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門讀書記 (四庫全書本)/卷41
義門讀書記 卷四十一 |
欽定四庫全書
義門讀書記卷四十一
翰林院侍讀學士何焯撰
元豐類稿〈文〉
唐論 峻潔 此寺議論自曽王以前無人道來成康沒而民生不見先王之治 起句中即伏後意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 文帝有一賈生而不能用然則所患者非材之不足而帝之志誠卑也文帝所長者能休養天下之民而已
而其治莫盛於太宗之為君也 而字衍
可謂有治天下之效 效作効後仿此
又有治天下之効 又字上有而字
然而不得與先王並者六句 其不得與先王並者非為制之猶有不備而徳之不能建其有極也
由唐虞之治五百餘年 追遡成康以前
而未遇極治之時也 時作世
為人後議 此等文後惟子朱子能之 文鑑録溫公之議而不載此文者失之
為之後者為所後服斬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期 汪雲將言為人後者不絶其父母之名故先言禮之所以降其父母之服與後世崇本親以位號之非禮以見禮之於為人後者至恩大義已極其至而不可以更有加也以諸人之所知者近 諸作謂
則尤恐未足以所眀後者之重也 尤作猶所眀作眀所
禮為人後者 以下言考於禮而父母之名不可易為所後者之祖父母父母 父母下増妻字 妻字從近刻増祖父母三字成文父母二字不可少也 宋本同亦少一妻字
此其服為所後者而非其為已也 下其字衍
服則為已名為所後者 名字下増則字
若當從所後者為屬〈至〉親非變則名固不得而易矣此一段最眀辨若但據為其父母報句則未有以解劉子翊其者因彼之辭之說而趙瞻所謂辭窮直書之論為是固當從所後者為屬矣
豈有製服之重如此 製作制
且支子所以後大宗者〈至〉而先王敎天下之意哉 至論
夫人道之於大宗〈至〉未有可廢其一者 收得精神或以謂欲絶其名者蓋惡其為二 以下言易父母之名而從所後之屬為非
知不以惡其為二而強使之為一 不字下増可字使為人後者於其所後〈至〉而為人後之道盡矣 昌黎廬陵亦必不能發揮至此
為人後者為其父母服 服一作報
漢祭義以謂宣帝親 祭作蔡
故非漢宣加悼考以皇考 下考字作號字
而革變其父母之名 革變作變革
不從經文於前世數千載之議論 於作與
懐二於所後 二作貳
然則加考以皇號與禮及士之稱皇考者有異乎 士作世
禮曰考廟 作禮曰曰考廟
然則以為父沒之通稱者 此句中疑尚有脫誤 以為父沒之通稱當作以為事考之尊稱
若漢哀帝之親四句 此仍是加皇號以為事考之尊稱者
豈獨失為人後奉祀正統 祀作承
然施於禮者有朝廷典冊之文〈至〉顧言之不可不順而已一段 反不分眀似乎可已蓋此但問其於禮之可與否而不在施於事與否也
公族議 此為荊公裁減宗室恩例而作其推言親愛之心可謂至矣然公族之人要當敎之有法使其材皆可用而後與之祿傳曰武王之母弟八人五叔無官豈可使之坐困天下之民而漫無功徳以報之如眀之宗室乎 五叔無官但不任以尊位非無祿也其自袒免而下則宜裁之以義矣記曰親親之殺以服屬為等差固先王之道也
昔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四國 四作一
夫豈以服為斷乎 不以服為斷者必以徳為賢也是豈可拘於常見 可字下増以字
其在異代尚特顯之 在異代特顯者以德以功也實國家慶 家下増之字
而姬姓獨居者五十三人 人下増也字 務立異論而不顧其可言而不可行此宋人之病也
講官議 呂獻可彈王介甫十事其三雲人主延對經術之士講解先王之道設侍講侍讀常員執經在前乃進讀非傳道也安石居是職遂請坐而講說將屈萬乗之重自取師氏之尊真不識上下之儀君臣之分況眀道徳以輔益聰眀者乎但要君取名而已此議似亦為介甫發 後漢書儒林傳中侍講與入授不同則講官遽以師道自處者誠過但人君賜之坐以優之亦崇儒之盛事雖賜坐而坐仍其侍之次與詔於天子無北靣者區以別矣亦議禮所當詳也 文甚𦂳潔
廼不自知其強聒而欲以師自任何其妄也 此職業然耳不可與強聒並抑太過
所以忘其勢也 忘字上増自字
故坐未甞以為尊師之禮也 坐雖未嘗為尊師之禮然挾書而講于禁中者顧獨不得比於燕皆坐之禮乎未果有師道也 果有作有果 結處與發端不合如此則侍講之職舉當廢矣
救災議 有實用文字 合漢唐而一之
劣者人日一升 劣作㓜
是直以餓殍之養養之而已二句 論事眀析如此乃非空言
則百姓何以贍其後 此句上増不久行三字
雖有頽墻壊屋之尚可完者七句 遵岩雲不但文字好於事情亦深切漢時之文亦不過如此
如是不可止 是字衍
失戰鬭之民 此句上疊空近塞之地五字
萬一或出於無俚之計 俚作聊
今被災之州為十萬戶 今作令
平日未及有此者也 及有作有及
與專意以待一升之廩於上 一作二
足以振其艱乏 振作賑
脫於流亡轉死之禍 流亡轉死作流轉死亡
然後玉輅徐動 輅作路
就陽而逺郊 作就陽而郊
古人有曰 作古人有言曰
剪𤓰宜及膚 剪𤓰作翦爪
今有司於糴粟常價 今作令
以荼荈香藥之類 荼作茶
洪範傳 曽氏生平得力於經在是其言平正通達有非漢以來俚儒之所及者故蔡氏所采亦多
原其說之所以如此者以非其耳目之所習見也 此歐陽子之說
五者行乎三材萬物之間 間下増也字
念用庶徵 徵作證下同
故又以考已之得失於民也 以下増此字
其信不可雜 信作言
潤下作醎 醎作鹹
於是稼穡而不及其他者 是字舊刻皆作之下同此當從蔡傳也 宋本之
瀦之則聚 瀦作瀦
或從革之 從字衍
可以從革 從字衍有一從字文理不順
或言其用 四字衍
皆養人之所最大者 者字下増也字又増非養人之所最大者八字然後接則不言三字
自內言之 內字下増而字
蓋思之人人也如此 人人作於人
其至皆足以動容周旋中禮 其字上増及字
亦未嘗不思 思字下増也字
聽作聰 作聼曰聰
故不能集蔽於大且逺也 集作無
所以養其聰也 聰字下増眀字
上𠫵天 𠫵作參
其惟不言言乃雍 禮檀弓作言乃讙喜說也書無逸作言乃雍和也
言之不可違如此 作言之不可以違如此也
貌之不可慢如此也 可字下増以字
故堯之徳曰欽眀文思 欽作聰 欽字不知者妄改為王道始 王道下増之字
古之欲眀眀徳於天下者〈至〉然後國家天下治 處處遺卻格物
蓋欽眀文思 欽作聰
堯之得於心者也 於字下増其字
所謂效之也 效作効
不若我政人之有罪矣 若作於之字衍
則有曰勿庸殺之 有作又
故先王之刑刑也 疑有訛字
天下之人四罪而已 四罪者著舜攝位之始誅討之大者也豈有百年之間斷刑止於四㢤
伐不悛也 悛作憓
則六極之事也 極字下増弱字
惟皇六極 六作之
則五福攸好徳之事 事字下増也字
則是人斯其若辜矣 若字衍
無所背無所反也 下所字衍
由無偏以至無側 至字下増於字
歸者之所反 歸作往
所操者彌約 所字上増而字
然充人之材以至於其極者四語 乃曾子所讀經而自得於心者也
曰王者尊之辭也 尊作往
凡此者以治己與人也 以字上増所字
曰貞曰晦 晦作悔
所謂五者也 五字上増卜字
乃立是人使作筮之事 筮字上増卜字
參謀鬼神也 謀作諸
則皆不可以有作也 也作者
所謂各以其敘也 所字上増則字
則至於庶草莫不蕃蕪 蕪作廡
而知已之所以致之者也 上之字衍
其道未嘗不同者 此句上増其道未嘗不同六字進太祖皇帝總序狀將無以使列聖之偉跡 偉作韙此臣之所以惴惴也 以字衍
以覺悟萬世 悟作寤
大懼智不足以窺測髙逺 窺作究
太祖皇帝總序自天寳以後 以作已
紀綱寢壊 寢作寖
以生民為任 起數語中尚宜眀㸃生民之困一語則以生民為任句承得有根而結處戶口之多少一段亦愈有力矣
憂吏民之不良也 民字衍
其羣臣有恩舊 其字下増於字
常振助之 振作賑
蓋太祖篤於孝友 荊川雲又細敘一遍
以奢侈為戒 侈字衍
粵蜀吳越歐閩之君 歐作甌
傳子及孫 及作若
啚衆以智二句 啚作圖
世以謂太祖不世出之主 以下尤可已
太祖征伐必克四段 皆強為附益
開寳之初南海先下一段 是不量時勢之語 此一段尤為兒戲如此則其言反不足徵信矣
太祖不用兵 兵字下増革字
三代盛矣以下 又推一層
文武之後三世傳 作文武之後世三四傳 總評此本紀贊也其煩如此則本紀又當何如南豐非昧於史法者直過欲稱誦功徳耳昌黎避而不為蓋慮及此矣此文不古不今大失體要宜乎神宗縁此罷其史職
也
新序目録序 可與王子直文集序參觀
所守者一道所傳者一說而已 此論正與蘇氏譏王氏好使人同己之說相反蓋當辨是非不可分異同也揚雄氏或可耳 或可作而止
漢文士豈無眀先王之道以一之者㢤 文作之豈字下増特字
亦足以知臣之攻其失 失字下増者字
梁書目録序 王雲序梁書以佛法立論可見其用意而在梁尤甚因梁之事二句乃斡入題目之法 按此篇立論原本中庸皆有次序條理可觀下語時或未瑩則不能如周程之浹洽故也
故不可絀 絀宋本作詘
書曰思曰睿〈至〉與天地參矣 不知夫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貫內外而一之者則其言豈足以折夫佛氏之徒㢤此歐曽之徒雖好辨而終不能見道之大原也書曰思曰睿 即從內說起
未有不能眀之者也 眀善對佛之眀心
故加之誠心以好之 此強為之說
故加之至意以樂之 眀誠之外又増加至意一層恐無所本 即至誠之至語未瑩耳
安能累我耶 耶作哉
能盡其性則誠矣 誠身對佛之見性
既誠矣必充之使可大焉 形著眀
既大矣必推之使可化焉 至誠能化
能化矣則含智之民肖翹之物 上句盡人性下句盡物性
而吾之用與天地參矣 參贊
徳如此其至也 此句是一段中樞紐
徳如此其至也四句 由窮理而盡性而至命 亦是由其德以及其道
莫不一出乎人情 內外合
與之所處者 所字衍
既聖矣則無思也 應思曰睿
無為也其動者應物而已 應應乎外
可不謂神矣乎 至誠如神
神也者至妙而不息者也 無息 李雲神即是聖之至妙不息者
故其所以為失也 故作固
夫得於內者未有不可行於外也 合外內之道 以下始說得分眀 眀道雲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合外內之道也釋氏內外之道不備者也南豐己見及此及佛之所以失以傳之者 傳作傅
庶不以此而易彼也 庶作知
列女傳目録序 三代以後少此議論 詞醇氣潔無一冗長之字此宋文之不愧匡劉者也
離其七篇為十四與頌義凡十五篇 頌義自為一篇猶漢書有敘傳耳揚子法言總以十三篇之敘列於卷末至宋咸析而升之章首古書次序為庸人汨亂多矣而隋書以頌義為劉歆作 考隋書列女傳頌一卷劉歆撰與曹植頌一卷繆襲讚一卷録於向書十五卷之後或歆亦自有頌至宋亡之未可知也 劉歆不閑詞賦頌義非其所作決也
而成帝後宮趙衛之屬尤自放 班偼伃侍者李平大幸賜姓衛謂之衛偼伃趙衛即趙李也
向以謂王政必自內始 先就列傳所載眀其為書之本趣
其言太任之娠文王也 獨提出一事發端
皆大人之事 皆作此
然古之君子未嘗不以身化也 又從劉書欲以戒天子而未言者推其本言之
二南之業本於文王 子朱子云說二南處好
而不知所以然者 知字下増其字
故內則后妃有關雎之行〈至〉故家國天下治者也 大暢王政必自內始之說
外則羣臣有二南之美二句 自家而國
其推而及逺五句 自國而天下
故國家天下治者也 國家作家國
後世自學問之士 學問作問學
其家室既不見可法 家室作室家
士之茍於自恕三句 反覆精盡
往往以家自累故也 又綰入家
況於南鄉天下之主㢤 打轉
蓋不可考 西京詩師齊魯韓若毛傳固未行也以曽氏之精核何亦有不可考之疑耶
禮閣新儀目録序 韋書所記者變禮故序發眀制禮者當隨時變易以宜民不容泥古而反致不可行但求可以養人之性而使視聼言動之一於禮而已古今之變不同數句乃一篇大㫖 去其十之四則健而厚矣子固之文多冗由道不足而強欲張之也 厚齋謂此文指新法非是蓋徒見有拂天下之勢駭天下之情二語故耳
則法制度數 度數作數度
乃為設其器 為作謂
或不宜於人不合於用 此即子政敢於殺人而不敢於養人之意
以為人之所既病者 為作謂
以謂人情之所好 好下増者字
能為之節而不能變也 下字細宻
何必一二以追先王之跡㢤 一二作一一
未嘗異也 未字上増亦字
民未嘗得接於耳目 於字下増其字
故為之定著 故作因 荊川雲此文一意翻作兩層說
戰國䇿目録序二子乃獨眀先王 先王下増之道二字
豈將強天下之主以後世之不可為㢤 不字上増所字 此與荊公上仁宗書中立說同
二帝三王之治六句 此處文氣稍嫌其碎
而俗猶莫之寤也 打着惑於流俗
則此書之不泯 作不泯泯
二百四十五年之間 作二百四五十年之間
今存者十篇 十篇下有雲字 髙誘注存者十篇陳書目録序 諸序中獨此篇廻顧起處復作波瀾察因以所論載 載字疑有訛
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秦求其書 秦作察
髙帝以自魏至宋 至宋作以來
遂詔論譔於秘書內省 內字衍
與宋魏梁等書 魏字下増齊字
亦罕得而詳之也 之字衍
其書亦以罕傳 其字上増而字
其疑者亦不敢稍損益 稍字衍
爭奪詐偽 爭字上増自字
若此人乎 一作若此人者文鑑同今改正戰國策如是人者鬻王以為資者也句法本此
若此人者〈至〉其可廢乎 此數句似有風神卻稍嫌不健
蓋此書成之既難二句 括前
豈非遭遇固自有時也哉 下雲臣恂臣穆臣藻臣覺臣彥若臣洙臣鞏謹敘目録昧死上
南齊書目録序 以經正史之失獨舉史遷言之斥子顯處只數句此春秋治桓文之法
故雖殊功韙徳非常之跡 雖字下有有字
古之所謂良者 良字下有史字
其眀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四句 對上四句
何以知其然也 也作耶
知之者不能名 知字上増能字
而為至典者 至作二
所記者豈獨其跡也 也作耶
小大精粗二句 眀理
本末先後二句 適用
使誦其說者二句 通意
求其指者二句 發情
文不足以通難顯之情者乎 通作發
然顧以謂明不足以周萬事之理〈至〉何㢤 此處亦稍嫌不甚俊健
遷固不能純達其情而見之於後者矣 矣作以連下讀
至於宋齊梁陳後魏後周之書二句 諸史中後周尤拙
而其文事跡曖昧 而其文下増益下夫豈材固不可以強而有耶數世之史既然故其廿一字
悖禮反義之人 禮作理
豈非所託不得其人故也 也作耶 結處増臣恂等同前此乃進書之體當存之
唐令目録序 千鈞筆 該貫無遺
使能推其類盡其道 令之所載者皆道也若曰使能立其本善其推則太宗之所未至者可見矣
而惜不復行也 惜字下増其字
徐幹中論目録序 李善文選注引文章志雲太祖召幹以為軍謀祭酒轉太子文學以道徳見稱則與文帝箕山之雲不合當以先賢行狀為正
見文帝稱幹著中論一十餘篇 一當作二 語見文帝與吳質書
魏太祖時旌命之 時作特
而不牽於俗 俗字下増儒之說三字
文能信而充之 文作又
蓋跡其行之所至而以世俗好惡觀之三句 收得有力 行字上増言字 好字上増之字
說苑目録序 中間𦂳要處說來不透
劉向所著說苑二十篇 著作序
然其所取往往有不當於理 有字衍
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此句上増自得之三字
鮑溶詩集目録序又防之雜感詩最顯而此集無之鮑防雜感今所存一篇而已
杼情思而已 杼作抒然古人多用杼字蓋取杼軸予懐之意
李白詩集後序 文甚嚴潔 為考白詩之先後而次第之故於白始終所更渉特詳而並辨新舊二書之誤或以為變調者謬也
舊七百若干篇 若干作七十六
今九百若干篇者 作今千有一篇雜著六十篇者居徂徠山竹溪 徠作來
西抵岐邠 抵作渉
上秋浦潯陽 潯作尋下同
皆不合白之自敘 合字下増於字
然其詞閎肆雋偉 雋作儁
志氣宏逺 逺作放
先大夫集後序 遵岩雲先生之文如此篇之委曲感慨而氣不廹晦者亦不多有
故治久未治 下治字作洽
而公常激方切論大臣 激作日 此句必有訛今本直去日方二字恐未妥
當時皆不恱故不果用 屢不合而出
五日又為揚州 日作月
而公於是時又上書語斥大臣尤切 所言益切公之盡忠〈至〉何其盛也 荊川雲言先大夫之忠讜而歸之天子此所以為儒者老成之論也非淺學所及其於名實之論可覈矣 名一作虛
王深父文集序深父於是奮然獨起 是字下増時字然觀其所考者 所字下増可字
豈非孟子所謂名世者歟 名世本漢書董仲舒傳賛天子嘗以某軍節度推官 某一作忠武
王子直文集序至秦魯之際 謂魯頌秦誓也
少已著文數萬言 少字上増自字
其不當於理亦少矣 理字下増者字
而又未知孰先孰後也 知字下増其字
王容季文集序 前半議論可為讀書法
測日星 星作晷
至舜又察之璣衡 之字下増以字
曰宅者 宅作七
無不任焉 任作在
深父尤深 父字下増為字 此篇收處似少關鍵范貫之奏議集序 子朱子謂此文氣脈渾厚說得仁宗好 不溢美文之謹嚴亦金玉其相矣 遵岩雲沉着頓挫光采自露且序人奏議發眀其切直而能形容聖朝之氣象真大家數如蘇公序田鍚奏議亦有此意然其文詞過於俊爽而氣輕味促按范之言得行故歸美於主雖立言得體然必實録也若作尊堯集序亦豈可以此為大家數乎凡論古文不當徒求之貌眀人不知也
蓋自至和以後 此段伏下時字
或矯拂情慾 情作嗜
卒從聽用 從作皆
仁宗在位嵗久 仁宗初年母后臨朝其繼有廢郭后逐言者之失及西北事起召用賢俊而亦為羣小沮敗不能有為惟晚年定繼嗣託付韓琦使四十餘年太平克有其終斯優於漢唐享國久長之主耳
方以仁厚清靜 伏下盛徳
不曲從茍止 伏下見其志
而朝政無大闕失 斟酌
仁宗之所以其仁如天 自用則小惟天為大二語正是反對
後世得公之遺文而論其世 世作本世字雖出孟子與下其時難得相應然不若本字直貫先帝之盛徳句更為有力故從文鑑
公為人溫良慈恕一段 又因奏議而略及平生見貫之之言真出於忠愛非劘上以邀名惜其早卒見仁宗之誠於聼用非隂棄其身也數語亦皆文章用意處凡同時與公有言責者 照應與公同時之士
王平甫文集序 深婉可以為法
古詩尤多也 古作故
平甫居家孝友一段 平甫之詩文不得薦郊廟施朝廷者介甫有責焉此著其孝友與待人之直而和為天下所同惜而奈何不容於家乎欲千載而下讀者自得之言外也
強㡬聖文集序其子浚眀 浚作浚
材拔出輩類 輩字上増其字
通四方之好 通字上増以字
則簡古典則 典宋本作而
其所長兼人如此 如作以
在魏公幕府者最為多 最為作為最
故序亦反復見之 亦字下増特字
思軒詩序 將石本校
益疏其寢北之地 地作池
後池之北涯 後作厚
而謂君之世 世作勢
不遺於理 遺作違
九月日序 作九月十五日序
序越州鑑湖圖曰藁口斗門 藁作蒿
而奸民浸起 浸作寖
自樵風涇至於桐塢 塢作隖
橋水深四尺有五寸 橋字衍
又以謂宜益理隄防斗門 斗門二字一作計字而溢隄使髙一丈 溢作益
其竹木費 作之費
又以謂宜修吳奎之議 修作從
著之於法 著字上増而字
刑有杖百 作刑有自杖百
而錢鏐之法最詳 作遺法
在位者重舉事而樂因循 激昻痛快
今謂湖不必復者以下 似韓子禘祫議
而衆人之所未睹者 者作也
然後問圖於兩縣 結出圖字收束上意亦毫髪不漏故為論次 作為之
類要序 此公通俗酬應之作
尤長於詩 但許其詩
為學者宗 四字未當
而不知公之得於內者深也 深作何 此不可謂之得於內求深而腐啟南宋濶逺之習
而於三材萬物 材作才
相國寺維摩院聼琴序習其干戈于樂 戈疑戚而非其故 其作有下同
若夫三才萬物之理〈至〉夫豈非難㢤 不知聖人之學本末一貫灑掃應對即是精義入神處故此處將內外說作二事於文章前後關鍵亦不緻宻
齋戒以守之 齋字上増而字
以持其心養其性者 心作身
孔子曰興於詩以下 專就樂上轉到聼琴
又能其意者也 能字下有通字
故道予之所慕古人者 作故道予之所慕於古者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而欲其久於外 久字上増無字
齊州雜詩序或長軒遶榭 遶作嶢
從舟上下 從作縱
順濟王勅書祝文刻石序 謹嚴 簡而能贍
蓋龍之為祥 祥字下増異字
敘盜令圖之所見者 令作今
其名氏稅等械器 稅等二字疑訛
又別之以待 待作朱
日暮持錢 暮作昃
況於躡所素困之人乎 所作短
以自託於壤隄毀垾之上 壤作壊
士有飢餓之廹 士字衍
亦情狀之可哀者也 可字上増有字
康誥曰〈至〉而未有知其所始者也 頂可嫉
皆百王之所同 皆作此
然而孔子曰以下 頂可哀
有待敎而誅 誅字下増者字
贈黎安二生序 地歩髙然不曽道着實地處故不精彩 荊川雲議論謹宻 欲為古之文者當志乎古之道道不至則文蓋未也曽公本欲規而進之正言若反使自求諸言外 此文最善學韓結處暗用范滂語翻案文勢抑揚反覆可謂圓健
送周屯田序士大夫登朝廷 夫字下増仕字
安居几杖 居作車
不於庠序於朝廷 序字下増則字
為無為而尊榮也 而作以
送江任序 注選不當出五百里外此文能言其情如此能專慮致職事 作如此能專慮致勞營職事又有聰眀敏急之材 急作給
送李材叔知柳州 州下有序字
憂且勤之心 憂字上増無字
其習俗從古而爾不然 俗作殆然作者
意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意作噫
彼不知繇京師而之越 頂不欲久居
古之人為一鄉一縣 頂小其官
為越人滌其陋俗而敺其治 其作於
材叔久與其兄公翊 久作又
送趙宏序 峻潔論亦當
致平者在太守身耳眀也 耳作也下也字作矣為前之守者不能此也 此作故
往時潭吏與旁近郡靳力 靳作蘄
暴骸者 者字訛疑作骨
愚言尚可以平 平作乎言尚可用也
然大中咸通之間三句 謂因安南而致黃巢之亂送王希序 碎
沙之涯為漳水 漳作章
獨其情旦而作 作作游
王無咎字序 用孟子之㫖趣而變其音節 補之妹壻故其詞直
不若於名字乎勿求勝焉四句 文氣頗澁
古禮之不行甚矣 行字下増也字
送蔡元振序 此文反近李習之 淡古
不惟其同守之同 上同字宋本無
汀誠為州治也 也作邪
誠未治也 也作邪
惟其義而已矣 義作誼
送丁琰序過此數人 人下有者字
擇廷臣使各舉所知 擇字疑訛
不偕循嵗月而授 偕作皆
今也庠序師父賞罰之法非古也 李雲合於周子所謂師道立則善人多
丁君之佐我 我下有也字
而予樂道其所嘗論者以送之 一句括前文
謝司理字序君子之於德澤誼行 誼行當作行誼泊然莫能顯其所以發而至者 顯作質
易曰知㣲知彰六句 此所謂道不足而強有言者而字曰通㣲 字下増之字
義門讀書記卷四十一
<子部,雜家類,雜考之屬,義門讀書記>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