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脈經/卷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脈經
◀上一卷 卷四 下一卷▶

脈經卷四

[編輯]

辨三部九候脈証第一

[編輯]

經言︰所謂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上部主候從胸以上至頭,中部主候從膈以下至氣街,下部主候從氣街以下至足。浮、沉、牢、結、遲、疾、滑、澀,各自異名,分理察之,勿怠觀變,所以別三部九候,知病之所起。審而明之,針灸亦然也。故先候脈寸中。浮在皮膚,沉細在裡。昭昭天道,可得長久。

上部之候,牢、結、沉、滑,有積氣在膀胱。微細而弱,臥引裡急,頭痛,咳嗽,逆氣上下。心膈上有熱者,口乾渴燥。病從寸口,邪入上者名曰解。脈來至,狀如琴弦,苦少腹痛,女子經月不利,孔竅生瘡;男子病痔,左右脅下有瘡。上部不通者,苦少腹痛,腸鳴。寸口中虛弱者,傷氣,氣不足。大如桃李實,苦痺也。寸口直上者,逆虛也。如浮虛者,泄利也。

中部脈結者,腹中積聚。若在膀胱、兩脅下,有熱。脈浮而大,風從胃脘入,水脹,乾嘔,心下澹澹,如有桃李核。胃中有寒,時苦煩、痛、不食,食即心痛,胃脹支滿,膈上積。脅下有熱,時寒熱淋露。脈橫出上者,脅氣在膀胱,病即著。右橫關入寸口中者,膈中不通,喉中咽難。刺關元,入少陰。

下部脈者,其脈來至浮大者,脾也。與風集合,時上頭痛,引腰背,小滑者,厥也。足下熱,煩滿,逆上搶心,上 至喉中,狀如惡肉,脾傷也。病少腹下,在膝、諸骨節間,寒清不可屈伸;脈急如弦者,筋急,足攣結者,四肢重。從 尺邪入陽明者,寒熱也。大風邪入少陰,女子漏白下赤,男子溺血,陰萎不起,引少腹痛。

人有三百六十脈,法三百六十日。三部者,寸、關、尺也。尺脈為陰,陰脈常沉而遲;寸、關為陽,陽脈俱浮而速。氣出為動,入為息。故陽脈六息七息十三投,陰脈八息七息十五投,此其常也。

二十八脈相逐上下,一脈不來,知疾所苦。尺勝治下,寸勝治上,尺寸俱平治中央。臍以上陽也,法於天;臍以下 陰也,法於地;臍為中關。頭為天,足為地。有表無裡,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謂表裡?寸尺為表,關為裡,兩頭有脈,關中絕不至也。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陰絕而陽微,死不治。三部脈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也。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 之有根,雖枝葉枯槁,根本將自生,木有根本,即自有氣,故知不死也。寸口脈平而死者,何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非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故氣者,人根本也,根絕則莖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 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

黃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者,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數乍疏乍 遲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順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 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順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兩手脈,結上部者,濡;結中部者,緩;結三裡者,豆起,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在其上,澀反在下。微即陽氣不足,沾熱汗出;澀即無血,厥而且寒。

黃帝問曰︰余每欲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岐伯對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 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變定矣。調之何如?對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 皮膚減而少;脈大者,尺之皮膚亦大;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六變,有微有甚。故善調 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行之,可為上工。尺膚滑以淖澤者,風也;尺內弱,解 安臥脫肉者,寒熱也;尺膚澀者,風痺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淡飲也;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尺膚寒甚,脈小者,泄,少氣;尺膚 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持之而熱者,亦寒熱也;尺 然熱,人迎大者,嘗奪血;尺緊人 迎脈小甚則少氣;色白有加者,立死。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肘後粗以 下三四寸,腸中有蟲;手所獨熱者,腰以上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 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諸浮、諸沉、諸滑、諸澀、諸弦、諸緊,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關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腎以下病。

寸口脈滑而遲,不沉不浮,不長不短,為無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中手長者,曰足脛痛;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
寸口脈沉而弱者,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脈沉而弱,髪必墮落。
寸口脈沉而緊,苦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
寸口脈沉,胸中短氣。
寸口脈沉而喘者,寒熱。
寸口脈但實者,心勞。
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脈緊而長過寸口者,注病。
脈緊上寸口者,中風。風頭痛亦如之。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脈來過 寸入魚際者,遺尿。脈出魚際逆氣喘息。
寸口脈, 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
寸口脈偏絕,則臂偏不遂;其人兩手俱絕者,不可治。兩手前部陽絕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熱。關上脈浮而大,風 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慾嘔。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心健忘。關上脈滑而大小不勻,是為病方欲進,不出一二日復欲發動。其人慾多飲,飲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關上脈緊而 滑者,蛔動。關上脈澀而堅,大而實,按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在脾,肺氣塞,實熱在胃中。關上脈 大,而尺寸細者,其人必心腹冷積, 瘕結聚,欲熱飲食。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羸劣不欲 飲食,如瘧狀。

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
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
尺脈弱,寸強,胃絡脈傷。
尺脈虛小者,足脛寒,痿痺腳疼。
尺脈澀,下血不利,多汗。尺脈滑而疾,為血虛。
尺脈沉而滑者,寸白蟲。
尺脈細而急者,筋攣,痺不能行。
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疼,小便赤熱。
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則病。

平雜病脈第二

[編輯]

滑為實、為下,(又為陽氣衰。)數為虛、為熱。
浮為風、為虛。動為痛、為驚。
沉為水、為實,(又為鬼疰。)
弱為虛、為悸。
遲則為寒,澀則少血,緩則為虛,洪則為
緊則為寒,弦數為瘧。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
微則為虛,代散則死。弦為痛痺
偏弦為飲,雙弦則脅下拘急而 痛,其人澀澀惡寒。
脈大,寒熱在中。
伏者,霍亂。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凡亡汗,肺中寒飲,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虛冷,此等其脈並緊。

浮而大者,風。
浮大者,中風,頭重,鼻塞。
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攤緩風。
滑者,鬼疰。
澀而緊,痺病。
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
大堅疾者,癲病。
弦而鉤,脅下如刀刺,狀如蜚屍,至困不死。
緊而急者,遁屍。
洪大者,傷寒熱病。
浮洪大者,傷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細滑,傷飲。
遲而澀,中寒,有 結。
快而緊,積聚,有擊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為癖病。遲而滑者,脹。
盛而緊曰,脹。
弦小者,寒癖。
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緊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澀,胃反。
遲而緩者,有寒。
微而緊者,有寒。
沉而遲,腹臟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氣。
實緊,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利者,難治。
滑數,心下結,熱盛。
滑疾,胃中有熱。
緩而滑,曰熱中。
沉而急,病傷寒,暴發虛熱。
浮而絕者,氣。
辟大而滑,中有短氣。
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嗽也。
沉而數,中水。冬不治自癒。
短而數,心痛,心煩。
弦而緊,脅痛,臟傷,有瘀血。
沉而滑,為下重,亦為背膂痛。
脈來細而滑,按之能虛,因急持直者,僵仆,從高墮下,病在內。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數,雖甚不成病,不可勞。
浮滑疾緊者,以合百病,人易癒。
陽邪來,見浮洪。
陰邪來,見沉細。
水穀來,見堅實。
脈來乍大乍小、乍長乍短者,為崇。
脈來洪大裊裊者,社崇。
脈來沉沉澤澤,四肢不仁而重,土崇。
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緊者,可下之。
緊而數,寒熱俱發,必下乃癒。
弦遲者,宜溫藥。
緊數者,可發其汗。

診五臟六腑氣絕証候第三

[編輯]

病患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出如水不止。(一曰二日死。) 病患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為之傾。

病患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一曰八日死。) 病患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一曰目亭亭,一日死。) 病患腸絕,六日死。何以知之?髪直如乾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病患脾絕,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出無時度。(一曰五日死。) 病患胃絕,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一曰腓腸平,九日死。)病患肉絕,六日死。何以知之? 耳乾,舌皆腫,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腫,九日死。) 病患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還。(一曰鼻口虛張短氣。)病患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病患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患骨絕,齒黃落,十日死。

諸浮脈無根者,皆死。以上五臟六腑為根也。

診四時相反脈証第四

[編輯]

春三月木王,肝脈治,當先至,心脈次之,肺脈次之,腎脈次之。此為四時王相順脈也。到六月土王,脾脈當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腎脈,此為腎反脾也,七十日死。何謂腎反脾?夏,火王,心脈當先至,肺脈次之,而反得腎脈,是謂腎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謂脾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脾脈先至,是謂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腎反肝,三歲死。何謂腎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肝也。期七月、八月、忌庚辛。腎反心,二歲死。何謂腎反心?夏,心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心也。期六月,忌戊己。

診損至脈第五

[編輯]

脈有損至,何謂也?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

損脈之為病奈何?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也;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食飲不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於收病也。

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損之法奈何?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氣。此治損之法也。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一呼四至,一吸四至;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一呼一至,一吸 一至;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脈來如此,何以別知其病也?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病。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適欲甚。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即夜加,浮大即晝加,不大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十死脈也。沉細夜死,浮大晝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著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無魂。

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屍。扁鵲曰︰脈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陰,三出一入太陰,四出一入厥陰。再入一出少陽,三入一出陽明,四入一出太陽。脈出者為陽,入者為陰。故人一呼而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而脈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脈五動。一呼一吸為一息,氣行六寸。人十息,脈五十動,氣行六尺。二十息,脈百動,為一備之氣,以應四時。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晝夜漏下水百刻。一備之氣,脈行丈二尺。一日一夜行於十二辰,氣行盡則周遍於身,與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無病也,一陰一陽是也。脈再動為一至,再至而緊即奪氣。一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息,百刻萬三千五百息,二刻為一度,一度氣行一周身,晝夜五十度。脈三至者離經。

一呼而脈三動,氣行四寸半。人一息脈七動,氣行九寸。十息脈七十動,氣行九尺。一備之氣。脈百四十動,氣行一丈八尺。一周於身,氣過百八十度,故曰離經。離經者病,一陰二陽是也。三至而緊則奪血。脈四至則奪精。一呼而脈四動,氣行六寸。人一息脈九動,氣行尺二寸。人十息脈九十動,氣行一丈二尺。一備之氣,脈百八十動,氣行二丈四尺。

一周於身,氣過三百六十度,再遍於身,不及五節,一時之氣而重至。諸脈浮澀者,五臟無精,難治。一陰三陽是也。脈五至者,死。一呼而脈五動,氣行六寸半。人一息脈十一動,氣行尺三寸。人十息脈百一十動,氣行丈三尺。一備之氣,脈二百二十動,氣行二丈六尺。一周於身三百六十五節,氣行過五百四十度。再周於身,過百七十度。一節之氣而至此。氣浮澀,經行血氣竭盡,不守於中,五臟痿,精神散亡。脈五至而緊則死,三陰三陽是也,雖五猶末,如之何也?脈一損一乘者,人一呼而脈一動,人一息而脈再動,氣行三寸。十息脈二十動,氣行三尺。一備之氣,脈四十動,氣行六尺,不及周身百八十節。氣短不能周遍於身,苦少氣,身體懈墮矣。脈再損者,人一息而脈一動,氣行一寸五分。人十息脈十動,氣行尺五寸。一備之氣,脈二十動,氣行三尺,不及周身二百節。疑氣血盡,經中不能及,故曰離經。血去不在其處,小大便皆血也。

脈三損者,人一息復一呼而脈一動。十息脈七動,氣行尺五寸。一備之氣,脈十四動,氣行三尺一寸。不及周身二百九十七節,故曰爭,氣行血留,不能相與俱微。氣閉實則胸滿臟枯,而爭於中,其氣不朝,血凝於中,死矣。脈四損者,再息而脈一動。人十息脈五動,氣行七寸半。一備之氣,脈十動。氣行尺五寸。不及周身三百一十五節,故曰亡血,亡血者,忘失其度,身羸疲,皮裹骨。故氣血俱盡,五臟失神,其死明矣。脈五損者,人再息復一呼而脈一動。人十息脈四動,氣行六寸。一備之氣,脈八動,氣行尺二寸。不及周身三百二十四節,故曰絕。絕者,氣急,不下床,口氣寒,脈俱絕,死矣。

岐伯曰︰脈失四時者為至啟,至啟者,為損至之脈也。損之為言,少陰主骨為重,此志損也;飲食衰減,肌肉消者,是意損也;身安臥,臥不便利,耳目不明,是魂損也;呼吸不相通,五色不華,是魄損也;四肢皆見脈為亂,是神損也。

大損三十歲,中損二十歲,下損十歲。損,各以春、夏、秋、冬。平人,人長脈短者,是大損,三十歲;人短脈長者,是中損,二十歲;手足皆細,是下損,十歲;失精氣者,一歲而損;男子,左脈短,右脈長,是為陽損,半歲;女子,右脈短,左脈長,是為陰損,半歲。春,脈當得肝脈,反得脾、肺之脈,損;夏,脈當得心脈,反得腎、肺之脈,損;秋,脈當得肺脈,反得肝、心之脈,損;冬,脈當得腎脈,反得心、脾之脈,損。當審切寸口之脈,知絕不絕。前後去為絕。掌上相擊,堅如彈石,為上脈虛盡,下脈尚有,是為有胃氣。上下脈皆盡者,死;不絕不消者,皆生,是損脈也。至之為言,言語音深遠,視憒憒,是志之至也;身體粗大飲食暴多,是意之至也;語言妄見,手足相引,是魂之至也;蘢蔥華色,是魄之至也;脈微小不相應,呼吸自大,是神之至也。是至脈之法也。死生相應,病各得其氣者生,十得其半也。黃帝曰︰善。

診脈動止投數疏數死期年月第六

[編輯]

脈一動一止,二日死(一經雲、一日死)。二動一止,三日死。三動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四動一止,六日死。五動一止,五日死,或七日死。六動一止,八日死。七動一止,九日死。八動一止,十日死。九動一止,九日死,又雲十一日死(一經云:十三日死,若立春死)。十動一止,立夏死(一經云:立春死)。十一動一止,夏至死(一經云:立夏死;一經云:立秋死)。十二、十三動一止,立秋死(一經云:立冬死)。十四、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立夏死),二十動一止,一歲死,若立秋死。二十一動一止,二歲死。二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一歲死,或二歲死)。三十動一止,二歲若三歲死。三十五動一止,三歲死。四十動一止,四歲死。五十動一止,五歲死。不滿五十動一止,五歲死。

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臟皆受氣,即無病(《千金方》云:五行氣畢,陰陽數同,榮衛出入,經脈通流,晝夜百刻,五德相生)。
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臟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
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臟無氣,卻後三歲,麥熟而死。
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臟無氣,卻後二歲,桑椹赤而死。
脈來十投而一止者,四臟無氣,歲中死。得節不動,出清明日死,遠不出穀雨死矣。
脈來五動而一止者,五臟無氣,卻後五日而死。
脈一來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治。
脈二來而久住者,病在肝枝中治。
脈三來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
脈四來而久住者,病在腎間中治。
脈五來而久住者,病在肺支中治。
五脈病,虛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藥不得而治,針不得而及。盛人可治,氣全故也。

診百病死生訣第七

[編輯]

診傷寒,熱盛,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傷寒,已得汗,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溫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 溫病,穰穰大熱,其脈細小者,死。(《千金》穰穰作時行)溫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脈堅強急者,生;虛緩者,死。 溫病,二、三日,身體熱,腹滿,頭痛,食飲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死。四、五日。

頭痛,腹痛而吐,脈來細強,十二日死。八、九日頭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之不 彈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不者,當喑。喑後三日,溫汗不出者,死。 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焦乾黑者,死。 熱病,未得汗,脈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難瘥。 熱病,已得汗,脈靜安者,生;脈躁者,難治。 熱病,已得汗,常熱不去者,亦死。熱病,已得汗,熱未去,脈微躁者,慎不得刺治。 熱病,發熱,熱甚者,其脈陰陽皆竭,慎勿刺。不汗出,必下利。

診人被風,不仁痿蹶,其脈虛者,生;堅急疾者,死。

診癲病,虛則可治,實則死。 癲疾,脈實堅者,生;脈沉細小者,死。 癲疾,脈摶大滑者,久久自已。其脈沉小急實,不可治;小堅急,亦不可療。

診頭痛、目痛、久視無所見者,死。診人心腹積聚,其脈堅強急者,生;虛弱者,死。又實強者,生;沉者,死。其脈大,腹大脹,四肢逆冷,其人脈 形長者,死。腹脹滿,便血,脈大時絕,極下血;脈小疾者,死。

心腹痛,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堅大疾者,死。 腸,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 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腸,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腸 之屬,身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澀者,死。以臟期之。 腸,下膿血,脈沉小流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 腸,筋攣,其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

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膿血,脈微小連者,生;緊急者,死。 泄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

蝕陰,其脈虛小者,生;緊急者,死。

咳嗽,脈沉緊者,死;浮直者,生;浮軟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咳嗽,羸瘦,脈形堅大者,死。 咳,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死;肌瘦,脫形,熱不去者,死。 咳而嘔,腹脹且泄,其脈弦急欲絕者,死。 吐血、衄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汗出若衄,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唾血,脈緊強者,死;滑者,生。 吐血而咳,上氣,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上氣,脈數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上氣,喘息低昂,其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大,不可治,加利必死。(一作又甚)上氣,注液,其脈虛寧寧伏匿者,生;堅強者死。

寒氣上攻,脈實而順滑者,生;實而逆澀則死。(《太素》云:寒氣暴上,脈滿實何如?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 死矣。其形盡滿何如?曰;舉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滿而不應,如是者,順則生,逆則死。何謂順則生,逆則死?曰︰ 所謂順者,手足溫也;謂逆者,手足寒也。)癉,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急,病久不可治。

消渴,脈數大者,生;細小浮短者,死。 消渴,脈沉小者,生;實堅大者,死。

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 水病,脹閉,其脈浮大軟者,生;沉細虛小者,死。 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

卒中惡,吐血數升,脈沉數細者,死;浮大疾快者,生。 卒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亦生。

病瘡,腰脊強急,瘈瘲 者,皆不可治。

寒熱,瘈瘲,其脈代、絕者,死。

金瘡,血出太多,其脈虛細者,生;數實大者,死。 金瘡出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瘡,出血一、二石,脈來大,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斷者,其脈止,脈來大者,七日死;滑細者,生。

從高頓仆,內有血,腹脹滿,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人為百藥所中傷,脈浮澀而疾者,生;微細者,死;洪大而遲者,生。(《千金》遲作速) 人病甚而脈不調者,難瘥。人病甚而脈洪者,易瘥。 人內外俱虛,身體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厥逆,體不得安靜者,死。

脈實滿,手足寒,頭熱,春秋生,冬夏死。 老人脈微,陽羸陰強者,生;脈焱大加息者,死。 陰弱陽強,脈至而代,月而死。

尺脈澀而堅,為血實氣虛也。其發病腹痛、逆滿、氣上行,此為婦人胞中絕傷,有惡血,久成結瘕。得病以冬時,黍赤而死。 尺脈細而微者,血氣俱不足,細而來有力者,是穀氣不充,病得節輒動,棗葉生而死。此病秋時得之。

左手寸口脈偏動,乍大乍小,不齊,從寸口至關,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脈,桃落而死。 右手寸口脈偏沉伏,乍小乍大,朝來浮大,暮夜沉伏。浮大即太過,上出魚際。沉伏即下不至關中。往來無常,時時復來者,榆枯落而死。 右手尺部,脈三十動一止,有頃更還,二十動一止,乍動乍疏,連連相因,不與息數相應,其人雖食穀,猶不癒,蘩草生而死。

左手尺部,脈四十動而一止,止而復來,來逆如循直木,如循張弓弦, 然如兩人共引一索,至立冬死。(《千金》 作至立春而死)

診三部脈虛實決死生第八

[編輯]

三部脈調而和者,生。三部脈廢者,死。 三部脈虛,其人長病得之,死。虛而澀,長病亦死,虛而滑亦死,虛而緩亦死,虛而弦急,癲病亦死。 三部脈實而大,長病得之,死;實而滑,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實而緩亦生;實而緊亦生;實而緊急,癲 癇可治。 三部脈強,非稱其人病,便死。 三部脈羸,非其得之,死。 三部脈粗,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細而軟,長病得之,生;細而數亦生;微而緊亦生。 三部脈大而數,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微而伏,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長病得之,不治自癒;治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浮而結,長病得之,死;浮而滑,長病亦死;浮而數,長病風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弦而數,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堅而數,如銀釵股,蠱毒病,必死;數而軟,蠱毒病得之,生。 三部脈 如羹上肥,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連連如蜘蛛絲,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如霹靂,長病得之,死;三十日死。 三部脈如弓弦,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累累如貫珠,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如水淹然流,長病不治自癒,治之反死。三部脈如屋漏,長病十日死。三部脈如雀啄,長病七日死。 三部脈如釜中湯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三部脈急,切腹間,病又婉轉腹痛,針上下瘥。

◀上一卷 下一卷▶
脈經

本西晉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