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卷第九
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
將釋此品。四門同前。
初釋名中二□□□辨品□□前中他化自在天會。元言他化□樂具。具得受用。□任同一法筵相遇。故名會等。於此天宮。說十地者。表真智證如。自他存泯。非即離故。
後辨品名中二。先總後別。總中亦二。先得。後釋。前中十地者。仁王上捲雲。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稱為地。本業下捲雲。地名持。持百萬阿僧祇一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成唯識雲。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故。十地論雲。復此十地生成佛智住持故。後釋名者。諸說雖異。統收不出十地論釋生成住持也。□□□□□十是□□總言十地。即帶數釋。若廣分別。如別行章。後釋別名者。如後本分中顯。
二來意中二。先會來。後品來。前中二義。一前會明賢位終極。今辨□□入聖位。故次來也□□前會顯證相之因□。此會明教相之果成故。無性攝論雲。此聞薰習。雖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種子性。二品來者。前明以行回向。今此辨回行成證故來也。問既前會明賢。此會辨聖。何故地前尚辨圓融行願。地上乃顯行布行願者何。答圓融是行布之圓融。行布是圓融之行布。若地前說行布。地上說圓融。令受持者生二謬解。一品謂前後淺深義次第爾。二謂行布圓融各別教行。不知圓融只融行布。不知行布行彼圓融。是故當知。地□□□□□□□。如說色空非即離義。法性教行。理必應爾。故世親菩薩。於六相門融教義是也三宗趣中二。先會宗者。以淨治地智斷惑證如為宗。為成佛果□門趣。□趣名義通於寬□□謂通別部會品章段義等。必不可將寬說挾用狹說寬。亦不可榮古陋今依人棄法。學者得意。詳而用之。二品宗有二種。一即同前會宗所說。以品即會故。二以隨地修行寄位行相為宗。即此以顯圓融無[得-彳]行相為趣。或此後義亦通會宗。
四釋文中二。先料簡。後正釋。前中以晉朝經本脫十定品。其品乃是第七重會之首。離世間品還居前處。為第八會。由此古來造疏諸德。皆云此會有十一品經。今既文隨會別故。此會中唯十地一品。就此品中分二。先明此土所說十地。後爾時復以下明他方菩薩來證此說。前中二。先明此界所說十地。後如此世界下。結通十方無□世界說此十地。
前中十地不同即為十段。依十地論別□十地。總共有四十八分。謂初地八。二地二。三地四地九地各四。五地六地各三。七地五。八地七。十地八。所以偈不分者。由其但述前文無別相故。然古德雲。此四十八分地地中通有者。此解難用。縱使准義應有。據文不通。謂初地中。不說戒故無彼二淨。不說禪枝無起厭等故。不說解法慢對治等故。不說身淨我慢對治故。不說取染淨法對治故。不說樂無作行對治故。不釋第八地各等故。無法法師方便等故。不釋第十地名等故。假令欲於初地等說慳對治等。釋地名等者。更須金剛藏重說一本十地經也。夫科截分段。本只依文。在文既無。如何融易。故難依也。今按可通者。初地八中前六。第十地八中後二。余皆偈也。問初地說分豈不通邪。
答說分但說初地。不說餘地故。論雲。已說請分。自此已後。正說初地故。若許通者。此一品經總有九分。無四十八無四十八也。以除初地八中前六並第十地八中後二。余皆是說故。既存除分。復欲存說。義甚相違。故不可也。是故約通數之。初地十分。二地十分。三四九地各十二分。五六地各十一分。七地十三分。八地十五分。十地十四分。總一百二十分。據通雖爾。今且依論別釋其文。從此已下。引十地論。但言論雲。即是十地。
就初地中八分者。一序分。二爾時金剛藏菩薩承佛下三昧分。三入是下加分。四摩頂已下起分。五普告下本分。六爾時金剛藏菩薩說此下請分。七佛子若有下說分。八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能成下。校量勝分。
就初中。顯五種勝。以表法勝。
一教起時勝。如經爾時故。爾是也。是前始成正覺時故。此品論經雲。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
二教主勝。如經世尊故。於世特尊無與等故。
三教起處勝。如經在他化自在。所表已如前說。言天王宮者。王亦自在義。自在者所居處。表地智。是佛果所依生成住持故。摩尼寶藏殿者。寶顯地智可貴之極故。能隨出生世出世間善因果故。故言摩尼寶藏等。殿亦依義。與所出生。為依處故。
四時勝。謂初成道第二七日在如是時處。說此法者。表所說十地勝彼小乘及地前教故。論雲。時處等校量顯示勝故。此法勝故。在於初時及勝處說。此處宮殿等勝是名處勝。釋曰。勝下天宮殿等故。若爾已上更勝何不彼說者。彼無機感故。論雲。何故不色界說此處感果故。釋曰。機為能感。果為所感也。問若二七是初表法勝者。初七最初何不表說耶。
答初七非是說法時初故。論雲。何故不初七日說。思惟行因緣行故。釋曰。思惟行因行者。謂思惟昔行菩薩時所有善根回向菩提成菩提已廣度眾生故。思惟行緣行者。謂今既成佛。依彼往願。思所化緣。欲行度行故。此如仁王上卷說思緣放光同也。論雲本為利他成道。何故七日思惟不說。顯示自樂大法樂故。何故顯己法樂。為令眾生於如來所增長愛敬心故。復舍如是妙樂。悲愍眾生。為說法故。何故唯行因緣行。是因緣行。顯示不共法故。釋曰。不共法者。謂三業無失等十八種及善戒第三說相好力無畏等一百四十。此法不共菩薩及二乘故。言不共菩薩者。謂此唯是佛果所得。非菩薩有故。二乘得果。入無餘依涅盤界。身智永滅。無所利樂。佛今得果方大利樂事非預二乘故。雲顯示不共法也。問此所思惟。既為利樂。何故論主乃更征雲本為利他成道。何故七日思惟不說。
答此但征其七日不說。不征思惟行因緣行。謂雲既思惟行因緣行。何不即說。乃經七日邪。故後答雲。為令於佛增愛敬故。
五眾勝中三。一簡異。二住一切下嘆德。三其名曰下列名。初中四。一簡尊異卑。於中二種。一簡下位。如經大菩薩故。二簡下乘。如經菩薩故。二簡多異少。如經大眾俱故。後列名中雲無數無量等是也。三其諸下簡住異退。問此中菩薩是何位地。而言於阿耨菩提不退轉耶。若依實行。既非地前。非位不退。既因位極。非證不退及無功用。又論經雲皆一生得阿耨菩提者。若依示現。此諸菩薩一切悉是他方諸佛。依何說為一生不退。應作是說。文雖通二。示現為正。言通二者。且實行中。以最後身是一生故。依仁王經。此一生正得下寂滅忍。於菩提不退者。不復退入無生忍故。依本業經。得中寂滅忍故。言示現者。既此皆是他方諸佛。其身即是十身之中菩薩身故。此佛菩薩不限地位。通作一切菩薩身故。是故通諸不退。亦通一生。由此論經無自違也。若不爾者。一身具有不退一生。甚相違故。退之與轉。有差別者。彌勒問經論雲。自分堅固名為不退。勝進不壞名為不轉。(勘)四簡新異舊。亦簡主異客。如經悉從他方世界來集故。
二嘆德中二。先別顯。後一切下總結。前中十七句。一下遍因位。謂此眾皆是佛菩薩十身中菩薩故。故云住一切菩薩智行住境。境有二種。一理。謂所觀真性。二事。即所化眾生。二中入有二義。一以智貫達。二行彼境中二境同前。勤行不息者。意彰無聞入。非顯功用常。三隨宜轉變神境之事。故曰善能。四調化應時。五無障[得-彳]願遍時處修。六福圓益生無闕。七巧慧至極。八權實雙行。九中二。先列德。後諸所下辨業。前中如論第五釋雲。禪者四禪。解脫者四無色。三昧者四無量。三摩缽底者五神通。釋曰。言解脫是四無色者。謂八解脫中後五。皆依無色界故。所以者何。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四解脫。皆約離緣空等心拘[得-彳]名解脫。第五約能觀心。有勞慮過患厭之。乃至令前非非想細心種不現行。約防心不起名想受滅解脫故。具顯如章。論主今者從多分說故。雲解脫者四無色也。三昧是四無量者。以慈等作意皆依定故。三摩缽底是五神通者。以三摩缽底此雲等至。即是定根本。由加行力。伏沈掉故。至定根本故。然發五通。皆依四禪根本定故。未至中間慧多定少。四無色地慧少定多。無支相助不發此通。婆沙瑜伽亦同此說。若准論釋第三地中。無色亦有四支相助。然今但約定多慧少不發五通。非約無支助也。若依雜集。雖通四禪。多依第四明智者。無分別智斷惑照理故。又明謂三明十明。智即三智。後辨業者。謂依前禪解脫等作利眾生事。並任志成就故。雲皆自在也。十無功用神力速詣諸佛會。十一上首請法。十二弘護教法。十三供事諸佛。十四勤修勝行。十五身業普現世。十六說法遍法界。十七心照三世。
後總結中二。先結修行圓。後於不可下結德量廣。並可知。
三列名中三。一列名。二如是等下結數。三金剛下顯眾首。
初中總有三十九菩薩。前三十八同名藏者。表將說地地有堅義。藏即堅故。其猶樹藏。後一名解脫月者。謂請法上首。除眾疑暗。其猶夜月獨除暗冥。此則託名表法月有脫暗之能。名解脫。
二結數中略列九數。謂於一百二十三數中。從第一百五數。至第一百二十一數。仍於中間。各隔一轉。具如下說。
三顯眾首中。名金剛藏者。表所說法故。論雲一切煩惱難壞此法能破。善根堅實猶如金剛故。不異名說。又藏即名堅。其猶樹藏。人如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如金剛藏。是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諸餘善根所不能壞故。名金剛藏。釋曰。言煩惱難壞者。欲顯要待無分別智方能斷故。善根堅實者。無漏善法至佛果故。不異名不異所說故。一切余善根者。謂地前菩薩及二乘等善根故。
第二三昧分中二。先釋文。後辨意。前中二。初明能入定所依。後菩薩下顯所入定名。前中雲承佛力者。顯能入定。非自力故。入者心與理冥一境性故。菩薩者。簡異果定故。說因行故。菩薩名義具如上說。大智等者。謂二無我智。異二乘故。亦異地前菩薩智慧。故云大也。又力能斷惑證理生佛果。故名大也。即此決斷簡擇成斷證。故名智慧。光明三昧名義具如上說。
後辨意者。略有二種。一為受加故。如經得此三昧法如是故。釋曰。若不入定散心無能住持佛加。二為顯法離着故。論雲。顯示此法非思量境界故。因定所生淨覺。方說非散尋伺。為加行故。
第三加分中三。初總明作加所因。二欲令汝下辨加所為。三善男子汝當下正顯加相。
初中三。一明佛加。二以毗盧下顯加所因。三依論問答。
初中二。先一句牒前。後即時下正顯。顯中二。先現身同名。後作如是下同贊顯加。前中六。一即時者。明正在定故。二十方者。顯教通方故。三各過等者。明來處數量故。四各有等者。顯佛數量故。望前會。加十倍以百萬為億。約第二等數故。五同名者。為令剛藏增勇悅故。六現身者。為令眾睹於法生殷重故。後同贊中三。一贊得難得定故曰乃能。二顯能加佛數。三正明作加。
二顯加所因中三。一毗盧宿願。二現在威神。三亦是下一句是剛藏自力。
三問答者。何故多佛加。為顯於法及法師增長恭敬心故。何故同名金藏加者。本願力故。何故如來作如是願者。顯示多佛故。本行菩薩時。皆名金剛藏。同說此法。今成正覺。名金剛藏故。不異名加。又是菩薩。聞諸如來同己名已。增勇悅故。何不言過無量世界者。方便顯多佛故。釋曰。言何故作是願顯示多佛故者。謂彼多佛因時同依此十地行願故。言方便顯多佛故。此中方便有二種。一者不以一二三四及至百千等數數。但數剎塵為量者。是善巧顯多也。二者不以多數顯多。但說十則顯多。是善巧顯多也。何故定言十億佛土者。為說十地故。此經多說十數故。言同名佛加以本願故者。謂十方及此佛。雖皆有本願加即同時。然以不失主伴義故。亦得說為此佛先加余佛後加。論雲盧舍那佛本願力故加。
第二明加所為中二。先總顯。後所謂下別辨。
前中雲欲令等者。總明加所為意。言為一切菩薩者。是所被機。論雲謂住信行地菩薩此通二種。一者三賢菩薩自來證如。一向依教生信修行故。二者大地菩薩雖聞此教。然是自證見如生信修行故。言說不思議佛法者。分別出世間道品故。出世間是無漏義。道是智。品是流類。謂等流無漏教法從佛無漏智所流。名不可思議佛法。地前菩薩聞已還生見道無漏智。地上菩薩聞此教已智更增明。此智是佛無漏智品類等流。故名道品。言光明者。論雲。見智得證故。遠法師雲。見智得證。義一名異。其猶眼目別。則見智是其觀解。得證是行。解有始終。見始智終。推求名見。決斷名智。行有始終。得始證終。法顯在心。名得心。冥合如名證。今釋此文。宜總相說。若摘字解。便失本意。謂光明有破暗合空二義。似無分別智有斷惑證理二義故。以法釋喻故。雲光明者。智見得證。智見即是斷障。得證即是契如。若依解深密第三。智為總緣。見為別緣。此中論意顯二種機聞教利益。若地前菩薩聞此教已能生見道無分別智。斷惑證理故云入者。信樂得證。如無性攝論雲。此聞薰習。雖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種子性。若地上菩薩。聞此法已。地證增明。斷惑證理故。雲明者見智得證。今為說此地上見智得證法故。雲說不思議等也。
後別辨中有二十二句。前十句明自利。後又令下十二句明利他。大判雖爾。若細分別。俱通二利。故論雲菩薩教他眾生。即是自成佛法。是故利他亦名自利。前中初十句。准論經。與前總句同。是一句。論於初句開出後九。初雲令入智地者。智地即十地智。令入者入猶得也。亦趣入義。謂令諸菩薩得入四位。即後九句寄配顯示。一初四句。令地前信樂位菩薩得入於地。二次一句。令得見位。三次三句。令得修位。於中初句從初地相見道十六心後至七地。次句八九地。後句第十地。四後一句。令得究竟位。若九句別釋。一雲攝一切等者。聞慧中攝一切善根故。二簡擇是思慧。於一切道品中。智善巧故。三於所思諸法中。得智無量種義故。四隨所思義名字具足巧說故。五見道時中無分別智證諸法一如故。論雲平等也。智分別離故。經雲清淨也。六論雲修道時中離一切煩惱障故者。理實修位亦離所知障。附文釋義故作是說。謂不染世法。是離煩惱障故。七出世間道品無貪等三善根無漏。故云淨也。八於第十地勝進時等覺位中得佛智秘密。然此秘密非下位言念及。故名不思議。此秘密智即境界。或密智所知之境界。此至菩薩地極。如下文大盡分中說。第十地菩薩入如來十秘密智。是也。九得佛位究竟智。此亦智即境界。智之境。通二同前。然與前別因果殊故。上來九別句與前初總句。非即非離。今但為顯地智有差別次第轉勝義故。作是別說。故論主用後六相。顯前總別非即離義故。言除陰界入等事者。唯約等流無漏教淨緣起說。亦是真如隨緣出世法。不據有漏三科等。故云除也。論雲。總者是根本入。別者餘九入。別依止本。滿彼本故。謂總與別為依。無總別不立。由別方成總。無別孰為總。同相者入故。謂別皆同本。有入義故。異相者增相故。謂皆彼同入取名異相。成相者略說故。謂諸句和合為一略故成也。壞相者。廣說故。彼諸句合為一時。一一推征。無能成者。各住自位。如是廣徵不成。故壞也。如此融攝教文十句。顯於無[得-彳]非即離相。餘一切法皆隨所應方便類釋。廣顯六相。如別章中。
後明利他十二句者。論經合六七兩句為一句。余按次同。初句總。余句別。論雲此句是根本始終。謂十地中皆有始終故。雲令得菩薩十地始終者。始謂先發信樂十地法門。親近善友。聽受所說。終者謂依善友說憶持不忘。就別中。十一句寄配三位。初三地前思修利他。次一見道。餘七修道。此十一始終狹前十八。前中前說聞慧。後攝佛盡。此不同者。以聞慧及佛俱非正。地前既已明。故不重辨。理實皆通如前。自利中有聞慧者。自成聞慧故。聞已方能為他說故。今此利他中有思慧者。思已為他說故。由思惟自增慧故。初雲如實說等者。謂思慧智隨所聞十地差別義。受持稱機理說故。雲如實說。二令緣念一切佛法證入故。三修慧觀時。於地上無漏道品。起意言分別。帶相解故。四見道時。法無我智巧分別法我不可得。名善擇光明。即以善巧成此智名。莊嚴過小故名大也。五修道位中。後所得智。巧能趣入。能所詮方便決定無疑故。論雲出世間智力得入法義故。上來寄從二地至七地。從此已下六句。論說菩薩於菩提有障對治。寄從八地至佛地。對彼說障。障在七地乃至十地。七地有初障故。不得入八地。八地有一障。不得入九地。九地有二障。不得入十地。十地有一障。不得佛地。其能治道即經文。是所治障如論顯。後釋當知。六句中。一初二句合為對治一障。謂不能破邪論障故。雲隨所住等。謂隨彼邪見心住着之處處。即彼所宗。如聲生等執所生聲是常住等。對彼以無過三支。次第顯說。立聲無常等。此於七例。是體。據莊嚴。由立無過。心無所畏。是論出離也。後句是論多所作法。謂宜正之詞。邪莫能制。能破邪暗。故曰光明。故論雲隨彼所着。顯己正義。對治邪執。無畏辨才。性無暗故。二住大等者。對治不能答難障。謂九地中。得四無[得-彳]大智。巧決斷故。論雲證大無[得-彳]智地故。三憶念等者。謂常憶念求大菩提。救薩埵心無忘失。對治樂着小乘障。四成熟等者。對治九地中化生懈怠障。五能遍等者。一切處是五明處。此菩薩智悉能遍至決了。開悟未解者。此對治無方便智障。上來明加所為竟。
第三明加相中三。謂口意身此三次第有二差別。一約他方佛加。則口意身為次。二約此界佛加。則意身口為次。
前中謂加持正在說法。是以先須口加說法。必賴說因故。次與其智力在定未可宣除故。身加觸令起說。是則口加以益辨。意加以塔威。身加而令覺。或一一業如後分別。遠雲口先加者。乘前諸佛顯加所為因即勸說故。後此佛加次第中。本疏雲。為令得定。定由意力。是故居先。身光照觸以增威德故。次如雲台說偈。口業加教方能有說故。後加就前先口加中。十一句。初句總。余句別。總雲汝當辨說等者。辨謂法義。說謂詞樂故。論雲辨才者。隨所得法義。憶持不忘說故。此法門者。謂十地法。差別者。種種名相故。此法善巧成故。雲善巧法。後十句分二。初一句總。余句別。前總雲承佛等者。顯他力辨才。謂剛藏得佛明智神力如持令說不暗昧故。後別中皆顯自力辨才。於中。前四顯四種淨。後五明三種盡。前中。一淨自善根者。有作善法淨也。謂不動第一義。而依世俗言說分別法相。約法相邊。名有作也。二普淨法界者。無作法淨也。謂依世俗言說。即顯不動第一義。約第一義邊。名無作也。三普攝眾生者。化眾生淨也。謂能化眾生令淨故。四深入法身智身者。身淨也。入證契也。此句中二種。一屬前。二攝後。前中謂第十地菩薩勝進行。等覺菩薩因行至極。惑盡智圓。法報二身。俱非心意識所依。唯智依止。後攝後者。後五句皆此句攝。同在第十地故。束五句為三種盡。謂初二句是菩薩盡。前句雲受一切等者。現報利益。後句得一切世間等者。後報利益。現報利益者。第十地菩薩勝進行時。受佛職位。因位未轉。名現報。一切佛放光。名益一切智入此菩薩頂故。雲受佛灌頂。後報益者。轉前因位。至成佛處。言世間最高大身者。謂色形所居大自在宮最高故。色形尊大中彼王最大故。智度論第二雲。摩酰首羅天。韋紐天。鳩摩羅天。此三各自稱大。自言一切智。有從其學一切經書者。亦言是一切智。若依此經。彼王有大自在智故。名大自在。故賢首品雲。摩酰首羅智自在。大海龍王降雨時。悉能分別數其滴。於一念中皆辨了。問經初雲佛在摩竭國。始成正覺。此何說於自在天得。
答成佛應機不局方所。隨有感化即說在茲。是故前據所應。此依引攝。諸乘報佛閻浮所成是報身故。不信界外有佛土故。是以權指第十地菩薩攝報果處有報佛也。二次二句。是二乘不同盡中。上句雲超一切世間道者。勘梵本。道字乃是趣字。謂惑業苦是世間趣攝。非出世攝。今此菩薩至等覺位。惑業苦盡。故云超。阿羅漢獨覺未盡彼三故。雲二乘不同盡故。世親佛性論第三雲。二乘涅盤有三種余。一無明住地惑。二無漏業。三意生身。下句雲清淨等者。二乘涅盤有三餘故。不名清淨。今此菩薩所得涅盤彼三盡故。不同二乘故。三後一句雲滿足一切智智者。是佛儘儘無餘也。謂等覺菩薩。德海雖滿。猶未能舍劣無漏等。今佛位彼三盡無有餘故。論雲於一切智入智故。
二明意加中。有二十句。前十句。明正加。亦顯他力。後十句釋偏加所以。彰自力堪加。
就前中二。初一句通總別。餘九句唯是別。總中二義。一與上勝威德無畏色身。如王處眾自在無畏。如經與金剛藏無能映奪身故。悉為他映奪。則無威德。不得無畏。此總句也。二與上勝辨才無畏名身。此別句有九種。一與無[得-彳]等者也。謂不着辨。說法不斷。無滯[得-彳]故。着是[得-彳]住義。今此反彼。即言詞流美。中無謇訥。稱根令樂故。言名身者。名有二種。一者表義。二者顯境。前則依聲假立之名。能詮表於義。辨門所攝。後則依諸心品。能取於境。為辨所依。辨門所攝。問意加與智。何故初句明色身勝。答由加智力。令色身增威故。又准上下文。不必口唯加口。意唯加意。身唯加身。所以者何。前口加中。通加三業故。謂加菩薩盡二乘不同盡佛盡等中說故。今此意加中。與無能映奪身無[得-彳]樂說辨善分別清淨智等故。後身加中令定心起故。又以經中但云口加意加身加。而不言加口加意等故。是故通勝局劣也。二與善分別清淨智者堪辨也。謂善能分別因緣非因緣法。成不成相。善達不昧不昧。名為清淨。論雲善淨堪智有四種。謂緣法作成。遠法師雲。此文人解非一。此言定依相續解脫不得。余釋依彼經中有四種成。一者以有成。以有因緣名想言說。諸法得成。二者所作成。一切所作各有成辨。三者法成。一切諸法性相成立。四者助成。以智言說助成諸法。今言緣者。是彼以有成也。以有因緣諸法得成故。名為緣法者。是彼法成。作者是彼所作成也。成者是彼助成。今勘解深密第三。譯彼四成名四道理。謂觀待作用證成法爾。經自解雲。觀待者。若因若緣。能生諸行。及起隨說。作用者。若因若緣。能得諸法。或能成辨。或復生已作諸業用。證成者。若因若緣。能令所立所說所慓義得成立。令正覺悟。此有二種。一者清淨有五相。二不清淨有七相。廣說如彼。法爾者。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立法住法界。釋曰。此經雖與相續解脫。同一梵本。譯文既異。義還隨別。是以古德解作助二種。似有影響釋。緣法兩相。全為落莫。今解堪智與道理相會。略為二釋。一依解深密會釋此論。二直解論文以會本意。前中。一經雲觀待者。論名為緣。緣即因緣。謂凡是因緣之法。必相待藉有故。二經雲作用。論名為作。論文略也。謂諸因緣法起已。各隨所應。有業用。有成辨故。三經雲證成。論名為成。論文略也。謂諸因緣法中。須有成立。以宗因喻等。令得成立故。四經雲法爾。論名為法。亦論略也。謂前三道理皆約因緣。此後一種。不待因緣法應如是。又前三種唯是有為。而此第四通為無為。謂無為之法法爾自體不待因緣。有為之法法爾如是因。待如是緣。得如是果。又因法爾作因。不得作果作緣。緣法爾作緣。不得作因作果。果法爾作果。不得作因作緣。今論雲堪辨者。堪謂堪能。菩薩得此善淨堪智。依四道理。堪能辨說一切諸法。若是緣成。若非緣成。後直解論者。堪謂堪能。菩薩得善淨堪智。堪能辨說緣成之法。成不成相。不過此四。一成果諸緣。二緣成果法。三依法興功。四緣合成果。若於此四。隨闕其一。必不成故。三與善憶等者。任放辨也。謂說不待次。言詞不斷。處處隨意。不妄名義故。中雖具說。結歸不失本義爾。四善決等者。能說辨也。謂隨所應度。種種譬喻。能斷疑故。能以喻顯正。五與至一切等者。不雜辨也。謂三種同相智常現前故。三同相者。金剛仙雲。知一切無常苦及無我。別翻本雲。知一切法自相同相及不二相。釋曰。同共也。共有二種。一者有漏色心是苦等三相共所依故。二者法性真理。是彼三相真實共依故。其真諦譯本唯初義。別翻本通二義。以自相即苦等三故。共相即色心故。不二即法性故。六與成等者。教出辨也。謂得佛十力不壞。於可度者。令斷煩惱故。七與如來等者。不畏辨也。得佛決定無畏。於他言說。不怯弱故。八與一切智人等者。無量辨也。於一切智隨順宣說修多羅等法。六種正見故。金剛仙雲。一真實義正見。謂能知理法。二行正見。能知行法。三教正見。能知教法。四顯二邊正見。知前理法。不同情取。五不思議正見。知前行法成壞出情。六根欲性正見。知前教法說隨物心。九與一切如來等者。同化辨也。得一切佛無畏身等三種教化。隨所度者。顯示殊勝三業神化故。後十句偏加所以及顯自力堪加中二。先征起。後得此下正顯。前中征意雲。諸佛有力能與。有慈悲能普。何以以此十種無畏身。唯加金剛藏。不加余者故。
後正顯中十句。初一句總。余句別。總雲得此等者。總顯偏加由得此定。余無此定。故不得。如。言法如是者。無有得此定不得者。如善惡因苦樂果等。別中九句。准論得定法有二種。一本願所起。謂金剛藏宿願成就現前故。二三昧身攝。功德有八種。前四自利。後四利他。一善淨深心者。因淨也深心。趣菩薩地盡清淨故。深心者。謂信樂至極。即是一切善法根本因故。二善淨智輪者。輪是圓滿義。此智淨也。謂趣菩薩地盡修位真如觀。內智圓滿。普照法界。如日輪光遍世界故。三善積集助並者。身轉淨也。謂生生輪勝善行圓滿故。四善修治所作者。心調伏淨也。謂善斷煩惱習故。五念其無量法器者。聞攝淨也。謂堪能受持一切如來所說秘密法故。六知其清淨信解者。通淨也。謂得勝通自在故。七得無錯謬總持者。辨才淨也。謂善知陀羅尼門。巧說法義。於一一字。中攝無量名句字身。前後無違故。論中舉悉曇初音攝一切書字數說等喻此總持者。至脫月第三請處。當廣分別。八法界智印善印者。離慢淨也。謂真智教授不異故。論主引教配前四句自利因雲。一精進因。二不忘因。三勢因力。四彼不染因。配後四句利他因雲。一斷疑因。二敬重因。三轉法理因。謂法若壞時。假余尊法誦持故。四教授出離因。可知。
第三身加中。一十方佛者。顯加所為十方同故。二各由者。顯法界身此彼體用非即非離不離本處而摩此故。三右手者。表加所說皆稱順故。四摩頂者。表授與力至心頂故。
第四起分中二。先牒前。後金剛下正顯。顯有四義須起。一三昧事說。謂受加竟故。二得勝力加堪說法故。三說法時至故。四定無言說故從定起也。
第五本分中三。一明六決定以彰地。二佛子何等下標列地名。三佛子我不見下顯地要勝。
初中二。先總。後無雜下別。何故此中不待請說。若不自說眾則不知出定說法為不說法。又復不知欲說何法。是故自說十地名體。嘆勝令請。總中二。先告眾。後諸菩薩下正顯。言願善決定者。願是初地中說發菩提心。即此本分中願。簡地前願。故云決定。決定即是證智真實。是故決定即是善。善即是決定。依地持說決定有三。一種性地決定為佛種故。二解行決定能發心故。三初地已上決定證智故。今是第三也。後別中六。一不雜者是觀相善決定。謂真如觀一味相故。此即正體緣如境智一味不帶相觀。故云不雜。二不可見者。真實善決定。謂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此即超世可壞法。故名真實。三廣大如法界者。是勝善決定。論中兩解。先別釋廣大二字。後合釋二字。前中以真如法界有廣大二義。此證真之智亦然。故云廣大如法界。一法界體大包含平等不增減故。故云大法界。故二法界用廣能令一切眾生厭生死求涅盤故。雲一切佛根本故。後合釋二字中二。先約訓釋字義異名一體。以顯合釋。後引例證成。前中謂法界有大義。此大即廣。廣即大故。此智亦爾。故云廣大如法界。勝及以高字。訓義皆然。訓釋道理法爾如是。後引例證成中三。一引法界大真如觀勝。諸凡夫二乘智等淨法法爾故。此大真如觀等大字。亦得名廣名勝等。以此名法爾如是通故。二引法界大方便集地。謂說大乘法。此中大字。亦同前。通廣勝等爾如是。三引法界大白法界善法此大字。亦同前。通廣勝等法爾如是。是故廣大或同。皆言復者。於一所證法界中。具三義故也。四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者。是因善決定。此有二種。一成無常愛果因。此因如虛空。生諸色。色不盡故。二常果因。得涅盤道故。謂由此智。修起一切波羅蜜行故。成報化身因。對治一切惑障盡故。成涅盤因。經宗報化。豈無常乎。隨彼於報化身愛無常者。所現影像。故作是說。彼是誰耶。謂凡夫二乘及大乘權教根器。所以知愛彼聞有為無為非即非離不信愛故。聞四智菩提有為無漏。生歡喜故。見佛久住不能生於難遭想故。見佛入滅。便生悲感戀善根故。不爾世親造論違經。依空生色。色雖不盡。非不生滅。真智證會法性之色本非有生。故亦不滅。取其無盡少分為喻。則可然矣。遠法師雲。諸佛菩薩得大涅盤。不舍世間是無常愛隨世生滅。故曰無常。大悲作用理是可樂。名為愛果。二種涅盤是其常果。釋曰。此解但會化身隨世生滅。而未會報身也。五遍一切佛剎救護一切眾生者。是大善決定。謂隨順作利益他行。即次前常果因善是即悲之智故。雖得涅盤。非一向住。前無常愛果因善與此行是即智之悲。雖得菩提。亦非一向住。既其俱是非一向住故。此二文亦得互言爾。其非一向住言。乍謂俱住。不如雲不住生死不住涅盤。斯言無濫。六為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者。是不怯弱善決定。謂入大地菩薩證佛無漏聖性之分佛無分別智明所照故。名諸佛護。由此護故。名入三世諸佛智地。即復由此入佛智地。得諸佛護故不怯弱。
第二標列地名中四。一寄問發起。二佛子菩薩摩訶薩智地下。舉數嘆勝。三何等下依數列名。四佛子此菩薩下結名顯勝。嘆勝者。以此地是成佛根本故。三世諸佛及今同說。三依數列中二。先牒前起後。後一者下正顯。顯中依十地論等。略釋其相。初歡喜者。論雲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此有三義。一二利創成。二真理初證。三聖位新得。遂本期心。故多喜也。二離垢者。謂離能起悞心犯戒煩惱垢。清淨戒具足故。此亦三義。一離悞起犯戒惑。二離悞起犯戒業。三離悞犯戒果。謂具淨戒故。三發光者。論經名明。成唯識雲。成就勝定大法總持發妙慧光。名發光地。十地論雲隨聞思修。照法顯現。故名明地。依成唯識。有三義。依十地論。有二義。謂三慧是能照明。所聞等法是所照明。合一明名也。四焰慧者。不妄煩惱薪智火能燒故。此唯一義。謂根本智火燒前地所起聞持慢障故。問餘地豈亦不有燒惑薪邪。
答各依一相。不可例難。若准下文。更有一義。謂上彼智法明摩尼寶光明中放阿含光明。入無量法門義。光明智處。普照示現見故。此地釋名為焰。此約後得安立教說。五難勝者。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故。此有二義。一得出世智者。緣真智也。二方便善巧者。緣俗智也。能度難度者。度由達也。即正智了真時達俗。後得了俗時違真。真俗二智行相交徹。非即非離。於斯難達。而能達故。余莫難勝。故名難勝。莊嚴論雲此地有二難。一勸化眾生心無惱難。二生不從化心無惱難。此菩薩能退二難。於難得勝。故名難勝。問豈不餘地亦有難度能度及退二難。答望前此勝。望後此初故。六現前者。般若彼羅蜜行有間大智現前故。此唯一義。謂摩訶般若證真行相。有間現前。非如七地已上常現前故。七遠行者。善修無相行。功用究竟。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故。此有二義。一此地善修離有無相行故。雲善修無相行。此釋行字也。二功用究竟等釋遠字。於中三義。一功用至極後邊故云究竟。二望前三地起隨有行相同世間。今此望彼為己超過故。雲能過世間。三望四五六地。修道品諦觀緣起相。同二乘出世間位。今此過彼故。雲能過二乘出世間道故。八不動者。報行純熟。無相無間故。此有三義對劣顯勝。一勝前功用故。雲報行純熟。謂智任運起。不待加行。如報所得。純熟現前。二勝前有相行故云無相。三勝前有間斷故云無間。即此無間通於二行。無功用行無間故。非功用所動也。無相行無間故。非相所動也。九善慧者。無[得-彳]力說法成熟利他行故。此有二義。一德。二位。前中二。謂一此菩薩成熟四無[得-彳]解智。善能說法。名為善慧。二即由此善說法故成熟利他。名善慧也。十法雲者。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此亦二義。一能受諸佛雲雨說法。名大法身。二能雨法雨。無限量故。名大法身。後位者此菩薩因位究竟受佛智職。具足自在。勝前菩薩故。論雲如是受法王位。猶如太子於諸王子而得自在。若廣分別。具如別章。四結名顯勝者。以地是成佛根本。准前可知。
第三顯地要勝中三。初標舉同說。謂但是佛土無問報化必說此法。說此為令機渴仰故。二何以故征。意雲地前教亦是說菩提行。何唯顯此為要勝故。三此是下釋。於中二。先總釋。後所謂下重明。前中兩句。上句雲此是菩薩等者。謂菩提行法雖通地前。然此於彼。是其最上。下句雲亦是等者。謂非但此能親生佛果。望前最上。亦是證相大乘。超彼教相。此能顯彼趣無分別。故曰清淨光明法門。後重明中二。先所謂分別業者。再明前地前教相大乘故。論雲顯示世間智所知故。後佛子此處不可思議所謂諸菩薩隨證智。再明前證相大乘故。論雲顯示出世問智故。
第六請分中二。先明金剛藏說已嘿然待三家五請。後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下。明請說儀畢剛藏許說示說分齊。
前中三。一請說所因。二是時下眾起疑念。三解脫月菩薩知眾下正顯請詞。
初中二。先牒前說名。後嘿然下彰不解釋。論云何故嘿然。欲令大眾渴仰請。說故。復增菩薩尊敬法故。此句應雲復何須請此略故也。
二眾疑念中二。先顯聞名不聞釋起念所因。後作是下正明疑念。於中兩說。一云何因者。內因也。謂剛藏但知名不知義故不釋耶。何緣者外緣也。謂聽法眾不堪聞故不釋耶。二云何因者。謂因何說名耶。何緣者。緣何不釋義耶。
三正請中三。初明解脫月請。二爾時諸大菩薩下。明大眾請。三爾時世尊下明諸佛同於光明雲網台中以頌勸說。問此說十地正是答前第二會初所問。何故此中乃問耶。
答此中但為說名。不釋生疑。致請非更別問。問何故脫月先請。答論雲彼眾上首故。余問則亂眾調伏故。何故偈請。少字攝多義故。諸讚嘆者。多以偈頌故。
就初解月請中三。一騰眾疑請。二爾時解脫月聞是下嘆眾重請。三爾時解脫月菩薩重問下嘆法重請。初中二。先脫月請。後爾時大智下剛藏答。前中二。先標請所因。謂知眾心念。後何故下正顯。顯中五頌。大意顯示說聽無過應說。於中分二。初兩頌讚德征嘿。後三頌讚德請說。前中初頌明說者淨覺無過。後頌明聽者無過。
前中二。謂上兩字及下兩句征嘿中間淨等八字贊德。德中二。先嘆有說因。後功德具下嘆離諸過。前中論云何故唯嘆淨覺。淨覺是說因故。覺觀是口言行既有淨覺。何故不說。故云何故淨覺人等。問二禪已上尚無尋伺。八地已上無思成事。何故剛藏有尋伺耶。
答二禪已上無尋伺者。是地法無。非永無也。八地已上無有思者。顯無加行純無分別。非無任運無分別思。不爾佛果十八不共無不擇舍意業智導皆非有故。擇舍是慧意業。業是意俱思故。嘆淨覺有二種。一攝對治。二離諸過。前中二種。一對治雜覺。二對治雜覺因。憶想分別故。雜是不淨。即執之異名。因法執有人執故。人執但名雜。法執名雜覺因。即是其不淨尋伺。金剛藏。先具念處生空觀。對治凡夫常等四例雜覺故。真如無相智法空觀。對治二乘無常等四雜倒覺因故。故云念智。具翻彼。即贊淨覺也。後功德等者。顯離諸過則不能說。既離過則能說。何故不說。離過有三。一具無嗔貪善根功德故。離嗔嫉他勝己及貪惜法不說之過。二具精進善根功德故。前說十地名離懈怠不說過。三前不待請說地名故。有樂說辨力功德故。離不樂說過。既具諸功德。不應不能說。上來嘆能說者無過竟。
後頌約聽者無過。征贊中。論雲此嘆同法決定。同法即是同生眾。簡末後兩頌彼異生眾故。決定之言。明有根器異。第三頌彼但欲樂故。
就初頌中分二。上半嘆德。下半征嘿。前中決定者。於此法中一向信故。勇猛者。能為法不惜身命等故。無怯弱者。堪聞深法無所畏故。一切減言通其三處。下半可知。若依論經。再釋稍別。彼經第二句雲。菩薩大名稱。論釋雲決定者。黠慧明了故。決定有三種。一上決定願大菩提故。二名聞決定他善敬重故。三攝受決定彼說者善知故。偈言菩薩故。大名稱故。說地名故。如次三句應知。後三頌嘆德請中。初頌顯有欲樂故。論雲前雖有決定堪受法器。心不欲聞。亦不說。謂有欲無根。雖樂聞聞不能解。若有根無欲。聞時雖解然不樂。今既根具足。願為分別。請意如是。文中二。上三句嘆德。下一句請說。前中上二句嘆有欲。下一句嘆具二智。前中論雲有阿含決定。非證決定。有非現前決定。無現前決定。如是決定。法器不滿足故。不能聽受者。謂此眾有證相大乘宿根現欲。正能聽受十地妙義。願為分別。現前是欲。非現前是根。互斗不能聽。如前頌釋。余文可知。下句嘆具二智雲。其心無怯弱者。論經雲佛子智無畏。今此心言即攝彼智智心所故。或此心言即是彼智智心法故。論雲智有二種。一證法故。二現受故。釋曰。此眾皆根本後得二種智故。聞此地義。能受能證故。願分別。上來嘆聞法眾德請竟。
自下頌嘆異生眾淨請中二。上一句總嘆。下三句別嘆。上總雲悉清淨者。眾中無有一人不離懈怠等濁故。下別嘆中離六種濁。一離懈怠者。離不欲聞法濁故。二嚴者。離威儀不恭肅不嚴整濁故。三潔者。離五蓋濁。一離為名利貪故聽法。二離嫉恚他勝己故聽法。三離疑心聽法。四離聽法時睡眠。五離聽法時掉舉故。四能堅固不動者。離異想濁。謂於說法者。不起妬忌心欲求其過來就聽故。又不為欲詰難令退屈破壞徒眾。敬重讚嘆故來聽法。五具功德者。離不足功德濁。謂眾皆具多善根故。心專樂聽。六具智慧者。雜愚痴濁。謂於所說法。不迷暗故。
後一頌顯二眾清淨堪聞請。於中上半。明敬法無雜。下半喻顯敬仰轉深。前中初二字及下句。明二眾專心齊一無雜念故。中聞感等三字。明二眾敬心齊一無輕慢故。下半喻顯中。上句雲如蜂等者。按梵經本雲。如人念蹻達邏蜜。蹻達羅者蜂名也。其蜂黑色。所造蜜。氣香味美。而無蠟。勝餘一切蜂所造蜜。從依屬聲故。呼蜜以稱。據實而稱。應名勝蜜。言如人念。不言如蜂念者。非餘一切蜂念此蜜故。此兩句顯敬仰轉深者。夫思甜欲蜜。患濁念水。非過越思念也。此乃念最勝蜜。思於甘露。是過分也。而此眾希聞地義。過越思念。亦其然矣。故云轉深。遠雲齊心趣證如蜂熟蜜。專意求教如渴思露。此亦無違。上來明解脫月初請竟。
自下明剛藏初答。於中二。先長行序意。後正以偈義。
前中二。先明剛藏聞請。言大智無畏者。聞前征請。答不難故義。不難有二種。一堪酬答故云大智。二不怯弱酬答故云無畏。後欲令下明智眾悵根欲述不說所由。令其悅豫故。
後正偈答中五頌。述其不說所由也。論經有六頌中。初頌即是此經長行序意也。就今五頌中分五。初一頌顯法難說。次二頌明法難聞。次半頌喻難說聞。次半頌合難說聞。後一頌舉結難顯嘿。此上五頌。但顯地法難說。非為自無智力而不能說。由此遣眾何因之疑。又但明地法難聞。非為眾不堪聞而不為說。由此遣眾何緣之疑。是故令眾歡喜也。
就初頌中。文與論經。雖少前部。大意不殊。總相意雲。菩薩出世間智最難故難顯示。菩薩勝行事未曾有難故難分別。何以智及行事。如是難者。以是覺證佛智之根本故。故論釋雲菩薩行者。是出世間智。地事者諸地菩薩行事最上及分別說等。釋雲說勝故。何者菩薩行引偈諸佛之根本故。佛者覺佛智故。讀疏者既知此頌大意。文雖前部但取釋配屬四句。盡縱橫皆得也。
第二明難聞中有二頌。初頌內分三。初兩句明法難證。以唯根本智境。此境依微細等四義。及顯非四心境界。次一句順釋明是正體智境界。末句出非境界之狀。初中微細者。非聞慧境界。難可見者。非思慧境界。離念非修慧境界。論雲示現三界心心數法分別。世間修道智非境界故者。此簡地前修慧也。超心地者。論雲示現報生善得修道智非境界者。此簡八地已還加行。所以者何。彼唯有漏。此唯無漏。瑜伽五十五說修道位中。有出世斷道。世出世斷道護法論師雲。復得雖不親證真理無力能斷迷理隨眠。而於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現前無倒證故。亦能永斷迷事隨眠。次句顯正境界。雲此誰境界者。謂既非余境。是誰耶。故引頌雲智境界。智字此經雲佛。何者是智見實義故。(義是境義)何故非余境界。此無漏故。無漏者。是出世間義。此義非世聞智境界。此經出生是論經出世。(勘梵本)末句顯非境界之狀。雲若聞等者。謂隨有所聞。即作聞解故。不得無所聞理。執心不了名迷悶也。後頌同前。明難聞中二。初句總。余句別。前中雲持心等者。謂持聽法心。堅如金剛。方堪聽此法故。後別中二。先兩句。明堅相。後一句辨堅業。前中有二種。先上句明信堅。後下句明證堅。上句中雲深信等者。謂於佛菩薩勝智所知所說無邊化眾生法隨所化異說或相達。於其教中。仰推以信。言此唯是諸佛所知。非我境界。如此推時。少無自信。全信於佛。是名深信。信深難動。故名為堅。如根深難拔名堅固根。勝鬘經說三正智中。初名仰推。即同此也。下句雲智心地等者。智字應安句末。此證堅也。於中二種。一所證。謂心地。二能證。謂無我智。前中論釋雲。隨心所受三界中報。又隨心所行一切境界。釋曰。前是內五根身。後是外六塵境。皆為所證。皆是心所依。託名心地也。後無我智者。論雲我空法空如實知故。釋曰。內外諸法。雖通二無我。此約一相。故作是說。此約結證也。菩薩具此二堅。方堪聞此法。斯則但顯難聞。非不可聞。
第三喻顯難說聞中半頌。上句喻前難說。下句喻前難聞。謂於空中彩畫處。及風行處。其相皆不可見。以於空中畫風行故。筆彩與風俱不住故。然此空中非無彩畫及風行處。以不同於余虛空故。此中空喻證智。筆喻能詮名句字。風喻音聲。用此四法。詮證真空智。詮時能詮不住相故。所詮本無相故。如是能所相契合時。非有非無。謂能詮所詮俱離相故。非有也。不無詮顯十地義故。非無也。如是方為說十地義。
第四法合中有半頌。上句標名。下句釋義。標雲牟尼智如是者。牟尼此雲寂嘿。謂智相即性故寂。相性同時離說故嘿。即用此義。以名其智故。晉本雲。寂滅無無漏智如是者。指法同喻故。魏譯論者錯謂牟尼是釋迦牟尼佛故。翻為佛智故。彼偈雲智如是分別難見佛無無漏。長行釋雲。如是佛智言說顯示等。下句釋雲。分別甚難見者。分別是說也。見是聞也。說者甚難說。聞者甚難聞。以其非有非無故。說者不可作有無說。聞者不可作有無聞。金剛藏正說此時。即是難說說。眾依此聞時。即是難聞聞。如是方為十地說聞。問所難說聞。為是果分。為是因分。
答古德皆云是果分。以不可說故。今謂不然。是因分故。所以者何。由四義顯。一三家五請本不唯請說果分故。不爾諸佛則應不知果分是不可說。而強請故。二若是果分。剛藏不應嘿住待請。以其果分永不可說故。三若為果分難說聞而待請者。五請事畢即含說果分。何乃許說因分。四若難說聞不是因分者。許說因分中不應同前還說其難。謂雲是境界難見可知。不可說故。問若爾者。何故說大中雲我今說少分。論經雲我但說一分。
答只言說一分。不雲說易分。故不相違。其定因分果分之義。後說大中當廣分別。
第五舉難結嘿中。一頌分二。上三句舉。下一句結嘿。前中二。初句及次二字。難所說地智離相非說聞所及故。雲佛慧最勝等。名此為佛慧者。如前釋。後次三字及下句。全明聞者。謂世間難有證信者故。雲難思議不能受等。受即信受故。何故名眾為世間者。眾生世間故。又古人譯地前為世間故。下句結嘿可知。
自下脫月第二嘆眾重請中二。先請。後爾時金剛藏義。前中二。先長行。後偈頌。何故此請復嘆眾者。以前雲世間證信者難得故不說。今此顯眾有堪能故請說。前中三。初牒前起後。二佛子今此下嘆眾生講。三善哉下結請。
正請中二。初句總顯。後善潔下別辨。初總雲善淨深心者。善淨謂教淨證淨。深心謂樂廣修行。教證二淨。各通二義。教謂順教修行故。地前所行故。證謂證理起行故。地上所成故。
次別辨中九句。前五教淨。後四證淨。前中一善潔思念是欲淨。謂隨所念教。得清淨善巧思念不雜取相故。二善修諸行是求淨。謂得身口隨順諸佛敬養起求法行故。三善集助道是生得淨。謂以助道善根。願得所生益眾生處。名上上生勝。又隨所生處。大菩薩念常現在前。名念勝故。四善能等者。是受持淨。謂於多佛聞法。皆憶不忘名善能親近故。五成熟等者。是行淨謂求地真證法故。習行少欲頭陀離着行。積集成熟多功德故。後證淨四者。一舍離痴惑。是得淨。謂初地真見道。斷分別惑。無分別智現證決定非意言故。真相見道具足現行。名為見道。初照真如體會理故名為得淨。見所斷惑雖通二障。煩惱障中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一十二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盤名煩惱障。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為上首。見疑無明受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二障惑名。略顯如前。數總一百一十二者。謂欲界四諦所斷。各有根本十種煩惱。合有四十。上二界四諦各十中除嗔。各三十。六合七十。二通界合有一百一十二。此等諸惑皆有二用。若執我用煩惱障攝障。若執法用。所知障收。今此但云舍痴惑者。以諸惑中痴為根本。從本說故。二無有垢染。是不行淨。謂修道中一切煩惱不行故。從相見道十六心後至金剛心位。總名修道。數數修習無分別智故。此中煩惱名數。多分同前見道。而差別者。於彼數上。更加十六。謂欲界有六。即貪嗔痴慢薩迦耶見邊執見。上二界除嗔各五。總有十六。並同前數。合有一百二十八種。皆是俱生。於中分名煩惱所知。亦如前說。今此雲一切煩惱不行者。唯說煩惱障中現起之惑及彼粗重。不言其種故。成唯識第十捲雲。煩惱障中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已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八地已上畢竟不行。乃至雲雖於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斷滅煩惱障種。而彼粗重亦漸斷滅。三深心信解。是無厭足淨。此有二種。一於法。謂不樂小乘。得大乘上勝悕望心。二於佛。謂念佛功德悕樂決定。四於佛等者。是不隨他教淨。謂於菩薩位極處所行。皆依自證。非依教說修故。上來正請竟。
後結請中二。先請承力。後明眾堪。謂眾既內具教證二淨。更得承力。為說此地義。必能證知。或此諸下是總結。上別顯九句。以雲於如是等故。若不爾者。如是牒何等言等何。後偈請中二。先長行標。後願說下正顯二頌。初頌舉法請。上半舉法願說。下半明說有益。後頌嘆眾請。上半顯教淨。下半明證淨。
後明金剛藏答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二。先明剛藏舉損以違。後我愍下結嘿。前中二。先牒前所嘆舉德兼失。故云雖也。後然有下舉損以違。違中三。初明所愍眾。謂法深機淺。藥病失宜。其餘劣解之言通有四類。謂樂凡夫聲聞緣覺小心菩薩法者。次多生疑惑者愍起苦固。後於長夜下愍受苦果。結嘿可知。後偈頌中二偈分二。前一頌。頌前牒上所嘆。謂隨教信堅如須彌。定心證理。猶大海。後一頌。頌前舉損以違。行未久者小菩薩也。解未得者二乘人也。隨識等者。凡夫人也。余准可知。
自下脫月第三嘆法重請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二。先正請。後是故下結請。何故須此再三請者。有二義故。一不可以其疑念避之不說。二若避不說。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故。前中五。一通前推難致嘿令顯不難故請。二何以故征。三說十地下釋。四何以故重征。五此是下重釋。初中二。先勸承佛說者。顯說者佛護說無難故。後此人下明聽者佛護聞信受故。二征意雲。若由佛護。能令信受。何故說有謗正法人。釋雲。有二眾生。非佛能護。一感報定故。二作業定故。此眾非彼。故可護念。若爾者。佛無偏心。何唯護念說聽此法者。故三釋意雲。但說十地處。說聽法爾感佛護念。此由法力。非余因緣。此十聽者佛護有二種益。一聞說信受。二速能修行故。雲能生勇猛。四重征意雲。十地望余。何所別異。有此感故。五重釋雲。由二義故。一以此地法是菩薩最初所行教行故。二以此他法得證智故。能究竟成就一切智。就前最初義中有三。初法說。次譬如下喻況。後佛子一切下法合。初中雲最初者。有二義。一首二本義。首謂上首望地前故。本即根本望地後。此雖通二。故取後為正。謂此地行望成佛果。是親正因。真無流故。故名根本因。初果。後次第名小決。喻況中二。先喻果以因為本。後字母下喻因能滿果。前中雲書者字也。謂字形相。亦名字體。如呼師子為[凹/凵/(乳-孚)](訶孕)多故。[凹/凵/(乳-孚)]字像形似師子頭尾也。字者。字音即阿(入)阿(去)等。一十四音也。數者謂名句二法。是數義也。說者語也。皆以字母為本者。謂以十四音各別。加於迦佉等三十三字體上。和合成母。因此轉生一切字一切音一切語言名句義等。故名為母。十四音者。謂阿(入呼一)阿(去呼二)縊(去四)烏(入五)烏(去六)訖嘿(二合七)紇[口*梨](二合八)里(九)梨(十)曀(十一)藹(十二)污(十三)隩(十四已上十四音也)喑(經呼)阿。(重呼上二字是界畔字也)字體者。有三十四。謂迦(上)佉(上)仰(虐我)伽(按聲掣呼)昂(俄朗)者(之我)[奢*多](冒我)[糹*若](若我)扚(時何)壤咤(擿我)咤(折我)荼(搦我)荼(宅何)曩(〔撰〕仰)[打-丁+袲](多我)他(上)娜陀(按聲掣呼)曩簸叵麼(〔化〕復是麼音呼似婆字)婆(按〔摩〕制呼)莽(經呼)邪(余我)囉(捲舌呼)攞嚩(無我)爍(傷我)屣(使我)娑(上)賀(上)叉(楚我)如是字母。為書等根本。亦名為初章故。喻地行最初義也。後喻因能滿果中。由字母令書等究竟故。彼書等不離字母攝也。後法合中二。先合前初義。後十地究竟下合前究竟。成就書等義。此亦釋得證智也。後結請者。結請者結前說聽。既為佛護念。是故願說。
後偈頌中三。初半頌頌前願承力說。二次半頌頌前護念。上並可知。後一頌頌教行證智。文中三。一前半法說。二半上句喻顯。三下句法合。初中上句頌前證智成就一切佛法故。雲亦究竟。下句頌前教行是最初根本。後兩句可知。上來脫月三請竟。
自下大段第二大眾同請者。上來脫月為眾先請。雖說眾堪樂欲聞法。然要自陳。請儀方具。又顯重法故。此共請文中二。先長行標舉能說頌人。後上妙下正顯偈頌。頌中二。前四頌半嘆人請。一頌嘆法請。前中二。前二頌嘆說者。余嘆聽者。前中二。前五句嘆剛藏具證教二德。後三句嘆剛藏能令聽者入證入教。前中二。前四句嘆證力辨才成就。後一句嘆教力辨才成就。以此二力。方能有說。故偏贊爾。論雲以證力等。是故讚嘆。前中上者是總。總有二義。一寬。謂該二力以顯勝故。二狹。謂唯就證力。以顯勝故。論雲。又復上者顯證力等。此中嘆辨。有三種。一妙無垢智者。是正體智。此勝二乘智故。二無邊分別辨者。是辨體成就。無量義辨故。三宣暢深美言第一義相應者。是辨果。謂訓釋言詞字義成就。又是以深美言詞顯勝義諦。後一句嘆教力辨中。念持等者。受持顯說故。是菩薩於正教中。淨慧無疑故。後三句令聽者入證入教中。初句明入證。言十力者。令已地者得佛力智故。集功德者。未入地者令入地故。後二句明入教。謂今得無[得-彳]辨演說受持十地法故。嘆說者。成就二力竟。後二頌半。嘆聽者中三。初一頌明求教及證。次一頌喻顯。後半頌法合。初中下句是總。言唯願者。有二種。一求教。二求證。謂專求此二故。雲唯願。上句雲定戒者。是第二句中我慢二使不堪聞教。能對治行。謂由我慢。於法及法師。不生恭敬。由有定則心調伏故。離我相也。由有戒則善注威儀故。離通慢也。既離二使堪聞也。又上句中集正心。及第二句中見字。並是第二句中耶字。及第三句疑念字之二使。不堪得證能對治行。其集字。論經作深字。謂細意善思惟則得深義故。今此雲集者。謂由細意故。於善思惟。能積集也。心字。論經作意字。心意識三據通一也。耶字。論經作妄。妄即妄想耶見借名。今作耶字。正當顯稱。既有正見。則善思於義故。離顛倒見也。既有正心。則聞不思議。得證智境。歡喜信樂。離疑念也。次一頌喻顯中喻四種義。一思水喻聞慧。謂初聞受持未尋思故。如飢水者不呾嚼故。二念食喻思慧。謂於所聞法。思惟得味。益智力故。如吃食者呾嚼得味益身心力。三服藥喻修慧。謂已具聞思。如法修行。離諸煩惱及余習氣。如服藥。藥行病得除愈。四如蜜喻果。謂蜜是眾蜂所依樂處。三慧之果。是眾聖所依所樂處故。後半頌法合可知。上來嘆說聽等竟。
後一偈嘆所說法利益請中二。先善哉兩字是總。余皆是別。前中謂所說法中善具足故。稱善哉也。別中三。一廣大智者。謂諸地所依。二願說入諸地者。謂說諸地未曾說法。此即地體。入字。論經作勝字。謂校量地勝故。此校量勝。是趣入方便故。三成十力等兩句。是地果。謂具佛十力無[得-彳]智所證果法。此得論文。此經本雲一切行者。謂佛智所行之境。文雖少異。大意同也。(勘梵)。
自下大段第三。諸佛加請中二。先長行。明此界與十方佛光互照。顯身業加持。眉間是身故。後時光台下。明光台說偈。顯語業加請故。此則長行但加無請。偈頌亦請。唯論判文。長行及頌。總顯光有八業二身。今科少異。多依論釋。問脫月及眾請儀已具。何更待佛。
答為顯法勝故。問前加分中已有佛加。今何復加。
答此有二義。一前是加。今此請加為異。菩薩以加為請故。二前顯主伴故。則十方佛具三業加。而毗盧但同意加。今欲具故。更身語加也。此中身加者。此光照十方佛所加說法菩薩故。即後文雲。又亦照此娑婆乃至金剛藏身。是也。問何故前不加眾。今此加耶。
答前已剛藏簡眾違請。上首雖即嘆堪眾。未自陳根欲。今以次前自述故此加也。問何故不以常身語請。以光代耶。
答為重法故。是以有請。為不輕尊位故。不以口求請。不以曲躬請。故以光代也。
就前長行中二。先明此佛光照十方佛及大眾菩薩說法菩薩。後時十方下。十方佛光照十方及照此界佛等。
前中論經明光有八業二身。今此七業二身。略無降伏業。言七者。一眉間出清淨光明。名菩薩力焰明者。是覺業。謂此光照諸菩薩身已。自覺如來力加故。二百千下是因業。謂因主光出伴光故。三普照下是卷舒業。謂舒照十方捲入常光故。此中卷者。有二義。一略故不說。二或取如日身一分義。是此卷業。謂雲作前三照十方事已。於上空中。成雲網台住故。四三惡道下是止業。謂止息一切惡道苦故。五又照一切下是敬業。謂照諸佛眾會。現不思議佛神通力。令物敬故。六又照十方下是示現業。謂如十方佛所加說菩薩大會令此眾見故。上來六業竟。第七請業如後頌。是二身者。一即此總結前業。雲作是事。已下是如日身。謂於上空成網台住故。二前第三第五第六業中。皆云光照十方者。是流星身。謂往十方故。
後十方佛光照十方及此界中二。先明彼十方佛各光照自各十方諸剎如此照彼。同前所說六業二身。如文可見。後又亦照下明彼十方佛光照此佛及大眾並說法菩薩。雖略無光名眷屬息苦等。唯別應具。按上此彼互照之相。此則但照十方。彼則照十方又列照。此顯主伴異故。論主將為證同不復別釋者。應留後代令箋之也。
後明光台說偈顯語業加請中二。先長行標說頌所依。後佛無等下正顯第七請業。於中。先略釋業名。後釋頌文。
前中謂光台發聲說偈請故。後釋頌中五偈分四。謂初一頌顯能加者勝。次一頌明加所為。次二頌明請說法有利他三益。後一頌明教剛藏依三漸次說觀證修。初中二。先總顯能加勝意。謂能加請者。非尊則不彰法勝。而所加不說。可知。
後正釋文。此中約義取文故。不按次。於中分四。
一第三句全。及第四句內。加於彼三字。並顯能加。就中加持彼是總相。第三句全。亦總亦別。以此句亦入前眷屬攝。長行中十方佛是此眷屬故。論雲諸眾首者。佛於世間最勝故。余文別相。總雲加於彼。諸佛能加。加金剛藏。加有二種。一令同諸佛一法身。二令同諸佛具證佛果能加諸佛。是法王故。如世人王有四種勝。一自在勝。二力勝。三眷屬勝。四種姓勝。人王自在者。所作無能為[得-彳]故。力勝者。能降怨。不為怨伏故。眷屬勝者。有二種。一內地眷屬勝。二鄰國眷屬勝。種姓勝者。承藉王胄故。佛王四勝者。一初句全。是自在勝。此有二種。一佛無等等是一切智故。即慧解勝自在勝。二如虛空是世法不能染。勝無明煩惱習氣威故。即心解脫自在勝。言無等者。非餘眾生能與等故。重言等者。諸佛此彼互齊等故。
二次句。初二字雲十力者。是力勝。謂處非處等十種智力降魔怨故。論經有無畏兩字故。釋中雲能伏一切耶智等。
三次雲無量諸功德五字。及次後句全。是眷屬勝。此有二種。一菩薩眷屬勝。於菩薩聲聞諸眾中。此眾是第一。以具無量諸功德故。二佛為眷屬勝。論雲諸眾首者。佛於世間最勝上故。故後句全。亦眷屬攝。通入總別二相中故。
四第四句中。釋師子法四字種姓勝。此有二種。一生家種姓。二法家種姓。初釋師子三字。是生家勝。釋謂釋迦。世為於代輪王胄族。師子喻名佛於三界獨步無畏故。以別簡通故。雲釋師子。又種姓姓字宜從豎心。以釋迦之稱是族望。非姓望故。智度第二雲。釋迦道人姓瞿曇故。佛名經雲。我釋迦牟尼佛姓瞿曇故。雖一切佛生家皆勝。今且據主佛現在此故。後法之一字。顯法家勝。謂一切佛皆證一如。得大菩提。因此如姓生佛身故。超過二乘智所證處。名法家勝。
第二有一頌。明所為中二。先顯所為意。後正釋文。前中意者。為聞顯法王最勝藏故。後釋文中二。先一句為遮外疑。諸佛不能自說。生輕慢心故。故勸承佛力令開也。後三句。正顯法王藏中二。先法王最勝藏五字。總標名。後兩句別釋。釋中二。先上句雙字義二藏。謂諸地廣智者字藏也。上妙行者。義藏也。上謂神力勝。妙謂真實智。行謂諸菩薩初道行法也。後句雲以佛等者。總結請說。論雲分別者。說十地差別故。
第三兩頌。明請說法利他有三時益中。分三。初半頌明聞時益。次半修行時益。後一頌明轉生時益。初聞時益者。謂佛力加故。聞法入心。是能受持也。次修時益者。謂十地行漸次修滿。得佛十力。成菩提故。此顯因圓果滿也。後轉生時益中一頌分二。初半頌順釋信益。後半頌反顯不信損。前中二。初雖之一字。總顯福而有難難不能為。後住海下別辨難福。謂上句中六字明在難處。下句全彰福勝難劣難不能為。前中論長行釋有二。初總相通釋。後就世界長壽下舉頌別配。前中雲惡道善道難處生必得聞此法者。惡道難處生。謂在大海龍世界故。善道難處生。謂在色界光音天故。後配中二。先龍世界等。配頌中初句內上四字。後雖在色界光音天等。等配前四字。下三字前別配。初雲就世界長壽者。按此長壽之言。或恐是後色界長壽之語。若不爾者。則三惡道難。應唯長壽者。是難短命者非難故。(此文要勘梵本)又論主釋劫盡火中雲。雖在尼界光音天等。亦得聞此經。下句明福勝中雲堪受等者。謂於過去。曾聞此法。生決定信。由余業故。生彼難處。由前信故。成此根器。故雖在難而堪受此法。故云得聞。後反顯中二。先上句總標。翻前生信故。雲生疑等。後下句正顯其損。故云永不聞。謂得聞由信。無信有疑。則永不聞。准此道理。無問生在難非難處。皆不得聞。云何知然。謂如智度論第九說雲。舍衛城內有九億家。佛住其中二十五年。三億家眼見佛。三億家耳聞有佛。眼不見。三億家不聞不見。釋曰。後三億家雖非八難。但是未種決定信根不疑根故。問據論主釋。住海水是龍世界惡道難者。此難豈唯在海及皆不聞。
答經依一分故作是說。非謂一切不爾。余畜應無難故。佛會應無龍等眾故。問論經頌雲劫盡火中。如何論主釋為光音天是長壽難。今此經本既無盡字。復云何通。
答盡字。晉經亦有。而今本自略。論主釋光音等為長壽。是劫火盡中者。廣經意也。謂經說劫盡火中。則處唯局上二界。時通前後。一切時皆難。乃至劫災。但遮劫盡水風災中二三禪處。不遮初禪。以初禪是長壽之首。舉初括後故。雲劫盡火中。論主受別生理故。釋光音為長壽之首。故置等言。即由劫盡火中之言。復通劫火盡中之勢。此即處為二禪已上。為長壽天。唯遮初禪。時局劫火盡時。遮彼初禪劫火燒時。彼時初禪無天住故。不可說有在中聞法。不爾初禪。何非長壽。問如何得知長壽天難通上二界。
答以多教說長等各異。然皆不離彼二界故。即此經文是初禪故。論主釋為光音等字。等上更無限故。大智度論三十八雲。長壽天者。謂非想非非想處。以萬大劫故。或有人言一切無色定通名長壽。以無形可作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處故。或說無想天名為長壽。亦不任得道故。或說從初禪至四禪。除淨居天皆名長壽。以着禪味耶見。不能受道故。梁攝論及成實論皆同智度第三師說。釋曰。按前諸說及余聖教具二義故。名長壽難。一是上二界形待欲界名長壽故。二沈着禪味。不任受道故。然此通論總有四句。一是長壽堪受道而非難。如此經及仁王經等說。上二界中有預佛會者故。二是長壽不堪受道。正八難攝。具上二義故。三非長壽不堪受道。謂所餘七難及欲界人天中。有於法不信。未種聞法根欲。並未熟故。四非長壽堪受道。謂所餘七難中有曾決定信此法。根欲已熟。及欲界人天中聞法根欲熟者故。廣說八難。如別章中。
第四佛教剛藏說十地中三漸次內。一頌分二。謂先三句正明三漸次。後一句明說利益。前中二。初應說兩字總顯教說。謂雲汝應如是如是說故。諸地下別辨。於中三句如次。即為三種漸次。謂初句是觀漸次。次句是證漸次。後句是修行漸次。言漸次者。謂一一地中。皆有從初至終行次第故。初中雲諸地勝智道者。論謂十地勝智道。說此十地。若觀若依止。能生諸地智故。此釋加行智緣影像如故名為觀。依止此加行。生根本智故。名勝智亦之道。依主釋也。次句雲入住等者論雲入者。入地故。住者未轉向餘地故。展轉者。地地轉所住處故。此釋根本智親證真如。名為入等。初證名入。在證名住。將轉趣後。名展轉也。次修習者。通三漸次。次第修行故。後句雲從行等者。論雲行者。入住展轉成就故。境界者。此行種種異境界故。此釋後得智。謂此智行相依二處起。一從緣世俗種種異境界起。二從仿法根本智入住展轉生故。雲法智生也。所以須此教說者。為顯菩薩所說一切皆因佛力。又合後代生正信故。
問若此地正體智親證真如。後九地中不應更親證如。無二無異故。
答古人解雲。如雖一味。約智明昧故。有十親證。今解不然。所以者何。先難古非。後顯正釋。難古非者。謂境智互相如約智證十如何名境智互相如約境一證如。又難加行。後智非親證可說。彼智有明昧。正體緣如不變影。何得說此有明昧。又難能證有分限所證無分限。以限證無限境智。豈相如。後顯正釋者。應知親證之言。但望當地加行後得故。名為親。不望後地說為親故。不相違也。若不爾者。一向名親。則智生惑滅。證如同佛。不用後諸地。若一向非親證。則應同餘二智。涅盤經說第十地菩薩猶未了見於佛性。如隔羅縠者。是也。問十地中既無究竟親證真如有斷惑不。
答既望當地。有親證。還即但斷當地惑。望後非親證。不斷後地惑。上來請分兩段中。明第一段剛藏說本分已嘿然待三家五請訖。
自下第二明剛藏許說未說分齊。於中二。先長行敘意。後如來下正以頌顯。
前中二。先觀察等明說相。後欲令等顯說意。論云何故觀察十方。等無我慢無偏心故。此釋有別有通。別中二種。一觀十方佛欲承力說故示無我慢。二察十方機欲令同入十地故示無偏心。二通中亦二種。一約承力。二約授記。前中承力示無我慢。普觀顯無偏心。後中欲顯受佛勸教說地依命觀機故。無我慢十方皆觀故。無漏心觀察之言。通心及眼。後顯說意中。雲增淨信者。有二義。一前剛藏解脫月初請已令眾悅。令更決明故云增信。二前來違請皆顯法深。大眾已信今此受請。更示深令信故云增也。
後正顯頌中有十二偈。分二。前七頌明義大。後五頌明說大。義大者所證故。所以故。名為義。深故廣故名為大。偈頌中二。先長行敘意。後如來下正顯偈頌。前中論云何故觀察十方示無我慢無偏心故。欲令大眾重增踴悅深生正信。是故說偈示說。正增益聞者。堪受義故。踴悅者。心清不濁故。踴悅有三種。一義大。踴悅為得義故。二說大。踴悅因此說大。得彼義故。又眾聞爾說分齊鳥跡喻之義生喜故。又聞許說因分難說故。生喜故。謂前敘意中二。先明觀方。後欲令下顯說頌意。前中二種。一觀十方佛。二觀十方菩薩。前中二種。一觀佛承力故。不敢違請故。示無我慢也。二十方皆觀示無漏也。後觀菩薩亦二種。一觀器堪聞不輕夢故。示無我慢。二十方皆觀示無漏心也。後說頌意中雲重增踴悅深生正信者。顯眾先聞地名已生信喜。今說正地。顯眾堪聞故。重增信喜為得二大。生此信喜。一者義大。即所詮地義。此義深故名大義。義即是大。持業釋也。說大者。謂能詮教以所詮是大故。名說大。大之說故。有財釋也。
後正顯頌中十二偈。分二。先七頌明義大。後五頌明說大。前中分五。初二頌總顯地微。二次二頌別顯微相。三次一頌舉例顯微。四次一頌寄對彰微。五後一頌引喻辨微。
就初二頌中二。先明難知甚微。亦是說時甚微。後求見下明難得甚。微亦是證時甚微。前中二。初兩句總顯。後一句別辨。總中雲微妙者。謂諸佛也。標果取因故。雲如來大仙通。通是因。因即地。論雲修行此道。能到聖處故。大仙者。離染喻名世仙。暫離染不得名大故。難可知者。彼微妙之道難說故。後別辨中雲非念者。轉釋前難知謂非分別境界故。離諸念者。自體無念故。故聖道名甚微也。
後難得甚微中二。先總顯。後無生下別辨。總雲求見不可得者。難證得故。謂若有所求。則不證故。別中有四甚微。一無姤濁是觀行甚微。謂觀智中不雜無明故不同世間定也。二聰慧人智所行處是依止甚微。謂依佛智所證第一義處。菩薩地智依彼生故。此中約三智總別分別。總者通名見實諦智故。別謂加行勝解故。正體巧證本不生故。後得隨聞明了知故。三性淨恆寂然是清淨甚微。謂性自離惑。非先有後離故。上一不同外道不依智者。所行及六行伏惑執先有後離也。四無生亦無滅是功德甚微。謂此地智出世間故無生也。為不舍利益眾生非一往滅故無滅也。此不同二乘果人一往住涅盤故。
二別顯微相中。二頌分二。初兩句明同相涅盤。後六句明不同相涅盤。相即體也。性淨涅盤空無相體一切諸法凡聖同故。方便淨涅盤。聖有凡無。因聖分得。果聖圓證。由同相故。凡聖一體。不同相故凡聖恆殊。二相非即離故。凡夫即佛而非佛。佛即凡夫而非凡就同相中。初句總顯。後向別辨。總雲自性本空寂者謂此地智本來即如空寂為自體。與一切法同故。名為本空寂為本。本何空寂。因緣生法。此豈空寂。若不空寂無因緣故。空寂豈非所執性耶。所執執依他識。依他執遣。便識圓成實。不依他性識。所執終不滅故。無性攝論第五釋圓成性雲。於依他起上。所執永無。顯真性故。此智豈是因緣生耶。因緣無生之所生故。無生生法豈非因緣耶。因緣豈非無生生耶。不識無生者。不識因緣故。後別辨中雲無二亦無盡者。此顯總。顯中智空寂義。遠離地前菩薩三亂意空。一離損減謗空。二離異體空。三離滅盡空。初無二。顯離前二空。後亦無盡。顯離後一空。前中一以智空有無二故。智空不[得-彳]智有。故非損減。一以智空即智有。智有即智空。無二體故。非離異也。後一以智空是即有之空非即滅方空故。離滅盡故。論釋初不同兔角一向是無。二非智外別有空。三非轉滅。論經偈中加一有字。此無二中攝盡不相違也。寶性論中亦有此說故。彼第四雲。此以何義。初發心菩薩起如是心。實有法斷滅。後時得涅盤。以是菩薩失空如來藏修行。又復有人以空為有物我應得空。又生如是心。離色等法。別更有空。我應修行。令得彼空。釋曰。二處三空。前後雖異。大意不殊。准釋可知。
後六句明不同相中二。先總顯。後於諸下別辨。
總中雲解脫者。謂於三種雜染得遠離故。分別煩惱見道斷故。舍異生性得聖性故。
別中二。初三字明所脫離染。後五句明能脫體。
前中雲於諸趣者。六趣也。惑為趣緣。業種趣因。生為趣果。六趣修環。不出此三。此智離彼故云解脫。
後明脫體中五句。即為五相。
初雲涅盤等者。此得平等相。謂觀世間與涅盤平等一性。非如二乘不知此理背世求出世。
二次一句雲非初等者。是斷惑相。謂此智斷惑三時非斷斷有斷不可斷故。論雲非初非中後前中後取故。遠法師悞取此文。將為三時總具方成斷惑。一一各別。則不能斷故。釋雲治必階漸。非定始終故。言非初中後。今謂不然。先定三時。後釋此文。言初中後者。有通有局。局謂一一地中所應斷惑。正斷唯在無間道中一剎那時。即於此時。說初中後。若依雜集說。十六心一一剎那經多時分故。彼第九雲心剎那者。謂於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剎那。非唯於本無今有生時名心剎那。何以故乃至於所知境。能知智生所究竟名一剎那。若約通論如集論說。地別四通。於中前三正是當地治惑因緣。後一勝進為後方便故。彼第五雲。云何加行道。謂由此道。能舍煩惱。是名修道中加行道。云何無間道。謂由此道。無間永斷煩惱。令無所余。云何解脫道。謂證由此道證斷煩惱。所得解脫。云何勝進道。謂為斷余品煩惱。所有加行無間解脫道故。後釋文者。經宗法性。斷惑依宗。不宜異釋故。論以前中後取之言。釋經非初中後之意。謂經說非三時者。顯能所斷無。自性無。非說情無。而言非也。為遮謬解故。反經而釋即由非故智離常。即由取故智離斷。離斷常故。智生惑滅。此時何有二體可得同不同時。雜集第七亦同此說。故彼中釋三種無上雲。智行解脫。如次依止見修無學。即復問雲。從何而得斷耶。
答不從過去已滅故。不從未來未生故。不從現在道不俱故。然從諸煩惱粗重而得斷。為斷如是如是品粗重。生如是如是品對治。若此品粗重滅。平等平等猶如世間明生暗滅。由此煩惱離系。令未來煩惱住不生法中。是名為斷。集論第四亦同此說。問照惑無性。惑即滅。照智無性。智應三。
答照無性理。順智違惑。故不同也。然此斷惑諸宗不同。依薩婆多。無間道時。惑得猶在。若無現得。使無所斷。由此無間。斷現在得。依經部宗。無間道時。所斷惑種應生不生。說之為斷。依大乘宗。自有兩說。一雲二真見道現在前時。彼二障種心不成就。如明與暗定不俱生。如稱兩頭低昂時等。諸相違法。理必應然。是故二性無俱成失。此如成唯識第九卷說。一說即此經等非初中後之初中後斷。廣如前辨。問大乘二說何者究竟。
答成唯識說。為引攝小根。權立斷義。名同實教斷故。說道惑不俱義。同小宗斷故。說秤低昂喻。半同實教。半同小宗。方成引攝。若全同異。則引攝不成故。名大乘權教。又小宗說。斷能所相敵。權大顯後有俱成失。權教自立。如秤低昂。還即不離俱成之過。謂秤衡兩頭終是一體。無能所治。不相違害。道惑不爾。一向相違。體非是一。若合同一體。則有明暗相乖。離別異軀。互不相及。何以爾者。依一向有能所治體。欲離俱成失。不可得故。其俱成而無失。唯法性宗爾廣如前說。具顯斷或。如別行章。
三次一句雲非言等者。是觀行相。謂此無分別觀智非世間言說所及。又不同聲聞依聲悟道。
四次一句雲出過等者。是轉依相。謂此地智依止真如常住法身。以是究竟轉依教。或初地已上。轉六七識。得妙觀察平等性故。此智證如依如而成。能依所依俱是常故。出於三世遷動相故。為簡地前未轉依故。論釋雲依止常身故。非如無常意識智依止無常因緣法。謂未轉依時。智依生滅識故。智亦生滅。今依常身。智亦常故。勝鬘雲。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故。此經上文十藏品雲。此菩薩於諸佛一向堅信。乃至雲。知彼諸佛智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乃至廣說。
五末後一句雲其相等者。是解脫相。謂二乘果智。雖離我惑。猶有法執故。彼解脫猶有障[得-彳]。今此不爾。二障並習迷皆都盡故。雲如虛空無障清淨也。
三次一頌舉例顯微中。上半牒前深妙。下半類顯地微。前中雲寂滅等者。舉二涅盤。寂是同相。謂諸法本寂故。滅是不同相。謂滅惑者所顯故。佛所行者。行證也。寂滅之智佛圓證故。下句顯上離言。下半類顯。雲地行者。地智行相觀理行事悉同上離言。
四次一頌寄對彰微中。上半顯難所由。下半標對反顯。前中初句雲智起佛境界者。正體智中。觀真如而得起故。真如唯佛親證境故。大地菩薩無親證耶。彼親當地此約圓滿。次句雲非念等者。顯地智不可說故。非念謂不同思慧境。離心道者。不同報生意識智境彼皆可說。智非彼境故不可說。此亦反顯。下半反顯中。上句明地智難說。不同蘊等彼是色心可言說故。地智不爾。唯可內證。下句顯難聞中。雲非心及者。非耳識知故。非意及者。非意識思量故。
五末後一頌舉喻顯微中。上半喻顯。下半法合喻。雲如空中鳥跡者。證成前頌唯可內證不可說聞之義。謂空中鳥飛之跡。離四句故。難說難示。一跡相同空。空所攝與空無差別故。難說有為。二不無空飛之處故。難說為無。三唯一跡相故。難說為亦有亦無。四法應如是故。難說為非有非無。即由此故。不可示他令見下法合。雲十地義如是等者。謂菩薩地證智難說示故。由於證真空智處以不住相之名等詮故。此詮相難說示。四句同前。一詮相同於證真空智空智所攝故。難說為有。論雲非如聲性故。二非無名等詮地差別故。難說為無。論雲非無地智名句字身。三唯一詮相故。難說為亦有亦無。四法應如是故。難說為非有非無。即由此故。不可以示他令見。見謂聞見或此四句中。但取前二句離有離無。其義亦顯。金剛藏菩薩。正說此時。即是難說說。難示示。誡眾依此難聞聞如是。乃為說聞十地之義。今此既是示說分齊。應知此品所說地義施戒禪支道品四諦六度緣生等法。乃至一句一字。莫不皆如空中鳥跡離四句相。若不作此解。未識十地。古人云。此十地所說淺於地前者。應不將鳥跡喻意照後所說故爾。遠法師雲。風畫喻中。舉畫為喻相故。合之以說。今舉跡處為喻相故。合之以證。有斯左右爾者。此雖善議。然復詳核。或無左右。所以者何。前合文雲牟尼智如是分別甚難見故。牟尼此雲寂嘿。謂即證智也。古人錯謂牟尼是釋迦牟尼佛。故翻為佛智。比來疏家。雖亦解此佛智即是地智。然不如此本存其梵言。以此校量。前後無別。問地難說聞前已廣顯。今何復說。
答前顯嘿因。今為誡眾。令其用心稱跡喻聽不得逐語失意。所望各異。無重言過。因此而論。上下說難。非欲不說。為顯三義。一說難行相示眾便已顯地義故。二為顯於法固請尊重難得故。三為令眾舍見着故。若不舍着。隨聲取義。有五種過。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誑他。四謗佛。五輕法。初不信者。聽既逐教而不會意。從此生信。信不正也。二由信不正故。則無勝解。於說深意。不能決定。名退勇猛也。三由將自逐教之解為他說言此是深意。四由為他說自謬解雲是佛說。五將本深說同己謬解。又謬解成性後聞深不重故。上來釋義大了。
自下明說大中五頌分二。先別顯三種成熟大。後此處下兩句總結許說分齊。但是因分。
前中顯三成熟文即為三。初一句明因成就大。謂悲願薰心為起行因故。二出生下明因漸成就大。謂聞等慧漸次修行。生出世智故。三圓滿下明教說修成就大。謂實智證真。名言不及。假言寄顯故。名教說修。問此三俱是說大中開出。何故前二不名教說。又俱是因中。何故後一不名因耶。
答前二生後功能顯故。同得名因。體非玄妙。不待言簡。不名教說。後一證智幽微濫同佛果故。以言簡名教說修。問三成就位差別如何。
答前二在地前。後一在初地故。論雲聞思慧等次第。乃至能生出世間智因故。初地智生既爾。後後諸地。當知亦然。
就初因成就中。慈謂等教眾生修善。是等與喜樂因果也。悲謂等教眾生不造惡。已造者教除滅。是等拔憂苦因果也。願謂為眾生故求大菩提。上三不同二乘狹自度及不等度故。俱稱大也。
二因漸成就中。應雲次第出生入地行。依梵語故倒也。謂先聞。次思。後修。次第行為能生入地之因行。
三教說修中。有二種修。一滿足修。二是境界下明觀修。前中雲圓滿心者。圓滿是所滿正智。心是能滿淨心。智行非慮境者。謂證智非聞思慧等緣慮之境。聞等但是彼智因行不能滿彼智地。要出世淨心方能滿彼故。後觀修中二。初明觀境難見難說。後佛力下明說聽之過。誡眾敬聽。前中雲是境界難見者。謂正體智境非分別能見故。次雲可知不可說者。自心清淨唯可證智不可言說故。心清淨者。無分別故。離諸漏故。真如非是有漏心境故。
後明說聽過誡眾敬聽中。有三頌分二。先半頌標離三過。後三頌重顯前三。初中二。先明二種過。後汝等下誡聽。前中雲佛力故開演者。謂說者聽者皆離二過故。不離則不得證故。說者二過者。一佛不隨喜。二不平等說。聽者二過者。一見諍過。言我法是彼法非。如是執着種種諸見故。二於說法者不恭敬過。前中由佛力開演故。離佛不隨喜過。由誡眾雲汝等應受故。離不平等說過。後誡聽中雲汝等應敬受故。離二種過。謂一由敬受故。離此彼是非見諍之過。二由敬受故。離不恭敬說法者過。
後重顯前三中分三。初一頌重顯開演。次一句重顯敬受。後五句重顯佛力。
初中三。先一句總標地法。次二句明說廣略。後一句明略攝廣。初中雲如是者。牒舉地法。言智入行者。智入是因解。行是因行。眾生以智解行行因。得入地法。次說廣略雲億劫等者。謂智行廣故。說之難盡。今但略說。後略攝廣中。雲真實等者。真實是如實。謂智入之行雖多。今但說其要略稱實理者。還即攝彼廣多行法悉盡故。雲義無餘也。
二重顯敬受。雲一心恭敬待者。一心有二種。一身異心同故。二前後無間故。又有二種。一身正恭敬。如威儀住。堪受說法故。二心恭敬待。如法決定堪能憶持故。
三重顯佛力中五句分二。先三句。明承力所作。後二句顯承力分齊。前中初句明承力。雲我承佛力說者。示已無諂憍慢故。承佛力者。示非己力。無增上慢故。次二句顯所作。雲勝法等者。謂以妙音善字說勝法故。勝法謂地義與喻相應說故。善字有二相。一隨方言音善隨順故。二字句圓滿不增減與理相應故。後明承力分齊中。初句顯多佛力。後句明力入身中。易可知也。上來別顯三成就大了。
後總結許說分齊中。上句牒所請說難說。下句示說分齊。前中雲此處者。指三家所請之處。即十地義也。難宣示者。廣如前說。此牒彼言。後示分齊。有二種。一示說因分。二示後所說皆如鳥跡喻意。問因分果分之義。分齊云何。
答古來諸德。多說不同。略敘四說。余不足論。一雲諸地加行為因。正證為果。二雲約漸增門名因分。十地差別可說故。苦就圓滿。名果分。十地無相差別可說故。三雲教相名因。證相名果。四本疏雲。釋有兩重。一雲此十地有二分就。實十地。唯佛所知。佛智所行名為果分。上論雲。此智是誰證。偈言佛所行故。又上文雲。智赴佛境界故。又加分中雲不思議佛法故。又如鳥跡依太空為果海等。二隨相十地菩薩所知菩薩所行名為因分。是則果分懸絕。當不可說。因分約機。是則可說。此通一部經中大意。又雲問菩薩證智豈可說耶。
答教說修中滿足修等是也。二雲十地有二分。一約妙智正證智如境故。離相離言故名果分。則不可說。如彼鳥跡同空不可說也。二約方便寄法顯地差別。如下初二三地寄同世間。四五六地寄同二乘等。又寄禪支道品諸諦緣生。以顯地別。令眾因此表解地義故名因分。如空中跡。約鳥說異。名為因分。同空無別名為果分。一跡通二故為二分。又雲問約鳥。約空跡。皆離相。云何有說。有不可說。
答跡雖離相就鳥得說。就鳥得說所說常離也。跡同虛空。理不可說。所說地智。准此可知。此釋局斯地品故。雲雖為難即是一分也。今復助釋。或此二分。唯在十地。非預佛果。於一證智。不壞相邊。可言說故。名為因分。相即無相。非言及邊。名為果分故。此二句非一非異。論雲如鳥行空中跡處不可說相亦不可見。何以故虛空處鳥跡相不可分別故。非無虛空行跡。如是鳥跡住處。名句字身住處。菩薩地證智所攝。不可得說。不可得聞。何以故非如聲性故。非無地智名句字身。又雲是地所攝有二種。一因分。二果分。釋曰。論既判雲二分。地攝故。知果分非佛果也。不爾佛果是菩薩故。問若爾者。本疏引教。當云何通。
答前所引教。或不成證。所以者何。謂佛所行者。益智所證二滅果因非說佛智。不爾二滅十地圓滿。滿處佛行故作此說。又智起佛境界者。謂地智所契真如。唯佛窮證之境故。地智從佛境起。非說地智即是佛智。不爾十地無十親證。又加分中雲。欲汝令為一切菩薩說不思議諸佛法光明者。論釋雲。不可思議諸佛法者。是出世間道品。釋曰。佛法之言。通相之語。此中即是十地佛法。非地前佛法。亦非佛地佛法。如前論釋。又鳥跡所依太空者。論雲。如鳥行空中跡處不可說相亦不可見。何以故。虛空處鳥跡相不可分別故。乃至合雲菩薩地證地所攝不可得說不可得聞。釋曰。空攝鳥跡。與空不別。喻菩薩證智攝名句等。與證智不別。不曾說太空喻果海也。問若爾者。十山依海。復云何通。
答彼文但說十山依海。不說大海即是十山。上來明第六大段請分了。
卍按。大段第七說分已下。約半卷散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