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窮棒子精神萬歲!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窮棒子精神萬歲!

——上海絨毯三廠堅持勤儉辦廠的調查
紡織工業部調查組
1970年4月25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一個勤儉起家的工廠,在條件好了以後,怎樣才能堅持和發揚窮棒子精神,為革命作出更大的貢獻?上海絨毯三廠的革命工人和革命幹部,用他們的實際行動響亮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上海絨毯三廠,是一九五六年由五十多個手工業小作坊合併組織起來的。由於生產不斷發展,原有廠房不能適應需要,去年在國家的安排下,蓋了新廠房。但是,他們「搬進新廠房,不忘茅草棚」,仍然保留着老廠房,作為教育群眾的課堂。

那是很簡陋的一片棚屋。籬笆牆,油氈頂,泥土地,有的地方才一人一手高,而且分散在十四個地方。外邊下大雨時,屋裡就下小雨。在初期,設備大部分是破爛陳舊的木製織機,全靠手工操作,勞動條件很差。

過去,這個廠的三百多職工,就在這樣的條件下,發揚窮棒子精神,堅持執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方針,與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斗,與困難的物質條件斗。他們苦幹十幾年,終於斗出了一個大好局面:擺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逐步實現了機械化,還創造了具有先進水平的新型織羅機;生產水平年年提高,國家計劃年年超額完成。他們生產的棉毯,暢銷在非洲等十九個國家和地區。他們每年給國家上繳的利潤,都足以建造兩個相同規模的工廠。

從節約每一個銅板做起

[編輯]

毛主席教導我們:「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鬥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絨毯三廠的革命工人,遵照毛主席的教導,一絲不苟地為革命精打細算。他們把是否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偉大方針,看作是企業走什麼道路、執行什麼路線的大問題。他們堅決抵制大手大腳的「闊少爺」作風,辦理每一樁事情時,都經常問自己:「還能為國家多節約一點嗎?」

工人的工作服上,補釘壓着補釘。車間的地面上,一根紗頭都沒有。一把縫接皮帶用的錐子,是七分錢買來的,修了又壞,壞了再修,已經用了整整十一年。浴室需要的衣鈎,都是用廢木料自己削的。嚴冬的清晨,常有工人把車間的門開得直堂堂的,為的是放進一線黎明的曙光,可以省點一盞燈。

這個廠沒有廢料堆。他們不僅不「生產」廢料,還習慣於把別的工廠的廢料拿來加以利用。保全組的老師傅都有一個木板釘成的小盒子,這是他們的「傳家寶」。掉在地下的一個螺絲、一片墊圈,都要隨手揀起來,放在木盒裡,準備再用。在搞技術革新,搞基本建設時,他們總是先到廢品商店去買一些可用的材料。十多年來,不知有多少廢料在這個廠起死回生。

被大家稱作「紅當家」的採購員老譚,是堅持勤儉傳統的一個模範。他常常為了找一些可用的廢料,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跑廢品商店。為了節省車費,買了幾十斤、上百斤重的東西,總是扛着回廠,不花一分車錢。為了能夠一次取回更多的東西,他學會了蹬三輪車,又當採購員,又當運輸員。

有人說,辦工廠,管理費開支扣得緊一些還可以,搞老廠改造可要捨得花錢。他們不這樣看問題。他們認為,勤儉辦廠是一個普遍的原則,如果這也特殊,那也特殊,勤儉辦廠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在大躍進的年代裡,他們把全部手工織機改成電力傳動,沒有花錢買一根好鋼材、一塊好木料,全靠修舊利廢,東拼西湊搞起來的。他們沒有資金嗎?不!從一九五六年組成手工業合作社,到一九五八年改地方國營時,已經積累了十六萬多元的公積金。但是,他們在改造老設備時,節約得就好象根本沒有這一筆資金可以動用似的。這是為什麼?工人同志們回答得好:「節約資金,節約材料,讓國家的寶貴建設資金和資源能夠用到更加需要的地方去,這就是為社會主義添磚加瓦。」

搞好階級教育讓勤儉的思想深深紮根

[編輯]

三廠老工人都是舊社會的徒工出身,都有一部血淚斑斑的苦難史。解放後他們當家作了主人,人人都能以高度自覺的主人翁態度關心生產,珍惜社會主義企業的點滴財富。不論出現什麼問題,遇到什麼困難,只要一回憶過去,一對比現在,就有了信心,有了力量。

有一次,一位工人用鉗子鉗鋼絲,沒有鉗斷,就用榔頭敲,結果把鉗子敲壞了。幾位老工人十分痛心地對這位工人說:「你忘本啦!在過去,兩個車間才有一把鉗子,是依靠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才使咱廠逐步改變了面貌啊!」廠里的點滴財富,都凝結着工人同志的血汗,廣大工人珍惜它。他們把勤儉節約看成是繼續革命的需要。工人說:不珍惜社會主義集體財富,我們怎麼能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建設,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呢?

一九六八年,有一批知識青年被分配到三廠當工人。有的人一到廠門口,就情緒低落了。他們認為這個工廠太不「象樣」。在這樣的工廠工作,「太沒出息」,「太不光彩」了。為了使他們接好勤儉節約的革命班,革委會針對青年的這種活思想,舉辦了學習班,組織老工人講廠史、家史,回憶對比,進行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革命傳統教育。使青年工人懂得了:幹革命,應該比貢獻,不應該比排場,廠子條件艱苦,正是磨練革命意志的好機會,正是大有可為的好場所。

從厂部到另一個車間,要走二十分鐘,老工人從來都是步行來去。一次,青年電工小黃乘了兩站汽車,要報銷車費。老工人看到了,就對他語重心長地說:「這不是幾分錢的小問題,是青年人接什麼班、走什麼路的大問題。」又說:「艱苦的環境,才能煉人呀!」老工人的一席話,使小黃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以後處處注意勤儉節約。他在老師傅的鼓勵下,也學會了蹬三輪。每逢電氣設備要送外廠修理時,他總是自己蹬車來回。

在老工人的言傳身教帶動下,青年同志進步很快。他們深有感受地說:「來廠一年多,勝讀十年書。」他們決心接好革命班,使窮棒子精神代代相傳。

把勤儉辦廠提到防修反修的高度

[編輯]

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戰鬥洗禮,絨毯三廠工人的政治覺悟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們把勤儉節約提到了防修反修的高度,始終遵循毛主席關於「力求節省,用較少的錢辦較多的事」的教導,堅持「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辦事」的原則。工人們說:「丟掉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傳家寶,眼睛看在『洋』字上,屁股就會坐到『修』字上,步子就會走到資本主義道路上」。

他們原來的廠房越用越破舊,給生產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難。為了發展生產的需要,一九六九年,上級批准他們建造新廠房。

設計單位提出一個方案:建築面積四千多平方米,造價四十二萬元。少數人由於滋長了一種「苦出了頭」的思想,認為「蓋廠房是百年大計,多花幾個錢,今後生產上去了,就能賺回來。」大多數老工人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開展革命大批判,深刻批判了貪大求洋、貪多求全、講排場、擺闊氣的大少爺作風,指出這是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餘毒,是完全違背毛主席的無產階級辦工業路線的。他們提出:「破舊的廠房可以遷,勤儉的傳統不能變!」「我們的條件好了,還應當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時刻想到全世界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把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到底,這才是無產階級的偉大胸懷;看到條件好了,就大手大腳,揮霍浪費,那是資產階級的『氣派』。」革命大批判,進一步提高了全廠工人的兩條路線鬥爭覺悟,工人、設計人員和幹部一起審查原有的設計方案。他們砍去了辦公樓和可以從省的生活設施;簡化了輔助車間的用房;同時還用原有的「土風扇」來代替新設計的通風設備。他們還決心在施工過程中,充分利用業餘時間,直接參加建造新廠房的勞動。自己能搞的,堅決自己搞;自己不會的,也儘量學着搞。結果,使新廠房的建築面積從四千多平方米減到三千平方米;造價從四十二萬元減到十九萬六千元。

在廠房建成以後,他們還自己動手,完成了遷廠和安裝機器的全部任務。一九六九年,他們在出色地完成這一系列繁重任務的同時,還使生產計劃大大超額,提前四十七天跨進了七十年代。

帶頭人帶頭堅持窮棒子精神

[編輯]

絨毯三廠的領導成員,絕大多數都是舊社會徒工出身。他們熱愛新社會,熱愛毛主席。革命的道理,他們帶頭學;鬥爭的風險,他們帶頭頂;艱苦的擔子,他們帶頭挑。他們受到廣大群眾的信任和擁護。

有一個時期,廠里有些同志看到周圍的兄弟廠紛紛建起了高敞的新廠房,工人們都換上了嶄新的工作服,只有自己這個廠什麼都沒搞,就埋怨領導沒有魄力。革委會負責人、被群眾稱為革命「老黃牛」的尹順生等同志,貫徹執行毛主席關於「工業學大慶」的指示,組織大家對照大慶精神找差距,同時憶苦思甜,以提高大家的政治覺悟,使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革命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

革委會委員朱和煦,是全廠唯一的技術員。他經常很早就來,很晚才走,還不時有夜班工人半夜去他家叫門,請他修機器。一天深夜,一個老工人因為馬達壞了,上老朱家去找他。走到老朱家門口時,忽然想起老朱晚上十一點多才離開廠,可能還只是剛上床睡覺,沒捨得叫醒。老工人在門外來回踱步,過了兩三個小時,看看天色有點透亮了,才去敲門。老朱到廠以後,知道機器已停了好幾個小時,就問為什麼不早叫他。有同志告訴他以上情況後,老朱心裡很難受,他反覆問自己:為什麼老工人不敢去叫我?莫非自己的思想變了?他嚴格檢查自己,想到有一次工人深夜去叫門,他因家裡有事,曾經流露過不耐煩的情緒。他沉痛地責備自己說:「我忘本了!」立即到群眾中去作了檢查。他們就是這樣,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主動接受群眾的監督,經常自覺地鬥私批修,時刻警惕資產階級思想的腐蝕和侵襲,永葆無產階級的革命青春。

為了堅持勤儉不忘本,繼續革命不轉向,廠革委會決定在建造新廠房時,保留兩間舊平房,作為革委會的辦公室;還保留幾台手拉腳踏的布機,組織幹部分期分批輪流在這種布機上勞動。他們還決定:把搬進新廠房的日子,定為「勤儉節約教育日」。今後每逢這個日子,就開展大學習、大講用、大批判和回憶對比的勤儉節約教育活動,使「窮棒子」的革命精神代代相傳,萬古長青。

去年一年裡,這個從來默默無聞的「弄堂小廠」,一躍成為勤儉辦工廠的先進典型。各地前去參觀學習的絡繹不絕,他們的先進事跡到處傳誦着。他們的廠名,第一次上了報紙和電台;他們的形象,第一次上了電影鏡頭;他們的代表,第一次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身旁。但他們沒有在榮譽面前踏步不前。他們認真學習毛主席關於「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的諄諄教導,一致認為取得勝利不是革命的終結,而只是繼續革命的起點,決心在表揚聲中找差距,紅旗下面鼓幹勁。他們虛心向吉林市油脂廠等先進單位學習,認真找差距,首先找領導班子思想革命化方面的差距。他們決心在抓緊政治戰線和思想文化戰線的階級鬥爭的同時,抓好經濟戰線的階級鬥爭;進一步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把工廠建設成更加堅強的社會主義陣地。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