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奴隸們怎樣創造歷史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看奴隸們怎樣創造歷史

——記開灤煤礦二十多年來的巨大變化
開灤煤礦報道組 《人民日報》記者
1972年2月25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開灤煤礦在走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路程中,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

解放前,由於帝國主義掠奪式的開採,開灤變得千瘡百孔,衰微破敗。

解放後,獲得了新生的開灤,邁上了一個嶄新的里程。昔日被稱為「窯花子」的奴隸,今天成了礦山的主人。現在,整個礦區生氣勃勃,欣欣向榮。聳立高空的一座座井架,晝夜不停地提升着優質煤炭。幾百米深的井下,各種新式採煤機械象利劍似的剝落着烏黑淨亮的煤層。一列列電機車沿着蜿蜒交錯的幾十里巷道穿梭般奔馳。縱橫百里的煤海,成為一座繁忙的不夜之城。今天,一個採煤面出的煤等於過去一個礦的產量。解放後開採出來的煤炭,已遠遠超過了解放前七十年產量的總和。這就是煤礦工人當家作主以後寫出的新歷史。

「窯花子」管好了礦山[編輯]

解放初,帝國主義者被趕出開灤的時候,曾狂妄地斷言:「窯花子管不了礦山。沒有我們,開灤三個月就得閉礦停產。」二十多年過去了,歷史是那樣的無情,開灤不但沒有閉礦停產,而且越辦越興旺,越辦越高產,成為全國燃化系統的先進企業。而管理開灤這座大型現代化煤礦的很多人,正是過去的那些「窯花子」。

馬家溝礦黨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張敬堂就是其中的一個。張敬堂的過去,比黃連還要苦。他父親給地主當了一輩子長工,最後活活地累死了。為了養活母親和幼妹,一九三六年他下了唐山礦。他在這人間地獄裡拉了七年大筐,刨了五年煤,身強力壯的漢子,被折磨得只剩了皮包骨頭。當年同張敬堂一起進礦的一百二十個礦工,到現在倖存的只有兩個,張敬堂也先後四次死裡逃生。象張敬堂這樣的老礦工,經歷了苦難的過去,怎能不熱愛這幸福的今天!他把自己整個的身心都撲在礦山建設的事業上了。工人們都習慣地把他叫做不知疲倦的老礦長。他所在的馬家溝礦,在一九三六年就被帝國主義封閉了。開灤的煤礦工人為了充分挖掘祖國的地下寶藏,從一九五四年起,經過三年艱苦奮鬥,終於復活了這座死礦。張敬堂帶領廣大礦工,對這個礦的開拓、掘進、採煤等主要生產環節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生產逐年大幅度上升,去年已超過設計能力百分之六十以上,創造了建礦以來的最高紀錄。

從「窯花子」中不但湧現了大批行政管理幹部,也成長了不少技術管理幹部。歐陽繼秀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是負責范各莊礦全面技術工作的工程師,也是一個在皮鞭、棍棒奴役下掙扎過來的「窯花子」。解放前,歐陽繼秀是林西礦井下刨煤拉筐的苦力。吃人的舊社會,使他的妻兒三口全部病餓而死。是毛主席和共產黨把他從舊開灤這座活地獄裡解放出來。又是黨和人民政府讓他進了識字班,以後又把他保送到北京礦業學院學習。這個翻身的奴隸,以頑強的革命意志,在不長的時間裡完成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習任務。他把自己豐富的生產經驗和學到的理論知識結合了起來,為發展礦山事業不斷作出了新貢獻。他經過和工人、技術人員反覆研究,成功地改革了范各莊礦的採區巷道布置,實現了采面運輸機整體移動,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資金,提高了效率百分之四十。

在開灤的各級領導成員中,象張敬堂、歐陽繼秀這樣礦工出身的幹部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他們參加生產,領導生產;來自群眾,依靠群眾;懂得無產階級政治,堅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他們還努力鑽研業務,對技術精益求精。他們和廣大工人一起,使古老的礦山恢復了青春。

卑賤者創出了奇蹟[編輯]

「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蹟也可以造出來。」開灤的礦工們,正是在黨的領導下,造出了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蹟。俗語說:「沙灘上建不起高樓大廈」,可是,開灤煤礦的工人階級,恰恰就在沙灘上建起了一座大型的包括高樓大廈在內的現代化礦井——范各莊礦。

這座新礦井座落在開灤礦區東南邊沿上。寬敞明亮的車場巷道,每隔十五米左右就有一盞日光燈;運輸煤炭的大型電機車,安裝着載波聯繫訊號和自動閉鎖裝置。採煤工作面上使用的全是國產新式機器,操縱刨煤機的採煤工人,坐在遠離採煤面的操作台上,一按電鈕,煤炭就滾滾落在運輸機上,源源送出井口,自動裝上火車,運往全國各地。可是,十四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涼沙灘。在這荒灘下面,埋藏着極其豐富的煤炭資源。帝國主義者曾經垂涎過它,到這裡作過勘察,結果被八十米厚的流沙層給嚇住了,不得不放棄掠奪這塊煤田的野心。礦山回到人民手裡以後,礦工們以豪邁的革命氣魄表示,帝國主義者辦不到的,我們要辦到!工人們立志戰勝流沙層,建設新礦井。

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那建井時期的日日夜夜。那是一九五八年,在毛主席親自製定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光輝指引下,當家做主、奮發圖強的強烈感情,使蘊藏在工人當中的革命熱情和聰明才智,就象呼嘯奔騰的洪流,一瀉千里。一件件合理化建議象雪片一樣送到了建井指揮部。為了制服流沙,他們採用了凍結法鑿井新技術。在實踐中,工人們打破了由下往上凍結的常規,創造了反循環凍結、邊凍結邊施工的新工藝,大大加快了施工進度。鑿井工人根據豐富的實踐經驗,突破鑿砌井的深度每段不能超過二十米的老框框,把每段加大到三十八米。在那戰鬥的歲月里,工人們戰勝了多少困難,贏得了多少勝利!井筒里的湧水量每小時高達一百四十噸,瓢潑似的淋水打得人們睜不開眼睛。工人們毫無畏懼地頂着淋水,操縱着風錘,班班超額完成任務。當他們聽說材料運輸跟不上快速施工的消息以後,就在上工的時候拿着書包、面袋,有的乾脆拿條褲子,把褲腳一紮,裝上沙子、石子,用自行車從十幾里外的料場運到工地。就這樣,經過六年的艱苦奮鬥,范各莊礦終於建成投產了,並且不斷傳出大面積豐產的捷報,產量日新月異,很快就超過了設計水平。

「向地球心臟進軍!」這是林西礦工人提出的豪邁口號。為了實現這個口號,他們付出了艱巨的勞動,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林西礦是一個開採了九十年的老礦,淺部儲煤已經越來越少。怎麼辦?要不要向八百米的深部煤層進軍?一些迷信洋教條的技術人員,先後搞了六年的通風設計,花了幾十萬元,結果制訂了一個壓縮採區、降低產量的「以風定產」方案。許多老工人聽到要減產的消息以後,急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在這緊急關頭,潘文華、曹岐等老礦工挺身而出,毅然登上了設計舞台,決心打破「以風定產」的老框框,設計出一個通風為生產發展服務的新方案。老工人的革命行動得到了礦黨委的大力支持,立即組成了工人、幹部、技術人員「三結合」的設計小組。礦工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這場關係林西礦命運的戰鬥。他們跑遍了井下所有的巷道,測算了一萬多個有效的數據。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研究和反覆比較,終於設計出一個保證生產發展的深部開發通風設計方案。這個方案利用了一萬二千米舊巷道,節省了兩千五百多米巷道工程,減少費用三百一十萬元,並使礦井的生產水平提高一倍。

改造林西老礦,建設范各莊新礦,這只是戰鬥的序幕。幾年來,開灤工人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質量,改造了一座又一座老礦井,建起了一座又一座新礦井。徐家樓礦井的新井架剛剛豎起,荊各莊礦的鑿井工程又將竣工。這兩座大型新礦井使開灤增添了新的異彩,一幅光輝燦爛的美好前景展現在人們面前。

礦工的幸福生活[編輯]

隨着礦山生產建設事業的飛速發展,礦工的勞動條件和生活水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解放前的開灤,簡直是個活地獄。礦工們在沒有一點安全保障的惡劣條件下勞動,正象當時人們所說的:「井下閻王殿,出煤拿命換。」水、火、瓦斯、冒頂等事故層出不窮。從一九○五年到一九四八年,就有五千三百多名礦工葬身在開灤,平均不到三天就死一個人。有一次唐山礦發生了瓦斯爆炸,一次就有四百三十多個階級弟兄喪失了生命,唐山市一片悲慘哭聲。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帝國主義者就是用中國礦工的白骨和鮮血,掠奪了兩億噸煤炭。

當時的礦工生活是多麼苦啊!照那時人們的說法,就是:丈夫下窯,妻兒抱瓢,沿街乞討。十年一件破窯衣,井上井下身不離。天一黑,街頭、破廟、大坑裡,到處蜷縮着無家可歸的礦工。

解放以後,礦工們不但政治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勞動條件也逐漸有了很大的改善。黨和國家把保障工人身體健康、保證安全生產,作為煤礦生產的重大任務。全礦區先後新建了十一個風井,增設了六百九十多台扇風機,使井下每人每分鐘的風量,由過去不到一立方米增加到六至九立方米,礦工們無論在多深多遠的工作面幹活,都能呼吸到充足的新鮮空氣。過去井下沒有一根滅塵管路,粉塵濃度高達每立方米一千毫克。現在安裝了十多萬米滅塵管路,採取了有效的防塵措施,使粉塵濃度降到每立方米二毫克左右。各礦還專門建立了防火、防水、通風、測塵、巷道維修、瓦斯檢查等負責安全工作的專業隊伍,二十四小時晝夜不停地在井下巡視。

提到礦工的生活,辛酸的過去和幸福的今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真是一個開灤,兩個世界。

離唐山礦不遠,有一個二百六十七戶人家的工人新村。它緊鄰着風景優美的唐山市人民公園。一排排向陽的磚瓦房,一個個整潔的小院落,到了晚間,礦工們下了班,孩子們也放了學,工人新村一片歡樂景象。唐山市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三代礦工李瑞雲的一家就住在這裡。每當李瑞雲走進採區大樓,辛酸的往事,總是湧現心頭。這一片地方,他太熟悉了。解放前,這裡沒有什麼採區大樓,也沒有今天寬敞的職工食堂和附設有硫磺浴池、太陽燈室的大型澡堂,更沒有象今天這樣舒適、整潔的礦工宿舍大樓。那時,這裡全是封建把頭為了盤剝工人蓋起來的陰暗、破爛的「鍋伙」。他跟着父親白天下井刨煤,晚上就在「鍋伙」里睡覺。一條鋪着破席的土炕,擠着幾十個人,冬天一牆白霜,夏天滿屋綠毛,虱子臭蟲打疙瘩,蚊子蒼蠅碰腦袋。吃的是生了蛆的臭鹹菜和牙磣發霉的高粱米。今天,一切全變了,李瑞雲一家過上了美滿的日子。父親是退休老工人,女兒也在不久前進礦當了選煤工人,全家九口,除了兩個最小的孩子還在上學以外,都參加了工作。他不但不再為生活操心,而且全家每個月都有七、八十元的剩餘。李瑞雲的家庭正是開灤礦工解放後生活變化的一個縮影。就在他居住的這個二百多戶的工人新村里,過去曾有一百二十一戶人家住過「鍋伙」。現在,他們全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家有了存款。現在,這個工人新村有四百多輛自行車,一百多架縫紉機,二百多台收音機和二百多塊手錶。這些數字僅僅是礦工生活變化的一個側面。

礦工們不僅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翻了身,同時,也在文化上翻了身。現在有四萬多名礦工子弟在開灤煤礦的三十所中、小學裡學習。開灤的青年礦工一般都達到中等文化水平。老礦工經過參加識字班、業餘學校的學習,也都能閱讀書報雜誌了。趙各莊礦采三區區長李子材,是十二歲就當了童工的一位老礦工,解放前連自己的名字也不認識,現在能夠學習《哥達綱領批判》等馬、列的著作和毛主席的著作,能夠寫批判劉少奇一類騙子的稿子。最近,他的兒子又同其他一百多名優秀礦工一起被選送到高等院校去學習。老礦工的心情多麼激動啊!他含着熱淚對臨行的孩子說:「咱們祖祖輩輩沒有念過書,你一定要聽毛主席的話,為革命掌握科學技術。」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