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日照新港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紅日照新港
《人民日報》評論員 《人民日報》通訊員
1972年2月16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雪後初晴,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在這晨光普照大地的時刻,我們來到了渤海之濱的天津新港。這裡,是我國南北水陸交通的重要港口,是從海上到北京最近的地方。

經歷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今日新港,在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指引下,以更新更美的姿態前進在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行列之中。

改天換地展新容[編輯]

隆冬臘月,氣溫表的水銀柱已經下降到零下十四度。我們來到新港訪問,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派熱火朝天的興旺景象:碼頭上各種車輛鳴着喇叭來來往往,水面上大小船隻吐着濃煙進進出出。高大的龍門吊車揮舞着鋼臂,把標着「中華人民共和國製造」字樣的各種物資送進貨船艙口。一艘外輪剛剛靠上碼頭,裝卸工人就冒着凜冽的寒風,沿着舷梯走上甲板。他們掃除積雪,砸掉寒冰,升起吊杆,打開艙蓋,生龍活虎般地幹起來。

面對着新港這欣欣向榮的景象,我們從老工人錢春的口中,知道了它那苦難的過去和解放後日新月異的變化。

過去,這個美麗的海口,整整被帝國主義蹂躪了半個世紀。解放前,這裡沒有停過一條萬噸輪,到處是坑坑窪窪的鹽鹼灘和破爛的捕魚船。帝國主義者為了掠奪我國的大同煤、龍煙鐵、長蘆鹽等豐富資源,貨船靠不了岸,就硬逼着工人們用駁船,一次次地把貨物轉運到離開陸地十八公里的大沽口海面上,然後再裝上外國貨船。那裡,四周環水,一面頂天,幾百名工人經常是被囚在一條駁船上。狂風吹,巨浪打,工頭罵,……人們忍飢受凍一干好幾年,見不到陸地。當時,在裝卸工人中流傳着這樣的歌謠:「身披麻袋片,嘴啃豆餅面,挨打受罵家常飯,累斷筋骨死了算。」這就是對那昏天黑地的舊社會的血淚斑斑的控訴。

解放初期,泥灘上布滿了國民黨反動派修築的地堡群,通往天津的小貨船航道被淤成了一條淺水溝。工人們懷着當家做主的豪情,決心在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廢墟上,建設一座新中國的新港。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他們劈下了唐山、南口兩地的半面山,在茫茫大海中豎起了兩道防沙御浪的石頭防波堤,挖通了七浬的通海航道和大面積深水港池,用挖出的淤泥填平了溝渠,修築起了碼頭和倉庫。萬噸貨輪第一次靠岸了,新港這才成了一個新興的國際貿易港口。

當時,錢春是新港作業區工具組組長,如今是作業區革命委員會委員。他一直被人們稱為「技術革新的尖兵」。在十幾年裡,他改革和創造了裝卸工具上百件。為了改進裝卸機具,他幾夜都沒有休息好,深更半夜跑到裝卸現場邊勞動邊試驗,反覆徵求工人們的意見,直到成功為止。提起這些事來,錢春激動地說:「過去,咱是個大老粗,斗大的字識不了一口袋。從小在碼頭上給資本家當牛做馬,除了手搬就是肩扛。解放後,我們工人上了夜校,摘掉了文盲帽子。政治地位提高了,生活也越來越好。我一定要團結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指引下,搞出更多更好的裝卸工具來。」

自力更生走新路[編輯]

革命在發展,新港在前進。解放以來,新港碼頭不斷擴大,新建倉庫四萬多平方米,修築貨場十五萬平方米。工人住宿的樓房,一座連着一座蓋起來了。

站在碼頭,我們看到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大鹽田。在第二碼頭貨場上存放的食鹽堆積如山,每年我國都有很多食鹽從這裡運往國外。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裝鹽『機械化』」。不知道內情的人們聽到這話會感到很奇怪,但它卻是文化大革命以前在新港裝卸工人中流傳一時的順口溜。原來,這裡邊也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歷。

最初,新港碼頭全靠人力裝鹽,以後,使用了兩條大皮帶機輸送上船。雖然實現了「機械化」,可是往大皮帶上送鹽還要工人一車一車地推,一杴一杴地揚,同時有二、三百人幹活,大皮帶機還是「吃不飽」。工人們的汗水順着褲腿往下流,一個工班幹完後,脫掉膠靴就能倒出水來。就是這樣,裝完一條萬噸輪,也還需要三、四天的工夫。

老工人張德勤參加裝鹽勞動之後,嘗到了「機械化」的滋味,聽到了同志們的呼聲,想到了工人跟機械賽跑決不是長遠之計。他反覆琢磨,決心依靠工人階級的智慧和雙手,做出一件東西來,滿足大皮帶機裝鹽的要求。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張德勤徵求同志們的意見,和工程技術人員一起研究,根據水車滾斗的原理,提出了一個給大皮帶機送料的新辦法。錢春堅決支持這個建議。大家給這台未誕生的機械起了個名字,叫做「滾龍機」。當時,有人卻表示懷疑,掏出一張外國照片,要仿造一個什麼「鏈斗機」。雙方爭執不下,各不相讓,同時進行了試製。結果,一台橫向能走,縱向能行,滾斗能轉的「滾龍機」提前製造成功了;那個仿照外國的「鏈斗機」,卻成了一堆廢鐵。

今天,我們見到大皮帶兩側的一台台「滾龍機」滾斗一轉,白花花的原鹽就象流水似地送到大皮帶上,嘩嘩地灌進貨輪的船艙里。十八名工人操作,僅僅用了七小時四十五分鐘就裝完了一條載重八千噸的鹽船。文化大革命以前,曾經流傳一時的那句順口溜,再也聽不到了。

在新港,過去是依靠人力裝卸生鐵。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後,工人們使用了自力更生製造的電磁吊。如今,只要工人一按電鈕,一個圓圓的大鐵盤,一下子就可以把幾噸重的鋼鐵牢牢吸住,隨意吊進貨輪或者裝上火車。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後,港口裡的起重吊車和牽引機械增加了將近一倍。當初在海河出口處的一座檢修小船的修船廠,從一九七一年以來,已經先後造出了兩艘萬噸級貨輪。

繼續革命譜新篇[編輯]

新港——這個首都門戶,它擔負的國際主義義務一天天在增加。每天,一艘艘遠洋巨輪滿載着亞非拉人民的深情厚誼,衝破千頃浪,越過萬里洋,來到這裡,又滿載着中國人民的友好深情,駛向遠方。…… 在碼頭上,第一個引人注目的,是一艘高高聳立的百噸浮吊。它可以把上百噸的大件貨物輕輕地吊起來,然後橫跨萬噸貨輪,平平穩穩地放在碼頭上。這個大浮吊,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海港工人用廢舊材料自己設計、自己製造成功的,是海港工人自力更生革命精神的光輝寫照。

革委會成立不久,根據國家貿易形勢的需要,海港工人決心自己動手製造一艘百噸浮吊船。

過去,海港工人曾多次提出這個要求。但在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的謬論毒害下,廣大工人的首創精神受到壓制,海港工人的意見被擱在一邊。新生的革命委員會堅決支持廣大工人的意見,迅速組成了有老工人、幹部和工程技術人員參加的設計製造小組,開始了緊張的工作。

在那製造百噸浮吊的日日夜夜裡,參加這場戰鬥的同志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一致,頑強戰鬥。渤海之濱,氣候變幻無常:有時狂風大作,塵土飛揚;有時電閃雷鳴,大雨滂沱。酷熱的八月天,工人們在船艙里幹活,被曬熱了的船板烤得汗流浹背。到了數九寒天,雪花撲面,海風刺骨,凍得人們手腫腳裂。青年女電焊工,下雪時頂塊席片,手持焊把堅持不下火線。海港工人面向渤海頂風雪,腳踏新港戰狂瀾,經過八個月的奮戰,終於造成了這條能夠起重一百五十噸的浮吊船。現在,它正在日夜不停地伸展着堅強的臂膀,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海港工人遵照毛主席關於「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指示,用自己的雙手不斷改變着新港的面貌。他們的辛勤勞動,使新港對支援世界革命、加速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幾年來,裝卸生產量不斷上升,年年超額完成國家計劃。去年又提前二十五天完成了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計劃,比解放初期增長十倍,比文化大革命前的最高年度紀錄增長一點五倍,為新的生產躍進打下了有力的基礎。

在毛澤東思想的燦爛陽光照耀下,在工人階級的努力下,讓新港變得更新更美吧!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