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與教育
我在民國二十三年,曾在考試院住過幾天,也在此會場講過話,所以這次重來,非常愉快。尤其看到考試院的建築沒有被破壞,並知道今年參加高考的人數超過以前任何時期,現在交通如此不方便,而全國各大城市參加高考的人數,竟達萬人以上(就在我們北大的課室中,也有不少的人在應試)。我感覺到,自民國二十年舉行第一次考試以來,這十六年間,考試制度的基礎已相當鞏固。我是擁護考試制度的一個人,目睹考試制度的鞏固,與應考人數的增多,至為高興。
今天考試院的幾位朋友,要我來談談考試與教育的問題。當然考試與教育,與學校,都有很深的關係。中國的考試制度,可算有二千多年歷史。在漢朝初開國的幾十年,本來沒有書生擔負政治上的重要責任。後來漢武帝的宰相公孫弘,向武帝建議兩件大事:其一是「予博士以弟子」,因過去只有博士,而沒有學生,公孫弘主張給博士收學生。每個博士給予學生十人,後來學生數目逐漸增加,至王莽時代,增至一萬人。迨東漢中期,更增至三萬人。
其二就是考試制度,公孫弘因見國家的法令與皇帝的詔書,不但百姓不能了解,甚至政府的官吏亦多不懂。故獻議武帝,採用考試的辦法,即指定若干經典為範圍,凡能背誦一部的,便予以官吏職位。這是最早的考試制度,約在紀元前一百二十四年開始實行,到現在已經二千一百年。有了這種考試制度,便可以吸收學校訓練出來的人才。風氣一開,就另外產生一種私人創辦的學校。在後漢時,此種學校達一百餘所。各校學生有五六百人的,也有一二千人的。但因私人住宅無法容納,所以在學校附近,就有許多做小買賣的商店應運而生,以供應學生的衣着和食宿。
其後學校的開辦,主要的便是為適應此種考試制度而設。學校學生根據政府訂定的標準,大家去努力競爭。最初應考的人,還有階級的限制,就是只有士大夫階級才能應試。後來這種階級觀念也打破了,只問是否及格,而不問來歷。考試制度其後也逐漸改進,在唐朝時,還有人到處送自己的卷子,此種辦法易影響主考人的觀念,所以大家覺得不妥當,而加以禁止。到宋朝真宗時代,更採用密封糊名的辦法,完全憑客觀的成績來錄取人才。
由於考試制度的漸趨嚴密和階級制度逐漸打破,所以無論出身如何寒微的人,都有應考的機會和出任官吏的可能。
以前我在外國,有人要我講中國的考試制度,我便引用一個戲台上的故事,就是《鴻鸞禧》所描寫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這個戲也許大家都看過,是敘述一個乞丐頭兒金松的女兒金玉奴,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打開大門看見有人僵倒在地上,便和他父親把這個人救活了。那個人是一位來京應試的窮書生,因為沒有錢,又飢又餓,所以凍僵在門前。後來金玉奴請他父親把他收留了,這個書生不久便做了金松的女婿,並且考中了進士,還不能做知縣,只在縣中做縣尉縣丞之類的小官。但是他做了官之後,總覺得當一個乞丐頭的女婿沒有面子,所以在上任的路上,便要設法解決他的太太。在一個月明星稀的晚上,他叫她走出船頭,硬把她推下水去,但想不到金玉奴卻被後面一隻船的人救起來,這個船上的主人,便是那書生的上司。他詢明情由,就收金玉奴為養女,等到那書生到差之後,仍將她嫁回給他。於是在洞房之夜,金玉奴便演出了棒打薄情郎這幕喜劇。
這個故事是說明那個時候的人,誰都可以參加考試和有膺選的機會,完全沒有階級的限制。這種以客觀的標準和公開競爭的考試制度,打破了社會階級的存在,同時也是保持中國兩千多年來的統一安定的力量。
我認為中國到現在還是沒有階級存在的。窮富並不是階級,因為有錢的人,可能因一次戰爭或投機失敗而破產,貧窮的人,亦可以積累奮鬥而致富,不像印度那樣,有許多明顯的階級存在。我國的階級觀念,已為考試制度所打破。
再說考試制度對於國家的統一,也有很大的關係。從前的交通非常不便,不像現在到甘肅,到四川,坐飛機只化幾個小時就可到,並且還有火車汽車和輪船等交通工具。在古時那種阻塞的情形下,中央可以不用武力而委派各地以至邊疆的官吏,來維持國家的統一達兩千多年,這實在有其內在的原因,就是由於考試制度的公開和公平。當時中央派至各地的官吏(現在稱之為封建制度,我卻認為並不怎樣封建,因為不是帶了許多兵馬去的)皆由政府公開考選而來。政府考選人才,固然注意客觀的標準,同時也顧及到各地的文化水準,因此錄取的人員,並不偏於一方或一省,而普及全國。在文化水準低的地方,也可以發現天才。有天才的人,便可以考中狀元,所以當選的機會各地是平等的。
同時還有一種迴避的制度,就是本省的人不能任本省的官吏,而必須派往其他省份服務。有時候江南的人,派到西北去,有時候西北的人派到東南來。這種公道的辦法,大家沒有理由可以反對抵制。所以政府不用靠兵力和其他工具來統治地方,這是考試制度影響的結果。
今天我到考試院來,班門弄斧的說了一套關於考試制度的話,一定很多人不願意聽,所以我向大家告罪。
再說到本題來,即從漢朝以後,考試和教育的關係,那時候的學校,差不多都是為文官考試制度而設。迄至隋唐,流於以文取士的制度。本來考試內容,包含多種,除進士外,有天文、醫學、法律、武藝等等。不過進士卻成為特別注重的一科。進士是考詩經、詞賦的,即是以創作文學為標準。社會的眼光,也特別重視這一科。有女兒的人家要選進士為女婿,女子的理想丈夫,就是狀元進士。這種社會方氣,改變了考試的內容。本來古代考試,不單純是做詩詞或八股文章,不過因為後來大家看不起學法律和醫藥的人,覺得這種學問,並不是偉大的創作,而進士卻能在嚴格的範圍內來創作文學,當然應看作是天才了。社會這種要求,並不是沒有道理,不過因為太看重進士,所以就偏於以進士科為考試制度的標準。
至王安石時,他想變更這種風氣而提倡法治,研究法律。但是他失敗以後,便依然回復到做八股文章,走上錯誤的道路。但這種錯誤是基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的。
因為考試內容的改變,便影響到學校的教育。考試要用詩賦,學堂教育便要講詩賦,考試要用八股文章,學堂教育便要講八股文章。社會的要求和小姐們的心理,影響了考試制度,考試制度也影響了學校教育的內容。
由於進士科考取的人才,多數是天才,天才除了做詩賦和八股之外,當然還可以發揮其天才做其他的事業。所以這並不是完全失敗的制度,此處並非說我同情進士制(我是最反對做律詩和八股文的),不過我們要知道這是有歷史背景的。
我近年來,在國外感覺到,中國文化對世界有一很大的貢獻,就是這種文官考試制度。沒有其他的民族和國家,其考試制度會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的。我們即以隋唐到現在來說,已有一千四百年,唐朝迄今,有一千三百年,宋朝迄今,也有九百多年,沒有別的國家,能有這樣早的考試制度。我國以一個在山東牧豕出身的公孫弘先生,能於二千年前有這種見地,實在是件了不起的事。
再從世界的眼光來看,中國考試制度,也影響了別的國家。哈佛大學的《亞洲研究雜誌》,前年刊登一篇北京大學教授丁士儀先生寫的文章,題為「中國文官考試制度影響英國文官考試制度的研究」。丁先生特別搜尋英國國會一百多年來贊成和反對採用中國文官制度的歷次討論紀錄,用作引證。並說明十八世紀(其實早在十七世紀)便有耶穌會的傳教士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制度到歐洲,其中便曾有人提到中國的考試制度。首先在法國革命時(紀元1791年),法國政府宣布要用考試制度,這思想是受了中國的影響的。不過後來革命政府失敗,所以沒有實現這個制度。其後這種思想,由歐洲大陸傳入英國,英國當時有所謂「公理學派」,主張改革政治,改革社會以謀取最大多數人類的最大幸福為目標(這個學派也可稱為幸福主義學派)。他們同樣看重了中國的文官制度,主張英國也應加以採用。
後來英國議會討論這個問題時,有贊成和反對兩派的意見。贊成派的理由,是中國能維持幾千年的統一局面,主要的是因為政府採用這種公開的客觀的考試制度;反對派則認為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對外打敗仗,所以不應仿效中國的制度。由此可知無論贊成的和反對的,都承認這是中國發明的制度。
後來英國先生在印度和緬甸試行這種制度,到十九世紀以後,再在國內施行。
其後德國也採用考試制度,不久復傳到美國。這都是直接或間接受到中國的影響的。
在太平天國時代(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出版的一本書叫做《中國人與中國革命》,這本書前面,有個附錄,是一個英國官員向英政府及人民寫的條陳,要求英國採用中國的文官制度。
由這些事例,可以看出中國文官制度影響之大,及其價值之被人重視,這也是我們中國對世界文化貢獻的一件可以自誇的事。
現在我們的考試,已經不採用詩詞了(考試院的各位先生平常作詩作詞,不過是一種餘興),考試的內容已和世界各國相差無多。比之古代,雖然進步了很多,但是我們回過頭看,現在卻缺少了上面所講過的社會上的心裡期望。
現在人家擇女婿,不以高考及格為條件的,小姐們的理想丈夫,也不是高考第一名的先生!現在大家所仰慕的,高考還不夠,要留學生,頂好是個博士,而且是研究工程的,這是一個顯明的事實。
儘管現在社會對考試制度已較民國二十年時,認識得清楚,參加考試人數也已增多,但是小姐們並不很看重高考及格的人員。我們不可忽視,小姐是有影響考試制度的相當權力的。
怎樣才能使社會人士和小姐們養成對考試制度的重視呢?我還沒有方案來答覆大家這個問題。
我曾和戴院長談過北京大學一個學生的故事。這個學生,今年畢業,是學法律的,中英文都很好,他的畢業論文,全篇用英文寫成的,故被目為該系成績最優的一個。學校要留他當助教,他說「謝謝,我不干」。北平地方法院的首席檢查官在學校兼課,也邀他到法院去幫忙,他也說:「謝謝,我不干。」後來一查,他的畢業論文雖作了,卻沒有參加畢業考試,原來他到一個私立銀行當研究生去了,他的薪津比敝校的校長還要多。他用不着參加考試,因為這個私立銀行是不用銓敘的。
我有三十二張博士文憑(有一張是自己用功得來,另外三十一張是名譽博士),又當了大學校長,但是我所拿的薪津,和一個銀行練習生相差不多。我並不是拿錢做標準來較量,但是在這種狀態之下,如何能使社會的人士對考試及格的人起一種信仰呢?
我希望各位在研究國內外各種高深學問之餘,再抽時間看明朝以來三百年間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說,研究一下怎樣才可以恢復過去社會上對考試制度敬重的心理,就算我出這個題目來考考大家。
- (本文為1947年10月21日胡適在南京考試院的演講,原載1947年10月24日《中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