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形象更壯美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英雄形象更壯美
人民解放軍海軍某部 古田路
1971年2月6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革命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彩色影片,遵循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原則,在忠於舞台原貌的基礎上,以最好的鏡頭,最好的光線,最好的色彩,把無產階級英雄洪常青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高大壯美,更加光彩奪目。

毛主席早就指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影片充分地表現了洪常青作為紅軍政治工作人員的傑出代表,善於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用毛澤東思想武裝群眾的革命品質。

在第一場,洪常青化裝偵察路過椰林,銀幕上出現了一組自然景物變化的鏡頭,烘托他的出場。荒僻陰森的椰林,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被惡霸地主南霸天打得遍體鱗傷的吳清華昏倒在地。暴雨過去,晨曦驅散重重夜霧,曙光照進密密椰林,洪常青英姿勃勃地出現在銀幕上。那黑夜沉沉的椰林寨,正是苦難深重的舊中國的縮影,而貧農女兒吳清華的反抗鬥爭,正體現了千百萬勞苦大眾求解放、要翻身的革命精神。洪常青披着黎明的曙光登場,他如一顆革命的火種,給椰林寨帶來了毛澤東思想的陽光,給受苦受難的人民送來光明和希望。

洪常青攙扶吳清華,發現了清華臂上的傷痕血跡,鏡頭推成了常青的中近景,細緻地刻劃了他解下毛巾,輕輕地為清華擦傷的動作,充分顯示了洪常青對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有着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洪常青見着吳清華身上斑斑傷痕,猛地一摔手:「是誰把你打成這個樣?!」鏡頭拉成全景,使觀眾清晰地看到洪常青和吳清華對那萬惡的舊社會懷有共同的階級仇恨。隨着《紅色娘子軍連連歌》的主題音樂,洪常青揮起有力的臂膀,為吳清華指明投奔紅區參加紅軍的光明大道。接着,銀幕上出現了洪常青一雙巨手捧着兩枚晶瑩的銀毫子的特寫:「帶着吧,路上用。」一個全景表現了吳清華激動得不知所措的「碎步」後退,然後是吳清華熱淚滿眶的特寫鏡頭。這組鏡頭深深地激動了我們:這不只是吳清華對洪常青的感激,而是勞苦大眾對自己的救星中國共產黨的深切敬意。

毛主席教導我們:「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洪常青是我英勇無畏的人民軍隊的指揮員。影片集中地表現了洪常青沉着堅定、機智果斷地指揮部隊,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地戰鬥在火線的革命精神。

在南賊匪巢,當吳清華擅自開槍,過早暴露了我軍作戰計劃的緊急時刻,洪常青衝出廳來,影片用了變焦距鏡頭,由全景急推至近景:那敏捷的眼神,表現了洪常青在冷靜地判斷敵情,指揮戰鬥。在山口陣地,影片大膽運用兩極鏡頭。在緊張激烈的戰鬥中,急推出英雄人物的近景,特寫,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革命戰士,就是具有臨危不懼、鎮靜自若的革命膽略和無敵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當常青昏迷甦醒後,發現鬼鬼祟祟地爬近的土匪時,影片從全景跳成中景,洪常青憤然挺起,將兩匪摔開,舒展開雙臂,仿佛一手擎天一手撐地,巍巍屹立在巨石前。這時,鏡頭急降、急推,使洪常青的光輝形象高於巨石、高過山巒,炯炯目光如萬道閃電怒刺群匪,巍巍正氣如千鈞霹靂震撼長空。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影片以充滿革命激情的筆觸,表現了洪常青是我們無數革命先烈的代表。他堂堂正氣,耿耿丹心,生命不止,戰鬥不息,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英勇獻身。

敵人的刑場,從來就是革命者的戰場。在「就義」一場,隨着氣勢磅礴的常青主調,一個全景呈現在觀眾面前,四團丁推擁着洪常青出現在高高的台階上,他昂首挺立,巍然不動;而南霸天及眾匪畏縮於台階下陰暗角落,不敢仰視。這精心安排的高台階,光的運用,畫面的構圖,形成一高一矮,一明一暗的鮮明對照,更顯得洪常青的形象威武雄壯,氣沖霄漢。影片用全景表現了洪常青縱身躍起,象雄鷹翱翔。接着一個中景,他奪過南賊手裡的白紙,猛力撕碎,照南霸天臉上摔去。洪常青英氣勃勃,威懾南匪,南匪驚恐萬分,畏葸退縮。強烈的對比,更突出了洪常青崇高的革命正氣。

影片細緻地描寫了洪常青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對黨、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無比熱愛。這是他力量的源泉。在洪常青就義前有一段具有舞劇特色的內心獨白,鏡頭由全景慢慢推成洪常青側耳細聽遠處傳來的《紅色娘子軍連連歌》聲的近景,他緊握的右拳微微顫抖,兩眼閃爍着激奮的光芒。他好似看到了紅旗漫天飛舞,革命烈火燎原,娘子軍連成長壯大,紅軍主力所向披靡。銀幕上洋溢着英雄對革命前途的無限憧憬,無比喜悅,突出地表現了他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必勝信心。

當洪常青從容不迫地登上榕樹前的柴堆時,伴隨着莊嚴雄偉的《國際歌》,鏡頭從全景緩緩地推近,強烈的紅光映照出常青高呼口號的巍然雄姿,他側身凝望遠方,迎接那光輝燦爛的明天。這些鏡頭深刻地揭示了革命先烈身在刑場,胸懷朝陽,腳踩烈火,放眼世界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銀幕上洪常青威武壯美的光輝形象,永遠鼓舞我們在繼續革命的征途上勇往直前,去消滅世界上一切害人蟲!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