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洲集/卷八
書
[編輯]與閔元履
[編輯]鹿門理氣諸說。祖述明儒餘論。特於其間。多設名目。粧點得密。且其初年說。儘多可喜。晩年變見之後。間間參以舊說。故使人驟看。猝難覷破。然顧其命蒂。實在於羅汪梁溪諸人。而均是立異於朱子者。梁溪議論本末。雖未得見。而以羅汪諸說見之。羅則間有超詣。汪則眞是偏枯。要之皆是畧綽得見於知思推測之餘。絶無眞切自得之味。雖或有妙悟。命辭之際。率多齟齬不相値者。以此求多於朱子。只見其不知量也。大抵明儒䂓模力量。已不及於宋時諸子。而自占地步則殆欲突過之。故論理論學。類皆喜爲刱新。徑趍簡捷。不肯俛守程朱成訓。樸實理會。於是白沙,陽明之徒。乘時闖起。皷倡異說。天下靡然。間雖有以正學自好者。亦多不能自拔習氣。畢竟漸染異說而不自知焉。所以有明數百年。學術分裂。醇儒絶罕也。鹿門目見巍塘之分歧。互相廝殺而莫之定一。乃欲別占地步。終淪於明人知見。不自覺其漸貳於朱子。雖欲自諱其實。而有掩不得處。其遷就彌縫之際。極其艱辛。殊令人不快活耳。區區竊謂法門衰敗。湖洛分論。而又有以啓此丈之見。此丈之見一變。則深恐天下後世之爲異說者。擸掇而張旺。是豈細憂也哉。此丈以若德性。以若篤工。一生以倡明正學自任。而晩年成就乃如斯。信乎學問之難。而重爲之慨惋歎惜。自不覺其言之傷直而不遜也。所可恨者。當時如渼湖,櫟泉諸公。雖相與之憂歎。終無一言相難。至誠以捄拔耳。
與閔元履
[編輯]示諭敬悉雅意。顧今法門分裂。異說紛紜。而實無任明道之責者。念之憂懣。聊於老兄發之。猶懼妄率。豈敢自謂有見而遽欲勘破哉。殆老兄有不深諒而有是失言。令人皇愧汗流也。然波流漸廣。實恐愈久難圖。是則過計之憂。自不得不憧憧於中。奈何。整菴人道心之說。農翁以爲文義之失。竊恐此老見理高處。間造諸儒未臻之理。喫緊處終未免粗疎。其失非但爲說時病痛。朱門勉齋諸人。必不作似此知見也。以是知理氣之說。雖非無據。似皆得之揣摩推測。而要非深體自得之言也。大抵毋論羅汪。苟將一箇氣字。推測窮源。更無他說。而直截可喜。但理之一字。便成虛設之贅疣耳。故明儒之作此見解者。十之八九。曾見明儒〈姓名適忘之。〉有爲整庵之言者曰性卽氣也。此與程子說性卽氣氣卽性。似同而實異。程子則不過明性氣不離之妙而已。不害爲語意活絡。明儒則單言性卽氣一句立說。其旨意所主。實欲擧天下之理。盡冒於一氣字。是直與性卽理也之訓而反案也。推說之極。其勢自不得不到此矣。鹿門雜識。歷擧諸經。理字絶無稱焉。而至宋始著一段語。亦是此箇意思。而特不敢顯然放言。使知者見之。未知以爲如何耳。所示鹿識籤論。辨析精確。辭理俱到。顧此雖有畧窺得失。意滿舌重。而不能說出者。老兄旣皆先獲。展紙一讀。不啻如癢得搔。愚陋之受賜大矣。徐當卒業。如有一得之愚。敢不具稟請敎。明儒學案玆呈覽。更就羅汪諸說。畧加究勘如何。當與此籤。有互相發明處也。
與閔元履
[編輯]鹿籤愈看愈好。可謂棣棣不可選也。愚曾於此集。亦漫有隨見隨識者。比盛籤。雖有瑚璉珷玞之別。若其意見。則無一不沕合。今於披玩之餘。縱欲指摘。實未睹其罅纇。重違勤敎。紙頭有數籤。覽而去就之如何。此丈深懲世儒之耳食。學務自得。及夫老而功積。自信彌篤。一有所見之後。輒遽爲不易之定本。顧於義理之重重關嶺。不肯迴光返照。遂與程朱成訓背馳而不自知。此蓋過於自信。其弊至於如此。吾輩可相與視以爲戒也。然其玄湛之思。出入高妙。雖困於所長。有多少差繆。間亦有好處。要皆非皮膜語。豈吾輩畧綽之見。所可一朝剖破哉。但因此講討。或開一脈正見。留與後人益闡之。抑不害爲識路之馬耶。整菴說。雖誠亦有偏處。更看漸知其難。比鹿門。卻似透過一重。可惜於洛閩諸說。不能遜志細勘其立言本旨。而遽生疑貳也。
答閔元履
[編輯]秋氣日佳。使人悠然有山中之想。卽拜手帖。恭審齋居氣味淸適。慰荷無已。弟積氣終不退伏。膈痞心懣。日覺癯瘁耳。五陵紛閙。政爲之奉念。聞挈兒曹授課。從知外撓不甚妨書。可喜也。迷兒謹令隨令郞往依床下。閒中爲累。定知不鮮。悚戁曷喩。此兒質本輕弱。又善走作。在家猝難入䂓矩。今行若得薰炙矯揉之力。異日粗有成就。受賜大矣。課書之外。頻頻召賜之坐。說與以古人嘉言善行。使之反復答問。知所感厲於不知不覺之中如何。老兄去就。區區亦思之熟矣。吾輩自諒凡百恐終不能與世周旋。故每有退縮之念先之。然旣就之後。惟當職思其居。俟早晏可去之機而已。不必一向橫著肚裏。漫費思慮也。曾聞貞菴先生爲寢郞時。不用陵官朔柴。此意甚好。以今人眼目。必以爲打乖。在老兄雖微事。實有繼述之美。須早爲句當。毋隨衆因循善矣。佛巖弟未曾見之。不知有泉石之可臨跂否。病如少間。欲眞率一往。以紓幽欝。可得一會披襟於其間耶。不宣。
與閔元履
[編輯]迷兒日間才訖中庸之課。使之往受離騷於老兄床下。非爲剽竊文藻。利於功令也。蓋欲其謳吟詠歎之間。識得其忠君愛國之至誠孤忠也。指授之際。反復致意於此如何。顧瞻世界。滔滔然頭出頭沒於私意窠窟。好惡利害。只循一己之私。不復知有君臣之重。有時觸動。自不能無勃勃於中者。要令兒少輩早讀是書。庶幾感發其天性民彝之善焉。噫。亦衰世之意。豈可與不知者道也。
答閔元履
[編輯]去就何以爲計耶。本事初雖微細。今則事端旣露。因仍昧然。恐終涉苟且。然近世以棄官爲重。大凡於官職。纔有如此等事。率以方便爲說。如欲直遂己志。又目之以打乖。滔滔皆然。耳慣目習。士大夫去就一節不講久矣。居常慨惋於此也。所示去就之義。雖九分過而心有一分不安。則不如從其去者云云。未知誰某之論。而深覺其有味也。
答閔元履
[編輯]近於病裏。偶閱太極圖通書。因迤邐更思向來往復。吾輩所見。縱似不差路脈。但影外模索。只是死法。終欠了己分上喫緊認驗。以此每不快意耳。大抵此理。雖隨事隨物。而有大小精粗深淺高下之殊。其全體渾涵貫徹。充滿天地。流行古今。雖高妙深遠者。未嘗不洋洋於日用動靜庸言庸行之間。必也就此行著習察。積累多時。馴致融貫。然後推之萬物。曲曲皆通。是豈懸想臆揣之可比哉。自顧雖或依俙知得此意。鼎器已虧。眞是無可奈何。惟切願賢者勉進竿頭於桑楡之日。使此一脈正知見得。不墜於地。則豈不爲斯道之幸耶。歲暮淹病。百慮俱虛。惟此一事有不能忘者。邂逅觸發於繙閱之際。聊於座下吐露。庶有以相照也。
答閔元履
[編輯]程子曰。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愚亦於性。欲如是看之。以通聖賢所指之義。以一諸家不齊之論。
竊謂此一段。意雖超詣。語欠曲折。或反起看者之惑耳。蓋古人使字。未嘗太拘。其曰心曰性曰情。互換用之。活絡說去。不滯於一隅。至洛閩。始分析字義甚密。故後來儒士。類多得於言而不得其旨。所以有紛紜不齊也。然旣分析言之。則心性字面目。不得不殊看。立說之際。亦惡可全不顧其面目耶。然則心者自是統性情底物事。指體指用而謂之心一者可也。若性與情自有一體一用之分。則性雖可以包情。恐不可太沒其界分也。玆試取盛說。妄以愚意點綴曰以程子此言準之於性字。各究其所指。有卽體而言用者。有卽用而言體者。畢竟只此一性。如是看則庶可以通聖賢立言之旨。一諸家不齊之論云云。語或不偏。而意可以無滯耶。如有不當於理。還以見敎如何。
答閔元履
[編輯]前日籤敎大體甚當。故謹以盛意改下。而更閱前敎所謂性與情自有一體一用之分。恐不可太沒界分雲者。意雖然矣。自其分而言之處。則界分固爲截然。而至其統言之處。則如性善亦包乎情善。蓋氣質之性。固皆就發處言之。而本然之性。亦多兼已發意思。錄中已言之矣。今欲曰性一也。而有專言其體者。有專指其用者。有卽體而包用者。有擧用而見體者。畢竟只此一性。如是看去。庶可以通聖賢立言之旨。一諸家不齊之論。未知以爲如何。如天命之性。當屬人生而靜。專言其體者也。相近之性。感物以後。方指其用者也。孟子性善。必以其情之可以爲善証之。所謂卽體而包用者也。天下之言性故而已者。如水之下火之上。人之有是四端。而水火與人性之本體可識。則所謂擧用而見體也。蓋人生而靜。氣不用事。渾然中體。固無不善。而及夫氣質用事之後。則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考之明道之語。可見以此四者。隨時看得一性字旨意之所歸。則不但三聖人及程朱大賢之論。各有攸當。雖於諸子之說。亦可以曲成而不遺矣。
日昨籤稟。豈不知盛意之所在哉。然性情字義。自經程朱成訓。劈劃未發已發。分屬體用。今人慣見於此。聞有以氣質之性屬諸發後。其不聽瑩者幾希。此無他。拘滯於字義也。區區之欲將性字。各就體用當處。互看所指者。要不失地頭面目。而自不害通貫。亦可使見者無縫罅之可議也。今承來敎。以專指體。專指用。卽體包用。擧用包體四者。蔽天下之言性。如是則可以曲暢旁通而無餘蘊矣。比前說。益見其超詣完粹。而非愚昧之可及。敢不佩守。以資講習耶。大抵諸說之紛紜。由於理氣合一處。有所未盡晣者。言本然則只知掉脫氣。而更不究雖天命之性。未嘗離乎氣。言氣質則只知有不齊。而更不察此氣之循理者。自無傷爲本然也。是以判爲兩塗而不可相入。隨語生解。割裂分碎。莫之會一也。雖以鹿門之有見於合一之妙。最爲精深。顧其爲說。不能疏觀於體用一原。一向泥滯於字義象形之間。其論性。每每遞下一級。就分殊。看得不離。其於一原。雖備例說去。無端的道破。而竟又牽拽於分殊有生之後。幾無討一原處。若然則必如南塘所謂超形氣者而後。始可以語一原。安在其合一之義也。南塘之說。此丈嘗所深斥。而細考其論性諸說。殆近乎以燕伐燕。誠未可知也。且此丈論心善言神。何不反隅於論性。以盡合一之妙。卻乃和形氣之粗者而言之。使形而上者。反局於形而下者。便失理之本色。而畢竟倚於主氣。從古聖賢論性之旨。未知果能以此融會否也耶。恨不得一稟於其講道之日也。
答閔元履
[編輯]日前拜李慶州丈。見諭以四禮便覽方謀入刊。而尙有未及梳洗處。欲須一二士友之見。裁擇去取。成就完本後始役。當托老兄與國珍付籤。要弟助其事。意甚勤摯。第念是書後出於備要。補缺訂疎喪祭之禮。較頗詳密。且冠婚二儀之幷編爲一書。尤有裨於禮敎。其印行於世。實爲後學之幸。吾輩苟有可以相其役。則何敢憚勞。而顧此淺弊。素昧禮學。於是書亦嘗臨事取考。事過便掩置。雖知其有合商量者。未得從頭理會。且年來放廢於喪憂疾病。心地全然荒麁。雖閒漫尋數。亦不能耐煩。況考校商訂之事。決知其難任。然倘得老兄國珍爲之先。則或可隨後而與聞。少效欲助之誠。未知盛意以爲如何。業欲以此事仰稟。而緣冗未果。昨者盛敎先及。玆奉布聞耳。又有小稟。弟家宗婦方持私喪。祭享主婦亞獻之節。合有商量。而曾見貞菴集答止菴書。有旣是喪餘之祀。則亦恐無未安之訓。故忌祭則已據此行之。而來朔將行時享。時享與喪餘之祭有殊。素服行祀。終涉礙異。鄙見則時享主婦亞獻之節。限私喪小期。權行倚閣。恐無不可。猶未敢自斷。入思見敎如何。
與閔元履
[編輯]吾輩生老太平。逢此百罹。處變之道。實無所講。以是益思親勝已。而邈乎難攀。嚮風馳情。奚徒爲離索之苦也。顧瞻世界。伏莽之憂。實不知在於何處。而西土特已亂耳。蘇氏有雲將亂之憂。甚於已亂。不可以目前無事爲安。須先着眼於一縣之人物。且深究人和之道。庶幾可爲臨急得力耶。
答閔元履
[編輯]哀疚喪心。疾病乘之。索然無復生人意想。惟於宛轉呻喟之際。時思卄餘年隔巷游從之跡。不禁中心之惆悵也。向來兩度手疏。長弟承拜。稍豁此阻積戀欝。邇來屛廢筆硯。親知間往復禮數。一切擔閣。於執事豈用此例。而亦未免因循。且所居僻左。討便未易。汔玆闕然稽謝。此心歉悵。不啻如物在喉。天時向熱。伏惟侍外視政。神勞增重。官民漸孚。訟簡事稀。有佔畢之趣否。凡百懸注。殆發於寤寐也。煕常視息未泯。日月其遒。攀號靡逮。此何人斯。鄕計誠以孤露之後。無賴於京居。且有先人小築於佛巖山下。竊有平日準擬於胷中。而自知荏弱。凡遇事初。欲宛轉成就者。畢竟因循乃爾。故今番此計。巧値西警。雖知跡涉非時。若復荏苒而失可去之機。餘生無幾。恐無可成之日。不得已徑情直行。不顧傍人譏謗。如或以此有深非之者。亦所不辭也。但此地別無可取。去兩官路稍遠。近京而僻奧極矣。居民只知服力南畝。不知有他。村俗頗不薄。此稍可意耳。自念生老市井之蹤。遽作野外閒漢。政好收拾已放之心。少酬宿昔之志。而第冬春間所經歷。決非人理之可堪。今則境遷事定。始可以隨分自檢。而病已痼矣。形脫神凋。心血俱耗。痰火乘虛潮升。怔忡昏眩。若不得頃刻支接。如是者日再三。而其外乖證之見。有難殫數。其何能久。顧此險釁。四遭巨創。再哭同氣。至今延活。亦云頑矣。夜晝之理。只得任之。但虛度此生。無歸見父兄師友之顔。奈何奈何。金公淸夫。遽作九原。實關吾黨運氣。慟悼何言。況如執事。以屢世契誼。兼有麗澤之義。又作何懷耶。盛誄文字。荷此投示。良感不外。夙昔相與之深。可以得之於斯篇。披讀之餘。不覺感歎欲涕。李丈已矣。淸夫繼逝。墜緖茫茫。更有何人扶接一脈種子耶。思之痛苦。此時期望於吾執事者。不得不深切。願勿以朱墨自困。竪拔其精神。激昂其志氣。任重勇邁。勉究大業。使斯文終有賴焉。淹病垂死。獨此一念。耿耿在中。臨紙宣露。庶幾神會也。
答閔元履
[編輯]示諭追禫行廢。當初區區之見。引過期不祭之文者。政如今日盛指。其後更思。則廢之終恐未穩。而邇來病氣纏裹。床頭書籍。不能唯意考檢。向書只陳臆說。未得細復曲折。有此更詢。玆始考出先輩議論之及於當行者數條以呈。覽詳如何。蓋均是退祥追服。與有故不同。有故退祥者。喪期實數已滿。而特爲有故而退。故若過禫之本月。固當以過期論矣。追服退祥者。喪期實數雖滿而猶未滿也。練祥禫。旣是一串事。則練祥迭退。而獨於禫。以過期廢之。豈不斑駁之甚乎。縱未見經據。揆以禮意事理。俱似可行。故向有所委稟者。竊欲其更商也。
答閔元履
[編輯]背夏徂冬。貽阻此久。聚散數也。幷與嗣音而濶焉。憧憧溯念。只勞心曲。匪意辱帖。傳自城裏。忙手披展。始審色憂間經非細。美痾亦頗爲苦。追用㤝悸。旋喜其次第就平也。信後淒凜。侍奉視篆。對時加毖。儉歲民憂。不至妨於調養否。煕常頑忍之生。忽焉三載。喪終而筵撤。鮮民之痛。於斯爲極矣。頫仰摧霣。尙何言哉。書末多少示敎。不覺有觸感於中矣。尙記童年在先兄床下。每語以未老。誅茅於山水佳處。陪侍几杖。且得數三同志。結隣不孤。爲人生大歡喜事。先兄笑謂癡想。然亦不無準擬於異日者。其後人事變嬗。飽經悲歡。而形拘勢掣。遂作市井之民。居然老已及之。有時回薄。自不禁悵然也。逮年來禍故之後。此生孤露。靡所依怙。京華舊里。無心復處。率意妄動。便是漂漂到此。此亦非以有所愜適也。只爲屋子昔日所結搆。而間架僅足容家率故耳。實非久長之計。亦無事力可以揀擇之他。雖已再閱寒暑。自來險釁。積傷於喪威。今番草土。癃羸枯落。較舊忒甚。自知餘日苦短。正是首丘時節。楸鄕旣無屋舍可以庇身。則聊淹於此。而此距兩處親山。地步稍左。每於歲時展省之餘。筋骸已不如前日。甚覺費力。砥驪名勝。雖是宿昔之所翹想。不徒計拙難辦。省路愈遠。此事政難處矣。仍念向來國珍數遭來過。爲言早晩解紱。欲問舍於此地近處。聊爲遲暮相依之計。此言類非出於一時偶然者。執事縱雲東郊非可居之地。以吾兩人之故。黽勉卜隣。杖屨往還。隨分講討。雖無水光山色之勝。會心之相從。可以樂而忘憂。缺陷世界。豈有十全之美。惟此亦足爲餘生之幸。幸試思之如何。安洞喪期已闋。殊切愴傷。允也竟不得挈來授課。少試鉗鎚。幽明之間。孤負多矣。以此愈不自快於心。惟幾執事之北還。可以隨處照管。俾免走作耳。不宣。
答沈子純文永
[編輯]孟子道性善章疑義。猥蒙俯詢。畧效瞽說。卽辱覆敎。殫悉諄複。必欲開曉愚昧。意至厚也。第有不相喩者。請更陳愚見而求敎可乎。孟子之世。利慾充塞。人不知人性之本善。雖有質美如滕文者。無由識得此理。將安所資而爲善乎。故孟子初見滕文之時。先以性善之說開發之。使之覺斯理也。而稱堯舜而實之。使之信斯言也。若不覺斯而信斯。則雖欲爲善而下學聖之工。實末由也。此孟子所以諄諄於此也。故愚竊謂此章所以稱堯舜者。乃所以證明人性之善。與堯舜同之理。而學堯舜之工。則自在這後面。而終非此章主意也。蓋性同而氣異。此章性雲者。豈非就本然脫卻氣。專以善一邊言者耶。故朱子亦依本文立言之旨。而捨氣爲訓。若以來諭所謂氣稟拘之者推說。則其義固似周全。而其所謂氣稟者。豈非有萬不齊者乎。今以有萬不齊者。突然泥訓於說本然之大同處。愚未知其可也。且獨言氣質。猶可該物慾。獨言物慾。不可該氣質。此理之固然也。今不擧可該物慾之氣質。而只擧不可該氣質之物慾。豈無以也。反復詳認於此。其義自可曉然矣。夫氣質物慾。雖相爲終始。自其分而言之。物慾自外而賊其性者也。氣質由內而蔽其性者也。自其說工夫言。則氣質固不可偏廢。自其說本然之大同言。則氣質亦不必泥說。故此註所以只擧物慾而畧畧提說。以見衆人所以失之之由而已。農翁所云從分金秤上秤來者。政謂此等訓釋也。若夫所引諸說。富矣博矣。皆所以證明當兼言氣質之由。雖可謂周匝。然凡看經書。先取本文。尋求立言之旨。徐取諸說而參之。庶不失先後之序而得其眞個正義。若於本文。不深體察。徑事旁引博據。鮮有得其眞者。而假使引據皆當。要之不如於本文。體認得之之爲約也。朱子曰。文字且虛心平看。自有意味。勿苦尋支蔓。旁穿孔穴。以汩亂義理之正脈。來諭所引。恐未免爲支蔓穿穴。聊此誦而奉勉耳。
答趙國珍,沈子純。
[編輯]國珍曰蓋孟子。〈止〉何嘗有混淆之嫌哉。
氣質與性。同賦於有生之初。而孟子道性善之際。已自故爲掉了物慾橫生於有知之後。地頭便在下面。而初無關於說本然之旨。故集註不須言。故爲掉了底氣質。而衆人所以失之之由。亦不可全沒其實。故只擧在下面之物慾以示之。故愚嘗曰此章若主論性理全體。則集註當言氣質以補闕遺。如公都子曰章之註矣。〈引張子程子說。發明氣之稟。〉若主言復性工夫。則幷擧氣質。以示用工處。如大學明德之註矣。〈氣質物慾。兩下對說。〉此章則專以當時利慾滔滔。人不識性善。故急於曉性本善之理而已也。是以集註亦但隨文訓義。其雲衆人汩於私慾而失之。堯舜則無私慾而能充其性者。直指其理與欲相消長者說耳。今也不究乎此。欲盡擧所謂異者而混說之。謂之生輝於性善。愚見其反沒精彩而未知生輝於何處也。若愚所云混淆者。非謂理氣相混也。其不雜氣之旨。恐不能別白。此雖訓詁間小義。詳畧疎密之際。曲有情意。豈可混視而無別乎。且子純之言曰。物慾上麵包氣質。又曰。私慾裏面。氣質自在。以理推之。亦尙如此。而旣曰上面裏面。則是乃推說也。已非當下見在之義。盍先着眼於只擧物慾之文。看得不幷擧氣質之旨。相須並因之義。姑舍之屬後面理會也。苟如是則義理自可精約且盡矣。若徒嫌氣質之遺闕。必欲汲汲看氣質於物慾上而推說太過。更不體量不幷擧之義。則雖曰周備。其於合下本旨。無乃近於朱子所謂劫持縛束而左右之者耶。
子純曰氣質者。〈止〉根柢又不須言也。
氣質物慾地頭旣別。〈氣質稟於有生之初。物慾生於有知之後。〉名目自殊。〈氣質。昏明強弱之謂。物慾。食色榮利之謂。〉非如影響之於形聲。擧本而末自該者。又非如四端之於四性。擧用而體自見者也。故氣稟之拘。物慾之誘。其所以害夫良性者。亦各異致。〈大學章句曰。氣稟所拘。物慾所蔽。如可相該。則必不如是爲訓。〉二者之分。有不可混焉。及其末流也。氣質之拘。因物慾而益著。物慾之誘。須氣質而益肆。相須幷因。互爲終始。而性善熄矣。今見其互爲終始者。而遂謂之擧本而末該。如影響之於形聲。見其相須並因者。而遂謂之擧用而體見。如四端之於四性。有若一物而二名。有若體在此而用在彼。則烏乎可也。地頭旣別。名目自殊也。故學者交致矯揉克去之工。氣質化時。人慾自消。人慾消處。氣質亦化。然有是氣質之偏而後。方有是物慾之汩也。故學者雖交致其工。而工夫本領。殊在於變化氣質上。愚之前書所云氣質猶可該物慾。物慾不可該氣質者。職以此也。國珍之言曰。物慾是氣質作用。氣質是物慾根柢。譬如性情之爲體用也。若以物慾之生於氣質。喚氣質爲物慾根柢。猶可也。氣質作用。不專於物慾。則豈可專以物慾當氣質之用。而有若元來體用看乎。子純之言曰。獨言物慾。氣質自該。獨言氣質。物慾自該。夫旣非一物。則或有可該處。或有不必該處。豈可謂纔說此。彼便自該。離之不得乎。蓋詳兩賢者之言於氣質物慾。過不分別。猥釀而牽合。致此許多葛藤。玆更就來紙。畧加條辨如此。若有不中。願勿慳裁喩焉。
籤論沈子純正心說
[編輯]正心之義。主動而該靜。何謂主動也。以工夫之主乎動也。何謂該靜也。以收效之該乎靜也。眞體之地。固無得失之可議。及夫事物之來。或不能無失。則始有正之之工。故曰工主乎動。感應之際。正其有所之病。用之所行。輒皆中節。則鑑空衡平之體。自得其正。故曰效該乎靜。今也子純以留滯期待屬之靜。以偏重屬之動。此殆於傳文。無可討靜處。故有此強分之論。然纔留滯期待。則便屬已發。或問所謂應之旣或不能無失。卽偏重之病。又不能不與俱往。卽留待之病。於此尤可見其均是動也。且正心固自統體用。盍於在正其心一句上。看得包靜之義。必欲於用上用工處。分看動靜何也。高明之見。似原於南塘。故敢取南塘說。有所卞說。極涉僭妄。幸恕察之。
有所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不可分各項事。到三不乃身不修之事。〈章句所謂無以檢其身。〉南塘以有所屬體上病痛。〈才有所。便屬動上事。〉以不得其正屬用上病痛。以不存爲體上病痛之害。〈心之存亡。豈可但言於靜體之地乎。〉以三不爲用上病痛之害。〈此章釋正心修身而三不。已涉事爲。故章句屬之修身。〉驟看。雖似有條理。細繹。竊恐安排假借。反晦傳者之旨也。蓋纔有所。則便不得其正。豈有所之外。更別有不得其正之病哉。纔不得其正。則心便不存。豈不得其正之外。更別有不存之病哉。故此章病痛在於有所。工夫亦在於有所。然則以此章爲用上工夫。而及其收效也。體亦以立。庶乎可也。
一有之則便是欲〈此欲字。乃感物而動。性之欲之欲。非人慾之欲也。〉動情勝。非欲動情勝之後。始有不得其正之病也。南塘分層節看。竊恐未然。
大抵誠意而有正心者。以其意之計較商度者。雖實有善而眞無惡。其心與物接之時。不加察焉。則情之直發萌動者。難保其皆中節。故誠意而又有正心也。正心而有修身者。以其情之直發萌動者。雖敬而直之。其身與物接之時。不加察焉。則情之發用所向處。亦難保其皆當理。故正心而又有修身也。此可見其功夫次序之始終深淺。自有條理。而南塘不察乎此。以誠意爲意上工夫。修身爲情上工夫。以正心當未發之體。排比雖密。位置雖精。愚未知合下正義果如此耶。且以此章章句之敬直。或問之操存。爲涵養操存之工。以爲此章主靜之明證。若溯考乎或問之說。則可知涵養操存之不專爲此章工夫也。其曰方其幼也。不習於小學。則無以收其放心。養其德性。而爲大學基本也。則涵養操存之工。先乎大學。而固已爲小學之功矣。其曰敬之一字。聖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也。爲小學者。不由乎此。固無以涵養本原。而謹夫灑掃應對進退之節。與夫六藝之敎。爲大學者。不由乎此。亦無以開發聰明。進德修業。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則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咸須於敬。而涵養操存之工。亦無乎不在矣。非敢曰此章了無存養一段工夫也。然若謂敬直操存之說。獨見於此章。而主張太過。偏屬之靜一邊。有若中庸之戒懼。周子之主靜。則縱使義理分外精密。恐終非傳者之旨。而無或近於朱夫子所謂以己意說道理耶。此非區區之創見。所聞乎先兄者如此耳。
與趙國珍,沈子純。
[編輯]一雨三月。故老亦云罕覯。不審此時。僉履均佳否。瞻溯耿耿。講義諸條。有可更商。以籤畧貢愚見。自視淺陋。安知皆無悖耶。惟在明鑑去取耳。煕常自哭鴒原。久不爲講論事。零碎知見。太半遺忘。而思索路徑。亦從以茅塞。賴近日賢輩發難叩問。得以尋理舊思。受賜良多。甚幸甚幸。然本領不立。觀理未熟。卻爲他纏繳拘牽。勞攘煩撓。無復近似於古人所謂從容嘿會於幽閒靜一之中。超然自得於書言意象之表者。如是而其可望有實益乎。正欲從事於呂東萊涵養多於講論一句語。要先收斂向裏。以固根基。且於日間。事親從兄。隨地體究。庶可成熟道理爾。未知賢輩以爲如何也。不宣。
答沈子純
[編輯]曩承面諭。以爲圃隱終有未盡。不可入於東儒師友錄。於鄙意深所未曉。而卒卒不能罄陳愚見。殊自耿耿在心。玆被長簡俯詢。因此反覆可乎。來諭所謂談經論禮則宗乎紫陽。斥夷尊華則法乎春秋。盡瘁似武侯。殉節如文山。此數句。道盡圃隱本末始終。殆無餘蘊矣。儒者之事。亦若是而已。外是豈別有他道可以儒稱乎哉。至於進退之義。則來諭所謂隱忍欲有所爲者。可謂獲此老心事。就使古之聖賢生此世而値此會。恐無以易斯義者矣。若其處辛禑之事。則不能無後人之惑。然跡此老平生。豈隨時投合。苟然於去就之際者哉。是必有精義於其間。然其時之事。有不可詳。亦有不敢詳者。則只當認其心之至誠惻怛。其跡則傳疑而勿論。以俟後世可也。至於學問之功。文獻缺亡。無從以考焉。雖未知果能博約兩盡。體用全備。然國初諸公之見而知之者。莫不推之爲儒宗。至謂之講論橫說竪說。可知其平日以儒道自任。而特其緖論無傳耳。然乘麗末昏亂之餘。用夷變華。倡道闢異。我朝人文之朗。淵源之盛。實自此老而肇焉。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其功又安可誣也。如以道之未大成。不可謂儒者。則竊恐我朝先正諸賢。惟靜,退,栗,尤。斯最爲盛。而雖不敢妄有軒輊。竊以姿品氣象䂓模力量。比之宋朝諸賢。猶有不能無遜。故愚嘗謂我朝先正之於宋朝諸賢。猶宋朝諸賢之於孔門羣哲。大小銖兩之分。有不可諱矣。今若以圃老。置之伊洛淵源之列。倫擬於周,程,張,朱。則固有所不敢知也。置之東儒師友之中。比並於靜退栗尤。則豈有汰濫之譏哉。董仲舒,諸葛武侯,韓文公。雖不列於傳道之功。或以言語。或以氣象而儒稱焉。況此老於我朝。實有繼開之功。則栗翁所論。乃是責備之意。而後儒或有苛論於無過之地。誠可駭也。今若序列我東諸賢。而若不推本溯源。以及此老。則是厚受其惠而沒其功也。其可乎。朴南溪所輯師友錄。全無去取。不成體裁。不足以傳後也。固知高明有見於此。欲主精嚴而有是論。然未免失之太快。非但矯枉過直矣。苟欲刪繁而就約。則當去薛崔安禹諸公。而斷自圃隱托始。以章其開端啓鍵之功。端的在斯。則體段得矣。乃可以無憾於是書也。未知盛意以爲如何。幸有以更敎之也。
與沈子純
[編輯]職名去就。未知何居。想已有定籌而不得詳承。殊爲悶鬱。吾輩杜門跧蟄。以至白紛。一朝欲出而驅策馳驟於仕宦之塗。其意思之闌珊。周旋之齟齬。不待人嗤罵。而已自退縮矣。然座下亦世祿之裔也。雖無奉檄之地。旣無可辭之義。則但當一出試可。如終有強不得者。見難而止。亦是一道也。若煕之筮仕。異於座下。非生進而猥玷洗馬。初仕者。係是格外。而由於薦目。則決非愚分之所安。雖被朝家之敦迫。抵罪自劃。向後荏弱出腳。俱緣不獲已。而實非初志。故其後職名雖改。每有不自快於心者。且祿仕者。爲養也爲貧也。煕也家受大夫之祿。養與貧也。義無所當。所以決棄而不能自住也。不佞之棄官。其不甚無據如此。情外之誚。猶不勝譐沓。況座下義無必辭。貧可以仕而遽爾棄之。則一世譏訕。將四面而至矣。此亦不可以外至者而不反省也。曩時面討。已知雅意所存。近日傳說之入耳者。異乎吾所知。而或有謂不佞曾棄官。故勸座下不仕。不佞與座下雖臭味不遐。至於官職去就。當視所値之如何。豈可苟同耶。聒聒之言。不能無市虎之惑。聊玆奉叩。未知或更有商量於去就之意。以致此傍人之點檢耶。因此思之。聽松之除官輒謝。謝而輒棄。謝乃拜君之恩也。棄是守吾之志也。其出處之雍容不迫。眞可謂潔不亂倫。貞不絶俗。百世之下。令人感歎也。未知座下嘗以此老出處爲如何耶。
與沈子純
[編輯]竊謂程子之書。文簡而旨奧。朱子之書。辭達而意足。苟欲注以釋之。程書當先於朱書。而朱書則刱自退溪記疑之書。以汔於今。幾至十數家。程書自先輩未聞有箚注者。不知何故也。無乃以朱子後程子。苟於朱子之書。義理煥然。則無容別註於程子之書耶。抑朱子大有功於經傳。澤流萬世。先輩之竭誠於註其書者。亦出於崇德報功之意乎。往年與國珍共講程書也。相與說此事。遂各疏所疑。將以參互相訂。裒爲一書。雖不可與四方共之。欲藏以爲吾輩晩暮尋繹之資也。巧爲疾病撓奪。強及半藁而已之。乃托座下。正其差謬。補其闕漏而續成之。其後十數年間。國珍遊宦在外之日多。座下與煕常喪憂稠仍。煕常又嘗往來省侍於嶺海之間。志闌意珊。不復相聚講討。如曩日之爲。此事亦隨而忘置久矣。向來座下語間及之。始知其草藁尙留在貴案。而回首殊茫然也。舊時用意之勤。更欲見其面目。人來投示如何。因此而有所欲奉聞者。夫程朱之書。繼往開來。建天地質鬼神而不悖不疑。學者所以尊信而奉持之者。固當與六經無間。然第欲其句解字釋。如六經箋註之爲。則體段有不侔矣。退陶之記疑。本旣疎畧。又止於節要之書。尤翁之箚疑。擧大全無論緊慢精粗。逐處註釋。極其浩穰。竊恐或涉於過當。而況繼箚疑而作者。註上生註。腳上生腳。愈出愈多。支離汗漫。所致力者。類皆在於文字之出處。攷據之得失。畢竟成就得夸多務博。了無補於朴實頭工夫。尙何益之有哉。竊嘗思之。不必若是隨文差排。備例解說。只揀得大義之所係。微言之未闡者。沉潛反復。硏究講明。到得泯然默契。始以文字發其肯綮。俾不晦墜而已。亦不必盡底竭蘊。可使後來讀者。有用心理會之地。自作辛苦家計也。且從上聖賢言語。皆不得已也。是以簡而不多。然舜之言。卻多於堯。孟子之言。卻多於孔子。降自程朱。其言盈溢簡冊。又不啻多於孔孟。蓋世級愈下。道術易差。後賢之言。滋多於前聖者。時使之然。是亦不得已也。故後世學者。苟有明道之志。凡於講論訓說之際。深體不得已之旨。須要言常不足而意常有餘。使後人有可繼也。記曰。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敎者使人繼其志。善哉言乎。今座下於程書。如欲卒成其草藁。其理趣精蘊處。先着眼目。其小小字句文義。雖畧之可也。謬見如此。未知盛意云何。
答沈子純
[編輯]頃承示諭。深疑農巖四端七情說。中人以下。其氣多濁少淸。及頑愚甚者。方寸之內。濁氣充塞。豈復有一分淸明之氣數段語。實有妨於此心本明之體。竊謂高明殆未及致詳其語意而有是疑耳。夫是氣也。乃指魂魄五臟百體之氣。卽朱子所謂其通也不能無淸濁之異。其正也不能無美惡之殊者。非直指此氣本體聖凡一致處。若栗翁淸氣之發。濁氣之發雲者。亦指此氣。而皆就氣機發動處。見其不齊之端也。何獨於農巖疑之乎。若以方寸之內四字爲可疑。則又有不然者。蓋頑惡之平日所爲無道。質拘欲蔽。反復相因。而氣之濁者。日益深固。無復有一分淸者。此亦從發後而言之也。則雖雲方寸不干本體。豈可以此遽疑其指本體耶。故愚嘗謂人之魂魄五臟百骸之身。有此氣則有此氣之本體。卽所謂體物而不可遺者。然惟其統會綱紀。專在於方寸空通之地。故此氣本體之全。卽可於方寸而見之。不可直以方寸爲本體也。今欲以方寸內外。區別本體與氣質者。恐終拘泥於形體。而此氣本然之妙。尙有多少未盡晣者。於此苟能體認出來。自可不言而喩也。大抵四端七情。退陶剖析太過。遂成二歧之病。栗谷之以氣發理乘。統言於四七作爲一塗者。可謂直截明透。但其所謂善者淸氣之發。惡者濁氣之發云云。只從善惡大分而爲說。猶未免少疎。農巖有見於此。以爲大槩人心善惡之分。皆因乎氣。而其端有三焉。本來稟賦一也。隨時淸濁二也。所感輕重三也。以此三者。參互而曲暢之。其義盡矣。此愚所謂有發於栗翁言外之旨。而較卻精密也。然本來稟賦。淸濁定分也。隨時淸濁。發動氣機也。栗翁之說。雖說定分。苟善觀之。庶可以包此二者。而所差欠者。所感輕重之義耳。鄙見如此。若有未當於理者。願不慳開示也。
答沈子純
[編輯]同城貽阻。尙覺耿耿。居然關河之別。已經歲矣。每思至。輒誦及此同衰暮。非復別離時之句。而爲之黯然作惡。匪意手帖先辱。拜承比暄。政履迪裕。慰愉之極。如奉英眄也。賢者讀書人也。何憂乎宰一縣。下車旣久。未知民與官漸次相孚。有可以驗理事一致者否。第求助之諭。顧此平生杜蟄。不嫺一切世務。愧無以仰塞勤意。曷不以此諮詢於如國珍經歷來者耶。然嘗竊覸交際讌談之間。溫厚慈諒之意勝。而欠了剛果分數。以斯爲政。無或惠有餘而威不足也歟。此在高明分上。想已有省悟而矯勉。恐無待乎不逮之言。愛助之切。漫此布愚耳。煕常省墓歸來。觸冒添感。宿疾乘劇。見方喟呻㱡㱡。尋常佔畢。亦不得措意。殊無以自聊也。餘非寸紙可旣。惟冀隨時珍護。
答沈子純
[編輯]鹿門論理諸說。俱是精義所繫。實非愚昧可及也。然尋常不能無疑。妄欲思其會通。而未得其說。則不勝其憤悱。向來面論。竊喜其有相發也。玆又申叩。敢不披露而求敎乎。蓋其言曰。以分殊爲氣質之性。則所謂一原之爲本然。其空虛不可率。又曰。若以分殊爲可率之性。則氣質之性。亦可率乎。竊詳此語是只知氣質之當屬發後。而不知分殊之亦可屬發後。只知一原之爲本然。而不知氣質之循理者。亦可謂本然也。蓋曰一原。曰分殊。曰本然。曰氣質。只是一性。由體之一而謂之一原。由用之分而謂之分殊。由靜之眞而謂之本然。由動之變而謂之氣質。靜與體同一地頭。動與用同一地頭。一與眞。主理而言。分與變。主氣而言。靜體之地。未嘗無氣。氣未用事。故以理爲主。動用之地。未嘗無理。發用是氣。故以氣爲主矣。然發用雖是氣也。苟能循理。則亦豈非天命之本然耶。故所謂率性之道。政指此爲言。以明道之本於性已矣。朱子嘗雲率不是用力字。實所以發明此義。而今曰空虛不率者。殆其未考乎此。而硬看率字。有是疑耳。大抵性與命對。則性爲分殊。命爲一原。道與性對。則道爲分殊。性爲一原。敎與道對。則敎爲分殊。道爲一原。此乃自然之機。不易之理也。鹿門索性。主氣說理。故於人物道異。常有一膜之隔。而看得分殊重。每欲以道之分殊。驗性之分殊。以證其異。獨不可以性之一原。驗道之一原。以證其同耶。要之命與性與道。雖有在天在物動靜體用之殊。其爲理則一。而氣爲之錯綜經緯。隨地分合。而通局之情可見也。苟能一掃多少安排。惟將動靜二字。入心思議。體貼出來。則性理原頭。庶幾推求。而從上聖賢許多論性之旨。亦可由此會通也。然此事實未可以髣髴見得而易於言矣。農翁所謂積一二十年洗心之功而得之者。信乎其可思也。
答沈子純
[編輯]有人適室無子。妾有二子。擬立其第一子承適。其妾死則將承適者固當服緦。而其弟服何服耶。適母在則似亦當壓屈。未知如何。
喪服緦章。庶子爲父後者爲其母。疏雲父死庶子承後。爲其母緦。傳又雲有死於宮中者。則爲之三月不擧祭。因是以服緦也。由是觀之。父死然後承其重而爲宗廟主。始可以服其母緦。父在則不成爲承後。豈可遽以將承適而服緦耶。蓋妾子爲其母。父在則旣以至尊屈。雖使適母在者。家無二尊。不可再屈。無論第一子與第二子。俱服父在母喪之朞制。恐爲得禮之正。若記所謂公子爲其母練冠麻衣縓緣。旣葬除之。卽指諸侯妾子權制此服者。恐不可比例矣。
答沈子純
[編輯]見諭南塘過處。不徒在於記聞錄也。同異攷。殆尤甚焉。記聞錄。只藉其師說。同異攷。其意欲援朱子說。以立己見。而其論初晩同異得失之際。多犯手勢。有掩不得處。莫逃於具眼之見。極令人惶恐也。然斯翁豈遽有是心哉。但聖賢立言垂訓。乃公天下之心。始不能深體此心。一向以私意求之。遂至於此而不自知耳。凡有志此事而偏守己說。不求義理之所安者。其可以鑑矣。曾聞福州姜寢郞始煥。於朱子書。有專門之功。嘗取此書。逐段辨正。而極其詳核。有一部成書。恨未得見之也。
答金城甫宗善
[編輯]向書拜悉盛功方在編書。藹然求助之意。至及於空疎如煕者。煕何能爾。其不幾於借聽於聾乎。徒辱眷厚。不獲仰承至意。不勝悚赧。第念是書。肇自玄石編錄。而曩者煕亦一披覽。儘是我國文獻之不可闕者。尙恨其師友之序列者。都不取裁。文字之編載者。亦無體要。只是草刱耳。恐不得爲不易之定書。若其續編所載。又出其門人之手。尤爲淆亂。不可以遺示來後也。今高明苟能因是而洗櫛潤色之。克爲成書。使我東羣儒賢之德之功。秩然可徵。則豈非斯書之幸耶。然編書者。卽述之事。而其難不在著書之下。實不可卒卒爲也。亦不可獨任己見。願詢諮有道。漸磨成就。無底有悔焉。區區之望也。斯役也。煕雖無可以仰助。而竊嘗所耿耿者。玆用覼縷不裁。殊悚僭也。
答金城甫
[編輯]曩書悉暴寡陋不足與聞斯役。猶不見諒。又辱手敎。意愈鄭重勤摯。有不敢自外。畧貢愚見。以備財採焉。竊計斯書也。宜有源流之別。若其師道所在。當爲源矣。門生遊從。爲其流矣。於其流也。或可濫觴而廣載。於其源也。不可不兢兢而致愼。此乃斯書之體裁也。於此一失。可以已矣。昔朱夫子述伊洛淵源錄也。弟子之林。則雖邢恕之悖戾。且收錄以寓鑑戒之意。至於四先生之列。則雖以康節之命世高儒。猶不得廁於其間者。以其門路德學。猶有間乎四先生也。其揀掄之嚴。有如是矣。爲斯書者。苟取法於此。可以無憾。而若一以從祀諸賢敍列。則實有太濫之患。若欲取捨於其間。則又非後生末學所可遽爲也。愚所謂難莫難者此也。然誠能於斯。勘定得當。至於文字載錄之繁複。門人遊從所系之失實。自可漸磨就緖。非所憂也。
答朴汝玄宗圭
[編輯]子婦題主。以亡室亡子準之。則當書以亡子婦。而遂庵之論。去亡字而稱子婦某氏。玄石之論。去子字而稱亡婦。未知何說爲得耶。
子婦題主之忌連書亡字於子字。乃區區之俗情也。遂庵之去亡字而只稱子婦。似欠峻正。玄石之去子字而只稱亡婦。婦旣妻之稱。則雖古有冢婦介婦之稱。無冢介字而只書亡婦。恐終涉嫌文而不可從矣。然所謂父在父爲主據禮。則惟長子長婦洎庶子庶婦之無後者。今尊家所値。旣是支子異宮之禮。則不必舅爲主。使其夫主之。實合禮意矣。
答朴汝玄
[編輯]家兒猥占科名。到門似在延慶墓小朞後。而臣庶旣除衰。擧世服吉。則音樂亦無所拘耶。
儲宮練祭之後。羣下雖已除服。禮父有服。子不與於樂。以此推之。則君親雖有恩義之別。至尊尙持斬制。臣民豈可以服吉而遽擧音樂耶。愚見如此。故昨有一新恩來問。以停樂爲是答之矣。
與尹命汝永厚
[編輯]煕常從仁鄕士友。講服雋譽久矣。而衰疾坯蟄。無緣際會。輒以爲恨。比因德院講事。聲聞益密。如將朝暮遇焉。每擬一遭進身。與共周旋於講誦樽俎之間。兼遂宿昔識荊之願也。年來私家喪威薦酷。朽腸摧剝。生理都盡。此計因以謬悠。尤庸向風慨喟。匪意執事先以書辱貺。禮意甚厚。奬飾過隆。顧此淺弊。何以堪之。竦厲之餘。繼以愧恐也。第其過執撝謙。引辭講任。不覺愕爾失圖。噫。近來士林凋喪。儒風陵夷。而吾鄕尤甚。故尋常惋嘆。不能一日忘於懷也。曩院儒猥以講事相托。自惟綿薄。亦豈有毫分及人之仁。竊謂此乃吾鄕丕變之一機會。則因勢利導。尙有可爲。妄不自揆。遽然冒當。而遙管其事於百里之外者。已甚齟齬。鞭影莫及。皷作無術。惟其倡率誘掖之功。不能不仰成於一鄕之老成。積以年歲。漸次進就。而佇觀厥究。實是區區苦衷所在。則庶幾同聲之地。終始樂聞而相助。不謂猶有所未孚。致使執事先自引退。若是之勤。欲一向相迫也。則有所不敢。欲遽仰副也。則此事從知無幸。不佞亦行自去矣。所可惜者。曠世初擧。辛勤倡始未一周。而又復泮渙。若非人力之所可爲也。奈何奈何。伏惟春殷。起居珍衛。煕常病隨齒加。刀圭爲命。眼前殘書。一掩不開。只自循顧而疚悼耳。千萬不宣。
答沈天老弘模
[編輯]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於和必下皆字。然則四者無不中節。然後方謂之和。而一事之能中節。不可爲和耶。且一時之中節。不可謂和。而一生之間。無不中節。然後方謂之和耶。愚意一事一時之中節。不害爲一事一時之和。然而其必下皆字。恐有不易之定理。願聞之。
未發之體。固無得失之可言。已發之後。始可論中節與不中節。故所以下皆字於其間耶。且和有全體之和。有事事上和。一事一時之中節。雖不害爲和。謂之全體之和則未也。譬如日月至焉之仁。不可不謂之仁。亦不可謂全體之仁也。然則四者無不中節。然後始可謂全體之和。而作對於大本之中。皆字。實發其義歟。
朱子曰。叔京雲能存其心。是之謂敬。而某以爲惟敬所以能存其心。〈見續集答季通書。〉竊謂敬不可以徒爲。必也存得此心。乃爲敬。故先儒論敬曰其心收斂。不容一物。又有所謂常惺惺法。則叔京之言。不見其爲不可。朱子乃嚴斥之。至爭論兩日。蓋其存心爲敬與敬以存心。一非一是之不容易者。必有微意。幸賜剖敎。
何叔京所謂能存其心。是之謂敬。此便存心是一事。敬是一事。心與敬爲二也。朱子所謂惟敬所以存心。是敬與心爲一也。〈惟字所以字當着眼。〉此其所以異也。而引而不發。其爭論之意。誠有未易曉者。然以朱子論敬諸說參之。庶乎可推而知已。朱子嘗曰。以敬爲主則內外肅然。不忘不助而心自存。不知以敬爲主而欲存心。則不免將一個心。把捉一個心。外面未有一事時。裏面已是三頭兩緖。不勝其擾擾矣。就使實能把捉得住。只此已是大病。況未必眞能把捉得住乎。觀此則可以知叔京之差處矣。又嘗曰。人只是要求放心。何者爲心。只是箇敬。人纔敬時。這心便在身上了。又曰。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處。觀此則惟敬所以存心之旨。可以知矣。若所謂收斂不容一物。常惺惺者。亦皆直指主敬而心便如此雲爾。非如叔京之先有意於存心也。大抵敬之一字。實爲聖學之本領。而秦漢以來。無人識得此義。所以千五百年。眞儒不作也。至程子。始剔出於經傳之中。極意發揮。指示學者。如昏衢之日星。朱子繼之。竭其兩端。益詳且切。無異耳提而面命。然後來儒者。猶有未能得其要而入。安排把捉。色莊內荏。正與助之。種種醜差。率皆由於不能深認於敬爲心主而內外之不可相離也。學問之工。豈可以易言哉。近看語類。得一段語。有曰操則存。舍則亡。只在操舍兩字之間。要之只消一箇操字到緊要。全不消許多文字言語。若此意成熟。雖操字。亦不須用。竊深有味乎斯言。而輒爲之三復。顧旣無能自用其力。聊爲賢者誦之。
程子曰。沖漠無眹。萬象森然已具。沖漠。或以爲單就靜上說。或以爲兼動靜說。此義平日積思而未能明辨者。願下一轉語。
沖漠無眹。萬象森然已具。竊詳程子立言之意。則只是要見夫用之所行。卽體之所具。而一理通貫。無動靜先後也。此以流行言也。然苟以對待言之。則自有其分。沖漠屬靜。萬象屬動。不可以相混矣。朱子答呂子約書。以沖漠無眹萬象森羅。分屬於形而上下者。豈非以對待言者耶。又雲須看得只此當然之理沖漠無眹。非此理之外。別有一物沖漠無眹也。此又以通貫者爲說也。從上聖賢論理。隨地異指。隨人異答。各有精義。而亦未始不相通。必也先着眼於立言本旨。辨其地頭而活絡看去。乃不失正義。不可執言迷旨而滯於一隅。亦不可互相假借而牽合成說也。若其或單或兼之異見而莫之相通。正由於始之不能疏觀。各執一偏。硬說不已。增枝添葉。屈曲纏繞。至使先賢立言之旨。反歸於晦亂。可勝痛哉。
答沈天老
[編輯]理通氣局。今夫理墮在氣中。便已偏了。如木之性仁。金之性義。合下只有一性。但離了木金之氣而單指其理。則理無彼此。仁亦一太極。義亦一太極。此一說也。理雖墮在氣中。性未嘗偏。所以偏者。特在於發用處。如虎狼之仁。蜂蟻之義。只可於發用上見之。而五常之全。自在於中。不待離氣而言。此一說也。未知何以看得爲穩耶。
理雖墮在氣中。未發而氣未用事。則烏由見其偏。只是一原。所謂理通也。已發而氣已用事。則各隨其氣。分殊形焉。所謂氣局也。然氣局非無理也。理通非離氣也。特所主而言者。以動靜體用。在主理主氣之異耳。故卽分殊而一原存焉。朱子所謂渾然太極之全體。無不各具於一物之中者是也。〈一物分殊。氣之局也。太極一原。理之通也。〉卽一原而分殊具焉。程子所謂沖漠無眹。萬象森然已具者是也。〈沖漠一原。理之通也。萬象分殊。氣之局也。〉蓋理氣均是一本。混融無間。不可以離也。混融之中。自有形而上下之分。一眞一靈。又不可以雜也。其謂不離不雜者。乃所以形容難言之妙而已。非判理氣而二之也。倘如盛諭上段說。則理與氣自爲可離之物。性與太極。卻有濶狹之殊。從古聖賢論性之旨。豈如是之支離破碎也耶。若下段所謂虎狼之仁。蜂蟻之義。只可於發用上言之。五常之全。自在於其中。不待離氣而言者。恐爲得之也。
氣拘欲蔽。竊謂方寸之內。虛靈洞澈。是爲明德本色也。氣質濁駁。在於百體。則其所拘蔽者。只是從外昏掩。而方寸虛靈。爲其所誘引而已。不是濁駁之氣闖入方寸。滾汩虛靈之體。使之昏濁。故曰本體之明。有未嘗息。或謂方寸亦氣質也。其拘之蔽之也。方寸之內。濁氣滾汩。而所謂本體之明。一個神而已。自在昏濁之中。而不患無安頓處。不是虛靈占得境界。別在一處。此說又何如。
氣一而已。特有本末之殊焉。本則一而神矣。末則萬而不齊矣。大凡物莫非氣也。旣有氣。斯有神。然則人之百體。亦豈有非神之所貯。而惟其統會綱紀。專在於心竅空通之地。故其全體之妙。於此焉呈露。虛靈不昧。是所謂明德本色也。若只指心竅而言。卽五臟之一。而屬諸百體。豈可以方寸內外。區別虛靈氣質耶。至於或說所謂本體之明。一個神而已。自在昏濁之中。而不患無安頓處。可謂說得分曉矣。
答沈天老
[編輯]見諭以煕常之向來所被人言誣賢一款。關係甚重。謂不可以不辨者。於鄙意終未能犂然也。大抵其言之所自出。弟實未知其誰某。將向何處與辨耶。縱使知之。吾輩受栗翁罔極之恩。其所以尊親之者。殆無異父祖。今有人橫被誣辱其父祖之目。則其人將自傷誠孝之未孚而反躬加勉耶。抑措舌於其間而與之呶呶耶。反復於此兩端。或可以知所處也。昔陶翁之編栗谷全書也。直菴申公以改集爲全書。謂變亂先賢〈卽玄石〉所定。盛加譏斥。以陶翁擔負。豈有僭汰之嫌。而申公之如是。誠過矣。其時泉門。未聞有以貶誣之目加申公者。今也彼之自視。視陶翁果何如。而一出言。欲人之莫予違。一有拂忤。鑿空搆虛。必欲擠陷於誣賢之科。可見世道之愈下而人心之愈險也。浩歎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