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經義考 (四庫全書本)/卷1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百三十九 經義考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四十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禮記
  王氏禮記注
  隋志三十卷新舊唐志同
  
  朱子曰王肅儀禮必反鄭𤣥
  王應麟曰肅字子雍魏志有傳集說以肅為元魏人誤也有兩王肅在元魏者字恭懿不以經學名
  按王肅注禮以月令為周公所作
  禮記音
  七錄一卷
  
  孫氏禮記注
  隋志三十卷唐新舊志同
  
  按唐張燕公駮魏鄭公類禮雲禮記傳習已向千年至魏孫炎始改舊本以類相比則炎所注禮不用小戴原本可知
  鄭氏同禮義
  七錄四卷新舊唐志作禮記義記
  
  隋志注小同魏侍中
  杜氏刪集禮記
  
  杜氏新書曰寛字務叔舉孝廉除郎中經傳之義多所論駮草創未就惟刪集禮記及春秋左氏傳解今行於世
  射氏禮記音義隱
  隋志一卷七錄同唐志二卷
  
  冊府元龜射慈字孝宗為中書侍郎撰喪服變除圖五卷禮記音一卷
  謝氏禮記音
  七錄一卷
  佚
  陸德明曰不詳何人
  司馬氏禮記寜朔新書
  七錄二十卷唐新舊志同隋志作八卷
  
  舊唐書司馬伷序王𢡟約註
  孫氏禮記音
  七錄一卷
  佚
  繆氏禮記音
  七錄一卷
  佚
  蔡氏禮記音
  七錄二卷
  佚
  陸德明曰謨字道明濟陽考城人晉司徒文穆公
  曹氏禮記音
  七錄二卷唐志同
  
  陸德明曰躭字愛道譙國人東晉安北諮議將軍
  尹氏禮記音
  七錄二卷唐志同釋文序錄一卷
  
  陸德明曰天水人東晉國子助教
  范氏禮記音
  七錄二卷
  佚
  陸德明曰宣字宣子濟陽人東晉員外郎
  按釋文詮爾雅注蝗字引范宣禮記音音橫
  徐氏禮記音
  七錄三卷唐志同
  
  劉氏昌宗禮記音
  七錄五卷
  佚
  徐氏禮記音
  隋志二卷唐志同釋文序錄三卷
  
  雷氏肅之禮記義疏
  七錄三卷
  佚
  隋志注肅之宋豫章郡丞
  按雷氏義疏樂記治世之民安以樂讀至安絶句以樂二字
  庾氏蔚之禮記略解
  隋志十卷唐志同
  
  陸德明曰蔚之字季隨潁川人宋員外常侍
  業氏禮記注唐志業作葉
  七錄十二卷唐新舊志同
  
  陸德明曰遵字長孺燕人宋奉朝請
  何氏佟之禮記義
  唐志十卷
  佚
  樓氏幼瑜禮記捃拾
  三十卷
  禮記摭遺別説
  七錄一卷
  俱佚
  浙江通志幼瑜字季玉南齊時金華人
  梁武帝禮記大義
  隋志十卷唐志同
  
  簡文帝禮大義
  二十卷
  佚
  賀氏禮記新義疏
  隋志二十卷
  佚
  皇氏禮記義疏
  隋志九十九卷唐志五十卷
  
  梁書武帝紀大同四年冬十二月兼國子助教皇侃表上所撰禮記義疏五十卷
  陸德明曰梁國子助教皇侃撰禮記義疏五十卷又傳喪服義疏並行於世
  孔頴達曰皇氏雖章句詳正微稍繁廣又既遵鄭氏乃時垂鄭義此是木落不歸其本狐死不首其丘未為得也
  禮記講疏
  隋志四十八卷唐志百卷
  
  按隋唐志二書卷數懸殊蓋以義為講以講為義也
  沈氏禮記義疏
  隋志四十卷唐志同
  
  禮記音
  
  陸德明曰重撰問禮禮記音
  戚氏禮記義
  四十卷
  佚
  陳書戚袞字公父鹽官人梁武帝除揚州祭酒從事史就國子博士宋懐方質儀禮義懐方北人自魏㩦儀禮禮記疏秘惜不傳及將亡謂家人曰吾死後戚生若赴便以儀禮禮記義本付之若其不來即宜隨屍而殯其為儒者推許如此尋遷員外散騎常侍兼國子助教
  禇氏禮記文外大義
  隋志二卷
  佚
  隋志注暉秘書學士
  劉氏禮記義證
  隋志十卷唐志同
  
  劉氏禮記評
  隋志十一卷唐志十卷
  
  熊氏安生禮記義疏
  唐志四十卷
  佚
  孔頴達曰熊氏違背本經多引外義猶之楚而北行馬雖疾而去愈遠矣又欲釋經文惟聚難義猶治絲而棼之手雖繁而絲益亂也
  緱氏禮記要鈔
  隋志十卷
  
  何氏禮記義
  隋志十卷
  佚
  按孔氏禮記疏每引何𦙍之説疑即𦙍書
  無名氏禮記音義隱
  隋志七卷
  
  禮記隱
  唐志二十六卷
  佚
  按陸氏釋文每引禮記隱義如雲樂浪人呼容十二石者為鼔齊人以相絞訐為掉磬腱筋之大者魚須文竹以魚須飾文竹之邊侇之為移也符長符謂甘露醴泉之屬長謂麟鳯五靈之屬攷隋志不載惟唐志有禮記隱二十六卷疑其脫去義字即是書也孔氏禮疏亦引之
  禮記義疏
  隋志三十八卷
  
  禮記疏
  隋志十一卷
  佚
  禮大義
  隋志十卷
  
  禮大義章
  隋志七卷
  佚
  禮記類聚
  唐志十卷
  
  孔氏頴達禮記正義
  唐志七十卷
  存
  頴達自序曰夫禮者經天緯地本之則大一之初原始要終體之乃人情之欲夫人上資六氣下乘四序賦清濁以醇醨感隂陽而遷變故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喜怒哀樂之志於是乎生動靜愛惡之心於是乎在精粹者雖復凝然不動浮躁者實亦無所不為是以古先聖王鑒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納之於德義猶襄陵之浸修隄防以制之泛駕之馬設銜䇿以驅之故乃上法圓象下叅方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然飛走之倫皆有懐於嗜慾則鴻荒之世非無心於性情燔黍則大享之濫觴土鼓乃雲門之拳石冠冕餙於軒初玊帛朝於虞始夏商革命損益可知文武重光典章斯偹洎乎姬旦負扆臨朝述曲禮以節威儀制周禮而經邦國禮者體也履也鬱郁乎文哉三百三千於斯為盛綱紀萬事彫琢六情非彼日月照大明於寰宇類此松筠負貞心於霜雪順之則宗祏固社稷寧君臣序朝廷正逆之則綱紀廢政教煩隂陽錯於上人神怨於下故曰人之所生禮為大也非禮無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長幼之位是禮之時義大矣哉暨周昭王南征之後彜倫漸壊彗星東出之際憲章遂冺夫子雖定禮正樂頽綱暫理而國異家殊異端並作畵蛇之説文檀於縱橫非馬之談辨離於堅白暨乎道喪兩楹義乖四術上自㳺夏之初下終秦漢之際其間岐途詭説雖紛然競起而餘風曩烈亦時或獨存於是愽物通人知今溫古考前代之憲章參當時之得失俱以所見各記舊聞錯綜鳩聚以類相附禮記之目於是乎在去聖愈遠異端漸扇故大小二戴共氏而分門王鄭兩家同經而異注爰從晉宋逮於周隋其傳禮業者江左尤盛其為義疏者南人有賀循賀瑒庾蔚崔靈恩沈重宣皇甫侃等北人有徐道明李業興李寳鼎侯聰熊安生等其見於世者惟皇熊二家而已熊則違背本經多引外義猶之楚而北行馬雖疾而去愈逺矣又欲釋經文惟聚難義猶治絲而棼之手雖繁而絲益亂也皇氏雖章句詳正微稍繁廣又既遵鄭氏乃時乖鄭義此是木落不歸其本狐死不首其丘此皆二家之𡚁未為得也然以熊比皇皇氏勝矣雖體例旣別不可因循今奉敕刪理仍㨿皇氏以為本其有不偹以熊氏補焉必取文證詳悉義理精審翦其繁蕪撮其機要恐獨見膚淺不敢自專謹與中散大夫守國子司業臣朱子奢國子助教臣李善信守太學博士臣賈公彥行太常博士臣栁士宣魏王東閣祭酒臣范義頵魏王參軍事臣張權等對共量定至十六年又奉敕與前修疏人及儒林郎守太學助教雲騎尉臣周𤣥達儒林郎守四門助教雲騎尉臣趙君贊儒林郎守四門助教雲騎尉臣王士雄等對敕使趙𢎞智覆更詳審為之正義凡成七十卷庶能光贊大猷垂法後進故取其意義列之雲爾
  新唐書志禮記正義七十卷祭酒孔頴達司業朱子奢國子助教李善信太學博士賈公彥栁士宣范義頵魏王參軍事張權等奉詔撰周𤣥達趙君贊王士趙𢎞智等覆審
  衛湜曰自晉宋而下傳禮學者南人有賀循賀瑒庾蔚崔靈恩沈重范宣皇甫侃等北人有徐道明李業興李寳鼎侯聰熊安生等何止數十家正義實㨿皇甫侃以為本而以熊安生補其所不偹後世但知為孔氏之書而已 又曰劉原父七經小傳載檀弓聖人之葬人與人之葬聖人也以與為語助辭世多稱之然正義已有是説
  王應麟曰祭酒邢昺等奉詔是正咸平二年六月昺上新印禮記疏七十卷賜諸王輔臣人一本
  陳澔曰鄭氏祖讖緯孔疏惟鄭之從雖有他説不復収載固為可憾然其可據者不可易也
  魏氏類禮唐書作次禮記
  唐志二十卷
  佚
  舊唐書魏徵以戴聖禮記編次不倫遂為類禮二十卷以類相從刪其重複采先儒訓注擇善從之研精覃思數年而畢太宗覧而善之賜物千叚
  魏鄭公諫錄詔曰禮經殘闕其來已久漢代戴聖爰記舊聞古今所宗條目雜亂先儒傳授多歴年數咸事因循莫能釐正特進鄭國公徵文髙翰林學綜冊府服膺典禮有志討論乃依聖所記更事編錄以類相從別為編第並更註解文義粲然遂得先聖微言因茲重闡後之學者多有𢎞益宜付秘省
  唐會要貞觀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詔以特進魏徵所撰賜皇太子及諸王並藏本於秘府
  朱子曰魏徵以小戴禮綜彚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數年而成太宗美其書錄寘內府今此書不復見惜哉
  陸氏德明禮記釋文
  四卷
  存
  王氏𤣥度注禮記
  唐志二十卷
  佚
  王氏元感禮記繩愆
  唐志三十卷
  佚
  王氏方慶禮經正義
  唐志十卷
  佚
  元氏行沖類禮義疏
  唐志五十卷
  佚
  舊唐書元行沖河南人後魏常山王素連之後舉進士累遷國子祭酒拜太子賓客𢎞文館學士封常山郡公初左衛率府長史魏光乗奏請行用魏徴所著類禮上令行沖集學者撰義疏將立學官行沖於是引國子博士范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檢討刋削勒成五十卷開元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書左丞相張説駮奏曰今之禮記是前漢戴德戴聖所編錄歴代傳習已向千年著為經教不可刋削至魏孫炎始改舊本以類相比有同抄書先儒所非竟不行用貞觀中魏徴因孫炎所修更加整比兼為之注先朝雖厚加賞錫其書竟亦不行今行沖等解徴所注勒成一家然與先儒第垂章句隔絶若欲行用竊恐未可上然其奏於是賜行沖等絹二百疋㽜其書貯於內府竟不得立於學官行沖恚諸儒排已退而著論以自釋名曰釋疑其詞曰客問主人曰小戴之學行之已久康成銓注見列學官傳聞魏公乃有刋易又承制㫖造疏將頒未悉二經孰為優劣主人答曰小戴之禮行於漢末馬融注之時所未覩盧植分合二十九篇而為説解代不傳習鄭絪子幹師於季長屬黨錮獄起師門道喪康成於竄伏之中理紛挐之典志存探究靡所咨謀而猶緝述忘疲聞義能徙具於鄭志向有百科章句之徒曾不窺覧猶遵覆轍頗類刻舟王肅因之重茲開釋或多改駮仍按本篇又鄭學之徒有孫炎者雖挾𤣥義乃易前編自後條例支分箴石間起馬伷增革向逾百篇葉遵刪修僅全十二魏公病羣言之錯雜紬衆説之精深經文不同未敢刋正注理暌誤寜不芟礱成畢上聞太宗嘉賞賚縑千匹錄賜儲藩將期頒宣未有疏義聖皇纂業躭古崇儒髙曾規矩宜所修襲乃制昏愚甄分舊義其有著遺往説理變新文務加搜窮積稔方畢具錄呈進勅付羣儒庶能斟詳以課疏密豈悟章句之士堅持昔言持嫌知新慤欲仍舊貫沉疑多月擯壓不申優劣短長定於通識手成口答安敢銓量客曰當局稱迷傍觀見審累朝詮定故是周詳何所為疑不為申列答曰是何言歟談豈容易昔孔安國注壁中書會巫蠱事經籍道息族兄臧與之書曰相如常忿俗儒淫詞冐義欲撥亂反正而未能果然雅達通愽不代而生浮學守株比肩皆是衆非難正自古而然誠恐此道未申而以獨智為議也則知變易章句其難一矣漢有孔季産者專於古學有孔扶者隨俗浮沉扶謂産雲今朝廷皆為章句內學而君獨修古義修古義則非章句內學非章句內學則危身之道也獨善不容於代必將貽患禍乎則知變易章句其難二矣劉歆以通書屬文待詔官署見左氏傳而大好之後䝉親近欲建斯業哀帝欣納令其討論各遷延推辭不肯置對劉歆移書責讓其言甚切諸博士等皆忿恨之名儒龔勝時為光祿見歆此書乃乞骸骨司空師丹因大發怒奏歆改亂前志非毀先朝所立帝曰此廣道術何為毀耶由是犯忤大臣懼誅求出為河南太守宗室不典三河又徙五原太守以君賓之著名好學公仲之深博守道猶廹同門朋黨之議卒令子駿負謗於時則知變易章句其難三矣子雍規𤣥數十百件守鄭學者時有中郎馬昭上書以為肅謬詔王學之輩占答以聞又遣博士張融案經論詰融登召集分集推處理之是非具聖證論王肅酬對疲於嵗時則知變易章句其難四矣卜商疑聖納誚於曾輿木賜近賢貽嗤於武叔自此之後惟推鄭公王粲稱伊洛已東淮漢之北一人而已莫不宗焉咸雲先儒多闕鄭氏道偹粲竊嗟怪因求其學得尚書注退而思之以盡其意意皆盡矣所疑之者猶未喻焉凡有兩卷列於其集又王肅改鄭六十八條張融覈之將定臧否融稱𤣥注泉深廣博兩漢四百餘年未有偉於𤣥者然二郊之際殊天之祀此𤣥誤也其如皇天祖所自出之帝亦𤣥慮之失也及服䖍釋傳未免差違後代言之思𢎞聖意非謂揚已之善掩人之名也何者君子用心願聞其過故仲尼曰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是也而專門之徒恕已及物或攻先師之誤如聞父母之名將謂亡者之德言而見壓於重壌也故王邵史論曰魏晉浮華古道夷替泊王肅杜預更開門戸歴載三百士大夫恥為章句惟草野生以專經自許不能究覧異義擇從其善徒欲父康成兄子慎寜道孔聖誤諱聞鄭服非然於鄭服甚憒憒鄭服之外皆讎也則知變易章句其難五也伏以安國尚書劉歆左傳悉遭擯於曩葉咸見重於來今故知二人之鍳髙於漢廷逺矣孔季産雲物極則變比及百年外當有明直君子恨不與吾同代者於戲道之行廢必有時者歟僕非專經罕習章句髙名不著易受輕誣頃者修撰殆淹年月頼諸賢輩能左右之免致愆尤仍叨賞賚內省昏朽其榮已多何遽持一已之區區抗羣情之噂𠴲捨勿矜之美成自我之私觸近名之誠興犯衆之禍一舉四失中材不為自用韜聲甘此沉黙也
  新唐書元澹字行沖以字顯
  成氏伯璵禮記外傳
  唐志四卷
  佚
  中興書目禮記外傳四卷中山成伯璵撰吳郡張幼倫注四門博士劉素明序凡一百一十條分義例名數二體又各分上下卷雖舉禮記為目實兼三禮言之
  晁公武曰義例二卷五十篇名數二卷六十九篇雖以禮記為目通以三禮言之劉素明序張幼倫注按禮記外傳今逸不傳太平御覧每引之有曰吉㓙軍賓嘉五禮之目也吉禮者祭祀郊廟社稷之事是也㓙禮者喪記之説年穀不登大夫去國之事也軍禮者始黃帝與雖尤戰於涿鹿之野賓禮者貢獻朝聘之事是也嘉禮者好㑹之事也起自伏羲以儷皮焉始制嫁娶其後有冠鄉飲酒鄉射食耆老王燕族人之事是也但前代象天其禮質而略後代法地其事煩而文唐虞之際五禮明偹周公所制文物極矣觀此則一書之大綱略可見也
  楊氏逢殷禮記音訓指説
  宋志二十卷
  未見
  亡名氏禮記字例異同
  唐志一卷
  未見
  新唐書元和十三年詔定





  經義考卷一百四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