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經義考 (四庫全書本)/卷1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百四十六 經義考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四十七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禮記
  夏小正傳
  隋志一卷
  
  禮記孔子曰吾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
  司馬遷曰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
  鄭康成曰得夏四時之書也其書存者有夏小正隋書戴徳撰
  方慤曰夏用人正故其書以之孔子以夏時稱之者以人時得其正也
  金履祥曰小正者紀候之書謂之小則固非其大者也其亦夏時之一端與聖人得之以説夏禮則必有大於此者單子曰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時儆曰収而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功峙而畚挶營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見期於司里然則舉一端而推所謂夏時者當必有制度教條之詳不可得而聞矣
  傅氏崧卿夏小正戴氏傳
  四卷
  存
  崧卿自序曰崧卿少時讀禮記著孔子得夏時於杞鄭氏注曰夏四時之書也其存者有小正而鄭注月令引小正者八辭大抵約嚴不類秦漢以來文章信其為有夏氏之遺書顧欲睹其全未之得政和中閲外兄關澮藏書始得而讀之星昏旦伏見中正當郷若寒暑日風氷雪雨旱之節草木稊莠之候羽毛鱗臝蠕動之屬蟄興粥伏鄉遰陟降離隕鳴呴之應罔不具紀而王政民事繫焉蓋夏之月令也志時之有是物往往以見言之豈謂據人所見者辭固當爾耶關本合傳為一卷而不著作傳人名氏按漢唐藝文志不載惟隋志有其目曰夏小正一卷戴德撰疑澮所藏即此書後讀孔頴達禮記正義其疏月令注曰夏小正大戴禮之篇名也因求集賢所藏大戴禮版本參校信然漢唐志旣錄戴氏禮矣此書宜不別見抑不知取戴禮為此書自何代始意者隋重賞以求逸書進書者遂多以徼賞帛故離析篇目而為此乎有司受此又不加辨而作志者亦不復考且小正夏書德所撰傳爾而隋志云然可謂疏矣德西漢梁人與聖俱授禮后蒼號大戴嘗為信都太傅而集賢大戴禮其前乃雲漢九江太守戴德撰以儒林傳考之為九江太守者聖也書藏集賢蓋久率無有正其訛謬者使世亡漢史而大戴禮獨傳後人渠復有知德為信都太傅者歟由是知前代書因陋承訛流傳及今不可復辨者蓋多矣豈特是書也哉關本戴禮皆以夏小正文錯諸傳中渾渾之書雜以漢儒文辭醇駁弗類且所訓疑有失本指者乃倣左氏春秋列正文其前而附以傳月為一篇凡十有二篇釐為四卷名曰夏小正戴氏傳關本簡編失倫悉以大戴禮是正兩書互有得失或字衍脫不同則擇其善者從之仍注其下而闕其可疑者大戴禮無注釋關本注釋二十三處懼與今注相揉則雲舊注別之來者宜詳焉宣和辛丑九月
  陳振孫曰漢戴德傳給事中山隂傅崧卿注此書本在大戴後人從大戴禮抄出別行崧卿以正文與傳相雜倣左氏經傳列正文其前特附以傳且為之注紹興府志傅崧卿字子駿山隂人擢甲科累遷考功員外郎為林靈素所譛出為蒲圻縣丞後官至給事中
  按傅氏書余見宋時鋟本後題男右通直郎知泉州晉江縣事𦔐刋板孫右廸功郎前靜江府修仁縣尉⿰校勘
  張氏夏時考異
  宋志一卷
  佚
  呉氏觀萬夏小正辯
  一卷
  佚
  朱氏夏小正傳
  一卷
  佚
  史氏季敷夏小正經傳攷
  三卷
  存
  危素序曰素昔從翰林學士呉先生學禮得所校大戴禮先生曰猶幸此書夏小正存焉然嘗患其經傳相混而注釋未詳鳴呼古書之存者鮮矣而是書歴三代脫秦火而未至於冺滅況於日星之行氣候之節國家之政生民之業具列於此學者可不務之乎句東史君季敷甫嗜古學作夏小正經傳攷句証以山陰傅氏本及采儀禮集解叅䆒同異附以釋音復取先儒解經所引小正語及事相附近可以考訂者隨事疏於傳文之下脫衍者列敘於後即其採摭之詳訓詁之密非篤於古學不能然也素以使事求史舘遺書過句東得是書於君子塾孫讀之旬日乃因其請敘於篇端
  張萱曰元末鄞人史季敷采儀禮集解叅究同異附以釋音復取先儒解經所引語及事相附近者綴於傳文之下凡三卷
  趙氏有桂夏小正集解
  一卷
  未見
  王禕序曰夏小正世以為夏書其書在大戴禮中傳之者戴氏也鄭康成為之注或曰盧辨注謂為鄭氏非也頴川韓元吉氏嘗以范太史家藏舊本校定之然與故所傳關本訛舛不同會稽傅崧卿氏又㩀關本而為訓釋實多所補正及考亭朱子集儀禮尊信小正而用之經其論定者㫖益加明矣今括蒼趙君復集諸家之説而為之解於是為尤詳密者也以予論之小正之為夏書不可無疑者孔子定書斷自唐虞虞書以厯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為重事小正其遺法也孔子嘗曰吾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徴也吾得夏時焉及答顔淵以為邦曰行夏之時而作春秋用夏時以冠月其有取於夏時如此設小正誠夏書則在孔子所必取然而不與禹貢同列於百篇何耶鄭氏謂夏時者夏四時之書其書存者有小正則以小正為夏書者鄭氏也不信聖人而漢儒是信可不可耶禮記月令漢儒皆以為周公作而其中襍有虞夏啇周秦漢之制殆漢末諸儒採呂氏十二月紀淮南子時則訓等書為之耳大戴禮之有小正小戴禮之有月令烏知其非類耶或曰呂氏據夏小正以正四時或曰小正具十二月而無中氣有應候而無日數至時訓乃五日為候三𠉀為氣六十日為節因小正而加詳也意者小正特出於月紀時訓之前者耶是則以小正為夏書誠有可疑者也趙君之言謂鄭氏以小正為夏書本無左驗所記昏旦中星與星之見伏率與月令月紀時訓不合唐一行推以厯術知其實在夏時其為夏書無疑是又不然天雖髙星辰雖逺苟求其故則精厯數者悉所能考蓋自上古以來天行日至星辰之次舎其度數無不可知況在夏後之世安知非精厯數者逆考而遡推之求其故以著於書亦豈可遂信之而不疑乎世以本草為神農之書素問為黃帝之書其果出於神農黃帝否乎本草素問不可必其出於神農黃帝月令不可必其出於周公則小正之為夏書予固不敢不致疑其間也惜乎趙君已不可作不得以予所疑者質之然君之為此書則既考覈詳而論辨密卓見絶識往往而是不其有可傳者歟苐其真本及所著他書皆厄於兵而此篇者乃其伯氏掇拾遺藳重所繕錄章句字畫之脫誤不能無之覧者擇焉而已君諱有桂詵仲其字學行志業具載宋太史所為墓誌茲故弗道而論予所疑者序其書焉
  王氏廷相夏小正集解
  一卷
  存
  廷相自序曰夏小正者夏時之小記也繹其辭㫖信為古籍周公之時訓呂氏之月令皆其流也蓋古之聖人仰觀星日霜露之變俯察昆蟲草木之化驗天時授民事此其要約爾欽昊敷政實所不可闕者予讀諸家註解病其疎謬穿鑿是以稽其義之通者傳之闕其不可知者以俟愽達焉月為一篇凡十有二篇正德庚辰八月
  楊氏夏小正解
  一卷
  存
  慎自序曰孔子曰吾欲觀夏道是故之𣏌而不足徴也吾得夏時焉學者多傳夏小正雲戴德曰何以謂之小正以小著名也曷以小之掌故失其傳太史遺其籍宗國墜其徵儒宿荒其訓小之雲者弗詳之雲爾非其微之雲也昔唐典首授時虞典首璣衡首之者大之也何獨至於夏正而小之乎春秋外傳單穆公嘗引夏令又引時儆収場功塒畚挶營土功期司里皆於天象乎取之用茲以推孔子所稱夏時不啻是也舉其全者大之與惜無聞焉爾古者紀𠉀之書逸周書有時訓呂覧有月紀易緯有通卦驗管敬仲有時令鴻烈有時則訓同異互出大抵宗小正而詳還觀小正規畫逺矣其昏旦伏見中正當鄉𠉀在星寒暑風日氷雪雨旱候在氣稊秀榮華候在草木蟄粥伏遰陟降離隕鳴呴𠉀在禽獸王政達焉民事法焉故曰規模逺矣小戴氏取呂氏月紀改為月令著之禮記此周月也儷於夏正法非重習然卷帙虛存傳習者鮮吁可異哉戴德之後宋金氏履祥王氏應麟嘗為斯學矣余病戴記本經傳弗分二氏本訛謬未訂乃左右采獲以是正之提經於上抑傳於下法當爾非變古也語曰與其過而廢之也寧過而存之斯籍也其宜存而不廢哉
  顧氏起經夏小正補解
  一卷
  未見
  金氏夏小正傳
  一卷
  未見
  王氏猷定夏小正輯注
  一卷
  佚
  繆泳曰猷定字於一南昌貢士工古文書法嘗憤世儒明知月令為呂不韋作乃尊之為經夏時孔子所取乃反舎而不習作夏小正輯注一卷後客死杭州遺書散佚不可問矣
  王氏應麟踐阼篇集解
  一卷
  存
  應麟後序曰有周盛時大訓在西序河圖在東序三皇五帝之書外史掌之丹書蓋前聖傳心要典也學記正義謂赤雀所啣丹書乃尚書帝命驗讖緯不經之言君子無取焉武王銘十有七章蔡邕以為十八章豈有闕文與大戴禮有盧辨注今列於前鄭康成所引黃太史所書攷其文之異者又採摭諸儒之説為集解金匱隂謀載武王銘書附著於末至於虞箴飫歌見春秋內外傳夫以聖王治已養心表裏交正如此況學者可不勉與有能左右觀省朝夕習復若衛武公日誦抑戒之詩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庶其寡過矣乎
  方氏孝孺武王戒書
  一卷
  未見
  孝孺自序曰武王戒書見於大戴禮太公金匱陰謀者凡三十三章古文闕有間矣學者考信惟在乎六經然虞夏啇周之遺事善言出乎六經之外而可信者多矣湯之盤銘不載於啇書而曾子稱之與經並傳為訓萬世政典不列於百篇文目而言為人所傳誦遂為夏書之首六經雖不可附益然先王之微言宏訓安可偏廢哉予悲乎是書者太公受之古先聖王而傳之武王武王銘於用器以戒其身且及其子孫其言之善者與詩書要義何以異焉學者以非經而外之非惑夫因為注釋其意以示來者蓋聖人之言譬之方書而天下之學道者皆被疾之人也有志於養生雖單方曲伎出閭巷之所傳或足以延年苟為無志雖授以龍宮之秘藏亦多死於國醫之手然則書豈有工拙哉顧用之何如耳世不善用則六經千載為空言傳得其人得此言而用之亦可以保身治家矣
  明堂隂陽
  漢志三十三篇
  
  明堂陰陽説
  漢志五篇
  佚
  按以上二書久亡今惟太平御覧載有一條文曰明堂陰陽王者之所以應天也明堂之制周旋以水水行左旋以象天內有太室象紫宮南出明堂象太微西出總章象五潢北出𤣥堂象營室東出青陽象天市上帝四時各治其功王者承天綂物亦於其方以聽國事
  李氏明堂制度論
  一篇
  佚
  李覯曰後魏時有李謐者愍大禮之淪亡憤先儒之異議作明堂制度論以折衷於世其指以月令為宗而采周禮大戴之言以叅合之
  孔氏頴達明堂議
  一篇
  存
  魏氏明堂議
  一篇
  存
  顔氏師古明堂議
  一篇
  存
  馮氏明堂大享議
  一篇
  存
  王氏方慶明堂告朔議
  一篇
  存
  張氏大頥明堂儀
  唐志一卷
  佚
  姚氏等明堂儀注
  通志三卷
  佚
  李氏襲譽明堂序
  通志一卷
  佚
  郭氏山惲大享明堂儀注
  通志二卷
  佚
  亡名氏明堂記紀要
  通志二卷
  
  李氏明堂定製圖
  一卷
  圖佚
  覯自序略曰伏以明堂者古聖王之大務也所以事上帝嚴先祖班時令合諸侯朝廷之儀莫盛於此然而年世久逺規模靡見經傳所出叅差不同羣儒譸張各信其習專門自用互相非毀故自漢迄於有唐布政之宮屢曾營繕而規為鹵莾莫合聖制羣議交鬭將誰正之伏惟國家拓境踰四溟太平已百載德義充溢禮教興行封太山祀汾陰耕籍田郊見上帝遺文逸羙於是交舉聖神之衷殆將經始於斯堂乎四方有識注望久矣臣身雖賤微亦願此時稍禆萬一自托不朽故敢以所見制度具圖以獻圖凡以九分當九尺之筵東西之堂共九筵南北之堂共七筵中央之地自東至西凡五室自南至北凡五室每室二筵則取於周禮考工記也一太室八左右個共九室室有四戶八牖共三十六戸七十二牖則恊於大戴禮盛德記也九室四廟共十三位則本於禮記月令也四廟之面谷為一門門夾兩牕是為八牕四闥則稽於白虎通也十二階則采於聶崇義三禮圖也四面各五門則酌於明堂位禮記外傳也兼取諸書略無偏棄異同之論庻可息焉古先之模或在於是號曰明堂定製圖若夫棟宇之髙卑土木之文飾至尊所居之服御上神所享之儀物此禮官學士之職非小臣之所能盡也
  姚氏舜哲明堂訓解
  一卷
  佚
  姚氏舜仁明堂定製圖序
  
  鄭元慶曰舜仁字令由歸安人元豐八年進士官宗正少卿明堂定製圖序為庫部員外郎時表進兄舜哲進訓解一卷
  王氏明堂議
  一篇
  存
  朱子明堂圖説
  一卷
  存
  陳氏明堂問
  一篇
  存
  邯鄲氏投壷賦
  一篇
  闕
  魚豢曰邯鄲淳字元淑作投壺賦千餘言奏之文帝以為工賜帛十匹
  虞氏投壺變
  七錄一卷
  佚
  隋書晉左光祿大夫虞潭撰
  晉書虞潭字思奧會稽餘姚人翻之孫也前後以軍功爵武昌縣侯拜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贈侍中謚孝烈
  按投壺變文僅存於今者有雲謂之投壺者取名⿱他由反藪漸而轉易鑄金代焉逮之於後人事生矣壺底去一尺其下筍以龍𤣥𤣥月中蝦墓隨其生死也橫以筍龍蛇之類運之以皫平保切謂龍下皫螭也燕尾也燕識𠉀而歸人來去有恆投而歸之自數之數極也矢十二數之極也長二尺八寸法於恆矢古用柘棘古者投壺擊鼓為節𢃄劍十二臉頻二帶謂之帶劍倚十八倚並左右如狼尾狀狼壺二十令矢圎轉面於壺口劍驍七十八帶劍還如後也三百六十籌得一馬言三百六十嵗功成也馬謂之近黨同得勝也三馬成 右見御覽其書不知何人所注文字沿譌未能糾正
  郝氏投壺道
  七錄一卷
  佚
  亡名氏投壺經
  隋志一卷七錄四卷
  
  新唐書郝沖虞潭撰
  上官氏投壺經
  唐志一卷
  佚
  舊唐書上官儀陜州陜人幼為沙門貞觀初舉進士授𢎞文舘直學士累遷秘書少監加銀青光祿大夫西臺侍郎為許敬宗所搆下獄死子庭芝有女中宗時為昭容每侍帝草制詔以故追贈儀為中書令秦州都督楚國公
  晁公武曰唐上官儀奉勑刪定 史𤣥道續注采周顒郝同梁簡文帝數家為之唐志有其目
  史氏𤣥道續投壺經
  一卷
  佚
  卜氏投壺新律
  宋志一卷
  佚
  鍾氏唐卿投壺格
  一卷
  佚
  劉氏投壺義
  一篇
  存
  何喬新跋曰臨川吳文正公校正儀禮既因鄭氏本而詮次其篇章凡經文散見於戴禮鄭注者則表而出之為逸經八篇禮必有義又取戴記所存與清江劉原父所補者為傳十篇若士相見義公食大夫義則原父所補也予近讀原父文集又得投壺一篇蓋釋禮經投壺之義也故附錄於朝事之後以偹逸經之傳焉正經十七篇有傳者十逸經八篇有傳者一其餘缺焉崇禮君子雖追而補之可也或曰束晳補南陔諸詩居易補湯征皆見非於君子原父所補亦南陔湯征之類耳豈可取以為訓哉予以為不然南陔湯征經也經出於聖人所刪補之僣也冠婚諸義傳也傳出於周末漢初諸儒所作補之奚不可耶且朱子嘗補格物致知之傳矣今與曽子之傳並列於學官未有非之者苟以補傳為不韙則朱子豈為之哉
  按原父投壺義椒丘何氏以附儀禮逸經之末而今本無之予從同里曹秋岳侍郎所抄得聞海鹽胡氏家藏有公是公非兩先生全集顧靳不肯借人其遺書近多遺失訪之不可得矣
  司馬氏投壺新格
  宋志一卷
  存
  光自序曰傳曰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弗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君子學道從政勤勞罷倦必從容宴息以養志游神故可久也蕩而無度將以自敗故聖人制禮以為之節因以合朋友之和飾賓主之歡且寓其教焉夫投壺細事遊戱之類而聖人取之以為禮用諸鄉黨用諸邦國其故何哉鄭康成曰投壺射之細也古者君子射以觀德為其心平體正端一審固然後能中故也蓋投壺亦猶是矣未審度於此而取中於彼仁道存焉疑畏則疎惰慢則失義方象焉左右前卻過分則差中庸著焉得十失二成功盡棄戒慎明焉是故投壺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為國可以觀人何以言之夫投壺者不使之過亦不使之不及所以為中也不使之偏頗流散所以為正也中正道之根底也聖人作禮樂修刑政立教化垂典謨凡所施設不啻萬端要在納民心於平正而已然難得而制者無若人之心也自非大賢守道敦固則放蕩傾移無不至求諸少選且不可得是故聖人廣為之術以求之投壺與其一焉觀夫臨壺發矢之際性無麤密莫不聳然恭謹志存中正雖不能久可以習焉豈非修身之道與一矢之失猶一行之虧也豈非修身之道乎兢兢業業慎終如始豈非為國之道與君子之為之也確然不動其心儼然不改其容未得之而不懾既得之而不驕小人之為之也俯身引臂挾巧取奇苟得而無愧豈非觀人之道與由是言之聖人取以為禮宜矣彼愽奕者以詭譎相髙以殘賊相勝孔子猶曰飽日終食無所用心為之猶賢乎已今投壺者又可鄙略而輕廢哉古者壺矢之制揖譲之容今雖闕焉然其遺風餘象猶彷彿也世傳投壺格圖皆以奇雋難得者為右是亦投瓊探𨷺之類耳非古禮之本意也余今更定新格增損舊圖以精密者為右偶中者為下使夫用機徼倖者無所措其手焉壺口徑三寸耳徑一寸髙一尺實以小豆壺去席二箭半箭十有二枝長二尺有四寸以全壺不失者為賢苟不能全則積算先滿百二十者勝後者負俱滿則餘算多者勝少者負為圖列之左右並各釋其指意焉
  晁公武曰舊有投壺格君實惡其多取奇中者以為僥倖因盡改之
  王氏投壺禮格
  宋志二卷
  佚
  朱子壺説
  一篇
  存
  方氏承贇投壺圖或作張
  一卷
  佚
  熊氏朋來投壺説
  一篇
  存
  王氏投壺引
  一篇
  存
  劉氏仁敏傾壺集
  三卷
  未見
  髙麗投壺儀
  佚
  髙麗史睿宗十一年十二月御清讌閣命內侍良醖令池昌洽講禮記中庸投壺二篇謂寳文閣學士等曰投壺古禮也廢已久矣宋帝所賜其噐極為精偹將試之卿等可纂定投壺儀並圖以進
  亡名氏投壺考正
  一卷
  未見
  右載葉氏菉竹堂目
  何氏宗姚投壺新式
  一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汪氏投壺儀節
  一卷
  未見
  徽州府志汪禔字介夫祁門人環谷先生之後
  李氏孝先投壺譜
  一卷
  存
  楊大寛序曰古之讌士者歌以鹿鳴其説載諸詩讌賓客者樂以壺矢其説載諸禮鹿鳴周王勸士之典也壺矢一技耳而近於戲君子取之者何哉蓋枉矢哨壺請以樂賓再拜而具三辭之禮司射而奏貍首之樂勝者而致敬飬之文得之不矜失之不懾和而不流戲而不謔以此樂賓孰曰不可是故必心正必體直必端一審固而後中審度於此取中於彼法度寓焉疑畏則疎惰慢則失戒愼明焉左右則卻過不及則謬中庸著焉法度寓則可以觀哲戒慎明則可以觀敬中庸著則可以觀節視夫博奕者機詐以相尚殘忍以相勝不亦大徑庭耶予講學友季松橋濮陽太保公兩世司徒之家也方其覊貫習六書調五絃善丹青之筆而尤渉獵於百家六藝之説其於壺矢之技得之手而應之心若斲輪者得心悟之神也凡讌賓客必舉壺以樂賓見者罔不拱揖前卻而未之或先每於退政之暇乃作壺譜以廣其義凡目百三十有二壺自一矢以至十二矢每矢品之以題每題圖之以譜每譜著之以訣如見古人之風焉技不專技於技者也是故雅歌投壺古之名將為之偶耳中耳古之大儒所不廢也豈曰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而顧輕之耶嘉靖丙辰孟夏
  投壺譜拾遺
  一卷
  
  紀模序曰事有出於智巧之外而忘乎其為能者郢人之運斤九方臯之相馬庖丁之解牛要皆得之心而應之手取乎內而忘乎其外知變化而不知所以變化也投壺古禮所以淑賓主聨交道為習射之基魯人松橋李君先為南亰左都督叅軍復擢順天府治中觀藝於射會心於壺以其妙寓於譜嘉靖甲子秋見之今君之亡才五年其譜已失求其刋本亦闕其半予為拾其遺而重SKchar之凡為圗直者三十有七橫者十臥者五倒者二二矢直壺二十橫壺六三矢直壺十橫壺二四矢直壺八五矢直壺六六矢直壺亦六七矢八矢九矢十一矢十二矢各二又八卦圖各一
  周氏履靖投壺儀制
  一卷
  存
  詹氏景鳯投壺説
  一篇
  存載明辨類函
  周氏投壺譜
  一卷
  存
  梅氏文鼎曾子天圓篇注
  一卷
  存








  經義考卷一百四十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