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及保護範圍的通知
← | 第六批 |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及保護範圍的通知 閩政文〔2009〕375號 2009年11月16日 發布機關:福建省人民政府 發布於《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報》2009年第35期 |
第八批 |
參見: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增補紅軍福建軍區機關舊址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批覆 |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寧化老虎岩遺址、浦城牛鼻山遺址等203處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及其保護範圍,已經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討論通過,現予公布。請各地、各有關單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福建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六日
一、古遺址(6處)
[編輯]序號 | 名稱 | 年代 | 座落地點 | 簡介 | 保護範圍 |
---|---|---|---|---|---|
1 | 老虎岩遺址 | 舊石器時代 | 寧化縣湖村鎮湖村村 | 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面積約1500平方米。發現了8顆人類牙齒化石,分屬兩個不同的個體。其中7顆牙齒同屬一個一萬年前成年男性個體,另1顆屬老年女性個體,根據所屬地層推測,這顆牙齒的年代至少已有4萬年,是全省已知最早的人類牙齒化石。出土有25種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 | 岩洞、整個山體及山腳周邊台地50米範圍內。 |
2 | 牛鼻山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浦城縣臨江鎮錦城村 | 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面積約3200多平方米。1989、1990年先後兩次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合計900平方米,共清理新石器時代墓葬19座,灰坑8個,出土石器、玉器、陶器等遺物300多件,以及大量陶片等。 | 遺址四周向外延伸50米。 |
3 | 後門山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福鼎市秦嶼鎮彭坑村 | 新石器時代末期石器加工場所。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面積50000平方米。在取土區發現有大量文化遺物散落於地面,距地表深120~150厘米處有文化堆積層(厚20~40厘米),採集到大量石製品和彩陶器殘片等。陶器殘片包括泥質陶、夾砂陶和硬陶,其中以橙黃陶占絕大多數。採集石製品包括石器製作工具、石器坯件、石片和石料等。該文化遺存的發現,為探討同時期閩台史前文化的淵源關係提供了實物依據。 | 西至彭坑小學東牆、楊府聖宮東牆與北側高山山腳的連接線,南至彭坑至冷城水泥路,東至彭坑小學東牆以東約250米與北側高山山腳的連接線,北至高山山腳。 |
4 | 庵山沙丘遺址 | 靑銅時代 | 晉江市深滬鎮坑邊村 | 青銅時代沙丘聚落遺址。遺址原有面積達20萬平方米,現存面積20000平方米。2007年第一次發掘面積775平方米,發現夯土房基、夯土墩活動面及貝殼坑等遺蹟。出土300多件凹石器,大量陶器殘片、玉器飾件,少量青銅器(錛、小叉件)等,以及大量海生貝殼和陸生動物遺骨。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普遍施紅彩衣;器形有釜、罐、器蓋、支座等;拍印的紋飾有繩紋、方格紋、葉脈紋、曲折紋、柵籬紋、席紋和素面紋等。此處遺址,是目前我國東南沿海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沙丘遺址。 | 東面以坑邊村村委會西牆及其延長線為界,南面以坑邊小學北圍牆及其延長線為界,西面以自然沖溝為界,北面以現有的地質標樁為界,面積約2萬平方米。 |
5 | 貓耳山遺址 | 青銅時代 | 浦城縣仙陽鎮下洋村 | 青銅時代墓葬及窯址。2005年、2006年發掘,發掘面積2250平方米。發現青銅時代早期陶窯9座、新石器時代墓葬2座、青銅時代墓葬21座,以及灰坑等遺蹟。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陶片等遺物。9座陶窯中,1座為圓形窯,6座為橢圓形窯,2座為斜坡式長條形窯(龍窯)。窯址內出土的陶器以施黑衣的印紋硬陶為主,器形有罐、尊、釜、盆、豆、盅等。 | 東至仙南村後,西至三寺嶺自然村村東大路,南至山水塘山中段至溪仔塢山中段一線南坡腳下,北至鵝公山北坡腳下。 |
6 | 銀丁坂銀礦遺址 | 宋~明 | 大田縣前坪鄉黎明村大石磨山 | 宋至明時期的冶銀遺址。遺址面積長約1000米,寬約600米。遺址所在地東邊的山腳下保留有當時分選礦物平台,長30米,寬10米,高約5米;以及窯爐、作坊等遺蹟。在該山的西北面保留原始採礦洞,洞口寬2米,高1.8米,洞深近百米,分上下二層,現保存完好。遺址東面坡地上保留有用毛石壘砌的五級開採面的作坊區遺蹟。遺址周邊到處可見銀礦礦渣、碾石作訪、水溝、淘洗池、橋墩等遺蹟。附屬文物有陳龍山墓、陳氏祖祠。 | 銀丁坂銀礦遺址:東至:鐵礦坑頭至嶺尾至油竹壪侖脊;南至:梅花崎侖脊;西至:水兜壠溝;北至:公路、祖祠。總保護面積0.2367平方公里(355畝)。
陳龍山墓:墓的主體向東、西、南、北四面各延伸20米;陳氏祖祠:建築向東、西、南、北四面各延伸20米。 |
二、古墓葬(11處)
[編輯]序號 | 名稱 | 年代 | 座落地點 | 簡介 | 保護範圍 |
---|---|---|---|---|---|
7 | 浦城土墩墓群 | 夏商~春秋 | 浦城縣仙陽鎮管九村,忠信鎮上同村、排柵村 | 夏至春秋時期土墩墓群。沿柘溪兩岸分布。2005、2006年發掘34座土墩墓,計41座墓葬。出土遺物300件,其中原始瓷器68件,主要器形有豆、罐、尊、瓮、簋、盂、盤等;印紋陶器146件,主要有罐、簋、豆、尊、盅等;青銅器72件,以短劍、矛為主,還有戈、錛、匕首、刮刀、鏃,以及尊、盤、盅形器等。此外,還有玉管飾和石器各7件。 | 西區:南起管九村黃豬崗南坡底,北至排柵村馬面排北坡、西洋沙嶺北坡一線,東起管九村西側、排柵村西側、洋沙嶺山頭東坡一線,西至和尚帽山、清明塢、太師壠、馬面排山一線,以上南北約600米,東西約200米,面積約120000平方米;
東區:由凹背山、山瓦場崗、下雞母山三個山頭組成,面積約5000平方米。 以上兩處面積合計約125000平方米。 |
8 | 豐州古墓群 | 西晉~唐 | 南安市豐州鎮旭山村、桃源村等 | 西晉、東晉、南朝、隋唐時期墓葬群,分布於豐州華僑中學附近獅子山。兩晉及南朝古墓大多為券頂磚室墓,唐墓有土坑和磚室兩種。磚室墓平面有長方形、刀形、凸字形,墓磚紋飾多樣,出土遺物以青瓷器為主。紀年墓磚有「太康五年(284)」、「咸康元年(335)」、「咸安二年(372)」、「寧康三年(375)」、「太元三年(378)」、「元嘉四年(427)」、「天監十三年(514)」等。先後出土的銅質「部曲將印」、「阮咸」圖案花紋磚,均為福建省首次發現。 | 以華僑中學六朝古墓陳列室為中心,至整個獅子山山坡,廟下自然村及周邊山坡,鳳冠山周邊山坡。 |
9 | 黃峭墓 | 五代 | 邵武市和平鎮坎頭村 | 墓體呈圓形,居中做圓形隆起,外圍石壁,底面平鋪放射狀塊石;內徑2.9米,外徑4.2米,面積13.66平方米。墓體之後,居中立清乾隆四十四年(1783)重修墓碑。黃峭墓之右後方,是黃峭父親錫公的墓塋。墓之左後方,立有道光十七年(1837)的「黃族禁碑」1通。
黃峭(871~953),福建邵武人,官至後唐工部侍郎。 |
墓區四周各向外延伸15米。 |
10 | 蔡元定墓 | 南宋 | 建陽市莒口鎮上布村 | 南宋慶元三年(1197),蔡元定因偽學之禁,被貶湖南道州,翌年卒於貶所,靈柩歸故里,葬於此。陵園總面積約2400平方米。墓體用卵石砌成,後置墓碑,高3米,寬85厘米,刻「宋太子太傅蔡元定公之墓」。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號西山,建陽人。南宋著名理學家、律呂學家、堪輿學家,朱熹理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被譽為「朱門領袖」、「閩學干城」,著述甚豐。卒後封太子太傅,諡文節。 |
墓園四周各向外延伸25米。 |
11 | 岩前百階塚 | 元 | 三明市三元區岩前鎮岩前村 | 王九三與妻陳氏合葬墓,面積近20000平方米。墓由墳面、背圍攏、天池(墓室上坪)、百級台階坡道、享堂、堂下大埕,神道、木牌樓、樓前坪、半月池及祭掃便道、排水系統等幾部分組成。冢依宋制,磚砌數重,墳前砌階百級,俗稱「百階塚」。
王九三(1228~1299),明溪、莘口、荊東、荊西、岩前王氏始祖,後裔分布三明、漳州、廣東、台灣等地。為王審知之後,以鄉行推孝廉,後舉文林郎,任連城縣令。 |
墓地周圍一重山的山脊分水線內,面積40000平方米。 |
12 | 東山戍守台灣將士墓群 | 明、清 | 東山縣銅陵鎮桂花街 | 俗稱「演武亭萬福公」,明洪武年間(1368~1398)始建,原是用來收葬東山島先民無嗣或無主屍骨,並築祠壇祭奠其亡靈。明景泰三年(1452),銅山水寨開始抽丁戍衛台灣、澎湖,清統一台灣後,東山先後出戍台灣、澎湖的班兵有40000餘人。官兵殉難或病故後,通常先將其骨殖裝進陶瓮,後再移回東山葬於此。 | 墓區及其附屬建築物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
13 | 秦嶼戍守台灣將士墓群 | 明、清 | 福鼎市秦嶼鎮農業村 | 明清以來原是埋葬當地抗倭義士和無嗣無屋屍骨。清代,秦嶼左右營開始抽丁戍守台灣,官兵殉難或病故後隨鄭成功收復台灣及戍台故兵安葬於此。1974年,收集一般老百姓及革命人士骨灰合葬於此處。虎頭崗包括戍台故兵墓兩處(一墓一碑)和抗倭義冢三處,總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 。 | 整個陵園,聖壽嶺右側兩義冢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
14 | 福州戍守台灣將士墓群 | 清 | 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 | 清軍墓群。同治甲戌年(1874),日軍借「牡丹社」事件侵略台灣時,隨沈葆楨援台禦敵陣亡或染癉疫病死的清軍,歸葬於此。墓群坐西南向東北,其右側和前後兩邊用花崗石砌造,墓埕用三合土夯築。墓群面寬13米,縱深11.5米。墓群內埋有135位清兵遺骸,各墓距離相等,均用三合土封頂。封土前各立一小墓碑,花崗石質,碑面鐫刻死者的籍貫及姓名。墓群前立一石碑,碑文陰刻楷書「義冢,同治歲次甲戌冬十月吉祥日立。」 | 墓區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 |
15 | 吳郡墓 | 清 | 浦城縣永興鎮前墩村 |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建,占地面積2600餘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風」字形,四周梯形條地圍繞,用三合土構築,墓園分內、中、外三層墓埕,墓碑已失。墓前有三級墓坪,墓坪前原豎兩根石望柱已殘。
吳郡(1636~1715),字雲士,安徽鳳陽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仗劍從軍,隨靖海將軍施琅進攻澎湖列島,立大功,加左都督銜,實授山西大同鎮標游擊。不久補為天術營參將。後歷任定海鎮總兵、松江提督、浙江水師提督。 |
墓區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 |
16 | 藍理墓 | 清 | 漳浦縣湖西畲族鄉後溪村 | 清雍正五年(1727)建。墓向北偏東,面積1300平方米,平面作「風」字形,三層墓埕,三合土夯築,青石墓碑。碑周刻「卍」連續圖案,碑前設青石供桌。前面兩側作六層的三合土墓手,依次外展。築三合土水溝為界。
藍理(1649~1720),字義甫,號文山,福建漳浦人。清康熙年間隨施琅部出征台灣,以平台首功加左都督,累官至福建陸路提督,從一品。 |
以墓碑為中心,北面40米,東、西、南面各30米內。 |
17 | 張朝發墓 | 清 | 福鼎市秦嶼鎮瓜園村 | 墓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平面呈「風」字型,三合土結構,坐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墓室有兩封門,分別葬有張朝發及陳氏夫人靈柩,墓前有碑坊式青石神龕、石獅子及望柱各一對,保存較好。
張朝發(?~1840),字駿亭,福建惠安人。幼隨父徙居福鼎縣。道光十八年(1838)任台灣水師協副將。道光十九年(1839)任定海總兵。次年六月,英軍入侵定海港,率兵水戰,中炮傷股,一月後卒於餘姚。 |
南至公路,東至墓外20米,北至山坡頂,西至墓外20米。 |
三、古建築(154處)
[編輯]序號 | 名稱 | 年代 | 座落地點 | 簡介 | 保護範圍 |
---|---|---|---|---|---|
18 | 仙塔 | 唐 | 連江縣鳳城鎮仙塔街 | 原系護國天皇寺塔,唐大中三年(849)建。樓閣式仿木石構,八角,二層,高9.2米,建築面積46.4平方米。塔基須彌座,周邊雕刻波浪紋圖案及雙獅戲球、天馬、奔鹿、麒麟等浮雕圖案;交接處雕有不同形象力士八尊。塔門朝西,兩邊立有1.85米高兩尊青石雕刻門神等。 | 塔周邊各向外延伸10米。 |
19 | 浦城梨嶺關 | 唐 | 浦城縣九牧鎮九牧村 | 唐代始建,明、清時期有維修。現保存關牆殘長30米,高3~5米,下寬9米、上寬6.5米;關門殘高3.2米,厚6.5米,寬3米。關南側頂部還保存有營房遺址和兩眼石砌圓形水井等。 | 關牆四周各延伸20米和古官道兩邊各向外延伸10米。 |
20 | 杉關 | 唐、明 | 光澤縣止馬鎮杉關村 | 唐廣明元年(880)始建,古稱「甌閩西戶」、「閩西第一關」,明洪武三年(1370),沿山脊築城垣,屏障閩贛之邊界。兩翼城堞尚存,殘存關門城垣厚6.5米,高3.3米;原關門上方 「閩西第一關」石匾尚存。 | 城牆內外兩側各延伸20米。 |
21 | 寶林寺法堂 | 唐、清 | 連江縣丹陽鎮坂頂寶林村 | 唐大中六年(852)始建,原有13座殿堂,現尚存唐代大殿基礎、15根高4.4米的石柱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住持隆悟大師率弟子募緣重建法堂。法堂抬梁式木構架,歇山頂,面闊七間30米,進深16米。 | 東至唐代張氏墓,約200米;西至降虎峰、石崖題刻,約150米;南至機耕水泥路;北至觀音堂後山。 |
22 | 留公陂 | 南宋 | 泉州市洛江區雙陽街道壩南村、惠安縣洛陽鎮陳壩村 | 舊名豐谷陂,俗稱陳三壩。為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右史留元剛倡築,最早只築縱六十步,橫一百三十尺,深為橫的五分之一,可灌田三千六百餘畝,是泉州最早的水庫堤壩。明嘉靖十二年(1533),由泉州太守屠倬於陂左築堤三十六丈,深九丈五尺。後歷代均有修葺。附屬文物有陂南的明屠公碑塊,碑高2.45米,寬0.86米,厚0.15米。 | 東壩外30米,西壩外30米,南北水域各300米。 |
23 | 文明塔 | 南宋 | 龍巖市適中鎮仁和村 | 南宋建,坐西朝東,占地面積49.99平方米。八角,空心樓閣式,三合土夯築。九層,隔層拱門同位,通高23.26米。底層內徑4.91米,底牆厚1.64米,周長25.73米,門券正中石碑陰刻「文明塔」,是福建罕見的單體土塔。 | 塔周邊50米內。 |
24 | 開元寺祖師塔 | 元 | 泉州市豐澤區北峰街道招豐社區 | 元至元年間(1264-1294)泉州「大開元萬壽禪寺」開山住持妙恩禪師建造,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由三座石砌一字排開的球形塔組成。六角形須彌座,束腰正面分別陰刻僧、佛、法字;塔身橢圓形,正面各開一門;塔頂飛檐翹角,葫蘆剎。中座藏曆代住持靈骨,左右兩座分藏眾僧靈骨。塔之四周辟有兩級平台,並砌有馬蹄形墓圍。黃守恭墓為附屬文物。 | 開元寺祖師塔:塔東南30米、西北20米、西南15米、東北35米範圍內;
黃守恭墓:墓東南30米、西北18米至鐵路、西南35米、東北65米範圍內。 |
25 | 雙城城堡 | 元、明 | 柘榮縣雙城鎮 | 雙城城堡柘榮上城與下城的統稱。上城建於明嘉靖己未年(1559),下城建於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下城現存東門(宣寅門)及東邊城牆南、北二段,共長226米。上城城牆現存東、西、北面數段,總長度達525.7米。雙城城牆臨水而建,頂部內設跑馬道,外築女牆,牆厚近5米,高度4.5~10米不等,功能完備,是明、清二代閩東及沿海地區築城建堡的主要模式。 | 現存城牆前後左右各10米範圍內。 |
26 | 華唐閣 | 明 | 漳平市新橋鎮義宅村 | 又名觀音閣,明成化年間(1465~1487)始建,歷代重修。占地面積185平方米,分上下兩層,神壇設二層。干闌式建築,底層豎木柱46根,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穿斗式木構架,重檐歇山頂。閣內頂棚施藻井,斗拱上雕刻有人物、花卉圖案,兩側牆壁繪人物山水壁畫,極其精美。 | 華唐閣周圍200米內及右邊山上的神功殿建築物等。 |
27 | 蒲坂戴氏宗祠 | 明 | 莆田市荔城區新度鎮蒲坂村 | 明成化壬寅年(1482)始建,現仍保存明代穿斗式木抬梁風格。建築面積673.4平方米,全座由34根大木柱支撐,屋高 5.6米,分前後進。 | 南至前大埕向外延伸10米,東、西、北各向外延伸20米。 |
28 | 新屋下民居 | 明 | 長汀縣三洲鄉三洲村 | 明正德八年(1513)建,後有修葺。坐西北朝東南,磚木結構,懸山頂,三落二進,占地面積715平方米。正廳面闊三間,進深八柱帶卷棚式前步廊,穿斗抬梁式木構架。木構件特別是垂簾柱及雀替的雕刻刀法流暢,做工精細;石門楣陰刻有「緒纘談經」字樣。 |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15米。 |
29 | 瀲城城堡 | 明 | 福鼎市秦嶼鎮瀲城村 | 明嘉靖十一年(1532),為抵禦倭寇,朝廷委派官員監建,由王、葉、楊、劉等幾個大姓分段建城堡。城堡石構,周長1127米,城牆高5~6米,寬4~5米。垣牆高1.5米,厚1.2米;環城設四座炮台,配備四門炮;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城內有環城路、古街等,水道四通八達;城外有護環城河。 | 城堡內外各延伸10米。 |
30 | 昭明寺塔 | 明 | 福鼎市桐城街道柯嶺村 | 梁大通元年(527)始建,明嘉靖十三年(1534)重建。位於昭明寺中央,塔高25.6米,空心,六角,為仿木構樓閣式磚塔。基座以石塊砌成,第一層有外廊,每層屋頂出檐疊澀而成,以上逐層收小。各層正中有佛龕,佛龕內供奉有佛像。塔中空,有樓梯可登至塔頂。底層塔身寫有文字,記載本寺田產。 | 塔周邊各向外延伸30米。 |
31 | 虎符祖殿 | 明 | 漳平市新橋鎮南豐村 | 又名虎岩祖殿、虎符岩,是供奉張法主的道壇。宋代始建,明嘉靖十六年(1537)重建。占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平方米。主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歇山頂,穿斗抬梁混合式木結構。 | 四周各向外延伸200米。 |
32 | 濠溪橋 | 明 | 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河市村、霞溪村 | 又名河市橋,宋紹興年間(1131~1162)始建,後毀於火,明隆慶三年(1569)都督俞大猷重建,萬曆二十七年(1599)知縣顧士琦募造石樑,清康熙年間施韜重建。橋為梁式石橋,八孔七墩,長75.5米,寬3.1米,船形基礎。橋旁保存有俞大猷所立的重建濠溪橋碑等明、清石碑三通。 | 東西兩側各25米,南橋頭外20米,北至觀音宮北牆。 |
33 | 竹貫溫氏家廟 | 明 | 龍巖市新羅區萬安鎮竹貫村 | 元至正年間(1341~1370)始建,明隆慶二年(1568)至萬曆三十年(1602)間重修、擴建。坐西朝東,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中軸線自東向西依次為:灰坪、台階、大門、前廳、天井、後廳、後龍。溫兆鳳故居為附屬文物。 | 沿建築屋檐滴水線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 |
34 | 東吳石塔 | 明 | 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管委會東埔鎮梯吳村 |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始建,仿木樓閣式石塔,七層八角,通高21.54米,底層邊長2.11米,以曲摺梯道通上層外廊。底層門兩旁雕刻武士像,每層各面設龕置佛;須彌座束腰浮雕鳥獸圖案,各層塔門石額刻有「祝聖偉望」、「古剎嘉馨」、「海上鰲峰」和建塔紀年等。金雞廟為附屬文物。 | 塔周邊各向外延伸30米。 |
35 | 南山馬氏宗祠 | 明 | 清流縣賴坊鄉南山村 | 明萬曆七年(1579)建,為合院式宮祠建築,素樸端莊,保持明代建築風格。由山門、堂前大坪、正堂等組成,面積910平方米。正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抬梁混合式結構,懸山頂、兩面坡。 | 四周圍牆滴水線各向外延伸20米。 |
36 | 聚奎塔 | 明 | 邵武市和平鎮和平村 | 亦稱奎光塔、聚光塔,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始建,歷時二十餘年,於崇禎年間告竣,並由時任邵武知縣的袁崇煥題寫塔額「聚奎塔」三個大字。塔身磚構,六角五層壁邊折上式,底層每邊邊長3.79米,通高27.81米(至塔剎頂部)。塔身上下五層,每層均設神龕,內置磚質神像。 | 塔沿六個方向各向外延伸20米。 |
37 | 星塔 | 明 | 晉江市安海鎮安東村 | 鄭成功少年讀書處。為明崇禎二年(1629)鄭芝鵬所建,五層四角,樓閣式實心磚塔,邊長2.4米,高16.6米,葫蘆形塔剎。三層西面嵌明崇禎十六年鄭芝鵬撰《重建星塔小引》碑1通,四層嵌「星塔之塔」刻石。 | 塔周邊各向外延伸20米 |
38 | 青雲塔 | 明 | 泰寧縣朱口鎮朱口村 | 明崇禎五年(1632)始建,仿樓閣式。磚石木結構,七層八面,高21米。基座花崗石砌,直徑10米,每面邊長3.9米。塔身各層上部用角牙磚疊澀出挑,承托石塔檐。塔內壁嵌有石階踏步,每層設一龕、一門。各層有「青雲塔」、「珠溶吐奇」、「雲峰聳翠」、「中天主柱」、「慈光普照」等榜書題識,以及明兵部少保尚書李春燁題寫並加蓋印章的「大行般若」石刻匾額。 | 塔周邊各向外延伸 25米。 |
39 | 洋塘梁氏宗祠 | 明 | 光澤縣崇仁鄉洋塘村 | 明崇禎七年(1634)建,保持明代祠堂建築風格。兩進合院式,由門樓、門廳、正殿、後殿等組成,面積360平方米。五山式磚構門樓,正殿前檐卷棚軒,後殿置神龕。 | 祠堂四向山牆外延伸50米。 |
40 | 三元塔 | 明 | 上杭縣中都鎮永聯村 | 明天啟七年(1627)建,由巡道朱大典捐資倡建。磚木結構,七層八角,高20餘米,內有木梯相通,層層開窗,可俯瞰汀江和杭城風貌。抗日戰爭時期,塔頂被日軍飛機炸毀一角,塔身至今基本完好。 | 塔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41 | 白礁王氏家廟 | 明~清 | 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 | 明永樂十年(1412)始建,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多次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627.48平方米,建築面積612平方米,由前殿、大殿(世鄉堂)及左右廂房組成。 | 圍牆四周向外延伸10米。 |
42 | 中湖宗祠 | 明~清 | 平和縣九峰鎮大洋陂 | 又稱曾氏始祖大宗,明弘治壬子年(1492)始建,明、清、民國重修。坐東北向西南,前有大埕和照壁,主體為前後兩落硬山頂穿斗抬梁式建築,兩側護厝,規模宏大。建築面積45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1490平方米。 | 祠前埕向外延伸10米,後至後花台外5米,左右至兩側護厝外檐滴水向外延伸10米。 |
43 | 侯山宮 | 明~清 | 平和縣小溪鎮西林村 | 前身為敦和宮,因明正德九年(1514)書法家凡允臨題匾「侯山玉壁」,故改名侯山宮。現存建築保持清代風格,由門樓、大殿和左側碧雲室組成,占地面積1390平方米。侯山李氏第十三代孫李創早期渡台,清乾隆二十年(1755)回鄉奉玄壇元帥到台設壇建廟,仍以「敦和宮」為名;而後以供奉玄壇元帥的宮廟在台灣逐漸擴散,現已達二十多座。 | 東至西林小學圍牆和西林村委,西至大坂路,南至侯山宮門樓向外20米,北至侯山宮後滴水線向外20米。 |
44 | 扶搖關帝廟 | 明~清 | 漳州市龍文區郭坑鎮扶搖村 |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始建,清順治十五年(1658)、清光緒十年(1884)兩次重修。依山而建,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約4200平方米,建築面積452平方米。主體建築共兩進,面闊五間;主殿前檐石柱,是清光緒十年扶搖村的台灣楊氏鄉親從台灣捐資定製的。附屬文物主要有瑤山頂部明代寨堡鎮安寨、山麓13座陶窯遺址等。 | 扶搖關帝廟: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
鎮安寨:寨牆外側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
45 | 建甌通仙門 | 明~清 | 建甌市建安街道倉長路 | 為建甌現存的四座古代城門之一。城牆高8.5米,拱形門孔高4米,進深23.85米,正面門洞上方石匾額上陰刻楷書「通仙門」字樣,為清乾隆壬子年(1792)重修時所題。 | 南至松溪河邊,東、西、北三面各向外延伸20米。 |
46 | 聚精堂 | 明~清 | 南靖縣奎洋鎮上洋村 | 系莊氏祠堂,明代始建,主建築為兩進,前有照壁,背面有大片的護坡和風水林,占地面積4300平方米。
主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18根圓方金柱對聯均以「聚、精」開首;梁架滿繪彩畫,出自清末著名國畫家宋贊周之手。莊亨陽墓為附屬文物。 |
聚精堂:四周向外延伸20米;
莊亨陽墓:四周向外延伸30米。 |
47 | 長汀客家宗祠建築 | 明~清 | 長汀縣汀州鎮 | 由新新巷家祠群、林氏家廟、賴氏坦園公祠、劉氏家廟等組成。其中新新巷家祠群由曾宅、鄭氏家廟、羅氏家廟、傅氏家廟、賴氏宗祠等五座家祠家廟組成,均為清代磚木結構府第式建築,橫跨新新巷及中心巷,總占地面積近3000餘平方米。林氏家廟,清代建,整體建築由前空坪、門樓、門廳、天井、正廳、橫屋、後花台、後排房等建築組成,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賴氏公祠,系明代建築,清道光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占地面積700餘平方米。劉氏家廟基本保持明代建築風格,占地面積500平方米。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48 | 崇仁裘氏民居 | 明~清 | 光澤縣崇仁鄉崇仁村 | 明末清初建。面積1512平方米,大門八字形,抬梁與穿斗混合結構,五進五開間,進門小天井前照壁上額磚雕龍、鳳及松、鶴、竹、瓶等圖案,木構件雕飾題材豐富。
附屬文物裘氏宗祠,清雍正十一年(1733)建,面積340平方米。磚石構,四柱三間,八字形牌坊式門樓。三進廳,門廳設屏門,頂飾藻井。 |
裘氏家祠、裘氏老宅四周封火牆各向外延伸60米。 |
49 | 谷城宮 | 明~清 | 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水南村 | 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谷城梅雪」,亦稱谷城祖廟。北宋始建,明嘉靖年間(1522~1566)毀於倭亂,明崇禎間(1628~1644)由林贄鼎建,清代重修。建築坐東朝西,前後三進,占地面積2606平方米。與台灣苗栗縣乾富宮結為姐妹宮廟。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50 | 福全所城 | 明、清 | 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溜江村 | 福全所城為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興為防倭寇而建,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修,現存夯土城基遺址長約2000米、寬5米,南北水關各一個。城內的無尾塔,為三層四角實心石塔,殘高8.6 米,底邊長3.4米。有明代摩崖石刻九處;留從效廟為宋代始建,民國重修,祀廣澤尊王,廟內有宋代覆盆柱礎、石門墩、方首石欄杆望柱、界石碑等。 | 福全城牆遺址:福全城城牆遺址兩側各10米;
無尾塔:塔四周各50米; 福全城石刻:崖刻四周各50米,城內馬槽,碑記均納入保護; 留從效廟:四周向外延伸10米。 |
51 | 平海衛城隍廟 | 明、清 | 莆田市秀嶼區平海鎮平海村 | 明洪武二十年(1387)始建,歷代重修。建築群總占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由外埕、里埕、鼓樓、山門、甬道、正殿、後殿等組成。山門後檐沿用宋代梭柱和覆盆柱礎,左右闕狀墀頭牆、抱鼓石和正殿木柱等為明代原物;山門和正殿木構為清初復界後重修的原構;後殿為清末重建。附屬文物平海進士坊,為明代原構。 | 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
52 | 五通宮 | 明、清 | 詔安縣霞葛鎮五通村 | 明永樂元年(1403)始建,萬曆二十八年(1600)、清康熙十八年(1679)擴建。坐北朝南,主體建築為單檐歇山頂式。現台灣五十餘處五通宮,皆以詔安五通宮為祖廟。 | 南至廟埕外10米,東、西、北各向外延伸20米。 |
53 | 南山寺及南屏書院 | 明、清 | 雲霄縣莆美鎮莆南村 | 南山寺又稱莆美岩,面積約4500平方米。明弘治年間(1488~1505)始建,後多次重修;坐西南向東北,主體面闊五間,為懸山頂燕尾脊建築。寺西側的南屏書院,清光緒二十年(1894)為紀念林偕春父子所建。附屬文物主要有清康熙元年祖師靈塔、光緒五年(1879)比丘墓、黃道周所書「白雲古道」題刻等。 | 西至南山寺管理房西山牆滴水位起向外20米,東至南屏書院東山牆滴水位起向外50米,南至南山寺主殿山牆滴水位起向外20米,北至兩座建築廟埕北側50米。 |
54 | 藍氏宗祠 | 明、清 | 漳浦縣赤嶺畲族鄉石椅村 | 明嘉靖二年(1523)始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西南朝向,建築面積540.96平方米,由門廳、正堂及兩邊耳房組成;堂前有大埕,埕下排列七星潭,祠後為小石山及狀同日月的二口水潭。附屬文物主要有門廳左側牆中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祖廟碑記」,記述了藍理重修種玉堂的事跡,以及民國丁卯年「勒緣石碑」等。 | 建筑西南面向外70米,東南面、西北面、東北面各向外20米。 |
55 | 雲霄閣 | 明、清 | 上杭縣中都鎮田背村 |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始建,萬曆二十年(1592)、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修。建築面積416平方米,土木結構,樓閣式,高七層,底層方形,二層以上為八角形,攢尖頂,穿斗木構架,葫蘆剎,通高20米。各層彩圖奪目,穹頂龍鳳斑斕。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45米。 |
56 | 潯浦順濟宮 | 明、清 | 泉州市豐澤區東湖街道潯埔社區 |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始建,清、民國重修。坐北朝南,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山門內東牆嵌有清順治十八年(1661)《欽依泉郡水師都司劉公功德碑記》、民國元年《公禁碑記》等;石埕圍牆上嵌有黃貽果題寫的「湄雲普蔭」石碑兩通。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57 | 太湖祠 | 明、清 | 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井後村村 | 明萬曆二十年(1592)始建,清乾隆年間(1736~1795)重修。占地面積2662平方米,由照牆、外埕、內埕、正殿、後殿等組成。重檐歇山頂,穿斗式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脊檁墨書「明萬曆貳拾年歲次壬辰慧虛朱夫子倡建」,石柱上有「明萬曆壬辰冬黃石太湖祠告竣」的刻字。 | 西南向外延伸30米,東北、東南各向外延伸10米,西北向外延伸15米。 |
58 | 中川胡氏家廟 | 明、清 | 永定縣下洋鎮中川村 | 又名安定堂,明萬曆十二年(1584)建。坐西朝東,占地面積4847平方米。正廳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混合式結構。廟內壁畫眾多,木雕精美;廟外旗杆林立。 | 東至溝坑以外16米;西至老屋背頭山頂;南至溝坑以外10米;北側祠大門外牆向外25米。 |
59 | 涵江黃氏民居 | 明、清 | 莆田市涵江區涵東街道霞徐社區 | 為辛亥革命莆田負責人黃紀星舊居。前後兩座,分別建於明代和清初。前座占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抬梁穿斗結構,中軸線上依次為門廳、前廳、中廳、上廳、福堂,懸山頂。後座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照屋、前廳、上廳、福堂,硬山頂。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60 | 蔡忠惠公祠 | 明、清 | 福州市倉山區下藤路 | 明代始建,坐東朝西,占地面積600平方米。正面門牆牌樓式,上嵌石額直匾,楷書「蔡忠惠公祠」,下嵌橫匾「蔡氏宗祠」;周以馬鞍式封火牆。從西而東,依次有祠堂廳、拜亭、祭廳、議事廳等。祭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雙坡頂。 | 東至後圍牆,西至正面門牆外延伸30米,南至圍牆外延伸15米,北至圍牆外延伸15米。 |
61 | 石門玉湖殿 | 明、清 | 安溪縣感德鎮石門村 | 宋代始建,屢經修葺,保留明、清時期建築風格。坐北朝南,面闊、進深各三間,歇山頂,抬梁式木結構,尚存宋代柱礎、「真人石地」匾額等。
玉湖殿內祀保生大帝,即宋代神醫吳本。附屬文物有始建於明代的吳氏祖祠兩座。 |
東至大垵50米,西至竹林小路50米,北至殿屏侖頂200米,南至殿階下大路50米。 |
62 | 黃滔祠 | 明、清 | 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街道東里巷 | 為紀念晚唐福建著名文學家、政治家黃滔而建。元大德甲辰年(1304)建上廳思敬堂,明天順丁丑(1457)至甲申(1464)間建下廳惇敘堂和東直房五間。建築坐北向南,占地面積780平方米。其中思敬堂為懸山頂燕尾脊抬梁穿斗結構建築;惇敘堂為穿斗式結構。大門匾額「東里黃氏大宗祠」系明吳郡太史文徵明所書。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63 | 河坑土樓群 | 明~現代 | 南靖縣書洋鎮曲江村 | 自明嘉靖年間(1522~1566)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歷經400多年建成,為張氏家族聚居地。由方形的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圓形的裕昌樓、春貴樓、東升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以及五角形的南薰樓等13座組成,錯落有致。 | 整個自然村落,面積17.4公頃。 |
64 | 高北土樓群 | 明~現代 | 永定縣高頭鄉高北村 | 由建於明代末至現代的承啟樓、五雲樓、世澤樓、僑福樓組成,為江氏家族聚居地。其中由四環同心環形建築組合而成的承啟樓坐落在該土樓群的核心位置,東為方形土樓世澤樓、五雲樓,西鄰圓形土樓僑福樓。 | 東面由北沿五雲樓東牆向外延伸20米,向南至慶裕樓西牆向外延伸20米,西面、南面均以高頭溪南岸為界,北至承啟樓北山腳。 |
65 | 初溪土樓群 | 明~現代 | 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 | 自明代至現代,歷經數百年建成,為徐氏家族聚居地。由集慶樓、餘慶樓、繩慶樓、華慶樓、庚慶樓、錫慶樓、福慶樓、共慶樓、藩慶樓、善慶樓等10座土樓組成。主要種類有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六角形等。依山勢而建,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徐氏宗祠、永豐庵為附屬文物。 | 東至初溪村東山腳;西面由南至北,以繩慶樓西牆向外延伸50米為界,至村西山腳;南至高程為630米處農田;北至溪流北岸山腳。 |
66 | 浦頭大廟 | 清 | 漳州市薌城區港口街道浦頭港北側 | 又稱崇福宮,主祀關帝,系山西解州關帝廟分鎮。宋淳熙十四年(1187)始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著名平台將領藍理擴建,清乾隆五年(1740)重修。懸山頂燕尾脊式建築,坐北向南,前有廟埕,總占地面積約為4500平方米。廟內保存明萬曆至清道光的碑刻六通,記錄有關海船停泊、貿易稅收的官府規定和民間公約等。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67 | 績光銅柱坊 | 清 | 廈門市同安區頂溪頭村 |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等為彰表施琅功勳而立。坐北朝南,石構牌樓式,四柱三間三樓,面闊7.86米,高8.08米。明間正、背麵坊額分別鐫刻橫題楷書「績光銅柱」和「思永峴碑」。額下板鐫刻:「解賜御衣龍袍,褒錫詩章,太子太保內大臣靖海將軍靖海侯,世襲罔替,兼管提督福建全省水師事務,統轄澎、台水陸官兵,加三級,前鎮守同安總兵官,贈太子少傅,諡襄壯施琅。」 | 坊四周向外延伸30米。 |
68 | 路邊威惠廟 | 清 | 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路邊村 | 元延祐六年(1319)始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由遷台的路邊村韓氏族人台灣布政使理問韓熙文帶領在台族親倡修。面闊三間,前後三進,分別供奉開漳聖王、觀音佛祖、韓氏先祖等。附屬文物主要有元延祐六年(1319)樟木雕跌坐觀音,元泰定三年(1326)出水石蓮花等。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69 | 福州安瀾會館 | 清 | 福州市倉山區倉前街道倉前路 | 又名浙江會館、上北館。清乾隆四十年(1775)始建,原為浙人在閩經商及官員、名人聚集之處。坐南朝北,占地面積約2400平方米。建築前後二落,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七柱,重檐歇山頂;正殿前為戲台,兩側為雙層廊房。會館右側為孫文靖(孫爾准)公祠,立有《孫文靖碑記》,記述孫爾准修福州小西湖及興化木蘭陂等事跡。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15米。 |
70 | 閩安協台衙門 | 清 | 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 | 宋代始建,為監鎮衛,元為巡檢司;清代重建,為協台衙門,管理水師,又厘海關,為閩省南北鹽館總卡。建築由門樓、儀門廳、正廳和後堂組成,占地面積1768平方米。正廳面闊五間,進深六柱,明間兩側抬梁減中柱。院內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鐫刻「英軍犯順廈門報警」石碑等。 | 北至照牆外5米,南至閩安小學校舍,東、西至閩安小學圍牆。 |
71 | 方廣岩寺 | 清 | 永泰縣葛嶺鎮葛嶺村 | 宋建隆二年(961)始建,明、清多次重修。整組建築依山懸空而築,正殿石香爐和入口處台階為宋淳佑、淳熙遺存,正殿「顯密圓通」匾出自左宗棠之手,山道石壁上留有宋、元、明、清,及近現代名士文人題刻。 | 東至方廣岩頂,西至獅頭岩,南至長生亭,北至方廣坑。 |
72 | 三捷青石寨 | 清 | 永泰縣同安鎮三捷村 | 明末始建,清道光年間(1821~1850)重修。坐西北向東南,平面呈橫向長方形,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寨牆用青石砌建,四個轉角均有碉樓。寨內建築有主座、左右邊座等,主從有序,計有房屋80多間。寨牆頂部設有跑馬道,內有水井兩口,具有很好的防火、防盜、防匪功能。 | 東至前大門水田邊,西至寨侖山,南至水田邊,北至長壠邊。 |
73 | 金山堂 | 清 | 永泰縣洑口鄉洑口村 | 占地面積1650.8平方米,建築面積513.86平方米。面闊七間,進深九柱,穿斗式木結構,歇山頂。由大廳、左右廂房、天井及左右書院組成。 | 東至圍牆路,西至圍牆鄰竹林,南至林傳廣菜地,北至校圍牆。 |
74 | 樟板鄉賢第 | 清 | 永泰縣同安鎮樟坂村 | 清代後期建,整體建築保存完好,由屋前池塘、上下廳及左右護厝、後部橫屋組成,總面積2737.82平方米。主廳面闊七間,兩側有迴廊,進深七柱,前出遊廊並有後廊,裝修精緻。為清代著名理學家、咸豐元年特賜進士、鄉賢余潛士的故居。余潛士及其兒媳張瑞貞均為著名教育家,其門人弟子等在閩台二地有較大影響。附屬文物有餘潛士墓、張太君墓。 | 余潛士故居:東至圍牆外公路邊,西至舊圍牆,南至龍乾原生產隊倉庫,北至停厝外牆滴水溝;
余潛士墓:東至水庫邊,西南北三向均由墓碑中心點起各延伸20.5米; 張太君墓:東至余金華厝滴水溝,西至侖頂,南至山坡,北至張守丹厝滴水溝。 |
75 | 官園威惠廟 | 清 | 漳州市薌城區巷口街道官園社區 | 又稱三聖王廟,坐北向南,懸山頂燕尾脊式建築,總占地面積為3675平方米。面闊三間,主殿進深三間,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廟內有宋建炎四年(1130)石香爐、清代開漳聖王神牌和清代重修碑等。 | 南至威惠廟廟埕南側起延伸20米;西至威惠廟西側山牆滴水位起延伸105米;東至慧華寺廟埕東側起30米,延伸至慧華寺後殿東側山牆滴水位起10米;北至慧華寺後殿北側山牆滴水位起延伸10米。 |
76 | 石碼楊氏大夫第 | 清 | 龍海市石碼鎮下庵路 | 清光緒甲辰年(1904)建,坐北朝南,總面積約1700平方米,建築面積666平方米。前後三進,面闊三間,東西兩列護厝。其中二進大廳為「述志堂」,三進為西洋式二層樓房「開心樓」(又名梳妝樓),並有書房、暖閣、客房、倉庫、花園、魚池、假山、拱橋、猴洞等。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77 | 何地何氏家廟 | 清 | 雲霄縣馬鋪鄉梘河村 | 清乾隆十八年(1753)始建,民國十年(1921)重修。坐西北向東南,兩進硬山頂。主堂建築面積273平方米,大木滿繪彩畫。家廟系雲霄、平和何氏族人的總祠,台灣有眾多分祠。 | 北至主堂後檐滴水位起向外延伸50米;南至祠埕南側向外延伸50米;東西各山牆滴水位起向外延伸40米。 |
78 | 石礬塔 | 清 | 雲霄縣東廈鎮烏坵村 | 清康熙九年(1670)始建,嘉慶十九年(1814)由雲霄同知薛凝度籌款重建。八角空心石塔,底座周長22.2米,通高24.81米。塔高七層,塔內設旋梯至頂,葫蘆形塔剎。各層均開拱門,第二層門額石匾上鐫薛凝度題「斯文永昌」,並鐫刻建塔紀年。 | 塔所在的整座島礁。 |
79 | 樹滋樓 | 清 | 雲霄縣和平鄉宜谷徑村 |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始建,系高氏族人聚居之所。為通廊式與單元式相結合的圓形土樓,單環,三層,直徑50米;樓外牆由精琢細磨的花崗岩條石密縫擺砌至二樓,上部為三合土夯築。北面設一個大門,樓內共28開間,每單元自備樓梯上下,三層設內通廊。 | 環樓外牆滴水位起向外延伸20米。 |
80 | 報本堂 | 清 | 平和縣大溪鎮壺嗣村 | 又稱吳鳳宗祠,坐西南向東北。清乾隆年間(1736~1795)始建,民國及近代歷次維修。為兩進、懸山頂、燕尾脊式建築,雕梁畫棟,木雕石刻技藝極為精湛。宗祠奉祀壺嗣吳氏始祖吳文應及其下五世的四十個列祖神位,主堂次間供奉第十三世孫「阿里山神」吳鳳。 | 宗祠四周向外延伸30米。 |
81 | 梅林天后宮 | 清 | 南靖縣梅林鎮梅林村梅溪北岸 |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始建,歷代修葺。坐東北向西南,由前殿和後殿組成,總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前殿單層磚木結構,祀關帝,俗稱「武廟」;後殿為雙層樓閣式懸山頂建築,底層祀保生大帝和觀音佛祖,二層祀媽祖。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30米。 |
82 | 長教簡氏大宗祠 | 清 | 南靖縣書洋鎮坎下村 | 明宣德六年(1431)始建,清至民國多次重修。坐北向南,兩進帶兩廂,懸山頂,主體建築前辟泮池祠埕,後設龜背形抄手,總占地面積約2600平方米。石作構件和梁架斗拱,雕刻精美。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83 | 聚斯堂 | 清 | 南靖縣和溪鎮林中村、林坂村 | 和溪林氏大宗祠,明宣德年間(1426~1435)始建,清、民國多次維修。兩進雙護厝建築,建築面積292.49平方米。主體建築單檐懸山頂,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雕飾、彩繪精美。慈濟行宮為附屬文物。 | 聚斯堂、慈濟行宮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84 | 龍潭樓 | 清 | 南靖縣書洋鎮田中村 | 書洋呂氏祖厝,清康熙二年(1663)始建。方形土樓,高4層,邊長16米,每層16開間,四樓四個邊角分別建「瞭望台」。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5米。 |
85 | 七賢庵 | 清 | 詔安縣梅洲鄉梅山村 | 七賢庵原為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陳景肅、翁侍舉、吳大成、鄭柔、薛京、楊狄、楊士訓等七人隱居講學的地方,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 福建提督學政追贈陳景肅等七人為鄉賢,在講學舊址建庵供後人奉祀紀念,後人稱七賢庵。清嘉慶十八年(1813)重修。坐西向東,兩落一進,兩邊各有一排廂房。抬梁穿斗混合式結構,硬山頂。 | 東至廟埕,西至護坡,南至護坡,北至石榴寺山牆。 |
86 | 祖閭蘇民居 | 清 | 泉州市鯉城區海濱街道塗門社區 | 現存大厝四座,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其中燕支蘇氏宗祠於明正德十五年(1520)始建,多次重修。其餘民居三座,均為三開間、單護厝、偏大門。祖閭蘇民居系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蘇頌後裔於元朝初年以後形成的聚居地,其先人信奉伊斯蘭教,累世與阿拉伯人聯姻。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87 | 錫蘭僑民舊居 | 清 | 泉州市鯉城區塗門街 | 明天順二年(1459),錫蘭國王遣王子出使中國,時因錫蘭國內變故,王子滯留泉州,取「世」、「何」為姓。後裔於清初建此居所。占地面積780多平方米,單檐硬山式,雙坡頂,抬梁式構架。原有四落四雀翼(櫸頭)三庭井,東側附有一連七間護厝,並配有天井、水井,後花園。現第四進已毀。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88 | 花橋慈濟宮 | 清 | 泉州市鯉城區中山南路 | 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始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1918年重修。坐西朝東,三進,由門廳、大殿、仙姑祠和贈藥義診所組成,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大門上嵌有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題寫的「真人所居」石匾額一方,殿前上方「慈濟宮」大金字匾系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祀北宋名醫吳本。 | 東至中山南路,西至義診樓後牆外10米,南、北至封火牆外10 米。 |
89 | 急功尚義坊 | 清 | 泉州市豐澤區東湖街道鳳山社區 |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為旌表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光地八世祖李森賑災行善的義舉所建。坊為四柱、三間、五樓、歇山頂、牌樓式建築,通高10.95米,面寬9.74米,進深四柱3.43米,占地面積33.44平方米。匾額「急公尚義坊」四字系康熙帝御筆,坊上欄板刻有李光地紀文。 | 東、西各向外延伸15米,南、北各向外延伸20米。 |
90 | 泉州黃氏民居 | 清 | 泉州市鯉城區鯉中街道和平社區 | 黃氏聚族而居的宅第,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28.67平方米。有兩座三大進三開間帶雙護厝、書房、花園等建築;內有「探花」、「進士」、「忠勤正直」等清代匾額和古樹古木奇石等。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91 | 東石寨 | 清 | 晉江市東石鎮白沙村 | 東石寨,為清初鄭成功整軍練武之所。依山臨海,平面呈長方形,現存石砌寨牆長30多米;兩個寨門為清康熙十六年(1677)建,東「得勝門」,西「鎮海門」;寨內有鄭成功操練水師的水操台,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
附屬文物白沙城遺址,位於東石寨對面,由「國姓城」和「虎耳港」組成。順治十二年(1655),鄭軍與清兵在此激戰。現尚存白沙城殘牆、國姓井和飲馬槽,並屢有刀、戟、炮等兵器出土。 |
東石寨:寨東面向外延伸25米,西面向外延伸20米,南門向外延伸10米,北面向外延伸40米;
白沙城遺址:東至白沙村,西、南、北各至海。 |
92 | 凌雲葉氏家廟 | 清 | 南安市眉山鄉高田村 | 由凌雲葉氏始祖葉迅於北宋雍熙四年(987)始建,歷代修葺,現保持清代中葉風貌。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880平方米。兩進懸山式屋頂,燕尾形屋脊,廳堂面闊五間,進深八柱,15檁帶前廊,抬梁式木構架。 | 東至孝子祠巷溝,西至路邊擋土牆,北至臥牛山下擋土牆,南至埕前村路。 |
93 | 大演洪氏民居 | 清 | 南安市蓬華鎮大演村 | 清嘉慶(1796~1820)至道光(1821~1850)年間,由海外謀生的洪氏族人先後回鄉建造。建築多為二進或三進,五開間,帶單邊或雙邊護厝布局,懸山或硬山式屋頂,抬梁或穿斗式木構梁,燕尾形屋脊。宅第中以「瑞義堂」、「鰲騰堂」、「福林堂」最具特色,建築規模大,內外裝飾富麗堂皇。 | 瑞義堂:東、西兩面各至巷溝,南至埕前園地,北至圍牆;
鰲騰堂:東距厝18米,西至巷溝,南至巷溝,北至埕前圍牆; 福林堂:東、西各至圍牆,南至鰲山下,北至圍牆; 一世祠:東至埕前農田,西至大石後,南、北各距祠5米; 二世祠:東至埕前圍牆,西、南、北三面至巷溝。 |
94 | 石獅城隍廟 | 清 | 石獅市鳳里街道城隍街 |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因倭患侵擾,由永寧城隍廟遷來,清康熙年間(1662~1722)重建,清乾隆、同治、光緒及民國多次維修。正門懸掛清代書法家鄭板橋手跡「城隍廟」匾額及清代「敇封忠佑候」匾額;民國年間擴建的街道將戲台與主體建築分隔開來,門樓呈騎樓式,分上下兩層,沿中軸線排列拜亭、中殿、主殿等,占地面積約560平方米。廟中有清代碑刻四方,記載清乾隆年間石獅曾設立晉江分縣等重要史實。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95 | 黃石文廟 | 清 | 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水南村 | 明正德十六年(1521)始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建。占地面積2376平方米,坐東北朝西南,由大門、泮池、大成殿、兩廡組成。大成殿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穿斗式木構架。前檐廊保存浮雕盤龍石柱一對。尚存 「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石碑一通。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96 | 西坪土樓 | 清 | 安溪縣西坪鎮赤石村、平原村 | 包括聚斯樓和映寶樓。聚斯樓,生土夯築,明末始建,建築保持清中期風格。坐北朝南,占地面積9048平方米,外牆為巨形溪卵石堆砌,內為回形三層建築,由主體建築、「虎牙」、池亭(丹池)、蜈蚣須護翼組成,通高10.2米,長31.4米,寬31.2米,牆基厚2.2米。映寶樓,生土夯築,牆基厚2.3米。二層,計72間。院中有亭,正門石拱,上鐫「映寶樓 雍正庚戌秋吉日立」;正大門前是半畝方塘,立夾杆石兩對。 | 聚斯樓:東至土樓外茶園35米,至西35米,至南150米,北至後溝公路;
映寶樓:牆基向東、西、北各延伸50米 |
97 | 新坂堂 | 清 | 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 | 余光中舊居。清代始建,由門庭、正門、正廳、東西護厝組成。有廳堂、房間40間,穿斗式木構架,單檐歇山頂。正立面以紅磚裝飾,門斗以花崗岩、輝綠岩鑲嵌,屋面鋪以灰瓦,正脊堆塑有動物、人物、卷草、花卉圖案等。木樑枋、雀替、窗戶飾有鎦金浮雕。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98 | 湄洲麟山宮 | 清 | 莆田市湄洲島下山村 | 明洪武七年(1374)始建,清道光二年(1822)重修。建築面積523平方米,由山門、正殿、偏殿等組成。附屬文物有清道光年間由福建汀漳龍道攝理台灣府事方傅燧敬書「聖績益彰」木匾等。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99 | 文峰宮三代祠 | 清 | 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街道文獻東路 | 清嘉慶八年(1803),改鳳山寺報功祠為三代祠,1940年於三代祠右建三層的升天樓,總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懸山頂,抬梁結構,前檐立元代石柱,祠內嵌兩通嘉慶紀年的石碑。
附屬文物鳳山寺大殿,清康熙二年(1663)始建,道光年間(1821~1850)重修。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頂,穿斗式結構,占地面積975.32平方米。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15米。 |
100 | 涵江江氏民居 | 清 | 莆田市涵江區秋蘆鎮梅洋村 |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始建,咸豐、光緒年間維修。坐東南朝西北,中軸線上依次為矮牆、外埕、大門、前廳、正廳、後院、後尾堂(述志堂);兩側有小巷、護厝、重護厝、「樓下里」、「沉沙井」等。占地面積約4400平方米,共有房間146間,天井18個,俗稱「百廿間大厝」。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01 | 萬壽觀 | 清 | 仙遊縣鯉城街道縣第一中學 | 宋建炎年間(1127~1130)始建,明洪武、永樂、宣德、景泰、成化屢有修茸,隆慶中改今名,清順治五年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2233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正殿、西偏殿等。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前設石埕面丹墀。 | 四周圍牆外滴水線向外延伸15米。 |
102 | 楓亭麟山宮 | 清 | 仙遊縣楓亭鎮麟山村 | 又稱保和堂。清道光十九年(1839)始建,由主殿麟山宮、麟山書院、報功堂、崇德堂組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365平方米。龍柱和石獅為惠安縣清代著名石雕工藝師王成賜雕刻,廳堂兩廂有清代著名國畫家林肇棋於清宣統元年(1909)繪製的巨幅壁畫計19幅,木匾「麟山宮」、「麟山古洞」、「麟山書院」、「萬家生佛」等均為清代書法名家張琴所書。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30米。 |
103 | 聖泉宮 | 清 | 仙遊縣鯉南鎮聖泉村 | 後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始建,歷代重修。坐北朝南,由門殿、正殿組成。宮內懸掛古匾「法雨均沾」、「源流普潤」、「法矅漈川」、「丹台澤沛」,以及手卷式橫匾「德育」、「揚威」等,為清道光年間原構,並存有清康熙十年「令行禁止」殘碑、清代鑾椅、十六幅清代道教神像掛軸等。 | 東至大隊部厝;西至自牆向外延伸20米;南至聖泉道路;北至宮後25米。 |
104 | 桂峰蔡氏民居 | 清 | 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 由大門、正堂、樓坪廳、書齋等組成,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大門額書「績紹西山」;門樓左右各設一座錢庫,正堂昂、枋等構件雕刻精美。正堂左側另設書齋,有洗硯池和石構花架;「樓坪廳」兩側為藏書樓等。 | 東面至穿村小溪;南面至石砌小路;西面至石砌石嶺;北面至圍牆外原小學操場。 |
105 | 大水灣陳氏大厝 | 清 | 沙縣虬江街道茶豐峽村 | 又稱「孝子坊」大院,平面方型,坐南朝北,占地面積約8980平方米。主院由封火山牆圍護的左、中、右三列院落組成,正堂明間為七架抬梁,次間為穿斗式;其餘各堂明間設廳,次間置耳房,穿斗式構架,懸山頂。主院之內,木雕精美;院牆外,各建兩排護厝及外院牆,西南角山邊建有碉樓,用於防禦、瞭望。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30米。 |
106 | 水美土堡群 | 清 | 沙縣鳳崗街道水美村 | 由雙吉、雙興、雙元三座堡組成。雙吉堡又稱敬德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090平方米;雙興堡又稱致美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積約3150平方米;雙元堡又稱慎修堂,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三座土堡布局均衡嚴謹,梁窗雕刻精美,保存完整。 | 建築四周外牆向外延伸30米。 |
107 | 將樂楊氏家祠 | 清 | 將樂縣古鏞鎮勝利街電信巷 | 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建,為旌表楊時嫡裔楊祖繩妻節婦林氏所建。坐東南朝西北,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448.4平方米,由牌坊式門樓、正堂、後堂組成。牌坊式門樓為磚構仿木,五柱四間四樓式;正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硬山式;後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式,上下兩層。 | 東北至衛生巷外,東南至電信巷外,西北至建行空坪,西南至跑馬溝。 |
108 | 溫坊湯氏宗祠、祖厝 | 清 | 將樂縣南口鄉溫坊村 | 北宋宣和元年(1119)始建,現存建築保留清後期風格。前有空坪,單進合院式,由門樓、門廳、正堂組成,占地面積270.64平方米。門樓牌坊式,四柱三間三樓,歇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祖厝自清康熙末年建成後,從未大修。坐東南朝西北,為前後二堂加左右各一直護厝格局,占地面積992.18平方米;正堂的柱、檁、枋等處均有彩繪,保留有紅軍標語多處。 | 湯氏宗祠與祖厝本體建築物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
109 | 墈厚土堡 | 清 | 將樂縣白蓮鎮墈厚村 | 清咸豐八年(1858)始建,初名靖平廟。三面臨崖,位置險要,易守難攻。坐南朝北,平面依地形而呈不規則長條形,占地面積874.22平方米。堡內由東南角碉樓、前部庭院及後部祖師殿組成。附屬文物有清咸豐辛酉年鐵磬、同治十年鐵鐘等。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30米。 |
110 | 光明余氏宗祠 | 清 | 將樂縣光明鄉光明村 | 元、明時期始建,屢有維修,現存建築保留清後期風格。坐西南朝東北,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積約192.5平方米。主廳面闊三間,進深六柱帶前廊,前廊卷棚頂;內檐使用大額枋,抬梁減前金柱及中柱。附屬文物有左側的余氏祖墓。 | 北至公路,西到余家牆,南至謝家牆,東至土地所。 |
111 | 陳塘修齊堂 | 清 | 寧化縣石壁鎮石碧村 | 又名「上新屋」,清咸豐五年(1855)建。坐東北朝西南,由泮月池、前大埕、門樓、門廳、正廳、後花台及左右各雙排橫屋組成。門樓重檐硬山頂,石質門額上刻「爽挹西門」;大門正中立圓形透雕脊獸造型,門口設抱廈;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九柱。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12 | 石壁張氏家廟 | 清 | 寧化縣石壁鎮石碧村 | 又稱上祠,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由前大埕、池塘、石旗杆、門樓、門廳、正堂等組成。大門八字開,重檐歇山頂;正堂為穿斗抬梁式混合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五柱。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13 | 里田羅氏家廟 | 清 | 清流縣裡田鄉里田村 |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坐西北朝東南。前坪廣,門樓高大,由上、下二廳組成,占地面積399.64平方米。家廟內貼有歷代家族子弟捷報。1929年11月,紅軍第四軍軍長羅炳輝曾率部進駐羅氏家廟。 | 圍牆滴水線及前池向外延伸20米。 |
114 | 瑀公廟 | 清 | 清流縣長校鎮東山村 | 唐末始建,是東山蕭氏為祭奠先祖初唐名臣蕭瑀所建;歷代修繕,現存建築為清代風格。由廟前大坪、門樓、正殿等組成,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飾有細木花式如意斗拱、風頭假昂及螺旋藻井等。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15 | 青州巫公莊屋 | 清 | 清流縣嵩溪鎮農科村 | 為祭奠巫氏先祖巫羅俊所建,原在寧化縣,後隨巫羅俊墓遷到嵩溪,現存建築建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之後從未修繕。由圍牆、大門、門廳、天井、正堂及護厝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200餘平方米。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16 | 深原堂 | 清 | 大田縣廣平鎮廣平村 | 清咸豐元年(1851)始建,光緒三十二年(1906)重修。建築規模宏大,格局完整,由前後二堂、兩側各二直橫屋及前部池塘、後部圍壠等組成,總占地面積達3582平方米。建築內外裝飾類型豐富,木雕、石雕、灰塑、彩畫技藝高超。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17 | 廣平文昌閣 | 清 | 大田縣廣平鎮廣平中學內 | 清光緒乙亥年(1875)始建,占地面積198.83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長方形,寬18.41米,進深10.8米;立面三層,三重檐歇山頂,通高10.43米,各個立面呈現出層層內收的塔式結構,屋面重重疊疊,檐角飛揚;各處屋脊、檐板均飾有彩畫等。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18 | 鎮東橋 | 清 | 大田縣均溪鎮紅星村 | 明成化八年(1472)始建,為縣城「田陽八景」之一;初為木橋,清乾隆十七年(1752),改建石橋。橋身西北至東南走向,南北二側建有月台,四墩五孔石拱橋,總長91.79米,寬4.18米,距水面高約7米;橋墩船形,五孔不等高,橫放並列式圓弧拱形起券。 | 橋兩端各向外延伸10米,上下游各向外延伸30米。 |
119 | 大田土堡 | 清 | 大田縣桃源鎮東坂村,均溪鎮許思坑村,廣平鎮萬籌村、萬宅村,太華鎮小華村,建設鎮建國村 | 由安良堡、芳聯堡、光裕堡、廣崇堡、琵琶堡、紹恢堡、泰安堡等七座土堡組成。其中安良堡是一座以防禦為主,居住為輔的堡壘性建築,清嘉慶十一年(1806)始建,占地面積近1200平方米。芳聯堡是一座府第式堡壘建築,清嘉慶十一年(1806)始建,占地面積3000餘平方米。光裕堡是一座府第式民居建築,清乾隆年間(1736~1795)始建,占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廣崇堡整體風格為府第式建築,居住為主,防禦為輔,清咸豐丁巳年(1857)始建,占地面積1000餘平方米。琵琶堡是一座以防禦為主的堡壘式建築,清乾隆年間(1736~1795)始建,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紹恢堡是一座府第式民居,兼有防禦功能,清光緒十一年(1885)始建,前方後圓,堡內建築隨地勢逐級而升,面積2500平方米。泰安堡為方型土堡,清咸豐丁巳年(1857)始建,占地面積近1000平方米。 | 安良堡:南、北兩面各延伸30米,東、西面各延伸10米;
芳聯堡:南距水田35米,北至護坡(2至12米不等),東、西兩側各向外延伸10米; 光裕堡:東、南、北兩面各延伸8米,西面延伸3米; 廣崇堡:南面外牆延伸30米,北面後外牆延伸至花台、護坡5米,左右兩側外牆至滴水處; 琵琶堡:南、北兩面各延伸10米,東、西兩面各延伸9米; 紹恢堡:南、北兩面各延伸10米,東、西兩面各延伸9米; 泰安堡:西南、東北面各延伸30米,堡的左右兩側各延伸14米。 |
120 | 林埔祠 | 清 | 大田縣上京鎮桂坑村 | 北宋熙寧三年(1070)始建,清康熙十七年(1678)重建,雍正九年(1731)、道光十九年(1839)、民國二十年數次修繕。該祠由前書院、祠前大空坪、門庭、半弧形圍牆、牆內空坪、南北廂房、檐廊、正堂等組成;正堂面闊五間,抬梁穿斗混合結構,懸山頂。 | 建築四面向外延伸20米。 |
121 | 魁城連氏祖屋 | 清 | 大田縣太華鎮魁城村 | 又名龍井祠,系魁城連氏總祠,宋寶祐二年(1254)始建,清嘉慶四年(1799)重修。建築物分前後兩堂,木結構,由前院、踏跺、前堂、天井、後堂組成;祠內有井三眼。龍井祠之旁的書院、祖屋隆興堂等,仍然完整保留清代建築風貌。 | 北至魁城村道北側外沿,南至水田50米,東至民居隆興堂外牆的外沿,西至民房的東外沿。 |
122 | 岩上節孝坊 | 清 | 建寧縣裡心鎮岩上村 | 由左、右二座石牌坊並中間加築路亭組成,其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22.33平方米。牌坊整體石砌,總高6.38米。石牌坊均為四柱三間五樓式,門上額枋正面,陰刻 「旌表儒童張衛瀾之妻謝氏」,額枋之上陽刻「節孝」匾,二側紀事碑陰刻有張大賓及其子孫女婿、建坊石匠、建坊官員姓名和建坊時間等。 | 以牌坊為中心,沿古驛道東100米至稻田,沿古驛道西120米至岩上村部,北10米至山腳,南100米至山腳旁。 |
123 | 七葉衍祥坊 | 清 | 建寧縣溪源鄉上坪村 | 四柱三間五樓式石牌坊,四柱前後二側有抱鼓形夾柱石。牌坊坐北朝南,總寬6.98米,總高8.76米,占地面積約14.24平方米。牌坊上下三層,左右五樓,額枋之間嵌置匾額「七葉衍祥」;字碑及匾額的二側,又各有一塊字碑,記述有關事跡以及建坊經過等。上額枋之上龍鳳柱間立「聖旨」碑。 | 沿古驛道南100米至稻田,沿古驛道北200米至上坪村公路,東50米至山頂,西50米至山頂。 |
124 | 赤水天后宮 | 清 | 龍巖市新羅區龍門鎮赤水村 | 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488平方米。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大門、戲台、天井、台階、前殿、正殿;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米,重檐歇山頂,4層,通高16米,抬梁木構架樓閣式。正脊有葫蘆剎,有樓梯可至3層。大門戲台為單檐歇山頂,迴廊右側牆上嵌清代捐資碑3方。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25 | 遺經樓 | 清 | 永定縣高陂鎮上洋村 | 清嘉慶八年(1803)始建,為當地陳氏第十六世祖華興所建,清咸豐元年(1851)全面竣工,費時四十八年。坐南朝北,占地面積10336平方米,土木結構,主體建築係由一座高五層半、18米的方形樓和三座高四層的方形樓組合而成的大型府第式方樓。主樓與前樓及兩側橫樓圍合成一整體,共有500多個廳堂、房間。 | 東、西、北側從圍牆及附屬建築外牆皮以外20米,南側至溪邊村道。 |
126 | 存耕堂 | 清 | 上杭縣中都鎮羅溪村 | 清初始建,屢經修建。占地面積13000萬平方米,夯土為牆,牆厚1.5米,抬梁結構,正堂面寬3間,前後3廳。布局為石坪、中大門、前廳、中廳、後廳樓房,廊屋與主房連成一體,有房舍160間。廳與廂房之間以天井相隔成「九廳十八井」,各走廊相通稱為「穿心走馬樓」。 | 東至菜地20米,西至農田20米,南至菜地20米,北至路面20米。 |
127 | 館前沈宅 | 清 | 長汀館前鎮沈坊坪埔村 |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建,坐東南朝西北,占地面積2179.68米。整座建築由門樓、空坪、正門、前廳、中廳、後廳及四排橫屋所組成。正廳兩側有露天走廊和偏房,後廳有樓房,構成九廳十八井的建築格局。正門橫楣鐫刻「軒高岫遠」四字,天井有壁畫,上廳有竹木對聯,其中一幅為黃慎真跡。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28 | 塗坊圍屋 | 清 | 長汀縣塗坊鄉塗坊村 |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建, 坐東南朝西北,占地面積2300餘平方米,整座建築由門樓、池塘、空坪、大門、上廳、中廳、後廳、左右橫屋、外圍屋、後花園組成,門樓橫楣上鐫刻着「模山范水」四字,建築平面呈橢圓形。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29 | 三洲戴氏家廟 | 清 | 長汀縣三洲鄉三洲村 | 占地面積332平方米,單檐硬山頂,二落一進,由大門、下廳、上廳組成。上廳明間抬梁式木構架,次間硬山擱檁;大門為磚質牌樓式,二柱一門,具有濃郁的客家祠堂風格。此處祠堂,是台灣戴氏後裔返鄉竭祖的重要祠堂。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30 | 芷溪宗祠建築 | 清 | 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 | 芷溪村古宗祠建築有74座,多為「祠居合一」的複合型結構。建築形式以「九廳十八井」為主,門樓的設計精美,內部裝飾考究。祠內四壁掛有書畫。主要有:澄川公祠、集鱣堂、黃氏家廟、翠疇公祠、楊氏家廟、楊輝公祠等。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31 | 元坑陳氏民居 | 清 | 順昌縣元坑鎮東郊村 | 陳氏民居由一字排開、大小不一的六路二至四進的合院式建築相鄰共建而成,總占地面積約4718.76平方米。內部廊院相接,雕梁畫棟。附屬建築東郊新廟,由大殿及戲台組成,保存較多早期建築手法。陳氏民居後裔中多人現居台灣,有一定社會影響。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32 | 金坑文昌宮 | 清 | 邵武市金坑鄉金坑村 |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始建。由中軸線上的文昌閣和四周廊組成,占地面積519.03平方米。文昌閣,三重檐四角攢尖頂,三層,通高12.39米,建築裝飾以龍形斜撐等。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30米。 |
133 | 金坑儒林郎第 | 清 | 邵武市金坑鄉金坑村 | 坐西北朝東南,由居中的主座和左側小花園組成,總面闊22.37米。主座單進合院式,由門樓(內帶門廳)、主廳、春亭組成,占地面積352.34平方米。宅第外部圍以高大的「一」字迭落式封火山牆,立面門樓磚雕精巧細緻,檐下彩繪生動鮮麗;宅第內部布局合理,挑檐、雀替、隔架斗拱及隔扇、花窗等造型精美。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34 | 鎮江府 | 清 | 光澤縣寨里鎮山頭村 | 即太史第,清道光十七年(1837)建。由庭院、正門、外廳、正廳、上廳及圍牆組成,面積1690米。正廳面闊五間,進深八間,穿斗式構架,正門懸掛「太史第」匾額,側邊懸掛「金殿傳臚」匾額。
附屬文物龔氏宗祠,由庭院、戲台、廊樓、大殿、後殿神龕等組成。清嘉慶十二年(1807)建。硬山頂,斗磚封火牆圍合為四合院式。大殿天井前戲台與後殿兩天井間通道頂部均有藻井,後殿置神龕。 |
鎮江府:東至龔美河住宅,西至龔美顏住宅,南至龔起生住宅,北至山頭—新豐公路;
龔氏宗祠:建築四向封火牆外50米。 |
135 | 福字樓 | 清 | 光澤縣崇仁鄉崇仁村 | 清早期建, 由停轎廳、門廳、天井、大廳、後廳及附屋等組成,建築面積830平方米。正廳規模宏偉,空間高敞;細部裝飾精美。後廳圍繞天井設東、西、南、北四廳,均面闊三間,當地稱「十字廳」。 | 四周封火牆向外延伸60米。 |
136 | 毛湛毛氏宗祠 | 清 | 光澤縣司前鄉台山村 |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建,建築面積720平方米。磚石構一字式門樓,前後三進,三開間。正大門與大殿前天井之間為戲台,屋頂為廡殿頂;天井兩側廊樓為看台。正殿與中殿間置過廳,過廳兩側為天井。戲台與過廳均有藻井,木構件雕飾豐富精美。毛氏家族部分後裔在台灣,近年後裔陸續來祠謁祖尋親。 | 四周封火牆向外延伸60米。 |
137 | 三山會館 | 清 | 浦城縣河濱街道交通路 | 清朝乾嘉年間始建,光緒三十三年(1907)重修。坐北朝南,由門樓、戲台、拜亭、大殿、鐘鼓樓及前天井二廂看樓等組成,現存面積821.57平方米。大殿重檐歇山頂,高逾10米;廳堂抬梁減柱,空間軒敞。 | 山牆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38 | 寧德天后宮 | 清 | 寧德市蕉城區蕉南街道福山街 | 俗稱媽祖廟,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始建,咸豐元年(1851)重建大殿。占地面積2400多平方米,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殿內有清咸豐元年鏤空石龍柱4根,浮雕石鳳柱2根。1937年8月,中共閩東特委與國民黨當局在此談判達成「停止內戰合作抗日的協議」。附屬文物碧泉井位於天后宮左後側10米,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井欄由長方形石板砌築,井深4.6米,目前仍在使用。 | 前至富海市場,後至後山竹林,右至禾豐商業樓,左至圍牆外延伸15米。 |
139 | 蕉城蔡氏民居及家廟 | 清 | 寧德市蕉城區蕉北街道前林路 | 蔡氏民居,清道光年間(1821~1850)建,占地面積1190 平方米。正堂面闊六間,進深四間,梁木雕琢內容豐富多彩;家廟現存宗祠大門、文武門、池塘拱橋(半月池)、儀門、迴廊等。 | 東側至蔡氏民居及前林路商廈,西側至寧德賓館,南側至寧德賓館大門口,北側至下井堂弄49號蔡氏古民居。 |
140 | 富溪補闕祠 | 清 | 福安市溪潭鎮鳳林村 | 祀唐薛令之及歷代祖先。唐光化二年(899)始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咸豐八年(1858)重修。占地面積720平方米,坐東向西,依次有天井、戲台樓、天井、祠廳、祖堂。祠內保存「太子太傅」豎匾,清道光壬辰年(1892)「會魁」匾和龍陛各1方。 | 東面依山,東面牆體向外延伸10米;西面牆體向外延伸20米;南面至溪潭鎮知青點牆外10米;北面至牆體外10米。 |
141 | 福寧山民會館 | 清 | 霞浦縣松城街道旗下街 |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始建,由山門、前座、後座等組成,硬山頂穿斗式磚木結構,總面積683平方米。前座主體面闊五間,進深七柱。是全國唯一跨省、跨地區的畲族公益團體,也是閩、浙、贛畲族民眾聯合組建的社會公益組織。 | 東面圍牆外延伸20米,南面至門樓外官街,西面至鄭氏宗祠,北面圍牆外延伸30米。 |
142 | 點頭媽祖宮 | 清 | 福鼎市點頭鎮海乾路 | 明代始建,清康熙年間(1662~1722)重建,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占地面積527.5平方米,由正轅門(八字門)、亭閣、天井、廂廊、正殿等幾個部分組成。正轅門為重檐懸山頂木質構造,正殿斗拱、雀替、梁枋用料粗大,雕刻精美。宮前大埕開闊,旗杆通高近10米,由石座、雙層石斗和石柱組成,中斗四面刻有「天上聖母」四字,並鐫刻「光緒二年丙子季秋吉旦」和「十五都扆山點頭社公建」字樣。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43 | 鳳岐吳氏大宅 | 清 | 柘榮縣乍洋鄉鳳里村 | 清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建,坐東北朝西南,由圍牆內的主體建築、圍牆外的附屬建築、外圍的台埕建築等組成,總面積達14311.16平方米。主體建築,呈前後二院三進、左右三路之中軸對稱格局。建築裝飾以原木、原磚、原色為主,保存較好。 | 四周外圍山牆向外延伸30米。 |
144 | 溪口袁氏宗祠 | 清 | 柘榮縣乍洋鄉溪口村 | 面闊三間,進深二進,占地面積327.19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大門、下廳(內連戲台)、中廳、上廳。保存完好的牌匾,起於清嘉慶年間。有李宗仁、楊樹莊、蔣光鼐、薩鎮冰、何宜武等人多位國民黨政要題寫的匾額。 | 建築滴水線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45 | 溪口永安橋 | 清 | 柘榮縣乍洋鄉溪口村 | 永安橋是橫跨於玉山溪上的半圓石拱橋,總長36.22米、寬5.23米,石拱淨跨達23.76米,高11.82米,是華東地區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半圓石拱橋之一。北側橋頭八石碑,記錄了溪口村歷史上慶安、資壽、同安、長安、永安等五橋捐資、建造的過程。附屬文物有村東鳳里溪上的2條石碇步、2座石樑柱橋等。 | 東至玉山溪永安橋上游10米,北至鳳里溪上游石樑柱上游10米,南至鳳里溪下游石樑柱橋下游10米,以及橋體所在二溪兩側各10米範圍內。 |
146 | 浦源鄭氏宗祠 | 清 | 周寧縣浦源鎮浦源村 | 南宋嘉定二年(1208)始建,明洪武十八年(1387)重建,清道光十年(1830)、光緒二年(1876)重修。平面前窄後寬,呈船形,為三進式傳統宗祠建築,由門廳、戲台、次廳、主廳等組成,建築面積1830.2平方米。大門外兩側有清咸豐九年(1859)設置的旗杆石4對,祠內有泥塑7尊、木雕神祖牌及名人匾額等。 | 四周圍牆基向外延伸20米。 |
147 | 際頭石牌坊群 | 清 | 屏南縣棠口鄉際頭村 | 俗稱石坊岔,包括有10座貞節石牌坊,夾古道而立。最早的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最晚的建於光緒十四年(1888)。有一間二柱二樓式,三間四柱三樓式兩種,通高約6米,通寬3.1~4.9米不等。坊額上方豎鑲「聖旨」,正中則有「彤映崇徽」等大字匾,下方有皇清旌表等字樣。 | 牌坊群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48 | 九峰寺 | 清 | 屏南縣熙嶺鄉三峰村 | 又稱九峰禪林,明景泰元年(1450)始建,清嘉慶二年(1797)重建,後多次重修擴建。由門亭、前殿、魁星樓、大殿、後殿、觀音閣等組成,建築面積1087平方米。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五柱,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中部上覆藻井天花。 | 寺廟四周向外延伸50米。 |
149 | 小梨洋甘國寶故居 | 清 | 屏南縣甘棠鄉小梨洋村 | 明崇禎八年(1635)始建,坐北向南,由門亭、大廳、觀魚池及花園組成,四面築以夯土牆,占地面積373平方米。主廳兩層,穿斗式單檐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
甘國寶(1709~1775)出生於此,任台灣總兵期間,促進漢族和高山族同胞和睦相處,維護祖國統一。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50 | 屏南縣城隍廟 | 清 | 屏南縣雙溪鎮雙溪村 | 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建,乾隆、嘉靖、道光等歷年重修擴建。中軸線建築由儀門、戲台、拜亭、大殿、後殿等組成,總占地面積1201.08平方米。戲台與拜亭為歇山頂,立四柱,上覆藻井與平板天花;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七柱,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懸山頂。 | 東南20米,西南15米,西北至村道,東北至村道。 |
151 | 蓮 蓮塘別墅 | 清 | 廈門市海滄區海滄街道海滄新街 | 清光緒三十年至三十二年(1904~1906),越南華僑陳炳猷建。由大厝、學堂、祖祠和花園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235平方米。大厝為硬山頂穿斗結構,坐西南朝東北,主體建築為兩落加左右廂房、外加一後界及雙護厝組成了雙重四合院,設有寬敞的庭院。建築工藝考究,木雕、石雕、磚雕精細。 | 南面至蓮花洲河,北面由大厝北面牆角向外延伸20米。西面由家廟建築外牆向外延伸20米,東面由大厝庭院外牆向外延伸20米。 |
152 | 福州商務總會舊址 | 清 | 福州市台江區上杭路 |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福州富商張秋舫等首倡,組織「福州商務總商會」。由商幫集資購買地皮1070平方米,於清宣統三年(1911)在此興建磚木結構八角亭等。亭旁有花廳、假山等,組成木構建築群。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53 | 螺洲陳氏五樓及宗祠 | 清 | 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 | 「陳氏五樓」即陳寶琛故居,為賜書樓、滄趣樓、還讀樓、晞樓、北望樓的總稱。建築占地面積4113平方米,始建於19世紀80年代,系陳寶琛被黜回鄉後所建,至民國初竣工。其中晞樓為西式建築、北望樓為中西合璧,其他為中式傳統建築。宗祠原為陳氏家廟,清康熙十六年(1677)擴建,占地面積1710平方米。由門廊、儀門、天井、左右迴廊、祠堂廳、兩廂、戲台、後院等組成。奎光閣為附屬文物。 | 陳氏五樓:四周由圍牆向外延伸15米。
陳氏祠堂:東至奎光閣東牆外15米,西至西側圍牆外15米,南至照壁外15米,北至後門埕。 |
154 | 林浦泰山宮 | 清 | 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濂江村 | 原為平山閣,因南宋益王趙昰曾駐蹕於此,後改稱泰山宮。坐東朝西,占地面積1484平方米,由泰山宮、天后宮、總管殿組成。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55 | 螺洲天后宮 | 清 | 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 | 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85平方米,前後兩進,由門廊、天井、大殿、後殿等組成。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柱;門樓為木牌樓式。內有清嘉慶年間兵部尚書陳若霖等人重修天后宮捐款碑及天后宮歷史沿革碑等。 | 東至奎光閣外10米,西至圍牆外10米,南至祠堂埕照壁外10米,北至店前村老人活動中心。 |
156 | 台嶼陳氏宗祠 | 清 | 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台嶼村 | 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前後五進,由門牆、門樓、儀門、祠堂廳、祭廳、神主廳、台山閣等組成。祠內藏有明天順二年(1458)旌表陳淮捐米賑災的聖旨碑等。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57 | 王麒故居 | 清 | 福州市鼓樓區南街街道塔巷 | 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225平方米,由西邊的主落與東側花廳組成。駝峰、斗拱、懸鐘、雀替均雕刻精細,牆頭灰塑圖案精美,園林採用象形的假山石和灰塑等塑造。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58 | 陳衍故居 | 清 | 福州市鼓樓區南街街道文儒坊大光里 | 原有四個區,現僅存老屋五間、東面二層的樓房和廚房等。陳衍曾入台灣巡撫劉銘傳幕,為劉銘傳在台灣開疆拓域及管理、建築等貢獻了很大力量;一生著作眾多,主要有《石遺室詩話》、《福建通志》等。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59 | 福州建寧會館 | 清 | 福州市鼓樓區南街街道郎官巷 | 又名天后宮,坐南朝北,占地面積2040平方米,由正落的門房、戲台、大殿、後殿,及側落附屬建築等組成。大殿內供奉媽祖神像,殿內鎏金藻井由七層如意斗拱疊澀螺旋結頂。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60 | 張真君祖殿 | 清 | 福州市台江區星安橋巷 | 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大殿面闊3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穿斗式木構建築,木構件、雕飾件、石柱楹聯題、河乾石護欄等保存完好。 | 南至星安河道,北至下杭,東、西各至牆外20米。 |
161 | 龍峰泰山廟 | 清 | 福州市鼓樓區華大街道龍峰社區 | 明崇禎三年(1630) 始建,歷代有修,現存建築保留清代風格。坐西北朝東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由山門、披榭、二殿、戲台、兩廊、拜亭、大殿、臨水宮等組成。大殿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屋面,殿內供奉溫康兩都統及十二元將(即十二生肖)等神祗,兩廊有保稷、五穀、瘟疫等十四司神像彩繪及泥塑。二殿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兩側牆壁上默繪有清代包括台灣府在內的福建十府兩州都城隍壁畫。 | 四面圍牆向外延伸20米。 |
162 | 永盛梁氏宗祠 | 清、民國 | 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梁厝村 | 堂號「貽燕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93平方米。由祠埕、門廳、戲台、天井、醮樓、祭廳組成。祭廳面闊五間,進深六間,穿斗式木構架。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63 | 蕭氏宗祠四美堂 | 清~民國 | 南靖縣金山鎮霞涌村 | 明萬曆十八年(1590)始建,清代重修。坐北向南,為帶門樓的單體懸山頂建築,占地面積1530平方米。祠前辟泮池,後設龜背形抄手,立有清嘉慶年間的進士旗杆等。 | 由宗祠四周山牆起,向北延伸20米,向東、西、南各延伸15米。 |
164 | 富美宮 | 清~民國 | 泉州市鯉城區南門水巷後富美村 |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始建,清光緒七年(1881)移建今址,民國二十三年(1934)重修,面積約170平方米。主宮坐北朝南,大殿面闊、進深各三間。該宮主祀蕭太傅王爺,為泉州地區王爺信仰的中心,分靈台灣就2000餘處。
附屬文物《奉督撫兩院示禁》碑,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立,位於南門富美渡頭水閘邊,清代海關遺址之前。碑高3.20米、寬1.28米、厚0.26米,碑座高0.65米。系清康熙年間晉江縣奉督撫兩院為保護商民,禁止泉州海關關役違例橫征關稅而制定。 |
富美宮:東至本宮辦公樓,西至江,南至路,北至民宅;
《奉督撫兩院示禁》碑:碑刻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65 | 江夏堂 | 清~民國 | 廈門市思明區錢爐灰埕2號文安小學內 | 江夏堂系黃氏大宗祠的祭祖堂。黃氏大宗祠由清末南安武狀元黃培松倡建,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1918年竣工,今僅存祭祖堂和宗親會館兩建築。江夏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積373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八椽,高12.5米,重檐歇山頂,抬梁磚石木結構。頂部中央設藻井,呈斗八形,以層層斗拱疊架而成。祖龕精雕細刻,全部以漆金裝飾,底座為青石須彌座。 | 祭祖堂和宗親會館建築四周向外延伸10米。 |
166 | 洪坑土樓群 | 清~現代 | 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 | 由光裕樓、福興樓、奎聚樓、福裕樓、振成樓、如升樓、慶成樓以及天后宮、日新學堂、林氏宗祠等生土建築組成,主要種類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五鳳式、宮殿式。這些土樓大都有含意雋永、對仗工整而又出自名家手筆的楹聯,是客家文化的獨特體現。 | 東至村落東側山腳;西面由北向南沿山腳至客服中心處;南至客服中心處;北至拱成樓北牆外擴20米及東升樓北牆外擴50米處,四面界限連為閉合區域。 |
167 | 竹江汐路橋 | 清~現代 | 霞浦縣沙江鎮竹江村、小馬村 | 又名達路橋,系連接陸地與竹江島的石橋。橋為東西走向,因路和橋建在灘涂上,漲潮沒於海水中,退潮時才能行走,故稱汐路橋。清乾隆年間由鄉紳鄭繡軒倡建,至嘉慶十六年(1811)鄭啟昂耗巨資建三年而成,後被潮水衝垮,其子鄭瓊森又進行三次大修才得暢通。由於地處海塗泥濘中,建路時,路基用松樹打樁、鋪墊雜木草皮,然後鋪上條石橫豎三層砌成。全長3651米,最寬1.8米,途經六座橋,最高2.9米,其中有四座橋,橋孔上下二層,邊有小孔,具有排潮防潮作用,是目前國內罕見的海埕石路橋建築。 | 橋四周向外延伸50米。 |
168 | 陽歧尚書祖廟 | 民國 | 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陽歧村 | 1920年嚴復在明代鳳鳴寺舊址上,倡資建尚書廟,祀南宋愛國志士陳文龍。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805平方米,由尚書祖廟大殿、毓麟宮、忠肅祠組成,保留有嚴復題字的門額,以及陳寶琛、李厚基、葉大莊、王仁堪、嚴叔夏等名人題寫的石楹聯。 | 東至山門,西至圍牆外10米,北至山南麓,南至放生池外沿。 |
169 | 西城盧家大院 | 民國 | 尤溪縣西城鎮團結村 | 清末始建,為盧家祖屋,民國十六年(1927)擴建。二進磚木結構,由外濠溝、演兵場、山門、圍牆、大坪、門廳、中堂、後跨院、正堂、後花台及東西護厝、堡樓、兵營等幾部分組成,南北寬65米,東西長57米,占地面積9984平方米,建築面積3825平方米。1934年7月,栗裕領導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支隊,曾進駐盧家大院,保留有大量紅軍標語。 | 東面至西城鎮文化站後門水溝,南面至羅厝魚塘牆界,西面至鳳形山腳圍牆向西16米,北面至鎮政府舊會場牆界。 |
170 | 振福樓 | 民國 | 永定縣湖坑鎮西片村 | 圓形土樓,蘇氏民居,民國二年(1913)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兩環,外環高3層,直徑42.5米,按八卦格局建造,有3廳96間;內環單層,磚木結構。樓內設有廳堂,與前向弧形廂房、中門相連,中為天井。外大門、石砌圍牆圍合門坪,形成一個大院落。 | 東至東側山腳,南至振福樓南牆外擴50米處,西至樓西溪流西岸道路,北至樓北道路。 |
171 | 公館峽民居 | 民國 | 尤溪縣新陽鎮雙鯉村 | 亦稱「盧公館」,系閩北軍閥盧興邦舊居。占地面積3150平方米,建築面積2194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中軸線上依次為正堂、中堂、山門牆,左右各有兩幢廂房。四周有圍牆,西北角有一炮樓。主體建築為土木磚石結構,面闊5間,進深7柱,單檐懸山頂。 | 東至雙鯉村部路界,西至民房拱門牆界,南至門口下埕田界北至後門公路界。 |
四、石刻及造像(6處)
[編輯]序號 | 名稱 | 年代 | 座落地點 | 簡介 | 保護範圍 |
---|---|---|---|---|---|
172 | 安福寺石造像 | 唐、宋 | 泉州市鯉城區江南街道曾林社區 | 寺內有唐阿彌陀佛像、藥師佛像,宋釋迦牟尼佛像、阿彌陀佛像、藥師佛像及供養人像六尊,造型豐滿圓潤、神態自然、刻工精湛。附屬文物安福寺,是泉州地區年代較早的佛教寺廟之一,現存清代磚木結構形制。 | 東至本寺舊場地外30米,西至報恩堂外30米,南至寺外30米,北至圍牆外30米。 |
173 | 方壺岩摩崖石刻 | 宋~清 | 福州市永泰縣盤谷鄉水尾村 | 現存宋至清摩崖題刻十二方,有王用文、曹學佺、王大壯、張大韶、沈野等人的題刻,為研究福建地方社會、風俗歷史以及張聖君信仰起源,提供重要實物資料。附屬文物方壺寺是張聖君信仰文化的發祥地,是閩台張聖君信仰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 東至路,西至獅子岩頂,南至天池口直上,北至門庭牌坊。 |
174 | 仙公山摩崖石刻 | 宋~清 | 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仙公山 | 現存宋以來摩崖題刻十八方,有王十朋、朱熹、陳玉輝、張瑞圖、陳大玠等人的題刻,其中以張瑞圖《禪雞塚碑》碑刻最為珍貴。是研究南方宋、明、清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仙公山香火分靈到台灣各地,是閩台仙公信仰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 仙公山風景區範圍內。 |
175 | 青峰岩摩崖石刻 | 宋~清 | 莆田市秀嶼區東莊鎮秀嶼村 | 現存宋至清摩崖題刻十八方,其中畫刻「呂洞賓偕弟子」高2.56米,寬1.5米,具有較高歷史和藝術價值。附屬文物青雲殿等建築,是閩台玉皇信仰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 東延伸25米至青峰岩東面山腳,西延伸20米至青峰岩西面山腳,南延伸20米至青峰岩南面山腳,北延伸150米至青峰岩北面山腳。 |
176 | 永興堂石造像 | 明 | 漳州市龍文區步文鎮石倉村 | 明天啟五年(1625)雕刻。有釋迦牟尼佛像、阿彌陀佛像、彌勒佛像、伽藍菩薩像和韋馱菩薩像五尊,底座鐫刻紀年、捐造者、供養人等,為研究明代石刻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附屬文物永興堂,保存清代法式,清光緒十一年、十二年重修碑記,有着較珍貴的史料參考價值。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10米。 |
177 | 澎湖陣亡將士之靈碑 | 清 | 廈門市思明區萬石植物園 |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率兩萬大軍攻打澎湖,大敗鄭軍劉國軒部。此役清軍共計陣亡329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福建陸路提督藍理在此建祠紀念陣亡將士。現祠堂無存,僅有原祠堂中的澎湖陣亡將士之靈碑1通。碑坐東朝西,高2.12米,寬0.84米,厚0.2米,花崗岩質,上直行題刻「澎湖陣亡將士之靈」八字。石碑下承碑座,前有石供桌。雍正十一年(1733)清溪司鐸李銓《癸丑仲夏謁將士祠有感》題詞和康熙五十三年(1714)僧人衲果所立的有關藍理等為澎湖陣亡將士祠捐金置產的記事題刻,為附屬文物。 | 碑刻及附屬文物四周向外延伸10米。 |
五、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25處)
[編輯]序號 | 名稱 | 年代 | 座落地點 | 簡介 | 保護範圍 |
---|---|---|---|---|---|
178 | 秋瑾故居 | 清 | 雲霄縣雲陵鎮享堂村 | 故居為清代的紫陽書院和七先生祠,也是雲霄歷任長官的官邸或臨時住所。清光緒四年(1878)八月,秋嘉禾蒞任雲霄廳同知, 攜家眷寓居於此。次年其孫女秋瑾在此出生。秋瑾(1879~1907),是著名的辛亥革命烈士,中國民主革命和婦女解放運動先驅。1907年,因組織皖浙起義失敗被捕,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 東至七先生祠東山牆滴水位起10米內,西至紫陽書院西山牆滴水位起10米內,北至七先生祠後山牆滴水位起10米內,南至七先生祠前檐起10米內。 |
179 | 侯德榜故居 | 清 | 福州市台江區寧化街道寧化新村二里 | 清代木結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侯德榜出生及青少年時期居住於此。
侯德榜(1890~1974),福州人,著名化學家,他發明的侯氏制鹼法,使原料利用率提高到96%,對制鹼工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
圍牆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80 | 東石玉記商行建築群 | 清 | 晉江市東石鎮第四社區 | 東石玉井房蔡氏三兄弟,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開創「玉記商行」成為富戶,光緒年間(1875~1908)在東石港附近擴建商行,現存大厝8座和棧房2座。
歷史上東石港對台貿易興盛,各姓都有族人衍台。清代東石蔡氏往台灣謀生的,占族人半數。玉記商行建築群,是閩台商貿密切往來的見證。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10米。 |
181 | 鼓浪嶼林公館 | 清 | 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鼓新路 |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台灣霧峰林朝棟舉家遷居鼓浪嶼,購此屋。總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由主樓和副樓兩幢建築組成,均為兩層西式建築,磚木結構。主樓坐東朝西,平面呈「甲」字形,三面圍欄,總面闊20.3米,總進深15.5米,總高10.15米,屋頂為四坡頂,上鋪紅色板瓦。主樓前後設有寬敞的花園。副樓坐南朝北,平面呈長方形,面闊4間16米,進深6.7米,屋頂為雙坡頂,上鋪紅色板瓦。
林祖密隨父林朝棟內渡大陸居此,1915年參加中華革命黨,投身民主革命活動,1925年被福建軍閥殺害。 |
北面至鼓新路,西、南面至該故居圍牆外10米,東面由建築物本體向外延伸15米。 |
182 | 王順興信局舊址 | 清 | 泉州市鯉城區浮橋街道王宮社區 | 舊址有王宮街的「書房」, 「奇園」和 「船樓」。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王世碑在馬尼拉及老家王宮村開設「王順興信局」,專營信款及匯兌業務。是泉州人在海外開設最早的僑批局。 | 東、西、南、北四面牆體各向外延伸10米,及宅前埕坪。 |
183 | 三都近代建築群 | 清~民國 | 寧德市蕉城區三都鎮松山村、港口村 | 三都澳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設立福海關以來,先後有13個國家21家公司在此開辦洋行,意大利設領事館於此,一時商賈雲集。現存有福海關稅務司舊址、羅厝里修女院、三都天主教堂和三都修士院。 | 各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84 | 林森公館 | 民國 | 福州市倉山區對湖街道程埔頭七星巷 | 公館為磚木結構,平面呈「T」形,中西合璧式三層樓房,林森在榕時居此。林森(1868~1943),連江人。1895年在台灣參加抗日軍,失敗後回家鄉英華學校任教。1898年再次赴台,加入中興會進行反清抗日活動。次年返回大陸,後加入同盟會。1912年任國民臨時政府參議院參議長,1932年任國民政府主席。 | 東、西、北面至圍牆外10米,南面至門牆外10米。 |
185 | 霞美陳氏民居 | 民國 | 南安市霞美鎮霞美村 | 菲律賓著名僑商陳炯遼兄弟所建,由3座單體建築自東而西連排組成,現存建築面積1920平方米。東部和中部為傳統的三開間和五開間建築,有兩層疊樓護厝和方亭;西部為兩層洋樓。裝飾有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及進口花磚。 | 圍牆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86 | 福州中山堂 | 1912年 | 福州市鼓樓區中山路23號 | 原為明、清時期貢院「至公堂」,清光緒三十年(1904)改建為中西合璧式會堂。1912年4月20日,孫中山在此接見學生代表,向福建軍政界發表重要演講。1932年為紀念孫中山,改稱「中山堂」。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10米。 |
187 | 采峰別墅 | 1920年 | 福州市台江區上杭路 | 馬來西亞愛國僑領楊鴻斌(1884~1974)1920年建,由大門、坊門、照壁、庭院、主體建築和園林組成。主樓設開敞式挑廊連通北、東、西三面。布局合理、風格獨特、用材講究、陳設古典,是福州近代別墅建築的優秀代表。 | 圍牆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88 | 中共永定支部舊址 | 1926年 | 永定縣湖雷鎮上南村 | 舊址「萬源樓」是建於清末的民居,坐北朝南,依次為外大門、下廳、天井、檐廊、正樓。正樓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抬梁式木結構,歇山頂。
1926年夏,共產黨員阮山、林心堯受中共汕頭地委和中共廈門總幹事會的委派,回家鄉永定開展建黨工作,在此建立了福建省第一個農村地方組織——中共永定支部,阮山為支部書記。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89 | 澳柄宮革命舊址 | 1926~1937年 | 莆田市涵江區白沙鎮澳東村 | 舊址包括澳柄宮、澳柄橋、列寧小學、興隆法壇和靈應法壇。澳柄宮是清代重建,奉祀建澳柄橋「祖師」的宮廟。在此發生的主要革命事件有:1926年成立農會和莆田山區第一個黨支部,1928年成立莆田第一支工農游擊隊,1929年游擊隊擴編為紅軍第23軍第8師207團,1930年鄧子恢和張鼎丞在此召開擴干會議等。澳柄橋是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建的平梁石橋,為紅軍、游擊隊重要哨卡。列寧小學是紅軍在閩中創辦的第一所學校。興隆法壇和靈應法壇是紅軍、游擊活動的重要據點。 | 澳柄宮:東至宮牆外小路,西至小溪,南至宮埕,北至宮牆外山地。
澳柄橋:橋上下游各延伸20米,兩岸各延伸10米。 列寧小學:四周牆外各延伸15米。 興隆法壇和靈應法壇:四周向外延伸15米。 |
190 | 安禮遜圖書樓 | 1927年 | 泉州市鯉城區開元街道培元中學 | 建築坐西南向東北,占地面積1246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高24.8米。第一至第四層為西式建築風格,第五層為中式樓閣風格,門窗仿英國倫敦教堂的建築風格。安禮遜(1876~1959),英國貴族。l903年,受英國基督教長老會派遣,到泉州創辦培元中學。1927年,校友為紀念安禮遜對培元中學的貢獻,捐款建造「安禮遜圖書樓」。1995年,台灣校友出資百萬重修。該樓成為培元中學在世界各地及台灣的校友相互交流的紐帶。 | 圍牆四周向外延伸30米。 |
191 | 烏山革命舊址 | 1928~1949年 | 雲霄縣和平鄉通貝村、橋頭村 | 由住所、電台室、前哨報社印刷所、財務處、炊事房、警衛哨、秘密交通要道、看守所、軍械處、傷兵處等10餘處中共閩南地委機關舊址組成。1928年,紅軍和游擊隊在烏山開展活動;1934年,建立烏山革命根據地,直至雲霄解放。此處舊址,留下了紅軍閩南第三團、第九團、閩粵邊獨立營、閩南抗日挺進隊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總隊等革命隊伍的史跡。 | 地委機關所在地核心區的公頭裡整個山坳;秘密通道、看守所、傷兵處和軍械處等處山洞外圍各向外延伸50米。 |
192 | 紅四軍前敵委員會舊址—梁山書院 | 1930年 | 武平縣平川鎮政協巷 | 清光緒十二年(1886)建,由知縣唐志燮在原「漳南道公館」廢址上募建而成。民國初年,縣議會設於此。1930年6月毛澤東率領紅四軍進入武平駐此,指導武平縣委、縣蘇維埃開展工作,主持召開地方幹部、工人、婦女等座談會,發布《告武平勞苦群眾書》、《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軍黨部宣言》、《紅軍第四軍各級政治工作綱領》等重要文件。 | 建築圍牆向外延伸10米。 |
193 | 「惠安暴動」舊址 | 1930年 | 惠安縣山霞鎮後洋村、東橋鎮嶼頭村 | 由飛鳳寺和嶼頭山土地廟組成。1930年9月14日,紅軍獨立一師二團在飛鳳寺部署「惠安暴動」方案。16日晨,二團在後洋大埔舉行授旗誓師儀式後,向山柄村民團發起攻擊,一舉攻下民團炮堡,打響了惠東暴動第一槍。閩南地區第一個鄉級紅色政權——五陳鄉蘇維埃政府也同時宣告成立。之後,二團轉戰嶼頭山,以土地廟為臨時戰地指揮所,與敵人再次激戰。惠安暴動,給國民黨反動派、軍閥、地主豪紳以沉重打擊,對泉屬七縣和莆仙地區革命形勢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30米。 |
194 | 林畲紅軍史跡 | 1930~1931年 | 清流縣林畲鄉塘堀村 | 由毛澤東舊居(詒燕第)、工人夜校(即潤暉第)、紅軍井、紅軍醫院(由一座民居和一個天然溶洞組成)、紅軍橋、烈士墓等組成。1930年1月15日,毛澤東率紅四軍第二縱隊經連城入清流,宿營林畲鄉塘堀村,在此召開群眾大會。次日,開赴明溪。行軍期間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如夢令·元旦》一詞。1931年6月,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為了擴大中央根據地,部份紅軍由泰寧、將樂、明溪進入林畲,成立了林畲鄉蘇維埃政府。 | 舊址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95 | 寧化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 | 1931年 | 寧化縣淮土鄉淮陽村 | 舊址原為劉氏宗祠,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抬梁、穿斗混合結構,由門樓、前殿、正殿、輔房等組成。1931年11月上旬,中共福建省委委員、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張鼎丞在此主持召開寧化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寧化縣蘇維埃政府以及中共寧化縣委。 | 舊址及門坪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
196 | 陳塘紅軍第四醫院舊址 | 1933年 | 寧化縣石壁鎮陳塘村 | 舊址為建於清末的張氏祖屋,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850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由門樓、下廳、天井、正廳、後廳、兩側過雨亭、護厝等組成。1933年,原設於江西瑞金的紅軍第四醫院隨軍進駐此地。現保存有紅軍標語20多條、漫畫13幅。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97 | 中共閩東特委含溪舊址 | 1935年 | 壽寧縣南陽鎮含溪村 | 包括含溪閩東特委舊址、瓦窯坪紅軍標語、瓦窯坪紅軍洞等。中央紅軍長征後,閩東蘇區與黨中央失去了聯繫,局勢十分嚴峻。1935年5月,中共閩東臨時特委委員葉飛在含溪召開緊急會議,重新建立中共閩東特委,下轄霞鼎等4個中心縣委和14個縣委,領導閩東地區堅持了三年游擊鬥爭。 | 含溪閩東特委舊址:以紀念碑為中心,四周向外延伸50米。
紅軍標語:瓦窯坪村2號、3號厝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紅軍洞: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98 | 林爾康墓 | 1937年 | 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洋里村 | 墓坐東向西,由望柱、四層墓埕、墓手、封土堆組成。墓埕有六角形花崗石藏骨塔。墓南側立墓志銘。林爾康,是台灣板橋林家族成員。「馬關條約」簽訂、台灣被日本占據之際,他不食異族之粟,舉家遷往大陸。28歲病故於廈門,1937年葬於此。 | 東至大路邊,南、北各自墓體向外延伸20米,西自墓手向外延伸50米。 |
199 | 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 | 1938~1945年 | 廈門市翔安區大嶝島田墘村 |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軍占領金門島。1938年初,金門縣政府遷此借用民居辦公,直至抗戰勝利後遷回金門島。舊址包括:金門縣政府總部、文書房、保安隊、會議室、鹽兵樓、國民黨縣黨部、縣黨部書記處等7處12棟建築,是兩岸同胞共同抗日的重要史跡。 | 金門縣政府總部:東面至村委會台階,北面至鄭氏家廟,西、南面各外延14米。
文書房:東、西各外延15米,北外延14米,南外延10米。 保安隊:東至村委會台階,北至鄭氏家廟,西、南各外延14米。 會議室(鄭氏家廟):東外延10米,西外延30米,北外延25米,南外延10米。 鹽兵樓:東外延10米,西外延15米,北外延10米,南外延12米。 國民黨縣黨部:東外延15米,西外延20米,北至道路規劃紅線,南外延25米,西南外延10米。 縣黨部書記處:東至戲台,西、北各外延10米,南外延10米。 |
200 | 國民黨台灣黨部舊址—復興堡 | 1943~1945年 | 永安市燕西街道文龍村 | 舊址為清代中期始建的方形土堡,占地面積1979.6平方米。抗戰時期,先後在此設立福建省中央銀行、福建省郵政管理局。1943年11月,中國國民黨中央直屬台灣黨部奉命從漳州遷設於此,直至1945年11月。 | 東面、西面各向外延伸20米至民宅,南面、北面各向外延伸20米至水田。 |
201 | 黃氏麗園 | 1945年 | 長汀縣汀州鎮水東街新豐街 | 汀州紙行老闆1945年建。歐式洋樓,坐南朝北,占地面積410平方米。磚、石、木結構,由門樓、空坪、兩層正樓、左側三層樓房和右側平房等組成。門樓及樓房正面有石雕和泥塑。建材多從東洋進口。 | 建築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202 | 五更寮煉鐵高爐 | 1958年 | 南靖縣書洋鎮上田村 | 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中,南靖縣在五更寮設鐵廠,建24座土高爐。由於所煉鋼鐵不合格,次年被縣委決定停產。之後這裡的土高爐多被拆往他處,現尚遺留8座。它是「大躍進」時期「大煉鋼鐵」運動的歷史見證。 | 爐體四周向外延伸50米。 |
六、其他(1處)
[編輯]序號 | 名稱 | 年代 | 座落地點 | 簡介 | 保護範圍 |
---|---|---|---|---|---|
203 | 玉新書院壁畫 | 1950年 | 仙遊縣榜頭鎮龍騰村 | 李耕創作於1950年的大型壁畫,有《十殿閻王》10幅、《儒道釋夏》4幅,數量多,畫幅大,為研究李耕國畫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李耕(1885-1964),字硯農,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福建仙遊人。是福建近代著名國畫家。其筆力蒼勁,構圖新穎,造型灑脫,形神兼備,寓意深邃,自成一體。 |
東、北、西至牆外水溝向外延伸10米,南至大埕外木蘭溪溪岸為界。 |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