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卷第十一
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十一(本末合)(盡第十地)
第六現前地中二。先料簡。後釋文。
前中略顯二門。一釋名。二次第。
初釋名者。攝論雲。由緣起智。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故。名現前地。世親釋雲。謂此地中。住緣起智。由此智力。令無分別智而得現前。悟一切法。無染無淨。無性論師亦同此釋。謂由加行智。觀察緣起。引根本智。證無染淨法界現在前故。解深密雲。現前觀察諸行流轉。又於無相。多修作意。方得現前地名現前。莊嚴論雲。不住生死涅盤。觀慧現前。名現前地。十住論雲。除魔事已。菩薩道法。皆現在前。成唯識論同攝大乘。瑜伽同深密。
二次第者。有三義。一前地寄聲聞。此地寄緣覺。約寄超前故。二四地雖顯出世。不能隨世。五地能隨。而不能破染淨見。此地觀察無染淨法界。破見故。三無相觀者。成唯識雲。前五地中。有為觀多。無相觀少。第六地中。無相觀多。有相觀少。第七已去。純無相。令此地中於無相觀進少入多故。諸門分別。廣如別章。
後釋文中三分同前。
初贊請分中有九頌分五。初一頌。菩薩聞法歡喜雨華等供佛。二次有一頌。天眾歡喜散寶等□□。□□□□。□□天王等。以寶雲供佛。四次五頌。天女歌樂贊佛說法益。初一頌除惑。次一頌半顯法性。後二頌半明說法所為。五末後一頌。結前請後。
第二正說分中。論說三分。一勝慢對治。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下。明不住道行勝。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下。明彼果勝。此與四地何別者。四地以趣地方便及初住地。同名勝慢對治。此中初住地入不住道行勝攝。以漸勝故。論雲四地中說眾生我慢解法慢對治。五地中說身淨分別慢對治。此六地說所染淨法分別慢對治。初勝慢對治者。以前五地觀四諦法染淨相故名取染得障。是故十平等通一切法平等。
文中三。初牒前起後。二何等唯正顯十門行。三菩薩如是下。結行入地。
就正顯中三。初八句約無破有。次一句約有破無。後一句有無雙破。又初一句總。後九句別。總雲一切法無相者。論雲。一切法謂十二入。釋曰。入是識所依緣。今但言入。即已攝界及蘊。下皆準此。
言無相者。一切法自性無相平等故。謂相是妄想所作。無別自性。由此十二入差別之相即是無相故。雲平等。後中九句。論主立九種相對治。以顯無相故。說相無。然既想能現相想應是有。論破雲。十二入自相想故。謂十二入之相。從自相起。無別自體故。
二無生者。外轉立雲。想從相起。可夫無體念別追憶。豈非有生。破雲。展轉行相故。謂念因前想。後方得記。但是想之展轉行相。無別有生故。
三無成去。外轉雲。既念因前想後起非有亦可者。因集起之應不成。何故現見成就。論破雲。生展轉行相故。謂苦是集果。集從念念從想。如是展轉行相成故。
四本來清淨者。外轉救雲。若由展轉等乃至無成者。世俗因果。豈斷壞耶。論破雲。淨相故。謂彼因果相。本來性淨。非待斷懷說為不成故。此文准論經。是第六句。
五無戲論者。外轉立者。雜染因果可從相想等無體。本來清淨因果應是實有。論破雲。分別相故。謂清淨因果非分別相。由分別心取之為有。還非實有故。
六無取捨者。外轉立雲。若染淨名義皆空。何故菩薩舍染求淨。論破雲。出沒相故。謂淨法可取名出。染法可舍名沒。妄法即空。無可舍卻。真性離念。不可取得。無舍求但約出沒相爾。理實無取捨故。攝論雲。於生死非舍非不舍。於涅盤非得非不得。維摩雲。若達生死性即是涅盤。於其中不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中。皆此義也。
七寂靜者。此文准義次第。及論經應在第四句。謂外轉立雲。苦是所生可說為空。集是能生。豈非是有。論破雲。染相故。謂惑業與苦。皆是妄法緣起。無性本寂。非實有故。
八如幻等者。前來於真妄法起有見故。以無破之。今於二諦見並非有。應無過失。論破雲。我非有相故。謂二諦因果離有。眾生之我離無。我體亦爾。如幻夢。若一向無。便是斷也。問此非有我。豈不正理。何故以為所治相耶。答此我非有相。若即是我非無相。不一不異。則非所治。由執一向非有。便為斷見故。是所謂。
九有無不二者。外轉立雲。前既有無各別。不得今有無並立。應無過失。論破雲。成壞相故謂成之與壞。是相違法。不得同時。有無亦爾。謂有是無之有。無是有之無。有無無有非一非異故。名不二平等。問法非一異。今雲不二。非異何在。
答但解非一。即解非異。以將非一作非異非異作非一故。又有與無非一異。無與有。非一異。相望無別故。雲無二平等。
三結行入地中二。先總結入位。後自性下別結。前總中。牒前所觀十平等法觀。後別中五。一自性淨者。遠離障垢故。二隨順平等真如法故。三無違等者。不生分別想違無生故。四得明利者。微細慢對治故。前四五二地同。此地得順忍。除障未細。不名明利。以四地解法慢最粗故。得耎品忍。五地除身淨慢障中庸故。得中品忍。此地取染淨所分別慢故。得上品忍。故名明利。下品能治對上品所治。乃至上品能治對下品所治。障治相翻。理必然故。五隨順忍者。耎中忍故。順者隨順無生法忍故。未得無生忍者。以七地已上是無生忍位。此非彼地故。雲未得。然此順彼名為隨順。理實初地即得無生。為寄五忍配諸地故。分滿異故。謂仁王經說。三賢法中名伏忍。初二三地名信忍。七八九地故名無生忍。十地及佛地名寂滅忍。若瓔珞經。寂滅忍位。亦有三聖。謂別前二加等覺故。又於初地。分得非滿。七地已上圓滿得故。勝幔對治竟。
第二大段。不住道行勝中二。先約初住地。明不住行。二作是念下。就正住地。以明不住。前地劣故。唯正住地。方名不住。此地勝故。初住地時。即明不住。
就初住中二。初牒前起後。二大悲等正顯不住。於中四句。初三明能觀之心。後一明觀所觀生滅。然此三以作六重釋。一辨相者。愍心創起故云悲首。論意釋以殊勝大悲攝三世眾生故。二求果殷至稱為增上。又上求佛果故。論意釋於所知緣起令知淨智。為佛果本故。三厭離有為心。論意釋觀一切種微細因緣。以生厭離。緣觀細極故云滿足。二次第者。我前觀空。須念眾生虛妄所纏故。先起悲。以悲念故。求佛果智。以益眾生。以起增上。佛智必由離果而成。是故末後起觀緣生過患終極。三約二利者。初一利他。後二自利。四約二護者。前二護小乘。一護狹心。二護小心。後一護煩惱。五約因果者。初後攝因中一求果。六約不住者。初一不住涅盤。後一不住生死。中一俱無所住。就所觀生滅中。十二緣生順生逆滅故。雲觀世間生滅。此是總觀。亦以十門。別觀彼法。
二就正住地。明不住中。廣顯緣起。於中有二。先以義分別。後依文正釋。
前中總有二十八門。於中。前一十八門。引余教別說。後之十門。隨當部文便釋前一十八門義。具如別章。
後依文正釋中二先。料簡其文。後正釋文。
前中有三。一就經本。二依釋論。三經論相對。
初中。本經內二重。先別明十觀。後顯名重結。前中十觀者。一有支相續。二一心所攝。三自業差別。四不相舍離。五三道不斷。六分別三際。七三苦分別。八因緣起。九生滅。十隨無所有盡觀。於中各有順逆觀。以為不住行故。
二依釋論者。論以三門。一就有為門中。釋此十番。此即是前大悲滿足觀。二就深念眾生心中。釋此十番。名大悲隨順觀。此即是前大悲為首觀。三約求佛心中。釋此十番。名一切相智分別觀。此即是前大悲增上觀。此與前三。次第少異者。謂前約生心次第。今據正行次第。謂先自利過。次念眾生。後求大果。故與前別。於此三門。各觀十番。成三十門。復各有逆順。成六十門分別緣起觀。
三經論對攝者。有二門。一相對。二相攝。前中。論但取經初住地處三心分別十門緣起。各各具逆順。成六十門。若將下文。彼果分中三解脫門觀因緣集。歷前六十門。乃有一百八十門。顯緣生觀。論主更依初住地三心。一一各通。有此十觀。是故經論合舉。物為四重釋。此緣生一一各十。即為四十門。又各有逆順。即為八十門。以三空觀之。總成二百四十門分別緣生法。二相攝者。論初門內。開為三段。一名成答相差別。此攝經中初一有支相續觀。二名第一義差別。此攝經中第二一心所攝中半門觀。三名世諦差別。此攝經中後八門半。於此三中。初一顯於妄我非有。二真俗非無義理圓修。第二大悲隨順觀中。攝十為四。一名觀眾生愚痴顛倒。攝十中第一門。二名余處求解脫。攝第二門。三名異道求解脫。攝次後四門。四名求異解脫。攝後四門。第三一切相智分別中。攝十為九。一名染淨分別觀。攝初半門。二名依止觀。攝初中後半門及第二門。三名方便觀。攝第三門。四名因緣相觀。攝第四門。五入諦觀攝第五門。六力無力入依觀。攝第六門。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觀。攝第七門。八無始觀。攝第八第九門。九種種觀。攝第十門。釋相可知。
後釋文中。釋此十門。即為十段。一一段中。皆四門釋。一依經別釋。二約論厭離有為釋。三約大悲隨順釋。四約一切相起分別釋。如是四重。依經及論。收攝方盡了。
就第一段中四門之內。先約經文。名有支相續觀者。此中正顯有支無我觀。於中二。初明倒執有我妄起緣分。後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下。約迷諸諦理起緣次第。前中三。一明無我。二復作是念下成緣起。三菩薩如是結依位行。初中二。先雲世間受生皆由着我者。反舉惑情執我非理。若理有我。則起我者。應得出世。既生世間。明知執我非理。復雲若離着我。則無生處者。此順舉。若理有我。則離我。理應生世間。既得出世。明理無我。二迷諦起緣者。迷於無我勝義。起彼有我。於中二。先順觀緣起。後此因緣故集下逆觀緣起。前中。初雲凡夫無知等者。此無明支體用。謂無知即是無明體。余是業用。求有無。愛斷常故。二不正思下明行支。謂不正思者。示無明因故。起妄行者。於解脫處不正行故。行邪道者。示菩薩勝義故。菩薩雖行於有。不名妄行。由迷隨無明故。起罪行。由迷真實義無明故。起福不動行。謂感三惡道業及人天別報苦業皆是惡行。感欲界人天業名福行。感色無色界業名不動行。三積集下明識支。餘論說此識支。有二種。一是所引。本識中異熟識種子。二是能引。謂五果種所依。本識名為識支。即現行第八。今此說後。不論其前。以行支。為能引。引起識中五果種子令至有故。雲積集增長。乃至復起後有順義。此文應雲。於諸行中。植心種子。積集增長有漏有取。復起後有。謂隨三行種植識中。五果種子積集漸增。乃至令熟至有故。此是能引所引一對言有漏有取復起後有有生老死者。謂由愛取有故。生生老死。此是能生所生一對。以五果是名言種子通無漏位。今行所引。明非無漏故云有漏也。無愛字者略故。四所謂下明識生名色等。然有六緣。如世福田種植。一業為田者。望所生根。為增上緣故。二識為種者。五果種子。為彼親因故。如種子。但以能依種子不離所依之識故。雲識如種子。此舉所依。通取能依故也。三無明暗覆者。謂受生時無明迷父母。如世種植。地中雖有種子。要上有土覆。四愛水潤者。於父母。起染愛心。潤其受生。如種植雖有土要須濕潤。五我慢溉灌者。計有己身能有所依。如雖濕潤須人溉灌。六見網增長者。以我我所及慢我生不生等種種見網蓋覆。夫無漏法不能侵損。如種子入土以網覆護不令眾鳥侵奪。五生名色身者。次上六緣了。自下明識緣名色。此即顯所生果隨識入胎時。五果種子。為無明業引愛水潤故。並熟生果。雖同潤同熟。然現起則有前後。皆前引後起故。雲名色增長生五根等。此但增上。非謂名色是諸根親因。余亦如是。後六緣起。及憂悲等。文易可知。後逆觀中。以因緣集即無集故顯無我。此非對治性自滅故。三結位所行相顯。後約迷諦理起緣次第中二。先順觀。後如是但有下逆觀。前中。雲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者。此有二義。一通舉。第一義諦是十二有支所依之本。明依真起妄。顯有支無體。以無明最初故。無明依起。余支類皆依真起。二別顯。此是無明所迷。謂此無明。由二諦。造於三行。是故論經名諸諦第一義。前段明所造三行。此中顯所迷二諦。文綺互爾。由各為增上緣力。所前起後。令相續成立故生。四取蘊者。能引所引諸教四說。一此經以二支為能引。四蘊名色等五種為所引。此約識支。有二義故。一若賴耶為識支。余識即屬名色支中。名支者攝也。若通第六識。亦入識支者。即色受想行四蘊為名色支。今依後義。或同集論。故作是說。二依成唯識說。能引二支。謂無明行。所引五支。謂五果種者。以本識內親生五果。名言種子是因緣性。為曾業種是增上緣故。三集論所說。三支能引。五支所引者。依本識中有二種說。一以業種為識支故。二異熟識種是名色攝故。四緣起經上捲雲。於諸分中。無明與行。及識一分。名為能引。後一分識及名色六處觸受。名所引者。此異所說。通取二種。為識支。非如集論偏取。問彼經亦用業種為識。如何種非名色攝。論主為通此難故。出彼經意說。識是名色依。非名色攝故。後逆觀中。無作者。是人空。無作事。是法空。依經釋了。
第二依論。約相諦分別釋中。三段內。初門名成答相差別。於中。門別有四相。相從為三。要攝為二。總別為一。四者。一舉彼解惑顯成無我門。二論經愚痴下。經本凡夫無智下。責情顯理門。三依論經無智下。依經本行邪道下。名辨相顯實門。四不知第一義下明依實辨相門。二相從為三者。四中。初一名成。謂釋成無我。以二名答。顯無我。後一名相。謂依諸諦理。立緣生相。要攝為二者。前之三門宗顯無我故。一處舉釋。後之一門宗顯緣生依真起相故。別舉別釋。總為一者。謂第一成答相差別也。論雲五道中所有生死等者。釋世間所有生處等。下開三門。就初釋成中四句。一總釋成無我。二一切世門下牒舉。經即無我義成者。但攝經即見顯成無我義。三若第一義下即事顯成無我三義有二句。一若實有我不成凡夫過。二若我實有不成聖人過。何者若第一義中。實有我者。定其所取着我之心即為第一義。智者辨定能取也。不應世間生者。正出過。謂若第一義中實有我相者。凡應是聖。此為立宗。以有能證第一義中實我智故。此出因。如諸凡夫者。同法喻。此則凡同聖智過。應無凡夫。現見不爾。明知無我。又二聖應同凡。立宗。以理實有我。聖證為無違理。倒或非聖智故出因。如諸凡夫。應生世間。舉同喻。此則聖同凡倒過。應無聖人。理既不爾。明知無我。此境失中准前。此文欠一句。應雲離着我心即應非是第一義智。無我既非第一義諦。離我之心豈可得名第一義智。言應常生世間者。以理正征。謂若離我。以非勝義智。應不證涅盤。常生世間故。別句中凡者。既有第一義智。屬道諦攝。應得涅盤。不在世間。此文顯於無我真理。顯然可見。四顯示下舉經對顯。第二釋答中。謂難在文外。故云答也。此有兩難二答。初執情征理難。情乖正理答。難雲。若理實無我。云何着我。既着於我。不着無我。明知有我。如虛空無人。豈有計人。立量亦可知下答。以痴所盲故。於無我處。而執為我。如目有翳。空中見華。豈可空中實有華也。比量可知。二如是實無有我下。執相徵實難。相不依我答。難雲。若當有我可令無明作緣行次第。既雲無我。我誰為次第。乃至老死。此示現下舉經正答。由痴造業業行起識。乃至老死。如世種植相生次第。何用我耶。答意如此。於中。希常為有。求斷為無。希求是愛。無知是癩。煩惱雖廣。以此二種是有支根本故。偏舉爾。次釋行中三句。一釋邪念。二邪道。三妄行。以菩薩行有不妄行故。以釋識支等。先儀舉經文。是中下釋。以異熟賴耶正是報體故。雲示生老死體。又釋。種子識為彼因故。雲體也。又釋。如來藏賴耶為生死性故。謂此識體。復能隨順攝持余支種子。令得成就能所引生故。雲隨順攝取等也。罪福等業為地。遠釋雲。以如是住者是色。如是生心者是名色支。結所生名色也。本疏雲。今更釋。如是住者。是識種業地。如是生心者。是痴覆愛潤。此結上四文。又釋。此物標經中我心灌等。謂作如是安住。生如是心我。是我所等。謂見已為我。如男子受生見父精為己有故為我所。又見母為己妻。亦是我所。女人反此。言我我想是慢者。牒前我及我所二想為慢。自見與父共競女色。謂己得勝。便起想慢。女人反此亦爾。言我生等。釋見網。遠雲見己唯在此處生不余處生故云我生不生。又雲。見常為我生。見斷為不生。本疏雲。今釋。見己正報以為我生見所遊戲依報名為不生。以受胎時。或見游華林。或居殿堂等。異見非一故。雲種種。以見執難捨。如網網覆也。下游逆觀。以緣起法無性故滅。非是智力斷故名滅。下結前生後。若緣無我。更依何法。緣相得住。下舉經對顯。明緣起相。依真而空。論中無明作業稱名色者。遠引婆沙雲。名色有二種。一方便名色。二報名色。若言名色緣識。是方便名色。若說識緣名色。報名色。今既說行以為名色故。知是彼方便名色。言彼依止者。阿賴耶識是彼名色等所依止故。此約依持門說。二名色與識共生者。是相生義。三相依義。謂色由名色得起。名色由識得起。下釋逆觀作者作事人法皆空。是名結。前云何雲彼證此真諦得解脫。答今舉緣生以辨彼觀故。
三約論大悲隨順。四段之內。此名第一愚痴顛倒者。不解無我名曰愚痴。謬執有我。稱為顛倒。論中總釋。謂菩薩觀此第一門十二有支想是痴倒。隨順菩薩大悲之心故。雲此事觀也。下別釋中。先解愚痴。後一切凡夫下釋顛倒。前中先辨痴相。謂着我故生。離我故不生。舉離不生。顯着是痴。次釋痴名。云何問也。無明暗者。先無慧明體是暗故。名為愚痴。經帖可知。二釋倒中。痴盲着我如是倒者。是取我之倒。有相支中疑惑倒者。是取我所倒。此釋經中無智求等。乃至盡此一門皆是顛倒。菩薩觀此。於諸眾生。深起大悲。
四約一切相智分別者。明此十二有支。總是一切種智所知之法。攝十為九。此初門中。前半名染淨分別觀。謂着我為染。離我為淨。然此一文具含多意。且舉四釋。謂經中明是妄取我故。知此緣生次第之相。二論家初意。舉此解惑。以顯無我。成無我觀。三舉離我不生。顯我是痴。順成悲觀。四取此解惑。以為所知染淨之法。下半門以是依真起故。屬彼依止觀攝。釋初門竟。
第二就一心所攝中。亦四門同前。初約經文釋。分為三段。初總標。二何以故征。三隨事下釋。總中二。先顯義。後如來於此下引說證義。前中雲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者。謂十二緣起是三界所有。此無別體。唯是一心。此一心言。通有二種。一者同類一。謂八識心品。同能積集。熏變種子。成因感果。此則所變現境。依能變心起。攝境從心。名一心故。二者一性一。謂即前所明八識心品。及所變現三界所有。總是生滅虛妄緣集。緣集無性。即是一心。此則會妄歸真。攝相從性。名一心故。若爾世諦云何差別。若無差別。一心亦無。要由俗諦得證真故。論雲隨順觀世諦。即入第一義諦故。云何隨順觀。觀世緣生故。云何即入第一義諦。觀世緣成時。便顯無性故。後引說中。雲如來於此者。於此緣生門中故。皆依一心者。真心隨緣成有支故。前雲唯是一心。則約會事歸理。後雲皆依一心。則為以理從事。其義是一。言左右爾。二征。意雲十二有支既作一心。則有支皆無自性。既爾何有前後相緣。三釋。意雲一心不壞世諦緣生相故。論雲。此是二諦差別一心雜和合因緣集觀。謂二諦差別一心等者。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非一非異。為阿賴耶識。故云二諦雜和合因緣集也。隨事者。隨其行業。於何趣中。從中陰內。起求生愛心故。雲生欲心。此心起時。與本識中識支種子。同時起。至生陰時。此求生心滅。唯本識托哥羅邏等。如外種依牙生等故。雲心是識。論經雲貪慾心生者。謂第六識中求生時。貪慾共阿賴耶識。同時起故。於中陰末。貪惑心續。名為受生。彼所造行。變為境界。謂殿堂等。名為誑心。以不知故。雖取之為實。名曰無明。此是受生無明。非發業無明。此中大意。明受生時。行事是能引。欲心是能潤。此二於識支前故名誑心。無明亦是能引心。誑故令取亦是能潤。此二居後。引潤本識中五果等種。生所生果。現起分位有次第故。說名色等。是故十二有支。皆唯是識。
二約厭離有為。就相諦分別者。論釋。此是染依止觀。言二諦差別者。論主意。將所依心體是真諦能依有支是俗諦故。此一文名為二諦。此釋總標文也。言一心雜和合因緣集觀者。釋所以者何下文。如別釋竟。
三約大悲隨順分別者。論名余處求解脫。是諸凡夫。如是愚痴顛倒。常應於阿賴耶識及阿陀耶識中求解脫者。此是舉正顯耶。言乃於余處我我所中求解脫者。此顯邪乖正。以諸愚夫背正從邪。深為可愍故。此對治下舉經顯治可知。
四約一切智分別者。論名依止觀。謂分別有支依止有二種。謂真性及依止識。此中二諦通為二緣。明是大智所了之法。
第三自業差別中。亦四門同前。初約相用分別。此十二有支。皆有二義。一明自行相。二助成彼用。謂令眾生迷於所緣故。是無明自相。與行作生死因。是助成業用。論經名自業成。問此十二支。於四緣中。具有幾緣。
答成唯識第八雲。諸支相望增上定有。所餘三緣。有無不定。契經依定。唯說有一。愛望於取有望於生有因緣義。若說識支是業種者。行望於識。亦作因緣。余支相望。無因緣義。而集論說。無明望行。有因緣者。依無明時業習氣說。無明俱故。假說無明。實是行種。瑜伽論說。諸支相望無因緣者。依現愛取唯業有說。無明望行。愛望於取。生望老死。有餘二緣。有望於生。受望於愛。無等無間緣。有所緣緣。余支相望。二俱非有。此中且依鄰近順次不相雜亂。實緣起說異此相望為緣不定。本疏解雲。緣起經說。唯增上緣。一切定有因緣。有四位。謂二是實。一但增愛為取。無別種故。二有支中望五果種。望生。有親生義。若說業以為有支。則無因緣。二是假說。無明時行種。識為業種。等無間緣四位。謂無明行愛取生老死。所緣緣有六位。於前四。加有望生受望愛。所餘六支。總無所緣及等無間。
二約厭有為分別者。於染因觀內。名他因觀。以前支望後。異故名他。前能起後。與他為因。故云他因。若辨行相顯他義名能生。後顯因義。論釋死支以不見知。令相續者。此是無明。何故屬死。釋此是死時無明因死而起故。
三約大悲分別中。四門內。此當第三異道求解脫。於顛倒因中。求解脫。倒因三種中。此文治彼自性因故。雲不應如是求。何以故者。將欲廣釋故征也。謂我佛法中。因前支起後支。斷前因故後果不生。即得解脫。汝說冥性為因。縱知之何由可脫。故云不應。言因緣有支等者。總舉經文。
四約一切相智分別中九門之內。此當第三名方便觀。因緣有支二種業能起因緣事者。略釋顯。謂前巧起。後名方便等。余文可知。
第四不相舍離觀中。亦四門同前。初約不相離者。謂前能起後。離前無別。後依前起。離前無後。不相離故。各無自性。無性緣起。如心現前。此為順觀逆成一真理平等觀經文可知。
二約厭有為分別。論名自因觀。無相等自生因。觀緣事故者。謂無明生行是自生因。問無明行異。云何名自。答以行賴無明。無自體故。緣力全攝。非是分故。前明不即故說他因。此顯不離名為自因。有人引此子果之文。證無明支有種子現行者。非此文意。又遠法師。以五義釋此文。明子時是前無明。能生後無明令行不斷。與行別時。果時是後無明。從前生助成行故。與行同時等。本疏雲。今尋此文意。只發行無明為子時。所發之行為果時。以行是無明果故說無明有二時。問無明望行。無親因義。云何說行即是無明果時。
答無明是行增上緣故。名為子時。行是無明增上果故。名為果時。文中有四。初開義門。二自因下釋不相離義。三若不離下釋不即義。四自生下總類結。初中。先開。後是中下釋。言子時令行不斷者。以無明為行因故。二種義緣事示現者。以子時為緣。果時為事故。余文二義。類此可知。故云余因緣分等。二釋不相離義中三句展轉釋成。初自因者不相離故。二云何不離以現見離前支無後支故。此顯離子無果故。說果為子果。三雲不離無明則成行者。此順釋不離子無明成果故名離三釋。不即義中無明二種過失。後引中論頌釋成。言不即因以是所生非能生故。不異因者。從於能生生所生故。以果不即因故。果不斷因不常。以不異因故。果不常因不斷。又以不即因果俱不斷不異故。因果俱不常。又亦反此思之。又以不離是不即故。即不常為不斷。四總類結可知。
三約大悲分別者。謂邪見眾生執顛倒因內自在天。為眾生因。為可傷愍。今此文中。顯無明行等故。對治彼執。故為因觀。
四約一切相智分別者。當第四因緣相觀。有支無作故者。明此有支非直後依前故後無性。亦乃前能作後前亦無作故。諸緣起是種智境界。
第五三道不斷中四門同前。初約經為三道不斷者。此中煩惱有二。謂能發能潤。雖諸煩惱皆能發潤。然發業位無明力增。潤業受生愛取力勝。是故偏說。由元熏發。立一無明。數數溉灌故。分相顯名。行業立生因。愛取已潤近生當果。立名為有。此約唯業有說。在名有二。謂在因及果。識等五種唯是報因。生等二位但是報果。以就所引因位難。去差別相故。據當果位。別顯立支。謂續生時因識相顯。次根未滿名色相增。次根滿時六處明盛。依斯發觸。因觸起受。爾時乃名受果究竟。依此位立因。為五支。果位易了。差別相故。總立二支。以顯三者然所生若在未來。為生厭故。說生老死。若至現在。為令了知分位相生。說識等五。具如成唯識第八卷顯。又此惑業苦三。為流轉之相。如淨意菩薩所造十二因緣論頌雲。煩惱初八九。業二及與十。餘七說為苦。三現十二法。從三故生二。從二故生七。從七復生三。是故如輪轉。一切世間法。唯因果無人。但從諸空法。遂生於空法。此依三道顯二無我也。
二約厭離有為分別者。論名攝過觀。所謂三道攝苦因苦果深厭離故。
三約大悲分別者。論名異道求解脫內對治苦行因。謂邪苦行但是煩惱業妄想因故。非樂因故。如經無明愛等。
四約大智分別者。觀名入諦觀。三道是苦集諦故。是大智所知法也。瑜伽雲。幾支苦諦攝。及現識為苦。答二。謂生及老死。問幾支苦諦攝。當成為苦。答五。謂識乃至受種子性。問幾支集諦攝。答所余支。謂餘五因二果。俱是苦諦。惑業五是集諦攝。又成唯識第八雲。皆苦諦攝。取蘊性故。五集諦攝。業煩惱性故。此中苦通十二。以是取蘊性故。集唯攝五。
第六分別三際中。亦四門同前。初約經。分別先後際者。此十二支。初二是能引。次五是所引。次三是能生。後二是所生。於中。分別三際。諸聖教中。略有三說。一依此經。開能所引分先後中際。合能所生。總為後際。以行遠故開之。生近故合之。二依成唯識論。開能所生。合能所引。是故前十現在。後二未來。以十因二果。分二世故。三生引俱開。如智度論。初二過去。次八現在。後二未來。故成三世。如成唯識等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與次三。或同或異。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顯輪轉及離斷常。又由此三際因果輪轉。人法二我永無所有。問何故此經不言生老死耶。答略故不說。
二約厭離有為者。論名護過觀。謂外人與此緣道理。出三種過。一一切身一時生者。列過名。何以故者。外人自征立過所以。無異者釋立過相。以無我異同。何為不得五道之身一時並生。二中列釋名征立可知。無作者故者。釋立過相。若無我作業。誰受來報。三中別征可知。釋中既無有我。誰持是業令夫至果。是故應知。前不受報據前望後說。此中失業據後望前說。此三種下總牒顯護。謂過現因別名為異。以此答前三種難故名為答。亦通取下句未果異因云何得有一時生過。又差別因得差別報。云何乃言有不受報。差別之報由異因生。云何得有生業之過。下釋文中。先釋過去內無明緣行。是見過去者。牒舉經文。下釋中二句。初明過因能作現二果。由過因說現識等以為當來。此中但從過去因即足。何須彼說現為其當。欲以因果相屬防三過故。即是見下釋已總結過去是因義。二釋現在中。言識乃至見現在者。牒經文。釋中二句。初明現由過因。二復能下明過因得現果。現在是彼過去之未來故。雲得未來果。三愛取下。釋未來中。先牒文。言後有生者釋。從愛取等起有生死。名有生也。問前釋過現皆二世相對。今解未來。何故不然。
答以彼過現經中自分為兩世故。須相屬。以成護過。經中自說愛取有三從果。為未來不假論主相屬故不論也。言一往定結別前文。以上來所說是一分三世。名一往現數。如是稱為定下釋展轉三世相。生無盡故。雲復有彼世生轉故也。此說何義下釋相護過。有三義。一泛明業不得果。二舉經明得。三雙結得不。前中先總舉。由三義故。令過去業不能得報。一或有未作者。就過去求愛所有等爾時未作故。於現在不得生老死果。本疏雲。問觀此文意。以說過去無明未作業行。何因乃雲愛等未作。
答若無明未作業。何因乃言過去業。三義故不得報。言式有已作未得報者。就現以求愛取有等。雖已作竟。以未熟故。現在不得生老死果。或於此生。若得聖果者。斷愛取故。今已熟業。即便燋亡不得報。二是中無明下舉經三義得報。謂過去既有無明緣行。故知已作不同愛等現在得識等五果。明知則是業已得果。由現在愛取。無聖道斷。令未來生死相續不絕。三是故下雙結中。已作是行支。未作是有支。已得果是識支。未得果是生支等。聖人已斷凡夫未斷下正結。護業既有如是差。何容有一切身一時生過。謂有作未作。何緣一時有得報未得。云何一時有斷未斷。如何一時。若示下重牒顯示。非一切當受者。是前已斷也。亦非不受者。是前未斷。亦非一時者。顯前作未作得未得。若自作下護。第二不受報過。謂自作自受。何不他受以他不作故。三離彼三事護第三失業過。謂由離於三種不得。是故諸業無不得果故。無失業過。下結可知。
三約大悲分別者。菩薩見諸外道行異道求解脫中計無因等。起大悲心。觀此緣生。救彼邪見執。論言先中際因者。過去二支是先際與現在識等中際為因。言及中後際因者。中際愛取有與未來後際為因。言中際前後二際故者。於中際內。識等五果分屬前果。愛等三因分屬後際。既有此因。云何言無。是故結雲。若無如是同事。則種種眾生果事亦無也。
四約大智分別者。名力無力信入依觀。過去二支望現有力。望後無力。愛等三支望後有力。望前無力。又釋過二有力。現五無力。現三有力。後二無力。以皆能生為有力。所生為無力。菩薩舉此化人令離。入正故。雲信入依。菩薩智照故云觀也。言先中後化緣者。重釋成。先中後是力無力。化緣是信入。謂照三際。以化眾生。為種智故。
第七三者聚集中亦四門。初約經。明此有支皆是苦聚。將釋三苦因。辨受俱分別。瑜伽雲。幾果受俱行。謂除二所余。即除受及老死。餘十有樂受。以受不與受俱故。老死位中。多無樂故。幾苦受俱行。謂即彼及所除中一。即唯除受支。餘十一是苦受。幾是舍受俱行。如樂受說。以老死位多無容舍故。幾不與受俱行。謂所除中一。即受支。以受不與受俱故。成唯識中。亦同此說。次三苦分別有二門。一理實遍通門。如瑜伽中。壞苦攝十支全及受支中一分。謂樂受除受支中苦及老死支苦苦攝。十一支全及受中一分。謂苦受行苦攝苦。攝苦皆是行苦。或有十苦。非二支所攝。謂不苦不樂受。是故行苦通攝十二。成唯識第八同此。二隨相增顯門。如此經說。謂初五支遷流相顯。故稱行苦。觸受二種觸對生苦。故云苦苦。余為壞苦者。但壞樂名壞苦。老死支既無樂可壞。何故名壞者。釋曰。壞有二種。一樂壞為苦。望所壞說。二以壞即是苦。故名壞苦。此老死支。能壞生故。屬壞苦也。余文可知。
二約厭離有為。論主。世諦觀。亦種種中。此當第五。名不厭厭觀。謂凡夫不厭。菩薩厭故。雲不厭厭。此約粗苦。又二乘不厭。菩薩能厭。此約細苦故。雲種種微苦。以分別此等皆苦故。及厭種種粗苦者。二乘所厭。菩薩亦厭。又亦得前細是行苦此粗是彼餘二苦故。
三約大悲隨順分別者。愍諸外道。不達真理。求異解脫。真脫有四。舉正顯邪。一離一切苦相者。涅盤樂德也。二無為相者。是是常德。三離流相者。是淨德。四出世相者。是德。涅盤雲。於世間法自在遠離名為我。言彼諸行苦下辨邪異正。於下四段經文。各配一義。今此當初。言苦事隨逐乃至無色有轉者。舉此三苦。顯彼外道求非想等為涅盤者。菩薩觀之。皆是十二緣生三苦之法。何有涅盤樂德之義。故順起悲。
四約一切相智分別者。此當第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觀者。聲聞人不覺細者。自謂無苦。名增上慢。然覺粗苦。名非增上慢。舉此彼二乘信入大乘緣生微細苦事。菩薩照此故名為觀。不如實知下釋成慢相。此之一門。前約大悲。以化外道。今就大智。以攝二乘。以文言多意。論重善取故也。
第八因緣生行者。亦四門。初約經文。理實無明望行。無因緣義。而言因緣生行者。有二義。一自種為因。無明為緣。合說故。雲因緣。然隱彼親種。顯此勝緣。故云無明因緣。二但彼增上緣。望自增上果。還是親因。故說無明為引因緣。余亦如是。欲明果不自起要從因。因緣形奪復各無性。是故言因緣生乃顯無生。此從順觀逆觀一泯非生不生可知。
二約厭離有為中世諦觀六門內。此當第六。名深觀。此深觀中。攝後三門。合成四句。一不自生。二不他生。三不共生。四不無因生。釋此四句。諸論不同。略有三說。一約破外道。謂諸法非自性生故。雲不自生。二不從梵天自在天等生故。雲不他。三亦非劫初極微和合生。故云不共。四不無因生。離因緣外。無別果法故。雲不無因生。二約因緣形奪。雜集雲。自種有故不從。待眾緣故非自作。無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非無因。凡諸緣起但亡雙苦已為甚深。況總亡四句。是故緣起最極甚深。三約緣起無礙門。但因緣生果。因緣相望。各有二義。一全有力。二全無力。謂因望於果。有全不生。緣必全生故。因不生緣生故。二緣望果。亦全不生因必全生故。雲緣不生。自因生故。三二力不俱故不共生。四二無力亦不俱故。不無因生。言無明因緣生諸行者。論經雲。無明緣行生也。此彰因起果。明非他作。言因緣能生行者。明果由因。顯非自作。又以無明是行自因故非他作。亦先無行體。在無明中。後還生行故。非自作。余亦如是。准思之。此門中。論主開為不自不他二句也。
三約大悲分別者。明諸外道求異解脫中。顯彼所求非想天等以為涅盤。觀之但是有支緣生法。非是無為涅盤常德。是故菩薩隨起大悲也。
四約一切相智分別者。於九門內。以第八第九二門。合為一無始觀。遠法師雲。是真諦觀。見法緣集無本性故。名為無始。本疏雲。因緣起法。約無元本。依之始起。故云無始。維摩中。依無住本。立一切法。同此也。中際生故後際生者。舉法釋成。謂此緣生即是不生。故名無始。是謂大智所知之法。
第九生滅系縛者。亦四門。初約經無明緣行是生滅系縛者。謂此十遞互相望。順則相生。逆則相滅。然生與滅。不離有無之縛。若觀相生無生。則滅亦無滅。方離於縛。經意在此。文中先明順觀。後無滅下明逆觀。可知。
二約厭離有為深觀四門中。此是第三不共作。言非二作者。或因為自。以緣為他。或果為自。以因緣為他。此二自他。俱不作故。若自他俱不作。何得為緣生。為釋此疑故。雲但隨順生。謂隨俗說生。理實無生。言無知者。正由因緣互相待故。各無自能可以相共也。豈無成辨果耶。正成辨時即無成辨。故云作時。
三順大悲分別者。謂諸外道求異解脫。以非想等。為涅盤。菩薩觀之。但是有支。非離染縛。失於涅盤真淨三德。故生大悲。故云如是復染生縛也。
四約一切相智分別門無始觀中。名隨順縛故。謂生滅唯縛。隨順無本故。
第十無所有盡觀中。亦四門。初約經。明此有支虛相既盡隨順無所有緣。至第一義。此顯不壞俗而恆真故。雲無明因緣諸法行生。是隨順無所有。問無明生行是順有。何故言順無所有耶。
答乘諸行次第至此。顯無明正生行時即順無生入理故。問順觀既爾。逆復云何。
答生既性盡。則所有無所有俱離故。雲隨順無所有。盡觀思之。
二約厭離有為中名第四。非無因作隨順有故。何故經中順無。論名順有。釋經意。以緣歸理說。論意以性從相說。各顯義別。不相違也。又論中順有意。顯無生。是故與經意亦不別。下別破無因中。一縱破。謂應常生。二奪破。謂恆不生故。三此非法下呵詰破。謂說無因最大邪見。若爾下結非無因。是名下釋訖。總結言相諦者。相是前成答相也。諦是前二諦差別。
三約順大悲分別者。謂諸外道求異解脫。以為涅盤我德。菩薩愍此順起大悲。
四約一切相智分別者。此是第九。名種種觀。謂三有總別各多類狀。雲種種也。隨順下釋顯其相。此是三有世俗之境。大智照此故。以為門。上來別釋十門竟。二如是逆順下總結十章。既雲逆順十種。明知前十門中。皆有逆順。前文中有無逆觀者。是略故也。一有別行別。二攝歸一心。三力用相生。四前後相屬。五三道輪還。六三際因果。七三苦過失。八從因無性。九似有若無。十泯同平等。配結前十文皆可見。釋不住道行竟。
第三大段。彼果勝中二。先明彼果勝。後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已下。明位果。前中論分為五。一得治行及離障。是前勝慢對治果。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大悲轉增下。得修行勝。是前不住道行果。三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得入下。得三昧勝。望前治勝以說果。謂前修三脫。以說對治。彼治轉增故。四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復更下。得不壞心勝。望前離障以說果。由滅障故。三昧之心不可破壞。五佛子菩薩以此心順佛菩提下。明得自在力勝。謂望前修行心說果法依。前修行上進無礙名自在力。釋此五果。即為五段。
就初文中二。無明治勝。後菩薩如是下。顯離障。前中三解脫門義。五門分別。一辨體。二釋名。三治障。四攝行五差別初體者。以前壞中定教為性。二釋名中二。先得名。後釋名。前中初通後別。前通者通名解脫。即出離涅盤。門者方便之義。謂此定門。是涅盤前方便故。解脫之門。依主立稱。若總言三解脫門。帶數釋也。後別者。若依薩婆多宗。約四諦苦下空無我行。名空門。滅下四行名無相門。所餘十行。名為無願。依大乘中。遍計所執生法無我名為空。緣此三摩地。名空解脫門。相謂十相。即色聲香味觸男女生老死等。涅盤無此法相故。名無相。緣此三摩地。名無相解脫門。願謂求願。觀三界苦。無所願求。故名無願。緣此三摩地。名無願解脫門。具如佛地論說。又智度第六雲。知一切地實相畢竟空名空三昧。知是空已。不觀諸法若空不空若有若無等。名無作三昧。知一切無有相故。於一切法。不受不着。名無相三昧。複次十八空名空三昧。於種種有中。心不求。名無作三昧。於一切法相。知破壞。不憶念。名無相三昧。此中釋名。初從解脫行及壞為名。後二皆據無他受稱。余門分別。如別行章。門中二。先總顯前十門有支皆有此三空觀門。後知無我下正顯。顯中先明空門。論分有三。初三句明生體空。言知無我者。主寄無故。無人者。人以現住為義。觀現住者。不可得故。無壽命者。壽以攝後為義。觀從此壽命與後壽命相攝者不可得。二次一句自性空者。此顯法體空。三後兩句無作者受者者。此顯前生法上用空即得。結名可知。二雲滅此事下明無相門亦三義。一滅障者。觀彼有支自性滅故云滅此事。問此與前無我何別。
答前就諸法以明無我。此中欲遣能取相心故。不同也。二得對治者。論經雲。常解脫現前。經雲在畢竟解脫也。三相念相不行者。見因緣處。無少法相可生故。雲余不相續。遠曰。此三中初滅障者。取性心亡。二得理為治。三取相心滅。不見少法生故。離分別取相之心。前滅取性。不同凡夫。今離取相。不同二乘。三知此下明無願門亦三。一前二則是無願所依故。雲依止。二受不樂有者。顯無願故。雲體性。三唯大悲等緣出二乘故。雲勝。二明離障初中。初離彼我等。是空門所離也。二離有相者。是無相所離也。三離無相者。是無願所離故。雲離有無相。以不取無相故。說無願。心無相故。無所願求。論雲。如是次第。於前五地下。舉劣顯勝。初舉五地。顯此空門離我之勝。此文是倒。若正應雲。以十平等深淨心故遠離。即遠離四地身淨我慢。令以深空滅彼二我故。此勝也。二舉四地離障。此文中離作者受者勝。三此六地等舉此地初十平等處破有無等。顯今地滿無相無願。破遣有無。一切蘊盡故。雲勝故。
第二明修行勝中二。初正修行。後即得下明修行勝。前中二。初明勇猛修行。後菩薩如是觀下明丈夫者修行。言勇猛修行者。初修更絕故。丈夫者修行者。果決修成故。前中二。初修行心。謂以三空。觀彼有支。愍諸眾生處而不覺故。雲悲心轉增。由悲增進是利他心。未滿菩提等是自利心。下明修行勝中二。先修智不着有為。後他眾生下。修悲不住無為。前中亦二。先知。後厭。就知中。煩惱業生合散具闕有增有減。二既知此法有是過患。即生厭離。不應令合故。雲我知有為等故。論雲知有為法多過。遠離生業煩惱等。下修悲化生可知。後文者志修行中。先智。後悲。智中。論名厭對觀者。有為名對。見多過觀者重釋成也。滅對者。明有為性滅故。雲無性等。後明修行勝中二。先勝相現前。論雲。智及大悲勝隨順者。牒前二行中。各有悲智。能上順也。依不住道。無礙般若現前者。明依前悲智不住之道。令佛地無礙智光現前。知有為與涅盤平等。解智悲不住。所以不共住者。解不住義。謂智不共有為法住故。雲而亦不住等。又悲不共無為法住故。雲亦不住其中等。彼助道行不滿故者。釋不住所為。為滿智助道不住有為。功德助道不住無為故。雲欲具足等。
第三明三昧勝中二。先明空定。後顯餘二。前中先舉十空上首。後結多門。此中一萬。論經名百千萬也。前十空中。論攝為四。一觀是觀解。二不放逸者。依解起行。離過為名。三得增上者。因修成德。得上功德。四因事者。依德起用。三昧是大用本故。故名因事。初中除第四三昧。餘五名觀。一生空觀。二法空觀。三合取二空名第一義。四依本識觀。二種如來藏中。是空如來藏故。雲大空。五觀七轉識。不離如來藏。和合而起。皆無自性故。雲合空。楞伽雲。七識亦如是。以俱和合生。又雲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是也。二不放逸者。分別對修。是自分也。修行無厭足。勝進也。二修滿足故云究竟。三得增上功德者。勝德依空。生起現前故。雲生空。四因事去餘三三昧。一依此空定。令智障淨。因是事故。名如實離妄。二依空起悲。不舍眾生。是故論經名不舍空。三依空三昧。願在三有。遠離染着。名離分別。然隨順有離不分別。余文可知。
等四得不壞心勝中。十句分二。初一總。深心者。深微難動。論經不壞心者。謂堅固不退。餘九為別。一於理信觀。二行堪受調。三於深秘密法。心不驚怖。四自分不失。五勝進無歇。六不嫉他德。不破己戒。二行普淨故。雲廣心。七慈普益生。八求上地智。九巧化眾生。
第五自在力緣中三。初標舉信行滿更起進之心。次滿足下正顯。後佛子菩薩以此下總結。標中。雲後更等者。修無厭倦故。正顯中。十心分二。初一總。餘九別。總中開出故。一下伏力。二解力。三舍小力。四信深力。五摧魔力。六治惑力。七遍治力八巧他力九治障力。並如論顯。三結可知。
自下第二明位果中。三果同前。初調柔中三。調柔行內。聽受正法。如說行者。論經得三昧慧光。釋以得義持能如說行。因事彼者。因彼義持事。是故說此依勝三昧。得奢摩他。是如實三昧。毗婆舍那。是前智慧光明勝行。行已憶持者。能持彼行故。所練淨中。雲是人乃至明淨者。解脫彼障。釋所練淨。證彼義故。釋知佛法藏。釋喻中出世間智增上者。顯證智體淨光明勝者。亦現用勝。以顯體。以教智光勝。顯證智。亦增上乃至以方便智等。釋合喻文。無礙般若是佛智光明也。方便是前不住道智。二釋教智淨中。前地取月輪喻故小。此地取月光喻。寬大故勝前。隨順四流是魔所引故。雲魔道。此名惡魔。是彼魔道。三是名下結說相攝報願智。准前可知。
自下第三大段。重頌分中三十四頌分五。初二頌頌前十平等法勝慢對治。二次有十一頌。頌不住道行勝。於中。初有一頌。頌初住地心總觀緣起。二有二頌。頌初因緣分次第觀。三有一頌。頌一心所攝。四有一頌。頌自業差別。五有半頌。頌不相舍離。六有半頌。頌三道不斷。七有一頌。頌三苦差別。八有一頌。頌三際差別。九有半頌。頌生滅轉觀。十有半頌。卻頌第八緣起觀。十一有一頌。頌隨順無所有盡觀。十二有一頌。頌結十門名。三次四頌。頌彼果勝。於中。初二頌。頌前對治勝。次一頌。頌修行勝。次半頌。頌不壞心勝。次半頌。頌自在力勝。四次四頌位果。於中初二頌。頌調柔果。後二頌。頌攝報果。略不頌願起果。五後一頌。嘆勝結說。第六地竟。
第七遠行地中。釋有二種。一料簡。二釋文。
前中。略以二門分別。一釋名。二來意。
初釋名者。略有三種。一約功用盡故為名。攝大乘雲。至功用行最後邊故。世親釋雲。謂此地中。於功用行。得至究竟。雖一切不動搖。而於無相猶名有行。二約二義。解深密雲。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與清淨地無相鄰接。故名遠行。本疏雲。無缺無間遠於前六。鄰接淨地近後第八。三約三義。成唯識雲。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我道故。故名遠行地。同十地論釋。金光明雲。無攝無間無相思惟解脫三昧遠修行故。是地清淨。無障無礙。名遠行地。莊嚴論雲。菩薩七地中近一乘道。名為遠行。問誰遠去。答功用方便究竟。此遠能去。由此遠去故。名遠行地。十住論雲去三界遠。近法王位故身地。仁王經名遠達地。於遠已達故。
二來意者。今三義。一前寄二乘。今顯菩薩。漸次第故。二於無相觀前地未純。今此觀進入無相故。三前地功用未滿。今此滿故。更有諸門分別。如別行章說。
後釋文中三分。一贊請分。二爾時金剛藏下正說分。三重頌分。
就初贊請中。十二頌分四。初三頌明供贊。於中。前二天眾供寶贊說法主。後一天王香光供佛。二有一頌。天眾自慶贊得聞地法。三有六頌。明佛力令天女樂中贊佛。初一述贊所依。後五正顯讚詞。詞中。初一頌明無住行三業。次一明無取行三業。次一興供三業。梵本中雲。由得智慧自在故。剎佛我想皆除滅也。次一二剎三業。後一離過三業。四有二頌。明請法。於中。前一結前供贊生後有欲。後一贊眾請說心得願說有想有欲。
第二正說分中二。先明地行。論分為五。一樂無作行對治分。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七地已入無量下。彼障對治分。三佛子此菩薩以深智下。發行分。四爾時解脫月問下。前上地勝差別分。五何以故菩薩從初地下。彼果差別分。初雲樂等者。前六地中愛着三空名樂無作。此地隨有不着於空。故名對治。此是地皆修舍法也。二彼障等者。前加行中。雖治前地樂空之心。以其有量有功用故。即復是障。是故初住地時修無量無功用行。以為對治故。以為名。三發行者。垢障既除。上觀俱運故。四前上等者。此地功用過前六地。勝後三地故。五彼果者。地滿足故。前發行究竟故名彼果。自下廣釋。
就前初分內有三。初結前舉後勸修趣入。二何等下正顯行相。三菩薩以如是下結行功能。
初中二。先總舉前地樂無作障。後當修下能治方便者。不舍眾生。法無我智對治。攝取增上行。此治無作行中生樂心也。修十種等者。此行修空不滯空。行有不着有。由此能治一向住無作行故。名方便慧。能成此地智故。雲殊勝道因也。又此行。於前世出法中最勝。彼皆劣此故云此勝。即初二三地寄配世間。四五六地寄配出世故。
二正顯中。先征。後釋。釋中十行。一一皆是權實發行法無我慧。論中明四種功德。攝十行。為四門。謂初三各別一德。後七合為一德。此中。初句雲雖善修空等者。論經大同。但無量與助道稍異爾。此初功德。謂財及身勝因事。隨所須隨意取得財及身勝因功德集故。言財及身勝因事者。舉方便智。謂菩薩無盡財果。無礙身根。由不滯寂福行所成。故說方便。為彼勝因。隨所須是財。隨意取是身。謂隨意受生故。二雲雖得諸佛等者。論經雲入諸法無我無壽命無眾生而不舍。起四無量故。准論。後釋與此經異。謂此文意。顯證得己身之佛平等三慧。然不礙樂常供佛。論經乃是明護惡行因事。得勝無量修。於眾生中。不起妄行。言護惡行因事者。舉方便智。謂慈不惱眾生。名為護惡。方便與此為因。故名也。以即空而起悲。名不妄行。此是有第二功德也。三入觀空等者。此中。先空智。後集福德。論經先起福德。後觀無所取。文雖稍異。大意同也。此是第三功德。謂護善根因事。得彼勝因增上故。功德法增上行。以波羅蜜行。謂以方便智。攝護善根。令得生長。故以為因。下明發起勝行。言得彼勝因增上者。牒前起後。言功德增上等者。正顯勝相故。雲廣集等。論主判意。前三句自利行。後七句利他行故。同名攝眾生因事。俱以方便智。為攝生因。七中。初一此雲雖遠離等者。隨物受生。次二他令離障下四攝令住善。初中願力受生作彼上首故。雲莊嚴三界。論經雲。莊嚴三界行故。何故唯作首。以將眾生隨逐受化故。二畢竟下令離煩惱障。說對治故去。斷惑之智。必不見有惑可斷也。故畢竟寂滅諸煩惱焰也。正此不見惑。正是斷之行相故。斷不斷不相礙故。言雖也。三雖知諸法如幻等者。令離智障故。四雖知一切國土等。明為物嚴土集起法會。維摩雲。雖知諸佛國及以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眾生。同此說也。五知諸佛法身等者。為物現正報三業。先辨自業。法離相何故現色者。為與眾生化生福五緣故。一見。二聞。三親近。四供養。五受法修行故。六知諸佛等者。語業為生轉法輪故。七隨諸佛等者。意業了差別多時不離一念。然不礙隨機種種別說。
三總結勝能。可知。上來釋殊勝。下釋方便智。論雲。此十發起勝行共對者。明共方便智對。謂於空不着名方便智。即空之有名殊勝行。今明釋方便智攝取對治者。明不礙空而起有行故。此有行方能對治樂空之心。是為方便智所攝故言攝取。下略舉經。初二句以對顯。余皆等之也。
第二明彼障對治分中。二種相。一修行無量種。二此無作是念下明修行無功用行。
前中修行無量種者。前樂對治有量為障故。修無量為能治。後修無功用行者。前樂對治作意修習功用為障故。修無功用為能治。先明修無量中二十句。攝為十對。一一對中。皆先明所應境。後明能隨行。准論。十對修行。以六句攝。皆云入者。隨也。謂能隨化者業。隨所所化之故。皆云入也。初一對。雲眾生界諸佛教化等者。是隨所作。利益何等眾生。謂於無量眾生界中。以無量業教化故。此亦總句也。二次一對。雲世界網諸佛淨土等者。是眾生經何處。謂於無量世界中。令依淨土行故。三次二對。是以何等智慧。謂一雲種種差別法諸佛現覺智。二雲劫數諸佛覺了三世智等。謂以無量種種法界智慧覺故。無量劫數通達三世。亦入智慧覺故。四次二對是以何等心。謂一雲眾生差別信解諸佛樂現種種名色身。二雲眾生欲樂諸根等諸佛語言等。謂有眾生。信種種天。身以隨同行。隨彼信說故。知過去心習。耎中利根。如應說法故。五次一對。是以何等行。謂雲眾生種種心行。諸佛了知廣大智德隨眾生心。說對治故。此一或屬前三品心內利也。六次三對。是置何等乘。謂一聲聞乘中信解。諸佛智通令信解故。二辟支佛中信解。諸佛說甚深智慧門令入故。三諸菩薩方便行。諸佛說大乘集成事。令菩薩入故。謂於三乘中。各隨應運置故。
後無功用行中二。先明觀解方便。後佛子此菩薩下正顯修行。前中亦二。先舉修行無量中諸佛無量境界可知。後我迷應下起趣求心。於中。雲無分別者。論經雲自然。不以分別等。論釋雲自然者。自性緣無分別故。謂八地已上無功用心。名自然等。以純任性。能起善行故。名自性。依彼能起佛境勢力。是故修習。以分別心。不能亡緣等。照法界不成。要以無分別。不取相故。即無功用也。後正修行中。修習方便慧者。是前十種方便智。何故前以為障。今復為治。謂治障有二種。一染為障淨為治。二行生為障。行熟為治。今約後說。以前是創修。勵力而起功用。故是障。今此段修純熟故。是治。此是修學無功用故。不同八地也。安住不動者。行堅不退。不同八地功用不動也。
第三發行分中四。一二行發無間。二常不舍下是信勝。三此菩薩於念念下。能作大義。四佛子此十波羅下明菩提分差別。論主判此大義結文。入菩提分中。似錯。所以者何。若此十度菩提分攝。大義亦應名菩提分。俱十度故。雖然且依論主。此四段中。初一自分。後三勝進。初謂內證行熟止觀俱現名二行發。外修常續名無間。
前中三。初一念等明二行發現無礙故。論雲一念中奢摩他毗婆舍那二行現前故。二行位等明二行無間常起。論雲一切行中彼修行時無間不斷不息行故。不斷者不全停絕故。不息者不暫休癈故。三乃至睡夢等。明離惡住善。
二信勝者。始起信心。於上決定名勝。論雲。彼無量智中殊異義莊嚴相現前專念故。謂於隨佛所現應機境。專注故。雲常不舍於如是想念。
三能作大義者。依信起行。行有義利。義利勝名大修稱作故。於中二。先總標。後何以故下別釋。別釋中先釋能具之智。後所有下釋所具十度。前中二。先征。意雲十度行廣。何故念念中。能得具足。後釋中。以大悲為首者。救眾生也。修行等者。求菩提也。後別釋所求十度中。一念念舍己善根與生名檀度。即此念中能息煩惱。名戒。悲物不損名忍。進求無厭。不起異念。忍法無生。巧起此行。大願轉增。異論不壞。妙達所宜。是故一念起一施時。即具十度。余念相續皆爾。雖前諸地皆欲修此。要到此地。最勝成就。論釋後四度。釋方便中。雲起無量智事者。釋方便體相。以是下釋方便功能。謂以方便。能起施等無量行時。能以願力具足攝故。二起上上智者。釋願體相。以是下釋願功能。謂以願功能。能起上上智。以此智。能起彼施等。令上上行生。皆攝取殊勝故。三魔等不壞。顯力體相。以是能離施等障者。是力功能。四如實前法者。顯智體相。以是下明智功能。謂由智力。顯施等差別。以化眾生故也。
四菩提分差別中四。一依大乘行。謂十度自利故。二依他眾生者。謂四攝攝生故。上二明攝善行。下二明離過行。三依煩惱障淨。謂住菩提分法。以般若觀。修三解脫門。照於障理。淨煩惱障。淨障苦果。此淨煩惱障因緣。都名四家。亦名四持。四別名者。謂般若二諦舍煩惱苦清淨家者。各住分位義故。亦名持。住持自分不相離故。四依智障清淨。謂依一切菩提分法。於念中。具足修故。
第四明前上地勝差別分中二。初明六地。後明勝三地。
就前中二。先問。後答。答中先總。後別。總中先標。次何以故下釋。謂既諸地齊具菩提分法。何故此地獨名為勝。下釋中以此地中功用行滿故。雲功行具足能入第八無功用道。論經雲得入智慧神通行。舊經入智慧神通道。今此經雲得入智慧自在行。行與道俱是因義。自在與神通名用有殊皆無違也。智慧是八地證智因行等名即是此地也。下別釋勝相中。論主先總問起雲。何此地中方便行滿足者。方便行是功用行。彼餘下更起殊勝行。舉此第七。是故下結勝劣。初地願力緣遍滿真如。名為大法。二地戒除以惡。三地求於佛慧。以益生。名轉增得。四地智光名得法明。四地入出世道。五地還能隨世。六地入深緣起。上六各是一行中具一切。今此地中一切中具一切故。過別也。論中下地上等。是結前也。云何下生起後。彼修行下略顯智方便。是前方便慧。菩提分是前所起菩提分行。於此地中。功用行滿。總結滿也。
二何以故下正顯勝。後地前中二。先明此勝過。後解脫月下因辨諸地染淨之義。前中先征。意雲既言此地菩提分勝。故得名勝此勝前。後有何業用下釋中。先法。次喻。後合。初中慧所行道是發行之道。以此力下正顯勝相。謂以此勢力。令八地已上任運之行自然成。更無加行。二世界者。無功用位。如淨世界有功用位。如染世界隔位難超故。以此喻。又前六地喻染界。後三地喻淨剎。喻第七地。名染淨位。以能超染。到此淨處。既染由此越。淨由此到。是故此地極為安勝。合中雲行雜道者。是染淨道故。論經名染淨世界也。
後因辨諸地染淨義中。先問。後金剛藏言下答。答中二。先通明諸染淨之相。後佛子此第七地無超下。別明此地染淨相。前中有法喻合。法中先總標。次征責。雲前言是流。今復雲淨。此有何義。下釋。以回向菩提。名離煩惱業。論中二句釋一向菩提大心故名離染業。二隨道行。如是深心故。名離煩惱。喻中二。先舉輪王。喻於七地未名純淨。後舉梵王。喻後三地乃名為淨。合輪王中五句。一菩薩亦如是。以合輪王。二始從等合乘象。三知法等合知貧者。四不為等合而不為等。五然未名超煩惱行等。合然未名超過人等。合梵王喻。准釋可知。後別明此地染淨相中二。初明此地離障勝前故。雲過多貧等。後住此地下明此形前望後。得名不定。以不能常在純無漏觀。是故出觀求佛。以為煩惱故。
第五彼果分。亦名發行果。於中二。先明彼果分。後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下。明位果。
前中理實此果通前諸分。以彼發行是正地體故。名彼果。於中。論分為四。一業清淨。是前彼障對謂果。二佛子菩薩住此地入下。明得勝三昧。是發行果。三是菩薩得此三昧善治下。明過地。是前上地勝果。四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下。明得勝行。是前樂無作作對治果。以彼方便。及起勝行。滿足在此故。初中四。一戒淨有二種。一就具明戒故。言以深淨心等。二待行明戒。謂斷惡修善故。雲所有一切不善等。二世間所有下明世間智清淨勝。三於三千下明自身勝。論雲心行二平等無與等者者。謂深心及妙行為二也。四諸禪下明得勝力得禪等。現前勝者。略釋。謂等取神通等。禪是四禪。定是滅定故。雲寂滅等行。故云滅定。三摩缽底此雲等至。謂作意專注唯在定。心。不同等持通於五識。謂定位身心安和平等名等。此由定力。令身心至此等位。又等義如前。由於加行。伏沉掉力。令身心至此等位故。名等至。神通依根本定起故。雲等至神通也。
二明得勝三昧中二。先別列十門。後總結多類。前中。先五起解分別。後五成行分別。前五中。一依未之義伏心令觀。二依己之義。重更審思上二知理法。三依義持力。一句無量義進益心慧。四由文持力。依一義。說無量名故。能分別義也。上二知教法。五依通一切五明處智。此知事法故。雲如實分別。後五中。初一煩惱障淨顯其行深。後四智障淨顯其行廣。初中以真如觀堅固不壞故。治惑障。後四謂智障中。一勝功德障者。謂不能發起智通勝德故。以為障。對治可知。二不能具起無礙法界自在業行故。以為障。依定起此故。以為治。三前深上佛法怯弱障者。謂如來所說深玄之法。情礙不入故。以為障。對治可知。四不住行障者。不能寂用無礙俱行故。以為障。對治中皆二種生死向無住涅盤故。結可知。
三明過地中三。初行修善巧過。二佛子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下。明作業廣大過。二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下。明行修勝業過。初中四句。一巧智。二深悲。三過聲聞等。對下彰出。四趣佛智對上彰入。謂能入八地已上法流水中。止觀俱現。任運流注。入佛果海故。二作業廣大中二。先正顯過相。後解脫月下彰過分齊。前中亦二。先對下彰出過二業故。後得無生下對上明入。前中。論雲無量三業無相行。論雲入定遠離相無量。聲聞緣覺亦有淨業遠離相。然無量不能利益一切眾生故。此釋過二乘。後次此無量勝餘下地者。此顯過於六地等。後對下明入。雲得無生忍等者。得八地無生忍光明相故。能照明也。後彰過分齊中。先問。後答。問中脫月將後同前難。剛藏簡後異前答。答中法喻合。法中二。先彼超過是縱也。後然但下奪也。奪中先簡非。後今第下顯是。論雲方便行盡念觀住故者。方便慧及殊勝行滿足名盡。於上境界。念觀相應。名為位。合中。求大法者。求佛身所得法。二乘無心求。此故超也。三行修勝入過中。雲甚深名遠入故者。能上入故遠離。名彼障滅者離前障故。無行者。彼余出世間地。不能行故。言身口等者。論雲。聲聞辟支佛雖離彼。相業不如是。得少為足。不求上行故。謂二乘雖亦離相業用。不如菩薩。以少為足。不求上故。雖行實際等是雙行果過二乘地也。
四明得勝行中二。先明三摩缽底勝行。謂在空不住故。後佛子此菩薩得如是下。明發起勝行。謂起殊勝行故。前中先問。後答。答中。從六地等。明得法分齊。生住此地等。辨勝過劣。於中有法喻合。法中。先總明得而不證。後此菩薩下別顯。以不舍眾生。即寂起用故。雲成就不思心等。喻合知。具釋滅定。如後十通品第十通中。
後發起勝行中。十句分二。初一句明能發起緣。為後九行所依。亦名為總。後九行是所發起行。為其能依。亦名為別。謂由定慧力。而得善巧。於生死涅盤等真俗界。俱無住着故。皆言雖。雖者即是非一向義。亦名權實發行義。以此言之。十句共是一向一義也。然論中。攝此十句為八者。以後三句。合為一故。八種行共對治攝者。謂此八行皆共所治俱而不污。又障能治俱而常立。如示現生死而恆住涅盤等。以能所治俱故。名共對治。二門互收故。後雲攝初中三昧智力是能發起。雖現下是所發起行。二既現世間。以何等身。謂上首之身。方攝生故。三既處世間。何得不染。謂以願力取有故。四處世不染者。與世逈異。作不染耶。釋雲。不爾示有妻子。名家不斷。在斯熾然。而不為燒。五不唯同凡而行攝化。亦得能轉二乘上入佛智。故名入行。六示資生行。謂飲食資身睡眠長養皆順生是魔境界。七示有衰退老病死三是魔所行。上二轉魔行。八轉行者。轉諸凡夫煩惱之行。所轉煩惱。不出三種。謂見愛無明故。有三句。初化轉見。謂外道着見名為見貪化。離名轉。轉亦滅義。二化轉無明。謂智不能達世及出世。名障礙化。三令離為轉。三化轉貪結。菩薩現受勝妙樂具。過天龍等。受而不着。為令覺之生尊重。以即便令彼舍貪五欲故。名攝取。轉彼貪心。又此三亦是菩薩自行。常正欲明菩薩處邪恆正。居礙不礙。在貪不貪。俱名轉也。
自下第二明位果中三果科釋同前。練行中雲護持正法。論雲。於三千界得為大師。故能護法。次二句釋師義。方便行滿者。功用行終自行勝故。守護上首利他行勝。故堪為師。所練淨中。雲利益眾生法忍清淨者。法忍轉顯也。此地釋名應知者。謂利生是有中殊勝行。法忍是空中方便起。此二發行。名善修無相行。言善根勝者。修行功用盡至故名遠行。言盡至者。是功用畢極故。喻中眾寶嚴金者。亦顯一切菩提分法方便行功用滿足故。釋教起淨中。日光如前地說者。前地取日光勝月輪。今取日光。不取輪義。同前地月光故。指彼也。此地勝者。日勝月故。余文准釋。
第三大段。重頌分中。此一頌分七。初四頌頌十妙行樂無作行對治。於中。第二頌雖等如來者。梵本雲。雖行平等勤供佛。次雲雖觀等者。梵本雲。雖了法空福無厭。二次二頌頌彼障對治分中無量行。略不頌無功用行。三次三頌頌發行無間分。於中。第二頌內斯字。梵本是為字。即字是是字。四次五頌頌上地勝分。於中。初頌雲攀緣者。梵本雲緣念。五次三頌半頌發行果。於中。第二頌。雲菩薩等者。准梵本。應雲智者住。於第七地。超過聲聞緣覺行昔願利物。今智成辨。如王子力具足。次頌雲成就等者。梵本雲得甚深法又進行。六次二頌半頌住果。七末後一頌嘆勝結說。第七地釋竟。
第八地中二。先義料簡。後正釋文。
前中。略以二門分別。一釋名。二來意。
前中二。先得名。後釋名。得名中三。一攝論雲。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名不動地。無性釋雲。第七地中。行動相不動。今此地中行相俱不動。世親同此。金光明雲。無相正思惟修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令動。故名不動。成唯識雲。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解深密雲。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相中。不為現行煩惱所動故。名不動。十住論雲。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願。故名不動。後釋者。攝論有二義。一無他受攝無彼功用故。二有財釋。謂功用是所有。不為彼動故。余多同此。
二來意者有三。一寄世出世。謂初三地直寄顯世間。四五六地寄出世間。從彼此已去寄出出世間故。二行用差別。謂前地雖純無相觀。然有功用作意現前。此地任運不待加行故。三分段變易有差別故。若廣分別。如別行章。
後正釋文中有三分。
初贊請分中。有十二頌分二。初三頌天王天眾慶法興供。次九頌天女歌樂贊德供養。於中分四。初一頌經家標能所供贊。次一頌佛力令樂音說法。次六正顯法詞。於中。一小處有多佛。二小中有多剎。三小處有多眾生。四於前第二頌多剎中有佛為能化。五於前多剎中有生為所化。六神力化。末後一頌經家述眾聞樂音法已嘿住欲聽後地。後一頌上首贊眾請法。
第二正說分中二。先明地行。論分為七。後佛子菩薩住此不動已下。明位果。前中七者。一總明作集地分。二入一切法本來無生下淨忍分。三佛子菩薩成就此忍下得勝行分。四佛子界住此第八地以大下。明淨佛國土三世間自在行分。五佛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已得命下明自在分。六此菩薩如是入已下明大勝分。七佛子此菩薩智地名下明釋名分。就七分中。初二是趣地方便。謂前是遠方便。總前七地。作起此地集成方便故。彼是近方便。前地所得無生忍光明至此。修熟令深淨故。第三是初住地行。依前淨忍發起勝修故。第四是正住地。初依前勝行。更起淨修佛國土行。第五是正住地滿。由淨土行。成德無礙。第六是地滿行。此地望前。通皆是勝。今復地滿足。勝中之勝。故云大勝。第七約德顯名。德通始終。釋在地滿。就初分中。總攝七以為二相。諸地通行名為同相。諸地異修名為別相。同中三句。妙行慧者。是證道。謂二無我上上證故。從初地來。證二無我。轉勝至此。故云上上。二方便道淨者。是不住道清淨。謂悲智俱游。無偏住着。三善集助道法者。彼方便智行攝滿足助菩提分法。謂行是前證方便。智是前不住。彼二所攝助道之法。下明別相有七。一初地十大願能令心住。二地中行十善等行。是佛力護也。三地中厭得不退禪定等者。等取神通無量等。名自善根力也。得通達故。名得力也。四地中所說十種法起教化眾生前者。論中名智障淨勝也。念通達佛法者。釋此同彼。謂彼十法智此名佛法。五地中十種深淨心平等。名直深心。六地中前大悲為首。及大悲增上也。觀因緣集。是大悲滿足。亦是舉成觀法成就福智。釋此同彼。七地二句。初是前空中方便智。有中殊勝行。言不舍眾生者。釋彼同此。謂大悲等。二以無量眾生界故。入無量智道。是前十種無量也。何故前六各唯一句。此第七地有二句耶。釋雲。以是近方便。或可但求於理。語言多少。不煩問答。問何故於此。總集前地。
答聖教中。其例有四種。一十住初總集十信。如本業經說。此約成位不成位分際故。二初地加行。總攝地前。如前回向品說。此據此證分際故。三第八地初總集前七地功行。如此義說。此就功用無功用分際故。四第十地初總集前九。如下說。此約因位成滿。總攝前因分際故。又初約十千劫滿。二約初祇滿。三約二祇滿。四約三祇滿。故有此說。
第二淨忍分中。文有三。初十句正明無生忍。次四句明眾生忍淨。後一句結忍入位。論中。但釋前二。攝為四種。一破相。二破性。三因泯。四果離。又前二破相入如。後二證實舍相。又約寄法。初一加行。次一在正體。後一在後得。其數差別。一種通始終。佛法論三性品雲。如經中說。若人既得無生法忍。則不退墮。此云何成立者。由三性故。則得成立如來。為約分別性故說本來無生忍。約依他性。說自性無生忍。約真實性故說垢苦本性無生忍。就初事無生中。論攝為七。初四明不增。後三明不減。即是無增減法界。四中第一立七實。對治此實。以顯無生。一入一切法本來無生者。對治計淨分法中本有實。謂計自性住性。為有為事物故。二無起者。對治新新生實。謂斗習所成性為實故。三無相者。治計前二性所生行相故。四無成者。治計後際實。謂於佛果。計後際出纏故。無實纏可出故。無成佛也。五無壞者。治計先際實染分中煩惱故。對佛果後際說。佛凡夫時實有惑本淨先壞故。論經雲不失失壞。義不相違。六無盡者。治盡諸眾生實向涅盤故。般若雲。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入無餘涅盤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七無轉者。治雜染實淨分中。謂修法中。背染向淨。來實無來。論經雲不行行。與轉義不相違。第二自性無生中。雲無性為性者。是法無我。自體無性故。論經雲。非有有性。文異義同。論雲彼觀事故等者。明理不無。謂前諸地諸觀事故。亦是此地所忍法故。不得言無。下明理不二。謂非事外故名不二。同上文。有不二不盡。第三數差別無生中雲。初中後際皆悉平等者。謂於三時中。染淨法不增減故。第四作業差別無生中。雲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者。謂於真如中淨無淨分別佛智故。如是下總結十句釋無生忍。次釋四句無生忍淨者。一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者。一切有二種。一離報心境想分別故。雲現行遠離等。二離方便心境想分別故。雲攝受分別性相故。想者遠離障法想。非無作法想者。簡無濫也。彼治想。於下地中。有三種勝事。一無所取着者。謂無功用自然行故。雲無所取着。謂於上佛果。不待起貪求。任運起行故。二遍一切法相者。顯能治廣故。雲猶如虛空入一切法。三入真如不動自然行故者。顯治深也。故云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此入一切位四字。論通前後句。共用應知。
第三明得勝行分中二。初明深行勝。謂對別彰出。二佛子此地菩薩下明發起勝。謂對後障入。
前中二。先總明深行。謂此位行玄奧故。下別有七相。從為三。初三一分。明此地中境分殊絕。次二一分明此地中正行廣大。後二一分。明此地中離障寂滅。喻中有三。從後向前。喻此三分七中。一難入深故。名深行菩薩。二同行深。諸淨地菩薩同故。謂純無漏位名為淨地。與此位人同故。雲難可知差別。如麥在麥聚中不測無差別故。論經名無能分別。三境界深。能取可取不現前故。雲離一切相等。言護一切障想者。防護一切障法之想。為簡持法想故。名離執着。四修行深。自利利他廣大故。雲無量無邊。五不退深。謂彼二乘不能形奪壞其勝故。雲一切聲聞等。六離障深。謂離功用障故。雲離法喧諍。七對治現前。謂能治之常現在前故。雲寂滅現前。下釋三喻。喻前所說滅盡。喻中示彼行寂滅故者。釋顯喻意。釋喻中。雲無彼依止故者。謂滅盡定中心王不行想等心數無所依故。亦不行也。此亦傍顯菩薩滅定與此差別。以得無功用自然行者。釋勤方便。三業行息滅故。論經報行成有二釋。一約教道故。雲得彼相違法。二約證道故。雲善住阿賴耶真如法中者。謂本識有二分。凡時住妄染分。今此住真淨分。若至佛地。唯住真如。不雲梨耶真如。今此為有變易報在。是故雙舉釋。第二夢窹喻中。示此行護彼過想。有正智想者。如從夢窹。雖無夢想。而有窹想。所喻如是。雖舍前地妄修過想。非無此地正智之想。言此行寂滅者。顯此正智即用常寂故不同。別顯此深行故。是中依下重分別。依清淨世間涅盤。二心不行者。此釋經中二行相。行悉不現前。謂夢中度河。此岸喻世間。彼岸喻涅盤。既覺窹已。此彼已名依清淨故。雲二行不現前。釋第三生梵天喻中。雲如生梵世。六結不行下地心。一向不行得報地故者。對此彰得說離勝。結明喻意。下重分中。順行是世間心。不順行是出世間心故。名二分也。心等者。舉心。等取意之與識及憶想等。即是順行。佛等者。舉佛。等取菩提涅盤等。即是不順行也。就不順行分中。更開三門。經中但就大乘。論主對辨大小。一言差別者。非是大小不同。但是大小乘中生法兩異。二言大小乘中眾生生法差別。非生法異名差別。明此大小乘中生生行自異法法自別。三言無學學行差別者。就小乘中。辨人差別。非學無學不同。但學學不同。無學亦爾。上開門竟。佛等涅盤差別說者。舉經對顯。謂菩薩心是第一句等取中間二句。涅盤是第四句。應知何故世間行中而不開異。出世行中開此差別。以出世是大人所求。恐有染取。故委釋令離。下釋顯中。先釋順行。後釋不順行。中言大小差別。是總舉。下別中大小同。佛菩薩是人。涅盤是法。小乘中涅盤是法。羅漢是人。二釋人法各差別。小乘羅漢者。如毗曇中。六種不同。謂退思護住勝進不動。成實有九。廣說如彼。
二明發起勝中二。先明本願力住諸佛勸發。後若諸佛不與下明勸利益。
前中二。初本願住。後諸佛世尊下明勸發。
前中本願力故者。釋住地所由。准論經雲。本願力住故。謂從前地來。同求此地無生忍門。名為本願。得己心息。故名為住。然住義釋有二門。一顯義。二說意。前中明諸菩薩住與不住。泛釋有四。一觀入分別。謂初時不住。終則樂住。從前地來。求趣無生。以未得故。是以不住。今既得樂之故住。二起用分別。謂初時樂住。終則不住。今此地中。初得無生樂寂故住。後以佛勸發起勝行。所以不住。三就寂分別初終常住。謂佛菩薩隨所證入。無暫時舍。四起用分別。謂諸佛菩薩。一切不住。常隨世間。利益眾生。今此文中。約後二說。二明說住意。亦有四義。一為漸悟菩薩有寂習故云。本願力住。二為引定性二乘。明菩薩此地大寂滅處。猶有觀起。況彼所得。豈無究竟。三為顯此地甚深玄奧。難捨故住。四但有此深奧法流之處。必有諸佛。作七勸指。是故無有一人墜墮。
後明勸發中三。一總勸。二作如是下別勸。三佛子諸佛世尊下結勸。
初中法流門中者。在無生忍。不起功用。任運起行。趣於佛果。如大河水不待人力流趣大海。何不前地與智。以得法未深故。何不後地與。以依此勸發修不住故。何故唯與智。理實通與余行。以智是行主故。何故在此位與。以此忍門攝德本故。下文雲。亦莫舍此忍門。依此力能成大行故。何故與如來智。以約果說故。
後別勸中二。先嘆所得第一是上法。後然善男下明所未得勸令修習。於中七勸攝為二。前六舉多未作。轉其住心。後一明其少作能成增其去心。凡勸如是。前六中攝為三對自利利他。初對中。一明自總未成。後一所成未出。第二對中。一化願未滿。後一身得未勝。第三對中。一明化業未廣。後一明自得法未窮。
初中句別有三。初舉力等彰其未得。二為得正勸修習。論雲不得修。釋此句。三亦莫舍等。明起行所依。論雲若不舍此等。明反釋可知。依彼有力能作者。順釋。
第二勸中雲汝雖得此等。明自所得。然諸凡夫下明他未出。於中亦三。初就凡夫。總勸名依彼眾生無利益事。二種種煩惱下顯其過失。謂在家去種種煩惱覺觀侵害恆現行故。三汝當愍念等結勸。
第三勸中二。初總。後別。總雲汝當憶念者。追憶明記本發誓願故。別中顯本誓願。有二種。一普大等欲利益眾生。是廣心願下化有情故。二皆令得等。令得不思議智。是大心願。上求佛慧。論中伏願化生。釋上句。智行廣釋下句。能轉者。依前二義勸持。名依名轉。
第四勸中三句。初此諸法法性等。舉所得理法爾常事。不令將為奇生於樂着。二諸佛不以等。明上未得於佛。謂佛具大用。非唯寂滅。三一切二乘等者。明下同二乘。謂定性住寂舍離益生。此為抑挫之言。論雲不共義者。釋第二句。功行疲者。釋第三句。有此二過。名為彼垢。依此勸轉。名依名轉。
第五勸中二。初雲汝觀等者。舉佛六種化業。後汝今宜應下結勸起修。論中牒舉經文。彼佛法成就有力者。彼身等佛法修成之時。明此有能化眾生力。言示現依利益眾生者。辨定其行。謂其六法皆依利他而說。次此利益眾生事下廣釋六種皆為化生。於中。攝伏者。謂善者以光攝之。惡者以輪伏之。謂三輪也。二如來作無量下釋結勸起修之文。
第六勸中亦三。初雲汝今適得等明所得勸之令起。論中三種。謂入作轉。入是所入法門。作是法門業用。轉是業用不斷。余准知。
第七勸中明少所作在增其心。於中三。初舉三種無量。次悉應下勸通達。論雲少作去。望佛果不遠。故云少在。隨所見等。釋三無量也。少觀即成。釋如實通達。以此增其者心故云轉也。
後佛子諸佛世尊下結勸。自下第二明勸利益中二。先對上本願住彰不勸之損。論釋即入涅盤者。又雲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等者。此釋經意。謂舉此滅為顯佛與智故。二以諸佛下對上佛勸彰勸之益。於中有法喻合。法中亦三。初明佛與智者。論釋彼行中攝功德因緣者。明與智所依。謂彼發起行之無生法忍。攝功德同最勝故。佛與智也。同作教授說者。正解與智。諸佛共勸。名同教授。二於一念下明由勸故起行速疾。三何以故下問答辨釋。謂向前二大阿僧祇所修。比此一念所起之行不及者何。下釋中。先以一身等。明知不及。今此無量者辨過前。問前初地百身二地千身。何故言一。
答實報唯一變化百等故非實也。於中十一句。初無量身者。一切菩薩信解。如自身故者。勝解力故。以身身合同一切菩薩身故。是故一切所修是自修也。此是同體智力。又釋以勝解力。令自身無量如一切菩薩所量分齊等。此豈非是變化耶。釋以此菩薩既不出觀。即攝法界。而起身雲。實德非化。此是文意。音聲等類身。應知。言此十句。一依化眾生者。十中初六利他。二依助道者。次二句自利行。三依障淨者。明後二句德用淨。應知十句有此三義。下別顯之。隨身住者。是無量身。謂隨住法。當現彼身。如觀世音住大悲身等。二隨說者。是無量聲。謂隨所說法音聲亦多。三隨依起多隨所知故。四隨所取生者。多生形類異。此是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也。五隨何國土者。多得國。六得教化眾生多化眾生。次釋二句明德用淨。一神通障淨。二無量大會。明正覺障淨。以於大會知根說法等故。言此一切處隨順無量身口意業等。此釋結文。無間不斷釋不動義。二釋喻中。中船行疾應知因緣勝者。顯疾所因。以無生忍是行勝因。令行疾。三善集下釋合文。善集等是前七地中所修行助發於此。故曰資糧。余文可知。
第四淨佛國土分中。有三自在行。一器世間自在行。二佛子此菩薩隨諸下明眾生世間自在行。三佛子此菩薩遠雖下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初是化處。二是所化。三是能化。具後二淨方淨土。於此三種。知化無礙故名自在。
就初中二。先總標舉。後所謂下別顯。
前中雲大方便善巧智者。是此地無功用智因也。所起等者。此地智也。觀者智用也。等一切等者。即器等。是佛所行境故。
後別顯中。論分為五。第一所謂觀世間成等。是隨心所欲彼能現及不現。此有二義。一於此世界。隨自己心。欲知即知。二隨眾生心。欲知即知。此是智自在也。彼能現及不現者。是通自在。此亦二義。一能現是成不現是壞。二能現是能壞不現反上。由此業下明隨何欲彼能現。謂隨何業成及壞。即知能現同前。業集故成。業盡故壞。智能彼知故。雲業集盡智。三幾時成等下明隨時欲。彼即時現故。謂隨世間幾成壞。成住壞住即能隨現及知。智能隨知故。雲皆如實知。論釋名隨世間成壞智。四又前地界下。明隨廣狹欲彼能現故者。於中二。先明外四大差相。後隨何下通顯內外。前中後二。先粗。後知微下明細。前中四相。初三名境界相後一名起相。前中一小相者。非定地故謂欲界所知境狹故。二大相者。定地故。謂上二界所知境廣故。三無量相者。謂佛所知境。無限量故。上三俱約所緣分齊。同名境界。知彼之智。名境界智。後一差別相者。謂自相同相互望別故。自相者。謂四大色。是變礙為相故。同相者。諸有為法。同一無常故。空相故。同亦名共。知此相之智。名為相智。後明細中。細是小相。差別同前。餘二相略而不說。並准前知。後通內外中三。初總標。二隨何下別辨。三知眾生身下逐難重釋。初中雲隨何者。通相之言。不定方所故。於中二種塵聚者。塵集成事物故。差別者。不集別住故。二別辨中三。一顯知差別塵聚塵。二顯內大塵。三顯前內外所依世界塵。三逐難重釋者。謂前略標眾生身言。今此廣顯故。於中二。先顯大小身塵。後辨六趣塵數。此中大身小身者。論經名粗身細身。此是三界差別。論雲。身粗細者。色粗。無色細。色中欲界粗。色界細故。雲如是次第。准此文。大乘宗。無色界中。亦有微塵。此乃定自在生色。以知六道身微塵成者。以假想慧。分折所成顯塵。無實性故。第五又知欲界下明隨心幾許欲。於中三。一知三界成壞。二知欲界下知大小等相。三佛子此菩薩後起下。知眾生隨之現化。初知成壞者。如俱舍世品中說。可知。後二。論釋雲。欲界等境界智相。智者亦開二門。舉欲界等取上二界。於此三界知事分齊境界。智知法分齊。名相智。知三界小相等者。謂欲界人境界名小相。天境界名大相。色界初禪有覺有觀。中間禪唯覺無觀。名小相。二禪已上無覺無觀名大相。言無色界佛法中等者。為簡外道。彼將無想天報。為得涅盤故。雲佛法中凡夫境小相。聲聞菩薩大相。一切三界是佛所知境。寬廣故。雲無量相差別相。結准前復可知。三知眾生隨之現化中三。初眾生。二隨其所應下隨知現化。三此菩薩下起化自在。論釋。初中先牒文。善知身不同。總釋所知眾生。方便等者釋現化巧同彼生也。異生同生差別應知者。是所現同類身也。諸佛國土下。彼處處去身體示現者。釋起化自在身遍三千界等。法喻合可知。
第二明眾生自在行中三。一總明自。二所謂下別顯自在。三佛子如是下總結自在。論雲彼調伏自在者。是總釋其相。以此菩薩調眾生中得自在故。能作種種方便。言彼行化眾生者。此釋經中隨眾生信解於大會現皆往示現。名行化生。言身自同事。釋別文同化同物身。謂菩薩自身隨眾生心。以自己身。同形事故。雲身心自同事也。言身心等示現者。此釋經中化物。應以菩薩隨身隨眾生心稱機而現。名為等分。如雲等分煩惱稱境起故。此中稱所化。現於世。出形類。且略顯一十九種。若盡菩薩化力分齊。其類無邊故。下文雲此菩薩能放光明。照百萬佛剎微塵數世界。令諸眾生滅煩惱火而得清涼故。
第三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中有二。初明第一義諦智。後佛子此菩薩下明世諦智。
前中遠離一切身想分別者。於身取相之分別。悉遠離故。住於平等者。顯得身平等。於自他身不見二故。謂己身為自。十身為他。照同一性。故不分別。何故說此。欲顯法身相作所由故。此不同二乘第一義諦智。以二乘第一義諦智。不知無差別身即差別身差別身即無差別身勝義世俗不一異故。菩薩久修此觀。觀得成就。三昧通明總持不思解脫。能以諸身相作無礙。
後明世諦智中三。一列所知十身。二此菩薩知下明法身相作。三此菩薩知眾生業下廣顯十身義。初中。十身內初三是染分。次六是淨分。後一是不二分。皆言分者。同一法界中分別為十故。論重分別中染分三身內。雲彼二生因業煩惱者。是第三業報身。顯前二身生起之時因煩惱業故名為報。言是染分者。結其三身也。次明淨分中。雲三乘淨者。聲聞乃至如來四身也。此三乘隨何智者。舉智身。隨何法者。舉法身。是彼能知及所知法彼顯示者。結上六種是淨分。虛空非前二相故。名不二分。二諸身相作中。以十身及此地菩薩自身。轉次互作計十一身。有十一翻。合起一百十一身。今文家略示四翻。余可思准。四翻。謂一以十中初身為首。作自身。及作餘九。二以國土為首。作自及餘九。三以業報身為首。作身身。及作餘九。四越第十虛空身。以自身為首。作眾生身。及作餘九。其相作義。廣如懸談第九門顯義中說。論雲以眾生身作自身者。彼自在中所作攝取行故。種種示現者。謂起正覺中。作攝他行。法身相作名種種示現。皆隨物心現也。三廣顯十身義中。初釋眾生身內五句。一業。二生。三煩惱。此三亦名雜染。四色。五無色界差別。二國土身有十相。論雲千等者。千是小千。等是等中大二界。即初三相。謂小相。大相。無量。如次應知。淨不淨差別者。釋染淨相。廣等釋余。指同初地。然有異前。須此會釋。謂雲普入者。入是趣入。意彰入剎。由路普是都言欲顯諸剎趣入。方網者。十方諸剎。如因陀羅網故。次四身假名差別者。論雲自相差別假名分別無我人故。謂諸身各各當體名自相。而假名義齊名同相。若就人說假。佛身之處何不說耶。以佛勝德超餘人故。七如來身自有十身。一菩提身。示成正覺故。二願身者。願生兜率故。三化身者。所有佛應化故。四力持者。自身舍利住持故。五相好莊嚴身者。所有實報身故。六威勢身者。所有光明攝伏眾生故。七意生身者。所有同不同世間出世間心得自在解脫故。謂隨意現生示同世間故名同。理實出世故名不同。次釋所由。雲以於出世自在解脫故能現同。以於世間自在解脫。能示不同。八福德身者。所有不共能作廣大利益因故。謂福超凡小。名不共。因此大福。廣現無量身財等相。廣攝眾生。九法身者。所有如來無漏果故。謂諸佛斷德名無漏界。即十佛中涅盤佛。又是如來內證法身。名無漏界。十智身者。謂佛所有無障礙智故。此智能作一切事。彼事差別。皆悉能知。謂能作一切。釋無障礙義。彼事下結能知。八智身者。論經有八釋。初二句三慧分別。一思量者。聞思慧。二善如實觀相是修慧。三果行所攝者。因果分別所得名彼因名行。四世出世者。就位分別。道前名世。見道已上名出世。五三乘者。大小分別。六共不共者。粗細分別。粗則因修。細則唯大。七乘不乘者。種性分別。已習三乘種性名乘。未習非乘。八學無學者。約修分別。習求名學。果極無學。第九法身者。有五句。一平等相者。無量法門明等一法身故。謂佛無量法明同一法身。故云平等。此是理法。二不壞相者。如聞取故。此是教法中實教。稱理而聞。故云如聞。三隨時隨俗假名差別相者。謂隨所化根性。相應時。說差別故。隨彼世俗言音所宜。差別說故。四眾生非眾生者。謂有根性堪可授法名眾生。不堪授法。同於木石。名非眾生。五知三寶者。名知第一相。謂三寶殊勝故。十虛空身有六句。一無量相者。廣大無限故。二周遍相者。周匝遍滿色法故。三無形相者。不可見故。四無相者。一切處同故。五無邊相者。無初際後際故。六顯現色身相者。能通容受相因色彼分別。謂因於色顯空。成此處彼處等差別故。
第五自在分中二。先牒前。亦是顯得此自在所因。後得命下正明自在。於中十自在義。六門分別。一釋名。二辨體。三對治。四行相。五顯因。六問答。初中二。先總。後別。總名十自在者。謂於命等十種。隨應轉變之力。在自。不在於他。此即在之自故。是依主釋。都雲十自在。帶數釋也。後別中。一命者。謂隨悲願力住壽分位非隨業轉故。又能令壽隨所欲樂爾許時住故。二心者。證智定故。又隨所樂。於諸三昧。入出無礙故。三財者。資用無限故。又令淨土莊嚴及變化財寶隨應現故。四業者。造淨因故。五生者。隨益物處受報故。六願者。隨所希求必稱遂故。七解者。於所緣境得決定故。又隨自勝解轉大地等為金銀等故。八如意者。隨心現通故。現神攝化有情皆遂故。九智者。隨應成正覺故。又於法義訓釋言詞無滯辨說圓滿究竟故。十法者。隨宜宣教無障[得-彳]故。又以無量種名句文身。建立素怛纜等無上教法。隨其所應故。上十種名。有其通別。若直雲命以等。即為別名。自在之目。是其通稱。十中唯如意一名。是有財釋。謂如所意樂故。所余之名皆一字故。非六釋攝。若依通稱。皆依主釋。謂命之自在。乃至法之自在故。依攝大乘兩家釋論。並雲忍為勝解因。精進為願因。即合解是第六願是第七。今此第八地中。經本。乃願在第六。解在第七。此回文者誤也。又第九第十。唯此第八地。雲第九是智。第十是法。離世間品及十地論等。皆云第九是法。第十是智。其因既同。是般若於義者無違也。又解是勝解。廣略可知。十地論名信解者。亦勝解也。以勝解是信深忍故。又此第八自在名如意。余處皆神力。世親釋雲。神力者五通所攝。准無違。余門分別。具如別章。
第六明大勝分中二。初牒前。亦是顯得大勝所因。後則為下正顯。於中三。一智大。二此菩薩如是下明業大。三佛子菩薩住此下明彼所住功德大。初中四句。初句總。謂於生死涅盤俱不住故。寂用難測名不思議。後別中三。一修盡至不思議證理甚深。二所知不思議照境廣大。三除障不思議破取相極。二業大中二。先牒前。後畢竟下十二句正顯業大。於中。初三句。明三業淨是業大。體下九句。約修辨業攝為四。一起能起起同時者。謂前三業是所起智慧。起彼是能起。彼業起竟。共慧相隨。名曰同時。故名身業隋智行。二般若下智攝。不染作利眾生行等者。明智悲一對。故云般若增上大悲首等。三善起願下因攝。自行他行因等者。此能感所感為一對。謂自起大願名自行。此自行與他佛行。能加為因。故名他行因等。故云善起願善為佛護。四常勸下作業所持者。謂三業行成不壞名持。於中三句。初二利他成就。一說法益生。二普住下淨土神通化。後一自行增。三明彼二所住功德大中。十三句。於中。前十句正釋。後此菩薩下三句結成。前中。論攝為七。初四為一。是住德體故。名善住道功德。後六各一。是約修辨德。前中四句。初二自行。一淨心離障。二深心攝善。不離道故名對治堅。後二利他慈悲不舍救也。後約修辨德中。一不忘德。是意業總持德。二成就語業說德。三定以自在。是身業德。依定發通故。四依願力起行。五修行成就者。明行力集法。六與智者。行成證入佛境。名佛與智。此後六及前一合七也。後三句結定者。初智力者。牒前智大。無增愛不分別眾生有惱無惱故。能現下牒前作業大。謂平等作業故。無過咎者。是前彼二所住功德大。以得前七種功德故。法行事中無過矢也。
第七釋名分中二。先顯地釋名約法明位。後佛子菩薩成就下辨智者釋名約人彰得。
前中十句。論攝為六。謂第三第八各為一。餘八兩兩為一。故有六也。一初二句明染對治。一下地功用行小乘願諸魔業故名不動。二謂煩惱習行故名不轉。二次一句明能得難得甚深無生故名難得。三次二句明發行清淨。一友淨。謂如童子無染欲之過。純無漏慧。世莫能測故。論經雲。王子者。如王子生在王家。尊貴無有譏嫌卑門之過。菩薩亦爾。得在此地。一切所作無功用失。二行得者。住生地所欲事自在成就故。四次二句明世間出世間有作淨勝。謂教道修起名有作。有作名成。福德名世間。慧名出世。出世之慧善決擇智障淨故。名究竟。五次有一句。明彼二無作淨勝。謂證道真理非修行作。梵雲無與變化相似故。二譯致異由願非滯寂故云變化。六以二句明菩薩地勝。謂位分過前故。一力持者。願力任持故。論經名加地者。願力所持。如他力加故。由先願護持故。他不能動。由先善起導行。今得無功用也。此勝六地者。發起殊勝行故。此顯過前也。他事念動故。彰前劣也。此即六地觀空。以有為他。動其空觀。今則不爾。故過前也。二先修善名無功用地者。明勝七地有功用。顯前劣此。此地善起等。彰此勝彼。余文可知。
後明智者釋名中二。先總牒前所成能起前後。後入佛下正顯。前中謂何故此菩薩得名不動。有二義故。一一向不動。謂行修上順故。二一體不動。謂與諸菩薩行同體故。後正顯中二。先廣釋二種不動。後於無量下總結。前中二。先明一向不動。後佛子菩薩如是入下顯一體不動。前中十四句。先四句釋明一向義。後十句明不動義。前中初雲入佛境界者。論經名入佛性。由梵雲。馱都。此雲界。亦云性故。二處譯異。然義無別。言此菩薩智契佛所證境界故。滿足勝者。近同佛果故。隨順因者。標後三句隨順佛因也。二佛功德照者。名攝功德善清淨義故。明觀解攝德。三順佛威儀者。名為正行故。依解起修。四佛境現前者。近佛境故。佛即是境。非佛之境。後十句釋不動者。初一是總。常為等者。上果下加故。餘九是別。論攝為五。謂前四各一。後五為一。前中。一釋梵等者。是供養功德。明感天供養。二金剛等。守護功德。先來密護。從此現形護。三恆不等。依止功德。謂依定成德。四能現等。國土清淨功德。謂前淨土分中現身差別也。次五句五。一者是化眾生功德。於中。一於一一等。是願取諸有中生。此身業化益。二報德等。是報心便智。智力能知眾生諸根欲煩惱等。此意業化也。三三昧自在者。是無量法力轉法輪故。此語業化。依定證法。以此法力。能轉法輪。故云語業。四能受無量記者。是受力。謂堪能領受多佛記故。此句。論經有。今此脫。(勘梵本)五隨有等者。是護力。謂示現成佛說法度人。後明一體不動中十句。初一句總。餘九別。別依總開出。總中雲入大乘會者。謂此菩薩得預此無功用位菩薩大會眾數。言入大乘眾數者。是不破義。後別中九句。一獲大神通者。是智不壞。以內證法實故。二數大等者。是說不壞。以依證起說故。三入無礙等者。解脫不壞。以無礙法界業用自在。四知世界等者。佛國土清淨不壞。以於諸佛大自在無礙故。曰善知。五示現等者。入大乘不壞。意業入法能示現。六隨意等者。神通不壞。是身業。七善能等者。能解釋義不壞。是語業。八普伏等者。坐道場不壞。謂降魔怨。九深入等者。正覺不壞。心能現佛說法。後總雲心修行得不退轉無礙不斷絕故。名不動地菩薩。
第二明位果中。三果同前。就調柔法說中。雲受世界差別等者。等取眾生及智正覺二世故。以依此三能無量淨土作用名為法明故。說所受為彼因相。喻中依人顯勝。謂得清淨地身心勝故。即純淨無漏也。善根光明更明淨示現者。釋教智淨。攝報果中。雲能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波羅蜜道者。梵本中無諸字道字余准可知。
第三大段重頌分中。二十二頌分九。初一頌半頌前方便作業地分。二有一頌半頌淨忍分。三有七頌頌勝行分。於中。初二頌頌勝行。後五頌頌發起。即七勸等。於中。初一頌第三句。梵本雲語言我等佛法力智廣。謂佛法廣大。力廣大。智廣大。四有六頌頌淨佛國土分。於中。初二頌頌器世間。次二頌頌眾生世間。後二頌頌智正覺世間。五有半頌頌自在分。六有一頌頌大勝分。七有一頌頌釋名分。八有二頌半頌位果分。九末後一頌結說分齊。釋不動地竟。
第九善慧地中二。先義料簡。後正釋文。
前中二門。一釋名。二來意。
前中亦二。先得名。後釋名。前中七釋。一攝大乘雲。由得最勝無量智故。名善慧地。世親釋雲。由無[得-彳]解智。說名為慧。此慧妙善。故名善慧。無性釋雲。謂得最勝四無礙解。無[得-彳]解智。於諸智中最為殊勝。智即是慧。故名善慧。二莊嚴論雲。於九地中。四無礙慧最為殊勝。於一剎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異類異音異義異問。此菩薩。能以一音。普答眾問。遍翻眾疑。由此說言。名為善慧。三金光明雲。說法自在無患累故。增長智慧自在無礙故。名善慧。四解深蜜雲。於一切種。說法自在。獲得無罪廣大智慧。故名善慧。五瑜伽住品雲。由此地中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清淨。建得菩薩無[得-彳]解慧。由此善能宣說正法。是故此地名善慧地。六十住論雲。其慧轉明。調柔增上。名善慧地。七成唯識雲。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名為善慧。
第二來意中三。一前地雖得無相中無功用行。而未能以四無礙解隨機說法。今此進修令彼證法。二為知眾生三性等諸法行隨其化故。三為知眾生心業等諸稠林。隨應化故。略說如是。若廣說者。乃至為無量因緣故。諸門分別。具如別章。
後依文釋中。三分同前地。
初贊請分中。有十三頌分四。一初二頌顯前地益。二有二頌。明菩薩天王供養。三有八頌半。辨天女供贊。於中。初二頌述天女喜樂音贊佛。次有三頌。嘆說法菩薩。於中初頌雲寂靜等者。後半頌。梵本雲。利益十方得自在心如行空演佛行。次有三頌。嘆說法菩薩應機巧說。後有半頌。結諸天女美贊佛。四末後有半頌。顯上首請說。
第二正說分中二。先明地行。論分為四成就。後佛子菩薩住此第九地下。明位果。前中四者一法師方便成就。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善慧地如實知下。明智成就。三此菩薩以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下。明入行成就。四住此地已了知眾生諸行差別下。明說成就。
初成就名者。此地能起辨才說法師地趣地行。立名方便成就。文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欲更下正顯。前中謂無量智者。是前八地深廣之智。後正顯方便中。依他利自利。一一五三句示現者。初一句利他。次一句自利故。雲一一也。次五句亦利他。後三句亦自利故。雲五三示現也。初雲求轉勝寂滅解脫者。依無色得解脫根。可化眾生作利益故。化彼令得真涅盤故。二復修等者依未得究竟佛智自利益故。下五句亦明利他。三入如來等者。化根熟菩薩。令入深蜜。四觀察等者。化耶念修行可化眾生。令得正念之行。五淨諸等者。化未知眾生。轉法輪令得。謂總持定智皆是說法所依故。大具廣等者。以大神通。化耶歸依眾生。令入正法。七入差別等者。以通達世界。八修力無畏等者。欲得佛內證正覺大智等故。九隨諸等者。欲得外化攝生法輪大智。十不舍等者。欲得佛無住涅盤不舍悲願。後入結可知。
第二智成就者。知法智成故。文中二。先總標。後有漏下展轉別聞。前中總知三性淨染不二。後轉別開中有三重一就前淨中。開漏無漏。謂見道前善名有漏。見道已上善名無漏。或我我所心修善行名有漏。為此相違名無漏。就無漏中。復開世出世。謂依修阿含行名世間。正證真行名出世間。或加行所修行名世間。正體智證真行名出世間。後得智所修行法名世出世間。又若行法是可破壞墮虛妄中名為世間。與此相違名出世間。二復就彼淨中。開思不思。謂地前可思。地上不可思。就可思中。間定不定。若大乘權教十回向已名定。已下名不定。若依實教。十住已去名定。已下名不定。故仁王受持品雲。習忍已前行十善菩薩有退有進。譬如輕毛隨風東西。乃至雲是不定人。三復就淨中。開出三乘。謂四諦緣生六度等法行故。雲彼復於三乘中也。就三乘中。開為無為。謂能證修起名有為。所證真理名無為。又若約教分別。大乘權教。依事觀修行。名有為法行。依理觀修行名無為法行。若大乘實教。依即理之事觀修行。名有為法行。依即事之理觀修行。名無為法行。若雙觀為無為非即離性而修行。名有為無為非一異法行。言依順行者。謂依三乘法各隨順行故。
第三入行成就者。知所化器故。文中三。初略標十一章門。二此菩薩如實知下依章廣釋。三佛子菩薩隨順下總結安住。
就初標章中。論釋有三。初略解。二別釋三結釋名義。
初中一依共者。是心稠林。以是染淨所依故。名為共煩惱業是次二也。生是第九以與煩惱業是三。雜染次第故向前列也。次言共者。是根解性慾此四根似故。名為共。共同故。次雲染者。是隨眠雜染種子。次雲煩惱染淨等者。是習氣。此即是前種子殘餘。氣分未斷絕故。謂之根續。次雲依定不定等者。舉三聚稠林也。二別釋相似義。言根次第者。明依根起解等故。言次第。何故依起。以相似故。云何相似。謂宿習為根。依根生解。解必似根。論經名信者。信之深忍。是勝解故。又即由深忍。方起樂欲。即由樂欲。數習成性。由後後得起必依前前故。實相以信等。後解欲性三故後起必依於前名定。能依所依名字時分別故名為不定。故云依定不定時。三結釋名義中。眾多釋林。誰知釋調者。應作四句。此是亦多亦難知句也。行是不正信義者。遠雲。法理證信。能滅心根。心根滅故。一切不行。由無證信。心等集起。故名為行。問此行一字。貫通十一章。如遠所云。則此菩薩。但能了地前菩薩及凡小等心等諸法。不能了知地上菩薩心等諸法。所以者何。由彼地前無證信故。又心集起。既釋行義。根等既不名集起。應非是行。又心章中清淨相。論雲自性不染故。幻所作相是因相。諸菩薩願力生故。知此二不是地上證信菩薩心耶。
今助一釋。謂此所有心等諸法。相是有為。性即無為。由未究竟契會為無為非一異故。是不正信。名之為行。若反此者。一切契會。是離不正信。不名行也。
第二依章別釋中。即為十一段。
初知心稠林中三。初一句總標。二所謂下別釋。三如是下總結。標中雲種種者。略顯則十種。廣辨則有百千萬億故。是中一一皆云相者。行相義也。別中。論經有九。攝之為八。令有十句。可攝為九。謂前八各一。後二為一。遠雲。八中。前四忘心。後四真心者。此判未定。所以者何。謂三中不壞非唯妄故。四無形覺。論雲第一義相故。又論雲以自性清淨心故。第六第七染不染故。心練故。此二句煩惱染示現。第八句隨道故生染示現。釋曰。詳論所解真妄明矣。就九中。初雲雜起者。雜相故。謂八識緣境各異名雜。雜即差別。並頭生名起故。雲心意識六種差別。謂心及意並六識故。釋心意識異同如常。可知。二速轉是行相者。謂四相遷流。是行剎那生滅。一滅已是遷速。況一剎那。復有九百生滅。此速轉極也。三壞不壞者。前句顯行心速轉故名壞。此句顯行心正為生等相轉時。能轉所轉俱不可得故。名不壞。此句。論經元脫。全本與晉並有故。前科十句。論攝為九。此與古說不同是也。四無形質是第一義相者。觀彼心離心。心身不可得故。五無邊是自相者。順行無量境界取故。謂心隨境界。無限而取。此唯心之所能。故云自也。六清淨是自性不染者。謂本性清淨故。七垢無垢是同煩惱不同煩惱者。在纏而不染故。八縛不縛是同使不同使者。謂心與貪相應。同緣愛境。境縛心故。名為同使。與此相違。名不同使。余使余縛。准此應知。下二句合為第九句。言幻所作隨諸趣生同是因相者。謂菩薩以悲願受生。餘眾生隨身業生。此二受生心俱是感當報之因故。然菩薩不自為己求於生處。但有利樂眾生處。願生其中。生既不定。方所隨緣而現故。雲幻所作也。餘眾生生皆隨自業。業不離系故。雲隨諸趣生。
第二知煩惱行稠林中。文三同前。別釋中九句。論攝為三。謂初二各一。後七為一故。初一久遠隨行者。謂遠入乃至有頂故。小宗中說。惑最後邊。是有頂地故。依大乘宗。至金剛心。但緣界說非根地惑為最後邊。大小通說。理亦無違。二無邊引起者。修諸善根時。煩惱隨行難知故。謂惑因修善起此惑細難知也自下七句分三。初三明煩惱深。次二約生顯煩惱。後二約業明煩惱妄根。初三中。一俱生不舍者。是隨所縛故。謂所緣縛心不得自在。由貪等俱不相舍故。二眠起一義者。是以何縛故。謂隨眠與現起種現各別。惑性是一故。此中現行是使。以有使故。不得解脫。言煩惱使一義者。舉經會釋。謂此辨煩惱何故說使。以是一義故。若一義者。何故下文復明使行。使但有系縛義及隨逐義。此依前義。下約後義。故不相違。三與心相應不相應者。是所縛事。謂若心與惑不相應者。可得解脫。不爾縛。次二句約生明煩惱。一隨趣受生而住。二三界差別者。論合釋雲。謂身是生道界因故。上句道生。下句生界。後二句約業顯煩惱妄根。一愛見痴慢如箭深入過患者。於三分中。業因障解脫故。謂愛是欲求。痴是有求。見是耶梵行求。俱障解脫。其過如箭入木深難出。彼入惡道亦爾。二三業因緣不絕者。隨順世間身口意業故。不斷起因故。謂憍慢愚痴造重罪業。而煩惱是三業造罪因故。雲是不斷起因也。後總結中。雲八萬四千者。依賢劫經。世尊一代施化。總有三百五十度功德。始從先輝光極度。終至分布舍利度。一一各以六度為用。則為二千一百。以此對治四大六衰十種惱患。即成二萬一千。四大是內報。六衰是外塵。衰損善法故。以此二萬一千。各化四種眾生。一多貪。二多瞋。三多痴。四等分。總成八萬四千諸度法門。能障之惑即是八萬四千煩惱。下業等諸門亦爾。並准知之。
第三知業稠林中。文三同前。就別顯中十句。初善等者。道因差別故。謂通說三性。為六趣因。故云差別。引業唯善惡。滿業通三性。名言薰習中。表義唯無記。顯境三性故。又准俱舍十七。以三性因。對五種果。分別說有無記業故。彼頌雲。善等於善等。初有四二三。中有二三四。後二三三果。五果謂異熟。等流。士用。增上。離系也。論曰最後所說皆如次言。顯隨所應遍前門義。且善不善無記。一一為因。如其次弟。對善不善無記三法。辨有果數。後例應知。乃至釋第四句雲。後無記業以善法為二果。諸士用及增上。以不善為三果。除異熟及離系等流。云何謂有身見邊執見品。諸無記業。以諸不善為等流故。以無記為三果。除異熟及離系。二有表示等者。自性差別故。此有二種。一籌量時。二作業時。籌量在意地。有審慮決定二思。作業在身語。各唯動發思。此中意顯三業業體皆思為性故。雲自性別也。又若通說三乘。則唯身語。若唯菩薩。則通在意地。表業如此。又小宗身語二表。即色處聲處。以為其性。身語色聲。即二業體。意相應思為意業體。大乘不爾。色聲二處。是身語表。而非二業。以身語二業思為性故。成唯識雲。動身之思名為身業。發語之思名為語業。以身語色聲是無記故。若廣分別。如余處章。三與心同生等者。方便差別故。謂心共生薰心不別生果故。明此業思與意識共生。隨其善惡。生已即熏本識。成種種似能熏故。雲不別生果。此釋不離義也。四因自性剎那壞而次第集果不失者。盡集果差別故。謂無始時業自然念念滅壞。而集果不失故。雲有為作業者。釋自然滅壞。謂有為法必無常故。因盡集者。顯功能不已。釋集果次第。此念念滅因全能引果也。五有報等者。已受果未受差別故。謂過去報業現在已受。名為有報。過去後報果現在未受名。為無報。非謂全無。約已未說故。六受黑黑等眾報等者。對差別故。謂黑業對白業。白業對黑業。不黑不白業。對二業。二業對不黑不白業。此中重言黑白者。各因果二故。言對二業者。前單黑白業故。雜集第八雲。有四種業差別。一黑黑異熟業。謂不善等由染污故。不可愛異熟故。二白白異熟業者。謂三界善業不染污故。可愛異熟故。二黑白黑白異熟業。謂欲界系雜業善不善雜故。如何一業亦善不善。此約意樂及方便故。總說一業。非據一剎那業即善不善。謂或有業。意樂黑。方便白。謂如有一。為誑他故。先現其相。令他信已。行於慧施。方便黑意樂白者。謂如有一。欲令於門徒等遠危處安。由憐愍故。現發種種身語粗惡。遂於此時。發生雜染。四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者。謂無漏業故。又俱舍第十六雲。諸不善業一向名黑。染污性故。異熟亦黑。不可意故。色界善業一向白不雜惡故。異熟亦白。是可意故。契經中說。有處亦說。欲界善業名為黑白。惡所雜故。異熟亦黑白。愛非愛果雜故。此黑白名依相續立。非據自性。以無一業及一異熟是黑亦白互相違故。七如田無量者。因緣差別故。謂隨多因緣。皆能起業故。八凡聖差別者。未集已集差別故。謂出世業未集。世間業已集故。九現受生受後受者。定不定報差別故。謂現作現受名現報業。現作次來生受名生報業。現作至第二生已後受名後報業。於三種時。定不定故。十乘非乘定不定故。乘者三種乘定不定故。非乘者世間定不定故。謂有退不退故。於非乘者。於世間中。易度難度。為定不定故。論經於乘非乘。各有定不定樂。下結八萬等可知。
第四知根稠林中二。先別說後略說。下總結。前中十句。論主攝為九。謂五六兩句合為一句故。一耎中勝者。說器差別故。謂說法時授法之器也。耎下也勝上也非二中也。亦名鈍中利。速受名利。遲受名鈍。非二名中也。二先後際等者。根轉差別故。前後根者。釋先後際根也。前根下增平故者。釋別異不別異。謂前是能生。後是所生。所生若增前根則下。所生若下前根則增。根以則平。三上中下者。三性差別。謂三乘性。上者菩薩乘。中者獨覺乘。下者聲聞乘。四煩惱等者。煩惱染差別故。謂喜樂等五受根隨煩惱習使染故。雲俱生不相離故。俱舍第三雲。於雜染中。樂等五受。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契經說。於樂受貪隨增。於苦受嗔隨增。於不苦不樂受無明隨增故。釋曰。增上用是根義。五乘非乘者。定不定相。淳調柔相者。定不定差別故。於三乘中。於世間中者。釋乘非乘也。定不定熟不熟故者。總釋也。謂大乘中。熟者定。不熟者不定。小乘中熟中不定。轉向大故。於三乘中。各定者。各於自乘中解脫故。雲一一乘等也。報定者。舍者。於世間中。定不可化令入道故。舍者暫舍也。謂依三乘。各在自乘。未發增進時說故。六隨根網輕轉懷者。有三種順行。一依身順行。遞共相轉。六入展轉故。此釋隨根轉也。二生滅順行輕壞故。此釋易壞也。三觀行取相故者。此釋深取相相。七增上等者。聲聞淨差別行增上障滅能成義故。望凡為行增此釋初句次斷障行成釋不可壞八退不退差別者。菩薩淨差別。地前轉。地上不轉。又前七名轉。八地已上名不轉。九遠隨等者。示一切根攝差別故。謂始行方便報熟根差別也。即根與行。俱名為共生。以行有始終。根亦隨爾。後結可知。
第五知解稠林。解謂勝解。於所緣境使即持故。
第六知性稠林。性謂積習成性故。
第七知樂欲稠林。於所樂境。起希望故。此中三章。皆各略顯耎中上一句。即雲略說等結者。論雲如是性入故。此釋不廣說所由。以根等四法性相順入故。唯廣說根。余皆略者。以其相似無別義故也。
第八智隨眠稠林中二。先總標。後所謂下別顯。前中晉本及論經。皆名為使。彼依現行。此約種子故。然按文意。通取為勝。使者從喻為名。如使逐賊得便系縛。煩惱亦爾。隨逐眾生。得便系縛故。隨眠者。謂二障種子。隨逐行者。眠伏不起故。信等善種不名隨眠故。瑜伽第二雲。若信等善巧品所攝種子。不名粗重。亦非隨眠。何以故。此法生時。所依自體。有所堪能。非不堪能故。後別顯中十二句。論攝為二。謂前六句名何處隨逐。後六句名以何隨逐。前中初二句。論經合為一。言與深心等者。報非報心故。此約心明所隨處。謂報生心名深。以久遠來有故。修行心新有不名深也。今雲此使常修行心相違起故。故云心不離現事故。二相應等者。欲色無色上中下差別故。謂約界明所隨處。欲界下。色界中。無色界上。言不離相者。唯與異界心相應故。不相應者。不與異界心相應故。又當界起心名相應。異界相望名不相應。使仍不爾。一切相應故。雲不離相也。三久遠隨行者。隨順乃至有頂故。此約位明所隨處。謂非想地惑窮盡處已來故。四無始不拔者。無邊世界唯智。怖畏如怨賊。未曾有聞思修智。是故不滅。謂此使與三慧為留難。知常怖畏恆隨系縛惱眾生故。五與一切禪乃至相違等者。世間禪定等不能滅心隨順行故。此約行明所隨處。謂由此使故。令禪解脫等不得出世。禪等名義。如五地中釋。後明以何隨逐六句中。一三界等者。有不斷隨逐。以有不斷相似使作轉故。謂以有使故。能令三有相似相續。故云三界系。此約前處以明隨逐。二令無邊心等者。遠時隨逐故。謂無始來心雖無邊。然念念相續未曾間斷。為使逐故。所作共集相續既起亦無間也。三開諸處門者。諸處即內六處。論經名入。與此同也。一身生隨逐者。使遍一身根識境故。眼等諸入門六種生集識同生隨逐者。依根生識所集與使同生故。及阿賴耶熏故隨遂者。依識緣塵。熏本識。成種時。亦隨逐故。四堅實難謂者。不實隨逐對治實義故。謂不得其實。以為對治也。五地處成就等者。微細隨逐。於九地中。六入處煩惱身隨逐故。謂遍三界九地一切處。隨逐難除。無想非想處不成就。此使行相微細難可知故。六唯以聖道拔出者。離苦隨逐出世間行。余行不能離故。謂此使最極微細。唯無分別智起對治出離非六行等也。
第九知受生稠林中二。初總標。後所謂下別顯。總中雲種種者。受種種身形類異故。別中八句。從前總中開出故。亦即顯前受種種生之所因。一隨業者。由業種種身種種故。二六趣等者。住處故。謂六道也。三有色等者。色想上下種種故。謂約界上下有色無色也。四有想等者。想無想上下故。五業為田乃至後有身等者。同外色因種種故。謂類同草木依地等生故。雲業為因等。六名色等者。自相種種故。謂名色共色生。是報自體故。雲名色共等。七痴愛等者。本順生因種種故。謂順本生因。從痴愛生。還順彼故。雲痴愛。八欲愛等。此下兩句。合是一義。集苦諦種種故。謂現在能集未來之苦。三求眾生集苦不同名種種言欲受者。樂貪共取受受求故。此是欲求眾生以貪及取。處處追取故。欲生者。後有樂有眾生愛自身他身心着相往來上下界取着故。此是有求眾生愛。自他身者。自界他界也。由心着相上下往來也。無始樂着相等。是耶梵行求眾生。謂大無量。是通顯貪求欲色無色界。此中實無出離。妄謂有出。無想相出有輪者。彼將無根是涅盤雲三有輪轉。而實而諦展轉不離也。
第十知習氣稠林中。文二同前。此中習氣者。非種子。非無堪任。但是慣習故名爾。別顯中十句。一行不行差別者。與果現在非現在差別故。謂過去慣習。如恆河女惡口習。舍利佛蛇習故。聞佛訶責食不平等。所食吐出。大迦葉聞乾闥婆王鼓瑠璃琴起舞習等。此中雲行不行者。謂雖有宿習。有現起不現起者故。二隨趣薰習者。道熏差別故。謂隨六道中後受生趣有受前趣中習。如人曾生地獄受苦。見同受罪者。雖不憶識。然見之不喜。或怖畏。若見曾同人天中受樂者。歡喜樂見愛。淨習不淨習。臥樂仰覆等習。乃至廣說應知。三隨眾生行者。親近眾生重故。如人狎習善人則善。狎惡則惡。唯上智下愚。其性不易。其中庸者。畜亦有之。如說戰象近寺安之即不復肯戰。近屠安之戰鬥如故。四隨業煩惱者。功業煩惱重故。謂內心放逸。或由富貴自恐好行淫慾飲酒等言成就慣習。如涅盤雲。如人好眠眠則滋多。貪淫嗜酒亦復如是。五善不善等者。三性業重故謂凡所營業。不出三性。營善業者。通漏無漏。不善業及無記者。一向有漏。此三性業人。乃至夢中。亦營習其業。六隨入後有者。中陰重故。謂在中陰時。有前本有習。如人樂修梵行。至中陰中。亦無欲染故。七次第重者。與果次第重。故謂隨一慣習。於諸趣中。次第受身。皆有彼習故。八不斷煩惱等者。離世間禪因重差別。遠入重不斷煩惱煩惱掌故。差別下釋上句。謂由禪中不斷煩惱煩惱掌故。生於上界。猶有彼習故。雲遠入也。九實非實等者。同法異。外道行解脫重者。謂以諸外道不同佛法故。名為異。彼取無想以為解脫。於此邪正。各有習氣故。雲有實不實。實是小乘。不實是外道。十見聞等者。乘重差別故。謂大小相對。三乘人法隨有見聞親近。皆有重習故。
第十一三聚稠林中。文二同前。別中五。一約種性以分三聚。謂無涅盤法者。是邪定。有涅盤法者是正定。正定中三乘各別一向各自定。離此二種是不定性。論約位言。非定五性不會意者。妄紛淨爾。二約解惑以分三聚。謂正見是善行因。三善根中正見一種。定起善業名為正定。無貪無瞋不定起善。名為不定。邪見是惡行因。謂煩惱中邪見一種。定起惡業。名為邪定。余名不定。三約行業。以分三聚。謂五逆中一一逆罪。定招惡道。名為邪定。梵本中。名五無間。邪定相者。此但因果。名義不相違。信等五根定感善趣。名為正定。與上相違。名為不定。四約邪正二位。以分三聚。謂翻八正名為八邪。因此以立外道邪位。名為邪定。正性離生名為正位。因此以立聲聞正位。名為正定。五直約大乘菩薩得失。以分三聚。言染着邪法邪定者。論經妬吝惡行不轉邪定相。謂舍可化機名妬。不善施財名為壞波羅蜜。相違者此中六蔽障六度行故。名相違。謂妬障後三慧定進。吝障施行。惡行障於戒忍二行。由此障故。令諸菩薩正行不成。說為邪定。正定不定。准即可知。
第三總結上三種成就。結善安住地。可知。
第四明說成就中二。先總標。後佛子此菩薩善能下別顯。
前中知眾生諸行者。牒前。入行知法器令得解脫者明稱根說法故。
後別顯中四。一智成就。二佛子菩薩住此善惡地作大下。亦智成就。亦口業成就。三以無量下唯口業成就。四佛子菩薩住第九地下法師成就。
初中二。先明隨所知者是所說法。後一切行處下明隨所依。是所逗器。前中雲善能演說聲聞乘等者。說解脫器得熟故。謂說化法令眾生解脫器熟也。解脫體正度故。解脫差別。以三乘法。乃至令得佛果解脫故。後隨所依中三。初總明隨器說法。二能隨下別顯所說。三令生信解下總結化益。初中雲一切處行者。隨所對器心等所行處故。(〔茲〕入行成就中有心調林此中脫也)智隨行故者。謂就說者智隨彼器者。心等行處行故。論云何者隨所依說所法對器故。名釋隨根等。言於隨應者授對治法故者。釋論經隨使。謂隨使對治故。上二句是化法。(即此中總句是也)言所說法器成者。明法器。釋隨根等。以器成說法故。隨根隨信而為說法。此義二句說者此是。末後結文。二別顯中。能隨眾生四字。及後而為說法四字。遍配中間十句。此文與前入行稠林大同。略無心行。與論經多少數異。名目有殊。此經有十稱。論經有十三種。一心者。論經有。此經前文亦有。明此文無。二使者。此中雲眠縛。三根者此彼同有。四信者。此雲解。前已會釋。五境界差別種種行習氣者。此是樂欲。謂於可愛事起希望故。差別者。與不希須境異故。種種行者。境非一故。六隨順一切境界智者。此是報生智通三性。非聞思修。七性。八生。九煩惱。十業。十一習氣。十二三聚等六此彼同有。十三乘者。此無也。論總科為六種器。一初五名譬喻器。然後即引第五句。證以前四。若無樂欲。為器不成故。所以者何。聞重聚集成教體中。只言隨墮樂欲聞者識。不雲隨余心所法故。言譬喻器者。謂若化物令成器性。如稼穡法具五因緣彼所種物成就堪用。一種有心堪生者。此喻心王。二除生礙緣喻治使。三有根增益益生力。喻信等根。四是決定究竟生喻勝解。五種已後根等運運速能長進此喻樂欲故。名譬喻器。二次一隨順一切境界智。名種種異行器者。此是報生智。通有漏善等三性故。三次一隨順性行稠林名乃至得成就器。此是譬喻器家果。彼是此因。從因數習究竟成性故。雲乃至成就。四次一隨生煩惱業習氣。名隨詞辦器者。謂彼起生煩惱業。三障與作。同行功辨化之重。成習令轉故。五次一隨聚差別名定不定根轉器者。謂隨其所宜。轉令勝進故。六後一隨乘信名隨乘因能乘出器者各依自所乘。乘之出離故。此文是今經木總結前諸器隨自乘獲益也。三總結前諸器。由隨順信解。增益智慧。各隨自乘解脫也。
二亦智成就亦口業成就者。論中先微問口業。結雲智成。從前為智。知說儀故從後口業。具二十種法師德故。論中說者是口業。入深義也。持者。是智成就。顯守護法也。二十種法師。具如論說。
三唯口業成中二。先明無[得-彳]智能起語言。後何等下正顯四無[得-彳]。
前中四。一明法師行。謂護法。二以無量等者。名前所說。為善巧智。以能起此四辨故。知菩薩四辨不依尋伺。從淨覺起。三用菩薩等者。言詞柔耎故。四常隨等者。一切時所說不離無礙智故。後廣分別中。四無礙解。略以四門分別。一釋名。二辨體。三所依。四漏無漏。初釋名中二。先總。後別。言無礙者。說法稱根自在成就。總名四無礙。帶數釋也。別者。法義詞辨辨亦樂說。軌生物解。及持自性。名法。教所詮顯。名為義。剖折明白。名為辨。亦說稱物根。令其生喜。名樂說。四是所緣境。解是能緣智。謂即能緣教法之智。於所緣一名句等中。能現一切能詮句故。此法之無礙解。依主釋也。餘三准知。余門分別。具如別章。
後正顯四無礙中。先略明。後廣釋。
前中二。先征。後所謂下釋。釋中先列四名。後此菩薩下正顯。此四無礙體。但一後得智。就所緣境。分為四種。一法體者。明法自體。二依境界體者。於法體上。有差別義。三正得與眾生者。依自所得。說與眾生。四正求與無量門者。隨諸眾生正求差別。與無量門。下重釋中。初釋法無礙。內遠離二邊生所攝者。遮余法故。名離二邊。表自體故。名生法攝。如色礙相。舉例顯示。等餘一切。二釋義無[得-彳]中。彼遠離等。牒舉前法。如實智下就法辨境。菩薩住彼。約人辨境。如色下亦舉類顯虛妄分別。正顯差別之義。若小乘。說色有苦無常等義。今約大乘。說此色法。但是妄情。理實本無是色之言。三釋詞中。隨他所喜言說正知者。解於他所樂之言。釋正智也。隨他等釋與也。四釋樂說中。先牒舉前詞無量。後約辨樂說無量種義。語是詞中差別。釋無量門也。隨知下釋與也。亦名辨無礙解者。謂剖折分明令他樂說故。
自下廣釋中。理實此四於一切法隨說皆具。今約一周圓數之則列其十門。以顯無盡。一自相。二同相。三行相。四說相。五智相。六無我慢相。七小乘大乘相。八菩薩地相。九如來地相。十作住持相。於中。初五泛知理教。後五知三乘淨德。前中。初四正就所知。明無[得-彳]。後一約能知智。前中初三知義。後一知教。前中一約知事法。事法緣別。各住不雜。名為自相。二知理法。理法遍通。名為同相。此二當相明法。三約時辨法。謂三世遷流故名行相。四對機宣教名為說相。五約能知智。分四無礙。非是知於智故。名為智相。後五中。初一總知三乘離相淨證。名無我慢。後四。前中。一通知小大。餘三別知大乘菩薩地因。後二知果。一體。二用。可知。下次第釋中。釋此十章。即為十段。
就初自相中。法義是總別一對。於緣生法。總知自相。別知差別。詞及樂說廣略一對。少名顯法名為詞。眾多異名。堅固彼義。令他愛樂。名為樂說。言想堅者。想是起言所依。是故餘論中。或雲想。或雲聲。或雲名。或雲字。或雲施設。皆是名之異稱。以言名顯義。令義堅固。故名想堅。想堅多種。名想差別。重釋中不壞牒詞。隨所覺明自解。此雲無錯謬說也。隨彼等顯應機說也。次第不斷名不息者。是常說也。無量眾多等。於一一法。就以無量異名廣說也。為堅彼義者。謂以異名多說意。成本義故。令堅固也。
第二下明同相。於中法義約二諦分。後二約廣略分。初一切法同。一無性。二有為法。同無常相。三假名同者。法同無。俱假以說。四假名假名同者。復以假名更重顯之。下重分別無常入無我者。釋義順法。謂觀無常即解無我。是故第二門入初門智境。如第六地中雲隨順觀世諦。即入第二義諦。是也。次牒詞文。於前假名法上。復以余假名。隨應根說故。雲不斷。次不壞無邊者。牒樂說文。不壞前假名。而能以余異假名說。謂異名雖說。不乖前詞。故云不壞也。
第三明行相。了知一念緣生現行名法。知過未緣生行名義。於前二法假設名字詞。即以此名宣說彼事。名樂說。下重釋中。一一世現在故者。通論過未。各有現在故。雲彼彼世間攝。是一一世中各有多門異說。言見過未知現在者。釋義順法。如是菩薩下結後成前。謂以後義成前法無礙境。下釋樂說。言事行相不出三世者。釋前所說事。經中一一世皆不出三世。言無邊法明者。異法明。異法明則是聞思慧照法故。
第四明說相中。就教本釋。以分法義。約所隨心言。分詞樂說。謂隨物言音說故。雲隨順說。隨心異說。意義不殊。故云相似說。余文可知。
第五明智相中。法義約現比智。以分詞與樂說。約淺深。以分故。論雲。一現見智。二比智。三欲得方便智。四得智謂計智。現前見法謂四行相境。境非一故差別也。比智不現前見。比類知故。余如前說。然法比二智。諸宗說異。菩薩婆多宗。最初證知諸法真理故名法。後智境智與前相似名為類智。如俱舍二十三說。若經部宗。知現在世名法智。知余殘名比智。如成實論二十六說。依大乘宗。法類差別自有三對。一三心法類。依別總緣於生法假故。謂治二障。各分二品。一內遣有情假緣智。能除耎品分別隨眠。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三遍遣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前二是法智。是無間道。後一是類智。是解脫道。除二障上品隨眠。如成唯識第九卷說。二二種十六心法類。約能取所取別故。八觀真如八觀正智故。亦如唯識及雜集第九說。三據觀現不現境。辨法類異。謂欲界及上二界故。亦如唯識第九及瑜伽十六說。此中法有二義。一教故。二所緣理法故。類有一義。謂種類故。今此論文通諸說。以現見之言。即是緣現所取如境。亦緣欲界現在境故。詞中雲欲得方便者。謂詞說世諦。與得第一義。作方便故。樂說中雲得智者。說第一義。令正證得故。重釋中。釋初法智。雲知諦差別者。是二諦不同。又一義如前釋。言不異方便者。釋不壞方便。謂見不異法。名不壞法智等。舉經對顯。釋比智。雲如此如實等。釋顯此義。以現所知類余知法。釋樂說中非顛倒異說者。稱理說故也。
第六明無我相中。真俗二觀。以分法義。謂觀真一相無我不壞故。觀俗蘊界等方便入無我故。說中勝妙分詞樂說。謂令世歸敬故。說法言詞愚智共識。名易解了。音聲慈耎聞者皆欣。名為美妙。樂說中理漸深益轉多故。下重釋內。釋初無礙中。先順釋。謂無我不壞故下反顯。謂取己能解名為我知。取己能得名為我證。如是壞。則明不取名為不壞也。陰等方便下釋義順法。謂觀陰等以為方便。得入真諦無我法故。是故下結後成前故。是菩薩智境也。一聚積下釋顯無我。謂迷陰故計聚積我。以迷界故計異因我。以迷入故計欲着我。以迷四諦緣生故計作者我。說此陰等。對四我。以顯無我。雜集第一中。廣顯蘊等所治之義。云云。
第七明大乘相中約權實以分法義。謂同觀唯是一乘。約權異性。說三差別詞及樂說。依總別以分。總說三乘令得解脫。名詞無礙。隨物心念。於一一乘。無量種說名樂說。下重釋中。文顯可知。
第八明菩薩地相中。約地體相。以分法義。詞與樂說。同體義分。謂說地名為詞。詞中差別名樂說也。智相是地體。說相是地相。謂隨相說十地故。巧授十地。名與方便。隨物心樂。於一一地。以無量門。令具入也。下重釋中。釋菩薩行內。法行智行示者。以此二行。合為菩薩行。謂證法成行名法行。即智成行。名智行。以此智行。能入地故。名隨智行。言觀智說故者。釋所由。謂何故智行是菩薩行。答以說觀智為菩薩行故。釋義無礙中。雲十地差別。謂心者此出地體。謂地別由心說為口言。釋門中。雲不顛倒釋不壞說。教授釋隨順地道。
第九明如來地相中。約佛體用。以分法義。依彼廣略。以分詞樂。初一念證得名法身相。二時處應現名色身相。三謂前二身中智德差別名正覺相。四隨物樂。廣顯佛德無量差別。名為說相。下重釋義中。隨何等劫成何等佛者。釋事中。言隨以何國是成道處也。隨何等佛。是現佛身。釋相中雲。隨名所記可得見聞者。謂如名所記。身土聲色。可見聞故。釋詞無礙中。雲隨正覺等者。以十佛中最初名為正覺佛。故云依說。
第十明作住持相中。依知佛說總別。以分法義。即說法義名詞。詞中差別名樂說。初覺相者。是佛起說住持德。二差別相者。是佛隨機現差別德。三說相者。依前差別。為眾生說。四彼無量相者。隨物心樂異說故。下重釋中。佛語者。此本雲如來語。謂能說故。力是神力。破憍慢眾生故。無畏降邪不共異小。悲能常說智為說依。轉法則是隨順正說。此上皆是一切智攝。釋義無礙中。隨心性者。是種性差別根欲可知。言諸佛智行等者。釋樂說中。智行名法身。此行利生不壞名圓滿。隨彼信等。釋隨信說故。
第四大段明法師成就中四。一持成就蘊法在心。二此菩薩得如是百萬下說成就依持起從。三佛子此菩薩假使下問答成就善答他問。四佛子此菩薩後更下受持成就能更受勝法。為他宣說。
初中二。先牒前起後。後得義陀羅下正顯總持。於中。先略列十名並依樂用。後如是下牒略結廣。謂初三起意。一業知義。二知教。三知起化通。次三起身業。一身放光性善耎者。慈光攝取。二性剛強者。以威巧攝。三上供佛下攝貧乏。後四起口業。一於大乘中。狹劣眾生。示大乘教救拔威德。令舍劣歸趣不難故。二無間斷障礙常說故。三無盡樂說。四種種義樂說廣說也。後牒略結廣。可知。
第二明說成就中三。初明能受多法。二此菩薩得如是陀羅下明能隨樂廣說。三此菩薩受於法座欲以下。明能起說自在。於中。雲初見於佛等者。梵本雲。才禮佛時。即於無限佛所。得無量法門光明。所得法門下同。次後雲坐於法座而說於法。准梵本。應雲而演說法。
第三問答成就中二。初明一世界答難。後如是乃至下明一切世界答難。
第四受持成就中二。先於一毛端處。後如一毛下。類一切處。領受可知。
自下第二明位果。三果同前。不煩重說。
第三大段重頌分中。二十四頌分六。初二頌頌法師方便。二有二頌。頌智成就。三有七頌。頌入行成就。於中。初頌雲若欲等者。梵本雲。智者能入無邊識。推求眾生心稠林。種種心行速疾轉。以微細意得是智。第二頌初兩句雲煩惱等者。梵本雲。隨眠起作趣相續此速。為一句也。
第四頌中第三句。雲與者等者。梵本雲。意樂隨眠同伴主。謂同伴及同生故。第四句雲常等者。梵雲與心相隨練不斷。第五頌雲但等者。梵本初句同。下三雲不住於心亦不離。雖難可了禪能退除。金剛道余無斷。第七頌第四句。雲惑溺等者。梵雲雖行智道溺諸見。四有九頌。頌說成就。於中。第八頌。雲十方等者。梵本雲。十方所有諸眾生。一切咸來同會坐。一念悉知其意樂。能以一音使充滿。五有三頌。頌地果。六末後一頌嘆深結說。第九地釋了。
第十法雲地。二門分別。先以義料簡。後依文正釋。
前中略顯二門。一釋名二來意。
前中略有六處。一攝大乘。說法雲地者。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譬如大雲。無性論師。自有三釋。一由得總緣一切法智。總緣一切契經法等。不離真如。此一切共相境智。譬如大雲。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譬如法水。智能藏彼。如雲含水。有能生彼勝功德故者。此通二釋。若智雲含功德法水。名法雲。是有財釋。若依共相境智含德水。名法雲。是依主釋。前釋為勝。二又如大雲蔽。如空粗重。猶如大雲隱覆虛空。如是總緣一切法智。隱覆如空廣大無邊惑智二障。言隱覆者。斷義隔義者。此總緣一切法智名法。即此智法如雲隔斷廣大二障虛空。此法即智故。持業釋也。三又如大雲注清冷水充滿虛空。如是總緣一切法智。出生無量殊勝功德。充滿所謂無依法身者。若依總緣一切法智雲出功德法水。此即從所出名法雲。是有財釋。若依所充滿法身名法雲。是依主釋。後釋為勝。二依成唯識第九。三釋同前。不煩重敘。三金光經雲。法身如虛空。智慧如大雲。遍覆一切故名大雲。真諦釋雲。如虛空者譬三如如虛空有三義。一容受義。譬自性法身不礙生死故。二無邊義。譬顯了法身。雖得顯了。猶未究竟。如空有清淨處有塵霧處。譬道中法身通解惑故。三清淨無塵霧空。譬聖果法身也。智慧如雲者。譬如如智有三道。一道前性得。二道中修得。三道後至得者。雖有三釋。經意本詮障盡智圓證法身滿。名法雲。此即智從所證得名。依主釋也。四莊嚴論第十三雲。二門如雲遍雨法雨。名法雲者。菩薩第十地中由三昧門及陀羅尼門。攝一切聞薰習因遍滿阿梨耶識中。譬如浮雲遍滿虛空。能以此聞薰習雲。於一一剎那一一相一一好一一毛孔。雨無量無邊法雨。充足一切所化眾生。由能如雲雨法雨故。名法雲地者。二門如雲能受。佛法雨復能與所化。降法雨。此即法雨之雲。名為法雲。通二釋。望受上法。是依主釋。望下降法雨。是有財釋。五解深密第四雲。粗重之身。廣如虛空。法身圓滿。譬如大雲皆能遍覆。故名法雲。依梁攝論。由二重障不得圓滿法雲地。一六神通慧無明。二入微細秘密佛法無明。此二無明所感生死。名粗重身。滅此障已。入第十地等者。此依斷障證法身故。名法雲。即從所證得名。依主釋也。六十住論雲。此菩薩。於無佛世界。能雨法雨。名法雲地者。此即能說者名雲。所說名法。有財釋也。上來六處十釋中間。除唯識。三釋全同攝論。
二來意者。略有五種。一前地雖得巧辨廣說。然未能證法身圓滿。為於此地圓證現前故。二為令地滿足故。三欲令修行智覺滿故。四為得受一切智勝職位等百萬阿僧祇三昧故。五為得受職位。故來也。略此二門料簡。更有諸門分別。如廣章辨。
後依文正釋中三分。一贊請分。二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下。明正說分。三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下。明重頌分。
初中十六頌分五。初一頌明淨居天眾供佛。二次一頌明菩薩眾燒香熏眾為供。三次頌自在天王及眾天衣供佛。四次十一頌天女供佛贊佛。於中四。初半頌明供佛。次八頌半贊佛。次一頌勸修利益。後一頌結贊嘿住。初半可知。次贊佛中二。初半頌標讚詞所從。後正明贊。贊中。先八頌讚佛體用無礙德。於中分三。初五法說以半喻況。後二半法合。就法說中三。初一頌明一身即多身。次一頌讚毛孔光滅眾生惑。後三頌讚佛。以八相等應機。於中。雲或現出家等一句。梵本雲。為諸世間現出家。次半喻顯可知。後法合中四。初一頌明隨俗即真。次半頌明於真現俗。次半頌明即俗依真。次半頌明真俗平等。次觀修及後結贊嘿住。並可知。結贊第三句雲身心等者。梵本雲。心樂止息諸攀緣。末後兩頌。明上首請。
自下第二正說分中。論科為八分。一方便作滿足地分。謂攝前九地所修諸行。總為方便。滿此地故。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下。明三昧滿足分。謂初住地行行德無量。以此地受職必依三昧。故偏舉之。三此三昧現在前下得受位分。謂正住地行。依止勝定。能攝佛智故。四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雲地如實下。入大盡分。謂此地望前諸地。已是窮盡。就此地中。此復是地滿之行。此既盡中之極故。名大盡也。五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通達如是下。地釋名分。謂地學窮辨德顯稱故。六佛子此地菩薩智慧下。神通力無上有上分。謂地滿足已。妙用不測。用過前地。名無上。比如來神通力故。名有上也。已下二分。雖通十地。由將前攝後故。此地攝也。七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十地行相下。地影像分。謂以喻顯法。如因像知質故。八佛子此集一切種下。地利益分。謂彰說勝益勸信趣入故。
就初分中二。先總標告。後以如是下正顯。顯中二。初總說。後善滿下別辨。前中雲無量等是廣智。已善思惟等是深智。前諸地中。具起此二。通名善擇智業。即是從初地至九地。妙慧使擇故。後前辨中十句。論攝為七種相。一初三句名善修行相。謂於諸地。皆同善修證助不住似前八地中同相也。一善滿足白法者。是證道。二集無邊等者是助道。三增長等是不住道。不住無故。論雲。此三句次第相釋者。謂何因得證。由起助道故。何因成助。由不住道故。二次一句。廣行大悲者。是隨順自利利他相。謂普遍釋廣。余通釋大。悲行以自利亦為救眾生故。此句攝前七地二利行相。第八地初已辨七地差別之行故。此總攝一句顯之爾。三次一句知世界差別者。是合佛土淨相。謂此顯第八地修淨佛國土行故。自下四句別舉第九地中行。初一句自分行。後三句勝進行。初句即是從前第四句。入眾生界稠林者。是教化眾生相。謂此顯第九地中自分化眾生行故。五次二句入如來所行處等者。是善解相。謂解佛所行真如境處。又順佛解證寂滅行故。六次一句當觀等者。是無厭足相。謂當觀趣求力無畏不共法等故。七次一句名為等者。是七地盡至入相。謂十地位極名地盡。依行證名至入。以此地中受佛智職故。雲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自下第二三昧分中二。初牒前起後。後即得下正顯所得。所得中四。一別顯十種。二如是下通結百萬無數。三菩薩於此下明於三昧乃入出及善知業用。四其最後下顯定名。表位極故。初中。論意舉初等後。故云離垢等。舉後百萬等故。方眷屬離煩惱釋顯其相。以此位中是障盡極處故。不加功力。任運相應故。餘九是別。以六七二定共離垢一故。離垢有八種。一入法界差別。是入密無垢。謂法界深奧。名為密處。二莊嚴道場。是近無垢。是行近佛果。三一切種華光。謂身光業。四海藏者。是口辨總持。五海印者。是意業起通。六虛空界廣大。七觀一切法自性者。二句俱顯淨土。無量者釋廣大也。觀一切者。釋觀也。上來明自利德。八知一切眾生心行者。是化眾生。謂利他德。上二利是自分行。九一切佛等者。是正覺無垢。是勝進行。上覺名正覺。謂將成菩提時。一切諸佛。遞共現前。證知如此。下文受職受說二通結可知。三巧入出等。善知定方便及所作故。四定名表位極中。一切智智無分別者。釋前文一切種正體智也。一切智智平等受位者。釋後得智受職位也。
第三明受位分中六。一隨何等座者。如世王子受職位時。在閻浮金白象寶座。菩薩亦爾。受佛職時。在大寶蓮華王座。二何等身者。如輪王子。玉女寶生。具足王相。為得位身。菩薩亦爾。姝殊之形。為受職身。三隨何等眷屬者。如輪王子受位時。文武百僚。咸共輔弼。菩薩如是。受佛職時。諸大菩薩。共所圍繞。四隨何等相者。如王子受位時。嚴治國內。懸繒幡蓋。鳴鐘擊鼓。宣布遐邇。菩薩亦爾。受佛職時。震動大地。惡道休息。光明普照。世界嚴淨。以此為相。五隨何等出受者。如世王子受王位時。告令宰臣。思赦天下。大施無畏。令脫苦厄。賞錫群臣。菩薩如是。十受放光。休息惡道。菩薩增行。六隨何所得位者。如輪王子。受國位時。父王手執金鐘。盛四大海水。灌太子頂。爾時得名灌頂輪王。菩薩如是。受佛職時。十方諸佛。於白毫放一切智光。入菩薩頂。此時名為受佛職位。此六段中。前三論同處釋。次二亦同處釋。後一別釋。
就初座中。有十相。一華王是主相。以自在故。二周圍等是量相。以廣大故。三眾寶等是勝相。以具德故。四超過等是地相。以是生處故。五出世等是因相。以從彼生故。六知諸法等是成相。以空慧所成故。如世蓮華種植成故。七恆放光等。是第一義相。如世蓮華開敷四照。菩薩華座善照法界。八非諸等是功德相。是所照所生果故。九瑠璃等體相。以華等為體故。十其華常等是莊嚴相。以德修故。
二爾時下明隨何等身。身相妙大。稱可華座。
三無量下明隨何眷屬。謂受座得定心敬目瞻。
四佛子此大下明隨何等相。其相有九。一光音充遍。二動地。三息苦。四嚴界。五眾集。六奏樂。七益物。八供佛。九佛現。
五佛子此下明隨何等出處。以出光明故。此總釋時出處也。文中有三。一十五處放光中間二二同者。合名一光。總是十光。二爾時諸佛下明因光明照諸佛菩薩咸覺知。三佛子是時下明由覺知故下位菩薩俱來供養。初中此十光明。論攝為三。一前九是利益業。於中。初五是凡夫。次二益二乘。後二益菩薩。又八九十。此三名發覺業。以第八能發覺初發心。及乃至第九地者故。第九能發覺第十地菩薩。第十光能發覺諸佛故。又八九二光名攝伏業光。謂第八光能攝九地已還菩薩。令咸來供養。第九光名能伏業光。能使魔宮隱蔽。就第十頂光中。有四初照十方。二成光細。三設供養。四入佛足下。初二可知。就供養中三。一顯供勝。二正供佛。三見知者益。言於阿耨菩提不退者。論二釋。一於地中決定義。謂於地決能證故。二後有異義。定不放逸所作之事決定心故。謂定能離惡集善故。言入佛足下者。遠法師三釋。一就教相頂光入足顯深敬故。二約相顯實菩薩智光證入佛境。從下趣入。名入足下故。論名為平等智攝。三約實論菩薩自己因行趣求果時。從下證入。名入佛足。第二由光照佛菩薩智覺中文易了。第三知己佛菩薩來中二。先下地菩薩。來此與供。後常爾之時下同位菩薩德光相助。前中二。先供。後得益。後相助中。亦先光入德相。後明益。此表示內德圓滿。而外彰其相。其相。梵名室利[革*未]瑳。此曰吉祥海雲。眾德深廣。利物如雲。海雲即吉祥。吉祥即海雲。古人誤譯洛剎曩。為惡剎攞。遂謂相為字。又以相表利物深廣多故。稱之為萬。理實此中無萬無字。唯雲金剛莊嚴臆室利[革*未]瑳相。其萬字之言。都為謬妄爾。
第六明隨所得位中四。謂法喻合結。初中亦四。一放光。二入頂。三得益。四結位。初中光有十業。一名益智是利益業。二眷屬是因業。三照示佛力。令他恭敬。名敬業。四開悟是勸進等名勸進業。五十方等名震動業。六滅除惡道苦是止業。七蔽魔宮是降伏業。八示一切下示現業。如是普照下卷舒業。十示現下。論經有示大神通光明之言。此本闕。此名變化業。二入頂者。事光入身頂。亦表法光入心頂增位故爾。論名如來光明彼菩薩遞互智平等授者。謂菩薩頂光入佛足。是上進故。佛光入菩薩頂者。下攝故。因果遞合故。雲平等身光。即知故云智。三得益可知。四結位中入佛境所證。同於十力行德因故。隨在佛數。如才出家。雖未受具。即墮僧數。喻合結位並可知。
第四明大盡分中五。一智大。依正覺實智義故。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即得下解脫大。依心自在義故。三如是乃至下。三昧大。依發心。即成就一切事義故。四無量百千下。陀羅尼大。依一切世間隨利益眾生義故。五無量百千下。神通大。依堪能度眾生義故。前二自利。一內知。二外用。後三利他。一意業用。二依發語用。三身業變化用。
就初智大中七種智。一集智大。謂智法緣集智力斷疑。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是下。明應化智大。謂化智業用。依身而起。三又如實知佛持下。明加持智大。謂化業住持化用非一故。重言如是常化不絕。名轉行力。四又如實知諸佛下。明入微細智。謂一法中現一切法。是難知境界故。於示成佛八相中。一現一切故。依彼應化等。牒前三智。依顯微細。一化。二如。三集。合此三智。名為不二。依此成佛故。名為作。正是微細。五又入如來秘密處下。明密處智者。此是秘密隱顯門。謂將獲初心根未熟者。顯粗隱細。令彼不怖。依彼說此微細智也。六又知諸佛所有入劫下。明入劫智。謂善解諸劫互相涉入。名入劫智。時劫相續。說為命。遷流名行。一攝一切。名曰加持。一入一切。名為舍。癈己隨他故。劫隨心轉。名自在意。七又知如來下。明入道智。謂知諸世法。堪為出世對治用。名為入道。
初集智大者。論釋雲因緣集智。應知。彼復隨所有。分染或淨或滅者。此是總釋。於中有六重。一或唯染。謂初三句及識集眾生集一分世界集諸見煩惱集。二或唯淨。謂涅盤集及聲聞等集。三或唯滅。謂虛空集。四染淨合。謂世界集有為界集及一分識集。五通淨滅。謂無為及涅盤。六通染淨及滅。謂法性集。論經名法界。即不善法界名染。善法界名淨。無為法界名滅。論別釋中。言隨所有三界處者。釋三句可知。隨所有眾生者。釋眾生集可知。隨所有染淨等心者。釋識集可知。隨所有有為無為法無知知故者。釋有為有心故名為知無為無心故名無知。隨所有處虛空等者。釋虛空集。次是世界等所依處故。隨所說正不正法者。釋法界集。即淨法名正。染名不正。等取滅也隨所證不證等者。釋涅盤集。以聖人所證故。隨所邪見下明不證。即釋邪見等集。謂何因不證。以邪見故。是誰邪見。謂餘外道等。彼不能證故。隨所有器世間成壞者。准釋可知。隨所有二乘彼集差別者。釋聲聞等。應知。結文可知。
第二釋應化智中三。初標。次眾生下別顯。後如是下總結。別中十句。初三句明眾生世間自在化。謂化現眾生。及所化業。化現貪等。及示諸惡見故。論雲應示煩惱染見作故。謂現起貪瞋等十使煩惱。諸見等化令眾生見名見作。次一句是器世間自在化。法界化者。所說法行故。謂作法師處眾說十二分教等。名法界化。彼應化故。次四句是智正覺世間自在化。化現三乘皆有有覺義故。末句結雲一切分別等者。此有二釋。一雲分別化者。化作有情類故。無分別化者。化作非情類故。一雲作意現化名分別化。任運現化名無分別化。雖有兩釋。前釋為勝。
第三明加持智中。文三同前。別中十一句。初三是境界持。謂常化不絕。名佛持。法僧亦爾。後八是行持。初二是運行持。如觀佛三昧海經第七。佛為化諸淫女。現馬陰藏相。化作三男童子。與淫女行欲。令厭發心。又為降伏外道令發心故。現馬陰藏相故。煩惱持者。如罵調達為食小既故。此皆加持所應度者故。皆示現故。如論應知王示瞋害相。婆須密多示貪慾相故。皆示煩惱相。任持行故。次五句是順行任持。謂多時積行名時持。由願起行名願持。由於佛所供養福力。成金剛種。任持究竟。不毀滅故。依行起行名行持。依說劫令樂修。即此說為能持故。一切智智名為智持。謂佛後得智緣俗化世。論雲此智能作一切定故。
第四明入微細智者。謂知佛化用。於一法現一切法。炳然顯現。難知之境。佛智能知彼微細境。名微細智於中文三同前。別中十句。初是示出家修苦行故。二示命有盡故。三示王宮生故。乃至住壽命者。示八十闕一故。般涅盤者。為隨所宜種戀佛善根法事故。余並可解。
第五明入佛秘密處智。謂知佛所示秘密義等。於中文三同前。別中初三樂密者。一身量密。量即無量。在此即在彼故。二語密。一言應一切言。尋聲無邊際故。三意密。如來心識無有所作。然能成就。隨時隨根不失其宜。如來所有施作佛事。猶如化人無心想念而能成就。廣說如密跡力士經。四籌量根器生熟堪度未度時故。善根微故。遠故。劣智不測故。雲秘密。五授記密者。謂為誘進實聲聞人。與變化者授記。或恐有退。非時與記等。六攝眾生密者。呵罵調達愛語羅睺等。七種種乘密者。如法華雲。雖後說三乘。但為化菩薩。此之謂也。八知根行密者。謂信等五根。或二十二中。隨其所應。或利鈍等差別多種。非下位能測。故名為密。九業所作密者。或過去所行遠難知故。或於一事。三性同造。或多業同時造異時熟。或同時熟。如是無量。十得菩提行密者。或逆順起故。或依法性。相應所修。非二乘凡夫等境界故密也。
第六明入劫智中八句。論總相釋雲。是中入者。平等解脫一切劫遞相入故。謂知諸佛依業用門不思議解脫法力。能以互差別時分。彼此相入不異。名平等。第二句雲有數劫入無數劫者。有兩釋。一雲有數劫者。是僧祇劫。即是阿僧祇品中第一百二數也。無數劫者。即是阿僧祇劫。是彼第一百五數也。一雲有數劫者。可以此剎中劫數量所及故。無數劫者。是阿彌陀剎等已上諸剎中劫故。第四句雲劫入非劫非劫入者。此約劫時分與不至劫之時分。說相入廣顯。古釋順違並釋余文。並如上發心功德品說。
第七明入道智者。善識眾生入道不入道方法故。文三同前。別中十四句。一入毛道智者。依凡夫地。有微信心。感道緣發。為說世間聞等三慧等法故。二入微塵智者。為我慢眾生。此有二釋。一云為恃異術起高慢眾生。佛將彼入塵中。彼不知己所往。示之令知。摧伏故。一云為我慢者。令觀色蘊但是聚塵。破其慢故。三入國土身智者。依信生天者。智現淨土令見。轉彼信天為勝之心故。四五六入眾生身心行三種智者。依覺觀眾生。謂煩惱亂心通名覺觀。隨說對治故。七入隨順等者。謂眾生萬品對各異故。總言之。一切處故。八入示現遍行智者。眾生思覺心多。佛悉遍至彼心所至。先與同。後說過斷故。九順行等者。眾生造順世間行者。亦先同後斷故。十逆行等者。無漏行能違生死。佛久修滿今示修故。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等。皆是為眾生故說同。其事同世故思議。所作難測故名不思議。余准思釋。
自下第二明解脫大中三。初標。次略辨。後此十下結廣。略辨中十句。一不思解脫者。謂依神轉變外事妙用難測故。二無礙者。以願智力。能速至十方無量世界。而無礙故。三淨觀察者。淨智所知故。淨行有三。一知世出世。約位分別。二知學無學。約因果分別。三知聲聞等。隨人分別。此是所知自在。前二是通。後一是智。此知三乘根性有障無障。上知佛。下知二乘。智優劣故。並是淨境故。名淨智差別。四普照明者。隨意轉事。謂隨眾生。於一切色像門。示現種種自在身故。五如來藏者。是法陀羅尼。謂所知真性蘊恆沙德故。六隨順等者。能破他言。而不退故。七通達等者。於三世劫。隨意迴轉故。八法界藏解脫解脫者。梵本唯有一筒解脫。無重言也。謂一切法一切種因緣集智。此中法者。世諦萬有非唯一故。名一切法。眾生所迷多在世諦生着。不會真諦。要善達世諦因緣。稱虛實而知。得名善化。此同上集知。九光明輪者。光不離身而普照故。十無餘境界者。依一切時。知無量世界眾生心故。後結可知。
第三三昧大。第四總持大。第五神通大。並准前解脫大中。略廣標結等應知。大盡分竟。
自下第五大段。釋名分中三。一能受諸佛雲雨說法故。名法雲地。二佛子此菩薩以自願力下明能注法雨滅眾生煩惱塵焰。名法雲地。三佛子此地菩薩於一下明能注法雨生物善根。名法雲地。
初中若從所受。應名法雨。若從能受。應名法海。今但就彼受法之處。名法雲地。是故論釋。一雲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聞法相似者。此所聞法寬廣遍覆。是故名雲。與法相似也。言如虛空身遍覆故。明能聞法身。謂受雲出處。其唯虛空故。說能受法身如空。若隨對於佛。則佛身如雲。說法如雨。此所受若雨。能受如海。若對所說法。如雲遍覆。則所受若雲。能受如空。二滅塵。三度生。論顯可知。
就初中。先總明成就念力者近說受持義。二於一念下明能受法。於中三。初於佛所聽受多法。二佛子譬如大海下於多佛所聽受正法。三解脫月下。問答顯前二分齊。
就初中。有法喻合。論釋中二。先總釋。謂十方諸佛同時說名說眾多故。後別中三。一釋初法說內無量法明也。二入如來微密處釋合中微密法雨。三速疾釋一念須能受。以此地中聞勝故。能多受法。所受雖多。若是粗淺。不足為難故復雲密。法雖多密。若積時漸受。亦不為難。今復一念速疾能受故。是勝也。論雲。是中無量下別釋前三。初二是所聞法。後一顯能聞之德。先解所聞法。謂性故作故開為二相。謂三慧所知。名法自性。說授眾生。名之為作。別釋性中。大法明是聞思智攝受故。大法照是修慧智所攝受故。云何作大法雨。如大雲與他法雨故。下釋能聞。起信名受。領教名安。是文持取義名攝是義持也。攝受前文義不失名持。論經名安為堪。名攝為思。
第二釋於多佛所受法中。大海喻有四義。相顯可知。
第三問答辨分齊中二。先問。後答。答中亦二。先授量顯示所聞廣大。顯前初段。二如一佛所下。類多佛。顯前第二段也。前中雲三世法藏者。論釋於法界中三種事藏。謂明照雨為三種。蘊在法界。名為藏也。
第二釋名中二。初寄雲電等。以顯菩薩能化之德。後一念等下明化時促。於上等處。明化處廣。余是化益勝。又雲雷電等。如論應知。
第三釋名中。八相現成漸增物善。文易可知。
第六大段。明神通力無上有上分中。論開為六。一依內者。通依內德。此有四種。謂一不思解脫。二三昧。三起智總持。四神通。此亦是前大盡分中五種大。以智與陀羅尼大合。說為四。以並是此地德用故。同說此文略也。二隨其心念下。依外大神通業用依外境起三即前門中互相作力名自相。謂轉變作用是神通相。此後二門。經文是一。義開二釋。故為二門。四或隨心念相一念中示現下。作住持相。常用不絕。五爾時會中下。是令喜相斷眾疑惱。六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能安住下。是大勝相超過前地。
就第二依外通業用中。外事地等是所動。剎依報故也。復有外事自他身等。是後現身等。即正報也。何故身等說為外邪。釋以對前解脫大等。是內得故。說此身等以為外事。
三自相亦二種。一轉外事等雲及他身俱名外等。二應化自身等此二亦攝此一段文也。初轉外事有三。一是同類略廣轉。二垢淨異事轉。三塵容世界等是自在轉。第三自相可知。
第四作持中三。初總標。次示現不可說下別後佛子總結。別顯中十。一者身語供贊。二八相應機。三身現三世之事。四身內容剎。五毛孔出風。六海華現佛。七身光遍照。八口噓地動。九示起三災。十身剎作相。後結可知。
第五令喜者斷疑故。此有二種。一顯示自體通力以斷眾疑。二佛子此菩薩住如是智慧下。明說法以斷眾疑。前中有二問答。前問答顯神力無上令眾歡喜。後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若菩薩下。明後問答。是神力有上令眾歡喜。前中亦二。先大眾疑。謂舉佛疑菩薩非是疑佛也。後解脫月領疑為請。剛藏答中四。一人定斷疑。二爾時解脫月下顯定名字。三又問下業用分齊。四佛子菩薩住法雲下類顯廣多。就初中亦四。一法主入定。二眾現入身。三身內見佛。四攝用還本。二顯名中。先問。後答。前入定時已顯其名。何故更問。釋雲當時法主嘿然入定。後結集家。取以安之。既當時不顯。故此問也。答中言佛國土體性者。入此三昧。能現佛國故。三業用分齊中二。先問。後答。答中非但如前現一切剎其身乃能現過恆沙剎塵佛剎。四類顯廣中三。一所得廣多。謂此地所得非一二故。故云得如是無量等。二故此下明業用難測。於中十二種分二。先別說。後略說總結。初三業業具難測。二神通是前神通大。三觀三世是三達智。四三昧是前三昧大。五智力是前智大。六遊戲解脫門是解脫大。七變化等是變化外事等。及後結並可知。
第二明有上問答中二。先問。後金剛藏下答。前中舉菩薩疑與佛齊。問詞同上疑意有準答可知。後正答中二。初總呵問非。後複次下別顯問非。前中二。先喻況。後法。喻中。一塊土者。論經雲二三豆土。余並可知。後顯中二。初總明佛不可以法雲德比。後佛子我今下方便顯其非比之相。前中先喻。後法。喻雲如四天下取少許土者。此喻前來說法雲地德。余者無量者。此喻前說之外多未說者也。後法中。此法雲等者。即是合前余未說者也。況如來者。具說菩薩地德當無量劫。況今始說少說。即欲比如來邪。此中有三重。一豆許土。二四天下土。三無邊世界地土。將四天下土比無邊世界土。當自不可。況以豆許土比邪。以法雲具德當不比佛。況其少分比如來邪。後方便顯非比中二。先總標。後佛子假使下正顯。顯中二。初能比。後此一如來下所比。前中三。一所依處多。諸十方各無邊剎數剎。二能依人位高。謂得此地菩薩。三彼位高者多。謂於前多剎中。肩排相次住。如稻麻等。四彼多菩薩各是多時積行。謂百千億那由他劫。後所比中二。初明以多比少。謂多位高者。多劫之行。比一如來故。後百分下明猶非其比。謂非直前多望一非其比。亦乃相一佛德中百分之內比一分乃至少相近分比亦不及。後明說法斷疑中二。初明調柔行。後此地菩薩智慧下教智淨。上二文皆有法喻合。並准可知第六大勝二二。初明說自在。後佛子是名下結其地相。前中二。初明神通勝。後攝報中若勒行下算數勝。以此二空勝前諸地。故名大勝。前中二。先牒前。後諸佛下正顯。顯中六句。初五別。後一總結。別中五句。論攝為三。初二各一。後三為一也。一三世智者。是斷疑行。以通三世為出世道。故名道義。二法界智者。是速疾神通行。聞說如來秘密法故。三下三句名等作助行。謂於眾生平等化益故。於中。一遍等者。作淨佛國佛平等化眾生故。二照等等者。作法明平等是教智化故。三慈念等者。作正覺平等證智化故。後一句總結可知。
第七大段。地影像分中四喻。喻地四德。前三阿含。後一證也。前中前一池喻修行功德。謂諸地中起修之行。二山喻上勝功德。謂依前修成德。德位高出。三海喻難度能度大果功德。謂前修所成德能至大果。度取到義。四珠喻轉盡堅固功德。謂從初地進階法雲故。名為轉。位極障盡名為轉盡。證理終極名為堅固。就初修德中。有法喻合。法說中。始從歡喜終至法雲。名次第行。因成大果。名趣一切智。喻中阿耨達池。此名無熱惱池。從龍王得名。此表地德。離障惱故。出四河者。勝鬘經出八河。阿含經雲二十河。下出現品中。但云閻浮出二千五百河水流入大海。不言出處。出四大河。據根本說故。俱舍十一雲。此瞻部洲。從中向北。三處各有三重黑山。有大雪山。在黑山北。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雨有大池水。名無熱惱。出四大河。余略同下十定品說。而十定最具。尋即可知。其二十河者。大婆沙雲。四河去池。各四十里外。復各分四。從池一匝。各於本方。流入大海。是故並四根本。成二十也。(檢)法合中四攝利他合四河。滿足無盡至一切智增成自利得大菩提。合入大海。論雲依本願力修行者。釋菩提心流出善根大願之水。以四攝作利益他行者。釋彼四攝滿眾生自善等。釋自利可知。
第二山喻上勝功德中三。一總舉法。二如因下喻顯。三佛子此十下總結。初中十地因佛智故有差別者。謂由佛智。為所依因。超此十地。此則佛智一味平等。為十地差別所依。如大地平等為高下山之所依。論雲依一切智增上行故。二喻顯中二。先列十山名。後佛子如雪山下。一一別合。前中雲[鞥-合+(白-日+田)]陀梨等諸山梵名並如音義上卷中顯。後別合中。初藥草者。喻初地聖智善五明故。二諸香者喻二地或香故。上二不約慧為名故。以土山為喻。餘八依慧立名故。皆取寶山為喻。三地是定。以三慧為體故。亦慧攝故。雲諸寶喻者。喻八種地。又厭地善清淨者。從三地已上八地是寶。此重顯也。三一切眾寶者。彼以淨禪。厭離煩惱。此禪與慧皆可貴故。四五通神仙者。喻四地出過世間。神仙人間超勝故。五夜叉神者。喻五地。於真俗善巧。難合能合。通自在故。六諸果者。因緣集觀。寄聲聞果故。七龍神者。喻七地空方便智。寄獨覺果故。又此上二地前寄聲聞。菩薩超彼。說彼果證。問答不可窮盡故。彼山出果無盡喻此也。後寄獨覺。菩薩超彼。說彼果證。問答不可窮盡。彼山出大力龍神無盡喻此也。八諸自在眾者。喻八地不起功用普應如水鏡像。得十自在故。九阿修羅者。喻九地菩薩巧攝生大力之相故。十諸天者。喻殊勝義。第十地於餘地中最勝故。論雲複次諸山下。釋諸山中所有物。謂神仙等是眾生數。藥寶等是非眾生數。其藥等。能資內報。名受用事。謂除病名增損對治。香果資身名長養事。其寶體非是資身。但可貯積以除貧乏。名守護等。言依雪山等者。指定其處。謂初三及第六。是非眾生數。所依下釋是眾生數。於中治六種難。一五通福田供。以得富治貧難。喻四地菩薩。行道品。化治身見貧窮。益眾生故。二夜叉威制眷屬不令害眾生故。治死難。喻五地菩薩。行不住道。雖俱無住。常在生死。救苦故。三龍降雨治儉難。喻七地功用究竟行十度益生治功用儉故。四得自在眾治不調伏難。此喻八地菩薩。有二義故。一得密跡金剛現形守護剛強眾生見之受化故。二得十自在調眾生故。五阿修羅說咒治惡業難。喻九地菩薩。得四十無礙辨才善說法況治惑業故。六大威德諸天。論雲自在四天王治怨敵難。經論說異名。經雲大威德。是顯帝釋等三十三天王能降阿修羅怨敵故。論雲治四天王怨者。鄰近釋故。喻第十地受佛位時得力無畏降伏魔怨外道故。論雲此一切山集在其中者。如所從事能生一切物故。謂諸山中所有物也。言集在其中諸不可窮盡者。順行不斷不休息故。謂次第相續名順行。不永斷故。名不斷。非暫無故。名不休息。下釋山海相因名者。謂山因海故。得高勝名。海因山故得深廣名。前說依地。今說依海者。由彼十山依此二處故互舉爾。釋法同喻。謂佛智如海。依起十地。高深相顯故。雲因果相顯。此則一一山下皆有大海。一一地內悉有佛地。當知佛體遍在諸地。若爾佛身亦即遍在十地諸菩薩身。此依性相非一異義說。
第三大海十相顯難度能度大果功德。於中二。先喻顯。後菩薩行下法合。各有總別。前中總雲不可移奪者。謂此十相同一大海不可移易奪其一味。地法亦爾。同一佛智。義分為十。不可移奪令異。論雲難度能度大功德者。因果相順故。十地如大海能度難度。得大菩提果故。謂能度世海。得無價寶故。下釋別中。攝十為八。以六七為一。以九十為一。故成八也。一易入功德。初地漸起大願故。二淨功德。二地不與破戒死屍住故。三平等功德。三地諸世間假名數故。四護功德。四地護自一味。恆無失故。五利益功德。五地無量方便。起世間所作。多利樂故。六不竭功德。六地觀甚深緣起集法故。七地即空方便廣大無量故。七住處功德。八地菩薩一念分身遍十方。如船入海因風濟故。得等眾生類身故。具足十身故。名為大身。此地如海。如此大身者住處故。八護世間功德。九地菩薩應機說法不失時。受佛說法無厭足。如海潮不過時受百川水不厭足故。第十地菩薩能受一切大雨無厭足故。
第四寶珠十事喻轉盡堅固功德。於中二。先喻。後佛子當知下合。各有總別。喻中。論先釋總內。轉盡堅固功德者。大摩尼寶喻過十寶性。謂摩尼寶過毗瑠璃等。以出故取者。此是經中初句。謂從大海出故取之為用。放光是第九。示現是第十。越中取後。故云乃至。攝十為八。以合六七八故。此八中。初後二句喻顯法。余但釋喻。初出海益物故。雲功德以善觀者。顯法也。謂初地聖智。出煩惱海。善觀察故。二體色明巧匠治故。三形相圓妙故。四無垢穢故。五光淨明徹故。六異相莊嚴名為起行。三句合釋。七神力放光故。八隨王意雨寶。是無護惜也。能與一切眾生一切寶物。正智受位故。一切眾生同善根藏故。過十聖性者。過聲聞辟支佛等四向四果八種行性故。並可知。影像分竟。第八明地利益分中三。初顯法利益。二如此世界下結通十方。三爾時復以下他方來證。若依論經。更有第四如來隨喜第五結說究竟。今且依此。初中有二。先明生信功德。後雨華等起供養功德。前中二。初聞經益。後爾時下動地。明起生信功德。謂以神通力動地。令生信故。前中二。初總舉法難聞。後問答顯益中二。先正顯。謂舉類法舉法類聞。後何以故下釋成。以得至一切智地要由聞此法故。釋十八相震動。具如前說及別行章。結通證成等。亦並如前初會中釋。
自下第三大段。重頌分中二。先長行。明說偈意。十種所為。釋同前會。後正說頌中。有四十二頌。分九。初十三頌半。頌方便作滿足地分。於中。初三頌半總頌九種地中善擇智。初頌第三句。梵本雲。遠離諸垢住智道。次一頌半別頌初地。次半頌頌二地。次半頌頌三地。次一頌頌四地。次一頌頌五地。次一頌頌六地。次一頌頌七地。梵本中。第二句雲我體無受離有無。次一頌頌八地。次二頌半頌九地。二有一頌半。頌三昧分。三有五頌半。頌受位分。四有三頌半。頌大盡分。五有三頌。頌釋名分。六有四頌。頌神通力無上有上分。初頌雲神通等者。梵本雲。大威德住此地。現佛境界滿十方。神通無量億千數。世思其行皆迷惑。次後雲舉一足等者。准梵本中。此是前頌中。於十方說佛神變。七有二頌半。頌調柔行等。八有七頌半。頌地影像分。於中三。初三頌半。頌山喻。初半頌雲如是等者。梵本雲此具功德淨者地。常住佛智如山王。次頌第二句。梵本雲。三如毗陀多妙華。次後頌初句。梵雲。五如乾陀不思議。次二頌。頌海喻。後二頌。頌珠喻。余他及地利益等。並略不頌也。九末後一頌結說無盡。第十地釋竟。
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