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卷第十二
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十二(盡佛不思議法品)
十定品第二十七
將釋此品。四門同前。
初釋名中二。先解會名。後明品稱。
前中。此名重會普光明殿會。謂前第二會。已於此會。今復來此。故云重會。普光等言。義如前說。何重此耶。前來歷會答問。問是此起。今答將結歸於本。故還來此。又顯果不離因故。得果不舍因。異二乘故出現。所說何結歸耶。因前方成出現世故。此正得果不舍因也。
後釋品中二。先得名。後釋名。前中。按梵本內。名為如來十三昧品。具三昧與定。雖非敵對。然以三昧離於沈掉。專注一境。持心不散。是定住義。故以等持而名為定。如來兩字。譯家在略。此雖菩薩定。由是等覺。亦得名如來故。依十標稱。帶數釋也。別行經本名等目菩薩所得三昧經。
第二來意中二。先會來者。謂前說十地正位。今辨位後勝進及所成果。或前明十地位。今顯等覺位及妙覺位。故來也。問勝進等覺。今此依何。
答二俱無礙。所以然者。此但名殊而行相無別。約開合故。諸教說異。謂仁王經以第十地位中位後二行合故。不立勝進。亦無等覺故。彼上卷教化品雲。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中下。乃至雲寂滅忍。佛與菩薩。同用此忍。入金剛三昧。下忍中行名為菩薩。上忍中行名為薩婆若。共觀第一義諦。釋曰。寂滅忍。既唯有上下。佛與第十地。同用此忍。即明不立等覺位也。若依本業經。開彼二行。立等覺位故。彼上卷初品諸菩薩請雲開示我意。佛本纓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為我說要等。云云。又賢聖學觀品雲。六種性者。所謂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復名六堅六忍六慧六觀。並十住等六位名。總有六六三十六名。名名差別。廣說如彼。瑜伽亦同。開出等覺故說八義。與佛不同。(勘)若依此經。自有兩種。一同前仁王及余教說。唯立五位故。此品等所明行相既異地中又非佛果。然不別標等覺之稱。雖此後文說此菩薩即名佛等。然雲於此十大三昧得成就者也。二同前本業瑜伽等說。許有六位。具標其稱故。下離世間品說十種智慧助道。其第三中雲。常隨順住六堅固法。如前具顯。由是此位應名等覺也。問此位菩薩既名等覺。即是佛齊更有何劣。非妙覺耶。
答依仁王經。與佛同用寂滅忍入金剛定中。但得其下忍。不得上忍。故不名佛。又雲無相名薩雲若覺。有相名等覺故。又瑜伽菩薩地雲。此菩薩雖已修行功德海滿。由未能舍三種法故。不名妙覺。一由未能舍劣無漏法。二由未舍白淨無記法。三由未舍有漏善法。謂佛身不得有劣法故。不得有無記法故。不得有有漏法故。此三不障道故。能至於此障佛果故。於此須舍。舍此三已。方名妙覺。(勘)二品來中有二義。一此品是十地後勝進行。六品中第一故。二其六品明等覺位行。前明十地位行。今辨等覺行中初品故。先來也。
第三宗趣中。先會宗者。顯第十地勝進行相併其果相為宗。明生解因果及與出現因果所依為趣。
第四釋文者。就此會中。有十一品經。於中。前九品明生解因修及所成果。後二品明出現因果。前中初六品。明第十地勝進行亦等覺位行。後三品明佛果德相。前中分五。一初二品明業用廣大。二次一品明行相深奧。三次一品約能數數顯所數多行。四次一品約時以彰行廣。五後一品約處以明行遍。就初二品。即分為二。前一品依定時用。後一品據智辨用。
就前品中。分為三分。一序分。二爾時普眼下明請分。三普眼普賢菩薩下明示說者分。
就初中二。先辨時主處等三種成就。後與十佛剎下明眾成就。
前中二。初總相舉三種成就。後始成等下別顯時等三種成就。前總相釋具如初會。後別顯中。初始成等約主顯時。亦如上釋。二於普光下約主顯處。問此會既在普光明殿。何故經首雲阿蘭等。
答此義如上第二會初已廣分別。三入剎那下。別嘆主成就中。十二句分四。一明能現。二現如來下明所現。三能合下明益物。四恆住下總結現因。初中二句。初一顯定名體是能發起。後一辨智及通。是所發起。前中名剎那際者。有二義故。一為顯所說行相。是於有為界修行。行至後邊際故。本業下捲雲。菩薩爾時住大寂門中品忍觀功行滿足登大山台。乃至雲。唯有累果無常生滅。行過十地。解與佛同。坐佛坐處。其智見常無常一切法境界。當知如佛名為學佛。下地一切菩薩。於此菩薩。不能別知。於佛名菩薩。於此下菩薩名為佛。二為說有為行相即真際故。後所發起中二。初一顯正體智。故云一切。後一明佛神通。故云自也。此通為二能。一能顯自三業。二能令他見不應見故。不應見有二種。一上非下境故。二意業非眼境故。二次二所現中七句。於中。初三身業。先一總舉。後二別顯。別中前一無障。後一無着。問佛身元不隱。何故言現耶。
答現其身中三業作用故。初但云身者。言總意別故。次二意業中。前一離緣外境。後一內住於止。次一身業。謂福慧內充而外威敬畏。後一意業。謂常處世而不着世。三次二益物中。初一正明令見聞悟益不應見見故。後一益悟應時。謂感赴合符。然有二種。一稱根漸頓故曰隨宜。二相會如期故云不失於時。四末後一句結總上所現不離定心定心恆住一法性故。上來辨三成就竟。
第二明眾成就中五。一舉數。同前會釋。二靡不下嘆德。三其名下列名。四如是等下結數。五往昔下集意。就第二嘆德中。十句分二。初五嘆自分德。後五嘆勝進德。前中初一時位極故云灌頂。若依仁王經。此是第十地。若依本業經。則為等覺位。此經通二。廣如前說。二行修滿足。如文可知。三明所具之行深而且廣。此行既廣無邊量也。四成就大定普見無涯故。雲獲諸等。上明自德深廣。五大悲等明悲德廣大利物難量。後明勝進德中五句。初三同佛三業。一身通用同佛果。二深智入際語演實義。三意業種智降伏四魔。後二明無住行。初釋後結。前中不住涅盤故入世間也。不住世間故心恆寂也。下句結德屬人。此是彼菩薩無住解脫。三列各。四結數。並可知。五集意者。謂此皆是往昔與佛同行。故令預會。余同前。序分說竟。
自下第二大段。明請分中四。一普眼請問。二佛言普眼下許問。三普眼菩薩言下正顯所問。四佛言善哉下嘆問利益。
第三大段。明示說法者分中二。先示法所屬人。後爾時如來下答前所問法。
前中。文有十段。一示人令問。二爾時會中下聞名獲益。三爾時普眼白佛下重問重示。四佛言如是善男下顯普質德深不見。五爾時普眼菩薩聞下聞普賢德獲三昧益。六佛言如是如是下重顯普賢解脫自在。七善男子若有下見聞普賢獲益。八爾時普眼及一切下眾於普賢渴仰。九爾時佛告普眼下教起方便。十爾時普賢下為現令見。
就初段中三。一示入令問。於中復三。一示其處。二已能下嘆德。三汝應下教問。初中可知。二嘆德中十句。一成勝通。二出過下最上難過。三從於下兩行生身。四大願已淨。五行成不退。六度。七據。八辨。九悲益物。十本願無盡。三教問中令見其意故。
第二段中三。初得十種益。二其請下希欲見然不見。三此由下釋隱所以。為欲令希仰普賢重獲勝益。
第三中同前不見可知。
第四中二。初征不見。後善男子下釋為德深不見。有十句。一住離言真如故。雲甚深不可說。二智德無邊。三大定奮迅。四勝通自在。五入最清淨無礙際。一切三世間等並在其內。六生十力智。七法性為藏。一切三世間等並在其內。八諸佛共與力。九念頃證諸佛平等智。十是故下總結不見。
第五中普眼聞普賢深德。獲三昧。即用此定。觀彼不見。白佛申意。
第六中三。一初一句標不思解脫。二普眼於汝下以法喻。於中二。先喻況。後佛言下法說。前中二。先問。後答。問意雲幻字中諸相住處有能說耶。
答意雲幻相無實。彼無住處。故云不也。後法說中二。先牒前幻相。是虛假粗淺境界猶不可說。普賢三業俱秘密境而可入見。入謂意識觀察趣入。見謂眼睹。三何以下重征釋前能入是言。於中二。先征。後普賢下釋。前征意雲。普賢既是因位。有何深德。不可入見。後釋中十一句分二。初一句總。後十句別。總中三。一贊德深超言慮。二贊德廣過數量。三過量故。不可具述。俱應舉要而言。別中。一以金等者。慧力威猛照相。皆云如世執金剛杵者。以杵擬須彌等使碎為塵。此亦如是。如上文雲。以金剛智。普照境界。同一法性。是也。二於剎常行而無行。由前慧力故。三無住者。義如行釋。上三據依果辨。四知眾生身等者。身相泯故。五無去來者。於剎中能行者不可得故。上二約正報說。六得通名無斷盡者。化用無息故。無差別者。平等化故。自在者。所作無礙故。七無依者。通加行心回寄首離根境識故。八無作者。離於功用成辨業故。九無動轉者。往還變現相故。十至於等者。法界無餘故。上來十句。初舉普入。末舉至際。是舉要言之。所余無量。略而不論。
第七中明於普賢見聞等十種事皆益不空。文易可知。
第八中眾於普賢。心渴。口稱。身禮。並亦可解。
第九中二。先教。後行。前中二。初十句明正教。後若能下總結。正教中。一教禮求請。二普觀十方。三想念其人。四思遍法界。五欣德厭失。六誓同行願。七入不二法門。八身普現在。九悉知下知法器。十遍一切下遍修普行。後總結可知。第二行中。謂依教而行爾。
第十中有四。一以解脫力為現色身者難見已表得應現故。二令彼下正明得見。於中四。一見在此處。二見余處來。三見彼說法。略明五種。一說行法。二說佛後得智隨世俗方便化。三明菩薩通。四說菩薩威德。五現三世佛境。四是時普眼下。眾菩薩見普賢身及前狀已喜躍頂禮尊如見佛。三是時以佛下。其文兩勢。一由眾見普賢現身等狀慶喜之瑞。二為普賢將說十定。豫先瑞應。雖通二種。今且依後。文中二。先明瑞因。後自然下正明瑞應。前中可知。後瑞應中七。一興雲雨物。故云雨雲。先總。後別。可知。二不可說下動剎。三奏下鼓樂。四放下放光。五令下息苦。六嚴下淨剎。七令不可說下益眾。於中三。一創相應者名入。二先已習者名成。三久修者圓滿。四爾時普眼下嘆普賢德。於中二。先普眼嘆。後如來印述。前中十句。約人住位。以顯其德。皆是果位名字。初名如前釋。二除佛所余無與齊等。三眾惡已斷。四眾德無退異二我故。五等現眾生。六言教真實。七大悲隨俗。八大智稱如。九善巧調御。十解脫業用。後如來印述中。亦有十德。於中二。先印述。後普賢下正顯。顯中二。初總顯無數。後所謂下別說十種。皆約數數。顯其多德。數名如阿僧祇品說。一誓願。二法財。三戒。四忍。五身業應感。六語業稱揚三寶。七意業思法。八但顯數不明德。(檢梵本)九同諸佛德。十無盡善根。上來答第一示法所屬人問竟。
第二答前所問法中二。初列名。嘆勝佛教令說。即為本分。二爾時普賢菩薩承如來下依教廣陳。即為說分。
前中四。一舉益令說。二何者下列名示法。三此十下嘆其功德。四是故普賢下結勸令說。
初中二。先佛誡普賢說益此眾。後諸菩薩下後益三世菩薩(此文須勘梵文)令出離。前中初始善入。後終令成滿普賢行願。
二列名中。此十定是因滿者之定故。皆云大。顯定加行共為名故。皆結雲三昧善巧智。列普光等名。即為答前何定問也。顯其十數。答前幾定問也。一普光明者。有二義。由住此定。了知身心無有實體。其身普住一切佛境。以佛智光明。修菩提行故。二由住此定。觀察法身。見諸世間。普入其身。於中明見一切世間及世間法。釋曰。普是外境。光明是內智。雖有兩釋。前釋為勝。二妙光明者。由住此定。能現多身。放多光明。現多妙用故。三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者。菩薩由住此定。能以神通。遍往十方。各過阿僧祇剎塵剎中。皆入此定故。四清淨深心行者。由住此定。能知一一佛身等眾生數。見阿僧祇世界塵數如來。一一佛所。皆以深重清淨心。種種供佛。請法稱讚故。五知過去莊嚴藏者。此菩薩住此定故。能知諸佛出世。即為莊嚴國界。從佛出生無盡善法。是故佛即是藏。依過去門。顯佛比德故。名為過去莊嚴藏。亦名過去清淨藏者。佛是清淨者故。能淨世間故。余如前說。六智光明藏者。由此菩薩住此定故。能知未來一切世界一切劫中佛所有事業。能以智慧。皆悉了知。依智起於照用故。曰光明。七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者。此菩薩住此定故。於現在世。能次第入十方世界。皆見諸佛示現種種佛事利益世間。八一切眾生差別身者。此菩薩住此定故。入定起定內身入外身起外身入內身起等。差別多門。雖亦通依三種世間。且依眾生一相而說。九法界自在者。菩薩住此定故。知事法界邊際與理法界邊際不一不異。得如是知見自在無礙故。十無礙輪者。此有二義。一由此菩薩入此定時。能住無礙三業等。能圓滿佛果。即初十句。釋無礙義。得菩薩下十。一一句牒前起後能成圓滿佛果釋輪義。二但取初十句。釋無礙輪。謂住前九種無礙故。能成就第十轉無礙清淨法輪也。
三嘆德中三。初總嘆。謂大人能入三世間說。二若諸下別嘆行人所得功德。三是故普賢下結勸令說。別嘆行人德中二。先明受行。後如是之人下顯得益。前中略舉四種。一於十定深生愛樂。二尊崇貴重。三習學修行。四精勤不懈。後明得益中五。一上同佛果。二此菩薩下周遍普入。三此是諸菩薩下明該攝諸法。四若菩薩入此下明勝德無限。五得法界故下明智德自在。此五段中各有十種。初中十種。皆是佛果異名。准釋可知。二周遍普入十中。一普入世界通帝網等處下諸句皆通帝網准知。二普入眾生界。三普入法身。四普入即理之事法界。五普近三寶。初佛。次法。法中二。後僧之中二。六普得三世佛知。七普知三世法。八普說佛教。九普轉法輪。十普成菩提。三該攝諸法十中攝為五。初二境智一對。次二因果一對。次二三業一對。次二佛法一對。後二嚴土攝生一對。四勝德無限十中。一稱法界力故云無盡。二行等虛空。三位齊法王。四智無不達。五十力圓滿。六心無不寂。七大悲自在。八智力有餘。名為丈夫。九燃正法燈。破無明暗。十結德無盡非二乘了。五智德自在十中。一理智不動。二量智隨俗。三無相入相。四得種性家生。五說別了無。六法施知時。七開悟名智。八攝生令淨。九示得果而不舍因。十得果智巧現通。
四結勸令說。可知。上來本分竟。
第二說分中三。一承旨總告。二佛子云何下別釋十定。三末雲佛子此是下總結。
初總可知。
二別釋中十定。則為十分。一一分中復各三分。謂征名釋義結名。
就初定中。初征可知。二別釋中四。一智無盡。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發下明無邊心。三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三下明入定差別。四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大下明入定善巧智。於此四中。末後一段文。明入定方便。次前一段明定業用。又次前兩段明定利益。此四段文。倒安布者。隨方語言儀式異故。未回文也。今且依文。次第解釋。於四段中。各有十種。就初兩段二十種同辨定益中。初十明智無盡。後十明發無邊心。前中。初二品能化所化智無盡。次二任運應現照徹無性智無盡。初二善攝不退智無盡。次二能轉所轉智無盡。後二始修智無盡。後明發十種無邊心中。初二救生事佛。次二供佛見佛。次二轉法現通。次二為得果不舍因。以入微細智說法。次二入佛不思境。於佛辨起志樂領受法。末後一現自在身入一切佛會。此增數十故。三明定業用十中。約諸方入出不同故。雲差別。從加行心。共名故。復雲智其十種者。約四方四維方及上下方相望入出故。四明定方便善巧智十種中二。先十種法說。後佛子如羅睺下喻況。前中十內。一依定起巧智現大蓮華。二身遍華坐。三身內現大千界。以是百億個百億故重言爾。此數亦合着小百億成大百億也。六於彼下現菩薩修行。七一一菩薩下牒行生勝解故。雲決定解。八一一決定下牒解令根性滿。九一一根下牒根成法業。十就所現總結自在。後喻況中二。初修羅自在喻。後佛子譬如比丘下觀身不淨喻。前中二。先喻。後法。何況菩薩說法。以劣況勝。前喻可知。後法說以劣顯勝。於中十句。初五句約喻顯法。後見如實下五句。就法辨德。可知。二觀身不淨喻中。有法喻合。並可知。上來釋說。是名下結名。可知。釋初定竟。
第二妙覺定中三。初征。次釋。後結。初征可知。次釋中二。
初就法說。後約喻辨。前中十句。明妙光定力。令菩薩身於諸世界能入能納。於中。前六重身雲重入為調伏眾生。七是為下別明所知所入諸雜世界。八是諸世界亦悉下明即彼所入世界還即入於菩薩身內。九身所入界界亦入自界內身中。而無雜亂。十種種法亦不壞滅。
後約喻辨說中。有六喻。一寶山光影喻。二佛子譬如幻下明幻現時處喻。三如有幻師下時幻事不壞本法喻。四如世幻者下明幻必依處喻。五菩薩摩訶薩得不思議下明同佛幻智喻。六如彼幻師下明幻師不迷幻事喻。
就初喻中二。先喻顯。後佛子菩薩下法合。前中有四。一日照七寶山現影后照山間水內影現。二其寶山上已下明山上日影共山間水日影互相照現故。雲更相影現。三或說下明相現名出入。謂此影現彼此名出。彼名入。彼影現此。准之。又本日出時。謂從山等處出。本日沒時謂於山等處入。四但此下時互無初際。體實非有。相現非無。不住山等。結山上也。不住水等。結山間也。次法合中二。先明相入而不壞。後觀一切下釋所由。以世界在身內。不壞世界。不滅諸法。又以世界在身中故。雲不住世界內以身還在身內世界中。故云不住世界外。以同時俱現。即不住內外世界。與身不可分別故。雲無所分別。而亦不壞世界本相。後釋所由中。謂一相無相故得相入。雖無相而不滅虛相故恆不壞也。真性不礙於虛相故。雲住真恆不舍也。此是法性融通門也。
第二喻中。先喻。後菩薩摩訶薩下法合。前中四。一總舉幻事。二別顯幻時長短。三隨其下明幻處。四不以下彰幻與本法互不相礙。後法合中五。一此雲現者。准下結中。能以無數剎入一剎。二其阿僧下明彼剎中三世間染淨人物等同入也。三菩薩於此下明入時相狀。四何以故下征釋所由。五佛子菩薩如是下結成上義。初二段可知。三入時相狀中二。先明能見。後不以下明所現。前中三。初一句總標。次五句別顯。後一句總結。初雲菩薩於此者。於此多剎入一剎也。別中。普明見者。謂同時頓見前三世間淨染人物等故。下普字並准此。二入者頓見入故。三觀者。頓觀諸剎佛會故。四慧者。頓聞諸剎佛說法。頓思惟故。五了者。既思惟已。頓解了故。後總結。雲以無盡智者。常智故。如實智者。稱境知故。後所現中兩句。先明多入於一一不為多所逼破。後顯一容於多多不為一所損滅也。四征釋所由中二。先征。意雲以何義多入於少。各本相如故。而不相壞故。後釋中有九義。約九觀九名以顯。若開第一第五中各二名。則名有十一也。其我差別名。諸聖教中。或依人執說。或約法執說。今此通二。顯二無我。初雲菩薩知等者。二無我觀也。入無命法者。法無我也。謂命是不相應行法。行蘊所攝故。智度論雲。命謂計有我眾生等命根成就故。言眾生者。顯五蘊故。無作法者者。人無我也。智度雲。作者謂計有我人用手足等作眾事故。入字通人法兩處。謂俱證會故。二菩薩於一切等者無諍觀也。謂勤修二無我行時。不見人法中有二相之諍故。住無我法者。瑜伽雲。我謂於五取蘊我我所現行故。今此言無。照彼空故。二菩薩如實等者。緣起觀也。照身從眾緣而起。無能起者故。雲如實見身也。住無眾生法者。智度雲。眾生見謂計有我人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今照彼陰無和合故。智住此理故。雲住。住亦名行。行此理故。四菩薩知等者。無生觀也。觀有為法剎那生滅。不得自在。何能為因。而生於果。補特伽羅者。瑜伽釋雲。數數往取諸趣無厭故。謂不厭其果而數數造因。造因故數受其果。令知彼唯是一聚有為生滅。了無造因往趣之者。五菩薩知法等者。性平等觀也。意生者。勘梵本中。名摩努闍。謂有作此計雲。我是意生者。依止於意。或高或下生故。摩納婆者。此雲儒童。謂少小而有學植者。仍要是四姓中婆羅門種。不爾雖小有學。但名俱摩羅。此雲童子也。今此知諸法性平等故。意生高下。及四姓中高皆不可得故。並雲無。以其二名義類同故一處列也。六菩薩知一切者。等性寂觀也。菩薩觀無明風擊藏識海。雖生死洪涉爛汗三界。而有為本寂初未嘗動。七菩薩知一切一相者。無相觀也。住無分別法者。分別亦是差別之言。謂一切法同一無相故。名一相。一相故無差別。相通體相及相狀相。上來七門。是會相歸性。顯理事無礙。便顯事事無礙。依展轉說。八菩薩知法界等者。法界無差別觀也。謂即理之事。此彼互望。相有差別。由解脫業用。令互鎔融。相即在等。同一無礙。名無差別。住不思等者。從無礙業用為名。亦通德相。文雲菩薩知故。此正合前多入於一事事無礙法界。九菩薩勤等者。大悲觀也。是前菩薩勤以方便對應度者。現此事事無礙境界。是極大悲調機也。此位菩薩寧有勤耶。雖無功用。約化不息。名為勤爾。五結成上義中三。初牒前然現。二智無數下略明前三世間淨染人物等。三亦自見下明無礙行相。初中可知。二中五。一牒前諸國土無量眾生等。二無數菩薩者。牒前菩薩眾會等。三觀無數佛等者。牒諸佛出興。四彼諸如來所說等者。顯前句中佛興說法。五諸菩薩等者。顯前菩薩句眾會總法。此則略牒結也。三明無礙行相中二。先明行相。後常勤下明修觀。前中三。一此菩薩自身在自定境界中二。然不舍下顯法界無礙體用。謂體一故不舍此彼。不礙用故見在此彼。約體不異。約用不一。二彼身下唯就體顯不異。三入法界故一句結歸所依。謂菩薩見身及處得此不一不異。無障礙者。由證入法界無礙體用故也。
第三喻中二。先喻說。後菩薩摩訶薩下法合。喻中可知。法合中二。先正合喻。後菩薩了知下。類知諸法皆同幻化。於中二。先總。後知法下別。別中七句。三重展轉遞起。一牒前起後。謂由知世幻故。知此能知智亦幻。二由了能知智幻故。此智起業用亦幻。三由知智及業幻故。後以幻智觀所起業用也。
第四喻中。先喻。後菩薩摩訶薩下法合。喻說可知。法合中。世間依空。合彼依所。有標起征釋。可知。此中虛空是真性之空是非事虛空也。菩薩能於空中見世。亦能於空修業者。以了如幻。於無處現有故。又一念現多。不令念廣者。皆如上幻與本法無礙故也。
第五喻中三。先法說。次思惟下喻顯。後決定下法合。初中三句。一明所住神力業用究竟故。雲到彼岸。二住幻際者。際謂邊際。智契即有即無之理極處也。三於世中諸法。並在幻數。菩薩善達故。雲入也。二喻顯中四句分二。先一句總。後三句別顯。前中凡所思莫不皆然故。又此幻法恆不離心故。雲思惟也。別中一不違幻世者。不礙存也。盡幻知者。不礙亡也。凡是幻法。要具此二義。是故約境智。互舉存泯。理實齊具。二了知下明境智不異也。三決定下心是幻法不可其邊際也。次如諸下引佛幻智為喻。後摩訶薩下合法。同喻可知。
第六喻中。先喻。意雲幻師身雖不同彼幻。而明了於幻。後法中。菩薩心雖不我入法。而明了於法。離常斷故。不壞真俗故。後結可知。上來第二定了。
第三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定中三。先征。次釋。後結。初征可知。次釋中三。謂法喻合。中五。一於一切處入定。二或剎那下於一切時入定。三若久下總結差別。四菩薩於彼下明不起心念。五雖離下不癈起用。並可知。第三竟。
第四清淨深心行定中三。先征。次釋。後結。初征可知。次釋中二。先法說。後佛子如散動下喻顯。前中三。初廣知諸佛。次於彼下廣興供養。後然於下了無所得。就供養中二。先十種外事供。後於彼一一下明內三業供。初身業。次語業。後入下意業。後了無所得中可知。第二喻顯中有三喻。初明應念無知喻。喻合可知。二如日中下明陽焰非水似水喻。喻合可知。三佛子此三昧名為下。寤憶夢事喻。有法喻合。合中二。初合不忘。後而以此下明以所憶法利益眾生。後結名可知。第四定竟。
第五知過法莊嚴藏定中三。先征。次釋。後結。初征可知。次釋中五。一知過去佛出現所作次第之相。有十句。可知。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下。明增廣智。前所知剎益。於中十句內。第五雲知法者。有二義。一知教法。二知世出世法。余並可知。三佛子此三昧名下。明一念入劫。從少至多。有十三重。可知。四佛子彼菩薩下。明雖入過去定而不滅現在法。亦不作功用緣於過去故。雲不緣過去。何以不滅現在者。若滅現在者。即無過去可緣。所以者何。九世尚即一念。一念即是九世。況唯過去與現。不俱耶。五明出定獲益中三。初總辨舉數。謂位終成果名領受不思灌頂法。二屬己名得。三得淨治名清淨。四究竟名成就。五契合名入。六證會。七圓滿。八住持。九平等普知。十三輪淨者。三業離障也。二何等下別中十內。初四是四無礙解。可知。二心言無失。次二於未受苦者為依令免。已受苦者救令得脫。後二因善勝果位妙。三結得時達。法喻合可知。結名易解。第五定竟。
第六智光明藏定中三。初征。次釋。後結。初征可知。次釋中有十門。前六正明此定業用。後四明住定得益。前中初一總知未來諸佛。二所謂下別知名號。有九句。三常出現下。明佛所作事業有十二句。初二出現利生。次二作法王。紹繼先佛。及降魔伏外等。次二說世出世福。次二說進善治惡正分者。善惡二分中。善是自分故。次二明於相修無相。後二位滿成果。四彼諸如來下明智。彼佛因圓果滿十句可知。五彼諸如來名姓下時亦知彼佛出生名姓所作事說入涅盤等。六此菩薩下。於一念中能入如是無盡劫者。釋上所知未來諸佛所出劫數故。言入大千世界塵數劫入佛剎塵數劫。此文須梵本准第八定中。從大千後至百千億那由他大千界故。上來正明三昧事畢。後四門明住定得益者。一得入持門益。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得善功益。上二自利也。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下得不空益。四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敬養益。上二利他也。初中有十種。一心憶持佛佛護念故。二心住持法得總持辨。三住持行令願滿。四神力無能伏。五智力持所行法無礙。六以悲持法為物說故。七巧持句字令法明淨。八不畏生死流轉。即受生三界。名師子受生法持。謂心如此勇猛。大菩提志。不避淤泥。方出淤泥也。九以智力持行不休息也。十善友力任持淨多機故。十一無住之力所持能入多劫。十二以善巧智知諸法性淨。此不入法之力任持也。二法得善巧益中有三。初法說。次佛子譬如日出下喻顯。後此大三昧下法合。初中有十二種。初二巧住時處處。次三巧知眾生根類。次三巧知眾生根行思念。次二巧知說法及佛興。後二巧知通慧。次喻顯中。明日光無念喻。後法合可知。三得不空益中十種。謂若有眾生。於此菩薩三業所作見聞同住等。皆獲勝益。無空過者。故名不空。其文易可知。四由於眾生有此不空益故。遂得天等十王賀恩供養並易了。第六定竟。
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定中三。初征。次釋。後結。初中兩重征者。初征義。後征名。後釋義中。先釋其名。後為釋義。謂住此定故。能次第入十方世界。是了知一切世界也。皆見諸佛出興現神力等。是佛莊嚴也。於中二。先明此定體。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成就下。明得定利益。前中八。一明住此定能入十方世界者。是現在世界。以異前二定明過未故也。二皆見下。明於彼十方諸世界中廣見諸佛出現業用十事。然非是一佛有十事。乃至通十方多佛。同皆有此。為顯無盡故。明十也。下諸門並准此知。三亦見諸佛眾會下。明見諸佛眷屬徒眾所被機等。十類差別可知。四亦見眾會其量下。見眾會多少。數量不同。二十門欠一可知。五亦見諸佛於彼下。見彼諸佛各於自眾會中。各示異相。以化眾生故。雲種種相。住時多少故云種種時等。十種並准可知。六菩薩摩訶薩亦見自往彼下。明菩薩往諸眾中。或說法持法。乃至自見入諸法等十九門。七如是見時下。明在定雖見而心不動。亦無分別。法喻合。法中八句可知。喻中明所詮諸法自不能分別自性。然不舍自性。能詮音聲名字亦爾。不自分別。亦不滅名字。合中從後合不舍於行行。謂菩薩自行合自性不舍舍。隨世所作合名字不滅也。而於此二無所着者。合前二住各無分別也。八佛子菩薩摩訶薩見佛無量光色下。明見佛色量不同。於中五。初見分明。二或見佛身種種光下。十種明見佛身色不同。三或見佛具量下。明見佛身分量不同。四佛子菩薩如是見下。約所見佛身色形業用。五佛子菩薩如是見於佛身下。明見有差別佛無增減。於中有三喻。一空無增減喻。世人將芥子檜中虛空。與多世界中虛空。寬狹不同。而真空不爾隨事大小。理各無限。亦無二相。故無增減。合喻可知。二月無增減喻。法合可知。三受生心現喻。謂善業見淨。法合可知。梵本中雲譬如眾生命終之後。將欲受生。憶念所從心淨無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三昧。以佛智故。知諸世界種種莊嚴心淨無礙。佛子下同。上來時三昧體用竟。第二明得定利益中。有七種。一得速成行願益十句准釋可知。二佛子此菩薩下得法印同佛益十種中。初二福慧同。次二二諦境同。次二體用同。次二無住同。上句不住生死。下句不住涅盤。後二善巧平等同。三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下。明以德成人益。於中二。初總標定名。顯修成憱。後是老師下。正明其益。於中。皆先標人者。後釋德用。初二為一對。一自德不由他。二大志能悟他。次二為一對。一內達性淨。二外救世間。次二為一對。一安慰恐怖。二令住種性。次二為一對。一智實。二言實。後二為一對。一法藏內滿。二法雨外灑。四佛譬如下。得廣大知藏益。於中二。先喻。後法。喻中明天帝髻珠喻。有十勝相。可知。法中十內。初二照剎知生智。次二變化入佛身智。次二佛法淨法智。次二令入法身見法智。後二到岸無餘智。五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得寂淨威德身益。謂身放光。及變化現自在故名也。十中。一照剎。二令淨。三調生。四近佛。五事佛。六供佛調生。七成就眾生。八遠方請法。九令見聞不空。十開秘密法。六佛子菩薩摩訶薩得此下。明得利他圓滿益。於中二。先牒前起後。後何等為十下。明正顯。顯中十益。初二令見佛信佛。次二令聞法知剎。次二令見佛力業力。次二令定圓入佛淨境。後二令發心智圓。梵本中雲。能令眾生得十種加持圓滿。七佛子菩薩摩訶薩令眾生下。明轉利他令得作佛事益。於中二。先牒前起後。後何等為十下正顯。顯中。初二以聲色開覺眾生。次二內以憶念。外動世界。次二覺中方便夢中現相。次二以光照修行。次二以成佛轉法輪。後二以住壽入滅為佛事。此有十二種。是增數十也。後結名可知。第七定竟。
第八一切眾生差別身定中三。先征。次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釋。後是名下結。初征可知。次釋中三。一以住此定德十無着法。准釋可知。二佛子菩薩摩訶薩於此下。明入出三昧之相。於中。初問。後釋成。釋成中有法喻合。法中略總辨有十類。或於正報眾生六趣形。互為入出。或依報事物中入出。或依正相對入出。或約數多少入出。或眾生數多少中入出。或染淨眾生互入出。或於眼等諸根入出。或於微塵多少中入出。或異聖身入出。或念劫入出。或於理事中入出。次佛子譬如有人下。以四喻。略合前法。初明鬼力持人喻。法合可知。二咒起死屍喻。法合亦可解。三羅漢現通喻。法合可知。亦易了。四地一苗多喻。法合準喻。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明住定得益相。於中五。一得贊同佛果益。十種可知。梵本雲。住此三昧。以十種稱讚法得所稱讚。二得光明照曜益。亦十稱可知。三得無所作益。亦十種。並明業用無作。可知。四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明於此三昧入出自在大用境界中二。先法說。後譬如幻師下。以六喻。喻其大用。前法說可知。喻中。一幻現六境喻。二修羅潛入藕絲喻。上並法合可知。三農夫下種喻。喻菩薩一多自在德。四受胎生長喻。喻菩薩三昧成事德。五龍下雲上喻。六梵宮普現喻。喻並法合可知。五佛子此菩薩下。明到十通岸。可知。後結名易了。第八定竟。
第九法界自在定中三。先征。次佛子此菩薩下釋。後是名下結。初征可知。次釋中三。初正顯定體用。二菩薩如是善知下。明得定所成益。三佛子譬如無熱惱下。明喻況前二。初中四。一於自身諸根毛孔入定。了三世間法。二菩薩於彼下。明多劫修行。三又於下。明於彼多劫入出三昧及作所作並釋成。以於法界得自在故。四善分別下。明以於法界自在故能善分別六根等盡其邊際。可知。第二明得定成益中。有十種。一生起成就十千億功德。有二十一句。可知。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有下。復得無盡功能。有二十句。於中。初十明所具之能。後十明能具之相。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明為十方佛攝受。於中三。初為佛所攝。二為現說法。三令修下令獲益入法。四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結彼諸佛護念成益。五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得十海自在益。可知。六復得十能益易了。七復得十力益。於中二。先別明十力。後通能多力。八佛子菩薩下結。具如上諸勝能十句。可知。九此菩薩功能下。明無能說此菩薩功能邊際。十此菩薩所獲下。明功能廣多說不能盡。上明利益竟。第三喻況前二中三。初法說。次正喻。後法合。初中二。先了知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昧。二亦了彼一一定中所知所作。並可知。二正喻中。略辨三義。一池出四河。二河間華草。三法寶影現。廣有多義。如下合處辨。三佛子無熱下合法。於中有十二門。一以四辨合四河。先總合。後別合。於中。無盡辨是樂說力也。余並可知。二如四大河下。合菩薩三業隨智。流注四方入果海合四河繞池入四海。菩薩四方者。一見佛。二聞法。三智圓。四悲滿。三如四大河間華等。從菩提心說法調生。令見嚴土。合之可知。四如無熱池下。以菩提心無邊。合彼縱廣淨善充滿無濁離垢。可知。其於菩提心中間六字。梵本雲。於所化境中。五如無熱池下。明菩提智寶嚴岸並散善香對合可解。六如無熱池底下微妙智等。合金沙。種種法寶合種種摩尼等。七阿那下菩薩現生無染合龍王無惱。八四河潤等下。以菩薩四智。潤澤人天。令入佛海。一願智。二行智。三寶智。四悲智。對合可知。九如四大海下。明菩薩行終極入佛果海。十如四河下。明行智入佛海無能為障。十一如四河下。明行入佛海無疲厭。十二佛子如日光下。明菩薩於一一毛孔見不可說不可說剎塵等佛。合彼金沙等互相影現。二何以故下征釋涉入所由有十門可知二。佛子菩薩摩訶薩雖能下。菩薩權實雙行自在門二十句可知。第三句雲雖善入剎那等者。梵本雲。雖善入剎那際定利益眾生下並同也。次後雲譬如虛空等者。梵本雲。譬如虛空雖能容受一切諸物而離有無想。後結名。釋第九定竟。
第十無礙輪定中三。先征。後佛子菩薩摩訶薩入此下釋。三佛子此是下結名。初征可知。二釋中二。先明入定時三昧業用。亦即顯此定名。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明出定時三昧業用。前中二十句內。初十一句。約因行辨用。後九句就果門辨用。第二出定時業用中六。一觀佛智用。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一蓮華下。明現事成行用。三佛子菩薩入如是下。明證入諸法用。四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住普賢下。明住普賢行用。五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三昧下。明上攝果用。六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明正同佛果用。
初中三。初正觀佛智。二何以下征。三此菩薩下釋。初中九句。初一結前生後此總句。次二觀緣真智。三觀緣俗智。四緣真智用。五緣俗智用。六常緣體用不舍。七八由常緣故。常見二智。九由常見二智見果不舍因鎔融行願。於中二十句。初十體廣。後十用恆。二征意雲。何以得此如佛體用故。三釋意由成就大願等故。於中五。一法說。二喻說。三法合。四征。五釋。初中八。一成大願。此亦總句。二起大行。三入方便海。四巧慧照行。五覆因神變。六同佛護念。七常悲眾生。八得佛常法。二喻況可知。三菩薩摩訶薩下法合。言成就智慧以為心寶者。合前巧慧照諸菩薩行。如摩尼寶。觀一切智。普皆明現者。合前觀一切智常見見。然不舍於菩薩行者。合前得不舍因。如摩尼雖同衣色不舍自性。四征意雲。既成如來不變異法。此即因修果滿。何以復須行菩薩行。五釋意雲。菩薩無障礙願法應爾故。但隨眾生所須即應。不唯現佛。不唯菩薩。乃至一切。於中五。初法說。二喻況。三征。四釋。五合。初中九。一發願。此為總句。二益生。三度生。四事佛。五嚴剎。六慰生。七契深法。八財法施。九照世如幻。心常不失不易。不倦不滿故。雲不退等也。二喻。三征。四釋。並可知。五合中五。一正合前法喻。二佛子譬如涅盤下喻前合中無倦。三征。四釋。可知。五合中五。一正合法喻。二佛子如薩婆下喻況。三何以下征。四一切智下釋。五菩薩摩訶薩下合。上來初段竟。
第二現事成行中三。一現神通事。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會事成行。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開示下。證行勝能。
初中二。初明依果殊勝。後菩薩摩訶薩於此華下。顯正報自在。前中二。先明相嚴。後此大蓮華下。明能。並可知。後正報自在中二。先明身量廣大。後一切諸佛下。明佛加放光。前中可知。放光中文有二十重。一一中數。皆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塵數等。然始從菩薩一一毛孔。乃至眾生調伏展轉遂現數倍漸增至第二十難可量也。
二會事成行中。七十五句分二。初明證體。後成就下明證用。前中六句。一牒前起後。此亦是總句。謂會前所現事通力緣現無性稱真故。不生染着。二安住等者。於中二。初標法體。後無去來下。重自釋。標中雲安住者。證會相應故。無邊等者。謂中邊相盡不可說故。自住性從證門說故。性淨等者。不為客塵汗故。如來種者。聞熏此性。成佛性故。無礙等者。體無際限故。釋中雲無去來等者。釋性淨故。彼無底釋無際。現量等釋安住。心不迷等轉釋悟字。三諸佛印可。四還源。五正智緣真。六後得了俗。二證用中七十句分四。一依證善巧行。二功能下廣大法界行。三所證下證菩提行。四入不二下。明無住行。初中九句。初八別說。後一總結。一示如來藏。二緣俗智境。三語業化物。四出到菩提成滿鄰向佛住故。雲趣丈夫。五無間道智所斷境。微細礙等不能為礙。六得等覺正智。能起安立思擇等法智。七以本願力。受隨類生。八現通化物。九總結善巧。二廣大行中十六句。初別說。後一句總結。別中。一福慧圓淨。二智用廣。三觀佛境。四住願堅。五福無盡。六於如來藏及佛所覺能覺常觀。以增明其智故。雲積智寶。七淨無明住地。八不空三業。九見多佛。十照染法相盡。十一照淨法究竟。十二以主伴同善根行故。隨佛所在攝法上首。十三佛護念故成法身。十四得無忘失。十五定心絕寄。十六總結廣大。三證菩提行中六句。一所證廣能證離。二益世。三證真故達俗。四境離三輪名淨施。此解不動。名住心。從此慧成名淨種。淨種是成佛正因故。順生菩提也。五中初標善巧。後具征下釋。謂離過力堅。六知佛威神。四無住行中三十八句分二。初一句總標。余皆別釋。初中總標總釋。謂住無相法四字。釋入不二門四字。此中住無所住無所住。次別釋中。一無說說。二了欲等永無而常調生。三身即法界。法界即身。四智無盡。五勤難壞。六見佛福源。七了劫。八法化。九住剎。十嚴土。十一中。初標。後演下釋。十二示大悲法。十三示善趣行。十四所生見佛。十五得等覺智因位極。十六能齊佛故。攝受次鄰佛位故。未來入佛數。十七克遂到此。皆諸佛力。十八福慧俱勝。十九受說皆如大雲。二十證會究竟故。更無有礙。二十一行無分別故心不動。二十二斷微細着等。二十三知教法盡。二十四受隨類生。二十五了深無作。而用周法界。二十六常說而無說。二十七知假。二十八無着。二十九了空。三十成法界行。三十一真不礙俗。三十二多德一顯一即一切。三十三學佛所行。大乘同性經。佛有十地毗盧遮那智海藏等證契經同。三十四由智免生死泥溺。至佛果。三十五照盡法性。三十六深達地義。三十七大願究竟。
三證行勝能中二。初總顯十句。後雖一切時下別辨。初句前中。初雲以此者。謂此前證行也。開示者。顯其勝能。云何勝能。謂由證行能顯無分別法性。云何能顯。謂於一切法。有不礙無。無不礙有。即由此能名為方便。是行游入名為門。下九句可知。後別辨。前總句中有無無礙義。總四十一句分二。初一句明有不礙無。以其有是無之有故。亦即二而不二之義。後四十句。明無不礙。有以其無是有之無故。亦即不二而二之義。文並可知。
第三明證入用中四。一顯證功用。二而此下。明用離念。三何以下征。四菩薩三昧下釋。初中十句。初一句總標定名。後九句別釋定用。名中正應雲大威德智輪三昧經。依梵文。勢隔越故。以智輪兩字。安三昧下。大威德者。因定之中。此定勢力最勝故。智輪者。有二義。一所依義。如四輪相依。謂此定為智所依。能發金剛會故。二摧伏義。謂此定所發之智。能摧如金剛惑故。別釋用中九句。皆是佛地之法。此菩薩得此定故。即能克證彼。是故皆云即能也。於中。一證佛所證法性。二契教同佛。三成神通同佛。四果圓同佛。五積行究竟同。六斷惑盡同。七住聖天梵住同。八十力智明同。九照境一法性同。二用離念中十二句分二。初兩句明能得定人及所得定法。可知。後十句明念所離。於中。一是前積集究竟。二三兩是前清淨。四是前成就。五是前了達。六是前安住。謂四禪四無量三空等。皆依思惟故。七是前證得。八是前趣入。九是前與一切法自性相應。三征意有三。一者何以此三昧用要離能所念故。二者何以入一定。然得多果法故。三者何以入因定能得果法故。釋中二。先正釋前征。後此三昧下轉釋第三殊勝。前中次第。釋前三征。一謂此定體離念故。用亦如體。二此定雖一。而德用無邊故。能得多果法。如一心力生種種法。三雖是因定。而威力殊勝故。能得佛所得。後轉釋第三殊勝中二。初略舉三德。後所謂下廣釋第三德。言境界者。定所緣故。威力者。得勝果教。深入者契徹故。後廣釋第三深入中二十八句。一無盡智。智即是門。二諸無相忍。三多彼岸行。謂離三輪故。四諸定。五智包法界。六見如來藏恆沙德。七所度境。八證信等。九迅疾通。十所證理境。十一得平等見佛眼。十二積普行。十三堅智身。十四說佛智廣。十五起多神變。十六生諸佛無盡智門。門即巧方便也。十七諸佛現前觀。十八淨普智。謂令障盡故。十九開普法門。謂一即一切等。二十智微細法界。二十一境微細法。界二十二智勝用。二十三到神通。岸二十四隨宜巧說。二十五智身周法界。二十六八相化物遍法界。二十七差別定。二十八知諸佛心第四住普賢行用中四。一校量顯勝。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入普賢下住定加。三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下。住定勝益。四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到下。明到普賢行際。
初中五。一舉劣顯勝。二何以下征。三知一切下釋成。四佛子如如意下喻況。五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普賢下。結前定用歸普賢行。初中雲此菩薩住普賢等者。謂若不入普賢三昧。雖入余多定。終不見普賢三昧境界及佛境界。菩薩行嚴前際等。具如後十句顯。二征意雲。何以入多定。不見普賢定境界等故。三釋意雲。余定雖多。所知有盡。而普賢三昧緣境無盡故。於中十句。一知法。二知剎。三知眾生。四知前際。五知未來。六知現在。七知佛境。八知菩薩行。九知佛所說境界。十知幻心所緣。此上初一總。餘九別。且略說十。理實無邊。然知此十及更無量。皆是無盡。四喻況中有三喻。喻定用無盡。一如意珠喻。喻定應境用。二凡夫生心喻。喻定緣境用。三龍王降雨喻。喻定入法用。就初喻中四。一舉喻喻隨應無盡而珠力不竭。二法合。合定心如殊生諸境界。隨應遺。三征意雲。定心既如幻。生境非實。何以能應而無盡耶。四釋意雲。由菩薩得普賢無礙行智觀幻境隨應無盡。謂觀境界從緣有故。如幻隨緣應故如影像。應緣無來故無增。緣謝無去故無減。無增減故無盡也。二凡夫生心喻中四。一舉喻凡夫各各三世生心緣境數多難測。二法合可知。三征意雲。何以一定而多用難思。四釋意。以了普賢普幻門故。三龍王降雨喻中三。一舉喻。二菩薩摩訶薩亦復下法合。三是故諸菩薩下結勸修定。初中四。一降大雨滴。二雨多無際。三雲體無盡。四龍王無作境。難陀等梵語可知。二法合中四。一正顯法合。二為一切下業用成德。三何以下征。四譬如下釋。初中四。一住定業用。二於一念下業用時分。三如是入時下業用多定心廣。四不疲下業用無作。初初中二十一句。初一總。余別。此合前際大雨滴。總中應雲菩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今須梵本故也。別中皆云門者。通智游入故。就中略釋三五。余可知准。言自在者。離世間品雲。智慧能入阿僧祇諸三昧故。神變者。化現難測故。如離世間品說十種變化。謂變化一切眾生一切剎等。神通者。於所知所作境。無擁故。難測故。如離世間品說十種神通。謂宿命天耳等。幻網等者。謂諸法各多因緣親疎相續集成如網。無能獨立。似有如幻。言世界有體無體等者。謂淨業所成故名有體。妄業所成故名無體。余並准知。二業用時中。雲於一念等者。顯定力勝用。於促時緣多法。復皆攝境。
此合前降雨時。三業用多定心廣雙合前雨無際雲無盡。四業用無作合前龍無作境。於中十句。一由無功用故無疲。二無疲故無厭故。三無厭故無間斷。四無疲厭故無休息。五究竟故無退。六純熟故無失。七善達處非處。八思生死涅盤。九等等持。十趣果無間。二業用成德中七句。一為世燈。二轉多法輪。三請法無限。四示成多佛。五調生不舍。六常勤普行。七現多色身。三征意雲。菩薩豈無行滿成佛。何以業用無際限耶。四釋意雲。菩薩本為眾生修行。非為自求作佛。所為眾生既無際無盡故。菩薩業用不可盡也。文中六。一舉喻顯。二菩薩摩訶薩下理釋通。三何以下征。四此菩薩摩訶薩下重釋。五是故下結勸勤修。六佛子下總結修成。初中喻意火隨緣起滅。二以理釋中二。初標其大心。後乃至別顯廣業。前中觀三境知空際。初為眾生既爾。菩薩行願無終極也。後別顯廣心業用中六。初一念頓等。舉小類多也。謂於一念間。能至爾所佛邊故。二於彼多佛所。各入多世俗智境。三化爾所多境。淨信等根故。四令多未至普門者得至故。五以多巧慧人多三世三災大劫。六於多三災世間。起多悲願。調生令盡離。三征意雲。何以一念起爾所多業用耶。四釋意雲。普度眾生界。淨普賢行願智。五結勸勤修中。初是故諸菩薩五字是前。後應於下勸修。前中謂結前住定業用緣境二十門也。後勸修中二。先明所應修法。即前住定所緣法也。後三昧之中下。顯能修行相。前中十一句。初種類者。是前入普賢三昧。由於三昧中入三昧故。雲種類。二境界者是前法。三威德是前神通變等。四廣大是前廣佛剎。五無量是前不可說菩薩充滿。六不思議是前幻化等。七普照明是前智。八諸佛現前住是前見諸佛及親近塵數如來。九佛護念是前加持。十成就往昔等是前知眾生根。謂根由往昔習。起今知已。而成就故。十一心不動是前心自在。二能修行相中二。初正顯能修行相。後所謂下逐難重釋。前中初一句總。餘十四句別。總雲三昧中者。明修所依。勤加修者。正顯勤詞。別中略釋一二。余可准知。言入難思智地者。上攝佛位。同性經雲。如來有十地。一名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乃至第十名毗盧遮那智海藏地。今此即是彼初地名難思。是難知是智德。余文略也。言諸法智等者。法智即是二十一功德中。盡一切疑功德。謂佛能知器根有善法無善法智。於佛此智。但宜定住一味。不應分別境智之異。後逐難重釋者。謂前句言略難解。顯理未盡。故此重明。於中三十句。一近佛開悟。二說法益物。三令物舍邪歸正。四願觀出離。五淨三輪成諸度。六信佛。七觀理。余句可知。五總結。前是定用歸普賢行十一句。初一總余是別。此應准前釋普賢三昧緣境無盡十句配釋。
第二住定佛加中四。一正顯加持。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滿足下。加以成用。三何以下征。四佛子下釋。初中三。一加所依。謂住定時。二十方下顯能加者。謂多諸佛。三與如來下。正顯加相。前二可知。加相中十句。一佛境之念。二知能詮慧。三所詮慧。四果智。五因盡智。六常化智。七無礙辨。八神通。九圓音。十不空三業。二加以成用中二。先牒前兩段中。一前成滿普賢行。二次前佛加相。二淨出離下。正顯成用。於中七句。一滅障。二成果智。三輪化。四成果福。五普賢明淨。第六句可知。七說法盡未來。三征意雲。普賢行既滿足。何以更須盡未來行調生行邪。四釋意雲。菩薩無障礙願法爾故。於中二。初正釋可知。後即為下顯願所作。於中十句。一法師。二法日。三智月。四須彌。五智海。六法燈。七示德。八順佛願。九修普行。十勸眾生住定現用。
第三住定勝益中二。初牒前加相中令得十法。准配可知。後證不思下正顯獲益。於中八句。一證不思解脫。此依三昧。不依勝解。二正安住。三因滿至果。四因中習學。若據次第。第四是第一。第三是第二。第一是第三。第二是第四。思之可見。五證即理之事。參而不雜。六於普賢多定。出入無礙。七住自在定發智。八恆住十法藏。此第八中有四。一標。二征。三釋。四佛子下。難勝標藏者。法門之藏。多所包含故。如後影勝說釋中。第六雲平等相菩提者。三世佛所覺法同一味故。第十雲觀察等者。時微細法界故。彰勝中。雲難忍受者。廣大難可領受故。余並可知。
第四列普賢證中三。初正顯益。二何以下征。三菩薩下釋。初標行體勝。後開示下行用勝。體中可知。用中六句。一開示善。二增勢力。三滿巧德。四成行。五聞義持。六真俗無礙。二征意雲。既常住實際。何以還隨世俗故。三釋意雲。住定者。法合如此。謂本觀真俗無礙成故。
第五上攝佛果用中三。一正顯攝果。二何以下征。三菩薩摩訶薩下釋。初中十句。一得廣智。二得廣辨。三得無畏。四得定方便智。五得善巧。六法光照到安世岸。七知根生熱。八照世令生智。九具福為世范。十示定令生慧。二征意雲。菩薩正修定時。何故復能起業用耶。三釋意雲。此定無礙故。文中三。一正擇在定不礙業用。二於此下顯業用行相。三佛子下逐難重釋。初中十二句分二。初句雲菩薩等者。標修定時。後十句別顯可知。二業用行相中。十句分三。初句牒前作業此簡持也。次六句正顯作業時行相。一無厭。二不易緣。二不易解。四不懈。五不疑。六解緣俱不易。後三句約前作業用。此六心思惟作業乃至究竟。三逐難重釋者。謂前十句中。初雲不作餘業。此未廣顯故。此重明文中三。初標略起。次何以下征。後譬如下廣顯。初標中二。初標人。後無異下標行。行中兩句。初反顯。後隨釋。文中難據。利物相顯。具說身語。理實通意。二獲三業無異。何故菩薩即得此耶。三喻釋意雲。菩薩本依行得名。若無行。從何立稱。文中十喻。即為十段。一金剛難壞喻。喻菩薩由不離法行為名。二真金妙色喻。喻菩薩不離善業為名。三日有光明喻。喻菩薩不離慧為名。四須彌四岸喻。喻菩薩不離善根。五大地能持喻。喻菩薩不離大悲。六大海含水喻。喻菩薩不舍大願。七軍將明戰喻。喻菩薩慣習三昧行。八輪王護世喻。喻菩薩依定度生。九植種令生喻。喻菩薩令物增善法。十雲雨生種喻。喻菩薩依定修行令物成佛。前九喻中各二。初喻況。後法合。並可知。就第十喻中四。一喻況。二菩薩摩訶薩下法合。三何以下征。四菩薩摩訶下釋。初喻可知。二法合中二。先明菩薩法施合前降雨。後乃至下顯法施益。合前增長種子。喻合可知。後合中十四句。十煩惱障盡。二得斷果。三得智果。菩提願滿故安隱也。四平等法身波羅蜜果。位成滿也。五永離五怖等。六了根生熟。七堪為應供。入令行離蔽障。檀度攝余故唯說施。九教證二法不可轉動。或無功用位。十緣真俗無礙。如大般若第九說。十一離二障所依趣。十二四智十智圓滿。十三得佛所覺果法。十四展轉佛果益。此最後兩句。或合為一。是諸菩薩等所成智。謂依佛智聞法為先得生智已。後展轉說法後後菩薩生智。三征意雲。菩薩依何行力說法。然成此廣大益物。四釋意。由成無量證法界行故。文中二。先標。後釋。標中四。一標人得法。二由得法令慧明了。三由慧明證入法界。四證法界成多勝行行。釋中二。初略顯八種功德。並可知。後佛子下結其廣多。結廣中二。先正結行廣。後於如是等下結前成行所因。於中十句。略釋一二。言入智慧地者。謂十地。言同分善根。謂回向法性故。成主伴因故。超世間等者。與法性相應所修成故。余准可知。
第六正同佛果用中二。初正顯用同佛果。後爾時普賢下。問答分別。前中三。初總舉同佛。次何者下總征。後所謂下別顯。初二可知。別顯中一十句。一相嚴。二放光。三神變。四普身圓音。五應現淨土。六普攝語言。七無盡辨才。八說法無畏。九念入三世。十示佛莊嚴等。二問答分別中二。初普眼問。後普賢下答。前中二。先牒前同佛。後何故不名下辨違。前中十一句可知。後答中二。初贊問縱難。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能下正答。答中五。一說法。二佛子譬如下喻說。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下法合。四何以下雙征因果相違。五欲以下雙釋。初中十一段。次第答前十一句問。普易可知。二喻況中三。一明象王依正勝。嚴二若天帝釋下。明象王神變。三佛子彼伊羅下。明於本處身不至天上為供帝釋故變現。三法合中三。一具眾行嚴。二為欲下明因果無礙行。合前至天下為供帝釋故變現。三佛子菩薩摩訶薩本身下。明菩薩身不動而應現。合前不變象身而於天上種種現化。初中十句可知。二因果無礙行中二。先明修無礙行所為。後不舍普賢下。正顯無礙行相。前中二。初明為無礙果。後大悲下明為無礙因。後正顯行。於中二。先總標。後現不可下別顯。前中雲不舍普賢現成最正覺者。此法界因果不一不異無障礙也。後別顯中二。先別顯因果。後復於一切下別顯果門因行。前中七句。一智果。二說法果。三般若相應集諸善根果。四斷果。五多處現果。六多善屬果。七多時現果。就時略顯十時。理實無限。並可知。後別顯果因行中。有十四句。可知。四雙征因果相違。意雲。何故因門現果果後作因。五別釋二門。初釋果作因意。後佛子汝應觀下。釋因現果意。中前十句。文易可知。後因現果中四。一法說。二如伊羅下喻顯。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下法合。合中十句分二。初一標人。次二明不舍因行。後七現果。四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下嘆勝。上來第二釋相竟。
第三總結可知。
上來別釋第十定訖。自下總結十段。可知。十定品釋了。
卍按。已下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壽量品。菩薩住處品。及不思議品。之釋。闕而不傳。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