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03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脾象土,與胃合為腑。其經足太陰,與足陽明為表里。其脈緩。其相夏三月,王季夏六月,廢秋三月,囚冬三月,死春三月。其王日戊己,王時食時、日昳;困日壬癸,困時人定、夜半;其死日甲乙,死時平旦、日出。其神意,其主味,其養肉,其候口,其聲歌,其色黃,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宜辛,其惡酸。脾俞在背第十一椎,募在章門;胃俞在背第十二椎,募在太倉。 右新撰。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萬物眾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廣,萬物懸根住莖,其葉在巔,蜎蜚蠕動,(蟲支)蠷喘息,皆蒙土恩。德則為緩,恩則為遲,故令及陰脈緩而遲,尺寸不同。酸咸苦辛,大沙而生,互行其時,而以各行,皆不群行,盡可常服。土寒則溫,土熱則涼。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懷挾抱之,不離其身,金乃畏火,恐熱來熏,遂棄其母,逃歸水中,水自金子,而藏火神,閉門塞戶,內外不通,此謂冬時也。土亡其子,其氣衰微,水為洋溢,浸漬為池。走擊皮膚,面目浮腫,歸於四肢。愚醫見水,直入下之,虛脾空胃,水遂居之,肺為喘浮。肝反四月肺,故下沉沒。下有荊棘,恐傷其身,避在一邊,以為水流。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工醫來占,固轉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陰陽,喘息則微,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氣因起,陽行四肢,肺氣亭亭,喘息則安。腎為安聲,其味為咸。倚坐母敗,(氵夸)臭如腥。土得其子,則成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右四時經。 黃帝曰:四時之序,逆順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者土也,孤髒以灌四傍者也。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乎?曰:善者不可見,惡者可見。曰:惡者何如?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烏之喙,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興起其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名曰重強。 脾脈來而和預想相離,如雞足踐地,曰平。長夏以胃氣為本。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脾脈來堅兌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 真脾脈至,弱而乍疏乍散,色青黃不澤,毛折,乃死。 長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濡弱有石,曰伴着病;石甚,曰今病。 脾藏榮,榮舍意。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亂,四肢不興趣,毛悴色夭,死於春。 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間土之位,脾王之時。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刻土,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陵土,為微邪,雖病即差。 脾脈萇萇而弱,來疏去數,再至,曰平;三至,曰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太陰脈也。 脾脈急甚,為瘈瘲;微急,為膈中滿,食飲入而還出,後活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恝然若無病。大甚,為擊仆;微大,為痞氣,腹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頹癃;微滑為蟲毒蛔,腸鳴熱。澀甚,為腸頹;微澀,為內潰,多下膿血也。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營則肌肉濡,肌肉濡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脾死髒,浮之脈大緩,按之中如覆杯,絜絜狀如搖者,死。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