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求真
脈理求真 |
<目錄>卷一
<篇名>新着脈法心要
屬性:繡按∶脈為血脈,一身筋骨,皆於是宗;一身疾痛,皆於是征。考諸先哲遺論,固多精義獨標,旨歸若揭, 以為後世章程。然有牽引時令,巧借生死刻應,敷衍滿幅;與夫就脈就症,分斷考求,毫無變換,似非臨症 要語。是篇綴精聚華,僭為鄙句,既以去乎膚廓,復更化裁盡變,推行盡通,洵醫中之活潑,脈法之吃緊至要 處也。用是另為篇帙,聊贅數言,以弁其首。又按∶篇中所論脈要,前半止就脈象部位,閒閒敘入,各就要 處指明。至後始將診脈大要,層層剝進,不令診法稍有遺義,如中庸所論極致之功,反求其本,以至聲色俱泯 而後已。讀者慎毋取其脈象部位,而置後幅變活要義於不審也。晦 朱子曰∶古人察脈非一道,今世惟守寸關 尺之法,所謂關者多不明。獨俗傳脈訣,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乃能直指高骨為關。然世之高醫,以其書贗, 遂委去而羞言之。雲間錢溥曰∶晉太醫令王叔和着脈經,其言可守而不可變。及托叔和脈訣行,而醫經之理遂 微。蓋叔和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醫道之日淺,未必不由此而誤之也。張璐診宗三昧雲∶王氏脈 經,全氏太素,多拾經語,溷廁雜毒於中。偶一展卷,不無金屑入眼之憾。至於紫虛四診、丹溪指掌、嬰寧樞 要、瀕湖脈學、士材正眼等書,靡不稱譽於時,要皆刻舟求劍,按圖索驥之說,而非診要切語矣。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部位
屬性:持脈之道,貴乎活潑。(脈,按內經謂之經隧,後人謂之經脈,林之翰指為肌肉空松之處,包藏營氣, 而 為晝夜營運不息之道路,所以載脈者也。)若拘泥不通,病難以測。姑以部位論之∶如左寸心部也,其候在心 與膻中;右寸肺部也,其候在肺與胸中;左關肝部也,其候在肝膽,右關脾部 也,其候在脾胃;左尺腎部也,其候在腎部膀胱小腸;右尺三焦部也,其候在腎與三焦命門大腸;寸上為魚 際,尺下為尺澤;故察兩寸而知頭面咽喉口齒頭痛肩背之疾,察關而知脅肋腹背之疾,察尺而知腰腹陰道 腳膝之疾,此皆就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之謂也。(內經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 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胸,內以候胸中;左 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也。張 景岳曰∶小腸大腸,皆下部之腑,自當應於兩尺。而二腸又連於胃,氣本一貫,故內經亦不言其定處,而但曰 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又於胃氣中察二腸之氣。自叔和以心與小腸,合於左寸;肺與大腸,合於右寸。其謬 甚矣。繡按∶論脈經絡貫接,則大小腸自當診於兩寸;論脈上下位置,則大小腸又當診於兩尺。而烏程林之翰 專推王氏脈經,本以經絡貫注當診於寸之說,着為管窺附余,其理雖屬不易;但將諸家大小腸診尺之說,借為 詆毀,以表獨得,不惟理與內經相違,且更生其上下倒置之弊矣。)然五臟六腑,其脈靡不悉統於肺。肺雖五 髒之一,而實為氣之大會,故於右關之前一分號為氣口,候之以占終身焉。(吳草廬曰∶脈行始於肺,終於肝, 而復會於肺。肺為氣所出之門戶,故名曰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以占終身。)且諸氣不能自致於肺,又必 借胃水谷以為輸將,以為灌溉;故胃又為先天之氣化,後天之本源,而為諸氣之統司焉。每見陰虛血耗之 人,日服六味四物而不得陰長之力,其故實基此耳。豈盡於六部是求,而不歸於氣口胃氣是診乎。(提出胃氣 為診脈之要。胃氣者,谷氣也。谷氣減少,即為胃氣將絕,血何從生。今人好用四物,而罔顧瞻穀食多寡,以阻生血之 源者,比比皆是。經脈別論雲∶食氣入胃,經氣歸於肺,肺朝 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營衛生會雲∶人食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 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命門相火,雖寄在右,腎水雖寄在左;然 腎同居七節,一陰一陽,精氣皆主,閉蟄封藏,令各得司,豈腎獨歸於左,而不於右可診乎。至於三部並取而 為九候,則在表在里在中,又各見於六部之浮中沉。是蓋外以候外,里以候里,中以候中。豈盡寸陽尺陰,所 能統其表里者乎。頭痛在上,本應寸見。而少陽陽明頭痛,則又在於兩關;(邪傳足少陽膽經,頭痛在左關; 邪傳足陽明胃經,頭痛在右關。)太陽(膀胱)頭痛,則又在於左尺。是痛在於上者,又不可以上拘矣。淋遺 在下,本應尺求。而氣虛不攝。則病偏在右寸;神衰不固。則病偏在左寸。是淋遺在下者,又不可以下拘矣。 中氣虛而吐瀉作,則吐似在於寸,瀉亦應在於尺;如何偏於關求以固脾胃。二氣混而中道塞,則治應在兩關; 如何偏宜升清以從陽,苦降以求陰。則病在於上中下者,又不可盡以所見之部拘之矣。部位難拘如此。(繡按∶ 六部之浮,皆可以候心肺;六部之沉,皆可以候兩腎;六部之中,皆可以候肝脾。且兩腎之脈,有時偏以浮見 寸見;心肺之脈,有時偏以沉見尺見;肝脾之脈,有時偏以浮沉見尺寸見。王宗正曰∶診脈當從心肺俱浮,肝 腎俱沉,脾在中州之說。若王叔和獨守寸關尺部位以測病,甚非。)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胃脈
屬性:再以脈象論之,如肝脈宜弦,弦屬本髒。然必和滑而緩,則弦乃生;若使中外堅搏強急之極,則弦 其必死矣。心脈宜洪,洪屬本髒。然必虛滑流利,則洪乃生;若使洪大至極,甚至四倍以上,則洪其必死 矣。脾脈宜緩,緩屬本髒。然必軟滑不禁,則緩乃平;若使緩而澀滯,及或細軟無力,與乍數乍疏,則緩其必 死矣。肺脈宜浮,浮即肺候。然必脈弱而滑,是為正脈;若使虛如雞羽。加以關尺細數,喘嗽失血,則浮其 見斃矣。腎脈沉實,實即腎候。然必沉濡而滑,方為正脈;若使弦細而勁,如循刀刃,按之搏指,則實其莫 救矣。(說髒脈只好如斯,不可搬演過甚,以致要處反略。景岳曰∶凡肝脈但弦,腎脈但石,名為真髒者,以 無胃氣也。)蓋元氣之來,脈來和緩;邪氣之至,脈來勁急。必得脈如阿阿,軟若陽春柳,方為脾氣胃脈氣象 耳。(胃氣脈象,不過如是。更須察其穀食是否減少,是否消化。若穀食日少,速當於此審治,不得於此混進 濡滯等藥。)夫胃氣中和,旺於四季。其在於春,脈宜微弦而和,(說時令脈,只好如斯,多則便涉支蔓矣。 獨怪世人專以時令生克,強記滿腹;其脈如何形象,如何變換,如何真假,全不體會。)夏宜微洪而和,秋宜 微浮而和,冬宜微實而和。使於四季,而不見有和緩之氣,則為真髒脈見,而為不治之症矣。 胃脈宜審如此,故六脈皆可察胃有無,豈必在於右關之胃,而始定其吉凶哉。(掃盡時令生克膚辭,獨標和緩、 微弦、微洪等語,以名胃脈,真得診家要訣。繡按∶四診抉微、脈訣歸正諸書,所論時令脈體,多以生死刻應敷衍, 理雖不易,然非臨症切脈確論。)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浮脈
屬性:其有所云浮者,下指即顯浮象,舉之泛泛而流利,按之稍減而不空。凡芤大洪革,虛濡微散,皆 屬浮類。不似虛脈按之不振,芤脈按之減小,濡脈綿軟無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浮脈惟從肉上 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又相類詩曰∶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浮脈輕平如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浮為虛損不足。凡風暑脹滿不食,表熱喘急等症,皆有上浮之義。若使浮而兼大,則為傷風;浮而兼緊,則為 傷寒;(張璐曰∶外感暴得,多見人迎浮盛。)浮而兼滑,則為宿食;浮而兼緩,則為濕滯;浮而兼芤,則為 失血;浮而兼數,則為風熱;浮而兼洪,則為狂躁。然總不越有力無力,有神無神,以為區別。若使神力俱有, 是為有餘,或為火發,或為氣壅,或為熱越,可類推也。神力俱無,是為不足,或為精衰,或為氣損,可因明 也。豈可概指為表為熱乎。(張景岳曰∶凡浮大弦硬之極,甚至四倍以上者,內經謂之關格,此非有神之謂, 乃真陰虛極,而陽亢無根,大凶兆也。林之翰曰∶浮脈須知主里。凡內虛之症,無不兼浮。如浮芤失血;浮革 亡血;內傷感冒,而見虛浮無力;癆瘵陰虛,而見浮大兼疾;火衰陽虛,而見渾渾革至,浮大有力。又如真陰 竭於下,孤陽浮於上,脈必浮大而無力,按之微細欲絕者,當益火之源。豈可以脈浮不審虛實,而妄用發表之 劑乎。)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沉脈
屬性:沉則輕取不應,重按乃得。凡細小實伏牢弱,皆屬沉類。不似實脈之舉指逼逼,伏脈之隱於筋骨也。(語 出張璐。又 瀕湖體狀詩曰∶水行潤下脈來沉, 筋骨之間軟滑勻;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號此為和平。相類詩曰∶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着骨尋;沉細如 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沉為痰寒不振,水氣內伏,停飲不化,宿食不消,氣逆不通,洞泄不 閉,故見內沉。若使沉而兼細,則為少氣;沉而兼遲,則為痼冷;沉而兼滑,則為宿食;沉而兼伏,則為霍亂 絞痛;沉而兼數,則為內熱;沉弦而緊,則為心腹疼痛。然總不越有力無力,以為辨別。蓋沉實有力,宜消宜 攻;沉虛無力,宜溫宜補。(然亦有有力宜溫,無力宜攻,另有義詳於後,當細互參。)若使沉緊而數,又兼 頭痛發熱惡寒,雖曰脈沉,仍屬寒蔽,當作表治。豈可概認為里,而不用以升發乎。(張璐曰∶脈顯陰象而沉 者,則按久愈微。若陽氣鬱伏,不能浮應衛氣於外,脈反伏匿而沉者,則按久不衰。陰陽寒熱之機,在乎纖 微之辨。傷寒以尺寸俱沉,為少陰受病。故於沉脈之中,辨別陰陽為第一關捩。林之翰曰∶沉脈須知主表。如 寒閉腠理,衛氣不通,經氣澀滯,脈不見浮而沉;氣鬱脈閉;下手便見,而脈亦沉;真陰久虛,真陽衰憊, 外邪乘虛直入,而脈亦沉;是沉仍屬表症。)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數脈
屬性:數則呼吸定息每見五至六至,應指甚速。凡滑動緊促(四脈)皆屬數類。不似滑脈之往來流利,動脈 之厥厥動搖,疾脈之過於急疾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必狂煩;浮沉表 里分虛實,惟有童兒作吉看。又相類詩曰∶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數而時止名為促, 數見關中動脈形。又曰∶七至為極為疾,八至為脫,九至為絕。)數為寒熱內搏,風火衝激。是以人見數脈,多作熱治。 詎知脈有真假,數有虛實,仍須察其兼症兼脈(眼意周到), 及脈有力無力,以為分耳。若使數兼洪滑,且極有力,或者內熱蒸騰,伏火發動,當作實看。如系細小強滑 細數綿軟,縱有身熱,須宜溫治。或引陽歸陰,其數自平;或補精化氣,其數自除;或溫中發表,其氣自舒; 或宣壅去滯,其數自消。矧有並無熱候,症有虛寒,脈見虛數,溫補尚恐不及,其可以數為熱,妄用苦寒之味 乎。(景岳曰∶里數為熱,而真熱者未必數。凡虛損之症,陰陽俱困,氣血張皇,多有是候。林之翰曰∶數脈 須知主寒。如脈浮數大而無力,按之豁然而空,此陰盛逼陽外浮,是寒焰也。醫家竟不審病新久,有力無 力,鼓與不鼓,一概混投寒劑,遽絕胃氣,可不畏哉。)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遲脈
屬性:遲則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舉按皆遲。凡代澀結伏,皆屬遲類。不似澀脈之三五不調,緩脈之去 來徐緩也。(語出張璐。又瀕湖詩曰∶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陰須益火之原。 又相類詩曰∶脈來三至號為遲,少快於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又曰∶二至為 敗。)遲為虛寒不振,陽氣不舒,故見遲滯。若遲而見浮,則為表寒;遲而見沉,則為里寒;遲而見澀,則為 血病;遲而見滑,則為氣病;遲兼滑大,則多風痰頭痹;遲兼細小,則為真陽虧弱;或陰寒留蓄而為泄瀉,或 元氣不營於表而寒慄拘攣,總皆元氣虧損,不可妄施攻擊。然亦有熱邪內結,寒氣外郁,而見氣口脈遲者;又 有陽 明腑症悉具,而見脈遲有力者;又有太陽脈浮。因誤下結胸,而見脈遲者;又有餘熱未清,而脈多遲滯。總 在知脈起止,及察症候以分虛實,詎可一見脈遲,便認為寒,而不究其滑澀虛實之異哉。(景岳曰∶遲雖為寒。 凡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見遲不可以概言寒。林之翰曰∶遲脈須知主熱。如熱邪壅結,隧道不利, 失其常度,脈反變遲。又雲∶辨脈必須合症審察。如舉按無力,是主寒之遲脈;舉按有力,症兼胸膈飽滿,便 閉溺赤,是主熱之遲脈。澀滯正是熱邪蘊結於內,致經脈澀滯而行遲也。)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長脈
屬性:長則指下迢迢,上溢魚際,下通赤澤,過於本位,三部舉按皆然。凡實牢弦緊,皆屬長類。不似 大脈舉之盛大,按之少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弦脈與 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李士材曰∶狀如長竿,直上直下,首尾相應,非若他脈上下參差首尾 不勻者也。)長為氣治無病之象,(經曰∶長則氣治。)然必長而和緩方為無病。若使長而浮盛,其在外感, 則為經邪方張;內損,則為陰氣不足而脈上盛。至於風邪陷陰,脈應微澀;乃於陰脈微細之中,而忽兼有長脈, 是為熱邪外發,而有將愈之兆矣,又豈可作病進之象乎。(仲景曰∶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脈微陰脈澀而長 者為欲愈。)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短脈
屬性:短則寸上尺下,低於寸尺。凡微澀動結,皆屬短類。不但小脈之三部皆小弱不振,伏脈之獨伏 匿不前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短澀而浮秋喜見,三春為 賊有邪干。)短則止見尺寸。 若關中見短,則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矣,故關從無見短之理。(盛同文雲∶關不見短。李士材曰∶ 短脈只見於尺寸。然尺寸可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殊不知短脈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沉下,中間突而 浮起,仍自貫通者也。)短為陽氣不接,或中有痰氣食積而成。然痰氣食積阻礙氣道,亦由陽氣不力,始見阻 塞。故凡見有阻塞之症者,當於通豁之內加以扶氣之品,使氣治而豁自見矣。若使中無阻塞而脈見短隔,急當 用大溫補以救垂絕,否則便爾不治矣。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大脈
屬性:大則應指滿溢,既大且長,按似少力。凡浮芤洪長,皆屬大類。不似長脈但長不大,洪脈既大且 數也。(張璐)大有虛實陰陽之異,不可一律。如見大而有力,則為陽氣有餘,其病則進;大而無力,則為正 氣不足。大偏於左,則為邪盛於經;大偏於右,則為熱盛於陰。大而兼澀兼芤,則為血不內營;大而兼實兼沉, 則為實熱內熾。大而浮緊,則為病甚於外;大而沉短,則為痞塞於內。大實而緩,雖劇且生;大實而迫,雖靜 即死。故凡脈大,必得症與脈應,方雲無礙。若使久虛而見脈大,利後而見脈大,喘止而見脈大,產後而見脈 大,皆為不治之症矣。(張璐曰∶諸脈皆小,中有一部獨大者,諸脈皆大,中有一部獨小者,便以其部斷其病 之虛實。)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小脈
屬性:小則三部皆小,而指下顯然。凡微細短弱, 皆屬小類。不似微脈之微弱依稀,細脈之微細如髮,弱脈之軟弱不前,(按之乃得)短脈之首尾不及也(張璐) 。小為元氣不足,及病已退之勢,如因病損小,其脈兼弱,見於人迎,則為胃氣衰也;見於氣口,則為肺氣弱也; 見於寸口,則為陽不足也;見於尺內,則為陰不足也;此皆無力之象。若使小而有力,脈兼滑實,則為實熱 固結。然脈不至急強,四肢不逆,猶雲胃氣之未絕。若胃氣既無,生氣已失,其奚濟乎。(經曰∶切其脈口滑 小緊益沉者,病益甚在中。又曰∶溫病大熱而脈反細小,手足逆者死。顯微曰∶前大後小,則頭痛目眩;前小 後大,則胸滿短氣。)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洪脈
屬性:洪則既大且數,累累珠聯,如循琅 。來則極盛,去則稍衰(素問)。凡浮芤實大,皆屬洪類。不 似實脈之舉按逼逼,滑脈之軟滑流利,大脈之大而且長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脈來洪盛去還衰, 滿指滔滔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昇陽散火莫狐疑。相類詩曰∶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 脈參差處,舉按弦長 堅。診家正眼雲∶洪脈只是根腳闊大,卻非硬堅。若使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 脈矣。)洪為火氣燔灼。凡煩渴、狂躁、斑疹、腹脹、頭疼、面熱、咽干、口瘡、癰腫等症,靡不由此曲形。 如見脈洪而浮,則為表熱;脈洪而沉,則為里熱;脈洪而滑,則為兼痰。至於陽亢之極而足冷尺弱,屢下而熱 勢不除,洪數不減,與脈浮而洪,身汗如油,泄瀉虛脫,脈見洪盛者,皆為難治,不可強也。(經曰,形瘦脈 多氣者死,景岳曰∶若 洪大至極,甚至四倍以上者∶是即陰陽離絕關格之脈也。林之翰曰∶凡久嗽久病之人,及失血下痢者,俱忌洪脈。)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微脈
屬性:微則似有若無,欲絕不絕,指下按之,稍有模糊之象。凡細小虛澀,皆屬微類。不似弱脈之小弱 分明,細脈之纖細有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微脈輕微瞥瞥乎,按之欲絕有如無;微為陽弱 細陰弱,細比於微略較粗。)微為陽氣衰微之候。凡種種畏寒、虛怯、脹滿、嘔吐、泄瀉、眩暈、厥逆並傷精 失血等症,皆於微脈是形,治當概作虛治。(語出景岳。又李士材曰∶仲景雲,瞥瞥如羹上肥狀, 其軟而無力也。縈縈如蜘蛛絲狀,其細而難見也。輕取之而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曰陰氣竭。 長病得之死,謂正氣將次滅絕也;卒病得之生,謂邪氣不至深重也。)然有痛極脈閉,脈見沉伏,與 面有熱色,邪未欲解,並陰陽俱停,邪氣不傳,而脈俱見微者。若以微為虛象,不行攻發,何以通邪氣之滯 耶.必熱除身安,方為欲愈之兆耳。(李時珍曰∶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往來如線而常有者,細也。)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實脈
屬性:實則舉按皆強,舉指逼逼。凡弦洪緊滑,皆屬實類。不似緊脈之迸急不和,滑脈之往來流利, 洪脈之來盛去衰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 強;熱蘊三焦成壯火,通 腸發汗始安康。相類詩曰∶實脈浮沉有力強,緊如彈索動無常;須知牢脈幫筋骨,實大微弦更帶長。) 實為中外壅滿之象。其在外感而見脈實而浮,則有頭痛、發熱、惡寒、鼻塞、頭腫、肢體疼痛、癰毒等症可察; 脈實而沉,則有腹滿硬痛等症可察。內傷脈實洪滑,則有諸火,潮熱、 瘕、血瘀、痰飲、腹痛、喘逆等症可 察;脈實沉弦,則有諸寒壅滯等症可察。更以氣血諸實等症兼觀,則病情在我,而無可遁之病矣。但脈雲 實,尚有何虛;既有虛象,便不雲實。總在醫人診其脈氣果實不實耳。(實脈有寒實熱實之分。但今人止知病有 熱實,而不知有寒實,殊為可惜。景岳雲∶火邪實者,洪滑有力,為諸實熱等症;寒邪實者,沉弦有力,為諸 痛滯等症。又曰∶實脈有真假,真實者易知,假實者易誤,故必問其所因,而兼察形症,方是高手。)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虛脈
屬性:虛則豁然浮大而軟,按之不振,如尋雞羽,久按根底不乏不散。凡芤濡遲澀,皆屬虛類。不似芤脈 之豁然中空,按之漸出;澀脈之軟弱無力,舉指即來;散脈之散漫無根,重按久按,絕不可得也。(語出張璐。又 瀕湖體狀相類詩曰∶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遲大如慈蔥。)虛為氣血空虛 之候。故浮而虛者為氣衰,沉而虛者為火微,虛而遲者為虛寒,虛而數者為水涸,虛而澀者為血虧,虛而弦者 為土衰木盛,虛而尺中微細小為亡血失精,虛而大者為氣虛不斂。要皆分別施治,無有差錯,斯為之善。然總 不可用吐用下,以致益見其虛矣。(仲景雲∶脈虛者不可吐,腹滿脈虛復厥者不可下,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緊脈
屬性:緊則往來勁急,狀如轉索,雖實不堅。(脈緊有力,左右彈人,如絞轉索,如切緊繩。)凡弦數之屬,皆 屬緊類。 不似弦脈之端直如弦,牢革之強直搏指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 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匯辨雲∶緊較於弦,更加挺勁之異。丹溪雲∶緊如二股三股糾合為繩,必 旋絞而轉,始得緊而成繩。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有挺急,抑且橫有轉側也。)緊為陰邪內閉。如脈見浮緊, 則必見有頭痛、發熱、惡寒、咳嗽、鼻塞、身痛不眠表症。脈見沉緊,則必見有脹滿、厥逆、嘔吐、瀉利、心 脅疼痛、風癇 癖里症。然總皆是陽氣不到,以至如是耳。(仲景雲∶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來?假令亡汗若 吐,以肺里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緩脈
屬性:緩則來去和緩,不疾不徐。凡虛濡微細,皆屬緩類。不似濡脈之指下綿軟,虛脈之瞥瞥虛大, 微脈之微細而濡,弱脈之細軟無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裊裊 輕風;欲 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李士材曰∶緩以脈形寬緩得名,遲以至數不及為義。蔡氏曰∶緩而和勻,不 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若純緩不兼,猶經所謂但 弦無胃氣則死。)緩為平人正脈,無事醫治。若使緩而兼大,則為傷風;緩而兼細,則為濕痹;緩而兼澀,則為 血傷;緩而兼滑,則為痰滯。尤必察其有力無力,以為區別。如使緩大有力,則為有餘,其症必見燥熱;緩軟 無力,則為不足,其症必見虛寒。豈可一見是緩,便指屬虛,而不合症為之分別乎。(景岳曰∶緩脈有陰有陽, 其義有三∶凡從容和緩,浮沉得 中者,此自平人正脈。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如內經所言者是也。緩而遲細者多虛寒,即諸家所言者是也。林 之翰曰∶緩脈須知主熱。如脈長大而軟,來去寬縱不前,即張太素所謂如絲在經,不捲其軸之謂,是曰 縱緩,主於熱也。)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芤脈
屬性:芤則如指着蔥,浮取得上面之蔥皮,卻顯弦大,中取減小空中,按之又着下面之蔥皮而有根據。 凡浮革弦洪,皆屬芤類。不似虛脈之瞥瞥虛大,按之豁然無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芤形浮大軟 如蔥,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相類詩曰∶中空旁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 芤更帶弦名曰革,芤為亡血革寒虛。)芤為血虛不能濡氣。其症必見發熱、頭昏、目眩、驚悸、怔忡、 喘急、盜汗、失血、脫血。然或芤見微曲,則芤必挾瘀積阻滯。芤兼弦強搏指,症見血溢身熱,則芤又為真 陰槁竭。所以芤挾瘀積阻滯,止屬一部兩部獨見。若至左右皆芤,或兼弦搏,定為必死之候,無足異也。 (戴同父雲∶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濡脈
屬性:濡則虛軟少力,應指虛細,如絮浮水,輕手乍來,重手乍去。凡虛微細弱,皆屬濡類。不似虛脈 之脈大無力,微脈之微細如絲,弱脈之沉細軟弱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濡形浮脈按須輕,水面浮 綿力不禁;病後產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相類詩曰∶浮而柔細知是濡,沉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欲 絕,細來沉細近於微。注曰∶浮細如綿曰濡,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細如綿曰弱,沉而極細不斷曰細。)濡為胃 氣不充。凡內傷泄瀉自汗喘乏,多有是脈。張璐、士材論極精明, 謂其治宜峻補。不似陰虛脫血,純見細數弦強,欲求濡弱,絕不可得也。蓋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 則浮大,而濡則弱小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濡在浮分也。濡脈之軟弱,與微脈相類;但 微則欲絕,而濡則力微也。濡脈之無力,與散脈相似;但散則從大而按之則無,濡則從小而漸至無力也。夫 從小而漸至無力,氣雖不充,血猶未敗;從大而按之即無,則氣無所統,血已傷殘,陰陽離散,將何所恃而可 望其生乎。由斯言之,則濡與散,不啻天淵矣。所以濡脈多責胃氣不充,或外感陰濕。故治宜溫補而不可 用傷殘之藥耳。(李士材曰∶濡脈者,浮小而軟也。)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弦脈
屬性:弦則端直而長,舉之應指,按之不移。凡滑大堅搏之屬,皆屬弦類。不似緊脈之緊急有力,狀 如轉索彈手,革脈之弦大而數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怒氣滿 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相類詩曰∶弦脈端直如絲弦,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 弦長沉伏間。蔡西山曰∶陽搏陰為弦,陰搏陽為緊,陰陽相搏為動,虛寒相搏為革,陰陽分體為散,陰陽不續 為代。)弦為血氣不和,氣逆邪勝、積聚脹滿,寒熱脅痛,瘧痢疝痹等症(景岳)。然總由於木盛土衰水虧而 成。但以弦多弦少以證胃氣之強弱,弦實弦虛以證邪氣之虛實,浮弦沉弦以證表里之陰陽,寸弦尺弦以證病氣之 升沉。無論所患何症,兼 見何脈,但以和緩有神,不乏胃氣,雖弦無礙(張璐)。若弦而勁細強直,是無胃氣,豈能治乎。(戴同父曰∶ 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李時珍曰∶浮弦支飲外溢,沉弦懸飲內痛,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 寒,弦大主虛,弦細拘急,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弦飲癖,雙弦寒痼。若不食者,木來克土,必難治矣。)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弱脈
屬性:弱則沉細軟弱,舉之如無,按之乃得,小弱分明。凡微濡細小,皆屬弱類。不似微脈按之欲絕, 濡脈按之若無,細脈之浮沉皆細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 入陰精血弱,白頭尤可少年愁。)弱為陽氣衰微。凡見是脈,必須用溫補以固其陽,以補胃氣。然必兼滑而和, 可卜胃氣之未艾。若弱更兼之以澀,並少壯暴病忽見是脈,則為氣血交敗,多致難治。(素問曰∶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病後老弱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仲景曰∶陽陷入陰故惡寒發熱。又雲∶ 弱主筋,沉主骨。陽浮陰弱,血虛筋急,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滑脈
屬性:滑則往來流利,舉之浮緊,按之滑石。凡洪大芤實,皆屬滑類。不似實脈之逼逼應指,緊脈之 往來勁急,動脈之見於一部,疾脈之過於急疾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 卻還前;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滑為痰逆食滯,嘔吐上逆,痞滿壅腫滿悶之象。然亦以有力無 力分辨。如系滑大兼數,其脈當作有餘;若止輕浮和緩不甚有力,當不僅作有 余治也。或以氣虛不能統攝陰火,脈見滑利者有之;或以痰濕內積,而見脈滑者有之。至於平人脈滑而和, 則為無病。婦人經斷而見滑數,則為有孕;臨產而見滑疾,則為離經。瀉痢而見弦滑,則為脾腎受傷;久病 而弦滑,則為陰虛。豈可概作實治乎。(李時珍曰∶滑為陰氣有餘,故脈來流利如水,脈者,血之府也。血盛 則脈滑,故腎脈宜之;氣盛則脈澀,故肺脈宜之。)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澀脈
屬性:澀則往來艱澀,動不流利,如雨沾沙,及刀刮竹。凡虛細微遲,皆屬澀類。不似遲脈之指下遲緩, 緩脈之脈象紆徐,濡脈之去來綿軟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 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又相類詩曰∶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如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 甚,浮沉不別有無間。)澀為氣血俱虛之候。故症多見拘攣麻木,憂鬱,失血傷精,厥逆少食等症。然亦須分 寒澀枯澀熱澀之殊耳。若澀見嘔吐泄瀉,則為屬虛屬寒;澀見傷精失血,拘攣麻木,則為枯澀不和;澀見便結 不解,則為熱邪內閉,或寒滯不通。總在因症考求,豈可概指血虛,而不分別審顧乎。(提出寒澀熱澀枯澀三 種,則看病施治自有主腦。)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動脈
屬性:動則厥厥動搖,滑數如珠,見於關上。凡浮大浮數,皆屬動類。不似滑脈之諸部皆見滑數流利 也。(語出張璐。又瀕湖詩曰∶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其原 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動為陰陽相搏之候。(王宇泰曰∶陽升陰降,二者交通,安有動見。惟夫陽 欲降而陰逆之,陰欲升而陽逆之,兩者相搏,不得上下,鼓擊之勢,隴然高起,而動脈之形着矣。此言 不啻與動脈傳神。)如動在於陽,則有汗出為痛為驚之症;動在於陰,則有發熱失血之症;動兼滑數浮大,則 為邪氣相搏而熱宜除。至於陽虛自汗而見動寸,陰虛發熱而見動尺,與女人動尺而雲有孕,皆不宜作熱治矣。 (仲景曰∶動則為痛為驚。素問曰∶陰虛陽搏謂之崩。又曰∶婦人手少陰心動甚者,妊子也。)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伏脈
屬性:伏則匿於筋下,輕取不得,重按澀難,委曲求之,或三部皆伏,一部獨伏,附着於骨而始得。凡沉 微細短,皆屬伏類。不似短脈之尺寸短縮而中部顯然,沉脈之三部皆沉而按之即得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 狀詩曰∶伏脈推筋着骨尋,指間裁動隱然深,傷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疼證屬陰。) 伏為阻隔閉塞之候。或火閉而伏,寒閉而伏,氣閉而伏。其症或見痛極疝瘕,閉結氣逆,食滯忿怒,厥逆水 氣。仍須詳其所因,分其為寒為火,是氣是痰,是新是舊,而甄別之。蓋有火者升火為先,有寒者疏寒為急, 有氣者調氣為順,有痰者開痰為妥。新則止屬暴閉,可以疏通;久則恐其延綿,防其漸脫。豈可一見脈伏。而 即妄用疏導乎。(時珍曰∶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症見陰為診。乃火邪內郁,不得 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乃解。正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之義。又有夾陰傷 寒,先有伏陰在內,外復感寒,陰盛陽衰,四脈厥逆,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脈乃復出也。若太溪沖 陽皆無脈者死。)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促脈
屬性:促則往來數疾,中忽一止,復來有力。凡疾數代結,皆屬促類。不似結脈之遲緩中有止歇也。 (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三焦鬱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 促為陽邪內陷之象。凡表邪未盡,邪並陽明,暨里邪欲解,並傳厥陰者,多有是脈,故病必見胸滿下利厥逆。 且有血瘀發狂,痰食凝滯,暴怒氣逆,亦令脈促。若中虛無凝,脈自舒長,曷為而有止歇之象乎。(李士材曰∶ 數而有止曰促,豈非陽盛者歟。肺癰熱毒,皆火極所致者。)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結脈
屬性:結為指下遲緩中有歇止,少頃復來。凡遲緩代澀,皆屬結類。不似代脈之動止不能自還也。(語 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結是氣血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斷而復續,續而復斷。凡虛勞久病,多有是症,然亦有陰虛陽虛之別。故結而 兼緩,其虛在陽;結而兼數,其虛在陰。仍須察結之微甚,以觀元氣之消長。若使其結過甚,脈甚有力,多屬 有熱,或氣鬱不調。治宜辛溫扶正,略兼散結開痰,其結自退。至有一生而見結脈者,此是平素異常,不可竟 作病治耳。(結脈有虛有實。虛如景岳所謂血氣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斷而復續,續而復斷 者是也。實如越人所謂結甚則積甚者是也。)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革脈
屬性:革則弦大而數,浮取強直,而按則中空。凡芤牢緊脈,皆屬此類。不似緊脈按之劈劈,弦脈按 之不移,牢脈按之益堅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產並崩 漏,男子營虛或夢遺。)革為變革之象。凡亡血失精,腎氣內憊,或虛寒相搏,故脈少和柔,而有中空之狀。 若不固腎補精,舒木除寒,而以革浮屬表,妄用升發,其不真陰告絕者鮮矣。(仲景曰∶弦則為寒,芤則為虛, 寒虛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婦人半產漏下。經曰∶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牢脈
屬性:牢則弦大而長,按之強直搏指,狀如弦縷。凡實伏弦澀,皆屬此類。不似實脈之滑實流利,伏脈 之慝伏澀難。革脈之按之中空也。(語出張璐。又瀕湖詩曰∶弦長實大脈來堅,牢位常居沉伏間;革脈芤弦自 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牢脈不可混於沉 脈伏脈,須細辨耳。沉脈如綿裹沙,內剛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脈非推筋至骨不見其形。在於牢脈既實大 弦長,才重按之,便滿指有力,以為別耳。)牢為堅積內着,胃氣將絕之候。(吳草廬曰∶牢為寒 實,革為虛寒。)故或見為濕 拘急,寒疝暴逆,堅積內伏,治甚非易。倘不審其所因,而謂牢為內實,用以 苦寒,或因思食而以濡滯恣啖,則其病益固矣。(李時珍曰∶牢主寒實之病,木實則為痛。扁鵲雲∶軟為虛,牢 為實。失血者脈宜沉細,反浮大而牢者死,虛病見實脈也。張仲景曰∶寒則牢固。有堅固之義。)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疾脈
屬性:疾則呼吸之間脈七八至。凡動滑洪數, 皆屬疾類。不似洪脈之既大且數,卻無燥疾之形也。疾似亢陽無制,亦有寒熱陰陽真假之異。若果疾兼洪大 而堅,是明真陰垂絕,陽極難遏。如系按之不鼓,又為陰邪炎威虛陽發露之徵。然要皆屬難治,蓋疾而 洪大者苦煩滿,疾而沉數者苦腹痛,皆為陰陽告絕。惟暴厥暴驚脈見急數,俟平稍愈為無礙耳。其有脈惟 見疾而不大不細,則病雖困可治。(東垣治傷寒脈疾,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而不能咽,用姜附人參汗之而愈。 守真治傷寒蓄熱陽厥,脈疾至七八至以上,用黃連解毒治之而安。)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細脈
屬性:細則往來如發,而指下顯然。凡弱小微濡,皆屬細類。不似微脈之微弱模糊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 狀詩曰∶細來累累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細為陽氣衰弱之候。然細 亦有分別,如細而兼浮,則為陽氣衰弱;細而兼沉,則為寒氣內中,或熱傳三陰;細而兼緩,則為濕中於內。 皆當求其所因,不可混同施治。但脈既細如髮,便屬氣虛,縱有內熱,亦當兼固中氣,不可純用解熱,以致其 細益甚耳。況有內熱全無,真元素虧,神氣不持,而致脈見細象者乎。(李士材曰∶嘗見虛損之人脈細身熱, 醫不究原,而以涼劑投之,使真陽散敗,飲食不進,上嘔下泄,是速其斃耳。經曰∶少火生氣。人非此火,無 以營運三焦,熟腐水谷。未徹乎此者,烏可以言醫哉。然虛勞之脈,細數不可並見,並見者必死。細則氣衰, 數則血敗,氣血交窮,短期將至。)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代脈
屬性:代則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凡促結等脈,皆屬此類。不似促結之雖見歇止, 而復來有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動而中止不能還,復動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 與壽相關。相類詩曰∶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回方為代,結代生死自殊途。)代為 元氣垂絕之候。戴同父曰∶代為脾絕之徵,脾主信,故止歇有時。故無病而見脈代,最為可危。即或血氣驟 損,元神不續,或七情太過,或顛仆重傷,並形體賦時經隧有阻,流行蹇澀,而見脈代者,亦必止歇不勻,或 雲可治。若使歇止有常,則生氣已絕,安望其有再生之日乎。惟妊娠惡阻嘔吐最劇者,恆見代脈,谷入既少, 血氣盡並於胎,是以脈氣不能接續。然在初時或有,若至四月胎已成形,當無歇止之脈矣。(李時珍曰∶脈一息 五至,五臟之氣皆足。故五十動而一息,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 止;肝氣不能至,則三十動一止。蓋一髒之氣衰,則他髒之氣代至也。)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散脈
屬性:散則舉之散漫,按之無有,或如吹毛,或如散葉,或如懸雍,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然,來去不明, 根蒂無有。不似虛脈之重按雖虛,而不至於散漫也。(李瀕湖體狀詩曰∶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 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難經曰∶散脈獨見則危。)散為元氣離散之象, 腎絕之應。蓋腎脈本沉。而脈按之反見浮散,是先天之根本已絕,如傷寒咳逆上氣,脈見散象必死,與經言 代散則死之意,即書有言熱退而身安,泄利止而漿粥入,雲或可生,亦非必定之辭耳。(散為死脈,故不主病。)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奇經八脈
屬性:至於奇經八脈,又為十二經之約束。若髒氣安和,經脈調暢,八脈不形;即經絡受邪,不致滿溢奇 經。惟 是正經邪溢,轉入於奇。故內經有言∶沖則直上直下(弦長)而中央牢(堅實),病苦逆氣里急(屬寒實)。 督則直上直下(弦長)而中央浮(中央同尺寸浮起,非中央獨浮意也),病苦脊強不能俯仰(屬風)。任則脈 橫寸口(寸口統寸關尺三部而言),邊丸丸(形如豆粒)緊細而長,病苦少腹切痛,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 積聚(屬寒實)。陽維則尺內斜上至寸而浮(從左尺斜向小指,至寸而浮,曰尺內),病則寒熱溶溶不能自收 持(屬陽)。陰維則尺外斜上至寸而沉(從右尺斜向大指,至寸而沉,故曰尺外),病苦心痛悵然失 志(屬陰)。陽蹺(主陽絡)寸口左右彈浮而細綿綿(兩寸浮緊而細),病苦陰緩而陽急(邪在陽絡主表,如 腰背苦痛之類)陰蹺(主陰絡)尺內左右彈沉而細綿綿(兩尺沉緊而細),病苦陽緩而陰急(邪在陰絡主里, 如少腹痛陰疝漏下之類)。帶脈中部左右彈而橫滑(兩關滑緊),病苦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邪在中)。 凡此八脈,每遇五癇七疝,項 背強,發歇不時,內外無定之症,剛勁不倫,殊異尋常之脈,當於奇經中求 之。(經脈直行上下,絡脈斜行左右;經脈常升主氣,絡脈常降主血;經起中焦,隨營氣下行而上,故診在寸; 絡起下焦,隨營氣上行極而下,故 診在尺。正經邪溢滿奇,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滂霈妄行,流於湖澤,誠哉是言也。)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沖陽等脈
屬性:外此沖陽、太溪、太沖,皆足動脈。沖陽者,胃脈也。在足面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 寸。蓋土者,萬物之母。沖陽脈見不衰,胃氣尚存,病雖危而猶可生也。然亦忌弦急,恐其肝旺克土耳。太 溪者,腎脈也,在足跗後兩旁圓骨上動脈陷中。蓋水者,天一之元,診此不衰,尚可治也。太沖者,肝脈 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肝為東方生物之始,不衰則病可治。然此三脈,止可診此以定生死。若雲 可推某病,則無是也。至於高章綱卑 損之脈,止是就其脈象而名。蓋以高章綱為脈上行上浮滿溢搏指。 卑損為脈下行下沉卑屑隱澀不振,仍是一陰一陽之意而別其名。至於太素一脈,古人傳而不言,言而不 傳,皆有義存。以其語涉荒唐,而不輕語以欺世耳。(今之江湖術士,多藉此法取錢。)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五臟死脈
屬性:若使診心而見前曲後居,如操帶鈎,是為心死;診肺而見如物浮水,如風吹毛,是為肺死; 診肝而見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是為肝死;診脾而見銳堅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是為脾 死;診腎而見發如奪索,闢辟如彈石,是為腎死;與診命門而見魚翔蝦游湧泉,是為命死;此五臟必死之脈 也。脈象如此。(諸脈形象止是。)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對待
屬性:然究眾脈而論,則浮與沉,一升一降之謂也;數與遲,一急一慢之謂也;疾則較數而更甚矣。滑 與澀,一通一滯之謂也;實與虛,一剛一柔之謂也。長與短,一盈一縮之謂也;大與小,一粗一嫩之謂也;細 則較小而愈極矣。緊與緩,一張一弛之謂也;革與牢,一空一實之謂也;動與伏,一出一處之謂也;洪與微, 一盛一衰之謂也;促與結,一陰一陽之謂也。至於弦與芤比,則脈之盛衰見矣;濡與弱比,則脈之進退見 矣;代與散比,則死之久暫卜矣。脈之對待如斯。(對待既明,則病陰陽表里虛實可知。)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比類
屬性:洪與虛雖屬皆浮,而有有力無力之分;沉與伏雖應重按,而有着筋着骨之異,數以六至為名, 緊則六至不及,疾則六至更過,弦則左右雙彈,狀如切緊繩也。遲以三至為名,緩則仍有四至而徐徐不迫。 實與牢本兼弦與長,而實則浮中沉俱有,牢則止於沉候見矣。洪與實皆為有力,然洪則重按少衰,實則按 之益強矣。革與牢皆大而弦,而革以浮見,牢以沉見矣。濡與弱微,皆細而軟,然濡以浮見,弱以沉見,而 微則以浮沉俱見矣。細與微,皆屬無力,而細則指下分明,微則模糊不清。短與動,皆無頭尾,而短為陰脈, 其來遲滯;動為陽脈,其來滑數矣。促結澀代,皆有一 止,而促則數時一止,結則緩時一止。澀則往來遲滯似歇,代則止有定數矣。脈形比類,又屬如斯。(比類既 明,則諸疑脈可辨。)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綱目
屬性:以脈大綱小目而論∶凡脈有言形體,曰洪、曰散、曰弦、曰革、曰肥、曰橫,是即大脈之屬也。有言 形體,曰細、曰微、曰弱、曰瘦、曰縈縈如蜘蛛,是即小脈之屬也。有言至數,曰疾、曰急、曰動、曰促、曰擊、 曰搏、曰躁、曰喘、曰奔越無倫者,是即數脈之屬也。有言至數,曰緩、曰代、曰結、曰脫、曰少氣、曰不前、 曰止、曰歇、曰如瀉膝之絕者,是即遲脈之屬也。有言往來之象,曰利、曰營、曰啄、曰翕、曰章、曰連珠、 曰替替然,是即滑脈之目也。有言往來之象,曰緊、曰滯、曰行遲、曰脈不應指,曰參伍不齊、曰難而且散、 曰如雨沾沙、曰如輕刀刮竹、是即澀脈之目也。有言部位之則,曰高、曰 、曰涌、曰端直、曰條達、曰上魚 為溢,是皆長脈之目矣。有言部位之則,曰抑、曰卑、曰不及指、曰入尺為復,是皆短脈之目矣。有言舉按 之則,曰芤、曰毛、曰泛、曰盛、曰肉上行、曰時一浮、曰如水漂木、曰如循榆莢,曰瞥瞥如羹上肥,是皆浮 脈之目矣。有言舉按之則,曰伏、曰潛、曰堅、曰過、曰減、曰陷、曰獨沉、曰時一沉、曰如綿裹砂、曰如石 投水,是皆沉脈之目矣。且綱之大者,曰大、曰數、曰長、曰浮、陽之屬 也。綱之小者,曰遲、曰澀、曰短、曰沉、陰之屬也(盧子由)。脈之綱目如斯(綱目既明,則脈自有所歸)。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以脈主病
屬性:以脈主病而論∶則浮為風,緊為寒,虛為暑,濡為濕,數為燥,而脈火,此六淫應見之脈也。 喜傷心而脈散,怒傷肝而脈急,恐傷腎而脈沉,驚傷膽而脈動,思傷脾而脈短,憂傷肺而脈澀,悲傷心而脈 促,此七情受傷之脈也。脈之主病如是。(主病既明,則治自有定斷。)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脈真從脈
屬性:然總不越陰陽虛實為之條貫。蓋脈之實者,其症必實(仍有寒實熱實之分);脈之虛者,其症 必虛(仍有火衰水衰之別)。若使脈實而症不實,非其所假在症,即其所假在脈也;脈虛而症不虛,非其所假 在脈,即其所假在症也。如外雖煩熱而脈見微弱者,必火虛也。腹雖脹滿而脈見微弱者,必胃虛也。虛火虛 脹,其堪取乎。此宜從脈之虛,不宜從症之實也。症即外寒而脈見滑數者,必假寒也。利即清水而脈見沉 實者,必假利也。假寒假利,其堪取乎。此宜從脈之實,不宜從症之虛也。然症實有假,而症虛無假。假 實者病症莫測,必須旁求他症,及以脈候,其假始出。若使症屬虛候,其症即知。縱有假寒假利,貌若虛象 難明。然仔細考求,其寒止屬外見,而內必有煩躁等症。利即清水,而內必有燥糞,其水止從旁流,脈必滑 數有力,仍與實脈實症相似,寧曰症有假虛,而脈可不深信哉。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症真從症
屬性:凡此脈真無假,可以症應。若使專以脈求,而症竟不察識,則脈尚有難言者耳。何則?仲 景雲∶傷寒脈浮大,邪在表,為可汗。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髒者攻之,不令發汗。此又非浮為表邪可 汗之脈也。又雲∶脈促為陽盛,宜用干葛黃芩黃連湯。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 之脈也。又曰∶脈遲為寒,脈沉為里,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 汗出,則用大承氣湯。此又非諸遲為寒之 脈矣。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此又非沉為在里之脈矣。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脈見有力無力難憑
屬性:即書有言病症虛實,止在脈之有力無力,以為辨別。(有力即屬有根。難經曰∶上部有脈, 下 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不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有根則不 死。無力即屬無根。難經曰∶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平即中餒不能創建之象,故曰死。) 然試問其脈與症異,脈見堅勁有力,症見腹痛喜按,嘔逆戰慄,其脈可作有餘而用苦寒瀉實之藥乎。脈見虛 軟無力,症見腹滿喘急痰鳴,其脈可作不足而用附桂理中之藥乎。且脈所鼓在氣,而氣動而不守,保無氣 自寒生,而氣因寒而始振乎。脈之虛軟在濕,而濕滯 而不動,保無熱挾濕至,而脈因痰因濕而始軟乎。(有力多因寒氣熱氣內鼓,但今人僅知熱氣內結為實,而不 知有寒氣內結為實也。無力多因寒濕熱濕內軟,但今人僅知寒濕為痰為虛,而不知熱濕為痰為實也。凡此當以 望聞問數字並參。)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脈兼望聞問同察
屬性:夫望聞問切,乃屬醫家要事。若僅以脈為診,而致以寒為熱,以熱為寒,以表為里,以里為 表,顛倒錯亂 ,未有不傷人性命者矣。況經所云脈浮為風,為虛,為氣,為嘔,為厥,為痞,為脹,為滿不食,為熱內結, 類皆數十餘症。假使診脈得浮,而不兼以望聞問以究其真,其將何以斷病乎。是以善診脈者,於人稟賦濃薄, (或稟濃而純陽,或稟薄而純陰。或稟不濃不薄而平。)形體肥瘦,(匯辨雲∶肥盛之人氣居於表,六脈常帶浮 洪;瘦小之人氣斂於中,六脈常帶沉數。身長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北方之人常見強實,南方之 人常見軟弱。少壯之人脈多大,老年之人脈多虛。醉後之脈常數,飲後之人常洪。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 常七至。又曰∶此道形氣之常,然形氣之中,又必隨地轉移,方能盡言外之妙也。)顏色枯潤,(或枯而竭, 或潤而和。)聲音低昂,(或音低小而微,知其體陰病陰;或聲高昂而壯,知其體陽病陽。)性情剛柔,(或剛 主陽,或柔主陰。匯辨雲∶性急之人,五至方為平脈;性緩之人,四至便作熱醫。)飲食嗜好,(或喜氣濃之 物,而知陽虛;或喜味濃之物,而知陰弱。)及平日脈象偏純,(或脈體偏靜而見六陰之脈,或脈體偏動 而見六陽之脈。或脈體不動不靜而見至平之脈。仁齋曰∶陽脈雖病在寒,常見浮洪;陰脈雖病在熱,常見微細。) 與今所患病症,是新是舊,(或新由於外感,其脈疾數洪大;或舊由於內傷,其脈細小短澀。) 是內是外,(或在外感屬表易治,或在內傷屬里難治。)是陰是陽,(或陽主表、主上、主氣,主火,或陰主 里、主下、主血、主水。)並經醫士是否藥壞,(或假寒而用熱藥以壞,假熱而用寒藥以壞;或標病而 用本藥以壞,本病而用標藥以壞之類。)靡不細為詳審。(要法真在此處。但今病家多不由醫細察。宗 曰∶ 素問言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若患人脈病不相應,既 不得見其形,醫止據脈供藥,其可得乎。今豪富之家,婦人居幃幔之內,復以帛蒙手臂。既無望色之神,聽聲 之聖,又不能盡切脈之巧,未免詳問。病家厭繁,以為術疏,往往得藥不服。是四診之術,不得其一矣,可 謂難也。嗚呼!)然後合於所診脈象,以斷病情,以定吉凶。(斷要通盤會計,又要得其主腦。切勿頭痛斷頭, 腳痛斷腳。)如果病屬有餘,其脈應見浮洪緊數;若使其脈無神,或反見沉微細弱,便非吉矣。病屬不足,其 脈應見沉微細弱;若使其脈鮮胃,或反見洪大數急,則非吉矣。推之暴病脈應見陽,久病脈應見陰,亦何莫不 應與病相符,而始可言順矣。(靈樞動輸篇雲∶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
<目錄>卷一\新着脈法心要
<篇名>脈以獨見為真
屬性:但持脈之道,既在下指靈活,令其脈脊與手指目相對。(盧氏曰∶診法多端,全憑指法捷取。 蓋人 之中指上兩節長,無名食指上兩節短,參差不齊。若按舉排指疏,則移越一寸九分之定位;排指密,又不及寸 關尺之界分。齊截三指,斯中指翹出,而節節相對,節無不轉,轉無不活,以別左右,分表里,推內外,悉五 髒,候浮中沉,此三指定位法也。及其位定,專指舉按,固得其真,不若獨指之無牽帶,別有低昂也。第惟食 指肉薄而靈,中指則濃,無名指更濃且木。是必指端棱起如線者名曰指目,以按脈中之脊。無論洪大弦 革,即小細絲微,咸有脊焉。真如目之視物,妍丑畢具,故古人稱診脈曰看脈,可想見其取用矣。每見惜指甲 之修長,用指濃肉分,或指節之下,以憑診視者,真不啻目生頸腋胸脅間矣。)尤須得要以求病根。 在未診時,誰不自認精明,謂其何部何脈,何脈何象。及至臨症就診,則既以浮為風,而又若浮非浮而非風 也。以緊為寒,而又若緊非緊而非寒也。以洪為火,而又若洪非洪而非火也。以數為燥,而又若數非數而 非燥也。以虛為暑,以濡為濕,而又若虛非虛,若濡非濡,而不可以暑濕名也。諸如此類,既莫能分,復以六 部六脈,分斷考求,毫不相貫。(分斷考求,最為診家大弊,竊嘆今時犯此甚多。如張璐謂人診脈,大似向泥 人祈禱,有時靈應,有時不靈應。)詎知病屬一理,脈自無二,得其一而脈斯可斷矣。得其脈之獨有所見,而 脈又可斷矣。(從獨字洗出脈要精義。)蓋獨之義不一。如有以諸部無乖,或以一部稍乖者,是其受病在此, 而可以獨名也。有以五臟五脈各應互見,而六部六脈偏見一髒之脈者,是其病根伏是, 而更可以獨名也。獨義無過如斯。故內經三部九候論,則有獨大獨小獨疾獨遲獨熱獨寒之謂耳。如獨而 強者,則為病屬有餘;獨而弱者,即為病屬不足。獨而有力有神,其脈雖強而不為過。(有力尤須有神。李東垣 曰∶脈病當求其神之有與無,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熱而 有神,當泄其熱,則神在焉;寒而有神,當去其寒,則神在矣。寒熱之脈,無力無神,將何恃而泄熱去寒乎。 林之翰曰∶按東垣此論,深達至理。但以有力二字言有神,恐不足盡有神之妙。王執中曰∶有力中帶光澤潤滑 也。於解進矣。蕭子 歌雲∶輕清穩濃肌肉里,不離中部象自然。則又有進焉。)獨而和緩柔弱,其脈雖弱,而 不為害。蓋假獨者易知,而真獨者難明。得其要以求其獨,則獨無不在;失其要以求其獨,則獨其莫得矣。 (又從要字一層,剝出精義。)故善言獨者,早以陰陽之原,(腎水為陰之原,腎火為陽之原。)氣血之本, (腎水為血之本,腎火為氣之本,脾胃倉廩又為生氣生血之本。)以求獨之根。(知其根,則知其要;知其要, 則知其獨。)繼以順逆之理,(約注云∶春夏洪大為順,沉細為逆;秋冬沉細為順,洪大為逆。男子左大為順 ,女子右大為順。凡外感症∶陽病見陽脈為順,見陰脈為逆;陰病見陽脈亦為順。內傷症,陽病見陽脈為順, 見陰脈為逆;陰病見陰脈為順,見陽脈為逆也。)取捨之道,(順之則取,如有根有神有胃之類;逆之則舍, 如殘賊敗脫離絕之類。)並脈上下來去至止,曉然於胸,以識獨之宜。(滑氏曰∶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 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也。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 生於陰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 曰至,息曰止也。)然後臨症施診,以求獨之所在(獨在取捨明,輕重曉),則獨存;以明獨之所至(獨至根 蒂知,真假識),則獨出矣。故有見上為獨,而其獨偏在下也;見左為獨,而其獨偏在右也;見腑為獨,而其 獨偏在髒也;見表為獨,而其獨偏在里也。此其獨可以意會(獨有左右逢源之趣),而不可以言傳;(獨有難以 盡言之妙。)此其獨可以獨知(獨有化裁盡變之義), 而不可以共覺矣(獨有獨覺難與時師共言之理)。苟無獨知之明,(僅讀醫方快捷方式、叔和脈訣,何能獨知。) 獨見之真,(僅見一時之病,一方之病,何能獨見。)獨守之固,(僅守時師耳聽之說,蔓衍湯方 之書,何能獨守。)而曰惟我為獨,(又從獨字推進一層,妙義旋生。)獨固是也,而恐則為獨夫之獨矣;獨 亦是也,而恐則為毒人之獨矣。(繡嘗謂醫有四失∶一曰字句不曉,二曰涉獵湯方,三曰株守一書,四曰剿襲 糟粕。凡此四失,必能毒人。)其尚得謂真正之獨,與因應化裁之獨哉。故曰持脈之道,貴乎活潑(一語括盡) 。若局守不變,則所向輒迷,又安能審獨求真,而得病之所歸者乎。
<目錄>卷二
<篇名>添加四言脈要
屬性:繡按四言脈要,始於宋南康紫虛隱君崔嘉彥希范所着。蓋以初學脈理未諳,得此可為誦習。故後靳州李言 聞、雲間李士材、海鹽馮楚瞻,皆於己着集內,將此刪改,附刻篇末,業已行世。獨惜尚有駁雜未清之 處,爰取士材改本,加意增刪,俾文義簡明,脈症悉賅,庶讀者一覽而知。而不致有繁多缺略之憾耳。 脈為血脈,百骸貫通。大會之地,寸口朝宗。 脈者,血脈也,血脈附氣,周於一身,循環無間,故百骸皆資貫通,而寸口為各經諸脈大會之地。肺處至 高,形如華蓋,凡諸臟腑各經之氣,無不上蒸於肺,而於寸口之地宗而朝之耳。 診人之脈,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名關上。 醫者復手大指,着於病患高骨之處,隨以中指對抵以定關部。至於尺寸,則以前後二指着定。如病患長, 則下指宜疏;病患短,則下指宜密。 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寸陰尺,先後推尋。 魚際至高骨止有一寸,故以寸名;尺澤至高骨卻有一尺,故以尺名;關界尺寸之間,故以關名。經曰∶身 半之上,同天之陽;身半之下,同地之陰。故以關前之寸為陽以候上焦,關後之尺為陰以候下焦,關處 前後之中以候中焦。凡診必先從寸至關,從關至尺,定其先後,以推其理而尋其象也。 胞絡與心,左寸之應。惟膽與肝,左關所認。膀胱及腎,左尺為定。胸中及肺,右寸昭彰,胃與脾脈, 屬在右關。大腸並腎,右尺班班。男子之脈,左大為順。女人之脈,右大為順。男尺恆虛,女尺恆盛。 按古臟腑脈配兩手,皆以內經所立脈法為定,而不敢易。左為陽,故男左脈宜大;右為陰,故女右脈宜大。 寸為陽,故男所盛在陽而尺恆虛;尺為陰,故女所盛在陰而尺恆盛。 人迎氣口,上下對待。一肺一胃,經語莫悖。神門屬腎,在兩關後。 人迎脈在挾喉兩旁一寸五分,胃脈循於咽喉而入缺盆。凡胃脘之陽,是即人迎之氣之所從出。故診人迎之 脈,亦在右關胃腑胃陽之處,而可以卜在上頭項外感之疾也。氣口在於魚際之後一寸,肺朝百脈,肺主 氣,故診氣口之脈,即在右寸肺臟肺陰之部,而可以卜在中在胸內傷之疾也。統論皆可以候臟腑之氣,靈樞素 問言之甚明,並無左右分診之說。叔和悖而更之,議之者多矣。人之精神,寄於兩腎。故兩腎脈無,則其神 已滅,而無必生之候矣。 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尋。 浮於皮毛之間輕取而得曰浮,以候腑氣。中於肌肉之間略取而得曰中,以候胃氣。沉於筋骨之間重取而得 曰沉,以候髒氣,上於寸前一分取之曰上,以候咽喉中事。下於尺後一分取之曰下,以候少腹腰股脛膝之事。 合之左右兩手共為七診,以盡其推尋之力焉。 又有九候,曰浮中沉。三部各三,合而為名。每部五十,方合於經。 五臟之氣各足,則五十動而一息,故候必以五十為準。每手三部各三,共為九候,合之應得四百五十之數, 兩手共得九百之數。 五臟不同,各有本脈。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澀而短。肝在左關,沉而弦長。腎在左尺, 沉石而濡。右關屬脾,脈象和緩。右尺相火,與心同斷。 五臟各有平脈,平脈即本脈。知其本脈無乖,而後知病脈之故也。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 胃為水谷之海,資生之本也。凡病診得脈緩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悠悠,便為胃氣。 不拘四季,得食則生,不得則死。今人混將時令克應推循過極,殊失胃氣之本矣。 凡診病脈,平旦為準。虛靜凝神,調息細審。 平旦飲食未進,經脈未動,絡脈調勻,氣血未亂,可診有過之脈。至於醫家亦須先無思慮,以靜以虛,調 其息氣,凝神指下,精細詳察,以求病之所歸耳。 一呼一吸,合為一息。脈來四至,平和之則。五至無 ,閏以太息。三至為遲,遲則為冷。六至為數, 數即熱病。轉遲轉冷,轉數轉熱。 醫以己之呼吸調勻定息。如一呼吸,得脈四至,是即和平之準則也。五至何以無 ,蓋以人之氣息長短不定 ,每於三息五息之候,必有一息之長,故曰太息。如醫一息而見脈來五至,此非病脈之急,是醫氣息之長也, 故五至不為有 。惟脈一息三至,即為遲慢不及;六至,即為急數太過。若至一至二至,則為轉遲轉冷;七至 八至,則為轉數轉熱;而非壽生之脈矣。 遲數既明,浮沉須別。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人喜怒憂, 思悲恐驚。 天之六氣淫人,如風淫則病在末,陰淫則病在寒,明淫則病在暑,雨淫則病在濕,晦淫則病在燥,陽淫則 病在火,是外因也。人之七情傷人,如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驚傷膽,悲傷心,是 內因也。 浮表沉里,遲寒數熱。沉數里熱,浮數表熱。浮遲表寒,沉遲冷結。 此提浮沉遲數四脈之綱,以分在表在里寒熱各見之症也。 浮脈法天,輕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為洪,來盛去悠。無力為芤,有邊無中。遲大為虛, 仔細推求。虛極則散,渙漫不收。浮小為濡,如綿浮水。濡甚則微,若有若無。更有革脈,芤弦合看。共 是七脈,皆於浮候。 此以浮脈提綱,而取洪芤虛散濡微革七脈之兼乎浮者統匯於下也。浮脈應於肉分肌表,故輕手取之即見, 正如木漂水面之意。洪脈來極盛大,按之有力,去則稍衰,正如波濤洶湧,來盛而去則悠耳。芤則浮沉易 見,而中豁然空虛,故有着蔥之喻,亦非中候絕無,但比之浮沉二候,則覺無力。虛則雖浮且大,而按之無力, 且更遲緩。散則虛浮無力,按之則無,正如楊花飄散,比於虛脈則甚。濡則浮小而軟,如綿浮水。微則 浮取欲絕不絕,若有若無,較之濡脈軟小更極。革則浮多沉少,外急內虛,正仲景所謂弦則為寒,芤則為虛, 虛寒相搏,其名曰革之意。 沉脈法地,如石在水。沉極則伏,推筋至骨。有力為牢,大而弦長。牢甚則實, 而強。無力為弱, 狀如細綿。細極為細,如蛛絲然。共是五脈,皆於沉看。 此以沉脈提綱,而取伏牢實弱細五脈之兼乎沉者匯於下也。沉脈應於筋骨,故必重按乃得,正如石之墜於 水裡之意。伏則沉之至極,故必推之筋骨始見。牢則沉大弦長,按之有力,不似革脈浮取強直,而中 則空。實則三部皆堅,而力更甚於牢。弱則沉極細軟,卻極分明。細則沉細直軟更甚於弱,故比狀如蛛絲。 遲脈屬陰,一息三至。有力為緩,少 於遲。往來和勻,春柳相似。遲細為澀,往來極滯。遲有一止, 其名曰結。遲止有常,應作代看。共是四脈,皆於遲測。 此以遲脈提綱,而取緩澀結代四脈之兼乎遲者統匯於下也。遲為往來遲慢,故一息而見三至。緩則往來和勻 ,軟若春柳,即是胃氣之脈。澀則遲滯不利,狀如輕刀刮竹。代則遲而中止,不能自還,但止有定數, 而不愆期。 數脈屬陽,一息六至。往來流利,滑脈可識。有力為緊,切繩極似。數時一止,其名為促。數如豆粒。 動脈無惑。共為四脈,皆於數得。 此以數脈提綱,而取滑緊促動四脈之兼乎數者統匯於下也。數則往來急數,故一息而見脈有六至。滑則往 來無滯,有如珠之走盤。緊則緊急有力,狀如弦緊彈手,故有切繩之喻。數時一止為促,狀如疾行而 蹶。數而兩頭俱俯,中間高起,有似豆粒厥厥動搖。是謂之動。 別脈有三,長短與弦。不及本位,短脈可原。過於本位,長脈綿綿。長而端直,狀似弓弦。 此長短與弦三脈,非浮沉遲數可括,故別列於此。短者,上不通於魚際,下不通於尺澤,有短縮不伸之意。 長者,通尺澤魚際,上下皆引,有迢迢過於本位之情。若弦則勁直不撓,有似弓弦,不似緊脈弦急彈人。 一脈一形,各有主病。脈有相兼,還須細訂。 有一脈之形象,必有一脈所主之病。有兼見之脈象,即有兼見之症,可細就其兼見之脈。以例其症耳。 浮脈主表,腑病所居。有力為風,無力血虛。浮遲表冷,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虛傷暑,浮 芤失血。浮洪虛火,浮微勞極。浮濡陰虛,浮散虛劇。浮弦痰飲,浮滑痰熱。 浮雖屬陽,主表主腑,但浮而見洪數弦滑有力之脈,固屬主熱主火主痰主風;若浮而見遲緩芤虛微澀與散 無力之脈,又為主虛主濕主冷主暑主危之象矣。故脈當視所兼以為辨別。下文仿此。 沉脈主里,為寒為積。有力痰食,無力氣鬱。沉遲虛寒,沉數熱伏。沉緊冷痛,沉緩水蓄。沉牢痼冷, 沉實熱極。沉弱陰虛,沉細虛濕。沉弦飲痛,沉滑食滯。沉伏吐利,陰毒積聚。 沉雖屬陰屬里,然沉而見遲緊牢緩細弱諸脈,方謂屬虛屬寒屬積屬 聚;若沉而見實數諸脈,則沉更不謂屬陰,又當自陰以制其火以除其熱也。 遲脈主髒,陰冷相干。有力為痛,無力虛寒。 遲雖屬陰,仍當以有力無力分其寒實寒虛。蓋寒實則為滯為痛,而寒虛則止見其空虛也。 數脈主腑,主吐主狂。有力實熱,無力虛瘡。 數雖屬陽,仍當以有力無力分其熱實熱虛。蓋熱實則必為狂為燥,而熱虛則止見其虛瘡耳。 滑司痰飲,右關主食。尺為蓄血,寸必吐逆。澀脈少血,亦主寒濕。反胃結腸,自汗可測。 滑司痰飲,而亦有主食主血主吐之分。澀本血少,而亦有寒澀濕澀之別。但血枯則上必見反胃,而下必見 腸結;腸結胃反,則水液自爾不行,而有上逆為汗之勢矣。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浮長風癇,沉短痞塞。 長為肝經平脈,故未病脈長,是為氣治。短即肺之平脈,若非右寸及於秋見,則必有氣損之病矣。至長獨 於浮見,則為風火相搏而癇以生;短以沉見,則為虛寒相合而痞以成。 細則氣衰,大則病進。澀小陰虛,弱小陽竭。 脈以和平為貴。凡脈細如蛛絲之狀,其氣自屬衰弱;大而滿溢應指有力,是為病勢方張。至於三部皆小, 較細顯極而脈澀不快,是為精血虛損。既小而脈不大,又脈痿弱不起,是為陽氣衰弱。皆當分別審視。 洪為熱極,其傷在陰。微為氣衰,其損在陽。浮洪表實,沉洪里實。陽微惡寒,陰微發熱。 洪為熱極,其傷在陰,但須分其表里。微為氣衰,其損在陽,亦須分其陽分陰分,以別惡寒發熱之治也。 緊主寒痛,有表有里。緩主平和,兼見須慮。緩滑痰濕,緩大風虛。緩澀血傷,緩細濕痹。 浮緊則為寒閉於表,必有身痛頭痛惡寒等症可察。沉緊則為寒束於里,必有肚腹脹滿逆痛等症可察。緩為 虛,大為風,緩大脈見則為風虛。緩為食停,細為氣滯,緩細脈見,其痹必生。緩為氣衰,澀為血損,緩而 見澀,其損必甚。緩則濕滯不消,滑則痰飲內蓄,緩與滑見,則濕必停而痰益甚。 陽盛則促,肺癰熱毒。陰盛即結,疝瘕積鬱。 數而有止為促,非陽盛乎,故有肺癰熱毒之症;遲而有止為結,非陰盛乎,故有疝瘕積鬱之症。 弦脈主飲,木侮脾經。陽弦頭痛,陰弦腹疼。動主搏擊,陰陽不調。陽動汗出,為痛為驚。陰動則熱, 崩中失血。 脈弦而土必虛,則濕自無土製而痰以生。故弦而在於寸,寸主上焦,其痛必在於頭;弦在於尺,尺主下焦, 其痛必在於腹。動為陰陽不和,動見於寸,則心肺受累而驚痛與汗自至;動見於尺,則腎水受累,而崩 中失血自生。 虛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漏血。若見脈代,真氣衰絕。膿血症見,大命必折。傷寒霍亂, 跌打悶絕。瘡疽痛甚,女胎三月。 革脈由於精血虧損,故爾脈空不實,而見男子失精女子漏血之症。至於脈代而絕,或膿血症見,未有不死。 惟有傷寒霍亂,跌仆瘡疽,痛甚胎產見之,以其暴傷暴閉,勿作死治也。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吉凶可推。 病有陰陽,脈亦陰陽,順應則吉,逆見則凶。下言脈症相應順逆,總 不出乎此理以為之貫通也。 中風之脈,卻喜浮遲。堅大急疾,其凶可知。類中因氣,身涼脈虛。類中因痰,脈滑形肥。類中因火, 脈數面赤。 風有真中類中之各別。真中雖屬實症,而亦由虛所招,故脈喜其浮遲,而忌堅急,恐其正虛邪勝,決無生 也。類中本非風中,特症相似而名,故症與脈各以類見。而不能以一致耳。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症反必凶。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燥,熱盛必難。始自太陽, 浮緊而澀。及傳而變,名狀難悉。陽明則長,少陽則弦。太陰入里,沉遲必兼。及入少陰,其脈遂沉。厥 陰熱深,脈伏厥冷。陽症見陰,命必危殆。陰症見陽,雖困無害。中寒緊澀,陰陽俱緊。法當無汗,有汗傷 命。 病陽脈宜見陽,病陰脈宜見陰。故傷寒熱病之症,宜見洪數之脈,與傷寒汗後不宜見脈燥之象耳。即雲寒 邪傳變,名狀莫悉。與陰寒直 中,陰陽俱緊,脈不一端。然大要陽得陰脈,脈與症反,命必危殆。若陰症而見浮大數動洪滑之陽,其脈雖 與症反,在他症切忌,而傷寒邪氣初解,病雖危困,亦未有害。惟傷寒汗出症虛,而脈反見陰陽俱緊,是其元 氣已脫,脈氣不和,非吉兆也。 傷風在陽,脈浮而滑。傷風在陰,脈濡而弱。六經皆傷,或弦而數。陽不浮數,反濡而弱。陰不濡弱, 反浮而滑。此非風寒,乃屬溫濕。若止濡緩,或兼細澀。此非風濕,更屬濕着。 風為陽邪,風傷則脈自有浮滑弦數之象。但風有傷於陰,則浮與滑 自不克見,以陽為陰所閉也。反是多因風為濕阻,故又名為風濕。如至浮數俱無,獨見濡緩細澀,定知為濕所 淫,所當分別以視也。 陰陽俱盛,熱病之徵。浮則脈滑,沉則數澀。中暑傷氣,所以脈虛。或弦或細,或芤或遲。脈雖不一, 總皆虛類。 凡脈而見陰陽俱盛者,未有不因熱邪充溢之故。所以脈浮而滑,其熱必挾有飲。脈沉數澀,其熱必傷於 陰。若暑則多氣虛不固,以致暑得內襲,而脈亦虛不振。即或體有不同,脈見芤弦細遲。然要皆屬虛類, 而不可實攻耳。 瘟脈無名,變見諸經。脈隨病見,不可指定。 疫邪伏於募原,時出時沒,其脈變換不定,故但隨其所見以為指耳。 瘧則自弦,弦即瘧候。兼遲則寒,兼數則熱。代散脈見,其體則折。 瘧因風木邪盛凌土而濕不化,致挾停痰積飲而成,故脈始見自弦;再於兼見之中,別其寒熱酌治,則病自 愈。惟代散脈見,則命其必絕矣。 風寒濕氣,合為五痹。浮澀與緊,三脈乃備,腳氣之脈,其狀有四。浮弦為風,濡弱為濕。遲澀為寒, 洪數為熱。痛非外因,當於尺取。滑緩沉弱,隨脈酌治。 五痹腳氣等症,總不越乎風寒及濕三者以為之害。即或內淫為熱,亦不越乎四者以為之伏。惟有痛非外因, 而脈或於尺部而見,或滑、或緩、或沉、或弱,則又在於隨脈酌施。而不可以風寒濕治也。 勞倦內傷,脾脈虛弱。汗出脈燥,治勿有藥。勞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則數。 虛症而見虛脈,此順候也。若汗出而脈反燥,是為大逆,尚有何藥 可治乎。故弦數最為虛症切忌。 痞滿滑大,痰火作孽。弦伏中虛,微澀衰薄。脹滿之脈,浮大洪實。細而沉微,岐黃無術。水腫之症, 有陰有陽。陰脈沉遲,陽脈洪數。浮大則生,沉細勿藥。五臟為積,六腑為聚。實強可生,沉細難愈。黃 疸濕熱,洪數偏宜。不妨浮大,微澀難醫。 痞脹水腫積聚黃膽,雖其病因不同,形症各別;然終宜見有餘之脈,則真氣未絕,而治尚可愈矣。若至細 小沉澀,形實氣餒,將何有藥可施乎,故皆為逆。 郁脈皆沉,甚則伏結。或代或促,知是郁極。胃氣不失,尚可調治。氣痛脈沉,下手便知。沉極則伏, 澀弱難治。亦有沉滑,是氣兼痰。心痛在寸,腹痛在關。心腹之痛,其類有九。細遲速愈,浮大延久。兩 脅疼痛,脈必雙弦。緊細而弦,多怒氣偏。沉澀而急,痰瘀之愆。疝屬肝病,脈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 死。腰痛之脈,必弦而沉。沉為氣滯,弦損腎元。兼浮者風,兼緊者寒。濡細則濕,寒則閃挫。頭痛之病, 六經皆有。風寒暑濕,氣鬱皆侵。脈宜浮滑,不宜短澀。 弦急弦沉伏澀緊細,皆是痛症氣症鬱症本領。但痛極者,則脈必沉必伏。有瘀者,則脈必澀。因濕者,則 脈必濡。因痰者,則脈必滑。因風者,則脈必浮必弦。因寒者,則脈必緊。因濕者,則脈必滯必弱。因 熱者,則脈必數。因於痛極陰陽告絕者,則脈必疾。因於積極而痛者,其 脈必牢,須以胃氣不失為要。故痛症而見其脈浮大、最屬不宜;短澀弱急,亦屬不利;惟得沉緊遲緩乃治。但 頭痛外感,非屬內傷,其脈又宜浮大,最忌短澀,所當分別而異視也。 嘔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數緊澀,結腸者亡。飽逆甚危,浮緩乃宜。弦急必死,代結促微。吐瀉脈滑, 往來不勻。瀉脈必沉,沉遲寒侵。沉數火熱,沉虛滑脫。夏月泄瀉,暑濕為殃。脈與病應,緩弱是形。微 小則生,浮弦則死。霍亂之脈,代則勿訝。遲微厥逆,是則可嗟。泄瀉下痢,沉小滑弱。實大浮數,發熱則惡。 吐宜浮緩浮滑,瀉宜沉小沉滑,吐瀉交作,則脈必見往來不勻,雖暴見代勿慮。如其吐見弦急,瀉見浮弦, 並吐瀉交作而見遲微厥逆,皆屬不治,故以必死為斷也。 嘈雜噯氣,審右寸關。緊滑可治,弦急則難。吞酸之脈,多弦而滑。沉遲是寒,洪數是熱。痰脈多滑,浮 滑兼風。沉滑兼寒,數滑兼熱。弦滑為飲,微滑多虛。滑而兼實,痰在胸膈。結芤澀伏,痰固中脘。 嘈雜噯氣本屬脾氣不運,故切忌脈弦急,恐木克土故也。吞酸有寒有熱、隨症所見以為分別,故以沉遲洪 數分之。痰脈因不一端,滑是本象。惟有風則浮,有寒則沉,有熱則數,有飲則弦、虛弱則微,結於胸膈為 實,固於中脘,則見結芤澀伏之為異耳。 小便淋秘,鼻色必黃。實大可療,澀小知亡。遺精白濁,當驗於尺。結芤動緊,二症之的。微數精傷,洪 數火逼。亦有心虛,寸左短小。脈遲可生,急疾便夭。 便結之脈,遲伏勿疑。熱結沉數,虛結沉遲。若是風燥,右尺浮起。 淋秘脈見澀小,精血已敗,死亡至矣,此脈見不及者之必死也。遺濁雖有微數洪數短小之分,然急疾脈至, 又非所宜,故曰便夭,此脈見太過者之必死也。若在便閉,里氣不通,固應遲伏;然風寒濕熱,當於脈遲脈 數脈浮分辨,不可混同而罔治也。 咳嗽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緊,死期將至。喘息抬肩,浮滑是順。沉澀肢寒,均為逆症。 咳嗽肺疾,脈浮為宜,兼濡亦為病氣將退。若使沉伏與緊,便與病反,故曰必死。喘症無非風痰內涌,當以 浮滑為順。若至肢寒沉澀,亦非吉兆,故曰為逆。 火熱之脈,洪數為宜。微弱無神,根本脫離。三消之脈,數大者生。細微短澀,應手堪驚。骨蒸發熱,脈 數為虛。熱而澀小,必損其軀。痿因肺燥,必見浮弱。寸口若沉,發汗則錯。 火症應見火脈,故三消骨蒸,須以數大為生。反是而見短澀微弱,豈其宜乎。痿症本因肺燥血虧,脈浮尚 不宜汗,豈有宜於寸口脈沉之候乎。 諸症失血,皆見芤脈。隨其上下,以驗所出。脈貴沉細,浮大難治。蓄血在中,牢大則宜。沉細而微,速 愈者稀。 失血脈宜見芤,以芤主空故也。故脈最宜沉澀而忌浮大,反是則逆矣。若至蓄血,最宜牢實而忌沉細,以 血未損故也。反是峻劑莫投,故曰難愈。 心中驚悸,脈必代結。飲食之悸,沉伏動滑,癲 乃重陰,狂乃重陽。浮洪吉象,沉急凶殃。癇宜虛緩,沉小急實。若但弦急,必死不失。 驚悸非屬心氣虧損,即屬有物阻滯,故脈必見代結。若因飲食致悸,則有沉伏動滑之象,所當審也。癲狂 二症為病尚淺,故宜浮洪而惡沉急,反是則為病氣入骨。癇宜虛緩,以其中有痰沫之故。弦急獨見,是 為真髒脈出,安望其再生耶。 耳病腎虛,其脈遲濡。浮大為風,洪動為火。沉濡為氣,數實為熱。若久聾者,端於腎責。暴病浮洪, 兩尺相同。或兩尺數,陰虛上沖。齒痛腎虛,尺脈濡大。齒痛動搖,尺洪火炎。右寸關數,或洪而弦。非 屬腎虛,腸胃風熱。口舌生瘡,脈洪疾速。若見虛脈,中氣不足。喉痹之脈,兩寸洪盛。上盛下虛,脈忌微伏。 耳病當責於腎,以其腎竅開於耳者故耳。然亦須以浮風、洪火、濡氣、數熱、久聾為辨。如其是暴非久, 又以兩尺浮弦相同為驗耳。齒雖屬腎,而齒齦則屬於胃,故辨齒痛脈象,須以尺濡、尺洪斷其虛實,寸關 洪數與弦,斷其腸胃風熱,未可盡以腎求也。口舌生瘡,必與洪疾為實,虛則多屬中氣不足。喉痹症屬上實, 脈以寸盛為順。若見微伏,真氣已絕,故曰大忌。 中惡腹脹,緊細乃生。浮大為何,邪氣已深。鬼祟之脈,左右不齊。乍大乍小,乍數乍遲。中毒洪大, 脈與病符。稍或微細,必傾其身。蟲傷之脈,尺沉而滑。緊急莫治,虛小可怯。 中惡宜於緊細,以其邪氣未深之故;反是則邪盛正衰,非其宜也。 鬼祟出沒不定,故脈有難追求。中毒脈見洪大,是與病應,以毒主陽故也。稍見微細,真氣絕矣,豈其宜乎。 蟲傷脈多沉滑,以其蟲伏於內者故耳。緊急固見傷甚而陰陽離隔,虛小亦恐真氣已損,皆為有慮。 婦人之脈,尺宜常盛。右手脈大,亦屬順候。尺脈微遲,經閉三月。氣血不足,法當溫補。婦人尺脈, 微弱而濡。年少得之,無子之兆。長大得之,絕孕之徵。因病脈澀,有孕難保。 婦人以血為主,故尺宜常盛,而右脈宜大。故尺遲則經必閉,微弱而澀,在有孕固不克保,況無孕乎。 崩漏不止,脈多浮動。虛遲者生,實數者死。疝瘕之脈,肝腎弦緊。小便淋閉,少陰弦緊。 崩漏不止,已屬血動不歸,再見實數,則腎真氣已絕,所以不宜見也。疝瘕主於肝腎,故肝腎弦緊,是即 疝瘕之徵也。淋閉主於少陰,故少陰弦緊,亦是淋閉之見也。 婦人有子,陰搏陽別。少陰動甚,其胎已結。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別。陽疾為男, 陰疾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斧。 寸為陽,尺為陰,陰脈既已搏指而與陽寸之脈迥然各別,是即有子之徵。心為手少陰經,心主血,若胎已 內結,則少陰之脈,勢必往來流利,厥厥如豆之動。疾即數類,滑而且數,按之不散,是其精血已聚,故有三 月之胎。滑診不見,而但疾而不散,是其骨肉已成,脈無滑氣,故有五月之胎。陽疾為男,陰疾為女,以陽主 男陰主女故耳。女胎如箕,男胎如斧,以箕圓象地象陰,斧方象天象陽故耳。陽疾陰疾,統上下表里左右 而言,不拘於左右分也。 妊娠之脈,實大為宜。沉細弦急,虛澀最忌。半 產漏下,脈宜細小。急實斷絕,不祥之兆,凡有妊娠,外感風寒。緩滑流利,其脈自佳。虛澀燥急,其胎必 墮。胎前下利,脈宜滑小。若見疾澀,其壽必夭。 妊娠脈宜實大,以其內實故也。沉細弦急,皆為真損胎墮之兆,最為切忌。半產漏下,脈見細小,是與病 應。若胎漏既絕,脈又急實真氣已離,豈能生乎。妊娠感冒,脈宜流利,以其胎氣未損故耳。虛澀燥急, 是於胎氣有損,故不宜見。有胎下利,脈宜滑小,而忌疾澀,以疾則氣已離,以澀則血已傷故也,故以滑小為 正。 臨產之脈,又宜數滑。弦細短數,最屬不利。產後沉小,微弱最宜。急實洪數,岐黃莫治。新產傷陰, 血出不止。尺不上關,其命即喪。新產中風,熱邪為殃。浮弱和緩,與病相當。小急弦澀,頃刻身亡。 臨產脈亂滑數,是即胎動之應。若弦細短數,則於胎中有損,最為不利。產後胎兒已下,肚腹空虛,實數 不與症應,故曰不治。新產出血不止,尺不上關,元氣下脫,不死何待。至於中風脈見和緩,內氣未動,故 曰相當。如至小急弦澀,則內氣已絕,無復生矣。 男子久病,當診於氣。脈強則生,脈弱則死。女子久病,當診於血。脈弱則死,脈強則生。 久病則真氣多損,故診強弱以辨生死。但男子則當以氣為診,以男主於氣也。女人則當以血為診。以女主 於血故也。右寸脈強,則氣未損,故曰可生。左寸脈旺,則血未竭,故曰不死。 斑疹之脈,沉而且伏。火盛於表,陽脈浮數。熱盛於里,陰脈實大。痘疹弦直,或沉細遲。汗後欲解, 脈潑如蛇。伏堅尚可,伏弦堪嗟。 斑疹脈見沉伏,以毒本未伸泄故耳,仍須以脈數實辨其屬表屬里。痘疹最宜外出,不宜內伏,故弦直細遲 猶可升托,即伏不弦,猶可內解。若至伏弦,則毒內入已深,不能外出,所以堪嗟。 癰疽未潰,脈宜洪大。及其已潰,洪大始戒。肺癰已成,寸數而實。肺痿之脈,數而無力。肺癰色白, 脈宜短澀。浮大相逢,氣損無失。腸癰實熱,滑數可必。沉細無根,其死可測。 未潰屬實,洪大宜矣。潰後則虛,而脈猶見洪大,豈其宜乎。肺癰已成,寸實無慮,以膿在肺未除故也。 肺痿則肺葉焦痿,脈數無力,亦所應見。惟肺癰幾作,肺氣虛損,其色應白,則脈亦當短澀,方與症應。若 見浮大,知是氣損血失,賊邪乘金,最非吉兆。腸癰本屬實熱,必得滑數,方雲無事。若見沉細,是謂無根, 喪期在即。 奇經八脈,不可不察。直上直下,尺寸俱牢。中央堅實,沖脈昭昭,胸中有寒,逆氣里急。疝氣攻心, 支滿溺失。 奇經者,不在十二正經之列,故以奇名。直上直下,弦長相似,尺寸俱牢,亦兼弦長,中央堅實,是明胸 中有寒,故見逆氣里急之症。如疝氣攻心,正逆急也。支滿,脹也。溺失者,沖脈之邪干於腎也。 直上直下,尺寸俱浮。中央浮起,督脈可求。腰背強痛,風癇為憂。 直上直下,則弦長矣;尺寸俱浮,中央亦浮,則六部皆浮,又兼弦長矣;故其見症皆屬風象。大抵風傷衛, 故於督表見之;寒傷營,故於沖里見之。 寸口丸丸,緊細實長。男疝女瘕,任脈可詳。 寸口者,統寸關尺三部而言,非專指寸一部也。丸丸,動貌。緊細 實長,因寒實於其內而見也。男疝女瘕,即所謂苦少腹繞臍,下引陰中切痛也。 寸左右彈,陽 可決。或癇或 ,病苦在陽。尺左右彈,陰 可別。或癇或螈,病苦在陰。關左右彈, 帶脈之訊。病主帶下,腹脹腰冷。 左右彈,緊脈之象也。陽 主陽絡,故應於寸而見浮緊而細。陰 主陰絡,故應於尺而見沉緊。帶脈狀如 束帶,在人腰間,故應於關而見浮緊。緊主寒,故三脈皆見寒症。如陽 則或見為厥仆倒地身軟作聲 而癇,或筋緩而伸為 ,蓋癇動而屬陽,陽脈主之。陰 則或見為語言顛倒舉止錯動而癲,或筋急而縮為螈, 蓋癲靜而屬陰,陰脈主之。帶則病發腰腹,而有腹脹腰冷帶下之症矣。 尺外斜上,至寸陰維。其病在里,故苦心痛。尺內斜上,至寸陽維。其病在表,故苦寒熱。 從右尺手少陽三焦,斜至寸上手厥陰心包絡之位,是陰維脈也。從左尺足少陰腎經,斜至寸上手太陽小腸 之位,是陽維脈也。二脈皆載九道圖中。斜上不由正位而上,斜向大指,名為尺外;斜向小指,名為尺內。 二脈一表一里,在陰維主里,則見心痛;陽維主表,則見寒熱是也。 脈有反關,動在臂後。別由列缺,不干證候。 反關本於有生之初,非病脈也,故曰不干症候。其脈不行寸口,由列缺絡入臂後手陽明大腸之經。以其不 順行於關,故曰反關。凡見關上無脈,須令病患復手以取方見。 經脈病脈,業已昭詳。將絕之形,更當度量,心絕之脈,如操帶鈎。轉豆躁疾,一日可憂。 經曰∶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鈎,曰心死。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後居者,謂重取則牢實而不動。 如持革帶之鈎,全失沖和之氣。但鈎無胃,故曰心死。轉豆者,即經所謂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狀其 短實堅強,真髒脈也。又曰∶心絕,一日死。 肝絕之脈,循刀責責。新張弓弦,死在八日。 經曰∶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又曰∶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又曰∶肝絕,八日死。 脾絕萑啄,又同屋漏。一似流水,還如杯復。 舊訣曰∶雀啄連來四五啄,屋漏少刻一點落。若流水,若杯復,皆脾絕也。經曰∶脾絕,四日死。 肺絕維何,如風吹毛。毛羽中膚,三日而號。 經曰∶如風吹毛,曰肺死。又曰∶真肺脈至,如以毛羽中人膚。皆狀其但毛而無胃氣也。又曰∶肺絕,三 日死。 腎絕如何,發如奪索。闢辟彈石,四日而作。 經曰,脈來如奪索,闢辟如彈石,曰腎死。又曰∶腎絕,四日死。舊訣雲∶彈石硬來尋即散,搭指散亂如 解索。正謂此也。 命脈將絕,魚翔蝦游。至如湧泉,莫可挽留。 舊訣雲∶魚翔似有又似無,蝦游靜中忽一躍。經雲∶渾渾革至如泉涌,綿綿其去如弦絕。皆死脈也。
<目錄>卷三
<篇名>汪昂訂十二經脈歌
屬性:繡按∶十二經絡,皆為人身通氣活血之具。其脈周流岐別,不可不為辨論,以究病情之起端,邪氣之勝復, 氣血之盈虧,則臨症索病,自有其樞,而不為其所惑矣,此經絡歌義之不容忽也。玩書有言,直行為經, 旁行為絡。一似經絡之義,業已儘是。詎知人身經絡,其理推究靡窮, 有可分論而見其端者,有可合論而得其意者。其分論而見,蓋以經起中焦,常隨營氣下行而上。絡起下焦,恆 附營氣上行而下。經起中焦,則經氣之上升,實有過於其絡。絡起下焦,則絡氣之下降,實有越於其經。 故經多以氣主,而絡多以血主也。經主於氣,故凡外邪之入,多於經受,而絡常處於後;絡主於血,故凡經邪 之滿,轉溢於絡,而絡始得以受。是以經常處實,絡常處虛。絡得由經而實,而絡亦不得以虛名也。經因受 邪最早,故症多以寒見,而脈亦寸浮而緊;絡因受邪稍緩,故症多因熱成,而脈常見尺數而澀。經則隨行上下, 邪本易受,而開發最易;絡則邪伏隱僻,邪即難入,而升散維艱。即經有言絡處經外,邪入先自絡始;然既 由絡入經,而經流連不散,則邪又溢於絡,而見纏綿不已,故經與絡又各自病。是其各別之勢,有不相混如 此。以經絡通同而論,則經與絡,雖各本於髒氣之受,然究不越人身大氣以為鼓運,故能流行不悖。設非大氣 磅因礴,則彼盛此衰,生氣有阻,其何以為長養元氣之自乎。此其會通之妙,又有不容或忽如此。是以初病多責 於經,久病多責於絡。久病而再流連不解,則又多責於經之奇。以故仲景着為傷寒論法,多以經傳立 解。孫思邈着為千金等書,多以絡病久病立說。即今姑蘇葉天士,祖孫思邈,作為臨症指南集,亦以久病活絡 為要,皆與經絡不悖。第其經穴眾多,其中錯綜分行,自非纂誦,難以記憶。因閱汪昂本草備要所訂古 本歌訣,頗有便世,用是附載以為採擇,非惟初學得此,可以誦習;即老醫得此,亦可以為臨症之一助也。 \x手太陰肺經\x 手太陰肺(脈)中焦起,下絡大腸(肺與大腸相表里)胃口行(胃之上脘即賁門)。上膈屬肺 從肺系(即喉管),橫從腋下 內縈(膊下對腋處名 ,音柔)。前於心與心包脈(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循臂骨 上廉( 盡處為肘,肘以下為臂),遂入寸口上魚際(關前動脈為寸口,大指後肉隆起處名為魚,魚際,其間 穴名),大指內側爪甲根(少商穴止),支絡還從腕後出(臂骨盡處為腕),接次指交陽明經(大腸)。此經 多氣而少血,是動則為喘滿咳(肺主氣)。膨膨肺脹缺盆痛(肩下橫骨陷中名缺盆,陽明胃經穴),兩手交瞀(音茂) 為臂厥。肺所生病咳上氣,喘渴(金不生水)煩心(心脈上肺)胸滿結(脈布胸中)。 臂之內前廉痛,為厥 或為掌中熱(脈行少陰心主之前,掌心勞宮穴,屬心包)。肩背痛是氣(盛)有餘(絡脈交於手,上肩背), 小便數(而)欠(便頻而短)或汗出(肺主皮毛)。氣虛亦痛(肩背寒痛)溺色變(母病及子),少氣不足以 報息(肺虛)。 \x手陽明大腸經\x 手陽明經大腸脈,次指內側起商陽(本經穴名)。循指上廉出合谷(俗名虎口穴),兩 骨(兩指岐骨間)兩筋中間行(手背外側,兩筋陷中,陽溪穴)。循臂入肘(外廉)行 外(廉),肩 (音隅 ,肩端兩骨)前廉柱骨旁(上出膀胱經之天柱骨,會於督脈之大椎)。會此(六陽經皆會於大椎。故經文雲上 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內(肩下橫骨陷中),絡肺下膈屬大腸(相為表里)。支從缺盆上入頸,斜貫兩頰 下齒當。挾口人中(鼻下溝洫)交左右,上挾鼻孔盡迎香(本經穴終,交足陽明)。此經血盛氣亦盛,是動齒 痛頸亦腫。是主津液病所生(大腸主津),目黃(大腸內熱)口乾(無津)鼽衄動(鼽,音求,鼻水。衄,鼻 血),喉痹(金燥)痛在肩前 ,大指次指痛不用(不隨人用,皆經脈所過)。 \x足陽明胃經\x 足陽明胃(脈)鼻 起(山根),下循鼻外入上齒。環唇挾口交承漿(下唇陷中),頤 後大迎頰車 里(腮下為頷,頷下為頤,耳下為頰車。大迎,頷下穴名)。耳前髮際至額顱,支循喉嚨缺盆入。下膈屬胃絡 脾宮(相為表里),直者下乳挾臍中。支(者)起胃口循腹里,下行直合氣街逢(即氣沖)。遂由髀關(抵伏兔) 下膝臏(挾膝兩筋為臏,一曰膝蓋)循脛(外廉下)足跗(足面)中指通。支從中指入大指, 厲兌之厲經盡矣(交足太陰)。此經多氣復多血,振寒呻欠(呻吟呵欠)而顏黑。病至惡見火與人(血氣盛而 熱甚),忌聞木聲心惕惕(陽明土惡木也)。閉戶塞牖欲獨處,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賁(奔)響 腹脹(脈循腹里,水火相激而作聲)為 厥(足脛為 ),狂瘧溫淫及汗出(陽明法多汗),鼽衄 口並唇胗(音軫,唇瘍。脈挾口環唇),頸腫喉痹(循頤循喉)腹水腫(土不制水)。膺乳(膺窗、乳中、 乳根,皆本經乳間穴)膝臏股伏兔(膝上六寸肉起處), 外足跗上皆痛。氣盛熱在身以前(陽明行身之前), 有餘消谷(善飢)溺黃甚。不足身以前皆寒,胃中寒而腹脹壅。 \x足太陰脾經\x 太陰脾(脈)起足大指,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孤拐骨。張景岳曰∶非也,即大 指後圓骨)內踝前(脛旁曰踝),上 (音善,足肚也。一作 ,音短,足跟也。然經中二字通用)循脛膝股 里。股內兼廉入腹中,屬脾絡胃(相為表里)上膈通。挾咽連舌(本,舌根也)散舌下,支者從胃(上膈)注 心宮。此經血少而氣旺,是動即病舌本強(上聲)。食則嘔出胃脘痛,心中善噫(即噯)而腹脹。得後與氣 (大便噯氣)快然衰(病衰),脾病身重(脾主肌肉)不能(動)搖。瘕泄(瘕積泄瀉)水閉及黃膽(脾濕), 煩心心痛(即胃脘痛)食難消(食不下)。強立股膝內多腫(脾主四肢),不能臥因胃不和。 \x手少陰心經\x 手少陰心(脈)起心經,下膈直絡小腸承(相為表里)。支者挾咽系目系,直者(從) 心系上肺騰。下腋循 後廉出,太陰(脈)心主(心包)之後行。(行二脈之後)。下肘循臂(內後廉)抵掌 後,銳骨之端(掌後尖骨)小指停(少沖穴,交手太陽)。此經少血而多氣,是動咽干(少陰火,脈挾咽)心 痛應。目黃脅痛(系目出脅)渴欲飲,臂 內(後廉)痛掌熱蒸。 \x手太陽小腸經\x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本經穴)。循手(外側)上腕(臂骨盡處為腕) 出踝中(掌側腕下銳骨為踝),上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 (外)後廉,出肩解(脊旁為膂,膂上 兩角為肩解)而繞肩胛(肩下成片骨)。交肩之上入缺盆(肩下橫骨陷中),直絡心中循嗌咽。 下膈抵胃屬小腸(小腸與心為表里)。支從缺盆上頸頰,至目銳 入耳中(至本經聽宮穴)。支者別頰復上 (音拙,目下),抵鼻至於目內 (內角),絡顴交足太陽接。嗌痛頷腫(循咽循頸)頭難回(不可以顧), 肩似拔兮 似折(出肩循 ),耳聾目黃腫頰間(入耳至 上頰)。是所生病為主液(小腸主液),頸領肩 肘臂(外廉)痛。此經少氣而多血。 \x足太陽膀胱經\x 足太陽經膀胱脈,目內 上額交巔。支者從巔入耳(上)角,直者從巔絡腦間。還出 下項循肩膊(肩後之下為膊),挾脊(去脊各一寸五分,行十二俞等穴)抵腰循膂旋(脊旁為膂)。絡胃正屬 膀胱腑(相為表里),一支貫臀入 傳(從腰中下挾脊,行上中次下 等穴,入 委中穴,膝後曲處為 )。 一支從膊別貫胛(膂肉為胛),挾脊(去脊各三寸行附分魄戶膏肓等穴)循髀(髀樞,股外為髀)合 行(與前 入者合)。貫 (足肚)出踝(脛旁曰踝)循京骨(本經穴,足外側赤白肉際),小指外側至陰(穴)全(交 足少陰)。此經少氣而多血,頭痛脊痛腰如折。目似脫兮項似拔, 如結兮 如裂。痔(脈入肛)瘧(太陽瘧) 狂癲疾並生(癲狂篇亦有刺太陽經者),鼽衄(太陽經氣不能循經下行,上沖於腦而為鼽衄)目黃而淚 出。囟項背腰尻 (尻,苦高切)病若動時皆痛徹。(以上病皆經脈所過。) \x足少陰腎經\x 足腎經脈屬少陰,斜從小指趨足心(湧泉穴)。出於然骨(一作谷,足內踝骨陷中)循 內踝,入跟(足後跟)上 內(廉)尋。上股(內)後廉直貫脊(會於督脈長強穴),屬腎下絡膀胱深(相 為表里)。直者從腎貫肝膈,入肺挾舌(本)循喉嚨。支者從肺絡心上,注於胸(膻中)交手厥陰(心包經)。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病飢不欲食(腹內飢而不嗜食),咳唾有血(脈入肺故咳。腎主唾,腎損故見血)喝 喝喘(腎氣上奔),目KT (瞳子屬腎)心懸(脈絡心,水不制火)坐起 輒(坐而欲起,陰虛不寧),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腎志恐),咽腫舌干兼口熱(少陰火),上氣 (腎水溢而為腫)心痛或心煩(脈絡心),黃膽(腎水乘脾,或為女勞疸)腸 (腎移熱於脾胃大 腸,或痢或便血)及痿(骨痿)厥(下不足則上厥),脊股後廉之內痛,嗜臥(少陰病,但欲寐)足下熱痛切。 \x手厥陰心包經\x 手厥陰經心主標,心包下膈絡三焦(心包與三焦為表里)。起自胸中(膻中)支(者) 出脅,下腋三寸循 (內)迢。太陰(肺)少陰(心)中間走,入肘下臂兩筋超(掌後兩筋橫紋陷中),行掌 心(勞宮穴)從中指出(中沖穴),支從小指次指交(小指內之次指,交三焦經)。是經少氣原多血,是動則 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下腫,甚則支滿在胸脅;心中 時大動,面赤目黃笑不歇)、是主脈所生病者(心主 脈),掌熱心煩心痛掣(皆經脈所過)。 \x手少陽三焦經\x 手少陽經三焦脈,起手小指次指間(無名指關沖穴)。循腕(表手背)出臂(外)之 兩骨(天井穴),貫肘循 外上肩。交出足少陽(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傳(兩乳中間)。散絡心包而下膈, 循屬三焦表里聯(三焦與心包為表里),支從膻中缺盆出,上項出耳上角巔。以屈下頰而至 ,支從耳後入耳 (中)緣。出走耳前(過膽經客主人穴)交兩頰,至目銳 (外角)膽經連(交足少陽)。 是經少血還多氣,耳聾嗌腫及喉痹(少陽相火)。氣所生病(氣分三焦心包皆主相火)汗出多(火蒸為汗), 頰腫痛及目銳 ,耳後肩 肘臂外,皆痛廢及小次指(小指次指不用)。 \x足少陽膽經\x 足少陽脈膽之經,起於兩目銳 邊。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前(三焦)。至肩 卻出少陽後,入缺盆中支者分。耳後入耳(中)耳前走,支別銳 下大迎(胃經穴,在頷前一寸三分動脈陷中)。 合手少陽抵於 (目下),下加頰車下頸連。複合缺盆下胸(貫)膈,絡肝屬膽表里縈(相為表里)。循脅里 向氣街出(挾臍四寸動脈),繞毛際入髀厭橫(橫入髀厭,即髀樞),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季脅過章門(脅 骨下為季脅,即肝經章門穴)。下合髀厭(即髀樞)髀陽外(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出膝外廉外輔 (骨,即膝下兩旁高骨)緣。下抵絕骨出外踝(外踝以上為絕骨,少陽行身側,故每言外),循跗(足面)入 小次指間。支者別跗入大指,循指岐骨出其端(足大指本節後為岐骨交肝經)。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口苦( 膽汁上溢)善太息(木氣不舒)。心脅疼痛轉側難,足熱(足外反熱)面塵體無澤(木郁不能生榮)。頭痛頷 痛銳 痛,缺盆腫痛亦腫脅。馬刀俠癭頸腋生(少陽瘡瘍堅而不潰),汗出(少陽相火)振寒多瘧疾(少陽居 半表半里,故瘧發寒熱,多屬少陽)。胸脅髀膝(外)脛絕骨,外踝皆痛及諸節(皆經脈所過)。 \x足厥陰肝經\x 足厥陰肝脈所終,大指之端毛際叢(起大敦穴)。循足跗上(廉)上內踝(中封穴), 出太陰後(脾脈之後)入 中(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繞陰器,上抵小腹 挾胃通。屬肝絡膽(相為表里)上貫膈,布於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咽顙,本篇後又雲絡舌本)連 目系,出額會督頂巔逢(與督脈會於巔百會穴)。支者復從目系出,下行頰里交環唇。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 於肺乃交宮(交於肺經)。是經血多而氣少,腰痛俯仰難為工(不可俯仰)。婦少腹痛男 疝(脈抵小腹環陰 器),嗌干(脈絡喉嚨)脫色面塵蒙(木郁)。胸滿嘔逆及飧泄(木克土),狐疝遺尿(肝虛)或閉癃(肝火)。
<目錄>卷三
<篇名>汪昂奇經脈歌
屬性:繡按∶奇經八脈,前人論之詳矣。考諸時珍有言,八脈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 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陽 起於跟中,由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 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 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 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沖脈起於會陰, 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是 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陽 主一身左右之陽,陰 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 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又考張潔古有雲∶ 者, 捷疾也。二脈起於足,使人 捷也。陽 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故名為陽 之絡。陰 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貫通五臟,主持諸里,故名為陰 之絡。觀諸所論八脈,雖在十二經絡之外,因別 其名為奇,然亦可為正經正絡之輔。蓋正經猶於地道之溝渠,奇經猶於溝渠外之湖澤。正經之溝渠不涸,則奇 經之湖澤不致甚竭;正經之溝水既滿,則奇經之湖澤必溉。所以昔人有云∶髒氣安和,經脈調暢,八脈之形無 從而見,即經絡受 邪不致滿溢,與奇經無預。若經絡之邪熱既滿,勢必溢於奇經。如天雨降下,溝渠滿溢,滂霈妄行,流於湖澤 之意,正自相符。且諸經皆為臟腑所配,此則自為起止,不與正經之例相同,故奇經又為十二經之約束。 是以傷寒之邪,有從陽維而始傳次三陽,有從陰維而始傳次三陰。並髒氣內結,邪氣外溢,竟從奇經先受。然 此由邪入內,而不於奇是留,非若十二經熱滿之必見有溢奇之日也。時珍雲∶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 五絡之大旨得;仙而知乎八脈;則龍虎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又曰∶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 爐鼎。旨哉斯言,錄此以為醫之一助。 任脈起於中極底(臍下四寸,穴名中極。任脈起於其下二陰之交會陰之穴。任由會陰而行腹,督由會陰而 行背),以上毛際循腹里(行中極穴),上於關元(臍下三寸穴名)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是(絡於承泣)。 沖(脈)起氣街並少陰(腎脈),挾臍上行胸中至(任脈當臍中而上,沖脈挾臍旁而上。以上並出素問骨 空論)。沖為五臟六腑海(沖為血海),五臟六腑所稟氣。上滲諸陽(經)灌諸精(上出頏顙),從下衝上取 茲義(故名沖)。亦有並腎下行者,注少陰絡氣街出。陰股內廉入 中(膝後曲處),伏行 骨內踝際。下滲 三陰(肝脾腎)灌諸絡,以溫肌肉至跗指(循足面下湧泉入足大指。此段出靈樞逆順肥瘦篇)。督(脈)起少 腹骨中央,入系廷孔(女人陰廷溺孔之端,即窈漏穴)絡陰器。合篡(二陰之交名篡)至後別繞臀,與臣陽絡 (太陽中絡)少陰比(與膀胱、腎二脈相合)。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行,上同太陽起(目)內 。上額交 巔絡腦間,下項循肩(膊內)仍挾脊。抵腰絡腎(此督脈並太陽 而行者)循男莖(男子陰莖),下篡亦與女子類。又從少腹貫臍中(央),貫心入喉頤及唇(環唇)。上系目 下中央際,此為並任(此督脈並任脈而行者)亦同沖(脈)。大抵三脈同一本(沖任督三脈皆起於會陰之下, 一原而三岐,異名而同體),靈素言之每錯綜(靈樞五音五味篇∶沖脈、任脈,皆起於胸中,上循背 里。是又言沖任行背。故經亦有謂沖脈為督脈者。古圖經有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亦謂 之督。今人大率以行身背者為督,行身前者為任,從中起者為沖。然考任督二經所行穴道,一在身 前,一在身後;而沖脈居中,則無穴道。似當以此說為正)。督病少腹(上)衝心痛,不得前後(二便不通) 沖疝攻(此督脈為病同於沖脈者)。其在女子為不孕(沖為血海,任主胞絡),嗌干(脈循咽喉)遺尿及痔癃 (絡陰器,合篡間。此督脈為病同於沖任者)。任病男疝(內結七疝)女瘕帶(帶下瘕聚即婦人之疝),沖病 里急氣逆沖(血不足故急,氣有餘故逆。此段出素問骨空論。督者,督領諸經之脈也。沖者,其氣上沖也。任 者,女子得之以任養也)。 (陰 脈)乃少陰(腎)之別脈,起然骨後(足內踝大骨之下,照海穴) 至內踝。直上陰股入陰間,上循胸入缺盆過。出人迎前(胃經,頸旁動脈)入 (顴) (目內 ,睛明穴), 合於太陽陽 和(陽 脈始於膀胱經之申脈穴,足外踝下陷中。此段出靈樞脈度篇),此皆靈素說奇經,帶及 二維未說破。
<目錄>卷三
<篇名>添加脈要簡易便知
屬性:\x浮\x 如水漂木。主表實,亦主里實虛。 \x沉\x 重按乃得(在筋骨間。)主里實,亦主里虛。 \x數\x 一息六至。主實熱,亦主虛寒。 \x遲\x 一息三至。主虛寒,亦主實熱。 \x長\x 指下迢迢。(上至魚際,下至尺澤。)主氣治,亦主陽盛陰虛。 \x短\x 兩頭縮縮。(寸不通魚際,尺不通尺澤。)主氣損,亦主中窒。 \x大\x 應指滿溢。(長而無力。)主邪盛,亦主正虛。 \x小\x 三部皆小。(指下顯然。)主氣虛,亦主內實。 \x洪\x 來盛去悠。(既大且數。)主熱極,亦主內虛。 \x微\x 按之模糊。(若有若無,浮中沉皆是。)主陰陽氣絕,亦主邪實。 \x實\x 舉指逼逼。(舉按皆強。)主熱實,亦主寒實。 \x虛\x 豁然浮大。(浮見。)主氣血空虛。 \x緊\x 勁急彈手。(彈如轉索。)主寒閉,亦主表虛。 \x緩\x 來去和緩。主無病,亦主實熱虛寒。 \x濡\x 如絮浮水。(浮見。)主氣衰,亦主外濕。 \x弱\x 小弱分明。(沉見。)主氣虛,亦分陰陽胃氣。 \x芤\x 按之減小。(浮沉皆有,中取減小。)主血虛。 \x弦\x 端直而長。(浮沉皆見。)主木盛土衰,亦看兼脈。 \x滑\x 往來流利。(數見。)主痰飲,亦主氣虛不統。 \x澀\x 往來艱澀。(遲見。)主血虛,亦主寒濕熱閉。 \x動\x 兩關滑數如珠。主陰陽相搏。 \x伏\x 着骨始得。(較沉更甚。)主邪閉,亦分痰火寒氣。 \x促\x 數時一止。主陽邪內陷。 \x結\x 遲時一止。主氣血漸衰,亦主邪結。 \x革\x 浮取強直,按之中空。主精血虛損。 \x牢\x 沉取強直搏指。(沉伏之間。)主寒實。 \x疾\x 一息七八至。主陽亢,亦主陽浮。 \x細\x 細如蛛絲。主氣虛,亦主熱結里虛。 \x代\x 止歇有時。主氣絕,亦主經隧有阻。 \x散\x 來去不明。主氣散。 \x督\x 輕取弦長而浮。(六脈皆見。)主風傷身後總攝之陽,故脊強不能俯仰。 \x沖\x 按之弦長堅實。(六脈皆是。)主寒傷身前衝要之陰,故氣逆里急。 \x任\x 緊細而長。(六脈形如豆粒。)主寒傷身前承任之陰,故少腹切痛。 \x陽維\x 右尺內斜至寸而浮。主邪傷一身之表,故寒熱不能自持。 \x陰維\x 左尺外斜至寸而沉。主邪傷一身之里,故心痛失志。 \x陽 \x 兩寸左右彈浮緊細。主邪傷左右之陽,故腰背苦痛。 \x陰 \x 兩尺左右彈沉緊細。主邪傷左右之陰,故少腹切痛。 \x帶脈\x 兩關左右彈滑而緊。主邪傷中腰帶束之處,故腰腹痛。 \x有力\x 久按根底不絕。(非堅勁搏指。)主病無害,亦防氣逆。 \x有神\x 光澤潤滑。(穩濃肉里,不離中部。)主病治,亦防痰蓄。 \x胃氣\x 脈緩和勻。(意思悠悠。)主病癒,亦忌穀食減少,寸口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