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餘客話/卷04
卷四
[編輯]○領受誥敕儀注
[編輯]凡領誥敕,前一日,設案於堂中,另設香案於前。誥敕至門,本身及祖父子侄,具本等品級服色。跪迎大門外,候過隨入(命婦迎於門內)。誥敕至堂中,執事者置誥敕於所設案上。受誥敕者三跪九叩頭,興,詣案前,跪捧誥敕。興,入室,恭藏於匱。次於其祠堂中具香燭果品,行一跪三叩頭禮。次於其父母前,行一跪三叩頭禮。
○焚黃禮
[編輯]凡贈典誥敕,領受奉迎,俱如前儀,擇日行焚黃禮。前一日,本官於其祠堂中設案,於中間設香案一,於前設神主(受贈典之人)案,祝案於堂,東西向。至日早,捧所贈誥敕,置祠堂中所設案上,以黃紙依誥敕文錄寫一通,同置案上。奉神主設於堂西,陳設祭物並祝文,向神主一跪三叩頭,興,跪上香,三獻酒。讀祝畢,乃捧所錄黃紙誥敕文宣畢。宣敕者,立堂東西向。本官代受贈典者,行謝恩禮,望闕三跪九叩頭。宣敕者,取所錄黃紙並祝文焚訖,本官恭捧誥敕,藏於櫝。次奉神主入櫃,一跪三叩頭,退。俱見《會典》。
○張居正坐領誥命
[編輯]明製,頒賜誥命,百官皆在午門內金水橋南,朝服唱名跪領。至張江陵,坐內閣遣典籍代領。當時非之。見《筆麈》。
○文職領袖
[編輯]順治四年諭範文程、剛林、祁充格曰:「文職衙門不可無領袖,今爾衙門較前改大,爾三人可用珠頂玉帶。」見本傳,亦異數也。
○涼暖帽製
[編輯]順治九年,禮部定涼暖帽上圓月,有官者用紅片金,無官者用紅素緞。涼帽裏及沿邊,四品以上俱用片金。五品以下用紅裏青藍倭緞邊。無官者帽裏用別色,不許用錦裏紅色裏,沿邊用青藍素緞。
○官員帽頂
[編輯]雍正二年,禮部議定官員帽頂一疏,皆準行。奉旨:總督未加尚書銜者,著為正二品。侍郎、巡撫俱著為從二品。後屢經改定。
○時憲書
[編輯]雍正七年,議準每歲四月,欽天監頒發時憲書式,令各布政使刊刷,鈐印欽天監時憲書印信。凡現任文武大小官及在籍有職官舉人貢生等,各給一本。其刊刷紙墨,動正項錢糧。至各省民戶,應將書版貯公所,聽匠役備紙刷印,赴司鈐印,每本定價一分二厘。此定製也。按頒發之期,故明初定二月朔頒明年曆,嘉靖十九年改用十月朔。
○行在壽誕行禮班位
[編輯]乾隆六年,奏準行在恭遇萬壽聖節,群臣行禮班位。王公大臣在網城內,三品以下官在網城外。
○外官入班行禮
[編輯]外省官員,入覲在都,或奉調在京,逢禦殿之日,各於吏、兵二部報名,一例入班行禮。總督加尚書銜者入尚書末,巡撫加侍郎銜入侍郎末,加副憲銜入副憲末,布按二使入小九卿末,道府入部郎末,將軍都統提督入都統末,副都統總兵入副都統末,協領副將入參領末。乾隆七年奏定。
○涼帽大衫
[編輯]乾隆二年議準,凡官員入朝及在公署,不許戴雨纓涼帽。凡官員及護軍等不許著大衫入紫禁城。
○佩刀上殿
[編輯]康熙初年,御史李秀奏請百官佩刀上殿奏事,以肅朝儀。後御史李棠奏罷之。
○外官家口
[編輯]御史劉子章奏外官不許帶家口赴任,下部議:督撫準五十人,藩臬四十人,道府三十人,州縣二十人,女口不在此數。違者降級。近日州縣長隨,多者數百人矣,非所以教廉也。
○朝服
[編輯]康熙三十三年,刑科魏象樞奏,屬員謁上台,不許穿朝服頂帽。部議:凡朝賀祭祀及到任,許著朝服,其餘皆不許。所云祭祀,指與祭郊壇,非私祀也。康熙五十一年,準吏科潘錦奏,外官到任拜牌開印封印丁祭入壇,著朝服。其送迎上台,止穿補褂。雍正八年,奉旨:蟒袍乃華燦之衣,組織非易,衣著之日太多,非愛惜物力之道。嗣後元旦萬壽節仍穿七日,上元節仍穿三日。又微員奉有不必蟒袍但穿補褂亦可之恩旨。
○學政準帶家口
[編輯]乾隆六年,御史奏,學政不準帶家口至任所,恐滋弊竇。七年,奉旨,仍準其攜帶,聖明之鑒深矣。學政之弊豈在家口哉?
○百官衣服
[編輯]《明會典》:禮部題百官衣服,自十月初四日至次年三月初三日穿紵絲,自三月初四日至四月初三日穿羅,自四月初四日至九月初三日穿紗,自九月初四日至十月初三日穿羅。
○暖耳
[編輯]王錫爵請戴暖耳疏云:連日雪後風寒,百官尚未蒙恩傳戴暖耳。在聖主身居暖閣,不知外寒,微臣歷事先朝,頗諳舊典。祖宗二百年來歲傳暖耳,示體恤於等威之外,乃故事中之特恩。所以百官傳衣不謝,而傳暖耳獨謝,此燔肉醴酒之類,物微而禮重也。
○節日放假
[編輯]禮部誌稿載每歲正旦節自初一日為始,文武百官放假五日。冬至本日為始,放假三日。永樂七年,令元宵節自十一日為始,賜百官節假十日。
○乘輿藤扇
[編輯]《查浦輯聞》云:康熙初年,三品以上乘輿嗬殿,雙藤擁扇。丙戌罷引藤,丁亥並撤擁扇,惟皆燈籠題銜。至壬辰冬仍聽乘輿藤扇皆如故。
○祭分三等
[編輯]祭分三等:圜丘(冬至),方澤(夏至),祈穀(辛),雩(龍見),太廟、社稷(仲春秋戊日),皆為大祀。日(春分),月(秋分),前代帝王(春秋卜吉),先師孔子(仲春秋丁日),先農(季春亥),先蠶(春季巳日),天神地祗太歲,皆為中祀。先醫等廟(仲春冬甲日),賢良昭忠等祠,皆為群祀。太廟(孟春諏吉以上旬,夏秋冬以孟月朔,季冬大袷以歲除前一日)。太歲(孟春上旬諏吉,冬歲除前一日)。
○齋戒
[編輯]齋戒,大祀三日,中祀二日。
○南北郊
[編輯]南北郊,上於大內齋宮二日,壇內齋宮一日。
○太廟社稷
[編輯]太廟社稷,上於大內致齋,朝日夕月饗帝王先師先農,皆於大內致齋。
○朝日夕月
[編輯]諸祀皆質明行事,惟朝日以卯時,夕月以酉時。
○齋戒之忌
[編輯]齋戒不理刑名,不燕會,不聽音樂,不入內寢,不問疾吊喪,不飲酒,不食蔥韭薤蒜,不祭神,不祈禱,不掃墓。有疾有服有炙艾體氣瘡毒未愈,皆弗與。
○祝版
[編輯]祝版,祀天純□紙朱書,祭地黃紙黃緣墨書,饗太廟祭社稷白紙黃緣墨書,朝日純朱紙朱書,夕月白紙黃緣墨書,太歲以下均白紙黃緣墨書,炮神、倉神、窯神、賢良各祠均白紙墨書。
○製帛
[編輯]帛七等:曰郊祀製帛,曰奉先製帛,曰禮神製帛,曰展親製帛,曰告祀製帛,俱織成滿漢字。又有白色素帛。
○犧牲
[編輯]牲四等:曰犢,曰特牛,曰太牢(牛一、羊一、豕一),曰少牢(羊一、豕一),牛色尚幹或黝。大祀入滌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設犧牲所官,先屬太常,今改內務府。祭肉國初用熟獻,順治間用生獻。
○祭品
[編輯]祭品:登一,實以太羹煮肉汁不用鹽醬。緌二,實以和羹鹽醬用汁。籩十二,實以形鹽縞魚棗栗榛菱芡鹿脯白餅(白麵造)墨糕(蕎粉造)糗餌(米造)粉餈,粉餈即糯米糕。豆十二,實以韭菹(以韭切去本末,用中四寸)菁菹芹菹,醯醢豬用鮓用鹽酒料物調和,鹿醢兔醢魚醢脾析(用牛百葉細切。湯熟用鹽酒造)豚拍(豬肩上肉)飠食(用糯米飯羊脂蜜熬)糝食(粳米飯用牛羊豕肉細切同熬)簠二,簋二,實以黍稷稻粱。其用籩十者無飠臭餌粉餈,豆十者無飠食糝食。
○太廟薦新
[編輯]太廟每月薦新之品:正月鯉魚鴨蛋韭菜,二月鯽魚生菜小蔥芹菜赤根菜,三月王瓜柳蒿菜水蘿卜芸槁菜同蒿菜,四月筍雞櫻桃茄子,五月筍鵝香瓜杏李桑椹桃蕨菜,六月西瓜蘋果鮮葡萄杜梨,七月野雞雛蓮子藕菱角梨榛仁,八月野鴨山藥栗子,九月雁柿子,十月鬆仁軟棗蘑菇木耳,十一月銀魚鹿肉,十二月兔鱘鰉魚蓼芽菜菉豆芽。其菀豆大麥文官果等照所得之時即供,內務府掌儀司主之。
○大袷禮
[編輯]雍正元年議:歲除前一日,上親詣太廟行大袷禮,豫遣官奉後殿中殿列聖列後神牌,安奉於前殿寶座。正中肇祖原皇帝居左,原皇后居右。東左一位興祖直皇帝,次直皇后。西右一位景祖翼皇帝,次翼皇后。東左二位顯祖宣皇帝,次宣皇后。西右二位太祖高皇帝,次孝慈高皇后。均南向。東次太宗文皇帝、孝端文皇后、孝莊文皇后,東位西向。西次世祖章皇帝、孝惠章皇后、孝康章皇后,西位東向。東次聖祖仁皇帝、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東位西向。先一日,遣官致告後殿四祖、中殿太祖、太宗。致齋視牲閱祝奠獻樂章,俱與時祭同。
○音樂
[編輯]神樂署司郊廟祠祭之樂,和聲署司殿廷朝會燕饗之樂,掌儀司司宮中慶賀燕饗,鑾儀衛司鐃歌鼓吹。前部大樂,皆統於樂部,春秋季月,大合樂於樂部。
○祠祭樂律
[編輯]祠祭樂律,南郊以黃鍾為宮,北郊以林鍾為宮,太廟以太簇為宮。社稷春以夾鍾,秋以南呂,祈雨以夾鍾,報祭以南呂,朝日以太簇,夕月以南呂。前代帝王、孔子,皆春以夾鍾,秋以南呂。先農以姑洗,先蠶以仲呂,天神以黃鍾,地祇以林鍾,太歲以太簇為宮。
○樂章
[編輯]凡樂章,天地太廟社稷帝王廟文廟先蠶太歲均曰平,日曰曦,月曰光。先農曰豐,禱祀亦曰豐。升殿,元日奏元平,長至遂平,元宵怡平,萬壽乾平,常朝隆平。還宮,元日奏和平,元宵昇平,萬壽泰平,常朝顯平。乘輿出入及慶典奏導迎樂祀壇廟回鑾奏佑平,巡方嶽出入進書進春種稑鉤筐頒詔頒朔迎吻齎榜奏禧平。丹陛大樂,群臣行禮則奏之。樂章,王公百官奏慶平,外國使臣奏治平。
○樂部位置
[編輯]中和韶樂在殿簷東西丹陛,大樂在太和門左右,均北向鼓吹。大部在午門外。
○內朝之禮
[編輯]內朝之禮,凡元日長次次日萬壽節,內監設中和韶樂於乾清宮簷外,設丹陛大樂於乾清門內,均左右北向。上禦太和殿畢還宮,中和韶樂作,升座樂止。皇后率貴妃等行禮,丹陛大樂作,奏雝平,行六肅三跪三拜禮。皇子行三跪九叩禮,丹陛大樂作。
○國初耕耤禮
[編輯]國初耕耤禮,樂官帶老人四名念禾詞。工十四名鑼鼓板樂,工六名棚外執叉執扒執帚執掀。蓑衣鬥篷樂工二十名,五色彩旗樂工五十名。駕興,奏天下樂。至齋宮,奏萬歲樂。升殿,官民行禮,奏朝天子。至後殿,大樂作。升殿奏萬歲樂,進茶作管弦樂,笙簫合奏,奏朝天子。樂官領樂工二名舞童四名四時和隊舞承應,樂奏望吾鄉。舞畢,樂工六名百戲變碗承應。進酒,奏三月韶光。樂官引幼童十三名承應,樂奏黃薔薇。舞畢,樂官領鼓板三名老人一名探子二名承應,唱商調集賢賓。進饌,東簷前排清樂作太清歌。撤饌,莊家老四人舞童八名老人四名攛掇四名白叟黃童鼓腹謳歌承應。樂作,換莊農舞畢。次文士九名感天地承應,樂奏啄木耳。次武士九名感祖宗承應,樂奏黃薔薇。次進實回回五名頌得勝承應,樂奏紅衲襖。次香鬥老人三名黎民歡樂承應,樂奏調笑令。次五方夜叉承應,樂奏鬼令。次五海龍王承應,樂奏清江引。次三官五方彩旗承應,樂奏看花會。俱用大樂。以次歌舞畢,王等各官一跪三叩頭。上出齋宮,排駕回宮(按朝會燕饗樂章十四篇,皆澤州陳文貞公為翰林時所擬,今仍奏之)。
○教坊司
[編輯]順治十年,題準教坊司樂人衣服,中和樂用紅補服四十領,丹陛樂用紅百花袍三十領。十二年,定女樂四十八名,衣服用綠緞單長袍,紅緞月牙夾背心,俱用寸金花樣,金發箍青帕首。十六年,停止女樂,改用太監。教坊司原設奉鑾一員,左右韶舞二員,左右司樂二員,又有協同官十員,俳長四名,協同俳長辦事之包長十二名。凡慶賀中宮女樂奉鑾等官妻五人,提調女樂四人,歌童二十四人,奉樂女工一百一十五人。景泰八年議,凡良家女子不許教坊司買作倡優,民戶為樂戶者皆令改正,即樂戶內有願從良者聽其自首,與民一體當差。
○永陵
[編輯]興京城西北十里為肇祖原皇帝陵、興祖直皇帝陵,共一山,稱興京陵。順治八年,封陵山為啟運山。盛京城東南二十里為景祖翼皇帝陵、顯祖宣皇帝陵,共一山,稱東京陵。順治八年,封陵山為積慶山。順治十五年,奉移東京陵改附於興京陵啟運山,稱興京陵曰永陵。
○福陵昭陵
[編輯]盛京城東北二十里為太祖高皇帝陵,稱福陵,封山為天柱山。盛京城西北十里為太宗文皇帝陵,稱昭陵,封山為隆業山。
○孝陵景陵
[編輯]直隸遵化州鳳台山為世祖章皇帝陵,稱孝陵,封山為昌瑞山。昌瑞山又聖祖仁皇帝陵,稱景陵。
○泰陵
[編輯]直隸易州太平峪為世宗憲皇帝陵,稱泰陵。
○前代陵墓
[編輯]宋太祖詔修前代陵墓,自太昊以至五代,分為三等,甚盛舉也,而等差未當。明代所祀,自伏羲至元世祖共三十六帝,其考正為允。我朝略仿其製,遇有慶典,咸遣使祭告,可謂盛矣。
○女媧氏
[編輯]北魏元帝葬於西,今陵寢已失所在,遂祭於西魏文帝富平之陵,舛訛殊甚。塗通政石溪先生(○十二卷本按曰:塗名逢震。其事在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祭告還,請仿古望祭之禮,祭孝文於洛陽,而革富平之祀。其說甚長,事下部議不行。同時奉使還者金檜門宗伯,奏女媧氏古之聖皇,乃陵殿塑成女像,村莊婦女祈嗣者群往瀆祀,甚駭見聞,請敕令有司更正。奉特旨照所請行。若發部議,鮮不駁殺者。後數年,晤中州一友人云,女媧像雖定議更正,尚遲遲未行。蓋彼處香火之盛,皆由女像惑眾,遠近婦女無良賤,祈禱酬謝,嬉遊雜遝,檀施無算。廟祝視為奇貨,即地方官吏亦有裨焉。若更易男像,香煙寥落矣。於冰璜雲,當另立帝像,而以原像為帝後配之,則縣官香稅當益盛。可為解頤。《春秋世譜》稱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世言女媧為伏羲之妹,故後世訛為女像也。唐盧仝詩「女媧本是伏羲婦」,蓋本《乾鑿度》兄妹為夫妻之說。唐李石云:女媧之功,上際九天,下契黃壚,名聲被後世。光輝重萬物。乘雷車,服應龍,驂青虯,席蘿圖,震黃璐,援絕瑞,前白螭,後奔蛇。
○祭海
[編輯]邱瓊山云:歷代東海南海皆臨海而祭,西海北海則望祀。在宋都汴梁,無由至遼薊之域,出國門而北望祭之可也。今建都於燕,望南而祭北海,豈天子執中以臨四海之義哉?今京師碣石淪海之地,於此立祠而祭,於勢為順,於義為宜。若夫中國之正西在秦隴,西南則蜀,稍南則滇,滇之極西,百夷之外有大海,宜於此處望祀之。今祭北海仍在懷慶,祭西海仍在蒲州,是瓊山之說,終明之世究未曾用也。
○北嶽之祀
[編輯]弘治中,馬端肅(文升)奏請祀北嶽於山西渾源州。蓋謂永樂後都北平,而正定在京師之南,於祀北嶽甚悖。況渾源尚有故廟基址,修葺無難。事下禮部議不行。按《一統誌》,北嶽在山西大同府渾源州南二十里,歷代俱祀於此。及石晉割以賂契丹,至宋不能復,乃改祭於正定府之曲陽縣,歷明代不改。端肅此疏,足正謬訛,不知當日何以議格。
○配享功臣
[編輯]帝王廟配享功臣,東廡第一壇二十人:風後、倉頡(增)、夔、伯夷、伊尹、傅說、召公奭、畢公高(增)、召穆公虎、仲山甫(增)、張良、曹參、周勃、魏相(增)、鄧禹、耿弇(增)、諸葛亮、房玄齡、李靖、宋璟(增)。東廡第二壇二十人:郭子儀、許遠、李晟、裴度(增)、曹彬、李沆(增)、王曾(增)、富弼(增)、文彥博(增)、李綱(增)、韓世忠、文天祥(增)、粘沒忽、木華黎、不忽術(增)、徐達、常遇春(增)、楊士奇(增)、于謙(增)、劉大夏(增)。西廡第一壇二十人:力牧、皋陶、龍、伯益、仲虺(增)、周公旦、太公望、呂侯(增)、方叔、尹吉甫(增)、蕭何、陳平、劉章(增)、丙吉(增)、馮異、馬援(增)、趙雲(增)、杜如晦、狄仁傑(增)、姚崇(增)。西廡第二壇十九人:張巡、李泌(增)、陸贄(增)、耶律曷魯(增)、呂蒙正(增)、寇準(增)、範仲淹(增)、韓琦(增)、司馬光(增)、趙鼎(增)、岳飛、斛羅、斡裏不、伯顏、脫脫(增)、劉基、李文忠(增)、楊榮(增)、李賢(增)。原從祀三十九人,康熙六十一年增祀四十人。
○前代帝王之祀
[編輯]正殿景德崇聖之殿,禮三皇、五帝,夏王十四位,商王二十六位,周王三十二位,漢帝二十一位,唐帝十二位,宋帝十四位,金帝五位,遼帝六位,元帝十一位,明帝十二位。原崇祀二十一位,康熙六十一年增祀一百四十三位,共一百六十四位。按割據之主,俱不與祀,然昭烈承漢正統,非群雄僭亂者比,似未可靳之。且諸葛亮、趙雲既在從祀之列,更不宜有臣而無君矣。
○功臣世職
[編輯]雍正九年,諭禮部議功臣襲封世職,擬與嘉名。奉旨:圖海為忠達公,賴塔為褒績公,恩額德禮為奉義公,鼇拜為超武公,圖賴為雄勇公,圖爾格為果毅公,費英東為信勇公,多尼庫魯克為建烈公,和朔圖為勇勤公,楊古利為英誠公。按十臣歷著顯績,為我朝名臣冠冕,特賜美號,傳之史冊,稱盛典雲。
○江浙先賢祠墓
[編輯]乾隆辛未,巡幸江浙,諭先賢祠墓在禦道三十里以內者,均賜祭。浙江則唐陸贄、吳越王錢蠙、宋岳飛、明于謙、王守仁、本朝徐潮,江南則泰伯、季劄、子遊、範仲淹、本朝張玉書、趙申喬。又卞壺、曹彬、宗澤、韓世忠、徐達、常遇春、方孝孺,本朝於成龍、傅臘塔、湯斌、張伯行、陳鵬年,皆非江南人,或配饗帝王廟,或祀賢良祠,或忠義著史冊。其於江蘇,或有功斯民,或盡節茲土,或歸葬此鄉,祠墓皆在禦道三十里內,亦一體遣祭。
○星曆考原
[編輯]康熙五十四年,禦定《星曆考原》告成。五十六年諭:曆內所列男女九宮,以上元為中元,傳誤已久,著改正。凡補註上用六十七事:祭祀、頒詔、肆赦、祈福、覃恩、施恩惠、恤孤惸、布政事、宣政事、施恩封拜、上冊進表章、慶賜、賞賚、宴會、行惠愛、雪冤枉、緩刑獄、招賢、舉正直、上官赴任、臨政親民、冠帶、行幸、出師、選將訓兵、遣使、詔命公卿、納采問名、結婚姻、嫁娶、進人口、求嗣、求醫療病、入學、裁製、沐浴、整容剃頭、安撫邊境、整手足甲、解除、般移安床、興造動土、豎柱上梁、修宮室、繕城郭、營建宮室、開市、納財、立券、交易、經絡、修置產室、開渠穿井、安碓磑、栽種、牧養、伐木、捕捉、畋獵、納畜、取魚、修飾牆垣、平治道塗、築堤方、補垣。
○鬼神
[編輯]明有禮樂,幽有鬼神。鬼神者,人道之通於天,天道之察乎人者也。老子曰:「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黃帝之世,士無劄傷,人無夭惡,物無疵厲,鬼無靈響焉。是鬼神自古所有,惟聖王之世則不著耳。賢知之過,往往作無鬼論,或托為高明,以蔑鬼神,非知道者。而下愚鄙野之夫,又以小說雜劇之所扮演,遊髡妖巫之所假說者為鬼神。如文昌,星也,而謂之梓潼。玄武,龜蛇也,而謂其修於武當山。關侯圖以朱麵,張睢陽裝青麵獠牙,雷霆之神繪以烏喙。鍾馗斧首,而為唐進士。張仙孟昶,而為求嗣之神。如此之類不可枚舉。小民愚柔無知,耳濡目染,信以為真,祈福悔禍,無所不至。甚而奸人匪賊,乘機誘惑,朝山進香,申盟結會,改易衣裝,毀傷肢體,男女雜遝,良莠混淆,往往蔓延多人,激成禍端,釀為大案。有守土之責者,不可不思患預防,早鋤根株。語曰:「涓涓不塞,將成江河。」籲,可畏也。
○女神
[編輯]亭林云:乾父坤母,山川之神,多裝以女像,《漢書》郊祀歌有媼之神是也,而好事者遂指為某之女某之妻則誕矣。楚祠湘君、湘夫人。《山海經》:洞庭之山,帝二女居之。郭璞注曰:天帝之二女,處江為神,即《列女傳》江汜二女,或曰,堯之女也。蒼梧九疑間,有堯女祠焉。禹廟在會稽,《水經注言》廟有聖姑。《禮樂緯》云:禹治水畢,天賜神女、聖姑。河伯水神夫人,姓馮名夷。巫山神女,宋玉之寓言也,《水經注》以為天帝之季女,名瑤姬。雒水宓妃,陳思之託興也,而如淳以為伏羲之女,見《漢書•音義》。嵞山啟母,天問之雜說也,今少室有阿姨神,為啟母之妹。青溪小姑,為蔣侯三妹。見楊炯碑。并州妒女,為介子推妹,見李褵詩。汾陰後土祠為婦人像,武後時移河西梁山神像就中配焉,瀆亂甚矣。碧霞元君,宋真宗封,人以為泰山之女。元劉遵魯《海島記》曰:廟中神妃,相傳為東海廣德王第七女。又黃河有奶奶廟、天妃祠,各路有夫人廟。女媧氏亦為女像。噫,此與伍子胥婿杜十姨,小姑嫁彭郎,何以異哉!若閩人祠齊天大聖,益可怪矣。程子云:除卻神祠廟宇,人始知為善。矧此無稽者耶?邱仲深謂天為大,地次之,製字者一大為天,二小為示,故天稱皇,地稱後,海次於地,宜稱妃,數從三,亦一大二小之義。是亦有其神,無其人,與今所傳者異。
○土木偶像
[編輯]湯文正公毀五顯祠,江南風俗人心,為之一正。聖祖既允睢州之請,復通諭中外,嚴查各省郡縣,除城隍社稷神外,俱撤毀廟像,不準士庶入廟焚香。於是深山窮穀之中,掃蕩庭宇,斬伐草木,投屍於燼,毀像成器,一洗妖氛,乾清坤寧。聖人棐常經國,絕地通天,群黎百姓,日用飲食,無復有土木禍福焄蒿妖誕之說,誣惑其心誌。而我聖祖福壽隆昌,為數千年所未有。猗歟盛哉!予聞古者政教衰微,下民有情弗伸,有冤弗白,乃訴於神。而詛盟之事,由此而起。鬼神邪昧,亦遂憑依而大著其靈異。於是賞罰之柄,默而移之冥漠之中。蚩蚩者氓,畏王法反不敵其畏鬼譴,凡地獄之說,感應之篇,齋醮之文,皆詛盟之餘習也。故曰:有道之世,其鬼不靈。鬼者,指一切神人仙佛言之。梁武帝問達摩:「朕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計,功德若何?」達摩曰:「此並無功德,不過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鄧誌宏曰:「丹霞禦寒,則燒木佛。德山說法,則撤豎像。是彼教中人,尚不惑於功德之說,不屑頂禮土木,何以士大夫讀書談理,反有入寺焚禱,首下而尻高者耶!」
○五顯五通
[編輯]小說載項羽烏江祠有秀才投一絕句誚之,立反風息浪,而靈遂不著。又《夷堅誌》載樊噲廟食萬州,有州守馮時撤其祠,見偉丈夫掀髯怒相向。馮曆詆其生平所為,丈夫奄奄而滅。羽、噲其尚有恥心哉!若五顯五通,則冥頑不可以文字語言化,惟碎首焚身,投之洪流而已。閩俗信鬼,家奉五帝,又名五顯。康熙三十七年,有一賤隸稱五帝附身,大言欲遊江南,需船二百隻供應。一時愚民煽惑,計口斂錢,而尤刻於孕婦,派銀倍之。其船雖以紙為之,而采繢鮮新,帆檣鉦鼓,幾案簷帷,種種備具。每船約費銀三百兩,送神迎神,舉國狂驚。時總督郭公世隆聞之,緝造言賤隸,鞫之盡得其妄,即置之法,遂行各屬令亟毀其祠。或曰:江撫湯公毀淫祠,先經入告,今不當循例耶?世隆曰:「祠非奉敕所建,拆毀以正淫俗,乃職分當行,何必張大其事黷奏為,況現奉文除淫祠耶!」即檄各郡縣拆祠毀像,永行禁絕。時距省八百里,有山崇奉五顯,人遂稱為五顯嶺,廟貌之麗,甲於閩中。是日台符未到,野火自起,與會城諸祠同日灰燼,人尤異之。郭公此舉可為快意,其謂職分當行毋庸張皇入告,尤得政體。今人但知湯文正公毀祠事耳。
○五通廟
[編輯]祝睦《方輿勝覽》云:五通廟在徽州婺源縣,乃兄弟五人,本姓蕭。每四月八日,人爭祭之。
○巫覡之言
[編輯]《史記》年表,秦始皇以君主妻河。君主,秦君之女,猶後世公主也。妻河者,沉之河,如河伯娶婦故事,蓋戎事也。呂東萊作《大事記》,改主為生,又改生為甥,無一而可。村氓老婦信鄉鄰巫覡之言,奉佛持齋,月有定日,其說大都皆本於坊刻之《玉匣記》通書。近日邪教案起,獲妖書,盡抄本《玉匣記》及祝由科符咒兩書。
○禁食之妄
[編輯]予見名卿大夫,按日素食,雲奉某齋,公言於眾。又愚民匹婦有戒食禽魚,不畜牛犬,及家不殺生,而持殺於他人之門外,歸而熟以果腹者。或因戒一牛羊,而日殺雞魚無算,豈非貪殘之尤乎!裴晉公云:「豬雞魚蒜,遇著便吃。」昌黎云:「豚魚雞三者,古以養老,反曰是皆殺人不可食。一筵之饌,禁忌十常不食二三,不信常道而務鬼怪,臨死乃悔。」柳州云:「某氏愛鼠,不畜貓犬,後人撤瓦灌穴,殺鼠如邱。」是唐人已有此惡風矣。余常見某學士不食某某等肉,其友規之,曰是先人之命。又一郎中不食四足之物,亦以父命為辭。噫,不能幹父之蠱,而彰前人之過!或雲三代,或雲十代,相傳不易,是所謂賊子,人人得而誅之者。古者宗廟特牛以饗神,七十二膳,八十常珍,以養父母。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大夫不取麛卵,士不隱塞,庶人不數罟,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斯天下無妄矣。查夏重不食羊肉,後奉旨食,雲今始知其美口,有相遇恨晚之意。
○五葷
[編輯]周禮,王日一舉,王齋日三舉。凡殺牲盛饌謂之舉。周製,王日食一太牢,遇朔加食一等。散齋致齋必變食,故加至三太牢。是齋日食肉,反有加矣。《論語》「齋必變食」以下至「不多食」,邢疏云:此上皆蒙齋文。孔子「惟酒無量」,則酒亦不禁矣。不飲酒,不茹葷,出《莊子》文,本不足據。今齋戒皆在公署,乃本聖人遷坐之義,勝於唐人之宿寺廟也。五葷皆昏神,戒之宜也,不必因齋戒始忌食。《楞嚴經》云:「五葷熟食,發淫生痰,生啖增恚。」故釋氏戒之。按釋氏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興渠即荽。道家以韭、韮、蒜、荽、芸苔(即油菜)為五葷。
○關帝廟
[編輯]關廟之見於正史者,惟《明史》有之。其立廟之始不可考,俗傳崇寧真君封號出自宋徽宗,亦無據。按《元史•祭祀誌》:每歲二月十五日於大殿啟建白傘蓋佛事,與眾祓除不祥,抬舁監壇漢關某神轎。夫曰抬舁神轎,則必塑像,有塑像則必有廟宇矣,然則廟始於元之先可知也。又《日下舊聞》謂慈源寺東數百武有關王廟,相傳即崇恩萬壽宮殿中塑像,甚古,疑是元時舊塑。又謂關帝廟在皇城北安門東者,曰白馬關帝廟,隋基也。姚彬盜馬廟在三里河天壇,亦隋基也,是唐之前已有廟。
○關帝封號
[編輯]明萬曆四十二年甲寅十月十日,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四十五年丁亥五月,福藩常洵序刻《洛陽關帝廟簽簿》曰:前歲予承命分封河南,關公以單刀伏魔於皇父宮中,托之夢寐間,果驗。是以大隆徽號,由是敕聞天下而尊顯之云云。予見各省關廟,題旌皆同此號,殆始於明神宗時。唐範攄《雲溪友議》謂荊州玉泉祠,天下四絕之地,或言此祠鬼助土木之功,祀三郎神。三郎神者,關三郎也。關帝廟遍海宇,一村一社處處有之,雖塞垣邊障,祠宇亦多。順治九年,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康熙五十八年,賜給河南洛陽縣五經博士一人。雍正三年,封三代公爵。雍正四年,增設山西解州五經博士一人。十年,增設湖廣當陽縣五經博士一人。乾隆二十五年,山東臬使沈椒園請易諡神勇。三十四年,敕封靈佑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安溪先生云:皆因當日死時,有一段鬱結之處,人人為之鬱結。以人之鬱,合神之鬱,自然兩相感召,必祭賽以升之,鍾鼓以宣之,如是而人心乃暢。久之遂致香火之盛,皆人心為之也。關公得惡諡,郭青螺辨繆與穆通,題曰漢前將軍壯穆侯是也。田山薑又駁之,謂其時主昏臣暗,黃皓專政,故予惡諡。然當時追諡張翼德桓侯、馬孟起威侯、黃漢升剛侯、趙子龍順平侯,皆美諡,何獨靳於關耶?故予有取於郭說。
○仁義之氣常存
[編輯]《風俗通》載:義陽城陽景王祠遍滿琅琊六郡及渤海之都亭聚落,雖禁絕,旋復如故。蓋當時之祀虛侯,亦如今之關廟。後重伍子胥、程嬰、杵臼及項羽,皆祭賽遍海內。古今來取義成仁之士,其身雖死,其氣常存,或更有所麗而不泯。萇弘之氣在血,先軫之氣在元,子胥之氣在濤,魯公之氣在指爪,鄂王之氣在宰樹,張閬州以禱雨,於忠肅以祈夢,是皆其鬱氣初有所麗,久之而人之氣亦有所依,故其靈常著。
○鬼神氣運
[編輯]張冰簠孝廉常語予云:鬼神亦有氣運,冥報亦有時代。因言明天啟間,宮中豎關帝像二尊,一大一小。當時有日者術甚神,熹宗召入宮中,歷試大臣妃嬪內官,皆奇中,無以難之。因指二木像令其推算。日者稱小者福壽綿遠,香火百倍大者。熹宗遂以小像棄置於正陽門左(○十二卷本作右)側小廟中,而供大像於宮中,增其祭品,以窮日者之言。未幾闖兵進宮,而大像毀,小者迄今香火尚盛。日者之術亦異矣。明蒲州楊太宰博,元旦入拜,先以名刺通之,曰鄉晚生。
○仙佛祀典之革除
[編輯]明給事中張九功請正祀典,禮部倪嶽條疏以上。一釋迦牟尼文佛與三清三境天尊。按:天竺,乃釋迦所生之地。漢明帝時,法入中國,其曰三世佛,以本性為法身,德業為報身,並真身而三,實一身也。一道家以老子為師。三清者,仿釋氏尤謬。朱子云:玉清、元始非老子法身,上清、太上蓋仿釋氏,失而又失者。況莊子明言老聃死,則聃亦人鬼,豈可僭居吳天上帝之上哉,皆不合祀。一北極中天星主紫微大帝。按象緯為萬星所宗,正統初年建紫微殿,設帝像。按古大明祭日,夜明祭月,幽宗登星之文,南郊大祀已合祭,今像無據,宜罷。一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按傳記,陰凝陽氣,奮擊為雷霆,非如龍車石斧鬼鼓火鞭之說。道家以六月二十四日為示現之日,遣官致祭。按南郊已合祭,取像設名,皆不稱,宜罷。一梓潼。宋封濟順王,又封英顯王,景泰敕賜文昌宮,二月三日誕辰。道家謂梓潼忠孝,顯靈於蜀。至文昌星與梓潼無涉,合為一,附會乖謬,宜毀(文昌化書趙王如意是其第六十五化身,其母為蜀中張老之妻,老無子。同割臂出血於石臼中,產一蛇。即此一節妖誕已極,何祀之有)。一祖師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真君。按張道陵,漢光武時以符治病,唐、宋皆封大法師,宋封正一清應真君。邵伯溫云:張魯祖陵造作符書,授其道者,出米五鬥,謂之米賊。其眾曰鬼卒,曰祭酒,與黃巾等。本非異人,而道家祖陵為天師。正月十五為生辰,京師祭祀宜罷。一大小青龍之神。按程明道為上元主簿,茅山池有小青龍如蜥蜴,頗著靈異,明道捕而脯之,使人不惑。今大小青龍皆蛇耳,宜罷。一東嶽泰山之神。三月二十八日為壽節,按泰山在魯,已有常祭,南郊亦合祭,壽節誕甚,合罷。一北極佑聖真君。真武即玄武也,即龜蛇也,本北方玄武七宿,褷危之形似之耳。靖康加號真君,又圖記言靖樂王太子遇紫虛元君授道,遇天師授寶劍,入武當山,白日升天,上帝命鎮北方,披頭跣足。此道家荒誕,國朝以有陰佑,為之立廟,永宜裁革。一崇應真君。薛堅蜀人,宋徽宗時從張繼先、王侍宸、林靈素學道,而玉樞火符天將王靈官又從薛堅授符。永樂中,道士周思以靈官法顯於京師,附體降神,禱之有應,乃建天將廟、祖師殿。宣德中改大德觀,封薛堅為崇恩真君、靈官隆恩真君。此皆一時傅會,祭禮宜罷。一金闕上帝、玉闕上帝。按閩縣有靈祭宮,祀二徐真人,五代時徐溫子知證封江王,知諤封饒王,及圖像以祀之。宋太宗疾,禱之應,大新廟宇。成化時加號知證曰九天金闕總督魁神洪恩靈濟慈惠高明上帝,知諤曰九天玉闕總督罡神洪恩靈濟仁惠弘靖上帝。其父封真君,母妻封元後。按徐溫誤國,專權殺主,毫無功德,祀以報功,豈宜濫及。況僭號上帝,皆宜罷斥。一城隍之神。按《易》坎卦,王公設險以守其國。今以五月十一日誕辰,城隍本非人鬼,安有誕辰。南郊祀壇已有合祭之文,煩瀆之禮宜罷。禮部議款甚繁,節錄數則,亦足醒蚩蚩者氓矣。明祖刊立嶽瀆鎮海各廟碑文甚得體。
○城隍
[編輯]城隍之祀,莫詳所始。先儒謂既有社矣,不應復有城隍,故李陽冰《縉雲城隍記》謂祀典無之,惟吳越有之。然成都城隍祠,太和中李德裕所建,張九齡祭洪州城隍文、杜牧祭黃州城隍文,李商隱集中尤多,則不獨吳越然也。又蕪湖城隍建於吳赤烏二年,高齊慕容儼、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書於史,又不獨唐而已。洪武初年始封天下城隍廟神,在帝都者封為帝,在藩邸者封為王,府州縣者封為公侯伯。當今太平一統,而各省城隍為王公侯伯者如故,將安用是紛紛者耶!
○江海保障之神
[編輯]江海保障之神,皆有專祠,加封號:錢塘英衛公伍員、四川灌縣通佑王李冰、浮梁縣安瀾之神張巡、臨安縣誠應武肅王錢蠙、宿遷縣顯佑通濟王謝緒、蕭山縣靜安公張夏、紹興府寧江伯湯紹恩、汶上縣寧漕公宋禮、永濟之神白英,皆春秋有司致祭,儀與祭關廟同。雍正三年定。
○海河神
[編輯]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神:東海顯仁龍王之神,南海昭明龍王之神,西海正恆龍王之神,北海崇禮龍王之神。順治三年,封黃河龍神為顯佑通濟金龍四大王之神,運河龍神為延休顯應分水龍王之神。康熙三十三年,加封昭靈效順四字。康熙十八年,洞庭湖神封為洞庭湖之神。雍正二年,封為涵元彙利洞庭湖之神。康熙十九年,台灣海神湧潮濟師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大沽海口,雍正二年封為廣惠大沽海口之神。永定河,康熙三十七年封為永定河之神。康熙三十九年,拆去攔黃壩,海神效靈,賜名大通口,封大通口之神。雍正三年,封臨清州河為福漕漳河之神,封館陶縣河為惠濟漳河之神。是皆為有功德於民也。
○八蠟廟神為劉
[編輯]八蠟廟,即將軍祠,由來久矣。直省郡邑皆有劉猛將軍祠,畿輔齊魯之間祀之尤謹,究不知為何神。據《畿輔通誌》引《靈異錄》雲,將軍姓劉,名承忠,元末指揮。驅蝗保穡,列郡祀之。方問亭製軍大吏中號博雅者,修壇廟祀典一書,於此亦承訛無所考。予按《怡庵雜錄》載宋景定四年三月八日,封揚威侯,並載製敕,則神乃南渡名將劉抃也。生則敵愾效忠,歿而捍災禦患,其世祀也固宜。其敕曰:國以民為本,民實比於幹城。民以食為天,食尤重於金玉。是以後稷教之稼穡,周人畫之井田,民命之所由生也。自我皇祖神宗列聖相承,迨茲奕葉,朕嗣鴻基,夙夜惕若。邇年以來,飛蝗犯境,漸食嘉禾。宵旰懷憂,無以為也。黎元諮怨,未如之何。民不能袪,吏不能捕,爾神力掃蕩無餘。上感其恩,下懷其惠。爾故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淮南江東浙西製置使劉抃,今特敕封為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爾其甸服血食一方。故敕。是掃蕩飛蝗乃抃之功,祀之宜也,今以劉承忠代之陋矣。予謂三代盛時,馬蠶貓虎之類皆有所報,而除治蟲獸黽蠅皆列專官,蓋不以物賤而不之教。先王之禮幽明一也,其義甚深,初不必指實某某姓氏而肖像以祭也。