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絕域紀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絕域紀畧[1] 
龍眠方拱乾坦庵[2]
1662年9月9日
𡨴古何地?無住理,亦無還理。老夫旣往而復還,豈非天哉?親友相見,問對率倉皇無端緒。邸舍無事,偶追憶而條晰之,以省問對。衰年性健忘,似多漏軼。記與吳漢槎及兒輩,屢屬其𢰅志,而不先就,亦曰:「此生豈有還理?」則此生之徼天幸者,殆昔人所謂從死地走一囘,勝學道三十年,老夫滋愧矣!康熙壬寅七月二十七日,書於荷陰客舍。[3]

流傳

[編輯]

寧古塔,不知何方輿,歴代不知何所屬。數千里內外,無寸碣可稽,無故老可問。相傳當年曾有六人坐於阜,滿呼「六」爲「寧公」,[4]「坐」爲「特」,故曰「寧公特」,一訛爲[5]「寧公臺」,再訛[6]爲「寧古塔」矣。固無臺無塔也,惟一阜如陂陀,[7]不足登。

本朝控制諸𢑴,[8]受人參、[9]貂狐皮貢,爰留卒以戍之。有邏車國者,嬲諸𢑴,使不得貢,敵之不勝,又動大衆,勤舟師,遂擇八旗,旗八十人長戍焉。復立牛鹿[10]章京、梅勒、昻邦,以重其任。邏車亦不知其國在於[11]何所,云舟行萬二千里,不知其疆,所遇皆擅鳥鎗,又[12]遂訛「鳥」爲「老」,訛「鎗」爲「羗」云。

天時

[編輯]

北斗在北,較中華微高。月出較早。四時皆如冬。七月露,露冷而白,如米汁。流露之數日卽霜,霜則百卉皆萎。八月雪,其常也。一雪地卽凍,至來年三月方釋。五六月如中華二三月,亦復有裸裎時。日昃則須入戶矣。居三年,唯兩日奇寒,己亥十月初七日及庚子十二月十七日。[13]久住者,亦詫爲未曾[14]有,餘不過如長安極凜洌時耳。春多風,風烈,常十餘日無[15]出戶。入夏多雹,雹下則黍苗殞。

土地

[編輯]

無疆界,無城郭,枕河而居,樹短柴柵,環三里,[16]闢四門,而命之曰城。中以碎石甃埤丈餘,闢東、西門,置茅屋數椽,而命之曰衙門,章京刑政地也。埤雨卽圮,圮卽[17]甃。柵內卽八旗所居,當事則[18]厚待士大[19]夫,請 旨居士大[20]夫於柵內,[21]餘人則散居諸屯。有數屯焉,隨所居多寡而大小之,無舊址,無定名。[22]如曰牡丹者,滿言一日往[23]還也。曰沙兒虎、曰沙嶺、曰泥漿、曰要羅,皆類斯。[24]山川不甚惡,水則隨地皆甘洌,或曰葠所融也。隨山可耕,官給人耕地四畝一行,如中華五畝。無賦稅焉。地貴開荒,一歲鋤[25]之猶荒也,再歲則熟,三四五歲則腴,六七歲則棄之而別鋤矣。有大川,滙衆川而達於海,可以舟。有東京者,在沙嶺北十五里,相傳爲前代建都之[26]地。遠睇之,蓊郁蔥蒨[27]若城郭,雞犬可歴歴數,馬頭漸近,則荒榛[28]蒙茸矣。有橋,垜存而板滅;有城闉,軌存而閾滅;有宮殿,基礎存而棟[29]滅;有街衢,址存而市滅;有寺,石佛存而剎滅。訛曰賀龍城,訛慕容耶?而北燕非此地。所掘錢多正隆,正隆乃金主[30]亮年號。俗之[31]祀神者,動曰[32]烏祿,豈烏祿舊封耶?黃瓦纍纍,無字可尋,惟一瓦有字曰「保高麗作」,字多不完,豈高麗耶?環東京皆腴地,流水殘山,頗似江南荒野。四至,[33]百餘里外,皆有大樹林,曰大阿稽、小阿稽。千章之木,殺其皮以令之朽,萬牛不能送,時令人發深歎焉。自鸚哥𨵿,凡一千八百里而始至,中惟三屯,一曰灰扒,一曰多洪,一曰株龍。多洪屯各廬屋不滿十行,[34]差卒換馬之地。多山多水多蝦蕩。[35]蝦蕩者,淖也。淖不可渡,中有結草如球,[36]車馬履之而渡,失足則陷而須[37]掀焉。冬則氷。

宮室

[編輯]

象鳥獸而[38]爲巢、爲營窟。木頗材而無斧鑿,卽樵以架屋,[39]貫以繩,覆以茆,[40]列木爲墻,而墐以土。必向南,迎陽也。亘[41]樞外而內不鍵,避風也。室必三炕,[42]南曰主,西曰客,[43]北曰奴,牛馬雞犬與主伯亞旅,共寢處一室[44]焉。近則漸分別矣,漸障之成內外矣。漸[45]有牖,可以臨窓坐矣。漸有廡廬矣,有小室焉,下樹高柵曰樓子,以貯衣皮。無柵[46]而隘者曰哈實,以貯豆黍。

樹畜

[編輯]

開闢來,不[47]見稻米一顆。有粟,有稗子,有鈴鐺麥,有大麥。稗則貴者食之,賤則[48]粟耳。近亦有小麥,卒不多熟,麵[49]麥亦堪與小麥亂也。瓜茄菜豆,隨所種而獲,霜遲則皆登於俎矣。絲瓜、扁豆較難熟,熟亦不能得子。有撇蘭者,結實可斤餘,其[50]腴勝長安種。有小菱,[51]有蓮子,[52]滿人素不識,因遊東京者往尋蓮陂,土人遂擷之以市。有松子,有榛子。有酸梨,大如栗,貯之木罌之中,[53]令其爛,斯啜焉。有甌子李,[54]色赤而澁。有麋子尾,卽猴頭。有蘑菰,[55]有黃菌,有山查子。 川有魚,不網而刀,月明燎火,掉[56]小舟,見魚而揕之。有遮鱸者,[57]大可百餘斤,有骨而無剌,如中華之鯉,[58]而其味更勝。他魚亦隨地有之。有剌姑焉,身如蝦,[59]兩螯如蟹,大可盈寸,搗之成膏,至今[60]宗廟必需之,屆期馳驛而進御。[61]雞豚鵝鴨視所畜,客至則操刀而割,豕[62]墮地卽充庖焉。

風俗

[編輯]

無所謂風俗也。旣無土著人,誰爲遺之?[63]誰爲流之[64]乎?八旗非盡滿人,率[65]因其種[66]以爲風俗;華人則十三省無省無人,亦各因其地以爲俗,[67]故曰無所謂風俗也。姑亦就滿漢相沿[68]之久而言風俗也。[69]不用銀錢,銀則買僕婦田廬[70]或用之,錢則外夷來貢時求作頭耳之飾。[71]至粟豆交易,或針或線或烟[72]筒,大則布,裕如也。相見不揖,從者皆坐,坐以炕別。每有需則與之,無則拒之,不懟[73]也。受所與,必思有以酬之,相遇,必歉歉自道,一酬卽泰然,一[74]臠酬布[75]帛所不計矣。

婦人[76]多顏色,卽貴人亦舄而步於衢。一男子率數婦,多則以十計。生子或立或不立,惟其意也。其憚婦甚者,倍於恆情。有棄婦者,亦倍於恆情。結髮老矣,曾無他嫌。男子偶有悅於東家女,女父母曰︰「必逐而婦歸。」遂不動色而逐之,卽兒娶婦、[77]女嫁婿,亦不敢牽衣而留。新婦入,兒女遂以事其母者事之。棄婦他日適後夫,過故夫廬而問新婦,相見無怍容,無懟言也。

八旗之居寧古者,多良而醇,率不輕[78]與漢人交。見士大夫出,騎必下,行必讓道;老不荷戈者,則拜而伏,過始起。道不拾遺物,物遺則拾之置於公,俟失者往認焉。馬牛羊[79]逸,三日不歸,則牒之公,或五六月[80]之久,尚能歸。惟躪人田,則責牧者,[81]罰其直,雖章京家不免焉。

最重力僕健婦,盡一室人爭奉之。若大家,則擇一人爲莊頭,司一屯之事,羣僕惟所指使。炕四時無斷薪,薪在五十里外,五更飯牛,日暮乃返。採薪之僕,尤司一家之命,於羣衆[82]更異數焉。[83]

跳神猶之[84]乎祝先也,率女子爲之。頭帶[85]如兠鍪,腰繫裙纍纍,帶諸銅錢,[86]搖曳之有聲,口喃喃,鼓嘈嘈。以竿綰紬布片於炕而[87]縛一豕,以酒灌其耳與鬣,耳、鬣動卽吉,手刃之,取其腸胃,而手𢬵[88]之,亦有吉凶兆。女子韶秀者,亦如[89]歌舞狀,老則厭,男子[90]更厭矣。馬神則牽馬於空[91]中,以紅綠布帛絲[92]繫其尾鬣,而喃喃以祝之云。跳畢,則召諸親戚,啖生肉,酌以[93]米兒酒,盡醉飽,不許懷而出其戶,曰:「神怒也。」尋常庭中必有—竿,竿頭繫布片,曰︰「祖先[94]所憑依。」動之[95]如掘其墓。割豕而羣鳥下啖其餘臠,[96]則喜曰:「祖先豫。」不,[97]則愀然曰:「祖先恫矣,禍至矣!」[98]

寧古[99]無閒人,而女子爲最。如糊窓則搥[100]布以代紙,燒燈則削蔴入[101]膚糠以代膏,皆女子。手不碾而舂,舂無晝夜,一女子舂不能供兩男子食。稗之精者至五六舂。近有碾,間橐粟以就碾。舂餘卽汲霜雪,井溜如山,赤腳單衣悲號於肩擔者不可紀,皆中華富貴家裔也。傷哉!

百里往還不裹糧,牛馬不擕粟草,隨所投,如舊主人焉。主人隨所供,不責報,亦無德色。[102]

病不問醫,無醫安[103]問?死則以敝船爲槨,三日而火。章京則以紅縀旌之,撥什庫則以紅布,再下則紅紙。俗[104]賤紅而貴白,以爲紅乃[105]送終具也。男子死,則[106]必有一妾殉。當殉者卽於生前定之,不容辭,不容僭也。當殉不哭,艷粧而坐於炕上,主婦率其下拜而享之,及時以弓絃[107]扣環而殞。倘不肯殉,則羣起而縊[108]之死矣。

滿人[109]不知有佛,誦經則羣伺而聽,始而笑之,近則漸[110]習而合掌以拱立矣。西達[111]子則知有佛有經,能膜拜,大約與哪嘛[112]敎同,與西土異。 不祀神。惟知有[113]𨵿帝,亦無廟,近乃[114]作一土龕。

飲食

[編輯]

稗子貴人食也,下此皆食粟,曰︰「粟有力也。」不飲茶。

無陶器,有一磁碗,如重寶,然羣不貴,遂不足寶矣。凡器皆木爲之,出高麗[115]者精復難得。大率出土人手,匕箸盆盂,比比皆具,大至桶甕,[116]亦自爲之。 有打糕,黃米爲之,精有餅餌,無定名,但可入口,卽曰[117]佳也。多洪有蜂蜜,貴家購之以佐食,下此不數數得。鹽則取給於高麗,每十月,大宗伯特遣一驛[118]使至寧古,昻邦檄一牛祿督市鹽者以行,給其僕馬,至高麗之會同府。府[119]去王城尚三千里,荒陋猶寧古也。其國亦遣一官[120]受我使,交易鹽及牛馬布鐵得[121]還,凡五六十日而始竣事。[122]聞其國亦以供應爲苦。滿人得鹽,乃高價以售漢人,惟退而自啖其炕頭之酸虀水。菜將霜,取而置之甕,[123][124]浸火烘,久而成漿,曰︰「勝鹽多多許。」

坦菴被罪謫徙,捐貲得還,本末總無可取,但其所記,有足備勸戒者。寧古之風,依然枝鹿之世,然中土禮義之邦所不及有五:道不拾遺,一也;百里無裹糧,二也;不用銀錢,以粟布交易,三也;躪其田而罰其直,雖章京不免,四也;受所與必思有以酬之,五也。有是五者,以臻無爲之治,夫何愧焉?至敬禮中朝士大夫,尤爲淳厚,良以士大夫遷謫者,聲名文物,足當其起敬耳。閱至開闢來不見稻米一顆,則暴殄五穀者,可以儆矣;重力僕健婦,則虐使臧獲者,可以惕矣;赤腳單衣悲號肩擔之下,則紈絝之子坐享膏腴者,可以懼矣。相傳寧古爲金之天會府,而此獨無稽,姑識之以俟考云。禦兒無衣曹序䟦。[125]

校勘記

[編輯]
  1. 《昭代叢書》本題作《𡨴古塔志》。
  2. 《昭代叢書》本題作「桐城方拱乾甦菴著」。
  3. 《說鈴》本無序,據《昭代叢書本》補。
  4. 《昭代叢書》本「寧公」作「𡨴姑」,下同。
  5. 《昭代叢書》本「爲」作「而曰」。
  6. 《昭代叢書》本「訛」作「傳而」。
  7. 《昭代叢書》本「陀」下有「殊」字。
  8. 《昭代叢書》本「𢑴」作「番」,下同。
  9. 《昭代叢書》本無「人參」二字。
  10. 《昭代叢書》本「牛鹿」作「牛祿」,下同。
  11. 《昭代叢書》本無「於」字。
  12. 《昭代叢書》本「又」作「人」。
  13. 「己亥」以下至「十七日」,《昭代叢書》本作正文,無兩「日」字。
  14. 《昭代叢書》本「曾」作「嘗」。
  15. 《昭代叢書》本「無」作「不」。
  16. 《昭代叢書》本「里」作「重」。
  17. 《昭代叢書》本「卽」作「隨」。
  18. 《昭代叢書》本「則」作「者」。
  19. 《昭代叢書》本無「大」字。
  20. 《昭代叢書》本無「大」字。
  21. 《昭代叢書》本「柵」作「城」。
  22. 《昭代叢書》本「名」作「居」。
  23. 《昭代叢書》本無「往」字。
  24. 《昭代叢書》本「斯」作「是」。
  25. 《昭代叢書》本「鋤」作「鉏」,下同。
  26. 《昭代叢書》本無「之」字。
  27. 《昭代叢書》本「蒨」作「菁」。
  28. 《昭代叢書》本「榛」作「城」。
  29. 《昭代叢書》本「棟」下有「宇」字。
  30. 《昭代叢書》本無「主」字。
  31. 《昭代叢書》本「之」作「言」。
  32. 《昭代叢書》本「曰」作「言」。
  33. 《昭代叢書》本無「至」字。
  34. 《昭代叢書》本「行」作「乃」。
  35. 《昭代叢書》本「蝦蕩」作「蝦湯」,下同。
  36. 《昭代叢書》本「球」作「毬」。
  37. 《昭代叢書》本「須」作「傾」。
  38. 《昭代叢書》本「象鳥獸而」作「似上古時」。
  39. 《昭代叢書》本「架」作「駕」,無「屋」字。
  40. 《昭代叢書》本「茆」作「茅」。
  41. 《昭代叢書》本「亘」作「戶」。
  42. 《昭代叢書》本「炕」下有「焉」字。
  43. 《昭代叢書》本「客」作「賓」。
  44. 《昭代叢書》本「室」作「區」。
  45. 《昭代叢書》本無「漸」字。
  46. 《昭代叢書》本「柵」作「檻」。
  47. 《昭代叢書》本「不」作「未」。
  48. 《昭代叢書》本「則」下有「食」字。
  49. 《昭代叢書》本「麵」作「蕎」。
  50. 《昭代叢書》本「其」作「甘」。
  51. 《昭代叢書》本無「有小菱」三字。
  52. 《昭代叢書》本「有蓮子」下,《昭代叢書》本有「有小麥」三字。
  53. 《昭代叢書》本無「之中」二字。
  54. 《昭代叢書》本「子李」二字倒。
  55. 《昭代叢書》本「菰」作「姑」。
  56. 《昭代叢書》本「掉」作「棹」。
  57. 《昭代叢書》本無「者」字。
  58. 《昭代叢書》本「鯉」作「鰉」。
  59. 《昭代叢書》本「蝦」作「鰕」。
  60. 《昭代叢書》本無「至今」二字,空兩格。
  61. 《昭代叢書》本「御」上空一格,「御」下有「矣」字。
  62. 《昭代叢書》本無「豕」字。
  63. 《昭代叢書》本「之」作「言」。
  64. 《昭代叢書》本「之」作「風」。
  65. 《昭代叢書》本「率」下有「各」字。
  66. 《昭代叢書》本「種」作「類」。
  67. 《昭代叢書》本「以爲俗」,作「以爲風俗矣」。
  68. 《昭代叢書》本「沿」下有「習」字。
  69. 《昭代叢書》本無「也」字。
  70. 《昭代叢書》本「田廬」作「廬屋」。
  71. 《昭代叢書》本「飾」作「餙」。
  72. 《昭代叢書》本「烟」作「燈」。
  73. 《昭代叢書》本「怨」作「懟」。
  74. 《昭代叢書》本無「一」字。
  75. 《昭代叢書》本「布」作「文」。
  76. 《昭代叢書》本「人」作「女」。
  77. 《昭代叢書》本「婦」作「妻」。
  78. 《昭代叢書》本無「輕」字。
  79. 《昭代叢書》本「馬牛羊」作「牛馬」。
  80. 《昭代叢書》本「月」作「日」。
  81. 《昭代叢書》本「者」下有「而」字,
  82. 《昭代叢書》本「衆」作「僕」。
  83. 《昭代叢書》本「焉」作「矣」。
  84. 《昭代叢書》本「之」作「言」。
  85. 《昭代叢書》本「帶」作「戴」。
  86. 《昭代叢書》本「錢」作「鐵」。
  87. 《昭代叢書》本「而」作「西」。
  88. 《昭代叢書》本「𢬵」作「捋」。
  89. 《昭代叢書》本「如」作「知」。
  90. 《昭代叢書》本「男子」下有「爲之」二字。
  91. 《昭代叢書》本「空」作「室」。
  92. 《昭代叢書》本「布帛」二字倒,無「絲」字。
  93. 《昭代叢書》本無「以」字。
  94. 《昭代叢書》本「祖先」二字倒,下同。
  95. 《昭代叢書》本「之」下有「如」字。
  96. 《昭代叢書》本「臠」作「胔」。
  97. 《昭代叢書》本「不」作「否」。
  98. 《昭代叢書》本「矣」作「哉」。
  99. 《昭代叢書》本「寧古」上有「槩」字。
  100. 《昭代叢書》本「搥」作「槌」。
  101. 《昭代叢書》本無「入」字。
  102. 《昭代叢書》本「百里往還不裹糧」一節在「滿人不知有佛」節後。
  103. 《昭代叢書》本「安」作「可」。
  104. 《昭代叢書》本「俗」上有「故」字。
  105. 《昭代叢書》本「以爲紅乃」作「以紅爲」。
  106. 《昭代叢書》本無「則」字。
  107. 《昭代叢書》本「絃」作「弦」。
  108. 《昭代叢書》本「縊」作「搤」。
  109. 《昭代叢書》本「滿人」作「初時」。
  110. 《昭代叢書》本「則」作「乃」,無「漸」字。
  111. 《昭代叢書》本「達」字作空格。
  112. 《昭代叢書》本「哪嘛」作「喇嘛」。
  113. 《昭代叢書》本無「有」字。
  114. 《昭代叢書》本「乃」作「則」。
  115. 《昭代叢書》本無「出」字,「高麗」下有「製」字。
  116. 《昭代叢書》本「甕」作「瓮」,下有「高數尺」三字。
  117. 《昭代叢書》本無「曰」字。
  118. 《昭代叢書》本「驛」作「譯」。
  119. 《昭代叢書》本「府」作「會同」。
  120. 《昭代叢書》本「一官」下有「授」字。
  121. 《昭代叢書》本「得」作「復」。
  122. 《昭代叢書》本「事」作「焉」。
  123. 《昭代叢書》本「甕」作「瓮」。
  124. 《昭代叢書》本「氷」作「水」。
  125. 《昭代叢書》本無跋。
  ↑返回頂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