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卷第十四
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十四(本末合)(盡離世間品)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
將釋此品。四門同前。
初釋名中三。一分名。名托法進修成行分。謂由仗托行法修成正行故。二會名。上三。一約處。名普光明殿重會。二約人。名普慧普賢問會。三約法。名說二千行法會。問第二會後歷忉利等四處。後來普光可名重會。七八兩會中聞不曾暫起復來。何名重會。答重會之名。通於多種。謂時處人法。皆有重義。前約處明。此授法說。謂前六會同顯生解因果。令重辨彼解所成行故名重會。三品名有四。一下文有十義。至彼當辨。二別行本名度世經。三又有別行本。名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四今此名離世間者。略有二種。一約位。二得名釋名。前中謂人天為世間。二乘為離。二乘為世間。菩薩為離。菩薩分假變易俱為世間。佛果言彼為離。二釋名者。謂五取蘊可破壞故名為世。此可破壞蘊。墮三世中故名為間。此世即間。持業釋也。若總言離世間是無他受稱。或持業釋。世間性離故世間即離世間也。故上文力林菩薩頌雲。三世五蘊法。說名為世間。彼滅非世間。如是但假名。
第二來意中三。一分來。謂前明修因契果生解分。則依信起解。今明說法進修成行分。則依解起行。故次來也。二會來。謂前第七會明生解終因。及顯其果。今辨依彼解成行故。次來也。三品來。謂前明出現品是生解果之作用。今顯彼作用所依之行。作用唯在生解。會說義如前辨。
第三宗趣者。頓影六位為宗。為證入法界為趣。
第四釋文中二。先辨長行。後偈頌。前中有八謂一序分。二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入廣大下三昧分。三入此三昧時下發起分。四然後下起分。五爾時普慧菩薩知眾下請分。六爾時普賢菩薩告普慧等下說分。七佛子此法門下經勸分。八說此品時下來證分。
序分中三。一器世間圓滿。二妙悟下智正覺世間圓滿。三與不可說下眾生世間圓滿。
初器同前二七會說。
第二智正覺中。明佛二十一種殊勝功德。攝論第五佛地論第二。並約唯受用身說。此經依十身顯。就二十一位中。初一句是總。後皆為別。
前句總雲妙幢皆滿者。親光三釋。一於一切有為無為所應覺境正開覺故。二於一切所應覺淨妙圓滿正覺故。三就真俗以依二諦攝境盡故。
後別句中。依無性論總為二。先總料簡。後各別釋。前中分二。初四位明自利。後十六德明利他。前四分四。一智德。二斷德。三恩德。四作用平等德。後各別釋中。一雲二行永絕者。無性三釋。一於所知障一向無障轉功德。非如聲聞獨知亦有障亦無障。二或二處現行。此中無有二處。謂生死涅盤。三或約未得神通者。於內外處有障現行。佛無此故。
二達無相法者。世親釋雲。清淨真。謂趣入。即是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謂此真如非有相。無性為相故。亦非無相。自相有故。於此真如最勝能入故。清淨能入故。彼釋趣字是此經達字。無性兩釋。一同世親。一雲無住涅盤名為無相。不住生死涅盤相故。
三住於佛住者。世親釋雲。謂佛住所處即是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謂此住中常作佛事。無有休息。無性釋雲。謂不作功用。於諸佛事有情等中。能無間斷。隨其所應。恆正安住聖天梵住。非如聲聞要起功用方能成辨。非如外道雖有所住而非殊勝。天住謂四靜慮。梵住四無量。聖住謂空無相等。
四得佛平等者。世親釋雲。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無性論雲。所依無差別者。一切皆依清淨智故。意樂無差別者。同有利樂勝意樂故。作業無差別者。同作受用變化利他故。非如聲聞唯有所依五到無障處者。世親釋雲。即是修一切障對治功德。謂一切時常修覺慧。對治一切障故。親光兩釋。一顯示世尊永斷所治殊勝功德。謂已證得解脫一切煩惱所知二障智故。及以永斷一切障故。二已慣習一切煩惱及所知障對治聖道。一切種智定自在性。已到永離一切習氣所依趣處。
六不可轉法者。世親釋雲。即是降伏外道功德。無性為二釋。一謂教證二法。皆不為他轉勸。無勝此故。二謂佛正法。諸魔等不能令退轉故。
七所行無[得-彳]者。世親釋雲。即是生世間不為世法所[得-彳]功德。謂雖現世間。不為世間八法所染污故。無性兩釋。一同世親。二雲於諸者情。所作利樂。無有高下。結為勿礙。
八立不思議者。世親解雲即是安立正法功德。由契經等正法無量不思議。非諸愚夫所能解故。無性釋雲。謂十二分教名所安立。安立自共相故。如是安立。非諸愚夫覺所行故。出世界故。不可思議。
九普見三世者。世親雲。即是授記功德。無性兩釋。一謂於三世平等法性。能遍游涉。以於三世平等性中能隨解了過未曾當轉事。如現授記故。二於三世佛剎有情事皆相似故。
十身恆充滿一切國土者。世親釋雲。即是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無性釋雲。謂隨所化遍諸世界。亦現兩身。利樂彼故。
十一智恆明達一切諸法者。世親解雲。即是斷疑功德。無性釋雲。於一切境善決定故。非於諸法自不決定。能決定化疑非。決定能斷疑故。
十二了一切行者。世親釋雲。即是令入種種行功德。親光兩釋。一顯示世尊於一切乘所作能隨有情所應示現自身殊勝功德。謂遍了知一切有情性行差別。如其所應。現自身故。後釋同世親。
十三盡一切疑者。世親解雲。即是法生妙智功德。謂知當來如當來。如是法生如來妙智。無性釋雲。謂聲聞言此全無小分善根而棄捨者。佛知彼善法當生現證。知彼餘生微少善根種子所隨逐故。釋曰。如經說。有人求入道。諸阿羅漢。觀此人。前八萬劫來未曾有一會善。遂不度。佛知有善。度之得初果。佛說此人昔定光佛時。為採樵人。於城門首。聞人說佛能救苦厄稱名者蒙救。彼人行至山。逢虎將欲被食。急欲稱佛。遂忘。但得一憶念南謨。向者城門首聞者。由有此善。今熟可度故。如是細遠。二乘不知。唯佛達也。親光兩釋。一顯示世尊妙善了達一切法智。能隨所應。恆正教誨殊勝功德。謂於諸法疑惑者無能隨應教誨。唯佛證見諸法智善決定。能隨所應。無倒教誨。無休度。餘一同無性。
十四無能測身者。世親解雲。即是如其膳解示現功德。親光釋雲。顯示世尊能正攝受無染自體殊勝功德。一謂佛身非虛妄分別所起。無煩惱業生雜染故。故云不可分別。二佛雖無分別如末尼珠。然由佛增上力及自勝解力。見佛如金色等。而佛無有分別。
十五一切菩薩等所求智者。世親解雲。即是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功德。謂無量菩薩所依。能作調伏諸有情事。無性兩釋。一謂由無量菩薩所依。為欲調伏有情。發起加行。佛增上力聞法為先。獲得妙智異類菩薩攝受付屬。展轉於後。無間而轉。故證此智。二引攝住持不定種性聲聞菩薩故。贊大乘為顯此事故。次說言一切等所求智。
十六到佛無二究竟彼岸者。世親解雲。即是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謂無二法身名平等法身。即於如是無二法身。得清淨波羅蜜多。無性兩釋。一謂無二故名平等。依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果德成滿故。二果位六度無增減故。名為平等。
十七具足如來平等解脫者。世親解雲。謂於無雜如來智中。勝解究竟。此中勝解。即是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無性兩釋。一謂觀眾生勝解差別。現金銀等種種佛土。不相間雜。世尊勝解現在前時。隨眾所樂。悉皆顯現。無不了知。二間一切佛得平等言。即謂一故應一同性。為遮此疑故。次說言如來解脫妙智究竟。
十八證無中邊佛平等地者。世親解雲。即是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謂佛法身。不可分限爾所方處用變化。亦不可說爾所世界。無性兩釋。一謂如世界無中邊佛地功德方處無有分限。或世界方處無邊佛三身。即於身中平等遍滿。或法身等於佛地平等遍滿無中邊分限。復遍一切處饒益眾生。然非自性無中邊佛地平等。
十九盡於法界者。世親解雲。謂極清淨法界。是名極。於法界即是盡究竟。窮生死際。常現利樂有情功德。無性釋雲。謂此法界最清淨故。能起等流契經等法。極此法。於當來有情。隨應利樂。彼論極字。是此經盡字。
二十雲等虛空者。解深密等。皆云盡虛空性窮未來際。此兩句中下句諸教或有或無有者。或分或合。若依此經。總別合有二十一句。若解深密等。則有二十二句。初總同前。則中自有二十一句故。世親無性開此第二十句。為兩句別釋。親光合為一釋。世親釋雲。盡虛空性者。即是無盡功德。謂佛智無盡如虛空故。無性釋雲。如彼虛空。無邊際。無盡滅。無生。無滅。無變易。一切時容受一切質礙。法身亦爾。常作利樂為相。盡一切界遍作饒益。常無休息。窮生除者。世親釋雲。即是究竟功德。無性釋雲。謂此功德常無間斷。窮於未來無際之際。顯佛功德永涅盤窮盡所化有情永無盡故。親光合釋。仍為兩解。一雲二種殊勝功德。顯示世尊功德無盡。盡虛空性。顯示世尊自利利他二德無盡。謂如虛空。經成壞劫。性常無盡。如來一切真實功德。亦如是。常無間斷。如來際無有盡期。利他功德亦如是。窮未來。常作一切有情利樂。二雲世尊無盡究竟殊勝功德。謂如虛空常無窮盡。法佛法界所起功德亦爾。無窮盡故。如未來際無有盡期。利樂加行亦無休息。上來略顯二十一德。若具顯別名法釋同異及法門分別。廣如別章。
第三眾生世間圓滿中二。先舉數嘆德。二其名曰下列名嘆德。前中二。初舉數簡定。後悉具下嘆顯勝德。前中四。一不可說等舉數。二菩薩等簡大異小。三一生等簡勝異劣。四他方等簡客異主。亦可通。後分二。謂先不可說等舉數。後皆一生下嘆德。嘆德中三。一嘆位高德。皆一生等故。二嘆求法德。不遠而至故。三具方便智慧德。於中三。先總標。次所謂下別顯。後成就下總結。初總雲具方便者。有巧度生法故。具智慧者。巧度法所依故。次別中十九句。初九句嘆因位自分德。二於一念下嘆果位能進德。前中二。先四句嘆巧慧德。後五句嘆攝生德。前中一觀小乘熟。以調伏方便。令住大乘。二觀法佛土方便悉往禮供聽法。三觀樂涅盤眾生。為說如來般涅盤無生無滅離法戲論方便。常修妙行。四巧以四攝方便攝受眾生。五以四無量方便。化法眾生。六知業果與無性不相違反。七知眾生根欲心使等境。持三世佛法。隨應為說。八於世出世法知實安住。九於為無為。善觀無二。後勝進中十句。一念得三世佛知與多劫修得不珠故。雲一念中得。二念念中眾生有須成佛處則成故。三化物發心成佛。四知物心所緣境。五得果不舍因行。六知所作行本無所行。七為一一眾生各住多劫修行不倦。八為眾生多劫不出令生難遇渴仰善根。九說法調生不應損。十具三世佛行願。後結可知。
二列名嘆德中三。初列中相莫不皆同普賢自德故。同名普。二結數可知。三嘆德十句。初一總。謂具普賢自體如行及願。別中一攝法上首。二受持正行。三化物令不斷種性。四知法佛出皆與菩薩授記。次第五知法菩薩成說法。六能於無佛界成佛。七能化染我令淨。八能除菩薩業障。九令證法界行。此上九句。望初句。亦行亦願。宿願故現行。
第二三昧分中二。先標能入人。後顯定名。前中普賢入者。由是會主故。表此行法普同遍故。從此出彼無邊行故。後名華嚴者。欲說成行分故。
第三發起分中二。先總謂入定時。後別中四。一所動處謂十方等。二動相謂六種十八相。三出聲。四所為機。問何故發起在入後出前。
答以是定中勢力。警現在機。令起決定信樂故。問若爾何不出後發起耶。
答先發覺令起信心。後出即為說故。問何故此無加分者。以此行法依前解起無別法故。若爾何故更入定。釋曰。以抄解成行故須入定。法不異前故不須加。
第四起分者。有三義。一三昧事訖故。說時至故。定無言說故。故須起也。
第五請分中三。初總標諸問。二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下別問端。三善哉佛子下結請問前法會皆於定前請問。何故此不爾耶。
答前諸會從相入實。成正解故。今此依體發起成於正行故。不同也。何故普慧問者。表遍法界慧方堪發起故。何故一人問者。表此行法專在己修。不同於解可傳多人解故。言知諸菩薩雲集者。知問時至故。起法之緣具故。此明問何依也。問普賢者無盡行法從一法界流出故。
二別別問端中。有二百句。而別行本度世經中。作六翻問答。古來諸德依彼科段。今亦依彼。長科為六。謂初二十句問十信行。二從何等為發普賢心下二十句。問十住行。三從何等力持下三十句。問十行行。四從何等為如實住下三十句。問十回向行。五何等為身業下五十句。問十地行。六從何等為觀察下五十一句。問佛果究竟位中行。上下文中總三度說六位。今此是第二度說也。以普賢行該六位。是故度世經雲。此經唯為解說為菩薩行。從始至終。令無疑也。彼經六段文。雖不配屬信等六位。盡雲從始至終。復於末後。明成佛果。故知最初信行為始。此文明矣。
第六大段。明說分中二。初總告。後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下正答。答中有二千句。晉本但有一千九百九十九句。以中間闕。每十句答前問中一句。是故二百句有二千句答也。釋此二千普賢行法。略以五門分別。一因果。二行位。三普別。四互攝。五行相。
初中四向。一約大位。謂前五位為因行。後成佛等總為果行。二克體辨二百門行一一皆徹佛果。是故法文之末。悉結雲即問佛也。此即皆通因果二位。三或總屬因位。以普賢位中亦現成佛攝生故。四或總屬果。以下文多雲雖得成佛而不斷菩薩所行。是故此行皆是果行。
二行位者。謂二千法約修名。行授分稱。行位相望。非即非離。位無別位。積行成位。行無別行。各別稱行。
三普別者。謂此中一行必遍一切。然恆不雜故。別義常遍而不生別。普義永殊而不乖。至若錦文。常普常別。要由別而成普。必賴普而成別。極違成順。極順成違。當知此中行相亦爾。若然者此即普別不相離異。何獨名為普賢行耶。釋曰。此普即是別故。但名普賢。若舍普更名別。即不名普賢。如言大方廣。法界具大小故。但言大不言小。離大更無別小故。如言我聞。我即無我故。但言我聞。若舍我別雲無我聞者。即我外有無我。我不即是無我也。
四互收攝者。有四重。一以住收位。六位之內。一一各收一切位故。是故一位即具二千。為萬二千也。二以門收門。即二百門中。一一各收一切門故。則成二百個二百。為四萬行也。三以行收行。即二千行內。一一行各攝一切行故。則成二千個二千。過億等也。四以略攝廣。如此中說二千行等。下頌結雲。如大地一塵。是也。以此塵之略說不離十方之廣地。是故攝廣亦不盡。此乃等無極之法界。越無際之虛空。下雲虛空可度量菩薩德無盡。是也。
五行相者。就此二千行中。依前六位。即分為六。如前所顯。初二百答前二十問。明信行中分三。初九十句。明自分行滿。二從入法菩薩下八十句。明勝進行圓。三從差別知下三十句明二行究竟。
就初明依者。以是行起所依最居首故。晉本加果字者。譯家誤。文中四。一舉數標名。二依名征數。三依征別釋。四是為結勸下。諸文中多具此四。或有增減。至文當顯。言依者。簡非外器。及非內親因故但云依。十句一一各有標釋。其初句是總。以菩提心是萬行之本故。此二千行首。先建其名。此心於修行時曾不暫離。離則法行無依故。二雖內有勝心。若無善友。行亦不成。故云和合。如一一謂同一心也。三上二行依自宿善根。或修諸行時。皆由先有善根為依。所修則得增長。四所修之行。若不照三輪淨為依修行。但感三有勝果。不結成就無上菩提。五若不識一切法實性。不得究竟出離。六菩提行得增。要由大願。上文雲一切佛事大願為本。七功德海滿乃成菩提故依諸行成就。八與諸菩薩更互為依。彼此俱同一無生慧故。九淨信佛心依供佛行生。十唯佛為究竟。以就於正教授故。四結勸。勸中諸佛所作無非智導。故說依知。菩薩依此十法。當亦得彼故云也。
第二奇特想者。此十各於自所緣相。就其最勝。決定作解故。前依因緣以成諸行。今約勝想以攝善根。四門同前。初二可知。三列名中。一於他善根等者。菩薩勸自他無二故。於善根決定知同一也。二於諸善根想彼是成佛因。或有正因故。或有相資故。或展轉故。三於一切等者。真如用大常熏眾生厭生死求涅盤故。眾生心中具有無師自然智故。多聞薰習。與阿賴耶識中解性識知為聖因故。四一切菩薩與己事願願性同故。五故一切雜本來性淨故。亦知自他無別。就善說故。七知諸法實性佛證此成正覺故。八佛說法語言。皆同眾生語言而說故。彼語言堪法輪攝。九菩薩受皆由從佛聞熏所感。是故佛為菩薩慈父。十一切佛與己同無性為體故無二也。四應結勸。若得此想。則得能轉一切法之想。以一切法隨想轉故。此是佛位也。
第三十種行者。以依決定心起大行故。三別釋者。十中。一攝生令熟。二為行求法。晉本令物求法。三於善根令增長。四心一境性。五所觀皆了。六於所修行皆能。七修嚴剎。八於善友敬養。九於佛尊事。上來九句。晉本十句。令脫第三善學一切戒。四結勸可知。
第四善知識者。令我於未知善令知未識惡令識故名善知識。廣顯如章。行起必藉善友故。次明也。別釋中十句。初一令住三種心。謂深直悲等。具顯如上。二令於一切境界巧起善根。三令於一切行照三輪淨。四令善說法。五令稱根勤說。亦令如應巧說勝解。七令知世如幻等。八令常起行不倦。九令行普行。十令證大菩提。
第五勤精進者。雖遇善友。若不策勤。無由進行故。次明也。別釋中十句。一勤化物。二於一切法證無生故。三修嚴利故。四同法菩薩所修故。五化物滅惡因故。亦息物受苦果故。七摧魔業故。八令物明見善惡故。九修供佛福故。十廣行二利。常受利樂故。結勸可知第六心得安隱者。晉本名正悕望。謂加行時悕望故。果遂時心安故。三別釋中。初雲自住等者。自他心住深心等故。二自他行無諍行。三自他離凡小行心。成唯識雲。凡謂無性。愚即趣寂。此亦凡夫樂三有。小乘厭三有。菩薩不爾故。皆云離。四可解。五波羅蜜道者。道即出離因行。此波羅蜜即是道。六自他俱證法性家故。具釋如前。七自他深證無生性故。八文顯可知。九為自他願滿菩提。十自他深證諸佛智藏。謂佛六智包攝法界故。出生菩提二乘人天道行果證故藏也。勸可知。
第七成就眾生者。此有二種。一通。二別。通謂此十。一一通用成就一切眾生。不謂此中十法各用成一類眾生。一為慳貪貧窮眾生。二為恃色形起慢眾生。三為愚痴眾生。四佷[仁-二+戾]眾生。五貪愛眾生。亦樂二乘眾生。七不厭世間眾生。八信幻術力眾生。九邪歸依眾生。十信外道咒術眾生。用上十法。如次教化。令其入道故。雲成就。
第八戒者。依前成就眾生惡無不離善無不積故。次明也。十中初謂失壞菩提心。則破菩薩戒。乃至第十若取着佛身。即是犯戒。余亦如是准之。此十隨應三聚所攝。
第九自知受記法者。依前離過德成。自驗己行。必當得果。決定無疑故。雲有知受記。一為眾生故發心。名殊勝自知。此發是真實發故。自知受記。二多劫常行菩薩難行。初無厭心。亦不放舍。三多劫修行不以為多。四佛所有法悉能具修。五深教法亦修。修眾善令圓滿。七能安受眾生佛菩提中。八一切所作皆順善友。同心無二。九於善友作佛想。十於本大願。常憶在前。於此十行。自驗有一。即知定當得佛授記。瑜伽菩薩地雲。菩薩由六種相。得佛授記。一安住種性未發心位。二已發心位。三現前住。四不現前。五有定時限。謂示所證菩提。六無定時限。謂不說時限與授記。善戒經雲。非但種性人得授記。釋曰。如不輕菩薩與四記。約非種性人遠當得故。如十信中記是種性人。以約種性決定故。如發心已去決定不退故。是三賢位也。如梁攝論雲。十行菩薩名授記者是也。初地已去證如成就故受記。如十地論雲。第八地中受記是無功用行成故。如本師於然燈所得記等。此中十種約通諸位。始在十信中。余如前說。上來九十句。明自分行竟。
次第二從十種入下。有八十句。明勝進行。於中初十入諸菩薩者。前既自分行成。以應明勝進入所入處。自下有五門。皆言入者。三門多約心能入境。謂觀察彼故。如前心得安隱中說。後二門多約身入彼中。然以身心相即故。心入身入亦無礙也。入者證也。相應也。謂菩薩於此願等十種證徹故。相應故。一與本願相應。二行相應。三與八萬四千法聚相應。四十度等行相應。五所行與三輪淨相應。六隨事隨行差別願相應。七勝解相應。八嚴剎相應。九隨宜神力相應。十於示剎諸生相應。結益可知。
二次有十種。入諸如來者。前明因位。今辨果位故也。於中。一示多成佛。二示多時處說法。三多巧隨根。四多隨音聲。五多隨宜調伏。六多神力用。七示多身。八入多定。九多力無畏。十示多時處涅盤。結進可知。
三次有十種入眾生。初三三世行。次二二性。次四心根解惑習氣。後一於時非時化伏。結進可知。
四次十種入世界者。前顯正根。今辨依果故也。別列中。初二約染淨。次四約粗細。言微細者。非以小故得名。世親無性皆云。微細者。以難知故。謂於一事物一向現他非如相在此彼樂容。次二約止住形勢。後二約化主有無。結可知。勝進雲普入者。非如前十有各各別入。此則同時頓入前十也。
五次十種入劫者。前明所依處。今辨所依時故也。別列中。前五直明入。後五約相無明入。前中初三約三世各別入。後二約少多各別入。後五中。一入少即是入。多二入多即是入少。三入一切劫即入非劫者。一切劫謂小中大等小中刀兵等大中有多種。仍重不定。如壽量品說。婆娑中大劫望後唯小。賢勝剎中望唯喻大中間諸剎內劫。亦小亦大。上下互望故。即非劫者。謂入彼小大等劫時。即是入彼非劫故。非劫有二種。一者日月年歲等。未至劫故。不以劫名之故。名非劫。十定品第三定中說。至百千那由他億年已去。方以劫量故。二依壽量品說。賢勝佛剎已去。但是佛德相外器減彼常時。無有劫量。是故彼時亦名非劫。古德釋雲非劫者會相歸性。性作是劫故。又彼釋雲。此相入是相攝者。良恐不然。此文其顯。不知古人何意是說。今但傍文。如前略顯。若不爾者。理望於事。不是兩物。何故相即耶。又德相業用中。相即世等。皆是此事彼事相望。以顯事事無礙。非理事無礙法界也。四入非劫即一切劫者。唯前翻顯可知。五入一切等者。延促相即一法性故。結進文易。
六次十種說三世者。前劫此時故也。於中四。初牒問總標。二何等下依標征數。三依數列名。四是為下結及勝進。初二可知。三列中。前九別說。後一總顯。前中對三世各三成此九世結現世。現世中以一念之法性。與前九世法性一故。故前九世即是此一無也。又前中未來說未來儘是無盡。而過去說過去何不爾耶。釋雲。未來非是滅法故說無盡。過去是已滅。是故不同。又現世說現。既與現不殊。即雲平等。過未說過未。何不亦然。釋雲。過未之過未。一向是無。現世是有故。世是有故不同爾。法門分別。具如別章。約文易了。不更釋也。
七次有十種知三世者。舊經名入三世間。今此以前既了時劫無礙。今辨知彼中法故。列中初一知彼彼中器世間諸安立事。二知彼彼中眾生能詮語言。三知彼彼中能論議論。四知彼彼中執議法明。五知彼彼中所有名因表召。六知彼彼中真法斷惡。七知彼彼中所立名字皆假安立。八知彼假體即當故無盡。九知彼無盡法本不生故寂滅。十知彼寂滅法無性故空也。四結及勝進可知。
八次有十種發無疲厭心。舊名舍離憂惱心無厭悔。大同新深悔字少異。前無知法悉曲故互無疲厭。列中分四。初四自利行。謂供佛近發求法聞法故。次三利他行。謂說法調生令物行佛因故。次一重明二利行廣。次一重明化廣。後一重明思惟入理自利行也。結及勝進可知。上來八十句。明信中勝進行竟。
第三從十種差別知下三十句。明前二行究竟。舊名不可壞知。
於中初十明差別智者。謂於彼諸境。巨細悉知。名差別智。於中知眾生等。約勝境知。佛法等約淨境知。世界等通勝淨知。法界約非勝淨。約並可知。
第二有十種陀羅尼者。前既悉知諸法差別之相。今持彼不妄生故也。於中。初持教法。二持行法。三四持理法。四亦約法。先照用滅惑等。五持定法。六持圓音說法。於一字中。了一切字義故。七持三世法。八持辨才說。九持能聞一切佛取說法耳根。十持一切佛法住佛力無畏故。約文可知。
第三次說十種佛者。前明持法。今辨解佛故。列中今略釋名。一具足開悟故。二大願成滿故。三萬行因感故。四久住持遠法故。五應化示滅故。六攝理普周故。七隨物心理故。八現言因方見故。九真性不變故。十任機取欲故。約文可知。又釋將下文十種見佛。釋此可知。上來二百句。答前二十句問。明十信中行純熟竟。
自下大段第二從十種發普賢心下。有二百句。答前二十句十住內行法。於中分四。初六十句別明解中初發心住義。二從十種波羅蜜下六十句。明餘九住中所成內德行。三從說十種法下三十句得諸住位中外化攝生行。四從十種勝法下五十句。明無礙殊勝行熟。
初中創得住位。以大心為本。是故最初明發普賢心。釋普賢。如前。
列中初十心皆有標釋。初三心明下救濟。次二心上求果行。次一堅心歷多生而不忘前三心故。次一於修善無飽心如海吞流故。以一忍心不可動搖故。次一心施安。後一心慧極故。結及勝進可解。
二次有十種普賢行法。依前大心起廣行故。舊經加行字。於中前九。明因行廣。後顯成果廣。以普一多即因果故。前中初二自行廣。次一益生廣。余過二行廣。皆廣立大願修行無限也。
三有十種大悲者。依前普賢行法中。別辨大悲。以深要故。次明也。用此悲心。緣念眾生。未曾暫廢故。舊經有常字。列中一傷無善友可以倚賴。二性行佷戾。三貧無法財。四為昏沉所速。五設欲求出乃習邪法無利勤苦。六雖不習邪。乃與愛欲相修善。七雖不與欲愛相應修。乃為色無色修禪定故。雲沒生死海。八眾惑病纏不示善行。十身名無師智不能觀察故。余文可知。
四有十種菩提心因緣。先觀悲境。次顯能起悲直深等三心。故明也。列中前五下為含識為因緣。後五上以佛果為因緣。此則正顯菩薩之稱。前五中。初一總。餘四別。別中前二除苦與樂。後二遺愚與智。後中。亦初總。後別。別中前二順教見相。後二順義顯位。余准釋。
五有十種親近供養善知識者。既發心已宜近善友。念心增長故。次明也。又釋此上五十門行。悉並同時。說有前後。謂以依善友方能發心等故。於中五。一標意。二征責。三總釋。四和物。五結段。
別中十內。一身業是更。二悅意。三順教。四依從。五不求恩澤。六無進退。七與善友和合不二。八與善友俱期和物。九與善友同乘如實道。又重善友如佛。十與善友行互無差別。又前六事發。後四同修。六有十種清淨者。依前發心。得此清果故。此長發心之近果。皆有標釋。於中。初六三業淨。謂前三體淨。後用淨。次二主伴淨。後二願行淨。結文可知。上來別明初住位竟。
第二從十種波羅蜜下有六十句。通明住中所成內依行。於中初十正明法住取行之行。於中十度並先標。後釋。釋依法性相應三輪永淨也。
初雲悉舍等者。乃至舍亦舍故。二三雲佛戒忍者。輪淨同佛故。四雲所作等者。非唯事中策勤不轉。乃至於妄策勤。亦不起有無見。五一境謂專一離有無境。六正體直一向照實性故。七以智方便。證佛十力故。八普賢願滿故。九力度作用任志成故。十後得智證諸佛法故。前次三度因。後得作用也。結進准釋。
二次有十種智隨覺者。由前行成。能於所知。無倒了達故也。列中一知依果大小染淨轉變等。二知正果總別種種多類。三知前二門依正染淨諸類入一。一入諸類。此依業用門。四知諸事事無礙法界。五知事空果。六七八知諸剎入過未現。現如何入。現更相入故。九知諸佛多行願同一智中圓。十知三世佛同一行。此上二門非約同類相似故名同一。何以故一智一行即是一切智行。一切智行即是一智行。多即一時。多亦不減。一即多時。一亦不增。何以故。本位不生故。一非令多。無是多一故。多亦非令一。本是多一故。思之可知。依德相門說。結可知。勝進雲於一念。次解一切佛成正覺者。由知理事無礙法界故。一念法性與一切佛法性不二不異。知自身當即是佛。況但解了而不能也。
三次有十種證知者。由前隨順無倒覺知故。得此十種證知。舊經名決定智。列中初三知諸法。謂一是多一故。二知多不壞多故。三知彼一多不離不念。顯近遠亦不離一心故。四知眾生心行無礙者無不知者。知雲無[得-彳]也。五知根同一無差別故。六知惑習氣行。七知心使行。八知善不善行。九知菩薩願行自在住持變化。十知諸佛十力智成正覺。結進准釋。
四次有十種力者。由前既已證知有所堪能故助力也。列中初一總。餘九別。別中一體從緣生故。二緣生之相無而忽有故。三緣生似有如幻故。四知諸法實性故。五知無性故不染着。亦於前無性理不昧故。七知解法不昧由善友故尊重不離。八由善友故令善根感佛果。九由善友信佛堅固。十由善友求佛不退。結進可知。
五次有十種平等者。既有智力堪能於諸境界平等觀故。次明也。列中一情伏怨親。二真俗一味。三染淨理均。四無有出離第一義心。五同命一性。六同一道故。七同菩提願故。八但淨三輪故。九無一菩薩於諸行中闕一不修者故。或行體無一不具一切行故。或無有一行非淨三輪者故。言平等十無等等故。又上文雲。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由此諸悉平等也結等余文易可知。
六次有十種佛法實義句者。前既平等理事故。此顯實法句。晉中雲方便佛法句。列中初一假標稱號故。二似有如幻故。三稱資現故。四無自從緣故。五染淨俱本淨。六如文字先不自立依擊顯自擊後非常故。本末無實也。此上約依他起性。七八九十等約圓成實性。余文可解。上來內德成訖。
第三十種說法下有三十句。明外化攝生行。於中初十於教理等法結。次說十於法中功能。後十辨說諸法。
就初十中。初一說理法。二說方廣行用等法。三說餘十一分教。四說果法。五說行法。六說佛力作用法。七說與三世眾生根欲性相應法。八說堅進法。九說贊佛法。十說菩薩學佛於所化境平等相應調化法。余文可知。
二有十種持法者。前既宣唱。今蘊於心故也。列中初一持善種。二持佛言教。三持譬喻。四持理。五持總持教文。六持問答法。七持法行。八持佛說釋定法。九持慧照用法。十持佛神通法。余文准知。
三有十種辨才者。前明說持。今顯宣說故也。列中初一亡見。二業喪。三離執。四達無相。五不昧於性。六為佛為持。七師不離心。八隨相不斷。九說無性。十說稱報故喜也。余可知。上來外化攝生行竟。
第四從十種自在下有五十句。明無礙珠行。亦當位成滿行。於中初十自在者。前以辨才無滯遂顯業用出過凡小故。雲自在。晉本勝法。列中一調化。二照理。三修善。四知廣。五無依。或亦回向菩提。七精勤。八摧魔。九隨樂令發大心。十隨應現佛。余文易了。
二次有十種無着者。由前行德超升故。於境無執故也。又前於境自在令於境無着。此十皆是自心顯現意言所化故云智慧。於中不着。一於所化處。二於所化者。三於所化法。四於化業。五化所得善。六隨化受生。七於所發願。八於修行。九於同隨伴。七於所供事佛所離執故。於上諸境皆無所着。結及勝進准釋。
三次有十平等心者。由前成無着智故。於眾法中心無差別故。此與前十平等實者。別得於境此授心辨故。別中前八於因等。後二於果等。前中一於所長養。二於所發願。問願既差別何名平等。
答平等為物故。差別發。三於化生身。四於所化業釋。五於能化法。六於依染淨剎。七於所化解。八於所化行。後二約果中。前功德智。後根本智。此十於法皆無分別故。雲平等心也。余文可解。
四次有十種出生智慧者。從前根本無分別。出生後得智慧故云也。列中一知所化解。二知淨土差別。如壽量品說。三知世界綱。謂一剎種中三重遍相繞故。已如上釋。四知剎止住正不正。五知諸法純雜及廣大體。六知眾生身差別多類。七世間倒忘故不差。八知出離者皆依一道。九知佛力能普入一切法界。十知三世眾生由真如因熏力皆能厭生死繼佛種故。結進准知。
五次有十種變化者。前依根本。今依後得起自用故。次明也。實眾生等化為余法。或變余物化為眾生等。下並准之。列中一一切眾生。二一切身。如文殊變大迦葉等。三於剎。四供養五者聲。六行願。七調化眾生。如無厭足王。八一切成正覺。九一切說法。十一切加持。結等可知。此中具三相應化。思准之。上來四段二百句文總是釋十住位竟。
自下大段第三從十種力持下。有三百句。答三十句十行位中行法。於中分三。初六十句明大志曠遠行。二從十種不思議下九十句。明定慧業用行。三從十種園林下有一百五十句。勝德成滿行。
就初中二。先二十句明依起大嘆行。後四十句明依起勝念行。
前中初十持標行所依。謂此住持力方能起大志。此中通攝十地中十持。總釋應知。於中初三。即三寶力持。眾生為僧寶者。一切菩薩皆眾生世間故。眾生之名。簡佛及法故。四大悲所作名業持。五大願力令行相續。亦由願力。佛果作用。盡未來際。六十度行力住持余行。七眾生及菩提為所緣境持起菩薩悲智心。八化物不失時。由此不失之力。能多利樂。九善根力能有住持。十智力住持。此上皆有勝力能任持故名也。問既此中雲佛法僧力持者。何預此菩薩耶。
答由此菩薩與所為為增上緣令加持故。如佛弟子。若自為有緣。若教他。自作禮佛念佛轉經供僧等福。即令彼象三寶獲益。便是加持之義。問此持與前十陀羅尼及十受持。各何別耶。
答陀羅尼是總持文義等受持後領納不失。此中約加持依持等。各有所授。不相違也。
二次有十一種大欣至者。依前持力。於所欣樂。得稱心安至故。晉本名大正希望。列中一念發心盡事未來諸佛令喜。二念以上供供未來諸佛。三念於彼諸佛所示誨等。四念必當得住菩薩地位。五念多劫修行等。六念自發心來無五怖畏等。七念令眾生盡成佛等。八念當類一切剎等。九念斷物疑惑等。十念佛難值如優曇華等。十一念當成佛時神力應諸剎等。具顯如文。
三次有十種深入佛法者。謂欣至不已。便能深入佛法故也。
下四十句中。初二十句為所依。後二十句為所起。
前中初此十深入是內證。晉本經自有句皆諸雲是為第一第二等。列中初四入器世間佛法。次二入眾生世間佛法。次三入智正覺世間佛法。後一總就法界入於佛法。初中前三三世各一。後從世界數下為一授。晉本前三種明現在一切世界入過未現。後一種數行說等入一切世界體清淨。若依今本。但明智入剎淨性。言數者剎數故。行者剎因故。說者為他分別故。次二中前同前器中數說體。後同器中行。次三中初知三世智正覺次第出世。次國土兩字該通諸佛及國土。從眾會已下是眾生世間。從知下是。後一總就法界入於佛法。言理知等者。謂法德離言。不癈常言。此是權實變行法故。悉入法界無入入也。次雲如至法說無所取差者。此釋雙行離言常言故。結及果准知。
二次有十種依止者。前辨行深入。今顯所說緣起也。列中。一依佛修行。二依調生行行。三依善友行行。四依集善根行行。五依嚴土行行。六依不損眾生行行。七依深入三輪淨行行。八依圓滿願行行。九依能求佛果心行行。十依所證果法行行。謂真俗非即離故。結進可知。
三次十種發無畏心者。由前有所依故。行心深勝。於可畏事。得無畏心。以無難作而不能作故。列中。以勇猛故。於難非事中而悉能非。一業障欲滅。二遠法難護。三法魔難降。四身余難捨。五外道難摧。六眾生難喜。謂根業難識唯佛能知故。七大眾難喜。謂眾心難一故。八八部難調。謂心皆[怡-台+龍]捩故。九二乘難回。謂已入正性離生者故。十上行難隨多劫勤苦故。於此十難。心皆無畏。結及果可知。
四有十種發無疑心者。前以於難無懼。即自知所作易故無疑也。列中。一以六度四無量攝生。決能得此四字。下九皆同。恐繁不載。二供佛。三嚴土。四誓盡未來劫。以實教調化過諸算數眾生。悉令成就。此一段文回消前智。五滿本大願。六作世燈。七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悉令眾生開悟。八了法法不可得乃至成佛。九知世法皆是出世。以無類類一切。於此了無心外師。十於諸法成第一覺者。離於倒侍對數量言說。住不可說境界際。於上十種。決作了知故。無疑也。結進可解。上來六十句。明十志曠遠行竟。
自下第二從十種不可思議下九十句。明定慧業用。於中分三。初三十句明融慧超情行。次十三昧下二十句。明深定普周行。後十法門下四十句業用自在行。
就初中。初十約行。次十約語。後十約智。
約行中有十種不思議者。由前心決無疑故。於所修難測也。列中一乃至一念善根悉有佛果故。雲不思議。如尼拘陀子子小辨大。二由本願力。或無思任運果用無如定前等願力。三知諸法如仍非有似有。四菩薩於善根雖不分別。然不失壞。五雖深入法性。而不證寂滅願理盡未來實二乘故。六雖行菩薩行。而示八相成道。七雖現佛果自在。而不舍菩薩化眾生行。八知法雙行無礙相中五對十句。一約迷悟境。謂凡無相妄見有相。聖相凡有悟見無相。又一即相是無相。無相即是相。一事雙離知難思也。餘四准之。九知心與菩提及眾生。三法互望平等由無性一故。上文覺林菩薩頌雲。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當知佛與心。一切皆無盡。釋曰。無盡即法性也。古德辨此心字。為初發心者。與覺林頌中前後流例。甚不相當故。今不爾也。晉本初二句同前三四兩句。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次雲亦不生等者。由知一真性之理。三倒不生。三倒義如回向品及列行業廣釋。十中四句。一雖入滅定。盡流亦不盡流。以流體本自盡。不得盡方盡故。二雖知諸法本來無漏。而亦不境斷惑惑滅。三雖知真俗互即。而亦互不雜。分別者差別也。次一切佛法下結釋。雖諸法常與法性合然無可合故。四知諸法即法性不二不變故。結及果可知。
二有十種巧密語者。正以內行難測故。發言巧密。本疏雲。唯論密語有五種。一證深密法故。如上出現品名如來密藏故。二以一言說一切法。上文雲如來於一語言中等故。三雖近說而不聞。如鶖子如就子等。雖遠聽而同近聞。如因達約擊等。四言近意遠。如說三乘為密意故。五以異言說實法。如說覺不堅為堅等。今此文唯約初義說。列中。一約教法如說意玄故無同實故。二於不受生處。不雲我今眾生。唯雲實生。然非妄語。三於現道成佛。皆言是實。不雲示現。然非妄語。四雖知眾生業報虛妄。而說因果是實。然非妄語。五於眾生所造染淨業。還說是實。此意同前。六說事事無礙法。七說十方盡空界有無間世界。此為對非下根所知過說故。名密語。八約說微塵中世界內有佛示八相事。亦非下根所知邊。名密語。九約眾生雖即涅盤。然以不舍本。令修證得故。說即涅盤。是密語。以非妄語故。十雖知心外無他。然常說不舍。善友轉尊重佛與發善根同。回向同。所作同。體同。出離同故。結及果准知。
三有十種巧分別知者。前既語巧。今顯意巧故也。晉本名巧方便分別智。列中一入剎。二入眾生欲樂。三入心行。四入根。五入業報。六入聲聞二諦觀行。七入獨覺緣生行。八入菩薩諸度行。九入有漏善法。十入無漏法。於上十法。皆智解明了。悉名入也。結及果如文可知。
第二有十種入三昧下二十句。明深定普周行。於中初十明定體。晉本名正受三昧。後十明業用。亦可知。初明深定。後顯普周。前中。一入定受剎。二觀眾生身為定境。三諸法為定境。四觀佛為定境。五觀劫為定境。六從定起現多身入定為境。七觀諸佛身為定境。八悟諸眾生皆一性為定境。九念次入多菩薩定智為定境。十念次以無礙智成諸菩薩行願入定無休為境。此上諸入學並同前釋。結及果易了。二有十種遍入者。前明入定。今辨從定起周遍一切處故也。晉經名一切處。列中。一所緣悲境。二彼身依處。三世間諸事物體。四五火水災。六佛身。七佛剎嚴。八佛功德身。九種種說法。十於諸佛諸供養智。於此十皆解明了明達故名為入。余文准釋。上來深定普周行竟。
第三有十種解脫門下四十句。明業用自在行。
於中。初十准梵本。是毗木叉此勝解脫。謂所作自在故。今但云解脫者。略也。晉經名法門。別中十。一明身遍一切剎。二於諸剎示種種色相。三以多剎入一剎。四加持諸眾生。五以法佛嚴身而嚴滿諸剎。六於正中見依。七念頃往諸剎。八一剎中示多佛出。九一身遍諸法界。十念間現諸佛遊戲。此十皆授解脫業用門說。結等可知。
二有十種神通者。前是作用自在無[得-彳]故解脫。今是神通所緣無[得-彳]故。次明也。列中。一宿命。二天耳。三他心。四天眼。五神足。六隨物心現通。七一身普現多剎。八念頃遍入多剎。九出生多嚴具嚴多剎。十現多化身。十一隨多物心於多剎現成菩提。結及果如文易了。
三有十種明者。前通此明也。列中。一知物業果。二知物心中無師智等本成寂靜。然物不能觀察境故不現前。佛及大菩薩已能觀察得現前故。故云知境界寂滅。出現品中有此云爾。三知招化諸所緣境皆是一性。所謂無性。此性堅若金剛。四語業遍十方。五滅心染着。六等受生不受生。七授根受境由根令心取相由受立於禪。今舍此二。故不住相不味禪或依根受滅定。七舍離。八有四對。一知一切非相非無相。謂真性不失。俗相不壞。二者一知一切法一性即是無性。三雖知諸法無有差別。然知不礙有種種法。九有十五對。一了遠受生知生本無生故。二知因緣事事即果也。三境行。四生滅言說。謂言說說生滅。或此一別。五迷離迷。六倒離倒。七染淨。八生死涅盤。九得非得。十執無執。十一住動。十二去來。十三起坐。十四失壞出離。謂失善根故不得出離。十五所成就及所調根並能調行。後別。結名可知。十有初於佛法剎眾生四句不起着心。次不見有眾生下有十五句。謂不見有實眾生。然不舍化伏故。大悲故。大願故。說法故。聞法故。修行故。依佛種善根敬養故。神力動剎故。知法藥知根病知差別故。知苦果生滅。知諸行如影像。不礙行行故。雖永斷受生根本。為救護故。亦不礙受生行行。無所行故。順佛種性。發山王心故。知諸妄倒入種智門。故智廣難動成佛生死中等濟度故。別結及果如文可知。
四有十種解脫者。前辨大願巧明。今顯惑障離縛故。列中。一貪等。前離五鈍使。後離五利使。初離三見故。後離二取故。四蘊等三科中離擔累得無取蘊故。五離二乘法執故。或舍彼烏波提涅盤故。六舍法有生觀無生故。七於四種境離着故。八離二邊住故。九離分別故。念頃知三際故。此離不了知三世迷異熟愚故。結及勝進文易。上來四十句明業用自在行竟。
自下第三從十園林下有一百五十句。明勝德成滿行。於中四。一初四十句明德圓滿行。二十種發不動心下二十句明心住深行。三十種智慧觀察下五十句。明智德殊能行。四從十種不可稱量下四十句德重高深行。
前中初十游賞園林。次十猶正宮殿。次十於中悞樂。後十將在束帶故曰莊嚴。
就初園林中。一一皆初舉園林名體。後以義釋成。謂游適悅故也。初七自分用行。後三勝進果行。前中初二利他行。後五自利行。一時。二處。三違。四順五修行。以道等從佛流出故。雲慈父境也。後三中。一念果法。二現神通。三成正覺。結及果可解。
二有十種宮殿者。前園林是外游。今宮殿是內安故。次明也。亦並先標名。後顯義。列中二。初一總。後九別。總謂菩提心為眾生行本。若忘失則法行無依故。後別中。初七利他行中。初四化三界眾生。一化色界分。二初四梵住者。謂聖天梵佛也。住空無相無願聖行也。住四靜慮天行也。住慈悲喜舍梵行也。住常作佛事。然無功用佛行也。二五淨居天未斷五上分結。為斷彼故。菩薩生彼。故云一切煩惱不染也。五結者色貪無色貪無明慢二五淨居掉舉也。次三通化中。一為染剎眾生。菩薩為彼作隨類身故。雲令一切斷煩惱。二為化昔同行。現生王宮。三化憍慢。後二自行成滿。一修因。二得果。余文可知。
三有十種所樂者。前既住宮欣樂勝益故也。列中。初八因法中樂。後二果法中樂。前中初六自利法。或第五亦是利他。後二利他法。
第四有十種莊嚴者。既欣樂心熟故。以勝德自嚴也。列中。初二力無畏。次二義法辨。次二願行嚴。次二攝剎雨法。後二持行現化。上來根德圓滿行竟。
第二有二十句明心住堅深行。
於中初十發不動心。別中。一舍所有心堅。二向法。三供佛。四悲觀。五慈攝。六與求法。七常修。八信堅有根信者生佛果故。無濁者。不雜疑故。清淨者。不雜二乘故。極清淨者。正證理故。離垢者。不求持戒有故。明徹者。不迷因果故。恭敬供養一切佛者。向果故。不退者。因行堅故。不可盡者。心無限故。無壞者。外緣不動故。大歡喜者。稱本期故。不動心乃至方便道等者。令果智滿也。聞一切菩薩等。因行圓也。
二有十種不舍深心者。以前之行堅不動。乃能窮達深理故云也。別中。一智。二悲。三顯化意。四近友。五供佛。六求法。七持淨戒。八攝同行。九持佛法。十修願行。
下第三有十種智慧觀察下五十句。明智德勝能行。於中。初十者。以心重不舍。則智慧巧觀所作。列中觀教法。二行法。三通力法。四巧觀所詮義。五法佛。威力者約用。是佛神力。加持約體。法身任持萬德。六內持。七外說法。八觀深。九觀廣。十觀法法智光照用無[得-彳]也。余文可知。
二有十種說法者。前觀察。次說法故也。晉經名分別。列中。初二說依他起性一法一喻。次一知所執性無物可以違諍知。後七說圓成實性。一恆沙功德。二體實無依。三堅若金剛。四無是法身。五法身體寂。六證道所攝。七體相一味。結等可知。
三有十種清淨者。由簡擇深法。除障清淨。晉本雲無始。列中。一無異求。二無疑惑。三無耶見。四無所障。五無不欲佛果。六無訥言。七無性弱。八彰大悲。以是菩薩所住故。又若住智無唯住涅盤。非於一處。俱無住着故。九無染污故。十無微細着礙故。無上諸垢故。皆云淨。結等如文。
四有十種印者。由清淨德堅決定無易故名為印。晉本雲智印。列中。古德十忍配屬。一於安受苦境。忍智不動故。名印也。初中十種。一初三苦。謂苦苦。即三受中苦受。及順苦受法。有漏蘊已是行苦所隨處。加苦觸故。重言苦苦也。二境苦。謂與樂受及順樂受法。相違故苦也。三行苦。謂與舍受及順舍受法相順。性遷流。違蘊樂住故苦也。二求法不怠。三修無疲。四聞深法不驚。五不畏。六不恐。七不怖。八不舍願。九佛智。十堅至菩提。二於他不饒益。忍行決定。三於深佛法。信忍決定。即諦察法忍也。四決定成佛當度眾生。五決定解脫教等諸佛法故。六大欲決定。有十一句。初善欲是總。餘十是別。七決定不惜身命求佛果。八於善根未熟眾生令生長故。九已熟眾生令入法。十因圓果滿。上諸句中。各有多之義。隨所應釋。結等可知。
五有十種智光照者。前行體決定令照用無[得-彳]故也。列中皆先明所照。後顯能照。初二求果見佛。次二見機後法。次二依友示佛。次二攝生說法。後二佛通行滿。
下第四有十種無等住下四十門。明德量高深行。於中。初十明尊重行。次十勇修行。次十高勝行。後十深廣行。
就初十中。明行用難測。下藏能等故云也。列中。一住真不證難。二成善不取難。三知化行難。四長劫無怠難。五得滅不住難。又釋四不厭生死難。五不住涅盤難。六了劫相盡立相難。七知法無作說有作難。八了三界三世唯是一心然不專無量無邊。九為一一眾生多劫住修行不生疲厭。十因滿讓果難。由此難測。超過下位也。
二有十種無下劣心。晉本名無懈怠心。言無下劣行用超過勇猛無間故。列中。初二破耶授正。次一巧誘令喜。次一自成遍行。次二福慧果圓行。次二說法現身調化行。次一為物修內外施行。後一有五。三世下舉所解之法有十門。二如是下對能解之相。於中六。謂以相應專了彼性相故知也。悟其境界故覺也。分明現前故見也。見無不徹故證也。無善不進故修也。無息故斷也。三然於下明能緣心行相。有十句可知。四次不二下轉釋。謂既於彼無有分別。如何得說能可所緣耶。於中。約知有十二句。約示現有五句。約入有一句。入是相應義。智解明了義。約證有一句。
三有十種。於大菩提如山增上心者。正以勇猛行成。大心決定。向大菩提。不可傾動。故云也。列中初一修能證智決定。二觀諸法從本已來非性。為性決定無故。證無所得。為究竟證。三願修稱法性行無漏智知見故。白淨也四決定成就為物求法。不希名利等。無異求也。非從他聞法。自言我解故。無盜法心也。為法能舍難捨。所有離慢。奉事說法者故。等心故生尊重未曾有心也。五大忍度生行。遇違境乃處增忍行者。以其於諦察中得平等舍故。如師子兒聞母哮吼時。非但不怖。乃處增威爾。六成超魔境行。於中四。初成勝報。有十句。二雖後下。不着此勝。總別有五句。三但深下唯在於法。有十三句。准前淨行品釋。可知。四佛子舉因釋成。於中。標征釋三亦可知。七精進勇修行。攝大乘雲。愚修雖少時。怠心疑已久。佛於無量劫勤勇謂須臾。八不舍忘人行。九無倚伴勇修行。十權實雙行行。謂雖一切法畢竟無一可得。而不舍勤修善。
四有十種入阿耨菩提如海智等者。前顯志高難仰故以山稱。今辨智深叵測故以海名爾。列中十種。一入眾生界無量。二入世界。三入虛空界。四善入法界釋入有七種。入是知解明了如前顯。五入三世佛邊善根界。六七八入三世諸佛界。九能供多佛。十能求多法。上來總相答。第三十行位中行相竟。
自下大門第四從十種如寶住至十種身。有三百句。答前三十句問。明十回向位中行相。古德以問中十一句自在內。初一為總。余句為別。分總為別。更無有總故。雲答前二十九句問也。今既問及答中自在唯一。余句名無[得-彳]用。此則無彼總別之事。可除其總。是故此後答中。以二百句。答前問中三十句。正相當也。就此三百句中。分三。初一百一十句。明回向中行體堅固義。二從十自在下一百二十句。明自在無[得-彳]義。三從十種遊戲下七十句。明行德圓滿義。
就初行體中。分二。初四十門明行體成就高樓彼岸。二從十不壞不信下七十門。明行體離障攝法勝德。就前中。初十種如寶住者。住於正法可貴之所。故云寶住。又以無住為住。亦名寶住。於中。一近佛。二聞法。三自在受生。四知法從一生多。多竟歸一。說皆無[得-彳]。五知則自在。謂資糧道厭離。加行道止息。無間道除斷。其文不次。勝進道防護。防護即恐同二乘滯寂。而不取證。不證為菩薩修行。不證為到實際彼岸者法無我際方便善巧無。前不證修行又是權實雙行行。善學所學者。戒學令法者成無障[得-彳]願。身不疲倦者。為物多劫受生死身故。六眾生心雖無處無作。為調化故。亦說有也。七知理事無[得-彳]法。八知理無。不[得-彳]起行。九於空善巧所願不虛。十聞多佛異說善能會通。謂以四意趣四悉檀等而決了故。
二有發十種如金剛大乘誓願心者。能於大乘無限[得-彳]法。以堅固心。窮盡其際故也。於中。一知三世無際限法。二引多菩薩以自策勵。三嚴無際限剎。四以福慧沾及無際眾生。五以善根供無際佛。六見佛聞法。喜不着自及佛。知非一切。不壞一切。征釋雲。佛非一切取故。七能忍無際限苦惱。斬着為級。多劫忍多苦。不癈修行攝生。征釋雲。觀法無二相故。八無際時處行菩薩道。九期心要成無際大行。十寂而常用。於中四。一於境無所得。二而亦不舍下不等起事行。三何以故下舉本願釋成。四雖後了達下雙融大願。
三有十種大發起者。於所作大事令發起現前故云也。於中。初三化福業大。次三化業大嚴土為攝生也。次二明勝進攝福。九成佛。十說法。
四有十種究竟大事者。前大事但能起現前。今明所作成滿故。雲究竟。於中。一敬奉佛。二逐機求救。三專求佛法。四次二集善思法。次二願行成滿。後三事友詣佛聞持佛法。
第二有十種不壞信下有七十門。明行體離障攝法勝德。於中。初四十門明信慧善巧。後三十門顯心行攝德。就前中。
初十明不壞信者。於深人法淨信不信障。初六信行緣。後四信行體。前中信眾生者。信是所化悲境故。又信其有如來藏性等故。
二有十種得受記者。內懷堅信。外蒙記莂故有授記。前明自知授記。辨佛與其記別也。於中有。一深解悟與密教合懸與佛意同。二聞此大教隨順種善根。如上文第三會中眾生蒙記。是也。三能達大志修廣大行故。四身在佛前與記故。五懸與記故。六初地證真故。七第八地得無生忍得記故。八能調化得記故。如記龍樹馬鳴然正法炬等。是也。九二大阿僧祇劫滿故。十得自在位故。
三有十種善根回向者。以己善根順同善友故云也。於中。初二同願心。次一同行。次二同修事理。次二同活。謂正念能對治故。清淨所治淨故次一同位。後二同得究竟。
四有十種得智慧者。以回向德成熟故。次應無分別智故云也。列中。初二自在施深解法。三入佛智。謂分明了達。四能遣疑。五入智者境界。六解佛善巧音說法。七解種少善能滿白法。八成菩薩不思位。九於一念能住不可說剎。十覺佛菩提。入一切法界。聞持一切佛法。入一切如來種種莊嚴言音。
第二有十種發無量無邊廣大心者下三十門明心行攝德。於中。初於無限之境發稱境之心。故云也。一廣念所求。二廣念所度。次廣念所顯。謂一念事。二顯理。次二廣念因果位。七廣了業根。八廣嚴剎。九入大眾。十觀圓音。
二有十種伏藏者。由先大心普周故。使德窮行奧故。次明也。於中。一知諸法是能起功德。二知是所思。三知是所持。四知是辨說。五知是能覺離言真。六知佛通是示所觀。七知法是巧生平等。八知法見佛因緣。九善了劫如幻住。十知佛菩薩是生信喜緣。此上十皆有含攝蘊積。同名藏也。
三有十種律儀者。謂積德盈滿堪為調伏。故云也。於中。一離謗。二離疑。三舍慢。四舍自見。五背下乘。六離不堅。七舍不仁。八進善行。九降魔。十離弊。上來釋行體堅竟次第二十種自在下有一百二十門。明自在無[得-彳]行中二。初十句明自在行。後一百一十句明無[得-彳]行。
前中自在者。所作任而成故。此中多同前第八地。有差別者。此雲資具。彼名財。此雲受生。彼但名生。此雲神力。彼名如意。所余同也。然一一句。有標有釋。文顯可知。
後無[得-彳]用者。所作由己成故。於中三。先總標十章。次佛子云何下依章別顯。後佛子下總結。
初中三。初標舉。次何等下征數。後所謂下正列名。謂始從眾生無[得-彳]用乃至力無[得-彳]用。
後依章別顯中二。初總征起。後佛子下別顯十章。即為十段。一一章中又四。一標。二征。三列。四結。
就初。明十種眾生者。是所化故。於中。初二依觀成用。二事即理故。眾生即無也。二有二義。一唯心。二勝解。唯心者根為心加行行。觀眾生。不離自心故。雲但根所持。二勝解者。菩薩勝解力決定印持眾生即無故。三為眾生說法合時故。四能現眾生故。五內一切眾生於自毛孔故。六現他土眾生令此見故。後四示現八部等二乘菩薩及佛身相故。
二明十種國土者。所化依果故。於中。一多作一。二多入一毛。三知無盡。知無盡有二種。一觀知多剎故。二觀知剎體即同無為相無盡故。四生滿一切剎。五身內現一切剎。六動剎不怖生。七多剎嚴嚴一剎。八一剎嚴嚴多剎。九以一眾會遍一切剎。十以九類剎。遍諸方網。示所應度眾生令見。方網者。諸二十層剎中。一一層內。三重主伴。遍相繞剎也。廣剎者。橫長剎也。深剎者微細剎也。以難知故名微細。名甚深爾。
三明十種法者。謂所詮諸法故。於中。一一多相入而不壞本相故。雲而亦不違眾生心解。二從般若慧分別演說一切法。三知一切法離文字。然令因文悟入。四知諸法入一相。而能說多法相。五知諸法離言。然能多說。六於諸法善以字輪轉變其義。七以諸法入一法。多劫說不盡。然不相違也。八以世法入佛法。令皆悟解。九知諸法無邊。十知諸法無[得-彳]如幻網差別。
四明十種身者。能修行身也。於中。初二他自自他多一一多互入。次二佛身多一一多互入同前。次一依入正。次一正滿三世諸法中。次一一身現多身入定。次一一身現多身成佛。次一於多眾生現作一身。於一現作多。次一於多眾生身現法身。法身現作多眾生身。
五有十種願者。於中。一以他因願作自願。二以他成果願作自成果願。三利他成自利。四無障[得-彳]願盡未來際劫。五轉識得智時。以無所得得故。是俱不着。然以願力。現種種身。六令他身獲益。七令他聞法。上二皆以自願令他願滿。八大願故多修行不斷。九以願力故於自一毛孔中。現成佛遍諸佛國。如為一眾生為不可說世界眾生亦爾。十以願力故。說一句法。充洽遍法界眾生界。
六十種境界者。各有分齊故。於此十種勝劣之境。轉變自在。於勝現劣故。名無[得-彳]。一理事。二正耶。三染淨。四因果。五靜亂。六真妄。七凡聖。八智悲。九住定慧等現於世界。十住佛境界現二乘相儀。
七明十智者。智不自彰。約所知以彰自也。於中。初二約能化智。一辨。二持。次三知所化智。一知根。二知心行。三欲樂等藥病。六上入佛力。七下知三世。八示成佛。九於一根知一切業。十於一眾生音解一切語。
八有十種神通中。一一身示多身。二於一佛會聽法受多佛會聽法。三於一念中成不可說大菩提。開悟眾生。四於一音現一切言音。各令隨解。五於一念現前際業果各令自見。六令諸剎具嚴。七普入三世。八放法光現佛菩提眾生行願。九守護天龍等二乘菩薩等所有善根及如來十力善根。十准晉本。雲佛子略說菩薩平等觀察一切諸法通自在自在令應名無[得-彳]用。令此本脫。宜勘。
九有十種神力中。一一塵中着多剎。二於一塵中現多剎。三一毛孔中置諸海水。十方往來不嬈眾生。四以多剎內自身現通。五一毛系多山。持行諸剎。不怖眾生。六一多劫互相作示現成壞。不令眾生怖。七於諸剎中。現三災等。然不惱眾生。八一切剎三災時護眾生資具。不令損。九以一手持多剎。擲多剎外。不令眾生驚怖。十說諸剎同空。令眾生悟解。
十有十種力者。是悲智無[得-彳]力用故。於中。一調生。二嚴土。三令身入無身。四常劫修行。五開覺眾生。六一行攝一切行。七度脫眾生。八自覺諸法。九以一切智成正覺。十不舍眾生。
第三總結中四。一略結。二悉有下辨益。三征。四釋。上來明自在無[得-彳]義竟。
從此下第三十種遊戲等七十門。明行德圓滿。於中分二。初二十門明行德殊勝。後五十門明行德圓備。前中。初十明任志行成游賞無[得-彳]。故名也。於中。初二明染正與依互相作。次二中。初佛身現二乘身。後二乘身現佛身。次二菩薩身現佛身。佛身現菩薩。次二於涅盤現生死。生死現涅盤。次一正入定時現四威儀。後一正在一佛所問持時。即於多佛會。身遍聞持。亦不分身。亦不起定。如是念念相續。劫可窮盡菩。薩行不可盡也。
二有十種境界者。晉名勝行。今言境界者。因游所有故也。於中。一示諸法界門令眾生入。二現諸剎嚴事令眾生悟法。三知眾生界生悉如化。方便開悟。其化往之言。須勘梵本。次三明互出。一佛身菩薩身。二虛空界世界。三生死界涅盤界。後四明三業。初一眾生世俗言中出諸佛法言。二多身作一身一身作多身。三一身滿法界。四一念令眾生發心各現多身成佛。
第二有十力下五十門。明行德圓備中。初十力者。正以德勝智用堪能故云力也。皆有標釋。於中。初七自分因力中。初三自行。一不雜世情。二不舍佛法。三修善究竟。次四利他行。一知物心二滿物願。三常化修。四現乘。後三勝進行。一毛孔現淨利及佛出。二令眾生發心成佛。三說一句法。稱一切眾生根欲性。
二有十種無畏者。前以福智力勝故。次無懼也。於中。初二具持文義。答難不畏。三了知二空無不解畏。無作作者等。廣說如章。四威儀無缺畏。五三業無失畏。六於魔外道等能無障畏。七得無有不能聞持畏。八由願力於生死無貪着畏。九示同二乘於退墮無畏。十機感現前。無不能應現畏。
三有十種不共法。前明無畏。今辨不共。有二義。一不共凡小。二無他可共故。其十句皆云不由他教也。於中。一自修六度。不待師教。二普能攝生。三巧回向行。四巧便行。於中七。一不厭世俗巧。二不着己樂巧。三於禪自在巧。四不簡生處巧。五備世枝能巧。六現小不失大巧。七現果不斷因巧。五權實雙行。於中有十種。一涅盤現生死。二知無生而勸化。三入滅現惑。四一身現多身。五入定示受欲。六離三界不舍樂生。七內受法樂。外示無樂。八相嚴身現陋形。九積善示生三惡。十得果不舍因智。六三業隨智行。七代物受三塗苦。八物見無厭。九誓自堅淨亦堅淨他。十成自覺境智無師自悟。
四有十種業者。前成不共德。今辨所作業故。次雲也。於中。初一約處。次三約人。次一約時。次二約用。一自行。二身光。後三約准持。一護法。二說法。三隨願令滿。各有標釋。
五有十種身者。先業因。後身果故也。此亦回向位滿所得十身。於中。初二約體。一來相盡。二本無來故亦無去故。求不得也。次五約用。一如將為實故。不實也。二以實理示世故。不虛也。三盡無盡住故。四不可壞故。五不可動故。後三約相。一福相。二無相相。三果相。此有第九行中。十身有同異中有相攝如章。上來三百句。答十回向中行相竟。本疏雲。此上十業十身。古德多將入後十地位收。然按別行本度世經。六翻問答中。此在第四翻內末。今依彼經。科判此文。入回向攝也。
自下大門第五。從十種身業下有五百句。答前五十句問十地位中行相。於中分四。初一百二十門。明十地中三業殊能行。寄在初地。二從十種勤修下九十門。明造修離障行。寄二三地。三從十種離生道下九十門。明造修能熟行。寄在四地已上位。四從十種足下二百門。明報相圓備行。寄八地已上。
就初中分三。初二十句明身業行。二次四十句明語業行。後六十句明意業行。
就初中二。先十種中。一一身遍一切受。二三一身起一切機。三一身一切趣受生。四游諸剎。五詣諸佛。六一手覆諸剎。七一手碎諸剎金剛山為微塵。八身中現諸剎成壞。九身容眾生界。十身中現淨剎眾生成道。
二後有十種者。此約行法為身說不同前門直就無生理體說也。於中。一六度行。二四攝行。三代苦悲行。四救護慈行。五饒益福行。六同體慧行。七法非趣攝行。八有感便應行。九現通行。十示成佛行。
第二有十種語下四十句。明語業體。應名語業。以語是身分攝故。於中。一離粗獷故云柔耎。二離熱惱。謂兩破亂令心熱故。雲甘露悉清涼。次二離妄語。餘六離綺語。此皆約遮釋。若約表。則十種各顯一德。
二有十種淨修語業者。約修因名故。於中。初二樂聞佛菩薩德行。次二離過行。次二語業供佛行。次二法施行。後二重法輕身事發行。
三得十守護者。由發言誠諦。龍天等敬護。八部外更加梵王眾及佛法王為十。可知。
四能成辨十大事者。由內因誠實。外緣加護。逐使所言廣大成辨所作故也。於中。一能斷眾疑。二能普詣。三了眾生。四淨諸勝解。五能斷眾惑六令離習氣。七令欲樂淨。八令修善廣。九遍覽即理之事法界。十普證圓寂。
第三有十種心下六十門。明意業。於中。初十句明意業體。後五十句明意業用。就前中。一廣心。二深心。三勝心。四淨心。五利心。六堅心。七無染心。八希有心。九智慧心。十無邊心。此並意樂之心也。
二有十種發心者。心體充滿理宜發起勝用故也。於中。初六明利他心。次二自利心。後二勝進分中利他。又釋初一總。餘九別。然並利他。可知。
三有十種周遍心者。前既發心。終成所作。遍滿法界。故云也。於中。一悲心廣。二智契深。三依心辨業用念頃一心知三世多心。四遍佛境八相悉了。五遍知根欲習氣。六隨諸慧所了法界。七知諸心所造如幻網。八遍知諸作無生觀者識其體性。九遍無[得-彳]心不住自他心故。十遍諸自在心一念成佛故。
四有十根者。由前心滿堪為法器。能出生故名根也。於中。一信根。二淨欲根。三進根。四定根。常住修行。五慧根。六根續至究竟故。七堅利證徹法性故。八證智照用到佛境故。九照諸佛同一性故。十無礙慧到無障際處。此即是佛十力根本處故。雲深入等。此上從慧根已下並是慧。但異名顯示。
五有十種深心。晉名直心。今深心者有二義。一於諸行殷至詣極故。二心恆樂修一切善行故。於中。初二不染雜凡小。次二了能所境智。五於違不動。六圓智淨修。七受持所聞。八於受生處無着。九具難知境智。十修善無厭。
第六有十種增上深心。晉但名深心。今名增上者。行過前故也。於中。一進善堅。二了密教。三願行能持正法。四到義幽奧。五於教自在。六到諸安立教門。七於諸修行成辨。八定及用勝。九令本願滿。十利他究竟。上來初地行相竟。
下第二十種勤修普名方便下九十門。明二地已上行相。於中分三。初三十句。明智慧勤修行。二從十決定解知眾生界下三十句。明慈悲勤修行。三從十種修下三十句。明悲智究竟行。
初中。初勤修者。心得增上行。乃勤修故也。於中。初六勤修六度行。後四勤修攝生行。知物無性。為說名慈。知物蘊空。代苦名悲。示佛十力令語名喜。轉不退法輪至物心名舍。捨生死故。
二有十種決定解。於諸善行。起決定勝解故也。一樂勝善。二樂異嚴三樂廣大。四樂甚深。五樂普遍。六堪受加持。七樂慈忍。八明了業果。九隨應現通。十受記莂。
三有十種決定解知諸世界者。既內心解了決定故。亦知外器互入無礙也。於中。一知多入一。二知一入多。三知一佛華座遍諸剎。四知諸剎如空。五知諸剎具佛嚴。六知諸剎菩薩滿。七知諸剎入一毛孔。八知諸利入一眾生身。九知一樹王一道場遍諸剎。十知一音遍諸剎皆令物解了。
第二有十種決定解知眾生界。晉名入眾生性下三十句。明慈悲勤修中。初十明無緣悲深解物性故。名決定解知眾生界之者性也。謂即無性。於中。一知物性以無實為性。二諸性入一身。三知諸染之性入淨因身。四知諸染之性入本淨性。五知一染身入諸染之性。六知諸染之性堪佛法器。七知諸染之性能隨根欲現釋梵身。八知諸染之性能隨現二乘身。九知諸染之性能隨現菩薩身。十知諸染之性現如來身。
二有十種習氣者。解染淨人法之實性積行慣習氣分故也。於中。初二自利。謂習大心故。習諸善行故。三化利他故。四自曾慣觀察故。五曾數於淨剎中受身故。六慣多修施等故。七慣多發願故。八慣淨三輪。九慣數思惟一性之法。十於諸境界各別慣習故。
三有十種取者。前明慣習氣分。今顯前彼增故。此慣習之智。於境增明顯了。如緣生中愛增名取故。晉名熾燃。熾燃即是增盛之義。於中。初二攝生嚴土。次二依緣成善。次二悲慈。次一亡相。次一示相。次一得無所得智。後一總結。於諸法取由慧。於境分明照了故。三有十種修下三十句。明悲智圓滿行。於中。初十修者。修行各至究竟故。晉名趣者。所趣向處。與所至。略同也。於中。初一諸度亡相。二持犯學所。三決擇。四所詮境。五能詮教。六治淨。七現通。八策進。九成佛。十說法。二有十種成就者。令諸佛法悉圓滿故。晉云為事。於中。初二依人教。次二信法回向。次二知境界。次二念理遠耶。後二念佛求智。三有十種退失佛法應當遠離者。既於佛法。悉令圓滿。便能修道。在勝不退故也。於中。初四失利他行。後六失自利行。勸令遠離。
下第三有十種離生道下九十句。明四地已上至七地來出世間行。於中分三。初三十句因行體廣。二從十種大丈夫名號下二十句。明行用殊勝。三從十種無量道下三十句。顯行德成就。
初中。初離生道者。離過患故。謂見等惑未調。如生食在腹。惱亂故。對治道起已。惑滅心柔。名離生。離生即道。名離生道。或是見道。見道之離生。依主也。今此中。非唯離惑之離。亦有離慧等。緣用之生澀故。總名離生。於中。一真俗雙緣純熟故。二自他見離俱時成就故。三不念不着俱時故。四起過復在中熟故。五離惑與惑者居故。六離欲與欲者居故。七樂靜與眷屬居故。八離界系業而現死此生彼故。九不染世不斷世故。十得果不舍因行故。
二有十種決定法者。由離生強澀剛等。得決定當成故也。於中。初五自分。後五勝進。前中一生佛種中。二住佛境界。三知所應作。四住亡相。五預佛會。後中。一顯佛種性。二住佛力。三入佛所證法。四與諸佛同一身。五與諸佛同止。
三有十種出生佛法道者。於法決定故。能從緣出生聖道故也。於中。初二順人信法。次二願善不虛。忍謂勝解。次二時處廣長。次二悲增及慈等念遍空界。後二本行堅樂發心。
第二有十大丈夫名號下二十句。顯行用殊勝中。初十以實德內充喜名外着故云也。菩提是所求果法。薩埵是能求有情。於中。初一通約所求能求以立名。後九唯依能求以標稱。就後九中。一簡非小宗菩薩。二首故。三尊故。四尊極故。五超下故。六上極故。七知十力故。八無近偶故。九心言到故。又喻伽第四十六雲。一切菩薩。隨德假名。有十六種。所謂名為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乃至十六名為法師。顯揚第八莊嚴十二。皆同此說。然莊嚴雲。此十六種。皆名依義立。一切菩薩總有此名。又商主天子經。有義名。一於菩提分住持入故。故名菩薩。二入大乘故。滿大智故。故名摩訶薩。三不可求法智德入故。故名最勝薩埵。四不與煩惱共住。為諸眾生滅煩惱故。發精進故。故名淨薩埵。五令諸眾生行淨道故。故名游淨薩埵。
二有十種道者。既名德稱實。乃成菩提之道。道即因行故也。於中十句。約增數以辨。初句有三義。一約行本。以菩提心為菩薩萬行本故。二約願力。謂願得佛果一平等智境。如初地第十願雲。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盤相。梵本中雲。以一正覺智。普證一切法界故。三約無儔伴。大悲行故。如上文雲。唯我一人志獨無侶。是也。二中是二智德。然有兩說。一雲正體智。名真實智。緣實境故。即此出生。是也。從此出生後得智故。二後所得智。名為方便。善巧方便化眾生故。一雲正體後得名為真實。能緣真俗二實境故。加行智名為方便。由能引生正體智故。此即正助二智行也。三約三空定。出三界行。故道也。四約四行除四障故。一業障。二嫉妬障。三謗法障。四樂世障。亦是異求障。大智度雲。行是悔過等四行。疾至阿[鞥-合+(白-日+田)]跋地故。五約五根。六約六通。七約七念。於六念上加念眾生。是大悲心也。八約八正道。九次第定者。並是菩薩寂用修。又行行始從初定。乃至想受滅定。聖者依此。次第起諸功德。二利定法。故名也。
於中。初雲離欲恚害等者。謂此中覺觀。即是菩薩無分別淨覺。對治欲界恚害等。顯此地有覺觀故。雲說無礙也。二滅除覺觀等者。謂前定能治覺觀。為此內淨所治。內淨即舍念正知。由此對治前覺觀故。令不發生眼耳身三粗動之識。此中雖無粗動分別。然以無分別智覺觀為說因也。三舍離喜愛者。愛亦名樂。此喜樂是前地利益支。乃是此地所治。由以此中舍念正知。治彼令離故。舍離喜樂受。無所受相應故。一切佛心喜也。四離世間樂等者。世間極樂唯第三禪。然是變異有易耶故。今此以舍念清淨。為此能治。治前地所有樂受。為得清淨不苦不樂故。雲離也。隨順出世樂者。謂寂滅法樂也。第五無邊處定者。瑜伽三十三婆沙八十四等大同此說。雲但由加行。而立此名。謂初業者。先應思惟樹舍等上諸空空相。後以假想勝解觀察照了無邊空相。由此加行。起初無邊定。故。說此名空無邊處。複次法爾初解脫色故。地名空無邊處。從定出為起相似空想現前。曾聞苾芻出定已。便兩手捫摸虛空。有聞者言。汝何所覓。答曰。我覓自身。彼言汝身即在林上。如何余處覓耶。從此出已起虛空想。此想即是定之等流故。名空無邊處。第六識無邊處者。婆沙雲。但由加行而立此名。謂初業者。無應思惟清淨眼等六種識相。取此相已。假想勝解脫觀照了無邊識相。以先思此加行故。展轉引起第二無邊空故。名識無邊處。複次依等流故。說此定。名識無邊處。謂瑜伽師。從此定出。必起相似識想現前。謂於識相歡悅而住故。第七無所有處者。婆沙雲。問何故名為無所有處。答此中無我無所故。問一切地中。無我我所。何獨此名無所有處。答無有餘地能令我執及我所執羸劣穿薄勢力減少如此地者。故此獨名也。乃至廣說。第八非想非非想處。答此地中無。明了想相。亦無無想相故。名非想非非想處。無明了想相者。非如七地有想定故。無想相者。非如無想及滅定故。由此地想暗鈍羸劣不明了不決定。故名也第九滅盡定者。此有二種。一依權教大乘。二依實教大乘。前中定加行以止息想作意。為先滅不恆行諸心心法及第七識染污一分。由此止息身心勞逼。安和名定。又由偏厭受想滅故。亦名想受滅定。依非想地微微心時厭心種上。假立非實。又得人多少等諸門分別。廣說如章。後教中加行。以悲智利樂一切有請作意。為先滅恆不恆行諸心心法。然不滅盡。無分別心為佛事。未曾暫息。菩薩從現前地已去。能入此定。以其初得無生忍故。至遠行地。能念念入出。然不作證。住此定時。隨心住劫。至不可說不可說身不變異。雖於有無悉無所作。而能成辨諸菩薩事。所謂恆不舍離一切眾生。教化調伏。未曾失時。神通變化無有休息。譬如光影普現一切。而於三昧。寂然不動。乃至廣說。十力道中知欲樂。先知後為說法現身等。余並可知。
第三有十種無量道下四十句。明行德成就於中二。先標列四名。後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量道下。依標名顯。
初中。一事空。二理事無礙。三正報。四依報。五劫量。六語法。後四是佛三業力。謂十力一切智智者。通根本後得。
二助道者。以前門十道並為菩薩道所依緣故。前所緣既廣大無際等故。合顯能依六爾。故皆言如也。
三修道者。對緣修行故。初三別約三無性修。一無相觀中不見所執法來去相。二於無生觀中。不見染分可滅淨分可增。以無生理實故。三於無性性觀中。不見前二性為有。不見為無。又真如相非有。體非無。上約正體智。四約後得智中。別就依他性。以成修行。觀唯識如幻等。成不顛倒行。五作三空觀。不離三界。為欲處中長善根故。六於教法不着。七於理法恆沙功德不壞。八於真體平等。九起行勇猛。十於佛德平等不疑。
四莊嚴道者。謂修行互相發起為莊嚴故也。於中。初五自行無際。一在亂常定。次二處小常大。次二在欲行禪。次三隨有攝化。一化行樂世。二化耶道。三化犯戒救苦。九自行成滿。於中三。初得法滿。二為一切眾生下巧便示現。三何以故下釋成善巧。十因圓果滿。於中三。先因圓得果。二而亦不斷下。明得果不舍因。三何以故下釋成行相。可知。
下第四從十足下二百門。明八地已上報德純熟行。於中分五。初二十句明手足外用。二從十腹下三十句。明內德盈滿行。三從十莊嚴下二十句。外用修行。四從十頭下七十句。明六根業用行。五從十行下六十句。明四威儀動止行。
就初中。十足行用進涉表其腳足。從下為初。是故先辨。於中。初二約行。一戒一進。次二約通。一總二別。次二約心。一願一誓。次二約法。一教一聞。後二約德。一說一行。
二有十手者。行用取與表其身手。於中。初四自行。一取。二與。三敬。四養。次四利他。一除疑惑。二拔欲泥。三濟四流。四授正法。後二行滿。一除惑病。二破無明。
第二有十腹下三十句。內德盈滿中。初腹者。含容一切淨法故喻名也。於中。初三約戒淨。一離諂。二離偽。三離佞。次一離貪。次一離痴。次一離垢穢。次一觀法味。次一觀離作性。次一樂善行立。次一離有無見。後一一念包容法界。
二有十藏者。前總明腹。今別顯藏。其猶五藏故。次明爾。此亦取其攝藏之義。於中。初六下攝眾生。後四上攝佛果。前中。初三總攝。一授解。二令行。三成德入不退法輪故。後三別攝。三聚眾生信根已定者。赴感同時不增減。於一念令其成就。未決定者使信心相續堅固不退。於耶定者。起悲為作未來生信因緣。涅盤眾生。雖無菩提之心。法聲光明入毛孔故。而能為作菩提因緣。後四上攝中。一攝佛十力。二攝四無畏。三攝不共法。四攝佛了知四種境智。
三有十念者。道通顯腹內諸藏。今別明心藏為最勝故。於中。初二攝善心。一勤策心。二滅噁心。一摧耶。一除惑。次二成行心堅。一不退。一無着。上六自行。次二攝生心。一令悟。一慈救等。大梵住心者。梵住即是四無量也。後二成德心。一深定。一告相。梵本雲。室利[革*未]搓相。
第三從十種被甲下二十句。明身持甲仗。初十句被身以甲。防敵傷故。表慈悲等以自防護不令惑賊傷害。於中。初二慈悲甲。次二被願求甲。次三被攝生甲。後三被攝德甲。二有十種器仗者。兵刃通稱表施戒等用摧慳等。於中。初五順仗破垢。次三違仗破垢。如用賊器仗還以害賊。後二成德建功仗可知。
第四有十種首下七十句。明六根業用行。先明首者。以身之上故。於中。初一斷德。次一敬德。次一解德。次一福德。次一悲德。次一尊德。後四智慧德。
二有十眼者。行德淨勝照了所緣故。同眼也。於中。初五名同權教。大乘體用全別。如別章。後五中智眼分別事法無礙眼者。見理事無礙法界故。一切智眼者。見帝網境界故。余可知。
三有十耳者。初二聞順遠音。離於愛恚。次二舍小欣大。次二愍虛苦離妄樂。次二德圓行。後二了俗皆真。
四有十種鼻者。領嗅行香依鼻增故云也。於中。初四聞香體不隨境轉。次三非但不隨境轉。乃復善了知。知身及資具等並轉。知彼惑者此道力也。知有頂香者。此香准此類菩薩聞也。後三各隨所益。一令小住佛智。二令因入果地。三無障礙願香得果不舍因行。
五有十種舌者。明語業自在。依之增善根故也。於中。初五約辨說顯德。後五約順用顯德。
六有十身者。明身業自在應物現形故。於中。初三現凡夫。次五現三乘身。後二現體用身一用一體。
七有十種意者。明意業自在。於中。一福。二信。三解。四知樂。五不離。六離塵。七應時。八釋處。九調伏。十無我我所。
第五有十種行下六十門。明四威儀動止行中。初十行者。謂發動遊行故。於中。初二能聞能說。次一自調。次二化物。二界各一故。次一成慧。次二化物供養。後二得果存因行。一涅盤即生死故。故不斷生死是涅盤行。一佛功德滿仍不舍菩薩行。
二有十種住者。行有止息故。次明住也。於中。初一住行本。二住行相。三住正慧。四住定處。五住戒相應行。次二信法近人。次二智忍圓。後一住果滿。
三有十種坐者。四威儀中次第三故。於中。初四說世主。以表法。後六依名義以顯法。一無畏說。二巧稱根。三不退說。四與樂說。五伏共說。六降魔摧外。
四有十種臥者。四威儀之第四也。於中。初四表臥是寂嘿義。以顯法。次四表臥是安隱義。顯以法。後二表臥是畢無作義。以顯法。並思之可見。
五有十種所住處者。智有所緣處故。前明能住。此顯所住。又前彰身住。今辨心位故也。於中。初四住四無量。次一住一切度。次三住三空。後二住念慧滿及諸法平等。
六有十種行者。遠釋雲。前行是利他。今此自利也。正雲前明始修方便故。以樂聞等為行。今明純熟修故。以正念等為行。本疏雲。前約身義。此約心行。若爾何故前十亦有心智行耶。釋雲。此經雲菩薩身等外事並就內行。以顯其相。例皆如是故。不疑也。今按諸德各解不同。只為經文先未具備。今既分明。雲所行處義。即決定不煩異釋。於中。初四自行。一加行。二覺法理趣。三後智順佛。四諸度亡相修到佛智。次四攝生行。一總舉。二同事。三本語示同貪等後覺悟故。四利行。後二二行成滿。上來總五百二十句。明上第五大段十地位中行相竟。
自下大門第六從十種觀察下五百一十句。答上第六因圓果滿行。於中分二。初三百二十句。明因圓究竟行。亦是等覺位。二有十種住兜率天宮下一百九十句。現果圓滿行。亦是妙覺位。就前中三。初有一百四十門。明因行體性。二從十種義下八十門。明方便造修行。三從十種魔下一百門。明因行除障。
就前中二。初四十句明起行方便。二從十種施下明十度行體。
就前中。初二十句明意業觀察。次十句身業奮迅。後十句語業哮吼。前中。初十種觀察者。觀解方便故。善達所行通塞相故。於中。初三觀所化。一知業。二知報。三知根。知而不取相。次六觀法寶。一理事無[得-彳]法。二果法。三教法。四行。五六位法。一滅惑。二成德。後一化法。
二有十種普觀察者。遍審之故。於中。初六令眾生得六度行故。次一順友教。次一證聞法。次一拔苦。後一成智。
三有十種奮迅者。梵音也。翻曰自在無畏。謂如師子王於群獸中得無所畏。出入往來。無有障礙。於中。御菩薩乘故。言映蔽一切也。二調心運物故。三興大法教故。四滅惑故。五摧魔外道故。六滅惑故。七示法相性故八稱根說故。九速說隨樂令喜故。十一念普令各得道果故。
四有十種師子吼者。決定無畏故也。涅盤雲師子吼有十一事。具說如彼。此下一菩提心。二大悲。三報恩。四堅誓。五持戒。六求福。七求智。八修行。九無生忍。十示生。亦是如說而作。
第二有十種淨施下一百門明十度行。
初十施者輟己惠人故。一一相施。二遂求施。三不虛。四任須。五不着報。六無不應。七無不施。八離邊施。九不舍施。十亡相施。
二有十種戒者。防十支故。於中。初七自分。後三約勝進。前中。初三律儀戒。次三攝善戒。於中。一過劣。二背小。三順大。後一攝眾生戒。巧撥毀禁。名為微細。後勝進中。亦三聚戒也。
三有十種忍者。於順違境。欣耐受故。於中。初三耐怨害忍。忍他三業所惱故。次三安受苦忍。一舍卑小見。二捨命救物。三勿輕未知。後四諦察法忍。一見身如幻無苦故不嗔。二若見自他有犯報故。三見境非實故惑不隨起。四若有能所教別。則諸法有生故。
四有十種精進者。順理勤策故。於中。初五明三業精進。一供事尊田。二贊佛說法。三有三種。一入出諸定。二離諸不實。三進趣佛智。六不空過精進。七滅惑精進。八智導精進。九平等精進。十示現八相度生精進。
五有十種禪者。心一境性故。於中。初二約自他身。顯靜緣說。次二約處靜緣說。次二約心調寂以顯。次二覺悟定體。後二定用。上初五得定緣。次三定體性。後二定作用。又上八現法樂住禪。九利益眾生。十引發禪。
六有十慧者。委細決擇故也。於中。初三解法。一解因惑果亦然。二解脫集。一緣至一法生多亦爾。如一色法十緣至時。其十法共集。各各不同。常知彼所集法。得緣變改。各各差別。如色既爾。聲香等一切法。當知亦然。三緣所起離有無。次四攝生慧。一亡見。二了幻。三讎對。四非耶小境。後三。一見相知性。於中。一見法身。二見如來藏性。三諸法實性。四見剎相盡。二持辨善巧利樂究竟。三得斷微細礙着究竟智。
七有十種慈者。與樂意樂故。於中。一等攝心。二隨樂。三同體。四恆念。五令滅惑。六求佛果。七普照世。八遍救護。九證如法故。此不同常說。十無所緣證離生真性故。
八有十種悲者。拔苦作意。於中。一救苦無侶。二代苦無度。三生難處。令不空聞故。四生善趣。令止放逸故。五為令發心故。多劫何便虛令發四生。六唯與他樂。七恩不求報。八離倒。九知法性淨。十知諸法如鳥跡以空為性。悲物不能了故。
九有十種喜者。度物得喜起不離喜作意故。於中。一度自發心。二慶舍所有。三度化破戒人。四慶能忍使造惡人。五慶能捨身求法。六慶能欲樂樂法樂。七慶令眾生舍資生樂樂法樂。八慶敬養佛無厭。九慶他得定。十慶自順行菩薩道證佛定慧。
十有十種舍者。心無戀着故。於中。一舍敬養。二於輕毀不瞋。三不為八法染。四於法器待時。於非器不嫌。五不求二乘因行果法。六恆遠順流。七不稱美乘厭生死。八遠離一功障菩薩道語。九小根已熟大根未熟待時化。十於菩薩結緣。菩薩成佛時彼方堪化。此亦待時故。十一菩薩於前二人平等無異故舍。上來明因行體性竟。
第二有十種義下八十門。明造修方便行。於中。初四十門明自分行。二從十種明足下四十門。顯勝進行。
前中。初十義者。所證旨趣故。依前義以成行故。於中。一依教行故。二釋教故。三思理故。四寂滅故。五離言故。六世一性故。七諸法無故。八智契無性故。九無性究竟故。十依斷顯性故。
二有十種法者。自性軌持成熟行故。於中。初一稱真說行故。次四離障法。次三離相法。後二對小成行。觀本來自性。一舍二乘無餘。烏波提者。此雲有苦。准世親佛性論第三說。二乘不得無餘涅盤。以有三種余。謂無明住地惑未斷故。無漏業未盡故。變易生死未舍故。此即惑業苦在故。名有苦涅盤。
三有十種福德助道具。此皆成福之緣故。雲助道具也。於中。一勸物發大心。二順修十向。三以正慧教化。四悲心不倦。五能捨身財。六勤修相好。七不輕小善。八不蔑小人。九敬養大人。十舍施廣大。
四有十種智慧助道具者。成智因緣故云也。於中。一近真善友。不違教令。得智名具。下並准之。二調要順善。三念善覺惡。涅盤十八雲。六念者。念佛法僧戒施天。六敬者。謂六和敬。身語意戒見行行亦有雲施。有雲學。謂身語意同。行慈同。菩薩戒同。正見同。學波羅蜜故。六堅者。本業上捲雲。解行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釋曰。准此六堅。即明此經從十地已後至佛不思議法品已前中間諸品。並是等覺位也。承前諸德判十地已後諸品俱是十地勝進行。無等覺位者。正由不見此文及本業經故。此中今正是等覺位也。又此六堅。亦名六種性六忍六慧六觀。六堅。謂堅信。堅法。堅修。堅順。堅覺也。六種性謂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六忍。謂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六慧。謂聞。思。修。無相。照寂。寂照。六觀。謂十住觀。十行觀。十回向觀。十地觀。無相觀。一切種智觀。廣說如彼。十種智者已如前說。四舍世語論。遠小入大。樂能所證。為樂無厭足。五心專六度行。四種梵住者具顯如前十宮殿初說隨順明法者。隨問為通故。余文可知。六已絕欲恚害三種覺故。了第一義諦心。余文准知。七觀三科如幻焰等非斷常無生滅。八深信寂滅。九恆住止觀。生法平等。此彼性離。十見緣起法故。見一切本來清淨。自分行竟。
第二有十種明足下四十門。明勝進行。於中。初十顯明足者。委解曰。明周備稱足。又惑暗盡故明也。智用滿故足也。涅盤十八雲。云何明行足。明者名得無量善果。行名腳足。釋曰。准此解。彼明行足。即此明足也。又雲善果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腳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明者名咒。行者名吉。足者名果。又咒者名為解脫。吉者名阿耨菩提。果者名大般涅盤。又明者名光。行者名業。足者名果。又光者名不放逸。業者名六波羅蜜。果者名阿耨菩提。又明者名為三明。一菩薩明。二諸佛明。三無明明。菩薩明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諸佛明者。即是佛眼。無明明者。即畢竟空。行者於無量劫。為眾生故。修諸善業。足者明見佛性。釋曰。今此正在等覺位中。通因果也。於中。初七句約行。後三別顯。三明可知。
二有十種求法者。依求正法成勝行故。於中。初二離過。一離曲。一離慢。次一重法。次二為物成戒獲安。次二為菩提涅盤。次二令物發心斷疑。後一為滿足一乘。
三有十種明了法者。此菩薩為令所化於法明了故。此十句皆約利他也。於中。初一童蒙凡夫者。此不定聚人。未能修出離行。且隨世俗教。令生長人天善根故。二隨信行者。此至相見道十五心中鈍根者。但隨他人。信他語。修行故。三隨法者。同前。在十五心中。然利根解法。自依法行故。此上二人。於七人中及二十七賢聖中。皆初二也。四第八人者。此有兩釋。一雲離耶見等八向正見八行。此八行究竟。總名第八也。一雲八謂八解脫也。遠離外色拘礙。乃至遠離心之謗逼如癰如箭。皆是離障。棄背名遠離。皆對治趣解脫名為向。第八人者得想受滅人也。或舉後攝前。以勝收劣。總雲第八人也。五初果滅眾結者。滅八十八結見所斷惑。斷惡道生死漏。六第二果人觀欲味是患者。已斷六品故。余未盡故。七第三果人不樂三界等者。總意別故。於受生等。斷五下分結。不來生欲界故。八第四果六通八解脫九次第定四辨等。並如薩遮尼健子第五卷說。此麟角喻宿習力自思修悟故。十大智利根樂度物力無畏等滿。此等覺菩薩也。
四有十種修行法者。依法修行故。於中。一敬重善友。二天覺悟。三常慚愧佛。四常處三有。五修善畢竟。六念隨大乘心菩薩。七離耶求正。八摧魔及惑業。九知根說法。乃至令住佛地。十住理事無[得-彳]法界。令滅惑身淨。上來造修行竟。
第三有十種魔下一百門。明離障行。分二。初五十門明離障成行。後五十門離障加持。
前中。初二十句明所離障。次十句明離障方便。後二十句明見佛成行。
初中。初十魔者。與道為障故。於中。一取蘊擔累修道多礙。二諸惑能障見修究竟。三不善諸業皆能障道。四慢高陵物我甚故障。五由見生故。六與眾生作樂三界緣。七由見諸法有實體性執取。八樂着輕安。九偏於一人情戀着故。法謂所得法。智即能證智。有智有得是法智障也。
二有十種魔樂者。前體此用故也。一魔樂生死。此既癈棄亡相善而集有漏福不得出生死故。是其業也。二噁心施等。並是有流心福舍惡性等。違菩提心故。成其業。三求利貨法。無心得燈。亦失菩提心。四不樂亡相。亦不專勤。五遠善近惡。樂小入滅。六瞋菩薩求過斷供。七謗法不樂。不重說法。八樂世文詞。隱大說小。授深非器。住耶離正。九親已安。遠未安。十自高不敬。惱害蔽固。
三有十種舍離者。對障修治故云舍離。於中。一敬養善友。二離自稱舉。三信深法。四專恆憶佛。五勤不放逸。六求菩薩法。七說法無倦。八歸佛救護。九信佛加持。十與諸菩薩同善根。
四有十種見佛者。所障既離。佛境現前故云也。於中。一佛雖現世成。而無所成。如是見佛乃為見佛。二見佛從願赴感。非但因生。三為物深信現果讎。如是見佛方為見也。四為令遺法久住不滅。佛力持住。如是隨順知。名見舍利形像佛。五為令眾生憂悲感慕戀佛善根。故示涅盤。至實如來不生不滅。如是知者。名見涅盤佛。此見深入佛境界故。六知佛身無處不至。法界體故。七住第一義諦心唯識理者。此人見佛不離此心故。八知無依義者。此人見佛佛證無依成故。無量者於一切法皆無依故。九本以無性為性。今分明見本性即為見佛。十佛非自為成。為物作故。今知是隨一切意爾。而現其身者。此人見佛普受者普為隨示者此身故。
五有十種佛業者。前體。今業故。於中。一一切諸佛皆以化物為業。二宿於佛種善業。令善覺悟故。三未聞經謂了義令聞了義故斷疑也。四為有我造罪而生疑悔不能自出。說本無我罪等可得故。纏即現行疑惱纏心。五為諸惑垢小心等者。樂相嚴身。令增福滅障故。六法難聞時令聞普能多益故。七方便去魔難。及令益故。八不證二我位根未熟者邊。不說自證處。九惑能雖盡不舍菩薩行。十了己及物本來已寂。然勸修無厭。知無造作。造作不亡。知無相而瞻相。知無師而求發。知剎空而嚴淨。知無生而化生。不動現通。成果修因。知法離言。而常說。示滅更生。此皆權實雙行業。
下五十句明離障加持行。於中。初二十句成障離障行。後三十句明外加持行。前中。初十舉障。後十顯德。
前中十慢業者。謂恃舉於他高舉為性。生苦為業。於中。一於所尊及有德所。心不教故。二於有德及法亦不敬故。三於所聞妙法。口不稱美故。上三及後六八。准八慢中。是第八憍慢。亦名徹慢。並於所尊境。不肯敬禮故。四通慢者。謂於等計己勝。如是心高舉為性。此是慢過慢之異爾。六不贊有德。七自求憍慢也。高座等者。謂實無德。自謂為有。此耶慢也。八見有德人嚬戚等者。此同前第六。九見有聰慧等者。此由執着自體有實主宰。不肯暫屈取長安示。為我慢吞滅故也。十復有眾生等者。此由慢覆心故。於增上法。未得謂自已得故。設逢佛世。亦不能親近。上來若約七九攝於配屬可知。
二有十智業者。顯對治行也。前既知惑今對治故也。於中。初一信因果不亡。二依菩提心念佛。三敬養善友。四示能所詮。會正違耶。五於物離我慢想。菩薩為佛。惜法如身。護佛如命。六三業恆善。七知事理。得事故不壞緣起。離邪見等。八順修十回向。想諸度亡相為母方便父。信心入深直悲中。九懃集施戒聞慧定等。十勤修一切佛所贊法。
第二有十種魔所攝持下三十句辨外加持行。就中。初十句魔攝持者。盡為怨障任持不離障[得-彳]故。於中。一懈怠背精進。能策萬行到菩提故怠為魔攝。二志示狹劣。是二乘心。此違大菩提。故是魔攝。三修少行不至佛德海滿故。此少行違佛菩薩行海。是魔所攝。四既一非余者。梵本中雲。但於一處忍受不能遍於一切處忍受故。五不發廣度眾生求大菩提願故。六同二乘所示故。七速入涅盤故。八不能為物修苦行故。九不能為化物久流轉故。十疑大乘實傷故。
二佛所攝持者。既離耶攝故。佛攝也。於中。初二約菩提心。一創發為難。一深發數習。次二為起行。次二約悲智。次二隨化悟非即離。後二權實雙行也。
三有十種法所攝持者。舍己從法故。於中。初四即四法印法。梵語去殟馱那。此曰印。亦曰標相。謂無常是有為法標相。苦是有漏法標相。無我是一切法標相。寂靜涅盤是無為法標相。廣說如四優陀那菩薩藏經。次二。知十二緣生。一總相觀。一逆順觀。次二知三乘出生。一小三脫出二乘。一大度攝出大乘。後二知菩提涅盤。上來總三百二十門。明圓究竟說。
第二住樂天所作一百九十門。明果用圓滿行。此等多約八相現化。以明佛用。於中分六。初二十句明在天成行。二從十種示現處胎下二十句。明處胎微細趣行。三從十種生下。明出胎行。四從十種大莊嚴下。四十句明在家同俗行。五有十種出家下六十句。明出家求道行。六有十種成如來力下四十句明成佛果德行。
就初中。初十在天所作行。後十在天將下時行。
前十中。一化欲界天。二化色天。三化三千界眾生。四與十方同類菩薩。遙互相共論說下生八相法。五為十方來集菩薩隨其所應說法令善。六善巧降魔。七方便教化欲界天子。八詣十方佛聞法。九供多佛。十多身益生。
二在天將下時行者在天事說物降故次明。故大乘方便經下捲雲。菩薩如其本願。處兜率天宮。能得阿耨菩提。轉於法輪。非為不能。菩薩思惟閻浮提人不然至此兜率天上聽受法教。兜率天能下閻浮提聽法。是故菩薩舍兜率天。於閻浮提成佛。於中。有十種。一足光滅在觸彼令知。二毫光警覺宿在府緣。三手光嚴剎從置非器。四膝光覺事令供隨逐。五於心藏室利[革*未]瑳相中放光覺諸力士。六毛孔放光覺諸助化。七殿光垂照當生之處眷屬同生。八樓閣等光明照母腹。九足光延壽。十少相中光應現八相。
第二示現處胎有十種事下二十句中。初十句明處胎。後十句明甚微細趣。前中十種處胎者。於中。一化小根故。二攝眷屬故。三入住出時念不亂故。四現廣益物故。五依願化眾故。六同人處胎故。七令應見機如瞻鏡像。八同類後身悉來集會。九胎中現勝莊嚴宮殿。十供佛聞法。
二有十種甚微細趣者。明胎中廣攝幽密難知故。名微細趣。智境心所趣故。於中。一現本因行。次八現八相。後一現神力。並在胎內時常現。
第三有十種生者。於右脅出時。有此十種。一離痴亂。二放光明。三未來更無此生。此最後邊故。四攝理而生。五如幻似生。六頓現十方。七具正後二智身生。八光普覺悟生。九定慧滿。十利益生。
第四以十事現微笑下四十句。明在家行。於中。初十句明初生未行之前現微笑相故也。於中。一濟欲泥中者。二智眼導盲。三得遍三世身。四智眼觀諸天教化。五接退屈。六令大益。七見佛力。八覺同行。九救滯流轉。十欣得佛光觸。
二有十事示行七光者創趣遊行顯示自在。於中。一示俱生力。二顯在家具輪王七寶出家具七聖財寶。三滿他本願。四顯異人天。五顯超象王等行。六履處皆是金剛。七小即能行。表能與眾生勇力。八表已具行七覺分故。九顯所證得是無師故。十顯世中無雙故。
三有十事現處童子地者。約表無染示學攝生故。於中。初三示具藝能。次二顯三業無過。次二顯色力超過。次一令他舍妄樂真。次一顯重法供佛。後一顯法光加。
四有十事現處王宮顯行無染。於中。一為化同行彩女等故。二不同二乘善根。王宮生故。三顯有勝資具故。四順同濁世故。五顯喧恆靜故。六滿願意故。七滿父母親等願故。八顯示音供佛故。九於宮定時現八相故。十順護法故。上來在家行竟。
第五以十事故示現出家下六十門。明舍家求道行。於中。初十句明出家內。初二為厭舍故。次二顯樂勝道德故。次二顯見離言故。次二顯離界系家系故。後二順果同因故。
二為十種事樂行苦行者。明示同實道摧諸邪見。於中。一有小根眾生拘泥。菩薩生在王宮。未經苦行。何能練神得道。故示彼世。二外道邪見以自餓為道。菩薩樂餓六年猶不得道。後食乳糜方悟菩提故。以此激破彼邪見。三化執無業現邪見眾生。如大乘方便經第二卷說。佛於往昔迦葉佛時。為化外道五人令得無生忍故。次為人罵迦葉言。禿道人。何有禿道人能得菩提。實以般若觀空。而發此語。樂示現此業。得現不實苦行六年令解。眾生信知一生菩薩方便之業。猶有此現。況我等耶。乃至廣說。四順五濁者。謂五濁眾生皆有重罪。受惱覆心。不得解脫。為除彼憂。示此業報。令彼念言。菩薩謗佛尚得解脫。況我等耶。即常悔除。亦如彼說。五策懈怠。六令求法。七令離欲我樂。八顯殊勝者。示此苦行。非是正故。對顯菩薩之勝行也。九根未熟者待時故。
三往詣道場有十種事者。顯舍邪趣正。亦是因滿趣果。於中。初二現處。次一現身。次一覺同行。次二嚴處。次一見佛入定成佛。次一八部供養。後一因行滿成佛。此共是趣詣道場時有此十事。
四坐道場有十事。此處成正覺故也。於中。初二嚴剎。次一滅苦。次二嚴坐處。次二明心量身相。次二住定受加。後一自力加他。
五坐道場時有十種奇特未曾有事者。大果將應。奇相先現故也。於中。初二諸佛贊加。次二情非情得向。次二得三昧總持。次二興供了相。後二身滿業普。
六坐道場忖觀十種義示現降魔者。假對魔怨。顯於勝力故也。依方便經下捲雲。若非佛力召至。彼等何容近佛。為欲界中此最尊。最尊若降。余皆隨伏。波旬四兵滿三十六由旬。周菩提樹。言作留難。菩薩住慈悲智慧。以手指地。一切散壞。八萬四千八部大眾。發阿耨菩提心。乃至廣說如彼。應知。此是化魔眷屬也。諸天本見魔王現滅。將謂勝佛。為決彼疑故云降也。於中。初二為眾生樂勝故。三調化魔儻故。四為應以此住化者故。五顯菩薩力無等故。六為增滿佛者心勇故。七愍末世故。八顯坐道場當有魔嬈嬈乃起故。九顯善強感劣故。十順濁世行故。
第六有十種成如來力下四十門明成佛攝化。於中。初十句成佛。次二十句轉法輪。後十句入涅盤。
就初中。成如來力者。前降魔當無間道斷障也。此當解脫道證果也。初中魔是惡緣。煩惱是惡因。此二是所離障。由超過彼之所作業故。顯成佛力也。次二得定自在。次二自他德滿。次三三業具。後二同諸佛。一三業同。二十力同。是故經名如來。不名菩薩也。
二如來轉法輪有十種事。大覺既圓。機熟時至故。開甘露門。授以正法。余經此中具梵王請。此略不說。於中。初十明所轉法輪。後十顯能轉之因。前中若小乘法輪四諦下。各為有見知明覺四行。今此十行以顯無盡。又彼四行既苦諦下。今此亦應苦十諦下來一百行法輪也。於中。一具無畏。二出四辨。三說四諦相。四順無[得-彳]解知。五令聞必信。六信必益。七悉願持。八色遍十方。九說無斷。十能發道品等也。
三佛轉法輪時以十事故。於眾生心中種白清淨無空過者。顯能因。是佛無漏清淨法界故。雲白清法。此等流無漏法。轉入眾生心中來。聞熏種子無空過者。既無不從佛流至眾生心。是故無不還證佛也。於中。一由佛本願力故。二大悲因故。三常念眾生故。四隨示說故。五應時故。六隨宜說。七知三世故。八身無等故。九言難測故。十必開悟故。
四如來作佛事已觀十種義故。示般涅盤者。化緣既畢。息因歸真故。示涅盤也。於中。初二顯有為是患。次二顯涅盤為德。次二有為法非可壞非不可壞。次二顯三有與涅盤堅不堅別。次一顯非生法而有生滅。後一應所作已法爾示滅。經文可知。上來一百九十句。明第六究竟位中行訖。上來總辨二千行內。六位差別明大行。第五普賢說分竟。
第七大段明結勸修學分。於中二。先結義勸修。二從佛子此一切菩薩下結名勸學。
前中亦二。先標名贊勝。後佛子若有眾生下贊聞利益。後結名勸學中二。初顯名。後應尊重下勸學。前顯名中有十名。一一切菩薩功德行處者。教諸菩薩生功德之處故。二決定義華者。結決菩薩行義故。三善入一切法者。令諸菩薩智契諸法故。四普生一切智者。生諸菩薩智故。五起諸世間者。依此教行者必超世故。六離二乘道者。皆菩薩行故。七不興一切眾生菩薩者。此中皆違眾生行故。八悉能照了法門者。顯諸法門正義故。九增長出世善根者。所說皆是離相善故。十離世間者。所行皆非世間攝故。
次勸學中有八法行。可知。
第八大段表瑞證來分中二。先表瑞。後爾時十方下證來。
前中二。先瑞因二種。佛力故法力故。後正顯瑞二種震動光照。
後證成中三。一諸佛現身贊說。二勤持。三我等下隨喜護持。前中三。先現身贊說。略舉前四名。後勸持可知。隨喜中通舉自他佛世界護持中。准上可知。
自下第二大段偈頌分中。總有二百一十五頌半。分為四節。初有八頌。現其德廣難說。二從其心下有一百三十一頌半明。略示行德差別之相。三從依於佛智下有四十頌正頌前二千行相略顯也。四從雖令下有三十六頌。頌前結勸修學。
就初八頌中。每以一頌為一結。即為八事。一多劫苦行成二利。二所成二利復亡相。三離魔惑業具德滅痴。四說法現化為物。五令物發心解脫憂惱。六修六度四無量。七舍己益物。八總結廣多。
第二略示行德差別中分二。初六十七頌半。明託事表法行相殊勝。二從一身能示現下六十四頌。明行用廣大。
就前中。有十五種行相。初八頌半。明法樹鳥獸等喻行。二菩薩為商主下四頌。明導迷德惑行。三菩薩為法王下四頌。明行法輪王行。四菩薩智慧海下四頌。明大海須彌行。五菩薩如金剛下四頌。明金剛法雨行。六菩薩正法城下五頌。明法城金翅行。七菩薩正法日下四頌。明日月照臨行。八菩薩大法王下四頌。明法王梵主行。九菩薩自在天下四頌。明離過成德行。十菩薩方便地下四頌。明四大寶纓行。十一菩薩德華下四頌。明華香衣帳行。十二菩薩無[得-彳]乘下四頌。明鷲將燈行。十三菩薩功德河下四頌。明河船園業行。十四菩薩等於佛下六頌。明等聞佛果行。十五如是等功德下三頌半。正明障盡德圓行。余半頌能勸令聽。
後明行用廣大中。六十四頌。分為十行。初六頌明三業深廣行。二菩薩身無邊下五頌。明供佛受法定慧行。三示現下四頌。明逆順行成信滿行。四或現聲聞相下五頌。明隨類現身難思行。五或現在天宮下八頌。明八相念劫法師行。六菩薩知眾生下六頌半。明了眾生根欲行。七一念得菩提下七頌半明身心迅用甚深行。八如人睡夢中下六頌。明智悲廣大玄絕行。九觀色如聚沫下十一頌。明智德圓明照法行。十廣知下五頌。明結德殊勝無盡行。
第三正頌前二千行法。略舉中有三十九頌。即約六位。分為六段。初四頌。頌前信位中二百門行。二發於普賢心下四頌。頌前十住位中二百門行。三住持下六頌。頌前十行位中三百門行。四如實下六頌。頌前回向位中三百門行。五諸身及身業下十頌。頌前十地位中五百門行。六遍觀下十九頌。頌前因圓果滿究竟位中五百門行。
第四約觀修學中有四十七頌分三。初一頌總結所說。謂結前二千行。名說少分。二雖令下三十二頌。頌前別結德用。三末後四頌。結廣勸修。就前別結中二。先二十一頌別結德用廣大。二身語下十一頌別結行德殊勝。前中分五。初五頌明於剎自在。二無量鐵圍下六頌。明三業自在。三過去一切下三頌。明三世間自在。四深知下五頌。明身智自在。五示現下二頌。結自在無盡。二別結行德殊勝中三。初六頌明輪王七寶城郭等。二總持下三頌。明林泉游觀等。三此諸下二頌結上諸行多劫修得。三末後四頌中。初二結德無盡。後二舉益勸修。上來略釋離世間品了。
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