地之真宗玄根。此經天威靈通,恢然莫量,廓爾無際,浩劫法界,一切利益無盡。是普加無窮,坦坦平平,功化無象而無方,誠蕩蕩大不可量之神化,為神明之真宗,其功量莫可測識。無象無宗,巍巍莫及而太空。是時元始天尊革太混之運,玄光妙象,開闢靈圖,靈文鬱茂光秀,辨位工化形,神表東西南北中之五方,分判上天下地,開化法界萬靈、一切品類。此重玄真宗秘寶,可得暫爾披瀝宸訓,開闡無上真宗之靈韞乎。披,一作披閱。
皇經道家語,本以脩證仙品,不言齊治均平。此雲天子得以致治,國祚賴之以致平,何也?蓋以道化成,迺為治平,悟真宗,明大道,則不言而信,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德盛化神,永利無疆。故云政治政平。妙德本無所得,不見施與,自然功化無窮,故云妙德。若夫玄根,一切根皆有象;道生天地,雖有無極,太極生兩儀之圖,太極本無象。真者,見不得,言不得,畫圖不過假像教人。天地之根,有何實象?雖無實象,其實循環無盡,故曰玄根。威靈,三教聖神不敢慢,妙化無邊,故曰威靈。神明之宗,諸聖宗法。又雲,千神萬聖從此出也。太空,不見其前,不見其後,恍惚不可為象,故曰太空。革運,或雲革將終之運,非也。此經在浩劫先,是革太混運耳。神表五方,混沌本無,分辨方位,別中外,寔道妙化,故云神表五方。
神咒品五章
今皇道敷暢,澤被十方,仰觀劫運,真風宜行。臣心實欲使靈蔭八遐,風灑蘭林,寒條仰希華陽之繁,朽骸蒙受靈奧之津。《明真》有格,今當以行。仰對元慈,下伸丹懇,惟願哀憫,俯念蒼生。不審《靈寶玉篇真文》可得見授,下教於未聞者乎?
玄宗之寶,冀暫披於靈韞。以今時大道敷布暢達,慈恩遍徹於四正四隅,上極下極,澤被十方矣。仰觀劫數氣運,正道真風宜當推行。臣心實欲使靈寶法惠蔭覆一切方所世界,盡八遐之遠,道澤惠風,蕩灑蘭林寶香玄苑。世間沉滯,異類傍門,天魔外道,有情無情,不聞正道者,皆蒙真經之濟。如稿然無生意之寒條,仰希和煦霑潤華陽之繁,滋已枯使榮,朽毀骸骨蒙受靈文奧典之津澤。明真上仙有度世金格,今當以行世間。仰對元始太慈,下伸丹誠懇祈,惟願聖慈哀憫,俯念蒼生,不審《靈寶玉篇真文》可得見授世間,下教於未聞者乎?
十方,非此個小十方,盡三千大千世界之十方。
劫運,從劫至劫,終始相循,劫劫此真經濟世,非止一劫一運。
八遐,盡三千大千之遠,不止言目前八方之遠。
蘭林,香寶華林。天地人物有此正理,皆有此林。人物昧之而不見。上聖真仙,此林寶光。風灑,惠浮此林,恩及一切,澤濟無方矣。
寒條,人物神鬼不明正法,如同稿木,聞真經了悟,是枯木再榮。
朽骸,人物神鬼不知正道,雖生如死,聞真經超脫,桔骨再生。
靈奧之津,迺潤澤之津。
明真,玉帝明封諸真。
丹懇,竭盡丹衷,懇祈至聖。
蒼生,以玄首黃髮,老而皓白,蒼然無恆,故言蒼。又雲,蒼天所生之民。又雲,蒼生,眾也。
靈寶,玉篇,真文,俱解見前。
見授,祈天尊傳授此經,下教法界一切神人鬼物,而度技未聞此經者。可得見授下教於未聞者乎,迺謙疑未定,不敢執言,恐至尊妙法,不易傳授,故先懇祈,又作未定之詞,以見求之切而尊崇之至也。
神咒品六章
於是,元始天尊撫幾高抗,凝真遐照,觀時已至,普為時會一切真聖論定陰陽,推數劫會,移校河源,檢錄天度,選擇種人,指拈太無,嘯朗九玄;念無開聽於陳辭,有若閉礙音閡求真之路。是時五老帝君啟問不已,良久,元始天尊乃垂盼眥之容,慨爾歎曰:微乎深哉,子今所扣,豈不善乎。此元始靈寶之玄根,空洞自然之真文,生天立地,開化神明,施鎮五嶽,安國康民。靈寶玄妙,為萬物之尊,天啟玄瑞,靈應自然。
《靈寶真文》宜下教未聞。於是時元始天尊撫循玉幾,即寶座,巍崇道體,高抗不俯。密凝至真,默張大智,遐照今昔過去未來,定觀開度之時已至,普為時會,六緣共際,諸法界皆當吉時隹會,一切世界天真至聖論定陰陽貞元之會,推生化自然之數、大小劫運元會,移校河源水帝,檢察攷錄天數期度,選擇脩因善種之人,指拈真玄太無,嘯詠朗吟九品玄章。念天地始祖五老上帝所陳懇祈傳法之辭,若不開慈聽許,有若閉塞阻礙脩道求真之路。是時五老帝君懇啟請問不已,時過良久,元始天尊乃開慈顏,聖目俯燭,垂盼眥之容,慨爾嘆曰:微妙乎,淵深哉。子今時所扣問豈不善乎。此元始靈寶之玄根,空洞妙化自然之真文,生乾天,立坤地,開化諸世界一切聖真神明,施鎮東泰、南霍、又名衡、西華、北恆、中嵩之五嶽,安歷代之國,康平法界之民。靈寶玄微奇妙,為萬物之最尊。天啟玄瑞,地發禎祥,諸靈效應,皆出自然。
撫幾,撫憑玄化玉幾,非凡案也。高抗,非自高向抗。以巍然道身,玄範巍巍不動,故云高抗。遐照,有刊作想字者,非是。論定陰陽,推數劫會,上真至聖非拘於數。大道不容輕傳,時本自然。聖教無有強聒。移校河源,檢錄天度,下自諸水,上及諸天,一切世界,諸類羣生,皆度也。選擇種人,非止說於善類。教不揀擇,以真經說與善類,則諸類皆蒙恩。指拈太無,道本大無,如何拈出。元始至尊,說此真經迺最上一乘、三教真宗,虛無重玄,令人聞之了悟,是雲拈出。九玄,或作九九重玄,亦通。盼,分目開眸,垂光目際,故云盼訾。又雲,訾,目睢也。盼或作盻,非是。元始至聖,如何稱天地五老之問為善,請問真經,知其利益時會,智見深遠微妙,故稱善。開化神明,道生諸仙神佛等。其餘解見前。
眥音姿,又音子。
神咒品七章
今三天數運,六天道行,雜法開也,當有三萬六千種道以釋來者之心。此法運訖,三龍之後、庚子之年,雜氣普消。諸天慶會,吾真道乃行。今且可相付,當錄於上館,未得行於下世。玄科有禁,不得妄傳。子可詣靈都紫微上宮,聽天音於金格,視俯仰於神王,然後當使得受天文,以總御元始之天也。整,魯第切。
真經若傳,天啟玄瑞,靈應自然,今何時哉。三氣丹天整更氣運,六六諸天一時道行。雜說小法,開度教化,當有三萬六千種門頭道理,以解釋來求道者之心。此法運化已訖,三龍,龍漢等三劫之後,庚子之年,貞元會運,雜氣普消,諸天慶宵時會,吾真道正法乃行。今暫且可以相付,當錄載於上玄天館,未得行於下塵凡世。玄科天律,例有禁戒,不得妄自輕傳。子可躬詣太靈玄都紫微上宮,聽聆天音,旨宣金格,傳度期數嚴重之勅,視俯仰於仙神天帝、將史天王,知此法典貴重利益。然後當使得受真經天文,以總御元始統化之諸天也。
整音立。作墊字,非是。或作整字,亦不是。
三天,青赤禹餘三炁之天。
六天,欲、色、無色、輕塵、細塵、輕染、細染等。天帝神人,大中小三乘演教,各品道行,雜說小法,開示化度。
三萬六千種道,人身有三萬六千神氣,清燭強弱不同。有正信者,有邪見者,根器各別,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故有大乘,有小乘。是有三萬六千種道。
以釋來者之心,應來求道者之心機。一雲,應當來之心機,各就相投相信者以受持。故了悟者,言渙然冰釋。是釋字無疑。或作擇字者,非也。
三龍,龍漢初、中、末三劫。一雲,龍漢、龍康、龍徵。
雜氣普消,時將泰,妖氛息。
諸天慶會,諸天皆當吉時盛會。一雲諸天喜慶法會。
玄科天律,有自然之禁。雖道不擇人,語非其人,褻天寶,且失言,所以三教聖人得其時,得其地、得其人,迺說法傳道。金格夜較玄格,功過等律也。視俯仰於神王,仰視仙真、俯視天王神將。
總御元始之天,總領統御元始所化諸天。一雲,視與示同。示俯仰於神王,示仰承俯聽之義於神王,統御元始之天。統會諸天,近御法駕於元始最上之天。二說俱通。
神咒品八章
於是五老帝君,與諸真聖,清香執戒,徘徊雲路,嘯命十方,上詣上清太玄玉都,寒靈丹殿,紫微上宮,受俯仰之格,乃知天真貴重,難可即聞,還乃更詣元始道前,諮以禁戒之儀,遜謝不逮。
聽天音於金格,然後得受天文真經。於是五方五老帝君與諸天真聖清著真香,執守道戒,周步雲衢,往還導度,逡巡徘徊雲路,嘯詠宣命十方聖神,上詣上清太玄玉都,天宮妙界,寒靈丹陛寶殿,紫微上清玄宮,受領俯仰之格。乃知天文真經尊貴嚴重,難可即得聽聞。還乃更詣元始道前,諮問以禁戒之儀,遜謝智見不及。
清香,迺性真天香、清淨自然香、無為正妙道德真香,非世焚香等也。
執戒,玄範巍肅,如對道祖。守天尊法戒,徘徊慈接無窮,玄光法駕,周命十方雲路之際。先儒雲,天光雲影共徘徊,即此意耳。非世間逡巡往來不止之比也。
嘯命十方,嘯音笑,讀作勅。或作秀字讀者,非也。蓋肅然出令為嘯,非吟笑之義。十方,不言十靈寶,但言十方神部爾。
上詣仙真,朝元受法,玄光默昇,恭聆玄誨,非凡足踵躡踐登之義。
寒靈丹殿,九天之上無聲氣,日月不能及,天光自照,廣而無量,清而寒肅,丹殿太赤玉光,故云然。
紫微上宮,紫霄之上,太微天中上清玄宮也;非日月天端、世所稱紫微垣之宮,太微垣之宮也。
俯仰格,解見前。
難可即聞,非雲難以即時得聞,但言難以聞而即知。一雲,玄都掌經者,不使即聞,還迺更詣元始道前,更回來九天上謁元始至尊,認以禁戒之儀。諮,解見前。請問天律禁戒傳法受法之儀則。禁,禁令。戒,戒條也。遜謝不逮,非謝不能守禁持戒,但謙遜言。身雖神真,法寶真經素未悟入,一時聞之,智見不逮,此正天地五老真知道法之尊處。非自限,止言不堪受此也。天下諸類皆有理,皆可聞道,故四靈之物各技其萃。人為萬物之靈,神為斗世之品,豈不能聞道乎?故顏子平日聆受夫子之教,不違如愚,相說以解。卓立之後,雲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文殊諸佛傳釋迦正法真宗一事,聞者歜歜。與此語義一般。持此經者識得天地五老委曲推尊經旨之意,則知道矣。
神咒品九章
是時,天尊慈顏愍諭,靈關廓開,登命五老帝君開洞陽玉館,披九光八色之韞、雲錦之囊,出《元始靈寶赤書玉篇真文》,金書玉篆,微妙祕密,運御乾坤,《大光明圓滿大神咒玉章》,宣付五老帝君。是時五老帝君拜受已,及諸天聖眾稽首禮謝天尊玉帝,仰奉道旨,按法以傳。
五老帝君與諸真聖既遜謝不逮矣,是時元始天尊大慈天顏,矜愍誥諭,靈關廓然開化,登命五老帝君開玄天洞陽玉館,披開九霞光八景色之韞、雲錦之囊,出《元始靈寶赤書玉篇真文》金書玉篆,淵微玄妙、秘密奧旨、運化統御一切世界乾坤、無量大光明圓滿大神通秘咒玉章,宣布付與五老帝君。是時五老帝君拜受此法已竟,及諸天聖眾稽首禮謝天尊玉帝,仰奉元始道旨,按此經金格正法,以傳諸界神人。
愍諭。愍,即大悲。諭,開誘也。或雲當作和愉色,非是。
靈關廓開。藏經之天,丹靈玄關,廓然洞開。一說洞開聖衷,開心見誠。一說聖目流光,靈關廓開。俱通。
登命。登進五老帝君,使近前而親命之也。洞陽玉館,九天玄館,大洞無礙,永明無暗,非瓦石土木,玄光妙景,虬文奇錯,碧玉之章,故云然。
九光,解見前。
八色,太青、太赤、太黃、太白、太玄、蔥蒼、碧玉、紫金等色也。韞,經之藏處,玄光無邊際,盡含於此也。披,開啟也。
雲綿之囊,雲霞天錦,道化自然光結,非天孫之織錦也。有底曰囊,經注於此。諸神不測,故云然。非人間布帛皮革比也。靈寶至乾坤等五句,俱解見前。
大光明,三教真文俱稱法寶,所在有光明。諸教經書,光明有限,惟此《皇經》法遍三千大千,傾劫不盡,故曰大光明。
圓滿,聖心慈濟無窮。力不能及,是有限量、有虧欠,故佛下不能化北極盧州,上不能化自在天人,難稱圓滿。《皇經》包萬法,貫諸乘,功化無量無盡。雖雲道不瀆、不強聒,道化自然,諸類終始循環,無有不化於道者。故曰圓滿。
神咒玉篇,諸真法宗、諸神玄訣,度世要旨。諸教神通,皆不外此,尊重莫瑜。故云然。一攷人性悟道,浩劫難忘,如囊注物不漏,悟入之初如囊口,故注經言囊。天尊,有連上句讀者,言禮謝元始天尊;有連下句讀者,言玉帝為諸天之尊。後說可從。餘解見前。
神咒品十章
是時,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蒼帝所受神咒誥命:
東方九炁,始皇青天,碧霞鬱壘,
中有老人,總校圖錄,攝炁舉仙。
右度人錄仙青帝秘文二十四字,書於九天玄臺,主召九天上帝,校神仙圖錄。
歲星輔肝,角亢鎮真。氐房星尾,
四景迴旋。箕主七辰,正斗明輪。
承炁捕非,掃除災羣。
右制星秘文三十二字,書於紫微宮東華殿,主召星官,正天分度。
東山神咒,攝召九天,赤書符命,
制會酆山,束魔送鬼,所誅無蠲。
悉詣木宮,敢有稽延。
右制魔秘文三十二字,書於東華玄靈之館,主攝鬼魔,正九天炁。
下制東河,溟海水神。大劫洪災,
蛟龍負身。水府開通,通徑百千。
上帝赤文,風火無間。
右制水秘文三十二字,書於九天東北玉闕丹臺,主攝東海水帝,大劫洪災,召蛟龍及水神事。
《東方九炁靈寶玉篇》真文,合一百二十字。皆太上無上大光明圓滿神咒空洞自然之書。一名《生神保真洞玄章》,一名《東山神咒》,一名《青帝八威策文》。
右玉皇誥命,以賜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蒼帝九炁天君,令統御東方諸天諸地、日月星宿、名山靈洞、水府泉宮上聖高尊、真仙聖眾,一切威靈。符命所臨,如誥奉行。#1
玉帝仰奉道旨,按法以傳真經神咒,其意云何?五老帝君,東方為首。東方木德。安寶華林青靈始老蒼帝所受神誥命。
右東方九炁至攝氣舉仙六句,迺度世拔人校錄神仙青帝祕密靈文,二十四字,書於九天元臺,主召九天上帝,校神仙圖籙,皆仙梵祕言,不敢細解。
歲星輔肝至掃除災羣八句,迺制星祕文三十二字,書於紫微宮東華殿,主召木德星君,正天分度。
東方神咒至敢有稽延八句,迺制東方諸魔祕文三十二字,書於東華玄靈之館,主攝鬼魔,正東方諸界九炁。
下制東河至風火無間八句,迺制東方諸水祕文三十二字,書於九天東北玉闕丹臺,主攝東海水帝,大劫洪災,召蛟龍及水神事。
東方九炁靈寶赤書玉篇真文,合一百二十字,皆太上無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咒,空洞自然之書,一名生神寶真洞玄章。一名青帝八威策文。以上不可解。故重書原文。
右玉皇誥命,以錫東方安寶華林青
靈始老蒼帝九炁天君。令統御東方諸天地日月星宿,山洞水泉仙聖,一切威靈,符命所臨,如誥奉行。如諧者,東方天地水。一切神祇,皆欽遵此命,無不奏行。此玄章悉天地人物大德青靈之祕,魔鬼喪膽,度劫免災,諸聖不敢違,故永鎮東方諸界。
神咒品十一章
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赤帝所受神咒誥命:
南方丹天,赤帝玉堂,中有大神,
號曰赤皇。上炎流煙,三炁勃光。
神仙受命,應會太陽。
右度人錄仙赤帝祕文三十二字,書於九天洞陽之館,主召九天神仙圖錄金名。
熒惑輔心,井鬼守房,柳星張翼,
統御四鄉。軫總七宿,回轉天常,
召運促會,正道驛行。
右制星祕文三十二字,書於三熙丹臺,主召星官,明度數,正天分。
赤文命靈,北攝酆山,束送魔宗,
斬邪滅根。符教所討,明列罪原。
南山神咒,威伏八方。羣妖滅爽,
萬試推亡。
右制魔祕文四十字,書於西南陽正玉闕,主制北酆,正鬼炁。
南河水帝,太伯龍王,神咒流行,
普掃不祥,洪水飛災,止蛟召龍;
開除水逕,千道萬通。敢有干試,
攝送火宮。赤書所告,莫有不從。
右制水祕文四十八字,書於西南陽正玉闕,主攝南河水帝,大運交期,洪水四出,召蛟龍及水神事。
《南方三炁靈寶赤書玉篇真文》,合一百五十二字,皆太上無上大光明圓滿神咒空洞自然之書,一名《南雲通天寶經》,一名《九天無上之上咒》,一名《赤帝八威策文》。
右玉皇誥命,以錫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赤帝三炁天君,令統御南方諸天諸地日月星宿、名山靈洞、水府泉宮上聖高尊、真仙聖眾、一切威靈。符命所臨,如誥奉行。
東方語文,永鎮東方矣。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赤帝所受神咒誥命云何?
南方丹天至應會太陽八句,迺度人錄仙赤帝祕文,三十二字,書於九天洞陽館,主召九天神仙,圖錄金名。熒惑輔心至正道驛行八句,迺制星祕文,三十二字,書於三炁丹臺,主召星官,明南天之度數,正南天之分野。
赤文命靈,至萬試摧亡十句,迺制魔祕文四十字,書於西南陽正玉闕,主制北酆,正鬼炁。
南河水帝至莫有不從十二句,迺制水祕文,四十八字,書於西南陽正玉闕,主攝南河水帝,大運交期,洪水四出,召蛟龍及水神事。
南方三炁真文一百五十二字,皆太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咒,空洞自然之書,一名南雲通天寶經,一名九天無上之上咒,一名赤帝八威策文。
右玉皇誥命,以錫南方真老赤帝三炁天君,今統御南方諸天地日月星宿、山洞水泉、高仙聖眾、一切威靈,符命所臨,如誥奉行。
度人録仙,盡南方一切世界。
制星,盡南方一切天。
制魔,盡南方天地人物一切魔。
制水,盡南方一切水帝神物。以上制南方一切誥,盡一切世界之南方,歷浩劫,永鎮。三教大聖,亦不能違。
玄章,秘不敢解。
原文重記,示尊崇玄秘也。
以此制心,自得其秘。
以此虔誦默持,悉有至徵。
神咒品十二章
中央玉寶元靈元老黃帝所受神咒誥命:
中央總靈,黃上天元,始生五老,
中黃高尊。攝炁監真,總領羣仙,
典録玄圖,宿簡玉文,催運上炁,
普告萬神。
右度人録仙黃帝祕文四十字,書於太玄玉寶玄奎,主召神仙玉簡宿命總仙籙。
鎮星輔脾,迴度北元。魁鬼勺主非,
截邪斬根。魑鬼行鬼睪鬼甫,掃穢除氛。
魒正玄斗,明度天關。九天符命,
金馬驛傳。
右制星祕文四十字,書於玄都玉臺,主攝星官,正天分數。
中黃總炁,統攝無窮。鎮星吐輝,
流鍊神宮。勑攝北帝,遏塞鬼門。
翦除不祥,莫有當前。
右制魔祕文三十二字,書於玄都玉臺,主攝北帝,正天氣,檢鬼精。
中山神咒,召龍上雲,制會黃河,
九水河源。不得怠縱,善惡悉分。
千妖萬奸,上對帝君,莫有干試,
太陽激燌。赤書玉字,宣告普聞。
右制水祕文四十八字,書於玄都玉臺四壁,以攝中海水帝四泉之水,洪災湧溢之數,主召水神,止蛟龍。
中央一炁靈寶赤書玉篇真文,合一百六十字,皆太上無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咒,空洞自然之書,一名保劫洞清九天靈書,一名黃天大神咒,一名黃帝八威策文。
右玉皇誥命,以錫中央保劫洞清玉寶元靈元老黃帝一黑天君,令統御中央皇天后土、日月星宿、名山靈洞、水府泉宮上聖高尊、真仙聖眾、一切威靈,符命所臨,如誥奉行。
中央玉寶元靈元老中主黃帝所受神咒誥命:
中央總靈至普告萬神十句四十字,迺度人録仙黃帝祕文,書於太玄玉寶玄臺,主召神仙,玉簡宿命。總仙炁。
鎮星補脾至金馬驛傳四十字十句,迺制星祕文,書於玄都玉臺,主攝星官,正天分數。
中黃總炁至莫有當前八句,三十二字,迺制魔祕文,書於玄都玉臺,主攝北帝,主天氣,檢鬼精。
中山神咒至宣告普聞十二句,四十八字,迺制水祕文,書於玄都玉臺四壁,以攝中海水帝四泉之水,洪災湧溢之數,主召水神,止蛟龍。
中央真文一百六十字,皆大神咒自然之書,一名保劫洞清九天靈書,一名黃天大神咒,一名黃帝八威策文。
右玉皇語命,以錫中央保劫洞清玉寶元靈元老黃帝一炁天君,令統御中央皇天后土、日月星、山洞水泉、聖尊仙眾、一切威靈,符命所臨,如誥奉行。
度人録仙,制星、制魔、制水祕文,俱不敢解。
此文握盡黃帝之祕,一切皆不能逃,故歷劫永制中央諸靈。
皇經集註卷之五竟
#1案自『神咒品十章』至此處,原本有五版二十五行錯版。玆據《玉皇本行經》文及本書體例,擬補以上文字。刪去原錯版。
皇經集註卷之六
嗣漢五十代天師大真人張國祥校
狀元方外隱江西吉水羅洪先閱
山東濟南小兆臣周玄貞集
神咒品十三章
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白帝所受神咒誥命:
西方素天,白帝七門,金靈皓映,
太華流氛,白石峨峨,七氣氤氳。
上有始生,皇老大神,總領肺氣,
主校九天,檢定圖籙,制召上仙。
右度人録仙白帝秘文四十八字,書於九天素靈宮北軒之上,主召仙炁,舉仙道。
太白檢肺,奎婁守魂。胃昴畢觜
主制七關。參總斗魁,受符北元。
右制星祕文二十四字,書於金關玄窗,主攝白帝星官,正明天數。
赤書玉字,九天正文,攝召萬炁,普歸帝君。
右制魔秘文一十六字,書於九天金關之館,以攝六天魔炁。
西山神咒,八威七傅。符水上龍,
召山送雲。在所校録,同到帝門,
輔衛上真,斬滅邪源。若有不祥,
截以金關。赤書符命,風水驛傳。
右制水秘文四十八字,書於九天金關三圖之館,主攝西海水帝,及水中萬怪惡毒之精,召雲龍,以防水旱之災也。
西方七炁靈寶赤書玉篇真文,合一百三十六字,皆太上無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咒,空洞自然之書,一名金真寶明洞微篇,一名西山神咒,一名白帝八威召龍文。
右玉皇誥命,以錫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白帝七炁天君,令統御西方諸天諸地、日月星宿、名山靈洞、水府泉宮、上聖高尊、真仙聖眾、一切威靈。符命所臨,如誥奉行。
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白帝所受神咒誥命:
西方素天至制召上仙十二句四十八字,迺度人録仙白帝秘文,書於九天素靈官北軒之上,主召仙炁,舉仙道。
太白檢肺至受符北元六句二十四字,書於金闕玄窗,主攝白帝星官,正明天數,制星秘文。
赤書玉字至普告帝君四句十六字,書於九天金闕三圖之館,以攝六天魔炁。
西山神咒至風火驛傳十二句,四十八字,迺制水秘文,書於九天金闕三圖之館,主攝西海水帝,及水中萬怪惡毒之精,召雲龍,以防水旱之災也。
西方七炁真文,合一百三十六字,皆太上大神咒,一名金真寶明洞微篇,一名西山神咒,一洛白帝八威召龍文。
右玉皇誥命,以錫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白帝七炁天君,令統御西方諸天地、日星、山洞水泉、聖真仙眾、一切威靈,符命所臨,如誥奉行。度人録仙,制星、制魔、制水,盡一切西方之秘,不敢明解。召山送雲,召山之玄靈真氣。或作止字者,非也。
神咒品十四章
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黑帝所受神咒誥命:
北方玄天,五炁徘徊。中有黑帝,
雙皇太微,總領符命。仙鍊八威,
青裙羽矚,龍文鳳衣。上帝所舉,
制到玉階。
右度人録仙黑帝秘文四十字,書於鬱單無量玄元紫微臺北軒之內,主召諸真人神仙圖籙。
北辰輔腎,鬥牛衛扉。女虛危室,
豁落四開。壁總七星,執凶紏非。
卻災掃穢,明道動輝。
右制星祕文三十二字,書於天心北元玄斗中,主攝北方星官,正天氣。
北山神咒,激陽起雷。流鈴煥落,
玃天振威。北酆所部,萬妖滅摧。
右制魔祕文二十四字,書於北方洞陰朔單鬱絕玄臺,主攝天魔北帝,制伏惡神萬鬼事。
九河傾訖,鳥母羣飛。蛟龍通道,水陌洞開。赤文玉書,驛龍風馳。
右制水秘文二十四字,書於洞陰朔單鬱絕元臺,主攝九海水帝,制水中萬精,主召蛟龍興雲政雨事。
北方五炁靈寶赤書玉篇真文,合一百二十字。皆太上無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咒,空洞自然之書,一名本命紫微元神生真寶明文,一名北山神咒,一名黑帝八威制天文。
右玉皇誥命,以錫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黑帝五炁天君,令統御北方諸天諸地、日月星宿、名山靈洞、水府泉宮、上聖高尊、真仙聖眾、一切威靈,符命所臨,如誥奉行。
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黑帝所受神咒誥命。
北方玄天至制到玉階十句四十字,度人録仙黑帝祕文,書於玄奎北軒,主召諸真人,神仙圖籙。
北辰輔腎,明道動輝八句三十二字,制星祕文,書於天心北元玄斗中,主攝北方星官,正天氣。北山神咒,萬妖滅摧六句二十四字,制魔秘文,書於洞陰朔單鬱絕玄臺,主攝天魔北帝,制伏惡神萬鬼事。
九河傾訖,驛龍風馳六句二十四字,制水祕文,書於洞陰朔鬱元臺,主攝北海水帝,制水中萬精,主召蛟龍興雲致雨事。
北方五炁真文,合一百二十字,皆太上大神咒,一名本命紫微元神生真寶明文,一名北山神咒,一名黑帝八威制天文。
右玉皇誥命,以錫北方五靈玄老黑帝五炁天君,令統御北方諸天地日月星、山洞水泉、聖真仙眾、一切威靈,符命所臨,如誥奉行。
度人錄仙,制星、制魔、制水、盡握北玄之秘,故一切永不能違。
授五方五帝真文,永鎮一切世界,三教萬類,一切莫逃;永劫不壞,虛無妙有,祕不可窮;玄之又玄,神乎其神。吾身之五炁悉備是理。志士達人,徹性命之宗,得萬法之源,理數不能違。真經常在我,神咒功化屬此矣。
神咒品十五章
道言:是大神咒者,元始之妙言,玉皇之真誥,上清自然之靈書,九天始生之玄扎,空洞之靈章,上聖之秘語,玉宸之尊典,成天立地,開張萬化,安神鎮靈,生成兆民,匡御運度,保天長存;上制天機,中檢五靈,下策地祇,嘯命河源,運役陰陽,召神使仙;此至真之妙。又神應自然,致天高澄,令地固安,保鎮五嶽,萬品存焉。
五方神咒妙化無窮,何也?道言:是大神咒者,元始天尊至玄之妙言,玉皇天尊至真之寶誥,上清玄都自然之靈書,九天仙境始生之玄文仙扎,太虛空洞之靈章,上極無上至聖之玄言秘語,紫極玉宸之至尊法典,上成諸天,下立諸地,開張萬有妙化,總諸神,鎮萬靈,一生一成,億兆之民,匡輔統御劫運化度之秘,保諸天長存,上制天覆大生之機,中焉檢制五方五靈,下以策使地衹,嘯命一切水府河源,運化役使陰陽,召諸神使仙真,此大神咒,乃至真之妙文,神化妙應,惟出自然。上位乎天,得一以清,高明悠久,是致天高澄。下位乎地,得一以寧,博厚悠久,是致地貞固。永安保鎮五嶽名山,一切萬有品類使永存焉。
道言,是五老上帝述道致讚述言,故稱元始玉皇云云,非元始自贊也。
妙言至靈書等,俱解見前。
九天始生玄札,稱手書曰札。《玉皇真經》無象無聲,大光妙音徹十方、遍法界,傾劫不毀,非手可書,皆自然之文;非言可傳,皆心印之妙。探之無始,在太虛罔象之先,故曰九天始生玄札。
玉宸尊典,天子所居為宸,元始為萬教至尊,居玉清聖境,玄化難窮,故曰玉宸。說此真經,各教經書皆不及此,諸聖諸神皆不敢違,天律金格寶之甚重,十方列聖衛之甚嚴,故曰尊典。
安神,令諸神不顯神通,安然無為。鎮靈,令萬靈不露靈響,斂其威靈。
匡御運度,終始法界,掌持劫運,化度無窮,令其循環無端,不傾不撓,故曰匡御運度。
下策地衹,簡策旨命之也,非策鞭之策。運役陰陽,陰陽往來,道實主之,故云運役,非言役使陰鬼陽神也。
召神,攝召一切神。使仙;仙為上帝之賓,何以言使?元始說此經,迺三教真宗,諸神欽承,故云使仙。
天地有窮,萬類易盡,何言萬品存焉?從劫至劫,生生不窮,皆賴大道,故云萬品存焉。
神咒品十六章
玉帝昔授五老上帝。是時五帝跪捧其章,秘題靈都之綰。天真皇人昔書其文,掌之於上清真境太玄玉都寒靈丹殿、紫微上宮。累經劫運,而其文保固天根,無有毀淪,與運推遷。是大神咒混之不濁,穢之愈清;毀之不滅,滅之極明。大有之文,天真所尊,自光真名,帝圖刻簡,昭示來生。斯文隱秘,不得窺聞。有得之子,保萬炁長存。勤行修奉,克至神仙,朝禮帝君。
大神咒,保天地山川萬品存焉。玉帝昔以此神咒授五老上帝時,五帝跪捧此寶章,秘密題此玄章於靈都之館。天真皇人昔書此經本文,掌之於上清真境太玄玉都寒靈丹殿、紫微上官。累經劫數元運,而其經保固天然妙化之根無有毀壞淪沉,與元運相推轉移。是大神咒,混之終不可濁,穢之愈見其清,毀之終不滅,滅之則極精明。大有玄妙之真文,諸天真聖所尊崇,自煥天光,普張真名,應愛帝圖刻之金簡,昭示當來生生諸品。斯經文隱奧深秘,凡常不得窺測聞見。有得斯道之子,保萬炁長存不毀,動行修習奉持,克至神仙,朝禮至尊帝君。
跪捧,長跪手捧寶章也。經在天,迺玄文,非世文。如何言手捧?天神拱捧,至敬之意。
祕題,讚而書録也。天真皇人書經文,皆玄光天書,金玉篇字,一丈之妙文也。
上清真境,靈寶所居也。經自元始天尊說,傳之者靈寶,故曰上清真境。
而其文保固天根,經之理,歷劫不壞,是保天然之玄根永固也。或以為保天之根,使其悠久,不可從。蓋元會之後,天不能長在,故知非言天之根。
與運推遷,劫劫長存。
混之不濁,雜法渾亂,正道常存,終不能濁此經。
穢之愈清,褻瀆此經者,天有罰,愈見其尊而清。
毀之不滅,痴邪謗毀此經者,此經終不磨滅。
滅之極明,無道之世,欲滅此經,則經法流通,大行於世,愈顯其明。
大有之文,歷劫常在,處處不無,非凡象,迺妙有。故云大有。或以為大有妙、庭之文,太拘。
昭示來生,將來之萬生,非一人之來生。
不得窺聞,非至聖不知此經,常人但誦其文耳。邪魔不敢窺,下愚不能聞。
有得此經中道理之子,保吾之萬炁長存,勤行脩奉,自能至於神仙,而朝禮上帝也。或雲,朝五老帝君,太拘了。一雲。保萬化之炁長存,亦通。
此言經之明效。
玉皇功德品第三
功德品一續前十七章
爾時,玉虛上帝,白天尊言:隹願慈悲普為四眾、帝釋等及四梵天王、一切諸天、一切諸仙及未來一切眾生、持是經人說利益事。爾時,天尊告玉虛上帝言:快哉斯問,不亦善乎。汝以慈悲,愍念眾生,故請問於我。汝當復坐,吾為宣說。
當玉帝授五老上帝此經時,玉虛天之上帝,上白說經教主大天尊言:惟願至聖慈悲,普為世間四眾,及諸天帝釋等,及三界之上四梵天、一切諸天、一切諸品仙人,及未來世一切眾生、持是真經之人說利益之事。爾時,說經大天尊告玉虛上帝言:快心哉,斯問也,不亦善乎。汝以慈悲心,愍念世間眾生,故請問於我。汝當復坐,吾為宣說經義。
天尊指元始言,或指玉帝者,非是。
四眾,解見前。
帝釋,迺諸天帝,及釋教諸佛、菩薩等眾。或以為諸天主皆稱帝釋,亦是。若以帝為帝釋天主,此僧家之訛言。不故諸經妄以天主為玉帝,不知玉帝為萬天之宗,非止一天之主。釋經雲,梵王帝釋為呈祥。蓋言天佛之宗,非敢言玉帝。僧人任私謬解,亦屬大過。故併及之。
四梵天王,三界上大梵天王也,非欲界下天之王。言梵天,則盡上界。不言種民諸天者,種民之上皆至真大仙,自然契此經,故不言 及。一切諸天,一切諸仙,自梵天之下,一切諸天帝神民、一切諸品僊。
說利益事,大道不言效,如何玉虛上帝請言利益?大道為天地人物之宗,本來皆有實益,於人有自然之利,天地四眾未知此經者不知其義,罔敢信從,遂輕大法,誤自己。大道恩慈,不忍世迷,故言利益以度人。柰何愚迷者尚雲,此經亦微言眇論,何益於人。豈知此經生天地人物,不可須臾離者。處處人人當誦持,劫劫相循,有大利益,迺出自然,非徒歆人以效也。
不亦善乎,非疑詞,迺稱其善問也。我,元始自謂也。
汝,元始謂玉虛上帝也。復坐,命玉虛上帝復還聽經座位。
吾,亦元始自稱。
宣說,廣布為宣,告語為說。
梵,扶之切。或誤作梵,非也。
此請經之誠、普利之心。
功德品續上十八章
天尊言曰:若有三界十方無量國土,或兵戈並起,疫氣大行,水旱蟲蝗,凶災饑饉,是其國王大臣當發慈憫,為其黎庶遍勑國內,州縣鎮宰令諸道流,清淨嚴潔,於其觀內設大齋醮,六時行道,為轉此經,當得國土清平,五穀豐熟,黎庶安泰。
元始天尊既命玉虛上帝復坐聞經,迺言曰:若有天地人三界、上下四正四偶之十方、無盡量一切國土,或動軍戰,而兵戈並起,或天災流布,值疫氣大行,或年歲荒歉,而水旱蟲蝗,凶災饑饉,是其國國王大臣當發慈憫,為其黎民臣庶,遍勁國內,州縣鎮宰,令諸道門之流,清冷嚴潔,於其觀內設大齊醮,白晝六時行道,為轉此真經,當得國土清平,五穀豐熟,黎庶安泰。
或雲三界,不可言天,恐與國土兵戈字有礙。不知天魔與諸天主爭街,亦有鬥戰,各有分界,故知三界言天地人也。
兵戈並起,只言各處兵起,互相戰爭,非言兵戈兩樣並起也。刀槍之屬,皆兵器戈戟也。此固不可言並起。或言兵作人,人戈並起,亦非正義。
或疫氣大行。天道安常,災則稱變,疫氣大行。時癘之作亦災異也。此經救除之。水旱蟲蝗,水溢旱乾,諸蟲害禾,羣蝗傷稼,皆災異也。
凶災饑饉,歲不熟,民物不安則為凶。異常為災,谷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此皆災異也。
黎,黔黎;庶,庶民也。
遍勑。遍與徧同。
州縣鎮宰,或言州縣統鎮百姓之官,或言鎮為軍鎮之官。又言鎮為督撫,官之大者。皆是。
是其國王大臣,如是等地方之國王大臣。
道流,全真、正一、清微、靈寶等派道流。
清淨嚴潔,內外肅然,身心無二,衣壇整飭,恭敬莊嚴,終始如一。如是清淨嚴潔。
觀,觀也,神之所在,瞻者起敬,是誠大觀。故曰觀。
設大齋醮,齊內外,一眾志,齊其不齊為齋。祈謝神衹,酬報天地,合德於神,依科迓福為醮。
六時行道,非如今時沿途行道,不過依科迓神,轉經念道而已。或雲,晝夜十二時,奇時動,偶時靜。六時,當作子、寅、辰、午、申、戍。或雲子至巳,一雲白晝六時。俱通。轉經,心與道合,持真經,國土無厄艱,得清平。
稻、黍、稷、菽、麥,五穀俱豐熟,各國各界黎民無災艱,永得安然定、泰然樂。
功德品續上十九章
若復有人入諸山林,遇毒惡獸,但能存想一念真經,山神衛護,猛獸自退,終不害己。若入江海,採寶求珍,值遇惡風,如法持念是此真經,風浪頓止,安
穩達岸。
真經之利,豈特消天災,豐歲年,令黎庶安哉。卒然之變,山水風波之厄,亦有不能害者。若復有人入諸山林中,遇毒猛惡獸,但能存想一念真經,不忘此寶章妙法,山神保衛佑護,猛獸自然退去,終不傷害持經入山之己身。若人入諸江海,採寶物,求珍玩,值遇惡風,漂其船舫,如經中誦受之法,持念是此真經,大風自息,波浪頓止,安穩達岸,持經人船終無傷害。
山林險阻,猛獸毒蟲,勢不可近。一旦遇之,必至傷害。存想一念真經,不過暫與道合,如何猛獸便退?蓋人物之生,本一元氣,但分清濁全偏。天地之初,人物混處,沕沕然、穆穆然,一切毒蟲惡獸原不害人。後人心漸假,去害蟲獸,所以蟲獸害人。人若常行好事,存好心,敬信真經,念念不忘,是大善人。入山林,自不遇毒蟲惡獸。若平日庸常無有善功,入山適然遇著毒蟲惡獸,不貪生怕死,不惶懼不斯心,惟信正法,專一無二,操存默想,一念真經,心與道俱,山神衛護,毒蟲猛獸自然退避。蟲獸,道中之蠢物,性雖毒惡,好傷殺,各有所敬、有畏、有所忌。是以鷙鳥尊鳳、猛獸朝麟、蛇蠍蜈蜓諸毒蟲等畏鸛宏鳥鶴鵬,滅跡不施其毒。仙真達生化之機,明剋制之源,一咒語、一符水,尚能制蟲蛇毒,解虎狠厄,返風回天,況《皇經》為萬法之宗,天地之祖。萬物生殺,係於天地,本於大道。一念存想此經,不懼蟲獸,法寶光,諸神衛,蟲獸雖蠢,性亦尊道,畏天懼神,自然退避。
江湖河海,風波危險,迺天之怒,數似難逃。此經為萬法之王,風雷雹電皆天之妙用神威也。如法持念此真經,同於天,同於道,天亦為之霽威,風息浪止,船安然達岸。
攷證:
《易》云:履虎咥人,凶。子曰:暴虎憑河,死而無悔。此經雲,存想一念,如法持念此真經,蟲獸退,風浪息。《道德經》言:合於道者,騺鳥不搏,毒蟲不螫,虎兕無所投其角,藏牙伏爪,避不敢傷。人多疑儒道相悖,及攷禹過江,黃龍挽首而逝。劉昆守江陵,返風滅火,守弘農,虎北渡河。伊川過江,主敬風息。則知《易經》、孔子所言,無道妄行者也。《皇經》《道德》所言,尊經合道者也。經功尚可以脫獸趣,拔毒業,持經者豈行陸齊出毒哉。
功德品續二十章
若在軍陣,戈戟既接,兩刃相交,存心默念是此真經,是諸惡賊悉自退散。
真經之利,豈但解蟲獸風波厄哉?若在軍陣,兵器俱舉,戈戟既接,兩軍之刃相交,存心默念是此真經,是諸陣上侵我之惡賊。悉自退散。
攷證:
兵,兇器也。戟,危事也。沖鋒禦敵,矢石之交,兵刃既接,如虎之鬥,勢不可解,存心默念此真經,不過心與道俱,如何惡賊便退?
兵法云: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默念真經,攝其神,裭其魄,妙典神功,敵人喪氣,無殺心,無鬥志,格惡從善,自然退而散去。
軍陣,非言萬二千五百數為軍,軍勢成列為陣,止言戰而陣成,相攻之際。
戈戰非重文,接與交,無大分別,不過順經文官兵刃相交耳。
存心默念真經,不為苟免殺伐,專心致志,寧死而不畔於道耳。
諸,眾也。
惡賊,或言惡指惡人,賊為賊黨。如此分者,非也。不過言惡逆之賊耳。
悉,皆也。
退散,退而自迴,散而各歸也。
解疑:
老君化胡,于闐國以兵圍之。
天帝居天宮,天魔舉兵以爭衡。
佛在合衛國,欹利等六王爭叛。
孔子化天下,伐木於陳,削跡於宋。
此皆大聖人。道身,法身。常轉真經,觀是若有賊害之者。其後老君布道光,于闐皈依。帝顯天光,天魔斂跡。佛運法光,六王歸化。孔子著德光,援琴三唱三和,匡人解甲。是自退散。
當攷賊多有誓不殺害善人者。
善人多有臨危不死者。
或又疑宋徽、欽之好道,受辱漢北;粱武帝好佛,餓死臺城;以為經功不效。然三主之好道釋,但有虛名,非真好也。情慾未絕,不能以道治天下,故有此難。若真體道,正信經力,匹夫匹婦,亦可免難。若疑死難節義,不信經言,則謬矣。吁,稱完節,所以勸世;述經功,所以鼓舞人為善也。要之,經旨不外吾身性道,遇六根之賊作亂,一心於道,則六賊斂跡。由是遇兵,天為解難。老君曰:甲兵不能害。觀音云:刀尋段段壞,理之必然者。語豈欺我哉?
功德品續二十一章
若在牢獄枷鎖之中,淨心定慮,存念是經,冤枉自伸,即得解脫。
此經利益,豈止令賊兵自退哉?若誤犯罪過,在牢獄枷鎖之中,清淨其心志,安定其念慮,存念是此真經,冤枉自然伸明,即得解脫。
攷證:
牢獄所以繫罪人。福善禍淫,天道之常。既犯罪在獄,便不能遽出,如何雲存念是經即得解脫?夫所謂充枉自伸。其人平日,必定是善的,或宿世充愆,今生運限,或誤失過失,他人罣誤;或先亡連逮,救人被陷,一旦繫獄,俱是冤枉。不怨天,不尤人,素患難,行乎患難,絕無意想,是淨心定慮,存想真經矣。天相吉人,冤抑自白,不必分辯,自然伸理。不必曠日持久,天下無久屈之理,即時便得解脫。
牢獄,繫囚曰牢;待對曰獄。今之監倉鋪廠,輕重之獄不同,大率止以罪人之居者為言。二字非有兩樣分別。枷鎖拘孿罪人,罹之者為有罪,迺變故也。
或雲,牢字從牛,獄子從犬。不食牛犬,牢獄永免。不過令人不殺生,勿縱口,而以味招禍也。此經外之意,附記之。
經在利益,克枉自伸,即平日有過犯罪時,悔過自新,絕無怨望,經力拔濟,久而不怠,亦必解脫。
文王,得道而聖者也。羑里之囚,脩《易經》而被宥免。
公冶長,希道而賢者也。縲絏之拘,尋亦得出。
徐神公、張紫陽,成道而仙者也。昌邑之囚,三配之苦,以其篤脩至道,妙傳《悟真》俱得解脫。不惟聖賢,愚人若能除去維念,永信真經,牢獄之厄自解脫。
解疑:
太古無罪人,無刑獄。
軒轅捕蚩尤,制桎梏,畫地以禁,刑獄之義起,三代後,刑獄之制全。
經在浩劫之先,元始說於天上。如何言牢獄?蓋劫劫處處,有善有惡,惡自有孽,獄之理已在。經包萬法,永利羣動,理無不具,預言拔罪之效耳。釋經云:念彼觀音力,枷鎖早離身。儒書云:君子懷刑。《大易》云:無妄之災。何嘗不言獄?則知經非近世之言矣,迺無始玄章也。要之,一念理,則福堂;一念私,則業獄。慾妄滯而不除,一身業坑,牢獄在矣。孟子云:人之異於禽獸幾希。牢從牛,獄從犬。制字者有深意焉。今人與未來世,著力永信此經,劫劫處處,牢獄俱免。
功德品續二十二章
若為邪精鬼賊眾苦所加,如法持念是此真經,眾邪遠避,自然安穩。
玉經神功,豈但解牢獄厄哉?若為一切邪魔精怪鬼賊、眾苦所加,如法持念是此真經,眾邪精鬼賊,皆遠遁避去,自然安穩無事。
攷證:
若為,即雲如為也。
邪精鬼賊,凡不正者,皆為邪,通靈而逞妖異者為精,陰之靈者為鬼,傷人害物曰賊。或雲,賊當作人之惡者。前段已雲,軍陣惡賊,悉自退散。如何此賊字,又作人看?大抵邪魔妖精鬼怪乘間伺隙,因人之不正以入。其來也,不知何從;其去也,不知何歸。暗施殘害,令人不測,故曰鬼賊。
上自天魔,下至土精、山魍魎、水怪異、木魅金精、火妖草異、禽獸之精、冰炭之怪、魑孽鬼靈,邪屬甚眾。
眾苦,拋磚擲瓦,驚雞弄狗要求祭祀,惱亂家宅。
或令人顛倒,精神恍惚,狂亂無端,奔走哀號,迷頑不省,戲跳嘔惡,咆哮淫孽,醉痴損喪,寢食不安,日夜惶惶,生非平安,死有繫滯,是為眾苦。
加,以殃來加人也。
如法持念是此真經。既雲邪精鬼賊、眾苦所加,焉能如法持念真經?此雲如法,非能易乃慮,一乃心,與道合真。誦此經,但依諷經之法,瞻拜禮誦,一切邪精鬼賊皆遠避去。一雲,如法持念真經,令道人替被苦者念經,皆除眾邪遠避去,自然安穩,不待符水驅縛,藥餌告逐,聞經遠避,受苦者自然得安穩,無眾苦。
嘗聞祖天師以法伏諸魔。玄帝修真,滅諸精邪,治人鬼。薩真人闡道,除邪魔。老君伏天魔。佛梵咒降魔。先儒范文正公宿戰場,止聞小雞聲,鬼不為妖。程子伏大頭鬼,又任眾鬼移床,心如如不動,鬼皆濳伏。故云,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如法持念真經,秘密法典,至聖真言,了鬼神覷不破之機,邪精鬼賊有不遠避者乎。
解疑:
要之,人身三屍、五窮、七魄、七情、六欲,雜念妄想,種種陰趣,皆邪精鬼賊。若了悟虛明,慧劍誅妖,欲盡,而邪精鬼賊遠避矣。
功德品續二十三章
若人為求嗣息,如法尊重、持念此經,帝勑天曹,明檢丹籍,九品之內,四果仙人,運應數合,降謫下生,為其作子,才辯明慧,人中尊貴。
經功,豈但能伏諸邪哉?若人因孤苦無子,為求嗣息,如經中尊重經典之法持念此經,上帝即勑天曹,明檢查丹書仙籍,九品之內,四果仙人,運應輪轉,數合臨世,降謫下生,為其作子。與無嗣誦經之人為子,多才善辯,聰明智慧,得人中尊貴之果。
求,祈祝禱神以求也。或令人,或自求。有無子息,命係於天,若不可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可不求,況人資血氣以生,凡有血氣者,皆可生育。或虧損陰德,獲罪於天;或陽差陰錯,命犯孤寡;或胎中虛偏,或欲怒自傷,因而無子。人定回天,至誠感格,無不有子,故嗣息可求。
嗣息,繼續曰嗣。或雲,嗣,系也,繼祖宗之統續,如系相接也。又雲,嗣,司也,司傳家之業,繼口鑽冊也。息子以繼先,如人之喘息呼吸,相繼不絕也。且人之真息,生死之根,息住不絕氣。有子不絕祀,故云息。太抵息,自心也。有子萬事足,可以少息此心。故曰息。三教聖人皆有子。人何不知子息之重?
如法尊重,是重經。或雲,自己尊重者,非也。
天曹,造命掌仙籍者也。
九品,上三乘、中三、下三,共九品也。釋經云:九品蓮花為父母。佛、菩薩、圓覺、聲聞、阿羅漢、四禪、亦是九品。
四果仙人,須陀洹、斯陀含、阿羅漢、阿那含,降謫下生,仙佛以生人間為下凡,故曰降謫。
才,才藝出眾。
辯,口辯超羣。
明無不照。
慧無不悟。
人中尊貴,非即為君、為相、為師,有德有道,為完人肖子,則尊莫尊乎道,貴莫貴乎德,天子不得而臣,諸侯不得而友,參贊位育,裁成輔相,萬代贍仰,三界推尊。故曰人中尊貴。
如法尊重,持誦此經,或自己、或令人求嗣,雖有明效,不可計日指望,惟知尊經,首罪謝過,終始如一,對此經如見玉帝,至誠敬此法寶,則靈章神功,默運造化,回天易命,嗣息自有。世間功臣,猶得廕子。太善人信真經、轉法輪,為天地之功臣,寧不克昌厥後乎?若尊重此經,而嗣息不建,必其誠有未至,終始不能如法耳。世人勉之、慎之,自驗經之神效。
功德品續二十四章
若婦人臨難之月,如法持念是此真經,即得母子平安,生福德男女,人所愛敬。
經法神功,豈但可以廣嗣續哉。若婦人生產臨難之月,如法持念是此真經,即得母子早分,平安無事,生福相有德之男女,人所愛親而敬重。
女子已嫁夫家,則稱婦人。
臨難之月,當生產之際,性命所關,與死為鄰,故曰臨難。
如法持念真經。或未生產時,自己齋虔念經,或生產令人念經,即得母子平安,該生產之侯,無有留難,即時降生,母無損傷,子亦順利,平坦安康,兩有所益。
福,富貴康壽吉相之人。
德,聖賢忠義、孝友、有德之人。
男女,或男或女,皆有福德。
人所愛敬,可親而不可狎,可近而不可玩,人樂就之、稱之、羨之,如是曰愛。然望之而畏心生,即之而怠心息,不言而信,不動而敬,是曰敬。
解疑:
男為人所愛敬,可也。女如何為人愛敬?若福相全,德行好,不啼不戲,端重寡言,少動不嬉笑,少而老成,長而嚴潔,老死不變,人皆愛之如親戚,敬之如尊長。愛非有狎心,羨其福德,世之罕有也。
攷證:
母子平安。《詩經生民之章》贊姜嫄生后稷曰:首生如撻,無災無害。姜嫄有德,故首生如羊子之易,不災害,母安子亦安。
釋經云:母子早離身。
道經云:臨盆有慶,坐草無虞。
誦經功德,其應如響。
今《皇經》盛行世間,誦者亦有。婦人生產,或半產不及月,或災害,或危亡,或鬼胎,或妖異,或刑剋,母子平安者固多,不能兩全;或兩不利者亦有。或以為誦經未必有益,不知正法難遇。世人或不知此經尊重、此經利益,不聞其名者有之;聞名不知重者有之。或虛敬而不持誦,或持誦而始動終怠;或脫落混淆,或怠污顛倒,字誤句差,解會失當,雖有懺謝之文,難得全經之利。皆人自誤,不遇經功,遂以為誦經無益,是為謗法。嗚呼,正法宜行,親恩難報。救難利生,學道者之急務也。若教化世人,敬誦此經,則母子安、產難免,生善男善女,世間皆福德相,正道永流傳矣。功德最大。觀經者勉之。
皇經集註卷之六竟
皇經集註卷七
嗣漢五十代天師大真人張國祥校
狀元方外隱江西吉水羅洪先閱
山東濟南小兆臣周玄貞集
功德品續二十五章
若為求官進職,爵祿亨達,貴遇人君,如法持念是此真經,即得職務遷轉,子孫榮貴,世世不絕。
玉經之利,豈但有益生產哉?若為求官進職,使爵祿亨達,貴遇人君,如法持念是此真經,即得職司事務,陞遷轉進,子孫榮貴,世世不絕。
求官,無官而求得官。
進職。進,陞進也。職位微小,營求遷轉陞進高位美職。
爵,命官為爵。
祿,俸給曰祿。
亨,亨嘉逸樂,貞吉悅利。
達,稱意遂心,謀望通達。
貴遇人君。出常曰貴,爵祿亨達,且得君行政,受人主之知遇。君臣相遇,自古為難。貴而遇人君,則臣不虛貴,方為可達。一雲,遇明君智主也。
是此,文非重,句法宜云爾。
職務,職有官守、職事,各有所司,故曰職。務,政務也。
轉,轉授美缺,或易閑散,作清要也。
子孫榮貴,或世官世祿,或廕子廕孫,安富尊崇,光前裕後,且榮且貴,世世不絕。雖非等天地,永世守,慶流後代,福澤綿達,相承不絕。雖數世,亦云久遠。若孔聖人之至德,祖天師之神化,子孫歷朝受封,是真榮貴不絕。
封爵詔祿,出自天朝官職,若不可求,資格相循遷轉,若不可謀,況文須讀書,武要知兵,學問功勳,假借不得,如何求進?夫官授有德,祿以養賢。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如法持念真經,誦法言,守聖訓,心與天合,動與道俱,是大善人。或以言揚,或以行舉,無爵而贈官,無職而贈祿,或有官職而陞轉,此用賢之常理。以德招徠,若或求之,廣成、尹壽、巢由、嚴光;或為帝師,或為國賓,與之弗受,豈善人不可得爵祿乎。若漢之孔明,晉唐之旌陽、李泌、海蟾,皆修道而官者也。經雲求官,又何疑焉?
要之,天爵良貴,吾身固有。超凡入聖,進德有階。神化登仙,歷劫不壞。《道德經》云:死而不亡。仙傳云:子生孫兮孫又支。夫道尊德貴,仙傳無窮。不慕世名浮利,修天爵良貴,由凡希聖,出塵登仙,永延不絕,是真能如法持念真經。
功德品續二十六章
若人慾求資財殷富,如法奉持是此真經,即得財寶充溢,衣食自然,慶流子孫,傳之後代。
此經利益,豈止遂求官之謀哉?若人慾求家資財用殷富,如法奉持是此真經,即得財貨寶玩充滿盈溢,衣食豐潔,自然充裕,餘慶流及子孫,傳之後代。
資,用也。身家所需曰資。一雲,資賴也,言人賴此利生也。與貲義同。
財,財貨也。亦財用也。
殷,實也,充實之義。
富,家道極豐,財用充足曰富。
奉持。欽崇曰奉,持守看誦。
財寶。財,貨財之財。寶,貨貝也。金銀、珠玉、珍奇、玩好、采帛,希有貴重之物,皆稱寶。
充,充足也。
溢,豐盈也。
衣食自然,不費心力,自然豐足也。
慶流子孫。慶,吉祥也。福澤綿遠,奕葉相仍,故曰慶流子孫。傳之後代,不止及一世之子孫。代代相傳,後人永享安榮之福。
解疑:
孔子云: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甚言富之不可求,如何此雲欲求殷富,如法奉持此經,即得富足,慶流後代?是言富若可求。子夏曰:商聞之矣,富貴在天。富雖可欲,有命存焉,天實主之,如何可求?然富雖有命,先儒云:富貴福澤以厚其終,所以報有德。如法持念此經,口誦天言,欽若昊天,是令德獲福者矣。詩云: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此之謂也。
或又雲,大禹聖者也,菲飲食,惡衣服,卑宮室,惟甘儉約。道家雲,學道須學徹骨貧。此言持經足以致富,似以利歆人者。禹之自奉儉,聖人不私己之心也。道家之學貧,心無物累也。求富可得,迺設言持經之效。佛經雲,所求如意,皆得滿足。兩教法門,大開方便,福利無邊,有求輒應,無願不成。若疑惑間斷,始勤終怠,江應心非,無正信堅固圓滿,心無至誠以感之,則雖求亦不得矣。觀經者善體之。
嘗攷萬物皆備於我,本有不資而富者在。柰何世人馳逐名利,競浮華,嗜情慾,以假作真;貧者戚戚,不能持大道,誦真經;富者侈蕩,不能棄智利,奉法言,甘至老死,自喪固有之富?老君曰: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貽其咎。戒人之逐外忘內也。今言求富持經之效,欲人改易求富之心以重經耳。噫,持經誠有效也。若無誠敬,且招愆矣。觀經者慎之。
功德品續二十七章
若人被諸惡星之所照臨,困苦床枕,如法持念是此真經,是諸惡星返降吉祥。
是經利益,豈但求富者遂哉?若人生命流年,被諸惡星之所照臨,困苦床枕,睡眠不安,如法持念是此真經,是諸惡星化凶為吉,返降吉祥。
赤松子云:生民煢煢,各戴一星。然星之所照,有吉有凶,吉則千祥,凶有咎徵。在三光之下者常避忌。
惡星,凶星也。如羅睺、計都、天破、天哭、天敗、天退等星是矣。
照臨,或生命分度,或流年值遇,或宅遇分野,當生當照,統屬分臨。
困,所如不遂,鬱而不伸也。
苦,或貧厄疾息,危迫切身也。
困苦床枕,只是困危無聊,臥不安席,伏枕不寧之意。 一雲,床枕有驚。
是諸惡星,所該者廣,凡天上凶星,命運宅遇當照,一切凶星是也。
返降吉祥,惡星照臨,多凶無吉。如法持念此經,靈章運化,凶曜呈祥,凡所被照臨惡星,不惟不見咎禍,返默錫福祉,降吉祥。
星之照臨,命運分野,本有一定。如何持經,惡星降吉祥?天人一理,上下相通,感應之機,捷於影響。宋襄公有君人之言三,退熒惑舍。不惟君也,孝婦含充,而致三年之旱;賤臣叩心,而飛六月之霜,匹夫匹婦,皆可以感天地、動鬼神,但恐不至誠耳。一誠感格,片言可以孚神明,不言亦可以運造化;況真經為天地之宗,三景得之以開光。如法持念真經,奉至聖之玄章,悉貞明之秘要,凶星散,吉祥生,返禍為福矣。
人一也,惠迪吉,從逆凶。《中誡經》云:星之照臨,吉凶惟人自召,作善則星光,大善則光顯;無善無惡,其光微;小過其光散;大過其光滅。惡星之臨,人有過,則惡報應;無過,則答徵免;善則凶去福臨矣。傳云:一念之惡,為妖星厲鬼;一念之善,為景星慶雲。休咎之徵,係一念之善惡。真持此經,雖險災大難,亦當退去,而困苦床枕、適然之厄,有不盡消耶。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亦此意矣。夫人能弘道,贊化育,若默轉真經,入神達化,則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斡旋造化,永超塵凡,且鬼神覷不破,生死不相關,星辰豈能拘限哉?觀是經者勉焉。
功德品續二十八章
若人命過,應入地獄,注名惡籍,父母師長,夫妻男女,當為亡人持念是經,或安置道場,旛花供養,即得亡者鬼籍盡除,神生淨土,同苦罪眾咸蒙濟度,承斯勝利,皆生天上。
是經功德,不但免在生之咎,若人命 過死去時,魂魄應入地獄,注其名於作惡之籍,其父母師長、夫妻男女,當為亡人持念是經,或安置超拔道場,旛花供養,即得亡者鬼籍盡除,神生淨土,同獄、同亡,同籍受苦罪眾咸賴經功,得蒙濟度,承斯最勝妙法利益,皆生天上。
命過,命過其數而死也。
應入地獄,或夙世今生有罪,應當入地獄,受罪報。地獄,若酆都、鐵圍、九獄、十八獄、二十四獄、三十六獄、七十二獄、無間等地獄。注名惡籍,注録其名,在惡案簿籍中,以施報對也。
父母師長,或亡者之父母,或其師傅,或其尊長。
夫妻男女,亡者或是婦人,或是男人,必有其夫其妻在;即夫妻不在,或有子孫,或有親屬之男女在。
當為亡人持念是經,其見在親屬。當為亡故之人奉持誦念是經。
或安置道場,或安立布置道場,遵道法,拔罪業,故曰道場。
旛花供養,旛,稱讚聖號不盡,書之長旛,懸堅竿端,以風四表,揚寶光。花,獻所有奇花,以迓聖神。上天揚法,有自然旛蓋旌幢,天花絢釆,以彰休光。世間但以旛置道場,示莊嚴,迓神庥。供養。供,享獻也。養,以飲食供奉也。天上以清靜妙法為食,天廚妙供,惟道惟恭。今世之五供養、十供養,不過空五有、除五苦、禁五樂、去十惡、念十真、住十信,以敬共明神,欽崇正法,奉持寶章,是真供養。今但以飲食、花果、珍奇供之,而無恭敬之實,抑末矣。經所云供養者,是誠心天然之供 也。
即得亡者。鬼籍盡除,神生淨土。一轉此經,或立道場,即得使亡故者出幽冥,削黑業,鬼籍惡業,盡得除去,神生清淨樂土。同受地獄苦之罪眾一切鹹得超脫,蒙受經法慈濟拔度。咸,皆也。承斯勝緣法利,皆生天上。斯,此也。夫天福雖有盡,一持念是真絰,或立道場,即除亡人並伺苦獄魂之罪,使生天上;若永遠奉持,功德豈有窮盡耶?噫,地獄無門,惟人自召;天堂有路,昧者難行。況生來正性,即帝真經,常持永念,地獄天堂,一切不染,永證玄真矣。方雲善持經者。
功德品續二十九章
又此經所在之處,當有十天至真大聖、無極飛天神王侍衛供養,持是經人當得自稱為正一真人。是人在處,自得十方至真至聖金剛力士潛護其人,如護己身。若出若入,遊行之處,百邪避路,魔鬼殄除,精靈伏藏,一切災殃不能侵近。是持經人命欲終時,更不見諸地獄惡相,即見天宮玉女持幢下迎,而生天上。如天福盡,下生人間,即得千生萬生中常為國王大臣,聖賢慶會,國土清平,人民樂業,常得宿性通明。遵奉大道,展轉修持,至登道岸。是持經人獲福如是。
是經功德,豈但利益生死哉?又此經所在之處,常有十天至真大聖,無盡量飛天神王侍衛供養,是持經人當得自稱為正一真人。是人在處,自得十方至真至聖、金剛力士潛護其人,如護己身。若出若入,遊行之處,百邪迴避,持經人所走之路,魔鬼殄絕,除去精靈,潛伏收藏,一切災殃不能侵近。是持經人命欲終時,更不見諸地獄惡相,即見天官玉女持幢節下迎,而生天上。如天福受盡,下生人間,即得千生萬生中常為國王大臣,聖君賢相,明良相慶,聚會一朝,國土清寧平定,人民安然樂業,常得宿性通明,遵奉大道,展轉脩持,至登道岸。是持經人獲福如是。
十天,十方諸天。
飛天神王,飛身遊護諸天之神王也。
侍衛,侍立拱衛也。
正一真人,至正無私、真一不二之人也。
金剛力士,兩教護法,皆來護持經人。
潛護其人,暗中護持經人,如護神明自己之身,見諸神保護之切也。其持經之人或出或入,遊行之處,一切邪妖、魔鬼、精靈達避伏藏,殄絕除去。殄,絕也,盡也。災咎禍殃,不能親近。是人命終,更不見諸地獄種種惡相。
天宮玉女,一本作天官者,非也。
幢,非旛非旌,大法幢也。下迎接導上天耳。
千萬生為國王大臣,世世尊貴,如佛千八世為王世子,玄帝千世為王,千世為宰臣,老君歷劫為皇帝王者之師。共安長樂,且宿性通明,大智大慧,不昧歷劫良因。
遵守崇奉大道,反覆展轉,進修操持,至登道岸。道岸,得道,如濟海岸也。佛雲到彼岸。《大雅》云:誕先登於岸。此之謂也。一雲畔岸。持經功德,時刻有益,或利生,或利死,或少或眾,或久或近,隨願皆成,化誠神矣。叉千生萬生,遵奉無二,展轉修持,始登道岸。可見大成之難也。觀經者怛其志,可入最上。
功德品續三十章
又若有持是經人,若雨下時,起大悲心,如法向空念此經三卷一徧,其雨所霑,面所向方,一切眾生,五逆十惡、一切重罪,悉皆消滅;一切重病,自得痊癒。是諸眾生命終之後,不墮地獄,神生淨土,蓮花化生,何況持是經者。又若有持是經人,或行於道路,值大風起,吹是持經之人。觸身之塵,是塵所霑,一切眾生,一切惡業,悉皆消滅,更不墮於三惡道,當生天上。故知持經功德,不可思議。
此經功德不但利一身也。又若有持是經人,若雨下之時,起大悲度世之心,如法向虛空念此經上中下三卷,週完一遍,其雨所霑濡,面所向方隅,一切眾生,五逆十惡、一切重罪,悉皆消散除滅;一切重病,自得痊可安愈。是持經人所向方之諸眾生,命終之後,不墮地獄,神生淨土,不假淫穢,蓮花化生;何況持是經者,其功德詎可量耶?又若有持是經人,或行於道路,值大風起,吹是持經之人,觸身之塵土,是塵所霑,一切眾生,一切惡業,悉自消滅,更不墮於三惡道中,當生天上。故知持經功德,不可思議。
攷證解疑:
持經人無處不慈悲,非但雨下、風起,有大悲心,推言若雨下風起時也。甚言持經之效。大悲憐憫,衰矜恤念世間一切也。釋教雲,婆心太切。《詩》云:哀此榮獨。又雲,矜不成人。道經云:大悲覺世。持經者憫世人業苦,故起大悲心。五逆,不忠、不孝、不慈、不睦、不義。一雲,不敬天地君親師,不敬三寶,不持戒律,不修德行,不明心性。一雲,滋縱財、色、名、食、睡。
十惡,殺、盜、邪、淫、兩舌、妄言、綺語、惡口、貪、嗔、癡。一切重病痊癒。痊,安可也。愈,平愈也。
蓮花化生,佛家言,西方極樂世界,蓮花生人。道家雲,青華長樂界,蓮花化生。又雲,欲生因蓮花。言居世出世,不染一塵,妙法生生,無淫穢心。又如天地之初,自然化生成人也。儒者多以兩教為妄。伊尹生於空朵,獨非儒者之聖人乎?且人心如蓮,知蓮生,則心宗印矣。善哉,周子觀蓮,雖愛其處泥不污,亦必別有真見也。故為道學之宗。
三惡道,地獄、魔鬼、畜生。
不可思議,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見功德莫量也。
夫道之濟世,真經利人,法雨浸濡,普潤一切,響徹十方,利盡法界。儒家雲,有如時雨化之者。又曰,樹之風聲。又曰,不疾而速,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故周公生,而無烈風淫雨,海外向化。人能終至道,持真經,無論雨水所霑,風塵所及,即風雨所不及,水塵所不霑,三千大千世界,永霑法利矣。故曰持經功德,不可思議。
功德品讀三十一章
是持經人,若經涉於江河淮海,沐浴其身,是身所霑之水,其中眾生,魚鼇黿鼉,一切水族,是諸惡業,悉皆除滅,盡此一報之身。命過之後,不復更受胎、卵、濕、化一切等身。是持經人口出一切言語音響,一切邪魔外道,聞者皆是清淨法音。是持經人若遇諸神廟,能為其神誦詠是經,是諸鬼神得聞是經,即脫鬼趣,登證仙道,恭敬是人,如奉是帝。
是持經人功德不但及於人也。若經涉於江河淮海,沐浴其身,是身所霑之水,其中眾生、魚鱉黿鼉 、一切水族,其前世所造是諸惡業悉皆除滅,盡此見在一世報應之身。命過之後,得證妙果,不復更受胎、卵、濕、化一切等身。是持經人,口出一切言語音響,一切邪魔外道,聞者不知為世間言辭聲氣,皆是清淨法音。是持經人若遇諸神廟,能為其神誦詠是經,是諸鬼神得聞是經,即脫鬼趣,登證仙道,恭敬是持經人,如奉是說經之帝。
經涉。經,歷過也。涉,濟渡也。一雲,徒身過水曰涉,如呂祖朗吟飛過洞庭湖,達磨折蘆過江是也。要之凡過水,不拘徒身舟船,皆曰經涉。江河海,皆注水之通名。淮,淮河也。
沐浴其身,以水澡洗其身也。
其中眾生,水中一切生物。鱗者魚,甲者鼇、黿、鼉等。一切水生族類,諸惡業悉得除滅,盡此一報而已。死後不復輪轉畜業,若羽、若毛、若鱗、若甲、若介、胎卵濕化一切等身。人雖胎生,此胎字不指人說,只言默屬。蓋龍為水族之尊,尚稱業報,其下水族又可知矣。真持經人身口悉出金光,故言音所及,一切邪魔外道聞者皆是清淨法音。
為神說經,神脫鬼趣。神雖靈響,露威光,彰報應,尚有趣在。聞此真經,脫其識根,拔其趣意,所謂融盡宿習也。登證仙道,上證真仙之道也。
神與仙之分別等階。神雖有功德,而功勳顯赫俱在,雖大神亦然。即大賢未融形跡,與入聖而不優之類也。仙則空五蘊,淨九識,遣能所,融事理,雖分五品,比神鬼則高出矣。
夫聖人出,萬物亨,山不潼,川不涸,鳥獸魚鼈咸若。持經人沐浴之法水,水族親霑,又不啻聖王之功化也。龍得法而高悟,法水均霑,有不超脫哉?此野狐之所以得法復人身也。若說經度神鬼脫其趣,如薩祖師度王靈官,普禪師之度關聖賢,令其欽神威,忘宿念也。故至今二聖之恭敬不衰。
功德品續三十二章
若人在世,不孝父母,不敬三寶,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作種種極重罪業,將命終時,若有道心正信善男善女,於亡者未氣斷時起大悲心,於其頭邊念玉帝尊號七遍,或二七遍,三七遍,四七遍,乃至百遍、千遍,是其亡者生前所造諸不善業,悉得消滅,更不墮諸惡趣,神昇九天,何配受持是此經者?又若復有人自從往劫乃至今身,輪轉人天,漂沉世域,積千愆萬過,在於己身,若遇是持經之人,形影暫映其身,如為帝光之所攝受,或與同語,或聞其聲,如奉帝言道語之所慰諭,彼人罪障永得除滅。
經之功德,不特下及物,上及鬼神也。若人在世,不敬三寶,殺盜淫妄,作種種極重罪業,將命終時,若有道心正信善男善女,於亡者氣未
斷時,起大悲心,於其頭邊念玉帝尊號,或一七、二三四七,乃至百千等遍,是其亡者生前所造諸不善業,悉得消滅,更不墮諸惡趣,神昇九炁上天,何況受持是此經者。又若復有人,自從往劫,乃至今身,輪轉人天,漂沉世域,積千般愆尤、萬種過失在於己身,若遇是持經、之人形影暫映其身,如為上帝道光之所攝受,或與同語,或聞其聲,如奉上帝法語道言之所慰諭,彼人罪障永得除滅。
三寶,道、經、師也。道為三教之宗,萬有之祖;經為度世津粱;師為人天眼目,不敬所以有一罪。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大犯者大罪,萌一念亦有罪。種種,非一端也,言不能盡記。
正信,至正誠信,一無所為也。
一七、二三四七、千百遍,或雲,言道周天功化,亦是。
不墮諸惡趣,有善根,無邪念,故不墮惡趣。
輪轉人天,或人間天上之福。一雲,人中福為人天。漂沉世域,生死無常,如萍水浮漂,業趣難脫,似水中沉溺。世域,世間界域也。形影暫映,持經人形影,暫時照映造業人身,如同帝光之所玄攝神受。受或作授,言帝光授與者,非是。大抵光臨人,則肅然敬心無念,故曰攝受。我受其光之法利也。
同語聞聲。造業者或與特經者共語,或聞持經者聲音。
道語,大道玄語。或雲,道祖之語,太拘。
慰諭,慰,善言撫慰。諭,教誨命令也。
罪陣除滅,一切夙世今生罪皆釋,往劫今生障礙皆除也。
夫經之神功,存亡受益,利及一切,惟正信人有是功。可見以至誠心為本。利亡者,利他人如此,持是經者功德又豈可量哉?觀者勉之。
功德品續三十三章
又若持是經人造作長旛,書帝名號於其旛上,懸諸長竿,或在觀宇,或在家庭,是旛被諸風吹所指方面,一切眾生皆霑勝利,一切惡業悉得除滅。又若有持是經人書帝名號,在一切有聲物上,或鍾或磬,鈴鐸鐃鈸,一切道具法事之屬,或以道場,或因戲擊,或被風觸,是聲出時,或遠或近,一切眾生聞是聲已、所有罪障悉得清淨。
此又申言持經功德也。
長旛書帝號,長竿,俱解見前。
觀宇,觀中殿宇前。觀,觀也。神在無他心,惟一誠觀之,故神居曰觀。
家庭,家之庭前。
所指方面,風吹寶旛,所指方位面向也。
勝利,解見前。
鍾磬鈴鐸鐃跋,皆法樂,金屬也。
一切道具法事之屬,除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樂,與有聲物,或一切道家所用法事之具。
道場,用法具鳴帝號,可也。戲擊如何亦有功?此戲非狂蕩耍戲,或演習法樂,或幼小無知者,或凡愚不知,誤鳴法器及有聲物,或閑時喜樂,鳴有聲物。
書帝名號,非帝之名。帝號歷劫不磨,迺常住大名,故曰名號。今讚佛雲洪名聖號,亦此意。
風觸聲出,被風吹觸響物聲出也。
遠近眾生聞聲,罪障悉得清淨。不拘遠近一切眾生,凡聞有帝號之聲者,罪障消除,悉得清淨。
攷證:
古人制樂,所以諧神人,和上下,況帝號為玄祖榮名,聞者肅然,法音一振,神功無邊。大舜作樂,百獸率舞,何況於人?
人聞兵器則威,聞戲具聲則嬉,聞琴則和,何況法音?
一切有聲戲具,無論也。
法具樂器,所以敬共明神,齊一眾志。又書帝號,故聞者敬而罪滅。夫罪障所以報惡人也。聞法音,善心勃然,故罪障悉滅,得清淨。今雷震一聲,聞者敬畏,可以作證。
解疑:
今世懸旛,及書帝號於法樂道具法事,共一切有聲物上者甚多,聞見者亦不少,罪障不除,何也?書號者非真有正信持經之心,聞見者以為故常,頑心不除,甚至輕慢,浪戲謗瀆,自無善心,何以釋罪。嗚呼,經法帝號,功德難量。先真持經度自己,則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更以帝號度人,自永利矣。
功德品續三十四章
又若有持是經人了悟生死,深入山林,修真學道,或時登臨,上山顧望,目所及處,山林溪谷,含生品類,有形無形,胎卵濕化,蠢動飛濳,種種物類,所有罪業,皆得除滅,身心清浄,命終生天;何況受持是此經者?當知是人即是道藏功德身也。
此復申言持經之效。
了悟生死。生死事大,理最難明。依父母之精血,得天地之理氣,生也,所以生,不可知。精耗氣散,神去形枯,死也,所以死,不可知。未知生,未知死,雖能達事變,觀物理,明於言,不昧於行,未為了悟。若有持經人絕聖去智,除二障,斷諸惑,融宿性,成大覺,證三元,登最上,了悟生死根源,即佛家雲徹悟也。
深入山林。昔人云:小隱居山。既雲了悟,高山平地,總屬道場,修行何必入山林?大隱居市,理固有然。名山勝景,地靈人傑,真修者,雖無志於山林,幽山茂林,天造地設,以成仙境也。故逸人入焉。
修真學道。人生正性,至真無假,性道自然,不待學問,自情慾日滋,知誘物化,真者漸假,性道不明。了悟者於山中林下默加修持,以返天真,參學大道,了脫生死。《道德經》云:絕學無憂。此雲學道,何也?彼雲絕學,絕學之名象意識。此雲學道,學曠然無為之道也。夫佛家以了悟為最上。此雲了悟,方入山脩真學道,則兩門之品階可知。
或有時學道人,登高臨水,遊歷勝境,上山四面顧視觀望,目力所及之處,若山若林,水漢澗谷。谷,山之溝壑虛深曠空者也。
含生品類,含大造生意諸品諸類。有形無形。有形,已生者;無形,未生者。亦有生而不見形者。
若胎生、若卵生,若因水因土,汙下濕生,若無中生有,化生蠢動飛潛,大造之生,蠢然者物,含生運動,高而飛躍,深而潛藏,介飛潛之間走者,種種一切物類,所有今昔罪業,皆得除滅,身心清浄,無有繫累,命終悉生天上。脩真目望所及物類超濟若此,何況受持是此經者?當知是持經人功德難窮,即是大道玄藏,不可稱量,大功德身也。夫學道之人,心大慈悲,無不仁愛,未見聞者,心不可見,目望所及,一切物類,念其蠢動含靈,俱有法性,一意慈悲,默然神度,救拔出世,故濟一切。有如是功德。儒書雲,致中和,萬物育焉。又立靈臺,望氛侵,察災祥,曲成萬物,裁成輔相。天地之所不及,使人物生死順受正命,返歸化源,又有何罪業?贊孔子者曰:當年不能窮其學,累世不能殫其蘊。聖不可知之謂神。今贊脩真學道者曰,道藏功德身。亦言其大無不包,深不可測,稱讚難窮耳。觀經者有得焉,方知是義。
功德品續三十五章
爾時,天尊謂玉虛上帝言:今我略說,未盡其妙。若廣說之,凡流邪見疑惑不信,是經功德窮劫難言。
爾時,,解見前。
天尊,元始至尊也。
謂,告語也,元始告玉虛明皇天之上帝言。一雲玉清玄虛上帝。
今我略說,未盡其妙。今元始指說經之時而言也。我,元始自己稱謂也。略說,稍說大略也。未盡其妙,未盡言道之要妙與夫最上功德也。
若廣說之,此經言持經功德,利人利物,利存利亡,利有形,利無形,利己利他,利天利地,亦云廣矣。猶雲若廣說之,凡邪不信。此所言者,一世界人物,今昔天地存亡,若三千大千無量世界,從劫至劫,無量數劫,一未來世,一切未來世,無始之始,無終之終,若有知,若無知,若聞見,若不聞見,若思議,若不思議,若有盡量,若無盡量,一切功德,俱在是經,與持經者,若為廣布宣說其妙,凡流邪見疑惑不信。凡,凡世庸人;流,流俗之類。如同流水,不能拔萃也。邪見,偏邪之見,不正大也。疑,智見不央,兩可未定。惑,私意起,紛紛縈縈,是非莫知,雜亂無準見,故不信此經有無盡量之利益也。是經功德窮劫難言,窮無量劫數,亦難盡言。一雲,窮盡歷劫言不盡。大抵元始永在,劫數無盡,經功難窮,大道莫量,終是言不盡。夫大道無言,妙法無象,真經無字,可施可受,可見可聞,可言可得,皆第二義耳。故我太上化生無量數劫,說法萬二千天,歷度遐方,著經億萬,一化千七百年,譚經九萬餘度,猶雲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孔子繼往開來,啟蒙萬古,迺曰無知也。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譚經三百餘會,著經律論三藏,且雲我今略說,無力說盡。顏子卓立,心齋坐忘,亦云雖欲從之,未由也已。此經為萬法之宗,其功德果然說不盡,最上功德。說也說不得。說了,人亦明不得。故儒家之無為而治,道家之真玄功德,佛家之身命布施,西來正義,皆不可以言傳者矣。善乎,斷輪之妙,得心應手。莊子,三教之宗匠也,故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六合之內,淪而不議,非不能言,言易起人之惑,不如無言。即夫子罕言命,性道不可得聞之意也。佛氏迺言許多世界景色,分諸事理,姑不論其茫茫無稽,即有所據,言不能盡者尚多也。從其教者以為佛說人所不能說,妄以為高,不知佛生外域,殊俗異類,要荒小固,環之者眾,釋氏就其見言之,中國不知。妄雲佛見之廣。試觀中華,百里不同風,燕、越、泰、齊、山川風北,不徧歷者不能知,況西域之遠,可詳攷耶?即有史冊,亦風聞雜記,寧保無差乎?人好異者多,不究是非,使佛果周知,如何所著經典不造唐文入中國,三番譯,迺成章耶?既不知唐言唐文,所言者必其所鄰之國,或效莊子之設喻言道,亦有之矣。人不細攷,謬言高下,何其好異之過也?噫,不言諸界,不玆人之惑,略言功化,以啟人之蒙,示真意,顯正法,此道之所以為實益也。學者尚悉心究之。
功德品續三十六章
於時,玉虛上帝聞是說已,心生歡喜,不勝踴躍,瞻仰慈顏,稽首讚歎,而作頌曰:九天之上,謂之大羅,玉京金闕,雲層峨峨。中有天帝,仁慈惠和,至道無敵,降伏眾魔。天寶靈符,玉律金科,神仙億萬,幢幡眾多。聞者罪滅,永出愛河。是號玉皇,穹蒼真老,妙圓清淨,智慧辯才,至道至尊,三界師,混元祖,無能勝主,四生慈父,高天上聖,大慈仁者。十號圓滿,萬德周身,無量度人,拔生死苦。
爾時,玉虛上帝說是頌十號已,諸天聖眾異口同音,歎未曾有。
此言聞經欽受喜慶之義。
於時,於天尊說此經神咒功德品已竟之時。
玉虛上帝聞是說已,心生歡慶喜悅,不勝歡騰踴躍,瞻仰玉帝慈顏,稽首讚嘆,而作頌美之辭曰:九天之上,謂之大羅,玉京金闕,俱解見前。
雲層峨峨,峨峨,巍然高峽也。大羅金闕,法雲祥光,層覆無極,峨然巍崇,峽廣莫量。采和雲,玉京官闕高嵯峨。
中有天帝,金闕中有萬天教主之玉帝。
仁慈惠和,大仁大慈,至惠至和。惠,不是愛利,歷劫生化,人物各足,無所不與,故言惠。至道威德無敵,降伏一切眾魔。
天寶靈符,諸天寶崇玄靈真符也。一雲寶作珍奇,不可從。玉律金科,玄戒天律金格也。
神仙億萬,侍宸聖眾,百千萬億,法幢寶幡以為儀衛,眾多莫量。聞名號法音者罪盡消滅,永出愛河。眾生萬有,諸業易斷,惟愛難割,歷劫漂沉,未能頓出,永出愛河,業根斷矣。
是號玉皇,解見前。穹蒼真老,玄穹無極,蒼空莫量,無始真老。
妙圓清淨,奇妙圓滿,真清真浄。智慧辯才,大智大慧,妙辯宏才。
至道至尊,至道無極,至尊無對。
三界師,天地人三界之宗師。
混元祖,無始之先,天地未分,世界未有,帝真長在,歷劫真宗。故
曰混元之祖。
無能勝主,三教萬法,一切聖人無能比肩,皆以為主。故云無能勝。
四生慈父,四生,胎卵濕化。皆賴帝德,以生以成,善始善終,並以道濟,故曰四生慈父。
高天上聖,諸天無如大羅天高,諸仙諸佛無如玉帝尊,故曰高天上聖。
大慈仁者,大慈大仁,無盡量者。十號圓滿,自穹蒼至仁者十號。玉帝行德神功,皆周完圓滿如此。萬德周身,帝德無邊,此雲萬德周身,約言也。
無盡量度人,拔一切生死苦。
爾時,玉虛上帝說是頌及十號已,諸天一切聖眾,異口同音,欺未曾有。聞此妙法,聖號至德,歷劫難也逢,故聖眾同稱歡,未曾見此希有。一雲,欺世間未曾有此。夫帝之功德若此之,觀經者大悟真脩,斯不愧矣。
皇經集註卷之七竟
皇經集註卷之八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卷下
天真護持品第四
護持品一章
爾時,昊天上帝聞說經法,從座而起,長跪帝前,白言:惟願聖慈普為大眾及諸天人、持是經人說利益事。
於時玉皇上帝,興方便意,開利益門,宣玉匱科,傳靈寶法,告於昊天上帝曰: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受持功德,扶危拔苦,利益存亡,神妙之事。眾真稽首,俱發聲言:臣等今日幸聞湛然常住之法,莫不上福諸天,徧周三界,三塗五苦,鹹得消滅。惟願慈悲愍臣等故,演斯妙義。
諸天聖眾既稱歎神咒功德品及帝號功德已,當爾之時,昊天上帝,昊大高玄天帝,非時稱昊天也。聞天尊說經法。從自己所居之座而起身,向上長跪玉帝道前,奏白言說:惟願至尊聖慈普褊為一切大眾,一雲諸天聖眾聽聞經者。一雲世間大眾,天上本無世人,經廣度三界浩劫。二說俱是。及諸天天人,持是經之人,宣說經法,一切利益之事。於時玉皇上帝興方便,拔度一切之妙意,開永利大益之門,宣玉匱寶科。此經皆玉笈琅函,珍藏上天,故云宣玉匱科。傳玄靈妙寶大法,告於昊天上帝曰:汝今諦聽。汝,指昊天上帝也。諦,專聽見諦之意。當為汝說受持此經功德,匡扶一切困危,救技一切苦厄,利益生存死亡神妙之事。眾真稽首,俱發聲言:臣等今日幸聞湛然常住之法。人性靈明,不垢不淨,無成無壞,不昇不沉,本自湛然常住。知誘物累,自取滅亡,漂沉輪轉,盲昧不明,不能湛然常住。鬼有趣,神有識,報盡復輪,亦不能湛然常住。今聞經法功德利益,宿性得融,根塵淨盡,拔業識,除罪障,堅固圓滿,是聞湛然常住之法,曠世奇逢,豈不幸乎。此法功力,莫不上福諸境諸天,徧周三界。解見前。三塗,天塗,地塗,水塗。五苦,色累苦心,愛累苦神,貪累苦形,身累苦魂,華境苦精。鹹得消滅。
惟願至尊慈悲愍臣等故。愍,矜恤憫念也。演斯妙義。
夫此經為最上妙法,故有如是功德。昊天上帝,不求妙旨,而請利益,非以效飲人。此經一言一畫,亦無量法寶。知其效而真心奉持,斯無負說經之慈悲。
護持品二章
玉帝告曰:若有眾生孝養父母,恭敬三寶,竭忠於君,不殺不盜,不媱不妬,不嗔不恨,不驕不詐,奉戒持齋,冥心大道,生尊重心,持誦是經,我即勑下,周流法界,徧傳十方無極世界,勑命東方東華帝君青騎、神仙兵馬、無鞅數眾,悉令下降,覆護受持是此經者;勑命東南扶桑大帝與其部眾神仙兵馬、無鞅數眾,悉令下降,覆護受持是此經者;勑命南方朱陵大帝赤騎、神仙兵馬、無鞅數眾,悉令下降,覆護受持是此經者;勑命西南太華元老與其部眾神仙兵馬、無鞅數眾悉令下降,覆護受持是此經者;勑命西方皓靈皇老白騎、神仙兵馬、無鞅數眾,悉令下降,覆護受持是此經者;勑命西北皇天上帝與其部眾神仙兵馬、無鞅數眾,悉令下降,覆護受持是此經者;勑命北方紫微帝君黑騎、神仙兵馬、無鞅數眾,悉令下降,覆護受持是此經者;勑命東北沖虛天君與其部眾神仙兵馬、無鞅數眾,悉令下降,覆護受持是此經者;勑命上方天皇大帝、崑崙蒼老黃騎、神仙兵馬、無鞅數眾,悉令下降,覆護受持是此經者;勑命下方來和天君、名山大洞神仙兵馬、無鞅數眾,悉令下降,覆護受持是此經者。
玉帝告曰,持經,非徒口誦也。若有世間一切眾生孝順事養父母,恭敬道經師三寶,竭力盡心,上忠於君,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嫉妬,不嗔怒,不怨恨,不驕傲,不奸詐,奉受道典清淨玄戒,持守真正齋素,不怠忽,不躁急,坦然澹然,默任自然,棲神養靜,法天凝真,冥心合於大道,欽若昊天,衹奉道法,生尊崇珍重之心。一雲,自己嚴敬不苟且,奉持誦詠是經。我,玉帝自言也。當作朕字讀。即勑下周流諸世間一切法界,遍傳十方無極世界。勑命東方東華帝君青騎,南方朱陵大帝赤騎,西方皓靈皇老白騎,北方紫微帝君黑騎等神仙兵馬。東南扶桑大帝,西南太華元老,西北皇天上帝,乾方也。東北沖虛天君,上方天皇大帝,此非勾陳天皇,迺司天之神。佛雲帝釋天主也。崑崙蒼老黃騎,下方來和天君,名山大洞,與其部眾神仙兵馬、無鞅數眾,悉令下降,覆護受持是此經者。覆護,保重護持也。持經者敬奉帝言道語,合德,與天與道合真,是大道身。道之所在,神人共崇,故帝令十方聖眾覆護。然必於忠孝恭敬戒淫殺盜妄者。持經以德行為本,冥心於道,道自歸之。或雲,道流出家,不近君親,以為不忠孝。不知道門玄戒極嚴,守持操脩,不敢犯戒,虧體辱親。至誠堅固,先報四恩,何嘗忘君親、不忠孝哉?故許真君著《淨明忠孝經》,以見道之真忠孝也。
護持品三章
勑命十方一切金仙、四眾八部、及諸眷屬,悉令下降,覆護受持是此經者;勑命十方天真大聖、飛天神王、三官四聖、二曜九星、北斗南斗、東斗西斗、中斗、二十八宿、周天眾星、金剛力士、神王等眾,各與部眾,悉令下降,覆護受持是此經者。
勑命十方世界一切金仙。金仙,諸佛、菩薩也。四眾,非世人四眾,陰陽神眾將卒四眾也。
八部,解見二卷。
及諸眷屬,四眾八部之姻眷屬類也。
十方天真大聖,十方諸天眾真大聖也。
飛天神王,解見前。
三官,天地水也。
四聖,天蓬、天猷、翊聖、佑聖。
二曜,日月也。
九星,金、木、水、火、土、月孛、紫炁、羅喉、計都也。
北、南、東、西、中,五斗。
二十八宿,角、亢、氏、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周天眾星辰。
金剛力士、神王等眾,一切將部也。各與其部下等眾。
攷證:
經是帝勑,朝命所頒。三公、四相、兩京九卿、羣有司、百執事,貴戚異姓,億兆蒼赤,罔不欽奉。
玉經有眾神之覆護受持者,帝命旌賢、輔有德也。人身有三元、四象、二氣、九官、五行及二十八宿之度數,周天經緯,水、火、真志、大慧、操修、力行、妙法、善功,與眾神等,故人之一身,身體毛髮,皮肉血髓,筋骨神氣,精華經絡,輔我正性真氣,命寶存焉。夫正性真氣,即帝真經,三萬六千神氣,八萬四千毫孔真光,即十方仙真、金剛力士、星曜神王部眾。《消災經》云:即有天真眾聖、金剛力士各百億萬眾護衛是經,即此意也。夫經不在言語文字,真意在吾心。神不在十方世界,而在吾一身。持心修身,不在誦讀披閱,而在一誠默運,至誠無私。精神氣全,聖可學,天可希,道可入,動罔不吉,神其佑之。三藥耗,一真喪,自己之神衰氣弱、精不充徹,與天違逆,神豈佑之?噫,人一也,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經雲,覆護持經者,則知天福有德矣。帝德無疆,經利最大,惟人之敬受何如。
護持品四章
勑命隆魔力士、四天門王、五嶽四瀆、及諸名山、四海九江、十二河源、山林川澤,一切主者,悉與眷屬,覆護受持是此經者。諸險惡處,令得安穩。勑命所在一切土地靈官、並溝渠等神,及一切諸大力鬼王,皆令覆護受持是此經者。
十二河源,今紀十三名,有二水共源者,故云十二河源。
勑命降魔王、天丁力士。
四天門王,東西南北四天門王也。
五嶽,東泰、南衡、西華、北恆、中嵩也。
四瀆,江瀆、河瀆、淮瀆、濟瀆之神也。
及盡世界一切諸名山。
四海,東、西、南、北四海。
九江,洋子、錢塘、漢陽、潯陽、混同、錦江、湘江、烏龍、鴨綠等,一切江也。
十二河源,黃河為世界之眿,若崑崙、禹門、星宿海、火墩腦兒、及尾閭、發瀉河水等根源也。一雲,論黃河之源,崑崙有九井、七泉,不止十二。十二河源,蓋禹疏九河,及汝、漢、淮水、泗水,為十二也。九河,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潔、鈎盤、鬲津、汝、漢、淮、泗為十二河源。黃河,則河之總神。若涇、渭、沂、汶、溱、洧、滹沱、興洽、弱水等,及一切諸河,皆河之屬也。
山林,盡世間山林。
川澤,盡世間川澤。水流曰川;澤,水澤也。
一切主,山林川澤主者之神。
悉與其春屬。覆護受持是此經者。
諸危險艱惡之處,令其無虞,而得安穩,指持經者言。
帝之勑命所在,一切方所土地之神,一切感應靈官。
溝,無水注曰溝,或山或土。
渠,有水曰渠。等神,自溝渠之外,凡一切小神也。
及一切諸大力鬼王,皆令覆護受持是此經者。
帝經法旨,諸仙寶崇,諸佛受持,諸天奉行,諸神欽仰,諸人誦讀,魔鬼自伏。實惟山得以鎮靜,水得以流長,所以衛護惟嚴也。持經者既為諸神之護,又烏可慢哉?一慢,則過深罪重矣。善乎,孔子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知此為小人。觀斯經,尚戒勉之。
護持品五章
令諸魔外道悉皆懾伏,潛形遁跡,高飛海外,遠避他方。如是山林社稷祠廟血食之屬,一切鬼神,當自消滅;五方行病瘟疫鬼帥、諸惡鬼神、並風王水怪、孽音業龍妖神、土精水魅、盡自消滅;五虛六耗、夢寐乖常、野道咒咀、蠱毒之類,皆自消滅。是持經人心欲願者,一切如意,皆得滿足。懾音聶。
令諸魔外道,諸魔,天魔、地魔、魔王、魔民、魔女。
外道,淫辭邪說,僻行雜法,旁門小術,私技三千六百、九十六種、三萬六千等是也
令,勅命禁令剿除也。
悉皆懾伏。悉,盡也。
懾,驚畏心服也。
伏,收斂歸伏也。
濳形遁跡。濳,藏也,藏其形象,不敢顯露。遁,逃避也,逃其影跡,不敢停止也。諸魔之形雖外若妖艷,幻象奇美,真態實阻,不可見人。此經真法,破鬼之膽,碎魔之心,諸魔難逃其鑒,心畏法言玄律丹勁,自不敢留,恐露醜質。外道之言,欲以亂真。正道行而邪說息,大道尊而傍門廢。帝命一宣,自不敢容。
高飛海外,魔行無跡,可以飛言。外道人耳,何以言飛?格心易慮,向化忘私,高騰海外,即俗語言,魂飛天外,魄散九霄耳。
遠避他方,不敢居其故地也。
如是山林社稷祠廟血食之屬,一切鬼神,當自消滅。山林,解見前。社,土神;稷,穀神。祠,司也,祀也,神之司臨,祀而祝之也。廟,朝也,妾神於廟而朝祭也,血食享牲醴之祭者也。以上鬼神,皆宜祀者也,如何令自消滅?神邀祭祀,必為不直;民諂鬼神,必為不正。故薩真人收伏王靈官,改禁城隍;西門豹守濟州,投巫於水,以禁河神。況邪有假神以感人,人有崇邪以誑俗。故胡穎經略廣東,毀幻佛而殺妖蛇,杖僧人以脫愚俗。今雲一切鬼神消滅,奉經旨,不你禍福,安然無威聲也。五方行病瘟疫鬼帥。諸惡鬼神、惡鬼神,非行病鬼帥,迺世之厲鬼強神也。並行風之王,水中之怪,作孽暴龍,妖異邪神,土精木魅,盡自消滅。五虛六耗,精神氣血身五虛,六眿衰耗。夢寐乖常,魂魄不寧。一雲,五虛六耗,如天哭破敗,喪門、太歲、大耗、小耗、飛康、空亡、黃旛、豹尾、九果、赤口、白舌、惡厭神殺凶星、作禍神鬼之屬,一切辱事,野道邪法,呪詛妖語,或呪或誓,及蠱毒魘昧之類,皆自消滅。是持經人心欲願者,一切謀望趁心如意,皆得滿足,無有違逆。夫道德之士,鬼神欽重,凶邪盡消。祥桑之死,梓橦驅瘟,旌陽伏蛟,祖天師伏魔,薩祖禁鬼,皆有明效。噫,王彥方烈士也,盜願刑戮,不令彥方知外道,誠有德之鈴然者。但人之三屍、五累、七情、六欲、九識,下悪為害,欺不能正己,伏邪除凶。人能正進道,斬三屍,除五累情慾盡,識惡除,己願盡而外邪消,凶散吉臨矣。
護持品六章
或有未能遵依科教,修崇齋醮,但能清淨持戒,專一信受,尊重敬慕是此經典,並同修齋;護持淨戒者,是人功德坦然無礙,自在消遙,號人中聖,德慧長新,同諸真人。
能如法受持經者,功德莫量已。或有未能遵依玄科教典,修崇大齋醮,但能清淨無染,持戒專一,持守道門戒律,或五戒、八戒、十二可從戒、十八戒二十四戒、三十六戒、七十二戒、百二十戒、百八十戒、三百大戒、女冠六百淨戒,專心致志,持此戒品專一,堅固無二,信受尊重,信受奉行,欽嚴尊重,誠敬仰慕是此經典。或作但能清淨持戒,專一信受,尊重敬慕讀者,俱是。
並同修齋,護持淨戒者。未能遵依科教,修崇齋醮、清淨尊經之人並同修齋醮者,功德一般。諸神敬佑,護持是淨戒者。一雲自己清淨專一,護持所守淨戒。
是人功德,坦然無礙。坦,平也。寬,廣也。心有二,則功德不實。戒不持,於功德有玷。心身清淨,持戒專,信受切,尊敬經典,心無染,心無二,無有虧欠縈擊,功德真實,自是坦然。又有何礙?
自在逍遙。人性生來,無拘無困。客感物累,忙忙苦苦,無復自如,焉得快樂。清淨正信,無復物累,得大自在,常樂逍遙。
號人中聖,不惟為逍遙之人。消淨正信,高出人儔,號人中聖人。
德慧常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聞見真而智慮融,物累忘而性真湛。德日新,慧日明,是德慧常新。
同諸真人,清淨正信者同持經得道諸天真人。
夫所謂清淨持戒,專一信受,尊重敬慕,非有計功之心,為人之意,無所為而為,絕無虛假間斷。即孔子所謂造次終食,顛沛無違。即《中庸》所言無入而不自得。莊子著《逍遙》之旨,海蟾著《快活》之歌。佛家所謂大自在,儒典所謂日新,溫故而知新,皆自然之效也。豈有所假借,又豈有勉強襲取之義哉?
噫,清淨正信,雖不依科教,脩齋醮,有是自然功德,可見道旨玄科,惟在實體經義。科教齋醮,普法品以演道化耳。陳希夷諷《度人經》成道,蓋真持經旨耳。今之齋醮無明效者,有盛儀,無真修也。若清淨正信,更脩齋醮,則功益大。無齋醮,有真誠,功亦神。若無真誠,則齋醮,皆文具矣,寧無過乎。
護持品七章
爾時,昊天上帝聞是說已,即於帝前稽首歌曰:
大哉至道,無形無名。渺渺億劫,黃道開清。神清朗耀,九炁吐精。玉虛澄輝,太霞高明。玉皇開化,溥度天人。三元道養,二象攝生。朽樹故根,已枯使榮。蠢動蜎息,長生化形。懷胎含孕,俱得生成。亡者命過,魂歸三清,魄受鍊度,南宮飛昇。今日大吉,皆得光明。五帝鑒映,普告萬靈。天神地衹,及諸河源,五嶽四瀆,及諸名山,洞玄洞虛,洞空洞仙,無極大聖,至真尊神,無窮無極,溥監度生。惡根斷絕,玄都記名。眾真班列,成聽帝言。經是帝勑,保誦持人,至度道岸,無使災侵。我奉帝命,一切咸聽。
爾時,解見前。
昊天上帝聞是說已,指上護持功德言也。
即於帝玉帝也前,稽首歌稱讚詠歌也曰:
大哉至道,大莫可量,至不可及也。無形無名,不見不聞,名亦強稱。渺渺億劫,無始無終,歷劫無數,一雲十萬曰億,要之舉大數言,實無數耳。黃道開清,吉時慶會,天道開通。神清朗耀,神風永清,朗耀光明。九炁吐精,融,炎、演、昊、景、道、混、洞、浩等九炁也。吐精,黃道開死慶消,九炁呈輝,吐精炫瑞。玉虛澄輝,玉光虛明,澄然清輝,一雲玉虛天呈輝。太霞高明,太玄霞光,大高至明。玉皇開化,開度教化。溥度天人,溥,遍也。盡度一切天上地下人。三元道養,天生、地成、人教化之,為三元道養也。二象攝生,乾坤造化,生成人物。終始宰制,故云二象攝生。一雲陰陽陶鑄為二象攝生,俱是正論。朽樹故根,朽,壞也;故,死也。已枯使榮,枯,槁也。已乾枯,使再發榮。蠢動蜎息,長生化形,蜎飛蠕動蠢類,生不夭折,俱得脫其本形。懷胎含孕,俱得生成,人物胎孕,不傷不墮,俱得安然,生長而成。亡者命過,魂歸三清,死者不經地獄,皆歸天上。魄受煉度,南宮飛昇,死者七魄受大慈真人鍊度,魂神飛上南宮。今日大吉,指說經時言。皆得光明,人物咸濟,幽暗開光。五帝鑒映,五方五帝照鑒光映。普告萬靈,遍告一切鬼神。天神地祇,及諸河源,五嶽四瀆,及諸名山,洞玄洞虛,洞空洞仙,玄虛空洞,一切仙帝神佛將鬼。無極大聖,至真尊神,無窮無極,無盡量也。普監度生,溥遍監臨,度化群生。惡根斷絕,永除人物惡根。玄都紀名,玄都丹臺,紀功德名。眾真班列,朝斑侍列。咸聽帝言,玉帝言也。經是帝勑,此經是玉帝劫旨。保誦持人,保護誦持經法之人。至度道岸,登升道岸。無使災侵,一切災難不侵。我奉帝命,奉玉帝命。一切咸聽,一切人物鬼神皆德也。此申全經功德。
護持品八章
於時,昊天上帝說是歌已,告大眾言:此玉皇妙法語、諸聖祕密言,路絕道斷,微妙難思,巍巍大範,為神明之宗,保鎮國土,拔度生死。爾時,昊天上帝說是語已,法筵清眾咸仰道言,博得開悟。
於時,昊天上帝稽首稱讚玉帝,既說歌已,告諸天仙真神將等大眾言:此玉皇妙法語。諸仙聖皆有法語,大而可量,傳而有限,或可知其始,知其終,或利生而遺死,或利人而遺物,或鬼神可識,或邪魔不伏,或無知無形,不能普濟,非為奇妙。今是經功化無窮,威利莫量,一切獲益,非常品也。迺玉皇妙法語,諸聖真秘密玄言。元始說經,如何雲諸聖、諸至真聞受此經,皆寶重不敢輕洩。故曰諸聖秘。密言。
路絕道斷,最上一乘。法非常聞,修真要路,入聖周行。情慾幻妄,到此拔根。愛念凡思,無復滋芟。輪迴轉生,一刀兩段。故言路絕道斷。一雲,七聖皆迷,人所難行,亦是。微妙難思,深微玄妙,神不可以思致,難以思入,人心思所不易到也。
巍巍高大,妙範仙章,為神明之真宗心印。一說,言玉帝道範,為神明宗師。太拘了。
保鎮國土,拔度生死。
爾時,昊天上帝說是妙法,至拔度等語已。
法筵,法會華筵。清眾,清淨聖眾也。
咸仰道言。道言指玉帝言。或以為仰昊天妙法等言。
溥得開悟,盡得悟也。
攷證: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文始經》云:聖智造迷,鬼神不識。佛在靈山說法,菩薩歜歜著耳聽。玉皇法語,路絕道斷,微妙難思,有何疑哉?為神明之宗,鎮國土,度生死,亦自然之效矣。
解疑:
天下無道外之人,亦無人外之道。人物幽明皆道也。人性全真,萬物皆備,一切化育,世界始終,皆吾性之真也。
玉帝道身也,經為道旨也。惟道則全功神化,妙本自然。人與同性也,寧不可以持經耶?知道在身,一心體道,生生世世無二,則聖真在我已。
護持品九章
於是,天尊而說偈曰:
玉帝功德大,玄理極幽深。生於浩劫前,運化於古今。我今說妙經,愍念諸有情。此誠極妙法,功德中功德。名號最上乘,無比為第一。大光明王尊,威德世希有。能破暴惡魔,皆令心降伏。能滅極重罪,皆令得清淨。若人聞是經,或聞帝妙號,稽首生恭敬,一切罪消滅。十惡四重罪,五逆於父母,信心一稱名,隨聲盡消滅。保護人天眾,四相與五衰,三塗極重苦,人間凡厄難,凶年饑饉喪,毒藥及魘魅,刑獄與冤家,軍陣鬥戰苦,山林惡道中,虎豹豺狼眾,紅海毒龍類,迅雷風雨雹,水火及盜賊,蠱毒中心腹,失志發狂亂,蛇蠍毒惡蟲,邪魔凶怪神,伺求人便者,由持是真經,普皆自散滅。惡病久纏綿,夢寐亦不安,非理欲殘命,殄滅不為殃。緣遇是經故,安穩得自在。所有希求願,財寶及富貴,以此經功德,如意皆稱遂。神威自在仙,諸天十一曜,三十二天主,二十八宿星,靈妃玉女等,天神及地祇,三界虛空神,江海諸龍王,水火及風神,宮殿與宅舍,山林樹木眾,溝渠井泉神,由持是經故,一切皆擁護。衣食常自然,子孫臻富貴。出言人希聞,所至皆推敬。若為求男女,持誦此真經,帝詔下天曹,落籍天仙人,降謫生其家,為其作男女。顯貴人崇重,七祖得超昇。光大慶門戶,延及父母親。吉祥常熾盛,災障不能侵。是故我今說,大眾宜諦聽。慈悲度一切,皆令達上清。凡音纘
於是,法筵清眾開悟,時元始天尊說偈語曰:
玉帝功德大,玄理極幽深。生於浩劫前,運化於古今。我元始自言也今說妙經,愍念諸有情,功德中最上功德,無比妙法,為第一玄機。大光明王尊,光明無量,覺王至尊。威德世希有,玄威妙德,世間無有。十惡四重罪,四重罪,一雲魔、獄、鬼、畜。一雲雷擊、災疫、盜賊、刑獄。五逆於父母。孟子所謂五不孝,惰四肢、博弈飲酒、好貨財、私妻子、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一雲不恭信孝順守禮,為五過。信心一稱帝號,隨聲滅罪。五衰,珠冠碎身屈、頭俯、眼沮、鼻噴、身無光、天衣敝、影露、神運不靈通。凡數運會遇也。克家,前業克相遇也。迅,疾雷也。雹,冰雨也。伺,暗侯人空便為害。非理欲殘害己者,殄絕止滅,不為禍殃。東西南北,四八三十二天主。持經人出言玄妙,人所希聞,所至處人皆推心敬服。七祖,父、祖、曾、高、傳支之祖、開林之祖、立姓之祖為七祖。熾勝,大光顯也。慈悲度一切,皆令達上清,大羅界也。此偈元始著玉帝玉經功德,令人欽持也。
護持品十章
於是,天尊普告四眾:凡人持念此經,受誦帝號,皆道根深重,宿有善緣。此經尊妙,普度天人。但精心恭奉,家國安寧,保命度災,掃除不祥。天子王侯得奉之者,致國太平,凶寇自夷,邊域不爭,兆民歌唱,普天興隆,運推數周,正道當行。有得之者,天真敬重。寶之祕之。
於是,元始天尊普告四眾:凡世間一切人持念此經,受誦玉帝寶號,皆道根深重,即儒家所謂資稟清且厚,佛家所謂根器好。
宿有善緣,夙世往劫,廣植陰德,預有良緣。蓋至道難聞,法會難遇,慶宵難逢。有歷世不聞正法,有聞而不信不悟,不周完,不蒙實益者。皆根器之淺,緣分之薄。今值法會,聞正法,蒙實益,皆是歷劫脩持,道根深重,宿有善緣。
此經尊妙,普度天人。但精心供奉,精誠恭敬,尊奉此經,家國安寧,保命度災,保命延生,度災消厄。自古聖賢,有生有死,災厄常有,何雲保命度災?蓋保天命而全正氣,素患難而日坦然,生順死安,吉凶無二,是持經之保命度災也。
掃除不祥,經法所在,凶厄濳消;吉人天相,災難永除,無有不祥。
天子王侯。天下之君曰天子,曰皇、曰帝,周則稱王。近世稱藩封一國之君曰王,分符世臣曰侯。古之侯分封百里。
得奉之者,得奉此經者。致國祚享太平,凶寇自夷。夷,平也。國有道,內順治,外威嚴,凶人賊寇不作,自然夷平,四夷來王,天下晏然,邊域不起兵爭。兆民眾庶,歌謠唱樂太平。普天下興隆,富庶乂安。運推數周,貞元會運,推還時數,已周一運,正道當行於世。有得經法、湛然神化之道者,天真敬重。寶之、祕之。此經尊重,寶之可也。普度天人,迺雲祕之,不幾於私天道哉?蓋大道雖然普濟,不信者不可輕傳。佛之正法眼藏,不妄示人。孔子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上達必由心悟。輕之則為褻天。經雲祕之,觀者慎之,自知經義。
報應神驗品第五
應驗品續十一章
爾時,慈悲度厄真人、尋聲救苦真人、濟生度死真人、萬福護身真人俱從座起,越班而出,俱白天尊言:若諸末世凡夫,雖宿有善緣,得遇是經,被諸邪障所隔,本末疑惑,不信是經功德。如是之人,見在、未來、於諸地獄得何罪報?惟願聖慈,說其報應惡趣之苦。
爾時,慈悲度厄真人、尋聲救苦真人、濟生度死真人、萬福護身真人、俱從所坐座上起,越班而出,越眾神班次而出,俱白元始天尊言:若諸末世凡夫,雖宿有善緣,得遇是經,被諸邪障所隔,己之邪見、人之邪說,偏性拗妄,事障、理障、一切隔礙,本末疑惑,始不能信,後不能悟,上下扞格,不能融通,終始本末不得徹契,本末疑惑,不信是經功德,如是之人見在、未來,今世、未來世也。於諸地獄,得何等罪業報應?惟願聖慈天尊說其報應惡趣之苦。人物業識,各有意趣。或善或惡,輪沉難脫。大聖至真,融宿習,拔根塵,淨識業,絕諸趣,障執盡脫,不受轉迴,無諸罪報。大賢菩薩,小仙小聖,神將鬼靈,善者以作福為趣,惡者以作業為趣。善者無論,惡者自沉業獄,報應種種,欲出無門,欲免無計。報盡轉生,捨此入彼,業緣牽累,復迷不悟,歷劫顛倒,相循不止。此等業趣,實可憫憐。四真人上乞天尊,說其報應惡趣之苦。迺大慈悲度世心切也。
兩教言報應,儒者以為不然。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傳云:福善禍淫。又雲,天人之應,捷於影響。何嘗不言報應哉?夫子曰:君子懷刑。又曰,畏天命。故自不為惡。道義悅心,自無他趣。歷朝於鄉飲禮射,而講讀律令,教兆民,惟格人非心,匡翼其善心耳。兩教之言報應刑獄,無非拔其業趣,使為大善也。噫,惟聖人神道設教而億兆服。玉帝功德最大,故經明示報應,拔人惡趣,不為詭眾。若自不修真,但以禍福眩人,是欺眾也。觀經者絕欲成真,免一身之惡獄,而後可以濟世度人矣。
應驗品續十二章
是時,天尊謂四真人云:若諸世間,剛強暴惡、不善眾生,終日竟夜,對諸道像,無恭敬心,出誹謗語,是罪當墮五無間獄。若得值遇是持經人,設諸方便誘引開導,如是之人。能滅惡心,信向是經,彼人罪業淨盡無餘。
是時,元始天尊謂慈悲度厄等四真人云:
若諸世間,剛強暴惡,姓勇行粗者,不善眾生,言行不善一切眾生。終日竟夜。竟,亦終也,盡也,盡日盡夜。對諸道像,諸神聖像,無恭敬心,出誹謗語。誹,以言非之也。謗,以言毀之也。是不敬道像,誹謗神聖的人。其罪當墮五無間獄。五獄冥司大獄也。非聖者無法,故墮此罪。試觀誹謗妖言之陽律,則知謗神之罪。若得值遇是持經人。值遇,彼此時侯,適相會逢也。
設諸方便救度之法,誘引開導。慢神謗法之人業根深重,一意執迷,無有信心。持經人大慈悲方便,啟誘接引,開發化導,顯彼良心,生其善念。
如是慢神謗法之人,能滅自己一切惡心,信向是經,信心皈依,專向是經。彼人罪業。彼,指慢神謗法之人,所在罪業淨盡無餘。業消罪滅,報對悉盡,永免充愆,不入轉迴,常清常淨,惡報永除,再無不了之業也。無間地獄,業若難消,一心信向真經,惡根立斷,諸塵盡滅,有何牽繫,根塵立盡,業淨無餘。
夫神德經功,利益最大,兩教甚言罪福,切示慢神謗法之罪。儒者每戒謟瀆鬼神,豈儒不敬神、不尊經哉?《詩》云:無忝爾所生。張子云:不愧屋漏為無忝。又曰,存心養性為匪懈。兩教所言,敬 神尊經,使其存心脩行,無愧於天地神明,尊信法言,體道成真也。儒者言不媚神,戒其邀福妄瀆耳。事天,畏天、希天,尊先王之法言,對越駿奔,嚴敬不苟,儒與兩教一也。若祭無益,敬不足行,天命不足畏,此敝言也。儒者亦切責之,寧獨二氏乎?噫,善惡敬怠,一切由心。能絕情慾,去智識,空五蘊,除五累,則不在五行中,天地不能拘,五無間獄又何遭哉?佛雲,稱佛名號,火坑變作蓮池。孟子云,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則真善功效立見。
皇經集註卷之八竟
皇經集註卷之九
應驗品續十三章
又若有邪見愚執惡人,睹持是經,生諸惡逆,偏眼邪視,乃至起一惡心,發一惡言,妄生謗讟持經之人,其罪深重。命終之後,墮大地獄,永無出期。
不惟慢神謗經罪重。又若有邪見愚濁、執迷惡人,睹持誦是經者,目見曰睹。生諸惡逆,有不信心。故不知經為道語法言,持之利益,阿慢輕忽,厭惡謗毀,生諸過惡悖逆,偏眼斜視,不喜見經並持經人,無有正眼定觀,偏眼邪視,輕藐憎厭,乃至起一念惡心,發一句惡言,妄生謗讟持經之人。讟,譽毀也。持經作善,不可毀,邪執惡人不知緣業罪福,不知持經之善,妄自生謗毀讟詈之言,加持經之人,其罪深重。命終之後。終,盡也。墮大地獄,無間獄也。永無出期。永,終也,長也。妄謗正法,業根深重, 故墮地獄難出。
夫識見一也。見之不正則為邪。人一也,執迷不悟,則為愚、為惡。心一也,生惡念則為逆。眼目一也,偏眼邪視則為過。一念至微一也,起一惡心為業根。一語無幾一也,發一惡言為罪本。君子成人一之美,嘉人之善,持經者當稱讚也,妄生謗讟,是自作孽。人生本無業,自惹其罪深重,是大可哀。命終,是還造化舊物也,固無拘。迺一謗法,墮大地獄,死亦不安。其過如何永無出期。天心仁愛,上帝好生,惟神正直,不淹沒人。今罪者無出期,豈天拘之哉。孽自己作,定業難逃。欲除己業,還須自信,至善不回,業根脫矣。噫,刑獄天討,法本無親,慈父不能庇其子,孝子不得私其父。至公者神,豈消自致之業哉?信經向法,自懺前業,如世人出首信誠,免其罪犯也。
人生世間,聖愚無二。即不能出言有章,聲為律,幸勿出訛言而為惡口,不能行無過動。身為度,幸勿行=惡事而造身業。不能心無妄想,守至真,幸勿起惡意,造心業。不知大道,勿謗道;不能解經,勿非經;不能持誦,勿謗人;不明鬼神、生死、因果,勿起毀言。一心正信,久自明一道,漸成聖真,又何罪業之有?
應驗品續十四章
至若在世男女,得遇是經,不生敬仰,穢手污觸,葷口讀誦,床榻不淨,便將安置。或誦是經,講習俗語,共同戲笑,以為常典。如是之人,命過之後,墮無間獄,永無出期,殃緣九祖,受考酆都,累及子孫,害纏後代。是人於地獄中歷無量劫,受大苦惱,縱遇聖教,累承救拔,罪惡小減。又遇上聖殊恩,得離地獄,生餓鬼中,歷千萬劫,不聞漿水之名。鬼報得盡,生畜生中。畜生報已,若生人中,復生邊夷外域,而復女身,貧寒困苦,癃殘百病,受無量苦,人所憎棄,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輕斯經故,獲罪如是。
此甚言慢經之報。不生敬仰,不敬重仰慕也。穢手污觸,不淨之手或請捧經卷,或披閱指點,污觸輕犯此經。葷口讀念誦持,食五葷、五辛,三厭之口也。床榻不淨,卓幾狀榻、座器不淨,便將此經安置供放。或誦是經,與人講習俗語,共同戲笑,以為閑常書籍典章。是人不惟自惹罪報,禍殃緣及九祖。始祖、四昭、四穆,為九祖。受考酆都。考,孝察過失也。或作拷掠之拷。此即小鬼犯事,罪坐家長之義。累及子孫,害纏後代。積不善之家,叉有餘殃,受大苦惱,罹大罪苦,煩惱無限。
遇聖教累救,罪惡小減,即蒙經功法功減。遇上聖殊恩,上帝恩赦也。得脫離地獄苦報。餓鬼千萬劫不聞漿水之名。餓鬼腹大,咽喉微小,飲食難下。黑獄羅酆,不見漿水,亦不聞名。
生類莫蠢於物。鬼報盡,生畜生中,其業尚在。人世雖一,中國難投,男身難得,生邊夷外域,而復女身,人中之不美也。
貧寒困苦,貧賤凍餓,困苦艱難。癃殘百病,衰損殘廢,百病縈纏。受無量苦,言不盡之苦。人所僧惡厭棄,求生不得安生,求死不能即死,皆以輕慢此經之故。獲罪業如是之重,亦可哀哉。
夫人生,參天地為三才,此身貴重,親賴以繼,光前裕後;道賴以傳,所係匪輕。一慢經法,殃及己身,緣祖先,禍後代,受業報,何其愚之甚也?又觀三教書,言男女法性,無有分別,在在處處,皆為樂土。《中庸》云:富貴貧賤,夷狄息難,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今言外域女身,病難之體,為人憎棄,何也?蓋無分別,皆自得者,道也。分等類,言罪福者,報也。報應明,人斯為善矣。嗚呼,人一也,皆可為善人也,尚勉力進道,勿造業,而為人所憎。
應驗品續十五章
又復有人,初雖信受,後復慢易,善惡童子上奏三官,黑簿書名,青編減算,身歿之後,拘閉幽牢,往復三塗,無由解脫。或於見世,受種種病,疥癩廱疽,以為果報;憂悲苦惱,日夜相煎。或身被橫惡所加,或牢獄繫鎖,或非命自害,毒藥所殘;或被虎狼毒蛇之所瞰食,或為冤債之所牽引;或行山林,值遇惡人,被他屠割,推落崖岸;或被邪精魍魎之所殘害,或值水火之所焚漂,或被刀兵之所橫誅。輕斯經故,橫喪天年,獲如是果,獲如是報,可不悲歟?可不痛歟?
此經法利,不特全不信者有罪也。又復有人,初雖信受無疑,後復怠慢輕易,善惡童子,紀録世人善惡之童子,上奏三官,黑簿書名。黑簿,録過之簿也。書慢易經典之罪。青編減筭,紀功青篇,減慢易經者之筭。身歿後,拘閉幽牢,刑獄囚繫。往復三塗、苦累無由解脫。或於見生今世,受種種疾病,疥癩廱疽惡疾以為果報,償其惡業。憂悲苦惱,日夜相煎,愁困日夜熬煎。或身被橫逆禍惡所加。或牢獄繫鎖。或非命自己殘害。或毒藥傷殘。或被虎狼毒蛇之所噉傷啖食。或為充家債主之所牽引受害。或行山林,值遇惡人,被他謀殺屠割,推落崖岸,以傷身命。或被邪精魍魎之所陰殘損害。或值火焚而水漂。或被刀兵之所橫誅。輕斯經故,橫喪天年,夭橫折喪,不得善終。獲如是業果,獲如是報應,可不悲歟,可不痛歟。既悲哀其苦,又痛惜其愚,此見天尊之大慈也。
證疑:
夫後一慢易此經,罪報無窮,則尊道信經,貴有恆也。久道化成,經功全驗,盡被其德,領其效矣。人惟無恆,始勤終怠,無怪乎罪業之及也。抑自古及今,不才者問出,不持經,不聞經者甚眾,獲罪厄患者每有,豈皆盡慢經者耶?蓋經以言道,不信道而無德,即慢經者也。無德有罪,即慢經之罪也。欲尊經消罪,當進道修德。
應驗品續十六章
汝宜殷勤,依此奉行,勿生邪念。若諸念不生,萬緣頓息,塵沙惡業隨心消散,一切災魔自然殄滅。此經功德不可思議,是誠無比最上妙法,諸經之王,有大利益,非人勿示。
天尊謂真人云:慢經之罪報應如是。汝等宜殷勤懇切,依此經法奉行無失,勿生一切邪念。若諸雜念不生,無善念,無惡念,無無念無無無念,萬緣頓息。空五累,除九識,離四象,絕百非,空萬有,亡心一無,外緣、內緣、業緣、福緣、空定妙緣,宿世、今生,攀援未來,一切斷絕,悉盡根塵,塵沙惡業,隨心消散。世上塵,恆河沙,不可稱數。如是眾業,隨信經心,悉皆消散。一切災魔,自然殄滅。諸災,諸魔,自然殄絕除滅。此經功德,不可思議。是誠無比最上妙法。三教,萬法,一切無可比。此誠為最上妙法。諸經之王,兩門之經,儒之書,皆不及此。為三教諸經之王。有大利益,非人勿示。道雖人人可學,不信不敬者不可傳,非人勿示,非重道之人不傳示也。
解疑:
儒者不教自暴自棄之夫。佛不度無緣之輩。道法最尊,豈強不信之人哉?噫,信心進道之基,真志成聖之要,不信不可以授經。人當至誠勵志,以為受經入聖之本。
應驗品續十七章
若諸天人,五衰四相,輪迴侵逼,能捨除妄想,受持是經,坐招自然,天福益固,身度三界,與道長存。
此經至尊,不宜妄示人矣。若諸天人,欲界六天,尚有欲樂。色界十八天,常有色象。無色界四天,以空定為樂。大梵四天,知空知無,雖無冀樂,靜福有數。諸天之外,最上種民四天,無輪迴成壞。以前諸天,等義不同,在種民下,有成有壞。五衰四相。五衰,解見前。四相,非人、我、眾生、壽者,福相盛衰,德相盛衰,分四相也。一雲生、壯、老、盡為四相。一雲,不威儀、不神通、不快樂、不精健為四相。輪迴侵逼,欲、色、梵、無色三十二天,久暫不同。其天人福盡,轉生人間,皆有定數,故云輪迴。侵逼能捨除妄想。逐緣妄生,或想福,或想慧,或想壽,或想空,或想定,或想上昇,或想轉降。言所不盡,心所不窮,皆名妄想。捨除雜念,一緣不生,空空無無,是捨幻念。除妄想,坐招自然,天福益固,不待思求,自然坐致。欲界、色界、無色、梵界,皆自所居,而得超脫。永不輪轉,無毀淪,得大堅固,不入輪迴。身度三界。能出欲界,於色界,及無色、梵界,天地人,出三有象,高度上霄玄境。與道長存。與道合真,浩劫長存。觀天人寶經之效,則世人可知矣。勉之。
應驗品續十八章
是此經典,無與等、無能勝,是大威德,大神咒,能令一切枯稿便生枝葉,花果茂盛,能除眾生極重苦惱,能令短命眾生而得長壽。此經功德不可思議,歎莫能盡。
不信經者業如是,天人信經效如是。是此經典無與等,一切諸經諸法皆出其下,無與等倫,無能勝,一切諸經法利皆不及此,無能勝者。是大威德,或除邪,或輔正。功德不能相兼,不名威德。今經法除邪滅罪,扶正成真,是神功妙德,恩威莫量,故云威德。大神咒,解見前。能令一切枯稿便生枝葉,花果茂盛。諸草,諸木,奇花,異菜,瑞芝,靈香,凡榮秀生類不能暢達茁育,一切乾枯稿損,此經便令復生枝葉,花萼果實,暢茂繁盛。能除眾生極重苦惱。此經消諸業,利人之生;拔諸罪,利人之死。除魔難,保人快樂。歷劫冤慾,終身煩惱,最重苦宛,累世難消者,此經便除其根。能令短命眾生而得長壽。世人之生,七十甚希。此經保命延生,能令世間夭折短命眾生益筭延年,而得長壽。或雲,顏子亞聖,年止三旬,是道德無益。何雲經功延壽?蓋死而不亡者壽。卓爾見道,顏子不死。經雲延短命之壽,蓋令眾生見道死而不亡也。
此經功德,不可思議,歎莫能盡。稱歎不盡也。噫,寇公忠義,枯竹成林;田氏孝友,稿荊復生。聖人在上,比屋可封,死生快然。會大道之全,功德無類不及也。觀經者勉焉,自有最上功德。
應驗品續十九章
若不宿植道本,廣種福田,乃至經名尚不得聞,何況得見是經?
此經功德無盡矣。
若不宿植道本,本猶根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故云道本。一作道種,非也。宿,夙也,預也,植,立也,樹也,種也。道本,漸次進修,入道根本。道經云:大道無名。精修則成。孔子云:下學而上達。佛經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教皆重學問,為成道本。然道雖頓悟,須假漸修,實非一蹴能盡。若不宿世今生,預加修習,先植道本,廣種福田。福田,積功有效,如種田等,故曰福田。外功,則脩宮觀、寺院、庵廟、堂祠、塔閣、社宇、橋粱、道路、行藥治病,助國救人,符濟,祈禱,廣嗣,利生,除邪,去難,拔苦,拯貧。
內行,則慈悲,喜捨,忍辱,和光,普惠無私,堅固圓滿。粗行,則施財物衣食。秘行,則念道思真,絕欲養神,積精累氣。入聖超凡,種種不一。無量福田,皆廣種之。種世田者,時歲旱澇,人事不齊,或不成收;種諸福田,小則小成,大則大效。陰德種種,若人不知,若說不盡,功德無量。若不種諸福田,乃至此經名號尚不得聞。無德無福,不聞經名。經雲,正法難遇,此之謂也。何況得見是經。見此真經,即為道眼。無德無福,經名不聞,焉能得見?夫人之分量不同,承受亦異,有福無德,富貴而愚;有德無福,清貧而聖。德福並懋,祿位壽名。若遇正法,知見了脫,非歷劫脩習,功德無量,不能至是。佛會百萬,正法付之迦葉;孔門三千,一貫付之曾參。道門法眾,億萬萬萬,繼太上心法,文始而已。觀者勉之。
應驗品續二十章
蓋是經依三洞真格,八萬劫一傳,此清都至真上聖所寶,祕於玉京金闕,甚為微妙,難可得遇。如宿有仙骨,當為九天真仙之人,得遇斯文,承斯緣故,後當齍金寶從師告盟受之,方當承機應運,乃可付焉。不得輕泄,敬之、愼之。
此經非輕傳也。依三洞真格。洞真,洞玄,洞神,此三洞品,載天律金科。真格,自然之數。八萬劫一傳。經八萬徧元會運世之劫。一雲,人生於寅,盡於酉。八時,共八萬六千四百年,計大數八萬餘年。每年生長成收一次,亦謂之一劫。沙,塵數也。八萬劫一傳,此經普轉大法,非常遇也。前說近是。此清都至真上聖所寶。上清玄都。祕於玉京金闕,非雲玉帝之居。迺太玄寶藏帝經之閣。甚為微妙,讚經難可得遇,不易遇此經。如宿有仙骨,宿世進脩,有成道分,骨相合仙。當為九天真仙之人,九炁天真上仙品。得遇斯文,得遇此經文。承斯緣故,承此當作仙遇經之良緣。後當齎金寶從師告盟受之。非但齎持世財金寶,告天立誓受經,獻至誠無私,永劫不改之心,盟心天日,如白日青天,無有點塵,是真金寶,不毀者也。方當承機應運。方,始也,始當乘機會、應時運。乃可付焉,乃可傳付此人。不得輕泄。泄,洩也。不得輕易泄漏經旨,言不傳非人也。敬之、慎之。尊敬此經,不可輕忽,慎守此經,不可妄傳。噫,知此經之重,人人當脩良緣,以為受經之地。既受,永劫不可輕也。寶之、勉之。
應驗品續二十一章
於是天尊重宣此義,而說偈曰:
設使江河水,波浪能生蓮,慈烏毛能白,如經故難遇。設使龜生毛,堪採為衣服,夜月能消冰,如經故難遇。設使蚊蠓足,堪構為橋梁,能載一切重,如經故難遇。設使黃口雀,能啣諸大山,擲之他方界,如經故難遇。設使一葉舟,力能載崑崙,浮度於大海,如經故難遇。設使諸水蛭,口能生巨齒,其大如象牙,如經故難遇。設使蓬蒿葉,能覆無鞅界,廕庇崑崙山,如經故難遇。設使烏梟類,同樹一巢棲,啣食共反哺,如經故難遇。設使兔生角,堪用為梯磴,上窮有頂天,如經故難遇。設使鼷鼠等,緣於兔角梯,至天能食月,如經故難遇。設使驢顏唇,色如蘋婆果,復能作歌舞,如經故難遇。設使蠅蟲等,能飲鍾石酒,迷荒而沉醉,如經故難遇。
於是元始天尊重宣經功之義,而說偈曰:設使江河水,波浪能生蓮。江河水深,洶流巨浪,不能生蓮。慈烏毛能白,如經故難遇。烏鴉生來純黑,不能白。今言烏白,江有蓮花,以見絕無,甚言經之難遇。龜本無毛,月本太陰。今言探龜毛為衣,以夜月消冰,只是以絕無者,見經之難遇。至於言蚊蠓足構橋梁,載諸重,言黃口小雀啣諸大山擲他界,言小舟載崑崙神山,度大海,水蛭生象牙之齒。蛭,水蝗小蟲也。蓬蒿葉覆無量界,蔭崑崙山。烏梟同巢,共食反哺。烏梟皆惡烏。兔角為梯上天。鼷鼠步兔角梯,至天食月。驢顏唇,如蘋婆果色,復能歌舞。蠅蟲飲鍾石酒,迷荒沉醉。以上皆事之所必無,理之所未有。歷歷言之,以見經之難遇。夫大道人人有,真經個個全。愚人蠢物,皆有正性,悉可化度,何至如此類所絕無者,擬經之難遇,豈終不傳耶?蓋法品不同,此經最上,傳之者未必如元始之真,受之者未必契玉皇之秘。扞格偏執,全經難曉。或不聞不見,或徒聞徒見,功德實效,語之茫然。未獲全益,信乎其難遇矣。不畏難之難,至誠有怛,經功自遇。
應驗品續二十二章
爾時,天尊宣說偈已,普告四眾:世間若有持是經人名功德身,一切有情,被其蔭故。持是經人名神通身,一切吉祥,咸臻集故。持是經人名清淨身,是諸惡業,不能侵故。
爾時,元始天尊宣說偈已,普告四眾。普,徧也。四眾,解見前。世間若有持是經人,名功德身。有利於眾為功,有益於眾為德。利人利物,曲成不遺,名玄功妙德之身。一切有情世間動植,凡有生之屬,雖土木金石,情性精魄在者,皆有情,故一切有情被其蔭故,三教聖人,普渡永利。覆冒曰印。持經者,利己、利他、利人、利物,若有知,若無知,普惠共濟,一切被其慈蔭。持是經人,名神通身。人雖至靈,無有神通。經中妙法,至玄至神,大通無礙,持是真經名神通身。一切吉祥,咸真集故。三教聖人,永成不壞。咸,皆也。臻,至也。集,萃聚也。持經人為己則順而祥,為人則愛而公,爲天下國家則無所處而不當,,自致之福,千祥攸萃。天不愛道,地不愛寶,人服其化,物效其靈。一切吉祥皆集也。持是經人,名清淨身。不染謂之清,無累謂之淨。持經人萬緣俱息,一疵不存不能侵故。侵,逼害也。自作之業,天降之殃,宿業今愆,先亡連逮,時歲之咎,命運之滯,星居觸犯,魔鬼侵凌,人言物厲,一切干傷,是諸惡業皆化凶為吉,不能侵凌。夫有道之士範圍天地,曲成民物,福履禎祥,天保勿替。吉人天相,無災無害,真功德神通清淨身也。人亦有身,而非功德神通清淨,亦不真持經耳。勉之,自可以證其功效。
應驗品續二十三章
持是經人名威德身,天魔異道不能攝故。持是經人名無等身,上帝遙唱,萬神敬故。
持是經人,不但名清淨身也,名威德身。解見前。天魔異道,諸天魔王,魔民魔女,陰暗魔鬼,及阿脩羅,唃嘶羅,魑、魅、魍、魎、精、邪、怪、祟,世人詭誕,外道旁門,妖孽、艷、異等不正道。不能攝故。攝,招伏親服也。魔異侵入,人迷服不覺,雲攝。如佛門阿難,被摩登伽女攝入淫房,鞠愛撫摩,幾毀戒體。今持經人了明心印,無私無為,默持真經,法力周完,道高德重,威德赫奕,不可稱量。鬼妖喪膽,精怪亡形,一切邪魔,豈敢侵正。故天魔異道不能攝。阿難非不持戒,一念動於摩登伽女,是未悟心宗,持經問斷,故伽女攝入耳。若非佛《楞嚴經》力,焉復全體。此《皇經》諸經之王也,受持威德,寧不萬倍於他經哉。持是經人,不但名威德身也。名無等身,無等倫儔類之身。吉真。持經者最上無與比。即釋經雲,一切無如佛。儒書雲,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上帝遙唱,上帝,非玉帝也,諸天上帝也。遙,遠也。唱,樂世有進道之人,天音宣贊也。一雲,謠唱,是作歌謠之謠。於理未妥,不可從。蓋世間生男,萬神唱恭;生女,萬神唱奉。上帝好生,諸天稱慶。有道之人誠格天地,動鬼神,與天合德,諸天帝歡慶。但諸帝甚尊,與他神不同,但依所居天宮常御處,遙聞天音以慶,次非歌謠之字。不然,何此曰上帝遙唱,繼曰萬神敬故?萬神,非一神,所指者廣。一切諸神,雖有崇卑,皆重道典。遇真持經有道之人,故無不敬也。夫人性剛明中和,比肩元始,本有大威德,無等倫也,惟不禁情慾,故邪入而神不敬也。吁,子夏賢者也,出見紛華勝麗而悅,非夫子真儒之教,焉能成高弟哉?人能一真無偽,永成道矣。
應驗品續二十四章
持是經人名堅固身,惡劫大難不能損故。持是經人名道藏身,口出語言,鬼神仰故。
持是經人,不但名無等身也,名堅固身。世人生死無常,轉迴不知。或小功小德,福緣身世;或小根小乘,果位有限;或明而未了,易蔽易欺;或行而未成,易得問斷;或度人濟物,分量易窮,身如萍燭,難當風浪,非堅固也。真持經者心不退轉,名堅固身,惡劫大難,不能損故。或小劫、中劫、大劫,元會運世,三界滅轉之劫,物絕人盡,地傾天壞,四輪相觸,五行並剋,水火風災,侵壞世界,萬象空,諸法盡,諸乘果,四禪界,三階九品,官神將吏,悉入轉迴,蒙再造難。真持經者得大堅固,超出劫數,永不退轉。惡劫元運,宿業災魔,意外大難,毫不能侵,貞達常變,億世如一,不能損也。持是經人,非但名堅固身也,名道藏身。藏,藏也,臧也。道無所不包,無往不善。道藏無有不載,無用不臧。人身雖有限,性無不備。但不盡道,所以不成道身。真持經人淵存海含,法藏中包無量世界,故名道藏身。口出語言,鬼神仰故。答述曰語,自言曰言。人亦有言,鬼神不仰,蓋詞不誠,口過生,尤且不免,何以感人神、鬼神乎?真持經人言焉成信,出之有章,不躁不隱,不失人,不失言;或一言續千真之脈,或一言開萬代之傳,或一言拯人物之溺,或一語破死生之關,或一言盡天地之道,或一語括萬法之玄,或一言悉鬼神之情狀,或一語明劫數之升纏;一言而滅罪福,一語而露金丹。三教真宗,在經一言,人物共寶,鬼神所不識也。誰不欽仰哉?鬼神仰故,雲爾已矣。夫三教大聖人歷劫不退轉,言語天人所共崇,堅固道藏之旨可徵已。一持經者,何遽至是?蓋一得永得,理之實驗,人惟不真持經耳。真持如何?心齋為本,神化成之。
皇經集註卷之九竟
皇經集註卷之十
應驗品續二十五章
持是經人名慈悲身,六道眾生賴其善故。
持是經人,不但名道藏身也,名慈悲身。大仁大惠,濟度無窮,迺名慈悲。人惟物我異念,久暫殊心,不但普濟永利,有失慈悲;即有所惠有所度,有限難久,亦非慈悲身。故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小惠私恩,非普濟也。真持經人非常身也,大慈身也,大悲身也。何以見之?六道眾生,賴其善故。世界之類,盡於六道。六道至眾。六道之眾,難盡濟度。一天道高高在上,其福清長,不見所生,奚雲其眾?惟天雖高,猶有三界,欲、色、無色,俱有成壞,縱福有長短之期。除各天主外,信正道可久存。其諸天人,一切所有,天上品類,俱非常住,有始有卒,皆名眾生。二人道,人為萬物之靈。雖贊化育弘道法,貴賤異位,男女殊形,夥然繁以庶,億兆林林,不可勝計,是名眾生。三魔道,天之魔王、魔民、魔女、精邪、怪異、妖孽難窮,是魔類眾生。四地獄道,五無間獄、九幽惡獄、十八大獄、三十六獄、七十二獄,冥塗苦惱,獄類一切眾生。五餓鬼道,陰酆溟瀆,大力鬼王,鬼使,足長首大,腹廣喉微,千萬劫中不聞漿水。如是餓鬼眾生。六畜生道,胎者,卵者,濕者,化者,羽、毛、介、甲,鱗、蟄、形色蠢然、沕然,畜業一切眾生,悉荷持經慈恩,超濟覆護。固天人之福,解人中之厄,除魔獄之淪,滅鬼畜之報。一界、千萬界、三千大千諸世界,六道一切眾生,除業增福,賴其善故。是雲慈悲。夫語六道,則盡類矣。言眾生,則盡眾矣。諸界皆然。則無始前,無盡後,不可思議稱量者,皆賴此真持經之善矣。信乎,大慈悲也。噫,先自度而後度人,欲濟六道眾生,尚永持真經,以成至善而後可也。
應驗品續二十六章
持是經人,名大道身,出入所在無怖畏故。
持是經人,不但名慈悲身也,名大道身。道本無形,人身有象。人性備道之全,得天地之理,得天地之氣,若雲道身,人人有道,人人不盡道,則父母生身,謂人之身可也。四大易散,雲幻身可也。物而不化,雲凡身可也。醉生夢死,雲無知身可也。朝暮忙忙,甘至老死,雲業身可也。不脩不學,輪迴難脫,雲罪身可也。秋香易度,華表無多,雲色身可也。男女殊形,老少異狀,雲無常身可也。大限到來,六親難顧,雲獨夫身可也。風雨寒暄,切迫肌膚,雲受苦身可也。此世人無有道者也。真持經人得法成真,是道身也,非凡身也,名大道身。出入所在,無怖畏故。怖,驚憂。畏,恐懼也。惟持經人,名大道身,出則坦然,入則無累;或出或入,清淨脫酒,無不泰然;何憂何懼,凡其所在,無怖畏故。
解疑:
儒者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戒慎恐懼非畏乎?況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在人,箇箇不無。此雲,出入所在,無怖畏故,若於戒慎恐懼相反也。是不然。戒慎恐懼,遏人慾,存道真也。七情之具,見人性體用全備,欲人懾情歸性也。若怖畏之心,內見未定,生於外患,有所恐懼,不得其正也。故夫子云,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出入所在無怖畏,身與道一,觸處泰然,何畏之有?儒者雲,見大心泰,與此互相發。夫持經者出入無怖畏,皆自然也,非強制也。強制,則告子之不動心,終非見道。自然,則夫子之不惑從心,孟子之不動心,皆與此經義同。善乎,兩教之言心學曰,如如自然,巍巍不動,神化之道具是矣。若勉強把捉,不需自化,持之不永。效之欲速,雖不怖畏,亦非此經義也。
應驗品續二十七章
持是經人,名良醫身,善行妙法安樂人故。
持是經人,不但名大道身也,名良醫身。醫者,宜也。藥與病宜,除其疾障也。世醫察形辨理,愈人之疾,拯人之急,以藥去病,利人之生,有神聖工巧之名。真持經人非世醫也,無凡醫也,不言海上之方也。金針默度,名良醫身。善行妙法,人生氣質,雜揉者眾,氣失其平,有生來之疾,有有形之疾,有無形之疾,有一身之患,有一家之患,有一國天下之患,有一世之患,有累劫之患。疾苦牽纏,相循無盡,父母所不能訓,聖賢所不能化,王法所不能禁,醫之無藥,救之無方。持是經人不詭異,不強瀆,妙用適宜,良法當可,不苦口、不逆耳,不違汝心,不累汝身,不強人以難,不詭隨以縱,善行妙法。安樂人故,妙法一行,聾者開聰;再則盲者目明;三則瘖者能言;四則跛痾積逮起行;五則久病痼疾,一時復形;六則髮白返黑,齒落更生;七則老者壯,少者強;八則婦人孕,鳥獸胎,已生、未生,皆得生成;九則地藏發泄,金玉露形;十則枯骨更生,皆起成人。消一切災,度一切厄。魔異冤債,永不侵凌;九祖六親,往劫、未來,人我安平,幽無對繫。物阜身輕,不但起人之沉痾,抑且消變於未形。誠勿藥而有喜,永保命以延生,非一方一技,安樂人一身之醫。天醫最良,眾生慈父,善行妙法,安樂人者矣。夫此經登真之大道,淑世之奇方。人人本有,自迷不悟者也。善持真經有得,宜濟世矣。何末代自私念起,稍得一二,不慈人物。如秦越肥瘠,兩不相關,始不教世,終以自快,暫明復蔽,不能成道,甚可惜也。噫,知經不度世,非也。不知強以為知,好為人師,妄自傳度,又大過也。能除二病,勉力了明此經,斯可以普度。
應驗品續二十八章
持是經人,名光明身,常為帝光所攝受故。
持是經人,不但為良醫身也,名光明身。人性虛明,無所不照,氣拘物蔽,昏掩其明。真持經人性天朗耀,心地開通,光明常顯,命蒂精融,如太虛之無雲,如日月之代明,浩然充塞,盛大流行。誠光明身,非污暗者也。常為.帝光所攝受故。帝,玉帝也。帝光普照,無所不及。人自卑污,難以承受。今持經人履踐天光,丹耀金庭,宇泰定而天光發。上帝昭格,光映玄空,持經仰受,太和景明。帝光攝入,保護持經。持經蒙化,永保常清。光明交映,持經之人。信與天合德,日月合明。
嘗聞天道下濟而光明,本無私親。人受天之明命,本大光明。然性本無染,心貴虛明。人貪欲樂,不能使靈臺無物,如日月薄蝕,雲霧蔽空。若不文其過,絕欲還理,一時之暗旋即廊清,四通八達,明者益明。天光有不煥,帝光有不臨,未之有也。人乃自暴自棄,念頭營營,晝作夜息,心無少停。為者既妄,念復不清,與天相悖,故昧真經。稍然有覺,過成業生。罪報森然,輪受不輕。不能速改,以辭文之,則天不可欺,神不可瞞。人之視己,如見肺肝。此性何在,忍欺心若是也。所以天命之佑,帝光祥護,必在真持經修道成真之人。真持經名光明身,為帝光所攝受也。噫,人一也,明德同也。人何不持經盡道,克當上帝之心?
應驗品續二十九章
持是經人,名自在身,天宮妙境神能遊故。持經功德,說不可盡。
持是經人,不但名光明身也,名自在身。三災、四殺、五行、六害、七傷、八難、九星厄、十惡業,一切無牽,永除業根。證三元,空五蘊,離四相,絕百非,除萬有,超載劫,真解脫大自在身。天官妙境,神能遊故。是持經人,玄功如意,身得自在。凡諸天宮,一切妙境,碧路瑤階,虬墻彩壁,玉京金闕,紫府黃房,瓊樓玉宇,問苑瑤池,玄都上境,秘院丹臺,寶林香徑,神室絳官,法橋錦檻,皓殿赭庭,及瑤草琪花,冰桃雪李,交梨火棗,丹饌瓊漿,道光玄瑞,彩霞雲祥,神輿法駕,法寶天人,諸品奇英,神遊定觀,悉歷勝遊,非常人所及。持經功德,說不可盡,甚言功德大也。
夫所言持經功德種種,人物幽顯存亡今昔,一切並利。邪魔伏,帝光臨,神遊諸天,尚言不盡,則功德無量矣。說經至聖又何如哉?噫,經功最大。當至誠永持矣。
應驗品續三十章
又若道士志人,能結壇誦經,著新淨衣,於夜半後閺閺字真形,作闇非也寂之時,獨處清淨室,叩齒九通,東向端坐,誦詠是經。於是時也,天真御幾,玉妃拂筵,萬神班列,諸天臨軒,三界侍衛,五帝司迎。
持是經人名十二功德身,慈濟無窮矣。又若道士志人。道士,脩道入玄之通名。志人,有志之人也。或作至人,非也。蓋得道成真,方名至人。觀經者,但以後有天真玉妃,萬神諸天,三界五帝,御班侍迎等句,以為當作至人看。不知經是帝勑,所在諸神供衛,遇持誦者,即愚夫凡婦,衰叟蒙童,神敬是人,如奉是帝。持經誠敬,福德無量。怠慢則咎殃立至。諸神侍迎,敬其持真經,不必至人,況結壇新衣,夜半靜室,叩齒東坐,此學者誦經之常規,非所以論至人,故知為志人無疑。能結道法,壇場諷誦此經,著新作潔淨衣服,於夜半後閺苟曲二音,大昧時也寂之時,獨處清淨室中,叩齒九通,面東向,端身定坐,誦詠是經。於是時也,於是志人如法清淨誦經之時。天真御幾,諸天至真,臨御法幾玄案。玉妃拂筵,靈妃玉女,拂清法筵。拂,蕩也。欽敬清肅之意,非拂逆之拂。筵,法席也。萬神班列,世間帝王勑令所在,羣臣班列。皇經為玉帝秘言,元始法旨,志人持誦,即讀宣帝勑一般,萬神悉皆班列拱奉。諸天臨軒,一切諸天帝真法駕臨軒。軒,玄案也。三界侍衛,三界,天界、地界、水府界。三界諸神將史、侍列護衛。一雲,志人誦經。三界,當作天、地、人。然夜半靜室,定無人在。為天地水部三界無疑。一雲,欲、色、無色三界,亦不是。五帝司迎,五帝,五方五靈五老上帝也。一雲,五嶽尊帝也。以前有萬神三界字,中有五老,此當作五嶽萬神。三界中有五嶽,此作五老是也。經中有五老啟問,故開經,五老司迎道祖。司,主也,承也。迎,迓也。覲禮虛皇之義。一雲,司迎,持經之神昇玄,亦是。夫觀誦經之虔,諸神備護,則不誠。諸神鑒報,必有之矣。見聞經者,當凜然恭持,不見聞者當惕然求遇。嚴若諸神之臨,不求應見之效。無思無為,密密持真,一身之神,森然永保玄真經矣。勉之勿怠。
應驗品續三十一章
又能閉目靜思,存想是經,不覺身處三色雲氣之中,俄見其身光明赫奕,上昇天宮,眾真下迎,心有所請,一切應奉,仙丹妙寶,隨意自得。宜當依科,冥心奉行。
不但虔誦是經,得諸神護,又能閉目靜思五蘊之害,色為第一。色之亂心,目實之。奉持真經,身心宜,閉目以靜,心自大定。然道之玄微,非思不入,妄思又所以亂真。閉目靜坐,不見可欲,使心不亂,默嘿思索,密入深機,此誦經之大要也。今言靜坐者,兩目半垂簾,不全閉,恐作鬼窟活計,不知陰趣襍念,是曰鬼窟。若心清淨,閉目何害?時人心不決烈,閉目疑生,故半開眼,不著睡魔疑心耳。若善惡兩忘,無無亦無,真道自入,閉目何妨?垂簾之論,玄師防無志者魔惑耳。且半垂簾義,閉目不觀,內有真照,心法惺惺,光明不昧,如垂簾聽政,雖不觀看,當應者無不周知也。此修道之機括,故論經而併及之。存想是經,此存想不是招攝經中景象功效,對此法品,如見玉帝,念道思真,不敢輕易。徒口誦經,靜存此心,密密研窮,經中至理。體之身心,雲存想是經,不覺身處三色雲氣之中。雲氣蒸成於天地。思經大定,與天心合,念念真善,慶雲迺生,不覺身處青黃白三色雲氣之中。心身靜正,龍虎蟠旋,故有是三色雲。若修真成則五色雲擁,九霞光泛,又不同耳。俄見其身光明赫奕,上昇天宮,眾真下迎。俄,少傾時也。俄見身光煥發,盛耀炳蔚。餘解見前。心有所請,至天宮心有所請求。一切應奉仙丹妙寶,隨意皆得。一切應當奉獻元始玉帝仙丹妙寶,隨意請求,自然皆得。不可言求寶,應奉自身。宜當依科,宜當遵依科教。冥心奉行,解見前。夫經本人性之真,默悟永持可也。以存想言之,似落第二義。儒書雲,恍惚不見之圖,儼然無形之視。又雲,洋洋乎如在其上。豈亦第二義乎?噫,上智者少,中人最多。若不操存,求不聞之亦式,焉能盡人合天,超凡以入聖耶?學者思之。
應驗品續三十二章
此經乃至三世金仙、十方大聖,皆從此經,依科修奉,故得超證無上妙道。是玆玉帝,諸天之師,眾聖之王。
此經不但持誦志人,當依科奉,乃至三世金仙,過去世,見在世,未來世。金仙,金丹不毀,太玄真仙也。十方大聖,四正方,四隅方,上下方,十方靈寶尊神,至真無極大聖,皆從此經,依科修奉,解見前。故得超證無上妙道。進脩不同,成就各異。證道階品未至,不為無上。如神、人、地、鬼等仙,如欲、色、無色天神,如菩薩、聲聞、羅漢、佛乘,如化、大、美、信、善人、賢者等儒,皆非其至。如天仙、文佛、聖不可知,神、儒方名最上。金仙大聖,依科專奉此經,與帝真合,故得成最上仙,超脫高證無上至真妙道,不落諸天福德之果。是玆玉帝。玆,此也。諸天之師,三十三天,三十六天,萬二千天,三千大世界,一切諸天,皆從《皇經》而證大道。玉帝迺諸天之師,化成眾真者也。眾聖之王,諸仙,諸儒聖,諸佛,諸天,諸神,一切眾聖,脩讓其德,度讓其功,證讓其尊,浩劫欽崇。眾聖之王也。噫,人有天君泰然,則道可得。若不脩心了悟,與天合德,虛崇上帝,抑過矣。戒之思之。
應驗品續三十三章
是故,凡夫值遇是經,精一修奉,乃至五帝輔翼,召使羣仙,御役神官,運導陰陽,千靈敬仰,萬神攝伏,百邪避路,羣魔束形,命過之後,即得南宮受鍊,飛步上清,逍遙自在,與道長存。
不特金仙大賢,從此經證道也。是故凡夫值遇是經,世間凡夫,因緣際會,值遇是經,精一脩奉,精誠專一,脩持崇奉。乃至五帝輔翼,五老上帝,不指五嶽,輔助其進脩,翼加其不逮。召使群仙,御役神官。召使,令而使之。羣仙如命也,御役,制而驅之,神官供役。經云:脩道志人,中可以役鬼驅神。雖凡夫精一持經,伏道法力,自能召仙役神,運導陰陽。惟精惟一,允持此經。自以斡運造化,開導陰陽,千靈敬仰,千靈恭敬膽仰。萬神攝伏,攝,驚畏心服。伏,斂神默伏也。萬神攝伏,不待作持。百邪避路,百邪遠避道路,不敢觸犯。群魔束形,諸魔束斂其形,不敢顯露。命過之後,解見前。即得南宮受煉,南宮,朱陵府,度魂鍊魄之宮也。受鍊,受南宮鍊度也。飛步上清,飛神步上清天界,此非上清境,但言昇天耳。逍遙自在,不經地獄,不受業報,無拘無繫,自在逍遙。與道長存,初受持經,雖非至,精一脩奉,心契於道,無滯無牽,魂神清淨,不復毀淪,與道長存。此道典之所謂死而不亡佛經之所謂一悟便了也。夫一凡夫精一持經其驗如此則知至誠之功效。雖下愚,亦可以盡道也,觀者勉焉。
應驗品三十四章
又復世間眾生得聞是經,心生渴仰,能於家庭擇清淨處,畫帝尊像,日夜虔虔,晨香濟濟,香花燈果,尊重供養,稱讚聖號,瞻禮誦經,是人當得三十種上妙功德。
一者諸仙讚重,二者先亡生天,
三者宿殃解脫,四者所往通達,
五者無盜賊事,六者所求遂心,
七者除水火厄,八者橫事潛消,
九者夜夢吉祥,十者疾病不侵,
十一者智慧聰明,十二者人見歡喜,
十三者衣食豐盛,十四者子孫榮貴,
十五者六親見喜,十六者門族和睦,
十七者除三惡報,十八者轉女成男,
十九者形容端嚴,二十者為國大臣,
二十一者生為帝子,二十二者鬼神欽仰,
二十三者得宿命通,二十四者諸神護念,
二十五者九族受蔭,二十六者處世長年,
二十七者有情賴善,二十八者魔王保迎,
二十九者次超三界,三十者白日上昇。
凡夫精一修奉此經,存亡大益矣。又復世間眾生得聞此經,心生渴仰,如渴得禁,仰感極切,能於家宅庭堂,擇清淨處畫玉帝尊像,日夜虔虔,誠破懇篤。晝夜不怠,晨昏渥濟,齋揚祗奉,早蛻鏶二,香花燈果,尊重供養,稱讚玉帝聖號,瞻拜禮誦此經,是人當得三十種上妙功德。一者諸仙讚重,讚歎欽重。二者先亡生天,先亡安觀,悉生三界。三者宿世業殃解脫,永不牽纏。四者所往通達,嚮往進修,悉得通達。五者無盜賊事,永不遭此。六者,所求遂心。求謀盡遂。七者除水火厄難。八者橫事潛暗也。消。九者夜夢吉祥。十者,疾病不相侵,十一者智慧聰明,十二者人見歡喜,十三者衣食豐足,隆盛。十四者,子孫榮貴。子孫榮貴非叉榮華富貴,賢而清不惡賤夭便好。十五者,六親見喜。十六者,門族和睦,十七者除三惡業報。十八者,轉女身成男。十九者,形容端正威嚴,二十者,為國大臣。二十一者,生為帝王之子。二十二者,鬼神欽服瞻仰。二十三者,得宿命通,宿業盡,命大通利。二十四者,諸神護念,護持讚念持經奉玉帝之人。二十五者九族受蔭,九族,高、曾、祖、父、己身、子、孫、曾、玄,一雲,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也。二十六者,處世長年。二十七者,世界有情,賴其善功,二十八者,魔王保舉迓迎。二十九者,次超欲色無色三界。三十者,白日上昇。諸仙昇化不同,非必白日肉身昇天。體同太虛,神遊玉京,是白日上昇。尊經敬帝,雖有此功,先要絕盡秘欲,不求效驗,亦不間斷,心與天合,然後有效,即無效,亦不害為善也。若一覬效,非善傳帝經矣,觀者辮之。
應驗品續三十五章
爾時,天尊復告四眾曰:此經功德,能碎鐵圍諸山,竭苦海水,破大地獄,拔諸罪苦,降暴惡魔,護諸國土;能滅一切惡鬼,能除一切重病,能解一切惡毒,能離一切惡人,能伏一切毒獸,能摧一切邪道,一切諸天,皆自尊敬。其餘功德,說不可盡。
尊經敬帝,功德有三十種。爾時,天尊復告四眾曰:此經功德,能碎陰酆、鐵圍諸山,淨盡宿塵。竭苦海水,迴頭登岸,苦海波乾。破大地獄,屏息妄緣。拔諸罪苦,絕斷業根,永無罪報。降暴惡魔,降伏剛暴猛惡邪魔,禁橫逆邪妄。護諸國土,悉使清寧,富國安民。能滅一切惡鬼,除滅兇惡陰鬼,除陰惡趣。能除一切重病,除盡諸染。能解一切惡毒,解除世諸惡毒,解身大真惡毒。能離一切惡人,或不相遇,或惡人見我,彼即遁跡。能伏一切毒獸,馴伏世諸毒獸。又脩真之人,陰氣化諸毒龍猛獸、巨虬獅子,各百億萬眾護我真經,令自馴伏,永護於我。能摧一切邪道,摧破世諸邪道,摧己邪妄迷執。一切諸天,諸界諸天。皆自尊敬,自然尊敬此經。其餘功德,說不可盡。解見前。
此經功德,消難消之變,除難去之毒,無所不化,無所不利,大方便、最上法品也。雖至聖之微言,實性分之能事。勉之,則功自成。
應驗品續三十六章
爾時,道場大眾、金仙菩薩、真聖眷屬聞是說已,歡喜踴躍,稽首敬禮,而作頌曰:
大哉至道,無宗上真。上度諸天,下濟幽魂。上無師祖,惟道為身。丹臺紫府,金闕玉京,秘此妙法,溥福含靈,滅我萬罪,增我遐齡。萬神朝禮,魔王保迎。功德昌盛,黃籙書名,渺渺億劫,使我長存。於時會眾說是頌畢,稽首皈依,奉辭而退。
爾時道場大眾。道場,敷道之場也。金仙菩薩、真聖眷屬聞是說已,說經已竟。歡喜踴躍,騰歡鼓舞之意。稽首敬禮而作頌曰:大哉至道,大不可量,至不可及。無宗上真,無本無始,最上至真。上度諸天,化遍於上。下濟幽魂,化徹幽冥,滯魄盡昇。上無師祖,無師無祖。惟道為身。頌讚此經,以道為身。丹臺紫府,太玄妙境。金闕玉京,解見前。秘此妙法,秘,珍藏也。溥福含靈,遍福一切含靈。或以福作溥度。滅我萬罪,經能滅一切罪。增我遐齡,經能延年。萬神朝禮,欽重此經。魔王保迎尊持經者。功德昌盛,功德盛大,周遍悠長。黃錄書名,玄都仙籍,金簡黃籙以書其名。渺渺億劫,渺渺寥廓,遼遠億數多劫。使我長存,使持經有道者長存。於時法會真眾說是頌畢,稽首皈依《無上玉皇本行集經》,奉辭至聖而退。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卷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