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禪宗正脈/卷第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禪宗正脈卷第一

佛祖

【標】釋迦牟尼佛

【頌】初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後雲門雲。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

【評】【頌】世尊。一日升座。大眾集定。文殊白椎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標】世尊昔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於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此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繞女人三匝。鳴指一下。乃托至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過四十二恆河沙國土。有罔明菩薩。能出此女人定。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湧出。作禮世尊。世尊勅罔明出。罔明卻至女子前。鳴指一下。女子於是從定而出。

【頌】【標】世尊。因波斯匿王。問勝義諦中。有世俗諦否。若言無。智不應二。若言有。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義云何。佛言大王。汝於過去龍光佛法中。曾問此義。我今無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名為一義二義。

【頌】【標】世尊。因外道問。昨日說何法。曰說定法。外道曰。今日說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說定法。今日何說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頌】世尊。因五通仙人問。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五通應諾。佛曰。那一通。你問我。

【頌】【標】世尊。因普眼菩薩欲見普賢。不可得見。乃至三度入定。徧觀三千大千世界。覓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於靜三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普眼於是才起一念。便見普賢。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頌】【標】世尊。因自恣日。文殊三處過夏。迦葉。欲白椎擯。出才拈椎。乃見百千萬億文殊。迦葉盡其神力。椎不能舉。世尊遂問迦葉。汝擬擯那個文殊。迦葉無對。

【頌】【標】世尊。因長爪梵志索論義。預約曰。我義若墮。我自斬首。世尊曰。汝義以何為宗。志曰。我以一物不受為宗。世尊曰。是見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乃省謂弟子曰。我當回去。斬首以謝世尊。弟子曰。人天眾前。幸當得勝。何以斬首。志曰。我寧於有智人前斬首。不於無智人前得勝。乃嘆曰。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處粗。是見不受。負門處細。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義墮處。唯有世尊。諸大菩薩。知我義墮。回至世尊前曰。我義兩處負墮。故當斬首以謝。世尊曰。我法中無如是事。汝當回心向道。於是同五百徒眾。一時投佛出家。證阿羅漢。

【頌】世尊。因有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讚嘆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作禮而去。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讚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頌】【標】世尊一日勅阿難。食時將至。汝當入城持缽。阿難應諾。世尊曰。汝既持缽。須依過去七佛儀式。阿難便問。如何是過去七佛儀式。世尊召阿難。阿難應諾。世尊曰。持缽去。

○世尊因有比丘問。我於世尊法中。見處即有。證處未是。世尊當何所示。世尊曰。比丘某甲。當何所示。是汝此問。

【頌】【標】世尊因黑氏梵志。運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花兩株。來供養佛。佛召仙人。梵志應諾。佛曰。放下着。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曰。世尊。我今兩手皆空。更教放下個甚麼。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當放舍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舍卻。無可舍處。是汝免生死處。梵志於言下。悟無生忍。

【頌】【標】世尊因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得四禪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見過去。殺父害母。及諸重罪。於自心內。各各懷疑。於甚深法。不能證入。於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劍。持逼如來。世尊乃謂文殊曰。住住不應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為善被害。文殊師利。爾從本已來。無有我人。但以內心。見有我人。內心起時。我必被害。即名為害。於是五百比丘。同讚嘆曰。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持逼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

【頌】世尊敲髑髏。問耆婆生何道。曰生人道。又敲一。生何道。曰生天。又敲一。耆罔措。

【頌】【標】世尊因地。布發掩泥。獻花於然燈。然燈見布發處。遂約退眾。乃指地曰。此一方地。宜建一梵剎。時眾中有一賢於長者。持標於指處插曰。建梵剎竟。時諸天散花贊曰。庶子有大智矣。

【頌】【標】世尊。因七賢女。游屍陀林。一女指屍曰。屍在這裡。人向甚處去。一女曰。作麼作麼。諸姊諦觀。各各契悟。感帝釋散花曰。惟願聖姊。有何所須。我當終身供給。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無根樹一株。二要無陰陽地一片。三要叫不響山谷一所。帝釋曰。一切所須。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實無得。女曰。汝若無此。爭解濟人。帝釋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憍屍迦。我諸弟子大阿羅漢。不解此義。唯有諸大菩薩。乃解此義。

【頌】【標】城東有一老母。與佛同生。而不欲見佛。每見佛來。即便迴避。雖然如此。回顧東西。總皆是佛。遂以手掩面。於十指掌中。亦總是佛。

【頌】殃崛摩羅。因持缽至一長者門。其家婦人正值產難。子母未分。長者曰。瞿曇弟子。汝為至聖。當有何法。能免產難。殃崛語長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問世尊。卻來相報。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汝速去報言。我自從賢聖法來。未曾殺生。殃崛奉佛語。疾往告之。其婦得聞。當時分娩。

【頌】【標】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

【頌】世尊臨入涅盤。文殊大士。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邪。

【頌】世尊於涅盤會上。以手摩胸告眾曰。汝等善觀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後悔。若謂吾滅度。非吾弟子。若謂吾不滅度。亦非吾弟子。時萬億眾。悉皆契悟。

【標】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頌】見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頌古稍異)。

【標】二祖阿難尊者

【頌】一日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襴袈裟外。別傳個甚麼。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着。

【標】四祖優波球多尊者

在世化導。證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籌置於石室。其室縱十八肘。廣十二肘。充滿其間。最後有一長者子。名曰香眾。來禮尊者。志求出家。尊者問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來出家。非為身心。尊者曰。不為身心。復誰出家。答曰。夫出家者。無我我故。無我我故。即心不生滅。心不生滅。即是常道。諸佛亦常。心無形相。其體亦然。尊者曰。汝當大悟。心自通達。宜依佛法僧。紹隆聖種。

【標】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頌】九祖伏馱密多。問祖曰。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是最道者。祖以偈答曰。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

【標】十祖脅尊者

【頌】至一林中。有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問汝從何來。奢曰。我心非往。祖曰。汝何處住。曰我心非止。祖曰。汝不定邪。曰諸佛亦然。祖曰。汝非諸佛。曰諸佛亦非。祖知是法器。即與剃度。付法說偈曰。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

【標】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尋詣波羅柰國。有馬鳴大士。迎而作禮。問曰。我欲識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識佛。不識者是。曰佛既不識。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識佛。焉知不是。曰此是鋸義。祖曰。彼是木義。祖問鋸義者何。曰與師平出。馬鳴卻問。木義者何。祖曰。汝被我解。馬鳴豁然省悟。

【標】十四祖龍樹尊者

【標】至南印度。彼國之人。多信福業。祖為說法。遞相謂曰。人有福業。世間第一。徒言佛性。誰能睹之。祖曰。汝欲見佛性。先須除我慢。彼人曰。佛性大小。祖曰。非大非小。非廣非狹。無福無報。不死不生。彼聞理勝。悉回初心。祖復於座上。現自在身。如滿月輪。一切眾。唯聞法音。不睹祖相。彼眾中。有長者子。名迦那提婆。謂眾曰。識此相否。眾曰。目所未睹。安敢辨識。提婆曰。此是尊者現佛性體相。以示我等。何以知之。蓋以無相三昧。形如滿月。佛性之義。廓然虛明。言訖。輪相即隱。復居本座。而說偈言。身現圓月相。以表諸佛體。說法無其形。用辨非聲色。彼眾聞偈。頓悟無生。

【標】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頌】謁龍樹大士。將及門。龍樹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滿缽水。置於座前。尊者睹之。即以一針。投之而進。欣然契會。

○【標】祖至迦毗羅國。彼有長者。曰梵摩淨德。一日園樹生耳如菌。味甚美。唯長者與第二子羅睺羅多。取而食之。取已隨長。盡而復生。自余親屬皆不能見。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長者乃問其故。祖曰。汝昔曾供養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虛沾信施。故報為木菌。唯汝與子。精誠供養。得以享之。余即否矣。又問長者年多少。答曰。七十有九。祖乃說偈曰。入道不通理。復身還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樹不生耳。長者聞偈已。彌加嘆伏。且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師。願舍次子。隨師出家。

【標】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行化至摩提國。見山舍一童子。持圓鑒。直造祖前。祖問汝幾歲邪。曰百歲。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歲。童曰。我不會理。正百歲耳。祖曰。汝善機邪。童曰。佛言。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祖曰。汝手中者。當何所表。童曰。諸佛大圓鑒。內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皆相似。彼父母。聞子語。即舍令出家。祖攜至本處。授具戒訖。名伽耶舍多。【標】他時聞風吹殿鈴聲。祖問曰。鈴鳴邪。風鳴邪。舍多曰。非風鈴鳴。我心鳴耳。祖曰。心復誰乎。舍多曰。俱寂靜故。祖曰。善哉善哉。繼吾道者。非子而誰。即付法眼。

【標】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至中天竺國。有大士名闍夜多。問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寶。而常縈疾瘵。凡所營作。皆不如意。而我鄰家。久為旃陀羅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標】何足疑乎。且善惡之報。有三時焉。凡人。但見仁夭暴壽。逆吉義凶。便謂亡因果。虛罪福。殊不知影響相隨。毫釐靡忒。縱經百千萬劫。亦不磨滅。時闍夜多。聞是語已。頓釋所疑。祖曰。【標】汝雖已信三業。而未明業從惑生。惑因識有。識依不覺。不覺依心。心本清淨。無生滅。無造作。無報應。無勝負。寂寂然。靈靈然。汝若入此法門。可與諸佛同矣。一切善惡。有為無為。皆如夢幻。闍夜多。承言領旨。即發宿慧。祖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又雲。此是妙音如來見性之句。汝宜傳布後學。

【標】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北天竺國人也。智慧淵沖。化導無量。後至離閱城。敷揚頓教。彼有學眾。唯尚辯論。為之首者。名婆修盤頭。(此雲徧行)常一時不臥。六時禮佛。清淨無欲。為眾所歸。祖將欲度之。先問彼眾曰。此徧行頭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眾曰。我師精進。何故不可。祖曰。【標】汝師與道遠矣。設苦行歷於塵劫。皆虛妄之本也。眾曰。尊者蘊何德行。而譏我師。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慾。心無所希名之曰道。時徧行聞已。發無漏智。歡喜讚嘆。祖又語彼眾曰。會吾語否。【標】吾所以然者。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斷。故吾不贊。令其住安樂地。入諸佛智。復告徧行曰。吾適對眾。抑挫仁者。得無惱於衷乎。徧行曰。我憶念七劫前。生常安樂國。師於智者月淨。記我非久。當證斯陀含果。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禮謁。師叱我曰。重子輕父。一何鄙哉。時我自謂無過。請師示之。師曰。【標】汝禮大光明菩薩。以杖倚壁畫佛面。以此過慢。遂失二果。我責躬悔過以來。聞諸惡言。如風如響。況今獲飲無上甘露。而返生熱惱邪。惟願大慈。以妙道垂誨。祖曰。汝久植眾德。當繼吾宗。聽吾偈曰。言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標】二十三祖鶴勒尊者

年七歲。遊行聚落。睹民間淫祀。乃入廟叱之曰。汝妄興禍福。幻惑於人。歲費牲牢。傷害斯甚。言訖。廟貌忽然而壞。由是鄉黨謂之聖子。

○有師子。歸依尊者而問曰。我欲求道。當用何心。祖曰。汝欲求道。無所用心。曰既無用心。誰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無作。即是佛事。經雲。我所作功德。而無我所故。師子聞是語已。即入佛慧。

【標】二十四祖師子尊者

自得法遊方。至罽賓國。【標】有波利迦者。本習禪觀。故有禪定。知見。執相。舍相。不語之五眾。祖詰而化之。四眾皆默然心服。唯禪定師。達磨達者。聞四眾被責。憤悱而來。祖曰。仁者習定。何當來此。既至於此。胡云習定。彼曰。我雖來此。心亦不亂。定隨人習。豈有處所。祖曰。仁者既來。其習亦至。既無處所。豈在人習。彼曰。定習人故。非人習定。我當來此。其定常習。祖曰。人非習定。定習人故。當自來時。其定誰習。彼曰。如淨明珠。內外無翳。定若通達。必當如此。祖曰。定若通達。一似明珠。今見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徹。內外悉定。我心不亂。猶若此淨。祖曰。其珠無內外。仁者何能定。穢物非動搖。此定不是淨。達磨達。蒙師開悟。心地朗然。祖既攝五眾。名聞遐邇。

【頌】【標】因罽賓國王秉劍。至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祖曰。已得蘊空。王曰。離生死否。祖曰。已離生死。王曰。既離生死。可施我頭。祖曰。身非我有。何吝於頭。王即揮刃。斷尊者首。白乳涌高數尺。王之右臂。旋亦墮地。

【標】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標】東印度人也。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又施無價寶珠。時王有三子。曰月淨多羅。曰功德多羅。曰菩提多羅。其季。開士也。祖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此諸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於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有道。心寶亦然。祖嘆其辨慧。乃復問曰。於諸物中。何物無相。曰於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曰於諸物中。人我最高。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曰於諸物中。法性最大。

【頌】【標】祖因東印度國王。請祖齋次。王乃問諸人盡轉經。唯師為甚不轉。祖曰。貧道出息不隨眾緣。入息不居蘊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但一卷兩卷。

【標】菩提達磨大師者

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至本國。受王供養。知師密跡。因試令與二兄辨所施寶珠。發明心要。既而尊者謂曰。汝於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因改號菩提達磨。祖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願垂開示。者曰。【標】汝雖得法。未可遠遊。且止南天。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於日下。祖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嘗廢闕。迨尊者順世。遂演化本國。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勝多。【標】本與祖。同學佛陀跋陀小乘禪觀。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舍小趣大。與祖並化。時號二甘露門矣。【標】而佛大勝多。更分徒而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聚落崢嶸。徒眾甚盛。祖喟然嘆曰。彼之一師。已陷牛跡。況復支離繁興。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纏邪見。言已。微現神力。至有相宗。乃至寂靜宗所。彼各尊者。聞師指誨。豁然開悟。既而六眾。咸誓歸依。由是。化被南天。聲馳五印。經六十載。度無量眾。

【頌】【標】後值異見王。輕毀三寶。因問波羅提尊者。(無相宗首)何者是佛。者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標】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徧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王聞偈已。心即開悟。悔謝前非。

○祖念震旦緣熟。行化時至。遂泛重溟。凡三周寒暑。造於南海。實梁普通七年庚子歲。九月二十一日也。廣州刺史蕭昂。其主禮迎接。表聞 武帝。【標】帝覽奏。遣使齎詔迎請。十月一日至金陵。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評】【頌】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領悟。(頌古上雲。師遂折蘆渡江。至魏。後帝舉問志公。公曰。陛下識此人否。曰不識。志曰此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曰當遣詔之。志曰。莫道陛下詔。盍國人去。他亦不回)祖知機不契。潛回江北。屆於洛陽。當魏孝明帝正光元年也。【標】寓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頌】時有僧神光者。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參承。祖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飢。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標】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祖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標】光聞祖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祖遂因與易名。曰慧可。乃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標】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頌】【標】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時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

○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並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請師指陳。祖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競生。雲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卻後難生。但出此衣。並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祖又曰。【標】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標】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嘗自出而試之。置石石裂。緣吾本離南印。來此東土。見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遂踰海越漠。為汝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訥。今得汝傳授。吾意已終。(○別記雲。祖初居少林寺九年。為二祖說法。秖教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慧可。種種說心性。曾未契理。祖秖遮其非。不為說無念心體。可。忽曰。我已息諸緣。祖曰。莫成斷滅去否。可曰。不成斷滅。祖曰。此是諸佛所傳心體。更無疑也)言已。端居而逝。

【頌】葬熊耳山。起塔於定林寺。【標】後三歲魏宋雲。奉使西域。回遇祖於蔥嶺。見手攜只履。翩翩獨逝雲問師何往。祖曰西天去。雲歸。具說其事。及門人啟壙。唯空棺。一隻革履存焉。舉朝為之驚嘆。奉詔取遺履於少林寺供養。

○初梁武遇祖因緣未契。及聞化行魏邦。遂欲自撰師碑而未暇也。後聞宋雲事。乃成之。代宗諡圓覺大師。塔曰空觀。

【標】慧可大師

得法傳衣事跡。達磨章具之矣。自少林托化西歸。大師繼闡玄風。博求法嗣。

【頌】至北齊天平二年。【標】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來設禮而問祖曰。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祖曰。將罪來與汝懺。士良久曰。覓罪不可得。祖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祖深器之。即為剃髮。雲是吾寶也。宜名僧璨。於光福寺受具。自茲疾漸愈。執侍經二載。祖乃告曰。菩提達磨。遠自竺乾。以正法眼藏。並信衣密付於吾。吾今授汝。汝當守護。無令斷絕。

【標】僧璨大師

【標】初以白衣謁二祖。既受度傳法。隱於舒州之皖公山。屬後周武帝破滅佛法。祖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

【頌】至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有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祖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祖曰。誰縛汝。曰無人縛。祖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悟。服勞九載。祖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

○【標】祖信心銘曰。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標】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二見不住。慎莫追尋。才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由境滅。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粗。寧有偏黨。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勞神。何用踈親。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標】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着。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淨盡。正信調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標】道信大師

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宿習。既嗣祖風。攝心無寐。脅不至席者。僅六十年。後住破山。頭學侶雲臻。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骨相奇秀。異乎常童。祖問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無姓邪。答曰。性空故無。祖默識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緣故。殊無難色。遂舍為弟子。以至付法傳衣。【標】一日告眾曰。吾武德中游廬山。登絕頂。望破頭山。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分六道。汝等會否。眾皆默然。弘忍曰。莫是和尚他後橫出一枝佛法否。祖曰善。【標】後貞觀癸卯歲。 太宗。向師道味。欲瞻風彩。詔赴京。祖上表遜謝。前後三返。竟以疾辭。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來。使至山諭旨。祖乃引頸就刃。神色儼然。使異之。回以狀聞。帝彌加欽慕。就賜珍繒。以遂其志。

【標】弘忍大師

蘄州黃梅人也。

【頌】【標】先為破頭山中栽松道者。嘗請於四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已老。脫有聞。其能廣化邪。儻若再來。吾尚可遲汝。乃去。行水邊。見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諾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歸輒孕。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傭紡里中。夕止於眾館之下。已而生一子。以為不祥。因拋濁港中。明日見之泝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遂舉之。成童。隨母乞食。里人呼為無姓兒。逢一智者嘆曰。此子缺七種相。不逮如來。後遇信大師得法。嗣化於破頭山。

○【標】咸亨中。有一居士。姓盧。名慧能。自新州來參謁。祖問曰。汝自何來。盧曰嶺南。祖曰。欲須何事。盧曰。唯求作佛。祖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盧曰。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祖知是異人。乃訶曰。着槽廠去。【標】盧禮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勞於杵臼之間。晝夜不息。經八月。祖知付授時至。遂告眾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咸推稱曰。若非尊秀。疇敢當之。【標】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乃於廓壁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祖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嘆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各令念誦。盧在碓坊。忽聆誦偈。乃問同學。是何章句。同學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則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嘆賞。必將付法傳衣也。盧曰。其偈云何。同學為誦。盧良久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同學訶曰。庸流何知。勿發狂言。盧曰。子不信邪。願以一偈和之。同學不答。相視而笑。【標】盧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盧自秉燭。請別駕張日用。於秀偈之側。寫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祖後見此偈。曰。此是誰作。亦未見性。眾聞斯語。遂不之顧。【標】逮夜。祖潛詣碓坊。問曰。米白也未。盧曰。白也。未有篩。祖於碓。以杖三擊之。盧即以三鼓入室祖告曰。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隨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於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達磨。屆於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於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於汝。善自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標】盧行者。跪受衣法。啟曰。法則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達磨初至。人未之信。故傳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爭端。止於汝身。不復傳也。且當遠隱。俟時行化。所謂受衣之人。命如懸絲也。盧曰。當隱何所。祖曰。逢懷即止。遇會且藏。盧禮足已。捧衣而出。是夜南邁。大眾莫知。

【標】慧能大師

造黃梅之東山。忍大師一見。默而識之。

【頌】後傳衣法。令隱於懷。集四會之間。【標】屆南海。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講涅盤經。祖寓止廊廡間。暮夜風揚剎旛。聞二僧對論。一曰旛動。一曰風動。往復酬答。曾未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輒預高論否。直以風旛非動。動自心耳。印宗竊聆此語。竦然異之。明日邀祖入室。征風旛之義。祖具以理告。印宗不覺起立曰。行者定非常人。師為是誰。祖更無所隱。直敘得法因由。於是印宗執弟子之禮。請授禪要。乃告四眾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薩。乃指座下盧居士曰。即此是也。因請出所傳信衣。悉令瞻禮。會諸名德。為之剃髮。就法性寺智光律師。授滿分戒。後返曹溪。雨大法雨。學者不下千數。

○【標】中宗神龍元年。降詔雲。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並推讓曰。南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令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祖上表。辭疾。願終林麓。【標】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見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生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邪。簡曰。弟子回主上必問。願和尚慈悲。指示心要。祖曰。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暗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經雲。法無有比。無相待故。簡曰。明喻智慧。暗況煩惱。修道之人。儻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標】祖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見。羊鹿等機。大智上根。悉不如是。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祖曰。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祖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無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

○祖一日謂眾曰。【標】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標】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標】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標】先天元年。告諸四眾曰。吾忝受忍大師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汝等信根淳熟。決定不疑。堪任大事。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標】說偈已。復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淨。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嘗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祖聞之曰。此偈未明心要。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因示偈曰。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祖說法利生。經四十載(門人記錄目為壇經。盛行於世)。

(會元一卷終)

旁出

【標】牛頭山法融禪師

年十九。學通經史。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忽一日嘆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遂隱茅山。投師落髮。

【頌】【標】後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鳥銜花之異。【標】唐貞觀中。四祖遙觀氣象。知彼山有奇異之人。乃躬自尋訪。問寺僧。此間有道人否。曰。出家兒。那個不是道人。祖曰。阿那個是道人。僧無對。別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麼。祖遂入山。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問曰。在此作甚麼。師曰觀心。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師無對。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何所。祖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師曰。還識道信禪師否。祖曰。何以問他。師曰。向德滋久。冀欲禮謁。祖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師曰。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師指後面曰。別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繞庵唯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師曰。猶有這個在。祖曰。這個是甚麼。師無語。少選。【標】祖卻於師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睹之。竦然。祖曰。猶有這個在。【標】師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標】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師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標】師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緣化。祖付法訖。遂返雙峰終老。師自是法席大盛。

○唐永徽中。徒眾乏糧。師往丹陽緣化。去山八十里。躬負米一石八斗。朝往暮還。供僧三百。二時不闕。三年。

【標】牛頭智岩禪師

一日宴坐。睹異僧。身長丈余。神姿爽拔。詞氣清朗。謂師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進。言訖不見。嘗在谷中入定。山水暴漲。師怡然不動。其水自退。師後謁融禪師。發明大事。融謂師曰。吾受信大師真訣。所得都亡。設有一法勝過涅盤。吾說亦如夢幻。夫一塵飛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汝今已過此見。吾復何雲。

【標】鍾山曇璀禪師

初謁融禪師。融目而奇之。乃告之曰。色聲為無生之鴆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子知之乎。師默而審之。大悟玄旨。尋晦跡鍾山。多歷年所。茅庵瓦缶。以終老焉。

【標】牛頭智威禪師

謁法持禪師。傳授正法。自爾江左學徒。皆奔走門下。有慧忠者。目為法器。師嘗有偈示曰。余本性虛無。緣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還歸空處坐。忠答曰。虛妄是實體。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須息。即泛般若船。師知其了悟。乃付以院事。隨緣化導。

【標】牛頭慧忠禪師

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鐺。嘗有供僧谷兩廩。盜者窺伺。虎為守之。縣令張遜者。至山頂謁。問師有何徒弟。師曰。有三五人。遜曰。如何得見。師敲禪床。有三虎哮吼而出。遜驚怖而退。師有安心偈曰。人法雙淨。善惡兩忘。直心真實。菩提道場。

【標】安國玄挺禪師

初參威禪師。侍立次。有講華嚴僧問。真性緣起其義云何。威良久。師遽答曰。大德。正興一念問時。是真性中緣起。其僧言下大悟。

【標】天柱崇慧禪師

僧問。達磨未來此土時。還有佛法也無。師曰。未來且置。即今事作麼生。曰某甲不會。乞師指示。師曰。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僧無語。師復曰。闍黎會麼。曰不會。師曰。自己分上作麼生。干他達磨來與未來作麼。他家來。大似賣卜漢。見汝不會。為汝錐破卦文。才生吉凶。若作汝分上。一切自看。僧曰。如何是解卜底人。師曰。汝自出門時。便不中也。

○問亡僧遷化。向甚麼處去也。師曰。隔岳峰高長積翠。舒江明月色光輝。

○問如何是大通智勝佛。師曰。曠大劫來。未曾壅滯。不是大通智勝佛。是甚麼。曰為甚麼佛法不現前。師曰。只為汝不會。所以佛不現前。汝若會去亦無佛可成。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白猿抱子來青嶂。蜂蝶銜花綠蕊間。

【標】鶴林玄素禪師

一日有屠者禮謁。願就所居辦供。師欣然而往。眾皆見訝。師曰。佛法平等。賢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就度之。復何差別之有。

【頌】有僧扣門。師問是甚麼人。曰是僧。師曰。非但是僧。佛來亦不着。曰為甚麼不着。師曰。無汝棲泊處。

【標】佛國惟則禪師

初謁忠禪師大悟玄旨。乃曰。天地無物也。是我無物也。雖無物也。而未嘗無物也。如此。則聖人如夢。百姓如夢。孰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獨照。能為萬物主。吾知之矣。

【標】徑山道欽禪師

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遇素禪師。謂之曰。觀子神氣溫粹。真法寶也。師感悟。因求為弟子。素。躬與落髮。乃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徑即止。師遂南邁。抵臨安。見東北一山。因問樵者。樵曰。此徑山也。乃駐錫焉。

○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山上有鯉魚。海底有蓬塵。

【頌】馬祖令人送書到。書中作一圓相。師發緘。於圓相中着一點。卻封回(忠國師聞乃雲。欽師猶被馬師惑)。

○崔趙公問。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師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公於是有省。

【頌】【標】唐大曆三年。代宗詔至闕下。親加瞻禮。一日同忠國師在內庭坐次。見帝駕來。師起立。帝曰。師何以起。師曰。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帝悅。謂國師曰。欲錫欽師一名。國師欣然奉詔。乃賜號國一焉。

【標】雲居智禪師

【標】嘗有華嚴院僧繼宗問。見性成佛。其義云何。師曰。清淨之性。本來湛然。無有動搖。不屬有無淨穢。長短取捨。體自翛然。如是明見。乃名見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見性成佛。曰性既清淨。不屬有無。因何有見。師曰。見無所見。曰既無所見。何更有見。師曰。見處亦無。曰如是見時。是誰之見。師曰。無有能見者。曰究竟其理如何。師曰。汝知否。妄計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隨見生解。便墮生死。明見之人即不然。終日見。未嘗見求名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為見性。【標】曰此性徧一切處否。師曰。無處不徧。曰凡夫具否。師曰。上言無見不徧。豈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諸佛菩薩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獨縈此苦。何曾得徧。師曰。凡夫於清淨性中。計有能所。即墮生死。諸佛大士。善知清淨性中。不屬有無。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說。即有能了不了人。師曰。了尚不可得。豈有能了人乎。【標】曰至理如何。師曰。我以要言之。汝即應念清淨性中。無有凡聖。亦無了不了人。凡之與聖。二俱是名。若隨名生解。即墮生死。若知假名不實。即無有當名者。又曰。此是極究竟處。【標】若雲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見有淨穢凡聖。亦是大病。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見有清淨性可棲止亦大病。作不棲止解亦大病。然清淨性中。雖無動搖。具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全清淨之性。可謂見性成佛矣。繼宗踴躍。禮謝而退。

【標】鳥窠道林禪師

【頌】詣長安西明寺復禮法師。學華嚴經。起信論。禮示以真妄頌。俾修禪那。師問曰。初云何觀。云何用心。禮。久而無言。師三禮而退。屬代宗詔國一禪師至闕。師乃謁之。遂得正法。歸於西湖。【標】見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以為名。【標】有侍者會通。忽一日欲辭去。師問曰。汝今何往。對曰。會通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師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領悟玄旨。

【頌】白居易侍郎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曰。三歲孩兒也解甚麼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標】北宗神秀禪師

少親儒業。博綜多聞。俄舍愛出家。尋師訪道。遇五祖坐禪為務。乃嘆伏曰。此真吾師也。誓心苦節。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祖默識之。深加器重。

○師示眾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

【標】嵩岳慧安國師

唐貞觀中。至黃梅謁忍祖。遂得心要。

○有坦然。懷讓二僧來參。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何不問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師曰。當觀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師以目開合示之。然於言下知歸。讓乃即謁曹溪。

○【標】武后征至輦下。待以師禮。與秀禪師。同加欽重。後嘗問師。甲子多少。師曰不記。後曰。何不記邪。師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環。環無起盡。焉用記為。況此心流注。中間無間。見漚起滅者。乃妄想耳。從初識。至動相滅時。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記乎後聞稽顙信受。

【標】蒙山道明禪師

【頌】【標】聞五祖密付衣法與盧行者。即率同志數十人。躡跡追逐。至大庾嶺。師最先見。余輩未及。盧見師奔至。即擲衣缽於盤石曰。此衣表信。可力爭邪。任君將去。師遂舉之。如山不動。踟躕悚栗。乃曰。我來求法。非為衣也。願行者開示於我。盧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師當下大悟。徧體汗流。泣禮數拜。問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別有意旨否。盧曰。我今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卻在汝邊。師曰。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師也。盧曰。汝若如是。則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標】壽州道樹禪師

年將五十出家。遇秀禪師。言下知微。乃卜壽州三峰山。結庵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樸。言譚詭異。於言笑外。化作佛形。及菩薩羅漢天仙等形。或放神光。或呈聲響。師之學徒。睹之。皆不能測。如此涉十年後。寂無形影。師告眾曰。野人作多色伎倆。眩惑於人。只消老僧不見不聞。伊伎倆有窮。吾不見不聞無盡。

【標】降魔藏禪師

遇北宗盛化。便是摳衣。秀問曰。汝名降魔。此無山精水怪。汝翻作魔邪。師曰。有佛有魔。秀曰。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師曰。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

【標】福先仁儉禪師

自嵩山罷問。放曠郊廛。謂之騰騰和尚。有了元歌。行於世。

【標】破灶墮和尚

【頌】隱居嵩岳山塢。【標】有廟甚靈。殿中唯安一灶。遠近祭祀不輟。烹殺物命甚多。師一日領侍僧入廟。以杖敲灶三下曰。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聖從何來。靈從何起。恁麼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傾破墮落。須臾有一人。青衣峨冠。設拜師前。師曰。是恁麼人。曰我本此廟灶神。久受業報。今日蒙師說無生法。得脫此處。生在天中。特來致謝。師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強言。神再禮而沒。少選。侍僧問曰。某等久侍和尚。不蒙示誨。灶神得甚麼徑旨。便得生天。師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別也無道理為伊。侍僧無言。師曰會麼。僧曰不會。【標】師曰。本有之性。為甚麼不會。侍僧等乃禮拜。師曰。墮也墮也。破也破也。後義豐禪師舉似安國師。安嘆曰。此子會盡物我一如。可謂如朗月處空。無不見者。難構伊語脈。豐問曰。未審甚麼人構得他語脈。安曰。不知者。時號為破灶墮。

○僧問物物無形時如何。師曰。禮即唯汝非我。不禮即唯我非汝。其僧乃禮謝。師曰。本有之物。物非物也。所以道。心能轉物。即同如來。

【標】嵩岳元珪禪師

謁安國師。頓悟玄旨。遂卜廬於岳之龐塢。一日有岳神乞戒。師即為張座。付五戒已。神乃曰。我神通亞佛。師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則十句。七能三不能。神竦然避席跪啟曰。可得聞乎。【標】師曰。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師曰。汝能奪地祇融五嶽。而結四海乎。曰不能。師曰。是謂五不能也。【標】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為三不能也。定業亦不牢久。無緣亦是一期。眾生界本無增減。亘無一人能主其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神曰。我誠淺昧。未聞空義。師所授戒。我當奉行。

【標】終南山惟政禪師

【頌】【標】唐文宗好嗜蛤蜊。沿海官吏。先時遞進。人亦勞止。一日御饌中。有擘不張者。帝以其異。即焚香禱之。乃開。見菩薩形儀。梵相具足。帝遂貯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錦。賜興善寺。令眾僧瞻禮。因問群臣。斯何祥也。或奏。太一山惟政禪師。深明佛法。博通強記。乞 詔問之。帝即頒詔。師至。帝問其事。師曰。臣聞物無虛應。此乃啟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經雲。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帝曰。菩薩身已現。且未聞說法。師曰。陛下睹此為常邪。非常邪。信邪。非信邪。帝曰。希奇之事。朕深信焉。師曰。陛下已聞說法竟。皇情悅豫。得未曾有。詔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以答殊休。

【標】嵩山峻極禪師

【頌】僧問。如何修善行人。師曰。擔枷帶鎖。曰如何是作惡行人。師曰。修禪入定。曰某甲淺機。請師直指。師曰。汝問我惡。惡不從善。汝問我善。善不從惡。僧良久。師曰會麼。曰不會。師曰。惡人無善念。善人無噁心。所以道。善惡如浮雲。俱無起滅處。僧於言下大悟。後破灶墮聞舉。乃曰。此子會盡諸法無生。

【標】保唐無住禪師

【標】唐相國杜鴻漸問曰。弟子聞金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是否師曰然。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師曰。無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後句妄字。莫是從心之忘乎。曰。從女者是也。公曰。有據否。師曰。法句經雲。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公聞。疑情蕩然。公又問。師還以三句示人否。師曰。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水清影現。悟無念體。寂然現前。無念亦不立也。

○【標】於時庭樹鴉鳴。公問。師聞否。師曰聞。鴉去已。又問師聞否。師曰聞。公曰。鴉去無聲。云何言聞。師乃普告大眾曰。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各各諦聽。聞無有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聞無生滅。聞無去來。公與僚屬大眾。稽首又問。何名第一義。第一義者。從何次第得入。師曰。第一義。無有次第。亦無出入。世諦一切有。第一義即無。諸法無性性。說名第一義。佛言。有法名俗諦。無性第一義。公曰。如師開示。實不可思議。

【標】西域崛多三藏

於六祖言下契悟。後游五台。見一僧結庵靜坐。師問曰。孤坐奚為。曰觀靜。師曰。觀者何人。靜者何物。其僧作禮問曰。此理如何。師曰。汝何不自觀自靜。彼僧茫然。師曰。汝出誰門邪。曰秀禪師。師曰。我西域異道最下種者。不墮此見。兀然空坐。於道何益。

【標】韶州法海禪師

【標】初見六祖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喻。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師信受。以偈贊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標】吉州志誠禪師

初參秀禪師。後往曹溪質疑。六祖曰。汝師若為示眾。師曰。嘗指誨大眾。令住心觀靜。長坐不臥。祖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標】師曰。未審大師。以何誨人。祖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聽吾偈曰。一切無心自性戒。一切無礙自性慧。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師聞偈悔謝。即誓依歸。乃呈偈曰。五蘊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標】匾擔山曉了禪師

有忽雷澄禪師撰塔碑。其略曰。師住匾擔山。號曉了。六祖之嫡嗣也。師得無心之心。了無相之相。無相者森羅眩目。無心者分別熾然。絕一言一響。響莫可傳。傳之行矣。言莫可窮。窮之非矣。師得無無之無。不無於無也。吾今以有有之有。不有於有也。不有之有。去來非增。不無之無。涅盤非滅。嗚呼。師住世兮曹溪明。師寂滅兮法舟傾。師譚無說兮寰宇盈。師示迷徒兮了義乘。匾擔山色垂茲色。空谷猶留曉了名。

【標】洪州法達禪師

【標】念法華經三千部。後禮拜六祖曰。惟願和尚大慈。略說經中義理。祖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師曰。學人愚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祖曰。汝試為吾念一徧。吾當為汝解說。師即高聲念經。至方便品。祖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唯一大事。一大事。即佛知見也。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體。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標】汝但勞勞執念。謂為功課者。何異[牧/(廠@牛)]牛愛尾也。師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也。祖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汝。聽吾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久不明己。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云云)師從此領旨。亦不輟誦持。

【標】壽州智通禪師

【標】初看楞伽經。約千餘徧。而不會三身四智。禮拜六祖。求解其義。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師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祖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邪。若離三身。別譚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轉識為智者。教中雲。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師禮謝。以偈贊曰。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智因師曉。終亡污染名。

【標】江西志徹禪師

一日遠來禮覲六祖。問曰。【標】弟子嘗覽涅盤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宣說。祖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善惡一切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祖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祖曰。涅盤經。吾昔者聽尼無盡藏讀誦一徧。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標】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甚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心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也。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盤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標】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徧。有何所益。行昌忽如醉醒。乃說偈曰。因守無常心。佛演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祖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師禮謝而去(師姓張。名行昌)。

【標】信州智常禪師

一日參六祖。祖問。汝從何來。欲求何事。師曰。學人近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至吉州遇人指迷。令投和尚。伏願垂慈攝受。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吾與汝證明。師曰。初到彼三月。未蒙開示。以為法切故。於中夜獨入方丈。禮拜哀請。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垂誨。令無疑滯。【標】祖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似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師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一偈曰。無端起知解。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標】廣州志道禪師

初參六祖問曰。【標】學人自出家。覽涅盤經。僅十餘載。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祖曰。汝何處未了。對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祖曰。汝作麼生疑。對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雲。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未審是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盤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祖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解。而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盤常樂。言有身受者。斯乃執吝生死。耽着世樂。【標】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盤。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盤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之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盤。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標】聽吾偈曰。無上大涅盤。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無為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唯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象。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盤解。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盤相如是。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師聞偈。踴躍作禮而退。

【標】永嘉真覺禪師

【頌】徧探三藏。精天台止觀。圓妙法門。於四威儀中常冥禪觀。【標】後因左溪朗禪師激勵。與東陽策禪師。同詣曹溪。初到振錫。繞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師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曰。如是如是。於時大眾。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祖曰。返太速乎。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邪。祖曰。誰知非動。師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師曰。無生豈有意邪。祖曰。無意誰當分別。師曰。分別亦非意。祖嘆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矣。師着證道歌。永嘉集。

【標】司空山本淨禪師

【頌】【標】唐玄宗詔師到京。勅住白蓮亭。而後召兩街名僧碩學。赴內道場。與師闡揚佛理。時有遠禪師。抗聲謂師曰。今對聖上。校量宗旨。應須直問直答。不假繁詞。只如禪師所見。以何為道。師曰。無心是道。遠曰。道因心有。何得言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虛然。窮心既無。道憑何立。二俱虛妄。總是假名。遠曰。禪師見有身心。是道已否。師曰。山僧身心本來是道。遠曰。適言無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是道。豈不相違。師曰。無心是道。心泯道無。心道一如。故言無心是道。身心本來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窮源無有。遠曰。觀禪師形質甚小。卻會此理。師曰。大德只見山僧相。不見山僧無相。見相者。是大德所見。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其道。若以相為實。窮劫不能見道。遠曰。今請禪師。於相上說於無相。師曰。【標】淨名經雲。四大無主。身亦無我。無我所見。與道相應。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見。窮劫不可會道也。遠聞語失色。逡巡避席。師有偈曰。四大無主復如水。遇曲逢直無彼此。淨穢兩處不生心。壅決何曾有二意。觸境但似水無心。在世縱橫有何事。復雲。一大如是。四大亦然。若明四大無主。即悟無心。若乃無心。自然契道。

○志明禪師問。若言無心是道。瓦礫無心。亦應是道。又曰。身心本來是道。四生十類皆有身心。亦應是道。師曰。大德。若作見聞覺知解會。與道懸殊。即是求見聞覺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標】經雲。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無。見聞覺知。憑何而立。窮本不有。何處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礫。明杜口而退。師有偈曰。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舍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次有禪師近臣問答。文繁不備)。

【標】婺州玄策禪師

遊方時。屇於河朔。有隍禪師者。曾謁黃梅。自謂正受。師知隍所得未真。往問曰。汝坐於此作麼。隍曰入定。師曰。汝言入定。有心邪。無心邪。若有心者。一切蠢動之類。皆應得定。若無心者。一切草木之流。亦合得定。曰我正入定時。則不見有有無之心。師曰。既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則非大定。隍無語。良久問。師嗣誰。師曰。我師曹溪六祖。曰六祖以何為禪定。師曰。我師雲。【標】夫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隍聞此說。遂造於曹溪。請決疑翳。而祖意與師冥符。隍始開悟。

【標】河北智隍禪師

【頌】始參五祖。雖嘗咨決。而循乎漸行。乃往河北結庵長坐。積二十餘載。不見惰容。後遇策禪師激勵。遂往參六祖。祖愍其遠來。便垂開決。師於言下豁然契悟。前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

【標】南陽慧忠國師

【頌】一日喚侍者。者應諾。如是三召三應。師曰。將謂吾孤負汝。卻是汝孤負吾(僧問趙州。國師喚侍者。意作麼生。州雲。如人暗裡書字。字雖不成。文彩已彰)。

○上堂。禪宗學者。應遵佛語。一乘了義。契自心源。不了義者。互不相許。如獅子身中蟲。【標】夫為人師。若涉名利。別開異端。則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傷其手。香象所負。非驢能堪。

○僧問。若為得成佛去。師曰。佛與眾生。一時放卻。當處解脫。曰作麼生得相應去。師曰。善惡不思。自見佛性。曰若為得證法身。師曰。越毗盧之境界。曰清淨法身作麼生得。師曰。不着佛求耳。曰阿那個是佛。師曰。即心是佛。曰心有煩惱否。師曰。煩惱自離。曰豈不斷邪。師曰。斷煩惱者。即名二乘。煩惱不生。名大涅盤。曰坐禪看靜。此復若為。師曰。不垢不淨。寧用起心而看淨相。

○問見十方虛空是法身否。師曰。以想求取之。是顛倒見。

○【標】問即心是佛。可修萬行否。師曰。諸聖皆具二嚴。豈撥無因果邪。又曰。我今答汝。窮劫不盡。言多去道遠矣。所以道。說法有所得。斯則野干鳴。說法無所得。是名師子吼。

【頌】上堂。青蘿夤緣。直上寒松之頂。白雲淡濘。出沒太虛之中。萬法本閒。而人自鬧(頌見韶國師章)。

○【標】師問僧。近離甚處。曰南方。師曰。南方知識以何法示人。曰南方知識祇道。一朝風火散後。如蛇退皮。如龍換骨。本爾真性。宛然無壞。師曰。苦哉苦哉。南方知識說法。半生半滅。曰南方知識即如是。未審和尚此間說何法。師曰。我此間身心一如。身外無餘。曰和尚何得將泡幻之身。同於法體。師曰。你為甚麼入於邪道。曰甚麼處是某入於邪道處。師曰。不見教中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有人問。如何是解脫。師曰。諸法不相到。當處解脫。曰恁麼即斷去也。師曰。向汝道。諸法不相到。斷甚麼。

○師問本淨禪師。汝已後見奇特言語如何。淨曰。無一念心愛。師曰。是汝屋裡事。

【評】【頌】【標】唐肅宗問。如何是十身調御。師乃起立曰。會麼。帝曰不會。師曰。與老僧過淨瓶來 帝又問曰。如何是無諍三昧。師曰。檀越蹋毗盧頂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師曰。莫認自己清淨法身 帝又問。師都不視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師何以殊不顧視。師曰。還見虛空麼。帝曰見。師曰。他還眨眼視陛下否(評唱頌古稍異。覽者審焉)。

【評】【頌】【標】師以化緣將畢。涅盤時至。乃辭代宗。代宗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師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帝曰。就師請取塔樣。師良久曰。會麼。帝曰不會。師曰。貧道去後。有侍者應真。卻知此事。乞詔問之。師遷化後。帝詔應真問此意如何。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應真後住耽源山)。

【標】荷澤神會禪師

【標】年十四為沙彌。謁六祖。祖曰。知識遠來大艱辛。將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師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祖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便打。師於杖下思惟曰。大善知識。歷劫難逢。今既得遇。豈惜身命。自此給侍。

【頌】他日祖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師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乃神會之佛性。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師禮拜而退。祖曰。此子向後。設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得個知解宗徒(法眼雲。古人授記人終不錯。如今立知解為宗。即荷澤也)。

○【標】師尋往西京受戒。唐景隆年中。卻歸曹溪閱大藏經。於內六處有疑。問於六祖 第一問。戒定慧曰。所用戒何物。定從何處修。慧因何處起。所見不通流。祖曰。定即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見自知深 第二問。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不見有何義。真似騎驢更覓驢。祖曰。前念惡業本無。後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後代人天不久。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 第三問。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祖曰。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未即離二邊。自除生滅病 第四問。先頓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裡常迷悶。祖曰。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第五問。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後初。何生為正。祖曰。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第六問。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祖曰。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裡出。

○【標】祖滅後二十年間。曹溪頓旨。沉廢於荊吳嵩岳。漸門盛行於秦洛。師入京。天寶四年。方定兩宗(南能頓宗北秀漸教)乃着顯宗記。盛行於世。

【標】耽源應真禪師

為國師侍者時。一日國師在法堂中師入來。國師乃放下一足。師見便出。良久卻回。國師曰。適來意作麼生。師曰。向阿誰說即得。國師曰。我問你。師曰。甚麼處見某甲。

【頌】師又問。百年後。有人問極則事如何。國師曰。幸自可憐生。須要覓個護身符子作麼。

○麻谷問。十二面觀音豈不是聖。師曰是。麻谷與師一摑。師曰。想汝未到此境。

【標】蒙山光寶禪師

初謁荷澤。澤謂之曰。汝名光寶。名以定體。寶即己有。光非外來。縱汝意用而無少乏。長夜蒙照而無間歇。汝還信否。師曰。信則信矣。未審光之與寶。同邪異邪。澤曰。光即寶。寶即光。何有同異之名乎。師曰。眼耳緣聲色時。為復抗行。為有回互。澤曰。抗互且置。汝指何法為聲色之體乎。師曰。如師所說。即無有聲色可得。澤曰。汝若了聲色體空。亦信眼耳諸根。及與凡與聖平等如幻。抗行回互。其理昭然。師由是領悟。禮辭而去。

【標】圭峰宗密禪師

大和中征入內。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唯相國裴公休。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師以禪教學者。互相非毀。遂着禪源諸詮。寫錄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為一藏。(或雲一百卷)以貽後代。

○【標】其都序略曰。禪是天竺之語。具雲禪那。此雲思惟修。亦云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為禪。此性是禪之本源。故名禪源。亦名禪那。【標】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禪理。忘情契之是禪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諸家述作。多譚禪理。少說禪行。故且以禪源題之。今時有人。但目真性為禪者。是不達理行之旨。又不辯華竺之音也。然非離真性。別有禪體。但眾生迷真合塵。即名散亂。背塵合真。方名禪定。若直論本性。即非真非妄。無背無合。無定無亂。誰言禪乎。況此真性。非唯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藏識。(出楞伽經)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涅盤等經)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出梵網經)萬行不出六波羅蜜。禪者但是六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哉。【標】然禪定一行。最為神妙。能發起性上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行萬德。乃至神通光明。皆從定發。故三乘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離此無路。至於念佛求生淨土。亦修十六觀禪。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等也。又真性即不垢不淨。凡聖無差。【標】禪門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上四類。皆有四色四空之異也)【標】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磨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達磨未到。古來諸家所解。皆是前四禪八定。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標】南嶽天台。令依三諦之理。修三止三觀。教義雖最圓妙。然其趣入門戶次第。亦只是前之諸禪行相。【標】唯達磨所傳者。頓同佛體。逈異諸門。故宗習者。難得其旨。得即成聖。疾證菩提。失即成邪。速入塗炭。先祖革昧防失。故且人傳一人。後代已有所憑。故任千燈千照。洎乎法久成弊。錯謬者多。故經論學人。疑謗亦眾。原夫佛說頓教漸教。禪開頓門漸門。二教二門。各相符契。今講者偏彰漸義。禪者偏播頓宗。禪講相逢。胡越之隔。【標】(宗密)不知宿生何作熏得此心。自未解脫。欲解他縛。為法亡於軀命。愍心切於神情。(亦如淨名經雲。若自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然欲罷不能。驗是宿習難改故)每嘆人與法差。法為人病。故別撰經律論疏。大開戒定慧門。顯頓悟資於漸修。證師說符於佛意。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而難尋。泛學雖多。秉志者少。況跡涉名相。誰辯金鍮。徒自疲勞。未見機感。【標】雖佛說悲增是行。而自慮愛見難防。遂舍眾入山。習定均慧。前後息慮。相繼十年。微細習情。起滅彰於靜慧。差別法義。羅列現於空心。虛隙日光。纖埃擾擾。清潭水底。影像昭昭。豈比夫空守默之痴禪。但尋文之狂慧者也。【標】然本因了自心而辯諸教。故懇情於心宗。又因辯諸教而解修心。故虔誠於教義。教也者。諸佛菩薩所集經論也。禪也者。諸善知識所述句偈也。但佛經開張。羅大千八部之眾。禪偈撮略。就此方一類之機。羅眾則莽蕩難依。就機則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在斯焉。

○【標】裴休為之序曰。【標】諸宗門中皆有達人。然各安所集。通少局多。故數十年來。師法益壞。以承稟為戶牖。各自開張。以經論為干戈。互相攻擊。情隨函矢而遷變。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紛拏。莫能辨析。則向者世尊菩薩。諸方教宗。適足以起諍後人。憎煩惱病。何利益之有。我圭峰大師。久而嘆曰。吾丁此時。不可以默矣。於是以如來三種教義。印禪宗三種法門。鎔缾盤釵釧為一金。攪酥酪醍醐為一味。振綱領而舉者皆順。據會要而來者同趣。尚恐學者之難明也。又復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隱顯。法義之差殊。頓漸之異同。遮表之回互。權實之深淺。通局之是非。若吾師者。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曀盡除。順佛心而橫亙大悲。窮劫蒙益。則世尊為闡教之主。吾師為會教之人。本末相符。遠近相照。可謂畢一代時教之能事矣。或曰。自如來未嘗大都而通之。今一旦違宗趣而不守。廢關防而不據。無乃乖秘藏密契之道乎。答曰。如來初離別說三乘。後乃通為一道。故涅盤經。迦葉菩薩曰。諸佛有密語。無密藏。世尊贊之曰。如來之言。開發顯露。清淨無翳。愚人不解。謂之秘藏。智者了達。則不名藏。此其證也。故王道興。則外戶不閉。而守在戎夷。佛道備。則諸法總持。而防在魔外。不當復執情攘臂於其間也。

(會元二卷終)

禪宗正脈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