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興中會組織史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興中會組織史
作者:馮自由
本作品收錄於《革命逸史

一 孫總理革命立黨之動機

[編輯]

中華民國之產生,由於中國同盟會之艱難締造,而中國同盟會之前身則為孫逸仙先生(以下概稱總理)所手創之興中會,此凡讀革命史者無不知之也。考孫總理最初手創興中會於檀香山,系在民國前十八年甲午十月,而其革命立黨之動機,則遠在民國前二十六年丙戌。其動機可分三期:一為丙戌肆業廣州博濟醫學院時期,其同學有惠州人鄭士良者,自少投入洪門三合會,頗得眾心,總理知其有志革命,因與深相結納,以備後用,是為聯絡會黨共謀國是之開始。二為丁亥(民前二十五年)肆業香港雅麗士醫學院時期,在學時獲識同志陳少白、楊學齡、尤列三人,恆假歌賦街楊耀記商店為政治聚談所,時人以其高談造反覆滿,故以四大寇三字稱之。總理於將畢業醫校之前一年,更結交輔仁文社社員楊衢雲、謝纘泰二人,相與志同道合,為他日擴大興中會之張本。三為壬辰(民前二十年)廣州行醫時期,時得同志左斗山、魏友琴、程壁光、程奎光、王質甫、程耀宸諸人,遂假雙門底聖教書樓後進禮拜堂及廣雅書局內南園抗風軒為密談時政之俱樂部,舊友尤列、陸皓東、區鳳墀等與焉,是為乙未(民前十七年)九月廣州第一次革命運動之導線。上述三期為總理革命立黨之動機,亦即甲午興中會在檀香山成立之前奏也。更就興中會之組織及地域而言,自乙未檀香山第一次會成立以迄乙已(民前七年)改組同盟會之十一年間,經總理及楊衢雲、陳少白三人所設置之總會分會凡十區,一即總理最初發起之檀香山第一次會。二為乙未香港總部,外稱乾亨行。三為乙未廣州分會,外稱農學會。四為乙未橫濱分會。五為丙申(民前十六年)楊衢雲經手之南非洲分會。六為丁酉(民前十五年)陳少白經手之台灣分會。七為壬寅(民前十年)安南河內分會。八為癸卯(民前九年)特設之東京革命軍事學校。九為癸卯檀香山分會之復興,希爐埠及各小埠分會屬之。十為最後之甲辰(民前八年)舊金山分會。以上所說十區,於乙已六月改組同盟會時,各地興中會之組織健全而整個加入新革命大集團者,只有香港、河內、檀香山三處而已。茲就各地興中會成立之歷史,及其組織之次序,分別述之。

二 檀香山興中會之發源

[編輯]

孫總理始創興中會實錄 檀香山為興中會最初之發源地,亦為孫總理幼年之讀書所。甲午年(民前十八年)夏秋間,中日兩國以朝鮮東學黨事件勢將構釁,時局嚴重,總理因至天津上書直督李鴻章,條陳改革,為鴻章所拒,知滿清政府積弊重重,無可救藥,非徹底改造,決不足以救亡。遂於是歲秋自上海重遊檀島,擬向舊日親友集資回國,實行反清復漢之義舉。

總理少在檀島耶教學校肆業,同學及故舊至眾,其兄德彰(原名眉字壽屏)為茂宜島大畜牧家,交遊至廣,總理蒞檀後,先赴茂宜牧場就商於乃兄,德彰首贊成之,且願劃撥財產一部為助。更移書檀埠各親友為總理先容,其時華僑風氣尚極閉塞,聞總理有作亂謀反言論,咸謂足以破家滅族,雖親戚故舊亦多掩耳卻走。經總理多方遊說,奔走逾月,僅得同志數十人。

冬十月間假卑涉銀行華經理何寬宅開第一次成立會,列席者有何寬、李昌、劉祥、程蔚南、鄧蔭南(原名松盛)、鄭金、黃亮、黃華恢、鍾木賢、許直臣、卓海、李祿、李多馬、林鑒泉、鄭照、劉壽、鍾字、曹采、劉卓、宋居仁、陳南、夏百子、李杞、侯艾泉等二十餘人。

總理為主席,即由主席提議定名日興中會,規定以振興中華挽數危局為宗旨,並宣布所起草章程九條,眾無異議。旋公舉永和泰商號司事劉祥及何寬為正副主席。永和秦號司賬黃華恢為管庫。程蔚南、許直臣為正副文案。李昌、鄭金、黃亮、李祿、李多馬、鄧蔭南、林鑒泉等為值理。章程內載每會員須納會底銀五元。另設銀會集股舉辦公家事業,每股科銀十元,成功後收回本利百元。文中尚不便明言籌餉起兵字樣,以免會員有所戒懼,蓋其時華僑尚多不脫故鄉廬墓思想,惴惴於公使領事之借辭構陷也。會畢,總理令各會員填寫盟書,由李昌宣讀,各以左手置耶數《聖經》上,高舉右手,向天次第讀之,如儀而散。自是相繼入會者,尚有楊納、李杞、侯艾泉、衛積益、李光輝、孫德彰、楊德初、陸燦、葉桂芳、尹煜傳、鄒德明、容吉兆、簡永照等九十餘人,會員總數約一百三十人。是月二十七日(即陽曆十一月二十四日)開始收取會員會底及銀會股銀,兩項所得不滿美金二千元。總理以事機日迫,急於返國,而所集戔戔之數,殊不敷大舉之需,於是異常焦灼。德彰聞之,乃更以每頭六七元之價,賤售其牛牲一部,以充義餉。鄧蔭南亦盡變賣其農場,表示一去不返之決心。同時總理復假其師芙蘭諦文牧師所設學校,延一丹麥國人前曾充當中國南洋練兵教習名柏者,教授各同志兵操,每星期操練二次,同志中受教者,有侯艾泉、李杞、鄭金、鄭照、許直臣、杜守傳、程扆臣、陸燦等二十餘人。至十二月初旬,總理核算所得,約合港幣一萬三千元,遂即束裝歸國。同志先後返香港參加義舉者,有鄧萌南、宋居仁、夏百子、陳南、李杞、侯艾泉諸人,是為乙未(民國前十七年)九月廣州首義之導火線。惟檀島各黨員資產多非富裕,或經營小商店,或開設小農場,實力殊不充厚,於總理歸國後,即不能有所接濟。總理於乙未秋失敗後,是冬重渡檀島計劃再舉,居檀多月,諸同志皆無以應之,故總理不得已而有美洲之游。

興中會最初章程原文

興中會原始章程九條由總理手訂,與其後香港總會所修訂者,略有不同,錄之如下:

興中會章程(最初在檀香山議決原文)

中國積弱非一日矣,上則因循苟且,粉飾虛張,下則矇昧無知,鮮能遠慮。近之辱國喪師,剪藩壓境,堂堂華夏,不齒於鄰邦,文物冠裳,被輕於異族,有志之士,能無撫膺。夫以四百兆蒼生之眾,數萬里土地之饒,固可發奮為雄,無敵於天下。乃以庸奴誤國,茶毒蒼生,一蹶不興,如斯之極。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種,瓜分豆剖,實填慮於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領。用特集會眾以興中,協賢豪以共濟,抒此時艱,奠我中夏,仰諸同志,盍自勉旃。謹訂規條臚列如左:

一、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蓋我中華受外國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內外隔絕,上下之情罔通,國體抑損而不知,子民受制而無告,苦厄日深,為害何極。茲特聯絡中外華人創興是會,以申民志,而扶國宗。

一、凡入會之人每名捐會底銀五元,另有義捐以助經費,隨人惟力是視,務宜踴躍赴義。

一、本會公舉正副主席各一位,正副文案各一位,管庫一位,值理八位,差委二位,以專司理會中事務。

一、每逢禮拜四晚本會會議一次,正副主席必要一位赴會,方能開議。

一、凡會中所收會底各銀,必要由管庫存貯妥當,或貯銀行,以備有事調用。惟管庫須有殷商二名擔保,以昭鄭重。

一、凡會中捐助各銀,皆為布助國家之用,在此不得動支,以省浮費。如或會中偶遇別事要用小費者,可由會友集議妥當,然後支給。

一、凡新入會者須要會友一位引薦擔保,方得准他入會。

一、凡會內所議各事,當照舍少從公之例而行,以昭公允。

一、凡以上所定規條,各友須要格守,倘有善法,亦可隨時當眾議訂加增,以臻完美。

按上述之檀香山興中會原始章程九條,後經香港總會修正為十條,與原文大同小異,即現時坊間印本所載之興中會宣言書是也。惟當日尚無革命及宜言書等名詞,自民國十七年余著《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出世,始改稱章程二字為宜言書,嗣後公私出版各刊物多沿襲余著,似不知原文為章程二字者。其實章程與宣言書意義不同,為時代性區別起見,應遵照原文為是。又原始章程規定公舉幹事,有正副主席、正副文案、管庫、值理、差委等名目,其後香港總會復修正為總辦、幫辦、管庫、華文文案、洋文文案、董事等名目,皆為當日香港舊譯名詞總理特沿用之耳。英文革命Revolution一字,舊譯為造反,即同此例。

檀埠興中會會費收支表

檀香山興中會成立後,從甲午十月二十七日起(即陽曆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號),開收會底銀及銀會股份銀,前後收 入美金一千三百八十八元。此項收支表由副主席何寬保全三十年,題曰興中會會員及收入會銀時日與進支數。表內時日概用陽曆,所載第一日開收會費之日,查當年陰陽曆對照表為甲午十月二十七日。故檀埠興中會成立之第一日雖不能確實證明為何日,然以總理當日籌款之迫切情形推斷之,當不出開成立會後之十日以內,殆無疑義。又上表所記會員人數共一百十二人,惟其中有一人二名者,有隻付銀會股份銀而未交會底者,有直接付總理收者,故會員人數實不只此數,以代遠年湮,無從查考,大概細數不滿一百三十人。茲照錄何寬所保全之進支表如下,此表曾載檀山《自由新報》某年編印特刊之「檀山華僑」號。

興中會會員及收入會銀時日與進支數列左:

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何寬、李昌,二十八日衛積益,二十九日李光輝、黃錦鳳、何旱、宋居仁,十二月六日劉卓、林鑒泉、李多馬、程恆心、曾勝、陳孟謙,七日葉桂芳,十日黃亮,十一日鍾宇,十三日程蔚南,二十日尹煜傳、許直臣、夏百子、黃慶培,一八九五年正月三日胡味、李月、陸望華、楊納、毛思福,十日鄭發、古義,十七日梁賓,廿一日鄭仲昭、歐陽晃、許振、黃二、譚弼、容天煦、楊德初、譚全、譚瑞、容吉兆、孫眉、陸檀生、劉登、黃卓山。

鄧松盛介紹來支會友十五名列下:陳天養、馮明、鄧顯德、鄧松盛、鄧合、伍於治、伍亞來、吳俊德、吳元德、黃保、劉宗、鄭子見、林培、鄧貴德、鄧黃彩。二月二十八日楊伯貴、劉羅發,四月十七日賴養、鄒德明、馮才明、李潤貴、黃木、張丁、李六、鍾木賢、劉祥、張福如、卓海、李照、許進、鄭金、許帝有,二十日陳南,二十二日陳五和、黎顯祥、黃純、李超、吳桓、卓海、陳檻君、戴貴、李林、簡永照、蕭義勝,五月二日程祖安、劉森,五月八日梁澤袍、林輝、陳帝棠、程道、駱孻、曹彩、李靄雲、林德珠、何義、黃後、陳炳階、程雨亭,六月二日伍雲生、鄔秀、胡廷、張丁貴、伍珍、李綸、黃秋、曾維高、葉金、李杞、侯艾泉。上列各會員每名捐入會底銀五元,獨宋居仁則三元,共進會員銀二百八十八元。又進鄧松盛股份銀三百元,進土人股份銀二百元,古同股份股一百元,鄭仲股份銀一百元,容吉兆股份銀一百元,孫眉股份銀二百元,李多馬股份銀一百元。(孫自帶)

進各友會底銀二百八十八元,進各股份銀一千一百元。

共進銀一千三百八十八元。

支孫逸仙匯單通用銀二千元(五二算)一千零四元。

支孫逸仙自帶一百元,支附電信回上海電資二十元〇八毛。

共支銀一千一百六十元〇八毛,除支存銀二百二十七元二毛。

一八九五年二月二十六日支宋居仁回唐水腳銀二十五元。

三 香港興中會總部與起義計劃

[編輯]

乙未(民國前十七年)正月初旬,孫總理自檀香山歸抵香港。即召集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區鳳墀等創設興中會總部,並擬聯合各地同志擴大檀香山興中會之組織,以利進行。因素知輔仁文社社員楊衡衢雲、謝纘泰等平日宗旨相同,遂與接洽組黨事件。衢雲素有大志,精通武術,尤好行俠赴義,於總理習醫時已相結識。至是欣然贊成。港僑於是陸續締盟者,更有謝纘泰、黃詠襄、周昭岳、余育之、徐善亭、朱貴、丘四等數十人。

籌備既竣,即於是月下旬租定中環士丹頓街門牌十三號為總會所,榜其名日乾亭行,借避警探耳目。二十七日開成立會,會名仍稱興中會。凡入會者須一律高舉右手向天宜誓,其誓詞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鑑察。更將檀香山所定章程修正為十條,並規定總會支會之權限,以資遵守。總會成立後,眾議決定在廣州籌備大舉,推定總理駐廣州專任軍務,鄭士良、陸皓東、鄧蔭南、陳少白等佐之。衢雲駐港專任後方接應及財政事務,黃詠襄、謝纘泰等佐之,二月二十日複議決遴選健兒三千人,由港乘輪船至廣州起事之策略。陸皓東提議用青天白日旗式以代滿清之黃龍旗,亦於是日通過。是秋七月各方運動將次成熟,眾以乾亨行漸有警探窺伺,遂於是月初八日撒銷之。八月二十二日眾以發難在即,始投票選舉會長,名之日伯理璽天德,此職即起事後之合眾政府大總統也。時會中分孫楊兩派,衢雲要求此席甚力,鄭士良、陳少白力反對之。總理不欲因此惹起黨內糾紛,表示謙退,力誠士良少白勿與競爭,結果此席為楊衢雲所得。逾九月重陽廣州之役既敗,香港總會因而瓦解。至己亥(民前十三年)冬,總理自日本派陳少白至香港,發刊《中國日報》為興中會宣傳機關,兼理西南各省黨務。十二月湘人畢永年與湘鄂兩省哥老會龍頭李雲彪、楊鴻鈞、張堯卿、辜天祐等聯合各省秘密會黨,有公舉總理為全國革命黨總會長之議。衢雲聞之,乃向眾辭退興中會主席一職,並薦總理自代。未幾,興中、三合、哥老三黨各派代表在港開會,一致舉總理為總會長,並特製總會長印章,派日人宮崎寅藏往橫濱上諸總理。庚子(民前十二年)春夏間興中會復策劃廣州惠州之軍事,總理及楊衢雲等來往日本香港南洋間,至為忙碌,因之黨務亦大形進步,先後得新會員史堅如、李紀堂、黃福、黃耀廷、鄧子瑜、梁慕光、李植生、江公喜、黃閣官、黃江喜、江維善等百數十人。及八九月間,鄭士良、鄧蔭南、史堅如等,在惠州廣州相繼失敗,衢雲且被清吏派人暗殺,興中會元氣大傷,黨務殆陷幹完全停頓。只余《中國日報》尚能發揮正論,且向滿廷及保皇黨作堅苦之奮鬥而已。

四 廣州興中會及乙未庚子二役

[編輯]

興中會總部決議在粵大舉後,總理即偕鄭士良、陸皓東、陳少白、鄧蔭南等赴廣州設立分會,租得雙門底王家祠,雲崗別墅為會所,外假農學會名義,以掩飾外界耳目。由總理手訂農學會章程若干條。亟言中國非研究農學振興農業,決不足以致富強之理,語極動聽。粵中官紳潘寶璜、潘寶琳、劉學詢等署名資助者數十人,無有疑為挾有危險性質者。蓋總理前於壬辰癸巳兩年(民國前二十年十九年)在羊城冼基開設東西藥局時,已借醫術納交於官紳士商各界,大更巨紳等以其學術優越,成器重之。此次總理得以措置裕如,經營順利,實為兩載以前播種所致。

在粵機關成立之後,同志加入興中會者較香港尤為踴躍,先後填寫誓約者,有左斗山、魏友琴、程奎光、程壁光、程耀宸、陳廷威、王質甫、朱淇、朱浩、湯才、陳煥洲、吳子材、梁大炮、李芝、劉秉祥、黃麗彬、莫亨、程懷、程次、梁榮、蘇復初等數百人。其後復添設分機關於東門外鹹蝦欄張公館及雙門底聖教書樓後禮拜堂,以容納往來同志及貯藏秘密文件。此外省河南北尚有小機關數十處。籌備半載,城內防營及水師與附域各處綠林泰斗聯鉻就範,北江會黨由著盔梁大炮負責號召。香山隆都方面,則由侯艾泉、李杞二人擔任發動,併購小火輪二艘為往來運輸用。至八月間,各方運動漸臻成熟,香港總部遂定期於九月重陽日舉事。預定由主要黨員率領香港會黨三千人,於是月初八晚乘夜輪進省,並木桶裝載短槍,充作膠坭,瞞報稅關。初九晨抵省垣時,齊用刀斧劈開木桶取出槍械,首先向各重要衙署進攻:同時埋伏水上及附城之會黨,則分為北江順德香山潮州惠州數大隊分路響應。更由陳清帶領炸彈隊在各要區施放炸彈,以壯聲勢。各以紅帶為號,口號為除暴安良四字。討滿檄文及安民布告由朱淇起草,先期印就,備到時張貼城內外。英文對外宣言由香港總部預請何啟博士及英人鄧勤等起草,以便到時通告各國,要求承認為民主國家交戰團體。

一切計劃領為周密,詎於發動前一二日,此事竟為朱淇之兄甤生所知,以其弟名列黨籍,恐為所累,竟用朱祺名義向輯捕委員李家焯自首,以期將功贖罪。李得報,一面派兵士監視總理行動,一面親赴督署桌稟報。是日總理方赴省河南王宅婚禮宴會,見有兵警偵同左右,知事不妙,乃笑語座客日:此輩其來捕余者乎?放言驚座,旁若無人。宴後返寓,兵警若熟視無睹。粵督譚鍾麟聞李家焯報告有人造反,急向何人,李以孫某對,譚大笑日:孫乃狂士,好作大言,焉敢造反。堅不肯信,李失意而遇。及初八日,楊衢雲在港以布置尚未完備,遽電告粵機關謂須延期二日。至初十晚,派丘四、朱貴全率領散處新安深圳鹽田沙頭各地集中九龍之會黨先鋒隊二百餘人,乘保安輪船晉省。然在此猶豫期間,已為駐港密探韋寶珊所偵知,遂電告粵吏使為戒備,同時黨軍所私運短槍六百餘杆亦為海關發覺。譚督於初十日聞報,極形恐慌,急調駐長洲之營勇一千五百人回省防衛:並令李家焯率兵至王家祠咸蝦欄等處搜獲黨人陸皓東、程耀臣、程奎光、程懷、劉次、梁榮等六人,及軍器軍衣鐵釜等物。又令營官親捧王令,督同弁勇四出兜拿,就地斬首。總理於是早聞報事泄,急電香港楊衢雲以止辦二字,令阻止所派之二百人來省,詎此電到時,人及槍枝均已下船,無從阻截,衢雲只得復電以「接電太遲貨已下船請接」之十字。當保安輪船由香港啟碇後,黨人所備用之洋槍七箱,偶因他故,船中貨物移易位置,七箱之上忽為多數雜貨所積壓,臨時無法取用。黨人失此武器如缺左右手。及該輪抵廣州時,南海縣令李徵庸及巡勇管帶李家焯已率兵在碼頭嚴密截緝,捕獲丘四、朱貴全等四十餘人。餘黨知大事已去,一鬨而散。譚督以事情重大,特令南番兩縣嚴刑審訊,陸皓東慷概激昂,直認不諱,丘四、朱貴全亦如之,時有美國領事親訪南海縣署,謂陸某系耶蘇數徒,向充上海電報局翻譯員,絕非亂黨,伊可為之保證,李令以供詞示之,美領無言而退。至九月二十一日,譚督遂令營務處簽提陸皓東、丘四、朱貴全三名赴絞場殺害。李令頗敬陸 為人,特飭人衣以長衣。其曾任廣東水師統帶之程奎光一人,在營務處受軍棍六百死。程耀宸禁大有倉後死。餘外程懷、程次、梁榮等六十餘人,一律指為愚民被惑,每名發給川資一元分別造散。另懸重賞購拿孫文、楊衢雲、朱浩、湯才、王質甫、陳少白、魏友琴、侯艾泉、李杞、劉秉祥、吳子材、李芝、夏百子、莫亨、黃麗彬等十餘人。又曾派兵查搜聖教書樓,捕獲該店主人左斗山,以美領事提出抗議,卒獲開釋。當事泄時,黨人鄭士良、陳少白、區鳳墀、侯艾泉、李杞、王質甫等聞訊,即已先後離粵。總理於事敗後三日,尚匿跡城內,因搜索嚴密,未敢外出,旋雇小火輪從間道走澳門,十日後始抵香港。未幾粵督派委員赴港要求引渡黨人,港督乃判令孫文、楊衢雲、陳少白三人出境五年,總理因是偕陳少白、鄭士良二人東渡日本。興中會在粵機關經此役後,全部瓦解。後六年庚子,鄧蔭南、史堅如二人奉令在粵與鄭士良約期分路大舉,特設機關於羊城水上紫洞艇及西關榮華東街,及城內後樓房等處。省垣同志加人興中會者,有蘇焯南、練達成、吳羲如、張碩臣、黎俊民、毛文敏、胡心澄、胡心泉、宋少東、黎禮、劉錦洲、溫玉山、黃守南、黃福、李壽卿等數十人。是歲閏八月十五日,鄭士良一軍已在惠州歸善縣之三洲田先期發動,連戰皆捷,堅如以廣州籌備未熟,勢難速舉,遂欲暗殺署粵督德壽,以牽制省城援惠之師,而解三洲田義師之困,於是派宋少東在撫署旁甬道之後樓房僦屋,為爆炸基地,謀以二百磅巨重之炸藥炸毀撫署以死之。九月初六日布置事竣,遂於是早親自燃點藥線,倉卒離寓,一小時後,撫署後牆轟然爆發,聲如巨雷,撫署後圍牆坍塌十餘丈,附近民房傾覆者數宅,死傷各數人,德壽居室以相距甚遠,只於轟然聲中自床墮地,拋出數尺以外,尚無性命之虞。堅如原擬乘輪赴香港,嗣聞德壽未死,心乃大疑,遂雇肩輿直抵後樓房一探究竟,歸途竟為偵探郭堯階所識,密報介字營勇捕之,堅如以是初逮。德壽命南海縣令裴景福訊之,備受刑杖,均傲睨自若,卒於九月十八日就義,香港同志李紀堂密遣黨員蔡堯赴省收其遺骸葬之。與此案有關諸人多聞風脫險,只有擔保居後樓房屋之劉錦洲一人被速逮。堂訊時,口誦耶穌新約不已,官以其戇也,釋之。興中會於史堅如一役後,在粵機關不復存在,至乙巳(民前七年)同盟會成立,革命黨人始在廣州繼續活動。

五 橫濱興中會

[編輯]

橫濱華僑在甲午年冬十二月,孫總理自檀島返香港過境時已發生關係。蓋總理於船泊橫濱期間,曾在舟中向歸國僑胞演講逐滿數國,為該埠售物行商陳清所聞,陳以報告僑商馮鏡如、馮紫珊、譚有發(號奮初)等。鏡如為橫濱文經印刷店主人,生平行俠好義熱心愛國憤清政不鋼,毅然剪除辮髮,國人皆以「無辮仔」稱之。紫珊為其介弟,亦營印刷事業日致生話版所。有發為均昌洋服店司理。三人皆以篤信新學見稱,聞陳清言船上有高談反清復漢之異人,奇之,亟派陳重登該輪邀請總理登陸商談國事。總理謂此船開行在即,不便登陸,授陳以興中會章程及討滿檄文一大束,令轉交馮等照章設立分會,且謂廣州不日起義,陳若有意參加,可到香港投效等語。鏡如等得陳歸報,遂召集少數同志為組織之預備,陳清於數月後赴香港謁總理投效,嘗向鏡如求助川資,鏡如以三十元助之。乙未九會廣州之役,有興中會員陳清專任施放炸彈之工作,即此人也。是役既敗,總理偕陳少白鄭士良二人亡命至橫濱,首訪鏡如於山下町五十三番地文經印刷店,文經為經營外國文具及印刷事業之老商號,馮氏開設三十餘年,在僑商中藉藉有名。既相見,歡若平生,即請總理三人下榻於店中二樓,並邀紫珊、譚發、梁達卿、黎炳垣(煥樨)、趙明樂、趙嶧琴、溫遇貴等十餘人在文經二樓會商組織興中會事。眾舉鏡如為會長,趙明樂為管庫,趙峰琴為書記,紫珊、有發、炳垣等為幹事。半月後復設會所於山下町一百七十五番,繼續加入者有溫芬(炳臣)、鄭曉初、陳才、陳和、黃焯文、黎簡卿、陳植雲、馮懋龍(後易名自由)等十餘人,以懋龍年齡為最少,時僅十四歲耳。是時旅日華僑尚多目革命排滿為大逆不道,故會員成有戒心,每次開會通知書皆不欲假手於日本下女,概由小會員馮懋龍分別派送。冬十二月總理決意遠遊美洲,擬向華僑集資為捲土重來之計,因向各同志商借五百元充旅費,詎各同志多以有心無力對,趙明樂且辭退管庫一職,鏡如紫珊兄弟二人乃合借五百元以應之。總理於是以此款百元供少白斷髮改裝之需,另以百元給士良,使回港收拾餘眾,以備再舉,然後隻身再渡檀島。迨總理離日後未久,各會員供給月費者漸少,鏡如等以經費無着,遂將會所取消,凡有會務均假文經商店二樓開會決之。同時少白仍移居文經號助鏡如編輯《華英字典》,即當年盛行之馮鏡如《華英大字典》是也。其後興中會會務以少白不善交際,迄無起色。丁酉(民國前十五年)秋冬間,鏡如聯絡旅日僑商開會於中華會館,發起創設學校以教育華人子弟,公請興中會推薦校長,少白特薦上海《時務報》主筆梁啓超任之。學校總理鄺汝磐持少白介函赴上海謁康有為於旅次,康謂梁啓超方掌教湖南時務學堂,不能兼顧,改薦徐勤承乏,且代定校名日大同學校。徐勤既至橫濱,日為師門培植勢力,所聘教員均為康門徒侶,大都出身科舉,長於文學,其交際手段遠在革命黨人之上。故自大同學校成立之後,興中會勢力日見衰退,及總理於戊戌年(民國前十四年)春自歐洲再渡日本時會員中能宗旨一貫歷久不變者,室室十數人耳。自是總理連續寓居橫濱八年,從戊戌至乙巳(民國前七年)之七八年間,興中會重要事務多在總理寓所決之。如庚子年(民國前十二年)協助菲律濱獨立軍事件及同年惠州革命軍事件皆然。此外成效最著者,則為聯鉻留東學界灌輸革命思潮一事。自庚子以迄乙巳之六年間各省留日誌士來往總理寓所商談國事者,幾於戶限為穿,乙巳六月總理自歐美返日,不及一月而同盟會猝然成立,即此六七年聯絡有效之結果也。在總理出遊期間,其永久通信地址為橫濱海岸九番法國郵船公司黎炳垣轉,至丙午年(民國前六年)移居東京始改寄《民報》社。

六 南非洲興中會

[編輯]

楊衢雲於乙未重陽廣州一役失敗之後,即漫遊越南及南洋群島印度南非洲各地,嘗在南非洲之約翰尼士堡及彼得馬尼士堡兩埠設立興中會分會,得同志黎民占、霍汝丁(勝剛)、王熾、王進、陳妹、何熾。馬子方、馬康、何益、江均、何禧、梁伯佳等數十人。經衡雲熱烈宣傳,會務更形發達。丙申年(民國前十六年)十月,衢雲揚言將回國起義,眾多醵金助之,民占且賤售其商店事業從行。及抵香港,衡雲以港地不能立足,遂之橫濱,以教授英文自贍,民占居港日久,旅囊告竭,競鬱郁以終。嗣後南非黨員皆寂然無聞,獨有約翰尼士堡埠黨員霍汝丁於民初返國,曾投資於李萁所創辦之江 南福群實業公司,後數年復開設萃文書店於香港荷理活道六十號,專經營書籍文具事業,此店至今猶存。南非洲興中會史事,獨此一人知之。

七 台灣興中會

[編輯]

興中會會員楊鶴齡有族弟名心如者,亦興中會員也。乙未九月廣州失敗後即赴台灣謀生,充任台北永樂町美時洋行買辦。陳少白於丁酉年(民國前十五年)至台灣訪之,遂結識僑商容祺年、吳文秀、趙滿潮數人,共組興中會分會,惟因黨員不多,未設會所,即以心如居宅充之。其後此地會員對於祖國無所表見,心如於民國後留滯台灣多年,迄未返國,鄉人亦多莫知其消息。

八 越南河內興中會

[編輯]

壬寅年(民國前十年)秋冬間,總理因與越南總督韜美有約,遂借參觀是年大博覽會之機會,遄赴河內訪之。時韜美適因公歸國,預屬其秘書長哈德安善為招待。總理居河內數月,嘗致書香港約陳少白往會,相與討論興中會之進行方法。有廣東新寧人黃隆生者,在河內保羅巴脫街二十號開設隆生洋服店多年,縫紝精工,向為當地法人官商所稱道,隆生熱心愛國,喜讀香港《中國日報》,逢人必罵滿洲政府種種腐敗。一日總理入其店購取飾物,偶與攀談,歡若平生。旋知為革命黨首領孫某,則大為傾倒,堅求訂盟,且次第介紹同志楊壽、彭羅錞、曾克齊、甄壁、甄吉廷、張奐池等入黨,是為越南創立興中會之嚆矢。以會員不多,未設會所,每次開會均假座隆生公司,越三年改組為同盟會。

九 興中會特設東京軍事學校

[編輯]

總理自庚子(民前十二年)惠州一役失敗之後,即有意號召各省同志組織革命大集團,以鑑於己亥(民前十三年)秋與梁啓超聯合組黨計劃之功敗垂成,遲遲未敢著手,辛丑壬寅間(民前十、十一年)為留東學界革命團體最蓬勃時代,留學生某等屢請總理乘勢擴張興中會,總理均以徐圖機會答之。癸卯(民前九年)夏,總理自越南抵日本,時距上海《蘇報》案未久,各省旅日同志至橫濱總理寓所訪問者,踵趾相接,而總理亦未與商談組黨問題。惟當日私費學生之有志入陸軍初級的振武學校者,常因清使館嚴厲禁阻,不能入學,咸懷缺望。同志李自重、黎勇錫等以此向總理求助,總理乃與日本同志武官日野熊藏少佐商設軍事學校,以收容有志青年,是為興中會特設之軍事教育機關。日野為有名之新軍事專家,曾發明日本式之盒子炮及木炮,因與總理互相研究南非洲波亞人戰術,遂成知己。是校設於東京青山,日野自任校長,陸軍上尉小室健次郎為助教,均屬義務性質。是校僅收容學生李自重、黎勇錫、胡毅生、桂廷鑾、區金鈞、盧少岐、劉維燾、雍浩、鄭憲成、饒景華、盧牟泰、伍嘉傑、郭健霄、李錫青等十四人,除雍浩、鄭憲成二人屬閩籍外,余皆粵人。開學之前,各生均須向總理前當天宜讀誓詞,詞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是為興中會變更誓詞之第一次,亦即後二年同盟會成立時之誓詞也。學期規定八個月,學科有普通兵事學及製造盒子炮木炮各種火藥等門,尤注重波亞式散兵戰法,及以寡敵眾之夜襲法,校章規定嚴守秘密。諸生各能孜孜向學,頗為日教員所嘉許。開課一月總理旋有美洲之游,校外事務概托馮自由管理。無何,校內各樹派別,意見紛歧,四閱月後,內鬨愈甚,經日方教員多方調解無效,不得已宣布解散。時總理方游美國,得馮自由詳報該校解散經過,為之慨嘆不置。是校解散後,雍浩、鄭憲成回閩設教。劉維燾、饒景華設法改入振武學校。盧少岐留學英倫。桂廷鑾、盧牟泰、伍嘉傑、李錫青返粵。牟泰旋病故。李自重、黎勇錫(仲實)、胡毅生奔走革命。區金鈞、郭健霄仍留日入學。民國成立後,李自重、郭健霄改事商業,胡毅生從政,十四人中今尚健在者只此三人,餘人先後去世。

十 檀香山興中會之復興

[編輯]

癸卯年(民前九年)秋九月,總理自日本乘西伯利亞輪船重遊檀島,該島原為興中會發源地,親朋故舊,為數極眾,計自丙申離此以迄癸卯重來,相距已有八載,黨員寥落,面目全非,誠不禁今普之感矣。先是總理曾於己亥年(民前十三年)與梁啓超有合創新黨之計劃,以康有為從中作梗而致擱淺。是冬啟超奉有為命赴檀香山創辦保皇會,瀕行求總理作書介見檀中同志,矢言誠意皈依革命真理,誓必合作到底。總理信以為實,竟介紹乃兄德彰及興中會員李昌、黃亮、卓海、李祿、鄭金、何寬、鍾木賢諸人共助進行。詎啟超抵檀後,高唱「名為保皇實則革命」之說,謂雙方殊途同歸,曾預得總理同意等語。德彰及李昌等不知其詐,皆為所愚,各捐巨金助之,德彰與李多馬且托子於啟超,使攜往日本留學。及後為總理所知,急移書勸阻,則興中會員多已中毒無能為矣。(事詳余著《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上編)時檀埠有保皇會所設機關報名《新中國報》,其主筆為康徒陳繼儼(儀侃),聞總理之來,深恐該黨基礎為之動搖,乃於報上醜詆總理為假革命,且及個人私德。舊興中會員李昌、何寬、程蔚南、許直臣、黃亮、林鑒泉等咸為憤激。蔚南與總理原有戚誼,時方主辦一毫無宗旨之舊式報紙,名《檀山新報》俗稱《隆記報》,總理遂使改組為黨報,以筆政乏人,特親自撰文與《新中國報》大開筆戰,就中以《駁保皇文》及《數告同鄉書》二篇最為透闢。同時致書橫濱馮自由,使代聘前《中國報》記者陳詩仲主持筆政,夏威夷各島僑胞自有此報鼓吹革命,耳目為之一新。前之誤投保皇會者,至是紛紛登報脫黨。李昌、何寬等先後假座荷梯厘街戲院及利利霞街華人戲院請總理演講革命真理,到者座為之滿,希爐埠華僑毛文明等亦電 邀總理前往演講,假座耶穌教堂,聽者二三千人即日成立興中會。計檀埠新會員最得力者為黃旭升、曾長福等數十人。希爐埠最得力者為毛文明、黎協、黃振、盧球、李華根、劉安、古賀、唐安、黃義、鄭鋈等數十人。惟此次入會誓詞與乙未興中會稍異,其詞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如有反悔,任眾處罰」等語。會名不用興中會原名,而用「中華革命軍」五字,與是年七八月間新創設之東京革命軍事學校誓辭完全相同。總理此時已蓄意擴大興中會之宗旨及組織,而改訂團體名稱矣。是年十二月下旬總理始乘高麗船離檀渡美,其後《檀山新報》以所聘記者陳詩仲因駐香港美領事拒發入美護照不克成行,遂改聘香山人張澤黎(孺伯)承乏,仍與保皇報繼續文戰,數年不止。其後《檀山新報》復先後改組為《民生日報》及《自由新報》。乙巳東京同盟會成立後,此地興中會至庚戌(民前二年)春始改組為同盟會。

十一 舊金山興中會

[編輯]

美洲各地向無興中會之組織,癸卯年十二月下旬,總理自檀島乘高麗輪船抵舊金山,為清領事何祐及保皇會員勾結移民局員從中作梗,被困於碼頭木屋者多日,賴當地《中西日報》社長耶教徒伍盤照之助,與致公堂幹事黃三德唐瓊昌合力營救並向華盛頓工商部依法抗爭,始獲安然入境。既脫難,即下榻於致公堂會所,日間則寄食於《中西日報》,與教友伍盤照、伍於衍、司徒南達、鄺華泰、鄧幹隆、雷濤學等至為相得。以旅美僑胞多染康梁餘毒,遂托《中西日報》印刷鄒容著《革命軍》一萬一千冊分贈全美僑眾以廣宜傳。同時更欲藉此開設興中分會,擬先從具有新思想之教友入手,於是召集耶教徒之有志者,假當地士作頓街長老會布道會所,開興中會救國籌餉大會,眾推鄺華泰博士為主席。鄺為有名學者,娶美婦為室,時任加省大學教授,對於總理主張異常傾倒,曾率先加盟中會,以為眾倡。是日總理演講革命教國真理後,即提議請座眾購買革命軍需債券,謂此券規定實收美金十元,俟革命成功之日憑券即還本息一百元,凡購券者即為興中會當然會員,成功後可享受國家各項優先利權云云。各教友對於購券 事均甚贊成,惟聞凡購券者即為興中會員一節,多談虎色變,謂吾輩各有身家在內地,助款則可,入會則不必。總理乃宜稱此舉志在籌響,入會與否,一惟尊便,此項債券票面並不填寫姓名,可勿過慮。眾無異言,於是各教友先後購券,得美金四千餘元,以華泰經手幕捐者為最多。總理後偕黃三德週遊美國各埠鼓吹洪門會員總註冊,即恃此款為旅途之需。總理初意原欲在美奠立興中會基礎,惟結果所得,正式宣誓入會者只有鄺華秦等數人,當時耶教青年有志入會者原非少數。徒以司徒南達牧師危辭聳聽,致有志者稍形猶豫,而總理為籌餉起見,遂不強之。是為興中會最後一次之開會,以會員寥寥,無從發展。華泰於翌年挈睿歸香港,由李紀堂聘充李升格致書院校長,旋得病身故。

十二 興中會改組同盟會

[編輯]

乙巳年(民前七年)春,總理在美應留歐學生史青、賀之才、魏宸組、胡秉柯、朱和中等之招,抵比利時京城,商談組織新革命團體方法。第一次在比京開會,得會員史青等三十餘人,其誓詞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與兩年前東京革命軍事學校及檀香山興中會復興時之誓詞相同。旋開第二次會於德京柏林,得會員劉家銓等二十餘人。開第三次會於法京巴黎得會員王鴻猷等十餘人,然是時尚未確定新團體之名稱也。是歲五月由歐東歸,六月初抵橫濱,留東各省志士紛紛晉謁,相與討論全國革命黨合組新黨問題,遂於六月二十八日(陽曆七月三十日)假座東京麴町區檜町黑龍會開第一次成立會,列席者六十餘人。諸發起人中屬興中會者有總理及馮自由、梁慕光、黎勇錫、胡毅生等。屬湖北日知會者有曹亞伯、時功玖等。屬湖南華興會者有黃興、陳天華、宋教仁、張繼等。屬光復會者有吳春腸等。屬二十世紀之支那社者有田桐魯魚等。眾議定名為中國同盟會。盟書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即興中會在癸卯東京軍事學校所用之誓詞也。又盟書上所用天運年號,亦即歐洲新革命團體所用之年號也。同盟會成立後,總理即通告留歐各國新團體,謂已確定會名曰中國同盟會,令一律通用,由是同盟會遂繼續興中會之革命工作,努力奮鬥,百折不回,從乙巳以迄辛亥,經過七年之歲月,而產生今日之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